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
B&W MM-1旗艦喇叭實品開箱,玩家級電腦揚聲器中的優質精品!
即使是不熟悉Hi-End音響領域的電腦玩家,也一定認識大名鼎鼎的「Bowers & Wilkins」(B&W);就算B&W對你來說十分陌生,該公司最著名的「Nautilus」(鸚鵡螺)揚聲器,勢必曾經在你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1966年,John Bowers於英國南部海岸Worthing創立B&W,以打造最完美的揚聲器做為公司經營宗旨。Nautilus是B&W錄音工程師歷時五年研發,於1993年正式發表,結合現代藝術外觀與優越聲音表現,被譽為「金錢所能買得到最優秀揚聲器」的經典產品,不過一對近400萬台幣的售價,卻不是人人都有機會一親芳澤。在數位風潮的影響下,許多Hi-End名廠開始投入多媒體影音領域,其中包含創新絕不落人後的B&W。繼廣受歡迎的 iPod/iPhone專用揚聲器「Zeppelin」與「Zeppelin Mini」,B&W推出了應用於桌上型、筆記型電腦的真正Hi-Fi揚聲器「MM-1」,藉由承襲自Nautilus的獨特管狀高音單體,在小巧的體積中產生更純淨的高頻聲音,同時藉由兩音路的設計,創造令人驚異的沉厚低頻表現。 從外觀上來看,Bowers & Wilkins MM-1,以下簡稱B&W MM-1,實在不如驚世駭俗的「Nautilus」與「Zeppelin」,不過細膩的製作工法,還是足夠資格列為難得一見的時尚精品。方柱狀的小巧架構,整體以黑色織網包覆,腰間搭配鍍合金銀色帶狀邊條,其間利用蝕刻精雕構成「Bowers & Wilkins」品牌字樣。頂部壓蓋紋路細密滑順的鋁金屬板,提升整體質感之餘,同時解決了內建擴大機的散熱需求。MM-1歸類為主動式兩聲道揚聲器,內建擴大機位於右置喇叭內部,至於電源、音訊的輸入,自然也是右置喇叭全權負責。右置喇叭的腰間銀帶,左側為電源按鈕,右側則是聲音大小調節鈕,將必備的控制單元融合在整體造型之中,外觀設計相當的巧妙。為了提升小型喇叭先天不足的低頻能量,MM-1於腳座部分,採用了厚實的硬橡膠材質,並且在後端特意劃開缺口,藉此兼具線材收納的功能。 撇開環境因素不談,影響電腦發聲優劣的三大要角,分別是音效卡、揚聲器與連接線材,所以MM-1選擇損耗最不明顯的USB數位傳輸,從電腦端直接截取訊號,再以自身具備的DSP與數位/類比轉換電路,盡可能促使單體獲得最少干擾的作動指令,避免因為電腦的音效控制晶片品質不佳,或是類比傳輸線材用料拙劣等緣故,造成設計精良的揚聲器播放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除了利用USB連接,MM-1亦於後方設計兩組3.5mm Mini Jack插孔,分別支援輸出聲音至耳機(等於使用18W的耳機擴大機連接耳機),以及非電腦器材,例如iPhone、隨身聽、音響等設備的聲音輸入。 MM-1採取兩音路設計,搭載一組全新設計,使用銣鐵硼強力磁鐵的3英吋長衝程中低音單體,以及一組1英吋的鋁製半球型Nautilus管狀高音單體,具備一組18W功率的D類放大擴大機。MM-1內建了高品質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數位訊號處理器),支援B&W專利動態EQ技術,確保中低音單體在極大動態下也不失真,發揮逼近原音重現的低頻聲音。MM-1對應PC和Mac電腦使用,連接時不需要安裝驅動程式,也不需要任何的軟體設定程序。操作方面,除了按壓右置喇叭的左右兩側按鈕,MM-1也隨附了搭配Zeppelin、Zeppelin Mini的同款精美卵石型遙控器,支援電源啟閉、音量調整、靜音等功能,還可以直接控制電腦的多媒體播放軟體,例如Windows Media Player、iTune等,進行音樂播放、暫停、上/下一首的操作。 由於MM-1的定位是電腦喇叭,因此B&W將最佳聆聽位置,也就是發燒友俗稱的「皇帝位」,調校至逼近MM-1數十公分距離之內,而且實際聆聽時感覺MM-1的擺位,對於聲音的表現差別頗大,倒是四周環境的布置,並不會造成明顯影響。最終我們發現,將MM-1擺在電腦螢幕兩側,相互之間不需要太遠的距離,然後稍微旋轉MM-1使左右置喇叭面向自己,就可以得到最理想的聆聽效果。 MM-1的聲音十分透澈細膩,甚至演唱者的氣聲與呼吸起伏,或是使力敲擊鋼琴琴鍵所發出的迴響,MM-1都可以忠實的原音重現,閉上眼睛感覺彷彿演奏或演唱者站在面前,是以往兩聲道電腦喇叭從未擁有的美好體驗。例如久石讓(Joe Hisaishi)的「Piano Stories Best ’88-‘08」,第4首「Fantasia」的鋼琴快速彈奏部分,MM-1不但能夠從容不迫逐一呈現,而且面對不時夾雜的重音,還能隱約聽到琴鍵彈起之後的迴響。播放蔡琴的「蔡琴‧金聲演奏廳」第11首「海上花」,歌聲彷彿飄浮在前方空中一般的具體,演唱者換氣、抿唇、聲帶抖動的聲音隱約可辨但不致過度渲染,豐富的細節宛若親臨現場實地體驗。 不過,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無瑕的喇叭,雖然MM-1的重音低表現已經十分傑出,但是礙於單體尺寸的限制,對於某些曲目還是有些力有未逮的感覺。例如卡爾奧夫(Carl Orff)的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第一樂章結尾的定音鼓連續敲擊,就感覺不到那種極低頻聲音舖天蓋地席捲而來的震撼力。 就個人曾經試聽的電腦專用喇叭而言,B&W MM-1的聲音質感,絕對是目前排行第一的頂級產品,比較能夠相提並論的,只有Bose前幾年推出的「Computer MusicMonitor」。不過,單論重低音處理,效果驚人的Computer MusicMonitor,確實勝過B&W MM-1,但是綜觀整體聲音表現,MM-1卻著實超越Computer MusicMonitor,尤其是音樂的播放,MM-1的豐富細節絕非他人能夠企及。對於重視聲音品質的玩家來說,B&W MM-1的優越表現,無疑是目前最逼近Hi-End等級,值得你放手追求的旗艦級電腦專用揚聲器。 廠商名稱:B&W - Bowers & Wilkins 廠商網址: 代理商名稱:皇佳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電話:02-2592-8760 代理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數位3C】: →更多的【PCDIY! 智慧型手機/平板/手錶】:
-
FX-9370、FX-9590戰鬥版盒裝處理器報到,AMD最強打樁機加送Cooler Master Seidon 120XL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FX-9590,AMD最強的個人電腦處理器,是Piledriver打樁機核心最高階的版本,Socket AM3+腳位,內部為8核心設計,預設工作時脈為4.7GHz,Turbo Core自動超頻最高到5.0GHz,核心電壓則達1.912V,TDP則破紀錄到220W,是AMD史上最高工作時脈的處理器,就連報價也創爆表,2013年7月6日發表的時候,FX-9590官方報價高達美金900元(折合台幣27206元),當時知名商家欣亞數位報價台幣26,999元,初始盒裝版沒有附散熱器,2014年9月2日,正當FX-8370、FX-8320E、FX-8370E上市的同時,最新報價,FX-9590官方報價降價到美金220元(折合台幣6650元),FX-9370官方報價降價到美金204元(折合台幣6166元),誇張的是,兩者新版本還附了一顆酷碼Cooler Master Seidon 120XL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光這顆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報價就要美金79.99元(折合台幣2418元)。然而,天使的臉龐,魔鬼的身材,它的戰鬥力如何?就來讓我們揭開它的真面目,看看它的真正實力吧! 就在處理器霸主Intel旗艦平台推出LGA2011-E腳位Haswell-E、Haswell-EP處理器同時,主流平台也有LGA1150腳位Haswell Refresh處理器強力佈局,就在Intel進行新一波電腦改朝換代的重要時刻,競爭對手AMD也祭出新品,而這個新品,算是舊瓶裝新酒,一年前推出的處理器,重新拿出了這超頻版處理器,並推出加贈酷媽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版本來販售。 沒錯!FX-9370、FX-9590真的是原廠超頻版,AMD特挑了Piledriver微處理器架構的Vishera核心處理器,把體質較好原先要打成FX-8350(預設時脈:4.0GHz/Turbo時脈:4.2GHz)的處理器,進行更精密的檢測,將原本預設0.815~1.450 V的核心電壓,拉升到最高1.912 V,開發出比頂級版FX-8350還要更強的至尊版,命名為FX-9000系列,這回共推出了FX-9370(預設時脈:4.4GHz/Turbo時脈:4.7GHz)與FX-9590(預設時脈:4.7GHz/Turbo時脈:5.0GHz)處理器,一開始只有推出散裝版與盒裝版,盒裝版還沒有附贈散熱器,散熱的問題得要自己來解決,後來,本月則加碼,除了降價,還推出附贈酷媽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版本。 時間來到2013年7月6日,AMD發表了震撼的FX-9370與FX-9590處理器,嚇死人的並不是其超高的工作時脈,而是代表電源設計功耗的TDP,竟然高達220W,竟成了吃電大怪獸,跟目前的節能少碳的主流背道而馳,過去,處理器的功耗,曾經高達125、130與150W,但在愛地球的環保議題抬頭之下,設計出了省電功能與自動超頻的機制,讓處理器的用電可以自動調節,低負載可以降低時脈,高負載則可以全速工作,再加上製程的進步,讓處理器的電源功耗進一步下降到95W、84W、65W與35W,不過,這次AMD反其道而行,不但加電壓,而且還將TDP拉升到220W,結果,在推出當時,真的出問題了! 首先是對應Socket AM3+的主機板,即便是最頂級的990FX主機板,由於AMD從來也沒說過,有一天會做出需要用電達220W的處理器,加上,也沒有很多人拿FX處理器來超頻,而即便是超頻,也不會超到這麼誇張的境界,因此,主機板業者在製造Socket AM3+主機板的時候,即便是剛開始設計的頂級990FX主機板,也只是按表施工,根本從來沒有什麼業者想過,有一天需要設計這種大電流供電的990FX主機板,而且,主機板業者普遍不認為需要設計這種主機板,根本想不到要做這樣的大電流供電的超頻主機板,因此,不會做上到16相、20相或32相供電,也不會有每一相60A供電的頂級用料,加上,9系列晶片組沒有PCIe 3.0匯流排支援,主機板業者當時認為這是過度時期產品,因此,很少有業者後續做開發,製造真正頂級的990FX主機板,造成了處理器開發完成,但主機板支援卻少的可憐的狀況。 事實上,AMD在跟主機板業者溝通的時候,確實令研發主機板的工程師相當頭大,因為即便是頂級的990FX主機板,這都已經是這兩款處理器推出前一年前開發的產品,後面很少有業者繼續投入資源做開發,ASUS、ASRock、GIGABYTE、MSI與ECS五大主機板業者,一方面,要求要有220W供電,另一方面,還要求要有1.912V的核心電壓,這種嚴格的要求,有的主機板供電不足,有的則是無法供應這樣的高電壓,加上這款處理器應該賣不了幾顆,宣示的意義遠大於銷售的數量,沒錯,真有廠商不玩了,ECS當時就回報,真的沒有任何一張主機板可以支援,後來也沒有開發這樣的主機板。ASUS從那時候到現在,也只有推出SABERTOOTH 990FX R2.0、SABERTOOTH 990FX/GEN3 R2.0與CROSSHAIR V FORMULA-Z可以支援,ASRock至今,只有990FX Extreme 9可以支援,MSI至今,全部也只有一張990FXA-GD80可以對應,GIGABYTE至今,則有GA-990FXA-UD3 rev.4.0、GA-990FXA-UD5 rev.3.0、GA-990FXA-UD7 rev.3.0能驅動,這邊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同版本的支援不同,舊版本不一定可以支援,頂級990FX主機板的費用,真的不便宜! 要能解220W廢熱的空冷散熱器,真的不多,清一色都是採用2組12CM大型風扇的巨型空冷散熱器,而且,還得將風扇轉速開到最快,才能有220W解熱的能力,特別注意的是,這還必須是在室溫30度以下的環境才能解熱,若是拿到戶外,溫度比較高的地區,或者室溫高於35度的地方,散熱的速度不夠快,萬一處理器處於全速運作的時間過久,上升到超過臨界溫度,就有可能出現當機或重新開機,或者處理器自動降速的狀況,因此,會建議使用12CM或24CM散熱排的水冷散熱器套裝,即便是12CM的款式,幾乎都有逼近250W的解熱能力,24CM的款式,則更強大,不過,要能解FX-9370與FX-9590處理器的220W廢熱,可真的要花上一筆開銷。也因此,AMD推出的新版,不但降價,還乾脆盒裝處理器送一顆Cooler Master Seidon 120XL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讓你買到賺到。 為了瞭解FX-9370與FX-9590的真正實力,我們採用了ASRock的990FX Extreme 9主機板才能正常驅動,不過,當處理器跑在全速的時候,若使用7-Zip,進行效能測試,就可以把處理器的八顆核心的效能給搾乾,此時尖峰運算時,就會出現220W的供電與解熱,可以發現散熱器會產生爆熱,房間內高負載使用的話,需要開冷氣才行,否則室溫會持續上升,導致溫度過高讓人感覺不適的狀況。 實機測試可以發現,FX-9590運行到預設時脈:4.7GHz/Turbo時脈:5.0GHz,其運算效能已經非常快速,不管是Windows 7或Windows 8的開機,或者應用軟體的執行速度,都有非常快的表現,不過,在運行測試軟體結果之後,我們發現FX-9590約是A10-6800K的兩倍速度,至於FX-9370的話,效能也只略輸於FX-9590,也因此,這麼小的性能差異,加上目前價差不大,買FX-9590會比較划算。 拿FX-9590與Core i5-4670K及Core i7-4770K做測能測試比較,結果,這才發現原來八核心還超頻到一整個誇張境界的FX-9590,效能竟然不及四核心的Core i7-4770K,而且,競爭對手的處理器還是沒有超頻的標準使用設定狀態,顯示出Piledriver打樁機核心,以目前這款Vishera核心代號FX-8000、9000系列的八核心處理器來說,這樣的效能可能就是空冷散熱的極限狀態,當然,不管如何,AMD至少是奮力一擊,即便高檔貨需要付出比較高的代價,但至少提供給粉絲一個更好的選擇。 看完了FX-9370、FX-9590的戰鬥力之後,已這樣天使的臉龐,魔鬼的身材,的確會令不少AMD粉絲心動。不過,競爭對手,也非常強悍,面對強大的威脅,要抵禦這樣兇猛攻擊可不簡單。看來,AMD可要加把勁,也期待更強的處理器推出! →更多的【PCDIY! CPU】: →更多的【PCDIY! 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主機板】:
-
SSID也有大學問》說有人用中文,還這樣設定...
Wifi分析儀是一套可以檢測Wi-Fi訊號的App,英文名稱為Wifi Analyzer,有iOS版本,也有Android版本。小Y的摯友Johan Chen,在使用Wifi分析儀App來檢測無線網路訊號的時候,發現到竟有人把SSID設成中文,而且名稱設定為說我是魯蛇就給密碼,真是太神奇了! 過去的無線路由器,由於程式設計的關係,SSID只能使用英文。現今的機種,程式已經做了改良,已經能使用中文。而且,使用中文之後,還有好處,由於入侵無線路由器的破解軟體,大多還只支援英文SSID,中文的SSID還無法入侵。因此,SSID使用中文,無線路由器,比較不容易被入侵、偷用,等於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
有圖有真相》台北WD直營顧客服務中心專訪,WD Service Center客服正妹真相大公開!
以往廠商追求的是產品在市場上的佔有率,而價格戰就是最直接與普遍的做法。但隨著消費意識抬頭,現在使用者越來越精明,大家都知道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太便宜的產品,反而也會讓使用者擔心是否有偷工減料,或是擔心以後是否會遇到保固送修沒人理的情況。因此許多廠商開始針對產品的保固服務進行加強,就算是總公司遠在國外的廠商也開始在台灣開設直營的客戶服務中心。 而目前硬碟市場市佔率第一名的WD也開始在全台設置服務中心,提供客戶更便利的送修服務。 根據台灣威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WD)總經理郭德麟表示,台灣代理商保固服務相當方便與完善,原本WD評估並沒有設置原廠服務中心的必要,但代理商服務僅限一年免費,產品購買一年後,即便在原廠保固期內,代理商會收取代送原廠的工本費。就成本考量,這本無可厚非,但對使用者來說,卻會覺得被多賺了一手,因此有不少玩家寧願上WD原廠網站,填寫RMA送修單,自費將硬碟寄送到WD新加坡公司進行送修。 在網路上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不少送修教學,編輯的WD外接硬碟故障時,也曾經透過此方法,寄送到新加坡進行送修。有鑑於此,為了提供使用者更好與更快速的保固服務,也讓代理商與經銷商可以擁有更方便的送修管道,WD在2013年9月於台北光華數位新天地開設首家直營的顧客服務中心,除了提供使用者舒適的等候環境外,還有許多正妹服務員親切地為客戶服務。 WD希望能將硬碟送修服務的品質,提升到像送修手機、等消費性商品那樣的快速與方便,提升WD在消費者心中的信任感,與品牌的好感度,也就是提升所謂的心佔率,心佔率提升之後,產品銷售自然就會增長。 台灣WD是在2013年9月於台北光華數位新天地開設首家顧客服務中心,根據台灣威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德麟表示,當初在建置服務中心時,出發點就是要提供消費者顧客至上,賓至如歸的服務,因此服務中心並不販售WD產品,在裝潢設計上也走溫馨與舒適的風格,讓使用者能感受到WD的用心與熱情招呼。 除了位於台北的直營服務中心外,在2014年5月7日還宣布增加四家特約服務中心,這四家服務中心,分別位於新竹、台中、台南、高雄,雖然這四家服務中心是與特約廠商合作,但也同樣抱持相同理念,就是要提供客戶賓至如歸,完善的售後服務。目前也暫無計畫擴充更多服務據點,主要著重於讓四家特約服務中心能朝直營服務中心看齊,提供賓至如歸的服務。 WD顧客服務中心不僅服務一般消費者,也針對代理商與經銷商提供服務,加速廠商的取貨與換貨效率。除了接受使用者親自送修外,居住地區沒有服務中心據點的消費者也可以透過線上申請RMA,以郵寄的方式進行送修服務。 根據台灣WD總經理郭德麟表示,WD內部目標是希望在收到維修品後,兩天內就完成換貨與寄送的服務,雖然目前還無法提供兩天內完修的保證,但卻是內部努力的目標,而且實際上,目前大部分的送修案件也都可以在時限內完成。郭總經理也跟我們分享說,曾經有消費者打電話來反應說星期一送修、星期二就收到硬碟,該不會硬碟根本沒修就直接送回來,速度也太快!雖然這是消費者的誤解,但可見WD客服中心的維修服務速度有多麼快速。 [台北] WD直營顧客服務中心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市民大道三段8號6樓2室(光華數位新天地) 電話:(02) 3393-3238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六,上午11點至晚上8點 [新竹] WD特約顧客服務中心 地址:新竹巿東區光復路二段156號 電話:(03) 573-9994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六,上午10點至晚上9點 [台中] WD特約顧客服務中心 地址:台中巿西區公益路121號 電話:(04) 2305-7270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六,上午10點至晚上9點 [台南] WD特約顧客服務中心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北門路一段109-2號 電話:(06) 223-1633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六,上午10點至晚上9點 [高雄] WD特約顧客服務中心 地址:高雄巿三民區建國二路83號 電話:(07) 238-1632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六,上午10點至晚上9點 當消費者的硬碟出現故障時,只要在保固期內就可以直接拿到WD服務中心進行送修,客服人員確認是保固期商品後,就會立刻提供良品更換,如果剛好沒有備品,也會立即調貨。如果產品還在代理商規定的更換良品期限,服務中心則會直接提供新品更換的服務。 目前WD的硬碟產品,WD Blue藍標、WD Green綠標為2年保固,WD Red紅標、WD AV監控碟為3年保固,WD Black黑標、WD VelociRaptor迅猛龍與WD Xe、Re、Se企業級則為5年保固;至於WD外接硬碟則是3年保固。若不清楚保固時間,最快的方式就是連線到WD官網,以硬碟序號進行查詢()。 由於硬碟出廠時間與實際銷售到使用者手上的時間會有幾個月甚至半年間的落差,因此WD客服中心會盡量從寬判斷保固時間,但如果使用者可以出示購買證明的會比較沒有爭議,例如發票、或者硬碟上貼有代理商、店家標示出售時間的保固貼紙,但如果消費者是購買水貨的話,WD就無法提供保固服務。 WD除了藉由Service Center提供優質的服務外,在最新產品的引進與售價上也有所努力。為了能讓消費者能第一時間買到最新產品,在新品發表會之前就已經預先安排好產品的出貨與銷售相關程序。以WD Red紅標系列最新的6TB硬碟為例,在國外,全球WD 分公司皆有舉辦盛大的上市記者會,且不約而同都在7月23日,但當天中度颱風麥德姆登陸台灣,因為颱風假的關係,台灣WD記者會發表延期到7月28日。 至於上市時間,這款WD Red系列6TB硬碟,日本、美國在7月24日就已經到貨;台灣通路也是在7月24日到貨,台北光華商場原價屋,含稅報價8890元,至於其他店家,未稅價則在8500~8890元左右。日本市場的話,WD Red系列6TB硬碟(WD60EFRX)在PC-IDEA報價日幣29980元(折合台幣8840元),美國市場的話,在newegg報價美金299.99元(折合台幣9010元),大致上與台灣正式開賣的價格相符。可見WD這次對於新產品的推出相當有誠意,這不僅可以杜絕水貨的問題,也讓台灣使用者感受到原廠的重視。 P.S.這次非常感謝台灣威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德麟接受我們的採訪,讓PCDIY!有機會跟大家介紹WD直營服務中心所提供的服務,也非常感謝客服人員的配合與同意拍攝。 硬碟產品在各項規格與功能上,各家產品的差異性並不會差到非常多,產品的保固服務也成為產品銷售的重大關鍵。豪華的服務中心只是提供完善的硬體設備,為了讓每個人都感受到親切的服務,而不是只能聽客服人員說出制式的保固條款規定,最重要的還是需要一批擁有服務熱忱、態度親切的客服人員才能讓消費者感受到廠商提供的優質服務。在WD光華數位新天地服務的客服人員,都是WD精挑細選出來的,除了五官端正之外,最主要得有高EQ與服務的熱忱。 WD Service Center在開幕之後就引起轟動,許多廠商或消費者都因為想看正妹而到服務中心一探究竟,而除了美貌之外,這些正妹服務人員的高EQ與服務熱忱更是值得肯定。台灣WD郭總經理也跟我們分享說,這些正妹服務人員非常樂在工作,甚至還會主動跟WD提出許多不錯的想法,來讓顧客感受到顧客服務中心的熱忱。例如之前在七夕情人節的時候,服務人員就特地換掉平常的制服,穿上旗袍,讓上門維修的消費者都感到驚喜,而且還有贈送巧克力糖給消費者。下次要送修WD產品或到光華逛街時,如果剛好遇到特殊節日,可以多留意看看服務中心的正妹是否有特別的打扮,或有甚麼特殊的活動。 →更多的【PCDIY! HDD】: →更多的【PCDIY! SSD】: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
-
所有設備都能上網,迎接物連網新時代!
物聯網一般簡稱IOT(Internet Of Things),有時也稱IOB(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是近年來,另一個能與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同等被重視的新一代網路科技議題。物聯網的概念很簡單,就是讓各種生活週遭的服務裝置都能夠上網,各位可以在冰箱裡頭裝置一個攝影機,然後媽媽明明還在辦公室裡工作,卻可以透過PC的網頁瀏覽器,連到該攝影機,觀看冰箱內的食物、菜是否足夠,若不夠或者看起來已經快壞掉、過期,媽媽就可以決定下班後是否該去超級市場補充買新的食物與菜回家,以便烹飪。所以,冰箱內的攝影機是個裝置,是個可以連上Internet的裝置,媽媽可以透過Internet觀看到冰箱內的實景。而這個應用情境,只是「一端為裝置,一端為人」的情境,更廣義的物聯網情境,是可以兩端、多端都是裝置的。 再舉一例,家裡裝米的米缸下方可以裝設重量感測器,該重量感測器時時感測米缸的重量,若重量愈來愈輕,表示米逐漸在減少,一旦低於設定的重量以下,就會自動透過網路發訊息出去,發訊到就近的便利超商,便利超商就會自動幫您訂一包新的米,下班時就可以直接去就近超商拿米,以便回家補充。更進一步的,甚至直接把訊息傳遞到附近的物流宅配車上,宅配車自動開到您家,把一包新的米直接投入您家裡類似郵箱(但體積必須大一點)的箱內,回到家您只要把箱子打開,把米拿到廚房,然後倒入原本的米箱內,就完成米的補充,而不是等到米缸快見底了,才發現今天不能煮夠多人吃的飯。也因為這種概念,所以有人推想未來:說不定往後每個家庭是把冰箱的門外露在自家門外,但還是有個智慧鎖跟攝影機監控,如此,家裡一有什麼缺,宅配都會自動送到府,且立即冷凍保存,通過權限認證的宅配業者可以自動把新的生鮮魚貨,打開冰箱放入。所以,物聯網想要打造的美麗新世界,是任何裝置都連上Internet,都成為Internet上的一個服務,讓每個人的生活更便利。 物聯網看似神奇,但若就Internet過往的發展而言,其實是可以想像的必然發展。Internet最早只有美軍方使用,後來開放給美國政府,之後是美國校園,更之後是美國民間,即是家庭跟個人,這時大量的ISP業者開業興起。然後各國的公眾網路建設也紛紛加入,就成了全球連線的Internet。到現在,已經很多人都可以連上Internet,雖然說全球70億人口只有10億人常連上Internet,還有50億人沒有,但對於歐美日等先進國家而言,人人連Internet已經很普及,「人」的連網已經到了飽和、稀鬆平常,所以進一步就是推廣「物」的連網,這樣便利性才能進一步提升。從另一個角度看,Internet最早只是抓抓檔案、資料而已,例如FTP,即便是WWW,也都是死的網頁,而不是動態即時運算出的網頁,上WWW也是查資料、抓資料而已,這個階段的Internet,是個資料性質的Internet。後來,開始有CGI、ASP、JSP、PHP等動態網頁技術興起,網站變成具程式性,所以Internet從資料性質,逐漸轉變成軟體、應用程式性質,例如今天的Google Docs就是一套網路版的文書處理,Flickr就是一套網路版的相片管理軟體,以前這些都是用PC安裝應用程式來解決,例如Word、ACDSee等,如此直接透過瀏覽器即可。 更進一步的,WWW變成一個提供服務的窗口,把網路照片點選幾張後,按下「確定」,就會把相片內容直接送到某沖印店網站,然後印成真正的紙張相片,接著沖印店又與物流網站合作,物流公司自動將您要的照片寄到您府上,這一連串的服務,都是透過Internet來完成。這時,Internet已從單純的網路程式,升級成網路服務。所以,從資料程式服務,服務化的發展已是必然,但是這些服務的背後,多少都還是用人力介入運作,若物聯網能讓裝置直接上網,就可以減少人力介入,使整個服務流程更快速、自動化,也更少出錯。例如,相片輸出機直接連上Internet,您的數位相機也連上Internet,相片在風景地一拍完,立刻傳輸到附近的沖印店內的相片輸出機,立刻印成真正的相片,這時您在遊玩後的回家路上,就可以直接去取相片,而不是傳遞相片資料後,您要把記憶卡拿出來,然後由沖印店人員手動餵入相片資料到沖印機,說不定還弄錯先後順序,讓先傳的人,反而比較後頭才拿到相片,讓人埋怨。 情境完美,最後讓我們回到現實,要實現上述的理想,要哪些技術來搭配呢?答案是:相當多!舉例而言,大量的物品、裝置要連上Internet,IPv4恐怕會不夠用,而必須導入IPv6,如此,現有絕大多數的交換器、路由器可能都要換新或調整,才能支援IPv6。進一步的,有些感測裝置必須設計的很小,並長期在戶外自然環境,或一些嚴苛環境中運作,然後將感測的數值透過網路進行傳遞,這就牽涉到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技術。例如在綿延的輸油管上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一個壓力感測器,然後所有資料回傳到中央控制區,以便隨時監控是否有哪一段油管壓力減弱,很可能有漏油,該派員過去檢驗確認。或者在家庭應用中,用濕度感測器感應草皮,覺得太乾自動啟動灑水機,陽光太大會自動啟動百葉窗,而且這些感測與動作,您在哪都可以隨時知道,用手機連網就可以知道。此外,若是倉庫內每個貨箱、棧板都要確實清點,也必須用到無線射頻辨識(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最後歸結而言,物聯網是個極大範疇的概念,大概念下包含多種具體實現技術,例如奈米技術、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等。同時也包含一些過往即提出的概念,例如:無所不在的網路(Ubiquitous Networks),普及運算(Pervasive Computing)、下一代網路(Next Generation Networking;NGN)等。簡言之,物聯網屬「知易行難」,有待更多客觀環境、技術等條件成熟,才能逐漸水到渠成。 ---------------------- Philips hue個人連網智慧造明燈具的話,玩家如果有興趣購買的話,要特別留意有不同的型號與規格。 首先,Philips hue燈泡適用的是E27燈座,由於市場上有多種版本,台灣公司貨的話,是AC 110V版本,台灣這邊比較容易出現香港公司貨,但要留意,那邊用的是AC 220V版本,水貨的話,使用的電壓是不一樣的,還要注意報故的問題,建議買台灣公司貨,有2年保固售後服務。 Philips hue入門套件購買的話,一次得購買一整組套件,英文名稱為Starter Pack,中文名稱為入門套件,一個入門套件包裝裡面,總共會有1個橋接器,與3個hue LED燈泡,建議售價為7399元,目前最便宜可買到的未稅價為7350元左右。但要注意,有分成A19與BR30套件,A19套件裡面有3顆8.5W全週光hue LED燈泡,BR30裡面有3顆7W指向性hue LED燈泡,PChome網路購物只有賣A19套件,若有需要BR30套件的話,則要跟燈具經銷商來購買。 Philips hue入門套件裡面的橋接器,目前無法單買,橋接器的話,是使用Zigbee做hue LED燈泡控制,而1個橋接器可以控制對應50顆燈泡。hue LED燈泡有單賣,但有分成2種,A19燈泡是全週光,BR30燈泡是指向性,建議售價為2099元,目前最便宜可買到的未稅價為2000元左右。 Philips hue入門套件的話,在美國Apple官網就有販售,美國建議售價為美金199.95元(折合台幣6085元),Philips hue燈泡的話,美國建議售價為美金59.95元(折合台幣1825元),也因為比台灣還要便宜,有一些價差,所以,市場上有水貨的出現,不過,一般來說,水貨都以香港貨為主,但因為香港地區賣的是AC 220V版本,也因此,目前台灣市場出現的水貨,以美國貨為主! ----------------------
-
科學分析的決策過程,筆電背後的商業智慧!
各位知道嗎?先前acer為何能在出貨量上擠下Dell,成為個人電腦市佔的第二名,並在後來直逼HP?又為何當初先表態不看好ASUS推出的Eee PC,但之後態度快速轉變,並用Aspire One後來居上呢?還有,acer為何要推出Dolby音效的筆電?為何選擇推出偏光技術的3D筆電,而不是快門技術的3D筆電?其實這些都是有原因的,那就是acer屬謀定而後動,先擬定市場作戰計畫而後執行。 不過,為何台灣之光的acer,後來會走下坡?一間公司的治理,除了商業智慧之外,就跟管理層面與經營有關,之前的Gianfranco Lanci可以說是一位戰將,一直帶領acer往前衝,不過,後來,因為錯估情勢,沒有早點大舉介入Smartphone、Pad市場,沒有追上潮流,因而慘敗,經過一連串的人事改組與調整,還有不少風風雨雨,最後由施振榮回鍋,並找來了陳俊聖擔任全球總裁暨執行長,首先提出了自建雲的概念,又有一番新的布局。由此可見,除了管理層面與經營之外,撇除人治的因素,商場上,最重要的就是屬謀定而後動,先擬定市場作戰計畫而後執行,這就是一種商業智慧了! 根據前acer總經理王振堂所提出的,acer最初也很擔心,若投入Netbook、Mini-Note的小筆電市場,每賣一台便會損失賣一台傳統筆電的商機,來回少賺了一萬多塊,但對此acer進行市調,調查結果顯示,每10個小筆電的購買客戶,只有3人真的就此沒買傳統筆電,而有7人是新買、加買的,所以總體而言仍是利多,因而acer決議投入,並以Aspire One成功切入市場。同樣的,acer為何選擇偏光技術的3D筆電?因為快門技術太貴了,透過市調結果顯示,消費者最多只願意再加碼5張小孩子來買具3D效果的筆電,更貴就不買了,而快門技術無法合乎這個要求,所以acer先以偏光技術來推行3D筆電。另外,acer為何推行具Dolby音效的筆電?因為透過市調,消費者最不滿議筆電的音效品質,所以acer決議強化筆電的音效表現,因而向Dolby實驗室取得技術授權,並要求於市場獨家供應一段時間,這使acer筆電於一段時間獲得市場好評,當然,商場上可是很競爭的,要成功,要出頭,可不是只有商業智慧就可以,還要運氣,除此之外,公司裡面不能出亂子,例如:ASUS最近就爆出公司高層炒股,acer前幾天爆出發言人內線交易。公司屬於人治的社會,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會有鬥爭,商場上可不是生意成功就說了算,管理層面與經營也相當重要。不過,可以確信的是,一個成功的公司,背後一定有很高操的決策過程,而以手機、平板、桌機、筆電市場來說,科學分析的決策過程,商業智慧的運用是少不了的! 2006年4月5日,這天對於Apple來說是重要的日子,若不是iPod大賣,失去這個金雞母,恐怕也無法催生後面的iPhone與iPad,而此時的Mac,則是銷售積弱不振,面臨了許多的挫敗。經過了對於PC市場的徹底研究,不過,Apple並不對外向外面的市場研究調查機構買所謂的市場調查、競爭者分析,至少Steve Jobs還健在的時候是如此,不過,自從換了老闆之後,則做了一些調整,這外界則不得而知,畢竟每個老闆的風格不同,手法也會不大一樣。事實上,Apple在意的是獨創性,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才是王道,所以才會在Steve Jobs在1996年回鍋之後,就直接把內部的產業分析部門給砍掉,這主要是因為Steve Jobs認為,你要是覺得別人的公司比較好,乾脆去那邊上班好了,而也因為如何,做自己最好的,才能打造出真正有創意的產品。就在這一天,Apple推出了公共測試版的Boot Camp,而在這之前,Apple才被迫放棄了PowerPC處理器與架構,投向Intel陣營,也因為採用了Intel架構,Apple經過自己的研究發現,不少用Mac的,也會用Windows,很多用戶同時擁有PC與Mac,因而推動了開發了可以同時運作雙作業系統的Boot Camp。這個軟體提供雙重開機,與分割區切割功能,能在Mac OS運行Windows,日後徹底讓Mac大翻身,8年後的今天,MacBook、MacBook Air與MacBook Pro的佔有率節節攀升,甚至超過很多PC品牌大廠的筆電市佔率,而使用這些Macbook的用戶,幾乎都有使用Boot Camp,安裝Windows 7或8,甚至還不使用Mac OS,是只有使用Windows。當然,MacBook筆電的成功,背後可是經過很多的研究,而不少是科學決策分析的過程,由此可見,消費市場的研究有多重要。只不過每一家公司有不同的作法,有的喜歡自己做研究,有的則直接跟外面的市場研究調查機構買數據,自行分析做出自己要的調查報告,當然,獨創性很重要,如果都看市場研究調查機構的數據,進行分析,有可能就做不出iPhone、iPad這樣有創意的產品。時至今日,Steve Jobs時代,不向市場研究調查機構買所謂的市場調查、競爭者分析,不傾聽外面的聲音的手法也做了調整,Apple所流出來的簡報,更透漏,他們發現市場需要更大的iPhone,也做了市場的研究與調查,也因此,在今年,終於要推出更大尺寸的iPhone,這也可以反證,Apple並沒有不看市場調查、競爭者分析,只是他們更在意自己的想法,要做出真正有創意的東西出來。 2008年1月15日,由Steve Jobs在MacWorld上面,發表了一款可以放進信封的超輕薄筆電,這就是MacBook Air。這款筆電的推出,背後也是做了很多研究,當然,由於Steve Jobs在世時,他並不認為外面市場研究調查機的市場調查、競爭者分析有意義,而是以自己做的研究為主,他們更在意自己的想法、理念,也才能做出有創意的東西,這跟外面其他品牌的作法不同。其實,超輕薄筆電市場,一直有這個需求,各種市場報告都有提出,但偏偏每一家廠商都想取巧,這樣偷工減料之下,是無法做出真正的超輕薄筆電,以致於在MacBook Air之前,所謂的超輕薄筆電,不是不夠堅固,就是會熱當,要不然就是效能太差,再則就是價格太貴。在經過很多的研究,了解用戶的需要之後,Apple決定要打造一部超輕薄筆電,並以當時世界上最難的技術,選擇昂貴的CNC製程,直接把鋁塊切削,用雷射打孔,以更高精密度、低複雜設計與更少零組件,甚至用了最少的螺絲,實現一體式鋁鎂合金機身Unibody,等於不用傳統開模鑄造製程,而使用最頂級的工藝技術。也就是因為做了深入的研究,了解用戶的需求,在不斷的堅持與突破之下,才打造出驚為天人的MacBook Air。 消費市場的研究,了解整個消費者走向,是品牌電腦業者自己對消費者進行市調,或者委託給市調公司對消費者進行市調,但這是擬定市場策略的唯一管道嗎?答案為否,品牌電腦業者還可以從各種角度進行研究。對品牌電腦業者而言,可以先從自身營運所可取得的資訊進行研究,例如每月的庫存資訊、銷售資訊、客戶資訊來研究,從而推測未來的市場將如何?進一步的,品牌電腦業者可以跟自己的上下游合作夥伴索取一些資料,例如上游有往來的記憶體廠(例如:Samsung)、面板廠(例如:AUO),可以跟他們索取一些相關資料,或者下游有通路商(例如:Lemel)、連鎖零售商(例如:燦坤)、筆電專賣店(例如:崑碁)或者是電腦商圈吃得開的狠角色(例如:原價屋),也可以跟他們索取一些銷售資料,或者也可以發電子郵件、打電話給已經註冊過的消費者,進行一些詢問等。 雖然品牌電腦業者可以跟上下游夥伴要到一些資訊,但資訊也可能不夠廣,例如甲品牌電腦業者只跟A面板廠、B面板廠往來,A、B兩家面板廠有供貨給6家品牌電腦業者,但仍有5家品牌電腦業者不是用A、B面板廠的面板,這5家的資訊就無法取得。同時,面板廠基於商業道德,也不應當將其他品牌電腦業者的面板需求資料透露給甲品牌電腦業者,所以上下游合作夥伴通常也是在不開罪品牌電腦業者的情況下,保守提供資訊,除非是真的合作很緊密,或真的是很大的客戶,才能有更多資訊揭露。這個時候,品牌電腦業者則可能轉向專業的產業、市場調查研究機構,以取得更全面性的資訊。舉例而言,品牌電腦業者若希望知道更詳整、即時的記憶體供應資訊,好做為日後的記憶體需求量推估,則可以向iSuppli、DRAMeXchange(集邦科技)研究調查機構購買情報或市調,而這些研究調查機構則會定期與全球各大、小記憶體生產商聯絡,向他們詢問記憶體的產量、價格等,最後歸納統整出每月、每季的記憶體產業資訊。同樣的,針對顯示器產業,顯示器核心的面板情報,也有專業的DisplaySearch研究調查機構在調查、販售顯示面板的情報與市調,例如現在24吋面板是減產還是增產,價格是漲還是跌等,VA比較紅還是IPS比較強,都會定期揭露,有關個人電腦會用到的各類零件,都有各種不同的專業機構在負責調查研究,除了賣詳整的定期數據外,機構內也有專業分析師專責整體產業的研究,並寫成報告,有需要者可以購買該報告來進一步瞭解產業、市場動態。 前面談到的市場研究調查機構都是上游專業,比較屬於產業面的市場研究調查機構,但也有電腦同業間的市場研究調查機構,以及更前端的通路市場研究調查機構。以個人電腦同業而言,就有IDC(香港商國際數據資訊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與Gartner(顧能有限公司)研究調查機構在販售情報與市調,這些市場研究調查機構會定期與品牌電腦業者接觸,像是acer、ASUS、HP、TOSHIBA或LENOVO都會所聯繫,瞭解各業者每季預估出貨多少台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要出貨到哪些國家等。而品牌電腦業者向IDC、Gartner購買這類的情報與市調,即可知道其他同業的出貨表現,當然!反過來,競爭同業也會知道該品牌電腦的出貨表現。 不過在研究調查機構中很多是品牌電腦業者相關廠商在購買情報與市調,如軟體業者(如播放器軟體商)、周邊業者(如滑鼠製造商)等在購買與研究這類資訊。最後是通路方面的調查,這類型的機構有NPD、BCN與GfK,由於通路銷售調查已經到了很廣雜的地步,很難徹底詳整調查,所以這類型的機構多少有些在地性,例如NPD以美國通路市場為主,BCN以日本市場為主,GfK則為全球性,不過GfK自身是歐洲德國公司,所以歐洲通路調查還是比較擅長的。前面提到,iSuppli、DRAMeXchange是跟營運的零件商、品牌電腦業者進行訪談調查,進而歸整出資訊,而通路調查也是如此嗎?技術上則有所不同,NPD、BCN與GfK則是跟連鎖零售店家洽談合作,直接取得各店面POS收銀機的結帳資訊,所以拿到的資訊是龐大的交易記錄。不過,不是所有通路商都願意跟NPD、BCN與GfK合作,他們不願透露結帳、交易資料,這時像是NPD、BCN與GfK仍然必須用店頭訪問,甚至是用推敲的方式來求得更逼近於市場真實情況的數據。雖然已經如此努力,但還是無法100%掌握市場每筆銷售,所以會有覆蓋率的問題,例如GfK在A國可能有90%的完整市場掌握度,但在B國可能就只有65%的掌握度,NPD可能在B國卻有88%掌握度,BCN可能就在日本市場以外不一定吃得開,不一而定,雖然不能掌握全部,但多數情況下也已經有夠多的取樣,可以了解市場特性、脈絡等變化,進而用於計畫決策。而這些商業上的市場調查,廠商都是砸大錢買的,以台灣來說,有在買這樣市場調查情報的,主要是手機、平板、桌機、筆電的業者,據悉,就有ASUS、acer、quanta等大公司,每年都砸數百萬到數千萬在上面,甚至還有成立市場分析部門,裡面有資深的市場分析師,才能對所砸大錢購買來的市場調查做分析,以輔助公司,做出正確的商業決策。 各位應該可以了解,不管要擬定哪一種商品的市場策略,可以從很多面向來取得資料(Data),把資料整理成資訊(Information),從資訊吸收演繹出知識(Knowledge),最後成為企業獨有的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此與電腦零組件商品的採購、試用與體驗,是截然不同的面向,或許我們也該從不同面向來看看我們熟悉的電腦世界,綜觀電腦世界的供應鏈,透視原廠、通路與店面的愛恨情仇,這裡面也有很多的故事可以來探索,這樣才不致於成為電腦世界的井底之蛙,您說對否?
-
更快的選擇,PLEXTOR M6e 256GB PCIe SSD!
2.5吋SSD,效能卡SATA 6Gb/s介面的瓶頸很久了,新一代更高速的M.2 SSD太少,而SATA Express SSD還沒看到,就連介紹也只有在部分最新Intel 9系列主機板上才看得到,目前想要擁有更快的SSD效能,除了用2顆RAID 0硬上,或者用更多的SSD來達成之外,最方便的還是選擇PCIe介面SSD。 近期登場的PLEXTOR M6e採用PCIe 2.0 x2介面,效能一舉突破SATA 6Gb/s瓶頸,讓玩家有更快的SSD選擇。M6e事實上是採用M.2介面SSD轉接PCIe,若主機板有M.2介面,甚至可以拆下來使用,但可能需要注意保固貼紙的問題;容量方面有128GB、256GB和512GB三種選擇,內建南亞(Nanya)DDR3快取記憶體容量分別為256MB、512MB和1GB,採用Marvell 88SS9183-BNP2控制器和TOSHIBA Toggle同步快閃記憶體顆粒,MTBF達240萬小時,耐用度更高,並且支援開機裝置,相容UFEI和傳統BIOS開機模式,在UFEI模式下,BIOS會同時啟動所有裝置,將可加快開機速度,產品有5年保固;此外,擋板上面的紅、綠、黃三個LED燈分別表示電源、有效連結和資料傳輸狀態,不過裝在機殼中,較不容易看到燈號顯示。 實際使用上,確認至少是插在PCIe 2.0 x2插槽中,不用外接電源或額外安裝軟體就能直接開機正常使用;效能方面,Marvell控制器沒有壓縮率的問題,在Windows 8.1 x64作業系統下測試256GB的容量,CrystalDiskMark的隨機和0Fill的讀/寫皆分別約為700MB/s和580MB/s的水準,AS SSD的讀/寫為628MB/s和541MB/s,4K-64THrd的讀/寫為102,509 IOPS和84,571 IOPS,效能表現出色。 以消費級PCIe SSD來說,目前台北光華商場有賣的,共有ASUS、OCZ與Plextor。分別是ASUS ROG RAIDR Express PCIe SSD、OCZ REVO 350 PCIe SSD與PLEXTOR M6e PCIe SSD。 ASUS只有240GB版本,ASUS ROG RAIDR Express PCIe SSD 240GB(PCIe 2.0 x2,讀取:830MB/Sec,寫入:810MB/Sec),價格比較貴,原價屋報價12990元(調查日期:2014年12月02日),打著ASUS ROG招牌,仍有不錯的銷量。OCZ REVO 350 PCIe SSD的話,則有240GB(PCIe 2.0 x8,讀取:1000MB/Sec,寫入:950MB/Sec)、480GB(PCIe 2.0 x8,讀取:1800MB/Sec,寫入:1700MB/Sec)與960GB(PCIe 2.0 x8,讀取:1800MB/Sec,寫入:1700MB/Sec)版本,速度最快,價格也最貴,原價屋報價的話,240GB版本報價17900元,480GB版本報價34900元,960GB報價54900元(調查日期:2014年12月02日)。另外,就是Plextor M6e PCIe SSD,容量有128GB(PCIe 2.0 x2,讀取:770MB/Sec,寫入:335MB/Sec)、256GB(PCIe 2.0 x2,讀取:770MB/Sec,寫入:580MB/Sec)、512GB(PCIe 2.0 x2,讀取:770MB/Sec,寫入:625MB/Sec)版本,128GB版本報價3990元,256GB版本報價7990元,512GB版本報價14990元(調查日期:2014年12月02日),價格比較親民,速度也不差。 整體來說,PLEXTOR M6e PCIe SSD是物美價廉的選擇,速度比起一般2.5吋SATA 6Gb/s版本還要更快,價格卻比高階消費級PCIe SSD便宜不少,喜歡速度快,又不想要受限於2.5吋SATA 6Gb/s介面的,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PLEXTOR - 浦科特 -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3-612-5203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 →更多的【PCDIY! HDD】: →更多的【PCDIY!行動儲存】:
最多人點閱
- 雅婷3C好康多.玩家收藏.窮人聖物.改裝精品.頂級配備.新奇電腦零組件潮店讓您便宜買好貨!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光華商場的下一步,全世界都在看!
- 為什麼要換Skylake?Intel Core i7-6700K VS. Core i7-5775C VS. Core i7-4790K新舊處理器大戰!
- IN WIN 805 ∞ Infinity重裝上陣,電腦精品機殼中的頂尖之作!
- NVIDIA GeForce GTX 1080磅礡登場,史上最強大PASCAL顯示卡誕生!
- 浦科特PLEXTOR M9Pe 512GB SSD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Google Public DNS上網跑更快,用戶端趕快更換IPv4 DNS設定8.8.8.8與8.8.4.4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 史上最強裸測機殼,聯力LIAN LI PC-T80裸測架!
- Ryzen 7 1800X vs. Core i7-7700K vs. Core i7-6950X Extreme效能大車拼,AMD八核心銳龍戰神與Intel十核心愛妻之王跑分實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