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2020地表最強新處理器誕生、AMD Ryzen 5000正式發布,11/5開賣!
終於,在10/9的凌晨,AMD正式發布了最新一代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直接宣告了更高效能表現、甚至對於遊戲方面的提升可以高達26%以上,這就是玩家等待已久的Zen 3架構,看來,AMD不只要讓玩家持續真香、還想要一直香下去啊! 跟隨著蘇媽在發布會上的腳步,其實這次發布的新「Zen 3」架構在命名上採用了「5000」這個數字系列,其實已經跳過了原定的4000序列,等於從原本的Ryzen 3950X/3900XT...之後,直接以5900X/5800X...等名稱開啟了下一代新Ryzen處理器的旅程,看來是打算未來接續Zen 3架構移動版(筆電處理器)同步的先行策略,桌機版的4000系列就留給Ryzen Pro的3款版本囉(4750G/4650G/4350G),可以期待的是,更後面一代的5000系列筆電版恐怕會提供給玩家更強勁、更低價格的筆電新風貌,似乎已經聞到香氣了呢! 這次發布的AMD Ryzen 5000系列一共有4款,包括了旗艦版的Ryzen 9 5950X以及Ryzen 9 5900X、Ryzen 7 5800X和Ryzen 5 5600X,等於一次涵蓋了3/5/7/9等四個區間,除了旗艦版Ryzen 9 5950X具備16C/32T之外,Ryzen 5 5600X也仍舊維持有6C/12T的核心數,這部分與前代Ryzen 3000系列的同定位款維持一致,不過,功耗上面新出爐的Ryzen 5 5600X則是降至65W,也是這次推出的4款版本中,唯一會隨盒裝附上Wraith Stealth散熱器的一款,看來其他3款還是建議玩家自行加裝水冷會比較保險一點。 價位上從下表也可以看到分別為799、549、449以及299美元,如果相比前代的Ryzen 3000系列發表時的價格,應該可以發現到官方加了50美元,好吧!看在效能也已經提升的分上,那大家就不計較了吧!(笑 目前這4款新處理器都將會在11/5上市(官方預計),而透過這次發布會上蘇媽所說的,其實今年還會有更多的產品推出,也包括了在發布會最後面才現身的Radeon新顯示卡,Big NAVi應該離我們不遠了,10/28就能見真章!請各位玩家先期待、然後錢錢先Ready吧! 事實上如果比較一下這新發布的4款版本應該也可以發現到,比起前代,普遍在Base Clock上降低了100MHz、Boost頻率則是提高了200MHz,稍嫌可惜的是即便旗艦版的Ryzen 9 5950X最高也只到4.9GHz、尚未攀上5GHz,不過通常官方保守一點的作法可以由玩家自行調整(哈),想來應該輕鬆就能上5GHz了,後續如果再推出XT版本應該就會是5GHz等級了,Zen 3架構的首發,其實玩家可以更著重在這次針對包括遊戲以及處理器本身的效能表現可以較前代提升一大截的部分。 這邊也快速整理一下重點: ◆採用台積電7nm FinFET製程工藝 ◆新的核心架構–Zen 3、Unified 8-core Complex (CCX)、IPC較前一代處理器提升了19%(包括分支預測、預取、加載/儲存...),針對遊戲與內容創作的效能提升到更高程度 ◆由於新架構降低了核心與快取間的通訊延遲(Direct Access L3 Cache),而且讓單核心直接存取L3 Cache的數量加倍,每瓦效能也比對手提升高達2.8倍 ◆旗艦版Ryzen 9 5950X具備16C/32T核心架構,提供了目前桌上型處理器當中最高的單執行緒效能表現,也是目前桌上型主流CPU當中多核心效能最高的 ◆具備12C/24T的Ryzen 9 5900X能夠提供玩家最佳的遊戲體驗,在1080P解析度下、指定遊戲的平均效能比對手快7%,也比前一代產品快26% 更多的部分就請大家看一下官方資料吧!小編就不用一一解釋了~ 除了新處理器發布之外,當然對應的將會是更新一代的晶片組,在下一代的600系列晶片還沒有登場之前,大家都知道佛心的AMD維持AM4架構插槽已經好一段時間,目前的500系列、400系列晶片組可以透過更新BIOS的方式來支援最新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對應主機板廠的部分也將會在11/5正式發售的當天,公布可以升級支援的AGESA 1.1.0.0 BIOS,事實上在主機板廠商端大都已經Ready好了,就等AMD一聲令下即可支援完善,目前還在使用AM4插槽的朋友就不用太擔心,一推出新處理器就等全面拋棄舊有的系統,相較於對手每出個2代就要全部換新架構、新腳位來說是佛心到爆了! 除了已經手上在使用如X570、B550晶片組的朋友,甚至是X470、B450的朋友來說,透過BIOS升級就可以支援新Ryzen 5000還算幸福,但是對於更早之前採用300系列晶片組的朋友來說,就要看板廠端是不是也會佛心一下、給個新BIOS升級囉,不過小編還是建議,以目前中階版的B550或B450在價位上也都不是太高,趁著更新的時候一併換到新一點的主機板或許是比較好的選擇,加上如果是打算使用目前最新的PCIe 4.0顯示卡的話(不論是哪個陣營的顯卡),現狀下可支援的還是只有AMD平台,不想等到明年看看對手的500系列晶片組倒底支援性好不好?現在就入手總是早買早享受。 在等到發布會結束之前,蘇媽才終於拿出玩家同樣期待很久的Big NAVi展示,雖然此前也已經有這款新RADEON顯示卡的真面目曝光,但是正式登場亮相也驗證了的確先前所見不假,採用三風扇設計的公版,搭配上正面上方的斗大紅色RADEON字樣,的確相當吸引人,不僅如此,接續放上的3款遊戲數據表現,也在向玩家說明,Big NAVi在遊戲的表現上可以有多高的能耐! 看看這4K解析度的的FPS,相較於目前炒得翻天的對手RTX 30系列來說,似乎比起前代的Radeon 7與RX 5700XT/5600XT更令人感到期待,但是發布日也是很微妙,排在對手RTX 3070主流戰鬥版正式登場的前一天,似乎火藥味也蠻濃厚的呀!反正玩家不吃虧,都來都來,看了滿意再買單就好。 AMD這次也會在開賣的同時,提供玩家最新的遊戲大禮包贈送,這次還加入了最新的《極地戰嚎6》,只要在2020/11/5~12/31這段時間內,選購AMD Ryzen 9 5950X、AMD Ryzen 9 5900X或AMD Ryzen 7 5800X這三款處理器,就可以獲贈《極地戰嚎6》PC標準版,遊戲上市就能立即兌換。另外,2020/10/20~12/31購買前一代的AMD Ryzen 9 3950X、AMD Ryzen 9 3900XT或AMD Ryzen 7 3800XT處理器,也同樣可以獲贈《極地戰嚎6》PC標準版,算是促銷新版跟清倉舊版兩不誤啦!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先有準備~ 面對最近這一連續推出的好幾款新產品,其實小編只能開始計算到底要吃多久的泡麵才能存夠錢買這一波新配備了,更不用說,接下來因應這些新版的推出還得準備另一筆升級周邊的費用,天啊!都堆到年底才一起出是甚麼概念啦! 荷包鼓鼓的朋友就不用考慮太多,全都買單下手就對了,哈哈!看完這一場發布會,接下來月底前可是還有AMD新Radeon顯示卡即將登場還有另一家的RTX 3070也準備現身,面對第一波還有當機疑雲的風波下,大家還是稍微耐著性子,稍等一下下再出手吧!免得想要聞香又燙到就不妥了! 有興趣觀看發布會的朋友可以直接看影片,體驗一下AMD這次發表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的香味吧!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iO6rqYV4o&feature=emb_logo ▲10/9凌晨發布的AMD Ryzen 5000系列發布會實況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美商恩傑 NZXT N7 Z490首發開箱入手玩,衝擊視覺的簡潔時尚、科技美學與效能兼具!
如果要說到一部電腦當中的主要零組件有哪幾項?相信除了大家熟知的中央處理器與顯示卡、記憶體、SSD之外,身為集合眾多元件於其上的「主機板」可是玩家在選購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買錯板就如同投胎上錯身、靈魂入錯竅,空有強大武力而無法發揮;以目前絕大多數的顯示卡選擇性上,大都環繞在御三家所推出的各款版本,事實上,在國外還有其他廠商也推出設計精美、功能強大的同款晶片主機板,隨著國內越來越多的知名廠商陸續導入下,玩家的選擇性可就越見豐富了。 一提到「NZXT」這個名字,相信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其獨特設計風格的機殼與強大功能的水冷,但其實,NZXT也推出了設計極為與眾不同的主機板供玩家選用,在面對目前主機板市場中千篇一律的主機板設計風格,所謂的「高科技」審美觀念其實並不是一昧的狂暴機甲就能贏得玩家青睞,NZXT採用了獨家設計模式與結合美學的概念來打造了對應目前Intel最新第10代處理器支援的N7 Z490主機板,這次小編終於第一時間入手,那就來看看到底有甚麼不凡之處吧! 一向擅長以簡潔設計來營造時尚科技感的NZXT,除了在其推出的諸多產品中導入這樣的定位風格外,在這款N7 Z490主機板身上同樣也是貫徹到底!小編第一眼看到這片主機板時,心理面的OS是:這是主機板?雖然外觀是主機板的既定模樣,但視覺上設計成幾乎全包覆式的風格實屬少見,可是如果聯想到這是由NZXT來操刀製作的話,那或許整個認知就不難理解了,NZXT果然是注重美感的一家公司啊! 如果看一下上面的首圖就可以發現到除了外盒延續NZXT的慣用設計外(純色風格),盒上的版本是「白色」的,對、沒看錯,基本上底板設計是一樣的,不過另一款版本則是採用了白色調的時尚上蓋包覆,整體呈現另一種純白色調性,這如果是搭配白色系主機風格的話,配上其他白色零組件(如白色水冷、顯卡、記憶體...等等),整體的純色系美學就一次到位了。 小編入手的是黑色版,所以整體呈現的就是內斂的黑色調性,撇除其他廠商在主機板上的刀痕、切痕、抓痕等凸顯「戰鬥」氣質的設計印刷,改採實體、實質的上蓋設計,除了基本需要插槽處有預留露出外,其他部位則是維持一致性的平整感,這對於有點完美主義的小編來說,根本就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雖然只是入手測試,哭),一旦搭配上NZXT的美學機殼,除了讚嘆完美之外,大概也提不出太多形容詞了。 就跟小編一起先來巡禮一下這片N7 Z490吧! 別以為把底下都透過採用上蓋方式會不良於散熱?官方在設計之初就已經有考量過整體的散熱性,可以看到在主要熱源部分有做了散熱開孔(如晶片組、Mosfet位置),其實在包覆上蓋下還有完整的散熱片做為主要導熱用,由於透過黑色上蓋的遮蔽,主機板的整體感顯然提升了幾個檔次,視覺感也顯得整體一致性,通常玩家也不太會去動到蓋板下的零件(原則上需要調動或插入的位置都已經預留在外),但如果有需要打開也是完全沒問題的,只要透過卸下固定在主機板背面的螺絲,就可以全部開啟隱藏模式,N7 Z490的真面目同樣清晰可見。 整體的N7 Z490設計上採用了玩家需要的設計風格,對應Intel 10代處理器下,也提供了應有盡有的各項特點,大概入手一片N7 Z490就準備用到下一次更換架構或整台換新的時候了,PCIe與SSD的支援也都夠用。 雖然視覺感很棒,但是小編還是要把蓋板通通卸下來讓大家看一下裸身主機板的各項佈線設計與配置(摩拳擦掌中...),看到沒!這可是NZXT N7 Z490的真面目!除了大致上的布局與一般主機板的模式差不多之外,事實上NZXT在其中也多了一些小巧思(信仰充值),包括像是自家專屬的「NZXT RGB 4 Pin插槽」x2(當然一定要的啊)、標準RGB/ARGB燈效插槽各一組、WiFi晶片組的布局位置放在中間偏上(不被一體式I/O埠包覆遮蓋、方便更換或插拔)、整合外部連接都靠側邊設計等等,即便不是御三家的產品,NZXT在這款主機板上的用心一點也不落人後。 欣賞完了美學外觀設計之後,在進行跑分測試前,上機來看一下主機板的「內在」吧! 進入BIOS畫面之後,輕鬆就可以發現N7 Z490的BIOS介面設計上也是如同外觀一樣,提供了玩家簡潔、方便操作的兩大元素,撇除花俏的圖像元素風格,讓Z490晶片組訴求的高階、專業、超頻調整等等特色回到玩家手中,整體畫面除了黑與白之外,就只有在重點的位置用「NZXT紫」來做為凸顯,對玩家來說是比較不會有負擔感的視覺印象。 BIOS可設定成Easy、Advance Mode雙模式,玩家可以依照使用需求來做選用切換,在Easy Mode中,不同類別的主要資訊如處理器型號、記憶體速度、硬碟容量等以方塊方式呈現,而且仔細看的話還可以發現,每一個方塊彼此之間的位置都互相並排對齊(連韌體也完美主義啊),看上去可以說是格外的清爽。至於Advance Mode則是提供玩家針對「超頻」等相關設定做了更多的選項功能,並且清楚的將CPU、記憶體和電壓的調整選項以資料夾形式分類放置,減少玩家在選單中無止盡向下捲動的麻煩,BIOS中也提供了多達10組的設定檔欄位供玩家儲存不同的參數,方便在挑戰超頻的時候自由切換。 接著當然就是上機囉!透過實際驗證來檢視一下這款N7 Z490的效能表現肯定是必要的,小編也選用了幾款搭配Z490定位的產品一同來做效能檢測,處理器選用Intel Core i9-10990KF搭配Zotac最新款的NVIDIA RTX 3090 24GB GDDR6X顯示卡,另外也選搭了DDR4-4000記憶體與高效能PCIe M.2 SSD一起上機,本次測試平台詳細規格如下: ● 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00KF (10C20T,3.7~5.3GHz) ● 記憶體:Klevv CRAS XR RGB 8GB DDR4-4000x2 (set at 3600MHz) ● SSD:Seagate FireCuda 510 M.2 1TB SSD ● 繪圖卡:Zotac NVIDIA GeForce RTX 3090 Trinity 24GB GDDR6X ● 電源供應器:T.T 1275W 相關測試的各項數據就讓小編透過截圖來做說明囉!事實上整體的效能表現都相當優異,簡直就是小編的夢幻配備組合了! 通常除了裸機的模式外,大概絕大多數的玩家都是把主機板裝進機殼中使用,以專注在機殼領域相當多年且極具專業玩家喜愛的NZXT品牌定位,推出的N7 Z490當然也內含了NZXT的創作美學風格與設計精神,這一點從實際的這款主機板中也得到了驗證,配上了N7 Z490主機板的NZXT主機,無疑是玩家的視覺焦點,要是可以再搭上NZXT的專屬水冷,那就更完美了,更不用說透過效能表現也驗證了N7 Z490的強大表現,魚與熊掌兼得的模式,在這片主機板上就能得償所望~ 可以想像在NZXT的科技美學機殼中,側透下主機板配上水冷的時尚視覺感受嗎?小編已經手癢中,你、要不要也加入呢? 廠商名稱:NZXT - 美商恩傑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臉書粉專: 代理商名稱:立光科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網址: 代理商臉書粉專: 代理商官方客服&維修LINE:@kronefans
-
穿梭都市的優雅龍吟,MSI CH40無線藍牙耳機開箱
MSI近日推出了一款CH40藍牙無線耳機,在高階電競產品佔據一座山頭的他們,是否能以其高超的科技創造力與別出心裁、獨特的時尚眼光,走入非電競玩家心中呢? MSI這次所推出的CH40無線藍牙耳機,令人意外地在外觀上竟一反其道,不使用經典的黑紅配色,以通體珍珠白以及銀灰色LOGO作為搭配,極具時尚與都市感,還隱約透露著MSI另一個婉約的面貌。 翻開充電盒後,耳機上銀龍圖騰在日光燈的照耀下,十分炫目神迷。由於其三角體形狀的設計,在拿起耳機時,突然發現,我用三根手指拿取耳機的樣子,不就是龍爪嗎? 我想,入耳式耳機最讓人詬病的地方,大概就是戴久了很痛吧,不過CH40採用人體工學設計,即便從台北搭高鐵到台南,戴了三個多小時的車程也不會令人不適。不過,要注意的是,由於CH40的入耳式設計深具抗噪功能,除非改管車經過,不然在隔絕一切聲響下,過馬路時真的要小心啊! 耳機還搭配了觸控傳感器,輕點耳機上的銀龍圖騰,想打電話、放音樂或是聽Podcast都非常輕而易舉,甚至還能在你寂寞時,只要輕點兩下,就能呼喚Siri,向它訴苦。 內部硬體方面,CH40配備了藍牙5.0技術,即使在上下班時間,穿梭於如沙丁魚般的車廂中,也不會輕易斷接,連線穩定度極佳。至於電池續航力,在CH40電力滿格時,能夠連續收聽長達20小時,可能睡個4小時,你起床上班去搭捷運時就又滿格了。我想,在電池續航力這部分,絲毫不必擔心CH40的表現,畢竟在我第一次充滿充電盒的電之後,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時間拿出來聽聽歌,如此持續了一周,充電盒竟就像青春期的少年一樣,那副電力十足的模樣。 在5.0藍牙技術上,我想應該沒有什麼好挑剔的,經過測試,至少能接收達30公尺的訊號。而由於MSI的獨家調音系統,CH40在音質表現上,沒有任何失真或撕裂感,中頻的表現四平八穩,低頻飽實,顆粒感極佳。不過有一點,由於我本身聽音樂時,音量總是開到最大,也因此,CH40在最大音量時,高頻會有點逸散,但那瑕不掩瑜,只是我個人的聆聽習慣罷了。 而在不同曲風的駕馭程度上,無論是流行樂、嘻哈樂、搖滾樂,CH40的掌控力實在是相當不錯,一些取樣歌曲或是Post-Rock中的細微效果音都沒有缺漏,十足令人驚豔。因其入耳式設計,抗噪也做得相當優異,室內環境中,對於戴上耳機之後的外部聲響,幾乎是不可聞。而在室外環境,除去一些爆炸式聲響,例如進站的捷運、警車鳴笛外,CH40也幾乎能阻隔在外,不過走在路上的時候,挺危險的。總而言之,CH40的性價比與實用性都十足可觀。 試聽的第一天,我以為CH40在低音的表現上略顯鬆散,總覺得不太對勁。豈知,在我上了公車之後,突然發現竟然是我自己沒戴好,根本就不是耳機的錯。後來我邊拉著公車把手,邊克服我自己肢體上的某些障礙後,CH40總算被我戴上了,重新播放手機裡的歌,不巧卻是瞪鞋傳奇My Bloody Valentine的那首Sometimes。 霓虹燈閃過好幾種顏色,在搖晃的公車上歪歪斜斜地照在我的臉上,CH40在我以正確的方式戴上之後,重現了My Bloody Valentine的厚實凝重的音牆,虛無縹緲的歌聲以及綿密的電吉他聲響,然後全部塞進了我的耳道,沒有絲毫外洩,而那時的我,頭靠著車窗,就像《愛情不用翻譯》的史嘉蕾喬韓森一樣。 廠商名稱:MSI微星科技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新台幣3,090元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Sony PS5實機拆解影片出爐!液態金屬加持、AMD Zen2散熱強化、GDDR6搭載
在預購期就秒殺的Sony PS5(小編也沒有搶到QQ)即將在11/19日發售(台灣時間),有預購到的朋友是不是已經心癢難耐、等不及拿到實機把玩了呢?日前Sony官方也釋出了PS5的實機拆解影片,讓眾多玩家可以一覽這次PS5上的諸多硬體細節,小編也同步分享給大家囉。 先懶人包一下,小編直接列了影片中的規格重點給大家參考: ●尺寸為104mm寬、390mm高、260mm深,雖然較PS4大,但在效能以及散熱效率上,都有顯著的提升 ●正面兩排進風口,內置直徑120mm、45mm厚的大型吸氣風扇可以從兩邊吸氣 ●前置端子:Type-C(SuperSpeed 10Gbps)+Type-A(Hi-Speed) ●後置端子:兩組Type-A(SuperSpeed10Gbps)、RJ-45端子、HDMI 2.1端子、電源端子 ●底座可以用於直立以及橫置,無需再另外購買 ●Ultra HD藍光光碟機由金屬材質外殼包覆,搭配雙層避震墊,可減少光碟旋轉時的震動和噪音 ●有設置集塵器,可利用吸塵器將集塵器收集的灰塵吸出 ●支援Wi-Fi 6以及Bluetooth 5.1 ●CPU使用AMD Ryzen Zen2架構,為8C/16T核心、最高時脈3.5 GHz ●GPU一樣使用AMD開發的RDNA 2架構,最高時脈2.23 GHz,運算能力達10.3 TFLOPS ●記憶體採用了8顆GDDR6,最大頻寬達448 GB/s ●內建儲存空間捨棄了HDD,使用了特規的825 GB SSD(直接焊在主機板上,無法自行做更換升級),通過客制化SSD控制器,最高原始讀取速度可達5.5 GB/s,大幅減少了遊戲讀取時間 ●支援PCIe 4.0 M.2介面,玩家可以自行拆殼來擴充儲存空間 ●散熱方面採用了液態金屬,看來官方期望可以實現長期、穩定高冷卻性能,加上重新設計過的散熱片(形狀和氣流有做設計),官方宣稱能達到與均溫板相同的散熱效能 ●電源供應器為350瓦 透過影片可以了解到,官方這次在許多設計上有很多小巧思,包括可以直立、橫置兩用的底座,還有讓玩家方便清潔的集成器。在兩片外殼的設計上也是便於讓玩家拆卸的(會不會有玩家直接拆掉不裝了XD?),主要應該是為了讓玩家能自行擴充儲存空間,讓玩家不用擔心空間容量的問題,不過另一方面內建的特規SSD是焊死主機板上,無法自行更換只能送修,這一點就要看到時候實際使用下,會不會出問題才能得知返修率的高低。 而相信許多PS3、PS4玩家最為詬病的就是在遊玩大作時,遊戲機效能全開所產生的風扇噪音(像是要起飛了一樣XD!),這次Sony也聽見了大家的心聲,在散熱以及靜音方面,使用了液態金屬來提高散熱效能,並且大幅改善了噪音問題,也難怪先前外媒在試玩PS5時都表示主機很安靜。Sony真的讓PS5實現了在擁有強大效能並保持流線的外觀下,讓主機更加的安靜,提升遊玩品質,小編也好想第一時間就入手PS5啊!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0-3Gt30Uq4&feature=emb_logo ▲附上官方PS5拆解影片。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搞來搞去就是法規的問題,Apple Watch Series 6血氧功能免FDA醫療器材認證就能使用的原因
AppleWatch Series 6在繼承了心電圖功能後,又獲得了血氧偵測的功能,理論上能夠為玩家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監測服務,不過卻在上市之後,被許多測試媒體爆出準確率不足的問題,並且這項功能也沒有獲得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認證,那究竟為何這樣的功能能夠被允許出現在產品上,並以此做為宣傳賣點呢? 一般來說,醫療器材如果要在美國上市發售,必須獲得FDA的醫療器材許可,以此向大眾證明該器材的功能是符合醫療相關法規,且具備足夠準確度或療效的,像是Apple Watch Series 4開始加入的心電圖功能便有獲得「第二級醫療器材許可」,代表這項功能的準確度符合醫療器材的標準,因此具備就醫診斷方面的參考價值。 當然這還只是單一美國市場,相關的醫療器材認證的法規在各個國家也都是存在的,並且往往不能互相通用,因此廠商需要向每一個上市的國家提交申請與檢測,最後在獲得當地許可之後才能販售或開通功能,而這也是為何台灣的玩家必須在苦等2年之後,才在Apple Watch Series 6上得到心電圖功能的原因。 可是新增的血氧監測功能不同,這項功能並沒有獲得FDA許可,但是它依然能夠被允許使用的原因在於FDA的法規上有表示:「倘若血氧計器材只用以測量表示健康狀態,該器材可以免去相關機構的認證許可」。 簡單來說,如果器材只是單純測量,而不具備診斷或偵測疾病狀態功能的話,就能不必申請許可。換言之,只要避開有關「醫療診斷」方面的內容,產品就不會被當成醫療器材看待,自然就可以迴避相關的法規問題,加上許多國家包台灣的醫療器材法規也是依照美國的標準再進行調整,所以Apple Watch Series 6在台灣開賣後能夠在第一時間體驗到血氧濃度測量功能也就沒什麼好意外了。 不過這麼做的代價就是產品的準確度僅能是參考,無法做為任何就醫與診斷的相關依據,更不能以醫學的角度去進行宣傳,所以蘋果在產品的官網上就有備註:「『血氧濃度』app 測量並非提供醫療之用,包括自我診斷或諮詢醫生,僅為一般健身和保健目的而設計。」 整體來說,Apple Watch Series 6的血氧濃度功能在設計上僅能做為「參考用」,在準確度方面是無法替玩家們背書的,玩家如果想要獲得更可靠的數值,建議還是購買專門的血氧濃度計才是上策,當然以蘋果向來的吹毛求疵的公司文化,未來Apple Watch可能真的會取得血氧濃度計醫療器材認證也說不定,只是依照台灣的行政效率,屆時該項功能可能就得暫別好一段時光了…(拜託別...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要命啊,錢根本不夠用啦!RTX 3080 20G可能在2020年底登場
NVIDIA的GeForce RTX 3080已經在前些日子上市,雖然效能遠超RTX 2080Ti、售價也更低,不過記憶體容量僅僅10G,相較24G的RTX3090就顯得有些黯然失色。先前就已經有傳聞將會推出另一版的RTX 3080 20G,不過尚未見到影子,但目前據傳此版本將會在12月登場,如果加上即將在這個月底上市的RTX 3070的話,或許今年底前,部分玩家可以掂量一下口袋深度,選一款RTX 30系列入手試試了。 按照目前流出的發布時間表來看,小編個人的想法是認為,以現今的遊戲越來越精美的畫質來說,在不讓AMD配置16G的Big Navi專美於前的前提下,RTX 3080 20G以PG132 SKU20來打造,記憶體容量也擴至20G,NIVDIA這一手牌其實算打得不錯,兩大廠如此良性競爭其實對玩家而言,也是個好事。 而接在RTX 3080和3090之後,即將在10/29正式上市的RTX3070,擁有20 Shader-TFLOPS、40 RT-TFLOPS與163 Tensor-FLOPS的性能,且售價也比較低一點,只要15,900元,因此在玩家之間的聲勢一直居高不下(俗擱大碗)。目前RTX3070搭配的是8GB GDDR6,在未來,或許會有更高容量(16G記憶體?)、核心規模更大的RTX3070。 根據前幾天的消息,在RTX3070上市之後,另外一款備受矚目的顯卡,入門款的RTX 3060也即將發表,對應的效能幾乎可以媲美現有的RTX 2080,依照一張RTX 3070賣15,900來說,這款RTX家族中的入門等級,應該會有更甜蜜的價格(或許只要1萬出頭?或免1萬?) 玩家們對於RTX3080和3090的差距只有10%這件事,似乎都感到有些失望(別這樣咩、好歹考慮一下創作者...),但或許在年末將登場的RTX 3080 20G,可以彌補這個小遺憾。不過RTX3080和RTX3090因需求超乎預期,可能持續缺貨到年底,而RTX 3080也可能會在年末出現,所以那些遲遲未下手,或根本買不到的玩家們,不如先存好錢,再等等,選擇或許更多。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是對手給的壓力太大?Intel 11代Rocket Lake-S預計提前至2021/3月發佈,Zen 3預備備!
來自HD Tecnoligia的消息,應該是某家主機板廠商的Roadmap外流導致,恐怕目前10代版本壓制不住對手的連續出招(Ryzen Pro 4000系列、筆電4000系列以及即將登場的Zen 3架構),原本還會再放一陣子才登場的第11代Rocket Lake應該會提前上陣打擊了,看來就算牙膏廠的牙膏再大條,也是會有擠完換一根的時候... 雖然說Rocket Lake-S會是最後一個採用LGA1200插槽的系列處理器(不能學學AMD嗎?老是換架構,每次都2代就得再掏錢),但目前現有的400晶片組並無法支援PCIe 4.0卻是一大硬傷,這一點在面對NVIDIA甫推出新一代GeForce RTX 30系列之後就更加凸顯,而且對手的Zen 3架構可以說已經蓄勢待發,以目前的10代恐怕無力招架,這樣的情況下,Rocket Lake-S的提前登場看來也是不得不的作法! 按照流出的這張路線圖來看,接下來對應11代的500晶片組將會包括Z590、W580、H570及B560和H510等系列(事實上與目前的命名方式雷同,慣例),而且為了提升更大的競爭力,原本著重在Z系列當中的超頻功能也將陸續下放到中階的B系列當中,下一代的B560系列將增加記憶體超頻支援,且該功能目前是Zx70/90系列的獨家功能(官方預設、非廠商端,哈),另外,喊很久才出來的Xe也將是內顯標配(Cypress Cove核心架構和Intel Xe Gen12),就讓我們期待一下,兩大陣營的內顯誰比誰強吧! 相比Intel不斷更新晶片組架構與升級,對手AMD的做法似乎讓玩家更不捨得放手,即將登場的Zen 3架構同樣採用AM4、晶片組將推升至600版本,也就是X670、B650等,不過照慣例,現有的500晶片應該還是可以沿用,甚至已經有許多大廠隱晦的更新了400的晶片組BIOS,看來到時候玩家如果預算上有考量的話,除了可以沿用舊晶片組之外,分段採購的作法顯然更人性化一點,這樣小編就不用存錢存到天花地老、泡麵吃到變木乃伊了。 今年產品一直出,根本追不上花錢的速度啊~,還沒入手RTX 3080咧!甚麼、忘了還有Big Navi還沒登場,那Rocket Lake-S你就排隊吧!可能明年3月,玩家該花的錢就都花光光了XD...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銀子準備好了沒!iPhone 12即將上市、10/14發布新機型
如果要說APPLE產品的爆料,相信時不時就陸續流出的iPhone 12相關資訊應該是這陣子果粉玩家最關心的消息了,不久前才剛有訊息流出打算正式發布的時間點,現在官方也正式對消息做了驗證。 根據官方的預告,Apple即將在10/13舉行新款iPhone 12的產品發表會,也就是會於台灣時間10/14凌晨1:00正式登場,會中也將會有最新款iPhone(iPhone 12?)及其他產品一同露出。事實上,根據早先流傳的爆料就已經可預見本次iPhone 12(?)可能將推出三種尺寸、四種機型,包括雙鏡頭主相機的兩款入門機型(5.4吋) iPhone 12 mini和iPhone 12(6.1吋),以及配備三鏡頭主相機並加入LiDAR光學雷達掃瞄儀的iPhone 12 Pro(6.1吋)和iPhone 12 Pro Max(6.7吋)。 而先前洩漏的資訊也包括了預計推出的兩款入門版:iPhone 12 mini和iPhone 12最快會在10/16開放預購、10/23正式開賣,而iPhone 12 Pro兩款高階機型則是要等到11月才會開放訂購了。(僅是網路上預計的時間,基本上都還是要以正式發布會中所說為準) 雖然時間還沒到,大家也都還在殷殷期待中(流口水?!),小編也稍微整理了一下先前有關iPhone 12的諸多訊息;推測這次預計發布的四款iPhone新機中,都會配備具有Face ID的OLED螢幕和前置TrueDepth相機,果粉期待的OLED有望在這次用上,另外,5G的支援應該也是會加入(畢竟眾多Android手機已經都紛紛推出支援5G的新款了),不過其中最快的mmWave 5G可能僅限於兩款高階機型,入門款的兩種型號則是使用Sub-6GHz 5G。 處理器規格的部分,應該就是採用已經講好一陣子的5nm、A14仿生晶片了,這部分的效能表現如果根據官方的數據比較,採用A14將會與上一代配備A12晶片的iPad Air效能增加40%、圖形顯示效能也高出30%,可以說整體的效能表現提升幅度並不小,先前還在使用舊款產品的朋友可以考慮入手,至於儲存容量方面,據傳入門兩款機型iPhone 12 mini和iPhone 12)將會有搭載64GB、128GB和256GB等三款供選擇,而高階的兩款機型iPhone 12 Pro和iPhone 12 Pro則是會對應128GB、256GB和512GB等三款容量。 另外,除了新手機的發布,周邊好物的AirPods Studio與AirTags也預計可望在本次發表會上同步推出。有別於以往入耳式設計的版本,新登場的AirPods Studio耳機採頭戴式設計,併具備降噪功能,如果先前流出的照片屬實的話,復古外型設計也為這款版本添增了不少質感;AirTags則是Apple長期以來一直傳聞的藍芽追蹤器,可以附加到錢包和鑰匙之類的物品上,使它們可以跟iPhone、iPad和Mac透過「尋找我的應用」中被追蹤。(好吧!這是有信仰的追蹤器...) 還有一個大家關心的就是,據說在本次盒裝配件中,基於環保考量的關係,有可能將取消有線耳機及USB充電器的附贈,配件只剩下僅提供一條支援快充的Lightning to USB-C充電線?相信所有果粉都不願見到這件事情成真,不過說真的,在還沒有看到正式發布會之前,玩家還是祈禱不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吧!(那萬一真的都取消了呢?也只能接受啊,不然能怎樣~) PS. 所有消息以正式發布會內容為準,期待10/14快點來吧!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準備改朝換代了嗎?SK hynix發布全球第一款DDR5 DRAM,速度高達5,600Mbps!
準備迎接DDR5的時代來臨了嗎?先前,如今SK Hynix正式推出了全球第一款DDR5記憶體模組,官方宣稱是針對大數據,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ML)依照DRAM的新一代標準並進行優化的高速高密度產品。 實際上DDR5並不是現在才在講,畢竟DDR4也已經用了好一段時間了,先前從2018年11月SK Hynix宣布開發全球首個16GB DDR5記憶體模組開始,歷經了幾乎2年的時間、除了向包括intel在內的諸多主要合作夥伴提供了DDR5的Sample做各項相容性測試外與驗證外,SK Hynix也終於正式推出DDR5記憶體模組,也為接下來的主軸產品上線直接排入了時程表中,玩家算是可以開始期待相關的對應硬體推出了。(顯然目前的Intel 400晶片組跟AMD的500晶片組都還是DDR4,下一波的Intel 500晶片組應該還不會用上...) 根據官方資料,這次SK Hynix發布的DDR5主要特色有以下幾點: ●傳輸速率高達4,800~5,600 Mbps,比DDR4還要快1.8倍 (基本版直接比一些DDR4超頻記憶體模組還快XD!) ● 相較於DDR4,這次DDR5的Vdd從1.2V降到1.1V,更省電,對於數據中心來說能確實降低營運成本。 ● 具備錯誤修正代碼(ECC)。它可以自行糾正甚至1位級別的錯誤。有了ECC,DDR5的穩定性將提高20倍,更加可靠。 ● 可通過矽穿孔(TSV)技術建立高達256GB的容量(這容量也太大了吧!) 從上面的幾點特色看下來,SK Hynix這款目前已規範來看在速度上只是DDR5的基本版(剛推出咩~),畢竟目前還是注重於伺服器市場,可靠性以及省電相對比較重要,實際面應用到一般消費性市場還需要一些時間,有興趣的玩家恐怕要多耐心等候一下。 另一方面,根據市場情報提供商Omdia預估,DDR5需求將在2021年開始激增(對應Intel 12代/AMD 600晶片組?),它將佔全球DRAM市場總量的10%,2022年到2024年將增加到43%。這也意味著可能到了2022年左右,在PC市場上支援DDR5的相關平台就會普遍問世,屆時更高速的DDR5產品也會陸續推出,有想要嘗鮮的朋友要再稍等一陣子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11代Rocket Lake處理器還沒發表,Intel第12代Alder Lake跑分就洩漏
在Intel擠完最後的14nm牙膏的Rocket Lake之後,第12代的Alder Lake將終於換上10nm的製程,並且採用類似於手機的「大核+小核」的設計,甚至還可能會依照不同的處理器定位又額外區分成S、P、M三個子系列,但不管怎麼猜測,原本第12代處理器距離我們應該還至少有一年的時間,卻沒想到其部分規格居然已經現身在跑分網站了! 不久前有網友在Sisoft Sandra Benchmark跑分網站上發現了Intel Alder Lake處理器的相關資訊,從截圖中可以看出,該顆處理器的本版為lderLake-S ADP-S DRR4 CRB,規格型號的部分可能因為還在測試中,所以並沒有列出型號的部分只顯示「0000」。 這顆意外出現的處理器在規格方面,處理器的核心數量高達16顆,執行續多達32條!然而處理器的時脈僅有1.4GHz(筆電版?「大小核」設計可能程式還無法辨識?),按過去爆料的內容來看,Alder Lake-S的處理器核心最多也就是採「8大核+8小核」的設計,就數字上來說與這次的曝光是比較相符的。(實際規格恐怕要等更多資料流出才能得知囉,讓我們密切關注~) 此外這顆處理器還備有10顆1.25MB的L2快取,估計其中八顆是用來提供給代號為「Golden Cove」大核心,剩下的兩顆則是給代號為「Gracemont」的小核心。 是說Intel目前在處理器市場上前有製程開發不順,後有AMD急起直追,真的可以說是腹背受敵、壓力山大,因此從11代的桌面版處理器明明連影子都還見到,就已經出現12代的處理器規格來看,小編猜測Intel可能是有考慮加速處理器迭代,早早把11代的Rocket Lake「發射」掉,好維持住自身市場的競爭力。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