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 中央處理器
-
AMD Ryzen釋出軟體更新,提升時脈速度、電壓以及《天命2》遊戲體驗
AMD釋出全方位更新方案,進一步提升AMD第3代Ryzen處理器在Windows桌上型電腦的應用體驗。 新版AMD晶片組驅動軟體(1.07.29版本)以及新版AMD Ryzen Master(2.0.0.1233版本)即日起開放下載,將讓使用者能夠進一步感受AMD第3代Ryzen處理器的強大效能。請注意,上一代AMD Ryzen™產品並不需要此版本驅動軟體。 此外,此驅動軟體還包含針對《天命2》的Beta版解決方案,解決使用者無法啟動遊戲的問題。另外,為了持續全面優化第3代Ryzen處理器,即將釋出的AGESA 1003ABB將提供更完善的解決方案,並將在幾週內出現於AM4插槽主機板製造商的BIOS中。
-
AMD公佈2019年第2季財務報告,營收較上一季成長20%,毛利率攀升至41%,較去年同期增加4個百分點
AMD(NASDAQ: AMD)公佈2019年第2季營收為15.3億美元,營業利益為5,900萬美元,淨利3,500萬美元,每股收益0.03美元。以非美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註1(non-GAAP)計算,營業利益1.11億美元,淨利9,200萬美元,每股收益則為0.08美元。 AMD總裁暨執行長蘇姿丰博士表示,對本季的財務業績與執行成果感到滿意,AMD在這段期間開始量產三個領先的7奈米製程產品陣容。我們迎來了重大的轉折點,全新Ryzen、Radeon以及EPYC處理器組成AMD史上最具競爭力的產品陣容,為下半年注入強勁的成長動能。 營收15.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滑13%,主要因運算與繪圖產品營收減少。營收較前一季增加20%,主要因運算與繪圖產品營收增加所致。 毛利率為41%,比去年同期增加4個百分點,主要歸功於Ryzen™、EPYC™處理器銷售帶動,毛利率與前一季相比持平。 相比去年同期1.53億美元以及上一季3,800萬美元的營業利益,本季度營業利益為5,900萬美元。根據non-GAAP計算,相比去年同期1.86億美元以及上一季8,400萬美元的營業利益,本季度營業利益為1.1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滑主要因為營收降低,以及營業費用攀升所致。 相比去年同期1.16億美元以及上一季1,600萬美元的淨利,本季淨利為3,500萬美元。根據non-GAAP計算,相比去年同期1.56億美元以及上一季的6,200萬美元,本季淨利為9,200萬美元。 相比去年同期每股收益0.11美元以及上一季的0.01美元,本季每股收益為0.03美元。根據non-GAAP計算,相比去年同期每股收益0.14美元以及上一季的0.06美元,本季每股收益為0.08美元。 本季現金、約當現金、以及可流通證券總額為11億美元。 運算與繪圖產品營收為9.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滑13%,與前一季相比攀升13%。營收較去年同期衰減主要因繪圖產品通路銷售下降,客戶端處理器與資料中心GPU的銷售增長則抵銷部分衰減幅度。逐季相比成長則主要因GPU銷售攀升所致。 o 客戶端處理器平均銷售價格(ASP)較去年同期成長,主要歸功於Ryzen處理器銷售拉抬。客戶端產品ASP較上一季相比下滑,則是因較高的行動處理器銷售組合所致。 o GPU ASP較去年同期相比成長,主要因資料中心GPU銷售所帶動。GPU ASP逐季相比微幅下滑,則是受到資料中心GPU銷售下滑以及繪圖產品通路銷售攀升所影響。 o 相比去年同期營業利益1.17億美元以及前一季營業利益1,600萬美元,本季營業利益為2,200萬美元。逐年相比下滑主要因營收衰減所致,而逐季相比成長主要GPU銷售攀升所帶動。 企業端、嵌入式與半客製化產品營收達5.9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滑12%,比上一季成長34%。營收逐年相比下滑主要因半客製化產品營收減少,EPYC處理器銷售成長則抵銷部分下滑幅度。而逐季相比成長主要因半客製化以及EPYC處理器營收攀升所致。 o 相比去年同期營業利益6,900萬美元以及前一季的6,800萬美元,本季度營業利益為8,900萬美元。逐年與逐季相比增長主要受EPYC處理器銷售攀升所帶動。 相比去年同期3,300萬美元以及前一季4,600萬美元的營業損失,本季其他所有項目之營業損失為5,200萬美元。 AMD發布各界高度期盼的客戶端與繪圖處理器,採用全新先進架構以及尖端7奈米製程技術。 o 「Zen 2」核心大幅超越業界產品世代交替的效能提升幅度,每時脈周期(IPC)預計比「Zen」架構提升高達15%。 o 採用全新「Zen 2」核心架構的AMD Ryzen桌上型處理器現已開始供貨,內含多達12核心24執行緒,為遊戲玩家、創作者以及日常PC使用者提供領先的效能。 AMD針對AMD AM4插槽發布全新X570晶片組,為消費者帶來全球首款支援PCIe® 4.0的平台。多家主機板製造商預計在年底前推出超過50款搭載全新AMD X570晶片組的產品,創下AMD史上新平台主機板產品選擇最多的紀錄。 o AMD揭示全新RDNA遊戲基礎架構,設計旨在推動未來PC、遊戲機以及雲端遊戲。與前一代次世代繪圖核心架構(GCN)相比,RDNA每時脈效能提升高達1.25倍,每瓦效能提升高達1.5倍。 o AMD Radeon™ RX 5700系列顯示卡採用全新AMD RDNA遊戲架構,在各價格區間為最新3A級遊戲大作與電競遊戲提供卓越的視覺逼真度、效能以及各種先進功能。 AMD宣布正與Cray、美國能源部以及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聯手開發全球最快超級電腦Frontier。Frontier採用未來世代高效能客製化AMD EPYC處理器,以及針對人工智慧(AI)進行優化的Radeon Instinct GPU,預計提供高於1.5 exaflops的處理效能。 第2代EPYC處理器持續推動AI在各研究領域的應用,包括印第安那大學的Cray Shasta™超級電腦正是採用EPYC。 微軟宣布AMD將為新一代遊戲機提供運算核心,代號為Project Scarlett的客製化高效能SoC結合AMD Ryzen「Zen 2」CPU核心,以及採用Radeon RDNA遊戲架構的新一代GPU,支援硬體加速光影追蹤。 三星與AMD宣布一項為期多年的策略結盟合作,三星將取得AMD繪圖技術專利授權,針對包括智慧型手機在內的行動應用著手開發高階顯示技術與解決方案。 Apple宣布全新Mac Pro搭載AMD Radeon Pro Vega II繪圖卡,利用7奈米製程技術、 Vega繪圖架構、以及AMD Infinity Fabric™ Link GPU互連技術,帶來卓越的運算效能。 宏碁宣布即將問市的新款Acer Nitro 5以及Swift 3筆電搭載AMD第2代Ryzen行動處理器,加入全球領導性OEM廠商於今年發表超過40款消費與商務級筆電的行列,並採用最新Ryzen Mobile與Ryzen Mobile PRO處理器。 AMD展望陳述是根據當前預期,以下內容屬於前瞻性陳述,實際結果可能因市場狀況以及「免責聲明」章節所列的各項因素,以致和本文陳述有所出入。 AMD預期2019年第3季營收約為18億美元,上下波動5,000萬美元,逐季成長約18%,年成長率約9%。逐季以及逐年同期成長預期將受到包括Ryzen、EPYC、以及Radeon等產品熱銷所帶動。AMD預估2019年第3季non-GAAP的毛利率約為43%。 對於2019全年,AMD目前預期相比2018年年增約5%,主要歸因於新款Ryzen、EPYC以及Radeon處理器帶動銷售大幅成長,而半客製化產品營收低於預期則抵銷掉部分的成長幅度。排除半客製化產品的營收後,預期年成長率約達20%。AMD預測2019年non-GAAP毛利率約為42%。
-
AMD針對Radeon ProRender推出全新整合功能與更新方案,提升創意工作負載能力
AMD在SIGGRAPH 2019大會上,針對Radeon ProRender技術發表多項新整合功能、更新版外掛程式以及開放性標準渲染功能。Radeon ProRender為AMD物理渲染引擎,讓CAD設計者以及3D開發者能輕易製作出如照片般逼真、令人驚豔的影像。此外,MAXON宣布將於今年秋季釋出Cinema 4D™軟體Release 21版本,將納入眾多全新的Radeon ProRender功能,包括支援立體渲染(volume rendering)以及更新的動態模糊選項。 Radeon ProRender目前已整合至以下應用程式: ACCA® Edificius:這款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軟體支援AI加速去雜訊,內附一個完備的PBR材質庫,將建築設計的想法化為如照片逼真的圖像。 InstaLOD® Studio XL:讓使用者在Studio XL程式內能快速且輕易地繪製出極逼真的圖像來簡化工作流程。AMD Radeon Image Filter Library採用AI加速去雜訊濾鏡,有助於色調映射(tone mapping)和動態模糊功能,預計於2019年第3季釋出。 Z-Emotion Z-Weave:新一代虛擬織物採樣引擎,能將2D平面織物圖案轉化為3D樣本,以便在傳統螢幕以及VR環境中觀看。透過整合Radeon ProRender產生逼真的織物渲染影像,結合物理精準的織物模擬,可產生多層次織物的立體影像,預計在2019下半年推出。 Radeon ProRender現針對開發者納入AMD今年稍早在NAB大展發表的全新全光譜渲染(Full Spectrum Rendering)技術,能在渲染管道的每個階段運行。這項技術包含透過點陣化渲染(rasterized rendering)、混合渲染、偏差式照片級渲染以及路徑追蹤渲染等技術輸出最終成品。全光譜渲染現以預覽版模式在Radeon ProRender開發者套件內附的Radeon ProRender SDK提供給開發人員,並且即將針對Blender推出Radeon ProRender外掛程式的測試版。。 此外,Radeon Image Filter Library還加入基於Microsoft® DirectML的AI加速去雜訊以及升級影像濾鏡功能。DirectML AI加速去雜訊協助開發者改進其應用程式視窗互動功能,提升幅度高達18倍。 最後,Radeon ProRender的外掛程式更新包括適用於Blender 2.80的新版Radeon ProRender外掛程式生產版本,提供包括毛髮渲染、AI加速去雜訊以及調適採樣等功能。此外,還針對Autodesk Maya外掛程式進行更新,加入圖塊渲染(tile rendering)和室外光(portal light)渲染,以及改進視窗的互動功能。
-
AMD Ryzen 5 3600X / 3400G開箱實測,獨顯內顯皆高效,主流電競最佳平台!
AMD在7月7日推出全系列7nm的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以及Radeon RX 5700系列顯示卡,前者以全新Zen 2架構搭配Chiplet設計,後者以全新RDNA架構的Navi GPU所設計,為玩家帶來最新最強的PCIe 4.0 Ready平台,讓玩家們在高階電競平台中,擁有更多的選擇。 以CPU產品來看,在高階部份,AMD有Ryzen 9 3900X、Ryzen 7 3800X、Ryzen 7 3700X等處理器可以選擇(到了9月還有旗艦級的Ryzen 9 3950X上市),這些處理器都擁有超過8核心/16執行緒的設計,可以在應付各種工作需求,並提升遊戲表現。 然而,上述高階的Ryzen 9、Ryzen 7等處理器,都是329美元起跳(新台幣1萬以上),對於一般玩家來說,是否有更便宜、夠用且效能還不錯的中階產品可以選擇呢?例如低於新台幣9千元以下,但仍提供PCIe 4.0的能力。此外,更有一些使用者本身並沒有常常在玩遊戲,但也想要享受到AMD最新CPU的效能魅力,然後價錢在新台幣5千左右)。 答案有的!前者就是Ryzen 5 3600X、3600,是針對中階/主流市場所量身打造的CPU,而後者就是Ryzen 5 3400G,有內建Vega 11繪圖晶片,是專為中階/輕電競玩家所打造的CPU。 本篇文章就來針對Ryzen 5 3600X,以及Ryzen 5 3400G這兩顆處理器,來做開箱介紹,以及實測比較。在介紹這兩顆處理器之前,先來看看AMD這次的第三代Ryzen處理器家族的所有CPU列表與規格吧!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處理器規格比較 ● Matisse 家族: 從規格上來看,Ryzen 3000系列代號為Matisse的處理器,共有5款,從Ryzen 9、7、5都有,這些CPU是7nm (CPU die) + 12nm (IO die)的製程設計,採用Zen 2架構,具備更多的L3快取(32MB以上),支援記憶體的標準時脈達DDR4-3200,並提供PCIe 4.0的規格,讓使用者可以安裝PCIe 4.0 x16的顯示卡,以及PCIe 4.0 x4的M.2 SSD,搭配X570主機板(以及X470/B450主機板)來發揮出PCIe 4.0的加速效果。有關於非X570主機板也能支援Matisse處理器來發揮PCIe 4.0的實測,可以參考。 在上述Matisse系列CPU的編號中,後面有X的就是代表沒有鎖頻,玩家可以依照喜好來進行超頻,包含CPU或記憶體都可以超頻,讓效能可以再往上提升。Matisse系列目前唯一沒有X的,就是Ryzen 5 3600,價格與功耗都非常吸引人,可說是AMD第三代Ryzen家族的中階超值優選。 ● Picasso 家族: 再來看看Ryzen 3000系列代號為Picasso的處理器吧!這些處理器編號的後面都有個G,表示有內建繪圖功能。目前有2個型號:一個是Ryzen 5 3400G (內建Vega 11繪圖晶片),一個是Ryzen 3 3200G (內建Vega 8繪圖晶片)。這兩顆CPU,其實可說是Ryzen第二代 (代號Raven Ridge)的改良版,還是使用Zen+架構,只有在製程上做改善、時脈有所提升,以及包裝內所搭贈的散熱風扇不同而已。 在規格方面,Picasso家族,跟上一代一樣維持成PCIe 3.0的規格,且由於其Vega內顯晶片已經佔去PCIe x16的通道,因此若您另外安裝獨立顯示卡(例如Radeon RX 5700)的話,該顯示卡就只能切換到PCIe 3.0 x8的模式運作,效能會有些縮減。至於記憶體也同樣支援到DDR4-2933。其他不一樣部份,就是其製程進步到12nm,CPU時脈有提升,連帶內顯時脈也提升更多,整體效能可以再往上提升。 本次介紹的Ryzen 5系列,有Ryzen 5 3600X,以及Ryzen 5 3400G。雖然都是隸屬於Ryzen 5這個市場定位,但兩者所主打的用戶族群則是非常的不同。 ● Ryzen 5 3600X: Ryzen 5 3600X主打的是比較偏向玩家市場,有完整提供PCIe 4.0的功能,以及玩家需要的超頻能力,玩家可以選擇X570、X470等主機板,搭配中高階的獨立顯示卡,以及中高速記憶體與PCIe 4.0的M.2 SSD,來組裝出一台具有中高階效能的電競遊戲電腦,讓3A級遊戲在2K(2560x1440)解析度下也能玩得順! 在包裝部份,Ryzen 5 3600X包裝上跟其Matisse家族的其他老大哥一樣,都會標上「Zen 2架構」、「PCIe 4.0規格」,只是這次Ryzen 5搭贈的則改成Wraith Spire散熱風扇,底部是鋁製散熱片,跟Ryzen 7、9搭贈Wraith Prism散熱風扇的銅製散熱片有所不同,但底部都已預先塗好散熱膏,讓使用者直接裝上即可使用。 ● Ryzen 5 3400G: 至於Ryzen 5 3400G,則是主打一般使用者以及輕度玩家市場,提供一般PCIe 3.0的功能,並內建Vega 11內顯功能,讓玩家可以搭配B450主機板,來組裝出輕電競遊戲電腦,來玩一些負荷沒那麼重的遊戲。又或者玩家也是可以額外安裝一張中階顯示卡,讓3A級遊戲在Full HD (1920x1080)甚至2K解析度下,也能跑得順,玩得爽快! 至於Ryzen 5 3400G的包裝方面,則是依照Picasso家族的自有標示方式,有標上「Zen+架構」,並可看到「2nd Gen Processor with Radeon Graphics」的字樣,表示這是第二代有內顯的Ryzen處理器(第一代是Ryzen 5 2000系列)。至於搭贈的風扇,同樣是Wraith Spire散熱風扇,也是鋁製散熱片且底部也有預塗散熱膏,解熱方面已可滿足一般使用需求。 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的包裝,除了Ryzen 9之外是採用上掀式的開盒方式之外,Ryzen 7和5就是一般紙盒包裝,兩者看起來有點相像,選購時只要看右下角的數字,就不會買錯了!以下就用照片來說明! 此外,目前市面上還買得到第二代Ryzen家族,因此在選購時,要特別留意!以下就列出幾張照片與說明,讓大家更清楚分辨! 以下就讓我們來實測,Ryzen 5 3600X與3400G處理器,跟上一代的Ryzen 5 2600X與2400G處理器,在效能上的差異。以及以及支援PCIe 4.0的Radeon RX 5700顯示卡,還有支援PCIe 4的M.2 SSD,插在非X570主機板上,是否同樣能發揮出PCIe 4.0的效用。 ● 測試平台: 處理器: (1) AMD Ryzen 9 3900X (12C24T) @ 3.8~4.6GHz (2) AMD Ryzen 7 3700X (8C16T) @ 3.6~4.4GHz (3) AMD Ryzen 5 3600X (6C12T) @ 3.8~4.4GHz (4) AMD Ryzen 5 3400G (4C8T) @ 3.7~4.2GHz (5) AMD Ryzen 5 2600X (6C12T) @ 3.6~4.2GHz (6) AMD Ryzen 5 2400G (4C8T) @ 3.6~3.9GHz 主機板: (1) ※測試各CPU @DDR4-3600 (2) ※測試Ryzen 5 3400G內顯 @DDR4-3600 (3) MSI B450 Mortar Titanium ※測試Ryzen 5 2400G @DDR4-3200 BIOS: (1) 0066 (06/24/2019) (2) P1.60 (07/10/2019) (3) A.7M (06/20/2019) 記憶體: (8GB ×2) 顯示卡: SSD:(系統) 驅動程式:Adrenalin 2019 v19.7.2 Jul.16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表 AMD Ryzen 3000與Ryzen 2000家族處理器規格比較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效能吧!這次測試的組合部份,由於R9 3900X / R7 3700X / R5 3600X,以及上一代的R5 2600X,都因為沒有內顯,因此我們搭配Radeon RX 5700顯示卡來測試,記憶體時脈都以DDR4-3600運作。 而在R5 3400G和上一代的R5 2400G處理器部份,因為這兩款都有內顯,測試時我們分別以搭配RX5700以及使用內部的Vega 11內顯來測試。值得說明的是,R5 3400G在測試內顯時,因為X570主機板大多數不一定有提供HDMI/DP等視訊輸出埠,我們後來找了ASRock X570 Taichi這款具有HDMI埠的主機板,來進行測試,時脈調整也是DDR4-3600。 至於R5 2400G處理器部份,由於無法與X570主機板相容(開機會卡住),用各家主機板都似乎無法順利開機,後來我們選定以B450主機板,也就是用MSI B450 Mortar Titanium來測試R5 2400G的獨顯(搭RX5700)與內顯(Vega 11)兩款數據,記憶體時脈則設定在DDR4-3200。此外,在測試獨顯(RX5700)時,畫質設定都是調到最佳畫質,而測試內顯(Vega 11)時,因為許多遊戲都無法順利執行,因此將畫質設定成自定值或是最低畫質,以發掘Ryzen處理器內建Vega繪圖功能的遊戲效能能到什麼樣的程度。 以下就是各種CPU在各跑分軟體和3A級遊戲的效能表現。 對於絕大多數玩家和使用者來說,都希望能買到高C/P值的電腦元件或產品,不過在選購之前,還是得先根據自己最常使用的情境為優先考量,來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等級。在處理器方面,以AMD這次推出的Ryzen 3000系列CPU來說,Ryzen 9和Ryzen 7系列都是用來打高階市場的,12C24T的Ryzen 9 3900X,或是8C16T的R7 3800X或3700X,對於追求極致效能的遊戲玩家與電競玩家來說,都是很好的選擇,搭配高階的獨立顯示卡(例如AMD Radeon RX 5700家族,或是NVIDIA的高階顯示卡都可以),就可以讓遊戲更順暢、同時要玩直播,或要同時執行多款軟體的情況(例如開聊天室等等),都能游刃有餘。因此,追求極致與高階效能的玩家們,可以選擇這種高階CPU+高階GPU的組合,來組出超猛效能的「高階電競級電腦」(Hardcore Gaming PC),以滿足玩各式遊戲的需求。 至於一般主流中階市場方面,AMD推出的Ryzen 5 3600X與Ryzen 5 3600這兩款處理器,採用6C12T核心配置,對於絕大多數的玩家與使用者來說,再搭配高階顯示卡,其實也能擁有接近R7或R9那樣的效能表現。因此要是您也想玩3A級遊戲,但比較少在玩遊戲直播,或是跟別人線上比賽的話,其實R5系列就非常夠用了,這樣一來,玩家可以省下買高階CPU的錢,去把顯示卡的預算捏高一點,買高檔的顯示卡來搭配,這種中階CPU+高階GPU的組合,一樣可以組出流暢效能的「主流電競級電腦」(Mainstream Gaming PC)。要是玩家的預算只能買到中階的顯示卡,其實也可以選購中階CPU+中階GPU的組合,一樣也能組出行雲流水等級的「遊戲電腦」(Common Gaming PC)! 要是比較少玩遊戲的玩家,甚至根本不太玩遊戲的使用者的話,AMD的Ryzen 3000G系列就是針對這類的使用者所打造,其內建顯示功能,可以玩絕大多數的Casual類的遊戲,或是透過降低畫質,就可以嘗試執行一些3A級的遊戲。相較於競爭對手是3A遊戲連跑都跑不動的狀況下,Ryzen 3000G系列等於是提供入門玩家們一個遊戲殿堂的絕佳入口,讓玩家們不用再額外買獨立顯示卡,就可以嚐鮮這些遊戲(當然玩家也可以額外安裝獨立顯示卡,來提升遊戲效能)。實測發現,以這種入門CPU搭配高階GPU時,整體表現也有接近Common Gaming PC的效果。若是靠入門CPU並開啟內顯功能的話,則由於DDR4時脈對內顯的效能影響很大,因此玩家們若選購Ryzen 3000G來組一台入門「遊戲電腦」(Entry Gaming PC)時,記得記憶體要買高一點時脈的(例如DDR4-3200以上),這樣就可讓內顯效能提升不少。總之,對於預算有限、比較少玩遊戲的入門玩家或絕大多數用戶來說,Ryzen 5 3400G的4C/8T或Ryzen 3 3200G的4C/4T,絕對可以滿足工作上的各種需求,並提供簡易玩遊戲的一個管道。 整體而言,這次AMD的主流Ryzen 5 3600X處理器,提供不錯的2D效能,在搭配高階顯示卡時也有擁有高階遊戲電腦的超水準表現,值得主流玩家們選購。至於入門的Ryzen 5 3400G處理器,則是一款超值的選擇,提供入門玩家們進入遊戲世界的一個管道,一樣的預算,與其買競爭對手的文書級電腦(Entry PC),不如選擇AMD的Ryzen 3000G系列來組裝一台入門遊戲級電腦(Entry Gaming PC)。 以上文章提供給想要新購或升級電腦的玩家參考!謝謝收看!
-
誰說X570主機板才給PCIe 4.0?! AMD第三代Ryzen搭配X470/B450/X370平台實測大作戰
AMD終於在7月7日推出7nm的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以及Radeon RX 5700系列顯示卡,除了效能有大幅提升之外,最重要的是這些產品都是PCIe 4.0 Ready的產品。而為了發揮出PCIe 4.0的優勢,AMD建議搭配X570主機板平台,以發揮PCIe 4.0平台的高頻寬優勢,讓電腦效能大爆發! 但,真的是這樣嗎? 一定要搭配X570主機板,才能開啟PCIe 4.0嗎? 以下,我們就透過真正的實測,來得知當使用非X570主機板時,是否也有PCIe 4.0的表現,以及這樣搭是否有什麼限制。 AMD在設計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時,仍然採用Socket AM4腳位設計,因此除了搭配最新X570主機板之外,也可以安裝到先前推出的Socket AM4相容主機板,包括X470、B450、X370、B350、A320等等,基本上,只要BIOS更新後,即可支援到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 但實際上,由於各家主機板的設計機制不同(例如CPU的相位設計),還有BIOS容量大小的緣故(可能容量不夠存放所有CPU的支援資訊,導致一些必須針對老CPU的支援程度做取捨),因此有可能A廠的B450主機板無法支援到Ryzen 3000的某些高階CPU,又或者B廠的X370主機板可以支援到Ryzen 3000,但只能以PCIe 3.0來運作…等等。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處理器規格比較 AMD推出的最新X570晶片組,主要就是用來搭配Ryzen 3000處理器(當然也相容於Ryzen 2000處理器),從架構圖可以看出,X570與Ryzen 3000處理器(Matisse系列)之間是透過PCIe 4.0 x4來串連。先看X570的部份,其可支援8組USB 3.2 Gen. 2 (10Gbps),以及4組USB 2.0 (480Mbps)。儲存方面則支援4組SATA 6Gbps (可支援AMD StoreMI快取碟加速機制)。至於其PCIe 4.0通道則有8+4+4條,可用來設計成PCIe 4.0 x8插槽一組,以及兩對PCI 4.0 1x4/2x2/4x1或4組SATA 6Gbps的組合。 至於CPU部份,則是原生支援4組USB 3.2 Gen. 2 (10Gbps),並有20條PCIe 4.0通道,用設計成PCIe 4.0 x16插槽一組(給顯示卡使用),4條留給X570下串使用,另外儲存方面則可支援1x (PCIe 4.0 x4 NVMe)或2x (SATA) +1x(PCIe 4 x2 NVMe)或2x (PCIe 4 x2 NVMe)的組合。 再來看看先前的AM4晶片組,搭配的是支援PCIe 3.0的Ryzen 2000/1000處理器,其CPU與晶片組之間也是採用PCIe 3.0 x4來串連,因此當上方CPU換成支援PCIe 4.0的Ryzen 3000 CPU之後,其與晶片組之間的串連,則會改成PCIe 3.0模式來串,但CPU內部的連接則維持PCIe 4.0的連接。 從上述分析可得知,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預留了PCIe 4.0 x4的通道,與X570晶片組做串連,或是以PCIe 3.0 x4的模式來與X470以下的晶片組做串連,因此,理論上,只要將有支援的PCIe 4.0的電腦元件(包含CPU、顯示卡,以及NVMe SSD),都連接到靠近CPU這邊的PCIe插槽,以及M.2插槽,就能同樣以PCIe 4.0的模式來運作。此外由於記憶體控制器也是內建在CPU裡面,因此也能原生支援DDR4-3200的記憶體! 是的!根據上述的分析,其實要用非X570主機板(即X470、B450、X370、B350,甚至A320等等)來跑PCIe 4.0模式,似乎是可行的。因此對於目前已經有在使用上述非X570主機板,但又想升級到Ryzen 3000處理器(Matisse系列),那麼只要確定以下事情,就可以免更換主機板,來讓您的主機板在安裝Ryzen 3000 CPU + Radeon RX 5700 顯示卡+ PCIe Gen. 4 SSD時,也能以PCIe 4.0運作。以下就以微星的主機板為例 其他廠商的主機板亦可比照辦理)。 (1) 搞定CPU: 確認您的主機板廠商有提供符合您主機板型號的最新BIOS,且有說明能夠支援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值得注意的是,更新BIOS時,有些主機板並未支援BIOS Flashback功能(空板直刷BIOS),這時候您就得先插上舊的1或2代Ryzen CPU來開機,並刷新BIOS,然後才能再換裝新的3代Ryzen CPU。 華碩主機板支援列表與BIOS升級資訊: 技嘉主機板支援列表與BIOS升級資訊: 微星主機板支援列表與BIOS升級資訊: 華擎主機板支援列表與BIOS升級資訊: (2) 搞定GPU: 翻開您的主機板手冊,檢視主機板規格的擴充槽(Expansion Slots)那邊,只要有看到有標示至少支援一組PCIe 3.0 x16 slot的字樣即可。通常這個槽是PCIE_1或PCIE_2。 (3) 搞定SSD: 若您有買支援PCIe Gen.4的SSD,一樣請翻開您的主機板手冊,檢視主機板規格的儲存槽(Storage)那邊,只要有看到有標示至少支援一組PCIe 3.0 x4 slot的字樣即可。通常這個插槽是M2_1。 基本上,這三個確定了之後,且主機板當初有在CPU的供電設計上預留給新世代的CPU,使其運作時不會因為供電不足或是散熱設計不良,通常都是可以直接拿來使用的!因此,若您是使用四大廠的X470、B450、X370等主機板,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不用升級到X570,也能享有PCIe 4.0的樂趣! 以下就讓我們來實測,當支援PCIe 4.0的Ryzen 3000處理器,以及支援PCIe 4.0的Radeon RX 5700顯示卡,還有支援PCIe 4的M.2 SSD,插在非X570主機板上,是否同樣能發揮出PCIe 4.0的效用。 ● 測試平台: 處理器:AMD Ryzen 7 3700X (8C12T) @ 3.6 GHz/4.4GHz (Turbo) 主機板: (1) MSI MEG X570 Godlike (X570) ※原生支援PCIe 4.0 (2) MSI X470 Gaming M7 AC (X470) (3) MSI B450M Mortar Titanium (B450) (4) MSI X370 Gaming Plus (X370) BIOS: (1) 1.0I5 (06/26/2019) (2) 1.9O (06/14/2019) (3) A.7M (06/20/2019) (4) 5.JM (06/25/2019)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3600 16GB (8GB ×2) 顯示卡:AMD Radeon RX 5700 8GB GDDR6 SSD:GIGABYTE AORUS NVMe Gen4 SSD 1TB(系統) 驅動程式:Adrenalin 2019 v19.7.2 Jul.16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首先我們透過舊款Ryzen二代CPU,將X470/B450/X370等主機板升級到最新BIOS版本,然後再換成Ryzen三代CPU來開機。這部分,比較沒什麼問題。然後插上Ryzen 7 3700X CPU,然後將AORUS Gen. 4 M.2 SSD插入最靠近CPU那邊的M.2 (支援PCIe x4)插槽,然後把Radeon RX 5700顯示卡插在第一個PCIe x16插槽。接下來安裝2條DDR4 3600的記憶體。 確認開機完成後,進入BIOS開啟記憶體的A-XMP模式,以DDR4 3600的時脈來運作,看是否能正常使用。 以下就是各平台的測試狀況與數據比較。 以下就是各平台的詳細測試數據比較。 自2017年開始,AMD開啟4年CPU發展藍圖,要每年都推出新的處理器產品,同時在GPU方面,也要擁有對應的GPU發展藍圖,如今發展到2019年,第三代的Ryzen處理器,導入最新的製程,搭配新的Chiplet技術,以及Zen 2的創新架構,使其效能表現不僅追上了Intel,甚至其產業規格(7nm、PCIe 4.0支援)也凌駕Intel,使得玩家們趨之若騖,紛紛考慮轉向投入AMD的懷抱! 以新加入AMD的粉絲來說,新買第三代Ryzen處理器、Radeon RX 5700顯示卡,為讓效能噴發,此時直接就買X570主機板來搭配就可以了,透過完整發揮出PCIe 4.0的優勢,讓玩家享受到AMD的最強效能表現。 至於已經是AMD粉絲來說,若先前已經有買第一、二代Ryzen或是Athlon處理器的玩家,手頭上一定有X470、B450、X370、B350、A320等主機板。若此時想要升級到第三代Ryzen處理器平台,那麼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舊主機板只要升級BIOS,就可以支援,且絕大多的情況下還可以使用到PCIe 4.0模式來運作,因此,玩家可以決定不用急著換板子,況且X570主機板最便宜的少說也要新台幣5,000元左右,能先省一點,來買其他裝備來使用,也是不錯的事情! 當然,以AMD的角度來說,未來應該會釋出新的AGESA版本來禁止X470以下主機板以PCIe 4.0模式運作、並強制降到PCIe 3.0模式來運作,以維持系統運作的穩定度。而主機板廠商這邊,也許過一陣子之後也不再供應這些能開啟PCIe 4.0模式的Beta BIOS下載,一來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的X570主機板促銷出去,二來也能減少消費者對於第三代Ryzen處理器搭配舊主機板的相容性問題。 不過,以目前來說,玩家若想優先嘗試第三代Ryzen處理器,並開啟PCIe 4.0模式,既有的X470以下主機板搭配新版BIOS升級,就可以做到了,且效能也不會比X570相差太多,除非玩家有需要安裝更多M.2 SSD,或者其他USB 3.2 Gen. 2的周邊,才需要趕緊升級到X570,否則,以目前來說X470、B450其實就很好用了! 整體而言,AMD就是佛心!當初您買的Socket AM4主機板,只要是新的CPU也是Socket AM4腳位的,一般只要升級BIOS就可以支援新CPU,橫跨三代都能支援使用!雖說,用舊的主機板去安裝新的CPU,效能也許會比新主機板配新CPU還稍微慢一點點,但至少保證是可以運作的,讓消費者不用急著去另外花錢添購主機板,甚至新的規格(例如PCIe 4.0)也能支援!這樣夠香了吧! 以上文章僅供想要升級到Ryzen 3000平台的玩家參考!謝謝收看!
-
Qualcomm發布最新Snapdragon 855 Plus旗艦行動平台,針對AI、VR、遊戲應用最佳化
自高通(Qualcomm)發布Snapdragon 855之後,不少旗艦級手機紛紛配備這款處理器平台,包括ASUS ZenFone 6、LG G8, V50、Lenovo Z5 Pro GT, Z6 Pro、魅族16s、 Nubia紅魔3、OnePlus 7, 7 Pro、OPPO Reno Zoom、紅米K20 Pro、Samsung Galaxy S10, S10e, S10+, S10 5G, Fold、Sharp AQUOS R3、Sony Xperia 1、vivo iQOO、小米9, Mix 3 5G, 黑鯊2、ZTE Axon 10 Pro 5G… 等手機,都配置這款晶片,提供高效能的運算馬力,讓工作或遊戲更順暢! 以台積電7nm製程所生產的高通Snapdragon 855擁有超高效能,採用8核心ARM64架構,其Kryo 485 ‘Prime’處理器時脈可達2.84GHz,搭配Adreno 640 GPU的585MHz時脈,可應付各種多媒體應用程式,以及重量級手機遊戲的需求。然當手機越來越賦予更多新一代的應用,包括VR (虛擬實境)、XR (延展實境)的應用,甚至AI (人工智慧)等應用,都需要更強大的處理器,來提升整體使用體驗。 為此,,這次在CPU方面,其Kryo 485 ‘Prime’處理器時脈可達2.96GHz,提升了4%效能。其他核心時脈則不變。至於在GPU方面,同樣是配備Adreno 640 GPU,但時脈則提高到672MHz,等於提升了15%效能。 至於855 Plus的其他功能則維持不變,跟855相同。亦即,高通欲以此全新平台,來提升繪圖相關的效能,讓行動裝置(手機、平板等等)在處理VR/XR甚至AI人臉辨識等應用時,能處理更快,賦予更流暢的使用體驗。 在細節方面,Snapdragon 855 Plus包含了高通提供的許多與遊戲、AI和XR相關的最新技術和功能,為消費者提供卓越的性能,讓他們能夠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情,提供高階等級的使用者體驗: ●遊戲:Snapdragon 855 Plus專為提高效能和提供領先的遊戲體驗而設計。 Snapdragon Elite遊戲體驗為消費者提供全面的硬體和軟體功能,為遊戲提供全面優化,包括Vulkan 1.1繪圖驅動程式,比Open GL ES的功耗效能還高20%。而 Snapdragon Elite遊戲體驗還具有軟體增強功能,像是Game Jank Reducer、Game Fast Loader、Game AntiCheat Extensions等。 ●AI:使用第四代多核心Qualcomm AI引擎,具備總共超過7 TOPS的運算效能,提供強大的專屬與可程式化AI加速應用 ●XR:使用者可以輕鬆體驗到沉靜式XR (延展實境)的應用,透過連接到內建Snapdragon 855 Plus和5G X50 Modem的頭戴式XR裝置,即可享受到超快速、超滑順的5G級XR使用體驗。 ▼表 Snapdragon 855 Plus與855平台的規格比較 這次Qualcomm發表最新的Snapdragon 855 Plus,成為當今最強行動平台,並預計於2019年下半年進入商用市場,也就是下半年開始的新旗艦手機,都將採用這顆855 Plus的平台,提供最強的手機使用新體驗。 目前已知,,將採用Snapdragon 855 Plus平台,提供前所未有的遊戲玩樂體驗。當然未來還會有更多配備855 Plus的手機陸續發表,想要一次升級的朋友們,可以存錢囉!
-
7月7日7奈米、AMD Ryzen 3代風暴來襲,首波高階瞬間清空、真香信仰力爆棚發散
從5月底的Computex 2019大展當中,AMD預告即將登場的Ryzen 3代處理器就成了這段時間玩家十分關心的重點,甚至接續在後面的E3大展上也發布了最新的Radeon RX5700系列顯示卡,加上早就已經準備好的X570主機板,這三大區塊的推陳出新讓玩家在不耐煩Intel擠牙膏式的「14nm製程無限+」的地獄中獲得解放,值得紀念的7/7、這個日子可以看到相當多玩家的熱烈期待,不只台灣、其實在日本跟國外許多地方都是一樣,等待著解禁時間的到來。 有鑑於以往許多店家或廠商偷跑的狀態,這次AMD官方倒是相當嚴格的要求必須要統一在7/7晚上9點之後才能開賣(雖然說有某家M廠商已經在前兩天的多媒體展偷跑了),而且過去都會推的預購行銷也都取消了,除了擔心由於首波的配額數量怕不夠之外,也是對自家這次的7nm產品有強大信心,畢竟前面的技術宣告也好、產品規格露出也好、甚至是效能的部分揭露,都刺激了玩家想要先睹為快、先買先玩的痛點,趕快入手才是真的! 光看看店家已經滿牆面的Ryzen 3代處理器以及各家X570主機板與一字排開的Radeon RX5700系列顯示卡,就只等著解禁時間到就能開賣了~。但是,解禁時間是晚上9點捏,光華店家或是其他電腦賣店不就早都準備關門了XD…,這樣要等到隔天中午店家開門才能買到,實在是等不及了… 咱們可是科技之島,好歹也是TSMC台積電的作品,連主機板御三家(ASUS、GIGABYTE、MSI)+ASRock都在台灣,當然要跟國外同步「拿」到東西囉!不囉嗦,店家直接延長營業時間來服務大家,想要第一時間入手的朋友就來現場吧!所以,各地的賣場就都是人潮啦,大家一起來倒數解禁時間吧! 那到底現場狀況有多熱鬧?人潮可是一直排下去,從店內到店外,賣家的全省其他分店也都是差不多的情況,以大家熟悉的原價屋為例,除了延長時間到22:00之外(其實那天晚上可不只到22:00),到現場排隊打卡的就有榛果拿鐵咖啡可以喝,開賣後現場付款下單還有一堆組合套餐單跟單品購買的額外好康放送,不管是現場直接拿到的散熱膏、電競滑鼠、RGB燈條或是登錄加送的CoolerMaster水冷以及MyCard點數(1000點),甚至是抱枕、背包等等,都是這次才有的好康,等待絕對值得期待!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7Skbf3i7d0&feature=youtu.be ▲解禁前的排隊人潮,是新的復聯5要上演了嗎?這麼多人~;開賣了的店內景況,人爆滿了! (影片來源:原價屋,製作/字幕:小R) 你以為只有我們才會痴痴的等嗎?當然不是,看看國外網友的twitter就可以知道,一樣是排隊盛況,日本秋葉原那邊的賣店除了開賣前就已經聚集大堆的玩家等待之外,當天天氣還是下雨狀態,仍舊有許多玩家撐著雨傘在排隊,已經擠到店內的朋友還可以看到有擺放AMD Ryzen 3代的專刊介紹,這股7nm的狂潮可是全球性的,尤其是在大家苦等了Intel擠牙膏這麼多年的情況下。 終於到了解禁時間,光看依序前進的購買人潮真的會以為這是哪個偶像簽名會或是復仇者聯盟5要上映了咧!這麼多人啊,難怪有傳言Intel打算降價來挽回一些玩家的支持度,不過如果還是繼續要維持14nm無限+下去的作法,恐怕要消費者買單得先累積足夠的信仰力量才行,這一點,AMD大神的信仰之光威力倒是大很多,Ryzen 3代光芒萬丈,想不聞到「Yes! 真香」還真難啊~ 附上AMD Ryzen 3000系列的目前報價,第一波供貨中的Ryzen 9、Ryzen 7已經瞬間清空了,想嚐鮮的朋友可以挑中間的Ryen 5 3600X或3600這兩款,效能潛力絕對不容小看,入門款的APU也有3400G以及3200G可以選,甚至Ryzen 5 3400G都比有內顯的i5-9400要便宜許多,高性價比的絕佳選擇;要是第一波沒趕上的玩家也不用擔心缺貨問題,第二波供貨馬上就到,而且,最頂階的Ryzen 9 3950X再過不久也會登場,先買一顆Ryzen 3代來體驗看看應該不會令你失望。
-
【AMD 7nm】 AMD爆香7nm產品實測篇:處理器+顯示卡+主機板大比拼
繼前面的產品解析、產品開箱之後,本篇將針對AMD推出的7nm處理器(包括Ryzen 9 3900X與Ryzen 7 3700X)、顯示卡(包括Radeon RX 5700 XT與Radeon RX 5700),以及所搭配的X570主機板(包括ASUS Crosshair VIII Hero、MSI MEG X570 Godlike等等),來進行不同的平台交互測試,搭配最新PCIe Gen.4 x4的Corsair MP600 SSD,以及高達DDR4-3600的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記憶體。 這次AMD正式發表了7nm Zen2架構的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加上7nm Navi架構的Radeon RX 5700系列顯示卡,搭配全新的X570主機板,正式開啟了PCIe 4.0新世代,可說是包辦了整個PC平台。相較於Intel目前14nm(代號為Coffee Lake)的第九代Core處理器搭配 Z390主機板,以及NVIDIA目前祭出的12nm Turing架構的Radeon RTX 20系列來說,這三者之前其實不一定都是AMD vs. Intel + NVIDIA的敵對狀態,你也可以選擇AMD CPU+NVIDIA GPU這種搭配,或是Intel CPU+AMD GPU的搭配,所以不一定是絕對敵對的狀態,亦可成為夥伴,讓消費者挑出最強的平台。 因此,這次我們在測試時,選擇了不同的組合搭配,做為本次的效能測試分析!以下是PCDIY!這次的測試平台說明: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8C16T) @ 3.6 GHz/5.0GHz (Turbo)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Z390) BIOS:1105 (06/06/2019)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16GB (8GB×2) 顯示卡: (1)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6GB GDDR6 (2)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 8GB GDDR6 (3) EVGA GeForce RTX 2070 Black 8GB GDDR6 (4) EVGA GeForce RTX 2070 XC Ultra 8GB GDDR6 (5)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8GB GDDR6 (6)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GB GDDR6 (7) AMD Radeon RX 5700 8GB GDDR6 (8) AMD Radeon RX 5700 XT 8GB GDDR6 (9) AMD Radeon VII 16GB HBM2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系統) 驅動程式:ForceWare v431.16 Beta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處理器: (1) Intel Core i9-9900K (8C16T) @ 3.6 GHz/5.0GHz (Turbo) (2) AMD Ryzen 9 3900X (12C24T) @ 3.8 GHz/4.6GHz (Turbo) (3) AMD Ryzen 7 3700X (8C12T) @ 3.6 GHz/4.4GHz (Turbo) 主機板: (1) 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Z390) (2)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Hero (X570) BIOS:(1) 1105 (06/06/2019)、(2) 0066 (06/24/2019) 記憶體: (1) 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16GB (8GB×2) (2) 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3600 16GB (8GB×2) 顯示卡: (1)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8GB GDDR6 (2)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GB GDDR6 (3) AMD Radeon RX 5700 XT 8GB GDDR6 SSD: (1) 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系統) (2) 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系統) 驅動程式:(1) ForceWare v431.16 Beta、(2) Adrenalin 2019 B5 v19.7.1 Jun.27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處理器:AMD Ryzen 7 3700X (8C12T) @ 3.6 GHz/4.4GHz (Turbo) 主機板: (1)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Hero (X570) (2) MSI MEG X570 Godlike (X570) BIOS:(1) 1105 (06/06/2019)、(2) 1.0I5 (06/26/2019)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3600 16GB (8GB×2) 顯示卡:AMD Radeon RX 5700 8GB GDDR6 SSD: 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系統) 驅動程式:Adrenalin 2019 B5 v19.7.1 Jun.27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AMD陣營: (PCIe 4.0平台) 處理器: (1) AMD Ryzen 9 3900X (12C24T) @ 3.8 GHz/4.6GHz (Turbo) (2) AMD Ryzen 7 3700X (8C12T) @ 3.6 GHz/4.4GHz (Turbo) 主機板:ASUS ROG Crosshair VIII Hero (X570) BIOS:0066 (06/24/2019)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3600 16GB (8GB×2) 顯示卡: (1) AMD Radeon RX 5700 8GB GDDR6 (2) AMD Radeon RX 5700 XT 8GB GDDR6 (3) AMD Radeon VII 16GB HBM2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系統) 驅動程式:Adrenalin 2019 B5 v19.7.1 Jun.27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Intel + NVIDIA陣營: (PCIe 3.0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8C16T) @ 3.6 GHz/5.0GHz (Turbo)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 Formula (Z390) BIOS:1105 (06/06/2019)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16GB (8GB×2) 顯示卡: (1)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6GB GDDR6 (2)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 8GB GDDR6 (3) EVGA GeForce RTX 2070 Black 8GB GDDR6 (4) EVGA GeForce RTX 2070 XC Ultra 8GB GDDR6 (5)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8GB GDDR6 (6)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GB GDDR6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系統) 驅動程式:ForceWare v431.16 Beta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在測試軟體部分,PCDIY!採用傳統的3DMark、VRMark來測試顯示卡的跑分成績,另外搭配Assassin’s Creed Odyssey (刺客教條:奧德賽)、Far Cry New Dawn (極地戰嚎:破曉)、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2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Total War: THREE KINGDOMS (全軍破敵:三國)、World War Z (末日之戰)…等遊戲進行測試。測試解析度設定在1920x1080 (Full HD)、2560x1440、3840x2160 (4K、Ultra HD)等解析度,並在遊戲裡面設定到最佳畫質。 至於2D桌面的測試部份,我們選擇了PCMark 10以及PassMark PerformanceTest 9.0來測試整體系統運作效能,另搭配X265 Benchmark來測試4K視訊編碼時的效能(FPS),當然CineBench R20也是不容錯過的測試項目,可測試CPU在繪製CG時的效能。另外,針對單一元件性能的部份,我們用AIDA64來測試記憶體傳輸效能,並以CPU-Z來簡單測試CPU的效能。 以下就是這次的測試結果。 有些人可能這次不想換CPU,而是想要知道AMD的全新顯示卡產品的效能,是否比NVIDIA顯示卡還好。因此,我們這第一回合部份,先將CPU平台固定起來,僅使用Intel Core i9-9900K 搭配Z390主機板平台,來測試AMD Radeon RX 5700系列/Radeon VII,以與NVIDIA GeForce RTX 20系列顯示卡的效能。 以下就是各測試成績與說明。 以上是第一回合,使用Intel平台,來測試AMD的Radeon家族,以及NVIDIA的GeForce RTX家族。可看到互有勝負。在2D桌面的部份,AMD的贏面居多,而3D遊戲部份,則有些AMD贏得多,有些NVIDIA贏得多!請繼續看下去! 當然,有些人可能覺得顯示卡已經買了,但搭配舊的CPU,玩起來還是會卡卡的,因此想要換CPU,但不換顯示卡。而第二回合,就是我們將顯示卡鎖定起來,只選擇固定幾張顯示卡來做搭配,來測試這些顯示卡在搭配Intel Core i9-9900K + Z390主機板平台,以及搭配AMD Ryzen 9 3900X或Ryzen 7 3700X + X570主機板平台,來看看兩者是否能提供不同的體驗! 以上是第二回合,使用固定顯示卡時,AMD的CPU (PCIe 4.0),若搭配同樣也是PCIe 4.0的Radeon RX 5700系列,則有不少2D場景與3D遊戲都能領先Intel的PCIe 3.0平台。若是搭NVIDIA顯示卡,則有些遊戲會在Intel平台表現比較好一點!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這次AMD 7nm平台的推出,所對應的主機板為X570,可完整支援PCIe 4.0,而各家板卡也陸續推出X570主機板。我們這次一共收到AMD寄來的ASUS ROG Crosshair VIII Hero與MSI MEG X570 Godlike兩塊主機板,因此也針對不同主機板之間做簡單的性能對比,這裡就僅列出測試結果表格,而不進行製圖了。 至於其他來自主機板廠商所寄來的X570主機板,包括ASRock X570 Taichi、ASUS ROG Crossfire VIII Formula、GIGABYTE X570 I AORUS PRO WIFI、GIGABYTE X570 AORUS Xtreme等主機板,礙於測試時間有限,留待下次主機板大評測時,一併公佈測試結果,請讀者拭目以待! ▼X570主機板在以CPU效能和其他元件為主的測試成績 ▼X570主機板在以GPU效能和其他元件為主的測試成績 以上是第三回合,看來主機板之間的差異性並不會很大,玩家可以挑選自己喜換的X570主機板來使用! 最後一回合,就是直接拿AMD的7nm、PCIe 4.0平台(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 Radeon 5700系列顯示卡)來與Intel + NVIDIA的PCIe 3.0平台(Core i9-9900K處理器 + GeForce RTX 20系列顯示卡) PK。這部份可以讓想要購買新機器,或是徹底升級CPU與GPU的玩家們,做為選購時的參考! 以下就是各測試成績與說明。 以上是第四回合,可看出AMD的CPU (PCIe 4.0)+GPU (PCIe 4.0)來打只有PCIe的Intel+NVIDIA陣營,有不少2D和3D軟體都有不錯的成績,但一些針對需要高爆發時脈的遊戲,則I+N平台還是有其優勢!因此,對於玩家來說,若有需要新買電腦,AMD的7nm+PCIe 4.0平台,已值得考慮納入採購對象了。 AMD最近滿50週年,其Radeon RX 5000系列,就是根據這個來命名。這50年來,AMD在PC領域從未缺席,在上世紀486/586的時代,AMD的效能可說是與Intel平起平坐,甚至不少優秀的設計,都可以在AMD平台看到,在當時動輒上萬的價格中,AMD總是以更漂亮的價格,來供應給不少正在PC路途上學習的莘莘學子,讓他們可以用更優惠的價格來組出效能更棒的電腦! 隨著千禧年到來,Intel處理器效能一直突飛猛進,AMD此時雖然一直追趕,卻也曾未忘了幫產業制定標準,讓當今64位元指令集應用程式與作業系統,統一採用AMD所提出的AMD64標準,帶領PC世界往更寬闊的應用發展。至於在繪圖方面,NVIDIA持續推出更強悍的顯示卡,讓AMD在併下ATi之後,要擺平兩邊的勢力,除了鞏固CPU地位之外,還要在GPU領域與強敵對抗!可說是一場長時間的硬仗! 在外界認為,一次同時做好兩件事,是很困難的,但AMD現在做到了!雖然相對於I+N陣營來說,AMD是間小公司,但他們卻擁有非常的大理想,自2017年開始,AMD開啟4年CPU發展藍圖,要每年都推出新的處理器產品,同時在GPU方面,也要擁有對應的GPU發展藍圖,而透過他們一步一腳印,導入最新的製程,搭配新的Chiplet技術,可說是一次豪賭!如今,終於將產品實作出來,而且是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做出敵營花了多年所做出來的產品,可說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從上述的測試數據可以看到,雖然AMD這次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 + Radeon 5700系列顯示卡,已經都搭配7nm、PCIe 4.0,同時還將正規記憶體時脈提升到DDR4-3200,以及搭配PCIe 4.0的SSD,在這樣如此先進的PC平台下,似乎還是有一些數據無法趕上對手的陣營。但是可別忘了,I+N的平台有些是比較高階的,售價比起這次AMD推出的平台還要貴很多!因此若單純比較Core i7-9700K + GeForce RTX 2070的話,AMD的勝算可說是非常高的! 若您是效能狂熱玩家,覺得AMD這次出擊,好像打不到Intel和NVIDIA的痛點,那麼也請別忘了,AMD還有Ryzen R9 3950X的旗艦版處理器,還有Radeon RX 5700 XT 50週年紀念版,都還未出擊!更何況AMD後續還會推出Ryzen Threadripper第三代,以及更高階的Radeon RX 5000系列 (例如5800甚至5900),這些動作,都已經讓NVIDIA被逼到趕快推出SUPER系列來應戰,而Intel雖說目前還不曉得有什麼下一步的行動(也許降價促銷?!),但也似乎急了。這是有史以來,一間小公司能同時讓兩間大公司都緊張了、皮皮挫了的時代,就讓我們迎接下世代PCIe 4.0的全新PC世代來臨!
-
一直好康就一直爽,AMD 7/7 7nm Ryzen三代開賣、RX5700系列顯卡+X570主機板同步上市
6月正式結束之後,暑假假期也開始起跑,而7月份可以說是緊接著Computex 2019落幕之後,迎來新品正式推出的日期;從7/2老黃的無敵次元刀又切出了2060 Super、2070 Super與2080 Super這三款超值版開始,後續接棒的AMD蘇媽更是直接祭出7nm系列產品線,一次就把市場現有架構來了個大震盪,7/7解禁的同時,玩家們可以下手搶先體驗新鮮出爐的7nm效能怪獸了。 從7/8開始,玩家在處理器的部分多了AMD新出爐的7nm系列可以選擇,這次AMD的Ryzen 3000系列一共推出了8款版本,其中的7款分別是:3900X、3800X、3700X、3600X、3600、3400G與3200G,至於另一款最高階的Ryzen 9 3950X則預計會在9月推出,至此,AMD 7nm布局的第一步已達成,不說空話、不擠牙膏、說到做到,好吧!大家有新的CPU可以買了,剩下的就是準備好銀子就行~ 除了處理器有推出新品,顯示卡的部分也同步的推出了NAVI的正式版本Radeon RX5700 XT、RX5700這兩款(RDNA架構),有別於先前推出的Radeon VII(GCN架構),同樣都是採7nm製程但RX5700XT/5700則是定位在遊戲角度的使用,算是原本大家愛用的RX570/580/590的接班人,除了命名上採用了加一個0的方式讓大家比較不會有陌生感之外,對比老黃家的產品線也差不多可以拿來對打RTX2070與RTX2060這兩個等級,信仰力需要補強的朋友可以準備下手帶回家,讓真香平台更香了。 處理器、顯示卡都推陳出新了,當然對應的X570晶片組也已經全線預備好了,在Computex 2019大展上就可以看到各家主機板廠商都已經準備就緒,除了沿用AM4架構插槽外,率先支援PCIe 4.0是一大賣點,另外,支援PCIe Gen4 SSD也讓整體效能可以更加強化,只能說這次AMD真的準備好了,不耍花招、不玩虛的,新效能大軍就等著玩家點完兵、回家操練。 除了規格之外,大家更關心價格到底是要賣多少?事實上這幾天就已經有實際販售價格曝光了,大家熟悉的原價屋網路商城就已經先行揭露了官方的報價,從最入門的Ryzen 3 3200G賣價3,670元到Ryzen 9 3900X賣價17,970元,7款版本的價位都出爐了,而且蠻妙的是,這次的官方統一售價都是70結尾,看來AMD這次把「7」這個數字執行的很徹底,7nm、先賣7款處理器、7/7解禁開賣、型號都是7、連價格也是7,希望Lucky Seven「7」會是未來AMD的幸運代碼。 從價格上會不會覺得Ryzen 9 3900X的價格比i9-9900K(F)還要高?別忘記了,AMD不管高低階,通通附上自家的Wraith系列風扇,R9 3900X附上的是Prism with RGB LED這一顆,如果入手i9-9900K(F)還要再另外負擔散熱器的費用,整體價格來說並沒有比較貴,更不用說以現有的效能測試上,明顯可以看到R9 3900X的實測數據比i9-9900K還要高這件事。 其實這7款版本裏頭,Ryzen 5 3600X的效能表現就有機會上挑i9-9900K了(之後站上會有實測比較),若是拿來比價格的話,R5 3600X報價8,970元,價差加一點預算都可以連同Radeon RX5700一起帶回家了,這樣買不就更聰明! 這裡小編把對照表列一下,雖然有網友認為R9 3900X是拿來對比9820X等級的版本,只以R7 3800X來跟9900K比較(這樣價格比就明顯AMD勝出了),但如果以AMD官方釋出的對比列表來看(前面的圖有),R9 3900X是放在與i9-9900K的同定位上(看看型號命名就知道了),所以下表的比較是以官方釋出的對比為準,相信應該會讓大家看得更清楚一些,不想繼續忍受14nm無限+++的朋友,趁著Ryzen 3000系列的推出,可以考慮入手試試! 雖然說X470主機板也可以支援新一代的Ryzen 3000系列,但是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的原則還是不變的;現在入手二代Ryzen 7/Ryzen 5除了在價格上相對優惠外,還有更多贈品好拿,原價屋線上商城也提供了額外好康可以回饋,別以為上回AMD官方活動結束後就沒有好康了,一時好康、一時爽,一直好康、就一直爽,這次除了送價值249元的USB-N10 NANO無線網卡之外(原價屋網路商城的好康),只要登錄AMD官方就送XBOX Game Pass PC Games(3個月)會員(價值960元),想暢玩微軟的遊戲大作就趁現在,戰爭機器Gears 5等多達100款以上的遊戲任你玩到爽啊!更不用說因為X570主機板推出,更多的X470主機板簡直大放送,價格絕對飆破認知尺度,現在買Ryzen二代只有超值、沒有其他。 (XBOX Game Pass PC Games會員活動兌換時間為2019/07/01~2020/03/10,活動序號兌換截止日期2020/06/30) 7/5 Intel在中國的微信公眾號,Po了一篇新文章,特別針對選擇CPU來做專文介紹(可參考「擇U哲學:電腦的選擇始于處理器、但不能終于處理器」),文中特別提到,性能跑分不能作為實戰效能的依據;小編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覺得很好玩,裡面提到的是Intel針對挑選CPU給出了3個標準,分別是:一、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選高性能準沒錯;二、只看性能跑分還不夠,實戰效果更能體現性能;三、決定性能的因素還有很多,平台生態也是之一。 是啊,Intel在第一個標準中推薦了i9-9900K,因為除了是最頂級Core i9之外,也是具備不鎖頻的K版本,但是您說的AMD都有啊、而且更便宜,真不用拿R9來跟您比就可以壓制了;第二個標準則是認為第9代Core i整體性能已經比8代提升了11%的遊戲FPS,更是比3年前的舊電腦還提升了多達41%的遊戲FPS,而且現有的3A級大作都有對Intel架構優化,甚至還可以同步直播分享、流暢不卡頓。是啊是啊,來看一下AMD的官方實測吧!56 FPS跟1.6 FPS相比,真不知道這第二標準的自信打哪兒來的。 好吧,還有第三個標準,Intel認為其整合的平台技術優勢是「天生驕傲」,畢竟玩家體驗的是電腦的整體性能,包括了具備有Thunderbolt 3、WiFi 6與Optane等技術優勢。對啦!人家X570有PCIe 4.0、Gen4 SSD支援,你有喔?! Type-C 3.2、WiFi 6這些別人是沒有嗎?更不用說Optane幾個人用的問題了,想不透為什麼打不贏就說跑分不重要、大家來比整體效能,跑分測試也有跑整體效能的啊,人家有的你沒有、都已經7nm實作出來了,10nm現在還要等到明年才有桌上版的Ice Lake,14nm還要繼續無限+下去,這一堆你要使用者怎麼去界定性能優劣,總不能因為人家車子進化到小cc數搭配Turbo可以跑出高效能又省油,但你自家產品還沒準備好,所以就說不要比馬力了,我們來比整體感吧~這種鬼話,而且還賣的比別人貴、內裝配備還要自己加錢。 除了是一種面臨7/7 AMD推出新產品的無力招架所發的自High文之外,也想不出來為什麼要自己先打臉的說跑分不重要之類的了~ 早在7/7 NDA解禁之前,價格就已經曝光了,而事實上這一次官方是禁止在解禁之前作預售等活動的,這部分包括了零售或是整機出售,除了怕有偷跑的情況發生外,也是統一全球的開賣時間,以台灣的部分來看,解禁日期雖然說是7/7晚上9點,但是以經銷商的鋪貨,應該店家也是7/8才會開始收到新品,抓這麼緊的原因估計是第一波的量沒有那麼大,畢竟全球都在要貨,配額之下肯定第一波的數量不會太多(飢餓行銷?),而按照經銷商(代理商)給出的回應來看,這一波要下手的可得手快一點,否則就要等下一波的配額囉! 小編建議有興趣入手的玩家,銀子先準備好,3代Ryzen搭配X570主機板的表現肯定會令你感受到7nm的威力。 ☆☆☆更多有關AMD Ryzen 3000系列與Radeon RX 5700 XT / RX 5700以及各家X570主機板文章,請關注PCDIY!官方網站與粉絲團,隨解禁日期會一一為您詳細介紹與測試。
-
AMD好評加碼活動再延長,Ryzen 3 2200G入門級首選、C/P值大勝9100F
過完Computex 2019大展,相信許多玩家都相當期待更多的新品可以上市,特別是這次在會場中蘇媽展示了新一代的Ryzen處理器,應該十分吸引大家的目光聚焦,而且在前幾天的E3展前研討會與E3正式開展也釋放了更多的消息(包括即將登場的Radeon RX 5700XT顯示卡),預計將於7/7發布開賣對許多玩家來說,應該已經是萬分期待的狀態了,那現階段如果有需求該怎麼辦呢?忍耐等待、還是先買先用比較快? 從上月底到目前的市場狀況,SSD以及DDR4記憶體的部分仍是緩步下滑,先前799元可以買120GB SSD變成了可以買240GB、甚至960GB(1TB)版本的報價也不過2,499元,連M.2 PCIe規格的1TB版本也只要3,250元就可入手(Intel 660P),趕快升級到1TB容量免得Steam促銷的時候想買遊戲卻沒空間可以安裝的窘境發生;記憶體方面也是呈現緩跌狀態,金士頓、威剛、UMAX等廠商的一般DDR4-2666 8GB版本也都落在1,000元上下,近期活躍的KLEVV(科賦)直接殺到900元,按照現有已知的消息指出,恐怕到第三季都還會是下滑趨勢,想入手一次插滿4 DIMM插槽達成8x4=32GB或16x4=64GB的玩家應該是不錯的時間點了。 對比去年跟前年的SSD與記憶體價格大概都已經呈現腰斬情況,省下來的預算可以替玩家補貼一下顯示卡的售價,不然新的顯示卡一直出、價格也不斷飆高,省點預算可以買高一階版本也不錯。 原本AMD 50周年的送2款遊戲活動是到6/8就截止了,上個月另外開跑的是同步放送的加碼大禮包活動到6月底,但現在送遊戲的活動也延長活動時間囉,一樣延長到6月底(兌換截止至7/30),價值超過4,000元的「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黃金版」及「末日之戰Z」只要上官網登錄就能獲得,想要加入真香陣營的朋友可得把握機會。(買Intel可就沒送囉~) 這陣子的市場現狀除了前面提到的SSD與記憶體仍持續降價之外,處理器市場也是有些波動,Intel陣營力推無內顯的F版本可以說已經涵蓋了整個Core i系列,入門款的i3-9100F在價格上也落在了3,000元出頭,反而前代i3-8100的賣價還要4,200元(平輸版),啥時候i3-8100的UHD630內顯核心這麼值錢了? 根據原價屋的報價來看,從剛開始發布開賣到目前為止,清一色的F版本都在逐步調降價格,除了要讓玩家習慣沒內顯這件事情之外、或許也是在為後續將推出的Xe顯示卡做熱身,不過,對於中高階玩家來說,挑一張給力的顯示卡是必要的,想玩3A級遊戲大作也少不了中高階顯示卡的協助,不想花太多預算的可以選AMD Radeon RX570/580或是NVIDIA GTX1060,預算充足一點的當然可以往更高階選購。 而不讓對手專美於前,AMD也連續的祭出促銷,這陣子的50周年活動也是一波接一波,而且在價格上也放軟許多,讓原本就已經相當超值的選擇顯得更加親民,光是針對玩家最普遍入手的Ryzen 5 2400G與Ryzen 5 2600這兩款處理器,可以看到直接調降500元,售價分別降為4,490元及5,490元,甚至就連Ryzen 3 2200G也調降至3,190元,對於想邁入信仰第一步的玩家應該門檻降低不少;事實上如果對照一下Intel同級的報價就不難看出差異性,更具價格優勢的Ryzen 2代產品線,對於在選購的成本考量上絕對是一大重點,當然效能也是不遑多讓。 (光比較Ryzen 5 2600X跟Core i5-9600KF就好,價差就1,210元了…,2700X跟9700KF差更大,直接就是有沒有DDR4 8GBx2=16GB的差別了) 雖然說AMD剛發布了Ryzen 3代產品線,但是對於不需要太強大顯示繪圖功能的朋友來說,入門款版本想要挑個基本功能都具備、價格也能接受、整體預算不會太高的電腦,或許目前的Ryzen 3 2200G是個好選擇,這個等級對上Intel的版本大概有2款可以對比:i3-8100、i3-9100F,前者有內顯、後者則無,也就是說,如果想要選擇較新的i3-9100F的話,那很抱歉、要多買一張顯示卡,買片舊規格的GT710/730嗎?謝謝、1,000~2,000元大洋,新一點的GT1030(其實也不新了)更是要花上2,500元以上,若是以現有的i3-9100F價位來看,差不多接近買一顆再砸一顆的狀況,也就是你得付出雙倍成本才能擁有入門級處理器效能+入門級顯示卡效能,真的這樣買下去大概會被笑死吧!(錢太多) 換成前代的i3-8100呢?這顆有內顯,是的,價格要賣4,200元,效能則是老黃曆的UHD630,不嫌棄的可以加減用,想要更強功能的就別想太多,乖乖掏錢去買張RX570或GTX1060以上等級吧!相比之下Ryzen 3 2200G就顯得極有價值,比時脈、核心數、製程工藝、功耗,其實與i3-8100、9100F無甚差異,但是2200G擁有AMD Vega 8顯示核心、比9100F+GT1030效能表現還要好上一些、當然也比8100的UHD630內顯效能要高上一大截,Memory更支援至DDR4-2933,目前報價才3,190元,該怎麼挑還用說嗎? 效能比較的部分可以參考早先站上曾經測試的諸多比較文章,雖然說i3-9100F比前代i3-8100多了Intel Turbo Boost技術可加速至4.2GHz,但少了入門級內顯就是硬傷,只要選了i3-9100F就是得要額外多花一筆預算添購顯示卡,還不如加個1,000元買前代的i3-8100還比較好用,以Ryzen 3 2200G所具備的效能特色來說,PCMark 10的成績就有4,000多分,與i3-9100F boost 4.2GHz再加上GT1030的表現差不多,3DMark Fire Strike也能有近3,000分的實力,算是入門級中的高效表現了。 想要聰明選購又不傷荷包,目前入門款的最佳選擇當然非Ryzen 3 2200G莫屬,如果預算稍多一些,那高一階的Ryzen 5 2400G也是極為推薦納入選項的一款,僅比i3-8100的4,200元售價多出290元,但是效能可是大幅提升一大截,290元的價差可超值了,趁著Ryzen 3代還沒開賣,現在AMD的好康活動正在舉辦中,有需要的朋友可得下手快一些,畢竟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等新的不如選擇合用的較實在。
最多人點閱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不讓Z490專美於前、Intel 400系列入門選項,BIOSTAR RACING B460GTQ主機板開箱
- 洋垃圾戰神,5999元買14核心28執行緒Xeon E5-2683v3神器級處理器!
- SUPERMICRO SUPERO M12SWA-TF伺服器主機板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實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為究極效能而生!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搭載USB 3.2 Gen 2x2和2.5GbE LAN、入門玩家最佳選擇,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
- 太極撥10核、「十力」不容小覷,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效能測試
- Intel Pentium G4400實測開箱,「非K超頻」3.3GHz狂飆4.4GHz!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