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AMD vs. Intel:晶片組原生USB 3.1 Gen 2傳輸性能友誼賽

文.圖/Bisheng 2018-05-23 09:00:00

USB 3.1 Gen 2規範頒布幾年以來,中高階主機板已經普遍配置這項功能,只不過早先都是透過第三方控制器來提供。直到去年,AMD推出Ryzen處理器暨平台,率先將之整合進晶片組內,而Intel今年新一波300系列晶片組也跟進。兩大個人電腦處理器大廠,紛紛將USB 3.1 Gen 2整合進晶片組內,意味這傳輸介面更普及的時間點近了。

第三方控制器作先鋒開拓市場
在去年之前,最常見的USB 3.1 Gen 2第三方控制器,莫過於台廠ASMedia製品。ASMedia相當積極投入USB 3.1 Gen 2產品開發,光是控制器部分就已經累積了3款,從最早ASM1142、歷經ASM2142到最新ASM3142,幾乎是一年一款產品推出。而這些控制器也成為各家主機板的常客,少數可見競爭者是Intel,因為其Thunderbolt 3介面也整合了USB 3.1 Gen 2。

ASMedia型號ASM3142控制器,屬於ASMedia最新一代USB 3.1 Gen 2產品。


至於各式裝置端晶片部分,有ASMedia、VIA等多家廠商投入開發,但是就市售外接儲存裝置而言,ASMedia產品的能見度可算是最高。像ASM1351與ASM1352R可能你也如數家珍,這兩款都是USB 3.1 Gen 2轉SATA 6Gb/s橋接器,後者支援2個埠並內建RAID功能,主要應用在2-Bay硬碟外接盒。而單埠類型產品裡,亦有些外接盒採用VIA解決方案,型號如VL715、VL716等。

市場上所銷售USB 3.1 Gen 2外接盒產品,經常見到採用ASMedia橋接器。


AMD總是跑在前頭率先整合
AMD與Intel晶片組整合了USB 3.1 Gen 2,究竟有什麼實質效益呢?就USB 1.1/2.0等過往發展歷史來看,初期都是第三方控制器先問世,主機板與擴充介面卡廠商會採購使用。隨著成熟度與普及率提升,如AMD與Intel才會將之整合進晶片組,而此舉普遍被視為USB衝刺普及率的利多。

圖例AMD型號X470晶片組規格和X370相仿,內建USB 3.1 Gen 2控制器。


當前兩大廠晶片組整合USB 3.1的進展,AMD於2011年推出A85X、A75等晶片組,率先整合USB 3.1 Gen 1(當時稱為USB 3.0),到了USB 3.1 Gen 2世代亦是搶先Intel一步。AMD目前Ryzen、Ryzen APU系列處理器,所適用晶片組皆已內建,無論300系列或新的400系列皆然。反觀Intel方面,今年新推出的真300系列(代號Cannon Lake PCH),如H370、B360等部分才有,但連接埠配置數量比AMD產品更多。

圖例Intel型號H370晶片組,代號Cannon Lake PCH特定晶片組才有內建USB 3.1 Gen 2。


就外界普遍所獲得資訊來看,AMD晶片組所整併USB 3.1 Gen 2控制器,是向ASMedia採購矽智財(SIP,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而來。更精準來說,AMD這幾款晶片組產品,其實正是由ASMedia協力操刀。倒是Intel外傳的資訊極為有限,要說也向ASMedia採購合情合理,但也不能排除是來自Intel投資合作的晶片設計公司,這部分我們不便於妄下定論。(編按:因為官方通常不會正面回應、承認)

不再是中高價位主機板專屬
當AMD與Intel雙方,相繼將USB 3.1 Gen 2整合進晶片組內,對主機板廠與使用者來說是項利多。主機板廠無須再對外採購,並且在線路設計布局預留空間,以便於擺置第三方控制器,這對於製造成本而言是有縮減的效用。而消費者選購主機板時,由於這已經屬於特定晶片組的內建功能,因此價格相對低廉或說陽春板也能有,不須再忍痛選擇價位較高的產品。


AMD與Intel晶片所內建USB 3.1 Gen 2,皆支援UASP傳輸模式,使用Windows 10作業系統是無須另行安裝驅動程式。


當晶片組將之整合在內,如果要談論性能體驗是否會有所不同,可能性涵蓋控制器本質架構設計、韌體調校等諸多層面,由於這些晶片組骨子裡到底整合了何物未知,因此不便於多加論述些什麼。只能從一個簡單概念來講,整合在晶片組內和上層的系統匯流排連結,線路距離短了許多是有助於縮減訊號延遲。相對反映出來的效益,就是在日常所使用速度量測基準下,所達速度是有機會高一些。


最高速度超過900MB/s,資料傳輸更暢快


性能實測試驗部分,我們各取一款主機板當代表,分別是MSI X470 Gaming M7 AC和Asus ROG Strix H370-F Gaming。兩者I/O背板上的USB 3.1 Gen 2連接埠,都是由晶片組負責提供,並非來自第三方控制器,也無須可能產生變數的轉接線材。而驅動程式部分,統一使用Windows 10所內建版本,可正常對應並支援UASP傳輸模式。

用來搭配的儲存裝置,我們商借AKiTiO型號NT2鐵甲威龍U31C硬碟外接盒,這是款USB 3.1 Gen 2(Type-C)、2-Bay(3.5吋)規格,並內建RAID功能的機種。實際安裝2顆Seagate 600 SSD固態硬碟,並運用外接盒內建功能,組建成RAID 0模式來衝高存取速度。以此為基準試驗軟體測試跑分,以及真實檔案傳輸速度,藉此來看兩者有何差異。

測試平台配備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H370-F Gaming、MSI X470 Gaming M7 AC
記憶體:G.Skill Sniper XF4-3400C16D-16GSXW(XMP DDR4-3400、8GB x 2)
顯示卡:Asus ROG Strix GTX 1070 Ti A8G Gaming
系統碟:Plextor M9Pe(G)512GB
資料碟:Plextor M8Pe(G)512GB、Seagate 600 SSD 240GB x 2
硬碟外接盒:AKiTiO NT2鐵甲威龍U31C
電源供應器: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850W(HCG850 Gold JP)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專業版64bit

AKiTiO型號NT2鐵甲威龍U31C硬碟外接盒。


NT2鐵甲威龍U31C為3.5吋、2-Bay設計,搭配轉接板使用亦可安裝2.5吋裝置。


NT2鐵甲威龍U31C連接埠配置為USB Type-C,RAID調整方式也和前一代機種不同。


基本盤表現顛覆既定印象
以下主要取隨機存取模式的測試結果當基準,ATTO Disk Benchmark不分單位來看,X470範例組最高存取速度讀取792MB/s、寫入896MB/s,而H370範例組讀取694MB/s、寫入753MB/s。兩者之間的差異分別達到讀取14%、寫入18%左右,儘管H370範例組看似慢了一些,但是在8KB及其以內單位測試表現,反而略好於X470範例組。

ATTO Disk Benchmark-I/O Comparison Random模式:X470不計單位最高速度約讀取792MB/s、寫入896MB/s。


ATTO Disk Benchmark-I/O Comparison Random模式:H370不計單位最高速度約讀取694MB/s、寫入753MB/s。


AS SSD Benchmark測試大抵上看來,X470範例組好上一截,其Seq項目也就是最高存取速度,達到讀取833.36MB/s、寫入859.18MB/s。反觀H370範例組僅讀取771.12MB/s、寫入423.58MB/s,讀取速度差距僅約8%,但寫入部分高達28%之譜。而4K單位情況扭轉,讀取反而是H370範例組高出25%,至於寫入部分可視為旗鼓相當。

AS SSD Benchmark-MB/s單位檢視:X470在Seq項目讀取833.36MB/s、寫入859.18MB/s,4K讀取14.46MB/s、寫入38.24MB/s。


AS SSD Benchmark-MB/s單位檢視:H370在Seq項目讀取771.12MB/s、寫入423.58MB/s,4K讀取18.13MB/s、寫入38.75MB/s。


AMD平台速度發揮較趨於理想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測試結果顯示,絕大部分表現是X470範例組較佳,其Seq 4MB單位達讀取891.99MB/s、寫入819.20MB/s,反觀H370範例組是讀取720.11MB/s、寫入690.03MB/s。概略算一下落差分別為讀取23%、寫入18%左右,倒是4K單位部分的差異不再莫大,讀取固然是X470範例組較好,但寫入部分卻是H370範例組稍微超前。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X470在Seq 4MB讀取891.99MB/s、寫入819.20MB/s,4K讀取15.29MB/s、寫入38.40MB/s。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H370在Seq 4MB讀取720.11MB/s、寫入690.03MB/s,4K讀取12.52MB/s、寫入38.70MB/s。


CrystalDiskMark可發現Seq Q32T1讀取都未達到預期,筆者個人有相似設計方案的外接盒,先前測試經驗同樣如此,因此推估是該軟體測試模式大調整之後,這樣的硬體搭配組合常見現象。姑且僅就寫入部分來看,X470範例組最高速度達845.7MB/s,較751.5MB/s的H370範例組高出約12%,其餘各4KiB項目幾乎都是H370範例組表現較佳。

CrystalDiskMark-隨機模式:X470在Seq Q32T1項目讀取346.8MB/s、845.7MB/s,4KiB Q1T1讀取15.74Mb/s、寫入40.52MB/s。


CrystalDiskMark-隨機模式:H370在Seq Q32T1項目讀取341.9Mb/s、751.5MB/s,4KiB Q1T1讀取13.58/s、寫入40.77MB/s。


至於最後的TxBENCH是互有領先,X470範例組最高速度為讀取595.761MB/s、936.253MB/s,反觀H370範例組是讀取810.177MB/s、寫入704.720。差異分別為讀取35%、寫入18%左右,這結果如同CrystalDiskMark,或許也參雜了韌體層面因素。4KB取基本的QD1模式為例,讀取依然是X470範例組稍好,而寫入部分兩者差異可一視同仁。

TxBENCH:X470在Sequential項目讀取595.761MB/s、寫入936.258MB/s,Random 4KB QD1讀取22.031、寫入40.567MB/s。


TxBENCH:H370在Sequential項目讀取810.177MB/s、寫入704.720MB/s,Random 4KB QD1讀取18.974、寫入40.854MB/s。


零散檔案傳輸速度差異逆轉
進階測試利用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所內建IO-Threaded QD模式來試驗隨機寫入,我們將結果彙整成圖表以便於閱讀。如同前面測試結果,讀取部分無疑是X470範例組較佳,尤其在達到QD 8之後拉開更多距離。針對外接儲存應用,以QD4作為適中衡量點來看,兩造表現差異約12%。而寫入部分是互有領先,同樣取QD 4當基準來換算,X470範例組高出36%。

讀取部分X470範例組隨著佇列深度增加,差距幅度拉開的更顯著。


寫入部分互有領先,但實質意義比較高的部分是X470範例組領先。


如果你正使用著輕薄筆電,或者是NUC之類迷你電腦,感到有限的儲存擴充彈性無法滿足需求,更有外接工作碟需求時,得以斟酌上述IOPS表現。而一般應用方面,接著以真實檔案傳輸來進行驗證,我們另外裝配Plextor M8Pe固態硬碟來當資料碟。單一大檔是容量約136GB的系統備份檔,而零散是15858個總計約63.4GB大小不一檔案,以此來試驗讀取與寫入速度。

X470讀取耗時02:32、寫入03:04,H370讀取02:36、寫入03:38。


透過FastCopy傳輸所得結果亦繪製成圖表,單一大檔讀取差距小於預期,X470範例組只比H370範例組快上約2%。倒是寫入落差有18%左右,以傳輸時間來看,兩者耗時相差32秒。零散檔案看來呼應了前段測試結果,H370範例組讀取速度反而高出6%,其寫入儘管是處於落後,但兩造差異是不算太多的7%左右,故時間差距分別為讀取12秒、寫入35秒。



AMD vs. Intel初試各有亮點
總和來說,就我們所使用硬體配備而言,所得結果顯示X470表現是比H370更好。但假使日常傳輸資料量並不多,從時間角度來看對於使用體驗的影響,是不會像測試軟體數據那樣強烈。再者,Intel平台當前表現或許未如AMD理想,但提供連接部數量終究是比較多。如果你對高速外接儲存有相當程度需求,近期也恰好正在評估採購升級新平台,希望這對你有所幫助。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