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AMD Instinct MI200加速器為Microsoft Azure大規模AI訓練挹注動能,Microsoft Azure為首個部署AMD Instinct MI200加速器的公有雲
- D-Link友訊科技召開111年股東常會,以資本公積配發現金股利 每股發放新台幣0.3元
- 賽事獎金再加碼,總獎金提升至40萬元!《跑跑卡丁車RUSH+》推出賽前特別節目《衝吧!大師之路!》
- 《怪物彈珠》與電視動畫《SPY×FAMILY 間諜家家酒》合作活動於5月27日開跑!《怪物彈珠》8週年實體活動將登場!到場就有機會獲得限定合作週邊
- COMPUTEX 2022 實體展圓滿落幕,虛實並進 COMPUTEX DigitalGo 線上展熱潮延續
- 微星推出全新QD-OLED曲面電競顯示器,與全新HMI 2.0技術,彰顯軟硬體整合實力
- 維京人再起!「GeForce RTX 3080 SUPRIM X 10G LHR 刺客教條特仕版」限量登場
- 博帝推出世界第一款RGB G4x4 M.2 SSD 及DDR5可達6,200 MHz的高性能記憶體
- 好聲音、好色彩、好設定 打造我的「行動奢華輕劇院」,2.1聲道 20W喇叭 挑戰微投最大聲的行動投影機GS50,內建AndroidTV智慧系統 開機就看YouTube、Disney+
- Microsoft Build 2022開發者大會發表多項創新開發工具,台灣夥伴再登大會 實踐微軟元宇宙商務新模式
- 微星推出新一代的主機板和電源供應器 升級有感!
- 《微軟模擬飛行》「捍衛戰士:獨行俠」DLC 推出 訂閱 Xbox Game Pass 免費玩,Xbox 玩家化身電影中的捍衛小隊成員 駕駛 F/A-18E 戰鬥機馳騁天際
- Deathloop死亡循環試玩、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2.0畫質與效能實際驗證
- 追上DLSS性能腳步、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進化版FSR 2.0正式登場
- 輾壓RTX 3090不在話下、效能/省電/價格一次滿足,AMD Radeon RX 6x50 XT系列升級亮相 ft. MSI 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
- 走在效能的最下限、考驗日常應用極限,極入門處理器Intel Celeron G6900與AMD Athlon 3000G效能實戰
- 時代的結束是傳承的開端、首顆3D V-Cache快取技術處理器,AMD Ryzen 7 5800X3D決戰Ryzen 9 5900X與Core i9-12900K(下篇)
- AMD Ryzen Pro 6000正式上陣、Rembrandt搭配6nm製程與RDNA2顯示核心,創造商務/專業定位的筆電新選擇
- 泰坦級顯卡降臨、最強頂規顯卡正式問世,NVIDIA GeForce RTX 3090 Ti拆裝詳解
- 以玩家的「心之所向」來研發,蟬聯玩家票選最佳儲存裝置、最佳外接儲存裝置、最佳NAS網路儲存裝置品牌:Western Digital得獎專訪
- 記憶體之王非Crucial莫屬,2021玩家票選「最佳記憶體模組」、「最佳儲存裝置(HDD/SSD)」與「最佳外接儲存裝置」品牌三冠王:美光Crucial得獎專訪
- 開春要來搶紅包、2022春季電腦組裝升級建議指南
- 曾經我們都是電玩少年,10款遊戲模擬器帶你夢回青春時代
- 46年如一日、以職人匠心做好每一道產品,PCDIY!2021玩家票選「最佳電源供應器」品牌冠軍:Seasonic得獎專訪
- 欣欣秀泰影城柏晶廳,台北市最好的精品級電影院!
- 數位創作工具百百款,選對輕薄便攜繪圖螢幕的秘密 feat. Wacom One
- 荷包君「瓊稻穗宮源」嗎?如何用1萬預算買到高C/P電競螢幕!feat. 華碩TUF Gaming VG279QM
- 宅男修電腦,情聖床上搞。好人當工具,壞人當陽具。電腦修的好,好人做到老!
- 還在用薄膜鍵盤打game?你該考慮換機械鍵盤 feat. 華碩ROG Strix Scope TKL Deluxe電競鍵盤
- 無線電競滑鼠浪潮來襲:客製DIY能力強化、延遲不再是問題!feat. 華碩ROG Chakram
- 還推「無Sync」是在哈囉?解析為何需要一台「高畫質又有Sync」螢幕 feat. 華碩 ROG STRIX XG27U
- 嘉義胖哥光華店專訪》隱身巷弄的電競筆電清潔保養改裝維修名店,堅持「職人魂」的嘉義胖哥
- CrystalDiskInfo硬碟健康檢查工具,SSD、HDD、SSHD定期安檢才能永保安康!
- 維修電腦 & 升級硬碟必看》SSD、HDD、SSHD資料徹底刪除大作戰!
- Google Public DNS上網跑更快,用戶端趕快更換IPv4 DNS設定8.8.8.8與8.8.4.4
- 再見了,光碟機已經不是必要配備!
- 傳輸/充電一氣呵成、平板與電腦擴充的新神器,Transcend HUB5C六合一多功能USB 3.2 Gen 2 Type-C集線器開箱
- 中小型企業的優質選擇,EPSON L6580四色防水連續供墨複合機開箱簡單玩
- 為小空間帶來人體工學的舒適操作,Logitech Ergo M575無線軌跡球開箱
- 秉持日本職人印刷精神、「印」實力不設限,Brother MFC-T920DW商用無線傳真事務機開箱動手玩
- 配備雙2.5GbE網路,具HDMI輸出與PCI卡擴充,QNAP TS-453D NAS開箱試用
- 57度微彎設計,Logitech MX Vertical垂直滑鼠開「箱」實測,搭配羅技鍵盤與滾輪鼠成為絕佳辦公室輸入工具
- Intel宣布Comet Lake家族支援vPro技術之處理器,有桌機和筆電版,賦予安全、穩定、管理性等特色
- AMD推出商用行動處理器:Ryzen PRO 4000系列,為商務筆電市場注入絕佳效能、行動力與超高安全性
- 專訪夢想動畫公司,配置技嘉高效能伺服器,建構首屈一指的AI運算與遠端桌面動畫應用
- 絕妙搭配:Razer專業辦公耳麥
- 絕妙搭配:QNAP KoiMeeter 視訊會議系統
- 印好印滿超划算、EPSON L5190雙網四合一連續供墨複合式印表機入手體驗
開箱
-
大容量就是存的比較多、兼具高速與容量的平衡需求,Seagate IronWolf Pro 20TB開箱簡測
目前PCIe規格不斷提升,作為高速儲存主力要角的SSD固態硬碟也受到玩家的普遍採用,雖然容量也逐步提升至500GB、1TB的大小,但對於大量儲存資料使用來說,仍舊不如傳統的HDD來的容量一次到位,以目前已邁入20TB的HDD來說,作為NAS使用的好幫手無疑就是HDD了,在使用年限上與價格方面顯然會比採用SSD要來的更加具備CP值。 身為目前兩大硬碟龍頭廠商之一的Seagate,其實早在去年底就已經推出容量達20TB的IronWolf Pro與Exos X20這兩款版本,這次就來試試其中的IronWolf Pro 20TB這顆HDD吧! 雖說手上這顆是20TB的超大容量版本,但其實先前在站上就已經介紹過IronWolf Pro的其他容量版本了(),主要特色的部分也是適用於NAS這樣的儲存模式,當然如果玩家只打算買一顆當成電腦的儲存碟來使用的話也是沒問題,同樣都是採SATA III介面,買一顆就抵好幾顆4TB、6TB了。 外觀上面與之前此系列的並無不同,斗大的Seagate Logo以及IronWolf那顆狼頭標示(那嘶狼)也清楚宣告了這款系列的歸屬,3.5吋尺寸、SATA III介面、7,200 rpm、256MB快取、氦氣密封鍛造技術、雙平衡馬達、獨家AgileArray聰敏陣列技術、內建省電/休眠模式進階電源管理、RV旋轉震動感應技術、獨家硬碟校測-IHM那嘶狼健康管理(IronWolf Health Management)、Rescue Data Recovery Services資料救援計畫3年服務、5年保固,只能說如果玩家要入手NAS的話,那這顆能支撐24x7全年無休還高達20TB超大容量的IronWolf Pro就是最佳首選了。 那就來看看產品美照吧! 相較於前一版的18TB來說,這款20TB的版本其實就是多了一片2TB的碟片,設計上仍舊屬於CMR(Conventional Magnetic Recording),至於官方標示的最大285 MB/s傳輸速度就透過實際測試來驗證吧! 照慣例就先透過CrystalDiskInfo來檢視一下相關資訊,可以看到這款IronWolf Pro 20TB的型號為ST20000NE000,常態工作溫度落在30度C左右;先採用CrystalDiskMark來驗證一下讀寫速度,不難發現可以測到283.03/268.80 MB/s算極為接近官方標示上限了,雖然沒有SSD那麼猛,但不論是作為NAS資料備份或是安裝在個人電腦中做為檔案存放來說,應該都能輕鬆讓玩家無壓力的盡情儲存囉! 改換ATTO來測試的話,在4KB時就幾乎讀寫速度都拉上200 MB/s了,讀寫最大速度也有達到270.49與266.67 MB/s,從8KB開始就差不多是穩定速度狀態了,另外也透過HD Tune來檢視一下讀取表現,最大有達到276.8 MB/s、平均也有214.9 MB/s。 透過幾款實測也顯示出這顆IronWolf Pro 20TB的表現相當平穩,算是有維持IronWolf Pro這系列的高水準表現。 對於檔案大小越來越膨脹的現在,連SSD都已經普遍邁入1、2TB的容量,作為專門提供儲存空間的HDD來說,玩家的入手基本款也逐步地由原先的4TB、6TB容量往10TB以上的版本移動,早先入手8TB、10TB甚至12TB的玩家,或許面對20TB的登場之後可以考慮更換一輪,除了速度更進一步的提升之外,清一色20TB所帶來的好處就是總容量也直接大幅提升,再者,Seagate還提供有5年保固以及3年的資料救援服務,換一換就能容量加倍、何樂而不為!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奢華魔幻炫目鏡面水冷頭、RGB燈效隨你玩,T-FORCE SIREN GD240E ARGB一體式水冷開箱簡測
近年來隨著Intel、AMD兩大CPU廠在PC市場上的競爭,讓新一代消費端CPU有著明顯的進步幅度,不再只是一家獨大的擠牙膏窘境(笑),不過這當中提升可不僅僅只有效能,儘管採用了新製程,CPU功耗依舊是逐步增高,撇除耗電問題,最大的煩惱就是熱情的溫度,尤其Intel 12代K版以及Ryzen 5000X系列等原廠也不再隨附風扇,畢竟這類中高階CPU的溫度基本上也不是原廠小風扇有辦法壓制的。 而要壓制這些熱情的CPU,相信現今大多數玩家會選擇AIO一體式水冷, 不僅散熱效率足夠,整體看上去也較為美觀、簡潔,尤其每家廠商的水冷頭造型都展現了獨特的風格,搭配現今的機殼設計,在安裝的自由度上也不比空冷塔扇來的低,甚至一些ITX小機殼要塞下240、280、360冷排都不是問題;而這次小編就收到了來自知名電腦周邊大廠T-FORCE所推出的這組SIREN GD240E ARGB 一體式水冷,就馬上來好好瞧瞧它的效能與特色吧! T-FORCE在PC市場的產品可以說是相當豐富,除了大家最常見的記憶體、SSD之外,在CPU散熱上而是有這組經典的SIREN一體式水冷系列,這裡小編收到的是SIREN GD240E ARGB,如名稱所示為240冷排版本,再上去還有360冷排版本的SIREN GD360E ARGB,較適合來搭配12900K、5950X等旗艦大哥。 而既然是專注於電競市場的T-FORCE,與電競幾乎綁定的RGB燈效當然也沒有少,從外盒示意圖看去就能了解SIREN GD240E ARGB在水冷頭以及風扇上都具備了RGB燈效;另外SIREN系列除了常見的黑色之外,還提供了白色版本,滿足白色控玩家們的需求,輕鬆打造一台純淨潔白的PC主機。 SIREN GD240E ARGB支援規格相當廣泛,Intel平台從1150/1151/1155/1156/1200/1366/2011/2011-3/2066到最新的LGA 1700都支援,意味著不改腳位的13代沒意外也能直上,AMD平台更是已經確定FM2+/FM2/FM1/AM3+/AM3/AM2+/AM2/AM4以及即將登場的最新AM5腳位都支援沒問題。 外型上SIREN GD240E ARGB這顆原廠稱之為魔幻炫目鏡面ARGB的水冷頭,除了有高質感的鏡面設計,外殼更採用鋁製材質來增加散熱效能,而或許是搭配白色塗裝緣故,從水冷頭、水管、冷排到線材都白化的相當徹底,即便還未點燈RGB,小編自己就覺得已經蠻好看的,加上他的RGB線材是採用可拆式設計,水泵本身也不需要額外供電,單條CPU 3-pin即可搞定,因此若真想走低調高雅風格,也能大幅減少線材占比。 撇除RGB線材,怎麼連水泵的供電線材也沒看到呢?!那是因為SIREN GD240E ARGB水泵本身並非搭載在常見的水冷頭上,而是位於冷排上,這樣的設計可降低水泵震動導致CPU損壞的機率,畢竟這組水泵提供了高達4000 RPM高轉速,強勁帶動水流讓廢熱能即時到冷排來散出,要藏線也較為方便。 馬上來到實測環節,這裡小編用上Intel 12代 Core i5-12600K,具備10C(6+4)/16T大小核,搭配Z690主機板來驗證SIREN GD240E ARGB的實力,詳細規格也列於下方給大家參考,設定方面主機板會開啟GAME BOOST,Window 10電源模式也設定在終極效能。 測試軟體AIDA64 Extreme的部分也會將FPU選項開啟,讓CPU負載達到最大值,而在經過1小時多的壓力測試下,可以看到各核心約在57~67度之間浮動,透過Core Temp更能看到其中最高溫核心來到73度,證明了SIREN GD240E ARGB要壓制12600K是完全沒有問題。 這組T-FORCE SIREN GD240E ARGB一體式水冷從內到外都能感受得出原廠下足了功夫,具備能夠完全壓制12600K的散熱效能,對於散熱需求更高的12900K、5950X等大哥,上個月原廠也推出360版本的SIREN GD360E ARGB來應對。 而外型設計以水冷頭來說雖然市面上一些高階產品已經開始採用了較浮誇的LCD螢幕,但鏡面+RGB帶來的質感其實也不輸這類LCD螢幕的設計,更不用說在沒點燈的情況下,依舊不失高雅風格,還可大幅減少線材,當然,外型大家各有所好,自己喜歡最重要。 要說稍微美中不足的地方大概就在於原廠僅提供2年保固,不像一些大廠給到了3年、5年甚至是6年,雖然現在AIO一體式水冷產品技術基本上都已經算是相當成熟,不太需要擔心漏液、爆管風險,但還是希望原廠能再提供更長的保固,玩家們也能更安心的入手。 廠商名稱:十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821-688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風之力加持引爆極致效能表現、地表上最強鷹神降臨,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開箱實測、同場加映UD1000GM PG5電源供應器
最近顯示卡的供貨逐漸回穩,終於不再是有名無實的空氣卡了,而且不用再限組裝、限搭機、限單張,大部分型號都能直接入手完全沒問題,至於價格方面也逐步調回原先的售價,等待已久的玩家們終於可以入手來好好打Game了! 若依照玩家們的使用需求與預算,在NVIDIA陣營中的挑選,假使畫質特效全開下,2K、1080P以下較不吃效能的競技類遊戲則選RTX 3060 Ti即可,要3A大作畫質全開基本上選RTX 3070就能應付,而上到4K的話可能就需要RTX 3080會比較能暢玩不Lag,但如果是追求效能至上、要打8K遊戲甚至有重度創作需求的高階玩家們,當然就是要直上具備滿血GA102晶片的旗艦老大哥RTX 3090 Ti囉! 身為知名御三家之一的GIGABYTE隨著RTX 3090 Ti問世當然也推出一系列版本讓玩家們來選擇,單以RTX 3090 Ti來說,就可選擇具備風之力的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24G以及OC版本,兩張最主要的差異就在核心上的超頻,小編這次要開箱的就是Boost時脈可達1905 MHz的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 雖說可以看到一些旗艦級的RTX 3090 Ti更是直接用上了一體式水冷來保有頂級散熱效能,但畢竟不是每個玩家都喜歡用上中大型機殼,如果又要搭配如i9-12900K 這類熱情的旗艦級CPU,勢必至少要留個兩組冷排位置,對於一些小機殼來說勢必有些難度,因此對於機殼空間有限的玩家們來說,維持空冷散熱的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依舊是最佳的選擇。 這次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系列有別於其他型號,整體外觀幾乎是重新設計了一番,儘管維持三風扇配置,但從以往俐落的線條配上銀黑色塗裝改成較為方正的造型,經過整體黑化塗裝以及髮絲紋、線條的造型加持,呈現一股大氣且內斂的低調風格,全身上下更是沒有任何一丁點的RGB燈效,或許會讓一些燈效控們感到稍顯可惜,但這樣低調至上的風格,也確實讓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充斥著一股王者的霸氣感。 在各方面散熱的加持下,金屬強化背板肯定是有搭載的,如此一來更能強化顯示卡結構,進一步防止PCB板彎曲,或是零件掉落時直擊PCB板的悲劇發生,搭配支撐架達到雙重保護,讓顯卡穩穩牢固於主機板上,有趣的是,這金屬背板的造型設計倒是高調了不少,帶有科技感設計的塗裝風格,更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尾端帶有超大面積的簍空開孔設計。 即便是空冷散熱,GIGABYTE在散熱能力上依舊是下足了功夫,首先就是三風扇的風之力配置,具備了抗擾流Alternate Spinning風扇設計,透過相鄰風扇採正逆轉的方式,讓兩風扇之間氣流方向一致,減少擾流進而加強風壓達到順向加壓風流效果來提高散熱效率,且當GPU處於低負載、低溫時,風扇也會自動停轉達到0噪音的絕佳寧靜使用體驗。 另外風扇本也用上了升級版獨特刀鋒扇葉,在角度與造型上都精準計算過,搭配葉片上導流溝槽,與普通風扇相比在同轉速下能提供更大的進風量。 從側面更能看到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厚實的散熱模組,此外更搭載超導熱板&複合式熱管散熱,透過導熱板直接與發熱量最高的GPU以及記憶體晶片接觸,配合8根複合式熱管迅速將廢熱導出至散熱鰭片上,達到極佳的散熱效能。 而最後一項散熱祕訣就是剛才我們在背板看到的超大面積簍空設計,這設計稱之為Screen cooling,我們都知道RTX 30系列有助於短PCB板的加持,讓不少3風扇顯卡尾端因散熱模組較長關係可做開孔簍空設計,而GIGABYTE可以說是把這項特色給最大化,這張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應該是小編目前看過開孔面積最大的一張,讓更多的風流能直接從背板排出。 這次RTX 3090 Ti在核心以及記憶體都提升的情況下,溫度有了風之力加持不必擔心,不過在功耗上來到450W TDP是無可避免的,官方也建議至少需要850W以上的電源供應器才能餵飽這張旗艦大哥,若CPU更是配上功耗也不低的Intel Core i9-12900KS,加上周遭設備,甚至有超頻需求,這些用途大概要上到千瓦等級的電源供應器會比較保險一些。 而對於需要一併升級電源供應器的玩家,既然都要升級了,那配有最新PCIe 5.0 16-pin電源輸出的電源供應器絕對是最佳選擇,畢竟現在已經可以看到RTX 3090 Ti不管是公版還是各家客製卡都全面採用PCIe 5.0 16-pin,即便目前還沒有要入手RTX 3090 Ti,未來如RTX 40、50等等新顯卡也有望陸續採用PCIe 5.0 16-pin,雖說為了在這過渡期應該都還是會隨附轉接線,但1條PCIe 16-pin線抵2~3條PCIe 8-pin線用,不僅整線方便,外觀也更整齊,何樂而不為呢? GIGABYTE在電源供應器方面早早就已開始布局,就如這組自家最新的UD1000GM PG5,不僅是千瓦等級,還通過80 Plus金牌認證,於系統50%負載時,依舊能維持90%以上電源轉換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具備PCIe 5.0 16-pin輸出,單組16-pin就能提供高達600W電力,完全就是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的最佳拍檔,對於未來才要升級顯卡的玩家也能提早做好準備,再搭配其餘自家周邊,就能組成一台GIGABYTE信仰旗艦PC啦! GIGABYTE UD1000GM PG5承襲UD系列超耐久的(Ultra Durable)精神,如主要電容採用高品質又穩定的日系電容,內部更增加了散熱鰭片讓散熱效能提升10%以上,剛才所看到的HYB智能靜音風扇使用液壓軸承(HYB)結構等等,都能增加整體產品壽命。 此外,六大保護機制:過電壓保護(OVP)、欠電壓保護(UVP)、過電流保護(OCP)、過功率保護(OPP)、過溫度保護(OTP)、短路保護(SCP),也是一項都沒少,還有10年保固擔保,讓玩家安心長久使用,用到下次換電腦或許都還能繼續沿用呢! 鑑賞完鷹神低調的姿態以及它的拍檔後,終於來到了令人期待已久的上機測試環節可以好好鑑識鷹神的真實力了,測試平台方面,小編選用Intel Core i9-12900KF以及自家的Z690 AORUS MASTER主機板等高階裝備,電源供應器當然就是剛才開箱的最佳拍檔GIGABYTE UD1000GM PG5,詳細規格列於下方給各位參考: 主機板:Z690 AORUS MASTER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F 記憶體:T-FORCE DELTA RGB DDR5-6400 32GB(16GBx2)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 SSD:PNY XLR8 CS3140 M.2 NVMe Gen4 SSD 電源供應器:GIGABYTE UD1000GM PG5 作業系統:Windows 10 硬體設定上,小編透過BIOS將CPU調整到Max Performance Profile並開啟X.M.P.讓記憶體來到DDR5-6400且開啟了Resizable BAR,此外透過技嘉AORUS Engine程式,可即時監控、調整顯卡設定,即便是新手玩家不知GPU要如何超頻才穩定,也可直接按下自動掃描讓程式自動尋找最佳的GPU頻率,經過一輪掃描後,程式自動將Boost時脈拉到1937 Mhz,小邊就以這個設定來做測試。 進跑分測試前,不免俗先來到CPU-Z、GPU-Z來一覽規格資訊,可以看到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的GPU為滿血的GA102晶片,代號GA102-350,擁有完整的10752組CUDA,預設時脈為1560/1905 MHz經過AORUS Engine自動掃描後提高到1592/1937 MHz,記憶體方面搭配的是384 bit 24GB GDDR6X,頻寬可達1008.4 GB/s,Resizable BAR也確定有開啟。 規格資訊驗證完後,首先當然是先來到3DMark測試一輪囉!可以看到在各項旗艦配備加持,再搭配上這張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於驗證DX12效能的Time Spy上的分數已經超越21,000分,甚至是更嚴峻的Time Spy Extreme也有接近11,000分的表現。 而驗證光追的Port Royal也來到了15,000門檻前,驗證DX11的Fire Strike更是為之驚人,直接突破了43,000大關,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也分別在26,000分、15,000分門檻前了,鷹神雖然低調,但實力果然不同凡響。 而隸屬於NVIDIA RTX 30系列的老大哥,當然也支援自家黑科技NVIDIA DLSS,直接在3DMark實測DLSS效能可以發現在2K解析度下,當DLSS開至Performance模式後,原本68.51 FPS直接翻倍來到145.81 FPS,畫面流暢度大幅提升。 綜合效能就交給PCMark 10來驗證,整體成績得到了相當高的8,809分,其中基礎性能獲得12,013分、生產力則是11,450分,數位創作則是得到最高的13,485分,凸顯了擁有24GB大容量記憶體+升級頻寬後的RTX 3090 Ti在創作者效能上的優勢。 如小編開箱時所說,GIGABYTE在這張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的散熱下了許多功夫,究竟實際效果如何呢?來用FurMark驗證便能見真章,結果可以發現,經過一小時的燒機測試,顯卡最高溫度僅到66~67度之間,即便是空冷,依舊把RTX 3090 Ti這位大哥的熱情壓制得非常好。 來到遊戲實測階段,小編挑了多款AAA大作來好好考驗鷹神的遊戲效能,設定上老樣子,畫質一律開至預設最高,有光追的話也會開到最高品質,而要是遊戲支援DLSS、FSR也會設定在以畫質為重的Quality或Ultra Quality上,其餘會影響FPS表現的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縮放以及減少延遲等等功能都會關閉來講求公平。 其結果可以發現,鷹神不愧是鷹神,在這7款遊戲中,先暫時撇除《光明記憶:無限》,其餘大作在4K解析度上通通越過及格門檻(60 FPS),2K解析度上更是直接破百FPS,甚至其中幾款作品在1080P上得到200 FPS以上的驚人成績,而回到《光明記憶:無限》的部分,雖說4K沒過門檻(60 FPS),畢竟這遊戲一直以來效能就相當吃重,不過在較主流的2K就可來到88 FPS,1080P也有130 FPS的優秀表現,證明這位老大哥要應付現今絕大部分遊戲都不是問題。 作為一張旗艦顯示卡,除了遊戲用途外,也是不少重度創作者們的選擇之一,我們剛才透過PCMark 10已經可以稍微了解到RTX 3090 Ti的創作者效能強大之處,這邊小編再透過Blender Benchmark以及多數人常用的Adobe Photoshop、Premirere Pro來好好驗證創作者效能。 其結果在Blender Benchmark上monster、junkshop、classroom場景分別得到2890/1624/1415分,而Adobe的部分,Photoshop一舉突破1400分,對硬體需求更高的Premiere Pro也得到破千成績,完全滿足了建模、4K影音剪輯需求。 一路這樣測試下來不僅見證了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的強大性能,好拍檔GIGABYTE UD1000GM PG5也充分支撐了整輪實測,過程中沒有出過任何狀況,小編最後就再針對它用OCCT簡單考驗實力。 在一小時的極限壓力測試中,CPU約在287.9W上下,一度最大來到316.8W,GPU則是在478.2W,最大來到479.58W,光是這兩項裝備的功耗最高就吃了將近快800W之多,但即便如此UD1000GM PG5依舊是穩定輸出供電,完全是綽綽有餘。 身為NVIDIA家族中的旗艦卡皇,RTX 3090 Ti確實不失所望,在各方加持升級下,不管是跑分、遊戲還是創作者表現都有所進步,尤其在遊戲上即便是近年來逐漸普及的4K解析度,絕大部分AAA級作品上都能提供順暢的畫面表現,不管是追求極致效能的高階玩家還是重度創作者,基本上RTX 3090 Ti能好好滿足這類用戶們需求,預算充裕的前提下,這樣的效能還不滿足,可以裝上兩張做SLI,達到最極致的效能表現。 而這張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GAMING OC 24G不僅效能強大,在GIGABYTE的精心設計下,即便散熱還是空冷,但強大風之力把這張熱情的顯示卡溫度壓制得非常漂亮,說真的除非玩家有額外極限超頻的需求,不然這張低調鷹神就已經相當夠用,且就如小編開頭所提到的,對於一些空間較有限只能塞下一組360冷排的中、小型機殼來說也比較有空間可以安裝。 此外對於需要一併升級電源供應器的玩家,小編也相當推薦GIGABYTE自家這組UD1000GM PG5,即便是12900KF+RTX 3090 Ti兩位功耗怪獸的組合,在各方面測試下,依舊穩定輸出電力,用料保固上也符合中高階電源供應器等級,令人備感安心,加上原生就支援PCIe 5.0 16-pin供電,讓小編僅需一條線材即可滿足RTX 3090 Ti所需電力,拆裝以及整線上真的方便很多,就算目前還不打算入手RTX 3090 Ti,也能在未來入手新顯卡前先做好準備,或許下一代的RTX 40系列就全面採用PCIe 5.0 16-pin也說不定呢。 廠商名稱:技嘉科技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800-079-800 或 (02)8913-1377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6nm的Zen 3+與RDNA 2降肉!AMD Ryzen 6000行動版不只省電還能打Game,ASUS Zenbook S 13 OLED筆電開箱
從去年中,有關AMD Ryzen 6000系列行動版處理器即將登場的訊息大概就陸陸續續會間歇性的浮上水面呼吸一下然後又消失,終於時序走到了2022,年初的CES大會上也總算正式公告了預計採用Zen 3+核心架構與RDNA 2顯示核心及6nm製程Ryzen 6000系列準備現身,然後這一等,還是等到又過了近半年後才總算實裝上線。 畢竟已經眼看著Intel的第12代處理器大軍全數邁入筆電市場,再不加緊腳步的話恐怕會讓這一段時間累積起來的好印象(諸如省電、輕薄、整體效能頗佳、價格容易入手等等)又逐漸滑落,再接續上個月發布之後,終於可以實際的玩一玩掛上Ryzen 6000系列行動版的筆電了,這次小編收到的就是ASUS前不久才剛發表的新筆電系列中的一款AMD陣營新版本:Zenbook S 13 OLED,搭載了新一代的Ryzen 7 6800U處理器,話不多說,來看看Zen 3+架構的真面目吧! 一如今年其他華碩的筆電,Zenbook S 13 OLED的上蓋換上了全新的產品識別,陪伴我們多年的「ASUS」商標改為了以「A」作為設計代表的新式LOGO,給人一種更為年輕時尚的感覺。款式選擇上,除了本次小編開箱的深藍色之外,官方在宣傳影片上還有展示白色、粉色、粉綠色,總計4款顏色可供選擇。 這一次的Zenbook S 13 OLED是以「極限輕薄」作為產品的設計核心,機身使用鋁鎂合金打造,將重量壓制到僅有1公斤,對比上一代Zenbook S 13的1.35公斤要輕了約25%,而且這樣的成就並非靠犧牲機身穩固性或續航而來,Zenbook S 13 OLED通過了MIL-STD 810H軍規級可靠度認證,電池也維持與上一代產品相同67WHrs,配合Ryzen 6000U處理器更好的功耗控制,官方表示能夠提供最長達19小時的驚人續航力呢! 打開筆電,從命名已經可以得知Zenbook S 13 OLED使用的是一片支援觸控功的13.3吋的OLED 10bit色深面板,比例為操作面積更為寬廣的16:10,解析度則達到2880x1800。 若玩家用於娛樂體驗,這塊OLED面板的更新率雖只有60Hz,但反應時間僅有0.2ms,比高階IPS電競螢幕的1ms還要快上5倍,加上550nit的峰值亮度和1,000,000:1的深邃對比,讓Zenbook S 13 OLED通過VESA Display HDR True Black 500,代表玩家可以在這台筆電上享受到細膩、無殘影的HDR觀影體驗。 與此同時,利用OLED優秀的色彩顯示能力,Zenbook S 13 OLED能夠涵蓋100% DCI-P3色彩空間以及支援高達10.7億色的色彩顯示能力,華碩也在出廠前替螢幕進行了通過Pantone認證的螢幕色彩校準,讓螢幕的平均色彩偏離Delta
-
盡責可靠的居家門衛、安全防護監控即時掌握,Arlo Essential雲端無線WiFi視訊門鈴開箱體驗 feat. Arlo Pro 4
雖說台灣的治安相對其他國家已經算是不錯,不過諸如小偷闖空門或是推銷員上門騷擾等這類事件還是事先做好防範以免萬一發生,這時候就需要正確的居家安全防護觀念來保障自家的安全性,要是家中還有老弱婦孺的,可就更需要多加一層保護比較妥當。 關於居家安全防護的直覺性關卡當然就是最常面臨到的「誰來敲門」,對於一般用戶來說,要辨識來按門鈴的客人,大多僅能透過門上的窺視孔,更進階就是加裝監視器來加以防範,不過隨著智慧科技的發展,市面上已經有許多一機多功能的居家監控設備可選擇,不僅功能豐富且搭配人手一台的智慧型手機就可直接透過網路來監控、控制、設定等操作,這次小編就收到了由瀚錸科技代理的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Arlo Pro 4攝影機,究竟它們有什麼樣的特別之處,就讓小編來好好為大家體驗一輪看看吧! Arlo Essential雲端無線WiFi視訊門鈴,結合了HD鏡頭,可清晰辨識門外狀況,即便到了夜晚也具備了夜視功能達7.6公尺的距離,再搭配180度廣角鏡頭讓整體畫面更加廣闊,大幅降低視野死角,連線方式採用2.4GHz WiFi,讓用戶隨時隨地在有網路的環境下,即可拿出手機透過APP來即時監控家門口前狀況,並且可透過內建的麥克風、喇叭接用手機來與上門按門鈴的客人對話,加上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是採用充電式電池,用戶完全不必再牽線、安裝額外的室內對講機,想隨處調整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位置都不是問題。 而它的能力可不僅僅如此,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更具備動作偵測與警示,當畫面上有動靜時,就會即時透過App通知用戶,馬上可以知道門外有無異狀,大幅提升安全性。 馬上來開箱瞧瞧!一開盒即可看到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本尊,擁有一身鏡面烤漆塗裝,顯得相當時尚高質感,上方即為HD視訊鏡頭,提供最高1536x1536解析度影像且具備12倍數位變焦,而下方圓盤即為門鈴按鈕,在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偵測到有人靠近時,門鈴按鈕旁會亮起一圈LED,讓晚上摸黑來訪的客人也能馬上找到門鈴位置;整體尺寸為47x143x37cm,重量則是249g(含電池)比小編想像中的還要輕巧不少。 這樣的外殼可不單單僅是美觀而已,在耐用、堅固度上原廠也是下足了功夫,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經認證可承受高溫、寒冷、雨水以及豔陽等等惡劣天氣,因此即便用戶是住在如1樓、獨棟透天等等大門口在戶外的環境,依舊可安心讓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好好守護門外安全。 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隨附的專用充電式電池具備6500mAh高電量,根據實際使用狀況不同,續航力可達3~6個月不等,不過若用戶真的怕會忘記換電池或是充電時造成的空窗期,除了購入第二電池備用之外,也能以有線的方式來為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持續供電,選擇相當彈性。 另外除了隨附的平面式掛板之外,原廠貼心的考量到可能會有用戶家中的門口沒有空間讓門鈴正對著走道、走廊,更隨附了一組傾斜式掛板,讓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即便安裝在側面也能完整監視整個走道範圍。 而這支小小的壁掛拆卸插銷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基本上只有他才能讓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與壁掛架分離,畢竟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本身也是要價不斐,如果上門來的不速之客將目標轉為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那就哭笑不得了,也可以看到不管是說明書還是安裝指示都一再的強調用戶們要收納好這支壁掛拆卸插銷,否則遺失就尷尬了(笑)。 Arlo豐富的產品可不僅僅只有視訊門鈴,若用戶需要補足門口以外的死角,甚至想要監控家中環境,可搭配這組Arlo Pro 4雲端無線WiFi攝影機。 具備160度廣角鏡頭,並提供最高2K的影像畫質、12倍數位變焦,還有彩色夜視功能距離可達7.6公尺,動作偵測最遠也能達7公尺之遠,更支援聲音偵測錄影,最重要的是它也是內建WiFi 2.4GHz,不僅免牽線,這樣一來透過手機App即可一次監控、操作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與Arlo Pro 4攝影機。 典雅的白色機身,搭配89x52x78.4mm的小巧尺寸,讓Arlo Pro 4更適合與家中牆壁融合,不會顯得過於突兀,可以看到正面視訊鏡頭上方配有LED聚光燈,在偵測到物體動作時即會開啟,不僅達到補光功效,還有嚇阻作用。 事不宜遲,開箱看完外觀規格後,就可以來準備安裝上機囉!剛才所介紹的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以及Arlo Pro 4攝影機皆能透過官方自家的Arlo App來安裝、監控、設定,整體安裝步驟UI設計非常直觀且相當詳細,甚至連安裝所需的工具也都有介紹,而不管是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還是Arlo Pro 4攝影機的安裝過程幾乎是大同小異,因此小邊這裡就用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來示範。 另外這次原廠也提供了自家的Arlo Smart Hub WiFi加密連線基地台VMB4540來一起搭配使用,好處是VMB3540具備金融級WiFi連線傳輸加密,還可外接USB硬碟來存取錄影畫面,並能支援Apple HomeKit,不過若用不到,基本上家裡一般的2.4GHz WiFi也很夠用了。 小編將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與Arlo Pro 4攝影機安裝於PCDIY!辦公室門口外的位置來簡單展示實際畫面,由於式1:1比例的畫面加上180度廣角,因此整體收納視野相當遼闊,辦公室外的走道一覽無遺,即便畫面稍微拉大,也都很清晰,基本上訪客站在門鈴前都能清楚辨識面容。 而當訪客實際按下門鈴,App就會像收到來電一樣通知用戶有訪客上門,且可選擇接聽或拒絕,接聽之後即會顯示門鈴畫面並可直接與訪客對話。 Arlo Pro 4攝影機則是裝在門鈴上方較高的位置,可以發現由於解析度來到2K,整體畫面更加清晰不少,雖說廣角角度不像門鈴這麼廣,但也足以容納PCDIY!辦公室外走道,即便當作室內攝影機也是完全OK沒問題。 經過一輪實測後,不得不說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以及Arlo Pro 4不僅實用又方便,功能也相當豐富,而小編剛才所提到的Arlo Smart雲端服務更是會再額外提供下列功能: 1. 可自行劃分偵測範圍,只有範圍內遭入侵時會有推播通知 2. 30天雲端影像紀錄,解析度高達2K 3. 快遞將包裹放置門口就會收到通知,可達到零接觸 4. 自動辨識畫面內的人、車輛、動物,收到通知時可立即預覽畫面 5. App設立緊急連絡人名單,當偵測到可疑人士時,即可快速撥號 不管哪項功能都相當實用又方便,尤其在這疫情下,快遞包裹通知對於愛網購的用戶們絕對是一大福音,有了Arlo Smart雲端服務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Arlo Pro 4簡直是虎添翼般,整體可靠度再提升一個檔次,且只要是新購入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Arlo Pro 4,原廠就會送一組Arlo Smart雲端服務三個月序號,讓用戶們可以直接先免費體驗再來決定是否要續訂,非常佛心啊! 面對現在人們的生活型態改變,即便疫情當前可能訪客並不多,但也免不了網購的快遞員或送貨員等等到訪,因此即便不是透天、豪宅,對於一般沒有管理員的公寓、大樓,有了這組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就能清晰辨識到訪客人,效果更比傳統門鈴+窺視孔還要好上不少,又可即時偵測動作並通知,還有對講功能,完全就是結合門鈴+攝影機+對講機,方便又可靠令人備感安心,話說回來,動作偵測不管是門鈴還是攝影機都真的是相當敏銳,如PCDIY!辦公室外走道就較常會有人員進出,一天下來的通知就相當可觀,這時Arlo Smart內的動態偵測區域功能就顯得實用不少。 而在安裝、設定、操作上都相當便利好上手,只要一支手機加上2.4GHz WiFi便可搞定,即便是不常使用3C產品的用戶相信也能在10幾分鐘內完成設定,假設真有視野死角的部分,也可透過Arlo Pro 4攝影機來一起搭配,打造居家監控系統就是如此輕鬆又簡單。 廠商名稱:瀚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 (02) 2394-0077 廠商網址: 旗艦店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外型更內斂、鍵擊更沉穩,NX自有軸款式登場,ROG Strix Flare II自有軸電競鍵盤開箱試用
年初時,小編為各位介紹了電競鍵盤,以華麗的Animate Matrix LED顯示器、自由更換軸體為核心,獲得廣大玩家喜愛,但總是有喜歡簡約、低調的玩家喜歡更樸實一點的ROG產品,因此本次小編入手了同個款型、功能不減、ROG NX機械軸為主打的ROG Strix Flare II自有軸電競鍵盤。 最直觀來看,原先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左上角的Animate Matrix LED顯示器已經移除,改以簡約、內斂的ROG信仰之眼發光標誌板為點綴,配合不敗的鐵灰色與鋁合金上蓋組合,更加凸顯原有的冷豔感;左上角的多媒體控制介面與Animate版幾乎完全一樣,依舊是升級後的金屬製滾輪與撥動式開關,滾輪右側的按鍵功能亦設置為Windows開始鎖定鍵與背光鍵,功能絲毫不減。 當然,皮革腕托配件依舊有附,玩家們即使長期於虛擬戰場征戰,也能藉此減輕手腕負擔,安裝方式都是採用磁吸式安裝,但安裝上卻比Animate版方便許多,㗳地一聲便能組合;稍嫌可惜的是,原先在尾端組接腕托的機體邊緣、Animate版的RGB燈效也拿掉了,但無傷大雅,看起來更加沉穩、也更適合喜歡低調的玩家。 軸體方面,ROG Strix Flare II採用自家的ROG NX機械軸,ROG NX軸體是ROG於2021年推出的全新軸體,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小編之前也有於其他ROG鍵盤中介紹ROG NX與ROG RX軸體的比較與差異,有興趣的玩家不妨再去複習複習,而ROG Strix Flare II本次提供ROG NX青軸、紅軸、茶軸,玩家們可以依照自己的使用習慣來選購。 ROG NX機械紅軸其驅動點為1.8mm、初始阻力40gf、總阻力55gf,以NX軸來說,觸擊聲會比經典Cherry紅軸、ROG RX紅軸來得高一些,但段落感也更加顯著,不過也不必擔心噪音的問題,除了鍵軸穩定器外,機體內部還加裝了吸音海綿,相信能一定程度抑制NX軸敲擊時所帶來的噪音。 而鍵盤參數配置也與Animate版一樣,提供8,000Hz輪詢率、壓低至0.125ms的延遲時間,擁有比絕大部分擁有1ms延遲的電競鍵盤快8倍的輸入速度,而ROG Strix Flare II預設為1,000Hz輪詢率,有需要的玩家可在Armoury Crate內調整。 相比Animate版,ROG Strix Flare II的核心更加聚焦在軸體上,本次配置自家的ROG NX紅軸,於去年ROG Strix Scope NX Deluxe首賣之後,便大受好評,雖一樣是紅軸,但與經典紅軸的參數配置下有所不同,實際觸擊的感覺也更加滑順,所敲擊出的鍵擊聲也不太一樣,但由於參數設置的比經典紅軸更具段落感,鍵擊噪音會比較大一些,但內置的吸音海綿倒是可以一定程度的解決噪音問題;不過鍵位的懸浮設計對小編來說有點高,一些打字習慣用在ROG Strix Flare II上可能不太合適,需要重新習慣才行。 假設玩家們不喜歡那麼華麗的Animate版,但又是Flare系列的忠實粉絲,那麼新一代的ROG Strix Flare II比Animate版價格更加親民,更是使用ROG NX自有軸,強強聯手之下,或許錢包與信仰之心的抉擇之下,我們都會作出明智的選擇。(笑)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Deathloop死亡循環試玩、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2.0畫質與效能實際驗證
AMD在5/12正式發布了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FSR) 2.0技術,揭開除了提升FPS性能外還能更進一步維持高畫質的可能性,在5/12的正式發布中也看到了官方針對,接續上一篇的內容,咱們也來更多探討一下FSR 2.0的實際表現。 先前AMD在FSR 2.0發布的同時,其實也公布了官方的測試數據,除了是以Deathloop這款遊戲作為FPS的量測基準外,平台設備採用了自家新的Ryzen 7 5800X3D這款具備3D V-Cache的處理器,配上X570主機板(ASRock Taichi)以及DDR4-3600 32GB(16GBx2)記憶體,顯示卡當然也是新出爐的Radeon RX 6x50系列的三款新版本:RX 6950 XT、RX 6750 XT、RX 6650 XT。 下面先來看一下官方的數據,大家先有個底,也才知道FSR 2.0開啟與否有怎樣的性能提升! 在4K Ultra設定下,採用RX 6950 XT的測試下,未啟用FSR 2.0的情況下可以看到FPS雖然可以跑到72,但相對於開啟FSR 2.0之後的三種模式下的FPS表現顯然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Performance模式下可以達到120 FPS的成績,等於讓FPS幀數一舉提升了67%。 同樣在4K Ultra設定下加上開啟RT光追,未開啟FSR 2.0則是立刻讓FPS從原先的72直落至43、降幅達40%,但如果是在有開啟FSR 2.0的情況下,Performance模式下則能維持在98 FPS的表現,比起不開RT且不開啟FSR 2.0下的成績還要高,近百的FPS數據也提供了玩家更優質的視覺感受。 那如果是採用RX 6750 XT呢?一樣是4K Ultra設定下,未開啟FSR 2.0則是僅獲得47 FPS,開啟FSR 2.0的Performance則是可達到88 FPS,直接躍昇87%的成績確實驚人。 要是在RX 6750 XT平台上再開了RT的話,那未啟用FSR 2.0就差多了,直接掉到27 FPS的水準,對比開了FSR 2.0後的Performance可以達68 FPS的數據真的差很大,直接就是152%的效能提升了! 當然相比RX 6950 XT來說,RX 6750 XT在4K的表現上肯定是有差距的,尤其還是在4K Ultra的設定下,但如果解析度降至1440P呢? 同樣透過Deathloop測試在1440P Ultra設定下,未開啟FSR 2.0時顯然壓力降低不少、可以達到87 FPS,此時若啟用FSR 2.0 Performance模式則是更上層樓的達到135 FPS,提升幅度也不小、達55%。 這時候再加上開啟RT的話,FSR 2.0=Off下則是小幅下降到56 FPS,但如果開啟FSR 2.0的話,Performance模式仍有123 FPS的表現,直接就是未開啟時的120%,僅比未開啟RT光追的135 FPS小幅降低12 FPS而已,仍是相當高的FPS數據。 平台要是再往下,當然就是RX 6650 XT這一片了,FSR 2.0未開啟的測試成績為68 FPS,開啟時(Performance)則是可以拉高至111 FPS,提升幅度也是不小。 一樣是1440P、Ultra設定下再加光追,可以看到數據上直接就是未開光追砍1/3的FPS,直接掉到42,而這樣的設定下開啟FSR 2.0 Performance模式仍可以具備達到93 FPS的水準。 如果是RX6650 XT的主場解析度1080P的話,未開啟的數據則高達99、開啟後的Performance數據則是高達145,比較像是錦上添花,但這也顯示提升幅度也接近50%了。 但要是再開光追的話,那未開啟FSR 2.0則是直接掉到67 FPS,開啟的表現則是回升到136 FPS,直接Double的表現,怎麼看都要打開才對吧! 從官方的數據資料中可以發現到FSR 2.0的開啟與未開啟對FPS的提升的確有很大的差別,那實際的狀況呢?藉著小編手上也都剛好有同樣的Ryzen 7 5800X3D、X570主機板與RX 6950 XT顯示卡,那就來實際的驗證一下好了,到底是官方說的那麼神勇、還是只是PPT簡報黨又出來造假了呢? 官方的資料中有針對Deathloop的FSR測試設定說明,玩家如果有入手類似或相同配備想自行試試看的話也可以參考一下,下面是官方的設定註解。 不過因為小編安裝是選擇中文版,所以就出現無法正確辨識的情況,但不影響測試與使用(畢竟目前的Deathloop還是屬於Beta版,待正式遊戲上市後應該會中文化的比較妥善),在原本的Upscaling這一選項會出現的FSR開啟設定也可以從實際遊戲選單中的"放大"這一欄裡看到,除了關閉之外,FSR 1.0的顯示是正常的,下面那欄未中文化的就是FSR 2.0了。 在實測效能之前,也選擇了2種場景模式來做對照,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先前FSR 1.0如果開啟到Performance模式雖然可以提升FPS的幀數,但相對的,那個畫質就......;不過在新的FSR 2.0身上倒是有了大幅度的改善,除了Quality的部分仍舊保持極佳的畫面品質外,Balanced以及Performance的畫質表現也較前代1.0來的優秀些,雖然說2.0的模式僅有3種,但如果可以有效的提升FPS的幀數卻仍舊可以保有高畫質,那還有甚麼可挑剔的呢! 註:原本是還有一種Ultra Performance,但正式發布時則是先拿掉了,小編猜測可能跟1.0的Performance那樣的情況,大幅提升FPS的狀態下犧牲了畫面品質的精細度了。 這裡同步提供FSR 1.0模式下的場景一畫面截圖,可以對比一下原始圖的畫質表現(由於網頁緣故採原尺寸縮圖),光是看一下場景一當中的"槍"的畫質就可以發現1.0下的最高畫質與效能截圖上有明顯的落差,效能模式下的槍整體感顯得灰暗多了。 同樣場景一的FSR 2.0畫面截圖,畫質模式跟效能模式差距就稍微小一點,即使是2.0的效能模式仍舊保有細部的畫質細膩度,邊緣區的鋸齒狀也較平滑些。 另外補上局部放大的對照圖,可以較清楚的看到畫質上的不同,在場景一的中央位置死亡跳躍看板這個區塊,原始的局部圖像與FSR 1.0 Ultra Quality(最高畫質)、FSR 2.0 Quality(畫質)相較之下,2.0的畫質細緻度比1.0要來的高,更加貼近原始圖像,下方的招牌字體線條也更加平滑與清晰;但如果是換到Performance(效能)模式的畫質就更加明顯的呈現差異了,1.0的效能模式在畫質上的表現的確是棋差一著,鋸齒狀十分明顯,反觀2.0的效能模式就大幅改善了這部分。 對比FSR 2.0下的3種模式畫面局部截圖跟原始畫質,從下方圖片中可以看到並沒有因為FPS拉高而導致過多的失真,基本上都還是維持有一定水準,雖然說開到最強FPS的效能模式的確是與畫質模式有些微細節上的差距,但屬於可接受範圍,而不是先前1.0那樣的狀態XD~ 換到場景二來比較一下,較明亮的畫面有別於前一場景的暗色調,建築物陰影跟邊緣以及正面圖案字體等,在FSR 1.0的最高畫質/畫質部分表現還好,但若是到效能模式就變得較為粗糙些。 開啟FSR 2.0的情況下,場景二的畫質就較為接近,即使是效能模式也仍能維持一定水準,畫面中左右手的細節也比較可以看得清楚,顏色與原圖的差距也較小,看看左右的槍上有字體與小圖案都仍舊清楚,左手的破解器的細部畫質仍舊有表現出來。 場景二的局部放大對比在1.0的最高畫質與2.0的畫質模式下,與原始截圖相比其實差不多,不過1.0的部分在正面建築物上的文字圖案稍微沒有那個立體,線條的細膩度表現略有些落後,如果是在效能對比的局部放大圖上就顯然更加明顯了,同樣的位置、字體的表現與細緻度就差更多了,反觀2.0的效能模式倒是與原始圖差距較小些。 最後,附上實際測試下的1.0與2.0 FPS效能數據比較,在FSR未開啟狀態下遊玩Deathloop的話,基本上FPS平均是落在54.7左右,而開啟FSR之後,1.0的最高畫質與2.0的畫質模式則是獲得接近的成績、73.1:73.3,效能模式則是109.3:99.4、2.0略低一些,不過這邊倒是要說明一下,FSR 1.0有4個模式、而FSR 2.0則只有3個模式,如果把原本預設還有一個Ultra Performance加進來的話,那大概就可以知道其實兩者對應的部分並沒有太大差距,放大倍數下的成績應該是不會差太多,但畫質上的優化則是好上不少。 前面有放了官方的測試數據,這裡也同樣採用相同的平台配備,設定上也是4K、Ultra加上RT光追開啟,略略比官方的數據好上一些些,看來官方的數據應該是可以作為基礎依據的,也算簡單的驗證了一下,不是PPT簡報黨。(笑 從上面的比較相信可以發現更多FSR 2.0的特點,對玩家來說,背景運算如何操作就交給AMD吧,咱們只要關心能不能給出高畫質的同時也不要降低效能就好了不是嗎?哈哈! 官方目前公布的就僅有13款遊戲有支援FSR 2.0,但未來可以想見會有更多遊戲加入,先前的FSR 1.0到目前為止也已經超過80款遊戲支援了,下一波就是開始支援FSR 2.0了,玩家除了期待即將上市的《Deathloop死亡循環》之外,另一款《Forspoken魔咒之地》也即將登場,期待更多的遊戲能夠支援,這樣打Game就會變得輕鬆許多,只要開啟FSR 2.0,就能夠暢享高FPS的效能,更能做到性能與畫面品質的兩者兼具,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有了FSR 2.0似乎都變得有可能了!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D98lTqilQ ▲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2.0 First Look in DEATHLOOP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追上DLSS性能腳步、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進化版FSR 2.0正式登場
隨著甫出爐的Radeon RX 6x50 XT系列登場,AMD緊接著就是將原本仍處於第一代的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FSR 1.0)進化到了新的2.0版本,事實上FSR 2.0的消息早在3月的Radeon Super Resolution(RSR)技術發布時就已經做了預告,並且在後續的GPUOpen網站上公開過有關FSR 2.0的,終於這次是完整公開了,也代表AMD正式追上了對手DLSS的腳步。 照慣例,來瞧瞧官方簡報說了甚麼吧! 一開始就先複習了一下之前3月時拿來對比過的Deathloop這款有支援FSR 2.0的遊戲對照圖,可以發現到已經公告是5/12登場,而且在開啟FSR 2.0時可以將原先的44 FPS一舉提升至100 FPS(Performance模式),等於直接提升了127%、翻倍以上啊!就算是4K最高設定下,開啟FSR 2.0依舊能夠獲得66% FPS幀數的提升,玩家也可以依據FSR 2.0支援的3種模式:Quality、Balanced、Performance來做自由切換以取得想要的設定,而且是仍舊保有高畫質表現的情況下。 有興趣看更多的朋友可以自行參考一下官方的資料,或是參考一下先前GDC 2022時的FSR 2.0技術影片,無論如何,AMD FSR 2.0的推出也代表了玩家可以獲得更高的畫質以及更佳的FPS遊戲體驗,相比較容易加入遊戲支援的FSR 1.0來說,目前僅13款遊戲相挺的情況下或許還需要一些時間發酵,總體來說,也是玩家在除了DLSS之外的另一種選擇,而且是AMD真香陣營的!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7JIldpUGE4 ▲GDC 2022 -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2.0 如同站上在3月時官方就預告FSR 2.0的資訊,透過具備的「時間升級(Temporal Upscaling)」技術,可以做出更精細的運算來達成更棒的畫面效果呈現,且由於演算時就已經進行反鋸齒處理,因此也直接取代了原本常見的Anti-Aliasing (TAA)反鋸齒功能,AMD先進的手動編碼演算法,可以更適應遊戲中的各種不同場景運算,不需要專用的ML硬體就能達成,只有遊戲能夠支援FSR 2.0就可以暢享高FPS、高解析度下的高畫質影像,相當令人期待啊。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平民大眾顯卡新寵、399美元就能入手,GIGABYTE RX 6650 XT EAGLE 8G顯示卡開箱實測
Radeon RX 6650 XT身為本次AMD新一輪顯卡更新中的小兒子,除了主打效能不僅比RTX 3060更強,就連玩家關心的價格方面也做了更親民的定價,只要399美元就能入手,比起對手等於便宜100美元,很明顯的就是想要挑戰成為新一代全民神卡。 這次小編除了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有關AMD這次的三款RX 6x50 XT系列的各項特色之外,也開箱了最頂階的RX 6950 XT與其效能表現,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一起瞧瞧RX 6650 XT這款小兒子的實際性能為何?本次入手技嘉推出的Radeon RX 6650 XT EAGLE 8G,來開箱囉! 第一眼看到彩盒包裝的部分則是維持原先AMD Radeon與EAGLE這一系列的設計風格,不過右下角的型號標示則是直接秀出了這款顯示卡可是最新版的RX 6650 XT喔! 開箱後可以看到顯示卡本體,這片GIGABYTE RX 6650 XT EAGLE使用灰中略帶一些藍色的方正外觀設計,並在表面上進行了髮絲紋處理器,為產品增添更多細節,不過這張卡片不具備任何RGB燈效元素,包含右上角使用壓克力材質EAGLE商標也同樣沒有燈光功能,算是選擇走一個低調內斂的風格,對於喜歡無光害的朋友倒是很合適。 雖然外觀比較樸素,不過卡片最重要的散熱上還是足夠用心的,使用技嘉最招牌的「正、逆、正」旋轉的三風扇設計,能夠減少風扇之間的風流干擾,達到增強風壓的效果,配合刻有立體導流溝槽的刀鋒扇葉,為顯示卡引進充足的氣流。 內部的散熱器為了達到更好的導熱效率,將純銅熱導管進行加工壓平,再以直觸式的方式與晶片貼合,從而獲取更大的熱源接觸面積,另在同樣也是熱源之一的VRAM區域也有額外加裝大面金屬底板來協助將熱量傳遞到熱導管上,避免廢熱的堆積。 此外,顯示卡尾端還加入了「SCREEN COOLING」散熱設計,藉由在顯示卡尾端的背板上進行鏤空處理,讓與熱量進行交換後的風流能夠直接排出顯卡,防止熱氣逆流,達到更為理想的散熱能力。 最後為了確保顯示卡能夠在高負載的環境下經久耐用,GIGABYTE RX 6650 XT EAGLE 8G的風扇軸承使用了石磨烯潤滑油,不僅能夠讓壽命比一般油封軸承高出2.1倍,達到媲美滾珠軸承的耐用程度,運轉時也更為安靜,配合自動低溫停轉功能,為玩家創造安靜、穩定的使用體驗。 新的顯示卡自然是要搭配的新的處理器,本次實測使用Ryzen 7 5800X3D來與顯示卡進行搭配,同時配合AMD官方的建議,開啟SAM功能,來讓處理器直接讀取顯示卡的資料,以獲得最佳的運算效率。另外,小編也使用RTX 3060來進行對比,期間為求公平性,Resizable Bar功能(NVIDIA版的SAM功能)將會保持開啟狀態。 處理器:AMD Ryzen 7 5800X3D 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X570晶片組) 記憶體:Crucial Ballistix MAX DDR4-4000 16GB*2(共32GB) SSD:Crucial P5 Plus PCIe 4.0 1TB M.2 SSD 電源:T.T Toughpower 1200W 在基本的3DMARK測試中,RX 6650 XT不論是DX11的Fire Strike還是DX12的 Time Spy,表現上都要超越RTX 3060,只有光追的Port Royal小輸400分,不過RX 6650 XT效能還是距離RTX 3060 Ti有段距離,所以還是別貪心想要越級打怪了XD。 遊戲的實戰的部分,所有的遊戲一律設定在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解析度縮放等干擾FPS發揮的選項,倘若遊戲有提供光線追蹤、FSR或DLSS,則均調整到最高畫質模式。 RX 6650 XT在遊戲效能的表現確實有著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地方,在《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極限競速:地平線》中,1080P解析度居然可以超出RTX 3060達到20FPS之多!不過這差距會隨著解析度的提升而減少,在2160P解析度的時候,兩者就基本沒有差別了,推測可能在於2160P的負載太大,運算性能已經遇到瓶頸有關。 然而也並非所有的遊戲都是RX 6650 XT獲得大幅的勝利,像是《極地戰嚎6》因為較複雜的光追元素,RTX 3060便在1080P解析度的時候超越RX 6650 XT約10FPS,到了2160P的時候,遊戲對記憶體的需求已經超過8GB,這使得RX 6650 XT的FPS僅剩20張,反而RTX 3050因為有12GB記憶體的關係,FPS還能保持在50張上下。 創作者測試方面,RX 6650 XT在Photoshop有著比較高的成績,但畢竟Photoshop主要是依賴處理器,所以差距僅有6%,可能較難在體感有明顯得感受;相反的RTX 3060對於Premiere Pro有專屬核心的關係,769分的成績比RX 6650 XT的657分要高出17%。 從上面的測試可以看到,RX 6650 XT的效能在遊戲中能夠有著極為亮眼的成績,能夠輕鬆涵蓋絕大多數1080P和1440P解析度下的遊戲需求,甚至在部分遊戲中還能大幅超越RTX 3060,再加上便宜近3,000元的官方定價,都讓RX 6650 XT散發著誘人的CP值,相信成為一大主流的顯卡應該是指日可待!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輾壓RTX 3090不在話下、效能/省電/價格一次滿足,AMD Radeon RX 6x50 XT系列升級亮相 ft. MSI 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
AMD推出新版顯示卡,一口氣為中、高階電競市場帶來三張全新的Radeon RX 6x50 XT系列顯卡,分別為RX 6950 XT、RX 6750 XT、RX 6650 XT。結合上個月發表的「地表最快遊戲處理器」Ryzen 7 5800X3D、Smart Access Memory (SAM)、FSR等一系列技術,不僅提供了玩家不論是在組裝花費、省電、遊戲FPS等方面都比同級NVIDIA的顯示卡更具競爭力,也讓A+A+A(3A)平台成為極致遊戲體驗的首選! 既然推出了新品,那當然也得來驗證一下新顯卡效能是否真如官方宣傳的那樣「香氣四溢」!這裡也透過第一時間入手的微星Radeon RX 6950XT Gaming X Trio為大家進行一系列相關實測,咱們往下看就知道威力有多強大了~ 為了有別於既有的Radeon RX 6000 XT系列,新的RX 6x50 XT系列在官方預設的視覺和外型上都進行了微調,整體配色從原本的黑+銀改為了全黑色的風格,其中Radeon RX 6950 XT維持著三風扇和2.5 Slot厚度設計,RX 6750 XT從原本的雙風扇變成了三風扇,從官方的設計圖來看,尺寸和RX 6950 XT差不多,至於RX 6650 XT則是從單風扇升級為了雙風扇。 RX 6x50 XT系列是RX 6000系列的升級版,製程工藝採用7nm的RDNA 2架構晶片,核心頻率、GDDR6記憶體頻率等都向上調高,在RX 6000系列上做了全面性的強化。另外,為增加Radeon RX6000系列的產品線版本,也讓玩家可以有更多選擇,接下來除了讓RX 6650 XT取代RX 6600 XT之外(直接晉級),中高階定位上等於多了2款新的選擇,不僅填補了原本RX 6900 XT的更上一階空位,也讓6800、6700中間原本的性能空缺補齊,一舉囊括玩家對顯示卡定位的所有需求。 AMD此系列最高階的Radeon RX 6950 XT目標是成為「4K解析度下最具CP值的電競顯卡」,預設核心基礎頻率從原本的2015 MHz提升到了2100 MHz,提升約4%,16GB的GDDR6記憶體經過超頻後,總傳輸速率從512 GB/s來到575.5 GB/s,提升了12%,搭配128 MB的Infinity Cache技術,可以讓資料傳輸效率達到驚人的1793 GB/s! Radeon RX 6950 XT在整體效能足以和RTX 3090、RTX 3090 Ti媲美,但所需功耗(TBP)只要335W,TGP更只有284W,比RTX 3090的350W、RTX 3090 Ti的450W要來的更低,這也代表了Radeon RX 6950 XT擁有更好的「每瓦效能」。同時Radeon RX 6950 XT的定價更只要1,099美元,與RTX 3090起跳價就高達1,730美元相比,Radeon RX 6950 XT「CP值」更是佛心到不行,如果對上RT 3090 Ti的1,999美元更是接近一半的價格而已。 Radeon RX 6750 XT則是將RX 6700 XT的核心時脈從2424MHz提升到2495MHz,並配備12GB的GDDR6記憶體和96MB的Infinity Cache,能夠帶來1326 GB/s的總記憶體傳輸效率。 由於Radeon RX 6750 XT主要是滿足2K解析度下遊戲需求,因此競爭對手主力則是鎖定RTX 3070這個區段,Radeon RX 6750 XT的定價只需要549美元,而RTX 3070的起跳則為718美元,相當於相差約台幣5,000元。 至於主打入門級市場的Radeon RX 6650 XT算是Radeon RX 6600 XT的強化版,用於滿足1080P極限畫質下的遊戲體驗,核心頻率從2359 MHz提升到了2410 MHz,並配備8GB 128bit GDDR6記憶體與32MB的Infinity Cache,能夠帶來469 GB/s的有效記憶體頻寬。 若從規格來看,雖然RTX 3060在記憶體容量和速度上都高出Radeon RX 6650 XT一截,但如果把「效能」和「價格」這兩項因素考量進去的話,那顯然RX 6650 XT佔據優勢。光是根據官方的數據,Radeon RX 6650 XT效能就算不開啟Smart Memory Access(SAM)功能,遊戲的FPS值也能大幅超越RTX 3060+Resizable Bar(NVIDIA版本的SAM功能)的成績,更不用說卡片售價還只要399美元,比起要價500美元的RTX 3060顯然更強而且還更划算。 除了發表新產品,做為一家包辦處理器和顯示卡產品的廠商,AMD也向大家展示自己所佈下的一盤大棋!相信大家都知道AMD在Radeon RX 6000系列發表的時候,帶來了Smart Access Memory(SAM)技術,能夠讓處理器直接存取顯示卡的資料,省去過往需要先將資料存放在系統記憶體RAM的步驟,達到更高的處理效率。 由於SAM技術降低了處理器和顯示卡對於RAM系統記憶體的依賴,所以理論上此功能對於顯示卡和處理器的「快取」的依賴性就變得更高,否則來不及的資料最終還是只能丟回RAM中,換言之「快取容量」成為了SAM技術在效能提升上的一大關鍵。 而提到了快取容量,相信大家應該已經想到了不久前上市的Ryzen 7 5800X3D,利用3D V-Cache技術,讓處理器擁有96MB的超大容量快取,這對於SAM技術來說可以說是如虎添翼,AMD使用Ryzen 7 5800X3D配上SAM技術後,遊戲的性能最高可以提升14%之多! 其實從Ryzen 5000的Zen 3架構、RX 6000系列的Infinity Cache到Ryzen 7 5800X3D的3D V-Cache,我們不難發現AMD產品一大技術重心放在快取的利用上,透過更大容量的快取不僅提升了資料的處理效率、也提高了整體的效能,透過這次Ryzen 7 5800X3D搭配SAM技術,便是向我們揭示A+A+A平台垂直整合下的得天獨厚優勢。 硬體之外,ADM也帶來新的軟體功能,原先只優先開放給RX 5000系列的Radeon Super Resolution(RSR)將完整支援RX 6000家族上,此功能可以將低解析度的畫面進行提升,讓玩家能夠在幾乎不犧牲畫質的前提下,獲得更流暢的遊戲體驗,玩家只需要更新AMD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驅動之後,便能在管理程式的「圖像設定」將Radeon Super Resolution選項開啟,之後玩家只要進到遊戲中,將解析度調低即可,相當的簡單易用。 最後AMD也再一次預告了FSR 2.0功能,新的2.0版本能夠在不需要機械學習核心(ML)的前提下,實現「時間分析」功能,透過比對前後畫面的差異,在保有提升FPS值的優點下,還能夠讓遊戲畫面變得更為精緻,目前確定《死亡循環》(Deathloop)這款遊戲將會在5月12日率先對應,這部分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看過了前面有關新系列顯示卡的各項特色介紹之後,當然也來瞧瞧實際的本體囉!本次入手的是微星所推出的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外型延續這個微星招牌的霸氣稜角設計,正面中央也黑色為主色搭配在四個邊角以銀色做為配色,電競必備RGB元素則是以「龍爪」的造型放置顯卡中央風扇的對角處,讓卡片更具細節看點。 由於Radeon RX 6950 XT屬於RX 6900 XT的小幅超頻版,功耗上並沒有大幅度的增加,卡片尺寸也繼續保持在最多2.5 Slot的厚度,包括重量上也相應的獲得控制,廠商端也都有外加一層金屬抗彎的背板來強化承重能力,另外,這款MSI版本的包裝中還額外贈送一支顯示卡支架,減少長期使用後發生卡片、插槽受力彎曲的風險。(給MSI點個讚!) Radeon RX 6950 XT是最高級的顯示晶片,散熱也是馬虎不得,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使用微星自家的TRI FROZR 2散熱技術,三顆TORX FAN 4.0風扇透過將葉片倆倆合併的方式,實現更為集中的風流與風壓,讓氣流能夠直達散熱器底部,散熱效果更強化。 同時為了降低顯示卡風扇在高速運轉下所產生的風流噪音,顯示卡特製的波浪2.0散熱鰭片能夠消除風流穿越散熱器所產生的諧波,降低玩家在激烈遊玩時受到不必要的干擾,算是把散熱的問題點都考量到了。 至於散熱器內部,微星刻意在晶片的貼何處將熱導管加工成為方形,讓其能夠以最大面積貼合晶片,達到更好的熱量傳導效率,再配合顯卡尾端開闢的導流開孔,幫助熱風直接從顯卡排出,避免熱風發生逆流並阻止熱量的堆積,為顯示卡創造良好的效能釋放環境,陪伴玩家一同在遊戲的精神時光屋裡長時間全力抗戰,玩再久也不用擔心散熱相關的問題。 終於到了驗證效能的時刻了,基於能夠完美發揮Radeon RX 6900 XT的實際效能,小編採用了最新的Ryzen 7 5800X3D以及X570S與DDR4-4000 16GBx2記憶體,一起配上手上這片MSI 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來做實測,測試過程將全程開啟AMD SAM功能,並同樣的以RTX 3090作為對照組在同一平台上試試看兩者的效能差異,到底RX 6950 XT在效能上是否能夠凌駕於RTX 3090之上嗎?測了就知道! 首先在最基本的3DMARK中,Radeon RX 6950 XT在針對DX11的Fire Strike系列這三項測試有著比較高的成績表現,最高分可以來到4.2萬分,對比RTX 3090的成績可以看到都呈現一面倒的狀況,差距幅度也不小,光是Fire Strike第一項就超過了4,000分、有約11%的差距,在Fire Strike Extreme與Ultra的部分也分別有3524分(約15%)、1,721分(13%)的差距,RX 6950 XT的表現著實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至於DX12的Time Spy系列這兩項則是保持領先,RX 6950 XT獲得高達19,565分的成績比RTX 3090的18,542分要高出約5.5%,而Time Spy Extreme則是以9,395分、略略贏過RTX 3090的9342分,從3DMark的實測表現的確可以得知新出爐的RX 6950 XT確實擁有強大的效能。 遊戲實戰上,所有的遊戲一律設定在最高畫質設定,並且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等干擾FPS值的功能,倘若遊戲支援可調整強度的光線追蹤、FSR或DLSS功能,則全數調整到最高畫質模式。 首先在《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這款不支援光追、FSR、DLSS內容,但又極度吃重硬體效能的遊戲中,AMD平台展現出極為驚人的成績表現,1080P解析度下達到了165 FPS,對比RTX 3090僅115 FPS,等於是超前了43%(差距50 FPS),兩者彷彿是兩個不同世代的產品在比較(笑),而且這樣的優勢哪怕是到了1440P也依然持續,132:101 FPS、差距也達近31%(差距31 FPS),即使將解析度拉高至4K的2160P模式下,AMD平台仍以80 FPS超越了RTX 3090的67 FPS、領先了將近20%。 測試場景換到支援光線追蹤的《極地戰嚎6》,RX 6950 XT仍舊以小幅度領先的狀態直接輾壓,不論是在1080P、1440P或2160P解析度下,RX 6950 XT大概都保持著約7 FPS的差距。看來3A平台對AMD的SAM和Ryzen 7 5800X3D大容量快取技術也有助於同為3A成員的Radeon RX 6950 XT在效能上的表現,在較高負載處理器效率上可以有更優異的成績,即便是在更高的解析度下也同樣能展現更佳的效能。 另外,支援光追的賽車遊戲《極限競速:地平線》在整體的結果上和《極地戰嚎6》、《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類似,AMD平台在各種解析度下的FPS值都能遠超對手。從下面的數據圖中可以發現,1080P下的成績就領先了RTX 3090有40 FPS、約34%的大幅差距,1440P下也有33 FPS、31%的差距,甚至是4K都還有19 FPS、24%的領先,根本就是近乎直接輾壓的成績了。 然而《極限競速:地平線》本身並不支援FSR、DLSS的順暢度調節功能,此時AMD的RSR功能就派上用場了,這項功能是將較低解析度的畫面進行放大處理,讓玩家即使用較低解析的設置遊玩,也能保有相當程度的畫質體驗,加上由於RSR功能本身不參與遊戲本身的物理運算,所以理論上任何遊戲都能適用。 最後來看一下雙方的功耗,這裡透過AIDA64 Extreme進行GPU的燒機測試,RX 6950 XT瞬間最大功耗僅375W,反觀RTX 3090則是突破400關卡達到419W,若是從平均功耗來看的話,兩者相差也近100W(309W對比394W),若把平台的其他設備所需電力以及電源供應器的轉換效率都納入考量,採用RX 6950 XT的話,一組850W電源供應器算是綽綽有餘了,或是使用RTX 3090,還得往上加個100W比較妥當,也就是選擇1000W的電供基本上是跑不掉了。 這樣的差異等於除了電費的負擔會加重外,硬體本體的預算也得要往上加才行。 全新登場的3款AMD RX 6x50 XT顯示卡,顯然透過了AMD的強化加持後再度蛻變成功,從本次的測試數據上可以看到,新一代的AAA(3A)平台挾帶著具備3D V-Cache大型快取與SAM技術,以及新推出的Radeon RX 6950 XT顯示卡搭配下,不僅在遊戲上面展現了堪稱輾壓式的效能表現,功耗還獲得更好的控制,最重要的一點是,AMD平台的組裝費用要比對手更為低廉。 光是一張Radeon RX 6950 XT與RTX 3090之間的官方價差就達到630美元以上(1,099 VS 1,730)、相當約台幣1.8萬元的價差,在面對顯示卡價格回穩的這段時間,這價差已經足以讓玩家連同Ryzen 7 5800X3D與水冷都一起購足了(可能還有找),若是再把DDR5記憶體、電源供應器等設備算進去,差距就更大了。 除此之外,AMD更預告了即將推出全新「Raise the Game」遊戲大禮包活動,送出《黑街聖徒》、《狙擊精英5》等遊戲,想要兼顧效能、預算以及功耗節能等需求的話,那除了入手AMD平台之外還有其他選擇嗎?小編真心建議,想要體驗極致遊戲體驗的順暢快感就不要再猶豫了,趕快把魔法小卡拿起來,一同加入「紅軍」的懷抱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行動裝置/相機通用、4K影音錄製輕鬆對應,TEAMGROUP ELITE A1 Micro SDXC UHS-I記憶卡開箱簡測
現今外接儲存媒介的選擇可以說是相當豐富,若是速度至上當然是選擇外接SSD,超大容量則是外接HDD,不過對於一般攜帶裝置、相機或掌上型遊戲機等等較小體積的裝置來說,還是以記憶卡為最大宗,畢竟有著極致輕薄、迷你的最大優勢,技術的進步下光是單卡128GB、256GB甚至1TB的容量也很夠用,不夠的話要準備多張來使用也是輕輕鬆鬆,速度上也能足夠應付這些裝置本身的需求。 前陣子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了這張為遊戲而生的microSDXC記憶卡,其優秀的表現,就算是拿來給Nintendo Switch使用打Game也完全沒問題,但假設用戶們的需求並非以遊戲為主,而是用在手機、相機、行車紀錄器等裝置以拍照、攝影為主,那麼就可以考慮看看小編這次收到的這張TEAMGROUP ELITE A1 Micro SDXC UHS-I記憶卡。 TEAMGROUP ELITE A1 Micro SDXC UHS-I記憶卡採用明亮的白色包裝,背景強調可給行動裝置使用,記憶卡屬於microSDXC規格,讀寫速度可來到100/50 MB/s,並且符合了U3 (UHS Speed Class3)、V30(Video Speed Class30)、A1(Application performance class 1)規範,即便是4K影音錄製都沒問題。 這次小編收到的是128GB版本,對於有大容量需求的用戶,最高可選擇到1TB版本,而覺得128GB太多也有64GB可選擇,價格上也更加實惠。 TEAMGROUP ELITE A1 Card本體採用黑底搭配藍色條紋塗裝,而這小小一張記憶卡可不容小看,它可是通過了嚴苛條件製造而成,具備耐高溫、抗極寒還防水、防塵、防X光呢,為裡頭的資料做好萬全的防護,售後服務部分,原廠更提供了終身保固,讓用戶可以安心使用。 除了microSDXC本體之外,還隨附了一張SD轉接卡,讓TEAMGROUP ELITE A1 Card可直接用在各類支援microSD、SD記憶卡的設備上,如剛才小編所提到的Android平台手機、平板、行車紀錄器甚至是相機上,接上轉接卡之後還提供防寫保護功能。 馬上來上機簡單測試一下,實測可以發現,在CrystalDiskMark測試結果上,讀取效能已經相當接近官方標示,而寫入效能更是完全超過標示效能來到80.57 MB/s,這點在TxBENCH測試上也是得到類似的成績,寫入依舊有72.072 MB/s的表現,而ATTO Disk Benchmark的部分,寫入表現到了64 KB項目以上就在58~69 MB/s之間浮動,還算是穩定,讀取則是幾乎穩定維持在93 MB/s上下。 經過一番開箱測試後,可以發現TEAMGROUP這張ELITE A1 Card記憶卡在各方面的效能都有相當突出的表現,這樣的速度要應付這些行動裝置相信都是綽綽有餘,況且還附贈了SD轉接卡,要買來直接給相機用都OK,再加上它具備更加親民實惠的價格,以今天開箱的128GB版本來說,只要4張國父就有找,再高一階的256GB也不到9張國父的價格,對於可能需要一次購入多張的專業攝影師來說,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十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821-688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配備規格有限制、沒有多開模式,是否能在模擬器版圖中突圍?Google Play遊戲Beta版試玩體驗
不可否認,手機遊戲擁有現階段電子遊戲最大的市場,但由於遊戲類型的不同,加上手機續航力的問題,無論是打算刷首抽、或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來收集資源的「農夫遊戲」,我們都無法長時間使用手機來進行,於是在PC上運行的Android模擬器,絕對是現階段手機遊戲不可或缺的輔助器具之一,也更能造福使用中低階手機的玩家們,可以透過電腦來玩更佔資源、容量的手機遊戲,但這也有著「為什麼要把手機遊戲再搬回PC平台來玩」詬病,不過這是後話了,也非本篇主旨。 市面上的Android模擬器百百種,為人所知的不外乎是NOX夜神、雷電、BlueStacks 5等等,關於這幾款Android模擬器,站上也為此做過特別報導,有興趣的玩家不妨可以再回頭看看,而如今Google即將推出自家研發、能讓電腦執行Android遊戲的解決方案:「Google Play遊戲」。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採用Android系統的智慧型手機,大部分都以Google Play商店來下載遊戲,因此,Google所推出的Google Play遊戲的相容性、優化程度會更高,Google也表示Google Play遊戲的優勢,在於能讓遊戲開發商獲得Google所提供的資源,玩家能享受到品質更好的跨平台遊玩體驗,只需透過Google帳號,便能同步所有的裝置進度,小編也在前陣子收到了Google Play遊戲Beta版的遊玩資格,到底Google Play是否能在Android模擬器群雄割據的戰場中,殺出一條血路呢? 目前Google Play遊戲尚未推出正式版,玩家們若想搶先體驗的話,可以到Google Play Games官網上取得遊玩資格,小編大概在一個月內就收到了體驗資格,有興趣的玩家可以趕緊去試試。 言歸正傳,在取得體驗資格後,於Google Play Games官網上,需先下載Google的電腦檢查程式,要求玩家們具備相當的配備才能運行程式,Google也有列出相關的配備條件,分別是Windows 10(v2004)以上作業系統、SSD、遊戲級GPU、8邏輯核心CPU(指的應該是8執行緒以上CPU)、8GB記憶體、20GB可儲存空間、Windows管理員帳戶、需開啟硬體虛擬化功能。 上述規格方面有幾點需要注意的地方,表單上言明是8GB記憶體的配備,但並沒有清楚表述是否需要DDR4以上,這點就留待玩家們自行嘗試;而遊戲級GPU方面,Google也有列出相關表單,但要注意的是,小編的工作電腦是配載AMD Ryzen 5 5600G的Mini PC,而5600G具備AMD Radeon Graphics內顯,這點無論是NOX夜神、雷電、BlueStacks 5都能相容使用,但Google Play遊戲則不支援,原先小編以為,玩家們需要一張獨立顯卡才能運行,而實際查詢之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實,Intel Iris Xe Graphics內顯被列在Google Play遊戲的GPU支援名單裡面,但也就是說Xe架構之前的Intel內顯一樣也無法使用。 檢查完畢之後,回到Google Play Games官網,便可下載容量700MB的Google Play遊戲Beta版,進入程式之後,一樣需先登入各位玩家們的Google帳號,才能繼續接下來的操作。 介面方面,不難發現有別於其他模擬器,以灰黑色作為模板,視覺上相當乾淨、簡約,甚至有點Steam的既視感,沒有會突然跳出廣告(但或許是因為Beta版的緣故?)。 點擊右上角頭像之後,玩家們能夠自訂使用者名稱、包含頭像更改,還有成就系統,但目前還沒列出更詳細的成就項目,等未來正式版推出之後,或許能夠期待一下會有什麼新鮮感;而程式設定,有可以自動更新遊戲的設定、也有課金需要的付款方式設定,但沒有像其他模擬器一樣的效能、FPS幀數、介面調整、Root功能、腳本功能、或是更個人化的桌布設定,不過依舊是那句話,目前仍是Beta版,或許會有更多功能在正式版推出時加入。 接著看到左上角3個欄目:首頁、媒體庫、所有遊戲。然而,就如同命名一樣,在Google Play遊戲中,程式推薦的就只有遊戲App,沒有其餘應用、社交、工具App;而媒體庫就是玩家們所下載的遊戲統整欄;所有遊戲則是Google Play目前所支援、相容的遊戲,不過Beta版目前僅支援27款遊戲,值得注意的是,Google Play遊戲所支援的天堂W、天堂2M,玩家若想安裝的話,系統則會讓玩家轉向下載天堂W、天堂2M原有的PC版程式。 值得注意的是,玩家沒辦法在Google Play遊戲裡自行安裝APK檔,僅能透過程式下載遊戲,這點若是在正式版推出時還沒加入,可能會勸退相當多的玩家;此外在所有遊戲欄目當中,只能滑動滾輪慢慢瀏覽,沒有搜索鍵,目前只有27款尚可,但若是正式版之後破百遊戲加入,沒有搜索鍵將會成為一大敗筆。 當然,在遊戲下載的欄目當中,也不是那麼陽春,持續瀏覽則能看到有關遊戲的開發人員資訊、評分與評論,一切就與手機、或是Steam等串流遊戲平台一樣的模式。 至於控制方式,則需要進入遊戲之後,使用Shift+Tab快捷鍵喚出遊戲選項來進行更改,目前Beta版僅支援鍵鼠控制;開啟遊戲後,視窗將會預設全螢幕模式,也可在遊戲選項中做調整,而想在遊戲中打字的話,也需要透過快捷來更改輸入法。 而促使玩家們使用Android模擬器的主因之一:「多開模式」,Google Play遊戲目前也尚未有此功能,小編透過多種方式也無法叫出另外一個Google Play遊戲程式,希望在正式版推出之後,能夠加入該功能。 在Google Play遊戲支援的遊戲列表中,小編僅有天地劫的帳號,因此本次將以該遊戲作為測試項目,進入遊戲畫面之後,雖說官方純粹以遊戲能在PC平台上運行作為主軸,但實際使用後,是否對PC有相關優化,還沒有太明顯的感覺,不過在畫面呈現上,依舊相當優秀。 ■主機板:MSI MPG X570S Carbon Max WiFi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G ■顯示卡:AMD Radeon RX 6700 XT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SSD:XPG GAMMIX S50 PCIe Gen4x4 M.2 2280 SSD 1TB ■OS:Windows 10 Pro 21H2 開啟效能監控程式的話,可以發現Google Play遊戲在資源佔用上,有CPU 21%、GPU 30%、VRAM 21%、RAM 58%的監測結果,對比其他模擬器來看,在記憶體佔用方面,Google Play遊戲就足足高了10%,且遊戲效能只能存遊戲原生選項進行調整,無法在模擬器上做操控,假設未來開放多開模式,那麼不能調整模擬器效能的Google Play遊戲,或許是在正式版推出之前,需要改善的一部分。 Google Play遊戲目前仍為Beta版本,或許仍有許多功能尚在測試中、還未推出,太武斷下評語的話似乎不太公正,但依照小編個人體驗來說的話,仍是有許多希望能在正式版上線時,可以加入或改進的地方,比方說程式效能的調整、遊戲內部錄製、腳本設定、多開模式,但是否加入自行安裝APK檔的權限開放就見仁見智了,畢竟Google Play遊戲本身就是為了作為移動裝置與PC的中介而存在,甚至能優化在PC上的遊戲體驗,讓使用中低階手機的玩家也能獲得相同樂趣,不過這一點也是Google Play遊戲仍需改善的地方,以體感與操控方面來說,雖畫面順暢有感,但實際說起來,優化的程度還不至於相當突出,且某方面說起來,Google Play遊戲不那麼像Android模擬器,更像是個遊戲平台,未來是否會加入非Android遊戲,這也不好說,但總之就讓我們一起期待Google Play遊戲正式版的推出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科技情報
-
功耗上限略為提高、無須超頻直上5.5GHz,AMD闡述更多有關Ryzen 7000的相關細節
在23號的發表會上,AMD預告了下一代Ryzen 7000處理器在單核性能將能提升15%、多核超越對手31%,更親自展示在《東京:鬼線》的遊戲中,處理器的時脈可以達到5.5GHz!而在發表會後的專訪中,AMD的工程團隊為大家講解更多Ryzen 7000處理器的一些核心細節。 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Ryzen 7000將需要搭配全新的AM5腳位,透過全新的腳位設計,一些原本在AM4腳位上受到限制的規格也因此能得到解放。AMD表示,Ryzen 7000的TDP功耗將從過去的105W提升到了125W,核心總功耗(PPT)則放寬到170W,對比AM4的142W限制要多出約30W。 當然這並不代表所有的Ryzen 7000處理器都會吃上170W,只是放寬功耗上限之後,核心相對就必較不容易遇到功耗瓶頸,多核心的性能也能因此獲得更高的成長,這對於喜愛超頻的玩家來說反而是一大好消息。 另一個好消息是,這一次600晶片不論是哪一個系列都有保留了超頻選項,代表玩家即便使用B650晶片組主機版,也一樣可以為處理器進行超頻,這點比起對手陣營的B系列只能超頻記憶體來說,顯得更具誠意。 然而對於沒有超頻需求的玩家來說,在得知處理器功耗上升的情況下,可能會擔心自己的散熱設備是否會因此跟不上?關於這一點從AMD在實驗室的測試結果來看,應該是不用太擔心。 AMD發表會展示的16核心Ryzen 7000是他們在4月底所做出的原型產品,在進行效能測試的時候,團隊使用的是280mm的ASETEK水冷,就是由兩顆140mm風扇負責水冷排散熱的中階產品來替處理器散熱。 在這樣條件下,處理器在遊戲或高負載工作中,核心的瞬間最高頻率可以直接落在5.2~5.5GHz之間,換言之,我們在發表會看到的5.5GHz時脈就是處理器預設的爆發時脈,「完全沒有額外超頻」,對比Intel必須出動頂級360mm水冷才能在不過熱的前提下保持相同的頻率,看起來AMD的Ryzen 7000在發熱問題上應該是沒什麼好擔心的才是。 此外,在新增的通道支援性方面,Ryzen 7000本身將能夠支援28條PCIe 5.0通道,不過實際可使用的通道數量為24條,剩餘的四條官方沒有說明用途,但估計是作為I/O通道,供應給USB 4使用。 而DDR5記憶體的部分,Ryzen 7000也號稱透過自家的Infinity Fabric技術實現與DDR5記憶體1:1對頻,理論上這代表處理器能夠支援更好的記憶體超頻功能,也減少記憶體速度過高發生錯誤造成的突發性當機的問題,但官方並沒有表示所能支援1:1頻率的上限是多少就是了。 再來是本次Ryzen 7000將全面性的加入RDNA 2架構內顯,打破過去Ryzen家族只有少部分型號才有內顯,且通道還被閹割的悲慘顯限制。更重要的是,比起那個因為閹割掉了影像編碼功能而被嫌棄到爆RX 6500 XT,Ryzen 7000的內顯在這部分將會完整保留,就連最新的AV1編碼也能正常進行轉檔輸出呢! 最後就是AMD為Ryzen 7000處理器所加入的Smart Access Storage(SAS)功能,它可以讓處理器直接讀取SSD內的資料,省去過往需要先將資料轉移到系統記憶體RAM中的步驟,大幅度提升遊戲的載入和讀取效率,讓PC能夠如同Xbox Series X/S利用Direct Storage來實現高速啟動遊戲的功能。 事實上SAS本身就是以微軟的Direct Storage所延伸而來的,SAS甚至是直接照搬相同的演算法和API,但差別是,Direct Storage本身只能算是一個軟體驅動功能,而SAS則是存在於處理器內,這代表SAS在功能上有著更高的優先層級,受到其他硬體或系統的干擾因素更低,能夠帶來更低的讀取延遲和提供更好的效能表現。 此外,AMD也知道PC主機的環境不像Xbox那樣是走單一硬體規格,所以SAS技術本身在設計上也是遵循AMD一貫的高度相容性與開放作風,所以並沒有打算特別設計專數API,只是單純的在玩家如果擁有AMD硬體設備的前提下,能夠額外獲得比Direct Storage更好的功能效益,而非是要做出技術獨佔,確保玩家能夠保有更高的硬體搭配自由度。 然而即便如此,SAS技術還是有一定的限制存在,玩家使用的SSD硬碟必須是PCIe 4.0或PCIe 5.0通道版本,且對速度有著一定的基本要求,目前官方還沒有正式對外公布實際的標準為何,只有說明未來會提供相容性的硬體清單,可能也代表未來會有相關的SSD認證計畫也說不定。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索尼確認新版PlayStation Plus升級方案存在技術錯誤,緊急調整後升級不再需要補回折扣差額
新版PlayStation Plus正式登場後可以說是鬧得沸沸揚揚,就如小編先前所說,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針對先前已經包了好幾年的玩家,若要升級需一次補齊方案剩餘天數內的所有差價,而通常會包這麼久的時間,無疑是因為PS Plus有特價優惠或是要準備漲價,但令人相當不解的部分是這些以特價購入PS Plus會員的玩家們居然需要再補齊先前的折扣差額,可以說是對於死忠老玩家們非常不友善而引發不滿。 對此,索尼於今日(5/26)在官方推特Ask PlayStation說明該狀況為技術性錯誤,已緊急修復調整,若曾經是特價購入PS Plus會員的玩家,現在升級不再需要額外補回原價差額,僅需支付各層級之間的價差即可,而對於先前受影響的玩家們也會退款加收的差額,另外網頁價格標示錯誤的問題也一併修復完成。 Due to a technical error, players in Asia who have previously purchased a PlayStation Plus membership at a discount have been incorrectly charged for their upgrade pricing. This error has been fixed and impacted players will receive a credit. We 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 Ask PlayStation (@AskPlayStation) May 25, 2022 官方聽見玩家心聲能盡速修復改正是好事,畢竟升級需要收回原本的折扣真的是非常不合理,但比較可惜的是,針對已經包了數年的玩家,升級依舊是需要一次補齊方案剩餘天數內差價,官方目前尚未對此說明或者提出其他補差價方案,建議這類玩家們若不急著升級PS Plus不妨再等等也不遲。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加速 ARM架構轉型與AI訓練做準備,微軟端出了Project Volterra ARM架構迷你主機
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在ARM架構的市場發展上一直都稱不上順利,態度也是相當的曖昧不明,不過看著對手蘋果在轉到ARM架構後,透過M1晶片家族過得有聲有色,微軟也似乎打算加碼投資Windows On ARM,在今年Build大會上端出了專為開者設計的Project Volterra迷你主機。 Project Volterra的黑色外殼看似金屬,其實是用回收後的海洋塑膠所製成,並且扁平的機身能夠讓開發者將多台機器進行堆疊,方便開發者進行多種程式的同步開發。 機器的內在使用的是高通所設計的「NPU」晶片,代表除了基礎的數據和圖像運算之外,主機也具備AI運算的能力,微軟的首席產品長Panos Panay表示,他們可以預見未來的處理器產品中,都會加入AI加速的相關功能,因此做為系統商,微軟有義務提供更好的開發環境,為此系統本身也已經針對Windows、Visual Studio 2022、Windows Terminal等開發軟體最好對應,讓開發者能夠直接在主機上進行原生ARM架構應用的研發。 目前關於Project Volterra的更多細節還不明確,只是從宣傳預告來看,機身在I/O的設計方面相當的奇特,正面的部分只有一枚電源指示燈,開機鍵、重設鍵(?)以及2組USB Type C則是放置機器的左側,從宣傳圖來看,應該是具備視訊輸出功能,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機身後方的位置只配有1組RJ45網路孔、3組USB Type A和1個Mini DisplayPort,但沒有沒有額外的HDMI和3.5mm音源輸出埠的原因。 ▲微軟官方的產品形象影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為消滅延遲而存在,NVIDIA與ROG聯手打造500Hz更新率的電競螢幕
現在120Hz更新率以上的螢幕已經是屢見不鮮了,電競廠商也因此不斷努力的在不斷的將更新率表現往上疊,像是2020年的時候,就已經有更新率360Hz的螢幕出現,而在今年,NVIDIA和ROG合作,一舉將更新率提升到了500Hz! NVIDIA為了強調自家NVIDIA Reflex硬體低輸入延遲技術,在COMPUTEX 2022 與華碩推出了ROG Swift 500Hz電競螢幕,支援 NVIDIA G-SYNC電競模式並整合NVIDIA Reflex Analyzer功能,配合指定的滑鼠,能夠讓玩家在螢幕上即時觀看遊戲的延遲狀態。 NVIDIA表示利用500 Hz的超高更新率,將能畫面的反應速度更為及時,實現最大的動態清晰度,也因為更高更新率意味著畫面的變化程度能夠變得更為精細,500Hz更新率也代表能夠讓玩家能夠實現更為精準操作。 ▲NVIDIA講解500Hz對於電競的優勢。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款ROG Swift 500Hz所使用的面板材質並非Fast IPS,而是使用TN面板,官方稱之為「ESport TN(E-TN)」,且面板尺寸只有24吋,解析度更是僅有1080P。考慮到TN面板的先天優勢就是更快的反應速度,但色彩表現遠不及IPS,這款螢幕鎖定的客戶族群可能就只限定於電競專精的玩家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全新PlayStation Plus方案正式登場,但對老玩家們似乎不太友善
因應市場變化,全新的PlayStation Plus於今日在包含台灣在內的亞洲區域搶先全球登場,方案分為基本(ESSENTIAL)、升級(EXTRA)以及高級(DELUXE)。 這三種方案之間的差別,基本方案就跟以前的PS+方案一模一樣,提供了獻上遊玩、雲端資料保存,每個月還有幾款遊戲可免費下載保存,只要在會員期間內都可遊玩以及PS Store上會有專屬折扣與專屬內容等等。 升級方案則是可直接暢玩PlayStation Plus遊戲目錄內上百款作品,包含《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死亡擱淺》、《對馬戰鬼》、《碧血狂殺2》等等大作。 而最高階的高級方案除了能遊玩剛提到的上百款作品,還包含了經典遊戲目錄,可遊玩歷代官方精選的PlayStation經典作品如《狂野歷險》、《超能殺機:兩個靈魂》、《戰神III 重製版》等等,並且還能限時試玩部分遊戲,目前包含《地平線:西部禁地》、《電馭叛客2077》、《MotoGP™22》等等作品。 而在價格方面,Sony在標示的部分搞了個大烏龍,居然在每項價格後面都多追加了兩個0,以最貴的高級12個月方案來看就來到了驚人新台幣228800天價,第一眼看到還以為Sony是不是想賺錢想瘋了XD?!但事實上只要登入帳號後價格顯示就會正常,各位不用太驚慌,實際正式價格為基本方案每月NT$ 198/每季NT$ 488/每年NT$ 1,188、升級方案為每月NT$ 298 /每季NT$ 808/每年NT$ 1,988、高級方案則是每月NT$ 338/每季NT$ 928/每年NT$ 2,288。 而對於目前還在訂閱期間的玩家,Sony也提供了補差價方案,但這方案或許是第一次實施的關係,在各方面都不是非常理想,若是一些PS老玩家大概都知道,不少玩家們都會在PS+打折或是漲價之前,一次續訂了好幾個月、好幾年來省下荷包,但如果是這類已經續訂好幾年的玩家要來升級,補差價就只能一次補齊,例如有玩家已經續訂到2027年中,那他升級價格就高達5~6000元之多,因此造成不少玩家們不滿。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玩家們發現,若當初續訂的會員是打折優惠後的價格,那升級補差價時還會把特價後的價格補回原價,這點更是讓玩家們開始炎上,畢竟會一次續這麼多年,就是因為當初打折的優惠,希望官方能盡快對此做說明。 除了補差價方式讓老玩家們不悅之外,也有不少玩家認為目前遊戲陣容不夠吸引人,尤其是無法玩到最新上市的大作,但畢竟剛上路,隔壁香味四溢的XGP也是歷經許多年的努力才有今天的規模,只能期待未來PS+繼續努力改變。 而整體看下來,小編認為升級、高級方案會比較適合還未遊玩過遊戲目錄內作品的新玩家們,就如剛剛提到的《死亡擱淺》、《對馬戰鬼》、《碧血狂殺2》等知名大作,只要兩三款有興趣卻還沒玩過,那就很適合直接訂閱升級、高級方案,新玩家也不太會有補差價的問題,當然還是希望官方在補差價的狀況能提供多一些方式可選擇,例如可以用補1個月/1季/1年差價的方式,到期後降回基本方案,這樣就比較可以讓人接受,就等官方後續改善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水手們該準備啟航啦!Corsair推出了旗下首款電競筆電產品
可能很多台灣的玩家不知道,電競潮牌海盜船Corsair除了有推出各種電腦周邊、SSD、記憶體等零組件外,其實也有想要往PC主機的相關路線發展,像是在2019年的時候收購Origin PC,不過後續推出的迷你主機沒有因此將品牌替換掉。直到事隔三年後的今日,海盜船才終於掛上自家的信仰,推出了Voyager a1600 AMD Advantage Edition電競筆電。 從命名上不難看出Voyager a1600 AMD Advantage Edition是一款以AMD作為性能驅動基礎的產品,配備Ryzen9 6900HS或Ryzen 7 6800HS處理器和Radeon RX 6800M顯示卡,搭配最高64GB DDR5記憶體和2組PCIe 4.0 M.2 SSD,並通過了AMD Advantage的筆電體驗認證計畫。 不過以上都只是基本,既然是潮牌出手,那自然是要有些與眾不同的地方來吸引眼球囉!Voyager a1600 AMD Advantage Edition在筆電轉軸處放入一排觸控式快捷鍵,且無論是開蓋還是闔蓋都能操作。 該觸控式快捷鍵主要用途是作為類似iCUE NEXUS的鍵盤延伸套件,不過筆電只有中央的一小塊區域才是LCD螢幕,剩下的部分是10顆固定式的可自訂義快捷鍵,能夠讓玩家方便玩家在執行直播串流、遊戲時使用各項功能切換。 其餘細節的部分,筆電使用了一片16吋2560x1400@240Hz更新率的LCD面板,鍵盤則是用上了Cherry MX超薄型機械鍵盤,能夠提供給玩家更為出色的敲擊體驗,擴充則是提供2個Thunderbolt/USB 4.0埠、一組USB 3.2 Gen2 Type C、USB 3.2 Gen2 Type A和SDXC 7.0,機身重量為2.4Kg。 7價格與日期方面,Ryzen 9版本為3000美金、Ryzen 7為2700美金,發售日期待定。 ▲官方的筆電產品介紹影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X670晶片組會由2顆B650晶片組合,但方式可能與我們想像的不同
一直都有謠言指出AMD下一代X670主機板在南橋晶片設計上,會以兩顆中階B650晶片合併的方式來達成,而隨著距離產品推出的時間越來越近,有人爆料出了一小部分疑似X670主機板的設計圖,其中晶片組的設計將顛覆大家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 根據爆料內容的說法,這張主機板的設計圖型號是華碩的ASUS PRIME X670-P WIFI,採14相的CPU供電設計,CPU的插槽換上了AM5腳位,如同官方當時所宣傳的圖片一樣,針腳被分為上下兩個部分。 不過最特別的大概就是南橋晶片的安排了,圖中下半部的部分有三個方塊,其中位於左右兩端,帶有針腳的插槽疑似就是晶片組安裝的位置,這似乎證實了X670主機板其實是用2組X650晶片組的謠言。只是,相信包含小編在內,多數人可能以為所謂的「2組X650晶片組」是將2顆晶片封裝在一起,而非真的在主機板上放兩枚晶片,如今這張設計圖的出現應該是跌破很多人的眼鏡吧XD! 目前關於X670選擇此設計的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覺得可能是為了減少成本,也有人猜測Ryzen 7000在通道的支援性可能會相當激進,但從本次洩漏的圖片來看,「散熱」上的難題應該是跑不了,畢竟主機板下半部最大的發熱源就是南橋晶片,致使都需要大面積的金屬散熱片覆蓋,到了X670上,晶片從一組變為兩組,所需占用的散熱面積有就得跟著大增。 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圖中可以看到主機板的擴充能力相當有限,堂堂X670等級的主機板,PCIex16插槽居然只有一個!畢竟原本用來放置第二組PCIex16的位置已被晶片組占用。使得輔助用的PCIe插槽就只剩下1組PCIex1、2組PCIex4,硬碟擴充的部分則保留了3組M.2插槽,但尚不確定能否對應新一代PCIe 5.0通道就是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美國FCC聯邦通信委員會意外揭露,蘋果路由器系列產品即將重現江湖?!
每當有新產品的消息流出,其來源不外乎推特、科技媒體平台、股市分析師等等,不過也有一部份是為了申請專利、或是呈送相關待核准文件時,不小心被官方機構給意外流出了,比方說近日於FCC聯邦通信委員會所公布的批准文件中,就帶有一份有關蘋果Network Adapter產品的文件。 根據《9to5Mac》的報導內容與FCC聯邦通信委員會的文件,蘋果於今年初1月22日時,就呈送了該項代號為A2657的Network Adapter樣品文件,但並沒有相關的產品圖像,不過倒是有該產品的內部硬體規格。 FCC文件中顯示,該項產品具備了2個Gigabit的乙太網路埠、Wi-Fi、藍牙連結、NFC天線、以及1個USB-C埠,看到這裡還以為蘋果總算要全面USB-C時,卻發現該產品的第二個版本配置的竟是Lightning,不禁讓人會心一笑;此外,USB-C版本還另有32GB的儲存空間與1.5GB的記憶體配置,而Lightning埠的版本則只有1GB的記憶體。 有趣的是,FCC文件所顯示的運行韌體為19F47,也就是iOS 15.5早期的內部Beta版本,或許將來這項產品也將搭載Apple Silicon晶片,可能是A系列、也可能是M系列晶片,而文件中也顯示這項Network Adapter產品用於與MacBook Pro與iMac測試時,會出現連結新配件的提示,這不得不讓人想起在2018年停產的路由器產品:AirPorts。 AirPort是蘋果電腦以IEEE 802.11標準為基礎的無線網路系統,也能相容於其他802.11的裝置,最新版的話則以802.11ac規格為基礎,可提供每秒最高1.3Gbps的速度,當年AirPort系列問世,主要係為了讓Mac系列的玩家能夠快速使用Wi-Fi、並獲得完整的蘋果產品生態體驗,但隨著各項產品的演變、Wi-Fi的加強,目前AirPort系列產品已全面停產,蘋果官網上早已下架、庫存也已全面清空。 雖說蘋果並沒有解釋當初停產的原因,不過事實是該系列已經停產,回過頭來重新發行產品、或是推出替代產品,似乎有些不符合蘋果的作風,但如果聯想到科技產品與智慧生活的趨勢,那麼或許該項Network Adapter產品,會不會與HomePod系列產品結合呢?不過《9to5Mac》於報導最後也提到,或許這項產品也只是單純給技術人員使用、而不是一項消費型電子產品。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旗艦Titan GT系列回歸?!MSI Titan GT77曝光,搭載Alder Lake-HX、4風扇散熱
身為MSI電競筆電最高階旗艦定位的Titan GT系列,自搭載10代i9+RTX 20系列的GT76 Titan 10SF之後,就再也沒有繼承人,以至於整個Intel 11代到現在的最高階定位轉由Raider GE、Stealth GS系列來擔當,一度讓人以為MSI是不是就讓Titan GT系列一去不復返。 不過近期外媒在中國微博上發現了Titan GT系列新機外觀照以及規格,意味著這最高階的旗艦定位電競筆電即將回歸。 新機種名稱為Titan GT77,如名字所示屬於Titan GT系列,從外形上可以看到不少熟悉的GT系列設計元素,但筆電尾端原本散熱出風口處加了RGB燈效,LOGO也配有RGB燈效,與目前其他系列設計風格截然不同。 內部規格方面可以確定GT77將配有4組Ram插槽以及4組SSD插槽,不僅具備豐富的擴充性,也間接證明GT77應該就是搭載最近Intel才發布的Alder Lake-HX處理器,顯示卡想必也會用上高階的RTX 3070、3080以上等級,因此在散熱上配了4組風扇以及7組導熱管來應對。 而在螢幕上也提供了4K、2K以及1080p等解析度可選擇,其中1080p螢幕更新率更達到360 Hz,除此之外,GT77更是搭載了Cherry MX機械軸鍵盤,但從機身僅23mm以及軸體僅有1.8mm的鍵程來看,應該是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軸,畢竟真要像當年GT80、GT83系列塞下常規版的Cherry MX軸,那厚度肯定是相當可觀(笑)。 目前這台GT77還不確定上市日期,定價雖然也還不清楚,但既然是最高旗艦定位,那麼肯定是要價不斐,基本上鎖定的是預算充裕且追求極致效能又要有筆電便攜度的高階玩家們。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彷彿聽見主機板在哀號,RTX 4090 Ti FE超巨型散熱器外觀流出
根據網路的爆料資訊,下一代的RTX 40系列在功耗方面將會非常離譜,最高可能將會吃到600W以上,如此龐大的電力需求也相對代表著發熱會相當嚴重,顯示卡的散熱器尺寸也就得跟著變得放大,近期就有流出疑似RTX 4090 Ti FE版的散熱器外觀,尺寸確實真的相當壯觀。 從洩漏的工廠生產照片來看,RTX 40系列的公版卡應該還是會繼續沿用RTX 30系列的雙面推拉式單風扇設計搭配「8」字型的中框,且從邊框的印刷的型號來看,首發陣容將直接推出RTX 4090 Ti,一改過去Ti系列多是無印版推出半年後才上陣的傳統(雖然說已經RTX 3060 Ti這個先例了…)。 而在中框外,散熱器本體的外型也同步流出,從厚度來看應該已經達到3 Slot,甚至4 Slot的厚度,底部位置使用拋光的金屬板來同時覆蓋晶片和記憶體,值得注意的是,從散熱墊的分布來看,記憶體的數量似乎沒有完全佔滿核心晶片的四周,其中一邊還是完全留空的,代表PCB上很可能將會有空焊的位置,以此預留加強版的升級空間。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NVIDIA將推出GTX 1630,用以抗衡攪亂入門級顯卡市場的AMD RX 6400?
AMD於上週一(5/9)推出Radeon RX 6000系列新產品,包含RX 6950 XT、RX 6750 XT、RX 6650 XT與RX 6400,蘇媽禪心劍法施展開來,不僅往上升級、還向下延伸了入門級別,更加細分了RX 6000系列在顯卡戰場上的定位,但此一手法也不禁令人懷疑AMD是否步上了NVIDIA老路? 雖說RTX 3050與GTX 1050 Ti為現階段入門級顯卡的首選,但即使RTX 3050定位為入門級顯卡,在市場哄抬的情況之下,那價格顯然讓人皺眉,對有意升級配備的輕度玩家來說,相當不友善,而AMD Radeon RX 6400的加入,也打亂了目前入門級市場原先既有的局面,因此老黃似乎也將做出回應,根據VideoCardz報導,NVIDIA即將推出GeForce GTX 1630,而這將是以x30作後綴詞的首款顯卡,並用來取代目前的GRX 1050 Ti,而AMD Radeon RX 6400所對位的就是GTX 1050 Ti。 NVIDIA GTX 1650系列目前已多達5種型號,包含採用TU106、TU116、TU117 GPU核心,因此在銷售策略上,或許GTX 1630也會採取這種多型號的細分方式,甚至Super版也有可能問世,目前GTX 1630的詳細規格尚未知曉,有可能採用TU117 GPU核心也說不定,但功耗應該會再更低一些,價格方面也將低於190美元的GTX 1650,不過若僅僅只是低於190美元似乎有些不夠,拿RX 6400來對比,67張平均FPS、53W TBP、售價160美元,GTX 1630想與RX 6400相搏,勢必得再做出一些取捨才行,而GTX 1630的推出時間尚未可知,但VideoCardz信誓旦旦地表示已確認該張顯卡已在計畫中,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對抗NVIDIA的Grace Hopper,AMD的Instinct MI300將可能會有APU版本
NVIDIA前陣子預告了GPU與CPU結合的Grace Hopper超級晶片,要來挑戰AMD、Intel在伺服器與資料中心的地位,對此兩家廠商自然是不可能坐以待斃,像是Intel在剛結束不久的Vision 2022大會上就展示諸如Arctic Sound GPU、Habana Gaudi 2深度學習處理器等多款新品,而AMD這邊則是有PPT流出,下一代的Instinct MI300運算卡將會導入Zen 4架構的處理器。 AMD的Instinct MI系列是為伺服器、資料中心所設計的GPU產品,主要是用AI加速運算,依照先前的資訊,下一代的MI 300的MCM膠水拼接將4塊小型的GCD晶片組合成一顆完整的GPU。 而在近期的流出簡報資料中,我們可以得知MI300的GPU核心將會使用CDNA3架構,並搭配HBM記憶體,且有很高的機率會用上速度更快的HBM3,此外還會將首次引入Zen 4架構的CPU核心! 雖然將CPU+GPU封裝在一起的組合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過去多數情況是CPU為主、GPU只是用於輔助運算,而MI300的設計則顛倒過來,在GPU的產品上加入輔助用的CPU來強化運算效能。然而就算是伺服器,主機本身也是需要先裝上獨立的處理器之後,才能依需要加裝圖形卡、網路卡等其他設備,MI300究竟為何要「多此一舉」額外添加CPU核心的目的暫時還不明朗。(為建構超級電腦做準備?) 目前這款MI300預計會在今年的第三季在AMD的實驗室裡進行相關測試,預計是要在明年的時候與NVIDIA的Grace Hopper和Intel的Ponte Vecchio進行對抗,換言之想知道MI300是否在用途是否會有所變化,可能還等上一段時間才能揭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業界新聞
-
賽事獎金再加碼,總獎金提升至40萬元!《跑跑卡丁車RUSH+》推出賽前特別節目《衝吧!大師之路!》
NEXON旗下手機競速遊戲「跑跑卡丁車RUSH+」將推出賽前特別節目《衝吧!大師之路!》,透過知名實況主們組成的明星隊伍,提前為大家暖身《跑跑卡丁車RUSH+ 2022大師賽》,除了緊張刺激的賽前特別節目之外,官方同時也宣布《跑跑卡丁車RUSH+ 2022大師賽》總將金從原30萬元加碼至40萬元,更多詳細賽事資訊請看以下內容。 《衝吧!大師之路!》為大師賽前特別節目,主辦單位邀請易先生擔綱主持人,透過有趣的遊戲互動與依渟、村村、姵儀、魯夫、小崴組成的超級大咖隊展開一系列的精彩趣味賽為大家賽前暖身,除此之外,本次賽事除了有知名品牌MOMO購物網、技嘉AORUS、DXRacer迪銳克斯電競椅、聯強國際獨家代理的SteelSeries賽睿以及台灣知名安全帽品牌SOL HELMETS提供豐富的獎勵支持,更喜見全球年輕潮玩族群熱愛的3C科技品牌 – POCO加入贊助商行列,同時增添擁有磁動力遊戲肩鍵的POCO F4 GT頂級電競手機,準備讓摘冠隊伍帶回家,賽事報名盛況決定總獎金加碼至新台幣 40 萬元鼓勵玩家選手參賽爭奪!《跑跑卡丁車RUSH+ 2022大師賽》即將於6 月 6 日截止報名,還沒加入參與賽事的玩家可千萬別錯過這難能可貴的好機會! 《跑跑卡丁車RUSH+ 2022大師賽》不僅成功吸引眾多民間好手登門挑戰,連知名選手及大咖實況主都在賽道相會集結參戰,只要你是具備 L2 駕照資格的玩家就可以報名參與。《衝吧!大師之路!》節目首播即將在 6 月 3 日 18:00 於 Nexon Taiwan 官方 Twitch 頻道進行播映,觀賞並參與首播的所有觀眾都有機會獲得限量周邊藍寶娃娃、痞子妹娃娃、 Airpods Pro 睏寶造型保護套以周邊氣墊支架,更多詳細資訊請至官方粉絲團查詢。
-
《怪物彈珠》與電視動畫《SPY×FAMILY 間諜家家酒》合作活動於5月27日開跑!《怪物彈珠》8週年實體活動將登場!到場就有機會獲得限定合作週邊
mixi公司旗下XFLAG™所推出的一拉一放戰鬥RPG手機遊戲《怪物彈珠》,與電視動畫《SPY×FAMILY 間諜家家酒》(以下簡稱「電視動畫《SPY×FAMILY》」)的首次合作活動將於5月27日(五)12:00開跑。 本次合作活動中,電視動畫《SPY×FAMILY》中的角色──隸屬於西國情報局對東課〈WISE〉的一流間諜「洛伊德・佛傑」、在某組織的實驗下偶然被創造出來並且可以讀取他人內心的超能力者「安妮亞・佛傑」、自幼便被教導了殺人術的傑出殺手「約兒・佛傑」,將於怪物彈珠內的轉蛋「超獸神祭」中期間限定首次登場。 【活動期間】2022年5月27日(五)12:00〜2022年6月2日(四)11:59 關於本合作活動的詳情,請於怪物彈珠官方網站內的公告確認。 怪物彈珠官方網站 :https://www.monster-strike.com.tw 轉蛋「超獸神祭」中,在電視動畫《SPY×FAMILY》內出現的「洛伊德・佛傑」「安妮亞・佛傑」「約兒・佛傑」期間限定登場,3體角色更可以獸神化。此外"10連轉蛋"抽轉蛋「超獸神祭 × 《SPY×FAMILY》」,可從「EX額外附贈」出現的9種「安妮亞・佛傑」的"合作活動限定讚貼圖"中,隨機獲得1種! 【轉蛋中登場的角色】 【「EX額外附贈」的「安妮亞・佛傑」合作活動限定讚貼圖】 本次合作活動可獲得許多合作活動限定讚貼圖!於合作活動期間內登入遊戲,即可獲得「洛伊德・佛傑」「約兒・佛傑」「尤利・布萊爾」的讚貼圖。突破合作活動冒險「名校面試」後獲得的獎勵「硬幣」,可交換「達米安・戴斯蒙德」「貝琪・布萊克貝爾」的讚貼圖。每天遊玩冒險提升安妮亞的智力並挑戰「安妮亞的學力測驗」,可根據測驗結果獲得「弗朗基・富蘭克林」「席爾薇雅・薛伍德」「亨利・韓德森」等多名角色的讚貼圖 。 為慶祝怪物彈珠8週年,將在台北地下街舉辦為期一天的特別活動!活動現場不但有特設展區,更將發放《SPY×FAMILY》合作活動原創胸章和資料夾,喜歡的玩家們請千萬不要錯過了! 【活動時間】2022年5月29日(日)11:00~18:00 【活動會場】台北地下街12號廣場(臺北市市民大道100號B1/Y3、Y4出入口附近) 【參加費用】免費 (1)《SPY×FAMILY》原創胸章發放活動 《SPY×FAMILY》合作活動的特設展示牆將在8週年活動「合作活動區」中登場!特別為本次活動製作的原創胸章將以牆面的形式呈現,當日於現場排隊即可入場領取一個隨機款式的胸章!營運團隊在牆上隱藏了「秘密訊息」,當大家一起同心協力完成展示牆的「任務」後將會顯現出真容…!?究竟是什麼樣的機密情報,請務必到現場一探究竟! 【注意事項】 ・活動當天至現場排隊入場即可領取一個胸章。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胸章款式共5種, 每人限領1份(款式隨機)。 (2)分享照片再送《SPY×FAMILY》合作資料夾! 此外,紀念合作活動開跑,當天也將在現場舉辦「Facebook照片上傳活動」!於會場拍攝《SPY×FAMILY》合作活動區的照片,並在《怪物彈珠》Facebook官方粉絲頁指定貼文留言處分享,還可現場兌換《SPY×FAMILY》合作資料夾,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注意事項】 ・指定貼文之連結與詳細參加方法以活動會場公告為準。 ・贈品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資料夾款式共1種,每人限領1份。 (3)8週年活動「轟絕特別任務區」 紀念怪物彈珠繁體中文版8週年,除了會在遊戲內舉辦可以在活動會場兌換限定設計款怪物彈珠周邊的特別任務「彈威懾轟挑戰ー異形分斷者ー」之外,現場還有特別為本次活動繪製的作品展示等,豐富內容等著大家一起參與! 詳細活動內容請見怪物彈珠官網公告! ▼怪物彈珠官網公告連結:https://xfl.ag/3whJMrf 【注意事項】 ①本活動全面配合防疫指揮中心落實防疫政策,量額溫及手部消毒、入場時全程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超過37.5度及未戴口罩者不得入場。敬請玩家配合,以維護安心、安全的活動空間! ②為確保會場不過度擁擠,必要時主辦單位將實施進場人流控管,敬請配合現場工作人員的指示。 ③活動現場贈品活動各別參加條件及贈品內容不同,依現場公告為準。贈品數量有限,贈完為止,且不得兌換為其他商品或現金。 ④主辦單位保留修改、變更活動內容細節之權利。 ⑤活動詳細內容將陸續公告於怪物彈珠官方Facebook,敬請隨時關注最新消息!
-
COMPUTEX 2022 實體展圓滿落幕,虛實並進 COMPUTEX DigitalGo 線上展熱潮延續
2022 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2)實體展今(27)日圓滿落幕,外貿協會規劃的 COMPUTEX DigitalGo 線上展則會延續到 6 月 6 日,以虛實並進的方式,提供全球參觀者多元觀展體驗。四天的展期中集結 400 家科技廠商,共計展出 1000 攤位,透過遠端帶看展的服務,也成功鏈結超過 181 場全球買主採購洽談會;而線上展截至目前為止更吸引 69 國家的參觀者線上觀展,其中前十大參觀者來源國為日本、德國、美國、新加坡、中國、泰國、香港、越南、柬埔寨、韓國。 延續過往展會中廣受好評的 CEO Keynotes,COMPUTEX 2022 邀集超微半導體(AMD)、恩智浦(NXP)、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及美超微電腦(Supermicro)執行長/策略長,解析最新科技趨勢、技術與產品,累計總觀看次數達 169 萬次。 AMD 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博士分享 AMD 致力於提升效能與挑戰創新的願景,攜手合作夥伴共同加速發展高效能運算;NXP 總裁暨執行長 Kurt Sievers 則闡述半導體未來發展趨勢,指出 NXP 將持續推動創新技術與生態系統結合,透過安全智慧邊緣運算邁向永續發展。 美光資深副總裁暨策略長 David Moore 提及各式終端裝置、智慧邊緣、資料中心和雲端等科技正形塑一個由數據驅動體驗的新世界,美光與全球夥伴的密切合作,將成為使用者體驗創新突破及生產力大規模提升的關鍵。Supermicro 總裁暨執行長梁見後深入分析驅動 AI、雲端以及 5G 基礎建設成長的創新技術與機會,預告 Supermicro 專為加速運算、Omniverse 等所設計的最新系列產品。 此外,微軟(Microsoft)及輝達(NVIDIA)的主題演講,則由兩間公司的高階主管展示最新產品和技術,暢談如何利用頂尖科技賦能全球組織及使用者。 科技大廠齊聚 COMPUTEX 2022 共同擘劃未來科技新樣貌,現場展示如何善用科技賦能更安全、便利的生活。技嘉科技以未來運算力為題,全面展出資料中心的伺服器產品及解決方案和各式終端使用者的裝置;鎧俠藉由歷史隧道回顧 NAND 快閃記憶體發明至今的技術演進,更首度於台灣市場公開消費型 SSD。台達電子透過智慧建築與微電網為基礎,整合樓宇自動化、電動車充電管理及智慧能源解決方案等創新服務,模擬節能永續的未來社區願景;佐臻則以其 J7EF Gaze 智慧眼鏡打造 5G XR 智慧展館,提供與會者 3D 虛實體驗,並集結生態系夥伴展示元宇宙的應用場景及最新技術。 本屆展覽「主題導覽」為一大亮點,由總經專家阮慕驊、科技專家曲建仲博士、電競知名主持人小熊、網紅宇恩、莫娜等產業意見領袖,親自為粉絲導覽亮點攤位,帶來不同角度的科技新觀點。「展中直播間」提供最即時且完整的系列活動報導,財經及科技領域專家,以多元角度剖析最新科技趨勢及未來產業發展。總經專家阮慕驊指出全球半導體將持續強勁成長,預期未來科技產業發展將著重於 5G 通訊領域、車用電子與物聯網三大趨勢;而素有「台灣先生」美稱的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Peter Kurz)則認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在於完善的基礎建設與產業生態系,以及高品質科技人才,始能孕育出台積電等全球頂尖半導體廠商。 COMPUTEX DigitalGo 線上展自 5 月 24 日至 6 月 6 日,跨越地域及時差的限制,提供國外買主與參展商雙向交流的平台。COMPUTEX 2023 將於 2023 年 5 月 30 日至 6 月 2 日登場,提供數位化的領先科技產業交流平台,實踐建構全球科技生態系的承諾。
-
微星推出全新QD-OLED曲面電競顯示器,與全新HMI 2.0技術,彰顯軟硬體整合實力
電競領導品牌(MSI)微星科技擴展最新面板技術產品。推出首款34吋曲面採用最新 QD-OLED 面板的曲面電競顯示器—「MEG 342C QD-OLED」。微星除了率先搶占布局全新OLED電競顯示器市場,亦不斷研發軟硬體合一的功能,讓追求硬體性能、迎接遊戲挑戰的高階遊戲玩家,獲得更佳的遊戲體驗。 「MEG 342C QD-OLED」 隸屬微星電競顯示器中專為突破極限的高階機款-MEG系列產品。全新MEG 342C QD-OLED 重新定義了最佳 21:9 曲面電競顯示器,擁有1800R曲率搭配QD-OLED面板,解析度高達 UWQHD (3440 x 1440),完美匹配大多數 1800R 曲率的遊戲。出廠階段已預校準顏色,確保Delta E值符合市場標準 ≤2。當量子點技術與OLED結合,全新的QD-OLED面板科技,不僅符合MSI獨家 QD Premium Color最高顏色標準,達成超高色域覆蓋 99.3% DCI-P3, 97.8% Adobe RGB與139.1% sRGB 滿足不同玩家需求,也支援MSI True Color 技術與獨家Premium Color模式讓玩家真實感受遊戲世界以及滿足日常影音休閒娛樂使用。而符合電競標準的業界最快反應速度0.1ms GtG與175Hz高刷新率絕對是遊戲世界中的神兵利器,確保每次戰鬥能夠搶佔先機。使用1800R曲率的新一代QD-OLED面板搭配MSI獨家科技美學外型設計不僅滿足硬體功能強大的同時,也兼顧時尚、玩家個性化的展現。顯示器前方的RGB LED燈效可通過MSI Mystic Light - Ambient Link進行調整,展現玩家自我風格。 除了硬體實力,為了提升玩家體驗,微星基於多年專業的電競研發經驗和對玩家需求的了解,設計「遊戲智能(Gaming intelligence)」軟體技術,不僅顯示器內建智慧晶片與App連動外,還包含Sound Tune智能降噪,Smart Crosshair智慧準心讓你瞄準敵人不失手,Smart Brightness 智能光感調節。甚至還能夠透過滑鼠點擊Gaming OSD App啟動與呼叫多種顯示器內建功能如PBP/PIP, Profile模式切換, KVM功能調整等等。 除了時時關注最新的面板、硬體技術外,微星科技持續在軟硬體整合上進行研發,針對玩家痛點下手。奠基在硬體製造的領先技術結合軟體應用推出全新一代HMI 2.0 技術,將過去只能單獨運用在顯示器或是家用PC的技術加以整合,透過獨家開發的智能電競處理器(MSI Gaming Intelligence processor)讓MSI電競桌機與電競顯示器的資訊能夠相互串聯,透過電競桌機上的Gaming Dial旋鈕直接對電競顯示器的OSD選單進行操控,玩家只需要選擇自己想要遊玩的遊戲,智能電競處理器將會自動連結電競顯示器與電競桌機的設定,幫助玩家一鍵優化系統及顯示器,而最新HMI2.0技術將會搭載於最新一代MEG AEGIS Ti5 主機上,提供玩家最流暢、最舒適的遊戲體驗,敬請期待。
-
維京人再起!「GeForce RTX 3080 SUPRIM X 10G LHR 刺客教條特仕版」限量登場
全球電競領導品牌MSI微星科技與Ubisoft聯名推出「GeForce RTX 3080 SUPRIM X 10G LHR刺客教條特仕版」顯示卡,限量發售300組,5月27日閃電登場。專為熱血玩家量身打造,SUPRIM X特仕版提供如維京人戰船般靈活且迅速移動的效能,征服遊戲戰場。凡購買特仕版顯示卡,6月30日前官網活動頁登錄序號,即可加贈《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遊戲主程式及諸神黃昏的預兆副本序號。與維京人一起穿越大海,踏上通往偉大之路! 「GeForce RTX 3080 SUPRIM X 10G LHR刺客教條特仕版」使用第二代RTX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GPU,微星精心打造的GeForce RTX 30全新旗艦顯示卡- SUPRIM系列,採用全新的 TRI FROZR 2S 散熱系統,透過TORX FAN 4.0、安靜的散熱鰭片、特製方形導熱管、大面積霧面金屬背板下方加上導熱管,為背板的記憶體提供了額外的散熱能力,大幅提升顯示卡的散熱效果。髮絲紋金屬材質的散熱器外殼及背板,呈現唯美風範的同時,亦加強了顯示卡的強度。流光RGB燈效可透過自定義調節,綻放出更多個性化色彩及動態效果。雙BIOS設置,可在靜音模式和遊戲模式間自由切換。 ● NVIDIA Ampere架構支援的NVIDIA GeForce RTX 3080 GPU GeForce RTX3080採用Ampere安培架構(NVIDIA第二代RTX)提供遊戲玩家渴望的超高性能。強化RT核心、Tensor 核心、串流多處理器和超快G6X記憶體,提供出色的遊戲體驗。 ● 刺客教條特仕版特殊設計 相較於一般的TRI FROZR 2S,刺客教條特仕版在散熱風扇中央使用刺客教條LOGO,背板、金屬抗彎帶等部分,採用如同極光閃耀般的綠色,並在背板繪上精緻地圖,為每次精彩冒險做好準備。 ● SUPRIM X系列全新三風扇冷卻器“TRI FROZR 2S” TRI FROZR 2散熱系統專為提高效率而設計,提供涼爽與安靜的完美平衡,在無盡的遊戲過程中獲得更多樂趣。Zero Frozr三風扇設計可以在低負載使用情境下,停止運轉,保持安靜無聲;在遊戲期間高負載時,風扇將自動啟動,以保持涼爽。同時透過散熱鰭片及導熱墊片提升散熱效能,讓散熱性能和靜音效果同步提升進化,遊戲沉浸感無須打折。 ● 團隊合作的集大成之作“TORX FAN 4.0” TORX FAN 4.0設計核心在於協同合作,將葉片兩兩連結,加上扇框組合設計,創造更加聚集的風流與風壓, 將氣流更集中引導至第二代 TRI FROZR 散熱系統中,更有效地達到冷卻。 微星 Afterburner 為獲得全球玩家一致認可且廣泛使用的顯示卡超頻軟體,除了超頻之外還可以實時監測系統的各項重要指標,幫助玩家徹底掌控顯示卡。Afterburner 能夠充分釋放顯示卡的性能潛力,為玩家提供更高的遊戲禎數和更暢快的遊戲體驗。如果您有 MSI主機板、主機、顯示器等商品,還可透過MSI獨家軟體- MSI Center輕鬆地一手掌握。 GeForce RTX 3080 SUPRIM X 10G LHR刺客教條特仕版於5月27日上市,凡購買特仕板顯示卡,6月30日前官網登錄序號,即可加贈《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遊戲主程式及諸神黃昏的預兆副本序號
-
博帝推出世界第一款RGB G4x4 M.2 SSD 及DDR5可達6,200 MHz的高性能記憶體
Patriot 博帝科技旗下電競品牌Viper Gaming 再度推出令市場驚艷產品:Viper RGB VPR400 PCIe Gen 4x4 M.2 固態硬碟 (SSD) 及Viper DDR5 Venom 高性能記憶體 (DRAM)。Viper VPR400 為世界第一支RGB G4x4 M.2 SSD,讀寫速度可分別達目前世界最快的4,600 MB/s 以及 4,400 MB/s;Viper Venom 則爲DDR5 最新一代DRAM,速度可達業界高標的6,200 MHz。 Viper Gaming為記憶體及存儲產品領導品牌Patriot 博帝科技旗下的子品牌,定位為高性能產品,滿足電競遊戲玩家、設計製作及電腦改裝者對高性能配備的極致需求,提供頂級超頻記憶體、固態硬碟、機械鍵盤、電競耳機和滑鼠等設備。 此次推出的RGB VPR400 M.2 SSD,是繼2021年推出全球最快的VP4300 G4x4 M.2機種後,再度推出效能領先業界的RGB G4x4 M.2機種。VPR400產品經理蔡孟軒表示,遊戲及硬體玩家幾乎都會追求兩件同樣很重要的事:速度效能以及RGB燈效所能呈現的個人風格。然而,以往RGB SSD 卻因 LED 燈效和軟體設計的關係,實際效能往往會大幅耗損,造成想要有自己的風格設定,卻要犧牲效能作爲代價。以G3而言,標準速度可達3,200 MB/s上下,但一般RGB機種實際測出卻往往只有約2,200 MB/s,速度耗損超過30%。「在開發RGB G4x4 SSD新一代機種時,效能和燈效設計兼顧便成爲我們開發計劃的首要目標。」蔡孟軒表示。 此次推出的Viper RGB VPR400 G4x4 SSD則透過和主機板廠商早期協作,以及軟體的不斷調試整合,將G4x4速度耗損最小化到只有10%左右,讀寫速度可分別達4,600 MB/s 以及 4,400 MB/s,不僅是第一支RGB G4x4 SSD,也是目前速度最快的RGB SSD。而在RGB 燈效設定上,除了出廠預設模式選項外,玩家更可透過Patriot博帝自行開發的軟體,能完整控制選項,自行設計真正屬於個人風格的燈效。 另一支新近推出的Viper Venom 則爲最新一代的DDR5 DRAM,同時有RGB及非RGB兩款,容量爲16G及32G的雙支套組(單支容量各爲8G及16G),速度最高可達6,200 MHz,比JEDEC 標準4,800 MHz 超出約30%。Viper DDR5 Venom DRAM的設計採用了突破性的技術,比大多數極端超頻的 DDR4 模組有更高的性能基準,並提供超過目前 DDR4 頻寬兩倍以上的讀寫速度。Viper DDR5 Venom DRAM具有創新的預載電源管理 IC,可以更精準的管理電源轉換,並提高功率和降低功耗,同時板載散熱管理技術也為產品提供更長的使用壽命。 「在開發過程我們不斷與四大主機板協作驗證,成功列入他們的QVL合格供應商清單,RGB燈效因此能與鍵盤、滑鼠、機殼、風扇等周邊相互對應運行。」Viper DDR5 Venom DRAM的產品經理程威迪表示,此款新一代 DRAM同時也支援 Intel XMP 3.0 超頻,在超頻時,能更精準且穩定的運作。
-
好聲音、好色彩、好設定 打造我的「行動奢華輕劇院」,2.1聲道 20W喇叭 挑戰微投最大聲的行動投影機GS50,內建AndroidTV智慧系統 開機就看YouTube、Disney+
家用投影機領導品牌 BenQ 在2021年推出全球首款2.1聲道的行動投影機GV30,上市即廣受好評、成為熱銷商品;今年加碼推出台灣投影機界喇叭最大聲、輸入延遲最低的LED行動露營投影機GS50,一樣搭載 2.1 聲道、具備重低音喇叭、輸出一舉提升至20瓦喇叭,玩遊戲的輸入延遲最低可達22.7ms,挑戰行動投影機的最快速度;加上IPX2防潑水、70公分防摔落、2.5小時電池續航力,搭配Google認證的AndroidTV智慧系統,成就GS50的「好聲音、好色彩、好設定」三好特色,打造我的「行動奢華輕劇院」。 同時BenQ推出早鳥預購優惠方案,6/1~6/30在指定通路預購,原價23,900元,即可享受早鳥優惠價19,900元(限量250台);前80位加贈100吋便攜組合幕(市價3,990元),最多現賺7,990元。預購活動網址:https://www.benq.com/zh-tw/campaign/projector-gs50-preorder.html BenQ 累積多年投影機開發經驗,發現使用者在戶外使用時仍需外接喇叭、擴大音量。所以GS50內建 2.1 聲道 20瓦喇叭,其左右 2 顆 5W 喇叭負責呈獻中高音、1顆強力 10W 低音喇叭負責產生震撼效果。因此不論不管是看毛骨悚然的鬼片、還是拳拳到肉的動作片、抑是唇槍舌戰的法庭片,都能夠輕鬆進入電影世界。 GS50 承襲著 BenQ 獨家 CinematicColor 色彩管理技術的支持,優化後的影像模式、可優異呈現 Rec.709 國際高畫質色彩標準色域,以Full HD 高畫質模式呈現電影、電視節目、體育賽事等各式影片,都讓你的視覺感官獲得最佳觸動。同時也支援 HDR10 / HLG 高動態範圍影像,呈現更高對比、更多色彩細節、看到更逼真的電影畫面。 為方便使用者快速開啟自己的「行動奢華輕劇院」,GS50只要一開機就會立刻自動瞬時對焦,甚至只要一調角度,集中重新對焦一次。當外出遇到無法將投影機擺放在正中間時,則可以使用「側投影功能」把投影機擺放在左右40度的位置內、即可把畫面修正為方正畫面,甚至面臨到非平整牆面時,還可用「邊角修正」功能修正畫面。最後GS50 內建 2.5小時的高續航力電池、並可直接連上無線網路播放YouTube、Disney+ 等熱門串流影音平台,觀看各式最新影片。 BenQ 同步推出限時限量的早鳥預購活動,原價23,900元,早鳥優惠價19,900元(限量250台),前80名再送市價3,990元的100吋便攜組合幕,預購通路僅限BenQ官網與PCHome 24小時購物心中,詳細活動資訊請見預購活動網址:https://www.benq.com/zh-tw/campaign/projector-gs50-preorder.html
-
Microsoft Build 2022開發者大會發表多項創新開發工具,台灣夥伴再登大會 實踐微軟元宇宙商務新模式
現今人們所面對的問題日趨複雜,開發者在解決產業和組織的各種問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微軟的關鍵使命之一是打造可以提供更好、更快、更有效的解決方案的各種工具與平台。在全球開發者與工程師引頸期盼的「Microsoft Build 2022開發者大會」上,微軟以「解決問題」的使命為根基,發表超過50項新產品與功能,協助開發者創造更大的影響力。 「Microsoft Build 2022開發者大會」於5月24日至5月26日舉行,以超過300場主題演講、技術發佈、專題圓桌、案例分享、互動交流為全球開發者和技術行業從業者,展現微軟Azure雲端服務、資料與人工智慧、混合工作、低程式碼開發及Windows生態帶來的近百項新技術、新功能、新服務,支援全球技術社區共同為新常態下的技術創新與復甦發展貢獻力量。微軟執行長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表示:「開發者社群所構建的產品與服務,對於應對人們所遇到的挑戰產生巨大的影響,並且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微軟的目標,是透過提供豐富的技術與平台,賦能開發者打破任何限制,創造並實現更多的新機會。」 在本次大會中,微軟除了展示各項技術外,也分享對於元宇宙的看法,包含企業如何從元宇宙體驗中受益,以及如何運用目前的技術進入元宇宙。除了展示元宇宙應用於工業上的情境外,大會更於Into Focus: Preparing for the metaverse單元呈現由台灣夢想動畫於高雄所打造的夢境現實Moondream Reality混合實境沉浸式劇院,其運用微軟HoloLens 2混合實境裝置,搭配Azure Spatial Anchors解決方案,將互動創意和混合實境技術完美融合,帶來多維度、多層次的新型態互動式娛樂體驗,為文化娛樂產業開創新的商業模式。這也是微軟台灣夥伴繼2021年天晟醫院HoloLens運用實例後,再次登上Microsoft Build開發者大會,為全球呈現台灣傲人的先進技術與創新能量。 AI與程式編碼已變得密不可分,在「Microsoft Build 2022開發者大會」上,微軟詳盡地介紹協助開發人員進行 AI開發的平台與工具。微軟的目標是改善開發者的工作流程,並移除開發過程中遇到的障礙,讓開發者可以專注於撰寫最重要的程式編碼。本次發布包含: GitHub Copilot的廣泛應用:微軟於2021年推出Copilot技術預覽版獲得熱烈迴響,超過三分之一的註冊者已成為日常的使用者。GitHub Copilot是AI結對工程師(pair programmer),在開發者撰寫程式過程中,依所用的程式碼與註解,提供完整編寫建議。隨著Copilot日益普及,越來越多開發人員除了運用AI輔助撰寫程式碼,也透過AI了解所編寫的程式碼,有助於日後優化程式碼。 推出Microsoft Dev Box:為了協助開發者跳脫需與實體電腦綁定,才能進行程式設計的框架。微軟推出的Microsoft Dev Box讓開發人員可以透過啟用虛擬機器(VM)在雲端中進行自動配置,以降低操作上的限制與延遲。開發者可使用微軟的AI工具與AI驅動的雲端平台編寫應用程式,並將其部署至任何地方。微軟提供目前唯一能讓開發者從box傳送到雲端,再傳輸至全球任何端點的空間。 隨著開發者探索具有多重端點和類神經網絡處理器(NPUs)的智慧雲端(intelligent cloud)解決方案,自然會開始創建具有獨特功能的混合式應用程式。然而,許多開發人員遇到一個常見的問題:開發者必須為特定晶片編寫特定程式碼。開發者並非使用混合式解決方案,而是被迫在圍牆花園(walled garden)中,為每個單獨的晶片組編寫代碼,以提供工作應用程式。 微軟透過雲端中的一組工具,讓開發者得以在「圍牆」外作業。這些工具將流程自動化,讓開發者可以使用混合式應用程式。在開發者編寫應用程式後,無論晶片組為何,他們都可以透過微軟的服務來定位NPU。 微軟正在創建一個強大的跨平台開發解決方案,透過ONNX Runtime和Azure Machine Learning,搭配AI工具鏈來建構從雲端到邊緣的AI體驗。此外,即將問世的Project Volterra是一款具有AI功能的開發工具,搭載卓越的AI運算能力和效率極佳的類神經網絡處理器。 在為開發者推出一系列解決方案的同時,微軟也暸解每個人都希望能透過工具,以簡單、高效和智慧的方式來完成事情。因此,微軟推出適用於所有用戶的 AI 和自動化工具,包括: • 推出Microsoft Power Pages低程式碼(low-code)開發和託管平台:提供包含一般商務使用者到專業的開發人員,透過流暢的視覺體驗,為電腦與行動裝置建置、部署和發布網站。 • Microsoft Power Apps新增Express Design功能:允許開發者上傳PDF、PowerPoint甚至手繪草圖,Express Design可於幾秒鐘內將其轉換為自動化的數位程序。 • Dynamics 365新增文字摘要功能,強化客戶支援:此功能可以摘要複雜的對話,減少作業處理的時間,並提高工作滿意度。 這些工具幫助用戶在日常場景中,能夠透過AI超級電腦的功能,快速有效地完成工作。微軟希望打造能夠幫助改變人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工具。 「Microsoft Build 2022開發者大會」值得關注的項目亦包含: • 雲端開發人員環境與DevSecOps,包含.NET Multi-platform App UI(.NET MAUI.)的相關資訊,現已被廣泛使用。 • 雲端原生應用程式,包含Azure Container Apps,將提供更高的規模、效能與可靠性。Azure Container Apps為無伺服器容器服務,讓開發者可以全心研發應用程式,而不用分心於管理雲端架構。 • Microsoft Intelligent Data Platform是一個全新的整合平台,具有數據資料庫、分析與管理等功能,賦能企業投入更多心力與時間創造價值,減少整合與管理零碎資料的精力。 • Microsoft Store廣告,協助開發者在正確的時間點,精準投放應用程式與遊戲廣告給客戶的全新功能,以幫助開發者擴展業務。在未來幾個月內,開發者將可以加入試用方案,透過Microsoft Advertising在Microsoft Store中建立廣告。 • 在Microsoft Teams中推出全新的Live Share apps體驗,在Microsoft Teams螢幕分享加入互動功能,將會議推升至全新境界。開發者可以在Microsoft Teams中創建Live Share apps,讓會議與會者在分享內容時以全新的方式編輯、註解、放大與縮小。 • 元宇宙為企業創造了全新的反饋循環與機會。微軟在各層面不斷實現元宇宙的體驗,讓客戶在其產業領域中,可以有效的建立模型、自動、模擬與預測變化,並在現今混合辦公的狀態下帶來更大的價值,創造客製化的沉浸式世界,以實現更多連結與實驗的機會。
-
微星推出新一代的主機板和電源供應器 升級有感!
微星今天公佈X670系列主機板MEG X670E GODLIKE、MEG X670E ACE、MPG X670E CARBON WIFI 和 PRO X670-P WIFI,全面支援即將推出的 AMD Ryzen™ 7000 系列處理器。 AMD Ryzen 7000 系列處理器採用台積電5奈米製程,可支援 PCIe 5.0、DDR5 記憶體! X670 晶片組則分為 - X670 Extreme 和 X670。 X670E 可通過 PCIe 插槽和 M.2 插槽支援 PCIe 5.0,而 X670 主機板僅可通過 M.2 插槽支援 PCIe 5.0。 除了除此之外,所有 MSI X670E 和 X670 主機板的後置 USB Type-C 均支援 Display Port 2.0 輸出。 更重要的是,MEG 主機板的前置 USB 3.2 Gen 2x2 Type-C 可提供 60W 供電,VRM 供電設計也升級為最高24+2 105A Dr.MOS 。 在X670 主機板上,微星根據每個系列的風格需求進行了全新設計,無論是電競系列還是商用系列主機板上都給予專屬風格設計標識。 X670E電競主機板採用簡潔的功能設計, 配置MSI 獨有 M-Vision 龍魂動態面板,只需輕鬆進行觸控點擊,便可完成自訂面板設置,讓面板按照使用者需求進行內容展現。此外,MSI X670E 主機板還有一系列獨家些新功能:包含正在申請專利的磁吸式免拆卸散熱鎧甲,其磁性設計可輕鬆升級或安裝 M.2 SSD*2。此外後I/O 面板上的智慧按鈕,可通過進入安全模式啟動進行更多自訂義功能,包含打開/關閉所有 RGB LED 或智慧風扇調速等。 同時, MSI X670 全系列主機板都支援 ARGB Gen2 設備,給玩家更多選擇,更多可玩性。 微星許久未推出工作站主機板。如今WS WRX80 即將面世,並預計 2022 年下半年推出 AMD RyzenTM Threadripper TM PRO 5000WX 和 3000WX 系列。這款工作站主機板提供超高效率性能,為專業工作者量身訂製。 該主機板採用 Aspeed AST2600 BMC 晶片,導入多種遠端系統管理功能,可通過 Web 介面進行多工處理。 WRX80 平台支援 8 通道 DDR4 記憶體、128 條 PCIe 4.0 通道和多達 64 核心128 執行緒處理器。 WS WRX80出色的散熱解決方案、充足的擴充彈性、高穩定性和獨家功能,無疑是您的最佳選擇。. Learn more about WS WRX80. 隨著MSI 全新搭載眾多先進技術(如PCI-E 5.0等)的主機板產品即將上市,身為PC最關鍵零組件的電源供應器,也將有搭載全新規格的產品問世。即將推出的MEG Ai1300P / Ai1000P PCIE5,是微星首款完整支援PCIe 5.0 和 ATX 3.0 的電源產品。其配置最新的16 pin PCIe 5.0 介面,可提供單一線材600W 的最大功耗,可完整支援次世代顯示卡運作也是遊刃有餘。同時除了供電能力的強大外,更提供依據系統溫度與負載,自動調節風扇轉速的功能。當負載低於 55% 或溫度低於 70 度時,風扇會自動停止運作,可兼具低噪和節能的優點。 此外,MEG Ai1300P / Ai1000P PCIE5 還可以即時監控與電源相關的資訊,例如 CPU/GPU 的輸出功率或當下的系統供電效率等,讓玩家更能掌握主機狀態。
-
《微軟模擬飛行》「捍衛戰士:獨行俠」DLC 推出 訂閱 Xbox Game Pass 免費玩,Xbox 玩家化身電影中的捍衛小隊成員 駕駛 F/A-18E 戰鬥機馳騁天際
即日起,台灣微軟宣布 Xbox 本家遊戲大作《微軟模擬飛行》(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全新「捍衛戰士:獨行俠」主題 DLC 現已正式開放遊玩。《微軟模擬飛行》自 2020 年迎來重大更新後,玩家不僅可透過 Windows PC 及 Xbox Series X|S 次世代主機遨遊天際,遊戲也不斷推出更新,提供玩家全球 200 萬個城市、15 億座建築物等超逼真的美景。而《微軟模擬飛行》更隆重推出與派拉蒙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 合作的 DLC ,讓玩家化身捍衛小隊成員,親自體驗駕駛 F/A-18E 大黃蜂戰鬥機的振奮感受!為與遊戲粉絲及影迷共同歡慶電影上映以及 DLC 推出,台灣微軟 Xbox 更將與台北松仁威秀影城(MUVIE CINEMAS)於 5 月 29 日(日)聯合舉辦《捍衛戰士:獨行俠》飛行體驗場,讓觀眾除了能透過 TITAN SCREEN 巨幅銀幕享受電影的磅礡外,更有機會現場體驗遊戲、感受飛行樂趣,並贏得 Xbox Game Pass Ultimate 一年份及限量飛行夾克等豐富好禮! 《微軟模擬飛行》的「捍衛戰士:獨行俠」DLC 讓玩家體驗電影中捍衛小隊飛行員可能遇到的複雜情況,包含最具挑戰性的航空母艦降落。其中的遊玩內容可將玩家的飛行駕駛能力推向極限,甚至超越極限! l 1 個 F/A-18E 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的「捍衛戰士:獨行俠」主題塗裝 l 3 個針對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的訓練任務,讓玩家能掌握極端的飛行動作,包含不受限的起飛、高難度半滾倒轉 (split S,破 S) 動作,以及低空且高速地穿越複雜地形 l 5 個高速低空的挑戰,需要以極致技巧沿著山的正上方航行並穿越峽谷 l 1 個降落於航空母艦甲板上的挑戰,而這也是軍事航空中最艱鉅的行動之一 l 1 架從未公開過的超高音速飛機,速度可達 10 馬赫並飛行超過 15 萬英尺的海拔高度 l 1 呼嘯飛入平流層的任務 已擁有《微軟模擬飛行》的玩家可免費直接安裝 DLC,而新玩家可透過 Xbox Game Pass 的超優惠方案加入飛行員的行列,首月只需新台幣 30 元,每月最低不到 200 元(PC 方案、主機方案)即可暢玩《微軟模擬飛行》等上百款高品質遊戲。 為了與台灣玩家和影迷共同歡慶令人期待已久的《捍衛戰士:獨行俠》上映及遊戲 DLC 正式推出,台灣 Xbox 將特別與台北松仁威秀影城(MUVIE CINEMAS)於 5 月 29 日聯合舉辦《捍衛戰士:獨行俠》飛行體驗場。現場觀眾除了可透過 TITAN SCREEN 巨幅銀幕享受超沉浸的觀影體驗外,還會抽出 5 名幸運觀眾上台與知名配音員、《微軟模擬飛行》資深玩家「星期天」互動,在星期天的帶領下透過超大銀幕感受遊戲的逼真景色!購買飛行體驗場的所有觀眾亦可在電影結束後於影廳外透過次世代主機體驗《微軟模擬飛行》,更有機會抽中 Xbox Game Pass Ultimate 一年份及電影限量飛行夾克等好禮!更多詳情請洽 Xbox 台灣 Facebook 粉絲專頁。
-
十銓科技DDR5工業級伺服器記憶體正式進入量產,跨世代效能與獨家TRUST專利技術帶來全面性升級
全球記憶體領導品牌十銓科技為了迎接全新的DDR5世代,滿足伺服器、資料中心與工業電腦等高精度、高效能的即時演算與多工處理需求,今日正式宣佈DDR5工業級伺服器記憶體進入量產,鎖定高階伺服器及大型資料庫應用,結合十銓專利技術,為次世代伺服器平台Intel Eagle Stream、AMD Zen4 Genoa帶來全面性升級。 十銓科技工業級伺服器記憶體DDR5 ECC DIMM 及 DDR5 R-DIMM速度可達6400MT/s,最高容量上限可達128GB,整體功耗降低至1.1V。此外,更導入Row Hammer防護技術並支援DFE (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ation) 功能,為資料的儲存提供更完整的保護,並結合獨家Team TRUST專利技術,分別為:Temperature(溫度控制)、Robust(強固性)、Unique(獨特性)、Smart(S.M.A.R.T.技術)、Trusty(信賴性),使產品在高溫、高濕、硫化、震動及衝擊等嚴苛環境下,亦可穩定發揮效能,並藉由全方位的專利技術,推升整體產品的可靠度及耐用度,確保產品滿足次世代伺服器的多樣需求。另外,十銓科技DDR5工業級伺服器記憶體採用全新架構,與DDR4工業級伺服器記憶體最大不同在於將電源管理移置在DIMM,調整了主機板上多餘的電路設計,相較於過去的DDR4產品,系統的穩定度獲得了大幅度的提升,且具有更低功耗、更高效能、更大容量及訊號更穩定等優勢。 十銓科技自2020年與原廠達成合作後,即不斷致力於DDR5記憶體的研究與發展,同時攜手各應用領域廠商,確保每一階段的研發過程皆完整通過相容性驗證等測試。隨著DDR5市場熱度持續增溫,加上Intel、AMD各自的次世代處理器將於2022年接續登場,十銓科技展現佈局DDR5技術領域的決心與研發實力,搶先推出最完整的DDR5工業級記憶體產品線,幫助客戶實現更可靠、安心的工業及儲存方案。
-
博通將以約610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VMware
設計、開發和提供半導體和基礎架構軟體解決方案的全球技術領導者博通(NASDAQ: AVGO)和全球領先的企業軟體創新者VMware(NYSE: VMW)今天正式公布了一項協議——博通將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VMware所有流通股。根據2022 年5月25日博通普通股票的收盤價,VMware 價值約達610億美元。此外,博通將承擔80億美元的VMware凈債務。 VMware 是針對所有應用程序的領先多雲服務提供商,它開創了虛擬化技術,這項創新積極地改變基於 x86 伺服器的運算。 VMware 隨後創建了軟體定義數據中心,並在虛擬化網路和儲存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隨後發展成為混合雲和數位化工作空間的領導者。如今,VMware的多雲產品組合涵蓋應用現代化、雲端管理、雲端基礎架構、網路、安全和任何地方的工作空間,形成了一個靈活一致的數位基礎,支持各行業的領先企業構建、運行、管理、連接和保護其最重要且復雜的工作負載,並為客戶帶來利益。 博通軟體集團在收購完成後將進行品牌重塑,以VMware的名義運營,將博通現有的基礎架構和安全軟體解決方案加入VMware多雲產品組合中。 藉由博通的軟體組合與VMware的領先平台相結合,合併後的公司將為企業客戶提供一個更多元化的關鍵基礎架構解決方案平台,滿足客戶加速創新和更加複雜的訊息技術基礎架構需求。合併後的解決方案為客戶,包括所有行業領導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性和靈活性,支持其在多樣化的分布式環境中,大規模地構建、運行、管理、連接和保護所有應用,無論其運行在從數據中心、任意雲端環境乃至邊緣運算的任何位置。合併後的公司將持續關注技術創新和重大研發項目,為客戶和合作夥伴提供更加難以抗拒的優勢。 博通總裁暨執行掌陳福陽表示:「在我們成功併購的良好記錄基礎上,此次收購可將我們領先的半導體和基礎架構軟體業務與企業軟體領域的領先創新者結合起來,並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作為一家領先的基礎架構技術公司能夠為客戶提供什麽。我們期待著VMware的優秀團隊加入博通,進一步培養共同的創新文化,並為我們的聯合利益相關者(包括雙方股東)帶來更多價值。」 VMware 執行長 Raghu Raghuram 表示:「VMware在過去 24 年裡一直在重塑 IT 格局,幫助我們的客戶成為數位化企業。我們代表創新,並堅定不移地支持我們的客戶及其最重要的業務營運事項。現在,我們將通過成為博通的新軟體平台,來擴展我們對卓越服務和創新的承諾。將我們的資產和才華橫溢的團隊與博通現有的企業軟體組合(均以VMware品牌命名)相結合,打造卓越的企業軟體公司。我們將共同為客戶提供更多選擇、價值和創新,使他們能夠在這個日益復雜的多雲時代蓬勃發展。」 博通軟體集團總裁 Tom Krause 表示:「VMware 長期以來一直以在企業軟體方面的領先地位而倍受認可,透過此次交易,我們將為全球客戶提供下一代基礎架構軟體。VMware的平台和博通的基礎架構軟體解決方案可滿足不同但重要的企業需求,公司合並後將能夠更有效且安全地為客戶提供服務。我們非常尊重 VMware 以客戶為中心的宗旨和創新記錄,期待兩個企業合併。」 VMware 董事會主席Michael Dell表示:「與博通一起,VMware 將更好地為更多全球最大型企業提供有價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對 VMware 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時刻,它為我們的股東和員工提供了見證公司發展的機會。」 交易完成後的三年內,預計將增加約85億美元的預計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根據雙方公司2021財年的預估,軟體收入預計將占博通總收入的約49%。 根據雙方董事會一致通過的協議條款,VMware股東將可選擇以每股142.50美元現金或0.2520股博通普通股換取每股VMware股票。股東的選擇將受到比例限制,即約50%的 VMware 股份被交換為現金對價,另外50%則被交換為博通普通股。按照2022年5月25 日收盤價,每股博通普通股138.23美元的總對價,比 VMware 普通股在2022年5月20日的收盤價溢價44%,即媒體對潛在交易進行猜測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比 VMware 未受影響的30天成交量加權平均價格 (VWAP)溢價32%。交易完成後,根據雙方公司截至本協議日期的已發行股份,博通現有股東將擁有完全稀釋後約88%的股份,而 VMware 現有股東將擁有合併後公司約12%的股份。 分別擁有 VMware 40.2%和10%的流通股的Michael Dell和Silver Lake(銀湖資本)已簽署支持協議,只要 VMware 董事會繼續推薦與博通的擬議交易,他們就會投票支持這項交易。 在該交易中,博通從一個銀行財團獲得了320億美元的新的債務融資承諾。 博通預計將維持現有的股息政策,即向股東提供上一財年50%的自由現金流。得益於其強勁的現金流產生能力和快速去杠桿化意圖,博通預計將維持其投資級評級。 此項交易預計將於博通2023財年內完成,但需獲得監管部門批準,並滿足其他慣例成交條件,包括 VMware 股東的批準。 合併協議規定了「競購」條款,根據該條款,VMware 及其董事會可在協議最終執行日期後的40天內積極征求、接收、評估、並與可能提供替代提案的各方進行談判,有效期至美國太平洋時間2022年7月5日晚11 點 59 分。上述過程無法確保產生更佳提案。 VMware 無意披露關於該過程的任何進展,除非且其董事會就任何潛在的優勢提案做出決定。 在今日發布的另一份新聞稿中,博通公布了其截至2022年5月1日的2022財年第二季度財報,並提供了第三季度業績展望。 博通董事會還授權批準了一項新的股票回購計劃,在2023年12 月31日前回購多達100億美元的普通股,這項新的股票回購授權是對 2021 年12月股票回購計劃的補充。根據該計劃,博通會在 2022 年12月31日之前回購當前剩余的30億美元普通股。新的股票回購將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包括公開市場或私下協商購買。回購股份的時間和數量將取決於股票價格、業務和市場狀況、公司和監管要求、替代投資機會、收購機會和其他因素。 博通沒有義務回購任何特定數量的普通股,並且股票回購計劃可能隨時暫停或終止。
賣場情報
-
開春要來搶紅包、2022春季電腦組裝升級建議指南
年節假期結束,是不是在思考該如何處理手中還沒花完的年終、又或是家中的孩子們已經吵著要用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來升級電腦了呢?今年春季鼓勵玩家們換機升級的理由可真不少,像是新系統Windows 11的規格限制、Intel第12代處理器效能大幅提升,還順帶開啟了DDR5記憶體世代的話題等。 此外,顯示卡的缺卡黑洞在AMD、NVIDIA兩廠的不懈努力下,部分型號在購買規定上也開始出現鬆綁,不再強迫一定要搭機,但同時SSD顆粒因為工廠意外、國際局勢不穩等因素,價格已經在蠢蠢欲動了,究竟自己的主機只需微幅升級就好,還是整組汰換更划算?以下小編一一為各位分析處理器、記憶體、顯示卡等周邊零件購買建議,幫助大家在預算的掌握上有更多的參考。 AMD和Intel這兩大處理器廠在現階段的產品策略上完全不同,前者AMD展現出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短期內沒有大規模的新品上市計畫,並以較低廉的升級成本來持續吸引玩家。 後者Intel則是在感受到市場壓力之後,努力地想要絕地反攻,第12代處理器的強大效能確實讓人眼睛一亮,即便購買時需要額外搭配專屬的600晶片組主機板稍微墊高了入手難度,依然在市場獲得相當正面的回饋和收穫。 處理器的升級上,AMD因為產品研發時間進度與策略操作等關係,下一代的Ryzen 7000系列處理器預計要到今年下半年才會推出,也不打算像當年的Ryzen 3000一樣額外推出Ryzen 5000XT系列來撐場面,讓產品主力依然是已經開賣超過一年的Ryzen 5000X和5000G系列。 Ryzen 5000系列在推出的時候官方就決定採取相容性至上的策略,處理器維持自Ryzen 1000以來的AM4腳位,同時在處理器推出之際,官方也沒有額外推出的新的主機板晶片組,而是讓現有500(X570、B550)、400(X470、B450)主機板可以只要在更新BIOS之後就可以直接沿用。 其中400晶片組是在2018年伴隨著Ryzen 2000系列處理器推出的,意味著玩家如果是在這之後組裝新電腦的話,將有非常的高機率只需要單純更換處理器,完全不需要購買的新的主機板! 更別說AMD在過年前夕調降了大多數Ryzen 5000系列產品的價格,幅度從數百元到5,000元不等,讓玩家可以再省一波入手成本,也讓這個賣了一年多的產品系列至今依然還是香氣四溢。 此外,高階處理器的發熱較低也是Ryzen 5000系列的一大優勢,不同於Intel高階型號就算用上360mm尺寸的水冷也只是勉強壓制,反觀AMD就算是最高階Ryzen 9 5950X也只需要280mm的水冷就綽綽有餘,一些品質較好款式甚至還能換成240mm的版本,更小尺寸的散熱器優勢不僅直接反應在入手的價格上,組裝上也相對的比較不挑機殼,也降低東西買回家後才發現機殼不相容的尷尬情況。 然而在處理器的選擇上需要注意,AMD的Ryzen 5000X系列處理器全部都沒有內顯功能,代表玩家在顯示輸出上還是需要依賴獨立顯卡才行;至於Ryzen 5000G系列雖然擁有內顯,可以不依靠外接顯卡,但此系列處理器繼承著AMD「有內顯必閹割」的壞毛病(笑),造成處理器缺乏對PCIe 4.0通道的支援能力,玩家如果需要連同SSD都一同更換的話,這點需要多加注意。 至於完全沒有急著升級玩家,AMD在CES 2022展上有另外公開一顆Ryzen 7 5800X3D,並確定會是最後一顆使用AM4腳位的產品,下一代Ryzen 7000將會換成全新的AM5腳位,代表多年的向下相容優惠也注定將要畫下句點。 Ryzen 7 5800X3D屬於Ryzen 7 5800X的改版,但AMD利用3D V-Cache技術,在處理器上面額外疊了一層64MB的L3快取,加上處理器原有的32MB快取,讓整顆處理器的容量來到驚人的96MB!官方表示其效能將能直接比肩對手的Core i9-12900K。但目前官方只有預計會在今年春季上市,實際日期和價格都還是未知數,如果最近就打算升級或組裝的朋友可以先跳過不用等待。 在經歷過長年的14nm+++製程後,第12代處理器終於更新了製造技術,換上了Intel 7製程(10nm),搭配大核心P-Core加小核心E-Core的雙架構設計,讓處理器整體性能不論是單核心還是多核心都有著相當顯著的成長,而且在效能之外,通道的支援性也大幅度的增長,成為首款支援DDR5記憶體和PCIe 5.0通道的處理器系列,玩家也終於能在主機板上同時插入2條以上的PCIe 4.0 M.2 SSD(11代僅能插入1條)。 新增功能之餘,Intel處理器品項眾多的傳統在12代處理器上也依然得到保留,整體的命名規則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同樣維持著Core i5、i7、i9的方式來劃分產品等級,並可以依靠尾端的英文字母來判別核心的功能設計:沒有任何字母的代表基本款,如Core i5-12400;K代表解鎖最高頻率上限,可供超頻挑戰,如Core i9-12900K;F則是取消內顯功能,顯示輸出必須依靠額外的獨立顯卡,例如Core i7-12700F、Core i9-12900KF。 比較特別的是,Intel還有額外推出一個Core i9-12900KS,它同樣解鎖最了頻率上限,但晶片的體質更好,讓它有著更高的預設基礎頻率,只是KS僅提供OEM廠商,一般玩家是無緣在正規通路上買到就是了… 需要注意的是,Intel這一次在核心上的刀法花樣玩得比較多,並非所有的12代處理器在核心的設計上都有配備E-Core小核心,如Core i5-12400、12600就只有配置P-Core大核心,因為缺乏小核心輔助和分攤工作內容,在像是一邊遊戲一邊直播的多程式同步運作的場合,或是講究多核心應用的創作上會比較吃虧,這點玩家需要慎思是否要多加預算購買有E-Core的型號版本。 然而挑選適合的核心數量還只開始,主機板在選購上才更讓人看得頭昏眼花!首先12代處理器的插槽設計換成了全新的LGA 1700腳位,與過往的所有處理器型號都不相容,因此升級處理器就必須搭配指定的600晶片組主機版才行,而且還必須格外留意「記憶體」與「PCIe通道」的支援種類。 DDR5記憶體雖然有著比DDR4記憶體還要高出2倍以上頻寬,但在通道與插槽的設計無法互相通用,加上今年廠商也沒有意願推出同時還蓋兩種記憶體插槽的主機板,造成玩家在選購上沒有轉圜餘地,畢竟光是一條最基本的16GB DDR5記憶體就要快4,000元以上。 在型號的判別上,如果產品支援DDR4記憶體的話,產品的完整名稱會有「DDR4」或是「D4」的字樣,反之DDR5版本則不會有任何額外的註記在型號稱呼中,且廠商顧慮到產品等級規劃的關係,多數高階款式的型號也都只有推出DDR5的版本,唯中階以下的系列才會有DDR4的款式可以選購,以一條最基本的16GB DDR5-4800記憶體動輒4,000元起跳的價格來看,為了一張高階主機板的信仰,所需要的代價可真的是不小。 而在PCIe通道的安排上,各家主機板的設計也是相當的混亂,玩家需要特別注意並非所有的主機板都有保留「PCIe 5.0」通道,這點在B660晶片組的產品上最容易發生,玩家如果覺得需要替未來的硬體擴充,特別是顯示卡的方面做出預留和準備的話,還得需要仔細看清楚產品的規格頁面的說明。 除此之外,M.2插槽的通道安排也同樣不能放過的細節,一般來說,多數Z690、B660晶片組的主機板都至少會配備2組走PCIe 4.0x4通道的M.2插槽,能夠完整發揮PCIe 4.0 M.2 SSD的全部傳輸效能,但這是在主機板只有2組插槽的前提,隨著M.2插槽數量的增多,通道的安排也會變得更加混亂,根據小編歷來開箱過的產品,部分產品可能會放入通道數量是PCIe 3.0x4、甚至PCIe3.0x2的M.2插槽,玩家如果是容量大戶的話,還得慎選符合自身容量擴充需求的主機板型號。 最後散熱的部分也是升上12代處理器需要面對的問題,新的LGA 1700腳位必須使用新的散熱器的安裝工具,否則會有散熱器與處理器接觸不均的狀況,將有造成散熱效果低落發生過熱的風險,好在不少散熱器廠商都有推出免費提供安裝工具的服務,玩家不妨可以像原廠客服詢問,說不定能省下一筆開銷。 只不過12代處理器在改進大量功能後,唯獨發熱問題沒有改善,240mm水冷用來壓制Core i5-12600K還不是問題,但上升到Core i7-12700K就已經相當瀕臨極限,換到280mm以上的才比較保險,來到Core i9等級更是一定要用上360mm才勉強算是能夠壓制處理器的「火力」,散熱這塊在Intel平台上基本上就是能用多好就多好,就別想著要在這方面節省開支了。 Intel第12代處理器讓DDR5記憶體的時代正式到來,DDR5記憶體有著更大的時脈、2倍以上的頻寬,功耗也相頓更低,但2條16GB的DDR5記憶體價格接近破萬,如此高昂的價格也不經讓人猶豫再三,好奇實際的體驗是否值得? 小編在過去也有特別為大家進行DDR5與DDR4記憶體在實際體驗上的差異,整體來說,DDR5記憶體多數1080P解析度下的遊戲中有奇效,部分遊戲可以獲得10 FPS以上的效能提升,不過隨著解析度的增加,幅度會逐漸縮小,最終和DDR4記憶體無異。 然而考量到DDR5才剛進入市場,多數的遊戲和相關應用在開發上還是以DDR4的標準在進行打造,缺乏相關的調校和優化都可能是DDR5記憶體無法獲得完整的效能應用,造成整體的效能發揮上無法全面性與DDR4拉開差距的主因之一。 整體而言,以目前DDR5的記憶體在各方面的成熟度來說,其實就連記憶體製造商都還在調適中,試著研究出如何能將記憶體顆粒超頻到更快的速率,隨著未來相關的技術越來越純熟,價格自然也就會開始往下降,因此對於現在打算升級主機的玩家來說可以先不急著入手,依照過往的記憶體歷史周期來看,預計2、3年後DDR5就會漸漸站上主流,等到屆時再來入手,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會顯得更為合適。 在這一年多的缺卡期,NVIDIA和AMD卯起施展刀法,不斷推出一款比一款還要入門的顯示卡,甚至還把原本應該要下架的舊型號產品重新上架,可以說是用盡各種方法想要來補足市場供貨量的缺口。 此外,近期因為比特幣幣值暴跌的關係、烏克蘭局勢因素等,挖礦賺取加密貨幣的熱潮有下降的趨勢,在收入大不以往的狀態下,礦工也就沒有本錢進行瘋狂掃光顯卡,也終於讓通路商的庫存數量有些許的起色。目前AMD的RX 6500 XT和NVIDIA的RTX 2060 6GB/12GB版本已經開放單買了,小編也在這之前的為大家進行了相關比較。 總歸來說,RX 6500 XT的好處在於功耗較低,價格也最便宜,只需要一個6 Pin便能供電,但因為記憶體容量只有4GB的關係,整體表現主要能滿足1080P解析度下中間畫質設定的遊戲體驗,適合用來應付輕度娛樂的需求。另外,需要注意RX 6500 XT本身不支援H.264、H.265等影像編碼,代表這張卡片對影片剪輯的效率提升會非常有限,玩家若想用來讓文書主機有更好的創作效能的話,RX 6500 XT就不是那麼推薦了。 從下架邊緣回歸的RTX 2060除了原有的6GB版本之外,NVIDIA還額外加推了新款的12GB版本,有趣的是,兩者之間是存在「絕對性」的體質差異的,因為12GB版本用的是源自於RTX 2060 SUPER的晶片,擁有更多CUDA計算核心數量,讓12GB版本幾乎在各方面的體驗上都直接超越了RTX 3050! 以效能來看,RTX 2060 12GB是開放單買的卡片中最強的選擇,不過相對價格也最高,單張約1.5萬的售價已經和效能更強的RTX 3060看齊,玩家若是選擇一整套電腦重新組裝的話,在預算許可的狀況下,還是將目光放在RTX 3060或RX 6600XT以上的品項吧! 至於在中高階以上的顯卡方面,「實體通路商」基本都還是組裝限定,但先不要氣餒,玩家不妨到網路賣場碰碰運氣,除了不少人都知道可以在EVGA的官網排隊買卡之外,近期不少知名的網路賣場也開始出現可以直接購買、不綁禮(垃)包(圾)的顯卡產品,當中還不乏頂級的RTX 3080,玩家可以多加留意,時不時的巡邏一下,說不定能有意外的收穫。 SSD在最近一直醞釀漲價,其中一大主因是WD和KIOXIA合作的生產工廠發生儲存顆粒製作受到汙染,必須整批銷毀;其次烏克蘭是全球工業用惰性氣體的主要出產國,其中「氖氣」出產量更是占據全球70%,和俄國之間的戰爭,也造成了半導體在未來生產的上的不穩定性,致使儲存巨頭的美光(Micron)、WD均已經在2月中的時候宣告要調漲顆粒售價,也代表玩家想撿便宜的話,動作可得加快。 在選購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各家廠商開始將主力轉往了PCIe 4.0 M.2 SSD,不少新品和價格戰便因此開打,像是WD_BLACK SN850、Samsung 980 Pro等旗艦級SSD再過去1TB可要動輒7,000元以上,如今約5,500元即可入手,降級幅度接近30%。 同時入門級版本的PCIe 4.0也是蓬勃發展,在同樣容量都是1TB的前提下,玩家已經可以只用不到4,000元的價格買到讀取速度在5,000 MB/s以上的產品!更甚者,透過新一代的控制器,廠商已經能夠在不依賴獨立快取的前提下,打造出讀取速度來到3,600 MB/s的產品,直接超越PCIe 3.0 M.2 SSD的3,500 MB/s的頻寬上限,且3,500元左右的價格也不是特別昂貴,讓無快取的PCIe 4.0 M.2 SSD正漸漸的在取代中高階的PCIe 3.0 M.2 SSD。 當然也並非所有玩家都會為了PCIe 4.0通道更換主機板,所以PCIe 3.0版本的產品依然還是有持續推出一些新品,不過新品的定位幾乎都轉向入門、文書用途,SSD整體的設計結構也多是採無獨立快取的設計,畢竟現在光靠控制器就能滿足3,500 MB/s的頻寬極限了。 然而隨著PCIe 4.0 M.2 SSD產品的價格下跌,PCIe 3.0 M.2 SSD在性價比上的光環已經逐漸消退,現階段讀取速度在3,000 MB/s以上的產品,1TB版本的價格約在3,000元左右,與同樣是無快取版本的PCIe 4.0 M.2 SSD相差無幾了。 為了加大產品之間差異,一些PCIe 3.0 M.2 SSD選擇將TLC顆粒改為QLC的顆粒,好處是價格可以壓得更低,1TB只需要2,500元左右,但耐用性相對從TLC顆粒的600 TBW下降到150 TBW,保固也從5年降為3年,建議只用在系統碟、遊戲碟等較容易用來還原檔案資料的地方上,工作、日常檔案的備份就不是那麼推薦了。 現在顯示卡、處理器的功耗都不小,也讓玩家所需的電源供應器瓦數越來越高,如何能夠長期穩定的工作,最好還保有相應程度的向上擴充彈性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電源供應器的瓦數評估上,比較簡單的做法是將顯示卡和處理器的最大功耗相加後,再追加個150~200W供其他零件使用以及緩衝,例如一張RTX 3080 Ti顯示卡的功耗為350W,Core i9-12900K處理器的瞬間最大功耗則為241W,總計591瓦,因此整台電腦建議至少準備750W~850W以上的電源供應器。 之所以要這樣計算的原因在於,電源供應器所標示的瓦數是「最理想」的狀況,或者說是實際可以從市電引入的最大功率,真正輸出給電腦功率會受到環境、負載程度、使用年限等條件而在電力轉換上發生損耗,故玩家選擇的電源供應器瓦數如果太過剛好的話,主機發生跳電的機率就會非常的高。 也因為電源轉換率決定了一台電源供應器的供電穩定性,但絕大多數的玩家也不太可能有專門的儀器去進行測量,於是乎「80 PLUS」認證就成了一個能夠直觀判斷的轉換效率的基準。 80 PLUS認證保證的電源供應器即使在100%負載狀態下,電源的轉換效率都能達到80%以上,例如一顆500W的電供的最大穩定輸出功率必須達到400W才能通過最基本80 PLUS的認證。 而根據電源供應器的能源轉換效率的優劣,80 PLUS認證由低至高可以分為白牌、銅牌、銀牌、金牌、白金、鈦金,共6個等級,等級越高理論上產品在長期使用後的衰退影響也越輕微,耐久度也會越好,相對的產品保固時間也會更長,像是Seasonic的鈦金認證電源供應器就提供了長達12年的保固,自然地價格也就一分錢一分貨囉。 一般而言,玩家若是以遊戲娛樂取向的需求的話,多數有通過80 PLUS金牌認證都能提供7~10年的保固服務,在價格上也不會特別高貴,整體使用上基本已經相當充足。 不管是因為買顯卡被強迫搭配,還是看膩了舊主機外觀想要換新,機殼在挑選上首重的絕對不是有多少RGB燈效,而是對於周邊硬體擴充相容性,不少機殼往往同一個外觀推出好種尺寸,玩家首要確定的就是要能夠放入最基本的主機板和電源供應器,像是InWin就有不少產品是專為Mini-ITX的小主機板設計,必須搭配SFX尺寸的小型電供,若是搞錯了可是會連使用都沒辦法喔! 其次,現在顯示卡動輒三風扇超長身軀和2.5 Slot的肥厚體積,一些較為緊湊的機殼未必有能力容納如此龐然大物,此外玩家倘若希望能將顯示卡直立擺放,讓視覺上更為華麗、降低主機板載重的話,得特別注意機殼後方開闢給直立顯卡用的Slot數量、是否需要額外購買專門的排線、固定工具。 確認好能夠裝入所有的主要零件後,就必須好好注意「散熱」的相容性,玩家如果選擇使用大型塔散來進行風冷散熱,需要注意機殼本身的深度是否足夠,例如NZXT H510i接受的塔扇高度為165mm,超過的話,屆時側板就會無法關閉。 而若是水冷的話,最基本的就是要注意機殼可以容納的水冷排尺寸,像是上述提到的H510i機殼最高就只能相容280mm的水冷排,這代表萬一碰上像是Core i9-12900K這種必須得用360mm的水冷壓制的處理器時,H510i在設計上就顯然不敷使用。 此外,水冷排因為先天性設計的關係,注定要擋住一部份的散熱開孔,所以玩家也得格外注意水冷能夠安放的位置,規劃上應盡可能「同時保留」其他的進、出氣流的通道,確保風流的走向能夠吹過機殼內的每個零件,才能避免處理器以外的零件發生過熱,整台主機也才能長久發揮穩定的效能。 不論玩家選擇進行小幅度的零件升級,又或是決定豪擲千金來一整套新品,在看完前面的各項主要產品趨勢和購買建議後,都希望可以讓大家能夠在挑選上能夠有明確的方向,而在本篇的最後,小編也提醒一下大家在選購時要量力而為,以「功能性」為最優先考量,不要因為外觀或噱頭而衝動消費,並在下單前貨比三家和查詢相關的評測,才能避免被店家當肥羊宰或買到與預期不符的商品,讓金錢真正的轉變成自己喜愛的樣子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花一樣的預算、你要挑半套還是全套,AMD Ryzen 5 5600X整組不用Intel 12代的半價就能入手
自從10月底Intel正式揭開12代Alder Lake架構以及Z690晶片組之後,跟隨著11月初的效能登場與產品開賣的確造成不少的話題,其中特別是在搭配上Z690晶片組與DDR5的組合下,也創造了新一波的效能數據高峰,而同步推出的6款版本更是涵蓋了i9、i7、i5三大區段,儼然一股強烈的12代旋風即將來襲,但是不知眼尖的玩家們有發現到其中的問題了嗎? 對、沒錯,就是「價格」! 這裡並不是單單只有花購入Intel 12代處理器的價格而已,而是一旦決定要入12代的坑,那就得把主機板、水冷、記憶體、甚至Power都一併換掉,這隨便算一算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更何況其中光是DDR5的價格就令人有些吒舌,基本上2倍價且少說也得換上16GBx2=32GB才能拉高DDR5的優勢,也就是原本玩家只要花1,600左右入手DDR4-3200 16GB(8Gx2)的預算,這下子一口氣拉高到要花上近8,000左右,如果再加上Z690的昂貴主機板報價以及最好建議搭配水冷等等的預算一起算進去,想要體驗一下12代的快感,可能有種先「痛」後快的感覺會產生。 然而記憶體只是整機的一環罷了,做為主角的處理器本身也是一項花費,以同定位的版本來看,Ryzen 5 5600X售價比Core i5-12600KF還要略低一些,Ryzen 7 5800X則是位於Core i7-12700K與KF之間,Ryzen 9 5900X則是大幅低於Core i9-12900K與KF版本,這價差達2,000並不算少,等於至少一組DDR4-3200 16GB的價格還有找了,這對一般玩家來說,如果選擇12代系列所面臨的第一關選擇就是要花更多預算,這點心理準備可能得先建設好。 那問題就來了,現階段組一台主機的話,到底該怎麼選? 面對這一波的12代效能衝擊,好像Intel開始絕對大反攻、14nm+++的陰影已是昨日過往無須再提,事實上對玩家來說,想要新裝機或是替現有電腦升級還是得考量預算,畢竟大家都是荷包深度有限,否則有錢就是任性、想怎麼買都嘛可以! 既然如此,秉持錢要花在刀口上的採購原則,咱們來細數一下選擇兩方陣營現有花費的幾個考量點吧。對於新組裝或是直接購買新主機的朋友來說,先去掉顯卡這個常態性缺貨的部分,以及SSD、機殼這兩項都會入手的組件,而CPU、主機板、記憶體、散熱器跟電源供應器這幾項,會因為選擇陣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或許仔細一計算下來,價格預算的總體落差不是一點兩點,而是100%跟50%的差異,怎麼買才能入手高性價比的高峰,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兩大陣營的入手考量吧。 從前面的價格表中就可以看到兩方陣營的價格高低差,除了AMD頂階的Ryzen 9 5950X價位破2萬之外,其他雙方陣營的同階版本對照價格中,AMD的Ryzen 5 5600X是低於Intel Core i5-12600K跟KF的,而Ryzen 7 5800X則是落在Core i7-12700K與KF之間,至於Ryzen 9 5900X則是直接比Core i9-12900K與KF低了約2,000元,也就是說,在第一波中階以上的版本對於來看,總體下選擇AMD陣營的處理器預算費用會略低於Intel陣營,但,重點來了,現有的Core i5-12600K/KF其實供貨量非常少,也就是說,如果想入手Core i5-12600K/KF恐怕就暫時沒指望,要嘛就選Core i7-12700K/KF、再不然就花多一點入手Core i9-12900K/KF,想要讓處理器+主機板控制在15,000元以內,就別傻了吧! 另外一個好玩的現象是,隨著12代的登場,原本的Intel陣營主力11代也是呈現陸續跌價的情況,不過如果按照先前11代對決Ryzen 5000系列的情況來看,除非玩家有"非I不可"的情結,否則可以跳過11代了,只是目前12代的選擇在12600K/KF缺貨的情況下也只能轉向12700K/KF與12900K/KF這兩系列的話,價位考量也是直接拉到13.000元以上的預算,再加上主機板的話等同預算一跳就變成了20,000元大關,相比AMD陣營可以選擇5600X+主機板也不過1萬出頭的價格落差,兩種選擇相差的就接近一倍的預算了。 如果相較於AMD沿用AM4架構的模式,隔2代就換一次腳位的Intel顯然並不把玩家是否會增加預算支出這一點考量在內,或許換句話說,強迫性要求升級會更貼切一點,按過往的例子就已經可以發現這樣的模式,太舊的就不提了,光是從Intel 6/7代、8/9代、10/11代,就換了3次腳位,對應了100/200、300、400/500晶片組,新出爐的12代照慣例也又新換了LGA1700腳位、對應600晶片組,對使用者的預算負擔可不低,但同樣情況換到AMD身上大概就是透過更新BIOS即可使用,君不見現在連A320都能上Ryzen 9 5950X了嗎? 以目前作為搭配Intel 12代處理器的LGA1700腳位僅能選擇Z690來看,價格差異的起落幅度也不小,以DDR5版本的價位來看最便宜也要6,000多起跳,高階版本甚至上看20,000元關卡,如果是之前舊Intel陣營的朋友可能沒有升級選項可以替換,只能汰舊換新、買新賣舊補貼一下價差了,新裝機的朋友預算也要抓一下,如果是選擇Core i5-12600K(有貨的話),光是板+U少說就要去掉近17,000元的預算了,要是想搭配ROG或是AORUS系列的Z690,恐怕得佔掉超過20,000多的預算才能入手;如果是轉挑DDR4版本的價位就稍微比較低一些,但也是大概落在5,000多至9,000之間,算是比較可以接受但用了12代結果沒選DDR5總有點只有搞半套的Fu~ 但若是選擇X570或是B550的主機板搭配Ryzen 5000系列的處理器,這預算價格可就大幅降低了,加上現在連A320都能支援Ryzen 5000系列了,就算最高階的Ryzen 9 5950X也可以搭配使用的情況,整體預算的空間顯然變的大上許多,光是這部分的可調整空間就等於直接把記憶體、SSD等其他零組件的預算都一併包了,如果這不算超值、甚麼是超值呢? 看看原價屋的實際報價就能發現,X570的ROG系列也是7,000多元左右就可入手、AORUS系列更是5,000多元就可買到,選次一級的B550系列更是超值,2,000多就已經很合用了,要是拿A320來搭的話就直接價格壓到底了,免2,000元就能跟8,000多元的Ryzen 5 5600X搭配,這樣一組板+U買起來才是對手Core i5-12600K組合的半價而已,多出來的那一半價格直接可以連同機殼、Power Supply還有記憶體、SSD等等都買單了。 除了處理器與主機板之外,要發揮12代優勢所必要選擇的DDR5記憶體在現階段一堆DDR4-3200都還算平價的情況下顯然是「高貴」的很,當然,可以換個角度看,那Z690也有推出支援DDR4的版本啊,是沒錯,但改成DDR4版本的Z690拿來跟12代搭配的話,效能還可以具備更多優勢嗎? 目前的價差頗大,玩家入手前要多考量,如果要入坑也要做好荷包君哭泣的準備。 選完處理器、主機板以及記憶體之後,那也不能不考慮一下散熱這個課題,如果原廠有附上風扇的話就加減可以省點預算的支出,但如果處理器的功耗太高,那也沒得選擇,上水冷就是必然的了,只不過以這次做為選擇標的的兩個陣營版本中,除了Ryzen 5 5600X這款有隨處理器包裝附上一顆Wraith STEALTH(幽靈扇)之外,其他幾款都得玩家自掏腰包另外添購,選擇上若是以方便性來說,高效能塔扇算是較容易安裝且價格較水冷來略低些。 但12代的功耗與發熱度恐怕不是一般塔扇能夠解決的,想要處理器能夠完全發揮不降頻、甚至還想要小超一下,上水冷已經是必備要件,而且最好建議是採用3風扇的版本才夠力,相較於Ryzen還可以使用氣冷模式來說,先不講是否需要更大的機殼空間,光是水冷的費用就得在總體預算上再增加一筆了,少說多加個4,000元以上(甚至更高)是毋庸置疑了XDD~ 光是從上面選到散熱器就已經明顯的可以看到兩陣營在預算上差距是越來越多,要是連Power Supply也要多付點預算,不知道會不會又一次打擊已經乾扁的荷包君那脆弱的心靈!除了前面的4項重點玩家必須買單之外,假設原本僅採500W左右的使用者若是改採12代恐怕也得考慮一下你的Power Supply瓦數是否夠用,畢竟12代的功耗可不低,再加上顯示卡的情況下,或許沒有上到至少650W以上的版本恐怕不行。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的確是,如果簡單計算一下就可以發現到,選擇兩陣營對玩家來說所付出的成本差距可不低,即便現階段的Ryzen 9 5950X的價格較Core i9-12900K要高一些,但配上其他的零組件之後,反而還更便宜1萬多元,而如果同樣選擇Ryzen 5 5600X與Core i5-12600K的話,兩者的價差其實也可以達到一倍以上,以目前Core i5-12600K斷貨的情況所以僅能選擇最低的12700K來看,價差就更多了。 那會不會覺得說,也可以選DDR4的12代主機板啊,是沒錯,但目前一樣只有Z690晶片組的版本可以選,的確相對性的省了一些些,再加上DDR4記憶體的價格確實較低,即便如此,只要輕鬆計算一下就可以發現,仍舊是一倍的價差,聰明玩家應該要怎麼買,還用說嗎?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上市倒數兩天、各位的魔法小卡準備好,Intel 12代處理器台灣售價公布!
11月4號的晚上9點,Intel第12代處理器將會正式開賣,相信不管是想要看熱鬧的、還是換電腦的,應該都已經迫不及待了,這一次台灣不同以往需要在開賣當下才知道實際價格為何,因為玩家可以從電腦商城店家原價屋看到已經率先公布全系列6款12代處理器的國內售價了! 本次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Intel在發表會的訂價為589美金,而台灣的價格首波則為18,700元,匯率僅約是1:31,可以說是相當佛心(笑),而無內顯的KF版價格則為18,100元,僅僅少了600元台幣而已,相形之下顯得就不是那麼划算了,畢竟能有預算會買到這個等級的處理器,還會跟你在乎這600塊嗎? 接著相信是許多玩家首選目標Core i7-12700K的部分,台灣公布的首波售價為13,200元,無內顯的KF版則為12,700元(這個少了內顯才少500),對應官方409、384美金的價格,匯率大概1:32~1:33之間,算是符合預期的標準定價策略。 最後,Core i5-12600K與KF在價格上就顯得有些過高了,來到了9,700元和9,150元,雙雙突破了9,000元關卡,對比美金289、264美金的開價,匯率直接飆破1:34!以近期美金實際匯率跌破1:28關卡,這樣的價格已經可以稱得上是「鬼島價」了… 整體來說,以小編個人的主觀意見,Core i9-12900K在整個系列中擁有最高的CP值(想不到吧~),而原本預算只想買Core i5建議稍微忍痛一下,多加一點預算直升Core i7吧!畢竟只要多花不到4,000元就能多擁有兩顆效能P-Core大核心,這樣代價所帶來的體驗助益理論上還是相當划算的。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售價公布了,但產品的解禁時間是訂在11/4號的晚上九點,因此目前還只是看得到但訂不到的狀態喔!至於想要先觀望一下效能表現再做最後決定的玩家們,PCDIY!也會在解禁當天同一時間為大家帶來相關測試,還請千萬不要錯過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史上最便宜10GbE Switch!tp-link TL-ST1005殺很大,5-Port全萬兆(電口)交換器報價台幣5180元!
號外,10GbE交換器大降價了!平價版本的無網管機種,出現了殺手級的高性價比產品,不僅10GbE(電口)交換器價格創新低,就連10GbE(光口)交換器也有驚人的高性價比產品報到。 普聯技術打破了10GbE(電口)交換器價格高昂的神話,現在5-Port全萬兆(電口)交換器價格殺到台幣5180元(tp-link TL-ST1005),8-Port全萬兆(電口)交換器價格也來到台幣6980元(tp-link TL-ST1008),8-Port全萬兆(光口)交換器價格更是超殺的台幣2880元(tp-link TL-ST1008F)。 玩家、中小企業要升級高速有線區域網路,最好的方案就是選用10GbE。10GbE的話,共有光口與電口兩種選擇,光口的優點是往路線長度可以更長、傳輸延遲更低,但缺點就是光纖網路線佈線需要熔接或訂製,選擇電口相對來得容易,也因此10GbE(電口)方案是簡單快速的解決方案。 然而,升級10GbE(電口)方案最大的困難,除了10GbE(電口)網路卡不便宜之外,最大的麻煩就是10GbE(電口)交換器超級昂貴! 目前台灣市場上,熱賣的10GbE(電口)交換器是NETGEAR XS505M與NETGEAR XS508M。台灣市場價格的話,NETGEAR XS505M(5-Port),報價台幣16275元,而NETGEAR XS508M(8-Port),報價台幣22050元。 ●NETGEAR XS505M 無網管交換器 5-Port Multi-Gigabit 台幣16275元 ●NETGEAR XS508M 無網管交換器 8-Port Multi-Gigabit 台幣22050元 這邊也做個簡單介紹,提供給玩家、中小企業MIS做為10GbE(電口)交換器選購參考。 作為世界上領先賣最好10GbE(電口)交換器的NETGEAR,NETGEAR平價版的無網管10GbE(電口)交換器XS505M、XS508M,用的是Marvell的10GbE(電口)交換器解決方案。 以NETGEAR XS505M來說,主要採用Marvell Prestera DX Ethernet switch解決方案,用的是Marvell 98DX8308A0網路控制器,負責網路運算,搭配Marvell 88X3340P的網路晶片(Phy),支援100M/1G/2.5G/5G/10G,提供了4-Port的(電口) RJ-45埠與1-Port的(光口)SFP+埠,用的是有風扇的主動式散熱解決方案,電源模組採分離式設計,用的是簡單的AC/DC 12V轉換電源模組,直接安插電源線就能使用。 背板頻寬方面,NETGEAR XS505M的背板頻寬為100Gbps,XS508M的背板頻寬為160Gbps,足以應付5-Port與8Port的10G雙向網路資料傳輸。 後面,我們也來看看,tp-link平價版的無網管10GbE(電口)交換器TL-ST1005/TL-ST1008用的是什麼樣的10GbE(電口)交換器解決方案,為何能在零售價格的性價比上超越NETGEAR XS505M、XS508M。 隨著全球最大網通廠普聯技術挺進10GbE,推出物美價廉的無網管10GbE Switch之後,10GbE(電口)交換器tp-link TL-ST1005(5-Port)與tp-link TL-ST1008(8-Port)終於誕生! 普聯技術鎖定的競爭對手,則是獨霸10GbE(電口)交換器的Netgear,以相同競爭產品的1/3價格,發動10GbE(電口)交換器的平價格命!目前,以tp-link TL-ST1005/TL-ST1008 10GbE(電口)交換器來說,其單價已經來到10GbE(電口)的每埠價格在台幣1000元左右,5埠10GbE(電口)價格來到台幣5180元(tp-link TL-ST1005),8埠10GbE(電口)價格來到台幣6980元(tp-link TL-ST1008)。 同時,普聯技術還推出了價格打到骨折的10GbE(光口)交換器tp-link TL-ST1008F(8-Port),價格也非常嚇人,其單價已經來到10GbE(光口)的每埠價格在台幣360元左右,8埠10GbE(光口)價格來到台幣2880元(tp-link TL-ST1008F),提供優異的性價比給玩家、中小企業來做選擇。 tp-link TL-ST1005(5-Port)報價人民幣1190元(折合台幣5180元),全金屬機身設計,採用Multi-Gigabit架構,支援100M/1G/2.5G/5G/10G,並採用無風扇被動散熱設計,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全球通用。 tp-link TL-ST1008(8-Port)報價人民幣1590元(折合台幣6980元),全金屬機身設計,採用Multi-Gigabit架構,支援100M/1G/2.5G/5G/10G,並採用主動式風扇散熱設計,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全球通用。 ●tp-link TL-ST1005 無網管交換器 5-Port Multi-Gigabit 人民幣1190元(折合台幣5180元) ●tp-link TL-ST1008 無網管交換器 8-Port Multi-Gigabit 人民幣1590元(折合台幣6980元) 看到這裡,相信玩家、中小企業MIS的朋友,大家一定都很好奇,tp-link TL-ST1005/TL-ST1008葫蘆裡面是賣什麼膏藥了吧? 這邊,來做個解答。tp-link平價版的無網管10GbE(電口)交換器TL-ST1005/TL-ST1008,內部一樣用的是Marvell解決方案。唯一不同的是,要能有真10G性能,又要支援新世代Multi-Gigabit(電口),對應100M/1G/2.5G/5G/10G網速,最重要的成本要低,終端零售價格要能便宜,穩定度、相容性與耐用度都要高,這整體設計難度相當高,也才是真正的功夫差異所在。 以tp-link TL-ST1008來說,主要採用Marvell搭配Marvell Aquntia解決方案,用的是Marvell 98DX8308A0網路控制器,負責網路運算(這顆是Marvell的舊款熱賣產品,市場上熱賣的MikroTik Cloud Router Switch系列CRS309-1G-8S+IN,一樣採用的是這顆網路控制器),為一顆採用Arm v7架構雙核心800MHz處理器的網路控制器,搭配2顆Marvell Aquntia AQR413C的網路晶片(Phy),每1顆內建4個Phy,提供8-Port的Multi-Gigabit(電口)支援,對應100M/1G/2.5G/5G/10G網速,提供了8-Port的(電口) RJ-45埠,用的是有風扇的主動式散熱解決方案,電源模組採分離式設計,用的是不同的DC/DC 12V轉換電源模組,是使用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轉換成12V輸入電源。 背板頻寬方面,tp-link TL-ST1005的背板頻寬為100Gbps,TL-ST1008的背板頻寬為160Gbps,足以應付5-Port與8Port的10G雙向網路資料傳輸。 目前,以販售玩家、中小企業使用的2.5GbE、5GbE、10GbE(電口)交換器來說,經過這幾年網通業者市場的大整併,上游做做交換器內部的控制器與網路晶片組大整合,Marvell併購了Cavium、Inphi、Aquantia,Arista併購了Metamako,Nvidia併購了Mellanox。 事實上,全球網通業者自身是沒有能力做交換器內部的控制器與網路晶片組的。截至目前已經開發完成,已經用於網通業者市售產品的,提供交換器內部的控制器與網路晶片組的,尤其是新世代Multi-Gigabit(電口)網路卡、交換器產品,支援100M/1G/2.5G/5G/10G網速產品,主流的是Realtek、Broadcom與Marvell,其它也有正在開發的業者與退出市場的業者,事實上每一家網通業者的交換器,用的都是上游晶片組業者的原廠方案,不同網通業者的交換器產品主要差異在於電路板、散熱設計、整體機殼用料與外觀上的差別不同。 值得注意的,隨著10GbE(電口)網路卡的價格也在下殺! 除了Intel X540(電口,Single Port、Dual Port)與Intel X550(電口,Single Port、Dual Port)相容卡的價格,屢創新低之外。價格破壞者普聯技術也推出了10GbE(電口)網路卡tp-link TL-NT521網路卡,報價人民幣440元(折合台幣1920元),採用了Marvell AQtion Ethernet AQC-107,為PCIe 3.0 x4的電路介面,並且使用了被動式無風扇散熱設計,可以說是升級10GbE(電口)的不錯選擇。 台灣版本也跟著推出了!tp-link TL-ST1005的台灣版本為TL-SX105,tp-link TL-ST1008的台灣版本為TL-SX1008,中國版本與台灣版本的差異,相同的在內部電路與硬體架構上完全一樣,連散熱設計與外殼都沒有差別,兩者不同在於台灣版本通過台灣安規認證與台灣原廠保固,前者為中國原廠保固,台灣版本價格上也比較高貴,玩家、中小企業導入的話可以自行做選擇。 ●tp-link TL-SX105 無網管交換器 5-Port Multi-Gigabit 台幣10999元 ●tp-link TL-SX1008 無網管交換器 8-Port Multi-Gigabit 台幣13999元 貴為中國最大網通業者,普聯技術也同步推出了價格打到骨折的10GbE(光口)交換器。 這次,推出了tp-link TL-ST1008F(8-Port),報價人民幣659元(折合台幣2880元),採用SFP+光口,可以全速跑10GbE,並採用無風扇被動散熱設計,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全球可用。 tp-link TL-ST1008F的推出,讓10GbE(光口)交換器更為平易近人,不僅高貴不貴,也刷新10GbE(光口)交換器的網通業界價格新低紀錄。 為了了解tp-link TL-ST1005 10GbE(電口)交換器的性能,這邊已經在「 」的開箱報導中,使用了tp-link TL-ST1005 10GbE(電口)交換器。 NAS主機: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 記憶體:4 GB DDR4 ECC SODIMM 硬碟機:Western Digital 3.5吋 紅標 6TB(WD60EFRX) M.2 SSD:無 網路卡:Synology E10G18-T2(10GbE電口,2-Port,Qlogic FastLinQ QL41102的Mac搭配Broadcom BCM84886的Phy雙晶片) *本次測試,沒有使用M.2 SSD做讀寫快取 交換器:tp-link TL-ST1005交換器(10GbE電口,5-Port,Marvell方案搭Aquantia晶片組) *測試平台2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X 主機板:ASRock X399 Taichi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URBO 24GB 硬碟機: Western Digital M.2 NVMe 1TB(SN750,WDS100T3X0C) Silison Power M.2 NVMe 2TB( SPCC UD70,2TB) 網路卡:tp-link TL-NT521網路卡(10GbE電口,1-Port,Marvell方案Aquantia AQtion Ethernet AQC-107晶片) *測試平台2 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內部安裝Synology E10G18-T2(10GbE電口,2-Port,Qlogic FastLinQ QL41102的Mac搭配Broadcom BCM84886的Phy雙晶片)網路卡,或者是Intel x540-T2(10GbE電口,2-Port,Intel X540晶片)網路卡,都能正確安裝到tp-link TL-ST1005,而且以10G模式進行傳輸,讀寫測試與使用上沒有問題。 電腦端安裝tp-link TL-NT521(10GbE電口,1-Port,Marvell AQtion Ethernet AQC-107單晶片)網路卡,也能以10G模式進行傳輸,讀寫測試與使用上沒有問題。 這邊進行效能簡測,我們直接以存取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進行簡單的效能測試。 以往,要升級10GbE,選用10GbE(電口)的話,光是10GbE(電口)網路卡與10GbE(電口)交換器,沒有個台幣兩萬五、三萬元,是用不起10GbE的!現在,普聯技術帶來了10GbE(電口)的新平價時代,5-Port 10GbE(交換器),而且是支援Multi-Gigabit的無風扇被動散熱設計,只要花上台幣5180元就能擁有,加上10GbE(電口)網路卡價格最低也來到台幣兩千初頭的價位,可以說10GbE高速區域網路不再遙不可及。
-
歡慶光華13周年 臉書集氣按讚享折扣 買筆電加碼送開學包
光華數位新天地歡慶13周年,即日起到9/12(日)止,推出一連串好康集客活動,今年度周年慶因疫情,首度採實體與網路商城同步促銷優惠,並祭出主題品牌周,各大品牌強打商品折扣價,物超所值買到賺到一起來拚經濟! 繼前兩周光華網路商城,獨家推出限時限量爆款品超低價優惠,開放購買後秒殺搶購,廣受宅宅好評,主辦單位緊接著連續兩周五、六,再祭出按讚折扣由你決定的驚喜!8/27(五) -8/29(六)與9/3(五)-9/4(六) 10:00到18:00活動時間內,光華商場粉絲團指定活動貼文,推出兩款遊戲族超愛的熱門款:建議售價$9,980元的Xbox Series S 超值組、建議售價$5,690元的Xbox Elite 無線控制器 Series 2,廣邀民眾一同集氣按讚,當達到指定按讚數1000就打9折、2000打8折、3000打7折、4000打6折等優惠,快來關注光華商場粉絲團,按讚衝人氣享超值折扣好康,只在光華商場粉絲團獨有。 9月初即將開學,學生來光華採購還有加碼抽活動,全館使用悠遊付消費滿1,000元,至光華1F服務台可憑交易明細並出示學生證,即可參加轉盤一次,最大獎為10,000元購物金。8/28(六)-8/29(日)微星特別推出買筆電加碼送的活動,於光華數位新天地購買msi筆電任一款,即可至光華數位新天地後門兌換龍魂開學包(市價$1590元),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來光華採買3C商品不僅種類眾多,新品貨源齊全,在網路下單還有宅配服務,今年因疫情關係,宅在家對於3C資訊產品,如耳麥、藍芽喇叭、電競主機周邊等需求量大,提醒消費者周年慶活動到9/12(日),線上線下樂購滿千即可上網登錄,就有資格抽筆電與電競周邊等豐富獎品,敬請把握拿大獎的機會。 詳細活動資訊請鎖定「光華網路商城網址」(https://www.gh3c.com.tw/)及「光華數位新天地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gwmall/)
-
荷包君準備好了嗎?2021 Steam夏日特賣開跑啦!
相信各位精打細算的PC玩家們每年最期待的就是Steam季度大特賣這個活動了,而隨著夏季到來,今年的Steam夏日特賣也終於在台灣時間25日凌晨正式開跑。 這次特賣同樣帶來了專屬主題、名為「打造自己命運」,整個特賣期間,玩家在14項分類中購買遊戲,並繼續進行故事二選一,然後獲得紀念自己所做決定的動態貼紙。完成所有故事後,玩家就會獲得代表自己決定的五種獨特徽章之一。 而本次特價的遊戲高達數千款以上,未免玩家看得眼花撩亂、不知如何下手,那小編也從中私心挑選了5款優質作品給各位玩家們參考: 原本只能在Microsoft Store上購買的《極限競速:地平線4》,在前陣子加入Steam後,也在本次夏特中打了對折來到新台幣僅429元(標準版),該作品為Xbox Game Studios旗下工作室Playground Games的作品,屬於《極限競速》系列的分支。 《極限競速》系列最大的特色在於收錄的車輛眾多以及擬真的物理操控特性,這點《極限競速:地平線4》也完全承襲下來,多達450輛以上車種可以駕駛、改裝,並且與本家不同的是,玩家們更可擺脫賽車場的限制於開放世界中盡情奔馳。 雖說Xbox日前已經發布了下一代作品《極限競速:地平線5》,不過至少也得等到11月才玩得到,沒有接觸過《極限競速:地平線》系列的玩家們,不妨趁這次特價先來爽玩一波後再接著5代也不錯! 由知名大作《巫師3:狂獵》(The Witcher 3:Wild Hunt)公司CD PROJEKT RED操刀的最新作《電馭叛客 2077》,以第一人稱科幻風格,讓玩家帶領非法擁兵V在開放世界中自由自在的冒險,除此之外該作更找來知名演員「基努李維」化身為遊戲中的角色來當作賣點之一。 《電馭叛客 2077》在本次特價-33%後來到了新台幣1,071元,才半年就能以僅千元初頭入手大作已經算是不錯的折扣,順帶一提《巫師3:狂獵》-80%僅新台幣173元,沒體驗過昆特牌遊戲的可以順便入手了XD! 另外或許會有玩家擔心BUG的問題,但事實上《電馭叛客2077》在PC上的重大災情並不像家機那樣慘重,加上CD PROJEKT RED在發售至今依舊在持續修正,近期也可以說是相當平穩,有興趣的玩家們不妨趁這次機會下手吧! 由知名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在脫離前公司後所推出的新作《死亡擱淺》,以獨特的小島風格世界觀以及創新的「送貨」玩法,讓玩家帶領主角山姆.布橋斯在遊戲中一步步重新連繫分崩離析的世界,整部遊戲在玩法、劇情上至今都是小編心中的前段班,還沒有玩過的玩家們可以趁這次-60%僅新台幣716元的價格入手試試。 同樣也是由知名製作人「宮崎英高」繼《黑暗靈魂 III》(Dark Souls III)後的魂系列作品,獨特的忍者潛行暗殺更被視為《天誅》系列精神續作,玩家將在遊戲中扮演「獨臂之狼」來對抗敵人。 與《黑暗靈魂》系列不同的是,《隻狼:暗影雙死》的打法比起「閃躲」,更需要的是「對刀」,獨特的打擊感小編認為比《黑暗靈魂》系列還要容易上手並且更加有成就感,沒接觸的魂系列的玩家們,不妨先從《隻狼:暗影雙死》開始試試,現在開打說不定還能剛好接上明年初登場的《艾爾登法環》(Elden Ring)呢!(笑 BANDAI NAMCO Entertainment發行的動作角色扮演遊戲《七龍珠Z 卡卡洛特》,相當推薦給喜歡《七龍珠》的玩家們,即便沒看過《七龍珠》甚至可以透過遊玩本作來認識整個作品前期世界觀,畢竟劇情幾乎是照著原作來製作。 而擔心動漫改編成遊戲會崩壞的粉絲們也不用太過擔心,該作品是由CyberConnect2工作室製作,最具代表的漫改作品之一就是《火影忍者疾風傳:終極覺醒》以及之後的《火影忍者疾風傳:終極風暴》系列等,其好評相信有玩過的玩家們都不必小編多說。 在這次《七龍珠Z 卡卡洛特》-67%後僅新台幣458元的價格,推薦給各位粉絲們入手來享受高畫質的《七龍珠》世界。 當然,除了小編上述推薦的遊戲之外,事實上這數千款遊戲中還有一大票優質佳作等著玩家們探尋,而這次特價時間到台灣時間7/9前,玩家們可以在這兩周充足的時間來採購,也可以順便看看自己願望清單內的遊戲有沒有特惠哦!小編也要來趕緊上Steam貢獻荷包了(抱歉了荷包君w)。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全球晶片短缺、傳統硬碟也遭受波及,TOSHIBA罕見調漲HDD售價
受全球晶片缺貨潮影響,不管是3C電子產品甚至是車用晶片都受到極大衝擊,在PC上從CPU、顯示卡或是主機板等幾乎都無一倖免,而這波影響似乎連傳統硬碟(HDD)都逃不掉。 據報導,東芝(TOSHIBA)也因缺貨潮影響,自4月以後就調漲了HDD售價,對於主力數據中心HDD,平均調漲售價相較於2020年底上漲5%左右,並不排除考慮會再進一步漲價。 通常比較能在SSD上看到價格會有波動,不過HDD漲價的情況卻可以說是不太常見,也代表這次受到的缺貨潮影響不僅廣泛也相當巨大,再加上近期奇亞幣挖礦熱潮影響造成硬碟需求也日漸提高或許也是漲價的原因之一。 而這波漲價潮還未波擊到台灣的一般消費級HDD市場,但隨著缺貨潮與挖礦潮持續下去,這些3C產品是否會繼續漲價甚至買不到貨都不好說。 近期有打算入手HDD的玩家們,不妨先趕緊下手,畢竟這波缺貨潮很有可能還要再持續半年以上,其中一大因素莫過於疫情影響,目前雖然有疫苗但全球緩解趨勢還不明顯,而一向防疫完善的台灣近期也升到了三級警戒,要看到疫情完全紓解勢必還有一大條路得走。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供貨逐漸穩定,部分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開放零售
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在Zen 3架構加持下,其單核性能一舉突破當時的Intel 10代Comet Lake成績,拿下處理器之王寶座,搭配香味四溢的價格深受玩家們喜愛。 雖說對手後來11代的Rocket Lake憑藉著「成熟」的14nm技術,讓單核成績又再度略為超前,搶回了單核王者的頭銜,不過在多核效能上依然是Ryzen 5000系列穩居上風,畢竟Intel這代最高僅有8C/16T可選擇,況且以價錢來看,同樣17K左右的價格,一邊可以買到12C/24T的Ryzen 9 5900X,一邊則是8C/16T的i9-11900K,究竟誰的味道比較香?相信玩家們都心知肚明XD! 也因為Ryzen 5000系列實在太香,自上市以來就被搶購一空,而後又遇到全球晶片短缺潮,造成Ryzen 5000系列供不應求、消失了好一陣子,即便現身也是限組裝、限搭機才能購買,讓不少想組新電腦的玩家們哀聲四起。 好消息是,近日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供貨似乎逐漸穩定,在原價屋估價清單上不僅可以看到部分成員現身,更重要的是還沒有限搭機可直接「單買」!讓苦苦等待的玩家們終於可以下手,但比較可惜的是其中較熱門的Ryzen 9 5900X還不在清單上。 看到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供貨開始回穩,也不禁讓人好奇同樣採用AMD處理器的PS5、XSX/S等遊戲主機是不是也有望開始回穩產能,但小編覺得還是言之過早,畢竟一台遊戲機並非只有處理器那麼簡單,況且先前SIE官方也對於未來供貨情況不太樂觀,看來排隊搶零售主機的日子還是得持續一陣子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零組件缺貨潮之後、漲價潮也將延伸至記憶體,Q2 DRAM將調漲18-23%↑
面對一窩蜂的挖礦潮之下,玩家想買片顯示卡已經是只能遠觀不能褻玩的情況了,緊接著這新一波的Chia奇亞幣來襲,連HDD跟SSD都要被掃貨了,無怪乎網友笑稱,接下來可能只剩下機殼不缺貨,呵呵... 根據TrendForce的,第二季起的DRAM記憶體也將開始漲價,預計漲幅將達18-23%,其中的PC DRAM更是會落在上漲23-28%區間,看來現在還買的到DDR4-3200 8GB $1,300台幣的價格可能會往上拉至1,500,先前那種免1,000元的好光景已經很難再現!(之前有入手的朋友就恭喜啦... 小編還記得去年的DDR4-2666 8GB價格僅700元左右,即便是DDR4-3200 8GB的報價也頂多落在1,000元以內,現在看看網路商城的報價就可以知道,DRAM價格逐步攀升,當然也免不了先前幾波包括出事與減產的狀況導致,雖然說疫情也會有些影響,但是一連串的虛擬貨幣衝擊與挖礦潮的居高不下也是一大影響,只不過對於玩家來說,只想買個便宜一點的記憶體看來也越來越省不了荷包了,早點下手恐怕是比較好的選擇,要不然如果又像顯示卡看不到也買不到的話,就真的傷心了XDDD。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選擇障礙的治療配方、新手玩家的最佳選擇,PCHOME x MSI聯手讓你自己DIY組電腦
每次面對組裝電腦或電腦升級的時候,會不會有一種「選擇障礙」又出現了?不管是自己自用或是當當工具人,在這麼冷的天氣裡(最近真的很冷),自己安裝電腦也是件麻煩事,尤其現在線上商城很方便的情況下,動動手指頭就可以搞定了,那這麼多的線上商城、又要到哪裡買才是有保障? 其實很多時候大概就是常聽到的那幾家電商:如MOMO、東x購物、PCHome、原價屋...,不過有個小問題是,大多都是以銷售單一零組件為主,想要自己DIY組整機?恐怕也只有如原價屋、欣亞3C之類的,但是現在PCHome也開始與廠商合作,推出可DIY的自由配選購模式,這下子想自行組裝喜愛的廠商配件組合就方便多了。 這次是要介紹電競大老MSI與電商龍頭PCHOME的聯手合作,針對那些有選擇障礙的玩家們(誤)、或是剛入門的新手玩家,能夠更方便選購電腦的事情,下面就跟著小編腳步來看看PCHOME與MSI聯手之下有什麼好康吧! 電腦太舊了或是故障了,送修之後發現,組一台新的反而更划算,不敢給維修店家組裝怕被黑錢,但偏偏身邊又沒有電腦組裝高手,只能什麼都靠自己,雖然買套裝主機固然是好,但太侷限了,可我們卻沒有時時刻刻追著最新的電腦產品跑,不知道時下的最新資訊,加上主機的零件項目又太多了,我們沒來得及研究,那究竟該如何是好? 以往在PCHOME上,我們只能選購已經組裝完成的套裝主機,無法依照需求更換零件與規格,但為了走出沉悶的2020年迎接新的一年,PCHOME 24H購物商城也改變了選項,與電競界大佬MSI合作,推出DIY電腦自由配的項目,能夠針對記憶體、硬碟、CPU等主機零件做升級換購,並且在MSI的支持下,玩家們在PCHOME x MSI的商場裡下單,還能享有10%回饋無上限的優惠唷。 如歐陽脩的《醉翁亭記》一般的剝筍法敘事,從商場裡,PCHOME x MSI幫玩家們從機殼開始,向玩家們提供選項,分成了MPG鋼鐵之心系列、MAG隱身之盾與MAG幻影系列,黑灰色系的簡約現代風格、透明的鋼化玻璃面板,RGB燈效支援、以及水冷相容設計,甚至還有方便理線的遮線孔設計,讓主機也能成為點綴家中的裝飾家具之一。 在CPU選購方面,不管玩家們是Intel派、還是AMD隊,PCHOME x MSI兩方面都有提供,Intel方面有 i9、i7、i5、i3以及Pentium系列,AMD的則有5000、R7、R5系列。 至於顯卡,追求光追的玩家們有福了,RTX 30系列鋒頭正盛,RTX 3070與RTX 3060 Ti在賣場中所散發的貴族風範,正等著玩家們下單啊!不過有預算上的計劃但卻又想打Game的小資玩家們也不必擔心,PCHOME x MSI也將GTX 1660S與GTX 1650包含在內了。 在升級選購上,記憶體最高也能從8G DDR4 2666升級成2條D4 3200 16G雙通道,玩家們若想升級成水冷,PCHOME x MSI也有提供套件,儲存空間上也不用太擔心,256G、512G M.2 2280 PCIe SSD固定硬碟任君挑選,倘若還是嫌太少,也有1TB PCIe M.2 SSD能夠升級換購,甚至需要備份空間,乾脆加購一顆SATA硬碟也是沒問題,不管是1TB的還是2TB的,玩家們都能自由搭配。 最重要的是,在PCHOME x MSI上,玩家們可以找到最純粹的信仰,所有安裝套件都是MSI原廠,小至螺絲、大至機殼,並且由工作人員親自組裝,讓玩家們獲得從源頭而來、最純正的龍魂之力,當玩家收到包裹時,或許不會脫口而出什麼真香、真香的流行口頭禪了,因為當玩家掀開紙箱時,壟罩房間的不是香味而是MSI的龍息啊! 公司名稱:微星科技 賣場傳送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超乎預期!NVIDIA RTX 3080上市後被秒殺、NVIDIA出面道歉
昨晚,萬眾期待NVIDIA次世代顯示卡30系列中的RTX 3080終於解封,小編也即時帶大家了解了RTX 3080的效能,還有與20系列的比較後,大家應該已經很清楚這次RTX 3080的實力有多麼厲害!然而在上市後馬上就銷售一空啦!真的太多人搶啦! 全球湧現的搶購熱潮也讓NVIDIA表示,雖然在開賣時已確認全球50多家主要零售商都有準備一定的庫存量,但開賣後所湧現的大量流量,瞬間讓NVIDIA商店癱瘓,但官方已經即時解決狀況並開始銷售及註冊,不過面對成千上萬的人正在考慮升級,這些庫存量肯定不夠,而目前也在以人工的方式檢查訂單來防止黃牛用機器人來搶貨(但僅限透過NVIDIA商店購買顯卡的買家)。 此次RTX 3080屬於高階顯示卡,雖然都是RTX 3080,但因為各家廠牌的調效不同,價格上會有所差異,約落在新台幣21000元到25000元之間!這價格已經與一些RTX 2080顯示卡重疊(比RTX 2080還要強大的效能,大家肯定是挑RTX 3080的啊!) 這次販售情況,讓小編很期待接下來的RTX 3090、RTX 3070甚至是未來的RTX 3060,是否會持續延燒這波搶購潮,先撇開RTX 3090不說,畢竟被視為Titan的後繼產品,客群較為小眾(但也不好說啦XD),RTX 3070與RTX 3060肯定是一般玩家或是消費者所鎖定的目標之一(希望到時開賣NVIDIA能準備更多庫存阿XD!)而這次沒搶到RTX 3080的朋友也沒有關係,因為據傳還有張顯示卡會發表,有大容量記憶體需求的朋友不妨可以考慮再等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限時一天,兩萬有找!Lenovo IdeaPad 10代雙碟搭MX230獨顯,狂殺7千
現在筆電除了效能好、輕薄之外,對於時尚的美感也越來越注重,Lenovo聯想所推出的IdeaPad系列,主打輕巧纖薄、時尚亮麗,針對一般學生、美少女和OL所設計。現在,14吋的IdeaPad S340直接下殺7千,配有10代U、2G獨顯並搭載1TB HDD和256G SSD,只要兩萬塊不到就能帶回家,千萬注意,活動只到明天的早上10點,心動不如趕快行動啊! 這次所促銷的IdeaPad S340為深淵藍配色,螢幕為14吋FHD IPS面板,實際解析度為1920 x 1080,採用三邊窄邊框的設計螢幕佔比80%,擁有簡潔的外觀設計和更大的顯示面積,在螢幕上方的攝像頭還有獨立鏡頭的遮蓋,可以保障隱私安全,不用在自己貼醜醜的膠帶了呢! 在硬體方面IdeaPad S340搭載了Intel Core i5-10210U處理器,基礎時脈為1.60 GHz,記憶體比較可惜只給了8GB,但在日常文書處理來說十分夠用了,獨顯則搭載了NVIDIA GeForce MX230顯示卡,硬碟採雙碟設計內含1TB HDD和256GB SSD,充足的空間對於學生或商務使用絕對足夠,不僅可以享受高速的存取還有大容量的空間備用。 IdeaPad S340所主打的便是輕薄時尚,重量僅有1.6kg、厚度為1.79mm,可以輕鬆地放入背包隨身攜帶,另外在電池續航上也有不錯的表現,最高可支援11小時的續航力,並且支援快充技術,一小時就能回復電量約80%,上課使用或是文書工作輕鬆搞定。IdeaPad S340現在促銷只要兩萬不到的價格,C/P值非常好,如果最近有筆電需求的話不妨參考看看喔!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