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沒有了Google相簿的免費服務、未來的備份該何去何從?安心備份方式與適配周邊裝置大解析(上)
文.圖/Lucky 2021-05-13 09:34:12
從6月1號開始,Google將正式取消掉免費備份照片到Google相簿的功能,未來所有上傳的相片都將佔據Google Drive雲端硬碟中空間,預設僅15GB的容量假使玩家用完了的話,就只能選擇透過刪除檔案或乖乖「付租金」的方式來增加空間了,其擴充容量的費用從每月65元到330元不等(年繳另有優惠),容量則是提供到最大2TB。
乍看之下每個月330塊看似不多,可是這光是一年下來就至少要額外支出3,000元(年繳優惠),都已經可以買到一顆4TB的HDD實體硬碟了,同時2TB的容量在現今凡事都要使用拍照、錄影的現代生活來說,用完存滿也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至於未來會不會Google會不會開放更大的容量、再來一波佛心?擴充容量的費用會不會漲價?都是一個大哉問。
或許玩家也會說,其實網路上還有一堆免空、Dropbox、One Drive…等等可以用啊,但實際上除了同樣也是有空間上限之外,想要擴展更大的儲存容量勢必也要付出一定成本。
反正既然未來都要付錢,那與其每個月繳錢還要任人宰割,那何不乾脆尋找其他更划算的替代方案!因此小編就整理了多種市面上常見的實體備份方案,並比較它們在備份功能上優劣,同時也收集了各家廠商的備份產品讓大家方便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儲存方式與設備,可以快速的在6/1之前,安心保存好珍貴的檔案資料以及所有美照囉。
以現今的消費型行動儲存裝置來說,SSD行動固態硬碟可以說是廠商和玩家們新寵兒,由於儲存媒介是使用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與電腦主機使用的SSD算是近親關係,因此同樣具備了超高的傳輸速度的特性,依照使用的介面標準不同,讀寫速度可以動輒500 MB/s起跳,有的甚至可以達到2,000 MB/s,相當於中階M.2 SSD的讀寫速率。
此外,由於SSD行動固態硬碟整體結構設計的關係,不僅產品更不容易因為攜帶時的碰撞而損壞,體積也能大幅度的縮小,讓各家的產品在外觀設計上更為靈活,收納也更為容易,像SanDisk推出的Extreme PRO Portable SSD就在SSD的一側加入了掛勾設計,方便玩家可以直接綁在背包上隨身攜帶,更加入IP55的防水防塵功能,為設備多增添一份保障。
SSD行動固態硬碟除了有上述的優勢之外,它還具備了省電的特性,這一點如果是在電腦主機上,乍看之下確實好像沒有太大意義,畢竟在主機內部的各項吃電怪獸面前,儲存裝置的耗電量根本是小兒科,但如果面對的是手機、平板這一類的行動裝置的時候,省電的優勢就很重要了。
傳統的HDD行動硬碟因為需要較高的電壓去驅動,直接連接行動裝置的話可能會沒有反應或是跳出無法使用的通知,玩家必須額外使用分接線連接額外的電源來供應給硬碟才行,在使用上相當的麻煩。
而SSD行動固態硬碟則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基本上只要SSD內的驅動軟體有支援,就能直接與Android裝置或使用USB Type C介面的iPad相連並存取裝置內的檔案,就如同和電腦連接般的簡單輕鬆,對於想要備份手機資料、容量不夠需要騰出空間的玩家來說,一顆大容量的SSD行動固態硬碟可說是最為理想的選擇。
比較遺憾的是iPhone與其他還是使用Lightning介面的iOS裝置基於系統方面的限制,必須使用其他專屬的隨身碟或設備才能備份資料,不能夠直接使用行動硬碟,這部分也只能祈禱未來Apple官方能夠透過更新iOS系統來解除封印了。
iPhone在外接儲存的限制較多,必須使用專屬設備(經官方認證過),無法使用一般的隨身碟或行動硬碟。
至於在缺點方面,「價格」應該是最為直接的一點,雖然這幾年SSD的價格已經大幅度的降低了,不過對比HDD硬碟來說,每單位容量的價格差距還是有可能可以差到4倍甚至8倍以上。
同時在容量與價格之間級距上,SSD行動固態硬碟的飆升速度也是相當驚人,普遍來說,500GB與1TB之間的產品價格差距約在2,000元左右,但是當1TB提升到2TB的時候,價格的差距可以高達4,000千元以上,有的甚至破萬,整體而言1TB以下容量的產品算是多數玩家比較能夠接受的價格區間。
此外,讀寫的壽命上限問題同樣也是SSD行動固態硬碟的痛點,由於儲存晶片先天上的特性,每個儲存單位都有著寫入次數上限,當達到指定次數之後,該區域就會損壞,無法再記錄任何資料,所以建議玩家除了在選購上可以挑選品牌大廠的產品較有保障外(如WD、SanDisk…等),也最好將工作和備份資料分開儲存在不同的SSD中,同時也盡量避免直接編輯、修改SSD內的資料,達到減少損耗之外,也能防止備份檔案因操作失誤而被覆蓋。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USB在規格命名上曾進行過調整,造成目前市場上在產品規格描述上變得非常混亂,其中過去的USB 3.0、USB 3.1 Gen 1對應的是現在的USB 3.2 Gen 1;而USB 3.1 Gen 2則是現今的USB 3.2 Gen 2。
然而因為裝置具有讀寫的壽命上線,且單位成本較高,所以較不建議用在大型檔案的反覆備份行為,例如應用程式、系統、結案工作備份等,同時也要避免直接對硬碟中的檔案進行編輯,以防耗損和不慎覆蓋到原始檔案的窘境發生。
HDD行動硬碟在許多特性方面與SSD行動固態硬碟是截然相反,由於內部使用的是2.5吋或3.5吋的傳統HDD硬碟,因此在體積和速度方面自然是無法和SSD行動固態硬碟相比。
但是HDD行動硬碟並沒有因此從市場消失,反而在備份領域中受到相當高的青睞,因為HDD最大的優勢就是它「便宜大碗」!4TB容量HDD行動硬碟只需要約3,000元就能入手,如果遇上特價甚至還能更低,與之對比,SSD行動固態硬碟光2TB就8,000起跳,這價格的差距實在非常巨大;而若和Google雲端硬碟2TB一年3,000元費用相比,HDD行動硬碟在容量上和價格上的存在優勢就相當明顯。
便宜大容量的優勢就是檔案在備份上有相當高的自由度與彈性,加上HDD不像SSD有磁區寫入的壽命上限,所以不論是要照片、影片,還是要周期性備份大型應用程式乃至於是整個電腦系統也都完全不是問題,缺點就是因為讀寫速率上的限制,大型檔案會花上一段時間就是了。
雖然說現今的產品都已加入讀寫頭收合技術在未通電的時候收起讀寫頭,並加入防震技術抵抗輕微的震動,但裝置在使用中的狀態下還是應盡可能把硬碟放在穩定的平面上,以防各種突發狀況對內部硬碟造成損壞。
不過消耗本身倒是其次,HDD發展至今其實已經有著相當高的耐久度上,不少廠商也都會給予3年甚至更高的保固服務,所以不建議一直保持通電的最主要因素還是為了避免突如其來的晃動造成硬碟損毀,畢竟行動硬碟是外接式的產品,防護能力自然是不能和有厚重機殼保護的主機相比,不使用時讓產品斷電有助於防止意外造成的損壞。
也因為便宜、體積小的特性,即使一口氣買上好幾個也不會覺得心疼或占空間,所以一些媒體工作室、收藏家和玩家會利用隨身碟或記憶卡進行週期歸檔備份,將不同時間點的資料分開儲存在獨立的裝置中進行備份管理,相比一次使用一顆大硬碟儲存所有資料,使用多個記憶卡或隨身碟來備份的方式有助於分散風險,減少資料一次性全數遺失的可能。
然而便宜、小體積也同樣是此類產品的缺點,由於有限的體積限制住了散熱和儲存晶片的堆疊空間,使其不得不在傳輸速率與容量上做出妥協。在傳輸速率上,目前主流的隨身碟最高速率約在400 MB/s左右,容量方面雖然隨身碟/記憶卡已經TB級的產品問世,但價格高昂且選擇種類也相當稀少,整體來說256GB、512GB算是目前在價格與容量上比較平衡的選擇。
此外,記憶卡和隨身碟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市場的產品品質嚴重的良莠不齊,使得市面上充斥著大量來路不明、無法提供保固服務黑心產品外,更有的詐騙網帳時常以「黑科技」、「大容量超低價」等標題來詐騙消費者,因此為了確保備份資料的安全性,玩家在購買時千萬勿貪小便宜,選擇購買知名大廠推出的產品才能獲得穩定的品質和售後服務。
不過因為隨身碟/記憶卡在容量和讀寫速率上的限制較多,因此用來備份一般文件、照片、影片等內容會是比較適合的選擇,同時因為裝置體積很小的關係,收納時也建議放在固定的位置並最好標示,以免「物理」上的將資料弄丟(笑)。
由於NAS是專屬於玩家自己的備份設備,所以在使用的自由度也會比各廠的雲端服務來得更高,玩家可以自行依照需求擴充與更換備份硬碟的容量而不是特定的幾種容量選擇。同時能夠儲存的檔案大小與種類也比較沒有限制,所以不光一般照片、影片,只要容量空間足夠,要完整儲存電腦主機系統全部資料也是可行的。
更重要的,NAS在建置完成之後,是不需要額外收取月費的,所以不會發生沒繳費被禁止存取的問題,更能是需求對容量空間進行分隔規劃,讓家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能在NAS中擁有自己備份空間。
乍看之下,NAS在某些層面上其實就是在家建立一個自己專屬的雲端硬碟機房,因此相對的,想要建置一台NAS所要付出的成本代價也是本次介紹的所有備份方案中最高的。
首先在價格上,一台基本可裝入2顆HDD硬碟的NAS設備就要價5,000~8,000,而這還只是儀器本身的價格,若再加上硬碟的費用,打造一台NAS的成本至少要一萬元以上,一時之間要掏出這麼多錢,是許多玩家被勸退的一大主因。
NAS另外一大讓人困擾問題則是它的體積,為了要能夠裝入並管理少則2顆,多則8顆3.5吋硬碟,使得NAS在外型上有著一定的份量,且為了確保資料接收與發送上能夠穩定,多數NAS是不具備Wi-Fi網路連線功能的,安裝時必須透過網路線與家中的數據機或路由器相連,使其對於家中的空間規劃有著一定的要求。
而安裝在NAS中的硬碟選擇上,考量到NAS會讓硬碟24小時都保持運作,耐用性也就成了其最重要的考量,建議在硬碟的種類上,可以選擇專門的NAS碟如WD紅標、Seagate Iron Wolf等,或是企業級硬碟如WD金標、Seagate EXOS等。
至於應該選HDD還是SSD則可以視自身的使用習慣而定,如果備份的幾乎只是單純用來存放,事後幾乎不會再額外修改或覆寫,SSD就會是不錯的選擇,反之使用HDD就會更為合適,但不論玩家選擇使用哪種硬碟,都應盡可能避免直接編輯NAS裡資料,以減少檔案覆蓋、資料錯誤或損壞的發生。
最後與一般儲存設備不同的地方,透過NAS可以安裝多顆硬碟的特性,玩家可依照需求建構「磁碟陣列(RAID)」,不少產品會在首次使用的時候便要求設定,其中又以RAID 0和RAID 1最為常見,兩者的差別如下:
RAID 0:將所有硬碟合併成一顆,可使用的容量是所有硬碟的加總,同時資料的傳輸速度也會接近全部硬碟讀寫速率的總和,但是其中一顆硬碟如果損壞,所有硬碟與資料都會跟著報銷。
RAID 1:每顆硬碟都當作獨立的個體,且所有硬碟都會同步保存完全一樣的資料,因此即使其中一顆損壞,資料的完整性也不受影像,但是整體可使用的空間只會以單顆容量最小顆硬碟為基準,例如裝入了一顆8TB和4TB的硬碟,RAID 1模式下可使用的容量將為4TB。
附帶一提,近期一款名為「奇亞幣(Chia)」的加密貨幣因為是使用硬碟來進行挖礦,使得硬碟遭遇到掃貨潮,8TB以上的HDD會出現供貨吃緊或斷貨的情況,玩家如果需要購買超大容量硬碟的話,還需多加留意。
覺得硬碟、隨身碟、記憶卡要手動操作太麻煩,搭建NAS又實在太貴消費不起嗎?那麼不妨來顆備份充電頭吧!透過備份充電頭,玩家只要在替手機、平板等裝置充電的時候,就能同步的進行備份資料,讓資料備份成為日常生活習慣的一部份。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類產品本身是為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所設計,因此電腦上的資料是無法透過豆腐頭來進行備份的。此外備份豆頭需要連接充電器、Micro SD卡和傳輸線,若再加上手機系統與同步App,可能對資料備份造成影像的因素是相對較多一些,所以建議玩家在配合備份的周邊上,盡可能挑選品質較好的產品。
最後,備份頭本身是會對於「充電」這件事情造成干擾的,特別是在充電功率可以動輒25W、60W甚至100W的Android陣營上,很多同類型產品會因為沒有辦法支援那麼高的輸出功率,使手機的充電速度遭到限制,劣質一點的產品甚至只能維持手機的電力不要減少而無法替產品充電。
此外記憶卡、傳輸線這兩項設備的好壞對於備份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其中又以傳輸線在市場的品質最為混亂,以USB Type C的傳輸線來說,光是在傳輸介面的設計上,就可以分為USB 2.0、USB 3.2 Gen 1、USB 3.2 Gen2等好幾種版本,甚至有一部分的傳輸線可能僅具備通電功能,是無法進行資料傳輸的!
因此在線材的選購上,玩家務必要睜大眼睛,確認產品是否有通過各項安全檢驗,並確認其傳輸的介面版本,而iOS的玩家如果要選擇副廠的產品,也要確定產品是否有取得Apple MFi認證,才可保證產品能真的用在Apple的裝置上。
同時也建議玩家不要將所有資料都只備份在同一張記憶卡,定時更換一張備份用的記憶卡,預防記憶卡意外損毀造成所以資料全部遺失。
(2) 選擇「更新與安全性」中的「備份」分頁,並點選「更多選項」
(3) 點選「進階設定」之後,系統會彈出「檔案歷程記錄」的畫面
(4) 將檔案歷程記錄的功能開啟之後,系統就會自動進行檔案備份,且未來玩家還能在Windows設定中的「備份」分頁選擇要備份的資料夾與進行資料備份的頻率。
(2) 選擇畫面左方的「建立系統映像」
(3) 系統會自動偵測可以使用的儲存裝置,找到相符的裝置名稱後即可下一步。
(4) 系統會估算所需的儲存空間容量,確認後按下「開始備份」,系統就會即刻執行備份工作。(所需時間會因資料檔案大小和儲存設備的讀寫速率而異)
一般來說,各廠都會預先在產品中提供備份程式安裝檔,玩家只要接上電腦後就能直接安裝,倘若硬碟已被格式化,也能至產品官網進行下載。
(1)連接儲存裝置後,安裝並開啟備份軟體
(2)點擊「添加備份計劃」後,程式會偵測可以用來進行備份的裝置,玩家選擇對應的裝置後便會進入下一步。
(3)玩家設定想要備份的資料夾和備份週期,確定後程式就會開始進行備份。
(4)程式計算檔案的大小並預計所需花費的時間,玩家只需放著等待完成即可。
其中Android手機/平板能夠搭配支援的外接儲存設備和App來實現這方面的需求,不過考量到有不少玩家可能是「被迫」改變備份方式,對於使用實體裝置備份手機資料的操作並不熟悉,所以小編在這邊示範如何使用外接式裝置備份手機的資料。
(1) 連接儲存裝置後,開啟檔案管理App。
(2) 選擇想要備份的類別。
(3) 長壓選取想備份的檔案或資料夾。
(4) 點選「複製」(若想騰出手機空間則選擇「移動」)。
(5) 回到App的畫面首頁。
(6) 選擇外接的儲存裝置。
長壓檔案之後就能夠進行複選,將想要選擇的檔案選取完成之後,點選「複製」,接著回到程式最開始的地方,找到外接儲存裝置的選項。(部分手機可能無法正確顯示外接裝置名稱)長壓畫面空白處後選擇「貼上」(玩家亦可在此步驟先建立資料夾後再貼上)。
(8) 待備份完成後,退出應用程式,接著下滑通知列,卸除外接儲存裝置。
(9) 完成。
另外考量到這是三星推出的App,可能會有對其它品牌手機出現不相容的情況,所以小編也特別測試了「非三星品牌的手機」並確認能夠正常進行備份的,不過因為Android手機的品牌數量眾多,難以囊括全部的款式,若真有不相容的情況還請大家見諒。
(1) 連接外接儲存裝置後,開啟Smart Switch,允許應用程式的權限要求。
(2) 點選右上方的「SD卡」圖示
(3) App會自動列出可以進行備份的資料類別
(4) 選擇完成後,點選確定,App就會自動進行備份
(5) 完成後退出應用程式,並從通知列卸除儲存裝置。完成。
在設定NAS之前自然要先裝入硬碟才有辦法儲存資料囉!一般來說,多數NAS都能相容3.5吋與2.5吋的硬碟,並且兩種尺寸的硬碟是採共用硬碟架的設計,玩家只要對齊孔位,用螺絲將硬碟固定後就能完成安裝。
需要注意,為了避免硬碟在使用期間意外滑出,記得要將硬碟架的防滑扣具鎖上。
將NAS接上電源後,用網路線與路由器/數據機連接,此時機器的電源指示燈會亮起,並自動開始進行預備動作,在聽到NAS發出「嗶」聲後,就能進入首次設定環節。
拿出手機下載並開啟對應的App,多數廠商的App在首次使用的時候會要求取得手機權限和申請一組帳戶,完成後點擊「設定全新NAS」的選項。
只要玩家的手機和NAS處在由相同路由器供應的網路環境,App就會自動找出可用的設備並完成配對。
接著依照機型的不同選擇RAID磁碟陣列方式(D720+使用的是自家技術的陣列技術,不提供手動選擇)、更新系統版本、建立NAS本身的管理帳號密碼,NAS的首次設定就算完成。
在預設上,裝置和NAS「必須」處在同個網路下才能調用資料,想要打破這樣的限制,就必須在App中開啟外網的取用功能,這部分每間廠商的操作方式都不太一樣,像是在Synology的設備上只要開啟「QuickConnect」功能,並為其取個名字,之後只要在專屬App輸入該名稱與NAS的帳號密碼,不論在哪就都能暢行無阻了。
設定完了外網取用功能後,我們就可以透過NAS提供的備份工具來實現像Google相簿那樣自動備份照片、影片的功能了。
以Synology的D720+來說,玩家需要在NAS和手機上安裝「Moments」這個App,並輸入在QuickConnect中設定的名稱、NAS的管理帳號密碼,程式就能為玩家自動備份照片和影片了。
不過手機再方便,有時還是會有需要用到的電腦的時候,此時如果需要取用NAS資料那該怎麼辦呢?
不用擔心,玩家只要打開網頁瀏覽器,並在網址輸入:「http://QuickConnect.to/(QuickConnect中設定的名稱)」,或是直接在從Synology官網的QuickConnect的入口網站進入,就能讓電腦連接到自己的NAS上,接著一樣輸入帳號、密碼就能夠的存取資料囉!嫌麻煩的話,也可直接將NAS的網址加到瀏覽器書籤中,讓操作更為便捷。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請見
→更多的【PCDIY! 企業級路由器/無線路由器/商用AP/交換器/IIoT/防火牆】: 請見
→更多的【PCDIY! 路由器/無線路由器/交換器/網路卡/網路攝影機】: 請見
→更多的【PCDIY! IT資訊新聞】: 請見
→更多的【PCDIY! 八卦】: 請見
(02) 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 實測開箱,效能與擴充性一次到位的創作者 NAS
(03) Aruba Instant On 1930 8G Class4 PoE 2SFP 124W(JL681A)交換器實測開箱,中小企業智慧託管網路的神兵利器!
(04) 舜松工業採用TP-Link商用網路!啟動黑雲軟體 ERP MES 進行數位轉型,打造塑膠射出業智慧工廠!
(05) 史上最便宜10GbE Switch!tp-link TL-ST1005殺很大,5-Port全萬兆(電口)交換器報價台幣5180元!
(06) QNAP TVS-872XT-i5-16G實測開箱,旗艦級10GbE與Thunderbolt 3創作者8-Bay NAS
(07) D-Link DXS-1210-10TS網管型10GbE交換器實測開箱,10-Gigabit網路環境打造優質選擇!
(08) 硬碟故障資料救援報價3萬8 引爆網友熱議!
(09) TOTOLINK X5000R AX1800 WiFi 6 Giga無線路由器開箱,平價實惠、穩定傳輸、高速網路效能優質選擇
#連結=(10) 「一台泯恩仇」、家中搶頻寬大戰的和事佬,ASUS RT-AX68U雙頻AX2700、Wi-Fi 6路由器開箱體驗http://www.pcdiy.com.tw/detail/18818]
(11) 宛如外星飛船降臨地球傳授Wi-Fi 6使用真諦,TP-Link Archer AX73 AX5400雙頻Wi-Fi 6路由器神速開箱
(12) 硬碟用SSD有多爽,引爆網友熱議!
(13) D-Link DIR-X5460 AX5400無線路由器開箱,享受Wi-Fi 6無延遲的飆速快感不用花大錢!
(14) D-Link COVR-1100 Mesh無線路由器實測開箱,訊號無死角實現數位家庭一點也不難!
(15) 配備雙10GbE與2.5GbE網路,ASUSTOR Lockerstor 10 (AS6510T) NAS開箱試用
(16) QNAP QSW-308-1C入門10GbE交換器開箱實測,賦予多段高速GbE乙太網路,辦公室晉升高速網路的絕佳選擇
(17)硬碟故障資料救援,等了一年八個月...
(18)有圖有真相》WD Service Center專訪,客服正妹真相大公開
(19)網爆硬碟發出高頻唧唧滋滋聲,引發網友熱議!
(20)200TB資料怎麼儲存,引爆網友熱議!
(21)HGST DESKSTAR NAS 3TB實測開箱,高效能機械硬碟中的優質精品!
(22)硬碟容量那麼大能做什麼 引爆網路熱議!
(23)二次元房價下不來 引爆網友熱議!
(24)磁碟陣列要選RAID 5還是RAID 6 引爆網友熱議!
乍看之下每個月330塊看似不多,可是這光是一年下來就至少要額外支出3,000元(年繳優惠),都已經可以買到一顆4TB的HDD實體硬碟了,同時2TB的容量在現今凡事都要使用拍照、錄影的現代生活來說,用完存滿也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至於未來會不會Google會不會開放更大的容量、再來一波佛心?擴充容量的費用會不會漲價?都是一個大哉問。
或許玩家也會說,其實網路上還有一堆免空、Dropbox、One Drive…等等可以用啊,但實際上除了同樣也是有空間上限之外,想要擴展更大的儲存容量勢必也要付出一定成本。
反正既然未來都要付錢,那與其每個月繳錢還要任人宰割,那何不乾脆尋找其他更划算的替代方案!因此小編就整理了多種市面上常見的實體備份方案,並比較它們在備份功能上優劣,同時也收集了各家廠商的備份產品讓大家方便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儲存方式與設備,可以快速的在6/1之前,安心保存好珍貴的檔案資料以及所有美照囉。
實體備份的常見選擇
有別於雲端備份的虛擬化,實體資料備份顯然就是玩家看的到、摸的到的狀態了,而在實體資料備份的種類上,依照其執行備份的模式,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項:網路儲存硬碟、隨身儲存裝置與充電備份裝置,每一項設備在功能上各有其優點與缺點,同時部分種類的設備還能因為使用的儲存介質不同,而產生適用場合、價格、尺寸等多項差異,小編會在本篇一一講解與比較。行動儲存裝置
以現今的資料備份和儲存市場來說,行動儲存裝置算是數量和選擇最多的類別,當中包含了行動硬碟、隨身碟、記憶卡等,其中行動硬碟又能再向下細分成使用SSD行動固態硬碟或是HDD行動硬碟。SSD行動固態硬碟、快速又方便的儲存工具
以現今的消費型行動儲存裝置來說,SSD行動固態硬碟可以說是廠商和玩家們新寵兒,由於儲存媒介是使用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與電腦主機使用的SSD算是近親關係,因此同樣具備了超高的傳輸速度的特性,依照使用的介面標準不同,讀寫速度可以動輒500 MB/s起跳,有的甚至可以達到2,000 MB/s,相當於中階M.2 SSD的讀寫速率。
此外,由於SSD行動固態硬碟整體結構設計的關係,不僅產品更不容易因為攜帶時的碰撞而損壞,體積也能大幅度的縮小,讓各家的產品在外觀設計上更為靈活,收納也更為容易,像SanDisk推出的Extreme PRO Portable SSD就在SSD的一側加入了掛勾設計,方便玩家可以直接綁在背包上隨身攜帶,更加入IP55的防水防塵功能,為設備多增添一份保障。
SSD行動固態硬碟除了有上述的優勢之外,它還具備了省電的特性,這一點如果是在電腦主機上,乍看之下確實好像沒有太大意義,畢竟在主機內部的各項吃電怪獸面前,儲存裝置的耗電量根本是小兒科,但如果面對的是手機、平板這一類的行動裝置的時候,省電的優勢就很重要了。
傳統的HDD行動硬碟因為需要較高的電壓去驅動,直接連接行動裝置的話可能會沒有反應或是跳出無法使用的通知,玩家必須額外使用分接線連接額外的電源來供應給硬碟才行,在使用上相當的麻煩。
而SSD行動固態硬碟則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基本上只要SSD內的驅動軟體有支援,就能直接與Android裝置或使用USB Type C介面的iPad相連並存取裝置內的檔案,就如同和電腦連接般的簡單輕鬆,對於想要備份手機資料、容量不夠需要騰出空間的玩家來說,一顆大容量的SSD行動固態硬碟可說是最為理想的選擇。
比較遺憾的是iPhone與其他還是使用Lightning介面的iOS裝置基於系統方面的限制,必須使用其他專屬的隨身碟或設備才能備份資料,不能夠直接使用行動硬碟,這部分也只能祈禱未來Apple官方能夠透過更新iOS系統來解除封印了。
iPhone在外接儲存的限制較多,必須使用專屬設備(經官方認證過),無法使用一般的隨身碟或行動硬碟。
至於在缺點方面,「價格」應該是最為直接的一點,雖然這幾年SSD的價格已經大幅度的降低了,不過對比HDD硬碟來說,每單位容量的價格差距還是有可能可以差到4倍甚至8倍以上。
同時在容量與價格之間級距上,SSD行動固態硬碟的飆升速度也是相當驚人,普遍來說,500GB與1TB之間的產品價格差距約在2,000元左右,但是當1TB提升到2TB的時候,價格的差距可以高達4,000千元以上,有的甚至破萬,整體而言1TB以下容量的產品算是多數玩家比較能夠接受的價格區間。
此外,讀寫的壽命上限問題同樣也是SSD行動固態硬碟的痛點,由於儲存晶片先天上的特性,每個儲存單位都有著寫入次數上限,當達到指定次數之後,該區域就會損壞,無法再記錄任何資料,所以建議玩家除了在選購上可以挑選品牌大廠的產品較有保障外(如WD、SanDisk…等),也最好將工作和備份資料分開儲存在不同的SSD中,同時也盡量避免直接編輯、修改SSD內的資料,達到減少損耗之外,也能防止備份檔案因操作失誤而被覆蓋。
SSD行動硬碟注意事項與選購重點
在產品的挑選上,外型、容量、價格當然是重點,但「傳輸通道」與「連接性」更是在選購上最為容易被混淆和造成事後消費糾紛的一大主因,以最常見的USB介面來說,目前主要常見的傳輸通道版本有:USB 3.2 Gen 1、USB 3.2 Gen 2與USB 3.2 Gen2x2,理論最大速率約是500 MB/s~2400 MB/s不等。值得注意的是,由於USB在規格命名上曾進行過調整,造成目前市場上在產品規格描述上變得非常混亂,其中過去的USB 3.0、USB 3.1 Gen 1對應的是現在的USB 3.2 Gen 1;而USB 3.1 Gen 2則是現今的USB 3.2 Gen 2。
不是所有產品都能與手機、平板連接
雖說Android手機和部分型號的iPad可以支援外接儲存的讀取功能,但不是所有的SSD行動固態硬碟在設計上都能支援行動設備,市場上有一部分的產品是無法對應行動裝置的,所以如果玩家希望能夠用在手機備份上的話,在購買時還需要多加留意產品的規格介紹。適合對象與場景
整體而言,SSD行動固態硬碟具有高速、便攜和可對應行動裝置的特性,因此相當適合用在備份行動裝置的照片、影片等多媒體檔和日常尚未完成的工作內容。然而因為裝置具有讀寫的壽命上線,且單位成本較高,所以較不建議用在大型檔案的反覆備份行為,例如應用程式、系統、結案工作備份等,同時也要避免直接對硬碟中的檔案進行編輯,以防耗損和不慎覆蓋到原始檔案的窘境發生。
HDD行動硬碟、價格較低與大容量就是優勢
HDD行動硬碟在許多特性方面與SSD行動固態硬碟是截然相反,由於內部使用的是2.5吋或3.5吋的傳統HDD硬碟,因此在體積和速度方面自然是無法和SSD行動固態硬碟相比。
但是HDD行動硬碟並沒有因此從市場消失,反而在備份領域中受到相當高的青睞,因為HDD最大的優勢就是它「便宜大碗」!4TB容量HDD行動硬碟只需要約3,000元就能入手,如果遇上特價甚至還能更低,與之對比,SSD行動固態硬碟光2TB就8,000起跳,這價格的差距實在非常巨大;而若和Google雲端硬碟2TB一年3,000元費用相比,HDD行動硬碟在容量上和價格上的存在優勢就相當明顯。
便宜大容量的優勢就是檔案在備份上有相當高的自由度與彈性,加上HDD不像SSD有磁區寫入的壽命上限,所以不論是要照片、影片,還是要周期性備份大型應用程式乃至於是整個電腦系統也都完全不是問題,缺點就是因為讀寫速率上的限制,大型檔案會花上一段時間就是了。
HDD行動硬碟使用注意事項
HDD行動硬碟在市面上已經是非常成熟的產品,所以在穩定度、耐用度等各方面的品質其實都是有相當保證,因此在選購上只要不是貪小便宜購買來路不明的產品,基本上是不用太擔心踩雷,此外如果搭配一些使用上的小細節,還能更進一步提高產品的使用壽命。盡可能避免晃動
HDD的讀寫方式是透過讀寫頭掃描快速轉動的磁片來完成,同時為了避免在高速旋轉下讀寫頭把磁片刮壞,兩者之間只會靠得非常緊密,但不會直接接觸。所以如果在硬碟運作的過程中有外力晃動、衝擊的話,就很可能讓讀寫頭與磁片「接吻」,造成磁片受損。雖然說現今的產品都已加入讀寫頭收合技術在未通電的時候收起讀寫頭,並加入防震技術抵抗輕微的震動,但裝置在使用中的狀態下還是應盡可能把硬碟放在穩定的平面上,以防各種突發狀況對內部硬碟造成損壞。
不要一直保持通電狀態
儘管HDD行動硬碟不像SSD產品有寫入壽命上的限制,可是HDD當中的驅動馬達卻因為是機械零件緣故,會隨著使用而老化,加上HDD硬碟只要在通電後,馬達就會不斷驅動磁片,因此HDD只要與電腦連接,其實就是不斷的在消耗產品壽命。不過消耗本身倒是其次,HDD發展至今其實已經有著相當高的耐久度上,不少廠商也都會給予3年甚至更高的保固服務,所以不建議一直保持通電的最主要因素還是為了避免突如其來的晃動造成硬碟損毀,畢竟行動硬碟是外接式的產品,防護能力自然是不能和有厚重機殼保護的主機相比,不使用時讓產品斷電有助於防止意外造成的損壞。
HDD行動硬碟適合對象與場景
HDD行動硬碟雖然存取速度較慢,但有著容量大、耐讀寫的特性,所以很適合大量檔案或是週期性更新的資料備份,例如創作者結案後的多媒體素材、應用程式或是主機的完整系統備份,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在與電腦連接之後就應避免移動、晃動行動硬碟,以防儲存資料的磁片受損。隨身碟/記憶卡最便攜、最便宜的備份利器
以實體備份裝置來說,隨身碟和記憶卡有著最小的體積和最低的價格,以隨身碟來說,如果不特別介意傳輸速度稍慢一點,一只USB 2.0的32GB隨身碟在網路賣場的價格不到200元,偶爾路過電子3C賣場,甚至還能找到百元有找的產品呢!至於體積方面則更不用說了,像是Micro SD卡的尺寸大約也就是小拇指的指甲的大小,收納方面可幾乎是毫無負擔。也因為便宜、體積小的特性,即使一口氣買上好幾個也不會覺得心疼或占空間,所以一些媒體工作室、收藏家和玩家會利用隨身碟或記憶卡進行週期歸檔備份,將不同時間點的資料分開儲存在獨立的裝置中進行備份管理,相比一次使用一顆大硬碟儲存所有資料,使用多個記憶卡或隨身碟來備份的方式有助於分散風險,減少資料一次性全數遺失的可能。
然而便宜、小體積也同樣是此類產品的缺點,由於有限的體積限制住了散熱和儲存晶片的堆疊空間,使其不得不在傳輸速率與容量上做出妥協。在傳輸速率上,目前主流的隨身碟最高速率約在400 MB/s左右,容量方面雖然隨身碟/記憶卡已經TB級的產品問世,但價格高昂且選擇種類也相當稀少,整體來說256GB、512GB算是目前在價格與容量上比較平衡的選擇。
此外,記憶卡和隨身碟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市場的產品品質嚴重的良莠不齊,使得市面上充斥著大量來路不明、無法提供保固服務黑心產品外,更有的詐騙網帳時常以「黑科技」、「大容量超低價」等標題來詐騙消費者,因此為了確保備份資料的安全性,玩家在購買時千萬勿貪小便宜,選擇購買知名大廠推出的產品才能獲得穩定的品質和售後服務。
注意事項
在購買隨身碟/記憶卡的時候,除了前面提到要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產品外,部分產品可能因為不是採用具備USB Type C介面、手機不支援支接安裝Micro SD等,會需要透過轉接線、讀卡機還輔助連接,故備份的速率和穩定性上也會受到轉接設備的影響,需要多加留意。適用場合與對象
隨身碟/記憶卡體積小巧、價格便宜,適合用來進行週期性的資料歸檔整理外,像是手機、平板這種淘汰速率很快的產品,也能用隨身碟/記憶卡將每一台裝置的資料分開存放,減低每次換手機都需要轉移大量資料占用寶貴空間負擔。不過因為隨身碟/記憶卡在容量和讀寫速率上的限制較多,因此用來備份一般文件、照片、影片等內容會是比較適合的選擇,同時因為裝置體積很小的關係,收納時也建議放在固定的位置並最好標示,以免「物理」上的將資料弄丟(笑)。
NAS網路硬碟、只要有網路到哪都能備份
NAS網路硬碟在使用體驗上是最為接近各家雲端硬碟服務的(如Google Drive、One Drive、Drop Box等),它的概念是透過專屬機器讓安裝在內部的硬碟可以直接透過網路進行存取,因此與其他設備的互動上可以擺脫實體傳輸線的束縛,基本上只要裝置能夠連上網路,且至少能打開網頁瀏覽器,就能夠操作NAS。由於NAS是專屬於玩家自己的備份設備,所以在使用的自由度也會比各廠的雲端服務來得更高,玩家可以自行依照需求擴充與更換備份硬碟的容量而不是特定的幾種容量選擇。同時能夠儲存的檔案大小與種類也比較沒有限制,所以不光一般照片、影片,只要容量空間足夠,要完整儲存電腦主機系統全部資料也是可行的。
更重要的,NAS在建置完成之後,是不需要額外收取月費的,所以不會發生沒繳費被禁止存取的問題,更能是需求對容量空間進行分隔規劃,讓家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能在NAS中擁有自己備份空間。
乍看之下,NAS在某些層面上其實就是在家建立一個自己專屬的雲端硬碟機房,因此相對的,想要建置一台NAS所要付出的成本代價也是本次介紹的所有備份方案中最高的。
首先在價格上,一台基本可裝入2顆HDD硬碟的NAS設備就要價5,000~8,000,而這還只是儀器本身的價格,若再加上硬碟的費用,打造一台NAS的成本至少要一萬元以上,一時之間要掏出這麼多錢,是許多玩家被勸退的一大主因。
NAS另外一大讓人困擾問題則是它的體積,為了要能夠裝入並管理少則2顆,多則8顆3.5吋硬碟,使得NAS在外型上有著一定的份量,且為了確保資料接收與發送上能夠穩定,多數NAS是不具備Wi-Fi網路連線功能的,安裝時必須透過網路線與家中的數據機或路由器相連,使其對於家中的空間規劃有著一定的要求。
注意事項
購買NAS的時候,NAS能夠安裝硬碟數量自然是最重要的考量,畢竟這直接關乎到了能夠使用的儲存容量與其後續的規劃方式,後雖然現在不少NAS都有提供模組化擴充功能,但這所謂「模組化」指得是允許多台機器進行串接,這對於一般玩家來說,空間以及金錢都會是很大的負擔,因此購買的時候,還需,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從長計議。而安裝在NAS中的硬碟選擇上,考量到NAS會讓硬碟24小時都保持運作,耐用性也就成了其最重要的考量,建議在硬碟的種類上,可以選擇專門的NAS碟如WD紅標、Seagate Iron Wolf等,或是企業級硬碟如WD金標、Seagate EXOS等。
至於應該選HDD還是SSD則可以視自身的使用習慣而定,如果備份的幾乎只是單純用來存放,事後幾乎不會再額外修改或覆寫,SSD就會是不錯的選擇,反之使用HDD就會更為合適,但不論玩家選擇使用哪種硬碟,都應盡可能避免直接編輯NAS裡資料,以減少檔案覆蓋、資料錯誤或損壞的發生。
最後與一般儲存設備不同的地方,透過NAS可以安裝多顆硬碟的特性,玩家可依照需求建構「磁碟陣列(RAID)」,不少產品會在首次使用的時候便要求設定,其中又以RAID 0和RAID 1最為常見,兩者的差別如下:
RAID 0:將所有硬碟合併成一顆,可使用的容量是所有硬碟的加總,同時資料的傳輸速度也會接近全部硬碟讀寫速率的總和,但是其中一顆硬碟如果損壞,所有硬碟與資料都會跟著報銷。
RAID 1:每顆硬碟都當作獨立的個體,且所有硬碟都會同步保存完全一樣的資料,因此即使其中一顆損壞,資料的完整性也不受影像,但是整體可使用的空間只會以單顆容量最小顆硬碟為基準,例如裝入了一顆8TB和4TB的硬碟,RAID 1模式下可使用的容量將為4TB。
適用場合與對象
NAS基本上可以視為自己專屬的雲端硬碟,因此只要設備可以連接網路,不論是要備份手機、平板還是電腦主機都很合適,只是高昂的建設費用和相對巨大的體積可能會是需要克服的最大難題。附帶一提,近期一款名為「奇亞幣(Chia)」的加密貨幣因為是使用硬碟來進行挖礦,使得硬碟遭遇到掃貨潮,8TB以上的HDD會出現供貨吃緊或斷貨的情況,玩家如果需要購買超大容量硬碟的話,還需多加留意。
充電即備份,備份充電頭
覺得硬碟、隨身碟、記憶卡要手動操作太麻煩,搭建NAS又實在太貴消費不起嗎?那麼不妨來顆備份充電頭吧!透過備份充電頭,玩家只要在替手機、平板等裝置充電的時候,就能同步的進行備份資料,讓資料備份成為日常生活習慣的一部份。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類產品本身是為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所設計,因此電腦上的資料是無法透過豆腐頭來進行備份的。此外備份豆頭需要連接充電器、Micro SD卡和傳輸線,若再加上手機系統與同步App,可能對資料備份造成影像的因素是相對較多一些,所以建議玩家在配合備份的周邊上,盡可能挑選品質較好的產品。
最後,備份頭本身是會對於「充電」這件事情造成干擾的,特別是在充電功率可以動輒25W、60W甚至100W的Android陣營上,很多同類型產品會因為沒有辦法支援那麼高的輸出功率,使手機的充電速度遭到限制,劣質一點的產品甚至只能維持手機的電力不要減少而無法替產品充電。
注意事項
因為多數產品頭需要搭配充電器使用,使得充電器所能輸出的最大功率會受到豆腐頭的影響,因此挑選時記得要確認豆腐頭所能支援的充電功率和快充版本,才不會發生手機充了大半天卻充不滿的情況。此外記憶卡、傳輸線這兩項設備的好壞對於備份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其中又以傳輸線在市場的品質最為混亂,以USB Type C的傳輸線來說,光是在傳輸介面的設計上,就可以分為USB 2.0、USB 3.2 Gen 1、USB 3.2 Gen2等好幾種版本,甚至有一部分的傳輸線可能僅具備通電功能,是無法進行資料傳輸的!
因此在線材的選購上,玩家務必要睜大眼睛,確認產品是否有通過各項安全檢驗,並確認其傳輸的介面版本,而iOS的玩家如果要選擇副廠的產品,也要確定產品是否有取得Apple MFi認證,才可保證產品能真的用在Apple的裝置上。
適用場合與對象
備份充電頭能夠在充電時候替手機、平板進行備份,讓麻煩的操作自動化、簡單化,相當適合幾乎凡事都能靠手機解決的現代人,不過由於只能備份行動裝置資料,有使用電腦辦公的玩家還是會需要準備其他備份方案的。同時也建議玩家不要將所有資料都只備份在同一張記憶卡,定時更換一張備份用的記憶卡,預防記憶卡意外損毀造成所以資料全部遺失。
電腦備份教學Step by Step
Windows更新出包、電腦中了勒索病毒,讓電腦必須捨棄一切資料重頭來過的案例在這數年可說是層出不窮,而這也凸顯了光靠雲端備份照片、影片還遠遠不夠,定期建立完整的系統備份才能預防資料在一夕之間灰飛煙滅,而小編接下來也會利用Western Digital推出的My Passport Ultra HDD行動硬碟來教大家如何進行完整的系統備份。電腦資料備份(不含系統)
(1) 連接硬碟之後,開啟Windows「設定」(2) 選擇「更新與安全性」中的「備份」分頁,並點選「更多選項」
(3) 點選「進階設定」之後,系統會彈出「檔案歷程記錄」的畫面
(4) 將檔案歷程記錄的功能開啟之後,系統就會自動進行檔案備份,且未來玩家還能在Windows設定中的「備份」分頁選擇要備份的資料夾與進行資料備份的頻率。
系統備份
(1) 若要進行完整系統備份,玩家同樣先依照前面的步驟開啟「檔案歷程紀錄」,這次點選左下角的「系統映像備份」。(2) 選擇畫面左方的「建立系統映像」
(3) 系統會自動偵測可以使用的儲存裝置,找到相符的裝置名稱後即可下一步。
(4) 系統會估算所需的儲存空間容量,確認後按下「開始備份」,系統就會即刻執行備份工作。(所需時間會因資料檔案大小和儲存設備的讀寫速率而異)
使用備份軟體備份
覺得Windows系統內建的備份軟體步驟太多,操作起來太複雜嗎?那不妨嘗試專門的備份軟體來進行操作來簡化麻煩吧!以本次示範的WD My Passport Ultra為例,Western Digital就有準備WD Backup備份軟體供玩家使用,而不少儲存設備大廠也都有推出類似軟體,雖然軟體的介面可能都有所不同,但整體操作算是大同小異。一般來說,各廠都會預先在產品中提供備份程式安裝檔,玩家只要接上電腦後就能直接安裝,倘若硬碟已被格式化,也能至產品官網進行下載。
(1)連接儲存裝置後,安裝並開啟備份軟體
(2)點擊「添加備份計劃」後,程式會偵測可以用來進行備份的裝置,玩家選擇對應的裝置後便會進入下一步。
(3)玩家設定想要備份的資料夾和備份週期,確定後程式就會開始進行備份。
(4)程式計算檔案的大小並預計所需花費的時間,玩家只需放著等待完成即可。
手機資料備份教學
現今生活萬物不離手機,不論是工作還是日常生活,幾乎凡事都可能會需要來張照片或影片進行紀錄,在Google相簿停止免費備份後,如果不想上繳「租金」,手機內滿滿的照片、影片備份可就得另尋出路了。其中Android手機/平板能夠搭配支援的外接儲存設備和App來實現這方面的需求,不過考量到有不少玩家可能是「被迫」改變備份方式,對於使用實體裝置備份手機資料的操作並不熟悉,所以小編在這邊示範如何使用外接式裝置備份手機的資料。
不額外下載App備份法
如果只求備份手機中的照片、影片,玩家基本上是不需要額外下載App的,在將儲存裝置與手機連接後,透過每支手機提供的的檔案管理App(名稱因手機品牌而異)即可完成,詳細步驟如下:(1) 連接儲存裝置後,開啟檔案管理App。
(2) 選擇想要備份的類別。
(3) 長壓選取想備份的檔案或資料夾。
(4) 點選「複製」(若想騰出手機空間則選擇「移動」)。
(5) 回到App的畫面首頁。
(6) 選擇外接的儲存裝置。

(8) 待備份完成後,退出應用程式,接著下滑通知列,卸除外接儲存裝置。
(9) 完成。
透過App備份法
如果覺得上面的步驟要一個一個搬移實在太麻煩,使用專門的App能夠簡化步驟,同時在能備份的資料種類上也能有更多元的選擇,而在小編測試過多款備份App之後,個人覺得三星推出的Smart Switch有著比較高的易用性和完整性上,故以此App作為示範。另外考量到這是三星推出的App,可能會有對其它品牌手機出現不相容的情況,所以小編也特別測試了「非三星品牌的手機」並確認能夠正常進行備份的,不過因為Android手機的品牌數量眾多,難以囊括全部的款式,若真有不相容的情況還請大家見諒。
(1) 連接外接儲存裝置後,開啟Smart Switch,允許應用程式的權限要求。
(2) 點選右上方的「SD卡」圖示
(3) App會自動列出可以進行備份的資料類別
(4) 選擇完成後,點選確定,App就會自動進行備份
(5) 完成後退出應用程式,並從通知列卸除儲存裝置。完成。
NAS設定備份教學
近年各大廠的NAS產品也操作設定做出了相當大的改進,讓產品更能夠適應現今智慧型手機當道的環境,小編在這邊也以Synology推出的D720+ NAS設備示範如何「透過手機」在家中建構自己的專屬備份系統。在設定NAS之前自然要先裝入硬碟才有辦法儲存資料囉!一般來說,多數NAS都能相容3.5吋與2.5吋的硬碟,並且兩種尺寸的硬碟是採共用硬碟架的設計,玩家只要對齊孔位,用螺絲將硬碟固定後就能完成安裝。
需要注意,為了避免硬碟在使用期間意外滑出,記得要將硬碟架的防滑扣具鎖上。
將NAS接上電源後,用網路線與路由器/數據機連接,此時機器的電源指示燈會亮起,並自動開始進行預備動作,在聽到NAS發出「嗶」聲後,就能進入首次設定環節。
拿出手機下載並開啟對應的App,多數廠商的App在首次使用的時候會要求取得手機權限和申請一組帳戶,完成後點擊「設定全新NAS」的選項。
只要玩家的手機和NAS處在由相同路由器供應的網路環境,App就會自動找出可用的設備並完成配對。
接著依照機型的不同選擇RAID磁碟陣列方式(D720+使用的是自家技術的陣列技術,不提供手動選擇)、更新系統版本、建立NAS本身的管理帳號密碼,NAS的首次設定就算完成。
在預設上,裝置和NAS「必須」處在同個網路下才能調用資料,想要打破這樣的限制,就必須在App中開啟外網的取用功能,這部分每間廠商的操作方式都不太一樣,像是在Synology的設備上只要開啟「QuickConnect」功能,並為其取個名字,之後只要在專屬App輸入該名稱與NAS的帳號密碼,不論在哪就都能暢行無阻了。
設定完了外網取用功能後,我們就可以透過NAS提供的備份工具來實現像Google相簿那樣自動備份照片、影片的功能了。
以Synology的D720+來說,玩家需要在NAS和手機上安裝「Moments」這個App,並輸入在QuickConnect中設定的名稱、NAS的管理帳號密碼,程式就能為玩家自動備份照片和影片了。
不過手機再方便,有時還是會有需要用到的電腦的時候,此時如果需要取用NAS資料那該怎麼辦呢?
不用擔心,玩家只要打開網頁瀏覽器,並在網址輸入:「http://QuickConnect.to/(QuickConnect中設定的名稱)」,或是直接在從Synology官網的QuickConnect的入口網站進入,就能讓電腦連接到自己的NAS上,接著一樣輸入帳號、密碼就能夠的存取資料囉!嫌麻煩的話,也可直接將NAS的網址加到瀏覽器書籤中,讓操作更為便捷。
多元方案,別把雞蛋都放同一個籃子
看完了上述的主要的實體備份方案,不曉得各位玩家覺得哪一種最適合自己呢?正所謂狡兔有三窟,要防止資料因意外而遺失,除了要養成的備份的習慣外,小編也建議搭配多種方案或設備交互使用,如此即使當其中一個備份失靈時,也能有備用的設備能夠頂替,達到真正的防患未然、減少的損失的效果。儲存裝置那麼多該選誰?各廠主打商品大集合
萬事俱備,就差入手對應設備,但看著玲朗滿目的商品卻無從下手嗎?不用擔心,小編特地為大家蒐羅了各家大廠的主打商品,要在下一篇為大家一一介紹,讓大家買到優質有保障產品,不怕踩雷。→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請見
→更多的【PCDIY! 企業級路由器/無線路由器/商用AP/交換器/IIoT/防火牆】: 請見
→更多的【PCDIY! 路由器/無線路由器/交換器/網路卡/網路攝影機】: 請見
→更多的【PCDIY! IT資訊新聞】: 請見
→更多的【PCDIY! 八卦】: 請見
延伸閱讀
(01) D-Link DMS-106XT Multi-Gigabit電競交換器實測開箱,台灣品牌5埠2.5GbE+1埠10GbE超值多網速Switch!(02) 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 實測開箱,效能與擴充性一次到位的創作者 NAS
(03) Aruba Instant On 1930 8G Class4 PoE 2SFP 124W(JL681A)交換器實測開箱,中小企業智慧託管網路的神兵利器!
(04) 舜松工業採用TP-Link商用網路!啟動黑雲軟體 ERP MES 進行數位轉型,打造塑膠射出業智慧工廠!
(05) 史上最便宜10GbE Switch!tp-link TL-ST1005殺很大,5-Port全萬兆(電口)交換器報價台幣5180元!
(06) QNAP TVS-872XT-i5-16G實測開箱,旗艦級10GbE與Thunderbolt 3創作者8-Bay NAS
(07) D-Link DXS-1210-10TS網管型10GbE交換器實測開箱,10-Gigabit網路環境打造優質選擇!
(08) 硬碟故障資料救援報價3萬8 引爆網友熱議!
(09) TOTOLINK X5000R AX1800 WiFi 6 Giga無線路由器開箱,平價實惠、穩定傳輸、高速網路效能優質選擇
#連結=(10) 「一台泯恩仇」、家中搶頻寬大戰的和事佬,ASUS RT-AX68U雙頻AX2700、Wi-Fi 6路由器開箱體驗http://www.pcdiy.com.tw/detail/18818]
(11) 宛如外星飛船降臨地球傳授Wi-Fi 6使用真諦,TP-Link Archer AX73 AX5400雙頻Wi-Fi 6路由器神速開箱
(12) 硬碟用SSD有多爽,引爆網友熱議!
(13) D-Link DIR-X5460 AX5400無線路由器開箱,享受Wi-Fi 6無延遲的飆速快感不用花大錢!
(14) D-Link COVR-1100 Mesh無線路由器實測開箱,訊號無死角實現數位家庭一點也不難!
(15) 配備雙10GbE與2.5GbE網路,ASUSTOR Lockerstor 10 (AS6510T) NAS開箱試用
(16) QNAP QSW-308-1C入門10GbE交換器開箱實測,賦予多段高速GbE乙太網路,辦公室晉升高速網路的絕佳選擇
(17)硬碟故障資料救援,等了一年八個月...
(18)有圖有真相》WD Service Center專訪,客服正妹真相大公開
(19)網爆硬碟發出高頻唧唧滋滋聲,引發網友熱議!
(20)200TB資料怎麼儲存,引爆網友熱議!
(21)HGST DESKSTAR NAS 3TB實測開箱,高效能機械硬碟中的優質精品!
(22)硬碟容量那麼大能做什麼 引爆網路熱議!
(23)二次元房價下不來 引爆網友熱議!
(24)磁碟陣列要選RAID 5還是RAID 6 引爆網友熱議!
-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
- 佰維 BIWIN Amber PM2000 Portable SSD 1TB 實測開箱,史上最強「超薄:11mm 超輕:39.5g 超快:2,000MB/s」精品級磁吸式外接固態硬碟!
- Seagate One Touch HDD with Password 5TB密碼保護版外接式行動硬碟實測開箱,AES-256硬體加密資料安全超放心!
- 宇瞻 Apacer AS723_USB3.2 Gen2 x2 USB-C Portable SSD 2TB實測開箱,20Gbps極速存取「影像職人專屬」軍規級「防撞、抗震、耐摔、耐壓」外接式固態硬碟!
- LaCie Rugged MINI SSD 實測開箱,「USB 3.2 Gen 2x2 20Gbps耐用型穩固精悍」外接式固態硬碟專業首選!
- 威剛 ADATA SC750 2TB External SSD實測開箱,USB 3.2 Gen2 10Gb/s免傳輸線「袖珍便攜」高效能外接式固態硬碟!
- 佰維 BIWIN PD2000 Portable SSD 1TB 實測開箱,USB 3.2 Gen 2x2 20Gb/s「口紅造型」高效能精品級移動固態硬碟!
- 金士頓Kingston XS1000 2TB External SSD實測開箱,USB 3.2 Gen2 10Gb/s「體積輕薄、效能優越」高性價比外接式固態硬碟!
- 史上最強外接式SSD正式登場!「Thunderbolt 5 外接式硬碟盒」正式開賣,「存取速度:實現 80 Gb/s 讀寫速度:飆上 7 GB/s」對應「蘋果M4 Pro、Max支援 Intel Z890高階主機板」極速驚人價格:台幣 6,800元起!
- 「佰維存儲 Biwin」推出2025年新一代存儲系列,開創極速未來!
- TrendForce:「2023年全球通路client SSD固態硬碟」出貨量突破1.18億台,「Kingston 金士頓」以34%的市占率穩居龍頭,「ADATA 威剛」以11%的市占率排名第二,「Lexar 雷克沙」以11%的市占率排名第三,「Kimtigo 金泰克」以9%的市占率排名第四,「Biwin 佰維存儲」以7%的市占率排名第五!
- 「OWC Envoy Ultra Thunderbolt 5 SSD」強勢來襲,史上最強「6,000 MB/s 超越極限速度」外接式固態硬碟報到!
- 「USB 4.0 Type-C硬碟外接盒」跌破台幣千元!「牛本智能 ITGZ ITT12-U098 USB4 ENCLOSURE 40Gbs M.2 NVMe硬碟外接盒」殺很大,「相容 舊有USB 3.0 Gen 1 5Gbps、USB 3.2 Gen 2 10Gbps、Gen 2x2 20Gbps 對應雷電Thunderbolt 3、4 40Gbps」大跳水 報價 台幣949元!
最多人點閱
- 創見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外接硬碟實測開箱,輕薄時尚內建獨家檔案救援優質選擇!
- SanDisk Extreme PRO microSDHC UHS-I 32GB新版記憶卡V30 U3 A1實測開箱,讀取667x寫入600x的記憶卡世界頂尖之作!
- 巴比祿BUFFALO MiniStation Extreme HD-PZFU3 2TB實測開箱,日本製軍規精品級外接硬碟!
- TOSHIBA EXCERIA 32GB SDHC記憶卡簡測開箱,記憶卡也能如此神速!
- Seagate One Touch SSD 1TB Feat. Seagate BarraCuda Fast SSD 1TB開箱,外接式固態硬碟重裝上陣!
- 「Kamera M1行動電源+口袋相簿 64GB」多功能行動電源開箱實測,iPhone容量救星降臨!
- PLEXTOR Portable SSD EX1 128GB實測開箱,外接式固態硬碟中的高顏值極致精品!
- 十銓Team MoStash 32GB魔立碟實測開箱,是iPhone容量救星也是超酷手機立架!
- 金士頓Kingston DataTraveler 2000 32GB實測開箱,IP57防水防塵實體鍵盤加密防護隨身碟!
- Seagate Backup Plus 4TB實測開箱,USB 3.0大容量外接硬碟!
- SAMSUNG M3 Portable 4TB外接硬碟實測開箱,史上最大2.5吋行動硬碟正式報到!
- 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實測開箱,Thunderbolt 3.0史上最快外接固態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