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IY!實驗室
-
8C16T最佳甜蜜點之全能型處理器:AMD Ryzen 7 3700X與i7-10700KF效能對決
自2019年下半年開始,AMD率先推出7nm製程的處理器與7nm製程的高階顯示卡,以打造出全7nm電腦新境界,再搭配X570主機板,賦予玩家建構3A平台產品組合(AMD CPU+GPU+主機板),再搭配PCIe 4.0的規格加持,讓顯示卡與SSD皆能發揮出超高效能,以打造出絕佳的電競桌機或創作者電腦。 隨著Intel在2020年5月底推出第10代Comet Lake-S處理器,同樣維持在14nm、PCIe 3.0架構,其透過以拉高時脈的方式,來營造更高效能表現,然而因為採用新的腳位設計,必須搭配新的Intel 400系列主機板才能使用。此外像是Core i7、i9的K系列處理器,因為TDP可能上衝到200W以上,必須搭配水冷散熱器來能正常運作,讓整台電腦的組裝成本提升非常多。 有關效能等級部份,以高階主流的Ryzen 7 3700X處理器為例,其已可打敗先前的Core i7-9700K產品,如今Intel終於推出了第10代的Core i7-10700K (有含內顯) 與Core i7-10700KF (未含內顯),因此這次AMD的Ryzen 7 3700X是否能與這次10700K/KF匹敵呢?以下我們就來進行實測,來分析哪個平台比較值得玩家或創作者來組裝。 ▼表 AMD新Ryzen 7與Intel第10代Core i7規格與售價比較 當今要組裝高階電競主機或創作者電腦的話,在CPU的選擇上,建議選擇8核心16執行緒的處理器,即可用來處理各種多工應用,但若考量要同時注重效能與功耗的話,那麼AMD的Ryzen 7 3700X可說是各種8C16T處理器中的最佳主角,採用7nm、Zen 2、PCIe 4.0架構設計,時脈為3.6~4.4GHz,但其TDP僅65W,只要隨附散熱風扇即可,且售價低於新台幣1萬元以下,非常適合玩家們優先考慮! 至於其大哥Ryzen 7 3800X,其時脈提升到3.9~4.5GHz,但其TDP也提升到105W,也是可以搭配隨附的散熱風扇來使用,由於售價則比3700X多了830元新台幣,因此已有通路商近期推出買37升38的活動,只要組裝電腦時買一搭三(同時買3組電腦元件),就能讓你原先若買3700X的話,就免費升級到3800X!讓玩家擁有更高的效能! 再看Core i7-10700K/KF的部份,其採用14nm製程、PCIe 3.0設計,記憶體支援到DDR4-2933,在時脈部份則是3.8GHz,爆發時脈可達5.1GHz,但TDP高達125W,全速執行時更會高達229W,因此必須搭配水冷風扇才壓得住,否則執行時脈會因為過熱而降低。至於K或 KF的差別只有是否內建UHD 630內顯而已,一般來說會買到i7 K等級的處理器,大多是要拿來組裝高階電競機或創作者電腦,因此幾乎會配獨立顯示卡的,因此都是會選擇KF的版本,會比買K的版本便宜一些些。 除此之外,AMD Ryzen 7 3700X或3800X的盒裝版本處理器,都附贈Wraith Prism RGB散熱風扇,買來即可使用,而Intel Core i7 K系列則沒有隨附散熱風扇,且由於其功耗高,建議使用水冷散熱,會比較相較於!等於是用入門級的價位,就可以買等同於i5甚至前兩代i7等級處理器的效能! 在價格(美元與台幣)方面,AMD的處理器都鎖定比Intel的同級產品便宜。我們可以看到這幾顆處理器,相較於R7 3700X的售價比! ● Ryzen 7 3700X 329美元 (NT$9,970._) ● Ryzen 7 3800X 399美元 (NT$10,800._) → 比R7 3700X 貴8.3% ● Core i7-10700KF 349-361美元(約NT$11,500) → 比R7 3700X 貴15.3% ● Core i7-10700K 374-387美元(NT$12,200) → 比R7 3700X 貴22.3% 一般來說,若CPU貴個20%,玩家期待其效能應該有至少要也得快個10%左右,才花得值得!然而Intel平台強烈建議要搭配水冷散熱器才能穩定運作,因此若將AiO水冷散熱器的售價也加上去的話,Core i7的組裝成本還會提升不少!以NZXT Kraken X52[https://www.nzxt.com/products/kraken-x52]這種支援AMD/Intel雙平台的AIO水冷散熱器為例(市價約3,990元),再加上i7-10700K/KF的費用,這樣單純買R7 3700X的售價還貴55.3~62.3%了。這樣的話,i7-10700K/KF的效能應該要贏過R7 3700X大約25%~30%的效能,才會讓玩家覺得比較划算! ● Core i7-10700KF + AiO水冷散熱器 → 比R7 3700X送散熱器 貴55.3% ● Core i7-10700K + AiO水冷散熱器 → 比R7 3700X送散熱器 貴62.3% 至於主機板平台的選擇方面,以組裝Ryzen 7或Core 7這種高階處理器為例,一般都建議搭配高階款的主機板,例如X570或Z490,前者支援到PCIe 4.0功能,可以搭PCI e 4.0 x16的顯示卡與PCIe 4.0 x4的M.2 SSD,來讓系統效能提升。而後者還是只有支援到PCIe 3.0,因此搭配上述的顯示卡或SSD都會降速到PCIe 3.0模式來運作。 雖說當今的電腦應用中,PCIe 3.0規格已能滿足絕大多數應用需求,不過,AMD平台率先提供PCIe 4.0的規格,讓這些周邊能滿足未來高頻寬需求的應用程式需求。 因此,綜合以上的分析,玩家在組裝高階電競桌機或創作者電腦時,在主機板+顯示卡+SSD的搭配部份,就建議選擇「高階+高階+至少中階」的做法,以便能滿足玩家暢玩2K解析度以上的遊戲,或是滿足創作者在多工與大量工作任務時的即時反應需求。 這次我們測試兩家陣營的8C16T處理器代表,包含AMD Ryzen 7 3700X與3800等高階處理器,來與Intel的Core i7-10700K/10700KF等高階處理器做對比,且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各平台都搭配AIO水冷散熱器來進行測試,在顯示卡方面也分別選擇NVIDIA高階PCIe 3.0顯示卡與AMD高階PCIe 4.0顯示卡,來測試以不同元件的搭配下,兩家陣營的整體效能表現。 以下是我們的測試配備。 ● 測試平台: > 處理器: (1) AMD Ryzen 7 3700X (8C16T) @ 3.6~4.4GHz (NT$9,970) 主角! (2) AMD Ryzen 7 3800X (8C16T) @ 3.9~4.5GHz (NT$10,800) 陪襯! (3) Intel Core i7-10700KF (8C/16T) @ 3.8~5.1GHz (約NT$11,500) 對手! (4) Intel Core i7-10700K (8C/16T) @ 3.8~5.1GHz (NT$12,200) 測耗電! > 散熱器:NZXT Kraken X52 AiO水冷散熱器 ※測試Intel和AMD平台 > 主機板: (1)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測試AMD CPU (2) ROG Maximus XII Formula ※測試Intel CPU > BIOS: (1)1302 (01/20/2020) (2) 0508 (04/29/2020) > 記憶體:G.Skill FlareX F4-3200C 16GB (8GB ×2) > 顯示卡: (1)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8G ※測試A+N平台 (2) AMD Radeon RX 5700XT 8GB ※測試3A平台 > SSD:Team CARDEA Zero Z440 MP34 1TB (PCIe 4) >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9 (x64) 以下就來看看測試成績與說明! 前面說過耗電部份,我們也針對Core i7-10700K、Ryzen 7 3800X與Ryzen 7 3700X等三種平台,來進行耗電測試,皆搭配水冷系統,這是計算整台電腦主機的功耗。我們分別測試Idle (待機模式,以模擬一般桌面使用)、CPU Stress Test (進行CPU壓力測試,以模擬多工作業使用)、CPU+GPU Stress Test (進行CPU+GPU壓力測試,以模擬玩遊戲的場景)等三種運作模式,讓電腦持續測試約6~10分鐘,以記錄其平均耗電量,以下就是測試結果。 至於CPU溫度方面,歸功於水冷散熱器的幫助,讓三款CPU都能壓制到87°C以下,使電腦的效能完整釋放。然由於R7 3800X和R7 3700X其實只要使用原廠散熱風扇即可完整釋放效能,若i7-10700K也改用一般風扇來運作的話,在負荷重的工作下,會發生CPU Throttling狀態,讓運作時脈下降,使其效能降低。這樣一來,i7-10700K/KF就絕對無法跟R7對抗了!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AMD的Ryzen 7 3700X處理器,可說是在TDP 65W下提供絕佳的硬體配置,其採用Zen 2架構、7nm製程,並支援PCIe 4.0規格等特色,搭配給予8C/16T的配置,支援到DDR4-3200,時脈3.6~4.4GHz,在這樣穠纖合度的體態下,讓該處理器只要搭配一般的散熱風扇,就能擁有絕佳的效能表現,可說是達到8C16T處理器中的最佳甜蜜點。使其縱使出道一年了,其現在的效能還能跟競爭對手的最新同級產品平起平坐,不僅耗電量更低,且售價上更具備優勢。 再看其大哥Ryzen 7 3800X,其規格其實跟3700X幾乎差不多,但時脈則是提升到3.9~4.5GHz,但TDP卻增加到105W了,雖然超過了甜蜜點,但實際測試耗電量時,也才比3700X多3W而已,因此也算是不錯的選擇。若搭配原廠風扇使用時,耗電量還會再低一些些!亦可輕鬆組裝Mini-ITX的迷你電競機或創作機。 至於i7-10700K/KF,也就真的跟原廠公佈的PL1、PL2值那樣,非常吃電。其PL1為125W,也就是TDP值,至於PL2則高達229W,比R7家族都高很多。雖說可以上到5.1GHz非常爽,相較於AMD Ryzen 7的爆發時脈4.4~4.5GHz高了約11~13%,但是為了這短短的56秒 (PL1 Tau值建議時間為56秒,也就是持續尖峰效能所能維持的時間)尖峰效能,就要耗費更多的電(20~21%),而且還得搭水冷散熱風扇才能達到這樣的水準,因此玩家若想組裝10代i7的K系列處理器,就建議得搭好一點的Z490主機板,並買大一點的機殼(才有空間裝水冷,想裝Mini-ITX可能無緣),這些都會明顯增加更多採購成本。若是從上世代處理器升級上來的玩家,因為十代U的腳位不同,因此一定得買新的主機板才行。 綜合上述的測試與分析,可以得知,這次AMD Ryzen 7 3700X處理器,挾最佳功耗、效能、規格、售價等優勢,達到8C16T架構的最佳甜蜜點,同時還贈送原廠散熱風扇,讓組裝更加輕鬆,甚至其效能還能比對手晚出道約1年的最新同級處理器相媲美。因此,AMD Ryzen 7 3700X非常適合消費者做為組裝八核電競機或是創作機的最佳選擇! 廠商名稱:AMD - 美商超微半導體 台灣分公司 廠商網址:
-
KLEVV BOLT X DDR4-3600 8GB實測開箱,4400MHz實力體質驗證超頻記憶體模組!
記憶體在PC零組件當中可是擔任重要工作的一環,通常在選購的時候大概也就是問容量、看價格就下手了,隨著AMD的新Ryzen推出與Intel的10代處理器紛紛上場之後,以往的DDR4-2666規格等於被打入冷宮,稍高規的DDR4-3000也直接退位,轉由更高規的DDR4-3200接手,甚至更多款再更高規格的DDR4-3600紛紛浮現檯面,以單條8GB的容量來說,價位也從新台幣700多一直到1000元出頭,要是不選電競RGB燈效版,那該怎麼入手合適的DDR4記憶體呢? 其實從一些網路商城的報價就可以看到記憶體的價格波動,最近較為持平所以可以看到標準版的DDR4-3200 8GB單條的價格大概落在900~1200之間,雖然說有些DDR4-2666也可以超頻跑,但畢竟不是官方認證過的頻率,建議還是挑有官方標示的為佳,不過這其中倒是蠻好玩的可以看到這款KLEVV推出的BOLT X DDR4-3600 8GB,賣價跟3200版本差不多,單條入手價為990元,有散熱片包覆但無燈效,看似比裸條好些、價格也未破千,小編也入手一條來試試深淺囉! 包裝上是採用吊牌式、系列則是屬於BOLT X,包裝上特別打上燙金字的「Fast Like A Bolt」,其實欲彰顯的就是這系列如閃電般的快速(官方表示:風馳電掣般的疾速),底下右側還可以看到有AMD Ryzen Threadripper以及Intel XMP 2.0標示,兩者都有支援,另外背面可以看到是由富基電通代理的資訊,原廠公司貨、這樣才有終身保固;其實有別於另一款電競超頻定位的CRAS X RGB系列,如果不是著重在一定要有bling bling亮晶晶的燈效表現,那這款僅需990元的BOLT X就更超值了,別以為DDR4-3600還標示CL18就覺得比DDR4-3200遜色,實際測了就知道,拿來跑DDR4-3200 CL16根本沒問題! 簡單的細部開箱圖片就參照一下實體照片囉,由於有支援XMP所以實際上機後,只要進BIOS調成記憶體的XMP模式,就可以用預設的DDR4-3600運作,此時預設的CL為18-22-22、電壓為1.35V。本體的造型顏色設計倒是頗有軍規風格(墨綠色),若配上部分造型主機板是還蠻搭的。 在開始講實測之前,小編要說一下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是因為剛巧手邊除了有這條BOLT X DDR4-3600 8GB之外,也同時正在測試AMD Ryzen 3 3300X這顆Matisse核心的處理器,在先前還不能曝光B550主機板的效能之下,先拿了手邊的B450來做搭配,以目前AMD跟Intel都開始將DDR4的頻率拉升至3200的情況下,玩家到底需不需要換RAM?(先前有很多玩家都只買DDR4-2666的版本),才花990元可以買到超多高的DDR4?(有的標示多少就多少、也超不上去) 這次小編只有測單條8GB(因為剛好就只有1條),加上B550效能已經可以揭露了,就等下次有機會再同時測2支的雙通道,以及超更高頻率吧!這次採用的是ASRock B450M Steel Legend這片主機板(原價屋報價2,790元),搭上3300X倒是很超值,BIOS內部也提供相當多的可調整選項,其中的記憶體調整也相當多,有支援XMP功能可以直接開,或是簡單從選項下拉就可以調整了,維持原電壓(1.35V)就能直上DDR4-4000(CL18)。 單以這條BOLT X DDR4-3600來說,官方標示為CL18-22-22、1.35V電壓,除了可以降頻至DDR4-3200 CL14之外,向上拉升至DDR4-4200都仍能以CL18運作,同樣維持在1.35V電壓狀態,稍稍有點可惜的是BIOS預設的電壓最高也只能加到1.4,小幅加壓之後上DDR4-4400也只能以CL32運作(可以正常跑各軟體與燒機30分),之後有機會再來換其他板子測更高頻率(哈!,這裡也順手測試了包括DDR4-3600 CL18在內的共10組頻率設定,數據在下面喔! 10組頻率模式:2666(CL18)、2933(CL18)、3200(CL18)、3200(CL14)、3200(CL16)、3600(CL18)預設、3800(CL18)、4000(CL18)、4200(CL18)、4400(CL32),基於對照需求以預設的CL18為主,3200是對應處理器的頻率所以同步測了CL14、16兩種,除了4400有加壓至1.4V之外,其餘模式皆以1.35V運作。 同步的這裡也透過Thaiphoon來檢視一下內部資料,基本上從抓到的訊息可以看到是採用Hynix顆粒、單顆1GB容量的版本,看來也是原始規格為DDR4-2666規格Tuning上來的,這一批的體質不錯,雖然官方很保守的打上CL18,但玩家可以自己調到CL14一樣可以跑得嚇嚇叫,數據比較就看下面的圖表囉! 這裡先來看一下標準XMP下的DDR4-3600 CL18-22-22的表現,再提醒一次,這是單條8GB的成績;小編單只以常見的AIDA64、MaxxMem以及PassMark(Performance Test)做測試標準。 實際上只有單個數據可能比較無感,不同頻率下的差異透過比較就能明顯看出,DDR4-2666的模式下成績是最低的,可以看到光是跟DDR4-3200 CL18相比就已經輸一大截了,所以還在用DDR4-2666的朋友,真的該升級了!另外,DDR4-3200一共測了CL18、16、14三種模式,可以看到在CL14下的DDR4-3200表現更優(小編只調動第一位來做差異測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多玩看看);在同樣都是CL18的模式下,DDR4-3600就比DDR4-3200要表現更佳,所以不光只是注重CL、頻率的提升也是重點,即便是調到DDR4-4400(CL32)下,也是可以在贏過預設的DDR4-3600一大截(整體增進10%↑)。 如果比較一下DDR4-2666的表現跟DDR4-4200或是DDR4-4400的成績,大概稍微計算一下可以發現提升了50%↑,AIDA64跟MaxxMem的數據都是如此,不過Performance Test上頭則是可以看出CL的優勢,按照這樣的實測狀況來看,也驗證了除了頻率提升外、CL值的優勢也是很重要的課題,最好是兩者兼具,如果以這款BOLT X DDR4-3600來說,除了小編有做的DDR4-3200調至CL14之外,玩家也可以試試3600模式下是否也能夠跑跑CL16、14等設定囉!(但可預期的數據應該會更優) 基本上記憶體的價格持續都有在波動,如果沒遇上哪家的哪個廠又火燒(驚!)或是誰誰誰顆粒供應商又停產/減產(如有人跳x之類的工安問題),大致的波動也都不大,現在期待DDR5的出現也還太早,反而是越來越龐大的檔案容量與系統需要更大容量的記憶體支援對玩家是比較迫切的,標準的單條8GB恐怕只能堪用,有預算的話至少8GBx2或是16GBx2,搭配上速度快一點的SSD,應該就可以讓整體的電腦效能提速許多,再加上新一代的AMD或Intel也都開始以DDR4-3200為基準,趁著振興券即將推出就直接換一波是個不錯的考量,不要再以為效能表現沒差多少了! 後續有機會的話,小編再來測更多相關的數據跟大家分享,所以不要問小編為什麼只測一支,因為手邊只有一支,謝謝! 品牌名稱:KLEVV - 科賦 廠商名稱:艾思科有限公司 - ESSENCORE 廠商網址: 代理商名稱:富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 AFASTOR 代理商電話:02-8978-6066 代理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神級入門CPU組裝高效能桌機: AMD Ryzen 3 3300X效能測試,與i5-10500/10400正面對決!
2019年下半年開始,PC處理器正式進入7nm製程新世界,由AMD率先推出的Ryzen 3000家族鳴笛出發,首先推出的Ryzen 9、7、5等系列處理器,擁有絕佳效能,使其市場率節節攀升。至於入門款的Ryzen 3系列,AMD也於2020年5月上旬正式推出Ryzen 3 3300X與3100處理器,正式把自家Matisse家族(7nm、PCIe 4.0、Zen 2架構)的最後一塊地圖拼好。如今,AMD的主流桌機處理器已經全面7nm化,不管是頂級、高階、主流,或入門等市場,玩家都可以買到最超值、效能超棒的處理器。 隨著Intel也在2020年5月底正式推出第10代Comet Lake-S處理器,同樣維持在14nm、PCIe 3.0架構,其以更高時脈來嘗試讓其效能提升,但其旗艦產品擁有較高的功耗與溫度,且由於採用新的腳位設計,必須搭配新的Intel 400系列主機板才能使用,此外可能還得另購水冷散熱器,使整體組裝成本也變得非常高昂!這對於想要組裝旗艦級與高階級產品的玩家來說,可謂不小的負擔。 由於i9與i7的價位其實頗高,因此組裝Core i5的主流等級或是Core i3的入門等級的電腦,應該是絕大多數使用者的首要考慮選項,然而這些用戶,是否值得選擇這次的第十代處理器呢?而且這些產品的效能與售價比值 (即所謂的C/P值,性價比)是否有比AMD最新Ryzen 3等級產品更優秀!以下我們就來實地測試一番。讓玩家得知現在若要組裝一款主流/中階/入門的電腦時,還有更好的搭配方式。 為得知入門級處理器,是否有超高效能與C/P值表現。這次我們選定的處理器中,在AMD部份就是最近爆紅的Ryzen 3 3300X,主要是因為這款CPU隸屬於Matisse家族(7nm、Zen 2、PCIe 4.0架構),比先前Picasso家族的Ryzen 5 3400G和Ryzen 3 3200G (12nm、Zen+、PCIe 3.0)的架構還新,且還要先進! 再來的原因是,由於一般入門款處理器,廠商似乎都會將其功能削減殆盡,以與主流或高階產品做區隔,但是這次AMD非常佛心,其Ryzen 3 3300X可說是該給的一點都沒少,其採用適合當今絕對多數軟體與遊戲配置的4C/8T (四核心、八執行緒)架構設計,搭配擁有18MB的快取容量 (L2 2MB + L3 16MB),TDP(設計功耗)則是定在65W。 在時脈方面,基礎時脈為3.8GHz,爆發時脈為4.3GHz,而且可支援PCIe 4.0規格,能安裝PCIe 4.0 x16的顯示卡與PCIe 4.0 x4的M.2 SSD (搭配最新X570或B550主機板),此外記憶體跟其老大哥們一樣都能支援到DDR4-3200 (若搭配X.M.P還可以支援到更高),不像i5/i3的記憶體支援度只給到2666 (i9/i7才給到2933),因此其記憶體支援度也是給好給滿。 除此之外,盒裝版本還附贈Wraith Stealth散熱器,買來即可使用,而這樣的產品建議售價居然只要120美元(新台幣3670元)!等於是用入門級的價位,就可以買等同於i5甚至前兩代i7等級處理器的效能! 再來看Intel的部份,其最新第10代Comet Lake-S處理器家族,入門款的Core i3系列,有最入門的Core i3-10100、好一點的i3-10300與最高版本的i3-10320,至於中階主流款的部份,則是Core i5-10400、i5-10500與i5-10600、i5-10600K(F)等型號。由於這次我們鎖定CPU建議售價在200美元以下,因此Core i5-10600家族就不列入比較,只挑出Core i5-10500與i5-10400這兩款處理器,來做性價比的比較。因此,玩家可以選擇的處理器,就有以下的產品可以考慮。 ▼表 AMD新Ryzen 3與Intel第10代Core i5/i3規格比較(200美元以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Intel的Core i3系列中,就算最入門的i3-10100,售價還比Ryzen 3 3300X還貴(122美元vs. 120美元 ,或NT$4,200元 vs. NT$3,670元),但再看規格面,AMD這邊最入門Ryzen 3 3100的規格,除了時脈部份可能小輸一點,但其他規格部份(如快取容量、DDR4支援方面),都還比Intel Core i3最高階的i3-10320還要棒!若拿Ryzen 3 3300X和Core i3-10320相比,雖然爆發時脈慢了300MHz,但其他都領先,所以Ryzen 3 3300X整體性價比,絕對能碾壓Core i3-10320! 至於Ryzen 3 3300X,能否再往上打個一階至兩階,打到Core i5-10400和i5-10500呢?由於這兩款處理器皆是6C12T的配置 (接近Ryzen 5 3600等級的產品),但這兩顆處理器的基礎時脈都偏低,只有2.9或3.1GHz,遠低於Ryzen 3 3300X的3.8GHz,因此在一般應用時,Ryzen 3 3300X的效能應該能與Core i5-10400/10500媲美,甚至在某些應用上超越。 若再看價格(美元與台幣) 的部份,我們可以看到這幾顆處理器,相較於R3 3300X來說,都是比較貴的! ● Ryzen 3 3300X 120美元 (NT$3,670._) ● Core i3-10320 154~162美元(約NT$5,300) → 比R3 3300X貴28~35% ● Core i5-10400 182美元 (NT$5,990._) → 比R3 3300X貴63% ● Core i5-10500 192~202美元 (NT$6,600._) → 比R3 3300X貴80% 一般來說,如果價格貴個33% (如i3-10320),玩家期待其效能應該有至少要(比R3 3300X)快個10~16%。而價格若貴到60%甚至80% (如i5-10400/10500),效能至少也要快個30%~40%左右才是。文後的效能測試,再來看看這些處理器是否有這樣的表現吧! 由於當今主流的應用程式,尤其是遊戲類的應用程式,大多4C8T的處理器就可以跑得很順,從最新中,亦可發現採用4 CPUs (即4核心處理器)的Windows玩家佔了近50%。雖說買AMD中高階6C12T甚至8C16T處理器的玩家也在成長中,其效能也勢必會更好一點,不過以絕大多數使用者來說,在組裝入門至中階主流電腦時,4C8T的處理器其實就非常夠用(選擇4C4T或2C2T就真的比較慢)。 至於要組裝主流的電競桌機,由於遊戲最大的效能幫手其實是來自顯示卡,亦即玩家想要暢玩各類型遊戲的話,「先買高檔一點的顯示卡,絕對勝過先買高檔一點的CPU」。 舉例來說,相信現在不少效能狂熱玩家們,若有在前兩三年組裝旗艦電競桌機的話,當時可能都直接配置到Core i7-8700K、i7-7700K這類當代的頂級處理器,前者為6C12T,而後者僅4C8T,這些處理器動輒339~ 370美元(約NT$10,500~11,500)以上,但其效能至現今來說,用起來還是可以的,玩家若搭配Radeon RX 5600 XT以上的顯示卡(或是GeForce RTX 20系列以上的顯示卡),也都可暢玩2020年最新的3A遊戲大作。簡單來說,4C8T的電腦,搭配好一點的顯示卡,也能成為高階電競桌機。 不過,現在要組裝類似等級的電競桌機,也不太能去買那些已經停產的8代、7代i7處理器了,若您考慮二手的7700K/8700K,可能還要新台幣1.2~1.4萬元,其實不用考慮那些產品了,因為AMD新的Ryzen 3 3300X處理器,在CineBench R20早已完全幹掉i7-7700K,甚至快要追上i7-8700K,但Ryzen 3 3300X的新品價才4張小朋友不到。因此,Ryzen 3 3300X可說是非常划算的中階電競桌機新選擇。建議玩家可以考慮選擇入門級的4C8T處理器,把原先計畫購買中高階CPU所省下來的錢,拿去搭配中階或高階顯示卡,這樣的話,會比坊間推薦高階CPU搭配中低階顯示卡的作法,還要來得划算喔! 再來是主機板平台的選擇,一般來說,入門級處理器大多建議搭配中階或入門款的主機板,這樣的採購標準對於Intel平台似乎行得通,因為目前的十代U搭配400系列主機板,都還只有支援到PCIe 3.0規格,因此若你買PCIe 4.0的顯示卡或M.2 SSD,其效能就被限制住。 但若選擇AMD平台的話,由於Ryzen 3 3300X一樣給您PCIe 4.0規格,只要搭配X570主機板(或是即將推出的B550主機板),就可以讓您買的PCIe 4.0顯示卡或M.2 SSD全速發揮。因此,玩家若想要組中高階電競桌機,可以選擇AMD中階以上的主機板,以提供更好的周邊I/O傳輸效能與擴充性,讓您就算搭配Ryzen 3等級的處理器,一樣有高階桌機的使用體驗。 因此,綜合以上的分析說明,玩家在CPU+主機板+顯示卡的搭配部份,可以選擇「低+中+高」的作法來組裝高階電競桌機,而這樣的組裝成本,可能比選擇「高+高+中」的中階電競桌機還要便宜哦!但前者的整體體驗卻好過後者!至於整體的呈現效能,以下我們就來比較在「低+高+高」的搭配下,Ryzen 3 3300X的效能是否能媲美Core i5-10500/10400。 我們這次選擇AMD Ryzen 3 3300X (4C8T)入門級處理器,來對比Intel的Core i3-10320 (4C8T)、Core i5-10400 (6C12T)與Core i5-10500 (6C12T)等入門至中階處理器,來看看在搭配中高階主機板與顯示卡之下,其效能表現如何。 以下是我們的測試配備。 ● 測試平台: 處理器: (1) AMD Ryzen 3 3300X (4C8T) @ 3.8~4.3GHz (NT$3,670) 主角! (2) Intel Core i3-10320 (4C/8T) @ 3.8~4.6GHz (約NT$5,300) (3) Intel Core i5-10400 (6C/12T) @ 2.9~4.3GHz (NT$5,990) (4) Intel Core i5-10500 (6C/12T) @ 3.1~4.5GHz (NT$6,600) 主機板: (1)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測試AMD CPU (2) ROG Maximus XII Formula ※測試Intel CPU BIOS: (1)1302 (01/20/2020) (2) 0508 (04/29/2020) 記憶體:G.Skill FlareX F4-3200C 16GB (8GB ×2)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8G SSD:Team CARDEA Zero Z440 MP34 1TB (PCIe 4)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9 (x64) 以下就來看看測試成績與說明!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這次AMD推出的Ryzen 3 3300X處理器,以4C/8T的主流配置,搭配Zen 2架構、7nm製程,並支援PCIe 4.0規格等特色,可說是入門處理器的絕佳市場殺手。從一般應用測試、工作站級應用測試,幾乎可一路碾壓Core i3的表現,甚至能與6C/12T的Core i5-10500/10400相媲美! 至於3D遊戲方面,在搭配高階顯示卡時,Ryzen 3 3300X的效能也不可小覷,在DX11遊戲的效能算是跟Core i3表現接近,但在DX12遊戲中,其效能也快要追上Core i5的表現。當然這次是以PCIe 3.0 x16的顯示卡做為測試結果,要是採用PCIe 4.0 x16的顯示卡,則Ryzen 3 3300X平台的效能幾乎可以碾壓Core i3與i5的整體表現。 整體而言,這次AMD入門殺手級Ryzen 3 3300X處理器,挾其7nm製程、支援PCIe 4.0規格,並支援到DDR4-3200等高階處理器的規格,在Ryzen 3這樣的入門級產品中完全不刪減,一樣給好給滿。至於消費者最關心的價位與C/P值部份,AMD更是佛心,Ryzen 3 3300X比Core i3-10320還便宜22~26%、更比Core i5-10400/10500便宜約4成至4.5成,可說是非常超值! 綜合上述的測試發現,想要用Core i3/i5組裝主流電競桌機,會被其更高價位且規格也刪減(如只支援到PCIe 3與DDR4-2666)而變成效能無法完全釋放,反而選擇用Ryzen 3這樣入門處理器,不僅價格更便宜,且規格跟高階處理器一樣「完全不刪減」,一樣給出PCIe 4.0與DDR4-3200,讓玩家就算以入門級處理器來組裝電腦,只要搭配中高規格的顯示卡,一樣能組出中高等級的電競桌機!可說是非常划算的投資。總之,想要組裝或升級到7nm電腦的精打細算玩家,可以選擇Ryzen 3搭配即將上市的B550主機板,再搭配中高階顯示卡的搭配方式,來組裝屬於自己的主流或高階工作機兼電競桌機!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TEAM PD1000 512GB實測開箱,USB 3.2 Gen 2質感與效能兼具外接式固態硬碟!
因應SSD的高速讀寫效能與普及化的結果,除了主機/筆電內建的內接式SSD已經蔚為主流之外,外接式SSD的接受度也大幅提升,搭配上更快速的USB 3.2 Gen 2/Gen 2x2規格的優勢下,陸續地可以看到許多廠商及品牌都開始推出對應的系列產品供玩家選擇;接續前一版極受好評的之後,Teamgroup也推出了新版本的PD1000讓玩家選用,規格進化到USB 3.2 Gen 2的PD1000又具備怎樣的特色呢?跟著小編一起來把玩一下吧! 事實上從外盒上就可以看到產品的外觀,深藍色的設計風格其實也展現了沉穩內斂的概念,而光是從外包裝的設計就讓這款PD1000顯得極具精品感,類手機外盒的包裝設計在打開後可以第一眼就看到擺放在正中央的產品實體,實際檢視一下這款PD1000可以發現到材質上採用了鋁合金外殼加上陽極霧面處理,兩側邊則是配上金色,連正面的Teamgroup Logo與型號標示也是採金色壓印,搭配超薄式設計讓實握的手感極佳,右側邊可以看到有小軟塞,打開則是Type C連接孔,怎麼看都像是時尚精品。 以官方的規格標式來看,PD1000具備了IP68防水防塵、軍規抗摔(通過美國MIL-STD-810G 516.6 Procedure IV 1.22公尺軍事等級嚴苛測試)、耐壓(1,600KG),除了介面採USB 3.2 Gen 2之外,官宣的傳輸速度也上看讀寫1000/900 MB/s,對應目前大多數主機都已支援USB 3.2 Gen 2規格來說,的確是可以讓玩家在使用上節省更多時間。 各細部的實體照片,看下面的開箱圖就清楚囉! 照慣例來上機實測看看囉!透過CrystalDiskInfo可以看到TM8FP6512G型號以及512GB容量,基礎溫度大多維持在30多~40度左右,官方標示的讀寫速度為1000/900 MB/s,小編也採用了CrystalDiskMark、ATTO Disk Benchmark、TxBENCH這三款軟體來檢測一下實際的讀寫情況。 在CrystalDiskMark的部分則是測得有1054.66/963.29 MB/s的讀寫成績,分別都高於官方的標示數據,換到ATTO則是有最高1011.36/923.08 MB/s的表現,也是同樣有超過官方標示的速度,至於在TxBENCH上面的分數則是953.185/913.896 MB/s,讀取速度接近官方標示、寫入速度則是超過,基本上透過這三項測試的表現不難看出採用USB 3.2 Gen 2規格的PD1000具備有優於官方數據的讀寫能力,對於實際使用時會比其他一般USB 2.0甚至是USB 3.2 Gen 1的外接式SSD要優異許多。 越來越多的檔案以及影音動輒至少數百MB起跳,即便隨身碟也推出至64/128GB以上以因應檔案變大的需求,但若想要當成隨身的資料儲存在容量上仍舊稍嫌不足,尤其是拿來存一些影音檔光是單檔就上看數GB、數十GB的情況下,存沒幾個檔案就爆掉了;若是論存取速度就更明顯了,SSD的優勢不用說已經是眾所皆知、搭配上USB 3.2 Gen 2介面更是讓傳輸速度向上在攀升一階,更不用說是跟舊款的外接式2.5吋 HDD相比了,方便、易攜帶與更加小巧的特性其實都體現在新一代的外接式SSD上頭,Teamgroup這款PD1000也符合了玩家對資料儲存的高效需求,配上高質感外觀與設計,搭配官方直接提供的三防特色與規格特點、官方也提供3年保固,真的是隨身帶一隻、永保安康!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l_Xg1ig6Do&feature=youtu.be ▲PD1000 SSD | TEAMGROUP 廠商名稱:TEAMGROUP十銓科技 廠商網址:www.teamgroupinc.com/tw/ 廠商電話:0800-821-688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
隨著AMD於5/7日正式推出Zen 2架構、7nm製程Ryzen 3000家族的入門款處理器-Ryzen 3 3300X與3100之後,AMD的Matisse家族算是從高階到入門款都全面備齊了! 至於在搭配的主機板方面,如果玩家們想買Ryzen 3等級的處理器,然後搭配一般中階顯示卡,以及SSD的話,其實是不需要選到X570等級或是B550的板子,退而求其次只要選B450等級的同樣可以完美支援,其效能表現也不錯!對於想要組裝小型電競桌機的玩家,更可以選擇ITX等級的主機板來組裝。而在眾多B450的ITX主機板中,能提供Wi-Fi、電競燈效、雙M.2 SSD插槽,且支援超頻功能者,目前可選的絕佳主機板,就是華碩的ROG STRIX B450-I GAMING囉!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代號Matisse)處理器規格比較 華碩的ROG STRIX B450-I GAMING主機板,在外觀方面,第一眼的印象就是其採用了mini-ITX規格設計,在17x17公分的主機板尺寸下,塞入了所有玩家想要的功能,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產品採用黑白兩色為主色,搭配主機板底部的RGB燈效,讓想組裝小電競桌機的玩家也可以組出自己的風格! ROG STRIX B450-I GAMING主機板採用AM4插槽,可支援AMD Ryzen 1000/2000/3000處理器,就算下世代Ryzen 4000處理器也在支援列表在內。在記憶體方面,則支援兩槽DDR4記憶體,能支援到DDR4 3600MHz。在主機板的最左方還提供一組PCIe 3.0 x16的插槽,搭配SafeSlot設計,再厚再重的顯示卡也能支撐,讓您搭配各階顯示卡來玩3A遊戲大作。 在儲存裝置方面,除了提供4組SATA 6Gbps插槽,以安裝傳統SATA SSD或HDD,當然也另外提供2組M.2插槽。在主機板正面的ROG Logo與標語的散熱片底下,可以看到一組M.2 2280插槽,可安裝PCIe 3.0 x4的SSD (當然要裝PCIe 4.0 x4也行,就是會以PCIe 3.0 x4的模式來運作),適合用來安裝系統碟,而背面M.2插槽則可以用來安裝資料碟。 至於在周邊連接方面,則提供4組USB 3.2 Gen. 1埠(SS5),以及2組USB 3.2 Gen. 2埠(SS10),方便玩家連接各種裝置。在網路方面,則提供1組Intel Gigabit有線網路埠,以及內建2x2 802.11ac Wi-Fi無線網路,接上隨附的天線座,即可可支援MU-MIMO,可設定成網路基地台讓多人一同上網,或是與家裡的Router進行無線連線,以免除需要拉網路線的困擾。 在燈效方面,主機板底部本身有RGB燈效,另提供兩組燈效插座,可安裝各式燈條,搭配其Aura Sync軟體,來讓電腦燈效同步,展現出個人的電競風格。 這款ROG STRIX B450-I GAMING主機板,挾其本身就擁有強大的CPU與記憶體支援能力,讓玩家安裝方便且超頻輕鬆不費力。在組裝上也遵循DIY Friendly的精神,方便玩家輕鬆組裝迷你電競桌機。以下我們就來看看其效能表現吧! ● 測試配備: (1) 處理器:AMD Ryzen 3 3300X (4C8T) @ 3.8~4.3GHz (NT$3,670) (2)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B450-I GAMING (NT$4,390) (3) 顯示卡:ASUS ROG-STRIX-RX5600XT-O6G-GAMING (NT$10,990) (4) 記憶體:G.Skill FlareX F4-3200C 16GB (8GB ×2) (NT$4,490) (5)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 (NT$5,250) (6)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雖然選用的是入門級的Ryzen 3 3300X處理器,但在搭配中階的Radeon RX 5600 XT顯示卡之後,讓這樣的電腦平台可以發揮到主流電競平台的水準,不僅各種3A遊戲大作都能順暢的玩,就連一般的內容創作軟體也能輕鬆使用。讓使用者對小巧主機的效能改觀,且由於小巧主機因為體積也比較小,可以直接放置在桌上,連接各式周邊也方便,不需要像一般大型桌機因為通常會放地上,因此在連接一些高速周邊時,可能面臨必須蹲到地上摸來摸去的窘境。 除了節省空間之外,也節省組裝費用,像上述這樣小巧的電競主機,大概預算只要3萬元左右就可以組好,而效能幾乎能與4~5萬元的高階大塊頭電腦相媲美!可說是小主機玩家們的優勢選擇。此外,該有的RGB特效、完整周邊I/O埠也都具備,當然若未來有需要時,也只要透過升級BIOS至最新版本,就能支援到下世代的AMD處理器,讓這部小主機也能升級到更強悍的高效能,成為高階電競桌機。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Intel「十代力量」Comet Lake-S該買嗎?Core i9 / i7 / i5 / i3效能評測 ft. Ryzen 3000效能評比 / ROG Z490 MAXIMUS XII FORMULA
久等了各位,Intel第十代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的效能終於可以在今天曝光,小編也真的是忍了很久才終於可以跟大家分享R!之前在跟玩家們介紹Comet Lake-S推出的消息時就有稍微預告一下後續的效能解禁,而最近這幾天超多張的Z490主機板開箱快速動眼看大家想必也都已經看過了(要是沒看過的話可以參考底下的延伸連結),但一顆處理器的好壞不僅僅在於板廠們主機板做得好壞(但當然是希望好還要更好啦XD!),更重要的是處理器本身的效能表現。 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這一波新品對於玩家們來說,最重要的一顆自然是搭載10核心、20執行緒的Core i9-10900K(和無內顯KF版),但小編也特別在10代U陣容中挑了Core i7、i5、i3各一顆作為代表,相信可以讓玩家了解這一波Intel「十代力量」的效能表現級距。後續也會同場加映和第9代Core i9、i7效能對照,而且為了大飽玩家眼福以及對效能數據的渴望(XD),也特別找了AMD陣營的Ryzen 9、7、5、3各一顆來作為代表,玩家們如果現階段有組機或升級處理器必要的話,可以此作為參考。但如果玩家們還拿不定主意或暫時不打算升級的話,小編後文也會給一些建議讓玩家做考量。 這次為了讓玩家全然的了解Intel 10代U處理器各級距的基本效能差異,特別在Core i9、i7、i5和i3版本都找了一顆作為代表,分別是10900KF、10700KF、10600KF以及10320,剛好也是對應這次的核心數差異,也就是10核、8核、6核以及4核心,當然他們各自還是有時脈數字上的差異,這點小編列在底下用規格表作說明方便玩家一目了然。 這次因為最高階10900K和KF版本都將核心數上調成10核心20執行緒,使得其他版本處理器的核心數配置也向上拉高,同時加上時脈數字也全面調升,因此,規格勢必會比上一代還要高,舉例來說,10900KF和上一代9900K相比,核心數從8核心拉高至10核心,時脈部分在基礎時脈雖然只提高了100 MHz,但在最大動態時脈部分最高單核可提高300 MHz,雖然數據上差異不大但因為有10核心的關係,所以整體的效能會提升。至於向下看Core i7、i5和i3版本對比上一代也可看到相同的差異。 在選擇上玩家比較需要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本次介紹的幾顆處理器在規格上有明顯的基本差異,但另外在記憶體支援上也有落差,像是Core i7 10700KF和Core i9-10900KF兩者就能預先支援到DDR4-2933,但其他的兩顆則是依然使用先前的DDR4-2666配置,同樣地,雖然在數字上沒有太明顯的差距,但在實際的應用上卻可能影響玩家超頻的潛力和彈性,不過這部分同時也需要考慮到購買的主機板提供的超頻彈性就是了。 另外,既然這邊講到了主機板,就不得不提一下這次升級10代U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管玩家是要升級處理器換新、還是重新組機,在這次Intel改「槽」換「Die」的情況下,想要投入10代U的擁抱就必須同時更換主機版,如果是荷包比較緊的玩家在升級前可以多方考慮考慮。 各處理器之間基本的差異了解以後,接下來就是來看看處理器基本的效能表現了,為了確保數據的統一、同時也一併對應高階處理器的效能,小編在其他的硬體規格上也同樣是給好給滿,包含顯示卡全部採用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記憶體用上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SSD的部分小編刻意使用之前伴隨7nm真香潮推出的Corsair MP600 SSD,它本身支援PCIe 4.0 x4介面,在讀寫速度上對比Gen 3版本可以再往上攀一層,也算是故意選用這顆SSD測試,雖然本來就知道Z490主機板儘管有支援PCIe Gen 4介面,但在Comet Lake-S處理器下還是會採用PCIe 3.0 x4介面運行的喔!(多少還是有些失望XD~) 這邊值得一提的是,華碩Z490主機板在第一次開機時會提供以F1或F3兩種方式讓玩家進入BIOS設定,主要目的是為了讓玩家可以解放Intel Power Limit,舉例來說,這時候如果按下F1的話,ASUS Multi-Core Enhancement預設並未開啟,這時候可以手動從BIOS設定中去設定開啟;但如果是按下F3的話,則是會自動將該功能開啟,能夠讓玩家更方便超頻。雖然說以前華碩在玩家第一次開機時就會自動顯示要求玩家進入BIOS設定頁面,但這次針對Z490主機板系列做了這樣的彈性設定也算是佛心一樁。 ◆處理器: (1) Intel Core i9-10900KF (2) Intel Core i7-10700KF (3) Intel Core i5-10600KF (4) Intel Core i3-10320 (5) Intel Core i9-9900K (6) Intel Core i5-9400F (7) AMD Ryzen 9 3900X (8) AMD Ryzen 7 3700X (9) AMD Ryzen 5 3600 (10) AMD Ryzen 3 3300X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主機板:ASUS ROG Z490 MAXIMUS XII FORMULA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散熱器:NZXT Kraken X52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次Intel 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本身的效能,再對比先前9代U,先從處理器本身的效能來看看,後面會再來看看整組系統跑出來的最高效能水準。 接下來直接看實際的效能比較數據吧!本次針對處理器的效能測試部分我們找了幾款常見的基本測試軟體做測試,包含CPU-Z、Cinebench R20以及x265效能測試。 先從CPU-Z的測試部分來看,10900KF單核 / 多核分數分別達到603.1和7273.6,而同樣是Core i9設定下,上一代的9900K則是分別獲得530.8和5244.9,我們剛剛有提到,兩顆處理器之間的差異最主要僅在時脈上的拉高和核心數增加,因此玩家可以發現在單核部分的差異大約10%的提升、而在多核的部分則是大約有27%,這也大致符合測試前的預期,從過往的經驗上來看,先前8代和9代之間的效能差距也不大,但從7代升級至8代時,整體效能在相同級距下也大約是提升30%左右,因此,這一次從9代升級至10代換了腳位插槽以後,提升的效能對比也在預期之中。 從Cinebench R20中可以更客觀的了解一顆處理器的效能表現,同樣抓兩顆Core i9處理器來對比看看,換算下來同樣也是約27%的效能提升,基本上這就是玩家如果從上一代升級至此的話可以獲得的預期效果。 另外,我們也來看看其他處理器之間的差距,10900KF和10700KF之間差距約23%、與10600KF則是差距41%、至於和10320則是有62%的天壤之別,不過畢竟Core i9和Core i3本就不是同一個level的客群,但相信眼尖的玩家們一定也有發現一個重點:10320的效能贏過上一代的Core i5-9400F,雖然數據上差距看起來不大(先前CPU-Z測試中也是相同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10代的Core i3處理器大抵來說可以媲美9代的Core i5。這中間自然還是有些微數據上的差距以及超頻彈性的其他差異我們就先撇開不談,至少就一般數據上來說可以獲得這樣的結果。 同樣地,我們抓10代Core i7-10700KF和上一代Core i9-9900K來看也可以得到相同結果,因此基本上也同樣可以獲得「10代Core i7打贏上代Core i9」的結論,從這兩個例子上來看基本上可以確認這一代處理器在全面上調以後的結果是正面的。 接下來我們簡單說明一下針對影像處理的部分做一下簡易測試,快速用x265 bench來看看,測試模式則是找了1080p和4K兩種分別進行測試比較。我們先從1080p的部分來看,影片編輯雖然不像玩遊戲需要這麼高的fps數值,但小編認為在進行影片剪輯時能有個30 fps以上還是必要的,至少剪輯的畫面還要流暢,但畢竟測試過程中x265 bench是以高壓的工作環境和畫質做測試,因此測試的結果可簡單作為創作者做考量。 以這樣的標準來看的話,在1080p解析度下本次測試的六款Intel處理器全部都還算是在及格表現以上,其中就連Core i3-10320都還能有33 fps以上的水準,最高階10900KF更是有破60、達到71 fps的高水準,而10700KF也有60 fps以上的表現,如果玩家們就是非Intel陣營不可的話,做創作相關工作選擇10700KF以上都可有不錯的表現。 至於在4K模式下,數據上能夠有個15 fps以上的結果就已經是滿不錯的效能,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玩家拍攝的畫質主要都是4K高畫質以上的話,小編建議盡量選擇10700KF以上做選擇會比較ok,當然要執行這種創作者相關的工作時,其實還是會比較建議擁有多核心多執行緒的AMD陣營比較好。 說到AMD吧~玩家們大概也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了XD!前文提到過了,小編這次找了AMD陣營這邊對應的幾顆處理器,包含Ryzen 9 3900X、Ryzen 7 3700X、Ryzen 5 3600以及最近才剛推出的Ryzen 3 3300X,藉此來分別對應Intel這邊的Core i9到Core i3,話不多說,直接來看數據對照後的結果吧! 這邊直接附上Intel vs. AMD處理器之間的效能差距。先看整體效能表現的Cinebench R20成績,這邊10900KF的效能輾壓群雄,除了對手這邊的16核心怪獸3900X還是贏不過以外,基本上目前市場上是沒有對手的;另外一點是,10700KF處理器則是幾乎要追上3700X的效能表現,這邊10700KF算是稍微可惜了一點,畢竟兩顆處理器都是採用8C / 16T配置,但7nm晶片的效率使用上還是贏過14nm的,這點是先天上的硬傷,倒也不完全只能怪10700KF。 另一方面,在相對主流入門領域看到Core i5-10600KF和Ryzen 5 3600的對比,這邊基本上可以看到10600KF就可以贏過3600了,這邊可以看到在相同核心數架構下,Intel這邊會有基本時脈和動態時脈較高的最終優勢,數據上獲得效能表現會比較高。不過同樣的核心架構,Core i3-10320和Ryzen 3300X雖然都是4C / 8T配置,但3300X因為有時脈高、加上採用7nm製程的先天優勢,在整體的效能上仍舊贏過10320。 最後來看看創作者相關的x265處理器部分,這邊就可以看出多核心和多執行緒的絕對優勢,首先最搶眼的自然就是3900X的極致表現,基本上玩家們如果有影片後製相關的工作處理時,在相同價格內,AMD這邊的產品會因為擁有相對較多的核心數或執行緒的關係,讓最終能夠在多工環境下獲得的結果更佳,例如10900KF對比3900X、10700KF對比3700X、又或者甚至是10320對比3300X都同樣會是AMD這邊的表現比較優秀。不過當然了,因為全處理器規格提升的關係,對比9代U的話還是有非常程度的效能提升。 這一次Intel改「槽」換「Die」,雖然仍是良率不錯的14nm製程,但因為更改腳位加上全處理器核心跟時脈上調,對比前兩代處理器確實都有不錯的效能提升,但至於是否真的需要在這個時候購入組裝,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點。 雖然在Intel才剛剛推出10代Comet Lake-S處理器,但包含眾多消息以及Intel自己的產品規劃日程來看,接下來的下半年Intel將有可能,目前雖然還無法確定是否會沿用目前的LGA1200腳位(至少是不可能和9代以前相容的),但可以預期的是更多的效能IPC提升,同時,在硬體規格的布局和規劃上,將會搭載新的Willow Cove新核心架構,在處理器自帶的內顯晶片部分會提升至Xe架構版本(到時候或許有機會看到產品),有機會讓萬年的Intel Graphics 600系列退休。 Rocket Lake預期也有機會搭載PCIe 4.0介面,並且會具備20條通道,對比當前Intel主流PCIe 3.0平台多了4條,其中16條將提供給顯示卡使用、另外4條提供給SSD,到時候預期登場的500系列晶片組也可能額外提供多幾條通道使用,不過這就要等後續實際的產品才能確定。同時,Rocket Lake-S將搭載12bit AV1、HEVC、E2E等壓縮格式,在影像處理方面應該值得注意。同時也會搭載剛才提到Xe內顯晶片,這也就意味著Rocket Lake平台將會全面讓處理器本身就自帶入門電競等級體驗,不過實際效果如何仍須等實測才知道。 最後,Rocket Lake也將有機會搭載Thunderbolt 4介面連接埠,預期的理論傳輸速度可以達到80 Gbps,除了能幫基本的儲存裝置做速度上的提升以外,作為eGPU的外接埠來看,相信也會有不錯的效能提升。 有鑑於以上種種原因,除非玩家現階段真的很需要組裝一台Intel主機,否則的話建議是可以再等等,不然就是先用前幾世代的產品先組裝一台起來應急使用,畢竟從規格上來看,Rocket Lake才會是Intel接下來的主角。再者,從前文的測試中也可以發現,目前對手陣營最直接抗衡的是去年推出的Ryzen 3000系列,不過接下來AMD也預期即將要在,該系列處理器到時候才會是Intel真正的對手,由於去年AMD靠著7nm真香潮大獲全勝,這也讓Intel今年「剉咧等」、必須趕工推出Rocket Lake迎戰,否則Intel市佔率雖然有多年來一定程度的累積,但在主流玩家心中真的有可能會被波及,不得不小心為上。 另一方面,AMD除了剛才提到將要在下半年推出的Ryzen 4000處理器以外,最近也已經推出了,同時也在商務筆電市場上推出了Ryzen Pro系列處理器,而接下來在4000處理器登場前,入門等級主機板將會有B550登場,除了支援現有的Ryzen 3000處理器以外,也將同時將PCIe 4.0介面下放,讓更多的一般玩家能夠有機會體會到7nm真香潮對荷包帶來的寬容(笑),當這些產品都布局完畢以後(包含Ryzen 4000處理器),年底就會是AMD和Intel正面大對決的時刻,屆時不管是入門、主流還是高端玩家在雙方陣營中都會有對應的產品可以組裝DIY電腦,今年的聖誕假期零組件廠商應該又可以High一波了。 總結來說,其實Intel 10代處理器在效能表現上是不錯的,但就是時間點尷尬,畢竟前面也有經典的9代處理器可以使用、後面又有即將到來的Rocket Lake,而AMD同樣也有相同的問題,現階段雖然入門級主機已有了優秀的新選擇,但後面陸續有新主機板和處理器系列的情況下,時間點也還是有些尷尬。(當然如果是狂粉或土豪當然就另當別論XD!) 在面對剛好是產品換代的這個時刻,建議玩家不管是想要選A家還是I家平台,都需要更加聰明選購,畢竟一來雙方後續都會有不錯的新品登場,二來有時候多替荷包想想也不錯,現在省下來的錢可以在後面一次升級到位,算是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的最佳體現!但若單是以「省荷包」這一點來看,AMD方面的慣例通用架構(AM4)與價格區間帶似乎較為玩家的荷包著想些,畢竟玩家要是組裝了Comet Lake-S主機的話,需要擔心的一點是:已經換過了的散熱器和主機板到時候是不是又要再換一波!?當然,到時候是否Intel還會再度更換腳位,就得等時間來說明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 Ryzen 3 3300X & 3100效能測試,完勝9400 / 9100,搭配B550最佳平台
繼先前AMD透漏將推出入門級處理器之後,Ryzen 3000桌機處理器(代號Matisse)家族算是從最高階的Ryzen 9到最入門的Ryzen 3得以完整。讓想組裝入門級處理器的玩家,也能享有次世代處理器的各項優勢(7nm製程、Zen 2架構、PCIe 4.0高頻寬)。 AMD這次正式推出兩款入門處理器,分別是Ryzen 3 3300X與Ryzen 3 3100,隸屬於Matisse家族(7nm、Zen 2、PCIe 4.0),等於是在Picasso家族的Ryzen 5 3400G和Ryzen 3 3200G (12nm、Zen+、PCIe 3.0)中間安插兩組型號,但這次Ryzen 3採用的4C/8T (4核心/8執行緒)的架構,並擁有18MB快取容量(L2 2MB + L3 16MB),且TDP都是 65W。其中,3300X這顆CPU的爆發時脈為4.3GHz,而3100這顆CPU的爆發時脈則是3.9GHz。建議售價則是120美元和99美元! ▼表 AMD全新Ryzen 3,與Intel第9、10代Core i5/i3規格比較 從表可以得知,Intel第9代的入門級Core i5/i3 (代號Coffee Lake Refresh),採用的是6C/6T或4C/4T架構,這種關閉HT (超執行緒,Intel版的SMT)的作法,對於當今許多主流處理器都是開啟SMT(同時多執行緒)的作法,似乎無法發揮出軟體的執行效益。因此Intel於5月20日開賣的第10代Core i3家族(代號Comet Lake),全部改用4C/8T的架構。一來可以發揮出當今主流軟體的多工效能,二來可以提升時脈。 至於AMD這邊,在其Ryzen 3000桌機處理器家族中,只有Ryzen 5 3500(X)這顆採用的是6C/6T這種無SMT的架構,會跟Core i5-9400類似的狀況,也就是在非常重視多執行緒效能的應用程式下,會無法發揮出完整效能。在對手改用4C/8T架構設計之下,AMD在Ryzen 3 3300X和3100也改成4C/8T的架構,讓其效能得以在新一代軟體中發揮出來。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代號Matisse)處理器規格比較 再來看看Ryzen 3 3300X與3100的處理器內部構造,兩顆都是7nm的CCD (Core Chiplet Die),搭配12nm的IOD (I/O Die)設計。值得注意的是:3100的CCD裡面含了兩組CCX (Core CompleX),每個CCX分別是2C/4T與8MB L3設計,兩組CCX構成了4C/8T與16MB L3設計,屬於2+2核心架構;而3300X則是CCD裡面僅放了一個CCX (4C/8T,16MB L3),另一個CCX則未使用到,屬於4+0核心架構。 兩者的不同處在於,3300X因為僅1組CCX,不會像3100的2組CCX那樣需要兩顆中間來傳遞資料,可減少延遲時間。且L3快取的16MB容量也可以分享給每個執行緒來使用,屬於更優化的架構,不像3100那樣兩組CCX之間的L3無法共用,因此3300X在整體效能上,可以發揮得更加極致! 由於Ryzen 3 3300X與3100處理器採用無內顯設計,賦予一般玩家、業餘/休閒創作者、一般商務用戶,能夠再搭一片入門或中階的顯示卡,來執行各種日常生活所會使用到的各式軟體,因此不只是純文書機功能,更可以拿來當輕型或主流電競機、創作用電腦…等等,就看玩家買了什麼等級的顯示卡了。根據AMD官方資料表示,這次的Ryzen 3 3100處理器,對比Intel的Core i3-9100處理器,在校能上,可以提升遊戲效能達20%,提升創作類軟體達75%,因此就算是入門級,其效能實力也不可小覷。 由於Ryzen 3 3300X與3100,也是採用7nm製程、Zen 2架構設計,並可支援到PCIe 4.0,因此只要搭配現有的X570主機板,即可發揮出其老大哥(Ryzen 5 3500~Ryzen 9 3950X)的PCIe 4.0全速效能。然而,X570定位是在高階市場,雖說也是能支援入門的Ryzen 3,但想要入手Ryzen 3 3300X或3100的玩家,應該不會去買那麼貴的X570來搭。 以現階段來說,可以搭配的主機板,有X470、B450等選擇,只是這些主機板雖然可以支援Ryzen 3000 (代號Matisse)家族,但其實只能以PCIe 3.0的模式來執行。雖說以入門級處理器,搭配入門級或主流級的顯示卡來說,搭B450就夠用了!但為未來的升級到PCIe 4.0的路著想,還是得選用支援PCIe 4.0的主機板來搭,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這部份,AMD也早想好了。預計於6月16日正式推出B550晶片組,該晶片組就是跟X570一樣,可以支援PCIe 4.0的顯示卡,也能讓PCIe 4.0規格的NVMe SSD得以全速發揮,更同時可以支援雙GPU顯示卡。至於一般用途的PCIe也全部升級到3.0 (先前有些慢速I/O還是使用PCIe 2.0),此外,連周邊I/O也升級到USB 3.2 Gen.2 (10Gbps),讓整體效能再往上提升。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實測效能吧!這次測試的組合部份,由於都是以CPU+顯示卡的測試為主。在選定處理器的部份,我們選擇R3 3300X與R3 3100的主要對手:i5-9400F與i3-9100F做比較,同時也把自家Picasso家族的R5 3400G與R3 3200G也列入比較,以了解這次的Matisse入門款與Picasso的效能差異。 至於在顯示卡部份,我們先搭配NVIDIA最入門的GeForce GTX 1650 4GB GDDR5顯示卡來測試,以了解不同CPU在搭配同樣一張GPU時的效能差異。此外,由於R3 3300X與3100都支援PCIe 4.0,因此我們也測試AMD主流級Radeon RX 5600 XT 6GB GDDR6 (14Gbps)顯示卡,並拉AMD自家R5 3500X與R5 3600處理器做對比,以看看這次各CPU搭配不同GPU下的整體表現。 ● 測試平台: 處理器: (1) AMD Ryzen 3 3300X (4C8T) @ 3.8~4.3GHz (NT$3670) NEW! (2) AMD Ryzen 3 3100 (4C8T) @ 3.6~3.9GHz (NT$3270) NEW! (3) AMD Ryzen 5 3600 (6C12T) @ 3.6~4.2GHz (NT$5,750) (4) AMD Ryzen 5 3500X (6C6T) @ 3.6~4.1GHz (NT$4,400) (5) AMD Ryzen 5 3400G (4C8T, Vega11) @ 3.7~4.2GHz (NT$4,700) (6) AMD Ryzen 3 3200G (4C4T, Vega8) @ 3.6~4.0GHz (NT$2,990) (7) Intel Core i5-9400F (6C/6T) @ 2.9~4.1GHz (NT$4,550) (8) Intel Core i3-9100F (4C/4T) @ 3.6~4.2GHz (NT$2,500) 主機板: (1) ASRock B450M Steel Legend ※測試AMD CPU DDR4-2800~3200 (NT$2,790) (2) GIGABYTE B450M Gaming ※測試5600XT GPU為主 (NT$2,090) (3) ASRock B365M Phantom Gaming 4 ※測試Intel CPU @DDR4-2666 (NT$3,450) BIOS: (1) P2.90 (11/27/2019) (2) F50 (11/27/2019) (3) P4.20 (05/15/2019) 記憶體:G.Skill FlareX F4-3200C 16GB (8GB ×2) 顯示卡: (1) MSI GeForce GTX 1650 Gaming X 4G ※入門 (NT$4,990) (2) ROG-STRIX-RX5600XT-O6G-GAMING ※主流 (NT$10,990)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 (系統)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以下就是各種CPU在各跑分軟體和3A級遊戲的效能表現。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這次AMD推出的Ryzen 3 3300X和Ryzen 3 3100處理器,以4C/8T的主流配置,搭配Zen 2架構、7nm製程,並支援PCIe 4.0規格等特色,等於是高階產品的規格一路下放到入門級產品,使得一般文書測試結果,幾乎就是中階Ryzen 5的水準,把Intel Core i5-9400F和i3-9100F打得落花流水! 至於3D遊戲方面,在搭配中高階顯示卡時,Ryzen 3 3300X和Ryzen 3 3100幾乎無人能敵,甚至部份數據還能與自家Ryzen 5 3500X甚至Ryzen 5 3600平起平坐。至於搭配入門顯示卡時,Ryzen 3 3300X和Ryzen 3 3100的整體表現也都是贏面居多,因此對於一般想用Full HD來玩3A遊戲的玩家來說,也許可以省一點CPU的錢,來換比較高檔的顯示卡。這樣就可以組到主流效能表現的電競遊戲機! 整體而言,這次AMD的出擊,推出入門級7nm處理器Ryzen 3產品,不僅打擊Intel第9代的入門處理器,甚至將威脅到第10代的入門處理器,可說是非常高招!至於消費者最關心的價位與C/P值部份,在同等級的CPU部份,AMD的價位都比Intel划算,而且升級不須換板子,相較於Intel在9代和10代之間就得用不同板子來說,AMD真是非常的佛心啊! 然而,要發揮出Ryzen 3 3300X與3100處理器的PCIe 4.0真正實力,目前得先使用高階的X570主機板,不過,等6月16日B550主機板正式上市之後,這塊主機板才是搭配這兩顆Ryzen 3處理器的絕佳搭檔!總之,對於想要組裝或升級到7nm入門級電腦的玩家,可以選擇Ryzen 3 + B550的搭配方式,來組裝屬於自己的主流工作與娛樂遊戲機!
-
ASUSTOR AS5304T NAS實測開箱,Feat. WD RED 4TB NAS HDD/WD RED SA500 NAS SSD性能大爆發!
NAS (網路連結儲存裝置)可說是當今各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個人工作室等必備的儲存裝置,其主要是以RAID方式,來進行資料備份與加速功能,讓多人能夠透過LAN或WAN的方式來存取裡面的資料。如今隨著NAS功能越來越強大,賦予使用者更強大的管理能力,以及多種App應用,舉凡是資料備份/同步、檔案下載、多媒體視聽娛樂、簡易架站、虛擬應用、資料查詢、照片辨識…,甚至有些NAS還作到能夠擴充高速網路卡與運算加速卡,以達到簡易AI的應用,在在都證明了新世代NAS不只是單純的網路儲存裝置,更是可以集各種多元應用的數位儲存中心。 然而當NAS的應用越來越多元之下,其負載也隨之增加,除了提供既有的資料儲存服務之外,更有其他運算工作需要執行,為此,新一代NAS除了提供更多記憶體容量之外,也紛紛加入支援SSD功能,讓SSD扮演快取功能,以提升傳統純HDD配置下的整體效能。 身為硬碟大廠的Western Digital (威騰電子),其推出的WD RED紅標系列,就是主打NAS專用的硬碟產品線。先前主力為HDD,現在因應新一代NAS的需求,WD RED紅標系列再增加SSD的產品。透過HDD + SSD的結合,讓NAS效能再向上提升。 有關於WD RED NAS Hard Drive部分,官方所標示傳輸速度達210MB/s。主要分成2.5吋與3.5吋兩款,皆是SATA 6Gbps規格,轉速為5400RPM的機種。先說2.5吋款式好了,容量有750GB與1TB (快取容量為16GB)兩款,至於3.5吋款式,則有1~6TB (快取為64MB)、8~12TB (快取為256MB),以及最高的14TB (快取為512MB)。這些HDD的保固年限皆是3年。 至於WD RED SSD,型號為SA500,官方所標示的循序讀寫速度為560MB/s 與 530MB/s。提供2.5吋與M.2 2280兩種外型,皆是採用SATA 6Gbps規格。先說M.2 2280款,提供500GB、1TB、2TB等容量。至於2.5吋款,則提供500GB、1TB、2TB、4TB等容量。這些SSD的保固年限皆是5年。 這次的WD RED NAS專用HDD與SSD,主要是搭配NAS使用。但為了解其終極效能,我們先接到電腦來進行測試,以下就來看這次HDD與SSD的效能吧! 以下先來看WD RED NAS HDD 14TB在各磁碟效能評測軟體的測試結果。 接下來,再看WD RED NAS SSD 1TB在各磁碟效能評測軟體的測試結果。 從上面的單碟測試結果,可以發現HDD的循序讀寫效能大約維持在200MB/s上下,這也是機械式硬碟的物理極限,想要再往上提升效能,除了以RAID 0方式來加速之外,就只能改用SSD了。以SATA SSD循序讀寫效能大約落在500MB/s左右,只要單碟就可以贏過兩台HDD的RAID速度,只是由於SSD的容量/價格比,還是輸HDD很多。因此,以NAS應用來說,要同時兼顧大容量與高效能的話,除了安裝HDD之外,也需要安裝SSD喔! 接下來,讓我們實際將WD RED NAS HDD 14TB兩顆,搭配WD RED NAS SSD 1TB一顆,安裝到NAS來實際感受其加速效果。這次我們選定的是,這是一款針對電競玩家所設計的NAS,提供4組3.5”磁碟機槽,可安裝HDD或SSD。由於這款NAS具備HDMI輸出,可以直連螢幕或電視,加上能支援4K 10-bit硬體解碼串流,因此用來播放4K藍光電影可說是不錯的選擇。當然若只有安裝HDD來播放是有點吃力的,此時加裝SSD來當快取碟的話,就能流暢播放! 在NAS的設定方面,一般來說,兩顆HDD可設定成RAID 0 (Striping)模式來加速存取,可用容量也幾乎是28TB。當然以安全性來說,建議設定成RAID 1 (Mirroring)模式來開啟容錯,但這樣HDD空間相比前者來說,就會砍半,剩下14TB。若考量長久使用來說,還是建議裝3台HDD,以RAID 5模式來同時兼顧加速與容錯(容量還是維持接近28TB),再搭配SSD來加速,這樣的組態,對於NAS整體的安全性和效能表現,都是最棒的。 不過,這次為發掘出WD RED NAS HDD的終極效能,我們還是將兩顆HDD設定成RAID 0 (Striping)模式來加速存取,搭配WD RED NAS SSD來當成快取加速碟,以得知HDD+SSD的搭配下,能讓NAS效能增加多少。 接下來看看WD RED NAS HDD與SSD,在NAS下的效能表現! 至於測試的方式,我們先測試一般使用情況,也就是PC與NAS透過網路連線來傳輸檔案,檔案總量117GB,分成寫入NAS的傳輸速度,以及從NAS讀取的速度,在只裝HDD的情況下,和裝了HDD與SSD快取之下,兩者效能差異。除了單台電腦直接存取NAS之外,我們也測試兩台電腦同時存取NAS的效能,以便模擬多人使用下,裝了SSD快取的NAS在效能提升的幅度上可增加多少。測試軟體則是採用FastCopy。以下就是測試數據表。 ▼表 NAS效能測試數據 (PC與NAS透過LAN有線網路測試) 由於NAS設定成在處理大量且循序資料時,會直接寫到HDD,只有經常性存取,或是隨機資料讀寫時,NAS才會存取SSD,因此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裝HDD+SSD之後,會比只裝HDD時,效能還高一點點。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小檔案的存取都被SSD快取加速過,因此可以減少存取時間。值得注意的是,在單電腦直接寫至NAS的數據,裝HDD+SSD比只裝HDD還快甚多! 再來的測試方式,由於NAS通常有USB埠,可連接外接儲存裝置,來幫NAS進行備份,或資料轉移。我們將一款超高速的USB SSD,直接連接到NAS的USB埠,並透過NAS的使用介面來進行檔案傳輸,以看看有無SSD快取之下,效能提升的幅度!以下就是測試數據表。 ▼表 NAS連接埠測試數據 (USB SSD與NAS透過直連USB Port測試)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裝HDD+SSD之後,比只裝HDD時,讀取效能快20%以上,而寫入效能則有些微一點點提升。但簡單來說,NAS加入SSD快取之後,對於裝置直接對拷的速度,絕對會有幫助! 透過上述的測試,可以得知,由於新一代NAS的功能越來越豐富,能執行的應用軟體也越來越多,先前由於只單純擔任資料儲存的動作,其儲存效率也受限於HDD的效能上限,不過有了SSD之後,玩家是可以直接將HDD全部換成SSD的,效能快、又安靜,只是這樣太傷荷包。因此,還可以退一步,儲存裝置還是用高容量、儲存成本低的HDD,而快取磁碟與軟體應用則讓效能比較快SSD來擔任!讓玩家兼顧投資成本與使用效率,以提升NAS的整體效能表現。 那麼既有只裝HDD的NAS,如何提升速度呢?最快的方法,當然就是再加裝一台NAS專用SSD,來當作讀取快取(或寫入快取,端看NAS的功能設計),以SATA SSD的效能大約500MB/s上下來說,在大量存取熱資料時,不僅可以加速傳輸,還同時減輕HDD的負擔,且執行NAS的應用程式時,透過SSD來加速存取,也能反應加快,尤其是安裝虛擬機應用時,更加明顯。 而在儲存裝置的選擇上,WD RED紅標NAS專用的HDD與SSD,可滿足新一代NAS的多元應用,提供完整的大量儲存與快取加速需求,值得玩家們入手! 廠商名稱:WD - 台灣威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666-29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企業級網路設備 - Enterprise Network -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更多的【PCDIY! 家用網路設備 - Home Network - 路由器 / 電競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網路卡 / 網路攝影機】: →更多的【PCDIY! 智慧家庭 SmartHome / 智慧辦公室 SmartOffice / 智慧攝影機 Smart Camera / 智慧門鎖 Smart Door Lock / 智慧門鈴 Smart Doorbell】: →更多的【PCDIY! Network Hardware / 網通設備 / 弱電工具 / 機櫃產品 / 機房世界】: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IT資訊新聞】:
-
曜越TOUGHRAM RGB DDR4-3600 16GB套裝實測開箱,白色進化款超頻記憶體模組重裝上陣!
曜越(Thermaltake)近年積極推出各式創新的電腦周邊產品,從機殼、風扇、散熱產品,到各式電競周邊等皆無所不包。然在電腦核心產品中,除了電源供應器之外,近兩年更進軍到記憶體產品市場。首發的WaterRam RGB水冷記憶體套件,自去年嶄露頭角後,接著又推出TOUGHRAM RGB系列記憶體,產品的外觀直接融合自家TT的Logo,搭配頂部柔和的RGB燈效,以準備在競爭激烈的記憶體市場中殺出重圍。 這次TT的TOUGHRAM RGB電競記憶體,產品主體有黑色與白色可供選擇,以極為顯眼的TT Logo為主要造型,搭配鮮艷的RGB燈效,成為產品的主打特色,在容量方面則以16GB Kit (8GBx2)為主,時脈從DDR4 3000至4400MHz都有,讓玩家們在眾家記憶體產品中,又多了一項吸睛且實用的選擇! 曜越在推出TOUGHRAM RGB電競記憶體時,以先前推出的黑色款為例,就規劃了DDR4-3000、3200、3600、4000、4266、4400等時脈選擇,容量則都是16GB Kit (8GBx2)為主,能支援Intel X299、300、200、100系列與AMD X570系列等主機板平台。而後續推出的白色款,則直接捨去DDR4-3000這個選項,但時序規格則比黑色款還要好!例如黑色款的最高檔4400版本,CL時序值為19,且需1.45V才能運作。再看白色款的4400,其CL時序值就降低到16,且只需1.35V即可運作。可以看出白色款使用的記憶體顆粒,比先前的黑色款擁有更好的效能。 外型採用高品質的鋁合金散熱片,搭配兩組電鍍金屬飾片來夾住散熱片,不僅提供絕佳散熱效果,且巧妙地拼湊出TT Logo的造型,記憶體上方有導光條,可發出鮮艷的RGB燈效。在內部設計方面,採用10層電路板,可有效確保高效能運作以及超頻時的穩定度,同樣提供Intel XMP 2.0自動超頻設定檔,可適用於AMD與Intel平台使用,玩家只要在BIOS設定XMP或A-XMP即可一鍵超頻,以讓自己的電競平台發揮出更高的記憶體存取效能。 這次介紹的DDR4-3600白色款,CL時序值為18-19-19-39 1.35V,跟黑色款相比(CL時序值設定是18-22-22-42 1.35V)可看出白色款比較快一點點。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時脈等級與相同容量之下,黑白兩款的售價都一樣,因此相信玩家想也不用想,同樣價錢當然是選白色款啦! 先前,說明這款記憶體的燈效很厲害,其實沒有那麼誇張啦!但是TOUGHRAM RGB記憶體的燈效確實頗柔亮又美觀,在記憶體的上方有導光條,內部內建5區共10顆1680萬色的高流明可獨立編程LED燈,可與目前主流支援內建5V可編程RGB插座的主機板搭配使用。在軟體相容性方面,可支援TT RGB PLUS軟體、TT人工智能語音控制、雷蛇Chroma與亞馬遜 Alexa英文語音服務連動,當然也支援各主機板廠商的燈效工具(如ASUS Aura、Gigabyte RGB Fusion與MSI Mystic Light),讓玩家能夠透過軟體調控、甚至語音命令控制的方式,來打造出色的RGB燈效。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6cpk6uMT04 ▲Thermaltake TOUCHRAM RGB DDR4電競記憶體實際上機後的RGB發光狀況 除了產品本身的RGB燈效非常柔和與亮眼之外,TT也極力打造出自己的RGB生態系,透過自家的TOUGHRAM工具軟體、TT RGB PLUS軟體,讓其他廠商也能一同加入,此外,TT的RGB產品也不是自己唱獨角戲,其產品也採用開放的設計,能可其他廠商的燈效工具相容(如上述的廠商),讓玩家們能夠在打造RGB電競主機時,能透過不同的軟體工具,來展現出TT產品燈效的柔亮與美觀! 接下來就讓我們上機實測吧!我們的測試平台採用ASUS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主機板,搭配AMD Ryzen 9 3900X處理器、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顯示卡,以及Team T-Force Cardea Zero Z440 Gen 4x4 1TB SSD,並搭配這次的主角:TT TOUGHRAM RGB記憶體16GB Kit (8GBx2)來進行測試,作業系統為Windows 10 Pro 1903。以下就是各種測試軟體的測試結果。 接下來我們嘗試將TT TOUGHRAM RGB記憶體進行超頻測試,以了解這次白色款搭配新的SK Hynix H5AN8G8NCJR-VKC C-die記憶體顆粒的超頻實力!測試方式是先以A-XMP模式將時脈設定到表定的DDR4-3600 18-19-19-39 1T 1.35V的模式,然後嘗試將時脈往上調,發現可輕鬆超頻至DDR4-4000沒問題,執行各種測試也都很穩定。 由此可知這款TT TOUGHRAM RGB DDR4-3600的超頻實力。以下列出DDR4-4000時的效能檢測,以讓玩家得知這款記憶體的超頻能耐! 這次TT的TOUGHRAM RGB DDR4電競記憶體白色款,一樣的價格,但提供比黑色款更好的規格,讓玩家能在DDR4-3200、3600、4000、4266、4400等時脈中做選擇。在外型設計上,白色款可說是跳脫了黑色款給人濃厚的科技感,帶給玩家白皙亮麗的純淨感,再搭配TT Logo外型設計與柔和RGB燈效,賦予玩家打造出與眾不同的電競風格。 此外,在實測效能上也有不錯的表現,除了支援Intel XMP 2.0與AMD A-XMP技術之外,也能手動超頻到DDR4-4000的實力,並且能夠穩定運作。至於保固方面,TT的記憶體產品的售後服務,提供有條件式終身保固,在一般使用下能確保穩定使用,讓玩家們不用擔心,因此,這次白色款的TT TOUGHRAM RGB電競記憶體,適合玩家們在組裝具有燈效的電競主機時考慮選購! 連結=(01) 十銓T-FORCE DELTA RGB DDR5-6400 32GB套裝實測開箱,極致效能幾何炫光超頻記憶體模組![http://www.pcdiy.com.tw/detail/23556]
-
美光BALLISTIX DDR4-3600 16GB套裝實測開箱,RGB加持三種顏色一次滿足超頻記憶體模組!
近期主流電腦所搭配使用的記憶體,已從先前Intel平台為主的DDR4 2666基本時脈,逐漸轉換成以AMD平台為主的DDR4 3200基本時脈,因此讓消費者與玩家在升級或擴充記憶體,往往會考慮買更高時脈的產品,以期可以符合現今新一代電腦平台的需求,亦可優先為下世代平台提早做好準備。 美光(Micron)旗下的Crucial品牌近年來推出多款記憶體產品,其Ballistix系列主打電競市場,在玩家圈裡擁有不錯的口碑。這次Crucial再出擊!於CES 2020優先發表全新Ballistix電競記憶體,有紅、白、藍三款顏色,並有分為「基本款」與「RGB燈效款」,速度從2666到3600都有,如今這些記憶體已經正式上市,讓一般用戶與電競玩家都能選購到適合自己的DDR4記憶體。 這次Crucial在其Ballistix電競記憶體系列中,規劃出更完善的DDR4產品,在規格上有2666、3000、3200、3600等時脈等級,容量則提供16GB (8GB x2)與32GB (16GB x2),以及最高64GB (32GBx2)等選擇,在外型方面,則提供黑、白、紅三色的電鍍鋁製散熱片「無發光版本」與「有RGB發光版本」,因此共有6款顏色與燈效可供選擇。 外型採用高品質的鋁擠散熱片,提供絕佳散熱效果,搭配記憶體也內建精準的溫度感測器,可即時監控溫度,以方便玩家隨時得知記憶體使用狀態。在記憶體規格方面,以DDR4-3600為例,其CL值為16-18-18-38,電壓為1.35V,並支援XMP 2.0自動超頻設定檔,可適用於AMD與Intel平台使用,讓玩家們的電競平台可以發揮出更高的記憶體存取效能。 至於RGB版本,則具備8區共16顆LED,可搭配Crucial官方下載之DDR4 Ballistix M.O.D公用程式,來進行各種燈光控制(如燈色、變換效果、明暗度等)與燈色同步。該公用程式亦提供SPD資訊檢視與記憶體溫度監控,讓玩家檢視SPD設定並可隨時得知記憶體溫度狀態。此外,其RGB功能亦可透過主機板廠商的燈效工具(如ASUS Aura、Gigabyte RGB Fusion與MSI Mystic Light)來進行控制。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FtwB0bgaIk ▲Crucial Ballistix DDR4電競記憶體RGB版實際上機後的RGB發光狀況 在內部規格方面,Ballistix DDR4-3600記憶體採用自家Micron嚴選顆粒,支援超低工作電壓以節能省電,在SPD時脈設定中,具備基本JEDEC規範的時脈,能以DDR4-2666模式運作,CL值為19-19-19-43,電壓為1.2V,該模式可以搭配各種高低階CPU來使用。若搭配當今新一代支援更高記憶體時脈的CPU時,可透過記憶體亦內建之OC Profile,可在Intel平台開啟XMP 2.0模式,或是在AMD平台開啟A-XMP模式,以更高的時脈運作,以這次介紹的版本,就是可以支援到DDR4-3600的時脈,CL值則是設定在16-18-18-38,工作電壓為1.35V。一般只要在主機板BIOS開啟OC Profile之後,即會設定成高效能模式來運作,以釋放出記憶體的高效能運作實力! 接下來就讓我們上機實測吧!我們的測試平台採用ASUS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主機板,搭配AMD Ryzen 9 3900X處理器、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顯示卡,以及Team T-Force Cardea Zero Z440 Gen 4x4 1TB SSD,並搭配這次的主角:Crucial Ballistix DDR4-3600 16GB Kit (8GBx2)與32GB Kit (16GBx2)記憶體來進行測試,作業系統為Windows 10 Pro 1903。以下就是各種測試軟體的測試結果。 由於Crucial這次的Ballistix電競記憶體系列定位在遊戲玩家市場,時脈從2666至3600,另有更高階主打極致玩家的Ballistix Max系列,時脈從4000至4400都有。為此,我們就透過超頻的方式,來看看這次Ballistix DDR4-3600記憶體的超頻能耐,同時了解Micron這款C9BKV E-die顆粒的超頻實力!我們先拿16GB Kit (8GBx2)來做測試,並以A-XMP模式將時脈設定到表定的DDR4-3600 16-18-18-38 1T 1.35V的模式,然後嘗試將時脈往上調,發現可輕鬆超頻至DDR4-3933沒問題,執行各種測試也都很穩定。 然而要往更高DDR4-4000邁進的話,則需要將CAS Latency值往下修正到18,也就是18-18-18-38 1T才能穩超上去。而這樣的設定也幾乎等於其Ballistix Max DDR4-4000 CL18的等級了!至於32GB Kit (16GBx2)的部份,則同樣是超到DDR4-3933沒問題,若要上DDR4-4000的話,就要將CL值設定到18-19-19-39 1T才能穩定運作。 由此可知這款Ballistix DDR4-3600的超頻實力。以下列出DDR4-4000時的效能檢測,以讓玩家得知這款記憶體的超頻能耐! 這次的Crucial Ballistix DDR4電競記憶體,提供DDR4-2666、3000、3200、3600等時脈,以及8GBx2、16GBx2、32GBx2等容量,賦予玩家多種選擇。在外觀上採用鍍金散熱片設計,提供紅、白、黑等三種顏色款式,其中不發光的版本可讓一般人或不想要那麼高調的玩家使用,而有RGB可發光的版本則提供想要發光產品的玩家選購,尤其後者RGB版本還具備8區16顆LED的設計,可以讓玩家自定各種獨特的發光設定,或可與主機其他周邊進行燈效同步,以散發出個人風格。 此外,在效能上除了支援Intel XMP 2.0與AMD A-XMP技術之外,超頻實力也非常強勁,以這次DDR4-3600的版本,能穩上DDR4-3933 CL16或DDR4-4000 CL18,此外,Crucial記憶體更以高相容性著稱,因此玩家們若要組裝電競主機時,可以考慮選購這款兼具效能、美觀與高相容性的Crucial Ballistix電競記憶體系列! 連結=(01) 十銓T-FORCE DELTA RGB DDR5-6400 32GB套裝實測開箱,極致效能幾何炫光超頻記憶體模組![http://www.pcdiy.com.tw/detail/23556]
最多人點閱
- ANTEC TORQUE魅影視覺系機殼開箱,安鈦克戰鬥機俯衝攻擊概念電競機箱新登場!
- 十銓T-FORCE CARDEA 1TB散熱片版本實測開箱,PCIe 4.0 x4高效能固態硬碟!
- QNAP TVS-872XT-i5-16G實測開箱,旗艦級10GbE與Thunderbolt 3創作者8-Bay NAS
- 創見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外接硬碟實測開箱,輕薄時尚內建獨家檔案救援優質選擇!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
- SUPERMICRO SUPERO C7Z170-OCE開箱實測,伺服器級電競主機板全面來襲!
- Intel SSD 750 1.2TB實測開箱,NVMe PCIe SSD固態硬碟中的頂尖之作!
- AMD Ryzen 3 3300X & 3100效能測試,完勝9400 / 9100,搭配B550最佳平台
- SUPERMICRO SUPERO C7Z270-CG實測開箱,伺服器級電競主機板重裝上陣!
- ASUSTOR AS5304T NAS實測開箱,Feat. WD RED 4TB NAS HDD/WD RED SA500 NAS SSD性能大爆發!
-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10GB創始版顯示卡開箱實測,4K高畫質光追遊戲的最佳主角
- AMD Ryzen 5 3600X / 3400G開箱實測,獨顯內顯皆高效,主流電競最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