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
Fractal Design Define S速寫開箱,玩家級水冷機殼新登場!
Define S是fractal design最新設計專門適用於水冷散熱的機殼,有Define S和Define S透明側版兩種版本。儘管外觀與Define R5極其相似,走簡潔、樸素風格,前面板沒有5.25吋開孔,電源開關、重置鈕、耳機麥克風以及2組USB 3.0埠同樣位於機身正上方;但是打開側版後就能發現,Define S內裝移除了所有5.25吋和3.5吋擴充架,為的就是可以適用多種不同規格的水冷散熱系統,從420(僅能安裝在機殼頂部)、360、240、140到120mm的水冷排與相關元件都能裝進這個僅45公分高的機身裡。 支援主機板規格:ATX、microATX、Mini-ITX 機身材直:SECC電鍍鋅鋼板,側版裝有隔音材料 風扇數量:最多可安裝9組(預裝2組) 硬碟空間:3.5吋 x3或2.5吋x5 CPU散熱器高度:18公分 支援顯示卡長度:43公分 電源供應器槽:標準ATX 尺寸(W x H x D):233x451x520mm 重量:9.1公斤 至於硬碟擴充空間,fractal design巧妙的將其隱藏到主機板的另一側,主機板拖盤正後方可安裝2組2.5吋SSD,而原本應該是安裝硬碟架拖盤的正後方,則安排了3組3.5吋硬碟機(也可安裝2.5吋SSD)的位置,且每個硬碟螺絲鎖孔上都備有防震減音橡膠墊,十分貼心。正因為少了硬碟擴充架的關係,讓整個機殼內部空間看起來相當寬廣,理論上應該連Extended ATX規格主機板都能裝得下,但因為硬碟架拖盤為了裝下3.5吋硬碟只好設計成往內隆起,造成的高低落差剛好會卡到寬度較寬的Extended ATX主機板,使得Define S僅能支援ATX尺寸以下的主機板。在整個安裝過程中,處處可以看到Fractal的用心,像是厚度達1.4mm的側版上還貼有隔音材質、機殼內外的手鎖螺絲都具防掉落設計、機殼內部的走線皆以整理好並用四組魔鬼氈束線綁起,且各個整線孔都鋪上了橡膠保護套,或是做了金屬摺邊,可同時預防玩家安裝時刮傷手和所有線材。 廠商名稱:fractal design - 福瑞多科技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698-2199 廠商網址:www.fractal-design.com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Seagate NAS PRO 8TB實測開箱,2-BAY NAS優質選擇!
針對個人與企業用戶,希捷也有推出NAS系列產品,包含了針對規模在25人以下中小企業與SOHO族所設計的Seagate NAS,以及專為50人以下小型企業用戶設計的Seagate NAS Pro系列。這次所報導則是Seagate NAS Pro系列中,具備雙硬碟槽設計的產品,因此其型號就直接命名為Seagate NAS PRO 2-Bay。就命名來看雖然非常淺顯易懂,但卻也有著難以辨識產品究竟是新一代,以及容易將Seagate NAS與Seagate NAS Pro系列產品混淆的問題。尤其Seagate NAS與Seagate NAS Pro的外觀又完全一樣,如果可以加上數字型號,會更方便辨識與企業資產管理。 這款產品屬於2-Bay機種,外觀採用黑色樸實設計,塑膠材質外殼,搭載Intel C2000系列雙核心處理器,運作時脈高達1.7GHz,記憶體容量也有2GB,具備順暢的效能並可應付多人同時存取,適用於規模在50人以下的企業使用。針對更大儲存容量需求的用戶,Seagate NAS PRO系列也4-Bay與6-Bay的產品,企業可視需求選購。連接介面提供了2個Gigabit LAN網路接孔,1個USB 2.0埠 (位於機身背後),兩個USB 3.0埠則分別位於機身前方與後方。Seagate這款NAS也有販售空機,型號為STDD300,送測機則已搭載兩顆Seagate NAS HDD 4TB。 這款NAS搭載的是Seagate NAS OS4作業系統,也是一套核心為Linux的系統,操作介面採用簡潔的直覺式設計,首頁列出主要的四大功能,包含裝置設定、檔案總管、下載管理、備份與還原、APP管理程式,雖然有提供繁體中文介面,但中文化並不是很徹底,主要的功能都還是以英文顯示,部分功能的操控介面也還是英文,這點有待改進。預設使用SimplyRAID,由作業系統自行規劃RAID陣列,基本上是以資料保全為主,2-Bay機種預設會採用RAID 1。透過App管理程式,可以加裝其他協力廠商的APP,例如WordPress、ownCloud、BitTorrent Sync等,但目前支援的APP還不夠多,希望日後能推出更多支援的APP。 在存取效能方面,PCDIY!使用了Fastcopy實際傳輸一個容量為5GB的檔案,了解將檔案寫入到NAS,與從NAS讀取檔案的速度究竟有多快。根據測試結果,寫入到NAS的速度約為106.95MB/s,從NAS讀取的速度則為60.78MB/s。至於耗電表現部分,搭配兩顆4TB Seagate NAS HDD,RAID 1,fastcopy測試時耗電20~23W (寫入到NAS),fastcopy測試時耗電20~21W (從NAS讀取)。 這次,實測開箱了Seagate NAS PRO 8TB,發現這是一款設定與操作相當容易的NAS,存取效能則比較慢,不過,已經能滿足大部分的需求,可以說是2-BAY NAS優質選擇! 廠商名稱:Seagate -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技術支援:02-2545-1305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企業級網路設備 - Enterprise Network -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更多的【PCDIY! 家用網路設備 - Home Network - 路由器 / 電競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網路卡 / 網路攝影機】: →更多的【PCDIY! 智慧家庭 SmartHome / 智慧辦公室 SmartOffice / 智慧攝影機 Smart Camera / 智慧門鎖 Smart Door Lock / 智慧門鈴 Smart Doorbell】: →更多的【PCDIY! Network Hardware / 網通設備 / 弱電工具 / 機櫃產品 / 機房世界】: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IT資訊新聞】:
-
史上最強電競AIO報到,23.6吋4K螢幕微星MSI Gaming 24GE 2QE試用評測!
史上最強的AIO是誰呢?讓我們來瞧瞧23.6吋4K螢幕MSI Gaming 24GE 2QE的廬山真面目吧! 史上最強電競AIO來囉,除了Windows 10搭載,使用Core i7-4720HQ四核心處理器,DDR3-1600L 8GB記憶體,GeForce GTX 960M獨立顯示卡,並搭載SSD RAID,加上Qualcomm Atheros Killer網路晶片與INtel Wireless-AC 3600無線網路卡,以及23.6吋3840x2160解析度的4K UHD顯示螢幕,以強大的硬體配備,來虜獲玩家的芳心。微星在Gaming(電競)系列產品,包括:筆電、桌機、AIO(一體成型電腦)、準系統,以及鍵盤、滑鼠、耳機、主機板、顯示卡等周邊商品,皆廣受玩家喜愛。如今在遊戲往4K發展已成趨勢,微星也趁勢推出4K的Gaming AIO產品,以吸引電競玩家的目光。 MSI這款4K AIO,型號為GAMING 24GE 2QE,採用23.6吋UltraHD面板(3840×2160)、非觸控螢幕的設計(特殊機種款有支援10點觸控技術),具有178°廣視角、不閃頻,低藍光的特性,即使長時間玩遊戲,也不至於會很快疲累(當然為健康著想,建議還是最好玩1~2小時就讓眼睛休息一下,以免造成眼睛的傷害)。AIO主機四周採用Gaming系列的火紅主題配色,搭配其電競滑鼠與鍵盤也是同樣配色,使得整體看起來特別搶眼,AIO主機螢幕可置放在桌上,並調整適合的角度,當然也支援壁掛孔,以節省桌面空間。該螢幕正上方有HD Webcam (可當作視訊會議,或實況主遊戲直播時的自拍之用),正下方有微星Gaming系列的龍形圖騰,螢幕下方兩側有立體聲喇叭,搭配Nahimic音效軟體,可以依照音樂、遊戲、電影等場合來設定最佳音效表現,還有加強麥克風音效與搭配XSplit Gamecaster的HD音效錄音機。 說到XSplit Gamecaster遊戲側錄直播軟體,可以讓您在玩遊戲時邊玩邊錄,甚至可以錄下自己的旁白,然後即時透過Twitch直播出去,當個快樂的實況主,由於直播對硬體配備與網路頻寬的需求極高,而微星這款電競AIO,就是為實況主而設計,內建Intel第四代Core i7處理器,搭配NVIDIA GeForce GTX 960M繪圖卡,以及Gigabit乙太網路,再搭配內建的雙SSD系統碟以RAID 0串成,足以應付遊戲直播的需求。 MSI這款AIO的螢幕右側部份,有一部類似筆電的薄型DVD燒錄機。在左側部份,有開關鈕(含開機指示燈)、螢幕切換指示燈、硬碟存取指示燈、螢幕輸出訊號切換(可切成內建螢幕顯示或HDMI埠輸出)、音量/亮度調整切換、音量大小聲/螢幕明暗度等鈕,以及SD/MMC/MS讀卡機,和兩組USB 3.0埠 (其中1組支援快速充電)。在背後的I/O連接埠部份,有兩組HDMI out埠(可連接兩部螢幕)、兩組USB 3.0、一組USB 2.0、LAN埠、3.5mm音效輸出孔、麥克風插孔。 AIO的散熱設計部份,在背面的下方有兩個散熱孔,搭配背蓋右上方也有個散熱孔,可將熱空氣快速排出。另有Kensington的防盜鎖孔,可鎖住以防止偷盜。其AIO背蓋亦可打開,以便元件做替換或升級,例如CPU、記憶體模組、mSATA卡、硬碟機、光碟機等等。只是由於貼有保固貼紙,打開之後可能喪失保固資格。 此AIO隨附電競鍵盤與滑鼠,採編織線條,可抗拉扯,其USB接頭亦採鍍金設計。在鍵盤部份(型號為Interceptor DS4100遊戲鍵盤),採用高壽命薄膜式設計,在超薄的外型下,鍵盤具備24鍵無衝突設計,同時按下多顆按鈕都能順利送出鍵盤命令。此外,其特殊的LED背光調整鈕,按下之後,鍵盤的背光與手靠墊處的龍形圖騰會有7種LED顏色可切換,每按一次背光切換鈕,就會依序切換成紅(開機自定顏色)、綠、藍、黃、青、紫、白、關閉,此外還可搭配Fn鈕,來設定LED呼吸燈頻率與顏色,或者增減背光亮度,讓玩家在進行不同遊戲時,能夠隨心情來切換顏色。 至於在滑鼠部份(型號為Interceptor DS100遊戲滑鼠),採8鈕設計,以人體工學設計,搭配防滑漆處理,易手汗的玩家也不至於滑手。特別的是,此滑鼠上方的龍形圖騰與兩側透光處,有呼吸燈的設計,並可以透過底部的Mode Switch來切換成紅色或藍色LED發光。在滑鼠上方也有DPI調整,共可調整成400/800/1600/3500 DPI等模式,且DPI調整鈕的LED背光也會依照DPI快慢來顯示成不發光/藍色/紅色/紫色,DPI速度設定一目了然、不用猜。此外,透過其軟體可設定或錄製巨集鍵,讓玩家在遊戲中簡化按鍵設定,贏得先機。 MSI AIO開機速度快,其採用兩部mSATA的SSD組成RAID 0來加速,並當成系統碟,而資料碟1TB則是配備HGST的硬碟。在軟體方面,其內建Windows 10家用版,並有許多搭贈的軟體,在桌面可以看到Boot Configure (開機選單設定,主要是給Windows 8.1使用)、BurnRecovery (燒錄復原光碟之用)、PowerDVD (播放DVD之用)、GameControlCenter、MediaCloud、Nahimic、XSplit Gamecaster等應用程式。 其Nahimic for MSI具有音效、麥克風、HD錄音機等功能,可根據場景來設定音效效果,以及錄音品質。MediaCloud是雲端媒體櫃,只要電腦打開,就可以在遠端利用手機來存取你的硬碟空間,不受制於雲端儲存空間的限制。而MSI Gaming Control Center,可以自定遊戲情境(ScenaMax)、網路分享、裝置設定、系統監測、開啟常用程式內建。至於實況主重視的XSplit.Gamecaster線上直播軟體,有提供6個月免費使用,買來即可馬上使用。 由於MSI AIO採用高規格筆電元件設計,因此可兼顧效能與節電。在儲存裝置部份,MSI這款AIO使用兩部256GB SSD串成RAID 0,當成系統碟(512GB),實際配備依照各種型號而有所不同,搭配HDD當資料碟(1TB)。因此開機速度極快。在處理器部份,MSI AIO MSI採用Core i7-4720HQ CPU、16GB RAM,搭配GeForce GTX 960M 2GB繪圖晶片,在一般遊戲下可以達到2K甚至4K解析度的水準。在Windows 10底下,也可支援到DirectX 12。 在重量級遊戲部份,以GTA V遊戲測試,發現2K (2048x1536)解析度下,並已幾乎打開全部的特效,測得結果是每秒畫面數超過30fps,算是及格範圍。但若調整成4K (3840x2160)解析度時,由於內建的960M視訊記憶體才2GB,無法打開所有特效,必須減少“人口多樣化程度”的設定,才勉強能執行。而執行速度大概維持到15fps以上,玩起來比較頓,必須再將其他特效關閉,才可以玩得順一些。 至於耗電量部份,以功率計測試結果,平常在Windows桌面時大約40~45W。可說是非常省電,至於一般2K遊戲則大約達到120W左右,若開啟4K遊戲,最大耗電量可達到131W左右。 MSI GAMING 24GE 2QE適合各種用途,其用來播放4K影片時,可說是畫質清晰,播放流暢。若要進行遊戲的話,若遊戲解析度調到4K畫質時,以重量級遊戲來說就可能得把畫質往下調,以維持遊戲的順暢度。若是一般2K的遊戲,則可以維持最佳畫質設定,並游刃有餘的進行遊戲,加上功耗算是非常低,因此MSI Gaming AIO這種一體成型設計的電競電腦,除了進行遊戲之外,也能符合網路遊戲直播的各式硬體需求,適合一般玩家與實況主等族群選購。 廠商名稱:MSI -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3234-5599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桌機/筆電/迷你電腦】: →更多的【PCDIY! 專題報導】: →更多的【PCDIY! 智慧型手機/平板/手錶】: →更多的【PCDIY! 顯示卡】:
-
燈光不足怕自拍不美?華碩ASUS LolliFlash手機閃光燈給您好氣色!
華碩因應ASUS ZenFone手機在台灣大受歡迎,出貨量超越200萬台,為提升產品附加價值,華碩最近推出了兩款手機專用的閃光燈配件:LolliFlash 與 ZenFlash,分別主打一般用戶與專業用戶市場,讓自拍族、攝影族在燈光不足的場合下,也能拍出美美的照片。 ASUS LolliFlash手機閃光燈,閃燈主體的外型類似棒棒糖造型,共有白、紅、藍、黃、黑等五種顏色可供選擇,能插在任何手機上的3.5mm耳機孔來做固定用,並可旋轉到前拍或後拍的角度來補足燈光。 LolliFlash以雙色溫LED設計,內建可充電式電池與電源開關,具備三種亮度調節設計,讓用戶能選擇適合的亮度。此外還有充電孔,可以透過microUSB連接線來充電,不需換電池。此外還隨附3組偏光果凍套(白、紅、藍),可以拍出不同的偏色效果,以增加自拍樂趣。 與一般閃光燈、補光燈不同的是,LolliFlash配置了兩組LED燈,一邊是冷白(色溫為5000K ± 500K),一邊是暖白(色溫2700K ± 500K),這樣相輔相成的照射之下,可以將肌膚拍出紅潤的效果,比較不會死白。因為一般智慧型手機只有在後置相機配備補光燈,且大多只有冷光LED,因此拍起來會有點死白,而搭配LolliFlash之後,手機內建的補光燈就可以關閉了!直接透過LolliFlash的雙色LED的補光來達到最佳的拍攝效果。 使用時,只要按一下LolliFlash側邊開關按鈕即可,具備三種亮度調整,可視拍攝當時環境來調整亮度。若將隨附的偏光果凍套套住LolliFlash閃燈上,就可以拍出偏白、偏紅、偏藍的效果。 若拍到快沒電的時候,LolliFlash的LED燈旁邊的紅色指示燈會亮起來,以提醒您快速充電,透過閃燈主體側邊的microUSB充電孔,只要用一般的USB充電器或接到電腦的USB孔就能充電,非常方便。而充飽電後指示燈會亮綠燈,表示可以拔起來繼續使用了! 由於LolliFlash方便攜帶,且適合各種手機,因此不管是要自拍,或是拍別人,只要在燈光不足的情境(例如較暗的室內場所、夜店、生日派對場地、深夜的戶外場地等等…)下,都可以馬上將LolliFlash裝在手機上,調整角度與亮度後,就能拍出美美的照片。就算不帶專業相機,也有不錯的拍攝結果。 名稱:ASUS LolliFlash 型號:AFLU001 顏色:白、紅、藍、黃、黑 體積:31.5mm (直徑) x 11mm (厚) 重量:8g 電池:鋰電池 電池壽命:30分鐘 充電方式:microUSB孔 輸入電壓與電流:5V / 0.12A LED燈色溫:2700K ± 500K (暖白) 與 5000K ± 500K (冷白) 照射角度:約95° 演色性:80 (CRI) 亮度等級:3段 (低、中、高) 偏光鏡材質:果凍套 偏光鏡顏色:白、紅、藍 華碩ASUS LolliFlash的上市,等於是為那些沒有補光燈設計的手機找出一條出路。不須使用美顏軟體來做事後修圖,就可以原生拍出美圖。不過LolliFlash只限手機拿在手上自拍,若要搭配自拍棒,可能補光的效果就會比較不明顯了。總之,LolliFlash輕巧攜帶,適合各式手機使用,值得愛拍照的玩家收藏。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數位3C】: →更多的【PCDIY! 智慧型手機/平板/手錶】:
-
聯想Lenovo ThinkPad X1 Carbon 2015速寫開箱,超輕薄商用筆電的頂尖之作!
ThinkPad X1 Carbon自從2012年推出以來,一直維持著一年一改版的步驟,今年也不例外的推出了2015樣式。外觀和前代幾乎完全一樣,唯一最大的不同,也是小黑迷最期待的地方,就是Lenovo終於將F1到F12的實體功能鍵,以及小紅點專用的紅藍鍵(空白鍵下方的兩長紅條、一藍虛線)給加了回來,雖然這樣會讓觸控板的面積縮小一點、重量稍微上升了30公克來到1.31公斤(比13吋MacBook Air的1.35公斤還要輕),但就實用性來說還是加分許多,加上這張超級好打又防潑水的鍵盤,不禁讓人想大喊,這才是真正的小黑阿! 除了操作區的變動外,X1 Carbon的硬體規格也做了小幅度的提升。處理器升級為Broadwell架構的Intel Core i5-5300U,基礎運作時脈為2.3GHz,Turbo Boost後可來到2.9GHz,且TDP僅15W;也就是說,在使用內建顯示晶片HD Graphics 550的情況下,X1 Carbon只需要使用被動式散熱系統即可,但考慮到長時間運作下必須維持機身的穩定與效能,Lenovo還是替X1 Carbon加上了靜音風扇。記憶體部分則是搭載了8GB的DDR3L-1600,硬碟採用Samsung 256GB SSD,在讀取上擁有不錯的效能。為維持輕薄的體積,X1 Carbon 2015的電池僅搭配到50Wh,透過Imtec Battery Mark測試在有負載的情境下獲得3小時30分鐘的使用時間,電池續航力和坊間相同規格的Ultrabook差不多;幸好,其具備RapidCharge快速充電功能,官方宣稱充電1小時就能獲得80%的電量,加上變壓器的體積與重量都算小,就算和筆電一起攜帶也不會造成太大負擔。 如果你是一般消費者,我們會建議你購買Dell的XPS或Apple的MacBook Air;X1 Carbon的優勢在於辦公室使用,它配備了vPro技術、TPM模組以及指紋辨識系統,而且內部硬體升級也很容易,同時還大手筆的提供了三年保固,的確是行動商務人士的最佳選擇。最後補充一點,X1 Carbon 2015擁有多種硬體規格,採購時建議選擇硬體規格高一點的,例如Core i7、8GB RAM、256GB SSD和2K螢幕機種,雖然價格會提高不少,但面對未來的使用需求會更為得心應手喔! 廠商名稱:Lenovo - 荷蘭商聯想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電話:0800-000-702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桌機/筆電/迷你電腦】: →更多的【PCDIY! 專題報導】: →更多的【PCDIY! 智慧型手機/平板/手錶】: →更多的【PCDIY! 顯示卡】:
-
OCZ Trion 100 480GB速寫開箱,TLC SSD精銳新兵報到!
SSD市場大打價格戰,為了推出更具價格競爭力的產品,今年許多SSD廠商都計畫推出搭載TLC快閃記憶體顆粒的產品,而OCZ Trion 100就是最近最新推出的TLC SSD。 OCZ目前已經是Toshiba子公司,具備SSD主控制器與母公司可全力支援的快閃記憶體顆粒,搭配自行研發的韌體,可以徹底發揮硬體的實力,確保存取的穩定性與提升使用壽命。所推出的Trion 100系列SSD,就得到了Toshiba母公司的全力支援,這次送測的是容量480GB的版本,主控制晶片採用Toshiba TC58NC主控制晶片,搭配4顆型號為Toshiba TH58TET0UDKBAEF的TLC快閃記憶體顆粒,另外還有一顆當作快取的NANYA NT5CC256M16DP-DI DDR3-1600 512MB記憶體。編輯使用HD Tune與CrystalDiskInfo進行檢測。CrystalDiskInfo偵測出這顆硬碟的型號為OCZ-TRION 100,容量為480.1GB,韌體版本1SAFM11.1。傳輸模式為SATA 6Gb/s,支援S.M.A.R.T.,APM,NCQ,TRIM,DevSleep功能,但無法偵測出已寫入容量的資訊。HD Tune偵測硬碟容量為457732 MB,實際可用空間為457584 MB,格式化之後可用447.1 GB。 在效能測試部分,我們使用了AS SSD、HD Tune與CrystalDiskMark進行測試。根據廠商提供數據,這款SSD的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50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530MB/s。實際測試結果,AS SSD數據是最大讀取520.06MB/s,最大寫入475.67MB/s;CrystalDiskMark數據:最大讀取560.0MB/s,最大寫入521.2MB/s。但是比較奇怪的是,HD Tune寫入速度曲線呈現相當奇特的高低落差,除此之外,傳輸效能表現相當優異,不輸給許多效能型SSD。 處理器:Intel Core i7-5960X @ 4.0 GHz/4.4GHz (Turbo) 主機板:ASUS X99-DELUXE:Rev. 1.0 BIOS:1702 ( 04/10/2015 )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2133 @ 2133 4GB × 4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顯示卡 SSD:OCZ Vector 150 240GB(系統)、OCZ Trion 100 480GB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Windows 8.1專業版 x64 回想SSD剛推出的時候,大家也是質疑MLC SSD的寫入壽命遠遠不如SLC SSD,但隨著技術進步與韌體的良好控制,現在市售的MLC SSD,其寫入壽命表現都相當不錯。TLC快閃記憶體顆粒具備單位儲存容量高,成本較低的優點,雖然寫入壽命相較SLC與MLC快閃記憶體低,但隨著製程技術進步與韌體的良好控制,TLC也能提供一定的穩定性與壽命。市售SSD中,Samsung 940 EVO與SanDisk Ultra II SSD就已經率先採用TLC 快閃記憶體顆粒,其使用壽命也並未傳出有使用者反應太短的問題。市售的隨身碟,手機內建儲存,甚至連Apple iPhone 6也都有使用TLC快閃記憶體。根據OCZ提供的耐用度數據,Trion 100 480GB SSD的總資料寫入壽命約為120TB,每日建議資料量為110GB,一般來說,除非每天大量下載資料,否則這樣的資料量相當足夠。OCZ也為產品提供了三年時間的ShieldPlus保固服務,當遇到SSD故障時,只要是判定為不良品,就可以免費更換新品,對使用者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保障。對於重度玩家來說,TLC SSD可能並不適合你,但對於每天寫入資料量不多的使用者來說,如果TLC SSD的價格有優勢,也未嘗不是一個好選擇。 TLC SSD要想普及,除了寫入壽命的疑慮外,最重要的還是售價。目前根據廠商所提供的建議售價,Trion 100 120GB建議售價為56.99美金,相當於台幣1771元;240GB建議售價為87.99美金,台幣約2734元;480GB建議售價為184.99,台幣約5748元;960GB建議售價為369.99美金,台幣約11496元,這樣的售價與市售許多廠商同容量的入門型MLC SSD價格差不多,實在是沒有競爭力,希望台灣上市後能有更殺的價格,才能吸引使用者購買。 連結=(01) PNY CS1031 1TB M.2 2280 SSD實測開箱,NVMe Gen3x4物超所值入門型固態硬碟![http://www.pcdiy.com.tw/detail/24815]
-
NVIDIA GeForce GTX 980Ti實測開箱,旗艦級顯示卡王者再臨!
4K螢幕越來越便宜,想要在家裡用4K解析度玩遊戲已經不是件難事,比較困難的反而是得有一張可以順暢執行4K遊戲的顯示卡,雖然NVIDIA之前就有推出一張頂級的遊戲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但市場行情至少得要35000元,比買一台入門級4K電視還要貴。針對4K遊戲玩家的需求,NVIDIA後來又推出了另一款旗艦級顯示卡:GeForce GTX 980 Ti顯示卡,市場行情大約是在23900~24990元之間,雖然還是不便宜,但已經比Titan X便宜許多。 這款顯示卡從型號來看就可以看出是GTX 980的強化版本,同樣採用最新的Maxwell架構,在硬體規格上,搭載了2816個CUDA核心,比GTX 980的2048 CUDA核心還要多,但少於TITAN X的3072 CUDA核心。基礎時脈為1000MHz,Boost時脈則為1075MHz,並搭載6GB的GDDR5記憶體,大容量的記憶體更能滿足遊戲在4K解析度時的需求。記憶體匯流排寬度和TITAN X同樣都是384-bit,因此具備比GTX 980更大的記憶體頻寬。NVIDIA認為未來的遊戲趨勢主要有三個發展方向,分別是DX12、4K、VR。而最新推出的GeForce GTX 980 Ti當然也能滿足這些未來遊戲的需求。GTX 980 Ti支援DX12_1,能夠支援DX12關鍵的幾項3D技術,等到Windows 10推出之後,搭配支援DX12的遊戲,玩家就能享受DX12遊戲的畫質特效與效能。在4K解析度下也能提供順暢的執行效能,並且也支援VR遊戲所需的影像畫面變形校正等技術。目前對遊戲玩家來說,能立即享受到的就是4K遊戲的超精細畫面與流暢感,絕對比用Full HD或2K解析度玩遊戲的爽度還要高上許多。另外,這張顯示卡也支援NVIDIA推出的G-Sync技術,搭配支援G-Sync技術的螢幕或筆電,就能減少遊戲畫面撕裂,與改善殘影問題,讓遊戲更順暢,而且開啟G-Sync功能後,不會對遊戲的順暢度造成影響。 此次測試使用的是NVIDIA提供的公版顯示卡,顯示卡外盒採用綠黑配色的經典設計,打開外盒即可看到公版顯示卡本體。整體設計大致上與GTX 980相同。雖然預設時脈比GTX 980低,但因為具備更多的CUDA核心,因此GTX 980 Ti的繪圖卡功率和TITAN X一樣,都是250W。輸出端子則提供1個DVI、1個HDMI 2.0與3個DisplayPort 1.2接頭,連接HDMI 2.0或DisplayPort螢幕都可以支援4K解析度60Hz輸出。 針對效能部分,編輯使用的測試軟體為3DMARK,以及Thief俠盜與Sniper Elite 3狙擊精英3、GTA 5三款遊戲。使用的測試平台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7-5960X @ 4.0 GHz/4.4GHz (Turbo) 主機板:ASUS X99-A USB 3.1:Rev. 1.0 BIOS:( 09/01/2014 )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2133 @ 2133 4GB × 4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顯示卡 顯示器:ASUS PB278Q SSD:OCZ Vector 150 240GB(系統)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Windows 8.1專業版 x64 驅動程式: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353.30 測試Thief遊戲效能時,主要是將解析度設定為2560x1440與3840x2160,畫質設定則設為very high。 測試Sniper Elite 3狙擊精英3遊戲效能時,同樣是將解析度設定為2560x1440與3840x2160,畫質設定則設為Ultra。 此次也使用了GTA 5進行測試,此遊戲提供的效能測試功能是選取5個遊戲場景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則會記錄成文件檔。以下僅列出4K解析度下的遊戲場景測試截圖。測試條件為預設畫質,並啟用FXAA,由於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 具備6GB RAM,雖然預設並未開啟MSAA,但實際使用可以支援到MSAA X8。以下截圖僅顯示4K解析度下的場景FPS,編輯也另外測試了Full HD與2560x1440解析度下的FPS表現,將彙整在最後的效能測試表格。 耗電部分則使用Furmark進行燒機,並使用松下變電家量測待機時與燒機時的整體平台耗電變化。在待機時,整體平台耗電量約為79W,GPU溫度為49度,燒機20分鐘後,溫度上升為84度,整機平台耗電量為312W,執行GTA5時,耗電量則上升為347W。 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是NVIDIA除了TITAN X之外,在市場最頂級的顯示卡,光華店家報價約為22900~24900元之間,原本在此價位帶並沒有競爭對手。但最近AMD推出了最新的R300系列顯示卡,其中最頂級的AMD Radeon R9 FURY X的顯示卡價位為25990元,效能也與GTX 980 Ti差不多,因此這兩張顯示卡可說是直接槓上。PCDIY!最近正好也測試過AMD Radeon R9 FURY X顯示卡,就效能來看,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的效能R9 FURY X還要強一些,但基本上在伯仲之間,如果AMD可以做好驅動程式最佳化的工作,也許還能逼出更多R9 FURY X的效能,但驅動程式一向是AMD令使用者不滿意的地方,希望AMD能多加加油。 至於在耗電量與溫度表現方面,耗電量表現基本上兩張顯示卡都差不多,GeForce GTX 980 Ti略低一些,這從TDP規格也能看出,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是250W,AMD Radeon R9 FURY X是275W。而在GPU溫度方面,Radeon R9 FURY X顯示卡採用的一體式水冷散熱系統表現非常優異,長時間燒機都可以把GPU溫度控制在70度以下,而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公版顯示卡則是採用傳統風冷散熱設計,因此相較之下就比較弱勢。整體而言,若就目前的C/P值來看,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顯示卡值得推薦,驅動程式也比較成熟與穩定,但AMD Radeon R9 FURY X顯示卡則具備散熱強,未來發展潛力大的優點,若能改善驅動程式問題,價格再稍微降一些的話,就滿值得推薦購買。 →更多的【PCDIY!顯示卡】: →更多的【PCDIY!顯示器】: →更多的【PCDIY!主機板】: →更多的【PCDIY!機殼/電源供應器/散熱器】:
-
中銨ICY DOCK ExpressCage MB322SP硬碟抽取盒實測開箱,5.25吋擴充槽的硬碟擴充好幫手!
隨著大量的影音內容、個人檔案被上傳到雲端後,現在只要開啟瀏覽器或App就能觀看和使用這些檔案,因此光碟機使用機會越來越少,於是有不少玩家開始將改裝的腦筋動到5.25吋槽上。ICY DOCK ExpressCage硬碟抽取模組的大小剛好可以塞在5.25吋空間裡,將其變成2個2.5吋SSD/HDD加上1個3.5吋HDD的擴充槽。機身外殼為金屬材質,可快速帶走裝置運作時產生的熱;托盤採用ExpressTray Mini設計,壓一下右邊按鈕即可將拖盤拉出,同時支援9.5mm和7mm高度的硬碟,托盤底部附有2支凸起的螺絲,能將硬碟機固定在托盤上,若擔心硬碟機會滑動,可將托盤後方的兩個孔位鎖上螺絲。3.5吋擴充空間位於拖盤下方,可安裝1顆3.5吋硬碟機,不過因為沒有拖盤,所以得靠機身兩側的螺絲孔位將硬碟機與模組固定在一起。 型號:MB322SP-B 適用空間:1×5.25吋空間 適用裝置:2.5吋HDD/SSD x2、3.5吋HDD x1 適用裝置介面:SATA I/II/III、SAS(單通道) 傳輸速度:最高支援6Gb/sec,依硬碟傳輸速率而定 連接埠:7pin SATAx2、15pin電源x1 熱插拔:支援 材質結構:鋁合金 尺寸(L x W x H):145.8x41.3x151.1mm 重量:346.3g(不含硬碟) 3.5吋空間除了安裝硬碟機外,也可以透過ICDY DOCK模組來達到擴充其他功能的目的,例如,可再裝入一個2.5吋x2擴充盒,變成4個2.5吋硬碟空間;或是裝入USB 3.0 Hub模組,便擁有4個USB 3.0埠+1個USB 2.0埠+7合一讀卡機;或是裝入風扇控制器模組,來控制整部電腦的風扇轉速。至於效能上的表現,我們安裝了SP S85 240GB SSD和WD Red 1TB HDD來進行測試,發現不管是SSD還是HDD的分數,在擴充模組裡和直接和主機板對接時的分數幾乎一樣。總的來說,MB322SP-B除了可以安裝2組2.5吋和1組3.5吋儲存裝置外,還能利用其他模組來擴充額外功能,在使用上彈性更大,更適合內部空間有限的機殼,以及工業電腦使用。 廠商名稱:Awesome - 和順電通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362-6806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ASUS STRIX-GTX960-DC2OC-2GD5顯示卡開箱實測,中階顯卡中的頂尖之作!
旗艦顯示卡的效能雖然強勁,但上萬元的價格很難令人買得下去。對大多數使用者來說,只要能在Full HD解析度,特效全開,順暢度達到60FPS的情況執行3D遊戲,搭配Full HD螢幕就能有很好的遊戲體驗。而GTX 960等級的顯示卡就能夠滿足這些玩家的需求,甚至還可以在2560x1440解析度下順暢執行遊戲。這次所要開箱測試的,就是搭載NVIDIA GeForce GTX 960繪圖處理器的ASUS STRIX GTX 960 DC2OC 2GD5顯示卡。 華碩推出的這款顯示卡是屬於STRIX Gaming Series系列產品,STRIX貓頭鷹代表的是能提供安靜與高效能的體驗。這也是此一系列顯示卡所標榜的特色。搭載DIGI+ VRM的6相合金電源技術,顯卡電路板雖然是短版設計,但是加上散熱器後,顯示卡長度則變為21公分。散熱部分則具備DirectCU II散熱系統與0dB風扇技術,只要GPU溫度維持在設定值以下,風扇就會停止運轉,靠著散熱鰭片、熱導管來被動散熱,讓遊戲玩家在玩遊戲時不會受到風扇的噪音干擾,當GPU使用率升高,溫度提升時,風扇就會自動開始運轉。 搭載NVIDIA GeForce GTX 960繪圖處理器,預設時脈為1228MHz,Boost則為1291MHz,透過華碩提供的新板GPU Tweak II程式,還可以手動調整GPU與記憶體時脈、電壓等設定。若是不熟悉超頻的使用者,則可以直接套用預設的OC超頻模式,將基礎時脈提升到1253MHz,Boost時脈提升到1317MHz,或切換到Silent靜音模式,降低耗電與時脈,讓顯卡更省電與安靜。 產品型號:STRIX-GTX960-DC2OC-2GD5 GPU:NVIDIA GeForce GTX 960 CUDA Cores:1024 Base Clock:1228MHz Boost Clock:1291MHz 記憶體規格:2GB / 128-bit GDDR5 記憶體速度:7200MHz PCIe電源:6-pin 輸出端子:DVI-I、HDMI 2.0、3xDisplayport 1.2 顯示卡介面:PCIe 3.0 x 16 長度/高度:21.52cm/12.12cm PCI插槽占用:2-Slot 此次測試編輯使用Intel X99平台與3DMark測試軟體、Thief、Sniper Elite 3、GTA 5等遊戲進行測試。測試解析度設定在Full HD與2560x1440解析度,除了GTA 5採用預設的畫質設定外,其他兩款遊戲畫質均設定在最高。從測試結果來看,三款遊戲在Full HD解析度下均能達到60FPS以上的流暢度,甚至在2560x1440解析度下也能有相當順暢的表現。在耗電與GPU溫度方面,使用Furmark燒機時,整機平台待機耗電約72W,GPU溫度48度,這時顯示卡風扇並沒有轉動。全速燒機20分鐘後,耗電提升為176W,風扇開始轉動,GPU溫度為58度,散熱表現相當優異。測試GTA 5效能測試,整體平台耗電約為190W~202W。 處理器:Intel Core i7-5960X @ 4.0 GHz/4.4GHz (Turbo) 主機板:ASUS X99-A USB 3.1:Rev. 1.0 BIOS:( 09/01/2014 )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2133 @ 2133 4GB × 4 顯示卡:ASUS STRIX-GTX960-DC2OC-2GD5 SSD:OCZ Vector 150 240GB(系統)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Windows 8.1專業版 x64 目前GTX 960顯示卡的行情約為6990~8090元,相較於破萬元的GTX 970顯示卡或更頂級的GTX 980以上顯示卡,價格明顯便宜許多,但又能提供Full HD與2K解析度下的流暢效能,所以C/P值也相當不錯。這款顯示卡也有提供4年保固與到府收送服務,可享有更完善的產品保障。 PCDIY!創刊於1996年12月,PCDIY!電腦硬派月刊平面雜誌開始發行,同時成立了PCDIY!官網,後來又從平面時代,進入了網路時代,PCDIY! online也跟著成長茁壯,接著進入了社群時代,PCDIY!粉絲團成立。看過了這麼多的產業變遷、世代交替,也看到了無數的機會與挑戰。PCDIY!感謝讀者長久以來的支持,讓我們可以持續成長、茁壯,並且從平面時代,邁向網路時代,以及社群時代。為了慶祝這個重要的日子,以及PCDIY!官網流量飛快速度往前衝,加上alexa台灣以及全球排名不斷向前進,以及facebook粉絲數繼續往上邁進,我們在此跟廣大的PCDIY!讀者群分享這個喜悅。 歡慶「PCDIY!十九週年慶」,全新推出的「PCDIY!玩家團購」活動。這邊,特別提供了限量名額,以比市價還要便宜的價格,來買到優惠商品。本次選出來的PCDIY!超靚品,特惠價格數量有限,先搶先贏。PCDIY!粉絲們可別錯過喔! 這次,實測開箱了ASUS STRIX GTX 960 DC2OC 2GD5顯示卡,發現這張顯示卡不僅效能強悍,工作時的噪音也非常低,使用起來明顯感覺遊戲的順暢度相當不錯。整體來說,這是中階顯卡中的頂尖之作!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顯示卡】: →更多的【PCDIY!顯示器】: →更多的【PCDIY!主機板】: →更多的【PCDIY!機殼/電源供應器/散熱器】:
-
AMD Radeon R9 FURY X開箱實測,顯示卡世界的新一代神兵利器!
6月中AMD正式發表新一代Radeon 300系列顯示卡,入門級R5系列,主流級R7系列,與旗艦級R9系列產品都已經陸續上市,不過,目前率先推出的R9與R7 R300系列顯示卡,主要都只是R200系列顯示卡GPU核心的強化版。真正高階的則是搭載HBM記憶體Radeon R9系列,搭載核心代號為Fjiji系列的GPU繪圖處理器。因此玩家們都很好奇Fjji新核心顯示卡的真正實力究竟如何。這次,PCDIY!編輯部第一時間拿到AMD原廠所提供的Radeon R9 FURY X,接著就趕快為大家開箱測試,看看這款旗艦顯示卡到底有多快。 AMD目前發表的R9 FURY系列顯示卡共有Nano(GCN 1.2,Fiji LE核心)、FURY(GCN 1.2,Fiji Pro核心)、FURY X(GCN 1.2,Fiji XT核心)與FURY X2(GCN 1.2,Fiji XT核心)。而率先上市的則是系列產品中,單GPU最強的旗艦顯示卡:FURY X。首先從GPU規格來看,R9 FURY X採用GCN架構的Fiji XT核心,具備4096的流處理器,而R9 390X的流處理器數量是2816,兩相比較就不難得知,FURY X的效能肯定有大幅增長。GPU時脈預設為1050MHz,支援DirectX 12、Mantle、OpenGL 4.5,OpenCL 2.0,採用PCIe 3.0x16介面,提供3個DisplayPort 與1個HDMI影音輸出埠。但比較可惜的是HDMI埠僅支援1.4規格,在4K解析度下僅能以30Hz更新率顯示。所以若要連接4K螢幕,建議使用DisplayPort。 AMD FURY X除了搭載新的GPU核心,還搭載了AMD研發的HBM記憶體,HBM 是High Bandwidth Memory高頻寬記憶體的縮寫,不同於以往的記憶體顆粒,是往平面的發展,在製程上HBM是採用顆粒堆疊的方式,往上發展,這樣的好處不僅可以節省記憶體所占電路板的面積,還可以提升傳輸頻寬。但缺點就是,製程難度高,成本也比較貴,因此目前AMD HBM技術僅用於FURY系列顯示卡,記憶體容量目前也僅推出4GB的版本。 對於AMD最新推出的旗艦顯示卡,編輯也相當好奇這張顯示卡的效能與耗電表現。使用的測試軟體為3DMARK,以及Thief俠盜與Sniper Elite 3狙擊精英3、GTA 5三款遊戲。 處理器:Intel Core i7-5960X @ 4.0 GHz/4.4GHz (Turbo) 主機板:ASUS X99-A USB 3.1:Rev. 1.0 BIOS:( 09/01/2014 )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2133 @ 2133 4GB × 4 顯示卡:AMD Radeon R9 FURY X顯示卡 顯示器:ASUS PB278Q SSD:OCZ Vector 150 240GB(系統)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Windows 8.1專業版 x64 驅動程式:amd-catalyst-15.15.1004 從3DMARK效能測試可看出此彰顯示卡的效能相當好,連Fire Strike項目都有破萬分的表現。Fire Strike Extreme分數也有7143分,Fire Stike Ultra則有3921,若啟用Mantle,效能成績還可以大幅提升,未來若搭配Windows 10+Direct X 12,效能應該還能再成長。 測試Thief遊戲效能時,主要是將解析度設定為2560x1440與3840x2160,畫質設定則設為very high。並比較啟用Mantle與關閉Mantle的效能差異。從結果可以看出,在4K解析度下,AMD Radeon R9 FURY X在開啟Mantle之後,達到39.7FPS的效能,提供超細緻畫面與不錯的遊戲順暢度。 測試Sniper Elite 3狙擊精英3遊戲效能時,同樣是將解析度設定為2560x1440與3840x2160,畫質設定則設為Ultra,並比較開關Mantle的效能差異。這款遊戲的3D效能需求明顯較低,AMD Radeon R9 FURY X在4K解析度下,FPS達到77.7,順暢度非常好。 此次編輯也使用了現在當紅的GTA 5進行測試,此遊戲提供的效能測試功能是選取5個遊戲場景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則會記錄成文件檔。以下僅列出4K解析度下的遊戲場景測試截圖。測試條件為預設畫質,並啟用FXAA,由於AMD Radeon R9 FURY X僅有4GB RAM,因此測試時並未開啟MSAA,這也呈現出R9 FURY X僅搭載4GB顯示記憶體的限制。 耗電量測試編輯使用Furmark程式進行燒機,並用松下變電家觀察整個平台的耗電,FURY X在待機時的耗電量約86W,GPU溫度39度,燒機20分鐘後,耗電約316~330W,GPU溫度62度。在4K解析度執行GTA 5時,整機平台耗電量約348W。從GPU溫度來看,此張顯示卡的一體式水冷散熱系統效果真的相當好,能將GPU溫度壓在70度以內,觸摸散熱排可感受到明顯溫度,可見散熱效果相當好。從耗電量來看,顯示卡耗電量約為200~250W左右,以旗艦級顯示卡來說並不算特別高,不過當然還是有改善的空間。日後如果GPU製程能進一步微縮,相信就能降低耗電。 AMD最新發表的R9 FURY X顯示卡,日前已經正式上市,不過有到貨的店家並不多,根據編輯到光華店家尋寶的結果,原價屋報價單上有列出,率先到貨的是技嘉 R9 FURY X顯示卡,售價為25990元,但剛到貨不久,就已經售出。可見這張顯示卡的火紅程度。從價位來看,很明顯這張顯示卡的競爭對手,就是鎖定NVIDIA的GeForce GTX 980 Ti,目前市售GTX 980 Ti顯示卡的價格是22990~24990元之間。相信大家也非常好奇,到底AMD Radeon R9 FURY X與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顯示卡的效能到底誰高誰低。就測試數據來看,GeForce GTX 980 Ti稍微略勝一籌,但差距不大,未來如果AMD驅動程式能夠發揮出更多Radeon R9 FURY X的潛力,或許仍有機會超越。而且Radeon R9 FURY X具備散熱強的優點,針對GPU或HBM記憶體進行超頻的話,還能將效能再提升,仍然大有可為。 這次,實測開箱了AMD Radeon R9 FURY X顯示卡,對於其強大的性能,工作時的靜音表現,以及遊戲的流暢運作,印象非常深刻。整體來說,這是顯示卡世界的新一代神兵利器! →更多的【PCDIY!顯示卡】: →更多的【PCDIY!顯示器】: →更多的【PCDIY!主機板】: →更多的【PCDIY!機殼/電源供應器/散熱器】: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