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 中央處理器

Intel「十代力量」Comet Lake-S該買嗎?Core i9 / i7 / i5 / i3效能評測 ft. Ryzen 3000效能評比 / ROG Z490 MAXIMUS XII FORMULA

文.圖/JC 2020-05-20 21:00:02
久等了各位,Intel第十代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的效能終於可以在今天曝光,小編也真的是忍了很久才終於可以跟大家分享R!之前在跟玩家們介紹Comet Lake-S推出的消息時就有稍微預告一下後續的效能解禁,而最近這幾天超多張的Z490主機板開箱快速動眼看大家想必也都已經看過了(要是沒看過的話可以參考底下的延伸連結),但一顆處理器的好壞不僅僅在於板廠們主機板做得好壞(但當然是希望好還要更好啦XD!),更重要的是處理器本身的效能表現。

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這一波新品對於玩家們來說,最重要的一顆自然是搭載10核心、20執行緒的Core i9-10900K(和無內顯KF版),但小編也特別在10代U陣容中挑了Core i7、i5、i3各一顆作為代表,相信可以讓玩家了解這一波Intel「十代力量」的效能表現級距。後續也會同場加映和第9代Core i9、i7效能對照,而且為了大飽玩家眼福以及對效能數據的渴望(XD),也特別找了AMD陣營的Ryzen 9、7、5、3各一顆來作為代表,玩家們如果現階段有組機或升級處理器必要的話,可以此作為參考。但如果玩家們還拿不定主意或暫時不打算升級的話,小編後文也會給一些建議讓玩家做考量。


參戰隊伍:Core i9 10900KF領頭、i7 / i5 / i3全上陣

這次為了讓玩家全然的了解Intel 10代U處理器各級距的基本效能差異,特別在Core i9、i7、i5和i3版本都找了一顆作為代表,分別是10900KF、10700KF、10600KF以及10320,剛好也是對應這次的核心數差異,也就是10核、8核、6核以及4核心,當然他們各自還是有時脈數字上的差異,這點小編列在底下用規格表作說明方便玩家一目了然。

本次進行測試的Intel 10代處理器的基本規格對照表。其中只有i9版本支援Thermal Velocity Boost,可進一步在理想狀態下單核時脈拉高。此外,Core i5以下版本不支援Turbo Boost Max 3.0囉!


帳面數據全面拉高
這次因為最高階10900K和KF版本都將核心數上調成10核心20執行緒,使得其他版本處理器的核心數配置也向上拉高,同時加上時脈數字也全面調升,因此,規格勢必會比上一代還要高,舉例來說,10900KF和上一代9900K相比,核心數從8核心拉高至10核心,時脈部分在基礎時脈雖然只提高了100 MHz,但在最大動態時脈部分最高單核可提高300 MHz,雖然數據上差異不大但因為有10核心的關係,所以整體的效能會提升。至於向下看Core i7、i5和i3版本對比上一代也可看到相同的差異。

本次測試找了10代處理器Core i9、i7、i5和i3各一顆做代表。


在選擇上玩家比較需要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本次介紹的幾顆處理器在規格上有明顯的基本差異,但另外在記憶體支援上也有落差,像是Core i7 10700KF和Core i9-10900KF兩者就能預先支援到DDR4-2933,但其他的兩顆則是依然使用先前的DDR4-2666配置,同樣地,雖然在數字上沒有太明顯的差距,但在實際的應用上卻可能影響玩家超頻的潛力和彈性,不過這部分同時也需要考慮到購買的主機板提供的超頻彈性就是了。

另外,既然這邊講到了主機板,就不得不提一下這次升級10代U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管玩家是要升級處理器換新、還是重新組機,在這次Intel改「槽」換「Die」的情況下,想要投入10代U的擁抱就必須同時更換主機版,如果是荷包比較緊的玩家在升級前可以多方考慮考慮。

Intel 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採用新的LGA1200腳位插槽,上一代的LGA1151處理器無法和其相容。


上機實測!最高階硬體規格直接上

各處理器之間基本的差異了解以後,接下來就是來看看處理器基本的效能表現了,為了確保數據的統一、同時也一併對應高階處理器的效能,小編在其他的硬體規格上也同樣是給好給滿,包含顯示卡全部採用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記憶體用上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SSD的部分小編刻意使用之前伴隨7nm真香潮推出的Corsair MP600 SSD,它本身支援PCIe 4.0 x4介面,在讀寫速度上對比Gen 3版本可以再往上攀一層,也算是故意選用這顆SSD測試,雖然本來就知道Z490主機板儘管有支援PCIe Gen 4介面,但在Comet Lake-S處理器下還是會採用PCIe 3.0 x4介面運行的喔!(多少還是有些失望XD~)

這邊值得一提的是,華碩Z490主機板在第一次開機時會提供以F1或F3兩種方式讓玩家進入BIOS設定,主要目的是為了讓玩家可以解放Intel Power Limit,舉例來說,這時候如果按下F1的話,ASUS Multi-Core Enhancement預設並未開啟,這時候可以手動從BIOS設定中去設定開啟;但如果是按下F3的話,則是會自動將該功能開啟,能夠讓玩家更方便超頻。雖然說以前華碩在玩家第一次開機時就會自動顯示要求玩家進入BIOS設定頁面,但這次針對Z490主機板系列做了這樣的彈性設定也算是佛心一樁。

另外,這次測試用的主機板是以ASUS ROG Z490 MAXIMUS XII FORMULA作為標準,和先前做處理器介紹時相同。


測試平台規格
◆處理器:
(1) Intel Core i9-10900KF
(2) Intel Core i7-10700KF
(3) Intel Core i5-10600KF
(4) Intel Core i3-10320
(5) Intel Core i9-9900K
(6) Intel Core i5-9400F
(7) AMD Ryzen 9 3900X
(8) AMD Ryzen 7 3700X
(9) AMD Ryzen 5 3600
(10) AMD Ryzen 3 3300X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主機板:ASUS ROG Z490 MAXIMUS XII FORMULA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散熱器:NZXT Kraken X52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Intel自家比一比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次Intel 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本身的效能,再對比先前9代U,先從處理器本身的效能來看看,後面會再來看看整組系統跑出來的最高效能水準。

提供10900KF(左上)、10700KF(右上)、10600KF(左下,圖片文字標示筆誤)以及10320(右下)的基本規格資訊。


接下來直接看實際的效能比較數據吧!本次針對處理器的效能測試部分我們找了幾款常見的基本測試軟體做測試,包含CPU-Z、Cinebench R20以及x265效能測試。
CPU-Z效能測試下,各處理器之間的效能差異。


先從CPU-Z的測試部分來看,10900KF單核 / 多核分數分別達到603.1和7273.6,而同樣是Core i9設定下,上一代的9900K則是分別獲得530.8和5244.9,我們剛剛有提到,兩顆處理器之間的差異最主要僅在時脈上的拉高和核心數增加,因此玩家可以發現在單核部分的差異大約10%的提升、而在多核的部分則是大約有27%,這也大致符合測試前的預期,從過往的經驗上來看,先前8代和9代之間的效能差距也不大,但從7代升級至8代時,整體效能在相同級距下也大約是提升30%左右,因此,這一次從9代升級至10代換了腳位插槽以後,提升的效能對比也在預期之中。

Cinebench R20各處理器效能差異。


從Cinebench R20中可以更客觀的了解一顆處理器的效能表現,同樣抓兩顆Core i9處理器來對比看看,換算下來同樣也是約27%的效能提升,基本上這就是玩家如果從上一代升級至此的話可以獲得的預期效果。

另外,我們也來看看其他處理器之間的差距,10900KF和10700KF之間差距約23%、與10600KF則是差距41%、至於和10320則是有62%的天壤之別,不過畢竟Core i9和Core i3本就不是同一個level的客群,但相信眼尖的玩家們一定也有發現一個重點:10320的效能贏過上一代的Core i5-9400F,雖然數據上差距看起來不大(先前CPU-Z測試中也是相同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10代的Core i3處理器大抵來說可以媲美9代的Core i5。這中間自然還是有些微數據上的差距以及超頻彈性的其他差異我們就先撇開不談,至少就一般數據上來說可以獲得這樣的結果。

同樣地,我們抓10代Core i7-10700KF和上一代Core i9-9900K來看也可以得到相同結果,因此基本上也同樣可以獲得「10代Core i7打贏上代Core i9」的結論,從這兩個例子上來看基本上可以確認這一代處理器在全面上調以後的結果是正面的。

接下來我們簡單說明一下針對影像處理的部分做一下簡易測試,快速用x265 bench來看看,測試模式則是找了1080p和4K兩種分別進行測試比較。我們先從1080p的部分來看,影片編輯雖然不像玩遊戲需要這麼高的fps數值,但小編認為在進行影片剪輯時能有個30 fps以上還是必要的,至少剪輯的畫面還要流暢,但畢竟測試過程中x265 bench是以高壓的工作環境和畫質做測試,因此測試的結果可簡單作為創作者做考量。

x265 Bench效能比較差異。


以這樣的標準來看的話,在1080p解析度下本次測試的六款Intel處理器全部都還算是在及格表現以上,其中就連Core i3-10320都還能有33 fps以上的水準,最高階10900KF更是有破60、達到71 fps的高水準,而10700KF也有60 fps以上的表現,如果玩家們就是非Intel陣營不可的話,做創作相關工作選擇10700KF以上都可有不錯的表現。

至於在4K模式下,數據上能夠有個15 fps以上的結果就已經是滿不錯的效能,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玩家拍攝的畫質主要都是4K高畫質以上的話,小編建議盡量選擇10700KF以上做選擇會比較ok,當然要執行這種創作者相關的工作時,其實還是會比較建議擁有多核心多執行緒的AMD陣營比較好。

Intel vs. AMD Ryzen 3000
說到AMD吧~玩家們大概也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了XD!前文提到過了,小編這次找了AMD陣營這邊對應的幾顆處理器,包含Ryzen 9 3900X、Ryzen 7 3700X、Ryzen 5 3600以及最近才剛推出的Ryzen 3 3300X,藉此來分別對應Intel這邊的Core i9到Core i3,話不多說,直接來看數據對照後的結果吧!

這邊也附上AMD陣營處理器的基本CPU資訊。

CPU-Z各處理器之間的效能差距。

Cinebench R20的多核心測試效能差距。


這邊直接附上Intel vs. AMD處理器之間的效能差距。先看整體效能表現的Cinebench R20成績,這邊10900KF的效能輾壓群雄,除了對手這邊的16核心怪獸3900X還是贏不過以外,基本上目前市場上是沒有對手的;另外一點是,10700KF處理器則是幾乎要追上3700X的效能表現,這邊10700KF算是稍微可惜了一點,畢竟兩顆處理器都是採用8C / 16T配置,但7nm晶片的效率使用上還是贏過14nm的,這點是先天上的硬傷,倒也不完全只能怪10700KF。

另一方面,在相對主流入門領域看到Core i5-10600KF和Ryzen 5 3600的對比,這邊基本上可以看到10600KF就可以贏過3600了,這邊可以看到在相同核心數架構下,Intel這邊會有基本時脈和動態時脈較高的最終優勢,數據上獲得效能表現會比較高。不過同樣的核心架構,Core i3-10320和Ryzen 3300X雖然都是4C / 8T配置,但3300X因為有時脈高、加上採用7nm製程的先天優勢,在整體的效能上仍舊贏過10320。

x265 Bench Intel vs. AMD處理器。


最後來看看創作者相關的x265處理器部分,這邊就可以看出多核心和多執行緒的絕對優勢,首先最搶眼的自然就是3900X的極致表現,基本上玩家們如果有影片後製相關的工作處理時,在相同價格內,AMD這邊的產品會因為擁有相對較多的核心數或執行緒的關係,讓最終能夠在多工環境下獲得的結果更佳,例如10900KF對比3900X、10700KF對比3700X、又或者甚至是10320對比3300X都同樣會是AMD這邊的表現比較優秀。不過當然了,因為全處理器規格提升的關係,對比9代U的話還是有非常程度的效能提升。

「十代」力量解放!但真正的主角在後頭

這一次Intel改「槽」換「Die」,雖然仍是良率不錯的14nm製程,但因為更改腳位加上全處理器核心跟時脈上調,對比前兩代處理器確實都有不錯的效能提升,但至於是否真的需要在這個時候購入組裝,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點。

Rocket Lake才換Intel香
雖然在Intel才剛剛推出10代Comet Lake-S處理器,但包含眾多消息以及Intel自己的產品規劃日程來看,接下來的下半年Intel將有可能推出第11代處理器「火箭湖」、代號Rocket Lake,目前雖然還無法確定是否會沿用目前的LGA1200腳位(至少是不可能和9代以前相容的),但可以預期的是更多的效能IPC提升,同時,在硬體規格的布局和規劃上,將會搭載新的Willow Cove新核心架構,在處理器自帶的內顯晶片部分會提升至Xe架構版本(到時候或許有機會看到產品),有機會讓萬年的Intel Graphics 600系列退休。

若按照Intel的規劃,接下來將推出採用新Willow Cove架構的Rocket Lake系列處理器,將會是下半年Intel的重點產品。


Rocket Lake預期也有機會搭載PCIe 4.0介面,並且會具備20條通道,對比當前Intel主流PCIe 3.0平台多了4條,其中16條將提供給顯示卡使用、另外4條提供給SSD,到時候預期登場的500系列晶片組也可能額外提供多幾條通道使用,不過這就要等後續實際的產品才能確定。同時,Rocket Lake-S將搭載12bit AV1、HEVC、E2E等壓縮格式,在影像處理方面應該值得注意。同時也會搭載剛才提到Xe內顯晶片,這也就意味著Rocket Lake平台將會全面讓處理器本身就自帶入門電競等級體驗,不過實際效果如何仍須等實測才知道。

最後,Rocket Lake也將有機會搭載Thunderbolt 4介面連接埠,預期的理論傳輸速度可以達到80 Gbps,除了能幫基本的儲存裝置做速度上的提升以外,作為eGPU的外接埠來看,相信也會有不錯的效能提升。

有鑑於以上種種原因,除非玩家現階段真的很需要組裝一台Intel主機,否則的話建議是可以再等等,不然就是先用前幾世代的產品先組裝一台起來應急使用,畢竟從規格上來看,Rocket Lake才會是Intel接下來的主角。再者,從前文的測試中也可以發現,目前對手陣營最直接抗衡的是去年推出的Ryzen 3000系列,不過接下來AMD也預期即將要在下半年推出全新的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該系列處理器到時候才會是Intel真正的對手,由於去年AMD靠著7nm真香潮大獲全勝,這也讓Intel今年「剉咧等」、必須趕工推出Rocket Lake迎戰,否則Intel市佔率雖然有多年來一定程度的累積,但在主流玩家心中真的有可能會被波及,不得不小心為上。

從Rocket Lake架構圖來看,有望搭載PCIe 4.0介面和Thunderbolt 4連接埠,同時在內顯晶片部分會有Xe架構支援,網路部分則是有2.5GbE LAN、另有USB 3.2 Gen 2x2連接埠支援。(圖片來自Videocardz)


AMD香不停
另一方面,AMD除了剛才提到將要在下半年推出的Ryzen 4000處理器以外,最近也已經推出了7nm架構的入門款Ryzen 3處理器,同時也在商務筆電市場上推出了Ryzen Pro系列處理器,而接下來在4000處理器登場前,入門等級主機板將會有B550登場,除了支援現有的Ryzen 3000處理器以外,也將同時將PCIe 4.0介面下放,讓更多的一般玩家能夠有機會體會到7nm真香潮對荷包帶來的寬容(笑),當這些產品都布局完畢以後(包含Ryzen 4000處理器),年底就會是AMD和Intel正面大對決的時刻,屆時不管是入門、主流還是高端玩家在雙方陣營中都會有對應的產品可以組裝DIY電腦,今年的聖誕假期零組件廠商應該又可以High一波了。

AMD陣營近期推出7nm入門處理器3300X和3100,後續還會有B550主機板和新一代Ryzen 4000桌上型處理器駕到。


10代不錯、但總之再等等
總結來說,其實Intel 10代處理器在效能表現上是不錯的,但就是時間點尷尬,畢竟前面也有經典的9代處理器可以使用、後面又有即將到來的Rocket Lake,而AMD同樣也有相同的問題,現階段雖然入門級主機已有了優秀的新選擇,但後面陸續有新主機板和處理器系列的情況下,時間點也還是有些尷尬。(當然如果是狂粉或土豪當然就另當別論XD!)

在面對剛好是產品換代的這個時刻,建議玩家不管是想要選A家還是I家平台,都需要更加聰明選購,畢竟一來雙方後續都會有不錯的新品登場,二來有時候多替荷包想想也不錯,現在省下來的錢可以在後面一次升級到位,算是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的最佳體現!但若單是以「省荷包」這一點來看,AMD方面的慣例通用架構(AM4)與價格區間帶似乎較為玩家的荷包著想些,畢竟玩家要是組裝了Comet Lake-S主機的話,需要擔心的一點是:已經換過了的散熱器和主機板到時候是不是又要再換一波!?當然,到時候是否Intel還會再度更換腳位,就得等時間來說明了。


Intel 400系列主機板相關閱讀
(1)Intel 10代Comet Lake-S處理器專屬、Z490主機板系列亮相:最高10C/20T配置、LGA1200腳位、更強的VRM散熱和效能 ft. ROG Z490 MAXIMUS XII FORMULA
(2)Intel 10代U最極致的Z490平台、AORUS Z490 XTREME主機板開箱動眼看
(3)Intel Z490入門優質選擇、該有的樣樣不缺,MSI MEG Z490 ACE主機板開箱動眼看
(4)精緻10代Mini ITX代表、五臟俱全小主板,ROG Z490-I Gaming主機板開箱動眼看
(5)mini-ITX小板當道、10代U輕巧好勁道,Z490I AORUS ULTRA主機板開箱
(6)工業蒸氣龐克風、頂級工藝延續,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開箱
(7)主流C/P平價選項給出PCIe 4.0 Readry和2.5GbE LAN,ASRock Z490 Extreme 4主機板開箱
(8)鋼鐵銀白傳奇再現、迷彩風格重返,ASRock Z490 Steel Legend主機板開箱
(9)我的「英雄」主機板、玩家共和國主流Z490選擇,ROG Z490 MAXIMUS XII HERO (WI-FI)主機板開箱
(10)12相數位供電、Fins-Array II絕佳散熱支援,Z490 AORUS PRO AX主機板開箱
(11)軍規魂注入、I/O進化Thunderbolt 3支援,TUF GAMING Z490-PLUS(WI-FI)主機板開箱
(12)搭載USB 3.2 Gen 2x2和2.5GbE LAN、入門玩家最佳選擇,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https://t.me/PCDIY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https://t.me/PCDIY_Chat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