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主流C/P平價選項給出PCIe 4.0 Ready和2.5GbE LAN,ASRock Z490 Extreme 4主機板開箱
先前和大家介紹過華擎Intel 400系列主流電競玩家的最高階選項Z490 Taichi主機板,今天要來開箱的則是華擎旗下作為一般主流玩家講求C/P值的選項,也就是Z490 Extreme 4,這次在外觀上Z490 Extreme 4全面換裝,跳脫出傳統主機板非黑即紅的色彩美學,而是選擇以黑化的PCB板、搭配藍色的外觀設計,第一眼的視覺印象給人平和的感受,不再是單純的剛直外觀,而是略帶低調。 此外,內部的硬體規格也順應Z490的升級,除了採用LGA1200腳位支援Intel 10代處理器以外,同時也給出PCIe 4.0 Ready的能力以及2.5GbE網路埠支援,在這個價位上來說,是玩家一個非常優質的選擇。 外觀上來說,Z490 Extreme 4雖然在整體的外觀上一改以往的高調設計,改走低調兼具沉穩的黑藍配色,但在I/O保護蓋和南橋保護蓋部分則是維持高調的RGB燈效支援,雖然主機板低調、但依然帶點華麗。 整體來說,Extreme 4系列作為華擎主機板來說,一向就是主打高性價比的選擇,不僅提供該平台必備的所有功能,就連PCIe 4.0都已預先準備好,讓該主機板能預先支援到下世代的處理器,此外,主機板I/O提供HDMI和DisplayPort兩種額外的輸出選項,讓如果只想要單純利用處理器內顯做輸出的玩家,能夠有更省錢的影像輸出可能,這些都是Z490 Extreme 4提供給玩家們的多種彈性選擇空間。 雖說Z490 Extreme 4在一些功能上做了一些犧牲,像是在網路部分並未內建Wi-Fi 6支援,不過在電腦主機玩家較在乎的有線網路部分,是直接提供2.5GbE LAN的支援,對於不喜歡用無線網路玩遊戲的玩家來說,反而是一大福音,意味著更快更穩的網路傳輸速度,遊戲過程反而可以更流暢一些;況且若真的想要有Wi-Fi 6,也可以額外選購Wi-Fi 6的網路卡來加裝,升級到有Wi-Fi 6的無線網路連線功能。整體而言,Z490 Extreme 4可說是必備的功能給好給滿,適合一般主流玩家來選購使用。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美國Aurora國家實驗室Exascale超級電腦配備揭曉,採用Intel Xe HPC ‘PVC’ GPU與Xeon Sapphire Rapids CPU,2021年開始部署 ft. 兩大CPU市場分析
這篇不是超級英雄之戰,而是超級電腦之戰!上週我們報導過Intel確認將推出,採用MCM封裝,該GPU核心就是Ponte Vecchio (義大利佛羅倫斯市內的一座老橋),採用7nm製程設計,裡面電容數超過數以十億計,大小為3696mm²,寬度比一顆AA電池還大!令人大開眼界! 由於先前,其合作內容是,Intel將與Cray一同建構起Exascale (百億億次級) 超級電腦,並於2021年部署!這次的超級電腦將採用兩組Sapphire Rapids Xeon處理器,以及高達6顆上述的Ponte Vecchio GPU,這些GPU將採用CXL (Compute Express Link)與OneAPI軟體堆疊來進行連接,以達到高效能運算目標。 由Intel主導的Aurora超級電腦建構計畫,已於日前公布其,該電腦將配備上述的2顆Sapphire Rapids Xeon CPU,以及6顆Ponte Vecchio (PVC)的Xe HPC等級GPU,預計將達到1 ExaFLOPs的巔峰效能,該系統將在2021年正式於Argonne國家實驗室部署,此將成為地表上首台Exascale級的超級電腦! 這款電腦由於配置了6顆PVC Xe HPC (7nm) GPU和2顆Sapphire Rapids Xeon CPU (10nm++) CPU,在各GPU之間將採用CXL (Compute Express Link)與OneAPI軟體堆疊來進行連接,系統採用統一記憶體架構(UMA)讓CPU和GPU的資料可以共用存取,以達到高效能運算目標。 這項計畫中,Intel主要負責做CPU與GPU,而Cray (克雷電腦)則負責設計載體,也就是他們Shasta系統,其包含機架與機櫃,該機架支持各種CPU,並能針對伺服器密度、散熱效率,以及高效能網路頻寬進行不同比例的優化 (Cray可說是這次計畫的SI廠商),讓Intel這個全新的處理器架構,能夠在高效能運算(HPC)應用中,穩定運作且發揮出全速效能。 而在記憶體、儲存裝置與頻寬部份,先說記憶體好了,他們表示正在尋找能配置超過10 PB (1 PB = 1024TB)的系統記憶體,搭配Cray的Slingshot Fabric互連機制。已知Aurora超級電腦的每個運算節點,總共有8個Slingshot Fabric進行互連,而該電腦系統也會採用兩種不同的檔案系統,其中一個是DAOS (分佈式異步對象儲存),另一個則是Lustre。兩者各有其優點,一個是高容量低頻寬,另一個則是相反,分述如下: (1) DAOS: 可支援大約 230 PB的儲存容量,頻寬超過25TB/s (2) Lustre: 可完整支援到150 PB 的儲存容量,頻寬大約1 TB/s 此外,在軟體方面,Cray也有自己的軟體堆疊層,可改善模組效率,同時提供統一的高效能互連機制。有鑑於其Slingshot是其第八代高速互連架構,具備許多HPC應用的必備特色,像是壅塞管理、僅3 hops的dragonfly系統,還有流量類別。同時還使用Rosetta高頻寬交換器,能提供高達25.6Tb/s的頻寬(單一方向為25GB/s),以符合Exascale等級的運算需求。 Intel Xe家族,依照等級高低可區分成最高階的HPC、中階的HP,以及消費性的LP。先說最高檔的HPC吧!這次的Ponte Vecchio (PVC) GPU,將採用7nm製程設計,搭配其Foveros 3D封裝技術,並以MCM的封裝設計,晶圓面積勢必不小。此外,每顆MCM GPU將通過EMIB (嵌入式多晶片互連橋接,Embedded Multi-die Interconnect Bridge)連接到高密度HBM(高頻寬記憶體)之DRAM封裝,並在旁邊放置一個更快速的Rambo Cache,該快取也是透過Foveros來進行連接。再搭配Cray的Slingshot提供節點之間的互連,便可透過Intel Xe Link將6顆Xe HPC GPU內部互連起來! 由於Intel的Xe HPC GPU,將具有幾千個EU (執行單元),目前已知Xe LP GPU有96組EU,每個EU共有8個核心,因此相乘起來共有768組GPU核心。目前Intel在Gen 9.5和Gen 11的GPU上,每個切片上面擁有8組EU,同時包含8組ALU (算術邏輯單元),而在Gen12 GPU的子切片中,其EU裡面有點像是NVIDIA在GPC裡面的Shader Model (SM)單元,或是AMD在Shader Engine裡面的CU (運算單元)的組成。因此這樣演化下去,將可以看到大量由許多子切片所組成的超級切片。 簡單來說,1顆具備1000個EU的GPU晶片,裡面就含有8000組GPU核心,不過有可能更多,因為先前有看到中階的Xe HP GPU以4顆堆起的大GPU,就內建了2048個EU (相當於16384組GPU核心)的設計,預期高階的Xe HPC GPU將可能更多,晶圓面積也將更巨大! 由於Xe HP GPU具備可變動向量寬度指令集,例如GPU專用的SIMT,以及CPU專用的SIMD格式,兩者搭配起來將有最大效能。而根據Xe HP GPU的單顆、雙顆、四顆搭起來之後,其效能大概可以預估如下: (1) Intel Xe HP (12.5) 1顆GPU: 512 EU (約4096核心,12.2 TFLOPs,150W) (2) Intel Xe HP (12.5) 2顆GPU: 1024 EU (約8192核心,20.48 TFLOPs,300W) (3) Intel Xe HP (12.5) 4顆GPU: 2048 EU (約16384 核心,36 TFLOPs,400~500W) 至於高階的Xe HPC GPU,Raja Koduri在Intel開發者大會提到,HPC將可達到1000個EU,相當於單顆就有8000個GPU核心,且提供40倍的雙精度浮點運算能力。其中,每個EU是透過新的可擴充式記憶體fabric架構來串連起來,這個新的互連架構就叫做XEMF (即Xe Memory Fabric),可提供數組高頻寬的記憶體通道。跟Xeon CPU一樣,Xe HPC GPU也需要配置具備ECC功能的記憶體來運作。 此外,Xe HPC還包含一個Rambo Cache,是一個超大型的快取架構,負責將多顆GPU串連在一起。此外透過該快取的巨大級記憶體頻寬,可以持續性的在雙精度運算中,提供尖峰的FP64運算效能。這樣在進行密集的AI運算時,能夠快速且有效的完成各式工作。 至於在製程方面,因為10nm升級到7nm,所以在GPU裡面也獲得一些關鍵性的提升,包含:7nm製程擁有10nm的兩倍密度、Die內部節點優化、設計準則減少4倍、採用EUV (極紫外)光刻機製程、採用下世代Foveros與EMIB封裝。 在伺服器處理器方面,Intel這次推出的Sapphire Raids Xeon伺服器處理器,將採用10nm++製程,將可能採用Willow Cove核心架構,以取代先前的Sunny Cove架構。此外,這次的Sapphire Raids Xeon處理器,搭配其最新的Eagle Stream晶片組平台,將首度支援到DDR5記憶體,以及PCIe 5.0架構 (對!直接跳到5.0了,不跟你AMD的4.0喇賽)。 說到這次新的Eagle Stream平台,將採用全新LGA 4677腳位,以取代先前Whitley的LGA 4189腳位(支援Cooper Lake-SP與Ice Lake-SP處理器)。(是的!腳位一直改!) 若跟AMD相比,AMD將於2021年推出EPYC “Milan”伺服器處理器,採用7nm Zen 3架構、支援PCIe 4.0與DDR4。而要是Intel不Delay的話,其2021年推出的Sapphire Rapids Xeon CPU雖說採用10nm++製程,且支援PCIe 5.0與DDR5,記憶體將支援到8通道,雖說製程落後(10nm++),但規格上卻領先,將可能又把AMD的Milan往下踩。也因此,AMD可能要加緊推出其EPYC “Genoa”,採用新的SP5腳位設計,將以5nm製程設計,支援DDR5與PCIe 5.0等新規格,來與Intel正面對戰! 上述只的是Intel於2021年必須交付的Aurora exascale系統。當然其實除了Intel之外,還有許多超級電腦標案,包括先前2018年IBM與NVIDIA合作的Summit與Sierra標案,分別擁有200與125 petaflops尖峰處理能力。而2020年AMD與NVIDIA即將交付的Perlmutter超級電腦,則採用上述Zen 3架構EPYC “Milan”處理器與NVIDIA的Tesla GPU,預期可以達到100 petaflops的處理能力,但這些案子都是屬於Pre-exascale等級的超級電腦標案。 至於比較具有可看性的Exascale超級電腦標案中,除了上述Intel標到的Aurora標案之外,AMD也有標到,由是AMD負責CPU與GPU的建構,Cray負責系統、機櫃與互連。在同樣建構Exascale超級電腦的計畫中,AMD表示將採用最新的EPYC 7000處理器,搭配自家Radeon Instinct GPU,來組成1.5百億億次級以上(1.5 exaFLOPs)尖峰處理能力的超級電腦,以用來處理天氣、亞原子結構、基因組學、物理學等科學進行模擬、建立模型等應用。這個案子的CPU和GPU都是AMD自己包辦! 除此之外,HPE (慧宇)也於今年3月標到,將與AMD合作(為什麼不選Intel? 耐人尋味!),共同打造2百億億次級以上(2 exaFLOPs)尖峰處理能力的超級電腦,並預定於2023年初部署,以提供美國國家核子安全總署(NNSA,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Administration)使用,該超級電腦將主要用在核子武器建模 (疑? 不是拿來做COVID-19研究喔?!)。 從上述的Exascale超級電腦標案中,可看出AMD與HPE合作一起拿下的Frontier與El Capitan兩個標案,分別為1.5或2 exaFLOPS等級的超級電腦標案,相較於Intel拿到的Aurora標案僅 1 exaFLOPS,看來AMD陣營還是略勝一籌!只是2021年之後就都要交出成績單了,屆時就要看哪一家在Super Computing的效能競賽中獲得優勝了!誰能成為Super Computing業界中的SuperHero,目前還不曉得。只能說,2021年的伺服器市場戰役,將會非常精彩!
-
我的「英雄」主機板、玩家共和國主流Z490選擇,ROG Z490 MAXIMUS XII HERO (WI-FI)主機板開箱
華碩玩家共和國主機板系列中,MAXIMUS算是相對高階的產品線,主要針對Intel晶片組、相當於AMD系列主機板Crosshair產品線地位,而MAXIMUS又包含幾種定位,以這次Intel Z490來說的話就有五種版本(嚴格來說四種):1. 針對專業狂熱玩家設計的FORMULA、2. 主流玩家選擇的HERO,3. 頂級的EXTREME,4. 相對入門的APEX,第5種是EXTREME版本的冰河藍配色。先前在Intel Z490和Comet Lake-S處理器的解禁文中,我們已經介紹過Z490 MAXIMUS XII FORMULA主機板的外觀,這次要來和大家介紹的,就是比較適合一般玩家的Z490 MAXIMUS XII HERO (WI-FI)主機板(下稱Z490 HERO)。 HERO系列做為ROG主機板產品線,一向擁有不錯的口碑,主打主流玩家市場,HERO主機板雖然不像FORMULA甚至EXTREME這麼高規的定位,但仍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玩家的所有需求,尤其這次針對Z490版本又搭載了全新的AI功能,包含超頻、散熱和網路三種面向,藉由軟體的輔助讓玩家成為最強的HERO! 鏡面的設計在過去半年到一年期間開始變成高階電競產品的一項設計元素之一,尤其在減少了RGB燈效的使用幅度以後,鏡面設計反而在這一波低調的電競風格設計潮中,襯托出高貴的質感,以往我們通常只會在FORMULA主機板上看到這樣的設計,不過這一次ROG把這項元素也交到了Z490 HERO的手中,讓原先相對外放高調的HERO主機板,這次在外觀上看起來更加內斂了許多。 在內部硬體規格設計方面,畢竟屬於MAXIMUS高階系列,Z490 HERO這次也是給好給滿,包含14+2相數位VRM供電和8+4 pin PROCOOL II處理器供電孔給好給滿,散熱部分除了在VRM MOSFET上採用獨立的散熱片輔助,加上大面積熱導管強化廢熱排出,另外在處理器下方的部分也加大了VRM散熱片大小進一步強化。而M.2散熱盔甲則是三條插槽給好給滿,全數提供散熱效果輔助,最後在Z490晶片組上也提供獨立的散熱片做加強,整張主機板搭載多處風扇接頭,並且也為水冷做好準備,以全方面發揮出Intel第10代處理器的極致效能。 ROG Z490 MAXIMUS XII HERO (WI-FI)作為這次ROG Z490 MAXIMUS系列主機板中主流玩家的選擇,在外觀上因為有了鏡面的設計元素,讓原先給人大鳴大放的視覺更加低調,且也因為這樣的設計反而增添了精品質感,能夠讓更多的玩家願意接受的這樣的視覺設計。 除此之外,在內部的硬體規格規劃上,由於HERO本身的定位加上目標客群的設定,也讓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下足夠滿足多數玩家的需求,一般玩家如果添購Intel第十代Core i5、Core i7、甚至Core i9的處理器,Z490 HERO基本上都能足夠應付其效能,如果擔心穩定度不夠的話(畢竟最高10核心確實不容小覷R..),也可另外以AIO水冷散熱器作輔助,Z490 HERO在這方面的支援也已經幫玩家做好準備。 簡單來說,ROG Z490 MAXIMUS XII HERO (WI-FI)就是在滿足一般玩家需求的情況下,又再額外幫玩家做了一點福利,可以進一步強化Intel Comet Lake-S系統效能。值得玩家們考慮選購。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12相數位供電、Fins-Array II絕佳散熱支援,Z490 AORUS PRO AX主機板開箱
技嘉GIGABYTE主機板AORUS PRO系列,在過去主打的是以C/P性價比特色為主,對比旗下更高階的XTREME系列,有價格上的相對優勢,但該給的規格仍是有足夠的誠意,本次針對Intel Z490平台部分,也推出了Z490 AORUS PRO AX主機板,後方的AX字樣代表的自然就是新一代Z490平台全面搭載的Wi-Fi 6 (802.11ax)無線網路,同時加上有線網路埠給到2.5GbE,可以預期在網路傳輸方面有不錯的提升。 Z490 AORUS PRO AX主機板以黑色作為主要色系,在外觀上輔以髮絲紋和簡單的線條做搭配,並在I/O保護蓋和音效檔板部分做了RGB燈效(支援RGB FUSION 2.0),雖然整體來說低調但也不失質感,經典的老鷹頭則是放在南橋保護蓋上,M.2散熱盔甲上則是有Z490字樣宣示為Intel 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最高階平台。 針對處理器散熱和供電設計部分,搭載12相數位供電,每相提供55A DrMOS供電,輔以鉭電容來強化穩定度。處理器供電針腳則是採用8+4 pin設計,同時提供Fins-Array II散熱鰭片加上8mm厚的熱導管直觸,確保處理器能夠維持一定效能。另外,MOSFET部分也都採用5 W/mK材質散熱墊加強散熱,對比一般散熱墊來說,可提高多達4倍的散熱效果。最後,技嘉也提供Smart Fan 5軟體針對系統風扇做全面控制,確保系統穩定。 前文有提到PRO系列作為AORUS主機板C/P值選項,主打的自然就是一般的消費玩家,因此或許在提供的硬體規格上不像老大哥Z490 AORUS XTREME一樣,但在價格上也會相對親民些。同時,即便主打的是主流玩家,基本的硬體規格仍是給好給滿,包含像是符合新潮流標準的Wi-Fi 6和2.5GbE網路升級等等,同時在PCIe插槽和M.2都有提供三組做彈性使用,作為日常使用來說是絕對足夠擴充的。 另外,基本的12相供電和Fins-Array II散熱鰭片加上熱導管直觸,整體來說針對10代處理器所需要的硬體散熱已經不錯,在定位上若是搭配Core i5、i7系列處理器,預期能夠達到絕佳的效能和價錢平衡,還能支援未來11代處理器的PCIe 4.0規格。因此,玩家如果現階段有組Intel主機需求、同時又有預算上考量的話,可以做為購買時的參考選項。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工業蒸氣龐克風、頂級工藝延續,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開箱
作為主機板廠商之一,華擎ASRock旗下主機板一向主打高C/P值選項,自家頂級產品線TAICHI系列針對Intel Z490平台也推出了對應的產品,在外觀上延續了先前在X299平台時就使用的新太極齒輪設計,金色的南僑保護蓋齒輪配上極具工業風格的PCB板設計,大型半齒輪貫串PCIe插槽,視覺上自從改版過後就給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在維持傳統太極風格的外觀下,又給人一種脫胎換骨的時尚復古精品感,頗受好評。 本次Intel 10代處理器首波登場的Z490平台,華擎自然也有推出多款對應的產品線,包含TAICHI、EXTREME4、STEEL LEGEND等等,小編今天要來開箱的是最高階的TAICHI版本。 首先在外觀上Z490 TAICHI維持了自X299平台以來的新太極齒輪設計,全面換裝後的主機板本身看起來更加有精品風格。處理器對應Intel Comet Lake-S系列、採用LGA1200腳位,自然就不支援先前的處理器了,有升級必要的玩家選購Z490平台前要稍微三思一下。另外,供電部分提供到16相供電,處理器供電針腳則是雙8 pin設計以穩定處理器的完整效能。 另外,Z490 TAICHI作為華擎這一波最高階的主機板,在整體的規格布局上自然也是非常不馬虎,尤其在散熱系統方面做了強化,包含處理器上方和I/O保護蓋內部都有針對MOSFET系統做了完整的獨立散熱風扇,總計多達三組,同時在供電組表現和底部都提供導熱貼,散熱規模對比一般主機板來說可說是另一個層次,幾乎可以說是為了水冷頭所做的散熱設計也不為過,不過畢竟Z490 TAICHI要能壓得住Comet Lake-S處理器最高檔的Core i9-10900K的10C/20T配置,因此,在散熱方面做了這麼多也算是在所難免。 效能測試的部分後續會在為玩家補上,不過從外觀上來看的話,Z490 TAICHI採用新的太極裝甲設計以後,更加有精品質感的氣息,加上刻意設計的古銅色和金色色調的搭配,視覺上顯露出了一種低調的華麗風。 而在基本的硬體規格布局上,為了完整壓制10代U處理器的所產生的高熱,在散熱系統的部份下了非常多苦工,包含三組獨立風扇和大量散熱墊等等,即便是水冷散熱也可輕鬆搭配並支援。再者,像是PCIe 4.0插槽超前布局,在主機板加入PCIe 4.0的計數器、驅動器、中繼器等等,可能這部份就會再加上10美元的成本,但為未來11代的升級性而言,這點可說是非常重要。 此外,該板子也支援多達四組的彈性M.2插槽設計和8組SATA埠等等,在布局上絕對是能夠滿足高階的玩家需求,玩家如果想要買Core i7以上的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的話(當然即便是Core i5以下的也ok啦!),甚至計畫未來要升級到Rocket Lake-S處理器,那麼Z490 TAICHI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軍規魂注入、I/O進化Thunderbolt 3支援,TUF GAMING Z490-PLUS(WI-FI)主機板開箱
喜愛軍規設計風格的玩家有福了,ASUS TUF GAMING系列軍規級主機板搭載眾多軍規認證、Intel Z490平台對應,這一次推出的ASUS TUF GAMING Z490-PLUS(WI-FI)同時也是預先搭載了Wi-Fi 6無線網卡的版本,在外觀上以黑金雙色做搭配,搭配非常硬派的剛直線條I/O板和南橋保護蓋,並且在PCB板上做了軍規迷彩風格式的線條設計,從外觀上就能直接看到Z490-PLUS(WI-FI)走的是堅固耐用的路線,TUF GAMING硬派精神完整顯現。 除了外觀硬派以外,Z490-PLUS(WI-FI)主機板內部也針對Intel 10代處理器做了許多輔助,比如說在處理器電源設計的部分採用12+2相供電設計,搭配基本6層的PCB板,目的自然就是能夠徹底穩住高階處理器的效能。另外在處理器電源插座部分則採用了ProCool插座,藉由8+4 pin針腳提供更耐用的設計,以便降低阻抗,並針對熱點和連接器故障做防護。同時,供電部分還使用通過認證的軍規級TUF電感和電容,相較於一般電容,可提供高出20%的溫度耐受度和延長5倍的使用壽命,對於位處亞熱帶國家的台灣來說,是個非常不錯的加持。 至於散熱部分,透過VRM散熱器、散熱墊和M.2散熱搭配,確保Z490-PLUS(WI-FI)主機板整體的溫度得以控制在作業溫度以下,以維持系統穩定運作。另外還可透過FanXpert 4公用程式和BIOS設定,來進行全方位的風扇控制,強化散熱效果。 除此之外,Z490-PLUS(WI-FI)主機板多處都有TUF防護機制,像是PCIe插槽用心的SafeSlot設計,結合強化金屬提高插槽耐用性;另外像是TUF LANGUARD則是軍規級的創新設計,他藉由進階訊號耦合技術與表面貼裝電容改善傳輸量,藉此保護主機板免於因雷擊和靜電而損壞;在重要的零組件部分也都有ESD防護,可延長組件的使用壽命,並且避免因為靜電放電而受損。 在I/O埠彈性部分也因應Z490平台做了提升,包含像是前面板USB Type-C接頭和相容的USB 3.2 Gen 2快速連線等等,另外也有內建的Thunderbolt 3接頭,可用菊鏈(daisy-chain)形式支援多達六個裝置,並為快速充電裝置提供最高100W的電力,在擴充和支援方面都有不少提升。 如果就硬體規格布局來說,雙PCIe插槽和雙M.2插槽雖然偏少了一點,且僅支援到PCIe 3.0規格設計,是可以完美搭配10代U環境,但等未來11代U上市時,就可能無法支援其PCIe 4.0的頻寬,不過,就一般消費者或玩家來說,若未來沒有打算要再升級到11代U的話,這款主機板也算是足夠應付日常需求了。再者,I/O埠方面也因應Z490平台全面提升,將無線網路提升至Wi-Fi 6等級,對應未來無線網路應用也是已經走在標準上。 在外觀上,硬派風格的TUF GAMING Z490-PLUS(WI-FI)給人一種陽春的感覺,但其實內部的規格在單純使用下還是給好給滿,加上因應環境的變化提供的軍規等級認證,也促使以其6,000元有找的價格來說,可說是滿具有C/P值的選項,畢竟包含華碩自家的其他Z490主機板平均價格都在8,000元到10,000元上下,想要精打細算的玩家是可以考慮的。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 Ryzen 3 3300X & 3100效能測試,完勝9400 / 9100,搭配B550最佳平台
繼先前AMD透漏將推出入門級處理器之後,Ryzen 3000桌機處理器(代號Matisse)家族算是從最高階的Ryzen 9到最入門的Ryzen 3得以完整。讓想組裝入門級處理器的玩家,也能享有次世代處理器的各項優勢(7nm製程、Zen 2架構、PCIe 4.0高頻寬)。 AMD這次正式推出兩款入門處理器,分別是Ryzen 3 3300X與Ryzen 3 3100,隸屬於Matisse家族(7nm、Zen 2、PCIe 4.0),等於是在Picasso家族的Ryzen 5 3400G和Ryzen 3 3200G (12nm、Zen+、PCIe 3.0)中間安插兩組型號,但這次Ryzen 3採用的4C/8T (4核心/8執行緒)的架構,並擁有18MB快取容量(L2 2MB + L3 16MB),且TDP都是 65W。其中,3300X這顆CPU的爆發時脈為4.3GHz,而3100這顆CPU的爆發時脈則是3.9GHz。建議售價則是120美元和99美元! ▼表 AMD全新Ryzen 3,與Intel第9、10代Core i5/i3規格比較 從表可以得知,Intel第9代的入門級Core i5/i3 (代號Coffee Lake Refresh),採用的是6C/6T或4C/4T架構,這種關閉HT (超執行緒,Intel版的SMT)的作法,對於當今許多主流處理器都是開啟SMT(同時多執行緒)的作法,似乎無法發揮出軟體的執行效益。因此Intel於5月20日開賣的第10代Core i3家族(代號Comet Lake),全部改用4C/8T的架構。一來可以發揮出當今主流軟體的多工效能,二來可以提升時脈。 至於AMD這邊,在其Ryzen 3000桌機處理器家族中,只有Ryzen 5 3500(X)這顆採用的是6C/6T這種無SMT的架構,會跟Core i5-9400類似的狀況,也就是在非常重視多執行緒效能的應用程式下,會無法發揮出完整效能。在對手改用4C/8T架構設計之下,AMD在Ryzen 3 3300X和3100也改成4C/8T的架構,讓其效能得以在新一代軟體中發揮出來。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代號Matisse)處理器規格比較 再來看看Ryzen 3 3300X與3100的處理器內部構造,兩顆都是7nm的CCD (Core Chiplet Die),搭配12nm的IOD (I/O Die)設計。值得注意的是:3100的CCD裡面含了兩組CCX (Core CompleX),每個CCX分別是2C/4T與8MB L3設計,兩組CCX構成了4C/8T與16MB L3設計,屬於2+2核心架構;而3300X則是CCD裡面僅放了一個CCX (4C/8T,16MB L3),另一個CCX則未使用到,屬於4+0核心架構。 兩者的不同處在於,3300X因為僅1組CCX,不會像3100的2組CCX那樣需要兩顆中間來傳遞資料,可減少延遲時間。且L3快取的16MB容量也可以分享給每個執行緒來使用,屬於更優化的架構,不像3100那樣兩組CCX之間的L3無法共用,因此3300X在整體效能上,可以發揮得更加極致! 由於Ryzen 3 3300X與3100處理器採用無內顯設計,賦予一般玩家、業餘/休閒創作者、一般商務用戶,能夠再搭一片入門或中階的顯示卡,來執行各種日常生活所會使用到的各式軟體,因此不只是純文書機功能,更可以拿來當輕型或主流電競機、創作用電腦…等等,就看玩家買了什麼等級的顯示卡了。根據AMD官方資料表示,這次的Ryzen 3 3100處理器,對比Intel的Core i3-9100處理器,在校能上,可以提升遊戲效能達20%,提升創作類軟體達75%,因此就算是入門級,其效能實力也不可小覷。 由於Ryzen 3 3300X與3100,也是採用7nm製程、Zen 2架構設計,並可支援到PCIe 4.0,因此只要搭配現有的X570主機板,即可發揮出其老大哥(Ryzen 5 3500~Ryzen 9 3950X)的PCIe 4.0全速效能。然而,X570定位是在高階市場,雖說也是能支援入門的Ryzen 3,但想要入手Ryzen 3 3300X或3100的玩家,應該不會去買那麼貴的X570來搭。 以現階段來說,可以搭配的主機板,有X470、B450等選擇,只是這些主機板雖然可以支援Ryzen 3000 (代號Matisse)家族,但其實只能以PCIe 3.0的模式來執行。雖說以入門級處理器,搭配入門級或主流級的顯示卡來說,搭B450就夠用了!但為未來的升級到PCIe 4.0的路著想,還是得選用支援PCIe 4.0的主機板來搭,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這部份,AMD也早想好了。預計於6月16日正式推出B550晶片組,該晶片組就是跟X570一樣,可以支援PCIe 4.0的顯示卡,也能讓PCIe 4.0規格的NVMe SSD得以全速發揮,更同時可以支援雙GPU顯示卡。至於一般用途的PCIe也全部升級到3.0 (先前有些慢速I/O還是使用PCIe 2.0),此外,連周邊I/O也升級到USB 3.2 Gen.2 (10Gbps),讓整體效能再往上提升。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實測效能吧!這次測試的組合部份,由於都是以CPU+顯示卡的測試為主。在選定處理器的部份,我們選擇R3 3300X與R3 3100的主要對手:i5-9400F與i3-9100F做比較,同時也把自家Picasso家族的R5 3400G與R3 3200G也列入比較,以了解這次的Matisse入門款與Picasso的效能差異。 至於在顯示卡部份,我們先搭配NVIDIA最入門的GeForce GTX 1650 4GB GDDR5顯示卡來測試,以了解不同CPU在搭配同樣一張GPU時的效能差異。此外,由於R3 3300X與3100都支援PCIe 4.0,因此我們也測試AMD主流級Radeon RX 5600 XT 6GB GDDR6 (14Gbps)顯示卡,並拉AMD自家R5 3500X與R5 3600處理器做對比,以看看這次各CPU搭配不同GPU下的整體表現。 ● 測試平台: 處理器: (1) AMD Ryzen 3 3300X (4C8T) @ 3.8~4.3GHz (NT$3670) NEW! (2) AMD Ryzen 3 3100 (4C8T) @ 3.6~3.9GHz (NT$3270) NEW! (3) AMD Ryzen 5 3600 (6C12T) @ 3.6~4.2GHz (NT$5,750) (4) AMD Ryzen 5 3500X (6C6T) @ 3.6~4.1GHz (NT$4,400) (5) AMD Ryzen 5 3400G (4C8T, Vega11) @ 3.7~4.2GHz (NT$4,700) (6) AMD Ryzen 3 3200G (4C4T, Vega8) @ 3.6~4.0GHz (NT$2,990) (7) Intel Core i5-9400F (6C/6T) @ 2.9~4.1GHz (NT$4,550) (8) Intel Core i3-9100F (4C/4T) @ 3.6~4.2GHz (NT$2,500) 主機板: (1) ASRock B450M Steel Legend ※測試AMD CPU DDR4-2800~3200 (NT$2,790) (2) GIGABYTE B450M Gaming ※測試5600XT GPU為主 (NT$2,090) (3) ASRock B365M Phantom Gaming 4 ※測試Intel CPU @DDR4-2666 (NT$3,450) BIOS: (1) P2.90 (11/27/2019) (2) F50 (11/27/2019) (3) P4.20 (05/15/2019) 記憶體:G.Skill FlareX F4-3200C 16GB (8GB ×2) 顯示卡: (1) MSI GeForce GTX 1650 Gaming X 4G ※入門 (NT$4,990) (2) ROG-STRIX-RX5600XT-O6G-GAMING ※主流 (NT$10,990)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 (系統)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以下就是各種CPU在各跑分軟體和3A級遊戲的效能表現。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這次AMD推出的Ryzen 3 3300X和Ryzen 3 3100處理器,以4C/8T的主流配置,搭配Zen 2架構、7nm製程,並支援PCIe 4.0規格等特色,等於是高階產品的規格一路下放到入門級產品,使得一般文書測試結果,幾乎就是中階Ryzen 5的水準,把Intel Core i5-9400F和i3-9100F打得落花流水! 至於3D遊戲方面,在搭配中高階顯示卡時,Ryzen 3 3300X和Ryzen 3 3100幾乎無人能敵,甚至部份數據還能與自家Ryzen 5 3500X甚至Ryzen 5 3600平起平坐。至於搭配入門顯示卡時,Ryzen 3 3300X和Ryzen 3 3100的整體表現也都是贏面居多,因此對於一般想用Full HD來玩3A遊戲的玩家來說,也許可以省一點CPU的錢,來換比較高檔的顯示卡。這樣就可以組到主流效能表現的電競遊戲機! 整體而言,這次AMD的出擊,推出入門級7nm處理器Ryzen 3產品,不僅打擊Intel第9代的入門處理器,甚至將威脅到第10代的入門處理器,可說是非常高招!至於消費者最關心的價位與C/P值部份,在同等級的CPU部份,AMD的價位都比Intel划算,而且升級不須換板子,相較於Intel在9代和10代之間就得用不同板子來說,AMD真是非常的佛心啊! 然而,要發揮出Ryzen 3 3300X與3100處理器的PCIe 4.0真正實力,目前得先使用高階的X570主機板,不過,等6月16日B550主機板正式上市之後,這塊主機板才是搭配這兩顆Ryzen 3處理器的絕佳搭檔!總之,對於想要組裝或升級到7nm入門級電腦的玩家,可以選擇Ryzen 3 + B550的搭配方式,來組裝屬於自己的主流工作與娛樂遊戲機!
-
AMD推出商用行動處理器:Ryzen PRO 4000系列,為商務筆電市場注入絕佳效能、行動力與超高安全性
AMD於5/7正式推出Ryzen PRO 4000系列商用行動處理器,這是繼先前Ryzen 4000家族之後,針對商用市場所量身打造的一款低功耗、高安全性的筆電處理器,將賦予商務人士絕佳的行動力與安全性。 在3月中時,AMD正式發表了Ryzen 4000系列行動處理器,採用7nm製程,賦予PCIe 4.0的能力,並提供了。H系列有三款型號,設計功耗為45W,以主打極致效能市場。而HS則是H的稍低功耗版本,僅35W,主打兼顧高效與輕薄市場,至於U系列則有5款,主打輕薄省電市場。這些都是以消費性市場為主。 由於先前我們測試過,其搭載Ryzen 9 4900HS處理器,搭配2060 Max-Q顯示卡,兼顧絕佳效能與輕省特性,整體表現令人大開眼界!而隨著AMD今年首波玩家與消費市場發動進攻行動之後,第二波的行動正瞄準了廣大的商務市場。也就是Ryzen PRO 4000系列! ▼表 AMD Ryzen PRO Mobile 4000系列與上一代3000系列行動處理器規格列表 這次AMD推出Ryzen PRO 4000系列行動處理器,同樣基於自家Zen 2核心、7nm製程設計,與自家Ryzen 4000系列行動處理器算是系出同門。這次PRO版本共有3種型號,依序是Ryzen 7 PRO 4750U、Ryzen 5 PRO 4650U、Ryzen 3 PRO 4450U。相較於上一代12nm的Ryzen PRO 3000系列來說,同是15W的設計功耗,但4000 PRO擁有更多的核心數與執行緒,L2/L3快取記憶體容量也更多,且在爆發時脈上也有顯著的提升,更可支援到DDR4-3200或LPDDR4-4266記憶體 (3000 PRO僅支援到DDR4-2400)。 至於內顯(GPU)方面,Ryzen PRO 4000系列雖然比Ryzen PRO 3000的繪圖核心數量減少一點,但其繪圖時脈則有所提升(200~300MHz),再搭配記憶體時脈也支援更高,因此預期GPU效能比上一代同級產品相差不多。當然若筆電廠商想要在自己推出的商用筆電內搭載獨顯晶片(例如Radeon RX 5500M或5600M等等),也是可以的! 至於跟自家消費級的H、HS與U系列相比,可以看到商用級PRO版本的規格,都剛好卡在U系列的兩者中間。例如Ryzen 7 PRO 4750U,就是在4800U與4700U的中間,Ryzen 5 PRO 4650U就是介於4700U和4600U之間。細節請參考下表。 ▼表 AMD Ryzen Mobile 4000 H、HS、U與PRO系列行動處理器規格列表 由於這次Ryzen PRO 4000系列,採用Zen 2架構、7nm製程,搭配PCIe 4.0設計,可支援更快的DDR4記憶體時脈,再加上內建的GPU時脈也更快,因此整體效能可說是快上加快!跟前幾代相比,不僅每瓦效能提升近20~30%,且製程轉進到7nm之後,效能更是提升近70%以上,整體效能等同倍增! 在AMD官方實測效能方面,以搭載Ryzen 7 PRO 4750U處理器的超輕薄商務筆電,跟AMD自家搭載上一代Ryzen 7 PRO 3700U的同級產品來看,在CineBench R20的單核心和雙核心效能都有顯著的成長。而內建的Radeon Graphics雖然GPU核心數減少一點,但在3DMark實測下卻也有顯著的效能提升! 至於跟競爭者相比,根據AMD的測試,以搭載Ryzen 7 PRO 4750U處理器的超輕薄商務筆電,對比搭載Intel Core i7-10710U同級產品,效能可快高達33%。若以次等的Ryzen 5 PRO 4650U,跟Intel Core i5-10210U相比,則可快高達97%。甚至拿中階的Ryzen 5 PRO 4650U來比Intel高階的i7-10510U,PCMark還最快達36%。能看出這次Ryzen PRO 4000系列,效能可是非常強勁! 此外更誇張的是,電池續航力同樣可以維持到全天候等級,最強機種還可以高達20小時。看來Intel的產品大概要「挫咧等」了! 目前搭載AMD Ryzen 4000系列的商務筆電,大多是Ultrathin(超輕薄)的機種。以AMD的規劃當中,U系列是主打中小企業市場為主,目前的產品有HP (惠普)的ProBook x360 435 G7、ProBook 445/455 G7,至於PRO系列則是主打大型企業為主,目前有Lenovo (聯想)的ThinkPad T14 Gen 1、T14s Gen 1、X13 Gen 1、L14/L15 Gen. 1等等,未來還會更多。 上述機種中,13.3吋機種的從1.27kg到1.47kg都有,而14吋大約在1.6kg,至於15.6吋機種則在2kg以下。這些機種中,電池續航力至少都有14小時以上,最長的高達20小時,因此可說是絕佳的商務利器! 上述簡報中,HP已在官方提供這3款AMD Ryzen 4000商務筆電的規格,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參考: ● HP ProBook x360 435 G7: (13.3吋): ● HP ProBook 445 G7: (14吋): ● HP ProBook 455 G7: (15.6吋): 相較於Intel商用處理器狂打其擁有vPro功能,讓IT人員好管理、且安全性更強,這次AMD同樣也提供類似的功能,叫做Pro Technologies,但功能上更強大! 其中在Pro Security部份,提供現代化架構、AMD記憶體護衛(也就是在記憶體資料直接加密),且是安全核心PC (提供Win10防護)。其中記憶體護衛部份,是存放在記憶體內的資料都是加密的,因此電腦就算在睡眠模式下遺失,駭客也無法透過各種方式來竊取你筆電的內部資料,以達到滴水不漏的資料保密性! 至於AMD的Pro Management部份,則提供1.現代化的可管理機制(支援Microsoft Endpoint Manager)以及2.傳統可管理機制(支援傳統Dash標準),讓IT管理者更容易且方便來與現有的管理機制做整合。不用羨慕Intel vPro電腦。 從上述可以得知,AMD Ryzen PRO系列處理器,提供商用級、企業級所需要的資料安全性、易於管理性,以及後續的穩定提供,和信賴度。也就是Intel有的,AMD也有,甚至更好!值得商務人士與企業採用。 AMD這次以其7nm製程技術,搭配Zen 2架構,以及PCIe 4.0高速頻寬,打造出超強處理器產品組合,來挑戰Intel盤據已久的市場。從2019年7月的Ryzen 3000系列桌機處理器開始,到8月的EPYC 7002系列伺服器處理器,再來是在11月推出Ryzen Threadripper 3000家族高階桌機(HEDT)處理器。 接著在2020年初,繼續發表與推出Ryzen 4000系列筆電處理器,且在5月初更發表針對商務筆電市場所打造的Ryzen PRO 4000系列筆電處理器,可說是各種市場區段都一網打盡!從上述的效能、功耗、電池續航力的表現來看,AMD Ryzen 4000家族,勢必將對Intel產生不小的壓力! 雖說在簡報中,看到內建Ryzen 4000系列筆電處理器的機種並不多,但AMD也表示,2020年間,搭載AMD處理器的商用筆電機種,將從51款提升到70款。從HP和Lenovo都願意背書,Dell也正在規劃中來看,相信其他廠商也會陸續跟進,以搶攻龐大的商用輕薄筆電市場!屆時將有更多AMD商用筆電上市,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
Crucial P2 250GB實測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固態硬碟!
前年美光Micron針對一般消費者,雖然採用QLC 3D NAND架構的關係,專業的玩家可能不太敢輕易靠近,但其相對親民的價格作為一般消費者的日常來說是非常足夠,畢竟價格和大容量仍是其優勢。今年Crucial再接再厲,推出兩款不同架構Crucial P系列SSD,分別是主打相對入門等級的P2,還有主打專業玩家使用的P5,後者回歸TLC 3D NAND架構,對於長時間的耐用寫入度已有一定程度的保證,加上其讀寫速度也達3000 MB/s以上,對注重效能表現的玩家們來說絕對是一大看點,但截稿期間該SSD尚未推出。 因此,這次要介紹的,即是主打一般電腦消費者可以輕易購入使用的P2 SSD,雖然與上代P1一樣是採用QLC架構,但不同於市場上多數QLC架構SSD都走大容量的設計,Micron選擇將其容量定在250GB和500GB兩種,以這次評測的250GB版本來說,市場價格落在1,749元、500GB版本則是1,999元,就基本的價格來說,絕對是500GB的版本較划算,不過官方對於500GB版本的讀寫速度倒是比較保守,讀取速度雖然較250GB版本快、但寫入速度卻比較低,玩家們在考慮較大容量時多少還是會需要稍微考慮一下。 Crucial P2 250GB正面除了標示產品容量以外,也直接標示其尺寸大小為Type-2280,至於內部的用料方面,我們撕開側面貼紙後,可看到它採用的是Phison PS5013-E13-31這顆主控晶片,可確定其為PCIe 3.0 x4 NVMe介面,Phison官方標示的最高讀寫速度為2500 / 2100 MB/s、IOPS則是295,000 / 430,000,不過Micron這邊標示的速度則是較保守些,分別是2100 / 1150 MB/s。 採用的顆粒部分則是Micron自家的OEB2D NX959,兩顆共計250GB。另外,P2也並未搭載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屬於DRAM-Less架構,其藉由HMB (Host Memory Buffer) 機制,向電腦調用系統記憶體,來當成資料讀寫緩衝區。雖然在性價比C/P值來說這樣可以壓到更好的價錢,但也就意味著在4K隨機讀寫部分的效能會趨於弱勢,但考量到P2的目標客群、容量選擇及價格也還算是可以接受的設計。 雖然價格親民,但Micron仍有提供五年保固倒也是非常不錯,加上可靠性部分將最大寫入量提高到150TBW,相較於P1當時的100TBW,寫入量拉高50%的情況下也讓P2多了一個可考慮購買的誘因。除此之外,P2仍然擁有Crucial的附加軟體支援,包含像是備份用的Acronis True Image和作業系統轉移等等都有提供。 將P2 250GB SSD上機進行實測,在常見的Crystal Disk Mark中的結果比官方的標準還要更高一些,分別達到2257.28 / 1160.53 MB/s,這速度表現基本上和先前的P1大同小異,不過因為價格親民的關係,台幣2,000元以內的價格,讀寫各有2000 / 1000 MB/s以上的表現已經算是不錯的了。甚至從ATTO Benchmark測試中還達到讀寫飆破3GB/s的境界,基本上一般日常使用是絕對沒問題的。 Crucial P1剛推出時因為採用QLC架構加上耐用度的問題,雖然在大容量的SSD中同樣是走親民路線,但就是比較不受專業玩家青睞,雖然說新一代的P2仍是採QLC架構,但在耐用度和價格控制方面都有不錯的進步,尤其以台幣不到2,000元就能買到的500GB SSD來說,絕對是一般消費者的優質選擇之一。 但如果是玩家想要升級SSD的話,建議可以等等看後續將推出的高階款Crucial P5 SSD,回歸TLC架構後,不管是讀寫速度還是耐用度都會比P2要高一個Level,不過相對的價格方面勢必也會提高些,待實品推出後,玩家們在購買時仍要考慮考慮。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一切來的毫無徵兆?!微軟正式發表Sufrace Go 2與Surface Book 3
就在幾天前蘋果默默更新了自家的MacBook Pro 13系列之後,微軟似乎也終於按捺不住,正式為我們帶來早已在網路上謠言四起的另外兩樣Surface家族成員─Surface Go 2與Surface Book 3。 這段期間網路謠傳最兇的莫過於Surface Go 2了,一如網路謠傳的一樣,螢幕的尺寸從原本的10吋加大到10.5吋,但實現的方式是透過將邊框縮窄的方式來達成,因此機身的整體尺寸並沒有發生變化,上一代的配件也可以沿用下來。 除了螢幕加大之外,性能自然也得有所成長,2代的Surface Go搭載的Intel第8代的Core m3處理器,微軟宣稱會比上一代還要快上64%,相較於一代的效能只能勉強堪用,相信二代在日常作業方面會來得更加得心應手才是。 至於細部客製化選項的部分,RAM提供了4GB與8GB兩種版本,儲存容量則可以選擇64GB eMMC或是128GB SSD,同時還有提供LTE版本的選項,讓購買的玩家帶出門可以有著更高的行動力和生產力。價格的部分從US$399起跳,並且台灣微軟的已經有了該產品的相關介紹,相信這一次應該不會讓玩家等太久(望向Surface Laptop 3…)。 Surface Book 系列在近期的聲量上顯得比較低瀰一些,畢竟距離上一次更新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微軟這一次對於Surface Book 3的更新方面著重在硬體規格的部份,外型上依然提供13吋與15吋兩種版本,也沒有提供像是Surface Pro 7那樣的黑色款式,依舊僅有銀白色(官方稱作白金色)的一種配色。 雖然外型沒有變化,但內在的確是發生了巨大的改變,Surface Book 3在處理器的部分最高採用Intel第十代的Core i7-1065G7,顯示卡在13吋的版本可以選配到NIVIDIA GTX 1650 MAX-Q,15吋則可以到NVIDIA GTX 1660 Ti MAX-Q,玩家如果想玩遊戲的話,新的Surface Book 3在3D效能上有著一定程度的保證。 不過上述的規格都是台灣預計上市的版本,如果玩家懂得一些海外代購門路的話,Surface Book 3還有推出高階專業人士所設計的版本,內建顯示卡一口氣來到了NVIDIA Quadro RTX 3000!看來專業3D創作者心目中的夢幻逸品,又多一樣可以選擇了。 在儲存容量與記憶體的細部選項上,兩種款式都可以選配最高32GB 3733 MHz LPDDR4X記憶體,並搭配最高1TB PCIe SSD,微軟宣稱這一次選用的SSD會比上一代還來得更加快速,目前相關的內容介紹也已經出現在台灣微軟的,只不過實際價格和上市日期尚未公布,考量到Surface Book作為Surface家族最頂級的行動產品,價格應該不會太便宜就是了。 在這一次突襲更新中,微軟也發表了自家兩款Surface耳機,其中Surface Headphones迎來了它的第二代產品,在外型上基本維持一致,保留了相當特別的旋鈕式耳罩設計,玩家可以透過旋轉耳罩旋鈕來調整音量和主動降噪的強度,但在音質有著更進一步的強化,使用新一代的40mm Free Edge單體,並用上了更加先進的麥克風來針對降噪的部分進一步強化。 除此之外,Surface Headphones 2的耳罩這次可以180度翻轉,讓耳機掛在脖子上的時候可以更加舒適,同時在降噪模式開啟的情況下,續航力可提升到20小時,足以讓玩家從白天聽到黑夜。而對於擔心攜帶出門容易弄髒的玩家們,微軟也推出了新的霧黑色版本可以供選購。 最後,從微軟發表到現在已經不知過了多久的真‧無線耳機Surface Earbuds也終於確定會在5月12號與Surface Headphones 2一起在美國正式開賣,價格也從當時宣布的US$249降到US$199呢!只是目前這兩款耳機,台灣似乎還沒有引進的計畫就是了。(小編敲碗中…)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