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
ASUSTOR AS1102T NAS網路硬碟開箱,超低預算也能在家打造雲端空間!
疫情三期警戒一再延長,使得在家上班必須透過網路雲端空間來向同仁、主管傳送各項工作的文件與素材內容,是不是害得自己的雲端硬碟變得雜亂無章、容量緊繃呢?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除了增加每月的「納貢」來擴充容量之外,選擇自己搭建一台NAS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可惜市面上多數的NAS設備都是以公司和企業使用為設計主軸,因此價格上並不算是親民。 不過近年來因為雲端儲存的需求越來越高,也讓廠商開始陸續推出為大眾需求所設計的NAS設備,像是本次華芸(ASUSTOR)的AS1102T雙層NAS就是加上硬碟後,整組價格也不超過萬元的全新國民機種。 華芸為了讓AS1102T能夠融入居家的生活空間,特別在外觀上下了功夫,正面的採用網紋與髮絲紋的雙重材質處理,配上玫瑰金色的LOGO,使產品在視覺上猶如一款精品家電,因此即使放在醒目的客廳中或是電視機旁,完全不會感到突兀。 連接性上,AS1102T提供一組2.5Gbps的網路連接埠,理論最大傳輸能夠達到300 MB/s以上,這在此價位等級的NAS設備中算是相當的少見的規格,此外,產品也在前、後兩端提供了一組USB 3.2 Gen 1 Type A,能夠用來讀取和備份隨身碟資料。 提到了備份,在開始之前自然是要先把硬碟裝入NAS中囉!AS1102T在硬碟安裝上並不是使用比較常見的滑軌式硬碟托架,而是採用固定式硬碟架,玩家需要先鬆開尾端螺絲之後,再將「整個外盒」打開才行,搭配附贈手轉螺絲,整個安裝過程不需要任何工具,但以小編實際操作的感想來說,這種安裝方式雖說也不難,但對於如果沒碰過的玩家來說,初次接觸可能跟原本印象中透過按鍵或卡扣就能抽出硬碟托盤來安裝的方式有些不同,安裝前要記得注意一下即可。 此外,在硬碟的選擇上,AS1102T的硬碟架只支援3.5吋硬碟,因此如果玩家想使用2.5吋或M.2 SSD就必須額外購買轉接盒才行,只是在不考慮轉接的情況下,傳統3.5吋HDD硬碟的傳輸速率約在150MB/s左右,這不就代表2.5Gbps網路孔無用武之地了嗎?(笑 關於這一點,華芸特地為機身內建了傳輸速度更快的8GB eMMC快閃晶片來做為快取,進而大幅度提升NAS的傳輸效率,降低HDD硬碟讀寫速率上的限制。 不僅如此,AS1102T選用具備4K影片解碼功能的Realtek RTD1296四核心處理器,搭配1GB DDR4記憶體,儲存在NAS中各種文件、圖片、乃至於4K 10bit HEVC高畫質影片,只要透過華芸準備的專屬App,不論是PC還是手機,都能夠直接串流播放,無須另外浪費時間與儲存空間進行下載,讓使用體驗更接近大家熟悉的Google Drive、Dropbox等雲端空間。 AS1102T目前單機身在網路賣場的售價不到5,000元,卻具備了2.5Gbps網路孔和4K影片解碼能力,搭配多樣化的手機App,讓產品在規格與功能方面足夠還蓋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場景,同時大大降低組裝NAS的負擔,以一顆4TB硬碟約在3000元左右的價格來算,整台設備的費用要控制在萬元內並非不可能,對比多數網路硬碟空間上限為2TB、年費為3,000元來算,自己搭建NAS不僅在容量的擴充上更為彈性,沒有年費也有助於節省長期使用的成本,對於有大量存儲需求或是雲端空間已經塞爆的玩家,AS1102T會是相當值得參考的划算選擇。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企業級網路設備 - Enterprise Network -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更多的【PCDIY! 家用網路設備 - Home Network - 路由器 / 電競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網路卡 / 網路攝影機】: →更多的【PCDIY! 智慧家庭 SmartHome / 智慧辦公室 SmartOffice / 智慧攝影機 Smart Camera / 智慧門鎖 Smart Door Lock / 智慧門鈴 Smart Doorbell】: →更多的【PCDIY! Network Hardware / 網通設備 / 弱電工具 / 機櫃產品 / 機房世界】: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IT資訊新聞】:
-
極光的電競化身、外觀/效能一樣閃耀亮眼,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70 Ti AMP Holo上機實測
6月初之際,NVIDIA於Computex 2021上發表了GeForce RTX 3080 Ti與RTX 3070 Ti,各家自製卡也隨著這兩張新世代RTX 30系列Ti版的出爐,紛紛祭出自家最生猛的大招,當然,一樣身為老牌電競大廠的ZOTAC也不落人後。 小編前陣子已經向各位玩家開箱過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80 Ti AMP Holo,擁有絢麗光彩的外觀下,還隱隱藏著狂暴的性能,而這種優渥的待遇當然不是只有RTX 3080 Ti可以擁有,身為三公子的RTX 3070 Ti,ZOTAC也賦予了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70 Ti AMP Holo相同的規格,究竟如何,就讓小編一步步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 就如前言所提,除了GPU晶片的不同以外,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70 Ti AMP Holo與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80 Ti AMP Holo根本就是一對雙胞胎,外盒包裝上的斜刷炫彩、鐵灰色襯底、獨特電鍍工藝的頂端絢麗配件,搭配Spectra 2.0燈效系統,即使RTX 3070 Ti價格親民,只有599美金,但配合以上的設計之後,讓人有種「這是一張頂配」的感覺。 背面依舊採用金屬強化背板,RGB燈效也延展至此,讓RTX 3070 Ti AMP Holo的視覺呈現更加完整,不過與RTX 3080 Ti AMP Holo有稍微不一樣,RTX 3070 Ti AMP Holo背板燈效延伸面積較小,但尾端擁有更多的挖孔設計,散熱方面更加強力。 在散熱模組上,有別於無印版,RTX 3070 Ti AMP Holo採用11片扇葉的典型正逆正三風扇散射設計,大幅增加引導的氣流量,配合FireStorm應用程式,玩家可使用Active Fan Control功能,來調整3個風扇各自的運轉速度,以利於玩家們當下的使用環境,當然,減少噪音與風扇磨損的自動停轉功能也沒有落下,只要在低負載運作模式下,便會自動啟動FREEZE自動停轉。 藏於內部散熱模組的用料也相當夠份量,經過改良的鋁製散熱器分作三組,包覆著6根透過散熱版直觸GPU晶片的導熱管,增加其與散熱鰭片的接觸面積,加速冷卻效率,配合IceStorm 2.0冷卻系統,經過原廠精密調整,能在高負載運作模式下,維持完美且穩定的效能表現。 外型、規格鑑賞完一番後,究竟在極光的加持下,這張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70 Ti AMP Holo的內在效能如何?小編不免俗的準備了多道關卡來好好考驗,為了讓RTX 3070 Ti完全發揮實力,搭配的周邊硬體與老大哥RTX 3080 Ti相同為X570、AMD Ryzen 9 5900X等高階設備,詳細測試平台也列於下方給各位玩家們參考: 主機板:MSI MEG X570 GODLIKE 處理器:AMD Ryzen 9 5900X 記憶體:Crucial Ballistix MAX DDR4-4000 16GBx2 SSD:SP US70 PCIe 4.0 1TB M.2 SSD 電源:T.T 1275W 在開始測試之前,當然得先進到GPU-Z來看看規格,可以看到這張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70 Ti AMP Holo內的GPU晶片為GA104家族,基本時脈為1575MHz,在優異的散熱效能加持下Boost時脈可達1830MHz,搭配的是256 bit 8GB GDDR6X記憶體並可開啟Resizable BAR來提升遊戲性能。 進入測試環節!首先當然是先透過各位玩家們熟悉的3DMARK來跑分,可以看到RTX 3070 Ti AMP Holo在驗證DX12效能的Time Spy/Time Spy Extreme中得到了13,979/7,329分,驗證DX11效能的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得到30,334/17,381/9,369分,而在測試光追的Port Royal也有8,818分,不管哪個項目的表現都在高階水準之上。 跑分沒問題,接著就是直接上遊戲實測啦!小編準備的數款遊戲大作同樣一款都沒有少,垂直同步、動態解析縮放與減少延遲等等這些會影響FPS成績也都一律關閉。 首先於《刺客教條:維京紀元》中,在畫質接設定於「極高」的情況下,較普及的2K/FHD皆在60FPS以上流暢表現沒問題,4K的玩家們則建議可以稍微調整畫質來獲得更順暢的遊戲體驗。 在《全境封鎖2》上就有比較良好的遊戲體驗,即便是在極高畫質下,4K也處在及格邊緣(60FPS),FHD更是有破百FPS的流暢表現。 而RTX 3070 Ti AMP Holo在《惡靈古堡 8:村莊》上的成績就相對優秀許多,在畫質開到最高下,即使在4K也有75FPS,FHD更是來到了204.1FPS,完全可以滿足惡靈古堡迷們效能需求。 賽車遊戲也是相當依賴流暢度的遊戲種類之一,小編這邊就拿《Dirt 5》來實測,可以發現即便畫質已經設定為Ultra High,4K也算是勉強及格,而因為遊戲本身設計較特殊緣故,2K的成績並沒有提升太多,不過也是過了及格門檻,而在最普及的FHD上就來到了86.7的流暢成績。 光追的部分先來用《光明記憶:無限》來驗證,可以看到在光追品質開在Very High並將DLSS設定於Quality的情況下,4K解析度還是對RTX 3070 Ti來說是吃力了些,2K的部分則勉強在及格邊緣,建議可以下調畫質或是更改DLSS模式來改善,最普及的FHD解析度下則是完全沒有問題,擁有86 FPS流暢表現。 而在同樣可以驗證光效能的《電馭叛客2077》上,將畫質設定於「光線追蹤:最高」並且將DLSS設定在自動的狀況下,FHD與2K的部分算是有達到及格成績,4K則是建議稍微調整畫質或DLSS設定來獲得更流暢的品質。 最後來到了創作者測試,畢竟身為中高階顯示卡的RTX 3070 Ti也適合創作者們用來影音剪輯、3D建模等創作使用,這邊透過Photoshop、Premiere Pro以及Blender來驗證。 首先於多數人常用的Photoshop之中得到了1252.6分,對於效能需求更加嚴謹的Premiere Pro也得到了905的成績,都是相當不錯的成績,對於4K影音剪輯來說沒有什麼大問題。 Blender則是來計算每個場景產生所需的時間,時間越短即代表效能越好,可以看到在CUDA模式下於「bmw27」場景僅花28秒即可完成,而在需要最長時間的「victor」場景也僅用5分鐘上下就能完成計算。 另外透過NVIDIA自家的OptiX模式更可大幅縮短計算時間,可以看到原本已經花相當短時間計算的「bmw27」場景在OptiX模式下直接再砍了一半的時間僅14秒就計算完畢,剛剛要5分鐘的「victor」場景更是只要約2分鐘即可,讓創作者們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承襲著全息極光外貌的這張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70 Ti AMP Holo即便還沒點亮RGB燈效就已經相當吸引人,更別說在如Lan Party這類陰暗的環境下,頂部整排的RGB燈效更是容易成為全場注目的焦點之一。 在全新散熱模組加持下,讓RTX 3070 Ti AMP Holo的效能再更上一層,於3A遊戲大作上即便開到高畫質幾乎都能保有流暢遊戲體驗,而在創作剪輯也是相當優秀,對於本身在預算上就已經鎖定RTX 3070 Ti的玩家們來說,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3070 Ti AMP Holo會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AMD FidelityFX Super Resulotion(FSR)技術、引領玩家邁入遊戲新世界,4種模式設定、解決玩家不同情況下的使用需求(效能實測篇)
隨著AMD FidelityFX Super Resulotion(FSR)技術正式問世後,想必各位玩家在看完解說後對於FSR技術,應該都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了,而現在我們已經探究完FSR的運行理論,那麼就該實務派上場啦。 根據AMD所釋出的資訊來看,FSR技術所能適用的顯卡範疇,不僅僅止於AMD自家陣營的RX系列等等,連對手陣營也一併照顧到了,因此本次FSR測試平台使用了AMD處理器配合AMD Radeon RX系列、NVIDIA RTX系列顯卡、以及Intel處理器加上AMD Radeon RX系列、NVIDIA RTX系列顯卡等等,希望透過不同組合,可以更深的探究FSR的適配性。 而在FSR首發之際,就已經有7款遊戲支援該技術了,小編這邊也挑了其中的4款遊戲,分別是《Godfall》、《The Riftbreaker》、《Terminator:Resistance》與《Anno 1800》,並細分按照4K、2K、FHD解析度與FSR 4種模式的搭配來進行測試,設定上皆開至最高畫質,光追的部分除了《Godfall》分為光追啟閉其他遊戲有光追也一律開啟,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縮放、減少延遲等等功能都一併關閉,避免影響FPS成績,那麼事不宜遲,馬上就來上機實測! 本次實測中,小編依照價格定位特別挑選了同為ASUS自家的ROG STRIX RX6800 O16G GAMING以及RTX 3070Ti O8G GAMING來對比A家與N家在FSR效能上的差異(兩張顯卡的市售價差不多),至於不同平台的配備列表也分別列述於後,以供玩家參照。 ◆主機板:MSI MEG X570 GODLIKE ◆處理器:AMD Ryzen 9 5900X ◆顯示卡:ROG STRIX RX6800 O16G GAMING ◆記憶體:Crucial Ballistix MAX DDR4-4000 16GBx2 首波就先瞧瞧搭配自家3A模式下的表現,在《Godfall》中,原生4K解析度沒有啟動任何FSR加成之下,僅僅只有47.7張FPS,對於擁有4K螢幕的玩家來說,可說是一大慘案,不過在開啟FSR之後,FPS立即獲得了飛躍性的成長,想當然爾,都買4K螢幕了,除了FPS之外,當然也要兼顧畫質,因此在Ultra Quality模式下,可以看到FPS硬生生地被拔升30張,以60FPS當作合格門檻來看,相當綽綽有餘,而2K解析度是AMD主攻的市場,因此原生的FPS就相當不錯,在開啟FSR之後,那爆炸性的FPS成長可說是相當驚人。 然而,雖說有光追的玩家勢必都會開光追,特地關閉光追實在沒道理,不過小編認為,還是有不需要光追的玩家,因此特地將《Godfall》的光追關閉,來看看FSR技術對其的加成,但就如圖表所示,FPS的幀數呈現仍然立基於所使用的配備,因此不會因為開啟FSR功能,就獲得超出極限的功率,在各解析度的Ultra Quality模式下,都與開啟光追時所獲的FSR加成幅度相同。 《Anno 1800》在4K解析度下所吃的資源仍然是高的,不過在FSR功能啟動之後,似乎就像解放了RX 6800的效力一樣,於Ultra Quality模式下,堪堪增幅了20張FPS,至於2K與FHD解析度,那增長的FPS幀數就更加誇張了。 RX 6800在《Terminator:Resistance》中的表現,本來就挺好的,即使4K解析度,也有65.57 FPS的好表現,2K解析度下更是突破130張FPS,於此基礎,在FSR功能開啟後,4K解析度下的Ultra Quality模式,將近7成的FPS漲幅,讓玩家們在遊玩《Terminator:Resistance》能夠獲得更加順暢的遊戲體驗,而2K模式下就更不用說了,性能原本就很漂亮,雖然在Ultra Quality模式能獲得將近200張FPS,但實際開了FSR功能的話,對畫質呈現還是有些為損傷,因此小編認為在《Terminator:Resistance》中,使用2K與FHD解析度的玩家,其實可以不用特地開啟FSR。 《The Riftbreaker》更不用說,受助於RX 6800的效能,基礎FPS就相當優秀,除非是追求更高FPS的玩家,否則真的用不到FSR功能,可說實話,FPS與遊戲順暢度雖說習習相關,但衝破200張之後,我們肉眼真能分辨出其流暢度嗎?這可真說不定,因此於4K解析度,有需要的玩家仍可透過FSR獲得更流暢、更穩定的遊戲體驗,至於使用2K、FHD解析度的玩家,那就得再三思量。 ◆主機板:MSI MEG X570 GODLIKE ◆處理器:AMD Ryzen 9 5900X ◆顯示卡:ROG STRIX RTX 3070Ti O8G ◆記憶體:Crucial Ballistix MAX DDR4-4000 16GBx2 本次AMD所開發的FSR技術,支援了自家顯卡這不用多說,然而連對手陣營的RTX與GTX系列也照顧到了,那我們就來看看以AMD平台加上RTX 3070Ti會有什麼不一樣的表現吧! 在《Godfall》開啟光追的模式下,RTX 3070 Ti的表現似乎不盡人意,而在加上FSR的加持之後,雖說Ultra Quality模式下有稍微達到我們「想要」的表現,但還是差強人意,或許玩家們可以試著使用Quality模式,來追求順暢度與畫質的最佳平衡;但2K與FHD解析度就沒這個問題了,在開啟光追下,原生基礎就打得相當好,但好還要更好,於Ultra Quality模式下,FPS都獲得了80%的加成,相當驚人。 而《Anno 1800》中,可以發現RTX 3070 Ti在開啟FSR之後,Performance模式自不用多說,那暴漲的程度簡直不敢相信(笑),所以看到於AMD所建議的Ultra Quality模式下,3種解析度都獲得了30張FPS的增幅,遊戲體驗能更上一層樓。 接著來看看《Terminator:Resistance》,RTX 3070 Ti果真不愧是中階顯卡榜首,在原生狀態下就能獲得相當平穩的表現,對FSR功能的加成也是更加順遂,開啟Ultra Quality模式後,獲得了百分之七十的增幅,完全不能小覷。 《The Riftbreaker》中,FSR各模式對RTX 3070 Ti的加成比較有顯著的差異,即使是FHD解析度,也能有落差存在,而不是說犧牲畫質開了Performance,結果只得到與Ultra Quality相去不遠的增幅。 ◆主機板:ROG MAXIMUS XIII HERO ◆處理器:Intel Core i9-11900K ◆顯示卡:ROG STRIX RX6800 O16G GAMING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3200 8Gx2 我們先從《Godfall》開始看起,開啟光追的情況下,配合RX 6800之後,對應4種FSR模式,我們可以看見,原先開了光追後的4K解析度僅51張FPS,但在Performance模式下,即使使用的是Intel Core i9-11900K與Z590晶片組,但依然得到了爆炸性的成長,FPS幀數狠狠地飆漲了2倍有餘,來到112.4 FPS。 當然AMD官方其實是建議玩家們使用Ultra Quality模式的,因此看到Ultra Quality模式下,4K解析度加上光追,硬生生地多加了20張FPS,以60FPS作為合格門檻的話,FSR技術的確不僅僅只優惠自家,連對手都一併照看了,不過有趣的是,在FHD解析度下,FSR的4種模式所帶來的提升,其實大同小異。 而在《Anno 1800》上,4K解析度下的RX 6800所獲得的幀數,認真說起來其實一點完全不漂亮,但開了FSR之後,無論是4K、2K還是FHD,在Performance模式都獲得了2倍的增幅,相當可怕,當然我們玩遊戲還是用Ultra Quality才合宜,而在這個模式之下,RX 6800依然獲得了5成至7成的增長,讓《美麗新世界1800》更加美麗了。(笑) 換到《Terminator:Resistance》看看,這次不看Performance模式,畢竟大家還是想兼顧畫質,直接看到Ultra Quality模式下所獲得的FPS成長,在FHD解析度模式下,幀數從199.19 FPS直接躍升到230.78張FPS,簡直不要太驚人,但其實在FHD解析度中所獲得的提升,落差並不大,主要還是在2K與4K的大量增幅,頗具可看性。 不過換到《The Riftbreaker》的話,就比較有意思了,FHD解析度下開啟FSR,也不再是沒什麼差異的狀態,在啟動FSR之後,FHD、2K、4K解析度都呈現階梯式上升,於Ultra Quality模式下,FHD與2K解析度都獲得了7成的增幅,但在4K解析度的模式中,卻獲得了1.5倍的增長,對使用4K解析度螢幕的玩家,可說是一大福音。 ◆主機板:ROG MAXIMUS XIII HERO ◆處理器:Intel Core i9-11900K ◆顯示卡:ROG STRIX RTX 3070Ti O8G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3200 8Gx2 在所有測試中,小編最期待的就是Intel加上NVIDIA的組合,畢竟這跟AMD完全沾不上邊(笑),然而在《Godfall》上,我們可以發現,2K解析度下的RTX 3070 Ti的4種FSR模式,幾乎都提升了將近2倍,與AMD官方所釋出的數據不謀而合,相當有趣。 看一款不準,接著來看看《Anno 1800》,根據AMD的說法,RTX系列也能獲得1.5至1.7倍的FPS加成,如今看到《Anno 1800》上所獲得的數據,無論是4K、2K、FHD解析度,也都相當平穩地獲得了跟官方說法雷同的穩定增幅。 即使換到《Terminator:Resistance》也是如此,在3個解析度下開啟FSR之後,也獲得了相當恐怖的FPS增幅;如果玩家們想要追求無上FPS的話,那麼看看FHD解析度下的《The Riftbreaker》,開啟Performance模式之後,那衝破400 FPS的幀數簡直驚人,其餘模式也擁有300以上的FPS,即使是2K也都相當穩定地擁有200以上FPS,就連4K也能毫無阻礙的遊玩。 看下來這兩張新世代的高階顯卡不管是AMD還是Intel平台,基本上在這4款遊戲的實力幾乎都還是綽綽有餘,大部分的設定下即便沒有開啟FSR也能有不錯的流暢表現,不過這項技術可不只僅僅限定新卡而已,據AMD官方資料表示即便是前代的Radeon 5000系列甚至到更舊的Radeon RX480/470/460顯卡也同樣支援FSR,就連對手N家的顯示卡也最舊支援到NVIDIA GeForce GTX 10系列,真的是相當的佛心(笑),小編這次也準備了Radeon RX570、RTX 2060 SUPER、GTX 1070 Ti來驗證FSR的各項效能,測試平台同樣使用AMD平台,詳細規格小編再次列於下方給玩家們參考: ◆主機板:MSI MEG X570 GODLIKE ◆處理器:AMD Ryzen 9 5900X ◆顯示卡:AMD Radeon RX570、NVIDIA RTX 2060 SUPER、NVIDIA GTX 1070 Ti ◆記憶體:Crucial Ballistix MAX DDR4-4000 16GBx2 遊戲設定上皆開至最高畫質,若支援光追也都一律開啟,會影響FPS成績的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縮放、減少延遲等等功能都會關閉。 首先在《Godfall》上,雖說RX 570在開啟FSR後皆有不錯的提升幅度,而且在Performance模式皆能讓FPS提高一倍左右,不過4K的部分還是只能讓原本的11.4 FPS提升最高到21.5 FPS,可以說是相當慘澹,2K就稍微好了一點可到45.2 FPS,FHD最高可來到54.3 FPS,可以看出RX 570這樣的舊卡在較吃資源的《Godfall》上即便有FSR加持還是顯得相當吃力。 在《Anno 1800》上的提升也相當明顯,雖說依然因為較吃資源的緣故無法滿足4K玩家們的需求,不過2K的部分最高可來到及格邊緣的52.13 FPS,在FHD下如果以流暢度優先的話,開啟FSR最高可提升30 FPS,甚至於Balanced模式就能有60 FPS以上的表現。 接著換到《Terminator:Resistance》也同樣有相當顯著的增幅,4K的部分將原本悲劇的15.13 FPS提升到48.57 FPS,雖然離及格的60 FPS還差一大步,但已經算是勉強能接受的成績,2K解析度玩家們更可以說是一大福星,原本僅35.35 FPS的成績,在開啟Balanced模式後即可達到60 FPS以上流暢度,甚至在Performance模式更可達85.58 FPS,而最普及的FHD解析度表現上更加優異,每個模式下都能有流暢成績,讓RX 570這張老卡透過FSR加持下可以再多戰幾年。(笑) 對於效能需求沒那麼吃緊的《The Riftbreaker》來說,不僅在開啟FSR後即能得到60 FPS以上的流暢體驗,在FHD解析度下最高可得到破兩百FPS的成績,即便是官方推薦的Ultra Quality模式下也有172.04 FPS的表現。 受到新顯卡缺貨潮影響而仍然受到眾多玩家選擇的RTX 2060 SUPER同樣也支援FSR,在《Godfall》的部分先來看開啟光追下的效能可以發現雖然4K的部分提升幅度沒有RTX 3070 Ti那麼劇烈,但在Performance下仍然可以把原版慘不忍睹的12.9 FPS提升至62.6 FPS,2K解析度部分只要開至Ultra Quality模式即可越過及格門檻(60 FPS),FHD在Ultra Quality模式下也有將近20張FPS提升,比較有趣的是在關閉光追下的FPS成績與開啟光追相差不會太多,建議既然要開FSR了光追也就順便開吧! 來到《Anno 1800》的部分也同樣有不錯的FPS提升,可以發現開啟FSR後將近有20張FPS提升,而每個模式之間約莫穩定在10 FPS差距,2K、FHD相信是能滿足玩家們需求,而4K的部分可能就得開至Balanced模式才有流暢的遊戲體驗。 《Terminator:Resistance》的部分對於RTX 2060 SUPER來說基本上2K、FHD都是綽綽有餘,開啟FSR更是有30~45 FPS的提升,而對於原本較吃緊的4K解析度,也因為有FSR的加持下,在Ultra Quality模式可以來到及格門檻(60 FPS)。 《The Riftbreaker》的部分在啟光追下可以看到2K、FHD依然游刃有餘,甚至增幅差異相當劇烈,以FHD解析度上關閉FSR與Performance之間就有高達157張FPS差距,4K的部分同樣也透過FSR加持讓原本較吃力的成績瞬間達到60 FPS以上的及格門檻。 N家10系列的部分、還好小編手頭上還保有這張GTX 1070 Ti可以來驗證,在第一款《Godfall》的當中就能明確感受到即便已經是身為兩個世代前的高階顯卡,同樣可以在FSR的加持下得到最大差異約在25~30 FPS左右的明顯提升幅度,4K解析度的部分也讓原本慘不忍睹的21.1 FPS最高可提升至50.6 FPS成績,雖未達及格分數但玩起來也不至於太痛苦。(笑) 這樣顯著的提升幅度同樣也能在《Anno 1800》看見,不管是2K還是FHD開至Performance模式都有50FPS以上的提升,對於畫質較講求的玩家開至Ultra Quality模式也有17~20 FPS的進步,至於4K的部份就需要開至Performance模式才有62.13 FPS的流暢表現。 在效能需求沒那麼重的《Terminator:Resistance》中,可以發現對於GTX 1070 Ti來說2K以及FHD的表現是相當游刃有餘,在原本就有不錯的流暢表現再開到Ultra Quality模式還有26~33 FPS增幅,即便是4K解析度的玩家們也僅開至Quality就有60.07 FPS的流暢體驗。 最後在《The Riftbreaker》的部分依然也是有很大的成長幅度,光是FHD解析度關閉FSR與Performance的差距就有77張FPS之多,4K的部分也有兩者也有高達34 FPS的差距,不過因為有開啟光追的關係,整體成績還是偏低了些,建議4K解析度的玩家們可以關閉光追+開啟FSR來獲得最佳的流暢遊戲體驗。 除了舊顯示卡以外,AMD官方更表示處理器的內顯同樣也支援FSR這項新技術,小編不免俗的來試試搭載AMD Ryzen 5 PRO 4650G的X300迷你桌機來簡單測試,詳細平台規格也列於下方,遊戲就挑了較不吃資源的《The Riftbreaker》來實測。 ◆處理器:AMD Ryzen 5 PRO 4650G ◆主機板:ASRock X300M-STX ◆記憶體:TEAM GROUP ELITE SO-DIMM DDR4 8GBx2 可以發現Ryzen 5 PRO 4650G內的Vega內顯,在4K解析度的提升幅度並不高,不過在2K與FHD的部分最大都有一倍以上的FPS提升,雖然FHD最高還是只有來到49.14 FPS,但以內顯來說已經是相對不錯的表現了。 無論是FSR技術理論探究、還是實際開機測試,嚴格說起來都還不那麼直觀,因此小編也在《Godfall》中,截下了4K、2K、FHD解析度下4種FSR模式的遊戲畫面,細看一旁石壁以及角色披風、頭髮等紋路就能了解每個模式其中的畫質差異,這也是為何官方會建議玩家們除非有更高的FPS需求,不然以畫質感受來說還是選擇Ultra Quality、Quality就好的原因之一。 經過一整輪的實測下來,可以清楚明瞭不管是在A+A、A+N、I+A甚至是與AMD毫無關聯的I+N平台,都能獲得AMD FidelityFX Super Resulotion一定幅度的加持,甚至在部分遊戲上的FPS提升幅度差異之大,如此一來確實解決顯卡在一些高運算下流暢度嚴重不足等問題,這項優點尤其在舊顯卡或是內顯上更是相當顯著,在目前新顯卡一卡難求的情況下,可以說是舊顯卡玩家們的一大福音(再多戰幾年!)。 不過就如小編前面所說,四種模式中建議選擇實際感受畫質差異不大的Ultra Quality或Quality模式即可,當然,畫質好壞判斷還是屬於比較主觀的感受,對於能接受Balanced、Performance的畫質縮減又或者是需要這兩項模式才能有流暢體驗舊顯卡以及追求高流暢的玩家們來說,這兩項模式也確實對於FPS的提升也是無庸置疑的,實際還是得看個人感受以及硬體設備而定。 比較可惜的是作為應對DLSS的FSR技術目前還未有同時支援此兩項技術的遊戲可以實測比拚,不過隨著未來FSR支援遊戲越來越多,同時支援兩邊技術的遊戲勢必也會問世,屆時兩方在同款遊戲上的呈現效果如何,相信玩家們都跟小編一樣期待。(而且DLSS也同樣在進步中啊...)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本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集低調、小巧、高性能於一身,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W全模組化80 PLUS金牌電源供應器開箱
NV老黃推出的RTX 3080 Ti在效能上大幅增進的同時,卡片的功耗也來到了350W的新境界,造成小編平時慣用的電源供應器疑似不堪負荷,在近期發出可怕的燒焦味,嚇得是趕緊拔掉插頭,並立即下單新的電供來進行汰換,而這個有幸(?)被小編選中的產品正是本次開箱的主角,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W全模組化80 PLUS金牌電源供應器! Fractal Design推出的ION GOLD系列在規格上有550/650/750/850W四個版本可以選擇,且從命名能夠看出,此系列在電源輸出上均通過80 PLUS的金牌電源認證,但小編畢竟是要用來與RTX 3080 Ti搭配,故選擇當中等級最高的850W版本這一款囉。 外觀上,ION GOLD 850W維持Fractal Design一貫的簡約風格,漆黑外殼除了印上品牌商標和必要的資訊之外,沒有過多裝飾。此外,在體積上ION GOLD 850W也同樣貫徹了低調的傳統,150(長)x150(寬)x86(高)mm的機身比其他功率接近的ATX電源供應器要來得短一些,這對於一些機身結構較為緊湊的機殼來說,能夠為電源艙多爭取一些空間來進行埋線,讓電腦組裝可以更輕鬆一些。 提到了整線,ION GOLD本身是採全模組化的設計,意即玩家可以依照自身需求增加或減少與電供相連的線材,至於在預付的種類上,Fractal Design提供了3組8+8 Pin PCIe排線、2組8 Pin CPU排線、2組X4 SATA排線和1組X3的大4 Pin SATA線,足夠應付現今多數高階電腦在各項零件配備的供電連接需求。 看完了外在,來看看內在,ION GOLD 850W在散熱設計上使用自家的Dynamic X2 GP-14 140mm靜音風扇,同時內部亦有鋪上大量散熱板,內部電路則擁有DC-DC直流電壓轉換功能,並支援ATX 2.52的主機板供電標準,能夠撐起現在高階處理器的龐大電力抽取。 最後在安全防護與保固上,ION GOLD 850W具備了過壓保護、欠壓保護、過載保護、短路保護、過熱保護等機制,同時提供7年的有限保固服務,為長久的使用上提供更安心的保障。 在效能實測上,小編請來另外一位重量級佳賓,「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5WX」!這顆有著64核心、128執行緒的處理器的最大功耗可以達到280W,搭配同樣也是吃電怪獸的RTX 3080 Ti,可以說是現階段最頂級的電腦組合之一了。 在OCCT進行一個小時的壓力測試中,電壓整體表現相當穩定,沒有出現當機或跳電的情形,這樣表現證明了ION GOLD 850W擁有相當不錯的實力去應對多數電腦配置的供電需求。 一般來說,電腦組裝零件的等級越高,尺寸相對的也就越驚人,這對於桌面空間較小,或是比較喜愛緊湊型機殼的玩家來說,難免增加了限制和負擔,而Fractal Design做為長期在機殼、電源領域耕耘的知名大廠,注意到了高瓦數電源供應器在體積上所會帶了的麻煩,在ION GOLD 850W電源供應器的尺寸進行了控制,使其能夠比同級產品要來得更為小巧。 此外,在控制體積的過程,產品也依然保有了其優秀的性能表現,通過了80 PLUS的金牌認證以及7年的有限保固服務,讓它能夠撐起各項頂級硬體的電力需求,成為主機中那「看不到」的強力後盾。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MSI CLUTCH GM41 LIGHTWEIGHT WIRELESS無線電競滑鼠實測開箱,集「輕量化、80小時續航力、20000 DPI」三大特點於一身!
MSI的產品線除了大家熟知的板卡類之外,筆電與螢幕顯示器這兩大區塊也紛紛推出多款新品供玩家挑選,甚至觸角也延伸至水冷、Power、機殼等等,氣勢上也逐漸有凌駕御三家的其他兩位成員之勢,周邊方面目前也陸續推出多款新版本,這次小編入手的就是定位在輕量化設計的無線/有線兩用電競滑鼠「GM41」,透過獨特設計的充電底座,隨時保持滿滿電力,提供玩家在遊戲場中來去自如的操控力。 MSI的滑鼠系列其實累積到現在為止也推出有相當多款的版本(已經有40多款),而型號為CLUTCH GM41 LIGHTWEIGHT WIRELESS(以下簡稱GM41無線版)的輕量化設計版本除了有「有線版」之外(無Wireless綴字),這次入手的是「Wireless無線版本」,滑鼠本體的外觀看來差不多,但小編手上的無線版本則多了充電底座以及可以依玩家使用需求、自行在有線與無線之間變換使用的特色,在具備長嘯續航與無線無負擔、超輕量化設計的諸多特點下,就算長時間用滑鼠也可以是一件很爽快的事情啊! GM41無線版光從外包裝上就可以看到除了額外有多了Wireless綴字之外,就是多了一組充電底座,滑鼠本體除了採用超輕量化設計、重量僅74公克外,內建的Omron歐姆龍微動開關也可耐高達6,000萬次的點擊使用,而且具備Pixart PAW3370光學感測器,可達20000 DPI的靈敏度、50G加速度與400 IPS追蹤,基本上外觀設計採左右手皆可使用的模式,配上80小時長效續航力,透過充電底座可隨時保持滿電狀態,更不用說快速充電模式下僅10分鐘充電即可再戰9小時、90分鐘就能從0%充至100%滿電可達80小時續航力的高效充電性能,內用/外帶、通通一「鼠」搞定! 下面就來看看這款GM41無線版的開箱吧! 看完正面,來瞧瞧底部設計,畢竟相較於有線版的65公克來說,無線版多了電池區塊,稍稍也會有些不同,不過,無線版也才僅74公克,也是相當輕量化了。 從GM41無線版的底部可以很明顯的發現與有線版的不同,上方除了左上有開關之外、右上的則是DPI的變換設定,可設定5段DPI(預設1600)、而且還可以從RGB的顏色上來做辨識(藍400/紫800/紅1600/黃3200/綠6400 DPI),中央則是具備極精確追蹤功能的Pixart PAW 3370光學傳感器,1ms反應時間就能精確定位達20000 DPI。 底下還有2個金色點,這是與充電底座接觸的位置,至於鼠貼的部分則是從有線版的3區增加到6區,GM41無線版搭載的PTFE鼠貼可提供近乎無摩擦的滑行,配上單向表面紋理和雙切邊設計,除了能減少摩擦、更能實現精確且高速的移動。 除了滑鼠本體之外,無線版的充電部分則是透過了專屬的充電底座來達成,這款半錐狀的充電底座,除了正面有印上龍圖騰的Logo外,整體造型採斜切角度設計,透過上頭的2點金屬接點與滑鼠本體相連接充電,而且還設置了USB連接器的插孔,可以直接將連接器插在充電底座上,而USB連接器可取下直接插在電腦或筆電的USB插孔中、也可以收納在滑鼠本體的前端凹槽內,不論是在家/辦公室方便使用外,就算外出時想攜帶GM41無線版出門也不用擔心USB連接器是否會搞丟等情事,基本上官方在設計時就已經都幫玩家考慮到了。 充電底座可直接連接機器端的USB插槽,或是直接將連接在底部的Micro USB端取下,直接連接GM41無線版本體,那就變成有線版使用,外出就算沒電也方便取得線材連接。(舊款手機通用接頭、希望下一版可以看到採用Type-C規格) GM41無線版同樣採用了MSI獨家開發的FriIXionFree微磨感線材設計,可大幅減少滑鼠與滑鼠墊或桌子間的摩擦,降低玩家在遊戲中來回移動或準確度的影響,實際觸摸感較一般常見的編織線細緻許多,也不會太硬、彎折都沒問題,另外,充電底座與電腦連接的USB Type A插槽都有印上MSI Logo以及粉色系特色(方便辨識)。 至於實際整組搭起來的樣貌是如何呢?看一下組合圖就知道了,透過與充電底座斜切角度設計的連接,滑鼠呈現起飛狀,玩家使用完畢後可以直接將滑鼠「掛」在充電底座上,而換個角度看,有沒有一種太空船停泊在空港的感覺呢!(滑鼠要升空了XDD) GM41無線版是有支援RGB燈效的,這部分可以透過MSI Dragon Center來做設定,玩家只要先行下載MSI Dragon Center軟體,就可以輕鬆做好個人化的燈效設定了(),而透過Dragon Center軟體可以在Mystic Light選項中看到有抓到這款msi CLUTCH GM41 WIRELESS,在右側的設定欄中就可以看到提供有「關閉、恆亮、呼吸、彩虹」等選項,也可以選擇自訂來做個人化設定。 實際的燈效表現也是步錯,MSI龍圖騰的燈效可以調整燈光速度以及亮度,不想太過RGB光害的朋友,也可以調低亮度或關閉RGB,隨玩家偏好設定,輕鬆方便。 相較以往還有配重砝碼設計的滑鼠來說,輕量化設計的滑鼠應該是蠻多玩家可以比較無負擔長時間使用的必須工具,這款MSI CLUTCH GM41 LIGHTWEIGHT WIRELESS無線電競滑鼠除了沿襲原本有線版的特色之外,也沒有因為轉換成無線版而造成重量上的大幅提升,維持在極輕量化的74公克,的確是相當不容易,配上可以長達80小時的使用續航力以及內建的Omron微動開關可達敲擊6000萬次的耐用度,還有高達20000 DPI的Pixart PAW3370光學感測器與專屬的6區PTFE鼠貼設計,怎麼滑都能隨心所欲的精確打擊,不論是玩Game或是創作者使用都相當精準。 再配上獨特設計的充電底座,以及實際使用上的出色握感,GM41無線版讓玩家隨時有線與無線間任意切換,外出方便攜帶又輕巧,這麼多的特點下,怎麼能不趕快入手一支來玩玩呢!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Zb0WeREJ2c ▲GM41官方介紹影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沉穩內斂的真摯配置、發揮硬體效能的最佳助手,MSI MPG Z590 GAMING PLUS開箱
離Intel第11代處理器Rocket Lake-S問世、Z590晶片組發布迄今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不曉得各位都入手了沒,如果您還在觀望的話,不妨參考一下小編剛入手的MSI MPG Z590 GAMING PLUS,不以奢華的堆料模式作為主打,以一切剛好就好的大目標,來向各位招手,究竟這片板子到底如何呢?就讓我們來一睹廬山真面目吧! MSI MPG Z590 GAMING PLUS作為MPG Z590系列中較為入門的款式,排除華麗的設計風格,透過低調的鐵黑色龍紋、及散熱板上大量以型號所重複勾勒出的類古文字圖騰作為設計取向,打算以最真摯、且沉穩內斂的情感,來打中玩家們的心。 雖然採設計簡約,但用料上卻一點也不馬虎,對應Intel第11代處理器所需的高功耗要求,主機板採用14+1+1 Duet Rail供電系統,並結合雙8-pin CPU供電連接埠與Core Boost、DDR4 Boost技術,即便玩家們解放了處理器的效能,也絲毫不用擔心在供電上造成負擔。 拜Intel第11代高功耗所賜,運行時所產生的廢熱也是無法避免,這款MPG Z590 GAMING PLUS擁有最全面性的散熱模組,從基本的PCB板設計上就能看見MSI的用心,內含6層2oz銅的PCB設計,除了可增加導電率外還能提高散熱、穩定效能,加上內建導熱管的加厚型mosfet散熱片、以及7W/mk mosfet散熱墊,對於散熱問題上算是考量的十分周全,甚至還附加了額外的電感散熱墊與M.2 Shield Frozr散熱設計,也讓M.2擴充槽的散熱效果照顧得相當穩當,確保核心與儲存設備能以最佳狀態的模樣呈現給玩家。 在記憶體插槽這部分,運用了自家的DDR4 Boost技術,能完全隔離DDR4配置線路,提供最乾淨的訊號傳輸,能支援超頻時脈高達DDR4-5333,對於大部分玩家而言,可說是相當大的助益。 擴充性方面,Z590 GAMING PLUS的第1組PCIe X16擴充槽,能和玩家們的第11代處理器直通,支援PCIe 4.0通道,用以提供更高的讀寫頻寬與速率,而散熱片上也有特別註明了僅「11代Core i5以上處理器才能使用」的標示,其餘還配置了2組PCIe 3.0x4與PCIe 3.0x1的M.2插槽。 而在I/O背板上,有基本必備的BIOS重設鈕;USB配置則提供了2組USB 2.0、2組USB 3.2 Gen 1 Type A、2組USB 3.2 Gen 2 Type A、1組USB 3.2 Gen 2x2 Type C;視訊輸出方面有HDMI 2.0b埠與DisplayPort 1.4視訊埠,皆能輸出4K @60Hz訊號;音訊輸出則提供了5組3.5mm音源孔、1組S/PDIF;另外,網路部分則是提供了2.5G乙太網路連接埠。 而音效輸出方面,Z590 GAMING PLUS具有Audio Boost 5技術,使用了Realtek ALC 4080高解析音訊編解碼器,配合Nippon Chemi-Con電容,並能支援高達600 ohm的高阻抗耳機,提供逼近專業錄音工作室等級的聲音體驗。 看完了外觀與規格後,實測當然也是不能避免的一環,小編本次使用Intel Core i7-11700K與NVIDIA RTX 3070 Ti來一探MSI MPG Z590 GAMING PLUS的效能真身。 測試平台規格: ➤主機板:MSI MPG Z590 GAMING PLUS ➤處理器:Intel Core i7-11700K ➤記憶體:T.T. TOUGHRAM RGB DDR4-3600 8GBx2 ➤顯示卡:NVIDIA RTX 3070 Ti FE ➤SSD:Western Digital WD_BLACK SN850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ENERMAX Platimax 1350W 首先看到CPU-Z方面,於程式偵測資訊當中,我們可以發現處理器Intel Core i7-11700K採用8C/16T配置,主機板欄目方面也顯示著處理器晶片組為Intel Rocket Lake-S、南橋晶片則是Z590晶片組,並可支援PCIe 4.0;而CPU-Z Bench則是單核647分/多核6,160.6分,與其餘Z590晶片組相比,成績大同小異。 接著是3DMARK中針對DX12的評測,於Time Spy、Time Spy Extreme中獲得了13,905分/6,880分;針對光追的Port Royal測試則有8,604分;而與DX11息息相關的Fire Strike系列則分別獲得了24,407分、16,585分、9,025分的表現,不難發現MPG Z590 GAMING PLUS在對應RTX 3070 Ti的效能運作時,能完全解放三公子真正的實力。 遊戲方面,小編也挑了《刺客教條:維京紀元》與《看門狗:自由軍團》來簡單測試,在設定方面則一律開啟最高畫質,並關閉垂直同步、減少延遲等選項,簡單說就是把吃資源的選項調到最高啦(笑)。 於《看門狗:自由軍團》中,在開啟光追的狀態之下可以看見,於4K、2K、FHD的表現分別為52、60、93 FPS,雖說在4K解析度之下,表現不算亮眼,但在調整於2K或FHD解析度之後,便能徹底使用RTX 3070 Ti在光追之下的運算效能了。 不過在《刺客教條:維京紀元》雖然數字並不漂亮,但這款遊戲本來就對AMD陣營比較友善,算是非戰之罪,而在MPG Z590 GAMING PLUS的助益之下,RTX 3070 Ti於《刺客教條:維京紀元》3種解析度之下的表現,分別為4K 44FPS、2K 69FPS、FHD 81FPS。 當然啦,與上一代同個型號的Z490相比,價格雖說略有提升,但這也是無可厚非,即便沒有過度誇張的堆料與外型設置,但基本上與前代相比,也是有不小的提升,再對比MSI Z590晶片組的其他主機板,MPG Z590 GAMING PLUS相對平價許多,各項料件、規格也是屬於不多不少、剛剛好的配置,假設玩家們還是保持觀望態度的話,但又忍不住想剁手買11代Intel與Z590,那麼這款MSI MPG Z590 GAMING PLUS或許可以考慮考慮。 公司名稱:微星科技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800-018880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創見 Transcend JetFlash 930C 128GB」實測開箱,高速效能雙用隨身碟!
目前外接儲存裝置的選擇可以說是相當豐富,大致上可分為傳統HDD、SSD與隨身碟,各硬體之間擁有不同的特色,前者HDD有大容量與便宜等優勢,而SSD則是擁有極速讀取效能,尤其自USB 3.2 Gen 2規格問世後,與HDD之間的差距又再拉開一個層次,再加上還有輕薄與穩定可靠等特性,相當適合做為外接儲存裝置使用。 但說到便利性,還是比不上大家最常用的隨身碟啊,其優勢在於不僅小巧到可以當作鑰匙圈使用(怕弄丟XD),還能隨插即用直接連上裝置無需額外傳輸線,可說是上述前兩者無法媲美的方便,而且可靠性上也不輸SSD;不過,礙於尺寸使散熱與容量的空間都受到了限制,實際的傳輸效能也有所縮水,以一般USB 3.2 Gen1介面理論上最高可達約500MB/s的傳輸頻寬,但大部分產品卻只提供約150MB/s的傳輸速度,不僅頻寬吃不滿,甚至幾乎與HDD差不多,一旦傳輸大檔案,可能除了等、還是等。 不過近年來小巧與速度這兩項看似無法兼得的優點也隨著技術進步而有所突破,家喻戶曉的大廠「創見(Transcend)」就推出了這款JetFlash 930C雙用隨身碟,不僅維持隨身碟小巧特色,還提供了400MB/s以上的高速傳輸速度,如此驚人的效能吸引了小編的目光,馬上入手了一支來試試,那麼就事不宜遲趕緊來開箱吧! Transcend JetFlash 930C採用極簡風的紅白吊牌包裝,看似與一般隨身碟沒有兩樣,不過看到下方明確標示提供420/400 MB/s讀寫速度,就知道這是一支不平凡的超高速隨身碟了,本次小編入手的為128GB版本,對於需要更多容量的玩家們可選擇最高512GB版本! 包裝背面可以看到保固部分,官方為JetFlash 930C提供長達5年的有限保固,看得出創見對於自家產品品質的信心,玩家們若有問題可直接到台北光華三創大樓內的自家實體門市詢問,實體門市也提供使用者最直接、完整的售後服務。 拆開外包裝後可以看到披著香檳金塗裝的JetFlash 930C本體了,外殼材質採用了鋁合金噴砂噴砂打造,除了擁有堅固的防護力,散熱效能上也有一定的幫助,實際大小為長寬厚71.3x20x7.8mm,重量僅11g,屬於一般正常的隨身碟尺寸,維持輕薄小巧可隨身攜帶的特色。 除了提供高速效能之外,JetFlash 930C的另一項特色就是搭載了USB 3.2 Gen1 Type-A與Type-C雙傳輸接頭,除了基本的PC、筆電、家用遊戲主機之外,同樣支援採用Type-C介面的Android系統的行動裝置或iPad Pro與第八代iPad,相比一般僅Type-A接頭的隨身碟還要更加便利。 另外官方也提供兩套免費專屬軟體來搭配使用,前者Transcend Elite是一套進階資料管理軟體,支援Windows、macOS與Android系統,提供備份及還原、資料加密、雲端資料備份等功能,在管理資料上更加有效率。 另一款RecoveRx支援Windows、macOS等系統,當玩家不小心刪除資料時即可透過該軟體修復裝置內的檔案,找回珍貴的檔案。 看完外觀與規格介紹後,小編已經等不及接上電腦來見識JetFlash 930C的高速效能了!這邊就透過常見的CrystalDiskInfo、CrystalDiskMark與ATTO Disk Benchmark來驗證性能來給各位玩家們參考。 首先從CrystalDiskInfo當中可以確認裝置名稱即為Transcend,支援UASP介面;接著在CystalDiskMark實測中得到443.36/419.52 MB/s的讀寫成績,不僅高於官方的標示,甚至可以說是媲美SATA SSD的高速表現! 透過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不同檔案大小的傳輸速率變化,可以發現JetFlash 930C在4KB到64KB之間的讀寫速度會逐漸增加,之後寫入速度平均穩定在400MB/s上下,讀取速度更是最高來到437.61MB/s。 如果玩家們要找一支集小巧、高速又能滿足裝載一般檔案容量的行動儲存裝置,那麼小編肯定是會推薦Transcend推出的這支JetFlash 930C,維持隨身碟小尺寸的便利性,雙接頭設計更可用在大部分裝置上,最令人驚豔的是在效能上還可以媲美SSD,基本上已經可以當作一支迷你外接SSD來使用,軟體方面搭配官方免費提供的Transcend Elite與RecoveRx,在資料管理與救援上都能更有效率,近期還在觀望行動儲存裝置的玩家們,不妨考慮看看這支Transcend JetFlash 930C雙用隨身碟吧! 廠商名稱:Transcend - 創見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創見官網 創見Facebook粉絲專頁 創見Instagram官方帳號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聯力LIAN LI O11 Dynamic mini機殼開箱,全模組化背板設計、配置由玩家隨心掌控!
隨著風潮的變化下,現在的PC主機除了性能的需求外,美觀、實用性也是玩家們的考量點之一,機殼除了本身要漂亮之外,側透也幾乎是基本裝備,畢竟是要來展現內部帥氣的主機板、顯示卡、記憶體、風扇、水冷頭等等以及各式各樣的RGB燈效。 知名電腦周邊大廠聯力(LIAN LI)在機殼市場深耕多年、且推出了無數眾多的產品來供玩家們選擇,從可以裝下E-ATX主機板依然綽綽有餘的全尺寸機殼、到輕巧便利的小尺寸機殼可以說是應有盡有,這次小編要來開箱的是「O11 Dynamic mini」,不僅有著小尺寸的機身,還有眾多獨家特色,想知道的玩家們就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拆開外箱後馬上就能看見機殼本體,O11 Dynamic mini顧名思義為小尺寸機殼,實際大小為420x269.5x380mm(深寬高),雖透過縮減高度達到小巧目標,但同樣也稍微增加一些寬度(讓背板的整線空間不受影響),外觀上看下去相比一般機殼較為方正些。 造型設計上由於右側與前側皆採用4mm鋼化玻璃面板,並且無任何風扇等設備阻擋,從機殼右前方能把整個機殼內部一覽無遺,讓玩家們能充分展現主機內部配置,搭配黑色拉絲鋁製機殼塗裝,提升整體機殼質感。 可以發現右側塗裝一路延伸至頂部,並且頂部同樣有做開孔設計,讓O11 Dynamic mini也能維持良好的散熱效能。 接著先來打開頂部護蓋,只要透過後方兩顆免工具螺絲即可卸下;打開後,映入眼簾的是覆蓋整個通風口的大面積磁吸濾網,可大幅降低機箱內部入塵,拿掉濾網後即可看到風扇預留孔,最多可安裝3組120mm或2組140mm風扇,水冷排的部分則是市面上常見的240mm、280mm或360mm都可支援。 順帶一提,若要卸下右側與前側的玻璃面板也需要先拆除頂部護蓋再將玻璃上抽即可。 將玻璃面板卸下後即可清晰看見內部配置,即便O11 Dynamic mini屬於小尺寸機殼,不過內部空間利用的可算是淋漓盡致,主機板方面除了Mini-ITX、Micro-ATX,最高更可支援一般標準的ATX大小,CPU散熱器最高支援170mm,基本上一般空冷塔扇都能裝下沒問題,顯示卡長度支援最長395mm,市面上99%顯卡裝下去都綽綽有餘。 而散熱效能更是無需有太多顧慮,加上剛剛小編提到頂部風扇預留孔,O11 Dynamic mini整組機殼內部最高可裝下9組風扇,水冷排位置也可自由選擇裝在頂部、底部或側面位置(360mm僅能安裝在頂部或底部)。 另外,O11 Dynamic mini的自由度可不只如此,以往這類小機殼因為空間有限,即便是搭配ITX、M-ATX等小尺寸主機板,基本上也只能空出底部的空間,但O11 Dynamic mini則可透過機殼後方的全模組化背板設計來改變主機板位置,分為7、5、3槽三種不同的配置,不僅可展現玩家們自己獨特的風格,在走線、配DIY水冷管時也能更加自由。 細看機殼內部,右側可安裝2組120mm或2組140mm風扇,水冷則支援240mm或280mm大小的冷排;另外風扇/水冷排預留孔也藉由增加深度來與主機板形成高低差,如此一來就不怕水冷排+風扇的厚度會卡到顯卡空間。 上述小編提到的「3、5、7槽」配置就是從後方整個模組化的背板來更改,可以看到整個機殼背部滿滿的防掉落免工具螺絲,玩家們可依照自己的需求輕鬆改變配置,便利性大幅提升。 另外在電源的部分O11 Dynamic mini僅支援SFX/SFX-L規格,玩家們在選購上務必要睜大眼睛看仔細避免買錯,基本上這類規格也已經有廠商推出千瓦版本,在瓦數上相信玩家們不必擔心。 小編剛才所提到的3.5吋硬碟盒需要從後方來拆卸,位置就在電源下方,玩家們只要將先把護蓋卸除後,將下方免工具螺絲轉鬆後向左推(螺絲不必卸除),即可將硬碟架抽出。 近年來直立顯卡的設計可以說越來越來流行,既然O11 Dynamic mini背板是全模組化設計,原廠也因應這類玩家們的需求提供了直立式顯卡套件讓玩家們選購。 除了直立式套件之外,官方對於DIY水冷的玩家們更是貼心,原廠就隨附了針對各種水泵的安裝支架,讓玩家們就不需要擔心在這類的小機殼中要如何找空間安裝水泵,小編也把官方提供的安裝教學影片提供於下方。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FNw78XrvXE ▲官方DIY水冷泵安裝教學 最後小編也簡單挑了一張ATX主機板來試裝給各位玩家們參考,不過在安裝ATX/Micro-ATX規格的主機板前,務必將隨附的擴充套件先預裝上機,否則會變成主機板右側一部分處在懸空狀態,雖然說一樣可以裝上去沒問題,但在插拔線材時凹到主機板而造成意外可就欲哭無淚了。 上機後可以看到上下依然還是有走線空間,而主板也剛好擋住中央走線孔達到更美觀的視覺效果,即便是長達將近30cm的三風扇的顯示卡也完全可以裝下,雖然看似有佔到冷排空間,不過因為高度差關係,還是有充足深度可以安裝冷排沒問題。 近年來機殼選擇百百種,不過說到小機殼,這組聯力推出的O11 Dynamic mini確實讓小編印象深刻,可自由更改配置的全模組背板設計充分展現了O11 Dynamic mini的特色,內部充裕空間配置甚至讓人一度忘記這是一組小尺寸機殼,隨附的水冷泵更是看出聯力相當重視DIY玩家們的需求。 而寬闊簡潔的雙面玻璃面板設計讓玩家們可以充分展現內部擺設,再加上小機殼較輕巧的優勢,相當適合帶去Lan Party之類的場合展示,配色除了黑色之外也有白色控喜歡的雪白塗裝可選擇,近期想組電腦在挑選新機殼的玩家們,不妨可以參考看看這組聯力O11 Dynamic mini。 廠商名稱:LIAN LI聯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創見Transcend HUB5C實測開箱,六合一多功能USB 3.2 Gen 2 Type-C集線器 傳輸、充電一氣呵成!
前陣子小編為了體驗Apple M1處理器的效能以及Mini LED的魅力,在iPad Pro開賣的的當天立刻掏出魔法小卡下訂,如今平板收到了,也確實被那塊螢幕給震撼到,但是在效能的體驗上卻能感受明顯的不足,暫且不說因為系統操作的問題,一台只有一個USB Type C連接埠裝置,在擴充性上就已經是滿滿的不便了,也因此添購一個擴充Hub就成為了剛需。 而在比較了市面上眾多的相關產品之後,最終小編選定了創見推出的HUB5C六合一集線器,至於理由嘛~就讓我們一邊開箱一邊娓娓道來吧! 就規格上,小編對Hub有三大要求:體積不能太大、要能支援SD記憶卡、要支援充電功能,以目前多數產品,要滿足任兩項需求大多不是難事,可是要三個願望一次滿足,可選擇的對象就真的屈指可數了,這也是小編入手這款HUB5C的原因之一。 在外型與體積上,HUB5C以黑色的磨砂塑膠外殼配上亮片的切邊妝點,讓外觀不會顯得那麼僵硬,反而多了點生活風格的精緻感,同時在體積上也拿捏得相當到位,103.5mm的長度和12.3mm厚度大約就是一個小容量行動電源的尺寸,因此不論要塞入背包、筆電包還是牛仔褲的口袋都不是件難事(攜帶方便)。 延伸閱讀: 至於在連接性方面,HUB5C使用USB 3.2 Gen 2 Type C介面與裝置連接,提供約1,000 MB/s的最大通道頻寬,至於提供的擴充埠種類則如同前面所提到的,由於小編的工作以圖片和文字內容為主,因此格外中意產品能夠支援讀取UHS-II規格的SD卡。 此外,HUB5C同時還附帶一組Micro SD卡、2組USB 3.2 Gen 1 Type A和1組USB 3.2 Gen 2 Type C插槽,完整擴充埠讓小編可以把拍攝好的照片輸入到iPad Pro中進行修圖後,再直接傳到行動硬碟進行備份,不需要額外進行交替插拔,讓使用者在平板上的工作體驗能夠更接近筆電。 最後想要讓iPad Pro成為一台稱職的生產力工具,除了擴充性的問題外,如何同時解決電力問題也是一大重點,以小編實測使用ProCreate App進行繪圖創作,一個小時就會消耗15~20%的電力,換言之大約5個小時電力就會見底,要撐起一天工作的需求還有段距離,更別說小編是個懶人,光是想到要為了充電而抽拔Hub就覺得好麻煩(我就廢XD)。 好在,HUB5C頂部側邊有一個支援PD充電的專屬USB Type C連接埠,能夠支援最高60W的充電功率,足以應付市面上如Macbook、ZenBook等多種輕薄筆電充電需求,更別說iPad Pro對於充電的基本門檻僅需18W,HUB5C在這方面早已是綽綽有餘了,不過該Type C孔只能充電而無法進行資料傳輸的,這點還需要多加留意。 從本次的介紹可以看出創見的HUB5C在小巧的體積能夠一次性的提供記憶卡、USB Type A、USB Type C等周邊的連接需求外,還能同步支援60W的充電功能,讓像是iPad Pro、Macbook等連接埠相當受限的產品,能夠只靠「一己之力」就實現各種日常辦公主要的連接需求,大大省去需要連接設備與充電之間需要反覆交替的抽拔的麻煩。 當然,即便是跟桌機結合也是相當不錯的,尤其是一些小電腦、迷你桌機等等,透過HUB5C可以大幅擴增這些NUC規格連接介面不足的缺點,包括一些輕薄筆電也僅提供1-2組外接介面的窘境,通通都可以讓HUB5C來解決這些使用上的短板,算是玩家的隨身利器也不為過。 倘若玩家近期也跟小編一樣,需要一個便攜且功能的完整地擴充Hub,讓自己筆電或平板發揮更大的工作價值,不妨考慮入手一個能夠擴充、充電一次到位的創見的HUB5C多功能集線器吧! 廠商名稱:Transcend - 創見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創見官網 創見Facebook粉絲專頁 創見Instagram官方帳號
-
全新AMD Advantage筆電設計框架誕生、A+A+A強大規格與效能完美融合,打造玩家視覺體驗新感受!feat.ROG G15
通常大家在選購筆電的時候,除了會從外觀上去確定該具備怎樣的設(好)計(看)感、能吸引聚焦目光之外,尺寸規格當然也是入手考量的一大重點,需求性、功能面、效能表現等等,都是在選購時會影響挑選哪一款下手的原因,而一般除了盡量選擇搭載新一代的處理器之外,配備何種規格的顯示晶片、以及採用的面板規格及尺寸大小,相信也會是玩家的購買選項條件! 而隨著前一波搭載AMD最新行動版Ryzen 5000系列的筆電問世之後,第二波則是配套上了自家的新顯示晶片,直接提升原本的筆電的整體效能,透過新推出的「AMD Advantage」設計框架來樹立效能上的新標竿,那到底這個「AMD Advantage」筆電設計框架是甚麼呢? 在落幕不久的Computex 2021大會上,蘇媽公布了這項設計標準,事實上也是導因於RDNA 2行動版顯示晶片的正式發布,讓AMD Advantage的筆電設計框架成形,而透過搭載最新版Radeon RX 6000M系列顯示晶片的強化下,可以提供使用者高達1.5倍的效能提升以及功耗降低達43%的省電效益(相比RDNA架構),並且導入了AMD Infinity Cache和DirectX Raytracing(DXR)、SmartShift、Radeon Chill等先進技術,大幅度的提升了玩家在遊戲中的整體效能增益感受。 事實上AMD Advantage筆電設計框架的A+A+A架構,其實並不只是涵蓋了從主機板、處理器到顯示卡的3A模式而已,透過更一步的Amplified Performance、Premium Displays、Built To Game三大主軸,才是創造出新一代筆電需要擁有的特色:在1080P解析度下要能夠達成100FPS性能表現、必須要搭載144Hz更新率以上的顯示螢幕、透過NVMe的加持可以具備高達3倍速的儲存效能,以及能夠具備大於10小時以上的續航力等。 再加上同時發布的(FSR),透過空間放大技術、將4K解析度的FPS提高2.5倍並維持高畫質的遊戲呈現與使用體驗,這也促使全新的「A+A+A」筆電架構在新的3A聯合之下,可以創造更為強大的高效能筆電動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好像隔壁棚的也是有在推類似的筆電平台架構(對、就是那個EVO),AMD這次推的Advantage在涵蓋面上或許更勝一籌,除了自家的Ryzen 5000系列行動處理器具備有極佳的效能表現外,新加入的Radeon RX 6000M系列顯示晶片也採用最新的RDNA 2架構,再搭配上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FSR)技術的加持下,對玩家在使用筆電時可以獲得最佳的遊戲體驗。 再者,AMD內建的Smart Access Memory(SAM)與SmartShift技術也不是吃素的,這些特色全部匯聚在最新一代的筆電架構下,如果不選AMD陣營的話,那不就聞不到香味了嗎? 既然AMD Advantage筆電設計框架也正式登場了,那實機的部分當然也有對應的版本推出囉!先前蘇媽揭露的首波支援名單中,這款由ASUS推出的「ROG Strix G15」就是優先首發的版本,搭載了Ryzen 5000系列行動處理器、Radeon RX 6000M系列行動顯示晶片、Radeon專屬軟體、AMD SmartShift/Smart Access Memory技術、高速NVMe儲存架構、FreeSync Premium認證顯示器以及先進散熱設計等等諸多特色,打造超一流的玩家使用體驗,提供最高水準的遊戲性能與各項作業能力。 基本上就是前述所提到的,能提供就算是在最高負載的遊戲中也能具備超過100 FPS的表現、擁有144Hz以上的高更新率、搭載300尼特以上且生動明亮螢幕面板、並且還能提供玩家超過10小時以上的影片播放使用需求等等;而因應這樣設計推出的ROG Strix G15到底有多令人激賞的特色呢?那就透過實機來瞧瞧吧! 其實在先前AMD Ryzen 5000系列行動版處理器推出時,就已經有推出這款搭配新U的Strix G15了,只不過當時搭載的並非是採用RDNA 2架構的Radeon RX 6000M系列顯示晶片,在對應了AMD Advantage筆電設計框架之後,也推出了新款的G15 Advantage Edition版本,透過Ryzen 9 5900HX行動版處理器與Radeon RX 6800M顯示晶片以及AMD多項智慧技術的聯手結合之下,創造強大的遊戲效能表現,下面就來開箱這款ROG Strix G15 Advantage Edition筆電囉! 維持ROG的特色風格,Strix G系列一向具備極佳的設計質感,光從外箱就可以看到官方的用心之處了,而事實上這款版本的型號是G513系列(G513QY),G15表示為15.6吋螢幕、另外也有G17等其他版本可供選擇,相較於原有的2021年版、除了顯示晶片更換成自家最新最強的RX 6800M之外,變壓器也從原本的240W小幅提升至280W版本,而Strix G系列的獨特設計與配色,也讓人大概在第一眼看到時就已經愛上了! 附件裡頭的額外2組定制版的軸承飾蓋(鉸鏈蓋)可以提供玩家自行按照心情、偏好等來自行更換,配上專屬的螢幕主題桌布,的確是把AMD Advantage Edition的特別版精神發揮到極致啊! 外觀採用的Strix G系列風格,除了斗大的ROG敗家之眼(誤)的Logo外,低調內斂的啞光黑塗裝、配上非對稱式斜切一角的ROG Strix G紋飾設計,承繼了ROG點陣風格,再搭配鮮紅色鉸鏈蓋更是突顯了「紅水、黑大扮」的俗話印證,上蓋一角的AMD Logo更是有畫龍點睛的濃厚宣示性意味存在。 面板的部分,採用了15.6吋的IPS FHD,具備300Hz超高螢幕更新率以及3ms反應速度,而且也提供高達300nits(尼特)的螢幕亮度與100% sRGB色域(也有另一款QHD/165Hz/100%DCI-P3螢幕規格可選用),搭配上內建的FreeSync Premium技術,玩家可以拋開玩遊戲/看影片時鬼影或殘影的魔咒了;而由於2021版本的Strix G系列較前代在整體的尺寸縮小更為緊湊的情況下,螢幕的邊框設計也採用了4.5mm超窄邊框的設計,具備更大的85%屏占比可以讓視覺感受更加舒適,不過如果仔細看應該會發現沒有攝影機(WebCam)的設置,有需求的玩家須自行添置。 I/O的部分則是設計在左側以及背後,移開一般右側的插孔配置可以讓大多數玩家在搭配滑鼠時可以更為自在(無障礙物),左側的I/O提供有2組Type A USB以及1組3.5mm音效插孔,至於背面則是額外提供了1組Type A與1組Type C(可支援Display Port與100W PD充電)之外,連同HDMI、RJ45網路與AC電源接孔都設置於此,大概常用的需求都滿足、除非特定需求否則應該不用再外接擴充Dock了。 附件的定制版軸承飾蓋可以讓玩家依需求更換,可卸除原本配置的紅色版、更換上銀色或灰色半透明版本,整體的視覺感就又是另一番風味了,玩家也可以透過上自定義和3D打印自己專屬的飾蓋,打造獨一無二的ROG Strix G15。 C座也就是鍵盤區的部分,其實顯目的可以看到左下的AMD Ryzen 9 5000系列以及AMD Radeon Graphics標示貼紙了,G15 Advantage Edition採用了Ryzen 9 5900HX以及Radeon RX 6800M,至於右下則是有WiFi 6的標示貼紙;鍵盤區的配置除了右上角的電源按鈕之外,也在左上角配置了專用的熱鍵區,可以快速地針對音量/麥克風靜音控制、運作模式及Armoury Crate,讓玩家無須移動守臂或透過握滑鼠的右手就能輕鬆操控,至於鍵盤區則是同樣採4區RGB背光設計(可同步Aura Sync),常用的WASD這4科案件則採用半透明鍵帽。玩家可以清楚辨識。 鍵盤下方的觸控板尺寸上較前幾代增大許多,對於實際使用上的舒適度提升不少,除了提升精度與方便玩家使用外,由於塗有啞光飾面,除了視覺感一體性之外也較不易沾染指紋,並增加了使用強度與手指在上頭的滑動感,輕壓就可以觸發左右鍵。 最後來看看底部的配置,除了可以看到採用了斜線交叉設計的點陣散熱孔外,在橡膠止滑墊的設計上也用了許多巧思,除了加長止滑墊尺寸外,也是有著跟正面同樣的配色設計,還特別標上有FOR THOSE WHO DARE與BACL ON TOP等字樣,配上前端環繞的RGB燈條,跟著玩家使用時的燈效躍動,怎麼說都是賞心悅目啊! G15 Advantage Edition在散熱上也是做了許多用心的設計,除了在內部的CPU與GPU上採用了Thermal Grizzly的液態金屬外(可將組件溫度降低最高達14度),另外也首次採用了Vapor Chamber均溫板的散熱設計,協助CPU、GPU以及相關電源組建提供了多達48.6%的熱覆蓋率,總共佔據了354x259mm的面積,相較於舊式的熱管設計,均溫板可以將熱量散熱在整個表面以創造更大的散熱區域,能夠快速且有效的降低空間內的溫度,而且,還可以搭配使用AMD SmartShift功能的同時提高熱效率,此外,在均溫板上面還可以看到有各元件位置的雷雕,實在是相當獨特。 另外,散熱部分還有搭載4組的散熱片(0.1mm超薄銅鰭片)以及新一代的Arc Flow風扇,其具備的84片扇葉可提升氣流多達5%、並且噪音降低多達3dB。 在ASUS筆電上面的操控軟體也是自家極為獨特的一環,G15也搭載了ROG Armoury Crate這項可以設定許多功能的軟體,除了可以自行調整是否要以高速模式運作外(dB噪音值也會提升),對於CPU、GPU、轉速等許多設定都可以透過Armoury Crate來達成,而如果切換到Turbo極速模式下也會讓整個風扇轉速與噪音值拉高,玩家可以依據實際使用狀態隨時調整(一共提供有windows預設、靜音、性能、Turbo以及手動等模式)。一般建議採用性能模式即可;另外當然也可以透過AURA Sync來調整燈效模式,至於AMD Radeon軟體與ASUS自家的MyASUS也可以依照玩家篇好來自行做設定。 集合了眾多優勢於一身的G15 Advantage Edition版本到底可以提供玩家怎樣的效能表現呢?透過實測來驗證一下就知道囉! 照慣例的列了有關CPU-Z、GPU-Z等資訊,採用AMD Ryzen 9 5900HX以及AMD Radeon RX 6800M、記憶體則是DDR4-3200 16GB,從CPU-Z中可以看到是7nm、Cezanne核心、具備8C/16T,顯示核心則是可以從GPU-Z中看到除了內顯外,搭配的Radeon RX 6800M一樣是7nm、Navi 22核心、內建2560個渲染核心、高達12GB的GDDR6記憶體,GPU時脈為2116/2390 MHz、Resizeable BAR為啟用狀態。 在標準常測試的3DMark系列當中,分別透過Time Spy、Fire Strike以及Port Royal來驗證實際跑分成績,另外也測試了光追方面DirectX Raytracking feature test,從各項得分上可以看到整體的表現除光追外都相當不錯,如果再透過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FSR)技術強化,對玩家來說就算開啟光追玩遊戲也能體驗流暢FPS的快感了。 現階段 RX 6800M 對於光追效能偏弱,只能期待 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 技術問世。 至於整合式的PCMark 10測試,則是測得有7116的高分,這對於玩家在一般使用上(包括文書、上網瀏覽網頁、影像內容創作/相片編輯等)是完全沒問題的,至於玩家關心的電池續航力方面,在標準模式下(亮度50%、WiFi開啟、RGB開啟)的實測還可以達到9小時54分,幾乎與AMD Advantage的10小時無甚差異,若是調成省電模式應該一舉突破10小時大關是絕對沒問題的,這對於玩家長時間使用的情況下,即便在未充電下也能擁有相當長效的使用時間,另外,透過背面的Type C連接PD充電(100W)也能慢速充電,隨身攜帶一顆PD充電頭就可以在外使用一整天不用擔心電力問題了。 至於在配上了RX 6800M之後的遊戲效能表現上其實也相當不錯,這裡也選了6款遊戲來測試一下實際的FPS可以達到多少,測試皆開啟最高畫質設定以及關閉垂直同步,從下面的FPS平均表現數據來看,基本上就算碰上3A大作也不用擔心,唯一僅平均30 FPS的《看門狗:自由軍團》則是因為開啟光追的緣故,而這部份則可以透過有支援FSR技術來加以優化。 目前已開放支援FSR的遊戲初步為7款,後續將會有更多遊戲加入這項技術的支援,這裡也透過《GodFall眾神殞落》與《The Riftbreaker》這兩款已支援的遊戲來驗證一下關閉/開啟FSR技術的差異有多大,兩者都打開光追以及畫質設定到史詩(或最高),在啟用FSR的4種模式設定下的效能表現,可以從長條圖中看到,平均FPS在借助FSR技術下不斷的提升,即便原本僅60多FPS的情況下也可以一舉提高至100多FPS的幀數,這對於需要更高流暢度的玩家來說,無疑是一項極為優異的解決方案。 如果要從外觀上來看待這款ROG Strix G15 Advantage Edition的話,相信在造型以及配色上會是許多玩家喜愛的設計,保有Strix G的獨特風格與ROG定位的強大功能,再加上是A+A+A的AMD Advantage筆電設計框架下的首發版本,Ryzen 9 5900HX與Radeon RX 6800M這兩大雙種優勢下,配上包括螢幕、顯示以及超高長效的續航力,以及強大的遊戲性能表現,說這款G15 Advantage Edition是目前AMD純血版的最強自家筆電也不為過,除了具備SmartShift與Smart Access Memory技術加持外,FSR的登場也讓原本的些微弱勢得以補足。 這次AMD Advantage筆電設計框架的登場,也將帶領筆記型電腦的重新定位,而作為首發的先行版本,相信在面對誘人的規格、設計外觀、效能極佳的一般使用體驗與高FPS遊戲性能的多向優勢下,再加上獨特純血AMD信仰,採用最新AMD Advantage架構的ROG Strix G15,絕對會是玩家手中的新好夥伴,正式版本即將推出,請密切期待!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Sa1bJPhzek ▲AMD Advantage官方影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