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玩具
-
售價不用500元、6000多人購買的超平價真無線藍牙耳機—Lenovo LP1S自費開箱試聽
真藍牙無線耳機已儼然成為3C科技產品的新寵兒,不過說實話,要價並不便宜,因此各家廠商除了在規格上推陳出新之外,也在另一方面大打價格戰,比方說帶起這股真藍牙無線耳機風潮的AirPods,就要價台幣5,290元,而小編所使用的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一組也是要台幣9,500元,但耳機與聽覺體驗其實相當主觀,賣得貴的、標榜高規格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就真的比較優質嗎? 如果沒有品牌迷思的話,然後仔細尋找的話,其實可以發現,真藍牙無線耳機的價格落差相當地大。前陣子,小編逛網拍的時候發現了一組Lenovo LP1S真無線藍牙耳機,你沒看錯,是Lenovo、那家把筆電搞得很好的Lenovo,更驚人的是,這組LP1S限時售價僅僅只有台幣380元!至截稿時,雖然價格已回升至480元,但購買人數已高達6,338人了! 那麼問題來了,對比AirPods的5,290元、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的9,500元,Lenovo LP1S以不到500塊的價格,殺進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市場,甚至在買家評價中獲得了999+的好評,一樣都是真無線藍牙耳機,憑什麼LP1S的價格可以壓到這麼低?而在價格如此親民的條件下,音質表現會有如其價格一樣廉價嗎?事不宜遲,馬上來看看這組Lenovo LP1S真無線藍牙耳機到底是怎麼回事。 外觀設計似乎不用多說了,沒錯,你沒看錯,這是Lenovo LP1S,不是Apple AirPods Pro,我知道外觀很像沒錯,但其實不一樣,光從充電盒上印著大大的Lenovo就可以判別了,電源指示燈也與AirPods Pro不太相同,AirPods燈號在中間偏上的地帶,而LP1S則是在左下角,並且有4顆燈號。 不過模仿也不是什麼壞事,誰教我們都有品牌迷思呢?不僅僅是LP1S,其實市面上也有許多效仿AirPods或是AirPods Pro外觀設計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對於LP1S來說,小編認為這不算是什麼需要被譴責的地方。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LP1S在外觀上與AirPods Pro只有一星半點的不同,但在機身與充電盒的製作上,使用了鋼琴烤漆材質,拿起來的手感相當滑順,視覺上也相當具有時尚氣息,以不到500台幣的價格,能獲得這樣的外觀品質,基本上已經先60分起跳了。 LP1S也一樣具有IPX4防水等級,無論任何角度被水潑濺,都不會影響到機體結構與性能,因此也相當適合喜歡運動的玩家們,下雨天配戴出門也不必擔心,但如果是豪大雨天候的話,那已經不是IPX4或IPX8的問題了(笑)。 理論上來說,驅動單體越大,耳機所能表現的低音就會越強,一般而言,入耳式耳機的驅動單體大抵約為8mm至15mm的範圍,於是我們可以看到LP1S的驅動單體為8mm大小,是最基本的尺寸,但不能說驅動單體越大,音質就會越好,那涉及的因素實在太多。 並且LP1S具有雙動圈喇叭,但驅動單體越多就越好嗎?這也說不太準,理論是應該是要有的,但如果調校上有什麼偏差,反而會比單驅動還要差勁,我們只能確定採用8mm大小、雙動圈驅動單體的LP1S,具備標準的低音呈現。 而LP1S的頻率響應在20Hz至20,000Hz之間,恰巧是人體所能接受的範圍,而頻率響應也影響了耳機三頻所呈現出的音色,大抵而言,市面上絕大部分耳機都處於這個間段,但假設要以380元的水準來論的話,小編會說,相當足夠了。 不過LP1S特別強調了,機體本身具備Hi-Fi環繞音質,相較其他耳機音質,在高保真音頻上將會有高出42%的優異表現。 在連線上,LP1S採用藍牙5.0規範,屬於主流的連線方式,只要是能夠使用藍牙連線的裝置,基本上都能配對,就連iPhone也是一樣,並且打開充電盒,拿出其中一耳就能配對了,使用上極度簡單。 比較有意思的是,市面上熱門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大多」都是採用主副裝置的模式來連線使用,但LP1S左右耳兩個裝置都是主耳機,完全可以單獨分開使用,但如果要使用機體具備的Hi-Fi環繞音質,那就要兩耳一起戴了。 再來就是現在更蔚為流行的降噪系統,LP1S一樣也具有環境降噪功能,配合上入耳式的設計,相信LP1S在音訊、通話狀態下的表現,都能讓玩家不受打擾。 雖說LP1S沒有特別標注阻抗率,但以一般入耳式耳機的概念下去推測,LP1S「應該」也屬於低功率耳機,不需耗費太多功率來推動耳機驅動,因此在續航力上也會有較好的表現。 LP1S本體的電池量為40mAh,充飽電之後,能夠一次使用長達4小時的時間,再搭配上250mAh的充電盒,那麼音樂播放或通話總時長將可達到12小時,但宣傳DM上,LP1S提到有360小時的續航,這點小編就比較存疑,因為怎麼計算,都不會有360這個數字出現,因此,玩家們只要知道,LP1S在配合充電盒的電量之後,至少能獲得12小時的續航力就行了。 除此之外,充電盒在充電狀態下,因為其內置保護晶片的緣故,具備各項充電保護,包含短路、過度充電、溫度、功率超荷、PTC保護,這大概是小編使用過這麼多真藍牙無線耳機以來,算是第一款有「特別強調」充電保護功能的耳機。 玩家們以及發燒友們都知道,無論是落地式揚聲器還是這種塞在耳朵裡的揚聲器,勢必都會經過燒機這個舉動,但比較無奈的是,小編可能比較倒霉,買到的是製造過程中出了點瑕疵的LP1S,充電盒中左耳的充電接口沒安裝到位,導致小編的LP1S長期處在沒有電力的情況下,想燒機也燒不動,但幸好,LP1S在出廠前,機體就具備了一些電量,不然這次聽覺體驗可能就報銷了。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是1983年成立於East Kilbride的蘇格蘭搖滾樂團,主要以Shoegaze曲風為世人所知,音色充斥著大量Reverb、Delay等Modulation類效果器音色,甚至被歌迷暱稱成「接近上帝的噪音」,因此拿來測試耳機的環繞效果便再適合不過了。 本次小編挑來體驗LP1S環繞效果的曲目是知名度極高的Just Like Honey,曾是電影《愛情,不用翻譯》的主題曲,而這首歌的各樂器配置,因為效果器的影響,所以具備了某種讓人親臨現場的聽覺感受,而LP1S所具備的環繞表現,這該怎麼說才好,它處於一種高不高、低不低的感覺,沒有達到高標準、但也沒有低落到很可怕的程度,總之就是約略在中間的位置,但又考慮到不到400元的價格,這點標準似乎相當足夠了。 而高中低三頻的表現,小編依舊使用同樣一首歌來體驗,但和環繞效果一樣有些令人尷尬,三頻給人的聽覺體驗就像是沒有調整過的等化器一樣,所有數值都維持在0 dB,沒有特別具備穿透感的低頻、也沒有具有飽滿的中頻、不過高頻倒是沒有散掉就是了,總之和環繞效果差不多等級,不好不壞,硬要給個評分的話,就是那種老師不會特別注意他、但每次考試都及格的學生。 那回頭來看看前言,這組LP1S的音質也真如價格那麼低廉嗎?小編認為,這不能打上等號,雖說是不到五百塊的價格,然後扣除故障率的問題,再將聽覺體驗以價格來計算的話,大概有1,000元上下的價值,但如果這組LP1S賣破千,那麼小編就一點都不建議購買了。 若依照小編的標準,LP1S基本上是小編完全不會想購買的一副耳機,但那個400元的平民價格,還是讓小編忍不住好奇,入手了一副來看看,雖說聽覺感受相當主觀,但其實還是有一定的軌跡可尋,如果要小編推薦的話,假設玩家們是個「只要有那個方便性,音質的話差強人意就行」、並且是個在意CP值的人,那麼LP1S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後來小編又一次去看了LP1S的購買網站,在買賣家問答那欄發現,許多玩家都遇到了某一邊耳機無法接電的困擾,似乎不只是小編這樣而已,但對比購買人數的話,這項災情還算少數,等於說,各位玩家在購買時,或許需要考慮良率的問題,有點運氣成份,但這機王的機率似乎有點太高,但賣家的反應還算良好,假設玩家們也好奇入手、但卻買到故障品的話,可以試著聯絡賣家更換,不過小編這次就算了,400元就算是買了一張沒中獎的彩券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Seagate SkyHawk AI 18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監控系統的超級助手硬碟機!
近幾年來,安防系統已經逐漸轉換成AI智慧監控了,在賣場、百貨等等具有消費行為的場所,智慧監控可用來監測人員動線、以及客源分析;在城市中的應用,大至於透過人臉辨識AI,來判定身分,協助維安,小到家中的保全防護系統,甚至還監測家中人員的行為舉止,對於高齡長照者來說,更是一大福音,能及時反饋現況,早先一步做出反應。 但即使你的AI智慧監控裝置再強大,如果可乘載的重量不足,那一切都是徒然,什麼是可乘載的重量?可能是乘載家人的安全、城市的維安、客源的情況,但更根源的部分呢?那就是儲存空間啦,你可能需要一顆硬碟,不,或許是好幾顆,且不僅需要大容量,還得堅固、牢靠,讓那些你想要乘載的重量,能夠更安全的包覆在一顆小小的硬碟裡。 Seagate在這方面所下的苦功,想必已經眾所皆知、有目共睹了,小編也剛好入手了一顆SkyHawk AI 18TB 3.5吋SATAIII監控硬碟,專為AI安全監控而生,事不宜遲,趕緊來看看這顆監控硬碟到底擁有多大的能耐吧。 SkyHawk AI可不是只有小編手上這款18TB版本,其餘還有8/10/12/14/16TB,加上小編手上的,總共6個容量版本,提供玩家們來因應需求選購,當然氦氣填充封裝技術這已經是標配了,小編就不特別提了。 而在外型上面,看起來似乎是Seagate便宜行事,連貼紙也只有換個型號Logo而已,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Seagate具有相當嚴謹的原則堅持,不在外型上譁眾取寵,並且統一的圖樣更適合做為企業形象,也可以說,因為這個嚴謹的原則堅持,才能夠作為玩家們的儲存後盾。 然而,Seagate監控硬碟系列其實有兩個型號,分別是SkyHawk與SkyHawk AI,除了容量上的差異之外,SkyHawk只有4/6/8TB的版本具有旋轉震動感應器,而SkyHawk AI則是全系列皆有具備,而SkyHawk AI最多可同時支援64部HD攝影機,外加32道AI串流,還有一個SkyHawk沒有的,就是SkyHawk AI更是具備AI串流最佳化的功能支援,簡言之,SkyHawk AI可以看作是SkyHawk的高階版,就端看玩家們的使用環境與用途了。 也因針對DVR與NVR監控設備而生,SkyHawk AI支援Image AI技術,因此與AI智慧監控的適性更強,剛剛不是說SkyHawk AI能夠同時支援64台HD攝影機嗎?在具有AI智慧監控的監控設備上,SkyHawk AI則能一口氣支援32路AI頻道。 而身為高階監控硬碟的SkyHawk AI,於耐用度上,從工作負載率(WRL)來看,對比SkyHawk為180TB/年,而SkyHawk AI則擁有550TB/年,插拔次數也至少足足有30,000次以上,每年開機時數達到8,760 hrs,換算下來,幾乎能夠全年無休的運轉,在平均失效時間(MTBF)上,也驚人地達到2百萬小時。 在規格上擁有這麼穩定的可靠性,對於Seagate而言,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在硬碟研發上,Seagate可說是數一數二,而在規格之外,Seagate也相當體貼,給了玩家們3年的有限保固時間、以及3年的資料救援服務,相當值得玩家們信賴。 在官方表定數據上,SkyHawk AI全版本同樣擁有Seagate系列高階硬碟標配的主軸馬達7200轉速,而小編手上這顆18TB版本不僅容量大,還稱得上是最高階版本,最大持續傳輸速率(OD)達260 MB/s,其餘10/12/14/16TB版本則為250 MB/s,而快取記憶體則是全版本統一256 MB,但身為最高階,18TB版本的平均運作功耗為8W,不過因其電源管理技術,SkyHawk AI能夠在自動轉為休眠模式,因此18TB版本閒置平均功耗為5.3W,休眠模式則平均為1.3W。 而實際效能呢?那就來上機測試看看,SkyHawk AI 18TB 3.5吋SATAIII監控硬碟究竟有多麼高規格。 測試平台一覽: ■處理器:AMD Ryzen 9 3900 XT 12-Core Processor ■主機板:B550 AORUS MASTER ■顯示卡:AMD Radeon RX 6700 XT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SSD:XPG GAMMIX S50 PCIe Gen4x4 M.2 2280 SSD 1TB ■電源供應器:Toughpower XT Platinum 1275W ■OS:Windows 10 Pro 20H2 在CrystaldiskInfo所偵測的數據中,SkyHawk AI 18TB的確具有7200 RPM的轉速,並採用ACS-4標準,傳輸模式為SATA/600,即為SATAIII;而在CrystaldiskMark中,小編分別採取1GB與16GB的數據讀寫作為評測依據,在1GB的評測數據中,讀寫分別為272.57/270.02 MB/s,而於16GB的評測上,SkyHawk AI 18TB還是維持一貫地穩定輸出,讀寫方面依舊在270 MB/s上下浮動,分別為272.43/270.71 MB/s,對比官方標示的260 MB/s來說,算是效能更佳且相當穩定可靠啊! 鏡頭轉到ATTO Disk Benchmark上,小編也一樣採取了256 MB與1GB檔案寫入作為評測,從數據截圖中可以發現,無論是小文件還是略大的檔案,SkyHawk AI 18TB的讀寫皆從8 KB開始,就維持相當穩定的數據,前後落差都保持在1至2MB/s的差距,由此可知,SkyHawk AI 18TB的穩定度真的相當值得信賴。 那麼換到TxBENCH上呢?從512 MB讀寫測試獲得264.976 MB/s、261.282 MB/s,32,768 MB讀寫測試拿到271.377 MB/s、270.535 MB/s的數據中,其實並不難發現,無論是小文件還是大檔案、抑或是換了個評測程式,SkyHawk AI 18TB的讀寫速度都相當穩定,不如,我們再換到HD Tune測試上看看,在相對龐大、甚至是高達1T的檔案讀寫上,SkyHawk AI 18TB都能站穩腳跟,絲毫不落下任何一步,即使在1TB檔案的傳輸上,最小值出現了204.4 MB/s的數據,但仍然瑕不掩瑜,平均值都有250 MB/s以上的水準,40GB的讀寫速率平均有259 MB/s、262.2 MB/s的表現、1TB的話則有258.6MB/s、260.7 MB/s的好成績。 AI智慧監控對於世界來說,已成為新趨勢,大概會在2023年全面落實吧,SkyHawk AI監控硬碟也因應需求,推出了6種容量版本,無論是即時反饋家中的長照老者,還是城市中的維安監控,SkyHawk AI都能作為AI智慧監控的最佳拍檔,而最新推出的超大18TB版本更是讓儲存容量再向上提升一階,如果說AI智慧監控是守護高譚市的蝙蝠俠,那麼SkyHawk AI就是他的超級助手「羅賓」了。 廠商名稱:Seagate -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技術支援:02-2545-1305
-
華碩TUF GAMING H3 Wirelesss無線電競耳機實測開箱,享受無線帶來的無限自由!
在電競戰場裡,五感的完全投入相當重要,一個分神就可能錯失勝機,但我們依然是隔著一個螢幕在虛擬世界裡面作戰,因此,視覺與聽覺是我們在電競戰場裡,最直接的感受,視覺上,無論是偵察敵情還是享受光影效果,我們都能依賴視角的轉換來做輔助,但聽覺上,卻是個絲毫不可控的因素。 無論是沉浸在聽覺饗宴中、還是聽音辨敵位,我們都只能靠耳機來行動,但我們總不可能一直坐在椅子上不動,還是會有其他的動作,比方起身上廁所、轉頭看窗外的天色等等之類的,有時候戰況激烈,身體甚至會出現一些比較大的動作,這時候就會想:「啊,如果耳機沒有這條線就好了?」 如果你會這麼想,那麼你就來對了,小編這次帶來了ASUS TUF GAMING H3 Wirelesss無線電競耳機,就是要來一解我們這些惱人的煩憂。 在前陣子,TUF GAMING H3就已經出現有線版本了,本次無線款式與有線版本,在規格上其實沒有太多的差異,但還是略有些不一樣。 比方說在外型上,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區別,但在左右耳裝置外觀上,有線版是以TUF GAMING的坦克LOGO作為裝飾,而無線款式則是以ASUS商標作為點綴,但耳罩外部的髮絲紋仍舊留存。 而現在夏天也來了,如果長時間配戴耳罩式耳機的話,那個悶熱感可不是開玩笑的,但和有線版一樣,H3 Wireless也是以擁有快速散熱功能的記憶泡棉為底,在以100%的蛋白質皮革作為包覆,讓玩家們在虛擬戰場裡,能夠長時間使用而不是燥熱。 在頭戴方面,內部依舊是以不鏽鋼製成,在增加耐用度的同時,也能較他牌電競耳機的夾持力道還要少了20%,有效提升玩家們的配戴舒適性,外部材質則是以人造蛋白質皮革,不會因為過度使用而脫皮。 伸縮支臂也是以不鏽鋼材質所製,但表面做了啞光處理,與耳罩外部的髮絲紋互相映襯,相當有質感;在頭戴調整上,也相當令人滿意,伸縮支臂有11個刻度供玩家調整,像某大尺碼男裝的標語一樣:「再大的頭都戴得下」。 而H3 Wireless身為電競耳機,麥克風的配置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左耳裝置前端上,配置了一支指向性麥克風,支臂部分可彎曲,不用擔心嘴唇的部位搭不上麥克風。 而對於調整音量等等功能,如果正在電競戰場中的你,還要回到桌面來調整,那就太慢、也太落伍了,一樣在H3 Wireless左耳裝置上,後方設置了擁有5項功能的控制介面,分別是:啟動/關閉麥克風、音量增/減/靜音、電源開關、電源/充電指示燈、Type-C充電埠。 值得注意的是,H3 Wireless的電源啟動不是常駐型的,在每次電腦休眠之後,欲繼續使用H3 Wireless的話,必須再次長按電源鍵才能使用;而音量輪盤的設計,也有點類似像汽車打檔那樣,每增減一個刻度,都必須往前或往後撥一下,才能進行控制,雖然說不能一次轉到底,但卻能更精準地調整音量。 前文提到,H3的有線款與無線版並沒有太大區別,在規格上也是。 無論是TUF GAMING或是ROG,ASUS旗下的電競耳機都有其獨到的研發技術,比方說:耳機腔體,對於動圈單體架構的耳機或揚聲器來說,腔體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H3 Wireless擁有ASUS獨家氣密腔體,並且針對50mm的ASUS Essence驅動單體作特別優化,進而突現更加優異的低音表現與細節呈現。 畢竟電競戰場是虛擬的,因此聲光效果就顯得極度重要,而為了能更身歷其境,在聽覺饗宴上,環繞音效與立體聲系統幾乎是不可或缺的,而H3當然也能使用7.1虛擬環繞音效,只要透過Armoury Crate就能調整。 環繞音效的設置對於戰場中的我們,也有頗大的助益,像敵人的腳步聲,有了環繞音效之後,便能更清晰地辨別敵人的位置,但這裡跟H3有線版不太一樣,有線版是透過Windows Sonic作調整,而H3 Wireless則是以ASUS專屬程式Armoury Crate來設定,一條龍服務做好做滿。 H3 Wireless的響應頻率為常見的20至20,000 Hz,恰恰是我們人體能夠接受的聽力範圍,而在耳機阻抗方面,常見的阻抗值為16至300 ohm不等,而H3 Wireless的阻抗為32 ohm,而屬於低阻抗耳機,因此不用花費太大的功率去驅動耳機,就能獲得足夠的輸出訊號及音量,也將促使H3 Wireless擁有相當漂亮的續航力。 在官方測試下,以每天2小時作為一個工作天的話,那麼配戴H3 Wireless的玩家們,將能擁有8個工作天的作戰時間,又假設玩家們需要長期抗戰,那H3 Wireless也陪伴玩家不間斷作戰長達15小時,不過這是官方數據,實際續航力還是得視玩家們的使用狀況來判斷。 H3 Wireless的指向性耳麥為-40正負3分貝,靈敏度相當高,玩家們在與隊友溝通時,不必特別提高音量,也能確保音訊的完美輸出;響應頻率則為50至10,000 Hz,麥克風的響應頻率不一定越高越好,還是得視用途使用,不過H3 Wireless的響應頻率已經足夠接收人體的聲音頻率,畢竟我們大部分只聽得見20至20,000 Hz,但小編覺得,如果H3 Wireless的耳麥有降噪功能的話,那應該會更優秀,畢竟如果家裡沒有氣密窗,外面改裝車呼嘯而過,隊友的耳朵應該會爆炸。 既然H3 Wireless擺脫了線的束縛,如果連線模式很落漆的話,一樣是被束縛住啊?你說是不是呢?那麼它的連線模式到底是如何呢? H3 Wireless使用的是2.4 GHz紅外線連線模式,相較藍牙連線而言,2.4 GHz連線擁有更低的延遲、更強的穩定性,而連線距離也更加廣闊,25公尺的無線接收範圍,讓玩家們可以在中場休息時,上個廁所抽根菸,都不必拿下耳機,甚至能和隊友即時對談,隨時掌握戰況。 H3 Wireless的接受器也相當有意思,與一般USB型的設計不一樣,而是一塊擁有圓角的長型方片,更搭載了Type-C埠,不過電腦沒有Type-C埠的玩家也不用擔心,H3 Wireless隨附了一組Type-A轉接頭,且除了PC端之外,Nintendo Switech 、PlayStation 4與買不到的PS5也都有支援,稍微可惜的是,H5有線版還支援了Xbox系列與Mac系列,但H3 Wireless便沒有了。 由於小編《仁王2》還在有一搭沒一搭的擺爛,因此本次H3 Wireless的電競體驗就交給它啦。 一款好的遊戲,配樂如果編曲得好,那麼在營造氣氛、塑造人物、劇情敘述上,都會有相當大幅度的加分效果,而《仁王2》的交響樂編曲就相當驚人,搭配H3 Wireless的7.1虛擬環繞音效,說有著國家音樂廳的效果就未免太浮誇,但H3 Wireless在耳內建構而成的小演奏廳,確確實實地將《仁王2》該有的陰森、磅礡、哀傷等等配樂情緒,都敘述地相當合宜。 左右聲道的表現也十分不錯,轉視角時該有的聲音距離感,H3 Wireless也都很精密地呈現在小編的耳朵裡,而《仁王2》雖然是一款ARPG遊戲,不用像FPS遊戲那樣需要時刻注意敵人腳步聲,但在像洞窟的室內地圖中,滴水聲、木靈蓋上碗蓋這些細微的聲音,也不會因為武器的撞擊聲等等而被掩蓋掉。 而H3 Wireless的麥克風測試,小編也實際操作,錄了幾秒給各位玩家們聽聽,收音狀況挺好,但小編同事打字的聲音也都收錄了進去,如果有降噪功能會更好一些。 SadDante · ASUS TUF Gaming H3 Wireless麥克風測試 雖說無線電競耳機的價格比有線的高了那麼一點點,但再也不用被那條傳輸線給搞得身心俱疲,花一點點小錢就能一勞永逸,這不是很好嗎?更別說H3 Wireless的價格在一眾無線電競耳機中相當親民,不是說一定貴才有好貨,TUF GAMING的品質還需要被質疑嗎?我想應該是不必。且夏天又來了,疫情這麼嚴重,不出門然後戴個耳機沉浸在電競世界裡,不僅能在戰場中當救世主,還將是拯救疫情的一份子。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絕妙搭配:巨集鍵大宗師 — ROG Spatha X
既然ROG無線電競滑鼠的產品這麼多,於是小編又挑了一支ROG Spatha X無線電競滑鼠,由於ROG Spatha X有側翼的設計,光以肉眼來看,知道比ROG Gladius III Wireless略大了些,而ROG Spatha X實際體積為13.7cm x 8.9cm,的確是比ROG Gladius III Wireless大上了一號,而重量更是高達168公克,使用起來有宛如泰山的穩固,好處是,游標不會突然飄移。 1. 由於ROG Spatha X共具備12顆可編程按鍵,以致於左側方面,僅有靠近底端的部分有防滑設計,但可不是因為如此,就會失去抓握力,在小指剛好抓住ROG Spatha X的右側部位,ROG設計了一個以矽膠製成的特殊刻紋面,確保了手掌對滑鼠的掌控力。 適才提到,ROG Spatha X具備12顆可編程按鍵,左右鍵分別為ROG獨家可更換微動開關,以及中鍵滾輪與DPI鍵,在左側拇指抓握區設有6顆按鍵,分別内建的功能設定為:音量增減、靜音、Win開始鍵與獨特的狙擊鎖定,而控制網頁前後的功能鍵則設置在左鍵的邊緣,以規則來看,應該是改以食指操控。 ROG Spatha X的底部鼠腳和Gladius III Wireless採用相同設計,為100% PTFE(鐵氟龍)所製,用以減少摩擦阻力,來提升滑動流暢度;當然,你以為ROG Spatha X重達168公克,它就失去了操作的靈動性嗎?不,ROG Spatha X亦係採用ROG的電競級光學感測器,具備19,000 DPI、50G的加速度、最高速度可達400 IPS,任何一種類型的電競遊戲,使用ROG Spatha X,不僅能夠緊緊握住這穩若泰山的滑鼠,還能牢牢掌握住戰場的每一分勝機。 連結方面,ROG Spatha X所具備的雙模連結能力也相當單純,玩家們可以依照需求使用最高性能的RF 2.4 GHz無線模式、或是採用隨附的Type-C連結線,變成經典的有線電競滑鼠。 而身為外貿協會幹部的小編認為,不對稱的設計、與12顆可編程按鍵都不是小編愛不釋手的原因,最炫炮的還是ROG Spatha X那個尊爵不凡的鋁合金磁吸式充電底座,能夠讓玩家的ROG Spatha X在充電時,也能搖身一變,變成點綴你家裡電競空間的一環。 如此炫炮的ROG Spatha X當然不可少了RGB燈效,除了掌貼處的信仰之眼、與滾輪的傳統RGB燈效設計外,在左側拇指抓握區的6顆按鍵與按鍵之間的縫隙,也有RGB線條的設置,甚至那個鋁合金充電底座的充電指示燈,根本就不單單只是指示燈,根本能夠當作ROG Spatha X RGB燈效展示的最後一塊拼圖。 在Mouse Rate Checker程式中,我們可以發現,ROG Spatha X的輪詢率也大抵落在官方所給的1,000 Hz上下,雖說浮動數值有些大,但基本數值都沒有掉至500 Hz以下。 在MousePlot測試方面,設定為400 DPI時的ROG Spatha X,輪詢率基本上相當穩定,1,600 DPI時,ROG Spatha X的數值浮動也具有一定水準的穩定性;而在400 DPI時的反應速率,也維持在1ms上下,雖有時會波動至2ms,但某方面來說,其實可以說是相當穩定,而調至1,600 DPI之後,浮動的數值就變多了,不過大致上還是維持在1ms反應速率,雖說量化後的數據,有些微的浮動,但實際使用其實並不會有太大差異。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LAnZ3UZjs ▲PCDIY!快開箱:ROG GLADIUS III WIRELESS| ROG SPATHA,掌握戰場致勝利器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絕妙搭配:CES 2021上的明日之星 — ROG Gladius III Wireless
作為電競先鋒的ROG,對於無線電競滑鼠的研發當然十分有一套,在CES 2021上,ROG發布了一系列電競裝備,其中有一支無線電競滑鼠,名喚ROG Gladius III Wireless,就是讓玩家們引頸期盼的其中一項電競裝備。 Gladius III Wireless的體積為12.6 cm x 6.7cm,說起來算是偏大型的右手專用滑鼠,但重量僅有89公克,對比舊款Gladius II Wireless輕了30%,無論玩家習慣哪一種滑鼠握法,重量的減輕絕對能夠代來更流暢的操作。 而在Gladius III Wireless的左側有特殊設計的ROG雷雕圖騰,除了提供RGB炫彩燈效外,還加強了防滑性與握持感,使用起來加倍穩固;Gladius III Wireless不具備繁雜的按鍵配置,採左、右、中、側面2鍵加上中鍵後的DPI鍵,共6顆按鍵的典型按鍵配置,對於我們這些超業餘電競玩家而言,可說是再好不過的設置。 Gladius III Wireless更具備了第2代獨家可更換微動開關插槽,讓玩家們能隨時視使用習慣與偏好、快速在5-Pin光學與3-Pin機械微動開關之間作更換,也能汰換損壞的微動開關,延長滑鼠使用壽命。而在鼠腳設計方面,ROG也有一套研究理論,Gladius III Wireless的鼠腳採完整的圓形切割而成,並採用100% PTFE(鐵氟龍)所製,用以提升滑動的流暢度。 底部除了鼠腳的特別設計之外,也能發現Gladius III Wireless採用了電競級 19,000 DPI 光學感測器,靈敏度可以軟體調校至高達 26,000 DPI,並具備50G加速度,提供每秒400英寸的追蹤速度,加上其1,000 Hz的輪詢率,讓Gladius III Wireless的響應速度絕對不輸給有線電競滑鼠,而在響應速度之後,對FPS類遊戲最至關重要的滑鼠IPS數值,Gladius III Wireless最高速度可達400 IPS,4者具備,讓滑鼠不會在畫面中出現掉幀的情況。 由於沒有線材的限制,無線電競滑鼠在連結上便有更多的選擇性,Gladius III Wireless有3種連線模式,分別為:讓無線和有線沒有差異的2.4 GHz連結模式、典型的、具備超高續航力藍牙連結模式、以及能夠邊使用邊快速充電的Typc-C有線連結,讓玩家們能夠在不同的使用情況下,以最完美的姿態使用Gladius III Wireless。 電競部品的基本標配就是RGB燈效,ROG作為RGB燈效大師,在Gladius III Wireless也是下了一番苦功,除了基本的滑鼠掌貼區有信仰之眼的RGB燈效之外,中鍵滾輪也有絢麗的RGB呈現,而帶有ROG雷雕設計的左側部位,則有類似電影《駭客任務》的流動感RGB燈效,相當酷炫。 在測試方面,Gladius III Wireless在官方所給的數據具備1,000 Hz的輪詢率,而我們透過Mouse Rate Checker程式來看輪詢率的穩定度,在程式所回報的數據當中可以發現,雖說CPU效能也有一定的關係,但Gladius III Wireless的輪詢率基本上都在50Hz內浮動,可說是相當穩定。 接著透過MousePlot程式來看,將Gladius III Wireless設定為400 DPI時,大抵上都維持在1,000 Hz上下,但卻在500 Hz至1,200 Hz之間浮動,而設定為1,600 DPI時,浮動的幅度就變小許多。 看到反應速率這塊,設定為400 DPI時,Gladius III Wireless基本都維持在1ms之間,雖有時會飆至2ms,但次數並不高,再來將DPI調升至1,600,則會發現,反應時間提高至1.Xms、2ms的次數變多了,不過大致上還是在1ms上下浮動。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LAnZ3UZjs ▲PCDIY!快開箱:ROG GLADIUS III WIRELESS| ROG SPATHA,掌握戰場致勝利器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Razer Orochi V2無線電競滑鼠實測開箱,攪亂出雲國的遠古之力,八岐大蛇再臨電競戰場!
眾所周知,Razer的電競滑鼠總是以蛇類來命名,有山蝰Viper、樹蝰Atheris,也有神話中的蛇,希臘傳說中的蛇王Basilisk、印度蛇神NAGA,而我們亞洲人最熟悉的那條蛇,也就是八岐大蛇Orochi,當然也是電競蛇王Razer的座下悍將。 如今八岐大蛇再次蛻皮進化,堂堂推出了第2代—Razer Orochi V2無線電競滑鼠,將以不到60公克的超輕量級設計,讓玩家們能以迅雷之式突襲整個電競戰場,就像當時在出雲國肆虐的八岐大蛇一樣。 與傳說中的八岐大蛇有點不太一樣,Orochi V2並不是一個龐然大物,僅僅只有10.8cm x 6cm x 3.8cm的體積,相當小巧玲瓏,重量也不到60公克,可以說Razer將Orochi V2敏捷點滿啊,鼠腳方面也以100%PTFE鐵氟龍材質所製,在任何表面上都能順暢移動。 但不必擔心,雖說Orochi V2的機身材質為了極致輕量化,而以塑膠製成,但表面卻做了磨砂處理,並且Razer調降了Orochi V2左右2鍵的按鍵高度,更能提高食指與中指的抓握能力,掌握區也增加了弧形邊緣角度,更加貼合手掌,而拇指所在的左側區塊,也加深了溝槽曲線,提供更加強大的拇指抓握能力,讓無論是習慣掌握法還是習慣指握法的玩家,都能擁有絕佳體驗的抓握感。 Orochi V2擁有典型的6顆可編程按鍵,左、右鍵、中鍵滾輪、左側前後鍵與滾輪後方的DPI鍵,而玩家們都能透過Razer Synapse 3,來自定義這些按鍵的功能,且內建記憶體設定檔,方便玩家在各類型的電競遊戲中切換功能,不過,在傳說中,八岐大蛇是隻有著八顆頭的巨蛇,如果Orochi V2有8顆可編程按鍵的話,相信代入感會更深(笑)。 在滑鼠點擊方面,Orchi V2搭載第2代Razer獨家的機械式滑鼠按鍵軸,可承受6,000萬次點擊,擁有蛻皮後更加強力的耐用度,與更一致性的點擊訊號。 而在傳輸訊號上,Orochi V2內建18,000 DPI 5G光學感測器,解析精準度高達99.4%,還透過DPI鍵即時調整靈敏度,預設400/800/1600/3200/6400,利用Razer Synapse 3的話,便能在最高上限18,000 DPI內作分段設置,輪詢率也為主流的1,000 Hz,但一樣透過Razer Synapse 3的話,能夠在125 Hz、500 Hz、1,000 Hz 3個頻段作調整,讓玩家們能夠以最合宜的操控手感,適應各式各樣的電競虛擬戰場。 而在無線電競滑鼠中,由於依賴2.4 GHz與藍牙的連線模式,因此滑鼠瞬間啟動的靈敏度就變得相當重要,而Orochi V2具有每秒最多450 IPS與40G的加速度,響應速度相當有水準,加上1毫秒的反應時間,掉幀這種情況勢必不會出現在Orochi V2上,但這也與玩家們的螢幕更新率有關,假設更新率太低的話,掉幀還是有可能會發生的。 身為無線電競滑鼠的Orochi V2,具備了2.4GHz與藍牙2種連線模式,但電力運作卻是吃電池的,像八岐大蛇的尾巴藏了天叢雲劍一樣,從掌貼處掀開Orochi V2,便能發現3號與4號的電池槽,USB接收器也藏身於此,值得注意的是,3號電池與4號電池雖然可以一起裝置,但Orochi V2在同一時間內只會輸出其中一個電池,也就是說,一次僅能使用1顆電池。 續航力部分,Orochi V2隨附了一顆3號鋰電池,以藍牙模式進行連線的話,可以擁有最多950小時的使用時間,而以2.4GHz紅外線模式的話,便有最高425小時的使用時間,當然,根據玩家們所給予的電池類型不同,3號或4號、鋰電池或鹼性電池,都會獲得不同程度的續航力。 值得一提的是,Orochi V2的2.4GHz紅外線連線模式,可是使用了Razer的獨門技術:Razer HyperSpeed Wireless,連線速度相比其他2.4GHZ連線模式還要快上25%。 在滑鼠滑動軌跡的順暢度上,除了考慮硬體規格的差異外,還得顧慮好夥伴—滑鼠墊的條件。幾乎是一條龍服務,Razer推出最新一代的Razer Sphex V3,厚度僅僅只有0.4mm,對比舊款Sphex滑鼠墊,薄度更薄20%。 並使用堅固的聚碳酸酯(PC)所製,經過Razer自家的測試,能夠應付人體力量的衝擊與撕裂力道,堪稱Razer旗下最硬、也最硬派的滑鼠墊,除此之外,Razer針對Sphex V3的聚碳酸酯表面對光學感測器進行了最佳化,等同為Razer的獨門光學感測器再加上一層Buff,讓順暢度更上一層樓:自黏底座的設計也相當有意思,當我們隨心所欲地在滑鼠墊享受Orochi V2帶來的順暢感時,Sphex V3卻緊緊抓著你的桌面不放,再怎麼激動都一樣,但當玩家們想要更換Sphex V3的位置時,卻又能輕鬆移動,不會留下任何殘膠。 小時候,長輩們都會告誡我們,不要錯失良機、有機會就要好好掌握,但人生多舛,總不盡人意,但總不可能連一隻滑鼠都抓不住吧?不過也有可能跟人生一樣,總是會有意外發生,但沒事,咱們電競蛇王Razer也想到了這點,推出了Razer Universal Grip Tape自黏防滑貼片。 這對於有手汗的玩家簡直是一大福音,貼片有4種剪裁設計,貼片表面除了防滑紋理以外,還係以吸汗材質所製,無論你玩得多激動,都能提供沒有極限的操控性,當然,不會流手汗的玩家也可以用啦。 而Universal Grip Tape自黏防滑貼片,可支援的裝置不僅僅只有滑鼠,只要玩家們想得到、用得到,比如掌機、鍵盤、手把等等,幾乎都能夠使用,貼片黏膠用的是3M的技術,輕輕撕開、黏上即可用,舊了想換掉,也是輕輕撕開、再黏上即可用,完全不會損傷我們的電競裝備。 相較Razer其他「蛇類」滑鼠,Orochi V2一支是屬於小而巧的無線電競滑鼠,不足60公克的體重,在操控上或許一開始會不習慣,但加裝電池之後,滑動Orochi V2的感覺就會變得比較穩定、紮實,這可能是Razer當初設計的小心思吧,左側前後雙鍵的位置也恰到好處,不必特地抬起拇指點擊,機體上的磨砂處理也深受小編喜愛,拿捏起來不僅相當舒適,也不會有一般手指接觸塑膠的澀感。 整體來說,Orochi V2使用起來既省力又舒適,如果你是個喜歡小滑鼠的玩家,那麼這款新出爐的Razer Orochi V2就相當適合你了,那麼,你還在等什麼? 廠商名稱:Razer 雷蛇 廠商官網: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ROG RX青軸終於現身,在TKL與全尺寸間隨心變換,ROG Claymore II無線電競鍵盤開箱
哎,在CES 2021 ROG For Those Who Dare線上發表會作為開路先鋒的ROG Claymore II電競鍵盤,竟然闊別將近4個月才又見面,本以為第一個登場的它,會是在CES 2021落幕後第一個問世的產品,只能說、愛之深責之切,畢竟小編對它印象很深啊。 導因就是來自於這款ROG Claymore II不僅是ROG首款搭載「ROG RX青軸」的光學機械電競鍵盤,還能在100%與TKL 80%鍵盤的形態之間轉換,甚至還多了腕托,這還不夠令人期待嗎?好了好了,小編閒話就少說了,速度來看看這款ROG Claymore II電競鍵盤吧! 撇除前面小編說的,II代的特色上一樣擁有可拆式數字鍵盤,能夠在100%與80%之間變換不說,在外型方面,對比舊款Claymore,ROG Claymore II可說是有相當大的改變,ROG Claymore II多了「瀏海」,且不是無用處,傳輸與連結的燈號、信仰之眼RGB與電量指示燈都設置在這,與前一代凝鍊簡約的風格不同,ROG Claymore II擁有更多、更強烈的穩重感。 更酷的是,ROG Claymore II與可拆式鍵盤的左右兩側,都安裝了封條,要組合時必須拆卸,且依舊是利用磁吸式方式固定,不過卻多了滑軌安裝法,安裝更加穩固,但這個既視感是怎麼回事?這不就像是勇者系列合體機器人的組合方式嗎?(小編的機器人魂、整個滿血復活XDDD) 對比前代,可拆式鍵盤依然有音量滾輪可以操控,但在數字鍵與音量滾輪之間,多了4顆快捷鍵,預設為媒體控制鍵,分別為:前一首音樂、跳過樂曲、播放/暫停、靜音,也能透過Armoury Crate設定成其他可用的快捷鍵,想弄成遊戲專用的巨集指令也沒問題。 磁吸式腕托的搭載,也是老前輩ROG Claymore沒有的,表面為人造皮革材質,內部為柔軟泡棉墊,為長期在電競虛擬戰場中廝殺的各位帶來最舒適的遊戲體驗。 而與老前輩最大的差異就是:前一代ROG Claymore是有線電競鍵盤,而這一代ROG Claymore II卻是「無線」電競鍵盤,但玩家們別擔心連線問題,ROG Claymore II支援的為紅外線2.4 GHz連線模式,比藍牙系統還要穩當。 續航力也別擔心,搭載4000 mAh電池,並具有高效節能設計,每次充飽電,不開RGB的話可連續使用144小時,粗心忘記充電的話也別怕,ROG Claymore II當然也支援Type-C快速充電,利用Fn+F12的按鍵組合還能透過Type-C將ROG Claymore II變身成有線電競鍵盤,完全不必擔心電量的問題。 對於鍵盤自有軸的研發,ROG已經頗具聲名,去年是ROG Strix Scope RX的ROG RX紅軸,今年換成ROG RX青軸登場,並且安裝在ROG Claymore II上,更是作為ROG在CES 2021上的開路先鋒,但喜歡RX紅軸的玩家們也別擔心,除RX青軸外,ROG Claymore II也有紅軸版本,記得別買錯。 ROG RX自創的光學紅軸擁有線性的超魔性手感,那麼ROG RX光學青軸呢?先說說傳統典型青軸,各位玩家都知道,以Cherry MX機械青軸來看,觸發鍵程2.2mm,為各類軸承中最長的,觸發力道為50gf、驅動阻力則為60gf,屬重手軸、段落感超級強烈,喜歡的人覺得敲擊聲很清脆、討厭的人覺得敲起來超級吵,說起來算是個相當「調皮」的鍵盤軸承。 至於ROG RX光學青軸就相當有意思了,與ROG RX光學紅軸一樣,擁有相同的構造與運作原理,但差別在於,ROG RX光學青軸的觸發鍵程、觸發力、驅動阻力,但相當有意思的是,RX光學青軸與RX光學紅軸的觸發鍵程是一樣的。 ROG RX光學青軸具有1.5mm的觸發鍵程、60gf觸發力道、65gf驅動阻力。 而這意味著什麼,1.5mm的觸發鍵程能夠帶來類似鍵擊紅軸的高速反應,並擁有ROG RX光學軸的1ms瞬時反饋,不過別擔心,ROG Claymore II具有100%防鬼鍵,就算擁有高速反應、甚至玩家們能夠1秒鐘按30顆鍵,也不用擔心指令相衝,而65gf的驅動阻力更加強了典型青軸的俐落度,綜合以上條件,如果說RX光學紅軸是蜻蜓點水,那麼RX光學青軸就猶如連擊的雷鳴閃電。 ROG對RGB燈效也算是玩得出神入化了,透過Armoury Crate與Aura Sync,就能打造出獨一無二的ROG Claymore II RGB光譜表現,瀏海左側的燈效區也能調整,看玩家是要顯示電池剩餘電量呢?還是讓燈效與鍵盤同步,都行! 不僅如此,也能利用Armoury Crate改造ROG Claymore II上的所有按鍵,包含可拆式鍵盤上的4顆可編程按鍵,當然啦,前文提過的100%防鬼鍵支援,即便設定巨集啦或把按鍵亂設一通(誤)也不會因為指令衝突而出包。 首款使用ROG RX光學青軸的ROG Claymore II,其實相當有趣,即使觸發力道與驅動阻力大於典型青軸,打字段落感也不輸,甚至隱隱有超越的跡象,但鍵擊噪音卻沒有傳統Cherry等他牌青軸那樣吵雜。 大家都說青軸拿來用作文書處理最好,打電動的話可能還有待商榷,不過ROG RX光學青軸具備1.5mm鍵程,如此迅捷的鍵擊速度,拿ROG Claymore II來打電競也會相當有意思,都說RX光學紅軸的手感相當魔性,但小編覺得,RX光學青軸或許還更魔一點(笑)。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NVIDIA RTX 3060加持!入門玩家首選,MSI GF75 Thin電競筆電開箱
提到電競勢必就會想到MSI,尤其在筆電上,MSI所推出的電競筆電總是維持一貫獨特又熱血的外型特色,相當有辨識度;隨著NVIDIA正式宣布GeForce RTX 30系列顯示卡將登陸筆記型電腦,MSI也在先前所舉辦的MSIology極致震波線上發表會發布了眾多一系列搭載RTX 30系列的全新筆電。 這次小編也很快的拿到了最新的MSI GF75 Thin電競筆電,搭載強勁的Intel Core i7處理器,顯示卡更是升級至最新RTX 3060,相信玩家們也相當好奇在RTX 30系列顯示卡的加持下,可以讓筆電提升多少效能呢?繼續看下去就知道囉! GF75 Thin採用黑色鋁合金髮絲紋外蓋設計,顯得低調有質感,背蓋上印著紅色MSI龍魂LOGO點綴。 I/O的部分,GF75 Thin設計於筆電左右兩側,提供3組Type-A USB3.2 Gen1、Type-C USB3.2 Gen1、HDMI(4K 30Hz)、RJ45網路埠、2組3.5mm音源孔(輸入、輸出)。 螢幕部分,GF75 Thin搭載17.3吋144Hz IPS面板,解析度為FHD(1920x1080),讓玩家享受流暢的視覺體驗;C座鍵盤區同樣採用與背蓋相同的黑色金屬法絲紋設計,並搭配電競必備的RGB鍵盤。 MSI的電競筆電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在保持強大效能下,散熱也絕不馬虎,GF75 Thin即便是較入門的系列也是搭載了最新Cooler Boost 5散熱設計,以兩組強大風扇配上7組導熱管,就是為了維持強大效能,避免過熱降頻。 終於來到測試環節了!這台GF75 Thin不僅搭載了Intel Core i7-10750H處理器、16GB RAM、1TB SSD,最重要的是獨立顯示卡方面配上了最新的NVIDIA GeForce RTX 3060 6GB,小編這邊直接用常見的幾款測試軟體與遊戲來驗證全新GF75 Thin的效能。 先從CPU-Z可以看到GF75 Thin搭載的是Intel Core i7-10750H處理器並搭配NVIDIA GeForce RTX 3060 6GB獨立顯示卡,記憶體為三星顆粒的DDR4-3200 16GB(8GBx2),主機板是Intel HM470晶片組。 接著用CINEBENCH R23與CPU-Z Bench來測試效能,可以看到這顆6C/12T的i7-10750H在CINEBENCH R23多核分數得到6,818分,僅次於12C/24T的Intel Xeon X5650處理器,單核分數也有1,232的不錯成績;CPU-Z方面多核也有3,830.3分,單核則是524.2分。 再來利用AIDA64來檢測記憶體效能,透過DDR4-3200加持,從Cache & Memory的測試上可以看到讀/寫/複製的表現為40418/40628/35221 MB/s,對於遊戲來說相當夠用。 硬碟的部分透過常用的CrystalDiskInfo與CrystalDiskMark來檢測,從CrystalDiskInfo可以看到GF75 Thin搭載了三星MZVLQ1T0HALB-00000 SSD,容量為1TB並支援PCIe 3.0通道、符合NVMe 1.3標準,實際透過CrystalDiskMark驗證可以看到讀寫來到2324.55/1499.11 MB/s,整體讀寫速度已經是一般SATA SSD的三倍之快,減少遊戲讀取時間。 接下來用3DMark與PCMark 10來測試,首先3DMark方面,專為光追的測試項目Port Royal得到了4365分,Time Spy/Extreme分別得到了7,300/3,379分,Fire Strike/Extreme/Ultra則是得到了16,833/8,603/4,538分,這個成績幾乎是1650Ti版本的2倍之多,更不用說RTX3060還有光追,而相比RTX2060筆電的性能,也高了將近1,000分上下;透過RTX3060的加持,玩家們絕對能在FHD 144Hz的螢幕下享受相當優秀、流暢的遊戲體驗。 PCMark 10方面GF75 Thin得到了5,877分,相比1650Ti版本(約5,500分)也提升了將近300分;續航力方面達到將近4小時,對於電競筆電來說已經相當不錯 接著就實際用遊戲來測試吧,搭載RTX3060的GF75 Thin,在《虹彩六號:圍攻行動》最高畫質下得到了平均235FPS的驚人成績,相比1650Ti版本(約100FPS)足足多了130FPS,而在《地平線:期待黎明》中畫質下也有92FPS的亮眼成績,比起1650Ti版本,RTX3060的GF75 Thin要玩3A大作絕對不是問題。 除了遊戲以外,RTX3060強大的圖形運算效能對於創作者方面相信也有不錯的效能,實際測試可以看到,GF75 Thin在X264測試中得到37.4FPS成績,X265的1080P、4K測試中分別得到了37.009/9.028FPS,而在Premiere Pro與Photoshop測試中得到了455/853.8分,整體來說算是還不錯的分數,對於要剪片、修圖上是夠用的。 這次GF75 Thin在搭載最新RTX 3060獨立顯示卡後,確實整體的效能可以說是再提升了一個檔次,讓入門的GF系列也能擁有強大的電競效能,甚至不輸一些中階電競筆電,在3A大作遊戲上表現相當不錯,整體外觀設計雖說不像老大哥GE系列那麼特別,但以入門級筆電來說已經很有電競風格,對於預算有限並注重強大效能的入門玩家來說,GF75 Thin會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公司名稱:微星科技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800-018880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考驗信仰的至高無上單品,Apple AirPods Max耳罩型主動式降噪耳機開耳試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蘋果(Apple)所推出的產品總是能引領整個時代潮流,或許不是他們第一個開始做的產品,但總能引起社會與市場的震盪與譁然,可能從iPhone開始,也有可能早在iPod時代就是這樣了,但總之,這個現象早就在我們心中潛移默化許久了。 從iPhone 7開始的歷代iPhone,蘋果都移除了3.5mm音源孔,取而代之的是無線藍牙耳機AirPods的誕生,但也或許是AirPods計畫,才讓3.5mm音源孔消失在iPhone上,而討論這兩者前後似乎沒有意義,因為它們息息相關、無法分割,而AirPods也的確衝擊了市場,現在有人出門還戴有線耳機嗎?或許有,但實在太少見了。 入耳式、耳塞式的AirPods早就攪亂了耳機的一池春水不知許久,但頭戴式AirPods卻在2014年蘋果收購Beats後遲遲沒有動靜,然而去年九月底,蘋果自研ARM架構M1晶片橫空問世,新系列Apple Watch、iPad、iPhone 12也接連誕生,本以為2020年就會這麼過了,豈知,蘋果卻在去年底來個回馬槍,推出了頭戴主動式降噪耳機AirPods Max。 蘋果除了是一間科技公司之外,玩家們可別忘了,它還是一間生活風格公司,不僅引領時尚,還能創造流行,也因此,壓根就不必擔心蘋果在AirPods Max的外觀設計上,會有任何令人擔憂的地方。 從賈伯斯時代延續下來,AirPods Max也一貫承襲了所有蘋果產品的主軸「簡約時尚風格」,更要命的是,耳罩的陽極處理鋁金屬、頭帶的不鏽鋼框架與網狀紡織布、耳罩軟墊的記憶泡棉,甚至沒有刻上蘋果Logo,似乎正告訴你:只要戴著走在路上,無論是誰,都會知道你正在使用的是蘋果AirPods Max;AirPods Max還附贈了一副耳機套,雖然上面說不用擔心美觀的問題,但這個耳機套說實話還真的有點像眼罩(笑)。 AirPods Max有太空灰、銀色、綠色、天藍色、粉紅色五種顏色可供挑選,小編所入手的是太空灰款式,陽極處理鋁金屬所展現的光澤,讓AirPods Max在黑色與灰色之間更顯精緻,且左右耳罩可獨立旋轉並平衡耳部所承受的壓力。 然而金屬的魅力可不是塑膠可以替代的,可調式頭帶的不鏽鋼框架,雖然在無刻度伸縮支臂的調整上會稍微不習慣,但質感、堅固性、與肌膚的貼合度可說是無可挑剔,而頂部網面的網狀編織設計,除了分散重量之外,其U型槽設計,還能減輕使用時,耳機對頭部所造成的壓力感。 耳罩軟墊也不是開玩笑的,經過聲學工程設計的記憶泡棉,能緊貼雙耳,讓玩家擁有無與倫比的沉浸感,而包覆在耳罩外的網狀織物,也經過特別設計,能有一種像是靠枕般地柔軟舒適;由於耳罩軟墊是透過磁力吸附在耳機上,因此更換也相當方便。 不同於以快捷手勢操作的無線藍牙耳機,AirPods Max在右耳配置了1顆按鈕與1顆旋鈕以及Lightning埠,蘋果系列產品用作充電與傳輸的Lightning埠應該不用多加贅述了,我們來瞧瞧那顆數位旋鈕,不僅能以旋轉方式來精準控制音量大小,還能以按壓模式操控其他功能,比方說:按1下即可播放、暫停音樂或者接電話;按2下就能跳到下一首歌;按3下則回到上一首歌;如果按住的話呢?那麼Siri就會在你耳邊,問你需要什麼幫助。 這番設計,除了讓操控上更加直覺、更加穩定之外,還能消除大多數無線藍牙耳機使用快捷手勢但卻不靈敏(或太靈敏),所帶給玩家們觸覺上的零回饋與心中的不安定性。 而身為主動式降噪無線藍牙耳機,降噪程度的調解當然也是少不得的,AirPods Max右耳上的另外1顆按鈕即為噪音控制按鈕,按下去之後即可在降噪與通透模式中進行切換。 蘋果喜歡親力親為,任何產品都要用自家研發的,這種事已經在M1晶片後更廣為人知了,AirPods Max所搭載的即為蘋果所設計的特製動圈驅動單體,而這個動圈驅動單體採用了與高階落地式揚聲器相仿的雙環形釹磁鐵引擎,讓高傳真音質的輸出,在可聽範圍內將總諧波失真率降地最低,讓低中高三頻的表現、甚至式音樂中的音符,能夠更加清晰、更加明朗,即使音量開大最大,聲音也不會變得模糊不清。 並且具有動態頭部追蹤功能的空間音訊,在連結iPhone或iPad裝置時,AirPods Max會運用內建的陀螺儀與加速度計,來追蹤玩家們頭部的細微動作,因此能讓玩家無論怎麼轉頭動頭部,都會感覺到聲音始終都是從固定的方向傳來的。 除此之外,AirPods Max的左右耳罩都搭載了蘋果所設計的H1晶片,其運算音訊技術能夠利用晶片中的10個音訊核心,協助阻絕外在噪音,再加上適應性等化功能,能夠根據耳罩的貼合度,來對聲音做出調整,讓聆聽的環繞感更加強大,就如同親臨現場,即使左耳戴的比較鬆,適應性等化功能都能即時處理,將輸出的音質保持最佳狀態。 那H1晶片到底是什麼?其實,H1晶片早在AirPods 2推出的時候就已經搭載了,不僅讓AirPods Max能夠使用藍牙5.0規格,在iPad與iPhone裝置間切換也更加迅速,聲音延遲也大幅降低,更讓「嘿Siri」的功能實作在AirPods Max上,甚至有國外玩家在實驗過程中發現,H1晶片的強大運算能力就如同一台iPhone 4,雖說iPhone 4已經是幾年前過時的產品,但可別忘了,它可是放在耳機中的晶片啊。 主動式降噪更有意思,雖說耳罩型耳機相比耳塞式或入耳式來說,已經大了不少,但實際而言,其實還算是個非常有限的小空間,但AirPods Max卻實裝了9個麥克風,而其中有8個是拿來用於主動式降噪的,其作用方式為發出抗噪波,進而抵銷外來的聲音,讓玩家戴上之後,更能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 在續航力方面,AirPods Max充飽電1次,在開啟主動式降噪功能或通透模式時,最長可以播放長達20小時的音樂,不僅如此,播放電影、通話,也都是充電1次就能使用20小時,並且透過Lightning 對 USB-C 連接埠所附加的快速充電,能讓AirPods Max充電5分鐘,就能得到約莫1.5小時的聆聽時間。 而有個配件相當有趣,很值得一提,不曉得玩家們還記不記得前文所述的AirPods Max耳機套,小編說它很像眼罩的那個,由於AirPods Max沒有電源開關,因此玩家們若使用完畢後,請記得放回這個被命名為「聰穎」的耳機套中,因為AirPods Max上搭載了耳機套感測器,只要放進聰穎耳機套之後,就能進入超低耗電狀態用以保存電量。 作為蘋果首款頭戴型主動式降噪藍牙無線耳機, AirPods Max給小編的體驗,雖說不上是十全十美,但對比市面上耳罩式藍牙耳機已經相當傑出了,更何況,蘋果壓根就不是一間製作揚聲器或是耳機專門的科技公司。 在抗噪功能上,8個麥克風的配置所帶來的隔絕效果的確是非常驚人,但有一個令人非常為難的關鍵,或許是AirPods Max所發出的抗噪波太過強勁,小編一戴上AirPods Max之後,瞬間就有獨立於世界的感受,但所帶來的耳壓也相當強大,耳朵會有種就像是搭飛機、搭高鐵、或是長時間搭乘高速公路客運那樣的感覺,雖然小編身為果粉,除了耳壓之外,在抗噪體驗上,身體也感受到了十足的壓力,但那不是陽極處理鋁金屬所帶來的重量壓迫,而是抗噪波太強大,所牽連出來的各方面身體壓力,畢竟AirPods Max扣掉聰穎耳機套,僅僅只有384.8公克的重量。 不過在聆聽體驗上,這個就要從舊時代的iPod時代說起,小編那時是個窮高中生,但偏偏使用著iPod,因此只能使用附贈的耳機,對比班上同學所使用的雜牌MP3播放器,雖然只是附贈的,但音質與配戴感都高於它牌好幾倍,延續此經驗,AirPods Max在音質呈現上,當然也完全沒有問題。 台灣的獨立樂團發展至今,已經三十年有餘,認真說起來,不能說比不上搖滾樂重鎮的美國或英國,但確實有它獨特的魅力在。 來自台北的透明雜誌,雖然作品不多,但留下來的1張專輯與3張EP卻已經讓他們被視為台灣獨立音樂圈的傳奇,雖說透明雜誌以straight edge的風格作為基底,但其實雜揉了許多各式各類的曲風,歌曲中劇烈且充滿震動感與躍動性的Bass line、富含攻擊性的大量吉他爆裂破音、躁進、奔放的鼓擊、以及主唱洪申豪充滿躁動卻卻時不時充斥著溫柔與憂鬱的嗓音,第一時間就想讓小編拿來測試AirPods Max。 雖然透明雜誌的每首歌幾乎都被譽為不可再得的經典,但作為唯一一張專輯中的主打曲目《性的地獄》,其爵士鼓忽動忽靜的情緒呈現,相當適合拿來體驗AirPods Max動態呈現,雙吉他的破音效果、與加了破音毛邊、時隱時沒的躍動Bass line,讓刷放和弦的節拍與獨奏乍聽之下非常凌亂,但實際在樂曲表現上卻非常乾淨俐落,用來測試AirPods Max的細節表現也相當合宜;而搖滾樂,尤其龐克樂,最注重現場的表現,十分適合拿來測試AirPods Max所標榜的環繞感。 歸功於H1晶片以及耳罩型耳機的特性,AirPods Max在環繞感方面的凸顯相當強勁,聲音像磁鐵一般在小編的耳道中迴盪,完全不會遺漏;而特製動圈驅動單體的搭載,雙吉他破音所產生的高頻、以及主唱與和聲的中頻相當優秀地融合在一起,不會發生各頻率單獨為政的事情,但略為可惜的是,AirPods Max的低頻相比中頻、高頻的表現,依小編的標準來看,是稍微少了那麼一點點;當然在動態細節的呈現上,歌曲中2分01秒開始,忽明忽暗的小鼓擊聲,AirPods Max也是捕捉地相當精準,鼓手錄音時所表達的Punch與情緒,在小編耳中都還原的相當到位。 依據蘋果產品所帶來的品質,基本上不考慮價格的話,讓人剁手一波其實都不會太讓人後悔,AirPods Max在降躁效能與音質呈現上的都相當令人滿意,只不過耳壓的程度讓小編有點難以承受,玩家們可能要稍微注意一下,不過,說是不考慮價格,蘋果的產品,倘若價格不斐,那其實真的就是在考驗信仰了,偏偏AirPods Max就是不斐的那一個,玩家們可要好好考慮啊。(笑)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4/1愚人節】回歸最初的信仰與感動,蘋果正密謀開發代號為「Ouroboros」新款iPhone
蘋果(Apple)在今日宣布,將在台灣時間6月8日至6月12日舉辦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因美國地區仍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本次WWDC也將再度以線上模式舉辦,預計將在會中展示iOS 15、iPadOS 15、macOS 12、watchOS 8與tvOS 15的全新功能,硬體方面也或許將會有Apple Silicon大改版的iMac系列、或全新款MacBook Pro,不過隨著這件消息發布,今年的蘋果春季發表會大概是不會舉行了。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即使不是果粉,iPhone受歡迎的程度仍舊是所有蘋果產品裡面最高的,而iPhone 12屁股還沒坐熱,iPhone 13的各種傳言就已甚囂塵上,包含將會配載LiDAR掃描儀、瀏海更窄、可能採用120 Hz刷新率的Samsung LTPO OLED面板等等消息,但小編卻由特殊管道得知了另外一則新消息:因應2022年iPhone問世15周年,蘋果將推出新款iPhone,其代號為「Ouroboros」,尚不知本款iPhone將如何命名,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8K9pb3J7p8 ▲代號「Ouroboros」新款iPhone快開箱 從iPhone 6開始,iPhone系列機身邊框就已削掉方正的銳角,改以圓滑設計,直到iPhone 12才又改回經典的平整方正外框,而本次代號「Ouroboros」的新款iPhone,將以「起源」與「永恆」的概念來作為外觀設計,依照小編從管道那裡獲得的第一手照片來看,本款iPhone撇除了以往簡約的設計理念,全面走向復古、致敬的風格。 以起源來作為概念,復古與致敬作為設計原型的這款iPhone,從包裝外盒來看,雖說傷痕累累,但實際上,此乃蘋果巧奪天工的仿舊Relic處理,甚至在盒底更標示了2007年第一代iPhone的發售年份,來作為一波徹徹底底的致敬仿舊,但唯一令人不解的是,外盒上所標示的為16 GB容量,對比iPhone 13將有1 TB容量的傳言,16 GB是不是有點太少了,但又或許這也是某一種復古的經典設計? 即使不是果粉、又或者是果黑,都會知道蘋果在設計上是出了名的龜毛、斤斤計較,但也因為這樣,才不愧對他那庫比蒂諾生活風格公司的封號,小編雖然身為果粉,但這次真的不得不再佩服蘋果一次,代號為「Ouroboros」的新款iPhone,除了在外盒上作了徹底的Relic仿舊處理外,連機身也是全面Relic化,無論是iPhone玩家們總是手滑而砸出裂痕的iPhone面板、還是鋁製背板上滿是使用痕跡的刮傷,本款秘密iPhone都做得相當到位。 咦?資深果粉或是眼尖玩家可能已經發現了,原來本次代號為「Ouroboros」的新款iPhone還真的是致敬2007年發售的第1款iPhone,難怪外盒上會印有「2007 Apple Inc.」的字樣。 但致敬經典還不止於此,從iPhone 6開始將開機鍵移到右側的典型設計,在本款神秘iPhone上也將回到最令人懷念的機身上方右側,甚至SIM卡的裝卸也回到了機身上方,而裝卸方法依舊是利用迴紋針或是隨附的托盤退出針來戳取SIM卡托盤,於SIM卡托盤的尺寸來看,似乎本代真把致敬作得徹頭徹尾,玩家們用的應該都是Nano-SIM卡了,因此無論是Nano-SIM還是micro-SIM都得再買一個轉接器才能裝入這最最原始的SIM卡。 甚至,在機身正面底部的不是3D Touch也不是Haptic Touch,而是玩家們念念不忘的Home鍵,但在螢幕解鎖方面,也是經典的往右滑模式,不過仍不知道是否支援Touch ID或Face ID,作為iPhone 4起手的果粉小編,在試按的時候,只有滿滿的懷念啊。 不僅如此,從iPhone 7被移除的3.5mm音源孔,也將在本款iPhone上回歸,但是否支援AirPods仍未可知,但依照古早的智障手機都有藍牙系統來說,基本上這支使用iOS系統的iPhone應該也會支援AirPods才對,甚至,在盒內隨附的配件中,更是附贈了一副經典蘋果有線耳機。 I/O傳輸埠的配置更是驚人,本款iPhone將如今iPhone、iPad通用的Lightning埠移除,也不是支援傳說將配置在iPhone 13的USB-C,而是回歸最原始的30 Pin傳輸埠,但別擔心,盒內隨附的配件還是也附了一條Apple 30 Pin的傳輸線,不過可惜的是,豆腐頭充電器仍然沒有附贈,但我們是不是可以合理懷疑,依照蘋果的運營方針,這支代號為「Ouroboros」的新款iPhone搞不好也會支援MagSafe磁吸式無線充電器? iPhone 12 Pro/Pro Max最大容量為512 GB,而相傳iPhone 13即將擁有1 TB的容量,如果依照開發歷程來推算,1 TB容量的搭載也為真實的話,這支神秘iPhone應該也要具有1 TB以上的儲存空間,只是在外盒上與背板上,都烙著16 GB的字樣,這容量大小讓小編有點難以相信,畢竟16 GB是幾年前的iPhone 6S的最小容量,但也有可能只是為了致敬經典,才把16 GB刻在外盒與背板上,但如果依照致敬經典這個概念來看的話,或許這支iPhone將會有3種版本,分別印著4/8/16 GB字樣。 至於各位玩家們最常使用的攝影功能方面,從iPhone 11系列開始,Pro/Pro Max型號因其相機系統配載了三顆鏡頭,而都有著三眼怪的稱號,分別具有超廣角、廣角、望遠的功能,並有著4倍光學變焦範圍的技術,而到了iPhone 12 Pro Max,其前置與後置廣角鏡頭已高達1,200萬畫素,不過有趣的是,這支神秘iPhone的後置相機卻僅僅只配載了1顆鏡頭,畫素與其他規格、功能方面尚未可知,但小編合理懷疑,在致敬之下應該還是會維持配載一貫的高規格配備,比方說LiDAR掃描儀的裝載、超廣角與OIS光學防手震。 然而,我們都在期待的iPhone系列也開始配載OLED面板了,或許未來會有Mini-OLED面板,可能是iPhone 13、也可能是iPhone 14會搭載,而根據小編線民的說法,這支神秘iPhone的面板消息,目前僅知是多點觸控螢幕,尺寸方面則是與經典iPhone 4一樣3.5吋,不過實際是什麼面板,仍未可知,但小編推測,超Retina XDR顯示器是肯定會有的。 在作業系統方面,依照約莫2年迎來一次大改版的iOS系統、並且即將在WWDC上展示iOS 15的蘋果,這支神秘iPhone應該也是搭載iOS 15以上版本的作業系統才對,但奇怪的是,在小編從特殊管道獲得的消息中得知,這支神秘iPhone的作業系統雖仍然使用的是iOS,但卻不是我們常見的iOS 14或即將來到的iOS 15,而是iOS 1.0。 我們都知道iOS 1.0僅僅只有2007年開始發售的第1代iPhone才能裝載,在這之後的iPhone 3與3GS則是以iOS 2.0與iOS 3.0作為初始作業系統,難不成這個iOS 1.0的版本是獨立於iOS作業系統之外嗎?這一切或許要等到2022年上市才知道了。 不過可惜的是,小編雖然從線民那邊收到了這支神秘iPhone,但由於還在開發中的緣故,目前僅僅只有撥打緊急電話的功能,連結iTunes之後,也因作業系統的緣故,iTunes無法偵測此部iPhone的資訊,因此無法測試,最多只有顯示「充電中」,所以也就無法再透漏更多性能方面的消息給各位玩家了。 好了,看到這裡,如果大家真信了,小編本日的扣達就圓滿完成了,2021的4/1愚人節,祝大家節日快樂,接下來可以好好享受即將到來的連假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全漢FSP Hydro PT皇鈦極V 750W實測開箱,80 PLUS Platinum白金認證電源供應器!
- 創見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外接硬碟實測開箱,輕薄時尚內建獨家檔案救援優質選擇!
- ASRock Z370 Taichi開箱實測,記憶體超頻突破4100MHz,與Intel 8代處理器雙雄合璧的「太極」精品!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MSI Z370 GODLIKE GAMING主機板開箱實測,有著超好用OC旋鈕,難怪連「神也喜歡」!
- ITE2 NE-201開箱實測,既是NAS也是迷你電腦,儲存備份、4K播放都不是問題!
- 2.5吋RGB閃亮多彩發光機種,T-Force Delta RGB SSD
- 技嘉AORUS X299 Gaming 9開箱及效能實測,「性能、超頻、超大擴充性」一板搞定!
- 微星MSI Modern MD241PW 24吋美型螢幕實測開箱,辦公/遊戲兩相宜創建絕美雪白世界!
- PLEXTOR M8SeG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小鋼炮極致寫入速度固態硬碟!
- GIGABYTE AORUS Z370 Gaming 7,RGB燈光絢麗奪目!
- Intel 760p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高效能固態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