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玩具
-
大電量+雙鏡頭、OPPO「AX5」平價超值版入手開箱
OPPO在手機領域上可以說是陸續的推出了相當多款的新機,而且針對各個階層定位都有對應的機型供玩家選擇,這次要來開箱的則是前陣子推出的中階平價版「AX5」。 這款接續先前熱賣的A73/A73s之後推出的AX5,算是目前OPPO手機系列中的中階定位產品,承襲獨特的鑽石紋理機身設計,透過切割玻璃技術讓手機可以在不同角度的光影照射下有不同層次的視覺美感,接下來就來開箱吧! 打開外盒可以看到裡面的內容物,基本上就是貼心附贈的透明保護外殼以及充電器(5V/2A)、傳輸線與簡單說明指南等,這次拿到的版本是「粉鑽」顏色,還有另一款藍鑽(藍色)可供玩家選擇。 OK,本體現身了,實機版本可以看到整體的設計狀況,依尺寸來說,機身的大小為:長x寬x厚-156.2x75.6x8.2mm、重量168g,螢幕尺寸為6.2吋(TFT)、解析度為HD+(1520x720)、採19:9超視野全屏設計、螢幕佔比達88.8%。 核心處理器則是採用了Qualcomm高通Snapdragon驍龍450處理器(8核心、1.8GHz),搭配3GB記憶體與64GB儲存空間,可以讓整體運作速度流暢,而且透過內建的3卡獨立卡槽設計,不僅可以支援雙卡雙待,還能夠提供玩家額外放置MicroSD記憶卡來擴充更大的儲存空間(可支援至256GB版本),無須擔心容量不夠用的問題。 玩家注重的相機功能上,AX5也採用了雙鏡頭設計,透過後置主鏡頭的1300萬像素/F2.2光圈+200萬像素/F2.4光圈等雙鏡頭搭配下,讓人像拍攝的畫面可以呈現出自然柔和的景深效果,拍照功能支援HDR、人像模式、全景以及1080P高清錄影,前鏡頭則是採用了800萬像素/F2.2光圈設計,內建了AI智慧美顏2.0功能,張張自拍都能亮麗動人,不僅臉部美顏、只要在畫面中的人物身體四肢都能同步美化,達到完美一致的完美效果。 翻到底部可以看到有設置了喇叭、MIC、3.5mm耳機插孔與Micro USB連接插槽,這次的包裝盒中並沒有額外提供耳機,不過由於仍設置有3.5mm標準耳機插孔,玩家可使用原有的耳機對應使用。 除了外觀設計與配置的功能外,AX5在設計上維持了機身的簡潔特性,所以剛剛我們也沒有看到有指紋辨識的設置,這部份則是由內建AI臉部辨識技術來解鎖,AX5採用的ColorOS 5.1是基於Android 8.1架構的版本,提供了玩家相當輕鬆且直覺式的操作,連智慧駕駛功能也有提供,而且工具APP中也提供有專屬的OPPO手機搬家程式,輕鬆就能將舊手機的所有資料快速轉移到新手機上。 另外還有專屬的遊戲空間設計,玩家可以自行管理設定遊戲的效能等級或是需要低功耗模式,也能夠直接透過音樂派對功能,隨時享受派對般的音樂體驗,並與其他朋友分享(最多可連接設備數為10台),想要隨時開音樂Party嗎?AX5就能讓玩家隨時跟著節奏律動起來。 接著就來簡單測試一下AX5的效能吧!畢竟是內建驍龍450處理器而不是最高階的845,所以在效能表現上也屬於比較中階等級,AX5的機型為CPH1851、電池容量為4230mAh,透過安兔兔與Geekbench、3DMark等測試下的成績也屬於中等,這裡也可以從CPU-Z的偵測下看到AX5的相關資料。至於安兔兔的測試成績則是獲得了76995的分數、Geekbench獲得了777(單核)3817(多核)的表現,而在3DMark上的表現也可以從截圖上看到詳細測試結果。 除了效能表現之外,另一個手機關鍵當然是電池續航力,這部分同樣透過Geekbench測試中的Battery項目來看測試結果,高達4230mAh的大容量電池果然有發揮出應有表現,搭配上驍龍450低功耗處理器的情況下,整體的電池續航力得分有達到5250,比起對比資料庫中的對手高階版本還要強,也算是AX5的一項特色。 AX5在相機功能方面則是提供後置主鏡頭雙鏡頭設計,以1300萬+200萬像素的搭配,透過F2.2+F2.4光圈規格來達到人物景深的特色,所以主鏡頭中的1300萬像素鏡頭擔任的是主要拍攝功能,副鏡頭的200萬像素基本上是用來輔助,在實際拍攝使用的體驗下,雖然也有HDR以及縮時攝影、錄影、拍照、人像、全景等模式可以選擇,但是表現上就不會像自家大哥(Find X、R17系列)那樣的超厲害,但以一般玩家的使用上也都足以應付,外拍的部分表現都還不錯,特別是近拍的部分可以有6段的放大調整,玩家想拍一些微距的照片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以下也提供幾張實際外拍的照片供大家參考,照片採原圖縮小、不做任何修圖調色,以AX5的照片拍攝成像來說,中階定位的表現也算不錯了。 最後還有一個OPPO也有提供在AX5上頭的功能要講一下,就是「國際上網」功能,比較新一點的OPPO手機都有內建這個功能,AX5當然也有,玩家可以透過這項功能在出國漫遊時不必透過原本SIM卡來開通漫遊,只要透過內建的APP所提供的國際上網功能就能在出國時使用相對較低的資費方案以當地網路上網,這算是一個蠻實用的功能,目前OPPO提供的這項功能是透過與「紅茶移動」這家公司來做配合,玩家可以在不插卡/不開通漫遊的狀態下,透過連接WiFi網路來直接購買當地的網路流量服務,直接達到行動上網的目的,屬於e-SIM的技術應用。 好啦,看完了AX5的介紹之後,有沒有也覺得選購這樣一支中階手機就能夠滿足目前的大部分需求呢?對於講求實用效果的玩家來說,相信AX5所提供的功能與應用就足以讓玩家對應日常使用,而且以搭配雙主鏡頭、AI臉部解鎖、高達6.2吋的19:9全屏螢幕設計與支援雙卡雙待+擴充MicroSD功能,還有鑽石紋理設計的炫彩外觀等特色,應該會是許多玩家日常使用的平價好搭配,而且還有一個重點,內建的4230mAh大電池續航力,應付一整天的使用完全沒有問題,若真的想要挑個小缺點,那只能說仍使用Micro USB傳輸介面的設計,是否可以改成Type-C呢,呵呵! 廠商名稱:OPPO 廠商電話:0800-286-776 廠商官網:
-
打造專屬無線運動耳機、Plantronics繽特力backbeat fit 3100「真」好用
現在的手機當作隨身聽使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只不過大部分的手機都還是附贈有線耳機,一般狀態下使用應該都還OK,但是在運動時就顯得很受線材限制,這時候通常挑選一副無線耳機是個比較合適的選擇;無線耳機其實也有很多種,包括了常見的耳塞式或是頸掛式等等,但是如果是作為運動主軸使用的話,那就得仔細挑選一下,畢竟許多無線耳機並不適合用於運動中,容易脫落是一大重點,續航力也是要考慮的部分,當然也要擁有良好的音質表現才行。 這次要介紹的這款無線耳機是由知名大廠「Plantronics繽特力」所推出的BackBeat FIT 3100,採用了最新的藍牙5.0技術,搭配上半開放式入耳導管設計,透過內建的13.5mm驅動單元來提供玩家有溫度的中音及清亮高音表現,並且具備了IP57防水防塵設計與專業抗汗塗層,適合各項運動狀態下使用,甚至內建的續航力可達最長連續5小時的撥放時間,若是透過獨家提供的充電收納盒還可額外再充電2次,就算用一整天也都不用擔心。 彩盒設計採用了硬盒吊牌模式,強調運動使用的概念從外盒上的圖案風格可以得知一二,另外,可以從彩盒上標示的產品特色看到這款Backbeat FIT 3100的幾大特點,目前國內的Plantronics繽特力產品是由「遠寬電信FAR WIDE」總代理,想要擁有完整保固與售後服務要記得認明原廠公司貨才有保障喔,接著就來看圖說明囉! 從包裝盒設計到內部的產品,其實不難發現到原廠對於產品的定位與走向相當的低調、內斂與沉穩風格,不得不說這個便攜包除了採硬皮質的質感搭配黑色調設計,配上裏頭的Backbeat FIT 3100耳機,不論是官方給予了「電光跑酷黑」或是「電光冒險灰」兩種顏色的名稱也都算貼切,採用了藍牙5.0規格,搭配便攜盒內建的充電功能與額外提供的續航力設計,都讓運動耳機的使用時間延長與便於運動攜帶,獨家設計的半開放式入耳導管矽膠耳塞,提供了使用者長時間配戴也不會產生不舒適感的狀況。 耳機本體的外觀則是採用了NCVM真空電鍍炫光塗層,直接觸控式音量調整功能,搭配全新耳掛設計,提供使用者更好配戴與更服貼穩定的使用感受。 這款無線耳機還提供了專屬的APP,使用者只要下載來搭配使用就能夠自行個性化專屬的版本,包括可支援語音HD VOICE高清晰通話功能,變化雙耳的功能設定、甚至單耳使用,顯示目前的剩餘使用使間(可使用時間)等等,對使用者來說也是相當方便操作的APP。 有別於一般入耳式耳機的小巧,針對運動主軸使用的Backbeat FIT 3100則是透過獨特的耳掛與電鍍炫光塗層的外觀,讓使用者感受到另一番不同的風格表現,實際使用上可以發現到即便帶著運動好一段時間,也不會有甚麼不舒適感,自然無負擔般的掛在耳朵上使用長達數小時也還OK,畢竟一般入耳式的耳機長時間配戴都會有不太舒服的感覺,但是這款Backbeat FIT 3100倒是相當顛覆了原本的第一印象;輕鬆好操控的觸控式設計也相當方便運動時直接調整包括如音量的大小,至於聲音表現上也十分不錯,看來也是內建的13.5mm大驅動單元的功效,在中音與高音的部分都相當的溫和與明亮,讓邊跑步的同時也能有極為愉悅的音樂品質一同伴隨,提升不少的運動能量。 特別要提到的是具備了IP57防水防塵還有防汗,這對於運動狀態下可是相當佔據優勢的特點,另一項則是續航力真的不錯,以可連續使用5小時的電力,加上便攜盒還能夠額外充電2次的設計,外出一整天都不用擔心電力耗損的問題,真的是面面俱到的考量到使用者的需求,而且,僅需要在便攜盒中充電15分鐘就能繼續使用1小時,這個快速充電的功能也是令人讚賞的,以運動主軸的角度來看,大概這款Backbeat FIT 3100是目前的推薦好物之一,有在運動的玩家真的可以考慮入手來玩玩看。 廠商名稱:Plantronics 廠商電話:(02)8666-0168(遠寬電信 代理商)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NT$ 5,390元
-
超越CP值的限制,AMD Athlon 200GE最佳入門首選絕對認證
這陣子的AMD可以說在處理器的領域上面做了許多出色的演出,不只Ryzen 2的表現令人驚艷之外,高階的Threadripper 2更是讓多核心/多執行續的優勢提高到令人激賞的程度,這些中高階等級的新一代處理器替玩家打開了高效能的大門、卻又無需負擔過於龐大的預算壓力,算是AMD一貫以來專注的目標,同樣的,新技術也落實到入門款的版本上,取代原先的A系列定位區間,新出爐的Athlon 200GE搭載了Radeon Vega顯示核心,提供玩家最經濟超值的入門首選,效能表現更是優於市場同級產品,實際狀況就讓我們直接開箱、一探究竟吧! 相較於Ryzen的彩盒包裝,Athlon 200GE的整體外盒尺寸就更加的體積小巧了些,但內容物並沒有因此縮水,採用白色調性設計搭配上正面下方的銀色區塊,既凸顯了Athlon系列的概念,也正式的宣告內建的顯示核心為Radeon Vega,正中央在Athlon字樣的中間還加上了象徵Ryzen的圖案,也宣示了這一代版本採用的是Ryzen核心架構,AMD全系列進入Ryzen時代,全面導入Zen架構的版圖完整了。 打開包裝可以看到裏頭的組成部件,包括了散熱風扇、Athlon 200GE處理器本體(有用透明固定外盒包裝)、信仰Logo貼紙以及使用說明等,散熱風扇因應Athlon 200GE的低功耗,採全鋁材質版本,底部已上好散熱膏,玩家在使用時,只要將處理器在主機板上安裝好,即可直接安裝上散熱風扇使用;同樣採用的是目前AM4架構,看看200GE上頭的打印,AMD Athlon 200GE,底部針腳也是符合AM4 Socket 1331設計。 看過了開箱之後,應該比較好奇的是,新一代的Athlon 200GE真的與眾不同了嗎?事實上如果比對一下Athlon 200GE的核心架構,應該就不難發現其實跟Ryzen 3 2200G沒啥不同,要說有差異的部分就是在內建的顯示核心方面,200GE採用的是Vega 3、而2200G則是Vega 8,200GE的處理器核心仍是14nm的Raven Ridge,腳位仍是AM4(Socket 1331),連核心步進碼都跟2200G是一模模、一樣樣。 與Ryzen 3 2200G的實際差異除了顯示核心方面是入門版的Vega 3之外,Athlon 200GE的核心數為2C/4T,透過多執行續模式,讓整體效能可以向Ryzen 3 2200G靠攏一些,這部分可以在後面的效能實測上看到Athlon 200GE的表現以入門價位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很超值。實際來檢視一下Athlon 200GE的規格,官方公布的Spec.如下圖所示,2C/4T核心、主頻為3.2GHz、L1/L2/L3快取分別為192KB/1024KB/4MB、14nm製程、功耗僅35W,記憶體頻率支援為DDR4-2667MHz,顯示核心為Radeon Vega 3、頻率為1GHz、HDMI/Display Port支援皆為Yes。 就Athlon 200GE的定位來看,以取代現有A系列版本的設定,當然主打的對手是Pentium G/Celeron等版本,透過價格與內建顯示核心的優勢,提供消費者更具性價比的產品。而需要更高階效能表現的玩家,AMD也提供了Ryzen 3/5/7系列的產品供玩家選擇,透過實際需求來挑選適合消費者的產品。 測試之前稍微先做點說明,以前面的介紹可以知道Athlon 200GE的定位,所以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的了解相同定位下的產品差異,這次也特別加入了Intel Pentium Gold G5400這顆處理器來一併比較,測試平台則是以目前的中階定位產品為基準,分別以B450(AMD)、B360(Intel)主機板來做搭配,記憶體則是採用了G-Skill Flare X F4-3200C14-8GFX DDR4-3200 8Gx2=16GB,Crucial MX300 2.5'' 1TB SATA3 SSD,Windows 10 Pro 64bit V1803。 另外,由於Athlon 200GE內建了Vega 3顯示核心,這部分的優勢比起G5400僅內建UHD610要好上許多的情況下,測試遊戲上面恐怕G5400很多都無法執行,因此額外再加上NVIDIA GT 1030一起測試比較,相信更能讓玩家清楚了解到兩款處理器的差異,好啦,往下看對於這兩款版本的各項比較吧! 先來瞧瞧在CPU-Z與GPU-Z下,兩款處理器的資訊比較,Athlon 200GE頻率為3.2GHz、Pentium G5400則是3.7GHz,同樣採14nm製程工藝,不過200GE在電壓與功耗上都相對低上許多,內建的多媒體指令集也多出不少;內建顯示核心的部分差異就比較明顯,由於200GE有加入Vega 3核心,所以在各項規格上都遠比G5400要好上許多,而且200GE有支援OpenCL,G5400則是得透過GT 1030來做補足。 單核心的對比下,Athlon 200GE的333.7比上Pentium G5400的338.2,兩者的差距相當小,不過同樣都是2C/4T的情況下,多核心的部分則是200GE的972比G5400的937要高上一截。 在Cinebench R15的測試上,可以看到兩者在多核與單核上的數據差異,以單核心的部分來說,200GE略低G5400一些僅差4分,但多核心的部分200GE則是反超G5400,另外在OpenGL的測試上則是以內建Vega 3的200GE勝出,FPS比率提高了有約25%左右。 透過AIDA64可以看到在記憶體與GPGPU的表現,200GE在記憶體的支援性上可達DDR4-2666MHz,可以看到在記憶體的測試數據上,Athlon 200GE的讀寫都有達到37000、38000MB/s以上的表現,這部分是比Pentium G5400的成績要好上一大截,而G5400並沒有支援OpenCL,這裡的GPU成績就無法顯示,所以測試成績只有x64 CPU的表現。 PassMark的測試中可以看到總分的加成是以Athlon 200GE勝出,其中的CPU評分部分,其實兩款版本的成績相當接近,但在3D圖形評分的部分則是以200GE的表現勝出一截,畢竟內建了Vega 3顯示核心是比G5400的UHD 610有更優的3D效能表現。 這裡可以看到2款版本在32M與1024M下的成績,相較起其他大哥級版本動輒才3、4秒甚至更低的情況下,不論是200GE或是G5400,在32M的部分就只能維持在14~15秒左右,更重Loading的1024M則是需要達到近500秒才能執行完畢,這部分的成績是越低越好,而兩款的表現則是差不多的情況。 PCMark 10的總合測試下,具備Vega 3核心的200GE獲得了較優的測試表現,總分有突破3000大關,以G5400來說,除非額外搭載NV GT 1030,否則光靠內顯的表現僅能維持在2000多分的水準,這對需要基本效能表現的玩家來說,選擇200GE就可以有一定水準的演出。 在x264的部分,可以看到兩款處理器的表現差不多,200GE稍微小勝了一點點,兩款的效能分別為12.3與12.2 FPS。 換到x265的測試上面就稍微有些落差了,看清楚下面的截圖喔,一個是200GE的內顯就能達成,一個則是G5400搭配GT1030才能跑出來的成績,這裡不是不想直接對比兩款處理器的原生效能,而是G5400不搭外接顯示卡的話就…跑不動啊!就算搭了GT1030,事實上也僅比200GE的Vega 3內顯效能多了0.78 FPS而已,以消費者角度來看,為了增加這0.78 FPS的代價可是要多花2,000元買一片GT 1030的結果喔。 這兩款處理器在3D效能的部分倒是可以從3DMark的實測上面看到一些答案,這裡分別列了兩款處理器的內顯效能與搭配GT 1030顯示卡的測試結果,從測試中可以看到不論是在Fire Strike或是Time SPY上面,光靠各自的內顯,其實表現的成績都很差強人意,但是,200GE的表現仍是可以發現優於G5400不少,而一旦搭配了GT 1030,兩者的效能表現就差不多了。 這裡還多提供了新的Night Raid的測試,這款測試是針對內建顯示功能而開發,採用DirectX 12引擎,可測試顯示核心的靜態反射、環境光遮擋、曲面、複雜粒子與後處理效果以及CPU的物理類比、遮擋剔除與程式化生成等,對低功耗裝置有一定程度的數據參考,這邊也一併用來做測試,從實測數據中可以看到兩款處理器的表現,200GE與G5400分別獲得了4845與3328分的成績,從這部分也可以看出兩款處理器在內顯功能上的落差,採用Vega 3核心架構的200GE在效能表現上的確大幅勝過G5400的UHD 610。 要透過內顯功能來測試VRMark是不是有點太強人所難?其實只是要知道兩款處理器的表現差異而已,這邊從實測數據可以發現到以最低需求的Orange Room項目,Pentium G5400如果不搭配GT 1030顯示卡的話,基本上是跑不動的,這裡可以看到雖然200GE的成績也不高,但至少還能執行;而兩者都搭配GT 1030的模式下,成績表現也是差不多。 在測試遊戲的部分要特別先說明一下,其實對Pentium G5400來說,很多遊戲根本無法執行,畢竟內建的UHD 610等級真的差太多,負載較高的遊戲就不在這次的測試項目裡了,但是總是要讓大家了解到這兩款處理器對於遊戲的支援性,單純就內顯的效能表現上,大概除了Civ 6《文明帝國VI》之外,其他的幾款遊戲也都跑不動,因此後續的幾款遊戲就只能對比200GE的內顯、200GE搭配GT 1030,以及Pentium G5400+GT 1030這三種組合而已。 單純就Civ 6上面的表現可以看到,200GE的內顯比起G5400的效能表現大概提升了100%,Civ 6的數據是越低越好,數據基準是ms毫秒,所以可以看到299與147的成績對比已經是超過一倍了,另外的一項也是;而一旦搭配上GT 1030之後,兩者的成績就差不多了,即便是第99位百分比的成績有差距(67:73),也就是6ms的落差,比較起前面的內顯差異一倍以上,這點差距就顯得小到沒感覺了。 刺客教條:起源這款遊戲的測試下,可以看到G5400內顯是無法運作的,所以內顯的部分只有200GE的成績,總幀數分數為1866、FPS則是14,以1920x1080 Full HD模式下,效能品質設定為低的情況,純就內顯還可以運作已經勝過G5400太多,當然如果搭配外接顯卡GT 1030的話,則兩款處理器的表現都可以上FPS 30以上,表現就還勉強可以接受。 在AOTS的測試一樣是G5400無法單獨在內顯模式下運作,這裡可以看到有DirectX 11與DirectX 12、Vulkan等模式,單純以內顯狀態運作下,只有200GE可以執行,而兩款處理器皆搭配GT 1030顯示卡來運作的話,就差不多都有30以上的FPS表現,而且兩者在這部分的效能成績也算不相上下。 DXMD的測試上其實也跟前面幾款遊戲差不多,G5400的內顯一樣不給力,這部分仍舊只有200GE才能運行,透過搭配外接GT 1030的狀況下,DirectX 11的部分兩者差不多,反而在DirectX 12的部分,200GE略勝一籌。 採用FarCry 5這款比較新一點的遊戲大概是這次遊戲測試中的重點,這裡可以看到G5400仍舊是只能搭配GT 1030才能執行測試,而且200GE搭配上GT 1030的表現可以看到稍稍勝過G5400一些些,對於玩家來說,如果選擇採用Athlon 200GE系統的話,搭配外接顯示卡的表現應該會比Pentium G5400要好上一點。 從上面的測試數據應該很容易就能知悉Athlon 200GE的效能表現是如何,套用到其售價就更能體會出這款處理器的超值性有多高。事實上,AMD發布新系列的Athlon版本並不只有200GE這一款而已,做為先發之後,接著還會有220GE與240GE,採用相同架構設計,頻率則會更高,這對玩家來說應該是相當不錯的消息,在面對萬物皆漲的情況下,如何挑選更具性價比的產品就是一項必須要聰明選購的課題,以大多數使用者都是作為日常工作使用的狀態下,Athlon 200GE可以帶給玩家更具實用性與預算內的選擇,當然,如果想要暢遊遊戲世界,那直接挑選一片中高階顯示卡來做搭配是更快速的做法,相對的預算就得往上拉高許多了。 總合來說,Athlon 200GE的確具備相當優異的表現,2C/4T核心所帶來的效能表現與內建顯示核心Vega 3的優勢,也讓許多輕度玩家不須額外再花費一筆費用(GT 1030一片也是要多花2,000元),低功耗設計下,靜音、低瓦數電源供應器,都能符合玩家在預算上的支出,透過Athlon 200GE可以帶給玩家更具CP值的選擇,更多預算可以花在其他有需求的部分,相較於目前Intel對於所有CPU品項的價格調漲,僅售2,099元的200GE,單一顆處理器就抵得上Pentium G5400+NV GT 1030的效能,誰說便宜沒好貨,Athlon 200GE絕對是超越了CP值的入門首選。
-
擺脫「線」制、動靜皆宜,B&O E6無線入耳式耳機新登場
說到B&O這個品牌,相信對許多人都不陌生,來自丹麥的工藝設計,讓聽音樂也成為一種不同風格的享受;這次新推出的E6,由多次獲得Red Dot/iF大獎的丹麥工業設計師Jakob Wagner設計,訴求「擺脫線制」,採用了藍牙4.2規範,讓無線可以增添使用者更多生活上的可能與靈感,無線設計更是提供了使用者自由度,擺脫既有的有線束縛,工作、運動、休閒,都能夠盡情享受聆聽的樂趣。 這款E6目前推出有三種顏色,分別是香檳金(Sand)、尊爵黑(Black)、紫(Dark Plum),這可是延襲了B&O的經典元素與搭配上目前最新設計,才打造出來的全新無線入耳式耳機。E6不僅具備了B&O的獨特動感特色外,訴求「動靜皆宜」概念,透過Bang & Olufsen聲學工程團隊,以現階段最優秀的科技,結合藍牙4.2、ToneTouch(APP),調校出B&O最標誌性的音質表現,讓使用者可以擺脫「線」制與束縛,為生活增添更多無限可能與靈感。 E6採用了多達15道製作工序來完成近乎完美的設計要求,不僅E6的外殼設計可防汗水、濕氣、日常磨損外,連耳機線外層都採用了編織材質,規格上採用6.4mm驅動單體,支援aptX以及AAC解碼,搭配上B&O標誌性音質表現,充滿電後可連續播放長達5小時,甚至搭配上隨附專用的扣入式USB充電組,還能夠邊充電繼續邊聽音樂,幾乎在各方面都考量到使用者的需求。 E6的外部提供了B&O Logo設計,讓外觀看起來更具時尚造型,內部則確保耳機能夠完美貼合使用者耳型,附件也包括了提供不同尺寸的耳塞與耳翼(Comply運動耳塞、矽膠耳塞),可以依使用者需求自行更換,另外,還附上一個精緻絨布套,便利使用者外出攜帶。不論是配戴或收納,都能展現品味的與眾不同。 三鍵式的線控設計讓操作相當便利,E6具備了音樂播放與通話等雙用功能,透過三鍵式的短按、長按方式就可以自由調整音量降低、增加,以及接聽來電、拒接/掛斷電話、開啟語音助理等,只要短二兩下中間按鍵就能夠切換下一首歌曲、短按三下就能切換上一首歌曲。 使用上只要透過藍牙配對即可,B&O也提供了專屬ToneTouch APP,透過這款APP可以輕鬆的調校E6的音質表現,四象限設計的音質調校方式,讓使用者可以直覺式的調整個人化風格,讓E6為您傳達最佳化的聲音效果。線控部分也很容易入手,三鍵式設計讓使用者只要單手輕按就能調整音量與選曲,當然也包括了接聽來電與拒接/掛斷等功能,E6更具備了磁吸設計,掛在頸上不用時可直吸磁吸,同時也會自動關閉電源。 實際配戴使用的結果,長時間配戴也不會造成耳朵負擔,這一點歸功於E6對於配戴者的耳道貼合完美設計,線控位置也容易使用操作,便利的扣入式USB充電組的確相當方便,就算不外出當作一般耳機使用,也不用擔心電力續航性的問題,邊聽邊充也十分輕鬆容易。在音質表現部分則令人滿意,E6表現出的乾淨音質可以讓使用者盡情享受音樂的動感世界,至於電力的耐用度方便,小編連續使用E6來聽音樂數小時,發現其實續航力還蠻長的,對於使用者來說,充一次電可以間斷性的使用長達一整天以上(畢竟不是一整天都一直在使用),官方規格標示則是連續播放可達5小時。 總和來說,實際體驗的感覺相當不錯,而且重量也相當輕(耳機本體21g),就如同B&O官方說的,E6讓節奏、瞬間就能夠隨聲啟動,動靜皆宜、愛不釋手,這一點的確是的。 廠商名稱:Bang & Olufsen 廠商網址:www.bang-olufsen.com/zh-TW 代理商網址: 代理商電話:(02)8666-0168
-
Surface Headphones藍牙耳機驚喜現身:13段降噪等級和支援Cortana語音助理
Microsoft今天發表了新款Surface系列筆電,全新霧面黑新色可是吸引許多玩家目光,但這還不是最讓人驚豔的,因為Microsoft還出乎意料的發表了新的產品線:「Surface Headphones」無線藍牙頭戴式耳機。現在是走向全套式Surface產品概念了嗎? 新發表的Surface Headphones是一款具降噪功能的藍牙耳機,Microsoft表示它們的工程師花了三年才好不容易打造出這款全新的耳機,誓言要讓聽者感受到更聰明的聆聽體驗。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e_ZYtfsZg 先從外型上來講吧!Surface Headphones一走Surface系列產品的簡潔,雖然材質設計選用的是塑膠,但配色上使用銀灰的乾淨配色,質感上反而添加一份精品感。而且也因為材質是塑膠的緣故,使得耳機上架的彈性十足,也讓Surface Headphones的重量變得非常輕巧,僅290克,不管是要長期配戴還是攜帶都很方便舒適。 硬體上,耳機採用40 mm Free Edge驅動單體,高低音頻範圍則是介於20 – 20kHz,連接埠和充電線採USB-C作為連接,同時具備3.5 mm耳機孔,可插入音源線做為有線耳機使用。作業系統支援Windows 10、Mac、iOS、和Android,從基本的硬體規格來看算是十分中規中矩的配置。(是說耳機都搭載USB-C了,為什麼Surface新筆電不跟進一下XD!) Surface Headphones的左右耳罩上另有玄機,大部分集中在左側耳罩,像是支援觸控手勢,例如輕觸可播放/暫停音樂、雙次觸碰可切換下一首歌等等,另外左耳罩上也有獨立的麥克風靜音鍵。 比較特殊的一點是在於兩側耳罩的「轉環」上,右耳罩的轉輪主要是可以直接控制音量,這點不是最有趣的,有趣的是左耳罩的轉輪。一開始就有說過Surface Headphones是一款「降噪」耳機,左耳罩的轉輪就是讓玩家在使用時可以自由調整降噪等級,而且令人感到驚艷的是它的客製化程度。當前多數的降噪耳機雖然可以讓使用者在使用時自由選擇關閉或開啟,甚至有可能完全不讓使用者控制;但Surface Headphones卻提供多達13段的降噪等級,可自由選擇是要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呢、還是要和外界保有一點聯繫。這點很特殊,也滿智慧的! 但更智慧的其實是Cortana。Surface Headphones主打的是「更智慧的聆聽體驗」,因此,身為Surface系列的產品之一,Cortana語音助理的支援當然不會少,在和電腦或行動裝置配對後,藉由長按左耳罩即可呼叫Cortana(或是直接喊「Hey, Cortana!」也可以)詢問事項,Cortana會在耳機中直接出聲,若是有開啟配對裝置的話,也會在該裝置中顯示詳細資訊。 Microsoft突然來湊了耳機這一咖實在讓人始料未及,Surface Headphones是否有機會出線成黑馬還有待時間觀察,如果單就外型上來看,其實Surface Headphones並不差,且基本的規格也和其他類似的降噪藍牙耳機大致相同,但13段的降噪等級客製和Cortana支援則是別具特色。 Surface Headphones的建議售價為350美元,上市時間預計會在聖誕節期間,想體驗一下這款耳機的話,那當聖誕禮物買給自己犒賞一下也不錯。
-
2.4GHz無線傳輸延遲更短,ASUS ROG Strix Fusion Wireless耳機開箱試用
ASUS旗下電競品牌ROG,近期新推出2款耳機產品,皆是採用無線傳輸訊號設計。首先來看這款Fusion Wireless,儘管功能性較少、定位低於Fusion 700,卻是植基於2.4GHz無線訊號運作,如此設計在市場上相對較為少見。 Fusion家族耳機產品,外觀質感、視覺與組成結構設計,大抵上而言是一脈相承。外側皆採用硬質塑膠類材質,不像皮革漆會有耐用性疑慮,平時也相對容易清理、維護。至於在視覺上,是以ROG圖騰來裝飾點綴,但Fusion Wireless並沒有任何燈光效果功能,自然也就不支援Aura RGB燈光同步了。 至於在內側的處理部分,頭戴部位有層編織襯墊,藉以紓緩和頭部接觸的壓力。同時依慣例提供2種材質耳墊,除了預設裝配的蛋白質皮革材質,亦可依個人喜好自行換上ROG Hybrid網狀透氣耳墊使用。其橢圓形設計耳墊尺寸合宜,對於耳朵的壓迫算是較小,長時間配戴可提供良好舒適度。 ASUS強調獨家氣密腔體設計,採用50mm尺寸ASUS Essence釹磁鐵單體,外部搭配金屬護蓋來減少泛音震動對聲音的影響,其設計阻抗為32Ohm,耳機頻率響應20~20000Hz。而吊桿式單向麥克風部分,規格標示為頻率響應50~10000Hz、靈敏度-39dB±3dB,位在耳罩左側的隱藏式設計,日常使用與收納皆便利。 這系列耳機的特點之一是觸控功能,位在左耳罩外部,經由手指滑動/觸碰能控制音量、播放/暫停、上/下一首等作用,無論玩遊戲或聆聽音樂都方便快速操控。而其2.4GHz無線傳輸,標榜雙天線設計能降低干擾、穩定連線、低延遲(與藍牙相較),隨附迷你型USB傳輸器,訊號傳輸覆蓋距離最遠達20公尺。 結合鋰聚合物電池,官方標榜電池續航力能超過15小時,對於每天玩2小時這樣的輕量使用模式而言,充飽電可以使用超過1週時間。在這樣的設計基礎下,Fusion Wireless除了適用於電腦環境,也可以搭配PlayStation 4之類家用遊戲主機使用,基本上是即插即用。 以Windows 10環境而言,接上Fusion Wireless的USB無線傳輸器,系統會自動快速完成必要設置,完全無需介入操作設定。系統將之辨識為下圖所示音效裝置,就算是在Fusion Wireless端調整音量,系統也會出現相對應的圖示來顯示音量值。 就整體來說,我們認為Fusion Wireless即插即用且觸控操作便捷,這部分的使用體驗極佳。而實際配戴起來,所使用材質具有良好觸感,惟耳罩部分並不能有限度的向內、外彎轉。ASUS指出為了確保腔體密閉性,機構設計因而沒能提供這樣的彈性,故配戴感是夾力容易集中在耳墊下半部(這部分因人而異)。 至於音效體驗方面,畢竟是採用50mm驅動單體,低音下潛延伸性令人滿意,而且低音量適中也不會造成壓迫感,我們喜歡它在遊戲與音樂面向的表現。而聆聽音樂時中高音雖然稍嫌乾扁,在遊戲中倒是能合宜的呈現出各式聲響,這讓整體聽感不會出現混濁、一些高頻段刺耳等現象,平衡度算是令人滿意。 文末,同場加印ROG Strix Fusion 700,關鍵差異在於採用Bluetooth 4.2無線傳輸,規格標示電池續航最長可達17小時。此外還結合ESS型號ES9018數位類比轉換器與SABRE9601K耳機放大器,以及和Bongiovi Acoustics共同開發的7.1聲道虛擬環繞音效功能,標示符合Hi-Res Audio要求,音效體驗更勝於Fusion Wireless。 除了音質細膩度提升,Fusion 700定位高於Fusion Wireless一截,質感處理因而有所不同。其耳罩外殼融合鏡面材質,本身還具備RGB燈光效果,同時支援Aura RGB同步功能。此外有一點和Fusion Wireless相同,插上USB線連接至電腦除了充電,也能轉變為有線傳輸模式使用。 ROG Strix Fusion Wireless市場參考價格為4,690元,而可說是旗艦定位的ROG Strix Fusion 700,要價則是6,990元。儘管兩造的核心設計與功能性有所差異,但由於分別採用2.4G與Bluetooth無線傳輸,是各具有優點與不同的應用彈性。因此即便聲音表現有高低之分,還得視需求來選擇之,才能完整享受到無線的便利。 名稱:ASUS 電話:0800-093-456 官網:
-
TEAMGROUP MP32 256G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高效能固態硬碟!
SSD最近跳水跳得很兇,不論是2.5吋的SATA介面版本或是M.2 PCIe介面,其實價格都越來越讓玩家感到高速大容量時代的來臨,畢竟想要系統跑得飛快、那挑一顆SSD就準沒錯!但是,怎麼挑呢?隨便點點兵、點到誰就買誰嗎?想要好貨又高C/P值,那倒是可以考慮一下Teamgroup十銓科技新推出的MP32系列囉! 最近Teamgroup一共推出了2個新的M.2 SSD系列,分別是採用SATA規格的MS30以及走PCIe介面的MP32系列,這次開箱的新玩具就是採用PCIe Gen 3規格的MP32系列,容量版本為256GB,好吧!來開封吧~ 其實在今年Computex 2018大展上面,這款MP32就已經展露過蹤影,現在是正式推出到市場上囉!包裝上仍舊是採用了紙質吊卡式包裝,維持環保概念不過度包裝、但設計上並不失產品的精緻與質感,有別於自家另一版CARDEA ZERO電競款的黑紅搭配色系,MP32系列採用了白色調搭配稍微有點Color風格的設計感,加上一折就可以撕開的快拆設計,玩家免用工具就可以輕鬆取出在包裝內妥善保護好的MP32 M.2 SSD了。 目前MP32系列一共推出了4款容量版本,分別為128GB/256GB/512GB/1TB,這裡看到的版本是其中的256GB容量,除了外觀上的藍色PCB之外,採用規格架構為M.2 2280、PCIe Gen3 x2 NVMe、符合NVMe 1.3協定,顆粒配置上則是採用了4顆Toshiba TA59G55AIV顆粒,單顆容量64GB、64層3D TLC NAND快閃記憶體,並搭配上PHISON PS5008-E8-10主控晶片,提供玩家高達1500/800 MB/s的讀寫速度,另外也支援S.M.A.R.T功能與智慧演算法管理機制GC/TRIM指令、平均抹寫區塊、自動錯誤校正功能等,確保運作效率與效能的穩定發揮。 事實上如果仔細看一下就能夠發現到,在金手指前端有個空焊區,基本上那是快取記憶體的位置,至於空焊的原因則是因為定位上MP32走向高C/P值設定,雖然各規格上都是目前一時之選,但是針對這款系列中的128/256/512GB三款容量來說並沒有額外提供,如果是1TB的最高階版本就有加裝上快閃記憶體了,不過即便如此,並沒有因此有效能上的太大差異,這部分可以從下面的測試結果中得知。(官方說法是,這樣的做法反映在售價上,讓產品更能維持高C/P值的競爭力) 包裝的正面可以看到有特別標示了3年保固,背面則是有提供了MP系列的官方讀寫速度標示,以256GB版本為例,則是有讀寫1500/800 MB/s的速度,如果是1TB版本,讀寫效能可以再拉高到1550/950 MB/s。(1TB有加快取記憶體) 到底MP32 256GB的效能如何,也是要透過實際驗證才能得知,這部分就讓我們來上機實測就知道了。 按慣例,先來瞧瞧在CrystalDiskMark的測試表現,從實測數據中可以看到讀寫有1579.4/941.9 MB/s的效能表現,直接突破官方的1500/800 MB/s標示,這個成績已經是官方1TB版本的效能表現了。 換到在Anvil's的測試可以看到,讀寫分別有1350.92、873.72 MB/s的成績,評分有7397.68,這樣的表現已經勝過很多款同級的SSD產品了。 在AS SSD上面可以看到,讀取速度略比官方說的1500低一點點,但是寫入速度則是超出有一成的提升(10%+),IOPS也算不錯;至於Copy與Compression這兩項的Benchmark表現,也都相當不錯,ISO、Program、Game三項成績都突破1000大關,而Compression的線圖也算漂亮。(波動幅度還算工整) 大家熟悉的ATTO測試下,其實表現算不錯,讀寫分別有1563.7、927.7 MB/s的速度,也是大幅超過官方數據了,這樣的成績比較會令人期待同樣MP32系列中,具備快取的1TB版本效能應該可以更加超越官方標示的1550/950 MB/s的表現。 從TxBENCH的測試更是驗證了這款256GB版本的表現的確極佳,高達1587與942 MB/s的讀寫成績,PCIe Gen3 x2的表現在這款版本上算是拉高到一個高速的等級。 AJA的測試上則是偏向寫入速度較優的情況,讀寫速度分別為1376/893 MB/s,截圖下方可以看到讀寫的表現曲線圖。 在AIDA64的讀取測試中,則是幾乎快突破1500大關、邁入1600 MB/s的等級了,這對於玩家採用這款MP32時,實際運作下的表現是有極大助力的。 隨著對儲存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SSD的價格在不斷的調整下也逐漸的在市場上普及,跳脫SATA限制改採PCIe介面的玩家也越來越多,受限於SATA介面頻寬,轉投PCIe Gen3懷抱才是明智的選擇,從上面的實測可以了解到這次Teamgroup十銓新推出的MP32系列其實是貼合市場需求的版本,玩家可以依據個人對容量的需求來做版本的選擇,最大為1TB的容量對於大多數玩家來說,應該可以通通把一堆遊戲都裝進去了。 就規格面來說,MP32系列也符合目前的主流定位,透過PCIe Gen3 x2的架構以及NVMe 1.3支援,搭配上Toshiba TLC顆粒與PHISON主控,高達1500/800 MB/s的讀寫速度,事實上也讓玩家可以優游在高速的遊戲世界不卡頓了(當然前提要有好的顯示卡做搭配),官方也提供了3年保固以及150萬小時MTBF可靠度,還有高達超過200TB的資料寫入總位元數規範,這部分如果去比較一下同級產品就可以發現到,Teamgroup官方還是有用心在這方面的。(有的同級產品僅100萬小時MTBF、100-150TB資料寫入總位元) 至於大家關心的售價,目前官方建議售價為1,999元,按照慣例市場價格會再低一點,相較於目前256GB(240GB)的M.2價格也都破2,000元關卡的狀態下,應該實際在市場上選購的時候會看到更多的驚喜機會,這一點,依照Teamgroup對於玩家的不定期活動放送好康習慣,應該可以有很多機會入手才是。 廠商名稱:Teamgroup十銓科技 廠商網址:www.teamgroupinc.com 廠商電話:0800-821-688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美光BALLISTIX SPORT AT DDR4-3000 32GB套裝實測開箱,金屬盔甲散熱玩家級超頻記憶體!
這年頭不只是身上的行頭要夠潮、咱們用的電腦也得要跟著一起潮,這樣才是夠有型。在面對一堆閃閃發光的RGB記憶體的時候,其實也可以有另一番具備時尚風潮又能展現高效能表現的版本來跟玩家的電腦匹配;Micron這次又推出了新版本的記憶體「Ballistix Sport AT」,主打Gaming電競系列,整體風格採對應ASUS TUF Gaming系列設計,並通過TUF Gaming Alliance認證,整組包裝直接提供了8GB x4=32GB的大容量,讓玩家可以一次到位、暢遊電競遊戲不Lag。 事實上說起Micron美光的記憶體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才對,但是同樣是隸屬於Micron之下的還有另一個主打電競系列的Ballistix品牌,有別於Micron記憶體一般採用的裸裝版,搭配了精緻散熱片與RGB燈效設計的Ballistix更是受玩家的喜愛。Ballistix系列除了先前推出Elite菁英版、Tactical戰鬥版、Tracer RGB燈效版之外,電競專用的Sport版本接續前代LT也推出了AT版本。 這次開箱的Ballistix Sport AT直接對應ASUS TUF Gaming,並獲得TUF Gaming Alliance認證,整體設計與TUF系列風格融合,外觀上採用了雙面包覆式的鋁質散熱片,底下PCB則是採黑色風格,與散熱片的鐵灰色塗裝搭配,而對應TUF Gaming設計風格,所以可以看到在散熱片上也加了一些黃色圖飾,當然TUF Gaming的軍規迷彩風格也有設計在外觀上。 這款Sport AT系列主打遊戲電競玩家,雖然沒有RGB燈效設計,但是本身算是對應ASUS TUF遊戲聯盟,所以玩家要是選購TUF主機板的話,倒是可以考慮搭配這款產品,整體配置起來的視覺效果頗佳。目前推出有單條8GB與16GB兩種容量,也提供單支、KIT x2(2支裝)、KIT x4(4支裝)等,這次的版本為KIT x4組合包,一次提供了4支8GB容量的版本,等於是32GB套裝版,相信可以提供玩家滿滿的記憶體容量,當然,這款版本也是提供終身保固的。 由於是針對遊戲玩家設計的版本,訴求電競等級的定位,所以從規格上可以看到除了頻率可以達到3000MHz之外,CL時序的設定值上面也拉低到17-19-19-38,並支援XMP 2.0,對於玩家在設定使用上也相當方便。在正面的散熱鋁片可以看到斗大的BALLISTIX by MICRON字樣,當然SPORT也有標示在一旁,搭配上TUF風格的黃色飾條與迷彩圖騰設計,也讓這款版本與之前有不同風貌。 前面已經把這款Ballistix Sport AT DDR4-3000給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都看了一輪,除去對應TUF與官方認證的部分,主要訴求定位是放在電競等級的話,那效能表現也不能含糊;這次也拿了手邊的技嘉B360主機板來搭配,順便上了Intel Core i7-8086K跟GeForce GTX 1070 Ti,來瞧瞧這樣的組合可以有怎樣的表現吧! 測試之先,來看看CPU-Z下的各項資訊!有了8086K限量版的加持,應該可以讓TUF認證版的Ballistix Sport AT DDR4-3000有更優異的發揮吧。從CPU-Z的偵測中可以看到有支援XMP 2.0以及直接運作在DDR4-2666模式,可以看到CL值顯示為17-19-19-38。 先來瞧瞧在PCMark 10下表現,下面的測試截圖中可以看到有2個成績,上方是設定成DDR4-2400模式、下方成績則是開啟XMP之後運作為DDR4-2666的表現,是不是可以看出來這兩者的差異了呢?如果透過小超頻的情況,應該可以得到更優異的成績,畢竟這款版本可是標榜DDR4-3000的規格喔。 透過AIDA64的Cache & Memory Benchmark就可以看到記憶體的讀寫表現,這裡從測試數據中可以看到效能上都雙雙突破38000 MB/s的表現,連Copy也有達到33682 MB/s,如果拉高到DDR4-3000運作頻率的話,上看40000 MB/s應該不難才是。 Passmark的Performance Test中可以看到各項組件的測試成績,當然i7-8086K的表現不錯,整體的測試成績有達到5518分,而其中的Memory Mark成績也有3383分。 另外在x264 FHD Benchmark中,可以看到整體搭配的表現其實相當亮眼,45.8的成績也算有記憶體的加速加持在內,呵! 既然採用了GeForce GTX 1070 Ti來搭配,那在3DMark上的表現呢?從Time SPY跟Fire Strike的測試成績就可以看到整體效能是怎樣的能耐了,都是滿圈的成績、而且也分別有6905與17741的高分。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JYTrBbaCc&feature=youtu.be 雖然說一整部電腦中,記憶體是不可或缺的零組件之一,但隨著這段時間的記憶體價格仍舊盤據高點的情況下,如何慎選優秀的記憶體就是一件在組裝電腦時重要的課題;RGB燈效的版本雖然也讓玩家的電競主機充滿了不同的迷幻炫彩效果,但走向軍規風格的TUF風潮,也引領了另一股新的「潮」流,對映著TUF Gaming概念的Ballistix Sport AT DDR4-3000,不僅具備了ASUS TUF Gaming Alliance認證,更提供了玩家極佳的效能表現,優異的電競記憶體定位,在這款產品上表露無遺,「潮」不僅僅只有玩玩RGB燈效、TUF Gaming軍規風格的迷彩與硬漢般的實力表現,也是效能的另一種展示。 想要一次擁有32GB的超大記憶體容量嗎?那一次給您4條8GB容量的Ballistix Sport AT DDR4-3000 8GBx4 KIT,絕對是不可錯過的好物之一。(銀子得準備多一點啊!!!) 廠商名稱:台灣Micron 廠商網址:ballistixgaming.com 廠商電話:02-27956677#500(捷元代理)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經濟實惠裝機選擇,LEPA赤玥500W電源供應器
LEPA(利豹)品牌已經和Enermax(安耐美)結合,由於雙方主力產品線本來就頗為雷同,雙品牌意味著選擇性將更加豐富。近期所推出赤玥500W電源供應器,並未送交80Plus進行認證,畢竟那可是需要一筆費用。LEPA將成本反映到價格上,使其入門、文書機、經濟實惠定位導向,有合宜價格當利基點。 儘管如此,基本應有設計並未就這麼割捨掉,赤玥500W仍然具有完備的安全保護機制,包含過電壓、低電壓、過功率、短路、防突波、湧浪等。其餘設計特點並未多加著墨,僅標示著符合歐盟ErP Lot 6節能規範,5Vsb高效率電路設計在待機模式功耗可低於1W。不過得留意,這需要有相對應主機板來搭配,才能使其發揮出待機節能效用。 赤玥500W完整型號是LE500-SA,合併輸出功率如其名為500W,主要設定是+3.3V/22A、+5V/18A兩者合併上限120W,而+12V1/23A、+12V2/20A合併32A/384W。機身尺寸150 x 86 x 140mm(寬x高x長),在這大小適中的體積內,配備智慧轉速控制12公分靜音風扇,使產品散熱性與低噪音特性能夠同時兼具。 輸出線材配置部分,基本為主機板20+4P、處理器輔助電源4+4P、PCIe輔助電源6+2P(2個接頭)各1條。而2條SATA電源分別配置3和2個接頭,至於4P的Molex提供4個接頭,與1個軟碟機是同一條線。LEPA為赤玥500W提供3年保固服務,目前市場參考價格普遍不到1,500元,如果有意組裝極簡型電腦,是可以參考選用之。(文.圖/Bisheng) 廠商名稱:利豹 廠商電話:(03)358-0584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Seagate FSAT SSD 1TB實測開箱,USB 3.1 Gen2精品質感外接式固態硬碟!
隨著價格波動與儲存技術的提升,不論是HDD傳統硬碟、或是SSD固態硬碟,都朝著容量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親民的方向前進,對於消費者來說,也算是目前物價上漲卻薪水不漲的壓力下,一點小小的好消息吧! 身為儲存裝置首選龍頭廠商之一的Seagate,除了在HDD方面有著極佳的成績外,近來在SSD上頭的布局也越來越明快,除了2.5吋內接式的版本也正式出現在檯面上之外,外接式版本也推出了採用USB 3.1 Gen2的「Fast SSD」來搶攻市場大餅,透過採用了Type-C介面的模式,也提供了玩家讀寫高達540/500 MB/s以上的高速快感。 事實上,都是採用了USB介面的版本,其實也就與大家習慣用的USB隨身碟沒有太大區別,除了在速度上更加快速,提供更大的容量也是一個重點。目前「Fast SSD」一共有4款容量版本:250GB/500GB/1TB/2TB,尺寸大小皆為94x79x9mm(長x寬x高),實際約是掌心大小,大概就比2.5吋內接式的SSD略小一些。先來瞧一下整個產品的包裝吧! 外包裝設計除了是紙盒材質與吊牌式之外,配色上也維持白綠色風格,盒上標示了1TB字樣也代表這次開箱的容量版本,另外官方還提供了價值19.98美元(約600元台幣)的Adobe Creative Cloud Photography計畫會員資格回饋消費者,算是額外多的福利;內部除了本體外,還提供了2組的傳輸線材,分別是標準的Type-C to Type-A的連接線、以及另一條Type-C to Type-C的連接線,除了可以直接拿來連接主機板上I/O埠有提供的Type-C插槽外,也可以直接對接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直接變成OTG使用。 打開包裝盒就可以看到本體了,算是小一號的2.5吋SSD大小,正面除了打上SEAGATE Logo字樣外,還有類噴砂的銀色鋁質外觀設計,搭配主體的灰黑色塑膠材質,正面左下角的側面則是設計了Type-C的連接插槽,右下角則是電源指示燈;背面的微弧形設計外,也可以看到有這款Seagate Fast SSD的相關資訊,包括安規與型號、產地及製造年份標示。 實際來比較一下大小,這樣大家的直觀印象會比較深刻些,小編直接拿在手上的大小,大約就是掌心大,然後9mm的厚度大概也是就比一般2.5吋SSD的7mm多了一咪咪(其實就是多了上面鋁片的厚度,那個有特別功能),用手指頭來對比一下也不到一半的厚度。 直接上機來看一下有甚麼特別之處,接上電腦後可以發現右下角的電源指示燈會亮白光,先來透過CrystalDiskInfo抓一下Fast SSD的細部資訊就可以看到除了標示為1000.2GB的容量外,內部介面是SATA模式,未運作狀態(IDLE)時的溫度也算低、僅30度C,測試時也會發現上頭的鋁片材質會微微發熱,想必應該是與內部的主控晶片與快閃記憶體顆粒有貼合,可以做到導熱的作用。 在討論測試數據之前,直接來開蓋看一下內部設計我想大家會更清楚的知曉到底這款Fast SSD裏頭有著怎樣的布局;從背面可以看到接合位置是在四周,請務必小心解開內扣卡榫,這樣就能夠打開這款Fast SSD了。 打開後可以發現到整體的布局設計上採PCB雙面的設計,正面的主控晶片位於中央,而前端則是配置了4顆3D TLC NAND快閃記憶體,背面的同一位置也同樣的配置了4顆,側邊則是正反面都配置有一顆Nanya DDR3記憶體快取;仔細看一下正反面的外罩就可以發現到,在主控晶片的正面上方與背面底部,都有導熱膠墊設計,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透過正面鋁片材質的設計,讓內部的廢熱效應可以透過導熱設計排出,有利於長時間使用的壽命延長。 主控晶片採用的是Seagate STXA01EA3B7,這顆版本與先前的BarraCuda SSD是同一款,所以可預期到的是在效能表現上兩者應該是差不多,官方標示的540/500 MB/s的讀寫速度應該在實際測試上也不脫這個範疇;配置的1TB容量,是由正反共8顆的3D TLC NAND組成,採用的是Toshiba TA7AG55AIV,單顆容量為128GB;至於上頭的快取記憶體則是由正反2顆Nanya NT5CC256M16DP-DI DDR3記憶體來達成共1GB容量的配置,算是給予極大的快取空間了。 仔細看一下還可以發現到Fast SSD採用的是ASMedia祥碩科技的ASM235CM這顆USB 3.1轉 SATA的轉換晶片,這提供了在連接到USB 3.1 Gen2上的高效能讀寫速度的發揮。 由於官方一共提供了2組的傳輸線材,玩家可以依照使用需求來做連接上的選擇,有些較新規格的主機板直接就提供了Type-C的連接埠,那就可以使用Type-C to Type-C的傳輸線直接連接。(記得要接上Gen 2的插槽,效能表現才能更優異) 當然,既然號稱Fast SSD,自然也不能弱了FAST這樣的定義,這裡也透過幾款測試軟體來驗證一下效能表現,下面就一一來瞧瞧表現如何! 先來看看在CrystalDiskMark上面的測試,就可以發現到563.3 MB/s與507.9 MB/s的讀取/寫入速度,比官方自己宣稱的還要來的更高,以高達1TB容量來看,作為玩家使用上儲存資料或備份時,相當迅速方便。 在TxBENCH上面更是測得了568.297 MB/s與524.964 MB/s的表現,證實這款Fast SSD的確有發揮高速效能的優勢。 至於在Anvil's上面的測試,則是測得了530.71/496.36 MB/s的讀寫成績,這部分倒是略低於官方數字,但也是相距不遠、僅有微幅差異,整體來說的表現也都算有達到500 MB/s的基本水準。 ATTO的測試上大概是最穩定表現的,讀寫速度高達568.7、530.9 MB/s,算是有發揮了USB 3.1 Gen2的威力,佐證了這款Fast SSD的優異表現。 AJA的測試分數則是與Anvil's差不多,讀寫的表現大概落在530、497 MB/s左右,也算是水準演出。 AS SSD的測試則是落在534.01/499.82 MB/s的讀寫速度,即便在Copy的部分也有ISO 419.94 MB/s、Program 164.57 MB/s、Game 321.84 MB/s的表現,整體來說算是相當不錯的,在Compression的方面,也有讀取高達530 MB/s左右以及寫入356-501 MB/s的表現,整體穩定性可以從線圖上看到。 最後來看看在AIDA64上面的實測,讀取測試的部分可以看到平均有530 MB/s的表現,這也證明這款Fast SSD在效能上的確有穩定且高速的能力。 雖然大部分的狀態下會是連接於電腦(PC/MAC)使用,但是透過Type-C to Type-C的傳輸線,直接連接手機等行動裝置也是相當方便的,等於隨時替行動裝置開外掛,對於外部攝影或是需要大量儲存資料的時候,就凸顯出這款FAST SSD的好用之處,高速儲存的優勢也會在這個時候嶄露無遺。玩家可以直接拿來當作OTG使用,這麼大容量的OTG,其實外出使用時真的相當方便,體積不大也好攜帶,重點是容量又很足夠。 看過了硬體的各項相關資訊以及多方面的測試之後,從官網上就可以查詢到這款Fast SSD的更多訊息,目前在可攜式外接式硬碟的部分,Seagate一共有4款定位的產品,以SSD規格的版本來說,當然目前就是以這款Fast SSD為主。玩家可以依照需求下載應用軟體與APP使用,可以自由性的多更多的調整與個人化設定。 隨著檔案資料的容量也逐漸膨脹下,隨便拉一個影片也就大都以GB來計算了,如果單靠常見的16GB、32GB這一類的隨身碟,恐怕無法完全應付玩家的需求,當然就價位上來看,採用USB隨身碟似乎稍微節省一點預算,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大部分的USB 2.0甚至3.0的隨身碟除了面臨容量不夠大的窘境外,讀寫速度的落差也是無法與這款具備540/500 MB/s高速讀寫的Seagate Fast SSD相比的,相信這部分在前面的實測驗證上就已經清楚的展現了。 提醒玩家一點的是,目前FB上頭的詐騙其實很多,常見的所謂海關沒收品、單支隨身碟就有1TB、2TB容量、賣價竟然才幾百元、還可以買一送一,這樣的訊息幾乎都是詐騙狀況,真實的產品還是要注重品牌與實際的市場價格,當然更重要的是產品的售後服務,在這款Fast SSD上,則是可以透過聯強或是直接送到Seagate的服務中心,像是台北三創數位園區、台中NOVA資訊廣場英才店等,而且官網註冊還能夠享產品保固以及Rescue資料救援服務(保固3年內可享有免費資料救援一次),在原廠提供的三年保固下,玩家可以盡量的發揮Fast SSD的特色,讓備份與儲存資料不用再慢吞吞、也不用受限於內接式的拆裝麻煩、甚至可以拿來跟手機等行動裝置對接,外型上有兼具時尚感與輕量化,這麼方便的隨身好物,該是下手衝一波的時候了! 廠商名稱:Seagate希捷科技 廠商網址:www.seagate.com 廠商電話:0800-666-910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最多人點閱
- 全漢FSP Hydro PT皇鈦極V 750W實測開箱,80 PLUS Platinum白金認證電源供應器!
- 創見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外接硬碟實測開箱,輕薄時尚內建獨家檔案救援優質選擇!
- ASRock Z370 Taichi開箱實測,記憶體超頻突破4100MHz,與Intel 8代處理器雙雄合璧的「太極」精品!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MSI Z370 GODLIKE GAMING主機板開箱實測,有著超好用OC旋鈕,難怪連「神也喜歡」!
- ITE2 NE-201開箱實測,既是NAS也是迷你電腦,儲存備份、4K播放都不是問題!
- 2.5吋RGB閃亮多彩發光機種,T-Force Delta RGB SSD
- 技嘉AORUS X299 Gaming 9開箱及效能實測,「性能、超頻、超大擴充性」一板搞定!
- 微星MSI Modern MD241PW 24吋美型螢幕實測開箱,辦公/遊戲兩相宜創建絕美雪白世界!
- PLEXTOR M8SeG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小鋼炮極致寫入速度固態硬碟!
- GIGABYTE AORUS Z370 Gaming 7,RGB燈光絢麗奪目!
- Intel 760p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高效能固態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