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IY!電腦教室
-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下):DIY電腦BIOS輕鬆設定與Windows安裝
繼前兩篇的採購篇、組裝篇之後,接下來就開始進入軟體設定篇啦! 這裡主要是教大家如何做簡單的BIOS設定,以便可以正常運作,同時並進行Windows 10的安裝。 本篇先從BIOS設定篇開始,當您組裝好電腦時,當然希望所有的裝置都安裝好,因此第一步驟就是檢視電腦有沒有組裝完整,有沒有什麼電腦元件或周邊沒接好,或是沒有達到應有的速度。待這些初步的檢查與設定之後,接下來就開始進入安裝作業系統的步驟,這裡以Windows 10安裝為主,並以全新SSD的安裝為例,當然安裝過程中若有特殊情況時,本篇也會提到。讀者只要跟著本篇的重點,來跟著設定與安裝,就能輕鬆安裝完成。 在開始安裝作業系統之前,除非您手邊有零售版/OEM版的Windows,有提供安裝隨身碟或安裝光碟,否則的話,您就得自己先建立一支Windows 10安裝隨身碟 (若您電腦有裝光碟燒錄機的話,也可以燒錄一片DVD-9版本的Windows 10安裝碟),然後安裝完成後,先用試用版的方式來使用,等後續再來購買序號升級到正式版。 既然要建立安裝隨身碟,就先請讀者找一支容量為8GB(或以上)的隨身碟,最好是USB 3.0規格的,讓讀取速度可以稍微快一點。以下就是安裝過程簡述。 首先,先找一台Windows 7/8/10電腦,或向別人借用一下電腦,來下載Windows 10的ISO檔,請到,點選「立即下載工具」,來下載 Media Creation Tool,檔名可能是MediaCreationTool2004.exe (或是MediaCreationTool1909.exe),後面那4個數字代表的是Windows 10的版本。下載後先存檔。 接著,執行那個Media Creation Tool,然後就會出現注意事項與授權條款,按「接受」即可。 然後,記得選擇「建立另一部電腦的安裝媒體」,然後下一步之後,再選取語言、架構與版本,這邊有一個「為此電腦使用建議的選項」,一般來說,新的電腦主要都是64位元 (x64)架構了,若發現上面的架構不是64位元,記得將那個勾勾取消,然後在架構欄那邊選擇「64位元(x64)」即可(當然您也可以選擇「兩者」,以便在老電腦的32位元CPU和新電腦的64位元CPU都能安裝)。接著按下一步繼續。 接著將USB隨身碟插入電腦,容量要8GB以上的才行,建議選用USB 3.0的,建立的速度會比較快,且後續安裝的速度也會比較快。這裡選擇「USB快閃磁碟機」,然後按下一步繼續,接著畫面就會出現您插入的抽取式磁碟機,選擇正確的磁碟機之後,再按下一步即可繼續 (若要建立安裝光碟,就可以選ISO檔案,後續再用光碟燒錄程式將ISO檔案燒錄至光碟)。 接著就會開始下載Windows 10的檔案,請稍等一下,等下載完成之後,就會開始建立Windows 10的開機隨身碟(或光碟),此時您可以先將該工具最小化,並繼續使用電腦。等建立完成之後,就會通知您建立完成。等出現您的USB快閃磁碟機已就緒的畫面之後,此時就大功告成了,按「完成」來結束! 首次開機時,若開機自我檢測(POST)過程順利,螢幕即會顯示出BIOS開機過程的畫面。這裡的主要重點,可以先看畫面中所顯示的基本資訊,例如安裝的CPU型號是否正確、記憶體數量,還有磁碟機列表,是否都有呈現出來(有些主機板則不一定會列出來,端看各廠商的設計)。由於各家主機板的BIOS設計都不同,因此會有不同的開機畫面,不過大多數都是差不多的。 接下來,玩家記得要先進入BIOS設定畫面的按鈕,目前五大廠主機板的進入按鈕幾乎都是Del鈕,因此開機時可以按住Del鈕來進入BIOS設定。若來不及按,結果進入作業系統,或是顯示無法開機的話,請按Ctrl-Alt-Del鈕重新暖開機,然後再嘗試多按幾下Del鈕,以便順利進入BIOS Setup畫面。 新一代的BIOS Setup畫面,已都採用UEFI圖形模式的設定畫面,提供更視覺化的設定方式,讓BIOS設定工作更加淺顯易懂。而現在新的主機板BIOS設定模式方面,大多會提供Easy Mode (簡易設定模式)和Advanced Mode (詳細設定模式),前者給初學者使用,後者給有玩家使用。這兩種模式通常只要按一個Function鈕就可以切換(例如ROG的BIOS就是按F7鈕來切換,其他主機板可以參考下方Help區,來看怎麼切換)。 接下來我們以詳細設定模式為例。一般BIOS設定主項目,都提供主要設定、超頻設定、先進項目設定、溫度與狀態檢視、開機選項、有用工具、設定儲存等項目等等(其他主機板的主要設定項目,也大致是這樣規劃,可以參考不同細節來進入需要的設定項目)。更多BIOS相關細節,請參考主機板隨附的使用手冊。 以下就本次組裝為例,透過圖片來一一簡述首次開機的BIOS必要基本設定! 面建立好的Windows 10 USB安裝碟,重新啟動BIOS並再進入這裡,把Boot Option #1調整成從隨身碟開機 上述的基本BIOS設定項目弄好了,並將Windows 10的USB安裝碟插入USB插槽之後,電腦就會正常開機,並開始進入Windows 10的安裝畫面。以下以安裝Windows 10 v2004版本為例,教導讀者一步一步來將Windows 10安裝完成。 由於此時Windows 10還是在最基本可以運作的組態,為讓您的硬體裝置發揮其作用,必須要繼續安裝驅動程式,可能主機板必備的工具也要裝一下,以讓您的電腦發揮完整的作用。 首先要先確立的是網路是否暢通,若是用Wi-Fi的話,通常驅動程式可能安裝好了,可以先嘗試連接到家裡的路由器看看。若有通的話,就可以繼續安裝驅動程式,有些主機板有提供驅動光碟,要是您有裝光碟機的話,就可以透過光碟來安裝。 再來是確定顯示卡驅動程式是否安裝完成。通常來說,NVIDIA顯示卡驅動程式Windows 10會自動安裝完成,至於NVIDIA Control Panel控制程式則在Microsoft Store下載。若是AMD顯示卡的話,則可以去其官網下載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驅動軟體集,來一次安裝好顯示卡驅動程式與控制程式。就看您的電腦裝備是如何,然後去各家官網去下載驅動程式與工具軟體,以啟用這些裝置的功能。 使用時,只要先在左下角Windows圖示那邊按滑鼠「右鈕」,然後選擇「裝置管理員」,即可檢視目前各裝置的運作狀態。然後針對沒安裝完成的裝置,來一一排解。 上述的所有步驟完成之後,電腦的軟體安裝與設定算是完成了!接下來就是驗收成果。玩家可以先下載硬體檢測程式,一一檢視每個電腦主要元件是否正確(順便檢視是否有買錯或被偷料),要是擔心的話,也可以去下載一些跑分程式(例如PCMark、3DMark等等),來確認效能是否有完全發揮。 以下先簡單介紹幾套必備的檢測工具,至於效能測試工具就讓玩家自由發揮下載了! 電腦的主要元件檢測軟體就是這些了。其他還有很多軟體可以用來檢測,若想要燒機的話,可以再額外去下載Burn-in-Test、FurMark等工具,來測試一下您的電腦在連續時間使用下,是否穩定無恙! 相信透過上述的步驟,從採購開始,到收到產品後開始進行組裝,到最後軟體安裝與設定,都自己一手包辦,是否特別有成就感呢?以上就是這次「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專題的所有內容,謝謝收看! (本篇)
-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中):DIY電腦裝機教學
在收到訂購的零件之後,內心可能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吧!喜是迫不急待的想要趕快組裝起來,讓自己的電腦可以煥然一新,憂則是自己不曾DIY組裝過,看著各項零件卻不知該如何下手。 有著這樣煩惱的玩家們不要害怕,小編將會一步步教大家從無到有把一整台電腦組裝起來,並且依照各種主要零件的安裝順序分門別類的進行講解,並列出會需要用到的工具,讓玩家不論是想要從頭打造,還是更新部分零件,都能在這個本篇中一次滿足。 在開始組裝之前,有一些基本注意事項和準備工作是需要特別留意的,這些事項可以減少玩家在組裝時「卡關」的困擾,或是避免零件在安裝的過中、長期使用之後發生異常或損壞,由於這些故障大多不在保固範圍內,所以組裝時不可不慎。 組裝電腦的過程中會需要用到大量的螺絲,在用螺絲固定零件的時候,要盡可能的以「斜對角」(Diagonal)的方式來鎖住鎖緊螺絲,同時也不要一次就把螺絲鎖到底,應該先大致固定之後再慢慢調緊,避免壓力全部集中到零件的一側而發生零件變形。 此外,由於這些零件沒意外的話,會陪伴玩家走過一段不算短的時光,螺絲只要鎖緊即可,不要徹底的鎖死,因為環境溼度、溫度等因素的變化,會對零件造成些許的變化,完全鎖死將造成零件沒有變化的彈性空間,未來玩家可能會難以將其卸下,甚至突然發生破裂。 散熱風扇不是指尖陀螺,軸心是千萬不可以抓取和按壓的位置,因為那是整個風扇最為脆弱的部分,有時只要一個重壓整個風扇可能就徹底報銷,在安裝風扇的時候記得避免,以保風扇和錢包的安全。 相信玩家在許多用電安全的宣導上都看類似提醒,拔插頭的時候要抓著插頭拔,不可以抓著線硬扯下來。電腦零件上的各式排線也是相似的道理,玩家如果硬扯的話,線材很容易就被扯斷使機器故障或異常,因此在安裝與卸下排線的時候應該要捏緊排線的頭,再將其拔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排線例如CPU、PCI-e、主機板等供電排線的頭部會有一個卡扣,拔除的時候也要記得將卡扣按壓開啟後,再以左右搖晃的方式將其拔起,不需要用蠻力與之對抗。 考量到不同玩家間對於打造吃飯工具上的需求不同,有的可能是從零開始組裝一整台主機,有的則是單純想要升級部分主機零件,小編會從空機組裝開始,一步一步的進行安裝教學,並以各項零件的安裝方式做為分段的標準,並標註安裝時需要的工具,讓各位玩家能夠更方便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CPU可以說是一台主機最重要的零件,同時也是在安裝時最需要特別再三注意的零件,不論是AMD還是Intel的處理器,在腳位的設計上都相複雜且密集,如果不小心放錯了,主機板和CPU可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玩家在插入CPU的第一步,便是先打開CPU的保護蓋,這一步基本上各大主機板廠上的設計都差不多,只要按壓旁邊的扳桿,將它拉起就能將腳位打開(如AMD插槽)或是將保護蓋打開(如Intel插槽)。 接著仔細觀察CPU的正面或背面的四個角落,不論是AMD還是Intel的處理器都會在其中一角標註一個「三角形」記號,如果玩家選購的是Intel的處理器可能還會注意到四個邊上的某些位置上會有凹槽,相似的記號也會出現在主機板CPU插槽的四周,玩家需要找到對應的記號點再將CPU放入。 以ASUS的Crossfire Hero VIII (Wi-Fi)主機板為例,主機板會在CPU的插槽角落刻上一個三角形記號,用以告知CPU的三角形記號需要對齊該位置才能放入,購買Intel的CPU玩家還能夠透過凹槽的挖孔設計來去判別應該放入的方位。 在拿取的時候要避免去觸碰底部的腳針與金屬接點,避免手上的髒汙對電子訊號產生干擾,特別是AMD的處理器因為採用大量針腳的設計,在安裝前要先確認針腳是否有無歪斜。 如果玩家擺放的位置正確,放入CPU的瞬間會自動落下,針腳也會順利固定於腳位上(如AMD處理器)或是CPU本體完整卡入插槽內(如Intel處理器),接著可以用手指稍微碰觸CPU上方,以確保處理器有確實卡準、眼睛也可以稍微從側面看一下針腳是不是都有完整進入(如AMD處理器),或是看CPU兩側凹槽是否有卡入插槽內(如Intel處理器),如果發現插入的位置不正確,CPU就被腳位卡住而無法順利插入,此時「絕對不可以」去按壓或嘗試蓋上保護蓋,必須立刻將CPU拿起,重新安裝,並確認是否有對齊插槽腳位。 由於記憶體的插槽與CPU相當接近,有一些散熱器因為體積較大的緣故,使得如果先安裝散熱器的話,可能會讓記憶體沒有辦法放入,因此建議在安裝CPU風扇之前先將記憶體插入。 在安裝記憶體之前,每個插槽的都會有一個卡扣,記得要先將它向外側撥開才能夠放入記憶體。放入的時候需要注意記憶體的防呆的設計,在金手指的部分會有一格凹口,玩家要將齊對準插槽中凸出部分,並且要均勻施力,確保記憶體的兩邊同時進入插槽,不可以先固定一側之後再固定另一側。同樣的,如果需要更換或重插記憶體,也要兩邊同時施力拔起,避免傷到金手指的部分。 此外,根據主機板的尺寸和規格不同,主機板上的插槽數量,從入門的2組到工作站級的8組都有,倘若沒有考慮只插入一條或全部插滿的情況下,在安裝的選擇上建議參考主機板手冊,因為每張主機板的設計方式都不相同,有些需要插到1、3排,有些是要插到2、4排,而且記得看一下怎麼安裝才會開啟最多通道數,或可開啟XMP超頻參數,以發揮出最大效能。 在安裝CPU風扇之前,為了確保導熱效率,風扇的與處理器晶片之間的空隙必須用散熱膏填補起來。散熱膏在市面上的種類相當多元,有的比較稀、有的比較濃,為了避免意外,建議玩家先在衛生紙上試擠一下確認濃度,以防一個不小用力過猛而弄得到處都是。 散熱膏的在塗法上面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主要就是以能夠均勻覆蓋在大約80%左右的CPU面積即可,小編個人的習慣是對CPU點4、5個小點,然後用CPU散熱器去擠壓,根據壓扁之後的面積來確認散熱膏塗的量是否足夠。 塗完散熱膏之後便是安裝散熱器,由於市面上的散熱器種類相當的多,每一款的安裝方式可能都不相同,實在很難全部一一介紹,考量到本篇主要是組裝一台中高階的主機,使用CPU隨附的風扇基本上能提供足夠的散熱,因此在這邊小編就以AMD和Intel原廠的散熱器做為示範。 AMD的風扇在安裝時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工具,一般來說AMD的主機板都會在出廠前就已經為玩家事先將扣具裝上,玩家只需將散熱器兩旁的掛勾勾住扣具,然後將一旁的固定扳手「用力」轉動到另一側即可。玩家過程只需注意兩個掛勾要確實勾住扣具才能轉動扳手,並且在施力的過程中不可去按壓風扇的轉軸,就可以完成安裝。 若是要裝水冷散熱器,或是Wraith Stealth這類的風扇,可能要先將主機板CPU兩旁的扣具先取下,然後再將散熱風扇扣上。 Intel的散熱器是將扣具設計在散熱器的四個角柱上,玩家在安裝前需要先用一字起子(或用一元硬幣)將四個扣具順時鐘轉開,接著對準主機板的CPU散熱器安裝孔,將四個扣具推入其中直到聽「喀」一聲,就算完成。 在固定完散熱器之後,玩家還需要將散熱風扇的插頭接到主機板上,根據主機板的設計不同,有一些主機板是有強制要求一定要把風扇的插頭接在指定位置的,否則會造成機器無法正常開機的情況,所以玩家需要特別注意主機板上是否有特別註明CPU風扇的位置。此外,主機板上的風扇針腳一般是設計成4 Pin的,但原廠風扇在設計上則是3 Pin,在這邊玩家不用擔心,「僅有此處」可以放心地直接插入,並且針腳會有防呆設計,方便玩家對準細小的針腳。 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主流儲存裝置傳輸介面規格有兩種:SATA 6Gbps與M.2 (NVMe),然而因為SATA 6Gbps傳輸頻寬的限制,使SSD的速度最高只能到600MB/s上下,相反的,M.2因為速度更快、體積更小、安裝簡便,入門級SSD價格又和SATA 6Gbps幾乎一樣,成為了市場的寵兒,也因此小編在這邊也就僅介紹M.2介面、NVMe協定的SSD安裝方式了。 M.2 NVMe SSD的插槽,根據主機板的尺寸和價位,提供的數量和設計的位置都會有所差異,少部分主機板,特別是ITX尺寸的主機板還可能會將M,2插槽設計在主機板的背面,玩家如果正面找不到相對的插槽,不妨翻到背面看看。 另外,由於M.2 SSD雖然尺寸小速度快,但存取時會產生高熱,所以不少主流以上的主機板都會設計散熱片協助散熱,並且根據不同的主機板廠商,用以固定散熱片的螺絲的樣式可能不同,可能是十字、一字或六角形等,但共同特徵是,使用的螺絲都是比較小型的,如華碩的Crossfire Hero VIII (Wi-Fi)就得使用到PH00規格以下的十字螺絲起子,一般常見尺寸的螺絲起子,可能會沒有辦法轉動這些螺絲,如果手邊沒有小的螺絲起子,可能要跑一趟五金行添購一下了。 值得一提的是,現今不少主機板會提供多組M.2插槽,通常接近CPU的M.2插槽會由CPU來管理,理論上頻寬較大;離CPU較遠的M.2插槽則多是由南橋晶片管理,穩定性會比較好,雖然沒有強制規定,但用來安裝系統的SSD會比較適合安裝在靠CPU的插槽,當一般儲存的SSD則適合在靠南橋晶片的插槽。要注意的是,以安裝SSD為主的M.2插槽,大多共可支援三種長度規格:M.2 2242 (指的是22x42 mm長度的版本)、M.2 2280 (此為主流規格)與M.2 22110 (超長版本,較不普及),因此安裝時要特別注意。此外,有的主機板還會提供一組M.2 Key E插槽(M.2 2230規格),其特色是螺絲的固定孔距離插槽會特別的短,主要是安裝Wi-Fi網卡或是其他通訊模組使用,並不是用來安裝SSD的喔! 打開散熱片、找到插槽之後,便可以對準腳位將SSD插入,M.2 NVMe SSD的腳位只有一個缺口,跟M.2插槽的缺口對上即可。而在插入後發現SSD是翹起來的屬於正常現象,此時玩家翻找一下主機板隨附的螺絲包,找到對應的螺絲將SSD的尾端鎖住即可固定。 最後玩家需要將散熱片背面的黏膠撕開,鎖回主機板上就算完成了,不過如果玩家買的SSD本身就有加裝散熱片,或是其他特殊設計造成SSD太厚,無法將散熱片蓋回,可以不必勉強,將散熱片與螺絲保管好,未來更換其他SSD時候說不定還會派上用場。 在安裝完上述零件之後,就可以將主機板裝入機殼之中了,在拆卸機殼側板的時候,如果玩家購買的機殼有玻璃側板,小編建議先將機殼平放之後再進行拆卸或安裝,比較不會一個手滑造成玻璃碎裂。 打開側板之後,先不要急著將主機板放入,仔細看一下機殼放置主機板的位置四周的銅柱是否和主機板的孔位相對應,若沒有完全對應,玩家可以用扁口鉗重新調整位置,再從機殼隨附的零件包中取出螺絲將主機板固定,鎖螺絲的時候記得以對稱的方式進行固定。 在剛剛使用的各種零件中,不曉得玩家有沒有發現好像漏了什麼?沒有錯,就是顯示卡!顯示卡之所以留到這個步驟才安裝是因為機殼設計的關係,玩家在安裝顯示卡之前需要拆掉機殼後方的擋板,如果在前面的步驟就把顯示卡裝上,主機板可就裝不進機殼裡了… 機殼的檔板根據不同廠商設計,有的是用螺絲固定,可以重複使用;有的則是用手一片片剝下來,依照顯示卡占用的插槽數(主流顯示卡大多是2槽)依序卸下。在確認後方的空間可以完全露出顯示卡所有的I/O輸出埠之後,就能夠將顯示卡插上,並用螺絲將其固定。 由於根據顯示卡的等級不同,體積和重量也會有所差異,一般的橫放式設計對於等級較高的顯示卡會有缺乏支撐,雖說這類顯示卡大多有強化背板設計,但長時間使用也是有可能造成出現顯示卡彎曲,或是PCI-e插槽受損的情況,所以一些機殼廠商會推出可將顯示卡直立的機殼,透過轉接器將顯示卡改為直向的,減低顯示卡因重力帶來的潛在風險,缺點就是會嚴重阻擋主機板下半部空間,讓未來的硬體擴充性受限。 目前具備直立顯示卡功能的機殼在市場上還是相對稀少的,玩家如果真的擔心顯示卡支撐的問題,可以使用「高科技竹筷」!將免洗筷削成適當的長短後放入機殼,以用來支撐顯示卡,當然如果介意外型,願意多花一點小錢的,網路上其實也有顯示卡支撐架可以購買。 來到這一步基本上一台電腦主機所需要的各項零件都安裝完成了,最後需要的就是替它們與電源供應器相連接啦!依照每個人的習慣不同,玩家可以先將排線接到主機板或是電源供應器,但不論是哪一種,請先不要將電源線與插頭相連接,以防漏電,另外考量到安裝完排線之後還有整線的需求,可以先不急著將電源供應器固定在機殼中,增加後期調整的彈性。 玩家如果購買的是模組化的電源供應器,因為所有的線材都以自由插拔,在安裝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每一個插孔所能插入的排線種類,特別是CPU、PCI-e與其他8 Pin和6 Pin設計的排線,插入前一定要多加確認電源供應器上的標示。 在眾多排線中,最醒目的應該是24 Pin主機板電源供電線,體積最大,也最容易辨認,但也不是所有的排線都如此容易辨認,像是PCI-e和CPU的排線,兩者在外觀上非常相似,在電源供應器上甚至是可以使用相同的插孔,可是在主機板上則不能共用。 為了避免玩家將這兩種排線混淆,有的排線會在上面特別標註是CPU或PCI-e,而在外型上,CPU的8 Pin腳位一般可以拆開成4+4 Pin,而PCI-e則為6+2 Pin的設計,玩家的排線若是沒有標註功能,則可以從這個部分來最區分。 一般來說,主機板的CPU電源插孔會設計在左上角,而且可能還會發現除了8 Pin的插孔旁邊還有一個4 Pin或6 Pin插槽,更高階的主機板甚至是8+8 Pin的設計,以現今的主機板供電設計來說,額外的插槽功能主要是輔助性質,目的是讓CPU供電能夠更穩定,可以的話當然是建議全部插滿,只是市場上有許多電源供應器已經沒有額外提供4 Pin或6 Pin的電源排線了,所以倘若只能插滿一個8 Pin也不需要太過緊張。 至於顯示卡所需要PCI-e排線就不同了,顯示卡因為等級不同,耗電量也有差異,從免插電到用到8+8 Pin排線的都有,但不論顯示卡的電源Pin腳有多少,都一定要完全插滿,以小編示範的NVIDAI RTX 2070 Super為例,它需要插入8+6 Pin的PCI-e電源排線,就絕對不可以只插其中的8 Pin或6 Pin,此外如果空間和排線長度允許,建議讓排線從上方拉出,如此可以替顯示卡提供額外的支撐力道,降低彎曲的風險。 在安裝完各個主要零件的電源排線之後,接下來只要將機殼的主要排線接上,讓機殼風扇以及前置面板的USB孔/燈號/音源孔/電源鍵/重置鍵等等,都能夠正常啟用,一台電腦的組裝就算是差不多大功告成了。 雖然距離安裝完成已經不遠,但還是不可以輕忽大意,因為在機殼隨附的各種排線中,有許多排線的種類長相是非常相似的,如果插錯了很可能就會造成主機板的損壞而功虧一簣。 說到長相相似的排線,前端I/O的音源與USB數據排線可以說是最容易混淆的,它們在外觀上都是9 Pin的設計,使得最大的差異僅僅在於「腳位」的順序不同,玩家一定要看仔細,將它們插入相對應位置上。一般來說,USB的插槽數量會有偶數個(例如2、4個),並且會用塑膠圈將每個插槽區分開來,至於音源的插槽則多會坐落於音效晶片(外觀尺寸約一塊拇指大小的晶片)的旁邊,通常會設計在主機板左下角的位置處。 此外新的主機板,也會提供USB3的排線插座,能連接到新款機殼前置面板的高速USB3接孔,讓使用者可以安裝高速的外接式儲存裝置。這部份因為採用的是9-pin設計,且有防呆機制,由於線材比較硬,在安裝時記得插好,理線時也別弄鬆脫囉! 另外一個容易混淆的則是機殼風扇的插頭,由於市面上有很多機殼會主打五光十色的RGB燈光功能,使得一個風扇的會有兩個插頭:一個是風扇,另一個則是RGB燈光。風扇插頭的設計基本上和CPU風扇的插頭是一樣,玩家只要就近尋找相對應的孔位插入即可。 但是RGB燈光就不同了,目前電腦的RGB燈光設計有傳統單區單色的RGB和可分區調整的ARGB兩種,前者使用的4 Pin腳位,後者則是3 Pin的腳位,兩者取用的電壓不同,「絕對不可」混插。另外為了方便玩家更快找到主機板的RGB插槽,多會特意將其底部塗成白色以供辨識。 此外一些比較花俏的機殼因為擁有比較多的RGB燈光元素,可能造成主機板的插槽不夠用,或是純粹貼心的想替玩家節省安裝的麻煩,會在機殼上設計RGB的集線Hub,將大多數的RGB排線集中到此處。 這一類型的設計會在Hub的其中一端找到電源排線,玩家需要將它接到電源供應器上才能享受到五光十色的RGB燈光,此時如果玩家發現線材太短或是找不到與電源供應器相對應的插孔,可以翻找一下電源供應器隨附的線材包,目前多數的RGB Hub所使用的排線接頭規格多為外觀呈扁平狀的SATA介面。 風扇與機殼前方的I/O都完成之後,就只剩下所有排線中難度最高的機殼按鈕排線了,這些排線的接頭通常是被設計在主機板的右下方,針腳細小且密集,安裝的時候會比較考驗的手指的靈活度,各位玩家如果插不進去還請沉住氣、深呼吸。 在動手安裝,玩家可以先看一下這一束「排線」,除了印有像是LED、Power SW等字樣外,還可以發現有的是1 Pin,有的是2 Pin,並且有的標註+/-極,有的則沒有,玩家在安裝的時候不僅需要依照主機板上的標示將與之對應的插頭接上,有標示+/-極還不可以插顛倒,不然可能造成機殼的按鍵功能錯置或是毫無功能。 以華碩的Crossfire Hero VIII (Wi-Fi)的設計為例,插槽上半排的設計由左至右依序為:+ PWR LED -、PWR_BTN,在安裝時,玩家就要依序將Power LED+、Power LED-、Power SW插入。 下排插槽的部分由左至右則依序為:+ HDD_LED -、RESET,在安裝上玩家會需要區分HDD LED的+/-極才能插入,此時可以將插頭翻至背面,其中有用三角形標註的那一側便是代表「+」極。 再來值得注意的就是,有些機殼有提供4-pin的SPEAKER接頭,可讓PC發出基本聲音,可在開機期間發出聲響以警示錯誤訊息之外,早期的遊戲也是透過這個小蜂鳴器來提供可怕的音效(笑!)。但由於近20年來PC都已全面內建音效卡,再加上高階一點的主機板已都提供Debug顯示功能或指示燈功能了,可以輕鬆診斷出電腦開機時的問題。因此,SPEAKER接頭現階段來說,其實可以不用裝,甚至大多機殼也已不提供SPEAKER接頭了。 線材的部份大致就這些了,只要將上述所有的線材全部插入之後,玩家便可以接上插座電源進行測試,只要各項零件在按下電源開關之後都會開始動作,若SPEAKER沒發出奇怪的警報聲,整台電腦在零件安裝的部分就算是完成了。 如果玩家個性跟小編一樣大而化之,只要把電源供應器鎖上後,多出來的線材塞一塞,側板一蓋便可收工,不過對於講求盡善盡美的玩家來說,美是要「由內而外」的,即便看不到也不可以隨便放過。 一般來說,整線主要有三大原則:「能藏則藏」、「能塞就塞」、「截彎取直」,機殼的背面在設計的時候會在四邊留有溝槽,目的就是要讓玩家將附近的線材藏到裡面去。 只是有的時候線材的數量比較多或是特別的粗的時候,想要藏進去就不是那麼容易,此時玩家可以束帶、魔鬼氈、鐵絲等工具,配合溝槽旁邊固定孔,讓玩家可以更容易的把線材藏進溝槽裡。 倘若有些線材真的太粗無法塞進溝槽,或是像主機板的電源排線、顯示卡的PCI-e電源排線因為距離的關係剛好會從機殼中間竄出,既然無法強求隱藏,那也就只能利用各種綑綁工具,盡可能讓整體的線條能夠呈現出筆直的美感。 主要走線固定完成之後,玩家便可以將電源供應器用螺絲進行固定,在固定時候玩家可納悶供應器應該朝上還是朝下擺放。此時玩家可以稍微注意一下電源供應器四個螺絲孔位,應該會發現只有其中兩個會剛好對稱的在角落上,而機殼也必然會有相對應的孔位,玩家可以此做為電源供應器擺放的依據。 固定住電源供應器之後,只要將剩下多出的線材往底部剩餘的空間塞,一個比較簡易的整線工作就算是完成了,記得在蓋上側板之前,再進行一次開機測試,確認所有的線材沒有在整線的過程中脫落。 最後組裝之後剩餘的各式零件、螺絲和保固說明書,玩家可以依照不同的零件用夾鏈袋分門別類的裝入,並用標籤紙或奇異筆標註購入日期和保固到期日,再將它們全部收納成一盒,此外某些產品有提供延長保固服務,別忘了在完成主機的系統與軟體之後到官網進行登記喔! 這邊也提供初次組機或是目前無方向的玩家可以有個簡單的搭配菜單方向,因此針對處理器、顯示卡、主機板、記憶體、SSD和IPCAM等領域提供另外的介紹搭配,方便玩家可以更加輕鬆的組裝。 如何選到一顆效能中上、又兼具超值,且符合未來3~5年的工作與娛樂需求。這裡我們推薦的是AMD的Ryzen 5 3600處理器!因為這顆處理器算是5至6千元市場價格帶裡面最棒的選擇,可以兼顧上述各玩家的所有需求。 Ryzen 5 3600隸屬於AMD第三代Ryzen家族的中階處理器,擁有6核心12執行緒,基礎時脈為3.6GHz、爆發時脈達4.2GHz,其內建384KB L1快取、3MB L2快取,以及32MB L3快取,實測效能方面,在CineBench R20的多核心可以輕鬆突破3500 cb以上,在執行各式創作類軟體或是多工應用工作時,都能游刃有餘,順暢執行、不拖泥帶水,效能幾乎能與競爭對手i7等級的處理器打成平手。搭配遊戲的話,也只要中階顯示卡,就能流暢的玩各式遊戲。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華碩ROG玩家共和國針對GeForce RTX 2070 SUPER推出自家的ROG Strix GeForce RTX 2070 SUPER O8G顯示卡,整體設計上,顯示卡本身具備五層架構,分別是最外層的風扇殼、散熱片、強化框架、PCB板以及保護背蓋,整體的大小是採用2.7插槽的設計,也是為了增加散熱器的表面積所設計,額外的散熱空間也能為超頻帶來更多潛力。 在外觀設計上採用ROG系列顯示卡常見的三風扇設計,同時這次的風扇也採用ROG最新一代專為其高階顯示卡所設計的軸向式風扇,採用更小的風扇殼來容納更長的扇葉,並且用環形密封環提高向下氣壓,同時也強化性能、速度以及功率。另外,該風扇也支援0dB技術,可以讓顯示卡的核心溫度維持在55度以下時,完全停止軸向式風扇運轉,減少玩家在遊戲中減少聽到噪音的可能,溫度上升時風扇會自動重新啟動。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ROG X570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是對應先前AMD 7nm熱潮下推出的ROG主機板,也是作為ROG陣營中X570系列主機板的高階代表之一,具備無線網路模組提升使用彈性。在外觀上有著低調簡潔的設計,正面從左上延續至右下的銀色斜紋貫串,也增添了一股神祕的精品氣息。除了整體採黑色主色系外,I/O保護蓋上方的「CROSSHAIR VIII HERO」字樣可隨著Aura Sync燈效軟體調整燈光,PCIe插槽旁的保護蓋也有髮絲紋設計,讓整體的外型設計更加有高階精品的質感。 處理器腳位採AM4,可支援AND第三代和前兩代Ryzen處理器,記憶體部分最高可支援到64GB DDR4-4600+模式,超頻彈性和儲存空間都是足夠一般玩家使用的,而在PCIe插槽部分提供三條,皆為PCIe 4.0介面,其中兩條為x16通道、另一條則是x4通道。儲存空間的部分提供兩組PCIe 4.0 x4 M.2插槽,一組最高支援到Type 22110、一組則是支援到Type 2280,且兩組皆有散熱片保護。SATA 6Gb/s插槽部分則是共提供8組。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Intel針對新一代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推出對應的Z490主機板,作為主機板大廠之一的華碩ROG這一次自然也沒缺席,推出ROG Z490 MAXIMUS XII HERO (WI-FI)對應,HERO系列做為ROG主機板產品線,一向擁有不錯的口碑,主打主流玩家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玩家的所有需求。 內部硬體規格設計方面,畢竟屬於MAXIMUS高階系列,Z490 HERO這次也是給好給滿,包含14+2相數位VRM供電和8+4 pin PROCOOL II處理器供電孔給好給滿,散熱部分除了在VRM MOSFET上採用獨立的散熱片輔助,加上大面積熱導管強化廢熱排出,另外在處理器下方的部分也加大了VRM散熱片大小進一步強化。而M.2散熱盔甲則是三條插槽給好給滿,全數提供散熱效果輔助,最後在Z490晶片組上也提供獨立的散熱片做加強,整張主機板搭載多處風扇接頭,並且也為水冷做好準備,以全方面發揮出Intel第10代處理器的極致效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挑選DIY所需的零件時,記憶體算是一個很容易讓人選擇困難症爆發的產品類別,光是外型就五花八門,若還要考量到效能與CP值,那可真的會看到暈頭轉向,為此小編在這邊替玩家推薦KLEVV(科賦)的BOLT X DDR4 3600供玩家做參考。 BOLT X DDR4 3600記憶體為了保證效能與穩定,每一顆記憶體的顆粒需要通過一道道的檢驗與嚴格篩選,唯有體質優良的「優等生」才能夠被製成BOLT X記憶體模組。除此之外,為了使記憶體能夠長時間的穩定工作,讓玩家即使在家中處理繁雜的項目內容也能游刃有餘,科賦對於BOLT X記憶體的外型與散熱也是相當的考究,使用純度高達99.5%的純鋁做為記憶體的散熱片,使其擁有絕佳的散熱表現,同時配上獨特壓紋設計,進一步增添玩家在電腦組裝後的整體品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在儲存空間領域來說可說是滿有口碑的代表之一了,旗下針對主流和高端玩家的藍標、黑標SSD更是玩家選購時的一大選擇,不過近年來說到Western Digital,勢必有許多玩家都對2018年推出的WD Black NVMe SSD印象深刻,標榜黑標頂級讀寫速度和穩定性。近期再度針對黑標SSD推出WD Black SN750 NVMe SSD,並具備有散熱片與無散熱片兩種版本,確保玩家在感受速度快的同時,還能享有穩定的SSD效能表現。 規格方面採用TLC架構,確保速度和穩定性,容量空間的部分則是提供250GB到2TB的容量選擇,尤其2TB版本更是現階段居家工作期間最適合的大容量SSD選擇。至於硬體部分,主控晶片是採用自家SanDisk控制器,也同樣是64層3D TLC NAND Flash,官方提供的讀寫速度分別達到3470 / 3000 MB/s,比前一代產品更快一些,在現階段PCIe 3.0 x4介面中可說是速度上的佼佼者。MTTF達到1750萬小時,Western Digital也另外提供五年保固,確保玩家長時間能夠安心使用。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SSD的製作技術越來越成熟,但因為市場應用導向,廠商也紛紛推出不同等級的產品,來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然而使用者要如何在琳瑯滿目的SSD市場中,挑選出一台兼顧「穩定性」、「效能性」與「安裝便利性」的SSD呢?科賦(KLEVV)其實早就幫消費者們設想周到了。其推出的CRAS C710 SSD M.2 2280 PCIe NVMe系列 (下稱CRAS C710),便可滿足上述的需求。 「穩定性」部份,CRAS 710透過多樣的讀寫防護技術,來延長SSD的使用壽命,為減少每一個記憶體區塊的消耗和防止寫入出錯,導入了LDPC ECC錯誤校正技術,和全域平均抹寫技術(Global Wear Leveling),讓SSD每一個儲存單位都能平均使用到,可減少SSD出現壞區和寫入失敗的問題,從而降低資料的耗損。「效能性」方面,CRAS C710 SSD全系列採用3D TLC快閃記憶體,比起不少他牌採用QLC顆粒的SSD,有著更高的耐用度,此外科賦也使用到智慧型SLC快取演算技術,來提升性能和讀寫效率。以1TB機種為例,其循序讀寫效能可達2100 / 1650 MB/s,足以滿足絕大多數用戶們的使用需求。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因為不定時甚至是突發性的召回,家中的事物反而又變得難以照顧,臨時出門,就怕已經養成的習慣一時之間難以改變,造成忘東忘西,或是家中的小孩、寵物發現家裡沒大人,開始趁機搗亂,此時若是剛好進到玩家的房間中偷玩電腦,造成工作到一半的資料遺失或損毀,那可真的是會欲哭無淚。 面對家中的小惡魔們,玩家可以透過EZVIZ螢石所推出的球型IPCAM C6CN(1080P)來隨時監控家中的狀況,玩家只要將攝影機與家中的2.4GHz Wi-Fi連接,或透過其RJ45有線網路連接之後,便可以透過手機近端(Wi-Fi)或遠端(3G/4G行動網路)的方式,來觀看家中的所有畫面,該攝影機支援360度旋轉鏡頭支援紅外線夜視功能,讓玩家能在手機上直接遙控,不分日夜、清楚觀看房間中的每一個角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在把所有零件組裝完成之後,想必玩家一定迫不急待的想要趕快體驗新電腦的在辦公上所帶來的表現,但是按下開機鍵之後才發現,自己的電腦還沒有灌系統!因此下一篇將會向各位玩家講解如何進行BIOS基本設定與系統安裝,與玩家一起完成組裝電腦的最後一哩路。 (本篇)
-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上):DIY組裝下單手把手教學
自從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已過了將近半年的時間,時序開始進入夏季,病毒本身的活動力似乎也開始轉弱,加上好在台灣自己的防疫機制快速,且國人的衛教意識強大,也讓我國的疫情控制的非常好,截至截稿期間已超過一個月未有本土疫情案例了,實在是可喜可賀。 話說回來,這一波疫情的影響也確實讓國人的工作型態開始轉變,除了因為自主隔離或遠距工作的玩家以外,另外也還有人是因為疫情的關係出不了門,只好乖乖待在家裡「自主學習」,也算是讓玩家可以花時間提升自我的好時機。 但另一方面,在電腦圈中,由於近期剛好Intel和AMD雙方陣營都陸續推出處理器和主機板,加上下半年NVIDIA也將和AMD共同較勁顯示卡市場,這也使得屆時將會是一個不錯的自組電腦DIY時機,有鑑於此,加上大家在家也出不去,不如教教大家如何「從零到有」,自組一台DIY電腦吧! 接下來將會手把手的教大家如何下單自組電腦,首先,在購買任何東西以前,最重要的一點當然就是要先了解自己購買的目的,是為了打game?還是為了一般文書工作用?甚至是為了做為專業創作者的高階工作台?不同的使用目的,都會影響到硬體產品的採購準則擇,因此玩家必須先了解這一點,才能防止買錯零組件,減少多花錢的可能。 舉例來說,如果玩家組裝電腦是想要用來打game的話,最重要的零組件自然就是「顯示卡」這部分,另外「SSD」的儲存空間容量也不能太小(建議直接上1TB,才能裝多一點遊戲XD),這樣一來,才能組裝一次到位,以主流1080p解析度遊玩體驗來說,基本上,就可以選NVIDIA的GeForce RTX 2060 SUPER,或是AMD的Radeon RX 5600 XT這兩款為主,玩家可自行根據自己的喜好去下單。 以現階段防疫期間來說,為減少玩家出門的必要,同時做好居家防疫,最方便的下單方法,自然就是從網路下單了,這邊如果是以前就有固定好夥伴在電腦零組件門市工作的話,可自行去溝通~但如果是第一次下單的話,網路上有許多在玩家圈當中非常知名的商店,可以做為玩家購買時的參考。 在電商方面,第一個自然就是許多玩家都知道的「原價屋」囉!身為台灣電腦零組件連鎖門市之一,在市場上擁有不錯的口碑,玩家只要透過其「線上估價」單下好零組件的配單以後,就能夠選擇預先幫玩家安裝好送機、或是玩家自組也行! 不過,這邊藉由原價屋的組裝原則,也順帶跟玩家們提供一個基本觀念,不管玩家未來是要和原價屋交流,還是其他任何後續可能會討論到的線上商店,甚至是私底下在網路上和其他網友求單,通常都會有最基本的6大組機元件要提供,分別如下: 1.「處理器」 (CPU或Processor) 2.「主機板」 (Motherboard或Mainboard) 3.「顯示卡」 (VGA Card、Graphics Card或Display Card) 4.「記憶體」 (Memory或Memory Module) 5.「儲存裝置」 (Storage Device,一般包含SSD或HDD) 6.「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 Unit,或簡稱PSU、電供) 一般組裝電腦時,最容易影響整台電腦問題的原因,也都出在這6大項目中,所以不管是求單還是求救,提供這6大元件是滿基本的概念。 話題回到剛剛原價屋網站,以這樣的邏輯來下單的話,如果是要以打game作為目的組裝電腦的話,可以簡單配置出如下的菜單: 這邊我們選擇C/P值較高的AMD陣營,作為下單示範,這裡主要目的只是想要以簡單的1080p就能玩主流遊戲,因此採購預算要優先投入在「顯示卡」上,這裡是選Radeon RX 5600 XT,而「處理器」則是選擇性價比頗高的Ryzen 3300X處理器,搭配B450M「主機板」,在「記憶體」與「儲存裝置」則以基本DDR4-2666 8GB x2 (買兩條)和1TB SSD搭配,為求基本的穩定度,在「電源供應器」方面則選650W金牌。這樣整體來說,價格還有機會再壓得更低,不過畢竟這只是示範,並非要求玩家直接跟著下單(當然要也行啦XD!)。 菜單配置完畢以後,直接點選下方的「我想買」/「聯絡我們」即可,待提供完連絡電話和Email信箱以後,就算完成網路配單了,後續電商這邊會有工作人員電話聯絡,確認零組件是否完整,以及有沒有其他組件要補齊,以這個示範菜單來說,工作人員會額外詢問,是否要購買「散熱器」(若購買的處理器版本沒有提供原廠風扇時)以及是否需要搭配「機殼」一同配置,最後也會詢問玩家,是否需要事先幫忙「安裝」上機,還有是否要購買Windows 10「作業系統」等等以便幫您作業系統都一併安裝到好,總之,在回答完店家的問題,並確認付款資訊和聯絡地址等等,之後就可以等待時間到來,然後安心遊玩了。(第一次自行組裝的話可參考後文的教學) 這邊也另外提供幾個在玩家圈中知名的網路商店,包含像是欣亞3C排排購、紐頓e世界等等,基本上下單邏輯和原價屋相似,就不特別做步驟教學了。 上述推薦的都是以電腦元件銷售為主的電腦電商或門市,然而當今一般電商也兼營3C產品的銷售,包含像是PCHome線上購物、Yahoo購物、Momo購物,或是其他線上通路...等等,因此玩家除了從上述的電腦電商下單之外,也滿常到這些3C電商購買產品。嚴格來說,其實並無不可,只是玩家們需要注意以下幾件小事情。 第一就是,網路通路商在下單前後的購買保障需要先確保,當物品到貨收件以後,要馬上確認內容物是否包裝完整、有無碰撞瑕疵等等,畢竟這些零組件並不是常見的飾品小物,而是非常怕碰撞的物品之一,運送過程中,難保送件人員是否有小心對待,因此收到物件以後一定要先注意內容物完整性!不要等收到貨過了7天鑑賞期之後才打開來看,要是壞了,想退貨都難囉! 再來則是,購買的零組件型號是否和原先購買的目標相同,尤其玩家如果若要撿便宜,經常會在二手通路上,甚或在私人社團交易的話,都必須要小心謹慎這一點。另外則是要注意產品的保固問題,新品購入後要確認是否全新,有無保固貼紙,並且擁有完整保固期限,以及是否有提供完整的保固說明等等,如果有需要上網進行產品註冊的話,也要確保各項說明手冊都還有留存或提供。此外,購買明細與發票也要保存好,因為產品線上註冊或保固維修都可能會用到。若沒有發票的話,也最好要索取收據,以確保雙方有買賣行為的成立,當有需要產品後續的服務時,才有依據能向賣方行使權益。 這其中,最重要的售後可說是保固問題,畢竟網路上詐騙百百種,玩家進行網路交易時一定要非常小心,加上零組件的單價普遍來說都不便宜,購買時絕對要確保物品的完整,同時也要確認後續潛在的維修問題是否都有原廠保固。 其實不管怎麼樣,在這個大家都盡量待在家裡的時期,任何時候、任何舉動都還是要小心為上,不只是網路通路,其實即便是原價屋、欣亞、紐頓這種已經有口碑的網路商店,在購買時也都還是要注意上述事項,確保個人權益有保障,這樣一來購物才能夠安心使用! 當玩家收到下訂好的零組件產品以後,如果已經預先請店家幫忙組裝,就可以直接上機接電開始使用,但如果玩家想要趁著疫情宅在家這段時間,投資一下自己的話,接下來,我們將會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一步一步自行來組裝電腦,宅在家期間可以順便學習,並藉由組機過程獲得到樂趣,請大家敬請期待囉! (本篇)
-
硬碟怎麼搭配最適配?Western Digital黑標藍標一招立分高下,確保資料長壽耐用小撇步全公開
一部電腦裡面,除了運算單元(CPU來處理)、繪圖單元(GPU來處理),記憶儲存單元(Memory記憶模組來處理)之外,最重要的元件莫過於「儲存裝置」(Storage Device)了,也就是SSD (Solid-state Drive,固態硬碟)或HDD (Hard Disk Drive,一般機械式硬碟)了。這個電腦零件看似不起眼,外型也不一定醒目,但卻儲存了電腦裡面所有的一切,包括程式、資料,以及您儲存下來的各式各樣照片、影片、音樂…等多媒體檔案,以及遊戲等等。還有,每部電腦都至少要有一顆SSD或HDD,以便用來安裝作業系統,讓電腦能夠順利運作,同時讓使用者儲存各種檔案。 當今電腦所使用的主流儲存媒體,就是SSD或HDD,當消費者在買整機電腦或是自行組裝電腦時,就算其他配備不在意,但其中有一個項目必看的,就是「儲存媒體」的種類與容量多寡。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整體電腦效能表現,以及您未來使用時,資料存放的方式與習慣,所以使用SSD或是HDD,將會影響到您使用電腦的整體體驗。 相較於行動裝置來說,一般人買手機或平板,通常CPU和GPU等級是廠商出貨時就選定了,無法讓消費者來挑,消費者能選的大概只剩記憶體與儲存裝置容量(例如3+32GB,4+64GB,6+128GB,前者是記憶體容量,後者是儲存裝置容量)了,而且儲存媒體一定是快閃記憶體。而在電腦方面,消費者能指定的元件就會比較多,亦即當消費者在選擇購買整機,或是購買品牌電腦(桌機或是筆電),廠商一般也都是配好各式內部元件,也有的會提供客製化的服務,讓客戶能夠選擇CPU等級、GPU等級、記憶體容量,以及儲存裝置容量(是SSD還是HDD,容量是256GB還是1TB等等)。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買到需要的產品等級! 由於上述的產品,廠商都已幫消費者搭配好各式元件,因此像是記憶體或SSD的品牌通常也是無法指定的!這對於想要更自主統御自己電腦的消費者來說,只有DIY-自行組裝電腦,才能擁有最大的自由度。當然,自己DIY電腦所要考量的重點,不外乎就是能運用自己手中的預算,來組裝出最強大、最具C/P值的電腦,讓自己的每一分錢都能花在刀口上。 組裝電腦時,在核心零組件的選購方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挑選想要的CPU、主機板、GPU、記憶體、電源供應器、機殼、散熱裝置,以及儲存裝置。要注意的,就是產品之間的搭配性,相容性,以及散熱和功率方面要足夠,才不會發生電腦開不了機的窘境。當然,擁有基本的電腦硬體知識,也是必備的! 在上述的各式元件中,其實最重要的元件,是「儲存裝置」(SSD或HDD)。其中SSD的部份,大家都知道速度比較快,但由於SSD也分很多種,速度和價位上也有所不同,所以選到好的SSD可以讓您的電腦執行效率「健步如飛」,選到差的SSD不只不會最佳化,還會讓您的電腦執行起來「慢如烏龜」。當然,在當今資料量越來越龐大,遊戲容量也動輒幾十甚至近百GB的膨脹之下,單裝一台SSD也是不夠的,一般來說,除非真的預算不足但又想要大容量,才會只裝HDD,不然的話,當今組裝電腦,一般都是選擇SSD為優先,然後建議再加買一台HDD做為資料碟使用,也就是SSD + HDD的組合,這樣可以兼顧到系統反應快、容量又夠大的雙重需求。 由於SSD和HDD的構造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整體性能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SSD的優勢,在於快速、無移動零件、耐震、安靜、輕便、溫度低,開機即可馬上存取,外型(Form Factor)種類較多(例如M.2或是PCIe介面),因此SSD可說是當今電腦「系統儲存」的最佳選擇。 至於HDD的優勢,則在於儲存容量大,且每一GB儲存空間的價錢遠比SSD便宜許多。此外,在發生意外時,HDD的資料比較容易救得回來。但是HDD缺點也很多,像是開機後要等馬達轉速與磁頭定位之後才能存取,再來是速度慢、不耐振、較重、有噪音,多台RAID頻繁存取時甚至會有共振效應,而且外型只有3.5吋和2.5吋可以選擇。但是話說回來,上述的缺點也因為HDD儲存單位成本最划算而變得不算是缺點了,再加上目前也沒有其他儲存裝置的單位儲存成本(GB/$)能比HDD還划算。因此,HDD如今還是電腦「大量資料儲存」的最佳選擇。 ▼表 內接式HDD與SSD的特色與優缺點比較 從上表可了解,由於SSD與HDD是如此的不同,當這兩台儲存裝置同時進駐到您的電腦系統內,要如何發揮這兩種儲存媒體的最大效益,並讓產品用越久越好,將是你我選購與應用上必知的課題了! 讓我們先來檢視市面上,能買到的各種SSD和HDD吧!目前內接式SSD/HDD主要分成筆電用的和桌機用,而全球儲存技術解決方案領導廠商Western Digital,已根據市場的需求,區隔出各種不同的產品應用:在HDD部份,有推出個人用的黑標、藍標,以及商務用的紅標、紫標、金標;SSD部份則有黑標、藍標與綠標。以下,我們就個人電腦組裝時常使用到的「黑標」與「藍標」產品來做進一步的介紹。 在Western Digital的規劃中,黑標為主打頂級效能的產品,WD Black HDD的馬達轉速高達7200 RPM,採用SATA 6Gb/s介面,可提供超快速與大容量的資料存取。3.5”桌上型的WD Black硬碟,提供500GB~6TB等容量,快取記憶體配置從64MB到256MB不等,給予使用者多種選擇。至於2.5”筆電專用的 WD Black HDD,則提供250GB至1TB的容量,快取記憶體配置從16MB到32MB,賦予商用或工作站筆電更多容量與更快速的資料存取。 在WD Black HDD的容量建議方面,1TB容量為基本儲存空間,可滿足一般使用者在多媒體與遊戲檔案的儲存需求。至於2TB~4TB的空間,適合用戶儲存大量拍攝的相片和影片,同時有安全備份資料或保有資料副本的功能。至於5TB以上的產品,則適合需要更高容量的用戶使用,包括專業攝影人士、專業遊戲玩家、影音剪輯師、YouTuber…等,經常需要以4K甚至更高畫素來拍攝影片、存放RAW檔,這些檔案都非常龐大,需要高容量、快速的WD Black HDD才得以勝任。 ▼表 WD Black HDD 3.5吋規格與建議售價 (訪價日期: 2018/8/31) ▼表 WD Black HDD 2.5吋規格與建議售價,僅列主流機種 (訪價日期: 2018/8/31) Western Digital規劃的藍標HDD產品,以主打一般大眾市場、可提升電腦存取容量為訴求。藍標HDD的馬達轉速主要為5400RPM (有一兩款是7200 RPM),採用SATA 6Gb/s介面,提供快速與大容量的資料存取。雖然速度雖然沒WD Black HDD那樣高,但其價位僅WD Black HDD的6~7成左右。3.5”桌上型的WD Blue HDD,提供500GB~6TB等容量,快取記憶體配置幾乎都是64MB (少數款配置32MB),給予使用者多種選擇。至於2.5”筆電專用的 WD Black HDD,則提供320GB至2TB的容量,快取記憶體配置從8MB到128MB,賦予電競筆電更多的儲存容量。 在WD Blue HDD的產品規劃中,主要是針對以SSD為主要磁碟,但需要再增加更大容量來存放各式檔案(例如多媒體、文件、遊戲檔案等等)的用戶為主,可選購2TB以上的WD Blue HDD來增加資料碟的容量。此外,選擇WD Blue HDD也可以為未來做好準備,讓接下來許多4K照片或影片的拍攝成果完整存放,而不需要為了節省空間而犧牲畫質,讓用戶得以存放最完美的檔案! ▼表 WD Blue HDD 3.5吋規格與建議售價,僅列出市面上可以買得到的主流機種 (訪價日期: 2018/8/31) ▼表 WD Blue HDD 2.5吋規格與建議售價,僅列出市面上可以買得到的主流機種 (訪價日期: 2018/8/31) 在SSD方面,黑標SSD為主打極致效能的產品,2018年版有採用M.2 NVMe介面,提供250GB~1TB等容量,並以超高3.4GB/s、2.8GB/s的連續讀寫速度(1TB版本),而2017年版有採用M.2 PCIe介面,提供256GB~512GB等容量,並以2050MB/s、800MB/s的的連續讀寫速度(512GB版本)。這兩款可以滿足桌機或筆電的專業電競玩家、專業繪圖師、專業影音工作者們對於極致效能的要求。 ▼表 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SSD規格與建議售價 (訪價日期: 2018/8/31) Western Digital的藍標SSD,則是針對需要快速載入資料與系統的用戶所打造,提供2.5” 7mm與M.2 SATA介面,提供250GB~2TB的容量,並以最高可達560MB/s、530MB/s的連續讀寫速度,讓DIY愛好者能夠快速載入OS與進入桌面環境,並可以馬上使用。 ▼表 WD Blue 3D NAND SATA SSD規格與建議售價 (訪價日期: 2018/8/31) 當今的主流電腦,在儲存裝置的配置部份,結合SSD的快速存取,以及HDD的大量空間,已是趨勢。而廠商也有推出各種搭配方法。一般來說,我們都會盡量挑效能快的SSD,來搭容量高的HDD。因此,廠商也紛紛針對這樣DIY的趨勢,推出旗艦級的SSD+HDD搭配,以及高階級的SSD+HDD搭配。 以Western Digital的建議,電競玩家們可以選購黑標的產品來做組合。也就是SSD部份,可以選購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來當作系統碟(C:),以便安裝Windows 10或其他作業系統來加速開機。另外,為存放更多資料,可以再加裝一台3.5”或2.5”的WD Black HDD,容量從500GB至6TB,且由於效能足夠,因此各種遊戲檔案、大型或4K級影片,都可以存放於此,讓效能發揮至極致! 若您是一般的遊戲玩家、繪圖設計師、多媒體設計師、商務人士等有高端運算需求的用戶,在儲存裝置方面,則可以選擇藍標的產品組合。在SSD部份,有SATA和M.2可以選擇,在HDD部份,有3.5”與2.5”可以選擇。透過SSD的快速開機,以及HDD的大容量,可以幫助商務應用、繪圖應用,或是一般個人使用環境提升工作效率或娛樂體驗。 當您選好您的SSD與HDD組合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怎麼使用,才能讓他們的產品壽命更長。先說明安裝的部份,也是一大學問。 如同文章前述SSD與HDD的優缺點比較表所述,HDD因為有機械式元件,在磁頭與碟盤非常接近的距離以高速存取,因此在運作中,是不可以去移動的!此外在運作中,也會產生熱量與噪音,甚至小小的振動。因此在安裝3.5”的硬碟時,機殼內要挑選一個比較通風的磁碟機槽來安裝,且要用足4顆螺絲鎖好,不要偷懶只用2~3顆來固定。此外,在安裝時,HDD盡量水平橫擺或直立擺放,不要斜放。若有產生共振狀況,因為這些小小振動都會加減造成HDD運作時的若干影響。 至於SSD的安裝就比較單純,SATA 2.5”的SSD若要安裝在3.5”的磁碟機插槽,就只要使用隨附的2.5”轉3.5”的轉換插槽,並用螺絲鎖好即可。再來就是接頭部份,將SSD或HDD的SATA訊號線與電源線連接牢靠,主機板端也要牢固接好。在佈線方面,可依照實際安裝狀況,選擇一般SATA直式接頭或是L型接頭。另外,由於SATA線很容易鬆脫或扯開,必要時,可以選擇有固定夾的SATA線,讓SATA硬碟與主機板端的連線更加牢固! 至於M.2 SSD方面,通常只要裝到具有支援M.2插槽的主機板,並用主機板隨附的M.2專用小螺絲把SSD鎖好固定。一般來說,M.2 SSD的散熱還算足夠,其周圍也不要有太多介面卡或是其他佈線靠太近,以免影響散熱,讓M.2 SSD不要在持續高溫運作下而降低效能。 為了讓SSD與HDD發揮最大的傳輸效能,以下是一些設定與安裝上,必須留意的地方。 (1) SATA裝置記得啟用AHCI模式: AHCI (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進階主機控制器介面)是Intel推出的一種技術標準,讓軟體能以進階SATA的功能,來與SATA儲存裝置做溝通,像是NCQ(原生指令佇列),以及熱插拔等等。NCQ是一種讓ATA磁碟機一次可以接收多個指令,並依照需求來動態重新排列,將隨機的工作負載儲存需求一併處理,以達到裝置運作的最高效率,提升整體效能。 新一代的主機板、電腦,大多已經把SATA模式預設為AHCI模式了,但傳統一些主機板或電腦則不一定,因此建議進入BIOS檢查,看是不是將SATA Mode從IDE模式切換成AHCI模式了。 (2) 確認4K對齊,並檢視是否以AHCI模式運作: 早期HDD是以Sector(磁區)做為儲存單位,一個Sector為0.5KB,隨著硬碟容量的提升,以及大容量資料儲存的效率需求,廠商開發出先進格式(Advance Format),以4KB為一個Sector的作法,來提升整體存取效率。由於HDD普遍擁有智慧對齊技術,而Windows XP以後的作業系統也會自動進行4K對齊,所以效能受到影響的範圍並不大! 但是SSD就不一樣了!由於SSD儲存媒介是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是以Page為儲存單位,一個Page通常是設定為4KB為基本儲存單位(也有8KB、16KB、32KB等等),而且NAND Flash不像HDD那樣資料可以覆寫,必須先進行抹除後,才能寫入。而抹除的單位通常是以Block做為單位,而Block通常是以多個Page來組成。 由於傳統作業系統是針對HDD所設計,採用1個磁柱(Cylinder)為63個Sector的磁碟存取配置,而磁碟分割表之後的第一個分區,通常會落在63*0.5KB = 31.5KB開始,若沒有進行4KB對齊,就會造成該磁碟第一個磁區會被配置在31.5~35.5KB,依此類推。這樣一來,系統在存取到這1個磁區時,就會造成SSD實體儲存單位對應到2個4K Page (也就是28~32KB區,以及32KB~36KB這兩塊),如此會使得SSD的效率大減。因此,4K對齊的用意,就是要避免這種情況,讓系統在進行磁碟分割時,能夠以4K來對齊 (亦即第1個磁區就重新對應到32KB~36KB),這樣存取1個磁區是就不用SSD做2次工,不僅效率提升,也能讓SSD壽命增加。 要如何確認自己的HDD/SSD是否有4K對齊,只要去下載並使用AS SSD Benchmark,就可以了!開啟軟體之後,先選擇要檢視的磁碟機,左上方視窗有磁碟資訊之外,接下來第二行是顯示使用中的驅動程式(AHCI/NVMe為OK,PCIIDE則是BAD),再下一行則是否有沒有4K對齊,若有的話,就會顯示OK,沒有的話就顯示BAD。 (3) 安裝硬碟狀態檢視軟體,隨時檢視硬碟狀態: 為隨時掌握HDD與SSD的健康狀態,建議可以安裝官方的硬碟健診工具軟體,以便隨時偵測硬碟是否有狀況。或者您可以安裝第三方的軟體,來估算出SSD的壽命大限。尤其新的SSD都普遍採用TLC或3D NAND快閃記憶體技術,產品規格上都會標示耐用度高達多少TBW (Total Bytes Written),一旦寫入資料量大於這些數字之後,也就代表著該SSD的大限已到,透過SSD壽命檢測軟體,可提早得知SSD還有多少使用時間,以便及時買新的來更換! Western Digital提供的有Western Digital SSD Dashboard工具,可偵測SSD的健康狀態與剩餘壽命。至於第三方軟體部份,可以安裝HDDlife或SSDlife來檢視您HDD或SSD的健康狀態。 (4) 記憶體多裝一點,減少磁碟置換檔的存取機率: 猶如表演舞台,只要舞台夠大,能同時容納的人數就夠多,可以成就出更棒的表演。電腦記憶體也是一樣,若記憶體不夠的話,當執行的程式或作業一多,系統就會頻繁存取置換檔,以騰出記憶體空間給新的應用程式使用,不僅影響系統效能,也造成SSD/HDD的大量讀寫機率。 因此,只要多安裝一些記憶體,就如同加大電腦程式可以運用的空間,當執行的程式一多,也擁有足夠的記憶體空間來執行。而且,對於影音轉檔或是創作應用來說,記憶體越多,能處理的資料量也越多,可省下轉檔或工作處理的時間,同時減少SSD/HDD的資料寫入次數。簡單來說,增加記憶體,除可提升系統整體效能,也可延長硬碟使用壽命,進而增加工作效率。 說到資料備份,這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少人喜歡把照片、音樂、圖片、影片、各式文件、電子信件等個人重要檔案持續存放在電腦硬碟裡面,任由硬碟內的資料量持續膨脹,而沒有做任何的備份措施。然而當今的儲存裝置(包括SSD與HDD),其實都有使用壽命的限制,甚至會有各種意外(像是突然斷電、系統死當、電腦受到外力碰撞…等等),導致資料突然人間蒸發的情況,屆時才哭天喊地也為時已晚。 由於資料也屬於一種個人資產或公司資產,一般人會怎麼處置與保護自己的資產,那麼對於資料也應該同等對待之。雖說廠商販售的SSD與HDD都有提供3~5年保固,但這個保固只是保障您的「儲存裝置」在正常使用下,若發生故障,即可送回原廠檢修,這並不包含「資料」的保固,即資料是您的個人「數位資產」,廠商最多只能幫您將硬體還原,軟體部份則需自理。 或許有人認為硬碟壞掉,還是可以找外面的硬碟救援廠商來搶救資料,甚至也有硬碟廠商還隨附資料救援服務,讓用戶的資料獲得多一份保障。問題是硬碟壞了,裡面的資料可能有若干比例是無法救回的,就算免費送廠檢修,有可能需要付出額外的費用(通常非常高昂),且耗日費時,甚至還要擔心機敏資料外流等問題。因此,與其要找外力幫忙解決「您的資料」,何不自行搞定呢? 所以說,在無法預期您的SSD或HDD會什麼時候突然暴斃,或是壽終正寢的情況下,「勤備份」已經是大家對資料的自我救濟最佳途徑!多買幾顆硬碟來做備份,或是做RAID,都是為資料「多買一份保障」的作法。以下介紹幾款備份的種類與方式,供讀者參考! 在資料備份工具中,可以分成「資料級」(File Level)備份,也就是以檔案資料為主的備份軟體,通常作業系統有內建,或者是使用者可以透過第三方軟體來達成。另一種則是「系統級」(System Level)備份,也就是以整個磁碟區(包括您的檔案與作業系統)為主的備份軟體,由於此軟體因為牽扯到比較複雜的系統層級,因此通常會提供建立系統開機碟的功能,讓使用者透過該軟體進入PreOS狀態,來進行系統完整備份。 (1) 作業系統內建: Windows 7以後版本有內建「備份與還原」(或「備份」)功能,使用者若想要定時或一鍵備份,就可以利用這項功能將「使用者目錄」下的檔案備份至另外一台磁碟機。若是Linux作業系統用戶,以Ubuntu為例,其有內建「備份」軟體,可以設定將「使用者家目錄」或是其他目錄備份至其他資料夾或磁碟機。這些皆屬於資料級的備份工具,若要做到系統級備份,則必須仰賴第三方軟體。至於macOS內建Time Machine功能,可以直接做到資料級備份或是系統級備份。 (2) 第三方軟體: 市面上有太多備份軟體,各式種類不勝枚舉。有些是資料級備份,可設定成定期同步備份,甚至可以做到Versioning(多版本備份)。而有些更是系統級備份,可幫使用者將整部硬碟備份至另一顆硬碟,讓新硬碟可以不用再重新安裝作業系統之下而繼續使用。 這類系統級備份軟體很多,知名的像是Acronis True Image、Symantec Ghost,或是Linux底下的Clonezilla (再生龍) 等軟體,都是可以幫助使用者快速與恢復系統的利器!而Western Digital有提供Acronis True Image WD Edition,適用於Western Digital所有的黑標與藍標HDD/SSD產品,可用來當成檔案級兼系統級的備份軟體。使用者可以下載回來安裝至自己的Windows電腦內,做檔案定期備份,或是若需要移轉系統(例如將先前整個HDD的系統,移轉至新買的SSD上),也可透過這套軟體來達成。 簡單而言,除了利用作業系統本身提供的備份功能,使用者亦可搭配許多其他的第三方備份軟體提供的各式方便、可客製化的備份功能,以輕鬆並快速做好備份工作,以保障個人的數位資產。 正因為SSD/HDD屬於消耗品,產品用到一定的時間之後,其儲存區出現壞軌,甚至整體效能都會有下降的可能,因此使用好的軟體工具,搭配良好的使用與備份習慣,就能讓這些儲存裝置的使用壽命更長,效能也能有所提升。而當意外發生導致資料毀損時,亦能快速透過先前的備份來還原至新的儲存裝置,以利馬上工作或使用。 透過上述的介紹,相信各位讀者對SSD/HDD在選購產品組合、安裝與配置、以及透過加大記憶體,並搭配各式硬碟健康檢測工具來得知硬碟狀況,還有如何備份,應該有更深一步的認識。因此,只要遵照上述要點來使用SSD/HDD,就能不怕資料不見,且可以用更久,效能也更快,以提升工作效率與使用體驗。 (1) (2) (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