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 / 固態硬碟
-
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實測開箱,Thunderbolt 3.0史上最快外接固態硬碟!
現在,不管是桌機、筆電,或迷你電腦,要買最快的外接固態硬碟,USB 3.1最高僅提供10Gb/s,速度已經無法滿足要求了!要更快的話,則必須使用Thunderbolt 3.0,40Gb/s速率對外傳輸介面,這樣的高速公路,用來搭配NVMe型PCIe SSD,才能真正的極速狂飆,完全發揮出所有的性能。 這次,要開箱的新玩具,玩家圈把這產品叫做「Intel SSD 750 1.2TB外接版Thunderbolt 3.0極速固態硬碟」,我們就來看看,這款超屌的「艾客優品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吧! 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這是由原形研發所推出,艾客優品AkiTiO品牌外接固態硬碟。內部,使用了AKiTiO Thunder3 PCIe Box硬碟轉接盒,預載搭配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固態硬碟。外部,以USB 3.1 Type-C連接埠形式,提供了Thunderbolt 3.0介面,40Gb/s速率對外傳輸! 這款,玩家圈也叫做「Intel SSD 750 1.2TB外接版Thunderbolt 3.0極速固態硬碟」。 「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預載搭配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固態硬碟,型號:T3PC-T3DIS-AKTUP(有1.2TB PCIe SSD)。「空機」的話,也有單硬碟轉接盒版本,叫做「AKiTiO Thunder3 PCIe Box硬碟轉接盒」,型號:T3PB-T3DIS-AKTU(無PCIe卡)。 這是專門為發燒友,以及工作站市場,所開發的外接固態硬碟。外觀為高質感旅鎂合金材質,並沒有電源開關,只要插上變壓器,就能直接使用。外觀做工精細,內部電路板也不馬虎,並搭配了風扇,使用主動散熱設計,確保穩定度與可靠度,運作噪音為23dBA,使用上非常安靜。內部使用Intel Thunderbolt 3.0解決方案,使用Intel Alpine Ridge晶片,使用的是支援2埠的Intel DSL6540晶片,而不是支援1埠的Intel DSL 6340晶片。Thunderbolt 3.0的話,採用PCIe 3.0 x4介面。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可以在機身背後,看到2組USB 3.1 Type-C連接埠形式,提供了Thunderbolt 3.0埠,以及1組DisplayPor 1.1a埠,提供t顯示輸出。內部的話,提供1個PCIe 3.0 x4插槽,支援NVMe世代PCIe SSD。剛好可以用來支援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固態硬碟。 存取效能的話,剛好可以全速發揮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固態硬碟的戰鬥力,讀取速度:可達2500MB/Sec,寫入速度:可達1200MB/Sec。裡面,沒有提供額外的電源插座。作業系統的話,支援Windows 7、Windows 8.1與Windows 10,Mac OS也能支援。本體尺寸:23.3 cm x 15.2 cm x 7.6 cm,外箱尺寸:31.5 cm x 30.5 cm x 12.5 cm。 Thunderbolt的規格制定,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為了不讓USB 3.0專美於前,雖然講白點,Intel也是USB規格的主要制定業者,但實際上USB 3.0並沒有收取權利金,即便認證的部份,USB-IF是要收取認證費用,但相關線材、連接器業者也可以不認證,因此,實際上USB-IF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Intel也很難從中賺到錢,況且Intel一直是最大的USB介面提供業者,在6系列以前的晶片組,早就全面提供最多高達14組的USB 2.0埠,而USB 3.0規格是早在2008年11月12日就推出,Intel卻一直沒有內建提供USB 3.0,早就讓外界非常疑惑,為何讓USB成為主流外接介面規格主導者的Intel,會一直遲遲不肯導入USB 3.0,外界早就質疑這裡面八成有什麼陰謀吧! 而早在2009年的IDF 2009,Intel就用了一台Mac Pro原型機,展示了Thunderbolt的前身Light Peak,用上了30公尺的光纖線材,進行兩個1080p串流影像的傳輸,更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Light Peak的計畫,而當時就已經有資料顯示,Apple正跟Intel緊密的合作。直到了2011年,Apple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Thunderbolt商品,包括MacBook Air、MacBook Pro與Thunderbolt Display,一開始大家搞不清處Thunderbolt是什麼東西,不過,就在有人拆解了MacBook Air、Thunderbolt Display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Thunderbolt並非Apple獨創,而背後是Intel在策劃推動。等於是Intel找來了Apple聯手,要來推動Thunderbolt。 Thunderbolt v1.0,傳輸速率:10Gbps,連接器:Mini DisplyPort。 Thunderbolt v2.0,傳輸速率:20Gbps,連接器:Mini DisplyPort。 Thunderbolt v3.0,傳輸速率:40Gbps,連接器:USB 3.1 Type C。 Thunderbolt,最厲害的地方,除了傳輸速率很快,最重要的支援菊花鏈(Daisy-chain)方式連接,最多可以串接6個周邊裝置。Thunderbolt憑什麼出來跟USB 3.0、USB 3.1一決雌雄呢?原因很簡單,Thunderbolt是直接拿DisplayPort的規格來延伸,取代原本用於傳輸影像與聲音的DisplayPort,直接拿來傳輸資料。原先在DisplayPort 1.2的設計裡面,共設計有多達4路的數據迴路,每路最高可達5.4Gb/s數據傳輸量,合併四個迴路可達21.6Gb/s數據傳輸量。Thunderbolt的作法,直接用上了DisplayPort迴路,把傳輸速度提昇到10Gb/s、20Gb/s、40Gb/s。 Thunderbolt v1.0,最高提供18V/0.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W,以Mini DisplyPort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Thunderbolt v2.0,最高提供18V/0.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W,一樣以Mini DisplyPort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到了Thunderbolt v3.0,最高提供18V/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0W,改以USB 3.1 Type-C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然而,為什麼Thunderbolt 3.0,有可能可以擊敗USB 3.0、USB 3.1,則是因為共用USB 3.1 Type-C連接器,而且,同時不但支援Thunderbolt v1.0、v2.0與v3.0協定,向前相容,支援舊有版本,也可以支援USB 3.0、USB 3.1。 這邊,直接選用技嘉科技,推出支援Thunderbolt 3.0主機板,使用主機板為GIGABYTE GA-Z170X-UD5 TH,並在Windows 10 Pro中文版X64作業系統環境,直接安裝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進行效能實測。 在這之前,則是把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拆下上面的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固態硬碟,先製作了這篇開箱文:「 」。 我們先把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固態硬碟,裝在主機板上直接測試效能。再做經由Thunderbolt 3.0,實測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交叉比對,就能知道是否能維持原本該有的效能。 處理器:Intel Core i7-6700K 主機板:GIGABYTE GA-Z170X-UD5 TH 記憶體:Kingston ValueRam DDR4-2133 16GB x4=64GB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 硬碟機:OCZ VECTOR 150 480GB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max 5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中文版x64 測試設備: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 剛開始安裝的時候,無論Thunderbolt 3.0線材怎麼連接,都出現了找不到設備的問題。經過與原形研發,以及技嘉科技討論之後,才發現是主機板根本沒有啟用Thunderbolt 3.0。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原因,則是因為,技嘉科技的GIGABYTE GA-Z170X-UD5 TH主機板,由於是在Skylake剛推出時發表的主機板。上面的Thunderbolot 3.0,預設是沒有啟用的,這是因為,一開始只啟用了USB 3.1功能,當時,Thunderbolot 3.0認證尚未通過,所以沒有啟用。也因此,必須先更新主機板BIOS,再更新Thunderbolt韌體,最後再安裝Thunderbolt驅動程式,就能正常啟用Thunderbolt 3.0。 這邊使用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TxBENCH來檢測SSD內部的規格資訊。 這顆SSD,名字叫INTEL SSDPEDMW012T4 1200.2 GB GB。韌體版本為8EV10174,傳輸模式NVM Express,提供對SSD累計讀取,對SSD累計寫入,NAND累計寫入資訊沒有提供,已用次數總計、已用時間總計則有提供資訊。 在HD Tune Pro的資訊選單裡,顯示韌體為E81V1047。 在TxBENCH的Drive Information選單裡,顯示韌體為0174。 首先,我們使用Windows 10內建NVMe驅動程式來進行測試。 這邊使用CrystalDiskMark、HD Tune Pro、Anvil〞s Storage Utilities、AS SSD Benchmark、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與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2549MB/Sec,寫入速度:1234MB/Sec。 效能測試選單裡面,讀取速度:平均值2391.8MB/Sec,寫入速度:平均值1055.3MB/Sec。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10,086.48。 在AS SSD Benchmark,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2020.43MB/Sec,寫入速度:1109.73MB/Sec,總分達到了3703分。Compression-Benchmark表現,整個讀寫曲線變化表現出讀寫性能優異!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2540.117MB/Sec,寫入速度:1200.641MB/Sec。 在ATTO Disk Benchmark,8192.0測試項目裡面,讀取速度為2584.934MB/Sec,寫入速度為1237.930MB/Sec。 在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效能測試裡面,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5798分,Raw 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10099分。 首先,我們安裝Intel的NVMe驅動程式來進行測試。 這邊使用CrystalDisk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AS SSD Benchmark、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與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2680MB/Sec,寫入速度:1244MB/Sec。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9,897.22。 在AS SSD Benchmark,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2020.43MB/Sec,寫入速度:1109.73MB/Sec,總分達到了3703分。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2704.340MB/Sec,寫入速度:1290.138MB/Sec。 在ATTO Disk Benchmark,8192.0測試項目裡面,讀取速度為2677.823MB/Sec,寫入速度為1243.969MB/Sec。 在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效能測試裡面,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5859分,Raw 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11055分。 這邊,我們分別實測同一張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固態硬碟,第一個測試方式,是插在主機板上面做效能測試,第二個測試方式,個是經過Thunderbolt 3.0,使用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進行實測。發現兩者的存取效能,還在誤差範圍之內,等同是透過Thunderbolt 3.0,以外接方式來使用,並不影響實際效能的表現,可以說整體表現優異。 值得一提的,這邊要特別注意:「Thunderbolt 3.0連接線,規格差異很大,不能亂買!」 Thunderbolt 3.0連接線,有分成主動式與被動式連接線。所謂主動式連接線,就是線路的兩端,有使用晶片傳輸,確保長距離資料傳輸的穩定性、正確性。所謂被動式連接線,就是線路的兩端,是直接傳輸的,沒有透過晶片串接。 一般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都是被動式。按照Intel制定出來的Thunderbolt規格,標準的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除了要支援100W的電力傳輸,還要能具備40Gbps資料傳輸能力,標準線長為50cm。 後來,有出現使用比較好的線材,做出高規Thunderbolt 3.0連接線,高規的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長度最長已經做到80CM。 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同時也支援DisplayPort 1.2、USB 3.0與USB 3.1的資料傳輸,可以和Thunderbolt 3.0做共用。 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也有做出1M、2M版本。要特別注意的,這些比較長的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線長比較長的都是在資料傳輸速度降速到20Gbps。 超過50CM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理論上都是主動式。按照Intel制定出來的Thunderbolt規格,標準的主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一樣要支援100W的電力傳輸,還要能具備40Gbps資料傳輸能力,標準線長的話,最長可到2M。目前市場上供應有1M、2M兩種版本。 主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不支援DisplayPort 1.2、USB 3.0與USB 3.1的資料傳輸,拿來對應USB的話,僅能支援到USB 2.0。 要特別注意的,USB Type-C連接線,共可分為USB 2.0、USB 3.0與USB 3.1,另一種則是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40Gbps),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20Gbps),主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40Gbps)。 一般的USB 2.0、USB 3.0與USB 3.1的USB Type-C連接線,是不能與Thunderbolt 3.0共用的。採購時,一定要特別留意。 怎麼辨識,到底是USB 2.0、USB 3.0與USB 3.1的USB Type-C,或者是Thunderbolt 3.0?辨識方式很簡單,Thunderbolt連接線在其連接器上面,都印有Thunderbolt或雷電的字樣。 「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原形研發原廠建議售價:45,800元,AKiTiO官方直營店報價:42,800元。 「空機」的話,也有單硬碟轉接盒版本,叫做「AKiTiO Thunder3 PCIe Box硬碟轉接盒」,原形研發原廠建議售價:12,800元,AKiTiO官方直營店報價:9,800元。 這次,實測開箱了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之後,第一次體驗到了Thunderbolt 3.0,發現它的優勢,以及強大的性能,也看到了原形研發的用心,發現這款外接固態硬碟,不但做工精細,而且相容性高,穩定度不錯,實測效能也表現優異。 整體來說,這是款Thunderbolt 3.0史上最快外接固態硬碟! 廠商名稱:AkiTiO - 艾客優品 - 原形研發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800-890-828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宇瞻科技Embedded World 2018展示強固型固態硬碟技術
於全球年度最大工業用電腦展會「德國紐倫堡嵌入式電子與工業電腦應用展」(Embedded World 2/27-3/1, 2018)中,展示跨用於工控應用的產品及技術,包含採用高規3D NAND的SSD、TCG OPAL 2.0技術,確保用戶儲存裝置內資料的完整、軍規強固型SSD模組、專利抗硫化DRAM模組等全方位嵌入式解決方案。 面對工業4.0時代的來臨,宇瞻科技為了滿足雲計算,以因應自動化工業應用和大數據分析的宏觀需求,推出全新的3D NAND快閃記憶體存儲解決方案,採用64層BiCS3架構;多款搭載3D NAND快閃記憶體的2.5吋、M.2、PCIe及工規級固態硬碟,將為您展示產品高效能、高速和穩定性之優勢,以滿足企業需求。 溫控調頻技術(Thermal Throttling):旨在監測SSD的溫度。 當SSD在連續處理大量讀/寫操作時,其溫度會升高到一定水平,從而導致或增加裝置故障損壞的可能性。 因此,為防止系統因過熱而受損,利用溫控調頻技術來控制溫度,並在運行過熱時將運作速度趨緩以降低高速運作所產生的溫度。 底部填充(Underfill): 採用底部填充技術,可於BGA封裝下強化焊點,增加產品的抗振動性,降低熱應力損壞。底部填充技術不僅能有效增強產品的抗振動和熱衝擊性能,更提高了產品的使用壽命。 敷形塗料(Conformal Coating)&奈米塗料(Nano Coating): 此塗層技術(保形塗層和IP57 奈米塗層)提供抗汙染與防水功能,形成完全保護膜,提升了產品的耐用性。 選擇可儲存龐大數據及備有資訊安全性的產品已成為許多企業優先考量。宇瞻科技提供您多款產品搭載有TCG OPAL自動加解密技術,資料的加解密處理皆於裝置內部完成,不透過Host端的處理,可迅速完成加解密且不影響系統效能的情況下降低數據洩露的風險。 宇瞻科技開發專利工規抗硫化DRAM模組,結合抗硫化技術並支援寬溫,可確保在含硫高污染與嚴苛的極端氣候環境下仍能穩定運作。為應用於高污染環境中的工業控制系統、汽車電子、醫療、國防、網通,甚至採礦控制系統等設備,帶來強固的技術與多重防護機能。 宇瞻科技將以儲存核心技術之優勢完整呈現嵌入式產品的應用,不但符合各種產業不同的需求,且能應用於嚴苛環境下,我們堅守Apacer “ The Most Reliable Storage For Industries”的承諾! >展出時間: 2/27-3/1, 2018 >攤位號碼: 1-505 >展覽地點: 德國,紐倫堡展覽中心
-
Intel 760p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高效能固態硬碟!
各位玩家們在挑選SSD的時候一定有相當多樣的考量,不論是容量、形式、顆粒架構或是品牌,玲瑯滿目的產品總是讓玩家們無從挑起,前些日子介紹過了,今天不一樣,我們要來介紹也廣受各位玩家們喜愛的品牌,Intel所推出的全新容量SSD,Intel 760p 512GB M.2 SSD! 其實玩家們對於這款Intel 760p應該不陌生,目前不論在哪個通路都能看見它的身影,不過其容量只有128GB以及256GB能夠作選擇,對於遊戲執行速度有一定要求的玩家們,只有這樣的選擇確實稍嫌過少,Intel似乎也像是聽見玩家的聲音一樣,就在2018年的2月初為我們帶來了Intel 760p 512GB M.2 SSD! 看完了外包裝以及配件之後,小W編要帶各位玩家們看一下這次產品的規格,今回在Intel 760p 512GB M.2 SSD上,採用的是M.2 2280的形式,走的是PCIe 3.0 x4的介面、能夠支援NVMe、容量為512GB,所使用的記憶體顆粒架構為3D NAND Flash TLC,MTBF也高達160萬小時。 看完了這次的外觀之後,最重要的記憶體顆粒、快取以及控制器當然也要幫各位介紹。首先提到控制器,這次採用的控制器為SMI的「SM2262」,規格標示可以採用8通道的設計,支援NVMe 1.3以及PCIe 3.0 x4的傳輸頻寬。而快取的部分則使用Micron的DDR4-2400記憶體作為SSD的快取,1顆的容量為512MB,2顆共計1GB;最後則提到記憶體的儲存顆粒,採用的是自家Intel開發的64 Layers的3D NAND TLC顆粒,編號為「29F02T4AOCTH2」,單顆容量大小為256GB,使用2顆共計512GB。 看完了基本的規格和顆粒介紹之後,小W編就要來看看這款SMI所推出的全新控制器,有8通道的設計以及支援PCIe 3.0 x4的頻寬;以及自家記憶體顆粒的部分表現究竟如何呢? 在看效能數據之前先看小W編所使用的測試平台吧! 處理器:Intel Core i7-8700K 4.7GHz 6C/12T 主機板:ASRock Z370 Taichi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GB F4-3200C14D-16GTZR DDR4-3200 @ 2666 顯示卡:EVGA GeForce GTX 1080 Ti FTW3 GAMING (GPU:1569/1683/Mem: 1376) SSD(1):Crucial M550 1TB (SATA) SSD(2):Intel 760p 512GB M.2 SSD 電源供應器:Thermaltake ToughPower 1275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Version 1709 (Creators Update) 看完了測試平台之後,小W編就先使用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 5.5、TxBENCH檢視一下Intel 760p 512GB M.2 SSD的基本資訊。 除了基本的這3款軟體之外,小W編也去下載了Intel自家的Intel ToolBox,這項軟體能夠幫助玩家們檢測關於SSD的資訊以及可以快速診斷掃描產品,讓SSD維持在最好的狀態。 看完了相關資訊之後,小W編也實測了7款軟體,分別是:CrystalDisk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1.1.0、AJA System Test、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AS SSD Benchmark、HD Tune Pro 5.5作為實測的依據,玩家們可以稍微期待一下其效能的比現如何! 在小W編實測完之後,相處的時間沒有很久,畢竟人家只能借給我一個禮拜幫他們開箱。那們首先先講到效能數據的部分,玩家們可以發現在大多數的時候PCIe 3.0 x4的介面可以給玩家們相當不錯的傳輸速度,不過目前只有官方的千顆報價(美金),台灣售價尚未得知,所以究竟是否值得玩家入手做升級還有待商榷。不過具有1GB的DDR4快取以及SMI的8通道控制器,確實在TxBench的實測上也突破3200MB/s,要如何選擇,端看玩家們自己的心情囉! ●產品型號:Intel 760p ●容量:128GB、256GB、512GB ●控制器:SMI SM2262 ●快閃記憶體:Intel 3D NAND TLC ●緩衝:1024MB DDR4 ●規格:M.2 2280 ●介面:PCIe 3.0 x4 ●產品尺寸:80(L)x22.8(W)x4.7(H)mm ●耐衝擊力:1500G(最高)、在1 msec half-sine條件下 ●電源需求:50mW ●MTBF:160萬小時 ●重量:10g ●保固:5年 廠商名稱:Intel 英特爾 廠商電話:(02)2545-1640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199美元(千件價格)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艾客優品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實測開箱,電腦玩家的神兵利器!
SSD持續降價,讓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SSD,但並不是所有硬碟都有提供2.5吋硬碟安裝槽,就算有,2.5吋安裝槽的位置與數量也不見得符合使用者需求。這時候如果有一款2.5吋轉3.5吋轉接架,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困擾。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就是一款2.5吋轉3.5吋的支架,而且除了這款支架除了提供SATA 6Gb/s介面,還同時支援USB 3.1 10Gb/s。整體來說,內接可做SSD、HDD、SSHD轉接架,外接可當USB 3.1行動硬碟,等於是可以內接,又能外接使用,真的是相當方便。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的話,一般也簡稱為「 」,型號為NEUB-U3AB-AKT,原廠建議售價:1,599元,本體為玩家喜愛的高品質的鋁合金材質,外觀採用的是藍色金屬外框,搭配紫色電路板的設計,質感看起來比較好,支架的側邊與底部也都具備多個螺絲孔,方便固定於機殼內。支架中間是用來安裝2.5吋硬碟,外側的SATA 6Gb/s插槽與USB 3.1連接埠則是要用於連接電腦。 對應的2.5吋硬碟,可以支援舊款SATA 1.5Gb/s、SATA 3Gb/s介面機種,也能支援新款SATA 6gb/s介面機種,能對應SSD、HDD與SSHD,安裝的硬碟,標準9.5mm高度機種支援,超薄5mm、7mm高度機種可以支援,就連厚型15mm高度機種也可以支援。2.5吋硬碟對應容量,可以支援一般的500GB、1TB、2TB機種,最新的3TB、4TB與5TB機種也能對應。外接的USB 3.1埠,除了可以對應新版USB 3.1 10Gb/s介面傳輸,也對對應舊版USB 3.0 5Gb/s介面傳輸。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搭載了ASMedia的USB 3.1晶片,分別為ASMedia ASM1351與ASMedia ASM1456晶片。雙介面的設計,不僅可以安裝於機殼的3.5吋擴充槽,也可以外接USB 3.1 10Gb/s埠,當作USB外接硬碟使用。目前市面上,USB3.1 10Gb/s的外接裝置並不多。艾客優品這款創新產品,可說是搶攻USB3.1 10Gb/s市場的神兵利器。 這邊,實測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使用了 固態硬碟。 並搭配,使用了原形研發所提供的 ,型號為NA-U31A-AKT,原廠建議售價:1,599元,本身為PCIe 2.0 x2設計,此介面卡具備一個USB3.1 Type A連接埠,與一個USB 3.1 Type C連接埠,採用的是ASMedia PCIe to USB 3.1 Bridge:ASM1142晶片。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具備USB 3.1與SATA雙接頭的設計,因此剛好可以分別測試不同介面的效能差異,編輯也另外比較了,將SSD直接連接主機板SATA插槽時的效能,使用的效能測試軟體則是CrystalDiskMark與AS SSD。 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使用AKiTiO USB 3.1硬碟支架SATA插槽與直接連接主機板SATA插槽時,CrystalDiskMark的傳輸效能大致上都差不多但連接USB 3.1埠時,效能就略微降低。 使用AS SSD測試時也有同樣的情況,連接主機板SATA插槽的循序讀取速度為511.77MB/s,循序寫入為460.99MB/s;連接AKiTiO USB 3.1硬碟支架SATA插槽,循序讀取速度為510.83MB/s,循序寫入為474.36MB/s;連接AKiTiO USB 3.1硬碟支架USB3.1埠,循序讀取速度為481.97MB/s,循序寫入為424.01MB/s。 理論上USB 3.1可提供10Gb/s的傳輸頻寬,比SATA 6Gb/s的頻寬更大,因此連接USB 3.1介面的SSD效能表現上應該與SATA相同,但測試結果為何不是如此呢?根據廠商表示,這主要是因為USB 3.1才剛推出,不管是Host端的控制晶片,或者是Device端的控制晶片,都還有優化的空間。此外,作業系統、驅動程式都還沒最佳化。艾客優品,將會致力於USB 3.1最佳化,未來也將推出新韌體、新驅動程式,可望能再提昇USB 3.1下的傳輸效能。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整個測試結果,表現算是相當不錯。使用了SATA 6Gb/s轉接前後,PLEXTOR M6 PRO 256GB SSD固態硬碟的存取速度,並沒有顯著的下降,仍維持原本的效能。使用了USB 3.1 10Gb/s轉接之後,仍有不錯的存取速率。安裝簡便,使用上也不需要額外加裝電源。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市場行情介於台幣一千元初頭,價差並不大。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發現這款外接硬碟支架相當方便好用。真的是方便好用,內接可做SSD、HDD、SSHD轉接架,外接可當USB 3.1行動硬碟。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可作為2.5吋SSD、HDD與SSHD使用,作為2.5吋轉3.5吋硬碟轉接。不過,對於DIY玩家,以及電腦維修工,不僅可以作為轉接擴充槽使用,還可以作為維修硬碟時的快速轉接,多種應用可作為搭配組合。 整體來說,這是電腦玩家的神兵利器! 廠商名稱:AkiTiO - 艾客優品 - 原形研發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800-890-828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自從固態硬碟(SSD)問世之後,玩家們在儲存空間的選擇上就多了更多的選擇,而SSD不只透過SATA連接埠的介面,到現在也推出了許多是透過PCIe 3.0 x4介面傳輸資料的產品,利用更好的頻寬,大大增加SSD的效能。小W編拿到一款由Plextor所推出的產品系列,M9Pe是他們家最新推出的SSD,全系列都採用PCIe 3.0 x4的介面,且分為PCIe、M.2等兩種形式!今天就要幫各位玩家們開箱實測這款Plextor M9PeY/G/GN 512GB SSD,不過先破題,表現贏過傳統5400RPM的HDD近乎「20倍」! 各位玩家們最近在看「原〇屋」或是「欣〇」逛街和選菜單內容的時候,挑選SSD時,有沒有看過Plextor這個品牌呢?之前PCDIY!編輯部這邊也寫過相當多關於他們家的產品,整體在SSD的效能數據、品質以及玩家使用後的心得反應都相當不錯。在今年(2018)的年初,馬上就推出一款指標性的產品──Plextor M9Pe,主要訴求「高效能」、「電競」以及「超耐用」等等眾多優勢。講完這麼多,我們開箱去! 第一個介紹的是Plextor M9PeY系列,本身是採用PCIe的形式,頻寬為PCIe 3.0 x4;散熱的外殼使用的是鋁擠技術,搭配流體的散熱效果,並且採用黑色與紅色的塗裝,本身是一個強大散熱能力的模組外,還能夠擁有亮麗的外型,最特別的是,產品本身還搭載了RGB的燈效! 第二款介紹的是Plextor M9PeG系列,依舊是PCIe的介面,不過比較特別的是這次是走M.2的形式。將其產品本身的體積縮至22mm x 80mm,也就是目前最常見的2280型。不過不要看它體積嬌小就對它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喔!它也與Y系列相同,也同樣具有鋁擠的散熱殼作為外觀,當然也還是採用M9Pe系列的黑與紅配色。 最後一個要介紹的是Plextor M9PeGN,屬於Plextor M9Pe系列當中最輕便的一款,採用的與G款式一樣為M.2(22mm x80mm)的形式、PCIe介面,不過因為其本身沒有如前2款一樣都具有散熱殼的設計;但產品本身在目前仍未上市,或許此款因為減少了散熱殼的成本,其價格會較為便宜。 看完了全系列的照片之後,各位玩家們應該不難發現都具有相同的特色,從Y款式獨有的RGB燈效,再至G款式皆有的流線型散熱殼設計,最後也就是全系列都採用最重要的PCIe 3.0 x4介面,不論是影像、文字或是娛樂的使用者都能有相當頂尖的工作表現。 當然除了包裝以及外觀介紹之外,各位玩家們一定非常想要知道其內部NAND Flash顆粒、控制器和快取究竟是使用哪一家廠商。小W編對於保固貼紙從來沒有在在意的!馬上幫各位玩家們打開產品檢視,這邊也特別的像各位玩家們說明,我這邊3款都有作拆卸的動作,也發現所使用的NAND Flash顆粒、快取和控制器都是相同的。所以這邊就以Plextor M9PeY/GN作為產品內部的介紹,以免過多的重複性圖片造成玩家們閱讀上的疲勞。 那在各位玩家們看見顆粒的細節照片前,小W編這邊先用文字幫各位介紹其配置,以藉此讓玩家們了解到,各自的配置具有什麼樣的特色吧!首先先講到SSD當中最重要的記憶體顆粒,Plextor M9Pe全系列皆採用TOSHIBA的3D NAND Flash記憶體顆粒,為15nm製程、TLC架構;採用最新的64 Layers的3D堆疊技術,能夠大幅提升記憶體顆粒的儲存容量;接下來了解快取的部分,使用的是NANYA的Low Power DRAM,為LPDDR3,容量為512MB;最後是控制器的部分,使用的是Marvell的產品,型號為88ss1093,為PCIe SSD的控制器,具有第三代LDPC偵錯技術,也能夠支援NVMe,是一款專為高效能記憶體而誕生的控制器。 看完了外觀設計、內部顆粒、快取以及控制器的介紹之後,玩家們一定相當期待這款由Marvell推出的全新控制器以及TOSHIBA採用最新64 Layers的3D堆疊技術顆粒,整體提供給玩家的效能表現究竟如何!依照慣例,小W編這邊也準備了實測使用的平台供各位玩家們做參考: 處理器:Intel Core i7-8700K 4.7GHz 6C/12T 主機板:ASRock Z370 Taichi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GB F4-3200C14D-16GTZR DDR4-3200 @ 2666 顯示卡:EVGA GeForce GTX 1080 Ti FTW3 GAMING (GPU:1569/1683/Mem: 1376) SSD(1):Crucial M550 1TB (SATA) SSD(2):Plextor M9PeY SSD(3):Plextor M9PeG SSD(4):Plextor M9PeGN 電源供應器:Thermaltake ToughPower 1275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Version 1709 (Creators Update) 順帶一提,小W編在實測前會先針對SSD做一些簡單的設定,若是玩家們也想要在Plextor M9Pe上有更強勁的效能表現,可以參考以下的作法:進入裝置管理員,點選磁碟機之後選擇Plextor M9Pe的裝置,進入內容,並在「原則」的選項之中,將寫入快取的原則當中將「在裝置上啟用寫入快取」部分打勾。 首先我們先看到的是Plextor M9PeGN的效能實測,在看到實測之前先給各位玩家們看一下利用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 5.5、TxBENCH檢視一下關於Plextor M9PeGN的相關基本資訊及資料。 看完了簡單的相關資訊後,小W編使用以下幾個軟體:CrystalDisk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1.1.0、AJA System Test、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AS SSD Benchmark、HD Tune Pro 5.5等7項軟體進行實測。 首先先看到AJA System Test的實測,小W編各分別測試了2種檔案類型與2種檔案大小,分為「DVCProHD 720p」和「2048x1556 10-bit RGB」,檔案大小則分為1GB以及8GB。 第二實測的軟體為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1.1.0,在此款軟體上小編總共測試了3種的檔案大小,從1GB、8GB至32GB,各位玩家們可以透過軟體的截圖了解到在不同種類型的檔案之下的讀取及寫入的傳輸速度以及IOPS。 第三款實測的軟體為AS SSD Benchmark,測試軟體提供了3種不同的測試,從最基本的傳輸速度,以及Compression和Copy測試,透過不同的測試項目讓玩家們可以從更多的面向檢視產品的效能表現。 第四款測試的軟體為ATTO Disk Benchmark,將齊從傳輸檔案的大小從0.5KB至8192KB,直接於軟體內進行檔案大小的測試,以此實測關於檔案的速度差距。 第五項測試為CrystalDiskMark,小W編採用相當完整的測試方式,總共分成「Random」以及「0Fill」2種模式下去進行,並且皆測試1GB、8GB以及32GB的檔案大小,以此更能完整的判斷出Plextor M9Pe的效能,整體而言,讀取速度皆超過3000 MB/s,效能表現著實卓越。 第六項測試軟體為HD Tune Pro 5.5,在寫入以及讀取的測試上分為相當多種類,小W編這邊先幫各位列舉基本的數據,從額外測試、檔案效能測試、隨機存取測試以及效能測試四個面相向幫各位玩家們做實測,藉由測試環境較為嚴苛的軟體也較能看出效能表現到底如何! 最後一項測試軟體為TxBENCH,測驗的部分則類似於CrystalDiskMark,具有循序、隨機等測試,整體測試出來的數據確實都與CrystalDiskMark相近,讀取速度都能夠突破3100MB/s。 小W編知道各位玩家們看這麼多的圖片沒有什麼感覺,不過為了向玩家們表明所有的數據都是出自我手的測驗,還是必須要附上相關的截圖以茲佐證。當然,只透過圖片是沒辦法快速的尋找到相關的資訊,所以接下來我特地將其測試的數據作為表格,讓玩家們可以相當快速且不會過於重複地看見關於Plextor M9Pe全系列的效能表現,既然都已經提到Plextor M9PeGN系列,我們就先來看過Plextor M9PeGN的效能表格。 首先我們還是透過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 5.5、TxBENCH三款軟體檢視基本資料,可以發現在命名上也都以如同Plextor M9PeGN相同,採用的也是M.2的介面,當然在使用只差別在於散熱殼的差別,那我們就來看一下關於Plextor M9PeG的相關資訊。 Plextor M9PeG的測試數據,我們一樣如同Plextor M9PeGN的測試方式相同,只是小W 編就不再一一附圖,增加玩家們的閱讀負擔,採用特別製作的表格讓玩家們能夠快速地明瞭數字。 在看完了圖表總整理之後,小W編在這邊幫各位玩家們重點整理在上開表格當中Plextor M9PeG的效能表現,在CrystalDiskMark的部分,其效能素質依舊都能夠維持在相當高檔的表現,甚至出現了3195MB/s近乎接近理論值的讀取速度數據,而在32GB檔案大小下的表現也依舊能夠維持在2873MB/s;AS SSD Benchmark的部分讀取有著逼近2700MB/s的表現,其中所附Compression測試的部分,更來到了讀取2850MB/s、寫入2105MB/s之高! 最後要介紹給玩家們的是Plextor M9PeY型號,此款的設定是需要透過PCIe 3.0的PCIe插槽做傳輸,並且具有RGB燈效以及大片的散熱殼幫助控制器散熱,那我們也還是透過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 5.5、TxBENCH這三款軟體先幫各位玩家們檢視相關的基本資訊。 最後看完了相關的基本資訊,我們要來實測最後這款具有RGB特效、PCIe插槽、具有散熱殼的Plextor M9PeY,一樣我們用圖表先幫各位玩家們快速的帶過相關的效能表現,最後再幫各位玩家們做重點整理。 小W編為各位玩家們準備好重點整理,Plextor M9PeY在效能表現上依舊亮眼,整體效能的平均表現都非常突出,甚至可以從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1.1.0看見在8GB的檔案測試下讀取速度依舊能夠維持著2582.6MB/s;而這款Plextor M9PeY的型號特別專為電競設計,在AS SSD Benchmark之中的Copy測試當中,對於Game的傳輸有著突破小W編印象的1280.07MB/s,ISO檔案也有相當不錯的表現來到1970.73MB/s! 若是小W編將文章就寫至此,可能會讓玩家們對於數據的效能表現是怎麼樣的高速沒有任何的感覺,所以我這一次特別為各位玩家們做了圖表幫各位玩家們作分析!來看看5400 RPM的HDD、7200RPM的HDD到自家前代的M8PeY、M8SeG、透過SATA 3介面做連結的S3C做比較,讓玩家們可以簡單明瞭的發現檔案傳輸速度上的差別,不論是讀取還是寫入,甚至到ISO、GAME、Program的差距。 那這一次使用作為比較的產品為: (一) (二) (三) (四) (五) 首先登場比較的測試軟體惟ATTO Disk Bench 2048MB的測試,各位玩家們可以發現在全新推出的Plextor M9Pe系列與其他產品的速度差距: 只看一款測軟體的比較一定不夠準確,小W編還準備了AS SSD Benchmark的測試: 身為經典的硬碟測試軟體,怎麼能夠忘記CrystalDiskMark的測試呢?小W編接採用1GB的隨機方式,來與其他的產品做比較: 最後回到AS SSD Benchmark的測試軟體,其中小W編要特別與各位提到的是其中的Copy-Benchmark,其中有關於ISO、Program以及Game的傳輸表現,各位玩家們就能從中間看出差異: 於效能評比的結尾做個簡短的短評,整體而言,相信玩家們也不難發現,在Plextor M9Pe此系列全新推出的SSD,不管是比起SATA 3介面的SSD、自家前代同樣走PCIe介面的產品,或是落差都幾乎有10倍之多的HDD,效能的表現相當可怕,快的非常可怕! 經過了小W編這幾些時日來的測試以及實際使用過後,對於整體效能的速度表現徹底震懾住我!不論是在安裝遊戲、玩遊戲,甚至進行大檔案的移動,對!小W編就是在那邊將遊戲的ISO檔移動過來又移動過去,實際體驗後,最近腦中總是浮現一種很想要將自己家中那顆5400RPM HDD拿去回收的想法。若是玩家們還在認為系統碟不論是使用SSD或是HDD都沒有差別嗎?除了開機、執行遊戲、甚至開啟Google Chrome還是FireFox等瀏覽器,也能夠有尊爵不凡的超速體驗。 這時我就不禁想起了在《功夫》提到的:「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玩家們只要親身體驗過一次這樣高效能的SSD之後,您也會想要散盡所學武功、掏盡家裡豬公,只為成為蓋世英雄! ●產品型號:PX-512M9PeY、PX-512M9PeG、PX-512M9PeGN ●容量:256GB、512GB、1024GB ●控制器:Marvell 88SS1093-BTB2 ●快閃記憶體:TOSHIBA BiCS3 3D TLC ●緩衝:512MB LPDDR3 ●規格:PCIe(Plextor M9PeY)、M.2 2280(Plextor M9PeG/GN) ●介面:PCIe 3.0 x4 ●產品尺寸:Plextor M9PeY -176.33(L)x121.04(W)x22.39mm(H)、Plextor M9PeG/GN-80(L)x22.8(W)x4.7(H)mm ●耐衝擊力:1500G(最高)、在1 msec half-sine條件下 ●電源需求:DC 5V 2.0A(S3C)、DC 3.3V 2.0A(S3G) ●MTBF:大於150萬小時 ●重量:200g(Plextor M9PeY)、13g(Plextor M9PeG)、10g(Plextor M9PeGN) ●保固:5年 廠商名稱:Plextor浦科特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3-612-5203 建議售價:電洽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美光旗下通路品牌推出Crucial MX500固態硬碟與Ballistix Tactical Tracer RGB記憶體
創新記憶體及儲存解決方案的世界級領導者美光,旗下通路品牌 Crucial® 與 Ballistix® 今日分別推出全新一代 MX500 固態硬碟與 Tactical Tracer RGB 記憶體,將會替市場帶來一波選購熱潮。 承襲一貫的風格與產品標誌,新推出的MX500將取代先前的MX300在市場上的高接受度,並廣為玩家所愛用。Crucial® MX500 SSD 採用第二代 Micron® 3D NAND 技術,節能效率比一般硬碟優異45倍以上,同樣的也推出有2.5 吋及M.2 規格版本,並分別提供了高達2TB及1TB不同容量的選擇,正是目前SSD市場需求的主流規格趨勢,相較上一代產品來說將會更實惠,效能及可靠度也更上一層。 效能表現的部分,原廠揭露的規格也十分不錯,高達560/510MB/s的循序讀寫速度及高達95K/90K IOPS的隨機讀寫速度,且隨附資料移轉與複製軟體,可以解決消費者最擔心的檔案移轉與安裝兩大問題,且具備如硬體加密、斷電保護等資料安全與防護方面的進階功能更是讓使用者多了一重保障。 新一代 MX 系列固態硬碟Crucial® MX500採用新一代64堆疊的256Gb元件,擁有優異的節能效率。Micron的浮閘式NAND使用『CMOS Under the Array』(CUA)架構設計,得以將晶片的佔用空間降至最低,僅有59平方公釐,是全世界最小的256Gb晶片。 動態寫入加速,可加速儲存和檔案傳輸。 AES 256-位元硬體加密技術,讓個資及機密資料更安全。 整合式斷電保護,能避免因電力突然中斷造成的資料遺失。 獨家資料防護技術,能防止檔案損毀無法使用。 獨立 NAND 容錯陣列,能在元件層級保護資料。 過熱保護功能 (Adaptive Thermal Protection),確保硬碟溫度受到控制以避免過熱。 這次在發表會現場Ballistix電競記憶體產品系列,也多了一個新的成員,叫做Tactical Tracer RGB,配備RGB燈光特效,提供了電腦改裝玩家更多的可能性,使用者可自行控制記憶體和配色組合,當然同時這款記憶體也提供了最棒效能和穩定性。 新一代的Ballistix® 針對遊戲推出三種效能等級遊戲記憶體,分別是Ballistix® Sport、Tactical與Elite,提供不同需求的玩家更多選擇。而且全新Ballistix® Tactical Tracer模組配備了RGB燈光,每一條記憶體可依照玩家喜好分別調整為不同顏色與效果,四通道甚至可以分別獲同不設定,現場展示非常吸睛。玩家能即時監控記憶體溫度變化,而且能透過Ballistix® M.O.D(記憶體總覽畫面)公用程式軟體操控RGB三原色LED照明。 使用者還能擁有Ballistix® Tactical系列的所有特點,其中包括XMP設定檔、酷炫的黑色PCB和客製的散熱器,Ballistix® 也提供多樣的設計檔提供玩家客製自己喜愛的上蓋導光棒。提供玩家高速、低延遲、更直覺的遊戲體驗。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jpkPbhQqSI Ballistix Tactical Tracer RGB記憶體現場展示RGB燈效 廠商名稱:Micron Technology, Inc. 廠商網址: 廠商網址: 代理商名稱:Genuine – 捷元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電話:02-2795-6677 代理商網址: 代理商名稱:Albatron – 青雲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電話:02-8227-3277 代理商網址:
-
不知道年終和紅包該怎麼用?教你用「35K」組台高C/P值、可順玩各3A大作的電競桌機!
小W編在這邊跟各位玩家們先拜個早年!大家新年快樂!想必各位玩家們現在不是在準備吃尾牙,就是在前往吃尾牙的路上對吧?談到尾牙,除了令人心跳加速的抽獎之外,身為九百萬勞工之一的我們,最在乎的一定就是公司發放的年終獎金;若玩家們還是學生,不用我多說,最期待的一定就是過年可以從長輩們那邊拿到紅包對吧?!那這些獎金和紅包我們該如何妥善運用呢? 小W編也發現到最近因為各式各樣的遊戲大作興起,不論是《刺客教條:起源》(Assassin's Creed Origins)、《極限競速7》(FORZA 7)、《星際大戰:戰場前線 II》(STAR WARS BATTLEFRONT II)還是讓各位玩家們以及實況主們愛不釋手的《絕地求生》(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以下簡稱:PUBG);再跟著2017年AMD和Intel兩大CPU大廠和NVIDIA的100系列顯示卡的帶動之下,玩家們之間也掀起了一陣換機潮。 也有許多玩家們私訊問我們該怎麼樣升級對遊戲體驗才會最有感呢?大家第一個直覺反應想到的一定是顯示卡對吧!不過其實除了顯示卡之外,CPU、記憶體甚至是儲存裝置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小W編知道各位玩家們的年終和紅包還沒有想好怎麼利用。我們在此開了一張菜單,只需要3萬5千元(開菜單當時的市價,於文章上線時,價格可能有所浮動,尚請海涵。)重新組裝一台C/P值爆表的電腦。 小W編這一次從機殼、電源供應器、主機板、CPU、CPU散熱器、記憶體、顯示卡、儲存裝置帶你一一分析為何選擇這些產品! 整部電腦最重要的當然是要從CPU開始做挑選,今年在AMD強勢的進攻之下,Intel終於受不了沉重的壓力推出全新第八代Core i3/5/7系列,代號為「Cofee Lake」的處理器;接下來就要簡單的介紹這款處理器,以及為什麼最後選擇此款處理器的原因! 首先,先跟各位玩家們介紹關於Intel Core i5-8600K的基本數據介紹:這顆CPU是具有6核心6執行緒,基本時脈為3.6GHz,在Boost之後最高可達到4.3GHz;記憶體則使用可以達到DDR4的規格,且時脈可以相較於前一代的7600K而論,又向上提升至2666MHz;TDP為95W,也能夠支援自家的Optane Memory;各位玩家們也知道,既然選擇的是有「K」的版本,一定是未鎖頻且性能較好的版本;台灣目前的建議售價為新台幣8,790元整。 介紹完基本的規格之後,總要幫各位玩家們介紹一下產品特別的地方。這顆CPU是Intel原本打算於今年(2018)才打算問世的產品,不只在8700K達到了6C/12T的表現,也在Boost的表現上有著相當不錯的時脈表現,緊跟著推出的8600K也有相當驚人的效能表現,簡單的使用CPU-Z做CPU的檢測就能夠發現,i5的效能已經超越上一代i7-7700K的表現,且6C/6T的配置也相較於第七代的i5來的更有競爭力。 除此之外,在售價上也是有著他一定的優勢,這就是小W編為何選擇8600K而非8700K的一項重要因素之一,目前Intel Core i7-8700K的售價為新台幣12,900元整,一來一往就差了4千多塊錢;而我們接下來就需要進行分析,若是以增加上這4000多元的價格,直上Intel Core i7-8700K,雖然時脈的提升上有著近0.5GHz的顯著提升,但是在遊戲效能的表現上,真正能展現給玩家的其實並不多。且礙於最近的記憶體價格飛漲,我們勢必得因應著其他需要投入更多金額在需要記憶體顆粒的產品上,那這顆CPU就很明顯的符合我們的需求。 看完處理器的選擇之後,小W編當然也知道在Intel的產品命名當中,「K」系列具有較高的效能,而在購買的時候並不會附上Intel自家的空冷散熱風扇,所以我們就需要外找一顆新的CPU散熱器,於是Enermax LIQMAX 120S就這麼被我給看上了! 首先先介紹基本的規格,在水冷接頭的部分,扣具能夠支援的平台有Intel LGA 775/1150/1151/1155/1156/1366/2011;除了Intel的平台之外,AMD的部分則能夠支援AM2/AM2+/AM3/AM3+/FM1/FM2/FM2+,採用的是銅的材質以增加導熱的效率,而在水冷幫浦的部分,採用的是陶瓷軸承,轉速為2300rpm,而水冷排的大小剛好能夠支援1組風扇,採用鋁材質。在水管的部分材質則為FEP管,具有31cm的長度,讓玩家們在安裝的時候可以相當方便。 除了基本的規格之外,就想要說服各位玩家們選擇這項CPU散熱器似乎有點太小看各位玩家們了,所以這邊要向大家介紹一下它的優點,在水冷接頭的部分,有著Enermax獨家的SCT(分流通道)技術,在微鰭片的設計上採用的方式可以讓不同的管道內水冷液交互流動,才能夠迅速帶走CPU上的廢熱;除此之外,所附的風扇也提供PWM的控制功能,可以提供玩家們更多樣化的散熱模式,藉此提供玩家們更好的散熱表現。 看了這麼多關於水冷散熱器的介紹之後,玩家們可能會發現小W編在選擇上也都偏向實用選擇,而只選擇120S的原因就在於在Intel Core i5-8600K雖然也是高效能的版本,但是對於散熱的需求並沒有如Intel Core i7-8700K來的如此之高,雖然依舊能夠Boost至4.3GHz,Enermax LIQMAX 120S也足夠解上TDP 300W以上的狀況。所以小W編在選擇上就以方便安裝,價格在水冷散熱器當中亦算是平價的產品作為我們的CPU散熱器。 看完了處理器以及散熱器的選擇之後,接下來的就要看看具有CPU插槽的主機板該如何做選擇!也正因為著我們選擇的是Intel第八代處理器,所以在對應的晶片組可做選擇的選項就減少了;基本上目前Intel只提供了Z370的晶片組供消費市場做選購,雖然產品線的齊全程度並無法和第七代的Sky Lake或是第六代Kaby Lake有著「Z、H、B」的三種晶片組能夠做選擇。小W編從搭載Z370晶片組主機板之中,選出了ASUS ROG STRIX Z370-G GAMING(WI-FI AC)作為我們的主機板! 接下來跟各位玩家們介紹ASUS ROG STRIX Z370-G GAMING(WI-FI AC)的基本CPU插槽的部分採用的是LGA 1151的腳位,不過只限定於使用第八代的Intel Core系列處理器,並無法向下相容。在記憶體插槽的部分,提供了4組雙通道DDR4記憶體,最高可以支援至4000MHz(OC),基本頻率也從2133MHz至2666MHz都能支援,當然也有Intel XMP 2.0的技術;在擴充槽的部分,提供了1組PCIe 3.0 x16和2組PCIe 3.0 x1、6組SATA 3連接埠以及2組M.2插槽。最後在I/O埠的部分,提供1組PS/2鍵鼠埠、1組DisplayPort、1組HDMI、1組網路孔、2組USB 3.1 Gen2 Type-A、4組USB 3.1 Gen1、2組USB 2.0、5組HD音源接孔和1組ASUS Wi-Fi GO!。 除了這些基本的功能之外,以下幫各位細數它的3個特點,所以才值得玩家購買這款主機板與我們的處理器作為搭配。第一點:與其他主機板不同的地方在於:1. 其主機板的尺寸只有mATX的大小(24.4 cm x 24.4 cm),其所需要的空間比起其他ATX或EATX等尺寸的主機板都來的少,在組裝電腦與機殼的搭配上就顯得較為方便,而且在功能上也無一不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呢! 2. 內建Wi-Fi功能,將配件中所隨附的Wi-Fi天線,接到I/O埠上連接埠,即可提供802.11ac等級、2.4與5.0GHz的雙頻段的無線連線,最快頻寬高達867Mbps,等於連買路由器的錢都省下來了呢!3. 最後就是對於想要超頻的玩家們,也不需要擔心,因為ASUS ROG特地在主機板焊上了許多晶片,如TPU、EPU幫助超頻,官方數據更是顯示其頻率可以從3.7GHz提升至5.5GHz! 最重要的價格部分,其主機板雖然比不上具有許多額外配備的頂規主機板,但其只需要新台幣4,790元的價格,能夠提供PCIe 3.0 x16、2組PCIe 3.0的M.2插槽,甚至是Wi-Fi天線連接埠。這樣的尺寸、這樣的價格,還不入選小W編的口袋名單那就真的是太奇怪了。 介紹完處理器以及主機板之後,就要介紹近年來漲幅相當大,遙想當年小W編組了人生第一台電腦的時候,買16GB記憶體的價格;時至今日,同樣的規格只能買到對半的8GB而已,在撰寫文章的同時,我們的記憶體價格仍在飛漲,從原本小W編開菜單的數字又往上漲了1千塊啊!但是各位玩家們也別擔心,列入菜單的這款記憶體,絕對物超所值!話不多說,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3466 16GB kit(8GB x2)好在哪?為什麼組一台3.5萬的電腦要用這款記憶體呢? 小W編在3萬5千元電腦上所挑選的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3466 16GB kit(8GB x2),是記憶體顆粒大廠美光(Micron)所推出的產品,其自家的Ballistix系列在消費者的心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又分成三種等級,Sport、Tactical再至今天所使用的Elite;提供了非常完整的產品線讓玩家們做挑選。若是一般的電腦使用,那選擇Sport就能夠符合您的需求;若是需要玩遊戲也對效能有一點需求的玩家們則可以選擇Tactical。但是,這次我們組裝這台電腦的目標是要能夠順跑各式各樣的遊戲大作,在能夠調整的產品可不只有顯示卡而已,在遊戲執行的過程當中基本上都會需要使用到系統記憶體,所以採用的是美光所推出的Ballistix Elite版本,在遊戲的支援上才能夠有最好的表現。 首先介紹一下記憶體的基本規格,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3466 16GB kit(8GB x2)為DDR4的介面、時脈為3466MHz,而CL值為16、16、18、36、2T、1.35V;能夠支援Intel XMP 2.0,在內部所採用的記憶體顆粒為Samsung客製的產品,編號為「SEC 719 K4A8G08」,在效能的表現上就請玩家耐住性子;先不要往下看效能分析,以免暴雷! 除了基本的顆粒型號、時脈以及CL值之外,產品本身具有散熱殼,也因為它能夠提供玩家們做超頻使用,在溫度方面一定會相較於其他較為普通的版本有較高的工作溫度,所以在散熱殼的設計上採用獨特設計,並且在散熱膠的黏貼上非常的牢固,仔細一看還能夠發現散熱殼上有簍空設計,更加提升散熱的優勢。 最後,看完了它基本的配置和特色之後,以小W編當下看到的價格,再搭配著全新升級的Intel Core i5-8600K,而這款產品最低的時脈也能夠支援從2666MHz起跳,不只能夠提高CPU的表現,在支援繪圖晶片算圖的過程時,也能夠給予最強大的後援。在原廠保固的部分也還提供了「終身保固」,等於從玩家們夠買的那一剎那,只要使用DDR4的介面,完全不需要想著換記憶體了!究竟誰說記憶體的選擇不重要?等等帶大家看看效能表現讓你知道! 不曉得各位玩家們還記不記得小W編曾經寫過的各張顯示卡評測以及吃雞的評比(,在有預算限制的限制之下,我們能夠選擇的顯示卡就比較侷限,而且在記憶體因為製程沒有提升、挖礦風潮以及供需失衡的狀況,不只有系統的記憶體價格飆漲,連帶著顯示卡價格也一路上揚,在我們的菜單選擇上,因應著年終以及過年紅包的大小,我們可供選擇的顯示卡就需要挑選到C/P值最高的選擇。這次,小W編選擇的是ASUS GTX1060 O6G 9GBPS! 所謂的「9Gbps」其實指的是其位元的傳輸速率,也就是顯示卡上記憶體的頻寬,有著較好的頻寬表現也就代表產品能夠提供更好的效能表現,相較於沒有OC的版本,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提升了將近12%之多!(原先1060配置的是8Gbps的記憶體,華碩這款顯示卡直接配置9Gbps,因此效能可提升12%。) 相同的我們先介紹顯示卡的基本的規格以及配置,採用的繪圖晶片為NVIDIA GeForce GTX 1060,晶片代號為GP106,通道數為PCIe x16,具有6GB的GDDR5記憶體。繪圖核心的時脈為1595MHz至1810MHz,記憶體的部分為2257MHz,傳輸的速率可以達到9Gbps,並且也能夠支援VR遊戲,而視訊輸出孔提供2組DisplayPort 1.4、2組HDMI 2.0和1組DVI-D,電源接口的部分為6-pin。在盒子的配件當中也提供了GPU Tweak II的安裝光碟,為玩家們提供了更好的超頻準備。 在看完基本的規格之後,小W編也準備好向各位玩家們介紹為什麼要選擇這款顯示卡,其採用與前代9系列相同的外觀,並且採用雙風扇的散熱系統,搭配的風扇是具有DirectCU II +0dB風扇技術及IP5X防塵認證;DirectCU II +0dB風扇技術提供玩家們風扇運轉降噪更好的表現,在降噪之餘還提供了更好的散熱表現,官網的數據顯示能夠提高將近220%的散熱性能。它在扇翼上也採用刀型設計,提高了105%的進風量,在散熱的表現上確實也有很好的表現。實際安裝上機之後,小W編也幾乎都沒有聽見顯示卡風扇運轉所產生的噪音。還能夠搭配ASUS自家的超頻軟體,一鍵就能夠超頻,使用上相當方便,小W編也有於的開箱文當中有附上GPY Tweak II的使用感想! 最後當然要替各位玩家們解釋為什麼要選擇此款顯示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在於,因為GTX 1060的晶片在使用上能夠符合大多數玩家的需求,並且提供了不錯的貼圖運算能力,6GB的GDDR5記憶體也剛好足夠應付玩家們在基本遊戲時的需求;並且還提供了各位玩家們就算安靜依舊相當解熱的雙風扇設計,顯示卡的選擇,非它莫屬! 現在各位玩家們在選擇系統碟時,很少玩家會在選擇傳統的機械式硬碟作為系統碟,因為固態硬碟(SSD)產品的問世,其較快的傳輸速度以及體積較小的優勢,讓許多玩家們將其系統以及較常玩到的遊戲安裝在SSD當中,讓開機的速度、執行的速度都有顯著的提升。所以這一次小W編當然也為各位玩家們挑選了一款相當不錯的系統碟,Micron Crucial MX300 275GB SSD(M.2 2280)! 在選擇的時候產品時,小W編發現它有兩種不同的介面,雖然都是以SATA 3的介面為主,但是有2.5吋硬碟規格的形式;也有走M.2介面的規格。目前此款型號的2.5吋規格不太容易在通路上尋到,M.2介面的MX 300為主力的產品,其長度大小做到「2280」,基本上幾乎只要有提供M.2插槽的主機板都能夠對應,雖然在價格也稍微比2.5吋硬碟的價格稍貴一些,但是考量到較小的體積以及準備搭載透測機殼的美觀性,這回我們還是選擇了M.2介面的MX 300! 採用的記憶體顆粒為自家的產品,序號為「7WB2D NW853」,在控制器部分採用Marvell 88SS1074,此款控制器也提供了相當多容量的對應,算是一顆非常萬用、實在且不錯的的控制器。最後,快取的部分也是採用自家的顆粒,其產品的編號為「F14416ACBH-DD-F 1741RR04400」,產品還融合了最新的3D NAND快閃技術,足以滿足玩家們日後的需求。 除了基本的記憶體顆粒以及SSD規格之外,這回MX300還用上了自家的「動態寫入加速」的技術,在工作溫度的表現上,提供了「過熱保護」的技術,藉此調整儲存資料的安全性。就算產品本身是「TLC」的記憶體顆粒,但也能夠支撐高達80TB的抹寫,使用壽命(MTTF)預估也能夠達到150萬小時,相當於在購買產品之後的5年時間之中,每天都讀寫43GB的檔案。而玩家們也許也會也提供了3年的保固,玩家們在保存資料上就更能高枕無憂了!做為系統碟的性價比上,就是它入選我口袋名單的原因! 看完了系統碟的選擇之後,若是花了3萬多塊的電腦還只有275GB的儲存空間的話,未免也太可憐了吧!我們當然還幫各位玩家們準備了1TB的HDD作為資料的儲存地,那市面上傳統的硬碟百百款,容量大小也百百款,相信各位玩家們在選擇上也很容易不知如何挑選;在這邊,小W編所選擇的是Seagate(希捷)推出對應於個人使用的BarraCuda 1TB HDD! 這一次小W編選用的是Seagate BarraCuda 1TB,在BarraCuda的命名當中是因為在1992年推出全球第一台7,200rpm的硬碟,使用「梭魚」剽悍、兇猛的方式命名。除了專精於電競和影音編輯的火梭魚外,這款給個人以及專業運算做使用的HDD表現也不會遜色多少,除了目前最高的HDD轉速之外,其產品本身也搭載了全新一代MTC多層快取的技術,使其讀取速度能夠領先其他的競品,工作附載能夠支援一年55TB的寫入,不必提心吊膽的擔心資料的儲存地發生意想不到的差錯。 那小W編剛剛提到的MTC技術究竟是什麼?Multi-tier Caching(MTC)是智慧型快取演算法,根據不同的工作富在特性,例如:寫入的密集度、讀取的密集度、區塊大小和延遲需求以最適合的儲存媒體來傳輸與儲存資料,尤其能提升隨機寫入方面的效能。Seagate(希捷)也提供了資料救援服務,提供了獨立實驗室、技術與硬碟專家,基本上都能夠救回使用者90%以上的資料(其他業界的平均大多只能落在60%)。所以從這些特點就能夠發現小W編為什麼選擇這款硬碟,除了有相當不錯的5年保固之外,在C/P值以及資料的安全程度,確實相當優異,當然要選擇能夠把各種資料救回來的產品以及服務啊! 在挑選完上述的配件之後,基本上玩家們的零組件都算到齊了!我們還缺少什麼?沒錯!就是推動所有零組件的心臟,也就是電源供應器,電腦顧名思義需要使用到「電」,在準備上我們也沒有辦法透過零組件直接連接插座,所以需要透過一個電源的交換站做基本的電流轉換,這時我們就需要使用電源供應器提供我們所需的電力。電源供應器的選擇上,有著相當多的廠商、產品、特色,也常常看的小W編眼花撩亂。不過在這個時候,我看上了一款C/P值相當不錯的供應器,Enermax RevoBron 600W能夠滿足我們這一次的需求。 首先一樣先介紹一下這次的產品,這款產品也通過專屬於電源供應器認證標章「80 Plus」的銅牌等級認證,在平均的電流轉換效率上可以達到平均85%以上的表現,在交流電的輸入電壓可以從100-240VAC、47-63Hz,交流電輸入電流為9A-4.5A。在DC電流的輸出部分,12V的電源提供了2組接槽各30A;而合併限制總共可以輸出50A的電流量;連接CPU的3.3V和5V接頭總共可以提供120W的電源輸出。光看這些基本的數據以及電流、電壓各位玩家們肯定沒什麼感覺的。那我們就來看看這顆電源供應器還有什麼樣的特色吧! 在電源供應器風扇的部分,提供了自家專利的逆轉彈塵技術,可以避免電源的進封口的灰塵堆積,進一步的延長風扇以及電源供應器的使用壽命;而在風扇的軸承部分採用磁力氣旋,12公分的專利磁力氣旋軸承,確保在運作的過程當中可以有相當安靜的表現。電容的部分也採用全日系的電解電容,也有DC to DC的設計,在提供PCIe的電源供應時,能夠勇更穩定的電壓輸出以及主機相容性。在安全機制的防護上,提供了過電流保護(OCP)、過電壓保護(OVP)、低電壓保護(UVP)、過負載保護(OPP)、短路保護(SCP)與防突波&湧浪保護(SIP)等,提供系統多重的保護。 看完了這些基本的介紹,玩家們在選擇上也許會問小W編說為什麼不選擇金牌等級或是他牌的電源供應器。這邊就跟各位玩家們分析為什麼選擇此款產品的原因,以一般玩家的使用方式來看,其轉換效率的差距其實並沒有太大,而我預估大約在耗電量的使用上大約最高也只需要250W上下,以600W與85%的轉換效率而論,具有銅牌等級的表現也綽綽有餘;況且產品本身具有相當多的防護機制,在配件上還提供了智能二合一風扇控制器,讓玩家們在搭配CPU散熱以及機殼散熱的時候能夠更方便的安裝,既然都能夠推動所有的電腦零組件,我們當然以C/P值最高的產品作為我們的選擇囉! 所有的產品都完成之後,我們準備給零組件一個家,在精挑細選之後,雖然一定有某些部分的玩家們不在乎他們的機殼到底如何,只想要一個簡單、便宜的機殼作為他們的選擇;但是難道就沒有那種簡單、價格公道而且又超有質感且設計感濃厚的機殼嗎?當然有,小W編這邊告訴你,IN WIN 101(White)就是! 這款由IN WIN(迎廣)所推出的機殼,採用的是側透的設計,並且具有白色以及黑色的選擇,在主機板的支援上,其能夠支援ATX、Micro ATX、Mini ATX等三種規格的主機板,提供了2組的硬碟插槽,可以支援3.5吋HDD以及2.5吋SSD都沒有問題。支援的顯示卡尺寸也能夠達到421mm,PCIe的擴充槽也達到7個,讓玩家們在擴充零組件的時候更無故顧慮,採用並且前置的連接埠所採用的可是2組USB 3.0;電源供應器的放置也異於其他產品,採用的是上置,以提供側透更美觀的表現。 看完了基本的介紹之後,小W編準備來告訴大家,這款機殼是如何燒到我的。首先在機殼的外觀整體設計上因為個人的觀感會有所不同,我這邊不多做贅述,我個人最喜歡他開機鍵附近的設計,整體編排乾淨俐落、不拖泥帶水。在機殼的最底部也提供了濾網設計,讓玩家們在清理電腦內部的時候更為方便,也更能阻絕灰塵與雜質。最後介紹到的就是其自家的專利設計,無螺絲的快拆側板,只需要輕拉兩側的扣件就能夠提起側板做更換或是拆卸,並且採用的是3mm厚度的強化玻璃。散熱的部分也提供了上置式電玩供應器以及側面和下方都能進風的優異表現。 最後,小W編為甚麼會挑上這款機殼呢?主要是因為IN WIN(迎廣)在機殼的市場上深耕了30年之久,其產品的品質以及設計是各位玩家們有目共睹的,其機殼產品也有許多是榮獲我們PCDIY!的編輯推薦,整體而言確實是一款符合我們一開始所設定的標準,重點是還能夠支援我們所選擇的機板,還要有美觀、C/P值足夠,令人激賞。 看完了這麼多產品介紹之後,各位玩家們基本上一定也相當期待關於產品效能到底表現如何對吧!從CPU的表現再到記憶體,當然也沒忘記關於GPU的測試,畢竟我們拿了這麼多年終獎金以及過年的紅包就是為了要用3萬5千元組裝一台能夠順玩各3A大作的電競桌機嘛!那話不多說,小W編這邊就將平台列出來,之後就來看效能的數據分析吧! 處理器:Intel Core i5-8600K 4.3GHz 6C/6T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Z370-G GAMING(WI-FI AC) 記憶體: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3466 16GB @ 3466 顯示卡:ASUS GTX1060 O6G 9GBPS (GPU:1595/1810/Mem: 2257) SSD:Micron Crucial MX300 275GB SSD(M.2 2280) HDD:Seagate BarraCuda 1TB 電源供應器:Enermax RevoBron 600W 機殼:IN WIN 101 (White)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Version 1709 (Creators Update) 看完了這一次所使用的測試平台之後,小W編透過CPU-Z、GPU-Z、CrystalDiskInfo、TxBench等等,先帶各位玩家們看一下基本的系統訊息,這樣也能夠確定小W編的數據都是經過正確實測的喔! 看完了基本的系統表現之後,我們接下來就要來看效能實測的部分,小W編這邊實測了相當多的軟體以及遊戲,再這邊就不一一列舉,而我也把數據都透過圖表的表現,讓各位玩家們能夠更快速的對系統的表現作比較。我們先從系統的部分做檢視: 看完了CPU、記憶體、主機板以及整體電腦的表現之後,接下來我們就要看看顯示卡搭配記憶體的整體表現: 看完這麼多數據的圖表以及測試截圖後,小W編幫各位玩家們簡單分析一下數據所展現的意義,透過PCMark 10的測試軟體模擬正常玩家們使用電腦的表現,不論是觀看網頁、文字工作還是影像工作都有不錯的表現,其逼近6000分的分數,甚至已經超越AMD於去年推出的Ryzen Threadripper 1950X跑分表現;再看到3DMark和遊戲的分數及FPS表現,也因為目前玩家們大多數仍然都還在使用1920X1080解析度的螢幕,若以Full HD的畫質下去做檢驗,可以發現從去年10月底剛推出的《刺客教條:起源》有60FPS以上的表現,再至《PUBG》將畫質開到「高」之後,有80FPS的幀數,在實際「對槍」的時候也幾乎沒有卡頓的情形,遊戲順暢度體驗相當「愉悅」! 經過小W編這些時日測試以來,PCDIY!的編輯組同仁們,一起從安裝到試玩遊戲以及實際使用,好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從小帶到大!(到底是多菜)在組裝完成後,能夠發現在玩遊戲的同時,有許多玩家們不一定有採用全螢幕的習慣進行遊戲,是透過遊戲內建無邊界的模式,讓玩家們可以在玩遊戲之餘,就算真的死掉了或是需要跳窗的時候,還可以順暢的使用網頁或是其他程式,全都仰賴了系統記憶體的表現,強大的記憶體提供了更好的資料傳遞速度,不論是在支援遊戲、工作使用或是邊玩遊戲邊聊天都沒問題! 回到我們這次的主題,畢竟是要使用各位玩家們今年的紅包或是年終獎金,想必各位玩家們對每分錢都會錙銖必較!所以在零組件的C/P值就是我們選擇的一大重點;這些產品也都是小W編精挑細選過後的一時之選,從處理器到機殼、從裡到外!這邊也不再多做產品的優點做過多的贅述。而且小W編是一個這麼愛玩遊戲的人,當然要用這台電腦在上班的時候玩過各式各樣的遊戲,以至於我差一點就要把主機從公司抱回家,蛤?同事你們為什麼要拉著我? 當然,小W編使用3萬5千元開的電腦零組件菜單,其實是以一個大方向的選擇來呈現,玩家們還是有很多的面向能夠做調整,倘若玩家們比較著重於玩遊戲時的表現,那處理器以及主機板的影響並沒有如SSD、記憶體和顯示卡來的吃重,那處理器或許就能夠選擇Intel Core i5-8600或Intel Core i5-8400以及價格再壓低的主機板,也因為選擇了並非「K」系列的版本,本身購買時就會內附CPU散熱器,在這個部分也能夠省下一筆錢,讓玩家們可以在其他部分再做升級調配。 再者,記憶體的價格目前仍不夠穩定,價格依舊維持在相當高檔;玩家們或許也能夠選擇與八代處理器相搭配的2666MHz或是2400MHz版本,美光在這個部分也有許多產品讓玩家做挑選,能將預算進行更好的控管。小W編這也聽到許多傳聞,提到記憶體顆粒的製作大廠預計會於2018的上半年進行顆粒增產,說不定下半年記憶體的價格有望回穩。最後,玩家們在選擇SSD的容量上也許能提高至512GB,以275GB作為系統碟以及遊戲執行的儲存空間,確實相當緊繃,安裝完作業系統以及幾款大作可能就沒辦法再放別款遊戲,那透過CPU、主機板以及記憶體菜單上簡單調整,以此挪用出其他的預算進行SSD的升級,就可以安裝更多款遊戲在SSD上,讓玩家們時常遊玩的遊戲都能有令人滿意的體驗! 小W編也透過這一次3萬5千元的專案,不論是讓PCDIY!整體編輯部的新人們得到了從無到有安裝電腦的成就感和經驗,還是一起在下班之後,大家還都爭相搶著想要用那台電腦玩玩看PUBG和Assassin's Creed Origins (刺客教條:起源)的體驗盛況,好不熱鬧!在最後的最後,特別感謝Intel(英特爾)、ASUS(華碩)、Enermax(保銳)、Micron(美光)、Seagate(希捷)、IN WIN(迎廣)的大力支援,才能夠讓我一圓自己開菜單、自己組電腦、自己測試、自己寫文的成就! 這次除了文章之外,Paper醬也有為各位玩家們準備影片的介紹版本喔!若是想要透過影片看看小W編以及Paper醬的介紹和試玩過程,要準時鎖定,才不會錯過任何最新的電腦和電玩資訊!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FJ3koD7Oo 影片版本的介紹影片也出來囉!
-
Crucial發表MX500固態硬碟,兼顧品質、速度與安全性的新一代SSD
Crucial是全球領先業界的記憶體和儲存升級品牌,於今日宣布推出 Crucial® MX500 SSD。這款全新固態硬碟採用第二代 Micron® 3D NAND 技術,節能效率比一般硬碟優異 45 倍以上。2.5 吋及M.2 MX500分別提供高達2TB及 1TB不同容量的選擇,且擁有高達560/510 MB/s的循序讀取/寫入速度及高達95K/90K IOPS 的隨機讀取/寫入速度。 「新一代 MX500 SSD 採用64 層堆疊 的256 Gb 元件。Micron 的浮閘式 NAND 使用『CMOS Under the Array』(CUA) 架構設計,讓我們得以將晶片的佔用空間降至最低,僅有 59 平方公釐,是全世界最小的 256 Gb 晶片。」Crucial 資深固態硬碟產品工程師 Jon Tanguy 說道。「我們的工程團隊將這項頂尖 NAND 技術納入 MX500,且這款 SSD具備 Crucial 顧客在資料安全方面所期待的所有進階功能。」 Crucial 也直接解決首次購買 SSD 的消費者最擔心的兩大問題:檔案移轉與安裝。MX500 隨附資料移轉與複製軟體,從傳統硬碟升級不再是難事。且 Crucial SSD 安裝指南提供使用者每個步驟與程序,讓安裝過程更加容易。 「我們對這款新一代 SSD 近乎即時的效能表現,以及持久的可靠性欣喜不已。」Crucial 資深固態硬碟產品經理 Jonathan Weech 說道。「使用者的資料、家庭影片、旅遊照片、音樂和其他重要文件都會安全地存放在 MX500 中,再也無須擔心。」 Crucial SSD 已歷經七代的確認、驗證與測試。MX500 提供五年有限保固,並可獲得 Crucial® Storage Executive 軟體工具的支援,以進行輕鬆的硬碟維護。2.5吋MX500 固態硬碟目前已可於 Crucial.com 選購,或可透過我們的全球通路合作夥伴購買,而 MX500 M.2 尺寸固態硬碟將於 2018 年第一季推出。 ● 動態寫入加速,可加速儲存和檔案傳輸。 ● AES 256-位元硬體加密技術,讓個資及機密資料更安全。 ● 整合式斷電保護,能避免因電力突然中斷造成的資料遺失。 ● 獨家資料防護技術,能防止檔案損毀無法使用。 ● 獨立 NAND 容錯陣列,能在元件層級保護資料。 ● 過熱保護功能 (Adaptive Thermal Protection),確保硬碟溫度受到控制以避免過熱。
-
Western Digital發佈全新解決方案,協助消費者擷取、保存、存取及分享與日俱增的照片與影片
因應現今個人數位內容暴增的趨勢,Western Digital公司於2018年美國消費電子展 (CES 2018) 發佈多款突破性的消費類解決方案,包括用於智慧家庭裝置上的聲控媒體串流播放功能、全球最小體積的1TB USB快閃隨身碟,以及一系列兼具超強行動功能、高效能、無線連網及高容量特色的快閃儲存產品。這些產品將以SanDisk®及WD®品牌販售,確保消費者的個人體驗與珍貴回憶在多年後依舊歷久彌新。 現今使用者都希望能夠隨時存取並與朋友分享智慧型手機、無人機、運動相機和虛擬實境 (VR) 眼鏡所擷取和創造出的豐富內容,而多鏡頭相機、8K影片、5G無線網路、VR、AR以及影片串流等創新科技帶動了更多身歷其境的體驗。因此,隨著個人數位內容日益增長,消費者正在尋找能更簡便地擷取、保存、存取並分享個人數位內容的方法。 Western Digital客戶解決方案 (Client Solutions) 產品管理副總裁Dinesh Bahal表示:「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照片、影片、音樂和各種想法的連結愈來愈緊密而變得更為豐富,無論是父母用智慧型手機拍攝子女在學校音樂獨奏表演,還是無人機玩家或專業攝影師,Western Digital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消費類解決方案來協助每個人保存、存取並分享他們的數位世界。」 - My CloudTM Home新增智慧家庭裝置聲控媒體串流播放功能:My Cloud Home讓使用者輕鬆擷取內容,並將所有內容集中於一處儲存及管理。在智慧家庭中,My Cloud Home可與支援Amazon Alexa服務的裝置一起使用,讓使用者能透過聲控功能存取已收藏的音樂與影片。此外,My Cloud Home應用程式現已支援Google® Chromecast™技術,讓消費者能串流家庭影片、電視節目及電影,並於內建Chromecast技術的智慧電視大螢幕上播放。 - Western Digital在技術上再創里程碑,預先展出快閃儲存未來產品:包括全球最小體積的1TB* USB裝置,這款功能強大的USB Type-C快閃記憶體解決方案,外型輕巧卻可儲存大量檔案;全球最小的256GB* USB快閃隨身碟 SanDisk Ultra Fit™ USB 3.1 Flash Drive,最適合想在筆電、平板、電視、遊戲機與汽車音訊系統裡儲存更多照片、影片、遊戲與音訊檔案的使用者使用。使用者可以在256GB的容量裡儲存約14,000張照片、10小時的full HD影片與16,000首歌,還有64GB可以儲存其他檔案。 - Western Digital推出兩款可攜式SSD,為攝影愛好者與無人機玩家提供耐用及高效能的媒體擷取解決方案:My Passport Wireless SSD具備一鍵備份功能,可即時編輯及分享檔案,更能夠透過FiLMiC Pro、LumaFusion等創意行動應用程式,直接存取裝置裡的內容;SanDisk Extreme® Portable SSD則適合隨時隨地儲存與編輯高解析度照片與影片。
-
希捷公佈2018會計年度第二季初步財報、完成與東芝記憶體公司簽訂長期NAND供應合約
全球硬碟機與儲存方案領導供應商希捷科技(NASDAQ: STX)公佈2018會計年度第二季(截至2017年12月29日)初步財報。希捷第二季營收為29億美元,若以公認會計原則(GAAP)與非公認會計原則(non-GAAP)為基準,第二季毛利率約為30%。希捷預計總出貨EB容量將創歷史新高,達到約88EB,硬碟總出貨量約4千萬台,每台硬碟平均容量達2.2TB。 若以GAAP與non-GAAP為基準,希捷第二季營運支出分別為約4.44億美元與3.9億美元。本季結束時,希捷所持現金及約當現金總額約為26億美元。 希捷2018第二季初步財報表現與公司此前預測相比,營收增長3至5個百分點,non-GAAP毛利改善,營運支出減少2至3個百分點。 本季度營收與毛利率表現優異,主要來自傳統硬碟(HDD)大容量儲存解決方案產品組合的需求優於預期,和亮眼的營運執行成效。 希捷執行長Dave Mosley表示:「我們在第二季的營收成長和出色的產品獲利表現,都反映了市場對大容量儲存解決方案的強勁需求,特別是針對雲端儲存的環境。由於廣泛的全球客戶對儲存的需求,導致希捷的雲端和邊緣產品組合供不應求,我們期待在本週的CES展會上能和眾多客戶進一步交換意見。」 由於市場預測未來十年後資料產生量將有爆炸性增長,新世代亦將面臨更多的工作負載,儲存產業預期,全球現有和新興市場的儲存需求將一致成長。為滿足這些需求,希捷持續投資開發健全的數位儲存產品組合,提供客戶包含傳統硬碟、固態硬碟、混合硬碟等多元解決方案,以滿足其全方位的儲存需求。 於第二季期間,希捷正式開啟與東芝記憶體公司簽訂的長期NAND供應合作,為希捷現有及未來的固態硬碟產品組合提供更穩定持續的NAND供應。 Dave Mosley表示:「希捷廣泛的快閃產品組合已準備好在多個市場擴大發展,透過與東芝記憶體公司的長期合作確保更多的NAND供應,不僅可滿足希捷現階段的NAND需求,更能強化我們推出創新快閃解決方案的能力。透過融入固態硬碟與企業級儲存解決方案,擴展我們本具優勢的傳統硬碟大容量產品組合,使其更多樣化,進一步為希捷未來數年帶來可觀的營收成長與獲利,同時為我們廣大的儲存客戶創造巨大價值。」 • 總出貨EB容量創新高,較去年同期增加29% • 希捷與東芝記憶體公司簽訂長期NAND供應合約,有助於擴大及延續產品組合
最多人點閱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PLEXTOR M8PeY 256GB、512GB、1TB實測開箱,玩家級NVMe型PCIe 3.0 x4 SSD效能實測大作戰!
- 十銓T-FORCE CARDEA 1TB散熱片版本實測開箱,PCIe 4.0 x4高效能固態硬碟!
- PLEXTOR M7V 256GB SSD實測開箱,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物超所值之選!
- 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 480GB實測開箱,進階級固態硬碟中的玩家聖物!
- KLEVV NEO N610 512GB實測開箱,取代傳統HDD最佳利器SATA 6Gb/s固態硬碟!
- 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FURY SSD 240GB實測開箱,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優質精品!
- PLEXTOR M6V 256GB SSD實測開箱,台灣品牌固態硬碟中的經典之作!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Crucial MX300 750GB實測開箱,3D NAND固態硬碟全面來襲!
- KLEVV CRAS C710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固態硬碟!
- ezlink Panzer IV-H SSD 128GB實測開箱,戰力十足的物超所值固態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