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
CORSAIR Harpoon RGB Wirelss無線電競滑鼠手實測開箱,魚叉在手無線在我!
Corsair在今年年初的CES時推出許多電競相關新品,其中較引人注目的就是全新的Slipstream 2.4GHz無線技術,而這次小編手上收到的這款Corsair Harpoon RGB Wireless無線電競滑鼠就是搭載該技術,也是目前Corsair其下首款搭載該技術的電競滑鼠,讓它能擁有僅1ms的反應時間。無線電競滑鼠的重量問題也因為採用內建鋰電池的關係,讓整隻滑鼠的重量僅有99克,是十分輕盈的等級。 Harpoon RGB Wireless外型上,其前、中、後段寬度都相同,在尾端左右兩側有設置簡單的左右側墊,讓拇指和無名指小指的抓握能力更穩定,除此之外,左右兩側還有設置防滑墊,更進一步增加控制能力,抓握上非常輕鬆,就算是小手掌的玩家也可以輕鬆控制。同時防滑墊上設有條紋,不過該紋路並不會造成割手的問題,長時間使用下不易感到手部不適。 按鍵分布的部分則是提供共六顆可編程按鍵,包含滑鼠左右鍵、滾輪和左側側邊按鍵。左右鍵部分雖然沒有用上分離式的按鍵設計,不過就小編自己使用的情況下,並未碰到左右鍵互相影響的問題,玩家可以放心使用。 Harpoon RGB Wireless的重點特色當然就是支援自家最新的Slipstream 2.4GHz無線技術,讓即便是定位在入門等級的Harpoon RGB Wireless,也能夠擁有最低1ms的反應速度,這點滿值得嘉獎。而無線模式除了2.4GHz以外,另外也有藍牙連接的模式,前者的電池續航力可達到30小時、後者在一般文書處理並關閉燈效的情況下,則是可以達到60小時的表現,讓玩家不管是要用來打game還是做一般工作日常都好用。 Corsair家的iCue軟體提供詳細的客製化設定,包含設定巨集、RGB燈效色彩模式、以及自定義按鍵功能等等,比較特別的是在預設的DPI設定中,除了基本的五段切換調整以外,還另外有一顆狙擊鍵(Sniper)DPI設定,這部分是讓玩家可以藉由自定義按鍵對應功能以後,可依個人喜好將任一按鍵設定為狙擊鍵快速切換使用,也進一步提供玩FPS射擊遊戲時的彈性。 實際用測試軟體(Mouse Tester v1.5)將效能圖像化吧!小編先快速介紹一下Harpoon RGB Wireless的重點硬體規格,身為光學滑鼠的它採用的是PWM3325光學感測器,可提供最高10000 DPI的範圍,具備五段調整,採用歐姆龍微動開關,按鍵壽命為5000萬次。接下來小編將在玩家常用的布面滑鼠墊上進行軌跡和反應速度、回報率的測試,並分為高低靈敏度兩項變數,藉由圖像將滑鼠的穩定度表現出來。 Corsair Harpoon RGB Wireless無線電競滑鼠這次搭載海盜船家最新的Slipstream 2.4GHz無線技術,徹底解放玩家空間限制,同時經實測表現中可看到確實能夠在無線模式下提供穩定的1ms反應時間,達到和有線滑鼠相同的等級,另外也提供連接線和藍牙技術讓玩家可以一鼠三用,多彈性使用更加分。而在外型上的設計則是相對低調些,但整體的操作手感非常舒適,不管是玩哪一種遊戲都能輕鬆掌握。 廠商名稱:美商海盜船 廠商網址:https://www.corsair.com/tw/zh/
-
2019夏季30隻電競滑鼠採購指南,教你如何挑電競滑鼠、看懂專業名詞,一文搞定!【測試篇】
上一篇文章小編幫大家介紹過挑選電競玩家前需要了解的特色和名詞解釋,相信玩家在購買電競滑鼠前,各種要注意的細節,都已經介紹完畢了,相信大家日後如果要購買電競滑鼠的話,就可以有一個很好的依據。 對於電競滑鼠來說,玩家們心中都會有一把自己的衡量標準或信仰所在,但如果還不知道要從何下手找起的話,小編這邊找了市面上30隻電競滑鼠、共12家電競品牌的新品,將會按照品牌英文名順序排列。除了會說明個滑鼠的外型、特色功能以外,小編也會測試在相同的操作軌跡下,分別查看不同的滑鼠接觸平面下使用,觀察滑鼠的穩定度表現,測試選用的平面材質為一般布面材質滑鼠墊,我們選用的是Plextor推出的M9Pe滑鼠墊作為例子,其材質是細網布材質,是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布面滑鼠墊材質之一,另一個測試材質則是一般常見的木紋材質辦公桌桌面,這兩種滑鼠墊的材質介面是目前一般玩家在使用時,最常作為滑鼠墊使用的兩種材質之一。 而測試的軟體將藉由Mouse Test 1.2這個軟體進行統計,測試項目的部分,由於各家電競滑鼠所設定的DPI數值在使用上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因此,測試部分將會針對滑鼠分別在高低DPI設定下反應速度的穩定度,至於高低DPI數值的標準為何,前文有說過,射擊遊戲的試用體驗是評斷一個電競滑鼠好不好的最基本體驗,因此就針對射擊遊戲的DPI設定來說,小編將會針對玩家們最常使用的DPI設定做為標準,因此,低DPI標準落在400、而高DPI的標準則是1600,小編將會藉由固定的測試軟體描繪出波形圖讓玩家參考。另外,也會藉由另一個模式測定官方宣稱的1000Hz在實際使用上,是否真的能夠達到穩定1000Hz、1毫秒反應時間的效能表現。 從上面的測試數據結果比較中就可以發現,一般辦公桌桌面雖然堪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會影響滑鼠穩定度,因此小編建議玩家在玩遊戲時,還是盡量選用滑鼠墊比較好喔!接下來每一顆滑鼠的測試數據比較為求完全發揮滑鼠效能,主要都會以布面滑鼠墊的材質作為依據。此外,每一個滑鼠的試用心得都是小編連續使用該滑鼠半天以上的心得整理,這過程中包含遊玩射擊遊戲《Apex英雄》、上網瀏覽網頁、進行一般文書處理、簡易Lightroom圖片修圖等等,主要是為了模擬在不同環境下的使用心得,這部分的心得主要都是在Plextor的M9Pe滑鼠墊上進行。事不宜遲,接下來我們就馬上進入各電競滑鼠的介紹吧! ASUS旗下電競品牌ROG推出的ROG Pugio光學有線電競滑鼠,整體的重量是103克,是非常輕巧的電競滑鼠,無提供砝碼來讓使用者額外調整重量。滑鼠的長寬高比例為120 x 68 x 37(mm),大小非常好掌握。 滑鼠側邊的按鍵是採可客製化磁吸式側邊按鈕,並且是模組化對稱設計,因此是左右手都通用的機型,不過針對這一點來說,以小編個人是右撇子為例,建議是將模組化按鍵安裝在滑鼠左側供拇指使用,並將右側的按鍵卸下,因滑鼠大小和自己手掌大小的關係,加上我用滑鼠的習慣是將中指放在滾輪上使用,因此位於滑鼠右側的小指很容易在使用時按到右側的按鍵,這點如果有玩家使用習慣相同的話,購買前須注意。 外型上ROG Pugio的設計是符合ROG家的圖騰設計風格,高質感的銅灰色表面搭配馬雅圖紋的橡膠側板提供穩定舒適的握感,滑鼠總共有8個按鍵可使用(左右側都裝上模組按鍵),滾輪部分是採段落式設計,中間則是另有DPI切換鍵,可以快速在高低DPI選項中進行切換。左右兩側的四顆功能鍵預設功能式切換網頁上下頁,這點可藉由ASUS的Armoury Crate做其他自定義功能調整。另外,在外型上RGB燈效部分,滑鼠滾輪、ROG信仰之眼以及尾端的環形燈都有設計燈效,可以藉由Armoury Crate軟體中的Aura Sync功能自行更換,也支援ASUS Aura Sync技術,可和其他周邊同步燈效。 硬體規格部分,ROG Pugio DPI數值最大可達到7200 DPI,最大IPS為150、加速度則是30G。滑鼠按鍵壽命為5000萬次點擊,採用ROG獨家的微動開關插槽設計,可以讓玩家自由更換符合的微動開關以客製化自己喜歡的點擊手感,同時也帶來可自行替換磨損或換掉的微動開關這項優勢,進一步延長滑鼠的使用壽命。 ROG STRIX Carry光學電競滑鼠,採用的是2.4GHz或藍牙無線雙頻連線功能,是一款可攜式無線電競滑鼠,外型體積更加輕巧,長寬高比為101 x 62 x 36 (mm),重量僅72.9克,單手要完全掌握非常輕鬆,主要主打是為了讓玩家可以在工作或遊戲兩方面皆相宜。值得注意的是,由於ROG STRIX Carry需要兩顆四號電池安裝,裝上一般的乾電池後重量會來到116克,重量會稍微增加不少,甚至會比部分有線電競滑鼠還要重,操作前玩家們要先試用看看喔! ROG STRIX Carry這隻電競滑鼠是一右手滑鼠,主要設計也都是偏右手,以小編自己的握感來說非常舒適,體積輕巧好攜帶加上好移動是它最大優勢,不過第一手感印象是右側小指置放處的防滑設計不夠力,可能是因為該斜面角度較小的關係,如果該斜面的設計角度更大一些的話,就會比較輕鬆掌握,另一個解決方式是將食指和中指分別放在滑鼠左右鍵上,這樣一來整個的握感對我來說才會較牢固,供玩家參考。 外觀設計上,ROG STRIX Carry的設計比較低調,整體是用簡單的單一黑色親膚材質包覆,左右兩側放上斜紋防滑設計,並無RGB燈效設計。按鍵分佈的部分,滾輪為段落式設計,滑鼠總計共有六顆按鍵,每一顆按鍵都可以藉由Armoury Crate自定義功能。 硬體規格方面,DPI數值可調整範圍介於50~7200之間,可調整範圍不錯,具150 IPS和30G加速度,具備僅1毫秒反應時間的2.4GHz RF和藍牙無線雙頻連線,採用ROG的Smarthop技術,避免2.4GHz頻段周圍的壅塞和干擾,提供穩定的無線連結。電池續航力方面,2.4GHz和藍牙連線官方續航力數據分別是超過300小時和400小時以上,也就是至少可以有12天以上的續航力效能,玩家要連續長時間使用的話是沒問題的。 ROG Gladius II Wireless是一RGB無線電競滑鼠,是一光學滑鼠,小編一拿上手的手感就知道這才是符合我手大小的滑鼠,首先ROG Gladius II Wireless是一右手滑鼠,外型長寬比是126 x 67 x 45 (mm),重量為130公克,就重量或整體的大小來說都是剛好的握感,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三指都可以很輕鬆的放在左右鍵和滾輪上,同時左右兩側搭配的圖騰防滑設計不易割手,小指處的傾斜角度也較剛好,不必特別施力握持,手感很輕鬆。 外型上,Gladius II Wireless同樣也是走低調的設計風格,總共具備六顆可自定義的按鍵,滾輪為段落式設計,RGB燈效部分則是在滑鼠滾輪處和ROG信仰之眼的位置。 當然,既然是主打無線電競滑鼠,ROG Gladius II Wireless具備2.4GHz或藍牙無線雙頻連線功能,反應時間為1毫秒,另外,滑鼠本身是雙模模式,也就是雖然是無線滑鼠,但同樣提供有線連接線材供玩家彈性使用,滑鼠本身不需安裝額外電池,而是直接使用有線線材充電。 硬體規格部分,滑鼠的DPI介於100~16000之間,具備400 IPS和50G最大加速度,快速移動下使用也不錯,小編實際使用期間沒有碰到掉幀的狀況。另外,ROG Gladius II Wireless也採用獨家微動開關插槽設計,可以輕鬆更換微動開關,自由選擇偏好的操作阻力和反饋,客製化能力非常充足。 由Cooler Master(酷瑪)推出的CM110有線電競滑鼠,為對稱式設計,左右手都可以使用,材質則是ABS塑膠/橡膠。最大特色就是其輕量化的外型設計,外型長寬高比例為116.7 x 62.8 x 38(mm),重量則是92克(±5克),非常輕巧好掌握,大小上也還算可以單手掌握的程度,雖然以小編的手來說,我比較偏好當手掌放上滑鼠後,四指第一指節以內的肉都能貼合到滑鼠上的「飽和感」(XD),CM110雖然還是稍微給我一種小懸空的感覺,但操作手感已經很不錯,尤其重量不會太重這點操作起來也很棒! 外觀設計的部分,CM110本身具備共6顆按鍵,材質部分是使用ABS塑膠/橡膠,但在最外層使用CoolerMaster獨家的特殊材質,除了增加整體的手感舒適度以外,也可強化耐用度。滾輪的設計為段落式,段落感不強烈,滾動輕鬆。另外,CM110本身是針對右撇子玩家所設計,因此滑鼠左側設有兩顆側邊按鍵,可以藉由軟體自行定義功能。而在外觀的RGB燈效方面,具備可自定義的三區LED燈光,分別是滾輪、CoolerMaster商標圖以及尾端周圍的環繞燈條,絢光十足。 硬體規格的部分,DPI設定範圍介於400~6000之間,具5段切換,回報速率為1000Hz(1毫秒反應時間),足夠應付多數遊戲和一般使用,不過IPS數值僅60、加速度為20G,遊玩需要時常快速移動滑鼠的遊戲的話,需要小心或許可能會有掉幀的問題。不過,正如前文所提,雖然IPS和加速度數值並不高,但玩家如果是使用中階電腦規格的話,CM110的規格已經綽綽有餘。 同樣由Cooler Master推出的另一款有線電競滑鼠CM310,相較來說是一款規格比較高階的版本,第一手感印象也比較優秀,尤其在左右兩側設計的橡膠防滑墊不管是防滑度或位置都恰恰好,四指第一指節部位還是有稍微未完整貼合,不過整體的手感還是不錯。外型比例為127 x 71.5 x 39.5(mm),重量為100公克,大小或重量大小極為輕巧,操作手感不錯。 外觀設計的部分,CM310是對稱式的設計,左右手玩家都可以使用,不過獨立的側邊按鍵位於滑鼠左側,因此如果是左撇子玩家的話,操作上可能需要犧牲掉這兩顆左側按鍵,或者要改用小指來使用。按鍵分佈的部分,滑鼠除了左右鍵和滾輪以外,左側有兩顆獨立側邊按鍵,另外在DPI設定調整的部分也有獨立的上下DPI設定鍵,最後還有一顆RGB燈效模式切換鍵,總計8顆。燈效RGB的部分共有三處,分別是滾輪、Cooler Master商標以及尾端周圍,尾端RGB燈效相較於CM110來說更低調些,不過CM310可以藉由按鍵切換五種不同的RGB燈效。 硬體規格面來看,CM310的DPI範圍介於500~10000之間,共有7段調整,追蹤速度為60 IPS、最大加速度為20G,和CM110有著同樣的問題,如果是在低靈敏度下要做大幅度的移動時,搭配高階電腦系統時可能要小心有掉幀的狀況,適合中階電腦系統使用。 Corsair(海盜船)是玩家們心中有名的電競周邊廠商之一,這次他們推出旗下的Corsair M55 RGB Pro電競滑鼠,採用的對稱式的設計,主打「好滑鼠不分左右」的口號,外型大小上走的是輕量化的設計,長寬高比為124 x 68.4 x 40(mm),重量僅86公克,手感上來說抓握容易,加上重量輕的緣故,操作上非常輕巧靈敏。為了因應左右對稱設計,兩側皆有防滑墊的設計,不過左右兩側也都有兩顆側邊按鍵,使用時要小心不要誤觸另一端的按鍵。 外觀設計上,M55 RGB Pro的設計走低調路線,滑鼠主色系是黑色,配上簡單醒目的海盜船Logo,整體的產品信仰氣息足夠。RGB燈效部分僅海盜船Logo有燈效,DPI顯示部分另有單色LED燈顯示,除了DPI設定外也可顯示Profile設定,讓整體外型設計更加顯得乾淨。 按鍵分佈的部分,總共有八顆可編程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以外,滾輪的段落感稍微較明顯,操作上的精準度也順勢提高。除此之外還有DPI切換鍵以及左右兩側各兩顆側邊鍵。按鍵功能和燈效設定可藉由Corsair iCue軟體進行設定。 至於硬體規格的部分,感應器採用PMW3327,DPI設定最高可達到6400 DPI,具備220 IPS和30G加速度,用來應付大部分的遊戲已經十分綽綽有餘。 NightSword RGB電競滑鼠是Corsair較高階的電競滑鼠之一,第一手感印象來說還不錯,外型大小比例為129 x 86 x 43.8(mm),重119克,不算輕盈但還算可接受,同時如果玩家認為手感還不夠的話,可以另外使用隨附的砝碼進行調整。整隻滑鼠表層幾乎都有防滑的紋路設計,這讓整體的操作手感來說還不錯,不過小編的手感認為高度上來說稍微高了一點,雖說不至於不舒服,但握上去的第一直覺就能感受得到。 外觀設計上,NightSword RGB有著明顯的電競硬派風格設計,除了表面明顯的稜線切線以外,左側的拇指墊也是一大特色之一,整體的視覺感還滿強烈的。RGB燈效方面共有四區,分別是位於前方兩側、左右兩側、海盜船Logo以及尾端,都可藉由iCue軟體進行客製化設定。 按鍵分布方面,總計有10顆可編程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以外,另外還有獨立的DPI切換鍵(預設是在左鍵上方),滾輪下方另有兩顆按鍵可設定,而在滑鼠側邊部分則是有三顆按鍵可以自定義。燈效設定和按鍵功能都可以藉由iCue軟體進行設定。 硬體規格方面,DPI範圍介於100~18000之間,可調整頻段共四段、並且提供極限每次1 DPI調整,具備400 IPS和50G加速度組合,不管是要用來玩低靈敏度射擊遊戲還是高靈敏的即時策略遊戲都可以應付得宜。 Kingston HyperX Pulsefire FPS Pro電競滑鼠是專為FPS射擊遊戲設計的RGB有線電競滑鼠,同時也是HyperX Pulsefire電競滑鼠系列中較高階的版本,第一手感印象是握感不錯,整體的大小比例也還ok,長寬高分別是128 x 71 x42 (mm),重量則是95公克,操作移動上滿輕巧靈敏的。設計上主要是針對右手玩家所設計,滑鼠尾端有稍微隆起的設計,以便讓手掌可以貼合,這點在實際使用時的舒適度有加分不少。 外觀設計的部分,Pulsefire FPS Pro配色是以鐵灰色為主,左右兩側輔以防滑墊設計,小編必須說兩側的防滑墊割手的現象明顯,尤其是滑鼠新買的情況下尤其可以感受得到,雖然帶來的防滑程度也比一般電競滑鼠優秀,不過長期使用下來,以小編自己的握法來看的話,拇指指腹和小指按壓防滑墊的位置容易感到不適,如果該防滑墊的紋路能稍微不要這麼深刻的話,整體的手感會好很多。另外,小指放置處的防滑墊用一段時間因手指自然分泌油質後,小編的握法會抓不起滑鼠,這點玩家們也要試用看看喔! 按鍵分佈的部分,按鍵總計共有6顆,可自由根據喜好藉由HyperX NGenuity軟體輔助設定,滾輪感為段落式設計,中間另有DPI控制按鍵。RGB燈效的部分則是滾輪和HyperX商標處設有RGB燈效。另外比較特別的是,滑鼠內可以儲存多達三組設定檔,藉由軟體的幫忙,可以讓設定檔隨身帶著走。 硬體規格的部分,Pulsefire FPS Pro採用Pixart PMW3389感測器,DPI範圍可達到16000,IPS來到450還不賴,加速度則是有50G輔助,回報率有1000Hz,真的就是專門用來給熱愛射擊遊戲的玩家使用。 Kingston HyperX Pulsefire Surge電競滑鼠是Pulsefire系列滑鼠中最高階的一款,外型大小比例上手感比Pulsefire FPS Pro小一些,長寬高比為120 x 63 x 41 (mm),重量則是100克,仍舊是非常輕巧的體積,不過因體積變小的關係,所以小編自己的握感是相對來說沒有Pulsefire FPS Pro好,不過體積小的好處是可以輕鬆掌握。另外,Pulsefire Surge是採對稱式的設計,為左右手玩家皆可使用,不過獨立的側邊鍵位於左側,左手玩家使用時要習慣一下。 外觀設計上,Pulsefire Surge最大的特色在於採用HyperX稱為360° RGB燈效的動態設計,也就是使用ARGB可編程式燈效,其燈光效果會比一般LED燈的RGB燈效更加柔和些,視覺上的感覺也會比較好,該燈效同時也可以藉由HyperX NGenuity軟體自行設定。配色上主要以黑色為主,左右兩側並沒有設計明顯的防滑設計,不過因體積較小的關係,小編自己是還握得很輕鬆,而且少了割手的不適感。 按鍵分佈的部分,共有六顆可自定義功能的按鍵,包含調整DPI數值的獨立按鍵。RGB燈效的部分主要位於滾輪處附近(較不明顯)、HyperX商標,以及滑鼠正面左右兩條長條的ARGB燈條,包圍了整個滑鼠,視覺上非常搶眼。滑鼠內同樣可以儲存三組設定檔,隨時藉由軟體快速設定。 硬體規格的部分,感測器採用Pixart PMW3389,DPI最大可達16000,具備450 IPS和50G加速度,以及1000Hz回報率。就硬體規格面來說和Pulsefire FPS Pro大抵相同,不過按鍵的壽命比較長,可承受5000萬次點擊(Pulsefire FPS Pro僅2000萬次),可以說是視覺、效能兼具的選擇。 最後登場的Kingston HyperX Pulsefire Core屬於Pulsefire系列中較入門版本的電競滑鼠,外型手感大小和Pulsefire Surge大致相同,長寬高比例為119 x 64 x 41(mm),重87克,因此小編認為兩者的手感大致相同。採用對稱式設計,讓左右手玩家都可以使用,不過要注意位於左側的兩顆側邊按鍵就是囉! 外觀設計的部分,Pulsefire Core走的是低調的黑色路線,左右兩側有獨特的防滑紋路幫助掌握滑鼠,該防滑墊不像Pulsefire FPS Pro這麼明顯深刻,因此實際握感體驗還算舒適,不過其實長時間使用的話,小編小指內側的部分還是會感到些微痠麻,整體體積適中的緣故,使得滑鼠掌握的能力不錯。RGB燈效設計的部分也是走低調路線,滑鼠全區只有HyperX商標的部分有提供RGB燈效的功能(可藉由軟體更改)。 Pulsefire Core提供共7顆可自定義功能的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滾輪以及左側的兩顆側邊鍵以外,另外有兩個獨立DPI上下調整按鍵,可以讓玩家快速切換DPI數值,是個方便的小設計。 而說到DPI,Pulsefire Core採用Pixart PWM3327感測器,DPI最大可達到6200、具220 IPS搭配30G加速度輔助,這部分屬於中階電競滑鼠的規格,足夠應付多數遊戲的使用情境,另外,即便是在低靈敏度下,也不至於因IPS或加速度不夠發生掉幀的問題,在三者之間的平衡上做得還不錯。 Logitech電競品牌「羅技G系列」中的G304 Lightspeed,是一款無線光學遊戲滑鼠,本體裝上電池後約100克,以無線遊戲滑鼠來說相當輕巧。滑鼠長寬高比例為116.6x62.15x38.2(mm),採用左右手平衡設計,以普遍亞洲男生的手來說,算中等大小,適合偏好抓握的玩家。 外觀上整體採較為低調的黑色,正面配上銀色自家Logitech G商標,總共有6個可自訂功能按鍵,滾輪後方的按鍵能夠快速切換靈敏度,預設為四段速循環,最多可指派五段切換。滾輪滑動時的觸感偏軟,滑上滑下都算滑順,特別看到左右按鍵方面為機械按鍵張力系統設計,按起來相當省力,劇烈遊戲操作過程也能更準確點擊。 硬體規格上,作為一支稱職的無線遊戲滑鼠,G304使用自家的HERO感應器,DPI可調範圍為200至12,000,追蹤速度為400 IPS、最大加速度為40G,回報速率為1,000Hz,特別的是,HERO感應器與前一代相比,省電能力提升10倍,再搭配自家LIGHTSPEED無線技術,能夠有效解決無線延遲,連線更穩定,媲美大多數有線電競滑鼠的反應速度。而在電池壽命的表現上,據官方數據所示,效能模式下約可使用250小時,若切換至省電模式,則可長達9個月之久,電池續航力也不是問題。 Logitech G系列中的G502 HERO,是前一代G502的小改款,沿襲前一代的整體設計,純滑鼠重量一樣為121公克,有提供額外五組3.6公克的砝碼可依個人喜好配重,長寬高比例為132x75x40(mm),為大型右手滑鼠,以小編實際握的感覺來說,G502比較適合掌握使用。 外觀基本上與前代相同,正面的G字LOGO和DPI指示燈支援RGB燈光同步,可以透過G HUB軟體調整設定。再看到按鍵部分,G502採11組可自訂按鍵,功能相當豐富,其中側邊除了預設前後功能鍵之外,還有一顆預設為快速切換DPI的按鍵,方便射擊遊戲玩家在瞄準敵人時,可以有效增加精準度。再特別看到金屬滾輪的正後方,有一顆控制鈕,能夠讓玩家依照喜好快速調整滾輪阻力。 硬體規格上,不同於前代,這次改用自家HERO 16K感應器,DPI最高可至16,000,靈敏度大幅提升,而追蹤速度為400 IPS、最大加速度為40G,回報速率為1,000Hz,和前代一樣提供零濾波、零過濾和零加速,競賽水準的精準度。 Logitech G系列的G502 LIGHTSPEED,是Logitech熱銷款式G502的無線版本,基本上外觀設計和G502相同,但在重量上從原先的121公克,減輕至114公克,少了7公克,在砝碼上也做了一些調整,從原本5組3.6公克,變成4組2公克和2組4公克砝碼,提供更多元的配重選擇,再看到滾輪的細節,從原本的實心金屬滾輪,更換成鏤空設計,再搭配橡皮止滑表面,讓玩家在操作滾輪時能夠更精準。 在硬體規格上也跟上面的G502 HERO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多虧LIGHTSPEED設計的關係,這款作為一支無線滑鼠,反應速度也能夠幾乎和G502 HERO一樣快,另外也支援有線連接模式,使用時能同步為內建鋰電池充電,滿電時的續航力最高為60小時,除此之外,G502 LIGHTSPEED也支援自家的POWERPLAY無線充電功能,能夠整合供電與LIGHTSPEED無線連線,但要提醒各位玩家,要使用這項功能的話,充電版套組要另外選購喔。 還記得Microsoft Pro Intellimouse(下稱閃靈鯊專業版),沿襲微軟經典右手滑鼠IE3.0的設計,長寬高比例為132x69x43(mm),重量為104公克,加上線材這次採用的編織網線,線材不容易糾纏一團,對習慣掌握的玩家來說,操作上相當順手。 外觀上有兩種顏色可以選擇,分別為「闇影」與「銀珀」,採用五組按鍵,其中三組可自訂功能,其滑鼠本體為弧形人體工學設計,相當適合長時間使用。另外看到滑鼠的尾燈,可以利用Microsoft滑鼠和鍵盤中心軟體自訂顏色。 在硬體規格部分,這次微軟與PixArt合作,為閃靈鯊專業版訂製PAW 3389 PRO-MS光學感應器,最高可達16,000DPI,追蹤速度為400 IPS、最大加速度為50G,回報速率為1,000Hz,整體手感相當滑順,喜歡微軟經典造型滑鼠的玩家,不妨可以考慮一下。 MSI(微星科技)推出的Clutch GM50有線光學電競滑鼠,是MSI首款以符合射擊遊戲玩家需求所設計的電競滑鼠,小編第一手感印象是外型大小對我來說比例剛好,長寬高分別是120 x 67 x 42(mm),重量則是只有87克,屬於極輕巧好掌握的大小,設計上則是專為右手玩家設計,滑鼠整體有稍微的右傾設計。而左右兩側的防滑墊不會過於割手,紋路深度不深,但止滑的效果還不錯,不過小編長時間遊玩以後,由於手部自然分泌油脂的狀況下,容易讓右側小指按壓處有稍微滑膩感,不過稍微擦拭後即可。 在外觀的設計部分,GM50走的是低調的質感,整體以黑色作為主色系,滑鼠表面沒有多餘的花俏外型設計,顯得非常乾淨有型。RGB燈效方面,MSI受到飄移賽車的啟發,以速度感為設計出發點將車尾燈概念實現在GM50的燈效上,分布於滾輪、MSI龍魂Logo以及滑鼠尾端三區,不會過於高調,可以藉由MSI獨家的MSI Gaming Center軟體自定義多種色彩選擇,同時也有提供9種RGB燈效模式可以讓玩家自行客製化。 按鍵分布方面則是共有六顆可編程按鍵,分別是滑鼠左右鍵、滾輪、DPI切換鍵以及左側的兩顆側邊鍵,滾輪部分的段落感稍微明顯一些,在遊戲中切換槍枝時可以有明顯的段落感,同時在一般文書或網頁瀏覽捲動時也不會太費力。另外,所有按鍵都可以藉由MSI Gaming Center自行設定巨集指令,或是自定義按鍵功能和DPI進階設定,客製化能力很不錯。 至於硬體規格的部分,GM50搭載PMW 3330光學感測器,DPI範圍介於400~7200之間,共有五段切換,軟體內可以每次100 DPI間距調整。滑鼠回報率則是有125/250/500/1000Hz四種段位可以讓玩家選擇,按鍵壽命為2000萬次,GM50整體不管是在硬體規格還是外型設計上,主要都是針對輕量化設計,如果玩家有小型電競滑鼠的需求,GM50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MSI Interceptor DS200雷射有線電競滑鼠,小編握上手的第一手感就是,整隻滑鼠的大小比例上,以我的手來說稍微有點大了,長寬高為121 x 81 x 41(mm),重量則是113克,重量也是稍微算重的電競滑鼠,不過如果玩家覺得這樣的重量還不夠的話,MSI另外提供8顆2.4克的金屬砝碼可以安裝在滑鼠尾端,供玩家自行找到最適手感。滑鼠兩側並未設置獨立的防滑墊,不過DS200使用高品質的防滑漆幫助操控,不過小編自己握的時候適發現拇指按壓處有內縮設計,按壓容易,不過右側小指的部分就稍微有些困擾,有時會因手指自然分泌油脂的關係,導致抓握不易。 在外觀的設計上,DS200電競滑鼠非常有龍魂的電競氣息,雖然整體是使用黑色的單一色系配色,不過滑鼠在DPI上下切換鍵旁還有斜紋貫串,強化DS200的硬派電競風格,同時針對滑鼠的側邊可編程按鍵也使用紅色的黑紅對比設計按鍵,使得電競的風格更加明顯。RGB燈效部分,位於滑鼠滾輪、DPI上下鍵、MSI龍魂Logo以及尾端兩側的燈條,另外在滑鼠前端也有設計RGB燈效,視覺效果非常搶眼。 DS200總共有9顆可自定義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DPI有獨立的上下切換鍵,同時在滑鼠左鍵旁邊還有遊戲專用火力鍵(預設是自動點擊左鍵多次)、滑鼠左半邊另有三顆側邊按鍵可以設定,客製化功能非常豐富。 硬體規格的部分,DPI範圍最大可達到8200 DPI,具備30G加速度輔助,在低DPI靈敏度下遊玩射擊遊戲也應付得來,滑鼠回報率有125/250/500/1000Hz四種模式,按鍵壽命則是1000萬次。 MSI Clutch GM11電競滑鼠是微星在今年六月的Computex 2019中新發表的兩款電競滑鼠之一(另一款是Clutch GM30),外型上是採用對稱式的設計,左右手玩家都可以使用,不過因為側邊按鍵位於滑鼠左側,因此左手玩家使用時須習慣一下。就小編第一手感印象來說,長寬高比例為118 x 62 x 37(mm)這樣的大小,抓握上來說容易一手掌握,雖然左右兩側並未設計獨立的防滑墊,不過這樣的手感也好,不會有割手感,同時因比例好的緣故,不管是拇指還是小指都可輕鬆的掌握。重量方面則是只有89公克,屬於輕巧體積的電競滑鼠,快速移動時很輕鬆。 外型設計上,GM11走的是比較低調的設計風格,簡單優雅的黑色設計,配上視覺上單純的MSI龍魂Logo,沒有太多多餘的外型設計,簡單即是美。至於在RGB燈效設計方面,滑鼠只有龍魂Logo以及尾端底部有環形燈效兩區,可以藉由MSI Gaming Center軟體自行設定燈效,視覺設計雖然不特別華麗,但也有低調的質感。 按鍵布局的部分就比較簡單了,總共有六顆可編程按鍵,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另有獨立DPI切換鍵以及左側的兩顆側邊按鍵,DPI按鍵的位置稍微有下嵌,主要是為了避免玩家在遊戲中誤觸的可能,也是一個小小的貼心設計。 至於硬體規格方面,GM11搭載PMW 3327光學感應器,DPI最大可以達到5000,預設則是可以在400/800/1600/3200/5000 DPI做五段快速切換,滑鼠回部速率為1000Hz,按鍵壽命則是有1000萬次。 Razer(雷蛇)是玩家心中極具信仰的電競周邊品牌之一,其Razer Mamba Wireless無線電競滑鼠是從原先就極富盛名的Razer Mamba有線滑鼠演變而來,同時這次已經是推出第二代的版本囉!外型手感上來說,Mamba Wireless給人的握感體驗還不錯,長寬比125.7 x 70 x 43.2(mm)加上106克的重量,整體來說操作非常輕盈,不過因主要是針對右手玩家所設計,左手玩家在購買前須考量使用習慣囉! 外觀設計得部分來說,Razer的電競滑鼠一向有著低調卻不失質感的氣息,Mamba Wireless視覺色彩為黑色,並在左右兩側放上防滑墊設計,小編自己第一印象使用的手感是,滑鼠左側拇指按壓處的防滑墊恰到好處,不過右側小指抓握滑鼠的防滑區就有稍微的割手感。另外,在RGB燈效的配置上,主要位於滑鼠滾輪和Razer三頭蛇Logo上,同樣是低調的燈效設計。 由於是無線電競滑鼠設計,Mamba Wireless主打5G高解析度雷射感應器,是雷射滑鼠的代表之一,另外,為了提供準確的無線連結反應,Mamba Wireless支援適應跳頻技術(AFT)技術,它會持續掃描2.4G頻率中是否有任何干擾,再依照訊號狀況切換頻率,以便降低滑鼠和電腦系統之間的數據延遲,穩定連線,在小編的測試期間,並未出現任何掉線或掉幀的狀況,整體來說,無線連結的體驗還不錯。(擺脫線材就是爽~)至於電池續航力的部分,官方表示電力可長達50小時,也就是說如果要玩一整天的電競遊戲是沒問題的。 按鍵布局的部分,Mamba Wireless共有7顆可編程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和滾輪鍵以外,左側另有兩顆獨立側邊按鍵,滑鼠中央另有獨立調整DPI數值的兩顆上下按鍵。另外,滾輪部分的段落感明顯,在遊戲中使用的話會非常適合,不過作為一般文書工作或網頁滑動的話,稍微會有一些些吃力感。另外,7顆按鍵和RGB燈效都可以藉由Razer Synapse 3軟體進行自定義設定,客製化能力也不錯。 說到DPI,Mamba Wireless DPI範圍為100~16000,具備5段自定義調整,IPS數值達到450、並搭配50G加速度,回報率1000Hz,要在低靈敏度下玩快速移動滑鼠遊戲的話是很ok的,另外,Razer官方強調其按鍵採用和歐姆龍合作的獨家機械式滑鼠按鍵軸,可提供高達5000萬次的按鍵點擊壽命,耐用度非常高。 Razer Atheris無線電競滑鼠,從外型上第一印象就能看出是針對小型電競滑鼠市場而來,大小比例為99.7 x 62.8 x 34.1 (mm),是可以輕輕鬆鬆一手掌握的大小,滑鼠本身的重量是66克,不過因為使用的電池是兩顆一般四號電池,因此當裝上電池以後,重量會來到111克左右,其實這重量在電競滑鼠裡面不算重,只是因為滑鼠本身體積小的緣故,才會讓人覺得滑動起來有些微的沉重感,不過這點也要端看玩家們在使用時是否會感到不習慣了。 Razer Atheris共有兩種顏色可選,一種是小編手上的經典黑、另一種則是Razer全新推出的簡潔配色「Mercury」系列。外觀設計上,Atheris的設計主要符合人體工學,可適用於左右手玩家使用,不過左手玩家要稍微習慣一下位於滑鼠左側的兩顆獨立按鍵就是了。另外,滑鼠本身的手感還不錯,左右兩側有提供強化橡膠防滑墊的設計,不過因滑鼠整體的大小比例,使得不管是拇指還是小指貼合的部位,不太會因長時間使用造成手指不適感,這點滿不錯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Atheris電競滑鼠本身並不具備RGB燈效,一方面是因為主打的是輕巧的小型電競滑鼠,同時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讓玩家無論是用來一般日常工作使用、或是打電動兩相宜的設計。 無線連結的部分,Atheris支援藍牙連結或2.4GHz頻無線連結,支援自適應跳頻技術,官方表示使用兩顆AA電池時,可以連續使用350小時,也就是說即便是每天要連續玩10小時的電動,也可以使用一個月,電池續航力表現非常加分。在按鍵的布局部分,除了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另外還有一切換DPI的獨立按鍵以及左側的兩顆側邊功能鍵,可藉由Razer Synpase 3軟體自行訂自功能。最後要提的是滑鼠滾輪部分的段落感較Mamba Wireless不清楚一點點,這並非壞事,考量到Atheris本身除了玩遊戲以外還會針對一般文書處理使用,不明顯的段落感也會使得用來滑網頁或工作時更加輕鬆些。 硬體規格方面,DPI範圍為200~7200,可自訂5段調整,滑鼠的回報率最高為1000Hz(125/500/1000Hz三段調整),雖然是小電競滑鼠,但其IPS還是有達到220 IPS、加速度則是30G,要拿來應付多數遊戲已經滿足夠了。 有別於Roccat以往推出的右手取向滑鼠,Kova是左右對稱滑鼠,長寬高比例為131x66x38(mm),滑鼠背蓋高度和按鍵的位置都有特別調整過,因此手感不會因為左右對稱設計而大打折扣,重量相當適中為99公克,掌握和抓握使用都相當順手。 先來看一下外觀,Roccat Kova採12組按鍵設計,搭配自家Easy-Shift [+]和Swarm軟體,最多可以設定22種按鍵功能,對於多人連線網路遊戲的玩家來說格外受用,比如將常用的技能鍵或組合鍵直接設定在滑鼠上,在戰鬥時能夠更快速反應。另外看到這隻滑鼠的滾輪和尾端,支援RGB燈光效果,能夠讓玩家依造喜好更換顏色。 硬體規格部分,Kova搭載Pro-Optic R6光學感應器,最高解析度為7000DPI,最大加速度為20G、回報速率為1000Hz,內建Turbo Core V2微處理器,搭配512KB記憶體容量,可以利用自家Swarm軟體,將玩家常用的設定值和巨集儲存在滑鼠中,如果懶得自訂的玩家也不用擔心,軟體也有內建各大知名遊戲的巨集設定可提供玩家選擇。 Roccat推出過眾多滑鼠,其中以Kone系列為最經典款式之一,這次要介紹的是以它為設計基礎,衍伸出來的最新成員:Kone Pure SE,為右手取向滑鼠,尺寸為115 x 70 x 39(mm),體型偏中小型,而重量有特別輕量化,滑鼠本體僅僅88公克,抓握或掌握都OK。 在外觀部分,Kone Pure SE繼承了良好設計DNA,延續了前一代的右手弧形設計,體積與Kone Pure相比稍微縮小9%,按鍵上為標準7鍵設計,可惜的是,SE並沒有搭載Easy-Shift[+]功能,無法像上一代一樣,設定額外的組合按鍵功能。另外看到滑鼠尾端,一樣有支援RGB燈光,可以自訂顏色和效果。 硬體規格部分,Kone Pure SE雖定位在入門級產品,卻仍採用Pro-Optic R7光學感應器,最高靈敏度為5000DPI,最大加速度為20G、追蹤速度為100IPS、回報速率為1000Hz,而在左右主按鍵上也毫不馬虎,更搭載歐姆龍D2FC-F-K(50M)-RT微動開關,點擊壽命可達5000萬次,足以應付一般網路遊戲使用。 Sades(賽德斯)推出的Revolver「左輪RGB巨集變頻電競滑鼠」外型大小握感不錯,是一光學滑鼠,就第一印象的手感大小和重量來說,長寬高比例是128 x 64 x 38(mm),重量在105克,就一般遊戲或日常使用來說,滑鼠本身的輕巧度不錯,大小比例對小編來說靈敏度也很好掌握,而且外型設計上是採用左右對稱設計,不管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玩家都可以使用,而且不必擔心側邊按鍵的問題,因為滑鼠左右兩側都有兩顆側邊鍵可以使用。 而就外觀上來看,Revolver走的是比較低調的設計,不過低調中帶點華麗,RGB燈效方面,除了Sades的狼盾Logo會發光以外,環繞在滑鼠周圍的環體流光RGB氣氛燈也會發亮,並且Sades提供多達11種可自定義的RGB燈效模式,徹底展現自我好簡單。 在按鍵本身的布局來說,共有6顆可自定義功能的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DPI有獨立的上下調整鍵,滑鼠左右兩側各有兩顆側邊按鍵,玩家可以自訂自調整的功能非常多。而滑鼠滾輪部分的段落感稍微有些明顯,但使用上的流暢度還不錯。滑鼠底部是採用大面積的防滑貼,這能帶來較流暢的滑鼠滑動,不過建議這類滑鼠要在滑鼠墊上使用比較能發揮完整的功效喔! 另外,硬體規格的部分,採用PMW 3325感測器,DPI範圍在200~10000之間,具備六段調整,回報率方面則是有125/250/500/1000Hz四段調整,按鍵壽命達到2000萬次,可以藉由Sades的獨立軟體自行調整按鍵自訂自功能和燈效,同時也可以自行編寫巨集。 初次拿到Sades推出的Axe戰斧RGB巨集變頻電競滑鼠時,就會先被它超多的按鍵吸引,可以想像其能夠自定義的功能非常多,並且也是光學滑鼠。不過先就手感來說的話,小編個人認為Axe的大小對我來說稍微大了些,其長寬高比為124 x 79 x 43.5(mm),重量則是有108克(三顆3.5g砝碼自訂加重),因此雖然重量本身在未安裝砝碼的情況下,移動狀況非常舒適,但滑鼠正面的寬度比許多電競滑鼠都還要寬的多,手掌不夠大的玩家較難一手掌握。 不過說到底,Axe在外觀上最大的設計還是在於它多達12顆可自定義功能的按鍵上,除了滑鼠左右鍵以外,DPI調整鍵有兩顆上下按鍵,左鍵旁邊還有獨立的FPS狙擊鍵,滑鼠左側才是重頭戲,除了兩顆前進後對方向鍵以外,還有四顆自定義按鍵(G1~G4)。除此之外,Axe還具備12種RGB燈效模式,可藉由前進鍵加滑鼠滾輪同時按鍵的組合快速切換燈效,玩家可以自定義的空間非常大。另外,Axe RGB燈效的區塊位於滑鼠滾輪旁、Sades狼盾Logo上,以及環繞在滑鼠尾端周圍的環繞燈條,視覺感還不錯。 雖然客製化彈性非常高,不過小編也必須說,滑鼠左側按鍵多的情況下,操作上就必須要花一點時間習慣,尤其是在玩遊戲的時候,這些按鍵在某種程度上能提供一定的快捷功能,不過若是還未使用習慣的話,一個不小心按錯鍵就有可能一命嗚呼。 硬體規格方面,Axe採用PMW 3325感測器,DPI範圍介於200~10000之間,具備6段切換,可調整四種回報率(125/250/500/1000 Hz),整體的靈敏度手感還不錯。藉由獨立的Sades Axe軟體,可以快速設定DPI段落調整值、回報率選擇、燈效設定以及巨集按鍵等功能,客製化的能力絕對夠玩家自由調整。 由德國Sharkoon(旋剛)所推出的Skiller SGM2光學電競滑鼠,採用有線滑鼠的設計、並且針對右手玩家推出,小編的第一握感印象是好滑,握感整體來說滿舒適的,其長寬高比例為132 x 69 x 42(mm),重量則是106克,仍然算是屬於輕巧好操控的滑鼠大小,不過整體的滑鼠大小還是適合手掌稍微大一些的玩家,小編自己的感覺是雖然左右兩側有設計防滑墊,不過在右側小指按壓處的防滑墊部分稍微有些無法貼合,導致操作時滑鼠右側部分會有飛出去的感覺,但如果換成食指中指在左右鍵的握法時,這個問題就能改善。 外觀設計上,旋剛特別強調他們取消許多不必要的額外功能,根據這樣的理念讓電競滑鼠能夠具備該有的基本規格,因此視覺設計上,雖然有圍繞在滑鼠左右和尾端的三邊環繞RGB燈效,不過整體來說還是滿低調的。RGB燈效共有四種模式,透過按鍵組合就可隨時切換燈效,不需要額外的軟體設定,甚至如果不需要RGB燈效的話,也可以透過滑鼠底部的按鍵關閉,客製化能力還是不錯的,不過因為少了軟體的需求,因此操作上更加快速些。 Skiller SGM2總共有六顆按鍵,也就是常見的滑鼠左右鍵、滾輪、DPI切換鍵以及左側的兩顆側邊按鍵,不過旋剛為了讓玩家操作設定上更方便,沒有額外的軟體可以提供自定義功能設定,這點有些玩家可能覺得有些可惜,不過也會有玩家認為很方便,所以見仁見智囉! 硬體規格的部分,Skiller SGM2的DPI範圍介於400~6400之間,最大回報率為1000Hz,IPS數值為66、加速度則是22.5G,玩家如果是搭配高階的電腦硬體規格或是想要遊玩需要在低靈敏度下大幅移動滑鼠的遊戲時,就可能會需要考慮考慮囉!不過中階電腦系統或是想玩一般遊戲的玩家,Skiller SGM2是絕對足夠使用的。 Sharkoon推出的另一款電競滑鼠「馭龍者」Drakonia II歸來!不得不說這款電競滑鼠在外觀的設計上絕對能在眾多滑鼠中脫穎而出,正面上面有經典的綠色龍鱗設計,視覺效果非常強烈!另一個外觀上的重點設計就是總共提供多達12顆可編程按鍵,除了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DPI控制部分共有三顆,除了DPI增減切換鍵以外,另外還有獨立速射鍵可以使用,除此之外,滑鼠左側有六顆側邊按鍵,可以藉由獨立的電競軟體進行自定義設置,可調整的空間非常多。此外,外觀在RGB燈效部分做的比較保守,只有滾輪和Logo有燈效顯示,可藉由獨立的專屬軟體自訂義設定。 再來說說手感方面,Drakonia II的長寬高比例分別是127 x 83 x 42(mm),重量則是104克,屬於輕盈的等級,不過如果玩家覺得這樣的重量手感不夠的話,Sharkoon另有提供5顆重5.6克的砝碼可以安裝在滑鼠尾端供玩家自行調整。小編第一手感印象是雖然側邊有許多按鍵,不過因左右兩側都有防滑設計的緣故,因此抓握其實滿容易的,滑鼠右側稍微有些抓不穩,要換成食指中指按壓左右鍵的握法才能穩定抓牢。滑鼠滾輪部分的段落感較不明顯,用來作為一般瀏覽滑動時非常方便。 另外,滑鼠左側所提供的6顆按鍵如果是手掌比較小的玩家,可能需要仔細調整一下抓握的手勢,小編的手掌照平常習慣的手法抓握時,拇指自然放置的位置會落在按鍵4和5上,這對於我自己來說一般遊戲使用情況下已經足夠使用,如果要額外將手指伸去按其它按鍵的話,就有可能會抓不牢滑鼠,尤其是在快節奏的射擊遊戲時尤其明顯,不過如果玩家本身就已經十分習慣左側拇指按鍵的話,Drakonia II提供的多種選擇還是滿足夠的。 再來看看硬體規格的部分,Drakonia II本身搭載的是PWM 3360感測器,DPI範圍落在100~15000之間,共6段調整,具備250 IPS和50G加速度組合,在需要低靈敏度DPI設定時玩的遊戲也能應付得來,滑鼠回報率共有125/250/500/1000Hz四段調整, SteelSeries Rival 105電競滑鼠外型上是從自家的Kana滑鼠作為原型所設計,外型手感不錯,大小比例為171 x 147 x 55(mm),重量僅79克,雖然左右兩側並不具備防滑墊的設計,但因體積小的緣故,掌握度滿好的。同時小編覺得貼心的小設計是,在滑鼠右側小指按壓區的設計有稍微往內凹,這使得滑鼠右側的手感更加優秀。 外觀設計的部分Rival 105就顯得低調許多,採用簡單的黑色設計,RGB燈效部分只有滑鼠滾輪和SteelSeries的Logo上有著墨,不過兩者在燈效設定上是單區同步設定的,而且除了預設的燈效模式外,沒有其他的燈效設定,不過小編倒是覺得這樣也簡單乾淨。不過,Rival 105支援SteelSeries自家的PrismSync技術,可以和其他配件同步燈效。 按鍵分佈的部分,Rivel 105共有6顆可編程按鍵,包括滑鼠左右鍵、滾輪鍵,滾輪的段落感輕微,流暢度還不錯,另外左側有兩顆側邊按鍵以及專屬滾輪下方的DPI切換鍵,雖然主要是偏右手玩家設計,不過如果左撇子玩家要使用的話也無不可,不過小編自己嘗試使用左手按壓時發現,側邊按鍵的下緣有些銳利,玩家使用左手小指按壓的話要注意。 硬體規格方面,Rival 105採用客製的S3059-SS感測器,按鍵壽命達2000萬次,DPI範圍在250~4000之間,軟體內共有8段DPI數值可選,選定兩個數值後可快速藉由DPI按鍵切換,IPS數值則是140,用來應付多數的遊戲已經算綽綽有餘囉! 剛握上SteelSeries Rival 310光學電競滑鼠後就可以馬上發現它是一款為右撇子玩家設計的電競滑鼠,外型大小上,長寬高比為127.6 x 70.1(最厚處) x 41.98 (mm),重量部分則是只有88.3克,是非常輕巧的電競滑鼠,滑鼠兩側的純矽膠側握防滑墊,其手握質感比多數防滑墊還要好一些,加上上方的紋路設計也不會太割手,就連右側小指按壓的區塊也沒有明顯感覺到不適,這點設計上滿不錯。 從外觀上來看,Rival 310採用纖維強化塑膠作為主要架構,材質則是使用抗指紋半粗糙霧面設計,手摸時會有磨砂的質感,手握和按壓手感都不錯,RGB燈效的部分同樣是在滾輪處和SteelSeries的Logo有燈效,不過Rival 310是雙區燈效配置,滾輪和Logo的燈光色彩可以分別設定,個人風格的展現還不錯。 按鍵配置的部分,Rival 310同樣共有6顆按鈕,滑鼠左右鍵以及獨立的DPI切換按鍵,滾輪部分的段落感稍微較Rival 105明顯一點點,另外在滑鼠左側有兩顆側邊按鍵可以使用,可以藉由SteelSeries的SteelSeries Engine 3軟體進行設定,除了燈效和按鍵以外,也可以設定巨集。 至於硬體規格的話,Rival 310按鍵壽命達到5000萬次,採用SteelSeries獨家的TrueMove3光學感測器,其DPI範圍在100~12000之間,每次100 DPI做為調整,另外,官方表示在100~3500 DPI數值之間內,可以提供真實1:1追蹤軌跡,也就是滑鼠在滑鼠墊上移動的距離,會真實反應在螢幕上,以達到無延遲、無混雜或影響降低抖動的問題。滑鼠回報率在1000Hz、反應時間1毫秒,IPS數值在SteelSeries的QcK滑鼠墊表面使用時,可以達到350 IPS以上的表現,搭配的加速度則是50G,即便是低靈敏度也能穩定使用。 Rival 600光學電競滑鼠是SteelSeries電競滑鼠較高階版本的選擇之一,外觀上的手感小編一握上的感覺就是觸感很好,加上在不管是滑鼠按鍵還是左右兩側的設計都有針對人體工學作著墨,體驗滿好的。至於外型大小上來說,131 x 69(最厚處) x 43(最高處) mm的長寬高比,搭配最低96公克的重量,在操作體驗上達到一個不錯的平衡,如果玩家們覺得這樣的手感太輕的話,SteelSeries提供8顆分別重4克的砝碼讓玩家可以自行安裝(最重可達128克)。此外,根據不同玩家喜歡的滑鼠配重比例,Rival 600可以有多達256種配重比例組合,能夠滿足絕大多數玩家的喜好。 外觀設計上,Rival 600顯得酷炫許多,同時也有強烈的電競硬派風格,使用觸感柔軟的黑色材料作為主材質,再藉由纖維強化塑膠提高整體架構,針對慣用右手的玩家來說,在滑鼠左右鍵位置上都有設計指腹放置的些微下凹設計,加上在滑鼠右側小指放置處也有內凹的設計,這使得手握Rival 600時帶來很不錯的手感。視覺上最酷的一點是在RGB燈效的設定上,嚴格來說Rival 600提供8區的RGB燈效設定,分別是滾輪、Logo、左右兩條燈條各有三區設定,再加上多種不同的燈效和色彩選擇,促成Rival 600的燈效客製化能力超級高。 按鍵分佈的部分,Rival 600具備7顆按鍵,分別是滑鼠左右鍵、滾輪、DPI專屬切換鍵以及左側兩顆側邊按鍵,全部都可以藉由SteelSeries Engine 3軟體自定義修改,同時也能設置專屬的巨集。 硬體規格的部分,Rival 600搭載SteelSeries TrueMove3+雙重感應器系統,除了原本的TrueMove 3光學遊戲感測器作為主要的感測器以外,Rival 600還具備深度感應線性光學偵測感測器,大多數的遊戲滑鼠都是使用單一主要感應器來偵測懸空距離,而Rival 600因具備額外的深度感測器的緣故,即便是只有0.5mm的懸空距離,也能精準判定移動。另外,在DPI範圍上,最低為100 DPI、最高則是12000 DPI,每段調整為100 DPI,具備350+ IPS(SteelSeries QcK滑鼠墊表面使用時)和50G加速度,讓Rival 600不管是要玩極度要求靈敏的RTS遊戲還是需在低靈敏度遊玩的射擊遊戲都可以發揮精準功效。 Tesoro Control R1是一款右手取向滑鼠,長寬高比例為130.5x72.5x42(mm),重量為102公克,和自家的Sagitta Spectrum滑鼠手感相當接近,比較特別的是Control R1表面有做柔感防刮處理,加上硬體規格大幅升級,握起來感覺相當舒服,適合偏好大型滑鼠的玩家選擇。 來看一下外觀細節,Control R1採6鍵設計,皆可透過自家Tesoro 360軟體自訂按鍵功能和巨集設定。滑鼠連接線採用編織網包覆,能夠多一層美觀和保護,線材也比較不易打結,操作時更滑順。再來看到這支滑鼠的燈光設計,從滾輪的兩側、滑鼠尾端的LOGO,和滑鼠的底皆可分別調整顏色和特效,整體呈現出來的燈效相當炫麗。 硬體規格部分,採用Pixart 3360光學感應器,解析度最高可達12000DPI、追蹤速度為250IPS、最大加速度為50G、回報速率為1000Hz,整體操作相當流暢。在左右主要按鍵搭載歐姆龍2000萬次微動開關,點擊聲相當清脆。內建512KB記憶體容量,可以將常用的遊戲按鍵設定記錄在滑鼠裡,能夠讓玩家不必再為了更換電腦就要重新設定而煩惱。 Tesoro Sharur SE(下稱殺戮SE)是鐵修羅的熱銷滑鼠款式之一,其體積相當中規中矩,比例為124x67.5x39(mm),重量為89公克,採左右手皆適用的人體工學設計,整體手感相當輕巧,適合偏好抓握的的玩家選擇。 再來進一步觀察一下細節,殺戮SE有兩種顏色可以選,分別為霧面黑和亮面白,這次借側的是白色款,按鍵配置採6組全自定義按鍵,特別看到滑鼠側邊,不同於一般右手取向滑鼠的前後側鍵,此滑鼠為左右各一側鍵,需大拇指和小指分別操作兩邊按鈕,不熟悉的玩家可能需要一點時間習慣。兩側搭配雙料成型止滑側翼,讓玩家在抓握時能夠更好操縱。另外殺戮SE也支援時下流行的RGB燈效,可以讓玩家依個人喜好更換顏色和特效。 最後來看一下硬體規格,這次殺戮SE搭載Avago A3050光學感應器,最高解析度為4000DPI,追蹤速度為60IPS、最大加速度為60G、回報速率為1000Hz,為入門級電競滑鼠規格配置,比較適合輕度玩家使用。雖說是入門級,殺戮SE也內建64KB記憶體容量,可以將一些常用的遊戲巨集和按鍵設定儲存在滑鼠中,方便玩家切換使用。 以上就是本次幫玩家介紹的市面上30款電競滑鼠,它們都是廠商們挑選出來菁英中的菁英,不只代表各家廠商對於電競滑鼠的設計精神,同時也代表了他們對於「電競」的期待,玩家如果有想要購買電競滑鼠的話,從這30款當中挑選是絕對足夠的。 如果玩家們還是覺得不知道該從何下手的話(畢竟30隻滑鼠還是滿多的XD!),小編這邊就本次測試過程中的眾多滑鼠裡,挑選出了四隻滑鼠供玩家做為參考,參考標準主要有外觀設計、手感體驗以及軟體三種面向作為評判的標準。不過小編在挑選時也是非常難抉擇的,畢竟每一款都是一時之選啊!玩家們如果是第一次踏入電競領域的話,可以用這四隻滑鼠作為參考。 首先先來看看編輯推薦,第一個推薦的是由羅技推出的G502 Lightspeed無線電競滑鼠,羅技家的滑鼠由來已久,自Logitech G電競品牌推出後,其電競滑鼠的評價在玩家們心中也是有口皆碑,G502 Lightspeed承襲了上一代眾多優良血統,並且將型式轉為無線,解放了玩家電腦桌的空間束縛,在無線連結的前提下,達到和有線電競滑鼠相近的表現,因此,小編特此推薦。 賽睿的高階電競滑鼠Rival 600主打著雙感測器的優勢,在整體的操作穩定度表現優秀,不管是高低靈敏度條件下,都能帶來不錯的快速反應,同時因整體在眾多細節上都有針對手感做強化,雖然手感好壞在個人,但Rival 600在本次的電競滑鼠評測中,對小編來說手感名列前幾名中,加上SteelSeries自家的SteelSeries Engine軟體做得也不錯,即便是新手使用也能快速上手,因此特此推薦。 海盜船乘風破浪!NightSword RGB外型上採用少見的全滑鼠防滑墊設計,使得玩家在快速移動滑鼠時仍可穩定的掌握好滑鼠,加上在左側另有拇指墊的設計,整體的抓握更加牢固。效能表現方面當然也不馬虎,測試期間擁有不錯的穩定反應速度,能夠應付大部分遊戲。同時,Corsair的iCue軟體輔助得宜,提供的設定功能詳細且友善,能夠提供玩家非常多元的個人客製化空間,裡應外合下,決定給予其優質設計獎。 Tesoro(鉄修羅)旗下的Control R1就外型上來說雖然低調,但在許多環節上都有細心設計,像是左側拇指抓握處的內凹、滾輪的下嵌可避免卡輪,再加上滑鼠本身採用的柔感防刮設計,使得當手握上時的手感不錯,長時間使用下也相對比較不易感到勞累。另外,在視覺上也採用尾端的環形RGB燈效設計,低調但不失質感。
-
2019夏季30隻電競滑鼠採購指南,教你如何挑電競滑鼠、看懂專業名詞,一文搞定!【介紹篇】
暑假快要過了!玩家們打game的時間快沒了!(先幫QQ一波~)當然啦!如果你是學生的話可能就比較沒有這個問題啦XD! 言歸正傳,不管你是學生還是正在工作的辛苦上班族們,相信愛打電動的玩家們應該都入手了不少電競產品吧!前幾期小編幫大家介紹了電競筆電推薦、萬元電競顯示卡選擇以及電競螢幕的選購,這次將繼續延續電競的主題,並將主要想介紹的產品,延伸到電競周邊產品,也就是滑鼠、鍵盤等等,本期就先針對「電競滑鼠」來介紹囉! 本文除了會針對玩家們在挑選電競滑鼠時可能會碰到的問題做解答以外,另外也找了市面上30款電競滑鼠供玩家參考,相信其中一定會有符合玩家期待的產品喔! 那麼電競滑鼠到底要怎麼挑?市面上的電競滑鼠百百款,有入門的、高階的、有線的、無線的,再加上每次在挑電競滑鼠的時候,總是會聽到一大堆像是超高DPI、1,000Hz反應速率、G力等專有名詞,相信初次打算踏入電競滑鼠世界的玩家們肯定「霧煞煞」,不懂其中的關鍵所在。 在了解電競滑鼠的相關名詞之前,且聽小編快速說明一下什麼樣的滑鼠可以被稱作「電競滑鼠」。 電競滑鼠這個名詞的興起主要來自電競文化的逐漸蓬勃,且伴隨著多項電競大賽陸續舉辦,以及熱門的競技遊戲如《英雄聯盟》、《要塞英雄》、《絕地求生》等遊戲的高人氣,帶動多不少知名遊戲實況主、電競比賽選手使用的電腦周邊配備受到粉絲們的注意,也就連帶使得周邊廠商開始推出以「電競」掛名為主的電腦周邊配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電競滑鼠。 具備什麼樣的規格才得以稱作電競滑鼠,目前市場上沒有人定義過,不過小編綜合市面上多款電競滑鼠所具備的規格來看,可以找到幾項重點特色。當然啦!小編也不會說身為電競滑鼠就一定得具備這些要素,這還得取決於滑鼠廠商的市場定位,畢竟「電競市場」目前來說是一個很熱門的電腦周邊市場。一個所謂的高階滑鼠如果同樣都具備上述所有功能,但廠商將其設定在單純的高階滑鼠的話,對於電競玩家們來說,也未必就不會選擇該滑鼠作為遊戲使用,這點就必須延伸到後文會提到的手感和個人喜好問題了,這邊只是單純的先以客觀的條件來做認定。 具備RGB燈效這件事情,無論是在電腦還是筆電上,幾乎只要是主打電競的產品,就一定要有發光功能,而電競滑鼠當然也不例外。因此,電競滑鼠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多半具備了RGB燈效!此外,電競滑鼠在外觀設計上,多半會走比較「硬派」(Hardcore)的設計風格,而且滑鼠配色上,大多數也會以「黑色」(Black)作為最主要的選擇。 再者,就單純的規格層面來說,電競滑鼠都會強調其低延遲(Low latency)、高反應速率(Response rate)或回報率(Polling rate)的表現,前者常見的數字是僅1ms (毫秒)的反應時間,而後者常見的則是1,000Hz (赫茲)這樣的方式來表達。 此外,電競滑鼠也會提供高範圍可調整的DPI (Dots per inch,每英吋的點數) 設定,最低數字可以達到200 DPI,最高可以達到12,000 DPI、甚至16,000 DPI都有。 最後一個特點,就是除了基本的滑鼠左右鍵和滾輪以外,多半還會具備至少兩顆可自定義功能的按鍵,通常這些可以稱之為Macro Key (巨集鍵),部分針對特定遊戲如射擊遊戲的電競滑鼠,甚至還會額外提供獨立的所謂「狙擊鍵」供玩家使用。 以上就是目前市面上作為電競滑鼠常見的幾項重點特色,相信如果有稍微觀察一下電競滑鼠是什麼來頭的玩家們,就能馬上了解到其中的關鍵。不過對於初次踏入這塊領域的新手來說,光是這四項特點也有可能如原文書一樣困難,因此,且聽小編解釋一下前面所提到的種種關鍵名詞,以及其他選購電競滑鼠前須注意的事項吧! 當玩家要購買電競滑鼠時,常常會看到廠商強調自己的滑鼠具備多快的回報速率和低反應時間、DPI數字破萬等關鍵名詞,這些名詞代表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回報率」(Polling Rate)一般來說指的是滑鼠內建的微型控制單元(Micro Control Unit,MCU)傳送給電腦訊號的資料傳輸頻率,其單位為Hz,比較好的電競滑鼠可以在多種不同的回報率中做切換,如125Hz、500Hz、1000Hz,「回報率125Hz」可以簡單理解為MCU每8毫秒(ms)向電腦傳送一次數據(8ms代表千分之8秒,1000 ÷ 8 = 125這樣的算法所得之),以此類推的話,500Hz就代表2ms傳送一次、1000Hz代表1ms傳送一次,這就是所謂的回報率。理論上來說回報頻率越高,每次傳送數據的間隔時間越短,滑鼠MCU對於玩家動作的反應也就越快,從而降低操作的反應時間延遲。 市面上的電競滑鼠主要都主打具備1000Hz滑鼠回報率,也就是具備僅1ms的反應時間,這點對於射擊遊戲玩家們來說尤其重要,但這個數據也未必就代表滑鼠一定能完全不掉幀(Frame Per Second,FPS),不掉幀對於玩家們來說才是真正要考量的。其他遊戲如RPG角色扮演類的話較不至於,但對射擊遊戲玩家們來說,頻繁的使用滑鼠轉換畫面獲得更多視野是必須的,尤其部分遊戲在射擊時更是需要使用滑鼠下滑壓槍(開槍射擊時視角會因模擬後座力的緣故逐漸向上移動),這時如果滑鼠出現掉幀的狀況,就會出現Lag卡頓問題,也就是為什麼明明看畫面FPS顯示是144,但你還是覺得卡卡的。 不過,這點如果玩家的電腦主機是高階硬體規格配備的話,1000Hz滑鼠雖然偶爾還是可能會掉幀,但產生的問題幾乎微乎其微,但如果是中低階電腦的話,這時掉幀就反而會影響遊戲體驗了。另外,對於500Hz的電競滑鼠來說,如果玩家電腦是中低階規格,那麼也不會有掉幀的問題,這兩個狀況的差異在DPI滑鼠靈敏度的差異,雖然影響不大,但實際上來說,1000Hz的電競滑鼠其靈敏度會比500Hz略快,所以雖然同樣是中低階電腦,但這時使用1000Hz的滑鼠時,滑鼠要的電腦給不起,反而才容易會有掉幀狀況。 職業電競選手在選擇電競滑鼠時,多半會在500Hz和1000Hz之間做考量,小編建議是如果玩家家中的電腦硬體規格在中低階的話,那麼選擇500Hz的電競滑鼠比較能提供穩定的操作;若是高階硬體的話,就可以考慮1000Hz回報速率的電競滑鼠了。就小編個人的操作體驗來說,如果玩家以前就已經是使用1000Hz電競滑鼠,若要根據電腦硬規格來調整滑鼠回報率(部分品牌可藉由軟體調整)至500Hz的話,在遊玩射擊遊戲時,因手部肌肉已習慣DPI數值帶來的操作手感,因此是不會影響操作體驗的,除非換到250Hz或125Hz的回報率,才有可能影響。 電競滑鼠另一個常被廠商提及的名詞叫做DPI,最簡單的理解是它代表滑鼠的靈敏度,其全名為「Dots Per Inch」,字面意思代表每1吋裡有多少可輸出或顯示的點,這算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名詞,但其實還有另一個更專業的說法叫做「CPI」(Counts Per Inch),也就是滑鼠每移動1吋(約25.4mm),內建感應器採樣的解析度(Resolution)能力,換句話說,也就是滑鼠移動1吋所能辨識出的點,CPI數值越高、表示在同一距離內可辨識的點更多,也越能貼近玩家操作滑鼠的真實移動軌跡。而剛才的DPI其實也是類似的道理,可理解為滑鼠移動1吋,游標在螢幕上就移動多少個點,兩者就概念上來說殊途同歸,但為了統一和方便理解,小編本文使用的名稱都將以DPI為主。 舉例來說!在Windows作業系統自定的滑鼠速度設定畫面裡,關閉滑鼠加速之後,採400 DPI的電競滑鼠在滑鼠墊上移動1吋,滑鼠游標就會在畫面上移動400個像素,以此類推,DPI越高、滑鼠游標的像素數越大、游標移動的距離也就越遠,因此高DPI滑鼠可讓玩家用較省力的方式游標。那麼這麼說來,不就DPI越高就一定越猛?答案是:未必。 決定玩家選擇使用DPI高低與否的關鍵因素,最基本的分水嶺在於:你玩的遊戲類別,是射擊遊戲?還是別種類型遊戲?DPI數字越高雖然可以讓玩家和滑鼠都在較省力的情況下快速在螢幕上移動,這在做細部動作微調時便會十分困難,尤其在射擊遊戲中開啟狙擊鏡時更加明顯,當距離遠時,畫面上的敵人人頭甚至可能只有一個像素點的大小,這時候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就有可能是擊殺與否的生存差別,高DPI滑鼠在這時會非常難以精準操作,當然玩家們是可以藉由遊戲內的靈敏度設定或是部分滑鼠專屬的DPI切換鍵快速調整,但多數時候,射擊遊戲的玩家多半不會使用高DPI的電競滑鼠,反倒是愛玩像是《世紀帝國》、《星海爭霸》這類即時策略遊戲(Real Time Strategy,RTS)的玩家會比較喜歡高DPI滑鼠,因為要用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所有指令。 所以說到底,高DPI一定越好嗎?其實未必,要看個人,在目前Full HD (1920 x 1080)解析度還是主流的情況下來說,其實1600 DPI做為一般操作就已經綽綽有餘,除非玩家使用更高解析度來玩的話,這時高DPI的滑鼠在畫面移動上才會比較吃香,這時候要拿來玩遊戲的話,才有可能需要選購高DPI數值的電競滑鼠。因此,玩家在選擇電競滑鼠的時候,也不用一定要追求市面上具備最高DPI數值的滑鼠囉!有高DPI的選項很好,代表玩家可以根據不同遊戲類型或工作環境做切換,但也不要太過於執著。 說到這裡,小編也要再進一步補充一下射擊遊戲玩家的偏好細分,剛才說射擊遊戲玩家偏好低DPI的電競滑鼠,這類玩家的滑鼠DPI數值設定普遍落在400或是800,這類玩家很擅長做精準的槍枝單點操作和狙擊射擊,因為他們很了解滑鼠移動多少距離後,會在畫面上移動多大的視野,這樣的直覺反應已經深深烙印在它們的手部肌肉中,但低DPI數值滑鼠的缺點就是,如果要移動大範圍視野時,手部的移動距離就會比較大,因此往往會看到它們在做360度或180度視野旋轉、甚至極限壓槍射擊時,是利用整隻手臂大幅度往下移動來穩定視角的,多數的職業電競選手多半都是低DPI電競滑鼠的愛好者,但也是有熱愛高DPI滑鼠操作的玩家喔! 了解完DPI的概念以後,接下來要了解IPS (Inch Per Second),也就是每秒可移動的英吋數,這是電競滑鼠感測器可準確追蹤滑鼠動作的最大識別速度值,如果玩家移動滑鼠的速度超過這個數值速度的話,滑鼠內建的感測器就會無法辨識,也就可能會出現跳幀的問題,操作變得不靈敏,因此,如果是玩要頻繁快速移動滑鼠的遊戲如射擊遊戲的話,IPS數值高低就非常重要了。 小編快速離題一下,相信文走至此眼尖的玩家們一定注意到很多電競滑鼠的重要規格都會以射擊遊戲作為一個主要根據,或者很常會針對射擊遊戲來設計滑鼠,這主要是因為「電競」比賽,主要都以射擊遊戲或MOBA競技遊戲作為主要比賽項目,不過後者雖然同樣也是大宗的電競賽事類型,但相對對於射擊遊戲來說,MOBA類電競滑鼠對於滑鼠精準度、DPI快速切換、甚至所謂的狙擊鍵不會特別要求,因此,從最早的《絕對武力》、到近期的《絕地求生》、《Apex英雄》等等,射擊遊戲對於滑鼠的操作比其他所有類型的遊戲都還要更加要求,因此,通常能夠把射擊遊戲用的滑鼠做好,這個電競滑鼠就能拿來玩大多數類型的遊戲了。 言歸正傳,IPS的高低在射擊遊戲中非常重要,這點尤其對於愛好使用低DPI電競滑鼠的射擊遊戲玩家們來說尤其重要(且剛才也提到電競玩家多半喜好低DPI滑鼠),因為在DPI靈敏度較低的情況下,手需要移動很大的距離才能獲得畫面上的視角移動,也因此手拿滑鼠移動的速度通常會很快,如果IPS太低的話將不敷使用,就這點來說的話,玩家在選購電競滑鼠時,盡量選擇IPS數值高的電競滑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IPS和滑鼠接觸的表面材質有關,不同類型的滑鼠墊或是桌面材質都會影響IPS值,例如像是在一般辦公桌表面使用,或是搭配專屬的滑鼠墊時,操作起來就會有明顯的差距,甚至滑鼠即便移動相同距離,但游標並未如此,因此,玩家們也必須考量自己將會使用的滑鼠墊材質、甚至沒滑鼠墊的話,電腦桌面材質也要考慮進去。 最後一個常見的名詞是可承受加速度,其單位為G,也就是滑鼠感測器能準確追蹤到的加速度,滑鼠突然的啟動或滑動,需要有30~50G的加速度追蹤才能確保準確率,目前市面上的高階電競滑鼠主要都主打具備50G的加速度,可應付玩家手部快速移動滑鼠時的承受力,仍然提供準確的操作。 加速度、DPI和IPS三者是電競滑鼠的鐵三角規格,三者之間一定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其中只要任何一項數值偏高、但其他規格並未因此自動調整的話,就有可能影響玩家的操作,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用低靈敏度(DPI 400)玩射擊遊戲時,因為要在一瞬間將視野迴轉180度開槍打位於後方的敵人,但卻因滑鼠的IPS數值不夠、或是可承受的加速度不夠,導致滑鼠在畫面上出現掉幀、卡頓的狀況時,就是生死一瞬間的差別。 滑鼠自從1968年其原型誕生、到當年年底世界第一款滑鼠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誕生到現在,已經擁有超過50年的歷史,至今也有多種不同類型的滑鼠在市面上充斥著,主要常見的有機械滑鼠、光學滑鼠、雷射滑鼠、藍光滑鼠以及觸控滑鼠等等,就電競滑鼠來說,目前常見的類型主要是光學滑鼠和雷射滑鼠兩種,另外還有近年來逐漸興起的無線滑鼠,後文另外介紹,先來看看常見的電競滑鼠類型吧! 光學滑鼠主要是利用滑鼠內部的LED發光二極體發出可見光,經過滑鼠內建的晶片和感測器掃描比對桌面物體表面粗糙度產生的陰影變化,藉此計算出滑鼠移動的方向、距離和速度,這種滑鼠類型是目前市面上電競滑鼠最常採用的。光學滑鼠目前在高階電競滑鼠上多半都是採用PMW3366這顆光學感應器,也有少數電競滑鼠廠商是採用自行研發感應器。 光學滑鼠因為其運作原理的關係,其缺點也相對明顯,也就是如果是在某些光滑表面像是金屬、大理石、磁磚、玻璃等較平的表面時,就有可能出現滑鼠游標飄飄的、不穩定的狀況產生,這也就是為什麼通常光學滑鼠多半會讓玩家搭配滑鼠墊購買的緣故。 雷射滑鼠其實也算是光學滑鼠的一種,但它將裡面的LED改為LD(Laser Diode)雷射二極體,雷射光能夠直接反射表面細節,不用再藉由陰影辨識,因此其表面辨識能力相對於光學滑鼠提升不少,也就是雷射滑鼠的操作流暢度會優於光學滑鼠,同時也能在任何可反射的表面上使用。此外,因為雷射光的光束發散不會隨距離減弱,因此也讓其耗電量降低,所以如果是無線雷射滑鼠的話,它的電池壽命會比較高。 然而,它的缺點就是雷射滑鼠雖然操作準確,但也非常敏感,只要些微動到滑鼠或輕微移動就會有明顯的游標移動,因此對於不習慣這麼靈敏的玩家來說需要適應。 藍光滑鼠的出現最主要是由微軟推出其自家的BlueTrack技術,它的優點是比現有的光學、雷射技術辨識能力更強,幾乎可以在任何材質的表面上使用。藍光技術的原理是利用波長較短的藍光LED光源,提高表面的可辨識性,再經過平行鏡面的大範圍光線,讓感應面積比起雷射技術更大,這也使得藍光技術能達到在任何表面上使用的技術。 其實如果我們回顧過往的滑鼠技術來看,最早的機械滑鼠因為使用滾輪的關係,容易因累積灰塵和污垢導致不靈敏,因此最後被紅光的光學滑鼠取代,但它的缺點就是這類滑鼠又必須要有優秀的滑鼠墊搭配,才會有雷射滑鼠的出現,雷射滑鼠提高精確度和可用的範圍,但仍然不夠完美,其適用的表面依舊限制了行動使用者,而藍光滑鼠的出現便解決了這一點。 藍光滑鼠的精密準確度,相對來說就不一定會像光學或雷射一樣這麼準確了,至少就現階段來說,藍光滑鼠尚無法完全達到和光學滑鼠、雷射滑鼠相同的靈敏操作,而微軟推出的藍光滑鼠的款式,主要也是針對一般日常使用的滑鼠而來,並非電競導向。因此想要追求極限電競體驗的玩家的話,藍光滑鼠不一定是您最佳的選擇,也許選擇光學或雷射滑鼠,搭配好滑鼠墊,會是目前比較好的選擇。 說到滑鼠的類型,其實現在除了滑鼠本身採用的類型以外,另一個最常被玩家拿來討論的一點就是,到底無線滑鼠好、還是有線滑鼠好?小編這裡並不會完全推薦玩家一定要選擇哪一種,只是單純介紹兩者的差異。 其實無線滑鼠(甚至無線鍵盤)為玩家在操作上帶來的最大優勢,就是能減少桌面上干擾滑鼠體驗的擾人線材,部分線材若材質使用不當,甚至可能會因此造成滑鼠移動時給人卡卡的感覺,使用無線滑鼠的話就可以完全避免這個問題。但傳統上一般玩家對於無線滑鼠的迷思和疑慮最主要有兩大考量,一是延遲問題、二是電池續航力問題。 先說延遲問題,無線滑鼠現階段來說主要都是以2.4GHz頻段搭配接收器或藍牙直接連線的方式,而電競滑鼠則是以前者2.4GHz無線的為主流,這是因為藍牙無線連結的方式並不穩定,且延遲更大。就理論上來看,無線電競滑鼠不管再怎麼樣強調降低信號延遲,甚至毫無延遲的可能,但畢竟仍然是隔空傳輸,多半都還是會給人「感覺就有延遲」的印象,不過隨著目前各大電競滑鼠廠商技術的進步,其實這一點就小編個人使用一年多的情況下來來看,延遲的問題已經減少許多,甚至達到幾乎感覺不到有延遲的問題。 其實就現階段各家電競品牌推出的無線電競滑鼠來說,玩家們普遍較擔心的延遲問題已經逐漸克服,小編藉由Mouse Test測試軟體進行反應時間和回報率的測試,觀察有線和無線電競滑鼠的數據落點報告中發現,兩者在相同的操作模式下,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測試是以400 DPI的低靈敏的進行測試。 另一個讓玩家們覺得無線滑鼠困擾人的因素,在於「電池續航力」的表現,因為通常許多玩家一玩起遊戲就是幾個小時以上,且滑鼠一直動,電力消耗很快。這點其實才是小編認為無線電競滑鼠首要需改變的技術,目前多數的電競滑鼠廠商都強調其無線電競滑鼠的續航力表現,儘管其電池續航力表現再好,也都會面臨電池沒電需要重新接線充電的問題,這點就有可能會讓使用無線電競滑鼠的玩家意願降低。 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話,一個是等待日後的電池能力能夠進一步提升,另一個就是目前部分電競滑鼠廠商正在走的道路:充電滑鼠墊,也就是讓無線電競滑鼠內建無線充電的功能,只要將滑鼠放在該充電滑鼠墊上,就能保證滑鼠隨時處在充電的狀態,也就能完全解決電池續航力的問題。不過,這麼做的缺點就是,該充電滑鼠墊需要使用有線連接線材和電腦相連,玩家依然「間接」在使用「有線電競滑鼠」,只是已經沒有線材卡卡的感覺而已。 接下來的介紹部分就比較主觀了,當電競滑鼠發展到一個極限以後,各家廠牌使用的內部硬體規格數值就大同小異,這時對玩家來說,最重要的反倒不是誰的硬體最強(可能要比價格啦XD!),而是誰的手感最好。 電競滑鼠手感的考量可以分很多層面,首先是滑鼠機身材質的使用,這類型包含常見的ABS、PP或PE塑膠材質,或者也有使用金屬機身製作的,前者的優勢是相對較便宜,而且滑鼠的重量也可以控制的比較輕巧;後者的優點則是滑鼠看起來會非常有質感,不過重量也會比較重。 電競滑鼠除了本身的使用材質以外,同時會在其上方塗上止滑塗層或使用黏貼墊,提供手握部分的摩擦力,因為滑鼠如果太滑、不好掌握的話,在玩遊戲時也是一種困擾。常見的止滑塗層很多,不過每一種都各有優缺點,且手感也不盡相同,玩家在購買前建議還是要親自握過才知道喔! 第一種材質是親膚或類皮革材質,這類材質的優點是如果做得很好的話,即便流手汗也還是滿好掌握的,可是這類材質的缺點就是,一旦經過兩三年的使用後就容易變質,甚至出現溶解現象,手感會變黏,反而不好使用。 另一種常見的是磨砂或是使用矽膠,磨砂的材質效果還不錯,除了止滑以外也兼具防手汗的功能。矽膠的話優點是能夠抗腐蝕,會比一般親膚的材質耐用的多,不過用久了以後,依照玩家的使用情況,還是有可能會出現磨損或變質的情況。 最後一種就是橡膠材質,其優點是要磨壞並不容易,不過長時間使用後還是會有變質的問題,它本身不耐油質,但我們的手卻天生會分泌不少油質,所以使用久了以後,橡膠材質的部分也會變得手感不佳。 雖然說電競滑鼠本身在各部件上使用的材料會很大程度的影響滑鼠本身的手感,不過說到底滑鼠手感好不好還是玩家本身的主觀考量因素居多,小編也提供幾個手感選擇的考量點,讓玩家在購買之前可以仔細觀察。 首先就是滑鼠本身是否為左右手通用,不是說單純右手(或左手)使用的電競滑鼠就一定不好,只是不能期待所有電競玩家都一定是右撇子,所以許多電競滑鼠會強調「左右手通用」,如果本身是左撇子玩家的話,就可以針對這類滑鼠去選擇。另外,部分高階的電競滑鼠具備模組化的功能按鍵,除了本身就是左右手通用的以外,也能讓玩家自行將原本位於滑鼠左側拇指使用的功能鍵自己轉換到右側上方,以便讓左撇子玩家更好使用。 另外要考量的因素就是滑鼠本身的體積大小和重量,尤其體積大小這一點很重要,如果玩家的手掌本身並不大,那麼買到太大的電競滑鼠時,單手難以掌握的情況下,反而會讓整體的操作變得困難,不同的電競滑鼠廠牌喜歡走不一樣的滑鼠大小,玩家在購買前可以多方觀察。 滑鼠重量部分要考量的原因是,滑鼠越輕代表在低靈敏度下,越容易被瞬間快速的移動,這時滑鼠如果本身IPS或最大承受力不夠的話,就有可能產生跟不上玩家操控的問題。這問題在高階的電競滑鼠上是很容易解決的,雖然高階電競滑鼠多半會追求輕巧的體積,但它們有些會提供額外砝碼的選項,讓玩家可以自行安裝在滑鼠內部,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滑鼠重量。至於如果是中階入門型滑鼠的話,同樣的,玩家在選購前要先找到適合自己手感的滑鼠重量和大小喔! 前文有提到,目前市面上的電競滑鼠多半是以光學滑鼠為主,也就是說,它們通常都需要專屬的滑鼠墊才能最大化發揮其功效,這時候玩家電腦桌所使用的材質對於滑鼠本身的穩定性就有極大的影響,玩家是使用單純的桌面直接用呢、還是用專門的滑鼠墊使用,這些都會影響電競滑鼠的穩定度,有些時候不是買來的電競滑鼠不好用,而是沒有提供適合的表面給它搭配使用。 影響電競滑鼠穩定性的關鍵,最主要是在「做為」滑鼠墊的材質選用,這裡要強調「做為」的原因在,有些休閒玩家對於滑鼠的操作表面要求並不這麼高,它們或許只是單純的玩玩遊戲就好,就直接使用一般辦公桌的桌面做為使用滑鼠的平台,這麼做其實也並無不可,如果只是玩玩一般的休閒小遊戲時或者甚至只是角色扮演類這種節奏較慢的遊戲時還無所謂,但如果是玩射擊遊戲時,一般辦公桌桌面普遍材質設計較滑,光學滑鼠對於該材質的摩擦力不夠時,很容易出現游標亂飄、飄過頭的問題,這在射擊遊戲這類要求精準操控的遊戲來說是很要不得的,因為滑鼠墊材質的選擇不好,導致「飄槍」最冤枉。 因此滑鼠墊材質的選擇最重要,常見的滑鼠墊有很多種,像是布面材質、玻璃/金屬材質或是混和材質等等,但最常見且小編最推薦的還是布面材質為主。布面材質滑鼠墊的主體主要是用極細密的布料附著在一橡膠上所構成,接觸桌面的那一面會使用鋸齒星形橡膠來增加防滑的功能,這類滑鼠墊拿來應付大部分的電競滑鼠都是綽綽有餘,而且也會是多數玩家最習慣的選擇之一。不過要注意的是,這類布面材質滑鼠墊有些還會在上方塗上特殊材質或塗層,以增加其光滑度,當電競滑鼠DPI又設定太高時,這時候就有可能會出現掉幀的狀況喔! 至於玻璃或者金屬材質的滑鼠墊也不是說不好,其實有些玩家們心中認定的高階滑鼠墊就應該是以這樣的材質來設計,其優點是極為順滑,當滑鼠在上面使用時的體驗是很優秀的。不過這類滑鼠墊的缺點(以現階段電競滑鼠主要還是以光學滑鼠為主的前提下),該類型滑鼠墊若本身針對反射效果做的不完美的話,就有可能會讓光學滑鼠出現掉幀的狀況,有時候甚至有可能讓滑鼠完全沒辦法移動。而且要注意的一點是,因為其材質硬度是比電競滑鼠本身還要硬的(除非滑鼠也是金屬材質設計啦~),因此在使用這樣的滑鼠墊時,對於電競滑鼠底部的磨損相對說也會比較大。 最後要來提一下,只要是電競滑鼠的話,多半其廠商都會提供對應的軟體,搭配多種內部的設定功能,讓玩家可以進一步客製化。 這當中最常見的功能調整就是燈效調整,正如本文一開始所提,RGB燈效是目前電競滑鼠普遍都會具備的特色之一,而其燈效控制也主要都是在軟體中設定,除了可以選擇多種顏色以外,也提供不同的燈效模式可以讓玩家自行選擇。 對於玩家來說,軟體最大的功用還是在於可以讓玩家自行設定電競滑鼠提供的功能鍵功能,大部分廠商也都會允許玩家自定義預設功能以外的選項,讓玩家可以根據不同的遊戲類型或工作環境快速切換。 除此之外,巨集也是軟體會提供的功能之一,巨集讓玩家可以預先設定多項指令,當設定完成以後,只要在遊戲中按下單一滑鼠按鍵後,就能在一瞬間完成預先設計好的指令功能。雖然巨集在許多大型的國際電競賽事中都是被禁止使用的,不過對於一般休閒玩家來說,巨集的功能主要還是提供玩家不管是在遊戲中、還是一般使用情境下更方便操作的選擇。 關於購買電競滑鼠之前需要注意的特色功能和名詞解釋就先到這邊囉!相信大家讀到這裡也累了,喝口水,再來看看下一篇關於30隻市售滑鼠的介紹和測試吧!
-
14相數位電供直出搭直觸熱導、Fins-Array散熱鰭片,GIGABYTE X570 AORUS MASTER電競主機板不怒而威
因應AMD推出全新第三代Ryzen處理器,搭配最新的X570晶片組來發揮其PCIe 4.0的效能,眾主機板廠商也紛紛推出自家的X570主機板系列。繼早前PCDIY!已經分別開箱測試過GIGABYTE X570 AORUS XTREME和GIGABYTE X570 I AORUS PRO WIFI兩片不同定位的主機板之後,這次小編要來開箱的版本是屬於GIGABYTE產品線中較高階的X570 AORUS MASTER電競主機板,主打14相電供直出,再搭配自家有名的Fins-Array散熱鰭片設計,同時更搭配展現黑夜中肅殺氣息的獵鷹王者外型設計,讓X570 AORUS MASTER電競主機板還沒上機實測前,就已經給人不怒自威的威嚴。 X570 AORUS MASTER外盒上採用技嘉旗下主機板產品的經典外包裝,正面斗大的AORUS老鷹頭遠看格外醒目,正面則是放上產品型號名,旁邊則是強調針對AMD Ryzen 3000系列桌上型處理器對應齊全,同時也表明PCIe 4.0 Ready,設計上簡單直覺。 這次X570 AORUS MASTER電競主機板在外型設計上,走的是低調沉穩的路線,正面視覺上並沒有太過於華麗的裝飾,但在低調的外型設計下,還是隱約透露著內斂的霸氣效能,設計上也符合整體想要營造黑夜中的肅殺氣息質感。 而在內部細節的設計上,技嘉這次強調為了能夠完整穩定的釋放AMD Ryzen 3000處理器的效能,主機板需要最佳處理器電源供電設計,因此採用直出式14相Infineon PWM控制器,包括vCore和SOC等14相電源,並且都採用IR 3556 PowlRstage電晶體,確保每相都可提供並處理至少50安培的功率,另外再搭配8+8 pin的處理器輔助電源,這樣的設計能夠讓整張主機板的總功率配置達到700安培,確保主機板擁有穩定的供電能力,讓系統能夠維持正常的運作。 同時,X570 AORUS MASTER主機板也強調其高效的散熱設計,這次同樣採用廣受好評的Fins-Array堆疊式散熱鰭片,提供比傳統鋁擠散熱片多三倍的散熱表面積,搭配直觸式導熱管和散熱底板。直觸式熱導管可將內部電晶體產生的廢熱導出,進而強化散熱效果。最後,再透過厚度僅1.5mm的LAIRD 5W/mK高導熱係數導熱墊將廢熱帶走,在同樣使用時間下,可比傳統導熱墊高2.7倍的散熱效果。外觀上的設計不會顯得突兀,同時又能在內部的散熱性能上獲得平衡,官方表示這樣的全新設計能夠提供比一般設計低30%的MOSFET溫度及更好的系統穩定性。 另外,為了讓主機板能夠有效將內部產生的廢熱循環帶走,X570 AORUS MASTER搭載Smart Fan智能型風扇控制系統,風扇本身則是使用滾珠軸承風扇,一般使用下可穩定使用長達60,000小時,系統能夠提供「安靜」、「平衡」和「高效」三種風扇運轉模式,玩家可以自由根據不同的工作/遊戲環境切換,避免被噪音干擾同時也延長風扇壽命。 伴隨AMD全新7 nm製程產品包含處理器、X570晶片組的出現,象徵PCIe 4.0架構的全面到來,X570 AORUS MASTER也在PCIe插槽和M.2插槽部分全面支援,提供三組搭載散熱裝甲的NVMe PCIe 4.0 x4 M.2插槽,NVMe架構下時,最高傳輸速度可達64 Gb/s。 PCIe插槽部分共有三條,同樣全面支援PCIe 4.0架構,並且都有使用金屬裝甲強化,最上方的兩條支援單卡x16或雙卡x8、x8的通道分配,下方的PCIe x1插槽和另一組PCIe x16插槽則來自PCH通道。 接下來來看看X570 AORUS MASTER主機板內部所使用的晶片吧!主機板拆下過程非常簡單,玩家只需要基本的螺絲起子,將後方背板的螺絲卸下後即可陸續將所有組件卸除,這次正面保護蓋採用的是一體成型的配置,因此大部分解後即可將整片保護蓋拿下,就玩家自行DIY角度來說是一個滿好的設計。 音效的部分,X570 AORUS MASTER搭載ESS SABRE DAC ES9118晶片,同時也與Realtek最新的ALC1220-VB編解碼器配合使用,以提供環繞聲音頻和啟用DSD音樂播放,同時,為了確保提供工作室品質的音效體驗,特別採用WIMA和Nichicon Fine Gold電容以便為整個系統提供電源處理。另外,比較特別的是這次X570 AORUS MASTER搭載TXC OSCILLATOR震盪器,其功用在於減少音效失真和撕裂的可能,確保能夠提供數位類比音頻轉換,提供最接近原生音效的品質。 技嘉針對X570 AORUS MASTER的使用體驗,提供多種不同的軟體供玩家使用,以便完美達到客製化的功能。相室能夠快速查看系統資訊的System Information Viewer、調整RGB燈光效果RGB Fusion 2.0、以及快速控制所有內建程式的App Center等等。 這次技嘉針對旗下主機板的BOIS介面做了重新設計,推出圖像化的簡易模式操作,讓非重度玩家也能輕鬆使用。另外,藉由主機板I/O埠提供的Q-Flash按鍵還能讓玩家在不開機的情快下進行BOIS更新,全新的BIOS設計讓其操作更加人性化了,詳細的 接下來就利用常見的效能測試軟體和時下的熱門遊戲將X570 AORUS MASTER的效能量化,玩家可以藉此作為購買前的參考標準。 處理器:AMD Ryzen 9 3900X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8GB x2 SSD:AORUS NVMe Gen 4 SSD 1TB 顯示卡:AMD Radeon RX5700 XT 電源供應器:ThermalTake ToughPower XT Plaitnum 1275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1903 顯示卡驅動:AMD Adrenalin 2019 Edition 19.7.5 整體來說,X570 AORUS MASTER主機板這次在外型上走的是低調風格,沒有以往主機板的花俏稜角設計,使得整體來說更加簡潔有力,但在外表不怒自威的肅殺感底下,呈現出來的內部硬體效能卻相當強效,在搭配AMD Ryzen 9 3900X和AMD Radeon RX 5700 XT顯示卡後得以釋放其完整效能,玩家不必擔心因為主機板不夠力而無法發揮硬體效能的可能。另外,這次X570系列主機板全面搭載PCIe 4.0架構,也讓整體的速度、尤其是Gen 4x4 SSD的讀寫速度大幅飆升,比目前常見的Gen 3x4架構還要快上至少1000 MB/s,為玩家不管是在工作上進行大檔傳輸或是遊戲讀取中,都能更加有效率的使用。 另外,除了外觀和硬體的能力以外,內部由技嘉提供的多種軟體也是輔助X570 AORUS MASTER得以擁有人性化操作體驗的功臣,包含多樣的軟體功能,以及這次重新設計過的BIOS介面等等,目的都是為了讓玩家可以擁有更棒的遊戲和操作體驗。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
ROCCAT KAIN 120 / 122 AIMO RGB電競滑鼠實測開箱,表裡一致的完美泰坦按鍵精準快速!
Roccat(冰豹)是玩家們心中有口皆碑的電競周邊產品品牌之一,旗下的滑鼠、鍵盤、耳機、滑鼠墊等周邊產品都有粉絲喜歡,這次小編有好消息要跟喜愛冰豹的玩家們說囉! 冰豹即將推出全新的KAIN系列電競滑鼠,共三種款式,分別是KAIN 100 AIMO、KAIN 120 AIMO以及KAIN 200 AIMO,其中,KAIN 100和KAIN 120都是有線滑鼠,KAIN 200則是採2.4G無線連結,為一無線電競滑鼠,三款電競滑鼠預計都要九月以後才會陸續推出。小編這次要幫大家搶先開箱的是KAIN 120 AIMO版本。 在測試KAIN 120 AIMO電競滑鼠以前,先快速了解一下KAIN系列的設計理念,KAIN的設計是經過Roccat兩年以上不斷研究改進和嚴格測試以後才推出,其目標是要打造一個兼具獨特性和舒適握感的人體工學完美滑鼠,KAIN的每一個細節從整體設計再到滑鼠按鍵、滾輪都是經過Roccat的細心打造而成。 本次推出的KAIN 100、KAIN 120以及KAIN 200三款電競滑鼠在外型上有著相同的設計語言,都採用對稱式設計,左右手玩家都可使用,滑鼠按鍵則是都有6顆,包含位於滑鼠左側的兩顆側邊鍵。三款滑鼠的外型比例相同,都是124 x 65 x 43(mm),不過KAIN 100/120兩款的重量為89公克、KAIN 200則是尚未公布。另外,在軟體的部分則是都支援自家的Easy-Shift[+]技術,搭配Swarm軟體可自訂多種功能。 另外在硬體規格的部分也稍有差異,主要在於內部配置的部分,入門版的KAIN 100搭載自家經典的Pro-Optic感測器R8,最高DPI支援到8500、具備300 IPS和30G加速度,機身僅滾輪單曲RGB設計,支援AIMO燈效技術。KAIN 120和KAIN 200兩款則是使用最新的Owl-Eye光學感測器,DPI範圍最高可以達到16000(最低50),具備五段可自定義的DPI設計,同時還有400 IPS和50G加速度,並且支援滾輪和Roccat Logo雙區的RGB燈效效果。 本次小編收到的KAIN 120電競滑鼠共有兩種顏色,一是黑色的KAIN 120、另一款則是白色的KAIN 122,兩者唯一差別僅在色彩,小編下文將以KAIN 120作主要介紹。 就外觀比例和手感握感來說,KAIN 120外型設計走的是低調風格,不過在滾輪和DPI按鍵區設有銀色區塊呈現對比,加上滾輪處和Roccat商標處設有RGB燈效,低調但卻不失優雅。比較特別的是這次KAIN系列全電競滑鼠都採用改良塗層,使用最新的Anti-wear耐汗技術,不只兼具耐用和抗污的功能,也能同時提供不錯的防滑手感,加上左右兩側使用橡膠材質的防滑墊,一體成型的設計下,讓小編手感特別好,不只耐磨而且握感舒適。 Roccat這次顛覆滑鼠點擊機制,為了在點擊和觸感中追求完美平衡,泰坦微動開關誕生,並且全系列KAIN電競滑鼠都搭載,分體式的按鍵設計讓玩家可以輕鬆精準點擊。泰坦開關是由歐姆龍微動開關搭配分體式按鍵和彈簧模塊所組成,結構上有點類似按鍵張力系統。另外,Roccat也強調這次KAIN系列電競滑鼠內部韌體採用智慧算法以改良信號處理模式,讓玩家的滑鼠點擊速度提升16ms,為玩家帶來先發制人的快速體驗。 搭配Roccat自家的Swarm軟體加持,提供包含DPI設定、燈效調整、巨集編程和按鍵自定義功能,玩家要想打造屬於自己的KAIN超簡單! 為了實際將KAIN 120的效能表現出來,小編找了Mouse Tester v1.5.3軟體來測試,該軟體可以描繪出玩家移動滑鼠軌跡時,過程中所呈現的反應時間、回報速率等數據,藉此讓玩家可以體會在一般使用/遊戲過程中,KAIN 120的速率穩定度表現,測試過程中將以400 DPI和1600 DPI分別代表低、高靈敏度環境作為測試,這裡小編搭配的是一般常見的布面滑鼠墊,以模擬玩家們最常使用的滑鼠墊材質。 整體來說,Roccat此次推出的全新KAIN 120系列電競滑鼠,預計會在9月時推出。就外型上來說,大小比例適中,整體使用全新的防滑耐汗塗層,使得其手握感滿舒適,而在內部硬體規格的部分則是有最新的Owl-eye光學感測器和全新的泰坦微動開關,搭配最大16000 DPI、400 IPS和50G加速度,實際測試下的反應速度和回報率也都滿穩定。雖然外型上走的是低調質感的設計,沒有過多多餘的裝飾,但這才是Roccat強調KAIN帶來表裡一致的完美手感和操作體驗精隨所在。 廠商名稱:ROCCAT STUDIOS (冰豹亞太)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2-8226-2666
-
十銓T-FORCE CARDEA II 512GB散熱片版本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固態硬碟!
T-Force是十銓科技旗下的電競品牌,主打其產品專為電競玩家及高效能電腦量身打造,這次要介紹的T-Force Cardea II SSD,正屬於電競固態硬碟系列最新力作之一。 沿襲前代Cardea設計,此款為M.2 PCIe Gen3x4 SSD,附帶一組專利散熱模組,官方號稱能夠提升15%散熱效果。此外,不同的是這次Cardea II SSD改採用3D TLC顆粒、支援NVMe 1.3規範,產品容量共有256GB/512GB/1TB可以讓玩家選擇,其1TB的最高讀寫速度可達3400/3000 MB/s,和上一代產品相比,整體效能有明顯提升,值得消費者關注一下。 這次開箱的容量為512GB版本,打開包裝後可以看到散熱片已經預先幫玩家組合好了,只需要將螺絲鎖上即可完成安裝,相當方便又貼心的設計。散熱片的正面中印T-Force大LOGO,搭配下方T-Force小LOGO和Cardea II產品名,不只造型好看,更可以增加品牌辨識度。翻到背面會發現,底板上面有清楚標示產品型號、序號、三年保固,和各項安規認證標章等等。 拆開散熱模組之後,進一步看固態硬碟本體,這次主控晶片為目前最受廣泛使用的Phison PS5012-E12,搭配一顆Nanya NT5CC128M16JR-EK (DDR3L-1866 256MB)快取記憶體,和兩組Toshiba 3D TLC 64層顆粒,型號為TABBG55A1V,組成512GB容量,為單面封裝設計。韌體版本為ECFM12.2,據官方數據表示,此版本的固態硬碟最快讀取速度可高達3400 MB/s,可與其它高階產品並駕齊驅,表現相當優異。 看完外觀和規格之後,來上機實測一下效能吧,按照慣例先來看一下CrystalDiskInfo,產品型號為T-Force TM8FP5512G、傳輸模式為PCIe 3.0 x4、支援NVMe1.3規範。再利用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32GB大量檔案讀寫,測試後特別看到溫度,有安裝散熱模組時最高為攝氏47度,未安裝散熱片時最高為攝氏55度,可見專利散熱模組有發揮出功效,不只能夠確保固態硬碟在高負載的情況下,有效避免過熱降速的問題,藉此提供穩定且優越的效能,並且更能夠延長固態硬碟的使用壽命。 另外再利用CrystalDiskMark和TxBENCH測試讀寫效能表現,以下為安裝專利散熱模組後的成績,可以發現整體性能相當滿意,讀取速度平均落在3350 MB/s,而寫入的部分平均為2100 MB/s,高過官方數據標示。 另外Cardea II也支援自家SSD Toolbox軟體,除了能夠查看產品型號、序號、韌體版本等基本資訊之外,更可以監控硬碟健康狀況和完整搬移資料,一套軟體就能搞定所有SSD需要的功能,使用相當方便。 這次Teamgroup推出的Cardea II SSD,和前一代Cardea相比,在效能表現上有不少提升,雖然並非採用目前最新的PCIe Gen4,但此款SSD的速度對一般玩家在載入遊戲資料,或是創作者在進行大量負載的影音編輯來說,都能夠有效減少軟體運行延遲,足夠滿足大多數的日常使用。另外再加上專利散熱模組的加持,提升了15%的散熱效果,除了能夠有效延長使用壽命,更能提供玩家更穩定的可靠度和暢快的效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也期待十銓科技再來能夠推出更高速的電競固態硬碟,讓玩家能夠擁有更多樣化的選擇。 廠商名稱:TEAMGROUP十銓科技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800-821-688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EaseUS Data Recovery Wizard,資料誤刪與丟失的絕佳救援工具
「您確定要刪除/格式化嗎?」按「是」,結果下一秒就反悔了!相信有不少人可能發生過,把重要的資料/檔案不小心刪除。另外就是可能因為儲存載具(如硬碟或是記憶卡)本身的不穩所造成資料毀損或遺失,要是這些資料來不及備份出來,總是讓人搥胸頓足的,想要趕緊將裡面的資料救出來-不管用多少代價… 既然資料毀損或遺失了,那麼就得趕緊處理,使用者可以選擇坊間的資料救援服務,請專業人員來幫你將資料還原回來,但是這種服務非常昂貴,且您的隱密資料也有可能被洩漏出去的風險。 當然要是您的儲存載具已經完全無法被電腦辨認出來,就真的只能送資料救援服務了。而另一種方法就是,要是您不小心誤刪,只要儲存載具還可以正常讀寫,或是讀寫已經開始不順,但至少大部分還可以讀取出來,那麼您還是可以自己先嘗試自救看看。 那麼您也許會說,我又不太懂電腦,這種那麼複雜的事情,還是請別人幫忙好了,不過,當今已經有不少資料救援的工具軟體,且以非常簡化的介面、淺顯易懂的文字,來幫助電腦初學者一一將資料救援回來,而且以照片來說,還可以優先預覽,讓使用者可以針對重要的檔案,優先救回,且速度頗快!無論您是否要請外面的專業人員來付費救援,或是請你的工具人朋友來幫助,您都可以優先嘗試以這類軟體來自救看看,也許自己就可以完全搞定囉! 由易我科技(EaseUS)所推出的Data Recovery Wizard (資料復原精靈),就是針對電腦初學者所量身打造的資料救援工具,以簡化的使用者介面,搭配強大的救援功能,可幫助使用者快速將誤刪/誤格式化的檔案,一一救回。就如其官網的訴求:簡單、快速的幫用戶恢復 PC / 筆記型電腦或其他可攜式裝置中因誤刪除,格式化而丟失的資料。 先來說明EaseUS Data Recovery Wizard的主要功能,其可恢復各種情境下丟失的資料: (1) 恢復意外刪除檔案:可快速恢復意外刪除或受到病毒攻擊後丟失的資料。 (2) 反格式化:快速格式化磁碟只是重新安排了檔案系統的磁區索引,並不會真正清除儲存在磁碟上的資料區域。因此還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透過資料救援軟體找回格式化後丟失的檔案。 (3) 已清空資源回收桶內檔案復原:縱使不小心將資源回收桶的檔案清空,該軟體還是能幫您找回被清空的檔案! (想像一下您去追垃圾車,想把丟掉的垃圾找回來的情境… XD) (4) 找回丟失磁碟分區中的檔案:即使分區無法被識別或甚至整個分區丟失,您的資料依然有很大的可能被成功救回。 (5) 硬碟受損:當硬碟受損導致無法存取時,該軟體還是能夠協助用戶找回重要的文件。 (6) 病毒攻擊後恢復檔案: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 容易受到病毒攻擊而丟失檔案。若不幸發生的話,該軟體也可以幫助您快速、安全找回消失的檔案。 (7) 作業系統當機:若Windows系統無法啟動,用戶無法存取資料。EaseUS也另外提供WinPE建立可開機的CD/USB版本,透過此版本即可開機,以協助用戶救援檔案。 (8) 恢復 RAW 分區:硬碟或分區變成 Raw 格式之後,作業系統就無法存取裡面的資料。該軟體可以幫你找回重要的檔案! 從上述可知,EaseUS Data Recovery Wizard提供各種情況下的資料救援功能,協助使用者將重要檔案救回,除了Windows版本之外,也有Mac專用的版本。在支援的檔案系統方面,有FAT(FAT12,FAT16,FAT32)、exFAT、NTFS、NTFS5、ext2/ext3、HFS+、ReFS,因此囊括了Windows/Mac/Linux常用的檔案系統,讓使用者救回各種格式的儲存裝置。 檔案刪除了,磁碟格式化了,資料不見後,是怎樣救回來的?以下簡單說明一下,作業系統是如何刪除檔案以及格式化的,以及資料救援軟體是如何做到檔案復原的。 ● OS: 刪除檔案時,作業系統只是將該檔案標記成「已刪除」的狀態,並將該檔案所佔用的儲存空間給釋放出來而已。因此,該檔案所存放的區域並未更動過。 ▲ Rescue Utility: 利用反向操作原理。在目錄中先找到被標示成「已刪除」狀態的檔案,其仍保留著當初該檔案所存放的空間,只要重新將該檔案的狀態修改回「正常」未刪除的狀態,通常就可以讓該檔案100%還原回來。(當然這是最佳的情況下,也就是檔案一刪除之後,沒有任何後續的寫入動作,比較能完全復原回來。要是後續有許多新檔案存入,可能會佔用到先前被刪除檔案的存放空間,這樣就無法完全救回該檔案了!) --- ● OS: 有新的檔案寫入硬碟,此時會在目錄上寫入該檔案的名稱(因此可能把先前被刪除檔案的目錄空間覆蓋掉),並將檔案內容寫到資料儲存區,同時建立檔案配置表(記錄檔案存放在磁碟的哪些區域),這樣可能不會存放到先前被刪除檔案的資料儲存區。 ▲ Rescue Utility: 由於原先被刪除的檔案,已經沒有原先的檔案名稱,甚至也不曉得被刪除檔案的正確存放區域。這時候就是利用搜尋硬碟的方式,從可使用空間(Free Space)去搜尋子目錄、各種檔案格式的檔頭標記(例如子目錄會有. 和.. 這兩個系統目錄,而JPG照片檔頭一定會有FF D8的標記,檔尾則有FF D9的標記),有點大海撈針的感覺。一旦找到這些標記時,就全部列出來,若看起來像是圖檔的樣子,就以預覽方式呈現,讓使用者去挑選哪些檔案是OK的,並予以還原至其他儲存裝置上。 --- ● OS: 將某個磁碟分割區格式化,其實只會在磁碟分割區的標記改成可使用(Free Partition),其他內容都幾乎不會去變動 (或是磁碟分割區的標記遭到竄改毀損,導致該分割區被辨識成RAW格式)。 ▲ Rescue Utility: 與上述狀況類似,但這次要先找到分割區(Partition)的標記,嘗試重新定位原先刪除或被破壞之分割區,所分割出來的磁碟區域。接著以同樣的硬碟搜尋方法,去找出子目錄、各種檔案格式的檔頭標記,以嘗試將檔案還原回來。 簡單來說,作業系統在刪除檔案時,或者檔案遭受不明的存取而導致資料不見,這時資料救援軟體,就有三個等級的救援方式,來嘗試將檔案救回。第一就是透過先前的刪除痕跡,來快速找回檔案(這種檔案救回機率幾乎是100%)。第二就是透過快速搜尋的方式,找到子目錄與檔案檔頭標記,嘗試將檔案拼組回來(可能無法100%救回檔案原貌)。第三就是大海撈針的方式,從硬碟一個個磁區內的資料,找出並拼湊出各種檔案的樣子,以嘗試將檔案復原(救回的機率就更低了)。 了解檔案被刪除/磁碟區如何被格式化的原理,就可以得知資料救援軟體該怎麼操刀,才能快速又安全地將檔案復原。以下我們就透過EaseUS Data Recovery Wizard這套軟體來實際救檔案看看吧! 透過上述的解說,可以看到EaseUS Data Recovey Wizard的畫面非常直覺又簡潔,且救援能力非常強大,不僅能夠辨認超過1000種檔案格式,而且可以優先預覽,讓使用者點選想要救回的檔案,而不用全部掃完、救回,可以大幅減少救援的時間,讓不小心手殘的使用者能夠有反悔的餘地,將剛剛刪除的檔案完全救回! 至於磁碟機偵測不到怎麼辦?或是誤刪到系統檔案,導致電腦無法開機怎麼辦?不用擔心,EaseUS Data Recovery Wizard除了有Free版、Pro版之外,還有一個Pro+WinPE的版本。這個WinPE版本就是可開機磁碟,只要設定從USB磁碟開機,即可進入EaseUS Data Recovery Wizard,並開始為您的開機磁碟做資料救援的目標。因此當您的C:開機磁碟受到病毒破壞、不小心誤刪而導致無法開機時,您都得預先準備好這個WinPE的版本,以備不時之需。 總之,就像居家都要準備滅火器的概念一樣,為了避免意外或手殘導致檔案遺失,使用者可以優先安裝好一套EaseUS Data Recovey Wizard,甚至準備好WinPE版本的隨身碟,有備無患總是比較好。不僅能自救,亦可救人,以避免寶貴資料免遭到無謂的損害! 廠商名稱:EaseUS (易我科技) 廠商官網:
-
與想像更接近、演繹光與影的繽紛色彩,OPPO Reno Z開箱實測
接續先前推出的Find X與R17系列之後,Reno系列的推出大概就是OPPO這陣子的重頭戲了,除了一開始推出的Reno標準版與10變焦版之外,跟著再推出了鎖定中階定位的Reno Z來搶攻一般玩家的荷包;Reno Z在外觀上維持Reno風格的一體式機身設計,但正面螢幕上方則是採水滴型前鏡頭,與標準版/10倍變焦版的側旋升降前鏡頭不同,而且也是首度搭載MTK Helio P90處理器的版本,直接來瞧瞧實機吧! OPPO推出的Reno系列基本上是以「想像,更近一點」作為訴求,以影像、遊戲、音樂等創作力的出色幫手來定位Reno,即便是這款Reno Z也是一樣的概念;承襲同樣Reno系列的風格特色,Reno Z也具備了全螢幕設計,改採水滴螢幕方式仍讓屏佔比高達92%,6.4吋AMOLED搭配康寧第五代大猩猩玻璃以及德國萊茵TÜV認證低藍光護眼,都讓螢幕的表現演繹出更真實的光影變化。 Reno Z一共推出有3款顏色:珍珠白、極夜黑、星辰紫,這次入手的是星辰紫,就先來開箱看看實體吧! 比起Reno系列的兩位大哥的真全螢幕設計來說,水滴螢幕方式卻是Reno Z系列打入主流的不錯方式之一(成本與價格都會相對較低),92%高屏佔比的6.4吋AMOLED具備有2340x1080 FHD+解析度、屏下指紋特色的光感螢幕指紋辨識、背面的3D曲面一體式機身設計與凝光漸變多維度漸層,讓這款星辰紫Reno Z呈現出霧與亮面的多變風格。 有別於標準版與10倍變焦版所採用的Qualcomm Snapdragon 710/855處理器,Reno Z則是用上了MTK P90處理器(全球第一款採用的),也就是MediaTek Helio P90(聯發科曦力系列),代號MT6779、12nm FinFET+(TSMC)、ARMv8-A (64-bit)架構,由2x ARM Cortex-A75@2.2GHz與6x ARM Cortex-A55@2.0GHz組成,搭配的GPU為PowerVR GM9446@970MHz,內部搭載的是基於Android 9的ColorOS 6.0版本,儲存方面則是8GB(RAM)+128GB(ROM),規格面可以從CPU-Z之類的偵測軟體中得知詳細介紹;也因為是一體式機身,所以內建電池無法自行更換,Reno Z內建4035mAh大容量電池,可提供玩家超長的使用時間。 透過幾款跑分軟體來簡單測試一下改採MTK P90處理器的表現倒底是否夠力?安兔兔的測試得分為163538,以16萬分的成績來說,大概也是位列中階左右的等級,如果要跟Qualcomm的版本相比較的話,大概也是驍龍的670與710系列之間,算是接近Reno標準版的表現,底下還有3DMark、Geekbench、PCMark等測試軟體的截圖,總的來說,應該算是有符合中階等級的實力表現。 測試最後,關心一下Reno Z的續航力吧!內建4035mAh的電池容量,實際上的表現呢?從Geekbench的測試可以看到電池跑分為5171、Medium,5000分大關已過,算是長效續航力的一員了;再換到PCMark上頭來跑一下,選比較高Loading的工作2.0版本來測試,跑完的數據為9小時16分(若選工作1.0版本測試會有更長續航力),以玩家的使用性來說應該相當足以應付一整天。 Reno Z其實預載了許多APP供玩家使用,UI主畫面也提供有許多的APP(ColorOS 6.0),包括像是手機管家這類可提供清理加速、病毒查殺功能的,或是遊戲空間的耗電模式設定,應該都能給玩家不錯的便利性。 在小編拿著相機到處隨手拍之前,先來看一下Reno Z在相機方面提供的怎樣的設定;除了前鏡頭3200萬像素的AI智慧美顏是個自拍神器外,後置主鏡頭採Sony IMX586 4800萬像素+500萬景深鏡頭的配置,提供了使用者高畫像素的優勢,加上可以達到10倍變焦的特點,雖然非Reno 10倍變焦版,但也可以具備更彈性的使用空間,而且內建的AI場景辨識與演算法(全新美顏演算法包括5種人像風格,與HSL人臉膚色還原技術,人像拍攝更具質感),以及超高畫質夜景2.0,就算在低光源環境下隨意拍也能拍出高感光的照片(具備炫彩模式,低光源場所只要切換成就能還原圖片真實色彩),根本就像是隨身帶著高像素的AI相機出門,隨手拍、都是好照片。 這邊就透過小編到處逛(明明就是亂亂走)的隨手拍來呈現這支Reno Z的拍照特色吧,圖片無修圖、統一原尺寸縮小至1500x1125,其中由於拍照功能可以直接放大2X(最大10X),有部分照片為同一位置的放大,甚至直接開啟2X模式來拍攝,而且4800萬像素的確蠻強的,細節表現也都不錯,重點是那個10X功能簡直就像望遠鏡了。至於自拍方面,就算加了預設的AI智慧美顏裡面提供的磨皮、瘦臉、小臉、下巴、大眼、瘦鼻、補妝、立體等等功能也沒辦法變網紅,所以就不獻醜了。(下次找妹來拍~小編只會拍吃的XD) 如果相比於Reno系列的標準版,事實上Reno Z的推出就顯得更超值了,雖然說少了側旋升降前鏡頭的這項特點,但是換了更高3200萬像素的水滴型前鏡頭也沒啥不好,至少不用每次要自拍就要玩升降機一下,另外,Reno Z採用的是MTK P90這顆處理器則是目前全球第一款,或許大家比較習慣看到高通的驍龍系列,以實測結果來看,效能也是接近自家的Reno標準版所採用的驍龍710,後置鏡頭就跟Reno標準版一樣了,都是4800萬+500萬像素的配置,但是兩者的售價可不一樣,以性價比來看,或許入手Reno Z更加划算,建議售價才11,990元,比Reno標準版的17,990元直接砍了1/3的價格,雖然記憶體容量只有128GB(Reno標準版為256GB),但應該也相當夠用,加上這麼多Reno系列該具備的特色通通都有的情況下,想要體驗一下Reno凝光漸變的獨特風格與高像素相機功能的特點,Reno Z就十分值得考慮了! (題外話,小編覺得巴薩限量版粉漂亮~) 廠商名稱:OPPO 廠商電話:0800-286-776 廠商官網:
-
HTC Desire 19+開箱試用,HDR、三鏡頭、1600萬前相機,自拍或景拍張張皆清晰銳利
HTC (宏達電)近期推出首款三鏡頭的Desire 19+手機,提供廣角拍攝能力,並可拍出具有景深效果的照片,搭配自家有史以來最大的6.2吋水滴螢幕,在規格方面採用MediaTek Helio P35八核心處理器,並提供4GB + 64GB與6GB + 128GB的選擇,建議售價只要9,990元與10,900元。外殼則提供「星燦藍」、「茉莉白」兩種顏色,為中階智慧美顏手機的絕佳優選。 這次的HTC Desire 19+手機,外型採用全新的亮彩配色,有星燦藍與茉莉白兩種顏色,其金屬質感具有耀眼的光澤,搭配優雅亮麗的機身設計,讓外型看起來就非常出眾。此外更搭配流線的設計,不僅呈現出時尚的造型,同時提供絕佳的握持手感,好看又好拿!讓中階手機也有高階的質感。 在螢幕方面,HTC Desire 19+這次採用了自家最大尺寸LED螢幕(6.2吋),解析度為HD+ (720x1520畫素),螢幕上方採水滴螢幕設計,並提供19:9超寬廣比例,螢幕占比高達88%,能顯示出更多資訊,讓使用者看到更多內容。 在主打的相機功能方面,這次HTC Desire 19+可說是第一支配備三鏡頭的手機,由1300萬畫素的主鏡頭,加上800萬畫素的120°廣角鏡頭,以及500萬畫素景深鏡頭所構成,因此使用者除了可以拍攝各種情境式的照片之外,在旅遊時也能選擇廣角鏡頭來將美景全部拍入,或是開啟Pro手動模式,在拍攝特定人物時能夠拍出具有景深效果的照片,輕輕鬆鬆拍出專業級的照片。而其內建的雙LED補光燈,亦可協助在燈光不足的場景下,拍攝出滿意的照片。 而在前鏡頭方面,則是配置1600萬畫素鏡頭,可自拍亦可搭配美肌模式,拍出美美的照片,同時亦可支援AR貼圖,讓自拍出來的照片生動有趣。至於相機的其他功能,像是臉部偵測(可用來解鎖),自動HDR,並支援Full HD 1080p影片錄製,以及特殊的影像照片(同時錄製並拍攝相片),讓使用者發揮與應用。 HTC Desire+搭載Android 9.0 Pie作業系統,硬體方面採用的是MediaTek Helio P35八核心處理器,主頻高達2.3GHz,搭配主頻高達680MHz的全新PowerVR GE8320 GPU,因此執行各類程式皆能游刃有餘,玩各式手機3D遊戲也能擁有流暢的畫面。在容量方面則是配置了4GB+64GB或是6GB+128GB,並提供microSD卡槽讓使用者擴充記憶體,可支援microSDXC等級的顯示卡,並格式化成內部儲存空間,以存放更多資料。 手機的體積為156.2x74.8x8.5mm,重量僅170克,電池容量高達3850mAh,以連續運算的實測結果下,可以達到10小時以上的續航力,因此不用動輒擔心會電量不夠。 以下就來進行效能實測與實拍。請參考下面截圖。 ●效能測試 ●實拍測試 (皆無修圖) ●廣角與景深拍攝測試 (皆無修圖) 目前HTC Desire 19+已經上市,4GB + 64GB與6GB + 128GB的空機建議售價分別是9,990元與10,900元,此外自8月1日起也會在電信通路上販售,並享有各式優惠。像是4GB+64GB版本就是由中華電信獨家販售,若是綁約4G方案30個月,只要月付999元,手機就只要0元,8月31日前登錄還送128G記憶卡;至於6GB+128GB版本則由台灣大哥大獨家販售,綁約4G方案30個月只要月付999元,手機只要付990元即可,8月31日加購手機險還可享前2個月電信帳單每月減免200元。 總之,HTC Desire 19+對想換機的使用者來說,提供了時尚的外型、舒服的握感、不錯的拍攝功能,以及流暢的效能體驗,是萬元上下絕佳的中階手機,值得一般使用者考慮選購。 規格一覽表: ● 螢幕:6.2 吋19:9螢幕,解析度HD+ (720x1520) ● 體積:156.2 x 74.8 x 8.5 mm ● 重量:170g ● 電池:3850 mAh (標稱)、3750 mAh (額定),具備省電模式,充電 (5V/2A) ● 主相機:1300萬畫素(主) +800萬畫素(廣角) +500萬畫素(景深)三鏡頭,120°廣角,雙LED補光燈,光圈 f/1.85 + f/2.4+ f/2.2,計時器最長10秒,支援臉部偵測,自動HDR,即時人像美肌模式,Pro手動模式,Full HD 1080 影片錄製,影像照片 (同時錄製並拍攝相片),AR貼圖 ● 前相機:1600萬畫素,固定焦距,光圈f/2.0,美肌模式,即時人像模式,自動HDR,Full HD 1080 影片錄製,影像照片 (同時錄製並拍攝相片),FAR貼圖 ● 處理器:MediaTek Helios P35 (8核心, 64位元) ● 儲存空間:4GB+64GB 或 6GB+128GB (ROM+RAM) ● 擴充記憶卡:microSDXC ● 作業系統:Android 9.0 Pie,搭載HTC Sense使用者介面 ● 實體按鈕:音量上下、電源鈕 ● 連接埠:USB-C、3.5 mm 耳機孔 ● SIM 卡與行動網路:Nano SIM,4G+4G雙LTE SIM卡待機,SIM卡管理員。可不抽換SIM卡來設定行動數據,頻帶2G/2.5G - GSM/GPRS/EDGE: 850/900/1800/1900 MHz;3G UMTS:850/900/1900/2100 (B1/B2/B5/B8); HSDPA 42, HSUPA 5.76;4G LTE: FDD: Bands 1, 2, 3, 5, 7, 8, 20, 28,TDD: Bands 38, 40, 41。支援Cat. 6速度(下載達300Mbps, 上傳達50Mbps) ● 位置服務:內建GPS天線,支援GLONASS及Galileo ● 傳輸介面:NFC、Bluetooth 5、Wi-Fi 802.11 a/b/g/n/ac (2.4 與 5 GHz) ● 感應器:環境光、趨近、動態重力、羅盤、指紋感應器 ● 多媒體支援格式:音訊播放.3gp, .aac, .amr, .flac, .m4a, .mp3, .mid, .ogg, .ts, .wav,音訊錄製:aac, .ogg, .mp3;影像播放:.3gp, .avi, .flv, .mkv, .mov, .mp4, .ts,影像錄製:.3gp, .mp4, .mkv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HTC 宏達電 廠商電話:0809-090-166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9,990或10,900元
-
AMD Ryzen 5 3600X / 3400G開箱實測,獨顯內顯皆高效,主流電競最佳平台!
AMD在7月7日推出全系列7nm的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以及Radeon RX 5700系列顯示卡,前者以全新Zen 2架構搭配Chiplet設計,後者以全新RDNA架構的Navi GPU所設計,為玩家帶來最新最強的PCIe 4.0 Ready平台,讓玩家們在高階電競平台中,擁有更多的選擇。 以CPU產品來看,在高階部份,AMD有Ryzen 9 3900X、Ryzen 7 3800X、Ryzen 7 3700X等處理器可以選擇(到了9月還有旗艦級的Ryzen 9 3950X上市),這些處理器都擁有超過8核心/16執行緒的設計,可以在應付各種工作需求,並提升遊戲表現。 然而,上述高階的Ryzen 9、Ryzen 7等處理器,都是329美元起跳(新台幣1萬以上),對於一般玩家來說,是否有更便宜、夠用且效能還不錯的中階產品可以選擇呢?例如低於新台幣9千元以下,但仍提供PCIe 4.0的能力。此外,更有一些使用者本身並沒有常常在玩遊戲,但也想要享受到AMD最新CPU的效能魅力,然後價錢在新台幣5千左右)。 答案有的!前者就是Ryzen 5 3600X、3600,是針對中階/主流市場所量身打造的CPU,而後者就是Ryzen 5 3400G,有內建Vega 11繪圖晶片,是專為中階/輕電競玩家所打造的CPU。 本篇文章就來針對Ryzen 5 3600X,以及Ryzen 5 3400G這兩顆處理器,來做開箱介紹,以及實測比較。在介紹這兩顆處理器之前,先來看看AMD這次的第三代Ryzen處理器家族的所有CPU列表與規格吧!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處理器規格比較 ● Matisse 家族: 從規格上來看,Ryzen 3000系列代號為Matisse的處理器,共有5款,從Ryzen 9、7、5都有,這些CPU是7nm (CPU die) + 12nm (IO die)的製程設計,採用Zen 2架構,具備更多的L3快取(32MB以上),支援記憶體的標準時脈達DDR4-3200,並提供PCIe 4.0的規格,讓使用者可以安裝PCIe 4.0 x16的顯示卡,以及PCIe 4.0 x4的M.2 SSD,搭配X570主機板(以及X470/B450主機板)來發揮出PCIe 4.0的加速效果。有關於非X570主機板也能支援Matisse處理器來發揮PCIe 4.0的實測,可以參考。 在上述Matisse系列CPU的編號中,後面有X的就是代表沒有鎖頻,玩家可以依照喜好來進行超頻,包含CPU或記憶體都可以超頻,讓效能可以再往上提升。Matisse系列目前唯一沒有X的,就是Ryzen 5 3600,價格與功耗都非常吸引人,可說是AMD第三代Ryzen家族的中階超值優選。 ● Picasso 家族: 再來看看Ryzen 3000系列代號為Picasso的處理器吧!這些處理器編號的後面都有個G,表示有內建繪圖功能。目前有2個型號:一個是Ryzen 5 3400G (內建Vega 11繪圖晶片),一個是Ryzen 3 3200G (內建Vega 8繪圖晶片)。這兩顆CPU,其實可說是Ryzen第二代 (代號Raven Ridge)的改良版,還是使用Zen+架構,只有在製程上做改善、時脈有所提升,以及包裝內所搭贈的散熱風扇不同而已。 在規格方面,Picasso家族,跟上一代一樣維持成PCIe 3.0的規格,且由於其Vega內顯晶片已經佔去PCIe x16的通道,因此若您另外安裝獨立顯示卡(例如Radeon RX 5700)的話,該顯示卡就只能切換到PCIe 3.0 x8的模式運作,效能會有些縮減。至於記憶體也同樣支援到DDR4-2933。其他不一樣部份,就是其製程進步到12nm,CPU時脈有提升,連帶內顯時脈也提升更多,整體效能可以再往上提升。 本次介紹的Ryzen 5系列,有Ryzen 5 3600X,以及Ryzen 5 3400G。雖然都是隸屬於Ryzen 5這個市場定位,但兩者所主打的用戶族群則是非常的不同。 ● Ryzen 5 3600X: Ryzen 5 3600X主打的是比較偏向玩家市場,有完整提供PCIe 4.0的功能,以及玩家需要的超頻能力,玩家可以選擇X570、X470等主機板,搭配中高階的獨立顯示卡,以及中高速記憶體與PCIe 4.0的M.2 SSD,來組裝出一台具有中高階效能的電競遊戲電腦,讓3A級遊戲在2K(2560x1440)解析度下也能玩得順! 在包裝部份,Ryzen 5 3600X包裝上跟其Matisse家族的其他老大哥一樣,都會標上「Zen 2架構」、「PCIe 4.0規格」,只是這次Ryzen 5搭贈的則改成Wraith Spire散熱風扇,底部是鋁製散熱片,跟Ryzen 7、9搭贈Wraith Prism散熱風扇的銅製散熱片有所不同,但底部都已預先塗好散熱膏,讓使用者直接裝上即可使用。 ● Ryzen 5 3400G: 至於Ryzen 5 3400G,則是主打一般使用者以及輕度玩家市場,提供一般PCIe 3.0的功能,並內建Vega 11內顯功能,讓玩家可以搭配B450主機板,來組裝出輕電競遊戲電腦,來玩一些負荷沒那麼重的遊戲。又或者玩家也是可以額外安裝一張中階顯示卡,讓3A級遊戲在Full HD (1920x1080)甚至2K解析度下,也能跑得順,玩得爽快! 至於Ryzen 5 3400G的包裝方面,則是依照Picasso家族的自有標示方式,有標上「Zen+架構」,並可看到「2nd Gen Processor with Radeon Graphics」的字樣,表示這是第二代有內顯的Ryzen處理器(第一代是Ryzen 5 2000系列)。至於搭贈的風扇,同樣是Wraith Spire散熱風扇,也是鋁製散熱片且底部也有預塗散熱膏,解熱方面已可滿足一般使用需求。 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的包裝,除了Ryzen 9之外是採用上掀式的開盒方式之外,Ryzen 7和5就是一般紙盒包裝,兩者看起來有點相像,選購時只要看右下角的數字,就不會買錯了!以下就用照片來說明! 此外,目前市面上還買得到第二代Ryzen家族,因此在選購時,要特別留意!以下就列出幾張照片與說明,讓大家更清楚分辨! 以下就讓我們來實測,Ryzen 5 3600X與3400G處理器,跟上一代的Ryzen 5 2600X與2400G處理器,在效能上的差異。以及以及支援PCIe 4.0的Radeon RX 5700顯示卡,還有支援PCIe 4的M.2 SSD,插在非X570主機板上,是否同樣能發揮出PCIe 4.0的效用。 ● 測試平台: 處理器: (1) AMD Ryzen 9 3900X (12C24T) @ 3.8~4.6GHz (2) AMD Ryzen 7 3700X (8C16T) @ 3.6~4.4GHz (3) AMD Ryzen 5 3600X (6C12T) @ 3.8~4.4GHz (4) AMD Ryzen 5 3400G (4C8T) @ 3.7~4.2GHz (5) AMD Ryzen 5 2600X (6C12T) @ 3.6~4.2GHz (6) AMD Ryzen 5 2400G (4C8T) @ 3.6~3.9GHz 主機板: (1) ※測試各CPU @DDR4-3600 (2) ※測試Ryzen 5 3400G內顯 @DDR4-3600 (3) MSI B450 Mortar Titanium ※測試Ryzen 5 2400G @DDR4-3200 BIOS: (1) 0066 (06/24/2019) (2) P1.60 (07/10/2019) (3) A.7M (06/20/2019) 記憶體: (8GB ×2) 顯示卡: SSD:(系統) 驅動程式:Adrenalin 2019 v19.7.2 Jul.16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表 AMD Ryzen 3000與Ryzen 2000家族處理器規格比較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效能吧!這次測試的組合部份,由於R9 3900X / R7 3700X / R5 3600X,以及上一代的R5 2600X,都因為沒有內顯,因此我們搭配Radeon RX 5700顯示卡來測試,記憶體時脈都以DDR4-3600運作。 而在R5 3400G和上一代的R5 2400G處理器部份,因為這兩款都有內顯,測試時我們分別以搭配RX5700以及使用內部的Vega 11內顯來測試。值得說明的是,R5 3400G在測試內顯時,因為X570主機板大多數不一定有提供HDMI/DP等視訊輸出埠,我們後來找了ASRock X570 Taichi這款具有HDMI埠的主機板,來進行測試,時脈調整也是DDR4-3600。 至於R5 2400G處理器部份,由於無法與X570主機板相容(開機會卡住),用各家主機板都似乎無法順利開機,後來我們選定以B450主機板,也就是用MSI B450 Mortar Titanium來測試R5 2400G的獨顯(搭RX5700)與內顯(Vega 11)兩款數據,記憶體時脈則設定在DDR4-3200。此外,在測試獨顯(RX5700)時,畫質設定都是調到最佳畫質,而測試內顯(Vega 11)時,因為許多遊戲都無法順利執行,因此將畫質設定成自定值或是最低畫質,以發掘Ryzen處理器內建Vega繪圖功能的遊戲效能能到什麼樣的程度。 以下就是各種CPU在各跑分軟體和3A級遊戲的效能表現。 對於絕大多數玩家和使用者來說,都希望能買到高C/P值的電腦元件或產品,不過在選購之前,還是得先根據自己最常使用的情境為優先考量,來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等級。在處理器方面,以AMD這次推出的Ryzen 3000系列CPU來說,Ryzen 9和Ryzen 7系列都是用來打高階市場的,12C24T的Ryzen 9 3900X,或是8C16T的R7 3800X或3700X,對於追求極致效能的遊戲玩家與電競玩家來說,都是很好的選擇,搭配高階的獨立顯示卡(例如AMD Radeon RX 5700家族,或是NVIDIA的高階顯示卡都可以),就可以讓遊戲更順暢、同時要玩直播,或要同時執行多款軟體的情況(例如開聊天室等等),都能游刃有餘。因此,追求極致與高階效能的玩家們,可以選擇這種高階CPU+高階GPU的組合,來組出超猛效能的「高階電競級電腦」(Hardcore Gaming PC),以滿足玩各式遊戲的需求。 至於一般主流中階市場方面,AMD推出的Ryzen 5 3600X與Ryzen 5 3600這兩款處理器,採用6C12T核心配置,對於絕大多數的玩家與使用者來說,再搭配高階顯示卡,其實也能擁有接近R7或R9那樣的效能表現。因此要是您也想玩3A級遊戲,但比較少在玩遊戲直播,或是跟別人線上比賽的話,其實R5系列就非常夠用了,這樣一來,玩家可以省下買高階CPU的錢,去把顯示卡的預算捏高一點,買高檔的顯示卡來搭配,這種中階CPU+高階GPU的組合,一樣可以組出流暢效能的「主流電競級電腦」(Mainstream Gaming PC)。要是玩家的預算只能買到中階的顯示卡,其實也可以選購中階CPU+中階GPU的組合,一樣也能組出行雲流水等級的「遊戲電腦」(Common Gaming PC)! 要是比較少玩遊戲的玩家,甚至根本不太玩遊戲的使用者的話,AMD的Ryzen 3000G系列就是針對這類的使用者所打造,其內建顯示功能,可以玩絕大多數的Casual類的遊戲,或是透過降低畫質,就可以嘗試執行一些3A級的遊戲。相較於競爭對手是3A遊戲連跑都跑不動的狀況下,Ryzen 3000G系列等於是提供入門玩家們一個遊戲殿堂的絕佳入口,讓玩家們不用再額外買獨立顯示卡,就可以嚐鮮這些遊戲(當然玩家也可以額外安裝獨立顯示卡,來提升遊戲效能)。實測發現,以這種入門CPU搭配高階GPU時,整體表現也有接近Common Gaming PC的效果。若是靠入門CPU並開啟內顯功能的話,則由於DDR4時脈對內顯的效能影響很大,因此玩家們若選購Ryzen 3000G來組一台入門「遊戲電腦」(Entry Gaming PC)時,記得記憶體要買高一點時脈的(例如DDR4-3200以上),這樣就可讓內顯效能提升不少。總之,對於預算有限、比較少玩遊戲的入門玩家或絕大多數用戶來說,Ryzen 5 3400G的4C/8T或Ryzen 3 3200G的4C/4T,絕對可以滿足工作上的各種需求,並提供簡易玩遊戲的一個管道。 整體而言,這次AMD的主流Ryzen 5 3600X處理器,提供不錯的2D效能,在搭配高階顯示卡時也有擁有高階遊戲電腦的超水準表現,值得主流玩家們選購。至於入門的Ryzen 5 3400G處理器,則是一款超值的選擇,提供入門玩家們進入遊戲世界的一個管道,一樣的預算,與其買競爭對手的文書級電腦(Entry PC),不如選擇AMD的Ryzen 3000G系列來組裝一台入門遊戲級電腦(Entry Gaming PC)。 以上文章提供給想要新購或升級電腦的玩家參考!謝謝收看!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