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
三代Threadripper Ready、7組PCIe 4.0 x4 M.2插槽全面待命、MSI Creator TRX40主機板開箱
微星自從打造了自家的Creator系列產品線以後,在針對多工、高效創作者系列產品可說是不遺餘力,在筆電建造Creator系列口碑以後,這次也針對Threadripper處理器推出對應的Creator TRX40主機板,在外型上和以往微星主機板的設計可說是大相逕庭,走的是低調的精緻風,以下就來帶玩家開箱囉! 外觀上採用現代風格的新設計,大面積散熱片加上簡潔的切割設計,結合黑、灰、銀三色搭配,讓主機板整體的視覺效果更顯大氣,再加上Mystic Light RGB燈效效果,也能徹底展現個人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於以往MSI Gaming主打電競的主要客群,Creator TRX40在宣傳上也主要是以專業工作者、娛樂玩家作為客群做推廣,這也包含方才提到的主機板整體外觀較低調線條設計相呼應,視覺上最大亮點在I/O保護蓋上的獨特線條切割,在搭配RGB燈效後,給人一種主機板鑲著鑽石的質感,非常有精品氣息。 在硬體規格上,當然也是採用sTRX4腳位,提供八組DDR4插槽,支援四通道模式,時脈最高達4666MHz。PCIe 4.0插槽部分也有四條,皆有金屬裝甲保護;M.2插槽部分主機板本身具備三組,但可藉由自家的M.2 XPANDER-AERO GEN 4做擴充,額外提供四組M.2插槽,該擴充卡上也具備顯示卡等級的風扇做散熱,另外也具備M.2通道和M.2溫度自動檢測功能,方便玩家快速檢測運作狀態,在本身M.2插槽和擴充的彈性下,讓Creator TRX40主機板最多可以擁有多達7組M.2插槽,皆支援最新Gen 4模式下運行,可以大幅強化專業工作者的使用彈性。 整體來說,Creator TRX40打破微星系列產品給人的電競風格,主打專業工作者和娛樂玩家,也就是不再針對單純的純電競玩家,而是在給予更多彈性使用空間的同時,也讓創作者(Creator)可以有更具質感的設計風格。尤其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就是藉由自家的M.2擴充卡,可以讓Creator TRX40主機板全機獲得多得7組PCIe 4.0 x4 M.2介面,大幅提升系統整體的彈性使用空間,針對多工專業玩家來說,絕對可說是一大福音。
-
威剛XPG LEVANTE 24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實測開箱,精緻外觀擁有強大散熱能力!
說到電競,怎麼可以沒有炫麗RGB燈光效果,當主機板、顯示卡甚至記憶體、SSD都已經滿滿的RGB燈效時,散熱器和散熱風扇的燈光更是絕對不可以缺席的。這次小編要來開箱的是 XPG的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堪稱花蝴蝶的LEVANTE 240。 LEVANTE 240搭載了來自丹麥水冷專業Asetek最新的一體式散熱技術,利用厚度僅0.15毫米薄的散熱銅片,提供更快的熱交換效率,確保電腦可以長時間保持在高效能狀態,並搭配上XPG的巧心設計,打造出最佳的ARGB電競水冷散熱器。 此外,身為一款針對高階電競玩家的產品,華麗的燈光效果自然是不可缺席的,水冷頭與兩顆120mm的風扇都支援ARGB功能,半透明化的風扇葉片,和內外雙圈LED燈的設計,透過XPG PRIME RGB控制器,讓風扇看起就像一隻華麗的蝴蝶在翩翩起舞,ARGB的燈效比起傳統RGB燈效在轉換效果上更加柔和,因此,視覺上來說更加好看。 從外觀來看可以發現採用了黑紅配色的彩盒設計,開箱後內部除了一體式水冷的本體外,一旁還有2組120mm風扇以及連接本體用的排線、扣具、安裝說明書等,另外也附贈了一張信仰貼紙。至於散熱排的寬度為240mm,可對應2組120mm散熱風扇使用,並內建ARGB燈光效果功能。 XPG LEVANTE 240的水冷頭上還印有XPG的LOGO,同樣支援ARGB,並採用半透明設計,因此實際上機使用時玩家也能看到滿滿的XPG信仰。至於水冷頭的底部可以看見相當大一片的銅材質散熱片,內部還特別加上了一層0.15mm薄的銅製鰭片,提供更大的熱傳導面積,讓CPU產生的廢熱能夠更快速地被冷卻液給帶走。水冷排的部分則是採全鋁合金打造,並設計了11排散熱水道,讓冷卻效率可以更有效的發揮,配合安裝在上頭的兩顆120mm的液態軸承風扇,大幅度的增加空氣的接觸面積和流動性,有效的將散熱效果最佳化。 XPG LEVANTE 240被小編暱稱「花蝴蝶」不是沒有原因的,內建的2顆120mm風扇不僅在上下兩側都有由24顆LED所組成的ARGB燈條,連同風扇葉片也都採行了透光式設計,所以一但啟用就會超炫麗,而玩家可以透過XPG PRIME ARGB軟體讓整體綻放出七彩斑斕的光芒,並隨著每位玩家的喜好和心情自行變換色彩與燈光效果。 另外,LEVANTE 240也相容許多大廠的主機板燈光同步功能,如ASUS AURA SYNC、Gigabyte RGB Fusion、MSI Mystic Light Sync等等,方便玩家可以自由客製化DIY。 要當一隻「花蝴蝶」,華麗當然是不夠的,在實際使用時,噪音音量大小也是一大重點。就官方的資料來看,風扇的轉速為600~2000RPM,而且是液態軸承版本,所以噪音值約為34.0 dB(A)左右,並且也提供了吸震膠片設計,可以有效地降低運作時的額外噪音與震動性。另外,官方也做了5年保固的售後服務,而且也做了40ºC的MTBF可達40,000小時的運作測試,確保購買後的品質保障。 從上面的開箱介紹中,可以看到這款XPG LEVANTE 24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在各項的設計上面,可以說是針對電競玩家的需求所準備的處理器好搭檔,除了搭載的是Asetek一體式CPU散熱技術外,也採用了銅材質散熱鰭片來協助提升散熱效率,並透過全鋁合金的240mm 11水道設計的水冷散熱排與雙120mm低噪音FDB液態軸承靜音風扇來達到兼顧散熱效能與安靜度的雙重表現,支援Intel/AMD雙平台使用,安裝上也相當簡單容易,再搭上ARGB電競風格的Bling Bling以及XPG獨家的線控技術,真的就如同小編暱稱的那樣,猶如翩翩起舞的花蝴蝶般,替玩家的機殼增添更多華麗風采,喜歡嗎?可以入手來玩玩看囉! 廠商名稱:ADATA -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www.xpg.com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三泰SUNIX USB2321C全新USB3.2 Gen2x2擴充卡實測開箱,輕鬆跨入20Gbps高速傳輸領域體現最佳效能威力!
當今的電腦周邊產品,已可說是大多採用USB介面來設計,在眾多裝置中,大致可以區分出低速的USB 1.0/1.1專用輸入裝置(如鍵盤/滑鼠等)、中速的USB 2.0專用的周邊裝置(如印表機、讀卡機、隨身碟等等),以及如今已成為主流的USB 3.x專用高速裝置(如外接式硬碟/SSD、高速隨身碟、VR頭盔等等),這些USB裝置都有不同的功能、產品定位,以及傳輸協定等設計,而隨著當今資料量的提升,不少裝置也紛紛提升規格到USB 3.0/3.1/3.2等規格,讓消費者做選擇。 然而,由於市面上標示USB 3.0/3.1/3.2的產品名稱過於混亂,USB-IF協會規定以後都改以USB 3.2來稱呼,同時也要在後面標示Gen 1、Gen 2、Gen 2x2等重點字眼,因為這也是決定該產品的最高效能等級。而如今,USB 3.2 Gen 2x2的規格已漸漸成為主流規格,因此市面上除了裝置(Device)端的產品之外,在主控(Host)端也紛紛有廠商推出對應於USB 3.2 Gen 2x2的擴充卡產品,讓您的電腦可以支援到SuperSpeed USB 20Gbps的最高效能。 這次,我們將以三泰(SUNIX)所推出的USB2321C擴充卡,來介紹USB 3.2 Gen 2x2的規格,並搭配其相容產品,來看看其效能表現! 自USB-IF協會於2017/9發表最新USB 3.2規範之後,其最高規格的USB 3.2 Gen 2x2規範,一口氣將傳輸效能推升到20Gbps,比現有USB 3.2 Gen 2的10Gbps增快一倍! 隨著當今USB 3.x裝置紛紛普及,市面上已經有三種速度等級的USB 3裝置,分別如下: (1) USB 3.2 Gen 1: 5Gbps (行銷名稱: SuperSpeed USB 5Gbps,以下簡稱SS5) (2) USB 3.2 Gen 2: 10Gbps (行銷名稱: SuperSpeed USB 10Gbps,以下簡稱SS10) (3) USB 3.2 Gen 2x2: 20Gbps (行銷名稱: SuperSpeed USB 20Gbps,以下簡稱SS20) 雖說USB 4規範甫於2019/9正式發表,正式將傳輸頻寬提升到40Gbps的等級,但考量到標準,加上目前尚未有USB 4的主控端控制器以及終端產品上市,而且驗證標準也尚未制定完成,業界預估也許要等2022年以後才會逐漸普及。 相較於當今的USB 3.2標準來說,USB 3.2 Gen 2x2傳輸頻寬已達20Gbps,且能向下相容,目前市面上也可以看到廠商推出的USB 3.2 Gen 2x2的擴充卡與主機板產品,更有儲存裝置廠商推出可支援到SuperSpeed USB 20Gbps的SSD產品。因此,現在若要買高速行動裝置,市面上已經有USB 3.2 Gen 2x2的產品可供消費者選擇了。 ▼表 USB規格介紹 (註: 這些Logo為USB-IF協會最新正式版本,坊間看到的有可能是錯的!) 這次由三泰(SUNIX)推出的USB2321C擴充卡,就是一款USB 3.2 Gen 2x2的擴充卡,採用PCIe 3.0 x2介面設計,擋板提供全高(FHHL)和半高(HHHL)等兩種形式,可安裝於一般桌機、迷你電腦、NAS,甚至伺服器內。其對外連接埠方面,則是提供一組USB Type-C埠,上面標有SS20的三叉戟Logo,可支援到20Gbps的最高傳輸速度,當然也向下相容於SS10的10Gbps,讓你可以連接多種USB 3.2的高速行動裝置。 SUNIX USB2321C擴充卡上所採用主控晶片,是Asmedia (祥碩)的ASM3242,為一顆USB 3.2 Gen 2x2的晶片,採用PCIe 3.0 x2介面設計,因此可以安裝在任何PCIe 3.0 x4、x8、x16的插槽,提供SS20的效能。安裝時要注意的是,若您插到PCIe 3.0 x1介面的插槽,或是插入最新的AMD X570的PCIe 4.0 x1插槽,就會切換成PCIe 3.0 x1的規格運作,速度會降到SS10的效能,因此在安裝這張卡時,建議找至少有 x2介面的插槽,才能發揮出SS20的全速效果喔! 要發揮出SuperSpeed USB 20Gbps的效能,其連接的裝置必須支援到USB 3.2 Gen 2x2的規格,以目前來說,已經有這類的SSD Enclosure的產品,只要搭配一般NVMe SSD (PCIe Gen 3 x2以上的等級)即可使用。 不過,為測試出真實效能,這次我們選擇了 500GB機種,因為這是市面上第一款原生支援USB 3.2 Gen 2x2的外接式SSD,可充分發揮出SS20的效能。這款SSD的官方數據為循序讀寫可高達2000MB/s,也就是SS20的極限。 另外,我們也選擇 1TB機種,這款是USB 3.2 Gen 2的外接式SSD,可發揮出SS10等級的效能。這款SSD的官方數據為循序讀寫可高達1050MB/s,也幾乎是SS10的極限。 這次我們使用三泰的SS20擴充卡來測試這款SSD,是否能有更好的效能。我們將上述兩款SSD分別進行SS20、SS10與SS5等模式的測試。除驗證SS20 SSD的效能是否有到達近2000MB/s之外,也順便驗證SS10 SSD能否突破1000MB/s。 有關上述這兩款USB 3.2等級SSD,我們將會另外闢文介紹。 在測試平台部份,我們選擇了AMD X570平台(PCIe 4),還有Intel X299平台(PCIe 3)與Intel Z390平台(PCIe 3),做為交叉測試。作業系統則是選擇Windows 10 1909版本,其已內建USB 3.2的驅動程式。以下就是我們的測試結果說明。 上述的測試結果,反應了當一台支援USB 3.2 Gen 2x2 (SuperSpeed USB 20Gbps, SS20)的裝置,搭配三泰USB2321C的USB 3.2 Gen 2x2擴充卡時,可以發揮出全速效能,讓WD_BLACK P50這樣的外接式SSD表現出甚至比傳統SATA SSD快4倍的效能,因此這樣一來,外接式磁碟機亦可拿來當作系統磁碟機,用來安裝Windows To Go、Ubuntu、Android、Chromium OS…等各式Live USB作業系統或是工具碟,都非常合適! 若安裝到USB 3.2 Gen 2 (SuperSpeed USB 10Gbps, SS10)或是USB 3.2 Gen 1 (SuperSpeed USB 5Gbps, SS5)時,此時效能會降到如何呢?以下就直接來看數據吧! 至於Crucial X8行動SSD的部分,由於官方規格上是可支援到USB 3.2 Gen 2的SS10模式。這次我們除了以SS10模式來測試之外,我們也特別用SS20模式和SS5模式。來看看SS20模式下會不會有效能提升。 以下就直接來看數據吧!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USB 3.2 Gen 2x2的效能,可以帶來高達20Gbps的超高效能,以三泰(SUNIX)的USB2321C擴充卡來看,其提供SS20的超高效能,亦可向下相容於SS10的模式,賦予更多擴充的彈性空間,以連接高速的USB 3.2裝置。當搭配支援SS20的高速SSD (如上述WD_BLACK P50)時,甚或搭配支援SS10的高速SSD(如上述Crucial X8),都能發揮出爆表級的效能,尤其後者更能發揮出優於官方測試效能的水準! 總而言之,若您的電腦還是傳統只支援到USB 3 (SS5),甚至還沒有USB-C埠者,使得您買的USB 3.2 Gen 2 (SS10)或是USB 3.2 Gen 2x2 (SS20)的高速裝置沒有效能發揮的舞台時,那麼建議您直接買一張USB 3.2 Gen 2x2的擴充卡來搭配,因為這樣才能讓您的高速裝置發揮出極致效能,不管是電競玩家在複製遊戲或ISO檔案,抑或是創作者用來複製超大的影片檔案,都能快速複製完成,以節省使用者寶貴時間。因此三泰USB2321C擴充卡,就是您晉升到SS20的絕佳選擇,值得電競玩家或是創作者在選購SS20的高速裝置時,添購一片來擴充使用。 廠商名稱:SUNIX - 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8913-1987 廠商網址: 代理商/電話:慧光展業 02-8221-8189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輕鬆打造Mesh無縫網路環境、D-Link DIR-3060 WiFi Mesh組合包開箱
雖然現在的網路或寬頻都會提供一台小烏龜了,不過基於每一個使用的需求差異,另外再挑選一台合用的路由器Router算是大多數玩家會採用的方式之一,尤其是針對大坪數與跨樓層的需求上,好好的選一台Mesh版本的路由器恐怕是必備要件了,再者,現在可都是無線網路時代,基本必備的無線網路功能當然也不能少,身為網路產品大廠之一的D-Link也推出了針對玩家需求的DIR-3060來對應,配上自家的DRA-2060也是個組合包的概念,一體到位、全面涵蓋。 外觀上的包裝彩盒設計也維持D-Link一貫的風格,這次的DIR-3060KIT組合一樣包括了DRA-2060這一顆無限延伸器,主要的部份則是DIR-3060這款AC3000三頻Wi-Fi Mesh無線路由器,算是繼之前推出的DIR-2660之後的更高階版本,下面就來開箱吧! 先來看新版本的DIR-3060,基本上就是提升到AC3000、Mesh、無線網路同步三頻(400/867/1733Mbps),具備4T4R高穿透力,讓網路傳輸效能可以涵蓋整個家中,另外一貫都有的McAfee防毒、MOD適用也都具備,外觀上可以看到具備有6根Omni天線、背面提供有4-port有線連接RJ-45插孔與2組USB(2.0、3.0各1組),配上無線的使用算是相當全面性。下面就隨著小編開箱,把各細部都看一遍吧! 組合包裡面的第二位主角:DRA-2060,用來搭配的無線延伸器其實在先前的DIR-2600時期就可以看見,同樣可適用於DIR-3060,方便使用的設計只要插上家中插座即可,輕鬆可以與DIR-3060對應連接,適用於跨樓層,若是同樓層但坪數較大(豪宅?)也可以搭D-Link另一款DRA-1360使用,打造Mesh無縫網路環境。 實際使用上其實也很簡單就能設定完成,連線上網就可以看到設定首頁的功能提供蠻多的,使用者可以一一按照個人需求來做設定的選擇,包括防火牆、DNS、VPN等等,中文介面也都有說明,其實巡一遍就可以把設定都做好了,管理者也可以在系統管理頁面內做一些設定與統計,可以藉此看到網路的使用情況,大概能考慮的,D-Link都納入了。 算是接續先前推出的多款版本之後,D-Link再推出的EXO AC3000三頻Wi-Fi Mesh無線路由器DIR-3060,除了具備最新的Wi-Fi Mesh技術可輕鬆管理建置Mesh網路架構之外,也搭載MediaTek MT7621A 880MHz雙核心處理器,而且無線網路同步三頻可達400Mbps(2.4GHz)+867Mbps(5GHz)+1733Mbps(5GHz),並兼具防禦網路安全的McAfee來全天候24小時守護網路安全(McAfee Secure Home Platform),更支援了MOD連接,讓佈線更簡單方便。 這款DIR-3060可最多與7台Wi-Fi Mesh無線延伸器連接,打造全覆蓋的無縫網路,而且可對應自動優化、自動修復路徑、自動選取頻道、自動學習設定、居家擴充應用等等,跨樓層可選購DRA-2060、水平擴充可選購DRA-1360,輕鬆就能打造Mesh網路環境,光是看看上頭的6根Omni天線,360度無死角高增益設計,透過獨特的多項性進階AC Smartbeam技術,不論設置位於家中何處,都能清楚接收無誤(4T4R搭Qorvo 5G功率放大器)。 背面連接埠提供有4 port可供連接,也額外提供有1組USB 2.0與1組USB 3.0插槽讓玩家彈性運用,即便是在家中打造高階析度家庭劇院等級的HD/4K影音串流也沒問題,還能夠做到全方位的家庭網路監控,避免家裡的孩童上網沉癮(可客製功能,年齡管控與存取控制以及時間排程等等),另外,也支援有韌體自動更新、語音助理、智慧APP設定管理等功能。如果剛好想更換路由器或升級家中的網路品質,那一次帶走的DIR-3060 KIT組合包可就非常合適囉! 廠商名稱:D-Link – 友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02-615 廠商網址:http://www.dlinktw.com.tw
-
想要清新好空氣輕鬆「戴」著走!Honeywell智慧型動空氣清淨機開箱試用
空汙警報持續發威! 先前小編幫大家開箱了由Honeywell推出、家中可用的空氣清淨機選擇,不過讀者如果出門在外的話,面對目前的空氣汙染,尤其是常騎車上下班通勤的上班族、學生們,為避免吸入過多的廢棄以及髒汙,建議還是配戴口罩,而且是要好一點的口罩。 不過好的口罩也是缺點,例如像早年曾非常流行的N95口罩,雖然它的防護能力確實不錯,然而相對的,缺點就是代表口罩本身的設計越緊密,造成配戴時也會相對造成呼吸吃力的問題,要是需要長時間配戴的話,反而容易造成身體不適。因此,小編也注意到Honeywell推出的「智慧型動空氣清淨機」,在接近口罩的外觀下,內部藏了獨立的風扇加強,除了確保本身能夠有足夠的防護能力以外,也不會在配戴時產生呼吸吃力的問題。 第一眼看到這款空氣清淨機時,還真會讓人想到許多動畫卡通人物阿~戴在臉上一整個化身忍者風XD!不過話說回來,這樣的外觀設計下,其實也是藏有許多設計上的細節,以便讓用戶在配戴時,除了可以享有清新的空氣呼吸以外,同時也是為了整體的配戴舒適度著想。 外盒上的設計非常簡潔,黑色的包裝走的也是酷炫的設計(看來設計外盒的人也很懂動畫~咦?),打開外盒後就能看到內部包裝的附件了,除了口罩本身和專門為其收納的束口袋以外,另有提供Micro-USB充電線、左右佩帶、兩組更換濾心以及使用說明手冊。 小編也將「Honeywell智慧型動空氣濾淨機」戴出門使用,初次戴上未開啟開關時,呼吸會稍微有些困難,不過開啟風扇以後就會快速增強空氣對流,呼吸也就變得輕鬆很多。採用兩段風速設計,只需要一鍵操作即可調節風量。而風扇本身因為轉速的問題會有基本的聲響,不過考量到該清淨機基本配戴時都會在室外,所以使用上還不至於影響他人或產生過大的噪音。 透過清淨機本身的開關按壓,可以快速開啟清淨機,開啟後風扇會自動開始轉動,而實際的空氣體驗來看,在通過空氣濾淨機後吸取的空氣確實比起外界清新很多,當然這點在使用上會有因人而異的問題,不過其N95級高效濾心和清淨機本體,就能過濾室外的髒空氣,阻隔病毒入侵,更可過濾小至PM2.5非油性顆粒物,以隔絕霧霾危害。因此能夠讓用戶呼吸到清新好空氣,同時減少從外界吸入的廢氣。 在電池續航力方面,一次充飽電力可連續使用3小時,基本上對於用戶一般在外的使用來說是夠用的,若需要長期在外使用,可另外攜帶一顆行動電源來做備援。充電時,其使用MicroUSB埠設計,只需1.5小時即可快速充飽電。 另外,在實際佩戴的體驗上來說,兩側佩帶在實際使用時會直接喊臉部貼合,由於後方適使用魔鬼氈材質,因此舒適度上可以自行調整,佩戴過程整體算是相當牢固,不會有鬆脫的情況產生,不過佩戴時間一長的話,脫下清淨機以後臉部會有些微的印痕產生,使用上還是需要注意。至於每片濾心則是建議使用12小時,實際效果依環境狀況及使用方法不同而異。 總體來說,若單純以輕便的空氣清淨機來看,這款「Honeywell智慧型動空氣清淨機」在空氣濾淨上還是有足夠的能力,至少就是區內一般騎機車上下班通勤來說,是足夠在車水馬龍的車陣裡仍有清新的空氣呼吸,至少不會吸入公車或汽機車直接排入的廢氣,這點在使用上就有不錯的加分效果,即便不是以機車為主要通勤工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下班的讀者們,也是可以考慮選購的。 廠商名稱:Honeywell空氣清淨機 廠商電話:0800-251-209 廠商網址:
-
威剛XPG SPECTRIX S40G 512GB散熱器版實測開箱,PCIe Gen3 x4 M.2 NVMe RGB固態硬碟!
隨著SSD的普及化,事實上目前不論是裝新機或是更換配備升級,標準配備系統碟大都已經是SSD固態硬碟的模式了,只不過如果是新裝機的玩家,在預算可以的情況下,挑選M.2介面的SSD可以獲得更高速的讀寫速度是有助於整體效能提升的,甚至更多的廠商也都紛紛在M.2版本的SSD上面導入RGB電競風格,這次要開箱的就是XPG推出的SPECTRIX S40G這款RGB PCIe Gen3x4 M.2 SSD,產品設計中加入了RGB元素與高效能雙重特色,對定位於主流電競風格的玩家來說是款合適入手的新玩具。 接下來就來開箱測試看看吧! 基本上這款SPECTRIX S40G在官方的定位上有給予了「炫彩神裝、疾速狂飆」的形容詞,從外盒上面就可以看到RGB發光的示意圖,算是對炫彩做了說明,外盒上面也把產品的幾項特色都特別標示了,包括具備RGB燈效、新一代3D NAND快閃記憶體、NVMe 1.3標準以及內建SLC Caching動態快取機制,這次入手的版本為512GB容量,另外玩家還有256GB與1TB版本可以選擇。 開了包裝盒之後就可以看到固定在盒內的SPECTRIX S40G了,看看正面照就能發現,PCB上方有提供了造型特殊的散熱片+導光條的上蓋,正面可以清楚的看到XPG Logo,而反過來看背面則是可以看到標示貼紙與外露的NANYA NT5CC64M16GP-D1這顆SLC快取記憶體,從側邊來看則是可以看到兩側的導光條設計有拉高,由於底下PCB有埋設LED(上下排各4顆),所以若是想搭配主機板內附的M.2散熱板恐怕就得將導光條上蓋拆下。 把導光條上蓋卸下之後就可以看到底下的布局,控制器採用的是Realtek RTS5762、內建的3D NAND則是正反面皆2顆(共4顆)總容量為512GB(ADATA顆粒、單顆128GB),位於背面的SLC快取記憶體讓這款版本的效能有顯著的提升。 看過這款S40G的外觀後,當然也就是實機來試試效能表現囉!官方資料顯示為讀寫速度最高達到3500/3000 MB/s(1TB版本)、3500/2400 MB/s(512GB版本),這部分就透過實機檢測就能知真假囉~;另外,RGB算是S40G的一大特色,這部分也同樣的在上機之後得到了驗證,超炫彩的RGB燈效的確讓玩家的電競魂都燃燒了起來。 這次入手的是512GB版本,上機後習慣性的可以從CrystalDiskInfo(CDI)當中看到型號、介面等資訊,採PCIe Gen3x4以及NVMe 1.3架構,在基本的CrystalDiskMark 6.0.20.2測試中可以看到有3705.8/2224.7 MB/s的成績,換到了新更新版本的CrystalDiskMark 7.0.0上面仍舊是具有3722.68/2238.09 MB/s的表現,換到ATTO Disk Benchmark上面也同樣有最高3.47/2.08 GB/s的讀寫速度,相比於現有的同類型產品來說,效能表現上也都算極佳的了。 其實玩家也可以從官網下載SSD Toolbox這套軟體回來使用,除了可以偵測產品的相關資訊外,Toolbox內建的自我檢測功能與工具都相當實用,包括還能夠執行固態硬碟的最佳化,簡單易用的全中文介面,相信對玩家來說是款不錯的工具軟體,另外,官網也能下載RGB燈光控制軟體,玩家可以透過軟體來自定義RGB燈效,或是輕鬆選擇RGB顯示方式(循環、呼吸、彩虹…等等)。 如果就這款SPECTRIX S40G的外型來看的話,無庸置疑的是電競風格的版本,但基本上並不只提供RGB燈效特色的電競感而已、即便是效能上也是相當不錯的,算是完美融合電競RGB風格與效能兼具的一款M.2 SSD,以目前PCIe M.2介面的SSD做為系統主碟的模式來說,高讀寫效能的S40G將會是玩家在效能表現上的一大利器,尤其是採用側透機殼的玩家,導光條設計搭配獨特造型的S40G應該是整機中的一大亮點,就算安裝在具備專用散熱片設計的主機板上頭也不用擔心,可單獨安裝或是卸下上方黏貼的導光條上蓋,底下PCB上頭設置的LED仍舊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的RGB燈效光度,也算創造另一種燈效表現風格。 具備RGB燈效、加上內建的3D TLC NAND與SLC動態快取技術,還有高速PCIe Gen3x4的介面,配上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低密度奇偶檢查碼)錯誤校正機制、AES-256進階加密等確保資料安全特點,還有高達5年的保固期,不趕快入手一顆S40G就太可惜囉! 廠商名稱:ADATA -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www.xpg.com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優雅簡約機身、小坪數入門首選,Honeywell True HEPA 舒淨空氣清淨機開箱
每年秋冬時節,對台灣民眾來說,除了氣溫開始降低加上偶發的小落雨外,另一個現階段台灣大眾常碰到的困擾是空氣汙染,風塵啊~ 沙塵啊~ 各式不同的塵蹣都充斥在空氣中,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各家廠商都在陸續推出多種不同的空氣清淨機,讓玩家買來放在家中可以幫助家裡的空氣清淨效果,抑或是可以放在辦公環境中使用。 不過以往空氣清淨機有個問題,就是普遍來說體積偏大,往往重量達到5、6公斤甚至10公斤以上也有可能,雖然達到了空氣清淨的效果,但卻佔用到許多家中或辦公環境的空間。當然要考慮的一點是說,如果家庭環境非常大的話,體積較大的空氣清淨機能夠覆蓋的坪數也越大,有一好沒兩好。近期Honeywell推出的True HEPA舒淨空氣清淨機(型號: HPA030WTW),主打的就是高效過濾PM2.5、低噪音、以及輕量大小,足夠覆蓋4.5~9坪的空間,作為小坪數空氣清淨機入門機首選。 True HEPA的外觀設計非常搶眼,白色簡約機身外型,可以優雅地融入環境,外型極簡不造作。而正面這是有大範圍不規則孔洞設計,視覺上的設計非常好看。本身重量只有3.7公斤,以空氣清淨機來說是非常輕量的等級,搭配人體工學的握把設計,可以輕鬆的移動。 而在本身的功能上,True HEPA提供簡單俐落的防呆設計,單鍵操作非常好上手,機身上方包含濾網指示燈以及三段風速指示燈,以及一個單一按鍵,接上電源後,直接按下開關就會開啟空氣濾淨,每次按下按鍵就會在三段風速和電源開關之間做切換,操作很直覺。 True HEPA在空氣濾淨方面,主要的進風口是在機身後方吸入,經過內部的兩層True HEPA過濾系統,再經由前方的出風口濾出。兩層過濾系統分別為第一層的CZ前置濾網,可有效除臭並且同時降低多種揮發性有機氣體(VOCS)的汙染,並且過濾空氣中較大的微粒雜質,也可以幫忙過濾甲醛。第二層則是True HEPA濾心,主要過濾99.97%小至肉眼看不見的細菌、花粉、過敏原(0.3微米或以上)的空氣。 至於維護的部分,第一層CZ除臭濾網Honeywell建議每三個月更換一次,而第二層的True HEPA濾心則是建議每12個月再更換即可。 小編目前已經將True HEPA清淨機放置在辦公室裡約一個禮拜的時間,雖然說空氣清淨機的效果如何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建議玩家購買前可以實際試用過後再做決定,不過辦公室同仁們普遍認為True HEPA系統確實有在提供空氣濾淨的功能,這點是不錯的。再者,因為它本身輕量好移動的特性,時不時的挪去辦公室其他地點清淨空氣也很方便。 整體來說,其本身外型設計也非常有特色,即便不使用時,放在家中作裝飾也不會感到突兀。如果玩家家中的環境空間不大,但又不希望讓家中成員甚至小孩不要吸入太多空氣髒污的話,再節省空間的前提下,Honeywell True HEPA空氣清淨機是一個還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Honeywell空氣清淨機 廠商電話:0800-251-209 廠商網址:
-
XPG SUMMONER召喚師電競鍵盤實測開箱,Cherry MX RGB銀軸輔一體式航空鋁材質電競絕佳設計!
這一兩年來,ADATA的電競品牌XPG便不斷在各式電腦DIY周邊產品推出新品,包含先前PCDIY!介紹過的像是記憶體、電競耳機或是鍵盤滑鼠等等,小編先前曾經為玩家們開箱過XPG上半年推出的,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是XPG全新推出頂級電競鍵盤:XPG SUMMONER召喚師。(歡迎來到召喚峽谷~誤!)而隨著SUMMONER鍵盤同步登場的還有Battleground XL滑鼠墊,本文將針對鍵盤的部分作快速開箱介紹。 首先鍵盤外盒部分直接放上產品名稱和大彩圖,黑紅的經典XPG配色完整包覆,是XPG產品最常見的配色組合,同時外盒正面也打上召喚師鍵盤主打的重點特色,包含像是具備RGB燈效輔助、磁吸式手托、多媒體控制等等。而在外盒背面的部分則是更加強調鍵盤的細部特色。 SUMMONER鍵盤本體為104鍵標準尺寸鍵盤,以一體式航空鋁材質製成,在低調的外型下顯現堅固耐用的形象。鍵盤右半邊除了有文書常用按鍵和數字鍵區以外,右上方還有多媒體控制區,包含音量滾輪(段落式)、一鍵靜音和LED指示燈,除此之外,一旁的F10~F12功能鍵也同樣具備播放/暫停、前後首歌曲的功能可供玩家使用。鍵盤本身具備全鍵防鬼功能,其中,F6鍵本身還具備觸發遊戲模式的功能,開啟後可快速鎖定部分如Windows按鍵,避免玩家誤觸後跳窗。另外,在F1~F5的部分則是有巨集鍵功能支援,可以方便玩家快速切換。 召喚師鍵盤全面搭載Cherry MX RGB軸體,可選的版本包含銀軸、青軸以及紅軸三種,分別對應「專業選擇」(Choice of Pros)、「經典電競」(Classic Gaming)以及「舒適體驗」(Comfort Gaming)三種定義,這次小編收到的版本是銀軸版本,主打觸發鍵程短和反應快速的特色,銀軸版本的觸發力道在45g、行程1.2mm。按鍵敲擊時不像青軸鍵盤會有明顯的段落感,且聲音較安靜,同時因為整體的按鍵布局和鍵帽設計的關係,在快速敲擊文字時,手指不會有被鍵帽卡到的感覺,短時間使用一下即可恢復快速的打字速度。 補充一下另外兩個版本的資訊,青軸出發力道在50g、行程2.2mm;紅軸部分則同樣是45g觸發力道,但行程在1.9mm。 另外在燈效的部分,XPG提供多達7種不同的燈效可以讓玩家自行切換(無軟體需求),同時因為鍵帽設計的關係,燈光回直接從軸體本身散出,讓視覺上來說更有絢麗感。 如果說XPG INFAREX K20鍵盤是作為XPG電競鍵盤入門級產品的話,那麼這次SUMMONER鍵盤便可說是進化版本,外觀上採用更強的材質做設計,讓整體的耐用度更高。在軸體的部分則是捨棄凱華軸選項,改用更高階的Cherry MX軸體,同時為了強調快速反應的目的,而選擇用反應速度最快的銀軸為主,在按鍵壽命有5000萬次的設計下,可以提供玩家長久且快速的電競體驗。 唯一真要說缺點的話,就只有因為鍵盤本身還具備額外一組USB連接不可供彈性使用,所以為了要讓該連接部也能有訊號輸出,所以召喚師鍵盤本身就需要占用主機板兩組USB連接埠的空間,同時線材材質偏硬,所以在桌面上使用時,整線方面玩家可能需要注意一下。但除此之外,整體來說是一款XPG高階鍵盤的代表作。 廠商名稱:ADATA -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www.xpg.com
-
宏碁 PREDATOR X35曲面電競螢幕實測開箱,1800R 21:9曲面HDR螢幕、G-Sync Ultimate加持!
「你今天曲面了嗎?」在以往,這樣的問題或許對許多玩家來說還太過科幻,甚至覺得沒必要走曲面螢幕的路線,小編在年中為玩家做的中野有提到曲面這一個購買選項,當時文中關於曲面的結論在於「視遊戲類型而定」,RPG 3A級遊戲的話選擇曲面會有更完整的沉浸享受;但競技類遊戲則還是建議以平面螢幕為主,除了玩家自身的視覺習慣以外,另一個要考慮的則是電腦的硬體效能,以往曲面螢幕往往都是高解析度螢幕,如果硬體效能不夠的話也不足以推動完整潛力。然而說到底,在現階段電腦硬體效能逐漸拉高以及螢幕解析度也開始從傳統的1080p走向1440p的前提下,玩家可以做的選擇也更加多元。同時,原先曲面螢幕的反應速度往往不及平面螢幕,但在工藝技術的提高下,更多好的面板如IPS面板的反應速度已經可以提高到1ms時間、而VA高對比面板則是已經可以達到4ms甚至更快的反應速度,玩家們目前可選擇的電競螢幕已非常多元。 而身為在電競螢幕市場中佔有不少好口碑的Acer Predator,不斷推陳出新產品下,日前推出全新的Predator X35曲面電競螢幕,主打1800R 21:9曲面HDR面板、G-Sync Ultimate 200Hz加持,另外也主打具備準確的色彩呈現,像是具備90% DCI-P3廣色域以及獲得VESA DisplayHDR認證等等,讓玩家們不只可以用X35打Game,也能擁有優秀的畫面。 先說一下小編自己個人在用的電競螢幕就是Predator家的,是在約兩年前購買的Acer Predator XB272,它的重要規格包含自帶240Hz G-Sync技術、1ms反應時間、16:9 FHD解析度等等(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到查看,當時購買價格約在14,999元。不過它最大的缺點在於它為了在當時能夠達到高速的規格,採用的面板是TN,眾所皆知的TN面板在不同的視角下會有色偏的問題,同時本身的色彩表現也不佳,因此,雖然非常適合拿來玩遊戲,但如果以小編的工作來說,在需要修圖的情況下往往難以信任,也因此在看到當前眾多電競螢幕都紛紛具備不錯的色彩表現時,總會覺得有些心癢。我們就先別看那些創作者專門的精準顯示器了,普遍來說都很貴...看看最新的Apple Pro Display HDR逆天的16萬台幣價格,這些螢幕顏色都很準、但真的貴... 回過頭來進入正題,這次小編使用Acer Predator X35到現在大約已經有一個禮拜的時間,回想第一天收到螢幕時,外箱的大小真是嚇死人的大,在未開箱前還以為「等等可能又要很搞工了!」(台語),不過開箱後出乎意料的,X35是採用一體式的設計,外盒拆開後只需要將整個螢幕抱出即可,腳架本身已經安裝在螢幕後方,也難怪外箱會這麼大了,但小編倒是滿喜歡這樣的設計,組裝起來豪不費力。 至於螢幕本身的外型上,簡單來說就是很「高階Predator」該有的外型設計,Predator一向就是以硬派電競玩家作為主要客群,因此產品不只在效能表現上足夠,外型上也是非常「瞎趴」(台語),X35維持Predator電競螢幕的外觀設計,正面採三邊窄邊框的設計,底邊框的部分因為下方藏有雙喇叭的設計,因此稍微厚了一點,不過整體來說較不會影響視覺體驗,另外,底邊框部分同時也有打上「Predator」字樣強化形象,而玩家們最重視的G-Sync Ultimate技術也同樣有標示。 X35螢幕採用1800R曲度的曲面設計,在視覺上符合人眼眼珠的視覺條件,理論上能夠提供玩家更舒適的視覺體驗,在長時間遊戲的情況下,也較不至於感覺到眼睛不舒服,小編自己雖然使用平面螢幕已久,不過對於曲面螢幕的設計還是覺得有不錯的使用環境,這點玩家們在購買前可以自己比較一下再做衡量。解析度方面,X35為21:9螢幕、實際解析度為3440 x 1440,在35吋的螢幕大小下,這樣的畫面比例滿不錯的,畫質優秀且不致於因為螢幕太大、解析度低的問題產生畫素格,1440p解析度在27~35吋左右的螢幕大小整體來說都非常合適。 至於在實際遊戲的體驗下,小編倒是覺得這樣的螢幕比例是否合適每個玩家,就需端看玩家喜歡玩的遊戲內容了。正如前文所說,曲面螢幕一般都至少是27吋以上的大小,以X35來說更是35吋的螢幕,大螢幕下拿來玩RPG這樣的慢節奏角色扮演類遊戲時,再加上曲面的效果以及X35本身又具備HDR顯示的優勢下,會有非常棒的沉浸體驗;然而,如果說玩家是喜歡玩快節奏的射擊類遊戲的話,雖然曲面螢幕的設計會讓眼球有包覆感,對於畫面上四邊邊角的任何一草一木都還算是可以用眼角餘光瞄到,反應夠快且如果使用習慣上手後,X35的螢幕大小還是可以滿足部分玩家需求。 不過話說回來,以全球主流電競大賽來說,其實多數的比賽都還是會以24~27吋平面螢幕為主,也不無它的道理所在,因螢幕尺寸變大以後,玩家如果要能完整且輕鬆(注意!重點是輕鬆)的看到整個畫面,坐的位置就得有所調整,可能需要不只離螢幕30cm以上,因此,建議玩家如果以往都是以平面螢幕且大小在27吋左右(甚至32吋)的話,部分玩家可能會覺得X35的視覺體驗較不合自己的習慣(儘管它滿優秀的),那在選擇上就得多做考量;不過如果說玩家們是第一次購買電競螢幕、且未曾體驗過曲面的話(手頭預算也夠!),那麼X35會是一個不錯的高階螢幕選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針對玩家長時間的遊戲體驗,X35也具備Flickerless不閃爍技術和BlueLightShield藍光護盾技術,前者的功能在於確保顯示器畫面可以提供一致且穩定的電源供給,減少可能出現畫面明顯閃爍的可能;後者則是可以透過OSD介面選擇四種濾鏡設定,減少長時間用眼時可能造成的不適感。 玩家們最重視的G-Sync效果也在X35的規格中,同時還給到最高檔的Ultimate版本。G-Sync目前NVIDIA官方共有分三種,分別是G-Sync Ultimate、G-Sync以及G-Sync Compatible,以往玩家們最常見的就是具備G-Sync標示的電競螢幕(例如先前提過的Predator XB272即是),而因為日前NVIDIA終於願意藉由驅動更新,讓NVIDIA顯示卡能夠支援具備VESA Adative-Sync技術(FreeSync)的顯示器,讓部分原本為FreeSync技術的顯示器,能夠擺脫以往需要AMD顯示卡的開啟條件,直接藉由NVIDIA顯示卡也能達到G-Sync相容的效果。 最後則是G-Sync Ultimate技術電競螢幕,具備該技術的電競螢幕除了能夠提供基本的G-Sync功能,確保面板更新率可以跟GPU輸出的fps同步以外,還通過300多項的檢測,並且具備HDR 1000nits的規格,也就是說,X35電競螢幕可以提供高達1000nits的亮度表現,同時因為採用量子點技術加上具備90% DCI-P3廣色域和VESA DisplayHDR等色彩認證,讓X35不只反應速度快,就連畫質表現也非常優秀。 來到螢幕後方看看背面的設計,雖然說玩家一般如果在玩Game的話是不會注意到螢幕後方設計的,但Predator在這點上還是維持一貫的硬派電競風,具備未來感的霸氣線條設計,中間除了有具備Predator Logo的支撐架以外,左右兩側便是RGB燈效的「亮」點所在,同時也有提供兩排散熱孔強化螢幕的效能表現。 Predator GameView技術提供了諸多實用功能,可藉由OSD搖桿快速調整,包括設定黑色畫面增強等級、環境照明,以及最多8個的遊戲設定檔等。 整體來說,Predator X35電競螢幕的外型設計走的是非常硬派的電競風格,在極具未來感線條設計下,正面提供1800R曲面設計,加上本身的護眼技術,確保玩家長時間用眼時,可以減輕眼睛不適的可能;再者,在基本規格的部分,本身21:9 1440p解析度下,因為大小有達到35吋,因此螢幕畫質上的表現不錯,且螢幕本身又有多款色彩準確的認證,玩家基本上可用來做快速的影像工作,但最大優勢還是在於玩遊戲也可以不用擔心因為速度犧牲色彩。此外,21:9螢幕的另一大優勢便是多工,若玩家將X35作為主力遊戲/工作兩用螢幕的話,在遊戲方面的體驗沒話說,有了好的硬體規格,加上又有多種不同的調整選項,玩家可以很輕鬆的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設定,但在工作方面,寬螢幕的設計則是可以輕鬆讓玩家建立多工平台,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雙視窗架構變得更輕鬆了。 作為Predator的長期用戶,小編個人認為X35非常有值得從以前的電競螢幕升級的潛力,不管是因為色彩的表現上,還是整體的外觀設計,甚至到硬體的規格等等,如果玩家手頭上預算充足、又是Predator愛用戶的話,Predator X35會是一個很不錯的升級選項。 廠商名稱:ACER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258-222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3A搞電競免三萬!AMD Ryzen 5搭X570 AORUS ELITE WIFI主機板與技嘉RX 5500 XT開箱評測
AMD真香潮歷經半年持續發威!原先七月首發全新Ryzen三代處理器和Radeon RX5700系列顯示卡時,最主要是針對2K(2560x1440)和4K(3840x2160)高畫質電競體驗而來,截至目前為止可說是席捲了主流電競顯示卡市佔率分布,追求高C/P的玩家們紛紛轉向3A平台的懷抱。不過必須說,雖然主流玩家遊戲圈目前正逐漸走向高畫質遊戲世代,在電腦硬體規格不斷推高的當下,追求第一波進場的玩家們首當其衝要面對的當然就是高價位,然而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的道理還是在的,正如AMD近期新推出的Radeon RX5500XT系列顯示卡即為一例。 小編手上正好收到技嘉推出的X570 AORUS ELITE WIFI這張主機板,這張主機板目前在市場上的價位落在5,990元台幣(詢價日期2019.12.10),有鑑於這次全新的Radeon RX 5500 XT系列顯示卡主要針對的是主流FHD解析度玩家,加上價格帶甜美,小編這次就著手建構一套不到3萬台幣的3A電競平台,主攻的就是這次的重點「1920x1080」解析度電競市場。 這次小編選擇的主要三個核心規格部分,分別是處理器、主機板以及顯示卡,處理器的部分為了符合主流FHD解析度玩家的需求,僅選擇AMD Ryzen 5 3600X,原本打算用3600這顆即可,但因為該處理器目前正好在其他測試平台上,所以只好選擇定位稍高的3600X,效能上絕對足夠應付多數玩家的需求,至於價格部分落在8,170元,顯示卡的部分因應AMD推出全新的Radeon RX5500XT系列,選擇由技嘉自己推出的自製卡版本,預計價格普遍落在7000元上下。而最後在主機板的部分選擇技嘉X570 AORUS ELITE WIFI。以上規格在處理器的部分先前PCDIY!已有相關文章介紹,而在Radeon RX5500XT系列顯示卡的公布上也已經做過,本文就不再多做贅述了。下文將針對X570 AORUS ELITE WIFI做詳細介紹。 X570 AORUS ELITE WIFI由於硬體規格和設計上的考量,其實原先是已經支援到更高階的三代Ryzen 9系列處理器了,拿來做為Ryzen 5所用雖有些大材小用,但也未嘗不可。當然玩家們如果有其他經濟實惠的選擇也是可以作為主板搭配,例如像是同樣也支援AM4腳位的B450/B450M系列主機板也有非常多的選擇,平均市場價格約落在3,000台幣以下,做為一般入門電競主機選購的話,也有不錯的C/P值,只是因為手邊剛好有X570 AORUS ELITE WIFI這張主機板才會選擇做搭配的。 接下來就是直接上機進行效能的實測囉!測試平台規格如下: ◆處理器:AMD Ryzen 5 3600X ◆顯示卡:GIGABYTE RX 5500 XT GAMING OC 8G ◆記憶體:XPG Spectrix D60G DDR4-3600 ◆SSD:Corsair MP600 PCIe Gen 4x4 M.2 SSD 2TB ◆驅動版本: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版 值得注意的是,小編在顯示卡以及主機板以外的其他硬體上,為求測試方便所以直接拿了手邊的產品上機測試,在價格上或許會影響到最終的預算。比如處理器的部分如果玩家不想多花錢,也可以直接選擇無X字樣的Ryzen 5 3600處理器,對於FHD解析度遊戲和一般使用來說已經非常夠用,且目前正逢降價期間,價格比3600X版本還要便宜3千,是非常划算的一筆。另外像是記憶體的部分選擇XPG Spectrix D60G DDR4-3600,我們使用的是CL17、三星B-Die版本,目前市價約落在3700元台幣。雖說16GB DDR4-3600是目前市面上電競桌機較常見到的記憶體時脈數據,然而以本次整體的測試平台規格和定位來說,小編會建議其實如果預算不足的話,可以先退而求其次購買DDR4-3200或DDR4-3000的版本,其市價會落在2000元左右,可節省一些荷包壓力。 再者,這次使用的SSD是Corsair的MP600 2TB版本,是伴隨著AMD PCIe 4.0熱潮推出的新品,目前的市價就已經要15900元了,如果不是因為多數測試軟體都已經在該硬碟中、測試起來非常方便的前提下,為求整個平台的定位趨於一致,SSD部分小編建議除非真的很追求PCIe 4.0多1000MB/s左右的速度(在大檔傳輸時感受才會較明顯),否則直接購買目前就已經降價不少的 PCIe 3.0 1TB SSD即可,以目前市價來說,該規格的SSD預算也是在4,000元左右。至於Power的部分,小編認為不需要衝高到650W金牌的產品(當然預算夠的話當然最好),不過如果是這次測試定位的話,其實基本約有個550W左右的水準就已經能夠穩穩壓住這次的硬體規格測試了。 如此一來,這麼算起來的話,小編重新幫大家列舉建議的菜單和目前市場價格(如下圖),可以看到整體的價格基本可壓在新台幣2萬元以內,當然仍有四捨五入的可能性存在,例如少花一點錢在處理器上,就可以把錢拿去買稍微再高階一點的顯示卡等等,這點就端看玩家自己的規劃了。 接下來就先附上這次小編測試的結果給玩家們做為參考,正如前文所提,部分規格是為求方便測試所選,玩家可用來作為參考即可。 在這樣的3A平台架構以及針對主流FHD解析度玩家的體驗來說,在遊戲測試的FPS數據表現結果中可以看到,在FHD解析度下,幾乎所有遊戲都可以有60 FPS以上的表現,僅《火線獵殺:絕境》和《刺客教條:奧德賽》兩者的數據較低,但考量到測試內容都是以遊戲內的最高畫質設定下進行的測試結果,所以兩者能夠有40 FPS以上的表現已經非常優秀,只需要稍作畫質調整或降低部分畫質即可達到穩定的60 FPS。至於2K或是4K解析度遊戲內容部分,就必須端看遊戲來決定了,部分遊戲如《極地戰嚎 破曉》針對AMD硬體有做最佳化,所以在2K解析度下還能有70 FPS以上的表現,或者是像《虹彩六號》這樣本身對於硬體的要求就不高、加上最佳化優秀的遊戲來說,即便是到了4K高解析度下,這套硬體也能有55 FPS的表現,稍做調整就能達到60 FPS了,以不到2萬的預算來說,這樣的結果已經非常令人滿意。 總結來說吧!其實這次之所以能夠在2萬元以內的預算就搞定FHD解析度主流電競體驗主機,最大的功臣還是在於3A平台本身就是追求高C/P值取向,所以能夠在各項硬體中將預算壓低、但卻不犧牲過多效能。不過整體來說,雖然本次測試的主機板為相對較高階的X570 AORUS ELITE WIFI,但也不得不說其針對系統本身的穩定性確實不錯,散熱效果也有不錯的表現,確實能夠穩住整個系統的效能輸出。再者,作為X570系列主機板、又是ATX尺寸的前提下,玩家即便現在購買,未來也不太需要為了硬體擴充彈性不足而煩惱,整體來說,不管是高階玩家想要升級硬體還是入門玩家想要進入電競的世界,X570 AORUS ELITE WIFI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