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華碩CES 2021 ROG For Those Who Dare線上發表會虛擬體驗,ROG RX青軸鍵盤現身、全球首款HDMI 2.1電競螢幕、Ryzen 5000與RTX 30系列電競筆電降臨!
華碩ROG玩家共和國,在台灣時間半夜2點,別出心裁地以ROG Citadel XV第一人稱虛擬體驗,讓熬夜等待的玩家用身歷其境的方式,直接參與本次CES 2021 ROG For Those Who Dare線上發表會,而ROG Citadel XV也在發表會結束後,公開在Steam上開放下載,讓玩家也能同樣體驗全新的華碩產品特色。 ROG這次於會上發布了幾款電競新品,包含ROG Strix SCAR 17、ROG Zephyrus Duo 15 SE、ROG Zephyrus G14/G15、ROG Flow X13電競筆電,以及32吋ROG Swift PG32UQ 4K 144 Hz電競螢幕;電競周邊單品則有ROG Claymore II電競鍵盤和ROG Gladius III Wireless電競滑鼠,以及Concept Gaming Case與XG外接顯示卡盒。 下面就跟著小編腳步來個發布會巡禮吧! 作為CES 2021 ROG For Those Who Dare 線上發表會的先鋒,ROG Claymore II電競鍵盤為首款搭載「ROG RX 青軸」的光學機械電競鍵盤,觸發鍵程為1.5mm,觸發力道則為65gf,不過因應玩家喜好與需求,也提供「ROG RX紅軸」版本。連結方面分作有線USB-C與2.4GHz RF無線連結功能,且內建4000mAh電池,充滿電之後最長能提供40小時的使用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ROG Claymore II電競鍵盤附上了可拆式數字鍵盤,且裝左邊裝右邊都行得通,讓玩家能夠因應各種使用環境來自由安裝,而在可拆式數字鍵盤上,另外有4個可自訂的快捷鍵,以及音量滾輪能快速調整聲音大小。 緊接著發布的是重量也比上一代輕了30%、僅有89g的ROG Gladius III Wireless電競滑鼠,連結方面具備3種模式,分別為有線、無線2.4 GHz RF及藍牙。 ROG Gladius III Wireless內建19,000 dpi感測器,並符合人體工學,獨創的鍍金觸點ROG微動開關,能承受7000萬次點擊,且具彈性及低摩擦阻力的ROG Paracord傘繩線材及100% TPFE ROG Omni無方向性鼠腳。 具備第2代獨家可更換微動開關插槽,支援5-Pin光學與3-Pin機械微動,受到磨損時,玩家們可隨時視情況或偏好更換,還隨盒附了5-pin Omron光學微動開關。另外還有ROG Gladius III有線滑鼠供玩家選擇。 幾乎延續了ROG快節奏的Hardcore風格,畫面迅速一轉,接棒的是全球首款32吋HDMI 2.1的新世代電競螢幕ROG Swift PG32UQ,採用IPS面板、4K解析度與144Hz螢幕更新率,以及1ms的動畫反應時間(MPRT) ,可支援最新遊戲家用主機120 Hz 4K細膩畫質。 並且搭載搭載G-SYNC Compatible ,並具備ASUS Extreme Low Motion Blur Sync (ELMB Sync)及ASUS Variable Overdrive技術,且符合DisplayHDR 600規格,支援160% sRGB、98% DCI-P3廣色域,具備Delta E < 2的絕佳色彩精準度。 ※本款ROG Swift PG32UQ電競螢幕預計將於今年第一季末上市。 ---------------------------------------------------------------------------------------------------------- 筆電可說是CES 2021 ROG For Those Who Dare 線上發表會的重頭戲,一口氣發表了6台電競筆電,電競旗艦機西風之神也包含在內,而這次Ryzen 5000系列與RTX 30系列的大升級,讓華碩ROG帶著這幾款電競筆電,衝擊2021的電競市場。 最高搭載GeForce RTX 3080顯示卡、AMD Ryzen 9 5900HX處理器,內建64 GB雙通道DDR-3200 MHz記憶體,以及全新風扇與液態金屬散熱裝置,並且配置了360Hz更新率、FHD解析度、3ms反應速度的顯示器,或者可選擇具備DCI-P3色域的165 Hz WQHD面板,將新世代筆電立下新標竿。 採用4揚聲器設計及Dolby Atmos音效強化,讓玩家能夠迅速掌握遊戲戰場上的聲音來源,並且在鍵盤上也下了極大功夫,光學機械式鍵盤、單鍵RGB燈效、1.9mm鍵程與0.2ms的反應速度,觸控板上也比上一代還大了85%。 續航力方面,則配備了90Wh電池,單次充電可提供最長12小時影片播放,且能快速充電。 外型也有多項設計亮點,包括:U型環繞式RGB燈效、螢幕下方內嵌式燈飾、可更換的個性化裝甲銘牌(有3款可以自由搭配)。 沿襲ZenBook Duo的設計,配備了ROG ScreenPad Plus,並且翻開螢幕之後,ROG ScreenPad Plus將會往上抬升,讓打字與視角更加舒適,然而無論是顯示器還是ROG ScreenPad Plus都具備了薄邊框設計以及Adaptive-Sync技術,並且通過了PANTONE Validated認證。 ROG Zephyrus Duo 15 SE最高規格搭載AMD Ryzen 9 5900HX處理器與NVIDIA RTX 3080顯示卡,並且可選配涵蓋100% Adobe RGB色彩空間的120 Hz 4K解析度,或3ms反應時間、涵蓋100% sRGB色彩空間的300 Hz FHD螢幕。 散熱系統Active Aerodynamic System Plus (AAS+)的大進化,讓更多電能可傳送至Zephyrus Duo 15 SE的CPU與GPU上,且不增加噪音,ROG ScreenPad Plus下方的進氣口可協助散熱,並配備了全新Arc Flow風扇。 外觀上也導入了V-Cut設計,以及玻璃材質的觸控板,在規格上最高配載了AMD Ryzen 9 5900HS與NVIDIA RTX 3080,並且最高能選配支援100%的DCI-P3色域,且有著WQHD解析度與165Hz更新率、3ms反應時間的顯示器。 本次G14沒有什麼太大改動,機身一樣沿用2020年那款,規格升了一級,最高搭載了AMD Ryzen 9 5900HS與NVIDIA RTX 3060,筆電A面的LED顯示器也一樣沿襲了,但追加了電子寵物功能,螢幕則強化至WQHD解析度及120Hz的更新率。 介紹本款筆電時,比較特殊,講者從牆壁的壁掛上拿了一個筆電包,這個筆電包有點意思,在前置部位,還有一個較為小型的包裝空間。 首先拿出的是13吋電競筆電,可選配4K UHD解析度或120Hz螢幕更新率的觸控螢幕,並且360度翻轉螢幕的設計,能夠因應各種需求來切換模式。內建處理器配備為AMD Ryzen 9 5900HS,超新星版(Supernova Edition)為AMD Ryzen 9 5980HS,並搭載NVIDIA GTX 1650顯示卡。 配有1TB的M.2 NVME PCIe 3.0的SSD、32GB的LPDDR4X-4266MHz記憶體,以及62Wh的電池與100瓦Type-C PD充電器,僅需39分鐘就能充滿60%電力,並且充滿電之後,ROG Flow X13能提供長達10小時的遊戲時間。 接著講者拉開筆電包的前置小空間拉鍊,拿出了XG外接顯卡盒,和傳統外接顯卡裝置相比,尺寸大幅縮小,讓XG外接顯卡盒也能一起裝在筆電包內,將攜帶性又提升一個高度。 XG外接顯卡盒有專屬USB 3.2 Gen 2連接埠,以及280W AC變壓器,能同時為XG Mobile與Flow X13供電,玩家們就不用再另外帶電源供應器了。 在這次的CES 2021 ROG For Those Who Dare 線上發表會上,華碩以ROG Citadel XV第一人稱虛擬體驗來介紹ROG即將問世的新產品,未來將會在ROG Citadel XV發布更多在本次發表會上未發布的ROG秘密武器,甚至也能在裡頭玩射擊遊戲唷(華碩啊,要不要乾脆下海開發遊戲,哈哈哈),玩家們有興趣的話可在Steam上在會後也免費開放。 CES 2021 ROG For Those Who Dare的主持人就在ROG Citadel XV發現了一款沒在發表會公布,卻出現在虛擬體驗中的ROG Concept Gaming Case機殼,主持人還發現了AniMe Matix上的那隻電子寵物,和他多次多話之後,竟然是全球知名電音DJ Allen Walker的1秒意外現身。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筆電處理器爭霸戰正式開打,AMD公布新一代Ryzen 5000 Mobile處理器系列
雖然蘇媽在凌晨的發表會上並沒有花太多的篇幅介紹為筆電設計的Ryzen 5000 Mobile處理器系列,但光是那短短的幾分鐘,就足以讓玩家聞到濃濃的火藥味了,畢竟距離上一代的Ryzen 4000的推出還不到半年的時間,AMD就推出新的一代,而且還是緊接在Intel正式發表11代桌上型與高效能H系列筆電處理器之後,趁勝追擊意味真的相當濃厚。 發表會上我們已經知道AMD將會推出低電壓版的Ryzen 7 5800U,還有全新可以超頻的HX系列:Ryzen 9 5900HX、Ryzen 5980HX,核心方面則是基於Zen 3架構與7nm製程打造,最高配置為8C/16T。 而在發表會後,AMD也公布了所有Ryzen 5000 Mobile處理器型號,令人意外的是AMD居然還藏了一手,除了新的HX系列,還同樣準備了為薄形電競筆電設計的「HS」系列,整體功耗被設定在35W~45W之間,正巧與Intel的H35系列強碰(但Intel最多只有4C/8T,AMD照樣可提供最高8C/16T)。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Ryzen 5000 Mobile並非全系列都採Zen 3架構,畢竟熟悉的馬甲最對味,當中的Ryzen 7 5700U、Ryzen 5 5500U、Ryzen 3 5300U將會維持Zen 2架構,也算是應證過去筆電處理器會有雙架構的謠言。 最後,玩家最快將能在2月陸續看到相關的產品推出,而且由於Ryzen 4000系列極佳的口碑,不少廠商也選擇將自家主力產品提供Ryzen 5000系列的選項,相信玩家將能再次見到滿滿AMD筆電的榮景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火箭即將升空,Intel於CES 2021展示Core i9-11900K規格,IPC提升19%、遊戲性能略勝AMD Ryzen 9 5900X?!
Ryzen 5000系列在強大的Zen 3架構加持下完全擊敗了Comet Lake-S,成為桌上型處理器霸主,自推出後至今依然是搶手貨之一,面對AMD強大的攻勢,Intel勢必得在接下來即將問世的第11代處理器Rocket Lake-S擠上不少牙膏。 隨著登場時間越來越近,Intel在CES 2021展示了Rocket Lake-S旗艦款處理器Core i9-11900K的相關規格,雖然Rocket Lake-S依然使用14nm製程,但在基於Sunny Cove改造而成的全新架構Cypress Cove的加持下,Intel表示相比前一世代IPC提升了19%,並且正式支援DDR4-3200與20通道的PCIe 4.0,另外也釋出了i9-11900K的遊戲效能更直接與Ryzen 9 5900X對決。 從Intel公布的測試數據來看,同一個測試基準上儘管i9-11900K只有8C/16T,不過在全新架構搭配高達5.3GHz的運算時脈(全核4.8GHz),在《全軍破敵:三國》、《戰爭機器5》、《戰慄深隧:流亡》、《電馭叛客2077》、《看門狗:自由軍團》、《極地戰嚎:破曉》、《刺客教條:維京紀元》等遊戲大作上,還是領先了對手12C/24T的AMD Ryzen 9 5900X約2~8%左右。 雖然常說Intel擠牙膏,但也不得不佩服Intel用14nm 8C/16T的i9-11900K在遊戲效能上擊敗了7nm 12C/24T的Ryzen 9 5900X的數據確實會造成許多回響,只能說Intel真的把14nm玩得淋漓盡致(利潤最大化XDDD),看來對於遊戲玩家來說,Rocket Lake-S還是可以值得期待一下der。 另外Intel也介紹了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的相關架構,Alder Lake將採用10nm SuperFin製程(終於擺脫14nm+++),並使用高性能加上高效能的big.SMALL大小核設計,這種設計方式在智慧型手機上已經屢見不鮮,不過在高性能的桌上、筆電平台處理器上是首次出現。 也因為新設計的緣故,雖然這次還無緣看到Alder Lake本尊,不過先前曝光的情報中可以看到,處理器晶片將從現款的37.5 x 37.5mm提升到45.0 x 37.5 mm,腳位也會更改為LGA 1700(又得強迫升級了),支援性方面也有可能支援DDR5與PCIe 5.0,Alder Lake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發布,這也意味著即便Rocket Lake-S的擁有不錯的遊戲效能,也終究免不了短命的命運。(過渡性意味確認無誤)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全都來了,SONY CES展示出Airpeak無人機與Vision-S電動車
不曉得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去年CES展,SONY展示出了自家的電動概念車Vision-S,原本以為它應該只是技術宣示用途,不太可能會實際投入道路上,但沒有想到在今年的CES展上,SONY居然真的把它做了出來,而且已經在路上到處跑了。 根據SONY釋出的宣傳片,Vision-S是在奧地利進行道路測試,且還是在濃霧密布的惡劣天氣進行,看來這台車子在整體功能上已經具備相當的完整性。 影片沒有明確表明車子的相關規格,但已經可以得知Vison-S將會有大量的鏡頭感應器,除了用來感應車外狀況外,車內的鏡頭似乎還具備分析與感知駕駛狀態的功能,估計是為了自動駕駛的而設計。 雖說SONY曾表示自家開發電動車並非為了真的要「賣車」,而是用以探索未來了科技可能性,因此汽車的整體的基礎是以MAGNA規範做出設計,同時內部的各項零件更是由Continental、ZF、Blackberry QNX、Bosch、高通、NVIDIA等多個世界科技大廠提供技術,但是在汽車製造方面屬於外行的SONY能在一年就把電動車做到如此高的玩程度,實在很難讓人相信SONY真的只是想要玩玩而已啊。(遠望那位蘋果咬一口...)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Gu43ElXZM&ab_channel=Sony ▲Vision-S的道路實測影片。 另外,Vision-S的汽車展示影片其實還有藏有另一個SONY新開發的產品在其中,那就是官方曾經預告的自家無人機「Airpeak」。(這下是打算涵蓋地上跑的跟天上飛的囉XDDD) 與DJI、OSMO主打一般玩家用途的無人機不同,SONY的Airpeak無人機主打的對象是自家見長的工業級影視產業(大概知道自己進到這個領域已經太晚了吧XD),因此基本上不用期待Airpeak的體積能有多小巧了,官方有片直接告訴你他需要兩個人一起才能扛起它的外箱。(不是一個人能玩的玩具啊...) 然而體積大歸大,但若是將標準放到專業影視領域上,Airpeak的尺寸已經算是相當的小巧了,根據官方的說法,它是目前市面上能夠搭載SONY Alpha相機的「最小型」無人機。 同時根據影片展示的內容,這款無人機似乎有著相當不錯的智慧功能,能夠自由規畫飛行軌道,搭配SONY相機近幾年強大的錄影對焦性能,對於專業影視領域來說,應該會是相當不錯的助力。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zwuAxSc5Jo&feature=emb_title&ab_channel=Sony ▲Airpeak產品外觀介紹影片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_XWbHuwsfw&feature=emb_title&ab_channel=Sony ▲Airpeak拍測Vision-S的幕後影片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CES 2021起跑,全新Intel Tiger Lake-H35問世、揭開輕薄電競筆電新篇章!
以往筆電總有效能不足、續航力不夠、價格太驚人的一些缺點,但隨著科技進步以及各家廠商的戮力開發,以及現在電子遊戲與數位串流媒體的發展,提升了續航力、效能也大幅度提升,而在筆電各方面的提升之後,筆電的便攜性優點也隨著再次提升,價格也變得越來越平易近人,因此筆電的需求已經來到前所未見的情景,甚至,現在的筆電再也不是只能拿來當文書用,電競筆電的誕生已儼然成為玩家們的新寵兒。 雖然我們時常在調侃Intel,但它畢竟是個電腦大廠,在去年率先推出第一批筆電版11代處理器之後,其實遲遲未見桌上版的11代現身,這次終於也在CES 2021上露臉;有別於先前筆電版推出的11代版本,在今年CES 2021線上發表會上,Intel也發布了更新款的處理器來因應戰局,首當其衝打頭陣的就是第11代Intel Core H系列處理器,為代號Tiger Lake-H35的4核8緒處理器,同時發布了3款型號,分別為Core i7-11375H Special Edition、Core i7-11370H、Core i5-11300H,i7-11375H Special Edition。 Tiger Lake-H35採用10奈米的SuperFin製程,這與前陣子推出的Tiger Lake U系列處理器相同,而H35的基礎時脈為3.3GHz,最高時脈可達5GHz,並採用PCle 4.0,能夠加裝最新版的獨立顯卡,且支援Intel Killer Wi-Fi 6與Thunderbolt 4,將能裝載DDR4 3200與LPDDR4x 4266記憶體,並且此次Tiger Lake-H35也將支援Resizable BAR功能,等同於AMD的Smart Memory Access技術。 而H35詞綴的意思則代表,Tiger Lake-H35可配置的標準TDP為35W,低TDP為28W,且因為瓦數降低的緣故,Tiger Lake-H35將可裝配在厚度小於16mm的筆電上,為輕薄型的4核心電競筆電打開了一扇新門窗,且能兼顧攜帶性與續航力。 性能方面,根據Intel在CES 2021所發布的消息,與第10代H系列相較之下,Tiger Lake-H單核與單線程的性能提升近15%,與11代Tiger Lake-U相比則提高了9%性能,甚至在多核心與多線程的性能上提升將近了40%之多,而GPU配備為Xe Grahpics,性能對比第10代H系列整整翻了2倍之多。 目前,ASUS、acer、MSI等廠商都已導入Tiger Lake-H35,預估在2021上半年,將會有多達40款Tiger Lake-H35系列產品問世,並且Intel 也預告具備Tiger Lake-H35相同規格但8核16緒的第 11 代 Intel Core H 處理器,即將與玩家們見面,將高階電競筆電帶往新的高度。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認清事實了?傳Intel打算將處理器晶片外包給台積電與三星代工
Ryzen 5000系列的橫空出世、蘋果也自製研發處理器晶片M1、微軟也傳出將要自己研發處理器晶片等等事件,加上Intel自己的7奈米製程不斷延遲,然而這紛至沓來的挑戰,是不是總算讓Intel「有點」壓力呢? Intel於2020年7月時宣布研發的7奈米晶片因一些「重大瑕疵」,導致此項目的問世至少要推遲6個月以上,甚至Intel也考慮不再自行生產晶片,但如果Intel能夠將設計與製造的部門拆分開來,或許能藉由代工,以較低的生產與製造成本來研發更傑出的晶片。 如今根據彭博社報導,Intel正在與台積電還有Samsung進行商談,打算走上另外兩個競爭對手AMD與蘋果的前路,將其旗下處理器晶片的「部份」代工交由這兩間競爭對手生產,根據過往報導來看,Intel以前只外包過較低階的處理器晶片,倘若此次協商成真,將會是Intel首次將高階晶片外包。 目前與三星的外包協商,還處於初步階段;但與台積電的商談方面,在彭博社報導中指出,台積電正準備為Intel提供4奈米製程的晶片代工,並計畫於2021年的第四季試產,預計於2022年開始量產,以此時序來看,Intel最快也得到2023年時,才能上市經由台積電代工後的處理器,且即使Intel最後與台積電達成協議,但以產能與時程來看,Intel旗下擁有眾多商品,台積電一定要有新的產能,否則Intel或許只能撿台積電其他客戶用不到的產能,三星也相同,最後就算報導成真,無論是誰接下訂單,以Intel作為全球80%個人電腦與伺服器的處理器供應商,其廠商的產能勢必都得再往上擴充,才能承接Intel的需求。 不過卻有相關人士表示,Intel在晶片製造過程中時常出現一點麻煩,進而導致各項目的推遲拖延(但這應該不用相關人士出來爆料,似乎連玩家們也都知道?),且即便三家公司已經進行各種洽談,但Intel還在搖擺不定,並且似乎仍對自己的晶片生產抱持著一點點希望。 那到底會不會由台積電還是Samsung來代工?英特爾執行長Robert Swan在去年7 月時已向投資人承諾過,將會在1月21日財報發布時正式對外公布Intel所擬定的生產外包計畫,那玩家們就來等等看吧,究竟1月21日那天,Intel會不會放手?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不只處理器外觀和跑分、Z590主機板外觀也陸續流出,華碩全系列主機板外觀洩漏
Intel將要為第11代處理器Rocket Lake推出全新的500系列晶片組主機板,雖說11代處理器依然維持現今10代處理器的LGA1200腳位,但如果要解開PCIe 4.0的封印,主機板可能還是得換一下的。 姑且不論Intel這樣的吃相如何,各家板卡廠還是得做出準備,因此相關的主機板諜照的露出應該也僅是早晚的事,只是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外媒的爆料居然是將ASUS華碩全系列的主機板外觀都抖了出來! 小編也稍微幫大家整理一下~ 這次華碩推出的Z590主機板系列將會有4個系列,包含大家熟知的ROG Maximus XIII HERO、PRIME Z590-A、TUF Z590-PLUS以及首次出現,專為客製化水冷打造的ROG Maximus XIII Extreme Glacial Z590。 先來看看這次新加入的ROG Maximus XIII Extreme Glacial,從命名上應該可以看出它是Maximus Extreme系列家族的一員,主要是為客製化水冷所打造,不過對應型號中Glacial(冰河)的稱呼,主機板的外觀不走ROG家族一貫的黑色風格,而是採金屬銀的配色,相當具有科技的神祕感。 接下來輪到華碩旗艦主機板的主力ROG Maximus XIII HERO,整體的來說外觀的改變不算太大,主要在I/O散熱、南橋散熱罩上加入了銀色的飾板裝飾,一改現任XII的的純黑色設計,同時原本會印刷在I/O遮罩上的型號名稱也被拿掉,只剩下ROG的LOGO。 主打平價的Prime系列,新的PRIME Z590-A在外觀設計上維持的一貫的白色風格設計,與Z490相比,除了M.2散熱片換了外型位置之外,南橋散熱器也做出不小的改變,大量的雷射七彩效果,讓主機板顯得更加華麗,也讓它帶有一些ROG Maximus XIII Extreme Glacial Z590的氣質,對於沒錢組客製化水冷的玩家來說,會是不錯的替代品XD 至於外型改變最大的,小編認為大概就屬TUF Z590-PLUS了,過往密密麻麻的迷彩設計改為貫穿主機板的胎紋印刷,LOGO也換成全新的樣式,視覺上變得更加簡潔。更重要的,從主機板也在用料上做出強化,至少M.2 SSD的散熱片從上一代的一個變為兩個了! 理論上這些主機板應該會在Intel正式公布500晶片組之後正式亮相,所以若沒有意外的話,華碩很可能會在2021 CES展(1/11~1/14)上發表這些產品,只是考量到華碩不久前才調漲了板卡的商品達20%之多,因此實際亮相之後,在價格方面可能多少就要有些心理準備了。(荷包君又要哭泣了XDDD)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https://t.me/PCDIY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https://t.me/PCDIY_Chat
-
CORSAIR K100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實測開箱,4000Hz極速反應、雙滾輪豐富功能!
電競潮牌海盜船(Corsair)推出的電競鍵盤向來以其紮實的作工、華麗的RGB燈效而收穫無數粉絲,而繼先前推出的K95鍵盤之後,海盜船新款的K100 RGB旗艦鍵盤終於將型號邁向3位數的新時代了。 這款K100 RGB電競鍵盤在一公布的時候,就以其極具辨識度的外型和相當全面性的功能而吸引擄獲眾人眼球,也讓小編又吃土的好一段時光才終於將它入手,究竟這款鍵盤有什麼樣的魔力甘願吃土也要來上一把,就讓我們趕快開箱來一探究竟吧! 這款K100 RGB延續著海盜船鍵盤的頂級用料,整個鍵盤的底部外殼採用經過髮絲紋處理鋁合金材質,配上中央鏡面的狀態顯示面板與LOGO,凸顯出尊爵不凡的氣質,果然很有Corsair的設計風格啊。 不過若要說整個鍵盤最吸睛的地方,莫過於鍵盤整體按鍵配置了,除了延續K95的音量滾輪和6顆自訂按鍵之外,K100 RGB還在鍵盤的左上角加入多功能快捷轉盤,玩家可以透過按壓中間的按鈕切換不同的功能後,再用轉盤進行操作像是上下捲動、放大縮小、切換應用程式等功能;玩家如果像小編一樣在打電動之餘,還會進行一些影片剪輯、繪圖創作的話,就能透過轉盤來快速捲動時間軸、調整畫布大小/方向等功能,讓操作變得更加流暢便利。 只是根據小編的體驗,這顆快捷轉盤的阻尼比較高,且因為比較靠內側的關係,若想單指捲動會比較費力一些,改用雙指轉動的方式會比較順手些。另外中央的按鍵則是比較鬆動,輕摸就能感受有種翹翹板的感覺,為避免是因為人品太好爆發中槍、小編搜尋國外媒體的介紹後,確定K100 RGB鍵盤都是這樣設計,所以玩家如果也入手的話還請放心使用。 K100 RGB除了在按鍵佈局上新增了轉盤外,海盜船也順應電競鍵盤的設計趨勢,替換掉了過去慣用的硬質手托,改為了包覆人造皮革的記憶海綿,表面的特殊紋路提供了相當不錯的觸感,海綿的柔軟度也是恰到好處,靠在上面就好像是讓手腕躺在彈簧床般的舒適。 同時安裝方式也從過往的安裝/拆卸較為麻煩卡扣換成了只要輕輕一放就能固定的磁吸式設計,並且整體的磁力強度控制得相當得當,小編使用期間即使進行激烈的操作或是短距離的挪動鍵盤,手托也不會因此滑動或拖落。 當然K100 RGB的好料可不是僅止於周邊而已,作為鍵盤最核心的按鍵也是用心打造,鍵帽的部分使用了雙射出成型的PBT鍵帽,略帶磨砂的觸感不僅觸感舒適、較不易沾染指紋外,同時也具備耐磨損的特性,減少鍵盤在長時間使用後出現字體掉漆的可能。 而且鍵盤還在包裝中提供了WASD與QWERDF的替換鍵帽供玩家依照自身的主力遊戲類型作替換,這兩組鍵帽在顏色與觸感上都與其他鍵帽做了差異設計外,還刻意的讓鍵帽帶有特定角度的傾角,讓按鍵按壓時更符合人體工學,減少在關鍵時刻因手忙腳亂而錯按技能的可能。 至於鍵帽之下的鍵軸部分,K100 RGB主打的訴求就是要快上加快,在軸體的選擇上有招牌的Cherry MX Speed銀軸外,與自家全新開發的CORSAIR OPX光學軸,身為愛嘗鮮的小編,入手的版本自然是就是後者囉! CORSAIR OPX光學灰軸的觸發鍵程僅有1.0mm,觸發力道則為45g,而在手感上則與銀軸非常相似,都是直上直下、無段落感、音量飽滿(誤)的設計,且為了滿足光軸超快超靈敏的觸發判定機制,K100 RGB還加入了AXON Hyper-Processing來大幅度提升鍵盤的處理效能,使其原生具備4000Hz的輪詢率與按鍵偵測的能力,足足是一般鍵盤的四倍之多,這樣的組合使鍵盤的的觸發間僅有超短的0.5ms,其反應速度之快真的會讓小編在體驗時候有一種手還沒到,按鍵就偵測到的錯覺呢! 最後,買海盜船的產品,怎麼可能會沒有華麗的RGB燈效呢!K100 RGB不僅每一顆按鍵都有獨立RGB燈可以自由設定外,鍵盤外側也配置了44區的RGB燈條,玩家可以iCue同步程式設定與調整燈光和按鍵功能,而且因為K100 RGB換上了處理性能更強的AXON Hyper-Processing技術,使鍵盤能同步處理器最高20層的燈效,讓燈光能夠在鍵盤上更流暢自然地進行轉換。 海盜船推出的K100 RGB將有著獨立多媒體滾輪、多功能轉盤、快捷巨集鍵,再配上光學鍵軸、磁吸式軟墊手托和華麗RGB燈效,可說是幾是將目前市場上所有能夠用上的鍵盤配置通通給放了上去,使K100 RGB有著一把抵多把、多元的功能性,讓玩家不論是在電玩中、工作中還是在日常操作,都能帶來便利高效的輸入體驗,成為能夠滿足全方位需求的頂尖產品。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 Ryzen 9 5900H CPU-Z、Cinebench跑分曝光,單核效能勝過Intel Comet Lake-S
基於Zen 3架構的AMD Ryzen 5000系列,在桌上型平台完全輾壓了對手Intel Comet Lake-S,行動版的Ryzen 5000H系列也隨著發布日期推近,各方大神們是出了許多相關規格、跑分。 近日推特網友HXL透過中國一間商城「什麼值得買」,發現了一台Mechrevo的電競筆電,搭載了即將現身的AMD Ryzen 9 5900H CPU、NVIDIA GeForce RTX 30系列GPU並配上32GB DDR4-3200記憶體。 目前知道的規格,Ryzen 9 5900H為8C/16T,L3快取提升至16MB,而時脈來到3.30/4.60GHz,實際效能方面,除了先前常常曝光的Geekbench分數,這次該商城也附上了CPU-Z、Cinebench等資訊。 從曝光圖上可以看到,這顆Ryzen9 5900H在CPU-Z得到了617.4的單核分數與6076.6的多核分數,不僅完全勝過自家的Ryzen 7 3700X,單核更是贏過Intel桌上型的Core i9-10900KF(約575分)。 而在Cinebench R20方面,單核得到了584分,多核則是得到了5264分,雖然沒有像自家桌上型平台老大哥Ryzen 7 5800X進入600分俱樂部,但依然略勝了i9-10900KF的523分。 整體看下來,Ryzen 9 5900H同樣在Zen 3架構的加持下,在單核性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可憐的Comet Lake-S可以說是完全被Zen 3給輾壓一輪,不過在多核效能卻比較不理想,都略輸了i9-10900KF,很有可能是考量到筆電功耗的緣故。 要知道,這種Ryzen 9 5900H約落在35W~45W之間,與i9-10900KF這種TDP 125W的怪物相比,能有這樣的效能已經是相當不錯,況且在Ryzen 9 5900H之上還有Ryzen 9 5900HX與先前曝光的,究竟Ryzen 5000H系列最高能有多少實力,實在是令人相當期待。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https://t.me/PCDIY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https://t.me/PCDIY_Chat
-
PCDIY!第十五屆玩家票選品牌大賞2020,票選結果暨得獎公布!
感謝大家對於PCDIY!玩家票選品牌大賞活動的支持,票選活動已於2020年12月26日截止投票,總計累積投票數達到了735,315票,經過了這段期間的投票,由大家所選出各產品類別中的玩家最佳品牌也已經出爐。投票結果公布如下,表列順序則是按照品牌票選的項目排名進行排列。 ● 票選活動名稱: PCDIY!第十五屆玩家票選品牌大賞2020 ● 票選期間:2020年11月25日(三)~12月25日(五) ● 票選結果公佈:2020年01月08日(五) ● 票選得獎公佈:2020年01月08日(五) ● 票選得獎領獎期限:2020年01月18日(一) ● 總投票數累計:735,315票 以下票選結果,皆是讀者們所票選出來所統計出來的結果,其代表的是消費者的「心佔率」,而非「市佔率」。藉由下列的票選結果,大家可以發現哪些品牌是消費者心目中的理想品牌。 本屆有趣的是,CPU項目中的兩大品牌票數最終結果僅相差一票(驚),這部分在查核無誤後也就依實際結果計算;顯示卡類則是NVIDIA原廠卡(創始版)猶如黑馬衝到第二名、連AMD原廠卡也爬到第五名,看來這兩大原廠推出的公版卡很受玩家青睞;記憶體今年則是ADATA/XPG威剛衝進第三名,算是擠到老牌Kingston金士頓與Crucial之後,以些微票數擠下G.Skill;儲存裝置項目也是由ADATA/XPG擠下三巨頭之一的Seagate排進第三名,雖然票數僅以些微差距小勝;NAS項目也是有黑馬異軍突起,打破玩家既定印象的除了S、Q牌之外,由Western Digital原廠直接闖入到第二名,看來玩家選用整套模式的概念興起,方便使用是一大考量。 下面就透過圓餅圖來呈現本次的最終票選結果,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再次感謝大家的踴躍參與,我們下次見! →更多的【PCDIY! 玩家票選】: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