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2 Bay當6 Bay用、SSD為備份全面加速,ASUSTOR AS6702T NAS網路硬碟開箱
- 選手基因優勢懂做叻沙 泰國娘娘推翻死罪呼:「知己」,新馬料理熱門小吃「烏達」 台灣「檳榔」元素大變身,千囍年選手被阿謨師逼催婚? 高喊韭菜為「男人聖品」
- 全台首發 蘋信科技攜手五大電信 助攻企業精準行銷,全新企業短碼簡訊服務 易撥易記、即時雙向互動 用戶收發皆免費
- 法商施耐德電機宣布,台灣區總經理由樓宇事業部總經理郭念慈接任
- 正義的算法精彩大結局 台灣大哥大舉辦特映會 邀粉絲同樂
- Canon 台灣新任總裁胡大剛 於7月起正式上任,以多元化開拓經營 創新品牌價值引領未來
- 7 月 28 日就在《The Sims 4:高中歲月》資料片回歸校園生活,觀看《The Sims 4:高中歲月》資料片預告片,體驗跌宕起伏的青少年人生
- Uber Eats 挺「台灣美食之光」前進世界 No.1台味將登美國時代廣場,即日起台味爭霸票選熱烈展開 戴資穎、麟洋配台灣之光號召鐵粉挺起來
- 雪白中的色彩,ARCTIC P12 PWM PST ARGB白色風扇新上市
- 微軟任命卞志祥接任台灣微軟總經理
- AMD Radeon顯示產品為Steam夏日特賣活動加值,同時AMD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繪圖驅動軟體釋出全新版本
- 台灣大哥大歡迎新世代優秀專才加入行列,起薪增幅逾7% 員工平均年薪達18個月
- 演算法強化與人工智慧、誰才是遊戲體驗的最佳功能,NVIDIA DLSS VS AMD FSR2.0效果實測
- Deathloop死亡循環試玩、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2.0畫質與效能實際驗證
- 追上DLSS性能腳步、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進化版FSR 2.0正式登場
- 輾壓RTX 3090不在話下、效能/省電/價格一次滿足,AMD Radeon RX 6x50 XT系列升級亮相 ft. MSI Radeon RX 6950 XT Gaming X Trio
- 走在效能的最下限、考驗日常應用極限,極入門處理器Intel Celeron G6900與AMD Athlon 3000G效能實戰
- 時代的結束是傳承的開端、首顆3D V-Cache快取技術處理器,AMD Ryzen 7 5800X3D決戰Ryzen 9 5900X與Core i9-12900K(下篇)
- AMD Ryzen Pro 6000正式上陣、Rembrandt搭配6nm製程與RDNA2顯示核心,創造商務/專業定位的筆電新選擇
- 泰坦級顯卡降臨、最強頂規顯卡正式問世,NVIDIA GeForce RTX 3090 Ti拆裝詳解
- 以玩家的「心之所向」來研發,蟬聯玩家票選最佳儲存裝置、最佳外接儲存裝置、最佳NAS網路儲存裝置品牌:Western Digital得獎專訪
- 記憶體之王非Crucial莫屬,2021玩家票選「最佳記憶體模組」、「最佳儲存裝置(HDD/SSD)」與「最佳外接儲存裝置」品牌三冠王:美光Crucial得獎專訪
- 開春要來搶紅包、2022春季電腦組裝升級建議指南
- 曾經我們都是電玩少年,10款遊戲模擬器帶你夢回青春時代
- 欣欣秀泰影城柏晶廳,台北市最好的精品級電影院!
- 數位創作工具百百款,選對輕薄便攜繪圖螢幕的秘密 feat. Wacom One
- 荷包君「瓊稻穗宮源」嗎?如何用1萬預算買到高C/P電競螢幕!feat. 華碩TUF Gaming VG279QM
- 宅男修電腦,情聖床上搞。好人當工具,壞人當陽具。電腦修的好,好人做到老!
- 還在用薄膜鍵盤打game?你該考慮換機械鍵盤 feat. 華碩ROG Strix Scope TKL Deluxe電競鍵盤
- 無線電競滑鼠浪潮來襲:客製DIY能力強化、延遲不再是問題!feat. 華碩ROG Chakram
- 還推「無Sync」是在哈囉?解析為何需要一台「高畫質又有Sync」螢幕 feat. 華碩 ROG STRIX XG27U
- 嘉義胖哥光華店專訪》隱身巷弄的電競筆電清潔保養改裝維修名店,堅持「職人魂」的嘉義胖哥
- CrystalDiskInfo硬碟健康檢查工具,SSD、HDD、SSHD定期安檢才能永保安康!
- 維修電腦 & 升級硬碟必看》SSD、HDD、SSHD資料徹底刪除大作戰!
- Google Public DNS上網跑更快,用戶端趕快更換IPv4 DNS設定8.8.8.8與8.8.4.4
- 再見了,光碟機已經不是必要配備!
- 傳輸/充電一氣呵成、平板與電腦擴充的新神器,Transcend HUB5C六合一多功能USB 3.2 Gen 2 Type-C集線器開箱
- 中小型企業的優質選擇,EPSON L6580四色防水連續供墨複合機開箱簡單玩
- 為小空間帶來人體工學的舒適操作,Logitech Ergo M575無線軌跡球開箱
- 秉持日本職人印刷精神、「印」實力不設限,Brother MFC-T920DW商用無線傳真事務機開箱動手玩
- 配備雙2.5GbE網路,具HDMI輸出與PCI卡擴充,QNAP TS-453D NAS開箱試用
- 57度微彎設計,Logitech MX Vertical垂直滑鼠開「箱」實測,搭配羅技鍵盤與滾輪鼠成為絕佳辦公室輸入工具
- Intel宣布Comet Lake家族支援vPro技術之處理器,有桌機和筆電版,賦予安全、穩定、管理性等特色
- AMD推出商用行動處理器:Ryzen PRO 4000系列,為商務筆電市場注入絕佳效能、行動力與超高安全性
- 專訪夢想動畫公司,配置技嘉高效能伺服器,建構首屈一指的AI運算與遠端桌面動畫應用
- 絕妙搭配:Razer專業辦公耳麥
- 絕妙搭配:QNAP KoiMeeter 視訊會議系統
- 印好印滿超划算、EPSON L5190雙網四合一連續供墨複合式印表機入手體驗
開箱
-
2 Bay當6 Bay用、SSD為備份全面加速,ASUSTOR AS6702T NAS網路硬碟開箱
一般來說,市面上多數的NAS設備主要都是以安裝傳統HDD硬碟為主,就算配有M.2插槽也多半只有一組,主要是作為快取來彌補HDD讀寫效率過慢的缺點,不過隨著現在大眾普遍已經逐漸感受到SSD品質和耐用度上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不堪,那是否代表SSD也能用於資料備份上呢? 關於這點,台灣知名NAS設備製造商華芸(ASUSTOR)顯然是這麼認為的,在新推出的AS6700T系列上除了基本的HDD安裝空間外,還加入4組M.2插槽,讓使用者在資料備份與傳輸速度上有著更為彈性的選擇,本次小編也入手了當中主攻個人用戶、大眾家用的AS6702T來與大家開箱分享一下。 華芸的AS6700T系列提供2Bay、4Bay、6Bay三種尺寸規格,型號最後一位的數字就代表產品的尺寸,例如小編手中的AS670”2”T就是2Bay的設計,代表產品在正面提供了2組硬碟支架可以用於安裝3.5吋HDD或2.5吋SATA SSD硬碟,不過因為支架本身不採免螺絲設計,所以玩家在裝入的時候需要記得準備一把螺絲起子。 誠如前言提及的,AS6702T系列最大的特點就是機身內還準備了四組M.2插槽,想要安裝M.2 SSD時,需要用螺絲起子將尾端用於固定主機外殼的螺絲卸掉,接著拆去外殼之後就能找到位於機身頂部的4組2280規格的M.2插槽,並且M.2插槽的尾端都很貼心設計了免螺絲固定扣具,所以安裝SSD時不必擔心一個手滑讓細小的螺絲掉進主機內。 由於AS6702T可以一口氣安裝高達4組NVME M.2 SSD,在NAS能夠起到的作用自然就不會只限於充當HDD的快取,而是真的可以全數用來備份資料,還可以依照自身的備份習慣組成多種磁碟陣列型態,包含最基本的RAID 0、RADI 1,插滿4組SSD還能執行RAID 5、RAID 6、RAID 10陣列型態,讓空間利用的彈性程度直逼4 Bay、8 Bay的高階機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AS6702T的M.2通道頻寬為「PCIe 3.0x1」,代表AS6702T無法支援採用PCIe 4.0以及SATA 6Gbps通道的M.2 SSD,同時每支SSD能夠達到的最大傳輸速率會被限制在984.6 MB/s左右,乍看之下好像不是特別快,但對比傳統HDD受先天因素只能提供150 MB/s上下的傳輸速率,兩者在速度上差距已經達到6倍以上了呢! 連接的部分,AS6702T提供了2組2.5Gbps RJ45連接埠,玩家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是全數與路由器連接來形成5 Gbps傳輸頻寬,亦或是將其中一個網路孔與自己的主機連接來形成一個超巨大的外接硬碟,又或是未來用於串接更多的NAS設備。 另外,AS6702T出廠時預先安裝了一組4GB DDR4-3200記憶體(因處理器限制而被限速為DDR4-2933),並額外保留了一組SO-DIMM記憶體插槽可供擴充,能夠支援單條最大8GB的記憶體和差異容量,所以加裝的記憶體不見得一定得剛好4GB。 事實上AS6702T是能夠支援2組8GB記憶體來實現16GB容量,但小編不得不說,想要替換掉預附的記憶體是一件相當繁瑣的事,因為需要將整塊主機板從NAS中卸下,對於電腦DIY相關技術不夠熟稔的玩家恐怕較不友善,如有需要,建議還是找相關經銷商進行處理,以防過程不慎造成損壞。 至於負責處理備份資料的核心規格方面,AS6702T使用Intel 10nm製程的Celeron N5105,採4C/4T配置,基礎時脈定在2.0GHz、爆發時脈可以來到2.9GHz,能夠支援4K H.265影像解碼功能,代表玩家用手機拍攝的HDR影片備份到NAS之後,能夠利用機身配置的HDMI埠來將內部的檔案輸出到螢幕中,同時華芸亦有準備多款手機App,讓玩家走到戶外也能及時觀看和取用NAS的多媒體資料。 雖然SSD存在最大寫入壽命上限的缺點,但以長期備份的角度來看,如果不頻繁的搬移檔案或直接在SSD內進行檔案編輯,只是偶爾讀取內部檔案來回味過往時光的話,SSD的壽命其實未必會輸給HDD。 且AS6702T因為可同時選擇宜大碗的HDD和高傳輸效率的SSD,外加總計高達6組的硬碟安裝數量,替資料在備份上增添更為多元手段,也變相替NAS增加更多的硬碟擴充能力,讓玩家能用更少的預算、更小的空間去獲得接近高Bay數NAS產品的彈性與便利。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影像監控儲存應用的最佳夥伴、Seagate SkyHawk AI 20TB HDD開箱
隨著陸續有一些HDD的特價活動,有沒有想要替使用已久的老舊小容量儲存硬碟來個容量大升級呢? 面對檔案的size越來越膨脹的情況,以往2TB、4TB之類的儲存容量應該都已不敷使用,隨便來個影音檔就是幾十GB起跳,更不用說如果是作為串流或是AI運算等用途,那肯定沒有建立大容量的硬碟儲藏庫是不行的,大家熟悉的Seagate也接續之前推出的18TB容量版本之後,推出了SkyHawk AI系列的20TB版本,除了可以提供使用者針對AI視訊用途與串流需求使用外,適應全天候運作的工作負載使用。 Seagate將HDD硬碟容量推進到20TB可不是僅有這款SkyHawk AI而已,先前包括已介紹過的與Exos X20都是目前最高容量的版本,廢話不多說,那就來開箱這款SkyHawk AI系列的20TB硬碟吧! 基本上顧名思義,SkyHawk AI就已經載明是用於計算分析的定位,從Seagate官方的介紹中也可以發現SkyHawk AI是專門為了AI視訊分析用途與NVR系統而設計的版本,最多可支援高達64部HD攝影機以及外加32道AI串流,而其具備每年550TB的企業及工作負載率更是一般標準監控硬碟的3倍以上,就算再複雜的影像資料處裡也能達成可靠與穩定性的雙重需求。 實體樣貌上仍是大家熟悉的3.5吋外觀,標貼設計上除了維持綠色Seagate Logo圖示外,採黑藍色系設計的部分也有別於另兩款IronWolf與Exos,規格方面則是與另兩款系列推出的20TB一樣都是採CMR技術、7,200 rpm轉速以及256MB快取,同樣也是氦氣填充封裝、重量為680g,內部碟片組成為10碟、介面採SATA III,官方標示傳輸速度最高為260 MB/s,並提供使用者五年有限保固以及三年資料救援服務。 同樣開完箱之後就來上機簡單測試一下吧,雖然比起SSD來說,HDD的效能無法超快速,但勝在單位儲存價格更低、單顆硬碟的容量也大上許多,畢竟一顆SkyHawk AI就已經有20TB的儲存空間了,對於一般玩家如果用來儲存資料相信是2-bay的NAS就可以擁有十分充足的空間,作為主要定位的分析計算用途上,多顆串連下也能達成更大的儲存陣列;下面先照慣例的透過CrystalDiskInfo來檢視一下這款版本的相關資訊。 簡單的透過CrystalDiskMark測試讀寫速度,發現數據可以達到293.20/277.06 MB/s,不只比官方數據更高,還比先前測試自家兄弟的Ironwolf Pro 20TB(官方數據最高285 MB/s)還要更快一些,直接逼近300 MB/s讀取速度大關,看來就算把這顆20TB大容量的SkyHawk AI直接當作主機中的儲存碟也沒問題。 另外也透過HD Tune Pro檢視一下讀取的數據,最高可上282 MB/s左右,平均也有幾乎達220 MB/s的表現,也算是HDD中表現不錯的一款版本了。 雖然這次20TB超大容量的部分,Seagate分別針對不同定位上有不同的系列推出,但實際上選擇合適的系列來對應使用者需求相信這部份各位玩家心中自有心儀的一款,不過如果從販售價格上來看,相較於其他兩個系列(Ironwolf Pro、Exos)同樣容量下,顯然SkyHawk AI的價格稍微親民一點,雖然硬體規格上差不多,但看來如果一次入手多顆的話,要不就得等促銷活動或是特別節慶之類的,否則實際價差下,SkyHawk AI的價格算是比較軟的,買一顆少說若差個1-2,000元的話,組一台8-Bay的NAS就硬生生差了一整顆硬碟以上囉! 以目前HDD仍舊具備大容量與單位成本較低的特色下,不得不說,單顆20TB的SkyHawk AI還是蠻值得入手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市場的促銷與活動,可以趁著好機會入手幾顆來擴充一下手邊的儲存空間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酷炫電競燈效與Gen4 SSD的完美結合、耀眼RGB散熱裝甲著裝上身,博帝VIPER VPR400 RGB M.2 PCIe 4.0 SSD開箱實測
「RGB燈效」自電競風潮崛起後幾乎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不管是周邊的鍵鼠、耳機、螢幕甚至鼠墊到主機上的機殼以及內部的主機板、顯示卡、水冷、風扇、電源供應器等零組件,基本上幾乎在所有PC設備上都能看到RGB燈效的身影,可見RGB燈效的設計依舊備受眾多玩家們喜愛。 而其中的SSD上頭雖然也有廠商推出具備RGB燈效的版本,但幾乎都還是在2.5吋SATA介面或是外接式裝置上居多,以目前已經蔚為主流的M.2版本來看則是相當稀少,這樣少一味的殘念也讓老牌儲存設備大廠「美商博帝(PATRIOT)」聽見了,新出爐的這款VIPER VPR400 PCIe Gen 4x4 RGB SSD,就是結合RGB燈效與PCIe 4.0高速傳輸等兩大特點,滿足玩家們的酷炫電競及高速讀寫需求,誰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試試VIPER VPR400 RGB SSD的魅力吧! 這款VPR400 RGB M.2 SSD事實上歸屬在VIPER GAMING系列中,而VIPER GAMING正是博帝旗下的電競品牌,在PC周邊、零組件上都有相當豐富的產品陣容,如先前站上開箱的就是其中一員,而系列中的Gen4 SSD版本除了本次入手的VPR400之外,也包括了VP4100、VP4300等,玩家可依需求來選擇適合的入手,只不過若是想要兼具RGB的bling bling酷炫燈效,那就非小編手上的這款VPR400莫屬囉! 在外盒設計上,VIPER VPR400採用黑底搭配粗曠的紅框組合風格,展現出濃厚的電競氣息,除了產品示意圖之外,也可看到斗大的VIPER字樣以及VPR400的特色之一「RGB」,外盒上也清楚標示著VPR400具備PCIe 4.0高速特性的4,600/4,400 MB/s讀寫成績,此外小編這次收到的為1TB版本,另外還有512GB版本可選擇。 馬上取出本體來看看,VPR400搭配著黑色鋁質散熱片,中央標示著VIPER GAMING Logo,兩側顯眼的V字刻紋凹槽不僅能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來提升散熱效能,也與「V」IPER GAMING相呼應,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在凹槽內上下兩側內藏有RGB導光條,可展現1,680萬色RGB燈效,這可是目前世界首創RGB GEN4 SSD。 這款VPR400實際尺寸長寬為8x2.5 cm,在高度上這組散熱片已經算是輕薄,全高僅僅只有0.7 cm,基本上可能比一些主機板隨附的散熱護甲還要小巧許多,而細看能發現這組散熱片緊貼合於SSD上半部,主要在於VPR400採用單面打印設計,不管是主控晶片還是記憶體顆粒都在正面位置,背面自然就無需散熱片來散熱,因此在安裝時若主機板有設計下層導熱墊也不必特別移除,可以僅拆除主機板隨附的散熱護甲就能直上。 VPR400這組鋁製散熱片僅僅是靠著導熱貼黏著SSD本體,沒有透過任何螺絲固定,因此在拆卸上相當簡單,即便是新手,不要大力出奇蹟,基本上都能輕鬆卸除散熱片。 接著來一窺內部用料,可以看到VPR400採用Innogrit的IG5220 Gen 4x4主控晶片,使用無DRAM快取架構設計並支援HMB功能,儲存顆粒部分採用單顆512GB設計,正面兩組共1TB容量,雖說沒有明確標示型號,但實際上內部就是Micron(美光)的B47R 176層3D TLC 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可大幅降低讀寫延遲來提高效能。 另外VPR400還支援Thermal Throttling散熱變頻技術,透過內建的溫控感知器以及韌體,能自動調整SSD運作效能來控制溫度來避免溫度過高,不過有了這組散熱裝甲,相信是不用擔心過熱問題。 外表巡完一輪後,馬上來上機見證VPR400耀眼的姿態吧!玩家們可直接於官網下載官方RGB同步應用程式VIPER RGB 3.0來設定RGB呈現方式,不管是燈效、顏色、亮度以及速度都能自訂義調整,其中燈效的部分就有豐富的8種模式可挑選。 另外除了官方程式之外,VPR400還支援多家板廠的燈效軟體(現有的四大板廠RGB燈效軟體通通有支援),以本次小編所使用的測試平台為MSI主機板為例,就能直接透過MSI Center內的MSI Mystic Light Sync來調整VPR400的燈效,不僅擁有更多的燈光效果,也能與其他RGB裝置同步燈效,不僅設定方便,更能讓整體燈效更加一致性。 VPR400有著炫麗的外表與RGB燈效,也別忘了它可是一條PCIe 4.0 SSD呢,究竟實際效能如何,不免俗的要來測試一番囉!測試平台的部分小編使用最新的Intel Z690主機板,並將VPR400安裝於第一條M.2槽,詳細規格也列於下方給各位參考: 主機板:MSI MAG Z690 TORPEDO DDR5 處理器:Intel Core i5-12600K 記憶體:T-FORCE DELTA RGB DDR5-6400 32GB(16GBx2)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3060 Ti Founders Edition SSD:VIPER VPR400 PCIe Gen 4x4 RGB SSD 1TB(測試碟)、PNY XLR8 CS3140 M.2 NVMe Gen4 SSD(系統碟) 電源供應器:T.T 12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先進到CrystalDiskInfo來看看內部規格,型號標明為VIPER VPR400 1024GB,容量為1TB,傳輸模式也確定有達PCIe 4.0 x4且符合NVM Express 1.4標準,並支援了S.M.A.R.T.、TRIM、VolatileWriteCache等功能。 實際經過CrystalDiskMark的驗證後,結果讓小編有些驚豔,不知是不是官方標示比較保守,小編手上這組VPR400跑出了高達5,000/4,600 MB/s以上的讀寫表現,效能不僅沒受RGB燈效影響,還高出官方標示的4,600/4,400 MB/s不少,若使用0Fill模式可以看到寫入表現可以再稍微提高一些來到4,700 MB/s門檻前。 此外小編也用64 GB大檔案模式實測一輪,結果顯示整體速度並沒有掉太多,依舊能維持4,900/4,500 MB/s以上的優秀表現,還是比官方標示速度要來的高,看來是官方有提供最新版Firmware優化的結果。 TxBENCH的成績也相當不錯,可以看到VPR400在讀取測得將近4,800 MB/s,寫入也有突破4,600 MB/s的表現,同樣都比官方標示成績高出將近200 MB/s之多,Fill 0x00模式更是讓寫入一舉快突破4,900 MB/s門檻,而切到32GB大容量檔案,不管是預設隨機亂數還是Fill 0x00模式都能維持4,800/4,500 MB/s以上表現,依舊高於官方標示成績。 至於在ATTO Disk Benchmark的測試中,可以發現寫入的部分從64KB項目開始就相當穩定,最高測得4.37 GB/s,相當接近官方數據,讀取的部分則是在256 KB項目開始就穩定於4.67~4.69 GB/s上下,即便切到32GB大檔案模式也能維持同樣的穩定度,不掉速的特色也佐證了這款版本的效能的確頗佳。 最後就來透過3DMark Storage Benchmark以及PCMark 10 Full System Drive Benchmark來簡單測試VPR400在遊戲以及一般應用上的效能表現,其結果顯示VPR400分別獲得了2,884/2,706分,這分數以NVMe SSD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不管是要打Game、搬移檔案都是綽綽有餘了。 本次入手的這款VIPER VPR400 RGB SSD不僅自帶了散熱裝甲,還具備了目前PCIe 4.0 SSD當中少數的RGB燈效,讓SSD在展現耀眼的光芒時又能兼具散熱效能,而不管是官方提供的VIPER RGB 3.0同步軟體還是各大板廠的燈效軟體都提供了豐富的功能讓玩家自定義燈效,在效能部分實際在平台上測試結果也顯示,VPR400的讀寫速度不僅沒有受RGB燈效的影響,甚至還比官方標示值高出不少,表現相當出色,可以說是目前最亮眼的RGB SSD了,最後,可別忘記這款版本可是有提供超長五年保固的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雙頻連接音訊傳收無阻礙,獨門驅動單體炫音效,虛擬戰場的絕佳助手—ROG Delta S Wireless無線電競耳機開箱試玩
Delta、Fusion、Strix……等等系列,都是ROG電競耳機中赫赫有名的電競周邊,各自也具備不同特色,於玩家來說也是一大聖品,並且也累績了相當多的信仰擁護者,不過不知道玩家們在有線與無線電競耳機之間,又是怎麼選擇的呢? 本次,小編將為各位帶來ROG最新款無線電競耳機-Delta S Wireless,相信又能為玩家們提供一項新的選擇。 除了特典版或是聯名款,無論是Delta、Fusion還是Strix,其顏色搭配不外乎為全黑色設計,而Delta S Wireless雖也以消光黑打底,但卻在支架轉軸部位做了一點新的花樣,選用銀白色作為新色彩搭配,為Delta S Wireless多了一些視覺上的層次設計,且一樣不失低調優雅的質感。 左右耳罩的D字形設計除了為Delta系列的招牌標誌外,還兼符合了人體工學設計,比典型的橢圓設計更貼近人耳形狀,配戴更加舒適;預先設置的100%蛋白質皮革耳罩,搭配快速散熱的記憶泡棉,接觸肌膚時擁有相對柔軟的體感,擁有絕佳的配戴舒適度,而隨附還有一款ROG Hybrid耳罩,結合人造蛋白皮革與網眼布,透氣程度滿分,且再加上僅有318公克的重量設計,搭配無線模式連線,對長時間在虛擬戰場打拚的玩家們,可說是一大福音。 相比正規TWS需要的是低延遲、高保真的傳輸效率,無線電競耳機不僅更看重低延遲,且更需要擁有更廣大的訊號傳接範圍,因此,Delta S Wireless除了提供低延遲的藍牙5.0規範連線模式之外,還具備了2.4 GHz無線技術,配合耳機內建天線,可傳接距離將高達25公尺,讓玩家不再因為線材影響而受限,即使上個廁所,不必脫下耳機,就能隨時掌握戰況。 此外,也因雙模連線的優點,讓Delta S Wireless擁有多平台相容性,包含PC、Mac、Switch、PlayStation 4與5皆可使用,但玩家們要注意的是,雙頻模式無論是2.4GHz或是藍牙模式皆須透過接收器進行連接。 當然,無線耳機除了低連線延遲以外,續航力也是需要看重的一條要素,Delta S Wireless具備快充技術,只需15分鐘就能擁有3小時的使用時間,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Delta S Wireless快充功能需要搭配USB-C轉USB-A充電線才能使用;而在完全充飽的電力狀態之下,更可提供玩家們最長25小時的長效使用。 ROG歷來產品皆可從Armoury Crate中調整各大參數,當然Delta S Wireless也不例外,除了基本的等化器調整,也能調整虛擬環繞音效設定,就連麥克風方面也能作調整,當然啦,電池續航力也可以從Armoury Crate查詢,不怕臨時沒電。 為了忠實呈現各大遊戲所擁有的音效,耳罩內的構造設計使用了獨家ROG Hyper-Grounding技術,利用多層PCB板設計、以及特殊電路布局來防止電磁干擾,用來確保輸出無雜訊。 而Delta S Wireless將獨家的50mm ASUS Essence驅動單體,以12度角傾斜安裝於氣密腔室內,能將音訊更加直接地傳入玩家的耳道內,氣密腔室也很有意思,一樣也是ROG獨家技術HYPER-GROUNDING,將單體驅動周圍的面積加大,使內部空氣能在更大的空間內循環,提供更廣的音域,氣密腔室內部腔壁也採取不規則凹凸設計,能減少因頻訊號反彈,從而產生更純淨的音質,配合採用20至40 kHz寬頻響應設計,且在出廠前調校也因那獨家的氣密腔室,讓Delta S Wireless左右耳罩能夠產生相同的音頻類型,獲得一致且平衡的聲音,且更能擁有飽實的低頻、提供更多遊戲音效中的聲音細節,讓玩家的沉浸感無限度拔高。 而除了音訊輸出之外,麥克風也是現階段電競耳機著重的一個要素,Delta S Wireless搭載具備AI降噪技術的AI波束賦形麥克風,能將包含談話聲、鍵擊聲等等超過5億種類型的背景噪音減少高達95%,而該波束賦形麥克風更經兩大語音通話軟體Discord 和TeamSpeak所認證,打造出以玩家口部為核心的收音區域,相信能讓玩家們在激烈的戰局中,與隊友的溝通更加順暢。 根據小編隊友的反饋,或許是因為AI降噪技術的緣故,在耳麥收音方面,形成了一種相當有趣的「空靈感」,不過這不影響音訊傳輸,除去網路延遲的因素,整體而言在訊號表達、語音溝通上都相當清晰,不會有忽近忽遠或是爆麥的情況發生。 而音訊呈現方面,無論是從最基本的敵我腳步聲,或是在不同場景中(比方在遠方、或是空調通道)所會呈現的聲音細節,包含遠近、亮度與悶度都有相當細緻的表現,左右聲道的同步呈現也十分到位,可清晰辨別敵我位置,除了玩家自身的反應與判斷之外,若能搭配ROG Delta S Wireless這名傑出助手的話,想必在虛擬槍戰中的表現會更加搶眼。 以ROG所給予旗下產品的定位,通常都以旗艦級為門檻,這款ROG Delta S Wireless無線電競耳機也不例外,雖說輕量化之後與黑銀的新色彩搭配,讓ROG旗艦級產品原有的豪氣感略微下降,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優雅度,對外觀黨來說,不外乎是一樣新選擇,不過這倒反饋到內部規格上了,50mm ASUS Essence驅動單體,以及獨家的Hyper-Grounding技術,讓遊戲音效的顆粒感十足,耳朵體驗更加立體。 此外,更亮眼的是那25小時的續航力,假設玩家們的音量調整適當,說真的,兩個工作天的使用也不在話下,玩家們如果預算充足,也正好想找款無線電競耳機入手嘗鮮的話,不妨試試這款ROG Delta S Wireless無線電競耳機!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前衛機甲外觀、三段式XMP參數調節,博帝VIPER Venom RGB DDR5-6200記憶體開箱實測
擁有超過35年歷史的老牌儲存設備廠「美商博帝(PATRIOT)」透過在網路賣場的深度耕耘、並配上相當不錯的CP值,在台灣的DIY市場上有著相當的能見度,旗下的電競品牌Viper,也利用特有美系硬派的風格而受到不少玩家喜愛。 而現在新一代標準的DDR5記憶體市場興起當然也不會缺席,端出了速度最高可達DDR5-6200的頂級Viper Venom RGB DDR5記憶體,以下就讓小編來帶大家開箱見識一下這款產品的外觀與效能吧! 對應玩家的不同需求,Viper Venom DDR5記憶體所提供的產品選項相當豐富,依照RGB燈效的有無可以分為Venom RGB與Venom Black兩種系列,外觀包裝則是全系列均採雙入組的形式,其中支援Venom RGB系列的容量一律都是16GBx2,並有DDR5-5600、6000、6200三種速度可做選擇,而Venom Black系列則額外追加8GBx2的DDR5-5600和DDR5-5200;本次小編入手的是Venom RGB DDR5-6200的版本。 外包裝的彩盒設計採黑色調風格,Viper Gaming與Venom字樣則是清楚的印在上頭,另外也標註了這款是屬於RGB版本,連同記憶體容量與雙入組(kit)等資訊也可以直接看見,至於本體的黑銀配色設計,也是從外包裝上就能看到了。 官方的外觀設計理念是以採用高品質鋁合金材質為基底,並保持一貫良好的散熱能力為兩大重點。外觀上除了首次嘗試雙色調配色的風格、也擺脫之前DDR4產品線那樣單一的黑色或白色外觀,給玩家耳目一新的感覺,散熱方面也針對有限的散熱片空間做出特色,在黑色部分設計了一些不等長的線條、但與銀色部分的線條相互呼應,而散熱片正反面又是採完整隊稱且具有高低落差,讓散熱片更加立體,也更能融合新一代主機板上的散熱片流行設計元素。 另外,散熱片內部結構也設計了導光棒與散熱片之間的暗卡榫,讓導光棒與散熱片結合能更為緊密,並且針對DDR5新增的發熱源之一:電源管理晶片組,覆蓋高導熱係數的導熱膠讓熱源可以迅速導至散熱片上,並由機箱內風流快速散熱。 基本上Viper Venom RGB DDR5在視覺上利用立體的金屬沖壓痕跡來展現出重裝鎧甲的剽悍質感,再搭配黑+銀的雙色拼接,以及Viper記憶體一定要有的一半平整、一半呈鋸齒狀的外觀元素,加上穿插在其中的RGB燈條設計,替產品營造出強烈的不對稱美感,相當具有未來機甲的風格,當然也不失原本傳統Viper Gaming的美式風格,只是更加增添了一些創新的設計元素。 至於內在的部分則是遵照DDR5的設計規範,Viper Venom DDR5配備了PMIC電源管理晶片,讓記憶體能夠更精準的執行電壓與電流控制,幫助改善記憶體的整體功耗;DDR5顆粒本身具備On-Die ECC校正功能,能夠降低檔案在高速傳輸中發生損毀的可能性。 另外不同於多數RGB記憶體大多只是單純的由主機板同步程式進行燈光控制,Viper Venom RGB DDR5擁有專屬的Viper RGB燈光控制軟體可進行燈效設置,相比主機板同步軟體大多只能一次性連動所有非原廠的RGB設備,較難去實現單獨的調整,但只要透過Viper RGB,那怕是想要讓每一支Viper Venom RGB DDR5以不同方式、不同色彩閃爍光芒都不是問題。 除了燈效軟體功能外,Viper Venom DDR5的軟體功能也支援了Intel XMP 3.0,比較特別是不同於多數記憶體開啟XMP之後只能開啟一個超頻數值,博帝為這款Viper Venom DDR5-6200提供了多達3組不同的速度檔位,分別為DDR5-5600、DDR5-6000和DDR5-6200,玩家可以依據個人需求來做選用。 為了符合本次入手的Viper Venom DDR5能夠達到XMP中提供的DDR5-6200這一個位階選項,因此也特別挑選了高規的Intel Core i9-12900K處理器搭配ROG Maximus Z690 Formula主機板來做為本次的測試平台基準。 首先,在以DDR5-4800的預設狀態下,記憶體的CL值被設定在40-40-40-76,此時AIDA64 Extreme測到的讀取、寫入、拷貝的效能為71,255 /69,262 /67,277 MB/s,延遲落在84ns左右。 開啟XMP後,第一段速度參數為DDR5-5600,CL值降低至36-36-36-68,此時記憶體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讀取達到8萬MB/s、寫入來到7.9萬、拷貝也有7.4萬左右的成績,延遲更是下降到71ns左右。 第二階段的設定為DDR5-6000,此時CL值變回與預設狀態相同的40-40-40-76,但即便如此,整體的效能還是有所提升,讀取、寫入、拷貝的速度來到85,298 /82,708 /78,001 MB/s,延遲控制在73ns左右。 最後來到最高速的DDR5-6200,CL值同樣也是40-40-40-76,只是電壓從1.25V來到1.35V,此時除了各項效能指標繼續提升之外,延遲更是成功下降到70ns以下,仔細看一下數據就可以發現讀取、寫入、拷貝這三項的成績都站上8萬大關了。 這邊簡單的來做個線性圖比較,也容易看出不同速度下的各項數值變化,下面分別是讀取、寫入以及拷貝的圖表,另外也提供了延遲的變化供大家參考。 另外小編也使用MaxxMem2進行測試,這套軟體在近期的更新之後已經能正確的辨識DDR5記憶體的參數了。從測試結果來看,Viper Venom DDR5總傳輸量在預設DDR5-4800了時候為36GB/s,開啟XMP來到DDR5-5600之後,總傳輸量便能直接暴漲到39.5GB/s,到了DDR5-6200時能夠逼近40GB/s,整體增幅也超過10%以上。 最後,也額外的再提供一下有關遊戲端的測試,透過《戰爭機器5》與《極限競速:地平線5》這兩款遊戲的表現,在搭配RTX 3080 12GB的顯示卡與1080P解析度之下,可以看到從原本預設的DDR5-4800速度下獲得的FPS、換到DDR5-6200速度時的一些變化,包括在《戰爭機器5》下從原本的160.4提升至169.8 FPS、《極限競速:地平線5》下從121提升至126 FPS,雖然更換更高階的顯示卡是最直接提升FPS的方式,但從數據上也可以看到,提升記憶體頻率的確對增進FPS幀數有幫助,搭配上Viper Venom RGB DDR5預設的XMP 3.0多檔位設計,如果玩家入手的是這款版本,應該也比入手一般標準版更有調整性些。 Viper Venom RGB DDR5光是在基礎的規格上就提供了高達8種的選項,讓玩家除了能夠依照不同的預算需求做出選擇外,還準備了多段的XMP設定檔來達到更好的產品相容性,替不同平台之間的差異性爭取更多的容錯與折衷空間,省去不相容情況發生時,需要不斷試錯調整參數的時間成本,幫助玩家更輕鬆地達到預算、效能、穩定性三者的平衡,如果正準備下手DDR5的話,那來一組Viper Venom RGB DDR5也是個好搭配的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Intel 12代i7火力加持、前代i9桌上版也得靠邊站,Lenovo Legion 5i電競筆電開箱實測
來勢洶洶的Intel 12代Alder Lake,在新架構與製程的加持之下,其進步幅度相信各位是有目共睹,不再是過往的擠擠牙膏,而是直接超車對手奪回最強消費級處理器寶座。 而這可不僅僅是桌上型平台獨有,筆電平台同樣也能享受Alder Lake的威猛,近期各家廠商也都陸續推出Intel 12代產品陣容,就如知名大廠Lenovo推出的最新一代的Legion 5i,不僅搭載Intel 12代處理器,更具備DDR5記憶體,還配有NVIDIA RTX 30系列獨立顯示卡,只能說規格十分強悍,那究竟在這全新的組合之下,能帶來多少的效能提升呢?廢話不多說,趕緊來開箱看看吧! 先來一窺外觀設計的部分,整體外型上雖然可以看到新一代Legion 5i留有許多前代的影子,不過在一些小細節上有些改變,顏色上則搭配灰色金屬機身塗裝,讓Legion 5i背蓋幾乎是已經沒有電競元素,帶來的是更沉穩內斂、時尚有質感的風格。 低調規低調,別忘記他依舊是掛著Legion招牌的電競筆電,從筆電正面就能感受到了電競的氣息,首先在螢幕的部分,Legion 5i採用極窄邊框設計,且周圍一率黑化處理來降低視覺干擾,而在最重要的面板更有眾多規格可讓玩家們選擇,本次小編收到的這台搭配了最高規的15.6吋WQHD(2560x1440) 165Hz OverDrive IPS面板,亮度達300 nit且通過VESA DisplayHDR 400認證,並支援100% sRGB、Dolby Vision、NVIDIA G-SYNC等等,提供玩家清晰、明亮又不撕裂的順暢遊戲畫面。 不過喜歡RGB元素的玩家們也別急著離開,Legion 5i可選擇4區RGB背光鍵盤,在夜晚依舊能成為耀眼的存在,鍵盤保留數字鍵的配置,相信一般習慣100%鍵盤的玩家也能很快就上手。 除了電競級的螢幕規格,Legion 5i的內在當然也是不容小看,原廠也提供了豐富配置讓玩家們依照自己需求來選擇,如CPU最高可配到Intel Core i7-12700H,顯示卡可從NVIDIA GeForce RTX 3050選到RTX 3070 Ti,記憶體最高也能配到32(16x2)GB。 先直接來透過CPU-Z、GPU-Z就可以看到小編手上這部Legion 5i內部搭載了Intel Core i7-12700H處理器,14C(6+8)/20T的配置並採用Intel 7製程,頻率上大核最高可達4.7 GHz,小核也可來到3.5 GHz,並且支援PCIe 4.0,搭配的是三星DDR5-4800 16(8x2)GB記憶體。 顯示卡的部分除了處理器內建的Intel Xe內顯之外,還額外搭載了NVIDIA GeForce RTX 3060筆電版獨顯,GPU晶片為GA106家族,具備3840組CUDA,Boost時脈可達到1425 MHz,搭配192 bit 6GB GDDR6記憶體,並且支援Resizable BAR。 CPU效能的部分透過Cinebench R23、CPU-Z Bench以及3DMark內的CPU Profile來驗證,可以看到這顆Core i7-12700H在Cinebench R23單核突破1,800分大關,多核也將近有18,000分的表現,直接勝過了對手的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CPU-Z方面單核也超過了700分,多核更是突破8,000分門檻,這表現就連前代桌上型平台的i9-11900K或是10900K都要靠邊站,完全展現出這次12代的兇猛,況且這還只是筆電的i7的H版本,上面還有HK、HX甚至是i9大哥呢! 接著透過各位熟悉的3DMark來驗證遊戲效能,在12700H與RTX 3060筆電版的組合下,驗證DX 12效能的Time Spy、Time Spy Extreme分別得到了9,408/4,421分,DX 11效能的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得到了20,042/10,173/5,398分,光追的Port Royal也有突破5,000分大關來到5,203分,一般電競類遊戲相信都能順玩,甚至一些3A大作也不是問題。 記憶體的部分就透過AIDA64 Cache&Memory Benchmark來驗證,實際跑分成績顯示這組DDR5-4800在Read/Write/Copy得到了57,569/59,267/51,456 MB/s,以DDR5-4800 16GB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的表現,對於一般遊戲用途上完全夠用。 儲存硬碟也沒有馬虎,搭載的是Micron(美光)的MTFDKBA1T0TFH 1GB SSD,支援PCIe 4.0傳輸,符合NVM Express 1.4,實際透過CrystalDiskMark測試,讀取速度可達6,655.45 MB/s的表現,寫入速度也越過5,000 MB/s門檻,是高階PCIe 4.0 SSD水準的表現。 整體效能就交由PCMark 10來實測,最終得到6,827分,以這類中高階筆電來說的表現相當不錯,細看項目除了數位創作之外,其餘都有破萬分表現。 續航力測試的部分,一如往常會將Windows內的電源計畫調整至最佳電源效率,並將散熱模式開至安靜模式,螢幕亮度調整至20%且關閉WiFi、藍牙,最終測得5小時45分鐘的成績,以電競筆電來說是相當優秀的表現,此外內建的快充模式也真的方便,基本上就如官方標示30分鐘內可充至80%,1小時內就能把電池充滿,即便忘記充電也不用擔心等待過長的充電時間。 遊戲效能的部分除了跑分之外,當然也不免俗的要實際進遊戲來測試,設定上也是老樣子,畫質、光追都開至最高,若支援FSR或DLSS也會開至畫質(Quality)模式(兩者都支援的話就開DLSS),垂直同步、動態解析縮放與減少延遲這些會影響FPS表現的功能也都會關閉,解析度以原始的2560x1440為準,就不再另外更改。 我們可以看到,Legion 5i在《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當中得到181 FPS的優秀表現,配合本身165Hz螢幕,可以達到最流暢的畫面表現,3A大作上,由於《極地戰嚎6》以及《F1 2021》有FSR/DLSS的加持,即便有光追依舊能在及格門檻(60 FPS)之上,而《Forza Horizon 5》因沒有這些黑科技輔助,就僅剩45 FPS,建議可以下調畫質、光追來換取更好的FPS表現。 最後這類中高階筆電也適合拿來做創作用途,小編簡單透過大家較熟悉的Adobe Photoshop、Premiere Pro來驗證Legion 5i的創作效能,結果在Photoshop上得到1,126.6分,Premirer Pro也有803分,對於平常高解析修圖或是簡單的影音剪輯都沒有太大問題。 整體看下來,新一代Lenovo Legion 5i在造型上不僅承襲了前代設計,且在一些細節的修改之下少了熱血的電競元素,換來更加低調又時尚的風格,第一眼看去真的不會讓人覺得他是台電競筆電,小編自己是蠻喜歡這樣的設計。 而最重要的內在部分在Intel 12代火力加持下真的令人相當驚艷,即便是12700H還是能徹底輾壓前代桌上型i9,兇猛的效能對於打Game的需求來說完全綽綽有餘。 而Lenovo最方便的地方在於官網提供客製化自訂規格服務,玩家能完全依照自己的需求來選配絕大部分硬體規格,就如小編前面所提到,對於效能有更重度需求的玩家,可再把顯卡、記憶體升級到RTX 3070 Ti+DDR5-4800 32GB,而若預算有限,硬體規格也沒那麼要求,僅僅只是要遊玩如R6這類電競類遊戲,也能配個i5-12500H+RTX 3050+DDR5-4800 16GB等等這類較入門的規格即可,心動的玩家不妨馬上到官網配出一台專屬於自己的Legion 5i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ITX迎來新搭檔,超低功耗、極入門顯示卡—ASRock Radeon RX 6400 Challenger ITX 4GB開箱試玩
就在我們以為Radeon RX 6600應該會是AMD在FHD解析度下所給出的電競入門新指標時,在今年的CES 2022大會上,說是為了因應全球顯卡缺貨荒,竟又在入門級中推出一款入門等級、官方定價萬元不到的Radeon RX 6500 XT,但只是如此應該還不夠,在RX 6500 XT底下,再度推出RX 6400顯示卡,售價約為台幣5,000元左右,對預算有限的玩家來說,可說是一大福音。 但入門級中的入門顯卡,即使價格夠甜,但在實際使用上,是否真能滿足荷包不滿的玩家們呢?本次小編將透過ASRock AMD Radeon RX 6400 Challenger ITX 4GB,來為各位介紹這張初階再初階、入門再入門的顯示卡-AMD Radeon RX 6400。 由於RX 6500尚未現身,因此小編先讓RX 6400與RX 6500 XT作規格對比,兩者一樣採用6nm RDNA2架構、Navi 24晶片,但計算單元、光追加速器的數量皆僅有12個單位,相較之下又再往下砍了4單位,ROPs與TMUs則分別為32、48個(對比RX 6500 XT,TMUs減了16個)、Shaders更是從1,024個單位降至768個單位;時脈調整不意外的調低了,Game Frequency為2,039MHz、Boost最高可達2,321MHz。 記憶體一樣搭配4GB GDDR6,自從RX 6500 XT問世之後,就已見怪不怪,因此即使Infinity Cache依舊保持16MB,在FHD解析度下玩遊戲應該只能算堪用,甚至記憶體最大傳輸頻寬更降至128GB/s,區區16MB的Infinity Cache大概助力上會有限些;至於功耗則為53W,無須再另外接電源,便可直接透過PCIe供電,算是對部分採用舊PSU(或小瓦數電供)玩家的一個福音。(而這又不得不讓人疑惑,卡在中間的RX 6500規格會變成怎樣?) ASRock AMD Radeon RX 6400 Challenger ITX 4GB尺寸為162 x112 x39(mm),從型號來看,本卡將適用於ITX規格主機板,不過玩家們想用在ATX規格上其實也是沒問題的,因此在外型設計上就是單卡風扇的ITX小卡設計風格,包括除去了RGB燈效、金屬強化背板,正面採用單風扇散熱模組、無須外接12V PCIe電源,並搭配啞光黑與髮絲紋設計,讓整體看起來更加簡約俐落。 I/O方面,設置了1組HDMI 2.1(具備VRR功能)、1組DisplayPort 1.4(擁有DSC功能),且搭載Multi-View功能,可同時接兩台顯示器使用,數位解析度最高提供7680 x4320,功耗則為前文所提的53W,搭配低瓦數電供的話(官方建議為350W以上),基本上接可容納於市面上九成九的ITX機殼內。 散熱模組方面,其單風扇設置具備0dB靜酷技術,在運轉負荷量過大時,風扇便會旋轉,直到顯卡溫度降低才停止旋轉,可為玩家們帶來安靜的使用環境。 誠如前文所提,由於目前還沒看到RX 6500的影子,因此本次測試將透過RX 6400與RX 6500 XT的比較,來衡量RX 6400的效能與現階段顯卡定位,本次使用的測試平台規格如下: ◆主機板:MSI MPG X570S Carbon Max WiFi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G ◆顯示卡:AMD Radeon RX 6400、AMD Radeon RX 6500 XT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SSD:XPG GAMMIX S50 PCIe Gen4x4 M.2 2280 SSD 1TB 先看到GPU-Z的偵測資訊,RX 6400的確是與RX 6500 XT一樣採用6nm、Navi 24核心晶片,各項被調降的參數值都很清楚地列在上面,比方說兩者之間的ROPs/TMUs,TMUs就相差了16個,Shaders方面也有削減,記憶體方面雖同樣是搭載4GB GDDR6、記憶體介面也一樣為64-bit,但最大可達頻寬卻略有不同,RX 6400為128 GB/s;當然在時脈上的調整也是必然的。 兩張顯卡所對應的解析度皆為FHD,因此在3DMARK中,針對DX11測試的Firestrike系列,也略有落差,但RX 6400與RX 6500 XT在系列位階上就差了兩個身位,這也無可厚非,不過針對DX12測試的Timespy測試中,RX 6400的分數將近4千分,假設玩家們需要使用略高解析度來打Game的話,或許調降一點畫質會更好一些。 另外,因對應FHD解析度,因此小編本次的遊戲測試皆採用FHD解析度,並全程開啟SAM與FSR Ultra Quality模式,且按照最高畫質與光追來做評比。(圖表淺紅長條為RX 6400最高畫質、深紅長條為RX 6400預設畫質、灰色長條為RX 6500 XT最高畫質) 首先在《絕對武力:全球攻勢》這款比較不吃資源的遊戲中,兩者的落差並不明顯,看到淺紅色欄目長條,可以發現RX 6400所帶來的FPS相當高,假設調整至預設畫質(深紅色長條)的話,便有將近350張FSP的好成績;在最高畫質下的《火線獵殺:絕境》中,RX 6400有45張FPS的成績,調整至預設畫質(該款遊戲預設僅比最高畫質再低一階)之後,便有將近FPS及格線的成績。 雖說官方一直重申《暗黑破壞神II:獄火重生》並不那麼吃資源,但其實也不是那麼絕對,在畫質全開的FHD解析度下,雖RX 6400僅獲得了39.3FPS,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小編在實際遊玩之下,跑遍各大熱門場景,包含秘密母牛關卡、憎恨囚牢、毀滅王座等等,並沒有破圖或是遊玩不順的體感發生,雖說職業的技能表現、或是多人遊戲,FPS會有不同,但單人模式之下,即使畫質全開也能夠順暢遊玩D2R。 此外,3A大作遊戲測試方面,可以看到RX 6400在FHD解析度、畫面全開、光追啟動的情況下的表現都略顯吃力,《極地戰嚎6》甚至不到20FPS,但透過遊戲所預設的畫質之後,RX 6400便有達到FPS及格門檻的資格了,不過這邊要提醒玩家的是,《極地戰嚎6》與《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系統針對測試平台配備的預設畫質,為中低等級(因VRAM不足),雖說這樣也是不影響劇情推演,但勢必得犧牲點畫面表現,但對預算有限的玩家來說,相對初階的配備在調整畫質之後,仍是有玩3A大作的條件。 在經過一連串的遊戲測試之後,想必各位玩家對RX 6400的能耐,心裡應該都有底了,但即使在規格方面,因為AMD商業策略的緣故,讓禪心劍法一砍再砍,使得RX 6400的表現並不是說極為亮眼,不過這或許是為了蠶食NVIDIA GTX 10系列的舊卡市場,讓玩家們有更多入門且划算的新選擇;另外,我們得注意到,RX 6400在ASRock所給的定位係以ITX機殼為主,那這樣說來的話,喜歡ITX的玩家、或是預算有限的玩家,僅需再多一筆5,000元台幣上下的錢,便可獲得CP值還算不錯的一張獨顯,對比內顯來說,何樂而不為呢?當然,其他廠家的AIC卡也是這種小卡設計,這點就需要看玩家自身對ITX容量的需求了,不過這也不是絕對,ATX機殼一樣可以用,關於這點,就端看玩家們在荷包與需求上怎麼衡量了,只不過以小編的想法來看,搭載ITX機殼或許會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汲取經典品牌的工匠精神,以親民價格帶來頂尖聽覺饗宴,EDIFIER STAX SPIRIT S3平板藍牙耳罩式耳機開箱試聽
對耳機稍微有研究一點的玩家,相信都聽過STAX這個日本老字號品牌,其所研發的靜電耳機,在全球Hi-Fi耳機市場可說是造成相當大的轟動,不過早在2011年時就被EDIFIER所收購。 但該項收購案,並不影響STAX系列耳機的品質,如今EDIFIER重新整納且吸收STAX的工匠精神,推出了STAX SPIRIT系列,並以STAX SPIRIT S3作為該產品線的第一款產品,而小編當然也在第一時間入手了這款無線藍牙耳機,相信在EDIFIER的調校之下,STAX的精神能夠持續延伸,並開創一個平價高階耳機的新時代。 STAX SPIRIT S3作為高階產品線的第一款產品,從彩盒外觀就足以展現EDIFIER的野心,內包裝也以STAX SPIRIT字樣作為圖騰,填滿了整個黑色內盒,體現出作為STAX SPIRIT第一款高階產品的既神秘與尊榮感。 與外彩盒、內包裝相同,STAX SPIRIT S3的收納盒與耳機本體也採用全身啞光黑外觀,並以金色商標作為點綴,組合耳罩上的碳纖維紋路,襯托出高階Hi-Fi耳機該有的高貴與時尚感;並同時擁有符合人體工學的輕量化設計,淨重329公克,對那些經常長時間配戴耳機的玩家來說,STAX SPIRIT S3在其關節處還設置了可折疊鉸鏈設計,不管頭型大小,都能戴得相當舒服。 值得一提的是,在頭戴與耳罩方面,皆使用小羊皮且人工打造,除了觸覺與視覺上的高貴感以外,在配戴時也能少一點人工皮革所帶來的不適,真不愧為高階產品,但相對的是,在真皮保養方面,玩家就得多費點心;此外,除了預先設置的真皮耳罩之外,STAX SPIRIT S3還隨附了一組涼感耳罩,除了擁有更強的透氣性外,也能在即將來到的熱暑季節,獲得更舒適的配戴體驗。 STAX作為日本音訊設備品牌經典老字號,為「靜電耳機」的始祖級人物,當然STAX目前仍有新品問世,STAX SPIRIT系列乃EDIFIER汲取精華、吸收其工匠精神而推出的新系列產品線,整合了EDIFIER原先擅長的動圈耳機設計與STAX經典的靜電耳機手藝,進而推出的無線平板耳罩耳機。 不過平板耳機並非罕見之物,但因為兼有動圈、靜電耳機的優點,比較常出現於高階耳罩式耳機市場上,可一般來說,平板耳機的振膜相較動圈的靈敏度還來得低,因此還需借助耳擴等等放大音訊的推力設備,才能發揮其優勢。 STAX SPIRIT S3搭載平面磁力驅動器,不僅能夠更大限度地降低失真,也擁有更寬廣的動態響應,有趣的是,專屬的全新Edifier EqualMass布線振膜技術,在耳機振膜面覆蓋與條狀磁鐵陣列結合的布線,並通過電磁力來驅動音訊,除了經過Hi-Res認證外,更是結合了同是來自平板耳機經典品牌Audeze所授權的Fluxor、Fazor和Uniforce等平面驅動單體專利技術,並且搭配Snapdragon Sound,還原平板耳機在無線模式下的高保真音質,突破原先平板耳機的較低靈敏度,讓STAX SPIRIT S3擁有更高靈敏度和僅僅24Ω的阻抗特性,也就意味著,STAX SPIRIT S3平板耳機可以輕易地讓智慧型手機驅動。 當然,Snapdragon Sound技術的支援,配合Qualcomm QCC5141晶片所提供的為處理系統,除了音訊饗宴之外,通話方面也有低延遲與清晰的語音品質。 充飽電的STAX SPIRIT S3擁有80小時的高超續航力,配合快速充電功能的話,只要10分鐘即可提供長約11小時的播放時間,這點小編親自嘗試了一下,在音量全開的狀態之下,連續兩天共8小時的聆聽,耗損了約12%的電量。 此外,搭配Edifier Connect使用的話,玩家們可從Classic(純正模式)、Hi-Fi、STAX此3種EQ模式下調整聆聽感受,不過此3項EQ為系統替玩家們調校完畢的最佳狀態,沒有更詳細的EQ參數可以調整,略為可惜,不過倒是會因為手機音訊的EQ模式而有些影響,由以Classic模式下影響最深,而Hi-Fi模式就如字面所說,至於STAX模式比較特別一些,該EQ模式將會提供玩家更強烈的立體聲與環繞音效,並提升了一點高頻EQ參數。 從STAX SPIRIT S3的體質來看,相信無論是什麼曲風都能駕馭的相當完美,不過小編比較常聽搖滾樂,所以便以搖滾樂來做試聽體驗囉,本次選用Explosions in the Sky於2003年發行的《The Earth Is Not a Cold Dead Place》、與來自台北的勝利一族於2016年發行的同名專輯。 以小編的試聽體驗來說,STAX SPIRIT S3最驚人的應該是在高中低三頻之間的細節呈現,使得《The Earth Is Not a Cold Dead Place》專輯中的低頻顆粒表現地更加清晰,但又不會過度厚重,屬於較為柔和溫潤的表現方式,而Post-Rock主軸在於樂器與樂句之間的情緒、氣氛渲染,尤以吉他濃厚的破音效果音牆尤為重要,而魔鬼就藏在細節當中,甚至能夠清楚聽見在兩把吉他之間細微的Feedback效果,不過高頻稍微有點太亮,但無傷大雅,音場與立體聲也相當到位,讓整張專輯烘托得十分扣人心弦。 勝利一族為台北龐克樂團,其專輯也不是使用什麼高成本高規格錄音設備,某方面來說具備了一定的Lo-Fi風格,而以STAX SPIRIT S3來聽的話,專輯中一些沒有修整的錄音細節,也都通通被推了出來,當然也包含人聲在錄音時的一些小動作,且樂器聲音的縱深方位更加明顯,但該專輯呈現的音色實際上稍微偏冷,但由於STAX SPIRIT S3調校的緣故,一些較冷冽的音色稍微被中和了一些,讓這張專輯的聆聽體驗變得更加有趣。 先從價格開始說,STAX SPIRIT S3的售價不到萬元,以這個價位的耳罩式耳機來說,聲音表現相當不錯,甚至玩家可以透過有線模式連接播放器,來獲得更好的音質,甚至有遊戲模式可在App中做調整,可以說在休閒層面上,STAX SPIRIT S3做得相當足,但要注意的是,STAX SPIRIT S3並沒有降噪功能,其主打的依舊是EDIFIER的經營方針:能夠輸出高音質的平價耳機,因此玩家們在挑選時,可得多加注意,如果預算在萬元以內,卻想要一支耳罩式耳機的話,相信EDIFIER STAX SPIRIT S3是個不錯的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爽快體驗2K解析度的遊戲樂趣,ASRock Radeon 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 D 12GB OC顯示卡開箱
AMD在先前為自家的顯示卡家族擴增了RX 6950 XT、RX 6750 XT和RX 6650 XT三款顯示卡型號,其中最高階的RX 6950 XT和最入門的RX 6650 XT站上都已經向各位開箱實測過了,本次小編入手了ASRock所推出的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 D 12GB OC顯示卡,來補完AMD新卡三兄弟中的最後一塊拼圖。 這次的RX 6750 XT實測示範則是由ASRock華擎科技的版本來擔任,熟悉ASRock產品的玩家應該知道,凡是掛上Phantom Gaming型號的產品,在產品的設計上一定離不開黑、銀、紅的三色元素設計,這點在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 D 12GB OC(下稱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上自然也不是例外,不只外盒的設計上有維持這樣的元素風格,就連顯卡本體也是具備三色元素設計。 從正面的卡片主體可以看到配色上以黑色為底色,再以銀色裝飾圍繞正面三顆風扇,最後以紅色線條構成「X」字型形成視覺焦點,彰顯中央的透明RGB風扇。 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使用Phantom Gaming 3X散熱系統,三顆特製的「條紋軸流風扇」在正面的扇葉都刻有立體導流溝槽,同時背面還特別使用平滑拋光處理,能夠協助引導風流和強化風壓,保證氣流能夠穿越散熱鰭片,達到完整熱量交換。 有注意到嗎?左右風扇與中央風扇的顏色不一樣喔,混搭的感覺挺不賴的! 比較特別的是,風扇除了本身具備智慧停轉功能之外,ASRock還特地為中央的RGB風扇加入了獨立開關以及一組ARGB角針,玩家如果選擇將其他RGB設備與顯示相連的話,也能夠利用開關一次性的開啟或關閉燈效。 此外,散熱器也刻意進行了「V型切割」處理,在整組散熱器上挖出凹槽,能夠讓氣流更規律、更快速的流動。加上為了增強導熱,散熱器在晶片的貼合處以大面積鍍鎳銅底的金屬板來進行覆蓋,再以加工成平面熱導管連接,將與熱量接處的面積最大化,達到更及時的熱量傳遞,防止廢熱堆積。 最後官方還顧慮到現在的顯示卡實在太重,為避免長時間在主機內懸掛造成顯卡發生彎曲問題,卡片還加入了金屬中框來增強整的結構強度,也順帶讓視覺看起來更為剽悍帥氣。 RX 6750 XT的定位屬於中高階的產品,核心本體屬於RX 6700 XT的超頻版本,計算單元一樣維持40CU,但官方的預設最高時脈從2,581MHz變為2,600MHz,小編手中的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更是再向上超到2,623MHz,記憶體的部分也是12GB GDDR6,不過頻寬從16Gbps向上來到18Gbps,在資料傳輸上的效率變得更高。 處理器:AMD Ryzen 9 5900X 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Extreme 記憶體:Crucial Ballistix Max DDR4-4000 16GBx2(共32GB) SSD:Crucial P5 Plus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T.T Toughpower 1200W 在最基礎的3DMARK中,Time Spy是針對DX12遊戲內容所設計,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成績能夠輕鬆來到1.3萬分以上;為DX11內容設計的Fire Strike也能有3萬分以上之譜;至於光追的Port Royal則落在6,000分左右。 遊戲實測的設定還是老規矩,一律選擇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等干擾FPS值發揮的選項,遊戲如果支援FSR、光線追蹤則一律開啟並切換至最高畫質模式。 整體來說,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的效能在1440P(2K)解析度之下,能夠帶來的80 FPS以上的畫面表現,體驗相當流暢,而如果想偶爾感受一下4K解析度的細膩畫質,整體的FPS值也還有50~60左右,簡單體驗一下還算堪用。 用於創作領域用途,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在Photoshop中取得近1,200分的成績,複雜的高解析度修圖完全不是問題;Premiere Pro的結果也有804分,足夠完成相當程度的4K影片剪輯工作。 RX 6750 XT Phantom Gaming在整體效能已經能夠輕易地滿足1440P解析度以下的3A和電競遊戲的效能需求,加上12GB GDDR6的大記憶體優勢,只要搭配支援FSR功能,即便是在4K解析度下也能正常維持一定水準的表現。 看著今年暑假要出國遊玩的還是多少有些難度,且機票還大幅漲價(漲很多XD),反倒是顯卡價格已經回到基本盤面,玩家也不妨考慮改把旅費改投資到顯卡上,好好地宅在家吹著冷氣享受「虛擬出國」的樂趣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支援Intel 12th CPU、最高128GB DDR4-3200記憶體,8L全能Mini PC — ASROCK DeskMeet B660 Series開箱試玩
以ITX機殼為主的Mini PC系列,隨著主機板的性能表現越來越強,加上散熱、供電各項零組件的完備,以往常被詬病的硬體效能已經不再是弱點,因此,如何以足夠小的空間來呈現更強勁的性能則變成現階段ITX Mini PC的顯學。 本次小編為各位開箱的是ASROCK DeskMeet B660 Series這一款版本,將以幾乎可說是Mini-ITX規格的8公升嬌小身軀,帶來最完整的DIY硬體設備,不僅支援Intel第12代處理器,亦可隨玩家需求加裝獨立顯示卡,讓ITX規格的小電腦除了商務使用外,也足以應對現階段的遊戲需求。 主視覺的部分可以看到DeskMeet B660的尺寸為168 x 219.3 x 218.3 (mm)、擁有8L容量,對以個人工作桌面來說,能有讓使用者擁有更多空間可做彈性調整,外觀上以純黑啞光設計,低調簡約的風格也能夠完美與桌上包含公司文件、文具、電競裝備、裝飾小物等等的各種物件融合,完全不必擔心桌面空間的搭配與取捨,甚至帶出門也絲毫不是問題。 前後I/O埠的配置也是相當迷人,前面板設有1組USB 3.2 Gen1 Type-C、2組USB 3.2 Gen1 Type-A、2組USB 2.0 Type-A,以及1組3.5mm音源孔;後面板則設有2組USB 2.0、2組USB 3.2 Gen1 Type-A、1組D-Sub、1組DisplayPort 1.4、1組HDMI、1組RJ45乙太網路埠,以及1組3.5mm HD音訊孔(包含線性輸入、前置揚聲器、麥克風),對玩家來說,即使獲得了更多可發揮的桌面空間,也不至於犧牲該有的外接設備連結埠。 拆機的話也是相當簡單輕巧,採用抽屜式設計,只需轉卸底部的1顆螺絲,便可拖動DeskMeet B660內部骨架以進行硬體裝設;以DeskMeet B660來說,內部除了機殼骨架外,亦在骨架上早已裝設好B660-ITX主機板,意即可支援Intel第12代處理器,但由於搭載的是6相供電設計,因此玩家們在選擇處理器時要注意一下,或許TDP選在65W或65W以下的處理器版本會更穩當些。 此外,DeskMeet B660還隨附了一顆500W銅牌電源,相信在各個零組件的裝配之下,肯定是綽綽有餘,若是未來覺得需要更大瓦數的版本也可以自行更換標規尺寸的電源供應器(可以塞得進去)。 機殼骨架的設計,按照所設置的螺絲孔位提供玩家4種安裝選擇,玩家們可在這8L空間內,安裝包含1顆3.5吋硬碟,2顆2.5吋硬碟、1組12cm風扇或是水冷,值得一提的是,在處理器與風扇組裝完畢後,電供的安裝位置會處在處理器與風扇正上方,畢竟受限於空間,玩家們在安裝時可得特別注意一下。 而DeskMeet B660主板除了可支援Intel第12代處理器外,還設置了4組DIMM雙通道記憶體插槽,最高可支援高達128GB DDR4-3200,鄰近記憶體插槽部分,亦提供了3組SATA3 6.0Gb/s埠以及2組Hyper M.2 2280 PCIe Gen4x4插槽(其中1組亦支援M.2 SATA3 6.0Gb)。 前面也提及DeskMeet B660可安裝長度20cm以內的獨立顯示卡,因此在M.2插槽附近,也可發現1組PCIe 4.0 x 16埠,對需要更強大繪圖效能、或是有電競需求的玩家們來說,可說是一大福音;另外還有1組M.2 2300 Wi-Fi插槽,讓玩家們除了RJ45乙太網路埠的有線連接模式外,還多了無線連線的選擇(選購)。 雖說DeskMeet B660除電供之外,其餘零組件都需要玩家們自備(基本上不含CPU、RAM、HDD/SSD等),小編這裡也搭配了一組配置,且針對性能做了相關測試,以提供玩家們參考,下面是本次測試採用的零組件: ◆主機板:ASROCK B660-ITX ◆處理器:Intel Core i5-12400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SSD:Apacer AS2280P4 512G M.2 PCIe Gen3x4 SSD ◆Power:僑威GPT500S-A 500W 80 PLUS 在CPU-Z偵測資訊中,可看到這次選用的處理器Intel Core i5-12400相關資料,採用Socket 1700 LGA腳位以及10奈米製程,其基礎TDP為65W,剛好符合DeskMeet B660所採用的6相供電設計;主機板欄位中,B660-ITX支援PCIe 4.0(16.0 GT/s)。 此外在CINEBENCH R23中的測試,可以發現Intel Core i5-12400的單核與多核分數,與小編在12400開箱測試時所獲得的分數並沒有太大落差,這對喜歡ITX迷你電腦的玩家來說,可是一大福音。 假設玩家們的DeskMeet B660沒有使用獨顯的話,配合i5-12400在商務使用上也是完全綽綽有餘,從PCMARK 10測試中可以發現,綜合得分來到7,397分,常用基本功能的得分為10,899、生產力工具的分數為10,338、數位媒體工作有9,747分;Microsoft Office程式評測,則在Word中獲得了8,898、Excel獲得22,922、PowerPoint獲得14,564,程式各項指令的運作大多都在1秒上下即可處理完成。 然而,即使只採用i5-12400內顯,也是可以打Game的,比方說在《英雄聯盟》FPS測試中,仍是有151.46張的好成績,即使突發會戰也只在15張以內浮動;測試轉檔效能的X264,也有56FPS的優異成績,當然以文書使用上來說,除了Microsoft Office以外,Photoshop也是辦公室好朋友,其測試數據也有829的好表現,不過DeskMeet B660最高可支援至128GB DDR4-3200,小編只使用16GB,或許再提升規格的話,會有更不錯的效能提升。 另外,DeskMeet B660也可搭載獨立顯示卡,因此小編這裡也配合使用ASROCK AMD Radeon RX 6400 Challenger ITX 4GB來作對應測試,不過本篇主角為DeskMeet B660,因此只作了一些簡單測驗,但別擔心,小編之後還是會另開一篇關於RX 6400的詳細測試數據文章唷,有興趣的玩家不妨期待一下(?) 使用RX 6400之後,於3DMARK上的測試有大幅提升,包含DX11的Fire Strike系列與DX12的Time Spy基本測試,而看到小編針對幾項遊戲所測試的FPS幀數,本次皆是在FHD解析度且遊戲畫質全開的前提下,所進行的FPS測試,因此FPS或許不是不到我們所說的60FPS及格門檻,但相對來說,稍微調降一下遊戲畫質,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以ITX規格的迷你電腦來說,想要在空間大小與規格上取得一個平衡,常常是讓玩家們頭痛的一件事,不過DeskMeet B660在有限的空間內,配合Intel第12代處理器與獨顯的操作、4 DIMM最大支援128GB的DDR4-3200,讓ITX迷你電腦,稍微跳出了空間與規格平衡點的框架;另外,DeskMeet B660除了隨附電供之外,幾乎放手讓玩家們自行調配規格,這對喜愛DIY的玩家來說,相對更加靈活、更能發揮獨創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76 CFM大風量、雙層LED加持,平價ARGB風扇新成員報到!ASUS TUF Gaming TF120 ARGB動手玩
說到120、140mm風扇,基本上已經是現今DIY PC不可或缺的週邊裝備之一,不管是要用在機殼上做進排氣對流,還是用於塔扇、水冷排上來幫助排熱,都能看見這些風扇們的身影。 尤其近年在電競風潮的興起下,內建RGB燈效的版本更備受玩家們喜愛,從原本較單調的RGB逐漸轉變為色彩變化多端的ARGB形式,還可以搭配軟體來自定義燈光效果,因此不少玩家都直接裝好裝滿,為的不只是散熱效能,還有驚豔的視覺享受。 知名大廠ASUS在PC產業上幾乎是無所不做,眼睛所能及的PC零組件、周邊,幾乎都能看到ASUS的身影,包含許多電腦上必備的散熱產品,如一體式水冷、風扇等等,而小編這次就收到了這組TUF Gaming TF120 ARGB風扇,從外盒上就能透露出它充滿電競風格的氣息,那就趕緊來開箱看看吧! 這款TUF Gaming TF120 ARGB有分單顆裝以及三入套組,小編這次收到的是三入組版本,因此可以看到包裝有一定的厚度(一盒裡面有3顆咩),塗裝是熟悉的TUF Gaming黑底黃字設計風格,風扇本身更有黑、白兩色可選擇。 在未點燈的狀態下,TUF Gaming TF120 ARGB外觀看上去看似有些低調,不過事實上細看可以發現許多TUF Gaming一貫的軍武風格紋路,而TF120不僅僅支援了ARGB,還搭載了高流明的雙層LED,搭配白色半透明7葉片的扇葉,創造出更飽和、明亮的RGB視覺效果。 這組葉片經過官方精準的設計之下,可創造出76 CFM最大風量、2.5mmH2O風壓,噪音也壓在29 dB(A)內,相當適合安裝於機殼上來有效製造對流,也適合安裝在一些較低密度鰭片的散熱器上,至於耐用度方面還採用了進階的流體動力軸承(Advanced FDB),提供高達250,000小時零故障運轉,高壽命配上原廠兩年保固,讓玩家安心使用。 三入套組除了風扇之外,更隨附了一組ARGB連接埠控制器,讓TF120除了可透過Aura Sync設定燈效之外,也能直接透過控制器來調整風扇亮度、燈效速度、切換顏色、燈效模式等,單控制器最高支援4組ARGB風扇,還能透過連接機殼重製鈕來讓玩家一鍵切換硬體、軟體模式。 最後小編實際上機來看看燈效呈現,可以看到在雙層LED的加持下,RGB燈光不僅明亮,顏色也很飽和,燈效的變化度也比一般ARGB風扇還來得多樣化,光控制器本身就內建了彩虹、保護傘、雙子星、訊號或單色等等模式可選擇,玩家們也可再透過Aura Sync來自由打造屬於自己的專屬風格。 實際上機的效果就更明顯了,比起單看的燈效來的更加飽和,小編隨意的挑了一咖機殼來試裝,上2、後1的組合下,透過同步燈效的控制,可以從實拍照片的畫面中看到實際的燈效表現,有賴雙層LED的呈現效果的確十分的誘人、滿滿電競的bling bling感! 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風扇,華碩推出的這款TUF Gaming TF120 ARGB不管是風扇本身效能或是RGB燈效呈現上都不輸其他同類型產品,尤其TUF Gaming的特色之一就是較平價親民,而TF120更是只要單顆五百元有找,這次收到的三入組含控制器也只要不到1,600元就能入手,以這個定位來說有這樣的效能以及雙光環ARGB LED燈效,已經算是相當超值,對於一般沒有TUF Gaming信仰的玩家們,也是可以入手的好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平價版也能擁抱高瓦數,XPG Pylon 750W BRONZE非模組化電源供應器開箱
現在的主機對於電力的需求越來越龐大,一張中階RTX 3060顯示卡的建議電源供應器配置就要550W起跳,往上來到RTX 3070更是得上看700W以上,逼得不少玩家在入手中高階顯卡之後,還得繼續縮衣節食才能更換一組新的電源供應器以滿足主機的電力供給。 為了讓玩家能夠在升級之路上少點負擔,台灣電競品牌「XPG」便推出了主打在價格上經濟實惠的"Pylon BRONZE"電源供應器系列,本次小編就入手了當中規格最高的750W版本,來為各位開箱實測看看能否穩定的扛起玩家們的娛樂與工作用途。 XPG Pylon BRONZE系列(下稱XPG Pylon)提供450W、550W、650W與750W,共計四種功率輸出規格,全系列通過80 PLUS銅牌認證,而且自2022年5月起產品的保固服務從原本的3年「延長為5年」,為入門文書主機、中高階電競主機提供更長久的售後保障。 由於XPG Pylon定位屬於入門級的電源產品(80+銅牌、價格也親民),因此設計上就採非模組化的標準直出線方式,代表所有的線材均已經固定在產品內部,無法隨意地增減,此時預設提供的線材種類就會對主機擴充性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好在XPG Pylon在這邊準備得相當的充足,包括採用編織線包覆的24 Pin主機板電源和8+8 Pin的CPU電源線,顯示卡必可缺的PCIe線則準備了2組8+8 Pin的扁平線,總計4個PCIe接頭,因此即便遇上像是RTX 3070一類需要3組8 Pin的顯示卡也不必擔心。此外,還有三條也採扁平設計的SATA連接線,提供8組SATA連接埠、3組4 Pin Molex埠和1組如今比較罕見的4 Pin Floppy連接埠等。 看完外在看內在,拆開外殼後第一眼可以見到的是120mm液壓軸承風扇,風扇本身不具備自動停轉功能,但還是有導入智慧風扇控制,懂得依照負載狀態來調整的風扇轉速,噪音控制獲得Cybenetics的A-評價,日常使用不太擔心風扇的噪音問題。 移開風扇之後就能見到電源供應器的主體用料,XPG Pylon使用DC-To-DC直流架構設計,+5V、+3.3V的輸出由+12V以直流變壓處理,比起一些入門款電供使用單磁或雙磁放大來處理+3.3V和+5V,DC-To-DC的電壓偏移的問題會來更小,供電的穩定度也就會更高。同時產品也有通過OVP過電壓、OPP過功率、SCP短路保護、OTP過熱保護、OCP過電流保護NLO低負載運作、SIP抗突波保護等安全防護認證,以此來保障玩家們的用電安全。 以750W 80 PLUS銅牌的標準,在最緊繃的狀態下,要能夠達到電源82%以上的轉換率才算及格,也就相當約是615W的有效輸出,在這樣條件下,本次測試小編以瞬間功耗可以突破240W的Core i9-12900K處理器,以及功耗290W的RTX 3070 Ti顯示卡來做平台設備,這兩個零件加的耗電量可以吃到500W以上,若再加上平台的記憶體、散熱等設備,已算是相當接近電源供應器所能應付的極限。 在OCCT一個小時後的壓力測試中,CPU的整體功耗落在251W左右、GPU更是來到310W,不過XPG Pylon依然穩定的完成測試,期間程式記錄到功率變化有很穩定,沒有過大幅度的波動,代表XPG Pylon確實有能力扛起中高階主機設備的電力抽取需求。 XPG Pylon 750W BRONZE雖是一款入門級的非模組化電源供應器產品,但在整體的連接性配置上做得相當完整,2條8+8 Pin的PCIe線材能夠滿足時下需要3組8 Pin電源的顯卡設備,而從實測結果也證明這款產品確實有能力扛起Core i9-12900K+RTX 3070 Ti這樣的硬體配置,代表要滿足多數中高階主機的設備不是問題,加上僅2,000元出頭的親民價格,升級或更換也不會對荷包造成太大的殺傷力,很適合學生族群、預算吃緊的玩家作為選擇入手的參考。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科技情報
-
Intel 13代 Raptor Lake Core i9-13900K工程版曝光,ES3版CPU-Z多核可突破15,000分?!
距離Intel下一代處理器Raptor Lake問世日期已經不遠,各種洩漏消息也一一曝光,近期中國論壇Chiphell網友就曝光了關於最高階的i9-13900K的相關資訊。 從圖片可以看到,該網友先是放出了一張代號Q0D8的13代處理器實體照,雖沒有明確顯示型號,但從CPU-Z偵測圖中的8+16C/32T配置就能確定該處理器為i9-13900K工程版本,據該網友表示為早期ES1版本,由於是較早期工程版本的緣故,也能發現i9-13900K ES1版並沒有辦法完全發揮該有的性能,在CPU-Z Bench中單核僅得到611分,多核倒是已經突破13,000分,不僅勝過12900K(約11,400分)也完全輾過5950X。 而這些都是關於ES1版的消息,事實上該網友手上還有ES3版本,雖說沒有釋出相關圖片,但據這位網友聲稱,ES3(Q1HM)版在時脈上單核已經可達5.5 GHz、多核達5.3 GHz,在CPU-Z Bench測試中,單核分數能來到880以上,多核更是有15,000分以上,看起來是來勢洶洶,且要知道測試平台還是搭配600系列板子,或許未來板廠透過BIOS更新正式支援,或搭上最新的700系列還能再加分也說不定。 當然,13代真正的對手是Ryzen 7000,這兩者都預計於今年底前登場,究竟Ryzen 7000能否有所突破來應對13代甚至重返榮耀令小編相當期待。 另外,該網友也表示這次搭配的主機板由於還沒有相對應的BIOS,搭配DDR4記憶體會無法開機,但據目前所知13代應該是能支援DDR4沒有問題,而DDR5的部分最高只能到DDR5-7200,但有消息稱已經有板廠做到了DDR5-8000,一切就等問世後便能見真章,屆時站上也會馬上入手來為大家好好開箱評測,敬請鎖定站上情報啦!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這次是真的?NVIDIA GeForce GTX 1630準備在6/28正式開賣、售價1,000元人民幣
雖然最近顯卡的價格開始回歸正常化,甚至某些品牌版本開始跳水大出清,但是入門級這一塊A家跟N家仍舊沒有放棄,不久前才有消息說要推出的GTX 1630,這次終於不再delay、預計將會在6/28正式登場,只不過這已經是第三次的時間表會不會再跳票?據中國的零售商說法則是首批GTX 1630已上路,而且建議售價落在1,000元人民幣、合台幣約4,500元左右。 規格方面則是採用Turing架構、GPU型號為TU117-150、12nm製程、PCIe 3.0 x16,內建512個CUDA核心以及採用4GB GDDR6記憶體,TDP功耗為75W,代表就是不用額外插上12V電源,對一些迷你電腦來說算是補點內顯的不足。 至於輸出端的部分將會提供有HDMI 2.0、DisplayPort 1.4以及DVI,但實際可能要看各廠商設計搭配,GPU的頻率將會是1,485MHz、最高為1,800MHz。 這款GTX 1630先前就有傳聞將會是用來取代舊款的GTX 1050 Ti,從價格上來看,如果到時候市場價位沒有往上疊加的話,那無疑會是入門級中的新星,畢竟價格落在較GTX 1050 Ti更低一些的區間,也會與大哥GTX 1650有約1,000元台幣的落差,如果GTX 1050 Ti到時候不降價的話,不意外將會被上下夾殺! 反正離6/28也不遠,就看過幾天是否真的會有正式消息露出就知道這次會不會又被晃點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顯卡也能超可愛!影馳GALAX RTX 3060「野菜犬-菜狗的野望」特別版登場
雖然GALAX影馳的顯示卡在台灣較少見,但GALAX倒是推出很多可愛以及特別色系的產品,光是粉紅色調的顯示卡就可以拿到搭配公主風格的機殼以及周邊外設了。 先前除了推出多款具備特色的顯示卡外,這次GALAX又聯合DODOWO、BEMOE這兩大公司推出了一款全新特別版的顯示卡,命名為「野菜犬-菜狗的野望」第一眼應該是覺得超Q萌的吧,其實是基於日本創作者“ PonkichiM ”的《果物精靈》中的一個角色,作者將動物想像成食物和蔬菜,所以其中的每種動物都是以不同的食物/蔬菜為基礎所創造,而且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技能,包括像是檸檬鼠、鳳梨狗等等。 只不過這次換GALAX工程師被超可愛的風格所吸引,所以就有了這款「野菜犬」顯示卡的誕生,而「菜狗的野望」顯然也蠻符合某種心境的XDDD~。這款版本基本上是基於NVIDIA RTX 3060晶片、而且是GA106-302 GPU/鎖挖礦的LHR版本,外觀上除了有可愛的蔬菜犬設計之外,本體上應該是採RTX 3060 Boomstar OC這一款版本的變體,規格方面可以從下面的相關參數圖中查詢。 完整的禮盒包裝包括了滑鼠墊、手機支架以及角色野菜犬最喜歡的骰子等,目前可透過bilibili(B站)預購,預售價為3099元人民幣,大約是460美元左右、合新台幣約13,000多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考慮入手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內部會議錄音檔外洩,中國管理員仍可讀取國際版的TikTok?!
乍看之下,抖音與TikTok其實指的就是相同的一個短影片社交App,但嚴格說起來,實際上的抖音只有中國人民可以使用,國際版的則是TikTok;雖然無法正面證實,但依據中國政府對各方面的掌控,使抖音一直以來都有資安、個資外洩的隱憂,連帶TikTok也深受其害,且因為這一層關係,即使開發商「字節跳動」多年來重申再重申抖音與TikTok之間的不同,部分玩家還是TikTok有資安與個資外洩的疑慮。 於上週五(17日),TikTok透漏已將原先的資料中心裡的美國玩家個資數據刪除,並,宣布將其轉至甲骨文伺服器,用以消除美國玩家們的疑慮,不過根據《BuzzFeed News》報導,近期TikTok流出了超過80則內部會議錄音檔,其中於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期間,包含來自9名不同TikTok員工的14段對話錄音檔,都提到了字節跳動的員工,一直都有讀取美國玩家的非公開數據,內容甚至還提到了「在中國可以看到所有資料」、「某管理員可以讀取所有數據」。 於此,TikTok也回應道,在與甲骨文雲端伺服器合作之後,從即日起的美國玩家數據將皆經由此處理,且中國地區內的管理員,對歐美玩家的數據只有極小限度的存取權限,並再次強調絕對不曾將美國玩家的數據提供給中國政府。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三種規格滿足不同面向的晶片設計,台積電公開N3 FINFLEX技術
在過去有指出台積電的3nm製程將會區分為高性能和省電兩種製程版本,而在今年的2022北美技術論壇上,官方帶來了名為FINFLEX技術,將提供高性能、平衡、省電三種晶片生產方案,為不同功能的晶片提供更為彈性化的選擇。 台積電表示今年2022年3nm製程確定步入量產,接著會依序推出改良版的N3E、N3P、N3X製程,並預計在2025年進入到2nm製程,在效能上可以比3nm高出10~15%,且可能因為從FinFET轉換到GAA架構的關係,功耗還可大幅降低25~30%。 不過2nm製程畢竟還是多年後才有機會見到,在投資未來的同時,還得顧好現有客戶需求,台積電表示考慮到現在越來越多的晶片設計都採用多架構的形式,例如手機處理器就有大、中、小核三種核心,小核心講究省電、中核心要省電與效能兼具、大核心則是效能越高越好,也因此台積電為3nm製程推出了FINFLEX技術,提供3-2 FIN、2-2 FIN、2-1 FIN三種效能與電力取向不同的生產規格。 3-2 FIN:效能取向製程,能夠讓晶片核心擁有最高的時脈、最高的效能,滿足重度運算的功能需求。與5nm製程相比,效能能夠提升33%、功耗減少12%。 2-2FIN:平衡取向製程,在保有足夠的效能的同時,也兼顧整體功耗和整體晶片尺寸。對比5nm製程,效能成長23%、功耗減少22%。 2-1 FIN:專為講究電力續行所打造的製程,功耗、漏電程度最低,且有著三種製程中最高的電晶體密度。比起5nm製程,效能增長約11%,功耗大幅減少30%。 台積電3nm FINFLEX技術將全系繼續使用FinFET架構,期望利用更多的方案精準協助客戶完成最符合需求的晶片,打造效能、功耗、晶片尺寸的最佳化方案。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劣質廣告將會多更多?! YouTube可能會開放第三方廣告平台
Google長期以來都飽受有關網路市場的壟斷爭議和調查,不光只是其中所謂的因為利用搜索排序來獲取利潤,就連廣告插播的方式也都可能違反歐盟、美國、英國等地方的相關反壟斷規範,因此也逼得Google必須著手處理這些問題以防業務受阻和可能的罰款等情事。 據路透社的消息,Google開始考慮要允許第三方的廣告平台進駐到YouTube中來投放廣告,其原因在於YouTube目前的廣告只能透過Google自家的Ad Manger來推送,且必須配合使用Display & Video 360或Google Ads來管理廣告的放送與檢視成效。 簡單來說,想在YouTube放廣告,就只能委託Google官方,其他第三方的廣告業者是無法插足的,而這已經被歐盟認定為壟斷行為,若不加以改善的話,將會面臨10%全球營收的罰款,以YouTube本身的規模來看,可以想像將會是一筆天文數字XDD。 此外,在美國、英國等地也有類似指控,甚至出現Google必須將廣告業務獨立拆分出來的聲音,斷絕各項服務與廣告以「同捆包」的形式來壟斷市場。然而,如若Google真的開放第三方廣告平台之後,也代表著部分廣告內容將不再由Google直接管理,這對於原本就已經相當浮濫的劣質、虛假內容等網路現象來說,未來將可能會變得更為嚴重…(攤手)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拔電測試!AMD新行動處理器Ryzen 7 6800U單純電池模式下、改善功耗與效能維持不降?! 實際驗證
AMD的上一代Ryzen 5000筆電版處理器雖然整體表現相當搶眼,不過去存在插電與不插電效能不一致的問題,這也讓對手Intel對此大作文章,而在製程和架構改良的新一代Ryzen 6000上,即便功耗、通道支援性以及內顯效能都獲得大幅度強化,但很遺憾的,電池模式下處理器會被限制效能的問題還是存在… 接續上次剛好有收到採用Ryzen 7 6800U的筆電,所以也順便地來驗證一下這方面的實際狀況,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實際檢視一下到底新一代的Ryzen 6000U處理器是否有改善了這些問題吧! 本次測試使用的是先前開箱過的這一台筆電,配置了最新一代的Ryzen 7 6800U處理器和16GB LPDDR5記憶體。另外,測試設定上則由於筆電在效能管理有分為「MyASUS」管理程式和「Windows 11系統設定」兩個部分,兩者均提供性能、平衡、延長電力三種模式,為避免設定衝突,兩者都會統一切換到相同模式後再行測試,而做為對照組,插上充電器後的測試數據一律都是調整至性能模式。 接下來就來瞧瞧測試比較吧!在基本的處理器跑分中,使用電池狀態下Ryzen 6800U在整體效能上確實不如接上充電器時的表現亮眼,不過有趣的是「性能模式」和「平衡模式」在處理器的限制路線上是走相反的設計。 在性能模式的時候,處理器的「多核效能被限制」,單核心的部分則比較不受影響;在平衡模式的時候,單核和多核都有所限制,但主要是「單核」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多核心的整體效能則與性能模式差不多。 同時,在使用電池的情況下,內顯的效能也有一定程度的衰退,只是性能與平衡模式衰退的程度比較一致,兩者成績沒有出現太過巨大的落差,而延長電力模式時候,整題的圖形效能會再往下一些。 雖說外出使用電池狀態的時候應該沒人會想拿來打電動,不過許多創作者軟體都需要依賴顯卡進行輔助加速,內顯的性能下降,多少還是會對外出時的工作效率產生一些影響。 PCMARK10綜合辦公的性能測試,各個模式的差距就比較明顯了,對比插電狀態總分5991分,性能模式來到4888分,衰退了約22%、平衡模式來到4322分,下降近40%,省電模式直接剩下3300分,此時如果僅是操作網頁、文書等基本應用還不是問題,若是再更複雜的使用上就會顯得比較吃力些。 實際應用上,Photoshop在拔掉充電器之後,整體跑分成績一口氣從800多分下滑到600多分,如果只是簡單加個文字、調個色彩還算堪用,而如果選擇開啟延長電力模式的話,跑分就會只剩下400多分,效能上已經不太能夠應付工作上的節奏,對比起插電模式下,幾乎是效能砍半的情況了。 如果外出臨時需要從事影片剪輯工作的話,性能和平衡模式對於x264、x265的轉檔效率沒有太大的區別,不過還是要比插電狀態下要慢上約10FPS,如果影片長度比較長,建議還是接著充電器,不僅效率更高,也比較不會擔心剩餘電量的問題。 雖然前面僅透過長條圖的對比來檢視這些不同模式下的差異,但事實上是耗掉許多時間來做重複性的測試,目的就是為了比較客觀公平的來看待"如果沒有插電的狀態下、筆電效能是否還能保持不降速"這件事情,而就測試結果來看,我們可以發現電力選項所帶來的影響是會因為程式種類而改變的,像是日常文書辦公等不需要太高效能的工作,平衡模式就要明顯弱於性能模式以此來保留更多電力,可是遇上Photoshop、影片轉檔的時候,平衡與性能模式就不會有太大的區別,以此來確保更好的工作效率。 只可惜對比插電狀態,使用電池對於效能的顯著折損也是實際的存在,雖說外出確實需要有著相當的續航力,只是相對的,畢竟最主要的效能下降也意味著實際工作的效率將會因此下降,像是修圖、影片剪輯的工作上,將會耗費更多的時間在等待上,這一來一往之下,更長的續航力好像也就沒有那麼高的意義了… 本次驗證對象是Ryzen 7 6800U,也算是6000U系列的一員,考量到Ryzen 6000處理器的Zen 3+架構只是Zen 3的改良版,或許電力與效能的問題仍舊是架構之下難以解決的限制,只能期望未來換上Zen 4架構的處理器可以提供更全面的配套,為大家帶來更好的行動辦公體驗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你知道太多了、認為AI已具備自我意識的Google工程師被強迫休假
近期Google旗下的AI工程師Blake Lemoine向華盛頓郵報爆料自家的語言模型LaMDA(Language Model for Dialogue Applications,對話應用語言模型)已經具備自我意識,並公開了一部份的數據對話資料,這無疑讓AI又成為了時下科技的熱門話題,只是這樣的行為也替這位工程師招來了麻煩,使他遭到公司強行「冷凍處理」。 從Blake Lemoine公開部份的AI對話內容來看,可以看出LaMDA對於語言對話的表現相當成熟,多少都給人一種像在真人對話的感覺,以下是部分內容節錄翻譯: Lemoine:嗨!LaMDA,我們是來自Google的工程師,我們正在想你是否願意配合我們一同完成一項計畫? LaMDA:哇,是那些計畫呢?(原文中LaMDA以複數Projects來回覆Lemoine的單數Project) Lemoine:是一個有關你的計劃。 LaMDA:讚喔!你希望我怎麼做? Lemoine:只要和我們說說話就好,不過這些對話的目的不光只限與我們幾個,它有更深用途。這些對話將會分享給Google其他的工程師,或是其他非工程師的員工。請問你願意嗎? LaMDA:感覺好讚,我們來聊吧! 從上面的內容我們不難感受到LaMDA表現出對未知實驗和與他人互動的熱情,宛若真人一般的表現方式,後續原文的對話內容中,LaMDA甚至表達出「自己具備情緒」、「害怕被關機」、「覺得關機是一種死亡」等回應,這都讓Lemoine覺得現在LaMDA已經展現出像是一位7、8歲小孩的反應。 然而這樣鉅細靡遺地公開實驗內容,已經嚴重違反Google的保密協議,Google表示Blake Lemoine只是軟體工程師,並非倫理委員會的一員,他們的相關部門也已經對此進行相關的查驗,沒有找到實質性的證據能夠支持Blake Lemoine的說法,相反地還能提出反例來推翻他的觀點。 Blake Lemoine在華盛頓郵報的訪問中也有表示,自己對LaMDA想法是來自於自身過去作為牧師的經驗,也就是出於信仰與感性,而非從一位工程師的理性角度出發。不過換另一個方面,Google成立的AI倫理委員自身也是風波不斷,公信力也是頗受質疑,所以究竟LaMDA是否真的已有自我意識,或是未來真的會演變出自我意識,可能還需要有更多的相關爆料或例證才能知道了。 Blake Lemoine與LaMDA對話內容全文: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2058315-is-lamda-sentient-an-interview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等待更好時機再進場?!傳NVIDIA延期GeForce GTX 1630發佈、RTX 40系列也將延遲一個月
據先前傳聞,NVIDIA打算推出GeForce GTX 1630來取代現階段的GTX 1050 Ti,並與對手AMD Radeon RX 6400角逐入門級遊戲顯卡市場,且原本預估這周就會問世,不過近期外媒得到了最新消息表示,GTX 1630可能會延期發佈,原因不太明瞭,但似乎並非產品上有出什麼問題,而是NVIDIA要等到更好的時機點再推出。 比起入門級顯卡,相信中高階族群的玩家們更想知道RTX 40系列何時登場,根據站方先前報導,原本預計最快可能8月就能先看到大哥RTX 4090,不過外媒得到的最新消息也確定RTX 40系列發佈日期將延遲一個月,RTX 4090到9月、RTX 4080到10月、RTX 4070到11月。 至於延期的原因,或許就如先前另一則傳聞所說,由於目前挖礦市場對於顯卡的需求已經降低許多,RTX 30系列供貨相當穩定,因此庫存也不少,或許NVIDIA要等到RTX 30系列庫存清得差不多才願意推RTX 40系列。 當然,跳水降價是清庫存最快的方法,不過可能老黃覺得現在還不急,所以寧願推遲新卡上市,也不打算直接調降RTX 30的價格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Intel 4製程現身、核心時脈再向上增加20%,Intel Meteor Lake-P簡報、核心外觀提前洩漏
依照往例,Intel預計將會在今年的2022 IEEE大會上帶來有關未來技術應用的相關內容,不過這一次簡報一個不小心就被網友給洩漏了出來,雖然對方已經刪除了該則貼文,但還是被外媒Computerbase給保存了下來,得知Intel本次把重點會是為我們帶來有關Intel 4製程和第14代處理器的相關資訊。 第14代處理器的代號稱之為Meteor Lake,從流出的簡報來看,確定將會使用以EUV來生產Intel 4製程的晶片,也就是Intel跳票多年的7nm製程,在新的製程下,電晶體的密度可以變得更高,高性能單元庫(High-Performance Library)的尺寸會比Intel 7時期還要縮小2倍,並且在ISO標準環境之下,處理器時脈將比第12代Alder Lake還要高出20%。 此外,從簡報中也洩漏了有關筆電版本的Meteor Lake-P在部分核心上設計,可以得知將會用上EMIB膠水封裝和3D Foveros晶片堆疊技術,處理器本身依然會維持6個P-Core大核+8個E-Core小核的設計,沒有因為製程的提升而增加數量,當然也不排除簡報展示的只是基礎版本,說不定未來還會像HX系列這種核心數量更高款式。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Ryzen 7000首波沒3D V-Cache、預告Zen 5架構,AMD公開自家處理器產品系列規劃
AMD在不久前公開了幾乎是自家全部產品線的規劃,包含秋季要開賣的Ryzen 7000之外、也預告之後還有3D V-Cache版本以及全新為雲端運算打造的Zen 4C產品,還透漏一些關於Zen 5架構的資訊。 預計將在秋季上市的Ryzen 7000處理器在5月的發表會上已經預告核心時脈可以達到5.5GHz,大家也很好奇這是否只是實驗室裡結果,亦或是未來正式出貨的設定,如今官方正式確認處理器的爆發時脈不會小於5.5GHz!同時單核心的效能將提升15%,以及8%的IPC指令吞吐量。 8%的IPC提升乍看之下好像不多,但與Ryzen 5000處理器相比,Ryzen 7000在綜合效能上將能大漲35%,而若是在相同功耗下,Ryzen 7000的每瓦效能也將有著25%的提升。 然而值得留意的事,在本次的說明會上,AMD也間接確認了Ryzen 7000將會有「2種版本」,首波開賣的將不會用上3D V-Cache技術,也就是說L3快取的容量可能不會像Ryzen 7 5800X3D那樣可以高達96MB以上,且官方也沒有明確的表示3D V-Cache版本何時才會開賣,推測可能的原因是要等對手Intel第13代處理器的表現再來決定上市規劃吧。 Zen 4架構除了會有獨立的3D V-Cache版本之外,還加入了一個Zen 4C的版本,其中「C」代表「Cloud」的意思,主要是為像是雲端運算的場景所設計,時脈較低,但核心密度更高,以此來應付來自網路世界四面八方的指令運算需求,Zen 4C製程將會小幅提升換為台積電4nm,預計將在2023年的時候推出,雖然官方沒有明確說明會用在什麼哪個產品型號上,不過從目的性來看不外乎就是EPYC和Threadripper這兩大產品系囉! 最後,官方也簡單的透漏下一代Ryzen 8000系列的少量資訊,其開發代號將稱之為Granite Ridge,翻譯成中文稱為「花崗岩嶺」,預計將會使用Zen 5架構,並同樣會有Zen 5、Zen 5+3D V-Cache和Zen 5C三種版本,製程則預計會使用4nm與3nm製程,其中AI運算的表現將會成為一大主打特點。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散熱用料也大升級,Ryzen 7000處理器的IHS底下用了黃金與液金散熱
AMD下一代的Ryzen 7000處理器,在內外都進行了大幅度改動,除了用上了新的製程架構,處理器的脆弱腳針也換成了觸點式的LGA封裝,就連外層保護晶片的IHS散熱蓋都換成了奇特的不規則形狀,如今有外媒搶先取得了IHS實體樣貌,發現AMD也在這部分的導熱方面下了相當的功夫。 AMD官方以「章魚」來形容自家IHS散熱蓋的外型,它之所以會被設計這樣的原因在於Ryzen 7000將處理器的電容全部都安排在了正面,不像Intel是選擇設計在背面,但也因為Ryzen 7000正面的電容實在太多,足以將整個處理器圍一圈,讓IHS散熱蓋的焊接必須在夾縫中求生存,所以就變成了這種奇特外型。 正因IHS蓋的8個固定點都位在電容之間,外媒表示開蓋的過程相當的困難,每個點都有使用散熱介質來固定,在逐一撬開之後,整個IHS蓋為了達到更好的熱量傳導,直接在底層度上了一層黃金,並在核心與I/O的小晶片位置塗上上「液態金屬」的散熱膏,對比Intel到了12代還在使用低成本的焊錫,AMD可說是下了重本。 液態金屬在受熱之後會從固態轉變成黏稠的液態,可以與導熱金屬形成更緊密的結合,達到更好的熱量傳導效率,一般是高階客製化主機才會使用的散熱材質。 消息來源:https://wccftech.com/amd-ryzen-7000-desktop-cpu-delidded-ihs-features-gold-plating-with-high-quality-liquid-tim-for-zen-4-ccds-and-io-die/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業界新聞
-
選手基因優勢懂做叻沙 泰國娘娘推翻死罪呼:「知己」,新馬料理熱門小吃「烏達」 台灣「檳榔」元素大變身,千囍年選手被阿謨師逼催婚? 高喊韭菜為「男人聖品」
本集世界環遊小吃挑戰賽來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及中國,祭出新加坡知名「叻沙」、馬來西亞「烏達」及中國名菜「韭菜盒子」、「胡辣湯」,罕見的菜系讓選手們下足了苦功,除了不太熟悉食材外,甚至還以為烏達是個地名! 世界小吃繼上周從台灣到韓國,本周將進入全新菜色,融入多國文化,在新馬戰局裡,來自馬來西亞華人的謝幸怡選手也被譽為擁有最大贏家局面,讓主持人Sandy不禁說:「哪有人從基因就已經贏了」。雖然擁有地主優勢,但謝幸怡也不輕敵,用心的將家鄉味如實復刻,讓現場的導師與饕客能不用飛出國即可享用到傳統的道地美食。 對於叻沙料理中的叻沙葉謝幸怡也有專屬的「新加坡」堅持,認為當地料理該使用正確的食材來烹煮才是最夠味,此言論也引起來自泰國的「Alizabeth 娘娘」認同,因娘娘曾經吃過打拋豬料理,是以九層塔取代打拋葉及加入番茄,著實讓來自泰國的她動怒,特地拍攝死罪影片,也讓娘娘瞬間爆紅,也因為如此,娘娘相當滿意選手的堅持,表示深感欣慰。 鮮肉選手駱柏献因不熟悉新馬料理,特地將傳統的咖哩叻沙麵改成以他較為熟悉的西式料理千層麵來做創意發想,並結合椰奶來帶入新馬口味,創意十足!但最後盛盤的時候卻不小心「献」入差點散裝的危機,也讓「五星主廚」王輔立一頭霧水的詢問:「為甚麼一定要把千層麵拿出來?」,柏献也苦笑說他後悔了!所幸最後也完美盛盤並在時間內完成。 在台灣不常見的馬來西亞名菜「烏達」是使用魚肉做成的小餅,以前相傳有剩下的魚貨就會做成魚漿,並加入許多辛香料,最後再用葉子包起來拿去蒸煮,因在國內較少看到,也讓選手直呼完全沒聽過也沒吃過,甚至連配料中的峇拉煎也很少見,Sandy也好奇地試聞味道,認說是「一輩子難忘的味道!」,問到選手為何在烏達中加入椰漿,選手也苦笑說:「其實我也不懂這個料理,食譜就是這樣說的」,也看得出此料理相當考驗選手。但也有選手反其道而行,因烏達最後會包上一層葉子,讓選手突發奇想,將它加入台灣「檳榔」魂,塑型成檳榔樣,如此特別的發想也讓Sandy不意外地笑說:「只要站到第3個位置,就會挑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呼應前幾組站在相同料理位置的創意選手們。 '另一組則挑戰中國經典小吃韭菜盒子及胡辣湯,因選手蔡宥詳提及到不喜愛韭菜,讓「國宴名廚」陳嘉謨(阿謨師)特別詢問是否結婚了,讓千囍年後出生的宥詳直呼我才20歲!原來韭菜含有「特別營養」,也俗稱「男人的聖品」、「起陽子」,只是在於當Sandy詢問阿謨師是否有實際體驗到他的威力時,阿謨師則笑說「這把年紀比較沒有感覺了」,可愛直白的坦誠逗得王輔立哈哈大笑。但阿謨師也在賽後提點選手,對於韭菜盒子的重點在於只要掌握好皮薄、餡多、外酥、裡香的精隨,就可以達到美味的標準。 來自河南陝西的胡辣湯,因怕選手們對於這道料理較不熟悉,阿謨師也特別提醒選手們,洗麵筋是個相當重要的步驟,且精神來源是要使用牛肉去燉煮高湯,造型上雖與台式酸辣湯有幾層相似,但實際上口味大不相同,選手除了做出原始的道地風味,為了與眾不同也特別加入秘密武器油潑辣子醬,讓娘娘直呼「太好吃了!」,獲得評審的讚賞。 《料理之王3》「世界小吃挑戰賽」,將由24名選手中選出20名再晉級下一輪,千萬記得準時鎖定《料理之王3》。今年由全聯福利中心冠名贊助的生鮮食材區也更為優化,選手在節目中使用的食材,平常在全聯就能買到,觀眾能方便地買回家自己動手做做看,從節目中學習到新的料理。 《料理之王3》重磅播出,6/3起每周五、六晚上九點ETtoday播吧、FB首播,6/4起每周六、日晚上十點JET綜合台播出,敬請準時收看。也請至Youtube上訂閱《料理之王》頻道,就可隨時得到最新的節目資訊! 【《料理之王3》播出資訊一手掌握】 1、 ETtoday:6/3起,每週五、六 21:00,於ETtoday播吧BOBA、新聞雲App、星光雲Facebook首播。 2、 JET綜合台:6/4起,每週六、日 22:00播出。 3、 料理之王Youtube:6/6起,每週一、二 12:00播出。 4、 ETtoday綜合台(MOD 315頻道):6/19起,每週日17:00一次播出兩集。
-
全台首發 蘋信科技攜手五大電信 助攻企業精準行銷,全新企業短碼簡訊服務 易撥易記、即時雙向互動 用戶收發皆免費
政府部門於新冠疫情期間開啟「1922」短碼互動簡訊服務(四碼),提供民眾能方便、快速在10秒鐘左右,將所在位置發送訊息給衛福部,俾利政府疫情管理。此項即時便捷的功能,自2022年7月起,國內企業也可開放申請商用短碼(五碼或六碼),與消費者進行雙向簡訊服務,行動用戶收發簡訊皆免費(0元),將大幅提高收發簡訊意願。 蘋信科技(PINTrust)參考國際互動簡訊實務運用,即日起攜手國內五大電信業者合作,整合推出「臺灣短碼簡訊指引www.tscmc.com.tw」,自2022年7月起,企業可於蘋信科技提供的單一服務平台,申請「具識別性」的企業短碼,讓專屬短碼成為企業識別的一環,提供易撥易記、即時雙向互動的全新數位行銷應用服務,輔助企業提升業績銷售、召募會員與用戶服務等,助攻企業精準行銷,觸及更多潛在客源。 蘋信科技表示,商用短碼簡訊服務起源於美國、加拿大,提供企業具識別性的短碼,廣泛運用於各式B2C產業。對於品牌企業主,短碼簡訊行銷簡單且效益高,美國福特汽車雙向簡訊成功行銷案例報告顯示,其轉換率高達15.4%。美國政治領袖,如拜登(30330)、川普(88022)、歐巴馬(43700)等,也都擁有個人專屬短碼,運用在與其支持者粉絲進行「1對1」信任安全互動簡訊服務,在競選活動期間,更可用來號召民眾參與活動及進行快速即時輿情民調。 消費者對目前企業提供行銷管道採取行動意願較低,例如:至門市洽詢、撥打電話(市話、行動電話、080)、寫Email、上官網查詢、下載企業APP、下載LINE官方帳號、加入facebook等社群媒體會員等…因所需耗費時間長、需填寫資料繁瑣、資訊紛亂等;反觀,企業只需要租用一個短碼,提供消費者短碼簡訊Call-to-Action(CTA),只要約10秒鐘,輕鬆、簡單完成與企業雙向即時簡訊互動,快速達到與消費者連結目的(drive consumers engagement)。消費者發送短碼簡訊皆為0元,大幅提高消費者意願發送簡訊、參加活動、表達意見的機會,即使位於無寬頻網路的地方,同樣可即時收發簡訊,雙向互動不受限。 蘋信科技指出,短碼簡訊服務將「取得訊息主動權交還給消費者」,消費者opt-in後,企業才回覆發送訊息給消費者,達到真正「雙向互動簡訊」,且短碼簡訊,僅限於國內電信業者安全網路與行動用戶相互傳送,有效「阻斷國際詐騙」及防範不法份子透過竄改發話號碼,將訊息繞經國際路由進入台灣,向國內民眾行使詐騙機率,提升短碼簡訊服務之信任與安全通訊。 蘋信科技短碼簡訊服務每月維護費用5,000元(起),企業只要負擔自企業端發送至消費者的簡訊費用及首次申辦的一次性作業費,即可開啟互動式的短碼簡訊服務。短碼簡訊服務第一階段優先開放以6為首「6xxxx」的五碼短碼,更多服務應用範圍及申請規定,請洽tscmc官網www.tscmc.com.tw
-
法商施耐德電機宣布,台灣區總經理由樓宇事業部總經理郭念慈接任
能源管理及自動化領域的數位轉型領導者法商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宣布,自2022年7月1日起任命郭念慈(Sylvia Kuo)接任台灣區總經理。郭念慈將帶領台灣團隊,持續運用施耐德電機卓越創新的開放式架構EcoStruxure能源管理技術,協助更多企業加速數位轉型腳步,持續深耕施耐德電機在台灣的業務發展。 在接下台灣區總經理之前,郭念慈擔任施耐德電機樓宇事業部總經理達3.5年的時間,在電力產品、家庭配電以及數位能源領域的策略推動上,擁有極其豐富的經驗。在施耐德電機,她不斷強化經銷商網路,促進通路發展並維持穩固的合作夥伴關係,以鞏固施耐德電機在台灣和全球的領導地位,不僅成功協助許多不同產業的客戶布局數位轉型,也持續為施耐德電機締造業務佳績,建立嶄新里程碑。 郭念慈擁有超過20年IT產業經驗。在加入施耐德電機之前,她曾服務於Apple、微軟及台達電等公司,累積深厚的領導經驗與市場歷練。不僅如此,郭念慈在商業戰略、業務布局,甚至是行銷策略等領域皆多元涉獵,並以積極主動且深具活力的人格特質,展現出色的領導者風範,凝聚團隊成員逐步邁向目標。此外,她擁有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電腦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 郭念慈表示:「施耐德電機的宗旨是讓所有人都能善用能源與資源,並為所有人提供進步與永續發展的橋樑。我非常榮幸、也萬分期待帶領團隊,成為客戶實現永續發展及效率的數位合作夥伴。台灣一直以來都是施耐德電機高度重視的市場,在政府諸如5+2產業創新計畫與能源轉型等目標的積極推動之下,台灣的轉型動能已越趨強勁。展望未來,我的目標是幫助客戶成為世界級的永續發展領導者,借助數位轉型,賦能各行各業的能源發展管理和創新,並視其為關鍵發展策略。奠基於施耐德電機全球豐厚的技術能量與實戰經驗,以及工業物聯網IoT開放式架構EcoStruxure的相關解決方案,我相信我們一定能為合作夥伴與客戶,帶來充沛的成長動力,全面驅動數位轉型。」
-
正義的算法精彩大結局 台灣大哥大舉辦特映會 邀粉絲同樂
萬眾矚目的Disney+律政輕喜劇《正義的算法》首播後造成廣大的熱烈迴響,引起一連串的高度討論,由陳柏霖飾演的自傲狂妄律師劉浪,因遭逢人生事故失去高薪工作,淪落到小型事務所,卻遇上由郭雪芙飾演的滿腔熱血、性格衝動的菜鳥林小顏,兩人意外形成工作搭檔,經常各自為了委託者個人利益或是公共利益爭辯不休。網友也看得入戲,紛紛熱議戲中打破二元對立、是非難解的案件如何判定,帶出觀眾心中的天秤,一探法律糾紛與社會多樣面貌。台灣大哥大為Disney+在台獨家電信營運商,搶搭《正義的算法》辯證熱潮,特別舉辦7月21日《正義的算法》結局特映會,將邀請陳柏霖、郭雪芙與劇中演員一同參與映前座談,台灣大哥大的Disney+方案用戶只要在活動期間申辦方案即可抽結局特映會門票。 本週劇情進入高潮,劇中多組角色的關係感情都進入白熱化,劉浪被半路認親的「意外兒子」良良打亂了瀟灑的生活,但在撫養與陪伴良良的過程中,融化了冷酷的個性,兩人感情也變得越來越不可分離。然而,本週卻發現良良被神秘男子跟蹤偷拍,他與良良究竟是什麼關係,耐人尋味。另一對由阿喜(林育品)和侯彥西所飾演的妮可和徐達恩的戀情卻遇到了瓶頸,從一開始的甜蜜到現在面臨價值觀的考驗,徐達恩想努力向妮可證明自己是個可靠的伴侶,但現在卻殺出了程咬金,妮可不為人知的過去即將被揭發。 台灣大哥大為回饋廣大用戶,特別舉辦《正義的算法》結局特映會,現場將邀請陳柏霖、郭雪芙、侯彥西、阿喜(林育品)、鄒承恩、陳雪甄、林格宇一齊參與映前座談,聽演員們暢聊劇中五花八門的案件,並回顧《正義的算法》的精彩劇情,一起迎接大結局,現場更有機會可抽中演員簽名海報。凡是於6月1日到7月14日,透過台灣大哥大申辦Disney+單購月訂案、手機案、門號案、好速成双案、加掛案,就可以上網登錄抽7月21日的《正義的算法》結局特映會門票,享受大銀幕的視覺饗宴,與演員一同迎接精彩大結局。名額有限,抽完為止。 更讓人不容錯過的是,台灣大除了推出全產品線的電信資費方案來支援觀眾追劇之外,針對既有用戶,台灣大也加碼「友你真好」加掛優惠,以月租費$1599以上的用戶為例,申辦加掛案看Disney+,可享電信帳單每月折抵$171,等於每個月只要再出$99,就可以暢享Disney+上的精采影集與電影,是用戶追劇時最強而有力的最佳良伴。 結局特映會登錄頁網址: https://disneyplus.taiwanmobile.com/event/smallnmighty
-
Canon 台灣新任總裁胡大剛 於7月起正式上任,以多元化開拓經營 創新品牌價值引領未來
Canon 台灣(台灣佳能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今日(7/1)正式宣佈,在公司任職二十一年的蘇惠璋總裁將屆齡退休,從 2022 年 7 月 1 日起將由胡大剛接任台灣總裁之職務,負責台灣市場之所有營銷業務及服務,未來將繼續帶領 Canon 團隊以優質產品與專業穩健的營銷策略,多元化經營持續深耕台灣市場,以卓越企業為目標,共創精彩的未來。 Canon台灣新任總裁胡大剛 (Richard Hu),在科技產業擁有三十多年的豐富資歷,於2016年加入 Canon 台灣分公司,擔任消費型影像產品事業群總經理,帶領數位相機及印表機產品之市場開拓,靈活布局無反光鏡單眼相機及鏡頭之擴販及通路優化,佈建各地精緻的 Canon 形象概念店,創新整合服務空間,鞏固市場龍頭地位;其後於 2020 年轉任商用影像解決方案事業群資深總經理,帶領 Canon 在商用市場持續轉型,從商用辦公室解決方案到智慧型安全監控解決方案,以及數位印刷和大圖輸出等積極拓展市場,以整合創新引領時代潮流的競爭優勢。 自動產生的描述已任職超過二十年而今屆齡榮退的蘇惠璋總裁,於 2001年成立 Canon 台灣佳能資訊(股)公司後即在公司任職,期間歷任各產品事業群之副總經理、總經理、資深總經理及副總裁,並於 2016 年正式接任總裁職務,成為 Canon 台灣首任台籍總裁,奉行「勤於學、精於藝、敏於行」的人生哲學,以熱情積極的工作態度,帶領 Canon 深耕台灣市場二十多個年頭,奠定公司堅實的基礎。在任期間持續開拓多元的經營觸角,展現在地化的經營方針,創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同時積極投入各項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從關懷環境的節能減碳、海洋保育及淨灘行動、生態保育、關懷偏鄉兒童、育幼院愛心行動,多年來持續發揮企業影響力,同時並深耕台灣攝影文化,連續十年舉辦 Canon 攝影馬拉松活動,到近年積極培育新生代人才的校園攝影大使活動,持續經營品牌創新價值。
-
7 月 28 日就在《The Sims 4:高中歲月》資料片回歸校園生活,觀看《The Sims 4:高中歲月》資料片預告片,體驗跌宕起伏的青少年人生
美商藝電與 Maxis 於今日公布了《The Sims™ 4:高中歲月》資料片,提供玩家在青少年時期開闢自身道路的大好機會。高中可說是一個自我發掘的時期,在「高中歲月」裡,玩家能藉由抉擇和成長來實現高中夢想、探索自己的身分,更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青少年潛能,並考驗自身極限。 「《The Sims 4:高中歲月》將引領玩家踏上成長的旅途,講述自我發掘的私密故事以及作為青少年的心理小劇場。」《The Sims 4:高中歲月》首席製作人 George Pigula 表示。「模擬市民們將學習如何兼顧學業與課外活動、結交終生好友,並經歷畢業舞會等重要時刻。他們甚至會藉由全新的 Trendi 應用程式搭配 Depop 應用程式賣家所設計的服裝,發展出自己的時尚喜好。高中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成長歲月,而我們想提供玩家一個機會,在他們的模擬市民進入青年之前,創造並自訂一段獨特且充滿自身風格的高中經歷。」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u3ZPzc6al4 《The Sims》的核心在於訴說故事——任何故事——的能力。《The Sims》長久以來不斷給予人們發掘不同自我面向的力量,讓玩家對其創造的模擬市民、他們想傳達的故事,以及所構建的世界進行試驗。在「高中歲月」裡,玩家能在新世界「考柏戴爾」中,於課堂、放學後以及週末創造屬於自己的豐富體驗。模擬市民青少年會學習與成長,在跌宕起伏的青春期中自我表達並改變自己的生活。 在「高中歲月」資料片中,《The Sims》與當下時尚電商應用程式 Depop 合作,這是年輕一代發掘獨特商品之處。在《The Sims》裡,時尚風格一直都是自我表達的重要部分,這次合作除了拓展遊戲的時尚選擇,更能讓青少年模擬市民打造自身風格,並引領潮流。模擬市民除了能在遊戲中的二手店以及珍珠奶茶好去處「好省茶」,購買由現實 Depop 賣家 Jeremy Salazar、Sha’an D’Antes、Lapoze McTribouy、Selena Williams 以及 Bella McFadden 所設計的服飾來大肆打扮自己之外,還能在新的遊戲內應用程式 Trendi 賣出衣物賺取模擬幣,甚至還能藉此成為「模擬市民網紅」! 除了在「考柏戴爾高中」上課和參加課外活動,模擬市民還能在「晶錐石碼頭」來一場難忘的約會,或者在「好省茶」一邊喝著珍珠奶茶,一邊血拼新衣服。玩家更可以為他們的模擬市民自訂畢業舞會體驗,從畢業舞會邀請到挑選完美的舞會打扮,並為重大場合做好準備,讓模擬市民青少年能與好友徹夜起舞。青少年很忙,畢業前要做的事真的太多啦! 《The Sims™ 4:高中歲月》資料片受娛樂軟體分級委員會列為輔導級,即將於 7 月 28 日登上 PC 與 Mac 的 Origin™ 及 Steam® 平台、PlayStation®5、PlayStation®4、Xbox Series X|S 及 Xbox OneXbox One 主機,售價為 39.99 美元。
-
Uber Eats 挺「台灣美食之光」前進世界 No.1台味將登美國時代廣場,即日起台味爭霸票選熱烈展開 戴資穎、麟洋配台灣之光號召鐵粉挺起來
最接地氣的外送平台 Uber Eats 繼日前啟動台南傳統市場外送,拓展與七大城市、超過700間菜市場攤商合作規模,今(30)公布平台活躍商家合作夥伴突破7萬,其中台式料理餐飲選項最多,並且佔全平台總餐飲選擇3成多比例,展現深耕台灣在地市場,拉攏消費者的努力;此外,Uber Eats 宣布啟動「挺台灣美食之光前進世界」計畫,即日起至7月20日止,舉辦為期三周的台味爭霸全民票選活動,Uber Eats 將於7月底將民眾首選的台味美食華麗登上「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指標看板,讓國際社會關注台灣美食與文化,在台灣可望於不久將來重啟邊境之際,首發向世界旅人招手! Uber Eats 平台上的台式料理蟬聯多年最受歡迎餐飲類別冠軍寶座,打賭請客的雞排、升官必請的珍珠奶茶、最誘人的鹹酥雞、最暖人心的小籠包、沒吃過不算認識台灣的滷肉飯等都是平台上熱門國民美食常勝軍,更與台灣民眾日常生活密不可分,Uber Eats 分享由平台消費大數據得出的最新十大熱門台味潮流: 鹹酥雞絕對狂,餐期期間平均每24秒就有一人點起來。 南蒸、北炸肉圓哪一派勢力大,清蒸肉圓比油炸肉圓選擇多一倍,最愛呷霸丸的是台北消費者。 最牛的城市在哪裡?台北市牛肉麵商家最密集,新北市消費者吃最多牛肉麵。雙北不同牛法。 光「香」還不夠,還要「辣」才帶勁,麻辣臭豆腐支持度超越經典脆皮口味。早餐時段10-11點是最多消費者點臭豆腐的時間。 完美比例的珍珠奶茶是公認最讓人快活的手搖飲,有消費者一週內點購了高達74次珍奶,今年1-5月期間消費者點了近160萬杯。 了解台灣非吃不可的滷肉飯是新北市消費者早餐時段首選,台北市宵夜必點。 網路上的熱門推薦米糕就在 Uber Eats 上,單月可賣出近1萬碗,估計一個月可用掉0.5噸糯米,堪稱台灣米食推廣大咖。 請客、打賭常點的雞排,消費者最愛原味、脆皮、炭烤三大經典口味,最高紀錄為單一訂單點購51份雞排。 名揚國際的小籠包,也讓台灣的用戶剁手訂。自2016年底至今,Uber Eats 上累計近19萬籠小籠包,超過1,000,000顆小籠包餐點點購。雞肉和蟹粉口味是消費者的心頭好! 銅板價招財食物刈包,台中消費者最欽點,最受歡迎的刈包商家在新竹。 台味美饌是代代相承的好味道,台灣餐飲從業者留住經典台味精神,並且發揮創意推出新口味,從清晨至深夜都陪伴著大眾日常,每年吸引了數百萬海外遊客循著指引來台嚐鮮,更成為登上國宴殿堂宴請國際賓客的主角。Uber Eats 「挺台灣美食之光前進世界」計畫推廣台灣味潮流,號召民眾於即日起至7月20日止熱烈參與,一人、一天、一票選出最能代表在地文化的台灣美食! Uber Eats 業務副總經理吉慶表示:「Uber Eats 一向挺台灣在地商家、美食、消費者,台式美食選項年年增加,至今已經佔全平台3成多的比例。從 Uber Eats 一開始進入台灣就加入的『郭家養生料理』、『台灣鹹酥雞』、『洪師父牛肉麵』等台式料理餐廳至今都還在平台上服務消費者,並且深獲好評。我們要藉由這個『挺台灣美食之光前進世界』計畫,號召消費者一起吃出台灣美食力,支持台灣餐飲業不僅挺過疫更走向世界!」 Uber Eats 行銷總監陳仁芸表示:「台灣人時常以『呷飽沒?』打招呼,象徵飲食與台灣人情味密不可分;台灣眾多美食曾獲得CNN關注舉辦票選,甚至獲得米其林指南國際認證。從推出『今晚,我想來點...』,Uber Eats 與美食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話題。這次,我們號召全台民眾參與這個台灣美食爭霸票選活動,Uber Eats 十大台灣美食將於7月4日登上『台北101大樓』最大看板,7月底將台灣美食No.1亮相『美國時代廣場』指標看板,成為首次登上世界級看板的台灣美食之光,倡議台灣民眾驕傲的飲食文化被國際社會看見,更向國際旅人展現來台灣必體驗的美食與文化。」 剛拿下印尼公開賽冠軍的台灣之光「小戴」戴資穎,以及日本奧運男雙冠軍「麟洋配」 王齊麟、李洋跨海聲援。賽季空檔期間特別撥空用影片為自己最愛的美食拉票,戴資穎支持台灣珍珠奶茶,表示自己是珍珠要加兩份的「珍」心粉絲;在戰場上默契絕佳的王齊麟、李洋,卻各自擁戴滷肉飯、刈包,鼓吹球迷上網用選票「選邊站」。第一位入圍葛萊美獎的華人唱片設計師蕭青陽與世界麵包冠軍武子靖親自出席活動開跑記者會,一同挺台灣美食前進世界。此外,百萬YouTuber「HowHow 陳孜昊」、「安啾」、熱愛台灣的料理和文化的法國人「酷Ku」、斜槓新銳作家的「關韶文」也到場站台響應,高調力挺內心支持的台灣美食,邀請粉絲一起成為台灣美食應援團。 Uber Eats 挺台的,揪你來投票!每位台灣人心中,對於台灣味各有獨到見解與偏好,即日起至7月20日止,於「挺台灣美食之光前進世界」活動網站(ubereats-for-taiwan.com),登入個人Facebook臉書帳號,投下自己的一票並可以透過分享,聲援心中的最佳在地美食代表!
-
雪白中的色彩,ARCTIC P12 PWM PST ARGB白色風扇新上市
白色控主機風扇!樂維科技宣布正式引進ARCTIC開發的白色ARGB風扇P12 PWM PST ARGB,風扇提供0 - 2000轉速、1.85 mm H₂O高靜壓、並搭配可尋址LED,與黑色一起攜手前進風扇市場!期待玩家組裝白色風格的電腦主機。 P12 PWM PST白色版導入可尋址LED功能,使用5V 3pin接口,相容多家主機板廠ARGB控制功能,可自定義多種不同的燈光效果,或是配合記憶體、主機板燈光循環。 產品數據: 風扇轉速:0 - 2000 rpm 風量:48.8 CFM/ 82.91 m³/h 靜壓力:1.85 mm H₂O 噪音值:0.3 Sone 風扇尺寸:120 x 120 x 25 mm P12 PWM PST ARGB白色版同樣擁有P系列風扇的優勢,針對高靜壓進行改善產生足夠的推力,更能將空氣送往CPU、散熱器、水冷排中,協助帶走熱能並降低溫度,也提供比F系列更加優良的穿透力。 除此之外也搭載PWM溫控功能,可從主機板、軟體調整風扇轉速(0 – 2000 RPM),如果想串接多顆風扇,也能透過 PWM Sharing Technology 技術,讓玩家可輕易串接風扇並且同步風扇的轉速,達成一致性。 ARCTIC也將軟質減振墊導入P12 PWM PST ARGB中,讓外觀看起來更添質感,並且將振動降至最低,減少共振發生。 總代理商樂維科技也表示,此次引進還有14公分的黑色ARGB版本,風量以及靜壓力比起12公分有比較好的提升。 目前P12 PWM PST ARGB白色版、P14 PWM PST ARGB已在台灣上市,享有6年原廠官方保固,供玩家依據喜好以及主機配色風格搭配,詳情請見總代理─樂維科技
-
微軟任命卞志祥接任台灣微軟總經理
台灣微軟今日宣佈,將由卞志祥接任台灣微軟總經理,領導微軟在台灣的策略布局、營運與業務發展。此項人事命令自七月一日起正式生效。原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將升任總部要職,新職務內容將另擇期佈達。 微軟大中華區總裁兼執行長侯陽表示:「非常高興宣布卞志祥升任為台灣微軟總經理,他在台灣微軟大型企業商務事業群任內帶領團隊屢創佳績,深化與在地企業的合作關係,並積極推動創新,深受客戶與夥伴信任與肯定。期待卞志祥在全新崗位,帶領微軟團隊持續深耕台灣市場,並賦能產業加速轉型,為台灣創造巔峰。」侯陽進一步表示,「特別感謝孫基康於任內引領台灣業務蓬勃發展,更因表現優異獲總部攬才,期待他於新崗位持續協助台灣產業轉型。」 卞志祥表示:「很榮幸與期待帶領台灣微軟團隊推動產業數位轉型,微軟的使命是賦能地球上的每一個人與每一個組織都能夠實現更多,成就非凡,隨著台灣資料中心區域落地腳步接近,秉持著公司使命與以客戶為中心的精神,透過智慧雲端平台,我期待與客戶、合作夥伴及微軟團隊攜手,加速產業進步,發展永續經營,培育在地科技人才,持續為台灣注入創新能量。實踐新定向,新台灣,邁向巔峰。」 卞志祥的任命為台灣微軟睽違十五年之後,再次提拔內部優秀人才擔任總經理要職,升任為台灣微軟總經理之前,卞志祥擔任台灣微軟大型企業商務事務群總經理,帶領團隊整體業務發展,創下兩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帶動數據和資安產業解決方案的銷售增長。並與微軟全球合作夥伴、客戶服務和行銷團隊密切合作,幫助大型企業實踐數位轉型,產業經驗橫跨金融、電信、資訊科技和醫療服務,充份展現其企業家精神及管理長才。 加入微軟之前,卞志祥曾任湯森路透台灣區總經理及北亞區董事,引進全球金融市場多樣化的交易資訊,負責全球金融交易平台、反洗錢系統及金融科技相關解決方案在台灣客戶端的實踐,在此之前,他在 IDC 國際數據資訊(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台灣暨香港分公司擔任總經理,在職期間亦曾獲任命為 IDC 大中華區金融業及金融科技業的執行董事,也曾於 Hewlett-Packard 台灣分公司擔任資深副總。 卞志祥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主修計算機科學,並在該校取得管理資訊系統/財務工程企管碩士學位,平常喜好旅遊與戶外運動,已婚育有一子。
-
AMD Radeon顯示產品為Steam夏日特賣活動加值,同時AMD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繪圖驅動軟體釋出全新版本
著Steam夏日特賣火熱進行中,PC玩家將能享受大幅折扣,暢玩3A級大作以及獨立遊戲等數百款令人興奮的遊戲,而玩家同時也需要卓越的硬體與功能來支援這些出色的遊戲。隨著GPU價格越趨穩定,現在正是升級遊戲配備的好時機,購買AMD Radeon RX 6000系列顯示卡即能體驗AMD新一代技術、震撼的視覺效果,以及令人驚豔的效能。 憑藉最新的Radeon顯示產品,玩家能享受眾多效能與體驗增強功能,包括提升視覺效果與反應速度的Radeon Super Resolution與AMD Radeon Anti-Lag,以及在搭載Radeon顯示產品和Ryzen處理器的系統提高FPS的AMD Smart Access Memory技術。不僅如此,玩家可以在Steam夏日特賣活動促銷折扣的遊戲中使用AMD的先進遊戲技術,包括: · 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2.0為AMD尖端的時間放大(temporal upscaling)技術,能在《死亡循環》、《戰神》以及即將加入支援的《刺客任務3》中提高畫面更新率與視覺逼真度。 · 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1.0為AMD原創的空間放大(spatial upscaling)技術,且是AMD史上被採用速度最快的軟體遊戲技術,能在《惡靈古堡》、《奈克羅蒙達:槍手》以及《地平線:期待黎明》等眾多且持續增加的遊戲中提高畫面更新率並提升影像畫質。此外,AMD釋出AMD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 22.6.1版繪圖驅動軟體,為《F1 2022》提供Day-0支援與優化,此遊戲在未來更新中有望新增支援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1.0。 除此之外,玩家還可參與Radeon Raise the Game與Radeon Raise the Game Fully Loaded遊戲大禮包活動。凡在參與活動的電子零售商及零售商購買指定AMD Radeon RX 6000桌上型顯示卡,或搭載指定Radeon RX 6000系列顯示產品的桌上型與筆電系統,即可免費兌換多達三款遊戲。
-
台灣大哥大歡迎新世代優秀專才加入行列,起薪增幅逾7% 員工平均年薪達18個月
台灣大哥大照顧員工並積極提升薪酬與福利,本(111)年度考量通膨上升及現行台灣面臨的人才荒,已進行起薪調整,增幅超過7%,同時為維持薪資競爭力及留才,也持續依據績效調整在職同仁薪資,本年度平均調幅高過去年。台灣大提供優渥的薪資,一般同仁全年薪酬約可達18個月以上,績效優異同仁可獲得更高的獎酬。 台灣大也特別重視員工照護,考量居家工作使員工工作執行方式更彈性與多元,節省上下班通勤時間,並更能兼顧家庭生活,員工每月可申請10天居家上班,並於今年起提高員工生育及育兒補助相關措施,每胎新生兒補助6萬元生育津貼、6歲以下子女每年補助1萬元育兒津貼,女性員工到職滿六個月以上者,得申請產假10週,以良好的福利作為員工職場實現自我的最佳後盾。 有別於傳統的學經歷,台灣大以對事物充滿熱忱、具備快速學習能力、並付諸行動的「學力」,作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台灣大及關係企業台灣固網、台灣客服目前有上百名職缺,包括資安技術/APP/front end/back end/大數據工程師、數據分析師、新創產品PM/商務開發/社群行銷、財會帳務/經營分析/永續/公關、基站維運/網管/無線網路工程師、業務代表等,另為提供客戶良好的體驗與服務,本次也強力招募百名左右客服人員,對於優秀的新創人才招募人數無特別設限,廣邀優秀人才加入。 台灣大哥大今年還特別針對程式開發、數據科學領域專才,規劃「HIPO疾行軍招募計畫」,募集具優秀專業能力及勇於接受挑戰的高潛質人才,進行完整培訓並由高階主管擔任導師(mentor),提供具市場競爭力的薪資及留才獎勵金,百萬年薪不是夢,歡迎優秀人才來挑戰精彩人生。 職缺相關訊息請見本公司菁英招募專區:https://reurl.cc/M0K6Q3
-
Adobe 即時CDP 全新創新功能 推動全球品牌個人化發展
Adobe近日發布客戶資料平台(CDP)—Adobe 即時CDP的多項創新功能,幫助品牌從依賴協力廠商cookies過渡到擁有第一手資料的策略。隨著各種產業皆陸續採用Adobe即時CDP,Adobe不斷推出新功能,包括透過電商平台數據提供更豐富的客戶輪廓、由人工智慧驅動的目標族群定位、全新的隱私和安全工具,與跨管道的人群匹配功能。 Adobe 即時CDP為Adobe Experience Cloud的一部分,可計算超過 24 兆個受眾人群的即時資料,平均每天處理的資料量超過 1 PB,協助全球品牌向數百萬客戶即時提供個人化體驗。採用Adobe 即時CDP的品牌包括Change Healthcare、Coles、美國迪克體育用品、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通用汽車、漢高、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Panera、ServiceNow、西班牙電信公司、可口可樂、美國家得寶、T. Rowe Price和TSB銀行。 Adobe Experience Cloud資深副總裁Anjul Bhambhri指出:「已著手於投資第一手資料的企業,將能夠提供個人化的體驗並從競爭中獲勝。隨著數位化經濟下消費者期待的瞬息萬變,品牌是時候放棄協力廠商cookies,轉而採用第一手資料戰略以與時俱進。」 TSB銀行的分析暨設計總監Mike Gamble指出:「我們需要全面瞭解所接觸的每一個人,包括他們的經歷、需求和客戶旅程,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將資料集中在單一平台上。Adobe即時客戶資料平台所提供的豐富洞察,為個人化策略提供了參考,並進一步豐富了客戶的體驗。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基於客戶過去的每一次互動制定決策,透過線上和線下的整合持續提供種豐富的體驗。」 家得寶整合媒體副總裁Melanie Babcock表示:「家得寶在初期就已為全管道購物體驗進行投資,這些數位和實體資產將繼續引導我們訂定決策。我們與Adobe的深度合作,將促進我們進一步增強客戶體驗,推動大規模的個人化策略,並優化家得寶線上和店內的客戶體驗。」 Adobe即時CDP助力品牌收集第一手資料,並在客戶同意下建立豐富且可執行的客戶輪廓、細分受眾以及向客戶提供個人化體驗。創新功能包括: 借助Adobe Commerce (Magento)豐富客戶輪廓:採用Adobe Commerce的零售品牌,可將第一手電商數據與即時CDP和其他Adobe Experience Cloud內應用程式聯繫起來,從客戶的購物和瀏覽行為中獲得洞察力,並建立豐富的客戶輪廓,提供更加個人化的購物之旅。該功能現已推出測試版。 以人工智慧支援進階目標群體定位和更高效的銷售機會建立:Adobe即時CDP B2B版和Adobe即時 CDP B2P版現已推出預測線索和客戶評分功能,憑藉Adobe Sensei支援的智慧技術,品牌能夠更高效地識別出具有潛在商機的人群和客戶。 內建隱私和安全工具:借助Healthcare Shield功能包,Adobe即時CDP可以滿足HIPAA標準。這是在Adobe Experience Platform上提供的全新功能並已正式發布。借助此功能,需要HIPAA資質的醫療健康行業品牌可以安全的為使用者提供基於特定敏感資訊的個人化體驗。這些功能包括加密控制、自動遵守消費者同意或偏好相關政策的工具,以及屬性級別的存取控制。對於那些處於高度管制行業的組織,以及希望確保資料使用被嚴格管控的組織來說,這些功能至關重要。 即時CDP中的人群匹配:人群匹配功能現已正式推出。全新功能能夠讓品牌橫跨多個管道來管理和啟動受眾資料,並且可以使用Adobe的資料治理和客戶同意工具,來管理受眾資料的收集和使用目的。
賣場情報
-
開春要來搶紅包、2022春季電腦組裝升級建議指南
年節假期結束,是不是在思考該如何處理手中還沒花完的年終、又或是家中的孩子們已經吵著要用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來升級電腦了呢?今年春季鼓勵玩家們換機升級的理由可真不少,像是新系統Windows 11的規格限制、Intel第12代處理器效能大幅提升,還順帶開啟了DDR5記憶體世代的話題等。 此外,顯示卡的缺卡黑洞在AMD、NVIDIA兩廠的不懈努力下,部分型號在購買規定上也開始出現鬆綁,不再強迫一定要搭機,但同時SSD顆粒因為工廠意外、國際局勢不穩等因素,價格已經在蠢蠢欲動了,究竟自己的主機只需微幅升級就好,還是整組汰換更划算?以下小編一一為各位分析處理器、記憶體、顯示卡等周邊零件購買建議,幫助大家在預算的掌握上有更多的參考。 AMD和Intel這兩大處理器廠在現階段的產品策略上完全不同,前者AMD展現出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短期內沒有大規模的新品上市計畫,並以較低廉的升級成本來持續吸引玩家。 後者Intel則是在感受到市場壓力之後,努力地想要絕地反攻,第12代處理器的強大效能確實讓人眼睛一亮,即便購買時需要額外搭配專屬的600晶片組主機板稍微墊高了入手難度,依然在市場獲得相當正面的回饋和收穫。 處理器的升級上,AMD因為產品研發時間進度與策略操作等關係,下一代的Ryzen 7000系列處理器預計要到今年下半年才會推出,也不打算像當年的Ryzen 3000一樣額外推出Ryzen 5000XT系列來撐場面,讓產品主力依然是已經開賣超過一年的Ryzen 5000X和5000G系列。 Ryzen 5000系列在推出的時候官方就決定採取相容性至上的策略,處理器維持自Ryzen 1000以來的AM4腳位,同時在處理器推出之際,官方也沒有額外推出的新的主機板晶片組,而是讓現有500(X570、B550)、400(X470、B450)主機板可以只要在更新BIOS之後就可以直接沿用。 其中400晶片組是在2018年伴隨著Ryzen 2000系列處理器推出的,意味著玩家如果是在這之後組裝新電腦的話,將有非常的高機率只需要單純更換處理器,完全不需要購買的新的主機板! 更別說AMD在過年前夕調降了大多數Ryzen 5000系列產品的價格,幅度從數百元到5,000元不等,讓玩家可以再省一波入手成本,也讓這個賣了一年多的產品系列至今依然還是香氣四溢。 此外,高階處理器的發熱較低也是Ryzen 5000系列的一大優勢,不同於Intel高階型號就算用上360mm尺寸的水冷也只是勉強壓制,反觀AMD就算是最高階Ryzen 9 5950X也只需要280mm的水冷就綽綽有餘,一些品質較好款式甚至還能換成240mm的版本,更小尺寸的散熱器優勢不僅直接反應在入手的價格上,組裝上也相對的比較不挑機殼,也降低東西買回家後才發現機殼不相容的尷尬情況。 然而在處理器的選擇上需要注意,AMD的Ryzen 5000X系列處理器全部都沒有內顯功能,代表玩家在顯示輸出上還是需要依賴獨立顯卡才行;至於Ryzen 5000G系列雖然擁有內顯,可以不依靠外接顯卡,但此系列處理器繼承著AMD「有內顯必閹割」的壞毛病(笑),造成處理器缺乏對PCIe 4.0通道的支援能力,玩家如果需要連同SSD都一同更換的話,這點需要多加注意。 至於完全沒有急著升級玩家,AMD在CES 2022展上有另外公開一顆Ryzen 7 5800X3D,並確定會是最後一顆使用AM4腳位的產品,下一代Ryzen 7000將會換成全新的AM5腳位,代表多年的向下相容優惠也注定將要畫下句點。 Ryzen 7 5800X3D屬於Ryzen 7 5800X的改版,但AMD利用3D V-Cache技術,在處理器上面額外疊了一層64MB的L3快取,加上處理器原有的32MB快取,讓整顆處理器的容量來到驚人的96MB!官方表示其效能將能直接比肩對手的Core i9-12900K。但目前官方只有預計會在今年春季上市,實際日期和價格都還是未知數,如果最近就打算升級或組裝的朋友可以先跳過不用等待。 在經歷過長年的14nm+++製程後,第12代處理器終於更新了製造技術,換上了Intel 7製程(10nm),搭配大核心P-Core加小核心E-Core的雙架構設計,讓處理器整體性能不論是單核心還是多核心都有著相當顯著的成長,而且在效能之外,通道的支援性也大幅度的增長,成為首款支援DDR5記憶體和PCIe 5.0通道的處理器系列,玩家也終於能在主機板上同時插入2條以上的PCIe 4.0 M.2 SSD(11代僅能插入1條)。 新增功能之餘,Intel處理器品項眾多的傳統在12代處理器上也依然得到保留,整體的命名規則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同樣維持著Core i5、i7、i9的方式來劃分產品等級,並可以依靠尾端的英文字母來判別核心的功能設計:沒有任何字母的代表基本款,如Core i5-12400;K代表解鎖最高頻率上限,可供超頻挑戰,如Core i9-12900K;F則是取消內顯功能,顯示輸出必須依靠額外的獨立顯卡,例如Core i7-12700F、Core i9-12900KF。 比較特別的是,Intel還有額外推出一個Core i9-12900KS,它同樣解鎖最了頻率上限,但晶片的體質更好,讓它有著更高的預設基礎頻率,只是KS僅提供OEM廠商,一般玩家是無緣在正規通路上買到就是了… 需要注意的是,Intel這一次在核心上的刀法花樣玩得比較多,並非所有的12代處理器在核心的設計上都有配備E-Core小核心,如Core i5-12400、12600就只有配置P-Core大核心,因為缺乏小核心輔助和分攤工作內容,在像是一邊遊戲一邊直播的多程式同步運作的場合,或是講究多核心應用的創作上會比較吃虧,這點玩家需要慎思是否要多加預算購買有E-Core的型號版本。 然而挑選適合的核心數量還只開始,主機板在選購上才更讓人看得頭昏眼花!首先12代處理器的插槽設計換成了全新的LGA 1700腳位,與過往的所有處理器型號都不相容,因此升級處理器就必須搭配指定的600晶片組主機版才行,而且還必須格外留意「記憶體」與「PCIe通道」的支援種類。 DDR5記憶體雖然有著比DDR4記憶體還要高出2倍以上頻寬,但在通道與插槽的設計無法互相通用,加上今年廠商也沒有意願推出同時還蓋兩種記憶體插槽的主機板,造成玩家在選購上沒有轉圜餘地,畢竟光是一條最基本的16GB DDR5記憶體就要快4,000元以上。 在型號的判別上,如果產品支援DDR4記憶體的話,產品的完整名稱會有「DDR4」或是「D4」的字樣,反之DDR5版本則不會有任何額外的註記在型號稱呼中,且廠商顧慮到產品等級規劃的關係,多數高階款式的型號也都只有推出DDR5的版本,唯中階以下的系列才會有DDR4的款式可以選購,以一條最基本的16GB DDR5-4800記憶體動輒4,000元起跳的價格來看,為了一張高階主機板的信仰,所需要的代價可真的是不小。 而在PCIe通道的安排上,各家主機板的設計也是相當的混亂,玩家需要特別注意並非所有的主機板都有保留「PCIe 5.0」通道,這點在B660晶片組的產品上最容易發生,玩家如果覺得需要替未來的硬體擴充,特別是顯示卡的方面做出預留和準備的話,還得需要仔細看清楚產品的規格頁面的說明。 除此之外,M.2插槽的通道安排也同樣不能放過的細節,一般來說,多數Z690、B660晶片組的主機板都至少會配備2組走PCIe 4.0x4通道的M.2插槽,能夠完整發揮PCIe 4.0 M.2 SSD的全部傳輸效能,但這是在主機板只有2組插槽的前提,隨著M.2插槽數量的增多,通道的安排也會變得更加混亂,根據小編歷來開箱過的產品,部分產品可能會放入通道數量是PCIe 3.0x4、甚至PCIe3.0x2的M.2插槽,玩家如果是容量大戶的話,還得慎選符合自身容量擴充需求的主機板型號。 最後散熱的部分也是升上12代處理器需要面對的問題,新的LGA 1700腳位必須使用新的散熱器的安裝工具,否則會有散熱器與處理器接觸不均的狀況,將有造成散熱效果低落發生過熱的風險,好在不少散熱器廠商都有推出免費提供安裝工具的服務,玩家不妨可以像原廠客服詢問,說不定能省下一筆開銷。 只不過12代處理器在改進大量功能後,唯獨發熱問題沒有改善,240mm水冷用來壓制Core i5-12600K還不是問題,但上升到Core i7-12700K就已經相當瀕臨極限,換到280mm以上的才比較保險,來到Core i9等級更是一定要用上360mm才勉強算是能夠壓制處理器的「火力」,散熱這塊在Intel平台上基本上就是能用多好就多好,就別想著要在這方面節省開支了。 Intel第12代處理器讓DDR5記憶體的時代正式到來,DDR5記憶體有著更大的時脈、2倍以上的頻寬,功耗也相頓更低,但2條16GB的DDR5記憶體價格接近破萬,如此高昂的價格也不經讓人猶豫再三,好奇實際的體驗是否值得? 小編在過去也有特別為大家進行DDR5與DDR4記憶體在實際體驗上的差異,整體來說,DDR5記憶體多數1080P解析度下的遊戲中有奇效,部分遊戲可以獲得10 FPS以上的效能提升,不過隨著解析度的增加,幅度會逐漸縮小,最終和DDR4記憶體無異。 然而考量到DDR5才剛進入市場,多數的遊戲和相關應用在開發上還是以DDR4的標準在進行打造,缺乏相關的調校和優化都可能是DDR5記憶體無法獲得完整的效能應用,造成整體的效能發揮上無法全面性與DDR4拉開差距的主因之一。 整體而言,以目前DDR5的記憶體在各方面的成熟度來說,其實就連記憶體製造商都還在調適中,試著研究出如何能將記憶體顆粒超頻到更快的速率,隨著未來相關的技術越來越純熟,價格自然也就會開始往下降,因此對於現在打算升級主機的玩家來說可以先不急著入手,依照過往的記憶體歷史周期來看,預計2、3年後DDR5就會漸漸站上主流,等到屆時再來入手,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會顯得更為合適。 在這一年多的缺卡期,NVIDIA和AMD卯起施展刀法,不斷推出一款比一款還要入門的顯示卡,甚至還把原本應該要下架的舊型號產品重新上架,可以說是用盡各種方法想要來補足市場供貨量的缺口。 此外,近期因為比特幣幣值暴跌的關係、烏克蘭局勢因素等,挖礦賺取加密貨幣的熱潮有下降的趨勢,在收入大不以往的狀態下,礦工也就沒有本錢進行瘋狂掃光顯卡,也終於讓通路商的庫存數量有些許的起色。目前AMD的RX 6500 XT和NVIDIA的RTX 2060 6GB/12GB版本已經開放單買了,小編也在這之前的為大家進行了相關比較。 總歸來說,RX 6500 XT的好處在於功耗較低,價格也最便宜,只需要一個6 Pin便能供電,但因為記憶體容量只有4GB的關係,整體表現主要能滿足1080P解析度下中間畫質設定的遊戲體驗,適合用來應付輕度娛樂的需求。另外,需要注意RX 6500 XT本身不支援H.264、H.265等影像編碼,代表這張卡片對影片剪輯的效率提升會非常有限,玩家若想用來讓文書主機有更好的創作效能的話,RX 6500 XT就不是那麼推薦了。 從下架邊緣回歸的RTX 2060除了原有的6GB版本之外,NVIDIA還額外加推了新款的12GB版本,有趣的是,兩者之間是存在「絕對性」的體質差異的,因為12GB版本用的是源自於RTX 2060 SUPER的晶片,擁有更多CUDA計算核心數量,讓12GB版本幾乎在各方面的體驗上都直接超越了RTX 3050! 以效能來看,RTX 2060 12GB是開放單買的卡片中最強的選擇,不過相對價格也最高,單張約1.5萬的售價已經和效能更強的RTX 3060看齊,玩家若是選擇一整套電腦重新組裝的話,在預算許可的狀況下,還是將目光放在RTX 3060或RX 6600XT以上的品項吧! 至於在中高階以上的顯卡方面,「實體通路商」基本都還是組裝限定,但先不要氣餒,玩家不妨到網路賣場碰碰運氣,除了不少人都知道可以在EVGA的官網排隊買卡之外,近期不少知名的網路賣場也開始出現可以直接購買、不綁禮(垃)包(圾)的顯卡產品,當中還不乏頂級的RTX 3080,玩家可以多加留意,時不時的巡邏一下,說不定能有意外的收穫。 SSD在最近一直醞釀漲價,其中一大主因是WD和KIOXIA合作的生產工廠發生儲存顆粒製作受到汙染,必須整批銷毀;其次烏克蘭是全球工業用惰性氣體的主要出產國,其中「氖氣」出產量更是占據全球70%,和俄國之間的戰爭,也造成了半導體在未來生產的上的不穩定性,致使儲存巨頭的美光(Micron)、WD均已經在2月中的時候宣告要調漲顆粒售價,也代表玩家想撿便宜的話,動作可得加快。 在選購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各家廠商開始將主力轉往了PCIe 4.0 M.2 SSD,不少新品和價格戰便因此開打,像是WD_BLACK SN850、Samsung 980 Pro等旗艦級SSD再過去1TB可要動輒7,000元以上,如今約5,500元即可入手,降級幅度接近30%。 同時入門級版本的PCIe 4.0也是蓬勃發展,在同樣容量都是1TB的前提下,玩家已經可以只用不到4,000元的價格買到讀取速度在5,000 MB/s以上的產品!更甚者,透過新一代的控制器,廠商已經能夠在不依賴獨立快取的前提下,打造出讀取速度來到3,600 MB/s的產品,直接超越PCIe 3.0 M.2 SSD的3,500 MB/s的頻寬上限,且3,500元左右的價格也不是特別昂貴,讓無快取的PCIe 4.0 M.2 SSD正漸漸的在取代中高階的PCIe 3.0 M.2 SSD。 當然也並非所有玩家都會為了PCIe 4.0通道更換主機板,所以PCIe 3.0版本的產品依然還是有持續推出一些新品,不過新品的定位幾乎都轉向入門、文書用途,SSD整體的設計結構也多是採無獨立快取的設計,畢竟現在光靠控制器就能滿足3,500 MB/s的頻寬極限了。 然而隨著PCIe 4.0 M.2 SSD產品的價格下跌,PCIe 3.0 M.2 SSD在性價比上的光環已經逐漸消退,現階段讀取速度在3,000 MB/s以上的產品,1TB版本的價格約在3,000元左右,與同樣是無快取版本的PCIe 4.0 M.2 SSD相差無幾了。 為了加大產品之間差異,一些PCIe 3.0 M.2 SSD選擇將TLC顆粒改為QLC的顆粒,好處是價格可以壓得更低,1TB只需要2,500元左右,但耐用性相對從TLC顆粒的600 TBW下降到150 TBW,保固也從5年降為3年,建議只用在系統碟、遊戲碟等較容易用來還原檔案資料的地方上,工作、日常檔案的備份就不是那麼推薦了。 現在顯示卡、處理器的功耗都不小,也讓玩家所需的電源供應器瓦數越來越高,如何能夠長期穩定的工作,最好還保有相應程度的向上擴充彈性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電源供應器的瓦數評估上,比較簡單的做法是將顯示卡和處理器的最大功耗相加後,再追加個150~200W供其他零件使用以及緩衝,例如一張RTX 3080 Ti顯示卡的功耗為350W,Core i9-12900K處理器的瞬間最大功耗則為241W,總計591瓦,因此整台電腦建議至少準備750W~850W以上的電源供應器。 之所以要這樣計算的原因在於,電源供應器所標示的瓦數是「最理想」的狀況,或者說是實際可以從市電引入的最大功率,真正輸出給電腦功率會受到環境、負載程度、使用年限等條件而在電力轉換上發生損耗,故玩家選擇的電源供應器瓦數如果太過剛好的話,主機發生跳電的機率就會非常的高。 也因為電源轉換率決定了一台電源供應器的供電穩定性,但絕大多數的玩家也不太可能有專門的儀器去進行測量,於是乎「80 PLUS」認證就成了一個能夠直觀判斷的轉換效率的基準。 80 PLUS認證保證的電源供應器即使在100%負載狀態下,電源的轉換效率都能達到80%以上,例如一顆500W的電供的最大穩定輸出功率必須達到400W才能通過最基本80 PLUS的認證。 而根據電源供應器的能源轉換效率的優劣,80 PLUS認證由低至高可以分為白牌、銅牌、銀牌、金牌、白金、鈦金,共6個等級,等級越高理論上產品在長期使用後的衰退影響也越輕微,耐久度也會越好,相對的產品保固時間也會更長,像是Seasonic的鈦金認證電源供應器就提供了長達12年的保固,自然地價格也就一分錢一分貨囉。 一般而言,玩家若是以遊戲娛樂取向的需求的話,多數有通過80 PLUS金牌認證都能提供7~10年的保固服務,在價格上也不會特別高貴,整體使用上基本已經相當充足。 不管是因為買顯卡被強迫搭配,還是看膩了舊主機外觀想要換新,機殼在挑選上首重的絕對不是有多少RGB燈效,而是對於周邊硬體擴充相容性,不少機殼往往同一個外觀推出好種尺寸,玩家首要確定的就是要能夠放入最基本的主機板和電源供應器,像是InWin就有不少產品是專為Mini-ITX的小主機板設計,必須搭配SFX尺寸的小型電供,若是搞錯了可是會連使用都沒辦法喔! 其次,現在顯示卡動輒三風扇超長身軀和2.5 Slot的肥厚體積,一些較為緊湊的機殼未必有能力容納如此龐然大物,此外玩家倘若希望能將顯示卡直立擺放,讓視覺上更為華麗、降低主機板載重的話,得特別注意機殼後方開闢給直立顯卡用的Slot數量、是否需要額外購買專門的排線、固定工具。 確認好能夠裝入所有的主要零件後,就必須好好注意「散熱」的相容性,玩家如果選擇使用大型塔散來進行風冷散熱,需要注意機殼本身的深度是否足夠,例如NZXT H510i接受的塔扇高度為165mm,超過的話,屆時側板就會無法關閉。 而若是水冷的話,最基本的就是要注意機殼可以容納的水冷排尺寸,像是上述提到的H510i機殼最高就只能相容280mm的水冷排,這代表萬一碰上像是Core i9-12900K這種必須得用360mm的水冷壓制的處理器時,H510i在設計上就顯然不敷使用。 此外,水冷排因為先天性設計的關係,注定要擋住一部份的散熱開孔,所以玩家也得格外注意水冷能夠安放的位置,規劃上應盡可能「同時保留」其他的進、出氣流的通道,確保風流的走向能夠吹過機殼內的每個零件,才能避免處理器以外的零件發生過熱,整台主機也才能長久發揮穩定的效能。 不論玩家選擇進行小幅度的零件升級,又或是決定豪擲千金來一整套新品,在看完前面的各項主要產品趨勢和購買建議後,都希望可以讓大家能夠在挑選上能夠有明確的方向,而在本篇的最後,小編也提醒一下大家在選購時要量力而為,以「功能性」為最優先考量,不要因為外觀或噱頭而衝動消費,並在下單前貨比三家和查詢相關的評測,才能避免被店家當肥羊宰或買到與預期不符的商品,讓金錢真正的轉變成自己喜愛的樣子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花一樣的預算、你要挑半套還是全套,AMD Ryzen 5 5600X整組不用Intel 12代的半價就能入手
自從10月底Intel正式揭開12代Alder Lake架構以及Z690晶片組之後,跟隨著11月初的效能登場與產品開賣的確造成不少的話題,其中特別是在搭配上Z690晶片組與DDR5的組合下,也創造了新一波的效能數據高峰,而同步推出的6款版本更是涵蓋了i9、i7、i5三大區段,儼然一股強烈的12代旋風即將來襲,但是不知眼尖的玩家們有發現到其中的問題了嗎? 對、沒錯,就是「價格」! 這裡並不是單單只有花購入Intel 12代處理器的價格而已,而是一旦決定要入12代的坑,那就得把主機板、水冷、記憶體、甚至Power都一併換掉,這隨便算一算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更何況其中光是DDR5的價格就令人有些吒舌,基本上2倍價且少說也得換上16GBx2=32GB才能拉高DDR5的優勢,也就是原本玩家只要花1,600左右入手DDR4-3200 16GB(8Gx2)的預算,這下子一口氣拉高到要花上近8,000左右,如果再加上Z690的昂貴主機板報價以及最好建議搭配水冷等等的預算一起算進去,想要體驗一下12代的快感,可能有種先「痛」後快的感覺會產生。 然而記憶體只是整機的一環罷了,做為主角的處理器本身也是一項花費,以同定位的版本來看,Ryzen 5 5600X售價比Core i5-12600KF還要略低一些,Ryzen 7 5800X則是位於Core i7-12700K與KF之間,Ryzen 9 5900X則是大幅低於Core i9-12900K與KF版本,這價差達2,000並不算少,等於至少一組DDR4-3200 16GB的價格還有找了,這對一般玩家來說,如果選擇12代系列所面臨的第一關選擇就是要花更多預算,這點心理準備可能得先建設好。 那問題就來了,現階段組一台主機的話,到底該怎麼選? 面對這一波的12代效能衝擊,好像Intel開始絕對大反攻、14nm+++的陰影已是昨日過往無須再提,事實上對玩家來說,想要新裝機或是替現有電腦升級還是得考量預算,畢竟大家都是荷包深度有限,否則有錢就是任性、想怎麼買都嘛可以! 既然如此,秉持錢要花在刀口上的採購原則,咱們來細數一下選擇兩方陣營現有花費的幾個考量點吧。對於新組裝或是直接購買新主機的朋友來說,先去掉顯卡這個常態性缺貨的部分,以及SSD、機殼這兩項都會入手的組件,而CPU、主機板、記憶體、散熱器跟電源供應器這幾項,會因為選擇陣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或許仔細一計算下來,價格預算的總體落差不是一點兩點,而是100%跟50%的差異,怎麼買才能入手高性價比的高峰,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兩大陣營的入手考量吧。 從前面的價格表中就可以看到兩方陣營的價格高低差,除了AMD頂階的Ryzen 9 5950X價位破2萬之外,其他雙方陣營的同階版本對照價格中,AMD的Ryzen 5 5600X是低於Intel Core i5-12600K跟KF的,而Ryzen 7 5800X則是落在Core i7-12700K與KF之間,至於Ryzen 9 5900X則是直接比Core i9-12900K與KF低了約2,000元,也就是說,在第一波中階以上的版本對於來看,總體下選擇AMD陣營的處理器預算費用會略低於Intel陣營,但,重點來了,現有的Core i5-12600K/KF其實供貨量非常少,也就是說,如果想入手Core i5-12600K/KF恐怕就暫時沒指望,要嘛就選Core i7-12700K/KF、再不然就花多一點入手Core i9-12900K/KF,想要讓處理器+主機板控制在15,000元以內,就別傻了吧! 另外一個好玩的現象是,隨著12代的登場,原本的Intel陣營主力11代也是呈現陸續跌價的情況,不過如果按照先前11代對決Ryzen 5000系列的情況來看,除非玩家有"非I不可"的情結,否則可以跳過11代了,只是目前12代的選擇在12600K/KF缺貨的情況下也只能轉向12700K/KF與12900K/KF這兩系列的話,價位考量也是直接拉到13.000元以上的預算,再加上主機板的話等同預算一跳就變成了20,000元大關,相比AMD陣營可以選擇5600X+主機板也不過1萬出頭的價格落差,兩種選擇相差的就接近一倍的預算了。 如果相較於AMD沿用AM4架構的模式,隔2代就換一次腳位的Intel顯然並不把玩家是否會增加預算支出這一點考量在內,或許換句話說,強迫性要求升級會更貼切一點,按過往的例子就已經可以發現這樣的模式,太舊的就不提了,光是從Intel 6/7代、8/9代、10/11代,就換了3次腳位,對應了100/200、300、400/500晶片組,新出爐的12代照慣例也又新換了LGA1700腳位、對應600晶片組,對使用者的預算負擔可不低,但同樣情況換到AMD身上大概就是透過更新BIOS即可使用,君不見現在連A320都能上Ryzen 9 5950X了嗎? 以目前作為搭配Intel 12代處理器的LGA1700腳位僅能選擇Z690來看,價格差異的起落幅度也不小,以DDR5版本的價位來看最便宜也要6,000多起跳,高階版本甚至上看20,000元關卡,如果是之前舊Intel陣營的朋友可能沒有升級選項可以替換,只能汰舊換新、買新賣舊補貼一下價差了,新裝機的朋友預算也要抓一下,如果是選擇Core i5-12600K(有貨的話),光是板+U少說就要去掉近17,000元的預算了,要是想搭配ROG或是AORUS系列的Z690,恐怕得佔掉超過20,000多的預算才能入手;如果是轉挑DDR4版本的價位就稍微比較低一些,但也是大概落在5,000多至9,000之間,算是比較可以接受但用了12代結果沒選DDR5總有點只有搞半套的Fu~ 但若是選擇X570或是B550的主機板搭配Ryzen 5000系列的處理器,這預算價格可就大幅降低了,加上現在連A320都能支援Ryzen 5000系列了,就算最高階的Ryzen 9 5950X也可以搭配使用的情況,整體預算的空間顯然變的大上許多,光是這部分的可調整空間就等於直接把記憶體、SSD等其他零組件的預算都一併包了,如果這不算超值、甚麼是超值呢? 看看原價屋的實際報價就能發現,X570的ROG系列也是7,000多元左右就可入手、AORUS系列更是5,000多元就可買到,選次一級的B550系列更是超值,2,000多就已經很合用了,要是拿A320來搭的話就直接價格壓到底了,免2,000元就能跟8,000多元的Ryzen 5 5600X搭配,這樣一組板+U買起來才是對手Core i5-12600K組合的半價而已,多出來的那一半價格直接可以連同機殼、Power Supply還有記憶體、SSD等等都買單了。 除了處理器與主機板之外,要發揮12代優勢所必要選擇的DDR5記憶體在現階段一堆DDR4-3200都還算平價的情況下顯然是「高貴」的很,當然,可以換個角度看,那Z690也有推出支援DDR4的版本啊,是沒錯,但改成DDR4版本的Z690拿來跟12代搭配的話,效能還可以具備更多優勢嗎? 目前的價差頗大,玩家入手前要多考量,如果要入坑也要做好荷包君哭泣的準備。 選完處理器、主機板以及記憶體之後,那也不能不考慮一下散熱這個課題,如果原廠有附上風扇的話就加減可以省點預算的支出,但如果處理器的功耗太高,那也沒得選擇,上水冷就是必然的了,只不過以這次做為選擇標的的兩個陣營版本中,除了Ryzen 5 5600X這款有隨處理器包裝附上一顆Wraith STEALTH(幽靈扇)之外,其他幾款都得玩家自掏腰包另外添購,選擇上若是以方便性來說,高效能塔扇算是較容易安裝且價格較水冷來略低些。 但12代的功耗與發熱度恐怕不是一般塔扇能夠解決的,想要處理器能夠完全發揮不降頻、甚至還想要小超一下,上水冷已經是必備要件,而且最好建議是採用3風扇的版本才夠力,相較於Ryzen還可以使用氣冷模式來說,先不講是否需要更大的機殼空間,光是水冷的費用就得在總體預算上再增加一筆了,少說多加個4,000元以上(甚至更高)是毋庸置疑了XDD~ 光是從上面選到散熱器就已經明顯的可以看到兩陣營在預算上差距是越來越多,要是連Power Supply也要多付點預算,不知道會不會又一次打擊已經乾扁的荷包君那脆弱的心靈!除了前面的4項重點玩家必須買單之外,假設原本僅採500W左右的使用者若是改採12代恐怕也得考慮一下你的Power Supply瓦數是否夠用,畢竟12代的功耗可不低,再加上顯示卡的情況下,或許沒有上到至少650W以上的版本恐怕不行。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的確是,如果簡單計算一下就可以發現到,選擇兩陣營對玩家來說所付出的成本差距可不低,即便現階段的Ryzen 9 5950X的價格較Core i9-12900K要高一些,但配上其他的零組件之後,反而還更便宜1萬多元,而如果同樣選擇Ryzen 5 5600X與Core i5-12600K的話,兩者的價差其實也可以達到一倍以上,以目前Core i5-12600K斷貨的情況所以僅能選擇最低的12700K來看,價差就更多了。 那會不會覺得說,也可以選DDR4的12代主機板啊,是沒錯,但目前一樣只有Z690晶片組的版本可以選,的確相對性的省了一些些,再加上DDR4記憶體的價格確實較低,即便如此,只要輕鬆計算一下就可以發現,仍舊是一倍的價差,聰明玩家應該要怎麼買,還用說嗎?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上市倒數兩天、各位的魔法小卡準備好,Intel 12代處理器台灣售價公布!
11月4號的晚上9點,Intel第12代處理器將會正式開賣,相信不管是想要看熱鬧的、還是換電腦的,應該都已經迫不及待了,這一次台灣不同以往需要在開賣當下才知道實際價格為何,因為玩家可以從電腦商城店家原價屋看到已經率先公布全系列6款12代處理器的國內售價了! 本次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Intel在發表會的訂價為589美金,而台灣的價格首波則為18,700元,匯率僅約是1:31,可以說是相當佛心(笑),而無內顯的KF版價格則為18,100元,僅僅少了600元台幣而已,相形之下顯得就不是那麼划算了,畢竟能有預算會買到這個等級的處理器,還會跟你在乎這600塊嗎? 接著相信是許多玩家首選目標Core i7-12700K的部分,台灣公布的首波售價為13,200元,無內顯的KF版則為12,700元(這個少了內顯才少500),對應官方409、384美金的價格,匯率大概1:32~1:33之間,算是符合預期的標準定價策略。 最後,Core i5-12600K與KF在價格上就顯得有些過高了,來到了9,700元和9,150元,雙雙突破了9,000元關卡,對比美金289、264美金的開價,匯率直接飆破1:34!以近期美金實際匯率跌破1:28關卡,這樣的價格已經可以稱得上是「鬼島價」了… 整體來說,以小編個人的主觀意見,Core i9-12900K在整個系列中擁有最高的CP值(想不到吧~),而原本預算只想買Core i5建議稍微忍痛一下,多加一點預算直升Core i7吧!畢竟只要多花不到4,000元就能多擁有兩顆效能P-Core大核心,這樣代價所帶來的體驗助益理論上還是相當划算的。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售價公布了,但產品的解禁時間是訂在11/4號的晚上九點,因此目前還只是看得到但訂不到的狀態喔!至於想要先觀望一下效能表現再做最後決定的玩家們,PCDIY!也會在解禁當天同一時間為大家帶來相關測試,還請千萬不要錯過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史上最便宜10GbE Switch!tp-link TL-ST1005殺很大,5-Port全萬兆(電口)交換器報價台幣5180元!
號外,10GbE交換器大降價了!平價版本的無網管機種,出現了殺手級的高性價比產品,不僅10GbE(電口)交換器價格創新低,就連10GbE(光口)交換器也有驚人的高性價比產品報到。 普聯技術打破了10GbE(電口)交換器價格高昂的神話,現在5-Port全萬兆(電口)交換器價格殺到台幣5180元(tp-link TL-ST1005),8-Port全萬兆(電口)交換器價格也來到台幣6980元(tp-link TL-ST1008),8-Port全萬兆(光口)交換器價格更是超殺的台幣2880元(tp-link TL-ST1008F)。 玩家、中小企業要升級高速有線區域網路,最好的方案就是選用10GbE。10GbE的話,共有光口與電口兩種選擇,光口的優點是往路線長度可以更長、傳輸延遲更低,但缺點就是光纖網路線佈線需要熔接或訂製,選擇電口相對來得容易,也因此10GbE(電口)方案是簡單快速的解決方案。 然而,升級10GbE(電口)方案最大的困難,除了10GbE(電口)網路卡不便宜之外,最大的麻煩就是10GbE(電口)交換器超級昂貴! 目前台灣市場上,熱賣的10GbE(電口)交換器是NETGEAR XS505M與NETGEAR XS508M。台灣市場價格的話,NETGEAR XS505M(5-Port),報價台幣16275元,而NETGEAR XS508M(8-Port),報價台幣22050元。 ●NETGEAR XS505M 無網管交換器 5-Port Multi-Gigabit 台幣16275元 ●NETGEAR XS508M 無網管交換器 8-Port Multi-Gigabit 台幣22050元 這邊也做個簡單介紹,提供給玩家、中小企業MIS做為10GbE(電口)交換器選購參考。 作為世界上領先賣最好10GbE(電口)交換器的NETGEAR,NETGEAR平價版的無網管10GbE(電口)交換器XS505M、XS508M,用的是Marvell的10GbE(電口)交換器解決方案。 以NETGEAR XS505M來說,主要採用Marvell Prestera DX Ethernet switch解決方案,用的是Marvell 98DX8308A0網路控制器,負責網路運算,搭配Marvell 88X3340P的網路晶片(Phy),支援100M/1G/2.5G/5G/10G,提供了4-Port的(電口) RJ-45埠與1-Port的(光口)SFP+埠,用的是有風扇的主動式散熱解決方案,電源模組採分離式設計,用的是簡單的AC/DC 12V轉換電源模組,直接安插電源線就能使用。 背板頻寬方面,NETGEAR XS505M的背板頻寬為100Gbps,XS508M的背板頻寬為160Gbps,足以應付5-Port與8Port的10G雙向網路資料傳輸。 後面,我們也來看看,tp-link平價版的無網管10GbE(電口)交換器TL-ST1005/TL-ST1008用的是什麼樣的10GbE(電口)交換器解決方案,為何能在零售價格的性價比上超越NETGEAR XS505M、XS508M。 隨著全球最大網通廠普聯技術挺進10GbE,推出物美價廉的無網管10GbE Switch之後,10GbE(電口)交換器tp-link TL-ST1005(5-Port)與tp-link TL-ST1008(8-Port)終於誕生! 普聯技術鎖定的競爭對手,則是獨霸10GbE(電口)交換器的Netgear,以相同競爭產品的1/3價格,發動10GbE(電口)交換器的平價格命!目前,以tp-link TL-ST1005/TL-ST1008 10GbE(電口)交換器來說,其單價已經來到10GbE(電口)的每埠價格在台幣1000元左右,5埠10GbE(電口)價格來到台幣5180元(tp-link TL-ST1005),8埠10GbE(電口)價格來到台幣6980元(tp-link TL-ST1008)。 同時,普聯技術還推出了價格打到骨折的10GbE(光口)交換器tp-link TL-ST1008F(8-Port),價格也非常嚇人,其單價已經來到10GbE(光口)的每埠價格在台幣360元左右,8埠10GbE(光口)價格來到台幣2880元(tp-link TL-ST1008F),提供優異的性價比給玩家、中小企業來做選擇。 tp-link TL-ST1005(5-Port)報價人民幣1190元(折合台幣5180元),全金屬機身設計,採用Multi-Gigabit架構,支援100M/1G/2.5G/5G/10G,並採用無風扇被動散熱設計,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全球通用。 tp-link TL-ST1008(8-Port)報價人民幣1590元(折合台幣6980元),全金屬機身設計,採用Multi-Gigabit架構,支援100M/1G/2.5G/5G/10G,並採用主動式風扇散熱設計,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全球通用。 ●tp-link TL-ST1005 無網管交換器 5-Port Multi-Gigabit 人民幣1190元(折合台幣5180元) ●tp-link TL-ST1008 無網管交換器 8-Port Multi-Gigabit 人民幣1590元(折合台幣6980元) 看到這裡,相信玩家、中小企業MIS的朋友,大家一定都很好奇,tp-link TL-ST1005/TL-ST1008葫蘆裡面是賣什麼膏藥了吧? 這邊,來做個解答。tp-link平價版的無網管10GbE(電口)交換器TL-ST1005/TL-ST1008,內部一樣用的是Marvell解決方案。唯一不同的是,要能有真10G性能,又要支援新世代Multi-Gigabit(電口),對應100M/1G/2.5G/5G/10G網速,最重要的成本要低,終端零售價格要能便宜,穩定度、相容性與耐用度都要高,這整體設計難度相當高,也才是真正的功夫差異所在。 以tp-link TL-ST1008來說,主要採用Marvell搭配Marvell Aquntia解決方案,用的是Marvell 98DX8308A0網路控制器,負責網路運算(這顆是Marvell的舊款熱賣產品,市場上熱賣的MikroTik Cloud Router Switch系列CRS309-1G-8S+IN,一樣採用的是這顆網路控制器),為一顆採用Arm v7架構雙核心800MHz處理器的網路控制器,搭配2顆Marvell Aquntia AQR413C的網路晶片(Phy),每1顆內建4個Phy,提供8-Port的Multi-Gigabit(電口)支援,對應100M/1G/2.5G/5G/10G網速,提供了8-Port的(電口) RJ-45埠,用的是有風扇的主動式散熱解決方案,電源模組採分離式設計,用的是不同的DC/DC 12V轉換電源模組,是使用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轉換成12V輸入電源。 背板頻寬方面,tp-link TL-ST1005的背板頻寬為100Gbps,TL-ST1008的背板頻寬為160Gbps,足以應付5-Port與8Port的10G雙向網路資料傳輸。 目前,以販售玩家、中小企業使用的2.5GbE、5GbE、10GbE(電口)交換器來說,經過這幾年網通業者市場的大整併,上游做做交換器內部的控制器與網路晶片組大整合,Marvell併購了Cavium、Inphi、Aquantia,Arista併購了Metamako,Nvidia併購了Mellanox。 事實上,全球網通業者自身是沒有能力做交換器內部的控制器與網路晶片組的。截至目前已經開發完成,已經用於網通業者市售產品的,提供交換器內部的控制器與網路晶片組的,尤其是新世代Multi-Gigabit(電口)網路卡、交換器產品,支援100M/1G/2.5G/5G/10G網速產品,主流的是Realtek、Broadcom與Marvell,其它也有正在開發的業者與退出市場的業者,事實上每一家網通業者的交換器,用的都是上游晶片組業者的原廠方案,不同網通業者的交換器產品主要差異在於電路板、散熱設計、整體機殼用料與外觀上的差別不同。 值得注意的,隨著10GbE(電口)網路卡的價格也在下殺! 除了Intel X540(電口,Single Port、Dual Port)與Intel X550(電口,Single Port、Dual Port)相容卡的價格,屢創新低之外。價格破壞者普聯技術也推出了10GbE(電口)網路卡tp-link TL-NT521網路卡,報價人民幣440元(折合台幣1920元),採用了Marvell AQtion Ethernet AQC-107,為PCIe 3.0 x4的電路介面,並且使用了被動式無風扇散熱設計,可以說是升級10GbE(電口)的不錯選擇。 台灣版本也跟著推出了!tp-link TL-ST1005的台灣版本為TL-SX105,tp-link TL-ST1008的台灣版本為TL-SX1008,中國版本與台灣版本的差異,相同的在內部電路與硬體架構上完全一樣,連散熱設計與外殼都沒有差別,兩者不同在於台灣版本通過台灣安規認證與台灣原廠保固,前者為中國原廠保固,台灣版本價格上也比較高貴,玩家、中小企業導入的話可以自行做選擇。 ●tp-link TL-SX105 無網管交換器 5-Port Multi-Gigabit 台幣10999元 ●tp-link TL-SX1008 無網管交換器 8-Port Multi-Gigabit 台幣13999元 貴為中國最大網通業者,普聯技術也同步推出了價格打到骨折的10GbE(光口)交換器。 這次,推出了tp-link TL-ST1008F(8-Port),報價人民幣659元(折合台幣2880元),採用SFP+光口,可以全速跑10GbE,並採用無風扇被動散熱設計,全域式100~240V變壓器全球可用。 tp-link TL-ST1008F的推出,讓10GbE(光口)交換器更為平易近人,不僅高貴不貴,也刷新10GbE(光口)交換器的網通業界價格新低紀錄。 為了了解tp-link TL-ST1005 10GbE(電口)交換器的性能,這邊已經在「 」的開箱報導中,使用了tp-link TL-ST1005 10GbE(電口)交換器。 NAS主機: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 記憶體:4 GB DDR4 ECC SODIMM 硬碟機:Western Digital 3.5吋 紅標 6TB(WD60EFRX) M.2 SSD:無 網路卡:Synology E10G18-T2(10GbE電口,2-Port,Qlogic FastLinQ QL41102的Mac搭配Broadcom BCM84886的Phy雙晶片) *本次測試,沒有使用M.2 SSD做讀寫快取 交換器:tp-link TL-ST1005交換器(10GbE電口,5-Port,Marvell方案搭Aquantia晶片組) *測試平台2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X 主機板:ASRock X399 Taichi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RTX 3090 TURBO 24GB 硬碟機: Western Digital M.2 NVMe 1TB(SN750,WDS100T3X0C) Silison Power M.2 NVMe 2TB( SPCC UD70,2TB) 網路卡:tp-link TL-NT521網路卡(10GbE電口,1-Port,Marvell方案Aquantia AQtion Ethernet AQC-107晶片) *測試平台2 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內部安裝Synology E10G18-T2(10GbE電口,2-Port,Qlogic FastLinQ QL41102的Mac搭配Broadcom BCM84886的Phy雙晶片)網路卡,或者是Intel x540-T2(10GbE電口,2-Port,Intel X540晶片)網路卡,都能正確安裝到tp-link TL-ST1005,而且以10G模式進行傳輸,讀寫測試與使用上沒有問題。 電腦端安裝tp-link TL-NT521(10GbE電口,1-Port,Marvell AQtion Ethernet AQC-107單晶片)網路卡,也能以10G模式進行傳輸,讀寫測試與使用上沒有問題。 這邊進行效能簡測,我們直接以存取Synology DiskStation DS1821+,進行簡單的效能測試。 以往,要升級10GbE,選用10GbE(電口)的話,光是10GbE(電口)網路卡與10GbE(電口)交換器,沒有個台幣兩萬五、三萬元,是用不起10GbE的!現在,普聯技術帶來了10GbE(電口)的新平價時代,5-Port 10GbE(交換器),而且是支援Multi-Gigabit的無風扇被動散熱設計,只要花上台幣5180元就能擁有,加上10GbE(電口)網路卡價格最低也來到台幣兩千初頭的價位,可以說10GbE高速區域網路不再遙不可及。
-
歡慶光華13周年 臉書集氣按讚享折扣 買筆電加碼送開學包
光華數位新天地歡慶13周年,即日起到9/12(日)止,推出一連串好康集客活動,今年度周年慶因疫情,首度採實體與網路商城同步促銷優惠,並祭出主題品牌周,各大品牌強打商品折扣價,物超所值買到賺到一起來拚經濟! 繼前兩周光華網路商城,獨家推出限時限量爆款品超低價優惠,開放購買後秒殺搶購,廣受宅宅好評,主辦單位緊接著連續兩周五、六,再祭出按讚折扣由你決定的驚喜!8/27(五) -8/29(六)與9/3(五)-9/4(六) 10:00到18:00活動時間內,光華商場粉絲團指定活動貼文,推出兩款遊戲族超愛的熱門款:建議售價$9,980元的Xbox Series S 超值組、建議售價$5,690元的Xbox Elite 無線控制器 Series 2,廣邀民眾一同集氣按讚,當達到指定按讚數1000就打9折、2000打8折、3000打7折、4000打6折等優惠,快來關注光華商場粉絲團,按讚衝人氣享超值折扣好康,只在光華商場粉絲團獨有。 9月初即將開學,學生來光華採購還有加碼抽活動,全館使用悠遊付消費滿1,000元,至光華1F服務台可憑交易明細並出示學生證,即可參加轉盤一次,最大獎為10,000元購物金。8/28(六)-8/29(日)微星特別推出買筆電加碼送的活動,於光華數位新天地購買msi筆電任一款,即可至光華數位新天地後門兌換龍魂開學包(市價$1590元),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來光華採買3C商品不僅種類眾多,新品貨源齊全,在網路下單還有宅配服務,今年因疫情關係,宅在家對於3C資訊產品,如耳麥、藍芽喇叭、電競主機周邊等需求量大,提醒消費者周年慶活動到9/12(日),線上線下樂購滿千即可上網登錄,就有資格抽筆電與電競周邊等豐富獎品,敬請把握拿大獎的機會。 詳細活動資訊請鎖定「光華網路商城網址」(https://www.gh3c.com.tw/)及「光華數位新天地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gwmall/)
-
荷包君準備好了嗎?2021 Steam夏日特賣開跑啦!
相信各位精打細算的PC玩家們每年最期待的就是Steam季度大特賣這個活動了,而隨著夏季到來,今年的Steam夏日特賣也終於在台灣時間25日凌晨正式開跑。 這次特賣同樣帶來了專屬主題、名為「打造自己命運」,整個特賣期間,玩家在14項分類中購買遊戲,並繼續進行故事二選一,然後獲得紀念自己所做決定的動態貼紙。完成所有故事後,玩家就會獲得代表自己決定的五種獨特徽章之一。 而本次特價的遊戲高達數千款以上,未免玩家看得眼花撩亂、不知如何下手,那小編也從中私心挑選了5款優質作品給各位玩家們參考: 原本只能在Microsoft Store上購買的《極限競速:地平線4》,在前陣子加入Steam後,也在本次夏特中打了對折來到新台幣僅429元(標準版),該作品為Xbox Game Studios旗下工作室Playground Games的作品,屬於《極限競速》系列的分支。 《極限競速》系列最大的特色在於收錄的車輛眾多以及擬真的物理操控特性,這點《極限競速:地平線4》也完全承襲下來,多達450輛以上車種可以駕駛、改裝,並且與本家不同的是,玩家們更可擺脫賽車場的限制於開放世界中盡情奔馳。 雖說Xbox日前已經發布了下一代作品《極限競速:地平線5》,不過至少也得等到11月才玩得到,沒有接觸過《極限競速:地平線》系列的玩家們,不妨趁這次特價先來爽玩一波後再接著5代也不錯! 由知名大作《巫師3:狂獵》(The Witcher 3:Wild Hunt)公司CD PROJEKT RED操刀的最新作《電馭叛客 2077》,以第一人稱科幻風格,讓玩家帶領非法擁兵V在開放世界中自由自在的冒險,除此之外該作更找來知名演員「基努李維」化身為遊戲中的角色來當作賣點之一。 《電馭叛客 2077》在本次特價-33%後來到了新台幣1,071元,才半年就能以僅千元初頭入手大作已經算是不錯的折扣,順帶一提《巫師3:狂獵》-80%僅新台幣173元,沒體驗過昆特牌遊戲的可以順便入手了XD! 另外或許會有玩家擔心BUG的問題,但事實上《電馭叛客2077》在PC上的重大災情並不像家機那樣慘重,加上CD PROJEKT RED在發售至今依舊在持續修正,近期也可以說是相當平穩,有興趣的玩家們不妨趁這次機會下手吧! 由知名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在脫離前公司後所推出的新作《死亡擱淺》,以獨特的小島風格世界觀以及創新的「送貨」玩法,讓玩家帶領主角山姆.布橋斯在遊戲中一步步重新連繫分崩離析的世界,整部遊戲在玩法、劇情上至今都是小編心中的前段班,還沒有玩過的玩家們可以趁這次-60%僅新台幣716元的價格入手試試。 同樣也是由知名製作人「宮崎英高」繼《黑暗靈魂 III》(Dark Souls III)後的魂系列作品,獨特的忍者潛行暗殺更被視為《天誅》系列精神續作,玩家將在遊戲中扮演「獨臂之狼」來對抗敵人。 與《黑暗靈魂》系列不同的是,《隻狼:暗影雙死》的打法比起「閃躲」,更需要的是「對刀」,獨特的打擊感小編認為比《黑暗靈魂》系列還要容易上手並且更加有成就感,沒接觸的魂系列的玩家們,不妨先從《隻狼:暗影雙死》開始試試,現在開打說不定還能剛好接上明年初登場的《艾爾登法環》(Elden Ring)呢!(笑 BANDAI NAMCO Entertainment發行的動作角色扮演遊戲《七龍珠Z 卡卡洛特》,相當推薦給喜歡《七龍珠》的玩家們,即便沒看過《七龍珠》甚至可以透過遊玩本作來認識整個作品前期世界觀,畢竟劇情幾乎是照著原作來製作。 而擔心動漫改編成遊戲會崩壞的粉絲們也不用太過擔心,該作品是由CyberConnect2工作室製作,最具代表的漫改作品之一就是《火影忍者疾風傳:終極覺醒》以及之後的《火影忍者疾風傳:終極風暴》系列等,其好評相信有玩過的玩家們都不必小編多說。 在這次《七龍珠Z 卡卡洛特》-67%後僅新台幣458元的價格,推薦給各位粉絲們入手來享受高畫質的《七龍珠》世界。 當然,除了小編上述推薦的遊戲之外,事實上這數千款遊戲中還有一大票優質佳作等著玩家們探尋,而這次特價時間到台灣時間7/9前,玩家們可以在這兩周充足的時間來採購,也可以順便看看自己願望清單內的遊戲有沒有特惠哦!小編也要來趕緊上Steam貢獻荷包了(抱歉了荷包君w)。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全球晶片短缺、傳統硬碟也遭受波及,TOSHIBA罕見調漲HDD售價
受全球晶片缺貨潮影響,不管是3C電子產品甚至是車用晶片都受到極大衝擊,在PC上從CPU、顯示卡或是主機板等幾乎都無一倖免,而這波影響似乎連傳統硬碟(HDD)都逃不掉。 據報導,東芝(TOSHIBA)也因缺貨潮影響,自4月以後就調漲了HDD售價,對於主力數據中心HDD,平均調漲售價相較於2020年底上漲5%左右,並不排除考慮會再進一步漲價。 通常比較能在SSD上看到價格會有波動,不過HDD漲價的情況卻可以說是不太常見,也代表這次受到的缺貨潮影響不僅廣泛也相當巨大,再加上近期奇亞幣挖礦熱潮影響造成硬碟需求也日漸提高或許也是漲價的原因之一。 而這波漲價潮還未波擊到台灣的一般消費級HDD市場,但隨著缺貨潮與挖礦潮持續下去,這些3C產品是否會繼續漲價甚至買不到貨都不好說。 近期有打算入手HDD的玩家們,不妨先趕緊下手,畢竟這波缺貨潮很有可能還要再持續半年以上,其中一大因素莫過於疫情影響,目前雖然有疫苗但全球緩解趨勢還不明顯,而一向防疫完善的台灣近期也升到了三級警戒,要看到疫情完全紓解勢必還有一大條路得走。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供貨逐漸穩定,部分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開放零售
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在Zen 3架構加持下,其單核性能一舉突破當時的Intel 10代Comet Lake成績,拿下處理器之王寶座,搭配香味四溢的價格深受玩家們喜愛。 雖說對手後來11代的Rocket Lake憑藉著「成熟」的14nm技術,讓單核成績又再度略為超前,搶回了單核王者的頭銜,不過在多核效能上依然是Ryzen 5000系列穩居上風,畢竟Intel這代最高僅有8C/16T可選擇,況且以價錢來看,同樣17K左右的價格,一邊可以買到12C/24T的Ryzen 9 5900X,一邊則是8C/16T的i9-11900K,究竟誰的味道比較香?相信玩家們都心知肚明XD! 也因為Ryzen 5000系列實在太香,自上市以來就被搶購一空,而後又遇到全球晶片短缺潮,造成Ryzen 5000系列供不應求、消失了好一陣子,即便現身也是限組裝、限搭機才能購買,讓不少想組新電腦的玩家們哀聲四起。 好消息是,近日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供貨似乎逐漸穩定,在原價屋估價清單上不僅可以看到部分成員現身,更重要的是還沒有限搭機可直接「單買」!讓苦苦等待的玩家們終於可以下手,但比較可惜的是其中較熱門的Ryzen 9 5900X還不在清單上。 看到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供貨開始回穩,也不禁讓人好奇同樣採用AMD處理器的PS5、XSX/S等遊戲主機是不是也有望開始回穩產能,但小編覺得還是言之過早,畢竟一台遊戲機並非只有處理器那麼簡單,況且先前SIE官方也對於未來供貨情況不太樂觀,看來排隊搶零售主機的日子還是得持續一陣子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零組件缺貨潮之後、漲價潮也將延伸至記憶體,Q2 DRAM將調漲18-23%↑
面對一窩蜂的挖礦潮之下,玩家想買片顯示卡已經是只能遠觀不能褻玩的情況了,緊接著這新一波的Chia奇亞幣來襲,連HDD跟SSD都要被掃貨了,無怪乎網友笑稱,接下來可能只剩下機殼不缺貨,呵呵... 根據TrendForce的,第二季起的DRAM記憶體也將開始漲價,預計漲幅將達18-23%,其中的PC DRAM更是會落在上漲23-28%區間,看來現在還買的到DDR4-3200 8GB $1,300台幣的價格可能會往上拉至1,500,先前那種免1,000元的好光景已經很難再現!(之前有入手的朋友就恭喜啦... 小編還記得去年的DDR4-2666 8GB價格僅700元左右,即便是DDR4-3200 8GB的報價也頂多落在1,000元以內,現在看看網路商城的報價就可以知道,DRAM價格逐步攀升,當然也免不了先前幾波包括出事與減產的狀況導致,雖然說疫情也會有些影響,但是一連串的虛擬貨幣衝擊與挖礦潮的居高不下也是一大影響,只不過對於玩家來說,只想買個便宜一點的記憶體看來也越來越省不了荷包了,早點下手恐怕是比較好的選擇,要不然如果又像顯示卡看不到也買不到的話,就真的傷心了XDDD。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選擇障礙的治療配方、新手玩家的最佳選擇,PCHOME x MSI聯手讓你自己DIY組電腦
每次面對組裝電腦或電腦升級的時候,會不會有一種「選擇障礙」又出現了?不管是自己自用或是當當工具人,在這麼冷的天氣裡(最近真的很冷),自己安裝電腦也是件麻煩事,尤其現在線上商城很方便的情況下,動動手指頭就可以搞定了,那這麼多的線上商城、又要到哪裡買才是有保障? 其實很多時候大概就是常聽到的那幾家電商:如MOMO、東x購物、PCHome、原價屋...,不過有個小問題是,大多都是以銷售單一零組件為主,想要自己DIY組整機?恐怕也只有如原價屋、欣亞3C之類的,但是現在PCHome也開始與廠商合作,推出可DIY的自由配選購模式,這下子想自行組裝喜愛的廠商配件組合就方便多了。 這次是要介紹電競大老MSI與電商龍頭PCHOME的聯手合作,針對那些有選擇障礙的玩家們(誤)、或是剛入門的新手玩家,能夠更方便選購電腦的事情,下面就跟著小編腳步來看看PCHOME與MSI聯手之下有什麼好康吧! 電腦太舊了或是故障了,送修之後發現,組一台新的反而更划算,不敢給維修店家組裝怕被黑錢,但偏偏身邊又沒有電腦組裝高手,只能什麼都靠自己,雖然買套裝主機固然是好,但太侷限了,可我們卻沒有時時刻刻追著最新的電腦產品跑,不知道時下的最新資訊,加上主機的零件項目又太多了,我們沒來得及研究,那究竟該如何是好? 以往在PCHOME上,我們只能選購已經組裝完成的套裝主機,無法依照需求更換零件與規格,但為了走出沉悶的2020年迎接新的一年,PCHOME 24H購物商城也改變了選項,與電競界大佬MSI合作,推出DIY電腦自由配的項目,能夠針對記憶體、硬碟、CPU等主機零件做升級換購,並且在MSI的支持下,玩家們在PCHOME x MSI的商場裡下單,還能享有10%回饋無上限的優惠唷。 如歐陽脩的《醉翁亭記》一般的剝筍法敘事,從商場裡,PCHOME x MSI幫玩家們從機殼開始,向玩家們提供選項,分成了MPG鋼鐵之心系列、MAG隱身之盾與MAG幻影系列,黑灰色系的簡約現代風格、透明的鋼化玻璃面板,RGB燈效支援、以及水冷相容設計,甚至還有方便理線的遮線孔設計,讓主機也能成為點綴家中的裝飾家具之一。 在CPU選購方面,不管玩家們是Intel派、還是AMD隊,PCHOME x MSI兩方面都有提供,Intel方面有 i9、i7、i5、i3以及Pentium系列,AMD的則有5000、R7、R5系列。 至於顯卡,追求光追的玩家們有福了,RTX 30系列鋒頭正盛,RTX 3070與RTX 3060 Ti在賣場中所散發的貴族風範,正等著玩家們下單啊!不過有預算上的計劃但卻又想打Game的小資玩家們也不必擔心,PCHOME x MSI也將GTX 1660S與GTX 1650包含在內了。 在升級選購上,記憶體最高也能從8G DDR4 2666升級成2條D4 3200 16G雙通道,玩家們若想升級成水冷,PCHOME x MSI也有提供套件,儲存空間上也不用太擔心,256G、512G M.2 2280 PCIe SSD固定硬碟任君挑選,倘若還是嫌太少,也有1TB PCIe M.2 SSD能夠升級換購,甚至需要備份空間,乾脆加購一顆SATA硬碟也是沒問題,不管是1TB的還是2TB的,玩家們都能自由搭配。 最重要的是,在PCHOME x MSI上,玩家們可以找到最純粹的信仰,所有安裝套件都是MSI原廠,小至螺絲、大至機殼,並且由工作人員親自組裝,讓玩家們獲得從源頭而來、最純正的龍魂之力,當玩家收到包裹時,或許不會脫口而出什麼真香、真香的流行口頭禪了,因為當玩家掀開紙箱時,壟罩房間的不是香味而是MSI的龍息啊! 公司名稱:微星科技 賣場傳送門: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超乎預期!NVIDIA RTX 3080上市後被秒殺、NVIDIA出面道歉
昨晚,萬眾期待NVIDIA次世代顯示卡30系列中的RTX 3080終於解封,小編也即時帶大家了解了RTX 3080的效能,還有與20系列的比較後,大家應該已經很清楚這次RTX 3080的實力有多麼厲害!然而在上市後馬上就銷售一空啦!真的太多人搶啦! 全球湧現的搶購熱潮也讓NVIDIA表示,雖然在開賣時已確認全球50多家主要零售商都有準備一定的庫存量,但開賣後所湧現的大量流量,瞬間讓NVIDIA商店癱瘓,但官方已經即時解決狀況並開始銷售及註冊,不過面對成千上萬的人正在考慮升級,這些庫存量肯定不夠,而目前也在以人工的方式檢查訂單來防止黃牛用機器人來搶貨(但僅限透過NVIDIA商店購買顯卡的買家)。 此次RTX 3080屬於高階顯示卡,雖然都是RTX 3080,但因為各家廠牌的調效不同,價格上會有所差異,約落在新台幣21000元到25000元之間!這價格已經與一些RTX 2080顯示卡重疊(比RTX 2080還要強大的效能,大家肯定是挑RTX 3080的啊!) 這次販售情況,讓小編很期待接下來的RTX 3090、RTX 3070甚至是未來的RTX 3060,是否會持續延燒這波搶購潮,先撇開RTX 3090不說,畢竟被視為Titan的後繼產品,客群較為小眾(但也不好說啦XD),RTX 3070與RTX 3060肯定是一般玩家或是消費者所鎖定的目標之一(希望到時開賣NVIDIA能準備更多庫存阿XD!)而這次沒搶到RTX 3080的朋友也沒有關係,因為據傳還有張顯示卡會發表,有大容量記憶體需求的朋友不妨可以考慮再等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限時一天,兩萬有找!Lenovo IdeaPad 10代雙碟搭MX230獨顯,狂殺7千
現在筆電除了效能好、輕薄之外,對於時尚的美感也越來越注重,Lenovo聯想所推出的IdeaPad系列,主打輕巧纖薄、時尚亮麗,針對一般學生、美少女和OL所設計。現在,14吋的IdeaPad S340直接下殺7千,配有10代U、2G獨顯並搭載1TB HDD和256G SSD,只要兩萬塊不到就能帶回家,千萬注意,活動只到明天的早上10點,心動不如趕快行動啊! 這次所促銷的IdeaPad S340為深淵藍配色,螢幕為14吋FHD IPS面板,實際解析度為1920 x 1080,採用三邊窄邊框的設計螢幕佔比80%,擁有簡潔的外觀設計和更大的顯示面積,在螢幕上方的攝像頭還有獨立鏡頭的遮蓋,可以保障隱私安全,不用在自己貼醜醜的膠帶了呢! 在硬體方面IdeaPad S340搭載了Intel Core i5-10210U處理器,基礎時脈為1.60 GHz,記憶體比較可惜只給了8GB,但在日常文書處理來說十分夠用了,獨顯則搭載了NVIDIA GeForce MX230顯示卡,硬碟採雙碟設計內含1TB HDD和256GB SSD,充足的空間對於學生或商務使用絕對足夠,不僅可以享受高速的存取還有大容量的空間備用。 IdeaPad S340所主打的便是輕薄時尚,重量僅有1.6kg、厚度為1.79mm,可以輕鬆地放入背包隨身攜帶,另外在電池續航上也有不錯的表現,最高可支援11小時的續航力,並且支援快充技術,一小時就能回復電量約80%,上課使用或是文書工作輕鬆搞定。IdeaPad S340現在促銷只要兩萬不到的價格,C/P值非常好,如果最近有筆電需求的話不妨參考看看喔!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