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
實現內顯獨顯一起跑!Intel於GDC 2020推出多GPU效能加乘優化方案
一年一度的GDC (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遊戲開發者論壇) 2020,原訂於3/16至3/20於加州舉辦,但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而停辦,改成線上舉辦。各遊戲產業開發者紛紛展示各種新的遊戲開發技術與成果,與同業們分享。 有關於多顯示卡的運作模式與效能提升方法,其實微軟早在DirectX12中,就導入了「非對稱式多GPU運算」的概念,允許不同效能等級的GPU (不管是內顯或獨顯)能夠同時運作,以非對稱式的運算配置,來分攤繁重的繪圖工作,以達到效能加乘的效果。 由於先前DX11時代,只要是有內顯+獨顯的系統上執行遊戲時,大多數是CPU負責運算、dGPU(獨顯)負責繪圖,而CPU內建的iGPU(內顯)則在睡覺,完全無用武之地。而DX12的多顯卡支援功能,就是要讓iGPU也給我起床工作。這樣當遊戲場景突然變複雜,dGPU處理不來時,就可以請iGPU來幫忙,讓遊戲可以變得更順暢、不遲鈍。 然而,微軟也希望這個多GPU能夠跨越廠商,也就是說,當遊戲引擎偵測到多GPU的電腦系統時,不管是哪家產品的組合(A+N或是I+A、I+N),都能開啟其運算功能,以實現出雙顆比單顆更快的效能。但是,這部份其實受到AMD和NVIDIA的冷處理,要兩家架構完全不同的GPU廠商互相配合,真的是非常困難。因此市面上目前支援DirectX 12多GPU的遊戲也是少之又少。 不過這部份AMD也有自己開發的技術,只要CPU和GPU都是AMD的平台(Ryzen處理器含Radeon內顯,再搭配Radeon獨顯),就能啟用其AMD SmartShift技術,來做到電源平衡與效能提升的目標。 看到AMD自己搞全餐,由於Intel在2020年也預計要推出自己的Xe顯示卡,因此他們也搞自己的全餐,也就是只要是全Intel平台(Core i系列處理器含UHD或Iris內顯,再搭配 Xe獨顯),就能開啟多GPU加速功能,並期望遊戲開發者們能夠將遊戲傳給Intel的團隊,來幫您的遊戲優化做調校,透過運用到多GPU的運算能力以提升系統整體效能。至於NVIDIA只能哭哭,因為他們只有GPU,沒有x86 CPU,DX12多GPU的部份,只能在旁邊看誰要跟他合作了! 同樣也是GDC 2020參與廠商的Intel,於3/25推出其多顯示卡效能優化方案。在其中,可以看到Intel為遊戲引擎開發人員提供了簡單的代碼,以整合新的技術,並運用於建立跨顯卡之間的資源、共享堆與資源代碼。該簡報裡也展示了如何利用非同步運算以獲得輕量級的渲染以及重量級的路徑計算成果,以減少繪製圖像的延遲時間。 其中,Intel還開發出可用於跨顯示卡之間的同步代碼,該延伸指令稱作「Command Queue Throttle」(指令列檔位切換,CQT),當iGPU和dGPU之間的負載不一致時,這些代碼就可以確保能產生出較高效能與較低的畫格繪製時間。 目前所有的Intel繪圖驅動程式,都能支援這個CQT的延伸指令,Intel也已開始提供.h的原始檔案給遊戲開發人員們,以加入到他們的遊戲引擎內。Intel表示,這種方法可用於各種非同步運算工作,包含陰影、AI、網格變形和物理處理。由於iGPU效能通常比dGPU低,因此主力於處理輕量級的運算工作,而材質過濾這種繁重的工作才丟給dGPU處理,這樣一來,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系統PCIe資源的負荷,同時最大程度地降低記憶體使用頻寬。 由於Intel Gen 11和基於Xe架構的iGPU (將於Intel下一代的Tiger Lake處理器內建)即將在2020年至2021年上市,將會讓Intel的iGPU效能突破1 TFLOP的算力大關,若無法使用到這些GPU的資源,大概會被未來3A平台(AMD的CPU+GPU+系統晶片)的筆電狂打,因此Intel推出上述的技術,就是希望遊戲開發者也能夠針對3I平台(Intel的CPU+系統晶片+GPU)做最佳化。 事實上,目前在輕省筆電市場中,有不少筆電都是配置低階或是中階獨顯,由於Intel的筆電CPU也都有內顯,因此其驅動程式都具備能在內顯或獨顯間來切換,以達到最佳效能或最佳省電的目標。不過,這次為了能夠達到「最大效能」,未來驅動程式可能會再提供「終極效能」模式,讓內顯+獨顯一同運作,以讓其Tiger Lake能夠打敗Vega。有興趣的玩家或開發者,可以參考上述原始的簡報檔哦! 先前在DX11以前的時代,由於只能支援單GPU,當時AMD推出CrossFire與NVIDIA推出SLI讓「相同等級」的獨顯(dGPU)能夠同時負擔繪圖運算需求,來讓遊戲效能提升,玩家可以透過安裝2張顯示卡來加速效能,但由於投資報酬率不划算,買單的人少,加上遊戲開發商幾乎很少支援多卡運算,使得多dGPU的運用似乎越來越式微! 如今CPU紛紛內建內顯(iGPU)功能,但由於系統限制,變成只能從iGPU或dGPU做切換,無法發揮雙GPU的非同步運算,讓效能加乘,隨著DX12導入多GPU運算功能,就是期望能讓各家顯示卡(A,I,N)能夠同時發揮iGPU+dGPU的算力,發揮出更好的效能,但因為各家的GPU硬體設計不同,加上驅動程式也不同,使得要做到跨GPU廠商的目標,可說是非常難 (你光想想,要將NVIDIA和AMD驅動程式整合成一包,就幾乎是不可能了,更別說要效能加乘),除非微軟親自跳下來搞GPU Driver與控制介面,但這種事情又不太可能發生。難道iGPU+dGPU的效能加乘,永遠搞不定嗎? 這也就是AMD推出其SmartShift功能的原因之一,目前只能在3A平台上實現,畢竟是自家的硬體架構,只要在自家驅動程式支援就可,SmartShift初期目標是要求能平衡工作負載,讓耗電平均,因此可能無法完全發揮到iGPU+dGPU全速的效能(事實上從AMD粉絲的反應中,都希望他們將驅動程式穩定度先搞定,再來談其他的),因此未來就看AMD在iGPU與dGPU的協同運作下,是否能有更好的效能發揮了。 而Intel部份,則是推出自己的多GPU效能加乘方案,主力是要同時發揮iGPU+dGPU的效能,而非單純的負載平衡。總之,Intel希望藉由此技術,讓3I平台的筆電能獲得效能相輔相成的效果。 至於NVIDIA因為沒有x86 CPU,因此也只能寄望其他兩家來跟他合作囉…
-
漏洞未平、駭客又起!AMD大量GPU IP遭駭客偷竊
AMD這陣子可以說是風波不斷,除了前陣子與Intel雙雙被爆出有之外,現在還遭到駭客入侵竊取了GPU IP (繪圖晶片智慧財產),並且要求高額的贖金。 根據AMD自家的說法,他們晶片設計師發現他們有不少的晶片測試文件遭駭客竊取,其遭竊的內容包含現行的Navi 10架構GPU(如Raden RX 5700、5600系列),以及即將上市Navi 21架構GPU,甚至就連微軟下一代遊戲主機Xbox Series X的Adren晶片之GPU IP,都在這次入侵事件中遭到偷竊。 雖然AMD在這件事情上不願意公開太多資訊,但是自稱執行這次入侵計畫、名叫Palesa的駭客倒是跳出來表示,AMD官方聲明自己在去年12月之前沒有任何相關數據遭竊是騙人的,因為駭客自己早在11月就已經入侵,把GPU IP相關資料弄到手了。 另外駭客相當狡猾的不直接向AMD索要贖金,因為駭客認為如果直接向AMD討要,不僅一毛都得不到,反而害自己被提告罷了。於是駭客選擇轉向告至國外媒體TorrentFreak,表示如果AMD不願意支付1億美元的贖金,那麼他或她就會把所有的晶片原始碼公布。 一般來說,晶片智財權遭竊可以說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這代表自家的大量的商業機密不僅有遭到公布的風險,同時在資安上面也幾乎就是赤裸裸的展示在有心人士面前。然而AMD對此倒是不擔心,官方表示其遭竊的原始碼並不涉及關鍵核心技術和資安疑慮,同時會對這件事展開刑事調查。看來AMD好像對於被偷走的智財還老神在在,認為你駭客這次偷的智財只是小咖,不影響大局,同時這是否意味著AMD其實早有更下世代的產品正在著手進行了呢? 雖然目前還不確定究竟遭竊的GPU IP到底可能造成什麼樣的問題,但從失竊到現在已經過了這麼3個月,如果真如AMD所說的不是核心關鍵的話,很有可能早在AMD改不停的晶片設計,以及驅動程式更新中被替換掉了也說不定。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https://t.me/PCDIY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https://t.me/PCDIY_Chat
-
NVIDIA推出DLSS 2.0,畫質更好效能更快;另推出RTXGI全域照明SDK 1.0快速開發光追
NVIDIA自推出GeForce RTX 20系列GPU之後,便導入硬體光追(Ray-Tracing)技術與DLSS (Deep Learning Super Sampling,深度學習超級取樣)技術,讓遊戲畫質提升到更加逼真的境界,然而要刻劃出這樣的畫面,遊戲產業投入的心力也更多了!使得3A大作現在遊戲開發時程比較久,其中也花了不少時間在這些繪圖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以求呈現出最令人讚嘆的畫面給玩家面前! 而為了讓遊戲產業界們,能夠運用RTX顯示卡的優勢來提升畫質與加速著色,NVIDIA剛發表了DLSS 2.0,並推出RTX Global Illumination (RTXGI) SDK 1.0,以讓遊戲程式設計師來加速光追遊戲的開發! 先前NVIDIA所推出的,可運用其RTX的Tensor核心技術,並透過AI技術來提升遊戲效能,不僅3DMark也加入該測試項目,而像Battlefield V (戰地風雲5)也率先支援。後續也有更多的遊戲紛紛支援DLSS技術,也讓AMD以推出其Radeon Image Sharpening (Radeon圖像銳化)技術來應戰! 不過,DLSS技術看起來似乎更勝一籌,如今NVIDIA更推出DLSS 2.0,是一款全新且更強大的深度學習神經網路,在RTX Tensor核心的助力下,可提高每秒畫面更新率,為玩家帶來精緻又清晰銳利的遊戲畫面,同時也為玩家提供遊戲效能成長空間,以遊戲品質最大化設定並提升輸出解析度。 DLSS 2.0在各式各樣高解析度場景上進行訓練,這些圖像在超級電腦上,以非常低的FPS率在離線狀態下進行渲染,每個像素含有64個樣本。透過神經網路程式集的訓練權重之下,DLSS 2.0就能將較低解析度的圖像構建成高解析度的圖像。這樣NVIDIA就能透過驅動程式和線上更新的方式,將這些訓練成果與深度學習模型,分發到裝有RTX顯示卡的各玩家電腦上,與大家共享成果!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X1RtXCvPFQ ▲NVIDIA推出的DLSS 2.0影片介紹 (可開啟中文字幕) DLSS 2.0利用到Turing顯示卡的Tensor核心所提供高達110 TeraFLOPS算力,其運算速度是前代產品的兩倍。藉由強化的算力,能同時執行重量級3D遊戲和深度學習網路。DLSS 2.0具有三種用於遊戲內部渲染解析度的圖像畫質模式:「畫質」、「平衡」、「效能」。在這三種模式中,效能模式最多可達到4倍的超分辨率提升,也就是能讓1080p的畫面提升到4K等級。 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目前DLSS現在已內建於Unreal Engine 4的代碼庫,成為客製的一組分支,若對DLSS的開發上有興趣,只要連接Epic Games和GitHub帳戶,然後到GitHub上的開發分支就可以取得相關資訊,。 以下就是DLSS 2.0提供較前一代更強大的功能: ● 絕佳的畫質:DLSS 2.0 只需渲染四分之一到一半的像素,便能呈現出與原生解析度相當的畫質。其採用了新的時間反饋 (temporal feedback) 技術,以取得更清晰銳利的影像細節,並改善各幀之間的穩定性。 ● 為所有 RTX GPU 及各種解析度提供優秀的縮放能力:這款全新人工智慧 (AI) 網路更加有效率地運用 Tensor 核心,達到較前一代兩倍快的執行速度,不僅提高FPS (每秒畫面更新率),同時也消除了過往對 GPU、設定值和解析度的限制。 ● 一個適用於各遊戲的網路:原本的 DLSS 需為各款新遊戲訓練 AI 網路,而在訓練 DLSS 2.0 時則是使用非特定遊戲的內容,如此一來便能打造出一個跨遊戲的通用網路,以便更快整合到遊戲中,並將 DLSS 技術應用在更多遊戲裡。 ● 可自訂的選項:DLSS 2.0 具有「品質」、「平衡」、「效能」三種不同的畫質模式供玩家使用,這三種模式可以控制遊戲內的渲染解析度,其中「效能」模式可以達到四倍的超級解析度 (即 1080p 至4K)。這代表著玩家將擁有更多的選擇,甚至能更大幅度地提升遊戲效能。 除了原先已支援DLSS 2.0技術的《Deliver Us The Moon》以及《德軍總部:血氣方剛》兩款遊戲外,本週再加入《機甲爭霸戰5:傭兵》以及《控制》。現在,Unreal Engine 4 的開發者也能透過DLSS開發者計畫取得 DLSS 2.0,以加速在全球最熱門的遊戲引擎之一中的部署。 目前最新的NVIDIA Game Ready驅動程式,已加入了針對《機甲爭霸戰5:傭兵》與《控制》的 DLSS 2.0 支援。玩家們趕快下載吧! 除了DLSS之外,NVIDIA也發表了最新的RTX Global Illumination (RTXGI) SDK 1.0,給遊戲開發者、研究人員、學生和藝術家們一個可擴展的部署解決方案,來開發用光追畫面,而不需要花時間來進行預先計算、烘焙、檢視光漏/影漏…等等,以節省寶貴的每畫格(FPS)成本。 RTXGI SDK具有很多可簡化開發過程的關鍵性功能。其提供有效的記憶體配置和運算著色器,可支援多座標系統與對遊戲引擎和遊戲事件,並以優先考慮照明更新為主。跟當今的傳統全域照明解決方案不同,RTXGI使用即時光線追蹤來即時更新照明資訊。這樣一來,SDK就不需要進行預先計算或烘焙等步驟。 此外,RTXGI透過其數據結構,能即時性臨時存取和過濾照明和距離資訊,將可產生高畫質的多反射照明緩衝區,其中包含可視資訊而不會影像到效能。同樣SDK開始使用之後,並不會有無燈光或是光漏等現象,不需要UV參數設定,或是障礙物探視,SDK的先期版本可提供自動障礙物探視位置放置,以及動態效能優化的功能。 目前,所有支援DXR (DirectX Raytracing)的GPU (含GeForce RTX 20系列、GTX 1660系列甚至GTX 10系列),都能支援RTXGI SDK。可惜的是,目前RTXGI尚不支援Unreal Engine 4或Unity。不過,NVIDIA也表示已與Epic Games和Unity合作,不久之後將會把RTXGI導入這些遊戲引擎內。有興趣的玩家或是程式開發者,可以參考。
-
AMD真香潮預告:Zen 3 Ryzen 4000 Vermeer處理器、RDNA 2架構顯示卡,3A平台10月再進化
AMD昨天在其FAD 2020 (Financial Analyst Day 2020, 財務分析師大會)上正式公開Zen 3架構「Vermeer」桌上型處理器和採用第二代RDNA 2架構的Radeon RX Navi 2X顯示卡,外媒消息指出其推出的時間預期將會落在今年10月,但產品的發布本身應該會落在8、9月提前公布,比較特別的一點是,不管是新處理器還是顯示卡,AMD似乎打算讓他們同時推出。就跟去年(2019年) 7月同時推出RDNA架構的Radeon RX Navi顯示卡與Zen 2架構的Ryzen 3000 (代號Matisse)一樣! 這樣看來,今年年底應該會是個組3A的好時機,如果AMD真的確定要在10月推出產品的話,預期媒體測試在那一個月前就會陸續收到,以求能在上市當天發布實際的評測心得。玩家就能在聖誕節前看到整體的評測報告,作為年底組機或是明年年節期間組機的新標準。不過還是要提醒一下就是,考量到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廠商們的產品後續有沒有可能受到波及、導致延後推出,還有待觀察。 簡單說說下一波AMD真香潮的重點,處理器方面是採用全新架構Zen 3的Vermeer處理器,也就是未來的Ryzen 4000系列,採7nm製程,本身架構是建構在最初的Zen架構上,並加以改良,「將會是Zen架構以來最佳設計」,其晶片組經過重新設計,並且著重在3個部分:IPC提高、高時脈、高效率。 AMD先前就已經確認Zen 3架構會是個全新的CPU架構設計,將帶來更高的IPC效能,外界曾有傳言說對比上一代,Vermeer將獲得17%的IPC效能提升。IPC作為「Instruction Per Clock」縮寫,亦即處理器在「每一周期內所執行的指令總數 x 頻率(MHz)」,簡單來說:IPC越高、CPU的效能也就越高。AMD原先在Zen架構上的規劃,就是預期能從2017年最先推出的14nm製程Zen架構演變至Zen 3架構時,能提高近52%的IPC效能。 在時脈部分,預期Vermeer系列將可獲得200~300 MHz的速度提升,這也就帶動該系列處理器的平均時脈速度將會逼近Intel第九代Core處理器,意即將會比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效能更高,在去年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就瞬間帶起旋風的情況下,。不過另一方面,由於Ryzen 4000和前一代之間的進一步效能提升,也意味著將對現有的Ryzen 2000和Ryzen 1000系列處理器使用者帶來新的升級選擇。 另外,Vermeer系列處理器預期將繼續採用AM4腳位(看看對手陣營三不五時換腳位..),也就是說現有的3A平台基本上能夠繼續使用。由於在規劃上,AM4腳位將會至少持續使用到2020年底這一代,也就是說,Vermeer系列處理器或許會是最後一個採用AM4腳位的系列處理器,接著AMD就會轉換到AM5腳位以求帶來更多的新技術,包含PCIe 5.0介面、DDR5記憶體支援等等。 而由於Vermeer處理器的宣布,也就意味著先前X670晶片組的曝光也有了根基,新系列主機板預期也會在年底前推出,將帶來更完整的PCIe 4.0支援、I/O埠更加完整,以及更多的M.2、SATA和USB 3.2介面。 全新RDNA 2架構顯示卡將著重在4K高畫質遊戲市場,外界普遍預期新的「Big Navi」顯示卡將有可能打破現有框架,AMD表示RDNA 2架構顯示卡對比先前採用RDNA架構的RX 5700 XT以下顯示卡,將會帶來50%效能提升。 同樣地,RDNA 2顯示卡也有幾個特色,第一是PPW(Performance Per Watt)效能提升,由於AMD這次將進一步採用台積電7nm+製程的緣故,使得顯示卡內部晶片更加強化,再加上RDNA 2在內部的架構設計上,重新做了些微調整以求增加顯示卡的IPC效能。 另外,RDNA 2顯示卡也將支援VRS(Variable Rate Shading)技術和硬體光追(Raytracing)加速,這點從先前Xbox Series X和PS5主機推出後,兩者都採用客製化RDNA 2架構顯示卡並且都支援光追效果可見一般。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qXeM4712ps&feature=emb_title ▲AMD先前就已經展示過RDNA 2架構在微軟最新DirectX 12 Ultimate下的光追效果。 從簡單的規劃來看,這次AMD同樣來勢洶洶,下半年將會同時針對NVIDIA和Intel作攻擊,去年挾帶著7nm製程的AMD處理器和顯示卡都讓對手陣營冒了一身冷汗,但也讓AMD粉絲們狂歡了一番! 不過,NVIDIA目前從先前的,高階款同樣採用7nm製程顯示卡也不是省油的燈,尤其目前看來最高階的RTX 3080 Ti更是會比當前的RTX 2080 Ti快40%,這點在4K高解析度下可能會直接和AMD正面對決。 另一方面,Intel雖然也已經宣布將在年底推出新一代處理器和AMD對幹,可是依舊採用14nm的它們可能會有一場苦戰。雖然目前還無法得知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的詳細基本規格,但考量到去年3000系列就已經在多方面贏過對手,Intel這次如果皮不繃緊一點的話,很有可能從桌上型處理器市場跌落神壇,如果這樣的話,在筆電市場也有新一代Ryzen 4000行動版處理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Intel目前的狀況似乎不太樂觀,不過實際的情況還是得等到AMD產品真正推出以後才能見分曉。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240Hz筆電的救贖?行動版RTX 20 Super顯卡效能曝光:最高階RTX 2080 Super達桌上型版本90%效能
沒意外的話,NVIDIA應該今年下半年會準備要推出搭載自家GeForce RTX 20 Super系列顯卡的筆電,先前就有消息傳出NV內部關於這些顯卡效能的PPT曝光,今天國外玩家甚至有消息傳出:RTX 20 Super系列行動版的3DMark效能曝光了。 毫無疑問的,最高階版本自然就是RTX 2080 Super,據消息指出,該行動版顯卡將會搭載8GB GDDR6記憶體,頻寬14 Gbps、TDP預估是150W,基礎時脈則是有1365 MHz,動態時脈部分還沒流出。另外,該顯卡另外還會有Max-Q版本,RTX 2080 Super Max-Q版的TDP為80W,同樣具備8GB記憶體,但頻寬在11 Gbps,這點和RTX 2070 Super Max-Q版本相同,但前者基礎時脈在900 MHz、後者則是735 MHz。NV官方對於顯卡本身時脈的範圍就非常廣,因此,雖然目前這些行動版RTX 20 Super系列顯卡的時脈數字偏低,但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即便廠商調校的數字結果較低、跑出的效能倒也未必跟著弱就是了。早前ROG西風之神剛搭載RTX 2080 Max-Q時,其基本時脈也落在1000MHz以下,但效能依舊嚇嚇叫。 至於以上三張卡片的3DMark效能跑分數據也被爆流出: 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自然就是最高階的RTX 2080 Super在Time Spy模式測試中達到近萬分的9861分,以桌上型電腦的RTX 2080 Super標準版來說,它平均都能達到破萬的水準,最高更是有達到11,000分的效能,也就是說如果行動版的這個數據屬實的話,則行動版RTX 2080 Super的效能相當於桌上型版本的90%左右,以筆電來說這效能表現很猛! 不過當然,這些數據裡面還是有許多的未知數,例如像是他們在測試時是搭配什麼處理器和記憶體就是一例,一切都還是要等到NV正式推出產品以後才能得知了,不過可以想見的是,搭載這一系列的新一代電競筆電勢必會再度為行動族電競玩家帶來新的期待,或許部分遊戲終於可以在筆電上用240Hz螢幕來玩遊戲了!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組機菜單不求人、預算3萬這樣買!最高C/P打Game電競機、錢要花刀口上
常常聽到有玩家在問「請問手頭預算有x萬的話,電競機該怎麼買?」、「求單!預算x萬上下,打遊戲專用!」這樣的問題,畢竟現在的電腦市場仍是電競當道,與電競相關的零組件和組裝目的還是大多數玩家在電腦DIY時最常見的考量和選項,因此,看到網路上每天都有人在求單也是不意外的,包括小編自己周邊的朋友也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甚至小編就常被問到菜單要怎麼開的問題。 最近如果宅在家,搞台電腦在家裡爽爽用也是不錯的方式,不出門一樣可以很Happy!但是,組裝菜單該怎麼開呢?小編這次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篇的重點將著重在「3萬預算爽打電競」的主題,希望大家在選購之前都能先參考一下,如何從預算考量下手、再進入各電腦零組件的選擇,最後也提供給玩家實際的效能表現和簡單比較,以後就不用再到處求單了,直接到店家或是網路商城上面照著買就可以輕鬆搞定。 首先,為什麼我們要訂在3萬元台幣預算?考量到的是,3萬元以社會新鮮人來說是普遍的薪資設定,以目前台灣工作政府規定最低薪資大約落在24,000元左右,3萬元的價格對於新入門的玩家自己的荷包已經算有些勉強,而即便是月領3萬以上的玩家,再怎麼說這也是一個月左右的薪水,實際下單購買前也是要存個幾個月才能避免「買電腦吃土」的窘境。 另外,即便您是月領4、5萬甚至百萬年薪的玩家,除非是專業的狂熱遊戲份子或是電競選手,花個3萬元組一台電腦做一般使用已經算是很高的代價,尤其考量到如果不是買來玩遊戲的話,3萬買到的工作機、文書機在這個領域中也是頂規般的存在了。再者,3萬元的主機對於一般工作如影像修圖、簡單影片編輯的話,其效能也算是綽綽有餘。 事實上在站上已經有介紹過很多篇有關於選購、採購上的重點文章,但隨時不同的時空背景,選擇的角度跟適配的當季好物也會有些不同,這次重點放在了「30K預算」也就是3萬元的區間帶,怎麼挑一整組的零組件是這次的主軸;這裡先撇除掉主觀認定的美醜問題,所以機殼、周邊的部分就不一一列入細述的內容中,畢竟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也有品牌認同與信仰度的問題,荷包可以再壓一些出來的朋友可以多分配一些些給機殼或鍵盤、滑鼠等有個人偏好的選項。 雖然預算是3萬,但在開菜單的時候還是不免會從上到下的把六大組機元素順一遍:處理器、主機板、記憶體、顯示卡、SSD、電源供應器,這裡就不要再問說:那風扇咧、要不要用水冷、RGB...這些布拉布拉的,咱們只有3萬的預算,如果選到的產品有搭配那自然好,沒有的話又想要有,大概就是口袋再多掏一點出來比較快,否則設定範圍也會沒完沒了,小編後續會再做相關主題的文章來跟大家分享,有些部分就另外再提囉! 上圖的估價單模式大家應該不陌生,不僅僅是在原x屋這樣的網站可以做估價,以目前價格趨向透明化的時代,諸如其他Autobuy、PCHome、momo、紐頓e世界、欣亞3C...等等,都能查詢到價格(只是各家的優惠有些差異、報價也有些高低而已),而光是提到的6大組機元素挑完,就已經用掉了大概25K的預算了,這邊還不含機殼(抓個1,000-1,500)、鍵盤/滑鼠(抓個1,000-1,500),甚至還得補上個儲存用的HDD(2TB約1,800),這些加一加也就差不多用完3萬的預算了,要是視覺系的朋友,機殼預算或許需要更多一些,鍵盤俠可能要專業級的機械鍵盤那肯定還要再另外掏錢,遊戲高手需要高靈敏度滑鼠才能場場吃雞...。 有去店家採購經驗的朋友大概很常會碰到的是,開菜單的時候通常除了問預算之外,大概第一句話就是:哪個陣營!或是說、你要Intel還是AMD的!事實上這指的是電腦系統的核心處理器是要選哪一種?(碰到洗單的就不在小編說的狀況內,哈 Intel跟AMD的前世今生、纏綿糾葛,小編這邊就不詳述了(笑),以往玩家主要都會推薦Intel處理器做安全牌,但這幾年AMD很積極地推出新品對應,尤其是從7nm處理器推出後更是有大幅超前對手的趨勢(看看目前毫無對手的Ryzen Threadripper 3990X...反觀Intel還在擠牙膏XD),所以玩家在選擇上也較以往有更多的選擇。 由於這次有做了預算上限,分配的佔額比例建議在處理器的部分控制在4,000元上下就好,大概就是選擇中階入門的定位,同價位上面的選擇基本上就是AMD Ryzen 5以及Intel Core i5這個區間帶,以大多數玩家的實際使用需求來說,入門版的3500X或是9400F就足以應付,同樣都是6C/6T的核心數,但3500X在基本時脈3.6GHz和4.1GHz的動態時脈設定上也比9400F要高些,再加上又有新的PCIe 4.0加持,不僅效能表現更勝一籌、屌打對手不費力(實測數據後面驗證),這也是最近許多玩家紛紛喊:AMD真香!的原因。 至於上下調整空間的話,玩家也可以選擇執行緒更多的Ryzen 5 3600(6C/12T),這樣的話多工環境使用下會有更好的結果,相對性就是預算上要再加個千把塊錢;若是向下緊縮的話,建議跳過3400G改選Ryzen 3 3200G,一來是因為3400G與3500X的價位相當接近但核心架構為4C/8T,二來則是非AMD目前最強的7nm製程,雖然有內建Vega 11內顯核心,但想定位電競遊戲角度的話,不論AMD或是Intel兩陣營都非獨立顯示卡的對手,Intel的萬年內顯就甭提了、AMD的內建Vega顯示核心還算堪用,以緊縮預算的需求會建議更低一階的3200G,可省下千把塊錢。 既然處理器已經選擇AMD Ryzen 5 3500X,主機板的搭配以目前有推出的對應版本大概就是X570或B450這兩種選擇為主了,預計未來會登場的B550則暫時不在考慮範圍內(還沒開賣);預算分配的部分原則上這裡抓2.5K,也就是以B450晶片組作為挑選的主軸,畢竟3500X作為中階入門款處理器,考量預算下是不建議大家花大把鈔票給到太高階的主機板系列(沒有不行、就只是卡到預算限制),目前普遍性的B450系列主機板大概都落在3K以內(非頂規版本),如果預算稍微膨脹一點的話,X570的入門款也是可以挑選,畢竟有對應PCIe 4.0,基礎預估要比B450多花2K的預算考量,如果整組挑完之後有剩餘,可以再作調動。(如果後續有打算再往上升級到3700X、3800X處理器的話,可以仔細考慮是否先投資入手X570) 你沒看錯!顯卡一加上去就幾乎佔掉整個預算的1/3了,雖然荷包君表示無奈,但畢竟要玩遊戲的話,最重要的當然還是顯卡要夠力,畢竟一分錢一分貨! 說實在的,顯卡的挑選基本上:非NVIDIA即AMD,而且價格差異也很大,入門款的2,500元左右的GT1030或是再加碼一些就能入手的RX570(3,500),或是5,000元左右的RX580以及GTX1060/1650,再往上延伸到10k中間則是NV老黃的鬼滅之刃斬不停真空區,整個16系列的大熔爐大概會讓玩家看得眼花撩亂不曉得怎麼選。小編直接揭曉答案好了,除非預算很緊那乾脆挑3400G/3200G用AMD Vega內顯好了,堪用又省錢,否則這中間的一大塊直接跳掉算了,上不去又要佔掉預算等同雞肋存在,直接上AMD Radeon RX5600XT或是RTX 2060這兩個選擇,如果打算組建3A平台的話(CPU+MB+VGA都是AMD)那首選就是RX5600XT了,畢竟同樣預算下,AMD的顯卡俗擱大碗! 對應高C/P值概念的話,通常玩家不一定會配備上高階2K、甚至4K解析度螢幕(視覺控例外),能有支援FullHD再搭配有FreeSync的話就已經很優,這樣的配置下以號稱「1080p殺手」的RX5600XT來對應多款遊戲大作就能應付的游刃有餘,若是覺得基本6GB的記憶體還不夠、甚至還能從扁掉的荷包擠出多一點預算的話,那他哥哥RX5700XT就更棒了,8GB記憶體加上更高頻率與更強核心運算能力,跑4K也沒問題,前提是量力而為,否則預算爆表得吃土一個月總是不好。 說到記憶體的選擇上,幾乎可以說是這次組機要素裡面最隨便...啊不是!是最彈性的一個選項,因為目前玩家如果是Focus在玩遊戲的話,只要容量有到16GB即可,以目前記憶體稍稍上漲的情況來看,單條8GB的DDR4-3200大概是1,000元左右,一次2條來個16GB組合算是基本盤了,這邊要提醒的是,從前面的選擇下來,AMD在記憶體方面的支援性比Intel更優,這也是建議直接挑選DDR4-3200的緣故(Intel還停留在DDR4-2400/2666等級),雖說記憶體頻率高低對於實際的遊戲FPS表現不會有太明顯的直接差別(但某些測試數據會有差異),即便是拿DDR4-2400的記憶體來玩也不是不行,畢竟影響遊戲FPS最直接的關鍵還是顯卡,但是除了玩遊戲以外的運作呢?DDR4-3200的優勢當然更明顯。 小編的另一個提醒是:別只插單條記憶體、容量很重要;撇開時脈速度不談,真要說實際影響的關鍵的話,其實容量的大小反而比速度重要,花2K預算買2條8GB在配置上是基本選擇,想想看,如果想要玩的遊戲本身優化不夠好,動不動就要吃掉系統6GB以上記憶體的話,再開個Chrome、多開幾個分頁就差不多沒空間可以用了XD!電腦一直強制關閉程式就哭死了~,預算有多的話,乾脆來個2條16GB就更完美了!(創作者必備容量啊~) 有多少的儲存空間是玩遊戲的時候爽不爽的一個點,而且速度快不快也很重要,先從空間大小來說,假設只有256GB的空間,那恭喜~裝一個《決勝時刻:現代戰爭》之後就只剩150GB左右可用囉!扣掉Windows作業系統的話,大概就只剩100GB了,所以要玩遊戲的話,256GB自然是絕對不夠,以這樣的設定來看的話,其實512GB的空間也是不夠,等於是裝兩三個遊戲以後就要開始小心控制遊戲檔案大小,必要時還要先刪掉之前的舊遊戲,這樣的話搞得電競機都不電競機了XD!所以真要說的話,其實1TB才是最足夠彈性的儲存空間,大概裝7、8個遊戲沒問題。真的要摳一點預算的話,可以選512GB/500GB的版本,省個1,000出頭加到其他超出預算的項目中算是折衷方式,只不過就是要小心別讓C槽容量用光光就是。 規格面當然是挑選M.2 PCIe NVMe介面SSD、最好是3.0 x4以上架構為佳(4.0規格的價格還在高點),這裡小編就不特別指定品牌或型號了,讀寫速度高低以及保固年限長短與廠商的形象信賴度就依玩家喜好挑選吧!目前的SSD價格都算便宜,至於HDD的部分,預算有剩餘的話,可以考慮再另外添購一顆做為資料儲存專用的1TB/2TB做搭配。 最後一個組機元素則是電源供應器,畢竟是提供電腦電力的核心,建議挑選時不要「青菜買」~看看預算進度條,其實還沒選擇電供的話,距離30K預算、到加上電供前也才22K,雖然不需要花到8,000買電供來用XD!由於定位在打Game電競主機,加上一片RX5600XT獨立顯示卡的情況下,耗電肯定比僅採用內顯模式的文書機要來的高,更何況玩遊戲的每款遊戲對於硬體的效能吃重都不太一樣,也保留一些瓦數Buffer作為升級或添加其他配備使用的可能性,除了不要挑選一些山寨牌Power之外(怕爆),80plus金牌認證的產品以及大廠加持的品質保證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基本瓦數會建議挑選600W以上為佳。 如果還想要有彈性的話,往上挑選更高的瓦數自然是沒問題,但若是想要壓低一下預算用在別處的話,至少500W以上的基本需求可能還是需要維持!當然,可以退而求其次的選擇80plus銀牌或是銅牌的版本,如果價格可以更超值的話。 選完前面的組件之後,其實還沒用完預計要花的30K,不過還有機殼、鍵盤、滑鼠,還沒挑選,機殼就主觀意見囉,便宜的800、1,000元就可入手,品牌信仰那就可能會無上限的吃掉預算了,鍵盤、滑鼠也是,這部分在文章的一開始小編就有提及,另外,前面的選擇若有一些預算小爆的情況,這裡也是作為預算抵扣的緩衝區,基本上預算定下來之後,如何控制將整部電競主機的花費抓在這個30K內,也是考驗玩家「耐心」,不然大手一揮,可能就是Double的預算花下去了。 看完前面小編的囉嗦之後,大家應該已經等不及想要馬上照表操課買起來了吧!畢竟這樣的價格其實遠比原先預估的還要低滿多的,5,000元拿去買鍵盤滑鼠耳機也能買一套了XD!至於實際的效能如何呢?這邊就直接大致展示一下效能的部分吧! 測試平台規格: ◆處理器:AMD Ryzen 5 3500X ◆顯示卡:ROG STRIX RX5600XT ◆主機板:ROG STRIX B450-I Gaming ◆記憶體:T-Force Vulcan Z DDR4-3200 8GB*2 ◆SSD:WD Blue 1TB藍標 ◆Power:ENERMAX Revolution Duo 600W ◆驅動版本: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2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簡單來說,3500X搭配RX5600XT的組合應付市面上多數遊戲都很夠,除非真的未來有想要跨到1440p領域,否則的話倒是不用太擔心它們的遊戲體驗,要開高畫質玩基本上毫無懸念!雖然光是這兩項就已經包辦整個預算的一半了XD!但效果大家也看見了,絕對足夠。 既然是使用了AMD的處理器、顯示卡和主機板建構了「3A」的電競平台,在軟體部分就不得不提到AMD Radeon Software了,以往玩家們對於AMD的驅動往往都有許多誤解,時常嘲諷AMD的處理器和顯卡都很強,但偏偏軟體偏弱的問題。關於這點,AMD自然也不是沒有自知之明,也是因為有了下定決定要改進的覺悟,才會在去年年底時,正式釋出全新的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驅動軟體,從裡到外幾乎可以說是砍掉重練,除了在各項設定中針對硬體做了許多最佳話調整以外,小編個人最推的其實是關於行動端的設定。 相較於先前推出的2019年版本驅動軟體相比,這次的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在視覺上的設計比以往更活潑,玩家前往AMD官網針對對應的硬體下載驅動軟體後,即可透過Alt-R來呼喚出RSA 2020的主畫面(全螢幕UI),初次打開軟體介面時,你可能會被眼花撩亂的區塊給搞得霧煞煞,不過其實並沒有你想的這麼複雜喔!另外,也可以透過Alt-Z來呼喚出迷你版控制畫面(顯示在左側或右側) 先來看看基本的介面,畫面中央是最近常遊玩的遊戲,同時也會提供相關的遊戲資訊,包含像是總遊戲時數、平均的FPS數值(想不到還會有這個功能吧!)等等,下方則是軟體的相關新聞頁面跑馬燈,這邊就不多提了,玩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翻看。 畫面左邊的部分則是近期的遊戲節圖或相關的社群操作,同樣提供近期遊戲快速啟動的以及調整遊戲繪圖,也就是細部效能調整的選項。下方則是可以擷取螢幕畫面、錄製影片或是即時重播、製作GIF檔等等,方便玩家使用後直接上傳到社群、直播平台操作。另外,畫面右側則是顯示軟體版本、行動裝置連線狀態、AMD的升級建議等等。 相信許多玩家也都像小編一樣,千方百計的想要利用各種方式讓電腦可以在不花錢的方式提高效能,這點尤其在本身基本硬體就比較低、或是荷包君有些乾癟的情況下更是重要!這時候最硬派的方法就是直接從BIOS去調整了!藉由增加電壓、調高時脈的方法讓硬體效能強化。不過不是人人都懂得如何在1V之間的差距做時脈的調整,因此,AMD幫你想好了!(認真說很佛心) 在軟體中的遊戲頁面底下,玩家可以細部查看各項已安裝遊戲目前的顯卡繪圖效能,並且提供效能報告給玩家進行參考。玩家這時候可以選擇交由軟體自行做最佳化處理,也可以手動調整多項效能強化功能,例如開啟Radeon Anti-Lag減少輸入延遲、Radeon Chill能限制FPS節省電力、Radeon影像銳化則是可以增強視覺細節等等,直接調整的方法有很多,當然也可以直接調整預設的設定檔,預設的設定檔為「標準」模式,不過玩家可以另外設定「電競」、「遊戲」兩種模式,可以因應不同的環境選擇。 不過比較令人感到驚訝的點是,AMD Radeon Software 2020居然能讓玩家直接藉由軟體進行超頻,再也不必進入令人苦惱的BIOS介面,就能輕鬆進行超頻囉!選項的部分主要包含GPU和VRAM兩者。 專業直播玩家們往往需要藉由其他第三方軟體建構頁面,並且認證金鑰以後,才能在社群平台上進行直播,不過AMD覺得這樣太麻煩了,所以他直接把整個直播中心建構在軟體裡面了! 如果開啟直播頁面的話,軟體會先詢問要在哪一種平台上直播,目前包含Facebook、YouTube、Mixer、Twitch等主流大平台都在選項中,設定完成登入後,就可直接一鍵開始直播。玩家們也可以預先在頁面中設定好直播場景,建構多景以後再隨時切換也非常方便。 然而,小編認為這次AMD驅動程式最強大的更新其實在於行動端,沒錯,也就是和行動裝置之間的整合。這是AMD稱為「AMD Link」的功能,這是個可以透過手機 / 平板來玩遠端PC遊戲的串流功能,沒錯就是用網路串流的方式讓手機也能直接玩電腦遊戲,可支援到高達50Mbps的頻寬,透過x265視訊編碼讓遊戲串流的畫質更好且使用較低頻寬。 另外一個特點時即時的手機支援監控,這部分除了基本的效能即時資訊提供以外,也包含直接從行動端開啟PC的遊戲,也就是說,如果讓電腦處於開機狀態、並且預先做好AMD Link連結的話,走到電腦桌以前電腦就已經開好遊戲等著玩了!(這點讓小編想跳槽AMD!) 其他還有像是前面提到的最佳化設定、預設檔調整、甚至線上直播、影像錄製等功能,也全部都可以藉由手機快速操作,而不必多佔用桌面空間開啟驅動程式執行,這點小編認為目前業界的驅動程式還沒有能和它比拚的!(AMD真香再下一城!) 以往玩家們覺得AMD只有強在硬體的這個觀念要改變了,這次AMD除了在硬體規格上有7nm的加持外,軟體端也有全新重新設計的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做輔助,除了作為硬體端的最佳化軟體輔助以外,還額外提供的硬體超頻和串流直播等進階功能,都再再讓軟體不再只是單純的驅動,反而是全方位的多媒體整合中心。再加上在行動端還有AMD Link做連動,並且再給予行動裝置串流打game的潛力,未來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將成為玩家今年不可或缺的一大利器。 相信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已經很了解3萬元能組到的電競機有什麼潛力了,仔細想想的話,大家都在吵著要砸大錢組電腦,但其實說到底,真的不太需要買到多高的硬體規格,雖然越高的硬體能夠買到更好的表現,但這畢竟不是一般小老百姓都能應付的,真要組的話,這次提供的菜單每個都往上爬一個階級就差不多破4萬了,花錢很容易的XD! 另外,玩家們可以注意到的一點是,AMD在目前主流的組機市場中有其不敗的優勢:高C/P值,這次組裝的3A平台就是最直接的例子,處理器、主機板、顯卡三個加起來幾乎就是整套電腦的價錢了(好啦~可能誇張了點XD),它們包辦了整台電腦的主要效能所在,當然其他的零組件也很重要,但玩家可以用來彈性調整的空間比較大,加上品牌選擇也更多(琳瑯滿目的記憶體跟SSD),這部分的彈性調整就讓玩家自己去選擇囉!不過整體來說,照著這裡給出的菜單去買,包準組到1080p超高C/P打Game遊戲機,不浪費一絲一毫的摳摳。 這次針對3萬組機菜單的實際測試,主要是以3500X搭配RX5600XT為主,後續還會幫大家帶來包含3600、RX5700XT、或是X570主機板之間的交錯效能對比,同時也會和Intel陣營的Core系列處理器對比,如果有想要了解更多組機零組件想要做比較的話,未來玩家可以再期待一下。
-
NV版鬼滅之刃、RTX 2060起死回生?8GB記憶體版本有望報到
看起來是打算在新版本顯卡駕到前先清一波庫存,日前 (歐經濟共同體)認證網站中,被找到NVIDIA似乎打算推出搭載8GB GDDR6記憶體的GeForce RTX 2060顯卡。同時,最新上市的《Doom: Eternal》遊戲的建議配置中,也可以找到RTX 2060 8GB的相關資訊,看起來所言並不假。 有鑑於NVIDIA,目前看來推出新一波的RTX 2060 8GB版本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清倉....不過話說回來,RTX 2060這張顯卡老實說也真夠坎坷的,先前甫推出該顯卡時,搭載的記憶體為6GB GDDR6,作為RTX 20系列的入門級顯卡,為玩家帶來基本的光線追蹤效果示範,雖然或多或少會影響遊戲效能(哪張RTX顯卡不是呢..),但撇開光追效果的話,雖然RTX 2060本身也能為1080p遊戲帶來不錯的效能表現,但現階段由於上面又有RTX 2060 Super和市面上可能找得到的RTX 2070顯卡,儘管它的價格相對來說是滿具競爭力。 然而,就未來性來講,RTX 2060本身又一直被老黃砍來砍去XD(望向Super系列)!這次又再度被砍了一次,也是讓先前就直接入手RTX 2060「6GB」記憶體版本的玩家情何以堪... (只能說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盡量啦...) 從上表可以看到以下字眼,共有三款2060 8G的產品已通過EEC認證,分別代表的產品全名如下: ● ROG-STRIX-RTX2060-8G-EVO-GAMING: ASUS ROG Strix GeForce RTX 2060 8GB EVO Gaming ● ROG-STRIX-RTX2060-A8G-EVO-GAMING: ASUS ROG Strix GeForce RTX 2060 8GB EVO Gaming Advanced Edition ● ROG-STRIX-RTX2060-O8G-EVO-GAMING: ASUS ROG Strix GeForce RTX 2060 8GB EVO Gaming OC Edition 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的話,RTX 2060 8GB記憶體版本如果在價格方面能夠維持和目前的RTX 2060雷同,也就是在萬元以內的話,或許能夠有機會作為現階段入門級電競玩家組裝電腦的一大看點,畢竟,這時候如果拿來和對手的RX5600XT相比,就硬是多了2GB記憶體,在部分遊戲的應用上還是會有些許差別。 但話說回來,終究只能說NV的刀法不凡,不禁讓小編想起近期非常火紅的鬼滅之刃XD!
-
NVIDIA下世代Ampere架構效能揭露: RTX 3080 Ti比2080 Ti快40%!
NVIDIA自推出GeForce RTX 20系列GPU之後,便以其具備硬體光追(Ray-Tracing)加速的特色,賦予遊戲朝向更逼真的畫面呈現,讓玩家們再次感受到視覺上的震撼! 由於GeForce RTX 20 (Turing架構)仍採用12nm製程,隨著其競爭對手紛紛導入7nm製程來大肆行銷之下,NVIDIA自然還是有自己的發展藍圖,來鞏固自己的GPU市場。根據業界消息,NVIDIA的下世代Ampere架構處理器(可能正式名稱為GeForce RTX 30系列),將採用10nm製程,高階款甚至直接拿7nm製程來設計,預計在2020年第四季推出! 原先NVIDIA預計在2020年3月22至26日所舉辦的GPU技術大會(GTC 2020)中,揭露新一代的GPU發展藍圖,礙於武漢肺炎(COVID-19)而取消,轉而以數位轉播方式來發表。據悉,這次,可能就會公佈Ampere架構GPU的細節。 業界也透露,NVIDIA在新的GPU產品中,皆採用新的製程。在HPC (高效能運算)產品方面,像是Tesla GPU中,就是採用台積電7nm製程,不過在消費性GPU,例如這次即將發表的Ampere GPU,則是採用三星的10nm製程!以下先來看看這次Ampere GPU的代號與部份規格吧! ▼ NVIDIA Ampere GPU規格預測與效能對比 從上面可以看到Ampere GPU將會有5種晶片,而這5款皆會採用三星的10nm製程(8LPP)所設計,且皆具備RTX功能,就算是最低階的GA107也會有!至於最高階的GA102來看,具備了高達5376組CUDA核心數,比TU102 (GeForce RTX 2080 Ti)的4352組還多了23%,搭配其採用384-bit匯流排寬度,以及12GB的記憶體,讓其效能比2080 Ti快40%。 然而GA102的高配版本,也就是Titan RTX (Ampere),將會配置24GB GDDR6,至於一般配置版本,也就是GeForce RTX 3080 Ti,將會配置到11/12/16GB的記憶體。 因此,從上述可以看出GA102 (RTX 3080 Ti)比上一代TU102快40%,GA103 (RTX 3080)比上一代TU102快10%,至於GA104 (RTX 3070)也只有小輸TU102約5%,可看出,中高階的GA104 (RTX 3070),效能幾乎快要跟2080 Ti一樣!對於還沒入手RTX顯示卡的玩家們,這張GA104值得期待! 至於在HPC部份,NVIDIA也將推出新的GA100 GPU,以下是這顆GA100的規格: ● 具備8192組CUDA核心,時脈為2GHz (可加速至2.2GHz) ● 具備 1024組Tensor核心 ● 具備 130組RT (光追) 核心 ● 採用 ,容量高達48GB,時脈為1.2GHz ● 尖峰效能高達36 TFLOPs ● TDP高達300W ● 採用台積電7nm+製程 由於,其同樣採用7nm+製程,並支援微軟DXR光追加速功能,效能將比其上一代產品提升50%!可說是非常大幅度的提升! 此外,微軟先前也確認新一代Xbox Series X,將採用Zen 2與RDNA 2架構,來提升其效能達到12 TFLOPs。由此可看出,AMD在消費性GPU市場,透過即將發表的Navi 2x (可能正式名稱為Radeon RX 6000系列),同時並與微軟和Sony合作將其CPU/GPU技術導入於下世代遊戲機內,來搶佔廣大的遊戲市場! 至於HPC市場部份,AMD也有對應的GPU推出,採用Big Navi架構,目前已知將同樣採用7nm製程、RDNA 2架構,並支援硬體光追。看來,NVIDIA這次祭出的Ampere家族,將與AMD的Navi 2x家族槓上!兩家都支援硬體光追加速,兩家的高階產品也都將採用7nm!這下就非常精彩了!不管如何,玩家們屆時可以選擇的顯示卡產品又更多囉!就讓我們期待其上市吧!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 2019年財報出爐! 卯喜啊! 2019Q4營收提升50%! 債務減半!
就在北美時間1/28日,!有分GAAP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和Non-GAAP (企業以GAAP為基礎來「加工」財務報表)兩種版本,由於Non-GAAP一般都是公司為了要體現公司實際經營狀況所做出的財報,而為讓大眾更公正的看待AMD的財報,以下僅列出GAAP的版本! 從下表中可以看到,AMD的2019年第4季度營收(Revenue)為21.3億美元,比第3季度增長了18%,更比2018年第4季度增長了50%,可說是AMD最近欣逢50週年慶的最佳營運實力展現! ▼表 AMD 2019年第四季度財務業績 (GAAP) 既然營收達50%!那麼毛利率方面呢?從表可看到其2019年第4季度的毛利率為45%,相較第3季度的43%、2018年同期的38%都還要高!可說是AMD有史以來最高毛利率的一個季度。 再看營業收入(Operating income)部份,2019年第4季度時高達3.48億,相較於2018年同期的0.28億,可說是爆增了1143% (你沒看錯)!至於淨收入方面也達到1.7億,相較於2018年同期的0.38億來說,成長了347%! 至於股東們最在意的每股收益,也從2018年Q4的0.04美元,爆增了275%,達到2019年Q4的0.15美元! 若看整個2019財年的財務業績表現的話,就能發現2019年雖然營收僅增加4%,但毛利率則是從38%增加到43%!營業支出(Operating expense)雖然增加了15%,但營業收入(Operating income)則是增加了40%,達到了6.31億美元。 ▼表 AMD 2019財年財務業績 (GAAP) 只是,雖然上述成績好看,但整年的淨收入僅從3.37億增加到3.41億,成長率僅1%,使得全年每股收益從0.32美元降到0.30美元,下降了6%。 為什麼收入這麼多,怎麼會每股收益不增反降呢?原來AMD原先就債台高築,在2018年的負債高達16.86億美元,後面靠著新發表的7nm產品狂賣,就一邊賺錢一邊還錢,才慢慢打掉這麼龐大的債務。 從下張圖表可以看出,AMD在2019年Q3時,還有10.87億美元的負債,而Q3時,AMD發表了Ryzen 3000系列7nm處理器與Radeon RX 5700系列7nm顯示卡,大賺一票,使得該公司決定先把大量負債打掉,2019年Q3一次償還了5.24億美元,使得2019年Q4的負債一次掉到5.63億美元。債務一次砍半! 此舉就是AMD要讓其Debt Balance (債務餘額) 與TTM Adjusted EBITDA (過去12個月調整後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的比例,從先前的1.5x,一次降低到0.5x。這樣一來,負債就小於收入,讓AMD未來成為正向賺錢的公司! 最後來看看,AMD是哪些產品為主要獲利來源吧!從下表可以看出,在運算與繪圖卡產品方面,也就是CPU和GPU產品,為AMD的主要獲利產品,每季或每年的淨營收和營業收入都有在提升。以2019 Q4和Q3相比,淨營收和營業收入分別提升了30%與101%。若與2018 Q3相比,則提升了68.6%與213%。就算以年結算來看,2019年與2018年的淨營收和營業收入,也分別提升了14%與23%。由此可見,AMD會賺錢的產品,還是以CPU和GPU為主,透過導入7nm製程,且良率提升之後,讓其產品獲利在短短一年內就增加這麼多! ▼表 AMD各產品營收細節資訊 (尚未稽核版) 若再看AMD的企業端、嵌入式或半客製化產品 (指的是EPYC CPU、Radeon Embedded CPU,以及幫其他遊戲機廠商客製化的CPU/GPU/APU產品等等),這部份則有高有低,有些季度是虧錢的(如2018 Q4,有括號的數字),但以整年來說,都還是有營收的!因此這部份雖然沒有上面的多,但對AMD整年的營收貢獻,也佔了不少比例!因此AMD這部份也非常積極在衝市場!就看2020年AMD的表現了! 至於其他產品與服務部份,基本上大多是虧錢的生意(有括號的數字),由於不曉得這些產品是哪些,抑或是AMD把所有不賺錢的產品或服務都歸類於此,因此這部份就僅當參考囉! 以上就是AMD最新財報的簡略分析!看來AMD營運開始走向正向賺錢的路途!相信未來的產品開發上也會更多,讓其產品越來越香!
-
質感化「龍魂」,外型與效能兼具、MSI Gaming Z RX5600XT開箱評測
說起Radeon RX5600XT這款AMD官方認定為終極1080p電競體驗的顯卡,眾多AIB廠商也很迅速地動了起來,微星「龍魂」也是第一波推出對應產品的廠商之一,首波推出的顯卡為MSI Gaming Z RX5600XT。這次小編認為MSI有將自家在創作者的Creator產品設計經驗導入的感覺,質感上和以往MSI給人的霸氣硬派形象有滿大的差異,外型上反而更加注重質感設計了。 外盒包裝的部分也和一般顯卡的開箱體驗不同,多數顯卡都是橫向包裝,但MSI這次卻是走直立式的包裝設計,這點倒是滿特別的。而外盒的部分則是可以看到這次強調的產品形象和特色,包含支援TWIN FROZR冷卻技術,以及具備6GB記憶體和PCIe 4.0 Ready等等。 外觀上這次採用黑色、青銅色灰色經典的髮絲紋金屬背板,設計上來說更添質感和優雅的設計,同時正面採用雙風扇的設計,且在風扇外框有醒目的紅色圓環設計,這點和AMD官方公版卡的設計雷同,不過MSI的版本更加帥氣有質感些。另外,在散熱部分的一大特色是它支援TWIN FROZR 7散熱設計,採用全新的TORX FAN 3.0風扇和空氣動力學技術,讓顯卡高負載運轉時維持低溫與最佳性能,並提供安靜的使用環境。 接下來來看看MSI Gaming Z RX5600XT顯卡內部的設計吧!微星近期的新品在拆裝上面和以往有很大的進步,玩家如果想要自行DIY或是狂熱玩家對硬體內部有興趣的話,只需要幾個螺絲鬆脫後即可將顯卡外觀拆下,這邊小編僅簡單將顯卡的上蓋和PCB板分開而已,有興趣的玩家購買後可以更加仔細的體驗一番。 接下來就是實際將MSI Gaming Z RX5600XT上機實測了!有關AMD官方公版的規格玩家們可以上AMD官網查詢,不過MSI Gaming Z RX5600XT的版本,雖然同樣也是6GB GDDR6記憶體,不過本次測試是採用AMD官方後續提供的顯卡BIOS版本做的測試,基礎時脈為1615MHz、動態時脈為1750MHz,且因處在媒體提早拿到的測試版本,後續玩家實際購買時,可能在數字上會有些出入,這點玩家購買後要注意。(目前MSI在RX5600XT的市售版上面先行提供的是MECH以及Gaming X,Gaming Z會在年後登場) 整體來說,MSI Gaming Z RX5600XT的表現也在水平之上,尤其主流1080p解析度的遊戲幾乎全都可以在高畫質下有不錯的流暢度體驗,部分遊戲甚至將畫質調整至1440p也能有不錯的表現。 其實從這次的MSI Gaming Z RX5600XT中可以看出,MSI經過去年在創作者類型產品線的薰陶下,整體的產品設計風格和過往有些不同,在維持以往電競龍魂霸氣形象的同時,也在默默的提供極具質感的設計風格,這點讓小編滿驚豔的。至於在實際的效能表現方面自然也不在話下,就主流1080p電競體驗來說是絕對足夠,這次MSI Gaming Z RX5600XT顯卡的設計可謂徹底顛覆許多傳統玩家對於龍魂的設計潛力,期待未來MSI能夠有更多在外型和效能都同時兼具的電競產品出現。 廠商名稱:MSI微星科技 廠商電話:0800-018-880 廠商網址:https://tw.msi.com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龍爪現形、踩滅廢熱,MSI AMD Radeon RX 6600 XT GAMING X 8G開箱解密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80 G1 GAMING實測開箱,三風扇風之力顯示卡中的玩家聖物!
- MSI GeForce GTX 1070 SEA HAWK X實測開箱,CORSAIR HYDRO一體式精品級水空冷顯示卡!
- 電競戰神刀法凌厲、讓性能刀刀暴擊,ROG STRIX RTX 3070 Ti O8G GAMING上機實測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60 G1 Gaming 6G實測開箱,玩家級自製顯示卡中的優質精品!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60 Xtreme Gaming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極致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