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玩具
-
創見Transcend PCIe SSD 300S /400S開箱實測,低功耗高效能短尺寸固態硬碟強勢來襲!
最近不少玩家偏好購買了輕薄筆電、掌上型遊戲機STEAM DECK,買回去之後一定會相當滿意機身的輕薄短小,但在尺寸變小與重量變輕後的代價,就是各項硬體配備用的不是標準規格品。CPU用的是低功耗型,是直接焊在主機板上面,無法做升級。為了省空間,記憶體內建,也無法更換。只剩下固態硬碟,還可以做升級。不過,為了在有限空間中,得到最佳的速度,還要兼具低功耗與高效能,那只能用短尺寸的PCIe NVMe M.2 SSD了!創見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特別開發出了PCIe SSD 300S與400S,兩者皆為PCIe 3.0 x4規格,都是短尺寸的設計。PCIe SSD 300S是M.2 2230尺寸,PCIe SSD 400S是M.2 2242尺寸,這次就讓我們來揭開這兩款短尺寸PCIe NVMe M.2 SSD固態硬碟的神祕的面紗! 固態硬碟的話,目前已經從SATA 6Gb/s、mSATA全面轉向M.2。在M.2 SSD規格成熟之後,主流SSD規格首先成由PCIe 3.0 x4勝出,主要的尺寸由長度為80mm的M.2 2280勝出,尺寸長度30、42、60、110mm的M.2 2230、2242、2260、22110成為非主流。隨著PCIe世代的更新,從PCIe 3.0 SSD世代,到最新的PCIe 4.0/5.0 SSD世代,主流仍由M.2 2280作主。 不過,隨著輕薄筆電、迷你桌機、掌上型電腦與掌上型遊戲機的熱賣,短尺寸固態硬碟成為了新寵。尤其是最近夯到不行的掌上型遊戲機,像是Steam Deck,就引進了M.2 2230 SSD,由此可見短尺寸固態硬碟仍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尤其是低功耗高效能SSD。 記憶體儲存媒體大廠創見資訊,在玩家殷切的期盼之下,針對輕薄筆電、掌上型遊戲機STEAM DECK的硬碟升級需求,推出了PCIe SSD 300S/400S系列固態硬碟,就是要提供消費者各種尺寸,滿足不同規格、容量的固態硬碟升級需求。 根據市調數據,Valve從2022年開始銷售Steam Deck,光是2022年就累積銷售162萬台,2023年至今則累積銷售185萬台,至今,已經累積出貨超過347萬台。網路上則一直有玩家反應,硬碟容量不夠的問題,SSD怎麼升級更換大容量版本。這次,創見推出了PCIe SSD 300S/400S系列固態硬碟,就能提供玩家台灣製造品質保證SSD,讓STEAM DECK掌上型遊戲機玩家,也能享受更大容量優質SSD的遊戲娛樂體驗! 在硬體規格上面,PCIe SSD 300S是M.2 2230尺寸,30.0mm x 22.0mm x 2.23mm,PCIe SSD 400S是M.2 2242尺寸,尺寸為42.0mm x 22.0mm x 2.23mm。 為了滿足低功耗、高效能與短尺寸的需求,採用的是慧榮SMI SM2263XTV控制器。這款是慧榮最新推出,用於開發小尺寸固態硬碟的神兵利器。,SM2263XTV控制器尺寸比起標準版的SM2263XT小了一些,可用於開發出M.2 2230、2242、2260的短尺寸固態硬碟。SM2263XTV為SM2263XT的OEM版本,規格一樣,是一款PCIe 3.0 x4控制器,採用4通道NAND Flash,為DRAM-Less設計。這款控制器的原廠溫度規格c-temp: 0°C to 70°C,i-temp: -40°C to 85°C,意思是當工作溫度達到70°C之後,會作動過熱保護,用掉速的方式來降低工作溫度。正因為使用這款控制器的固態硬碟,大多用於輕薄筆電、迷你桌機、掌上型電腦或掌上型遊戲機,因此標準設計固態硬碟為單面打件,這是為了便於散熱設計的佈局。控制器表面還貼上了薄薄一層金屬散熱片,則是為了提昇散熱與穩定工作。 PCIe SSD 300S、400S兩者採用的都是3D NAND快閃記憶體,M.2 2230尺寸的PCIe SSD 300S系列提供256GB/512GB版本,連續存取速度最高達2,000/1,100MB/s,M.2 2242尺寸的PCIe SSD 400S系列提供256GB/512GB/1TB版本,連續存取速度最高達2,000/1,700MB/s。 我們拿到的PCIe SSD 300S系列,是512GB版本,接下來進行實際開箱。 我們拿到的PCIe SSD 400S系列,是1TB版本,接下來進行實際開箱。 為了瞭解這兩款固態硬碟的戰鬥力,這邊使用了桌機來進行實測,用的是最新Intel第13代Core i9-13900KF與Z790平台,能充分看出固態硬碟的性能。 測試平台: 搭配處理器:Intel第13代Core i9-13900KF 搭配主機板::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Intel Z790) 搭配記憶體:Transcend DDR5-4800 32GB(16GB x2) 搭配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3060 Ti(8GB GDDR6) 搭配作業系統:Windows 10 21H2 系統SSD:T-FORCE CARDEA ZERO Z440 1TB(PCIe 4.0 x4,TM8FP7001T) 測試SSD1:Transcend PCIe SSD 300S 512GB(PCIe 3.0 x4,) 測試SSD2:Transcend PCIe SSD 400S 1TB(PCIe 3.0 x4,) 這邊我們來檢測SSD內部的規格資訊。 這邊使用測試軟體進行效能測試,包括CrystalDisk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TxBENCH與ATTO Disk Benchmark,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1M Q8T1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2035.79 MB/s,寫入速度:948.80 MB/s。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10,295.92。 在TxBENCH,Sequentail Max(256K) Q32T1測試項目,讀取速度:1985.336 MB/Sec,寫入速度:954.110 MB/Sec。 在ATTO Disk Benchmark,整體測試表現不錯,並沒有掉速的狀況發生。 這邊我們進行遊戲效能測試,使用3DMARK STORAGE BENCHMARK來了解遊戲效能。分別運行Battlefield V(戰地風雲5)、Call of Duty:Black Ops 4(決勝時刻:黑色行動4)、Overwatch(鬥陣特攻)與Record game(遊戲錄影)、Install game(遊戲安裝)、Save game(遊戲存檔)、Move game(遊戲轉移)測試,可以充分了解硬碟在遊戲的上的表現。 在AIDA64,我們使用了Disk Benchmark,透過Linear Write測試,我們得知這款固態硬碟,全碟寫入最高速度為923.4 MB/s,SLC快取容量約是總容量的25%左右,之後速度掉到80 ~110 MB/s左右。值得注意的,平均寫入速度還有298.0 MB/s。 這邊我們來檢測SSD內部的規格資訊。 這邊使用測試軟體進行效能測試,包括CrystalDisk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TxBENCH與ATTO Disk Benchmark,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1M Q8T1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2129.41 MB/s,寫入速度:1669.23 MB/s。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11648.24。 在TxBENCH,Sequentail Max(256K) Q32T1測試項目,讀取速度:2073.649 MB/Sec,寫入速度:1637.459 MB/Sec。 在ATTO Disk Benchmark,整體測試表現不錯,並沒有掉速的狀況發生。 這邊我們進行遊戲效能測試,使用3DMARK STORAGE BENCHMARK來了解遊戲效能。分別運行Battlefield V(戰地風雲5)、Call of Duty:Black Ops 4(決勝時刻:黑色行動4)、Overwatch(鬥陣特攻)與Record game(遊戲錄影)、Install game(遊戲安裝)、Save game(遊戲存檔)、Move game(遊戲轉移)測試,可以充分了解硬碟在遊戲的上的表現。 在AIDA64,我們使用了Disk Benchmark,透過Linear Write測試,我們得知這款固態硬碟,全碟寫入最高速度為1432.0 MB/s,SLC快取容量約是總容量的25%左右,之後速度掉到160 ~184 MB/s左右。值得注意的,平均寫入速度還有471.1 MB/s。 Transcend PCIe SSD 300S/400S系列固態硬碟已經上市,目前已經可以在台灣實體通路與虛擬通路買到。最新市場行情,PCIe SSD 300S 512GB版本報價:1,599元,PCIe SSD 400S 1TB版本報價:2,099元。 這次,我們開箱實測了創見新推出的短尺寸固態硬碟PCIe SSD 300S 512GB/400S 1TB,看到了創見的用心,打造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可以充分滿足輕薄筆電、掌上型遊戲機STEAM DECK的硬碟擴充需求。這兩款固態硬碟不但輕薄短小,在遊戲測試上面也有不錯的表現,相當適合用於掌上型遊戲機,系統開機時間短,遊戲載入速度快,儲存遊戲進度也相當迅速。 無疑的,這是兼具低功耗、高效能、短尺寸的優質固態硬碟,值得玩家來細細品嚐! 廠商名稱:Transcend - 創見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創見官網 創見Facebook粉絲專頁 創見Instagram官方帳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宏碁 掠奪者 PREDATOR GM7000 SSD 2TB實測開箱,7,000MB/s俱樂部「DRAM快取加速」PCIe Gen4 x4高效能固態硬碟!
從PC、筆電到智慧手環、能量飲料、空氣清淨機,Acer可以說是眾多電腦大廠中最不務正…咳…最斜槓的廠商代表了,而旗下的電競品牌Predator在這方面也是不遑多讓,推出了包含常見套裝主機、電腦螢幕之外,也還打造了電競座艙、電競按摩椅等吸睛指數一流的周邊。近期Predator的周邊產品版圖又再一次的擴大,不過這一次的產品項目則是回歸「本業」,打造出了電競主機必備、有著7,000 MB/s以上傳輸速度的Predator GM7000 M.2 SSD固態硬碟,準備以其內建的不凡效能與親民價格等兩大高CP值特色來挑戰現有的高階SSD市場! 這一款的C/P值很高,最新的價格真的是殺很大!性價比很高,是款物超所值的高效能固態硬碟!! 既然小編入手了這款版本,當然就好好的來檢視一下產品特色囉!這款Predator GM7000 PCIe 4.0 M.2 SSD(下稱GM7000)在外包裝上延續著Predator家族一貫的黑色系風格設計,並提供了512GB、1TB、2TB三種主流的常見容量供玩家選用,至於開箱後的本體則是正面一眼就呈現了Predator的Logo、另一面(底部)的標示才看到型號與容量、SN序號等,而比較特別的是,產品在出廠的時候,SSD本體就已經事先黏貼好了一層有著明顯份量的厚實導熱膠墊,官方表示能夠減少發熱達18度之多! 此外,倘若玩家還想要比附加散熱膠墊更強的散熱效果、或是想要凸顯高階SSD的尊爵不凡,原廠也另外隨附一組外型頗具電競機甲風格的金屬散熱器,讓散熱和外觀都更加分。這裡小編也提醒一下,如果要使用金屬散熱器的話,需要注意的是在安裝的時候,只需要撕去膠墊「最上層」的貼紙就好,散熱墊本身是不需要除去的。 不光是外觀上要令使用者滿意,在效能上這款GM7000使用Innogrit(英韌科技)所生產的IG5236控制器,晶片本身採12nm製程,這枚控制器最大的特點是擁有極為強大的讀取性能,不論玩家入手的是哪一個版本,官方均表示讀取速度最高可以上看7,400 MB/s,絕對屬於PCIe 4.0 M.2 SSD裡的第一梯隊之一,果然是不負Predator的品牌定位與價值。 至於寫入方面則維持著SSD容量越大、速度越快的慣例,1TB、2TB版本的速度分別可達6,400、6,700 MB/s,能夠勝任數位創作一類的高寫入量工作需求,至於512GB容量版的則為仍有3,400 MB/s的效能表現,適合做為小資族的系統碟、遊戲碟等,滿足極速開機、即刻進入遊戲戰局的需求。 至於在儲存顆粒上,GM7000可沒有為了打價格戰而犧牲掉品質,全系列選用Micron的3D TLC NAND Flash,讓512GB、1TB版本有著300、600 TBW最大寫入壽命,2TB版本更是能夠上看1,300 TBW,官方亦對產品做出5年的額度內有限保固服務,為長期使用提供更好保證。 最後,考慮到SSD市場的成熟,更多的玩家購買SSD的理由未必是擴充,而是汰舊換新,為此官方還貼心的準備了Acronis True Image硬碟管理軟體,只需簡單幾個步驟,便能輕鬆的將舊硬碟的資料完全轉移到新硬碟上,日後還能協助備份工作,替使用更增添便利度。 在看過GM7000的各部外觀設計與強大規格之後,接著就是效能驗證的環節,為符合規格小編選用了AMD的X570主機板、並搭配Ryzen 9 5950X處理器來做為本次的測試平台。下面先奉上透過CrystalDiskInfo檢視的GM7000相關資訊給大家參考: 首先,在檢驗硬碟表現必測的CrystalDiskMark 8上,2TB版本的GM7000在讀取方面的速度來到7,451 MB/s,寫入則是可達到6,710 MB/s,完美符合官方所宣傳的7,400 /6,700 MB/s讀寫效能。 接著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來測試SSD對於不同檔案大小的速度表現,根據結果,GM7000的寫入速度約在128KB的時候達到最大值,而讀取的部分則在1MB的時候才會達到最高速度,並且兩者的最高速度都能達到6 GB/s以上,讀取更是逼近7 GB/s大關。 宏碁 掠奪者PREDATOR GM7000 SSD系列固態硬碟已經上市,目前已經可以在台灣實體通路與虛擬通路買到。 (1)1TB:台幣1,999元 (2)2TB:台幣2,980元 Predator GM7000 SSD全系列不分容量均有著極速7,400 MB/s的讀取速度,並預先貼有高導熱散熱膠墊,還提供額外的金屬散熱器讓玩家能夠依據需求自行小小體驗一下DIY,算是在效能以及包裝內容物上都做得十分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價格也極具競爭力! 面對如此誘人的CP值,不論是要自用還是當作接下來的佳節禮物贈禮都是再合適不過的好選擇,心動的各位玩家還在猶豫什麼呢,還不趕快手刀搶購一波啊! 廠商名稱:ACER PREDATOR - 宏碁 掠奪者 廠商電話: 規格諮詢:0800-258-222 廠商網址: 經銷商名稱:原價屋新現代PC館 經銷商電話:02-2397-2669 # 190 經銷商網址: 經銷商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33號(台北市八德商圈/光華商場)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威剛XPG SX8200 Pro 1TB實測開箱,PCIe Gen3 x4高效能固態硬碟!
以儲存設備聞名的電競品牌威剛XPG,旗下所推出的SX8200 Pro M.2 SSD曾以極佳的性能和實惠的價格,在網路上掀起不少的話題,直到今日也依然是M.2 SSD市場上相當熱銷的產品之一。 重磅消息:「銷售長勝軍PCIe Gen3 x4規格XPG SX8200 Pro 1TB大跳水1,950元」,這乃是採用3D TLC 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為標準TLC SSD。 TLC SSD 1TB,現在也殺到2,000元以下了!真的是價格打到骨折,真便宜啊! SX8200 Pro在容量方面提供了從最低的256GB一路到最大2TB的多款選擇,並在包裝中提供薄型散熱片,方便為筆電、NUC等空間有限的設備提供更好的散熱效果。至於儲存顆粒的部分,全系列均採用自家訂製的3D NAND顆粒,並採雙面共4顆粒的排列設計,並配置兩枚DDR3的顆粒快取,而當中玩家主力購買的1TB版本則是採快取容量合計為1GB的配置。 效能上,SX8200 Pro使用Silicon Motion(SMI)生產的SM2262EN控制器,配合快取記憶體和SLC快取演算法提升資料傳輸效率,讓所有容量版本的讀取速度都可達到PCIe Gen3x4最高頻寬水準3,500 MB/s,寫入方面則是1TB和2TB版本皆擁有最高3,000 MB/s的效能表現。 同時,產品也導入多項了安全防護功能,像是LDPC錯誤校正機制,能夠避免資料在傳輸過程中發生遺失或損毀的可能;E2E Data Protection (端到端資料保護)則強化資料的隱私防護,降低個人數據在讀寫的過程中被駭客從中擷取的風險,幫助硬碟能有更高的可靠性與穩定度。 最後在耐用性與保固服務上,主流的1TB版本有著640 TBW的最大寫入量,比多數同級的產品500~600TBW還要來得更高一些,如果影片剪輯一類需要大量寫入的創作者,也能選擇容量更大、壽命達到1280 TBW的2TB版本。另外,不論玩家最終是選擇小容量還是大容量版本,官方均有為產品提供5年內未達額定寫入量的保固服務,為產品的品質做出承諾和保證。 SX8200 Pro有著不俗效能和實惠的價格,搭配預付簡易型散熱片的設計,在現今M.2 SSD相當普及的今天,能夠更好的適應更多元的裝置和場合,讓玩家不論是上從電競主機、下到遊戲筆電與迷你電腦等,都能暢享因SSD高速所帶來的快感與便利。 廠商名稱:ADATA - XPG -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Seagate One Touch SSD 2TB實測開箱,小巧體積強大威力資料儲存的絕佳好幫手!
對於一些電腦老玩家來說,有歷經了像磚頭一樣的硬碟以及容量不大的USB隨身碟那個時代,想要隨身檔案帶著到處跑除了要考量口袋深度之外,小心翼翼的保護好硬碟在攜帶過程中的不損壞就是個重要課題,時至今日,不僅隨身碟動輒上百GB、甚至有上TB容量外,原本採用HDD設計的隨身行動硬碟也進入到了SSD固態硬碟時代,而且,容量開始起飛,240GB、480GB的外接式SSD已經不稀奇,少說也得上TB才能夠應付日益龐大的檔案、影音等。 外接式SSD在造型上依據各家廠商的設計不同,所以也有著各式各樣的外觀大小,雖然都號稱小巧,但實際上還是有區分,小的的確蠻小、大一點的也是所在多有,身為硬碟專業製造廠商龍頭之一的Seagate,也推出了超小體積的外接式SSD裝置,採用Type C連接與最高達2TB的超大容量,提供玩家方便攜帶又足夠空間儲存資料的需求,那就跟著小編來瞧瞧這款One Touch SSD吧! 如果之前有購買過同樣是One Touch系列的玩家們,應該就對外觀彩盒包裝的設計感到不陌生才是,沒錯,同樣是承襲One Touch系列的血統,應該可以一眼就認出One Touch的系列外觀,跟著彩盒上的黑色髮絲紋設計,不難猜出小編手上這款的顏色外觀就是黑色版的One Touch SSD,目前一共有三款顏色,除了黑色外還有銀色與淺藍色兩種可以挑選,至於容量方面,也提供有3種可以選擇,分別是500GB、1TB以及2TB。 從外包裝盒上面就已經可以清楚看到這次的版本是2TB容量規格,而且速度達1030 MB/s,並且有支援Rescue Data Recovery Services資料救援服務喔!另外,在外盒上也可以看到Seagate通常會搭配提供的1年份免費Mylio Create訂閱與4個月份免費的Adobe Creative Cloud Photography計劃會員資格,前者可以提供玩家方便的編輯、分享與同步照片等直覺式使用生活體驗,後者則是讓玩家輕鬆整理、編輯、儲存相片等強大處理。 來瞧瞧本體吧!照慣例,內容物的部分大概就是本體與連接線材,本體的部分從實拍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基本上維持原本One Touch的設計風格,只是整個縮小一大圈,同樣有Seagate的圖騰Logo、表面為鋁材質設計、髮絲紋理外觀,側邊則是採用了織紋布料材質搭配,至於背面則可以看到有型號、容量以及序號與各項安規標示,連接埠則是採USB 3.2 Gen 2 USB-C的方式,連接線材則是提供了USB-C to A與C to C各一組,玩家可以依需求選用。(有支援Android、透過USB-C to C連接線材,可以方便與手機/平板等裝置搭配使用) 單單看照片或許不太感受到這款One Touch SSD的小巧尺寸,實際尺寸僅70x50x10.6 mm、重量僅45g,基本上拿在手上跟USB隨身碟一樣的無重量感,小巧尺寸方便隨身攜帶,比較一下手掌跟10元硬幣、甚至常見的2.5吋外接式行動硬碟就可以發現其體積有多小了,不過小歸小、容量可是一點都不小,最高可達2TB的版本可是玩家儲存資料、影音等檔案的超級好幫手呢!隨身帶一顆One Touch SSD,哪裡都是你的資料中心了。 除了外觀上的小巧精緻外,在傳輸效能的部分也同樣是出色的,採用USB 3.2 Gen 2設計,讓速度可以達到1,030 MB/s(官方數據),這方面也透過實際測試來驗證一下,玩家在使用時要注意一下自己的配備支援是否有提供到同樣或更高規格(如Gen 2x2),以避免效能無法完全發揮的情況。 基本上不論是在桌機或是新款筆電的測試下,透過大家熟悉的CrystalDiskMark與ATTO Disk Benchmark這兩款軟體都可以看到實測的結果與官方數據基本上一致,CrystalDiskMark的部分測得的數據大都落在1,040/1010 MB/s上下,而ATTO的部分則是在512KB時就已經衝到982/975 MB/s、最高可達994/975 MB/s的讀寫速度,算是符合USB 3.2 Gen 2的標準範圍了,相較於許多也標榜外接式SSD卻僅支援USB 3.2 Gen 1的其他版本來說,效能也是2倍的提升。 另外,One Touch系列的自動備份功能也是方便玩家使用的特點之一(有提供Toolkit軟體及Sync Plus下載),而且在支援性上面也是可對應Windows、Mac以及Android等不同操作系統的平台,可以說適用性相當廣,配上USB-C的隨插即用等於玩家只要隨身帶著一顆One Touch SSD就能吃遍各系統的資料儲存了。 雖然現在雲端儲存也相當盛行,但是空間容量總是有限,如果不一定有連接網路的話,那雲端儲存也是一大問題,透過Seagate One Touch SSD 2TB的大容量與小巧體積,不僅方便玩家隨身攜帶不佔空間,優雅外觀與高速讀寫能力,為玩家帶來快速的儲存資料便利性,便利使用的USB-C介面,可以方便玩家對應在各樣的系統平台間,再加上官方還提供的1年份Mylio Create訂閱與4個月份Adobe Creative Cloud Photography計畫會員資格等雙重免費,不論是編輯、整理、儲存、分享照片等,通通可以任意自在地做個性化處理,基本上可不是一般USB隨身碟可以比擬的了。 尤其是目前的檔案也隨著照片、影音的解析度提升而變得更加龐大,不夠高速的讀寫恐怕光是儲存或是複製幾個影片就得等上老半天還沒完成,加上SSD去除了舊式HDD不方便攜帶的缺點(易損壞),如果玩家剛好正想入手一款隨身用的儲存裝置的話,倒是可以考慮一下這款符合各項使用需求的One Touch SSD! 廠商名稱:Seagate -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技術支援:02-2545-1305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Seagate 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實測開箱,散熱裝甲上身縱使維持極速也能穩定發揮固態硬碟!
不曉得還有沒有玩家在為了挑選SSD而煩惱呢?一般的SSD都是256GB、512GB、1TB或2TB容量,要更大的話,不僅價位高很多,就連選擇都很少!本次為各位帶來大品牌、大容量的選擇,且裝備了散熱裝甲,以至尊級的樣貌來挑戰最速SSD傳說,假設玩家們最近剛好在猶豫SSD的話,那麼就來看看這顆Seagate 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吧! 相較於無裝甲版的簡約,由於散熱裝甲的配戴,讓Seagate 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看起來更具風格,通體全黑以及高級鋁金屬打造的元素設計,讓整體看起來更加尊貴,不過雖然同為M.2 2280-D2尺寸,但也因為散熱裝甲的緣故,體積變成3.58 x 22.15 x 3.58 (mm),重量也來到10.6公克。 FireCuda 530 SSD散熱器版也以容量區分為4個版本:4TB、2TB、1TB、500GB,在官方公告的資訊上,4個版本皆為PCIe Gen4 ×4 NVMe 1.4(皆可向下相容Gen 3介面),但在讀寫速度方面略有差異,擁有最佳讀寫效能的為2TB版本,而本文所介紹的4TB版本則有7,250 / 6,900 (MB/s)的讀寫效能,與2TB版本在讀取上僅有50MB/s的差距,不過在體感上,應該是沒有太大分別。話雖如此,4TB版本卻擁有相對強勁的耐久性。4個版本的MTBF皆為180萬小時,但4TB版本卻有版本中最高的5,100 TBW,理論上是相對擁有更長的使用壽命,也就是說更耐操。 而FireCuda 530散熱器版所裝備的散熱裝甲來頭可不小,Seagate與專門開發散熱套件的大師EKWB合作,以高級鋁金屬製成,外層紋理採用電鍍設計,上頭的細孔可促進冷卻,如此盡其所有可能的拿捏溫控限制,也能同時維持更長的巔峰讀寫效能。 拆下散熱裝甲後,可以發現FireCuda 530 SSD散熱器版,其控制器搭載的是Seagate STXZY01049E0,也就是與群聯PHISON合作的旗艦主控晶片:PHISON PS5018-E18,這點在無裝甲版的介紹中也有提到,採用台積電12nm製程,並具備三核ARM Cortex R5 CPU以及雙CoXProcessor處理器,讓連續讀寫皆能突破7 GB/s。 快取記憶體也依舊與無裝甲版所配載的相同,亦為2顆SK Hynix H5AN8G6NCJ DDR4 8GB,儲存顆粒為單面4顆Micron IA8HG94AYA 176層3D NAND TLC,不過由於SSD本體完全固定於散熱裝甲上,強行拆卸可能會破壞產品本身,但根據推斷以及SSD硬體組建原則,應是採用正反雙面共8顆設計(單顆512GB,正反8顆共4TB)。 雖然裝甲版與無裝甲版的FireCuda 530在硬體上沒有太大區別,但在參數調整上卻有些許不同,因此測試還是需要的,就來看看擁有霸者容量、至尊等級的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會留下什麼驚人的高速傳說吧! ◆主機板:MSI MPG X570S Carbon Max WiFi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G ◆顯示卡:AMD Radeon RX 6400、AMD Radeon RX 6500 XT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在CrystaldiskInfo偵測資訊上,可以發現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採用PCIe 4.0 x4傳輸模式,符合NVM Express 1.4標準。(硬碟溫度顯示為攝氏49度,係因此為已運轉後的溫度,若未執行任何程式的話,約莫在28度上下。) 而從透過CrystalDiskMark測試所獲得的數據來看,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的循序讀寫速度分別為7,231.15 / 6922.61 (MB/s),與官方公示的數據沒有落差。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編多次測試運轉的過程中,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在循序讀取的速度都約莫在7,000至7,200之間波動,寫入也約在6,700至6,900之間游移,雖說有些差異,但基本上在極限運轉時,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的巔峰讀寫效率仍是相當傑出。 Seagate 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的話,目前台北光華商場、電商通路都有販售。最新行情的話,無散熱器版(一般版)報價,19,200元,散熱器版報價:19,900元。 或許玩家們早已知道FireCuda 530為目前SSD 7,000俱樂部之一的成員,無論是何種用途,都有無庸置疑的讀寫效能,且在4TB版本在系列中擁有最高TBW值,耐用度也絕對無可比擬,而加上EKWB客製化的散熱組件之後,更能維持FireCuda 530的巔峰讀寫效率,且還能享有Seagate的5年產品保固以及3年Rescue Data Recovery Services資料救援服務,不過基本上到那時,玩家們大概又想升級配備了,因此現階段,玩家們還在猶豫要入手哪支SSD,或許它會是一個相當優異的選擇。 廠商名稱:Seagate -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技術支援:02-2545-1305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電競霸主降臨真無線藍牙降噪耳機領域,ROG Cetra True Wireless開箱試玩
無論是有線亦或無線,電競耳機大多採用耳罩式設計,且針對PC或是家機平台使用,當然也許可以透過3.5mm音源線來接用手機,但嚴格說起來,那不能真正算作對應手機使用的電競耳機。 而現階段真藍牙無線耳機的趨勢無可抵擋,各大廠都紛紛推出獨家的各項配備,但真無線藍牙「電競」耳機的產品還是偏少,且品質還有待商榷,如今ROG針對移動型裝置、為各位玩家推出了ROG Cetra True Wireless真無線電競耳機,將以輕巧的入耳式耳機、搭配真無線藍牙的低延遲連線、降噪功能,讓玩家在打手遊時,不僅能獲得更加深遠的沉浸感、也能不打擾其他人。 與我們常見的真藍牙無線耳機相同,ROG Cetra True Wireless採用一組充電盒與左右雙耳機的組合,總重僅47公克,攜帶方便,且除了iOS與Android系統之外,亦支援PC、Mac、Switch使用;而不可不提的是,ROG Cetra True Wireless具備IPX4防水等級規範,即使輕巧也不失耐用性。 霧面消光材質設計、搭配通體全黑的顏色選用,讓ROG Cetra True Wireless充電盒在某個角度上看來其實挺像滑鼠的,這點也隱約在暗示ROG對於電競配備的執著,不過搭配其掀蓋開關的模式,又有一種戒指盒的高貴、隆重感,相當有意思。 耳機本體與充電盒的設計並無二致,一樣採用霧面消光材質,但細看的話可以耳機柄上,有大小不一白點點綴,有銀河星空般的感覺;耳機柄的方柱設計以及柄上的稜線條紋,都有別於其他真藍牙無線耳機的圓潤設計,不僅有更銳利的電競風格,也能凸顯出ROG在設計靈感上頗有心得。 雖說電競產品都需要RGB燈效,但沒想到ROG連真藍牙無線耳機、在這小巧玲瓏的體積也能讓電競必配元素出現。大部分真藍牙無線耳機,都是在充電盒上使用燈效,但ROG Cetra True Wireless連耳機柄上也有,不禁令人會心一笑,不過僅在掀開充電盒、替耳機充電時、尋找藍牙配對時會有燈效顯示。 但或許有玩家會因為RGB燈效的設置,而對其續航力感到擔憂,這點倒是不必太緊張,以ROG官方測試來看,在開啟ANC降噪模式時,每次充電皆可讓耳機提供5小時的使用時間,配合充電盒的話有17小時,關閉ANC的話,耳機則有5.5小時使用時間、加上充電盒有21.5小時的續航力。 玩家們可連結充電盒上的Type-C為其充電,搭配快充技術的話,僅需10分鐘就能提供最長1.5小時的使用時間,且擁有無線充電板的玩家,只要裝置相容的話,也可替ROG Cetra True Wireless進行無線充電唷! 誰說只有聽音樂專用的藍牙耳機才需要降噪,ROG Cetra True Wireless也為各位玩家搭載了混合式主動降噪功能,可過濾來自耳機內外的噪音,提供更進一步的沉浸式體驗,讓專心在虛擬戰場中的你,可以更清晰分辨遊戲中,敵我雙方的聲訊與音效。 ROG旗下的電競耳機都裝有獨家的ASUS Essence驅動單體,當然ROG Cetra True Wireless也不例外,特別調校的10mm ASUS Essence驅動單體,配合氣密腔體的設計,讓中、高頻有更純淨的聲音。 耳機阻抗為32 ohm,屬低阻抗耳機(ROG旗下電競耳機大多設定為32 ohm),不需花費太大的功率來驅動耳機,便能擁有足夠的輸出訊號及音量,對續航力也有不錯的助力;而麥克風靈敏度為-38 dB,以ROG Cetra True Wireless來說,麥克風設於耳柄尾端,並不像耳罩式耳機可將麥克風位置設置在更低的地方,甚至耳罩式耳機可獨立在安裝一支麥克風作為延伸,來加強收音,因此ROG Cetra True Wireless其-38 dB的靈敏度,相信在收音方面也是相當足夠。 ROG Cetra True Wireless採用觸控介面模式進行功能操作,左右耳分別使用不同功能,右耳主要以多媒體控制、切換遊戲模式為主,左耳則以降噪功能與呼喚音助理為主;另外,玩家們也可下載Armoury Crate,這裡說的並不是電腦端所用的那個程式,而是手機App,功能介面與電腦程式並沒有太大差別,依舊有顯示剩餘電量以及等化器調整等等功能。 在配戴上,以入耳式耳機的設計結構來講,ROG Cetra True Wireless算得上是相當成功,只需靠上耳朵、不需再另外矯正位置就能順利戴上,軟墊的設計相當舒適,配戴一兩個小時也不會有不適感出現,也因其入耳式的設計,ROG Cetra True Wireless對隔絕外部噪音來說,擁有著不俗的效率;而其混合式降噪功能,在開啟時,會有相當明顯進入某個無響室空間的感覺,相對來說對耳道也會造成壓力,如果有玩家對此感到不適的話,得多多注意一下,不過整體來說,降噪功能相當傑出。 聲響方面,ROG Cetra True Wireless無論是系統語音、遊戲音效,都有相當細緻的呈現,配合ANC功能的話,的確能為玩家帶來相當程度的沉浸感,而三頻之間的表現,以我們最常容易察覺的中高頻較為突出,雖說低頻相較中高頻稍嫌乏力了一些,但不至於出現糊在一起的情況,顆粒感依舊有不錯的呈現。 而在麥克風收音這方面的話,依據小編隊友的回饋,傳達過去的聲音空間感適中,不會有像在遠方說話的情況發生,-38dB的靈敏度即使小聲說話也能清晰表達,不過得注意的是,-38dB這點對ROG Cetra True Wireless來說,是把雙面刃,玩家若是輕敲桌面、離電風扇太近,就很容易將這些外部噪音傳達給隊友,假設能將ROG電競耳機常用的、具備AI降噪技術的麥克風,搭載於ROG Cetra True Wireless或許會有更好的收音表現,但這或許是入耳式耳機體積限制的緣故,搞不好在下一代的ROG Cetra True Wireless會有改善也說不定。 無論是以真無線藍牙耳機、或是無線電競耳機的價位來看,ROG Cetra True Wireless都是相當親民的一款選擇,以ROG專出旗艦款裝備的性格來說,可說是相當令人驚訝,不過倒是不必因為價格就存有疑竇,ROG Cetra True Wireless在音質上仍是有相當的水準,雖說主要還是電競取向,用來聽音樂,其等級也依舊在市售部分產品之上,因此無論是性價比還是表現水準,ROG Cetra True Wireless都是一款值得考慮的電競單品。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平價預算小升級、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30上機試玩, 搭載Dual Link DVI-D插槽、老顯示器也能用!
有鑑於虛擬貨幣大跌,先前暴衝到誇張的顯卡價格開始回歸現實,買張顯示卡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甚至售價開始出現跳水狀況(掌聲)! 話雖如此,NVIDIA與AMD兩家依舊沒有放棄推出入門級顯卡,比方說捲土重來的RTX 2060 12GB,但對比規格來說,該卡還是仍有叫板空間,然而重新閹割再出發、比入門還要入門,甚至來說就是一張裝機卡、與GTX 1650同是使用TU117-300晶片的GTX 1630是否有這個能耐呢? 本次小編將透過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30來向各位介紹這位NVIDIA新生兒,亦會與其他顯卡做規格、測試數據上的比對,不過因小編手上的顯卡不是那麼完備,因此選用的為NVIDIA GT 1030、GTX 1650 Super、AMD RX 6400,相信仍是有參考空間。 起先在站上的科技情報中,有提過GTX 1630應是與AMD RX 6400對位,但實際在綜合所有報導歸納後的要點,這次NVIDIA反而不與老對手較勁,而是想藉GTX 1630來取代GTX 1050 Ti,但有趣的是,AMD RX 6400所對位的說起來應該就是GTX 1050 Ti,但GTX 1630與RX 6400之間卻有一些相當微妙的差異,這點我們留待後面測試時告訴各位。 而在Turing架構中,GTX 1630所採用的乃TU117-300晶片組,與GTX 1650相同,但根據型號上的不同,可想而知,GTX 1630勢必又被砍了一刀,閹割了部份規格,因此即使升級成4GB GDDR6記憶體,但實際使用上,可能還不足以與同胞老哥一較高下,不過小編手邊沒有GTX 1650,因此在本文/表格中的比對改採用GT 1030與GTX 1650 Super。 GTX 1630內建512個CUDA核心、8個SM單元數、ROPs與TUMs分別為16、32個、支援PCIe 3.0 x16,上文所提到搭載4GB GDDR6記憶體,雖然升級過了,但匯流排方面也僅有64-bit,頻寬為96GB/s;假設拿來對比GTX 1050 Ti與GTX 1650的話,GTX 1630基礎時脈為1,740MHz、最高時脈則為1,785MHz,有相當大幅度的調升,TDP功耗也一樣為75W,不必額外使用12V電源,而這也意味著或許GTX 1630也會相當適合迷你電腦。 ZOTAC在顯卡外型設計上,一直都相當有想法,能夠兼顧霸氣與低調的設計風格,這對外觀黨來說,相信是個難以取代的至高無上信仰,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30雖然僅採取單風扇小卡配置(151mm x111.15mm x38.8mm),但上蓋稜線分明的肌肉線條,搭配風扇、以及外部可見的散熱鰭片,讓黑色與銀色的配置變得相當流線,即使只是張入門裝機卡、甚至隸屬上個世代的GTX系列,也不失高貴氣質。 I/O配置相當有意思,不僅有目前必備的DisplayPort 1.4a(虛擬解析度可支援至7680x4320@60Hz)、HDMI 2.0b(虛擬解析度支援4096x2160@60Hz),亦還有Dual Link DVI-D插槽,對仍是使用舊世代顯示器的玩家來說,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30或許是一個新的顯卡升級選擇。 散熱組方面,採用90mm單風扇設置,不僅維持小卡的輕巧,也能確保穩妥的散熱功效,扇葉上也有一些小巧思,加裝了一些微凹條紋,讓氣流能沿著條紋所形成的通道行進,藉此增加氣流量,也能讓風扇轉動時更加安靜;而從風扇往內看,可從外部發現內部的向日葵型鋁製散熱鰭片,直觸GPU晶片表面,能夠將廢熱均勻散置外圍,讓導熱效率更上一層樓。 即使GTX 1630為入門等級的顯示卡,但相關測試還是跑不掉的,本次將透過GTX 1630、GT 1030、GTX 1650 Super、Radeon RX 6400四者評比,來確認GTX 1630在消費級顯卡市場中的實際定位在哪,也藉由FHD解析度、畫質全開的遊戲FPS測試上,來讓各位玩家看看是否讓裝機卡也能順跑遊戲。 ◆主機板:MSI MPG X570S Carbon Max WiFi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G ◆顯示卡: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30、NVIDIA GT 1030、NVIDIA GTX 1650 Super、AMD Radeon RX 6400、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SSD:XPG GAMMIX S50 PCIe Gen4x4 M.2 2280 SSD 1TB 首先看到GPU-Z偵測資訊方面,在基礎時脈與最高時脈上的調整,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30維持與官方相同的參數,記憶體方面也在上文的拆機圖上可見,為美光Micron D9ZPP 2GB GDDR6,並搭載2組共為4GB配置,匯流排方面為64-bit、頻寬則為96 GB/s。 不知道各位是否還記得小編前面有提到,GTX 1630與RX 6400之間微妙的關係?以RX 6400來看,基本是對位GTX 1050 Ti這點沒問題,而NVIDIA方面也提出GTX 1630將取代GTX 1050 Ti的位置,三者這樣比較下來,各位是否嗅出了什麼不對勁的味道(笑),而藉由3DMARK實際測試之下,可以發現GTX 1050 Ti與RX 6400之間的差異,不單單是針對DX11的Fire Strike而已,對應DX12的Time Spy評測也有相當明顯的落差;而GTX 1630與GT 1030、GTX 1650 Super的比較,首先在GT與GTX的型號命名上就有差異,這不難瞧出GTX 1630與GT 1030的落差,至於GTX 1650 Super的話,它依舊是老大哥。 遊戲FPS測試方面,以不吃資源的《絕對武力:全球攻勢》來看,GTX 1630完全綽綽有餘,小編實際遊玩的感受也沒有任何阻礙;而《暗黑破壞神II:獄火重生》的話,老實說,FHD加上畫質全開,還是能跑,遊玩上基本沒有問題,但遭逢大量特效的畫面時,可以感受到幀數很明顯的下降,人物移動上會有斷斷續續的感覺,不過全部調成最低的話就順暢無比了;3A大作《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的話,無論是畫質全開還是全部調成最低,在遊玩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吃力感,假設玩家們只是想體驗劇情,進入遊戲後調整至最低畫質,仍是可玩;而在遊戲FPS評比中,GTX 1630與RX 6400之間的微妙關係也依舊存在。 作為千元價位的GTX 1630,玩家們若想從中獲取傑出的GPU效能,似乎有點不太合理,但作為裝機卡來說,卻不失為一個相當好的選擇,當然在價位上已經足夠迷人,加上使用裝機卡的玩家們,取向勢必不會在3A大作上,更多的只是想取代內顯,而如今手遊當道,或許更多玩家想用安卓模擬器來玩遊戲,但又不想因此荷包大失血,那或許GTX 1630這時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只不過稍微微妙的是它與RX 6400之間的關係就是了,這方面還是得看玩家們的信仰而取捨囉! 而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30在設計上,基本不脫本家在各個層面都兼顧的性格,外型、噪音、散熱、效能幾乎在千元層級上面面俱到,小巧玲瓏的設計,無論什麼樣尺寸的機殼都百搭,透過PCIe槽直接供電,不必因此升級電供,在設備與電費上,也能讓玩家們再省一筆,最有意思的還是那個Dual Link DVI-D插槽,即使玩家家中還有不捨得更換的老顯示器,但又想升級顯卡的話,那麼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30就是個不錯的考慮對象。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ITX迎來新搭檔,超低功耗、極入門顯示卡—ASRock Radeon RX 6400 Challenger ITX 4GB開箱試玩
就在我們以為Radeon RX 6600應該會是AMD在FHD解析度下所給出的電競入門新指標時,在今年的CES 2022大會上,說是為了因應全球顯卡缺貨荒,竟又在入門級中推出一款入門等級、官方定價萬元不到的Radeon RX 6500 XT,但只是如此應該還不夠,在RX 6500 XT底下,再度推出RX 6400顯示卡,售價約為台幣5,000元左右,對預算有限的玩家來說,可說是一大福音。 但入門級中的入門顯卡,即使價格夠甜,但在實際使用上,是否真能滿足荷包不滿的玩家們呢?本次小編將透過ASRock AMD Radeon RX 6400 Challenger ITX 4GB,來為各位介紹這張初階再初階、入門再入門的顯示卡-AMD Radeon RX 6400。 由於RX 6500尚未現身,因此小編先讓RX 6400與RX 6500 XT作規格對比,兩者一樣採用6nm RDNA2架構、Navi 24晶片,但計算單元、光追加速器的數量皆僅有12個單位,相較之下又再往下砍了4單位,ROPs與TMUs則分別為32、48個(對比RX 6500 XT,TMUs減了16個)、Shaders更是從1,024個單位降至768個單位;時脈調整不意外的調低了,Game Frequency為2,039MHz、Boost最高可達2,321MHz。 記憶體一樣搭配4GB GDDR6,自從RX 6500 XT問世之後,就已見怪不怪,因此即使Infinity Cache依舊保持16MB,在FHD解析度下玩遊戲應該只能算堪用,甚至記憶體最大傳輸頻寬更降至128GB/s,區區16MB的Infinity Cache大概助力上會有限些;至於功耗則為53W,無須再另外接電源,便可直接透過PCIe供電,算是對部分採用舊PSU(或小瓦數電供)玩家的一個福音。(而這又不得不讓人疑惑,卡在中間的RX 6500規格會變成怎樣?) ASRock AMD Radeon RX 6400 Challenger ITX 4GB尺寸為162 x112 x39(mm),從型號來看,本卡將適用於ITX規格主機板,不過玩家們想用在ATX規格上其實也是沒問題的,因此在外型設計上就是單卡風扇的ITX小卡設計風格,包括除去了RGB燈效、金屬強化背板,正面採用單風扇散熱模組、無須外接12V PCIe電源,並搭配啞光黑與髮絲紋設計,讓整體看起來更加簡約俐落。 I/O方面,設置了1組HDMI 2.1(具備VRR功能)、1組DisplayPort 1.4(擁有DSC功能),且搭載Multi-View功能,可同時接兩台顯示器使用,數位解析度最高提供7680 x4320,功耗則為前文所提的53W,搭配低瓦數電供的話(官方建議為350W以上),基本上接可容納於市面上九成九的ITX機殼內。 散熱模組方面,其單風扇設置具備0dB靜酷技術,在運轉負荷量過大時,風扇便會旋轉,直到顯卡溫度降低才停止旋轉,可為玩家們帶來安靜的使用環境。 誠如前文所提,由於目前還沒看到RX 6500的影子,因此本次測試將透過RX 6400與RX 6500 XT的比較,來衡量RX 6400的效能與現階段顯卡定位,本次使用的測試平台規格如下: ◆主機板:MSI MPG X570S Carbon Max WiFi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G ◆顯示卡:AMD Radeon RX 6400、AMD Radeon RX 6500 XT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SSD:XPG GAMMIX S50 PCIe Gen4x4 M.2 2280 SSD 1TB 先看到GPU-Z的偵測資訊,RX 6400的確是與RX 6500 XT一樣採用6nm、Navi 24核心晶片,各項被調降的參數值都很清楚地列在上面,比方說兩者之間的ROPs/TMUs,TMUs就相差了16個,Shaders方面也有削減,記憶體方面雖同樣是搭載4GB GDDR6、記憶體介面也一樣為64-bit,但最大可達頻寬卻略有不同,RX 6400為128 GB/s;當然在時脈上的調整也是必然的。 兩張顯卡所對應的解析度皆為FHD,因此在3DMARK中,針對DX11測試的Firestrike系列,也略有落差,但RX 6400與RX 6500 XT在系列位階上就差了兩個身位,這也無可厚非,不過針對DX12測試的Timespy測試中,RX 6400的分數將近4千分,假設玩家們需要使用略高解析度來打Game的話,或許調降一點畫質會更好一些。 另外,因對應FHD解析度,因此小編本次的遊戲測試皆採用FHD解析度,並全程開啟SAM與FSR Ultra Quality模式,且按照最高畫質與光追來做評比。(圖表淺紅長條為RX 6400最高畫質、深紅長條為RX 6400預設畫質、灰色長條為RX 6500 XT最高畫質) 首先在《絕對武力:全球攻勢》這款比較不吃資源的遊戲中,兩者的落差並不明顯,看到淺紅色欄目長條,可以發現RX 6400所帶來的FPS相當高,假設調整至預設畫質(深紅色長條)的話,便有將近350張FSP的好成績;在最高畫質下的《火線獵殺:絕境》中,RX 6400有45張FPS的成績,調整至預設畫質(該款遊戲預設僅比最高畫質再低一階)之後,便有將近FPS及格線的成績。 雖說官方一直重申《暗黑破壞神II:獄火重生》並不那麼吃資源,但其實也不是那麼絕對,在畫質全開的FHD解析度下,雖RX 6400僅獲得了39.3FPS,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小編在實際遊玩之下,跑遍各大熱門場景,包含秘密母牛關卡、憎恨囚牢、毀滅王座等等,並沒有破圖或是遊玩不順的體感發生,雖說職業的技能表現、或是多人遊戲,FPS會有不同,但單人模式之下,即使畫質全開也能夠順暢遊玩D2R。 此外,3A大作遊戲測試方面,可以看到RX 6400在FHD解析度、畫面全開、光追啟動的情況下的表現都略顯吃力,《極地戰嚎6》甚至不到20FPS,但透過遊戲所預設的畫質之後,RX 6400便有達到FPS及格門檻的資格了,不過這邊要提醒玩家的是,《極地戰嚎6》與《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系統針對測試平台配備的預設畫質,為中低等級(因VRAM不足),雖說這樣也是不影響劇情推演,但勢必得犧牲點畫面表現,但對預算有限的玩家來說,相對初階的配備在調整畫質之後,仍是有玩3A大作的條件。 在經過一連串的遊戲測試之後,想必各位玩家對RX 6400的能耐,心裡應該都有底了,但即使在規格方面,因為AMD商業策略的緣故,讓禪心劍法一砍再砍,使得RX 6400的表現並不是說極為亮眼,不過這或許是為了蠶食NVIDIA GTX 10系列的舊卡市場,讓玩家們有更多入門且划算的新選擇;另外,我們得注意到,RX 6400在ASRock所給的定位係以ITX機殼為主,那這樣說來的話,喜歡ITX的玩家、或是預算有限的玩家,僅需再多一筆5,000元台幣上下的錢,便可獲得CP值還算不錯的一張獨顯,對比內顯來說,何樂而不為呢?當然,其他廠家的AIC卡也是這種小卡設計,這點就需要看玩家自身對ITX容量的需求了,不過這也不是絕對,ATX機殼一樣可以用,關於這點,就端看玩家們在荷包與需求上怎麼衡量了,只不過以小編的想法來看,搭載ITX機殼或許會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汲取經典品牌的工匠精神,以親民價格帶來頂尖聽覺饗宴,EDIFIER STAX SPIRIT S3平板藍牙耳罩式耳機開箱試聽
對耳機稍微有研究一點的玩家,相信都聽過STAX這個日本老字號品牌,其所研發的靜電耳機,在全球Hi-Fi耳機市場可說是造成相當大的轟動,不過早在2011年時就被EDIFIER所收購。 但該項收購案,並不影響STAX系列耳機的品質,如今EDIFIER重新整納且吸收STAX的工匠精神,推出了STAX SPIRIT系列,並以STAX SPIRIT S3作為該產品線的第一款產品,而小編當然也在第一時間入手了這款無線藍牙耳機,相信在EDIFIER的調校之下,STAX的精神能夠持續延伸,並開創一個平價高階耳機的新時代。 STAX SPIRIT S3作為高階產品線的第一款產品,從彩盒外觀就足以展現EDIFIER的野心,內包裝也以STAX SPIRIT字樣作為圖騰,填滿了整個黑色內盒,體現出作為STAX SPIRIT第一款高階產品的既神秘與尊榮感。 與外彩盒、內包裝相同,STAX SPIRIT S3的收納盒與耳機本體也採用全身啞光黑外觀,並以金色商標作為點綴,組合耳罩上的碳纖維紋路,襯托出高階Hi-Fi耳機該有的高貴與時尚感;並同時擁有符合人體工學的輕量化設計,淨重329公克,對那些經常長時間配戴耳機的玩家來說,STAX SPIRIT S3在其關節處還設置了可折疊鉸鏈設計,不管頭型大小,都能戴得相當舒服。 值得一提的是,在頭戴與耳罩方面,皆使用小羊皮且人工打造,除了觸覺與視覺上的高貴感以外,在配戴時也能少一點人工皮革所帶來的不適,真不愧為高階產品,但相對的是,在真皮保養方面,玩家就得多費點心;此外,除了預先設置的真皮耳罩之外,STAX SPIRIT S3還隨附了一組涼感耳罩,除了擁有更強的透氣性外,也能在即將來到的熱暑季節,獲得更舒適的配戴體驗。 STAX作為日本音訊設備品牌經典老字號,為「靜電耳機」的始祖級人物,當然STAX目前仍有新品問世,STAX SPIRIT系列乃EDIFIER汲取精華、吸收其工匠精神而推出的新系列產品線,整合了EDIFIER原先擅長的動圈耳機設計與STAX經典的靜電耳機手藝,進而推出的無線平板耳罩耳機。 不過平板耳機並非罕見之物,但因為兼有動圈、靜電耳機的優點,比較常出現於高階耳罩式耳機市場上,可一般來說,平板耳機的振膜相較動圈的靈敏度還來得低,因此還需借助耳擴等等放大音訊的推力設備,才能發揮其優勢。 STAX SPIRIT S3搭載平面磁力驅動器,不僅能夠更大限度地降低失真,也擁有更寬廣的動態響應,有趣的是,專屬的全新Edifier EqualMass布線振膜技術,在耳機振膜面覆蓋與條狀磁鐵陣列結合的布線,並通過電磁力來驅動音訊,除了經過Hi-Res認證外,更是結合了同是來自平板耳機經典品牌Audeze所授權的Fluxor、Fazor和Uniforce等平面驅動單體專利技術,並且搭配Snapdragon Sound,還原平板耳機在無線模式下的高保真音質,突破原先平板耳機的較低靈敏度,讓STAX SPIRIT S3擁有更高靈敏度和僅僅24Ω的阻抗特性,也就意味著,STAX SPIRIT S3平板耳機可以輕易地讓智慧型手機驅動。 當然,Snapdragon Sound技術的支援,配合Qualcomm QCC5141晶片所提供的為處理系統,除了音訊饗宴之外,通話方面也有低延遲與清晰的語音品質。 充飽電的STAX SPIRIT S3擁有80小時的高超續航力,配合快速充電功能的話,只要10分鐘即可提供長約11小時的播放時間,這點小編親自嘗試了一下,在音量全開的狀態之下,連續兩天共8小時的聆聽,耗損了約12%的電量。 此外,搭配Edifier Connect使用的話,玩家們可從Classic(純正模式)、Hi-Fi、STAX此3種EQ模式下調整聆聽感受,不過此3項EQ為系統替玩家們調校完畢的最佳狀態,沒有更詳細的EQ參數可以調整,略為可惜,不過倒是會因為手機音訊的EQ模式而有些影響,由以Classic模式下影響最深,而Hi-Fi模式就如字面所說,至於STAX模式比較特別一些,該EQ模式將會提供玩家更強烈的立體聲與環繞音效,並提升了一點高頻EQ參數。 從STAX SPIRIT S3的體質來看,相信無論是什麼曲風都能駕馭的相當完美,不過小編比較常聽搖滾樂,所以便以搖滾樂來做試聽體驗囉,本次選用Explosions in the Sky於2003年發行的《The Earth Is Not a Cold Dead Place》、與來自台北的勝利一族於2016年發行的同名專輯。 以小編的試聽體驗來說,STAX SPIRIT S3最驚人的應該是在高中低三頻之間的細節呈現,使得《The Earth Is Not a Cold Dead Place》專輯中的低頻顆粒表現地更加清晰,但又不會過度厚重,屬於較為柔和溫潤的表現方式,而Post-Rock主軸在於樂器與樂句之間的情緒、氣氛渲染,尤以吉他濃厚的破音效果音牆尤為重要,而魔鬼就藏在細節當中,甚至能夠清楚聽見在兩把吉他之間細微的Feedback效果,不過高頻稍微有點太亮,但無傷大雅,音場與立體聲也相當到位,讓整張專輯烘托得十分扣人心弦。 勝利一族為台北龐克樂團,其專輯也不是使用什麼高成本高規格錄音設備,某方面來說具備了一定的Lo-Fi風格,而以STAX SPIRIT S3來聽的話,專輯中一些沒有修整的錄音細節,也都通通被推了出來,當然也包含人聲在錄音時的一些小動作,且樂器聲音的縱深方位更加明顯,但該專輯呈現的音色實際上稍微偏冷,但由於STAX SPIRIT S3調校的緣故,一些較冷冽的音色稍微被中和了一些,讓這張專輯的聆聽體驗變得更加有趣。 先從價格開始說,STAX SPIRIT S3的售價不到萬元,以這個價位的耳罩式耳機來說,聲音表現相當不錯,甚至玩家可以透過有線模式連接播放器,來獲得更好的音質,甚至有遊戲模式可在App中做調整,可以說在休閒層面上,STAX SPIRIT S3做得相當足,但要注意的是,STAX SPIRIT S3並沒有降噪功能,其主打的依舊是EDIFIER的經營方針:能夠輸出高音質的平價耳機,因此玩家們在挑選時,可得多加注意,如果預算在萬元以內,卻想要一支耳罩式耳機的話,相信EDIFIER STAX SPIRIT S3是個不錯的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支援Intel 12th CPU、最高128GB DDR4-3200記憶體,8L全能Mini PC — ASROCK DeskMeet B660迷你準系統開箱試玩
以ITX機殼為主的Mini PC系列,隨著主機板的性能表現越來越強,加上散熱、供電各項零組件的完備,以往常被詬病的硬體效能已經不再是弱點,因此,如何以足夠小的空間來呈現更強勁的性能則變成現階段ITX Mini PC的顯學。 本次小編為各位開箱的是ASROCK DeskMeet B660 Series這一款版本,將以幾乎可說是Mini-ITX規格的8公升嬌小身軀,帶來最完整的DIY硬體設備,不僅支援Intel第12代處理器,亦可隨玩家需求加裝獨立顯示卡,讓ITX規格的小電腦除了商務使用外,也足以應對現階段的遊戲需求。 主視覺的部分可以看到DeskMeet B660的尺寸為168 x 219.3 x 218.3 (mm)、擁有8L容量,對以個人工作桌面來說,能有讓使用者擁有更多空間可做彈性調整,外觀上以純黑啞光設計,低調簡約的風格也能夠完美與桌上包含公司文件、文具、電競裝備、裝飾小物等等的各種物件融合,完全不必擔心桌面空間的搭配與取捨,甚至帶出門也絲毫不是問題。 前後I/O埠的配置也是相當迷人,前面板設有1組USB 3.2 Gen1 Type-C、2組USB 3.2 Gen1 Type-A、2組USB 2.0 Type-A,以及1組3.5mm音源孔;後面板則設有2組USB 2.0、2組USB 3.2 Gen1 Type-A、1組D-Sub、1組DisplayPort 1.4、1組HDMI、1組RJ45乙太網路埠,以及1組3.5mm HD音訊孔(包含線性輸入、前置揚聲器、麥克風),對玩家來說,即使獲得了更多可發揮的桌面空間,也不至於犧牲該有的外接設備連結埠。 拆機的話也是相當簡單輕巧,採用抽屜式設計,只需轉卸底部的1顆螺絲,便可拖動DeskMeet B660內部骨架以進行硬體裝設;以DeskMeet B660來說,內部除了機殼骨架外,亦在骨架上早已裝設好B660-ITX主機板,意即可支援Intel第12代處理器,但由於搭載的是6相供電設計,因此玩家們在選擇處理器時要注意一下,或許TDP選在65W或65W以下的處理器版本會更穩當些。 此外,DeskMeet B660還隨附了一顆500W銅牌電源,相信在各個零組件的裝配之下,肯定是綽綽有餘,若是未來覺得需要更大瓦數的版本也可以自行更換標規尺寸的電源供應器(可以塞得進去)。 機殼骨架的設計,按照所設置的螺絲孔位提供玩家4種安裝選擇,玩家們可在這8L空間內,安裝包含1顆3.5吋硬碟,2顆2.5吋硬碟、1組12cm風扇或是水冷,值得一提的是,在處理器與風扇組裝完畢後,電供的安裝位置會處在處理器與風扇正上方,畢竟受限於空間,玩家們在安裝時可得特別注意一下。 而DeskMeet B660主板除了可支援Intel第12代處理器外,還設置了4組DIMM雙通道記憶體插槽,最高可支援高達128GB DDR4-3200,鄰近記憶體插槽部分,亦提供了3組SATA3 6.0Gb/s埠以及2組Hyper M.2 2280 PCIe Gen4x4插槽(其中1組亦支援M.2 SATA3 6.0Gb)。 前面也提及DeskMeet B660可安裝長度20cm以內的獨立顯示卡,因此在M.2插槽附近,也可發現1組PCIe 4.0 x 16埠,對需要更強大繪圖效能、或是有電競需求的玩家們來說,可說是一大福音;另外還有1組M.2 2300 Wi-Fi插槽,讓玩家們除了RJ45乙太網路埠的有線連接模式外,還多了無線連線的選擇(選購)。 雖說DeskMeet B660除電供之外,其餘零組件都需要玩家們自備(基本上不含CPU、RAM、HDD/SSD等),小編這裡也搭配了一組配置,且針對性能做了相關測試,以提供玩家們參考,下面是本次測試採用的零組件: ◆主機板:ASROCK B660-ITX ◆處理器:Intel Core i5-12400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SSD:Apacer AS2280P4 512G M.2 PCIe Gen3x4 SSD ◆Power:僑威GPT500S-A 500W 80 PLUS 在CPU-Z偵測資訊中,可看到這次選用的處理器Intel Core i5-12400相關資料,採用Socket 1700 LGA腳位以及10奈米製程,其基礎TDP為65W,剛好符合DeskMeet B660所採用的6相供電設計;主機板欄位中,B660-ITX支援PCIe 4.0(16.0 GT/s)。 此外在CINEBENCH R23中的測試,可以發現Intel Core i5-12400的單核與多核分數,與小編在12400開箱測試時所獲得的分數並沒有太大落差,這對喜歡ITX迷你電腦的玩家來說,可是一大福音。 假設玩家們的DeskMeet B660沒有使用獨顯的話,配合i5-12400在商務使用上也是完全綽綽有餘,從PCMARK 10測試中可以發現,綜合得分來到7,397分,常用基本功能的得分為10,899、生產力工具的分數為10,338、數位媒體工作有9,747分;Microsoft Office程式評測,則在Word中獲得了8,898、Excel獲得22,922、PowerPoint獲得14,564,程式各項指令的運作大多都在1秒上下即可處理完成。 然而,即使只採用i5-12400內顯,也是可以打Game的,比方說在《英雄聯盟》FPS測試中,仍是有151.46張的好成績,即使突發會戰也只在15張以內浮動;測試轉檔效能的X264,也有56FPS的優異成績,當然以文書使用上來說,除了Microsoft Office以外,Photoshop也是辦公室好朋友,其測試數據也有829的好表現,不過DeskMeet B660最高可支援至128GB DDR4-3200,小編只使用16GB,或許再提升規格的話,會有更不錯的效能提升。 另外,DeskMeet B660也可搭載獨立顯示卡,因此小編這裡也配合使用ASROCK AMD Radeon RX 6400 Challenger ITX 4GB來作對應測試,不過本篇主角為DeskMeet B660,因此只作了一些簡單測驗,但別擔心,小編之後還是會另開一篇關於RX 6400的詳細測試數據文章唷,有興趣的玩家不妨期待一下(?) 使用RX 6400之後,於3DMARK上的測試有大幅提升,包含DX11的Fire Strike系列與DX12的Time Spy基本測試,而看到小編針對幾項遊戲所測試的FPS幀數,本次皆是在FHD解析度且遊戲畫質全開的前提下,所進行的FPS測試,因此FPS或許不是不到我們所說的60FPS及格門檻,但相對來說,稍微調降一下遊戲畫質,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以ITX規格的迷你電腦來說,想要在空間大小與規格上取得一個平衡,常常是讓玩家們頭痛的一件事,不過DeskMeet B660在有限的空間內,配合Intel第12代處理器與獨顯的操作、4 DIMM最大支援128GB的DDR4-3200,讓ITX迷你電腦,稍微跳出了空間與規格平衡點的框架;另外,DeskMeet B660除了隨附電供之外,幾乎放手讓玩家們自行調配規格,這對喜愛DIY的玩家來說,相對更加靈活、更能發揮獨創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FSP Hydro PT皇鈦極V 750W白金牌電源供應器實測開箱,全漢HPT750電源白金牌產品線上的「皇太極」!
- 創見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外接硬碟實測開箱,輕薄時尚內建獨家檔案救援優質選擇!
- ASRock Z370 Taichi開箱實測,記憶體超頻突破4100MHz,與Intel 8代處理器雙雄合璧的「太極」精品!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MSI Z370 GODLIKE GAMING主機板開箱實測,有著超好用OC旋鈕,難怪連「神也喜歡」!
- ITE2 NE-201開箱實測,既是NAS也是迷你電腦,儲存備份、4K播放都不是問題!
- 2.5吋RGB閃亮多彩發光機種,T-Force Delta RGB SSD
- 技嘉AORUS X299 Gaming 9開箱及效能實測,「性能、超頻、超大擴充性」一板搞定!
- 微星MSI Modern MD241PW 24吋美型螢幕實測開箱,辦公/遊戲兩相宜創建絕美雪白世界!
- PLEXTOR M8SeG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小鋼炮極致寫入速度固態硬碟!
- GIGABYTE AORUS Z370 Gaming 7,RGB燈光絢麗奪目!
- Intel 760p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高效能固態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