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
ROG Zephyrus M「無懼.西風之神」效能實測,高規格又輕薄的電競筆電
ROG玩家共和國於Computex 2017發表基於NVIDIA Max-Q架構的Zephyrus(西風之神)電競筆電,其以高階的GeForce GTX 1080 Max-Q晶片、僅有1.69公分的厚度,與超低噪音的特色,成為全球鎂光燈焦點。採用NVIDIA的Max-Q設計參考規範,讓效能型筆電能夠做到又輕又薄又安靜,幾可媲美Ultrabook身軀,卻又具備超強繪圖效能,讓玩家可以效能與輕薄兼顧。Max-Q版本的GTX 1080/1070/1060 GPU,會隨著溫度的高低來調節最佳的執行速度,以達到靜音與效能兼顧的目標。 以ROG Zephyrus來說,就完全符合Max-Q的設計要求,帶給玩家們超高效能的遊戲體驗,卻又能保有安靜(低於40分貝)與輕薄(低於18mm)的兩大特色,讓玩家真的可以帶著高效能的電競筆電趴趴走,走到哪玩到哪。然而這款ROG Zephyrus (GX501系列)採用頂規配備,剛上市搭載第七代Core i7的Max-Q 1080版本,售價已超過9萬元,而2018年新版搭載第八代Core i7的版本,則已衝破新台幣6位數。ROG Zephyrus雖然各種特色都很棒,是追求高階效能的旗艦玩家必收藏的精品,但這對於預算沒有那麼高的中高階電競筆電的玩家們來說,可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 (1) (2) (本篇) --------------- 為讓打算採買中高階電競筆電的玩家們,也能享有與Zephyrus一樣的高科技,ROG再接再厲,另外規劃中高階的機種,於2018年第二季正式推出Zephyrus M (「無懼.西風之神」)!同樣搭載第八代Core i7處理器,但GPU則是直接使用代號Max-P的效能版GeForce GTX 1070/1060 (Max-P的效能桌上型GPU一樣,是能夠發揮全速效能的版本),讓玩家們也能玩那些3A級遊戲。當然商務人士、專業人士拿來工作時,也能享有如桌機般的超高效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OG Zephyrus M (GM501系列)的硬體配備,可說是當今15吋等級的電競筆電中,同時兼顧輕薄和效能的機種。目前有兩款型號:GM501GM和GM501GS。兩者的差別在於GPU型號與SSD大小,以及搭配的變壓器規格不同而已,細節如下: ● GM501GS:搭配GTX 1070 8GB GDDR5X GPU、512GB SSD,變壓器為230W ● GM501GM:搭配GTX 1060 6GB GDDR5X GPU、256GB SSD,變壓器為180W 至於其他配備則都一樣,內建Intel Core i7-8750H處理器,提供強悍的運算馬力,搭配內建16GB DDR4 2666記憶體,並預留1組SO-DIMM插槽,可擴充到最多32GB的記憶體容量。至於儲存裝置方面,則配置了Samsung的高效能M.2 NVMe SSD 256或512GB,提供破表級的存取效能,讓玩家開機後,只要5秒即可進入Windows 10。除此之外,這部筆電還裝了一部Seagate FireCuda的2.5吋SSHD (混合硬碟) 1TB當資料碟,讓玩家可以塞入許多的遊戲,不用擔心系統碟容量不夠而動輒去刪除遊戲。 顯示器方面,Zephyrus M同樣配置15.6吋 (16:9)的Full HD (1920x1080) 霧面72% NTSC的IPS級顯示器,可支援144Hz的更新頻率(比Zephyrus老大哥的120Hz還高),並支援NVIDIA G-SYNC (不撕裂、不破圖技術),提供超流暢、無延遲的3D與VR遊戲流暢表現。讓電競玩家在快速激戰中,不會因為破圖而影響到遊戲成績。 此外,筆電內建兩組3.5W喇叭,搭配Sonic Suite音效技術,可將音效輸出最佳化,並可監控負荷與溫度,來保護喇叭不受到過熱或偏移的影響而發生故障。另提供ASUS Sonic Radar III (聲音看得到)技術,可設定聲音方向視覺化,讓玩家在玩PUBG(絕地求生)這類的大逃殺遊戲時,能夠「看」聲辨位,贏得最後勝利。 Zephyrus M與其老大哥Zephyrus最明顯的不同處,在於鍵盤區的設計。先說明Zephyrus為了散熱因素,底座採用完全架高的設計,讓熱量能夠快速排出。至於鍵盤區則是整個往下挪到邊緣,不習慣的玩家可以搭配隨附的鍵盤護腕墊,來打字或玩Game。至於右邊數字鍵區也能當作觸控板區,實際使用時,玩家們要花點時間適應這種特別的鍵盤與觸控板Layout。 而Zephyrus M則是回歸到一般筆電的鍵盤Layout(佈置),在鍵位方面也採用類似桌上型鍵盤的位置(例如F1~F12鈕每4個鈕中間就有間隔、方向鍵獨立不摻雜其他鍵),搭配WASD鈕有特殊標示,鍵盤具備全區無鬼鍵(同時按再多鈕而不衝突的技術),以及1.7mm的鍵程,讓玩家們在賽況激烈而快速盲打時,也能夠快速與精準按到正確按鈕。而額外的4組功能鍵 (音量大/小/麥克風開關/ROG鈕),讓實況主與電競玩家能快速設定音量與麥克風,並快速進入Game Center設定畫面。至於鍵盤的下方,同樣配置觸控板,讓一般商務人士也能習慣這種長久以來的筆電鍵盤區配置,無須重新適應。 由於鍵盤區的Layout回歸於中央,這款Zephyrus M底座架高的設計,僅有先前Zephyrus的2/3左右,高度稍高一些,如此設計可讓鍵盤敲打時,機身更加穩固,且內部可以多塞入一顆硬碟。同樣配置AAS (Active Aerodynamic System,主動式空氣力學系統),加上多配置1組散熱孔,並配置12V的風扇,以及獨家防塵散熱通道,可將灰塵與污垢排出,進行主動清潔,以避免散熱片累積灰塵,長久使用下來亦可保有系統穩定度與使用壽命。 在周邊擴充埠的配置上,Zephyrus M提供HDMI 2.0埠(可將遊戲畫面輸出到外接螢幕)、共4組USB 3.1埠(左3右1),其中一組具備快充功能,另外還具備1組USB 3.1 Type-C埠,並支援Thunderbolt 3的周邊,因此未來若有必要時,可安裝Thunderbolt 3的外接顯示盒,搭配下世代的GPU,即可讓這部筆電的繪圖效能再次大突發,以延續筆電的使用週期。 至於網路方面,Zephyrus M內建Intel Dual Band Wireless-AC 9560無線網卡,提供802.11ac,雙頻 (2x2,1733Mbps)以及藍牙4.2的無線通訊需求。由於沒有內建有線網路孔,因此若需要去LAN Party以有線方式連線的話,必須自備一組USB 3.0的Gigabit乙太網路卡才行。 ROG Zephyrus M在軟體使用介面上可說是非常用心,只要按一下ROG鈕,即可彈出ROG Gaming Center(電競中心)的主控畫面,提供系統資訊(GPU/CPU時脈與溫度、記憶體時脈/使用量、HDD使用量 )、裝置資訊(CPU與GPU型號)、GPU效能上限、以及各式設定功能與遊戲設定檔(提供三組設定)。下方則有許多功能。分別敘述如下: ● ROG Aura Core:可設定RGB同步燈效,包括鍵盤可設定4區的燈色,提供恆亮、呼吸、彩色循環、彩虹、閃爍等特效,或隨著音樂起舞,速度可設定快、中、慢。並可設定開機、關機、執行中、睡眠狀態時的特效,以及底座「飛行燈」的開閉。 ● GPU模式:可設定省電或全速模式。Optimus為省電模式,亦即切換成透過Intel CPU的內顯(UHD Graphics 630)來顯示,適合工作與節電需求。若切換至GPU模式,也就是切換成由NVIDIA GPU獨顯(GTX 1060/1070)來顯示,並開啟G-SYNC,適合玩遊戲時使用。切換時必須重新開機才有作用。 ● Fan Overboost:可更改風扇模式:安靜、平衡、超高速。若需要玩很久,且維持效能全開的狀態,就可以切換成超高速模式,當然這個模式也會帶來不小的風扇噪音就是了。 ● ROG GameVisual:可針對不同遊戲與使用場景來設定螢幕亮度與對比,如賽車、即時戰略/角色扮演、風景、第一人視角射擊、電影等模式。 ● ROG GameFirst V:針對不同應用程式與需求,來設定網路使用的優先處理順序,以及流量限制。一般都是讓遊戲封包優先處理,再來是媒體串流,最後才是一般應用程式。若有特殊需求即可在這裡更改。 另外,還有XSplit Gamecaster則是讓實況主愛用的直播軟體。另外可設定ROG鈕、Windows鈕、觸控板的開閉狀態。讓玩家激烈戰鬥時不怕誤觸。此外,ROG Game Center搭配Android或iOS裝置的App來與電腦做配對,在同個區網下就能透過手機來監控電腦狀態,並設定各式燈效。 這次我們以GM501GM這部Zephyrus M來進行測試。在效能方面,這款Zephyrus M配置的是NVIDIA GeForce GTX 1060等級的GPU,因此各式主流的遊戲,在Full HD解析度下,皆有不錯的表現,請見附表的各項遊戲測試成績中,在各主流遊戲的最高畫質之下,提供至少50 FPS的傲人成績,最高可達70 FPS的超強悍效能。至於VR方面,在SteamVR測試下達到7.0的高分、VRMark的Orange Room也達到SUPER的等級,因此適合玩各式VR遊戲。 在系統效能方面,由於內建了256GB NVMe SSD當系統碟,循序讀寫效能突破3,000以及1500 MB/s,讓作業系統處理各種讀寫需求都能快速因應。至於1TB SSHD資料碟,循序讀寫效能達到123.7、136.1MB/s,比傳統HDD具備稍快的效能。實際用來安裝多款大型3A級遊戲時,載入速度也算快,也不用擔心硬碟容量一下子就不夠用。 再看散熱方面,透過FurMark燒機15分鐘,在開啟獨立GPU模式下,GTX 1060 GPU溫度從40 °C提升到78 °C,耗電量在待機狀態下大約16~20W,最高到達116W,玩遊戲時的尖峰值為 138W。若開啟Optimus模式之後,GPU溫度變成38 °C提升到78 °C,耗電量在待機狀態下大約10~16W,最高到達107W,玩遊戲時的尖峰值為 135W。 至於大家最關心的電池壽命方面,透過PCMark8實測三種場景,在Optimus模式下,大約可以維持3小時11分左右。ROG表示,新版BIOS還會針對電量做最佳化,屆時在Optimus模式將可提升到5.5小時的水準。 ▼表1 產品規格配備 ▼表2 元件與綜合效能評測數據 ▼表3 遊戲相關評測數據 外型:★★★★★ (5.0分) 輕薄:★★★★☆ (4.5分) 散熱:★★★★☆ (4.5分) 功能:★★★★☆ (4.5分) 效能:★★★★★ (5.0分)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ROG Zephyrus M「無懼.西風之神」輕薄電競筆電,對於其設計,搭配NVIDIA桌機級版本的GeForce GTX 1060顯示卡,搭配卓越的散熱設計,提供超薄、效能、舒適的使用環境,適合一般中高階的電競玩家,以及商務人士等需求,因此PCDIY!這裡給予高度的評價。 整體來說,ASUS ROG推出這款如此強悍的Zephyrus M (GM501G)系列,採用15.6吋超大螢幕,重量為2.45公斤、厚度僅17.5~19.9mm,不僅能夠玩最新3A遊戲,節電模式亦適用商務應用場合,值得推薦給需要全速效能與輕薄兼顧的玩家們選購。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市場行情:NT$75,900 (GM501GM) / NT$85,900 (GM501GS) →更多的【PCDIY! 桌機/筆電/迷你電腦】: →更多的【PCDIY! 專題報導】: →更多的【PCDIY! 智慧型手機/平板/手錶】: →更多的【PCDIY! 顯示卡】: (01) (02) (03) (04) (本篇)
-
超大空間RGB機殼,Enermax Saberay幻彩戰艦
相信各位PCDIY!玩家們都聽過Enermax(保銳科技),該公司不僅只有電源供應器、散熱器相關產品非常知名,其機殼產品線也是相當豐富;今天將為讀者們介紹一款剛上市的旗艦級電競機殼,那就是Enermax Saberay幻彩戰艦。 開箱後第一印象是本體的燈條配置非常搶眼,落落大方的橫跨了正面及上方。另外,正面有半透明的壓克力面板、上方則是鐵網面板,兩者採用快拆式設計,方便使用者安裝與清潔,這樣的設計確實是相當便利。拆開正面的壓克力面板,可以見到原廠預載了3顆,若啟動燈效肯定能創造光害。 強調燈效因此也能夠與主機板RGB燈效同步,支援四大廠主機板包含ASUS、GIGABYTE、MSI與ASRock,並具備了Enermax自家的LED Lighting技術,能夠提供均光效果。若未使用RGB同步主機板,也可以透過RGB擴充及風扇轉速控器,同步5個RGB設備的燈光。 幻彩戰艦人如其名,像戰艦一樣非常巨大,尺寸是478 x 223 x 566mm,因此擴充性也相當不錯,最高可支援2個3.5吋硬碟、6個2.5吋硬碟(其中2組由3.5吋硬碟托盤轉接),支援最大ATX尺寸主機板,不僅如此,還保留了1個5.25吋的擴充槽,PCIe擴充槽則有7組。 最大可以安裝42公分長的顯示卡,以及17.5公分的處理器散熱器;散熱系統的部分也相當優秀,支援4組水冷散熱器,或最多9顆風扇;此外,也可以經由內建的控制器進行風扇轉速調整。若需要大空間、並且喜歡玩燈效的話,或許可以考慮這一款Enermax Saberay幻彩戰艦,其建議售價為新台幣5,790元。 廠商名稱:保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01-989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新台幣5,790元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美光BALLISTIX Tactical Tracer RGB DDR4-3000 16GB套裝開箱,可3D列印自製導光棒超頻記憶體模組!
Ballistix原為Crucial旗下產品系列名稱之一,歸屬在超頻記憶體模組,近年來因應電競風潮興起,Micron決定將之扶正為全新通路品牌。Micron許久前便曾展出這款Ballistix Tactical Tracer RGB記憶體模組(Ballistix Tactical仍亦為系列名稱),賣點如其名首度配備了RGB燈效,終於在近期正式發表推出。 Tracer RGB散熱片樣式與配色,乍看下和Ballistix系列過往產品相仿,亮點無非是首度結合RGB燈效功能。和競爭產品不同的地方在於,Ballistix將組合結構設計模組化,使用者能透過3D列印自製導光棒。另一方面,如果你希望模組燈光超亮,也能動手取下導光棒藉以提升亮度。可玩性也是Ballistix強調重點,每支模組總計有16個RGB LED,設計劃分為8個獨立區域,允許使用者依喜好設置出自我風格。 其專屬軟體為Ballistix M.O.D.,這在過去便已經存在,得以用來查看模組溫度等簡要資訊。至於和Tracer RGB相對應的版本,Ballistix將燈光調整功能整合在一起,可以針對顏色、亮度、開/關,以及波浪、呼吸等十餘種發光模式進行調整。Micron先前曾表示,Tracer RGB在未來也能夠與ASUS、GIGABYTE、MSI等,幾大主機板廠的燈光功能相容,並非屬於封閉式型態。 這系列UDIMM模組結合Intel XMP 2.0超頻設計,起始時脈選擇為DDR4-2666 @ 16-18-18,另有DDR4-3000 @ 16-18-18版本,其驅動電壓提高至1.35V。而基礎容量選擇有8GB、16GB兩種,差異除了容量也包含Single/Dual Rank之別,搭配特定平台使用得留意到。除了單支模組銷售形式,Ballistix也一併推出雙、四通道組合,得以視裝機需求來彈性選擇。 近期可以觀察到,儘管部分廠商導入RGB的步伐稍慢,但是並非單純為了燈光而有燈光,在可玩性等面向確實下了一番功夫。假如普遍的RGB燈光同步,已經無法滿足燈光玩樂要求,是可以加以考量Ballistix Tactical Tracer RGB。 廠商名稱:Ballistix(Micron) 廠商電話:02-2757-6622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電洽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專業工作站繪圖卡之王、AMD Radeon Pro WX7100/5100/3100開箱簡測
自從2016年7月的AMD SIGGRAPH大會上正式將原本的Radeon Fire Pro W系列更名為Radeon Pro WX系列也已經過了將近2年的時間了,這期間陸續的在針對專業及工作站的玩家們所推出的版本上也增加到了6款之多,不論是超高階或是入門版的使用者來說,都提供了具備高效能的專業級選擇,更不用說在品質上的用心簡直出色,透過內建的高品質元件,提供了使用者24小時/7天/全年的穩定運作,並且具備了3年保固(標準)以及高達7年的延長保固(可選擇)。 這次剛好有機會一次收到了6款版本中的3款主力產品,分別是WX7100、WX5100以及WX3100,就讓我們來仔細瞧瞧這3款版本的各式風貌吧! 大概大多數的玩家都是使用一般的顯示卡,像是AMD自家的VEGA顯示卡,畢竟大部分的需求比較偏重在遊戲方面,而Radeon Pro WX系列則是定位在專業運算上面,官方說法是「專為專業人士突破科學、技術與工程限制而設計」,所以不是給大家拿來打電動用的(笑)。事實上專業繪圖卡的用途就隨時環繞在我們周遭,各種設計、建築架構、科學計算、醫療、工業、媒體娛樂…,其實都得利用到專業繪圖卡才行。 以使用者的需求來看,Full HD的1920x1080解析度已經是基本標準,越來越多的需求開始朝向4K以上發展,目前已經發布的可不只4K、5K,即將到來的8K世代也將啟動新的視覺體驗,專業繪圖卡的等級也需要提升與改變,Radeon Pro WX系列可以替使用者創造更優異的革命性運算技術,不只增進細節紋理的表現,在精緻度與細微處的運算效果,絕對是令使用者感到驚艷。 Radeon Pro WX系列的這6款版本其實又切分為三種定位,最高階的代表當然就是老大WX9100囉,效能代表則是由WX7100與WX5100出演,基本款則是WX4100、WX3100以及WX2100。當然,在正式更名之後,原本對應的競爭對手的部分也重新作了調整,從官方的定位圖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對應對手的版本為何,甚至從價位上可以看到一整個WX系列的優勢,想要有完全效能又具備絕佳專業度與運算能力,而且整體成本還可以節省一大截的情況下,還有甚麼理由不直接挑一片合適的Radeon Pro WX來用呢? 為了讓大家可以更清楚的知道Radeon Pro WX與同質性對手的差異,透過實際的軟體Maya來做個比較,再將價格因素一併放入的時候,其實更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各版本的價值所在,例如圖中的WX7100與對手的P4000在效能上才差距0.1,但是在成本的考量上可是差了240美元(約7,000多元台幣),等於是多花了WX7100約40%的預算去換得那0.1的效能表現,更不用說在WX5100、WX3100上頭的對比,同樣效能下卻是不同價格的成本,怎麼選其實可以很容易。 雖然目前的WX系列一共有6款版本,但是這次我們挑選了主流定位的三款來做介紹,分別是WX7100、WX5100與WX3100。採用了第4代GRAPHICS CORE NEXT(GCN)架構,搭配上14nm FinFET工藝技術,在執行圖形運算方面可以達到極佳的效能表現,下面就來瞧瞧這三款版本的風貌吧! 具備VR Ready的WX7100,搭配上內建的規格架構,無疑的是這次收到的三款版本中最受關注的,再加上官方的佛心售價,簡直就是主流等級的第一首選。這邊就先來看看實際本體長的甚麼樣子吧! 本體正面似乎看起來有點長,其實翻到背面就可以發現到有一截是風扇,採用了標準單槽(1 Slot)設計,有助於使用者在機箱上的安裝相容性與散熱效果。製程工藝則是採用了14nm、AMD第4代GCN架構,核心代號為Ellesmere、核心面積為232平方毫米、57億顆電晶體、2304個流處理器、完整Polaris 10核心、36組核心運算單元、8GB GDDR5記憶體容量等。 (WX7100內建的36組核心運算單元組成是分成4個Shader Engines、每個Shader Engines又包含了9個CUs,不僅效率更為提升、效能表現也增進不少) 在預設頻率的部分則是具備了1243MHz的核心頻率與1750MHz的記憶體頻率(更下方有GPU-Z偵測資訊),記憶體頻寬為224GB/s、完整支援DirectX 12/OpenCL/OpenGL/Vulkan等API以及異步運算,而且高達5.7 TFLOPS的單精度浮點運算能力,可說是具有十分強勁的效能表現。不過功耗也是這次收到的三款版本中最高的:130W,所以在卡身的尾端可以看到另設有一組6-Pin電源輸入端子。 (以往的專業繪圖卡在功耗上都相當驚人,更不用說又把頻率拉高的情況下又要以單槽尺寸設計,這樣的改進是因為AMD在透過14nm FinFET工藝下,以GCN 4.0架構優化的結果,才能在WX7100的強大規格下,控制TDP僅130W) 前端I/O連接埠可以看到一共提供了4組的DisplayPort,支援1.4規格與HDR,可單線或雙線輸出:雙線5K(@60Hz)、單線5K(@60Hz)加單線8K(@30Hz),並支援FreeSync技術與Eyefinity多螢幕顯示,使用者可最多連接至4台的顯示輸出,當然別忘記了WX7100可是有支援VR Ready,對於有需要運作VR應用的使用者來說,可是極佳的好幫手。 看過實體版本後,這裡也順便提供給大家WX7100的官方資料,可以看到各項細部資訊外,還直接對比了對手P4000的規格,基本上不相上下的規格面卻是有相差極大的價格差距,相信對使用者來說可以更清楚的知悉WX7100的特色。 雖然WX7100具有更強大的優勢,但是如果想要晉升主流等級的專業繪圖卡領域,其實WX5100就是最佳選擇。從外觀上來看,其實就是拿掉了WX7100尾端散熱器那一塊之後的本體大小,一樣是採單槽1 Slot設計,散熱器風扇則是置中,同樣是14nm製程、第4代GCN架構、Ellesmere核心、232mm2核心面積、57億顆電晶體,不過在流處理器上面略少一些為1792個、28組核心運算單元,記憶體容量同樣是8GB GDDR5,但頻寬為160GB/s。 核心頻率與記憶體頻率分別為1086MHz、1250MHz,功耗部分則是降至75W,所以在卡身尾端已經不需要另外外接電源。WX5100在I/O的輸出上也是提供了DisplayPort x4,除了支援10位元色彩與HDR高動態範圍視覺效果之外,也支援5K顯示輸出,最高2台@60Hz 5K雙線或1台@60Hz 5K單線顯示,同樣支援DirectX/OpenCL/OpenGL/Vulkan等API。 這邊一樣提供大家WX5100的官方資料,從對比的部分可以看到,比起對手Quadro P2000來說,光是TFLOPS單精度浮點運算能力就高了0.89,記憶體頻寬、容量都高上一截,甚至價格更是漂亮許多,誰說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最後面的這款版本是Radeon Pro WX系列中的基本款,WX3100算是基本款的中間版本,上有WX4100、下有WX2100。不過也別以為是基本款就忽視WX3100的存在,同樣採用了AMD GCN 4.0架構、14nm製程工藝、Lexa核心版本、101 mm2核心面積與2.2億顆電晶體,流處理器為512個、4GB GDDR5記憶體以及96 GB/s記憶體頻寬。 外觀可以看到是採Low Profile設計,對於需要狹窄環境或小機箱模式相當適用,具有8組核心運算單元以及1.25 TFLOPS峰值單精度浮點運算性能,搭配上AMD Eyefinity技術(可支援最多3台顯示器)與4K加速編碼/解碼功能(多路H.265硬體高清編解碼引擎),就算是位列WX產品線中的基本款,也能夠提供使用者相當不錯的效能表現。這部分可是同樣有獲得現階段主流專業應用軟體的認證,可確保使用者可以擁有最佳的多工工作體驗。 WX3100核心頻率為1219MHz、記憶體頻率為1500MHz,整體耗電也僅50W,運作頻率不低的情況下,在風扇的轉速上就稍微高一些,平均維持在2000多轉,不過靜音度上仍舊相當不錯(在下方GPU-Z偵測資訊上可看到)。如果從發布時間來看,基本款當中的WX3100與WX2100是比WX4100要來的新一點(2017/6才發布),也更強化了基本款的陣容,使用者可依實際需求來做選擇。從I/O端子提供可以看到有mini DisplayPort x2與DisplayPort x1,可支援5K顯示輸出(單台5K@30Hz)或最多3台4K(@60Hz)顯示器,API同樣有支援DirectX/OpenCL/OpenGL/Vulkan等。 官方資料上也可以看到更多WX3100的訊息,對比同級對手Quadro P600來說,更佳的浮點運算效能、更高的記憶體容量與頻寬、直接提供1組標準DisplayPort 1.4讓使用者更好運用、卻是同樣價位的情況下,使用者在執行譬如CAD/CAM模型時,相信可以有更優異的性能表現直接體驗。 雖然專業工作站繪圖卡沒有像一般顯示卡那樣有一堆遊戲跟測試軟體可以實測,但是還是可以實際上機跑一下,也了解一下基本表現為何,這裡就先上機看看各項的資訊,也提供給大家作為參考。 CPU(AMD):AMD Ryzen 7 2700X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X470-F GAMING 記憶體:G.SKILL FLARE X F4-3200C14D-16GFX (DDR4-3200 8GB x2、CL 14-14-14-34) 顯示卡:Radeon Pro WX7100/Wx5100/WX3100 系統碟:Crucial MX300 2TB SSD 電源供應器:Enermax Revolution X't ERX530AWT 530W (80plus GOLD) 作業系統 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Display Mode:1920x1080 @60Hz 透過最新版的GPU-Z 2.9.0,可以看到這三款版本的細部資訊,包括核心架構、電晶體數量、Die Size尺寸、記憶體容量大小與頻率數字等,另外也開啟Sensors資訊,可以看到更多這三款顯示卡的內部訊息(風扇轉速、核心溫度等)。 當然也要安裝Radeon Pro的專屬軟體驅動囉,藍色畫面有別於遊戲顯示卡的火紅版,從軟體裡面可以看到相關的資料,這裡使用的是最新版的18.Q2。 官方其實也有提供與對手的效能對比長條圖,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在WX7100的比較中,看到Cinebench的成績就比對手要快22%、Premiere Pro CC更是快了43%;WX5100在3ds Max(SPECviewperf)上面也快了11%;WX3100在SolidWorks都有1.47x的提升。看來官方對WX系列可是充滿信心,對於使用者來說,這些數據也是有令人感到驚艷的性能表現。 首先,來跑一下CineBench R15,這項測試裡面可以看到這三款版本的數據:WX7100的OpenGL為152.95 fps、WX5100為129.22 fps、WX3100為109.97 fps。以這個成績來看,如果對比以往測試過一般遊戲顯示卡的表現,在同樣環境下換搭GTX 1070 Ti 8G版本得到的分數大約為125 fps左右,對照測試的部分大概與WX5100差不多,一併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既然WX7100有支援VR,那就簡單的來個VRMark的測試好了。在VRMark Orange Room的測試項目中可以發現到,這三款版本中的WX7100成績最佳,跟規格差距不大的WX5100有蠻大的分數落差,應該就是導因於有沒有VR Ready的緣故。這項目測試的標準成績為5000分(有支援VR的話),WX7100測得6420分、評價為Super,比標準成績要高上不少。看看WX5100的表現為2845,少了VR Ready的成績僅是WX7100的40%左右效能,看來有需要VR設計方面的需求,那WX7100才是最佳選擇。 換到另一款也是針對工作站繪圖顯示的軟體SPECviewperf來做實測看看,WX7100的成績也是佔據大幅度的領先,其中的測試項目分數可以做個比較,像是Maya場景的分數在WX7100上就有74.87、在WX5100上面就剩下了48.88、在WX3100下就更低來到了38.56,這裡的測試證明了WX7100的效能的確較為優異,各項測試的表現都比其他2款有大幅度的提升,對於專業等級的需求上,WX7100可以提供更強烈的性能。而這部分的成績當然可以讓使用者作為選擇上的參考。 這邊還多測試了OpenGL軟體,可以讓專業繪圖卡試一下在OpenGL規範下的各項Render,下面提供了標準的1.1~4.3的測試Render可以看到測試數據的變化,WX7100大概在每一項的成績都可以維持在5000 FPS,而WX5100則會降到4000 FPS出頭,WX3100則只有3000 FPS上下的表現,效能差距可以做個比較。 雖然這次只有測試WX系列中的三款版本,但是涵蓋了主流等級的部分相信也是使用者比較可以接受的價位與入手的版本,專業級繪圖卡的使用面向與需求性畢竟與一般常見的遊戲顯示卡不同,穩定度與效能表現會是使用者考量的重要因素,當然如果價位上可以更親民一些,對於有需要使用到的工程師、藝術家、科學家來說,會節省不少的成本(那AMD不就沒錢賺了~哈),相信這次AMD在定位上與性能上的調整與提升都讓使用者有更大的誘因想要入手,對比對手同級產品來說,這次的AMD也已經相當佛心了,有興趣的使用者可不能錯過,可以依據實際需求來做採購。 順便也提供一下官方的可靠度資訊,平均可以達到10.9年的硬體MTBF,都快要買一片用終身了(笑),如果除一下每年的成本損耗的話,攤提下來可是相當低,想要擁有高可靠度、高效能表現以及具備獨特創新架構技術的Radeon Pro WX系列專業工作站級繪圖卡嗎?現在就可以下手選購,目前官方6款版本皆有現貨提供,國內由威健實業代理,也可以上網在Autobuy自動買網路商城購買,就能讓您桌上的電腦直接躍昇超級專業工作站等級架構。 (題外話,下次有機會的話,WX系列還有一片頂階的9100,想要追求最高效能的使用者應該可以期待) ★選購傳送門~
-
相機再進化,OPPO R15智慧拍照手機
OPPO可說是目前在台灣市場銷售量最佳的中國品牌手機,不僅產品本身有其特色,行銷手法也非常高明,還在台灣開了不少旗艦店來積極的拓展相關通路,因此OPPO知名度算是很高。萬眾矚目的R15終於在台灣登場,不僅請來蕭敬騰代言,還規劃了一系列宣傳活動。PCDIY!也收到OPPO R15,本次將為讀者們介紹OPPO R15中的星空紫版本。 以外觀而言是相當有質感的,機身皆採用了Corning大猩猩第五代玻璃,本次拿到的星空紫版本,機背還擁有漸層設計,在不同光線角度下能夠呈現由紫到黑,不同的漸層光影變化,也是唯一能夠呈現出漸層色的版本。 規格的部分,R15搭載MediaTek Helio P60八核心處理器,採用6.28吋、解析度2,280 x 1080顯示面板,螢幕對機身比例為19:9、螢幕佔比高達90%。主相機為1,600萬畫素、光圈f/1.7,搭配500萬畫素、光圈f/2.2雙鏡頭,前相機自拍前鏡頭則是2,000萬畫素。另外,也支援指紋辨識與臉部辨識。電池容量為3,450mAh,並具備VOOC閃充。 OPPO向來是主打優異的照相功能,而R15當然是更上一層樓,加入了AI人工智慧,可以採集人臉296種特徵點,針對臉部細節更精準優化,不僅如此,還能夠智慧便至120種場景,再透過軟體優化相片。筆者在基隆半日遊當中不知不覺按下了300多次快門,同行的旅伴們對成像都感到驚艷與滿意,各個驚呼「原來OPPO相機這麼強!」 另外,加入人工智慧的R15也支援了智慧相簿搜尋功能,透過AI圖像辨識技術,能夠將照片自動分類,更能夠依據拍攝地點或時間替照片進行分類與標籤,方便使用者快速找到相關照片;整體而言,屬於中高價位的專業照相手機,喜愛拍照的使用者肯定會特別喜歡。OPPO R15日前已上市,其定價為新台幣$15,990元。 廠商名稱:OPPO 廠商電話:0800-286-776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新台幣$15,990元
-
Razer Abyssus Essential電競滑鼠實測開箱,配備Chroma燈效超酷炫!
不知各位玩家對滑鼠有怎麼樣的追求,又習慣掌握、抓握或是指握呢?電競滑鼠大廠Razer推出了各式各樣定位的產品供玩家選擇,其中Abyssus Essential身形較小、屬於入門系列的電競滑鼠,但依然配置了Razer獨家的Chroma功能,讓玩家能夠玩燈效。 以外觀而言,Abyssus Essential可以說是Abyssus的復刻產品,承襲了簡單俐落外型,同樣採用經典的三鍵式設計,沒有其他多餘的按鍵,為雙手通用並且舒適的人體工學設計。Razer的Hyperesponse 按鍵更提供清脆觸感,可承受高達1千萬次點擊,也能夠透過軟體獨立編程指定功能。配備了7,200DPI光學感應器,擁有每秒220英吋(IPS)的追蹤速度。 尺寸與重量的部分,概略尺寸為114.7 x 63 x 37.3 mm,算是較小的滑鼠;而重量僅僅只有78公克,體態相當輕盈;筆者因為手掌較小,一直找不到特別順手的滑鼠,但在拿到這款滑鼠之後,深深覺得Abyssus Essential非常適合手小的玩家們,雖然無側鍵略為遺憾,但其優良的操控性不是大型滑鼠能夠替代的。 Abyssus Essential是Razer首款在底部設計獨特燈光的滑鼠,擁有1,680萬色RGB供使用者調整,可搭配自家的軟體來自訂燈光效果,於官網下載Razer Synapse 3控制軟體,即可進入管理控制介面輕鬆調整RGB燈效或韌體更新,不只能控制滑鼠,Razer自家的Chroma相關產品都可以使用。 整體而言,是一款相當復古的滑鼠,與前期的Abyssus設計相當類似,其小型的體積與輕巧舒適操控感,能夠降低長時間使用帶來的手部疲勞或痠痛。Abyssus Essential提供了2年保固,建議售價是新台幣1,590元,入門價格也能玩Chroma燈效,特別推薦給手掌較小或習慣抓握的使用者。 廠商名稱:Razer 廠商電話:02-2341-1038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新台幣1,590元
-
AMD vs. Intel:晶片組原生USB 3.1 Gen 2傳輸性能友誼賽
USB 3.1 Gen 2規範頒布幾年以來,中高階主機板已經普遍配置這項功能,只不過早先都是透過第三方控制器來提供。直到去年,AMD推出Ryzen處理器暨平台,率先將之整合進晶片組內,而Intel今年新一波300系列晶片組也跟進。兩大個人電腦處理器大廠,紛紛將USB 3.1 Gen 2整合進晶片組內,意味這傳輸介面更普及的時間點近了。 在去年之前,最常見的USB 3.1 Gen 2第三方控制器,莫過於台廠ASMedia製品。ASMedia相當積極投入USB 3.1 Gen 2產品開發,光是控制器部分就已經累積了3款,從最早ASM1142、歷經ASM2142到最新ASM3142,幾乎是一年一款產品推出。而這些控制器也成為各家主機板的常客,少數可見競爭者是Intel,因為其Thunderbolt 3介面也整合了USB 3.1 Gen 2。 至於各式裝置端晶片部分,有ASMedia、VIA等多家廠商投入開發,但是就市售外接儲存裝置而言,ASMedia產品的能見度可算是最高。像ASM1351與ASM1352R可能你也如數家珍,這兩款都是USB 3.1 Gen 2轉SATA 6Gb/s橋接器,後者支援2個埠並內建RAID功能,主要應用在2-Bay硬碟外接盒。而單埠類型產品裡,亦有些外接盒採用VIA解決方案,型號如VL715、VL716等。 AMD與Intel晶片組整合了USB 3.1 Gen 2,究竟有什麼實質效益呢?就USB 1.1/2.0等過往發展歷史來看,初期都是第三方控制器先問世,主機板與擴充介面卡廠商會採購使用。隨著成熟度與普及率提升,如AMD與Intel才會將之整合進晶片組,而此舉普遍被視為USB衝刺普及率的利多。 當前兩大廠晶片組整合USB 3.1的進展,AMD於2011年推出A85X、A75等晶片組,率先整合USB 3.1 Gen 1(當時稱為USB 3.0),到了USB 3.1 Gen 2世代亦是搶先Intel一步。AMD目前Ryzen、Ryzen APU系列處理器,所適用晶片組皆已內建,無論300系列或新的400系列皆然。反觀Intel方面,今年新推出的真300系列(代號Cannon Lake PCH),如H370、B360等部分才有,但連接埠配置數量比AMD產品更多。 就外界普遍所獲得資訊來看,AMD晶片組所整併USB 3.1 Gen 2控制器,是向ASMedia採購矽智財(SIP,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而來。更精準來說,AMD這幾款晶片組產品,其實正是由ASMedia協力操刀。倒是Intel外傳的資訊極為有限,要說也向ASMedia採購合情合理,但也不能排除是來自Intel投資合作的晶片設計公司,這部分我們不便於妄下定論。(編按:因為官方通常不會正面回應、承認) 當AMD與Intel雙方,相繼將USB 3.1 Gen 2整合進晶片組內,對主機板廠與使用者來說是項利多。主機板廠無須再對外採購,並且在線路設計布局預留空間,以便於擺置第三方控制器,這對於製造成本而言是有縮減的效用。而消費者選購主機板時,由於這已經屬於特定晶片組的內建功能,因此價格相對低廉或說陽春板也能有,不須再忍痛選擇價位較高的產品。 當晶片組將之整合在內,如果要談論性能體驗是否會有所不同,可能性涵蓋控制器本質架構設計、韌體調校等諸多層面,由於這些晶片組骨子裡到底整合了何物未知,因此不便於多加論述些什麼。只能從一個簡單概念來講,整合在晶片組內和上層的系統匯流排連結,線路距離短了許多是有助於縮減訊號延遲。相對反映出來的效益,就是在日常所使用速度量測基準下,所達速度是有機會高一些。 性能實測試驗部分,我們各取一款主機板當代表,分別是MSI X470 Gaming M7 AC和Asus ROG Strix H370-F Gaming。兩者I/O背板上的USB 3.1 Gen 2連接埠,都是由晶片組負責提供,並非來自第三方控制器,也無須可能產生變數的轉接線材。而驅動程式部分,統一使用Windows 10所內建版本,可正常對應並支援UASP傳輸模式。 用來搭配的儲存裝置,我們商借AKiTiO型號NT2鐵甲威龍U31C硬碟外接盒,這是款USB 3.1 Gen 2(Type-C)、2-Bay(3.5吋)規格,並內建RAID功能的機種。實際安裝2顆Seagate 600 SSD固態硬碟,並運用外接盒內建功能,組建成RAID 0模式來衝高存取速度。以此為基準試驗軟體測試跑分,以及真實檔案傳輸速度,藉此來看兩者有何差異。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H370-F Gaming、MSI X470 Gaming M7 AC 記憶體:G.Skill Sniper XF4-3400C16D-16GSXW(XMP DDR4-3400、8GB x 2) 顯示卡:Asus ROG Strix GTX 1070 Ti A8G Gaming 系統碟:Plextor M9Pe(G)512GB 資料碟:Plextor M8Pe(G)512GB、Seagate 600 SSD 240GB x 2 硬碟外接盒:AKiTiO NT2鐵甲威龍U31C 電源供應器: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850W(HCG850 Gold JP)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專業版64bit 以下主要取隨機存取模式的測試結果當基準,ATTO Disk Benchmark不分單位來看,X470範例組最高存取速度讀取792MB/s、寫入896MB/s,而H370範例組讀取694MB/s、寫入753MB/s。兩者之間的差異分別達到讀取14%、寫入18%左右,儘管H370範例組看似慢了一些,但是在8KB及其以內單位測試表現,反而略好於X470範例組。 AS SSD Benchmark測試大抵上看來,X470範例組好上一截,其Seq項目也就是最高存取速度,達到讀取833.36MB/s、寫入859.18MB/s。反觀H370範例組僅讀取771.12MB/s、寫入423.58MB/s,讀取速度差距僅約8%,但寫入部分高達28%之譜。而4K單位情況扭轉,讀取反而是H370範例組高出25%,至於寫入部分可視為旗鼓相當。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測試結果顯示,絕大部分表現是X470範例組較佳,其Seq 4MB單位達讀取891.99MB/s、寫入819.20MB/s,反觀H370範例組是讀取720.11MB/s、寫入690.03MB/s。概略算一下落差分別為讀取23%、寫入18%左右,倒是4K單位部分的差異不再莫大,讀取固然是X470範例組較好,但寫入部分卻是H370範例組稍微超前。 CrystalDiskMark可發現Seq Q32T1讀取都未達到預期,筆者個人有相似設計方案的外接盒,先前測試經驗同樣如此,因此推估是該軟體測試模式大調整之後,這樣的硬體搭配組合常見現象。姑且僅就寫入部分來看,X470範例組最高速度達845.7MB/s,較751.5MB/s的H370範例組高出約12%,其餘各4KiB項目幾乎都是H370範例組表現較佳。 至於最後的TxBENCH是互有領先,X470範例組最高速度為讀取595.761MB/s、936.253MB/s,反觀H370範例組是讀取810.177MB/s、寫入704.720。差異分別為讀取35%、寫入18%左右,這結果如同CrystalDiskMark,或許也參雜了韌體層面因素。4KB取基本的QD1模式為例,讀取依然是X470範例組稍好,而寫入部分兩者差異可一視同仁。 進階測試利用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所內建IO-Threaded QD模式來試驗隨機寫入,我們將結果彙整成圖表以便於閱讀。如同前面測試結果,讀取部分無疑是X470範例組較佳,尤其在達到QD 8之後拉開更多距離。針對外接儲存應用,以QD4作為適中衡量點來看,兩造表現差異約12%。而寫入部分是互有領先,同樣取QD 4當基準來換算,X470範例組高出36%。 如果你正使用著輕薄筆電,或者是NUC之類迷你電腦,感到有限的儲存擴充彈性無法滿足需求,更有外接工作碟需求時,得以斟酌上述IOPS表現。而一般應用方面,接著以真實檔案傳輸來進行驗證,我們另外裝配Plextor M8Pe固態硬碟來當資料碟。單一大檔是容量約136GB的系統備份檔,而零散是15858個總計約63.4GB大小不一檔案,以此來試驗讀取與寫入速度。 透過FastCopy傳輸所得結果亦繪製成圖表,單一大檔讀取差距小於預期,X470範例組只比H370範例組快上約2%。倒是寫入落差有18%左右,以傳輸時間來看,兩者耗時相差32秒。零散檔案看來呼應了前段測試結果,H370範例組讀取速度反而高出6%,其寫入儘管是處於落後,但兩造差異是不算太多的7%左右,故時間差距分別為讀取12秒、寫入35秒。 總和來說,就我們所使用硬體配備而言,所得結果顯示X470表現是比H370更好。但假使日常傳輸資料量並不多,從時間角度來看對於使用體驗的影響,是不會像測試軟體數據那樣強烈。再者,Intel平台當前表現或許未如AMD理想,但提供連接部數量終究是比較多。如果你對高速外接儲存有相當程度需求,近期也恰好正在評估採購升級新平台,希望這對你有所幫助。
-
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2933 32GB RGB套裝實測開箱,內建紅外線同步炫光超頻記憶體模組!
Kingston旗下電競品牌HyperX,在最近一兩年的RGB燈光風潮(光害)裡,先前只聚焦在鍵盤和滑鼠等周邊上。而記憶體模組與固態硬碟部分,是規劃今年才要推出結合RGB燈效的產品,近期終於等到HyperX Predator DDR4 RGB記憶體登場。 HyperX Predator是記憶體模組既有系列產品之一,首度結合RGB燈光效果版本,名稱訂為HyperX Predator DDR4 RGB。其本質造型設計基礎,是建構在HyperX Predator DDR4狂暴黑鋁合金散熱片風格之上,這散熱片具有一定厚實度,採購/裝機前或許得留意其尺寸為厚8.0mm、高42.2mm。 至於配置在頂部的RGB燈光模組,特殊之處在於具備紅外線同步技術功能,官方指出這是為了降低長時間使用下來,燈效發生同步延遲等問題所設計。和主機板燈光控制軟體相容性部分,目前公布支援ASUS Aura Sync、GIGABYTE RGB Fusion、MSI Mystic Light Sync,得以輕易達成同步控制燈光目的。 產品出廠預設為波浪照明效果,即便沒有和主機板同步軟體相互搭配,也能自行閃閃發亮。這更是紅外線發揮作用的時候,產品設計紅外線傳輸有效距離18mm,讓模組得以自行同步發光。當然了,如果想要更多變的發光模式、絢爛色彩,還是得搭配相容主機板,與其燈光同步軟體來調整之。 HyperX Predator DDR4 RGB依循Intel XMP 2.0超頻規範最佳化設計,近期支援雙/四通道記憶體的平台皆宜,亦相容於AMD所力推Ryzen平台。單支模組容量8GB(1 Rank),而且當前只有DDR4-2933單一時脈選項,如此以單支(8GB)、雙通道(16GB)、四通道(32GB)組合進行銷售。 其SPD預載3種時脈組態,啟用XMP超頻模式會將電壓升高至1.35V,概要資訊如下列。從中可以窺探出來,所採用記憶體顆粒的原生規格應為DDR4-2400,經測試篩選製作成超頻模組。再者是DDR4-2933這時脈組態,當前只有AMD第二代Ryzen處理器支援,官方資料指出具有良好相容性。(編按:以往同級超頻模組多為DDR4-3000設定) XMP Profile 1: DDR4-2933 CL15-17-17 @ 1.35V XMP Profile 2: DDR4-2666 CL15-17-17 @ 1.35V JEDEC: DDR4-2400 CL17-17-17 @ 1.2V Kingston所提供樣品型號為HX429C15PB3AK4/32,也就是四通道(8GB x 4 = 32GB)套裝組合,使用彈性頗高但價格相對也不便宜。由於使用雙通道平台的人占多數,而且8GB模組2支總和16GB容量倒也算足敷使用,因此我們只安裝2支模組來簡單試驗。 實際以MSI型號X470 Gaming M7 AC主機板,搭配AMD的Ryzen 7 2700X處理器,在UEFI BIOS內可以簡單、快速設置成DDR4-2933時脈組態運作。透過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進行測試,測得存取速度為讀取44983MB/s、寫入43545MB/s,性能面向表現並不含糊。 嚴格說來,現行HyperX Predator DDR4 RGB所提供時脈選擇並不高,近乎可算是入門型產品。畢竟AMD第二代Ryzen處理器已經原生支援DDR4-2933,而Intel未來新推出的處理器,勢必也會將之納入支援。但是相對來說,產品價格反而不至於太高昂,偏好Kingston產品又喜愛RGB燈光效果的一般玩家,是值得將之列入採購參考選項內。 處理器:AMD Ryzen 7 2700X 主機板:MSI X470 Gaming M7 AC 顯示卡:Asus ROG Strix GTX 1070 Ti A8G Gaming 系統碟:Plextor S3C 256GB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專業版64bit 廠商名稱:HyperX(Kingston) 廠商電話:03-564-1539 廠商官網: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D-Link DIR-853無線路由器實測開箱,7dBi高增益天線訊號無死角!
D-Link(友訊科技)日前新推出DIR-853雙頻無線路由器,802.11n模式下2.4GHz可高達400Mbps、5GHz則是最高867Mbps,若是在新的無線協定802.11ac模式下,單一串流最高可達433Mbps,雙頻無線傳輸/接收最高可達1,300Mbps。 外型上,DIR-853最大的特色在於搭載4根7dBi高增益天線,雖然並非可拆卸式設計,但能提供高強度的無線網路穿透力、擴大傳輸範圍,讓無線訊號的發射範圍更廣,有效減少家中無線網路訊號死角。網路連接埠方面則是提供1組WAN和4組LAN,傳輸速度最高可達1000Mbps。 DIR-853具備Smart Steering技術,能夠自動引導已連線的裝置到最佳頻段,無須手動選擇切換2.4GHz或5GHz,提升使用者體驗。而為達成多裝置同步高速傳輸,DIR-853也支援MU-MIMO技術,無論是電腦、手機還是平板,都能享有同步的網路訊號。 初次將DIR-853連上網路線以後,輸入預設的SSID和密碼便可進入設定頁面。設定內容中提供訪客網路功能,可設定2組SSID,提供訪客使用網路的便利性以及主要網路區隔的功能,進而提升安全性。若是要使用行動裝置設定的話,可以藉由D-Link Wi-Fi App快速設定訪客網路以及管理連網裝置,另外,也可透過排程功能預先選擇可連網時段,還能根據網址進行允許/封鎖,方便建立家長網路監控模式,避免孩童進入不良網站或網路上癮。 D-Link持續致力於提高使用者體驗,新一代DIR-853雙頻無線路由器搭載7dBi高增益天線,能解決消費者家庭網路死角問題,透過高效能、高穿透力的傳輸,跨樓層辦公室或大坪數家庭皆能享受流暢的網路連線品質。 廠商名稱:D-Link 廠商電話:0800-002-615 廠商網址:www.dlinktw.com.tw
-
ENERMAX LIQFusion 24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實測開箱,RGB燈效加持讓CPU水冷降溫!
相信各位玩家們在處理器散熱器的選擇上,一定都有自己心目中所屬、所喜歡的品牌,而Enermax(保銳科技)在這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不論是空冷、水冷、雙風扇還是三風扇產品都相當受玩家喜愛,這次要幫各位玩家們開箱的就是Enermax所推出LIQFusion 240水冷散熱器「幻彩飛輪」。 LIQFusion 240「幻彩飛輪」是Enermax最新推出的水冷散熱器,針對目前市面上Intel、AMD雙平台大多數的處理器腳位/插槽所設計,除了AMD Socket TR4插槽無法完整覆蓋頂蓋外,基本上能夠使用的處理器插槽涵蓋從Intel LGA 2066-2011-3/2011/1366/1156/1155/1151/1150/775,到AMD Socket AM4/AM3+/AM3/ AM2+/ AM2/FM2+/ FM2/ FM1,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一探LIQFusion 240散熱器吧! LIQFusion 240因為適用於相當多處理器腳位/插槽,提供的配件比起其他的水冷散熱器較為多樣,也因此在配件中,LIQFusion 240提供前與後各一組的萬用金屬扣具外,還附有100ml的水冷液供玩家作補充,整體配件不只多樣也齊全。 首先介紹水冷頭的相關規格,在接觸面所使用銅金屬,水冷頭內部設計則採用Enermax專利的流量計設計,以及高效能陶瓷軸承水泵,並且在外部增加保護膠套,藉此達到較好的解熱效率以及靜音性。而水冷頭支援的處理器插槽如上開所述,大多都能夠100%覆蓋處理器頂蓋,提供最完整的解熱表現。水冷排部分使用鋁材質,而在固定風扇的位置上有橡膠墊,提供防震與降躁功能;水管長度400mm,使用編織網包覆,不只增加耐用性,也符合目前主流裝機的需求。 看完水冷頭及水冷排後,接著來看此次產品所附2組風扇,使用的是自家,尺寸為120mm,可達轉速500~2000RPM,本身採用的是專利磁力氣旋軸承,MTBF能夠大於160,000小時。根據原廠數據顯示,最低的噪音值為22dBA,最重要的是TB.RGB金彩蝠風扇能夠支援RGB燈效! LIQFusion 240因為主要是針對雙平台的各個處理器插槽設計,若玩家們看上此款處理器水冷散熱器,想要自己動手安裝的話,小W編在這邊提供給大家如何安裝上機。此次參與安裝的主機板為ASRock H370 Pro4,處理器插槽/腳位為LGA 1151,首先要將金屬扣具安裝到主機板上,並將水冷排鎖上機殼內部的上端,接下來我們就以圖片說明展示,讓玩家們可以快速理解,如何講水冷頭正確的扣在處理器上。 當然,各位玩家們也別忘了撕下水冷頭接觸面的塑膠,並在處理器頂蓋上塗抹散熱膏。基本上,玩家們只要正確的以此方式進行安裝,就能發揮LIQFusion 240的完整效能,官方提到的解熱效率可達TDP 300W以上。 LIQFusion 240相較於其他產品最特別的地方莫過於支援RGB燈效設計,產品在水冷頭及風扇皆提供了RGB LED燈條,玩家們在安裝時,只需把控制RGB燈效針腳與自家的RGB控制器接合,就能夠從控制器當中一次調整各RGB燈效。除了支援自家Addressable RGB外,也還可支援ASRock Polychrome Sync、MSI Mystic Light Sync及GIGABYTE RGB Fusion,透過軟體進行同步燈光、燈效和燈速。 LIQFusion 240本身設計便是要對應各個處理器腳位/插槽,所以在配件當中提供萬用金屬扣具,但也正是因為如此,玩家們若實際自己動手安裝,可能會覺得在安裝上較為複雜一些。但若玩家們購買沒有附原廠風扇的處理器,又不擔心麻煩,甚至是拿給別人代為安裝的話,此款處理器水冷散熱器搭配著RGB燈效,絕對讓你好看! 廠商名稱:保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01-989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新台幣4,590元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