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r Peripherals / 電腦週邊

2019夏季30隻電競滑鼠採購指南,教你如何挑電競滑鼠、看懂專業名詞,一文搞定!【測試篇】

文.圖/JC 2019-08-06 16:00:00
上一篇文章小編幫大家介紹過挑選電競玩家前需要了解的特色和名詞解釋,相信玩家在購買電競滑鼠前,各種要注意的細節,都已經介紹完畢了,相信大家日後如果要購買電競滑鼠的話,就可以有一個很好的依據。


電競滑鼠採購指南相關文章
(1)2019夏季30隻電競滑鼠採購指南,教你如何挑電競滑鼠、看懂專業名詞,一文搞定!【介紹篇】
(2)2019夏季30隻電競滑鼠採購指南,教你如何挑電競滑鼠、看懂專業名詞,一文搞定!【測試篇】(本篇)

對於電競滑鼠來說,玩家們心中都會有一把自己的衡量標準或信仰所在,但如果還不知道要從何下手找起的話,小編這邊找了市面上30隻電競滑鼠、共12家電競品牌的新品,將會按照品牌英文名順序排列。除了會說明個滑鼠的外型、特色功能以外,小編也會測試在相同的操作軌跡下,分別查看不同的滑鼠接觸平面下使用,觀察滑鼠的穩定度表現,測試選用的平面材質為一般布面材質滑鼠墊,我們選用的是Plextor推出的M9Pe滑鼠墊作為例子,其材質是細網布材質,是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布面滑鼠墊材質之一,另一個測試材質則是一般常見的木紋材質辦公桌桌面,這兩種滑鼠墊的材質介面是目前一般玩家在使用時,最常作為滑鼠墊使用的兩種材質之一。

測試環境將以布面滑鼠墊(圖左)為主,其材質是使用滑順細網布,是專為電競體驗設計,滑鼠墊背面則是有做防滑的設計加強穩定。圖右的環境則是一般的木紋材質辦公桌面。


測試模式和標準說明
而測試的軟體將藉由Mouse Test 1.2這個軟體進行統計,測試項目的部分,由於各家電競滑鼠所設定的DPI數值在使用上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因此,測試部分將會針對滑鼠分別在高低DPI設定下反應速度的穩定度,至於高低DPI數值的標準為何,前文有說過,射擊遊戲的試用體驗是評斷一個電競滑鼠好不好的最基本體驗,因此就針對射擊遊戲的DPI設定來說,小編將會針對玩家們最常使用的DPI設定做為標準,因此,低DPI標準落在400、而高DPI的標準則是1600,小編將會藉由固定的測試軟體描繪出波形圖讓玩家參考。另外,也會藉由另一個模式測定官方宣稱的1000Hz在實際使用上,是否真的能夠達到穩定1000Hz、1毫秒反應時間的效能表現。

數據統計時的軌跡模式主要如圖,以模擬一般遊戲玩家在使用滑鼠時可能的軌跡。

比較一下布面滑鼠墊(圖上)和一般辦公桌(圖下)的反應速度和回報速率的穩定度表現,從視覺上就可以看到辦公桌面容易有掉速的問題,加上其線條波動範圍也較大。


從上面的測試數據結果比較中就可以發現,一般辦公桌桌面雖然堪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會影響滑鼠穩定度,因此小編建議玩家在玩遊戲時,還是盡量選用滑鼠墊比較好喔!接下來每一顆滑鼠的測試數據比較為求完全發揮滑鼠效能,主要都會以布面滑鼠墊的材質作為依據。此外,每一個滑鼠的試用心得都是小編連續使用該滑鼠半天以上的心得整理,這過程中包含遊玩射擊遊戲《Apex英雄》、上網瀏覽網頁、進行一般文書處理、簡易Lightroom圖片修圖等等,主要是為了模擬在不同環境下的使用心得,這部分的心得主要都是在Plextor的M9Pe滑鼠墊上進行。事不宜遲,接下來我們就馬上進入各電競滑鼠的介紹吧!

ASUS ROG Pugio

ASUS旗下電競品牌ROG推出的ROG Pugio光學有線電競滑鼠,整體的重量是103克,是非常輕巧的電競滑鼠,無提供砝碼來讓使用者額外調整重量。滑鼠的長寬高比例為120 x 68 x 37(mm),大小非常好掌握。

ROG玩家共和國所推出的Pugio光學有線電競滑鼠,是一款走輕巧路線的電競滑鼠。

外觀比例圖。


滑鼠側邊的按鍵是採可客製化磁吸式側邊按鈕,並且是模組化對稱設計,因此是左右手都通用的機型,不過針對這一點來說,以小編個人是右撇子為例,建議是將模組化按鍵安裝在滑鼠左側供拇指使用,並將右側的按鍵卸下,因滑鼠大小和自己手掌大小的關係,加上我用滑鼠的習慣是將中指放在滾輪上使用,因此位於滑鼠右側的小指很容易在使用時按到右側的按鍵,這點如果有玩家使用習慣相同的話,購買前須注意。

滑鼠側邊的按鍵是採可客製化磁吸式側邊按鈕,並且是模組化對稱設計,因此是左右手都通用的機型。


外型上ROG Pugio的設計是符合ROG家的圖騰設計風格,高質感的銅灰色表面搭配馬雅圖紋的橡膠側板提供穩定舒適的握感,滑鼠總共有8個按鍵可使用(左右側都裝上模組按鍵),滾輪部分是採段落式設計,中間則是另有DPI切換鍵,可以快速在高低DPI選項中進行切換。左右兩側的四顆功能鍵預設功能式切換網頁上下頁,這點可藉由ASUS的Armoury Crate做其他自定義功能調整。另外,在外型上RGB燈效部分,滑鼠滾輪、ROG信仰之眼以及尾端的環形燈都有設計燈效,可以藉由Armoury Crate軟體中的Aura Sync功能自行更換,也支援ASUS Aura Sync技術,可和其他周邊同步燈效。

RGB燈效方面,滑鼠滾輪、ROG信仰之眼以及尾端的環形燈都有設計燈效,可以藉由Armoury Crate軟體中的Aura Sync功能自行更換。


硬體規格部分,ROG Pugio DPI數值最大可達到7200 DPI,最大IPS為150、加速度則是30G。滑鼠按鍵壽命為5000萬次點擊,採用ROG獨家的微動開關插槽設計,可以讓玩家自由更換符合的微動開關以客製化自己喜歡的點擊手感,同時也帶來可自行替換磨損或換掉的微動開關這項優勢,進一步延長滑鼠的使用壽命。

Pugio可調整的按鍵共有6顆,可藉由軟體自行定義。

DPI數值最大可達到7200 DPI,最大IPS為150、加速度則是30G。滑鼠按鍵壽命為5000萬次點擊,

低靈敏度下的整體平均速度表現不錯,雖然偶爾有掉速,但都是短暫一瞬間,並不影響遊戲體驗。

高靈敏度時的表現更好些,整體的線條穩定度不錯,波動幅度不大。


ASUS ROG Strix Carry

ROG STRIX Carry光學電競滑鼠,採用的是2.4GHz或藍牙無線雙頻連線功能,是一款可攜式無線電競滑鼠,外型體積更加輕巧,長寬高比為101 x 62 x 36 (mm),重量僅72.9克,單手要完全掌握非常輕鬆,主要主打是為了讓玩家可以在工作或遊戲兩方面皆相宜。值得注意的是,由於ROG STRIX Carry需要兩顆四號電池安裝,裝上一般的乾電池後重量會來到116克,重量會稍微增加不少,甚至會比部分有線電競滑鼠還要重,操作前玩家們要先試用看看喔!

ROG STRIX Carry光學電競滑鼠,採用的是2.4GHz或藍牙無線雙頻連線功能,是一款可攜式無線電競滑鼠,外型體積更加輕巧。

內部需要兩顆四號電池安裝,裝上一般的乾電池後重量會來到116克,重量會稍微增加不少。


ROG STRIX Carry這隻電競滑鼠是一右手滑鼠,主要設計也都是偏右手,以小編自己的握感來說非常舒適,體積輕巧好攜帶加上好移動是它最大優勢,不過第一手感印象是右側小指置放處的防滑設計不夠力,可能是因為該斜面角度較小的關係,如果該斜面的設計角度更大一些的話,就會比較輕鬆掌握,另一個解決方式是將食指和中指分別放在滑鼠左右鍵上,這樣一來整個的握感對我來說才會較牢固,供玩家參考。

外觀比例圖。


外觀設計上,ROG STRIX Carry的設計比較低調,整體是用簡單的單一黑色親膚材質包覆,左右兩側放上斜紋防滑設計,並無RGB燈效設計。按鍵分佈的部分,滾輪為段落式設計,滑鼠總計共有六顆按鍵,每一顆按鍵都可以藉由Armoury Crate自定義功能。

ROG STRIX Carry的設計比較低調,整體是用簡單的單一黑色親膚材質包覆,左右兩側放上斜紋防滑設計,無RGB燈效。

底部設計一覽。


硬體規格方面,DPI數值可調整範圍介於50~7200之間,可調整範圍不錯,具150 IPS和30G加速度,具備僅1毫秒反應時間的2.4GHz RF和藍牙無線雙頻連線,採用ROG的Smarthop技術,避免2.4GHz頻段周圍的壅塞和干擾,提供穩定的無線連結。電池續航力方面,2.4GHz和藍牙連線官方續航力數據分別是超過300小時和400小時以上,也就是至少可以有12天以上的續航力效能,玩家要連續長時間使用的話是沒問題的。

按鍵共有六顆可自行編程按鍵。

DPI範圍介於50~7200之間,可自行調整快速切換DPI數值,具備150 IPS和30G加速度。

因為是無線電競滑鼠的關係,軟體另外提供當前電量指示。

測試方面先來看400 DPI時的報告數據,回報速率(圖上)在測試過程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落在1000 Hz上,僅有少數會掉到500 Hz,反應時間(圖下)多數落點在1 ms的時間,不過還是會有落在2 ms的點上,但基本影響不大。

1600 DPI時則是可以看到不管是反應時間(圖上)還是回報速率,穩定度(密集落點)整體來說比在400 DPI時好得多,也就是說ROG Carry這隻滑鼠在高DPI下比較能發揮其效果。


ASUS ROG Gladius II Wireless

ROG Gladius II Wireless是一RGB無線電競滑鼠,是一光學滑鼠,小編一拿上手的手感就知道這才是符合我手大小的滑鼠,首先ROG Gladius II Wireless是一右手滑鼠,外型長寬比是126 x 67 x 45 (mm),重量為130公克,就重量或整體的大小來說都是剛好的握感,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三指都可以很輕鬆的放在左右鍵和滾輪上,同時左右兩側搭配的圖騰防滑設計不易割手,小指處的傾斜角度也較剛好,不必特別施力握持,手感很輕鬆。

ROG Gladious II Wireless是一右手滑鼠,外型長寬比是126 x 67 x 45 (mm),重量為130公克,就重量或整體的大小來說都是剛好的握感。

外觀比例圖。


外型上,Gladius II Wireless同樣也是走低調的設計風格,總共具備六顆可自定義的按鍵,滾輪為段落式設計,RGB燈效部分則是在滑鼠滾輪處和ROG信仰之眼的位置。

Gladius II Wireless外行走低調設計,RGB燈效部分則是在滑鼠滾輪處和ROG信仰之眼的位置。

RGB燈效效果一覽。


當然,既然是主打無線電競滑鼠,ROG Gladius II Wireless具備2.4GHz或藍牙無線雙頻連線功能,反應時間為1毫秒,另外,滑鼠本身是雙模模式,也就是雖然是無線滑鼠,但同樣提供有線連接線材供玩家彈性使用,滑鼠本身不需安裝額外電池,而是直接使用有線線材充電。

ROG Gladius II Wireless具備2.4GHz或藍牙無線雙頻連線功能,可藉由底部按鈕快速切換。


硬體規格部分,滑鼠的DPI介於100~16000之間,具備400 IPS和50G最大加速度,快速移動下使用也不錯,小編實際使用期間沒有碰到掉幀的狀況。另外,ROG Gladius II Wireless也採用獨家微動開關插槽設計,可以輕鬆更換微動開關,自由選擇偏好的操作阻力和反饋,客製化能力非常充足。

滑鼠的DPI介於100~16000之間,具備400 IPS和50G最大加速度,快速移動下使用也不錯。

另外提供RGB燈效設定,提供多種色彩和摩是可以讓玩家自行客製化。

400 DPI時的反應時間和回報速率穩定度。

1600 DPI時的數據回報,可以發現雖然落點都比低靈敏度時密集穩定,但每一點之間有明顯波動,也就是在高DPI下時的連續穩定度稍微比低DPI時差一些些。


Cooler Master CM110

由Cooler Master(酷瑪)推出的CM110有線電競滑鼠,為對稱式設計,左右手都可以使用,材質則是ABS塑膠/橡膠。最大特色就是其輕量化的外型設計,外型長寬高比例為116.7 x 62.8 x 38(mm),重量則是92克(±5克),非常輕巧好掌握,大小上也還算可以單手掌握的程度,雖然以小編的手來說,我比較偏好當手掌放上滑鼠後,四指第一指節以內的肉都能貼合到滑鼠上的「飽和感」(XD),CM110雖然還是稍微給我一種小懸空的感覺,但操作手感已經很不錯,尤其重量不會太重這點操作起來也很棒!

CM110有線電競滑鼠,為對稱式設計,左右手都可以使用,最大特色就是其輕量化的外型設計。

外觀比例圖。


外觀設計的部分,CM110本身具備共6顆按鍵,材質部分是使用ABS塑膠/橡膠,但在最外層使用CoolerMaster獨家的特殊材質,除了增加整體的手感舒適度以外,也可強化耐用度。滾輪的設計為段落式,段落感不強烈,滾動輕鬆。另外,CM110本身是針對右撇子玩家所設計,因此滑鼠左側設有兩顆側邊按鍵,可以藉由軟體自行定義功能。而在外觀的RGB燈效方面,具備可自定義的三區LED燈光,分別是滾輪、CoolerMaster商標圖以及尾端周圍的環繞燈條,絢光十足。

底部設計。

RGB燈效視覺設計。


硬體規格的部分,DPI設定範圍介於400~6000之間,具5段切換,回報速率為1000Hz(1毫秒反應時間),足夠應付多數遊戲和一般使用,不過IPS數值僅60、加速度為20G,遊玩需要時常快速移動滑鼠的遊戲的話,需要小心或許可能會有掉幀的問題。不過,正如前文所提,雖然IPS和加速度數值並不高,但玩家如果是使用中階電腦規格的話,CM110的規格已經綽綽有餘。

先看400 DPI時的表現,CM110的平均落點其實滿密集的,不過小編測試軌跡是成「Z」字型,因此在轉角快速轉換角度時,會比較容易有反應時間跟不上的問題,也就是因為IPS和加速度稍微比較低的關係。

由於小編測試期間暫時找不到CM110的軟體支援,因此只好先以3200 DPI作為高靈敏度測試標準,可以發現高靈敏度快速移動時,反應時間上揚、回報速率減低的問題明顯,不過在低靈敏度時出現的快速轉換角度導致跟不上的問題,倒是高靈敏度的關係減輕不少。


Cooler Master CM310

同樣由Cooler Master推出的另一款有線電競滑鼠CM310,相較來說是一款規格比較高階的版本,第一手感印象也比較優秀,尤其在左右兩側設計的橡膠防滑墊不管是防滑度或位置都恰恰好,四指第一指節部位還是有稍微未完整貼合,不過整體的手感還是不錯。外型比例為127 x 71.5 x 39.5(mm),重量為100公克,大小或重量大小極為輕巧,操作手感不錯。

CM310電競滑鼠是一款規格比較高階的版本,第一手感印象也比較優秀,大小或重量大小極為輕巧,操作手感不錯。

外觀比例圖。


外觀設計的部分,CM310是對稱式的設計,左右手玩家都可以使用,不過獨立的側邊按鍵位於滑鼠左側,因此如果是左撇子玩家的話,操作上可能需要犧牲掉這兩顆左側按鍵,或者要改用小指來使用。按鍵分佈的部分,滑鼠除了左右鍵和滾輪以外,左側有兩顆獨立側邊按鍵,另外在DPI設定調整的部分也有獨立的上下DPI設定鍵,最後還有一顆RGB燈效模式切換鍵,總計8顆。燈效RGB的部分共有三處,分別是滾輪、Cooler Master商標以及尾端周圍,尾端RGB燈效相較於CM110來說更低調些,不過CM310可以藉由按鍵切換五種不同的RGB燈效。

CM310是對稱式的設計,左右手玩家都可以使用。

RGB燈效效果展示。


硬體規格面來看,CM310的DPI範圍介於500~10000之間,共有7段調整,追蹤速度為60 IPS、最大加速度為20G,和CM110有著同樣的問題,如果是在低靈敏度下要做大幅度的移動時,搭配高階電腦系統時可能要小心有掉幀的狀況,適合中階電腦系統使用。

測試期間找不到CM310的驅動程式,因此只能採用預設的500Hz回報率進行測試,這時候在低靈敏度下的測試模式中,可以看到數據表現穩穩地在2 ms和500 Hz回報率上,線條穩定。

同樣的穩定度也可以套用到高靈敏度設定下。


Corsair M55 RGB Pro

Corsair(海盜船)是玩家們心中有名的電競周邊廠商之一,這次他們推出旗下的Corsair M55 RGB Pro電競滑鼠,採用的對稱式的設計,主打「好滑鼠不分左右」的口號,外型大小上走的是輕量化的設計,長寬高比為124 x 68.4 x 40(mm),重量僅86公克,手感上來說抓握容易,加上重量輕的緣故,操作上非常輕巧靈敏。為了因應左右對稱設計,兩側皆有防滑墊的設計,不過左右兩側也都有兩顆側邊按鍵,使用時要小心不要誤觸另一端的按鍵。

Corsair M55 RGB Pro電競滑鼠,採用的對稱式的設計,主打「好滑鼠不分左右」的口號,適合左右手玩家使用。

外觀比例圖。


外觀設計上,M55 RGB Pro的設計走低調路線,滑鼠主色系是黑色,配上簡單醒目的海盜船Logo,整體的產品信仰氣息足夠。RGB燈效部分僅海盜船Logo有燈效,DPI顯示部分另有單色LED燈顯示,除了DPI設定外也可顯示Profile設定,讓整體外型設計更加顯得乾淨。

外型設計簡單乾淨,主色系為黑,配上醒目的海盜船Logo,產品信仰不錯。

RGB燈效展示。


按鍵分佈的部分,總共有八顆可編程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以外,滾輪的段落感稍微較明顯,操作上的精準度也順勢提高。除此之外還有DPI切換鍵以及左右兩側各兩顆側邊鍵。按鍵功能和燈效設定可藉由Corsair iCue軟體進行設定。

滑鼠右側具備兩顆側邊按鍵使用。

左側同樣提供兩顆側邊鍵,左右手玩家都適用。

底部配置一覽。


至於硬體規格的部分,感應器採用PMW3327,DPI設定最高可達到6400 DPI,具備220 IPS和30G加速度,用來應付大部分的遊戲已經十分綽綽有餘。

低靈敏度的測試中,整體來說的平均反應時間和回報速率表現都不錯。不過因測試軌跡是連續兩個「Z字型」軌跡的緣故,不過在第二個「Z」軌跡開始時突然出現數據中的飆高表現。

高DPI時的落點更加密集了些,不過在軌跡轉折處反而出現了速度下降的可能。


Corsair NightSword RGB

NightSword RGB電競滑鼠是Corsair較高階的電競滑鼠之一,第一手感印象來說還不錯,外型大小比例為129 x 86 x 43.8(mm),重119克,不算輕盈但還算可接受,同時如果玩家認為手感還不夠的話,可以另外使用隨附的砝碼進行調整。整隻滑鼠表層幾乎都有防滑的紋路設計,這讓整體的操作手感來說還不錯,不過小編的手感認為高度上來說稍微高了一點,雖說不至於不舒服,但握上去的第一直覺就能感受得到。

Corsair NightSword RGB第一手感印象來說還不錯,整體來說體積稍微大一些,重119克,Corsair另外提供砝碼讓有需要的玩家調整。

額外提供砝碼讓玩家自行調整配重。

外觀比例圖。


外觀設計上,NightSword RGB有著明顯的電競硬派風格設計,除了表面明顯的稜線切線以外,左側的拇指墊也是一大特色之一,整體的視覺感還滿強烈的。RGB燈效方面共有四區,分別是位於前方兩側、左右兩側、海盜船Logo以及尾端,都可藉由iCue軟體進行客製化設定。

NightSword RGB有著明顯的電競硬派風格設計,除了表面明顯的稜線切線以外,左側的拇指墊也是一大特色之一。

RGB燈效展示。


按鍵分布方面,總計有10顆可編程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以外,另外還有獨立的DPI切換鍵(預設是在左鍵上方),滾輪下方另有兩顆按鍵可設定,而在滑鼠側邊部分則是有三顆按鍵可以自定義。燈效設定和按鍵功能都可以藉由iCue軟體進行設定。

滑鼠左側的側邊按鍵配置。

底部一覽。


硬體規格方面,DPI範圍介於100~18000之間,可調整頻段共四段、並且提供極限每次1 DPI調整,具備400 IPS和50G加速度組合,不管是要用來玩低靈敏度射擊遊戲還是高靈敏的即時策略遊戲都可以應付得宜。

藉由iCue軟體可以輕鬆調整各區的燈效設定。

DPI設定,最低100、最高18000,具4段調整,可進行1 DPI微調。

內建表面校對功能,可根據玩家目前使用的滑鼠接觸面進行校正,因應不同材質表面。

低靈敏度時整體來說表現還滿穩定,平均都落在1毫秒上居多,不過還是會有突然變慢(接近4 ms、甚至6 ms)的可能。

高DPI靈敏度時的穩定度更加優秀,偶爾的速度變慢問題也改善很多。


Kingston HyperX Pulsefire FPS Pro

Kingston HyperX Pulsefire FPS Pro電競滑鼠是專為FPS射擊遊戲設計的RGB有線電競滑鼠,同時也是HyperX Pulsefire電競滑鼠系列中較高階的版本,第一手感印象是握感不錯,整體的大小比例也還ok,長寬高分別是128 x 71 x42 (mm),重量則是95公克,操作移動上滿輕巧靈敏的。設計上主要是針對右手玩家所設計,滑鼠尾端有稍微隆起的設計,以便讓手掌可以貼合,這點在實際使用時的舒適度有加分不少。

HyperX Pulsefire FPS Pro電競滑鼠是專為FPS射擊遊戲設計的RGB有線電競滑鼠,設計上主要是針對右手玩家所設計,滑鼠尾端有稍微隆起的設計,以便讓手掌可以貼合。

外觀比例圖。


外觀設計的部分,Pulsefire FPS Pro配色是以鐵灰色為主,左右兩側輔以防滑墊設計,小編必須說兩側的防滑墊割手的現象明顯,尤其是滑鼠新買的情況下尤其可以感受得到,雖然帶來的防滑程度也比一般電競滑鼠優秀,不過長期使用下來,以小編自己的握法來看的話,拇指指腹和小指按壓防滑墊的位置容易感到不適,如果該防滑墊的紋路能稍微不要這麼深刻的話,整體的手感會好很多。另外,小指放置處的防滑墊用一段時間因手指自然分泌油質後,小編的握法會抓不起滑鼠,這點玩家們也要試用看看喔!

配色是以鐵灰色為主,左右兩側輔以防滑墊設計。

滑鼠左右兩側都有明顯的防滑墊設計,不過防滑紋路深刻明顯,偶爾會有割手的情況。


按鍵分佈的部分,按鍵總計共有6顆,可自由根據喜好藉由HyperX NGenuity軟體輔助設定,滾輪感為段落式設計,中間另有DPI控制按鍵。RGB燈效的部分則是滾輪和HyperX商標處設有RGB燈效。另外比較特別的是,滑鼠內可以儲存多達三組設定檔,藉由軟體的幫忙,可以讓設定檔隨身帶著走。

RGB效果展示。


硬體規格的部分,Pulsefire FPS Pro採用Pixart PMW3389感測器,DPI範圍可達到16000,IPS來到450還不賴,加速度則是有50G輔助,回報率有1000Hz,真的就是專門用來給熱愛射擊遊戲的玩家使用。

Pulsefire FPS Pro提供多種設定功能,可以根據不同狀況自行切換。

在較低的靈敏度設定下,平均落點表現滿穩定的,不過在滑鼠初始移動和結束時的速度變慢許多,這在滑鼠剛開始操作時可能會比較容易有潛在的速度問題,不過過了那一剎那之後就會穩定了。

高DPI下的穩定度倒是不錯,平均速度表現還ok,同時滑鼠在結尾時的反應速度表現也獲得改善,不過初始移動的反應速度還是比較低一些。


Kingston HyperX Pulsefire Surge

Kingston HyperX Pulsefire Surge電競滑鼠是Pulsefire系列滑鼠中最高階的一款,外型大小比例上手感比Pulsefire FPS Pro小一些,長寬高比為120 x 63 x 41 (mm),重量則是100克,仍舊是非常輕巧的體積,不過因體積變小的關係,所以小編自己的握感是相對來說沒有Pulsefire FPS Pro好,不過體積小的好處是可以輕鬆掌握。另外,Pulsefire Surge是採對稱式的設計,為左右手玩家皆可使用,不過獨立的側邊鍵位於左側,左手玩家使用時要習慣一下。

HyperX Pulsefire Surge外型大小比例上手感比Pulsefire FPS Pro小一些,體積小的好處是可以輕鬆掌握。

外觀比例圖。


外觀設計上,Pulsefire Surge最大的特色在於採用HyperX稱為360° RGB燈效的動態設計,也就是使用ARGB可編程式燈效,其燈光效果會比一般LED燈的RGB燈效更加柔和些,視覺上的感覺也會比較好,該燈效同時也可以藉由HyperX NGenuity軟體自行設定。配色上主要以黑色為主,左右兩側並沒有設計明顯的防滑設計,不過因體積較小的關係,小編自己是還握得很輕鬆,而且少了割手的不適感。

最大的特色在於採用HyperX稱為360° RGB燈效的動態設計,也就是使用ARGB可編程式燈效,其燈光效果會比一般LED燈的EGB燈效更加柔和些。


實際的燈效效果展示。


按鍵分佈的部分,共有六顆可自定義功能的按鍵,包含調整DPI數值的獨立按鍵。RGB燈效的部分主要位於滾輪處附近(較不明顯)、HyperX商標,以及滑鼠正面左右兩條長條的ARGB燈條,包圍了整個滑鼠,視覺上非常搶眼。滑鼠內同樣可以儲存三組設定檔,隨時藉由軟體快速設定。

硬體規格的部分,感測器採用Pixart PMW3389,DPI最大可達16000,具備450 IPS和50G加速度,以及1000Hz回報率。就硬體規格面來說和Pulsefire FPS Pro大抵相同,不過按鍵的壽命比較長,可承受5000萬次點擊(Pulsefire FPS Pro僅2000萬次),可以說是視覺、效能兼具的選擇。

軟體中提供多種不同色彩和燈效模式可以讓玩家快速設定。

另外,同樣也有不同的設定檔可以讓玩家預先設定隨時戴入。

同樣的,Pulsefire Surge在低靈敏度下時的平均穩定度也不錯,不過就是初始的反應速率稍微慢了一些,要過一瞬間後才會擁有穩定的速度表現。

高靈敏度下的初始和最終反速度的平均表現都有在預期之間,顯見在高靈敏度下其速度比較能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上。


Kingston HyperX Pulsefire Core

最後登場的Kingston HyperX Pulsefire Core屬於Pulsefire系列中較入門版本的電競滑鼠,外型手感大小和Pulsefire Surge大致相同,長寬高比例為119 x 64 x 41(mm),重87克,因此小編認為兩者的手感大致相同。採用對稱式設計,讓左右手玩家都可以使用,不過要注意位於左側的兩顆側邊按鍵就是囉!

HyperX Pulsefire Core外型手感大小和Pulsefire Surge大致相同,採用對稱式設計,讓左右手玩家都可以使用。

外觀比例圖。


外觀設計的部分,Pulsefire Core走的是低調的黑色路線,左右兩側有獨特的防滑紋路幫助掌握滑鼠,該防滑墊不像Pulsefire FPS Pro這麼明顯深刻,因此實際握感體驗還算舒適,不過其實長時間使用的話,小編小指內側的部分還是會感到些微痠麻,整體體積適中的緣故,使得滑鼠掌握的能力不錯。RGB燈效設計的部分也是走低調路線,滑鼠全區只有HyperX商標的部分有提供RGB燈效的功能(可藉由軟體更改)。

Pulsefire Core走的是低調的黑色路線,左右兩側有獨特的防滑紋路幫助掌握滑鼠。

燈效效果展示。


Pulsefire Core提供共7顆可自定義功能的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滾輪以及左側的兩顆側邊鍵以外,另外有兩個獨立DPI上下調整按鍵,可以讓玩家快速切換DPI數值,是個方便的小設計。

而說到DPI,Pulsefire Core採用Pixart PWM3327感測器,DPI最大可達到6200、具220 IPS搭配30G加速度輔助,這部分屬於中階電競滑鼠的規格,足夠應付多數遊戲的使用情境,另外,即便是在低靈敏度下,也不至於因IPS或加速度不夠發生掉幀的問題,在三者之間的平衡上做得還不錯。

同樣提供多種RGB燈效和色彩模式可以讓玩家客製化。

和HyperX其他電競滑鼠相同,一樣可以進行巨集和按鍵編程的功能。

低靈敏度時的平均速度表現還不錯,但同樣的問題仍舊出在最一開始的初始反應速度稍慢。

高靈敏度時同樣會有初始反應速度慢的問題,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另外兩款,Pulsefire Core的穩定度稍微比較飄一些。


Logitech G304 Lightspeed

Logitech電競品牌「羅技G系列」中的G304 Lightspeed,是一款無線光學遊戲滑鼠,本體裝上電池後約100克,以無線遊戲滑鼠來說相當輕巧。滑鼠長寬高比例為116.6x62.15x38.2(mm),採用左右手平衡設計,以普遍亞洲男生的手來說,算中等大小,適合偏好抓握的玩家。

G304 Lightspeed是一款無線光學遊戲滑鼠,採用左右手平衡設計,適合偏好抓握的玩家。

外觀比例圖。


外觀上整體採較為低調的黑色,正面配上銀色自家Logitech G商標,總共有6個可自訂功能按鍵,滾輪後方的按鍵能夠快速切換靈敏度,預設為四段速循環,最多可指派五段切換。滾輪滑動時的觸感偏軟,滑上滑下都算滑順,特別看到左右按鍵方面為機械按鍵張力系統設計,按起來相當省力,劇烈遊戲操作過程也能更準確點擊。

整體採較為低調的黑色,正面配上銀色自家Logitech G商標,總共有6個可自訂功能按鍵。


硬體規格上,作為一支稱職的無線遊戲滑鼠,G304使用自家的HERO感應器,DPI可調範圍為200至12,000,追蹤速度為400 IPS、最大加速度為40G,回報速率為1,000Hz,特別的是,HERO感應器與前一代相比,省電能力提升10倍,再搭配自家LIGHTSPEED無線技術,能夠有效解決無線延遲,連線更穩定,媲美大多數有線電競滑鼠的反應速度。而在電池壽命的表現上,據官方數據所示,效能模式下約可使用250小時,若切換至省電模式,則可長達9個月之久,電池續航力也不是問題。

滑鼠底部外觀一覽。

電池採用單顆四號電池,據官方數據所示,效能模式下約可使用250小時,若切換至省電模式,則可長達9個月之久。

各按鍵可藉由軟體自定義。

DPI調整設定。

低靈敏度時的平均速度表現來不錯,維持在高速的穩定度不錯。不過可以發現在Z字軌跡轉折這樣的快速轉換方向時,會有稍微的掉速問題。

在高靈敏度時,整體的平均速度穩定度更加優秀,偶爾才會有掉速的問題,但並不嚴重。


Logitech G502 Hero

Logitech G系列中的G502 HERO,是前一代G502的小改款,沿襲前一代的整體設計,純滑鼠重量一樣為121公克,有提供額外五組3.6公克的砝碼可依個人喜好配重,長寬高比例為132x75x40(mm),為大型右手滑鼠,以小編實際握的感覺來說,G502比較適合掌握使用。

Logitech G502 HERO沿襲前一代的整體設計,為大型右手滑鼠,比較適合掌握使用。

外觀比例圖。


外觀基本上與前代相同,正面的G字LOGO和DPI指示燈支援RGB燈光同步,可以透過G HUB軟體調整設定。再看到按鍵部分,G502採11組可自訂按鍵,功能相當豐富,其中側邊除了預設前後功能鍵之外,還有一顆預設為快速切換DPI的按鍵,方便射擊遊戲玩家在瞄準敵人時,可以有效增加精準度。再特別看到金屬滾輪的正後方,有一顆控制鈕,能夠讓玩家依照喜好快速調整滾輪阻力。

正面的G字LOGO和DPI指示燈支援RGB燈光同步,可以透過G HUB軟體調整設定。G502採11組可自訂按鍵,功能相當豐富。

純滑鼠重量一樣為121公克,有提供額外五組3.6公克的砝碼可依個人喜好配重。

底部配置。

RGB燈效展示。


硬體規格上,不同於前代,這次改用自家HERO 16K感應器,DPI最高可至16,000,靈敏度大幅提升,而追蹤速度為400 IPS、最大加速度為40G,回報速率為1,000Hz,和前代一樣提供零濾波、零過濾和零加速,競賽水準的精準度。

可調整燈效設定。

按鍵自定義設定。

DPI調整。

低靈敏度操作時,整體來說的穩定度是夠的,不過在轉折處時會有些微的不穩。

高靈敏度時整體來說穩定度又稍微提升了一些,軌跡轉折造成的不穩也減輕了不少。


Logitech G502 Lightspeed

Logitech G系列的G502 LIGHTSPEED,是Logitech熱銷款式G502的無線版本,基本上外觀設計和G502相同,但在重量上從原先的121公克,減輕至114公克,少了7公克,在砝碼上也做了一些調整,從原本5組3.6公克,變成4組2公克和2組4公克砝碼,提供更多元的配重選擇,再看到滾輪的細節,從原本的實心金屬滾輪,更換成鏤空設計,再搭配橡皮止滑表面,讓玩家在操作滾輪時能夠更精準。

G502 LIGHTSPEED是Logitech熱銷款式G502的無線版本,重量上從原先的121公克,減輕至114公克,少了7公克,整體更加輕盈。

在砝碼上也做了一些調整,從原本5組3.6公克,變成4組2公克和2組4公克砝碼,提供更多元的配重選擇。

外觀比例圖。


在硬體規格上也跟上面的G502 HERO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多虧LIGHTSPEED設計的關係,這款作為一支無線滑鼠,反應速度也能夠幾乎和G502 HERO一樣快,另外也支援有線連接模式,使用時能同步為內建鋰電池充電,滿電時的續航力最高為60小時,除此之外,G502 LIGHTSPEED也支援自家的POWERPLAY無線充電功能,能夠整合供電與LIGHTSPEED無線連線,但要提醒各位玩家,要使用這項功能的話,充電版套組要另外選購喔。

滑鼠左側提供多顆側邊功能鍵,包含獨立的狙擊鍵。

多虧LIGHTSPEED設計的關係,這款作為一支無線滑鼠,反應速度也能夠幾乎和G502 HERO一樣快,另外也支援有線連接模式,使用時能同步為內建鋰電池充電,滿電時的續航力最高為60小時。


可藉由軟體調整燈效循環速率和模式。

提供多組自定義按鍵功能。

DPI設定可預先設定並隨時切換。

低靈敏度時的平均速度表現。可以看到和有線版的G502 Hero其實並沒有太大的穩定度差異,不過在最一開始的滑鼠初始一定瞬間時,會有較明顯的反應速度下滑問題,但之後就趨於穩定。

在高靈敏度時的平均速度表現就非常優秀,沒有初始和最終延遲的問題,穩定度也滿不錯的,只有極偶爾的掉速問題。


Microsoft Pro Intellimouse

還記得Microsoft Pro Intellimouse(下稱閃靈鯊專業版),沿襲微軟經典右手滑鼠IE3.0的設計,長寬高比例為132x69x43(mm),重量為104公克,加上線材這次採用的編織網線,線材不容易糾纏一團,對習慣掌握的玩家來說,操作上相當順手。

Microsoft Pro Intellimouse沿襲微軟經典右手滑鼠IE3.0的設計,對習慣掌握的玩家來說,操作上相當順手。

外觀比例圖。


外觀上有兩種顏色可以選擇,分別為「闇影」與「銀珀」,採用五組按鍵,其中三組可自訂功能,其滑鼠本體為弧形人體工學設計,相當適合長時間使用。另外看到滑鼠的尾燈,可以利用Microsoft滑鼠和鍵盤中心軟體自訂顏色。

外觀上有兩種顏色可以選擇,分別為「闇影」與「銀珀」。

滑鼠本體為弧形人體工學設計,相當適合長時間使用。

側邊提供兩顆按鍵供玩家快速使用。


在硬體規格部分,這次微軟與PixArt合作,為閃靈鯊專業版訂製PAW 3389 PRO-MS光學感應器,最高可達16,000DPI,追蹤速度為400 IPS、最大加速度為50G,回報速率為1,000Hz,整體手感相當滑順,喜歡微軟經典造型滑鼠的玩家,不妨可以考慮一下。

軟體提供各按鍵的自定義功能。

燈效色彩設定。

低靈敏度的速度表現。可以看到整體來說的穩定度滿足夠的,僅有初期最一開始的反應時間稍微慢了一點點,但並不嚴重。

在高靈敏度時的穩定度更不錯,滑鼠起初反應速度較慢的問題還是存在,雖然並不嚴重。


MSI Clutch GM50

MSI(微星科技)推出的Clutch GM50有線光學電競滑鼠,是MSI首款以符合射擊遊戲玩家需求所設計的電競滑鼠,小編第一手感印象是外型大小對我來說比例剛好,長寬高分別是120 x 67 x 42(mm),重量則是只有87克,屬於極輕巧好掌握的大小,設計上則是專為右手玩家設計,滑鼠整體有稍微的右傾設計。而左右兩側的防滑墊不會過於割手,紋路深度不深,但止滑的效果還不錯,不過小編長時間遊玩以後,由於手部自然分泌油脂的狀況下,容易讓右側小指按壓處有稍微滑膩感,不過稍微擦拭後即可。

Clutch GM50有線光學電競滑鼠,是MSI首款以符合射擊遊戲玩家需求所設計的電競滑鼠,設計上則是專為右手玩家設計。

外觀比例圖。


在外觀的設計部分,GM50走的是低調的質感,整體以黑色作為主色系,滑鼠表面沒有多餘的花俏外型設計,顯得非常乾淨有型。RGB燈效方面,MSI受到飄移賽車的啟發,以速度感為設計出發點將車尾燈概念實現在GM50的燈效上,分布於滾輪、MSI龍魂Logo以及滑鼠尾端三區,不會過於高調,可以藉由MSI獨家的MSI Gaming Center軟體自定義多種色彩選擇,同時也有提供9種RGB燈效模式可以讓玩家自行客製化。

GM50走的是低調的質感,整體以黑色作為主色系,滑鼠表面沒有多餘的花俏外型設計,顯得非常乾淨有型。

RGB燈效展示。


按鍵分布方面則是共有六顆可編程按鍵,分別是滑鼠左右鍵、滾輪、DPI切換鍵以及左側的兩顆側邊鍵,滾輪部分的段落感稍微明顯一些,在遊戲中切換槍枝時可以有明顯的段落感,同時在一般文書或網頁瀏覽捲動時也不會太費力。另外,所有按鍵都可以藉由MSI Gaming Center自行設定巨集指令,或是自定義按鍵功能和DPI進階設定,客製化能力很不錯。

側邊提供兩顆側邊鍵讓玩家使用。


至於硬體規格的部分,GM50搭載PMW 3330光學感測器,DPI範圍介於400~7200之間,共有五段切換,軟體內可以每次100 DPI間距調整。滑鼠回報率則是有125/250/500/1000Hz四種段位可以讓玩家選擇,按鍵壽命為2000萬次,GM50整體不管是在硬體規格還是外型設計上,主要都是針對輕量化設計,如果玩家有小型電競滑鼠的需求,GM50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GM50在低靈敏度下整體的穩定度還不錯,不過就是在初始移動的瞬間反應速度會稍微較低些。

同樣的問題在高靈敏度時也會出現,不過一旦過了起初的瞬間後,整體的穩定度就出來了。


MSI Interceptor DS200

MSI Interceptor DS200雷射有線電競滑鼠,小編握上手的第一手感就是,整隻滑鼠的大小比例上,以我的手來說稍微有點大了,長寬高為121 x 81 x 41(mm),重量則是113克,重量也是稍微算重的電競滑鼠,不過如果玩家覺得這樣的重量還不夠的話,MSI另外提供8顆2.4克的金屬砝碼可以安裝在滑鼠尾端,供玩家自行找到最適手感。滑鼠兩側並未設置獨立的防滑墊,不過DS200使用高品質的防滑漆幫助操控,不過小編自己握的時候適發現拇指按壓處有內縮設計,按壓容易,不過右側小指的部分就稍微有些困擾,有時會因手指自然分泌油脂的關係,導致抓握不易。

MSI Interceptor DS200雷射有線電競滑鼠,使用高品質的防滑漆幫助操控,強化整體的操作體驗。

外觀比例圖。


在外觀的設計上,DS200電競滑鼠非常有龍魂的電競氣息,雖然整體是使用黑色的單一色系配色,不過滑鼠在DPI上下切換鍵旁還有斜紋貫串,強化DS200的硬派電競風格,同時針對滑鼠的側邊可編程按鍵也使用紅色的黑紅對比設計按鍵,使得電競的風格更加明顯。RGB燈效部分,位於滑鼠滾輪、DPI上下鍵、MSI龍魂Logo以及尾端兩側的燈條,另外在滑鼠前端也有設計RGB燈效,視覺效果非常搶眼。

DS200電競滑鼠非常有龍魂的電競氣息,雖然整體是使用黑色的單一色系配色,滑鼠的側邊可編程按鍵也使用紅色的黑紅對比設計按鍵,使得電競的風格更加明顯。

RGB燈效效果展示。


DS200總共有9顆可自定義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DPI有獨立的上下切換鍵,同時在滑鼠左鍵旁邊還有遊戲專用火力鍵(預設是自動點擊左鍵多次)、滑鼠左半邊另有三顆側邊按鍵可以設定,客製化功能非常豐富。

側邊按鍵配置。


硬體規格的部分,DPI範圍最大可達到8200 DPI,具備30G加速度輔助,在低DPI靈敏度下遊玩射擊遊戲也應付得來,滑鼠回報率有125/250/500/1000Hz四種模式,按鍵壽命則是1000萬次。

低靈敏度時。DS200的初始反應速度稍微比較慢一些,不過很快就能恢復穩定的速度。

高靈敏時,上述問題就獲得解決,可以看到在高靈敏度時的表現線條更加穩定。


MSI Clutch GM11

MSI Clutch GM11電競滑鼠是微星在今年六月的Computex 2019中新發表的兩款電競滑鼠之一(另一款是Clutch GM30),外型上是採用對稱式的設計,左右手玩家都可以使用,不過因為側邊按鍵位於滑鼠左側,因此左手玩家使用時須習慣一下。就小編第一手感印象來說,長寬高比例為118 x 62 x 37(mm)這樣的大小,抓握上來說容易一手掌握,雖然左右兩側並未設計獨立的防滑墊,不過這樣的手感也好,不會有割手感,同時因比例好的緣故,不管是拇指還是小指都可輕鬆的掌握。重量方面則是只有89公克,屬於輕巧體積的電競滑鼠,快速移動時很輕鬆。

MSI Clutch GM11外型上是採用對稱式的設計,抓握上來說容易一手掌握。

外觀比例圖。


外型設計上,GM11走的是比較低調的設計風格,簡單優雅的黑色設計,配上視覺上單純的MSI龍魂Logo,沒有太多多餘的外型設計,簡單即是美。至於在RGB燈效設計方面,滑鼠只有龍魂Logo以及尾端底部有環形燈效兩區,可以藉由MSI Gaming Center軟體自行設定燈效,視覺設計雖然不特別華麗,但也有低調的質感。

GM11走的是比較低調的設計風格,簡單優雅的黑色設計,配上視覺上單純的MSI龍魂Logo,簡單即是美。

RGB燈效展示。


按鍵布局的部分就比較簡單了,總共有六顆可編程按鍵,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另有獨立DPI切換鍵以及左側的兩顆側邊按鍵,DPI按鍵的位置稍微有下嵌,主要是為了避免玩家在遊戲中誤觸的可能,也是一個小小的貼心設計。

滑鼠側邊鍵配置。

滑鼠底部一覽。


至於硬體規格方面,GM11搭載PMW 3327光學感應器,DPI最大可以達到5000,預設則是可以在400/800/1600/3200/5000 DPI做五段快速切換,滑鼠回部速率為1000Hz,按鍵壽命則是有1000萬次。

初始速度較慢的問題依然存在,不過GM11整體的穩定度是足夠的。

高靈敏度時的初始速度也是,但就實際體驗來說,這部分的短暫慢速並不會影響遊戲。


Razer Mamba Wireless

Razer(雷蛇)是玩家心中極具信仰的電競周邊品牌之一,其Razer Mamba Wireless無線電競滑鼠是從原先就極富盛名的Razer Mamba有線滑鼠演變而來,同時這次已經是推出第二代的版本囉!外型手感上來說,Mamba Wireless給人的握感體驗還不錯,長寬比125.7 x 70 x 43.2(mm)加上106克的重量,整體來說操作非常輕盈,不過因主要是針對右手玩家所設計,左手玩家在購買前須考量使用習慣囉!

Razer Mamba Wireless無線電競滑鼠是從原先就極富盛名的Razer Mamba有線滑鼠演變而來,握感體驗還不錯,整體來說操作非常輕盈。

外觀比例圖。


外觀設計得部分來說,Razer的電競滑鼠一向有著低調卻不失質感的氣息,Mamba Wireless視覺色彩為黑色,並在左右兩側放上防滑墊設計,小編自己第一印象使用的手感是,滑鼠左側拇指按壓處的防滑墊恰到好處,不過右側小指抓握滑鼠的防滑區就有稍微的割手感。另外,在RGB燈效的配置上,主要位於滑鼠滾輪和Razer三頭蛇Logo上,同樣是低調的燈效設計。

Mamba Wireless視覺色彩為黑色,並在左右兩側放上防滑墊設計。

RGB燈效展示。


由於是無線電競滑鼠設計,Mamba Wireless主打5G高解析度雷射感應器,是雷射滑鼠的代表之一,另外,為了提供準確的無線連結反應,Mamba Wireless支援適應跳頻技術(AFT)技術,它會持續掃描2.4G頻率中是否有任何干擾,再依照訊號狀況切換頻率,以便降低滑鼠和電腦系統之間的數據延遲,穩定連線,在小編的測試期間,並未出現任何掉線或掉幀的狀況,整體來說,無線連結的體驗還不錯。(擺脫線材就是爽~)至於電池續航力的部分,官方表示電力可長達50小時,也就是說如果要玩一整天的電競遊戲是沒問題的。

底部配置。

除了無線連結外,也可藉由有線USB轉MicroUSB連接線轉換成有線滑鼠充電使用。


按鍵布局的部分,Mamba Wireless共有7顆可編程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和滾輪鍵以外,左側另有兩顆獨立側邊按鍵,滑鼠中央另有獨立調整DPI數值的兩顆上下按鍵。另外,滾輪部分的段落感明顯,在遊戲中使用的話會非常適合,不過作為一般文書工作或網頁滑動的話,稍微會有一些些吃力感。另外,7顆按鍵和RGB燈效都可以藉由Razer Synapse 3軟體進行自定義設定,客製化能力也不錯。

滑鼠左側按鍵配置。


說到DPI,Mamba Wireless DPI範圍為100~16000,具備5段自定義調整,IPS數值達到450、並搭配50G加速度,回報率1000Hz,要在低靈敏度下玩快速移動滑鼠遊戲的話是很ok的,另外,Razer官方強調其按鍵採用和歐姆龍合作的獨家機械式滑鼠按鍵軸,可提供高達5000萬次的按鍵點擊壽命,耐用度非常高。

軟體中提供個按鍵的自定義功能。

五段自定義DPI設定和回報率調整。

燈效效果調整。

電力顯示設定介面。

測試方面,低靈敏度時,Mamba Wireless有稍微短暫的滑鼠起步時調速,不過後續整體來說速度還不錯,僅有些微的掉速,但影響並不大。

高靈敏度的表現更加優秀些,可以看到整體的線條更加穩定,浮動的範圍並不大。


Razer Atheris

Razer Atheris無線電競滑鼠,從外型上第一印象就能看出是針對小型電競滑鼠市場而來,大小比例為99.7 x 62.8 x 34.1 (mm),是可以輕輕鬆鬆一手掌握的大小,滑鼠本身的重量是66克,不過因為使用的電池是兩顆一般四號電池,因此當裝上電池以後,重量會來到111克左右,其實這重量在電競滑鼠裡面不算重,只是因為滑鼠本身體積小的緣故,才會讓人覺得滑動起來有些微的沉重感,不過這點也要端看玩家們在使用時是否會感到不習慣了。

Razer Atheris無線電競滑鼠是針對小型電競滑鼠市場而來,是可以輕輕鬆鬆一手掌握的大小。

外觀比例圖。

使用的電池是兩顆一般四號電池,因此當裝上電池以後,重量會來到111克左右。


Razer Atheris共有兩種顏色可選,一種是小編手上的經典黑、另一種則是Razer全新推出的簡潔配色「Mercury」系列。外觀設計上,Atheris的設計主要符合人體工學,可適用於左右手玩家使用,不過左手玩家要稍微習慣一下位於滑鼠左側的兩顆獨立按鍵就是了。另外,滑鼠本身的手感還不錯,左右兩側有提供強化橡膠防滑墊的設計,不過因滑鼠整體的大小比例,使得不管是拇指還是小指貼合的部位,不太會因長時間使用造成手指不適感,這點滿不錯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Atheris電競滑鼠本身並不具備RGB燈效,一方面是因為主打的是輕巧的小型電競滑鼠,同時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讓玩家無論是用來一般日常工作使用、或是打電動兩相宜的設計。

Atheris的設計主要符合人體工學,可適用於左右手玩家使用。

左側按鍵配置。


無線連結的部分,Atheris支援藍牙連結或2.4GHz頻無線連結,支援自適應跳頻技術,官方表示使用兩顆AA電池時,可以連續使用350小時,也就是說即便是每天要連續玩10小時的電動,也可以使用一個月,電池續航力表現非常加分。在按鍵的布局部分,除了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另外還有一切換DPI的獨立按鍵以及左側的兩顆側邊功能鍵,可藉由Razer Synpase 3軟體自行訂自功能。最後要提的是滑鼠滾輪部分的段落感較Mamba Wireless不清楚一點點,這並非壞事,考量到Atheris本身除了玩遊戲以外還會針對一般文書處理使用,不明顯的段落感也會使得用來滑網頁或工作時更加輕鬆些。

硬體規格方面,DPI範圍為200~7200,可自訂5段調整,滑鼠的回報率最高為1000Hz(125/500/1000Hz三段調整),雖然是小電競滑鼠,但其IPS還是有達到220 IPS、加速度則是30G,要拿來應付多數遊戲已經滿足夠了。

Razer Synpase 3軟體中提供各按鍵的功能自訂。

DPI五段自訂自設定。

電力顯示。

Atheris在初始瞬間反應速度上稍有落後,不過後續很快就追上穩定的反應速度。

高靈敏的的表現則是比較令人滿意,整體來說都有在平均速度上。


Roccat Kova

有別於Roccat以往推出的右手取向滑鼠,Kova是左右對稱滑鼠,長寬高比例為131x66x38(mm),滑鼠背蓋高度和按鍵的位置都有特別調整過,因此手感不會因為左右對稱設計而大打折扣,重量相當適中為99公克,掌握和抓握使用都相當順手。

Roccat以往推出的右手取向滑鼠,Kova是左右對稱滑鼠,掌握和抓握使用都相當順手。

外觀比例圖。


先來看一下外觀,Roccat Kova採12組按鍵設計,搭配自家Easy-Shift [+]和Swarm軟體,最多可以設定22種按鍵功能,對於多人連線網路遊戲的玩家來說格外受用,比如將常用的技能鍵或組合鍵直接設定在滑鼠上,在戰鬥時能夠更快速反應。另外看到這隻滑鼠的滾輪和尾端,支援RGB燈光效果,能夠讓玩家依造喜好更換顏色。

Roccat Kova採12組按鍵設計,搭配自家Easy-Shift [+]和Swarm軟體,最多可以設定22種按鍵功能,客製化能力優秀。

左側邊按鍵配置。

右側按鍵配置。

滑鼠底部一覽。

滾輪處RGB燈效。

尾端RGB燈效。


硬體規格部分,Kova搭載Pro-Optic R6光學感應器,最高解析度為7000DPI,最大加速度為20G、回報速率為1000Hz,內建Turbo Core V2微處理器,搭配512KB記憶體容量,可以利用自家Swarm軟體,將玩家常用的設定值和巨集儲存在滑鼠中,如果懶得自訂的玩家也不用擔心,軟體也有內建各大知名遊戲的巨集設定可提供玩家選擇。

軟體提供五段自定義DPI切換設定,另外還有燈效模式調整等功能。

按鍵自訂功能也沒少。

其他細部設定如回報率、慣用手、燈效等等。

Kova在低靈敏度測試中的整體表現算是不錯的,不過在初始速度上稍有落後,但過程中的穩定度還ok。

高靈敏度下,Kova的表現水準更加優秀些。


Roccat Kone Pure SE

Roccat推出過眾多滑鼠,其中以Kone系列為最經典款式之一,這次要介紹的是以它為設計基礎,衍伸出來的最新成員:Kone Pure SE,為右手取向滑鼠,尺寸為115 x 70 x 39(mm),體型偏中小型,而重量有特別輕量化,滑鼠本體僅僅88公克,抓握或掌握都OK。

Roccat推出過眾多滑鼠,Kone Pure SE是以Kone系列經典款延伸出的新成員,重量有特別輕量化,滑鼠本體僅僅88公克。

外觀比例圖。


在外觀部分,Kone Pure SE繼承了良好設計DNA,延續了前一代的右手弧形設計,體積與Kone Pure相比稍微縮小9%,按鍵上為標準7鍵設計,可惜的是,SE並沒有搭載Easy-Shift[+]功能,無法像上一代一樣,設定額外的組合按鍵功能。另外看到滑鼠尾端,一樣有支援RGB燈光,可以自訂顏色和效果。

Kone Pure SE繼承了良好設計DNA,延續了前一代的右手弧形設計,體積與Kone Pure相比稍微縮小9%。

RGB燈效展示。

滑鼠左側側邊鍵配置。

底部一覽。


硬體規格部分,Kone Pure SE雖定位在入門級產品,卻仍採用Pro-Optic R7光學感應器,最高靈敏度為5000DPI,最大加速度為20G、追蹤速度為100IPS、回報速率為1000Hz,而在左右主按鍵上也毫不馬虎,更搭載歐姆龍D2FC-F-K(50M)-RT微動開關,點擊壽命可達5000萬次,足以應付一般網路遊戲使用。

軟體提供全面的燈效色彩設定,DPI設定等等。

Kone Pure SE整體來說的表現更加穩定,初始速度雖然稍有下降,但很快地就能馬上跟上。

高靈敏度時的表現雖然還是有一些些初始速度問題,但整體的穩定度更高。


Sades Revolver

Sades(賽德斯)推出的Revolver「左輪RGB巨集變頻電競滑鼠」外型大小握感不錯,是一光學滑鼠,就第一印象的手感大小和重量來說,長寬高比例是128 x 64 x 38(mm),重量在105克,就一般遊戲或日常使用來說,滑鼠本身的輕巧度不錯,大小比例對小編來說靈敏度也很好掌握,而且外型設計上是採用左右對稱設計,不管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玩家都可以使用,而且不必擔心側邊按鍵的問題,因為滑鼠左右兩側都有兩顆側邊鍵可以使用。

Sades Revolver左輪RGB巨集變頻電競滑鼠是一光學滑鼠,滑鼠本身的輕巧度不錯,外型設計上是採用左右對稱設計。

外觀比例圖。


而就外觀上來看,Revolver走的是比較低調的設計,不過低調中帶點華麗,RGB燈效方面,除了Sades的狼盾Logo會發光以外,環繞在滑鼠周圍的環體流光RGB氣氛燈也會發亮,並且Sades提供多達11種可自定義的RGB燈效模式,徹底展現自我好簡單。

外觀上來看,Revolver走的是比較低調的設計,除了Sades的狼盾Logo會發光以外,環繞在滑鼠周圍的環體流光RGB氣氛燈也會發亮,有種低調的華麗。

RGB燈效展示。


在按鍵本身的布局來說,共有6顆可自定義功能的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DPI有獨立的上下調整鍵,滑鼠左右兩側各有兩顆側邊按鍵,玩家可以自訂自調整的功能非常多。而滑鼠滾輪部分的段落感稍微有些明顯,但使用上的流暢度還不錯。滑鼠底部是採用大面積的防滑貼,這能帶來較流暢的滑鼠滑動,不過建議這類滑鼠要在滑鼠墊上使用比較能發揮完整的功效喔!

右側側邊鍵配置。

左側側邊鍵配置。

滑鼠底部一覽。


另外,硬體規格的部分,採用PMW 3325感測器,DPI範圍在200~10000之間,具備六段調整,回報率方面則是有125/250/500/1000Hz四段調整,按鍵壽命達到2000萬次,可以藉由Sades的獨立軟體自行調整按鍵自訂自功能和燈效,同時也可以自行編寫巨集。

Revolver在低靈敏度下的反應速度在初始速率的時候稍有落差,不過後續整體的平均表現還不錯,不過偶爾會稍微有掉速的問題。

高靈敏度下時,初始速度的問題還是有,不過後續整體的穩定度提升很多。


Sades Axe

初次拿到Sades推出的Axe戰斧RGB巨集變頻電競滑鼠時,就會先被它超多的按鍵吸引,可以想像其能夠自定義的功能非常多,並且也是光學滑鼠。不過先就手感來說的話,小編個人認為Axe的大小對我來說稍微大了些,其長寬高比為124 x 79 x 43.5(mm),重量則是有108克(三顆3.5g砝碼自訂加重),因此雖然重量本身在未安裝砝碼的情況下,移動狀況非常舒適,但滑鼠正面的寬度比許多電競滑鼠都還要寬的多,手掌不夠大的玩家較難一手掌握。

Axe戰斧RGB巨集變頻電競滑第一印象就是超多的左側按鍵,客製化功能豐富。

滑鼠本身重量為108克,額外提供三顆3.5g法碼供玩家自行調整。

外觀比例圖。


不過說到底,Axe在外觀上最大的設計還是在於它多達12顆可自定義功能的按鍵上,除了滑鼠左右鍵以外,DPI調整鍵有兩顆上下按鍵,左鍵旁邊還有獨立的FPS狙擊鍵,滑鼠左側才是重頭戲,除了兩顆前進後對方向鍵以外,還有四顆自定義按鍵(G1~G4)。除此之外,Axe還具備12種RGB燈效模式,可藉由前進鍵加滑鼠滾輪同時按鍵的組合快速切換燈效,玩家可以自定義的空間非常大。另外,Axe RGB燈效的區塊位於滑鼠滾輪旁、Sades狼盾Logo上,以及環繞在滑鼠尾端周圍的環繞燈條,視覺感還不錯。

Axe本身的質感設計也算低調,黑色配色設計顯得簡潔有力。

最大特色在於左側的六顆可編程按鍵,總計Axe共有12可自定義功能的按鍵,調整範圍非常大。

RGB效果展示。


雖然客製化彈性非常高,不過小編也必須說,滑鼠左側按鍵多的情況下,操作上就必須要花一點時間習慣,尤其是在玩遊戲的時候,這些按鍵在某種程度上能提供一定的快捷功能,不過若是還未使用習慣的話,一個不小心按錯鍵就有可能一命嗚呼。

硬體規格方面,Axe採用PMW 3325感測器,DPI範圍介於200~10000之間,具備6段切換,可調整四種回報率(125/250/500/1000 Hz),整體的靈敏度手感還不錯。藉由獨立的Sades Axe軟體,可以快速設定DPI段落調整值、回報率選擇、燈效設定以及巨集按鍵等功能,客製化的能力絕對夠玩家自由調整。

Axe提供共計12顆可自行定義功能的按鍵。

軟體中提供六段DPI自訂設定。

提供多種發光模式和燈效設定。

提供多種巨集功能和自訂設定。

Axe在低靈敏度時整體的平均水準非常優秀,穩定度和速度都有達到平均之上。

高靈敏度時的表現雖然整體來說有些波動,但線條的穩定度還是有的。


Sharkoon Skiller SGM2

由德國Sharkoon(旋剛)所推出的Skiller SGM2光學電競滑鼠,採用有線滑鼠的設計、並且針對右手玩家推出,小編的第一握感印象是好滑,握感整體來說滿舒適的,其長寬高比例為132 x 69 x 42(mm),重量則是106克,仍然算是屬於輕巧好操控的滑鼠大小,不過整體的滑鼠大小還是適合手掌稍微大一些的玩家,小編自己的感覺是雖然左右兩側有設計防滑墊,不過在右側小指按壓處的防滑墊部分稍微有些無法貼合,導致操作時滑鼠右側部分會有飛出去的感覺,但如果換成食指中指在左右鍵的握法時,這個問題就能改善。

Skiller SGM2光學電競滑鼠採用有線滑鼠的設計、並且針對右手玩家推出,握感整體來說滿舒適的。

外觀比例圖。


外觀設計上,旋剛特別強調他們取消許多不必要的額外功能,根據這樣的理念讓電競滑鼠能夠具備該有的基本規格,因此視覺設計上,雖然有圍繞在滑鼠左右和尾端的三邊環繞RGB燈效,不過整體來說還是滿低調的。RGB燈效共有四種模式,透過按鍵組合就可隨時切換燈效,不需要額外的軟體設定,甚至如果不需要RGB燈效的話,也可以透過滑鼠底部的按鍵關閉,客製化能力還是不錯的,不過因為少了軟體的需求,因此操作上更加快速些。

旋剛特別強調他們取消許多不必要的額外功能,根據這樣的理念讓電競滑鼠能夠具備該有的基本規格。

RGB效果展示。


Skiller SGM2總共有六顆按鍵,也就是常見的滑鼠左右鍵、滾輪、DPI切換鍵以及左側的兩顆側邊按鍵,不過旋剛為了讓玩家操作設定上更方便,沒有額外的軟體可以提供自定義功能設定,這點有些玩家可能覺得有些可惜,不過也會有玩家認為很方便,所以見仁見智囉!

滑鼠左側的側邊按鍵。


硬體規格的部分,Skiller SGM2的DPI範圍介於400~6400之間,最大回報率為1000Hz,IPS數值為66、加速度則是22.5G,玩家如果是搭配高階的電腦硬體規格或是想要遊玩需要在低靈敏度下大幅移動滑鼠的遊戲時,就可能會需要考慮考慮囉!不過中階電腦系統或是想玩一般遊戲的玩家,Skiller SGM2是絕對足夠使用的。

SGM2在初始速度上稍有掉速,不過後續的穩定度還不錯。

高靈敏度時的波動則是稍微有些大,但好在浮動幅度並不大,不至於影響到整體的遊戲體驗。


Sharkoon Drakonia II

Sharkoon推出的另一款電競滑鼠「馭龍者」Drakonia II歸來!不得不說這款電競滑鼠在外觀的設計上絕對能在眾多滑鼠中脫穎而出,正面上面有經典的綠色龍鱗設計,視覺效果非常強烈!另一個外觀上的重點設計就是總共提供多達12顆可編程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DPI控制部分共有三顆,除了DPI增減切換鍵以外,另外還有獨立速射鍵可以使用,除此之外,滑鼠左側有六顆側邊按鍵,可以藉由獨立的電競軟體進行自定義設置,可調整的空間非常多。此外,外觀在RGB燈效部分做的比較保守,只有滾輪和Logo有燈效顯示,可藉由獨立的專屬軟體自訂義設定。

「馭龍者」Drakonia II正面上面有經典的綠色龍鱗設計,視覺效果非常強烈!

外觀比例圖。


再來說說手感方面,Drakonia II的長寬高比例分別是127 x 83 x 42(mm),重量則是104克,屬於輕盈的等級,不過如果玩家覺得這樣的重量手感不夠的話,Sharkoon另有提供5顆重5.6克的砝碼可以安裝在滑鼠尾端供玩家自行調整。小編第一手感印象是雖然側邊有許多按鍵,不過因左右兩側都有防滑設計的緣故,因此抓握其實滿容易的,滑鼠右側稍微有些抓不穩,要換成食指中指按壓左右鍵的握法才能穩定抓牢。滑鼠滾輪部分的段落感較不明顯,用來作為一般瀏覽滑動時非常方便。

雖然側邊有許多按鍵,不過因左右兩側都有防滑設計的緣故,因此抓握其實滿容易的。

Drakonia II重量則是104克,另有提供5顆重5.6克的砝碼可以安裝在滑鼠尾端供玩家自行調整。

RGB燈效展示。


另外,滑鼠左側所提供的6顆按鍵如果是手掌比較小的玩家,可能需要仔細調整一下抓握的手勢,小編的手掌照平常習慣的手法抓握時,拇指自然放置的位置會落在按鍵4和5上,這對於我自己來說一般遊戲使用情況下已經足夠使用,如果要額外將手指伸去按其它按鍵的話,就有可能會抓不牢滑鼠,尤其是在快節奏的射擊遊戲時尤其明顯,不過如果玩家本身就已經十分習慣左側拇指按鍵的話,Drakonia II提供的多種選擇還是滿足夠的。

滑鼠左側的六顆可編程按鍵。

底部按鍵設計。


再來看看硬體規格的部分,Drakonia II本身搭載的是PWM 3360感測器,DPI範圍落在100~15000之間,共6段調整,具備250 IPS和50G加速度組合,在需要低靈敏度DPI設定時玩的遊戲也能應付得來,滑鼠回報率共有125/250/500/1000Hz四段調整,

12顆按鍵可以從軟體中設定編輯。

六段自定義DPI設定。

不同的燈效模式設定。

低靈敏度時的初始速度有些微掉速,不過後續有趕回來,但在軌跡快速轉折處時,會稍有掉速問題。

高靈敏度時整體來說的平均穩定度不錯,不過初始速度稍有落差,且中間的浮動問題存在,但幅度不大。


SteelSeries Rival 105

SteelSeries Rival 105電競滑鼠外型上是從自家的Kana滑鼠作為原型所設計,外型手感不錯,大小比例為171 x 147 x 55(mm),重量僅79克,雖然左右兩側並不具備防滑墊的設計,但因體積小的緣故,掌握度滿好的。同時小編覺得貼心的小設計是,在滑鼠右側小指按壓區的設計有稍微往內凹,這使得滑鼠右側的手感更加優秀。

Rival 105的外盒裝箱非常有設計感。

Rival 105電競滑鼠外型上是從自家的Kana滑鼠作為原型所設計,外型手感不錯。

外觀比例圖。


外觀設計的部分Rival 105就顯得低調許多,採用簡單的黑色設計,RGB燈效部分只有滑鼠滾輪和SteelSeries的Logo上有著墨,不過兩者在燈效設定上是單區同步設定的,而且除了預設的燈效模式外,沒有其他的燈效設定,不過小編倒是覺得這樣也簡單乾淨。不過,Rival 105支援SteelSeries自家的PrismSync技術,可以和其他配件同步燈效。

外觀設計的部分Rival 105就顯得低調許多,採用簡單的黑色設計,低調不失質感。

RGB燈效展示。


按鍵分佈的部分,Rivel 105共有6顆可編程按鍵,包括滑鼠左右鍵、滾輪鍵,滾輪的段落感輕微,流暢度還不錯,另外左側有兩顆側邊按鍵以及專屬滾輪下方的DPI切換鍵,雖然主要是偏右手玩家設計,不過如果左撇子玩家要使用的話也無不可,不過小編自己嘗試使用左手按壓時發現,側邊按鍵的下緣有些銳利,玩家使用左手小指按壓的話要注意。

左側按鍵配置。

底部設計一覽。


硬體規格方面,Rival 105採用客製的S3059-SS感測器,按鍵壽命達2000萬次,DPI範圍在250~4000之間,軟體內共有8段DPI數值可選,選定兩個數值後可快速藉由DPI按鍵切換,IPS數值則是140,用來應付多數的遊戲已經算綽綽有餘囉!

按鍵自定義功能和DPI設定切換,單區燈效設定。

PrismSync燈效同步設定。

Rival 105的初始速度稍微比較低一些,不過後續來說整體的穩定度是有的,但在快速轉換移動方向時,會有些微的掉速問題。

在高靈敏度下的整體速度就穩定很多,波動較穩定。


SteelSeries Rival 310

剛握上SteelSeries Rival 310光學電競滑鼠後就可以馬上發現它是一款為右撇子玩家設計的電競滑鼠,外型大小上,長寬高比為127.6 x 70.1(最厚處) x 41.98 (mm),重量部分則是只有88.3克,是非常輕巧的電競滑鼠,滑鼠兩側的純矽膠側握防滑墊,其手握質感比多數防滑墊還要好一些,加上上方的紋路設計也不會太割手,就連右側小指按壓的區塊也沒有明顯感覺到不適,這點設計上滿不錯。

SteelSeries Rival 310光學電競滑鼠是一款為右撇子玩家設計的電競滑鼠,外型比例和重量上非常輕巧。

外觀比例圖。


從外觀上來看,Rival 310採用纖維強化塑膠作為主要架構,材質則是使用抗指紋半粗糙霧面設計,手摸時會有磨砂的質感,手握和按壓手感都不錯,RGB燈效的部分同樣是在滾輪處和SteelSeries的Logo有燈效,不過Rival 310是雙區燈效配置,滾輪和Logo的燈光色彩可以分別設定,個人風格的展現還不錯。

Rival 310採用纖維強化塑膠作為主要架構,材質則是使用抗指紋半粗糙霧面設計,手摸時會有磨砂的質感,手握和按壓手感都不錯。

RGB燈效展示。


按鍵配置的部分,Rival 310同樣共有6顆按鈕,滑鼠左右鍵以及獨立的DPI切換按鍵,滾輪部分的段落感稍微較Rival 105明顯一點點,另外在滑鼠左側有兩顆側邊按鍵可以使用,可以藉由SteelSeries的SteelSeries Engine 3軟體進行設定,除了燈效和按鍵以外,也可以設定巨集。

左側按鍵配置。

滑鼠底部設計。


至於硬體規格的話,Rival 310按鍵壽命達到5000萬次,採用SteelSeries獨家的TrueMove3光學感測器,其DPI範圍在100~12000之間,每次100 DPI做為調整,另外,官方表示在100~3500 DPI數值之間內,可以提供真實1:1追蹤軌跡,也就是滑鼠在滑鼠墊上移動的距離,會真實反應在螢幕上,以達到無延遲、無混雜或影響降低抖動的問題。滑鼠回報率在1000Hz、反應時間1毫秒,IPS數值在SteelSeries的QcK滑鼠墊表面使用時,可以達到350 IPS以上的表現,搭配的加速度則是50G,即便是低靈敏度也能穩定使用。

軟體同樣提供按鍵自定義、雙區燈效調整、DPI切換設定。

Rival 310低靈敏度時的表現還不錯,不過初始速度有明顯掉速,但後續整體來說的穩定度是有的。

高靈敏度事則是反應優秀,不管是波動範圍還是變動幅度都有獲得明顯改善。


SteelSeries Rival 600

Rival 600光學電競滑鼠是SteelSeries電競滑鼠較高階版本的選擇之一,外觀上的手感小編一握上的感覺就是觸感很好,加上在不管是滑鼠按鍵還是左右兩側的設計都有針對人體工學作著墨,體驗滿好的。至於外型大小上來說,131 x 69(最厚處) x 43(最高處) mm的長寬高比,搭配最低96公克的重量,在操作體驗上達到一個不錯的平衡,如果玩家們覺得這樣的手感太輕的話,SteelSeries提供8顆分別重4克的砝碼讓玩家可以自行安裝(最重可達128克)。此外,根據不同玩家喜歡的滑鼠配重比例,Rival 600可以有多達256種配重比例組合,能夠滿足絕大多數玩家的喜好。

Rival 600光學電競滑鼠一握上的感覺就是觸感很好,左右兩側的設計都有針對人體工學設計,在操作體驗上達到一個不錯的平衡。

外觀比例圖。

滑鼠左右兩側側蓋可卸下安裝砝碼。

單邊最多可安裝四顆分別重4克的砝碼。


外觀設計上,Rival 600顯得酷炫許多,同時也有強烈的電競硬派風格,使用觸感柔軟的黑色材料作為主材質,再藉由纖維強化塑膠提高整體架構,針對慣用右手的玩家來說,在滑鼠左右鍵位置上都有設計指腹放置的些微下凹設計,加上在滑鼠右側小指放置處也有內凹的設計,這使得手握Rival 600時帶來很不錯的手感。視覺上最酷的一點是在RGB燈效的設定上,嚴格來說Rival 600提供8區的RGB燈效設定,分別是滾輪、Logo、左右兩條燈條各有三區設定,再加上多種不同的燈效和色彩選擇,促成Rival 600的燈效客製化能力超級高。

Rival 600有強烈的電競硬派風格,使用觸感柔軟的黑色材料作為主材質,再藉由纖維強化塑膠提高整體架構。

RGB燈效展示。


按鍵分佈的部分,Rival 600具備7顆按鍵,分別是滑鼠左右鍵、滾輪、DPI專屬切換鍵以及左側兩顆側邊按鍵,全部都可以藉由SteelSeries Engine 3軟體自定義修改,同時也能設置專屬的巨集。

滑鼠左側按鍵配置。

滑鼠底部設計。


硬體規格的部分,Rival 600搭載SteelSeries TrueMove3+雙重感應器系統,除了原本的TrueMove 3光學遊戲感測器作為主要的感測器以外,Rival 600還具備深度感應線性光學偵測感測器,大多數的遊戲滑鼠都是使用單一主要感應器來偵測懸空距離,而Rival 600因具備額外的深度感測器的緣故,即便是只有0.5mm的懸空距離,也能精準判定移動。另外,在DPI範圍上,最低為100 DPI、最高則是12000 DPI,每段調整為100 DPI,具備350+ IPS(SteelSeries QcK滑鼠墊表面使用時)和50G加速度,讓Rival 600不管是要玩極度要求靈敏的RTS遊戲還是需在低靈敏度遊玩的射擊遊戲都可以發揮精準功效。

軟體提供更進一步的燈效設定。

具備按鍵自定義功能和DPI切換設定。

Rival 600雖然在初始速度上稍有落差,但後續整體的平均穩定速度就上來了,偶而會有些微掉速,但影響範圍不大。

高靈敏度時則是有不錯的改善,整體的平均速度都有拉上來。


Tesoro Control R1

Tesoro Control R1是一款右手取向滑鼠,長寬高比例為130.5x72.5x42(mm),重量為102公克,和自家的Sagitta Spectrum滑鼠手感相當接近,比較特別的是Control R1表面有做柔感防刮處理,加上硬體規格大幅升級,握起來感覺相當舒服,適合偏好大型滑鼠的玩家選擇。

Tesoro Control R1為一右手取向滑鼠,表面有做柔感防刮處理,握起來感覺相當舒服。

外觀比例圖。


來看一下外觀細節,Control R1採6鍵設計,皆可透過自家Tesoro 360軟體自訂按鍵功能和巨集設定。滑鼠連接線採用編織網包覆,能夠多一層美觀和保護,線材也比較不易打結,操作時更滑順。再來看到這支滑鼠的燈光設計,從滾輪的兩側、滑鼠尾端的LOGO,和滑鼠的底皆可分別調整顏色和特效,整體呈現出來的燈效相當炫麗。

Control R1採6鍵設計,皆可透過自家Tesoro 360軟體自訂按鍵功能和巨集設定。

RGB效果展示。

左側按鍵配置。

滑鼠底部設計。


硬體規格部分,採用Pixart 3360光學感應器,解析度最高可達12000DPI、追蹤速度為250IPS、最大加速度為50G、回報速率為1000Hz,整體操作相當流暢。在左右主要按鍵搭載歐姆龍2000萬次微動開關,點擊聲相當清脆。內建512KB記憶體容量,可以將常用的遊戲按鍵設定記錄在滑鼠裡,能夠讓玩家不必再為了更換電腦就要重新設定而煩惱。

各按鍵皆可自定義功能設定。

RGB燈效設定。

低靈敏度時的初始速度稍微有些落差,不過後續的速度穩定度不錯,偶有掉速但頻率非常少。

高靈敏度時的初始速度問題還是存在,但同樣的後續整體穩定度很好。


Tesoro Sharur Spectrum SE

Tesoro Sharur SE(下稱殺戮SE)是鐵修羅的熱銷滑鼠款式之一,其體積相當中規中矩,比例為124x67.5x39(mm),重量為89公克,採左右手皆適用的人體工學設計,整體手感相當輕巧,適合偏好抓握的的玩家選擇。

Tesoro Sharur SE是鐵修羅的熱銷滑鼠款式之一,採左右手皆適用的人體工學設計,手感相當輕巧。

外觀比例圖。


再來進一步觀察一下細節,殺戮SE有兩種顏色可以選,分別為霧面黑和亮面白,這次借側的是白色款,按鍵配置採6組全自定義按鍵,特別看到滑鼠側邊,不同於一般右手取向滑鼠的前後側鍵,此滑鼠為左右各一側鍵,需大拇指和小指分別操作兩邊按鈕,不熟悉的玩家可能需要一點時間習慣。兩側搭配雙料成型止滑側翼,讓玩家在抓握時能夠更好操縱。另外殺戮SE也支援時下流行的RGB燈效,可以讓玩家依個人喜好更換顏色和特效。

殺戮SE有兩種顏色可以選,分別為霧面黑和亮面白,這次借側的是白色款,按鍵配置採6組全自定義按鍵。

RGB燈效展示。

左側一顆側邊鍵。

右側也有一顆側邊鍵,和多數常見的滑鼠較不同。

滑鼠底部一覽。


最後來看一下硬體規格,這次殺戮SE搭載Avago A3050光學感應器,最高解析度為4000DPI,追蹤速度為60IPS、最大加速度為60G、回報速率為1000Hz,為入門級電競滑鼠規格配置,比較適合輕度玩家使用。雖說是入門級,殺戮SE也內建64KB記憶體容量,可以將一些常用的遊戲巨集和按鍵設定儲存在滑鼠中,方便玩家切換使用。

滑鼠自定義按鍵功能。

DPI設定和回報率調整。

RGB燈效設定。

自定義巨集調整。

低靈敏度時的初始速度稍有掉速,不過後來有追回來,但滑動過程中的波動頻率稍微大了些,但整體的浮動範圍不大。

高靈敏度時的初始速度表現明顯改善,且過程中雖仍有波動問題,但範圍還不至於大到影響體驗。


滑鼠百百款、挑選前最著重在手感

以上就是本次幫玩家介紹的市面上30款電競滑鼠,它們都是廠商們挑選出來菁英中的菁英,不只代表各家廠商對於電競滑鼠的設計精神,同時也代表了他們對於「電競」的期待,玩家如果有想要購買電競滑鼠的話,從這30款當中挑選是絕對足夠的。

如果玩家們還是覺得不知道該從何下手的話(畢竟30隻滑鼠還是滿多的XD!),小編這邊就本次測試過程中的眾多滑鼠裡,挑選出了四隻滑鼠供玩家做為參考,參考標準主要有外觀設計、手感體驗以及軟體三種面向作為評判的標準。不過小編在挑選時也是非常難抉擇的,畢竟每一款都是一時之選啊!玩家們如果是第一次踏入電競領域的話,可以用這四隻滑鼠作為參考。

編輯推薦:Logitech G G502 Lightspeed
首先先來看看編輯推薦,第一個推薦的是由羅技推出的G502 Lightspeed無線電競滑鼠,羅技家的滑鼠由來已久,自Logitech G電競品牌推出後,其電競滑鼠的評價在玩家們心中也是有口皆碑,G502 Lightspeed承襲了上一代眾多優良血統,並且將型式轉為無線,解放了玩家電腦桌的空間束縛,在無線連結的前提下,達到和有線電競滑鼠相近的表現,因此,小編特此推薦。

Logitech G G502 Lightspeed無線電競滑鼠優秀的效能表現加上無線帶來的空間解放優勢,特頒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SteelSeries Rival 600
賽睿的高階電競滑鼠Rival 600主打著雙感測器的優勢,在整體的操作穩定度表現優秀,不管是高低靈敏度條件下,都能帶來不錯的快速反應,同時因整體在眾多細節上都有針對手感做強化,雖然手感好壞在個人,但Rival 600在本次的電競滑鼠評測中,對小編來說手感名列前幾名中,加上SteelSeries自家的SteelSeries Engine軟體做得也不錯,即便是新手使用也能快速上手,因此特此推薦。

SteelSeries Rival 600電競滑鼠除了整體表現穩定以外,其舒適的手感體驗加上軟體的輔助,適合各種玩家使用,特頒編輯推薦。


優質設計:Corsair NightSword RGB
海盜船乘風破浪!NightSword RGB外型上採用少見的全滑鼠防滑墊設計,使得玩家在快速移動滑鼠時仍可穩定的掌握好滑鼠,加上在左側另有拇指墊的設計,整體的抓握更加牢固。效能表現方面當然也不馬虎,測試期間擁有不錯的穩定反應速度,能夠應付大部分遊戲。同時,Corsair的iCue軟體輔助得宜,提供的設定功能詳細且友善,能夠提供玩家非常多元的個人客製化空間,裡應外合下,決定給予其優質設計獎。

Corsair NightSword RGB電競滑鼠提供全滑鼠防滑墊的設計,加上平穩的效能表現,獲得優質設計獎。


優質設計:Tesoro Control R1
Tesoro(鉄修羅)旗下的Control R1就外型上來說雖然低調,但在許多環節上都有細心設計,像是左側拇指抓握處的內凹、滾輪的下嵌可避免卡輪,再加上滑鼠本身採用的柔感防刮設計,使得當手握上時的手感不錯,長時間使用下也相對比較不易感到勞累。另外,在視覺上也採用尾端的環形RGB燈效設計,低調但不失質感。

Tesoro Control R1電競滑鼠因在外觀上的細心設計,在低調的外型下提供優秀的視覺效果和手感,特頒優質設計獎。


(1)2019夏季30隻電競滑鼠採購指南,教你如何挑電競滑鼠、看懂專業名詞,一文搞定!【介紹篇】
(2)2019夏季30隻電競滑鼠採購指南,教你如何挑電競滑鼠、看懂專業名詞,一文搞定!【測試篇】(本篇)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