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QNAP展出智慧辦公室、智慧零售、智慧PoE交換機與QuCPE應用,提供企業輕鬆建構各式商業應用解決方案,CES 2020現場直擊
QNAP (威聯通)是NAS的領導廠商,近年來隨著企業進入數位轉型新時代,QNAP也推出了各式可以幫助企業建構各式商業應用的解決方案。例如智慧辦公室(Smart Office)、智慧零售(Smart Retail)、智慧PoE交換機,以及QuCPE虛擬機與SD-WAN的應用,透過自家的NAS產品與網通產品,搭配各式應用軟體,以輕鬆建構企業所需要的各式智慧應用,提升企業競爭力! 以下就來看看QNAP在CES 2020攤位的現場直擊! 先來看QNAP的智慧辦公室解決方案吧!這次的展出方案,是可透過QNAP的NAS搭配KoiMeeter視訊會議系統,然後輸入對方的IP,即可開啟視訊會議。具備「會議錄影與回放」與「即時翻譯字幕」功能,因此可以輕鬆調閱先前的記錄,且即時字幕也不怕跟老外開會時聽不懂,讓內部溝通更有效率。 在準備的硬體方面,只要有支援的Webcam(如180度廣角鏡頭攝影機)以及智慧音箱(如Jabre降噪麥克風),至少自己和對方各有一台電腦與大型顯示器,即可在辦公室透過無線傳輸的方式,將筆電/桌機的畫面輸出到大螢幕,讓畫面與對談更加清晰! 除了使用電腦之外,也可以搭配QNAP最新的KoiBot智慧型機器人來開啟KoiMeeter視訊會議系統。至於KoiBot本身就是可說是一台數位助理,本身具備接待,與各種資訊查詢,如場地介紹、品牌導覽、線上緊急支援等等,其提供了AI自動字幕與高達23國語言的即時翻譯,跟外國人開會也沒有語言障礙。而KoiBot也適合放置於大廳接待區,是飯店的好幫手! 再來看看QNAP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吧!這套系統涵蓋了:QVR Pro 視訊監控、QVR Face 人臉辨識、QVR Retail Pro 人流分析系統,三者搭配能有效協助零售商店改善消費體驗,加速商品展售優化策略,以最終提升提袋轉換率。 實際導入時,只要設置好QVR Pro視訊監控伺服器,搭配商店內部所部署的監控攝影機,即可幫助店面實現消費者從場域至人臉識別,當然若有商品失竊,或是發現可疑人物時,其Motion Search動態搜尋功能即可在回放影片中搜尋出資料。支援到最高12小時的回放影片搜尋,並可在10分鐘內搜尋完成。 再來QVR Pro也整合了SIP廣播系統,可協助商家進行產品促銷活動、各種事項,或是緊急事件。搭配QVR Face 智慧人臉辨識與分析系統,就可以幫客人歸類成VIP、陌生人或黑名單。若不放在店面,也可以放在門禁系統,以有效管理員工出勤。此外,亦可搭配智慧型電子看板,來依據不同客人屬性與偏好,來投放分眾化的行銷內容,帶動更多商機。 最後是QVR Retail Pro 智慧零售客流分析平台,能夠幫助統計商店人流,同時分析來店客群,以生成區域熱點圖和人群軌跡,如此便可實現AI (人工智慧)、BI (商業智慧)、CI (客戶洞察)、DI (資料整合)的智慧大數據分析應用,協助商店優化銷售策略與提升商品陳設成效。 誰說部建各種辦公室OA配備,需要買一大堆機器?QNAP推出的QGD新世代PoE交換器家族,就是一套軟硬體整合的全方位網通解決方案。裡面其實就是一台電腦,主機符合最新IEEE 802.3bt PoE標準,總供電功率高達380W。再多的PoE網通設備也能提供充足的電力來正常運作。 在網管功能方面,QGD系列具備L2網管能力,搭配內建QTS作業系統具有完整的虛擬機應用,因此可以實現一機多系統,滿足SIP電話、IP監控、資安網管、儲存擴充及無線AP管理等各式應用,一台搞定!不需要花大錢買一堆機器來兜。此外,最新機種QGD-1602P還具備了10G SPF+光纖埠,可滿足企業高速網路與遠距傳輸需求。 最後來看看QNAP新推出的QuCPE邊緣運算伺服器系列,這是一款適用於中小企業的虛擬整合方案。其硬體搭載高階處理器(如Intel Xeon或AMD處理器),並搭載32GB記憶體(可擴充到256GB),讓各種虛擬化應用能夠取得更多的vCPU與vMem等運算效能,達到一機執行多種伺服器應用需求。 QuCPE具備 1GbE RJ45、10GbE光纖等網路埠,亦可外接高速網路卡來提升到25G。在軟體方面,其內建QNE作業系統,可搭配Intel DPDK (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與Smart NIC SR-IOV (Single Root I/O Virtualization)等虛擬化硬體加速技術,並提供虛擬網路功能 (Virtual Network Function, VNF) 與雲端佈建所需的高頻寬傳輸及運算效能。 QuCPE邊緣運算伺服器,集結了網路、運算、服務及雲端管理於一機,可取代多台昂貴的硬體設備,讓IT管理者能透過雲端平台,來管理多個分點的網路架構、裝置及應用服務部署,並結合各種實用虛擬網路功能。 至於QuWAN則是QNAP獨家的軟體定義廣域網路(SD-WAN)智慧優化網路頻寬解決方案,現場展示了L2 10G網管交換器:QSW-M408與QSW-M1208系列,以加速10G網路的佈建,提供穩定、高效率的網路傳輸能力,為企業的數位化所帶來的龐大資料量,進行網路資源的彈性化配置。如此亦可幫助IT人員提升網管便利性。 以上就是QNAP的CES 2020展場巡禮,從上述可以看到威聯通不僅在NAS領域提供完整的產品線與解決方案,讓企業用戶安心儲存各種數位資產。除此之外,QNAP也透過自身軟硬體整合的實力,推出各式網路應用主機,幫助企業建置各式智慧辦公室視訊會議系統,幫助店家建置智慧零售方案以提升銷售業績,更提供智慧交換器與智慧邊緣運算伺服器,讓企業只要一機,就可以搞定多台網路設備才能做到的事,以方便IT人員進行輕鬆的管控。 總之,QNAP的各式智慧解決方案,搭配其軟體與雲端平台,提供淺顯易懂的介面,讓公司輕鬆建構各式智慧應用,以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值得企業用戶參考採用。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企業級網路設備 - Enterprise Network -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更多的【PCDIY! 家用網路設備 - Home Network - 路由器 / 電競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網路卡 / 網路攝影機】: →更多的【PCDIY! 智慧家庭 SmartHome / 智慧辦公室 SmartOffice / 智慧攝影機 Smart Camera / 智慧門鎖 Smart Door Lock / 智慧門鈴 Smart Doorbell】: →更多的【PCDIY! Network Hardware / 網通設備 / 弱電工具 / 機櫃產品 / 機房世界】: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IT資訊新聞】:
-
ADATA於CES 2020跨界展示XPG系列電競筆電、迷你桌機、電競螢幕,另有效能爆表的完整PCIe 4 SSD系列,與多款電競周邊,賦予玩家全新動能
身為國內記憶體領導廠商的ADATA (威剛科技),推廣其電競品牌XPG,可說是不遺餘力。從電競記憶體、電競SSD到電競外接式硬碟/SSD都有完整產品組合,讓玩家買到經濟實惠又效能超高的儲存類產品。 為了實現完整的Inside-Out (從裡到外)的產品組合新理念,XPG近年來將產品線擴增到電競耳機、電競滑鼠/滑鼠墊、電競鍵盤等電競周邊,此外也有DIY組件像是:電源供應器產品、水冷散熱器,以及機殼等等。產品線可說是包羅萬象,讓人耳目一新。 然為從Component到真正的System (組件到系統),XPG這次選擇跨界合作,推出自己的電競筆電與迷你電競桌機,還有電競螢幕,讓產品線更加寬廣,包含XENIA系列電競筆電、PHOTON系列電競螢幕與GAIA系列迷你電競桌機,剛好三個系列的首英文字就是XPG,呈獻出XTREME PERFORMANCE GEAR的頂級本位,給予玩家全新氣象。 以下就來看看這次ADATA在CES 2020年所展示的所有產品線吧! 先來看XPG的最新消費級SSD吧!這次為了展現自家研發實力,XPG展出了三款PCIe 4.0的SSD解決方案,從高階到主流的型號分別是:SAGE、INDIGO、PEARL,暫且先翻譯成智者、尚青、珍珠吧! 再來看其他SSD與記憶體產品線吧!這裡陳列了各種玩家級SSD,上面螢幕有各產品的效能數據 一般記憶體模組廠商大多守成於電腦周邊/電競周邊,不過XPG則是率先從Component跨足到System產品。在系統產品部份則是與Intel共同合作,推出XENIA系列的輕薄電競筆電,重量屬輕量級、外殼採用鋁鎂合金材質,搭配窄邊框的設計,讓遊戲視野更加寬廣。另一個重點是,採用光學機械鍵盤,相信玩家在敲擊體驗上應該會更上一層樓。 在內部硬體規格方面,搭載Core i7-9750H CPU,搭配32GB的記憶體與1TB的SSD,顯示卡則有1660 Ti和2070 Max-Q兩種選擇。在無線網路方面,有支援到WiFi 6,讓資料傳輸效能更快、延遲更低。 再來是XPG GAIA系列的迷你電競桌機,其造型也是Intel即將發表的Ice Lake等級輕薄電競筆電與新一代的NUC產品。主要特色是在5公升的尺寸下,可放入Core i9、i7、i5三種等級的處理器,並保留雙槽獨立顯卡安裝處,可支援到RTX 2070等級的顯示卡。另配備雙埠Thunderbolt 3,下方則有500W白金牌電源。在小巧的機身下、擁有強大的效能表現。 這次的合作,將讓ADATA進入更豐富的產品組合新視野! 至於XPG PHOTON電競螢幕方面,則是找知名顯示器廠商合作,在螢幕背面加入了RGB燈效元素,且背板首次採用布料材質,這樣的好處是讓電競戰隊可以鑲入自己的Logo,讓螢幕更具個人風格。此外,ADATA表示為了照顧直播主的需求,該螢幕很多功能都是專為直播主所量身打造,可以翻轉90度,此外隨貨附贈可移動式螢幕架,讓直播主能夠隨心所欲來調整角度與使用。 以上就是ADATA與 XPG的CES 2020展場巡禮,從上述可以看到威剛科技不僅在記憶體應用產品提供完整的產品線,讓玩家要高階有高階,要C/P值高有C/P值高,提供玩家們最多款式的儲存產品需求。至於電競組件、電競周邊方面,更提供的完整產品線,讓玩家在組裝電腦時,能都選擇XPG的產品來強化信仰! 最後,XPG也大膽踏入系統產品線,提供電競筆電與迷你電競桌機,還有電競顯示器,讓玩家有更多樣的選擇。總之,XPG的各項為玩家打造的各式電競產品,將可讓玩家耳目一新,並帶領玩家迎向勝利! 廠商名稱:ADATA - XPG -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
-
Kingston於CES 2020展示最快SSD與記憶卡解決方案,聯袂HyperX最新電競記憶體與周邊同步火力展示
身為記憶體第一大廠的Kingston (金士頓),在本次CES 2020展示了自家完整的記憶體解決方案,包含消費級SSD、記憶卡等家族,不僅在速度上有驚人的效能,並提供各種容量。此外,Kingston也展示了自家嵌入式eMMC在各種OEM的導入成果,當然在伺服器SSD方面也有絕佳的解決方案,賦予企業在儲存效能上優異的表現。 至於其攤位對面的HyperX,也展示了全系列電競產品,包括記憶體家族如Fury DDR4與Fury SSD,以及專為遊戲機所打造的外接式SSD。此外新的產品像是具備無線充電功能的控制器,可與Android手機結合,讓玩家玩一整天都不用怕沒電。當然電競周邊像是耳機、鍵盤、滑鼠、滑鼠墊等產品,也在現場一一展示,讓玩家們可以看到今年HyperX完整的產品線,買起來信心滿滿。 這次優先來看Kingston的最新消費級SSD吧!現場展示了代號為Grandview的SSD工程樣本,並分成旗艦款(有散熱片,主打桌機DIY),以高階款(無散熱片,主打筆電升級)。採用PCIe Gen. 4 x4規格,旗艦的版本提供高效能(讀寫效能5000MB/s以上),高階的版本效能也有絕佳水準(讀寫效能為3500MB/s以上),容量最多可達2TB。這款SSD預計2020年下半年上市! 至於當今主流款的消費級SSD,現場則是展示了代號為Seccos的SSD工程樣本,採用PCIe Gen.3 x4規格,提供讀寫效能高達3500MB/s、3000MB/s,容量同樣提供到2TB。這款SSD預計2020年第二季上市! 由於各式錄影器材(手機、專業相機、攝影機、行車記錄器、網路攝影機、運動相機、空拍機、監控攝影機…等等)發展趨勢,不僅提供更高解析度與更清晰畫質,4K平順錄製早已成為主流,甚至8K的器材也開始問世,且提供更高的每秒錄製的畫格數,因此也必須搭配存取效能跟得上的記憶卡,才不會掉格或卡卡。 因此,這次Kingston展示了Canvas系列的各階記憶卡。包括Canvas Select Plus (100MB/s, UHS-I, A1, Full HD)、Canvas Go! Plus (170MB/s, UHS-I, V30, A2, 4K視訊)、Canvas React Plus Kit (285MB/s, UHS-II, V90, A1, 8K視訊)等產品。其中最高階的Canvas React Plus Kit 256GB版本為300MB/s, UHS-II, V90, 8K視訊。而這些記憶卡有些是microSD搭配轉卡、有些是獨立SD卡,也有搭配高速讀卡機的版本,讓存取效能得以發揮出來。 當然讀卡機也可以獨立購買,這些MobileLite Plus的SD/microSD讀卡機,可支援到USB 3.2 UHS-II的速度,搭配上述的高速記憶卡即可快速於電腦上讀寫。是攝影玩家必備神器! 由於Kingston也有推出eMMC產品系列,已獲得不少OEM廠商Design in。包括Atari最新的VCS遊戲機、SONOS One (智慧音箱)、Hyper Spectrum (車載電腦)、Altimus SoM (單板電腦模組)等等,都是採用Kingston eMMC解決方案哦! 至於Kingston的企業級SSD部份,現場有展示出2.5吋的解決方案,以及M.2的解決方案。容量高達7.68TB,是企業伺服器最佳的儲存裝置升級與部署新選擇,提供更高效能,以提升企業競爭力。 以上就是Kingston的CES 2020攤位介紹,可以看到其推出的完整消費級與企業級快閃記憶體應用方案,協助個人、企業與OEM廠商組出穩定、高效的完美系統。 在HyperX部份,這次展示了全系列電競產品,包括全新升級的高效能版本HyperX Fury DDR4記憶體,以及具備燈效的Fury SSD,讓玩家們的電競電腦更有型。 先簡單說一下HyperX Fury DDR4、Fury DDR4 RGB記憶體吧!這兩款記憶體皆通過Intel XMP認證,且可相容於AMD Ryzen最新平台,速度方面則提供玩家高達3600MHz以及3733MHz的高速體驗,因此是Intel和AMD使用者們經濟實惠的效能升級首選。使用者可依自己的需求來選擇8GB、16GB容量,或購買套件組合,將記憶體升級至最高64GB,直攻效能頂端。 至於筆電方面,則有HyperX Impact DDR4 SODIMM記憶體,是專為電競筆電、一般筆電和迷你電腦所設計,能支援隨插即用(Plug N Play),讓記憶體可以自動超頻至系統支援的最高速度。同時相容於Intel和AMD Ryzen平台,更具備高達32GB的全新容量,追求頂尖效能的玩家也可購買2件套組,將記憶體容量升級至64GB,徹底滿足使用需求喔! 此外,HyperX也有推出外接式SSD,可連結Xbox One/PS4等遊戲機,而針對手機部份,也推出無線充電功能的控制器,可與Android手機結合起來,讓玩家一邊玩遊戲,一邊充電,待機時間更長,娛樂不怕斷電。 以上就是Kingston與HyperX的CES 2020展場巡禮,從上述的各式展品中,可以看到金士頓在快閃記憶體應用產品的完整產品線,提供消費者與企業們絕佳的儲存需求。至於電競周邊方面,也提供各式針對玩家所量身打造的各種產品,讓玩家可以發揮出絕佳戰力,玩出勝利!
-
14吋螢幕筆電新潮流、重量效能續航黃金三角,Lenovo Thinkbook 14 & 15雙筆電開箱評測
隨著時間即將進入2020年,在玩家們正在準備迎接新的一年時,眾多電腦、筆電、3C廠商也趕在年底結束前推出最後一波新品,搶搭聖誕假期促銷和新品推動。其中,Lenovo近日便推出全新的ThinkBook 14 & 15兩款筆電,主打新世代的年輕員工族群,讓玩家們可以在工作效率、輕便以及質感外型下做平衡的選擇。 筆電後方的「14」、「15」顧名思義代表的是筆電尺寸,除此之外,兩款筆電基本上並無其他額外差異,僅在電池續航力上稍有落差。事實上,輕薄/商用筆電自從第一波Ultrabook筆電推出以來,一直主要是以13寸大小為主要選擇,後來為了因應消費者對於效能需求的提高,廠商們才開始推出15吋、甚至近期也將有16吋筆電登場,14吋的大小反而是這一兩年才比較常見的尺寸,且通常會將其隱藏在機身中,導因於窄邊框設計的興起和普及,越來越多13吋筆電的機身會藏有14吋大小的面板螢幕,而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小編會推薦14吋版本的關係。 要先表明的一件事情是,其實這次小編收到的Lenovo ThinkBook 14和15兩台筆電,兩者在硬體規格上的差異幾乎可說是零(好啦~稍微誇張了點),兩者最大的差異還是在於螢幕尺寸的差別,一個是14吋螢幕、另一個則是15吋螢幕。不過整體來說,在兩者效能表現相當的情況下,玩家們購買前需要考量的會是「重量」、「尺寸」以及「續航力」三點,那麼Lenovo ThinkBook 14 & 15兩者在這三方面來說又有何差異呢? 先說說筆電的外觀設計吧!其實Lenovo筆電自從上半年的Legion電競筆電全面進攻以後,其筆電的外觀設計就有改變的趨勢,這次的ThinkBook 14/15雙筆電外觀設計也採用相同的設計語言,採用鋁合金打造筆電機身,在A面上維持乾淨的設計,在其電競筆電上是放了「Legion」的字樣,並且也以其作為電競筆電的產品線,而在商務筆電部分,則是放上「Lenovo」和「ThinkBook」字樣,並且採用不置中的設計,跳脫出傳統筆電A面正中央不外乎廠商Logo或名稱的邏輯,反而非常吸睛。 既然在A面的部份看不清兩者的差異,那麼來看看筆電螢幕的設計部分吧!首先顧名思義,14吋版本搭載14吋螢幕、另一款則是15吋螢幕,兩者的解析度都是1920 x 1080,且都是採用IPS面板,所以簡而言之,其實僅差在1吋的面板大小,這點在實際使用上的體驗並不會差異太大。 這邊並不是特別要強調14吋螢幕一定比15吋好,不過必須要了解的是,其實因為以往廠商們在推出新筆電時,最早便是以13吋和15吋作為最大的差異點,且15吋往往也是一般電競筆電的入門螢幕大小,所以多數玩家對於這樣的視覺感受來說已經一定程度的被制約,所以即便14吋和15吋的ThinkBook兩者在視覺差異上並不大,但如果已經用習慣15吋螢幕的玩家,ThinkBook 15還是會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說到筆電的鍵盤好不好打,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問題,不過一般來說,Lenovo筆電的鍵盤普遍是玩家們心目中頗具口碑的選擇之一,這點在ThinkBook 14 & 15上也可見一斑,按鍵回饋程度不錯,且反應迅速。視覺配置上,15吋的版本因為有額外的空間,所以增加了數字鍵區的設計,這點對於時常需要處理文書用途的玩家來說,會是一個不錯的加分選項。 另外,兩款筆電在C面右上方的電源開關鍵上都有設置指紋辨識功能,可以直接預先設定好並快速開啟。順帶一題,考量到近期玩家越來越著重個人隱私,ThinkBook 14 & 15雙筆電在正面螢幕的前置視訊鏡頭部分都有設置獨立的滑蓋,可以讓玩家在未使用時關閉視訊鏡頭。 在連接埠彈性配置的部分,Lenovo也算是為玩家提供非常完整的選項使用了,ThinkBook 14和15兩款筆電的連接埠配置相同,都具備USB 3.1 Type-C(支援USB + DisplayPort + 電力系統)、另一組USB 3.1 Type-C、網路埠、兩組USB 3.1 Type-A、一組USB 2.0 Type-A,耳機麥克風孔、電源孔、HDMI以及4合1 SD卡槽。 這裡值得注意的有幾點,首先是提供兩組USB 3.1 Type-C連接埠,一方面可以提供充電的功能,同時也可藉由連接埠直接輸出影像置外接螢幕;第二個特點是在USB 2.0 Type-A連接埠,採用的是隱藏的設計,要掀開外槽以後才能看到,目的是為了方面玩家可以連接無線外設設備(如無線滑鼠),在方便使用的同時也顧及視覺美觀;最後一個特點則是提供全尺寸的SD讀卡槽,這點在目前的輕薄/商用筆電上確實是比較少見的,在普遍都使用MicroSD卡槽的筆電市場上,Lenovo在這點上算是滿貼心的設計。 就效能表現來說,小編收到的版本兩者在處理器部分都是採用Intel第十代行動版處理器,確切型號為Core i5-10210U,後贅「U」字代表為低電壓省電版本,雖然效能並非最高檔,但可預期的是續航力會不錯。而在記憶體的部分,則都是16GB DDR4-2666。硬碟空間配置部分,兩款筆電皆為256GB SSD + 1TB HDD的配置,就彈性使用來說是足夠的,不過官方在ThinkBook 14的部分最高可以讓玩家升級到512GB PCIe SSD配置,若玩家算足夠的話是可選擇該版本強化整體速度表現。 其他硬體配置部分因整體來說差距不大,所以下文的測試數據以ThinkBook 14作為主要數據。 快速從效能表現部分小結論一下,從上面的測試中可以看到Thinkbook 14的效能表現和一般商用筆電的效能大約在同一個級距,兩者之間由於硬體部分基本上都可以在官方買到相同等級的配置,所以基本效能差異並不大,所以正如前文所提,兩者之間的最大差異在於電池續航力,ThinkBook 14獲得近9個半小時的續航,對比相同測試環境下,ThinkBook 15因為需要支援較大的螢幕,所以整體的續航力稍有下滑,來到6小時,雖然仍然是足夠應付一般日常使用的,不過相差的續航力還是會有些差距。 以現階段來說,由於螢幕窄邊框設計的促使下,越來越多筆電可以在不犧牲太多機身體積的前提下,提供更好的視覺體驗,以ThinkBook 14為例,其實它的大小和一般13吋筆電來說並無多少差別,重量部分也是控制在1.5公斤左右,對比15吋的版本重量會落在1.7公斤左右,兩者在商用筆電來說,其實都算是非常輕薄的設計了,在一般的實際攜帶和使用情況下,其實也不會有太大的明顯差異。 再者,14吋筆電由於電池需要應付的畫面比15吋少,儘管只有1寸之差,但實際的電池續航卻帶來3小時左右的差距,儘管6小時仍然有不錯的整天續航,但9小時更是讓人心安些,在14吋螢幕和15吋螢幕之間,考量到兩者的重量仍有差距,加上筆電整體的體積,14吋筆電仍會是更適合一般時常需要移動、強調行動力的玩家首選,以現在硬體技術不斷增強的同時,14吋筆電或是有機會成為業界新標準,這樣一來,Lenovo ThinkBook 14會是一個滿平衡的新選擇。 不過話說回來,正如前文所提,考量到15吋筆電長久以來已經是許多玩家習慣的尺寸大小,如果玩家喜歡追求最大化視覺,那麼ThinkBook 15仍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荷蘭商聯想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網址:www.lenovo.com/tw/zh/ 廠商電話:0800-000-702
-
霸氣「龍魂」外觀、細心設計內在,MSI MAG FORGE 100M機殼開箱
說到微星的電競產品,狂野霸氣的外觀總讓人印象深刻,也深得熱衷硬派造型的玩家喜愛,旗下除了玩家熟知的主機板、顯示卡以外,另外也有包括鍵鼠、耳麥等周邊產品,其中機殼部分微星也多有著墨,目前旗下共有兩款機殼產品線,分別是「MAG」和「MPG」,前者的定位較後者高階一些,但「MPG」系列更強調必要性能的部分。而從長期以來多款機殼的推出,也意味著微星將自家的戰線推向了DIY玩家,這次要為玩家們開箱的就是最新的MAG系列機殼當中,充滿濃厚電競感的MSI MAG FORGE 100M。 對於DIY玩家來說,機殼除了外觀之外,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維護方便與安裝簡易上手,微星新推出的MAG FORGE 100M機殼除了繼承微星電競系列剛硬的外觀血統,也非常注重機殼組裝的難易度,幾乎所有的機殼零件都不需要任何的拆卸工具,只需動動手就能輕鬆拆下,這點無論是初學安裝還是後期升級都非常方便。話不多說,馬上來看機殼的開箱吧! 拆開紙箱,第一眼就會被機殼剛硬的外型給吸引到,最醒目的莫過於中央巨大的類鑽石切邊設計,並印上微星電競的龍紋徽章,猶如宣示自己的「龍魂」血統,十分吸睛。 外型上,除了中央的鑽石切邊之外,整個機殼正面都融入了如鑽石切割的概念,像是左右兩側金屬的部分,外側與內側使用角度不同的切割設計,讓正面的風扇區構成了一個非常特別的幾何造型,視覺上就好像一塊墜飾與鑲嵌在其中的寶石般亮眼。 主機上方的部分,可以看見盾牌造型的開機鍵,並且經過了髮絲紋的處理,與MSI電競的龍紋徽章相呼應。I/O開孔的部分,除了提供了兩個USB 3.2 Gen1 Type-A插孔、一個耳機孔、一個麥克風孔以及重設按鈕之外,還另外提供了RGB燈光的開關,對於像小編這種晚上睡覺還要讓電腦掛機的人來說,能關掉「床頭燈」的設計,確實相當的貼心。 為了方便熱衷於DIY組裝的玩家,MAG FORGE 100M盡可能的讓機殼的拆卸能夠越簡單越好,一來方便在更換零件時可以更加便利,再來能便於清潔和維護。 機殼的右邊採用時下流行的淺灰透側強化玻璃,讓玩家可以清楚的看見零件內部運作狀態與欣賞RGB燈光效果。同時這塊玻璃採用了易於拆卸和組裝的設計,四個角落的螺絲不需任何工具,用手就可輕鬆卸下。想要裝回去,也只須對準即可,小編親自測試過,機殼不用特意的平放,也能夠將玻璃重新鎖上。 作為一款電競機殼,RGB燈光自然是不可缺少的,機殼左側看似樸實無華,但拿下來之後也是有小巧思的。為了讓玩家能夠方便整線,機殼的左側設計一個RGB的控制器,讓主機上的各種RGB燈光排線集中到一處,並透過獨立RGB開關鍵,方便統一管理燈效。 對於電競玩家來說,遊戲就是精神時光屋,往往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想要長時間流暢的運行高畫質遊戲不掉偵,散熱就是決勝關鍵。MAG FORGE 100M在針對散熱上,自然也是下了不少功夫。機殼前方大面積的網紋設計配上預設兩顆120mm風扇,提高冷氣的抽入面積。再透過機殼的後方預先裝好的風扇,將廢熱導出。 此外,機殼上方也設計了大面積的散熱孔,進一部提高熱氣排出的效率。散熱孔也附有磁吸式濾網,易於拆卸和清潔,不讓累積的灰塵阻礙散熱。 作為一款為電競玩家設計的機殼,提供充足的空間,不僅有助於散熱,也方便玩家後期的擴充。MAG FORGE 100M的機殼相容ATX / Micro ATX / Mini-ITX主機板,滿足不同需求考量的玩家,而對於性能要求更高,需要更為強大散熱的高階玩家,機殼內部也替水冷排準備了充足的空間。 主機的前方、上方、後方皆可放下120mm的水冷排,如果還想再更清涼一點,240mm的水冷排也能夠安置於前方和上方。如此充足的空間,大大省去了玩家在擴充設備時,因為空間不足而與排線「糾纏不清」的困擾。 微星這次新推出的MAG FORGE 100M機殼,其霸氣的外觀中藏有細膩的巧思,不論是簡單易於拆卸和組裝的機身設計,還是方便管理的RGB開關,亦或是充足的機身空間,都可以看出微星針對DIY玩家的需求下足苦心。最近想要組一台電腦稱霸全場嗎?還是想要在新的一年,給電腦換個新衣呢?有興趣的玩家,可以考慮一下這款微星MAG FORGE 100M喔! 廠商名稱:MSI微星科技 廠商電話:0800-018-880 廠商網址:https://tw.msi.com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InWin於CES 2020展出最新雙渦輪AIO水冷散熱器,搭配多款200系列造型機殼與B1超小迷你機殼,另獲獎形象機–蝶Diéy超吸睛
InWin (迎廣)於CES 2020展示出自家最新的機殼產品,以時尚前衛的設計,吸引觀眾駐足觀看。現場更展示出該公司第十代形象機–蝶Diéy,外型有如蝴蝶翅膀般展現其飛舞的英姿,再搭配支援語音命令與人臉辨識功能,讓裝置藝術也能與人們進行互動,使該產品獲得CES 2020創新獎認證。此外,InWin更推出最新產品線–雙渦輪AIO水冷散熱器,類似飛機雙引擎概念,可加速可備援,勢將成為當今水冷散熱器的新趨勢。 以下就來看看今年CES,迎廣攤位所展出的產品吧! 除了機殼產品之外,InWin也首度在CES 2020推出全新產品線–SR24與SR36,分別為搭載雙風扇與三風扇的一體式CPU水冷散熱器。產品的主要亮點在於其散熱頭採用專利的「雙渦輪」幫浦設計,能同步雙驅動加快水流過水冷頭的速度,有效且快速排除廢熱,使系統時刻保持最佳降溫狀態。此外,要是其中一組馬達故障,另一組馬達也能作用,而水冷頭也能即時顯示出異常監控警報,以直覺式的燈光預警閃爍,以提醒使用者。這就如同飛機具備雙引擎的設計一般,有備援計畫總是比較好的! SR系列AIO水冷散熱器的標配為自家的AJF120專業風扇,具有高風壓與高風量、低噪音等特性,同時具備1680萬色ARGB LED並可搭配燈效控制器來切換燈效,或與主機板同步。讓玩家的水冷電腦更具電競風! 當然上述這個風扇也有另外單獨販售,型號是Jupiter AJ120,同樣具備高風壓與高風量、低噪音等特性,以及1680萬色ARGB LED,可添購來加裝在機殼上其他需求加強散熱的區域。 迎廣每次大展都會推出開放式形象機,從第一代的X-Frame開始,到今年的「蝶Diéy」,每一代形象機都帶來不同思維與話題性。今年的作品則是延續Computex 2019第九代形象機「Yǒng蛹」,在孕育一段時間後幻化成蛹而蛻變成「蝶Diéy 」的概念。電腦主機包覆在80片藍色羽翼中,提供360度全視角完美呈現。搭配豐富ARGB 燈效,可隨內建音樂播放而律動,或搭配語音聲控來進行變化展演,能在活動場合中帶來氣氛並與參與者互動。 在主機方面,可安裝E-ATX 主機板、360水冷排、高階長顯卡、和搭載最新USB Type-C 接孔,搭配其可開闔的羽翼設計,散熱效果無庸置疑。其懸掛式的設計,在底部具有預設的投影機,可投放影片與語音訊息,可供商業用途播放公司影片或產品介紹,成為絕佳的商用展示。加上配備臉部辨識解鎖、手勢操作和不同系統的語音聲控指令,讓使用者能與其互動。因此產品一發表,即榮獲CES 2020「電腦硬體與元件」類別的創新獎(CES Innovation Awards)認可。 在這次主打機殼產品方面,有最新的B1超小迷你機殼,內建InWin 200W金牌電源,可安裝一般Mini-ITX主機板,來組裝一套適合擺在客廳用的電腦。B1主機設計成可橫擺、可直擺。搭配強化玻璃上蓋,可看到主機內部元件。直擺時還可以掛上耳機,非常方便,喜歡迷你主機的玩家們可以考慮看看。 在玩家機殼方面,迎廣推出的100系列與300系列都頗受好評。而這次也展示出其200系列的標準塔式機殼,共三款。215機殼的前置面板採用斜紋散熱孔加髮絲紋造型,頗具特色。216機殼則是前面板採切邊設計,搭配側透面板,並於側角加入InWin的Logo來強化信仰,是組裝雙顯卡、DIY水冷的絕佳好機殼! 至於C200,則有點類似215機殼設計,但上方提供2組光碟機槽則配置了可安裝2~3組2.5吋HDD/SSD的可熱抽換的置放槽,讓玩家可以隨時抽換自己的遊戲「彈匣」,不用再拆機殼,就可以隨時換系統碟或資料碟,來玩不同的作業系統或不同遊戲。更可設定成RAID 來當做NAS或檔案伺服器,提供完整的資料存取與備援。一機殼多用途! 在其他產品展示部份,則有303機殼,是與EK合作採用其主題配色的前置面板,讓整台電腦更有型。而925機殼則是超大水冷機殼,側面可以看到水冷液在流動,非常吸睛!至於ALICE框架直立式機殼,也搭配了帆束帶來做展示,束帶可以將主機蓋起來,類似將電腦穿上衣服的概念,非常有趣! 從上述的各式展品中,可以看到迎廣在機殼產品的各種創新設計,帶給玩家不一樣的電腦組裝新體驗。此外,在全新產品線的開發上,也首度推出專利的雙渦輪AIO一體式水冷散熱器,不僅可提升效率,亦在單一馬達故障時做備援,以保護電腦系統不因水冷頭運作失常而造成損壞,可說是玩家們的福音!是組裝旗艦效能電腦時,必備的絕佳散熱絕佳方案。
-
電競C/P首選、遊戲輕鬆上1080p@60,主流電競ROG STRIX RX5500XT顯示卡開箱評測
隨著時間進入2020年,AMD也在CES 2020繼續開出7nm製程顯卡的鳴槍,繼去年推出的Radron RX5000系列顯卡後,目前主流選擇已經有RX5700雙卡和RX5500雙卡可選擇,雖然說目前AMD已經又再度發表了新的RX5600XT顯卡,不過在其正式上市以前,考量到價格會落在RX5700系列和RX5500系列之間,就C/P值選擇來說,RX5500XT顯卡也不失為主流玩家的優秀選擇之一。 先前PCDIY!已經幫玩家們介紹過華碩推出的,今次則是要來開箱在玩家間頗有口碑的ROG玩家共和國版本:ROG STRIX RX5500XT顯卡,在ROG所有高階軟硬體支援的情況下,勢必也會成為ROG粉絲和FHD電競玩家們的好夥伴。 外觀上來說吧!其實ROG家的產品在過去一年來不斷的跳脫以往高調的外觀設計風格,雖然在顯卡本身保持了原先就非常有特色的圖騰刻紋,但在RGB燈效方面,即便是強調eSport電競玩家客群的ROG STRIX系列,不只在顯卡走低調路線,就連自家的其他ROG電競筆電等產品類型也開始在走簡單的質感設計,這點長期有在關注ROG的玩家們或許也有發現了。 這次ROG STRIX RX5500XT在外觀上來說,採用的是雙風扇的設計,並且採用ROG最近主打的軸向式風扇,扇葉上方沒有任何特殊的紋路,走的是乾淨的設計,也給人俐落的質感,不過風扇中心的ROG信仰之眼自然還是少不了的。 由於軸向式風扇並非是ROG第一次導入到自家的顯卡中,加上先前的ASUS Dual RX 5500 XT O8G EVO其實也是採用相同的風扇設計,因此這裡就不再做太多的說明,但軸向式風扇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比起傳統風扇更小的風扇殼設計,藉此容納更長的扇葉,並且搭配周圍環形的密封環提高向下的氣壓,促使風扇產生的氣流可以更直接的吹向內部的PCB板,以便強化整體的散熱效率。 之所以會說最近ROG的產品走向低調設計的原因,在顯卡方面最明顯的設計轉變便是RGB燈效的設計,以往ROG顯卡常常會看到大面積的RGB燈效展示,但在最近的新顯卡中可以發現,RGB元素的分布越來越少,到了現在的ROG STRIX RX5500XT,其燈效只有顯卡上方小小一處的ROG信仰之眼可見。雖說燈效範圍分布不大,但ROG信仰之眼要發光是一定的!(笑 接下來就準備將顯卡拆開來看看內部的配置囉!雖然說RX5500XT在AMD Radeon系列顯示卡中是屬於中階的配置,但ROG針對自家顯卡還是有一定的標準所在,整體來說並不亞於高階RX5700XT的水準。 實際上機測試囉!AMD直接表示RX5500XT是定位在主流FHD入門玩家的選擇,平均效能表現官方數值落在60 FPS以上,另外官方也同時公布了最新的驅動版本至Adrenalin Edition 19.12.2,這邊也先附上AMD官方的規格定義給玩家參考。 以下也順便附上本次的測試規格供玩家們做為參考: 處理器:AMD Ryzen 9 3900X @3.8GHz/4.6GHz 主機板:ASUS ROG X570 Crosshair VIII Hero #BIOS:0803 (08/01/2019) 記憶體:XPG Spectrix D60G DDR4-3600 (8GB×2) SSD:Corsair MPM600 PCIe 4.0 Gen 4 2TB 驅動程式: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 v19.12.2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從簡單的測試中可以發現,AMD將RX5500XT的定位定在FHD主流遊戲中,本次的測試遊戲中,除了本身對於硬體要求就相對較高的《刺客教條 奧德賽》和畫面顯示非常精緻的《火線獵殺 絕境》、《全境封鎖2》以外,其他一般的遊戲基本上是可以在最高畫質下達到1080p@60Hz的水準,即便是較吃畫質的3A級遊戲,稍微調降畫質設定的化,基本上也是不用擔心。但如果要跨足到1440p甚至2160p解析度的話,就還是需要RX5700XT和RX5700顯卡才能達到了。 總結來說吧!ROG在過去一年來雖然在產品的外觀上有做些許調整,不過就整體的硬體效能表現上來說,還是維持一貫的高水準表現。雖說RX5500XT因為本身定位的問題,在FHD和1440p解析度下會有比較好的表現,ROG也確實徹底發揮其效能表現了,如果玩家本身是使用4K螢幕的話,還是建議可選擇ROG其他像是ROG STRIX RX5700XT顯卡作為搭配。再者,考慮到ROG旗下還有眾多好用的軟體可以方便玩家更進一步的客製化使用體驗,就這點來說,是一個非常值得進入ROG世界的選項。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www.asus.com
-
三代Threadripper Ready、7組PCIe 4.0 x4 M.2插槽全面待命、MSI Creator TRX40主機板開箱
微星自從打造了自家的Creator系列產品線以後,在針對多工、高效創作者系列產品可說是不遺餘力,在筆電建造Creator系列口碑以後,這次也針對Threadripper處理器推出對應的Creator TRX40主機板,在外型上和以往微星主機板的設計可說是大相逕庭,走的是低調的精緻風,以下就來帶玩家開箱囉! 外觀上採用現代風格的新設計,大面積散熱片加上簡潔的切割設計,結合黑、灰、銀三色搭配,讓主機板整體的視覺效果更顯大氣,再加上Mystic Light RGB燈效效果,也能徹底展現個人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於以往MSI Gaming主打電競的主要客群,Creator TRX40在宣傳上也主要是以專業工作者、娛樂玩家作為客群做推廣,這也包含方才提到的主機板整體外觀較低調線條設計相呼應,視覺上最大亮點在I/O保護蓋上的獨特線條切割,在搭配RGB燈效後,給人一種主機板鑲著鑽石的質感,非常有精品氣息。 在硬體規格上,當然也是採用sTRX4腳位,提供八組DDR4插槽,支援四通道模式,時脈最高達4666MHz。PCIe 4.0插槽部分也有四條,皆有金屬裝甲保護;M.2插槽部分主機板本身具備三組,但可藉由自家的M.2 XPANDER-AERO GEN 4做擴充,額外提供四組M.2插槽,該擴充卡上也具備顯示卡等級的風扇做散熱,另外也具備M.2通道和M.2溫度自動檢測功能,方便玩家快速檢測運作狀態,在本身M.2插槽和擴充的彈性下,讓Creator TRX40主機板最多可以擁有多達7組M.2插槽,皆支援最新Gen 4模式下運行,可以大幅強化專業工作者的使用彈性。 整體來說,Creator TRX40打破微星系列產品給人的電競風格,主打專業工作者和娛樂玩家,也就是不再針對單純的純電競玩家,而是在給予更多彈性使用空間的同時,也讓創作者(Creator)可以有更具質感的設計風格。尤其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就是藉由自家的M.2擴充卡,可以讓Creator TRX40主機板全機獲得多得7組PCIe 4.0 x4 M.2介面,大幅提升系統整體的彈性使用空間,針對多工專業玩家來說,絕對可說是一大福音。
-
三泰SUNIX USB2321C全新USB3.2 Gen2x2擴充卡實測開箱,輕鬆跨入20Gbps高速傳輸領域體現最佳效能威力!
當今的電腦周邊產品,已可說是大多採用USB介面來設計,在眾多裝置中,大致可以區分出低速的USB 1.0/1.1專用輸入裝置(如鍵盤/滑鼠等)、中速的USB 2.0專用的周邊裝置(如印表機、讀卡機、隨身碟等等),以及如今已成為主流的USB 3.x專用高速裝置(如外接式硬碟/SSD、高速隨身碟、VR頭盔等等),這些USB裝置都有不同的功能、產品定位,以及傳輸協定等設計,而隨著當今資料量的提升,不少裝置也紛紛提升規格到USB 3.0/3.1/3.2等規格,讓消費者做選擇。 然而,由於市面上標示USB 3.0/3.1/3.2的產品名稱過於混亂,USB-IF協會規定以後都改以USB 3.2來稱呼,同時也要在後面標示Gen 1、Gen 2、Gen 2x2等重點字眼,因為這也是決定該產品的最高效能等級。而如今,USB 3.2 Gen 2x2的規格已漸漸成為主流規格,因此市面上除了裝置(Device)端的產品之外,在主控(Host)端也紛紛有廠商推出對應於USB 3.2 Gen 2x2的擴充卡產品,讓您的電腦可以支援到SuperSpeed USB 20Gbps的最高效能。 這次,我們將以三泰(SUNIX)所推出的USB2321C擴充卡,來介紹USB 3.2 Gen 2x2的規格,並搭配其相容產品,來看看其效能表現! 自USB-IF協會於2017/9發表最新USB 3.2規範之後,其最高規格的USB 3.2 Gen 2x2規範,一口氣將傳輸效能推升到20Gbps,比現有USB 3.2 Gen 2的10Gbps增快一倍! 隨著當今USB 3.x裝置紛紛普及,市面上已經有三種速度等級的USB 3裝置,分別如下: (1) USB 3.2 Gen 1: 5Gbps (行銷名稱: SuperSpeed USB 5Gbps,以下簡稱SS5) (2) USB 3.2 Gen 2: 10Gbps (行銷名稱: SuperSpeed USB 10Gbps,以下簡稱SS10) (3) USB 3.2 Gen 2x2: 20Gbps (行銷名稱: SuperSpeed USB 20Gbps,以下簡稱SS20) 雖說USB 4規範甫於2019/9正式發表,正式將傳輸頻寬提升到40Gbps的等級,但考量到標準,加上目前尚未有USB 4的主控端控制器以及終端產品上市,而且驗證標準也尚未制定完成,業界預估也許要等2022年以後才會逐漸普及。 相較於當今的USB 3.2標準來說,USB 3.2 Gen 2x2傳輸頻寬已達20Gbps,且能向下相容,目前市面上也可以看到廠商推出的USB 3.2 Gen 2x2的擴充卡與主機板產品,更有儲存裝置廠商推出可支援到SuperSpeed USB 20Gbps的SSD產品。因此,現在若要買高速行動裝置,市面上已經有USB 3.2 Gen 2x2的產品可供消費者選擇了。 ▼表 USB規格介紹 (註: 這些Logo為USB-IF協會最新正式版本,坊間看到的有可能是錯的!) 這次由三泰(SUNIX)推出的USB2321C擴充卡,就是一款USB 3.2 Gen 2x2的擴充卡,採用PCIe 3.0 x2介面設計,擋板提供全高(FHHL)和半高(HHHL)等兩種形式,可安裝於一般桌機、迷你電腦、NAS,甚至伺服器內。其對外連接埠方面,則是提供一組USB Type-C埠,上面標有SS20的三叉戟Logo,可支援到20Gbps的最高傳輸速度,當然也向下相容於SS10的10Gbps,讓你可以連接多種USB 3.2的高速行動裝置。 SUNIX USB2321C擴充卡上所採用主控晶片,是Asmedia (祥碩)的ASM3242,為一顆USB 3.2 Gen 2x2的晶片,採用PCIe 3.0 x2介面設計,因此可以安裝在任何PCIe 3.0 x4、x8、x16的插槽,提供SS20的效能。安裝時要注意的是,若您插到PCIe 3.0 x1介面的插槽,或是插入最新的AMD X570的PCIe 4.0 x1插槽,就會切換成PCIe 3.0 x1的規格運作,速度會降到SS10的效能,因此在安裝這張卡時,建議找至少有 x2介面的插槽,才能發揮出SS20的全速效果喔! 要發揮出SuperSpeed USB 20Gbps的效能,其連接的裝置必須支援到USB 3.2 Gen 2x2的規格,以目前來說,已經有這類的SSD Enclosure的產品,只要搭配一般NVMe SSD (PCIe Gen 3 x2以上的等級)即可使用。 不過,為測試出真實效能,這次我們選擇了 500GB機種,因為這是市面上第一款原生支援USB 3.2 Gen 2x2的外接式SSD,可充分發揮出SS20的效能。這款SSD的官方數據為循序讀寫可高達2000MB/s,也就是SS20的極限。 另外,我們也選擇 1TB機種,這款是USB 3.2 Gen 2的外接式SSD,可發揮出SS10等級的效能。這款SSD的官方數據為循序讀寫可高達1050MB/s,也幾乎是SS10的極限。 這次我們使用三泰的SS20擴充卡來測試這款SSD,是否能有更好的效能。我們將上述兩款SSD分別進行SS20、SS10與SS5等模式的測試。除驗證SS20 SSD的效能是否有到達近2000MB/s之外,也順便驗證SS10 SSD能否突破1000MB/s。 有關上述這兩款USB 3.2等級SSD,我們將會另外闢文介紹。 在測試平台部份,我們選擇了AMD X570平台(PCIe 4),還有Intel X299平台(PCIe 3)與Intel Z390平台(PCIe 3),做為交叉測試。作業系統則是選擇Windows 10 1909版本,其已內建USB 3.2的驅動程式。以下就是我們的測試結果說明。 上述的測試結果,反應了當一台支援USB 3.2 Gen 2x2 (SuperSpeed USB 20Gbps, SS20)的裝置,搭配三泰USB2321C的USB 3.2 Gen 2x2擴充卡時,可以發揮出全速效能,讓WD_BLACK P50這樣的外接式SSD表現出甚至比傳統SATA SSD快4倍的效能,因此這樣一來,外接式磁碟機亦可拿來當作系統磁碟機,用來安裝Windows To Go、Ubuntu、Android、Chromium OS…等各式Live USB作業系統或是工具碟,都非常合適! 若安裝到USB 3.2 Gen 2 (SuperSpeed USB 10Gbps, SS10)或是USB 3.2 Gen 1 (SuperSpeed USB 5Gbps, SS5)時,此時效能會降到如何呢?以下就直接來看數據吧! 至於Crucial X8行動SSD的部分,由於官方規格上是可支援到USB 3.2 Gen 2的SS10模式。這次我們除了以SS10模式來測試之外,我們也特別用SS20模式和SS5模式。來看看SS20模式下會不會有效能提升。 以下就直接來看數據吧!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USB 3.2 Gen 2x2的效能,可以帶來高達20Gbps的超高效能,以三泰(SUNIX)的USB2321C擴充卡來看,其提供SS20的超高效能,亦可向下相容於SS10的模式,賦予更多擴充的彈性空間,以連接高速的USB 3.2裝置。當搭配支援SS20的高速SSD (如上述WD_BLACK P50)時,甚或搭配支援SS10的高速SSD(如上述Crucial X8),都能發揮出爆表級的效能,尤其後者更能發揮出優於官方測試效能的水準! 總而言之,若您的電腦還是傳統只支援到USB 3 (SS5),甚至還沒有USB-C埠者,使得您買的USB 3.2 Gen 2 (SS10)或是USB 3.2 Gen 2x2 (SS20)的高速裝置沒有效能發揮的舞台時,那麼建議您直接買一張USB 3.2 Gen 2x2的擴充卡來搭配,因為這樣才能讓您的高速裝置發揮出極致效能,不管是電競玩家在複製遊戲或ISO檔案,抑或是創作者用來複製超大的影片檔案,都能快速複製完成,以節省使用者寶貴時間。因此三泰USB2321C擴充卡,就是您晉升到SS20的絕佳選擇,值得電競玩家或是創作者在選購SS20的高速裝置時,添購一片來擴充使用。 廠商名稱:SUNIX - 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8913-1987 廠商網址: 代理商/電話:慧光展業 02-8221-8189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7nm製程導入,ROG推Zephyrus G14電競筆電:AMD Ryzen 4000處理器8C/16T加持,搭Mini LED客製上蓋
一年一度的CES 2020正如火如荼展開中!眾多廠商也都同步的發表了全新新品,其中,ROG玩家共和國這兩天可說是消息不斷,先是開展首日就有和NVIDIA合作推出360Hz螢幕更新率電競螢幕的消息(),今天則是因應AMD的聲勢,推出首款搭載AMD Ryzen 4000系列行動版處理器的Zephyrus G14電競筆電,同場推出的還有TUF Gaming A15以及旗艦級的桌機GA35,但這些都不是最讓人驚訝的,最驚訝的是華碩這次全面走向AMD的擁抱!你能想像一台名為旗艦級ROG電競筆電(或桌機)內裝的竟然是AMD家的處理器嗎?這在幾年前你跟小編這樣說的話,我是不會相信的! 先說說G14這款電競筆電,事實上光是從外型上來看就已經可以發現G14雖然仍舊採用了一刀流的上蓋設計,但在C面鍵盤的部份則是全面捨棄過往的高調設計反而走向精簡風格,全機厚度為17.9mm、重量僅1.6kg,給人一種非常短小精悍的感覺。 外觀上來說,最讓人驚訝的就是華碩稱為「AniMe Matrix LED」上蓋,今年應該可以稱之為「Mini LED」元年了,相信各家廠商都會陸續開始在產品中導入Mini LED面板,這類面板不只亮度更高、同時也兼具省電的效果,華碩這次是將它應用在筆電上蓋,藉由客製化的方式,可以讓玩家自由自訂上蓋文字,炫炮至極! 不過,其實話說回來,G14和ROG這次最大太點在規格,以往來說,ROG如果宣稱「這是一台旗艦級的電競筆電」,玩家們腦中普遍是浮現出「Intel + NVIDIA」這樣的組合,但這次AMD真的來勢洶洶!去年7月的7nm效應今年將正式燒入筆電市場,G14搭載AMD最新的Ryzen 4000系列行動版處理器,雖然華碩自己是沒有公布確切的處理器型號,不過依照國外媒體的發掘,內部搭載的是具備8C/16T配置的AMD Ryzen 7 4800HS處理器,這是ROG特別和AMD特製的4800H版本,在提供更高效能同時也具備更低的功耗。 至於在顯示卡的部分,AMD倒是沒有搭載自家的行動版Radeon RX5500M,華碩還是選擇了NVIDIA GeForce RTX 2060 Max-Q作為搭配,雖然小編認為這樣的機身應該是可以有機會搭載標準版RTX 2060顯卡的,但考量到內部的散熱以及因應全新處理器的問題,退而求其次選擇Max-Q版本或許也是在所難免。 至於螢幕共有分成幾種版本,分別是1080p@60Hz、1080p@120Hz和1440p@60Hz三種,同時本身也具備100% sRGB色域表現和Pantone校色認證,考量到本身也主打創作者取向,所以提供1440p@60Hz搭配不錯的色彩表現也是一個可考量的選擇,算是兩邊都吃得開的配置。 除此之外,其他硬體規格部分也具備32GB DDR4-3200記憶體,筆電記憶體時脈終於從過往的2666MHz提升了(內牛滿面R~),儲存空間的部分則是有M.2 NVMe PCIe 3.0介面、最高1TB空間。 另外,如果覺得上蓋的Mini LED詭異的話,華碩也有推出ASUS ROG Zephyrus G14 Moonlight White和Eclipse Grey兩種版本,這兩款的上蓋就是固定設計了。再者,若玩家想要選擇比較平價的版本的話,另外也有ROG Zephyrus G15電競筆電,同樣是AMD Ryzen 4000 8C/16T配置,不過是15吋螢幕搭配240Hz(FreeSync)(另有144Hz版本),但螢幕解析度就都只有FHD了,G15的顯示卡部分則是有RTX 2060和GTX 1660 Ti兩種,選擇上來說就比較多樣些。 雖然說ROG這次也有針對Intel推出對應硬體,不過重頭戲還是在於AMD處理器的導入,除了剛才的G14電競筆電以外,包含同步登場TUF Gaming A15電競筆電和電競桌機GA35等等,都是搭載AMD Ryzen處理器,GA35更是搭載到AMD Ryzen 9 3950X和ROG STRIX RTX 2080 Ti顯示卡,可以說是超級頂級的電競桌機。(一點都不輸桌機頂規版了) 從筆電廠今年針對自家的旗艦級產品都走向AMD的擁抱下,可以想見這樣一來對於Intel的壓力也就繼續增加了(難怪要先放出有H系列行動版處理器可上5GHz的消息...),同時,近期也有眾多消息指出,AMD Ryzen 4000系列行動版處理器的效能甚至比對手陣營產品更強時,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廠商開始走向AMD了。 另一方面,在內部的硬體組合上也可以發現一點,「A+N」的組合配置以往對玩家來說是效能兼具C/P值的選項,從華碩在自家旗艦產品中依然選擇搭載NVIDIA家顯示卡來說可以發現,雖然AMD的行動版處理器確實來勢洶洶,但在高階行動端的顯示卡效能表現上仍舊是期待可以達成全3A的成就解鎖,這一點希望AMD在2020年可以讓玩家有更多驚喜吧。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