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芬-安全企業版發佈全新品牌WithSecure 並以「唯思安全」為品牌中文命名,WithSecure象徵「Co-security協同安全」的理念,共創可信賴的數位安全社會
- 華碩生日慶!購機登錄抽電動自行車 壽星VIP點數三倍送!
- 《崩壞3rd》歡慶五週年 紀念展「憶想樂園」盛大開幕
- 由Paradox呈獻的究極生存模擬遊戲『Surviving the Aftermath』決定於2022年7月28日(四)發售
- 英特爾做出關鍵性投資,推動資料中心的永續性,全新7億美元巨型實驗室,以及業界首款Open IP浸沒式液體冷卻完整解決方案,致力於創新節能解決方案
- 高速剽悍 超群出眾 SP廣穎電通推出PCIe Gen 4x4 NVMe介面M.2固態硬碟-UD90
- 《The Sims 4》將在 5 月 26 日推出《月色潮流套件包》和《小小露營家套件包》
- 《戰地風雲 2042》4.1 更新帶來全面戰爭輪替更新、平衡調整以及更多內容
- 全面升級!MailGates 6.0 高效抵禦社交工程、BEC、APT 攻擊守護企業資安
- Adobe Fresco導入液化及魔術棒等功能,為使用者增添更豐富的創作表現方式
- Supermicro - COMPUTEX CEO 主題演講,Supermicro 執行長將分享專為雲端、AI、5G/邊緣及企業應用領域設計的創新系統技術與儲存解決方案
- 《飛輪冠軍》將於 5 月 25 日推出並展開精彩的首季競賽,3 對 3 免費運動遊戲即將登場!
- Deathloop死亡循環試玩、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2.0畫質與效能實際驗證
- 追上DLSS性能腳步、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進化版FSR 2.0正式登場
- 輾壓RTX 3090不在話下、效能/省電/價格一次滿足,AMD Radeon RX 6x50 XT系列升級亮相 ft. MSI 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
- 走在效能的最下限、考驗日常應用極限,極入門處理器Intel Celeron G6900與AMD Athlon 3000G效能實戰
- 時代的結束是傳承的開端、首顆3D V-Cache快取技術處理器,AMD Ryzen 7 5800X3D決戰Ryzen 9 5900X與Core i9-12900K(下篇)
- AMD Ryzen Pro 6000正式上陣、Rembrandt搭配6nm製程與RDNA2顯示核心,創造商務/專業定位的筆電新選擇
- 泰坦級顯卡降臨、最強頂規顯卡正式問世,NVIDIA GeForce RTX 3090 Ti拆裝詳解
- 以玩家的「心之所向」來研發,蟬聯玩家票選最佳儲存裝置、最佳外接儲存裝置、最佳NAS網路儲存裝置品牌:Western Digital得獎專訪
- 記憶體之王非Crucial莫屬,2021玩家票選「最佳記憶體模組」、「最佳儲存裝置(HDD/SSD)」與「最佳外接儲存裝置」品牌三冠王:美光Crucial得獎專訪
- 開春要來搶紅包、2022春季電腦組裝升級建議指南
- 曾經我們都是電玩少年,10款遊戲模擬器帶你夢回青春時代
- 46年如一日、以職人匠心做好每一道產品,PCDIY!2021玩家票選「最佳電源供應器」品牌冠軍:Seasonic得獎專訪
- 欣欣秀泰影城柏晶廳,台北市最好的精品級電影院!
- 數位創作工具百百款,選對輕薄便攜繪圖螢幕的秘密 feat. Wacom One
- 荷包君「瓊稻穗宮源」嗎?如何用1萬預算買到高C/P電競螢幕!feat. 華碩TUF Gaming VG279QM
- 宅男修電腦,情聖床上搞。好人當工具,壞人當陽具。電腦修的好,好人做到老!
- 還在用薄膜鍵盤打game?你該考慮換機械鍵盤 feat. 華碩ROG Strix Scope TKL Deluxe電競鍵盤
- 無線電競滑鼠浪潮來襲:客製DIY能力強化、延遲不再是問題!feat. 華碩ROG Chakram
- 還推「無Sync」是在哈囉?解析為何需要一台「高畫質又有Sync」螢幕 feat. 華碩 ROG STRIX XG27U
- 嘉義胖哥光華店專訪》隱身巷弄的電競筆電清潔保養改裝維修名店,堅持「職人魂」的嘉義胖哥
- CrystalDiskInfo硬碟健康檢查工具,SSD、HDD、SSHD定期安檢才能永保安康!
- 維修電腦 & 升級硬碟必看》SSD、HDD、SSHD資料徹底刪除大作戰!
- Google Public DNS上網跑更快,用戶端趕快更換IPv4 DNS設定8.8.8.8與8.8.4.4
- 再見了,光碟機已經不是必要配備!
- 傳輸/充電一氣呵成、平板與電腦擴充的新神器,Transcend HUB5C六合一多功能USB 3.2 Gen 2 Type-C集線器開箱
- 中小型企業的優質選擇,EPSON L6580四色防水連續供墨複合機開箱簡單玩
- 為小空間帶來人體工學的舒適操作,Logitech Ergo M575無線軌跡球開箱
- 秉持日本職人印刷精神、「印」實力不設限,Brother MFC-T920DW商用無線傳真事務機開箱動手玩
- 配備雙2.5GbE網路,具HDMI輸出與PCI卡擴充,QNAP TS-453D NAS開箱試用
- 57度微彎設計,Logitech MX Vertical垂直滑鼠開「箱」實測,搭配羅技鍵盤與滾輪鼠成為絕佳辦公室輸入工具
- Intel宣布Comet Lake家族支援vPro技術之處理器,有桌機和筆電版,賦予安全、穩定、管理性等特色
- AMD推出商用行動處理器:Ryzen PRO 4000系列,為商務筆電市場注入絕佳效能、行動力與超高安全性
- 專訪夢想動畫公司,配置技嘉高效能伺服器,建構首屈一指的AI運算與遠端桌面動畫應用
- 絕妙搭配:Razer專業辦公耳麥
- 絕妙搭配:QNAP KoiMeeter 視訊會議系統
- 印好印滿超划算、EPSON L5190雙網四合一連續供墨複合式印表機入手體驗
開箱
-
風之力加持引爆極致效能表現、地表上最強鷹神降臨,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開箱實測、同場加映UD1000GM PG5電源供應器
最近顯示卡的供貨逐漸回穩,終於不再是有名無實的空氣卡了,而且不用再限組裝、限搭機、限單張,大部分型號都能直接入手完全沒問題,至於價格方面也逐步調回原先的售價,等待已久的玩家們終於可以入手來好好打Game了! 若依照玩家們的使用需求與預算,在NVIDIA陣營中的挑選,假使畫質特效全開下,2K、1080P以下較不吃效能的競技類遊戲則選RTX 3060 Ti即可,要3A大作畫質全開基本上選RTX 3070就能應付,而上到4K的話可能就需要RTX 3080會比較能暢玩不Lag,但如果是追求效能至上、要打8K遊戲甚至有重度創作需求的高階玩家們,當然就是要直上具備滿血GA102晶片的旗艦老大哥RTX 3090 Ti囉! 身為知名御三家之一的GIGABYTE隨著RTX 3090 Ti問世當然也推出一系列版本讓玩家們來選擇,單以RTX 3090 Ti來說,最頂可選到自帶360水冷的AORUS GeForce RTX 3090 Ti XTREME WATERFORCE 24G,可保有頂級的散熱效能,但畢竟不是每個玩家都喜歡用上中大型機殼,如果又要搭配如i9-12900K這類熱情的旗艦級CPU,勢必至少要留個兩組360冷排位置,對於一些小機殼來說勢必有些難度。 因此對於希望大多數玩家來說,選擇空冷設計的版本顯然是比較方便的作法,本次小編要開箱的這張具備風之力的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就會是個很好的選擇。 這次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系列有別於其他型號,整體外觀幾乎是重新設計了一番,儘管維持三風扇配置,但從以往俐落的線條配上銀黑色塗裝改成較為方正的造型,經過整體黑化塗裝以及髮絲紋、線條的造型加持,呈現一股大氣且內斂的低調風格,全身上下更是沒有任何一丁點的RGB燈效,或許會讓一些燈效控們感到稍顯可惜,但這樣低調至上的風格,也確實讓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充斥著一股王者的霸氣感。 在各方面散熱的加持下,金屬強化背板肯定是有搭載的,如此一來更能強化顯示卡結構,進一步防止PCB板彎曲,或是零件掉落時直擊PCB板的悲劇發生,搭配支撐架達到雙重保護,讓顯卡穩穩牢固於主機板上,有趣的是,這金屬背板的造型設計倒是高調了不少,帶有科技感設計的塗裝風格,更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尾端帶有超大面積的簍空開孔設計。 即便是空冷散熱,GIGABYTE在散熱能力上依舊是下足了功夫,首先就是三風扇的風之力配置,具備了抗擾流Alternate Spinning風扇設計,透過相鄰風扇採正逆轉的方式,讓兩風扇之間氣流方向一致,減少擾流進而加強風壓達到順向加壓風流效果來提高散熱效率,且當GPU處於低負載、低溫時,風扇也會自動停轉達到0噪音的絕佳寧靜使用體驗。 另外風扇本也用上了升級版獨特刀鋒扇葉,在角度與造型上都精準計算過,搭配葉片上導流溝槽,與普通風扇相比在同轉速下能提供更大的進風量。 從側面更能看到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厚實的散熱模組,此外更搭載超導熱板&複合式熱管散熱,透過導熱板直接與發熱量最高的GPU以及記憶體晶片接觸,配合8根複合式熱管迅速將廢熱導出至散熱鰭片上,達到極佳的散熱效能。 而最後一項散熱祕訣就是剛才我們在背板看到的超大面積簍空設計,這設計稱之為Screen cooling,我們都知道RTX 30系列有助於短PCB板的加持,讓不少3風扇顯卡尾端因散熱模組較長關係可做開孔簍空設計,而GIGABYTE可以說是把這項特色給最大化,這張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應該是小編目前看過開孔面積最大的一張,讓更多的風流能直接從背板排出。 這次RTX 3090 Ti在核心以及記憶體都提升的情況下,溫度有了風之力加持不必擔心,不過在功耗上來到450W TDP是無可避免的,官方也建議至少需要850W以上的電源供應器才能餵飽這張旗艦大哥,若CPU更是配上功耗也不低的Intel Core i9-12900KS,加上周遭設備,甚至有超頻需求,這些用途大概要上到千瓦等級的電源供應器會比較保險一些。 而對於需要一併升級電源供應器的玩家,既然都要升級了,那配有最新PCIe 5.0 16-pin電源輸出的電源供應器絕對是最佳選擇,畢竟現在已經可以看到RTX 3090 Ti不管是公版還是各家客製卡都全面採用PCIe 5.0 16-pin,即便目前還沒有要入手RTX 3090 Ti,未來如RTX 40、50等等新顯卡也有望陸續採用PCIe 5.0 16-pin,雖說為了在這過渡期應該都還是會隨附轉接線,但1條PCIe 16-pin線抵2~3條PCIe 8-pin線用,不僅整線方便,外觀也更整齊,何樂而不為呢? GIGABYTE在電源供應器方面早早就已開始布局,就如這組自家最新的UD1000GM PG5,不僅是千瓦等級,還通過80 Plus金牌認證,於系統50%負載時,依舊能維持90%以上電源轉換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具備PCIe 5.0 16-pin輸出,單組16-pin就能提供高達600W電力,完全就是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的最佳拍檔,對於未來才要升級顯卡的玩家也能提早做好準備,再搭配其餘自家周邊,就能組成一台GIGABYTE信仰旗艦PC啦! GIGABYTE UD1000GM PG5承襲UD系列超耐久的(Ultra Durable)精神,如主要電容採用高品質又穩定的日系電容,內部更增加了散熱鰭片讓散熱效能提升10%以上,剛才所看到的HYB智能靜音風扇使用液壓軸承(HYB)結構等等,都能增加整體產品壽命。 此外,六大保護機制:過電壓保護(OVP)、欠電壓保護(UVP)、過電流保護(OCP)、過功率保護(OPP)、過溫度保護(OTP)、短路保護(SCP),也是一項都沒少,還有10年保固擔保,讓玩家安心長久使用,用到下次換電腦或許都還能繼續沿用呢! 鑑賞完鷹神低調的姿態以及它的拍檔後,終於來到了令人期待已久的上機測試環節可以好好鑑識鷹神的真實力了,測試平台方面,小編選用Intel Core i9-12900KF以及自家的Z690 AORUS MASTER主機板等高階裝備,電源供應器當然就是剛才開箱的最佳拍檔GIGABYTE UD1000GM PG5,詳細規格列於下方給各位參考: 主機板:Z690 AORUS MASTER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F 記憶體:T-FORCE DELTA RGB DDR5-6400 32GB(16GBx2)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 SSD:PNY XLR8 CS3140 M.2 NVMe Gen4 SSD 電源供應器:GIGABYTE UD1000GM PG5 作業系統:Windows 10 硬體設定上,小編透過BIOS將CPU調整到Max Performance Profile並開啟X.M.P.讓記憶體來到DDR5-6400且開啟了Resizable BAR,此外透過技嘉AORUS Engine程式,可即時監控、調整顯卡設定,即便是新手玩家不知GPU要如何超頻才穩定,也可直接按下自動掃描讓程式自動尋找最佳的GPU頻率,經過一輪掃描後,程式自動將Boost時脈拉到1937 Mhz,小邊就以這個設定來做測試。 進跑分測試前,不免俗先來到CPU-Z、GPU-Z來一覽規格資訊,可以看到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的GPU為滿血的GA102晶片,代號GA102-350,擁有完整的10752組CUDA,預設時脈為1560/1905 MHz經過AORUS Engine自動掃描後提高到1592/1937 MHz,記憶體方面搭配的是384 bit 24GB GDDR6X,頻寬可達1008.4 GB/s,Resizable BAR也確定有開啟。 規格資訊驗證完後,首先當然是先來到3DMark測試一輪囉!可以看到在各項旗艦配備加持,再搭配上這張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於驗證DX12效能的Time Spy上的分數已經超越21,000分,甚至是更嚴峻的Time Spy Extreme也有接近11,000分的表現。 而驗證光追的Port Royal也來到了15,000門檻前,驗證DX11的Fire Strike更是為之驚人,直接突破了43,000大關,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也分別在26,000分、15,000分門檻前了,鷹神雖然低調,但實力果然不同凡響。 而隸屬於NVIDIA RTX 30系列的老大哥,當然也支援自家黑科技NVIDIA DLSS,直接在3DMark實測DLSS效能可以發現在2K解析度下,當DLSS開至Performance模式後,原本68.51 FPS直接翻倍來到145.81 FPS,畫面流暢度大幅提升。 綜合效能就交給PCMark 10來驗證,整體成績得到了相當高的8,809分,其中基礎性能獲得12,013分、生產力則是11,450分,數位創作則是得到最高的13,485分,凸顯了擁有24GB大容量記憶體+升級頻寬後的RTX 3090 Ti在創作者效能上的優勢。 如小編開箱時所說,GIGABYTE在這張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的散熱下了許多功夫,究竟實際效果如何呢?來用FurMark驗證便能見真章,結果可以發現,經過一小時的燒機測試,顯卡最高溫度僅到66~67度之間,即便是空冷,依舊把RTX 3090 Ti這位大哥的熱情壓制得非常好。 來到遊戲實測階段,小編挑了多款AAA大作來好好考驗鷹神的遊戲效能,設定上老樣子,畫質一律開至預設最高,有光追的話也會開到最高品質,而要是遊戲支援DLSS、FSR也會設定在以畫質為重的Quality或Ultra Quality上,其餘會影響FPS表現的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縮放以及減少延遲等等功能都會關閉來講求公平。 其結果可以發現,鷹神不愧是鷹神,在這7款遊戲中,先暫時撇除《光明記憶:無限》,其餘大作在4K解析度上通通越過及格門檻(60 FPS),2K解析度上更是直接破百FPS,甚至其中幾款作品在1080P上得到200 FPS以上的驚人成績,而回到《光明記憶:無限》的部分,雖說4K沒過門檻(60 FPS),畢竟這遊戲一直以來效能就相當吃重,不過在較主流的2K就可來到88 FPS,1080P也有130 FPS的優秀表現,證明這位老大哥要應付現今絕大部分遊戲都不是問題。 作為一張旗艦顯示卡,除了遊戲用途外,也是不少重度創作者們的選擇之一,我們剛才透過PCMark 10已經可以稍微了解到RTX 3090 Ti的創作者效能強大之處,這邊小編再透過Blender Benchmark以及多數人常用的Adobe Photoshop、Premirere Pro來好好驗證創作者效能。 其結果在Blender Benchmark上monster、junkshop、classroom場景分別得到2890/1624/1415分,而Adobe的部分,Photoshop一舉突破1400分,對硬體需求更高的Premiere Pro也得到破千成績,完全滿足了建模、4K影音剪輯需求。 一路這樣測試下來不僅見證了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的強大性能,好拍檔GIGABYTE UD1000GM PG5也充分支撐了整輪實測,過程中沒有出過任何狀況,小編最後就再針對它用OCCT簡單考驗實力。 在一小時的極限壓力測試中,CPU約在287.9W上下,一度最大來到316.8W,GPU則是在478.2W,最大來到479.58W,光是這兩項裝備的功耗最高就吃了將近快800W之多,但即便如此UD1000GM PG5依舊是穩定輸出供電,完全是綽綽有餘。 身為NVIDIA家族中的旗艦卡皇,RTX 3090 Ti確實不失所望,在各方加持升級下,不管是跑分、遊戲還是創作者表現都有所進步,尤其在遊戲上即便是近年來逐漸普及的4K解析度,絕大部分AAA級作品上都能提供順暢的畫面表現,不管是追求極致效能的高階玩家還是重度創作者,基本上RTX 3090 Ti能好好滿足這類用戶們需求,預算充裕的前提下,這樣的效能還不滿足,可以裝上兩張做SLI,達到最極致的效能表現。 而這張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i GAMING OC 24G不僅效能強大,在GIGABYTE的精心設計下,即便散熱還是空冷,但強大風之力把這張熱情的顯示卡溫度壓制得非常漂亮,說真的除非玩家有額外極限超頻的需求,不然這張低調鷹神就已經相當夠用,且就如小編開頭所提到的,對於一些空間較有限只能塞下一組360冷排的中、小型機殼來說也比較有空間可以安裝。 此外對於需要一併升級電源供應器的玩家,小編也相當推薦GIGABYTE自家這組UD1000GM PG5,即便是12900KF+RTX 3090 Ti兩位功耗怪獸的組合,在各方面測試下,依舊穩定輸出電力,用料保固上也符合中高階電源供應器等級,令人備感安心,加上原生就支援PCIe 5.0 16-pin供電,讓小編僅需一條線材即可滿足RTX 3090 Ti所需電力,拆裝以及整線上真的方便很多,就算目前還不打算入手RTX 3090 Ti,也能在未來入手新顯卡前先做好準備,或許下一代的RTX 40系列就全面採用PCIe 5.0 16-pin也說不定呢。 廠商名稱:技嘉科技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800-079-800 或 (02)8913-1377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6nm的Zen 3+與RDNA 2降肉!AMD Ryzen 6000行動版不只省電還能打Game,ASUS Zenbook S 13 OLED筆電開箱
從去年中,有關AMD Ryzen 6000系列行動版處理器即將登場的訊息大概就陸陸續續會間歇性的浮上水面呼吸一下然後又消失,終於時序走到了2022,年初的CES大會上也總算正式公告了預計採用Zen 3+核心架構與RDNA 2顯示核心及6nm製程Ryzen 6000系列準備現身,然後這一等,還是等到又過了近半年後才總算實裝上線。 畢竟已經眼看著Intel的第12代處理器大軍全數邁入筆電市場,再不加緊腳步的話恐怕會讓這一段時間累積起來的好印象(諸如省電、輕薄、整體效能頗佳、價格容易入手等等)又逐漸滑落,再接續上個月發布之後,終於可以實際的玩一玩掛上Ryzen 6000系列行動版的筆電了,這次小編收到的就是ASUS前不久才剛發表的新筆電系列中的一款AMD陣營新版本:Zenbook S 13 OLED,搭載了新一代的Ryzen 7 6800U處理器,話不多說,來看看Zen 3+架構的真面目吧! 一如今年其他華碩的筆電,Zenbook S 13 OLED的上蓋換上了全新的產品識別,陪伴我們多年的「ASUS」商標改為了以「A」作為設計代表的新式LOGO,給人一種更為年輕時尚的感覺。款式選擇上,除了本次小編開箱的深藍色之外,官方在宣傳影片上還有展示白色、粉色、粉綠色,總計4款顏色可供選擇。 這一次的Zenbook S 13 OLED是以「極限輕薄」作為產品的設計核心,機身使用鋁鎂合金打造,將重量壓制到僅有1公斤,對比上一代Zenbook S 13的1.35公斤要輕了約25%,而且這樣的成就並非靠犧牲機身穩固性或續航而來,Zenbook S 13 OLED通過了MIL-STD 810H軍規級可靠度認證,電池也維持與上一代產品相同67WHrs,配合Ryzen 6000U處理器更好的功耗控制,官方表示能夠提供最長達19小時的驚人續航力呢! 打開筆電,從命名已經可以得知Zenbook S 13 OLED使用的是一片支援觸控功的13.3吋的OLED 10bit色深面板,比例為操作面積更為寬廣的16:10,解析度則達到2880x1800。 若玩家用於娛樂體驗,這塊OLED面板的更新率雖只有60Hz,但反應時間僅有0.2ms,比高階IPS電競螢幕的1ms還要快上5倍,加上550nit的峰值亮度和1,000,000:1的深邃對比,讓Zenbook S 13 OLED通過VESA Display HDR True Black 500,代表玩家可以在這台筆電上享受到細膩、無殘影的HDR觀影體驗。 與此同時,利用OLED優秀的色彩顯示能力,Zenbook S 13 OLED能夠涵蓋100% DCI-P3色彩空間以及支援高達10.7億色的色彩顯示能力,華碩也在出廠前替螢幕進行了通過Pantone認證的螢幕色彩校準,讓螢幕的平均色彩偏離Delta
-
盡責可靠的居家門衛、安全防護監控即時掌握,Arlo Essential雲端無線WiFi視訊門鈴開箱體驗 feat. Arlo Pro 4
雖說台灣的治安相對其他國家已經算是不錯,不過諸如小偷闖空門或是推銷員上門騷擾等這類事件還是事先做好防範以免萬一發生,這時候就需要正確的居家安全防護觀念來保障自家的安全性,要是家中還有老弱婦孺的,可就更需要多加一層保護比較妥當。 關於居家安全防護的直覺性關卡當然就是最常面臨到的「誰來敲門」,對於一般用戶來說,要辨識來按門鈴的客人,大多僅能透過門上的窺視孔,更進階就是加裝監視器來加以防範,不過隨著智慧科技的發展,市面上已經有許多一機多功能的居家監控設備可選擇,不僅功能豐富且搭配人手一台的智慧型手機就可直接透過網路來監控、控制、設定等操作,這次小編就收到了由瀚錸科技代理的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Arlo Pro 4攝影機,究竟它們有什麼樣的特別之處,就讓小編來好好為大家體驗一輪看看吧! Arlo Essential雲端無線WiFi視訊門鈴,結合了HD鏡頭,可清晰辨識門外狀況,即便到了夜晚也具備了夜視功能達7.6公尺的距離,再搭配180度廣角鏡頭讓整體畫面更加廣闊,大幅降低視野死角,連線方式採用2.4GHz WiFi,讓用戶隨時隨地在有網路的環境下,即可拿出手機透過APP來即時監控家門口前狀況,並且可透過內建的麥克風、喇叭接用手機來與上門按門鈴的客人對話,加上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是採用充電式電池,用戶完全不必再牽線、安裝額外的室內對講機,想隨處調整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位置都不是問題。 而它的能力可不僅僅如此,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更具備動作偵測與警示,當畫面上有動靜時,就會即時透過App通知用戶,馬上可以知道門外有無異狀,大幅提升安全性。 馬上來開箱瞧瞧!一開盒即可看到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本尊,擁有一身鏡面烤漆塗裝,顯得相當時尚高質感,上方即為HD視訊鏡頭,提供最高1536x1536解析度影像且具備12倍數位變焦,而下方圓盤即為門鈴按鈕,在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偵測到有人靠近時,門鈴按鈕旁會亮起一圈LED,讓晚上摸黑來訪的客人也能馬上找到門鈴位置;整體尺寸為47x143x37cm,重量則是249g(含電池)比小編想像中的還要輕巧不少。 這樣的外殼可不單單僅是美觀而已,在耐用、堅固度上原廠也是下足了功夫,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經認證可承受高溫、寒冷、雨水以及豔陽等等惡劣天氣,因此即便用戶是住在如1樓、獨棟透天等等大門口在戶外的環境,依舊可安心讓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好好守護門外安全。 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隨附的專用充電式電池具備6500mAh高電量,根據實際使用狀況不同,續航力可達3~6個月不等,不過若用戶真的怕會忘記換電池或是充電時造成的空窗期,除了購入第二電池備用之外,也能以有線的方式來為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持續供電,選擇相當彈性。 另外除了隨附的平面式掛板之外,原廠貼心的考量到可能會有用戶家中的門口沒有空間讓門鈴正對著走道、走廊,更隨附了一組傾斜式掛板,讓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即便安裝在側面也能完整監視整個走道範圍。 而這支小小的壁掛拆卸插銷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基本上只有他才能讓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與壁掛架分離,畢竟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本身也是要價不斐,如果上門來的不速之客將目標轉為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那就哭笑不得了,也可以看到不管是說明書還是安裝指示都一再的強調用戶們要收納好這支壁掛拆卸插銷,否則遺失就尷尬了(笑)。 Arlo豐富的產品可不僅僅只有視訊門鈴,若用戶需要補足門口以外的死角,甚至想要監控家中環境,可搭配這組Arlo Pro 4雲端無線WiFi攝影機。 具備160度廣角鏡頭,並提供最高2K的影像畫質、12倍數位變焦,還有彩色夜視功能距離可達7.6公尺,動作偵測最遠也能達7公尺之遠,更支援聲音偵測錄影,最重要的是它也是內建WiFi 2.4GHz,不僅免牽線,這樣一來透過手機App即可一次監控、操作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與Arlo Pro 4攝影機。 典雅的白色機身,搭配89x52x78.4mm的小巧尺寸,讓Arlo Pro 4更適合與家中牆壁融合,不會顯得過於突兀,可以看到正面視訊鏡頭上方配有LED聚光燈,在偵測到物體動作時即會開啟,不僅達到補光功效,還有嚇阻作用。 事不宜遲,開箱看完外觀規格後,就可以來準備安裝上機囉!剛才所介紹的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以及Arlo Pro 4攝影機皆能透過官方自家的Arlo App來安裝、監控、設定,整體安裝步驟UI設計非常直觀且相當詳細,甚至連安裝所需的工具也都有介紹,而不管是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還是Arlo Pro 4攝影機的安裝過程幾乎是大同小異,因此小邊這裡就用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來示範。 另外這次原廠也提供了自家的Arlo Smart Hub WiFi加密連線基地台VMB4540來一起搭配使用,好處是VMB3540具備金融級WiFi連線傳輸加密,還可外接USB硬碟來存取錄影畫面,並能支援Apple HomeKit,不過若用不到,基本上家裡一般的2.4GHz WiFi也很夠用了。 小編將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與Arlo Pro 4攝影機安裝於PCDIY!辦公室門口外的位置來簡單展示實際畫面,由於式1:1比例的畫面加上180度廣角,因此整體收納視野相當遼闊,辦公室外的走道一覽無遺,即便畫面稍微拉大,也都很清晰,基本上訪客站在門鈴前都能清楚辨識面容。 而當訪客實際按下門鈴,App就會像收到來電一樣通知用戶有訪客上門,且可選擇接聽或拒絕,接聽之後即會顯示門鈴畫面並可直接與訪客對話。 Arlo Pro 4攝影機則是裝在門鈴上方較高的位置,可以發現由於解析度來到2K,整體畫面更加清晰不少,雖說廣角角度不像門鈴這麼廣,但也足以容納PCDIY!辦公室外走道,即便當作室內攝影機也是完全OK沒問題。 經過一輪實測後,不得不說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以及Arlo Pro 4不僅實用又方便,功能也相當豐富,而小編剛才所提到的Arlo Smart雲端服務更是會再額外提供下列功能: 1. 可自行劃分偵測範圍,只有範圍內遭入侵時會有推播通知 2. 30天雲端影像紀錄,解析度高達2K 3. 快遞將包裹放置門口就會收到通知,可達到零接觸 4. 自動辨識畫面內的人、車輛、動物,收到通知時可立即預覽畫面 5. App設立緊急連絡人名單,當偵測到可疑人士時,即可快速撥號 不管哪項功能都相當實用又方便,尤其在這疫情下,快遞包裹通知對於愛網購的用戶們絕對是一大福音,有了Arlo Smart雲端服務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Arlo Pro 4簡直是虎添翼般,整體可靠度再提升一個檔次,且只要是新購入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Arlo Pro 4,原廠就會送一組Arlo Smart雲端服務三個月序號,讓用戶們可以直接先免費體驗再來決定是否要續訂,非常佛心啊! 面對現在人們的生活型態改變,即便疫情當前可能訪客並不多,但也免不了網購的快遞員或送貨員等等到訪,因此即便不是透天、豪宅,對於一般沒有管理員的公寓、大樓,有了這組Arlo Essential視訊門鈴就能清晰辨識到訪客人,效果更比傳統門鈴+窺視孔還要好上不少,又可即時偵測動作並通知,還有對講功能,完全就是結合門鈴+攝影機+對講機,方便又可靠令人備感安心,話說回來,動作偵測不管是門鈴還是攝影機都真的是相當敏銳,如PCDIY!辦公室外走道就較常會有人員進出,一天下來的通知就相當可觀,這時Arlo Smart內的動態偵測區域功能就顯得實用不少。 而在安裝、設定、操作上都相當便利好上手,只要一支手機加上2.4GHz WiFi便可搞定,即便是不常使用3C產品的用戶相信也能在10幾分鐘內完成設定,假設真有視野死角的部分,也可透過Arlo Pro 4攝影機來一起搭配,打造居家監控系統就是如此輕鬆又簡單。 廠商名稱:瀚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 (02) 2394-0077 廠商網址: 旗艦店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外型更內斂、鍵擊更沉穩,NX自有軸款式登場,ROG Strix Flare II自有軸電競鍵盤開箱試用
年初時,小編為各位介紹了電競鍵盤,以華麗的Animate Matrix LED顯示器、自由更換軸體為核心,獲得廣大玩家喜愛,但總是有喜歡簡約、低調的玩家喜歡更樸實一點的ROG產品,因此本次小編入手了同個款型、功能不減、ROG NX機械軸為主打的ROG Strix Flare II自有軸電競鍵盤。 最直觀來看,原先ROG Strix Flare II Animate左上角的Animate Matrix LED顯示器已經移除,改以簡約、內斂的ROG信仰之眼發光標誌板為點綴,配合不敗的鐵灰色與鋁合金上蓋組合,更加凸顯原有的冷豔感;左上角的多媒體控制介面與Animate版幾乎完全一樣,依舊是升級後的金屬製滾輪與撥動式開關,滾輪右側的按鍵功能亦設置為Windows開始鎖定鍵與背光鍵,功能絲毫不減。 當然,皮革腕托配件依舊有附,玩家們即使長期於虛擬戰場征戰,也能藉此減輕手腕負擔,安裝方式都是採用磁吸式安裝,但安裝上卻比Animate版方便許多,㗳地一聲便能組合;稍嫌可惜的是,原先在尾端組接腕托的機體邊緣、Animate版的RGB燈效也拿掉了,但無傷大雅,看起來更加沉穩、也更適合喜歡低調的玩家。 軸體方面,ROG Strix Flare II採用自家的ROG NX機械軸,ROG NX軸體是ROG於2021年推出的全新軸體,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小編之前也有於其他ROG鍵盤中介紹ROG NX與ROG RX軸體的比較與差異,有興趣的玩家不妨再去複習複習,而ROG Strix Flare II本次提供ROG NX青軸、紅軸、茶軸,玩家們可以依照自己的使用習慣來選購。 ROG NX機械紅軸其驅動點為1.8mm、初始阻力40gf、總阻力55gf,以NX軸來說,觸擊聲會比經典Cherry紅軸、ROG RX紅軸來得高一些,但段落感也更加顯著,不過也不必擔心噪音的問題,除了鍵軸穩定器外,機體內部還加裝了吸音海綿,相信能一定程度抑制NX軸敲擊時所帶來的噪音。 而鍵盤參數配置也與Animate版一樣,提供8,000Hz輪詢率、壓低至0.125ms的延遲時間,擁有比絕大部分擁有1ms延遲的電競鍵盤快8倍的輸入速度,而ROG Strix Flare II預設為1,000Hz輪詢率,有需要的玩家可在Armoury Crate內調整。 相比Animate版,ROG Strix Flare II的核心更加聚焦在軸體上,本次配置自家的ROG NX紅軸,於去年ROG Strix Scope NX Deluxe首賣之後,便大受好評,雖一樣是紅軸,但與經典紅軸的參數配置下有所不同,實際觸擊的感覺也更加滑順,所敲擊出的鍵擊聲也不太一樣,但由於參數設置的比經典紅軸更具段落感,鍵擊噪音會比較大一些,但內置的吸音海綿倒是可以一定程度的解決噪音問題;不過鍵位的懸浮設計對小編來說有點高,一些打字習慣用在ROG Strix Flare II上可能不太合適,需要重新習慣才行。 假設玩家們不喜歡那麼華麗的Animate版,但又是Flare系列的忠實粉絲,那麼新一代的ROG Strix Flare II比Animate版價格更加親民,更是使用ROG NX自有軸,強強聯手之下,或許錢包與信仰之心的抉擇之下,我們都會作出明智的選擇。(笑)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Deathloop死亡循環試玩、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2.0畫質與效能實際驗證
AMD在5/12正式發布了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FSR) 2.0技術,揭開除了提升FPS性能外還能更進一步維持高畫質的可能性,在5/12的正式發布中也看到了官方針對,接續上一篇的內容,咱們也來更多探討一下FSR 2.0的實際表現。 先前AMD在FSR 2.0發布的同時,其實也公布了官方的測試數據,除了是以Deathloop這款遊戲作為FPS的量測基準外,平台設備採用了自家新的Ryzen 7 5800X3D這款具備3D V-Cache的處理器,配上X570主機板(ASRock Taichi)以及DDR4-3600 32GB(16GBx2)記憶體,顯示卡當然也是新出爐的Radeon RX 6x50系列的三款新版本:RX 6950 XT、RX 6750 XT、RX 6650 XT。 下面先來看一下官方的數據,大家先有個底,也才知道FSR 2.0開啟與否有怎樣的性能提升! 在4K Ultra設定下,採用RX 6950 XT的測試下,未啟用FSR 2.0的情況下可以看到FPS雖然可以跑到72,但相對於開啟FSR 2.0之後的三種模式下的FPS表現顯然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Performance模式下可以達到120 FPS的成績,等於讓FPS幀數一舉提升了67%。 同樣在4K Ultra設定下加上開啟RT光追,未開啟FSR 2.0則是立刻讓FPS從原先的72直落至43、降幅達40%,但如果是在有開啟FSR 2.0的情況下,Performance模式下則能維持在98 FPS的表現,比起不開RT且不開啟FSR 2.0下的成績還要高,近百的FPS數據也提供了玩家更優質的視覺感受。 那如果是採用RX 6750 XT呢?一樣是4K Ultra設定下,未開啟FSR 2.0則是僅獲得47 FPS,開啟FSR 2.0的Performance則是可達到88 FPS,直接躍昇87%的成績確實驚人。 要是在RX 6750 XT平台上再開了RT的話,那未啟用FSR 2.0就差多了,直接掉到27 FPS的水準,對比開了FSR 2.0後的Performance可以達68 FPS的數據真的差很大,直接就是152%的效能提升了! 當然相比RX 6950 XT來說,RX 6750 XT在4K的表現上肯定是有差距的,尤其還是在4K Ultra的設定下,但如果解析度降至1440P呢? 同樣透過Deathloop測試在1440P Ultra設定下,未開啟FSR 2.0時顯然壓力降低不少、可以達到87 FPS,此時若啟用FSR 2.0 Performance模式則是更上層樓的達到135 FPS,提升幅度也不小、達55%。 這時候再加上開啟RT的話,FSR 2.0=Off下則是小幅下降到56 FPS,但如果開啟FSR 2.0的話,Performance模式仍有123 FPS的表現,直接就是未開啟時的120%,僅比未開啟RT光追的135 FPS小幅降低12 FPS而已,仍是相當高的FPS數據。 平台要是再往下,當然就是RX 6650 XT這一片了,FSR 2.0未開啟的測試成績為68 FPS,開啟時(Performance)則是可以拉高至111 FPS,提升幅度也是不小。 一樣是1440P、Ultra設定下再加光追,可以看到數據上直接就是未開光追砍1/3的FPS,直接掉到42,而這樣的設定下開啟FSR 2.0 Performance模式仍可以具備達到93 FPS的水準。 如果是RX6650 XT的主場解析度1080P的話,未開啟的數據則高達99、開啟後的Performance數據則是高達145,比較像是錦上添花,但這也顯示提升幅度也接近50%了。 但要是再開光追的話,那未開啟FSR 2.0則是直接掉到67 FPS,開啟的表現則是回升到136 FPS,直接Double的表現,怎麼看都要打開才對吧! 從官方的數據資料中可以發現到FSR 2.0的開啟與未開啟對FPS的提升的確有很大的差別,那實際的狀況呢?藉著小編手上也都剛好有同樣的Ryzen 7 5800X3D、X570主機板與RX 6950 XT顯示卡,那就來實際的驗證一下好了,到底是官方說的那麼神勇、還是只是PPT簡報黨又出來造假了呢? 官方的資料中有針對Deathloop的FSR測試設定說明,玩家如果有入手類似或相同配備想自行試試看的話也可以參考一下,下面是官方的設定註解。 不過因為小編安裝是選擇中文版,所以就出現無法正確辨識的情況,但不影響測試與使用(畢竟目前的Deathloop還是屬於Beta版,待正式遊戲上市後應該會中文化的比較妥善),在原本的Upscaling這一選項會出現的FSR開啟設定也可以從實際遊戲選單中的"放大"這一欄裡看到,除了關閉之外,FSR 1.0的顯示是正常的,下面那欄未中文化的就是FSR 2.0了。 在實測效能之前,也選擇了2種場景模式來做對照,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先前FSR 1.0如果開啟到Performance模式雖然可以提升FPS的幀數,但相對的,那個畫質就......;不過在新的FSR 2.0身上倒是有了大幅度的改善,除了Quality的部分仍舊保持極佳的畫面品質外,Balanced以及Performance的畫質表現也較前代1.0來的優秀些,雖然說2.0的模式僅有3種,但如果可以有效的提升FPS的幀數卻仍舊可以保有高畫質,那還有甚麼可挑剔的呢! 註:原本是還有一種Ultra Performance,但正式發布時則是先拿掉了,小編猜測可能跟1.0的Performance那樣的情況,大幅提升FPS的狀態下犧牲了畫面品質的精細度了。 這裡同步提供FSR 1.0模式下的場景一畫面截圖,可以對比一下原始圖的畫質表現(由於網頁緣故採原尺寸縮圖),光是看一下場景一當中的"槍"的畫質就可以發現1.0下的最高畫質與效能截圖上有明顯的落差,效能模式下的槍整體感顯得灰暗多了。 同樣場景一的FSR 2.0畫面截圖,畫質模式跟效能模式差距就稍微小一點,即使是2.0的效能模式仍舊保有細部的畫質細膩度,邊緣區的鋸齒狀也較平滑些。 另外補上局部放大的對照圖,可以較清楚的看到畫質上的不同,在場景一的中央位置死亡跳躍看板這個區塊,原始的局部圖像與FSR 1.0 Ultra Quality(最高畫質)、FSR 2.0 Quality(畫質)相較之下,2.0的畫質細緻度比1.0要來的高,更加貼近原始圖像,下方的招牌字體線條也更加平滑與清晰;但如果是換到Performance(效能)模式的畫質就更加明顯的呈現差異了,1.0的效能模式在畫質上的表現的確是棋差一著,鋸齒狀十分明顯,反觀2.0的效能模式就大幅改善了這部分。 對比FSR 2.0下的3種模式畫面局部截圖跟原始畫質,從下方圖片中可以看到並沒有因為FPS拉高而導致過多的失真,基本上都還是維持有一定水準,雖然說開到最強FPS的效能模式的確是與畫質模式有些微細節上的差距,但屬於可接受範圍,而不是先前1.0那樣的狀態XD~ 換到場景二來比較一下,較明亮的畫面有別於前一場景的暗色調,建築物陰影跟邊緣以及正面圖案字體等,在FSR 1.0的最高畫質/畫質部分表現還好,但若是到效能模式就變得較為粗糙些。 開啟FSR 2.0的情況下,場景二的畫質就較為接近,即使是效能模式也仍能維持一定水準,畫面中左右手的細節也比較可以看得清楚,顏色與原圖的差距也較小,看看左右的槍上有字體與小圖案都仍舊清楚,左手的破解器的細部畫質仍舊有表現出來。 場景二的局部放大對比在1.0的最高畫質與2.0的畫質模式下,與原始截圖相比其實差不多,不過1.0的部分在正面建築物上的文字圖案稍微沒有那個立體,線條的細膩度表現略有些落後,如果是在效能對比的局部放大圖上就顯然更加明顯了,同樣的位置、字體的表現與細緻度就差更多了,反觀2.0的效能模式倒是與原始圖差距較小些。 最後,附上實際測試下的1.0與2.0 FPS效能數據比較,在FSR未開啟狀態下遊玩Deathloop的話,基本上FPS平均是落在54.7左右,而開啟FSR之後,1.0的最高畫質與2.0的畫質模式則是獲得接近的成績、73.1:73.3,效能模式則是109.3:99.4、2.0略低一些,不過這邊倒是要說明一下,FSR 1.0有4個模式、而FSR 2.0則只有3個模式,如果把原本預設還有一個Ultra Performance加進來的話,那大概就可以知道其實兩者對應的部分並沒有太大差距,放大倍數下的成績應該是不會差太多,但畫質上的優化則是好上不少。 前面有放了官方的測試數據,這裡也同樣採用相同的平台配備,設定上也是4K、Ultra加上RT光追開啟,略略比官方的數據好上一些些,看來官方的數據應該是可以作為基礎依據的,也算簡單的驗證了一下,不是PPT簡報黨。(笑 從上面的比較相信可以發現更多FSR 2.0的特點,對玩家來說,背景運算如何操作就交給AMD吧,咱們只要關心能不能給出高畫質的同時也不要降低效能就好了不是嗎?哈哈! 官方目前公布的就僅有13款遊戲有支援FSR 2.0,但未來可以想見會有更多遊戲加入,先前的FSR 1.0到目前為止也已經超過80款遊戲支援了,下一波就是開始支援FSR 2.0了,玩家除了期待即將上市的《Deathloop死亡循環》之外,另一款《Forspoken魔咒之地》也即將登場,期待更多的遊戲能夠支援,這樣打Game就會變得輕鬆許多,只要開啟FSR 2.0,就能夠暢享高FPS的效能,更能做到性能與畫面品質的兩者兼具,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有了FSR 2.0似乎都變得有可能了!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D98lTqilQ ▲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2.0 First Look in DEATHLOOP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追上DLSS性能腳步、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進化版FSR 2.0正式登場
隨著甫出爐的Radeon RX 6x50 XT系列登場,AMD緊接著就是將原本仍處於第一代的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FSR 1.0)進化到了新的2.0版本,事實上FSR 2.0的消息早在3月的Radeon Super Resolution(RSR)技術發布時就已經做了預告,並且在後續的GPUOpen網站上公開過有關FSR 2.0的,終於這次是完整公開了,也代表AMD正式追上了對手DLSS的腳步。 照慣例,來瞧瞧官方簡報說了甚麼吧! 一開始就先複習了一下之前3月時拿來對比過的Deathloop這款有支援FSR 2.0的遊戲對照圖,可以發現到已經公告是5/12登場,而且在開啟FSR 2.0時可以將原先的44 FPS一舉提升至100 FPS(Performance模式),等於直接提升了127%、翻倍以上啊!就算是4K最高設定下,開啟FSR 2.0依舊能夠獲得66% FPS幀數的提升,玩家也可以依據FSR 2.0支援的3種模式:Quality、Balanced、Performance來做自由切換以取得想要的設定,而且是仍舊保有高畫質表現的情況下。 有興趣看更多的朋友可以自行參考一下官方的資料,或是參考一下先前GDC 2022時的FSR 2.0技術影片,無論如何,AMD FSR 2.0的推出也代表了玩家可以獲得更高的畫質以及更佳的FPS遊戲體驗,相比較容易加入遊戲支援的FSR 1.0來說,目前僅13款遊戲相挺的情況下或許還需要一些時間發酵,總體來說,也是玩家在除了DLSS之外的另一種選擇,而且是AMD真香陣營的!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7JIldpUGE4 ▲GDC 2022 -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2.0 如同站上在3月時官方就預告FSR 2.0的資訊,透過具備的「時間升級(Temporal Upscaling)」技術,可以做出更精細的運算來達成更棒的畫面效果呈現,且由於演算時就已經進行反鋸齒處理,因此也直接取代了原本常見的Anti-Aliasing (TAA)反鋸齒功能,AMD先進的手動編碼演算法,可以更適應遊戲中的各種不同場景運算,不需要專用的ML硬體就能達成,只有遊戲能夠支援FSR 2.0就可以暢享高FPS、高解析度下的高畫質影像,相當令人期待啊。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平民大眾顯卡新寵、399美元就能入手,GIGABYTE RX 6650 XT EAGLE 8G顯示卡開箱實測
Radeon RX 6650 XT身為本次AMD新一輪顯卡更新中的小兒子,除了主打效能不僅比RTX 3060更強,就連玩家關心的價格方面也做了更親民的定價,只要399美元就能入手,比起對手等於便宜100美元,很明顯的就是想要挑戰成為新一代全民神卡。 這次小編除了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有關AMD這次的三款RX 6x50 XT系列的各項特色之外,也開箱了最頂階的RX 6950 XT與其效能表現,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一起瞧瞧RX 6650 XT這款小兒子的實際性能為何?本次入手技嘉推出的Radeon RX 6650 XT EAGLE 8G,來開箱囉! 第一眼看到彩盒包裝的部分則是維持原先AMD Radeon與EAGLE這一系列的設計風格,不過右下角的型號標示則是直接秀出了這款顯示卡可是最新版的RX 6650 XT喔! 開箱後可以看到顯示卡本體,這片GIGABYTE RX 6650 XT EAGLE使用灰中略帶一些藍色的方正外觀設計,並在表面上進行了髮絲紋處理器,為產品增添更多細節,不過這張卡片不具備任何RGB燈效元素,包含右上角使用壓克力材質EAGLE商標也同樣沒有燈光功能,算是選擇走一個低調內斂的風格,對於喜歡無光害的朋友倒是很合適。 雖然外觀比較樸素,不過卡片最重要的散熱上還是足夠用心的,使用技嘉最招牌的「正、逆、正」旋轉的三風扇設計,能夠減少風扇之間的風流干擾,達到增強風壓的效果,配合刻有立體導流溝槽的刀鋒扇葉,為顯示卡引進充足的氣流。 內部的散熱器為了達到更好的導熱效率,將純銅熱導管進行加工壓平,再以直觸式的方式與晶片貼合,從而獲取更大的熱源接觸面積,另在同樣也是熱源之一的VRAM區域也有額外加裝大面金屬底板來協助將熱量傳遞到熱導管上,避免廢熱的堆積。 此外,顯示卡尾端還加入了「SCREEN COOLING」散熱設計,藉由在顯示卡尾端的背板上進行鏤空處理,讓與熱量進行交換後的風流能夠直接排出顯卡,防止熱氣逆流,達到更為理想的散熱能力。 最後為了確保顯示卡能夠在高負載的環境下經久耐用,GIGABYTE RX 6650 XT EAGLE 8G的風扇軸承使用了石磨烯潤滑油,不僅能夠讓壽命比一般油封軸承高出2.1倍,達到媲美滾珠軸承的耐用程度,運轉時也更為安靜,配合自動低溫停轉功能,為玩家創造安靜、穩定的使用體驗。 新的顯示卡自然是要搭配的新的處理器,本次實測使用Ryzen 7 5800X3D來與顯示卡進行搭配,同時配合AMD官方的建議,開啟SAM功能,來讓處理器直接讀取顯示卡的資料,以獲得最佳的運算效率。另外,小編也使用RTX 3060來進行對比,期間為求公平性,Resizable Bar功能(NVIDIA版的SAM功能)將會保持開啟狀態。 處理器:AMD Ryzen 7 5800X3D 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X570晶片組) 記憶體:Crucial Ballistix MAX DDR4-4000 16GB*2(共32GB) SSD:Crucial P5 Plus PCIe 4.0 1TB M.2 SSD 電源:T.T Toughpower 1200W 在基本的3DMARK測試中,RX 6650 XT不論是DX11的Fire Strike還是DX12的 Time Spy,表現上都要超越RTX 3060,只有光追的Port Royal小輸400分,不過RX 6650 XT效能還是距離RTX 3060 Ti有段距離,所以還是別貪心想要越級打怪了XD。 遊戲的實戰的部分,所有的遊戲一律設定在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解析度縮放等干擾FPS發揮的選項,倘若遊戲有提供光線追蹤、FSR或DLSS,則均調整到最高畫質模式。 RX 6650 XT在遊戲效能的表現確實有著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地方,在《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極限競速:地平線》中,1080P解析度居然可以超出RTX 3060達到20FPS之多!不過這差距會隨著解析度的提升而減少,在2160P解析度的時候,兩者就基本沒有差別了,推測可能在於2160P的負載太大,運算性能已經遇到瓶頸有關。 然而也並非所有的遊戲都是RX 6650 XT獲得大幅的勝利,像是《極地戰嚎6》因為較複雜的光追元素,RTX 3060便在1080P解析度的時候超越RX 6650 XT約10FPS,到了2160P的時候,遊戲對記憶體的需求已經超過8GB,這使得RX 6650 XT的FPS僅剩20張,反而RTX 3050因為有12GB記憶體的關係,FPS還能保持在50張上下。 創作者測試方面,RX 6650 XT在Photoshop有著比較高的成績,但畢竟Photoshop主要是依賴處理器,所以差距僅有6%,可能較難在體感有明顯得感受;相反的RTX 3060對於Premiere Pro有專屬核心的關係,769分的成績比RX 6650 XT的657分要高出17%。 從上面的測試可以看到,RX 6650 XT的效能在遊戲中能夠有著極為亮眼的成績,能夠輕鬆涵蓋絕大多數1080P和1440P解析度下的遊戲需求,甚至在部分遊戲中還能大幅超越RTX 3060,再加上便宜近3,000元的官方定價,都讓RX 6650 XT散發著誘人的CP值,相信成為一大主流的顯卡應該是指日可待!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輾壓RTX 3090不在話下、效能/省電/價格一次滿足,AMD Radeon RX 6x50 XT系列升級亮相 ft. MSI 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
AMD推出新版顯示卡,一口氣為中、高階電競市場帶來三張全新的Radeon RX 6x50 XT系列顯卡,分別為RX 6950 XT、RX 6750 XT、RX 6650 XT。結合上個月發表的「地表最快遊戲處理器」Ryzen 7 5800X3D、Smart Access Memory (SAM)、FSR等一系列技術,不僅提供了玩家不論是在組裝花費、省電、遊戲FPS等方面都比同級NVIDIA的顯示卡更具競爭力,也讓A+A+A(3A)平台成為極致遊戲體驗的首選! 既然推出了新品,那當然也得來驗證一下新顯卡效能是否真如官方宣傳的那樣「香氣四溢」!這裡也透過第一時間入手的微星Radeon RX 6950XT Gaming X Trio為大家進行一系列相關實測,咱們往下看就知道威力有多強大了~ 為了有別於既有的Radeon RX 6000 XT系列,新的RX 6x50 XT系列在官方預設的視覺和外型上都進行了微調,整體配色從原本的黑+銀改為了全黑色的風格,其中Radeon RX 6950 XT維持著三風扇和2.5 Slot厚度設計,RX 6750 XT從原本的雙風扇變成了三風扇,從官方的設計圖來看,尺寸和RX 6950 XT差不多,至於RX 6650 XT則是從單風扇升級為了雙風扇。 RX 6x50 XT系列是RX 6000系列的升級版,製程工藝採用7nm的RDNA 2架構晶片,核心頻率、GDDR6記憶體頻率等都向上調高,在RX 6000系列上做了全面性的強化。另外,為增加Radeon RX6000系列的產品線版本,也讓玩家可以有更多選擇,接下來除了讓RX 6650 XT取代RX 6600 XT之外(直接晉級),中高階定位上等於多了2款新的選擇,不僅填補了原本RX 6900 XT的更上一階空位,也讓6800、6700中間原本的性能空缺補齊,一舉囊括玩家對顯示卡定位的所有需求。 AMD此系列最高階的Radeon RX 6950 XT目標是成為「4K解析度下最具CP值的電競顯卡」,預設核心基礎頻率從原本的2015 MHz提升到了2100 MHz,提升約4%,16GB的GDDR6記憶體經過超頻後,總傳輸速率從512 GB/s來到575.5 GB/s,提升了12%,搭配128 MB的Infinity Cache技術,可以讓資料傳輸效率達到驚人的1793 GB/s! Radeon RX 6950 XT在整體效能足以和RTX 3090、RTX 3090 Ti媲美,但所需功耗(TBP)只要335W,TGP更只有284W,比RTX 3090的350W、RTX 3090 Ti的450W要來的更低,這也代表了Radeon RX 6950 XT擁有更好的「每瓦效能」。同時Radeon RX 6950 XT的定價更只要1,099美元,與RTX 3090起跳價就高達1,730美元相比,Radeon RX 6950 XT「CP值」更是佛心到不行,如果對上RT 3090 Ti的1,999美元更是接近一半的價格而已。 Radeon RX 6750 XT則是將RX 6700 XT的核心時脈從2424MHz提升到2495MHz,並配備12GB的GDDR6記憶體和96MB的Infinity Cache,能夠帶來1326 GB/s的總記憶體傳輸效率。 由於Radeon RX 6750 XT主要是滿足2K解析度下遊戲需求,因此競爭對手主力則是鎖定RTX 3070這個區段,Radeon RX 6750 XT的定價只需要549美元,而RTX 3070的起跳則為718美元,相當於相差約台幣5,000元。 至於主打入門級市場的Radeon RX 6650 XT算是Radeon RX 6600 XT的強化版,用於滿足1080P極限畫質下的遊戲體驗,核心頻率從2359 MHz提升到了2410 MHz,並配備8GB 128bit GDDR6記憶體與32MB的Infinity Cache,能夠帶來469 GB/s的有效記憶體頻寬。 若從規格來看,雖然RTX 3060在記憶體容量和速度上都高出Radeon RX 6650 XT一截,但如果把「效能」和「價格」這兩項因素考量進去的話,那顯然RX 6650 XT佔據優勢。光是根據官方的數據,Radeon RX 6650 XT效能就算不開啟Smart Memory Access(SAM)功能,遊戲的FPS值也能大幅超越RTX 3060+Resizable Bar(NVIDIA版本的SAM功能)的成績,更不用說卡片售價還只要399美元,比起要價500美元的RTX 3060顯然更強而且還更划算。 除了發表新產品,做為一家包辦處理器和顯示卡產品的廠商,AMD也向大家展示自己所佈下的一盤大棋!相信大家都知道AMD在Radeon RX 6000系列發表的時候,帶來了Smart Access Memory(SAM)技術,能夠讓處理器直接存取顯示卡的資料,省去過往需要先將資料存放在系統記憶體RAM的步驟,達到更高的處理效率。 由於SAM技術降低了處理器和顯示卡對於RAM系統記憶體的依賴,所以理論上此功能對於顯示卡和處理器的「快取」的依賴性就變得更高,否則來不及的資料最終還是只能丟回RAM中,換言之「快取容量」成為了SAM技術在效能提升上的一大關鍵。 而提到了快取容量,相信大家應該已經想到了不久前上市的Ryzen 7 5800X3D,利用3D V-Cache技術,讓處理器擁有96MB的超大容量快取,這對於SAM技術來說可以說是如虎添翼,AMD使用Ryzen 7 5800X3D配上SAM技術後,遊戲的性能最高可以提升14%之多! 其實從Ryzen 5000的Zen 3架構、RX 6000系列的Infinity Cache到Ryzen 7 5800X3D的3D V-Cache,我們不難發現AMD產品一大技術重心放在快取的利用上,透過更大容量的快取不僅提升了資料的處理效率、也提高了整體的效能,透過這次Ryzen 7 5800X3D搭配SAM技術,便是向我們揭示A+A+A平台垂直整合下的得天獨厚優勢。 硬體之外,ADM也帶來新的軟體功能,原先只優先開放給RX 5000系列的Radeon Super Resolution(RSR)將完整支援RX 6000家族上,此功能可以將低解析度的畫面進行提升,讓玩家能夠在幾乎不犧牲畫質的前提下,獲得更流暢的遊戲體驗,玩家只需要更新AMD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驅動之後,便能在管理程式的「圖像設定」將Radeon Super Resolution選項開啟,之後玩家只要進到遊戲中,將解析度調低即可,相當的簡單易用。 最後AMD也再一次預告了FSR 2.0功能,新的2.0版本能夠在不需要機械學習核心(ML)的前提下,實現「時間分析」功能,透過比對前後畫面的差異,在保有提升FPS值的優點下,還能夠讓遊戲畫面變得更為精緻,目前確定《死亡循環》(Deathloop)這款遊戲將會在5月12日率先對應,這部分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看過了前面有關新系列顯示卡的各項特色介紹之後,當然也來瞧瞧實際的本體囉!本次入手的是微星所推出的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外型延續這個微星招牌的霸氣稜角設計,正面中央也黑色為主色搭配在四個邊角以銀色做為配色,電競必備RGB元素則是以「龍爪」的造型放置顯卡中央風扇的對角處,讓卡片更具細節看點。 由於Radeon RX 6950 XT屬於RX 6900 XT的小幅超頻版,功耗上並沒有大幅度的增加,卡片尺寸也繼續保持在最多2.5 Slot的厚度,包括重量上也相應的獲得控制,廠商端也都有外加一層金屬抗彎的背板來強化承重能力,另外,這款MSI版本的包裝中還額外贈送一支顯示卡支架,減少長期使用後發生卡片、插槽受力彎曲的風險。(給MSI點個讚!) Radeon RX 6950 XT是最高級的顯示晶片,散熱也是馬虎不得,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使用微星自家的TRI FROZR 2散熱技術,三顆TORX FAN 4.0風扇透過將葉片倆倆合併的方式,實現更為集中的風流與風壓,讓氣流能夠直達散熱器底部,散熱效果更強化。 同時為了降低顯示卡風扇在高速運轉下所產生的風流噪音,顯示卡特製的波浪2.0散熱鰭片能夠消除風流穿越散熱器所產生的諧波,降低玩家在激烈遊玩時受到不必要的干擾,算是把散熱的問題點都考量到了。 至於散熱器內部,微星刻意在晶片的貼何處將熱導管加工成為方形,讓其能夠以最大面積貼合晶片,達到更好的熱量傳導效率,再配合顯卡尾端開闢的導流開孔,幫助熱風直接從顯卡排出,避免熱風發生逆流並阻止熱量的堆積,為顯示卡創造良好的效能釋放環境,陪伴玩家一同在遊戲的精神時光屋裡長時間全力抗戰,玩再久也不用擔心散熱相關的問題。 終於到了驗證效能的時刻了,基於能夠完美發揮Radeon RX 6900 XT的實際效能,小編採用了最新的Ryzen 7 5800X3D以及X570S與DDR4-4000 16GBx2記憶體,一起配上手上這片MSI 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來做實測,測試過程將全程開啟AMD SAM功能,並同樣的以RTX 3090作為對照組在同一平台上試試看兩者的效能差異,到底RX 6950 XT在效能上是否能夠凌駕於RTX 3090之上嗎?測了就知道! 首先在最基本的3DMARK中,Radeon RX 6950 XT在針對DX11的Fire Strike系列這三項測試有著比較高的成績表現,最高分可以來到4.2萬分,對比RTX 3090的成績可以看到都呈現一面倒的狀況,差距幅度也不小,光是Fire Strike第一項就超過了4,000分、有約11%的差距,在Fire Strike Extreme與Ultra的部分也分別有3524分(約15%)、1,721分(13%)的差距,RX 6950 XT的表現著實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至於DX12的Time Spy系列這兩項則是保持領先,RX 6950 XT獲得高達19,565分的成績比RTX 3090的18,542分要高出約5.5%,而Time Spy Extreme則是以9,395分、略略贏過RTX 3090的9342分,從3DMark的實測表現的確可以得知新出爐的RX 6950 XT確實擁有強大的效能。 遊戲實戰上,所有的遊戲一律設定在最高畫質設定,並且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等干擾FPS值的功能,倘若遊戲支援可調整強度的光線追蹤、FSR或DLSS功能,則全數調整到最高畫質模式。 首先在《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這款不支援光追、FSR、DLSS內容,但又極度吃重硬體效能的遊戲中,AMD平台展現出極為驚人的成績表現,1080P解析度下達到了165 FPS,對比RTX 3090僅115 FPS,等於是超前了43%(差距50 FPS),兩者彷彿是兩個不同世代的產品在比較(笑),而且這樣的優勢哪怕是到了1440P也依然持續,132:101 FPS、差距也達近31%(差距31 FPS),即使將解析度拉高至4K的2160P模式下,AMD平台仍以80 FPS超越了RTX 3090的67 FPS、領先了將近20%。 測試場景換到支援光線追蹤的《極地戰嚎6》,RX 6950 XT仍舊以小幅度領先的狀態直接輾壓,不論是在1080P、1440P或2160P解析度下,RX 6950 XT大概都保持著約7 FPS的差距。看來3A平台對AMD的SAM和Ryzen 7 5800X3D大容量快取技術也有助於同為3A成員的Radeon RX 6950 XT在效能上的表現,在較高負載處理器效率上可以有更優異的成績,即便是在更高的解析度下也同樣能展現更佳的效能。 另外,支援光追的賽車遊戲《極限競速:地平線》在整體的結果上和《極地戰嚎6》、《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類似,AMD平台在各種解析度下的FPS值都能遠超對手。從下面的數據圖中可以發現,1080P下的成績就領先了RTX 3090有40 FPS、約34%的大幅差距,1440P下也有33 FPS、31%的差距,甚至是4K都還有19 FPS、24%的領先,根本就是近乎直接輾壓的成績了。 然而《極限競速:地平線》本身並不支援FSR、DLSS的順暢度調節功能,此時AMD的RSR功能就派上用場了,這項功能是將較低解析度的畫面進行放大處理,讓玩家即使用較低解析的設置遊玩,也能保有相當程度的畫質體驗,加上由於RSR功能本身不參與遊戲本身的物理運算,所以理論上任何遊戲都能適用。 最後來看一下雙方的功耗,這裡透過AIDA64 Extreme進行GPU的燒機測試,RX 6950 XT瞬間最大功耗僅375W,反觀RTX 3090則是突破400關卡達到419W,若是從平均功耗來看的話,兩者相差也近100W(309W對比394W),若把平台的其他設備所需電力以及電源供應器的轉換效率都納入考量,採用RX 6950 XT的話,一組850W電源供應器算是綽綽有餘了,或是使用RTX 3090,還得往上加個100W比較妥當,也就是選擇1000W的電供基本上是跑不掉了。 這樣的差異等於除了電費的負擔會加重外,硬體本體的預算也得要往上加才行。 全新登場的3款AMD RX 6x50 XT顯示卡,顯然透過了AMD的強化加持後再度蛻變成功,從本次的測試數據上可以看到,新一代的AAA(3A)平台挾帶著具備3D V-Cache大型快取與SAM技術,以及新推出的Radeon RX 6950 XT顯示卡搭配下,不僅在遊戲上面展現了堪稱輾壓式的效能表現,功耗還獲得更好的控制,最重要的一點是,AMD平台的組裝費用要比對手更為低廉。 光是一張Radeon RX 6950 XT與RTX 3090之間的官方價差就達到630美元以上(1,099 VS 1,730)、相當約台幣1.8萬元的價差,在面對顯示卡價格回穩的這段時間,這價差已經足以讓玩家連同Ryzen 7 5800X3D與水冷都一起購足了(可能還有找),若是再把DDR5記憶體、電源供應器等設備算進去,差距就更大了。 除此之外,AMD更預告了即將推出全新「Raise the Game」遊戲大禮包活動,送出《黑街聖徒》、《狙擊精英5》等遊戲,想要兼顧效能、預算以及功耗節能等需求的話,那除了入手AMD平台之外還有其他選擇嗎?小編真心建議,想要體驗極致遊戲體驗的順暢快感就不要再猶豫了,趕快把魔法小卡拿起來,一同加入「紅軍」的懷抱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行動裝置/相機通用、4K影音錄製輕鬆對應,TEAMGROUP ELITE A1 Micro SDXC UHS-I記憶卡開箱簡測
現今外接儲存媒介的選擇可以說是相當豐富,若是速度至上當然是選擇外接SSD,超大容量則是外接HDD,不過對於一般攜帶裝置、相機或掌上型遊戲機等等較小體積的裝置來說,還是以記憶卡為最大宗,畢竟有著極致輕薄、迷你的最大優勢,技術的進步下光是單卡128GB、256GB甚至1TB的容量也很夠用,不夠的話要準備多張來使用也是輕輕鬆鬆,速度上也能足夠應付這些裝置本身的需求。 前陣子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了這張為遊戲而生的microSDXC記憶卡,其優秀的表現,就算是拿來給Nintendo Switch使用打Game也完全沒問題,但假設用戶們的需求並非以遊戲為主,而是用在手機、相機、行車紀錄器等裝置以拍照、攝影為主,那麼就可以考慮看看小編這次收到的這張TEAMGROUP ELITE A1 Micro SDXC UHS-I記憶卡。 TEAMGROUP ELITE A1 Micro SDXC UHS-I記憶卡採用明亮的白色包裝,背景強調可給行動裝置使用,記憶卡屬於microSDXC規格,讀寫速度可來到100/50 MB/s,並且符合了U3 (UHS Speed Class3)、V30(Video Speed Class30)、A1(Application performance class 1)規範,即便是4K影音錄製都沒問題。 這次小編收到的是128GB版本,對於有大容量需求的用戶,最高可選擇到1TB版本,而覺得128GB太多也有64GB可選擇,價格上也更加實惠。 TEAMGROUP ELITE A1 Card本體採用黑底搭配藍色條紋塗裝,而這小小一張記憶卡可不容小看,它可是通過了嚴苛條件製造而成,具備耐高溫、抗極寒還防水、防塵、防X光呢,為裡頭的資料做好萬全的防護,售後服務部分,原廠更提供了終身保固,讓用戶可以安心使用。 除了microSDXC本體之外,還隨附了一張SD轉接卡,讓TEAMGROUP ELITE A1 Card可直接用在各類支援microSD、SD記憶卡的設備上,如剛才小編所提到的Android平台手機、平板、行車紀錄器甚至是相機上,接上轉接卡之後還提供防寫保護功能。 馬上來上機簡單測試一下,實測可以發現,在CrystalDiskMark測試結果上,讀取效能已經相當接近官方標示,而寫入效能更是完全超過標示效能來到80.57 MB/s,這點在TxBENCH測試上也是得到類似的成績,寫入依舊有72.072 MB/s的表現,而ATTO Disk Benchmark的部分,寫入表現到了64 KB項目以上就在58~69 MB/s之間浮動,還算是穩定,讀取則是幾乎穩定維持在93 MB/s上下。 經過一番開箱測試後,可以發現TEAMGROUP這張ELITE A1 Card記憶卡在各方面的效能都有相當突出的表現,這樣的速度要應付這些行動裝置相信都是綽綽有餘,況且還附贈了SD轉接卡,要買來直接給相機用都OK,再加上它具備更加親民實惠的價格,以今天開箱的128GB版本來說,只要4張國父就有找,再高一階的256GB也不到9張國父的價格,對於可能需要一次購入多張的專業攝影師來說,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十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821-688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配備規格有限制、沒有多開模式,是否能在模擬器版圖中突圍?Google Play遊戲Beta版試玩體驗
不可否認,手機遊戲擁有現階段電子遊戲最大的市場,但由於遊戲類型的不同,加上手機續航力的問題,無論是打算刷首抽、或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來收集資源的「農夫遊戲」,我們都無法長時間使用手機來進行,於是在PC上運行的Android模擬器,絕對是現階段手機遊戲不可或缺的輔助器具之一,也更能造福使用中低階手機的玩家們,可以透過電腦來玩更佔資源、容量的手機遊戲,但這也有著「為什麼要把手機遊戲再搬回PC平台來玩」詬病,不過這是後話了,也非本篇主旨。 市面上的Android模擬器百百種,為人所知的不外乎是NOX夜神、雷電、BlueStacks 5等等,關於這幾款Android模擬器,站上也為此做過特別報導,有興趣的玩家不妨可以再回頭看看,而如今Google即將推出自家研發、能讓電腦執行Android遊戲的解決方案:「Google Play遊戲」。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採用Android系統的智慧型手機,大部分都以Google Play商店來下載遊戲,因此,Google所推出的Google Play遊戲的相容性、優化程度會更高,Google也表示Google Play遊戲的優勢,在於能讓遊戲開發商獲得Google所提供的資源,玩家能享受到品質更好的跨平台遊玩體驗,只需透過Google帳號,便能同步所有的裝置進度,小編也在前陣子收到了Google Play遊戲Beta版的遊玩資格,到底Google Play是否能在Android模擬器群雄割據的戰場中,殺出一條血路呢? 目前Google Play遊戲尚未推出正式版,玩家們若想搶先體驗的話,可以到Google Play Games官網上取得遊玩資格,小編大概在一個月內就收到了體驗資格,有興趣的玩家可以趕緊去試試。 言歸正傳,在取得體驗資格後,於Google Play Games官網上,需先下載Google的電腦檢查程式,要求玩家們具備相當的配備才能運行程式,Google也有列出相關的配備條件,分別是Windows 10(v2004)以上作業系統、SSD、遊戲級GPU、8邏輯核心CPU(指的應該是8執行緒以上CPU)、8GB記憶體、20GB可儲存空間、Windows管理員帳戶、需開啟硬體虛擬化功能。 上述規格方面有幾點需要注意的地方,表單上言明是8GB記憶體的配備,但並沒有清楚表述是否需要DDR4以上,這點就留待玩家們自行嘗試;而遊戲級GPU方面,Google也有列出相關表單,但要注意的是,小編的工作電腦是配載AMD Ryzen 5 5600G的Mini PC,而5600G具備AMD Radeon Graphics內顯,這點無論是NOX夜神、雷電、BlueStacks 5都能相容使用,但Google Play遊戲則不支援,原先小編以為,玩家們需要一張獨立顯卡才能運行,而實際查詢之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實,Intel Iris Xe Graphics內顯被列在Google Play遊戲的GPU支援名單裡面,但也就是說Xe架構之前的Intel內顯一樣也無法使用。 檢查完畢之後,回到Google Play Games官網,便可下載容量700MB的Google Play遊戲Beta版,進入程式之後,一樣需先登入各位玩家們的Google帳號,才能繼續接下來的操作。 介面方面,不難發現有別於其他模擬器,以灰黑色作為模板,視覺上相當乾淨、簡約,甚至有點Steam的既視感,沒有會突然跳出廣告(但或許是因為Beta版的緣故?)。 點擊右上角頭像之後,玩家們能夠自訂使用者名稱、包含頭像更改,還有成就系統,但目前還沒列出更詳細的成就項目,等未來正式版推出之後,或許能夠期待一下會有什麼新鮮感;而程式設定,有可以自動更新遊戲的設定、也有課金需要的付款方式設定,但沒有像其他模擬器一樣的效能、FPS幀數、介面調整、Root功能、腳本功能、或是更個人化的桌布設定,不過依舊是那句話,目前仍是Beta版,或許會有更多功能在正式版推出時加入。 接著看到左上角3個欄目:首頁、媒體庫、所有遊戲。然而,就如同命名一樣,在Google Play遊戲中,程式推薦的就只有遊戲App,沒有其餘應用、社交、工具App;而媒體庫就是玩家們所下載的遊戲統整欄;所有遊戲則是Google Play目前所支援、相容的遊戲,不過Beta版目前僅支援27款遊戲,值得注意的是,Google Play遊戲所支援的天堂W、天堂2M,玩家若想安裝的話,系統則會讓玩家轉向下載天堂W、天堂2M原有的PC版程式。 值得注意的是,玩家沒辦法在Google Play遊戲裡自行安裝APK檔,僅能透過程式下載遊戲,這點若是在正式版推出時還沒加入,可能會勸退相當多的玩家;此外在所有遊戲欄目當中,只能滑動滾輪慢慢瀏覽,沒有搜索鍵,目前只有27款尚可,但若是正式版之後破百遊戲加入,沒有搜索鍵將會成為一大敗筆。 當然,在遊戲下載的欄目當中,也不是那麼陽春,持續瀏覽則能看到有關遊戲的開發人員資訊、評分與評論,一切就與手機、或是Steam等串流遊戲平台一樣的模式。 至於控制方式,則需要進入遊戲之後,使用Shift+Tab快捷鍵喚出遊戲選項來進行更改,目前Beta版僅支援鍵鼠控制;開啟遊戲後,視窗將會預設全螢幕模式,也可在遊戲選項中做調整,而想在遊戲中打字的話,也需要透過快捷來更改輸入法。 而促使玩家們使用Android模擬器的主因之一:「多開模式」,Google Play遊戲目前也尚未有此功能,小編透過多種方式也無法叫出另外一個Google Play遊戲程式,希望在正式版推出之後,能夠加入該功能。 在Google Play遊戲支援的遊戲列表中,小編僅有天地劫的帳號,因此本次將以該遊戲作為測試項目,進入遊戲畫面之後,雖說官方純粹以遊戲能在PC平台上運行作為主軸,但實際使用後,是否對PC有相關優化,還沒有太明顯的感覺,不過在畫面呈現上,依舊相當優秀。 ■主機板:MSI MPG X570S Carbon Max WiFi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G ■顯示卡:AMD Radeon RX 6700 XT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SSD:XPG GAMMIX S50 PCIe Gen4x4 M.2 2280 SSD 1TB ■OS:Windows 10 Pro 21H2 開啟效能監控程式的話,可以發現Google Play遊戲在資源佔用上,有CPU 21%、GPU 30%、VRAM 21%、RAM 58%的監測結果,對比其他模擬器來看,在記憶體佔用方面,Google Play遊戲就足足高了10%,且遊戲效能只能存遊戲原生選項進行調整,無法在模擬器上做操控,假設未來開放多開模式,那麼不能調整模擬器效能的Google Play遊戲,或許是在正式版推出之前,需要改善的一部分。 Google Play遊戲目前仍為Beta版本,或許仍有許多功能尚在測試中、還未推出,太武斷下評語的話似乎不太公正,但依照小編個人體驗來說的話,仍是有許多希望能在正式版上線時,可以加入或改進的地方,比方說程式效能的調整、遊戲內部錄製、腳本設定、多開模式,但是否加入自行安裝APK檔的權限開放就見仁見智了,畢竟Google Play遊戲本身就是為了作為移動裝置與PC的中介而存在,甚至能優化在PC上的遊戲體驗,讓使用中低階手機的玩家也能獲得相同樂趣,不過這一點也是Google Play遊戲仍需改善的地方,以體感與操控方面來說,雖畫面順暢有感,但實際說起來,優化的程度還不至於相當突出,且某方面說起來,Google Play遊戲不那麼像Android模擬器,更像是個遊戲平台,未來是否會加入非Android遊戲,這也不好說,但總之就讓我們一起期待Google Play遊戲正式版的推出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啟動音樂/遊戲雙模式讓聲音呈現更加獨到、致敬拍立得經典外型,EDIFIER TO-U2 Mini真無線藍牙耳機開箱試聽
市面上真無線藍牙耳機百百種,價格也隨著品階、功能性而有所不同,但假設玩家們只是想要應對日常使用,能夠擁有不俗的音質、通話品質、以及續航力呢?如果外型也能兼顧到的話,那就更迷人了。 那不如考慮考慮由EDIFIER所新推出的TO-U2 Mini真無線藍牙耳機?輕巧迷你的體積、又有多色機種可供不同性格的玩家挑選、除了具備相當的音質之外,還能在打手遊時啟動遊戲模式,開啟不同領域的聲音饗宴。 小編手上的TO-U2 Mini為「幻影藍」款式,若對其他顏色有偏好的玩家,EDIFIER則提供了月牙白、少女粉、浪漫紫、加上這款幻影藍,共有4款顏色可以選購;而在外型設計上,不知道有沒有眼尖的玩家發現,TO-U2 Mini的充電盒與拍立得有點相像呢?不過這也是EDIFIER的設計巧思,藉由致敬拍立得,來呈現時下所流行的復古風潮。 就如拍立得的鏡頭一般,TO-U2 Mini充電盒上也有個OLED圓形面板,螢幕會根據操作顯示不同圖式,包含盒蓋開關、歸放耳機、藍牙配對、以及電量都會顯示,讓使用更加直觀。 嚴格分類的話,TO-U2 Mini其實比較偏向耳塞式耳機,但由於耳機本體採用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官方稱之為半入耳式設計,會擁有更貼合的舒適度,配戴上也相當牢固,但關於這點,還是得看玩家們的耳型才是,且TO-U2 Mini沒有一般入耳式耳機的橡膠元件,接觸耳朵的還是以塑膠製成的耳帽,因此在實際配戴上,並不能說像入耳式那般能夠完全貼合。 而在耳機桿前端,玩家們可以發現一個小圓點設計,此為耳機觸控區,雙耳皆有配備,玩家們可透過單指手勢來切換控制功能,其中最有趣的是,長按左耳觸控區3秒,聽到語音播放Game Mode On時,則可以開啟遊戲模式,對常打手遊的玩家,可說是一大福音。 而作為3,000元有找的入門式真無線藍牙耳機,TO-U2 Mini的規格究竟如何呢? TO-U2 Mini採用13mm複合振膜動圈單體,而這複合式振膜動圈在表面使用了鈦塗層,一般來說,採用鍍鈦振膜的單體會讓高頻有更好的呈現,雖說鍍鈦與使用鈦塗層還是有些不一樣,但相信TO-U2 Mini在其價位上,也能反映出超值的音質呈現。 在連結部分,採用藍牙5.1規範,基本上可相容大部分智慧型移動裝置,在連線品質上,也有足夠的強度,而其所支援的音訊解碼則為最基本的SBC,想聽aptx、AAC以上編碼的玩家,或許就有些不足,但使用串流聽歌的話(前提是使用一般串流音訊、而不是使用近年推出的Hi-Fi音訊),其實綽綽有餘。 而連結方式超級簡單,只要輕按充電盒上的Power鍵,等到充電盒上的OLED面板顯示笑臉圖樣,那就代表已經與玩家們的智慧型手機連結啦;而左右雙耳也沒有主從限制,只要從充電盒中取出,在已設定完連結的前提下,無論是左耳右耳,都能夠隨時使用。 續航力方面,耳機本體在滿電狀態下,玩家們可不間斷使用高達7小時,但根據使用情況,還是會有些許落差,至於充電盒,充飽電之後可讓耳機繼續使用18小時,加總起來的可使用時間超過1天,但即使如此,玩家還是別忘記充電,不過就算忘記充電也是小事,TO-U2 Mini具備快充功能,充10分鐘就能再度獲得1小時的聆聽時間。 小編使用TO-U2 Mini搭配My Little Airport於2014年發行的《適婚的年齡》專輯,作為本次試聽體驗。畢竟是實際使用試聽,不得不稍微提一下耳機的貼合性,或許是小編耳型沒有那麼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緣故,在配戴TO-U2 Mini時稍有些不完全貼合(個人因素),因此在耳機音場、縱深表現就稍微打了點折扣,但這並不影響對這款耳機的試聽性。 整體來說算是令人滿意的,其中在三頻的表現上,尤以中頻呈現最為突出,通透也足夠圓潤,但在低頻方面,雖說能夠聽見低音部的樂器,但低頻總體而言是少了那麼一點,可能或許是耳型不夠貼合的情況下所導致,對其他使用者來說應該對低頻的感受性會較小編更強才是;不過在細節呈現方面,真不得不感嘆科技的進步,在以前不到3,000元的價格想買到一支優質耳機,或許是天方夜譚,但TO-U2 Mini卻能夠以這個親民價格回饋各樂器之間的細節、包含和音、效果器的細微聲響給玩家,令人相當意外。 TO-U2 Mini也有遊戲模式,常按左耳觸控區3秒便可開啟,小編也嘗試使用了下,有趣的是,雖說官方在遊戲模式下,主打的是更低的延遲、更流暢的音畫同步,但仔細聽的話會發現,語音部分在遊戲模式下,會比音樂模式來得稍微突出一些(打Game優勢?!),當然除此之外,一些細微的遊戲音效,TO-U2 Mini也是呈現的十足優異。 如果玩家們需要一支能夠應對日常使用、且平價的真藍牙無線耳機,那麼EDIFIER的產品絕對不會讓你失望,而尤以這款TO-U2 Mini來說,音樂、遊戲雙模式的支援,除了一般聆聽音樂、通話的日常使用外,在打Game時,還能有不一樣的體驗,加上高達25小時、耳機與充電盒的使用續航力,對比價格來說,確實是相當超值。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為遊戲而生的microSDXC、手機/平板/Nintendo Switch玩家的好選擇,T-FORCE Gaming A2 CARD開箱簡測
隨著Nintendo Switch遊戲一個個的發售,如近期有《Nintendo Switch Sports》,幾個月後還有《異度神劍3》、《斯普拉遁3》等等大作,先不管有沒有時間能破完,身為先買再說但又是數位派的小編,已經感受到當初買的記憶卡容量快要撐滿了,於是在不想刪刪裝裝的前提下,打算再額外購入新記憶卡來補足容量。 不得不說隨著技術進步、普及,現在的記憶卡價格也算是親民不少,以打Game用途居多的使用環境來說,在手機、平板或NS平台上,通常具有U3 (UHS Speed Class3)、V30(Video Speed Class30)、A2(Application performance class 2)等規格的microSDXC會較為適合,而這類等級的記憶卡以256 GB的話大概就一張小朋友上下可搞定,如果連卡都懶得換想要一張用到底,更可直上1TB的容量。 而小編以此規格需求在一票記憶卡海之中物色時就相中了這張由知名電競周邊大廠T-FORCE所推出的Gaming A2 CARD,事不宜遲就馬上來開箱看看吧! 既然是T-FORCE出品,那肯定是與電競脫不了關係,這張Gaming A2 CARD microSDXC記憶卡光從黑紅配色的外包裝就能感受到滿滿的電競氣息,規格上標示讀寫速度可達100/90 MB/s,也具備了小編剛才所提的U3、V30等規範,讓玩家即時錄製4K影片都不是問題,還符合了A2標準,保證隨機讀寫效能可在4000/2000 IOPS以上。 支援性方面,完美100%相容Nintendo Switch等掌上型攜帶遊戲裝置,只打手遊的玩家們也別急著離開,Android平台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當然也絕對支援,這樣的性能相信已經能符合各位手遊玩家們的需求。 而本次小編入手的是256GB版本,對於容量有更大需求的玩家,還有512GB以及1TB的高容量可選擇,售後服務的部分,原廠也更是提供了終身保固,讓玩家盡情安心使用。 T-FORCE Gaming A2 CARD本體同樣也是充滿戰鬥風格的黑紅塗裝,不管前後都標上了符合的規範,這大約一個指頭大小的尺寸,就有高達256GB~1TB容量,技術真的是進步飛快啊! 不免俗的來上機透過CrystalDiskMark、TxBENCH以及ATTO Disk Benchmark來簡單實測一下效能,不難發現在CrystalDiskMark還是TxBENCH上的成績差不了太多,最高讀寫約莫在97/92 MB/s上下,已經相當接近官方標示效能,而ATTO Disk Benchmark的部分在512KB項目以上讀寫效能就穩定在93/88 MB/s上下,對於一般智慧型行動裝置、NS遊戲機來說這樣的效能已經相當夠用。 經過小編幾天在Nintendo Switch上遊玩來說整體感受相當不錯,不管是開啟遊戲還是中間過場,其讀取時間都跟安裝在內建硬碟差不多,不會有被拖慢的感覺,畢竟NS內建是採用eMMC,T-FORCE Gaming A2 CARD的速度就完全足以應付,若玩家正在為自己的行動裝置或者是NS添購新記憶卡而在猶豫,可以試試這張T-FORCE Gaming A2 CARD哦! 廠商名稱:十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821-688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科技情報
-
旗艦Titan GT系列回歸?!MSI Titan GT77曝光,搭載Alder Lake-HX、4風扇散熱
身為MSI電競筆電最高階旗艦定位的Titan GT系列,自搭載10代i9+RTX 20系列的GT76 Titan 10SF之後,就再也沒有繼承人,以至於整個Intel 11代到現在的最高階定位轉由Raider GE、Stealth GS系列來擔當,一度讓人以為MSI是不是就讓Titan GT系列一去不復返。 不過近期外媒在中國微博上發現了Titan GT系列新機外觀照以及規格,意味著這最高階的旗艦定位電競筆電即將回歸。 新機種名稱為Titan GT77,如名字所示屬於Titan GT系列,從外形上可以看到不少熟悉的GT系列設計元素,但筆電尾端原本散熱出風口處加了RGB燈效,LOGO也配有RGB燈效,與目前其他系列設計風格截然不同。 內部規格方面可以確定GT77將配有4組Ram插槽以及4組SSD插槽,不僅具備豐富的擴充性,也間接證明GT77應該就是搭載最近Intel才發布的Alder Lake-HX處理器,顯示卡想必也會用上高階的RTX 3070、3080以上等級,因此在散熱上配了4組風扇以及7組導熱管來應對。 而在螢幕上也提供了4K、2K以及1080p等解析度可選擇,其中1080p螢幕更新率更達到360 Hz,除此之外,GT77更是搭載了Cherry MX機械軸鍵盤,但從機身僅23mm以及軸體僅有1.8mm的鍵程來看,應該是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軸,畢竟真要像當年GT80、GT83系列塞下常規版的Cherry MX軸,那厚度肯定是相當可觀(笑)。 目前這台GT77還不確定上市日期,定價雖然也還不清楚,但既然是最高旗艦定位,那麼肯定是要價不斐,基本上鎖定的是預算充裕且追求極致效能又要有筆電便攜度的高階玩家們。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彷彿聽見主機板在哀號,RTX 4090 Ti FE超巨型散熱器外觀流出
根據網路的爆料資訊,下一代的RTX 40系列在功耗方面將會非常離譜,最高可能將會吃到600W以上,如此龐大的電力需求也相對代表著發熱會相當嚴重,顯示卡的散熱器尺寸也就得跟著變得放大,近期就有流出疑似RTX 4090 Ti FE版的散熱器外觀,尺寸確實真的相當壯觀。 從洩漏的工廠生產照片來看,RTX 40系列的公版卡應該還是會繼續沿用RTX 30系列的雙面推拉式單風扇設計搭配「8」字型的中框,且從邊框的印刷的型號來看,首發陣容將直接推出RTX 4090 Ti,一改過去Ti系列多是無印版推出半年後才上陣的傳統(雖然說已經RTX 3060 Ti這個先例了…)。 而在中框外,散熱器本體的外型也同步流出,從厚度來看應該已經達到3 Slot,甚至4 Slot的厚度,底部位置使用拋光的金屬板來同時覆蓋晶片和記憶體,值得注意的是,從散熱墊的分布來看,記憶體的數量似乎沒有完全佔滿核心晶片的四周,其中一邊還是完全留空的,代表PCB上很可能將會有空焊的位置,以此預留加強版的升級空間。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NVIDIA將推出GTX 1630,用以抗衡攪亂入門級顯卡市場的AMD RX 6400?
AMD於上週一(5/9)推出Radeon RX 6000系列新產品,包含RX 6950 XT、RX 6750 XT、RX 6650 XT與RX 6400,蘇媽禪心劍法施展開來,不僅往上升級、還向下延伸了入門級別,更加細分了RX 6000系列在顯卡戰場上的定位,但此一手法也不禁令人懷疑AMD是否步上了NVIDIA老路? 雖說RTX 3050與GTX 1050 Ti為現階段入門級顯卡的首選,但即使RTX 3050定位為入門級顯卡,在市場哄抬的情況之下,那價格顯然讓人皺眉,對有意升級配備的輕度玩家來說,相當不友善,而AMD Radeon RX 6400的加入,也打亂了目前入門級市場原先既有的局面,因此老黃似乎也將做出回應,根據VideoCardz報導,NVIDIA即將推出GeForce GTX 1630,而這將是以x30作後綴詞的首款顯卡,並用來取代目前的GRX 1050 Ti,而AMD Radeon RX 6400所對位的就是GTX 1050 Ti。 NVIDIA GTX 1650系列目前已多達5種型號,包含採用TU106、TU116、TU117 GPU核心,因此在銷售策略上,或許GTX 1630也會採取這種多型號的細分方式,甚至Super版也有可能問世,目前GTX 1630的詳細規格尚未知曉,有可能採用TU117 GPU核心也說不定,但功耗應該會再更低一些,價格方面也將低於190美元的GTX 1650,不過若僅僅只是低於190美元似乎有些不夠,拿RX 6400來對比,67張平均FPS、53W TBP、售價160美元,GTX 1630想與RX 6400相搏,勢必得再做出一些取捨才行,而GTX 1630的推出時間尚未可知,但VideoCardz信誓旦旦地表示已確認該張顯卡已在計畫中,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對抗NVIDIA的Grace Hopper,AMD的Instinct MI300將可能會有APU版本
NVIDIA前陣子預告了GPU與CPU結合的Grace Hopper超級晶片,要來挑戰AMD、Intel在伺服器與資料中心的地位,對此兩家廠商自然是不可能坐以待斃,像是Intel在剛結束不久的Vision 2022大會上就展示諸如Arctic Sound GPU、Habana Gaudi 2深度學習處理器等多款新品,而AMD這邊則是有PPT流出,下一代的Instinct MI300運算卡將會導入Zen 4架構的處理器。 AMD的Instinct MI系列是為伺服器、資料中心所設計的GPU產品,主要是用AI加速運算,依照先前的資訊,下一代的MI 300的MCM膠水拼接將4塊小型的GCD晶片組合成一顆完整的GPU。 而在近期的流出簡報資料中,我們可以得知MI300的GPU核心將會使用CDNA3架構,並搭配HBM記憶體,且有很高的機率會用上速度更快的HBM3,此外還會將首次引入Zen 4架構的CPU核心! 雖然將CPU+GPU封裝在一起的組合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過去多數情況是CPU為主、GPU只是用於輔助運算,而MI300的設計則顛倒過來,在GPU的產品上加入輔助用的CPU來強化運算效能。然而就算是伺服器,主機本身也是需要先裝上獨立的處理器之後,才能依需要加裝圖形卡、網路卡等其他設備,MI300究竟為何要「多此一舉」額外添加CPU核心的目的暫時還不明朗。(為建構超級電腦做準備?) 目前這款MI300預計會在今年的第三季在AMD的實驗室裡進行相關測試,預計是要在明年的時候與NVIDIA的Grace Hopper和Intel的Ponte Vecchio進行對抗,換言之想知道MI300是否在用途是否會有所變化,可能還等上一段時間才能揭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蘋果更換USB-C潮即將來到?AirPods充電盒、MagSafe行動電源、巧控系列產品,也將有機會更換成USB-C埠!
上週向各位介紹了有關iPhone 15系列將可能更換成USB-C的報導,雖然還不能完全肯定確切的更換時間,但這個蘋果全面更換USB-C的情勢勢必無法避免,目前彭博社也證實了蘋果內部正在測試搭載USB-C的iPhone系列,預計於2023年推出;而緊接在iPhone 15系列之後,也傳出了蘋果其他幾項目前仍是使用Lightning的產品也將更換成USB-C。 這其中則包含了AirPods充電盒、MagSafe行動電源、巧控鍵盤、巧控滑鼠、巧控板共5項配件,不過相關爆料沒有提到具體的時間,只說於「可預見的未來」皆有可能更換成USB-C。 而該句「可預見的未來」難免讓人有些感到疑惑,畢竟在「必須」更換USB-C的潮流或是說局勢之下,任何蘋果產品都有可能突然更換成USB-C、甚至是早於iPhone 15系列推出之前,該則消息來自郭明錤的推特分析,雖以「可預見的未來」來引發遐想,但更多的是讓人對其分析感到不負責任,搞不好只是用來炒股用的消息? 回過頭來看上述5大產品,以小編長期使用蘋果產品的經歷來說,無論是AirPods系列、MagSafe系列或是巧控系列產品,從目前看來有些落伍的Lightning 2.0更換成USB-C當然是樂觀其成,但其中有個問題,巧控板、巧控鍵盤的充電埠皆設置於機體前端,即使充電也能夠同時使用,但巧控滑鼠的充電埠位於機體底端,這意味著無法在充電時同時使用,不便程度令人髮指,假設未來更換成USB-C埠之後,巧控滑鼠依舊沒有改變其充電埠的位置,那多少會讓人有種枉費、徒然的感覺。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iPhone保護殼新專利?!將針對不同使用情境與裝置更改UI介面
關於蘋果產品配件,站上於前些陣子向各位介紹了有關iPhone與iPad遊戲手把的報導,而於稍早前,美國專利局又公布了蘋果一項專利申請,而這次則是關於iPhone手機殼的專利設計。 由專利圖中可以發現,該保護殼設計將以功能作為區分,分別有Camera Case、Gaming Case、CarPlay Case、Home Automation Case等等,但設計方向都是以裝進保護殼之後,以保護殼上的按鍵與UI介面來凸顯各保護殼所擁有的功能。 而有趣的是,這個保護殼設計「或許」牽涉到了NFC技術,也就是說,蘋果很有可能為這系列保護殼植入操控晶片,進而讓UI介面做出調整,因此簡單來說,使用不同的保護殼,會有著不同的應對功能,比方說用於揚聲器、攝影、打Game的話,除了保護殼上的硬體按鍵外,保護殼內的NFC技術將會與連結裝置做出連動,調整介面UI後,讓玩家有更便利的操作模式。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Intel於Vision 2022大會上展示14代Meteor Lake處理器
儘管Intel 13代Raptor Lake都還未正式現身,Intel已經在14代開始布局,不僅先前已經多少透漏了一些規格、架構資訊,前陣子更是證實Meteor Lake已經成功在Windows、Chrome以及Linux上啟動,代表Intel 4(7nm)製程相當順利。 而在本次Vision 2022大會上更是率先展示了14代Meteor Lake筆電版晶片,可以看到Meteor Lake分為兩種尺寸,一種為普通封裝以及高密度封裝,理論上兩種尺寸封裝配置相同,但功率可能不同,較小尺寸的估計是用在輕薄筆電上。 此外也有外媒提供了Meteor Lake晶片內部架構圖,讓大家一窺這次Meteor Lake設計結構,Meteor Lake將採用模組化設計,將分為I/O區塊、SOC區塊以及計算區塊,其中計算晶片採用Intel 4製程、GPU晶片則是使用台積電N3製程,SOC晶片則是台積電N4/N5製程,核心配置上雖還未公布,不過依舊是大小核混合架構,大核為Redwood Cove,小核則是Crestmont。 Intel也確認Meteor Lake將擴展125W,這沒意外就是桌上型版本,不過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有一同亮相,Meteor Lake有望在2023年問世,若13代發售時間在今年底,沒意外14代最快也要2023年底,從這次Alder Lake的經驗來看,Meteor Lake在新製程的加持下性能應該不用太擔心,但希望功耗、溫度能再漂亮一點(笑)。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24個月緩衝期與推特傳言,2023年的iPhone 15系列將會是首款搭載USB-C的蘋果手機嗎?
於去年八月、九月時,站上為各位追蹤了關於歐盟統一USB-C接頭的法案報導,雖然在法案成立後,首當其衝的iPhone系列與Lightning有傳出零星幾則消息,但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或方向指出iPhone系列何時才將搭載。 雖說這是歐盟所推出的法案,但牽一髮而動全身,假設分成歐規版與國際版,雖選擇性更多,但以iPhone系列單純的機種分類,有別於其他手機廠牌動則數十種系列分支來說,iPhone系列因為充電接頭而分規格的話,勢必會造成購買混亂。 根據郭明錤推特指出,2023年第2季新iPhone將取消Lightning改用USB-C,用以增強iPhone系列傳輸與充電速度(目前Lightning只能提供與USB2.0差不多的速度),也就是說一年出一款新機的iPhone,可能將在iPhone 15上搭載USB-C,對比歐盟法案所給的24個月緩衝期,郭明錤本次爆料,似乎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可信度。 (1/2)My latest survey indicates that 2H23 new iPhone will abandon Lightning port and switch to USB-C port. USB-C could improve iPhone's transfer and charging speed in hardware designs, but the final spec details still depend on iOS support.— 郭明錤 (Ming-Chi Kuo) (@mingchikuo) May 11, 2022 目前關於iPhone 14系列的報導皆指出,將不會使用USB-C連接埠,但可能會提升iPhone 14 Pro系列Lightning的傳輸速度,用來解決ProRes格式傳輸過慢的問題;當然,以小編看法來說,蘋果遲遲不肯為iPhone系列更換連接埠,最大的原因或許攸關了MFi認證授權費用,蘋果光靠這項授權,每年就有大把的鈔票入帳。 iPad系列除了無印版以外,其餘機種早已更換成傳輸速度更快的USB-C埠,用以針對創作者群的工作所需,而回過頭來看iPhone Pro系列,蘋果雖未言明該系列瞄準了哪個族群,但依照其攝影規格來看,包含電影級攝影模式、ProRes錄影格式等等,都有意無意的指向了創作者們,不過依照目前蘋果的規格區分模式,說不定iPhone Pro系列將會成為首波搭載USB-C的機型,而這或許也迫使蘋果加快了iPhone無孔化設計的開發進程。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Google I/O 2022大會開始,Pixel 6a正式登場、順帶預告平板、眼鏡等一系列新品
Google I/O 2022年度大會以線上、線下混合形式正式開始,如同每一年的傳統,今年Google也發表了不少新的產品和技術,帶來了價格更為親民的Pixel 6a手機,並向大家展示了未來即將推出的Pixel Watch手錶、Pixel 7和久違的平板裝置。 Pixel 6a的外觀毫無意外的延續Pixel 6系列的「緞帶式」後蓋造型,不過機身尺寸要再縮小一些來到6.1吋,解析度為1080P+,更新率僅普通的60Hz,同時廣角+超廣角的雙鏡頭規格也有相當幅度的改動,Pixel 6上的5000萬畫素主鏡頭被一刀砍成1200萬畫素,超廣角則基本維持不變,還是1200萬畫素,可容納不算太寬廣的114度視野範圍,挖孔式的前鏡頭也同樣是800畫素。 比起鏡頭的閹割,Pixel 6a的「內在」就顯得豪華不少,直接用上了和大哥們一樣的Tensor處理器和Titan M2安全晶片,這代表Pixel 6上的魔術橡皮擦、自然色調、人臉清晰AI等一系列拍照功能都會完整下放。 細部規格方面,Pixel 6a只有6GB+128GB單一容量規格,電池容量為4410mAh,通過IP67防水防塵認證,無線充電功能、3.5mm耳機孔則慘遭移除了,並有綠、白、黑三種顏色可以選擇,台灣售價已經正式出爐,只要13,990元,並會與國外同步在7月21日開放預購、7月28日正式開賣。 配合Pixel 6a的推出,Google也帶來了Pixel Buds Pro無線耳機,這一次耳機塞入了一顆訂製的6核心音訊晶片,替耳機帶來了缺失已久的主動降造、空間音訊等功能,還懂得根據音量的變化調節高、中、低頻,例如當耳機音量降低的時候,耳機會加強低音的部分,確保玩家還是能夠聽到音樂的節奏。 最重要的是,台灣這一次終於有官方貨源可以購買,提供迷霧灰與石墨黑兩種配速,同樣是7月21日開始預售,定價 NT$5,990。 已經稱不上是祕密的「Pixel Watch」也在本次大會上公開,毫無意外的外觀就是走極為圓潤的圓形機身配上可選轉的數位錶冠,錶身將會採用回收金屬物料製成,錶帶則是走自家專屬規格的快拆式設計。 Pixel Watch將會高度利用自家花重金買回Fitbit後所取得的各項資源,透漏會深度整合不少健康追蹤的相關技術,此外本次Pixel Watch還獲得三星在心率、睡眠偵測上的幫助,然而實際的完整特色還是要等到之後的專屬發表會才能知曉。 倘若覺得Pixel Watch的外觀實在不是你的菜,沒關係,Google也正是確定了Watch OS 3將會在今年來到Samsung、Fossil、Montblanc等手錶品牌上,官方估算接下來一年搭載Watch OS 3的手錶數量將會是去年的3倍,同時遲到很久的Google語音助理也要終於要來到手錶上,整體的應用生態也會變得更為豐富。 另一個同樣也只是點到為止產品還有Pixel 7、7 Pro…的外型,整體外觀與Pixel 6接近,同樣是相當有辨識度緞帶後蓋設計,Pixel 7依然是廣角+超廣角組合、7 Pro還會再加入潛望式鏡頭,只是原本凸出的部分從原本的玻璃材質換成了與邊框的一體成形的回收鋁材質,主鏡頭和超廣角被用同一片保護玻璃圈在一起,基本與先前爆料出來的外觀完全吻合,至於實際詳細內容要必須等到秋季發表會才會公開。 再來就是已經許久未見的Google AR眼鏡和平板意外的重返了大會上!消失快10年的 AR眼睛在現今通訊和處理器運算技術都獲得大幅改善的情況下,Google決定重新啟動這個項目,不過這部分還只是單純的概念,官方只有放出一個簡單預告片,強調AR眼鏡的其中一個主軸項目將會用於即時翻譯。 至於同樣也是好久不見的平板,它也將會屬於Pixel家族的一員,也會用上Tensor處理器,其主要目的是要用於探索和研發大螢幕裝置的應用程式開發,畢竟Android 13都已經搞出了專為大螢幕設計的Android 13L了,不做個平板來示範一下好像也說不過去。 Google在大會上承諾,他們將會為大螢幕裝置重製20多個應用程式介面,讓其能更好的適應大螢幕裝置的操作,除此之外Facebook、TikTok 以及 Zoom 等第三方程式也將優化體驗,期望這一次由Google親自出手能夠改上Android平板在操作上不盡人意的缺憾。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Intel Vision 2022大會登場、首波推比HK版處理器還要更快的全新Alder Lake-HX版筆電處理器
Intel 12代處理器除了效能飛躍之外,還創造了好幾種新的變種型號,像是比Core i9-12900K還要更快的Core i9-12900KS,又或是在筆電上多出來的Alder Lake-P系列處理器等等,而緊接著在10號晚間舉辦的Vision 2022大會上,Intel再替筆電處理器加入了比Alder Lake-HK系列更高階的Alder Lake-HX系列。 不同於HK系列僅有Core i9的款式,Alder Lake-HX的產品將會完整Core i9、Core i7、Core i5家族,在規格上HX版本很像是將原本桌機版的處理器完整下放,像是Core i9-12900HX的P-Core核心數量就從HK版的6C/12T變成了8C/16T。 不過官方為了讓處理器能夠適應筆電的有限空間,還是有做出一些修改,例如把晶片的厚度從桌機版本4.4mm降為2.0mm,同時在功耗上做出比較多的限制,讓HX處理器不至於吃到動輒200W以上的電力,但基礎功耗還是來到55W,最大功耗更是上看到157W,對比Core i9-12900HK的45W和115W,發電和耗熱儼然變得更為嚴峻。 此外在擴充性上,HX處理器也幾乎是比照桌機版本,能夠支援最高16條的PCIe 5.0、20條的PCIe 4.0、12條的PCIe 3.0通道,允許筆電裝下最多4條SSD。也支援最高128GB的DDR5或ECC DDR5記憶體。另對Intel Speed Optimize和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進行更新,讓玩家將能夠對E-Core小核心進行超頻! Intel表示Core i9-12900HX的效能將能夠大幅度超越AMD的Ryzen 9 6900HX、蘋果的M1 MAX,例如從展示的數據圖表來看,Core i9-12900HX的多核效能比AMD要高出約64%;在3D創作程式Blender中,Core i9-12900HX可以比M1 MAX省下近90%的運算時間。 另外,Intel特別強調12代處理器在多功方面的優勢,官方已Unreal Engine 5 + Blender的同步工作流程作為示範,Core i9-12900HX在Unreal Engine 5進行材質與貼圖渲染的速度比Core i9-11980HK快上4倍,且Blender中進行的3D模型渲染也要再快上1.7倍。 目前Intel已經處理器發貨給各家下游廠商,加上COMPUTEX 2022也將在月底登場,相信玩家們應該很快就會知道有關新一代筆電產品的進一步資訊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RTX 3080版本的貓頭鷹顯卡?!ASUSxNoctua RTX 3080曝光
御三家ASUS近年來與知名散熱大廠Noctua聯名合作推出了不少產品,如用上Noctua風扇的ROG RYUJIN II一體式水冷,又或者是先前開箱的,那充滿魔幻的貓頭鷹雙眼設計,還有那誇張厚度以及全速運轉依舊能維持絕佳的寧靜表現,讓小編還是相當印象深刻。 不過畢竟它本體依舊只是張RTX 3070,效能上要對應4K以上在一些AAA大作上可能會稍顯不足,即便預算無上限想組兩張,RTX 3070也不支援SLI(那厚度就算支援應該也是裝不了橋接器,而且主機板大概也塞不下XD!),以至於這類高階玩家無法感受到貓頭鷹的魅力,稍顯可惜。 而或許是評價不錯的關係,ASUS似乎聽到了高階玩家們的心聲,近期傳出ASUS將推出RTX 3080版本的貓頭鷹顯卡,外媒VideoCardz也曝光了外觀、規格資訊。 從外觀上來看,整體設計看似與RTX 3070版本沒甚麼太大差異,應該也是採用兩組Noctua NF-A12x25 120mm PWM風扇,正面看過去還是那充滿魔幻的貓頭鷹雙眼以及招牌性的木質配色塗裝,不過從前端以及背板就能看出散熱鰭片設計為了因應RTX 3080 GPU而有不小的改變,厚度據外媒表示有達到4 slot,沒意外或許跟RTX 3070版本的4.3 slot相同甚至更厚。 根據先前我們開箱ASUS RTX 3070 Noctua的經驗來看,或許這張RTX 3080 Noctua貓頭鷹版本在PCB版、散熱模組上可能與TUF Gaming版相同,除此之外,另一點有趣的地方是,這張ASUS RTX 3080 Noctua是採用10 GB版本的RTX 3080,而並非較新的12 GB,也代表RTX 3080 10 GB依舊有它的市場(畢竟比較親民),加上近期顯卡供貨開始回穩,價格也逐漸恢復正常,這次ASUS RTX 3080 Noctua應該是不會像先前一樣難搶也說不定...吧(笑)。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拒絕承認挖礦割韭菜,NVIDIA遭美國SEC部門開罰550萬美元
持續約2年的缺卡荒在近期總算落幕(暫時?),而這段期間相信各位玩家已經見識過了市場上各種的噁心炒作,但這也讓顯示卡廠商賺得荷包滿滿,不過廠商這種炒短線的行為也引起了有關單位的注意,像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便對兩大顯卡晶片廠之一的NVIDIA進行開罰。 根據SEC的調查,NVIDIA在2017年,也就是早在RTX 30系列推出之前,就已經知道挖礦對於顯示卡的需求提高,卡片將會熱賣並使公司的收益激增,但公司並沒有據實向股東們報告亮眼的財報背後是由挖礦所衍伸的相關亂象所致。 Today we announced settled charges against NVIDIA Corporation for inadequate disclosures concerning the impact of cryptomining on the company’s gaming business. For mor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Gov) May 6, 2022 ▲美國SEC對NVIDIA進行了裁罰。 由於NVIDIA未明確交代收益增長的背後原因,SEC祭出了550萬美元(約1.54億台幣)的裁罰,對此NVIDIA拒絕承認他們有刻意隱瞞財務收入,但還是默默的上繳罰款(哈),外媒推測原因可能是要阻止SEC繼續更深入的調查,以避免面臨更為嚴厲的制裁,所以上演了「我沒錯,但我服從判決」的矛盾行為。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業界新聞
-
芬-安全企業版發佈全新品牌WithSecure 並以「唯思安全」為品牌中文命名,WithSecure象徵「Co-security協同安全」的理念,共創可信賴的數位安全社會
全球頂尖的防毒品牌「F-Secure芬-安全」發佈企業版全新品牌名字──「WithSecure」,承襲前身芬-安全三十多年來務實的研究和技術,並以四大核心精神為目標:「Outcome-based security重視安全成果」、「Proven expertise豐富專業知識」、「Instinctive technology直覺技術」、「Co-security approach協同安全」。「WithSecure™」中的「With」代表更加重視「Co-security協同安全」理念,展現數位時代的新工作思維──抵禦網路安全威脅,團結合作更勝獨自面對,並專注與合作夥伴及企業用戶的協同作業關係,共創可信賴的數位安全社會。 「WithSecure」首席執行長Juhani Hintikka強調:「網路的複雜性正在給資訊安全帶來巨大的問題,但通過共同努力,我們可以遏止資訊安全被駭客當作控制的手段。『WithSecure』將提供適合工作環境的產品與服務,任何信任『WithSecure』的人都不會因網路攻擊而遭受嚴重損失,我們的新名字就是我們的承諾!」首席行銷總監Ari Vänttinen也表示:「在網路安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的世界中,Co-security協同安全能夠建立和維持數位社會中的信任。『WithSecure』的核心理念在於做每一件事都立基於『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其中『良好』意味著,值得信賴、誠實、知識淵博,並始終將夥伴關係視為第一優先!」 台灣總代理湛揚科技總經理史脉蒂表示:「很高興『WithSecure』在台正式上市,湛揚科技偕同原廠以『唯思安全』為品牌的中文命名,『唯思』結合『With』的發音及字義,代表『唯一思考您的資訊安全,將您的資安放在第一優先』,亦象徵『WithSecure™ 唯思安全』與合作夥伴及客戶永遠站在一起,全力支援合作夥伴及客戶的品牌精神。期許新品牌的上市開啟『WithSecure™ 唯思安全』在台灣市場提升企業安全防護能力的新里程碑!」原芬-安全品牌仍繼續營運並持續專注個人及家庭用戶安全產品的創新。而原芬-安全企業版用戶不因新品牌上市而影響任何權益及現有服務。
-
華碩生日慶!購機登錄抽電動自行車 壽星VIP點數三倍送!
歡慶華碩生日與台中首家旗艦店開幕!5月早鳥特惠ASUS VIP會員註冊產品點數翻倍送,6月前全通路購機登錄最高送3000元電子禮券,另有「蜘蛛人禮盒+1,000元電子禮券」、「Zenbook x 興波咖啡 聯名手沖咖啡組」、「ROG Flow側背包+Cerberus耳機」、「Cerberus耳機+XBOX無線控制器」等多項指定購機禮;登錄再抽捷安特FAST SR E+電動自行車(價值NT$75,800);活動期間於華碩台中NOVA旗艦店購機再抽ROG騎士包(價值NT$4,990)。 「ROG護照」會員權益新登場!包括:一、註冊ROG產品,禮享回饋點數雙倍送,如於生日當月持有ASUS VIP金卡與ROG護照會員,註冊ROG產品共享三倍禮享回饋點數;二、優先參與ROG熱門活動,如年度ROG VIP DAY中與代言人及電競實況主零距離接觸,組隊嗨玩遊戲;三、不定時專屬遊戲虛寶及遊戲平台折扣,讓電競玩家盡享榮耀。 華碩生日慶詳情請參考:https://twasus.site/pr220520 ASUS VIP會員與ROG護照權益:https://twasus.site/pr22052002 ASUS台中NOVA旗艦店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21:30 地址:台中市西區英才路508號123室 電話:04-2329-3495
-
《崩壞3rd》歡慶五週年 紀念展「憶想樂園」盛大開幕
《崩壞3rd》繁中服迎來五週年,為了感謝各位艦長的支持和厚愛,於台北舉辦了《崩壞3rd》原畫展 「憶想樂園」,邀請艦長們到現場一同歡度週年。 除此之外,遊戲內也將展開一系列慶典活動,全新S級角色登場,參與主線活動可獲得豐富獎勵;「初夏樂遊會」週年活動開啟,登入遊戲完成對應任務領取好康福利。 《崩壞3rd》原畫展 「憶想樂園」活動詳情 本次展覽中,將展出《崩壞3rd》本作的官方CG、插畫及宣傳圖等美術作品,官方周邊系列,總展出作品超過300件,以實體展出的方式向玩家們傳達《崩壞3rd》這款作品極具魅力的美術表現力和精彩絕倫的世界觀。 場館地址: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7B館 100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線上預約抽票時間: Round 1: 5/13 10:00-5/15 23:59 Round 2: 5/20 10:00-5/22 23:59 線下展覽開放時間: Round 1: 5/20-5/26 Round 2: 5/27-6/3 *由於不可抗力因素(包括但不限於COVID-19)的影響,本次展覽活動可能會取消、推遲或更改活動內容。請提前於本活動官網、《崩壞3rd》的官方社群查看最新的活動資訊。 五週年版本「深罪長歌」上線 全新S級角色登場 《崩壞3rd》將於5月19日改版V5.7&五週年版本「深罪長歌」,全新阿波尼亞S級角色「戒律·深罪之檻」、伊甸SP角色「黃金·璀耀之歌」登場!更為廣闊的開放世界「永世樂土」即將開放,參與主線活動,即可獲得「燃夜之炬」聖痕自選箱、「黃金·璀耀之歌」角色碎片、水晶等獎勵! 週年活動「初夏樂遊會」清涼開幕! 補給卡、紀念聖痕「芽衣 · 表演(上)」等豐富獎勵等你來拿!現在登入遊戲即可獲取精準補給卡×12、「黃金·璀耀之歌」記憶碎片×5!5.7版本更新後,參與初夏樂遊會系列登入活動即可獲取精準補給卡×10、SP補給卡×10,還有五週年勳章!初夏樂遊會期間,完成對應任務即可獲得紀念聖痕「芽衣 · 表演(上)」,「巴洛克劇聖」聖痕自選箱×1、各類樂園自選禮盒等豐富獎勵!
-
由Paradox呈獻的究極生存模擬遊戲『Surviving the Aftermath』決定於2022年7月28日(四)發售
世雅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延期發售的Paradox 2022年5月日世雅股份有限公司20由Paradox呈獻的究極生存模擬遊戲『Surviving the Aftermath』決定於2022年7月28日(四)發售最新生存模擬遊戲PlayStation®4 Switch™版『Surviving the Aftermath』,已決定於2022年7月28、Nintendo 日(四)發售。本遊戲於宣布延期發售後,進行了以下的調整。・作為新要素,將殖民地外的世界地圖擴大使用,追加了能・追加在遊戲開始時隨機產生的地圖樣式。夠讓玩家長期間持續遊玩的主任務。 ・追加在遊戲開始時隨機產生的地圖樣式。夠讓玩家長期間持續遊玩的主任務。 ・為了讓玩家更沉浸於遊戲中的世界,除了追加全新影片之外,部分設計也提升了品質。 ・為了使遊戲更易於遊玩,將遊戲內容進行了調整與改良,文字等也進行了調整。 包含以上所述之內容,總共對100處以上的遊戲內容進行了調整與改良,大部提升遊戲品質。 因延期發售而造成許多期待遊玩本遊戲的玩家們產生困擾,在此再次致上最大的歉意。 本次再度決定遊戲發售日為2022年7月28日(四),並且在延期發售的期間內針對遊戲品質進行打磨,衷心希望今後各位玩家們也能繼續支持。 『Surviving the Aftermath 』開發者寄語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tIMGbM6Nk 『Surviving the Aftermath』預告影片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pUzeGUNLE
-
英特爾做出關鍵性投資,推動資料中心的永續性,全新7億美元巨型實驗室,以及業界首款Open IP浸沒式液體冷卻完整解決方案,致力於創新節能解決方案
英特爾於今日宣布兩項新投資案,持續努力創造更具永續性的資料中心技術解決方案。首先,英特爾公布超過7億美元的投資計劃,用來建立一個佔地20萬平方英尺、具備最先進研究和開發技術的巨型實驗室,重心擺在創新資料中心技術,以及解決加熱、冷卻與用水等領域的問題。此外,英特爾還推出科技產業首款Open IP浸沒式液體冷卻完整解決方案和參考設計。隨著該方案已在台灣完成初步設計概念驗證,英特爾將簡化和加速全球生態系導入浸沒式液體冷卻解決方案。 「從今天的宣布,可以看出英特爾對於全球合作夥伴關係的貢獻。資料中心與其設計的未來,將仰賴創新與永續性技術的實踐。我為英特爾日以繼夜協助實現永續性未來的努力,而感到自豪。」 - Sandra L. Rivera,英特爾執行副總裁暨資料中心和AI事業群總經理 這兩項投資代表英特爾努力不懈地整合科技生態系,以解決迫在眉睫的全球環境議題。 這個全新的巨型實驗室,將專注於浸沒式冷卻、水資源利用效率,以及熱回收與再利用等領域。該實驗室將在今年於美國奧勒岡州希爾斯伯勒Jones Farm園區開始建造,預計2023年底落成。此外,該實驗室將全力推動英特爾資料中心的各項產品的認證、測試,包含Intel® Xeon®、Intel® Optane™、網路介面和交換器設備、Intel® Agilex™ FPGA、Xe架構、Habana加速器以及正在開發中的未來產品。該實驗室也會舉行先進技術展示,讓客戶和合作夥伴能夠在實驗室中觀察與測試英特爾產品在資料中心環境的表現,以便加速新技術在整個生態系當中的應用。 業界首款Open IP資料中心浸沒式液體冷卻解決方案和參考設計,是一項開放、易於部署且輕鬆擴充的完整冷卻解決方案。它讓合作夥伴能夠因應資料中心功率密度持續上升的趨勢,加速導入英特爾解決方案,強化營運效率。初步的解決方案和概念驗證,將由台灣英特爾和整個台灣生態系一同攜手,分階段合作完成,並計畫拓展至全球市場。英特爾將繼續與生態系夥伴合作,開發和驗證相關解決方案。 資料中心佔據了全世界1%的電力需求和0.3%的碳排放量1。藉由投資標準化冷卻技術和未來的創新研發,英特爾承諾讓解決方案更為永續。研究顯示與傳統資料中心相比,具備能源再利用的浸沒式冷卻技術,能夠將碳排量降低45% 2。 這些努力建立在英特爾先前宣布,與客戶和產業夥伴合作的承諾,創造更多的永續技術解決方案。這些新興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有能力從本質上改變資料中心的建造與營運方式。
-
高速剽悍 超群出眾 SP廣穎電通推出PCIe Gen 4x4 NVMe介面M.2固態硬碟-UD90
全球記憶儲存領導品牌SP廣穎電通推出PCIe Gen 4x4 NVMe介面-UD90 M.2 2280固態硬碟。UD90 M.2 2280固態硬碟,採PCIe Gen 4x4高速介面,使用最新3D NAND Flash技術,除具備更快的傳輸速度與讀寫效能,也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成本選擇。成為PC DIY組裝達人、遊戲玩家、影音編輯工作者的首選升級方案。 UD90 M.2 2280固態硬碟是你更經濟且有效率的選擇!採PCIe Gen 4x4最新極速介面,與3D快閃記憶體,提供超高速傳輸效能,讀寫速度分別最高可達每秒4,800MB及4,200MB,與前一代PCIe 3.0相比,傳輸速度提升2倍,隨插即用,效能穩定可靠。 符合NVMe 1.4協議標準,NVMe能帶來更高的性能、及更低的延遲,徹底展現SSD極致效能;支援主機記憶體緩衝區(HMB, Host Memory Buffer, HMB)架構以提高滿意的運算及隨機讀寫效能,專為內容創作者而設計,輕鬆處理多任務工作。 為了進一步增強其多任務處理能力,UD90 PCIe Gen 4.0,頻寬與傳輸速率分別為64GB/s與16GT/s,每通道提供 2GB/s的頻寬,相較於PCIe 3.0,提供兩倍快的頻寬和傳輸速率,使用者可以更短的時間進行文件下載並處理多樣工作。 採用SLC快取演算技術,運用特別的分層快取架構來提升SSD的速度表現,可大幅提升寫入速度、有效延長使用壽命。並擁LDPC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低密度奇偶檢查碼)錯誤校正機制,可提升資料儲存與傳輸的可靠性。 支援點對點資料防護(E2E Data Protection),另內建RAID engine資料保護機制,有效確保資料存取的可靠性,維持傳輸數據的完整性及保持系統長效穩定。 更多產品資訊,請查詢SP廣穎電通官方網站:www.silicon-power.com。 •採PCIe Gen4x4介面,提供高達每秒4,800MB及4,200MB的極致讀寫性能 •符合NVMe 1.4協議標準,擁高性能、低延遲;並支援Host Memory Buffer (HMB),以提高滿意的隨機讀寫效能 •使用最新3D NAND Flash技術,具備更快的傳輸速度與讀寫效能 •提供最高達1TB共三種存儲容量選擇 •採用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低密度奇偶檢查碼)錯誤校正機制,可確保資料傳輸的正確性及資料存取的可靠性 •支援SLC Caching,可提高滿意的循序讀寫及隨機讀寫效能 •內建RAID engine資料保護機制,有效確保資料存取的可靠性 •具備點對點資料防護(E2E Data Protection) •符合M.2 2280介面規格的輕巧外觀及無外殼設計,無論是Ultrabook超薄筆電、筆記型電腦或桌上型電腦皆可適用 •容量:250GB, 500GB, 1TB •尺寸:22.0mm x 80.0mm x 3.5mm •重量:8g •讀取速度(最高):up to 4,800 MB/s* •寫入速度 (最高): up to 4,200 MB/s* •傳輸介面:PCIe Gen 4x4 •防震:1500G/0.5ms •MTBF:1,500,000 小時 •操作溫度:0°C - 70°C •認證:CE/FCC/UKCA/BSMI/Green dot/WEEE/RoHS/KC •保固:5年有限保固 •系統需求:具備M.2接孔並支援PCIe介面的電腦,以及作業系統-Windows 8.1以上 *備註: 讀寫速度會因系統效能(如硬體、軟體、介面模式等)及容量而有所不同。
-
《The Sims 4》將在 5 月 26 日推出《月色潮流套件包》和《小小露營家套件包》
美商藝電及 Maxis 於今日宣布《The Sims 4:月色潮流套件包》與《The Sims 4:小小露營家套件包》即將在 5 月 26 日於 PC 與 Mac 的 Origin 及 Steam 平台、PlayStation 4、PlayStation 5、Xbox Series X|S 與 Xbox One 上推出。 模擬市民玩家能在這個季度掌握漫漫長夜時光,因為全新內容鼓勵玩家們在太陽下山後探索樂趣,成為更加風趣的嶄新自我。 在《The Sims 4:月色潮流套件包》的幫助下,模擬市民玩家可以探索新穎風格,盛裝打扮前往愛之城度過難忘的夜晚!這些全新造型是受到巴黎創作者 Paola Locatelli 和當今青春時尚的啟發,適合模擬市民在城鎮夜晚經歷的所有體驗。 玩家能沉醉於各種約會首選的全新服裝顏色、飄逸設計和現代風格,也能用自己的絕代風華讓別人心碎。這個不限時的收藏組合將會幫助模擬市民玩家從經典巴黎風格中汲取靈感,建立起自己的現代個人時尚品味。玩家能透過永不退流行的時尚單品替模擬市民製造火花(即使愛情無法持續也一樣),合身洋裝、飄逸上衣和俐落外套全都能做出好看的搭配,或者換上運動鞋走休閒娛樂風,還可以配戴絲綢和閃亮飾品奔赴浪漫約會。 《The Sims 4 小小露營家套件包》鼓勵模擬市民們善用舒適精巧的後院露營裝備,自由探索並享受美好的戶外生活。此收藏組合提供全家一同發揮創意,徹夜玩耍所需的一切物品,模擬市民們能待在自製的毯子堡壘中,進行安全的戶外遊戲! 孩子們將利用各種可愛傢俱、有趣的露營裝備與玩具,一舉接管家中後院!在萬千燈串的光芒下,和大腳怪填充娃娃夥伴一起烤棉花糖,營造終生難忘的童年回憶。除此之外,孩子們還能透過自製美術作品和玩具大展身手,創造以汽車或火箭飛船為型的毯子堡壘,甚至操作由床單和其他家居用品製成的戶外投影儀,以繼續享受樂趣。
-
《戰地風雲 2042》4.1 更新帶來全面戰爭輪替更新、平衡調整以及更多內容
DICE 的開發團隊於今日釋出《戰地風雲 2042》4.1 更新,內容著重在提供進一步的修正與遊戲品質改善,並更新全面戰爭輪替,同時也實裝了部分武器與專家的平衡調整。本次更新是團隊承諾的延續,開發團隊承諾過會聆聽社群的意見回饋,努力實現玩家熟悉且熱愛的《戰地風雲》體驗。 在我們的更新計畫中,接下來是暫定於六月上旬推出的「第一季」更新。往後公開更多新內容時,我們會再為您帶來最新消息。
-
全面升級!MailGates 6.0 高效抵禦社交工程、BEC、APT 攻擊守護企業資安
網路犯罪猖獗,無論是對企業或是對個人而言,可說是危機四伏。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FBI,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2021 年網路犯罪調查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來,平均每年會接獲 552,000 件投訴,且無論是投訴次數或是損失金額皆呈現連年成長。僅於去年一年,受害者的損失金額就達到 69 億美元。而在犯罪類型上,又以網路釣魚的受害者數量最多,商務電子郵件詐騙(BEC, Business Email Compromise)則位居損失總金額首位。隨著網路攻擊技術不斷推陳出新,Openfind MailGates 郵件防護系統 6.0 最新版本提供許多全新的進階威脅防護機制,可抵禦各種郵件攻擊。 為了守護企業資安,Openfind MailGates 結合全球反垃圾郵件引擎、進階防毒引擎、動態沙箱分析、惡意 URL 過濾引擎及信件詐騙智慧分析引擎,整合台灣在地威脅情資,提供多層次防護;符合 Gartner SEG 標準的郵件安全閘道,為企業解決惱人的垃圾郵件困擾,並可防範進階惡意程式、勒索軟體攻擊、零時差(Zero-Day)攻擊、社交工程攻擊(Social Engineering)、魚叉式攻擊(Spear Phishing)以及商務電子郵件詐騙,確保企業電子郵件安全。特別是在越來越多企業採用雲端架構的趨勢之下,MailGates 也能因應中大型客戶需求與預算,在合併建置的情況下保有不同網域有各自的過濾規則之彈性。 網擎資訊產品經理張峰銘指出:「MailGates 6.0 針對企業最常遭受到的網路攻擊進行了更有效的阻攔。對於釣魚信件的社交工程攻擊,除了整合 Cyren RPD(Recurrent Pattern Detection)技術、增加比對 Google Web Risk API 情資,還能透過雲端沙箱分析郵件中的 URL 下載檔案是否有安全疑慮。而在 BEC 郵件詐騙方面,結合 MailCloud 郵件詐騙防護中心情資與模糊比對技術,強化防護精準度。」「除此之外,在 MailGats 6.0 中,網擎資訊也基於 CXMail(Context Mail)技術使用機器學習模型,以及 Sophos 威脅分析平台,剖析惡意程式行為,為企業做好 APT 攻擊防護」張經理表示。 面對各式網路威脅,不僅要讓員工平時建立完整的資安觀念,網擎資訊也建議企業採用高強度、能即時更新各種威脅資訊,以阻絕各式各樣攻擊的防護工具。Openfind MailGates 郵件防護系統高效穩定,能滿足政府單位、電子製造公司、教育市場等眾多產業郵件管理實用需求,獲得廣大好評的同時,也持續致力於精進各項郵件資訊防護功能,打造最安全、順暢、可靠之郵件收發管道,守護客戶資訊安全。
-
Adobe Fresco導入液化及魔術棒等功能,為使用者增添更豐富的創作表現方式
自 2019 年上市以來,Adobe Fresco 不斷為用戶帶來嶄新的功能與體驗,增添了100 多項新功能,讓作圖、繪畫和藝術創作變得輕鬆方便。在此近三年的期間,Adobe Fresco 社群共繪製了 180 億種筆刷筆畫、建立了逾 2 億個創作專案。如今,不論是 iPhone、iPad 或 Windows 用戶,均可使用數百種筆刷、無數圖層和強大的工具發揮靈感進行創作。 Fresco 每月皆會推出的強大新功能和工具,其中最受用戶喜愛的功能包括: • 參考圖層:參考圖層可區隔線條作品圖層與填色圖層。只要將您的線條作品指定為參考圖層,然後選擇另一個欲創作的圖層,填色工具將自動根據您參考圖層的內容進行創作。 • 最近使用的筆刷:若用戶要回憶數月前開始繪畫創作時所使用的筆刷可能大有難度。最近使用的筆刷功能能夠協助追蹤用戶在創作檔案中使用過的所有筆刷,以便再次輕鬆選用。 • 透視格點擷取:透視格點擷取運用Adobe Sensei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從匯入的影像、圖層或整份文件中自動建立透視格點,讓用戶進行創作時能夠更輕鬆的檢視作品。 • 漫畫向量筆刷:漫畫向量筆刷功能旨在讓用戶能比以往更輕鬆地透過 Fresco 創作漫畫作品。其中包括了能準確地畫出各種角色主線條,讓人物活靈活現的G-Pen、用來修飾小型人物的細部細節,如頭髮和臉部特徵的製圖筆和有助於用戶繪製更均勻的框架線和背景的繪圖筆。 而於本月的 Fresco 3.6 版本中,為對用戶使用 Fresco 的體驗增加助益,也新增了兩種強大的新功能: • 魔術棒:魔術棒工具可協助用戶快速選擇作品其中一區並進行動態微調,而此微調可特別聚焦特定的作品範圍。 • 使用液化工具針對作品進行細微或大幅的調整:用戶現可使用 Photoshop 中常見的液化工具在Fresco 上推、拉、扭轉、縮攏或膨脹特定區域。 過去幾年繪畫儼然已成為許多新用戶心目中的首要休閒活動,Fresco也持續處於不斷改進和成長的歷程道路上,免費為用戶提供耳目一新的體驗。而隨著尋求新創作方式的人日益增加,為確保能更符合高階用戶的期待,功能更有深度且豐富、方便且易使用,Fresco也推出了付費版本,任何想使用高階形狀、筆刷等功能的用戶。
-
Supermicro - COMPUTEX CEO 主題演講,Supermicro 執行長將分享專為雲端、AI、5G/邊緣及企業應用領域設計的創新系統技術與儲存解決方案
外貿協會今日宣布邀請 Supermicro 總裁暨執行長 Charles Liang(梁見後)將於 2022 年 5 月 25 日 COMPUTEX 2022 CEO Keynote 線上發表主題演講,介紹支援各動態市場的最新技術和創新系統設計。本主題演講邀請到 NVIDIA 全球合作夥伴關係部門副總裁 Kevin Connors,探討 NVIDIA 與 Supermicro 共同為企業級的 AI 應用開發從資料中心到邊緣的先進解決方案;以及邀請到 Intel 院士暨 IT 技術長 - Shesha Krishnapura 來分享 Intel 與 Supermicro 如何在設計或升級資料中心時,致力以最大幅度降低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此外,Supermicro 也將參加 COMPUTEX 線上展覽,展品包括支援第 3 代Intel® Xeon® 可擴充處理器、第 3 代 AMD EPYC™ 處理器以及已獲 NVIDIA 認證之最新系統(NVIDIA-Certified Systems™)。 活動時間:2022 年 5 月 25 日(三)下午 2:00 活動地點:COMPUTEX YouTube 活動時間:2022 年 5 月 24 日 上午 10:00 至 6 月 6 日下午 10:00 有關活動細節,請參見 Supermicro 網站:www.supermicro.com/COMPUTEX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2)將於今年 5 月 24 日至 27 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 1 館盛大舉辦,線上展 DigitalGO 於 5 月 24 日至 6 月 6 日同步展開,展覽期間外貿協會舉辦廣受專業人士歡迎的 COMPUTEX CEO Keynotes & Forum,邀請全球產業巨擘共同探討疫後新策略。 COMPUTEX CEO Keynotes & Forum 報名連結:https://events.computextaipei.com.tw/
-
《飛輪冠軍》將於 5 月 25 日推出並展開精彩的首季競賽,3 對 3 免費運動遊戲即將登場!
Ubisoft 今日宣布,《飛輪冠軍》將於 2022 年 5 月 25 日推出。這款免費遊玩的小隊 PvP 運動遊戲將可在 Xbox One、PlayStation® 4、Xbox Series X | S、PlayStation® 5(透過向下相容功能)以及 Windows PC(Ubisoft Store)平台上跨平台遊玩。 《飛輪冠軍》新手速成教學影片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6ExGIyFCJ8 在《飛輪冠軍》中,玩家們將組成兩支三人小隊互相競爭,目標是把球扔進球門並先得到 5 分。更重要的一點是:只要你的小隊一直拿著球,在橢圓競技場上跑的圈數越多,得到的分數就越多。沿著競技場的牆壁加速前進,善用多種攻勢,與你的隊友密切合作,好擊敗對手獲得勝利,奔向榮耀。 《飛輪冠軍》電影式預告片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LCo4x4VKE 透過贏得比賽提升排名,會有越來越多的著名體育場和聯賽大門為玩家開啟,最終他們會闖進「菁英冠軍」聯賽。在玩家的旅程中,他們有機會贏得粉絲青睞、發現新地圖,並在有時間限制的遊戲模式中競賽,還可以依照自己認為適合的方式完全自訂他們的冠軍選手。除了眾多可以解鎖的物品外,每一季都可以透過「飛輪通行證」取得專屬的外觀獎勵。 《飛輪冠軍》可讓玩家透過跨平台遊玩配對系統與技巧相近的對手一起遊玩,或是與好友同樂。為了讓玩家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繼續追求榮耀,《飛輪冠軍》在所有支援的平台上皆提供跨平台進度機制。另外,作為社交中心的滑輪公園,可以讓玩家們相約進行練習,或是一起享受一些迷你遊戲。
賣場情報
-
開春要來搶紅包、2022春季電腦組裝升級建議指南
年節假期結束,是不是在思考該如何處理手中還沒花完的年終、又或是家中的孩子們已經吵著要用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來升級電腦了呢?今年春季鼓勵玩家們換機升級的理由可真不少,像是新系統Windows 11的規格限制、Intel第12代處理器效能大幅提升,還順帶開啟了DDR5記憶體世代的話題等。 此外,顯示卡的缺卡黑洞在AMD、NVIDIA兩廠的不懈努力下,部分型號在購買規定上也開始出現鬆綁,不再強迫一定要搭機,但同時SSD顆粒因為工廠意外、國際局勢不穩等因素,價格已經在蠢蠢欲動了,究竟自己的主機只需微幅升級就好,還是整組汰換更划算?以下小編一一為各位分析處理器、記憶體、顯示卡等周邊零件購買建議,幫助大家在預算的掌握上有更多的參考。 AMD和Intel這兩大處理器廠在現階段的產品策略上完全不同,前者AMD展現出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短期內沒有大規模的新品上市計畫,並以較低廉的升級成本來持續吸引玩家。 後者Intel則是在感受到市場壓力之後,努力地想要絕地反攻,第12代處理器的強大效能確實讓人眼睛一亮,即便購買時需要額外搭配專屬的600晶片組主機板稍微墊高了入手難度,依然在市場獲得相當正面的回饋和收穫。 處理器的升級上,AMD因為產品研發時間進度與策略操作等關係,下一代的Ryzen 7000系列處理器預計要到今年下半年才會推出,也不打算像當年的Ryzen 3000一樣額外推出Ryzen 5000XT系列來撐場面,讓產品主力依然是已經開賣超過一年的Ryzen 5000X和5000G系列。 Ryzen 5000系列在推出的時候官方就決定採取相容性至上的策略,處理器維持自Ryzen 1000以來的AM4腳位,同時在處理器推出之際,官方也沒有額外推出的新的主機板晶片組,而是讓現有500(X570、B550)、400(X470、B450)主機板可以只要在更新BIOS之後就可以直接沿用。 其中400晶片組是在2018年伴隨著Ryzen 2000系列處理器推出的,意味著玩家如果是在這之後組裝新電腦的話,將有非常的高機率只需要單純更換處理器,完全不需要購買的新的主機板! 更別說AMD在過年前夕調降了大多數Ryzen 5000系列產品的價格,幅度從數百元到5,000元不等,讓玩家可以再省一波入手成本,也讓這個賣了一年多的產品系列至今依然還是香氣四溢。 此外,高階處理器的發熱較低也是Ryzen 5000系列的一大優勢,不同於Intel高階型號就算用上360mm尺寸的水冷也只是勉強壓制,反觀AMD就算是最高階Ryzen 9 5950X也只需要280mm的水冷就綽綽有餘,一些品質較好款式甚至還能換成240mm的版本,更小尺寸的散熱器優勢不僅直接反應在入手的價格上,組裝上也相對的比較不挑機殼,也降低東西買回家後才發現機殼不相容的尷尬情況。 然而在處理器的選擇上需要注意,AMD的Ryzen 5000X系列處理器全部都沒有內顯功能,代表玩家在顯示輸出上還是需要依賴獨立顯卡才行;至於Ryzen 5000G系列雖然擁有內顯,可以不依靠外接顯卡,但此系列處理器繼承著AMD「有內顯必閹割」的壞毛病(笑),造成處理器缺乏對PCIe 4.0通道的支援能力,玩家如果需要連同SSD都一同更換的話,這點需要多加注意。 至於完全沒有急著升級玩家,AMD在CES 2022展上有另外公開一顆Ryzen 7 5800X3D,並確定會是最後一顆使用AM4腳位的產品,下一代Ryzen 7000將會換成全新的AM5腳位,代表多年的向下相容優惠也注定將要畫下句點。 Ryzen 7 5800X3D屬於Ryzen 7 5800X的改版,但AMD利用3D V-Cache技術,在處理器上面額外疊了一層64MB的L3快取,加上處理器原有的32MB快取,讓整顆處理器的容量來到驚人的96MB!官方表示其效能將能直接比肩對手的Core i9-12900K。但目前官方只有預計會在今年春季上市,實際日期和價格都還是未知數,如果最近就打算升級或組裝的朋友可以先跳過不用等待。 在經歷過長年的14nm+++製程後,第12代處理器終於更新了製造技術,換上了Intel 7製程(10nm),搭配大核心P-Core加小核心E-Core的雙架構設計,讓處理器整體性能不論是單核心還是多核心都有著相當顯著的成長,而且在效能之外,通道的支援性也大幅度的增長,成為首款支援DDR5記憶體和PCIe 5.0通道的處理器系列,玩家也終於能在主機板上同時插入2條以上的PCIe 4.0 M.2 SSD(11代僅能插入1條)。 新增功能之餘,Intel處理器品項眾多的傳統在12代處理器上也依然得到保留,整體的命名規則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同樣維持著Core i5、i7、i9的方式來劃分產品等級,並可以依靠尾端的英文字母來判別核心的功能設計:沒有任何字母的代表基本款,如Core i5-12400;K代表解鎖最高頻率上限,可供超頻挑戰,如Core i9-12900K;F則是取消內顯功能,顯示輸出必須依靠額外的獨立顯卡,例如Core i7-12700F、Core i9-12900KF。 比較特別的是,Intel還有額外推出一個Core i9-12900KS,它同樣解鎖最了頻率上限,但晶片的體質更好,讓它有著更高的預設基礎頻率,只是KS僅提供OEM廠商,一般玩家是無緣在正規通路上買到就是了… 需要注意的是,Intel這一次在核心上的刀法花樣玩得比較多,並非所有的12代處理器在核心的設計上都有配備E-Core小核心,如Core i5-12400、12600就只有配置P-Core大核心,因為缺乏小核心輔助和分攤工作內容,在像是一邊遊戲一邊直播的多程式同步運作的場合,或是講究多核心應用的創作上會比較吃虧,這點玩家需要慎思是否要多加預算購買有E-Core的型號版本。 然而挑選適合的核心數量還只開始,主機板在選購上才更讓人看得頭昏眼花!首先12代處理器的插槽設計換成了全新的LGA 1700腳位,與過往的所有處理器型號都不相容,因此升級處理器就必須搭配指定的600晶片組主機版才行,而且還必須格外留意「記憶體」與「PCIe通道」的支援種類。 DDR5記憶體雖然有著比DDR4記憶體還要高出2倍以上頻寬,但在通道與插槽的設計無法互相通用,加上今年廠商也沒有意願推出同時還蓋兩種記憶體插槽的主機板,造成玩家在選購上沒有轉圜餘地,畢竟光是一條最基本的16GB DDR5記憶體就要快4,000元以上。 在型號的判別上,如果產品支援DDR4記憶體的話,產品的完整名稱會有「DDR4」或是「D4」的字樣,反之DDR5版本則不會有任何額外的註記在型號稱呼中,且廠商顧慮到產品等級規劃的關係,多數高階款式的型號也都只有推出DDR5的版本,唯中階以下的系列才會有DDR4的款式可以選購,以一條最基本的16GB DDR5-4800記憶體動輒4,000元起跳的價格來看,為了一張高階主機板的信仰,所需要的代價可真的是不小。 而在PCIe通道的安排上,各家主機板的設計也是相當的混亂,玩家需要特別注意並非所有的主機板都有保留「PCIe 5.0」通道,這點在B660晶片組的產品上最容易發生,玩家如果覺得需要替未來的硬體擴充,特別是顯示卡的方面做出預留和準備的話,還得需要仔細看清楚產品的規格頁面的說明。 除此之外,M.2插槽的通道安排也同樣不能放過的細節,一般來說,多數Z690、B660晶片組的主機板都至少會配備2組走PCIe 4.0x4通道的M.2插槽,能夠完整發揮PCIe 4.0 M.2 SSD的全部傳輸效能,但這是在主機板只有2組插槽的前提,隨著M.2插槽數量的增多,通道的安排也會變得更加混亂,根據小編歷來開箱過的產品,部分產品可能會放入通道數量是PCIe 3.0x4、甚至PCIe3.0x2的M.2插槽,玩家如果是容量大戶的話,還得慎選符合自身容量擴充需求的主機板型號。 最後散熱的部分也是升上12代處理器需要面對的問題,新的LGA 1700腳位必須使用新的散熱器的安裝工具,否則會有散熱器與處理器接觸不均的狀況,將有造成散熱效果低落發生過熱的風險,好在不少散熱器廠商都有推出免費提供安裝工具的服務,玩家不妨可以像原廠客服詢問,說不定能省下一筆開銷。 只不過12代處理器在改進大量功能後,唯獨發熱問題沒有改善,240mm水冷用來壓制Core i5-12600K還不是問題,但上升到Core i7-12700K就已經相當瀕臨極限,換到280mm以上的才比較保險,來到Core i9等級更是一定要用上360mm才勉強算是能夠壓制處理器的「火力」,散熱這塊在Intel平台上基本上就是能用多好就多好,就別想著要在這方面節省開支了。 Intel第12代處理器讓DDR5記憶體的時代正式到來,DDR5記憶體有著更大的時脈、2倍以上的頻寬,功耗也相頓更低,但2條16GB的DDR5記憶體價格接近破萬,如此高昂的價格也不經讓人猶豫再三,好奇實際的體驗是否值得? 小編在過去也有特別為大家進行DDR5與DDR4記憶體在實際體驗上的差異,整體來說,DDR5記憶體多數1080P解析度下的遊戲中有奇效,部分遊戲可以獲得10 FPS以上的效能提升,不過隨著解析度的增加,幅度會逐漸縮小,最終和DDR4記憶體無異。 然而考量到DDR5才剛進入市場,多數的遊戲和相關應用在開發上還是以DDR4的標準在進行打造,缺乏相關的調校和優化都可能是DDR5記憶體無法獲得完整的效能應用,造成整體的效能發揮上無法全面性與DDR4拉開差距的主因之一。 整體而言,以目前DDR5的記憶體在各方面的成熟度來說,其實就連記憶體製造商都還在調適中,試著研究出如何能將記憶體顆粒超頻到更快的速率,隨著未來相關的技術越來越純熟,價格自然也就會開始往下降,因此對於現在打算升級主機的玩家來說可以先不急著入手,依照過往的記憶體歷史周期來看,預計2、3年後DDR5就會漸漸站上主流,等到屆時再來入手,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會顯得更為合適。 在這一年多的缺卡期,NVIDIA和AMD卯起施展刀法,不斷推出一款比一款還要入門的顯示卡,甚至還把原本應該要下架的舊型號產品重新上架,可以說是用盡各種方法想要來補足市場供貨量的缺口。 此外,近期因為比特幣幣值暴跌的關係、烏克蘭局勢因素等,挖礦賺取加密貨幣的熱潮有下降的趨勢,在收入大不以往的狀態下,礦工也就沒有本錢進行瘋狂掃光顯卡,也終於讓通路商的庫存數量有些許的起色。目前AMD的RX 6500 XT和NVIDIA的RTX 2060 6GB/12GB版本已經開放單買了,小編也在這之前的為大家進行了相關比較。 總歸來說,RX 6500 XT的好處在於功耗較低,價格也最便宜,只需要一個6 Pin便能供電,但因為記憶體容量只有4GB的關係,整體表現主要能滿足1080P解析度下中間畫質設定的遊戲體驗,適合用來應付輕度娛樂的需求。另外,需要注意RX 6500 XT本身不支援H.264、H.265等影像編碼,代表這張卡片對影片剪輯的效率提升會非常有限,玩家若想用來讓文書主機有更好的創作效能的話,RX 6500 XT就不是那麼推薦了。 從下架邊緣回歸的RTX 2060除了原有的6GB版本之外,NVIDIA還額外加推了新款的12GB版本,有趣的是,兩者之間是存在「絕對性」的體質差異的,因為12GB版本用的是源自於RTX 2060 SUPER的晶片,擁有更多CUDA計算核心數量,讓12GB版本幾乎在各方面的體驗上都直接超越了RTX 3050! 以效能來看,RTX 2060 12GB是開放單買的卡片中最強的選擇,不過相對價格也最高,單張約1.5萬的售價已經和效能更強的RTX 3060看齊,玩家若是選擇一整套電腦重新組裝的話,在預算許可的狀況下,還是將目光放在RTX 3060或RX 6600XT以上的品項吧! 至於在中高階以上的顯卡方面,「實體通路商」基本都還是組裝限定,但先不要氣餒,玩家不妨到網路賣場碰碰運氣,除了不少人都知道可以在EVGA的官網排隊買卡之外,近期不少知名的網路賣場也開始出現可以直接購買、不綁禮(垃)包(圾)的顯卡產品,當中還不乏頂級的RTX 3080,玩家可以多加留意,時不時的巡邏一下,說不定能有意外的收穫。 SSD在最近一直醞釀漲價,其中一大主因是WD和KIOXIA合作的生產工廠發生儲存顆粒製作受到汙染,必須整批銷毀;其次烏克蘭是全球工業用惰性氣體的主要出產國,其中「氖氣」出產量更是占據全球70%,和俄國之間的戰爭,也造成了半導體在未來生產的上的不穩定性,致使儲存巨頭的美光(Micron)、WD均已經在2月中的時候宣告要調漲顆粒售價,也代表玩家想撿便宜的話,動作可得加快。 在選購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各家廠商開始將主力轉往了PCIe 4.0 M.2 SSD,不少新品和價格戰便因此開打,像是WD_BLACK SN850、Samsung 980 Pro等旗艦級SSD再過去1TB可要動輒7,000元以上,如今約5,500元即可入手,降級幅度接近30%。 同時入門級版本的PCIe 4.0也是蓬勃發展,在同樣容量都是1TB的前提下,玩家已經可以只用不到4,000元的價格買到讀取速度在5,000 MB/s以上的產品!更甚者,透過新一代的控制器,廠商已經能夠在不依賴獨立快取的前提下,打造出讀取速度來到3,600 MB/s的產品,直接超越PCIe 3.0 M.2 SSD的3,500 MB/s的頻寬上限,且3,500元左右的價格也不是特別昂貴,讓無快取的PCIe 4.0 M.2 SSD正漸漸的在取代中高階的PCIe 3.0 M.2 SSD。 當然也並非所有玩家都會為了PCIe 4.0通道更換主機板,所以PCIe 3.0版本的產品依然還是有持續推出一些新品,不過新品的定位幾乎都轉向入門、文書用途,SSD整體的設計結構也多是採無獨立快取的設計,畢竟現在光靠控制器就能滿足3,500 MB/s的頻寬極限了。 然而隨著PCIe 4.0 M.2 SSD產品的價格下跌,PCIe 3.0 M.2 SSD在性價比上的光環已經逐漸消退,現階段讀取速度在3,000 MB/s以上的產品,1TB版本的價格約在3,000元左右,與同樣是無快取版本的PCIe 4.0 M.2 SSD相差無幾了。 為了加大產品之間差異,一些PCIe 3.0 M.2 SSD選擇將TLC顆粒改為QLC的顆粒,好處是價格可以壓得更低,1TB只需要2,500元左右,但耐用性相對從TLC顆粒的600 TBW下降到150 TBW,保固也從5年降為3年,建議只用在系統碟、遊戲碟等較容易用來還原檔案資料的地方上,工作、日常檔案的備份就不是那麼推薦了。 現在顯示卡、處理器的功耗都不小,也讓玩家所需的電源供應器瓦數越來越高,如何能夠長期穩定的工作,最好還保有相應程度的向上擴充彈性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電源供應器的瓦數評估上,比較簡單的做法是將顯示卡和處理器的最大功耗相加後,再追加個150~200W供其他零件使用以及緩衝,例如一張RTX 3080 Ti顯示卡的功耗為350W,Core i9-12900K處理器的瞬間最大功耗則為241W,總計591瓦,因此整台電腦建議至少準備750W~850W以上的電源供應器。 之所以要這樣計算的原因在於,電源供應器所標示的瓦數是「最理想」的狀況,或者說是實際可以從市電引入的最大功率,真正輸出給電腦功率會受到環境、負載程度、使用年限等條件而在電力轉換上發生損耗,故玩家選擇的電源供應器瓦數如果太過剛好的話,主機發生跳電的機率就會非常的高。 也因為電源轉換率決定了一台電源供應器的供電穩定性,但絕大多數的玩家也不太可能有專門的儀器去進行測量,於是乎「80 PLUS」認證就成了一個能夠直觀判斷的轉換效率的基準。 80 PLUS認證保證的電源供應器即使在100%負載狀態下,電源的轉換效率都能達到80%以上,例如一顆500W的電供的最大穩定輸出功率必須達到400W才能通過最基本80 PLUS的認證。 而根據電源供應器的能源轉換效率的優劣,80 PLUS認證由低至高可以分為白牌、銅牌、銀牌、金牌、白金、鈦金,共6個等級,等級越高理論上產品在長期使用後的衰退影響也越輕微,耐久度也會越好,相對的產品保固時間也會更長,像是Seasonic的鈦金認證電源供應器就提供了長達12年的保固,自然地價格也就一分錢一分貨囉。 一般而言,玩家若是以遊戲娛樂取向的需求的話,多數有通過80 PLUS金牌認證都能提供7~10年的保固服務,在價格上也不會特別高貴,整體使用上基本已經相當充足。 不管是因為買顯卡被強迫搭配,還是看膩了舊主機外觀想要換新,機殼在挑選上首重的絕對不是有多少RGB燈效,而是對於周邊硬體擴充相容性,不少機殼往往同一個外觀推出好種尺寸,玩家首要確定的就是要能夠放入最基本的主機板和電源供應器,像是InWin就有不少產品是專為Mini-ITX的小主機板設計,必須搭配SFX尺寸的小型電供,若是搞錯了可是會連使用都沒辦法喔! 其次,現在顯示卡動輒三風扇超長身軀和2.5 Slot的肥厚體積,一些較為緊湊的機殼未必有能力容納如此龐然大物,此外玩家倘若希望能將顯示卡直立擺放,讓視覺上更為華麗、降低主機板載重的話,得特別注意機殼後方開闢給直立顯卡用的Slot數量、是否需要額外購買專門的排線、固定工具。 確認好能夠裝入所有的主要零件後,就必須好好注意「散熱」的相容性,玩家如果選擇使用大型塔散來進行風冷散熱,需要注意機殼本身的深度是否足夠,例如NZXT H510i接受的塔扇高度為165mm,超過的話,屆時側板就會無法關閉。 而若是水冷的話,最基本的就是要注意機殼可以容納的水冷排尺寸,像是上述提到的H510i機殼最高就只能相容280mm的水冷排,這代表萬一碰上像是Core i9-12900K這種必須得用360mm的水冷壓制的處理器時,H510i在設計上就顯然不敷使用。 此外,水冷排因為先天性設計的關係,注定要擋住一部份的散熱開孔,所以玩家也得格外注意水冷能夠安放的位置,規劃上應盡可能「同時保留」其他的進、出氣流的通道,確保風流的走向能夠吹過機殼內的每個零件,才能避免處理器以外的零件發生過熱,整台主機也才能長久發揮穩定的效能。 不論玩家選擇進行小幅度的零件升級,又或是決定豪擲千金來一整套新品,在看完前面的各項主要產品趨勢和購買建議後,都希望可以讓大家能夠在挑選上能夠有明確的方向,而在本篇的最後,小編也提醒一下大家在選購時要量力而為,以「功能性」為最優先考量,不要因為外觀或噱頭而衝動消費,並在下單前貨比三家和查詢相關的評測,才能避免被店家當肥羊宰或買到與預期不符的商品,讓金錢真正的轉變成自己喜愛的樣子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花一樣的預算、你要挑半套還是全套,AMD Ryzen 5 5600X整組不用Intel 12代的半價就能入手
自從10月底Intel正式揭開12代Alder Lake架構以及Z690晶片組之後,跟隨著11月初的效能登場與產品開賣的確造成不少的話題,其中特別是在搭配上Z690晶片組與DDR5的組合下,也創造了新一波的效能數據高峰,而同步推出的6款版本更是涵蓋了i9、i7、i5三大區段,儼然一股強烈的12代旋風即將來襲,但是不知眼尖的玩家們有發現到其中的問題了嗎? 對、沒錯,就是「價格」! 這裡並不是單單只有花購入Intel 12代處理器的價格而已,而是一旦決定要入12代的坑,那就得把主機板、水冷、記憶體、甚至Power都一併換掉,這隨便算一算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更何況其中光是DDR5的價格就令人有些吒舌,基本上2倍價且少說也得換上16GBx2=32GB才能拉高DDR5的優勢,也就是原本玩家只要花1,600左右入手DDR4-3200 16GB(8Gx2)的預算,這下子一口氣拉高到要花上近8,000左右,如果再加上Z690的昂貴主機板報價以及最好建議搭配水冷等等的預算一起算進去,想要體驗一下12代的快感,可能有種先「痛」後快的感覺會產生。 然而記憶體只是整機的一環罷了,做為主角的處理器本身也是一項花費,以同定位的版本來看,Ryzen 5 5600X售價比Core i5-12600KF還要略低一些,Ryzen 7 5800X則是位於Core i7-12700K與KF之間,Ryzen 9 5900X則是大幅低於Core i9-12900K與KF版本,這價差達2,000並不算少,等於至少一組DDR4-3200 16GB的價格還有找了,這對一般玩家來說,如果選擇12代系列所面臨的第一關選擇就是要花更多預算,這點心理準備可能得先建設好。 那問題就來了,現階段組一台主機的話,到底該怎麼選? 面對這一波的12代效能衝擊,好像Intel開始絕對大反攻、14nm+++的陰影已是昨日過往無須再提,事實上對玩家來說,想要新裝機或是替現有電腦升級還是得考量預算,畢竟大家都是荷包深度有限,否則有錢就是任性、想怎麼買都嘛可以! 既然如此,秉持錢要花在刀口上的採購原則,咱們來細數一下選擇兩方陣營現有花費的幾個考量點吧。對於新組裝或是直接購買新主機的朋友來說,先去掉顯卡這個常態性缺貨的部分,以及SSD、機殼這兩項都會入手的組件,而CPU、主機板、記憶體、散熱器跟電源供應器這幾項,會因為選擇陣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或許仔細一計算下來,價格預算的總體落差不是一點兩點,而是100%跟50%的差異,怎麼買才能入手高性價比的高峰,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兩大陣營的入手考量吧。 從前面的價格表中就可以看到兩方陣營的價格高低差,除了AMD頂階的Ryzen 9 5950X價位破2萬之外,其他雙方陣營的同階版本對照價格中,AMD的Ryzen 5 5600X是低於Intel Core i5-12600K跟KF的,而Ryzen 7 5800X則是落在Core i7-12700K與KF之間,至於Ryzen 9 5900X則是直接比Core i9-12900K與KF低了約2,000元,也就是說,在第一波中階以上的版本對於來看,總體下選擇AMD陣營的處理器預算費用會略低於Intel陣營,但,重點來了,現有的Core i5-12600K/KF其實供貨量非常少,也就是說,如果想入手Core i5-12600K/KF恐怕就暫時沒指望,要嘛就選Core i7-12700K/KF、再不然就花多一點入手Core i9-12900K/KF,想要讓處理器+主機板控制在15,000元以內,就別傻了吧! 另外一個好玩的現象是,隨著12代的登場,原本的Intel陣營主力11代也是呈現陸續跌價的情況,不過如果按照先前11代對決Ryzen 5000系列的情況來看,除非玩家有"非I不可"的情結,否則可以跳過11代了,只是目前12代的選擇在12600K/KF缺貨的情況下也只能轉向12700K/KF與12900K/KF這兩系列的話,價位考量也是直接拉到13.000元以上的預算,再加上主機板的話等同預算一跳就變成了20,000元大關,相比AMD陣營可以選擇5600X+主機板也不過1萬出頭的價格落差,兩種選擇相差的就接近一倍的預算了。 如果相較於AMD沿用AM4架構的模式,隔2代就換一次腳位的Intel顯然並不把玩家是否會增加預算支出這一點考量在內,或許換句話說,強迫性要求升級會更貼切一點,按過往的例子就已經可以發現這樣的模式,太舊的就不提了,光是從Intel 6/7代、8/9代、10/11代,就換了3次腳位,對應了100/200、300、400/500晶片組,新出爐的12代照慣例也又新換了LGA1700腳位、對應600晶片組,對使用者的預算負擔可不低,但同樣情況換到AMD身上大概就是透過更新BIOS即可使用,君不見現在連A320都能上Ryzen 9 5950X了嗎? 以目前作為搭配Intel 12代處理器的LGA1700腳位僅能選擇Z690來看,價格差異的起落幅度也不小,以DDR5版本的價位來看最便宜也要6,000多起跳,高階版本甚至上看20,000元關卡,如果是之前舊Intel陣營的朋友可能沒有升級選項可以替換,只能汰舊換新、買新賣舊補貼一下價差了,新裝機的朋友預算也要抓一下,如果是選擇Core i5-12600K(有貨的話),光是板+U少說就要去掉近17,000元的預算了,要是想搭配ROG或是AORUS系列的Z690,恐怕得佔掉超過20,000多的預算才能入手;如果是轉挑DDR4版本的價位就稍微比較低一些,但也是大概落在5,000多至9,000之間,算是比較可以接受但用了12代結果沒選DDR5總有點只有搞半套的Fu~ 但若是選擇X570或是B550的主機板搭配Ryzen 5000系列的處理器,這預算價格可就大幅降低了,加上現在連A320都能支援Ryzen 5000系列了,就算最高階的Ryzen 9 5950X也可以搭配使用的情況,整體預算的空間顯然變的大上許多,光是這部分的可調整空間就等於直接把記憶體、SSD等其他零組件的預算都一併包了,如果這不算超值、甚麼是超值呢? 看看原價屋的實際報價就能發現,X570的ROG系列也是7,000多元左右就可入手、AORUS系列更是5,000多元就可買到,選次一級的B550系列更是超值,2,000多就已經很合用了,要是拿A320來搭的話就直接價格壓到底了,免2,000元就能跟8,000多元的Ryzen 5 5600X搭配,這樣一組板+U買起來才是對手Core i5-12600K組合的半價而已,多出來的那一半價格直接可以連同機殼、Power Supply還有記憶體、SSD等等都買單了。 除了處理器與主機板之外,要發揮12代優勢所必要選擇的DDR5記憶體在現階段一堆DDR4-3200都還算平價的情況下顯然是「高貴」的很,當然,可以換個角度看,那Z690也有推出支援DDR4的版本啊,是沒錯,但改成DDR4版本的Z690拿來跟12代搭配的話,效能還可以具備更多優勢嗎? 目前的價差頗大,玩家入手前要多考量,如果要入坑也要做好荷包君哭泣的準備。 選完處理器、主機板以及記憶體之後,那也不能不考慮一下散熱這個課題,如果原廠有附上風扇的話就加減可以省點預算的支出,但如果處理器的功耗太高,那也沒得選擇,上水冷就是必然的了,只不過以這次做為選擇標的的兩個陣營版本中,除了Ryzen 5 5600X這款有隨處理器包裝附上一顆Wraith STEALTH(幽靈扇)之外,其他幾款都得玩家自掏腰包另外添購,選擇上若是以方便性來說,高效能塔扇算是較容易安裝且價格較水冷來略低些。 但12代的功耗與發熱度恐怕不是一般塔扇能夠解決的,想要處理器能夠完全發揮不降頻、甚至還想要小超一下,上水冷已經是必備要件,而且最好建議是採用3風扇的版本才夠力,相較於Ryzen還可以使用氣冷模式來說,先不講是否需要更大的機殼空間,光是水冷的費用就得在總體預算上再增加一筆了,少說多加個4,000元以上(甚至更高)是毋庸置疑了XDD~ 光是從上面選到散熱器就已經明顯的可以看到兩陣營在預算上差距是越來越多,要是連Power Supply也要多付點預算,不知道會不會又一次打擊已經乾扁的荷包君那脆弱的心靈!除了前面的4項重點玩家必須買單之外,假設原本僅採500W左右的使用者若是改採12代恐怕也得考慮一下你的Power Supply瓦數是否夠用,畢竟12代的功耗可不低,再加上顯示卡的情況下,或許沒有上到至少650W以上的版本恐怕不行。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的確是,如果簡單計算一下就可以發現到,選擇兩陣營對玩家來說所付出的成本差距可不低,即便現階段的Ryzen 9 5950X的價格較Core i9-12900K要高一些,但配上其他的零組件之後,反而還更便宜1萬多元,而如果同樣選擇Ryzen 5 5600X與Core i5-12600K的話,兩者的價差其實也可以達到一倍以上,以目前Core i5-12600K斷貨的情況所以僅能選擇最低的12700K來看,價差就更多了。 那會不會覺得說,也可以選DDR4的12代主機板啊,是沒錯,但目前一樣只有Z690晶片組的版本可以選,的確相對性的省了一些些,再加上DDR4記憶體的價格確實較低,即便如此,只要輕鬆計算一下就可以發現,仍舊是一倍的價差,聰明玩家應該要怎麼買,還用說嗎?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上市倒數兩天、各位的魔法小卡準備好,Intel 12代處理器台灣售價公布!
11月4號的晚上9點,Intel第12代處理器將會正式開賣,相信不管是想要看熱鬧的、還是換電腦的,應該都已經迫不及待了,這一次台灣不同以往需要在開賣當下才知道實際價格為何,因為玩家可以從電腦商城店家原價屋看到已經率先公布全系列6款12代處理器的國內售價了! 本次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Intel在發表會的訂價為589美金,而台灣的價格首波則為18,700元,匯率僅約是1:31,可以說是相當佛心(笑),而無內顯的KF版價格則為18,100元,僅僅少了600元台幣而已,相形之下顯得就不是那麼划算了,畢竟能有預算會買到這個等級的處理器,還會跟你在乎這600塊嗎? 接著相信是許多玩家首選目標Core i7-12700K的部分,台灣公布的首波售價為13,200元,無內顯的KF版則為12,700元(這個少了內顯才少500),對應官方409、384美金的價格,匯率大概1:32~1:33之間,算是符合預期的標準定價策略。 最後,Core i5-12600K與KF在價格上就顯得有些過高了,來到了9,700元和9,150元,雙雙突破了9,000元關卡,對比美金289、264美金的開價,匯率直接飆破1:34!以近期美金實際匯率跌破1:28關卡,這樣的價格已經可以稱得上是「鬼島價」了… 整體來說,以小編個人的主觀意見,Core i9-12900K在整個系列中擁有最高的CP值(想不到吧~),而原本預算只想買Core i5建議稍微忍痛一下,多加一點預算直升Core i7吧!畢竟只要多花不到4,000元就能多擁有兩顆效能P-Core大核心,這樣代價所帶來的體驗助益理論上還是相當划算的。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售價公布了,但產品的解禁時間是訂在11/4號的晚上九點,因此目前還只是看得到但訂不到的狀態喔!至於想要先觀望一下效能表現再做最後決定的玩家們,PCDIY!也會在解禁當天同一時間為大家帶來相關測試,還請千萬不要錯過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史上最便宜10GbE Switch!tp-link TL-ST1005殺很大,5-Port全萬兆(電口)交換器報價台幣5180元!
號外,10GbE交換器大降價了!平價版本的無網管機種,出現了殺手級的高性價比產品,不僅10GbE(電口)交換器價格創新低,就連10GbE(光口)交換器也有驚人的高性價比產品報到。 普聯技術打破了10GbE(電口)交換器價格高昂的神話,現在5-Port全萬兆(電口)交換器價格殺到台幣5180元(tp-link TL-ST1005),8-Port全萬兆(電口)交換器價格也來到台幣6980元(tp-link TL-ST1008),8-Port全萬兆(光口)交換器價格更是超殺的台幣2880元(tp-link TL-ST1008F)。 玩家、中小企業要升級高速有線區域網路,最好的方案就是選用10GbE。10GbE的話,共有光口與電口兩種選擇,光口的優點是往路線長度可以更長、傳輸延遲更低,但缺點就是光纖網路線佈線需要熔接或訂製,選擇電口相對來得容易,也因此10GbE(電口)方案是簡單快速的解決方案。 然而,升級10GbE(電口)方案最大的困難,除了10GbE(電口)網路卡不便宜之外,最大的麻煩就是10GbE(電口)交換器超級昂貴! 目前台灣市場上,熱賣的10GbE(電口)交換器是NETGEAR XS505M與NETGEAR XS508M。台灣市場價格的話,NETGEAR XS505M(5-Port),報價台幣16275元,而NETGEAR XS508M(8-Port),報價台幣22050元。 ●NETGEAR XS505M 無網管交換器 5-Port Multi-Gigabit 台幣16275元 ●NETGEAR XS508M 無網管交換器 8-Port Multi-Gigabit 台幣22050元 這邊也做個簡單介紹,提供給玩家、中小企業MIS做為10GbE(電口)交換器選購參考。 作為世界上領先賣最好10GbE(電口)交換器的NETGEAR,NETGEAR平價版的無網管10GbE(電口)交換器XS505M、XS508M,用的是Marvell的10GbE(電口)交換器解決方案。 以NETGEAR XS505M來說,主要採用Marvell Prestera DX Ethernet switch解決方案,用的是Marvell 98DX8308A0網路控制器,負責網路運算,搭配Marvell 88X3340P的網路晶片(Phy),支援100M/1G/2.5G/5G/10G,提供了4-Port的(電口) RJ-45埠與1-Port的(光口)SFP+埠,用的是有風扇的主動式散熱解決方案,電源模組採分離式設計,用的是簡單的AC/DC 12V轉換電源模組,直接安插電源線就能使用。 背板頻寬方面,NETGEAR XS505M的背板頻寬為100Gbps,XS508M的背板頻寬為160Gbps,足以應付5-Port與8Port的10G雙向網路資料傳輸。 後面,我們也來看看,tp-link平價版的無網管10GbE(電口)交換器TL-ST1005/TL-ST1008用的是什麼樣的10GbE(電口)交換器解決方案,為何能在零售價格的性價比上超越NETGEAR XS505M、XS508M。 隨著全球最大網通廠普聯技術挺進10GbE,推出物美價廉的無網管10GbE Switch之後,10GbE(電口)交換器tp-link TL-ST1005(5-Port)與tp-link TL-ST1008(8-Port)終於誕生! 普聯技術鎖定的競爭對手,則是獨霸10GbE(電口)交換器的Netgear,以相同競爭產品的1/3價格,發動10GbE(電口)交換器的平價格命!目前,以tp-link TL-ST1005/TL-ST1008 10GbE(電口)交換器來說,其單價已經來到10GbE(電口)的每埠價格在台幣1000元左右,5埠10GbE(電口)價格來到台幣5180元(tp-link TL-ST1005),8埠10GbE(電口)價格來到台幣6980元(tp-link TL-ST1008)。 同時,普聯技術還推出了價格打到骨折的10GbE(光口)交換器tp-link TL-ST1008F(8-Port),價格也非常嚇人,其單價已經來到10GbE(光口)的每埠價格在台幣360元左右,8埠10GbE(光口)價格來到台幣2880元(tp-link TL-ST1008F),提供優異的性價比給玩家、中小企業來做選擇。 tp-link TL-ST1005(5-Port)報價人民幣1190元(折合台幣5180元),全金屬機身設計,採用Multi-Gigabit架構,支援100M/1G/2.5G/5G/10G,並採用無風扇被動散熱設計,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全球通用。 tp-link TL-ST1008(8-Port)報價人民幣1590元(折合台幣6980元),全金屬機身設計,採用Multi-Gigabit架構,支援100M/1G/2.5G/5G/10G,並採用主動式風扇散熱設計,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全球通用。 ●tp-link TL-ST1005 無網管交換器 5-Port Multi-Gigabit 人民幣1190元(折合台幣5180元) ●tp-link TL-ST1008 無網管交換器 8-Port Multi-Gigabit 人民幣1590元(折合台幣6980元) 看到這裡,相信玩家、中小企業MIS的朋友,大家一定都很好奇,tp-link TL-ST1005/TL-ST1008葫蘆裡面是賣什麼膏藥了吧? 這邊,來做個解答。tp-link平價版的無網管10GbE(電口)交換器TL-ST1005/TL-ST1008,內部一樣用的是Marvell解決方案。唯一不同的是,要能有真10G性能,又要支援新世代Multi-Gigabit(電口),對應100M/1G/2.5G/5G/10G網速,最重要的成本要低,終端零售價格要能便宜,穩定度、相容性與耐用度都要高,這整體設計難度相當高,也才是真正的功夫差異所在。 以tp-link TL-ST1008來說,主要採用Marvell搭配Marvell Aquntia解決方案,用的是Marvell 98DX8308A0網路控制器,負責網路運算(這顆是Marvell的舊款熱賣產品,市場上熱賣的MikroTik Cloud Router Switch系列CRS309-1G-8S+IN,一樣採用的是這顆網路控制器),為一顆採用Arm v7架構雙核心800MHz處理器的網路控制器,搭配2顆Marvell Aquntia AQR413C的網路晶片(Phy),每1顆內建4個Phy,提供8-Port的Multi-Gigabit(電口)支援,對應100M/1G/2.5G/5G/10G網速,提供了8-Port的(電口) RJ-45埠,用的是有風扇的主動式散熱解決方案,電源模組採分離式設計,用的是不同的DC/DC 12V轉換電源模組,是使用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轉換成12V輸入電源。 背板頻寬方面,tp-link TL-ST1005的背板頻寬為100Gbps,TL-ST1008的背板頻寬為160Gbps,足以應付5-Port與8Port的10G雙向網路資料傳輸。 目前,以販售玩家、中小企業使用的2.5GbE、5GbE、10GbE(電口)交換器來說,經過這幾年網通業者市場的大整併,上游做做交換器內部的控制器與網路晶片組大整合,Marvell併購了Cavium、Inphi、Aquantia,Arista併購了Metamako,Nvidia併購了Mellanox。 事實上,全球網通業者自身是沒有能力做交換器內部的控制器與網路晶片組的。截至目前已經開發完成,已經用於網通業者市售產品的,提供交換器內部的控制器與網路晶片組的,尤其是新世代Multi-Gigabit(電口)網路卡、交換器產品,支援100M/1G/2.5G/5G/10G網速產品,主流的是Realtek、Broadcom與Marvell,其它也有正在開發的業者與退出市場的業者,事實上每一家網通業者的交換器,用的都是上游晶片組業者的原廠方案,不同網通業者的交換器產品主要差異在於電路板、散熱設計、整體機殼用料與外觀上的差別不同。 值得注意的,隨著10GbE(電口)網路卡的價格也在下殺! 除了Intel X540(電口,Single Port、Dual Port)與Intel X550(電口,Single Port、Dual Port)相容卡的價格,屢創新低之外。價格破壞者普聯技術也推出了10GbE(電口)網路卡tp-link TL-NT521網路卡,報價人民幣440元(折合台幣1920元),採用了Marvell AQtion Ethernet AQC-107,為PCIe 3.0 x4的電路介面,並且使用了被動式無風扇散熱設計,可以說是升級10GbE(電口)的不錯選擇。 台灣版本也跟著推出了!tp-link TL-ST1005的台灣版本為TL-SX105,tp-link TL-ST1008的台灣版本為TL-SX1008,中國版本與台灣版本的差異,相同的在內部電路與硬體架構上完全一樣,連散熱設計與外殼都沒有差別,兩者不同在於台灣版本通過台灣安規認證與台灣原廠保固,前者為中國原廠保固,台灣版本價格上也比較高貴,玩家、中小企業導入的話可以自行做選擇。 ●tp-link TL-SX105 無網管交換器 5-Port Multi-Gigabit 台幣10999元 ●tp-link TL-SX1008 無網管交換器 8-Port Multi-Gigabit 台幣13999元 貴為中國最大網通業者,普聯技術也同步推出了價格打到骨折的10GbE(光口)交換器。 這次,推出了tp-link TL-ST1008F(8-Port),報價人民幣659元(折合台幣2880元),採用SFP+光口,可以全速跑10GbE,並採用無風扇被動散熱設計,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全球可用。 tp-link TL-ST1008F的推出,讓10GbE(光口)交換器更為平易近人,不僅高貴不貴,也刷新10GbE(光口)交換器的網通業界價格新低紀錄。 為了了解tp-link TL-ST1005 10GbE(電口)交換器的性能,這邊已經在「 」的開箱報導中,使用了tp-link TL-ST1005 10GbE(電口)交換器。 NAS主機: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 記憶體:4 GB DDR4 ECC SODIMM 硬碟機:Western Digital 3.5吋 紅標 6TB(WD60EFRX) M.2 SSD:無 網路卡:Synology E10G18-T2(10GbE電口,2-Port,Qlogic FastLinQ QL41102的Mac搭配Broadcom BCM84886的Phy雙晶片) *本次測試,沒有使用M.2 SSD做讀寫快取 交換器:tp-link TL-ST1005交換器(10GbE電口,5-Port,Marvell方案搭Aquantia晶片組) *測試平台2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X 主機板:ASRock X399 Taichi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URBO 24GB 硬碟機: Western Digital M.2 NVMe 1TB(SN750,WDS100T3X0C) Silison Power M.2 NVMe 2TB( SPCC UD70,2TB) 網路卡:tp-link TL-NT521網路卡(10GbE電口,1-Port,Marvell方案Aquantia AQtion Ethernet AQC-107晶片) *測試平台2 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內部安裝Synology E10G18-T2(10GbE電口,2-Port,Qlogic FastLinQ QL41102的Mac搭配Broadcom BCM84886的Phy雙晶片)網路卡,或者是Intel x540-T2(10GbE電口,2-Port,Intel X540晶片)網路卡,都能正確安裝到tp-link TL-ST1005,而且以10G模式進行傳輸,讀寫測試與使用上沒有問題。 電腦端安裝tp-link TL-NT521(10GbE電口,1-Port,Marvell AQtion Ethernet AQC-107單晶片)網路卡,也能以10G模式進行傳輸,讀寫測試與使用上沒有問題。 這邊進行效能簡測,我們直接以存取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進行簡單的效能測試。 以往,要升級10GbE,選用10GbE(電口)的話,光是10GbE(電口)網路卡與10GbE(電口)交換器,沒有個台幣兩萬五、三萬元,是用不起10GbE的!現在,普聯技術帶來了10GbE(電口)的新平價時代,5-Port 10GbE(交換器),而且是支援Multi-Gigabit的無風扇被動散熱設計,只要花上台幣5180元就能擁有,加上10GbE(電口)網路卡價格最低也來到台幣兩千初頭的價位,可以說10GbE高速區域網路不再遙不可及。
-
歡慶光華13周年 臉書集氣按讚享折扣 買筆電加碼送開學包
光華數位新天地歡慶13周年,即日起到9/12(日)止,推出一連串好康集客活動,今年度周年慶因疫情,首度採實體與網路商城同步促銷優惠,並祭出主題品牌周,各大品牌強打商品折扣價,物超所值買到賺到一起來拚經濟! 繼前兩周光華網路商城,獨家推出限時限量爆款品超低價優惠,開放購買後秒殺搶購,廣受宅宅好評,主辦單位緊接著連續兩周五、六,再祭出按讚折扣由你決定的驚喜!8/27(五) -8/29(六)與9/3(五)-9/4(六) 10:00到18:00活動時間內,光華商場粉絲團指定活動貼文,推出兩款遊戲族超愛的熱門款:建議售價$9,980元的Xbox Series S 超值組、建議售價$5,690元的Xbox Elite 無線控制器 Series 2,廣邀民眾一同集氣按讚,當達到指定按讚數1000就打9折、2000打8折、3000打7折、4000打6折等優惠,快來關注光華商場粉絲團,按讚衝人氣享超值折扣好康,只在光華商場粉絲團獨有。 9月初即將開學,學生來光華採購還有加碼抽活動,全館使用悠遊付消費滿1,000元,至光華1F服務台可憑交易明細並出示學生證,即可參加轉盤一次,最大獎為10,000元購物金。8/28(六)-8/29(日)微星特別推出買筆電加碼送的活動,於光華數位新天地購買msi筆電任一款,即可至光華數位新天地後門兌換龍魂開學包(市價$1590元),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來光華採買3C商品不僅種類眾多,新品貨源齊全,在網路下單還有宅配服務,今年因疫情關係,宅在家對於3C資訊產品,如耳麥、藍芽喇叭、電競主機周邊等需求量大,提醒消費者周年慶活動到9/12(日),線上線下樂購滿千即可上網登錄,就有資格抽筆電與電競周邊等豐富獎品,敬請把握拿大獎的機會。 詳細活動資訊請鎖定「光華網路商城網址」(https://www.gh3c.com.tw/)及「光華數位新天地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gwmall/)
-
荷包君準備好了嗎?2021 Steam夏日特賣開跑啦!
相信各位精打細算的PC玩家們每年最期待的就是Steam季度大特賣這個活動了,而隨著夏季到來,今年的Steam夏日特賣也終於在台灣時間25日凌晨正式開跑。 這次特賣同樣帶來了專屬主題、名為「打造自己命運」,整個特賣期間,玩家在14項分類中購買遊戲,並繼續進行故事二選一,然後獲得紀念自己所做決定的動態貼紙。完成所有故事後,玩家就會獲得代表自己決定的五種獨特徽章之一。 而本次特價的遊戲高達數千款以上,未免玩家看得眼花撩亂、不知如何下手,那小編也從中私心挑選了5款優質作品給各位玩家們參考: 原本只能在Microsoft Store上購買的《極限競速:地平線4》,在前陣子加入Steam後,也在本次夏特中打了對折來到新台幣僅429元(標準版),該作品為Xbox Game Studios旗下工作室Playground Games的作品,屬於《極限競速》系列的分支。 《極限競速》系列最大的特色在於收錄的車輛眾多以及擬真的物理操控特性,這點《極限競速:地平線4》也完全承襲下來,多達450輛以上車種可以駕駛、改裝,並且與本家不同的是,玩家們更可擺脫賽車場的限制於開放世界中盡情奔馳。 雖說Xbox日前已經發布了下一代作品《極限競速:地平線5》,不過至少也得等到11月才玩得到,沒有接觸過《極限競速:地平線》系列的玩家們,不妨趁這次特價先來爽玩一波後再接著5代也不錯! 由知名大作《巫師3:狂獵》(The Witcher 3:Wild Hunt)公司CD PROJEKT RED操刀的最新作《電馭叛客 2077》,以第一人稱科幻風格,讓玩家帶領非法擁兵V在開放世界中自由自在的冒險,除此之外該作更找來知名演員「基努李維」化身為遊戲中的角色來當作賣點之一。 《電馭叛客 2077》在本次特價-33%後來到了新台幣1,071元,才半年就能以僅千元初頭入手大作已經算是不錯的折扣,順帶一提《巫師3:狂獵》-80%僅新台幣173元,沒體驗過昆特牌遊戲的可以順便入手了XD! 另外或許會有玩家擔心BUG的問題,但事實上《電馭叛客2077》在PC上的重大災情並不像家機那樣慘重,加上CD PROJEKT RED在發售至今依舊在持續修正,近期也可以說是相當平穩,有興趣的玩家們不妨趁這次機會下手吧! 由知名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在脫離前公司後所推出的新作《死亡擱淺》,以獨特的小島風格世界觀以及創新的「送貨」玩法,讓玩家帶領主角山姆.布橋斯在遊戲中一步步重新連繫分崩離析的世界,整部遊戲在玩法、劇情上至今都是小編心中的前段班,還沒有玩過的玩家們可以趁這次-60%僅新台幣716元的價格入手試試。 同樣也是由知名製作人「宮崎英高」繼《黑暗靈魂 III》(Dark Souls III)後的魂系列作品,獨特的忍者潛行暗殺更被視為《天誅》系列精神續作,玩家將在遊戲中扮演「獨臂之狼」來對抗敵人。 與《黑暗靈魂》系列不同的是,《隻狼:暗影雙死》的打法比起「閃躲」,更需要的是「對刀」,獨特的打擊感小編認為比《黑暗靈魂》系列還要容易上手並且更加有成就感,沒接觸的魂系列的玩家們,不妨先從《隻狼:暗影雙死》開始試試,現在開打說不定還能剛好接上明年初登場的《艾爾登法環》(Elden Ring)呢!(笑 BANDAI NAMCO Entertainment發行的動作角色扮演遊戲《七龍珠Z 卡卡洛特》,相當推薦給喜歡《七龍珠》的玩家們,即便沒看過《七龍珠》甚至可以透過遊玩本作來認識整個作品前期世界觀,畢竟劇情幾乎是照著原作來製作。 而擔心動漫改編成遊戲會崩壞的粉絲們也不用太過擔心,該作品是由CyberConnect2工作室製作,最具代表的漫改作品之一就是《火影忍者疾風傳:終極覺醒》以及之後的《火影忍者疾風傳:終極風暴》系列等,其好評相信有玩過的玩家們都不必小編多說。 在這次《七龍珠Z 卡卡洛特》-67%後僅新台幣458元的價格,推薦給各位粉絲們入手來享受高畫質的《七龍珠》世界。 當然,除了小編上述推薦的遊戲之外,事實上這數千款遊戲中還有一大票優質佳作等著玩家們探尋,而這次特價時間到台灣時間7/9前,玩家們可以在這兩周充足的時間來採購,也可以順便看看自己願望清單內的遊戲有沒有特惠哦!小編也要來趕緊上Steam貢獻荷包了(抱歉了荷包君w)。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全球晶片短缺、傳統硬碟也遭受波及,TOSHIBA罕見調漲HDD售價
受全球晶片缺貨潮影響,不管是3C電子產品甚至是車用晶片都受到極大衝擊,在PC上從CPU、顯示卡或是主機板等幾乎都無一倖免,而這波影響似乎連傳統硬碟(HDD)都逃不掉。 據報導,東芝(TOSHIBA)也因缺貨潮影響,自4月以後就調漲了HDD售價,對於主力數據中心HDD,平均調漲售價相較於2020年底上漲5%左右,並不排除考慮會再進一步漲價。 通常比較能在SSD上看到價格會有波動,不過HDD漲價的情況卻可以說是不太常見,也代表這次受到的缺貨潮影響不僅廣泛也相當巨大,再加上近期奇亞幣挖礦熱潮影響造成硬碟需求也日漸提高或許也是漲價的原因之一。 而這波漲價潮還未波擊到台灣的一般消費級HDD市場,但隨著缺貨潮與挖礦潮持續下去,這些3C產品是否會繼續漲價甚至買不到貨都不好說。 近期有打算入手HDD的玩家們,不妨先趕緊下手,畢竟這波缺貨潮很有可能還要再持續半年以上,其中一大因素莫過於疫情影響,目前雖然有疫苗但全球緩解趨勢還不明顯,而一向防疫完善的台灣近期也升到了三級警戒,要看到疫情完全紓解勢必還有一大條路得走。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供貨逐漸穩定,部分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開放零售
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在Zen 3架構加持下,其單核性能一舉突破當時的Intel 10代Comet Lake成績,拿下處理器之王寶座,搭配香味四溢的價格深受玩家們喜愛。 雖說對手後來11代的Rocket Lake憑藉著「成熟」的14nm技術,讓單核成績又再度略為超前,搶回了單核王者的頭銜,不過在多核效能上依然是Ryzen 5000系列穩居上風,畢竟Intel這代最高僅有8C/16T可選擇,況且以價錢來看,同樣17K左右的價格,一邊可以買到12C/24T的Ryzen 9 5900X,一邊則是8C/16T的i9-11900K,究竟誰的味道比較香?相信玩家們都心知肚明XD! 也因為Ryzen 5000系列實在太香,自上市以來就被搶購一空,而後又遇到全球晶片短缺潮,造成Ryzen 5000系列供不應求、消失了好一陣子,即便現身也是限組裝、限搭機才能購買,讓不少想組新電腦的玩家們哀聲四起。 好消息是,近日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供貨似乎逐漸穩定,在原價屋估價清單上不僅可以看到部分成員現身,更重要的是還沒有限搭機可直接「單買」!讓苦苦等待的玩家們終於可以下手,但比較可惜的是其中較熱門的Ryzen 9 5900X還不在清單上。 看到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供貨開始回穩,也不禁讓人好奇同樣採用AMD處理器的PS5、XSX/S等遊戲主機是不是也有望開始回穩產能,但小編覺得還是言之過早,畢竟一台遊戲機並非只有處理器那麼簡單,況且先前SIE官方也對於未來供貨情況不太樂觀,看來排隊搶零售主機的日子還是得持續一陣子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零組件缺貨潮之後、漲價潮也將延伸至記憶體,Q2 DRAM將調漲18-23%↑
面對一窩蜂的挖礦潮之下,玩家想買片顯示卡已經是只能遠觀不能褻玩的情況了,緊接著這新一波的Chia奇亞幣來襲,連HDD跟SSD都要被掃貨了,無怪乎網友笑稱,接下來可能只剩下機殼不缺貨,呵呵... 根據TrendForce的,第二季起的DRAM記憶體也將開始漲價,預計漲幅將達18-23%,其中的PC DRAM更是會落在上漲23-28%區間,看來現在還買的到DDR4-3200 8GB $1,300台幣的價格可能會往上拉至1,500,先前那種免1,000元的好光景已經很難再現!(之前有入手的朋友就恭喜啦... 小編還記得去年的DDR4-2666 8GB價格僅700元左右,即便是DDR4-3200 8GB的報價也頂多落在1,000元以內,現在看看網路商城的報價就可以知道,DRAM價格逐步攀升,當然也免不了先前幾波包括出事與減產的狀況導致,雖然說疫情也會有些影響,但是一連串的虛擬貨幣衝擊與挖礦潮的居高不下也是一大影響,只不過對於玩家來說,只想買個便宜一點的記憶體看來也越來越省不了荷包了,早點下手恐怕是比較好的選擇,要不然如果又像顯示卡看不到也買不到的話,就真的傷心了XDDD。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選擇障礙的治療配方、新手玩家的最佳選擇,PCHOME x MSI聯手讓你自己DIY組電腦
每次面對組裝電腦或電腦升級的時候,會不會有一種「選擇障礙」又出現了?不管是自己自用或是當當工具人,在這麼冷的天氣裡(最近真的很冷),自己安裝電腦也是件麻煩事,尤其現在線上商城很方便的情況下,動動手指頭就可以搞定了,那這麼多的線上商城、又要到哪裡買才是有保障? 其實很多時候大概就是常聽到的那幾家電商:如MOMO、東x購物、PCHome、原價屋...,不過有個小問題是,大多都是以銷售單一零組件為主,想要自己DIY組整機?恐怕也只有如原價屋、欣亞3C之類的,但是現在PCHome也開始與廠商合作,推出可DIY的自由配選購模式,這下子想自行組裝喜愛的廠商配件組合就方便多了。 這次是要介紹電競大老MSI與電商龍頭PCHOME的聯手合作,針對那些有選擇障礙的玩家們(誤)、或是剛入門的新手玩家,能夠更方便選購電腦的事情,下面就跟著小編腳步來看看PCHOME與MSI聯手之下有什麼好康吧! 電腦太舊了或是故障了,送修之後發現,組一台新的反而更划算,不敢給維修店家組裝怕被黑錢,但偏偏身邊又沒有電腦組裝高手,只能什麼都靠自己,雖然買套裝主機固然是好,但太侷限了,可我們卻沒有時時刻刻追著最新的電腦產品跑,不知道時下的最新資訊,加上主機的零件項目又太多了,我們沒來得及研究,那究竟該如何是好? 以往在PCHOME上,我們只能選購已經組裝完成的套裝主機,無法依照需求更換零件與規格,但為了走出沉悶的2020年迎接新的一年,PCHOME 24H購物商城也改變了選項,與電競界大佬MSI合作,推出DIY電腦自由配的項目,能夠針對記憶體、硬碟、CPU等主機零件做升級換購,並且在MSI的支持下,玩家們在PCHOME x MSI的商場裡下單,還能享有10%回饋無上限的優惠唷。 如歐陽脩的《醉翁亭記》一般的剝筍法敘事,從商場裡,PCHOME x MSI幫玩家們從機殼開始,向玩家們提供選項,分成了MPG鋼鐵之心系列、MAG隱身之盾與MAG幻影系列,黑灰色系的簡約現代風格、透明的鋼化玻璃面板,RGB燈效支援、以及水冷相容設計,甚至還有方便理線的遮線孔設計,讓主機也能成為點綴家中的裝飾家具之一。 在CPU選購方面,不管玩家們是Intel派、還是AMD隊,PCHOME x MSI兩方面都有提供,Intel方面有 i9、i7、i5、i3以及Pentium系列,AMD的則有5000、R7、R5系列。 至於顯卡,追求光追的玩家們有福了,RTX 30系列鋒頭正盛,RTX 3070與RTX 3060 Ti在賣場中所散發的貴族風範,正等著玩家們下單啊!不過有預算上的計劃但卻又想打Game的小資玩家們也不必擔心,PCHOME x MSI也將GTX 1660S與GTX 1650包含在內了。 在升級選購上,記憶體最高也能從8G DDR4 2666升級成2條D4 3200 16G雙通道,玩家們若想升級成水冷,PCHOME x MSI也有提供套件,儲存空間上也不用太擔心,256G、512G M.2 2280 PCIe SSD固定硬碟任君挑選,倘若還是嫌太少,也有1TB PCIe M.2 SSD能夠升級換購,甚至需要備份空間,乾脆加購一顆SATA硬碟也是沒問題,不管是1TB的還是2TB的,玩家們都能自由搭配。 最重要的是,在PCHOME x MSI上,玩家們可以找到最純粹的信仰,所有安裝套件都是MSI原廠,小至螺絲、大至機殼,並且由工作人員親自組裝,讓玩家們獲得從源頭而來、最純正的龍魂之力,當玩家收到包裹時,或許不會脫口而出什麼真香、真香的流行口頭禪了,因為當玩家掀開紙箱時,壟罩房間的不是香味而是MSI的龍息啊! 公司名稱:微星科技 賣場傳送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超乎預期!NVIDIA RTX 3080上市後被秒殺、NVIDIA出面道歉
昨晚,萬眾期待NVIDIA次世代顯示卡30系列中的RTX 3080終於解封,小編也即時帶大家了解了RTX 3080的效能,還有與20系列的比較後,大家應該已經很清楚這次RTX 3080的實力有多麼厲害!然而在上市後馬上就銷售一空啦!真的太多人搶啦! 全球湧現的搶購熱潮也讓NVIDIA表示,雖然在開賣時已確認全球50多家主要零售商都有準備一定的庫存量,但開賣後所湧現的大量流量,瞬間讓NVIDIA商店癱瘓,但官方已經即時解決狀況並開始銷售及註冊,不過面對成千上萬的人正在考慮升級,這些庫存量肯定不夠,而目前也在以人工的方式檢查訂單來防止黃牛用機器人來搶貨(但僅限透過NVIDIA商店購買顯卡的買家)。 此次RTX 3080屬於高階顯示卡,雖然都是RTX 3080,但因為各家廠牌的調效不同,價格上會有所差異,約落在新台幣21000元到25000元之間!這價格已經與一些RTX 2080顯示卡重疊(比RTX 2080還要強大的效能,大家肯定是挑RTX 3080的啊!) 這次販售情況,讓小編很期待接下來的RTX 3090、RTX 3070甚至是未來的RTX 3060,是否會持續延燒這波搶購潮,先撇開RTX 3090不說,畢竟被視為Titan的後繼產品,客群較為小眾(但也不好說啦XD),RTX 3070與RTX 3060肯定是一般玩家或是消費者所鎖定的目標之一(希望到時開賣NVIDIA能準備更多庫存阿XD!)而這次沒搶到RTX 3080的朋友也沒有關係,因為據傳還有張顯示卡會發表,有大容量記憶體需求的朋友不妨可以考慮再等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限時一天,兩萬有找!Lenovo IdeaPad 10代雙碟搭MX230獨顯,狂殺7千
現在筆電除了效能好、輕薄之外,對於時尚的美感也越來越注重,Lenovo聯想所推出的IdeaPad系列,主打輕巧纖薄、時尚亮麗,針對一般學生、美少女和OL所設計。現在,14吋的IdeaPad S340直接下殺7千,配有10代U、2G獨顯並搭載1TB HDD和256G SSD,只要兩萬塊不到就能帶回家,千萬注意,活動只到明天的早上10點,心動不如趕快行動啊! 這次所促銷的IdeaPad S340為深淵藍配色,螢幕為14吋FHD IPS面板,實際解析度為1920 x 1080,採用三邊窄邊框的設計螢幕佔比80%,擁有簡潔的外觀設計和更大的顯示面積,在螢幕上方的攝像頭還有獨立鏡頭的遮蓋,可以保障隱私安全,不用在自己貼醜醜的膠帶了呢! 在硬體方面IdeaPad S340搭載了Intel Core i5-10210U處理器,基礎時脈為1.60 GHz,記憶體比較可惜只給了8GB,但在日常文書處理來說十分夠用了,獨顯則搭載了NVIDIA GeForce MX230顯示卡,硬碟採雙碟設計內含1TB HDD和256GB SSD,充足的空間對於學生或商務使用絕對足夠,不僅可以享受高速的存取還有大容量的空間備用。 IdeaPad S340所主打的便是輕薄時尚,重量僅有1.6kg、厚度為1.79mm,可以輕鬆地放入背包隨身攜帶,另外在電池續航上也有不錯的表現,最高可支援11小時的續航力,並且支援快充技術,一小時就能回復電量約80%,上課使用或是文書工作輕鬆搞定。IdeaPad S340現在促銷只要兩萬不到的價格,C/P值非常好,如果最近有筆電需求的話不妨參考看看喔!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