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 中央處理器
-
媲美Ryzen 5 5600X的性能卻只要將近一半的價格?!Intel Core i5-12400F性能曝光
Intel 12代Alder Lake於上星期正式,相信各位都看到了這次Intel真的是擠爆牙膏捲土重來,單以處理器本身來說,12代在性能與價格上擁有最高的CP值這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目前發布的僅有性能至上的K版處理器,對於一些效能沒有太大需求也不需要超頻的中低階用戶來說,相信會較期待更親民的非K版處理器,而外媒Comptoir Hardware也曝光了其中一顆中階處理器i5-12400F的實測效能。 從內文中的CPU-Z偵測圖可以了解,i5-12400F TDP為65W,最高時脈可達4.4GHz,除了功耗、時脈以外與K版最大的差異是i5-12400F並沒有配置任何小核也就是效率核心「E-Core」,所以是常見的6C/12T,間接證實K版與非K版會有核心上配置差異的傳聞。 即便如此,少了E-Core的i5-12400F在實際效能測試中,不管是CPU-Z還是Cinebench R23等實測依然擁有出色的效能表現,不僅勝過前代一個檔次,基本上也已經與對手同樣擁有6C/12T的Ryzen 5 5600X不相上下。 不過要注意的是,i5-12400F的測試平台為Windows 11+DDR5記憶體,勢必會對成績有些影響,但撇除這方面的誤差,i5-12400F表現還是令人驚豔,而且更重要的是以這次Intel的策略來看,這顆處理器定價可能會與前代11400F差不了太多,若真是如此,代表可以用將近5600X一半的價格就可擁有5600X的效能,間接再凸顯出這次12代陣容的強大。 當然,在看到12代來勢洶洶後,AMD也開始出招應對,如先前(跳水啦~),當中5600X雖說還跳不夠大力,但可能只是12400F還未正式登場而已(畢竟正式價格還不能確定),而台灣目前雖然Ryzen 5000系列還未看到大幅度降價趨勢,但近期想組電腦又不想跳槽至I家的話,非急需還是可以再稍微觀望一陣子,或許不是不跳只是時機未到(笑)。 資料來源: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玩家期盼的降價已開第一槍、AMD Ryzen 7 5800X直接降150鎂免9,000台幣真香
前幾天隨著Intel 12代處理器的正式登場與價格、效能這兩大重點揭露之後,相信許多玩家期待的應該是:那Ryzen 5000該跳水了吧! 哈,這問題包含小編也是很想知道,畢竟相較於選用12代+Z690與DDR5來說,可沿用現有AM4架構與DDR4的Ryzen 5000似乎在預算上的考量可以不用那麼高,除了Power不用力追超大瓦數外、即便是水冷的選擇也可以比較寬鬆些,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會讓兩者在預算上造成落差,但玩家期待AMD Ryzen 5000系列可以降價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問題在國外已經先開第一槍了,來自美國最大零售商之一的針對AMD Ryzen 5000系列採取了相當幅度的調降,基本上從20-150美元不等的降幅,算是為AMD陣營的玩家們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入手機會,從列出的報價中可以發現,5800X的降幅達到150美元,直接從449.99美元打到了299.99美元,合台幣大概就是免9,000,就算是最高階的5950X也有100美元的降幅,799.99降至699.99美元、合台幣落在了2萬左右,顯然讓玩家會更想入手來玩玩了。 反觀國內的價格倒是暫時仍穩若泰山的不動,雖說許多玩家都已經拉板凳等著看是否會跳水了,但顯然銷售端還沒有這個打算,這情況應該是由於目前暫時還處在供貨不足的現象,所以還沒有任何調降的反應,雖然說國外也不是全面性的都已經開始降價,但如果短期間Intel的供貨量無法跟上、最快明年1月才有機會讓如12400K/KF等入門階的處理器與中階B660/H670等晶片組登場的話,那或許要等國內的Ryzen價格下滑還需要一些時間發酵。 建議如果不打算轉陣營的A家朋友可以稍做觀望,或許面對Intel 12代的衝擊下,代理商們會改變心意,迅速來一波促銷也說不定! 小編觀點:如果5800X賣價降到跟現在的5600X報價一樣或更低,不買嗎?香爆了好嗎!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Zen 4架構還沒推出就要有新變種?! AMD Zen 4D架構將讓多核心數量再翻倍
AMD的處理器向來以多核心的方面設計見長,官方也時不時的明示、暗示會試圖繼續增加處理器的核心的數量,像是近期就有爆料指出,AMD將會在Zen 4與Zen 5架構中間插入一個名為Zen 4D的新架構,能夠讓處理器的核心數量再提升到一個全新等級。 根據外流的資料來看,Zen 4D屬於Zen 4的變形版本,當中的字母”D”代表的”Dense”,也就是高密度的意思,AMD將會利用全新的快取設計和通道安排來讓單顆小晶片(Chiplet)所能容納的核心數量從8核翻倍至16核。 然而因為核心數量的增多,將可能面臨發熱、功耗方面的問題,Zen 4D架構的處理器的核心時脈將會比使用Zen 4架構版本的要來的低一些,L3快取的容量也會相應的減少一些,因此單核心的效能可能會較弱,以此來換取更高的多核心效能表現。(可以,這很AMD) 另外消息也指出,Zen 4D架構可能會用在EPYC Bergamo CPU上,這顆處理器過去曾謠傳核心數量將從現有的64C/128T上升到128C/256C,倘若真的是使用Zen 4D架構的話,EPYC Bergamo的內部則將會由8個小晶片組合而成,且會移除的AVX512指令集的支援,但尚無法確定有無支援SMT-2。 最後資料的也提到了一些有關Zen 5架構的部分消息,指出Zen 5的效能將會有如當年Zen 1升級至Zen 2那樣的令人驚喜,預計處理器的IPC成長幅度將以Zen 4為基礎在向上提高20~40%,同時在核心的配置上,將會採用類似Intel Alder Lake大+小核的設計,組成8顆Zen 5大核心+16顆Zen 4D小核心的處理器,另外也會導入「神經引擎」的相關技術來強化機器學習。 按照這樣的流出訊息來看,正在使用AMD Ryzen架構的玩家可以先稍作忍耐一下,雖然對手的12代來勢洶洶,但後續的Zen 4、Zen 5應該是更值得期待!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就.很.強」!新製程、雙架構攜手開創效能新巔峰,Intel 12代Core i9-12900K、Core i7-12700KF處理器效能實測
讓大家久等了!Intel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終於正式解禁開賣了,本次PCDIY!為大家揭露的處理器可不光只有當中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還特別獨家取得了主流消費等級的Core i7-12700KF,要來與自家上一代(11代)的處理器以及競爭對手AMD的Ryzen 5000系列產品進行實測對比。 究竟這期待已久的第12代處理器能否憑藉著新的製程、新的架構,在效能上能擔起挽救Intel的使命,拯救不斷遭到蠶食的市占和跳水的股價,再一次重新奪回處理器效能王者的寶座呢?就讓小編來親自帶大家見證這關鍵的一戰吧! 如果不健忘的話,早些日子在12代剛發布的時間段裡,站上有針對與12代相關的一些資訊做了整理與露出,而Intel第12代處理器的Alder Lake換上了原本稱為10nm的Intel 7製程,並導入了大核心+小核心的雙重架構設計,其中大核心負責繁雜的運算,官方將它稱之為效能核心「P-Core」,小核心則主要進行較輕度的運算,強調更多的指令吞吐以提高整體運作效率,故稱作效率核心「E-Core」,這樣的架構也帶來了有別於前面版本的效能表現,這部分可以在後面的實測數據中看到。 先來複習一下12代Alder Lake的設計架構吧,這樣的模式除了推進整體的核心數量外,也讓一貫以來僅是只能拿高頻率的單核心作為行銷點的Intel也可以大聲的說,多核心的部分也有長進、不再倒退嚕,至少比圈圈也是有24顆了! 依照處理器等級的不同,P-Core和E-Core的配置數量上也會做出相對應的調整,其中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KF擁有最多的核心數量,一共配置了8組P-Core(8C/16T)和8組-E-Core(8C/8T),次一階的Core i7-12700K/KF同樣也有8組P-Core,但E-Core的數量就只剩下4顆(4C/4T)。 而大+小核設計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減少日常單純場景,如逛網頁、看影片的功耗需求,同時藉由大核心和小核心分工的概念,也能幫助提升各項任務在不同階段下的處理效率,讓每顆核心發揮最大的應用價值。 根據官方在發表會公布的數據來看,第12代處理器只需要65W功耗就能達到上一代處理器在250W下效能,並且如果選擇把12代處理器功耗堆到241W,效能更是能再勝出50%,由此就能看出大+小核心在電力與效能方面的優勢。 更別說這一次Intel還將處理器的電源限制放寬,讓處理器可以長時間使用PL2的電源定義,也就是允許電源供應器長時間保持在高功率模式,以此來讓處理器能夠更長時間的保持在高時脈運作狀態,不再像過去只能撐短短的幾秒,就受到「功耗牆」的限制而限制時脈的上限。 然而大核+小核的設計最怕的就是有些指令被分配到錯誤的核心上,造成「殺雞用牛刀」或是「一核有難、全核圍觀」的狀況,為此Intel和微軟合作,在Windows 11上導入了「Thread Director Technology」,能夠讓處理器自由調派每個任務所需要的核心,甚至在遇到負載更重的工作時,還可以將原本位於P-Core的工作轉移到閒置的E-Core上,徹底發揮P-Core的完整潛力。 在這樣的加持下,官方號稱第12代處理器是現在「最強的遊戲處理器」,根據Intel的內部測試,Core i9-12900K在遊戲的FPS值表現上最多可以比上一代高出約50%,在一些比較近期推出的遊戲中,如:《刺客任務3》、《極地戰嚎6》、《世紀帝國4》等,則能高出約10~30%的畫面張數。 而若是將比較對象換成已經坐穩一年最強處理器的AMD Ryzen 9 5950X,新出爐的Core i9-12900K依舊不落下風,包含在前面提到的《刺客任務3》、《極地戰嚎6》等新款遊戲上,Core i9-12900K也能勝過對手10~20%左右的成績,有的甚至可以達到30%多! 但這都還不是最誇張,畢竟現在多數3A遊戲對於顯示卡的要求遠大於處理器,反倒是創作軟體對於CPU有更高的依賴,像是在Photoshop、Lightroom等創作軟體中,能夠比上一代快上30%,其中After Effect最為誇張,居然可以讓整體的效率爆增100%!這到底是上一代處理器太弱,還是新一代處理器太強呢?XD 另外利用大核+小核和Thread Director Technology自由分配任務的特性,第12代處理器在同步處理「多個不同程式」的工作時,也能發揮遠超上一代處理器的效能,以遊戲+錄影直播來說,12代處理器能夠比過去多出84%的FPS值,若換成同時用Premiere Pro剪輯和Lightroom修圖上,整體的執行速度也可以快上47%,實現更高效率的全方位體驗。 另外,第12代處理器可不單單是只在效能上做提升而已,本次處理器還大幅度的強化了通道的連接能力,支援了新一代DDR5記憶體和最高16條PCIe 5.0通道與4條PCIe 4.0通道,同時與之對應的Z690晶片組也獲得了PCIe 4.0通道支援能力,能夠一次支援高達12條通道,換算下來,整片主機板光是PCIe 4.0通道的數量就高達16條! 而且因為多數主機板都選擇將PCIe 5.0通道保留給顯示卡使用,代表所有PCIe 4.0通道將可以全部提供給M.2 SSD,等於玩家最高將能夠一口氣安裝4組PCIe 4.0的M.2 SSD,對比上一代只能安裝一組,差異真的是極大。 不光如此,Intel還為DDR5記憶體準備了新的XMP 3.0功能,對比上一代XMP 2.0只能儲存兩組設定檔,XMP 3.0將其一口氣提升到5組,而且其中2組還開放給玩家自由使用,這對於超頻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大好消息,因為這代表未來挑戰超頻失敗而重設BIOS後,不必再考驗記憶力重新輸入每個數值,只要測試前先保存參數,便能一鍵找回上一次的設定內容再接再厲。 最後在價格上,台灣的通路商罕見的提早了兩天進行公布,價格從最高18,700元到最低9,150元不等,各位玩家如果在看完接下來的效能測試想要入手的話,小編建議優先選擇具備內顯的K系列,主因是不帶內顯KF系列整體價格只少了500~600元左右,相當沒有誠意,外加現在顯示卡一卡難求,具備內顯的版本在現今的日子裡,使用上還是相對比較有保障一些。(至少顯卡還沒入手前,能頂著用先!) 接下來就是萬眾期盼的處理器效能測試時間!本次要為大家實際測試的處理器分別有Core i9-12900K和Core i7-12700KF這兩顆,搭配的主機板則是微星的MEG Z690 Unify,搭配Kingston Fury DDR5-5200 16GBx2(共32GB),顯示卡則是因為缺卡荒的關係,到現在還搶不到RTX 3080 Ti,所以退而求其次改用RTX 3080,詳細的平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Core i7-12700KF 主機板:MSI MEG Z690 Unify 記憶體:Kingston Fury DDR5-5200 16GBx2(共32GB) 顯示卡:MSI RTX 3080 SUPRIM X SSD:WD_BLACK SN850 1TB PCIe 4.0 M.2 SSD 散熱:MSI MEG CORELIQUID S360 電源:Fractal Design Iron GOLD 850 系統版本:Windows 11 22000.282 *註: 先前有做開箱介紹的其他幾款Z690主機板也會分別將搭配CPU的處理器實測成績補在之前文章中。 在處理器的基本規格上,Core i9-12900K配置了8顆P-Core + 8顆E-Core (8C/16T+8C/8T),P-Core的最大時脈為5.1 GHz;Core i7-12700KF則是8顆P-Core+ 4顆E-Core (8C/16T+4C/4T),P-Core的最大時脈則為4.9 GHz。 首先在最基本的CPU-Z和CINEBENCH R23上面,這兩顆處理器均拿下相當驚人的高分,Core i7-12700KF在CPU-Z的單核跑分直接脫離600分俱樂部,衝上了777分,而大哥Core i9-12900K更是拿下822分的誇張成績!而且在多核方面,兩顆處理器也完全沒在客氣,Core i9-12900K在CINEBENCH R23中更是直接以27,000以上的高分擊敗了前任多核心王者Ryzen 9 5950X的25,000多分,成功奪下新一代最強消費級桌上型處理器的寶座。 憑藉著這股強勢的跑分,Core i9-12900K和Core i7-12700KF在3D MARK和PCMARK 10中都有著極為亮眼的成績,像是對於針對DX12遊戲內容進行評估的Time Spy就是鮮明的一例,這個測試除了考驗顯卡,也很吃重處理器單核心的表現,讓Core i9-12900K憑藉著極其暴力的單核心效能,拿下了超過1.8萬分的成績,比上一代自家與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還要高出2,000分之多! 至於在看重CPU多核心表現,用以評估DX11內容的Fire Strike,AMD處理器在這部分也同樣沒佔到太多便宜,同級的Ryzen 7 5800X雖然和Core i7-12700KF打成平手,但Ryzen 9 5900X、Ryzen 5950X則雙雙都輸給了Core i9-12900K。 看完了常規基礎跑分,我們接著來進行遊戲實戰表現,看看兩顆12代處理器能否將強勁的跑分數字轉換到實際的體驗上,驗證Intel口中所說的「最強遊戲處理器」是否所言非虛。 本次測試的遊戲依照慣例,全部都設定在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等干擾FPS值的選項,倘若遊戲支援光線追蹤、DLSS、FSR功能,則一律開啟並切換至最高畫質模式。 整體而言,Intel的第12代處理器在「特定條件」下,徹底展現出了何謂一支獨秀的強勢表現,在1080P解析度時能夠隨便高出對手AMD Ryzen 5000系列10 FPS以上,甚至在《模擬飛行2020》中,差距還可以達到20 FPS之多,其差距之大,差點讓小編以為自己是在測顯卡而不是處理器了。 然而有趣的是,這樣的差距在隨著解析度提升之後逐漸縮小,像是《戰爭機器5》在1440P的時候,所有處理器就幾乎處在相同的等級,而到了2160P的時候,除了《極地戰嚎6》依然領先10FPS左右外,其餘遊戲的成績表現就幾乎沒有差別。 小編個人猜測這部分的原因除了和遊戲本身的優化設計有關之外,也可能是解析度增加造成處理器的運算負擔暴增,讓12代處理器判定無法使用E-Core來輔助運算,所以改將其全部由P-Core處理器負責,造成處理器可運用的整體資源縮水,也就造成了高解析度環境下無法與其他測試產品拉開差距的現象。 遊戲實戰結束之後,接著來到對處理器依賴性更高的創作者測試,Intel第12代處理器的表現也同樣是大躍進,Core i7-12700KF和Core i9-12900K在Photoshop中分別創下了1480分和1550分的高分紀錄,在Premiere Pro中Core i7-12700KF更是直接徹底逆襲AMD,以989分的成績打敗了AMD Ryzen 9 5950X的977分,讓Intel徹底一雪上一代的恥辱。 然而Intel的第12代處理器也不全然是完美的,該罵的地方還是得罵,特別是在功耗和發熱上,使用AIDA64 Extreme進行燒機測試,在開啟FPU功能導入AVX指令集運算後,即便用上了360mm的水冷,Core i9-12900K的溫度還是可以飆到接近90度!考量到Intel處理器的溫度保護機制設定在100度,這樣的溫度基本已經是沒有多少空間可供額外緩衝或超頻使用,反觀AMD Ryzen 5950X在同樣360mm的水冷下,溫度也僅50度出頭。(感覺相當合適用在即將到來的冬天XDD) 換言之,想要入手Core i9-12900K/KF的玩家,也必須要順手帶一組高階360mm水冷才行,想要省點錢改用240mm或280mm的水冷基本上是不太可能了,這點小編還真的在測試期間嘗試過用240mm水冷進行Premiere Pro跑分,結果就是跑到一半處理器就過因為過熱重新開機了…(手上3款240mm水冷的下場都差不多),所以這筆預算恐怕是省不了。 Core i9-12900K高溫的背後當然是壯觀的功耗,使用AIDA64 Extreme在相同測試條件與環境下,程式紀錄到的最高功耗一度來到200W,而這還只是透過軟體偵測到的部分,若把電源供應器的功率轉換給納入的話,實際耗電量將還會需要再追加10%~20%,也就是相當需要大約吃到220W~240W的電力。更別說這一次Intel還放寬的電源供應器的限制,讓處理器的PL1的電力需求可以直接上到241瓦,相形之下,AMD Ryzen 9 5950X在極限狀態下也才只吃140W電力而已,長期下來對於電費也是一筆負擔(雖然能買到這個等級的玩家可能不會介意電費問題就是了...)。 最後小編也簡單的測試了DDR5記憶體的效能,本次使用的Kingston Fury DDR5記憶體在工作時脈的設定上為5,200 MHz,CL值為40-40-40,根據AIDA64 Extreme所測出的數據,讀取/寫入/拷貝的成績能夠高達81,673 /74,180 /74,525 MB/s,作為對比,目前頂級的DDR4-4000記憶體在效能方面約是落在47,000 /28,000 /47,000 MB/s左右,DDR5-5200效能有著接近翻倍的表現。 透過上面的實測數據比較可以清楚得知的是,相較於10代升級11代的"無感"來說,12代的登場顯然很明確且實打實的在效能上震撼也閃光了玩家的眼睛一把,而Intel第12代處理器在換上新的製程和架構之後,整體的表現不論是在單核還是多核上,都極其的讓人滿意,不僅打敗了Ryzen 9 5950X這個最大的對手(原本是座山),更在諸多測試中創下了歷史佳績,讓人見識到了Intel老大哥的強大技術實力,算是一掃從2015年後老是宣稱要掏出新製程新架構新效能的放羊小孩窘境下的紅臉樣貌,這次真的可以大聲的說一句:就.很.強。 各位玩家在看完本次效能測試之後,是不是已經覺得心癢難耐想要入手一顆了呢?現在Intel第12代處理器已經在你/妳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式開賣了,大家的魔法小卡已經可以出動了!但玩家如果不確定要如何選擇用以第12代處理器的主機板與周邊的話,小編在這邊先奉上這次御三家的主力Z690主機板介紹,同時PCDIY!也將會持續為大家開箱與介紹新的相關產品,想要找機會組裝與升級主機的玩家們,還請持續關注與支持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核反應爐、冷氣壓縮機請先準備好! Intel第12代Alder Lake處理器PL1功耗高達241W
面對即將於11/4晚上解禁Intel 12代處理器的效能數據前,暫時能提及的莫過於產品外觀的開箱以及各家主機板的外觀露出與功能介紹等等,另外就是看看先前發布的簡報等資訊先過過乾癮,不過,如果仔細的看一下Intel在28號的第12代處理器發表會上的資料倒是可以發現到一個特別之處,就是「罕見」的提及處理器的功耗,而從資料中可以看到上面的數據出現了200多W的情況,表示在透過大+小核的設計,只需要65W的的電力達到與上一代處理器在250W下的效能,並在241W的供電下能夠再勝出50%,乍看之下處理器似乎隨著新製程改善了功耗上,但近期確有外媒指出Intel其實又是在PPT上玩文字遊戲。 根據,Core i9-12900K在預設的PL1基礎功耗上直接來到241W!對比AMD Ryzen 5950X的PL1設定值為105W,Intel處理器足足是對手的2.3倍,更別說Ryzen 5900X在極限狀態下的功率也才150W~170W左右,這也解釋了官方為什麼會在簡報中會特意提及新的處理器能夠解開PL2功率限制,讓處理器長時間處在高功率模式了,畢竟光是你的PL1功率就已經足夠誇張了...雖說目前還不知道12代處理器PL2功耗設定值為多少,但無疑的只會更為誇張。 而另外一值得注意的點則是,Intel發表在遊戲效能方面有拿AMD的產品進行比較,可是在數位創作上則僅和自家上一代產品對比,宣稱最高效率能夠提升100%,唯獨沒公開和AMD之間的比較。 文中作者Areej表示,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在這部分的測試中,Intel將處理器部分的PL1設定值改到PL2上,讓12代處理器能夠與上一代在相同的功耗下進行對比,只是在這樣的條件下,Alder Lake的效能表現很可能頂多只和AMD Ryzen 5000打平,甚至還有可能輸給對方,所以也就略過不提及了,更別說整個發表會所使用的系統尚未修正AMD L3快取延遲Bug的初期Windows 11版本,文中的筆者認為整個測試條件完全就是在一個不公平的狀態下進行的。 不過小編個人覺得,對於一般玩家來說,多半都是處理器裝了就直接開始用,不太可能會去刻意進到BIOS設定去特別修改電源參數(更可能不知道要去哪裡調),所以說預設功耗的多寡其實只能算是各家廠商在開發策略上的一環,不過無論公平與否,我們都可以確定的是,Alder Lake在電力的需求上將會一口氣上看241W以上,代表我們的散熱器、電供以及長期電費的支出,都將成為額外的負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上市倒數兩天、各位的魔法小卡準備好,Intel 12代處理器台灣售價公布!
11月4號的晚上9點,Intel第12代處理器將會正式開賣,相信不管是想要看熱鬧的、還是換電腦的,應該都已經迫不及待了,這一次台灣不同以往需要在開賣當下才知道實際價格為何,因為玩家可以從電腦商城店家原價屋看到已經率先公布全系列6款12代處理器的國內售價了! 本次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Intel在發表會的訂價為589美金,而台灣的價格首波則為18,700元,匯率僅約是1:31,可以說是相當佛心(笑),而無內顯的KF版價格則為18,100元,僅僅少了600元台幣而已,相形之下顯得就不是那麼划算了,畢竟能有預算會買到這個等級的處理器,還會跟你在乎這600塊嗎? 接著相信是許多玩家首選目標Core i7-12700K的部分,台灣公布的首波售價為13,200元,無內顯的KF版則為12,700元(這個少了內顯才少500),對應官方409、384美金的價格,匯率大概1:32~1:33之間,算是符合預期的標準定價策略。 最後,Core i5-12600K與KF在價格上就顯得有些過高了,來到了9,700元和9,150元,雙雙突破了9,000元關卡,對比美金289、264美金的開價,匯率直接飆破1:34!以近期美金實際匯率跌破1:28關卡,這樣的價格已經可以稱得上是「鬼島價」了… 整體來說,以小編個人的主觀意見,Core i9-12900K在整個系列中擁有最高的CP值(想不到吧~),而原本預算只想買Core i5建議稍微忍痛一下,多加一點預算直升Core i7吧!畢竟只要多花不到4,000元就能多擁有兩顆效能P-Core大核心,這樣代價所帶來的體驗助益理論上還是相當划算的。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售價公布了,但產品的解禁時間是訂在11/4號的晚上九點,因此目前還只是看得到但訂不到的狀態喔!至於想要先觀望一下效能表現再做最後決定的玩家們,PCDIY!也會在解禁當天同一時間為大家帶來相關測試,還請千萬不要錯過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官方公布實測數據、比上一代效能暴漲50%,Intel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將於11/4正式開賣
等待即將結束,Intel終於在28號的時候正式宣告自家的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將於11月4號正式開賣,將為消費級PC平台帶來首款Intel 7製程、大+小核的混合架構處理器產品,同時Intel也信誓旦旦在發表會上表示,第12代處理器將會是「最強遊戲處理器」(好像每一次都這麼說)! 12代處理器的首發陣容將會有6款型號,涵蓋了Core i9、i7、i5三大等級,並且一律都是不鎖倍頻的K/KF版,其中Core i9-12900K/KF配備最多的核心數量,擁有8個P-Core大核心+8個E-Core小核心;次一階的Core i7-12700K/KF的核心數量則縮減為8+4核心配置,沒有再像上一代一樣與Core i9採相同的核心數量;最後最入門的Core i5-12600K/KF則是再向下砍成6+4核心。 售價方面,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為589美金,換算台幣約是1.7萬,但畢竟台灣還有「鬼島稅」,所以無法保證實際報價能否低於2萬就是了…,而最便宜的Core i5-12600KF則是264美金,在不考慮鬼島稅的情況下,換算下來不到8,000元台幣,對於手邊有顯示卡又想體驗升級感受的玩家來說,相對上是個可入手試試又不太傷荷包的選擇標的。 而在效能表現上,這一次Intel「難得」把功耗也納入了比較的條件之一,多虧於Intel 7製程和雙架構核心的幫忙,Core i9-12900K僅需要65W的電力就達到上一代Core i9-11900K在250W下的表現!同時若將電力瓦數往上提升,Core i9-12900K也只需要241W的功耗就能比上一代多出50%的效能表現。 此外,Intel又再一次的放寬處理器的電源限制,讓處理器可以長時間使用PL2的功率定義,在預設值下就能利用Maximum Turbo Power拉長高功率模式的使用時常,換言之就是能夠讓處理器維持在更高的運作時脈,但相對這部分也會相當考驗玩家的散熱器配置就是了。 既然號稱最強遊戲處理器,那我們就來看看遊戲實戰的表現。根據Intel的內部測試,Core i9-12900K在遊戲的FPS值表現上最多可以比上一代高出約50%,在一些比較近期推出的遊戲中,如:《刺客任務3》、《極地戰嚎6》、《世紀帝國4》等,則能高出約10~30%的畫面張數。 但我們知道上一代處理器在眾多方面都不盡人意(笑),所以Intel這次也與對手AMD的Ryzen 9 5950X進行對比倒是令人感到訝異,從官方數據的圖表中可以發現,在前面提到的《刺客任務3》、《極地戰嚎6》等新款遊戲上,Core i9-12900K也能勝過對手10~20%左右的成績,有的甚至可以達到30%多!看來12代的確給予Intel相當強大的信心啊~ 不過處理器畢竟不光只是拿來打遊戲,生產力同樣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尤其是數位創作更是效能再高都不嫌少,關於這一點Intel表示第12代處理器在Photoshop、Lightroom等創作軟體中,能夠比上一代快上30%,其中After Effect最為誇張,居然可以讓整體的效率爆增100%! 然而我們的電腦生活往往都不是只專注在單一程式中,更多的時候是在多個程式中不斷切換,像是我們玩遊戲需要開直播,剪輯影片需要搭配修圖程式等,在這種情況下,12代處理器發揮了高效率的多工特性,在遊戲+錄影直播的狀態下,FPS的表現可以比上一代提升84%,若換成影片+修圖則可省下47%的時間!可以看出Intel在大小核心之間調用安排做得十分到位。 當然以上的內容都是官方自行測出的數據,等到11/4號正式開賣與效能解禁的時候才算是真的見真章,目前站上也已經在著手進行第12代的相關測試,屆時將會為大家帶來第一手測試報導,還請大家拭目以待吧! (更多12代與600晶片組相關資訊與文章,請密切關注PCDIY!報導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英特爾揭曉第12代Intel Core,發表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i9-12900K,由效能型桌機產品領銜,第12代Intel Core系列將推出60款處理器與超過500款設計
在今日Intel Innovation活動中,英特爾揭曉第12代Intel Core處理器產品線,並發表6款新的不鎖倍頻版桌上型電腦處理器,其中包含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第12代Intel Core i9-12900K。藉由最高Turbo Boost達5.2GHz與最多16核心24執行緒,新款桌上型電腦處理器為極致效能型玩家和專業創作者,提升多執行緒效能到達全新高度。 第12代Intel Core全產品線將包含60款處理器,為來自廣泛合作夥伴,超過500款設計注入動力。一如Intel Architecture Day 2021所闡述的細節,全新效能混合架構首次透過Intel 7製程打造,提供從9W至125W彈性可擴充的效能,推動從超輕薄筆電到效能型玩家桌機,再外展至邊緣的各層PC市場。 「第12代Intel Core處理器所具備的效能混合架構,唯有透過軟體與硬體的深度共同研發,才讓架構轉移成為可能,並為未來多個世代提供更高水準的效能。這項改變從我們的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旗艦型產品Core i9-12900K開始,並隨著我們發售第12代系列及其之後的產品,您將會發掘更多令人難以置信的使用體驗。」-Gregory Bryant,英特爾執行副總裁暨PC客戶運算事業群總經理 今日推出的6款不鎖倍頻桌上型電腦處理器,為首波採用英特爾迄今所打造最高效能的效能核心(P-core),以及專為可擴充多執行緒工作負載效能所設計的效率核心(E-core),結合兩者之英特爾效能混合架構。 Intel® Thread Director透過引導作業系統(OS),在對的時間將對的執行緒放在對的核心,讓兩種新核心微架構無縫接軌偕同工作。英特爾與生態系共同合作,廣泛地測試以求最佳化效能與相容性,並作為公司強化投資開發者社群的一環,已針對開發者發布白皮書,闡述獨立軟體供應商如何能夠為效能混合平台最佳化應用程式。 「在Windows 11的引領之下,我們正身處PC新時代的開端。透過Windows 11和英特爾的新Thread Director技術,使用者將會發現新的第12代Intel Core系列處理器PC效能達到全新高度。」-Panos Panay,Microsoft執行副總裁暨產品長。 英特爾嶄新的效能混合架構以及新的Intel 7製程技術,能夠提供改進後的單執行緒和多執行緒效能,達成下列里程碑: • 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最多達16核心24執行緒,全新第12代Intel Core處理器系列包含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Core i9-12900K,為頂尖遊戲大作釋放遊戲體驗。Core i9-12900K提供令人驚豔的世代間效能提升,包含全軍破敵傳奇:特洛伊(Troy:A Total War Saga)FPS提升25%、刺客任務3(Hitman 3)FPS提升28%、極地戰嚎6(Far Cry 6)FPS提升23%3。透過Intel Killer Wi-Fi 6E強化,多工作業時玩遊戲可降低75%延遲4,高時脈P-core搭配可卸載平行任務的E-core,於同時遊戲、串流和錄影,能夠提升每秒幀數最高達84%5。 • 內容創作效能巨大躍進:於多執行緒效能方面提供改進,擁有P-core的回應性效能,並能夠透過DDR5以驚人的速度移動資料,在內容創作各方面實現領導地位,包含: o 相片編輯效能最高提升36%6 o 影片編輯效能最高提升32%7 o 3D建模效能最高提升37%8 o 多幀渲染(multi-frame rendering)效能最高提升100%9 • 最佳超頻體驗10:新處理器為終極效能客製化,提供領先業界的超頻工具,其中包含超頻效率核心和DDR5記憶體的能力。效能型玩家和遊戲玩家能夠嘗試由最新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XTU)7.5所提供的新平台超頻功能。從Core i9-12900K開始,XTU將透過Intel Speed Optimizer的方式,為第12代處理器提供一鍵超頻的支援性。英特爾更進一步引薦支援DDR5的最新Intel Extreme Memory Profile(XMP)3.0,提供額外的設定檔,其中包含全新可寫入客製化設定檔,以及針對記憶體超頻的彈性化調整。 第12代Intel Core桌上型電腦處理器以效能和領先業界功能嘉惠使用者,為今日以及未來,提供橫跨遊戲、內容和娛樂的卓越體驗。 關鍵平台改進包含: • 業界首款支援DDR5記憶體的處理器,最高達4800MT/s。 • 業界首款提供PCIe 5.0(最多16條通道)的處理器,相較PCIe 4.0提供最高2倍的I/O吞吐量,額外還支援最多4條PCIe 4.0通道。 • 為增加的記憶體容量並降低延遲,Intel Smart Cache(L3)最多達30MB、L2最多達14MB。 • 透過整合Intel Killer Wi-Fi 6E高速無線網路,結合領先業界的Wi-Fi 6E連結性和強勁遊戲網路技術,最小化延遲和封包遺失10。 • 獨立的Thunderbolt 4通用纜線可用來外接擴充裝置。 隨著第12代Intel Core桌上型電腦處理器,英特爾同步發表提升可靠性和效能,具備先進功能的新Intel 600系列晶片組。晶片組最高可提供28條通道,其中包含新加入的PCIe 4.0通道,內建USB 3.2 Gen 2x2提供最高2倍的頻寬,DMI Gen 4.0提升晶片組到CPU的吞吐量,以便快速存取周邊裝置和網路。 這也是首次,我們將Intel Volume Management Device(VMD)帶往PC晶片組,無須額外RAID控制器或其它硬體轉接卡,就能夠從PCIe匯流排直接控制和管理以NVMe為基礎的SSD,簡化儲存裝置控制。 不鎖倍頻的第12代Intel Core桌上型電腦處理器,現在即可從部分OEM、通路合作夥伴和零售商開始預購。美國時間11月4號正式發售,預計年底之前將有超過30個國家,超過140個客戶把新處理器加入至它們的產品行列。不鎖倍頻版桌上型電腦處理器售價從美金264元至589元。 英特爾預計在年底之前,出貨超過數十萬顆第12代Intel Core K版處理器,2022年3月之前將出貨超過2百萬顆。為滿足2022年初的桌機、筆電和商業市場,英特爾也正開始出貨第12代Intel Core處理器系列中的28款處理器給OEM合作夥伴。
-
新世代暗黑勢力來襲、Intel第12代欽定合作主機板,MSI Z690 Unify全套信仰組合「大」開箱
一直預告、一直放話的Intel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終於開放第一波「外觀」解禁囉!與上一代一樣,這一次官方選擇了御三家的微星作為上市首批合作廠商,並發送特製的超級大禮包…真的非‧常‧大,堪稱小編迄今為止開過尺寸最大、外型最浮誇的禮包,顯然裡面絕對不可能只是放入主機板和處理器這麼簡單,本次Intel和微星到底準備了多少驚喜,就容小編帶大家仔細介紹吧! 撕開包裹的紙箱後,最上層的防撞泡棉夾了一張本次Intel的首波合作名單,當中除了微星之外,還有記憶體大廠Kingston,畢竟這一次第12代處理器是首款能夠支援DDR5記憶體的處理器,而Kingston又剛好是第一個通過Intel平台DDR5記憶體認證的廠商,出現在名單中自然也是理所當然的囉! 將泡棉移除後,就能看見一只巨大的黑色鐵箱,上頭印著象徵微星旗艦級產品的「MEG」字樣,配合角落的防撞墊片、金屬鎖扣以及一次性封條等裝飾細節,整個箱子看起來相當具有軍事風格。 接著來看看箱內準備的產品,對應外箱的設計,箱內的所有產品也全部都是走黑色系,首先第一層放置了微星暗黑系代表的MEG Z690 Unify主機板,與之搭配的則是一對Kingstone的Fury DDR5-5200 16GBx2記憶體,全黑色無RGB的散熱鎧甲,與主機板非常相襯。 至於最重要的處理器很明顯的是放在印有Intel LOGO的紙盒中,裡面躺著的是第12代處理器系列中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其外型從大家過去熟知的正方形變成了長方形,腳位也從10、11代的LGA 1200變為LGA 1700,同時兩個短邊有防呆凹槽,能夠避免安裝時上下錯置而把主機把的CPU安裝槽弄壞。 另外,由於第12代處理器外型大改,主機板的處理器槽位在高度也有變化,所以即便散熱器的安裝孔沒有發生改動,卻因為固定角柱長度不符的關係使得現有的散熱器將無法繼續沿用。為此,箱子的第二層附上了小編不久前曾介紹過,能夠支援第12代處理器的,只是當時小編入手的款式為280mm水冷排的S280,而本次禮包提供的型號為S360,也就是將水冷排尺寸加大至360mm的款式。 與此同時,微星還額外提供一組限定版的水冷頭磁吸式替換片,與標準版的相比,限定款的表面從細磨砂材質換為粗磨砂,深灰色的外觀也變得在更深沉一點,更符合本次的「黑色」主題。 大致看完了大禮包的內容物後,讓我們把焦點放到即將放到MEG Z690 Unify主機板上,畢竟它可是由Intel親自指定,要用來做為新一代處理器效能的測試平台,自然是要裡裡外外好的檢視一翻囉! MEG Z690 Unify外型上承襲微星Unify家族一貫的暗黑、無燈效的設計元素,整塊主機板除了必要的除錯面板、指示燈之外,沒有多餘的「光害」元素,並透過磨砂、髮絲紋、網狀紋等多樣手法來加工散熱片,為整塊主機板增加更多的細節和看點。 用料上,MEG Z690 Unify如同本次的大禮包一樣,整個大大大進化,CPU的供電數量一口氣從上一代的16相暴增到19+2相!而且每個MOSFET供電模組的承載電流也從90A提升到105A,理論上能夠為處理器帶來更好的超頻潛力,但某些層面上可能也暗示著12代處理器的功耗可能又再向上…(發抖) 而在處理器一旁四組記憶體插槽則全部都是採DDR5的標準,對比現有的DDR4記憶體,DDR5能夠支援更高工作頻率,基礎頻率隨隨便便動輒就是4,000 MHz以上,像是本次附贈的Kingstone FURY記憶體在工作頻率上已經來到5,200 MHz,過去我們要超頻超得半死才能上DDR4-4000,以後只要進到BIOS裡把XMP打開,就可以輕鬆享受更高的記憶體效能。 提到了XMP功能,隨著DDR5的推出,Intel也導入了全新的XMP 3.0功能,能夠讓記憶體一次保存更多設定參數,而且還有「開放自定義」的!代表我們總算可以在挑戰超頻成功之後,將設定值套用保留下來,不會再因為BIOS重設而需要重新輸入,同時未來可能也會有商家販賣精心超頻過記憶體,或許能夠讓沒落已久的客製化記憶體市場再次活躍也說不定呢! 看完了上半部的設計,來看看主機板的下部,得利於第12代處理器在通道支援能力的大幅度提升,MEG Z690 Unify的PCIe X16插槽將能夠支援PCIe 5.0通道標準(Single x16、Dual X8),帶來比PCIe 4.0還要高出一倍的傳輸頻寬,只是因為目前消費市場還沒有PCIe 5.0的相關產品,所以要能發揮全部的PCIe 5.0通道性能,可能還需要在等待一段時間。 不過沒關係,因為第12代處理器對於通道的強化可不僅限於PCIe 5.0而已,上一代被嫌棄支援性太沒誠意的PCIe 4.0通道在這一次有著十足的進步,不僅讓MEG Z690 Unify能夠一次安裝五組M.2 SSD插槽,且除了主機板左下角的插槽只支援PCIe 3.0 SSD外,剩下的4組還都可以同時走PCIe 4.0標準!讓各位Intel平台的玩家終於能夠在容量與速度上都獲得了滿足。 最後在主機板後端I/O的提供上,MEG Z690 Unify在這部份的設計比較特別一些,雖然備有2組USB 2.0 Type A、7組USB 3.2 Gen2 Type A和1組USB 3.2 Gen2X2 Type C,但沒有HDMI、DisplayPort,也沒有Intel主打的Thunderbolt 4連接埠,估計是認為入手這個等級的主機板的玩家沒有內顯輸出的需求,加上桌機本身擴充性已經非常足夠,所以多功能的Thunderbolt 4自然就沒有那麼高的必要性了。 至於網路方面,主機板能夠支援Wi-Fi 6E通訊標準,若選擇實體連接的話,則是提供了兩組2.5G RJ45網路孔,沒有支援10G網路算是小編個人認為比較可惜,畢竟都已經是MEG旗艦等級的主機板了,不管用不用得到,「奇摩子(心情)」多少還是要優先顧到一下不是嗎? 由於Intel官方將外觀與效能的解禁時間分開,本次只能帶大家進行外觀鑑賞先「聞香」一下,實際的效能測試將會在11/4號進行公開,屆時小編將會使用這塊MEG Z690 Unify位各位帶來新一代處理器的完整實測,附帶一提,當天展示的第12代處理器將不會是只有Core i9-12900K一顆,還會有額外的神秘嘉賓喔!所以,Stay Tuned,我們不見不散。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真正」的改朝換代近在眼前,Intel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正式登場與開賣前總複習
千呼萬喚,等到花兒都快謝了的Intel第12代處理器終於迎來了第一波解禁啦!不得不說,這一代處理器就許多方面都相當具有歷史意義,畢竟這可是Intel睽違7年後的再一次製程升級,從一用再用的14nm+++…換成了Intel 7(原本的10nm)製程,同時還在處理器中導入了大核心+小核心的雙重架構設計,更是首個支援DDR5、PCIe 5.0通道等新世代通道功能的處理器系列,真的是把自家的各種壓箱寶通通端了出來。 然而因為第一波解禁只能夠談論外觀,實際效能解禁要到11/4的關係,所以小編在這邊除了讓大家簡單「欣賞」第12代處理器的樣貌外,也順便替重新整理一下處理器的相關規格,算是當作正式開賣前的總複習吧! 本次12代處理器與過往最大的不同莫過於內在使用了大核+小核的雙核心架構設計,兩種核心均採用Intel 7製程,其中大核心主要負責繁重的運算工作,官方將其命名為效能核心,簡稱「P-Core」;小核心以負責較輕度的運算內容,主打更高的指令吞吐效率,故稱它為效率核心「E-Core」。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次Alder Lake不光會推出桌機版本,未來筆電、低功耗行動裝置也都將採用Alder Lake處理器,不再像過去一樣使用不同架構的產品,只是因應不同等級定位的產品,大、小核心的配置上會略有不同,例如桌機平台的P-Core最大數量可以來到8顆,而筆電平台的最高就只剩下6顆。 Alder Lake處理器的P-Core,採用代號為Golden Cove的核心設計架構,其目的在創造運算上更低的延遲、更高的時脈,為極限的效能而生,是高效能運算的主力擔當,也因此P-Core整體的晶片面積會比E-Core大上不少,並能夠支援多執行緒、AVX512指令集等功能。 只是高效能的代價就是所需功耗和帶來的發熱也就跟著大幅提高,這也是為何不同等級的處理器產品所配置的P-Core數量會有所不同,其中主機平台的P-Core數量達到8C/16T、筆電為6C/12T、行動裝置則只剩下2C/4T。 在細部設計上,P-Core因為有著更大的晶片面積,配上精度更高Intel 7製程,讓核心內各項的處理單位數量都被加大、加深,像是4K指令緩衝區(4K iTLB)從128提升為256、目標快取的分支從5,000個暴增到12,000個,其他諸如負責指令解碼的Decode核心從4個增加到6個、L2快取緩衝提升到2MB等,簡單來說,就好比一個公司部門有更多的人力和可以協助工作。 除此之外,考慮到機器學習、深度運算等功能已經從研究開發逐漸進入日常生活應用,向是Adobe Photoshop便導入智慧運算功能進行物體選取、去背,甚至是解析度提升等,為此P-Core還加入全新的Advanced Matrix Extensions(AMX)技術,其功能主要用以應付電腦的深度學習功能所打造,藉由內建AI加速器的形式,提升矩陣乘法運算速度,理論上能夠讓我們在使用到有牽涉到深度學習運算的應用時,能夠更快的完成運算,減少我們在螢幕前枯等的時間。 E-Core採用代號為Grace mount,本身主要負責輕度運算,讓主機能夠用更少的功耗去負責一些日常向是待機、逛網頁等瑣碎的輕度工作,因此核心本身不具備多執行續功能,也無法支援高難度的AVX-512指令集,同時不論是主機還是低功耗裝置版的處理器,E-Core的核心數量都8C/8T。 E-Core在設計的首要目標是盡可能接收和消化更多的操作指令,好讓P-Core能夠專注於完成難度較高的內容,因此E-Core雖然核心面積較小,快取的容量卻很大,例如單顆核心的L2快取的容量就達到了4 MB,比P-Core大核心高出一倍! 此外為了防止軟體分配錯誤的工作比重,造成小核出事、大核圍觀的局面,小核心導入Intel Resource Director技術,能夠讓不同程式去直接管理核心的調用,達到公平分配工作量的效果。 以效能來說,E-Core對比2015年的Skylake架構處理器在1C/1T的模式下,在同功耗下有著40%的效能提升,反之在相同效能的前提下則能省電40%。而在相同執行續數量的比較模式下,4C4T的E-Core則不論是效能還是省電上都比2C/4T的Skylake好上80%,也就是4顆E-Core加起來不僅比兩顆Skylake省電,效能還更強。 看完了大核心P-Core和小核心E-Core後,接著就要讓這兩種核心組裝在一起,才變成一整顆的Alder Lake處理器了。這一次Intel整顆處理器導入過去自己瞧不起的「Fabric」線路橋接技術(俗稱膠水拼接),利用各種內部線路來連接處理起的不同核心其區塊,例如串聯P-Core和E-Core的就是有著1,000 GB/s頻寬的「Compute Fabric」,還有像是204 GB/s頻寬的Memory Fabric來連接記憶體控制區塊、64 GB/s的I/O Fabric則負責各項擴充設備的資料傳輸等。 透過這樣的設計,除了能夠在保證區塊間的資料傳輸效率外,也因為每個區塊可以分開生產後再進行合併,實現了模組化的功能,整體生產難度可以降低,也能夠輕鬆地修改不同等級之間的處理器規格配置,缺點就是這些線路會占用更多的處理器空間,使處理器的尺寸加大,這也就是為什麼Alder Lake處理器從過往的正方形變成了長方形,也使得這一代處理器不光換腳位,還要連同散熱器的固定工具都連帶更換。 然而搞定大核+小核心的連接只是第一步,精準的控制每顆核心之間的資源調度才是讓處理器發揮完整的關鍵,於是Intel與微軟合作(反正和Apple之間已經…),在Windows 11平台導入了名為「Thread Director Technology」的核心調度功能。 這項技術除了能夠判斷程式的負載需求來決定工作應該由P-Core還是E-Core來執行外,還能動態調整每個任務所使用的核心種類,Alder Lake會自動偵測任務的複雜程度,當有更耗資源的程式進駐時,就會即刻重新評估各個程式在每個指令步驟下所需的效能,將不需高效能的命令從P-Core轉移到E-Core中的,以此來盡可能的讓P-Core去負責絕大多數的高強度運算,發揮大+小核的完整執行效率。 最後在新增的功能方面,Alder Lake將重點放在上一代被詬病的孱弱連接能力上,能夠原生支援DDR5-4800和LPDDR5-5200,成為首個能夠支援DDR5記憶體的處理器系列。 與此同時,CPU本身更能夠支援頻寬比PCIe 4.0高出一倍的PCIe 5.0通道,而且一口氣就能支援16條,換算下來的頻寬約是64 GB/s!然而畢竟目前幾乎沒有任何PCIe 5.0的裝置可以使用,所以PCIe 5.0本身能夠向下相容歷代的PCIe版本通道,且CPU本身也還是備有4條PCIe 4.0通道用來安裝M.2 SSD。 先不要急著吐槽4條PCIe 4.0通道的實用性未免也太低,別忘了處理器還會在搭配一顆南橋晶片組,與之對應的Z690晶片組在連接能力同樣有獲得大幅度提升,可以支援最高16組的PCIe 3.0通道和12組的PCIe 4.0通道,考量到CPU的PCIe 5.0通道在主機板上可能都優先提供給了顯示卡等大型裝置,所以Z690晶片組的12條PCIe 4.0通道將有很大的機率將會通通提供給M.2插槽,加上CPU的4組,整個主機板最高將可以安裝高達4顆的PCIe 4.0 M.2 SSD!這下Intel玩家終於不必再抱怨M.2插槽的通道速度不夠了! 本篇的最後,讓我們來看看這顆等待已久的Intel第12代Alder Lake處理器吧!整體來說,新的處理器對比上一代處理器,長度變得更長,厚度也增加了一點點,此外也可以發現處理器也依然保有防呆凹槽的設計,只是位置從原本位在處理器左右兩側的防呆凹槽移到上下兩邊。 第12代Alder Lake處理器對於Intel而言可以說是一款意義重大的產品,不光是因為他是第一款用上Intel 7製程的桌上型處理器,同時也兼具與AMD和Apple相對抗的重任,能否挽回這段日子流失的市佔從谷底翻身,可就全部得看處理器在效能方面的表現了。只是很可惜,因為官方的要求,本次只能向大家介紹第12代處理器的基本規格以及外型,真正的效能實測解禁需要等到11月4號才能夠向大家分享,所以只好請各位再忍耐一下,並千萬記得持續鎖定PCDIY!,才能在第一時間見到12代處理器的相關產品與實測報導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不讓Z490專美於前、Intel 400系列入門選項,BIOSTAR RACING B460GTQ主機板開箱
- 洋垃圾戰神,5999元買14核心28執行緒Xeon E5-2683v3神器級處理器!
- SUPERMICRO SUPERO M12SWA-TF伺服器主機板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實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為究極效能而生!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搭載USB 3.2 Gen 2x2和2.5GbE LAN、入門玩家最佳選擇,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
- 太極撥10核、「十力」不容小覷,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效能測試
- Intel Pentium G4400實測開箱,「非K超頻」3.3GHz狂飆4.4GHz!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