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
Raja Koduri抨擊AMD沒有像Intel那樣有意義的軟體生態系?! 各廠競爭力大評析!
是的,真是有如八點檔情節!這位原先在AMD擔任Radeon Technologies Group資深副總暨首席架構師Raja Koduri先生,在2017年中突然消失了約3個月,然後沒多久就在出現。頭銜換了!變成Intel的「核心與視覺運算事業群資深副總暨邊緣運算解決方案總經理兼首席架構師」(好長的頭銜)。Raja離開AMD之後,第一個作品就是在2018年協助Intel推出搭載Radeon RX Vega M的第八代Core行動處理器,讓Intel的CPU在繪圖效能上有所精進,但是2019年開始,則已經準備建構自己的GPU產品,幫助Intel自i740時代之後就陷入空窗期的獨立顯示卡產品,於21年之後再次復興!以Xe的名字亮相於世人面前! 你說這是養老鼠咬布袋?那也不盡然!畢竟Raja兄最早1996年在S3 Graphics,自2001年就加入ATI Technologies (冶天科技),後來2006年ATI被AMD併購之後也跟著轉入AMD,到2009年都是負責跟繪圖相關的工作。雖說他中間有跳到Apple去工作個4年,同樣負責繪圖卡硬體產品,並幫助Apple推出高解析度的Retina顯示相關產品(這也就是不少Apple的Mac搭載Radeon產品的原因之一)。直到2013年回到AMD之後,開始著重於繪圖卡「硬體與軟體」兩者並重,不像先前2009年之前都只負責硬體而已。到了2015年繪圖部門改組後,Raja兄就直接升官到執行階層,並直接回報給AMD的CEO蘇媽。 那為什麼待了AMD那麼久,突然說走就走,是有什麼重大原因嗎?Raja兄真的是因為而過去的嗎?如今Raja兄終於說出他離開AMD,沒有去NVIDIA,而是去Intel的真正原因了!以下就來聽聽他怎麼說? 在Intel上禮拜舉辦的中,除了CEO、各事業群的頭頭上台簡報之外,好像就獨缺Raja Koduri兄的簡報。但其實Raja兄有他的說法,就是他分析了Intel對未來運算的影響力與競爭力,仍然比其他兩家都強,這兩家指的就是AMD和NVIDIA,雖然在簡報裡面沒有明講,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誰。根據Raja兄的說法,就是在批評AMD建構的生態系「沒有任何意義」! 從上述的圖中可以看到,Intel的市場涉獵到9大領域,包含:CPU、GPU、AI、FPGA、Interconnect、Memory、PC、Network、Datacenter。但是其他兩家的涉及領域很小。以Competitor 1只有3項、Competitor 2只有4項,他們兩家都有涉獵到的領域Cloud、PC、GPU,而AMD則多了CPU。 好吧!既然要來PK,Raja兄也說到Intel的其他領域,所對應到的競爭對手如下。雖說同樣涉及這些領域,但競爭對手根本缺乏強健有力的生態系統,細節如下: ● Datacenter : AMD & NVIDIA ● FPGA: Xilinx ● AI: AMD & NVIDIA ● Interconnect: AMD & NVIDIA ● Memory: AMD ● 半客製化解決方案: AMD ● 嵌入式解決方案: AMD Raja也表示最近AMD雖然已在德國一家大型零售商取得獲得了兩倍的銷售增長,數量還超過Intel,但這只是非常小的區域市場數字,並不代表廣泛市場的整體數字。(意即,你在單一區域賣得好,並不代表全世界都賣得好!) 再來講到近年來吵得火紅的AI (人工智慧)方面,Intel表示AI解決方案,是其四大核心的市場之一(其他三大就是CPU、GPU、FPGA)。Intel在這部份的產品,有Nervana Neural Network Processor (類神經網路處理器)與Movidius Neural Compute Stick (類神經運算棒,該產品的第一代已經停產)等產品。而這些產品都比其他FPGA的解決方案都強勁,更不用說是NVIDIA的Tesla V100,或是AMD的Radeon Instinct MI60了。 意即Intel的上述AI專屬硬體產品,再搭配其軟體系統(以及其他自家產品),就可以發揮出更好的AI運算效能,那些競爭對手的GPGPU,根本是「未夠班」的解決方案! 再來比較Interconnect (互連)的部份,Intel在這塊市場還佔有一席之地,當然近年來也面臨NVIDIA和AMD的威脅。首先是NVIDIA的NVLink,是一種專為GPU-GPU、GPU-CPU、CPU-CPU的傳輸而設計的高速互連機制。目前只有IBM的POWER9還支援GPU-CPU、CPU-CPU這樣的設計。 至於AMD則是設計出HyperTransport,並成立了HyperTransport Consortium,從2001年的HyperTransport 1.0到最近2006年的HyperTransport 3.0,其效能(332.8Gb/s)已經超越了Intel最快的QPI (QuickPath Interconnect,307.2Gb/s)。後來2008年推出HyperTransport 3.1,最大頻寬衝到409.6Gb/s,後來AMD推出的自家專利的Infinity Fabric,採用HyperTransport的超集合設計,頻寬更往上衝到達4096Gb/s,而目前Zen架構CPU與Radeon GPU皆支援此技術,成為當今最快的互連技術。 至於Intel則是在2017年推出QPI的改版,叫做UPI (Ultra Path Interconnect),目前應用在Xeon Skylake-SP平台,傳輸速度也是不敵AMD的HyperTransport。看來這部份Intel還有硬仗得打! 有趣的是,一說到最新的AMD Infinity Fabric部份,Raja兄在AMD任職時期曾說過:「Infinity Fabric讓我們可以比以前更容易地在一顆Die上加入不同的引擎,可實現真正的低延遲和高頻寬互連。這對我們將不同IP做整合並高速互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構成我們未來所有ASIC的設計基礎。」但是現在跳到Intel之後,最近似乎又改口說:「就我所知(AMD)沒有記憶體或互連技術的策略,而且其開發者生態圈的規模也很小…」 其實Raja兄也是Infinity Fabric團隊的一員,現在否定AMD有這項技術好像很過河拆橋,不過Raja現在談論的是「開發者生態圈」和「公司策略」,而不是在談某個「特定技術」。意即:Raja似乎不管AMD就算有再厲害的技術,但是沒有開發者生態圈的捧場,以及整體公司的發展策略的話,那些也是徒勞無功的。看到這裡,讀者您的想法是如何呢? 就記憶體的研發來看,Intel和AMD都算是主導者。AMD設計出HBM (High-Bandwidth Memory)把記憶體做在處理器裡面,而早期的Athlon也是第一顆將記憶體控制器整合在CPU裡面的產品,其Phenom II的CPU還可以同時支援DDR2與DDR3記憶體。至於Intel部份,其後來在Nehalem架構處理器時代,將記憶體控制器放在CPU裡面,也把正個北橋晶片功能都整合進去,使得後來的主機板就只有CPU和南橋晶片而已。以上這些部份兩者互有千秋。 不過在非揮發性記憶體部份,Intel與Micron合作推出的3D XPoint Memory,擁有更低延遲、更高壽命的特色。Intel以此技術推出Optane Memory、Optane SSD,以及最新的Optane DC (專門為Datacenter所設計的Persistent Memory,持續性記憶體,效能介於DRAM與SSD之間)。因此在Non-Volatile Memory領域中,Intel算是略勝一籌。 這部份,AMD可說是非常積極,使其贏得這兩塊市場。AMD擁有EPYC、Ryzen、Ryzen G系列、Ryzen R系列,以及ASIC等產品,並為Wii U、Xbox One、PS4,以及未來將上市的遊戲機(包括Atari VCS與Smach Z)設計客製化的CPU、APU,讓這些遊戲機能夠用較為便宜的價格買到,且擁有絕佳的遊戲體驗。 你說NVIDIA也有啊!也是啦!一個是很早很早以前的Xbox初代機,最近則是Nintendo Switch,人家也是有戰績的!這部份Intel就只能哭哭了! 至於遊戲玩家在意的部份,可能最關心的就是遊戲跑得順不順暢,其他什麼GPU技術、繪圖細節則是能少在意就在意。但是,玩家可能漏到一點事實,就是當今許多支援DirectX 11 (DX11)的遊戲,其實並未善用到多核心CPU的優勢,讓遊戲普遍依賴GPU效能,搞到讓玩家認為,要遊戲順,就是要換很強的顯示卡才行,而CPU的效能只要i5甚至i3就夠… 但這真的是非戰之罪! 微軟新的DirectX 12推出已久,支援DX12的遊戲能夠善用多核心CPU的優勢,讓其效能也能發揮,以帶動整體遊戲的效能提升。甚至Vulkan這種跨平台的API也能讓APU這種處理器擁有系統記憶體等級的視訊記憶體容量,讓3A級遊戲就算在入門級APU也擁有不錯的表現。意即,其實只要遊戲廠商改成DX12或Vulkan,再針對遊戲做一點優化,就算入門級的APU或顯示卡,也是能跑得動的! 要不然那些遊戲機,為什麼能跑得動3A級遊戲?還有當紅手機遊戲,也都能在絕大多數的手機上執行,可沒說跑不動啊!這就是因為遊戲有針對這些平台做過優化啊! 為獲得遊戲廠商們的支持,AMD其實也下了不少工夫,其遊戲生態系也獲得了微軟和Khronos Group的大力支援,在這些公司所推出的低階API,包含DX12、Vulkan和早期的Mantle,都可以在AMD的顯示卡發揮很好的效果。而Crytek所推出的CRYENGINE 5.7中,也支援DX12與Vulkan,就連EA也與Khronos Group合作,未來可能持續推出採用Vulkan的遊戲。從你看到最近有不少新的3A級遊戲,開頭動畫變成AMD的Logo,就可得知AMD在遊戲生態系已經有不少樁腳了,並非Raja說的沒有有用的生態系啊! 除了遊戲之外,AMD比較弱的部份還是有的,就是在視訊與專業繪圖市場,其支援的廠商非常有限,沒有比NVIDIA強。反觀NVIDIA擁有CUDA框架,並獲得開發者大量採用,不少專業軟體也都有支援CUDA加速,而這部份AMD真的就比較欠缺的一點。 如果大家還有印象,今年3月間,Intel宣佈得到美國能源局5億美元的標案,將於2021年打造出,這是美國首款Exascale等級的超級電腦,由美國能源部、Argonne國家實驗室、Intel和Cray所共同打造。底下這張圖就是概念圖。 Aurora這個Exascale級的超級電腦被標走了,沒關係!美國能源局的標案又不是只有一樁,因此其還有位於!這次的6億美元標案,同樣也是要在2021年打造出1.5 ExaFlops等級的超級電腦,該電腦叫做Frontier。光是價格方面,AMD略勝Intel一籌。AMD要用自家的EPYC CPU、Infinity Fabric Interconnect、Radeon Instinct GPU,並與Cray合作,一同打造世界最強的超級電腦。 美國這種大型標案,通常也知道分散風險,除了AMD與Intel,其他部份大約剩下的1/3,是由IBM標到,其將使用其預計2020年推出POWER10 CPU,搭配NVIDIA的GPU,來打造Exascale級的超級電腦。 AMD先前真的弱太久了,有一陣子是CPU市場真的輸到非常徹底,可說市場幾乎都被Intel壟斷。但直到2017年AMD推出Zen架構的Ryzen一代處理器之後,由於效能不俗,開始獲得市場的注意。隨後又推出Ryzen Threadripper,讓其聲勢開始高漲起來。接下來2018年推出Zen+架構的Ryzen二代處理器與後續的Ryzen Threadripper二代,讓其聲勢如日中天,加上Intel CPU處於缺貨狀態,使其Ryzen家族處理器的出貨量逐漸攀升。 2018年可說是AMD近幾年來第一個獲利年,且盈利也將逐漸攀升。AMD已表示其Zen 2的良率為70%,是Intel旗艦CPU的兩倍,看來AMD在良率控制上絕對領先Intel,只剩下市場怎麼操作了! 再來看GPU的部份,AMD雖說其顯示卡市場,也是一直處於落後NVIDIA的情況,還好效能落後的程度大概只有一代至兩代而已,不像CPU那樣落後Intel好幾代。但是AMD有APU技術,加上客製化能力,可以生產出客戶想要的多媒體或遊戲機平台,這是其他兩家廠商沒有的技術,因此還是獲得不少遊戲機廠商捧場,願意使用AMD的解決方案來設計最新的遊戲機。至於AMD自家的Radeon系列顯示卡,雖然也同樣有在出,只是前陣子挖礦熱潮時,顯示卡大多都被礦工掃貨,成為C/P值較高的礦卡!讓AMD GPU好像失去原有應該被放到的正確位置。 不過,2019年AMD正式推出7nm的Radeon VII 顯示卡之後,可說是讓AMD能夠與NVIDIA並駕齊驅,雖說效能似乎還是無法與NVIDIA最新的GeForce RTX旗艦產品對抗,但AMD至少效能上不會差NVIDIA太多,且建議售價也比較低,讓AMD在獨顯市場上,還是有機會贏得消費者的支持! 接下來AMD會在Computex期間,發表最新基於Zen 2架構的Ryzen 3000 CPU,以及新一代的Navi GPU,相信將會再讓消費者耳目一新!任由Raja兄再怎麼樣批評AMD的不是,從上述的分析來看,其實AMD好像也沒他講的那麼差吧?!不管如何,未來就看後面的銷售數字來見真章了!
-
2019春季21款主流SSD大評比,價格大降價、更換高容量就趁現在 (下)
本文開始介紹這次共21款主流SSD產品,一次讓讀者看個夠!在下列的產品介紹中,有包含10組SATA類SSD、7組M.2 NVMe類SSD,以及4組USB 3.1 (Gen.1與Gen.2)外接式SSD,讓大家可以了解當今市場有哪些主流的高效能、價錢又不錯的SSD產品, 以做為接下來添購高容量SSD的參考。 接下來,請看本文介紹!以下圖文超級多,請慎入! (本文同步刊登於2019年4月號雜誌) (1) (2) (本篇) 廠商名稱: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 這款威剛的推出的Ultimate SU650 SSD,採用SATA介面設計,提供120GB/240GB/480GB/960GB等容量,並具有循序讀寫達520 / 450 MB/s的效能。隨機讀寫IOPS可達最高40K與75K。提供3年保固。在用料方面,以這款960GB的版本來看,外殼採用上蓋塑膠、下蓋金屬的混搭設計,並有卡扣將內部的超小PCB板夾住。在PCB部份,採用3D TLC NAND顆粒兩顆,並看得到有一顆Realtek的主控IC。整體用料單純。效能也不錯。適合想要升級SSD容量的玩家選購。 廠商名稱: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 威剛XPG SX8200 Pro SSD是SX8200的後繼機種,主打超高速M.2 NVMe SSD市場,有256GB/512GB/1TB/2TB等容量可供選擇。採用PCIe 3.0 x4介面設計,提供高達3500MB/3000MB/s的循序讀寫效能,且隨機讀寫速度也達到390K/380K IOPS。提供5年保固。核心方面,採用SMI SM2262控制器、搭配ADATA快閃記憶體4顆,快取記憶體2顆。並額外提供散熱片可讓玩家們依照需求來貼附。此外,威剛SSD產品皆有提供ADATA SSD Toolbox軟體下載,具備檢視資訊、診斷、抹除與韌體更新等功能。適合想要高速又物美價廉的玩家選購。本產品另有專文評測過,細節請。 廠商名稱:敏寶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222-8256 廠商網址: 由Anacomda推出的i1 Fiery Serpent. (火蛇)系列,為M.2 PCIe Gen. 3.0 x2的NVMe SSD,表面搭配輕薄型散熱片,可滿足持續讀寫之下的散熱需求,再搭配許多主機板已提供的M.2散熱片,雙管齊下可達到更好的散熱效果。SSD用料方面,採用TLC快閃記憶體4顆,搭配Marvell的快閃控制晶片,在沒有提供額外DRAM顆粒當快取的情況下,循序讀寫效能可以達到最高1550/780 MB/s的表現,實測IOPS也能達到讀寫88K/91K,效能大約是一般SATA SSD的2至3倍,屬於中階SSD的表現。官方提供3年保固,適合需要便宜,但效能還算不錯的玩家選購。 廠商名稱:敏寶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222-8256 廠商網址: 由Anacomda的TS (泰坦戰蟒)系列,採用SATA 6Gbps介面設計,提供120GB/240GB/480GB/960GB等容量,並具有循序讀寫達550 / 500 MB/s的效能。實測隨機讀寫IOPS可達最高44.4K與75.5K,表現非常突出。在用料方面,這款TS 960GB的外殼採用金屬材質,並以螺絲固定內部 PCB。在其小片PCB佈線方面,採用3D TLC NAND顆粒兩顆,搭配SMI SM2258XT控制晶片,無另外搭配記憶體快取。整體表現實屬不錯。售價也漂亮。官方提供3年保固。適合想要老電腦升級SSD,或新電腦升級儲存容量時選購。 廠商名稱:宇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668-699 廠商網址:www.apacer.com 廠商網址: Apacer推出的這款AS340 Panther (黑豹)系列SSD,採用SATA 6Gbps介面設計,提供120GB/240GB/480GB/960GB等容量。產品表面上有豹型Logo,搭配黑灰色背景,頗為搶眼。此SSD採用Phison PS3110控制晶片,搭配3D TLC NAND快閃記憶體8顆,與DDR緩衝記憶體2顆,提供循序讀寫高達550 / 510 MB/s的效能。隨機讀寫IOPS可達最高96.6K與70K,表現不俗。在用料方面,這款480GB的外殼採用金屬材質,搭配卡扣方式來固定內部的全高形 PCB。在佈線方面,一邊都是空焊,另一邊可以看到上述的各種IC。官方提供3年保固,官網也提供Apacer SSD Widget軟體下載,具備檢視資訊、診斷、抹除與韌體更新等功能。。適合有老電腦想升級至SSD、或是既有電腦想升級SSD儲存容量需求的玩家選購。 代理商名稱:捷元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電話:02-2795-6677 代理商網址: 廠商網址: 美光Crucial推出的BX500,主打入門級SSD,採用SATA 6Gbps介面設計,提供120GB/240GB/480GB/960GB等容量選擇。產品表面上有BX的Logo,搭配黑色機身設計。拆下外殼之後,可看到其用料也很簡單,上下蓋皆採用塑料,搭配螺絲孔的部份有採用金屬材質,以利裝機固定。拆下其小片PCB板。可以看到此SSD採用SMI SM2258XT控制晶片,搭配Micron自家3D TLC NAND快閃記憶體4顆,無額外DRAM快取記憶體,能提供循序讀寫540 / 500 MB/s的效能。實測隨機讀寫IOPS可達最高51K與80K,整體表現尚可。提供3年保固,適合老筆電、老桌機升級等場合使用。 代理商名稱:捷元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電話:02-2795-6677 代理商網址: 廠商網址: 美光Crucial推出的MX500,主打主流級SSD市場,採用SATA 6Gbps介面設計 (另也提供M.2的版本),提供250GB/500GB/1000GB等容量讓消費者選擇。產品採用銀色金屬材質設計,拆下外殼之後,可看到內部採用卡扣與螺絲固定住其稍微縮小的PCB板。拆下其小片PCB板。可以看到採用SMI SM 2258H控制晶片,搭配Micron自家3D TLC NAND快閃記憶體共16顆,另有美光DRAM快取記憶體2顆,提供循序讀寫560 / 510 MB/s的效能。隨機讀寫IOPS也高達95K與90K,整體表現優異。官方提供5年保固,適合想要用比較久的主流級電腦使用,而老電腦要升級也可以拿來當主要開機磁碟,以提升整體效能表現。 代理商名稱:捷元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電話:02-2795-6677 代理商網址: 廠商網址: 這款美光Crucial P1 SSD,主打超高速M.2 NVMe SSD市場,提供500GB/1TB/2TB等容量選擇。採用PCIe 3.0 x4介面設計,1TB機種具備2000MB/s、1700MB/s的循序讀寫效能,且隨機讀寫速度也達到250K/240K IOPS。在PCB板上,可以看到採用的是SMI SM2263控制器、搭配美光自家QLC快閃記憶體2顆,以及美光DRAM快取記憶體1顆。並提供5年保固,可見美光對於自家QLC晶片還提供如此長的保固可說是非常有信心。此外,美光Crucial SSD產品全系列都有提供自家Crucial Storage Executive軟體下載,具備檢視資訊、診斷、抹除與韌體更新、快取、空間保留…等功能。適合想要運作高速又有保固的玩家們選購。本產品另有專文評測過,細節請。 廠商名稱:遠東金士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666-200 廠商網址: Kingston的A1000系列,主打主流級SSD市場,採用M.2 2280外型設計,支援NVMe PCIe 3.0 x2介面,提供240GB/480GB/960GB等容量選擇。以此480GB容量來看,在用料方面採用TLC快閃記憶體4顆,搭配Phison PS5008控制晶片,以及Kingston自家Embedded記憶體1顆當作快取緩衝區,能提供循序讀寫效能達到最高1500/900 MB/s的表現,IOPS也能達到讀寫100K/90K,效能大約是一般SATA SSD的2至3倍,整體表現OK。此外,Kingston全系列SSD都有提供自家Kingston SSD Manager軟體下載,具備檢視資訊、診斷、抹除與韌體更新…等功能。官方提供5年保固,適合主流級電腦安裝,以當開機碟與資料存取使用。 廠商名稱:遠東金士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666-200 廠商網址: Kingston推出的UV500系列,主打入門級SSD市場,採用SATA 6Gbps介面設計 (另也提供M.2的版本),提供120GB/240GB/480GB/960GB/1.92TB等多樣化的容量,讓消費者來選擇。產品採用銀灰色金屬材質設計,拆下外殼之後,可看到內部採用螺絲固定住其PCB板。在晶片部份,採用Marvell控制晶片,搭配TLC NAND顆粒16顆,以及Kingston自家Embedded記憶體2顆來當快取,提供循序讀寫520 / 500 MB/s的效能。隨機讀寫IOPS達79K與50K,整體表現不俗。官方提供5年保固,售價也算不錯。適合想要用比較久的入門或主流級電腦的使用者選購使用。 廠商名稱:博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8228-0333 廠商網址: 由美商博帝(Patriot)所推出的Burst系列SSD,主打主流級SSD市場,採用SATA 6Gbps介面設計,提供120GB/240GB/480GB/960GB等容量選擇。此款960GB機種,產品採用黑色全塑料材質設計,僅有螺絲鎖孔採用金屬材質。拆下外殼之後,可看到內部採用卡扣方式固定住其小片PCB板。在晶片部份,採用Phison PS3111控制晶片,搭配TLC NAND顆粒共4顆,並無搭配額外的記憶體來當快取,用料極簡、成本省很大。不過卻能提供循序讀寫560 / 540 MB/s的超高效能。隨機讀寫IOPS達80K與60K,整體表現就如同其產品名一樣:能爆發出潛在效能。此外,官網提供的Patriot SSD Toolbox軟體,具備資訊、診斷、抹除、韌體更新等功能。官方提供3年保固,售價也算漂亮。適合想要便宜但效能不差的消費者選購。 代理商名稱:星睿奇貿易有限公司 代理商電話:0800-296-968 代理商網址: 廠商網址: 三星(Samsung)所推出的這款860 QVO V-NAND SSD,為TB級的SATA SSD系列,提供1TB/2TB/4TB等容量選擇。以1TB機種為例,在拆下外殼之後,可看到內部採用螺絲固定住其超小片PCB板。在晶片部份,採用Samsung自家MJX控制晶片,搭配Samsung自家的4-bit MLC V-NAND (其實就是3D QLC NAND)顆粒共1顆,並搭配額外的記憶體1顆來當快取。雖說是QLC顆粒,但其具備500MB/s、520MB/s的循序讀寫效能,且隨機讀寫速度也達到96K/89K IOPS。可說是具有超優異的效能表現。此外,官網提供的Samsung Magician軟體,具備資訊、診斷、抹除、韌體更新等功能。另Samsung SSD Data Migration則是類似Acronis True Image的軟體,可以提供磁碟複製或資料遷移。官方提供3年保固,售價算是裡面比較高檔的。適合想要高速、大品牌、產品有保障的使用者選購。 廠商名稱:十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821-688 廠商網址: 十銓(Team Group)所推出的L5 Lite 3D 1TB SSD,主打入門級SATA 6Gbps SSD市場,提供120GB/240GB/480GB/1TB等容量選擇,並具有循序讀寫達500 / 480 MB/s的效能。隨機讀寫IOPS可達最高80K與70K。提供3年保固。在用料方面,以這款1TB的版本來看,外殼採用金屬材質,搭配內部以螺絲固定PCB板。IC用料方面,採用3D TLC NAND顆粒兩顆,並看得到有一顆SMI SM2258G的主控制IC,與額外DRAM快取IC兩顆。整體效能表現OK! 在售價方面也是本次評測中最具C/P值的機種 (每1元可以買到最高的容量)。因此適合效能OK但價錢要最便宜的入門玩家們選購! Award:Teamgroup L5 Lite 3D贏得本次大評比中的「最佳C/P值」獎項。 廠商名稱:十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821-688 廠商網址: 十銓(Team Group)的MP32 SSD,主打入門級M.2 SSD市場,採用PCIe 3.0 x2介面設計,提供128GB/256GB/512GB/1TB等容量讓消費者選擇。以512GB的版本來看,其提供循序讀寫達1450 / 750 MB/s的效能。實測4K隨機讀寫IOPS可達最高218K與188K。提供3年保固。在IC用料方面,採用3D TLC NAND顆粒兩顆,並搭配一顆Phison PS5008主控晶片,沒有額外的DRAM快取IC。提供比SATA SSD快約2~3倍效能,整體還算OK! 此外,官方全系列SSD產品都有提供自家T-Force SSD ToolBox軟體下載,具備檢視資訊、診斷、抹除,以及磁碟複製功能。且採用的是綠色軟體,免安裝即可執行。等於一套軟體就搞定所有SSD的功能。因此適合需要效能可以,但價錢要夠便宜的入門玩家們選購! 廠商名稱:台灣東芝記憶體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508-9909 廠商網址: 繼XG5之後,Toshiba Memory (東芝記憶體)再推出全新的XG6 SSD,主打超高效能的M.2 NVMe SSD市場,提供256GB/512GB/1024GB,以及有無散熱片的版本。以本次測試的1TB容量為例,採用PCIe 3.0 x4介面設計,1TB機種具備3180MB/s、2960MB/s的超高速循序讀寫效能,且隨機讀寫速度也達到355K/365K IOPS,實測在HDTune寫入中,其線圖也維持非常平穩,可說是性能級怪獸。在PCB板上,可以看到採用的是Toshiba自家的主控制器、搭配Toshiba 3D TLC (Gen.4 BiCS Flash 96-layer)共2顆,以及DRAM快取記憶體1顆。加上還保固5年,來吸引消費者來購買。透過這次的評測,Toshiba Memory XG6在效能上皆表現優異。因此贏得本次大評比中的最佳效能項目。適合想要運作最高速又有超長保固的玩家們選購。 Award:Toshiba Memory XG6贏得本次大評比中的「最佳效能SSD」獎項。 廠商名稱:台灣威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182-9300 廠商網址: Western Digital推出的WD Black SN_750 SSD,採用的是M.2 NVMe PCIe 3.0 x4規格設計,主打電競玩家SSD市場,具有絕佳的存取速度,提供256GB/512GB/1TB/2TB等容量,以及有散熱片及無散熱片版本(250GB僅提供無散熱片版本),本次測試的為無散熱片1TB版本,提供絕佳的效能,擁有3470MB/s、2900MB/s的超高速循序讀寫效能,且隨機讀寫速度也達到515K/560K IOPS,因此在大量資料存取下能有超快速的效能提升作用。用料方面,採用SanDisk自家控制晶片,搭配SanDisk自家3D TLC NAND Flash晶片2顆,以及DDR4記憶體當快取,效能比一般採用DDR3記憶體的快很多。實測其HDTune讀寫中,其線圖表現不差,只是波動稍微大一點。但不影響遊戲表現。搭配其官方提供的Western Digital SSD Dashboard軟體,可提供資訊、診斷、抹除、韌體更新等功能,並有專屬的遊戲模式開關,開啟後即可再提升效能,成為絕佳電競SSD,因此WD Black SN750贏得本次大評比中的最佳電競SSD項目。官方提供5年保固,適合想要組裝電競電腦且想要有超長保固的玩家們選購。 Award:WD Black SN750贏得本次大評比中的「最佳電競SSD」獎項。 廠商名稱:台灣威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182-9300 廠商網址: Western Digital推出的WD Blue SSD,採用的是SATA 6Gbps規格設計,主打主流級SSD市場,提供250GB/500GB/1TB等容量,另也有M.2 (SATA)的版本。本次測試的為1TB的容量,擁有545MB/s、525MB/s的高速循序讀寫效能,且隨機讀寫速度也達到100K/80K IOPS,在多工使用也可提供不錯的整體效能表現。用料部份,外蓋採用上塑膠、下金屬的混搭設計,並採用卡扣來固定其全Size的PCB板。各IC部份,採用Marvell控制晶片,搭配SanDisk自家3D TLC NAND Flash晶片8顆,以及額外搭配Micron DDR3記憶體1顆來當快取。官方提供3年保固。此外,官網提供Western Digital SSD Dashboard軟體,可提供資訊、診斷、抹除、韌體更新等功能,且背景會隨著是Black系列或Blue系列來切換成對應的顏色主題,適合想要升級成SSD或組裝新電腦時選購使用。 廠商名稱: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 這款威剛的外接式USB 3.1 Gen. 1 SSD,採用小巧Cube外型設計,好攜,提供256GB/512GB/1TB等容量,外型則有黑色與黃色兩種顏色款式可供選擇。在時尚的金屬的外觀並搭配四周採Rubber材質,能提供IP68等級的防水防塵功能,在1.5米深的水下浸60分鐘也能滴水不進,同時通過MIL-STD-810G 516.6 落摔測試,屬於軍規級的產品。至於規格則採用USB 3.1 Gen. 1介面,搭配內建3D TLC NAND,提供440MB/430MB/s的循序讀寫效能。官方提供3年保固,隨附USB A轉microUSB的USB3傳輸線,出廠時格式化為NTFS,相容於Windows作業環境。本產品適合需要強韌不怕摔的玩家選購。 廠商名稱:台灣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4499111 廠商網址: 這款SONY推出的SL-E系列外接式SSD,採用長型黑色金屬外觀設計,搭配正反面有水波紋路,握取時觸感更佳,且不易滑落。SL-E系列共有三款型號,依序是SL-EG2 (240GB)、SL-EG5 (480GB)與SL-E1 (960GB),皆採用USB 3.1 Gen. 2規格設計,提供與SATA SSD同級的讀寫效能(540MB/s、520MB/s)。隨贈USB-C轉USB-A傳輸線(PC/Mac使用),以及USB-C轉USB-C傳輸線(手機/行動裝置使用)。官方提供3年保固。官網也提供ENC DataVault精簡版工具,具有密碼保護功能,讓用戶可以加密自己的重要資料,以避免他人偷窺。出廠時格式化為exFAT,相容於Windows/Mac/Android等作業環境。本產品適合需要在各裝置間存取資料的行動族群選購。 廠商名稱:創見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4-1000 廠商網址: 創見(Transcend)這款ESD240C可攜式SSD,採小巧超薄超輕設計,容易攜帶。外型以時尚銀色金屬材質,有利散熱,且搭配USB 3.1 Gen. 2的規格設計,提供絕佳的存取效能,實測達到循序讀寫皆500多MB/s,效能非常卓越。當然外殼也能感受到非常的燙,因此使用時手盡量別去觸碰,並保持良好通風,以維持高效能表現。隨贈USB-C轉USB-A、USB-C轉USB-C傳輸線。出廠時格式化為exFAT,相容於Windows/Mac/Android等作業環境。官方提供3年保固,並提供Transcend Elite工具,提供資料同步/備份、密碼保護、診斷等功能,適合想要高速又好攜的玩家選購。 廠商名稱:台灣威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182-9300 廠商網址: WD這款外接式SSD,採用雙材質設計,上方為塑料搭配下方菱形表面造型金屬的材質,非常吸睛,並兼顧好握取與高速存取散熱的需求,也通過1.98米的高度跌落測試。效能表現絕佳,實測達到循序讀寫皆500多MB/s,效能非常卓越。實測循序讀寫高達562.1MB/s、507.7MB/s,溫度上還OK不至於太趟。隨贈USB-C轉USB-C傳輸線,以及USB-C至USB-A轉換頭,因此出門時可少帶一條連接線出門,以減少佔用空間。官方提供3年保固,出廠時格式化為exFAT,相容於Windows/Mac/Android等作業環境。在軟體方面,則提供PC/Mac版本的各式好用工具軟體,以用在檢測/維護、資料備份/還原/自動同步、磁碟加密/解密等用途。適合電腦族與手機族選購。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規格表,以及產品簡評,可以發現各家SSD產品雖然都已採用TLC/QLC的快閃記憶體顆粒,但由於搭配32位元等級ARM主控晶片,並搭配DDR3甚至DDR4記憶體快取,能處理更多的讀寫命令、除錯與儲存最佳化,讓SSD的讀寫速度提升到比MLC時代SSD還要卓越,且產品壽命都能達到3年至5年之久,再搭配大多廠商都有提供資料遷移或資料備份軟體,讓玩家可以隨時做好備份,再也不用擔心資料會遺失! 此外,在外接式SSD部份,各廠商也幾乎提供USB 3.1 Gen.2等級的規格,搭配USB-C的接頭,以及出廠格式化成exFAT,以讓使用者能在PC/Mac/Android等跨裝置間進行檔案存取與交換。而SSD的速度也比一般純隨身碟的速度快很多,不僅適合資料備份,也適合製作成系統安裝碟甚至直接安裝作業系統(如Windows To Go)在上面,以便應急或是當救援碟使用,建議玩家們可以額外添購! 總之,最近有需要提升電腦儲存容量,可以考慮購買上述的高容量SSD,讓電腦整體效能提升,以增加工作效率,對於電競電腦來說,也能提升存取速度,讓你快人一步,玩起遊戲更爽!最後祝各位讀者都能買到心目中最理想的SSD,讓您的數位生活更添光彩。 (1) (2) (本篇)
-
2019春季21款主流SSD大評比,價格大降價、更換高容量就趁現在 (上)
固態硬碟(SSD)具備存取快、不怕震、無噪音等優勢,近年來已經逐漸取代傳統硬碟(HDD)市場的地位。然而在NAND Flash顆粒開始以TLC為主流,甚至更有QLC等級的產品初問世。這些新一代採用3D TLC、QLC的SSD不僅在容量提升,更以超殺的價格來搶市,主流SSD容量也從128GB、256GB逐漸轉換到512GB甚至1TB為主。就連2018年下半年開始的全新電競筆電,也開始放棄「小SSD+大HDD」的雙碟配置,改成以單顆大容量SSD來設計。 如今在SSD走向大容量、速度快的全新儲存新世代,消費者要如何選購適合自己合用的SSD呢?請看本文介紹! (本文同步刊登於2019年4月號雜誌) (1) (本篇) (2) 近年來,固態硬碟(SSD, Solid-State Drive)可說是持續「價崩」,搭配新一代3D TLC NAND Flash顆粒的推出,使得當今SSD從兩三年前的128GB、256GB級的主流容量,逐漸轉換成以512GB甚至1TB等級的容量為主流。尤其是以2.5吋SATA 6Gbps介面的SSD,售價更是進入到完全可以取代HDD的甜蜜點,目前480GB或512GB等級的SSD售價,大概是2,000元上下,而960GB/1TB等級SSD售價,則甚至低到3,000元出頭就有! 前者適合一般文書或辦公室使用,而後者則適合需要大容量儲存的玩家使用。 這樣看來,當今組電腦、開菜單,在儲存裝置方面應該都是只有SSD的選項了,至於還會想要買HDD的,幾乎只剩下需要有更高容量(4TB以上)需求的玩家,才會去買這樣的產品了! PCDIY!的讀者們可能還記得,先前我們有做過主流128GB容量的SATA 5Gbps SSD大評比,當時128GB的售價大概還在2千元上下 (當時64GB以下的SSD就已退出市場,在市面上很難買到)。雖說120GB或128GB的容量,還算可以使用,但在安裝作業系統與必要的日常用軟體之後,容量已經所剩不多,因此好一點的話,直接買240GB或256GB等級的SSD會比較夠用,但這樣價錢也就高一些,還不如買128GB SSD搭配1TB HDD還來得划算。(當初這樣的搭配模式算是最佳組合了) 也因此,當時的效能級電腦(包括電競筆電、桌機等),大多會採用雙碟的配置方式,把SSD當系統碟、HDD當資料碟,因此儲存裝置大多是128GB SSD+1TB HDD,或是256GB SSD+1TB HDD,這讓玩家們可以開機也快、能安裝的遊戲也多。只是這樣子設計的話,玩家要記得把遊戲檔案安裝到D:槽,且由於HDD速度慢,使得遊戲安裝與載入速度也比較慢。 因此,市場也醞釀出像是Intel Optane Memory或是AMD StoreMI這類的SSD快取加速軟體,可透過容量小但速度快的SSD來當硬碟快取,再搭配軟體能對使用者使用行為進行分析,預先提早將常用的軟體或資料寫到SSD,以達到整體系統效能的提升!只不過,上述雙碟的配置方式,對一般使用者來說,使用上仍不夠親民,因此大概只有系統商在推出新電腦時會採用。至於一般廣大的DIY組裝玩家則不一定會使用,不如直接花更多的預算來買更高容量的SSD,這樣還比較實際些。 由於Flash顆粒早在3年前已是由TLC為主,但為了更微型化,Flash大廠們紛紛推出3D堆疊的製程設計,讓單顆Flash IC的容量可以再往上提升,以便用在微型的電子裝置,以及手機產業(手機容量一直在提升,從三年前的32GB/64GB,到這一兩年的256GB為主流,甚至有1TB的機種出現),而電腦產業也可以應用在小體積的SSD (例如M.2規格等),讓單位成本下降,同時提升整體容量。 至於大家會擔心的TLC顆粒品質是否不如MLC,這部份其實透過更好的Flash Controller (快閃記憶體控制器)設計,再搭配良好的演算法與除錯設計,一樣也可以做到跟MLC同級的品質。 而目前業界的做法,大多改採用32位元的ARM級CPU來設計Flash Controller,相較於MLC時代的8或16位元CPU來說,能擁有更快的執行效能,來提升讀寫的品質與效能,然也因為需要更大的處理空間,有些SSD則會配備更高容量的DRAM IC來當緩衝區或快取(通常配置256MB至1GB容量),讓資料處理能在DRAM緩衝區優先處理完成,以減少Flash IC的寫入次數,提升SSD整體使用壽命! 目前除了Flash大廠們自己推出的SSD產品,其Controller採用ARM架構之外,台系的Flash Controller也紛紛採用ARM架構設計,能夠支援各式新世代3D TLC的Flash顆粒,甚至有些已可支援QLC (Quad Level Cell)的顆粒,以搶佔SSD的Flash Controller市場。 對SSD廠商來說,雖改採新一代ARM架構的Flash Controller,甚至搭配更高容量的DRAM IC,成本會比較高,但比起NAND Flash IC售價,以及其提供的單位儲存成本來說,這些根本算不了什麼,而且還能提供比MLC更優越的效能表現。因此當今的SSD,幾乎都是3D TLC的天下了! 正由於SSD市場已進入成熟階段,高階市場已擁有不少SSD使用者,但仍有不少入門使用者,或是兩三年前的玩家還在使用低容量的SSD,因此SSD廠商們都有規劃入門款SSD,以超低價格,容量在240GB、480GB以上,來搶佔電腦升級市場與入門玩家市場。至於高階效能級電腦,則開始改配置成內建480GB、960GB的M.2 SSD,來讓整體效能提升。 內接式SSD可以分成兩大主流,一個是取代HDD用的2.5吋SATA 6Gbps (又俗稱SATA III)規格的SSD,外型大小接近2.5吋SATA HDD,這類SSD可以安裝在傳統筆電的HDD槽,亦可安裝在桌機裡面使用 (當今機殼已提供2.5吋SSD/HDD的安裝槽)。由於SATA 6Gbps的傳輸速度上限就是6Gbps,大約是600MB/s,也因此,再怎麼快的SATA SSD,其效能也都被限制在這個速度底下。至於容量上限,則可以做到4TB,甚至更高。 至於新的M.2 NVMe規格,則是外型類似口香糖大小的內接式SSD,目前主流規格為2280 (22mm x 80mm),可直接安裝在主機板上的M.2插槽,不需要像SATA SSD那樣要連接SATA訊號線與電源線,而M.2目前最高容量則能提供到2TB。 值得注意的是,M.2 SSD有分NVMe規格(採用PCIe 3.0 x2或PCIe 3.0 x4的介面設計,頻寬上限達到3200MB/s)與SATA規格(接腳上有兩個缺口,須安裝在支援SATA的M.2插槽),因此在選購上,必須注意這兩款的不同,以免買錯。 這次SSD大評比中,我們選了市面上買得到的多款各式消費級SSD,包括2.5吋SATA規格以及M.2 (NVMe)規格等兩大類,另外再加入USB 3.1的部份,來進行測試。除了效能測試外,我們還針對其容量與市價做分析,讓大家可以得知目前各SSD的C/P值是如何,希望有助於玩家朋友在採購上的選擇依據及參考。 在材質設計與顆粒使用方面,以SATA SSD來看,這次各廠商推出低價入門款,有些款已改塑膠材質來降低成本、減輕重量,而我們也都拆下來看看裡面的控制器與記憶體組成(在後面的產品介紹頁可看到拆下的樣子)。這次可以看到許多廠商都採用超小型PCB,搭配少數顆的Flash顆粒,來達到高容量需求。 在扣合設計上,有些上下蓋只採用到卡榫來扣住PCB,包裝則以太空包來設計,以降低整體成本,低價供應!適合需要大容量儲存空間的玩家們,買來當系統碟或資料碟使用。 至於M.2 SSD部份,這次我們只選定NVMe規格,主要是因為這是主流規格,能提供最快的傳輸速度。特別提到的是,在各廠商推出的各式入門款M.2 NVMe SSD中,有些有附薄型散熱片,提供基本的散熱需求,而有些則只有提供貼紙,使用時最好搭配主機板的M.2散熱片來使用,否則過熱時會影響效能表現。 至於規格方面,有些款雖只有PCIe x2的規格,但提供超過1,500MB/s的循序讀寫效能,加上價格很接近SATA級,因此能提供更好的性價比。不過一些主流的PCIe x4規格,好的都可以到3,000MB/s以上。至於採用QLC的Crucial P1,則只到2,000MB/s左右,但特色則是提供不錯的性價比。 以上整體來說,NVMe的售價還是比SATA貴一些些,主要是針對需要更快速度的電競玩家所打造,讓玩家們不管是安裝或讀取遊戲時,都能快人一步,以早點進入戰場做熱身,為勝利而做好準備。因此想要擁有更快速度的玩家們,在選購時還是建議可以優先選購NVMe M.2 SSD,來做您的電腦系統碟。 除了SATA與M.2 NVMe規格之外,我們還額外選了幾款USB 3.1 Gen.1或Gen.2介面的外接式SSD來進行評比,主要是因為外接式SSD比傳統隨身碟的容量更大、速度更快,不僅可以拿來快速儲存資料,且因為速度夠快,能夠直接當成作業系統碟來使用 (能安裝Windows To Go、各式Linux,或是當成macOS的Time Machine碟等都很有用)。且這些產品大多也提供USB-C傳輸線,以便能在PC/Mac/Android等裝置間進行檔案存取與備份! 為讓購買SSD的玩家擁有更棒的使用體驗,不少廠商皆有提供加值軟體。包括可搬移、複製整顆硬碟的磁碟備份軟體(如Acronis True Image),以及診斷軟體(提供資訊、診斷、抹除、韌體更新),甚至還有各式工具軟體,可幫助玩家們方便資料備份、管理、加密、同步等用途。而外接式SSD有些也提供跨作業系統平台的工具程式,讓使用者能在不同裝置、不同作業平台上使用。 以下我們先針對各家這次送測的SSD,進行C/P值比較。這部份由於只是以容量去除以價格,其他因素都沒有計算進去(包括效能、保固、加值軟體…等等),因此列出的數據僅供參考,不一定最貴的就是最耐用或者最便宜的就最容易壞,我們純粹列出來讓大家了解目前的行情、並作為採購上的參考數據。 這次我們透過圖表,將這次評測的SSD大體上分成SATA SSD、M.2 NVMe SSD與USB 3.1 SSD共三張表格,以利讀者參考比較! 接下來的效能測試,同樣也是分成三大不同介面來做比較,SATA類、M.2 NVMe類、USB 3.1外接硬碟類。並依照不同的測試軟體,來分成讀取與寫入的數據圖,這樣大家在比較的時候會方便些。這次評測上則是選用了大家常見的CrystalDiskMark、AS SSD Benchmark、Anvil Storage Utilities等軟體,來測試各SSD的循序讀寫速度、IOPS等數據,以檢視各家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此外,為了更實際測試出產品的讀取及寫入效能,也透過HDTune所提供的實際讀取與寫入的測試線圖,並設定200GB的容量為基準,以測試SSD在大量且持續讀取或寫入時,是否會有掉速情況(若有掉速情況,線圖的上下波動幅度就會相當明顯,這也是我們此次做整體評比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這部份的測試數據圖,可以透過下篇的文章來窺知一二。 綜合上述的數據實測結果,並參考下篇裡面的HDTune持續讀寫的測試長條圖,應該會發現不一定速度最快就比較好,而是要整體表現都令人滿意,才是真正的評比依據,畢竟這些測試軟體都是在極短時間內就做完單次測試,使用者在實際使用狀況上並非只存在瞬間或短期使用情況,大多狀態下是連續使用一長段時間,作為隨時儲存資料使用的儲存裝置來說,更貼近實際使用面的表現才是真實結果。消費者在選購時,可以多參考SSD各方面的表現來做為入手的依據。 以下就是這次大評比的測試平台,以及測試數據圖。 總之,最近有遇到SSD容量快見底,或是忍受老電腦HDD的龜速,想要升級儲存空間的玩家們,在當今SSD價格已降到一個程度,再往下探底的機會很有限之下,現在已可以考慮進場購買。老電腦可以考慮SATA規格的SSD,以便能夠與既有電腦相容;新電腦則可以考慮買M.2的SSD,直接拿來當系統碟,亦可當資料碟,其速度飆快,可提升工作效率與玩樂體驗。至於需要經常做資料備份的行動玩家們,以及需要經常安裝作業系統者,則可再考慮買一台USB外接式SSD,以提升使用效率。 在「下篇」的文章中,我們將介紹這些SSD的產品簡介,讓讀者可以看看每個產品的外觀、內在、效能表現,與隨附軟體畫面,以做為選購時的參考! (1) (本篇) (2)
-
NVIDIA Quadro RTX專業繪圖卡家族全面推出,各種視覺化應用現場直擊!
自NVIDIA推出GeForce RTX 20系列的「光追級」遊戲顯示卡之後,其「光追級」專業繪圖卡Quadro RTX系列也在SIGGRAPH 2018 (2018年8月中旬)發表。首先推出的有Quadro RTX 8000、6000、5000,隨後在11月中再追加Quadro RTX 4000系列,四款專業繪圖卡全面到齊,分別以10,000、6,300、2,300、900美元來主攻專業繪圖領域市場。 為讓大家更深入了解Quadro RTX的功能與效果,NVIDIA於今日舉辦媒體說明會,並邀請到業界來進行現身說法,以展現Quadro RTX在專業繪圖與光線追蹤的即時處理與加速效果,以得到更精細的畫面,與更快的處理時間。以下就是說明會現場直擊! 首先由NVIDIA技術行銷經理Titus Su來介紹Quadro RTX的功能與特點! 接下來,由廠商來現身說法,介紹其產品在導入Quadro RTX之後,所提升的整體繪圖效果。首先由Red Pill Lab的CEO RH Shih,來介紹其產品/服務,並在現場做即時展示! 接下來,再由另一個廠商,來說明Quadro RTX在CG (電腦繪圖)的領域上,所帶來的整體優勢。由Cogito的後製總監Lada Dyson Chang,來介紹其作品,並在現場做即時展示! 由於專業繪圖需要運用到大量運算,以往CPU做不到的,現在許多都可以由GPU來包辦。不僅一般的Render圖形可以加速,現在RTX世代也能在光線追蹤方面得到加速的效果,搭配Tensor引擎更可達到深度學習與AI應用,賦予專業繪圖更多的可能,以幫助內容創作者揮灑出更多的想像力,以成就出更偉大的作品! NVIDIA的Quadro RTX系列,正可幫助這些內容創作者達到上述的應用,以達到繪圖效能提升、增加精細程度,讓生產力提升,以承接更多案子!因此,適合各種專業人士評估與採購!
-
1.5萬爽爽玩!最佳家機選購心法好過年
各位玩家們大家好!PCDIY!在這邊先跟各位玩家們在這邊跟大家拜個年,相信大家在辛苦了過去一年後,總算是又來到了一個新的開始,小孩子手上拿到長輩給的紅包、大人們則是拿到公司發的年終獎金,是時候該犒賞一下自己囉! 小編這次幫各位玩家們整理了家用遊戲主機最佳選購心法,包含Xbox One、PlayStation和Nintendo Switch三大平台,只要預算1.5萬元,就能讓你輕鬆過年在家爽爽打電動!過年還不知道要去哪裡玩嗎?宅到底吧!(嗯?) 首先先來看看Xbox One平台,目前最強的遊戲主機是Xbox One X,市場1TB容量空機要價約13,880元左右,各類遊戲的官方同捆價格則是15,380元起,是目前市面上硬體規格最強大的家機,同時也足夠應付市面上所有遊戲,提供流暢的遊戲體驗。 先從規格面來說,微軟起初在設計Xbox OneX外型時有過多方考量,最終他們決定維持上一代Xbox One S主機的方正外型,但顏色改為霧面黑,無論是視覺上、還是實際觸摸的體驗都非常好。體積上,Xbox One X是歷代Xbox主機中最小的一台,比初代Xbox One還要小40%以上,重量部分則是在3.8公斤,效能同時也是歷代最強。 Xbox One X之所以能被稱為是地表最強遊戲主機,主因在於其內部的硬體規格。主要處理器的部分則是搭載AMD 8核心(x86 Jaguar架構)、16nm製程、高達70億顆電晶體,時脈為2.3GHz,採用Scorpio引擎,具備6 Teraflops運算速度,記憶體則是搭載12GB GDDR5,每秒326GB記憶體頻寬加速運算,儲存空間的部分則是基本的1TB配置,但可藉由USB連接埠連接外接硬碟使用。 另外,為了讓主機效能發揮最大作用,並且將耗電量降到最低,Xbox One X採用Hovis數碼電力傳送系統,可自行微調每台主機的電壓,在冷卻效果部分,採用液體冷卻和增壓器式離心風扇,以確保主機能保持涼爽。 連接埠輸出入部分,提供兩組HDMI連接埠(HDMI 1.4b、HDMI 2.0b各一)、三組USB 3.0連接埠(其中一組在機身正面)、一組IR輸出、一組S/PDIF和一組Ethernet連接埠。 說到Xbox One X,它真正強大的地方在於提供目前市場上唯一真4K@60Hz 畫質的遊戲體驗,能提供最高3840x2160 解析度的高畫質,同時再搭配主機本身支援HDR,使得遊戲畫面和光影特效等細節都更加細膩。 不過這裡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如果是從舊主機的遊戲升級到Xbox One X的話,可以利用下載4K材質包更新的方式直接遊玩,不必花時間重新下載,這些材質包的大小會視遊戲有所不同,不過平均都需要10GB左右的額外儲存空間。 另外,Xbox One X的4K高畫質體驗是需要家中有4K HDR螢幕才能真正享受到的,不過若是家裡只有FHD解析度或2K解析度螢幕的話,Microsoft表示別擔心,畫質提升還是有感,也就是藉由所謂的「Xbox One X增強型」(Xbox One X Enchanced),當玩家在商城中看到遊戲旁邊有打上這樣的一句話時,舊代表該遊戲的開發商有另外針對Xbox One X做額外加強,包含更高的畫質、更快的畫面更新率、抑或是更細膩的場景等等,這時如果玩家使用的是一般非4K HDR螢幕時,仍會有畫質體驗上的提升喔! Xbox One平台一向主打向下相容,Xbox OneX主機也不例外,可遊玩超過500款Xbox 360遊戲,同時也可以選擇遊玩第一代Xbox遊戲,全部皆可支援。 除了主機本身以外,Xbox One 另有多種軟體服務可供玩家使用,包含Xbox Game Pass、Xbox Live 金會員(Xbox Live Gold) 以及Xbox Play Anywhere。 Xbox Game Pass 可解釋成獨家優惠的概念,包含所有Xbox One 平台推出的新遊戲,在購買該服務以後,都可以直接第一時間遊玩,同時還可享有多種購買折扣。目前該服務推出第一個月可以30 元台幣的價格加入,第二個月以後才須以每月320 元的價格繼續使用。 Xbox Live金會員的服務則是除了提供線上對戰的體驗以外,最主要還是因為訂購該服務後,每月都會推出數款遊戲供玩家免費遊戲,若是使用一年的服務資格下,約可免費額外獲得價值20,000元的遊戲,十幾款遊戲任玩家自由下載。另外,金會員資格還可以享有每周購買遊戲和附加內容的優惠,最高可達50~75%的折扣。 Xbox Play Anywhere則是Xbox One平台的另一個小優點,只要是商城中有掛上Xbox Play Anywhere標語的遊戲,就可以在Xbox One和Windows 10電腦上遊玩,購買一次就能隨處遊玩,同時享受相同的遊戲進度,使用上非常方便。 Xbox One 平台的主機以目前來說,Xbox OneX 是目前最強遊戲主機當之無愧,各種4K HDR 遊戲丟給它都能輕鬆應付,60Hz 的流暢體驗也是非常完美,此外,內建的4K Blue Ray 光碟機也是不無小補的優秀功能。想要最頂級的4K 高畫質遊戲體驗的話,找Xbox One X 就對了。 不過缺點就在於Xbox One 平台的獨佔遊戲相較於其他平台較弱些,它不像PlayStation 多樣、不像Nintendo Switch 一樣特別,且Xbox Play Anywhere 的功能有些雙面刃的定位,一方面提供彈性的遊玩空間,一方面卻也Windows 10 市場關係被削弱主機買氣,這些問題是在購買Xbox One X 主機前須注意的小細節,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該主機相對其他家機來說稍貴些。 說起PlayStation,想必浮現在玩家們腦海中的第一台家機勢必就是熱賣的PS4系列了,主要的PS4主機目前市場1TB容量機型平均價大約在9000~10000元以內,更高階的PS4 Pro則是12980元左右,這裡小編將針對能提供未來更多遊戲體驗空間和價值的PS4 Pro機型作介紹。 同樣的先來看看硬體規格方面,外型上,除了承襲PS4 前後稍微傾斜的造型外,PS4 Pro 以三層結構代表該主機的強大性能,同時也呈現堅實俐落的印象,機身頂部中央印有運用優質鏡面加工的PS 家族標誌,整體的配色則同樣是霧面黑為主,在三層結構中間另有特殊的藍色配色設計,相對來說較不單調且變化性較豐富。 內部的硬體規格方面,處理器同樣採用AMD 8 核心處理器,時脈為2.1GHz,搭配的GPU 引擎則是具備4.2 TeraFlops 運算速度, 帳面規格上速度數字較Xbox One X 低些,不過實際使用的體驗影響並不明顯。記憶體方面則是搭載8GB GDDR5,搭配1TB 的儲存空間。另外,PS4 Pro雖然提供BD/DVD 光碟機供玩家使用,但不像Xbox One X一樣能支援到4K解析度藍光播放喔! 連接埠方面輸出入面,除了電源孔外,另有一組HDMI 和光纖數碼輸出連接埠、乙太網路埠、AUX,以及共三組USB 3.1 Gen 1( 一組在機身正面)。 PS4 Pro 家機同樣也是支援4K 畫質的遊戲主機,只要家用電視為4K 解析度,在遊玩時便可即時享受,不只是遊戲,播放影片時也支援4K解析度,因此,可以藉由PS4 Pro 收看Netflix或YouTube 串流4K 影片,而且如果玩家的電視支援HDR的話,PS4 Pro便可帶來更細膩、自然的畫面色調,觀看體驗會更加優秀。 另外,PS4 Pro ENHANCED/ 強化遊戲則是也進一步在原先的遊戲中強化對於PS4 Pro 主機的支援,可以讓舊的遊戲重新在PS4 Pro 上獲得新生。 如果玩家家裡不是使用4K 解析度螢幕的話,FHD 解析度下的遊戲,PS4 Pro 也會自動將其畫質細膩度提升,強化整體的視覺體驗。 PlayStation 平台的軟體服務層面主要有二,一是PlayStation Now(PS Now), 其功能類似Xbox One 平台的Xbox Game Pass,主要也是可以讓玩家在訂購該服務後,可遊玩超過700 款PS4、PS3、PS2 歷代主機的遊戲,其中共有超過250 款PS4 遊戲,種類非常豐富。 另外,PS Now 每月都會有新遊戲加入陣容,除了多平台通用的遊戲以外,PS4 一向最主打的就是多款3A 級獨佔遊戲大作,同樣也可藉由PS Now 遊玩。另外一個軟體則是PlayStation Plus,裡面提供各式購買折扣,同時也會每月固定提供免費遊戲供用戶遊玩,內部同樣非常超值。 PS4 Pro 家機的優勢在於PlayStation 陣營的獨佔遊戲每月、每年不斷,且每款遊戲都是重量級開發商所推出的獨佔遊戲,是其他遊戲平台、甚至PC 都有可能無法遊玩的遊戲,如果想要玩的遊戲是別人玩不到的,那買PS4 Pro 絕對值得。 然而,PlayStation 陣營主機的缺點在於,由於上頭Sony 的官方考量,使得PlayStation 想要和其他平台的玩家一同遊玩相同遊戲的可能非常低,雖然PlayStation 的遊戲數量同樣不少,但這樣的政策也相對地綁死許多玩家。 2018年在家機平台突然興起的黑馬絕對是Nintendo Switch,台灣建議售價為空機價9780元台幣,不只本身銷量非常好,甚至還突破PlayStation部分主機的銷量,實力不容小覷。 Switch 能夠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和買氣,原因除了任天堂光環以外,最主要還是在於其本身攜帶方便和多樣的遊玩模式。它除了可以將螢幕藉由底座輸出至大螢幕(FHD 解析度) 上以外,還可藉由掌機模式,將主機隨身帶著走,而可拆卸式的Joy-Con搖桿則是為操作上帶來更多的彈性空間。 論硬體規格,Switch絕對不是最頂級,處理器部分採用的是NVIDIA客製化的Tegra處理器,GPU則同樣也是NVIDIA Tegra等級,記憶體部分則是只有4GB,儲存空間部分內建為32GB,但可藉由SD記憶卡擴充。由於Switch本身具有一觸控螢幕的關係,所以也不得不提它的解析度,掌機模式下該螢幕為720p解析度(1280x720),若是輸出到電視螢幕的話,最高則是可以到FHD解析度。 連接埠的部分選擇較少,主機上除了3.5mm耳機孔外,另有一USB Type-C連接埠進行充電(也作為接上底座後充電用)。隨機附贈的基座上則是有HDMI和三組USB 3.0連接埠,相對來說選擇較少,網路部分一定得使用Wi-Fi無線網路連接。 另外,自2019年1/31起,將主機系統版本更新至最新的7.0.0版號後,Switch系統介面已正式支援繁體中文囉! 多樣的遊戲遊玩模式才是Switch主打的特色,除了手提模式以外、另有桌上模式和TV模式,可以讓玩家隨時隨地無縫切換。手提模式將遊戲隨身帶著走、桌上模式則是方便好友在外同樂、TV模式則是可以享受大螢幕的遊戲體驗,Switch最多還可以直接利用區域網路和最多8台主機在地遊玩遊戲,八人同樂、娛樂8 倍化。 另一個Switch 的特點就是可拆卸的Joy-Con左右搖桿,搖桿可插在主機上直接使用、也可卸下後左右手雙持無線使用,同時若要和朋友共同遊玩話,也可以將其中一隻搖桿交給朋友,兩人共同使用,遊戲體驗超級豐富多樣。 目前Switch 最主要的軟體功能為任天堂線上服務(Nintendo Online Service),也就是線上付費多人遊玩的功能。雖然說大部分Switch 的遊戲都可以無須網路、直接在主機上隨時開啟遊玩,但如果是遊玩《瑪利歐賽車8 豪華版》這類可以多人連線的遊戲,想跟世界各地的玩家一同線上競技時,就需要額外支付任天堂線上服務的費用才行。值得一提的是,近來十分熱門的《要塞英雄》(Fortnite) 去年也在Switch 上推出,並且支援跨平台對戰,該遊戲就不需要任天堂線上服務,連上Wi-Fi 網路後即可直接開始遊玩。 Switch 夾帶著2018 年的高人氣和高買氣,快速竄起,雖然說主機本身的硬體強度較弱,但多樣的遊戲模式和強大的彈性,還是讓開發商對其趨之若鶩,遊戲推出的速度非常快,甚至有許多遊戲大作如《刺客教條:奧德賽》都可以藉由不同模式在Switch 上遊玩,達到真正的「3A 遊戲帶著走」境界,未來潛力不可忽視。 不過Switch 的缺點也很明顯,首先就是硬體規格強度不足,造成主機本身依舊無法應付畫面要求太高的遊戲,再者,畫面輸出的表現也不夠,在現今這個4K 畫質滿天飛的世界下,僅最高FHD解析度輸出的表現實在有些差強人意。 綜合以上所述,相信大家應該也已經了解各家機平台陣營之間的差異和優缺點,接下來小編將為玩家們推薦每個平台目前最值得入手的幾款遊戲,供玩家們參考,讓大家在過年期間可以爽爽打game! 每個平台都會推薦三款獨佔遊戲,以本文預算1.5萬元以內來說,搭配主機購買的情況下,約可購入1~2款遊戲。這裡先幫大家複習一下各主機的建議售價,Xbox One X為13880元、PS4 Pro則是12980元、最後Switch則是9780元。 Xbox One 遊戲首推Microsoft 本家的獨佔遊戲,《戰爭機器4》、《最後一戰5》和《極限競速:地平線4》。 《戰爭機器4》是Xbox One 旗下經典的第三人稱射擊遊戲,由開發商The Coalition 開發,遊戲中除了槍枝射擊體驗非常優秀以外,經典的掩護射擊也是遊戲系列的代表特色之一,非常適合初入Xbox One 平台又想體驗代表遊戲的玩家。建議售價為1359 元。 另一個適合的遊戲則是《Halo 5》,這同樣也是代表作之一,不過採用的是第一人稱射擊,背景設設定在外太空的神祕感,本作故事相比過往在枝節劇情方面增多,眾多歷代角色相繼再度登場,劇情亦會追加新敵方,也非常推薦入手。建議售價為570元。 最後一個則是本家的賽車遊戲《極限競速》系列代表作,系列有分《極限競速》(Forza Motorsport)和《極限競速:地平線》(Forza Horizon)兩類,這邊小編推薦的是後者最新的《極限競速:地平線》,首次導入季節轉換系統,並且加入更多豐富的社群活動,是《極限競速》系列遊戲中的新巔峰。建議售價為1699元。 第一款推薦的是《戰神》,2018 年新推出的系列作可為《戰神》系列的神作,除了時代背景移至北歐神話外,也加入父子情深的故事片段,整體劇情更加鮮明活潑,該作發行後普遍受到評論家的好評,且主要集中在故事敘述、世界觀和克雷多斯父子的塑造等方面。建議售價為1190元。 第二款《漫威蜘蛛人》則是開放世界動作冒險遊戲,改編自漫威經典超級英雄漫畫《蜘蛛人》,是英雄類遊戲的新選擇,也是開發商Insomniac Games 自創的遊戲劇情,並且加入多種華麗攻擊效果,讓玩家能擔任蜘蛛人在城鎮中飛簷走壁保護市民。建議售價為1590元。 最後一個《地平線期待黎明》是款全新的開放世界動作角色扮演遊戲,玩家將要化身為身手不凡的女獵人亞蘿伊,在充滿神秘機器生物的世界冒險,非常有科幻風格的嶄新遊戲。建議售價為1490元。 Switch遊戲首推《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這除了是Switch首款代表作遊戲外,也是《薩爾達傳說》系列遊戲的突破,開放世界的遊戲新體驗為玩家帶來嶄新的世界觀,擬真的環境特效也是一大特色,可說是Switch玩家必買遊戲!建議售價為59.99美元。 另一款是前陣子才剛出的《任天堂明星大亂鬥特別版》,同樣也是系列作的新巔峰選擇,除了保有系列的操作特性和對戰系統外,也加入更多的角色和畫質提升,並且首度導入個人冒險模式,遊戲時間更長、內容更豐富。建議售價為59.99 美元。 經典RPG 角色扮演遊戲《精靈寶可夢》總算在Switch 上推出《精靈寶可夢Lets Go !》,在維持初代遊戲劇情的原則下,導入手遊《Pokemon Go!》的抓寶模式,讓新玩家們可以更快速地融入遊戲體驗,是喜愛精靈寶可夢的玩家們必買的遊戲選擇。建議售價為59.99 美元。 這次推薦的遊戲主機包含Xbox One X、PS4 Pro和Switch,三台都已經在市面上販售都有約一兩年的時間了,前陣子市場上就開始流傳各陣營即將推出的新世代遊戲主機,其中,Xbox可能結合雲端串流技術推出雙主機、PlayStation則是推出PS5,Switch則是同樣有可能會推出兩款新機。 有關Xbox 新主機的消息, 有新資訊指出Microsoft 可能將推兩款Xbox 主機, 其中一台Xbox 主機是目前大家熟知的傳統家用遊戲主機,估計會具備高階的硬體規格和新技術,以帶動新一代畫面顯示和遊戲引擎。另一款Xbox 主機,則是會以主打雲端串流遊戲為主的主機盒,其主要目的為用來對抗對手陣營PS4 的PlayStation Now。這兩款遊戲主機預計推出的時間可能會在2020 年。 PlayStation陣營部分,Sony前陣子已經確定新主機的名稱確定將稱為PS5,實際的硬體規格等細節尚未可知,不過考量到對手陣營Xbox One X的效能表現,PS5只會追上腳步甚至超越而已,至於確切的推出時間仍然尚未確定,不過預計普遍也是2020年左右。 下一代新機話題比較有趣的是Switch 主機,預期任天堂很有可能會推出兩款Switch 新主機,而且最快很有可能2019 年就會推出。 兩款新機的名稱可能被定為Nintendo Switch 2Pro 跟Nintendo Switch 2 Lite,前者顧名思義是較高階的版本,外媒指出這次新機更新的重點,除了在系統硬體規格的升級外,主要會著重在觸控螢幕上,目前的Switch 正如前文所提,螢幕解析度在720p,預期未來兩款主機的解析度都會調整至FHD 等級,至於兩者的差異可能在內部硬體的細部規格不同。同時,另一個可能的差一點,也有可能在螢幕面板差異上,高階的Pro 版本也有可能會採用OLED 面板達到更細緻的色彩對比。去年並未入手Switch 的玩家,或許可以等等看今年的2 代Switch 喔! 總地來說,家機遊戲這塊市場在2018 年因Switch 的出現,導致目前原先主要由PlayStation 稱霸的家機市場出現變化,加上今年Xbox One 陣營的獨佔遊戲也頗令人期待,包含《戰爭機器》系列也即將在今年推出《Gears 5》、《除暴戰警3》在經過多年延宕也終於底定今年推出,《王國之心III》更將首度登陸Xbox One 平台,Xbox One 陣營不容小覷。 此外,身為黑馬的Switch 今年也有可能再接再厲,推出二代新機,打算搶在2020 年Xbox One、PlayStation 推出新機前,先搶一波市場,強大的可攜性和變化性,將會在未來為家機市場帶來更多變化。不過,最終得利的都是玩家們,因為,大家就會有更多選擇和遊戲可以玩啦!
-
DNS Flag Day來臨!2月1日以後,有些網站將受影響!趕快更改您的DNS設定!
當今網際網路(Internet)如此方便,主要是因為有網域名稱系統(DNS,Domain Name System)服務,可將IP位址(例如172.217.160.78)與域名(google.com)互相對應,讓我們可以輸入域名來方便上網。簡單來說,DNS就像電話簿一樣,讓您只要記住人名,就可以查到對應的電話,以便讓您可以與世界溝通! 網際網路的各大網站基本上也是以對外IP為主,但實際對外公佈的資訊,還是其域名(Domain Name)為主,並記錄在各大DNS的對應資料庫內。如今您的電腦設定中,在DNS的設定上一定有填入ISP服務商所指定的DNS值(例如HiNet的168.95.1.1),或者公共DNS服務商所提供的DNS值(例如Google的8.8.8.8),這樣才能方便快速的進入網際網路的世界,同時可以進入我們 PCDIY! 的網站來閱讀文章! DNS內有一個延伸安全協定叫 EDNS (Extension Mechanisms for DNS,即DNS延伸安全協定),其功能主要是提供DNS的安全性功能,包括DNSSEC與擴展DNS封包。這些功能讓DNS的查詢更加安全。 由於DNS當初設計上問題,並沒有考慮到太多安全的設計,且無法部署新的功能,因此造成當今許多DNS詐騙事件。但啟用EDNS協定之後,會造成封包變大,讓DNS主機的負載提升,因此以前DNS軟體或服務商,在以前電腦硬體還是很昂貴的年代,就直接繞過EDNS協定以降低主機負載。像是當今許多人所使用的Google、IBM、Cloudflare等公共DNS服務商,就是採用上述的作法,所以使用者會感覺他們的DNS比較快,但其實這是在速度上與安全上做妥協,您的安全性並沒有因此而提升! 如今硬體其實已經非常便宜了,但面對如今許多詐騙網站的案例發生。為了解決DNS的安全性問題,Google、IBM、Cloudflare等公共DNS服務商,商量好在2019年2月1日當天訂為DNS Flag Day,當天將測試其EDNS的符合性功能。簡單來說,上述這些公眾DNS服務商,在2/1以後將把8.8.8.8、1.1.1.1 與 9.9.9.9 等公眾DNS服務導入EDNS協定,讓上網更加安全。也因此,屆時若不支援EDNS協定之域名,將造成公眾DNS無法順利解析,或解析反應變慢,影響到正常上網! 由於強制使用EDNS協定,這可能造成大家熟知的權威域名伺服器,也就是DNS代管服務商,是否有將DNS軟體更新到最新版本。若有的話,2/1起自然可以支援EDNS協定,上網不影響。要是這些廠商還是使用舊版本的DNS軟體,包含他們所使用的防火牆產品若無法支援EDNS的話,這樣就會造成公眾DNS在查詢主機時發生錯誤,造成使用該DNS網站的用戶在上一些網站時速度延緩,甚至無法連上。 因此,要是各大網站所使用的DNS無法支援這個EDNS協定的話,這些公共DNS服務商就有可能發生無法順利解析出正確的IP位置,使得用戶在瀏覽一些網站時,可能發生反應變慢,甚至無法連線的狀態。對於網管來說,想知道您的DNS代管業者(權威域名伺服器)是否有支援EDNS,只要到 輸入您的域名,即可檢測出您的網站是否有受到影響!有的話,請趕緊聯絡您的DNS服務商。 針對一般用戶來說,如果您的DNS值是填入公共DNS服務商所提供的值,例如下列的值: Google Public DNS: 8.8.8.8 IBM Public DNS (Quad9): 9.9.9.9 Cloudflare Public DNS: 1.1.1.1 基本上您還是可以繼續使用的,但要是2月1日當天,您發現有些網站無法連線,或是變得非常慢的話,那麼,您就得先將您的DNS設定,改成下述您的ISP所提供的DNS位置,或是TWNIC的Quad101免費公共DNS位置,說明如下: HiNet (中華電信) DNS: 168.95.192.1 或 168.95.1.1 Seednet (遠傳/數位聯合電信/速博)DNS: 139.175.1.1 或 139.175.1.244 TFN/TTN DNS (台灣固網/台灣大電訊/台灣大寬頻): 61.31.1.1 或 61.31.233.1 bb寬頻: 115.43.224.132 或者: TWNIC Public DNS: 101.101.101.101. 或 101.102.103.104 有關於修改DNS的方式,請參考的教學說明,這裡就不再贅述! 以前伺服器等硬體配備都非常昂貴,加上太多人都把DNS設定到這些公眾DNS伺服器上,因此這些公眾DNS服務商是採用繞過EDNS的方式,來降低伺服器的負擔,同時也可以加快DNS解析速度,讓一般用戶覺得還是設定到這些公眾DNS比較好,上網比較快。但是,也由於無法對EDNS協定做出反應,使得DNS詐騙案件頻傳,造成重大的資安事件發生! 如今,其實硬體配備已經降價許多,且現在網路速度也越來越快,這些公眾DNS服務商終於不再從安全與速度中妥協,而是以安全性為優先,提供更安全的上網環境。這樣對網際網路的整體發展來說,是比較好的!因此,2/1起若有一些網站不能上,或者太慢,請稍微有點耐心一下,或者改一下DNS設定,讓上網不受影響囉! 更多訊息,請參考: TWNIC: DNS Flag Day:
-
ASUS AiMesh技術來臨!華碩無線路由器支援旗下產品,無痛滿足Wi-Fi覆蓋率
過去,大坪數家庭或是公司行號等具備上下樓層的空間,若是想要使用Wi-Fi無線網路相連的話,往往會遇到訊號不穩的問題,即便近年來陸續有網通廠商推出Mesh網狀網路技術,仍無法克服SSID切換的麻煩問題。但一切的困擾都隨著Asus AiMesh技術推出獲得解決,AiMesh能自動連接多台Asus無線路由器,並打造能覆蓋全家的Wi-Fi網路,有效且有彈性的解決Wi-Fi訊號問題。 本次PCDIY!也特別前往Asus總部,訪問其行銷經理邱青泉先生和專案經理們,請他們說明AiMesh的功能和優勢所在。 當前無線路由器(Wireless Router)無論是功能還是訊號皆越來越強,但是一旦需要在大坪數的居家環境,或是具有上下樓層的公司行號使用時,仍然需要搭配配置多台Router作為訊號的節點,藉此確保空間中無任何訊號死角。 邱青泉經理表示,傳統上,一般面臨此問題時的做法,是在每一台路由器上設置不同的SSID,當使用者跨越到另一區的覆蓋環境時,就必須自己手動切換連線SSID,才能確保網路傳輸不中斷,雖然使用上可行,但仍不免有需「手動切換」的麻煩。 後來又有廠商推出所謂的「Repeater模式」,藉由將路由器設置為延伸路由器,用來當作延伸無線訊號的功能,但Repeater無法使用相同SSID,且更改主路由器的設定時,延伸路由器也要手動跟著改才行,無法做到同步修改。更重要的是,主路由器和延伸用路由器都必須相同等級或相同規格才行,加上前述的設定過程繁雜,使得實用性質大大降低。 為解決上述的問題,廠商又推出Mesh(網狀網路)架構的路由器產品,讓路由器之間能相互溝通,以延伸訊號覆蓋範圍,也因此,Mesh架構路由器產品逐漸普及,多數新的路由器產品皆具備其架構。 雖然各家都號稱是Mesh級的路由器,但Asus所推出的AiMesh技術以及對應的產品,則是可以橫跨產品等級,並將產品之間的有線與無線溝通能力和傳輸效率,推升到另一個層次。 AiMesh是Asus創新的無線路由器功能,在當前普及的Mesh網狀網路中加入更多智慧功能,連網裝置在連上使用AiMesh的路由器訊號範圍內後,無論使用者到空間中任何地方,AiMesh都會根據各點的網路訊號強弱狀態,自動將使用者連到對應的AiMesh Node(節點)上,且過程中,使用者完全不必另外設定,就能享用穩定且不間斷的網路環境。 一般負責網路訊號覆蓋的路由器,正如前文所提,無論是主路由器還是做為延伸訊號範圍功用的延伸路由器,在規格和等級上皆須相同,然而,AiMesh的強大之處在於讓使用者可以混用各種不同型號的Asus無線路由器,Asus專案經理鄧惟升先生也補充,無論是最新推出的新品,還是幾年前的產品,只要確認支援該功能並經過韌體更新以後,便可以在路由器設定介面中直接找到AiMesh的設定選項,這讓使用者不需要額外添購路由器,甚至可以節省開銷,讓舊的路由器持續發揮功效,且效果不打折扣。 Asus研發部資深專業經理沈長毅先生也為我們解釋AiMesh的運作原理,AiMesh系統主要是以中央控制,也就是由最前端的路由器(即AiMesh Router)作為中控台,主管各節點(即AiMesh Node)之間的溝通和下指令。此時,若在此中控台路由器中更改或進行任何設定,整個AiMesh系統中的路由器都會同時設定。 而在此中央控制狀態下,AiMesh系統會判定使用者聯網裝置距離目前連線的路由器多遠、訊號是否變弱,中控台此時會開始判斷系統中的其他節點是否有更適合該裝置連線,讓其連到訊號更強的節點。即使該裝置並未和其他節點相連,但由於所有裝置都處在同一個AiMesh系統中,該裝置的連線訊號強度會透過比較的方式,中控台會隨時和其他節點進行比較,一旦裝置連網訊號變弱以後,中控台就可以自動下指令,將該裝置和其他訊號更穩的節點相連。 簡單來說,就是有點類似手機蜂窩式網路的原理。當手機用戶越來越遠離基地台A的時候,其系統自動會判斷將手機連至離用戶較近距離的基地台B,讓用戶即使跨區講電話時,也不會斷線。AiMesh系統也是類似這樣的設計,讓用戶在覆蓋區域裡面自由走動時,會自動根據無線網路的訊號強弱,來自由切換是連到哪個節點,讓用戶走到哪,都能享有暢通無阻的無線通訊環境! AiMesh系統不僅可以延伸無線訊號覆蓋範圍,還可以讓使用者在「有線」和「無線」網路之間混用,讓使用者可以根據空間的限制或需求,利用AiMesh系統來建立有線和無線網路系統。如果系統發現有線網路不穩了,那AiMesh會自動轉成無線系統,反之亦然,這也就是AiMesh的另一個特色,也就是「自我療癒」(Auto-Healing)功能。除此之外,自我療癒功能還能在系統中任一節點故障時,先將其剔除於系統外,並自動將剩餘的節點重建出一套穩定的網狀連線系統,以維持系統的正常運作。 此外,為了讓AiMesh系統和各節點訊號強度讓使用者更直覺、更友善看得到,Asus也獨家開發出專利的ASUS Router App以及Lyra程式,可將系統中的網路訊號圖像化,讓使用者可以輕易了解AiMesh系統中的連線狀態與訊號穩定度,以便依照需求來調整AiMesh各節點的放置位置,讓連線訊號達到最佳狀態。 AiMesh技術目前已經在部分Asus和ROG路由器產品中使用,不過未來將可藉由韌體更新的方式,讓部分過往的舊產品也能使用該功能,使用者僅需要額外買AiMesh node不需要整個家中Wi-Fi路由器全部更換,節省開銷。 ROG Rapture GT-AC5300(下稱ROG Rapture)是針對遊戲玩家所打造的電競路由器,本身具備三頻802.11ac Wi-Fi,並且配備8組Gigabit LAN連接埠供有線裝置使用,其中有兩組為Gaming-First專屬通道,並且支援WTFast遊戲加速器,讓連接該連接埠的裝置在由玩遊戲時,可以優先享用頻寬。 除此之外,ROG Rapture搭載四核心處理器和1024MB記憶體,另外搭載兩組USB 3.0連接埠,除了提供快速的硬體運算以外,額外的USB連接埠也提供連接NAS或是行動裝置充電等功能,使用彈性高。 RT-AC88U為雙頻Gigabit Wi-Fi高階路由器,最高網路傳輸速度達3,167 Mbps雙頻資料速率,採用Broadcom NitroQAM技術,可以將5GHz頻段提升至2,167 Mbps、2.4GHz頻段提升至1,000 Mbps,加速網路訊號傳輸。有線網路連接埠方面,具備八組LAN連接埠,可供多台有線裝置使用,並且同樣支援WTFast功能,優先讓遊戲享用頻寬。 硬體方面搭載1.4GHz雙核心處理器提升速度,同時也具備一組USB 3.0和一組USB 2.0連接埠,提供使用彈性。 硬體方面搭載1.4GHz雙核心處理器提升速度,同時也具備一組USB 3.0和一組USB 2.0連接埠,提供使用彈性。 RT-AC86U屬於中階雙頻無線路由器,在硬體規格方面搭載1.8GHz雙核心處理器和512MB記憶體,外置三支可調整天線和一支隱藏式天線。有線網路連接埠則是提供一組WAN和四組LAN連接埠,並且具備一組USB 3.0和一組USB 2.0連接埠,可供額外使用。同時在遊戲功能方面,也支援WTFast加速器,在遊玩遊戲時可以優先享用頻寬。 RT-AC66U+雙頻路由器搭載1GHz處理器,最高網路傳輸速度可達1.75 Gbps,外置三支高功率天線,有線網路方面提供一組WAN和四組LAN連接埠,另外搭載一組USB 3.0和一組USB 2.0連接埠,可供NAS、行動裝置充電,或是連接印表機等裝置使用。 Blue Cave AC2600雙頻路由器是Asus首款採用Intel Wi-Fi技術的無線路由器,由於採用隱藏式天線(四支),因此外型設計主要以Life-Style為主。硬體方面,具備512MB記憶體,網路傳輸速度最高達2,534 Mbps,並且支援MU-MIMO技術,可同時讓多裝置連網使用。 未來與Blue Cave相結合的Lyra Trio AC1750雙頻Wi-Fi網狀網路多路由系統,則是為解決大坪數、上下樓層Wi-Fi死角而生,藉由和AiMesh系統連接以後,最大Wi-Fi覆蓋範圍可達150坪。同時,結合Asus Lyra App,不需要使用電腦就能輕鬆設定和管理網路傳輸狀況,隨時監控網路。 未來Asus旗下路由器產品的開發方向,主要將會跟隨目前網路標準前進,例如最新的802.11ax無線網路規格,Asus目前已經有推出採用該規格的ASUS RT-AX88U雙頻路由器,網路傳輸速度最高可達6,000 Mbps,未來WPA3加密協定推出以後,旗下產品也會透過韌體更新支援,新品也會採WPA3協定。 未來Asus和ROG的路由器產品也會走向具備RGB燈效功能,除了外型絢麗以外,另一個重點則是結合網路訊號指示,比如說當燈效轉為紅色閃爍時,可能代表網路訊號不穩,或是轉為綠色時,代表目前訊號穩定等等。另外,這個燈效的效果未來也會結合Asus Aura Sync功能,將全面和Asus以及ROG其他產品整合。 WTFast遊戲加速器主要提供玩家在遊玩遊戲時,藉由WTFast的幫助能夠將網路頻寬優先分享給遊戲使用,減少網路延遲問題。不過WTFast目前主要都是針對Windows所設計,Asus表示將會讓WTFast走向家用遊戲主機(例如PS4、Xbox One),且部分家用主機遊戲已經支援WTFast加速器,讓搖桿玩家也能享受到遊戲加速的優勢。 無線路由器可說是打造智慧家庭的第一個關口,其功能與訊號覆蓋度將影響整個場域的智慧應用與連線品質。與其以高功率天線路由器來全面覆蓋,不如建置多節點的網狀(Mesh)網路,以便串成一整個覆蓋綿密的網路系統,讓場域內的每位使用者都能享有無縫接軌的無線網路使用環境。 然在各種Mesh網路系統中,華碩的AiMesh系統可說是兼顧了實用性、擴充彈性、高效能等獨家特色。在實用性方面,其無線與有線混搭的特色,讓一些無法佈線的場域可以透過AiMesh節點來以無線當成橋樑,然後再以有線來連接各裝置。在擴充彈性方面,消費者不須選擇同級產品,只要依照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等級的AiMesh路由器產品,未來要擴充時也只要買相容產品即可。至於在高效能方面,AiMesh路由器之間皆有自己的專屬通道,可以提供高速暢通的頻寬,讓多使用者連線時也能享有比其他競品還高的傳輸效能。 整體而言,透過這次的專訪,我們可以了解華碩所打造的AiMesh系統,是具有前瞻性的技術,值得讓想要打造全區覆蓋無線網路系統的使用者選購。 廠商名稱: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單卡對決CrossFire、11款規格顯示卡一次檢證,買對才是王道!
隨著前陣子NVIDIA RTX系列顯示卡的推出,市場上的顯示卡又面臨一次重新洗牌的動作,原本位處龍頭的GeForce GTX 1080 Ti馬上被打入到次階等級,再加上挖礦熱潮已退燒的情況下,這些1000系列的顯示卡也紛紛面臨降價的情況,甚至部分廠商先前的庫存還沒消化完(被塞貨?),價格下滑是個必然的趨勢,對玩家來說當然是個好消息,終於逐漸落到可接受的價位,家裡的GTX 750總算可以換掉啦! (這裡就不提每一代都推出的夭壽貴版本Titan了) 可是瑞凡,顯示卡陣營還有AMD啊,難道說AMD已經回不去了嗎?(啥老梗XD) 不要開玩笑好不好,AMD才剛出了Radeon RX590,買顯示卡還送三套最新的遊戲,而且RX580、RX570都還紛紛跳水給你看,現在就是下手的好機會不是嗎?話是這麼說,但實際的效能表現呢?能不能來個完整一點的效能比較啊,這樣如果想要下手也才有個依據啊~ 快過年了,想要拿年終獎金來換張顯示卡是個不錯的想法,但是如果一次就把一整年辛苦工作換來的年終獎金都壓在RTX 2070或2080上頭到底值不值得?還是說有沒有個折衷的辦法呢? 雖然目前可以看到的是一片的顯示卡跳水聲,不論NVIDIA或是AMD,比的只是誰跳得比較深而已,對玩家來說,跳吧、跳吧,跳到谷底就是下手的好時機,錢、是要花在刀口上的,逢低買進的方式才是花錢的王道,這一次,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現有的顯示卡要換新的話,該怎麼下手吧! 如果要把所有的顯示卡都拿來輪一遍,大概小編就要測到天荒地老了,這邊就針對目前大家在市場上可以看到且想要入手的部分來做比較,以目前NVIDIA GeForce GTX 1060開始,包括GTX 1070、1070 Ti、1080以及1080 Ti等,AMD陣營的RX570、580與最新的590這三個版本,另外,也加入了目前新出爐的RTX 2070、2080以及2080 Ti來一起做比較,雖然後面那三片可以預想效能是比較高的,但總是有個天花板指標在那邊,在效能對比與價格比較上,相信大家也會有比較深刻的認知印象。 這次要拿來比對的一共有11款不同規格、總共14片顯示卡,多出來的3張顯示卡是AMD Radeon RX570、580、590作為CrossFire用途的版本,以目前的價位來看,買2片X570可能也才一張GTX 1070 Ti的預算,那如果買2片透過CF模式運作呢?效能上是否有比較優異?可合、可拆的方式,是不是能夠讓玩家更具自由度調整呢?那就透過實測數據來了解吧! 在做效能比較之前,先來看看價格差異吧!再怎麼說,價位高低絕對是下手的考量點,畢竟大多數玩家也不是土豪出身,下手前總是要先看一下口袋的深度,便宜、高效,就是下手的目標了。其實大家也常上網站的商城就可以直接比價,看看原價屋的報價就會發現,即便是GTX 1060的價格差異也不小,華碩、微星、技嘉等三大廠的價位版本就都有落差,GTX 1060的3G版目前已跌落6,000大關,不過如果真要選,還是建議往6G版本下手為佳,就是俗稱的1066版本,部分遊戲的記憶體吃比較重,有6G記憶體的話能提供較順暢的運作。 從報價的部分也可以看到GTX 1060 6G的版本仍舊維持在7,000多~8、9000元的售價,其實還不算低,小編特別在網路上仔細地搜尋了之後,包括像是PCHome、Autobuy等商城的報價,有部分廠商直接做跳水拋售的,最低也落在6,790元,反觀同樣在原價屋的RX 570、580的報價,570 4G最低價是由跳水第一炮的撼訊Powercolor奪得,3,790元的超低價應該是有吸引到玩家的目光,至於570 8G版本也已經有華碩、技嘉直接跳水破5,000的價格出清,甚至看看ASUS的RX 580 4G雪原豹,直接開賣4,990元的超特價,還在用GeForce GTX 7xx、9xx版本的玩家,可以換卡了。 這邊小編也整理了一下網路上的價格(盡量以能找到的較低價格)提供給大家參考,不只剛剛提到的GTX 1060系列而已,從報價的長條圖中可以看到明顯的一點,目前的RTX系列雖說價格不斐,但是相較於原本「不正常」漲價的GTX 1080、1080 Ti來說,目前玩家可以不用考慮這兩款版本了,因為同樣預算下還不如直接買RTX系列算了,而相對性的,AMD的RX系列就顯得親民了,就算不看Vega 56的價格,剛出爐的RX 590雖然賣價要近9,000元,但有送三款最新遊戲,而RX 580、570的價格帶就顯得十分的「超值」。 看過了價格之後,其實不難了解目前的狀況,即便礦卡需求退燒、廠商紛紛打出跳水價出清,整體NVIDIA的價格帶相較於AMD來說還是偏高的,以目前想要順暢打Game至少要有RX570或GTX 1060等級比較合適的情況下,對玩家來說,選擇不同陣營的預算考量也不相同,以跳水價的GTX 1060 6G至少得要花上6,790元的預算下,那如果選擇購買2張RX 570來做CrossFire呢?最低價的RX 570也才3,790元,一次買2張要花7,580元,也是落在GTX 1060 6G的價格區間帶中,是否RX 570的CF之後,效能可以有所提升呢?如果角色換上GTX 1070之後,少說要也破萬價格的區間帶,是否可以由2張RX 580同樣運行CrossFire模式來對比呢?可合併、可分拆的特色,同樣的預算下,玩家又該如何考慮? 說再多都不如實際的測試數據佐證來的真實,那咱們就來測試囉!這次小編找了11款不同規格版本的NVIDIA與AMD顯示卡來做測試,另外為了對應CrossFire所以額外再找了3片一樣規格的Radeon RX顯示卡、一共14張來做測試比較,以下為測試平台的其他配備列表,提供做為參考。 測試平台— CPU:Core i9-9900K 主機板:ASRock Z390 Extreme 4 記憶體:G-Skill Flare X DDR4-3200 8Gx2 SSD:WD Black PCIe NVMe M.2 SSD 1TB Power:Mistel MX850W OS:Windows 10 Pro 64bit (Build 1809) 這裡採用的測試程式基本上以3DMark為主,相信這也是大家常見並且會使用的測試軟體,測試項目則是以Fire Strike與Time SPY這兩大項為基本,另外也加入了遊戲的測試,遊戲的部分則是選擇了FarCry 5《極地戰嚎5》、Assassin's Creed Odyssey《刺客教條:奧德賽》、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古墓奇兵:暗影》這三款作為代表,相信透過不同遊戲的呈現,可以有不同角度的參考值,好了,來檢視一下這14張顯示卡的效能表現吧! 先來看看在Fire Strike的三種測試模式下的效能表現,分別是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從下面的數據長條圖中,可以看到採用了CrossFire模式的Radeon RX系列就跟吃了春藥一樣的猛,RX 590 CF的表現簡直就快比肩RTX 2080的成績了,而RX 580 CF的成績也幾乎與RTX 2070不相上下,如果思維轉一下、換成價格套入的話,那根本就xx比雞腿的等級了,當然這裡沒把RTX的光追特色加入考量,那就看玩家是否要因為「光追」這個訴求,多花上一大筆預算買單囉! 回到測試數據上,單卡的效能表現可以看到RX 580在這部分的測試中,效能表現是優於GTX 1060 6G的,認真說,更低一階的RX 570其實效能上也差距甚小,有預算考量的玩家基本上可以考慮入手RX 570或580即可;單卡本身的比較大概方面,NVIDIA系列的斷層大概不難發現就是GTX 1070了,雖然說GTX 1060 6G就已經是不錯的表現(Fire Strike有近12000分的成績),但是對比自己的哥哥GTX 1070時,很明顯的,小弟、你落後很多喔~這差距的幅度都差不多有50%的整體表現了。 除了RX 590、580的CF模式可以有大幅度的效能提升外,RX 570 CF後的效能表現也可以力壓GTX 1070的成績,從整體的數據表現來看,CrossFire模式或許是玩家的另一種選擇,當然陣營選擇每個人都各有喜好,透過數據的實測也是讓我們更了解實際運作下的成績是怎樣的情形。 另一項3DMark的Time SPY測試也可以做效能比對,這邊可以看到分別在Time SPY與Time SPY Extreme下的測試成績。在Time SPY的單卡成績中,RX 580的效能表現大概只能跟GTX 1060 6G差不多,其他版本的NVIDIA單卡是已經遠遠把Radeon RX系列拋在腦後,不過如果是以CF模式運作,那又是幾乎快要「倍增」的成績著實令人驚豔,RX 590 CF下的表現可以超前RTX 2070的成績、RX 580 CF的表現則是小遜RTX 2070但勝過GTX 1080一截,即便是RX 570 CF都能夠擁有與GTX 1080相較的實力。 這部分的表現其實可以看出目前在效能上的需求定位大概要落在哪裡比較是玩家的實際需求,以這次測試採用的平台來看,Time SPY的成績建議如果有5000分以上,應該就足以應付大多數遊戲的使用,顯然AMD陣營的RX 590還可以,另外就是NVIDIA陣營的GTX 1070以上版本都OK,以未來還會有更多重Loading的遊戲推出的預期下,如果現在要換卡,可能也是要為後續的遊戲大作預留一下效能空間,直接下手選擇高上一、二階的版本,或是CrossFire模式也是一種選擇,比較擔心的是遊戲是否支援CF運作,如果沒有支援(可能驅動沒特別Support)的話,就只能往單卡的高效能方向做挑選了。 除了3DMark的測試之外,實際遊戲上的表現可能更玩家期待這11款不同規格顯示卡的差異是如何?直接來看實際遊戲測試比較明確。 談這款遊戲的測試數據前,必須客觀的說一下,FarCry 5對於AMD顯示卡是有優化的,而且也是支援CrossFire模式較為完整的一款遊戲,不過,FarCry 5的吃顯示卡資源也是不小,所以從數據上可以看到,這款遊戲如果非AMD陣營顯示卡,那就至少要使用到GTX 1080以上的版本才會有比較明顯的好成績,而且因為有支援CrossFire模式,所以開了CF的加乘效果相當不錯,可以提升40~50%左右的效能,一旦解析度開到4K模式的話,更是有近乎100%的效能提升,對於喜愛這款遊戲的玩家來說,選擇直接買2張Radeon RX系列的顯示卡來做CF所得到的效能表現直接對上GTX 1080 Ti沒問題,但是整體的預算價格可能才2/3而已。 在FarCry 5的實測表現中,如果採用的是GTX 1060 6G、GTX 1070以及GTX 1070 Ti這三款的話,1920x1080解析度下的表現還算OK、都有30FPS以上,2560x1440解析度下就掉出30FPS關卡了,換到4K模式最高表現GTX 1070 Ti也僅13FPS、相當低,這裡可以看出有優化跟沒優化下的顯示卡表現差異極大。 遊戲測試場景換到刺客教條:奧德賽,有別於前面FarCry 5對AMD顯示卡的「友善」程度,大概GTX 1060 6GB已經壓完RX系列了,從長條圖中可以明顯看到CrossFire的效果並沒有起來,是啊,奧德賽的測試上CF增長的效能很有限,「微幅提升」大概就是最佳註解了。 基本上在2560x1440解析度時,所有的顯示卡版本還能勉強維持在30FPS以上(RX 580 29FPS、RX 570 25FPS),如果解析度再拉高到4K的話,還能保持30FPS以上的至少就要GTX 1080等級了,差一點點的GTX 1070 Ti有29FPS、GTX 1070有26FPS,在這以下的就不及格了,顯然也跟前面的測試差不多呈現的狀態,如果玩家想要高興地在4K模式下暢快無比的爽玩重量級大作的話,大概「努力存錢」直接買RTX 2070以上等級會好一點。 挑選古墓奇兵:暗影這款遊戲時,原本是想說有蓋上AMD Logo應該會有支援CrossFire才對吧,看來~沒這回事,CF有開跟沒開一樣,看來是沒有支援(或驅動沒修正、遊戲不支援?),沒關係,兩邊陣營都有優化的情況下,做為測試基準也算公平,直接來看效能比較就好。 這邊一樣測試了三種解析度下的表現,即便採用了RX 570單卡,也可以在標準Full HD(1920x1080)下有48FPS的成績,RX 580的表現與GTX 1060 6G的成績差不多,前者為53FPS、後者為52FPS,其餘的都至少64FPS以上起跳,到RTX 2080 Ti的133FPS厲害數據;2560x1440解析度下的表現則最低都還有32FPS的基本值,如果想保有40FPS以上的水準,那至少得要選擇RX 590、GTX 1070以上的版本比較保險;解析度拉高到4K模式時,GTX 1070 Ti以上算是保本30FPS了,與刺客教條:奧德賽一樣,想要4K模式下能夠跑得順暢無比,那就只能用力往高階版本「敗下去」才行了,看看RTX 2080 Ti的成績最高也不過54FPS而已。 透過前面小編囉嗦的講了一大堆以及看了一堆的長條圖數據之後,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比較清楚的瞭解這11款版本的效能差異了呢?這裡還有個特別要提到的部分也提供給玩家參考。 CPU可以超頻大家不陌生,而顯示卡也是,通常可以透過各家廠商提供的軟體來作調校,原則上可以提升一小部分的效能,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散熱的部分,玩家只要多加留意溫度的部分,應該都可以達到微幅超頻提升效能的目的,畢竟免費的、不礙事就加減用。AMD Radeon RX系列通常都多了個可以直接OC(超頻)的DIP在顯示卡上頭,很容易找,想超頻的話就直接切到OC Mode、然後再開機就可以超頻運作了,也不用進軟體調頻率,至於超頻後的效能提升多少呢?口說無憑、直接來實測就知道。 這裡就順便地開了OC Mode來做測試,以RX 570來作範例就好,作比較的就挑了自家大哥RX 580跟NVIDIA GTX 1060 6G這片指標版本,比較項目就以3DMark的Fire Strike、Time SPY與FarCry 5遊戲來對比一下,從長條圖的實測數據可以看到,原本RX 570單卡標準測試成績在經過OC之後,Fire Strike的成績直接可以超過大哥RX 580的表現,本身的提升幅度超過10%,也讓原本略遜GTX 1060 6G的情況變成領先一截。 Time SPY下的表現也是有提升,但就沒有像在Fire Strike那麼明顯,效能提升約5%左右,雖還比不上RX 580與GTX 1060 6G的成績,但也追上不少,而OC後的CF表現也是有提升約5%左右;至於FarCry 5的表現也是小幅提升,不無小補,算是RX系列的特色之一,如果有下手RX顯示卡的玩家別忘記打開這個功能。 要一次測完這14張顯示卡也是很累人的,特別是在新的Core i9-9900K平台上全部都要重新跑一遍,並力求每個測試的基準一致與公平性,這得感謝編輯團隊大家鼎力協助。最後有幾點要跟大家分享,寫這篇的緣由來自於前陣子的RX 570開始跳水價,相信大家都在期待AMD的7nm版本哪時候推出,否則目前顯示卡市場都快變成NVIDIA一家獨大了,從先前的Vega 64之後,大概就沒有AMD顯示卡的新消息,更不用說這陣子沸沸揚揚的Intel要推自家的顯示卡新聞。 對於玩家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是我花了多少錢、得到了多少的效能表現回饋,看看去年跟今年初礦災沒發生前的情況,還有印象嗎?顯示卡價格無限狂飆、一卡難求,隨便一張GTX 1080 Ti要價破3萬以上,一整部電腦裡面最貴的元件不是CPU、反而是難買到又很貴的顯示卡,在經濟不起飛、還可能倒退的受薪階級荷包已經很扁的情況下,買顯示卡真的是要唱辛曉琪的「領悟」了。(因為~多麼痛)(大誤) 既然RX 570開始跳水,不管是誰開了第一槍(哈,是撼訊),目前可以看到幾家大廠都開始調降價格,對玩家來說是好的,如果可以因為跳水這件事情、讓預算得以買得起2張卡來作CrossFire的話,是不是能夠大幅提升效能呢?那就來讓實測檢證不就得了!相信許多玩家在挑顯示卡的時候也是上網查查看效能表現落在哪裡才下手選購,希望這次的測試數據比較能夠幫上一點小忙,透過價格與效能的比較之下,大家都能買到合適自己使用的顯示卡。 個人認為,挑顯示卡一次搞定就好、打Game才是重點,而明年度的光追遊戲如果還沒來,先不用一次就下大把的銀子買現有的三款RTX系列(口袋夠深的玩家就請直接掠過這一句),可以期待一下即將推出的RTX 2060(價位較低),甚至乾脆低價策略轉進AMD RX 580、590,還有送遊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預祝大家都能挑到合適的好顯卡,過年一起來玩Game吧! (寫在文章末,特別感謝SAPPHIRE藍寶科技的協助,原本小編手上都只有各一片的RX系列,感謝藍寶科技直接大手一揮,通通提供每個RX型號各2片顯示卡來做測試,謝謝!)
-
晉級入門工作站吧!兩代主流AMD Ryzen Threadripper對上Intel高階Core i9-9900K
時至2018年底,回顧CPU市場可說是非常熱鬧。因為在2018年第四季,兩大CPU陣營各有新的產品問世,在Intel方面,他們在10月19日正式上架第9代Core i9-9900K,並以鑽石包裝來吸引目光,這也是第一顆Intel終於推出8核心16執行緒的處理器,以與AMD的高階處理器對打。而在AMD這邊,則是在10月29日正式上架Ryzen Threadripper 2970WX與2920X,讓消費者可以在耶誕假期買到高階的工作站級處理器。如今兩大陣營的高階處理器已經都可以在市面上買得到,對於2019年想要升級電腦,或是組裝新電腦的玩家來說,要如何選擇才最划算,以下我們就以AMD兩代Ryzen Threadripper主流等級處理器,包含這一代的2920X與上一代1920X,來與Intel目前最強的i9-9900K對比,看誰的表現更好。 前幾個月由於Intel的處理器出現缺貨情況,導致一些入門或主流級的處理器不容易買到。在經歷了缺貨、漲價、跌價等市場風波。目前Intel的第9代處理器的供貨狀態已經逐漸回穩、8代處理器也在市場供貨,但是價錢仍然不低。反觀AMD這邊就完全沒有缺貨問題,也沒有偷偷漲價,且目前Ryzen Threadripper 1000和2000系列也同時在供貨,以提供玩家們組裝以高階處理器為主的電競級或工作站級PC。 會想要買萬元級以上高階處理器的玩家,一定都是想要組裝一台高階的電競PC,甚至是工作站等級的PC。在選擇上,Intel的Xeon或Core X家族都太貴,看來只能買i9-9900K,現在售價也要15,300元,且只有提供到8C/16T,再搭個中階的Z390主機板大概也6千多,整體加起來就要破2.1萬多以上。若改選擇AMD的平台,用這樣的價錢來買具有12C/24T的Ryzen Threadripper 1920X絕對綽綽有餘,再搭個高階X399主機板大概7千多元就有了,因此大約2萬多可以搞定。若想要直接晉級2920X等級,也只要再多花一些小朋友就可以了,若搭主機板一起買,還送水冷風扇(2018年底前)!因此就價位來看,AMD提供的選擇更具彈性。 在效能方面的表現又是如何呢?接下來,我們就以Ryzen Threadripper 2920X為主,搭配上一代的1920X,來對上Core i9-9900K。有關於1920X與i9-9900K的效能比較,可參考。本文將以2920X為主,來說明其效能優勢! 測試平台: ●處理器1:Intel Core i9-9900K 8C/16T @3.6~5.0GHz ●處理器2: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 12C/24T @3.5~4.3GHz ●處理器3: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20X 12C/24T @3.5~4.0GHz ●主機板1:ASRock Z390 Taichi ●主機板2:ASRock X399 Taichi ●記憶體1:G.Skill FlareX DDR4-3200 8GBx2 @2666MHz ●記憶體2:G.Skill FlareX DDR4-3200 8GBx2 @2933MHz 共通部份: ●顯示卡:GeForce GTX 1080 Ti Gaming 11G ●SSD:Crucial MX300 2050GB SATA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Version 1803 從上述的測試數據中,可以了解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1920X的價位比Intel Core i9-9900K還要便宜,但效能上有不少都能與之匹敵。讀者可以想想看,TR-1920X是去年(2017年) 8月上市的產品,剛推出時的建議售價雖然比較高(799美元),但就在二代的Ryzen Threadripper家族推出後,一代就全面降價。例如這款TR-1920X就降到上述的13,290元,還比i9-9900K的小老弟-Core i7-9700K (只有8C/8T,市價13,800元)還便宜一點。這樣看來,TR-1920X值得精打細算的玩家們考慮進場。至於預算足夠、想要晉級到更強的處理器的話,玩家是可以直接選購TR-2920X的,甚至直接升級到更高檔的TR-2950X (16C/32T),真正享受到一邊工作、一邊玩樂的電腦使用新體驗! 由於TR-2920X因為剛上市1個多月,雖說目前售價是比較高一點,但因其採用12奈米製程,擁有更高的Boost時脈,在多工運作時,能擁有更好的效能表現,在實測中也有不少效能測試上不僅比TR-1920X出色,甚至贏過i9-9900K。從上面在遊戲方面的表現中,就可以看到TR-2920X與1920X的效能表現,幾乎是與i9-9900K平起平坐的,因此對遊戲玩家來說,在相同預算下,不一定非得買Intel的i9來當電競主機的處理器,玩家可以換買AMD的TR-1920X CPU,然後省下來的錢去買好一點的顯示卡,這樣還比較划算。 總之,由於Ryzen Threadripper的多核心、多執行緒設計,對於多工應用以及工作站場合,是絕對能夠發揮絕佳效能的。更多核心的好處,是讓電腦可以一次處理更多的任務,且各任務之間也能流暢執行,以幫助使用者提早完成工作。例如玩家可以一邊遊戲一邊直播、影片後製處理與轉檔,當然執行一些Adobe的創作類軟體也會更快,這些都是AMD Ryzen Threadripper的強項。而且最重要的是售價方面非常優異,因為TR-2920X也才2萬出頭,而Intel的工作站級Core X或伺服器Xeon處理器動輒都要3~4萬以上。因此,以整體來說,既然CPU的預算都要花到1.5至2萬了,與其買號稱地表最強的遊戲處理器,還不如直接跳級買工作站等級的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或1920X。這樣不只可以遊戲,還有更多應用,更同時處理更多的執行任務,玩起電腦的爽度也大開!您說是嗎?
-
微軟推出Windows Sandbox 「沙盒」模式,提供隔絕化程式執行環境,以提升系統安全
沙盒(Sandbox)模式,就是一種將程式執行環境利用類似沙盒的作法,將其限制在一個執行區域,當該執行環境整個弄垮,也不會影響到其他程式或整個系統。例如Google Chrome的設計就已是如此,每個分頁都是獨立執行環境,因此要是某分頁當掉了,也不至於影響到其他分頁。這種沙盒式的設計,可說是新一代作業系統/應用程式應當具備的功能。如今微軟也宣佈要在Windows 10加入Sandbox功能,可說是消費者之福! 當今最流行的消費性作業系統:Windows,由於沒有導入沙盒模式,當使用者想要執行一些從網路下載的軟體,就必須冒軟體有可能把整個系統弄壞的風險,雖說有裝防毒軟體,但有可能發生誤判或是漏網之魚的情況。 當然玩家們可以選擇安裝一套虛擬機軟體(QEMU、VirtualBox、VMware)來測試一些可疑軟體,但這些虛擬機軟體都必須先切分一些硬體資源出去,並在裡面安裝好一套作業系統才行。而且,虛擬機的環境不一定跟目前您的硬體狀況完全一樣,不僅效能會打折,甚至無法執行3D遊戲(虛擬機目前還沒支援到DX11,且效能會大衰減),虛擬機裡面的Windows可能還要另外準備一套序號才行…。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 你可以說,反正我要測試執行那些可疑的軟體之前,先將系統碟做好備份(透過Acronis True Image或是Ghost等軟體),再去測試就好了,若系統有問題,再恢復即可,這樣不就萬無一失了嗎?這個方法當然最好,只是,每次測試一套軟體,都需要如此大費周章,還要另外準備一顆硬碟來做備份,費力又耗時。有多少消費者會願意花這樣的精神去執行一套新軟體呢? 看來,只有沙盒模式最方便了!也是最佳解決方案! 根據裡面的介紹,「Windows Sandbox是一種新的輕量級桌面環境,專為安全執行應用程式所量身訂作」。也就是說,只要你開啟Windows Sandbox功能之後,你若要執行一些從網路下載、有疑慮的應用程式時,就可以開啟Sandbox來測試,要有程式發生問題,這個Sandbox可以隨時丟棄、刪除,且由於執行環境是與Windows隔絕的,因此不用擔心您的系統被搞壞。以下是Windows Sandbox具備的特色: ● 視為Windows的一部分:此功能所需的一切都隨著Windows 10 Pro和Enterprise一起提供。不須額外下載VHD! ● 就像新安裝的一樣:每次Windows Sandbox執行時,都是全新的Windows,如同剛剛安裝好一樣,非常乾淨! ● 一次性、可拋棄式設計:Sandbox裡面的小宇宙會怎麼變就怎麼變,並不會影響到主系統,且儲存裝置也不會留下任何小宇宙內的資料;因為一旦將沙盒關閉之後,該小宇宙也就隨之消逝! ● 超安全:因為使用硬體為基礎的虛擬化環境,同時與內核隔離,並採用微軟的Hypervisor(虛擬機管理程式)來執行單獨的內核,以便將Windows Sandbox與主系統隔絕開來 ● 高效能:使用內建的內核程式調度引擎,讓記憶體管理與虛擬GPU更加智慧 也就是說,以往想要在Windows建立好沙盒模式,必須透過第三方軟體(如Sandboxie、SHADE Sandbox、Toolwiz Time Freeze、Shadow Defender、BufferZone等等)才能達成,如今微軟直接在作業系統內整合沙盒功能,這樣就不用安裝這些第三方沙盒程式,也不用擔心相容性問題。而且,Windows Sandbox每次執行時,會自動建立好乾淨的執行環境,就像幫你安裝好新的Windows一樣,讓使用者不用煩惱安裝與設定問題。當您測試、執行好軟體之後,關閉Sandbox,裡面的資料也都隨之消逝,不會留在主系統。 也就是說,唯有想要測試或試用軟體,或把玩可疑的軟體時,才需要在Sandbox環境下執行,讓您評估是否要安裝該軟體。而日常使用的軟體,則還是要安裝在主系統,才能將您的資料完整儲存起來。 看到上面寫的虛擬GPU了沒?這是否表示玩家們能在Sandbox環境內玩遊戲呢?看來還是得等Windows Sandbox正式推出,才知道它的能耐了。 要使用Windows Sandbox功能,微軟建議電腦的最低配備如下: ● Windows 10專業版或企業版 (組建18305 以後) ● 處理器是AMD64架構 (也就是64位元的CPU,2008年以後的應該都是了) ● BIOS選單裡面,有關支援虛擬(Virtualization)的選項要打開 ● 記憶體要至少4GB (建議8GB以上) ● 至少1GB以上的硬碟空間 (建議使用SSD) ● 至少雙核心處理器 (建議四核心以上) 也就是說,只要是微軟Windows 10專業版或企業版,並安裝Windows Insider Preview (預覽版) 18305以後的版本,就可以看到「Windows功能」內,多了一個Windows Sandbox的選項!只要開啟該功能,就可以使用沙盒模式了! 至於該沙盒模式,已知在繪圖方面會開啟硬體加速,且會得知電腦的電池電量、狀態,以及功耗最佳化設定,而且沙盒模式與主系統也會共享記憶體資源,達到最佳硬體資源共用。 由於目前只有在預覽版可以嚐鮮,正式內建Windows Sandbox的版本,預計會在Windows 10 1903 (2019年春季更新)推出!有關於Windows Sandbox的更多細節,可參考微軟技術論壇網站:
最多人點閱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Google Public DNS上網跑更快,用戶端趕快更換IPv4 DNS設定8.8.8.8與8.8.4.4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光華商場的下一步,全世界都在看!
- 為什麼要換Skylake?Intel Core i7-6700K VS. Core i7-5775C VS. Core i7-4790K新舊處理器大戰!
- 迎廣InWin 805 ∞ Infinity重裝上陣,電腦精品機殼中的頂尖之作!
- NVIDIA GeForce GTX 1080磅礡登場,史上最強大PASCAL顯示卡誕生!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史上最強裸測機殼,聯力LIAN LI PC-T80裸測架!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 Ryzen 7 1800X vs. Core i7-7700K vs. Core i7-6950X Extreme效能大車拼,AMD八核心銳龍戰神與Intel十核心愛妻之王跑分實測!
- WanaCrypt0r 2.0勒索病毒來襲,KB4012215更新程式與解毒程式下載安裝 – MS17-010系統漏洞攻擊救命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