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別錯過《劍靈:革命》最新更新!滿足玩家期待的多項嶄新內容即將推出
- 富邦金控聯手台灣微軟 打造金融上雲產業典範,全台第一家金融業正式導入 Microsoft 365 賦能企業營運與員工生產力
- 十銓科技領銜發表MP44L M.2 PCIe 4.0 SSD,業界首創石墨烯鋁箔固態硬碟散熱標籤貼 顛覆散熱效能
-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將在 GTC 大會發表主題演講,宣布全新人工智慧與元宇宙技術,超過 200 場由科技領導者及商界領袖代表帶來的演講
- 勤崴國際與趨勢科技車用資安新公司VicOne攜手合作,首發成功導入車用IDPS於桃園虎頭山創新園區自駕巴士 提升自駕巴士控制系統安全性
- 資安服務MDR崛起~~台灣二版獨家引進【UnderDefene資安威脅偵測應變服務】,協助企業最佳之監控通報與事件管理
- 挺你開學季!申辦凱擘大寬頻1G光纖上網 限時送千元購物金再抽筆電,HBO原創影集《龍族前傳》重磅登場!《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全季一次看
- Lenovo與美光基金會、AVPN等多位夥伴合作,為促進STEM學科性別平等籌集一百萬美元基金
- Uber Eats 公佈消費者最愛麥當勞套餐Top 5,新品「蜂蜜洋釀韓風炸鷄腿套餐」8/17 起同步 Uber Eats 限時開賣
- 前瞻智慧車未來發展趨勢與車用半導體開發技術策略,全球智慧車高峰論壇將於SEMICON Taiwan展期登場
- 專為教育學習而生!Logitech For Education系列打造全方位行動數位助教,全方位保護殼、iPad數位筆、超纖薄靜音鍵盤 大小果粉學習加分必備工具,8月23日起嘖嘖平台獨家限量開賣 超早鳥最低63折起
- 全球首款55吋1000R超大曲面顯示器,奧德賽Odyssey Ark制霸全台電競戰場,打造居家個人電競劇院 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娛樂體驗
- 說到做到!更多遊戲支援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God of War戰神》、《Farming Simulator 22模擬農場22》FSR 2.0實測
- 舜松工業採用TP-Link商用網路!啟動黑雲ERP MES進行數位轉型,打造塑膠射出業智慧工廠!
- 把握晉升最高7,000 MB/s俱樂部的最佳時機,PCIe 4.0 M.2 SSD挑選與應用解析 ft. 9款絕妙搭配推薦入手
- 演算法強化與人工智慧、誰才是遊戲體驗的最佳功能,NVIDIA DLSS VS AMD FSR2.0效果實測
- Deathloop死亡循環試玩、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2.0畫質與效能實際驗證
- 追上DLSS性能腳步、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進化版FSR 2.0正式登場
- 輾壓RTX 3090不在話下、效能/省電/價格一次滿足,AMD Radeon RX 6x50 XT系列升級亮相 ft. MSI 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
- 走在效能的最下限、考驗日常應用極限,極入門處理器Intel Celeron G6900與AMD Athlon 3000G效能實戰
- 時代的結束是傳承的開端、首顆3D V-Cache快取技術處理器,AMD Ryzen 7 5800X3D決戰Ryzen 9 5900X與Core i9-12900K(下篇)
- AMD Ryzen Pro 6000正式上陣、Rembrandt搭配6nm製程與RDNA2顯示核心,創造商務/專業定位的筆電新選擇
- 泰坦級顯卡降臨、最強頂規顯卡正式問世,NVIDIA GeForce RTX 3090 Ti拆裝詳解
- 以玩家的「心之所向」來研發,蟬聯玩家票選最佳儲存裝置、最佳外接儲存裝置、最佳NAS網路儲存裝置品牌:Western Digital得獎專訪
- 欣欣秀泰影城柏晶廳,台北市最好的精品級電影院!
- 數位創作工具百百款,選對輕薄便攜繪圖螢幕的秘密 feat. Wacom One
- 荷包君「瓊稻穗宮源」嗎?如何用1萬預算買到高C/P電競螢幕!feat. 華碩TUF Gaming VG279QM
- 宅男修電腦,情聖床上搞。好人當工具,壞人當陽具。電腦修的好,好人做到老!
- 還在用薄膜鍵盤打game?你該考慮換機械鍵盤 feat. 華碩ROG Strix Scope TKL Deluxe電競鍵盤
- 無線電競滑鼠浪潮來襲:客製DIY能力強化、延遲不再是問題!feat. 華碩ROG Chakram
- 還推「無Sync」是在哈囉?解析為何需要一台「高畫質又有Sync」螢幕 feat. 華碩 ROG STRIX XG27U
- 嘉義胖哥光華店專訪》隱身巷弄的電競筆電清潔保養改裝維修名店,堅持「職人魂」的嘉義胖哥
- CrystalDiskInfo硬碟健康檢查工具,SSD、HDD、SSHD定期安檢才能永保安康!
- 維修電腦 & 升級硬碟必看》SSD、HDD、SSHD資料徹底刪除大作戰!
- Google Public DNS上網跑更快,用戶端趕快更換IPv4 DNS設定8.8.8.8與8.8.4.4
- 再見了,光碟機已經不是必要配備!
- 傳輸/充電一氣呵成、平板與電腦擴充的新神器,Transcend HUB5C六合一多功能USB 3.2 Gen 2 Type-C集線器開箱
- 中小型企業的優質選擇,EPSON L6580四色防水連續供墨複合機開箱簡單玩
- 為小空間帶來人體工學的舒適操作,Logitech Ergo M575無線軌跡球開箱
- 秉持日本職人印刷精神、「印」實力不設限,Brother MFC-T920DW商用無線傳真事務機開箱動手玩
- 配備雙2.5GbE網路,具HDMI輸出與PCI卡擴充,QNAP TS-453D NAS開箱試用
- 57度微彎設計,Logitech MX Vertical垂直滑鼠開「箱」實測,搭配羅技鍵盤與滾輪鼠成為絕佳辦公室輸入工具
- Intel宣布Comet Lake家族支援vPro技術之處理器,有桌機和筆電版,賦予安全、穩定、管理性等特色
- AMD推出商用行動處理器:Ryzen PRO 4000系列,為商務筆電市場注入絕佳效能、行動力與超高安全性
- 專訪夢想動畫公司,配置技嘉高效能伺服器,建構首屈一指的AI運算與遠端桌面動畫應用
- 絕妙搭配:Razer專業辦公耳麥
- 絕妙搭配:QNAP KoiMeeter 視訊會議系統
- 印好印滿超划算、EPSON L5190雙網四合一連續供墨複合式印表機入手體驗
開箱
-
Transcend JetRam DDR5-4800 16GB開箱實測,創見新世代記憶體模組報到!
隨著Intel 12代問世,DDR5也正式進入PC消費端市場,各家廠商也紛紛迅速地推出各類新產品來搶攻這塊大餅,本次收到了這組由知名儲存周邊大廠Transcend創見推出的JetRam DDR5記憶體,馬上來開箱試用看看吧! Transcend JetRam DDR5記憶體系列中,不管是筆電、MiniPC等產品常用的SO-DIMM,還是一般桌上型平台用的Long-DIMM,目前推出有DDR5-4800規格,容量上最高可選擇到單條32GB版本,讓玩家可以一次插好插滿,不怕記憶體空間被Chrome這類怪獸給吃滿。 外包裝的部分採用Transcend一貫的紅白風格塗裝,而本次小編收到兩組DDR5-4800 16GB版本,從正面便能看見包裝內的DDR5本體,另外在售後服務方面,原廠也提供終身有限保固,讓玩家盡情安心使用。 來看看本體,可以知道Transcend這組JetRam DDR5-4800採用標準設計,無額外設計散熱鎧甲或RGB燈效。 也因此,玩家們便能直接看見內部用料,可以發現JetRam DDR5-4800為單面設計,採用的是美光Micron的IZA45 D8BNJ顆粒,單顆2GB總共8顆16GB(此次測試採用美光顆粒,實際出貨版本創見也會選用其他供應商高品質顆粒),而DDR5的特色更在於具備了兩組獨立的32位元通道傳輸架構,讓基本速度就能來到4800 MT/s,並且具備PMIC電源管理晶片搭配更低電壓的1.1V,能具有比DDR4更低功耗的優勢也可減少發熱,另外更搭載了On Die ECC功能,讓記憶體在高速運作中提高穩定性減少發生錯誤的可能。 巡完外觀後,當然還是得來上機簡單測試效能囉!測試平台方面,當然是用目前消費端市場唯一支援DDR5的Intel 600系列主機板囉!並且小編用上最高階的Z690,搭配12代i5-12600K處理器,其餘詳細規格就列於下方給大家參考,另外這次是選在Windows 11平台下實測。 主機板:MSI MAG Z690 TORPEDO DDR5 處理器:Intel Core i5-12600K 記憶體:Transcend JetRam DDR5-4800 32GB(16GBx2)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3060 Ti Founders Edition SSD:VIPER VPR400 PCIe Gen 4x4 RGB SSD 1TB、PNY XLR8 CS3140 M.2 NVMe Gen4 SSD 電源供應器:T.T 12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先來驗證規格資訊,從MSI BIOS內偵測資訊來看,可以清楚顯示為Transcend JM4800ALE-16G DDR5-4800,CL值顯示為39-39-39-77,不過在CPU-Z內顯示的則是40-39-39-77。 實際上到AIDA64 Cache&Memory Benchmark測試,最終Read、Write、Copy測得 70913/68407/64772 MB/s的表現,以DDR5-4800 32GB來說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成績。 接著小編再簡單透過BIOS些微上調記憶體頻率,先來到DDR5-5000,CL值自動改為40-40-40-80,Read、Write、Copy也稍微提升來到72795/71166/66964 MB/s,最後上到DDR5-5400,CL值顯示為44-44-44-87,Read、Write、Copy全數突破70000 MB/s,Read更是接近80000 MB/s大關,延遲的部分也降到了86.6 ns,若玩家想透過超頻來獲得更高記憶體效能,這個頻率是不錯的選擇。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的Transcend JetRam DDR5-4800記憶體模組,為創見副品牌JetRam系列的產品,是針對一般消費者與升級用途所設計的產品線,不但價格平實,也有相當不錯的穩定性。如果玩家要挑選的是一款台灣大廠的記憶體品牌,不想要花俏的酷炫燈效、散熱鰭片及風扇,也不需要超頻的性能,不想要在記憶體模組本體以外花費額外的預算,那麼這款記憶體模組應該可以滿足大部分玩家的需要。 廠商名稱:Transcend 創見資訊 創見官網 創見Facebook粉絲專頁 創見Instagram官方帳號 購買連結: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說到做到!更多遊戲支援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God of War戰神》、《Farming Simulator 22模擬農場22》FSR 2.0實測
還記得之前才測過《Deathloop死亡循環》支援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FSR) 2.0的部分,現在支援FSR 2.0的遊戲又多了2款:《God of War戰神》、《Farming Simulator 22模擬農場22》,也算是AMD官方說會有更多遊戲加入支援行列的承諾沒有黃牛啦!(笑 事實上除了先登場的這2款之外,後面還有5款遊戲也準備加入FSR 2.0陣營,包括:Abyss World、Hitman 3、 Rescue Party: Live!、 Super People、The Callisto Protocol,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稍微期待一下;這次趁著這2款遊戲支援的緣故,那也順便地來簡單跑一下效能表現,看看透過FSR 2.0的加持下可以提升多少的FPS表現。 先前手邊剛好正在使用Ryzen 9 5900X搭Radeon RX 6950XT與RX 6650XT,那就以此作為本次的測試基準,來瞧瞧《戰神》跟《模擬農場22》的實測狀況吧!照慣例,下面列上本次的測試平台: ◆主機板:MSI MPG X570S Carbon Max WiFi ◆處理器:AMD Ryzen 9 5900X ◆顯示卡:AMD Radeon RX 6950XT、AMD Radeon RX 6650XT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SSD:WD SN850 1TB ◆OS:Windows 10 21H2 在提到測試之前,小編也發現到一點,新遊戲與驅動的更新之後,原本只有3種模式的FSR 2.0也終於開啟了Ultra Performance,顯然就如先前小編提過的,模式設定上其實與FSR 1.0是一樣的,而Ultra Performance的登場也代表著FPS的數據可以再進一步提升,只不過以先前的畫質表現來看,可以想像Ultra Performance的畫面品質會是如何(笑),是要追求高FPS的表現還是想選畫質優先?就看玩家自行選擇接受的程度高低囉! 《God of War戰神》這款遊戲之前就已經推出了,只不過之前只有支援FSR 1.0,透過FSR 2.0的更新檔釋出,順便來測一下支援FSR 2.0的表現,由於多了Ultra Performance模式,所以這次就一共比較FSR 2.0 Off、Quality、Balanced、Performance、Ultra Performance等5種模式下的FPS數據,基本上場景以野林為主,數據為小編遊玩數次的統計平均,解析度皆設定為4K。 先看一下5900X+RX 6950XT的表現,在Off的模式下FPS僅有平均56.8的成績,一旦開啟Quality模式,則一舉拉高至71.5、提升約26%,模式變更為Balanced平衡的話,則是再向上拉高到76.6、等於提升約35%,改成Performance則是可以達到82.7、約提升46%,若是採用Ultra Performance模式則是一次攻上91.5、高達61%的提升,看來啟動FSR 2.0的效果還是相當明顯,各位有機會玩這款God of War不要忘了開FSR 2.0啊! 假使手上沒有高階的RX 6950XT也沒關係,換片RX 6650XT來試試效果如何!從比較長條圖中可以發現,在Off模式下,FPS就僅有39.8、算是有點不及格啦,這時FSR 2.0的啟用就明顯會有極大幫助,開啟Quality模式就可以直接拉高至51.2、提升約29%,變更為Balanced則可以再往上提升至55.1、38% up,沒到及格線FPS 60沒關係,換成Performance模式就可以達到62.3、約57%提升,如果是Ultra Performance模式的話則可以達到74.5、87%的高幅度增幅。 特別提醒一點的是,模式設定一旦轉至Performance之後(包括Ultra Performance),畫質的模糊與粗糙度會提升較明顯,盡量還是以Quality或Balanced這兩種為主,若考量到顯卡等級,那使用RX 6650XT的朋友也請最多選擇Performance就好,至少有達到60 FPS以上了,否則遊玩的舒適度會有打折情況出現。 從設定選項中可以發現到模擬農場22也是可以開啟FSR 1.0或2.0的選單,當然就是以FSR 2.0為主囉,先來看一下配上RX 6950XT的表現;同樣的,也是一共測試包含Off關閉的5種模式,從實測數據可以發現到相較於上一款God of War戰神來說,模擬農場顯然資源資重比例較低些,所以FPS的數值也較高,即便是不開FSR 2.0也是可以有100(6950XT)與89(6650XT)的FPS值,但是若開啟FSR 2.0的話,FPS的數據就更可觀了。 搭配RX 6950XT的表現下,分別有Off 100.7、Quality 155.8、Balanced 171.9、Performance 182.4、Ultra Performance 193.7,也就是說,相比Off模式下,Quality提升了約55%、Balanced提升了約71%、Perfoemance提升約81%、Ultra Performance提升約92%,基本上就是從50%起跳,Ultra Performance模式提升的最為誇張,幾乎都快翻倍了! 改成RX 6650XT的話,其實也仍舊有亮眼表現,Off模式下的FPS降至89.2,旦啟動FSR 2.0之後,Quality拉高至95.1、Balanced提升至103.7、Performance提升至115.5、Ultra Performance提升至137.9,增幅比例分別是7%、16%、29%、55%,提升幅度也是逐漸拉高,以搭配RX 6650XT來說,為了避免畫質降低的情況,建議還是落在Balanced會比較合適,畢竟FPS已經有破百了。 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FSR) 2.0相較於前代1.0來說,可以讓玩家更加兼顧到效能與畫質間的平衡以及自主性(依照需求選擇合適的模式使用),也改善了一些1.0的小缺點,至少畫質表現上就好上許多,不會因為選用Ultra Performance就只能大幅犧牲畫質來換FPS的增進,雖然還沒有到完全滿意的情況(畢竟開了UP模式畫面會變粗糙與模糊是事實),但對於玩家來說,啟用FSR 2.0之後的實際FPS增益效果也是明顯的,有些吃重資源的遊戲大作,總是可以有程度的改善FPS的情況,而且還可以保持遊戲本身的畫面美觀度。 未來將會有更多遊戲加入FSR 2.0的陣營,相信玩家可以更期待FSR 2.0的支援效果,基本上會建議選用其中的Balanced平衡模式,可以兼顧畫質與FPS兩者,保持美觀度與遊戲順暢性,當然,玩家也可以依據實際需求做調整,反正有4種模式可以選,怎麼爽就怎麼調囉! 想要讓FSR 2.0搭配AMD平台發揮3A強大遊戲威力嗎?現在AMD正舉辦「AMD Radeon Raise the Game遊戲大禮包」活動,凡購買指定AMD Radeon RX 6000系列產品,就可以免費兌換《狙擊精英5》、《黑街聖徒》與《魔咒之地》等三款遊戲。 活動序號兌換時間(發票日期):即日起至2022.9.10 遊戲兌換截止時間:2022.10.10 ★活動直通車: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T-FORCE SIREN GD360E ARGB一體式水冷開箱實測,兼具魅力迷人魔幻鏡面與散熱效能再升級!
隨著普及度、可靠性提升,AIO一體式水冷可以說是現今大多數中高階玩家們的CPU散熱器選擇,畢竟近年來兩大廠處理器之戰讓CPU效能進步有感之外,即便有著新製程、架構的加持,還是抵不住不斷增加的功耗,畢竟CPU本身時脈也是一代比一代高,核心數也不斷增加,因此在這樣功耗的提升下,除了耗電量,最頭痛的問題就在於那熱情的工作溫度,尤其現在夏天的到來,散熱器的壓制力更為重要,就連官方也知道這樣的溫度上已經不是原廠那小小的空冷小散熱器可以壓制的,因此目前購買兩陣營可超頻處理器(Intel 12代K版/Ryzen 5000X系列)也都不會隨附散熱器。 而AIO一體式水冷的優點不僅僅是它優秀的散熱效率,在視覺上也顯得較塔扇簡潔、美觀,尤其現今各大廠在水冷頭上的設計可以說是變化多端,各家都展現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而搭配現今機殼都有預留冷排安裝空間的設計,不管是240、280還是360冷排,要塞進機殼幾乎都是輕輕鬆鬆,其安裝的自由度已經不輸空冷塔扇。 知名電腦周邊大廠T-FORCE相信各位都不陌生,從記憶體、SSD、機殼等電腦周邊都能看見它的身影,原廠在這些周邊當中也看中了AIO一體式水冷市場,推出了SIREN一體式水冷系列,目前依照冷排尺寸不同分為SIREN GD360E ARGB以及SIREN GD240E ARGB兩種版本,而不管是哪種版本都提供黑白兩色能選擇,一次滿足中高階玩家們需求。 SIREN GD240E ARGB的話相信各位都不陌生,畢竟先前小編才為各位見識過它輕鬆壓制i5-12600K的實力,不過要是用上i7K版以上、或是5900X、5950X等高階大哥們,要用240mm冷排的水冷壓制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為了讓這些大哥們有個涼快的工作環境,小編這次入手了更高階版本並帶有360mm冷排的SIREN GD360E ARGB,那麼就事不宜遲,馬上進到開箱環節吧! T-FORCE SIREN GD360E ARGB依舊是熟悉的T-FORCE電競風格,黑底塗裝搭配產品上以及外盒底部RGB色彩線條設計,讓人一眼就能知道是專為電競而生,而雖說外盒產品示意圖是較為低調沉穩的黑色塗裝,不過實際上小編入手的為雪亮的白色版本,此外在RGB燈效的部分,不僅是燈效設定更自由的ARGB,還支援如ASRock Polychrome SYNC、BIOSTAR RGB SYNC、GIGABYTE RGB Fusion 2.0、ASUS AURA SYNC、MSI Mystic Light SYNC等五大板廠的燈效軟體,讓玩家可以設計出專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RGB燈效,並能與其他RGB周邊同步來維持一致性。 就如同SIREN GD240E ARGB,SIREN GD360E ARGB也具備廣泛的支援規格,在Intel平台不管是1150/1151/1155/1156/1200/1366/2011/2011-3/2066還是目前最新的LGA 1700都支援,也代表包含接下來準備問世並且不改腳位的13代也能直上,而AMD平台的部分更不用多說,官方早已表示AM4散熱器基本上都能直上AM5腳位,因此從FM2+/FM2/FM1/AM3+/AM3/AM2+/AM2/AM4到未來即將登場的AM5也同樣可支援。 馬上開箱來見見本尊,可以看到小編選擇的白色版SIREN GD360E ARGB從水冷頭、水管、冷排、水泵、風扇甚至到線材都白化的非常徹底,相信能好好的滿足白色控玩家們需求。 而這組原廠稱之為魔幻炫目鏡面ARGB的水冷頭,在未點燈的狀態下,鏡面背景搭配T-FORCE Logo,若是黑色版本呈現了一股低調高質感的氣息,而白色塗裝版本更是展現極簡高雅風格,另外SIREN GD360E ARGB的RGB線材是採用可拆型式,加上水泵又是做在冷排上的分離式設計,因此若真的沒有RGB需求,基本上水冷頭上就可不用再連接其餘額外線材,這樣的極簡風格,小編認為已經很好看了! 除了美型的外表,這組水冷頭更是用了鋁製材質製造,在散熱效率上有一定的幫助,可見原廠在效能上也是下足功夫! 來細看冷排設計,同樣也是完全白化處理,剛才也提到SIREN GD360E ARGB採用分離式水泵設計,因此可以看到水泵位於冷排上,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簡化冷頭周邊線材外,更重要的是能避免水泵運轉的震動傳遞到CPU上造成損壞風險,而這組水泵更具備了4000RPM高轉速的運作效能,可有效快速帶動水流到冷排上,再搭配高密度噴射式鰭片的360mm冷排以及3組120mm風扇,能迅速的將廢熱排出,讓CPU可以冷靜的發揮最大效能。 另一方面這組水泵不僅具備強勁的效能,供電更是僅需一條CPU 3-pin即可,分離式水泵的設計也讓這條3-pin供電線更利於藏線,對DIY玩家來說在安裝上可以說是相當友善。 雪白奢華的外觀鑑賞一輪後,馬上來安裝上機實測,在測試平台方面,這次小編選擇了擁有12C/24T的AMD二哥Ryzen 9 5900X,搭配最高階的X570主機板來實測,詳細規格也列於下方給各位參考: 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X570 處理器:AMD Ryzen 9 5900X 記憶體:PNY XLR8 DDR4 3200MHz Low Profile 16GBx2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3060 Ti Founders Edition SSD:SP PCIe Gen4x4 US70 1TB 電源供應器:T.T 12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安裝上機後,馬上便能看到水冷頭以及風扇所呈現的ARGB燈校,在預設狀態下就已經顯得相當耀眼,若想再修改燈校,以這次ASUS Armoury Crate為例,在AURA SYNC內就提供了10種燈效模式供玩家選擇,甚至還可進Aura Creator來客製化自己獨一無二的專屬燈校,也能與其他同樣支援該軟體的ARGB設備同步燈效,真的是相當便利。 散熱效能的方面,老樣子來透過AIDA64 System Stabiltiy Test來驗證,並且開啟Stress FPU選項讓CPU負載達到最大值,可以看到實際測試這1小時之間,CPU表面溫度來到70度上下,再經過Core Temp來監測,核心溫度約在82度上下,最高有來到83度,不過整體都沒有出現過熱降頻的狀況,穩定壓制5900X。 這次開箱了T-FORCE這組SIREN GD360E ARGB一體式水冷,讓小編再度體會到魔幻鏡面帶來的魅力,多樣的ARGB燈校也是一如往常能配合5大廠軟體達到相當高的可玩性,尤其在多一組風扇下,整體視覺饗宴更加的耀眼,而如果不喜歡光害,在整體未點燈的狀態下的高雅風格也是相當迷人,還可大幅減少線材占比;而在散熱效能上,有了360冷排加持,SIREN GD360E ARGB也確實可以把Ryzen 9 5900X穩穩壓制,讓這些使用較高階處理器的玩家們,也能享受T-FORCE SIREN系列的魅力。 廠商名稱:十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821-688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
HDD的價格、坐擁4倍的傳輸效能,十銓T-FORCE VULCAN Z SATA SSD開箱動手玩
近期SSD價格大跳水,許多原本貴鬆鬆的產品都變得更為容易入手,然而即便如此,就算是最入門的SATA SSD在售價上還是與HDD有著一段距離,玩家們難免在容量擴充上還是必須依照用途在預算和傳輸速度之間做出選擇。 對此,台灣知名的儲存電競品牌十銓科技旗下電競品牌T-FORCE 決定挑戰市場,開出1TB大容量卻不用2,000元台幣就能入手的超值價碼,帶來全新的VULCAN Z SATA SSD,要讓玩家用近乎等同HDD的成本享受4倍的傳輸效能提升!本次小編也特地入手了一顆,要來實際開箱測試看看這款的VULCAN Z SATA SSD能否成為新一屆的全民擴充與備份新寵。 T-FORCE的VULCAN系列產品在規劃上一向主要是鎖定入門市場,而新推出的VULCAN Z SATA SSD也是維持這個定位,外觀上延續過去VULCAN、VULCAN G這兩位大哥的風格,選擇走黑色系的設計配上大大的「T」字型商標,並以類似跑馬燈字體的方式,使用大量實心、鏤空的「T-FORCE」文字來做整體視覺裝飾,乍看之下只是使用兩種不同深淺的黑色進行交替,卻成功以最少的色彩搭配出了極具視覺衝擊性的電競效果。 規格上,VULCAN Z SATA SSD為標準2.5吋的硬碟,傳輸採用SATA 6Gbps通道標準,現階段提供240/256/480/512/1TB/2TB六種容量,機身的側緣和底部則都有設計螺絲孔位,因此原則上可以相容於多數主機機殼、NAS網路硬碟所提供的3.5吋硬碟架上。 看完了外觀,接著小編就要來撬開產品的外殼,來帶大家看看SSD最重要的內部用料安排(此為破壞保固行為,一般玩家切勿隨意嘗試)。 拆開後,可以看到PCB正面鑲著一枚控制器和2個儲存顆粒,控制器的部分是使用SMI慧榮專為SATA SSD設計的SM2259XT2,用在VULCAN Z SATA SSD能夠帶來最高550 MB/s的讀取和500 MB/s的寫入速度,基本已經達到SATA 6Gbps通道頻寬上限。 另外這枚控制器本身不支援獨立快取,有助於降低功耗和發熱,也具備ECC除錯校正、S.M.A.R.T.自我監控、分析、與報告的技術、端到端加密等保護機制來提升整體資料讀寫的穩定性,同時也支援SLC快取演算法和全域平均抹寫機制來進一步提高資料的寫入效能和延長儲存顆粒的使用壽命。 顆粒方面,小編手中的1TB版本使用2顆容量為512GB,由Western Digital出產的3D TLC顆粒,翻轉到PCB的背面則能看見兩個空焊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畢竟VULCAN Z SATA SSD屬於入門級產品,使得保固服務被訂在3年,但根據官方提供的資料來看,VULCAN Z SATA SSD實際上有著相當不錯的耐用度,以本次開箱的1TB版本來說,其最大寫入壽命高達800 TBW,比一般同容量產品落在600 TBW還要來得更高呢! 最後考慮到在M.2介面當道的現今,可能有部分玩家不熟悉採用SATA 6Gbps介面的硬碟要如何安裝,小編在這邊也簡單講解一下安裝方式。 SATA 6Gbps傳輸介面本身不具備供電能力,所以玩家可以發現SSD的金手指分為長、短兩段,當中短的那一段負責數據傳輸,需要和主機板相連,連接的SATA 6Gbps數據線材一般來說主機板的盒裝配件都會附贈;長的那一段負責電力供應,須使用電源供應器的SATA電源線材進行連接。 另外提醒一點,部分主機板可能會讓最後2組SATA 6Gbps連接埠(靠近主機板底部的2組)與M.2插槽共用,造成該M.2插槽若有安裝設備的話,與之共用通道的SATA 6Gbps連接部會失去功能,如過要連接多組的話,建議事先查詢官網的擴充埠的通道設計。 接著就是效能驗證的環節,理論上現今的主機版和處理器對於SATA SSD的支援能力都相當穩定,不過為保證產品在測試過程能發揮最完整的性能,小編還是選擇使用頂級的Intel Core i9-12900K處理器搭配Z690主機板來做為本次的測試平台。 在硬碟測試必跑的CrystalDiskMark 8中,VULCAN Z SATA SSD的讀取速率為554 MB/s,寫入速率則為498 MB/s,基本符合官方所宣稱的550/500 MB/s讀寫效能。 而在ATTO Disk Benchmark中,SSD大約在128KB的時候達到最大讀取效能,寫入則是在256KB來到最高峰,此後整體的速度表現都相當穩定,看不出降速的跡象,代表VULCAN Z SATA SSD即使沒有獨立快取,也不太會出現檔案尺寸過大無法負荷的情況。 最後來看看3DMARK的Storage Benchmark跑分,此項測試相當特別,它是完全針對「遊戲場景」去進行模擬,內容包含《戰地風雲5》、《決勝時刻:黑色行動4》、《鬥陣特工》這三款遊戲的載入效率評估,還有遊戲錄影、安裝、遊戲儲存、遊戲檔案轉移的傳輸效率,最後將上述內容轉化分數結果呈現,VULCAN Z SATA SSD在此項目的得分為840分。 撇開為企業級產品,目前1TB容量的HDD價格落在大約1,500~2,000元之間,只是因為先天特性的關係,使得傳輸速度頂多在150 MB/s,在現今很難用於日常備份以外的用途。而VULCAN Z SATA SSD不僅1TB的售價不到2,000元,在傳輸速度上還能夠直接達到接近SATA 6Gbps頻寬上限的550 MB/s,讓產品除了用於備份之外,更能夠滿足遊戲直播的錄影、影音剪輯代理素材(Proxy)的儲存硬碟,幫助玩家們的容量擴充升級能夠一次到位,不必繼續在預算和效能之間左右為難。 ★官網: ★這裡買: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
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 實測開箱,效能與擴充性一次到位的創作者 NAS
YouTuber 時代來臨之後,越來越多人投入創作影音,如何拍攝高品質的影片、剪輯、加入特效與字幕,並讓創作者可以做出主題夠嗆爆、話題夠辛辣的影片,變成了創作者最大的挑戰。 由於創作者追求更細膩的影片畫質與更身歷其境的音質,讓次世代高畫質 4K 120p 與 8K 30FPS 影片的拍攝、剪輯、特效與後製成為創作者拍攝影片的新主流,為了因應拍攝這樣的高畫質影片,光是拍攝影片產生的影音檔案,還有剪輯的暫存檔案,以及檔案備份等問題,就足以讓創作者傷透腦筋,而為了解決這些痛點,NAS (網路儲存伺服器) 應運而生,簡單來說 NAS 就是一個專屬於個人的私人雲端,有巨量的儲存空間,可以將所有的檔案集中管理、備份的工具。這次要實測開箱的,則是由 Synology 所推出的 8-Bay NAS DiskStation DS1821+。 在以往內容創作者還沒那麼發達的年代,以過去攝影師 (影像創作者)為例多數儲存都以外接硬碟、SD 卡或公有雲為主,然而外接硬碟如果沒有備份,就會有很大的資料遺失風險,公有雲端每個月的訂月費用長期累積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隨著近年因 YouTuber 產業的蓬勃發展,進而需要更大、更穩定的儲存需求,也使得 NAS 成為創作者儲存珍貴影音資料的新寵兒。 身為創作者挑選適合的器材至關重要,除了品牌的挑選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需求。不得不注意的,隨著追求高畫質,4K 120p與 8K 30FPS 影片的拍攝、剪輯、特效與後製已經成為創作者拍攝影片的新主流,而在推陳出新的攝像機發展之下,SONY A7S3 或 FX3 攝像機是最受歡迎的,其中除了強大的對焦系統,最強的地方就是來來了 4K 120p 解析度拍攝高畫質影片,XAVC S 4K 120p @280Mbps 4:2:2 10bit 的錄製畫質之下,拍攝 1 分鐘 (60秒) 產生的 MP4 影音檔案容量約為 2.17GB,拍攝 1 小時 (60分鐘) 產生的 MP4 影音檔案容量約為 130GB。 除了攝像機之外,若創作者連續三天,每天拍攝 2 小時攝剪輯前素材,共拍攝 6小時影片的話,若是採用 XAVC S 4K 120p @280Mbps 4:2:2 10bit 的錄製畫質,就會產生 MP4 影音檔案容量約為 780GB(約為近 800GB),錄製完成後經過後製的肥大影片檔,如果只儲存在電腦會很快就會把硬碟塞爆,如果將這些檔案儲存在外接硬碟或外接 SSD 不僅檔案會四散在不同顆外接硬碟或 SSD 中,也沒有 RAID (磁碟陣列) 的保護,萬一硬碟故障,產生資料人間蒸發就會很難善後處理。 因此儲存與備份工作對創作者而言也是萬萬不能輕忽,創作者在選購 NAS 可以注意幾個重點,就是要依照你的需求來選購適合的機種,例如:如果你是希望用有超快的存取速度實現在線剪輯,那麼架設一台 10GbE 的 NAS 就能滿足您的需求;而如果只是想要有全部的素材最後歸檔、備份的地方,那麼大容量的 NAS 就能符合您所需,但是小朋友才作選擇啊!如果需要可以擴充成 10GbE 網路以及兼具擴充彈性的 NAS,就可以考慮筆者這台 Synology DS1821+。 它不只支援 10GbE 網路介面卡,還可搭配兩台 DX517 最高擴充至 18 顆硬碟,以市售常見大容量的 16TB 硬碟為例,DS1821+ 的淨儲存空間為 128TB,而且它屬於追求極致效能的 Plus 系列機種,但如果是一般家用戶的基本文書存取備份和影音串流等需求則可以選擇 J 系列或是 Value 系列機種。 創作者若每天拍攝 2 小時 XAVC S 4K 120p @280Mbps 4:2:2 10bit 的錄製畫質,約會產生 MP4 影音檔案容量約為 260GB(約為近 300GB),光是要將記憶卡裡面將近 300GB 的影音檔案讀取出來,再放到 NAS 做儲存的話,一般的網速讀取真的會拉低工作效率,但是,想要升上 10GbE 網路環境,設備一定都要升級支援 10GbE 網路的規格,如:電腦也要有 10GbE 的網卡、支援10GbE 的網路交換器(Switch) 和加裝 10Gbe 網卡的 NAS,連網路線也要使用 Cat5e 以上的種類並且注意佈線和傳輸距離等。 *10GbE(電口)區域網路 ,透過銅纜網路線連接,要達到10GbE連線性能,使用Cat5e線材理論上長度可以支援到45M,Cat6線材理論上長度可以支援到55M,Cat6A線材理論上長度可以支援到100M,更高階的Cat7、Cat7a、Cat8、Cat 8.1、Cat8.2線材理論上長度也可以支援到100M(實際跑10GbE,受限於網路線的品質好壞而定,也有Cat5E網路線在長度62M之下,還能穩定運行跑10GbE) 近年來,NAS 的發展追求高速存取與虛擬機應用,因此內建 CPU 的性能,以及搭配的記憶體容量,就大大影響了 NAS 的應用,過去 NAS 業者為了追求省電與強效,皆是使用 Intel 的嵌入式與低功耗 CPU 為主,少部分追求效能機種則使用了桌機版、工作站版 CPU,但由於 Intel 的嵌入式與低功耗 CPU 效能有限與擴充不足,加上價格很難再下降,這也讓 AMD 有了趁虛而入的機會,加上 Zen 微處理器架構的節能強效,發展出了 Ryzen 嵌入式 CPU ,讓 NAS 廠商可以打造出節能強效且兼具價格優勢的 NAS 產品。 本次主角 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就是採用了強大的 AMD Ryzen V1500B 2.2GHz 四核心處理器。在硬體的部分,支援 NVMe SSD 快取, I/O 回應速度可比傳統硬碟快至少 20 倍,更支援 SFP+ 與 RJ-45 10GbE 網路卡,可輕鬆升級網路環境,提升工作效率,最後,DS1821+ 也富有擴充彈性,可搭配兩台 DX517,可以擴充至 18 顆硬碟。 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 本次開箱時, DSM 7.0 系統已經正式發佈。在硬碟的支援上,可以使用 SHR、SHR-2、RAID 0、1、10、5、6 等磁碟陣列模式,檔案系統則支援 Btrfs 與 ext4 ,建議使用 Btrfs 才能支援快照以及更全面的資料保護功能。 安裝上非常簡單,硬碟架托盤拆下來之後,不用螺絲就能裝上 3.5吋機械硬碟。軟體設定上面,Synology有開發快速找 NAS的方式,可以透過 Web Assistant 或Synology Assistant,快速找到 Synology NAS。 為了瞭解 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 的性能,我們分別使用了 8 顆 3.5吋 WD Red HDD 6TB(紅標,WD60EFRX)機械硬碟及 8 顆 3.5吋 WD Gold HDD 18TB(金標,WD181KRYZ)機械硬碟,搭配10GbE 環境來做測試,在快速存取測試讀寫速度方面,使用 CrystalDiskMark 6.02 x64 、 AJA System Test 12.5.0 測試讀寫性能,在實際存取檔案測試讀寫速度方面,使用 FastCopy 模擬複製讀寫 25GB 檔案,另外,我們使用Windows 10檔案總管,直接模擬複製讀寫 25GB 檔案,我們可以快速知道這台 NAS 存取檔案的效能表現。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X 主機板:ASRock X399 Taichi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URBO 24GB 硬碟機: WD_BLACK SN750 NVMe SSD 1TB(黑標,WDS100T3X0C) 網路卡:tp-link TL-NT521網路卡(10GbE電口,1-Port,Marvell方案Aquantia AQtion Ethernet AQC-107晶片) 交換器:tp-link TL-ST1005交換器(10GbE電口,5-Port,Marvell方案搭Aquantia晶片組) NAS主機: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 記憶體:4 GB DDR4 ECC SODIMM 硬碟機:WD Gold 18TB HDD x8顆(金標,WD181KRYZ) M.2 SSD:無 網路卡:Synology E10G18-T2(10GbE電口,2-Port,Qlogic FastLinQ QL41102的Mac搭配Broadcom BCM84886的Phy雙晶片) *本次測試,沒有使用M.2 SSD做讀寫快取 系統:DSM 7.0 硬碟設定:RAID 5 NAS主機: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 記憶體:4 GB DDR4 ECC SODIMM 硬碟機:WD Red 6TB HDD x8顆(紅標,WD60EFRX) M.2 SSD:無 網路卡:Synology E10G18-T2(10GbE電口,2-Port,Qlogic FastLinQ QL41102的Mac搭配Broadcom BCM84886的Phy雙晶片) *本次測試,沒有使用M.2 SSD做讀寫快取 系統:DSM 7.0 硬碟設定:RAID 6 這次測試了 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可以明顯發現這台 NAS 的安裝設定,相當直覺化,使用上可以很容易上手。搭配一般 8 顆 3.5 吋 6TB 硬碟,或者搭配現在最大最快 8 顆 3.5吋 18TB 硬碟,使用 RAID 5 或 RAID 6 模式,存取性能可以達到 800~1100 MB/s,在 10GbE 網路的存取速度上表現相當優異。 經過測試後,我們體驗到最新版 DSM 7.0 的系統,介面一目瞭然,可以迅速了解目前系統的狀況,而且安裝設定簡單,即便是新手使用也能輕鬆上手。最重要的,DSM 7.0 的作業系統不但相當穩定可靠,還具備了各種軟體套件,無論是檔案備份、照片管理、多媒體影音串流等等想得到的應用大部分都能自由安裝使用。 硬體方面, DS1821+ 可以將 8 bay 最多擴充成 18 bay 的 NAS,且升級 10GbE 網路加裝網卡擴充也很容易,可以選購 Synology 原廠 10GbE 網路卡 E10G17F2/E10G18-T1&T2/E10G21-F2,或者 25GbE 網路卡 E25G21-F2(請見Synology 的),輕鬆升級網速。 然而在使用上務必要隨時檢查系統是否有更新到最新版本或是可以設定自動更新,並且視需求搭配 UPS 不斷電系統,防止資料在無預警狀態下遺失。 整體來說,DS1821+ 是款滿足內容創作者且兼具效能與擴充性的 NAS! 廠商名稱:Synology - 群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552-5900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
玩家升級有妙招、入手AMD Ryzen 5 5600直接無痛原地效能飆升兼省荷包,vs Core i5-12400
一想到電腦要升級,大概最痛苦的除了荷包之外,還有就是要更換一堆零組件實在是很麻煩,不過如果原本就已經是AMD陣營的玩家就可以放輕鬆了,行之有年的AM4架構其實帶給玩家相當程度的便利性,尤其趁著未來會變更成AM5架構的情況下,趁這一波Ryzen 5000系列的降價浪潮,替手上的前幾代Ryzen或Athlon處理器換顆強勁有力的新心臟也是個快速的升級方法。 或許會有玩家說,要升級也可以換成Intel的12代平台啊!是沒錯,不同陣營的選擇除了玩家個人的使用偏好外,也要看整體效能與預算等考量,兩大陣營都有差不多對應的等級可以挑選,以最直接的價位這一塊來看,如果抓個6,000元,那可入手的就是AMD Ryzen 5 5600以及Intel Core i5-12400這兩位,對於新裝機的朋友或許兩者最大的差別會是主機板的價格,如果選擇Core i5-12400的DDR5版本,那還得再往上加一些,相對於目前B550主機板價格較親民以及仍使用DDR4記憶體的價位來說,AMD陣營似乎是比較具備CP值的選項。 至於到底換上Ryzen 5 5600能不能打得過12代的Core i5-12400呢?這裡咱們也就事論事的來加以探討一下,看看要如何再荷包與效能之間達到一個較佳的平衡點,畢竟如果可以爽爽的用小預算就升級效能是再完美不過的事了! 雖然說AMD的AM4腳位從第一代Zen架構的Ryzen 1000系列一路用到了Zen 3架構的Ryzen 5000系列,但這並不代表所有主機板型號都相容,因此首要注意的就是先確定自己的主機板型號。 目前除了少數像華碩ROG頂級款Crosshair主機板系列有自己獨立的命名規則外,多數主機板會以「晶片組」的世代來進行命名,分別有300、400、500系列,基本上,其中的300系列中已經全數無法支援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代表主機板型號有X370、B350、A320字樣的都「理論上必須」選擇更換主機板。 之所以說是理論上的原因就是,為了延續AM4的廣度支援性生命力,各廠商也都紛紛的開發出了可支援至最新Ryzen 7 5800X3D的BIOS,如果是採用舊款300晶片組的朋友也不用擔心,只要更新一下BIOS就可以繼續沿用,當然要是口袋預算許可的話,換一片新一代的500晶片組主機板來用用就更完美啦! 如果不清楚自己手上的版本到底是哪款晶片組?沒關係,不需要先急著把機殼打開,網路上有不少程式都能自動辨識產品的型號,像是包含小編在內,許多人常用的免費硬體偵測程式「CPU-Z」就能辦到(可免費下載)。 下載後打開即可在程式的「Mainboard」頁面中看到主機板的相關資訊,其中「Southbridge」的欄位便會顯示晶片組的型號,至於想更新BIOS的話也同樣可以在這裡看到廠商以及產品型號的名稱,方便直接上各廠商官網下載新版BIOS。 撇開舊版的300晶片組先不談,現有的400與500晶片組最主要的差異在於「PCIe 4.0通道」的有無,只有500晶片組中的X570和B550系列的主機板能夠支援PCIe 4.0通道,這點對於後續SSD的擴充有著比較關鍵的影響,如果不小心把PCIe 4.0的M.2 SSD插到400晶片組的主機板,主機板可是會無法辨識而沒有反應的喔! 在確認好主機板的相容性後,玩家就能去把處理器迎回家啦!不過先不要急著安裝,因為在此之前有一個重要步驟要做,那就是「升級BIOS」。(如果是新購入的500晶片組主機板應該就無需再升級即可辨識最新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 可能有不少玩家從組裝電腦的第一天開始就不曾更新過BIOS,BIOS可以想像成是主機板的ID識別器,需要透過更新才有辦法辨識新世代的產品,否則新處理器安裝之後,主機就會不斷處在CPU異常的狀態而無法開機。 取得BIOS的更新檔方法有很多,不少主機板同步軟體如華碩的Armoury Crate、微星的MSI Dragon Center都能夠自動偵測最新的BIOS更新檔,有的甚至還提供自動安裝服務。沒有相關的同步軟體也沒關係,只要到產品的官網的支援頁面中搜尋對應的主機板型號,便能取得最新的BIOS更新檔。若是各位的主機板同步程式沒有提供自動BIOS安裝功能,那就需要準備一個隨身碟將解壓縮過後BIOS檔案存入其中來進行手動升級。 在前面有提到,以6,000元的預算下,能夠入手的2款新處理器就是AMD Ryzen 5 5600以及Intel Core i5-12400,到底這6,000要花在哪一邊?著實會讓玩家傷點腦筋,兩陣營且價格近似的2顆處理器其實在各方面的定位上都極為完美重疊,包括核心數都是6C/12T、功耗也都是65W,連彩盒包裝內都有附贈散熱器供玩家使用無須再外購等等。 換句話說,對既有已經是AMD陣營的玩家來說,選擇上的差別就是一張主機板的成本費用(不考慮DDR5記憶體版本),說多不說、說少不少,以一片B660主機板大約要價5,000-6,000元上下的價格來看,原地升級顯然是最佳選擇,否則像Intel陣營一換平台預算可就高了,畢竟最新的12代連腳位都改了,原本的主機板平台都不合用,更不用說要是連DDR5一起換的話,那就是花大錢了,原地升級還是只能挑AMD的AM4架構。 此外,Ryzen 5 5600和Core i5-12400也是不少玩家在主流處理器選擇上的最低底限,再往下就需要在功能與效能上做出比較多的妥協,像是在Ryzen 5 5600之下的Ryzen 5 5500就將PCIe 4.0的支援功能拔除,Intel這邊更是直接降到Core i3等級,核心數量還直接一刀從6C/12T變成4C/8T。 這也是小編一開始就說到的,6,000元可以入手哪一版的處理器這個主軸,整體來說,Ryzen 5 5600和Core i5-12400可以說是兩個陣營在處理器比較上的基準起點,往上需要額外考慮其他的硬體配置成本、往下效能和功能性則不夠全面,這次也特別選了這兩顆處理器來比較看看,以遊戲、創作上的效能表現來讓還在猶豫該跳槽、或原地升級的玩家們有更多參考囉! 本次效能實測以中階遊戲主機的規格做為出發點,AMD陣營選擇使用B550晶片組的主機板,Intel陣營則為B660晶片組,記憶體皆為同款DDR4-3600 16GBx2(共計32GB),搭配的顯示卡為RTX 3060。 另外,考慮到多數玩家在主機升級的規劃上多是走隔代升級的路線,因此小編也找來了Ryzen 5 2600X做為本次的效能基準參照,讓玩家能夠更清楚得知過去與現在的處理器在效能上有怎樣的差距。 在基本的CPU跑分中,不論是CPU-Z或CINRBENCH R23,Core i5-12400在分數上有著比較高的成績,其中單核心在CPU-Z可以來到670分,Ryzen 5 5600分則是接近600分,多核的差異則相對較小、僅不到3%的差距,而就算是CINEBENCH R23的部分,差異也都落在10%以內。 至於如果是原先使用Ryzen 5 2600X的玩家,升級至Ryzen 5 5600則可以看到提升的幅度不小,不論是單核或是多核,效能上的提升也分別有33%以及34%,基本上就是提升了1/3的效能。 3DMARK的跑分中,除了Core i5-12400在DX12的Time Spy項目的分數略高一絲,其他幾項都幾乎是伯仲之間,甚至Ryzen 5 5600在Fire Strike與Fire Strike Ultra的表現占優,總體來說,3DMARK的測試上兩者基本上是打平,反倒是Ryzen 5 2600X在Time Spy和Fire Strike中都明顯有些落差。 接著來試試遊戲實戰的部分,所有遊戲均設定在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解析度縮放等干擾FPS表現的功能,遊戲如果提供光線追蹤、FSR或DLSS則一律調整到最高畫質的選項。 基本上,處理器對於遊戲的影響有相當大一部份是來自於遊戲廠商的優化,像是《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極限競速:地平線》就屬於對處理器效能較不敏感的遊戲,只吃重顯示卡的運算表現,在這兩款遊戲中的實測數據上也可以發現其實成績都差不多,此時就算是用Ryzen 5 2600X,也無法拉開FPS差距。(與另2顆處理器沒有太明顯的差距) 至於《極地戰嚎6》、《死亡循環》這一類遊戲對處理器的依賴程度就較為明顯,也較容易反應在FPS值上(Ryzen 5 2600X的成績可見差距),《死亡循環》的部分可以看到Ryzen 5 5600在1440P下則是微幅差距、2160P(4K)的部分則有反超,另外在《極地戰嚎6》中,場景一換到2160P解析度下就可以明顯看到不小差距了,雖說Ryzen 5 5600與Core i5-12400仍舊是處於伯仲之間,但舊版的Ryzen 5 2600X則是僅剩58 FPS,相較其他兩款可達72/73左右的FPS來說,落差有約25%,這也可以看出假使玩家能夠直接原地升級,好處就能一併顯現。 至於遊戲以外的創作用途中,如果單純比較CPU在影片轉檔的效率上,Ryzen 5 5600和Core i5-12400對x264編碼、x265編碼的輸出效率都差不多,彼此以2FPS的細小差距互有勝負。 目前Ryzen 5 5600和Core i5-12400大約都在6,000元以內,從上面的測試結果來看,從Ryzen 5 2600X升級上去都可帶來相當有感的效能提升,不過若只是純比較2顆處理器的話,Core i5-12400雖然看似略勝Ryzen 5 5600,但多數情況的差距微小,有些地方甚至平手或被反超,因此可以看出對於既有的AMD用戶來說,若捨棄原地升級,而再多花約6,000元左右的成本(主機板)進行跳槽並不是很划算的一件事。 然而如果玩家堅持就是要花掉這些預算的話,不妨優先選擇優先提升顯示卡的等級,恰巧現在顯示卡的價格已經差不多掉回原價,6,000元的預算足夠顯示卡的型號向上提升一級,例如本篇使用的RTX 3060就能變成RTX 3060 Ti,小編也在這邊讓大家看一下顯卡升級之後的遊戲變化。 在升級顯示卡之後,遊戲的效能表現都出現了顯著的效能成長,不少遊戲的FPS都能向上提升10~20 FPS,順暢度的變化相當有感!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NVIDIA產品規劃的關係,RTX 3060 Ti、3070、RTX 3070 Ti這三張卡都只有8GB記憶體,因此部分遊戲在達到4K解析度的時候會出現記憶體不足的問題,例如《極地戰嚎6》就因此出現Bug,造成遊戲的跑分模式無法正常運作,使得FPS值只有8張,只能說老黃的刀法實在很精湛啊… 除了升級顯示卡之外,對於從Ryzen 2000系列升級上來的玩家,小編個人也推薦選擇「更換SSD」,畢竟Ryzen 2000已經是2018年的產品,距今已經過去4年,以一顆SSD的保固有5年來算,若用於開機後就不斷執行讀寫的系統碟,也差不多接近使用壽命。 考慮到SSD先天的特性,一旦發生損毀,資料是無法修復的,所以千萬不要等到SSD壞了才換新,加上現在SSD的價格也比4年前要跳水不少,趁機買顆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的來替換,既保證資料安全,還能獲得更好的資料存取效能,算是一舉兩得的作法。 假使想要榨出更多Ryzen 5 5600的效能也可以透過條PBO(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r)來達成,基本上也跟Intel的Turbo Boost技術類似,方便玩家做自動超頻,只是通常AMD平台是預設為Disable(關閉未啟動),如果採用的主機板有支援PBO選項的話,可以從BIOS中手動打開,但要記得,其中的Auto選項表示是依官方預設值運作、進階設定則要選擇Manual手動模式,一些細項的設定才能自由調整。 除了透過BIOS有支援PBO來做調整外,也可以利用AMD自家的Ryzen Master來做設定,小編也要溫馨提醒一下,如果想要擠壓更多Ryzen 5 5600的隱藏性能,建議最好是換裝效能更佳的散熱器(如水冷)會有助於超頻成功。 從實測的結果來看,Core i5-12400和Ryzen 5 5600的效能其實相當接近,雖然部分成績Core i5-12400看似略勝一籌,但想要獲得這小幅的效能紅利,不論是AMD還是Intel玩家,都必須花費5,000~6,000元的成本在主機板的更換上,就算不是原地升級,兩者的主機板價差也是存在,AM4的價位顯然更有競爭力。 反觀Ryzen 5 5600因為能夠直接至少相容現有的400、500晶片組的主機板,也就沒有這部分的負擔,除了省下額外的成本外,還帶來幾乎與Intel同級產品的效能表現,而省下的預算除了可以如同本次實測的做法,將RTX 3060換成RTX 3060 Ti來直接提升效能外,就算將費用灌注到其他硬體設備上也能進一步增強原本的Ryzen 5 5600的整體性能,以總成本來看,也把對手Core i5-12400遠遠拋在腦後。 總結來說,AMD利用自家處理器高相容性的特性推出了Ryzen 5 5600,在保證效能的前提下,透過原地升級的形式將所需付出的成本壓到最低,讓苦於預算受限的AMD處理器玩家能有更為划算的選擇,如果還搭配Radeon顯示卡的話還會有一些加成作用,倘若各位洽巧也還在使用Ryzen舊世代處理器產品,還不抓緊這次的機會,享受AM4腳位下的升級福利衝一波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6200MT/s超頻達陣!效能輕鬆提升29%,KLEVV DDR5 U-DIMM 16GBx2雙入組記憶體開箱
韓國記憶體品牌科賦(KLEVV)在記憶體領域靠著一貫的平實價格與不錯的超頻體質,在玩家之間累積了不少的好口碑,而隨著DDR5時代到來,科賦當然也沒有缺席,推出了新版的DDR5 U-DIMM記憶體來應戰,小編也入手了當中的16GBx2雙入組版本來進行開箱實測,順便再次驗證一下科賦新世代記憶體的優良血統傳承! 直接看外觀的包裝不難發現是採用常見的吊牌式透明設計,可以方便玩家清楚的看到內容物的樣貌,小編手上的是採16GBx2的雙入組版本,也有單條16GB容量版本可供想入手單條U-DIMM的朋友選擇,DDR5的記憶體規格特色能直接從外包裝上看到,除了有標示預設頻率為DDR5-4800之外,容量、保固等,都清楚的顯示在上頭。 另外,由於包裝本身是使用透明的塑膠外殼,因此直接就能看見記憶體本身採無散熱鎧甲覆蓋的裸條型式,再者,產品是在韓國原裝進口的,這可是Made In Korea喔。 也因為是「赤裸」的包裝設計,我們可以直接見到這款DDR5 U-DIMM採用了世界記憶體晶片大廠SK海力士生產的顆粒,這樣的組合來自於科賦與SK海力士兩者的戰略合作。 而SK海力士的顆粒之所以能夠成為賣點,自然是看中它的超頻潛能囉!這款DDR5記憶體模組所使用的顆粒型號為H5CG48MEBDX014,依照記憶體顆粒的命名,是屬於SK海力士的DDR5顆粒產線上的M-Die,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體質強健、容易超頻。 根據小編過去的經驗,採用SK海力士顆粒,想要把DDR5-4800提升到DDR5-6000可以說是輕輕鬆鬆,國外甚至有團隊使用本次開箱的DDR5 U-DIMM成功衝上DDR5-7000!由此就能知道SK海力士顆粒的超頻潛力是多麼驚人。(不過小編還是提醒,一般玩家超頻還是見好就收,超過頭造成記憶體損毀的話將會失去產品的終身有限保固服務) 與此同時,DDR5 U-DIMM也具備On-Die ECC校正技術,能夠減少資料在高速傳輸時發生錯誤的可能性,進一步提高系統穩定性。需要注意的是,On-Die ECC本身是將除錯功能內建在顆粒之中,所以記憶體本身還是維持著8顆粒排列! 此外,因為DDR5在設計規範上將電源管理的功能從主機板轉移到記憶體本身,因此在這款DDR5記憶體的正中央處也可以看到有加入了PMIC電源管理晶片,不僅讓記憶體效能提升、功耗反而還往下降,並且晶片也能更好控制電流與電壓,實現更高的超頻效能。 在支援性方面,記憶體通過了華碩、技嘉、微星、華擎四大主機板的相容性測試,能夠支援主機板廠的專屬超頻功能,例如華碩主機板的「ASUS Enhanced Memory Profile」,這項功能是華碩的主機板團隊分析不同記憶體顆粒後提供多種一鍵超頻參數,讓玩家免去需要反覆參數調整的麻煩,像是DDR5 U-DIMM就提供了DDR5-4800和DDR5-6000的兩種數值可供選用,對比傳統XMP只能開啟記憶體出廠時額定數值,玩家在使用上會有著更高的彈性。 本次效能實測會分為兩個部分,首先小編會使用TUF Gaming Z690-PLUS WIFI主機板搭配Core i9-12900K處理器,測試DDR5 U-DIMM在官方預設參數的超頻能力;第二部分則是開啟主機板的ASUS Enhanced Memory Profile功能,看看主機板所定義出的數值組合能否讓記憶體保持穩定運作。 從CPU-Z檢視的資訊來看,DDR5 U-DIMM的預設數值是完全遵照JEDEC所制定的標準規格,CL值為40-40-40-77,電壓定在1.1V。此時透過AIDA64 EXTREME所測出的讀取、寫入、拷貝的速度約為76,000 /69,000 /70,000 MB/s,延遲在84ns上下。 接著來看看記憶體的「原生」超頻的體質表現,就整體的過程來說,小編只需要將電壓提升到1.25V,就能相當輕鬆來到DDR5-6000的速度,而再往上加壓到1.35V的時候還可以再向上到DDR5-6200,此時記憶體的讀取速度已經高達98,000 MB/s,更重要的是延遲大幅度下降到70ns左右,整體的效能獲得大幅度的強化,也驗證了SK海力士的M-Die確實有著相當優良超頻體質。 對比原廠的參數,主機板的ASUS Enhanced Memory Profile功能在數值的設定上更為嚴格,可以發現這款DDR5 U-DIMM顯示出2種速度設定,在DDR5-4800時,記憶體的CL值從40-40-40變為了32-32-32,就連DDR5-6000的CL值也僅有38-38-38,這也就讓人好奇主機板廠所定義的數值在效能和穩定性上是否能夠滿足玩家的使用需求。 不過沒關係,下面實際驗證就知道KLEVV推出的DDR5 U-DIMM會有怎樣的優異表現了。 根據AIDA64 EXTREME的實測結果,DDR5-4800的時候得利於CL值大幅從40下降32,DDR5 U-DIMM的傳輸延遲有著極為顯著的改善,從原本85ns降到72ns左右,不過整體的資料傳輸量沒有太大影響。而DDR5-6000除了延遲成功降低到70ns以下,來到68ns之外,傳輸效能也有微幅的成長,從約93,800 MB/s提升到95,300 MB/s。 不過AIDA64 EXTREME的跑分只能算是測量記憶體的效能,為了確認穩定度,小編使用對記憶體依賴度極高的影片剪輯軟體Premiere Pro 2022進行跑分實測,看看產品在透過ASUS Enhanced Memory Profile設定後能否真的用於日常實際應用上。 最終,不論是DDR4-4800還是DDR5-6000的設定,DDR5 U-DIMM都成功通過了Premiere Pro跑分測試,代表產品確實能承受高強度的讀寫應用。成績方面,DDR5-4800的得分為984分、DDR5-6000為991分,可知更高速度的記憶體確實是會帶來使用上的效能幫助。這對於如果手上具備了更優質的主機板玩家而言,可以更大的發揮出記憶體潛在效能,當然,主要也是得看採用的DDR5記憶體能不能穩定運作囉! 最後在這邊來個同場加映,除了裸片版DDR5 U-DIMM之外,小編也搶先取得搭配了散熱片與燈效元素的「CRAS XR RGB DDR5記憶體」(特別說明:此為媒體樣品、非正式出貨版),外型上與科賦自家現有的CRAS XR RGB DDR4基本上類似,但DDR5版本則是將鋁製散熱片從原本的金棕色換成了雪白色,進而凸顯出了上方的黑色鏡面裝飾,至於RGB的話、電競系列當然是一定要有的啊。 在內部用料上,CRAS XR RGB DDR5記憶體與DDR5 U-DIMM一樣是採用SK海力士的優質顆粒,差別在於CRAS XR RGB DDR5記憶體本身的定位屬於電競超頻記憶體,因此原廠已經為玩家們事先設置好超頻參數,只需在首次開機時進入BIOS設定開啟XMP功能即可,適合喜歡外觀、效能兼具,或是不想耗費大量時間調適記憶體參數的玩家採用。 同樣的,我們也來簡單看一下CRAS XR RGB DDR5在效能上的表現吧!根據CPU-Z檢視的資訊,記憶體的預設頻率為DDR5-4800,CL為40-40-40,而在開啟XMP模式後,原廠的超頻數值來到DDR5-5600,此時的CL值為38-38-38。 最後試著開啟XMP之後,以不調整其他參數的前提下,成功讓記憶體進一步向上來到DDR5-6000,證明了CRAS XR RGB DDR5與DDR5 U-DIMM有著同級的用料,並沒有因為蓋上了散熱片而偷偷動手腳。(笑 維持一貫的札實用料與始終如一的品質堅持,配上嚴選過的SK海力士顆粒,真實用料看的到,透過實際測試驗證了M-Die優秀的體質,配合主機板提供的預設超頻選項,就能以輕鬆簡單的方式達到更好的效能,但這還不是它的超頻極限,待玩家進一步來探索更高的速度表現囉。 光從上述測試結果可知DDR5-4800便能直上6200MT/s,效能輕鬆提升29%、近1/3的大幅度成長,簡直就是專為DDR5平台打造的絕佳記憶體,同時並具備相當的穩定性,在面對高依賴記憶體的創作程式中也能穩定運作無誤,再次展現出科賦對記憶體的品質和堅持,這樣的DDR5怎麼可以不入手來玩玩呢?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散熱裝甲上身、縱使維持極速也能穩定發揮,Seagate 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開箱實測
不曉得還有沒有玩家在為了挑選SSD而煩惱呢?去年站上為各位介紹了Seagate FireCuda 530 SSD 2TB,以輕鬆的姿態在循序讀取測試上,突破7,000MB/s大關,帶來相當驚豔的表現。 本次小編為各位帶來同個型號、但容量更大,且裝備了散熱裝甲,以至尊級的樣貌來挑戰最速SSD傳說,假設玩家們最近剛好在猶豫SSD的話,那麼就來看看這顆Seagate 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吧! 相較於無裝甲版的簡約,由於散熱裝甲的配戴,讓Seagate 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看起來更具風格,通體全黑以及高級鋁金屬打造的元素設計,讓整體看起來更加尊貴,不過雖然同為M.2 2280-D2尺寸,但也因為散熱裝甲的緣故,體積變成3.58 x 22.15 x 3.58 (mm),重量也來到10.6公克。 而FireCuda 530 SSD散熱器版也以容量區分為4個版本:4TB、2TB、1TB、5GB,在官方公告的資訊上,4個版本皆為PCIe Gen4 ×4 NVMe 1.4(皆可向下相容Gen 3介面),但在讀寫速度方面略有差異,擁有最佳讀寫效能的為2TB版本,而本文所介紹的4TB版本則有7,250 / 6,900 (MB/s)的讀寫效能,與2TB版本在讀取上僅有50MB/s的差距,不過在體感上,應該是沒有太大分別。話雖如此,4TB版本卻擁有相對強勁的耐久性。4個版本的MTBF皆為180萬小時,但4TB版本卻有版本中最高的5,100 TBW,理論上是相對擁有更長的使用壽命,也就是說更耐操。 而FireCuda 530散熱器版所裝備的散熱裝甲來頭可不小,Seagate與專門開發散熱套件的大師EKWB合作,以高級鋁金屬製成,外層紋理採用電鍍設計,上頭的細孔可促進冷卻,如此盡其所有可能的拿捏溫控限制,也能同時維持更長的巔峰讀寫效能。 拆下散熱裝甲後,可以發現FireCuda 530 SSD散熱器版,其控制器搭載的是Seagate STXZY01049E0,也就是與群聯PHISON合作的旗艦主控晶片:PHISON PS5018-E18,這點在無裝甲版的介紹中也有提到,採用台積電12nm製程,並具備三核ARM Cortex R5 CPU以及雙CoXProcessor處理器,讓連續讀寫皆能突破7 GB/s。 快取記憶體也依舊與無裝甲版所配載的相同,亦為2顆SK Hynix H5AN8G6NCJ DDR4 8GB,儲存顆粒為單面4顆Micron IA8HG94AYA 176層3D NAND TLC,不過由於SSD本體完全固定於散熱裝甲上,強行拆卸可能會破壞產品本身,但根據推斷以及SSD硬體組建原則,應是採用正反雙面共8顆設計(單顆512GB,正反8顆共4TB)。 雖然裝甲版與無裝甲版的FireCuda 530在硬體上沒有太大區別,但在參數調整上卻有些許不同,因此測試還是需要的,就來看看擁有霸者容量、至尊等級的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會留下什麼驚人的高速傳說吧! ◆主機板:MSI MPG X570S Carbon Max WiFi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G ◆顯示卡:AMD Radeon RX 6400、AMD Radeon RX 6500 XT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在CrystaldiskInfo偵測資訊上,可以發現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採用PCIe 4.0 x4傳輸模式,符合NVM Express 1.4標準。(硬碟溫度顯示為攝氏49度,係因此為已運轉後的溫度,若未執行任何程式的話,約莫在28度上下。) 而從透過CrystalDiskMark測試所獲得的數據來看,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的循序讀寫速度分別為7,231.15 / 6922.61 (MB/s),與官方公示的數據沒有落差。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編多次測試運轉的過程中,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在循序讀取的速度都約莫在7,000至7,200之間波動,寫入也約在6,700至6,900之間游移,雖說有些差異,但基本上在極限運轉時,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的巔峰讀寫效率仍是相當傑出。 或許玩家們早已知道FireCuda 530為目前SSD 7,000俱樂部之一的成員,無論是何種用途,都有無庸置疑的讀寫效能,且在4TB版本在系列中擁有最高TBW值,耐用度也絕對無可比擬,而加上EKWB客製化的散熱組件之後,更能維持FireCuda 530的巔峰讀寫效率,且還能享有Seagate的5年產品保固以及3年Rescue Data Recovery Services資料救援服務,不過基本上到那時,玩家們大概又想升級配備了,因此現階段,玩家們還在猶豫要入手哪支SSD,或許它會是一個相當優異的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低預算照樣超頻上DDR4-4000,PNY XLR8 RGB Silver DDR4記憶體開箱
雖說DDR5記憶體從推出至今已經降價不少,但在價格上還是與DDR4記憶體有著不小的差距,加上只有Intel第12代處理器能夠支援,因此現今的記憶體市場還是以DDR4版本為主流。 而正所謂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市場,就算各家廠商都在努力擴充DDR5的產品,美系記憶體廠PNY也不忘回頭照顧多數玩家,推出了新款的XLR8 RGB Silver DDR4電競記憶體,為大家的暑期電腦升級之路提供新的選擇。 XLR8 RGB Silver DDR4提供DDR4-3200、DDR4-3600兩種速度規格,容量則備有8GB、8GBx2、16GB、16GBx2四種容量的搭配選項,本次小編入手的是DDR4-3600 8GBx2的版本。 XLR8 RGB Silver DDR4的外觀走的是一個方正的設計,如同產品名稱,記憶體外層包覆了銀白色的鋁製散熱鎧甲,並經過髮絲紋處理來增加整體的質感,並在左側印上XLR8的大紅色箭頭LOGO,中央則有一道斜向刻痕,再沿著刻痕的方向印上「Power By PNY」的字樣。 而在上方的RGB燈條改以不對稱的形式,其中一半燈條完整露出,另一半則是換成斜向橢圓的排列,同時XLR8 RGB Silver為記憶體導入了自家EPIC-X RGB技術,能夠廣泛的相容各大主機板品牌的燈光同步功能,諸如華碩的AURA SYNC、技嘉的RGB Fusion、微星的Mystic Light Sync等,讓記憶體能與主機上的各個信仰周邊一同閃耀璀璨光芒。 此外,記憶體在時脈上也有著不錯的相容性,能夠支援2,133~3,600 MHz的工作時脈,代表玩家的主機就算是使用比較舊型的處理器如Intel第6代Core i處理器、AMD Ryzen 1000系列,乃至於一些不提供BIOS調整的套裝式主機等,這款XLR8 RGB Silver DDR4也都能夠正常對應。當然對於現代的處理器,XLR8 RGB Silver DDR4也有準備XMP 2.0的一鍵超頻功能,方便玩家立刻達到產品的額定效能。 根據TUF Gaming Z690-PLUS D4主機板所提供BIOS工具,XLR8 RGB Silver DDR4使用的SK海力士所出產的顆粒,最低的預設的工作速度為DDR4-2133,CL為15-15-15-36,開啟XMP來到DDR4-3600後,CL定在18-20-20-40,電壓設定在1.35V。比較特別的是,CPU-Z辨識到記憶體的SPD設定還存在一組DDR4-2000的設定,不過實際預設模式下還是跑在DDR4-2133。 效能實測上,使用AIDIA64 EXTREME對記憶體進行跑分,在預設DDR4-2133的狀態下,記憶體的讀取、寫入、拷貝的速率約在33600 /31900 /34600 MB/s左右,此時延遲時間高達84ns。 開啟XMP來到DDR4-3600之後,讀取、寫入、拷貝三項數據達到了56,000 /52,900 /53,900 MB/s,延遲下降到了59.9ns,整體效能的進步幅度相當顯著。 接著小編是著在不更改其他XMP參數的情況下繼續超頻, XLR8 RGB Silver相當輕鬆的就來到DDR4-4000的門檻,然而此時記憶體在讀取的部分下降到41,000 MB/s,但寫入卻大幅度的提升59,000 MB/s,經過反覆多次測試仍是如此,算是這款記憶體一個比較特別的現象。 由於DDR4-4000已經是不更改XMP參數下的極限,小編稍微將CL值放寬到22-24-24-40,記憶體成功來到了DDR4-4200,此時讀取稍微提升到了44,000 MB/s,但還是不及DDR4-3600的狀態,至於寫入則衝破60,000 MB/s大關,來到了61,000 MB/s! XLR8 RGB Silver DDR4雖然只是一款入門記憶體,不過在超頻上有著相當的潛力,開啟XMP之後,原生DDR4-2133的顆粒可以直上DDR4-4000,稍微加點CL就能在向上來到DDR4-4200。雖然說產品在DDR4-3600才能擁有最為平衡的效能,不過念在產品在網路賣場上的價格不用2,000元,能夠給出這樣表現其實已經非常難得,很適合做為預算不多,或是初次挑戰超頻的練手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首款高通Snapdragon 8+ Gen1手機登場、超強散熱長效釋放晶片性能,ROG Phone 6手機開箱動手玩
在5月底的時候,華碩預先透過的特製ROG Phone工程機搶先預告了高通Snapdragon 8+ Gen 1處理器,如今正宗的ROG Phone 6正式推出,也代表2022年下半年度的旗艦機之戰正式開打,身為市場上電競手機的標竿,ROG Phone 6這一次將相當大的心思花費在操作與散熱上,立志要給予玩家最穩定的效能和最為便利的電競操作體驗。 新的ROG Phone 6的整體設計延續著上一代ROG Phone 5的配方,準備了黑色與白色兩種配色,不同的是黑色延續ROG Phone家族傳統的鏡片玻璃背蓋,白色則是替換成了磨砂材質,兩者都有在背蓋上配有兩塊RGB燈飾,分別為呈現網點造型的ROG LOGO以及「Dare To Play」的宣傳標語。 翻轉到正面,為了電競玩家能夠會得完整的遊戲視野,ROG Phone 6的螢幕堅持採用無開孔的設計,6.78吋E4發光材質OLED螢幕(解析度為2448*1080)將更新率從144Hz向上推高到165Hz,並擁有720Hz的觸控採樣率,色彩表現也經過出廠校正,讓色彩偏離值Delta E < 1,玩家也可以在設定中更改更新率,提供自動 /60Hz /90Hz/ 120Hz/ 144Hz/ 165Hz檔位。 在此同時,ROG Phone家族歷代招牌的雙USB Type C連接埠、邊框上的兩枚超音波按鍵、正面雙喇叭、3.5mm耳機孔等多項特色全部都是完整保留,且這次超音波按鍵的功能又變得更多,不光可以判定點擊、滑動,甚至還能最為體感方線鍵使用,按壓之後觸發手機內的陀螺儀,讓玩家透過傾斜或搖晃手機來進行遊戲操作,適合賽車、飛行類的遊戲使用。 內在規格方面,ROG Phone 6是台灣第一款可以買到的搭載高通Snapdragon 8+ Gen1的產品,官方為了更好的散熱來提供長效穩定的遊戲體驗,刻意將處理器放置於整支手機的中央,更將VC散熱板加大30%、石墨片加大85%,再使用氮化硼作為處理器散熱膏的導熱介質,創造更好的導熱環境。 不光如此,ROG Phone 6將6000mAh的電池改為由兩顆3000mAh電池組合而成的雙電芯設計,在支援65W快充功能的同時,也加入了「旁路充電」功能,可以在遊戲過程中只替手機供電但不替電池充電,減少發熱,也避免電池損耗,提升整體的手機壽命。官方表示整套「被動」散熱設計能夠承受30分鐘的高負載遊戲散熱需求。 在這樣的多重散熱設計之下,ROG Phone 6還首次加入了IPX4防水功能,雖說不到能夠丟下水洗澡的程度,但足以對抗日常戶外雨水的侵害,也能減低一些手汗旺盛的玩家對於機器可能受損上的疑慮。 不過如果玩家遊玩的時間特別長,被動散熱還是不夠怎麼辦呢?此時就要出動ROG Phone 6的新配配件,「空氣動力風扇6」啦!全新空氣動風扇6在整體的規格和用料上進行大幅度的升級,不再只是透過主動式風扇吹吹風而已,還加入致冷晶片,等於變相替手機裝了一台「冷氣機」,能讓手機表面溫度最低下降25攝氏度,使手機維持在極限效能巔峰。 另外,空氣動力風扇6還額外針對遊戲操作下了功夫,直接配置了4枚實體按鍵在上面,搭配ROG Phone 6邊框上的2枚超音波按鍵可以透過程式自訂義為L1/L2和R1/R2,等於手機一口氣有了8組按鍵,將遊戲操作的便利性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然而可惜的是,由於這次空氣動力風扇6成本和體積大增,所以這個配件將不再以贈品的形式提供,必須額外單獨選購,定價為2,890元。 另一個與ROG Phone 6同步登場的則是全新白色款的「遊戲控制器3」,可以做為獨立搖桿使用,或是使用專用扣具將搖桿掛在手機兩側使用,本質上和ROG Phone 5時代推出的遊戲控制器是同樣的,只是上一代只有黑色可以選擇,這次加入白色配色之後,能夠讓整套配件更顯一體感。 軟體功能方面,ROG Phone 6重新設計了最核心的Armoury Crate App的整體介面布局,將性能調整模式精簡為X+ Mode、動態調整與超長續行三種,過去的進階模式則被整合到了X+ Mode中,能夠允許玩家額外針對不同的遊戲去進行更詳細的自訂義,包含鎖定螢幕更新率、限制CPU對於後臺程式的資源分配、顯示效能的調度激進程度等。 另外配合這次空氣動力風扇6,Armoury Crate新增了四種風速的檔位調節,分別為:智能調節、風冷模式、酷寒模式、急凍模式,其中急凍模式需求的功耗較高,必須在連接充電器的狀況下才能啟動。 最後,ROG Phone 6也對「Game Genie遊戲精靈」的介面進行重新規劃,玩家在遊戲的過程中,只要從手機畫面的四角往內滑動便能開啟。新版的遊戲精靈將所有的操作選項集中到了單一一個類似儀表板的畫面中,畫面左右兩側還會顯示CPU與GPU的附載狀態,整體視覺效果看起來更具電競風格,設定操作也變得更為直觀。 ROG Phone 6搭載了高通Snapdragon 8+ Gen 1處理器,代工廠商從三星換為了台積電,配備了12GB+256GB或16GB+512GB的儲存配置可以供選擇(白色版只有16GB+512GB版本)。 在跑分上,小編分別測試「沒有安裝風扇」與「有安裝風扇」上的效能差異,由於風扇提供4種檔位可以選擇,本次全程使用「酷寒模式」,因為此模式是在不插電的前提下所能開啟的最大檔位,反映行動遊玩的情況。 在Geekbench跑分中,未安裝風扇時,ROG Phone 6的單核/多核的成績為1,309 / 4,174分,安裝風扇之後單核與多核都有微幅的上升,來到1,319 / 4,209分;無獨有偶,安兔兔跑分也是類似的情況,未安裝風扇落在110萬分,安裝風扇後來到111萬分。 在3DMARK測是圖形效能中,基本的Wild Life直接顯示Max Out,代表分數超過程式的設定的基準,必須改以畫質更高的Wild Life Extreme才能獲得跑分成績,此時不安裝風扇的成績落在2,788分。 不過3DMARK中真正考驗手機性能的是20輪不間斷的壓力測試,同樣在Wild Life Extreme的條件,不安裝風扇的跑分穩定性為90%,這樣的穩定性已經大勝一票上半年推出的各大旗艦機行,可以看出ROG Phone 6本體在散熱性能上真的有相當的水準。最後根據記錄到的數據,手機效能大約在跑到第9輪的時後開始下降,最高分數為2,791分,平均為2,538分。 而在安裝風扇之後,20輪跑分的穩定性可以來到驚人的99.1%,也就是處理器在過程幾乎不存在降頻,可以看出動力風扇6對於效能穩定性有著顯著的幫助,最終手機最高分為2,800分,平均為2,775分。 續航力方面,將手機的電力設定到「動態模式」、螢幕更新率改為自動、亮度50%、全程保持Wi-Fi連線,ROG Phone 6在PCMARK手機續航力測試中,從100%電力降到20%得耗費將近20小時,續行表現極為出色。 緊接著,馬上替手機接上包裝附贈的65W充電頭對手機進行充電,此時電力剩下18%,經過13分鐘手機來到約50%的電量,完全充滿則大約花費40分鐘。 ROG Phone 6的鏡頭配方延續上一代的標準+超廣角+微距的三鏡頭配方,不過這次標準鏡頭升級為5000萬畫素的SONY IMX 766感光元件,並有著F1.9的大光圈,能夠支援HDR 10+高動態範圍錄影功能,但可惜的還是沒有加入OIS光學防手震,至於超廣角和微距則沒有變化,還是1300萬畫素與500萬畫素。 身為電競手機,拍照自然不會是最大的重點,ROG Phone 6在拍攝功能上將AI、場景辨識一類的功能「被動化」,絕大部分的時間玩家是不會看到手機對拍攝畫面給出任何提示,直到遇到物體過近、環境過暗或是掃描到QR Code的時候,才會開啟諸如夜景模式、切換到微距模式等一類功能。 成像風格上,ROG Phone 6整體是走幾乎無加工的清淡色彩,多數時間標準和超廣角的色彩一致度很高,不會有換顆鏡頭換個世界的感覺,但低光源的時候,可以明顯感受到超廣角的畫質會急速下降,好在手機本身有夜景模式可以多少挽救這部分。至於微距模式的表現則不算太理想,顏色與另外兩顆鏡頭有較大的差異外,拍出來的照片放到電腦上可以明顯感受到大量雜訊和噪點。 ROG Phone 一直以來都是電競手機中的標竿,為了給予玩家最好的遊戲體驗,ROG Phone 6傾注大量的資源在散熱和操作性上,機身內部更強的散熱設計、空氣動力風扇6都幫助機身降溫,讓手機長時間保持在最佳效能狀態,避免遊戲因降頻而卡頓,配合操作更為豐富的超音波按鍵、風扇的4枚實體鍵、搖桿都配件,也都是增進遊戲操作便利性與可能性,使各位玩家只要一機在手,就能殺片天下無敵手!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重甲神鷹超猛降肉、環抱最佳化散熱風流,AORUS C500 GLASS機殼開箱
技嘉GIGABYTE旗下的AORUS電競機殼在過去的產品線基本上切分為入門的C300系列和旗艦C700系列,C300家族因為是採用側面進氣的設計,整體的散熱性能比較保守,而C700系列則是造型較為前衛,加上全塔式的巨大體積和破萬價格,使其相對來說不是那麼的平易近人。 為了滿足現今處理器、顯示卡有著散熱更高的需求,並讓「神鷹信仰」能夠宣揚到更多玩家的桌面上,技嘉特地新開了全新的產品線,帶來專為主流電競配置設計、主打優良通風性的AORUS C500 GLASS電競機殼,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款新產品能否成為各位玩家手中主機零件的新歸宿吧! AORUS C500 GALSS是一款中塔尺寸的機殼,外觀上使用了和C300、C700截然不同的設計語言,第一眼就能夠感受到這款機殼對於散熱的注重,AORUS C500 GLASS正面融合了相當多樣的元素,上半部為大面積的金屬網,下半部則是改用大量斜向切痕,搭配鏡面、髮絲紋兩種銀色的處理方式妝點兩旁邊緣,充滿了AORUS招牌的重型機甲風格。 此外,前面板本身為磁吸式側開設計,打開後便能看見官方非常豪邁的用上3顆120mm的RGB風扇,而若玩家日後有其他散熱考量,也可以根據需求替換成最高420mm的水冷排,同時側開門板上負責阻擋灰塵的濾網也是磁吸式的,能夠非常輕鬆的進行卸除,讓日常清潔更為簡單。 接著將視線稍微往上移來到機殼頂部,AORUS C500 GLASS準備包含2組USB 3.2 Gen 1 Type A(官方以舊稱USB 3.0標示)、1組USB 3.2 Gen 2 Type-C、3.5mm耳機孔、3.5mm麥克風插孔以及重開機鍵,整體的I/O配置非常完整。 I/O埠的後段則是面積相當巨大的機頂散熱孔,不難發現散熱孔有特別經過技嘉設計團隊的精心設計,呈現出相當複雜的斜向紋理,而不是一般普通的網點小洞,且一整片金屬頂蓋具備快拆式設計,只要從尾端稍微用力一扳就能卸除,供玩家安裝最高2組140mm風扇或360mm的水冷排,並有提供磁吸式濾網來減少塵埃進到主機中。 比較特別的是,此處的散熱孔寬度其實非常的寬,據小編實測的結果,若不是因為沒有對應的螺絲孔位加上深度不夠,否則是有機會塞進2組200mm的巨型風扇,對此AORUS C500 GLASS選擇把這「多出來」的部分作為理線的功能使用,讓水冷風扇那一堆的線材得以懸掛,解決了大型RGB水冷因為風扇線材太多不容易隱藏的問題。 既然產品都叫AORUS C500 GLASS,那怎麼可以沒有玻璃的成分呢!機殼的左側檔板使用一整片4mm厚的燻黑強化玻璃,還為了避免玩家在裝卸的過程可能會因一個手滑造成玻璃跌落、破碎的意外,技嘉在玻璃的下方加裝了防跌落卡榫,卸下玻璃的時候,以「由上往下傾倒」的方式打開側板,就能夠迴避意外的發生,真的相當貼心。 至於另一邊的右側檔板則是使用標準的金屬板,不過其內部也有暗藏細節,為了讓組裝後的整線工作更為輕鬆,AORUS C500 GLASS在多處都安排了整線束帶,中央的部分更是開闢出了深度達20mm整線溝,電源供應器的安裝空間也相當寬敞,整體的理線空間相當充裕。 另外,左側也預留不少擴充的相關空間,包含頂部有一組ARGB+PWM風扇的控制器、尾端有2個2.5吋硬碟安裝掛架、底部還有2個3.5吋的硬碟籠,還配有抽拉式的濾網來阻擋灰塵,基本足夠滿足絕大多數玩家在主機上的儲存擴充需求,唯一比較可惜的是,由於主機板和電源供應器之間的隔板無法移除,所以無法透過拆除3.5吋硬碟籠的方式來加裝底部進氣的風扇。 尾端的部分,此處AORUS C500 GLASS在安排上相當特別,選擇讓PCIe檔板的排列以「直立顯卡」為優先考量,直接準備了3+3 Slot的直立式PCIe檔板,讓高階顯卡在直立安裝上可以更為彈性,但相對的預設的橫向檔板就只剩下2 Slot,若需要直立排線可能需額外添購。 好在,靠近機殼內側3組Slot是支援「方向轉換」的,只要卸下螺絲之後,就能改成常見的水平擺放形式,加上原有2 Slot,水平狀態下總計檔板數量為8 Slot,所以實際上玩家不論是要直立還是橫放,AORUS C500 GLASS都能完美支援,不得不說如此彈性的PCIe檔板的設計真的相當少見呢! 看完AORUS C500 GLASS機殼外觀後,就不免要來動手實際組裝一下,於是小編利用公司萬能的倉庫,翻出一系列的相關周邊來打造滿滿AORUS信仰的主機,以下是各項主要零件的清單: 主機板:Z690 AORUS XTREME 水冷:AORUS WATERFORCE X 280 記憶體:AORUS Memory DDR5 5200MHz 16GBx2 顯示卡:AORUS GeForce RTX 3060 ELITE 12G SSD:AORUS Gen4 7000s Prem. SSD 1TB 電源:GIGABYTE UD850GM 身為中塔式的機殼,AORUS C500 GLASS在組裝工作上都相當的簡易,技嘉非常貼心的將配件包中的每一種螺絲都分袋包裝,還標上了用途,讓第一次嘗試DIY組裝的玩家能夠更輕易的上手,夾鏈袋的設計也讓事後零件收納更為容易,不像許多機殼廠都是使用一次性包裝來把所有種類螺絲裝在一塊,這點小編給予高度的好評,強烈要求所有廠商向技嘉看齊XD。 整線方面也多虧於寬闊的整線溝槽和電供安裝空間,就算是走「佛系整線」路線的玩家,也只需要稍微把線材找個空間塞一塞,再用束帶捆住即可完成。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AORUS C500 GLASS可以相容到E-ATX尺寸的主機板,但機殼在一些設計上還是以ATX尺寸為考量,例如本次示範的Z690 AORUS XTREME恰巧就是E-ATX尺寸,此時機殼提供的正面埋線遮罩就必須卸除,若是一般的ATX或是更小的Micro-ATX就較不會有此狀況,以目前大多數的選擇上還是以ATX尺寸為主,因此這點對組裝上影響其實不大。 最後就來欣賞一下完工後主機燈光秀吧! AORUS C500 GLASS是一款有真正聽從玩家們需求所打造出來的產品,全新設計的濃厚機甲風格外型強調著對於散熱的重視,同時在組裝上安排了許多精妙細節,從配件包的分袋螺絲、全機快拆式的檔板與濾網、防脫落側透玻璃,以及可以垂直/水平轉換的PCIe檔板等,都展現了技嘉對於對於產品設計的用心與細心,成為一台將信仰與功能性集結於一身的全新產品,值得號召各為「鷹粉」們帶著你們全套裝備一同入手回「嘉」啦!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電競霸主降臨真無線藍牙降噪耳機領域,ROG Cetra True Wireless開箱試玩
無論是有線亦或無線,電競耳機大多採用耳罩式設計,且針對PC或是家機平台使用,當然也許可以透過3.5mm音源線來接用手機,但嚴格說起來,那不能真正算作對應手機使用的電競耳機。 而現階段真藍牙無線耳機的趨勢無可抵擋,各大廠都紛紛推出獨家的各項配備,但真無線藍牙「電競」耳機的產品還是偏少,且品質還有待商榷,如今ROG針對移動型裝置、為各位玩家推出了ROG Cetra True Wireless真無線電競耳機,將以輕巧的入耳式耳機、搭配真無線藍牙的低延遲連線、降噪功能,讓玩家在打手遊時,不僅能獲得更加深遠的沉浸感、也能不打擾其他人。 與我們常見的真藍牙無線耳機相同,ROG Cetra True Wireless採用一組充電盒與左右雙耳機的組合,總重僅47公克,攜帶方便,且除了iOS與Android系統之外,亦支援PC、Mac、Switch使用;而不可不提的是,ROG Cetra True Wireless具備IPX4防水等級規範,即使輕巧也不失耐用性。 霧面消光材質設計、搭配通體全黑的顏色選用,讓ROG Cetra True Wireless充電盒在某個角度上看來其實挺像滑鼠的,這點也隱約在暗示ROG對於電競配備的執著,不過搭配其掀蓋開關的模式,又有一種戒指盒的高貴、隆重感,相當有意思。 耳機本體與充電盒的設計並無二致,一樣採用霧面消光材質,但細看的話可以耳機柄上,有大小不一白點點綴,有銀河星空般的感覺;耳機柄的方柱設計以及柄上的稜線條紋,都有別於其他真藍牙無線耳機的圓潤設計,不僅有更銳利的電競風格,也能凸顯出ROG在設計靈感上頗有心得。 雖說電競產品都需要RGB燈效,但沒想到ROG連真藍牙無線耳機、在這小巧玲瓏的體積也能讓電競必配元素出現。大部分真藍牙無線耳機,都是在充電盒上使用燈效,但ROG Cetra True Wireless連耳機柄上也有,不禁令人會心一笑,不過僅在掀開充電盒、替耳機充電時、尋找藍牙配對時會有燈效顯示。 但或許有玩家會因為RGB燈效的設置,而對其續航力感到擔憂,這點倒是不必太緊張,以ROG官方測試來看,在開啟ANC降噪模式時,每次充電皆可讓耳機提供5小時的使用時間,配合充電盒的話有17小時,關閉ANC的話,耳機則有5.5小時使用時間、加上充電盒有21.5小時的續航力。 玩家們可連結充電盒上的Type-C為其充電,搭配快充技術的話,僅需10分鐘就能提供最長1.5小時的使用時間,且擁有無線充電板的玩家,只要裝置相容的話,也可替ROG Cetra True Wireless進行無線充電唷! 誰說只有聽音樂專用的藍牙耳機才需要降噪,ROG Cetra True Wireless也為各位玩家搭載了混合式主動降噪功能,可過濾來自耳機內外的噪音,提供更進一步的沉浸式體驗,讓專心在虛擬戰場中的你,可以更清晰分辨遊戲中,敵我雙方的聲訊與音效。 ROG旗下的電競耳機都裝有獨家的ASUS Essence驅動單體,當然ROG Cetra True Wireless也不例外,特別調校的10mm ASUS Essence驅動單體,配合氣密腔體的設計,讓中、高頻有更純淨的聲音。 耳機阻抗為32 ohm,屬低阻抗耳機(ROG旗下電競耳機大多設定為32 ohm),不需花費太大的功率來驅動耳機,便能擁有足夠的輸出訊號及音量,對續航力也有不錯的助力;而麥克風靈敏度為-38 dB,以ROG Cetra True Wireless來說,麥克風設於耳柄尾端,並不像耳罩式耳機可將麥克風位置設置在更低的地方,甚至耳罩式耳機可獨立在安裝一支麥克風作為延伸,來加強收音,因此ROG Cetra True Wireless其-38 dB的靈敏度,相信在收音方面也是相當足夠。 ROG Cetra True Wireless採用觸控介面模式進行功能操作,左右耳分別使用不同功能,右耳主要以多媒體控制、切換遊戲模式為主,左耳則以降噪功能與呼喚音助理為主;另外,玩家們也可下載Armoury Crate,這裡說的並不是電腦端所用的那個程式,而是手機App,功能介面與電腦程式並沒有太大差別,依舊有顯示剩餘電量以及等化器調整等等功能。 在配戴上,以入耳式耳機的設計結構來講,ROG Cetra True Wireless算得上是相當成功,只需靠上耳朵、不需再另外矯正位置就能順利戴上,軟墊的設計相當舒適,配戴一兩個小時也不會有不適感出現,也因其入耳式的設計,ROG Cetra True Wireless對隔絕外部噪音來說,擁有著不俗的效率;而其混合式降噪功能,在開啟時,會有相當明顯進入某個無響室空間的感覺,相對來說對耳道也會造成壓力,如果有玩家對此感到不適的話,得多多注意一下,不過整體來說,降噪功能相當傑出。 聲響方面,ROG Cetra True Wireless無論是系統語音、遊戲音效,都有相當細緻的呈現,配合ANC功能的話,的確能為玩家帶來相當程度的沉浸感,而三頻之間的表現,以我們最常容易察覺的中高頻較為突出,雖說低頻相較中高頻稍嫌乏力了一些,但不至於出現糊在一起的情況,顆粒感依舊有不錯的呈現。 而在麥克風收音這方面的話,依據小編隊友的回饋,傳達過去的聲音空間感適中,不會有像在遠方說話的情況發生,-38dB的靈敏度即使小聲說話也能清晰表達,不過得注意的是,-38dB這點對ROG Cetra True Wireless來說,是把雙面刃,玩家若是輕敲桌面、離電風扇太近,就很容易將這些外部噪音傳達給隊友,假設能將ROG電競耳機常用的、具備AI降噪技術的麥克風,搭載於ROG Cetra True Wireless或許會有更好的收音表現,但這或許是入耳式耳機體積限制的緣故,搞不好在下一代的ROG Cetra True Wireless會有改善也說不定。 無論是以真無線藍牙耳機、或是無線電競耳機的價位來看,ROG Cetra True Wireless都是相當親民的一款選擇,以ROG專出旗艦款裝備的性格來說,可說是相當令人驚訝,不過倒是不必因為價格就存有疑竇,ROG Cetra True Wireless在音質上仍是有相當的水準,雖說主要還是電競取向,用來聽音樂,其等級也依舊在市售部分產品之上,因此無論是性價比還是表現水準,ROG Cetra True Wireless都是一款值得考慮的電競單品。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科技情報
-
晶片庫存太多?!傳NVIDIA準備恢復生產RTX 3080 12GB
隨著RTX 40系列問世時間可能僅剩2個月,近期卻有傳聞NVIDIA在這時開始準備重新生產RTX 3080 12GB? RTX 3080 12GB版本是今年1月才推出的新成員,相比原本的RTX 3080 10GB,12GB版本除了記憶體容量之外,就連記憶體頻寬、CUDA數量都有略幅提升,對於遊玩4K遊戲或創作影音剪輯等都有所幫助。 不過說到底它就只是RTX 3080的升級版,在推出時不僅沒有官方創始版(Founders Edition),也沒有官方定價,僅有各家廠商的自製卡,而這張卡事實上也已經停產了快兩個月,壽命可以說是相當短暫。 而現在NVIDIA似乎準備讓RTX 3080 12GB捲土重來,這倒底是怎麼回事呢?據爆料者表示,原因就在於GA102晶片庫存太多,讓官方只好讓RTX 3080 12GB復活來銷晶片庫存,畢竟現在礦潮退燒,玩家又在等RTX 40系列的情況下,RTX 30的銷量早已不如以往。 Because there is too much stock of GA102, Nvidia has resumed the supply of 3080 12G. The 3080 12G just stopped production for less than two months, and recently resumed production quickly.— MEGAsizeGPU (@Zed__Wang) August 14, 2022 之所以會選擇重新生產RTX 3080 12GB,或許考量的點就在於更高階的RTX 3090、RTX 3080 Ti本身客群就不多,RTX 3080 12GB或許就是個較好的人選,雖然小編認為不如就把現有的GA102家族季續跳水下去效果應該會更好就是了(笑)。 事實上台灣目前還是買的到RTX 3080 12GB版本,且從價格來看,幾乎跟10GB版本相差無幾甚至一致,約莫都在2萬上下,真要入手的話相信比較多人會直上12GB版本。 當然,NVIDIA真要快速的銷庫存,價格才是最關鍵的部分,畢竟RTX 3080 12GB本身實力不差,應付當前3A大作開到4K都不是太大問題,若價格夠漂亮,相信還是會有玩家們買單,甚至如小編剛才所提到讓GA102家族繼續跳水下去,銷量勢必會有所起色。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Intel展示Arc A750顯示卡遊戲效能,平均勝過RTX 3060 3~5%
自Intel宣布重返獨立遊戲顯示卡市場以來,相信不少人都期待著這家半導體大廠能端出怎樣的產品來打進這塊市場,而桌上型平台的首款顯卡Arc A380也終於在前個月正式發布,不過是在中國先行推出,夏季才會逐漸擴大至全球市場,因此台灣目前還是看不到實體有點可惜。 而A380也算是一張入門卡,光是要應對電競類遊戲可能就差不多了,更加重度的遊戲需求還是得依靠中高階的A5、A7系列,Intel也不一直賣關子,近日展示了A750的遊戲效能。 官方提供的測試資料相當豐富,可以看到拿來比較的對手是NVIDIA的RTX 3060,測試平台搭配的是Intel i9-12900K處理器、Asus ROG MAXMUS Z690 Hero主機板、DDR5-4800記憶體等等,並且使用Windows 11作業系統。 測試遊戲數量高達48款,這些遊戲都是以DX12、Vulkan等新API為主,絕大部分都是知名作品,如《Assassin's Creed: Valhalla》、《Forza Horizon 5》、《Horizon Zero Dawn》、《Monster Hunter Rise》、《Red Dead Redemption 2》等等。 而設定的部分,官方提供了1080p以及1440p解析度,並且在1080p上使用Ultra畫質,1440p則是用High畫質。 可以看到,雖說在部分遊戲還是有略輸的現象,但整體平均下來,A750大約勝過RTX 3060 3~5%,有趣的是在1440p的優勢更加明顯,或許是驅動優化的緣故所導致的差異。 當然,這只是Intel官方單方面發布的消息,實際還是得產品正式問世後才能清楚它真正的能耐,但不管如何,即便A750真有RTX 3060的實力,要吸引玩家,相信定價才會是最大關鍵,畢竟近期礦潮已退燒又即將改朝換代,RTX 30高階卡開始跳水,或許很快的RTX 3060中階卡也要開跳,A750這時間點出來若沒有個漂亮的價格應該是會相當尷尬,更不用說若是用A380那一套上市策略,那等台灣能看到可能都早已經在RTX 40的時代了呢(笑)。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遊戲顯卡需求大幅下降,NVIDIA宣布Q2營收不如預期
近期可以看到不少大廠發布了財報,顯示營收都有下滑趨勢,而知名顯示卡龍頭NVIDIA也在昨日(8/8)晚間無預警公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初步財務報告,明確表示第二季度營收遠低於預期值。 據官方表示,第二季度初步收入預期可達81億美元,但事實上實際營收僅有67億美元,而從官方給的圖表中可以更明確知道,第二季度在五個收入項目中,最高營收為Data Center的38.1億美元,年增率漲幅高達61%,不過對比上一個季度的話僅成長了1%,再來就是玩家們較熟悉的Gaming項目,營收20.4美元,年增率跌幅達33%,對比同季度更是有44%的跌幅,可以說是相當慘澹。 此外銷售成績漲幅最亮眼的是汽車領域的Automotive同季度高達59%漲幅,年增率也有45%漲幅,不過總營收僅有2.2億美元就是了,其餘剩下兩項目都是慘跌。 NVIDIA明確表示,最主要就在於Gaming的營收大跌,畢竟隨著加密貨幣下跌,礦潮退燒,又加上RTX 40系列即將問世,在礦工沒有需求、玩家又在等新卡問世的情況下,目前遊戲顯卡銷售不佳也不意外。 對此官方也表示將與合作夥伴調整顯卡價格與庫存,事實上目前RTX 30系列的價格也早已開始降價,只是在高階卡的降幅比較明顯,如RTX 3090 Ti已經4萬有找,RTX 3090更是3萬有找,對比當年缺貨時單卡要5~6萬以上的定價,差不多已經快砍半了,可能接下來原本就較親民的中階卡也會開始跳水也說不定。 但另一方面或許也意味著RTX 40系列的上市也可能再度延後,RTX 40的等等黨們得再多擠點耐心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外國網友實測Intel i9-13900K,在無功率限制下Cinebench R23突破4萬分?!
關於Intel 13代的消息可以說是越來越多,近日推特網友OneRaichu分享了i9-13900K的測試成績,i9-13900K製程與12代相同使用Intel 7,也一樣是大小核架構,不過13代大核(P核)將改為Raptor Cove,小核(E核)雖然維持Gracemont核心,但核心數將會有所提升,以i9-13900K為例將具備了24C(8+16E)/32T。 該網友曝光了兩張i9-13900K測試成績圖,可以看到在第一張圖當中,13900K於Cinebench R23測試得到了2290/35693分表現,相比12900K,13900K單核多了將近300分,多核也足足多了8千多分(12900K約2013/27361分),提升幅度雖說不像11代對12代那樣浮誇,但也算是很不錯的成長幅度,畢竟製程、架構沿用。 據該網友表示這是在有功率限制(PL2)、預設頻率下的實測,因此差不多就等於i9-13900K在一般狀態下的實力,我們也能看到最大功耗來到254W,這應該就是i9-13900K的PL2功率限制。 不過該網友也更進一步測試了無功率限制下的表現,可以看到在分數上,單核成績似乎沒有變化,但多核直接突破4萬分關卡,成績表現相當不錯,但代價就是功耗來到可怕的345W,這樣產生的溫度大概不是普通360一體式水冷能壓制的。 Left: Under the power and current unlimited setting.(default frequency, almost 340-350w)Right:Under the power limited setting.(default frequency, almost 250w) pic.twitter.com/rxISzs55eU— Raichu (@OneRaichu) August 7, 2022 對岸ECSM團隊也針對i9-13900K在AIDA64上進行了穩定測試,可以看到所有P核在壓力測試下時脈來到5.5 GHz,其中有兩顆P核一度來到5.8 GHz,而E核則是穩定在4.3 GHz。 從功耗314W來看,這測試應該也是關掉了功率限制,不過據該團隊表示該測試是使用360一體式水冷壓制,最高溫雖高達90度,但沒有出現降頻狀況。 不過除非是要追求跑分成績,不然一般玩家應該是不會關掉功率限制,也算是間接證明,在一般遊戲用途上,好一點的高階360、420水冷應該還是可以壓制13900K,不過一切當然還是要等實體出來為準,13代據目前推測可能將在下個月底的活動中宣布,而正式上市可能得等到10月中旬,究竟這次I家、A家誰香呢?相信答案很快就能揭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RTX 4070規格更新?!傳將擁有更多的CUDA、記憶體容量並維持300W TDP
爆料大神kopite7kimi又再度帶來了NVIDIA RTX 40系列的新消息,這次NVIDIA似乎在RTX 4070上的規格有所更改。 據大神表示RTX 4070新配置將搭配PG141-SKU331 PCB板,且具備7680組CUDA,並且搭載21Gbps 12GB GDDR6X記憶體,對比先前RTX 4070僅有7168組CUDA搭10GB記憶體的消息,無疑是有了全面的提升。 There is an update of RTX 4070. PG141-SKU3317680FP3212G 21Gbps GDDR6X300WTSE >11000— kopite7kimi (@kopite7kimi) August 4, 2022 而看到這規格,相信各位感到相當熟悉,沒錯,這基本上就是大神前幾天所洩漏的那張搭載滿血AD104晶片RTX 40顯示卡,原以為那張卡會是RTX 4070 Ti,現在看來是要直接用在RTX 4070上,也代表著4K遊戲顯卡門檻再度下調一階,而大神更表示RTX 4070在這樣的新配置加持下,3DMark TimeSpy Extreme可突破11000分,單以這個分數來說,已經超越了N家現役卡王RTX 3090 Ti,可以說是來勢洶洶。 另一方面更有趣的是,在功耗上,這樣的效能並不需要如前幾天傳聞的400W TDP,而是維持RTX 4070原本傳聞中的300W TDP,雖說相比RTX 3070還是有著80W的提升,但至少沒有400W如此誇張,也代表著RTX 4070應該就不需要如RTX 3090般的散熱模組來壓制,應該跟RTX 3080的尺寸差不多就夠了。 當然還是那句話,這些消息都還只是傳聞階段,直到官方發佈前都還存在著變數,且相信不少等等黨應該是更想知道RTX 40系列到底何時才會正式發佈吧!(笑)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Xbox遊戲控制器,Xbox Design Lab正式登台
提到遊戲控制器,相信Xbox控制器備受不少玩家喜愛,甚至還一度被玩家戲稱為被遊戲主機耽誤的遊戲控制器製造商,而最新的Xbox無線控制器更可透過Xbox Wireless以及藍牙來配對Xbox Series X/S、Xbox One、PC(Windows 10/11)、Android以及iOS,在各類不同的裝置上都能擁有優秀的遊戲體驗。 這類熱銷產品,要是能帶有著特殊塗裝,那會更加吸引人,就如先前相當搶手的20周年、Forza Horizon 5特仕款控制器等等,不過官方限量塗裝還是會與其他人撞色,相信一些玩家更想要打造屬於自己的風格,而今日,台灣微軟Xbox正式宣布,讓玩家期盼已久的「Xbox Design Lab」無線控制器客製化服務於今日(4)起正式登台啦! 玩家可透過Xbox Design Lab來打造專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Xbox無線控制器,Xbox Design Lab內提供了超過20種顏色的控制器正面、背殼、緩衝鍵(RB/LB)、以及搖桿讓玩家自由搭配,方向鍵、發射鍵(RB/LB)更是可額外選擇金屬光澤塗裝,ABXY鍵、分享、擷取按鍵也能個別選擇不同樣式,另外握把的部分還可選擇橡膠材質來提升整體握感。 透過官方提供的配色,相信玩家們還可以依照各項作品打造出各式各樣獨特塗裝,如官方就提供了《糖豆人》(Fall Guys)塗裝當示範,小編自己也實際到Xbox Design Lab官網簡單小玩一番,如果真的有玩家們靈感完全重複,那也沒關係,官方還提供雷射雕刻文字服務,讓玩家將姓名、Xbox 玩家代號或任何對個人別具意義的文字刻印於控制器上! 從Xbox Design Lab打造的無線控制器價格為新台幣1990元起,不過其中有些服務需加價選購,如特殊塗裝、金屬光澤按鍵、橡膠握把以及剛才提到的雷射雕刻文字服務,小編試過全部加完大概要新台幣3184元,雖說看似有點高,但考量到其客製化的獨特性其實也很值得,而且還免運費,喜歡的玩家們就趕緊到打造你專屬的Xbox遊戲控制器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僅靠AIO水冷就能達到6GHz?!Intel 13代i7-13700K、i9-13900K超頻數據曝光
隨著問世日期將至,不少大神們入手了Intel 13代QS版來實測,近日又有兩位大神分別針對了i9-13900K以及i7-13700K超頻,並曝光相關數據。 首先是旗艦大哥i9-13900K,從曝光照片可以看到大神沒有關閉小核心,但有關HT(超執行緒),因此CPU-Z內偵測8P+16E共24執行緒,並將核心電壓與時脈拉到1.546V 6GHz運行,最終單核成績來到976高分,而或許是全核6GHz還是有一定難度,多核測試中特意勾選了單執行緒測試,因此分數與單核成績相當。 有趣的是大神還放上一張1.452V全核6085MHz的數據圖,並表示在這樣的狀態下不需要特殊的散熱器,僅靠AIO水冷便能達成,這點就讓小編有點驚訝,畢竟我們都知道13900K的PL2上限比12900K還要高些,12900K光是在一般未手動超頻下都需要用到360水冷來壓制,理論上應該會更熱情的13900K超到6GHz居然能用AIO水冷來達成?! 不過大神的數據圖上的CPU溫度應該是待機時的狀態,也沒有其他數據可以加以證明,因此小編還是持觀望態度,一切等正式版發佈後便能揭曉。 而另一位推特網友@QXE87也曝光了一張i7-13700K QS的超頻數據圖,雖說13700K超頻上6GHz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不過這次的紀錄比以往還要來的高。 可以看到圖中測試平台選擇了ASUS ROG STRIX Z690-A GAMING WIFI D4主機板,同樣沒有關閉小核但關閉了HT,核心電壓加到1.536V,全P核時脈拉到了6185MHz,E核4190MHz,並且在CPU-Z Bench中單核直接突破千分大關來到1009.9分,多核更是略勝了12900K來到11877.1分,比較可惜的是這次測試就沒有透漏是用哪種散熱裝置來搭配就是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NVIDIA RTX 4070 Ti規格曝光,7680組CUDA、400W TDP,效能可媲美RTX 3090 Ti?!
隨著發佈日期將至,近日大神又曝光下一代RTX 40系列顯卡的相關消息,這次似乎是是關於RTX 4070 Ti的消息。 具先前的傳聞規格來看,RTX 4070將搭載AD104晶片,具備7168組CUDA搭配10GB 160bit GDDR6X記憶體,TDP來到300W,不過看來RTX 4070上這組AD104並非完全體,畢竟大家都知道老黃有著自己獨特的刀法(笑)。 而這次大神曝光了一張RTX 40系列顯卡配置,這張卡將搭載完整的AD104晶片,具備7680組CUDA,搭配速度可達21Gbps的12GB GDDR6X記憶體,TDP來到400W,考量到之前RTX 4080傳聞是搭載AD103晶片,這張沒意外應該就會是RTX 4070 Ti。 As I have mentioned before, there is an AD104 SKU with a 400W limit. PG141-SKU331a full-fat AD104 with 7680FP3221Gbps 12G GDDR6XIt can easily match RTX 3090 Ti.— kopite7kimi (@kopite7kimi) August 1, 2022 據大神表示,這樣的規格效能已經差不多可以媲美今年3月才登場的N家卡王RTX 3090 Ti,畢竟先前就傳RTX 4070可媲美RTX 3090,RTX 4070 Ti相當於RTX 3090 Ti也不太意外。 雖說RTX 4070 Ti記憶體容量僅僅只有RTX 3090 Ti的一半,不過作為目前4K遊戲用途來說已經足夠應付大部分3A大作了,但從另一方面來看,RTX 4070 Ti不僅效能媲美RTX 3090 Ti,就連功耗也快追上了XD!400W TDP沒意外散熱器尺寸可能與RTX 3090 Ti一樣大也說不定。 而目前所有大神已經了曝光多達7種不同配置的RTX 40系列,當然這些都還只是傳聞並非官方消息,目前RTX 40正式發佈日期也還未公布,但預估年底前可以看到RTX 4090、RTX 4080、RTX 4070這三位成員,至於這次曝光的RTX 4070 Ti身為Ti成員沒意外至少得等到明年才有望看到,依照到時市場狀況,真正的規格變數還很大,各位先當作參考就好。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最低FPS有顯著提升?!Intel 13代Core i5-13600K、i7-13700K工程版遊戲效能曝光
隨著Intel 13代處理器發售在即,近日中國Billbill頻道ExtremePlayer極致玩家堂曝光了Core i5-13600K、i7-13700K的遊戲效能測試,這已經不是他們第一次曝光13代的相關消息,早在先前就有洩漏了Core i5-13600K、i7-13700K、i9-13900K三款K版處理器的測試成績。 於此,推特網友@harukaze5719更是自己整理了相關圖表讓玩家更清楚了解這次遊戲測試成績,首先我們可以知道13代依舊可支援DDR5、DDR4,因此極致玩家堂在測試平台上分別使用了ASRock Z690 Steel Legend DDR5及DDR4版本主機板來實測,記憶體使用DDR5-6400以及DDR4-3600,獨立顯示卡用上旗艦級的MSI RTX 3090 Ti GAMING X TRIO,另外更是分別拿了12600K、12700KF來做對比。 而從圖表上來看可以發現,不意外地不管是13600K還是13700K,在遊戲效能上對比12代都有一定的提升幅度,尤其13700K較高了一些,但嚴格來說整體提升幅度並不算太大,畢竟絕大部分遊戲都還是較看重顯示卡效能,處理器之間的差異本來就不會太顯著,尤其在高解析度下更是如此,因此可以看到FHD的差距會比較明顯一些。 但不難發現,對比以往較常會參考的平均FPS,13代倒是在最低FPS的有著更加顯著的表現,這點極致玩家堂從先前測試13900K時就有發現,本次13600K、13700K也是如此,看來這應該就是13代的特性之一。 @harukaze5719網友也針對各項遊戲實測結果做出大圖表讓玩家參考,不過因為項目眾多,建議去推特看大圖或直接看原影片就好。 Original data sourcehttps://t.co/OhDgt2kelN pic.twitter.com/oKjgbrAkQg— 포시포시 (@harukaze5719) July 31, 2022 這幾組13代還只是QS工程版,不過已經相當接近市售版本的效能,其測試成績結果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當然,一切還是要等產品正式發佈後才最為準確,現在I家13代的實力已經逐漸明朗,小編就更加好奇對手的Ryzen 7000系列能耐是否能一較高下,年底處理器大戰實在令人相當期待阿!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創始版熱到需要三風扇?!傳NVIDIA RTX 40旗艦顯卡將搭載18176組CUDA、48GB記憶體以及800W TDP
知名爆料大神kopite7kimi近日又帶來了關於NVIDIA下一代遊戲顯卡RTX 40系列的消息,雖說沒有明確指出型號,不過大神稱這張卡為「the beast」(猛獸),無疑就是旗艦等級。 相比先前RTX 4090傳聞的規格,該卡採用新PCB板稱為PG137,GPU代號是AD102-450-A1,具備了18176組CUDA,比RTX 4090高出11%,且將配置48GB 24Gbps GDDR6X記憶體,比RTX 3090、3090 Ti以及4090高出一倍。 "the beast" PG137-SKU0AD102-450-A118176FP3248G 24Gbps GDDR6Xtotal board power ~800W— kopite7kimi (@kopite7kimi) July 25, 2022 可以看的出來該卡的性能相當威猛,難怪被大神稱之為猛獸,所有的數據都比先前RTX 4090傳聞的規格還要來的高,相當有可能就是RTX 4090 Ti或新一代Titan。 而值得注意的是,兇猛歸兇猛,但該卡的功耗也來到驚人的800W,雖說這不是第一次看到這類傳聞,不過隨著RTX 40系列問世在即,加上又是大神爆料,可信度的確相當高。 因此在先前有傳聞表示,旗艦級的RTX 40創始版可能會有三風扇的設計也並非不無可能,畢竟這800W的驚人功耗,不僅需要用到雙16-Pin來供電,溫度勢必更是可觀,想想現在450W的3090 Ti都有不少廠商用上一體式360水冷,800W大概除了創始版以外都是清一色標配360甚至420水冷了吧!(笑) RTX 40系列目前傳言可能最早發佈日期會在10月,但實際還是要等官方正式公布為準,畢竟還有諸多因素可能會影響發佈日期。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DDR5屁股還沒坐熱、下一世代就準備到來,三星確認DDR6記憶體已在早期研發階段
DDR5記憶體正式進入市場還不到一年,距離普及也都還有相當的距離,但廠商已經在為下一世代DDR6記憶體進行備戰,半導體大廠三星旗下的封測業務 (TSP) 副總高永寬表示自家正在進行DDR6記憶體的早期研發,並將會用上mSAP封裝技術。 mSAP技術全名稱為Modified Semi-Additive Process,中文比較沒有固定的說法,直接翻譯的話稱作「改良型半加成製程」,主要是透過增加PCB板之間的銅線連接,將線路的寬度縮窄到30um以下,讓主機板的線路密度可以大增,以此在相同載板面積下裝下更多的電子零件。用於記憶體的製作上可以讓單條記憶體模組的容量更大,並實現更高的傳輸速度,目前SK海力士、美光都已經利用此技術生產DDR5記憶體產品。 三星表示,DDR6記憶體的初步設計預計會在2024年的時候完成,不過實際商業性應用則要等到2025年之後。理論上,DDR6記憶體在效能上將會是DDR5的兩倍,在JEDEC規範的頻率下提供12,800 Mbps的傳輸速度,超頻過後更能上看到17,000 Mbps!做為對比,三星自家最快的DDR5記憶體的傳輸速度落在約7,200 Mbps,不難看出兩個世代之間在效能差距方面相當巨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4顆對2顆還贏不了,Intel Sapphire Rapids-SP Xeon伺服器級處理器測試跑分流出
Intel下一代伺服器處理器Sapphire Rapids-SP Xeon被視為是用來對抗AMD EPYC產品系列的重要武器,將使用EMIB膠水黏合技術來將多顆小晶片封裝在一起,並有額外提供搭載HBM記憶體做為快取使用的版本來強化運算性能,只是由產品延期的關係,量產時間預計延到今年Q3,但在近期有外媒搶先測試當中的2顆Sapphire Rapids的樣品來一窺新產品的效能。 從資料來看,測試的處理器分別是當中高階的Xeon Platinum 8480+,擁有56C/112T的核心數量、105MB的L3快取、112MB的L2快取、基礎時脈1.9GHz、爆發時脈3.7GHz;另一顆的型號則屬於入門定位(相對來說)Xeon Platinum 8450H,核心數量降低到28C/56T、L3快取容量為75MB、L2快取為56MB、基礎時脈被定在2.0GHz、爆發時脈來到3.5GHz。 兩款處理器都是使用Supermicro的X13QEH+ SMC X13「4插槽」主機板上,也就是能夠一次性的裝入4顆Xeon處理器,這讓用上8480+處理器的平台擁有高達驚人了224C/448T,對比AMD EPYC雙插槽平台最高為128C/256T還要多出快一倍的核心數量,更別說Xeon Sapphire Rapids-SP還支援了DDR5記憶體,乍看之下效能應該值得讓人期待。 然而現實卻似乎不是這麼回事,SiSoftware SANDRA軟體中,4顆8480+合力在Arithmetic基礎運算能力測試項目的得分為2987.54 GOPs、8450H則為2754.32 GOPs,做為對比,採雙插槽設計的AMD EPYC 7742得分在2913.63 GOPs,也就是說Intel居然得用4顆處理器才能勉強和對手在2020年推出的產品打平。 而換到Multimedia多媒體測試中,Intel的2顆產品的成績分別為18,838和14,404 Mpix/s,而排行榜上的AMD EPYC 7742的成績為14149 Mpix/s,乍看之下好像Intel好像略為高一些,但別忘了這是4顆對上2顆結果,更別說AMD下一代的EPYC 7763處理器在此部分的跑分直接衝上41,000 Mpix/s,而且還是雙插槽設計,不難看出Sapphire Rapids-SP在效能上已經嚴重落後。 不過考量到流出的Sapphire Rapids-SP處理器是測試樣品,因此調校上可能還沒到位,跑分難看自然也就在所難免,同時外媒也推測可能是因為Windows 10作業系統還沒有對於這款新處理器最初足夠支援所致,所以最終結果是否真的如此「烙賽」,可能還等到Intel正式推出之後才見真章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業界新聞
-
別錯過《劍靈:革命》最新更新!滿足玩家期待的多項嶄新內容即將推出
l 新增職業:本次將加入使用弓箭消滅敵人的攻擊型職業「弓箭手」,其擅長控制與敵人之間的距離並進行攻擊。透過此專長,玩家可進行強大的組合攻擊。 l 全新活動副本:在即將推出的活動副本「彗星海邊」中,玩家可在限定時間內消滅特殊魔物並獲取獎勵。而在活動期間內獲得的鑄幣,可兌換「傳說飾品選擇寶箱」、「傳說武功牌選擇石板」與「高級傳說復原石選擇寶箱」等多項道具。 l 新增系統:「比武連勝戰」即將登場,從單人至10人均可暢玩。 為了慶祝本次更新,遊戲內為玩家舉辦簽到活動。至10月6日止,玩家只要登入遊戲簽到達28日即可獲得「高級神靈氣息」、「最高級守護靈寶箱」與「最高級寶石寶箱」等豐富獎勵。 此外,全新跳級伺服器即將開啟。當玩家創建跳級角色,即可從洪門等級20開始暢玩遊戲。提醒玩家不要錯過本次最新更新,與快速成長的角色共同享受《劍靈:革命》的所有內容。 《劍靈:革命》是一款MMORPG手遊,以PC線上遊戲《劍靈》為基礎,將令人驚艷如電影般的復仇故事完美演繹。遊戲忠於PC的精華,以高品質全3D畫面呈現,並將龐大故事內容及世界觀,完美無瑕地植入至手機中。 《劍靈:革命》除了全3D畫面外,也帶給玩家精彩刺激的大規模即時勢力戰和無與倫比的打鬥體驗,玩家可以挑戰需要策略技巧玩法的副本,並能享受如同真實社交的社群內容。
-
富邦金控聯手台灣微軟 打造金融上雲產業典範,全台第一家金融業正式導入 Microsoft 365 賦能企業營運與員工生產力
全球金融業正值數位浪潮下的關鍵轉型期,各家金融業者也相繼擁抱創新科技,進一步提供多元便利的有感服務。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管會)指導與微軟全球技術資源的挹注下,台灣微軟與富邦金控今日共同宣布,成為全台第一個正式使用 Microsoft 365 將辦公應用數位化,實現安全智慧辦公的金融機構,透過 Microsoft 365 企業雲端解決方案,全方位賦能員工提高生產力、落實 ESG 目標。 富邦金控身為台灣金融領導企業,持續以亞洲一流的金融機構為願景,積極發展數位金融。富邦金控總經理韓蔚廷表示,富邦金控秉持「正向力量成就可能」的品牌精神,從低碳、數位、激勵與影響四大面向擘劃全新 ESG 策略,提供暖心的數位金融服務,並以永續經營朝下一個 60 年邁進。 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表示:「金融是依附『信任』而生的產業,微軟一直秉持審慎態度,遵循國內資料保護法規,在主管機關引導下,全力協助台灣金融產業加速轉型步伐。作為富邦金控的雲端策略夥伴,我們不僅援引微軟全球技術與法務資源配合完成第三方稽核,更輔以自身豐富的 OA(Office Automation)轉型經驗,透過耕耘客戶、賦能員工、運作優化及產品轉型四大轉型策略,助富邦金控集團成功上雲。隨著在台資料中心區域即將落成,微軟將以受信任的雲端平台推動實現綠色金融,開創永續金融未來無限可能。」 金融業是高度監管的行業,具備縝密的資料保護與管理要求,如何符合金管會等中央監管機構的法規遵循、及確保雲端資訊安全合法合規,皆是金融上雲的重要關鍵,也是富邦金控成功上雲的核心。OA 轉型上雲的第一步,以 Microsoft 365 中的 Azure AD(Azure Active Directory)、多因素驗證機制(MFA,Multiple Factor Authentication),及透過建置帳號、裝置、應用程式與內容四大面向的合規驗證與隱私保護,使員工不論身處何處皆可安心、安全地使用 Exchange 服務收發郵件,更大幅提升工作彈性與行動力。 在確保資料安全無虞的基礎下,富邦金控進一步透過 Microsoft 365 打造高效混合辦公環境;初期為降低員工的導入障礙,攜手微軟技術團隊展開全台巡迴,根據不同的職務情境,舉辦超過數十場的教育訓練,縮減內部數位落差。此外,富邦金控也運用 Microsoft 365 中的一站式生產力溝通平台 Microsoft Teams 進行團隊溝通、文件共編及視訊開會;將集團內部跨子公司、百人規模的年度經營會議改在 Microsoft Teams 平台舉行,減少群聚風險以及員工通勤所需的時間與費用。富邦金控超前部署、導入 Microsoft 365 的策略,更使得其在今年一月中面對疫情升溫時,可快速因應、即刻啟動高達近千人的居家上班,維持營運不中斷。 另一方面,富邦金控冀望以雲端科技創造正向力量,推動 ESG 低碳營運目標進展。藉由導入 Microsoft 365,員工得以在數位平台上協作溝通,加快作業流程電子化,減少行政用紙使用,加速富邦金控達成至 2025 年減量 20% 影印用紙的目標;並透過以 Microsoft Teams 視訊會議取代實體開會,共計約有 9,000 位員工使用,降低員工通勤所產生的碳排放,從日常做起,為台灣 2050 年淨零碳排願景貢獻心力。
-
十銓科技領銜發表MP44L M.2 PCIe 4.0 SSD,業界首創石墨烯鋁箔固態硬碟散熱標籤貼 顛覆散熱效能
全球記憶體品牌十銓科技長期以領先技術研發多款創新性固態硬碟產品,為儲存類市場提供最優質選擇,今日領銜發表獨具突破性散熱應用技術的MP44L M.2 PCIe 4.0 SSD,首創業界將石墨烯鋁箔元素結合於固態硬碟標籤貼中,打造具新型專利認證[1]的特殊超薄石墨烯鋁箔散熱標籤貼(Heat dissipating graphene SSD label),以小於1mm的導熱材質緊密貼合固態硬碟,為其帶來精準的散熱效能。MP44L M.2 PCIe 4.0 SSD的石墨烯鋁箔散熱標籤貼設計,不僅完全排除組裝時的機構干涉困擾,使用時搭配主機板M.2插槽原生散熱片,更讓使用者於安裝時無須額外裝貼散熱設備,便能隨裝即享翻倍升級的雙重散熱體驗與穩定優異的Gen4效能。 十銓科技全新MP44L M.2 PCIe 4.0 SSD為儲存類市場提供Gen4x4容量擴增新選擇,MP44L擁有最高每秒5,000/4,500MB的讀寫速度,並支援SLC Cache技術,相較於Gen3 SSD提升工作效率達1倍以上,精準解決電腦卡頓的困擾,讓使用者輕鬆享受電腦多工使用時的暢速運行。MP44L SSD以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技術的精準糾錯功能,為所存取的資料提供最佳傳輸正確性,並支援Windows TRIM優化指令及最新NVMe 1.4標準,透過NVM Sets分工機制、PLM (Predictable Latency Mode)與最新RRL(Read Recovery Level)技術,得以有效縮短延遲時間,同時降低固態硬碟於高速讀寫下的耗損量,大幅延長硬碟使用壽命。 為因應各類型使用需求,十銓科技MP44L M.2 PCIe 4.0 SSD推出自250GB至2TB的多款規格,無論電腦升級或容量擴增,MP44L能全面滿足消費者的各式需求。全球首波將自八月底起於北美Amazon及Newegg上架販售,欲了解具備專利石墨烯鋁箔散熱標籤貼技術的MP44L M.2 PCIe 4.0 SSD及其銷售資訊,請密切關注十銓科技於各大通路的最新消息。 註[1]:石墨烯鋁箔散熱標籤貼專利 台灣專利證號:M628748 中國專利證號:CN217135922 U
-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將在 GTC 大會發表主題演講,宣布全新人工智慧與元宇宙技術,超過 200 場由科技領導者及商界領袖代表帶來的演講
NVIDIA (輝達) 今日宣布將於 9 月 19 日至 22 日於線上舉行 GTC 大會,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將於主題演講發布眾多消息,並邀請全球多位商界代表及科技業領袖舉行超過 200 場議程。即日起開放免費報名。 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的主題演講將於台灣時間 9 月 20 日 (星期二) 晚上 11:00 於線上直播,結束後亦可觀看重播。觀看主題演講無需報名。 本次 GTC 大會亦邀請到圖靈獎得主 Yoshua Bengio、Geoff Hinton 和 Yann LeCun 進行爐邊談話,探討人工智慧 (AI) 將如何發展並幫助解決各項棘手的難題。這場爐邊談話將由 NVIDIA AI 研究部門副總裁 Sanja Fidler 主持。 GTC 演講議程將探討推動 AI 和元宇宙的關鍵進展,包括大型語言模型、自然語言處理、數位孿生、數位生物學、機器人與氣候科學。 BMW、光影魔幻工業 (Industrial Light & Magic; ILM)、美國零售商克羅格 (Kroger)、勞氏 (Lowe’s)、西門子 (Siemens) 與 NVIDIA 等公司將數位孿生用於製造、神經外科和氣候模型等一系列應用 字節跳動 (ByteDance) 部署大規模 GPU 叢集,以進行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 美敦力 (Medtronic) 將 AI 用於機器人手術和未來的手術室 波音 (Boeing) 的數位轉型讓飛機工程與生產更靈活且更有效率 德意志銀行 (Deutsche Bank) 採用 AI 及雲端技術改善顧客體驗 嬌生集團 (Johnson & Johnson) 將混合雲運算用於醫療照護,以及將量子運算模擬用於藥物研究 製藥公司如何使用 Transformer AI 模型和數位孿生加速藥物開發 聯合國和 NVIDIA 的科學家一同探討用於氣候模型的 AI,包括災害預測、森林砍伐和農業 來自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 (Amazon Web Services)、愛立信 (Ericsson)、威訊 (Verizon) 及 NVIDIA 的主管闡述用於 5G 網路的擴增實境及虛擬實境應用,以及透過數位孿生最佳化 5G 部署 賓士 (Mercedes-Benz)、西門子、Magic Leap 與 NVIDIA 的高階主管,以及作家 Matthew Ball、記者 Dean Takahashi 將一同探討工業元宇宙應用和空間運算 Adobe、皮克斯 (Pixar) 與 NVIDIA 的主管將說明通用場景描述技術如何成為元宇宙發展的標準 GTC 大會為不同的與會者提供一系列量身打造的議程,包含業務主管、資料科學家、企業 IT 主管、設計師、開發人員、研究人員和學生。 GTC 大會為身處職涯各階段的與會者提供絕佳的學習與發展機會,其中許多議程皆可免費參與。開發人員、研究人員與學生可以參加涵蓋多項主題的 135 場議程,包括: AI 職涯發展的 5 條路徑 (5 Paths to a Career in AI) 加速 AI 工作流程與最大化雲端基礎設施的投資 (Accelerating AI Workflows and Maximizing Investments in Cloud Infrastructure) 從學術界到創業的 AI 旅程 (The AI Journey From Academics to Entrepreneurship) 將獲得 Kaggle 獎項肯定的解決方案用於解決現實環境的問題 (Applying Lessons From Kaggle-Winning Solutions to Real-World Problems) 使用標準 C++、Fortran 和 Python 開發高效能運算應用 (Developing HPC Applications With Standard C++, Fortran and Python) 定義量子加速超級電腦 (Defining the Quantum-Accelerated Supercomputer) 來自 NVIDIA Research 的洞察 (Insights From NVIDIA Research) 欲加強自身技能的與會者可以參加由 NVIDIA 深度學習機構 (DLI) 舉辦的全天技術實作工作坊,以及兩小時的訓練實驗室。在多個時區內將以多種語言舉行 20 場工作坊,並有超過 25 場免費的訓練實驗室,主題涵蓋加速運算、電腦視覺、資料科學、對話式 AI、自然語言處理與其他主題。 與會者可以免費參加兩小時的訓練實驗室。即日起至 8 月 29 日前報名,就能以 99 美元早鳥優惠價參與全天的 DLI 工作坊。在 GTC 期間亦可以 149 美元報名參加。 本次 GTC 大會將邀請來自全球金融服務、工業、零售、汽車和醫療照護等重點產業的重量級公司代表,發表超過 30 場議程。多位演講嘉賓將分享運用 AI 和元宇宙技術推進商業發展的深入洞察,包括建立 AI 中心、數位孿生技術的商業價值,以及未來將定義我們生活、工作和娛樂方式的嶄新技術。 除上述公司外,亦邀請到來自 AT&T、BMW、Fox 體育台、路西德汽車 (Lucid Motors)、美敦力、Meta、微軟 (Microsoft)、蔚來汽車 (NIO)、Pinterest、Polestar、聯合航空 (United Airlines) 及美國銀行 (U.S. Bank) 的高階主管發表多場精彩演講。 在全球擁有超過 11,000 間新創公司參與的 NVIDIA Inception 計畫也將舉行多場議程,包括: 用於風險投資的 AI:六間新創公司的領導者介紹他們如何推動從機器人到餐廳等領域的發展 (AI for VCs: Six startup leaders describe how they are driving advancements from robotics to restaurants) NVIDIA Inception 計畫中的新創公司如何推動醫療照護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 (How NVIDIA Inception startups are advancing healthcare and life sciences) NVIDIA 的技術如何幫助新創公司 (How NVIDIA technologies can help startups) 在新興市場中運用 AI 改革農業發展 (Revolutionizing agriculture with AI in emerging markets)
-
勤崴國際與趨勢科技車用資安新公司VicOne攜手合作,首發成功導入車用IDPS於桃園虎頭山創新園區自駕巴士 提升自駕巴士控制系統安全性
台灣電子地圖市占龍頭「勤崴國際」(6516) 與趨勢科技車用資安新公司VicOne共同宣布,成功在桃園虎頭山創新園區內由勤崴國際所開發的自駕巴士車輛控制系統中導入VicOne車用入侵檢測和保護系統 (IDPS)- xCarbon,藉由完整保護車輛關鍵電子控制單元(ECU),與即時蒐集車內偵測記錄與遙測資料發送到VSOC Platform進行分析,能大幅強化自駕巴士系統資訊安全性,協助相關營運人員掌握最新車輛運行狀態,擴大資安防禦視野並適應未來法規變化。雙方下一階段並將著手規劃於勤崴其他場域的自駕巴士技術合作,在智慧運輸領域再添成功應用實證。 科技進步帶動智慧城市發展,自駕巴士或是無人載具將是未來推動公共交通運輸不可或缺的一塊重要拼圖。然而,享受更便利智慧生活體驗的同時車輛連網也將為駭客帶來全新攻擊機會,如透過入侵系統漏洞遠端遙控車輛,其衍生的資安風險將威脅公共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使得自駕車輛行駛安全更加受到國際重視,紛紛制定自駕車通用安全法規以確保車用資安無虞,例如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針對自駕車所制定的UNR 155-157系列法規或是ISO/SAE 21434國際車輛網路安全標準,都顯示自駕車輛合規將是大勢所趨,如何在車輛設計階段就將資訊安全納入車用系統設計架構的一環,將是自動車產業鏈供應商在全球市場中取得一席之地的關鍵競爭力。 本次勤崴國際與VicOne攜手在桃園虎頭山專為自駕車周邊各項技術合作所打造的開放場域中進行實證,成功於勤崴國際所開發的自駕巴士車輛控制系統中導入VicOne車用入侵偵測保護系統,對於此項合作,勤崴國際自駕車推手林映帆副總表示:「勤崴自四年前投入自駕車市場,結合本業電子圖資、自動導航、車聯網等豐富經驗優勢,積極與業界各領域夥伴合作,加速推動更多創新營運模式。這次很高興能與在車用資安專業領域有深厚基礎的VicOne合作,共同為了提升大眾運輸車輛自動化及車聯網安全而努力,讓更多未來的創新應用佈局奠基在資安穩固的基礎之上。也讓整體遠端監控及自駕安全更升級。」 VicOne戰略夥伴關係副總裁蔡木本表示:「資訊安全是城市智慧交通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因此唯有在設計階段就將資安納入考量,自駕車輛才能具備回應各樣不確定新型態威脅的能力。很高興我們能發揮車用資安領域專長,和勤崴國際攜手強化自駕巴士安全性。這次合作不僅為台灣城市交通安全樹立全新里程碑,相信透過Secure by design概念落實資安在軟體系統開發的重要地位,將更能大幅提升台灣整體自駕車產業鏈競爭力,以最省力有效的資源符合國際車廠資安法規要求。」 VicOne車用入侵偵測保護系統 (IDPS) - xCarbon,能適用於不同汽車電子電氣架構(EEA) 並針對各種電子控制單元(ECU)用途設計,能夠及時提供警報,加強對未來威脅的保護。VicOne系列車用資安防護方案,將提供車廠及系統供應商從初期設計、軟體更新服務至安全滲透測試等完整的資安防護,結合趨勢科技最新、最即時的汽車資安威脅情報,能夠完整涵蓋威脅辨識、偵測、分析、回應和復原等五大面向,透過單一整合平台使管理車輛資安監控中心(Vehicle Security Operation Center, VSOC)更即時且全面地監控、關聯和可視化威脅,為佈建車用資訊安全策略與解決方案的最佳夥伴!
-
資安服務MDR崛起~~台灣二版獨家引進【UnderDefene資安威脅偵測應變服務】,協助企業最佳之監控通報與事件管理
企業或組織機關近年來面對的資訊安全威脅,從以往隨機嘗試型的單一攻擊手法,轉變為國際駭客組織最新精巧手法的潛伏攻擊,潛伏攻擊的時間往往都挑選在非上班時間或是假期之中,由於長時間的潛伏期,再加上最新的漏洞手法,以偽裝合法方式進行非法的攻擊,實令企業難以防範;同時,資安事件發生的當下,是否能將資安系統發出的警報予以專業分析、進行即時的資安威脅調查與處理等,都是企業或組織機關需具備但迫於現實之諸多考量,難以達到的目標。 威脅偵測與應變服務(Managed Detection and Response,簡稱 MDR) 是一種新的服務類別,可讓企業通過委外方式增加全天候的資安威脅監控、分析與應變功能。它能解決現代化企業面臨的一些重大資安挑戰,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填補企業網路資安人才的空缺。一些較大型的企業或許有能力成立並訓練自己的專責網路資安團隊來執行全天候的威脅追蹤監控,但大多數的企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卻很難做到這點,這樣的情況在那些經常成為網路攻擊目標、但卻缺乏充足人力的中大型企業更是如此。Gartner預計至2025年,將有50%的企業或組織機關利用MDR服務來執行駭侵監控、分析、阻擋與修復等功能,資安事件頻傳之下,企業對於MDR服務的需求明顯成長。 台灣二版多年來深耕資訊科技領域,致力於提供與時俱進的產品及解決方案,結合亞洲區的代理優勢與在地化專業的服務經驗,針對企業層出不窮的資安事件,面臨到專業資安人員不足、資安設備告警過多等難題,未能在駭侵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掌握場域勢態,便也難以做出正確的應對或處理。獨家引進【UnderDefene資安威脅偵測應變服務(MDR)】,協助企業在面臨資安事件時精準且迅速地判斷惡意行為感染途徑,進而發生採取正確的處置。 UnderDefense為全球頂尖安全諮詢供應商並獲得Gartner用戶滿意度五星最高評分,另外持續三年(2020年-2022年)得到Clutch的肯定, 目前在該網路安全公司評比位處第一名,擁有專業強大的資安團隊,提供客戶進階威脅分析、監控與事件通報,遠端事件調查與建議等服務。
-
挺你開學季!申辦凱擘大寬頻1G光纖上網 限時送千元購物金再抽筆電,HBO原創影集《龍族前傳》重磅登場!《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全季一次看
凱擘大寬頻網路門市推出開學季快閃優惠,申辦1G光纖上網送千元購物金,還能抽輕薄筆電,由Wi-Fi專家團隊到府建置零死角無線連網環境,讓您時刻享受居家高品質飆網服務;Disney+最新強檔上線,訂購年費現省50%;HBO GO即將上架《龍族前傳》,訂購再送限量周邊! 歡樂暑假進入尾聲,凱擘大寬頻陪伴莘莘學子一同迎接新學期,網路門市限時祭出開學季快閃優惠,即日起至8月21日止,凡新申辦1G光纖上網+Wi-Fi 6+免費租用3台Mesh Wi-Fi,每月只要849元,在家中任何角落都能輕鬆體驗極速飆網樂趣,還送購物獎學金1,000元,盡情添購學習必備用品,再加碼抽Acer宏碁14吋輕薄窄邊框筆電,為開學日做好萬全準備! Disney+強片推薦《終極戰士》系列最新力作《終極戰士:獸獵者》,不僅有刺激動作戲,導演丹崔克坦伯格這次更著重刻劃角色內心,為此系列作品注入新能量;8月18日上線全新漫威英雄影集《律師女浩克》。8月31日前訂購Disney+方案年繳1,620元,超值現省50%,前6個月由凱擘請你看,雙重加碼抽《巴斯光年》限量電影贈品及價值2,000元獨家大禮包。 劇迷們久等了!HBO原創影集《龍族前傳》重磅登場,改編自作家喬治·R·R·馬丁所著小說《冰與火之歌前傳:血火同源》,劇情設定在《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前兩百年的維斯特洛大陸,描述坦格利安家族如何逐漸失勢的故事,將在8月22日與美國同步於HBO GO上線,透過家中搭載Android TV且支援4K高畫質影像播放的A1 Box及電視大螢幕觀影更過癮;當天晚上9點鎖定凱擘大寬頻HBO(第65台)及HBO HD(第235台)首播,每周一播出最新集數。本月新片尚有《美少女的謊言:原罪》、《湯姆貓與傑利鼠:牛仔崛起》等,喜愛《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的觀眾也能一次重溫全8季精采內容,10月31日前訂購HBO GO,月付99元就送《龍族前傳》限量周邊好禮,還有機會再把內含托特包、馬克杯和鴨舌帽的龍族福袋帶回家。 第二十二屆文化部金視獎得獎名單出爐,今年各家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競爭激烈,總計超過兩百件作品角逐僅15個獎項,凱擘大寬頻旗下12家有線電視系統台自製節目共入圍16項,最終榮獲多元關懷節目獎、社區服務獎、專題報導節目獎、專題報導採訪獎、新聞主播獎、企編獎、攝影獎共7項獎項,成為本次頒獎典禮大贏家。凱擘大寬頻將持續在地深耕,製播多元優質的地方節目提供給廣大收視戶,期許透過更多自製內容紀錄當地美好人事物。更多獲獎節目介紹及圖片請參閱雲端。
-
Lenovo與美光基金會、AVPN等多位夥伴合作,為促進STEM學科性別平等籌集一百萬美元基金
Lenovo致力於縮小STEM(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教育的性別差距,與相關企業攜手挹注一百萬美元資金成立全新STEM基金,該基金由美光基金會(Micron Foundation)發起並由亞洲最大公益創投網路AVPN負責管理。 此筆資金將協助台灣、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度等地18歲以下女性學童,拓展在STEM領域的學習機會,並支援創新解決方案的研發。旨在幫助女性學童追尋在科技領域的夢想工作,並以提升STEM勞動力的性別包容性為最終目標。 在過去十年間,有越來越多人了解透過STEM教育培養出的技能,是推動眾多產業實現創新、創意與生產力不可或缺的原動力。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報告,至2030年,東南亞地區將有高達80%的工作需具備基本數位素養及通訊科技應用技能。 雖然在STEM產業的工作機會大幅提升,但從事或攻讀STEM相關學科的女性學童比例仍低,這也導致女性在該領域的就業率偏低。當性別差距在早期兒童或中學教育階段出現,女性參與STEM高等教育的比例也會降低,最終造成STEM勞動力市場的性別失衡。 「數位落差在後疫情時代更加顯著,而女性又是備受影響的族群之一。對此,Lenovo積極與AVPN合作,推廣數位包容(digital inclusion)理念。」 Lenovo基金會首席多元化執行長暨總裁Calvin Crosslin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讓屬於弱勢族群的女性與女孩自由地去接觸STEM教育,並提供必要的數位技能與知識,幫助他們在未來的勞動環境中嶄露頭角。Lenovo堅信,賦予女性教育自主權才能改善生活品質。」 Lenovo透過全球公益合作計畫,全力協助弱勢社群與多元群體獲得STEM教育機會,以提升自我能力。Lenovo制定公益目標,希望在2025年前將影響力擴及1500萬人,並改變100萬名民眾的生活。 「AVPN對於性別的願景,是為亞洲各地的女性與女孩打造更平等的世界,而透過這筆STEM基金,勢必能有效實踐這個遠大目標。然而,即便目前有越來越多資金投入,以幫助縮小亞洲永續發展目標 (SDG)中的性別差距,我們也必須意識到亞洲地區蘊含多元而複雜的文化。因此,我們積極號召更多企業加入我們的行列,發揮影響力,提供資金、技術支援以及政策建議,才能真正達到系統性的改革。」AVPN性別平台部門主管Patrica Mathias表示。
-
Uber Eats 公佈消費者最愛麥當勞套餐Top 5,新品「蜂蜜洋釀韓風炸鷄腿套餐」8/17 起同步 Uber Eats 限時開賣
美式餐點是 Uber Eats 上最受消費者歡迎的前五大餐飲類別之一,其中國際連鎖速食品牌麥當勞最深受消費者喜愛, Uber Eats 今(16)日公佈麥當勞美味大數據,並宣布與麥當勞合作,8月17日至9月27日期間,同步於麥當勞餐廳、歡樂送及 Uber Eats 平台開賣期間限定新品「蜂蜜洋釀韓風炸鷄腿套餐」及「蜂蜜洋釀韓風炸鷄腿」,並於8月17日起長期推出早餐時段限定「現烤焙果指定套餐」,無論是想讓味蕾一遊韓國,或是享受元氣滿滿早晨,都能在 Uber Eats 點得到,滿足消費者嚐鮮需求! 繼今年四月推出消費者反應熱烈的韓風炸鷄人氣套餐,上線 Uber Eats 首週即衝上熱門排行榜第三名。Uber Eats 與麥當勞再度攜手合作,期間限定開賣「蜂蜜洋釀韓風炸鷄腿」及「蜂蜜洋釀韓風炸鷄腿套餐」,「蜂蜜洋釀韓風炸鷄腿」以先烤後炸、高溫鎖汁至金黃酥脆、外酥內嫩的麥脆鷄腿,裹上韓國直送的不倒翁OTTOGI蜂蜜蒜香醬,由蜂蜜、奶油、香蒜、羅勒及奧勒岡葉等香料調製而成獨特醬汁,展現獨特正韓風味。「蜂蜜洋釀韓風炸鷄腿」單點價70元,「蜂蜜洋釀韓風炸鷄腿套餐」內含2塊蜂蜜洋釀韓風炸鷄腿、十塊麥克鷄塊、中杯飲料,套餐價269元。此外,這次也推出早餐時段限定的「現烤焙果指定套餐」,外Q內軟焙果,配上奶香濃郁乳酪抹醬及酸甜草莓果醬,雙醬雙享受,現烤焙果搭配六塊麥克鷄塊、薯餅、冰/熱蜂蜜奶茶,套餐價176元。歡慶新品上市,麥當勞加碼經典那堤搭配4塊麥克鷄塊組合第二件五折優惠! 根據 Uber Eats 大數據分析,麥當勞餐點選擇多元、備餐快速、品質穩定,平均備餐時間只要5分鐘,深受消費者喜愛而擁有平均高達4.9分好評!過去三個月曾點購過麥當勞的消費者,平均每份訂單會點購2份餐點,最受歡迎的Top5套餐,由「雙層牛肉吉事堡套餐」奪下冠軍寶座,亞軍是「勁辣鷄腿堡套餐」,而後依序為「大麥克套餐」、「6塊麥克鷄塊套餐」及「麥香魚套餐」等口味經典不敗;Uber Eats 也發現,消費者於點購「雙層牛肉吉事堡套餐」同時,經常一併訂購勁辣鷄腿堡、麥香魚、大麥克、麥克鷄塊套餐及蘋果派來大飽口福。 過去三個月曾點購過麥當勞的消費者中,有4成週週都至少訂購一次,以週末訂單量較高,平日週間則以週五較多,顯示消費者在辛苦工作一週後,以麥當勞慰勞自己,輕鬆迎接週末到來。全日時段以午餐、晚餐、早餐為前三大熱門點購時段,消費者最愛的早餐與宵夜皆為「豬肉滿福堡加蛋套餐」,由香嫩柔軟太陽蛋、香煎豬肉片、切達吉事、還有軟中帶勁滿福麵包完美組合,為一天的開始和結尾帶來滿滿幸福感。 從地區來看,最多人愛用 Uber Eats 點購麥當勞的地區,由「新北板橋區」拿下第一,第二是「新竹東區」,而後為「台北大安區」、「桃園中壢區」、「台中西屯區」,主要集中於人口較密集的都會區。
-
前瞻智慧車未來發展趨勢與車用半導體開發技術策略,全球智慧車高峰論壇將於SEMICON Taiwan展期登場
氣候變遷日益嚴重,各國紛紛推出「2050淨零排放」政策宣示與行動,以減少碳排對於未來氣候影響,而當中與民生相關的電動車,便成為交通運輸中淨零碳排(Net Zero)的重要角色。此外,由於自動駕駛技術能提高汽車駕駛安全性與舒適性,因此智慧車已成為近年來各大車廠新車重點規格要求,也帶動相關車用電子產品需求。 為讓有意切入智慧車產業的相關產業專業人士,能深入了解車用半導體發展趨勢,由亞洲.矽谷物聯網產業大聯盟、台灣物聯網產業技術協會(TwIoTA)、台灣先進車用技術發展協會(TADA)、SEMI Taiwan、COMPUTEX共同主辦的「全球智慧車高峰論壇」,將在9月15日於SEMICON Taiwan展期間舉辦,將邀請台積電、意法半導體、資策會、Arm、凌陽科技等多家重量級半導體業者,分享車用半導體應用現況與智慧車產業未來發展,以協助產業規劃未來30年智慧車與電動車產品規劃與執行策略。 節能減碳與自動駕駛雙重需求推動 2030年車用半導體產值可增加達5成 在全球節能減碳趨勢下,消費者對於汽車的要求,除了亮麗外型與舒適駕乘之外,主動安全與環保節能已成為基本規範,因此不論是燃油車、純電動車(BEV)、油電混合車(HE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氫燃料電池車(FCEV),都會是智慧車,甚至貨車、公車、卡車都被要求要具備智慧(主動安全)功能。而智慧車的核心關鍵就是車用半導體,因此汽車產業對於車用半導體的需求數量是持續增加的,不受景氣影響。尤其是在國際能源署(IEA)所發布全球能源部門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能有效減少碳排數量的純電動車,對於車用半導體的需求量是更高的。因此如何透過對於智慧車未來發展趨勢觀察,導入對應車用半導體,開發對應車用技術模組,對於汽車業者與半導體產業來說,可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Gartner研究報告指出,預估到2026年,車用半導體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高達16.5%,包括電力控制、環境感知、車聯網、座艙影音、整合中控等系統,以及功率半導體、資通訊模組、AI晶片等需求,都會驅動半導體產業成長。Gartner並預估,包括電動車、自駕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車用電子產值,到2030年將可增加達50%。 重量級產業專家齊聚9/15全球智慧車高峰論壇 前瞻車用半導體應用與先進車用科技趨勢 因應智慧車未來發展趨勢,由亞洲.矽谷物聯網產業大聯盟、台灣物聯網產業技術協會(TwIoTA)、台灣先進車用技術發展協會(TADA)、SEMI Taiwan、COMPUTEX共同主辦的「全球智慧車高峰論壇」,將在9月15日於SEMICON Taiwan展期間舉行,論壇聚焦智慧車用技術發展,將由台灣先進車用技術發展協會黃崇仁理事長分享全球智慧車趨勢,並邀請台積電、意法半導體、資策會、Arm、凌陽科技等多位重量級半導體產業專家,從產業面、技術面與需求面,分享車用半導體應用現況與智慧車產業未來發展,讓有意切入智慧車產業的相關產業專業人士,能深入了解車用半導體發展趨勢,智慧車技術應用開發策略,歡迎有意專業人士踴躍上網報名。 ●全球智慧車高峰論壇 Global Smart Vehicle Executive Summit 活動時間:2022年9月15日(四) 13:20~16:20 (GMT+8) 活動地點:雅悅會館南港旗艦館 寶儷廳(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66號A棟3樓) 主辦單位:亞矽-物聯網產業大聯盟、台灣物聯網產業技術協會(TwIoTA)、台灣先進車用技術發展協會(TADA)、SEMI Taiwan、COMPUTEX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m33bY7
-
專為教育學習而生!Logitech For Education系列打造全方位行動數位助教,全方位保護殼、iPad數位筆、超纖薄靜音鍵盤 大小果粉學習加分必備工具,8月23日起嘖嘖平台獨家限量開賣 超早鳥最低63折起
隨著網路資訊普及,出生就有網路的Z世代,經常透過多元數位工具學習創新與探索。Logitech推出三大學習利器「Rugged Combo 3 iPad鍵盤保護殼」、「Crayon iPad數位筆」以及「KEYS-TO-GO輕巧藍牙鍵盤」,幫助在各種情境下皆能發揮想像、揮灑創意,盡情自在學習!專為蘋果用戶打造,無論在家或外出、繪畫或閱讀,兼具行動力與生產力,隨時隨地都能輕鬆學習,成為大小果粉學習加分必備工具。為迎接BTS(Back To School),Logitech自8月23日中午12點起於嘖嘖平台獨家限量販售,超早鳥最低63折起,蘋果迷及爸媽們千萬別錯過! 專為12歲以下學生所設計,滿足遠距或數位學習的各種使用情境,Logitech Rugged Combo 3通過美國軍規防摔認證,可承受1.2公尺的掉落,更特別採用防髒污、易清潔的鍵盤設計;耐摔、耐刮、耐髒,為孩子創造安全而舒適的環境,學習更如虎添翼!Apple Smart Connector連線配對即供電,並搭配20-40度傾斜、多達5種角度的使用模式,讓您的寶貝不論是看影片、閱讀或是繪畫都能輕鬆不受限。 通過美國軍規防摔認證的iPad鍵盤保護殼,可承受高達1.2公尺的摔落,為平板正面、背面和邊角提供完整厚實的保護。 包覆性設計讓鍵盤輕鬆防水且不易刮傷。使用乾布或微濕布,即可輕鬆完成清潔,噴灑酒精消毒也沒問題。 搭載Apple授權Smart Connector技術,吸上即配對,輕鬆操作快速上手。可直接由iPad供電,不需電池或額外充電,為使用者提供更便利的充電方式。 提供20-40度可傾斜支架,搭配繪圖、打字、檢視、閱讀、相機5種使用情境模式,各種環境皆能靈活運用;堅固機械支架,可確保鍵盤保護殼固定在原位不倒塌,提升平板保護度。 注音符號、標點符號一目瞭然,讓孩子從小建立打字習慣,數位學習輕鬆上手。 Logitech Crayon iPad數位筆採用特殊扁平設計,適合小手型的孩童操作,筆身不易滾落,更可承受1.2公尺高度跌落的衝擊力,讓孩子使用起來毫無負擔,家長更安心。此外,具備超強續航力,充滿電後可使用長達7小時,充電2分鐘更可使用30分鐘,讓創意不斷電,想像力無所受限! 扁平的筆身設計可防止滾落桌面,更可承受1.2公尺高度跌落的衝擊力,小手型的孩子好抓握,使用起來更安心。 超強續航力,充滿電可用7小時,充2分鐘更可使用30分鐘;閒置30分鐘後即自動關閉電源以節省電力。電源開關按鈕按下1秒,無須經過藍牙配對即可快速使用。 採用Apple Pencil技術,智慧筆尖可根據接觸的角度動態調整描繪線條的粗細,完整呈現孩子想像力的每一個細節。 自動忽略筆尖以外的觸碰感應,創作時可以隨意擺放手掌在螢幕上,不論是記錄課堂筆記或是寫作繪畫,都能盡情揮灑創意不受限。 為滿足生活機動性高的大專院校學生需求,Logitech KEYS-TO-GO輕巧藍牙鍵盤擁有超纖薄外型與僅180克的輕盈重量,隨時隨地皆能連接使用,增加學習效率;近乎靜音的鍵盤敲擊聲,不論在哪裡都能創造安靜專注的使用環境。KEYS-TO-GO輕巧好攜帶的特性,同時符合需隨時移動、隨處皆可工作的行動辦公族所需,安全密封的耐用設計,即使長期在外使用或是邊飲食邊打字,也不怕鍵盤因濺灑、碎屑或灰塵而受損,完美符合現代人追求效率的使用情境。 僅180克的極輕重量,搭配0.6公分的超薄厚度以及24.2公分的長度,隨身攜帶無負擔;將手機直立於手機支架,再也不用受限於手機鍵盤的小按鍵,使用手機,也能高效完成工作。 接近靜音的打字聲,輕鬆打造無噪音環境,提供更安靜的學習和工作環境,有助於改善專心、學習和生產力。 安全密封設計,保護鍵盤不因濺灑或卡進小碎屑與灰塵而受損害;光滑耐用的外殼,不易產生刮痕,輕鬆即可將髒污擦拭乾淨。 適用於iPhone, iPad和Apple TV等iOS裝置,只需幾秒鐘就能快速完成藍牙設定,在任何地方都能迅速開啟裝置使用;以平均每天使用兩小時計算,充一次電即可使用長達三個月,提供超持久續航力。 只需一鍵就能完成調整音量與螢幕亮度、開關螢幕、顯示/隱藏螢幕鍵盤等多項工作,大幅提升鍵盤操作方便性,使用起來更省時,提高工作效率。 注音符號、標點符號一目瞭然,無論搭配iPhone或iPad使用,皆能感受到如同桌上型電腦般舒適便捷的輸入體驗。提供黑色與粉色兩種選擇,可自在隨心搭配。 Logitech For Education系列專為蘋果用戶及教育學習打造,「Rugged Combo 3 iPad鍵盤保護殼」建議售價4,690元,「Crayon iPad數位筆」建議售價2,290元,「KEYS-TO-GO輕巧藍牙鍵盤」建議售價2,190元,自8月23日中午12點起於嘖嘖平台獨家限量販售,超早鳥限量優惠最低63折起,搭配不同產品購買,更享組合優惠價。想趁開學前備齊數位學習加分利器,大小果粉千萬不能錯過! Logitech 教育學習系列產品:https://www.surveycake.com/s/Mw2mR Logitech KEYS-TO-GO輕巧藍牙鍵盤:https://www.surveycake.com/s/ryOP0 Logitech for Education系列嘖嘖開賣網址:https://r.zecz.ec/aWNp
-
全球首款55吋1000R超大曲面顯示器,奧德賽Odyssey Ark制霸全台電競戰場,打造居家個人電競劇院 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娛樂體驗
根據全球市調機構Statista調查,2021年全球電競市場營收較前年大增14.5%,預計2024年整體營收將成長至16.2億美元(約新臺幣480億元),電競熱潮勢不可擋。全球顯示器領導品牌三星電子掌握趨勢,宣布在台推出奧德賽Odyssey Ark-全球首款55吋1000R曲面電競螢幕,為強悍的奧德賽Odyssey電競螢幕系列增添生力軍。搭載毫秒致勝的極速效能、前所未見的成像畫質、頂級影音體驗,並具備多項客製化專屬界面,實現個人電競劇院夢想,讓使用者享有更上層樓的娛樂感動。 三星全新顯示器奧德賽Odyssey Ark建議售價NT$99,900,將自8月22日起開放早鳥訂購,9月5日於全台指定通路(註一)正式上市。三星同步祭出首波購機優惠(註二),凡於8月22日至9月30日購買奧德賽Odyssey Ark,登錄就送PlayStation 5光碟版,週週再抽旗艦手機Galaxy S22;而於9月4日前購機的早鳥消費者,加碼再送PlayStation 5周邊福袋乙個。 奧德賽Odyssey Ark身為該系列之領航者,搭載全球首款55吋1000R曲面螢幕,以接近於VR角度的沉浸式觀賞視野,讓玩家彷彿置身遊戲世界;支援165Hz畫面更新率、1ms反應時間(GTG)(註三),輔以AMD FreeSync Premium Pro強力助攻,讓使用者恣意享受低延遲、零時差的流暢感。此外,4K UHD高畫質加上防眩光霧面螢幕設計,玩家可更心無旁騖地在遊戲中過關斬將,即使於光線昏暗的場景仍能精準克敵,掌握進攻的致勝關鍵。 專為55吋大螢幕打造的直立式座艙模式,為使用者提供更勝以往的臨場感,栩栩如生的景象宛如機艙內的立體視野;座艙模式亦支援人體工學設計,可輕鬆調整高度、傾斜度、甚至上下旋轉,人人都能依喜好自由調整個人最佳角度。無論是常與社群粉絲互動的直播主,或渴望輕鬆仰躺欣賞電影,都能擁有最身歷其境的體驗。此外,奧德賽Odyssey Ark搭載Quantum Mini LED面板並具備Quantum HDR 2000技術的高成像畫質,同時支援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與環繞音效,以強悍硬體結合獨家魔術音效技術,在家也能享受劇院級頂規盛宴。內建Smart TV讓追劇變得更容易,連接網路即能輕鬆觀看Netflix、YouTube等串流媒體,多元娛樂近在咫尺。 奧德賽Odyssey Ark支援多重視窗,水平擺放螢幕時至多可分割4個畫面,垂直擺放則至多3個畫面,滿足玩家一邊闖關、一邊觀看攻略、或與戰友視訊、甚至同步聆聽音樂的多工需求;而多工工作者更是受益於此,藉由分割畫面減少硬體需求、告別凌亂線材,極大化舒適度並打造高效率工作環境。奧德賽Odyssey Ark配備Ark Dial無線旋鈕盤,可更直覺操作選單,包括調整畫面最適化、多重視窗、快速設定、遊戲設定列(註四);其亦內建太陽能電池,光照即可充電,從小處為環境永續盡一分心力。 註一:銷售機型、上市時間依各通路實際公告為準。 註二:贈品數量有限,送完為止。若贈品兌換完畢,台灣三星有權以其他贈品更換之。實際活動內容以三星公告為主,台灣三星電子保有隨時變更或調整活動內容之權利。恕不得與其他優惠/折購併用。 詳情請見活動官網,網頁預計於8月22日早上8:00後上線 網址: 註三:GTG灰階反應時間為測量畫素速度的單位,用於測量遊戲顯示器的反應時間。 註四:Game Bar僅支援電腦和遊戲主機,不支援Samsung Gaming Hub。Samsung Gaming Hub功能支援性依各市場或地區而異。
賣場情報
-
玩家升級有妙招、入手AMD Ryzen 5 5600直接無痛原地效能飆升兼省荷包,vs Core i5-12400
一想到電腦要升級,大概最痛苦的除了荷包之外,還有就是要更換一堆零組件實在是很麻煩,不過如果原本就已經是AMD陣營的玩家就可以放輕鬆了,行之有年的AM4架構其實帶給玩家相當程度的便利性,尤其趁著未來會變更成AM5架構的情況下,趁這一波Ryzen 5000系列的降價浪潮,替手上的前幾代Ryzen或Athlon處理器換顆強勁有力的新心臟也是個快速的升級方法。 或許會有玩家說,要升級也可以換成Intel的12代平台啊!是沒錯,不同陣營的選擇除了玩家個人的使用偏好外,也要看整體效能與預算等考量,兩大陣營都有差不多對應的等級可以挑選,以最直接的價位這一塊來看,如果抓個6,000元,那可入手的就是AMD Ryzen 5 5600以及Intel Core i5-12400這兩位,對於新裝機的朋友或許兩者最大的差別會是主機板的價格,如果選擇Core i5-12400的DDR5版本,那還得再往上加一些,相對於目前B550主機板價格較親民以及仍使用DDR4記憶體的價位來說,AMD陣營似乎是比較具備CP值的選項。 至於到底換上Ryzen 5 5600能不能打得過12代的Core i5-12400呢?這裡咱們也就事論事的來加以探討一下,看看要如何再荷包與效能之間達到一個較佳的平衡點,畢竟如果可以爽爽的用小預算就升級效能是再完美不過的事了! 雖然說AMD的AM4腳位從第一代Zen架構的Ryzen 1000系列一路用到了Zen 3架構的Ryzen 5000系列,但這並不代表所有主機板型號都相容,因此首要注意的就是先確定自己的主機板型號。 目前除了少數像華碩ROG頂級款Crosshair主機板系列有自己獨立的命名規則外,多數主機板會以「晶片組」的世代來進行命名,分別有300、400、500系列,基本上,其中的300系列中已經全數無法支援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代表主機板型號有X370、B350、A320字樣的都「理論上必須」選擇更換主機板。 之所以說是理論上的原因就是,為了延續AM4的廣度支援性生命力,各廠商也都紛紛的開發出了可支援至最新Ryzen 7 5800X3D的BIOS,如果是採用舊款300晶片組的朋友也不用擔心,只要更新一下BIOS就可以繼續沿用,當然要是口袋預算許可的話,換一片新一代的500晶片組主機板來用用就更完美啦! 如果不清楚自己手上的版本到底是哪款晶片組?沒關係,不需要先急著把機殼打開,網路上有不少程式都能自動辨識產品的型號,像是包含小編在內,許多人常用的免費硬體偵測程式「CPU-Z」就能辦到(可免費下載)。 下載後打開即可在程式的「Mainboard」頁面中看到主機板的相關資訊,其中「Southbridge」的欄位便會顯示晶片組的型號,至於想更新BIOS的話也同樣可以在這裡看到廠商以及產品型號的名稱,方便直接上各廠商官網下載新版BIOS。 撇開舊版的300晶片組先不談,現有的400與500晶片組最主要的差異在於「PCIe 4.0通道」的有無,只有500晶片組中的X570和B550系列的主機板能夠支援PCIe 4.0通道,這點對於後續SSD的擴充有著比較關鍵的影響,如果不小心把PCIe 4.0的M.2 SSD插到400晶片組的主機板,主機板可是會無法辨識而沒有反應的喔! 在確認好主機板的相容性後,玩家就能去把處理器迎回家啦!不過先不要急著安裝,因為在此之前有一個重要步驟要做,那就是「升級BIOS」。(如果是新購入的500晶片組主機板應該就無需再升級即可辨識最新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 可能有不少玩家從組裝電腦的第一天開始就不曾更新過BIOS,BIOS可以想像成是主機板的ID識別器,需要透過更新才有辦法辨識新世代的產品,否則新處理器安裝之後,主機就會不斷處在CPU異常的狀態而無法開機。 取得BIOS的更新檔方法有很多,不少主機板同步軟體如華碩的Armoury Crate、微星的MSI Dragon Center都能夠自動偵測最新的BIOS更新檔,有的甚至還提供自動安裝服務。沒有相關的同步軟體也沒關係,只要到產品的官網的支援頁面中搜尋對應的主機板型號,便能取得最新的BIOS更新檔。若是各位的主機板同步程式沒有提供自動BIOS安裝功能,那就需要準備一個隨身碟將解壓縮過後BIOS檔案存入其中來進行手動升級。 在前面有提到,以6,000元的預算下,能夠入手的2款新處理器就是AMD Ryzen 5 5600以及Intel Core i5-12400,到底這6,000要花在哪一邊?著實會讓玩家傷點腦筋,兩陣營且價格近似的2顆處理器其實在各方面的定位上都極為完美重疊,包括核心數都是6C/12T、功耗也都是65W,連彩盒包裝內都有附贈散熱器供玩家使用無須再外購等等。 換句話說,對既有已經是AMD陣營的玩家來說,選擇上的差別就是一張主機板的成本費用(不考慮DDR5記憶體版本),說多不說、說少不少,以一片B660主機板大約要價5,000-6,000元上下的價格來看,原地升級顯然是最佳選擇,否則像Intel陣營一換平台預算可就高了,畢竟最新的12代連腳位都改了,原本的主機板平台都不合用,更不用說要是連DDR5一起換的話,那就是花大錢了,原地升級還是只能挑AMD的AM4架構。 此外,Ryzen 5 5600和Core i5-12400也是不少玩家在主流處理器選擇上的最低底限,再往下就需要在功能與效能上做出比較多的妥協,像是在Ryzen 5 5600之下的Ryzen 5 5500就將PCIe 4.0的支援功能拔除,Intel這邊更是直接降到Core i3等級,核心數量還直接一刀從6C/12T變成4C/8T。 這也是小編一開始就說到的,6,000元可以入手哪一版的處理器這個主軸,整體來說,Ryzen 5 5600和Core i5-12400可以說是兩個陣營在處理器比較上的基準起點,往上需要額外考慮其他的硬體配置成本、往下效能和功能性則不夠全面,這次也特別選了這兩顆處理器來比較看看,以遊戲、創作上的效能表現來讓還在猶豫該跳槽、或原地升級的玩家們有更多參考囉! 本次效能實測以中階遊戲主機的規格做為出發點,AMD陣營選擇使用B550晶片組的主機板,Intel陣營則為B660晶片組,記憶體皆為同款DDR4-3600 16GBx2(共計32GB),搭配的顯示卡為RTX 3060。 另外,考慮到多數玩家在主機升級的規劃上多是走隔代升級的路線,因此小編也找來了Ryzen 5 2600X做為本次的效能基準參照,讓玩家能夠更清楚得知過去與現在的處理器在效能上有怎樣的差距。 在基本的CPU跑分中,不論是CPU-Z或CINRBENCH R23,Core i5-12400在分數上有著比較高的成績,其中單核心在CPU-Z可以來到670分,Ryzen 5 5600分則是接近600分,多核的差異則相對較小、僅不到3%的差距,而就算是CINEBENCH R23的部分,差異也都落在10%以內。 至於如果是原先使用Ryzen 5 2600X的玩家,升級至Ryzen 5 5600則可以看到提升的幅度不小,不論是單核或是多核,效能上的提升也分別有33%以及34%,基本上就是提升了1/3的效能。 3DMARK的跑分中,除了Core i5-12400在DX12的Time Spy項目的分數略高一絲,其他幾項都幾乎是伯仲之間,甚至Ryzen 5 5600在Fire Strike與Fire Strike Ultra的表現占優,總體來說,3DMARK的測試上兩者基本上是打平,反倒是Ryzen 5 2600X在Time Spy和Fire Strike中都明顯有些落差。 接著來試試遊戲實戰的部分,所有遊戲均設定在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解析度縮放等干擾FPS表現的功能,遊戲如果提供光線追蹤、FSR或DLSS則一律調整到最高畫質的選項。 基本上,處理器對於遊戲的影響有相當大一部份是來自於遊戲廠商的優化,像是《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極限競速:地平線》就屬於對處理器效能較不敏感的遊戲,只吃重顯示卡的運算表現,在這兩款遊戲中的實測數據上也可以發現其實成績都差不多,此時就算是用Ryzen 5 2600X,也無法拉開FPS差距。(與另2顆處理器沒有太明顯的差距) 至於《極地戰嚎6》、《死亡循環》這一類遊戲對處理器的依賴程度就較為明顯,也較容易反應在FPS值上(Ryzen 5 2600X的成績可見差距),《死亡循環》的部分可以看到Ryzen 5 5600在1440P下則是微幅差距、2160P(4K)的部分則有反超,另外在《極地戰嚎6》中,場景一換到2160P解析度下就可以明顯看到不小差距了,雖說Ryzen 5 5600與Core i5-12400仍舊是處於伯仲之間,但舊版的Ryzen 5 2600X則是僅剩58 FPS,相較其他兩款可達72/73左右的FPS來說,落差有約25%,這也可以看出假使玩家能夠直接原地升級,好處就能一併顯現。 至於遊戲以外的創作用途中,如果單純比較CPU在影片轉檔的效率上,Ryzen 5 5600和Core i5-12400對x264編碼、x265編碼的輸出效率都差不多,彼此以2FPS的細小差距互有勝負。 目前Ryzen 5 5600和Core i5-12400大約都在6,000元以內,從上面的測試結果來看,從Ryzen 5 2600X升級上去都可帶來相當有感的效能提升,不過若只是純比較2顆處理器的話,Core i5-12400雖然看似略勝Ryzen 5 5600,但多數情況的差距微小,有些地方甚至平手或被反超,因此可以看出對於既有的AMD用戶來說,若捨棄原地升級,而再多花約6,000元左右的成本(主機板)進行跳槽並不是很划算的一件事。 然而如果玩家堅持就是要花掉這些預算的話,不妨優先選擇優先提升顯示卡的等級,恰巧現在顯示卡的價格已經差不多掉回原價,6,000元的預算足夠顯示卡的型號向上提升一級,例如本篇使用的RTX 3060就能變成RTX 3060 Ti,小編也在這邊讓大家看一下顯卡升級之後的遊戲變化。 在升級顯示卡之後,遊戲的效能表現都出現了顯著的效能成長,不少遊戲的FPS都能向上提升10~20 FPS,順暢度的變化相當有感!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NVIDIA產品規劃的關係,RTX 3060 Ti、3070、RTX 3070 Ti這三張卡都只有8GB記憶體,因此部分遊戲在達到4K解析度的時候會出現記憶體不足的問題,例如《極地戰嚎6》就因此出現Bug,造成遊戲的跑分模式無法正常運作,使得FPS值只有8張,只能說老黃的刀法實在很精湛啊… 除了升級顯示卡之外,對於從Ryzen 2000系列升級上來的玩家,小編個人也推薦選擇「更換SSD」,畢竟Ryzen 2000已經是2018年的產品,距今已經過去4年,以一顆SSD的保固有5年來算,若用於開機後就不斷執行讀寫的系統碟,也差不多接近使用壽命。 考慮到SSD先天的特性,一旦發生損毀,資料是無法修復的,所以千萬不要等到SSD壞了才換新,加上現在SSD的價格也比4年前要跳水不少,趁機買顆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的來替換,既保證資料安全,還能獲得更好的資料存取效能,算是一舉兩得的作法。 假使想要榨出更多Ryzen 5 5600的效能也可以透過條PBO(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r)來達成,基本上也跟Intel的Turbo Boost技術類似,方便玩家做自動超頻,只是通常AMD平台是預設為Disable(關閉未啟動),如果採用的主機板有支援PBO選項的話,可以從BIOS中手動打開,但要記得,其中的Auto選項表示是依官方預設值運作、進階設定則要選擇Manual手動模式,一些細項的設定才能自由調整。 除了透過BIOS有支援PBO來做調整外,也可以利用AMD自家的Ryzen Master來做設定,小編也要溫馨提醒一下,如果想要擠壓更多Ryzen 5 5600的隱藏性能,建議最好是換裝效能更佳的散熱器(如水冷)會有助於超頻成功。 從實測的結果來看,Core i5-12400和Ryzen 5 5600的效能其實相當接近,雖然部分成績Core i5-12400看似略勝一籌,但想要獲得這小幅的效能紅利,不論是AMD還是Intel玩家,都必須花費5,000~6,000元的成本在主機板的更換上,就算不是原地升級,兩者的主機板價差也是存在,AM4的價位顯然更有競爭力。 反觀Ryzen 5 5600因為能夠直接至少相容現有的400、500晶片組的主機板,也就沒有這部分的負擔,除了省下額外的成本外,還帶來幾乎與Intel同級產品的效能表現,而省下的預算除了可以如同本次實測的做法,將RTX 3060換成RTX 3060 Ti來直接提升效能外,就算將費用灌注到其他硬體設備上也能進一步增強原本的Ryzen 5 5600的整體性能,以總成本來看,也把對手Core i5-12400遠遠拋在腦後。 總結來說,AMD利用自家處理器高相容性的特性推出了Ryzen 5 5600,在保證效能的前提下,透過原地升級的形式將所需付出的成本壓到最低,讓苦於預算受限的AMD處理器玩家能有更為划算的選擇,如果還搭配Radeon顯示卡的話還會有一些加成作用,倘若各位洽巧也還在使用Ryzen舊世代處理器產品,還不抓緊這次的機會,享受AM4腳位下的升級福利衝一波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開春要來搶紅包、2022春季電腦組裝升級建議指南
年節假期結束,是不是在思考該如何處理手中還沒花完的年終、又或是家中的孩子們已經吵著要用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來升級電腦了呢?今年春季鼓勵玩家們換機升級的理由可真不少,像是新系統Windows 11的規格限制、Intel第12代處理器效能大幅提升,還順帶開啟了DDR5記憶體世代的話題等。 此外,顯示卡的缺卡黑洞在AMD、NVIDIA兩廠的不懈努力下,部分型號在購買規定上也開始出現鬆綁,不再強迫一定要搭機,但同時SSD顆粒因為工廠意外、國際局勢不穩等因素,價格已經在蠢蠢欲動了,究竟自己的主機只需微幅升級就好,還是整組汰換更划算?以下小編一一為各位分析處理器、記憶體、顯示卡等周邊零件購買建議,幫助大家在預算的掌握上有更多的參考。 AMD和Intel這兩大處理器廠在現階段的產品策略上完全不同,前者AMD展現出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短期內沒有大規模的新品上市計畫,並以較低廉的升級成本來持續吸引玩家。 後者Intel則是在感受到市場壓力之後,努力地想要絕地反攻,第12代處理器的強大效能確實讓人眼睛一亮,即便購買時需要額外搭配專屬的600晶片組主機板稍微墊高了入手難度,依然在市場獲得相當正面的回饋和收穫。 處理器的升級上,AMD因為產品研發時間進度與策略操作等關係,下一代的Ryzen 7000系列處理器預計要到今年下半年才會推出,也不打算像當年的Ryzen 3000一樣額外推出Ryzen 5000XT系列來撐場面,讓產品主力依然是已經開賣超過一年的Ryzen 5000X和5000G系列。 Ryzen 5000系列在推出的時候官方就決定採取相容性至上的策略,處理器維持自Ryzen 1000以來的AM4腳位,同時在處理器推出之際,官方也沒有額外推出的新的主機板晶片組,而是讓現有500(X570、B550)、400(X470、B450)主機板可以只要在更新BIOS之後就可以直接沿用。 其中400晶片組是在2018年伴隨著Ryzen 2000系列處理器推出的,意味著玩家如果是在這之後組裝新電腦的話,將有非常的高機率只需要單純更換處理器,完全不需要購買的新的主機板! 更別說AMD在過年前夕調降了大多數Ryzen 5000系列產品的價格,幅度從數百元到5,000元不等,讓玩家可以再省一波入手成本,也讓這個賣了一年多的產品系列至今依然還是香氣四溢。 此外,高階處理器的發熱較低也是Ryzen 5000系列的一大優勢,不同於Intel高階型號就算用上360mm尺寸的水冷也只是勉強壓制,反觀AMD就算是最高階Ryzen 9 5950X也只需要280mm的水冷就綽綽有餘,一些品質較好款式甚至還能換成240mm的版本,更小尺寸的散熱器優勢不僅直接反應在入手的價格上,組裝上也相對的比較不挑機殼,也降低東西買回家後才發現機殼不相容的尷尬情況。 然而在處理器的選擇上需要注意,AMD的Ryzen 5000X系列處理器全部都沒有內顯功能,代表玩家在顯示輸出上還是需要依賴獨立顯卡才行;至於Ryzen 5000G系列雖然擁有內顯,可以不依靠外接顯卡,但此系列處理器繼承著AMD「有內顯必閹割」的壞毛病(笑),造成處理器缺乏對PCIe 4.0通道的支援能力,玩家如果需要連同SSD都一同更換的話,這點需要多加注意。 至於完全沒有急著升級玩家,AMD在CES 2022展上有另外公開一顆Ryzen 7 5800X3D,並確定會是最後一顆使用AM4腳位的產品,下一代Ryzen 7000將會換成全新的AM5腳位,代表多年的向下相容優惠也注定將要畫下句點。 Ryzen 7 5800X3D屬於Ryzen 7 5800X的改版,但AMD利用3D V-Cache技術,在處理器上面額外疊了一層64MB的L3快取,加上處理器原有的32MB快取,讓整顆處理器的容量來到驚人的96MB!官方表示其效能將能直接比肩對手的Core i9-12900K。但目前官方只有預計會在今年春季上市,實際日期和價格都還是未知數,如果最近就打算升級或組裝的朋友可以先跳過不用等待。 在經歷過長年的14nm+++製程後,第12代處理器終於更新了製造技術,換上了Intel 7製程(10nm),搭配大核心P-Core加小核心E-Core的雙架構設計,讓處理器整體性能不論是單核心還是多核心都有著相當顯著的成長,而且在效能之外,通道的支援性也大幅度的增長,成為首款支援DDR5記憶體和PCIe 5.0通道的處理器系列,玩家也終於能在主機板上同時插入2條以上的PCIe 4.0 M.2 SSD(11代僅能插入1條)。 新增功能之餘,Intel處理器品項眾多的傳統在12代處理器上也依然得到保留,整體的命名規則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同樣維持著Core i5、i7、i9的方式來劃分產品等級,並可以依靠尾端的英文字母來判別核心的功能設計:沒有任何字母的代表基本款,如Core i5-12400;K代表解鎖最高頻率上限,可供超頻挑戰,如Core i9-12900K;F則是取消內顯功能,顯示輸出必須依靠額外的獨立顯卡,例如Core i7-12700F、Core i9-12900KF。 比較特別的是,Intel還有額外推出一個Core i9-12900KS,它同樣解鎖最了頻率上限,但晶片的體質更好,讓它有著更高的預設基礎頻率,只是KS僅提供OEM廠商,一般玩家是無緣在正規通路上買到就是了… 需要注意的是,Intel這一次在核心上的刀法花樣玩得比較多,並非所有的12代處理器在核心的設計上都有配備E-Core小核心,如Core i5-12400、12600就只有配置P-Core大核心,因為缺乏小核心輔助和分攤工作內容,在像是一邊遊戲一邊直播的多程式同步運作的場合,或是講究多核心應用的創作上會比較吃虧,這點玩家需要慎思是否要多加預算購買有E-Core的型號版本。 然而挑選適合的核心數量還只開始,主機板在選購上才更讓人看得頭昏眼花!首先12代處理器的插槽設計換成了全新的LGA 1700腳位,與過往的所有處理器型號都不相容,因此升級處理器就必須搭配指定的600晶片組主機版才行,而且還必須格外留意「記憶體」與「PCIe通道」的支援種類。 DDR5記憶體雖然有著比DDR4記憶體還要高出2倍以上頻寬,但在通道與插槽的設計無法互相通用,加上今年廠商也沒有意願推出同時還蓋兩種記憶體插槽的主機板,造成玩家在選購上沒有轉圜餘地,畢竟光是一條最基本的16GB DDR5記憶體就要快4,000元以上。 在型號的判別上,如果產品支援DDR4記憶體的話,產品的完整名稱會有「DDR4」或是「D4」的字樣,反之DDR5版本則不會有任何額外的註記在型號稱呼中,且廠商顧慮到產品等級規劃的關係,多數高階款式的型號也都只有推出DDR5的版本,唯中階以下的系列才會有DDR4的款式可以選購,以一條最基本的16GB DDR5-4800記憶體動輒4,000元起跳的價格來看,為了一張高階主機板的信仰,所需要的代價可真的是不小。 而在PCIe通道的安排上,各家主機板的設計也是相當的混亂,玩家需要特別注意並非所有的主機板都有保留「PCIe 5.0」通道,這點在B660晶片組的產品上最容易發生,玩家如果覺得需要替未來的硬體擴充,特別是顯示卡的方面做出預留和準備的話,還得需要仔細看清楚產品的規格頁面的說明。 除此之外,M.2插槽的通道安排也同樣不能放過的細節,一般來說,多數Z690、B660晶片組的主機板都至少會配備2組走PCIe 4.0x4通道的M.2插槽,能夠完整發揮PCIe 4.0 M.2 SSD的全部傳輸效能,但這是在主機板只有2組插槽的前提,隨著M.2插槽數量的增多,通道的安排也會變得更加混亂,根據小編歷來開箱過的產品,部分產品可能會放入通道數量是PCIe 3.0x4、甚至PCIe3.0x2的M.2插槽,玩家如果是容量大戶的話,還得慎選符合自身容量擴充需求的主機板型號。 最後散熱的部分也是升上12代處理器需要面對的問題,新的LGA 1700腳位必須使用新的散熱器的安裝工具,否則會有散熱器與處理器接觸不均的狀況,將有造成散熱效果低落發生過熱的風險,好在不少散熱器廠商都有推出免費提供安裝工具的服務,玩家不妨可以像原廠客服詢問,說不定能省下一筆開銷。 只不過12代處理器在改進大量功能後,唯獨發熱問題沒有改善,240mm水冷用來壓制Core i5-12600K還不是問題,但上升到Core i7-12700K就已經相當瀕臨極限,換到280mm以上的才比較保險,來到Core i9等級更是一定要用上360mm才勉強算是能夠壓制處理器的「火力」,散熱這塊在Intel平台上基本上就是能用多好就多好,就別想著要在這方面節省開支了。 Intel第12代處理器讓DDR5記憶體的時代正式到來,DDR5記憶體有著更大的時脈、2倍以上的頻寬,功耗也相頓更低,但2條16GB的DDR5記憶體價格接近破萬,如此高昂的價格也不經讓人猶豫再三,好奇實際的體驗是否值得? 小編在過去也有特別為大家進行DDR5與DDR4記憶體在實際體驗上的差異,整體來說,DDR5記憶體多數1080P解析度下的遊戲中有奇效,部分遊戲可以獲得10 FPS以上的效能提升,不過隨著解析度的增加,幅度會逐漸縮小,最終和DDR4記憶體無異。 然而考量到DDR5才剛進入市場,多數的遊戲和相關應用在開發上還是以DDR4的標準在進行打造,缺乏相關的調校和優化都可能是DDR5記憶體無法獲得完整的效能應用,造成整體的效能發揮上無法全面性與DDR4拉開差距的主因之一。 整體而言,以目前DDR5的記憶體在各方面的成熟度來說,其實就連記憶體製造商都還在調適中,試著研究出如何能將記憶體顆粒超頻到更快的速率,隨著未來相關的技術越來越純熟,價格自然也就會開始往下降,因此對於現在打算升級主機的玩家來說可以先不急著入手,依照過往的記憶體歷史周期來看,預計2、3年後DDR5就會漸漸站上主流,等到屆時再來入手,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會顯得更為合適。 在這一年多的缺卡期,NVIDIA和AMD卯起施展刀法,不斷推出一款比一款還要入門的顯示卡,甚至還把原本應該要下架的舊型號產品重新上架,可以說是用盡各種方法想要來補足市場供貨量的缺口。 此外,近期因為比特幣幣值暴跌的關係、烏克蘭局勢因素等,挖礦賺取加密貨幣的熱潮有下降的趨勢,在收入大不以往的狀態下,礦工也就沒有本錢進行瘋狂掃光顯卡,也終於讓通路商的庫存數量有些許的起色。目前AMD的RX 6500 XT和NVIDIA的RTX 2060 6GB/12GB版本已經開放單買了,小編也在這之前的為大家進行了相關比較。 總歸來說,RX 6500 XT的好處在於功耗較低,價格也最便宜,只需要一個6 Pin便能供電,但因為記憶體容量只有4GB的關係,整體表現主要能滿足1080P解析度下中間畫質設定的遊戲體驗,適合用來應付輕度娛樂的需求。另外,需要注意RX 6500 XT本身不支援H.264、H.265等影像編碼,代表這張卡片對影片剪輯的效率提升會非常有限,玩家若想用來讓文書主機有更好的創作效能的話,RX 6500 XT就不是那麼推薦了。 從下架邊緣回歸的RTX 2060除了原有的6GB版本之外,NVIDIA還額外加推了新款的12GB版本,有趣的是,兩者之間是存在「絕對性」的體質差異的,因為12GB版本用的是源自於RTX 2060 SUPER的晶片,擁有更多CUDA計算核心數量,讓12GB版本幾乎在各方面的體驗上都直接超越了RTX 3050! 以效能來看,RTX 2060 12GB是開放單買的卡片中最強的選擇,不過相對價格也最高,單張約1.5萬的售價已經和效能更強的RTX 3060看齊,玩家若是選擇一整套電腦重新組裝的話,在預算許可的狀況下,還是將目光放在RTX 3060或RX 6600XT以上的品項吧! 至於在中高階以上的顯卡方面,「實體通路商」基本都還是組裝限定,但先不要氣餒,玩家不妨到網路賣場碰碰運氣,除了不少人都知道可以在EVGA的官網排隊買卡之外,近期不少知名的網路賣場也開始出現可以直接購買、不綁禮(垃)包(圾)的顯卡產品,當中還不乏頂級的RTX 3080,玩家可以多加留意,時不時的巡邏一下,說不定能有意外的收穫。 SSD在最近一直醞釀漲價,其中一大主因是WD和KIOXIA合作的生產工廠發生儲存顆粒製作受到汙染,必須整批銷毀;其次烏克蘭是全球工業用惰性氣體的主要出產國,其中「氖氣」出產量更是占據全球70%,和俄國之間的戰爭,也造成了半導體在未來生產的上的不穩定性,致使儲存巨頭的美光(Micron)、WD均已經在2月中的時候宣告要調漲顆粒售價,也代表玩家想撿便宜的話,動作可得加快。 在選購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各家廠商開始將主力轉往了PCIe 4.0 M.2 SSD,不少新品和價格戰便因此開打,像是WD_BLACK SN850、Samsung 980 Pro等旗艦級SSD再過去1TB可要動輒7,000元以上,如今約5,500元即可入手,降級幅度接近30%。 同時入門級版本的PCIe 4.0也是蓬勃發展,在同樣容量都是1TB的前提下,玩家已經可以只用不到4,000元的價格買到讀取速度在5,000 MB/s以上的產品!更甚者,透過新一代的控制器,廠商已經能夠在不依賴獨立快取的前提下,打造出讀取速度來到3,600 MB/s的產品,直接超越PCIe 3.0 M.2 SSD的3,500 MB/s的頻寬上限,且3,500元左右的價格也不是特別昂貴,讓無快取的PCIe 4.0 M.2 SSD正漸漸的在取代中高階的PCIe 3.0 M.2 SSD。 當然也並非所有玩家都會為了PCIe 4.0通道更換主機板,所以PCIe 3.0版本的產品依然還是有持續推出一些新品,不過新品的定位幾乎都轉向入門、文書用途,SSD整體的設計結構也多是採無獨立快取的設計,畢竟現在光靠控制器就能滿足3,500 MB/s的頻寬極限了。 然而隨著PCIe 4.0 M.2 SSD產品的價格下跌,PCIe 3.0 M.2 SSD在性價比上的光環已經逐漸消退,現階段讀取速度在3,000 MB/s以上的產品,1TB版本的價格約在3,000元左右,與同樣是無快取版本的PCIe 4.0 M.2 SSD相差無幾了。 為了加大產品之間差異,一些PCIe 3.0 M.2 SSD選擇將TLC顆粒改為QLC的顆粒,好處是價格可以壓得更低,1TB只需要2,500元左右,但耐用性相對從TLC顆粒的600 TBW下降到150 TBW,保固也從5年降為3年,建議只用在系統碟、遊戲碟等較容易用來還原檔案資料的地方上,工作、日常檔案的備份就不是那麼推薦了。 現在顯示卡、處理器的功耗都不小,也讓玩家所需的電源供應器瓦數越來越高,如何能夠長期穩定的工作,最好還保有相應程度的向上擴充彈性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電源供應器的瓦數評估上,比較簡單的做法是將顯示卡和處理器的最大功耗相加後,再追加個150~200W供其他零件使用以及緩衝,例如一張RTX 3080 Ti顯示卡的功耗為350W,Core i9-12900K處理器的瞬間最大功耗則為241W,總計591瓦,因此整台電腦建議至少準備750W~850W以上的電源供應器。 之所以要這樣計算的原因在於,電源供應器所標示的瓦數是「最理想」的狀況,或者說是實際可以從市電引入的最大功率,真正輸出給電腦功率會受到環境、負載程度、使用年限等條件而在電力轉換上發生損耗,故玩家選擇的電源供應器瓦數如果太過剛好的話,主機發生跳電的機率就會非常的高。 也因為電源轉換率決定了一台電源供應器的供電穩定性,但絕大多數的玩家也不太可能有專門的儀器去進行測量,於是乎「80 PLUS」認證就成了一個能夠直觀判斷的轉換效率的基準。 80 PLUS認證保證的電源供應器即使在100%負載狀態下,電源的轉換效率都能達到80%以上,例如一顆500W的電供的最大穩定輸出功率必須達到400W才能通過最基本80 PLUS的認證。 而根據電源供應器的能源轉換效率的優劣,80 PLUS認證由低至高可以分為白牌、銅牌、銀牌、金牌、白金、鈦金,共6個等級,等級越高理論上產品在長期使用後的衰退影響也越輕微,耐久度也會越好,相對的產品保固時間也會更長,像是Seasonic的鈦金認證電源供應器就提供了長達12年的保固,自然地價格也就一分錢一分貨囉。 一般而言,玩家若是以遊戲娛樂取向的需求的話,多數有通過80 PLUS金牌認證都能提供7~10年的保固服務,在價格上也不會特別高貴,整體使用上基本已經相當充足。 不管是因為買顯卡被強迫搭配,還是看膩了舊主機外觀想要換新,機殼在挑選上首重的絕對不是有多少RGB燈效,而是對於周邊硬體擴充相容性,不少機殼往往同一個外觀推出好種尺寸,玩家首要確定的就是要能夠放入最基本的主機板和電源供應器,像是InWin就有不少產品是專為Mini-ITX的小主機板設計,必須搭配SFX尺寸的小型電供,若是搞錯了可是會連使用都沒辦法喔! 其次,現在顯示卡動輒三風扇超長身軀和2.5 Slot的肥厚體積,一些較為緊湊的機殼未必有能力容納如此龐然大物,此外玩家倘若希望能將顯示卡直立擺放,讓視覺上更為華麗、降低主機板載重的話,得特別注意機殼後方開闢給直立顯卡用的Slot數量、是否需要額外購買專門的排線、固定工具。 確認好能夠裝入所有的主要零件後,就必須好好注意「散熱」的相容性,玩家如果選擇使用大型塔散來進行風冷散熱,需要注意機殼本身的深度是否足夠,例如NZXT H510i接受的塔扇高度為165mm,超過的話,屆時側板就會無法關閉。 而若是水冷的話,最基本的就是要注意機殼可以容納的水冷排尺寸,像是上述提到的H510i機殼最高就只能相容280mm的水冷排,這代表萬一碰上像是Core i9-12900K這種必須得用360mm的水冷壓制的處理器時,H510i在設計上就顯然不敷使用。 此外,水冷排因為先天性設計的關係,注定要擋住一部份的散熱開孔,所以玩家也得格外注意水冷能夠安放的位置,規劃上應盡可能「同時保留」其他的進、出氣流的通道,確保風流的走向能夠吹過機殼內的每個零件,才能避免處理器以外的零件發生過熱,整台主機也才能長久發揮穩定的效能。 不論玩家選擇進行小幅度的零件升級,又或是決定豪擲千金來一整套新品,在看完前面的各項主要產品趨勢和購買建議後,都希望可以讓大家能夠在挑選上能夠有明確的方向,而在本篇的最後,小編也提醒一下大家在選購時要量力而為,以「功能性」為最優先考量,不要因為外觀或噱頭而衝動消費,並在下單前貨比三家和查詢相關的評測,才能避免被店家當肥羊宰或買到與預期不符的商品,讓金錢真正的轉變成自己喜愛的樣子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花一樣的預算、你要挑半套還是全套,AMD Ryzen 5 5600X整組不用Intel 12代的半價就能入手
自從10月底Intel正式揭開12代Alder Lake架構以及Z690晶片組之後,跟隨著11月初的效能登場與產品開賣的確造成不少的話題,其中特別是在搭配上Z690晶片組與DDR5的組合下,也創造了新一波的效能數據高峰,而同步推出的6款版本更是涵蓋了i9、i7、i5三大區段,儼然一股強烈的12代旋風即將來襲,但是不知眼尖的玩家們有發現到其中的問題了嗎? 對、沒錯,就是「價格」! 這裡並不是單單只有花購入Intel 12代處理器的價格而已,而是一旦決定要入12代的坑,那就得把主機板、水冷、記憶體、甚至Power都一併換掉,這隨便算一算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更何況其中光是DDR5的價格就令人有些吒舌,基本上2倍價且少說也得換上16GBx2=32GB才能拉高DDR5的優勢,也就是原本玩家只要花1,600左右入手DDR4-3200 16GB(8Gx2)的預算,這下子一口氣拉高到要花上近8,000左右,如果再加上Z690的昂貴主機板報價以及最好建議搭配水冷等等的預算一起算進去,想要體驗一下12代的快感,可能有種先「痛」後快的感覺會產生。 然而記憶體只是整機的一環罷了,做為主角的處理器本身也是一項花費,以同定位的版本來看,Ryzen 5 5600X售價比Core i5-12600KF還要略低一些,Ryzen 7 5800X則是位於Core i7-12700K與KF之間,Ryzen 9 5900X則是大幅低於Core i9-12900K與KF版本,這價差達2,000並不算少,等於至少一組DDR4-3200 16GB的價格還有找了,這對一般玩家來說,如果選擇12代系列所面臨的第一關選擇就是要花更多預算,這點心理準備可能得先建設好。 那問題就來了,現階段組一台主機的話,到底該怎麼選? 面對這一波的12代效能衝擊,好像Intel開始絕對大反攻、14nm+++的陰影已是昨日過往無須再提,事實上對玩家來說,想要新裝機或是替現有電腦升級還是得考量預算,畢竟大家都是荷包深度有限,否則有錢就是任性、想怎麼買都嘛可以! 既然如此,秉持錢要花在刀口上的採購原則,咱們來細數一下選擇兩方陣營現有花費的幾個考量點吧。對於新組裝或是直接購買新主機的朋友來說,先去掉顯卡這個常態性缺貨的部分,以及SSD、機殼這兩項都會入手的組件,而CPU、主機板、記憶體、散熱器跟電源供應器這幾項,會因為選擇陣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或許仔細一計算下來,價格預算的總體落差不是一點兩點,而是100%跟50%的差異,怎麼買才能入手高性價比的高峰,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兩大陣營的入手考量吧。 從前面的價格表中就可以看到兩方陣營的價格高低差,除了AMD頂階的Ryzen 9 5950X價位破2萬之外,其他雙方陣營的同階版本對照價格中,AMD的Ryzen 5 5600X是低於Intel Core i5-12600K跟KF的,而Ryzen 7 5800X則是落在Core i7-12700K與KF之間,至於Ryzen 9 5900X則是直接比Core i9-12900K與KF低了約2,000元,也就是說,在第一波中階以上的版本對於來看,總體下選擇AMD陣營的處理器預算費用會略低於Intel陣營,但,重點來了,現有的Core i5-12600K/KF其實供貨量非常少,也就是說,如果想入手Core i5-12600K/KF恐怕就暫時沒指望,要嘛就選Core i7-12700K/KF、再不然就花多一點入手Core i9-12900K/KF,想要讓處理器+主機板控制在15,000元以內,就別傻了吧! 另外一個好玩的現象是,隨著12代的登場,原本的Intel陣營主力11代也是呈現陸續跌價的情況,不過如果按照先前11代對決Ryzen 5000系列的情況來看,除非玩家有"非I不可"的情結,否則可以跳過11代了,只是目前12代的選擇在12600K/KF缺貨的情況下也只能轉向12700K/KF與12900K/KF這兩系列的話,價位考量也是直接拉到13.000元以上的預算,再加上主機板的話等同預算一跳就變成了20,000元大關,相比AMD陣營可以選擇5600X+主機板也不過1萬出頭的價格落差,兩種選擇相差的就接近一倍的預算了。 如果相較於AMD沿用AM4架構的模式,隔2代就換一次腳位的Intel顯然並不把玩家是否會增加預算支出這一點考量在內,或許換句話說,強迫性要求升級會更貼切一點,按過往的例子就已經可以發現這樣的模式,太舊的就不提了,光是從Intel 6/7代、8/9代、10/11代,就換了3次腳位,對應了100/200、300、400/500晶片組,新出爐的12代照慣例也又新換了LGA1700腳位、對應600晶片組,對使用者的預算負擔可不低,但同樣情況換到AMD身上大概就是透過更新BIOS即可使用,君不見現在連A320都能上Ryzen 9 5950X了嗎? 以目前作為搭配Intel 12代處理器的LGA1700腳位僅能選擇Z690來看,價格差異的起落幅度也不小,以DDR5版本的價位來看最便宜也要6,000多起跳,高階版本甚至上看20,000元關卡,如果是之前舊Intel陣營的朋友可能沒有升級選項可以替換,只能汰舊換新、買新賣舊補貼一下價差了,新裝機的朋友預算也要抓一下,如果是選擇Core i5-12600K(有貨的話),光是板+U少說就要去掉近17,000元的預算了,要是想搭配ROG或是AORUS系列的Z690,恐怕得佔掉超過20,000多的預算才能入手;如果是轉挑DDR4版本的價位就稍微比較低一些,但也是大概落在5,000多至9,000之間,算是比較可以接受但用了12代結果沒選DDR5總有點只有搞半套的Fu~ 但若是選擇X570或是B550的主機板搭配Ryzen 5000系列的處理器,這預算價格可就大幅降低了,加上現在連A320都能支援Ryzen 5000系列了,就算最高階的Ryzen 9 5950X也可以搭配使用的情況,整體預算的空間顯然變的大上許多,光是這部分的可調整空間就等於直接把記憶體、SSD等其他零組件的預算都一併包了,如果這不算超值、甚麼是超值呢? 看看原價屋的實際報價就能發現,X570的ROG系列也是7,000多元左右就可入手、AORUS系列更是5,000多元就可買到,選次一級的B550系列更是超值,2,000多就已經很合用了,要是拿A320來搭的話就直接價格壓到底了,免2,000元就能跟8,000多元的Ryzen 5 5600X搭配,這樣一組板+U買起來才是對手Core i5-12600K組合的半價而已,多出來的那一半價格直接可以連同機殼、Power Supply還有記憶體、SSD等等都買單了。 除了處理器與主機板之外,要發揮12代優勢所必要選擇的DDR5記憶體在現階段一堆DDR4-3200都還算平價的情況下顯然是「高貴」的很,當然,可以換個角度看,那Z690也有推出支援DDR4的版本啊,是沒錯,但改成DDR4版本的Z690拿來跟12代搭配的話,效能還可以具備更多優勢嗎? 目前的價差頗大,玩家入手前要多考量,如果要入坑也要做好荷包君哭泣的準備。 選完處理器、主機板以及記憶體之後,那也不能不考慮一下散熱這個課題,如果原廠有附上風扇的話就加減可以省點預算的支出,但如果處理器的功耗太高,那也沒得選擇,上水冷就是必然的了,只不過以這次做為選擇標的的兩個陣營版本中,除了Ryzen 5 5600X這款有隨處理器包裝附上一顆Wraith STEALTH(幽靈扇)之外,其他幾款都得玩家自掏腰包另外添購,選擇上若是以方便性來說,高效能塔扇算是較容易安裝且價格較水冷來略低些。 但12代的功耗與發熱度恐怕不是一般塔扇能夠解決的,想要處理器能夠完全發揮不降頻、甚至還想要小超一下,上水冷已經是必備要件,而且最好建議是採用3風扇的版本才夠力,相較於Ryzen還可以使用氣冷模式來說,先不講是否需要更大的機殼空間,光是水冷的費用就得在總體預算上再增加一筆了,少說多加個4,000元以上(甚至更高)是毋庸置疑了XDD~ 光是從上面選到散熱器就已經明顯的可以看到兩陣營在預算上差距是越來越多,要是連Power Supply也要多付點預算,不知道會不會又一次打擊已經乾扁的荷包君那脆弱的心靈!除了前面的4項重點玩家必須買單之外,假設原本僅採500W左右的使用者若是改採12代恐怕也得考慮一下你的Power Supply瓦數是否夠用,畢竟12代的功耗可不低,再加上顯示卡的情況下,或許沒有上到至少650W以上的版本恐怕不行。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的確是,如果簡單計算一下就可以發現到,選擇兩陣營對玩家來說所付出的成本差距可不低,即便現階段的Ryzen 9 5950X的價格較Core i9-12900K要高一些,但配上其他的零組件之後,反而還更便宜1萬多元,而如果同樣選擇Ryzen 5 5600X與Core i5-12600K的話,兩者的價差其實也可以達到一倍以上,以目前Core i5-12600K斷貨的情況所以僅能選擇最低的12700K來看,價差就更多了。 那會不會覺得說,也可以選DDR4的12代主機板啊,是沒錯,但目前一樣只有Z690晶片組的版本可以選,的確相對性的省了一些些,再加上DDR4記憶體的價格確實較低,即便如此,只要輕鬆計算一下就可以發現,仍舊是一倍的價差,聰明玩家應該要怎麼買,還用說嗎?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上市倒數兩天、各位的魔法小卡準備好,Intel 12代處理器台灣售價公布!
11月4號的晚上9點,Intel第12代處理器將會正式開賣,相信不管是想要看熱鬧的、還是換電腦的,應該都已經迫不及待了,這一次台灣不同以往需要在開賣當下才知道實際價格為何,因為玩家可以從電腦商城店家原價屋看到已經率先公布全系列6款12代處理器的國內售價了! 本次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Intel在發表會的訂價為589美金,而台灣的價格首波則為18,700元,匯率僅約是1:31,可以說是相當佛心(笑),而無內顯的KF版價格則為18,100元,僅僅少了600元台幣而已,相形之下顯得就不是那麼划算了,畢竟能有預算會買到這個等級的處理器,還會跟你在乎這600塊嗎? 接著相信是許多玩家首選目標Core i7-12700K的部分,台灣公布的首波售價為13,200元,無內顯的KF版則為12,700元(這個少了內顯才少500),對應官方409、384美金的價格,匯率大概1:32~1:33之間,算是符合預期的標準定價策略。 最後,Core i5-12600K與KF在價格上就顯得有些過高了,來到了9,700元和9,150元,雙雙突破了9,000元關卡,對比美金289、264美金的開價,匯率直接飆破1:34!以近期美金實際匯率跌破1:28關卡,這樣的價格已經可以稱得上是「鬼島價」了… 整體來說,以小編個人的主觀意見,Core i9-12900K在整個系列中擁有最高的CP值(想不到吧~),而原本預算只想買Core i5建議稍微忍痛一下,多加一點預算直升Core i7吧!畢竟只要多花不到4,000元就能多擁有兩顆效能P-Core大核心,這樣代價所帶來的體驗助益理論上還是相當划算的。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售價公布了,但產品的解禁時間是訂在11/4號的晚上九點,因此目前還只是看得到但訂不到的狀態喔!至於想要先觀望一下效能表現再做最後決定的玩家們,PCDIY!也會在解禁當天同一時間為大家帶來相關測試,還請千萬不要錯過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史上最便宜10GbE Switch!tp-link TL-ST1005殺很大,5-Port全萬兆(電口)交換器報價台幣5180元!
號外,10GbE交換器大降價了!平價版本的無網管機種,出現了殺手級的高性價比產品,不僅10GbE(電口)交換器價格創新低,就連10GbE(光口)交換器也有驚人的高性價比產品報到。 普聯技術打破了10GbE(電口)交換器價格高昂的神話,現在5-Port全萬兆(電口)交換器價格殺到台幣5180元(tp-link TL-ST1005),8-Port全萬兆(電口)交換器價格也來到台幣6980元(tp-link TL-ST1008),8-Port全萬兆(光口)交換器價格更是超殺的台幣2880元(tp-link TL-ST1008F)。 玩家、中小企業要升級高速有線區域網路,最好的方案就是選用10GbE。10GbE的話,共有光口與電口兩種選擇,光口的優點是往路線長度可以更長、傳輸延遲更低,但缺點就是光纖網路線佈線需要熔接或訂製,選擇電口相對來得容易,也因此10GbE(電口)方案是簡單快速的解決方案。 然而,升級10GbE(電口)方案最大的困難,除了10GbE(電口)網路卡不便宜之外,最大的麻煩就是10GbE(電口)交換器超級昂貴! 目前台灣市場上,熱賣的10GbE(電口)交換器是NETGEAR XS505M與NETGEAR XS508M。台灣市場價格的話,NETGEAR XS505M(5-Port),報價台幣16275元,而NETGEAR XS508M(8-Port),報價台幣22050元。 ●NETGEAR XS505M 無網管交換器 5-Port Multi-Gigabit 台幣16275元 ●NETGEAR XS508M 無網管交換器 8-Port Multi-Gigabit 台幣22050元 這邊也做個簡單介紹,提供給玩家、中小企業MIS做為10GbE(電口)交換器選購參考。 作為世界上領先賣最好10GbE(電口)交換器的NETGEAR,NETGEAR平價版的無網管10GbE(電口)交換器XS505M、XS508M,用的是Marvell的10GbE(電口)交換器解決方案。 以NETGEAR XS505M來說,主要採用Marvell Prestera DX Ethernet switch解決方案,用的是Marvell 98DX8308A0網路控制器,負責網路運算,搭配Marvell 88X3340P的網路晶片(Phy),支援100M/1G/2.5G/5G/10G,提供了4-Port的(電口) RJ-45埠與1-Port的(光口)SFP+埠,用的是有風扇的主動式散熱解決方案,電源模組採分離式設計,用的是簡單的AC/DC 12V轉換電源模組,直接安插電源線就能使用。 背板頻寬方面,NETGEAR XS505M的背板頻寬為100Gbps,XS508M的背板頻寬為160Gbps,足以應付5-Port與8Port的10G雙向網路資料傳輸。 後面,我們也來看看,tp-link平價版的無網管10GbE(電口)交換器TL-ST1005/TL-ST1008用的是什麼樣的10GbE(電口)交換器解決方案,為何能在零售價格的性價比上超越NETGEAR XS505M、XS508M。 隨著全球最大網通廠普聯技術挺進10GbE,推出物美價廉的無網管10GbE Switch之後,10GbE(電口)交換器tp-link TL-ST1005(5-Port)與tp-link TL-ST1008(8-Port)終於誕生! 普聯技術鎖定的競爭對手,則是獨霸10GbE(電口)交換器的Netgear,以相同競爭產品的1/3價格,發動10GbE(電口)交換器的平價格命!目前,以tp-link TL-ST1005/TL-ST1008 10GbE(電口)交換器來說,其單價已經來到10GbE(電口)的每埠價格在台幣1000元左右,5埠10GbE(電口)價格來到台幣5180元(tp-link TL-ST1005),8埠10GbE(電口)價格來到台幣6980元(tp-link TL-ST1008)。 同時,普聯技術還推出了價格打到骨折的10GbE(光口)交換器tp-link TL-ST1008F(8-Port),價格也非常嚇人,其單價已經來到10GbE(光口)的每埠價格在台幣360元左右,8埠10GbE(光口)價格來到台幣2880元(tp-link TL-ST1008F),提供優異的性價比給玩家、中小企業來做選擇。 tp-link TL-ST1005(5-Port)報價人民幣1190元(折合台幣5180元),全金屬機身設計,採用Multi-Gigabit架構,支援100M/1G/2.5G/5G/10G,並採用無風扇被動散熱設計,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全球通用。 tp-link TL-ST1008(8-Port)報價人民幣1590元(折合台幣6980元),全金屬機身設計,採用Multi-Gigabit架構,支援100M/1G/2.5G/5G/10G,並採用主動式風扇散熱設計,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全球通用。 ●tp-link TL-ST1005 無網管交換器 5-Port Multi-Gigabit 人民幣1190元(折合台幣5180元) ●tp-link TL-ST1008 無網管交換器 8-Port Multi-Gigabit 人民幣1590元(折合台幣6980元) 看到這裡,相信玩家、中小企業MIS的朋友,大家一定都很好奇,tp-link TL-ST1005/TL-ST1008葫蘆裡面是賣什麼膏藥了吧? 這邊,來做個解答。tp-link平價版的無網管10GbE(電口)交換器TL-ST1005/TL-ST1008,內部一樣用的是Marvell解決方案。唯一不同的是,要能有真10G性能,又要支援新世代Multi-Gigabit(電口),對應100M/1G/2.5G/5G/10G網速,最重要的成本要低,終端零售價格要能便宜,穩定度、相容性與耐用度都要高,這整體設計難度相當高,也才是真正的功夫差異所在。 以tp-link TL-ST1008來說,主要採用Marvell搭配Marvell Aquntia解決方案,用的是Marvell 98DX8308A0網路控制器,負責網路運算(這顆是Marvell的舊款熱賣產品,市場上熱賣的MikroTik Cloud Router Switch系列CRS309-1G-8S+IN,一樣採用的是這顆網路控制器),為一顆採用Arm v7架構雙核心800MHz處理器的網路控制器,搭配2顆Marvell Aquntia AQR413C的網路晶片(Phy),每1顆內建4個Phy,提供8-Port的Multi-Gigabit(電口)支援,對應100M/1G/2.5G/5G/10G網速,提供了8-Port的(電口) RJ-45埠,用的是有風扇的主動式散熱解決方案,電源模組採分離式設計,用的是不同的DC/DC 12V轉換電源模組,是使用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轉換成12V輸入電源。 背板頻寬方面,tp-link TL-ST1005的背板頻寬為100Gbps,TL-ST1008的背板頻寬為160Gbps,足以應付5-Port與8Port的10G雙向網路資料傳輸。 目前,以販售玩家、中小企業使用的2.5GbE、5GbE、10GbE(電口)交換器來說,經過這幾年網通業者市場的大整併,上游做做交換器內部的控制器與網路晶片組大整合,Marvell併購了Cavium、Inphi、Aquantia,Arista併購了Metamako,Nvidia併購了Mellanox。 事實上,全球網通業者自身是沒有能力做交換器內部的控制器與網路晶片組的。截至目前已經開發完成,已經用於網通業者市售產品的,提供交換器內部的控制器與網路晶片組的,尤其是新世代Multi-Gigabit(電口)網路卡、交換器產品,支援100M/1G/2.5G/5G/10G網速產品,主流的是Realtek、Broadcom與Marvell,其它也有正在開發的業者與退出市場的業者,事實上每一家網通業者的交換器,用的都是上游晶片組業者的原廠方案,不同網通業者的交換器產品主要差異在於電路板、散熱設計、整體機殼用料與外觀上的差別不同。 值得注意的,隨著10GbE(電口)網路卡的價格也在下殺! 除了Intel X540(電口,Single Port、Dual Port)與Intel X550(電口,Single Port、Dual Port)相容卡的價格,屢創新低之外。價格破壞者普聯技術也推出了10GbE(電口)網路卡tp-link TL-NT521網路卡,報價人民幣440元(折合台幣1920元),採用了Marvell AQtion Ethernet AQC-107,為PCIe 3.0 x4的電路介面,並且使用了被動式無風扇散熱設計,可以說是升級10GbE(電口)的不錯選擇。 台灣版本也跟著推出了!tp-link TL-ST1005的台灣版本為TL-SX105,tp-link TL-ST1008的台灣版本為TL-SX1008,中國版本與台灣版本的差異,相同的在內部電路與硬體架構上完全一樣,連散熱設計與外殼都沒有差別,兩者不同在於台灣版本通過台灣安規認證與台灣原廠保固,前者為中國原廠保固,台灣版本價格上也比較高貴,玩家、中小企業導入的話可以自行做選擇。 ●tp-link TL-SX105 無網管交換器 5-Port Multi-Gigabit 台幣10999元 ●tp-link TL-SX1008 無網管交換器 8-Port Multi-Gigabit 台幣13999元 貴為中國最大網通業者,普聯技術也同步推出了價格打到骨折的10GbE(光口)交換器。 這次,推出了tp-link TL-ST1008F(8-Port),報價人民幣659元(折合台幣2880元),採用SFP+光口,可以全速跑10GbE,並採用無風扇被動散熱設計,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全球可用。 tp-link TL-ST1008F的推出,讓10GbE(光口)交換器更為平易近人,不僅高貴不貴,也刷新10GbE(光口)交換器的網通業界價格新低紀錄。 為了了解tp-link TL-ST1005 10GbE(電口)交換器的性能,這邊已經在「 」的開箱報導中,使用了tp-link TL-ST1005 10GbE(電口)交換器。 NAS主機: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 記憶體:4 GB DDR4 ECC SODIMM 硬碟機:Western Digital 3.5吋 紅標 6TB(WD60EFRX) M.2 SSD:無 網路卡:Synology E10G18-T2(10GbE電口,2-Port,Qlogic FastLinQ QL41102的Mac搭配Broadcom BCM84886的Phy雙晶片) *本次測試,沒有使用M.2 SSD做讀寫快取 交換器:tp-link TL-ST1005交換器(10GbE電口,5-Port,Marvell方案搭Aquantia晶片組) *測試平台2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X 主機板:ASRock X399 Taichi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URBO 24GB 硬碟機: Western Digital M.2 NVMe 1TB(SN750,WDS100T3X0C) Silison Power M.2 NVMe 2TB( SPCC UD70,2TB) 網路卡:tp-link TL-NT521網路卡(10GbE電口,1-Port,Marvell方案Aquantia AQtion Ethernet AQC-107晶片) *測試平台2 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內部安裝Synology E10G18-T2(10GbE電口,2-Port,Qlogic FastLinQ QL41102的Mac搭配Broadcom BCM84886的Phy雙晶片)網路卡,或者是Intel x540-T2(10GbE電口,2-Port,Intel X540晶片)網路卡,都能正確安裝到tp-link TL-ST1005,而且以10G模式進行傳輸,讀寫測試與使用上沒有問題。 電腦端安裝tp-link TL-NT521(10GbE電口,1-Port,Marvell AQtion Ethernet AQC-107單晶片)網路卡,也能以10G模式進行傳輸,讀寫測試與使用上沒有問題。 這邊進行效能簡測,我們直接以存取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進行簡單的效能測試。 以往,要升級10GbE,選用10GbE(電口)的話,光是10GbE(電口)網路卡與10GbE(電口)交換器,沒有個台幣兩萬五、三萬元,是用不起10GbE的!現在,普聯技術帶來了10GbE(電口)的新平價時代,5-Port 10GbE(交換器),而且是支援Multi-Gigabit的無風扇被動散熱設計,只要花上台幣5180元就能擁有,加上10GbE(電口)網路卡價格最低也來到台幣兩千初頭的價位,可以說10GbE高速區域網路不再遙不可及。
-
歡慶光華13周年 臉書集氣按讚享折扣 買筆電加碼送開學包
光華數位新天地歡慶13周年,即日起到9/12(日)止,推出一連串好康集客活動,今年度周年慶因疫情,首度採實體與網路商城同步促銷優惠,並祭出主題品牌周,各大品牌強打商品折扣價,物超所值買到賺到一起來拚經濟! 繼前兩周光華網路商城,獨家推出限時限量爆款品超低價優惠,開放購買後秒殺搶購,廣受宅宅好評,主辦單位緊接著連續兩周五、六,再祭出按讚折扣由你決定的驚喜!8/27(五) -8/29(六)與9/3(五)-9/4(六) 10:00到18:00活動時間內,光華商場粉絲團指定活動貼文,推出兩款遊戲族超愛的熱門款:建議售價$9,980元的Xbox Series S 超值組、建議售價$5,690元的Xbox Elite 無線控制器 Series 2,廣邀民眾一同集氣按讚,當達到指定按讚數1000就打9折、2000打8折、3000打7折、4000打6折等優惠,快來關注光華商場粉絲團,按讚衝人氣享超值折扣好康,只在光華商場粉絲團獨有。 9月初即將開學,學生來光華採購還有加碼抽活動,全館使用悠遊付消費滿1,000元,至光華1F服務台可憑交易明細並出示學生證,即可參加轉盤一次,最大獎為10,000元購物金。8/28(六)-8/29(日)微星特別推出買筆電加碼送的活動,於光華數位新天地購買msi筆電任一款,即可至光華數位新天地後門兌換龍魂開學包(市價$1590元),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來光華採買3C商品不僅種類眾多,新品貨源齊全,在網路下單還有宅配服務,今年因疫情關係,宅在家對於3C資訊產品,如耳麥、藍芽喇叭、電競主機周邊等需求量大,提醒消費者周年慶活動到9/12(日),線上線下樂購滿千即可上網登錄,就有資格抽筆電與電競周邊等豐富獎品,敬請把握拿大獎的機會。 詳細活動資訊請鎖定「光華網路商城網址」(https://www.gh3c.com.tw/)及「光華數位新天地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gwmall/)
-
荷包君準備好了嗎?2021 Steam夏日特賣開跑啦!
相信各位精打細算的PC玩家們每年最期待的就是Steam季度大特賣這個活動了,而隨著夏季到來,今年的Steam夏日特賣也終於在台灣時間25日凌晨正式開跑。 這次特賣同樣帶來了專屬主題、名為「打造自己命運」,整個特賣期間,玩家在14項分類中購買遊戲,並繼續進行故事二選一,然後獲得紀念自己所做決定的動態貼紙。完成所有故事後,玩家就會獲得代表自己決定的五種獨特徽章之一。 而本次特價的遊戲高達數千款以上,未免玩家看得眼花撩亂、不知如何下手,那小編也從中私心挑選了5款優質作品給各位玩家們參考: 原本只能在Microsoft Store上購買的《極限競速:地平線4》,在前陣子加入Steam後,也在本次夏特中打了對折來到新台幣僅429元(標準版),該作品為Xbox Game Studios旗下工作室Playground Games的作品,屬於《極限競速》系列的分支。 《極限競速》系列最大的特色在於收錄的車輛眾多以及擬真的物理操控特性,這點《極限競速:地平線4》也完全承襲下來,多達450輛以上車種可以駕駛、改裝,並且與本家不同的是,玩家們更可擺脫賽車場的限制於開放世界中盡情奔馳。 雖說Xbox日前已經發布了下一代作品《極限競速:地平線5》,不過至少也得等到11月才玩得到,沒有接觸過《極限競速:地平線》系列的玩家們,不妨趁這次特價先來爽玩一波後再接著5代也不錯! 由知名大作《巫師3:狂獵》(The Witcher 3:Wild Hunt)公司CD PROJEKT RED操刀的最新作《電馭叛客 2077》,以第一人稱科幻風格,讓玩家帶領非法擁兵V在開放世界中自由自在的冒險,除此之外該作更找來知名演員「基努李維」化身為遊戲中的角色來當作賣點之一。 《電馭叛客 2077》在本次特價-33%後來到了新台幣1,071元,才半年就能以僅千元初頭入手大作已經算是不錯的折扣,順帶一提《巫師3:狂獵》-80%僅新台幣173元,沒體驗過昆特牌遊戲的可以順便入手了XD! 另外或許會有玩家擔心BUG的問題,但事實上《電馭叛客2077》在PC上的重大災情並不像家機那樣慘重,加上CD PROJEKT RED在發售至今依舊在持續修正,近期也可以說是相當平穩,有興趣的玩家們不妨趁這次機會下手吧! 由知名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在脫離前公司後所推出的新作《死亡擱淺》,以獨特的小島風格世界觀以及創新的「送貨」玩法,讓玩家帶領主角山姆.布橋斯在遊戲中一步步重新連繫分崩離析的世界,整部遊戲在玩法、劇情上至今都是小編心中的前段班,還沒有玩過的玩家們可以趁這次-60%僅新台幣716元的價格入手試試。 同樣也是由知名製作人「宮崎英高」繼《黑暗靈魂 III》(Dark Souls III)後的魂系列作品,獨特的忍者潛行暗殺更被視為《天誅》系列精神續作,玩家將在遊戲中扮演「獨臂之狼」來對抗敵人。 與《黑暗靈魂》系列不同的是,《隻狼:暗影雙死》的打法比起「閃躲」,更需要的是「對刀」,獨特的打擊感小編認為比《黑暗靈魂》系列還要容易上手並且更加有成就感,沒接觸的魂系列的玩家們,不妨先從《隻狼:暗影雙死》開始試試,現在開打說不定還能剛好接上明年初登場的《艾爾登法環》(Elden Ring)呢!(笑 BANDAI NAMCO Entertainment發行的動作角色扮演遊戲《七龍珠Z 卡卡洛特》,相當推薦給喜歡《七龍珠》的玩家們,即便沒看過《七龍珠》甚至可以透過遊玩本作來認識整個作品前期世界觀,畢竟劇情幾乎是照著原作來製作。 而擔心動漫改編成遊戲會崩壞的粉絲們也不用太過擔心,該作品是由CyberConnect2工作室製作,最具代表的漫改作品之一就是《火影忍者疾風傳:終極覺醒》以及之後的《火影忍者疾風傳:終極風暴》系列等,其好評相信有玩過的玩家們都不必小編多說。 在這次《七龍珠Z 卡卡洛特》-67%後僅新台幣458元的價格,推薦給各位粉絲們入手來享受高畫質的《七龍珠》世界。 當然,除了小編上述推薦的遊戲之外,事實上這數千款遊戲中還有一大票優質佳作等著玩家們探尋,而這次特價時間到台灣時間7/9前,玩家們可以在這兩周充足的時間來採購,也可以順便看看自己願望清單內的遊戲有沒有特惠哦!小編也要來趕緊上Steam貢獻荷包了(抱歉了荷包君w)。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全球晶片短缺、傳統硬碟也遭受波及,TOSHIBA罕見調漲HDD售價
受全球晶片缺貨潮影響,不管是3C電子產品甚至是車用晶片都受到極大衝擊,在PC上從CPU、顯示卡或是主機板等幾乎都無一倖免,而這波影響似乎連傳統硬碟(HDD)都逃不掉。 據報導,東芝(TOSHIBA)也因缺貨潮影響,自4月以後就調漲了HDD售價,對於主力數據中心HDD,平均調漲售價相較於2020年底上漲5%左右,並不排除考慮會再進一步漲價。 通常比較能在SSD上看到價格會有波動,不過HDD漲價的情況卻可以說是不太常見,也代表這次受到的缺貨潮影響不僅廣泛也相當巨大,再加上近期奇亞幣挖礦熱潮影響造成硬碟需求也日漸提高或許也是漲價的原因之一。 而這波漲價潮還未波擊到台灣的一般消費級HDD市場,但隨著缺貨潮與挖礦潮持續下去,這些3C產品是否會繼續漲價甚至買不到貨都不好說。 近期有打算入手HDD的玩家們,不妨先趕緊下手,畢竟這波缺貨潮很有可能還要再持續半年以上,其中一大因素莫過於疫情影響,目前雖然有疫苗但全球緩解趨勢還不明顯,而一向防疫完善的台灣近期也升到了三級警戒,要看到疫情完全紓解勢必還有一大條路得走。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供貨逐漸穩定,部分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開放零售
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在Zen 3架構加持下,其單核性能一舉突破當時的Intel 10代Comet Lake成績,拿下處理器之王寶座,搭配香味四溢的價格深受玩家們喜愛。 雖說對手後來11代的Rocket Lake憑藉著「成熟」的14nm技術,讓單核成績又再度略為超前,搶回了單核王者的頭銜,不過在多核效能上依然是Ryzen 5000系列穩居上風,畢竟Intel這代最高僅有8C/16T可選擇,況且以價錢來看,同樣17K左右的價格,一邊可以買到12C/24T的Ryzen 9 5900X,一邊則是8C/16T的i9-11900K,究竟誰的味道比較香?相信玩家們都心知肚明XD! 也因為Ryzen 5000系列實在太香,自上市以來就被搶購一空,而後又遇到全球晶片短缺潮,造成Ryzen 5000系列供不應求、消失了好一陣子,即便現身也是限組裝、限搭機才能購買,讓不少想組新電腦的玩家們哀聲四起。 好消息是,近日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供貨似乎逐漸穩定,在原價屋估價清單上不僅可以看到部分成員現身,更重要的是還沒有限搭機可直接「單買」!讓苦苦等待的玩家們終於可以下手,但比較可惜的是其中較熱門的Ryzen 9 5900X還不在清單上。 看到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供貨開始回穩,也不禁讓人好奇同樣採用AMD處理器的PS5、XSX/S等遊戲主機是不是也有望開始回穩產能,但小編覺得還是言之過早,畢竟一台遊戲機並非只有處理器那麼簡單,況且先前SIE官方也對於未來供貨情況不太樂觀,看來排隊搶零售主機的日子還是得持續一陣子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零組件缺貨潮之後、漲價潮也將延伸至記憶體,Q2 DRAM將調漲18-23%↑
面對一窩蜂的挖礦潮之下,玩家想買片顯示卡已經是只能遠觀不能褻玩的情況了,緊接著這新一波的Chia奇亞幣來襲,連HDD跟SSD都要被掃貨了,無怪乎網友笑稱,接下來可能只剩下機殼不缺貨,呵呵... 根據TrendForce的,第二季起的DRAM記憶體也將開始漲價,預計漲幅將達18-23%,其中的PC DRAM更是會落在上漲23-28%區間,看來現在還買的到DDR4-3200 8GB $1,300台幣的價格可能會往上拉至1,500,先前那種免1,000元的好光景已經很難再現!(之前有入手的朋友就恭喜啦... 小編還記得去年的DDR4-2666 8GB價格僅700元左右,即便是DDR4-3200 8GB的報價也頂多落在1,000元以內,現在看看網路商城的報價就可以知道,DRAM價格逐步攀升,當然也免不了先前幾波包括出事與減產的狀況導致,雖然說疫情也會有些影響,但是一連串的虛擬貨幣衝擊與挖礦潮的居高不下也是一大影響,只不過對於玩家來說,只想買個便宜一點的記憶體看來也越來越省不了荷包了,早點下手恐怕是比較好的選擇,要不然如果又像顯示卡看不到也買不到的話,就真的傷心了XDDD。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選擇障礙的治療配方、新手玩家的最佳選擇,PCHOME x MSI聯手讓你自己DIY組電腦
每次面對組裝電腦或電腦升級的時候,會不會有一種「選擇障礙」又出現了?不管是自己自用或是當當工具人,在這麼冷的天氣裡(最近真的很冷),自己安裝電腦也是件麻煩事,尤其現在線上商城很方便的情況下,動動手指頭就可以搞定了,那這麼多的線上商城、又要到哪裡買才是有保障? 其實很多時候大概就是常聽到的那幾家電商:如MOMO、東x購物、PCHome、原價屋...,不過有個小問題是,大多都是以銷售單一零組件為主,想要自己DIY組整機?恐怕也只有如原價屋、欣亞3C之類的,但是現在PCHome也開始與廠商合作,推出可DIY的自由配選購模式,這下子想自行組裝喜愛的廠商配件組合就方便多了。 這次是要介紹電競大老MSI與電商龍頭PCHOME的聯手合作,針對那些有選擇障礙的玩家們(誤)、或是剛入門的新手玩家,能夠更方便選購電腦的事情,下面就跟著小編腳步來看看PCHOME與MSI聯手之下有什麼好康吧! 電腦太舊了或是故障了,送修之後發現,組一台新的反而更划算,不敢給維修店家組裝怕被黑錢,但偏偏身邊又沒有電腦組裝高手,只能什麼都靠自己,雖然買套裝主機固然是好,但太侷限了,可我們卻沒有時時刻刻追著最新的電腦產品跑,不知道時下的最新資訊,加上主機的零件項目又太多了,我們沒來得及研究,那究竟該如何是好? 以往在PCHOME上,我們只能選購已經組裝完成的套裝主機,無法依照需求更換零件與規格,但為了走出沉悶的2020年迎接新的一年,PCHOME 24H購物商城也改變了選項,與電競界大佬MSI合作,推出DIY電腦自由配的項目,能夠針對記憶體、硬碟、CPU等主機零件做升級換購,並且在MSI的支持下,玩家們在PCHOME x MSI的商場裡下單,還能享有10%回饋無上限的優惠唷。 如歐陽脩的《醉翁亭記》一般的剝筍法敘事,從商場裡,PCHOME x MSI幫玩家們從機殼開始,向玩家們提供選項,分成了MPG鋼鐵之心系列、MAG隱身之盾與MAG幻影系列,黑灰色系的簡約現代風格、透明的鋼化玻璃面板,RGB燈效支援、以及水冷相容設計,甚至還有方便理線的遮線孔設計,讓主機也能成為點綴家中的裝飾家具之一。 在CPU選購方面,不管玩家們是Intel派、還是AMD隊,PCHOME x MSI兩方面都有提供,Intel方面有 i9、i7、i5、i3以及Pentium系列,AMD的則有5000、R7、R5系列。 至於顯卡,追求光追的玩家們有福了,RTX 30系列鋒頭正盛,RTX 3070與RTX 3060 Ti在賣場中所散發的貴族風範,正等著玩家們下單啊!不過有預算上的計劃但卻又想打Game的小資玩家們也不必擔心,PCHOME x MSI也將GTX 1660S與GTX 1650包含在內了。 在升級選購上,記憶體最高也能從8G DDR4 2666升級成2條D4 3200 16G雙通道,玩家們若想升級成水冷,PCHOME x MSI也有提供套件,儲存空間上也不用太擔心,256G、512G M.2 2280 PCIe SSD固定硬碟任君挑選,倘若還是嫌太少,也有1TB PCIe M.2 SSD能夠升級換購,甚至需要備份空間,乾脆加購一顆SATA硬碟也是沒問題,不管是1TB的還是2TB的,玩家們都能自由搭配。 最重要的是,在PCHOME x MSI上,玩家們可以找到最純粹的信仰,所有安裝套件都是MSI原廠,小至螺絲、大至機殼,並且由工作人員親自組裝,讓玩家們獲得從源頭而來、最純正的龍魂之力,當玩家收到包裹時,或許不會脫口而出什麼真香、真香的流行口頭禪了,因為當玩家掀開紙箱時,壟罩房間的不是香味而是MSI的龍息啊! 公司名稱:微星科技 賣場傳送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超乎預期!NVIDIA RTX 3080上市後被秒殺、NVIDIA出面道歉
昨晚,萬眾期待NVIDIA次世代顯示卡30系列中的RTX 3080終於解封,小編也即時帶大家了解了RTX 3080的效能,還有與20系列的比較後,大家應該已經很清楚這次RTX 3080的實力有多麼厲害!然而在上市後馬上就銷售一空啦!真的太多人搶啦! 全球湧現的搶購熱潮也讓NVIDIA表示,雖然在開賣時已確認全球50多家主要零售商都有準備一定的庫存量,但開賣後所湧現的大量流量,瞬間讓NVIDIA商店癱瘓,但官方已經即時解決狀況並開始銷售及註冊,不過面對成千上萬的人正在考慮升級,這些庫存量肯定不夠,而目前也在以人工的方式檢查訂單來防止黃牛用機器人來搶貨(但僅限透過NVIDIA商店購買顯卡的買家)。 此次RTX 3080屬於高階顯示卡,雖然都是RTX 3080,但因為各家廠牌的調效不同,價格上會有所差異,約落在新台幣21000元到25000元之間!這價格已經與一些RTX 2080顯示卡重疊(比RTX 2080還要強大的效能,大家肯定是挑RTX 3080的啊!) 這次販售情況,讓小編很期待接下來的RTX 3090、RTX 3070甚至是未來的RTX 3060,是否會持續延燒這波搶購潮,先撇開RTX 3090不說,畢竟被視為Titan的後繼產品,客群較為小眾(但也不好說啦XD),RTX 3070與RTX 3060肯定是一般玩家或是消費者所鎖定的目標之一(希望到時開賣NVIDIA能準備更多庫存阿XD!)而這次沒搶到RTX 3080的朋友也沒有關係,因為據傳還有張顯示卡會發表,有大容量記憶體需求的朋友不妨可以考慮再等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