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 中央處理器
-
10nm版本再插一款、13代主角換人當?Raptor Lake預計2022登場、擠下7nm Meteor Lake
不久前網路上就已經有Intel Rocket Lake-S的,除了將仍會是14nm製程之外、推出時間也將會在明年Q1,這款11代桌上型處理器採用Cypress Cove架構使核心最高只到8C/16T,但擺脫了萬年內顯、搭配Xe繪圖核心或許可以提振一下玩家的刻板印象,其他規格部分還包括有腳位採LGA1200、DDR4-3200、PCIe 4.0、Thunderbolt 4、USB 3.2 Gen 2x2等等(應該是搭配上500晶片組主機板),至於其效能究竟能不能與對手抗衡?這個就需要等產品推出了才會有深入的瞭解,小編也是相當期待。 那之後呢?照先前已知的發展劇本,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沒意外的話就會是Alder Lake-S,10nm製程(終於擺脫14nm了…)、並採用Golden Cove+Gracemont大小核(big.SMALL)的架構,核心數量最高可能來到16核(8+8),腳位則更換為LGA 1700,至於周邊硬體支援上,有很大機率支援DDR5、PCIe 5.0等等。(說用不到4.0原來是只打算用一代XD?!) 至於更後面還有個Meteor Lake-S,雖然規格上還並不明瞭,但據傳會是Intel的首款7nm桌上型處理器(終於要擠出7nm了嗎...),並採用了Ocean Cove+Gracemont核心架構,相信玩家們會相當期待這顆Intel的7nm處理器的實力究竟能不能與同樣7nm的Zen3抗衡。(雖然到時對手可能已經都不只3nm了XD) 不過根據Adoredtv最新的情報指出,想看到Intel 7nm處理器恐怕時間還要再往後延,因為在Alder Lake之後還有一款採用10nm的Raptor Lake來插隊(還擠啊?!),核心架構上採用了Ocean Cove+Gracemont(10nm的Meteor Lake?!),而發布時間可能會落在2022年,這下原本計畫中的13代版本就要換人撐場了,有了Raptor Lake的插入、Meteor Lake瞬間變成14代處理器?先不說要等到2023的時間點,光是排定的10nm要放到2023才有機會(?)看到7nm製程這件事,對手的技術會不會2023已經超車到看不見車尾燈了,恐怕才是Intel該去正視的問題。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32核能打64核?Intel曝光Ice Lake-SP Xeon Platinum處理器、效能比EPYC Rome更強
CPU戰場正在持續延燒,在Intel陣營方面,不管是筆記型的Tiger Lake、桌上型的Rocket Lake、Alder Lake等,都讓玩家們相當好奇效能部份是否能與對手AMD一較高下;除了消費型領域受到玩家關注外,伺服器領域顯然比較低調進行中,原本打算接班的下一代伺服器處理器Ice Lake-SP Xeon Platinum在先前確定延期後本以為就會石沉大海,沒想到在日前SC 2020上,Intel直接公布了Ice Lake-SP Xeon Platinum的一些相關資訊,並宣稱其效能贏過AMD的EPYC Rome,看來在面對壓力的情況下,還是要端點牛肉出來讓客戶聞香一下,不然要怎麼豎立霸主地位?!(但、確定Ice Lake-SP Xeon Platinum會是牛肉?) 據Intel表示,Ice Lake-SP Xeon Platinum將採用10nm製程並使用Sunny Cove核心架構,該架構比Skylake的IPC提升18%,因此能為每個核心提供更好的性能、更多的記憶體通道來增加頻寬,並支援了完整的PCIe 4.0、8通道的3200MHz DDR4每通道更支援最大6TB的記憶體容量(Intel Optane PMem)。 至於在性能表現上,Intel也採用了對手AMD Zen 2架構的EPYC Rome 7742 CPU來做比較,可以看到在NAMD STMV,MONET CARLO和LAMMPS的測試中,擁有32核心的Ice Lake-SP Xeon Platinum,其性能比擁有64核心的AMD EPYC Rome還要高達30%。(1打2的概念?!) 這個測試在實際配置上,Intel使用了兩顆Ice Lake-SP Xeon Platinum共64C/128T,並以2.2GHz時派運算,搭配256 GB的DDR4-3200 MHz記憶體,而AMD平台也同樣使用兩顆EPYC Rome共128C/256T,並以2.25GHz時脈運算,搭配256GB的DDR4-3200 MHz記憶體。 理論上兩者的測試條件是相當公平的(都是雙CPU、頻率也接近、記憶體規格也相同),不過Ice Lake-SP Xeon Platinum之所以能有這樣出色的成績,主要是因為Ice Lake-SP Xeon Platinum在這三種工作負載測試中均使用了AVX-512指令(Intel Advanced Vector Extensions 512)。AVX-512為Intel發布的一套指令,能加速工作負載與使用的效能,例如科學模擬、金融分析、人工智慧(AI)/深度學習、3D模型製作與分析、影像與音訊、視訊處理、加密與資料壓縮等。 整體來看,單就硬體效能上而論,Ice Lake-SP Xeon Platinum可能還是不及AMD EPYC Rome(畢竟核心僅對手一半),雖然測試成績出色是因為搭配上AVX-512的緣故,未來AMD導入Zen 3架構的EPYC Milan系列之後,Intel Ice Lake-SP Xeon PlatinumIntel能不能依舊保持自認為的優勢?這一點猶未可知,不過這部分隨著新產品一一陸續曝光的情況下,相信再過不久後就能見真章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高效猛虎現身?Intel 8C/16T的Tiger Lake-H出現跑分,擁有3.1 GHz時脈
Intel第11代行動版處理器Tiger Lake-U已經正式出閘,先前站上也已經做了首波的開箱評測(),在全新10nm的架構下(終於不是14nm XD!),單核效能的評測中不僅比對手的4800U還要出色,相比自家上一代的i7-10610U,幾乎也有將近50%的提升幅度,甚至超越了i9-10980HK的跑分,擁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雖然Tiger Lake-U已經有相當不錯的成績,不過單就內建的4C/8T對於高階玩家來說還是個不小的硬傷,相信大部分玩家在期待的是更高效能的Tiger Lake-H登場;目前已知Tiger Lake-H在Willow Cove的架構下,將擁有8C/16T,也支援了3200MHz的DDR4並搭載了Xe繪圖核心,而在日前,該CPU也出現在了中,其擁有3.1GHz的基礎時脈。 從揭露的數據上來看,這顆Tiger Lake-H不但擁有高核心數,在時脈上也會比Tiger Lake-U還要來的高,在最高時脈的部分甚至有可能達到5.0GHz(Tiger Lake-U的i7-1185G7基礎時脈為3.0GHz,最高時脈來到了4.8GHz),看來在全新10nm的加持下,Tiger Lake-H是值得期待的(筆電也要5Gz了?!)。 目前Tiger Lake-H預計將在明年2021 Q1發布,而對手AMD 的Cezanne-H系列也可能趁勝追擊在2021 Q2發布,大家都知道今年蘇媽的火力相當強大,基於Zen 3架構的Ryzen 5000系列目前已經在桌上型平台奪得霸主之位,如果再加上筆電版也邁入5000U系列的話,那鹿死誰手就不一定了。 而這次在筆記型平台上的戰爭,Intel如果想靠Tiger Lake-H的實力抵擋住AMD的攻勢,其最終性能勢必需要有相當大的提升才行(別再擠牙膏啦!),相信明年的CPU戰爭會相當的火熱,小編很期待Intel的出招啊!(希望不是牙膏XD!)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你先等等、老黃有話要說:Smart Access Memory功能,我也有!
AMD在接續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之後,又迅速推出Radeon RX6000系列顯示卡,而且Ryzen加上Radeon搭配使用之後,竟然還能解鎖RX 6000系列的效能!而這一切都歸功於AMD的Smart Access Memory智慧存取記憶體的功能。 如今NVIDIA不讓老對手專美於前,向GamerNexus透漏了,他們正在開發自家的SAM(Smart Access Memory智慧存取記憶體縮寫)的技術,並且還能在所有RTX 30系列上啟用。(輸人不輸陣的概念XD) 在傳統的Windows電腦系統中,處理器一次只能存取一小部分顯示卡的記憶體,導致限制了其系統效能,而AMD的SAM技術運作原理,則是拓展了CPU與GPU之間的數據通道,解除原本的性能瓶頸,最高能夠提升11%的效能,在4K遊戲中發揮出顯著的優勢,不過這只能運用在Ryzen 5000系列和Radeon RX6000系列搭配時,才能啟動SAM這個功能。 但老黃搖搖頭表示,NVIDIA的SAM技術是立基於PCIe介面規格上所開發的,能夠在Ampere架構上的顯卡使用,因此不僅AMD的處理器,Intel處理器也能開啟這個功能,NVIDIA表示這項功能雖然是利用PCIe規範所研發的,但玩家們也不用擔心,假設手上的主機板是PCIe 3.0,而且還不打算換,NVIDIA的SAM也將支援PCIe 3.0。(搶生意來的...) 只是,還不能確定NVIDIA什麼時候會正式釋出這項功能(先喊再說),但總之,肯定是來不及趕上RX 6000系列發售就是了。 NVIDIA這個小動作不僅僅只是為了和AMD競爭而已,從更細微的地方,我們其實可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追趕的人從AMD換成了NVIDIA了」。(笑 但的確,AMD近年來的大躍進,玩家們都有目共睹,但競爭本來就有前有後,一昧地說現在換成NVIDIA追趕AMD,似乎還是有失公平,不過對於老黃一刀就砍999HP的功力來說,AMD RX 6000的發布,再加上Ryzen和Radeon的配合無間,好像讓老黃感到有些後怕,但老黃這一步,看起來又好像不是那麼回事。 話鋒一轉,只見老黃擺擺手,然後說:我們也將有自己的SAM功能了,也開始研發自家的SAM功能,除了可以搭配Intel處理器,還能和你們的Ryzen搭配。(大神過招、小編只能遠望) 但無論如何,老黃雖然還是會出刀,但在AMD一擋之下,兩邊競爭良性與良心,在玩家們的心中肯定都有一把尺,然而也在如此互相督促的情況下,想必也更能促進時代的演進吧。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雲端遊戲將成主流?Intel發布Server GPU、12月釋出one API開發工具包,朝XPU時代再進一步
Intel於11/11發布全新Server GPU,是基於Xe-LP架構,特別專為高密度、低延遲的Android雲端遊戲、串流媒體服務所開發,並且就簡單命名為Server GPU,並且宣布oneAPI工具包將在12月發布。 隨著智慧型裝置與資訊量以爆炸性的方式迅速增長,人們與科技所聚焦的已逐漸從單一處理器,移向綜合CPU、GPU、FPGA等等的混合式架構,在Intel推出Server GPU之後,再配合12月發布的one API工具,讓Intel將在XPU時代又更進一步,更甚至是,Intel或許將重新定義XPU時代。 而這個基於Xe-LP架構所開發的Intel Server GPU,Intel Server GPU基於Xe-LP架構,提供低功耗、獨立SoC設計,並且具備128Bit與8GB DDR4 RAM,是Intel在XPU應用上的延伸設計,藉由oneAPI開方工具降低軟體開發門檻,並且加速硬體的運算速度,再結合Intel的Xeon Scalable處理器、開放原始碼與授權軟體等等,單一系統就能支援巨量的串流與訂閱用戶,同時也能實現較低的總擁有成本。 能以更低成本來開發Android雲端遊戲,以及串流媒體的高密度媒體轉碼應用需求。 oneAPI開發工具包則是Intel在XPU時代布局已久的計畫,如今終將要在12月時推出,oneAPI能提供給開發者一個通用且開放的程式設計體驗,讓開發者能夠自由選擇架構,而且不用在效能上做出任何妥協,降低了使用不同程式語言、或程式設計工具所帶來的複雜性,透過oneAPI,開發者能夠針對特定問題,來選擇對自己最佳的架構,且能開啟整合就有程式碼的可能性,因此,在應用程式的開發上,開發者不用因為架構或平台的更新或是改版而重新寫一個新的軟體。 Intel的oneAPI計畫代表著Intel向XPU時代又跨出了新的一步,而在針對雲端遊戲和串流媒體服務的Server GPU上,串流媒體已經在近年展示其影響力,Intel這步也走得妥妥當當,但僅就雲端遊戲而言,是否將取代遊戲主機而成為趨勢,尚待時間考驗。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準備好了嗎CPU們?新的跑分軟體來囉!Maxon Computer新CINEBENCH R23正式開放下載
在昨天(11號)Apple發表自家首款使用ARM架構處理器的產品系列時有一個小小的細節,官方使用了一款由Maxon Computer推出的Cinema 4D的3D建模軟體做為其筆電在3D效能方面的宣傳展示。 或許對於多數玩家來說可能不太了解,甚至根本不會去接觸到Cinema 4D這種使用在電影工業的3D建模軟體,但各位應該都多少都認識Maxon Computer旗下的另一款產品「CINEBENCH」吧!沒錯,就是那款大家時常用來測量CPU性能的跑分軟體,如CINEBENCH R15、R20。如今在Apple推出了新架構的處理器之後,Maxon Computer也正式開放全新的CINEBENCH R23供各位玩家下載拚分數了! 新版的CINEBENCH R23在處理器的支援上,除了大家熟知的A、I兩大陣營外,也支援了Apple新開發的ARM架構M1處理器,這也讓ARM與x86架構的處理器在效能比較上有了相對一致的測試標準。(別再說測試平台不一樣、不能互相比...) 當然新的軟體版本自然在功能和操作上也有進行調整,CINEBENCH R23終於將多核與單核效能的測試選項都直接放進了主畫面中,不必像過去必須進入進階設定才能開啟單核心的測試選項,讓大家在測試效能表現時能夠更加便利操作。 同時有鑑於過去的版本在測試時間上有些太短,不足以反映長時間負載下的使用情景,CINEBENCH R23也加入了「10分鐘」與「30分鐘」的車輪戰測試(另類燒機?),能夠讓處理器以多核心或單核心運作的方式連續跑分,讓處理器的跑分不再只是一瞬間的爆發測試,而是更貼近玩家們的真實使用狀況。(Intel你不能再說只有SYSMark最客觀囉XD) 最後,新一代的跑分軟體在分數的計算上和上一代的R20有著不小差異,例如同樣是AMD Ryzen 5 5600X,在R20上的多核心跑分約在4,400分上下,但到了R23則暴漲成了11,440分,這點玩家們可能得重新花一點時間適應了。(各媒體的資料庫又要重新收集了...) ★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 Ryzen 5000系列桌上型處理器全面上市
AMD推出全新AMD Ryzen™ 9 5950X、Ryzen™ 9 5900X、Ryzen™ 7 5800X以及Ryzen™ 5 5600X桌上型處理器,此系列產品為全球最快遊戲處理器,遊戲效能較前一代產品提升高達26%。 AMD Ryzen 5000系列桌上型處理器現已透過全球各大零售商與電子零售商銷售,售價299美元起。 此外,藉由簡單的BIOS更新,AMD 500系列主機板即可支援AMD Ryzen 5000系列桌上型處理器。各大主機板合作夥伴推出超過100款的AMD 500系列主機板,為新款處理器形成廣泛的產業體系支援。AMD 400系列主機板預計將於2021年1月起透過合作夥伴提供支援。
-
A14X Bionic跑分曝光,強大效能完勝搭載Intel Core-i9的16吋MacBook Pro?
今年下半年的蘋果(APPLE)真的是火力不斷,光是這個秋季就已經辦了兩場產品發布會,而在這之後又將在台灣時間11/11再辦一場名為的發表會,相信許多果粉都已經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新產品的發布。 既然Apple Watch、iPhone、iPad Air都已經發布過了,接下來所發布的新產品,讓許多玩家猜測可能是新的iPad Pro、Mac;而在發布會開始前,先前傳言擁有強大性能的A14X Bionic,在近日又有最新消息曝光了,外流的Geekbench 5跑分成績凸顯了A14X Bionic的強大效能!? 根據外媒曝光了一款搭載A14X的產品規格,這項產品為8核心處理器,基本時脈為1.80 GHz,超頻時脈來到了3.10GHz,代表著A14X是目前Apple Silicon上時脈最高的處理器,而該產品還具備了8 GB的RAM。 除了規格以外,也曝光了該產品在Geekbench 5上的跑分數據,並和A14 Bionic、A12Z Bionic、搭載 Intel Core-i9的16吋MacBook Pro(i9-9980HK?)做比較,小編整理了一下如下圖: 這個測試數據直接代表著A14X Bionic處理器的效能是目前Apple最強大的處理器,甚至完勝了所有Macbook Pro系列(台積電5nm真的好強大),也難怪Apple準備和Intel說掰掰(Intel再擠牙膏啊!)。 不過目前還不清楚這顆 A14X Bionic是搭載在哪項產品上,根據先前的推測,沒有意外的話應該是會搭載在全新的iPad Pro、Macbook上,甚至這項數據很有可能就是在Macbook上所測得的,畢竟要在iPad Pro裝上如此高時脈的處理器(3.10GHz…),散熱上一定要下足功夫(上水冷?),否則也會過熱降頻而無法發揮完整的效能。 至於另一顆性能更強大、據傳將搭載在iMac上的A14T Bionic,目前也還沒有相關數據消息,一切還是要耐心等到11/11蘋果產品發表會正式發布,相信到時候就能見真章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Zen 3香味爆棚,AMD Ryzen 9 5900X、Ryzen 7 5800X正式登場
從Zen 2架構的Ryzen 3000系列開始能夠對打並且壓制Intel的9代、10代U之後,玩家更期待的是後續接棒的Zen 3架構,這樣的殷殷期盼也在上個月初(10/9凌晨)由蘇媽在發布會上揭開了序幕,終於最新一代的Ryzen 5000系列正式與玩家見面,跨過了4000命名代號的5000系列,除了承載玩家的許多效能期待值之外,也對競爭對手造成了莫大壓力,即便不以工藝製程作為對打的口號、顯然急著要露臉接棒的11代火箭也趕緊補上燃料準備發射了,面對這些,只能套一句玩家掛在嘴邊說的:AMD,真香啊! 10/9凌晨的其實就已經把許多AMD最新一代的Ryzen 5000系列的訊息都曝光了,首波將會先行上陣的共有4款版本:Ryzen 9 5950X、Ryzen 9 5900X、Ryzen 7 5800X以及Ryzen 5 5600X,按照慣例,接下來還會有Ryzen 3以及其他版本的推出,有預算考量又想聞香下馬的朋友,可以稍微忍耐一下看之後推出的版本有沒有符合需求的再做決定。 這次的Zen 3架構,採用的是台積電的7nm FinFET製程工藝(TSMC台灣之光),透過Unified 8-core Complex (CCX)、IPC較前一代處理器提升了19%,而且新架構降低了核心與快取間的通訊延遲(Direct Access L3 Cache),而且讓單核心直接存取L3 Cache的數量加倍,每瓦效能也比對手提升高達2.8倍,尤其是後續接著搭配上新一代的Radeon RX6000系列顯示卡達成新3A連線之後,預期將會再更大幅度提升整體的效能表現,光是這些就足以讓玩家甩開對手6年不變的14nm牙膏店的10代處理器了。 透過官方的PDF資料可以知道,目前的Zen 3架構以7nm為主軸、接下來將會按計畫進入到5nm的Zen 4架構(反觀隔壁棚的還沒完全搞定10nm啊~),這裡小編也提供一下正式版本的Zen 3資料讓大家參考,只能說AMD這次的確下了許多功夫,為了提升效能與降低功耗上做了許多的努力。(不當PPT黨XD) 相較於前代,Zen 3架構採用了更新的2X CCD+cIOD設計,整合了L3 Cache以及透過Infinity Fabric架構技術,大幅提升核心效能,這光是從Cinebench R20的單核與多核實測中就能從數據上得知結果,這也令這次推出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相當值得玩家期待。 雖然Radeon RX6000系列的顯示卡(第一波RX6800X、6800兩款)要等到11/18才能上市,新3A平台連線也得等到那時候才能一併公布(NDA),但並不妨礙玩家們先來體驗一下Ryzen 5000系列的這4款新一代處理器的強大效能,廢話不多說,就來看一下處理器的真面目吧! 先說一下,這次曝光的其中的Ryzen 9 5900X和Ryzen 7 5800X這兩款,後續會在為各位端上最高階的Ryzen 9 5950X以及中階代表Ryzen 5 5600X。 從彩盒外包裝的設計上就仍舊維持AMD Ryzen處理器的慣用風格,刷上髮絲紋設計調性的外盒也稍微的感覺與前一代的質感差異,看來官方想要賦予Ryzen 5000的使命感頗為沉重啊! 這次的4款版本除了Ryzen 5 5600X有搭配附贈一顆Wraith Stealth風扇外,另外3款版本都是單出處理器的模式,所以首波第一批曝光的Ryzen 9 5900X以及Ryzen 7 5800X在彩盒內就是只有CPU以及信仰小貼紙而已囉!看看,就是這兩顆香味四溢的處理器! 同樣的,Ryzen 9 5900X以及Ryzen 7 5800X仍舊是採用AM4架構,難得官方這一次沒有特別同步推出600晶片組(X670?),除了保留一點武器做為可能的殺手鐧之外,另一點可能也是認為目前的X570/B550晶片組就已經超前規格很多了(對手的400晶片組還是沒有支援PCIe 4.0啊),以同樣腳位、而且先前已經狂推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的狀態下,先不動晶片組或許是相較於對手來說更高明的作法!(看看10代一推出,板子全部換一輪,玩家心裡的怒氣值可不低) 不論是目前的500晶片組之外,更前代也是採用AM4腳位的400晶片組也能透過更新BIOS的方式支援使用新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真的夠佛心的! 玩家假使入手新版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也記得要檢查一下主機板廠商有沒有推出對應的BIOS更新,先去下載更新會比較妥當,避免有出現相容性問題等狀況出現。 對於許多玩家來說,直接上機驗證到底5000系列有多香才是最重點,那就趕緊來瞧瞧實際的測試結果吧!這裡小編也把此次的測試平台配備列述如下,提供大家作為參考: 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HERO 處理器:AMD Ryzen 9 5900X、Ryzen 7 5800X 記憶體:G.Skill幻光戟DDR4-3600 8GBx2 (超頻至DDR4-4000) 顯示卡:ASUS TUF Gaming GeForce RTX 3090 24GB GDDR6X SSD:XPG GAMMIX S50 Lite 1TB PCIe 4.0 M.2 SSD 水冷:NZXT Z73 電源:T.T 1275W 系統版本:Windows 10 64bit build 2004 官方這次比較有要求務必要將Windows 10作業系統的版本更新到2004以上,並且使用DDR4-3600以上的記憶體來做測試,所以小編的平台環境也就依此建置,另外,也希望在測試之前,請先確定BIOS是否已經更新到最新版,玩家如果有入手想自行測試的話,也請記得要將更新都完成喔,這樣測出來的數據也會更優秀。 下面就針對實測的部分來討論吧,另外也順便對比一下對手的10代Core i9-10900KF以及自家前一代Ryzen 3900X與3800X的數據,這樣應該更能體現出這一次Ryzen 5000系列的強大到底有多令人感到香味爆棚。 開測了,照慣例先來檢視一下透過CPU-Z的各項資訊吧! 測試的部分,不意外的就從Cinebench R20開始吧,看看這Zen 3架構的表現,不論是5900X或是5800X在單核上的成績都突破600分大關,所以別再說AMD處理器單核效能不彰,那個隔壁棚的老兄,不想比多核就說單核比較重要的、或是成績比不過就說不要看數據要看實際體驗感受的,接下來還有甚麼話好說咧~ 至於多核心的部分也是一樣驚人,看看Ryzen 9 5900X都衝破8000分大關了,恐怕這不是現在丟出來11代火箭可以解決的事了!(遠眺隔壁棚、人咧~) 那最簡單又直接的CPU-Z Bench呢?單核心不用繼續在500多分混戰了,直接衝破600分門檻,看看多核都快破萬的分數,i9-10900KF旁邊涼快去吧! 常見的3DMark實測也是一路壓制,基本上光是Ryzen 7 5800X就已經把i9-10900KF扁的不要不要的了。 看完了基本的跑分程式,接下來就是進入大家最在意的遊戲實測環節,在遊戲測試方面,所有的遊戲階一律設定在最高畫質,並關閉垂直同步、減少延遲、動態解析度縮放等會影響FPS表現的設定,此外倘若遊戲支援光追和DLSS,則也一律將其設定在最高的畫質選項上。 從下面的多款遊戲實測上,幾乎清一色勝出的Ryzen 5000系列,根本就是香到爆炸! 看完了遊戲之後,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比遊戲更注重CPU效能的創作者測試吧!小編分別選擇創作者非常熟悉的Photoshop、Premiere Pro與Blender進行測試,並且也順邊將Intel Core i9-10900KF也一同納入比較,讓玩家看看新一代處理器在創作方面的「真實效能」表現。 真不知道隔壁棚的看到這樣的數據表現會不會又要改說詞,反正都說不要看分數要看實際體驗,好吧,現在連Photoshop這一堆創作者相關的「實際體驗」通通都被K假的,小編拉板凳、等著看接下來要換甚麼理由跟台詞。 最後考量到這兩顆處理器都沒有附贈風扇,且必須使用高階的水冷或塔扇才能壓制住其發熱,因此小編在最後也進行了一小時的燒機供玩家參考,本次散熱器的選擇上是NZXT的Z73水冷,水冷排為的尺寸為360mm,以下是5900X和5800X測試數據。 隨著新一代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的推出,AMD也一併更新了自家Ryzen Master處理器管理軟體,在新的版本中玩家能夠更全面的看到CPU每一顆核心的運作狀態,並且也提供多組設定供玩家依照不同使用場合做轉換,至於喜愛超頻,熱衷於挑戰處理器性能極限的玩家,Ryzen Master也準備了相當詳細的微調選項讓能夠去精心微調。 在看完以上測試後,各位玩家是不是被香到口水直流,想要立刻入手一顆了呢?雖然說AMD早在發表會上就已經公布了處理器的售價,只是台灣的獨特鬼島匯率,造成處理器產品每一次上市,價格都會變得非常奇特,因此小編就在這邊放上官方售價和某知名通路的售價做為各位玩家努力吃土的目標吧!QAQ 終於在玩家期待已久之後,Zen 3架構總算登場、而且在口水流了一個月之後也正式開賣了,據說現在有貨的門市都已經排隊排到大馬路上了,沒領到號碼牌的就等下一批進貨吧! 想要體驗最強悍的Ryzen 5000系列的高效能風采嗎?還有2顆版本的效能表現即將登場,請鎖定PCDIY!頻道,小編會繼續為玩家上菜~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14nm牙膏管的最後一滴?疑似Intel Rocket Lake-S效能意外現身跑分網站、這次改刪減核心數來成就更強單核表現?
不久前Intel揭露了的最後一款(應該吧?)14nm+++…處理器版本Rocket Lake將使用Cypress Cove架構,也就是從10nm筆電版處理器Ice Lake的Golden Cove架構反向改造而來的產品,並確定新一代的核心數量上從上一代10C/20T下降為8C/16T,打算以此來迎戰對手的新產品。雖然玩家們不一定看好,但官方仍有其一貫說法來做解釋,Intel表示雖然核心數量減少了,但第11代產品的效能還是有「兩位數」的成長,至於這兩位數的確切數字大約是多少,一顆突然現身於Userbenchmark跑分網站的神祕CPU產品,可能提前劇透了這部分的答案。 根據跑分網站意外露出的資訊顯示,這顆曝光數據的CPU產品在規格上採8C/16T的配置,基礎時脈為3.4GHz,並在跑分期間以平均4.2GHz的速度在運行,整體規格與Intel所宣傳的第11代Rocket Lake-S處理器高度吻合。 從網站上顯示的分數可以得知,這顆疑似第11代處理器的產品在單核心的表現上獲得了179分,與第10代Core i9-10900K平均153分相比,有著近20%的成長。若再退一步與Core i7-10700K相比,10700K的單核分數平均落在 147分之間,差距則更是提高到近22%。以這部分來看,也符合官方所謂的兩位數成長這個說法!(笑 然而單核心的表現乍看之下雖然符合官方所說,但在多核心的表現上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從數據上看,在8核心跑分的分數上,不具名的CPU處理器分數為1,115分,而10900K的平均分數則是1,164,非但不進,反而還退步了,而和10700K的1037分的平均分數相比也只有7%的成長,連10%的門檻不到呢! 是說近期Intel主打「真實性能」和「多核無用論」,宣稱多數的一般生活場景比起多核心,單核心的效能反而才能對日常生活帶來更直接的助益,這樣的論點對於購買Core i3或i5處理器的玩家或許是有那麼一點道理在,但當玩家選購到了i7甚至i9等級的處理器,無非就是從事「非一般」的工作,或是對於效能數字極度敏感的頂尖玩家,因次如果第11代處理器的表現真的如同跑分網站所洩漏的那樣只有單核心效能有大幅度成長,那Intel現在所宣傳的論點是不是在替玩家們打預防針,就真的相當耐人尋味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不讓Z490專美於前、Intel 400系列入門選項,BIOSTAR RACING B460GTQ主機板開箱
- 洋垃圾戰神,5999元買14核心28執行緒Xeon E5-2683v3神器級處理器!
- SUPERMICRO SUPERO M12SWA-TF伺服器主機板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實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為究極效能而生!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搭載USB 3.2 Gen 2x2和2.5GbE LAN、入門玩家最佳選擇,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
- 太極撥10核、「十力」不容小覷,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效能測試
- Intel Pentium G4400實測開箱,「非K超頻」3.3GHz狂飆4.4GHz!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