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 中央處理器
-
AMD AM4相容處理器數量增加,BIOS恐難以再全數容納支援
AMD當前主流性能平台,所採用處理器腳位稱之為AM4,大家耳熟能詳的Ryzen是相容產品之一,而這又有Ryzen 2000/1000系列與Ryzen APU之分。另外包含核心開發代號Bristol Ridge,一般稱作第7代A系列與Athlon X4處理器,同樣也是採用AM4腳位,故AM4相容產品已經累積了一定數量。 外媒AnandTech指出,主機板廠商基於處理器相容性因素,不斷累加新推出的處理器微代碼,這逐漸讓BIOS可用容量吃緊。當前主機板普遍採用128Mb容量BIOS晶片(Flash ROM),若為了處理器相容性考量而改採用256Mb新產品,儘管容量倍增卻也會導致成本隨之翻倍,若是使用2顆128Mb產品則會面臨主機板設計複雜度提高這問題。 因此主機板廠商正在思考,特別是中低價位產品基於成本考量,能否放棄Bristol Ridge世代之類產品支援,畢竟零售市場確實以Ryzen 2000/1000系列產品較為熱門。另外一種變通方式,就是推出不同處理器支援性的BIOS更新檔,將新、舊世代產品區隔開來,如此同樣可以有效、快速縮減占用容量。話說,有人採購、自組,那所謂的第7代A系列處理器嗎?
-
32核64執行緖可超4.0GHz強壓Core i9,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90X規格曝光
前兩週甫結束的2018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18),AMD在自家記者會上展示了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官方提到將採用Zen+架構設計,並改用自家最新12nm製程,而且處理器最大核心數量可高達32核心/64執行緖,針對多工運算的性能有更大幅度的提升。而就在昨日傍晚,HKEPC網站獨家釋出Ryzen Threadripper 2990X規格! 根據外媒報導,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最旗艦的版本將不再是先前預估Ryzen Threadripper 2950X,因為先前Ryzen Threadripper 1920X已具有12核心/24執行緖、Ryzen Threadripper 1950X則具有16核心/32執行緖的配置,既然要全新推出一款具有32核心/64執行緖的產品,勢必得創造一顆新的型號,這就是我們接下來會看到的Ryzen Threadripper 2990X! 與Computex 2018記者會上提到的相同,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由GlobalFoundries(格羅方德)代工,將使用12nm LP製程生產,並透過Multi Core Module 封裝技術,將四顆核心裸晶合併組成至單一封裝中。另外亦沿用Socket TR4處理器插槽,只要更新主機板BIOS,即可相容於現行的X399晶片組主機板。 而CPU-Z軟體的檢測資訊也已經曝光!根據CPU-Z擷取的資訊可發現,Ryzen Threadripper 2990X核心代號為Pinnacle Ridge,32核心/64執行緖架構設計擁有3MB L1快取、16MB L2快取以及64MB L3快取,其TDP將高達250W。基本時脈為3.0GHz,動態超頻目前看起來可達3.4GHz,透過AMD精準加速(Precision Boost)後可達時脈4.0GHz,若再加上頻率範圍擴展(Full XFR)的話,時脈最高可達4.2GHz! 透過水冷處理器散熱器的協助之下,Ryzen Threadripper 2990X雖然擁有的核心數很多、TDP也高,但超頻的表現看起來還是非常理想。實測時,他們將工作電壓提高至1.38V並且成功超頻至4.12GHz,也順利完成CineBench R15測試項目,在分數上最高獲得了6399的分數,足足超越Core i9-7900X三倍之多! 文末,在Intel(英特爾)釋出將要推出28核心處理器消息之後,AMD或許也已在考慮是否還要推出與其相比,核心數較少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但不可否認,去年AMD處理器的策略以多工運算為首,且重新規劃產品線後確實收到極大的效益。今年,可期待的處理器除了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甚至還有Ryzen 7 2800X,玩家們還請拭目以待! (01) (02) (03) (04)
-
AMD向抽中Core i7-8086K玩家發出邀請,可交換Ryzen Threadripper 1950X
相信各位玩家們都還記得,前兩週甫結束的2018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18),Intel(英特爾)在大會上公布自家Core i7-8086K處理器,具有6核心12執行緒、時脈4.0GHz並可動態超頻至5.0GHz,為的正是紀念第一代8086處理器與x86架構問世40週年。 AMD與Intel的愛恨情仇延燒到了40週年紀念處理器Core i7-8086K上,作為特別發行的處理器,Intel提供一部分數量產品透過抽獎的方式贈送,台灣方面具有500組的機會!倘若不夠強運沒有抽到的話,玩家們還是可以在「原○屋」或「欣○」等通路,用新台幣14,300元價格買到此處理器。而AMD在此時向抽中處理器的玩家發出邀請,玩家們只要是抽獎獲得Core i7-8086K處理器的話,他們願意用核心數更多、性能更強大、價值新台幣32,900元的Ryzen Threadripper 1950X(16C/32T、3.4GHz-4.0GHz)與之交換,以下為其聲明: 我們的競爭對手最近發起了一場抽獎活動,藉以慶祝x86架構處理器40週年,並且推出贈送8086個限量版處理器,我們相當感謝他們再過去40年幫助x86架構的進步,但是,我們也已經準備好了! 這就是為甚麼我們要為追求電腦性能的愛好者所帶來一個機會,以此慶祝未來40年的高性能運算,玩家們可以透過簡單的交易已獲得更好的處理器,可以使用此處理器不論是工作、創作更甚至是玩遊戲。 我們接受來自於美國本土前40位贏得Intel Core i7-8086K的玩家們,在今年6月8日已公布結果的得獎者,只要完成特定的步驟就有機會可以拿到旗下旗艦等級的處理器Ryzen Threadripper 1950X。至於該完成什麼特定的步驟,就請玩家們在美國東部時間6月25日下午一點回來,就能夠知道怎麼參與囉!(目前活動只針對美國境內50個州的居民開放) 不過,玩家們若是真的兌換了Ryzen Threadripper 1950X,要花較多費用另外添購X399晶片組的主機板,但玩家們能夠得到更多的核心與四通道記憶體。在聲明發出的沒多久之後,Intel透過其回應:「.@AMDRyzen, if you wanted an Intel Core i7-8086K processor too, you could have just asked us. :) Thanks for helping us celebrate the 8086.」(編譯:AMD,如果你有想要Core i7-8086K處理器的話可以先跟我們說啊:),非常感謝你們與我們一同慶祝8086!) 小編心想這兩間處理器領導品牌也真的是「相愛相殺」啊! (01) (02) (03)
-
AMD第三季將推出二代Ryzen Threadripper,最高規格32核心/64執行緒
AMD去年一連串推出Ryzen家族/系列處理器暨平台,包含主流性能桌上型平台Ryzen、旗艦桌上型平台Ryzen Threadripper,而後還有行動平台Ryzen APU Mobile等眾多產品。AMD總裁暨執行長指出,這些產品普遍受到消費者好評,目前已經取得20%市占率是最好的證明。除了前述消費性產品,還包含重要本業Radeon繪圖顯示晶片,以及市場同樣頗有斬獲的EPYC伺服器產品線,AMD將持續投注開發並爭取市占率提升。 在Computex 2018記者會上,最振奮人心的消息莫過於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儘管現階段型號、規格配置尚不得而知,但是規格依然和可敬的對手相互較勁。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同樣植基於Zen+架構設計,而且改用最新的12nm製程,最大特點在於核心數量最高可達32核/64執行緒(4個8核心裸晶共同組合而成)。去年間,AMD藉由更多核心強調多工運作性能的產品策略奏效,今年新品看來同樣多過於競爭對手。 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預定在第三季推出,AMD補充道,暫時並沒有相對應的新晶片組推出計畫,因為現行X399晶片組即可提供良好支援,即便是處理器供電迴路同樣如此。AMD指出既有X399晶片組主機板,只需要更新BIOS就能支援第二代Ryzen Threadripper,甚至能額外獲得更好的超頻彈性與附加功能。當前有大約12款主機板產品得以相容,未來隨著主機板廠自主推出新製品,AMD預估產品選擇性將增加至20餘款。
-
Intel正式公開Core i7-8086K處理器,限量發售但是將抽獎送出8086顆
Intel下個月將舉行50周年慶,為慶祝電腦科技產業另一個重要里程碑,也就是Intel的x86架構產品推出40週年,Intel於Computex 2018正式公開了Core i7-8086K處理器訊息。這款處理器屬於代號Coffee Lake-S的第八代Core系列產品,為6核心/12執行緒設計,本身也具有一定意義。因為其基礎時脈即有4GHz,動態超頻更可來到5GHz,這都是Intel產品首度預設可達到時脈,而且K版不鎖倍頻意味可再手動進行超頻。 只不過為了向8086致敬並彰顯紀念性,Intel將之設定為限量版產品,宣稱將只限時限量供應50,000顆。上市開賣時間訂於6月7日,這一天正是8086上市40週年的時間點,或許會引起搶購風潮也說不定!但是搶不到也不要緊,因為Intel同時間宣布在官網舉辦抽獎活動,將送出8,086顆Core i7-8086K。此網路活動為台灣提供500個抽獎名額,24小時限時登記時間為6月7日下午5:00至6月8日下午5:00(太平洋標準時間),I粉們不妨試試手氣吧!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2018的AMD可以說是動作頻頻,承繼2017推出的Ryzen一代所造成的處理器市場浪潮,在2018的開春就已經發動新一波的攻勢,首波攻擊線由內建Vega繪圖核心的Ryzen二代—Ryzen 3 2200G與Ryzen 5 2400G擔任,除了補齊先前一代版本在這個區塊的小遺憾外,更是直接切入對手在入門階與中階產品線的定位布局,搭配上足以自豪的內顯核心,等於讓二代Ryzen開通了任督二脈,玩家不用再忍受I牌猶如雞肋的內顯效能了。 先前站上在AMD發布Ryzen 2的同時,就同步露出了相關的開箱與評測文,甚至在年初的AMD CES Tech Day大會上也做了許多詳盡的報導,而隨著這段時間AMD正式發布了更高階版本的Ryzen 2700X/2700/2600X/2600與X470晶片組後,更多Ryzen 2的效能表現也都一一展示在玩家的面前。有別於先前搭配2200G、2400G實測時所採用的B350晶片組主機板,這次也透過採用最新一代的X470晶片組來做詳細測試,順便對照一下Intel相同定位的版本—Core i3-8100與Core i5-8400,也提供玩家在選購上的一個參考。 請參考: 歷經一年的等待,AMD結合了Zen微架構與Vega顯示核心,創造了獨特的Infinity Fabric無限架構,融合了更具優勢的多媒體引擎、I/O匯流排、高頻率DDR4記憶體控制器,讓二代的Ryzen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風貌。一向以自家顯示核心技術自豪的AMD終於在這個版本中納入了Vega顯示核心,這一項作為,也讓Ryzen將定位直接拉到了與對手Intel同樣的起跑點,至少都身具顯示功能的情況下,AMD有信心自家的Zen與Vega的搭配,將能具備更勝對手一籌的效能表現。 這兩款代號Raven Ridge的Ryzen 2200G/2400G,採用的是AM4腳位,頻率也比一代版本稍微拉高一些,基本上二代的Ryzen 3 2200G就已經直接取代了一代的Ryzen 3 1200與1300X這兩款版本,Boost後的頻率已經與1300X相同達到3.7GHz,並且內建了顯示核心Vega 8;另一款Ryzen 5 2400G則是取代了Ryzen 5 1400與1500X,甚至有挑戰1600與1600X的能耐,2400G的Boost頻率達到了3.9GHz,介於1500X與1600X之間,CPU Benchmark效能表現也有不弱於Ryzen 5 1600的成績,如果搭配上內建了Vega 11顯示核心的特色,其實相當具有越級挑戰中階處理器的能力。 從AMD的架構圖就可以看到對於桌上型處理器的佈局,歷經一年之後的Ryzen系列有了新一代的版本,分別由具備內顯功能的Ryzen 3 2200G與2400G打頭陣,後續上場的則是主打中高階定位的2600、2600X、2700、2700X這四款版本來對應,這裡就來簡單複習一下這2款新生力軍的基本規格吧! 稍微比較一下兩款版本的差異可以發現到基本上就是執行緒、頻率與內顯的版本不同,2200G為4C/4T、2400G為4C/8T,內顯核心則是Vega 8對比上Vega 11,內顯GPU頻率則是1250MHz對比上1100MHz,功耗皆為65W倒是維持不變,玩家關心的價格則是調低到了99鎂(2200G)與169鎂(2400G),算是更加佛心了。 有別於中高階版本的定位,內建顯示核心的2200G與2400G基本上的競爭對手就是鎖定了Intel的Core i3-8100與Core i5-8400這兩款版本,除了在處理器核心與執行緒上數量相同外、工作頻率也接近,同樣的價位也接近。在官方的資料可是稍微做了對比,當Ryzen 5 2400G對上Intel Core i5-8400時,價位上硬是低了30鎂(官方千顆報價),如果要比顯示核心效能那恐怕光靠8400的內顯HD630是不夠的,如果再加一片NVidia的入門款GT 1030顯示卡的話,那得多加上89鎂,如果是選擇2400G的話,不僅效能更具優勢,甚至都可以加一顆240G的SSD還有找了。 接下來,就來比較一下2200G、2400G對上8100與8400的表現吧,這裡也特別搭配了NV的GT 1030(GDDR5)獨立顯卡,看看到底AMD自豪的Vega內顯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厲害~ CPU(AMD):AMD Ryzen 3 2200G/2400G CPU(Intel):Intel Core i3-8100/Core i5-8400 主機板(1):ASUS ROG Strix X470-F GAMING 主機板(2):ASUS ROG Strix H370-F GAMING 記憶體:G.SKILL FLARE X F4-3200C14D-16GFX (DDR4-3200 8GB x2、CL 14-14-14-34)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 1030 2G GDDR5 系統碟:Crucial MX300 2TB SSD 電源供應器:Enermax Revolution X't ERX530AWT 530W (80plus GOLD) 作業系統 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Display Mode:1920x1080 @60Hz 測試之前,不免俗的先透過CPU-Z來偵測一下細部資訊,這邊除了提供有2200G/2400G的資料外,對比組8100/8400也同樣的一併提供,這裡都採用了ASUS的主機板作為測試平台基準,分別是AMD X470架構與Intel H370架構。 下面我們透過各類測試軟體來驗證雙方的效能表現,包括了常見的測試工具軟體與當紅遊戲,透過數據長條圖的對比,應該可以藉由來這些了解雙方的真正實力。 在開始一堆測試之前,我們先來瞧瞧簡單測試下的CPU-Z Bench成績。在搭配上X470主機板之後的Ryzen 2200G/2400G的確有一些效能上的提升,對比配上H370主機板的Core i3-8100/i5-8400來說,基本上很有得拚。從數據上可以看到不論是2200G對上8100、或是2400G對上8400,單核心的部份幾乎相當接近,而多核心的狀態下表現則是以Ryzen 2略微微幅領先,這部分算是小逆轉了一下原本在這方面AMD的弱勢。以成績來說,大概追上系統內預設的Core i5-7600K成績(CPU Single/Multi 480/1837),特別是2400G在多核心的部分已經大幅勝出7600K的表現,有直追i7-7700K(CPU Single/Multi 492/2648)的潛力。 測試場景換到Cinebench R15可以看到分別在單核心與多核心的表現,2200G的部分則是略壓i3-8100,成績算是微幅領先;至於2400G的表現在這個項目上則是略輸i5-8400一籌。 至於在AIDA64的測試上面則是可以明顯地看到Ryzen 2的優勢,架構設計上對應了2933MHz的高記憶體頻率,讓效能表現在這部分的測試有明顯優於對手的成績。從數據圖可以看到2200G/2400G的成績差異不大,Memory的表現其實差不多,而對手8400的2666MHz與8100的2400MHz預設值,顯然就差了一截。算一下差異比例的話,大概是比8400要提升了約17%左右、比8100提升了30%的表現,這部分的確是Ryzen的強項。 AIDA64裡面還有個GPGPU的選項可以測試,比一下內顯的效能讓玩家也清楚地看到雙方在內顯核心的效能差別有多大。這部分有兩個成績,分別是GPU與x64 CPU兩項,在GPU的部分可以看到測試成績的落差,Memoey的讀寫測試上,Ryzen的表現勝過Intel高達420%,另一項x64 CPU的表現也是同樣領先了8100約30%、8400約17%的效能,這個項目上可以說AMD大獲全勝。 這裡測試的就是以較為全面性的整體效能作為參考,從圖表上可以看到Ryzen的成績完全碾壓對手,就算對手搭配了NV GT 1030顯示卡也是無法應對,果然二代Ryzen不容小歔,整體的成績表現的確相當出色。 改採新一點的PCMark 10可以發現到效能差距略微的縮短了些,不過Ryzen仍舊佔據領先優勢,這項測試中即便是2200G都可以挑戰8400+GT1030了,更何況2400G的表現更是高上一截。 看過整體效能的測試後,不免俗的也來瞧瞧3DMak的表現,這裡就以Fire Strike作為代表性的比較。8400搭配上GT 1030之後的表現的確不錯,與2400G內顯成績差不多;至於8100+GT 1030的表現倒是贏過2200G不少,不過還是要強調一下,現在可是拿外顯跟內顯比較喔,這邊的測試表現也佐證了加入內顯Vega核心的2200G與2400G仍有水準上的演出。 即便在VRMarl的測試上,純靠內顯的Ryzen也有一定的成績,雖然與搭配上GT 1030的效能還略有差異,不過可以看到在圖表上的2400G成績直追8100/8400搭配GT 1030的組合。 除了透過比較常見的測試程式來做效能測定外,當然也是少不了遊戲方面的檢視,這邊也透過了幾款知名遊戲來做個對比,包括了刺客教條、駭客入侵、奇點灰燼以及極地戰嚎5等,總和來看成績的對比其實不難發現,內建了Vega 11核心的2400G在效能上其實蠻強勢的,對比8400+GT 1030的組合,有不少項目都佔據優勢,下面也分別把各遊戲的表現藉由長條圖來做個說明。 從長條圖可以發現光是2200G的成績就已經可以跟GT 1030幾乎平起平坐了(High模式),更不用說2400G的表現更為突出,僅以內顯的部分就超越了8100/8400搭配GT 1030的效能約11~14%,即便在High模式都可以有20 FPS的表現。如果將模式調為Mid或Low,可以看到GT 1030的Loading降低所以效能也向上拉升,獨立顯卡的優勢就比較明顯,在Low模式下的成績就與2400G有拼,但其實FPS的表現也與2400G伯仲之間而已。 在AOTS這款遊戲上,原本是打算將DX12與Vulkan這兩種都測試的,不過實際上只有Ryzen 2200G/2400G能夠執行,受限於GT 1030不支援Intel平台無Vulkan成績,所以就不列出一併比較了,下方長條圖為DX12下的測試數據,這裡可以看到8100/8400搭配GT 1030的成績較2200G/2400G要高,不過這款遊戲對顯示卡的要求較高,如果選用中高階的顯示卡版本才會有比較好的成績,從長條圖可以看到雙方的數據其實都算低,都還不在標準值內。 在DXMD的部分一共測試了3種模式High、Mid、Low,2400G的測試表現基本上與2款版本差異不大,在Low模式下的表現可以有接近30FPS的成績,不過2200G的表現稍遜一籌,應與內顯核心為Vega 8及頻率略低些有關,在Low模式也有24.1 FPS的表現,還算OK。如果模式上調至Mid或High的話,雙方的表現就差強人意,FPS會降至20出頭甚至只有10多,以遊戲來論的話,內顯有這樣的威力可以跟入門階的GT 1030相比不遜色已經不錯了,更不用說如果是拿內顯來對內顯的話,8100/8400的HD630內顯恐怕頂多只有個位數成績而已。(HD630可能會沒辦法跑的動,哈) 全境封鎖3個測試模式可以看到雙方的表現,2400G的效能也直追8400+GT 1030的表現,兩者成績極為接近,也比8100+GT 1030要高一些。2200G在這款遊戲上雖然弱於對手一些,但也有Low模式38.1 FPS、Mid模式24.6 FPS的表現,這可是純內顯的能耐啊。 剛出爐的Far Cry 5其實拿來做驗證是再好不過了,這裡一共採用了4種的模式,分別為Low、Mid、High、Very High,在FPS的長條圖中可以看到2400G的表現最為突出,在Low mode下有FPS 28的表現、即便是在Very High mode也都保持有FPS 21的效能,已經是對手的Mid mode成績。而2200G的部分也不比對手差太多,Low、Mid兩種模式的成績與對手2款打平,Hjgh、Very High模式也只稍低一點點,對於想玩新遊戲的玩家來說,選擇2200G或2400G所得到的C/P值相當高。 已渲染禎數的部分,成績排序跟FPS的狀況其實是差不多的狀態,2400G的表現優於對手的8100/8400+GT 1030一大截,而2200G表現則是與對手持平。 從上面一連串的各項測試中其實不難發現到,AMD這次推出的二代版Ryzen其實骨子裡有內含相當不錯的內顯核心(Vega 8/Vega 11),在各項的實測中數據應該都可以作為比較的依據,雖不能說全面性的獲勝或有100%的壓倒性力道,但綜合來看,2200G與2400G的確有不弱於、甚至應該說優於對手8100與8400的效能,前面的測試裡面可是還搭配上了NV GT 1030獨立顯示卡,綜合成績等於是拿內顯跟對手的獨顯做比較,若是光單純比內顯的話那就大家心知肚明,前面也有提到了。 這次的測試中可以知悉2400G有出色的表現,在不另搭配獨立顯示卡只單靠內顯的Vega 11情況下,都還可以支援大多數遊戲在一定水準下的演出,光就C/P值來看就已經是買到賺到、值回票價了,而且這次的Ryzen二代完全沒鎖頻,玩家可以輕鬆小超一下,性能表現將更加優異,折合台幣才約5,000元左右,玩家想要一部中階效能的電腦可以考慮入手。 順便貼給大家參考一下目前的網路上報價,雙方在定價上面其實相差無幾,算是同價格區間,不過如果再另加一片GT 1030的顯卡,那就還要多個2000多元,還不如省下這筆支出乾脆多點預算買更高階一點的獨立顯卡比較實在。 先前在2月Ryzen二代剛發表的時候就已經有同步做了2200G/2400G的曝光了,當初搭配的是B350晶片組的主機板,隨著Ryzen二代的全系列推出,搭配的最新版本X470也跟著登場,除了提供2200G/2400G更加優異的效能表現外,有個特別的功能是一定要提一下的,就是AMD StoreMI技術。 這是一項類似Intel力推的Optane Memory技術,可以讓玩家把SSD當作快取來加速效能,並且不像Intel那樣只能用自家出的版本(綁死這項設計)而是可以不受限制的使用各廠牌與介面的SSD,隨著SSD的降價與容量增大,StoreMI讓玩家可以間接升級了原有的HDD效率,最高可使用128GB來做為快取,要是採用的SSD超過128GB的版本,那剩下的容量還是可以變成儲存資料的使用空間。。 (例如用了256GB的SSD來做搭配的話,那扣掉128GB來當加速快取之外還有剩下128GB會變成另一個儲存資料的磁區) 那要是沒有另外的SSD來當作加速快取的話,是不是就算裝了StoreMI也沒用?其實還可以從記憶體中切2GB來做為加速快取,如果玩家採用的是高大容量的記憶體,譬如16GB以上倒是切個2GB來加速也還OK。 這項技術目前僅支援X470晶片組的主機板「可以免費」,只要上AMD官網就可以直接下載安裝,其他版本如果也想使用的話,可是會出現要求輸入授權序號的畫面,需要付費才行的喔。 此外,搭配上X470主機板可是還有HDMI 2.1、FreeSync以及4K H.265 Encoding等支援,甚至在超頻的提供與使用上,X470平台也可以讓玩家更為輕鬆地就達成操作需求,透過AMD Ryzen Master公用程式可自行調整包括CPU、GPU、DRAM時脈,而且2200G/2400G這兩款APU可是都沒有鎖頻的,玩家可以有更大空間來把玩。 從原本的X370平台架構轉進新的X470,AMD也將帶給大家更多不一樣的效能與功能面的體驗,而各大主機板廠商也已經開始推出多款規格版本供玩家選擇,未來的Mini-ITX平台可不是只有Intel架構可以選,看看這次2200G/2400G的效能表現就可以知道如何聰明選購了。
-
Qualcomm正式發表Snapdragon 710處理器,10nm製程的中高階新選擇
今年(2018)2月底,Qualcomm(高通)發表了Snapdragon(驍龍) 700系列處理器,此款處理器預計能夠填補Snapdragon 800系列與600系列中間的市場空缺,並且同時針對目前正新起的AI市場進行加強,就在昨日Qualcomm正式在中國北京,推出這個中高階定位新品Snapdragon 710處理器。 相信各位玩家們也都知道,在現有的Snapdragon系列處理器上,800系列太過昂貴、而600系列又不夠好,所以Qualcomm才會這麼積極地想要在中高階手機處理器市場上,新布局Snapdragon 700系列,不論是手機廠商或是消費者都能夠有更多樣化的選擇。 Snapdragon 710配置上相當接近Snapdragon 800系列,採用的同樣也是Samsung(三星)的10nm LPP製程,處理器架構目前選擇的是2組大核心搭配6組小核心,都使用了基於ARM半定製的Kyro 360核心架構,2組大核心的頻率為2.2GHz、6組小核心則為1.7GHz。在快取部份,大核心的L1是64KB加上64KB、L2為256KB,小核則為32KB+32KB、L2為128KB,L3則為1MB。 既然提到繪圖晶片,不得不提到此次在繪圖晶片的整合上,Snapdragon 710使用Adreno 616繪圖晶片,相比Snapdragon 660的Adreno 512,官方數據展示效能提升了35%之多,也更省電。除此之外,還能夠支援UE 4.1.2、Unity 5.6和支援Vulkan API等等。 剛剛還提及了採用全新的數據晶片,Snapdragon 710內建全新Snapdragon X15 LTE數據晶片,此款Category 15 LTE 數據機能夠支援高達800Mbps的下載速度,同時也將最先進的4G LTE技術導入700系列平台,包括4 x 4 MIMO技術,讓收訊微弱的狀況中下載速度也能提高70%。此晶片也提供授權輔助接取(LAA)技術,讓使用者在人群優己的場所下獲得更好的傳輸速度,當然也提供了Wi-Fi以及Bluetooth 5的無線傳輸。 Snapdragon 710使用全新Spectra 250 ISP影像訊號處理器,提供更為優秀的低光源攝影、降噪、高速自動對焦、防手震、流暢縮放與即時散景特效等等,並且可支援3,200萬畫素影像感測器。除此之外,內建的AI引擎還能夠支援高景深自拍、主動趕測的臉部辨識。至於螢幕部份則可支援4K HDR,這也是首次將4K HDR的播放功能下放至800系列之外。 提到了AI引擎,不得不提到Snapdragon 710針對AI運算有更多的目標,雖然在此處理器上還沒有專用的單元,但是Qualcomm提到此處理器的AI運算效能將是600系列的2倍之多,主要應付Hexdgon NN、Adroid NNAPI以及Snapdragon神經網路。 文末,Qualcomm宣布Snapdragon 710即日起正式開始供貨,搭載此處理器的行動裝置預計將在今年第二季問世。在高價位市場上有Snapdragon 845、中價位選擇為Snapdragon 660,現在補齊了一款稍稍略遜於自家高價產品的處理器,看來Qualcomm在行動裝置處理器市場的布局越趨綿密。
-
未來AI很重要!Intel將在2019年推出神經網路處理器Spring Crest
近兩年AI的發展一直有些目標,因此在電子產業中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其中又以神經網路的AI最被重視;昨日,Intel舉行了為期兩天的第一屆AI開發者大會AIDC 2018,在一系列演講當中,充分描述了Intel現階段對於人工智慧的相關計畫。 從Intel發表的過程中,可以感覺Intel目前對於人工智慧是極度認真在對待;作為AI專用處理器的後進者,是很渴望趕上NVIDIA與AMD等廠商。同時,Intel宣布將推出全新雲端運算AI處理器Nervana NNP-L1000(代號Spring Crest),並強調2019年將正式上市。 Intel也表示,除了高效能的硬體以外,對於AI開發者來說,更需要的是有效率的軟體,以簡化工作流程並節省時間與金錢,這也是為什麼Intel、NVIDIA、Google以及Microsoft等科技巨頭都在推動自家軟體工具的原因。Intel AIPG軟體產品負責人Jason Knight在活動上展示了nGraph,這款深度學習編譯器能夠用於多種框架和硬體上,nGraph將幫助開發人員從單調乏味的編譯和最佳化工作中解放。 回歸到硬體部分,Intel代號為Spring Crest的Nervana神經網路處理器(Nervana Neural Network Processors,簡稱NNP),主打機器學習訓練。Intel表示Spring Crest的功耗低於210W,並且將能夠支援bfloat16,Intel希望能夠在AI產品線上擴展對bfloat16的支援。Nervana NNP L-1000將會在2019年登場,而且比先前代號為Lake Crest的產品在訓練效率上有3、4倍提升。
-
Ryzen同門較勁,AMD Ryzen 7 2700、Ryzen 5 2600開箱實測
主流性能電腦市場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AMD去年初推出全新架構Ryzen處理器,普遍獲得認可並再次成為Intel可敬的對手。而今年產品推出規劃,AMD是著重在將既有架構最佳化並導入新製程,也就是小改款的階段。即便沒有令人驚喜的新意,對上宿敵Intel同級產品線,仍然是有十足的競爭力。 第二代Ryzen桌上型處理器亦稱作Ryzen 2000系列,產品代號為Pinnacle Ridge,是植基於Zen+架構開發設計而來。不諱言地說,本質上屬於代號Summit Ridge的第一代Ryzen,其Zen架構精進、功能性提升版本。AMD同時新導入12nm FinFET(LP)製程技術,以期在可達時脈、性能、耗電量和溫度控制等,各個面向依然能有合宜表現。 而在用以搭配的晶片組部分,現階段是端出了X470這個選項,然而嚴格來說並非全新製品。由於X470和X370骨子裡難分你我他,套Intel用語來說X470猶如X370-Refresh,網路鄉民則會以X370馬甲來稱呼之。兩者微乎其微的差異,在於AMD新推出StoreMI混合儲存功能,X470晶片組使用者能免費下載,反觀X370、B350、A320等得付費購買。 儘管Ryzen 2000系列看似沒有新意,仍然還是令對手Intel不得不嚴陣以待,畢竟AMD確實成功靠著Ryzen重返榮耀。現階段第二代Ryzen產品選擇性並不多,已推出上市的只有4款產品,Ryzen 7/5系列標準與型號後綴X版各有1款,實際為Ryzen 7 2700X、Ryzen 7 2700、Ryzen 5 2600X、Ryzen 5 2600。這布局一樣瞄準Intel同級競品,雙方K、X版都是針對熱血玩家設定,具有高度超頻彈性。 不過就市場涵蓋/價格帶面向來看,高階的Ryzen 7 2700X和Ryzen 7 2700市場參考價格分別是10,250元、11,050元,而Intel的Core i7-8700K與Core i7-8700則為10,700元、9,300元,雙方都是各有2款產品。由於Ryzen 7是實體8核心設計又提供散熱器,對上6核心的Core i7在價差方面實屬合理,故這幾款高階產品算是精準的針鋒相對。 反觀中高階部分皆為6核心產品線,AMD當前是由Ryzen 5 2600X和Ryzen 5 2600主打市場,其參考價格分別是7,560元、6,700元。瞄準對象無非是Core i5-8600K與Core i5-8600,價位分別為7,800元、6,700元,只不過Intel還有Core i5-8500、Core i5-8400,2款市價分別約6,000元、5,500元的產品。 市價5,500~6,700元區間,嚴格來說是第二代Ryzen真空地帶,因為並沒有相對應的產品。AMD當前規劃由Ryzen APU進行卡位,但只有約5,400元的Ryzen 5 2400G這麼一款,而且其架構設計屬於實體4核心,Core i5-8400因而占了些優勢。簡而言之,Ryzen 5對上Core i5系列,產品選擇豐富性是吃虧一些。 晶片組除了有幾分相像的型號命名規則,連同定位區隔、主機板製品價格區間等幾點,AMD產品規劃也都是和Intel相近。不過主機板特別功能差異已經微乎其微,例如AMD去年率先整併USB 3.1 Gen 2控制器,Intel近期全新300系列晶片組也有了。所以在雙方競爭條件相近的前提下,使用者到底該選AMD還是Intel比較好,今年才是競賽關鍵期。 附帶一提,AMD曾經非正式的透露,晶片組/主機板價格務求相對較低,希望藉此降低使用者組裝電腦的總價。然而終端產品無論是成本或價格策略,終究掌控在主機板廠商手上,並不容易進行全面性客觀比較。因此就組裝成一台電腦角度而言,相同品牌等級的主機板製品概略相較下,有時AMD版的價格是低於Intel一些,反之則是AMD略高些許。 由於AMD並非一口氣提供Ryzen 2000系列全數的測試樣品,因此相較於Ryzen 1000系列提升了多少性能,還沒有引起廣泛性的注意、討論。這次我們換用Asus另一款主機板ROG Strix X470-I Gaming,來體驗Ryzen 7 2700與Ryzen 5 2600,儘管測試環境配備稍微有異動,所累積彙整數據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比較價值。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X470-I Gaming 記憶體:G.Skill Sniper XF4-3400C16D-16GSXW(XMP DDR4-3400、8GB x 2) 顯示卡:Asus ROG Strix GTX 1070 Ti A8G Gaming 系統碟:Plextor M9Pe(G)512GB 電源供應器: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850W(HCG850 Gold JP) 作業系統 Microsoft Windows 10專業版64bit 在以下的Sandra測試項目,可以概略看出Ryzen 2000系列性能提升幅度,相較於Ryzen 1000系列提升了一個等級左右。算數處理器、多媒體處理器、加密解密性等項目,在多核心/線程模式測試下,Ryzen 7 2700X(8C/16T、3.7~4.3GHz)性能表現凌駕在前旗艦Ryzen 7 1800X(8C/16T、3.6~4.0GHz)之上,而Ryzen 5 2600(6C/12T、3.4~3.9GHz)也大多能有Ryzen 5 1600X(6C/12T、3.6~4.0GHz)等級的表現。 雖然我們並未納入測試Ryzen 7 1700X(8C/16T、3.0~3.7GHz),不過由前兩個新舊比較範例來推估,Ryzen 7 2700(8C/16T、3.2~4.1GHz)應該是有和Ryzen 7 1700X平起平坐的實力。至於有沒有其他可能性?Ryzen 5 2600X(6C/12T、3.6~4.2GHz)和Ryzen 7 1700(8C/16T、3.0~3.7GHz)終究有2個實體核心差距,因此多核心部分Ryzen 5 2600X普遍未能以下犯上,但單線程時能仗著時脈比較高這點,超前Ryzen 7 1700不等幅度。 接著來看Sandra財務分析、的科學分析、影像處理器等部分,所得結果和前面幾個項目相去不遠,Ryzen 7 2700X穩定超前Ryzen 7 1800X,而Ryzen 5 2600表現又再稍好些許,即便多核心/線程模式也和Ryzen 5 1600X更為接近。而硬拿Ryzen 5 2600X來和Ryzen 7 1700相較,依條件的不同還是互有高低,至於Ryzen 7 2700我們想,應該還是足以和Ryzen 7 1700X匹敵吧。 在7-Zip與WinRAR這2款常見壓、解壓縮軟體,Ryzen 7 2700X表現依然優於Ryzen 7 1800X,而Ryzen 5 2600超越了Ryzen 5 1600X,特別是在WinRAR部分,Ryzen 7 2700也有著挑戰Ryzen 7 1800X的能力。而在PVO-Ray和Cinebench方面,Ryzen 7 2700X表現是無需再提,亮點在於Ryzen 7 2700堪比Core i7-8700K,其餘越級挑戰結果大多為互有領先。 X265 HD Benchmark測試略為有趣,我們想Ryzen 7 2700應該是能和Ryzen 7 1700X比擬,而Ryzen 5 2600X一舉超前Ryzen 7 1700成為亮點,只不過Ryzen 5 2600並未領先Ryzen 5 1600X。運用HandBreake進行真實影片轉檔,將HEVC、4K解析度、59.94FPS影片轉為H.264、Full HD格式,Ryzen 5 2600表現和Ryzen 5 1600X相當,而Ryzen 5 2600X並未跨越核心數量差異鴻溝,倒是Ryzen 7 2700再次能和Core i7-8700K相抗衡。 在PerformanceTest與PCMark 10兩款綜合測試屬性軟體,測試所得傾向是相同的,Ryzen 7 2700X毫無疑問領先Ryzen 7 1800X,而Ryzen 5 2600表現也是在Ryzen 5 1600X之上。依據Ryzen 7 2700和Ryzen 7 1700的差異來推估,Ryzen 7 2700理應當是超越Ryzen 7 1700X,其餘亮點同樣在於Ryzen 5 2600X得以挑戰Ryzen 7 1700。 遊戲面向表現首先來看3DMark,Time Spy模式Ryzen占有一定的優勢,Ryzen 7 2700便足以和Core i7-8700K相較,而Ryzen 5 2600優於Ryzen 5 1600X也不意外。只不過在對應DirectX 11的Fire Strike Extreme模式,受測各處理器總得分差距縮小到相近的幅度,可看出核心時脈也占有相當影響性,故前述一些越級比較或說可能性大多是成立。 真實遊戲取Ashes of the Singularity和Far Cry 5作為代表,兩者都能看出一個傾向,Ryzen 2000皆優於Ryzen 1000系列而且是能夠越級挑戰,即便是Ryzen 5 2600X也能和Ryzen 7 1700相比。只不過最大贏家仍然是Core i7-8700K(或說會是Intel同級產品較吃香),其中差異又以Ashes of the Singularity最大,就算和Ryzen 7 2700X相較也能高出6FPS左右,尤以處理器平均幀數落差最為巨大。 總和來說,目前已經上市的Ryzen 2000系列產品,性能、耗電量、溫度等各面向表現,都是足以令人感到滿意。尤其Ryzen 1000系列在台灣售價偏高這問題,可看到Ryzen 2000系列的匯率相對合理許多,得以和總部原始設定競爭目標對稱的一較高下。不過就差異比例這點來說,Ryzen 2000系列終究是Ryzen 1000最佳化版本,因此說不上有令人驚豔的差距感,這點倒是再合理不過。 所以現有Ryzen 1000系列使用者,除非感到不敷使用需要跨系列升級,例如Ryzen 3想換裝成Ryzen 7,否則大可靜候下個世代產品推出後再斟酌。另外,除了現有4款處理器與1款晶片組,AMD下半年應當還會推出B450,取代現行的B350晶片組。而入門產品線Ryzen 3部分,如果沒有意外再過幾個月也會正式推出,因此這個夏天的裝機選擇相當豐富。 廠商名稱:AMD 超微半導體 廠商網址:
-
Intel將推出Cascade Lake架構,最多支援8路與AMD EPYC一決雌雄
美國時間5月7日,有位網友匿名向國外網站「」,分享了2張來自Intel內部「Saudi Conference」的PowerPoint簡報,內容是有關於即將推出的Cascade Lake架構處理器相關消息。 從簡報中可以發現,即將推出的Cascade Lake最多有28個核心設計,TDP則從70W一路至205W。處理器插槽採用Socket P腳位設計,預計腳位應該與Skylake-X系列相同為LGA 2066,而內建整合的PCIe 3.0介面,可提供數量達48條;記憶體配置支援六通道DDR4,可配置12組DIMM插槽,單插槽的最大容量可支援至16GB,頻率則支援至DDR4-2666或DDR4-2933。 此時,相信玩家們不禁好奇,此產品在市面上預計將與EYPC系列處理器為競品,但是EYPC 7000系列可具有32核心/64執行緒,Cascade Lake只有28核心足以對抗EYPC嗎? 簡報當中還能夠發現除上述資訊外,此次Cascade Lake內部一樣採用高速通道互聯(Ultra Path Interconnect,UPI)系統匯流排技術,取代先前所使用的快速通道互聯(Quick Path Interconnect,QPI),總共配置3個UPI系統匯流排,最高傳輸速度可達10.4GT/s,相比QPI的9.6GT/s頻寬稍大。 UPI應用著重在與其他處理器相接,Cascade Lake架構最多能夠支援8顆處理器,意旨能夠將核心數一舉提高至224核心/448執行緒。反觀AMD方面,EYPC架構只能夠相接2顆處理器,也就是可以擴充至64C/128。 玩家們若對於Xeon、EYPC系列處理器還不知該從何選擇,或想要更好產品的話可以再稍稍等待一會兒,從流出的全新Cascade Lake系列架構來看,效能強悍的多核心伺服器處理器就快來了! (01) (02) (03) (04) (05)
最多人點閱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不讓Z490專美於前、Intel 400系列入門選項,BIOSTAR RACING B460GTQ主機板開箱
- 洋垃圾戰神,5999元買14核心28執行緒Xeon E5-2683v3神器級處理器!
- SUPERMICRO SUPERO M12SWA-TF伺服器主機板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實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為究極效能而生!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搭載USB 3.2 Gen 2x2和2.5GbE LAN、入門玩家最佳選擇,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
- 太極撥10核、「十力」不容小覷,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效能測試
- Intel Pentium G4400實測開箱,「非K超頻」3.3GHz狂飆4.4GHz!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