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
ADATA DDR5-4800 16GB實測開箱,迎接DDR5世代優質記憶體模組!
這陣子組機市場中的大熱門莫過於Intel剛發布的12代處理器了,只不過如果想要盡情發揮Alder Lake的超強性能,搭配Z690晶片組以及DDR5架構的配置會是最佳的選擇,那問題來了,DDR5要怎麼挑呢? 隨著各家記憶體大廠都紛紛推出對應的DDR5記憶體,同樣身為記憶體大廠的ADATA威剛科技當然也推出了供玩家選用的版本:DDR5-4800,那就讓我們來開箱檢測一下吧! 有別於DDR4的頻率起跳2133甚至2666、3200等等,DDR5的起跳頻率就已經是4800了,這款ADATA推出的裸版(無散熱片版本)DDR5-4800除了採用黑色PCB外觀之外,採單支吊牌式塑膠盒包裝的方式直接就是16GB版本了,不過別以為這系列僅提供單支包裝,事實上還有其他的包裝設計以因應不同玩家的需求作選購;這次入手的是單支包裝、16GB容量的DDR5-4800共2支,組成32GB模式測試,下面就來瞧瞧裝在盒子內的ADATA DDR5-4800吧! 基本上玩家可以依照對自身容量的需求性來做選購,小編這次是一次測試2支的模式,打開包裝外殼就可以看到安放在底下的DDR5-4800真身了。採用裸版、黑色PCB設計,顆粒上頭的打印可以看到是採用大廠Micron的版本,中間的PMIC(Power Management IC)區塊倒是相當明顯。 配置上則是正面採8顆顆粒設計,單顆2GB容量、構成單條16GB容量,所以可以看到背面的部分是沒有上任何顆粒的乾淨PCB樣貌。 在ADATA的官網可以看到有關這款DDR5-4800的相關資料,除了強調DDR4與DDR5的差異之外,包括對內建電源管理IC(PMIC)的省電高效說明與DDR5的On-Die ECC設計都有提及,簡言之,就是玩家透過DDR5的升級,可以開啟更高效能的新時代。 說那麼多不如直接上機測試更加實際些,這裡小編也就順手將這組DDR5-4800換上手邊的Intel 12代平台,平台上採用的是Windows 11作業系統以及Core i9-12900K處理器與ASUS ROG Maximus Z690 Hero主機板,順便透過常用的AIDA64與MaxxMem來做個簡單的效能實測,提供給大家做選購上的參考。 一開機其實就可以從主機板的BIOS選單中看到這款DDR5的細部資訊,進入Win 11之後也可以透過CPU-Z來驗證一下產品的訊息,除了是標準的DDR5-4800頻率外,在SPD寫入中的CL為40-40-40-77、容量為16GB單條,實際就算是調升至38-38-38-77也一樣穩定不用加電壓。 簡單開測,透過AIDA64的Cache & Memory Benchmark可以看到讀取、寫入、拷貝的實測數據為75254、68962、68676 MB/s,相較於DDR4的數據可以說是超級大躍升,另外在MaxxMem的測試下也有45.59 GB/s的成績。 不過如果以為這組ADATA DDR5-4800 16GBx2只有標準4800的頻率那就大錯特錯了,輕鬆隨手一超、直上DDR5-5600,看看同樣在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以及MaxxMem的測試數據就可以發現到,讀取、寫入、拷貝的分數直接攀上87859、78964、79135 MB/s與48.00 GB/s,等於分別有平均超過15%與5%的效能提升,而且小編也試著長時間運作,並未發生任何不穩定的情況。 如果正打算入手12代處理器的話,那除了挑選一顆有力的處理器心臟與搭配的主機板外,提升性能的秘密武器還得算上DDR5才行,全新的DDR5記憶體除了一舉將DDR4的3200提升至DDR5的4800之外,也等於讓電腦系統的資料傳輸效能大幅提升,透過內建的PMIC與On-Die ECC設計,不僅省電、高效,而且還能讓系統運作更加穩定,ADATA DDR5更加I/O電阻與CMD/ADD電阻也整合進晶片中,讓外觀更加簡潔,有需要的玩家可不能錯過。 廠商名稱:ADATA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www.adata.com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D-Link M15 AX1500 Wi-Fi 6 Mesh無線路由器實測開箱,小巧體型、自由擺放,輕鬆實現零死角Wi-Fi!
Wi-Fi路由器已經是各大場所、家中不可或缺的產品之一,不管是玩家們熟悉的PC主機,還是筆電、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又或者家中電視、冰箱等智慧型家電,大部分幾乎都需要透過Wi-Fi來連結。 無線的Wi-Fi方便歸方便,但Wi-Fi的訊號會隨著距離、隔間材質、牆壁厚度等因素而受到影響,在早年,用戶們通常會選擇訊號更強大或者購入多台Wi-Fi路由器來確保訊號品質穩定,不過後者在這樣組成下的無線網路環境,由於裝置會判定為多個Wi-Fi路由器,對於固定式的裝置較沒影響,但若是像手機一類會移動位置的產品,原本的Wi-Fi訊號就會像牽絲般,需等到完全斷開才會自動連接另一台訊號良好的Wi-Fi路由器,不然就是得自行手動切換,這種只能1對1的連線方式確實在切換上有些不便利。 為了避免這樣的窘境,近年來已經有許多能自動連接、切換頻道的Mesh路由器問世,小編近日在物色Wi-Fi路由器時,就注意到了這組由網通設備大廠D-Link所推出的M15 AX1500 Wi-Fi 6 Mesh雙頻無線路由器,來看看它有何特色吧! 相信在一般人的印象中,Wi-Fi路由器就是要越多支天線越好,確實在高階產品上,許多Wi-Fi路由器都設計成扁平狀並佈滿天線,彷彿無人空拍機般外表來確保訊號、功能穩定,不過這樣就代表沒有外置天線就不會不夠力嗎?其實不然。 就如這組M15 AX1500 Wi-Fi 6 Mesh雙頻無線路由器,在簡潔白皙外觀下並且僅有92x92x93mm的小巧尺寸下,內在不僅提供最新Wi-Fi 6技術,網速更達AX1500(5GHz頻段1201Mbps+2.4GHz頻段300Mbps),並如名稱所示,M15支援AI Mesh智慧串聯、OFDMA(正交分頻多重存取)、雙向MU-MIMO功能,每台M15最大更可提供65坪訊號涵蓋範圍,最高還能承受高達128部裝置,對於一般辦公、家庭使用來說,絕對是綽綽有餘。 因應智慧型手機的高普及度,現在的新路由器幾乎都標榜透過手機即可完成設定,這台M15也是如此,用戶們只要進Google Play或App Store搜尋並下載D-Link自家的EAGLE PRO AI App即可開始遵循步驟開始設定,過程相當簡單直覺,即便是初次設定的用戶相信也能輕鬆搞定。 如小編上述所介紹,M15除了作為延伸器之外,本身就是一台貨真價實的Wi-Fi路由器,所以小編就將其中一組設定為主路由器而另一組作為延伸器。 而這組App除了介面直觀之外,若Wi-Fi發生任何狀況即便用戶出門在外也可即時收到通知,無時無刻監控Wi-Fi路由器狀態,讓人倍感安心。 最後小編簡單透過SpeedTest來實測網速,可以看到在中華500M/250M的網路環境下,使用同樣支援Wi-Fi 6的裝置依然可以跑出幾乎與有線網路沒有太大差距的速度。 小巧的M15 AX1500 Wi-Fi 6 Mesh雙頻無線路由器,不僅更利於擺放,內在效能也不輸普通Wi-Fi路由器,尤其在Mesh的加持下,也讓原本訊號會掉格的邊緣角落依然保持滿格狀態,更重要的是過程中完全不會斷線,說真的,若只是普通的小套房、小辦公室又或者是採用木頭隔間的一般舊公寓,這樣2組入的M15已經是綽綽有餘。 當然,若對於有線配置也有一定需求的用戶們,不妨可以搭配D-Link自家較高階的Wi-Fi路由器一起使用,只要同樣支援Mesh即可串聯全部路由器,不僅保證多裝置有線、無線傳輸,更能達到真正的零死角Wi-Fi網路環境。 廠商名稱:D-Link 友訊科技 連絡電話:(02)6600-0123 官方網站: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高調視覺、巧妙細節,ROG STRIX Z690-E GAMING 主機板開箱
隨著今年Intel第12代處理器推出,各家主機板大廠也紛紛的推出各式各樣的Z690主機板來搶搭新一波換機潮,其中身為玩家信仰首選的ROG主機板更是一口氣推出Formula、Hero、Strix等好幾個系列的Z690,讓大家看得眼花撩亂、而且每款都很誘人。 而在這眾多系列款式中,「Strix」系列主打為主流大眾消費族群創造頂級使用體驗,並且準備了諸如Z690-A、Z690-E、Z690-F等多種不同規格的產品來滿足各方玩家的需求,小編也在近期入手這種多型號當中等級最高的STRIX Z690-E GAMING主機板,讓我們一同來看看新一代產品有什麼獨特之處來吸引大家的荷包吧! ROG STRIX Z690-E GAMING(下稱STRIX Z690-E)在外觀上絕對是吸睛指數一流,特別是在I/O遮罩區塊使用了一大片會「變色」的壓克力飾板,飾板在遠處的時候顏色會呈現紫色,但在靠近之後,會因為觀看角度的不同,在橘色、紫色、藍色之間變換,且遮罩還具備RGB燈效,讓主機板不管開機還是關機,都能展現華麗姿態。 同時這個遮罩區塊也不光只是好看而已,從它厚實的散熱片份量就可以知道STRIX Z690-E在用料上也絕對不簡單,CPU的採用了18+1相供電設計,並且每相均能承受90A的電流功率,配合8+8 Pin的電源插槽,滿足第12代處理器在日常與超頻上的電力需求。當然,一旁的4組記憶體插槽自然也是採用了最新的DDR5標準,能夠支援DDR5-6400以上的超頻時脈,為整台主機帶來更好的工作效能。 在主機板下半部的部分,STRIX Z690-E也是相當有看點,主機板本身支援2組PCIe 4.0和1組PCIe 3.0的M.2 SSD,其中這第一組M.2插槽在散熱片設計相當的別出心裁,為了提供更好的散熱效果,官方居然連熱導管都用上了,讓整個散熱片形成了雙層的散熱結構,爭取更多的散熱面積。 然而如果玩家覺得3組M.2插槽還滿足不了容量方面的需求,產品在包裝還額外準備了特製的「ROG Hyper M.2」擴充卡,能夠讓玩家在額外加裝2組PCIe 4.0或PCIe 3.0的M.2 SSD,倘若未來PCIe 5.0的相關產品問世,擴充卡也能加裝一組PCIe 5.0的SSD產品在其中,滿足當下與未來的容量和傳輸需求。 另外在三組PCIex16插槽上,最上方第一組插槽不僅有用鋼鐵鎧甲包覆來強化支撐,還導入今年ROG主機板全新加入的「Q-Release」按鍵,透過這個獨立按鍵,在面對現在顯示卡越來越大張的局勢,玩家將不再需要拿一字起子去戳PCIe插槽的卡榫,只需輕輕一壓Q-Release按鍵,就能輕鬆將裝置取下,相當的省時便利。 需要注意的是,主機板在PCIe通道的安排上面比較複雜,在PCIe 5.0通道的安排部分,只有第一組能夠支援,並且在插上ROG Hyper M.2擴充卡的時候,只會以x8模式運作;PCIe 4.0通道則是只有第二組插槽能夠支援,預設狀態下通道數量為x4,但在安裝ROG Hyper M.2的時候,能夠切換為PCIe 4.0x8,因此不需要擔心擴充卡如果裝了2組M.2 SSD會被分流;至於最下方的插槽則僅支援PCIe 3.0x4。 最後在主機板後端的I/O的配置上,STRIX Z690-E將此處塞得滿滿的,HDMI、Display Port、Clear CMOS、BIOS重設鈕一樣不缺,USB種類則提供了了4組USB 2.0 Type A、4組USB 3.2 Gen 1 Type A、2組USB 3.2 Gen 2 Type A、1組USB 3.2 Gen 2 Type C、1組USB 3.2 Gen 2x2 Type C,網路方面則支援2.5G實體網路和Wi-Fi 6E無線通訊標準。 基於Strix Z690-E主打大眾客群,處理器在選擇上使用同樣偏主流客群的Core i7-12700KF,搭配RTX 3080顯示卡和32GB的DDR5記憶體,完整的平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7-12700KF 記憶體:Corsair Vengeance DDR5-5200 16GBx2(共32GB) 顯示卡:MSI RTX 3080 SUPRIM X SSD:WD_BLACK SN850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 在CPU測試必跑的CPU-Z和CINEBENCH R23中,Core i7-12700KF展現強效的單核和多核表現,其中單核心成績可以在CPU-Z達到770分以上的高分,多核心也可以突破9,000分。 3D MARK中,Time Spy主要針對DX12的遊戲內容進行測試,處理器可以拿下接近9,000分成績,Fire Strike則是為DX11所打造,此項目Core i7-12700K分數高達了3.5萬分,整體表現優良。 接下來,遊戲實戰的部分,所有的遊戲均使用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等干擾FPS數值的選項,倘若遊戲支援光追、DLSS或FSR,則一律設定在畫質優先模式,遊戲跑分出來的結果如下: 遊戲過後,來看一下創作者方面的表現,靠著新一代處理器在單核與多核方面的效能成長,Photoshop跑分能夠跑出接近1,500分的高分,Premiere Pro也有近1,000的表現,足以輕鬆應付各式各樣的修圖和4K影片剪輯。 新的ROG STRIX Z690-E Gaming在設計上使用了多變色彩的I/O遮罩、獨立熱導管M.2散熱片,讓產品在外觀光是在外觀上就極具看點,同時還加入了Q-Release按鍵、ROG Hyper M.2擴充卡等多樣全新規格,替組裝和未來的擴充性都更添便利性,搭配第12代處理器大幅強化的效能,讓玩家能夠從安裝的第一步開始,就不斷地獲得升級硬體設備所帶來的各項快感。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2021鍵盤選購絕妙搭配》Razer Huntsman V2 / Huntsman V2 TKL
在光軸鍵盤領域中,大家熟知的電競潮牌,雷蛇(Razer)是最早跨入此領域的廠商之一,而且不同於其他友商只是把光軸當作鍵盤配置選項的一種,雷蛇特地為相關產品開創獨立的「Huntsman」系列,且自2018誕生後便不斷的加入各種尺寸的變型成員到其中,如今Huntsman正式迎來它的新一代Huntsman V2系列,要為玩家在分秒必爭的電競遊戲中帶來更為極速、靈敏的操作體驗。 相較於第一代Huntsman首波只有全尺寸可以選擇的缺憾,雷蛇官方也聽到各位喜好小鍵盤的玩家心聲,在新一代的鍵盤上除了提供了「全尺寸」的Huntsman V2外,也另外推出了「沒有獨立數字鍵」呈80%比例的Huntsman V2 TKL。 全尺寸版的Huntsman V2得利於尺寸較大的關係,雷蛇為它配備了極具辨識度的多媒體控制鍵與滾輪,能夠讓玩家在辦公、打怪的時候迅速切歌和調整音量,免去切換視窗或是使用組合鍵的麻煩,同時也允許透過Razer Synapse同步程式手動修改快捷鍵功能。 至於Huntsman V2 TKL則進一步發揮小尺寸鍵盤的便攜性,採用分離式的USB Type C數據線,讓玩家更輕鬆的收進包包中,方便到朋友家一同組隊打怪的時候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因為Huntsman V2 TKL的USB插槽深度較深的關係,並非所有Type C線都能插入,建議玩家還是要妥善保存包裝預附線材。 介紹完差異之處,來細看共通的地方,已經是雷蛇鍵盤一大招牌特色的磁吸式手托,在Huntsman V2系列上當然是不會缺席的,用人造皮革包裹起來的柔軟泡棉能夠減少手腕的壓力、改善手部姿勢,降低長時間打字、玩遊戲後的不適與疲勞感(但為維護身體健康,還是要讓自己定時休息一下)。 鍵帽部分則從上一代的ABS鍵帽換成了近期主打的雙射出成型PBT鍵帽,藉由兩套模具將字體和色彩分開處理的方式,使鍵帽有著極高的抗磨損能力,長期使用也不會出現字體掉漆、破損的問題,加上PBT材質抗油汙的特性,不必頻繁的清潔也能讓鍵盤能夠常保如新,不過因為Huntsman V2系列才剛推出的關係,目前鍵帽只提供美式英文版本,尚未有中文注音版本可以選擇,玩家如果不擅長盲打的話,選購時還需多加留意。 而在鍵盤最重要的鍵軸配置上,Huntsman V2系列使用雷蛇自家開發的第二代光學軸體,搭載了Razer HyperPolling技術,將反應速度大幅縮減到0.2ms,比一般機械軸2ms反應時間快上10倍!並且為了確保鍵盤能夠準確的捕捉到觸發訊號的瞬間,Huntsman V2系列的運算性能也獲得了強化,最高輪詢率一舉從1,000Hz暴增至8,000 Hz,帶來幾乎感受不到輸入延遲的操作體驗。 手感方面,玩家可以在觸發力道均為45g的「線性光軸」和「有聲光軸」兩種軸體之間做選擇,其中外觀為紅色的「線性光軸」擁有12mm的鍵程,主打寧靜無段落滑順輸入體驗,為此鍵軸內部還有額外加入吸音器,讓敲擊的噪音小到足以和薄膜式鍵盤相媲美;至於鍵程為15mm的紫色「有聲光軸」則恰恰相反,它擁有層次分明的段落感,加上清脆聲響,就好像在鍵盤上跳踢踏舞一般,每一次按壓都是指尖和耳朵的雙重享受,讓人沉醉上癮無法自拔。 此外,Huntsman V2系列還在鍵盤的底板加入一層吸音泡棉,能夠吸收內部零件相互撞擊產生的噪音,讓玩家即使用力敲擊鍵盤,也不會聽到不屬於鍵軸的雜音,帶來更為乾淨純粹的「聆聽」體驗,手感也會更為扎實穩固,不會發生晃動的問題。 最後,豐富的RGB燈效與自訂義功能自然是少不了的,玩家可以透過Razer SYNAPSE同步程式手動調整燈效的展示方式以及快捷鍵功能,更重要的是,鍵盤有內建記憶體用以儲存五組獨立設定檔,如果這樣還不夠用,沒關係,雷蛇還導入雲端服務功能,讓玩家能夠儲存各式各樣的操作巨集,未來連接到其他電腦後,不需要繁瑣的重新設定,一個帳號就能立即找回自己對每個遊戲的最佳操作手感。 Huntsman V2與Huntsman V2 TKL集結了雙射出成形PBT鍵帽、磁性泡綿手托、獨立多媒體控制鍵等雷蛇近年備受喜愛的各項規格,同時也導入自家新一代光軸技術上的心血結晶,高達8,000 Hz的輪詢率以及0.2ms極速反應速度,讓按鍵輸入有著幾近無延遲的表現,為玩家在激烈的遊戲對戰中,能夠即時的呈現每個操作,掌握每個的致勝關鍵。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多平台廣泛支援,鏡像投影最佳利器,j5create JVAW62 1080p無線影音傳輸器開箱簡測
近年來電視螢幕除了追求出色的畫面表現外,功能方面也變得相當豐富,例如直接內建了App可直接觀看Youtube、Netflix、Twitch等等,不過相信有些玩家在使用一些較入門的智慧型電視時,由於內建的處理器、記憶體規格不夠力,介面選擇、切換時會有Lag的問題,造成使用體驗下降,加上若要打字還得只能從遙控器上慢慢一個一個字選擇,效率實在不高。 這時「鏡像投影」功能就會是個相當便利的功能,不僅可直接與裝置同步畫面,在平常就很熟悉的裝置上操作也能獲得良好的操作體驗,尤其在無線傳輸技術進步下,擺脫線材束縛的無線投影更是便利度滿分,且除了看劇之外,要分享照片、簡報資料等等也更容易。 不過想要達成無線鏡像投影還是有些限制,以行動裝置來說,Android平台可能還不是甚麼大問題,但一向獨來獨往的Apple平台通常就需要電視本身有內建AirPlay或其餘特殊的方法才有辦法投影,況且鏡像投影也是屬於近年來較新的「智慧電視」才有的功能,如果是幾十年前的電視或是一般的電腦螢幕就有很大的機率沒有支援,而在不另外接PC的情況下,就得額外購買如Miracast、Chromecast或者Apple TV等設備來投影,若今天又是一個多平台的用戶,這些設備各買一組也是個不小的花費。 如果只是想要一個單純的投影功能又能支援多平台的裝置那豈不是完美了嗎?本次小編要來為大家開箱的這組j5create JVAW62 1080p無線影音傳輸器就能一次滿足所有需求。 JVAW62提供一組發射器以及接收器,只要將接收器安裝於電視後方HDMI連接埠,任何有搭載USB Type-C並支援DisplayPort Alternate Mode的設備不管是Windows、macOS、Android還是iPadOS平台都可透過安裝發射器來投影畫面,最高支援1080p,依照使用需求若是筆電、Mac的話還可當作第二螢幕來延伸桌面使用,安裝過程也無須做任何額外設定,只需接上裝置即可,即便是給家中較不懂3C產品的長輩們也能輕鬆操作,而發射器本身採用2.4G/5G兩種頻段傳輸,最遠無線傳輸距離可達15公尺。 而看到這邊或許有一些玩家會認為這樣的方式對於筆電、桌電來說還算實用,不過手機、平板要接上這個不小的發射器會有些不便,況且如果使用的是沒有Type-C的行動裝置不就無解了嗎? 別急,這些j5create都有幫各位想到,事實上這組JVAW62的接收器,除了接收發射器的信號以外,更是同時支援了AirPlay、Miracast、Chromecast(Google Cast)等各家無線顯示標準,所以即便沒有發射器,一般絕大部分有支援鏡像投影功能的行動裝置都可直接與接收器配對達到投影效果,真的是一機萬用,便利度滿分! 看完產品本身後,不免俗的就來簡單實測一下,安裝過程相當簡單,只要將接收端USB連接供電設備,HDMI接上電視螢幕即可,無須按下任何按鈕螢幕上就會有配對教學畫面,再來將發射器接上筆電後即可投影畫面。 而如果是筆電、手機、平板等本身就內建鏡像投影功能的行動裝置要不透過發射器直接投影的話,需先連接指示畫面上的WiFi再開啟鏡像投影即可,小編就透過iPhone簡單實測。 體驗過一輪後,這組j5create的JVAW62無線影音傳輸器以現今市面上大部分投影裝置來說表現相當出色,不僅讓設備擺脫線材的束縛,安裝過程也相當直覺、便利,使用上畫面順暢不卡頓,要用來追劇、商用會議展示簡報、聽音樂等等都不是問題。 此外以行動裝置來說最方便的就是同時支援AirPlay、Miracast、Chromecast(Google Cast),Android設備不必多說,比較嚴謹的蘋果設備也可以無痛鏡像投影真的是非常方便,整體使用體驗相當不錯,若玩家們有鏡像投影的需求,而家中螢幕或者是設備端無內建鏡像投影的情況下,那JVAW62肯定是最佳選擇。 公司名稱:凱捷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絡電話:02-2269-5533 官方網站: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2021鍵盤選購絕妙搭配》SteelSeries Apex Pro
在看過前篇《2021年機械式鍵盤選購指南》的介紹後,當然也是得一同瞧瞧目前各家推出的多款具備各自特色的新鍵盤囉!下面就來開箱一下這款由SteelSeries推出的Apex Pro吧! 現今不管是Cherry MX、凱華等等傳統機械軸,為了因應各類型玩家需求而推出眾多獨特軸體,不過每種軸體幾乎只能滿足一部分需求,而事實上鍵盤使用的用途相當廣泛,譬如今天想要打Game可能就需要短觸發鍵程來即時反應,而想要辦公的時候就會比較需要較長的觸發鍵程來避免誤觸而獲得較好的使用體驗,但這樣一來勢必得準備至少兩副鍵盤來交替使用,讓玩家們不禁想問,是否有一組軸體能一次包辦所有使用狀況呢?在早年可能還是無解,但現今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就是SteelSeries推出的這把Apex Pro。 Apex Pro為104鍵全尺寸的佈局,框架設計的相當緊湊,使得鍵盤本體不會顯得過於有重量感,再加上採用航太級鋁合金材質,堅固耐用的同時表面金屬霧面處理,帶來極簡高質感的視覺感受。 軸體的部分採用SteelSeries自家研發的OmniPoint磁軸,不僅提供0.7毫秒極速反應時間,更特別的是觸發鍵程可於0.4~3.6mm之間總共提供10段可調整,一次滿足遊戲、辦公等各項需求。 此外也因為磁軸沒有金屬撥片接觸與氧化等問題,耐用度可承受1億次按壓,是自家一般機械軸的2倍之高;不過要稍微注意的是,搭載OmniPoint磁軸的部分僅有左側字母區域的61鍵,其餘部分上排、方向功能鍵以及獨立數字鍵則是搭載同樣自家的SteelSeries QX2紅軸,不過RGB燈效依然是全鍵可獨立設定。 位於右上角可以看到SteelSeries在中高階產品上常見的OLED單色螢幕,可調整鍵盤、多媒體設定或即時監控遊戲、應用程式資訊,甚至可透過自家SteelSeries GG軟體設定待機時的GIF動態圖像。 實際敲擊手感方面,先來說說OmniPoint軸的部分,當觸發鍵程調到第一段0.4mm,真的只能用快來形容,幾乎是輕輕一按就馬上觸發,即便小編平常使用的已經是觸發鍵程很短的Cherry MX銀軸,但還是能感受到明顯的差距,甚至有些不習慣,很容易發生誤觸XD,幸好Apex Pro觸發鍵程可自由調整的關係,辦公打字的話就可以調多段一些。 而雖說Apex Pro是OmniPoint軸搭紅軸,不過兩者同樣45cN觸發力道以及直上直下無段落回饋,所以單論手感上來說兩者差異其實並不大,對於一般MOBA、FPS玩家來說也用不太到紅軸的區域,所以不太需要擔心軸體不同而影響操作。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2021鍵盤選購絕妙搭配》Cooler Master SK622
在看過前篇《2021年機械式鍵盤選購指南》的介紹後,當然也是得一同瞧瞧目前各家推出的多款具備各自特色的新鍵盤囉!下面就來開箱一下這款由Cooler Master推出的SK622吧! 近年來小巧60%配置機械鍵盤需求有逐漸提高的趨勢,各家廠商都有陸續發佈相關產品,就如CoolerMaster也推出了這把SK622,小編還是拿到太空銀配色的版本,在拉絲鋁合金塗裝的框架上,搭配雪亮白懸浮鍵帽,彷彿冬季已經提前到來。 另外小編發現SK622雖為60%緊湊配置但依然保留方向鍵設計,適合更多類型的玩家們打Game。 在軸體的部分,SK622搭載的是由TTC製的Low Profile機械式RGB矮軸,藉由降低鍵軸高度在搭薄型化鍵帽,讓玩家更加便於攜帶,並且提供紅、青、茶軸三種軸體可選擇,而小編本次手上的SK622為紅軸版本,相比傳統軸更加迅速的3.2mm鍵程、1.2mm觸發鍵程,45g的觸發力道配上紅軸直上直下的手感,使用上也更加順手。 而仔細看鍵盤可以發現SK622將許多額外功能整合至Fn鍵當中,幾乎每顆按鍵都有額外功能,真的是塞好塞滿,另外也支援on the fly即時調整系統,即便在無軟體支援下,也可直接在鍵盤上輕鬆調整每個按鍵的RGB燈校、燈效模式,甚至錄製巨集。 攜帶的便利性,除了小巧之外,SK622還有許多加分功能,如可拆式線材並支援藍牙4.0無線連接,更是相容Windows、Max OS X作業系統,就連iOS、Android等行動裝置也可連接使用。 以60%鍵盤來說,這把SK622真的完全兼顧遊戲與辦公用途,尤其是保留了方向鍵設計,對於一些需要方向鍵的遊戲類型依然可以無痛直上,其餘功能也一併整合在Fn鍵當中,或許也是因為這樣目前才沒有中刻版本,畢竟光是英刻版就可以看到在鍵帽上密密麻麻的符號了(笑)。 而這組TTC矮紅軸在實際手感相當流暢,或許是小編平常就已經習慣Cherry MX銀軸鍵盤,在鍵程以及觸發鍵程兩者相當雷同,也同樣是線性無段落手感;不過因為是矮軸緣故,搭配人體力學設計鍵帽以及底部支架,基本上已經不太需要手托來支撐也能有舒適的使用體驗。 最為之方便就是它可拆線才又支援藍牙4.0無線連接,並且可記錄三部裝置,雖說藍牙連接來是會有些許延遲感,打Game還是用有線比較保險,但如果是純辦公打字用途的話,那真的再方便不過,加上對於機械式鍵盤來說已經算是輕盈的446g重,整體攜帶便利性,SK622相當稱職。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2021鍵盤選購絕妙搭配》Cooler Master CK351
在看過前篇《2021年機械式鍵盤選購指南》的介紹後,當然也是得一同瞧瞧目前各家推出的多款具備各自特色的新鍵盤囉!下面就來開箱一下這款由Cooler Master推出的CK351吧! 家喻戶曉的知名大廠Cooler Master在眾多領域上都有涉足,包含玩家們最親近的裝備「電競鍵盤」,這把Cooler Master CK351就是其中之一,100%全尺寸配置,雖說在鍵盤本體上看不見Cooler Master Logo,不過從整體設計來看,相信用過CK350的玩家們一眼就能認出是Cooler Master家的產品,畢竟兩者之間幾乎沒有差別,最大的分別在於CK351顯眼的銀色髮絲紋鋁合金框架,配上黑色雙注塑黑色懸浮鍵帽,兩者強烈對比形成獨特風格,而如果是白色控的話也可以考慮再另購原廠PBT鍵白色帽,打造出銀白風格的CK351。 有別於CK350,CK351採用的是最新的光軸技術,擁有更出色的反應時間以及高達1億次以上按壓壽命並且還支援熱插拔,讓玩家也能輕鬆DIY更換,軸體總共提供紅、青、茶三種軸體可選擇,本次小編手上的為青軸版本,4.0mm鍵程、比Cherry MX軸還短的1.8mm觸發鍵程、55g觸發力道以及青軸的最大特色「段落感」。 為了有效降低鍵盤面積,不讓CK351顯得過於龐大,鍵盤上所有額外操作功能鍵都整合至Fn鍵當中,另外C351搭載創新的On-the-Fly即時調整系統,即便沒有安裝Cooler Master MasterPlus+軟體,通過Fn鍵以及上排功能鍵也能即時調整每顆按鍵背光、燈效模式以及錄製巨集,一方面可稍微減少了PC效能負載,另一方面如果是用在MacOS等其他系統也依然可自行設定鍵盤。 相信各位玩家在打Game時不妨在一旁會擺上水、飲料來解渴,但如果一個不小心打翻,對於一般不防水的機械式鍵盤勢必是凶多吉少,不過CK351歸功於光軸的緣故,具備IP58防水防塵功能,有效避免這類的悲劇發生。 Cooler Master CK351雖說風格上相比清一色電競鍵盤略顯樸素,不過內在擁有光軸技術的高速反應以及耐用度下,還可保留機械軸的按壓手感,尤其是小編手上這把青軸的版本,不管是段落回饋感還是敲擊聲,相信是肯定能滿足對於原本就喜歡青軸的玩家們,加上它又有IP58等級防水防塵,而RGB燈效、巨集等豐富功能一樣都沒有少,這樣的配置卻僅僅只需2K有找的價格,CP值真的相當不錯。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2021鍵盤選購絕妙搭配》SteelSeries Apex 7
在看過前篇《2021年機械式鍵盤選購指南》的介紹後,當然也是得一同瞧瞧目前各家推出的多款具備各自特色的新鍵盤囉!下面就來開箱一下這款由SteelSeries推出的Apex 7吧! 剛才有介紹到SteelSeries鍵盤的旗艦大哥Apex Pro,而這把二哥Apex 7,同樣是104鍵全尺寸佈局,極簡風的航太級鋁合金框架,整體設計基本上與Apex Pro完全一致,就連磁吸式手托也是同一組,說真的要是兩把鍵盤擺在一起,不看軸體或背面標籤的話,根本分辨不出來XD! 目前各家大廠都有屬於自家的機械式軸體,SteelSeries也不例外,除了高階的OmniPoint磁軸,Apex 7與Apex Pro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它所採用的是自家SteelSeries QX2機械式RGB按鍵,提供紅軸、藍軸以及棕軸可選擇,小編手上的為藍軸版本,4.0mm鍵程以及2.0觸發鍵程,擁有5千萬次按壓壽命;RGB燈效的部分可透過SteelSeries GG程式全鍵獨立設定。 右上角配置SteelSeries中高旗艦產品才有的OLED單色螢幕,搭配滾輪、多媒體按鍵可調整鍵盤、多媒體設定或即時監控遊戲、應用程式等資訊,還可透過自家SteelSeries GG程式設定待機時的GIF動態圖像,不過因為Apex 7並非採用OmniPoint磁軸的緣故,所以在設定內就沒有調整觸發鍵程的選項,其餘功能都有搭載。 體驗一輪後,Apex 7搭配這組自家的SteelSeries QX2藍軸看似與常見的青軸特性一樣,有著明確的段落感以及清脆的敲擊聲,不過實際在敲擊的手感上還是有一些些不同,與Cherry MX軸相比的話在整體回饋都要再更明顯一些,也就是爽度更高了一些XD!如果本身就是喜歡青軸特性的玩家,那這把Apex 7藍軸相信一定能滿足需求,不管是遊戲、打字用途都相當適合,但相對的,更爽的回饋體驗也代表更要顧慮使用環境就是了(笑)。 其餘加分功能都與大哥Apex Pro同樣擁有最高規格待遇,如舒適又方便拆裝的磁吸式手托還是功能豐富又潮OLED螢幕、RGB燈效,如果是預算較有限或者還是喜歡傳統機械式手感(尤其是這把藍軸)的玩家們,那麼就可以考慮選擇Apex 7。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CORSAIR K70 RGB TKL電競鍵盤實測開箱,玩家級優質電競鍵盤!
在看過前篇《2021年機械式鍵盤選購指南》的介紹後,當然也是得一同瞧瞧目前各家推出的多款具備各自特色的新鍵盤囉!下面就來開箱一下這款由CORSAIR推出的K70 RGB TKL吧! K70系列相信對於一些老玩家們來說是不陌生,作為CORSAIR主力產品已經相當多年,當年問世時,前衛的懸浮式設計與獨家的配置,搭配金屬髮絲紋背板設計,走在潮流最尖端,後期更有RGB燈效加持,讓K70如虎添翼般,成為電競鍵盤界中的霸主之一,而針對80%配置用戶需求漸增,CORSAIR也推出了這把K70 RGB TKL版本。 K70 RGB TKL如名稱所示為TKL 80%鍵盤配置,少了獨立數字鍵區域,讓整體鍵盤體積縮短,不僅在桌面上的占比縮小,讓右手滑鼠有更多空間可以操作,攜帶上更加便利。 雖說是屬於K70家族,不過與現款K70 MK.2相比,K70 RGB TKL在一些細節設計上,倒是採用了如K100般的新元素。 鍵帽部分,K70 RGB TKL全面採用了受玩家好評的雙射出成型PBT材質,帶點磨砂的觸感不僅提升舒適度,也更不易沾染指紋,並且具有耐磨特性,降低因長時間磨損而讓鍵帽變的油亮光滑。 K70 RGB TKL提供Cherry MX銀軸與紅軸可選擇,先前小編已經為大家開箱過銀軸版本,而本次手上的為紅軸版本,擁有4.0mm鍵程、2.0mm觸發鍵程、45cN輕盈觸發力道以及直上直下的線性手感,提供流暢又迅速的反應。 在按鍵配置上除了移除數字鍵,上排的快捷鍵也有稍微做了小幅更動,可以看到原本坐落在數字鍵上方的媒體快捷鍵並沒有取消,而是移至鍵盤左上角位置,並統一採用半圓形設計;另外官方把「設定檔切換」、「亮度」、「鎖定」三顆按鍵與鍵盤指示燈號位置對調,呈現較廣大、簡約的視覺感官。 這把CORSAIR K70 RGB TKL承襲了K70的經典風格再融入些全新元素以及更加簡約便利的設計,相信如果原本就是船迷的一員那肯定是再熟悉不過,實際體驗一輪下來,紅軸確實能明顯感受到比銀軸還要長得鍵程與觸發鍵程,在辦公打字上有更良好的使用體驗,而K70 RGB TKL還支援高達8000MHz的極速輪循率,能大幅降低反應時間,這把紅軸版本可以說是在辦公與遊戲之中取得一個絕佳的平衡。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