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GA / Gaming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組機菜單不求人、預算3萬這樣買!最高C/P打Game電競機、錢要花刀口上

文.圖/JC 2020-03-18 19:27:36
常常聽到有玩家在問「請問手頭預算有x萬的話,電競機該怎麼買?」、「求單!預算x萬上下,打遊戲專用!」這樣的問題,畢竟現在的電腦市場仍是電競當道,與電競相關的零組件和組裝目的還是大多數玩家在電腦DIY時最常見的考量和選項,因此,看到網路上每天都有人在求單也是不意外的,包括小編自己周邊的朋友也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甚至小編就常被問到菜單要怎麼開的問題。

最近如果宅在家,搞台電腦在家裡爽爽用也是不錯的方式,不出門一樣可以很Happy!但是,組裝菜單該怎麼開呢?小編這次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篇的重點將著重在「3萬預算爽打電競」的主題,希望大家在選購之前都能先參考一下,如何從預算考量下手、再進入各電腦零組件的選擇,最後也提供給玩家實際的效能表現和簡單比較,以後就不用再到處求單了,直接到店家或是網路商城上面照著買就可以輕鬆搞定。

花在刀口上:3萬預算是個切點

首先,為什麼我們要訂在3萬元台幣預算?考量到的是,3萬元以社會新鮮人來說是普遍的薪資設定,以目前台灣工作政府規定最低薪資大約落在24,000元左右,3萬元的價格對於新入門的玩家自己的荷包已經算有些勉強,而即便是月領3萬以上的玩家,再怎麼說這也是一個月左右的薪水,實際下單購買前也是要存個幾個月才能避免「買電腦吃土」的窘境。

另外,即便您是月領4、5萬甚至百萬年薪的玩家,除非是專業的狂熱遊戲份子或是電競選手,花個3萬元組一台電腦做一般使用已經算是很高的代價,尤其考量到如果不是買來玩遊戲的話,3萬買到的工作機、文書機在這個領域中也是頂規般的存在了。再者,3萬元的主機對於一般工作如影像修圖、簡單影片編輯的話,其效能也算是綽綽有餘。

組機6大元素、合理分配是重點
事實上在站上已經有介紹過很多篇有關於選購、採購上的重點文章,但隨時不同的時空背景,選擇的角度跟適配的當季好物也會有些不同,這次重點放在了「30K預算」也就是3萬元的區間帶,怎麼挑一整組的零組件是這次的主軸;這裡先撇除掉主觀認定的美醜問題,所以機殼、周邊的部分就不一一列入細述的內容中,畢竟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也有品牌認同與信仰度的問題,荷包可以再壓一些出來的朋友可以多分配一些些給機殼或鍵盤、滑鼠等有個人偏好的選項。

雖然預算是3萬,但在開菜單的時候還是不免會從上到下的把六大組機元素順一遍:處理器、主機板、記憶體、顯示卡、SSD、電源供應器,這裡就不要再問說:那風扇咧、要不要用水冷、RGB...這些布拉布拉的,咱們只有3萬的預算,如果選到的產品有搭配那自然好,沒有的話又想要有,大概就是口袋再多掏一點出來比較快,否則設定範圍也會沒完沒了,小編後續會再做相關主題的文章來跟大家分享,有些部分就另外再提囉!

常見的電腦網路商城都有可以查詢的報價單,線上估價一下就可以知道大概預算會準備多少


上圖的估價單模式大家應該不陌生,不僅僅是在原x屋這樣的網站可以做估價,以目前價格趨向透明化的時代,諸如其他Autobuy、PCHome、momo、紐頓e世界、欣亞3C...等等,都能查詢到價格(只是各家的優惠有些差異、報價也有些高低而已),而光是提到的6大組機元素挑完,就已經用掉了大概25K的預算了,這邊還不含機殼(抓個1,000-1,500)、鍵盤/滑鼠(抓個1,000-1,500),甚至還得補上個儲存用的HDD(2TB約1,800),這些加一加也就差不多用完3萬的預算了,要是視覺系的朋友,機殼預算或許需要更多一些,鍵盤俠可能要專業級的機械鍵盤那肯定還要再另外掏錢,遊戲高手需要高靈敏度滑鼠才能場場吃雞...。

進度條4K / 30K:AMD Ryzen 5 3500X真香
有去店家採購經驗的朋友大概很常會碰到的是,開菜單的時候通常除了問預算之外,大概第一句話就是:哪個陣營!或是說、你要Intel還是AMD的!事實上這指的是電腦系統的核心處理器是要選哪一種?(碰到洗單的就不在小編說的狀況內,哈

Intel跟AMD的前世今生、纏綿糾葛,小編這邊就不詳述了(笑),以往玩家主要都會推薦Intel處理器做安全牌,但這幾年AMD很積極地推出新品對應,尤其是從7nm處理器推出後更是有大幅超前對手的趨勢(看看目前毫無對手的Ryzen Threadripper 3990X...反觀Intel還在擠牙膏XD),所以玩家在選擇上也較以往有更多的選擇。

由於這次有做了預算上限,分配的佔額比例建議在處理器的部分控制在4,000元上下就好,大概就是選擇中階入門的定位,同價位上面的選擇基本上就是AMD Ryzen 5以及Intel Core i5這個區間帶,以大多數玩家的實際使用需求來說,入門版的3500X或是9400F就足以應付,同樣都是6C/6T的核心數,但3500X在基本時脈3.6GHz和4.1GHz的動態時脈設定上也比9400F要高些,再加上又有新的PCIe 4.0加持,不僅效能表現更勝一籌、屌打對手不費力(實測數據後面驗證),這也是最近許多玩家紛紛喊:AMD真香!的原因。

AMD Ryzen 5 3500X處理器是AMD旗下目前中階等級極具C/P值的選項。


至於上下調整空間的話,玩家也可以選擇執行緒更多的Ryzen 5 3600(6C/12T),這樣的話多工環境使用下會有更好的結果,相對性就是預算上要再加個千把塊錢;若是向下緊縮的話,建議跳過3400G改選Ryzen 3 3200G,一來是因為3400G與3500X的價位相當接近但核心架構為4C/8T,二來則是非AMD目前最強的7nm製程,雖然有內建Vega 11內顯核心,但想定位電競遊戲角度的話,不論AMD或是Intel兩陣營都非獨立顯示卡的對手,Intel的萬年內顯就甭提了、AMD的內建Vega顯示核心還算堪用,以緊縮預算的需求會建議更低一階的3200G,可省下千把塊錢。

進度條6.5K / 30K:B450主機板超值
既然處理器已經選擇AMD Ryzen 5 3500X,主機板的搭配以目前有推出的對應版本大概就是X570或B450這兩種選擇為主了,預計未來會登場的B550則暫時不在考慮範圍內(還沒開賣);預算分配的部分原則上這裡抓2.5K,也就是以B450晶片組作為挑選的主軸,畢竟3500X作為中階入門款處理器,考量預算下是不建議大家花大把鈔票給到太高階的主機板系列(沒有不行、就只是卡到預算限制),目前普遍性的B450系列主機板大概都落在3K以內(非頂規版本),如果預算稍微膨脹一點的話,X570的入門款也是可以挑選,畢竟有對應PCIe 4.0,基礎預估要比B450多花2K的預算考量,如果整組挑完之後有剩餘,可以再作調動。(如果後續有打算再往上升級到3700X、3800X處理器的話,可以仔細考慮是否先投資入手X570)

作為對應3500X搭配的主機板,可以先從B450系列主機板下手,算是現階段較划算的選擇。


進度條16.5K / 30K:AMD Radeon RX5600XT顯卡首選
你沒看錯!顯卡一加上去就幾乎佔掉整個預算的1/3了,雖然荷包君表示無奈,但畢竟要玩遊戲的話,最重要的當然還是顯卡要夠力,畢竟一分錢一分貨!

說實在的,顯卡的挑選基本上:非NVIDIA即AMD,而且價格差異也很大,入門款的2,500元左右的GT1030或是再加碼一些就能入手的RX570(3,500),或是5,000元左右的RX580以及GTX1060/1650,再往上延伸到10k中間則是NV老黃的鬼滅之刃斬不停真空區,整個16系列的大熔爐大概會讓玩家看得眼花撩亂不曉得怎麼選。小編直接揭曉答案好了,除非預算很緊那乾脆挑3400G/3200G用AMD Vega內顯好了,堪用又省錢,否則這中間的一大塊直接跳掉算了,上不去又要佔掉預算等同雞肋存在,直接上AMD Radeon RX5600XT或是RTX 2060這兩個選擇,如果打算組建3A平台的話(CPU+MB+VGA都是AMD)那首選就是RX5600XT了,畢竟同樣預算下,AMD的顯卡俗擱大碗!

對應高C/P值概念的話,通常玩家不一定會配備上高階2K、甚至4K解析度螢幕(視覺控例外),能有支援FullHD再搭配有FreeSync的話就已經很優,這樣的配置下以號稱「1080p殺手」的RX5600XT來對應多款遊戲大作就能應付的游刃有餘,若是覺得基本6GB的記憶體還不夠、甚至還能從扁掉的荷包擠出多一點預算的話,那他哥哥RX5700XT就更棒了,8GB記憶體加上更高頻率與更強核心運算能力,跑4K也沒問題,前提是量力而為,否則預算爆表得吃土一個月總是不好。

如果玩家是走AMD真香派的話,想組1080p電競機可以先從RX5600XT下手。


進度條18.5K / 30K:首重16GB記憶體
說到記憶體的選擇上,幾乎可以說是這次組機要素裡面最隨便...啊不是!是最彈性的一個選項,因為目前玩家如果是Focus在玩遊戲的話,只要容量有到16GB即可,以目前記憶體稍稍上漲的情況來看,單條8GB的DDR4-3200大概是1,000元左右,一次2條來個16GB組合算是基本盤了,這邊要提醒的是,從前面的選擇下來,AMD在記憶體方面的支援性比Intel更優,這也是建議直接挑選DDR4-3200的緣故(Intel還停留在DDR4-2400/2666等級),雖說記憶體頻率高低對於實際的遊戲FPS表現不會有太明顯的直接差別(但某些測試數據會有差異),即便是拿DDR4-2400的記憶體來玩也不是不行,畢竟影響遊戲FPS最直接的關鍵還是顯卡,但是除了玩遊戲以外的運作呢?DDR4-3200的優勢當然更明顯。

小編的另一個提醒是:別只插單條記憶體、容量很重要;撇開時脈速度不談,真要說實際影響的關鍵的話,其實容量的大小反而比速度重要,花2K預算買2條8GB在配置上是基本選擇,想想看,如果想要玩的遊戲本身優化不夠好,動不動就要吃掉系統6GB以上記憶體的話,再開個Chrome、多開幾個分頁就差不多沒空間可以用了XD!電腦一直強制關閉程式就哭死了~,預算有多的話,乾脆來個2條16GB就更完美了!(創作者必備容量啊~)

現在普遍建議玩家搭載16GB DDR4記憶體,在彈性使用和價格C/P值間取得最佳平衡。


進度條22K / 30K:優先選1TB M.2 PCIe NVMe 3.0 x4 SSD
有多少的儲存空間是玩遊戲的時候爽不爽的一個點,而且速度快不快也很重要,先從空間大小來說,假設只有256GB的空間,那恭喜~裝一個《決勝時刻:現代戰爭》之後就只剩150GB左右可用囉!扣掉Windows作業系統的話,大概就只剩100GB了,所以要玩遊戲的話,256GB自然是絕對不夠,以這樣的設定來看的話,其實512GB的空間也是不夠,等於是裝兩三個遊戲以後就要開始小心控制遊戲檔案大小,必要時還要先刪掉之前的舊遊戲,這樣的話搞得電競機都不電競機了XD!所以真要說的話,其實1TB才是最足夠彈性的儲存空間,大概裝7、8個遊戲沒問題。真的要摳一點預算的話,可以選512GB/500GB的版本,省個1,000出頭加到其他超出預算的項目中算是折衷方式,只不過就是要小心別讓C槽容量用光光就是。

規格面當然是挑選M.2 PCIe NVMe介面SSD、最好是3.0 x4以上架構為佳(4.0規格的價格還在高點),這裡小編就不特別指定品牌或型號了,讀寫速度高低以及保固年限長短與廠商的形象信賴度就依玩家喜好挑選吧!目前的SSD價格都算便宜,至於HDD的部分,預算有剩餘的話,可以考慮再另外添購一顆做為資料儲存專用的1TB/2TB做搭配。

M.2 PCIe NVMe比起傳統SATA 6 Gbps介面SSD讀寫速度快上許多,建議玩家現階段選購時都還是盡量以M.2 PCIe NVMe SSD為主。


進度條25K / 30K:600W金牌電供才夠
最後一個組機元素則是電源供應器,畢竟是提供電腦電力的核心,建議挑選時不要「青菜買」~看看預算進度條,其實還沒選擇電供的話,距離30K預算、到加上電供前也才22K,雖然不需要花到8,000買電供來用XD!由於定位在打Game電競主機,加上一片RX5600XT獨立顯示卡的情況下,耗電肯定比僅採用內顯模式的文書機要來的高,更何況玩遊戲的每款遊戲對於硬體的效能吃重都不太一樣,也保留一些瓦數Buffer作為升級或添加其他配備使用的可能性,除了不要挑選一些山寨牌Power之外(怕爆),80plus金牌認證的產品以及大廠加持的品質保證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基本瓦數會建議挑選600W以上為佳。

如果還想要有彈性的話,往上挑選更高的瓦數自然是沒問題,但若是想要壓低一下預算用在別處的話,至少500W以上的基本需求可能還是需要維持!當然,可以退而求其次的選擇80plus銀牌或是銅牌的版本,如果價格可以更超值的話。

隨便在市場上找一顆600W金牌做為示意,玩家可以朝這個方向去買適合的電供。


進度條30K / 30K:預算保留區
選完前面的組件之後,其實還沒用完預計要花的30K,不過還有機殼、鍵盤、滑鼠,還沒挑選,機殼就主觀意見囉,便宜的800、1,000元就可入手,品牌信仰那就可能會無上限的吃掉預算了,鍵盤、滑鼠也是,這部分在文章的一開始小編就有提及,另外,前面的選擇若有一些預算小爆的情況,這裡也是作為預算抵扣的緩衝區,基本上預算定下來之後,如何控制將整部電競主機的花費抓在這個30K內,也是考驗玩家「耐心」,不然大手一揮,可能就是Double的預算花下去了。

有額外預算的話,可以把錢花在好用的電競周邊上!


25K電競機效能馬上看

看完前面小編的囉嗦之後,大家應該已經等不及想要馬上照表操課買起來了吧!畢竟這樣的價格其實遠比原先預估的還要低滿多的,5,000元拿去買鍵盤滑鼠耳機也能買一套了XD!至於實際的效能如何呢?這邊就直接大致展示一下效能的部分吧!

測試平台規格:
◆處理器:AMD Ryzen 5 3500X
◆顯示卡:ROG STRIX RX5600XT
◆主機板:ROG STRIX B450-I Gaming
◆記憶體:T-Force Vulcan Z DDR4-3200 8GB*2
◆SSD:WD Blue 1TB藍標
◆Power:ENERMAX Revolution Duo 600W
◆驅動版本: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2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處理器是AMD Ryzen 5 3500X,採用7nm製程,為6C/6T配置。

處理器效能跑分結果,其實AMD Ryzen 5 3500X雖然是中階處理器,但它效能都直接輾壓Intel Core i7-7700K了!

記憶體讀寫複製速度分別達到46523 / 25595 / 44361 MB/s。寫入部分因為3500X內部架構和軟體預設認定架構不同,造成數字上砍半的結果,但實際上並不影響一般使用。

SSD基本的讀寫速度可以達到2453 / 1978 MB/s,對於一般日常使用來說絕對足夠!遊戲開啟的速度也會比較快。

顯卡部分就是RX5600XT啦!具備6GB GDDR6記憶體,應付多數1080p、甚至1440p遊戲都足夠。

實際的遊戲表現方面,《刺客教條:奧德賽》對於系統的硬體要求非常高,尤其在顯卡和處理器兩者之間更是要求極致,以至於能在高畫質設定、1080p解析度下獲得51 FPS是非常了不起的結果,些微調整後即可獲得60 FPS以上的水準。

同樣也是對硬體要求高的《古墓奇兵:暗影》測試中,以最高畫質測試下的結果,平均FPS達到94,也屬高階水準,流暢度是足夠的。

屬於3A級遊戲的《全境封鎖2》測試中,1080p解析度最高畫質下擁有86 FPS的水準,效能表現優異。

最後來看屬於電競類競技遊戲《虹彩六號》,由於本身最佳化已十分優異,因此,在最高畫質下可達到235的平均FPS。


簡單來說,3500X搭配RX5600XT的組合應付市面上多數遊戲都很夠,除非真的未來有想要跨到1440p領域,否則的話倒是不用太擔心它們的遊戲體驗,要開高畫質玩基本上毫無懸念!雖然光是這兩項就已經包辦整個預算的一半了XD!但效果大家也看見了,絕對足夠。

整合行動和PC、AMD軟硬整合全方位驅動軟體:AMD Radeon Software 2020

既然是使用了AMD的處理器、顯示卡和主機板建構了「3A」的電競平台,在軟體部分就不得不提到AMD Radeon Software了,以往玩家們對於AMD的驅動往往都有許多誤解,時常嘲諷AMD的處理器和顯卡都很強,但偏偏軟體偏弱的問題。關於這點,AMD自然也不是沒有自知之明,也是因為有了下定決定要改進的覺悟,才會在去年年底時,正式釋出全新的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驅動軟體,從裡到外幾乎可以說是砍掉重練,除了在各項設定中針對硬體做了許多最佳話調整以外,小編個人最推的其實是關於行動端的設定。


砍掉重練的全新視覺化界面
相較於先前推出的2019年版本驅動軟體相比,這次的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在視覺上的設計比以往更活潑,玩家前往AMD官網針對對應的硬體下載驅動軟體後,即可透過Alt-R來呼喚出RSA 2020的主畫面(全螢幕UI),初次打開軟體介面時,你可能會被眼花撩亂的區塊給搞得霧煞煞,不過其實並沒有你想的這麼複雜喔!另外,也可以透過Alt-Z來呼喚出迷你版控制畫面(顯示在左側或右側)

先來看看基本的介面,畫面中央是最近常遊玩的遊戲,同時也會提供相關的遊戲資訊,包含像是總遊戲時數、平均的FPS數值(想不到還會有這個功能吧!)等等,下方則是軟體的相關新聞頁面跑馬燈,這邊就不多提了,玩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翻看。

畫面左邊的部分則是近期的遊戲節圖或相關的社群操作,同樣提供近期遊戲快速啟動的以及調整遊戲繪圖,也就是細部效能調整的選項。下方則是可以擷取螢幕畫面、錄製影片或是即時重播、製作GIF檔等等,方便玩家使用後直接上傳到社群、直播平台操作。另外,畫面右側則是顯示軟體版本、行動裝置連線狀態、AMD的升級建議等等。

全新的AMD Radeon Software 2020軟體介面。中央是遊戲基本資訊、左側是社群遊戲開啟相關、右側則是軟體版本和硬體資訊。


遊戲設定、超頻超Easy
相信許多玩家也都像小編一樣,千方百計的想要利用各種方式讓電腦可以在不花錢的方式提高效能,這點尤其在本身基本硬體就比較低、或是荷包君有些乾癟的情況下更是重要!這時候最硬派的方法就是直接從BIOS去調整了!藉由增加電壓、調高時脈的方法讓硬體效能強化。不過不是人人都懂得如何在1V之間的差距做時脈的調整,因此,AMD幫你想好了!(認真說很佛心)

在軟體中的遊戲頁面底下,玩家可以細部查看各項已安裝遊戲目前的顯卡繪圖效能,並且提供效能報告給玩家進行參考。玩家這時候可以選擇交由軟體自行做最佳化處理,也可以手動調整多項效能強化功能,例如開啟Radeon Anti-Lag減少輸入延遲、Radeon Chill能限制FPS節省電力、Radeon影像銳化則是可以增強視覺細節等等,直接調整的方法有很多,當然也可以直接調整預設的設定檔,預設的設定檔為「標準」模式,不過玩家可以另外設定「電競」、「遊戲」兩種模式,可以因應不同的環境選擇。

軟體提供基本的遊戲細項設定,包含簡易預設檔調整、最佳化調整等等。


不過比較令人感到驚訝的點是,AMD Radeon Software 2020居然能讓玩家直接藉由軟體進行超頻,再也不必進入令人苦惱的BIOS介面,就能輕鬆進行超頻囉!選項的部分主要包含GPU和VRAM兩者。

玩家可以直接手動藉由軟體進行超頻,選項包含欠壓GPU、超頻GPU、超頻VRAM等等。(比較可惜的是沒有針對CPU做調整就是了)

還提供隨時監控系統效能表現的曲線圖,獲得即時資訊。


整合社群操作中心、直播一鍵搞定
專業直播玩家們往往需要藉由其他第三方軟體建構頁面,並且認證金鑰以後,才能在社群平台上進行直播,不過AMD覺得這樣太麻煩了,所以他直接把整個直播中心建構在軟體裡面了!

如果開啟直播頁面的話,軟體會先詢問要在哪一種平台上直播,目前包含Facebook、YouTube、Mixer、Twitch等主流大平台都在選項中,設定完成登入後,就可直接一鍵開始直播。玩家們也可以預先在頁面中設定好直播場景,建構多景以後再隨時切換也非常方便。

玩家可以預先開啟直播,也可在遊戲中藉由快捷鍵開啟側邊頁面進行直播。

實測過程中發現直播的過程非常簡單,且效果顯著,大量減少許多未來設定時間。


AMD Link跨平台整合、手機直接開啟遊戲
然而,小編認為這次AMD驅動程式最強大的更新其實在於行動端,沒錯,也就是和行動裝置之間的整合。這是AMD稱為「AMD Link」的功能,這是個可以透過手機 / 平板來玩遠端PC遊戲的串流功能,沒錯就是用網路串流的方式讓手機也能直接玩電腦遊戲,可支援到高達50Mbps的頻寬,透過x265視訊編碼讓遊戲串流的畫質更好且使用較低頻寬。

AMD Link可以讓玩家直接在行動裝置上搭配搖桿串流玩PC端遊戲!(神猛~不過小編還沒試出來支不支援滑鼠就是了XD!)


另外一個特點時即時的手機支援監控,這部分除了基本的效能即時資訊提供以外,也包含直接從行動端開啟PC的遊戲,也就是說,如果讓電腦處於開機狀態、並且預先做好AMD Link連結的話,走到電腦桌以前電腦就已經開好遊戲等著玩了!(這點讓小編想跳槽AMD!)

AMD Link讓玩家可以直接藉由手機開啟PC端的遊戲、還能監控即時的系統資訊。


其他還有像是前面提到的最佳化設定、預設檔調整、甚至線上直播、影像錄製等功能,也全部都可以藉由手機快速操作,而不必多佔用桌面空間開啟驅動程式執行,這點小編認為目前業界的驅動程式還沒有能和它比拚的!(AMD真香再下一城!)

砍掉重練、脫胎換骨的AMD驅動
以往玩家們覺得AMD只有強在硬體的這個觀念要改變了,這次AMD除了在硬體規格上有7nm的加持外,軟體端也有全新重新設計的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做輔助,除了作為硬體端的最佳化軟體輔助以外,還額外提供的硬體超頻和串流直播等進階功能,都再再讓軟體不再只是單純的驅動,反而是全方位的多媒體整合中心。再加上在行動端還有AMD Link做連動,並且再給予行動裝置串流打game的潛力,未來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將成為玩家今年不可或缺的一大利器。


3萬搞定3A電競、真的別再花大錢了

相信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已經很了解3萬元能組到的電競機有什麼潛力了,仔細想想的話,大家都在吵著要砸大錢組電腦,但其實說到底,真的不太需要買到多高的硬體規格,雖然越高的硬體能夠買到更好的表現,但這畢竟不是一般小老百姓都能應付的,真要組的話,這次提供的菜單每個都往上爬一個階級就差不多破4萬了,花錢很容易的XD!

另外,玩家們可以注意到的一點是,AMD在目前主流的組機市場中有其不敗的優勢:高C/P值,這次組裝的3A平台就是最直接的例子,處理器、主機板、顯卡三個加起來幾乎就是整套電腦的價錢了(好啦~可能誇張了點XD),它們包辦了整台電腦的主要效能所在,當然其他的零組件也很重要,但玩家可以用來彈性調整的空間比較大,加上品牌選擇也更多(琳瑯滿目的記憶體跟SSD),這部分的彈性調整就讓玩家自己去選擇囉!不過整體來說,照著這裡給出的菜單去買,包準組到1080p超高C/P打Game遊戲機,不浪費一絲一毫的摳摳。

這次針對3萬組機菜單的實際測試,主要是以3500X搭配RX5600XT為主,後續還會幫大家帶來包含3600、RX5700XT、或是X570主機板之間的交錯效能對比,同時也會和Intel陣營的Core系列處理器對比,如果有想要了解更多組機零組件想要做比較的話,未來玩家可以再期待一下。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