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 中央處理器

Intel 12代非K版處理器登場、Core i5-12600/12400雙U實測,ROG Strix B660-F Gaming Wifi、TUF Gaming H670-PRO WIFI D4主機板強勢開箱

文.圖/HAMA、Dante、刀鋒寶貝 2022-01-05 02:09:58
去年底(2021)Intel開始一反常態的不再繼續擠牙膏,懷著強烈的重返農藥榮耀信心、大舉反擊對手的火力攻勢,直接終結了短命的11代處理器生命週期、改以大小核搭配的12代Alder Lake核心應戰,果然一改以往頹勢,直接具備與Ryzen 5000系列分庭抗禮的能力,大概是近年來Intel對戰AMD戰役中可以拿得出手的一波了。

只不過去年底的這一連串攻勢中,只有看到600晶片組中的最高階Z690,以及12900K/KF、12700K/KF與12600K/KF這6顆中高階處理器,如果要對打AMD的Ryzen 5000全系列恐怕還力有未逮,畢竟中、低階的玩家入手主力Intel尚未發布,而且Z690主機板的價位仍處高點,棟則近萬、甚至破萬的價格實在會令普通玩家無法下手,因為光一波買起來,U+板就要吃掉至少近2萬預算,還沒算貴森森的DDR5記憶體咧!

更何況首波發售的這6款12代產品都屬於未附上散熱器的版本,加上功耗上的數據的確令人對散熱感到憂心的情況下,轉而改採水冷散熱的模式就成了必需要件,一來一往搭配下,如果玩家想要入手Intel 12代平台,首先要確保的就是「口袋夠不夠深啊!」



雖然Z690主機板在廠商端有推出支援DDR4的版本,但僅縮小一些的售價仍舊讓整體平台的預算相比對手提高不少,因此原本預計在2022年Q2才打算登場的12代中低階也提前上場壓陣,隨著CES 2022實體展的重新舉開,12代的非K版本以及一貫以來最受歡迎的x400版本也提前至1/4登場,這次編輯部當然也第一時間的做了開箱與實測,就隨著編輯的腳步,來瞧瞧除了Z690之外的另外兩款晶片組:H670、B660主機板,有怎樣的布局設計吧!

本次開箱測試的B660、H670與Z690的規格比較表。


事實上除了小編入手的H670以及B660這兩款之外,Intel的600晶片組布局其實除了去年(2021)先行推出的最高階Z690之外,對應中階以及入門款的版本照慣例的型號編碼當然還有H670、B660以及H610等,除了可以提供玩家在DDR5支援外可繼續沿用DDR4,也順帶的省了一波荷包的費用,否則12代陣營中的非K系列硬要搭Z690的話就太傷了。

從Intel 600晶片組官方相關規格表中可以發現到,除了先登場的Z690之外,還有H670、B660以及H610等晶片組版本。


非K強打、Core i5-12600與12400正式登場

在Intel發布12代K版CPU來攪亂一池春水之後,似乎有那麼一點挽回那逝去聲勢的感覺,不過玩家們最期待的,其實還是隸屬主流階段、更加熱門的非K版本,而本次Intel 12代的非K版本,也藉由CES 2022實體展,一口氣推出。

從Intel的非K版本處理器列表中可以看到,光是桌上型的版本就一口氣再推了多達13款版本,加上先前已經首波發出的K版6款、等於一共推出了19款版本(不含T版),這次的12代Alder Lake算是全線到齊,玩家可以好好考慮一下到底要挑哪一款版本入手了。

在Intel 12代非K版CPU中,Intel一口氣推出了高達13款處理器。(Intel 12代CPU相關規格表)


而小編手上有兩顆12代非K版本的CPU,分別是Core i5-12600與Core i5-12400,也是最受矚目的兩顆CPU,將搭配本次B660與H670的開箱一同介紹給各位玩家,而在H670的測試當中,還會加入Core i5-12600與K版的測試比較。


Core i5-12600與Core i5-12400,以及終於有搭風扇了。


Intel 12代Core i5-12600與Core i5-12400,除了在性能上與K版的不同,CPU的核心配置也略有不同,K版採用混合架構、也就是俗稱的大小核模式,由Golden Cove和Gracemont核心架構所組成;而非K版呢,則單獨由6顆Golden Cove核心架構組成,且Core i5-12600與Core i5-12400均採用6核12緒設計。

Core i5-12600與Core i5-12400的基礎時脈設定,分別為3.30 GHz與3.00 GHz,超頻的話,最高分別可達4.8 GHz與4.4 GHz,L3 Cache一樣為18MB,更迷人的是,兩者的基礎TDP都僅有65W,即使Turbo後,功耗也只需要117W。

Core i5-12600K與Core i5-12600的腳位比較,可以明顯發現兩者針腳配置有所不同。

不過Core i5-12600與Core i5-12400的腳位就幾乎一模一樣了,因此兩者在性能上的差異,將會是在內部規格與時脈參數中動刀。

Intel Laminar RM1散熱器。

本次開箱測試的3顆CPU — Core i5-12600K、Core i5-12600、Core i5-12400規格比較表。


ROG Strix B660-F Gaming Wifi

針對更加親民的B660晶片組,ROG主機板也有三大系列各自對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Strix系列也與以往一樣,推出了B660-F、B660-A、B660-A D4、B660-G、B660-I各種不同規格來因應各位玩家的需求,而小編本次入手了Strix系列眾多型號中,最高等級的ROG Strix B660-F Gaming Wifi主機板來介紹給各位玩家。


Cyberpunk風格,親民平價中的貴族
延續前一代Cyberpunk的設計風格,燈光疊影的失焦效果,迷幻感十足,配合直線與類似心跳曲線的線條設計,讓Strix B660-F的美感再次提升,並透過Aura Sync RGB燈效,能夠無縫融入讓玩家們的ROG電競環境系統。

Strix B660-F本體。

Strix B660-F美背。


主機板堆料競賽開打好幾年,誰輸誰贏還不能夠確定,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ROG在用料上肯定不簡單,在散熱方面,從左上角I/O遮罩那塊MOSFET散熱片來看就能知道,堆得跟座通天高塔似的,在主機板下半部也找不到任何漏網之魚,南橋晶片組上那一大塊的散熱片、以及M.2 SSD的散熱裝甲片,不難看出ROG的用心;電容方面,CPU採用16+1相供電設計,每相皆能承受50A的功率,配合8+4-pin的電源插槽,完全能滿足第12代處理器的電力需求。

MOSFET散熱片堆得相當厚實。

16+1相供電設計。

新一代LGA 1700腳位。

8+4-pin的電源插槽。

ATX 24 pin供電、左方還有USB 3.2 Gen 2 Type C與USB 3.2 Gen 1擴充埠。

底部也有USB 2.0模組,可在機殼前面板或後端擴充USB 2.0、右方有Thunderbolt連接排針,可支援Thunderbolt I/O擴充卡。


處理器右方、記憶體插槽部位,Strix B660-F所配置的為4個DIMM記憶體插槽,雖然B660晶片組無法超頻CPU,但透過XMP技術,記憶體超頻當然也沒問題,Strix B660-F最高支援至DDR5-6000以上;順帶一提,假設玩家們想用B660晶片組且還不想升級DDR5的話,Strix系列也有B660-A D4版本可以選擇。

4組DIMM記憶體插槽,最高可支援DDR5-6000以上。


在擴充插槽方面,Strix B660-F提供了由CPU直通的1組PCIe 5.0 x16、以及由B560晶片組控制的1組PCIe 3.0 x16、2組PCIe 3.0 X1;拆開散熱裝甲後,可以發現在儲存裝置,則有配載了2組PCIe 4.0 x4的M.2插槽,支援Type 2242-22110的款式,還有一組支援Type 2242-2280的PCIe 3.0 x4 M.2插槽;另外,基本的SATA 6Gb/s插槽,也有4組在右側。

Strix B660-F下半部。

ROG南橋晶片散熱護甲,疊影失焦的效果相當迷幻。

B660晶片組。

nuvoTon環控晶片。

asmedia SATA控制晶片。

SuperemeFX S1220A 音效晶片組。

Intel 2.5G網路晶片。

M.2_1為CPU直通4.0 x4通道、左邊是PCIe 5.0 x16擴充插槽。

B560晶片組控制的1組PCIe 3.0 x16、2組PCIe 3.0 X1擴充插槽。

PCIe 4.0 x4的M.2_2插槽。

PCIe 3.0 x4 M.2_3插槽。

主機板右側提供4組SATA 6Gbps連接埠。


主機板左側的I/O配置上,Strix B660-F也相當俐落,該有的都有,由圖中左至右分別是:Displayport 1.4、HDMI 2.1b、Clear CMOS鈕、BIOS重設鈕、4組USB 2.0(黑)、4組USB 3.2 Gen 1 Type A(藍)、Intel I225-V 2.5Gb乙太網路埠、1組USB 3.2 Gen 2 Type A(紅)、1組USB 3.2 Gen 2x2 Type C、Wi-Fi 6E、1組USB 3.2 Gen 2 Type C、3.5mm音源埠、S/PDIF光纖埠。

左側I/O配置。


上機測試
在測試方面,親民、針對主流客群的話,B660晶片組主要與Intel非K版的處理器做對應,因此在與Core i5-12600、Core i5-12400的搭配,說起來應該是最有默契的組合,小編也搭配RTX 3060與DDR5-4800 16GB x2記憶體來配合測試。

測試平台
主機板:ROG Strix B660-F Gaming Wifi
處理器:Intel Core i5-12600、Intel Core i5-12400
記憶體:ADATA DDR5-4800 32GB (16GB x2)
顯示卡:MSI RTX 3060 Gaming X Trio 12GB
SSD:SP US70 PCIe 4.0 1TB M.2 SSD

首先看看CPU-Z的偵測資訊,本次由Core i5-12600、Core i5-12400兩顆CPU打頭陣,在CPU欄目上可以看到,兩顆的基礎TDP都是65W與官方數據相同,並且採用Socket 1700 LGA腳位以及10奈米製程,Cores項目上也清楚表示出Core i5-12600、Core i5-12400皆為6核12緒;主機板偵測資訊欄位,也不難發現Strix B660-F在本次測試中,採用Alder Lake晶片組,南橋晶片組則為B660,LPCIO則配置Nuvoton的NCT6798D-R晶片。

CPU-Z偵測資訊 Part 1。

CPU-Z偵測資訊 Part 2。

CPU-Z偵測資訊 Part 3。


而在CPU-Z測試方面,Core i5-12600、Core i5-12400也展現出不俗的單核與多核表現,分別是738.6/5437.4與677.2/4996.8;在CPU測試專門戶CINEBENCH R23中的評測中,這兩位好哥們也獲得了相當優異的成績,瞄準Ryzen 5 5600X的他們,在這兩項測試上,都似乎有著壓過其鋒頭的感覺。

CPU-Z測試數據。

CINEBENCH R23評測數據。


在測試平台上,顯卡小編所選用的是RTX 3060,因此在3DMARK測試上,也採取針對其規格與定位的相關測試,受益於B660主機板那PCIe 5.0 x16通道的助力,在驗證DX11效能的Fire Strike中,RTX 3060獲得20,000點左右的評價,在DX12上的Time Spy測試,也有逼近9,000分,作為主機各零組件的後盾,B660可說是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

3DMARK測試表格。


在12代與600晶片組大軍聯袂的攻勢底下,DDR5記憶體的全面更新似乎也來日不多了,本次ROG Strix B660-F Gaming Wifi即是配製DDR5記憶體插槽的一份子,當然還想繼續使用DDR4的玩家們,前面小編也有溫馨提醒,可以選購B660-A D4主機板來延續DDR4的壽命。

因此本次記憶體測試則是使用2支ADATA DDR5-4800 16GB,可以清楚看到Core i5-12600、Core i5-12400兩顆CPU,在B660下使用DDR5記憶體的數據差異,當然,在B660的強力後援之下,CPU與DDR5記憶體的搭配可說是相得益彰。

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測試。


而在PCMARK 10的各類型綜合測試之下,有Strix B660-F主機板作後勤支援,無論是日常使用的模擬測試、生產力測試、數位媒體測試,CPU、顯示卡、記憶體與SSD各項零組件,都能發揮其該有的實力。

PCMARK 10測試。


當然啦,ROG這電競咖怎麼能不測遊戲,小編這裡選用了《光明記憶:無限》、《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極地戰嚎6》來作為本次測試的搭檔,不過RTX 3060隸屬於系列作中的入門主流卡,因此在光追測試的《光明記憶:無限》除了FHD解析度之外,在2K與4K的表現都尚有空間;不過在《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極地戰嚎6》的FPS測試中,那PCIe 5.0 x16通道的助力,即使為入門主流卡, FHD與2K表現也是那麼迷人,但有個細節不得不說,在B660的支援下,兩顆CPU搭配RTX 3060 GPU的發揮之下,有非常平穩的FPS輸出,可以得知Strix B660-F主機板可靠的穩定性。

《光明記憶:無限》FPS測試。

《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測試。

《極地戰嚎6》測試。


結束電競領域的測試之後,來看看創作者方面的表現,靠著B660晶片組的後援,新一代處理器在單核與多核方面的效能成長, Photoshop能夠輕鬆跑出接近1,300左右的高分;而在Premiere Pro也有近700分左右的好表現,無論是修圖還是剪影片,說起來都只是小菜一碟。

Adobe Photoshop、Premiere Pro測試。


TUF Gaming H670-PRO WIFI D4

較ROG更加親民的TUF Gaming系列,同樣也在這次一口氣推出了H670-PRO WIFI D4、B660-PLUS D4、B660M-PLUS series、B660M-E D4等眾多成員,而小編這次就直接入手了最高階的TUF Gaming H670-PRO WIFI D4主機板。

雖說是TUF Gaming系列是較親民的定位,不過單論晶片組來看就如前文所說,H670比B660的定位還要高階,介於Z690與B660之間,究竟H670晶片組的主機板性能如何,就讓這張TUF Gaming H670-PRO WIFI D4來好好展現吧!



實際看到主角本體,TUF Gaming H670-PRO WIFI D4採用標準ATX尺寸,整體造形充滿這代TUF Gaming家族的軍武設計元素,雖說屬於較入門的定位,但用料依舊沒有馬虎,從那塊厚實的MOSFET散熱裝甲就能略知一二,主機板本身更是採用了2oz厚度銅的PCB,而為了撐起12代處理器高功耗的需求,用上了Z690版本相同的14+1相供電設計,配上8+4 pin電源插槽,提供充足、穩定的電力讓CPU盡情發揮。

另外從名稱上就可知道,這張主機板採用的是目前依舊主流的DDR4記憶體,對於升級電腦預算有限的玩家們來說是一大福音,若準備淘汰的舊電腦上已經是DDR4更可直接移植至TUF Gaming H670-PRO WIFI D4來省下記憶體的開銷。

主機板本體依舊維持這代TUF Gaming軍武硬派風格。

主機板背面一覽。

厚實的MOSFET散熱片。

14+1相供電設計。

PWM控制晶片為ASP2100。

新一代LGA 1700腳位。

左上檔版設計元素與Z690版本略有不同,印著TUF Gaming Logo。

8+4 pin CPU電源插槽。

記憶體依舊維持主流的DDR4規格,配置4組DIMM記憶體插槽,相較前代更加進化最高可支援到DDR4-5333的規格;此外記憶體一旁即為ATX 24 pin供電,並且提供一組USB 3.2 Gen 1 Type-C、USB 3.2 Gen 1。

主機板側邊黃色的透明裝飾具備了RGB元素,上機後可藉由驅動軟體來自定義燈效色彩。


升級的部分可不只只是CPU供電與記憶體,其餘的擴充性也有著明顯的進步,首先在PCIe的部分配有兩組PCIe x16、兩組PCIe x1,其中包覆著金屬鎧甲也就是最接近CPU的一組PCIe x16支援PCIe 5.0通道,其餘則是支援PCIe 3.0通道。

那PCIe 4.0呢?別擔心,這次它是負責了所有M.2插槽,整張主機板上總共4組的M.2插槽全部支援了PCIe 4.0通道,當中僅有第2槽(M.2_2)支援SATA通道。

主機板下半部一覽,配有兩組PCIe x16、兩組PCIe x1,M.2插槽則提供4組(箭頭處),其中1、3、4槽配有散熱裝甲。

第一槽配有金屬鎧甲的PCIe x16支援PCIe 5.0通道,並可看到M.2散熱裝甲上印著支援PCIe 4.0。

其餘PCIe槽則是支援PCIe 3.0通道。

所有M.2槽接支援PCIe 4.0通道,另外在SSD螺絲上特別設計了塑膠卡扣,安裝SSD時可直接扣上不必再額外另外鎖螺絲,對於DIY玩家們相當方便。

其中M.2_2還支援了SATA通道。

右側晶片組上的散熱裝甲採用銀底黑線條的TUF Gaming Logo設計。

H670晶片組。

nuvoTon NCT6798D環控晶片。

2.5G網路晶片由Intel供應。

asmedia ASM1074 USB3.2 Gen 1控制晶片。

主機板左下角的音源晶片有用抗干擾遮罩覆蓋。

左下方的連接埠提供音源、風扇、2組ARGB和Thunderbolt腳針。

右下角則提供2組USB 2.0、2組風扇、2組SATA 6Gbps。

另外兩組SATA 6Gbps則是位於主機板右側、晶片組一旁。


主機板的後方I/O,這次提供4組USB 3.2 Gen 1 和2組USB 3.2 Gen 2;1組USB 3.2 Gen2x2 Type C,傳輸標準則分別為USB 3.2 Gen2x2和USB 3.2 Gen1。網路連線的部分則配有2.5G RJ-45網路埠以及支援Wi-Fi 6無線通訊。

後端I/O提供了Display Port、HDMI、4組USB 3.2 Gen1、2組USB 3.2 Gen 2、1組USB 3.2 Type C Gen2x2、2.5G RJ45網路埠、Wi-Fi 6天線、5組3.5mm音源孔和S/PDIF光纖埠。



上機測試
而在測試平台方面,H670會比較傾向搭配非K版的處理器們,不過這樣的供電設計,事實上也適合一些K版處理器,小編這裡就拿上i5-12600、i5-12600K來搭配,剛好一併測試12600 K版與非K版之間的差距如何;顯卡的部分也挑了同屬中高階定位的RTX 3060 Ti來搭配。


測試平台
主機板:TUF Gaming H670-PRO WIFI D4
處理器:Intel Core i5-12600、Intel Core i5-12600K
記憶體:PNY XLR8 DDR4 3200MHz Low Profile 32GB(16GB x2)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3060 Ti Founders Edition
SSD:PNY XLR8 CS3140 M.2 NVMe Gen4 SSD 2TB

這次測試選擇了Intel i5-12600K與i5-12600這兩顆處理器,從CPU-Z可以看到,除了以往的時脈差距之外,這代非K版處理器也缺少了小核心,所以i5-12600是以往常見的6C/12T。

CPU-Z偵測圖一覽,這次K版與非K版差異除了頻率、功耗之外,非K版也少了小核心。

CPU-Z內驗證主機板搭載的為H670晶片組,此外小編搭配了32GB DDR4-3200記憶體以及RTX 3060 Ti顯示卡。


直接來測試CPU效能,TUF Gaming H670-PRO WIFI D4依舊可以發揮12600K的實力,在多核突破7100分,單核也上到780分關卡,而在12600方面,單核依舊有730.5分的亮眼表現,但不難發現,在少了小核心的加持下,多核分數有明顯的落差,與K版差了1500分上下。

CPU-Z測試。


這樣的情況從CINEBENCH R23同樣可以驗證,單核上差距並沒有太大,不過在多核相差將近4000分,不過雖說如此,i5-12600本身的成績事實上以這個定位來說依舊相當不錯,只是K版們大哥有小核心加持真的太亮眼了XD!

CINEBENCH R23測試。


3DMARK方面簡單用驗證DX12效能的TimeSpy以及驗證DX11效能的FireStrike來測試12600K、12600搭配RTX 3060 Ti的效能如何,不過結果顯示在這兩顆單核效能都很優秀的情況下,不管是DX12或DX11差異並不會太大。

3DMark測試。


記憶體的部分,經由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驗證,可以看到TUF Gaming H670-PRO WIFI D4搭12600K依舊可以發揮這組DDR4-3200的性能,而到了非K版的12600上倒是有了一大段落差,對於記憶體效能有需求的玩家來說,會建議選擇K版處理器,但如果只是一般遊戲用途已經夠用。

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測試。


PCMark 10實測一輪後,TUF Gaming H670-PRO WIFI D4不管搭配12600還是12600K的整體效能都可在7400以上,表現相當不錯。

PCMark 10測試。


既然是中高階定位,當然也適合來打Game,小編挑了《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極地戰嚎6》以及《光明記憶:無限》來簡單驗證,其中畫質設定皆調整至最高,解析度縮放、FPS限制、垂直同步等也都會關閉避免影響成績。

可以看到處理器之間的差距在注重單核效能的遊戲上,整體幾乎沒有太大差異,僅在1080p解析度上有些許落差,但基本上都能完全應付遊戲需求,對於完全拿來打Game的玩家來說,顯示卡的選擇會比較重要(雖然現在一卡難求QQ)。

《光明記憶:無限》測試。

《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測試。

《極地戰嚎6》測試。(光追:關)


創作者方面當然也得要來測試一番,小編就簡單利用大家較常見Adobe Photoshop、Premiere Pro來簡單驗證,結果顯示,在Photoshop上幾乎一致,表現相當漂亮,不過到了效能較吃重的Premiere Pro就有了將近120分的差距,在影音剪輯上,多核心處理器12600K還是占了一些優勢。

Adobe測試。


結語

在看完B660、H670與第12代Intel非K版CPU的聯袂出擊之後,相信各位的錢包已經快失守了,不得不說Intel在12代推出之後,接下來的主機板晶片組與CPU之間的Combo組合攻擊都打得拳拳到肉,以更實惠、更親民的價格獲得迷人的效能表現,也讓玩家們的心與錢包搖搖欲墜,也不難看見Intel重返榮耀的決心。

而隨著上市解禁之後,PCDIY!編輯室也將持續帶來更多的B660、H670主機板、H610主機板、以及更詳盡的第12代Intel非K版處理器的開箱評測介紹,敬請各位好好守護自己的錢包!(誤)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PCDIY!玩家FB社團
Instagram頻道:pcdiytw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