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
Inte H370晶片組登場:Asus ROG Strix H370-F Gaming開箱
ROG Strix H370-F Gaming 是從ROG Strix H270-F Gaming 修改而來,加入新元素並經過些許調整,讓這等級產品能夠好上加好。最吸引人之處在於I/O 背板,Asus 下放原本ROG 旗艦才有的一體式I/O 背板(I/O Shield)設計,周圍連帶加上大型遮罩。該遮罩還有著ROG 標誌Aura Sync 燈光效果,其餘視覺可見差異,無非是各散熱片修改了樣式。 I/O 介面配置也有稍微變動,USB Type-C 與紅色USB Type-A 連接埠,都是由H370 晶片組供應的USB 3.1 Gen 2 規格,只不過並沒有任一USB 3.1Gen 1 配置。由於在ROG Strix 家族裡的定位較高,Gigabit 乙太網路採用Intel 型號I219-V 控制器,設計上整合了LANGuard 防護與GameFirst IV 功能軟體。至於音效是用Realtek 型號S1220A 晶片,搭配用料、功能性設計與附加軟體相當完備,亮點在於包含2 顆TI 製運算放大器。 Asus 同樣從善如流的,為M.2_1 插槽加入散熱片,設計上是可以拆移至M.2_2 使用,出廠預設裝在M.2_1 純粹基於美觀考量。處理器一旁的M.2_1 依舊只分得2 條PCIe 3.0 通道(亦支援SATA 6Gb/s),得M.2_2 插槽才適合安裝PCIe 3.0x4 固態硬碟,這配置模式和其他家相反,是基於線路設計布局考量的結果。相對而言,由於M.2風扇插座就在M.2_2 插槽附近,可看出Asus 在PCIe 3.0 x4 NVMe 應用的配套措施相當完善。 ROG Strix H270-F Gaming 整體設計與用料,並不負ROG Strix 產品定位與價格帶,所應該有的水準。它總計有7 組散熱風扇插座,支援範疇涵蓋M.2(靠近M.2_2)與AIO 水冷幫浦,同時也能接上自家風扇擴充板,另外更有1 組溫測插座可以運用。如果喜歡花俏,那麼除了1 組Aura Sync 相容的RGB LED 燈條插座,也保留了3D 列印這裝飾樂趣。 就整體而言,ROG Strix Hˇ70-F Gaming 許多面向是令人感到滿意,唯獨I/O 背板沒有USB 3.1Gen 1 而USB 2.0 看來過多,這得自行斟酌是否合用。 (一) 廠商名稱: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
客製化標誌板與Cherry MX 絕妙組合,Asus ROG Strix Flare機械式鍵盤
近年來玩家們對於機械式鍵盤的需求也日漸增長,各家電競品牌無不卯足全力推陳出新。Asus旗下ROG電競品牌深根自家產品,從電腦零組件至電腦周邊,這次要幫各位玩家們介紹的就是ROG Strix Flare機械式鍵盤。 產品本身採用有線的方式做連接,採用機械軸體為Cherry MX產品,具有紅、茶、青及黑軸可供選擇,給予電競玩家與鍵盤狂熱者能夠依據不同喜好的鍵擊觸感來選擇軸體。本身連接線材採用的是編織網包覆,並且在產品上提供1組USB 2.0插槽,能夠提供滑鼠或是透過USB連接的裝置不必再繞至機殼上方或是後方I/O埠。而作業系統可支援Windows 7/10;產品尺寸為454mm x 155mm x31mm,鍵盤材質採用雙重的材質,一側為斜紋設計、另一側為霧面設計,顏色為隕石灰。 此次產品當然也有提供Aura Sync,提供完整的色譜以及將近10種的動態燈光效果,讓玩家們打造專屬風格。除此之外,Strix Flare機械式鍵盤提供客製化的徽章,玩家們可利用隨鍵盤附送的空白壓克力板,設計並且客製您的專屬標誌板,可直接插入鍵盤做更換,也能搭配RGB LED燈效使用。 產品配件提供1組可拆卸式腕托,讓手腕能夠得到更多的支撐與舒適性,如果不需要也可進行拆除。並在鍵盤的左上方提供了媒體專用區,音量滾輪、播放紐、RGB燈效亮度以及Windows鎖定鍵,一應俱全。亦提供100%防鬼鍵以及N-Key Rollover技術;在鍵盤也內建記憶體,給予玩家們最多6組可儲存的使用者設定檔以及可編程的巨集按鍵。 Strix Flare機械式鍵盤採用玩家們皆相當喜愛的Cherry MX RGB軸體,增加鍵盤的耐用性以及品質;可客製化發光標誌板也能給玩家們表現自我獨特風格;Aura Sync RGB燈光技術,讓玩家們從頭閃閃發亮! ●產品型號:Asus ROG Strix Flare機械式鍵盤 ●顏色:隕石灰 ●鍵軸:Cherry MX機械青軸 ●類型:機械式 ●背光顏色:Aura Sync RGB LED燈效 ●背光效果:靜態、呼吸、色彩循環、波浪、漣漪、觸發等10種 ●背光設定:有快捷鍵 ●線長:1.8m連結線 ●傾斜支架:有 ●尺寸:454mm(L) x 155mm(W) x 31mm(H) ●保固:二年 ●隨附配件:可拆卸式腕托板、客製化銘牌、信仰貼紙以及快速安裝指南 ●重量:1256 g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新台幣5,990元
-
經典設計與舒適包覆,Razer Electra V2 USB電競耳麥
選擇要在電腦平台上使用哪種耳機,一直都是玩家們相當關注的話題,不論是透過USB介面還是3.5mm音訊插孔連接;耳罩式、耳塞式或是耳掛式等樣式十分琳瑯滿目。在電腦周邊市場相當用心的Razer,送來全新推出的Electra V2 USB電競耳機,為電競耳機市場又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產品規格部分,耳罩式設計採用一體成型鋁製框架構成,在耳機設計最重要的音訊驅動單體上,40mm可微調自訂的驅動單體,使用釹質磁鐵,頻率響應為20Hz至20kHz,阻抗為32±15%Ω,最大的輸出功率可以達到50mW,靈敏度115±3dB,給予使用者們經過絕佳控制的優秀低音表現以及音質平衡,不論是玩遊戲或是純粹的享受無損音頻(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FLAC)音樂,絕對能夠滿足使用者所有的娛樂需求。 除此之外,與使用者最息息相關的耳罩,採用的是人造皮革耳墊,觸感相當柔軟;提及耳墊就必須看一下頭墊,在設計上採用一體成形的鋁製框架,搭配懸吊的頭墊,長時間使用也不會感受到不舒服,讓玩家們長時間競賽也能保持舒適。 音效輸出部分,結合Razer Surround技術功能,可以提供虛擬7.1聲道環繞音效,玩家能聽見戰場上精準的音效,輕鬆定位敵人位置。同時也配備一組可拆卸式吊桿麥克風,頻率響應為100Hz至10kHz,靈敏度在1kHz時為-41±3dB,收音的模式採單向設計。 最後,Electra V2 USB電競耳麥是透過USB介面連結,可使用上彈性非常廣泛,不論是用於一般的電腦平台或是Apple iMac甚至是Sony PlayStation 4都能夠使用,小W編實際體驗過後,對隔絕外部噪音的表現相當不錯,在7.1環繞音效的表現上也非常精準,最近有在考慮想入手電競耳麥的話,Electra V2 USB會是你相當好的選擇! ●產品型號:Razer Electra V2 USB電競耳麥 ●顏色:黑、綠 ●喇叭直徑:40mm可微調自訂釹磁鐵 ●頻率範圍:20-20,000Hz ●靈敏度:115±3dB ●阻抗:32±15%Ω ●麥克風尺寸:4.0x5.0mm ●麥克風靈敏度:-41±3dB @4kHz ●麥克風頻率範圍:100-10,000kHz ●電線長度:不可拆式耳機線1.3m ●輸入插頭:USB接頭 ●配件:說明書、信仰貼紙以及1組可拆卸式吊桿麥克風 ●耳罩材質:柔軟人造皮革 ●重量:294g(單只有耳機的重量) ●保固:一年 廠商名稱:Razer台灣雷蛇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516-6616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新台幣2,590元
-
Enermax Liqtech TR4 280 OC散熱器開箱,2組風扇就能解500W的熱!
相信各位玩家們對於去年(2017)8月AMD推出的Ryzen Threadripper 1950X與1920X還印象深刻,PCDIY!編輯群們撰寫了一連串開箱、效能測試甚至是安裝教學的報導。當時所推出的散熱器,並沒有能夠滿版覆蓋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頂蓋的產品,不過Enermax隨後馬上推出Liqtech系列,宣告能夠滿版覆蓋AMD Socket TR4處理器頂蓋,今天,就帶各位玩家們一探Liqtech TR4 280 OC散熱器! 之前小W編曾經於此篇介紹過這一系列的散熱器,但是在當時只有「240」(雙風扇)與「360」(三風扇)版本能夠做選擇,今回推出的是雙風扇的「280」版本,官方宣稱解熱效率足以應付TDP 500W以上的處理器。 首先介紹水冷頭的相關規格,在接觸面所使用金屬為銅,在水冷頭內部設計則採用Enermax專利的分流通道(SCT)技術,以及陶瓷奈米PI 軸承水泵,藉此達到更好的解熱效率,而水冷頭支援的處理器插槽為AMD Socket TR4,能夠100%覆蓋處理器頂蓋,提供最好的解熱表現。而水冷排部分,在固定風扇的位置上具有橡膠墊,提供防震與降噪的功能;水管長度400mm包覆編織網,內部使用的為零滲透聚醯胺(PA)橡膠管,確保產品的水分不會蒸發且有足夠耐用性。 看完了水冷頭以及水冷排之後,接著看這次產品所附的風扇,風扇尺寸為140mm,可達轉速500至1500 RPM的轉速,本身採用的是磁力氣旋軸承,MTBF能夠達到大於160,000小時的良好表現,根據原廠的數據顯示,在運轉時所產生噪音只有14至25dBA。 安裝水冷散熱器的步驟也相當簡單,若是想要與我們相同,有著「DIY」精神的話,小W編這邊也教各位如何安裝上機!當然,首先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將風扇鎖上水冷排,若是需要安裝機殼的話,要先將水冷排鎖上機殼內部的上端;接下來就用圖說的方式讓各位玩家們理解如何將水冷頭正確的扣在處理器上。 Enermax此次推出的Liqtech TR4 280 OC,只透過2組140mm風扇的解熱效率來對抗500W 以上的TDP,他們也提到,若是玩家們想要超頻的話,絕對沒問題,完全不用當心熱來不及散!玩家們還找不到適合Socket TR4的散熱器嗎?這款100%覆蓋的散熱器頂蓋,會是你最佳選擇! 產品型號:ELC-LTTR280-TBP 處理器插座支援:AMD Socket TR4/SP3 水泵軸承類型:陶瓷奈米PI軸承 水泵轉速:3000RPM ±10% 散熱功率:500+W TDP 產品重量:1260g(不含風扇) 風扇尺寸:140 x 140 x 25 mm 風扇軸承類型:磁力氣旋軸承 風扇轉速:500至1500 RPM ±10% 風扇噪音值:14至25dBA 官方保固:二年 廠商名稱:保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01-989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新台幣4,990元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Plextor M8V 512GB實測開箱,SATA 6Gb/s高效能固態硬碟!
近年來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isk,SSD)市場逐步擴大,不論是桌上型電腦亦或是筆記型電腦,在儲存空間的選擇也從原本的傳統硬碟(Hard Disk Drive,HDD),慢慢地朝著固態硬碟靠攏。根據研調機構集邦(TrendForce)旗下記憶體儲存事業DRAMeXchange更是預估,今年在筆記型電腦上,固態硬碟的搭載率,可望於今年(2018)突破50%。這樣快速發展且受人矚目的產品,自然成為各家廠商極力開發的對象之一,這次就收到來自Plextor推出的M8V,走吧!跟著我的腳步,揭開產品神秘面紗。 除了筆記型電腦於固態硬碟的選擇之外,相信大多數玩家們仍然使用的是桌上型電腦居多,在資料儲存的選擇上就相當多樣,傳統硬碟、固態混合硬碟(Solid State Hybrid Drive,SSHD)、固態硬碟;或是SLC、MLC、TLC、SATA、PCIe等不同的專有名詞甚至是品牌名稱;不過也別太過擔心,Plextor在固態硬碟的選擇上,絕對能夠滿足玩家們的需求,事不宜遲,M8V究竟具有什麼樣的特色與外觀設計呢? 首先介紹M8VC,採用2.5吋固態硬碟的型式,採用SATA 3(6Gb/s)介面,並可向下相容至SATA2(3Gb/s)和SATA 1(1.5Gb/s),在外殼上使用的為霧銀色鋁金屬,包裝也採用相當精簡的風格,採用的配色也與產品相同,達到很好的一致性。 接下來看到M8VG,採用目前相當流行M.2型式,將產品體積縮至22mm x 80mm,為最常見的2280型,以此減少佔去機殼內部空間的設計;依舊為SATA 3介面,與M8VC相同。在產品正面雖然沒有散熱殼設計,不過在溫度的控制上仍然拿捏得相當不錯。 簡單的幫各位玩家們作統整,M8V皆採用SATA 3的介面作傳輸,也都能夠向下相容至SATA 2/1,共有2種不同介面與3種不同容量,分別是2.5吋固態硬碟以及M.2型式;容量的級距為125GB、256GB以及512GB,M8V目前並無推出1TB的版本。 看完包裝以及本體開箱之後,小W編將產品的外殼褪去,向玩家們展示內部控制器、快取以及記憶體顆粒的型號或是廠商。在拆開產品時也發現,因為M8VC與M8VG採用的是相同的硬體控制器、快取及記憶體顆粒,只有在印刷電路板上的安排有些許不同,所以於此就不多作過多的重複性圖片造成玩家們閱讀上的疲勞,直接揭開內部顆粒的秘密吧! 接下來就要帶各位玩家們近距離的看內部硬體顆粒的細節照片,小W編先用文字簡介相關的特色。首先講到固態硬碟的記憶體顆粒,在M8V全系列皆採用Toshiba的3D NAND Flash,產品編號「TH58TFT0T23TA2H」,為15nm製程、TLC架構,採用BiCS3技術以及最新64 Layers的3D堆疊技術,藉此提升單顆記憶體顆粒的儲存容量;在快取的部分,使用的是Samsung 的「K4B8G1646D-MYK0」,為DDR3L,容量為1024MB;在控制器的部分,使用的是慧榮(Silicon Motion,SMI)的產品,型號「SM2258」,為SATA 3的控制器,針對 3D TLC NAND Flash強化,具有第三代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偵錯技術。 看完外觀、內部顆粒等介紹之後,在硬體配備最重要的便是彼此的相容性以及整體效能表現,不再多說,接下來就跟著小W編的腳步,我們一起來探索M8V在效能上的表現吧!依照慣例,我也提供了這次實測的使用平台供玩家們做為參考依據。 處理器:Intel Core i7-8700K 主機板:ASRock Z370 Taichi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GB F4-3200C14D-16GTZR DDR4-3200 @ 2666Mhz 顯示卡:EVGA GeForce GTX 1080 Ti FTW3 GAMING SSD(1):Crucial M550 1TB (SATA) SSD(2):Plextor M8VC SSD(3):Plextor M8VG 電源供應器:Thermaltake ToughPower 1275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Version 1709 在測試開始之前,小W編在測試之前也會針對固態硬碟做一些簡單的設定,若是玩家們購買Plextor M8V系列產品,想要有更好的效能表現,也能參考以下做法:首先,進入裝置管理員,點選磁碟機之後選擇Plextor M8V,點選內容選項,並在「原則」的選項之中,將寫入快取的原則當中將「在裝置上啟用寫入快取」部分打勾。 第一款要幫各位玩家們實測的產品為M8VC,不過在看效能數據的表現前,我們先利用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 5.5、TxBENCH檢視一下關於M8VC的基本資訊以及相關資料。 看完簡單相關資訊的截圖後,小W編使用以下幾個軟體:CrystalDisk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1.1.0、AJA System Test、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AS SSD Benchmark、HD Tune Pro 5.5等7項軟體進行實測。 首先看到AJA System Test實測,分別測試了2種檔案類型與2種檔案大小,分為「DVCProHD 720p」和「2048x1556 10-bit RGB」,檔案大小則分為1GB以及8GB。 第二項實測的為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1.1.0,在此款軟體上總共測試了3種的檔案大小,從1GB、8GB至32GB,各位玩家們可以透過畫面了解,在不同種類型的檔案之下的讀取及寫入的傳輸速度以及IOPS。 第三款實測的軟體為AS SSD Benchmark,測試軟體提供了3種不同的測試,從最基本的傳輸速度測試、Compression及Copy測試,透過不同的測試項目讓玩家們可以從更多的面向檢視產品的效能表現。 第四款測試的軟體為ATTO Disk Benchmark,傳輸檔案的大小從0.5KB至8192KB,直接於軟體內進行檔案大小的測試,以此實測關於檔案的速度差距。 第五項測試為CrystalDiskMark,小W編採用相當完整的測試方式,總共分成「Random」以及「0Fill」2種模式下去進行,並且皆測試1GB、8GB以及32GB的檔案大小,以此更能完整的判斷出M8V的效能。 第六項測試軟體為HD Tune Pro 5.5,在寫入及讀取的測試上分為較多種類,小W編這邊先幫各位列舉基本的數據,從額外測試、檔案效能測試、隨機存取測試以及效能測試四個面相向幫各位玩家們做實測,藉由測試環境較為嚴苛的軟體,也較能看出效能表現到底如何! 最後一項測試軟體為TxBENCH,測驗的部分則類似於CrystalDiskMark,具有循序、隨機等測試。 對於上開所附的軟體截圖,或許稍嫌冗長又太過無趣:本著求真的精神,小W編仍舊需要將實測的真實樣貌與玩家們分享,藉此機會向眾人宣示我們從不使用他人數據亦或唾手可得的資訊,附上相關證明以茲佐證。在看完數據截圖之後,小W編準備了統整的相關表格,使玩家們能夠快速一覽關於M8VC的效能表現。 小W編於此簡單總結關於M8VC的效能表現,七項軟體測試的結果,讀取速度大約都落在520MB/s附近,寫入速度也大多落在500MB/s數值附近,TxBench的測試數據,讀取速度更甚至達到563.311 MB/s、寫入速度529.411 MB/s的亮眼表現,幾乎在有限的SATA 3頻寬內,汲取出最強大的性能。 接下來將焦點轉移至M8VG上,這項產品使用的依舊是SATA 3介面,不過使用M.2的規格,使其在體積的表現上有著少許的優勢。還是先透過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 5.5、TxBENCH三款有提供儲存空間基本資訊簡覽的軟體,先了解M8VG的相關資訊。 檢測完基本資訊後,我們依舊使用相同的測試方式,不過這回我們直接使用表格的方式作為呈現,降低文章的篇幅,也能夠降低玩家們閱讀文章的負擔,那閒話家常至此,我們來確認M8VG的效能表現吧! 看完圖表統整後,小W編也不忘先於此為各位玩家們帶來簡單小結M8VG的效能表現,在CrystalDiskMark的測試上,不論是在讀取或是寫入,皆維持著相當良好的傳輸速度,並無因為檔案容量增加,而造成檔案過大而導致降低傳輸速度;於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1.1.0軟體上產品讀取速度表現仍舊相當不錯,維持著相當好的平均水準。 接下來就要正式進入此篇文章「最高潮」!在效能的表現上,除了傳輸速度之外,玩家們最關心的莫過於與遊戲之間的連接,小W編也一直在思考,使用固態硬碟以及傳統硬碟間的差距是否能夠量化成數據,而不再只是「我覺得」、「我感覺」等不確定助詞。於是我靈光乍現,要為玩家們帶來史無前例的比較方式;但在揭曉測試方式之前,容許我先賣個關子;我們先來看看在測試軟體上與傳統5400RPM、7200RPM硬碟比較,同樣採用SATA 3介面,固態硬碟的表現到底如何呢? 這次所使用比較的產品為: (一) (二) 第一款測試比較的軟體為AS SSD Benchmark,玩家們可以透過下方所附之長條圖表進行相關比較,同樣的介面與硬碟的比較: 再看見ATTO Disk Bench在檔案大小2048MB時的效能比較,也可以很明顯的發現與硬碟之間的差距: 最後將焦點回到經典的硬碟測試軟體CrystalDiskMark,以1GB檔案大小和隨機存取的模式檢視傳統硬碟以及M8V的比較: 若是只有這樣的效能數據評比,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左邊的駕駛將時速提高至110 km/h、另外一側的人是80 km/h,單就數字上無法體會實際狀況全貌;那速度最重要與之比較的就是「時間」!小W編這次採用了《刺客教條:起源》(Assassin's Creed Origins)、《絕地求生》(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PUBG)以及今年3月才全新上市的《極地戰嚎5》(FarCry5)作為測試的遊戲, 接下來就從遊戲主選單進入同樣的遊戲存檔需花費多少時間;而在PUBG的測試則是從排隊進入讀圖階段至顯示畫面所需要的時間。採用與上開相同的測試平台,那麼整體秒數的差異大約是多少呢! 經過小W編的實際開箱實測之後,M8V效能表現確實不讓人失望!透過基本磁碟的測試軟體,與下載遊戲、進入遊戲,及實際開啟遊戲存檔的測試比較,雖說沒有與PCIe 3.0 x4介面般極限效能,但就以SATA 3介面的傳輸速度確實已經相當靠近頻寬所能提供的理論峰值。再以讀取遊戲存檔而論,於上開長條圖能夠發現,M8V大多都能夠降低10秒鐘的讀取時間,看似「星砂般」的時間,對於重度玩家們的遊戲回饋就會有「成塔般」的積累。 Plextor對於M8V系列於固態硬碟市場的戰略考量,以「平價」、「穩定」為其最2大優勢;對於玩家們而言,平價產品講求C/P值,目前單就PCDIY!編輯部對市場行情的邏輯初估,M8V系列512GB容量的價格大約為新台幣4,800元;容量500GB的7200RPM硬碟(WD Black 500G),售價大約是新台幣2,180元,只需花費約2倍的價錢,能夠擁有近3倍的效能表現,不只遊戲執行快速、若將作業系統安裝於M8V,開啟電腦耗費時間也有明顯減少! 再者,Plextor在與固態硬碟搭配時,提供PlexVault軟體幫助資料保密,讓玩家們能夠在自家產品自訂建立一個至多個的私密空間,能夠安全隱藏在電腦中,增加資料安全性。最後,M8V本身具有3年的保固,不過官方數據提供的「平均故障間隔」(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MTBF),能夠大於150萬小時,換算後大約都有將近5年的使用壽命,一年只需要新台幣960元就能擁有固態硬碟的強大效能,玩家們還等什麼,光速購入幫自家電腦升級「飆速」了吧!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無線傳輸兼供電,Razer Mamba + Firefly HyperFlux滑鼠搭鼠墊開箱試用
Razer送來Mamba + Firefly HyperFlux這款產品,是由Mamba HyperFlux滑鼠與Firefly HyperFlux滑鼠墊兩個部分組成,特點在於採用Razer開發的HyperFlux無線供電技術,並且配備Chroma燈光效果功能,具有十足的噱頭。 焦點或許該說是在Firefly HyperFlux滑鼠墊部分,概略尺寸355 x 12.9 x 282.5mm這般大小適中,乍看下是個頗有設計感的滑鼠墊。然而嚴格來說,真正的滑鼠墊部分並沒有那麼大,而且採用可分離的設計。真實本體挺為輕薄,兩面分別採用硬質與布質處理,可依照個人喜好來翻轉(面)選擇使用。Razer宣稱表面經過鍍膜處理,有助於提升滑鼠的軌跡追蹤精確度,另一部分倒是帶有點基座的味道。 Firefly HyperFlux滑鼠墊真正特殊之處,在於整合HyperFlux無線充電技術,可以為相容滑鼠產品即時供電。在無法窺探到的內部貼合了無線充電線圈,藉由電流通過線圈產生磁場,將電流傳遞到相容的接收端。除此之外,Firefly HyperFlux也配備Chroma燈光效果,可以像自家發光產品一樣炫目。儘管如此設計,電力需求並未過度飆漲,整套產品使用1個USB 3.1 Gen 1介面連接電腦。 再來的Mamba HyperFlux滑鼠是為無線形式,由於本身並未內建充電電池,全仰賴Firefly HyperFlux滑鼠墊持續供電。這設計模式讓它的重量僅只有96公克,如同典型有線遊戲滑鼠那般輕盈,就算長時間使用、玩遊戲也不會感到沉重。假如因故無法讓Firefly HyperFlux滑鼠墊發揮供電作用,那麼Mamba HyperFlux滑鼠本身是有預留USB介面,可以選擇轉變成有線模式來使用。 Mamba HyperFlux滑鼠外殼採用塑料搭配橡膠材質構成,融合人體工學曲線設計(右手適用),和筆者的手掌頗為契合,而左右鍵標榜採用機械軸,包含滾輪段落感同樣都令人滿意。其核心採用Razer 5G光學感測器,標示最高可達16,000DPI,每秒可移動450英寸、50G加速度、1000Hz介面輪詢率。當然了,Chroma燈光也是不可或缺的功能,總計有1,680萬色可以自選。 除了前面提及的3顆按鍵,在滾輪一旁還有2顆、左側面2顆,這些Hyperesponse可獨立編程按鍵。搭配Synapse功能軟體設定使用,滾輪一旁2顆預設為靈敏度切換鍵,可以加以自訂分段(2~5階)和相對應的靈敏度(100~16000DPI)。至於左側那2顆,有鍵盤/滑鼠功能、巨集、切換燈光等多重自訂彈性,預設並未指定作用,可以視需求來自行指定。 另外為了提供最佳使用體驗,軟體內還提供滑鼠墊表面校準功能,藉由調整抬升範圍來確保追蹤準確度。沒缺少的還有Chroma燈光效果,預設提供火焰、波浪、呼吸燈等多種發光模式,除了同步與個別裝置設定,滑鼠墊可調整範圍更劃分為12個區塊,可以設定多種不同顏色。其餘Synapse本身內鍵功能,還有巨集錄製與管理、HUE Chroma同步等,整體可玩性應該足以讓玩家感到滿意。 滑鼠墊也能夠閃閃發亮,是CES 2018才剛揭起的新風潮,Razer不負眾望搭上首發列車。不僅此如此,Firefly HyperFlux滑鼠墊更具備無線供電功能,搭配體態輕盈的Mamba HyperFlux滑鼠,構成這新奇體驗的套裝產品。只不過Mamba + Firefly HyperFlux價位也不低,台灣建議售價達8,490元,勢必要經過一番衡量才買得下手吧! 廠商名稱:Razer台灣雷蛇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516-6616 廠商網址:
-
SEGA Mega Drive Flashback HD復刻版開箱,內建85款經典遊戲的復古機台!
在介紹這台主機之前,不知不覺之中就透露了自己的年紀。余憶童稚時(上國文課?XD),小W編也曾經躲在朋友家的客廳大玩SEGA Mega Drive,那時候還只有16-Bit的畫面、有線的搖桿與很老式的電子音效,現在回想起當初的自己,還是會會心一笑,原來這麼「幼齒」就被遊戲給深深吸引。就在這時,我們編輯部收到了一台電視遊樂器,這不就是那台SEGA Mega Drive嗎? 小W編所拿到這台復古遊戲機,是由愛勝遊戲(AtGames)推出,主要延續1989年SEGA當時推出的第一代Mega Drive遊戲機,也是SEGA自家第五代的電視遊樂器外型風格作為基礎。拿到時第一眼還看見在產品外盒上有著我們到現在依然時常遇見的「Sonic」(音速小子),提的前言再多,也沒有圖片給予大家復古情懷直接。走吧!我們賞圖去! 這次介紹的電視遊樂器主機,內建Mega Drive、SEGA Master System與Game Gear等三大平台67款經典遊戲,另外還增加18款Bonus遊戲,共計85款遊戲。身為復刻的電視遊樂器,產品本身採用的視訊輸出改為HDMI,並且能夠支援720p解析度。 產品本身提供2組的搖桿,設計上採用2.4G無線連接,幾乎與原版的控制器相同,提供方向鍵、6鍵按鈕(A、B、C、X、Y、Z),搖桿本身需要使用2顆AAA電池,在產品盒裝內並沒有附電池,需額外購買。 除了小W編上面提到的基本規格之外,產品本身也具有許多特色,首先,在遊戲畫面,提供映像管電視掃描線模擬的濾鏡,能夠讓畫面還原至當時我們玩遊戲的體驗;並且提供7秒的遊戲重播功能,讓玩家們可以在遊戲的任何時刻按下重播鍵,就能使用「RE大法」(我就是愛用者),且內建的85款遊戲都能存10個檔案;最後也是一個最讓我驚豔的特色就是,他在主機上一樣有卡匣的插槽,這插槽是能夠支援原版Mega Drive的卡匣! 接下來就到全編輯部最期待的遊戲時間!小W編滿腦子只想玩「Sonic 2」,所以就強迫自己的同事玩這款遊戲。在遊戲的體驗上,遊戲選單的安排也很貼心,將每款遊戲的簡介內含至選單當中,方便各位理解。至於玩起來是什麼感覺?童年玩遊戲是什麼樣的顏色、什麼樣的體驗、什麼樣的心情,就如我現在一模一樣。 近年來吹起一陣「復古」的熱潮,不論時裝配件、時尚穿搭、遊戲重製甚至到現在的復刻遊樂器,我們總是說著以前的遊戲多麼好玩、卡通多麼經典不死,現在的遊戲為什麼都沒有辦法如同過往一般,令人琢磨。或許,在這樣快速又速食的變動之下,不夠時間細細品嘗每一次遊戲與溝通帶給我們的悸動,把自己放慢吧!細細的品味在速食的世界當中,復刻的SEGA Mega Drive Flashback HD遊戲機,體會純粹的感動! 廠商名稱:愛勝遊戲(AtGames) 廠商電話:(02)2799-1600 官方網站: 市場售價:NT$ 2,690._
-
喇叭也要RGB!Razer Nommo Chroma 2.0讓你玩得「有聲有色」
各位是否還記得Razer在今年1月初,於CES 2018展覽發表了多款很酷的產品,其中包含電腦喇叭Nommo系列,這是一系列專為電競遊戲與娛樂玩家設計的喇叭,今天要來介紹的就是Nommo Chroma 2.0,同時它也有個中文名稱:雷蛇天狼星幻彩版。不知道各位玩家是否知道,Razer的產品只要名稱後綴「Chroma」,那它就會擁有RGB炫彩奪目的設計,而這也是Razer各種電競產品的特色與賣點之一。 左右聲道各具有一個3吋單體,振膜部分是採用玻璃纖維材質,能產生頻率更高、更細緻的聲音,可提供紮實且清晰的層次和細節,帶給你高品質的聽覺體驗。如此一來就能提供更準確的聲音定位、更紮實的立體聲呈現,讓玩家可以明確辨識聲音的方位和來源,經PCDIY!編輯部實際試用了一下發覺立體聲效果極好!絕對讓你「聽聲辨位」。 喇叭本體設計成圓柱形狀,是個有助於將氣流導向後向低音倒相管的型態,而主體後藏著後向低音倒相管,能夠反射聲音讓低音擴大、集中,因此不管是槍聲或是各種打擊音效,都能撼動人心!另外,右邊喇叭底座上設置了低音控制旋鈕,讓使用者可以很方便的控制低音強度,而且內建自動增益功能會視音量自動調整低音輸出量,藉此抑制大音量使用時的失真程度。 雖然身為一個電競喇叭,但Nommo Chroma 2.0還是可以快速切換使用情境,像是遊戲、音樂與電影都適用,不只是強調電競與遊戲,對於音樂與電影的部份也能有良好的體驗,著實是一款專為多媒體娛樂而設計的喇叭。Nommo Chroma 2.0最重要的是搭載了1,680萬色的Chroma幻彩系統,讓你在玩遊戲的時候也能玩的「有聲有色」!產品建議售價為$5,290元,喜歡玩燈效的玩家們可不要錯過了。 2 顆 3 吋全音域驅動單體(每個喇叭各 1 顆) 反應頻率︰50~20,000khz USB 音訊(僅限 Nommo Chroma) 1 個 3.5mm Aux輸入插孔 1 個 3.5mm 耳機插孔 低音與音量控制鈕 支援 Chroma(僅限 Nommo Chroma) 廠商名稱:Razer 廠商電話:02-2341-1038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5,290元
-
全日系電容搭玩家最愛扁線,FSP銀之魂650W電源供應器
各位身為時常接觸電腦硬體零組件的人,對於電源供應器廠商FSP(全漢)想必並不陌生,不論是生產高規格、高瓦數的旗艦產品,或是追求穩定、價格合宜的中階產品,產品線上皆一應俱全,今天要介紹的是旗下通過80 Plus銀牌認證的銀之魂650W電源供應器。 FSP推出的銀之魂總共有3種不同瓦數,分別是450W、550W與650W,小W編這次拿到的是650W,為同款產品中能夠選擇的最大瓦數,在介紹相關規格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顆電源供應器的外包裝吧! 看完了外包裝,小W編簡單的介紹一下相關規格,在線材的部分,具有1條24 pin主電源線、1條4+4 pin 處理器電源線、2條6+2 pin PCIe電源線(共有4組6+2 pin)以及總共3條SATA/Molex/Floppy電源線(共計10組SATA接埠、3組Molex與1組Floppy)。 在12V電源輸出的部分,提供了54.17A電流輸出,3.3V與5V則各分別提供20A電流輸出,額定總和功率最高為650W,內部散熱使用的是1顆120mm尺寸油封軸承風扇。 銀之魂線材採用的是非模組設計,其中在連接主機板的主電源線有做編織網包覆,提供更好的耐用度;其餘的線材也都採用易於埋線、理線以及彎曲的黑色扁線設計,讓玩家們能夠在機殼內有乾淨與足夠的空間。 在晶片使用上,使用獨創的MIA IC多元智慧晶片,讓電源轉換效率以及穩定度達到更好的表現,晶片提供了PFC(雙回路過電壓保護設計)、ZCS(零電流開關切換技術)等功能。最後是FSP最廣為人知的DC-DC電路設計,讓能源轉換效率可以進一步提升,同時兼顧輸出的穩定性。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目前電源供應器認證上最具影響力之一的「80 Plus」,這款產品通過銀牌認證,平均轉換率能夠達到88.29%;並且提供5年的保固。這樣具有穩定、高轉換率且安全又有耐用度的產品,玩家們若是最近有想要更換電源供應器,不妨納入清單,考慮看看! ●產品型號:RA2-650 ●實際功率:650 W ●規格版本:直接輸出設計 ●機體尺寸:150(L) x 140(W) x 86(H)mm(不含線材) ●80 Plus認證:Platinium 白金牌 ●輸入電壓:100-240V、50-60Hz ●PFC:Active ●12V最大合併功率:650W/54.17A ●3.3V+5V最大合併功率:130W ●風扇尺寸:120mm ●安全標章:過電流保護(OCP)、過電壓保護(OVP)、低電壓保護(UVP)、過溫度保護(OTP)、過負載保護(OPP)、短路保護(SCP)等6種的保護機制,提供系統多重的保護 ●保固:五年保固 ●建議售價:新台幣2,690元 廠商名稱:FSP全漢電源 廠商電話:(03)375-9888 廠商網址:
-
美商恩傑 NZXT H400i鋼化玻璃側板機殼實測開箱,配備CAM監控軟體!
提到NZXT機殼,第一個印象就是好有質感彷彿藝術品,這也是NZXT一直以來的獨到之處,一般人對它的印象就是個有設計感又有質感的品牌,而今天要開箱一款機殼產品H400i,它究竟有什麼特色呢?讓我們往下看! 不同於很多機殼廠商,只使用一般紙箱加上普通的印刷進行裝箱,NZXT的外包裝是具有高度質感的,還帶有品牌特「色」紫色。另外針對H400i還特別印了警告標示:「鋼化玻璃,請小心輕放。」在紙箱的側面也印上了本機殼最大特色「智慧型CAM軟體」,這軟體不僅可監控電腦零件多項數值,像是溫度、使用率、風扇轉速等等,另外還有CAM Overlay能在遊戲中顯示幀數、處理器、顯示卡等等資訊,對於使用者掌握硬體狀態是相當方便的。 除此之外更可以配合零件狀態控制RGB燈效,風扇的部份可以連接3組,每組最高10W電力輸出。像是溫度高的時候我們讓它閃紅燈,溫度低的時候我們讓它亮藍燈。 開箱後的H400i第一眼看起來很低調,仔細一看卻很引人注目,所謂「質感系機殼」大概就是在形容它吧!機殼的正面相當簡潔俐落,可以看到側邊有進氣孔,正面下方有著很低調甚至可以說是不太顯眼的NZXT標誌。底部有4個橡膠底座,非常的防滑,編輯在開箱時也很難拖動機殼。而H400i的前置I/O是設計在上方,有2組USB、Audio和MIC各1個、電源鍵、硬碟指示燈,但沒有重置按鍵的設計;附帶一提,USB3.0的顏色也設計成NZXT代表色紫色!上方有磁吸式濾網,可安裝2顆風扇(14cm/12cm皆可)。 在鋼化玻璃的角落也同樣有一張警告標示,不過也是能撕去的;拆除側透玻璃後,可以見到內部的各種設計,它們家的整線設計真的非常完善,不僅預設線材溝槽讓你能夠藏線於此,更還有方便讓線材轉彎的設計,進而隔出安置顯卡的俐落空間。 H400i支援microATX、Mini-ITX主機板規格主機板,最多可安裝1個3.5吋和4個2.5吋的儲存裝置,PCIe擴充槽則是提供了4組,電源供應器則是下置的設計,電源艙外部還設計了1組2.5吋硬碟快拆架,這個設計相當利於硬碟的拆裝。風扇的部份,出廠預設提供了後風扇(12cm)1個及前風扇(12cm)2個。 產品型號:H400i 適用主機板:Micro ATX, Mini ITX 5.25"裝置插槽數:0 3.5"裝置插槽數:1 2.5"裝置插槽數:4 顏色:黑色, 白色, 黑藍色, 黑紅色 尺寸(長x寬x高):寬 210mm / 高 417mm / 深 421mm 支援顯示卡尺寸:最大40公分 重量:7.6 kg PCI擴充槽數:4 散熱風扇:前置風扇, 上置風扇, 後置風扇 前置連接埠:I /O 連接埠:2 個 USB 3.1 Gen 1 , 1 個 Audio/Mic 電源位置:下置 材質:鍍鋅冷軋鋼板(SECC)及強化玻璃 濾網:前部、頂部及電源供應器進氣口 智慧裝置:3 個 Fan 風扇通道, 每個通道的最大輸出為10W, 1 個 RGB LED 連接埠 散熱排支援:前部:2 x 140 mm 或 2 x 120 mm 推挽式設計 後部:1 x 120 mm 風扇支援:前部:2 x 140 mm 或 2 x 120 mm (內附) 頂部:2 x 140 mm 後部:1 x 120 mm (內附) 風扇規格:Aer F120 (機殼版) 轉速:1200 ± 200 RPM 氣流:50.42 CFM 噪音:28 dBA 軸承:來福軸承 空間:CPU散熱器:最大164 mm GPU空間:最大411 mm、前部散熱排:60mm、纜線管理:18-22mm 整體而言H400i是一個很有時尚感的機殼,從各種細節也可以感受到廠商用心設計,強化玻璃側板可以展示RGB炫彩燈光,且設計了全新的線材管理系統,讓安裝和擴充變得輕鬆容易。以全金屬的結構展現H系列的時尚設計,最重要的是搭載了CAM智慧型控制系統,使用者能夠輕鬆管理RGB燈光與風扇,它還可智慧學習自動化調整理想的風扇設定,在散熱與噪音之間取得最佳平衡,帶來優異的使用體驗。H400i共有4種顏色可供選擇,建議售價是149.99美元(折合台幣約4,550元),若對家中擺設有「質感系」的相關需求,或許可以考慮這一款H400i。 廠商名稱:NZXT - 美商恩傑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臉書粉專: 代理商名稱:立光科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網址: 代理商臉書粉專: 代理商官方客服&維修LINE:@kronefans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