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
出外辦公、在家打電動,你這個「電競雙面人」的絕佳拍檔—ROG Flow X13(GV301)電競筆電開機試玩
一台結合便攜性與無與倫比效能的筆電,一直都是眾玩家們趨之若鶩的物件,但在尺寸輕盈與性能之間總是難以平衡,要嘛超重超厚但性能絕佳、要嘛薄如蟬翼但性能中下,而如果想要魚與熊掌兼得,卻得付出更多的鈔票,可能以外接式的裝置來補足輕盈筆電的缺陷,或許是目前最佳的解決辦法。 那有沒有那麼一台筆電,可以同時支援你出外辦公、在家打Game呢?或許你該試試這台在CES 2021上大放異彩的ROG Flow X13 GV301電競筆電(以下簡稱X13),其輕盈小巧的體型,配合與之搭檔的ROG XG Mobile外接顯卡,以RTX 3080的強勁效能帶給玩家們全新的筆電使用體驗。 在外觀方面,雖說X13為純黑設計,但如果仔細看的話,其實和西風之神有點類似,作一道斜切來分隔A面的顏色,因此細看之下會發現,都是純黑,但黑的程度不太一樣,像是兩片不同RGB值的黑色拼在一起,雖然X13直言自己是電競筆電,但A面的如此設計似乎正隱喻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辦公也能電競、電競外也能辦公」。 而為何X13能夠這樣搞?翻開A面瞧瞧,別緊張,翻到貼平桌面也沒問題,因為X13裝了360度的螢幕轉軸,可以讓你自由改變外型與使用型態,基本的筆電模式、還有平板電腦模式。 除此之外,在尺寸方面,29.9cm x 22.2cm x 1.58cm的體積、與1.3公斤的重量,讓外出攜帶簡直無負擔,但也不用擔心太過輕盈,會有什麼手滑的情況出現,X13機殼上具有突出的紋理線條,能提高抓握感來避免滑落。 在我們開始欣賞X13的內在美之前,先看看左右兩側的I/O,這次連接埠的設置相當精簡,右側有USB Type-A、以及USB Type-C,左側則為3.5mm音源孔、HDMI 2.0b與ROG XG Mobile Interface,但其實X13有2個USB Type-C,除了右側那個之外,其中1個USB Type-C藏在ROG XG Mobile Interface裡面,而到底什麼是ROG XG Mobile Interface呢?這個就容小編後面再提。 而在右側I/O端,會發現多安裝了一排氣孔,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X13的散熱系統了,作為僅13吋的輕薄筆電,X13的散熱系統可說是一點都不馬虎,但也因僅僅只有13吋大小的緣故,X13必須重新設計一套散熱系統,相較於塗抹典型散熱膏,X13所使用的是液態金屬散熱化合物,能為CPU再多降低10度的溫度。 覆蓋於CPU與GPU晶片上的散熱管,所採用的扁平設計,除了能讓X13更薄之外,還能提供更大的表面積來散發組件的熱能,並且ROG安裝了3個總面積達44,230平方毫米的大型散熱片,來維持高速散熱以及效能穩定。 ROG也重新調整了風扇模組,2個Arc Flow風扇係以液晶聚合物所打造的84個扇葉所組成,不僅能夠增加13%的氣流,還能保持安靜,且除了右側I/O端的氣孔之外,螢幕軸承那側也有2排氣孔;除此之外,升級後的自潔式散熱系統2.0也有助於保持組件的潔淨,來維持散熱系統的穩定性。 翻開A面之後,小編第一眼都會先看鍵盤啦,不知道各位玩家會先看哪裡?X13所配置的為15吋背光巧克力鍵盤,觸發行程為1.7mm,F1至F4鍵上還有4顆獨立的快捷鍵,分別可用以調整音量與靜音,第4顆則為呼喚ROG專屬程式Armoury Crate的快捷鍵。 既然都翻開A面了,我們就先顯示器面板開始看起吧! X13為13.4吋的輕薄筆電,其面板為IPS面板,螢幕比為16:10,解析度最高為3840 x 2400,且無論是筆電模式還是平板模式,X13的螢幕都能使用觸控,而在其支援4K解析度的高輸出之下,通過了PANTONE色彩認證,具備116%的sRGB與85%的DCI-P3,當然也支援NVIDIA的Adaptive-Sync,而因X13的螢幕支援觸控,在防護上面也用了GORILLA強化玻璃,讓玩家們能更加安心地觸擊螢幕。 而想要讓X13所搭載的4K面板全力輸出,那在規格上勢必也不能太差,本次ROG聯合了AMD與NVIDIA之力來為X13做最強力的後盾,處理器所使用的是AMD Ryzen 9 5900HS,GPU方面,則配置了內顯與內置獨顯,分別為AMD Radeon Graphics晶片與NVIDIA GTX 1650 Max-Q;記憶體則是2條LPDDR4X 8GB;當然在儲存空間方面,ROG也很大方地配給了1顆1TB的Gen 3 SSD。 但你會說GTX 1650是不是有點跟不上遊戲與這個時代了?還記得小編在介紹I/O連結埠時所提的ROG XG Mobile Interface嗎?這個外接埠就是為了ROG XG Mobile外接顯示卡所誕生的,而它就是讓X13能出外辦公、在家打Game的無上利器。 ROG XG Mobile最高搭載RTX 3080,並內建USB、SD、乙太網路的I/O集線器,更可在接電使用XG Mobile時,同時為X13供電,不必再另外使用X13上的USB Type-C,讓傳輸孔的運用更加多元。 而作為外接顯卡,並不是說就可以忽略散熱模組了,相較於典型的散熱管配置,XG Mobile增加了54%與散熱器的接觸面積,提供更迅捷的散熱速度,氣流導向的空間也變得更加寬廣,而如此獨特的腔室冷卻功能,讓XG Mobile能夠在極小的空間內發揮更大、更穩固的效能。 但說實話,其實想把X13與XG Mobile外接顯卡一起帶出去,也不是不行,XG Mobile的體積只有傳統eGPU的6%,重量也只有1kg,再搭配X13所隨附的相關配備,包含X13專屬筆電套與XG Mobile特有的保護套,組裝起來,帶出門也是妥妥的沒問題! 然而,在實際運用上,是否真如小編所說如此全能呢?想要驗證的話,當然實機測驗是少不了的。本次測驗,除了X13的原生組件規格測試之外,還加上了配合XG Mobile的GPU效能檢測,並且還以Armoury Crate程式中的靜音與極速模式來評比,事不宜遲,馬上開機測試。 先來看看CPU-Z的偵測資訊,7nm製程的8核16緒AMD Ryzen 9 5900HS、主機板為AMD Carrizo FCH晶片組、GPU方面則為內顯AMD Radeon Graphics晶片、內置獨顯NVIDIA GeForce GTX 1650 Max-Q。 而在CPU-Z的評測之中,AMD Ryzen 9 5900HS巧取豪奪的拿到單核619.8分、多核5,866.2分,相當驚人(這成績也太美麗了XDDD);在CINEBENCH R23上的評測表現,AMD Ryzen 9 5900HS在單核成績獲得了1,464分、多核成績則獲得了12,216分,可說是單核怪物啊! 再來看看X13所搭載的LPDDR4X記憶體性能如何吧!透過AIDA64評測程式,我們可以從Cache & Memory評測項目中得知,X13所搭載的LPDDR4X記憶體,在靜音模式中,其讀寫拷的分數分別為38,995/28,437/33,721 MB/s、極速模式之下則為40,024/29,569/35,235 MB/s,基本上也不比一般桌機的效能差到哪裡去了。 另外在MaxxMem上,一樣分作靜音與極速模式來看,靜音模式下,X13所獲得的成績為27.71 GB/s,轉成極速模式之後,就提升至29.54 GB/s;這不僅驗證了Armoury Crate還真的有用以外,X13所配置的這2條LPDDR4X記憶體,表現也是相當不俗。 透過CrystalDiskInfo所偵測的資訊,我們可以發現X13所配置的SSD為Western Digital的藍標SN530 1TB,為Gen3x4傳輸介面,光是看到Western Digital就已經知道本次X13所使用的SSD將會相當強勢,更何況是藍標系列產品SN530;然而使用CrystalDiskMark實際測試後,也的確如此,讀寫成績為2456.36/1984.45 MB/s。 熟悉的PCMARK 10評測又來了,本次X13面對PCMARK 10會有什麼結果呢?使用Armoury Crate將X13調整為靜音模式後,X13在基本必備功能上獲得了8,618分、應用程式評測得分為7,437分、數位媒體工作評測為5,604分,綜合得分則為4,711。 而在調為極速模式之後,在基本必備功能評測上差點破萬,獲得了9,878的高分、應用程式評測得分為8,635分、數位媒體工作評測為7,376分,綜合得分則為6,143,總體而言,在PCMARK 10中,靜音與極速模式切換之後的X13,竟有將近2千分的提升。 在電池續航力上,小編僅選用了極速模式來測試,並拔除電源,且連結Wi-Fi,以能夠達到的最極限功耗來測試,而在如此壓力的狀況之下,X13的續航力仍有4小時18分的成績,也是相當傑出,對於需求效能至上的朋友應該是很有幫助,如果不須用到極限效能可以改成其他模式,畢竟如果是標準模式(或靜音模式)下,肯定續航力會更加驚人。 既然X13身為一台電競筆電,不測個3DMARK好像說不太過去,更何況我們手上還有XG Mobile RTX 3080這個無上神器,於是小編將GPU測試細分成4個項目,分別為內置獨顯GTX 1650靜音/極速模式、XG Mobile RTX 3080靜音/極速模式,用以應對3DMARK。 首先看到專為DirectX 12而生的Time Spy,GTX 1650內置獨顯無論是靜音還是極速模式,獲得的分數都算不上相當漂亮,不過一接上XG Mobile之後,X13與RTX 3080的效能就完全體現出來了,不管是Time Spy或是Time Spy Extreme,性能都飆升了超過3倍。 在針對DirectX 11的Fire Strike測試中,雖說GTX 1650是屬於比較舊世代的GPU,但無論是於靜音還是極速模式下,在Fire Stirke中所獲得的分數還是相當漂亮,而裝上XG Mobile之後,一樣飆升了將近3倍的性能,在Fire Strike系列3個項目中,都獲得了相當驚人的成績。 那麼作為電競筆電,遊戲測試當然也是必然需要啦,小編選了《仁王2》、《刺客教條:維京紀元》來測試XG Mobile的遊戲FPS幀數,以及《光明記憶:無限》、《看門狗:自由軍團》來測試XG Mobile的光追性能,而在小編的測試當中,這幾款遊戲對GTX 1650都太勉強了,因此本次不會有內置獨顯GTX 1650的測驗。 但X13除了是台電競筆電之外,另外一個賣點就是支援4K解析度,那小編當然就以UHD與FHD解析度來測試所有遊戲的FPS啊!只要敢搭載小編就敢測! 在這4款遊戲當中,無論是沒有光追的《仁王2》、《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還是啟動光追的《光明記憶:無限》、《看門狗:自由軍團》,在FHD解析度上都有60張FPS以上的傑出表現,但其中《刺客教條:維京紀元》只有56張,這只能說該遊戲只對AMD顯卡有優化,NVIDIA陣營的就沒那麼友善了,算是非戰之罪。 但轉到UHD解析度之後,除了性能沒有這麼大負荷的《仁王2》之外,其餘都降到了60張以下,幀數跌幅在約在20張左右,依照電競筆電不能與桌電相比這點來看,還算是可以接受。 而在啟動光追之後,於FHD解析度之下,在《光明記憶:無限》與《看門狗:自由軍團》的測試中,X13都獲得了相當漂亮的FPS幀數,分別為70/60張FPS,不過在4K解析度下開光追這方面,就仍然還有進步的空間。 那既然都說到X13擁有4K顯示器了,而且色彩還通過PANTONE認證,那最後就來看看Spyder的校色報告吧,官方給的數據為116%的sRGB,只不過Spyder校色報告不會顯示超過100%的sRGB數據,但從sRGB那張截圖仍然可以發現,代表X13的紅色三角形有稍微大於sRGB綠色三角形的範圍,意即sRGB已經超過了程式所顯示的數據,而DCI-P3部分,也是和官方數據所提供的一樣85%。 是誰說,出門、或是去咖啡廳只能帶MacBook?機殼上的精緻紋理設計,帶出絕妙的時尚感,加上以輕薄電競筆電作為主打,讓你帶ROG Flow X13出門去喝杯咖啡也沒有任何違和感,而回到家之後脫掉西裝、接上XG Mobile,你就是Faker。 不過你說,你出門也想打Game嗎?沒問題,帶上X13與XG Mobile的專屬包包,你就是擁有絕佳工作能力與超級電競技術的「雙面人」。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j5create JVCU435視訊攝影機實測開箱,4K高畫質、5倍數位變焦視訊會議超好用!
隨著科技進步,光是從手機上的相機就能感受到鏡頭技術越來越發達,在PC上也是如此,視訊攝影機自問世以來也是佔有一定的市場,加上近年來直播風潮盛行,幾乎已經是實況主們必備的周邊之一,也因此廠商們不斷地推出新產品,而在商用方面受到疫情影響,遠端視訊會議可以說是更加普及,不管是總部與分公司遠端,還是每個人在家工作遠端都會需要一款便利、高清的視訊攝影機。 還記得先前有為大家介紹過的j5create JVCU360嗎?雖然360°全景對於辦公大桌會議真的相當便利,但僅1080P加上單人使用時因廣角造成的畫面變形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如果你更加注重清晰度,不需要360°全景,j5create也有這款JVCU435視訊會議攝影機可選擇,究竟這組視訊攝影機有什麼特色,繼續跟著小編看下去就知道囉! JVCU435採用j5create一貫的白橘色輕便外包裝,正面可看到JVCU435各項特色;除了攝影機本體外,更隨附了一組遙控器可以直接控制攝影機本體,對於需要架設在較遠距離的用戶們來說相當方便。 JVCU435鏡頭為800畫素提供4K/30FPS解析度,並採用頂級Sony CMOS感光元件加上F/1.6大光圈與影像增強技術,低光源也能確保畫面品質,同時支援ePTZ與5倍數位變焦功能,讓用戶即便放大也能保持清晰畫面,此外更搭載了雙全向性麥克風來確保對話品質,而鏡頭旁還內建了隱私保護滑蓋,在不使用時可遮蔽畫面、聲音來確保隱私空間。 雖然JVCU435並非360°全景鏡頭設計,但攝影機主體與腳座之間採用了萬象接頭連接,可隨意調整鏡頭角度甚至還能360°旋轉(但要注意線會卡到就是),整體調整範圍相當廣泛。 實際接上電腦後,玩家們可透過j5create自家的JVCU Series Companion程式來預覽攝影機畫面,可以看到整體鏡頭廣度相當不錯,以一般電腦坐姿的距離來說約可以容納3~4人沒問題,另外還可以調整一些簡單的設定,如焦距、亮度、清晰度、對比、色調以及飽和度等。 這邊小編用正常坐姿距離,將產品外盒放在與臉差不多的位置來簡單測試焦距、影像清晰度,可以看到即便拉到最大,外盒上的字體也算是清晰能辨識,對於一般視訊來說絕對是相當足夠使用。 整體使用下來,j5create這組JVCU435視訊會議攝影機表現相當不錯,在4K高清畫質與5倍數位變焦的加持下,畫面即便拉大也能保持清晰,對於一般視訊會議使用來說已經相當夠用,隨附的遙控器讓用戶不必再需要動滑鼠來調整,便利度大幅提升。 雖說自家的預覽程式功能較為簡易一些,不過現今一些視訊程式或直播軟體(如:OBS)內可調整的功能也相當豐富,比較不影響使用體驗,而在這注重資安的時代,內建的鏡頭保護蓋能確保隱私真的非常貼心;不管是一般家用、直播或是商用,都可以考慮看看這組j5create JVCU435。 公司名稱:凱捷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絡電話:02-2269-5533 官方網站: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BIOSTAR Z590 VALKYRIE主機板實測開箱,智慧型主動式散熱設計再創低溫新境界!
這一次各家板廠在Z590主機板的堆料方面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光是在MOSFET供電設計上,不少產品都一舉突破了20相大關,那密密麻麻供電模組排列看起來真的是相當壯觀霸氣,然而這麼多供電模組也同時帶來相當驚人的發熱量,在散熱設計自然也就成為了一大考驗。 目前多數廠商的做法就是不斷加大散熱片的尺寸,以爭取更大的散熱面積,不過這種「被動式」的散熱設計在效率上還是比較有限的,因此主機板大廠之一的映泰決定在新推出Z590 VALKYRIE主機板上使用「主動式」的散熱模組來達到更好的降溫效果,但具體的實現方式究竟為何,就讓我們趕緊來開箱瞧一瞧吧! VALKYRIE這個名字取自北歐神話中女武神「瓦爾基麗」,為了與之相呼應,Z590 VALKYRIE在黑色底色上加入了桃色與金色的裝飾紋路,搭配南橋晶片散熱片上的羽翼LOGO讓整體的外觀顯得格外尊貴華麗。 在用料上,Z590 VALKYRIE同樣也享受著尊貴待遇,使用22相供電設計,並搭配通過20K小時耐久測試的固態電解電容,確保整個主機板能在電力方面能夠長時間穩定耐用。 此外,面對22組供電模組運作時的發熱,Z590 VALKYRIE不選擇像多數廠商那樣不斷加大散熱片尺寸,而是選擇為其安裝了4顆小型風扇,如同處理器和顯示卡散熱一般透過風扇帶動風流,強化熱量的排出的效率,達到比一般單靠散熱片傳導熱量的被動式散熱還要高出29.1%的散熱效率。 至於在擴充性方面,主機板的3組PCIeX16插槽均有使用金屬鎧甲來強化支撐,配合第11代處理器,能夠支援PCIe 4.0x16或Dual X8,同時也配有3組M.2插槽,也都有使用散熱片進行覆蓋,其中最上方的則能夠支援PCIe 4.0的M.2 SSD。 值得注意的是,這款主機板本身是沒有內建Wi-Fi連線功能,但為了讓玩家事後能夠更方便地進行擴充,主機板額外保留了Wi-Fi網卡用的M.2插槽,也事先在主機板後端I/O的部分開闢了天線的安裝區域,以一塊沒預先提供Wi-Fi功能的主機板來說,算是替未來可能有需求玩家做出相當周到的預備。 最後在後端I/O的配置上,主機板提供了2組USB 3.2 Gen1 Type A、5組USB 3.2 Gen2 Type A、1組USB 3.2 Gen2x2 Type C、HDMI、DisplayPort、PS/2鍵鼠連接埠、5組3.5mm音源孔、S/PDIF光纖輸出埠與2.5G網路孔。 效能實測為了配合Z590高階主機板的段位,小編使用了Intel最高階的Core i9-11900K處理器搭配RTX 3080顯示卡,詳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1900K 記憶體:T.T. TOUGHRAM RGB DDR4-3600 8GBx2(共16GB) SSD:Western Digital WD_BLACK SN850 1TB PCIe 4.0 M.2 SSD 顯示卡:MSI RTX 3080 SUPRIM X 電源:ENERMAX Platimax 1350W 遊戲實測上,所有的遊戲一律設定在最高畫質,同時關閉垂直同步、自動解析度縮放、減少延遲等會影響FPS表現的選項,光追和DLSS選項則選擇畫質模式。 Z590 VALKYRIE與眾多主機板最大的不同就它採用主動式的MOSEFT散熱方案,且宣稱能夠比被動式散熱的效率還要高出近30%,因此小編使用利用AIDA64 EXTREME對處理器進行燒機,並用紅外線槍測量散熱片的表面溫度。 在經過約30分鐘的燒機後,散熱片上的溫度約在40度出頭,可以看出主動式散熱的效果確實相當優秀,只不過低溫的背後多少還是有些代價的,散熱片中的4顆風扇在全速運轉時會產生不小的噪音,使用分貝計在背景噪音約為55分貝的環境下測量,主機板運轉的音量達到了快70分貝!為此廠商替風扇加入智慧停轉功能,讓其在低負載或低溫的狀態下停止運轉,讓主機板能夠在效能與噪音之間取得平衡。 Z590 VALKYRIE主機板有著相當華麗的外觀設計和頂級扎實的用料,並且顧慮到第11代處理器高功耗所要面臨的發熱考驗,為散熱片加入了風扇,達到強勁的散熱效果,讓主機板即使在高壓環境下,也完全不需要擔心溫度對效能造成影響。 雖然這多少會帶來一些噪音問題,但對於需要長時間高壓運作的玩家,或是想要挑戰極限超頻的玩家來說,低溫環境所得到的效能潛力也許才是最首要的追求目標,而 Z590 VALKYRIE便是他們相當值得考慮與購入的產品。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Intel第11代處理器內顯大升級、文書機能否也能打電動?feat MSI MAG B560 TOMAHAWK Wi-Fi主機板
雖然Intel第11代處理器依然還是那熟悉的14nm+++…製程,但至少在內顯方面終於在千呼萬喚之下替換掉了那萬年的UHD 600系列內顯,全新的UHD 700系列採用了Intel Xe繪圖核心,在圖像效能上號稱比萬年老內顯強了50%,並且能夠支援4K@60 FPS畫面輸出和AV1硬體解碼,進步的幅度可以說是相當巨大。 此外不同於AMD桌面版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不僅缺貨、還缺內顯,Intel第11代處理器全系列都有提供搭載內顯的型號供大家選擇,在這個一卡難求的時間點上,至少還能透過處理器的內顯進行日常的工作和簡單娛樂。 而提到的電腦上的娛樂,自然就避不開電玩遊戲了,這也讓人不免好奇這全新的內顯在這方面的表現,所以本次小邊就要使用微星新推出的中高階主機板MAG B560 TOMAHAWK Wi-Fi來實測「純處理器」的遊戲表現,究竟11代處理器能可以跑得動多少遊戲?又能否成為Intel嘲諷AMD的賣點?就讓我們趕快看下去吧! 在驗證新內顯的實際功力之前,就先來檢視一下這次用來作為測試的主角之一:MSI MAG B560 TOMAHAWK Wi-Fi主機板,作為搭配Intel 11代處理器的主流定位下,採用B560晶片組當然是玩家好入手的等級,MAG B560 TOMAHAWK Wi-Fi的命名取自軍事武器的「戰斧飛彈」,因此不難看出整張主機板整體的設計相當軍事風,同時鐵灰色的金屬散熱片在一眾非黑即白的主機板世界中,也讓整體視覺更顯獨特。 在用料上,為了要能夠承受11代處理器瞬間可達200W以上的巨大功耗,主機板使用了使用大面積的散熱片來覆蓋12+2+1相供電,並在電源輸入設計上,除了提供8+4 Pin的CPU電源插槽外,還在主機板底部加入了一個6 Pin的PCIe電源插槽來提供更穩定電力,並在主機板內從夾入2Oz的銅來輔助整體的散熱。 而在擴充性上,順應現在M.2 SSD已算是硬碟安裝上的主流,MAG B560 TOMAHAWK Wi-Fi提供了三組M.2插槽,其中最上方的一組能夠支援PCIe 4.0通道,但也因為如此,廠商在出廠前也特別貼上一張貼紙告知玩家第一組插槽必須搭配第11代Core i5等級以上的處理器才能使用,防止因為處理器和SSD不相容的關係而造成無法辨識的情況產生。 另外主機板的6組SATA 6Gbps插槽在安排上也與傳統主機板均在側邊的方式不太一樣,MAG B560 TOMAHAWK Wi-Fi其中兩組SATA 6Gbps插槽被安排在主機板的右下角,考量到側邊的插槽容易被顯示卡遮擋到,設計在底部的方式能夠讓玩家未來在擴充設備上更為便利,免去重複拆裝顯卡的麻煩。 最後在I/O與無線連接方面,主機板配置了4組USB 2.0、4組USB 3.2 Gen1 Type A、1組USB 3.2 Gen 2 Type C、HDMI、DP視訊輸出埠、2.5G網路孔、5組3.5mm音源孔和1組S/PDIF光纖輸出埠,無線網路則是支援最新的Wi-Fi 6E,這點在中階B560主機板上算是相當難能可貴。 本次的性能實測相當特別,小編只安裝了Core i7-11700K處理器而不額外加裝獨立顯示卡,看看在這缺卡潮的狀況下,玩家如果顯卡壞掉又不想加價買顯卡的話,單靠處理器與新升級的內顯本身能夠日常與娛樂上達到什麼樣的表現。 處理器:Intel Core i7-11700K 記憶體:T.T. TOUGHRAM RGB DDR4-3600 8GBx2(共16GB) SSD:Western Digital WD_BLACK SN850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ENERMAX Platimax 1350W 根據內部資訊,Core i7-11700K採8C/16T配置,而內顯的型號則為UHD Graphic 750,但比較特別的是目前最新2.38.0版GPU-Z程式本身沒有辦法辨識內顯的相關資料,必須到官網上手動查閱才能得知內顯相關規格,其基礎頻率被設定在300 MHz,動態最高頻率則為900 MHz。 遊戲實戰上,所有的遊戲均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縮放等干預FPS表現的選項。 整體來說,即便內顯性能升級了,但要靠內顯遊玩3A大作果然還是過於天方夜譚,就算是使用最低畫質設定,在1080P解析度下都沒有辦法超過30FPS。 至於在線上遊戲方面,雖然內顯的效能還是不足以驅動像是《黑色沙漠》主打畫質的遊戲,但像是《英雄聯盟》這類的遊戲,內顯足以輕鬆撐起1080P解析度的最高畫質設定,甚至能夠在2160P解析度下以中畫質遊玩。 最後我們也來看一下內顯在創作方面的表現,由於Photoshop對於圖像性能的依賴較少,所以即使沒有安裝獨顯,整體的成績還是能達1,000分以上,要處理各種修圖基本不是問題,但在Premiere Pro就不同了,畢竟許多影片剪輯的特效都是相當吃重圖形效能的,只靠內顯的話,得分就只有近300而已,這樣成績如果只是上字幕也需還行,但要多加點元素的話,可就得要有相當的心理準備了。 微星推出的B560 TOMAHAWK Wi-Fi主機板在整體的配置提供了3組M.2插槽和多數廠商只願使用在高階Z590主機板上的Wi-Fi 6E功能,整體設計上可以說是相當全面且均衡,這對於玩家來說當然是相當有誘因的,畢竟不一定得花上大把預算就可以享受到高階版本的絕大多數功能,算是較理想入手的選擇。 至於獨立顯卡的表現上,在MSI其他主機板上小編也有實際介紹與測試過,因此這次小編也利用這片主機板對11代處理器的內顯進行實測,雖然說在效能上自然是無法與獨立顯卡抗衡,但與過去那連線上遊戲的都不太動的UHD 600系列相比,新的UHD 700的效能終於能夠用來滿足輕度的遊戲需求,讓玩家如果一時之間買不到顯卡的話,至少還能透過內顯滿足一定限度的遊戲娛樂需求,如果玩家正打算組機或更新設備,也同樣選擇Intel平台架構的話,那倒是可以考慮一下這款主機板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CORSAIR K70 RGB TKL電競鍵盤實測開箱,80%小巧船體,8000MHz極速輪詢率加持!
隨著電競產業發展蓬勃,玩家們在眾多產品類型中都能看見電競字眼,尤其在最基本的鍵盤、滑鼠上更是有一海票廠牌、型號供玩家們作選擇,也因為如此要在這茫茫的鍵鼠大海之中嶄露出專屬自己的獨特風格,成為讓玩家們印象深刻的獨特鋒芒是相當的不容易,也是各大廠商所面臨的考驗。 知名電競大廠海盜船(CORSAIR)相信是眾多船迷們心中的鋒芒之一,其產品總是能保持獨特、潮流的風格而深受玩家們喜愛;而在近年來電競鍵盤市場除了標準全尺寸以外,喜好60%、80%鍵盤的玩家族群也逐步增加,身為大廠之一的CORSAIR也聽見了船迷們的心聲,在80%電競鍵盤領域上推出了以經典K70系列為基礎打造而成的K70 RGB TKL電競鍵盤,究竟這艘K70 RGB TKL有什麼特別之處呢?趕緊跟著小編一起賞「船」吧! K70系列一直是CORSAIR相當經典的主力產品之一,自初代K70問世就以前衛的懸浮式設計與獨家的配置,搭配金屬髮絲紋背板設計,走在潮流最尖端,後期更有RGB燈效加持,讓K70如虎添翼般,成為電競鍵盤界中的霸主之一,直到現今,雖說中間歷經幾次改款,但都只是針對小部分造型細修,整體造型依然維持熟悉的K70風格,可見這充滿質感又潮的外型,大受各位船迷們好評。 而小編手上這款全新K70 RGB TKL,不僅僅是承襲了K70經典體態,更融入全新設計元素,整體更加簡約有質感;除去數字鍵的80%配置加上分離式線材搭配,讓玩家們不管是在擺放、移位或者是攜帶上都相較於傳統100%鍵盤都還要更加便利,隨時準備好最佳戰鬥位置! 在按鍵配置上除了移除數字鍵,上排的快捷鍵也有稍微做了小幅更動,可以看到原本坐落在數字鍵上方的媒體快捷鍵並沒有取消,而是移至鍵盤左上角位置,並統一採用半圓形設計;另外官方把「設定檔切換」、「亮度」、「鎖定」三顆按鍵與鍵盤指示燈號位置對調,呈現較廣大、簡約的視覺感官。 鍵帽部分,K70 RGB TKL全面採用了受玩家好評的雙射出成型PBT材質,帶點磨砂的觸感不僅提升舒適度,也更不易沾染指紋,並且具有耐磨特性,大幅降低長時間使用而出現掉漆、掉字的窘境。 CORSAIR更是針對常用的按鍵如MOBA類的QWERDF與FPS類的WASD,提供兩組特別設計的ABS鍵帽讓玩家自行更換,這組鍵帽除了採用金屬塗裝外觀之外,每顆按鍵更是有特殊的傾角設計,並且表面採用了與音量滾輪相同的浮雕紋路,不僅大幅提升耐磨性,特殊的紋路觸感也幾乎不會有誤觸情況,讓玩家更容易靠觸感來辨識按鍵位置。 身為一款電競鍵盤,軸體的手感也是玩家們最注重的考量之一,K70 RGB TKL搭載以速度著稱的Cherry MX RGB Speed銀軸(另有靜音軸、紅軸可選擇),1.2mm觸發鍵程與45g觸發力道搭配無段落線性手感,提供玩家最快速、流暢的反應。 此外這次令小編相當喜歡的幾個改變就是K70鍵盤下方原本的溝槽設計在K70 RGB TKL上改為平坦式設計,不僅更加簡約,也利於在清潔上的便利性。 這把K70 RGB TKL更獨家搭載了專為競賽使用的PRO開關,當開啟PRO開關時,K70 RGB TKL將會停用所有燈光效果、按鍵指定操作以及巨集等iCUE上的功能,證明所有神操作並非靠鍵盤、軟體輔助,全都是出自於玩家自己的雙手。 剛好小編手上現役的鍵盤就是K70 MK.2,不免俗的拿來與K70 RGB TLK簡單比較外觀,可以看到少了數字鍵之後,K70 RGB TKL確實在長度上短小不少,而在寬度上由於下方設計的改變,也稍微縮短了一些,對於桌面占比上K70 RGB TKL顯得更加有優勢。 此外,K70 RGB TKL的改變不只有便利簡約的外型,內在的硬體除了Cherry MX RGB Speed銀軸之外,更導入了老大哥K100身上的AXON Hyper-Processing技術,提供最高8,000Hz超輪詢率(預設為1,000Hz,可透過iCUE切換)與4,000Hz的按鍵掃描頻率,比起一般機械式鍵盤還要快上許多,提供玩家最即時的反應,不錯失關鍵勝利機會。 此外,電競潮流必備的RGB燈效,這把K70 RGB TKL當然也沒有少,同樣透過CORSAIR自家軟體「iCUE」即能將鍵盤上所有按鍵以及LOGO依照玩家喜好自行更改顏色,打造出專屬玩家自己風格的海盜船,大部分按鍵更是可以搭配動態燈效讓這艘船生意盎然。 進入設定後可以看到iCUE提供了「按鍵指定操作」、「硬體按鍵指定操作」、「燈光效果」、「硬件照明效果」、「效能」與「裝置設定」等6大類別可調整,其中RGB部分不僅能與全部已連接的CORSAIR裝置同步,除了預設的燈效外也能自行製作屬於自己的燈效。 另外輪詢率方面,可在「裝置設定」內調整,要稍微注意一下的是8000Hz 輪詢率的AXON Hyper-Processing技術會稍微使用額外系統資源,但對於一般本身效能就很強大的電競PC來說影響並不大,船迷們可以放心開啟。 這把CORSAIR K70 RGB TKL承襲了K70的經典風格再融入些全新元素以及更加簡約便利的設計,相信是許多80%鍵盤愛好者兼船迷們期待已久的產品之一,少了數字鍵區塊所縮短的長度,確實在擺放上更加自由,分離式線材設計對於需要經常攜帶的用戶來說更是相當方便,也是小編相當喜歡的功能之一;而PRO開關的設計也相當特別,不僅排除動用巨集的可能性,更可證明自身實力,很適合電競玩家們比賽時使用。 整體使用一輪過後,RGB燈效自然不用多說,iCUE上豐富的功能以及幾乎全按鍵燈光皆可調整的自由度,是CORSAIR一貫的特色;而在Cherry MX RGB Speed銀軸與AXON Hyper-Processing、8000Hz輪詢率加持下,整體鍵盤反應確實非常優秀,不管是FPS、MOBA甚至是音Game上的表現都相當亮眼,80%鍵盤玩家們真心可以考慮入手了! 而對於原本是100%鍵盤的船迷們來說,雖然從一開始可能會稍微不適應,不過100%與80%其實差異並不會太大,只需要一點時間即能馬上習慣,趁這個機會轉為80%鍵盤族群也不錯。 當然,看到這把K70 RGB TKL上的新元素,也不難讓人期待新一代K70的樣貌,家中一把K70,外出一把K70 RGB TKL,或許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不管如何,身為K70系列愛好者的小編更加迫不及待的準備上船了! 販售日期:2021年4月15日起 建議售價:4,190新台幣 廠商名稱:美商海盜船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華碩ROG STRIX LCII 280 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實測開箱,源自顯卡的散熱技術、軸向式風扇創造更強散熱效能!
姑且不論第11代產品的效能表現各位玩家買不買單,至少對於各家的散熱產品來說,11代處理器宛如「反應爐」的高發熱量,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測試標準,畢竟如果連這麼燙的處理器都能壓制,玩家哪裡還需要處理器擔心過熱的問題呢? 面對新一代處理器在發熱上帶來的考驗,華碩推出了全新的ROG STRIX LCII 280水冷前來應戰,更特別從自家顯示卡設計汲取靈感,並重新打造了風扇設計,以此克服處理器的高溫,究竟實際的表現如何,就讓小編帶大家來開箱實測看看吧! 目前ROG STRIX LCII在選擇上,僅有提供280mm單一一種尺寸,而在外觀方面則是使用了ROG近期相當慣用的像素點陣風格,不論是水冷頭內的信仰之眼還是風扇的軸心上,都能看見點陣元素的存在,另外整組水冷也都提供現今業界最高的6年有限保固。 在水冷頭的細節上,ROG STRIX LCII使用了第七代Asetek水冷幫浦,其轉速800~2800 RPM,搭配全新打造的散熱銅板,透過內部的微通道設計,增加與水流接觸面積,以此帶走更多熱量,減少廢熱堆積。 當然身為ROG產品家族的一員,RGB燈效是必不可少的,水冷頭除了頂部的信仰商標支援RGB燈效外,上一代就有的側面RGB燈條也同樣延續了下來,透過USB 2.0與主機板相連後,即可在ARMOURY CRATE中自由調整燈效。只是比較可惜的是,水冷頭的LOGO是走定向的設計,不能夠自由的任意旋轉,所以在安裝上需要稍微花點心思,才能避免LOGO歪斜或倒置。 在前文小編有提到ROG STRIX LCII在產品的打造上從借鏡自家的顯示卡的散熱設計,其實際的具體應用就是在隨附的兩顆140mm風扇上,看看這葉片與外輪相連的方式,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別懷疑,因為風扇採用的正是自家顯卡相同的「軸向式風扇」技術。 軸向式風扇透過減少外輪的高度,並與葉片相連接的方式,能夠在運轉時能夠創造最高102.3 CFM的風流,比一般風扇多出5%的風流,同時風壓也能提高3%達3.1 mmH2O,並把噪音控制在35.7 dB以下,讓電腦即使再全數運轉,也不易在日常生活中查覺到噪音。 看完了外觀,接下來就是要來動手實際上機測試囉!本次實測小編選用的自然是剛剛發售的Intel第11代處理器,而且還是當中等級最高,理論上最燙的Core i9-11900K處理器,並用AIDA64 EXTREME為其進行一個小時的壓力測試。 根據程式紀錄的結果,ROG STRIX LCII對於溫度控制表現相當不錯,處理器的表面溫度被控制在75度上下,核心的溫度則全程沒有超過90度,期間系統也沒有出現閃爍、當機或降頻的警告。 面對11代處理器的高溫,各家散熱器面對的考驗也來到新的標準,為此華碩立刻新推出的ROG STRIX LCII 280 ARGB水冷,全新外觀設計融入了ROG最新的設計元素外,也同要改良了散熱技術,就由軸向式風扇實現更強的大風壓和風流,即使面對最高階的Core i9-11900K也能輕鬆應對,讓處理器能夠釋放完全效能,無懼高熱。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小巧體積搭載高效能、工作/家用兩相宜,ASUS Mini PC PN50迷你電腦動手玩
相較於普通PC主機,迷你電腦一直以來憑藉著小巧、便利等優勢,不管是一般家用或是商用都佔有一席地位,而隨著晶片技術製程進步下,即便小巧,依然能擁有不錯的效能表現,甚至有廠商推出更高性能的版本來滿足創作者以及玩家們的需求。 知名電腦大廠ASUS也早在迷你電腦市場深耕多年並推出了一系列Mini PC,如專為創作者設計的高效能ProArt系列、兼顧輕巧尺寸與優異效能VivoMini系列、口袋型小巧尺寸的Stick PCs系列甚至是搭載Chrome OS裝置系列,眾多選擇就是要滿足各類型用戶們的需求;小編近日就入手了這台Mini PC PN50迷你電腦,主打小巧並搭載優異性能,適合商業使用,究竟這台迷你電腦實際有什麼特色呢?繼續跟著小編看下去就知道囉! PN50承襲PN系列一貫的小巧體積,採用方正造型(115x115x49mm)搭上黑色髮絲紋塗裝顯得相當時尚有質感,加上0.7kg的輕盈重量,不僅平時幾乎不占空間,就連要移位時都相當便利。 I/O部分,PN50前面板提供了2合1的3.5音源孔、USB 3.1 Gen 2 Type-C、USB 3.1 Gen 1 Type-A以及3合1讀卡機(SD/SDHC/MMC)並內建了雙麥克風陣列與IR感測器,後面板提供了HDMI、USB 3.2 Gen 2 Type-C、USB 3.2 Gen 1 Type-Ax2、RJ45網路埠、DC電源輸入埠與DisplayPort(依據型號或地區可能有所不同);另外PN50更支援HDMI CEC搭配前面板的IR感測器可透過遙控器操作音訊、視訊播放等選單。 若用戶們想升級儲存空間、記憶體以及無線網卡,可將底部四個腳墊上的螺絲卸除並往「PUSH」標示方向輕推,即可將底座打開;記憶體部分PN50採用兩條SO-DIMM雙通道DDR4-3200,並最高支援64GB,儲存空間部分支援一條M.2 SSD與2.5吋SATA III硬碟。 既然都拆開了那就直接先來一窺內部硬體規格吧,首先可以看到原廠內建了一組SK Hynix HFS256GD9TNG-62A0A BA 256GB M.2 SSD,位於SSD下方的則是Intel AX200NGW WiFi 6無線網卡,記憶體部分則是搭載了三星記憶體4GBx2共8GB,以一般簡單家用、商用來說算是已經足夠。 配件部分除了兩段式AC電源變壓器還隨附了VESA壁掛套件,讓PC50可壁掛於牆壁、螢幕背後等位置,讓桌面空間更能有效利用。 終於來到上機環節啦!小編這裡透過常見幾款測試軟體來驗證PN50實際效能,究竟這台小小的主機有多少能耐呢?繼續看下去就知道囉! 首先透過CPU-Z與GPU-Z來偵測硬體資訊,可以看到這台PN50內部搭載了8C/8T的AMD Ryzen 7 4700U處理器,最大時脈可達到4.1GHz,而顯示晶片就是Ryzen 7 4700U內的VEGA內顯,時脈為1600MHz,記憶體部分如前面拆機所看到為4GBx2的Samsung顆粒DDR4-3200記憶體,主機板型號為PN50。 接著透過Cinebench R23以及CPU-Z來驗證CPU性能,可以看到這顆Ryzen 7 4700U在Cinebench R23上得到了1153/5739分,而在CPU-Z Bench上也得到了496/3065.7分,以迷你電腦效能來說已經是不錯的成績。 再來利用AIDA64驗證記憶體效能,在DDR4-3200加持下,PN50於Cache & Memory Benchmark讀/寫/複製表現為37266/35794/30797 MB/s,算是相當不錯的成績。 硬碟部分透過常用的CrystalDiskInfo、CrystalDiskMark來檢測、驗證,首先在CrystalDiskInfo中可以看到這條SK Hynix的256GB SSD實際型號為HFS256GD9TN-62A0A,支援PCIe 3.0通道且符合NVMe 1.2標準,接著於CrystalDiskMark實際測試得到了2529.01/638.46 MB/s讀寫表現,以一般家用、文書以及商用來說算是還不錯的表現。 比較需要留意的是在溫度方面會有些偏高而導致無法發揮SSD完整實力的情況發生,如果玩家想自行升級SSD建議可以選擇有搭載散熱鰭片的M.2 SSD (但也要注意空間限制就是了)。 3DMark部分,這顆Ryzen 7 4700U內的VEGA內顯在Time Spy與Fire Strike得到了1,107/2,789分,而在Wild Life以及Night Raid中得到了5,827/11,660分,而在PCMark 10上得到了4,928分,以內顯來說已經相當不錯。 雖說是家用、商用取向的迷你小電腦,不過在VEGA內顯的加持下,要玩些較不吃效能的遊戲相信也是沒問題的,小編這裡就用人氣歷經多年依然不衰的《英雄聯盟》來簡單測試流暢度,可以看到在2K解析度下,即便開到最高畫質依然能有平均80 FPS的流暢表現,證明要用PN50玩輕度遊戲也OK! 既然驗證了輕度遊戲沒問題,小編也簡單測試了一下創作者效能,PN50在X264得到了30.4 FPS成績,在X265中則是在1080P/4K得到了31.182/6.939 FPS成績,稍微簡易的剪片還算可以,而在Photoshop測試中得到537分,在修圖上算是夠用。 整體看下來,作為家用、商用的迷你電腦來說,PN50不僅擁有絕佳小巧體積以及時尚的造型,在效能上也相當足夠使用,甚至玩一些輕度遊戲也沒問題,搭配壁掛套件更能直接放在螢幕後方,對於一般店家廣告、電視電子看板或是一般辦公室使用都相當適合,若是要放在家裡不管是當電視影音專用機還是個人文書機更是都沒有問題。 若用戶們不滿意Ryzen 7 4700U帶來的效能,還可以選擇最高Ryzen 7 4800U版本並且再自行升級記憶體、SSD達到更強大的性能,而預算有限的用戶們也可以選擇較親民低階的Ryzen 5 4500U、Ryzen 3 4300U版本,眾多選擇就是要滿足所有用戶們的需求,近日在觀望迷你電腦的用戶們,可以考慮看看這台ASUS PN50。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CORSAIR K65 RGB MINI電競鍵盤實測開箱,極簡袖珍體型、8000MHz極速輪詢率超厲害!
近幾年電競的市場開始走向「反璞歸真」路線,像是RGB燈效不再只是越浮誇越好,而是要讓燈光能夠融入外型設計,著重在個性化與時尚之間取得平衡,更甚者則是導入更具實用性的特色,讓它從裝飾的角度轉而晉升為實用工具。 另一方面,桌面上的鍵鼠周邊在經歷過了光學軸、多功能轉盤、軟質手托等一系列風潮後,簡潔的電競桌面成為了新一代的設計潮流,這也使得TKL(Tenkeyless,無獨立數字鍵)的小尺寸鍵盤又再度開始流行起來,不少廠商也紛紛推出了自家的TKL鍵盤家族,其中也包含了大家所熟知的電競潮牌:CORSAIR海盜船。 海盜船在今年的春季新品中,推出了尺寸為60%的K65 RGB MINI袖珍型電競鍵盤,這樣的一個尺寸在現今的電競市場上算是較少見的產品(但也是有擁護的族群喔),這也讓小編對於K65 RGB MINI在遊戲與日常的使用體驗上感到好奇,到底60%的鍵盤好不好用呢?想解惑的話,當然就是入手一把來玩玩就知道囉,這下就和大家一同開箱分享吧! K65 RGB MINI使用了自家新開發的的PBT雙射出成形鍵帽,使按鍵具有相當的不錯的抗油汙與耐磨損的特性,另外如果細看空白鍵上的放射狀紋路可以發現它其實是由於無數小三角形所構成,細膩的細節呈現可說是相當符合海盜船產品一貫的設計精神啊。 不過如果玩家不幸有「密集物恐懼症」的話也別擔心,盒裝內有預付一組拔鍵器、信仰LOGO鍵帽與純黑色空白鍵可供替換,同時因為K65 RGB MINI的鍵帽是採標準尺寸,官方也在官網上準備了多種色彩的鍵帽可額外選購,讓玩家自由打造出最符合自身個性的專屬鍵盤。 在鍵盤布局上,K65 RGB MINI採用的是60%的設計,全部按鍵總共為61個,與體積相似的65%鍵盤相比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少了獨立方向鍵,為了確保操作的順暢度,在鍵盤設計上也準備了相當多元的快捷鍵操作,並以側刻的方式印製在鍵帽側面,諸如方向鍵、RGB燈光切換、多媒體控制等都可以透過快捷鍵完成。(按壓FN鍵即可做各種組合) 做為一款電競鍵盤,敲擊體驗絕對是最重要的評價標準(不好打、或是打起來爽度不夠就不用多說了),為此K65 RGB MINI選用了以速度著稱的Cheery MX Speed銀軸(另有紅軸可選),1.2mm觸發鍵程和45g的觸發力道,搭配直上直下無段落感線性手感,能夠賦予玩家的滑順、流暢的手感。實際敲擊的感受性相當不錯,對於打字快的朋友來說,Cherry MX銀軸的敲擊感回饋相當快速且更容易讓雙手輕鬆遊移在鍵帽上。 此外,K65 RGB MINI還導入自家旗艦級鍵盤K100的AXON Hyper-Processing技術,帶來超高的8000Hz輪詢率和高達每秒4000次的按鍵掃秒頻率(原預設為1000次、可透過程式更新韌體),將鍵盤訊號反應時間縮減到0.25 ms,其速度比市面上多數的電競鍵盤還要快上4倍!幫助玩家能夠精準、即時的掌握每一次關鍵操作。 而且AXON Hyper-Processing強大的處理性能也同樣體現在電競鍵盤不可缺少的RGB燈效上,鍵盤最高可以同步處理20層燈效變化,配合iCUE同步程式中豐富多元的編輯功能,讓鍵盤上的燈光如同星河的流光般閃亮動人。 在使用上,由於小編個人過去都是慣用100%的標準尺寸鍵盤,所以在剛開始轉換到K65 RGB MINI的時候,多少都會需要重新習慣一下雙手擺放在鍵盤上的位置,不過在習慣之後,確實能夠在許多應用場合上感受到小尺寸鍵盤的獨特魅力。 在遊戲體驗上,小編認為格鬥遊戲是最能感受到差異的遊戲種類,由於整體的按鍵配置更為集中,在激烈戰鬥的時候,手掌比較不用去顧忌會按到鍵盤周邊的按鍵,可以更專注地應付對手的各式攻防上。 同時AXON Hyper-Processing的8000Hz輪詢率,在輸入的反應上也有更為即時的感覺,在進行各種攻擊、防禦與施展各項Combo組合的時候,更不容易發生明明送出指令角色卻沒有反應的問題。 而在一般RPG或是線上遊戲中,小鍵盤因為可以讓出更多桌面空間,讓小編在放置鍵盤上能夠更為自由,這點在爆肝農怪的時候相當實用,畢竟手臂長時間固定在同一個位置久了會麻、會痠(老了QAQ),而小鍵盤因為尺寸較小,在桌上移動比較方便,所以可以每隔一段時間換個位子、換個姿勢,打怪雙手也就比較不容易疲勞。 不過像K65 RGB MINI這樣的鍵盤也不是沒有缺點,由於沒有獨立的方向鍵和數字鍵,所以在日常的辦公上就需稍作適應,像是撰寫文章、操作Excel報表等文書工作時,就須較頻繁的在輸入法和組合鍵之間切換,剛開始會稍微有些手忙腳亂(急性子的話),基本上使用一小段時間後也就會逐漸習慣鍵盤的設計配置,切換操作就會比較順暢,之後就會習慣小尺寸的使用模式以及感受到獨特魅力了,小編在適應一小段時間之後,就可以在K65 RGB MINI鍵盤上操作自如,有擔心會不會有使用習慣差異的朋友倒是可以放心。 海盜船推出的K65 RGB MINI有著小巧60%的體積,能夠減少桌面占用,需要收納時也相對更加容易,甚至在有需要的時候,還能輕鬆的裝進背包中,可說是相當具備機動性。 此外,做為一款電競鍵盤,海盜船也為其換上了自家最新的AXON Hyper-Processing技術,8000Hz的輪詢率讓它有著媲美頂級旗艦鍵盤的反應速率,替玩家換取更寬廣、簡潔桌面空間的同時,也爭取到關鍵的勝利契機。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4/1愚人節】回歸最初的信仰與感動,蘋果正密謀開發代號為「Ouroboros」新款iPhone
蘋果(Apple)在今日宣布,將在台灣時間6月8日至6月12日舉辦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因美國地區仍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本次WWDC也將再度以線上模式舉辦,預計將在會中展示iOS 15、iPadOS 15、macOS 12、watchOS 8與tvOS 15的全新功能,硬體方面也或許將會有Apple Silicon大改版的iMac系列、或全新款MacBook Pro,不過隨著這件消息發布,今年的蘋果春季發表會大概是不會舉行了。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即使不是果粉,iPhone受歡迎的程度仍舊是所有蘋果產品裡面最高的,而iPhone 12屁股還沒坐熱,iPhone 13的各種傳言就已甚囂塵上,包含將會配載LiDAR掃描儀、瀏海更窄、可能採用120 Hz刷新率的Samsung LTPO OLED面板等等消息,但小編卻由特殊管道得知了另外一則新消息:因應2022年iPhone問世15周年,蘋果將推出新款iPhone,其代號為「Ouroboros」,尚不知本款iPhone將如何命名,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8K9pb3J7p8 ▲代號「Ouroboros」新款iPhone快開箱 從iPhone 6開始,iPhone系列機身邊框就已削掉方正的銳角,改以圓滑設計,直到iPhone 12才又改回經典的平整方正外框,而本次代號「Ouroboros」的新款iPhone,將以「起源」與「永恆」的概念來作為外觀設計,依照小編從管道那裡獲得的第一手照片來看,本款iPhone撇除了以往簡約的設計理念,全面走向復古、致敬的風格。 以起源來作為概念,復古與致敬作為設計原型的這款iPhone,從包裝外盒來看,雖說傷痕累累,但實際上,此乃蘋果巧奪天工的仿舊Relic處理,甚至在盒底更標示了2007年第一代iPhone的發售年份,來作為一波徹徹底底的致敬仿舊,但唯一令人不解的是,外盒上所標示的為16 GB容量,對比iPhone 13將有1 TB容量的傳言,16 GB是不是有點太少了,但又或許這也是某一種復古的經典設計? 即使不是果粉、又或者是果黑,都會知道蘋果在設計上是出了名的龜毛、斤斤計較,但也因為這樣,才不愧對他那庫比蒂諾生活風格公司的封號,小編雖然身為果粉,但這次真的不得不再佩服蘋果一次,代號為「Ouroboros」的新款iPhone,除了在外盒上作了徹底的Relic仿舊處理外,連機身也是全面Relic化,無論是iPhone玩家們總是手滑而砸出裂痕的iPhone面板、還是鋁製背板上滿是使用痕跡的刮傷,本款秘密iPhone都做得相當到位。 咦?資深果粉或是眼尖玩家可能已經發現了,原來本次代號為「Ouroboros」的新款iPhone還真的是致敬2007年發售的第1款iPhone,難怪外盒上會印有「2007 Apple Inc.」的字樣。 但致敬經典還不止於此,從iPhone 6開始將開機鍵移到右側的典型設計,在本款神秘iPhone上也將回到最令人懷念的機身上方右側,甚至SIM卡的裝卸也回到了機身上方,而裝卸方法依舊是利用迴紋針或是隨附的托盤退出針來戳取SIM卡托盤,於SIM卡托盤的尺寸來看,似乎本代真把致敬作得徹頭徹尾,玩家們用的應該都是Nano-SIM卡了,因此無論是Nano-SIM還是micro-SIM都得再買一個轉接器才能裝入這最最原始的SIM卡。 甚至,在機身正面底部的不是3D Touch也不是Haptic Touch,而是玩家們念念不忘的Home鍵,但在螢幕解鎖方面,也是經典的往右滑模式,不過仍不知道是否支援Touch ID或Face ID,作為iPhone 4起手的果粉小編,在試按的時候,只有滿滿的懷念啊。 不僅如此,從iPhone 7被移除的3.5mm音源孔,也將在本款iPhone上回歸,但是否支援AirPods仍未可知,但依照古早的智障手機都有藍牙系統來說,基本上這支使用iOS系統的iPhone應該也會支援AirPods才對,甚至,在盒內隨附的配件中,更是附贈了一副經典蘋果有線耳機。 I/O傳輸埠的配置更是驚人,本款iPhone將如今iPhone、iPad通用的Lightning埠移除,也不是支援傳說將配置在iPhone 13的USB-C,而是回歸最原始的30 Pin傳輸埠,但別擔心,盒內隨附的配件還是也附了一條Apple 30 Pin的傳輸線,不過可惜的是,豆腐頭充電器仍然沒有附贈,但我們是不是可以合理懷疑,依照蘋果的運營方針,這支代號為「Ouroboros」的新款iPhone搞不好也會支援MagSafe磁吸式無線充電器? iPhone 12 Pro/Pro Max最大容量為512 GB,而相傳iPhone 13即將擁有1 TB的容量,如果依照開發歷程來推算,1 TB容量的搭載也為真實的話,這支神秘iPhone應該也要具有1 TB以上的儲存空間,只是在外盒上與背板上,都烙著16 GB的字樣,這容量大小讓小編有點難以相信,畢竟16 GB是幾年前的iPhone 6S的最小容量,但也有可能只是為了致敬經典,才把16 GB刻在外盒與背板上,但如果依照致敬經典這個概念來看的話,或許這支iPhone將會有3種版本,分別印著4/8/16 GB字樣。 至於各位玩家們最常使用的攝影功能方面,從iPhone 11系列開始,Pro/Pro Max型號因其相機系統配載了三顆鏡頭,而都有著三眼怪的稱號,分別具有超廣角、廣角、望遠的功能,並有著4倍光學變焦範圍的技術,而到了iPhone 12 Pro Max,其前置與後置廣角鏡頭已高達1,200萬畫素,不過有趣的是,這支神秘iPhone的後置相機卻僅僅只配載了1顆鏡頭,畫素與其他規格、功能方面尚未可知,但小編合理懷疑,在致敬之下應該還是會維持配載一貫的高規格配備,比方說LiDAR掃描儀的裝載、超廣角與OIS光學防手震。 然而,我們都在期待的iPhone系列也開始配載OLED面板了,或許未來會有Mini-OLED面板,可能是iPhone 13、也可能是iPhone 14會搭載,而根據小編線民的說法,這支神秘iPhone的面板消息,目前僅知是多點觸控螢幕,尺寸方面則是與經典iPhone 4一樣3.5吋,不過實際是什麼面板,仍未可知,但小編推測,超Retina XDR顯示器是肯定會有的。 在作業系統方面,依照約莫2年迎來一次大改版的iOS系統、並且即將在WWDC上展示iOS 15的蘋果,這支神秘iPhone應該也是搭載iOS 15以上版本的作業系統才對,但奇怪的是,在小編從特殊管道獲得的消息中得知,這支神秘iPhone的作業系統雖仍然使用的是iOS,但卻不是我們常見的iOS 14或即將來到的iOS 15,而是iOS 1.0。 我們都知道iOS 1.0僅僅只有2007年開始發售的第1代iPhone才能裝載,在這之後的iPhone 3與3GS則是以iOS 2.0與iOS 3.0作為初始作業系統,難不成這個iOS 1.0的版本是獨立於iOS作業系統之外嗎?這一切或許要等到2022年上市才知道了。 不過可惜的是,小編雖然從線民那邊收到了這支神秘iPhone,但由於還在開發中的緣故,目前僅僅只有撥打緊急電話的功能,連結iTunes之後,也因作業系統的緣故,iTunes無法偵測此部iPhone的資訊,因此無法測試,最多只有顯示「充電中」,所以也就無法再透漏更多性能方面的消息給各位玩家了。 好了,看到這裡,如果大家真信了,小編本日的扣達就圓滿完成了,2021的4/1愚人節,祝大家節日快樂,接下來可以好好享受即將到來的連假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三環圍繞炫光燈效、搶鮮體驗NVIDIA Resizable Bar遊戲加速體驗,AORUS GeForce RTX 3060 ELITE 12G開箱
前陣子小編才在抱怨怎麼這次各家新一代的顯示卡的RGB燈效位置幾乎都不做在風扇內時,技嘉就好像是聽見小編心聲似的,突然砸過來一張在三顆風扇中嵌入環狀RGB燈條的AORUS GeForce RTX 3060 ELITE 12G顯示卡☆))゚Д゚)!在現今顯卡一片難求的情況下,實在受寵若驚。 而說到GeForce RTX 3060,它在CES上可是引發了不少話題,不僅有著更大容量的記憶體,也新增了防挖礦和名為「Resizable Bar」的技術,要讓玩家能更容易買到顯卡外,還能在遊玩體驗上額外獲得原廠提供的「加速」服務,至於Resizable Bar應該要如何開啟?原理又是如何?又能對遊戲體驗有多大的提升?小編都會在本次開箱實測給各位看喔! 技嘉新推出的AORUS GeForce RTX 3060 ELITE(下稱AORUS GeForce RTX 3060)在外觀上不像許多競品,不同型號間的外觀差異都相當雷同,技嘉特地為了AORUS GeForce RTX 3060上設計了新的外觀,與MASTER、XTREME系列的「大哥們」相比,機身顯得更為方正,正面的多邊形稜角與折線設計與也比較收斂一些,加上深黑色的塗裝,讓顯示卡呈現出神秘、低調的設計美感。 為了配合全新的外觀風格,AORUS GeForce RTX 3060的燈效安排也進行了重新設計,如同前文提到的,顯示卡的在每個風扇框架中加裝一整圈的RGB燈條,通電開機後,顯示卡內部就會形成三道光環,玩家可以透過自家的RGB FUSION 2.0同步程式設定喜愛的燈光樣式,搭配不透明黑色風扇旋轉時帶來的明滅閃爍,讓燈效看起來就像是電子跑馬燈一般,創造出兼具復古與科幻的視覺效果。 除了獨特RGB燈效設計之外,身為一張電競顯卡,良好的散熱設計也是絕對不能缺少的,AORUS GeForce RTX 3060在散熱設計上使用了自家最招牌的「風之力」散熱技術,三顆以正逆正旋轉的風扇能夠減少風流彼此的干擾,並透過葉片上的導流溝槽,為顯示卡的提供更高的進風量。 此外為了確保顯示卡的風扇能夠經久耐用,風扇的軸心使用了石墨烯潤滑油,使風扇的壽命比一般油封軸承還要高上2.1倍,加上顯卡還具備半被動式風扇控制系統,在顯卡處於低負載或是未達指定溫度時,風扇會自動停止運作,達到靜音和延長壽命的功效。 而在內部的散熱器上,光是看這厚達2.5 Slot的Size就能感受到技嘉在這方面也是用心堆料,為了能夠更高效的帶走晶片的發熱,顯卡的5根熱導管透過直接貼合晶片的方式,幫助達到更好的直接傳導效果,同時晶片周邊的VRM供電模組、記憶體等發熱零件也覆蓋了金屬板協助導熱,以此確保主機板上各項元件能夠穩定運作。 最後,顯示卡背板上的Screen Cooling散熱設計藉由在顯示卡的尾端保留大面積的開孔,幫助風流穿越散熱鰭片,達到更高效率的氣流交換,避免熱風堆積在顯卡內部,實現更好的散熱效果。 本次的效能實測恰巧碰上了Intel第11代Rocket Lake處理器的上市,因此小編選擇了當中的Core i7-11700K處理器與同樣是最新的Z590 AORUS MASTER主機板作為本次平台的搭配,完整的平台規格如下: 主機板:Z590 AORUS MASTER 處理器:Intel Core i7-11700K 記憶體:T.T TOUGHRAM RGB DDR4-3600 8GBx2 (共16GB) SSD: Western Digital WD_BLACK SN850 PCIe 4.0 1TB M.2 SSD 電源:MISTEL 850W 顯示卡必跑的3DMARK中,不同項目代表為不同遊戲的種類進行效能評估,其中Time Spy是針對DX12的遊戲內容、Fire Strike是針對DX11,Port Royal則是光線追蹤遊戲內容進行效能評估。 在遊戲實戰上,所有的遊戲一律設在最高畫質,並關閉垂直同步、減少延遲、動態縮放等會干擾FPS的因素,另外,如果遊戲的光線追蹤和DLSS功能沒有提供自動選項的話,則會選擇使用「畫質模式」。 整體來說,在傳統不支援光線追蹤的遊戲上,除了連GeForce GeForce RTX 3080都難以招架的《微軟模擬飛行2020》外,AORUS GeForce RTX 3060都能滿足1080P解析度下的順暢度需求,部分遊戲甚至在微調畫質後,還能進一步上調到1440P解析度。 在光線追蹤遊戲表現方面,1080P解析度的時候,遊戲的FPS值均在50出頭,玩家如果想要獲得更穩定、順暢的遊戲體驗,可以選擇微調畫質,或是將DLSS功能改為「效能模式」即可。 NVIDIA在GeForce RTX 3060發表的時候,也同步推出了全新的「Resizable Bar」功能,能夠藉由讓處理器直接讀取顯示卡的記憶體,增加遊戲運算處理的效率,達到提高FPS的效果。 目前在NVIDIA推出的顯示卡中,GeForce RTX 3060是最能優先體驗到這項功能特性產品,不論玩家使用的處理器是Intel還是AMD陣營,只要在更新過主機板的BIOS之後便可使用其功能,玩家也能夠在桌面空白處按右鍵進入「NVIDIA控制面板」或是透過GPU-Z查看該功能是否有成功被開啟。 小編在這邊也使用技嘉的主機板來示範如何開啟Resizable Bar: 最後要稍微留意一點,由於「Resizable Bar」功能是透過優化遊戲運算的通道程序來達到更好的遊戲表現,所以也需要遊戲廠商對遊戲本身資源調用進行優化與更新才能發揮該功能最大的效果。 現階段支援Resizable Bar功能的遊戲包含了《看門狗:自由軍團》、《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戰爭機器5》、《戰地風雲5》等大作,未來也將會有更多遊戲加入此功能,有興趣的玩家各位玩家也還請多加留意遊戲和NVIDIA的官網公告,小編也在這邊實測幾款支援Resizable Bar功能的遊戲讓大家能夠更了解此功能對遊戲所帶來的助益。 顯示卡除了用來玩遊戲之外,一些創作程式也是會需要依賴顯示卡來提供更高速的運算效能,本次小編分別用創作者常用的Photoshop、Premiere Pro以及Blender來測試AORUS GeForce RTX 3060在這方面的表現。 在Photoshop跑分中,AORUS GeForce RTX 3060在與Intel第11代處理器的搭配下,取得了超過1,100分的成績,能夠輕鬆應付各種高解析的圖片的修圖;Premiere Pro則對各方面的硬體都有嚴苛的要求,其最終的得分為763,要應付Full HD影片剪輯不是問題,也足夠處理特效不是過於繁雜的4K影片。 Blender是一款3D創作程式,在運算上NVIDIA的顯示卡可以選擇使用CUDA或OPTIX模式,前者使用的顯示卡的基礎運算核心,後者則是NVIDIA特別專門設計的3D渲染加速技術,能夠大幅提升運算性能,大大降低計算的時間。 目前NVIDIA推出的新世代顯示卡中,GeForce GeForce RTX 3060在各方面來說都是最容易入手的型號了,而面對眾多廠商推出的版本,AORUS GeForce RTX 3060在風扇框中安排一整圈的RGB燈條,讓它在通電之後,營造出的視覺觀感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對於喜愛將顯卡直立於機殼的玩家來說,可說是讓人難以抗拒的產品。 同時在性能方面,小編也利用這張顯示卡示範NVIDIA新推出的Resizable Bar功能,透過優化遊戲的運算路徑,讓原本可能需要調降畫質的遊戲,瞬間變成不需更動任何遊戲參數就能獲得流暢的表現,讓顯卡的效能可以滿足1080P解析度下的光線追蹤遊戲,不支援光線追蹤的遊戲則有機會挑戰1440P解析度,真的是相當的神奇! 至於已經入手其他的型號的GeForce GeForce RTX 30系列顯卡的玩家也不用著急,NVIDIA也會盡快帶來更新,讓玩家們都享受更流暢的遊戲畫面。 廠商名稱:技嘉科技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2-8912-4000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