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IY!實驗室
-
Seagate Exos X20 2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企業級巨容量硬碟重裝上陣!
Seagate作為研發儲存設備的超級先鋒,在針對伺服器、儲存系統、關鍵業務NAS系統等等需要嚴苛、高負載量用途的儲存方案,有專門應對的Exos X系列,當然,產品每年都是推陳出新的,去年9月有Exos X18,而在2021年的尾聲,Exos X系列也迎來了X20。 本次Seagate Exos X20依舊延續Exos X系列傳統(前作有X18/X16/2X14/X10),以容量作為版本區別,分作18TB與20TB版本,機型方面也有SATA 6Gb/s 與 SAS 12Gb/s兩種介面可供選擇,但體積、基本設計、規格沒有太多明顯的變動,也依然採用CMR設計,而小編手上這顆為20TB版本、採SATA 6Gb/s介面、支援512E/4Kn的標準機型。 標配的氦氣密封技術,能大幅減低碟片與磁頭在旋轉時所造成的空氣阻力,進而減少震動,在機體上也有旋轉防震功能,內部資料保護方面,亦採用了Seagate最高規格的加密標準,搭配Seagate Secure技術,透過內建的資料保護功能,進一步確保資料安全;此外,Exos X20依舊搭載了數位環境感應器,能夠監控硬碟狀態,維持最完美的運行狀態與效能呈現。 前文也已提及延續至今的Exos X20,與前代的基本設計、規格沒有太多變動,平均失效時間(MTBF)依舊維持水準,為250萬小時,開機時間也是基礎值的全天候24x7運作,每年可有8,760 hrs的運作時間,可靠性無庸置疑。 針對超大規模或雲端儲存方案的Exos X20,與前代Exos X18相比,在主軸馬達轉速方面依舊為7,200RPM,介面存取速度一樣也是6.0 Gb/s,也因基本規格與設計不變,容量與傳輸速率就變成下一代的品評標準了。 Exos X系列皆以容量作為版本區隔,這點也已在上述提及,不過20是個整數,Seagate在2016年推出10TB氦氣密封碟版本後,相隔5年推出了20TB版本,說起來其實算是解鎖新成就、達成新里程碑;在最大持續傳輸速率上,也有小幅度的提升,從270/258(MB/s、MiB/s)升至285/272(MB/s、MiB/s)。 不過在功耗方面,也沒有因為小幅度的進步而需要更大的功耗,與前代一樣的持平9.4W平均功耗,但閒置功耗有0.1W的微升,基本可以揭過不提;當然,Seagate能將耗電量最佳化的獨門技術可沒有漏了,包含能夠完美使用每TB瓦數的PowerBalance、與可隨著使用環境及需求來調整的PowerChoice。 另外,也是玩家們最關心的重點之一,Exos X20在使用期間若不小有什麼損壞,玩家們可透過官網報修,Seagate便會派遣專人到指定地點取件,當然啦,保固期限是5年內唷。 雖說對Seagate有信心,但該跑的測試流程還是得跑,用數字或是數據來呈現,比落落長說一堆長篇大論還來得直觀,話不多說啦,馬上來看看實際測試結果。 主機板:NZXT N7 B550 處理器:AMD Ryzen 7 5700G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3200 8Gx2 SSD:SP US70 PCIe 4.0 1TB M.2 SSD 顯示卡:ASUS Dual Radeon RX 6600 8G 從CrystaldiskInfo的偵測資訊來看,Exos X20傳輸模式為SATA/600,並符合ACS-4標準,馬達轉速為7,200RPM;在CrystaldiskMark中,小編採用了1GiB、64GiB兩種數據容量、並作5次循環測試,其結果為1GiB的讀寫速率:295.25/292.75 (MB/s),對比官方所給的285/272(MB/s、MiB/s)來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換到64GiB數據傳輸測試上,結果為289.55/286.14 (MB/s),對照小容量數據有細微的落差,但差異都在10MB/s之內,且一樣高於官方數據,不難發現Exos X20的傳輸穩定性,水準依舊級高。 而在ATTO Disk Benchmark上,小編一樣也採用兩種容量數據來作傳輸測試,首先看到512MB傳輸測試上,從8KB傳輸開始,讀取速率就開始趨於穩定,落在282MB/s左右,落差不超過1MB/s,寫入速率也一樣從8KB開始穩定,雖寫入速率落差相較讀取速率較大,但差異不差過3MB/s,約莫在282MB/s至285MB/s之間浮動;換來看看32GB數據測試結果,讀寫依然都在8KB開始趨於穩定,落差也都不超過3MB/s,兩者平均都在283MB/s上下,由此可以發現Exos X20無論是大容量還是小容量,都能維持一貫的傳輸水準,穩定度相當優秀。 Seagate Exos X系列企業級硬碟,作為因應雲端儲存、企業伺服器、儲存系統的需求產品,在初始版本就頗受好評,如今傳承至Exos X20系列,以20TB一個整數,兼具品質、讀寫速度、資料保護、售後服務,在2022新的一年拉開巨容量新時代,相隔5年的整數X20系列,如果當初你買的是Exos X10 10TB,現在或許已經不夠用了,而5年又剛好符合Seagate保固的期限,不如就來試試Seagate Exos系列最新作—Exos X20吧! 廠商名稱:Seagate -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技術支援:02-2545-1305
-
GIGABYTE Server R282-Z96機架式2U Server實測開箱,人工智慧/視覺效果演算/雲端建置的超強核心主機!
相較於一般玩家熟悉的PC桌上型電腦、Notebook筆記型電腦以及諸多3C產品如手機、平板等,講到工作站Workstation、伺服器Server這一類的,恐怕是有點熟悉又陌生的存在,雖然玩家只要連上網路就需要仰賴各大企業的伺服器主機來提供資料服務,但一旦出現問題就會讓習慣的生活彷彿瞬間回到石器時代那樣的不便,例如前陣子的FB(臉書)大當機就是一例。 事實上在站上陸續都有介紹過多款工作站與伺服器的產品文章,對於大多定位於企業使用的伺服器來說,不斷精進高效能運算的能力可是一向努力的目標,面對向來都是Intel佔據大宗的伺服器領域,AMD在推出了EPYC處理器之後也是相當的勇猛精進,而新一代的Milan核心也為伺服器提供了更為優異的效能運算表現,面對新興的人工智慧相關需求(人工智慧平台/人工智慧訓練/人工智慧推論)、視覺特效演算以及高效能運算等等,通通都能更快速的達成運算目標,這次也很榮幸的有機會可以接觸到這款採用最新版規格AMD EPYC架構的GIGABYTE R282-Z96伺服器,下面就來瞧瞧這款機架式主機的各項特色與效能表現吧! 與常見的電腦主機著重的效能跑分與RGB閃亮亮外觀設計不同的是,伺服器主機在設計上的核心講究「雙效」:也就是「效率」與「效能」,加上動輒數台、數十台以上的串聯運算,外觀上大多看到的都是採機架式的設計外觀以方便置放在機房內的機櫃上,部分著重散熱或是擴充性的需求則會採直立式版本,但並不會因此降低其強大的運算能力。 而本次開箱的R282-Z96這一款版本就是採用2U規格的Rack Server機架式伺服器機種,從外觀上不難發現整體呈現扁長型的設計,而標準2U高度下從正面可以看到設計了3排、共12-Bay的HDD/SSD可儲存空間(硬碟槽),內部採用的當然是AMD EPYC最強的7713伺服器處理器,並支援多達8-Channel的RDIMM/LRDIMM DDR4記憶體插槽(16 DIMM、單顆處理器),由於R282-Z96為雙處理器架構,因此總共提供了多達32組的DIMM插槽供使用,另外,也提供有2組的Intel I350 1Gb/s LAN port。 至於前端的12-Bay硬碟槽也分成2組顏色,基本上帶有藍色標示的(有8組)則是支援一般3.5吋與2.5吋的SATA/SAS HDD或SSD,另外帶綠色標示的Tray(4組)則是除了支援Gen 4 NVMe SSD的插槽還有SATA/SAS support、就是一般所謂的Hybrid Ports,而這12組插槽都支援hot-swappable(可熱插拔)功能,方便管理者更換HDD/SSD而無需關閉主機,另外,內部也提供有一組PCIe Gen4 x4介面的超高速M.2插槽、多達4組的PCIe 4.0 x16的擴充插槽,配上2000W(240V)/80 plus Platinum認證的redundant PSU,更是妥妥的完善了整台伺服器的供電穩定。 而相較於豐富的硬碟擴充性,伺服器在周邊的連接能力上通常比較保守,以R282-Z96來說,主機正面只提供了2組USB 3.2 Gen 1 Type A,後端的部分則是2組USB 3.2 Gen 1 Type A、1組VGA視訊埠、2組1 Gbps網路孔和一組management LAN,沒有HDMI、Display Port,甚至連個3.5mm耳機孔都沒有,是不是覺得怎麼跟一般的桌上型電腦差很多? 其實只給這麼一點I/O的主因在於「用不到」,一般來說,伺服器大都置放在機房裡或是公司內的專屬機櫃中,主要工作也是負責處理特定繁雜的數據運算,而非像我們的消費主機一樣要用來滿足各式各樣的場景需求,加上現在多數伺服器都具備遠端管理功能,除非真的必要,工程師甚至是可以不必進入機房就進行維護工作,自然的在I/O在規劃上就只求夠用即可,數量以及先進程度反倒沒有麼高的優先需求,包括主機正面的USB插槽也大多是作為安裝系統或是MIS資料儲存、或是對應鍵盤/滑鼠等使用而已。 但若是真的有特殊需求,像是需要10G高速網路的時候,那怎麼辦呢?關於這一點,伺服器通常會額外透過「擴充卡」的方式來進行處理,像是R282-Z96就支援各一組OCP 2.0 PCIe 3.0x8、OCP 3.0 PCIe 4.0 x16擴充卡安裝槽 ,兩者除了支援的通道數量不同之外,OCP 3.0版本可以比過去的版本承受更高的功耗,並具備快速插拔功能,在擴充設備的時候不需要打開機殼,即可直接主機後方插入,相當省時省力。 看過了R282-Z96的外觀特色,接下來就來瞧瞧內部的狀況囉!R282-Z96的開蓋方式也是相當的講求效率,主機實際要卸除的螺絲只有頂蓋上方一個,剩下的帶有藍色螺帽的螺絲都具備防脫落設計,只要用手就能輕鬆擰開,且正常使用不管怎麼轉,螺絲都絕對不會從機殼上掉落!最後只要按住頂蓋左右兩側的卡扣,用力的向後一推,側板就能打開。 頂蓋打開後,可以發現R282-Z96內部整體的排佈真的非常的工整簡潔,為了盡可能在最小的空間內實現最強的散熱,主機多數零件,包含處理器、記憶體、顯示卡等都沒有配置獨立風扇,全部都依靠前端配置4組具備快拆式設計的高壓風扇來進行散熱。 不要看這四組風扇小小一顆,每顆風扇的最高轉速可以高達驚人的16,300 RPM,要知道一般水冷用120mm風扇轉速大約也才2,000 RPM而已呢!此外R282-Z96還有在CPU與記憶體的上方套上了一層蓋板,讓引進的風流能夠達到更好凝聚效果,降低風壓的衰減,確保主機的頭、尾都能獲得足夠的散熱。不過這種做法的代價就是非常誇張的噪音,足以和飛機起飛、空襲警報相媲美,而這還只是一台主機的音量…想想看如上百台主機一起運作會是什麼樣的壯觀場面,這大概也是為什麼伺服器都要加入遠端管理功能因素之一(咦?)。 掀開蓋板就可以看到被記憶體插槽包圍的「兩組」CPU安裝位置了,你沒看錯,就是兩顆處理器,事實上這款R282-Z96伺服器主機是針對AMD最新的第三代EPYC 7003系列的處理器所打造,單顆處理器最高擁有64C/128T的核心配置,並藉由Zen 3架構讓L3快取的容量最高可以高達256 MB,本次技嘉已經預先裝好了兩顆EPYC 7713處理器,讓整台主機光是核心數量就達到128C/256T。 當然能夠一次串接兩顆處理器的好處可不僅僅是核心數增多而已,整台主機在通道的支援性上能相應的大幅增加,R282-Z96最高能夠一口氣支援32組256GB的 DDR4-3200記憶體,換算下來整個平台光是記憶體的容量就能有8 TB之多!不過這次入手的版本則是配置了DDR4-3200 32GBx4共128GB,做為開箱體驗也足夠了。 與此同時,主機板上的PCIe擴充插槽在通道上也全部都是完整的PCIe 4.0 x16,完全不會有分流或和其他插槽共用的問題,但因為不同插槽通道是由不同的處理器來管理,為確保整體的使用效率能夠最大化,插入多裝置的時候還是稍加評估一下。 另外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R282-Z96在設計上是沒有南橋晶片的,通道之間也不需要額外使用交換器來協調,換言之所有通道都是由處理器直接管理,理論上這能夠達到更低的運算延遲和更高的通道執行效率,這點可是AMD EPYC平台才獨有特殊設計。而除了處理器之外,在圖像顯示方面則是透過內建在主機板上的ASPEED AST2500顯示晶片來負責,畢竟工作需求上主要是以高效運算為主,顯示方面就只是提供連接螢幕的顯示罷了。 雖然只內建AST2500來做顯示輸出,但身為高階運算主機當然也是可以配置上如AMD的Instinct系列、NVIDIA Ampere系列、Qualcomm ASIC Accelerator等大廠的計算加速卡產品(實際支援廠牌、型號因機種而異,還須以官網公告為準),而且對於依照伺服器的運算需求,主機最高可以安裝3張2 Slot厚度卡片,讓運算效能更上一層樓。 除了可支援各大廠如NVIDIA的計算加速卡之外,當然如果按照最佳建議的話,配上AMD自家的Instinct系列肯定是最棒的選擇囉!譬如這款AMD為高效能運算、AI運算所打造的Instinct MI100圖形加速器,核心晶片採7nm製程的CDNA架構,擁有7,680串流處理器、120個運算單元,搭配32GB的HBM2記憶體,每秒的雙精度運算(FP64)最高可以達到11.5 TFLOP,讓它在推2020年年底推出的時候,官方宣稱它目前世上最快的HPC GPU產品。 然而,伺服器的超高效能相對的在功耗上面同樣也是相當可觀的,畢竟光是兩顆EPYC 7713處理器的TDP功耗就達到450W,就連一顆散熱風扇的功耗也要62W,沒有足夠強大的電源供應器作為後盾可是不行的,照慣例,R282-Z96也是採用了兩顆2000W(240V)80 plus白金認證的redundant電源供應器,提供更完善的電源供應需求。 實際上對於消費者來說,伺服器的使用定位上大多是作為高階運算的範疇,包括搭配上高階計算加速卡來做諸如ML(Machine Learning)、DL(Deep Learning)、AI運算等等,畢竟這麼高階又昂貴的機器拿來裝Windows 10、玩接龍的話也有點太大材小用了(真的這樣幹可能會被MIS殺了...太浪費資源了),常見的如用在安裝Linux或是Ubuntu之類的OS,包括做為人工智慧平台或視覺特效演算等用途、甚至拿來做企業的Apache CloudStack雲計算平台等,相信這款具備高效能的R282-Z96應該會發揮出相當強大的功能才是,只不過對一般玩家來說可能較不熟悉。 這邊小編也透過一般玩家比較相對容易了解的方式來檢視一下這款伺服器吧,先來看一下在Windows 10下的相關資訊偵測,從大家熟悉的CPU-Z中可以看到規格部分採用的是AMD EPYC 7713這一款處理器,主機上面採用的是雙處理器架構,所以基本上是有2顆7713、構成64x2=128核心,另外可以看到R282-Z96採用的是MZ92-FS0主機板,晶片組的部分採用的是Ryzen SOC/Carrizo FCH,支援PCIe 4.0,記憶體則是DDR4-3200 128GB(32GBx4)、CL24-22-22-52,顯示晶片則是ASpeed AST1000/2000(AST2500)。 而從另一款HWNFO的偵測中除了清楚顯示AMD EPYC 7713型號與7nm製程資訊外,還可以看到包括核心為Milan、240W TDP以及基礎時脈(Base Clock)/爆發時脈(Boost Max)等資訊,當然也可以看到關於AST2500顯示GPU以及AMD MI100等訊息。 透過Windows 10下的CPU資訊可以看到滿滿的128個框框,不知道會不會有一種充滿興奮又感覺強大的幸福感呢?只能說這款版本肯定是MIS看到會流口水的機器了;簡單透過Cinebench R23以及CPU-Z內建的Bench來檢視一下核心效能,單核/多核的實測成績,R23的得分為1219/82011,果然是強大的EPYC 7713啊,這高達128-Core的威力不是蓋的,得分直接衝破天際,82011分肯定對手Xeon是只能看車尾燈;CPU-Z Bench方面的對比則是拿自家Ryzen 9 5950X稍作比較,單核心有破500分大關、多核心一樣是超高分表現直接破萬,即便16C/32T的5950X也是一樣只能望著尾燈興嘆。 拿這台R282-Z96來使用Windows 10的確是無法發揮強大效能,這裡也透過Ubuntu 20.04作為OS系統來簡單測試一下,直接調出系統資訊就能清楚看到目前搭載的硬體現狀,接著來跑一下Blender吧,同樣是滿滿的128個核心,幾乎全盤皆100% Loading下也使得實際在Blender六項場景的得分都相當不錯,而且實測的感受就能發現到,跑起Blender的測試根本就是相當飛快。 這次直接上了4條32GB的DDR4-3200記憶體,透過RAMspeed的測試驗證下,也有不錯的成績表現,相關細部資訊就請查閱下面的10項測試結果截圖囉! 對於IT系統管理者來說,優異的硬體架構設備相對的也提供了優異的高性能表現,這對於需要處理龐大運算資料量的企業來說,選擇一台或多台GIGABYTE R282-Z96伺服器主機相信會是不錯的方式,透過標準2U機架式設計可以方便於機櫃中使用外,可以支援高儲存容量以及支援PCIe Gen4/NVMe SSD等更是可以有效的加速資料的存取速度,而且透過搭載AMD EPYC 7003系列雙處理器的強大威力下,配上多達32組DIMM插槽的超高記憶體支援,想要輕鬆達成人工智慧的部署與應用、高效視覺效果演算、高性能多工資料處理、雲計算平台等等通通沒問題,透過R282-Z96的強大運算能力,企業實現數據中心現代化也可以很容易。 隨著現代人的使用習慣與倚賴網路、雲端模式的資料儲存等,企業建置強大的雲端平台以及對高性能運算的需求更是大幅提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透過採用R282-Z96的強大運算效能下,不論是對各系統平台的管理與運用、或是安全性、可擴充性等等的支援,甚至是如NVIDIA的認證等,通通能夠得到完整的解決方案。 廠商名稱:GIGABYTE Server 技嘉伺服器 - GIGA COMPUTING 技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erver Workstation 伺服器 工作站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 WS 工作站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CPU / 中央處理器】: →更多的【PCDIY! MainBoard 主機板 / Gaming M/B 電競主機板 / Creator M/B 創作者主機板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DRAM / 記憶體 / 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Enterprise 企業級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
「十銓 T-FORCE CARDEA A440 Pro 2TB」散熱片版實測開箱,「7,000MB/s俱樂部」PCIe 4.0固態硬碟!
台灣知名儲存設備廠十銓(TEAMGROUP)在SSD進入7,000 MB/s傳輸速度之後,在產品的推出上更是卯足火力的推出了更多新款版本,像是小編在之前就為各為大家介紹了當中的CARDEA A440、為PS5特別打造的等,而當中的CARDEA A440 Pro既然有專屬於PS5的版本,毫無疑問的自然就會有為PC版本設計的款式囉! 那究竟PC版本CARDEA A440 Pro在設計上與PS5版本之間有何不同?趕緊接著看下去就知道了。 十銓的CARDEA A440 Pro M.2 SSD屬於自家A440 M.2 SSD的進階版,讀寫效能上從最高7,000/ 6,900 MB/s進一步提升到了7,400 /7,000 MB/s,將M.2插槽的PCIe 4.0通道頻寬利用得更為徹底,同時A440 Pro因為主打頂級客群的關係,在容量的選擇上還額外推出了4 TB超大容量,滿足高階創作者、遊戲族群的檔案儲存需求。 此外,考量到PC平台依照應用場合的需求不同,又可以細分為塔式主機、迷你主機、筆電等多種設備類型,彼此之間所擁有擴充空間迥異,因此A440 Pro也為此準備了專利「石磨烯散熱貼片」和「鋁合金散熱器」兩種不同的散熱包裝版本,是目前業界首創提供兩種散熱選項的產品(多數競品多為裸片與散熱器選項而已)。 玩家如果選擇的是石磨烯散熱片版本,透過石磨烯優良的導熱特性,可以幫助SSD提高9%的導熱效率,協助硬碟在空間受限的的筆電、小主機中,也能獲得更好的熱量導出效率;而鋁合金散熱器在設計上更是別出心裁,利用類似「卐」字形結構,不僅爭取到更多的空氣接觸面積,還兼具導流的功效,根據官方實驗室數據,能夠讓SSD的溫度下降達48%之多!讓SSD固態硬碟能夠在更為穩定的使用環境下運作。 SSD本體方面,CARDEA A440 Pro使用PHISON出品的PS5018-E18控制器,採用台積電12nm製程,內部擁有3顆ARM Cortex R5處理核心,支援第4代LDPC除錯引擎和SmartECC技術來確保資料在高速傳出之下的正確性,搭配SK海力士的DDR4快取顆粒來提供更快的讀寫效能,讓光是最低容量的1 TB版本就能有著7,200 /6,000 MB/s的讀寫表現,2 TB和4 TB的讀寫速率更是能雙雙突破7,000 MB/s大關,達到7,400 /7,000 MB/s。 SSD最核心的儲存晶片部分,全系列均採用3D TLC顆粒,配合NVMe 1.4標準對大型檔案存取效率的強化,為SSD提供更高的寫入壽命,1 TB與2 TB版本分別可達7,00和1,400 TBW,最大容量的4 TB款式更是高達3,000 TBW!加上官方提供5年額度內有限保固服務,讓產品在使用壽命上更添保障。 看完了外觀與用料,接著就是實際的效能的驗證時間啦!配合CARDEA A440 Pro的定位,小編選用AMD的Ryzen 9 5950X搭配X570晶片組的主機板來做為本次實際測試的使用平台。 在硬碟測試必跑的CrystalDisk Mark 8中,2TB版本的CARDEA A440 Pro的讀取成績來到7,341 MB/s,寫入成績則是6,920,接近官方宣稱的7,400 /7,000 MB/s 讀寫效能表現。 接著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SSD在不同檔案下的傳輸速度表現,整體來說,A440 Pro的讀寫均在128 KB的時候達到最大值,其後便一律保持穩定的速率直到結束,且可以看到讀取在效能上能夠有著逼近7 GB/s的成績,實力相當強勁。 十銓新推出的CARDEA A440 Pro在讀寫速度上有著7,400 /7,000 MB/s的表現,並為了散熱設計了專利造型的鋁合金散熱器,不僅外觀獨特,更能顯著的控制發熱帶來更安定的使用,同時在容量上最高還提供了4 TB超大容量,為主機提供更高的擴充彈性,滿足玩家們對於效能、容量、穩定性三大願望的追求。 廠商名稱:十銓科技 官方網站: 賣場連結: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LaCie 1big Dock SSD Pro 2TB實測開箱,Thunderbolt 3加持衝2,800MB/s高速傳輸創作者外接需求一次滿足!
SSD容量在技術的進步下已經大幅邁進,從好幾年前大部分玩家可能僅能選擇120GB小容量純粹拿來當作系統碟使用,到現在隨隨便便就動輒500GB、1TB以上的高容量,甚至不必裝HDD就已經很夠用;速度上自NVMe SSD問世以來也是飛躍性的提升,這些進步除了遊戲用途之外,對於創作者們也是一大福音,畢竟隨著科技進步,拍攝畫質也不斷的提高,在現今清一色4K、8K影片的容量就相當的可觀,所以硬碟的容量、傳輸速度就要非常講究,否則動不動就爆容量或傳輸個檔案要花上好幾小時,那真的會大幅影響工作效率。 而除了容量、速度之外,SSD本身不易受外力損毀特性更加適合做為外接儲存裝置使用,尤其目前USB 3.2 Gen 2、Thunderbolt 3/4等等介面加持,讓外接硬碟也能擁有高速傳輸效能,如此一來,Windows桌電可能還好,但對於筆電或Mac這類無法輕易更換內建儲存裝置的設備來說,外接硬碟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 LaCie為家喻戶曉的儲存裝置大廠Seagate旗下品牌,專為創作者們推出各類儲存裝置,這次小編就要來為大家開箱LaCie這組1big Dock SSD Pro,究竟它有甚麼特色呢?就請各位跟著繼續小編看下去囉! 1big Dock SSD Pro與其說是外接硬碟,更可以說是一款結合傳輸、儲存資料、充電、影像輸出等功能的多合一外接資料儲存盒,內建的硬碟不僅可自行更換,前端也整合了一組讀卡機,另外本身支援了Windows與MacOS等系統,一次滿足雙平台創作者們的各類外接需求。 接著來看看本體,1big Dock SSD Pro採用黑化金屬製外殼,低調又可增加散熱效率,實際尺寸為118x56.3x217mm,以桌上固定式外接硬碟盒來說算是個小巧的尺寸,重量也僅1.3公斤,要隨時移動都很輕鬆,正面顯眼的球狀指示燈,是LaCie多項產品中的特色之一,說真的,一時之間可能還會不小心把它當作是台投影機呢(笑)!整體造型其實與1big Dock系列相當類似,就差在1big Dock SSD Pro右邊特別標示了SSD PRO,避免用戶們搞混。 在擁有強勁的傳輸效能下,1big Dock SSD Pro的散熱也完全沒有馬虎,除了依靠金屬外殼的被動散熱,後端更是配置一組小風扇來大幅提升散熱效率,穩定SSD傳輸效能,不易遇到過熱降速窘境而影響工作效率。 而在後I/O的部分,提供了兩組Thunderbolt 3連接埠,其中一組為主連接埠,提供高速傳輸速度之外,更可為連接的裝置提供45W功率快充(若連接其他USB-C裝備則最高提供30W),副連接埠則用來連接其他設備或螢幕,也可以再額外連接充電器,讓主連接埠充電功率達到最高70W快充。 另外也提供一組DisplayPort 1.4輸出埠,最多支援兩部4K螢幕或一部5K螢幕,對於需要多螢幕工作的創作者們來說相當實用。 當然,最為重要的還是內建的這組2TB NVMe SSD,況且玩家若需要更換、升級,拆除方式也相當簡單,只要將前面板的快拆機構拉開即可將SSD抽出,可以馬上看到在這組支援2.5/3.5吋硬碟架上,搭載一組披著特製金屬外殼的Seagate FireCuda NVMe SSD。 不過同時可以發現這組SSD採用的是較少見的U.2介面,但各位也不必太緊張,實際拆開SSD外殼可以發現它本身其實就只是個M.2 to U.2的轉接盒,內部實際搭載的是大家熟悉的FireCuda 510 M.2 NVMe SSD,進而言之代表用戶們想升級並保有高速傳輸效能不必另外尋找稀有的U.2 SSD,現在市面上常見的M.2 NVMe SSD即可輕鬆升級。 雖說如果設計成僅支援M.2介面或許可以再把整個體積縮小,但畢竟1big Dock SSD Pro屬於需要額外接電源才能使用的桌上型儲存裝置定位,加上M.2 to U.2的方式就代表可同時支援M.2、U.2、SATA等儲存裝置,如此廣泛的相容性,讓創作者本身手上大大小小硬碟都可透過1big Dock SSD Pro使用,這樣的設計實用性反而較高了些。 但要注意的是雖然小編拆解過程中沒有看到官方另外用膠條、貼紙來限制,不過要升級的玩家們建議還是得再三跟確認官方保固權益再來升級會比較有保障哦。 進到實測環節,小編本次透過CrystalDiskInfo、CrystalDiskMark、Atto Disk Benchmark等軟體來驗證LaCie 1big Dock SSD Pro本身傳輸效能;首先在CrystalDiskInfo內,型號標示為Seagate Firecuda,容量為2TB,採用PCIe 3.0傳輸模式,並使用NVMe介面且符合NVM Express 1.3,S.M.A.R.T.、TRIM、VolatileWriteCache等功能也都一併支援。 而在CrystalDiskMark上實測的表現相當亮眼,在PCIe 3.0、NVMe、Thunderbolt 3等介面的加持下,讀取速度直接突破3,000 MB/s大關,寫入也有近2,000 MB/s的成績,完全勝過市面上絕大部分外接硬碟。 而考量到不少創作者們時常會有傳輸4K、8K影片等大容量檔案需求,小編也一併測試單一大檔案的傳輸效能,可以看到即便來到32 GB模式依然不影響傳輸性能(不掉速),幾乎與普通1GB模式的成績相同。 來到ATTO Disk Benchmark一樣來測試1 GB以及32 GB傳輸效能,可以發現兩者的傳輸性能幾乎無異,甚至在32 GB模式測試中的表現還略高於1GB版本。整體來說,這組1big Dock SSD Pro 2TB的實測效能方面顯然相當穩定,大小檔都沒關係,通通給玩家不掉速的高性能表現,非常合適做為資料備份儲存使用。 LaCie推出的這組1big Dock SSD Pro 2TB,雖說在價格定位上不算是相當親民,不過作為桌上型外接硬碟確實相當稱職,不會過於笨重的外表,又整合眾多功能,再搭上內建的高速SSD,從裡到外皆符合創作者們的使用需求。 加上便利的快拆設計,讓沒接觸過DIY的普通創作者們也能透過一隻十字螺絲起子就能簡簡單單的自由更換各類硬碟,若不想自行更換又需要更大容量也可以直上4TB的版本,身為較重度的專業影音創作者,有一台整合多項設備的儲存裝置,讓裝置不必再額外東接一組西接一組外接設備,相信肯定是能更加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十銓 T-FORCE CARDEA SSD 1TB」散熱片版實測開箱,「7,000MB/s俱樂部」PCIe 4.0 x4高效能固態硬碟!
通常市售的SSD在外型方面可分成兩種:裸片或是加裝散熱片,其中散熱片又有分採導熱貼片以及尺寸巨大、外型酷炫的散熱鎧甲等模式,有的廠商也會選擇同時推出多種散熱方案的版本來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但換個方面想,與其分這麼多版本,為什麼不乾脆全部都給就好了呢? 關於這點,台灣知名儲存設備大廠「Team Group十銓科技」旗下電競品牌"T-FORCE"就聽見了玩家們心聲,在新推出的CARDEA A440 M.2 SSD中就直接準備了散熱貼片和散熱鎧甲,讓大家不必做選擇、一次全部帶回家。 這款新推出的CARDEA A440算是十銓M.2 SSD家族目前最高階的產品,採PCIe 4.0通道標準,最高讀取速度可以達到7,000MB/s,寫入速度1TB版本為5,500MB/s、2TB則可以進一步衝上6,900MB/s,相當於榨乾PCIe 4.0x4通道的頻寬極限!對於現階段想邁入PCIe 4.0 Gen4 M.2 SSD領域的玩家來說是個不錯的新選擇。 但需要注意的是,CARDEA A440還有一個兄弟款「CARDEA Z44Q」也是新推出的版本,除了型號命名很類似之外,外觀上面也極為相似,不過,Z44Q使用的是QLC儲存顆粒,最高讀寫速度也縮減為5,000/4,000 MB/s,兩者有著不小的差距,若是玩家想入手4TB容量的話,則僅Z44Q有提供,再者,皆為2TB容量時的售價兩者也不相同,A440的價格仍舊略高於Z44Q,玩家選購時還請務必多加留意。 一款SSD要達到7,000MB/s的傳輸效率,用料絕對是關鍵,CARDEA A440使用PHISON的PS5018-E18控制器,內部具有採12nm製成的3核心ARM Cortex R5處理器和雙核心CoXProcessor處理器,支援第四代LPDC糾錯引擎,讓在高速傳輸的過程中,降低檔案出錯可能,同時SSD還配有DDR4快取,能夠進一步提升整體的讀取效率。 至於最重要的NAND儲存顆粒,CARDEA A440選用美光(Micron)出產的IA7BG64AIA 3D TLC顆粒,以單面4顆配置、單顆晶片容量為256GB、96層3D TLC架構組成1 TB版本,根據官方數據其總寫入量為700 TBW,而2TB版本則毫無意外的翻倍至1,400 TBW,但玩家不論選擇哪一款,原廠都會提供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 而在附贈配件上,CARDEA A440提供兩種散熱工具,分別是「石磨烯散熱貼片」和「鋁鰭片散熱器」,前者利用石磨烯擁有輕薄、熱傳導性能佳的特性,適合用在主機板已經附贈SSD散熱片的場合,能夠幫助SSD將熱量更快的傳遞到出去,相比無散熱片的SSD,能夠提高9%的熱量處理效率。 後者的「鋁鰭片散熱器」則相對適合沒有提供散熱片的主機板插槽上,散熱器採用十銓專利的鰭片設計,能夠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並具備導流功效,提升空氣交換效率,讓SSD的溫度在機殼空間內最高能夠大幅降低10度,確保硬碟的速度不應高溫而降低。 以一顆速度號稱能達到7,000 MB/s的SSD來說,如果是安裝在高階主機板上,通常這些主機板大多已經蓋了滿滿的散熱片了,散熱方面自然是不成問題,但對於一般中階或是入門主機板來說,硬碟散熱片可能不是單薄就是根本沒提供,原廠提供散熱器能否提供足狗的解熱能力就是關鍵了,因此本次測試,小編將直接使用SSD提供鋁製散熱器搭配AMD的平台來驗證硬碟整體的表現。 根據CrystalDiskMark 8.0的測試結果,CARDEA A440在讀取上最高可達7,114 MB/s,寫入則是達到5,455 MB/s,且在不間斷連續測試後,讀寫速度也都有固定在6,500/5,000 MB/s以上,整體來說原裝的散熱器能夠提供足夠的散熱能力來為維持官方宣稱的7,000/5,500 MB/s的最大效能。 接著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不同檔案尺寸的讀寫效能,根據結果,CARDEA A440約在檔案尺寸達到128KB的時候達到最大速率,其中讀取主要落在6.8 GB/s以上,寫入則是約是5 GB/s左右。 有別於部分M.2 SSD在外包裝設計上沒有明確表示是否有提供散熱器的作法,T-FORCE的CARDEA A440則是直接把市面上常見的散熱方案都附贈其中,算是一次解決了玩家可能會遇到的安裝困擾,也提供了更多的使用選擇,不論是桌機、筆電等,都可以自行DIY合適的散熱方式,加上擁有最高達7,000MB/s傳輸速度加持,讓玩家可以擁有更快速地讀寫資料、輕鬆體驗高速的儲存快感,面對現階段全面性NVMe PCIe Gen4時代的來臨下,當然是玩家們不可或缺的零組件一環,除了小編這次實測的1TB版本外,還有更大容量的2TB可以選擇喔!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創見 Transcend StoreJet 25C3S 2TB & 25C3N 2TB」實測開箱,輕薄時尚內建獨家檔案救援外接式硬碟!
隨著時代不斷演變,人們的腳步也越來越快,做什麼都要求效率,在科技產品上更是如此,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品換舊品,科技產品的運行速度飛快,比方說SSD的出現,相當程度地取代了HDD的地位,但不是說HDD就這麼消失在沙灘上了,它還是擁有必須存在的意義。 既然說到了儲存裝置上,那麼始終低調、默默耕耘的創見,就不可不提了。身為老牌記憶體儲存領導品牌,即使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但在儲存裝置的研發上,想必各位都是有目共睹吧!在SSD的讀寫速度大幅領先HDD的情況之下,創見又在HDD的研發上帶給我們什麼驚喜呢?就來看看,小編本次所入手的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吧! StoreJet 25C3S的體積為114.5 mm x 78.5 mm x 9.95 mm,比熱門智慧型手機還要再小一點,重量也僅僅只有133公克,輕薄到不可理喻,外殼採鋁合金材質,在經過拋光、噴砂、陽極工藝處理之後,霧面銀色的外觀雖然簡約,但卻相當優雅時尚,假設你是MacBook使用者,那麼配合StoreJet 25C3S,整體視覺的呈現上,更是有大大的加分效果,亮面邊緣的鑽石切邊設計也相當有意思,在StoreJet 25C3S的霧面造型上,有畫龍點睛之妙。 在規格上,StoreJet 25C3S的傳輸介面為USB 3.2 Gen 1,支援最快高達5Gbps的傳輸速度,加上I/O接口為USB Type-C,以傳統HDD來說,傳輸水準可說是相當綽綽有餘,Transcend也考慮到沒有Type-C接口的玩家,在包裝中隨附了USB Type C轉USB Type A與USB Type C轉USB Type C的傳輸線。 儲存容量當然是挑選儲存裝置最重要的一環,StoreJet 25C3S包含1TB與2TB兩種款式,並且支援Windows 7至Windows 10作業系統,前面有提到搭配MacBook的事,因此MacOS的使用者當然也能使用,當然,Linux的愛用者也能用,跨平台支援性在各作業平台之間做出了完美平衡。 StoreJet 25C3N與25C3S兩者在外觀上沒有什麼太大差異,外殼上蓋一樣採用鋁合金材質,不同的部分是在顏色上,StoreJet 25C3N為鐵灰色設計,表面也經過噴砂、拋光、陽極工藝處理,在配上鐵灰色之後顯得質感十足,體積也為114.5 mm x 78.5 mm x 9.95 mm,不過重量不一樣,稍微重了3公克,為136公克,但說實話,這3公克根本人體無感啊(笑)。 規格上,StoreJet 25C3N採用USB 3.2 Gen 1傳輸介面,同樣最快可達5Gbps的傳輸速度,只是I/O接口與StoreJet 25C3S不同,採micro USB轉USB Type A設計,並且通過高達一萬次的官方拔插測試,讓玩家們的儲存體驗更加安心。 StoreJet 25C3N也提供了1TB與2TB的款式供玩家們選擇,同樣支援Windows、MacOS、Linux三項作業平台,對於把行動硬碟當成EDC的玩家們,可說是最佳拍檔。 值得一提的是,玩家們在第一次接上StoreJet 25C3S/25C3N且尚未格式化之前,可以從硬碟資料夾中發現,裡面內建了Transcend Elite與RecoveRx的資料夾,搭配StoreJet 25C3S/25C3N所具備的Transcend資料防護技術,便能從Transcend Elite中,啟用多種功能,包含備份、還原、資料加密、Dropbox或Google Drive雲端備份、硬碟上鎖等等;而透過RecoveRx,只要幾個簡單的步驟,便能復原誤刪的資料,如果玩家們對StoreJet 25C3S/25C3N先進行了格式化也不要緊,Transcend官網也有提供免費下載。 最後便是大家最在意的保固服務,StoreJet 25C3S與25C3N HDD可攜式行動硬碟,Transcend都提供了3年有限保固服務,但小編建議,還是從當時的購買通路來進行維修或退換貨比較好,免得有什麼溝通與認知上的差異。 介紹完StoreJet 25C3S/25C3N的外觀、規格以及相關服務後,接上電腦實際測試它們的效能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流程啦,小編這邊也簡單做了點測試,給各位玩家參考參考囉。 從CrystalDiskinfo可以確認,StoreJet 25C3S的實際型號為ST2000LM007,支援UASP協定,格式化後容量為2000.3GB;而於CystalDiskMark評測中可以發現,在Type C轉Type A模式的StoreJet 25C3S讀寫為138.59 / 35.39 MB/s,Type C轉Type C的話則有完全不一樣的表現,讀寫分別是138.75 / 137.78 MB/s;ATTO Disk Benchmark的評測中,也可以發現,StoreJet 25C3S整體讀寫速度約在128 MB/s上下浮動,相當穩定。 從CrystalDiskinfo可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StoreJet 25C3N的實際型號與StoreJet 25C3S一模一樣,只是在傳輸接口上的差異而已;因此透過CystalDiskMark評測後,StoreJet 25C3N也與StoreJet 25C3S(Type C轉Type C)有不相上下的表現,讀寫分別為135.33 / 135.31 MB/s,換成64GB的容量讀寫測試,也沒有太大的落差,為134.55 / 134.53 MB/s;既然如此,那麼StoreJet 25C3N與StoreJet 25C3S應該也會有相同的穩定性,果真於ATTO Disk Benchmark的評測中來看,整體傳輸速率在128 MB/s上下波動。 對於工作型態需要拿著電腦時常奔波的玩家來說,USB隨身碟的容量或許太小,也用不到SSD的性能與價格,那麼HDD就是這居中的最佳選擇,而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擁有相當份量的儲存空間,加上簡約時尚的外型,拿出來也能突顯自己的品味,或許能成為你每天必備的EDC,而創見獨家的Transcend Elite與RecoveRx應用程式,更精簡化了日常使用,如果你還在猶豫選什麼HDD當你的工作夥伴,也許可以考慮一下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吧! 廠商名稱:Transcend - 創見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創見官網 創見Facebook粉絲專頁 創見Instagram官方帳號
-
「創見 Transcend JetFlash 930C 128GB」實測開箱,高速效能雙用隨身碟!
目前外接儲存裝置的選擇可以說是相當豐富,大致上可分為傳統HDD、SSD與隨身碟,各硬體之間擁有不同的特色,前者HDD有大容量與便宜等優勢,而SSD則是擁有極速讀取效能,尤其自USB 3.2 Gen 2規格問世後,與HDD之間的差距又再拉開一個層次,再加上還有輕薄與穩定可靠等特性,相當適合做為外接儲存裝置使用。 但說到便利性,還是比不上大家最常用的隨身碟啊,其優勢在於不僅小巧到可以當作鑰匙圈使用(怕弄丟XD),還能隨插即用直接連上裝置無需額外傳輸線,可說是上述前兩者無法媲美的方便,而且可靠性上也不輸SSD;不過,礙於尺寸使散熱與容量的空間都受到了限制,實際的傳輸效能也有所縮水,以一般USB 3.2 Gen1介面理論上最高可達約500MB/s的傳輸頻寬,但大部分產品卻只提供約150MB/s的傳輸速度,不僅頻寬吃不滿,甚至幾乎與HDD差不多,一旦傳輸大檔案,可能除了等、還是等。 不過近年來小巧與速度這兩項看似無法兼得的優點也隨著技術進步而有所突破,家喻戶曉的大廠「創見(Transcend)」就推出了這款JetFlash 930C雙用隨身碟,不僅維持隨身碟小巧特色,還提供了400MB/s以上的高速傳輸速度,如此驚人的效能吸引了小編的目光,馬上入手了一支來試試,那麼就事不宜遲趕緊來開箱吧! Transcend JetFlash 930C採用極簡風的紅白吊牌包裝,看似與一般隨身碟沒有兩樣,不過看到下方明確標示提供420/400 MB/s讀寫速度,就知道這是一支不平凡的超高速隨身碟了,本次小編入手的為128GB版本,對於需要更多容量的玩家們可選擇最高512GB版本! 包裝背面可以看到保固部分,官方為JetFlash 930C提供長達5年的有限保固,看得出創見對於自家產品品質的信心,玩家們若有問題可直接到台北光華三創大樓內的自家實體門市詢問,實體門市也提供使用者最直接、完整的售後服務。 拆開外包裝後可以看到披著香檳金塗裝的JetFlash 930C本體了,外殼材質採用了鋁合金噴砂噴砂打造,除了擁有堅固的防護力,散熱效能上也有一定的幫助,實際大小為長寬厚71.3x20x7.8mm,重量僅11g,屬於一般正常的隨身碟尺寸,維持輕薄小巧可隨身攜帶的特色。 除了提供高速效能之外,JetFlash 930C的另一項特色就是搭載了USB 3.2 Gen1 Type-A與Type-C雙傳輸接頭,除了基本的PC、筆電、家用遊戲主機之外,同樣支援採用Type-C介面的Android系統的行動裝置或iPad Pro與第八代iPad,相比一般僅Type-A接頭的隨身碟還要更加便利。 另外官方也提供兩套免費專屬軟體來搭配使用,前者Transcend Elite是一套進階資料管理軟體,支援Windows、macOS與Android系統,提供備份及還原、資料加密、雲端資料備份等功能,在管理資料上更加有效率。 另一款RecoveRx支援Windows、macOS等系統,當玩家不小心刪除資料時即可透過該軟體修復裝置內的檔案,找回珍貴的檔案。 看完外觀與規格介紹後,小編已經等不及接上電腦來見識JetFlash 930C的高速效能了!這邊就透過常見的CrystalDiskInfo、CrystalDiskMark與ATTO Disk Benchmark來驗證性能來給各位玩家們參考。 首先從CrystalDiskInfo當中可以確認裝置名稱即為Transcend,支援UASP介面;接著在CystalDiskMark實測中得到443.36/419.52 MB/s的讀寫成績,不僅高於官方的標示,甚至可以說是媲美SATA SSD的高速表現! 透過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不同檔案大小的傳輸速率變化,可以發現JetFlash 930C在4KB到64KB之間的讀寫速度會逐漸增加,之後寫入速度平均穩定在400MB/s上下,讀取速度更是最高來到437.61MB/s。 如果玩家們要找一支集小巧、高速又能滿足裝載一般檔案容量的行動儲存裝置,那麼小編肯定是會推薦Transcend推出的這支JetFlash 930C,維持隨身碟小尺寸的便利性,雙接頭設計更可用在大部分裝置上,最令人驚豔的是在效能上還可以媲美SSD,基本上已經可以當作一支迷你外接SSD來使用,軟體方面搭配官方免費提供的Transcend Elite與RecoveRx,在資料管理與救援上都能更有效率,近期還在觀望行動儲存裝置的玩家們,不妨考慮看看這支Transcend JetFlash 930C雙用隨身碟吧! 廠商名稱:Transcend - 創見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創見官網 創見Facebook粉絲專頁 創見Instagram官方帳號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D-Link DXS-1210-10TS網管型10GbE交換器實測開箱,10Gbps超高速網路環境不是夢!
隨著雲端應用的普及,個人開始使用家庭雲,公司行號也導入企業雲,網路服務時代來臨,這已經是大勢所趨。不過,由於儲存的資料量越來越大,對於網路傳輸速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現階段普遍遇到的問題,來自於傳統銅線網路,受限於GbE有線網路的速度瓶頸,Gigabit傳輸速度已經無法滿足存取需求,尤其是網路儲存的部份,1000Mbps傳輸速率,最快只能達到125MB/Sec,扣掉TCP/IP網路協定傳輸時的Overhead,實際可達到的資料傳輸量,還不及這個理論值。因應家庭雲、企業雲的網路儲存需求,NAS普及速度相當快,不過,Gigabit無法滿足所需,一開始的方法,是使用Link Aggregation的網路聚合技術,使用IEEE 802.3ad協定,把多張GbE網路卡的頻寬,透過Load Balance負載平衡取得最大化資料吞吐量。市售NAS,絕大多數都有雙埠或多埠GbE有線網路,可以突破GbE的頻寬限制,但以合併2埠GbE達2000Mbps,或合併4埠GbE達4000Mbps,仍無法滿足高速網路儲存傳輸的需求,在新一代的NAS,使用SSD Cache,以SSD的高速存取,搭配HDD的超大容量,實現了Hybrid NAS應用,最快的讀寫速度直接破500MB/Sec,或以全SSD來做搭配,讀寫速度可以更快,可以確定的是,10GbE的網路環境時代正式來臨。 要進入10GbE網路環境,所需要的,除了電腦端要安裝10GbE網卡,要換成10GbE Switch,設備端也要換成10GbE的才行。以10GbE網路環境來說,可以分為使用SFP+的光纖傳輸,以及RJ-45的銅線傳輸,以往用10GbE的用戶,大多使用SFP+的光纖傳輸,但在QNAP、Synology、THECUS這些原本以消費性NAS為主的業者,轉進10GbE NAS,且全面採用以RJ-45的銅線10GbE設計之後,RJ-45的銅線10GbE網路環境開始被大為接受。首先,NAS業者先壓低了10GbE NAS的價格(QNAP TVS-863+,台幣44,500元),接著Netgear也壓低了10GbE Switch的價格,8-Port非網管型機種價格下殺美金799.99元(Netgear PROSAFE XS708E,折合台幣24,885元),而原先只有Intel在零售RJ-45的銅線10GbE網卡,單埠款式報價美金333.99元(Intel X540-T1,折合台幣10,390元),後續在更多網通業者加入戰局,RJ-45的銅線10GbE網卡,美國現已下殺美金189.99元(Thecus C10GTR,折合台幣5,910元),台灣業者現在已經下殺6,000元(QNAP LAN-10G1T-D),在10GbE網卡、交換器價格下滑,越來越善解人意之下,可以說10GbE進入的價格門檻,已經不再遙不可及。 隨著10GbE網路環境的來臨,網通大廠友訊科技,也看到了玩家及中小企業的需求,著手開發以RJ-45的銅線10GbE網通產品。友訊科技近日推出了全新的10-Gigabit入門級交換器機種,D-Link DXS-1210系列網管型10GbE交換器誕生,共推出有8埠RJ-45與2埠SFP+機種DXS-1210-10TS,8埠RJ-45與2埠SFP+及2埠combo RJ-45/SFP+機種DXS-1210-12TC,以及10埠SFP+與2埠RJ-45機種DXS-1210-12SC。這次的特色,除了10GbE以及網管功能之外,最重要的每一款都是RJ-45與SFP+的10GbE設計,可以同時兼容於銅線與光纜,滿足所有的10GbE網路環境的需求。不過,考量到台灣市場的需求,目前台灣通路,預定將會上市的為DXS-1210-10TS與DXS-1210-12TC。 這次,我們拿到的是基本款DXS-1210-10TS,這是一款入門型的網管型10GbE交換器,擁有8埠RJ-45與2埠SFP+的10GbE連接埠,不管是要用銅線或光纜來打造10GbE環境,都能因應不同的需求來做連接。 這是一款10埠10GbE交換器,具備完整L2,與部分L3功能,如Static Route, Default Route, 不同VLAN間的路由(Inter-VLAN Routing),以及VLAN、QoS、Security與Access Control List功能,內部晶片組背板頻寬則具備200Gbps,封包處理能力則具備148.8Mpps,Jumbo Frame則完整支援,9KB MTU也能完整對應,對於GbE與10GbE傳輸,能發揮最大的資料傳輸性能,網管功能除了Web化介面,兼具IPv4與IPv6網管能力,QoS功能也非常強大,具備完整頻寬管理,以及排程處理,確保網路服務傳輸順暢,也支援最新Link Aggregation的網路聚合技術,使用IEEE 802.1AX協定(原802.3ad協定於2008年併入802.1AX協定中),可以合併GbE或10GbE通道。此外,採用電源內建設計,不需要額外的變壓器,而且強化了電源節能,待命中狀態,以及沒用的網路埠,都會進行自動調節電源,以達到節能環保的要求,標準電源功耗為31.59W,全速電源功耗為68.67W,原廠並提供3年保固。至於尺寸的話,則為440 x210 x44mm,高度為1U,可安裝於標準機櫃之中。 D-Link DXS-1210-10TS在設計上,是採用了Broadcom 10GbE Switch解決方案。博通在高速交換器這邊下了很多功夫,除了10GbE Switch解決方案,就連25GbE Switch、100GbE Switch解決方案都已經完成。內部採用了Broadcom晶片組,使用了一顆12Port x 10GbE Switch應用處理器,搭配2顆內建4個10GbE PHY的10GbE Transceiver,8埠銅線10GbE,就是由這2顆晶片轉接出來,Switch埠採用的是鴻海的連接器,另外2埠SFP+,可用來直接來安裝光纖模組。採用電源內建設計,擁有一組100~240V全域AC電源輸入,轉換為主機板供電的AC/DC變壓器模組。散熱的部份,採用被動式散熱,主要晶片組透過2個散熱片,使用2顆3CM尺寸散熱風扇,以直流風洞的原理來進行最佳化的散熱。 這邊,則針對D-Link DXS-1210-10TS,做一些基本的10GbE測試,包括10GbE Throughput、10GbE Latency、10GbE Packet loss與10GbE Back to Back,實測結果發現其線速達到10GbE,且並沒有丟失封包。 隨著玩家與中小企業,紛紛開始打造10GbE網路環境,10GbE Switch的需求將會增加,可預期的將會有更多網通業者推出相關產品,而這次開箱的D-Link DXS-1210-10TS,不但具備了8埠RJ-45與2埠SFP+的10GbE連接埠,而且擁有了網管功能,又兼容於目前的IPv4與未來的IPv6,加上10GbE優異的性能,以及不錯的穩定性,若想要打造10GbE網路環境,不妨可以參考看看。 廠商名稱:D-Link - 友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02-615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網通設備】: →更多的【PCDIY! NAS】: →更多的【PCDIY! 辦公室設備】: →更多的【PCDIY! 電競部品】: →更多的【PCDIY! 數位3C】:
-
SUPERMICRO SUPERO C9Z590-CGW主機板開箱,以伺服器級思維展現實用至上主義!
專注於伺服器、工作站、雲端機房等領域的知名大廠Supermicro(美商超微),事實上也是有消費性產品在市場上流通,而且品質相當優異,提供玩家在選擇御三家產品之外的另一項選擇。 Supermicro的消費級主機板強調以伺服器的思維和用料,使其產品以穩定、耐操的優良品質而聞名,並隨著Intel第11代處理器開賣,也推出了SUPERO的電競系列C9Z590-CGW高階主機板來與之對應,究竟「伺服器級」的主機板在設計上與一般常見的主機板有什麼不同?就容小編一邊開箱一邊向大家介紹與說明吧! Supermicro SUPERO C9Z590-CGW主機板的命名,可以知道它使用的是Intel Z590晶片組,更同時是Supermicro自家目前最高階的消費級主機板產品,但如果玩家從外觀上來看這款版本的話,其實不難發現整體的設計風格走的是低調與實用性,其實這也是因為Supermicro在產品的設計上是以伺服器的思維切入,講究的是實用主義,所以整體外觀沒有一般高階主機板那種浮誇的散熱片或是華而不實的RGB燈,取而代之的是獨立的開機與重設鈕、除錯功能、「超大聲」的蜂鳴器等在組裝測試時相當便利且受到喜愛的特色,喜歡實用主義的朋友可以考量入手。 在用料上,Supermicro SUPERO C9Z590-CGW也是走穩紮穩打的路線,使用6+2+1+1相供電,其VRM模組更是與自家伺服器主機板使用相同等級的料件,搭配「單個8 Pin」的CPU電源插槽,要滿足日常使用不是問題,更提供使用者如同伺服器般的穩定使用體驗。 至於主機板上重要的穩定性當然在Supermicro的設計上肯定是優先考量,其中也包括擴充零件的穩定性,特地為所有的記憶體插槽、PCIeX16插槽使用鋼鐵鎧甲進行強化支撐,3組M.2插槽也都有散熱片覆蓋,且其中第一組M.2插槽和首兩組能組PCIe X16能夠支援PCIe 4.0通道(Single X16,Dual X8)。 此外,第2、3組的M.2插槽在SSD支援規格上能支援比常見的2280尺寸還要更長的22110規格,22110規格的SSD因為長度更高的關係,能夠額外替SSD安裝除錯校正晶片並提供更大的散熱面積,通常是用於伺服器或NAS等講求需24小時穩定運作的設備,目前多數的消費級主機板不是沒有提供,就是頂多提供一組,但在C9Z590-CGW卻提供到了2組,實屬罕見,在此便能感受到Supermicro在消費級產品上所注入的伺服器設計思維。 最後在後主機板後方的I/O配置上,Supermicro SUPERO C9Z590-CGW準備了4組USB 2.0、2組USB 3.2 Gen 2 Type A、2組USB 3.2 Gen 2x2 Type C、HDMI、DisplayPort視訊輸出埠、5組3.5mm音源孔、S/PDIF光纖埠、重設鈕。網路方面則是提供旗艦級規格,提供了2組網路埠,其中一組能夠支援10G傳輸頻寬(另有一組為1G),Wi-Fi則是支援Wi-Fi 6無線通信標準。 本次效能實測使用Intel第11代處理器中最高階的Core i9-11900K搭配RTX 3080顯示卡,完整的詳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1900K 記憶體:T.T. TOUGHRAM RGB DDR4-3600 8GBx2(共16GB) SSD:Western Digital WD_BLACK SN850 1TB PCIe 4.0 M.2 SSD 顯示卡:MSI RTX 3080 SUPRIM X 電源:ENERMAX Platimax 1350W 接下來在遊戲實戰上,所有的遊戲一律設定在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等干擾FPS表現的選項,倘若遊戲支援光追和DLSS內容,則將選項調為「畫值」優先模式。 最後在創作者測試上,小編使用Premiere Pro和Photoshop進行測試,其中Premiere Pro獲得成績為783分,要剪輯不是過於複雜的4K影片不是問題;Photoshop的成績則突破了1,100分,要應付各種高解析度的修圖可說是輕而易舉。 Supermicro SUPERO C9Z590-CGW主機板不像市面上許多電競系列加入了大量不實用或多餘的功能與設計,選擇以務實的設計作為出發點,為主機板使用伺服器的用料以及強大的穩定性,並配置了獨立開機鍵、除錯面板等貼心功能,算是提供了玩家低調奢華、穩定工作的一款主機板。 而在此之外,官方在硬體的重點規格上也是相當講究,如提供了10G網路孔以及三組能夠支援M.2插槽,且其中兩組還能支援22110尺寸,讓玩家的投資的每一分錢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在越來越多主機板產品為了拚噱頭而讓產品越來越光怪陸離的現今,反而更凸顯了Supermicro SUPERO C9Z590-CGW的珍貴與不凡,相當適合以訴求穩定、耐用為最優先考量的玩家入手。 廠商名稱:Supermicro SUPERO - 美超微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8226-399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erver Workstation 伺服器 工作站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 WS 工作站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CPU / 中央處理器】: →更多的【PCDIY! MainBoard 主機板 / Gaming M/B 電競主機板 / Creator M/B 創作者主機板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DRAM / 記憶體 / 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Enterprise 企業級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
Seagate SkyHawk AI 18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監控系統的超級助手硬碟機!
近幾年來,安防系統已經逐漸轉換成AI智慧監控了,在賣場、百貨等等具有消費行為的場所,智慧監控可用來監測人員動線、以及客源分析;在城市中的應用,大至於透過人臉辨識AI,來判定身分,協助維安,小到家中的保全防護系統,甚至還監測家中人員的行為舉止,對於高齡長照者來說,更是一大福音,能及時反饋現況,早先一步做出反應。 但即使你的AI智慧監控裝置再強大,如果可乘載的重量不足,那一切都是徒然,什麼是可乘載的重量?可能是乘載家人的安全、城市的維安、客源的情況,但更根源的部分呢?那就是儲存空間啦,你可能需要一顆硬碟,不,或許是好幾顆,且不僅需要大容量,還得堅固、牢靠,讓那些你想要乘載的重量,能夠更安全的包覆在一顆小小的硬碟裡。 Seagate在這方面所下的苦功,想必已經眾所皆知、有目共睹了,小編也剛好入手了一顆SkyHawk AI 18TB 3.5吋SATAIII監控硬碟,專為AI安全監控而生,事不宜遲,趕緊來看看這顆監控硬碟到底擁有多大的能耐吧。 SkyHawk AI可不是只有小編手上這款18TB版本,其餘還有8/10/12/14/16TB,加上小編手上的,總共6個容量版本,提供玩家們來因應需求選購,當然氦氣填充封裝技術這已經是標配了,小編就不特別提了。 而在外型上面,看起來似乎是Seagate便宜行事,連貼紙也只有換個型號Logo而已,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Seagate具有相當嚴謹的原則堅持,不在外型上譁眾取寵,並且統一的圖樣更適合做為企業形象,也可以說,因為這個嚴謹的原則堅持,才能夠作為玩家們的儲存後盾。 然而,Seagate監控硬碟系列其實有兩個型號,分別是SkyHawk與SkyHawk AI,除了容量上的差異之外,SkyHawk只有4/6/8TB的版本具有旋轉震動感應器,而SkyHawk AI則是全系列皆有具備,而SkyHawk AI最多可同時支援64部HD攝影機,外加32道AI串流,還有一個SkyHawk沒有的,就是SkyHawk AI更是具備AI串流最佳化的功能支援,簡言之,SkyHawk AI可以看作是SkyHawk的高階版,就端看玩家們的使用環境與用途了。 也因針對DVR與NVR監控設備而生,SkyHawk AI支援Image AI技術,因此與AI智慧監控的適性更強,剛剛不是說SkyHawk AI能夠同時支援64台HD攝影機嗎?在具有AI智慧監控的監控設備上,SkyHawk AI則能一口氣支援32路AI頻道。 而身為高階監控硬碟的SkyHawk AI,於耐用度上,從工作負載率(WRL)來看,對比SkyHawk為180TB/年,而SkyHawk AI則擁有550TB/年,插拔次數也至少足足有30,000次以上,每年開機時數達到8,760 hrs,換算下來,幾乎能夠全年無休的運轉,在平均失效時間(MTBF)上,也驚人地達到2百萬小時。 在規格上擁有這麼穩定的可靠性,對於Seagate而言,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在硬碟研發上,Seagate可說是數一數二,而在規格之外,Seagate也相當體貼,給了玩家們3年的有限保固時間、以及3年的資料救援服務,相當值得玩家們信賴。 在官方表定數據上,SkyHawk AI全版本同樣擁有Seagate系列高階硬碟標配的主軸馬達7200轉速,而小編手上這顆18TB版本不僅容量大,還稱得上是最高階版本,最大持續傳輸速率(OD)達260 MB/s,其餘10/12/14/16TB版本則為250 MB/s,而快取記憶體則是全版本統一256 MB,但身為最高階,18TB版本的平均運作功耗為8W,不過因其電源管理技術,SkyHawk AI能夠在自動轉為休眠模式,因此18TB版本閒置平均功耗為5.3W,休眠模式則平均為1.3W。 而實際效能呢?那就來上機測試看看,SkyHawk AI 18TB 3.5吋SATAIII監控硬碟究竟有多麼高規格。 測試平台一覽: ■處理器:AMD Ryzen 9 3900 XT 12-Core Processor ■主機板:B550 AORUS MASTER ■顯示卡:AMD Radeon RX 6700 XT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SSD:XPG GAMMIX S50 PCIe Gen4x4 M.2 2280 SSD 1TB ■電源供應器:Toughpower XT Platinum 1275W ■OS:Windows 10 Pro 20H2 在CrystaldiskInfo所偵測的數據中,SkyHawk AI 18TB的確具有7200 RPM的轉速,並採用ACS-4標準,傳輸模式為SATA/600,即為SATAIII;而在CrystaldiskMark中,小編分別採取1GB與16GB的數據讀寫作為評測依據,在1GB的評測數據中,讀寫分別為272.57/270.02 MB/s,而於16GB的評測上,SkyHawk AI 18TB還是維持一貫地穩定輸出,讀寫方面依舊在270 MB/s上下浮動,分別為272.43/270.71 MB/s,對比官方標示的260 MB/s來說,算是效能更佳且相當穩定可靠啊! 鏡頭轉到ATTO Disk Benchmark上,小編也一樣採取了256 MB與1GB檔案寫入作為評測,從數據截圖中可以發現,無論是小文件還是略大的檔案,SkyHawk AI 18TB的讀寫皆從8 KB開始,就維持相當穩定的數據,前後落差都保持在1至2MB/s的差距,由此可知,SkyHawk AI 18TB的穩定度真的相當值得信賴。 那麼換到TxBENCH上呢?從512 MB讀寫測試獲得264.976 MB/s、261.282 MB/s,32,768 MB讀寫測試拿到271.377 MB/s、270.535 MB/s的數據中,其實並不難發現,無論是小文件還是大檔案、抑或是換了個評測程式,SkyHawk AI 18TB的讀寫速度都相當穩定,不如,我們再換到HD Tune測試上看看,在相對龐大、甚至是高達1T的檔案讀寫上,SkyHawk AI 18TB都能站穩腳跟,絲毫不落下任何一步,即使在1TB檔案的傳輸上,最小值出現了204.4 MB/s的數據,但仍然瑕不掩瑜,平均值都有250 MB/s以上的水準,40GB的讀寫速率平均有259 MB/s、262.2 MB/s的表現、1TB的話則有258.6MB/s、260.7 MB/s的好成績。 AI智慧監控對於世界來說,已成為新趨勢,大概會在2023年全面落實吧,SkyHawk AI監控硬碟也因應需求,推出了6種容量版本,無論是即時反饋家中的長照老者,還是城市中的維安監控,SkyHawk AI都能作為AI智慧監控的最佳拍檔,而最新推出的超大18TB版本更是讓儲存容量再向上提升一階,如果說AI智慧監控是守護高譚市的蝙蝠俠,那麼SkyHawk AI就是他的超級助手「羅賓」了。 廠商名稱:Seagate -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技術支援:02-2545-1305
最多人點閱
- ANTEC TORQUE魅影視覺系機殼開箱,安鈦克戰鬥機俯衝攻擊概念電競機箱新登場!
- 「十銓 T-FORCE CARDEA SSD 1TB」散熱片版實測開箱,「7,000MB/s俱樂部」PCIe 4.0 x4高效能固態硬碟!
- 「威聯通 QNAP TVS-872XT」實測開箱,「10GbE+Thunderbolt 3」旗艦級 8-Bay NAS
- 「創見 Transcend StoreJet 25C3S 2TB & 25C3N 2TB」實測開箱,輕薄時尚內建獨家檔案救援外接式硬碟!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
- SUPERMICRO SUPERO C7Z170-OCE開箱實測,伺服器級電競主機板全面來襲!
- 「英特爾 Intel SSD 750 1.2TB」實測開箱,NVMe PCIe SSD固態硬碟中的頂尖之作!
- AMD Ryzen 3 3300X & 3100效能測試,完勝9400 / 9100,搭配B550最佳平台
- SUPERMICRO SUPERO C7Z270-CG實測開箱,伺服器級電競主機板重裝上陣!
- 「華芸 ASUSTOR AS5304T NAS」實測開箱,Feat. Western Digital WD RED 4TB NAS HDD & WD RED SA500 NAS SSD
-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10GB創始版顯示卡開箱實測,4K高畫質光追遊戲的最佳主角
- AMD Ryzen 5 3600X / 3400G開箱實測,獨顯內顯皆高效,主流電競最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