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 中央處理器
-
爽玩不用砸大錢、AMD中階R5 3600搭RX 5600 XT《毀滅戰士:永恆》平均破150 fps
《毀滅戰士:永恆》(Doom Eternal)遊戲上市到現在也將近快一個月的時間了,這段期間小編三不五時還是會上線玩玩,當作一個疫情宅在家最爽快的紓壓管道XD!之前在遊戲剛上市的時候,我們用AMD Ryzen 9 3950X處理器搭配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顯示卡組了一個「A+N」的高效能組合,不過對於一般玩家們來說,這樣的組合畢竟還是太過高端,雖然遊戲的爽快度十足,但荷包君可就沒這麼爽了QQ。 所以小編這次要來提供給大家一個中階高C/P的搭配組合玩《毀滅戰士:永恆》:Ryzen 5 3600處理器,搭配Radeon RX 5600 XT 6GB顯示卡,這也是就小編目前手邊有的硬體做示範的啦!玩家們如果手上有其他接近的硬體,或是想要初次組裝電腦的話,這樣的處理器搭配顯示卡也可以作為玩家們的參考標準。 這次採用的同樣是AMD平台,但上一次測試的時候使用的是AMD的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3.1版本,不過後來因為《惡靈古堡3:重製版》的推出,AMD也推出了新版的20.4.1驅動,這次也就順理成章的直接用這個版本作為測試囉!有別於上次的A+N、這次就是3A組合了,整體的價格負擔顯然小了許多,不過爽度依然是蠻不錯的呦!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1nrsud5l44 ▲實際以R5 3600+RX5600XT遊玩《毀滅戰士:永恆》最高畫質下的遊戲體驗。 說再多都不如實測體驗的眼見為憑,實際從遊戲畫面中可以發現,在1080p解析度下,遊戲裡面的畫質設定調整至最高畫質,R5 3600+RX5600XT的組合基本上可以達到平均約150 fps的表現,就FHD解析度下這樣的結果非常優秀,也足夠在一般的144Hz更新率螢幕下達到理想的順暢度。對於大多數仍採用FHD螢幕規格的玩家來說,這樣的組合顯然更具經濟實惠的價值。 另外,小編也測試了一下用1440p解析度遊玩,在相同的設定下,平均的fps雖然落到約100~120左右,但同樣因為遊戲本身的優秀表現,加上它採用Vulkan架構的關係,整體對於系統要求並不如DirectX架構下高,也因此讓RX5600XT也能輕鬆順跑,不愧是AMD冠名為終極1080p殺手的稱號XD! 簡單整理一下吧!這次R5 3600 + RX5600XT的測試結果,小編認為整個遊戲的體驗非常讓人滿意,尤其在1080p解析度下能夠達到穩定的150 fps,也足夠應付一般電競螢幕的144Hz螢幕更新率要求,再加上小編這次是使用搭載AMD FreeSync技術的24吋螢幕,整體的流暢度很夠,就算把解析度拉高到1440p,也能夠有至少90 fps以上的平均水準,這也是RX5600XT令人佩服的一點。 雖然說《毀滅戰士:永恆》官方的遊戲提供到1000 fps的遊戲體驗,但基本上對於一般玩家來說,擁有穩定120 fps、甚至144 fps以上的水準就已經非常足夠了,而在FHD解析度下,RX5600XT如果稍微將畫質調低一點的話,也有機會把fps穩穩落在240上下,不過這點就讓玩家自行根據可以接受的畫質表現作調整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你要換板?我不用!AMD新一代Ryzen 4000系列將可透過更新與現有B450主機板相容
AMD預計即將會在,重點自然就是在效能的提升了,不過在對應的主機板部分,理論上來說在高階的主機板上會有對應的X670系列,至於在中階版本會不會有B550(?)作為原本B450系列的升級版就還不確定了。 不過現在看來,該原文有一段"The AM4 socket and B450 chipset are confirmed to be able to support future AMD Ryzen 4000 Desktop CPUs"非常值得注意,表示現有的B450主機板有望藉由更新支援新一代的Ryzen 4000處理器。這對於DIY小資族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意味著不用為了升級處理器,就得額外購買新的主機板了。 XMG先前因為在自家15吋筆電下瞬間又火紅了起來,最近又在他們自家官方的Reddit論壇貼文上貼出一系列關於新筆電的消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Ryzen 4000系列可以藉由微碼(microcode)更新相容於現有的B450主機板這條,再度讓人感謝AMD在經過了幾年的Ryzen系列更迭下,在這一代Ryzen 4000中仍採用AM4腳位的佛心,雖然這也可能是最後一代採AM4了,但看看隔壁棚幾乎每年一換...就還是讓人感到「揪甘心欸~」。 不過話說回來,也是因為最新的Ryzen 4000處理器仍然是採用AM4腳位的情況下,也才能讓B450繼續無痛相容,省去玩家荷包的痛苦,但到了Zen 4架構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登場後,也將換成新的AM5腳位,到時候如果要更新硬體的話就勢必得要全面更新了,但這至少還是一兩年後的事。 另外,雖然目前還沒有AMD官方正式的消息可以確認,但既然從上述流出的消息可知,B450能藉由BIOS更新的方式支援新處理器,那麼更高階的X570系列,應該也是可以藉由同樣的方式支援新處理器才對。相信接下來如果沒有任何Delay、AMD仍能準時按照時程表推出產品的話,年底前玩家們或許就能單純針對原先的Ryzen 3000處理器做升級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 Ryzen 3 3300X與3100型號露出!入門款無內顯版本,4C/8T給好給滿
AMD在Ryzen 3000系列桌機處理器的佈局,涵蓋7nm、代號Matisse的Ryzen 9 3950X至Ryzen 5 3500,至於入門款的則是以12nm、代號Picasso的Ryzen 5 3400G與Ryzen 3 3200G來打頭陣,G代表後面有內顯功能!不過就在勁敵推出9400F與9100F這類入門款也沒配備內顯的情況下,AMD似乎也開始布局其入門款無內顯的處理器,以便讓自家的Ryzen 3000家族從旗艦款到入門款都有對應的產品可供選擇。 根據爆料網站的資料揭露,AMD還會推出兩款入門處理器,分別是Ryzen 3 3300X與Ryzen 3 3100。等於是在3400G和3200G中間安插兩組型號,不過這新的兩款處理器,都是4C/8T的架構,擁有18MB快取容量(L2 2MB + L3 16MB),且TDP都是 65W。3300X這顆CPU的爆發時脈為4.3GHz,而3100這顆CPU的爆發時脈則是3.9GHz。 甚至連AMD OPN代碼都有了,Ryzen 3 3300X的OPN代碼是100-000000159,而Ryzen 3 3100的OPN碼是100-000000284。如果您知道Ryzen 5 3500X的OPN碼是100-000000158,跟3300X才差一號,由此可知這個3300X可能當初就規劃好了,但可能由於3300X的4C/8T的架構,有可能打到自家3500X的6C/6T架構,使得AMD暫時先不要那麼快推出,取而代之的是先以3400G (4C/8T,含Vega 11內顯)來衝市場。 ▼表 AMD全新Ryzen 3,與Intel十代Core i3處理器規格比較 不過,由於Intel即將於4月底推出,其Core i3入門款,有10320、10300與10100等型號,皆是4C/8T架構,同樣是65W,L3為8MB,時脈則從3.6~3.8GHz都有,為此AMD可能就是在等Intel正式推出前,把放了很久的秘密武器端出來,也就是Ryzen 3 3300X與3100,以同樣是4C/8T架構,且為65W,但L3高達16MB,而且這兩顆也可能是Zen 2、7nm、代號Matisse的架構,因此也可能支援PCIe 4.0的規格,以用來對抗Core i3-101xx等系列處理器。請參考上表。 (更新) 目前已知Ryzen 3 3300X和3100會零售,售價分別是120美元與99美元。以下就是這次AMD Ryzen家族的處理器列表。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處理器規格比較 至於搭配的主機板部分,應該也是能與現有AM4插槽主機板相容,只要升級BIOS即可。目前可搭配的主機板,應該包括AMD X570,以及先前支援到PCIe 3.0的X470、B450、A320等主機板。 若消費者在意入門處理器一定要有內顯的話,那麼可以參考以下的APU產品。 ▼表 AMD APU家族處理器規格比較 看來,兩家x86處理器大廠,在主流桌機處理器產品部份,已經都準備好了。一個是7nm的Ryzen 3000家族,一個是14nm的Intel第十代Core家族。前者可以沿用先前AM4的主機板來使用,後者則是要重新買400系列主機板才能使用。消費者您準備好了嗎?
-
10核打不贏8核? Intel第10代Core i9-10900F (200W級)效能露出,多核分數不如AMD第3代Ryzen 7 3700X與Ryzen 9 4900HS (35W級)?!
AMD自3月30日正式推出Ryzen 4000系列行動處理器,以更高效能、更低功耗,讓電競筆電能夠擁有近如電競桌機那樣的體驗,同時還能維持輕薄。PCDIY!也在第一時間內針對,發現這次果然效能提升程度可說是不同凡響。由於這次AMD的7nm、PCIe 4.0的Ryzen 4000行動處理器(代號Renoir)來勢洶洶,讓Intel的產品可說是倍感壓力! 隨著Intel即將於4月底發表,雖說仍是採用14nm、PCIe 3.0,而且TDP(功耗)表定是65W。網路上就有人拿Core i9-10900F這顆具備10C/20T (10核心、20執行緒)處理器來實際測試一番,發現全速時將近200W,甚至滿載時可以高達224W,必須以水冷去壓制才行。 至於效能方面,先別管牙膏了,你聽過真香嗎?是的!拿來跟Ryzen 9 4900HS的8C/16做對比,看看誰的效能比較強! 由所公佈的資訊,他以Intel Core i9-10900F @ 2.80GHz~4.6GHz (GenuineIntel Family 6 Model 165 Stepping 5,10C/20T)處理器,在Geekbench 4的測試成績,單核心與多核心分別獲得5747與29363的成績,請注意喔!可是桌機處理器的成績! 從上面可以看到Intel平台是以基本設定(無超頻)的狀態來測試,我們再看AMD平台的部份,同樣挑出基本設定的成績,可以發現AMD Ryzen 7 3700X @ 3.6GHz~4.4GHz (AuthenticAMD Family 23 Model 113 Stepping 0,8C/16T)處理器,在Geekbench 4的測試成績,單核心與多核心分別獲得5807與35050的成績。這還是使用B450主機板來做測試喔!結果還贏過Intel約1%、19%。 好吧!Ryzen 7 3700X (8C/16T,65W)處理器,打趴Core i9-10900F (10C/20T,65W)也就算了!我們再找一下AMD筆電平台的部份,同樣挑出基本設定的成績,可以找出ROG Zephyrus G14所內建的AMD Ryzen 9 4900HS @ 3.0GHz (AuthenticAMD Family 23 Model 96 Stepping 1,8C/16T)行動處理器,在Geekbench 4的測試成績,單核心與多核心分別獲得5286與30339的成績。可以看到單核心雖然輸Intel約8%,但是在多核心則贏約3%。這還只是35W行動處理器的表現耶! 先來看Intel Core i9-10900F這顆處理器規格吧!10C/20T,內建20MB快取,基礎時脈為2.8GHz,超頻時脈為5.2GHz,Turbo Boost Max開啟後單核心可高達5.1GHz,若全核動態時脈則是4.5GHz~4.6GHz,TDP則是65W。 不過,這個65W指的是基礎時脈下的功耗,以Core i9-10900F為例,其P1最大功耗為170W,而P2最大功耗可達224W,相當於官方TDP的3倍多!只是吃電越兇,效能也應當有所表現才是,但從上面的測試成績可以發現,Geekbench 4單核與多核的成績僅有5747與29363。而且建議售價已知大約落在1.5萬元新台幣!相較於現在Ryzen 7 3700X只要1萬出頭的價錢來看,要說服消費者升級到Intel 10代U似乎頗困難的! 此外,別忘了這次10代U因為腳位,才可以使用。因此玩家們又得另外花主機板的採購預算! 總之,想要買哪家平台,相信精明的消費者要怎麼選擇的吧?以下就列出兩款平台的優勢,做為本文的結束! ● 單核心效能高 ● 時脈高 ● 超頻潛力比較強 ● 記憶體相容性與支援度比較好 ● 整體執行溫度來說,還是比AMD處理器涼一點 ● 多核心效能高 ● 更多核心數/執行緒數,以及更多快取容量 ● 7奈米製程 ● 超高C/P值,產品隨附RGB風扇 ● 單核心效能大約跟Intel能平起平坐 ● 功耗低!!
-
AMD第二代新款EPYC 7Fx2家族伺服器追加上市,主攻8、16、24核市場,提供C/P更高的HPC運算效能
AMD自2019年8月8日正式發表,採用Zen 2架構、7nm製程,並支援PCIe 4.0規範,最高達64核心、128執行緒,提供HPC (高效能運算)環境絕佳的運算效能,讓業界刮目相看! 隨著AMD第二代EPYC處理器的上市,,以更優勢的價格來供應企業用戶使用。如今,AMD可說是逐漸在伺服器市場嶄露頭角,隨著伺服器的主流市場逐漸往8核至20核心來發展,AMD也乘勝追擊,於2020年4月14日再推出新的EPYC 7Fx2家族伺服器處理器共三款,包括EPYC 7F72 (24核心)、EPYC 7F52 (16核)與EPYC 7F32 (8核心)等三顆全新CPU,以提供比自家7002同級產品更高的運作,以更具C/P值的設計,讓企業可以加速導入。 先前AMD推出的EPYC 7002系列伺服器處理器(代號‘Rome’,羅馬),採用Zen 2架構,並以全新7nm製程生產,能支援PCIe 4.0規格,以及DDR4-3200記憶體,賦予優勢的I/O與記憶體頻寬,且在L3快取提升了4倍,使效能比上一代EPYC快高達23%的IPC (每時脈執行指令數)。 EPYC不僅從架構上提升,更提供先進的安全功能,能幫助客戶保護最重要的數位資產。最高版本的EPYC 7002系列(7742/7702/7702P)擁有高達64核心、128執行緒為例,導入AMD EPYC平台,相較於競爭對手平台,能有效降低TCO (總擁有成本)達50%。 後來EPYC 64核心家族新增一個7H12的型號,為旗艦款,擁有更高時脈效能,但TDP也增加到280W,此外在今年2月還新增了入門款64核心的EPYC 7662,時脈較低,且TDP也比較低。至於32核心也有新的7532,時脈降低一些,但L3快取容量倍增。 為加速伺服器市場生態系的動能,AMD EPYC已陸續與亞馬遜、Google Cloud、微軟Azure、IBM Cloud、Oracle Cloud、騰訊雲等雲端業者合作,且先前更標下了美國能源局在Oak Ridge國家實驗室的Exascale超級電腦標案,將於2021年打造出1.5 ExaFlops等級的超級電腦-Frontier,此外,更獲得Lawrence Livermore國家實驗室的導入,以及美國各公家單位的採用。由此可見AMD可說是在伺服器市場初露曙光! 由於EPYC 7002家族,最高檔的7742雖說有64核心,但價位其實滿高的,也許效能很強,但耗電量也高,因此不一定符合TCO成本。以一般數據中心、密集運算來說,目前大多的密集性運算工作,其實很多時間是不太需要用到那麼多核心數的,此外像是虛擬機應用方面,像VMware這類的軟體是以單顆處理器的核心數來計價,越多核心的費用也越高()。因此對於整體部署成本來說,其實從記憶體要裝多一點之外,CPU內部的L3快取容量增大,對於伺服器在處理大量運算時,效能提升也比較明顯。 正因此,為達到最佳部署甜蜜點,AMD再次推出三款EPYC 7Fx2家族伺服器處理器,比自家同核心數級的7002系列的時脈和快取容量還要高,因此7Fx2家族將擁有更好的效能表現。以下是7002與7Fx2家族的產品規格列表。 ▼AMD第二代EPYC伺服器處理器 (代號Rome)規格列表 (橘色字為這次發表之新品) 從上表可以看到,這次7Fx2家族,最高等級的EPYC 7F72,擁有24核48緒,時脈為3.2~3.7GHz,L3快取增加到192MB,隨之而來的TDP比較高,達到240W,相較於7402來說,各方面的規格都更好,值得密集運算應用伺服器使用,當然價錢也比較貴一點點就是了! 至於主流的EPYC 7F52,擁有16核32緒,時脈比7302還高,達到3.5~ 3.9GHz,L3快取更是倍增到256GB,比7F72還高,再加上16核32緒裝2顆之後總共為實體32核心,算是一套VMware的授權費,因此AMD認為這顆伺服器處理器不僅時脈更高,將能成為虛擬機器的最佳選擇,因此在售價上將7F52訂得還比7F72高,不過整體來說還是比競爭對手的低就是了! 至於入門的EPYC 7F32則擁有8核16緒,時脈比7262高一些,達到3.7~3.9GHz,但L3則維持不變,售價卻比7262多近4倍!主打高效能入門伺服器市場! 上述的EPYC家族都可以搭配既有的EPYC 7002專用伺服器主機板使用,只要更新BIOS即可支援新的7Fx2處理器,至於TDP方面由於伺服器主機板皆能支援到280W的功耗,因此要應付TDP最高到240W的7Fx2家族,絕對是綽綽有餘! 因為這次EPYC 7Fx2家族,擁有更高效能、更多的L3快取,更可以雙路配置,讓伺服器效能再往上飆升,因此有越來越多一線伺服器大廠,紛紛導入7Fx2家族處理器,來建構各式伺服器產品。以下就透過簡報來看看AMD這次的出牌吧!
-
製程工藝再度嚴重落後?Intel Alder Lake 10nm處理器2021登場,完整7nm產品要等到2022
關於Intel的處理器製程這檔事,連它們自己都已經,不過現在看起來好像又要再往後延了...最新的消息來看,Intel明年仍會是以10nm處理器為主,完整的7nm桌上型處理器要到2022年才有著落了。 新的PPT消息內容是從中國微博流出,雖然目前無法確認這些簡報頁面的官方認證性,但從中或許可以看出些端倪。 從已知的消息來看,除了Alder Lake系列處理器以外,其他產品目前都已經確定會是10nm製程產品,同時也已確認今年會推出,所以這份PTT或許時效性稍微有些落後。先前就已經和大家介紹過第10代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和Rocket Lake系列處理器的相關消息了,所以這就有兩種可能,一個是此份簡報內容是Intel原先的計畫,打算要在今年就推出Alder Lake,但計畫趕不上變化...而另一個可能則是Intel尚未決定好到底要先讓Rocket Lake-S登場還是Alder Lake系列先出,但這麼做會把整個規劃打亂就是了。 此外,Rocket Lake-S預期會採用14nm製程,並且會以Sunny Cove或Willow Cove作架構,加上會有Xe顯示卡的支援;而Alder Lake則會採用10nm++(經典加加..)製程,這是10nm+製程的進化版,目前已知的Tiger Lake系列就是採用10nm+製程。 而Alder Lake在採用新製程工藝的同時,在內部的架構設計也有些許不同,主要是會以CPU「大核」+「小核」以及GPU核心的搭配,估計是會以高效能和低功耗兩種目的做組合。目前流出的三種Alder Lake-S處理器有三種: ●Alder Lake-S (8+8+1) 125W ●Alder Lake-S (8+8+1) 80W ●Alder Lake-S (6+0+1) 80W 可以發現到上述最高階版本核心配置是8+8+1,也就是8顆高效能+8顆高效率的核心,再搭配1顆GT1的GPU核心所組成,125W的版本是解鎖版、80W的則是鎖頻版,另有入門80W版本的,則是只有8顆高效能核心+1顆GPU核心。其實這樣的核心處理器設計玩家也不是第一次看到了,在行動裝置上就有許多類似的核心搭配,只是這樣的搭配在桌上型處理器的實際效能表現如何還有待觀察。 其他硬體部分,Alder Lake-S系列預期會採用新的LGA 1700腳位(不斷更新的腳位),同時在顯示晶片上預期也會搭載屆時推出的新Xe顯示晶片或顯示卡。Intel目前也在針對最高階的Alder Lake-S處理器做功耗解放,預期將會以150W作為目標,以求能和AMD Ryzen 9 3950X抗衡。不過預期要採用新腳位的話,就代表現階段剛要推出的LGA 1200只是過渡性產品(疑?),產品生命週期可能非常短暫。 從圖中相信玩家已經可以直接了解,Intel會在今年推出多款10nm製程工藝產品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了,比較有趣的是下面關於7nm的說明,2021年將會有首款7nm產品登場,但完整的產品組合要等到2022年。所以正如先前在Rocket Lake-S相關報導中就有提到的,該系列或許會是會後一個採用14nm製程的產品,未來將會全面導入10nm、甚至7nm。(終於離開14nm了嗎?) 不過,根據Intel的「傳統」,它們的未來規劃一向都不是這麼順遂,或許各項工藝進程都陸續延後也說不準,但另一方面,AMD今年就會有Zen 3架構、7nm加強版的Ryzen 4000處理器登場,同時即便是Alder Lake-S的來臨,AMD明年也會有Zen 4架構的5nm製程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這些也是Intel不得不注意的重點,畢竟工藝製程實在落後太多。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Intel 10代Comet Lake-S處理器5/27正式上市,27款處理器陣容規格全都露
先前有消息指出,Intel將會在近期推出自家第10代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先前流傳的四月底登場其實是媒體NDA解禁時間,實際的推出日期還要再等一個月,也就是要到5/27才會推出,產品線則是會包含第10代桌上型處理器,以及同步新推出的400系列主機板,最主要的自然是高階的Z490系列。 撇開時間的問題,10代U目前型號全規格表也流出了,小編幫大家整理如下: Intel先前已經表示,工藝製程的能力,因此,這一波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仍將採自家良率較優的14nm製程,不過這應該也會是最後一波仍採用14nm製程作為主流的系列處理器,11代的Rocket Lake系列預期將會改用10nm製程(也有消息傳可能仍採14nm....永遠的14)。 不過話說回來,14nm的Skylake架構從2015年推出以來就一直伴隨著我們將近快5年的時間(大學生都進入新鮮人階段了XD),Intel這段時間倒也是不斷「做(ㄐ一ˇ)更(一ㄚˊ)新(ㄍㄠ)」,從原先的4C/8T、終於變成現在的10C/20T,動態時脈部分也從原先的4.2GHz跳到5.2GHz。 從上面表格中可以看到目前針對K系列版本的處理器僅3顆,分別是Core i9-10900K、Core i7-10700K以及Core i5-10600K,比較令人訝異的是居然沒有Core i3版本的對應K系列型號,如果實際結果真的沒出現的話,可能會對Intel在主流入門級處理器中少了一環可與對手抗衡的選擇。(只能等5月再看看了) 這一波處理器中最引人矚目的自然就是最高階的Core i9-10900K了,搭載10核心、20執行緒配置,總快取達到20MB,TDP落在125W,以求完整解放全效能。基礎時脈部分為3.7GHz、最高動態時脈可達到5.1GHz,如果藉由Intel Turbo Boost Max 3.0技術的話可以進一步達到5.2GHz,不過這只是單核的部分,全核的部分則是最高動態時脈可達到4.9GHz。另外值得一提的是,Core i9-10900K還搭載Thermal Velocity Boos(Intel TVB)技術,如果玩家提供頂級的散熱支援的話,效能將可進一步達到單核最高5.3GHz,但除非散熱能力夠穩定,否則這個數字也只會是曇花一現。 其他值得注意的還有Intel Core i7-10700K擁有8C/16T配置,最高單核可達到5.1GHz、全核4.7GHz,比Core i9-9900K在單核快100MHz、全核則是低100Hz;另外還有Core i5-10600K,搭載6C/12T配置,單核4.8GHz、全核4.5GHz,數字上來說速度應該會比先前8代的Core i7-8700K強。 根據外媒的消息,先前流出的4/30只是媒體發布的解禁時間,實際要看到效能測試的話則是要等到5/27。另外,先前提到11代Rocket Lake-S系列處理器則同樣是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才有機會推出了,不過也就是說,即便現在Comet Lake-S系列要登場了,但大概不到半年可能就又會被第11代處理器取代....(消費者好難挑R~)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Intel 400晶片組家族、對應Z490主機板型號全都露,搭配10代Comet Lake-S處理器必備
Intel第10代處理器的布局其實已嚷嚷已久,從2019年開始便喊出了雙製程版本的行動處理器,包含2019Q3的10奈米Ice Lake-H (如i7-1065G7)家族,以及,那麼桌機處理器遲遲都還沒發表,是在哈囉?人家競爭對手7奈米的牌都已經全梭了耶! 有消息了!據悉,且報價也洩漏出來!然而效能數據大概要等到5/13才會正式公佈。不過,最新消息指出,Intel要等到5/27才會「正式」發表全系列Comet Lake-S處理器家族(例如Core i9-10980K),並搭配最新Intel 400系列晶片組,來讓自家的處理器家族全面進入第10代! 雖說這次Comet Lake-S處理器同樣採用14奈米Skylake架構處理器,不過在核心數方面,已從原先最早4C/8T晉升到10C/20T,搭配提高時脈,讓該架構的處理器能夠持續突飛猛進,每一代都有實質的效能提升 (這次Intel)。然而,由於這次採用了新的LGA 1200腳位,與先前LGA 1151腳位的設計完全不相容,因此必須搭配推出對應的400系列晶片組才行。以下就是兩者的構造圖不同處! 這次搭載Intel 400晶片組的主機板,全面改用LGA 1200腳位設計,用來搭配這次新推出的Comet Lake-S處理器。同樣是PCIe 3.0架構,並依照市場定位提供Z490、Q470、B460、H410等型號,不過這次新增了一個W480的型號,主要是搭配入門工作站(Xeon W處理器)所推出,跟Z490的差別只在於W480不支援超頻功能而已,其餘幾乎相同! ▼ Intel 400晶片組比較 (B460尚無資料) 在記憶體支援度方面,由於這次有新推出針對入門工作站(Xeon W處理器)所搭配的W480晶片組,支援到DDR4-2666 U-DIMM (不支援ECC),若是Core系列的話,則可支援U-DIMM與SO-DIMM,最高支援到DDR4-2666。Pentium與Celeron則最高只支援到DDR4-2400。單條記憶體容量最大可支援到32GB。 ▼ Intel Comet Lake-S的記憶體支援度比較 至於主機板的型號部份,其實也都出來囉!以下就列出第一波Z490主機板的上市清單。 ● ASUS: ROG MAXIMUS XII APEX ROG MAXIMUS XII EXTREME ROG MAXIMUS XII FORMULA ROG MAXIMUS XII HERO (WI-FI) ROG STRIX Z490-A GAMING ROG STRIX Z490-E GAMING ROG STRIX Z490-F GAMING ROG STRIX Z490-H GAMING ROG STRIX Z490-I GAMING TUF GAMING Z490-PLUS (WI-FI) TUF GAMING Z490-PLUS PRIME Z490-A PRIME Z490-P PRIME Z490M-PLUS ● GIGABYTE: Z490 AORUS XTREME WATERFORCE Z490 AORUS XTREME Z490 AORUS MASTER WATERFORCE Z490 AORUS MASTER Z490 AORUS ULTRA Z490 AORUS ULTRA-GU Z490 AORUS PRO AX Z490 AORUS PRO Z490 AORUS ELITE AC Z490 AORUS ELITE Z490I AORUS ULTRA Z490 DESIGNARE Z490 GAMING X Z490M GAMING X Z490 WHITE Z490 VISION D Z490 VISION G Z490 UD AC Z490 UD Z490 D Z490M DS3H Z490M ● MSI: MEG Z490 GODLIKE MEG Z490 ACE MEG Z490 UNIFY MEG Z490I UNIFY MPG Z490 GAMING CARBON WIFI MPG Z490 GAMING EDGE WIFI MPG Z490M GAMING EDGE WIFI MPG Z490 GAMING PLUS MAG Z490 TOMAHAWK Z490-A PRO ● ASRock: Z490 AQUA Z490 Taichi Z490 PG Velocita Z490 Phantom Gaming 6 Z490 Phantom Gaming 4 / 2.5G Z490 Phantom Gaming 4 / Ac Z490 Phantom Gaming 4 Z490 Phantom Gaming 4SR Z490 Phantom Gaming-ITX / TB3 Z490 Steel Legend Z490 Extreme4 Z490 Pro4 Z490M Pro4-ITX Z490M / ac ● 其他廠商: Supermicro C9Z490-PGW NZXT N7-Z49XT 從以上列出的型號可以看出,各家的Intel 400晶片組主機板其實已經都準備好了,就等Intel正式鳴槍,以便在這次Intel第10代桌機平台上市時,搶得市場先機!
-
絕妙搭配:AMD Ryzen 5 3600 處理器
防疫期間,要如何從零到有自行組裝一台電腦,當然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CPU平台選擇啦!畢竟這影響到主機板、記憶體,甚至後續顯示卡、SSD等元件的搭配。如何選到一顆效能中上、又兼具超值,且符合未來3~5年的工作與娛樂需求。這裡我們推薦的是AMD的Ryzen 5 3600處理器!因為這顆處理器算是5至6千元市場價格帶裡面最棒的選擇,可以兼顧上述各玩家的所有需求。 Ryzen 5 3600隸屬於AMD第三代Ryzen家族的中階處理器,擁有6核心12執行緒,基礎時脈為3.6GHz、爆發時脈達4.2GHz,其內建384KB L1快取、3MB L2快取,以及32MB L3快取,實測效能方面,在CineBench R20的多核心可以輕鬆突破3500 cb以上,在執行各式創作類軟體或是多工應用工作時,都能游刃有餘,順暢執行、不拖泥帶水,效能幾乎能與競爭對手i7等級的處理器打成平手。搭配遊戲的話,也只要中階顯示卡,就能流暢的玩各式遊戲。 在溫度方面,由於CPU採用TSMC 7nm製程,且預設功耗為65W,因此只要搭配其隨附的Wrath Stealth散熱風扇,即可輕鬆解決散熱問題,不用擔心過於發燙。在記憶體方面則可以支援到DDR4 3200,玩家只要搭配雙通道記憶體,並開啟主機板的XMP超頻選項,即可輕鬆設定到3200甚至更高的時脈來運作。此外, Ryzen 3000家族皆支援PCIe 4.0架構,可安裝PCIe 4.0的顯示卡與SSD,再搭配X570或是即將上市的B550主機板,即可開啟PCIe 4.0模式,以提升顯示卡的頻寬與SSD的存取效能,發揮出高階電腦的水準。 除了上述的主機板之外,當然X470、B450也都可以支援Ryzen 5 3600處理器,至於某些X370、B350也是可以支援的。但為了提供更好的相容性,建議還是買B450以上的主機板,以獲得最大相容性搭配。 至於超頻性方面,由於Ryzen 5 3600已解鎖倍頻,若想要有更高的效能,玩家可以搭配Ryzen Master公用程式,來嘗試進行超頻,透過該公用程式的的專業設定項目,玩家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超頻成功,測試穩定之後,即可將參數儲存下來,留待下次有需要時再開啟。整體而言,Ryzen 5 3600可說是中階處理器的優質選擇。 • 廠商名稱:美商超微半導體 台灣分公司 • 產品名稱:AMD Ryzen 5 3600 處理器 • 官網: • 賣場連結: • 市售價: NT$ 5,670 • 代理商: 威健實業 / 精技電腦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以「下駟」對「上駟」? Intel 10代Comet Lake-H 十四奈米行動處理器型號全都漏,對上AMD的Ryzen四千系列Renoir家族
也許是看到AMD最新7nm製程的Ryzen 4000家族行動處理器效能強勁,,更別說現有的9代Coffee Lake-H Refresh (例如i9-9980HK)家族能與之抗衡了!據悉Intel將於4月2日正式發表第10代Comet Lake-H (例如i9-10980HK)處理器家族,來對抗AMD的Renoir (例如Ryzen 9 4900H)處理器家族。高階筆電處理器,4月正式開打! 由於這次AMD Ryzen 4000行動處理器來勢洶洶,讓總是老神在在的Intel,不得不摧下去,準備發表最新10代Comet Lake-H行動處理器家族。雖說還是14nm製程,但CPU效能至少比自家10代Ice Lake-H行動家族表現好一些(內顯部份則不一定),以下就來看看這次Comet Lake-H行動處理器的規格列表吧! ▼ Intel第10代Comet Lake-H家族處理器 (已於2020/4/2發表) 更新版 從上表可以看到,Intel這次10代行動U的最高旗艦i9-10980HK,基礎時脈與爆發時脈飆到3.1 / 5.3GHz,比9代行動U的最高旗艦i9-9980HK (2.4 / 5.0GHz)還快了 29% / 6%,在同樣是45W TDP (功耗)之下,i9-10980HK肯定效能會有所提升,此外,雖說內顯還是UHD 630/730系列,但會採用這些處理器的筆電其實都是電競筆電、創作者筆電,幾乎都會內建獨顯(例如NVIDIA GeForce RTX 2080、Super、Max-Q系列…等等),因此其內顯效能如何,大多會不太在意,一般都是在桌機模式下,才啟用內顯,以達到省電目的。 至於在創作者/工作站筆電部份,Intel也推出對應的Xeon W-10885M與W-10855M處理器,相當於i9-10980HK與i7-10850H的工作站版本,只是Xeon W系列多了可配置低TDP (35W)、支援ECC記憶體、vPro技術,以及支援穩定影像作業平台、受信任執行技術等功能,內顯則是UHD P730系列,以主打商用高效能市場。 以下列出AMD Renoir家族處理器規格,以利比較。 ▼ AMD Renoir (Ryzen 4000)家族處理器 (已於2020/3發表) 從上表可知,Intel這次的高效能10代行動U,跟9代相比,其實大概功能都差不多,只是前者在時脈上有些提升!至於那個旗艦處理器的5.3GHz,並非全核心都能上哦!只能單一核心才能上5.3GHz… (要是全核都能上5.3GHz,那TDP也不只45W了!可能連筆電都要搞超級水冷才有辦法負荷),跟先前處理器的架構相差不多。 以下也順便列出9代U的型號供大家參考! ▼ Intel第9代Coffee Lake-H Refresh (9xxx)家族處理器 (已於Q2 19發表) 綜合上述資訊可知,以CPU的部份 (先不考慮獨顯的部份),Comet Lake-H最高配置8C/16T,搭配3.1GHz/5.3GHz的時脈,至於Renoir最高配置同樣是8C/16T,搭配3.3GHz/4.4GHz的時脈,表面上後者看起來似乎比較弱。但在內顯方面,Comet Lake-H處理器內建的是UHD Graphics 730,這部份就無法贏過AMD Renoir家族內建的Radeon RX Vega內顯了!此外,後者採用7nm製程,在每瓦效能上絕對比14nm的還要好,且在實際測試上,AMD筆電的電池續航力果真令人大開眼界! 因此,Intel這次使用其下駟(指的是其成熟的十"四”奈米的處理器),是否能對得上AMD的上駟(指的是Ryzen “四”千家族),看來只能等搭載Intel新10代U筆電上市後才知道了!有關於這方面的測試,敬請鎖定PCDIY!的後續報導!
最多人點閱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不讓Z490專美於前、Intel 400系列入門選項,BIOSTAR RACING B460GTQ主機板開箱
- 洋垃圾戰神,5999元買14核心28執行緒Xeon E5-2683v3神器級處理器!
- SUPERMICRO SUPERO M12SWA-TF伺服器主機板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實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為究極效能而生!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搭載USB 3.2 Gen 2x2和2.5GbE LAN、入門玩家最佳選擇,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
- 太極撥10核、「十力」不容小覷,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效能測試
- Intel Pentium G4400實測開箱,「非K超頻」3.3GHz狂飆4.4GHz!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