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玩具
-
Wi-Fi功能支援,掃描文件只需彈指之間,EPSON DS-790WN A4雲端網路旗艦掃描器開箱試用
現實世界的人事時地物經過數位處理後,就可能成為數位資產,而無論是商業型態使用、還是數位資產保護,近年來都因為元宇宙、NFT的熱潮,讓數位資產變得比以往更加被重視,某方面來說,將實體數位化的過程,其實相當簡單,假設玩家們需要文稿、相片傳輸至電腦、網路上,那麼入手一台掃描器便足矣。 掃描器又可簡單細分做文件、相片、可攜式三大種類的使用取向,但其實也都可以共用,只不過針對的類型各有優缺罷了,而說到掃描器,決不可忘了來自日本、以印表機、掃描器、投影機等產品為人所知的Epson;本次小編將為各位介紹EPSON DS-790WN A4雲端網路旗艦掃描器,只要透過有線Cable或是無線Wi-Fi模式,就可以將文件傳輸至電腦或網路上,無論是企業、或是個人使用都相當合宜,而且雖然主打文件掃描,但玩家們想掃描照片也是可以啦! 針對文件掃描的Epson DS系列單品眾多,所對應的取向也不太相同,而其中支援Wi-Fi的原本也只有DS-570W,但該機種為按鍵式操控,使用上還是相對繁複,或許擁有彩色觸控螢幕DS-780N以上機種,使用上更直觀、效率更快,相信也更受到玩家們青睞,配合Wi-Fi功能的支援,加上價格上的取捨,新機種DS-790WN或許將會是最好的選擇。 對比前一款機種DS-780來看,DS-790WN的體積略有不同,為296 x169 x167 (mm)、重量為3.7公斤,以白色啞光作為外觀設計,並輔以表層磨砂處理,簡約、圓潤的外型都能點綴家裡或是辦公室的裝潢,而觸控螢幕面板外的方形框更採用黑色髮絲紋設計,讓質感一飛衝天;且搭載更大的4.3吋觸控螢幕,操作不僅更加直觀,彈指之間也更能減少誤按的機率,加快工作效率。 DS-790WN採用饋紙模式掃描,進出紙的方向皆為掃描面朝下,採用CIS接觸式感光元件,光學解析度為600 x600dpi、最大輸出解析度可支援至1,200dpi,掃描速度方面,無論是黑白與彩色A4、200dpi/300dpi,其掃描速度皆為單面45ppm、雙面90ipm,掃描文件的效率相比平台式的機種更有效率。 而透過DS-790WN輸入的檔案,玩家們可在觸控螢幕上作設定,除了基本的PDF檔外,也可另存成JPG、PNG等圖片檔,更能將文件透過OCR文字辨識直接掃描成Word檔,省去重新打字的困擾,當然,就如前文所說,假設玩家們想要以饋紙式掃描機來掃描照片也是可以,但適合單張或是多張照片組合成DS-790WN所支援的紙張大小進行掃描,但如果要掃描書本或雜誌類的物品,饋紙式掃描機就不太方便了。 進紙匣容量也可同時容納100張一般用紙,而可掃描文件尺寸最小為50.8 x 50.8(mm)、最大則為215.9 x6.096(mm),進紙匣上也有標示可使用紙張大小,並支援20至413磅的紙張,包含護照、塑膠卡、護貝過的紙張等種種紙材皆可使用,更可連續掃描最長6公尺的紙張;值得一提的是,DS-790WN偵測紙張異常的敏感度相當高,只要一偵測到,機器便會自動停止進紙,妥善保護玩家們重要的原稿文件。 在連結方面,DS-790WN設有USB Type-A 3.2、USB Type-B 3.2、乙太網路埠,可用來連結電腦,進行首次的驅動安裝以及相關網路設定,對企業來說,透過內建的網路卡以及乙太網路埠,便可輕鬆掃描,讓歸檔更順利,也就是說,不需花費額外成本重複購入多台機器,只需一台DS-790WN就能搞定,在有線網路連結之外,首次加入Wi-Fi功能的DS-700N系列,也讓掃描變得更加便利,無論是室內的哪個角落,只要能夠連上Wi-Fi、DS-790WN,便能執行掃描工作,而Wi-Fi連結模式,站上於之前的EPSON L6580開箱文章就有介紹,還不會使用的玩家不妨參考看看。 也因如此,除了掃描到電腦儲存的典型功能外,DS-790WN亦具備了將實體文件掃描至FTP網路資料夾、雲端硬碟、電子郵件的便利功能,甚至還能掃描到指定的印表機佇列,而這些只需要一根手指、一個按鍵就能搞定。接著,讓我們開機來看看,當第一次使用DS-790WN時,玩家可透過連結電腦,並使用隨附的光碟片安裝Epson所提供的程式、驅動、並且自動更新韌體,再接著設定DS-790WN機體的語言顯示,就可以開始掃描自己想輸入的文件囉。 進入掃描介面之後,玩家們可從電腦、FTP網路資料夾、電子郵件、雲端硬碟、USB隨身碟中來選擇其中一個掃描輸出目的地,當然也可使用WSD連接埠,以DS-790WN作為起點,來連結印表機輸出;掃描輸出設定方面,也有許多參數可供調整,包含調整所輸入的文稿影像形式(黑白或彩色,預設為自動),解析度也能自行調整,而輸入裝置的檔案格式不僅有基本的PDF檔外,還有JPEG、TIFF、PNG等圖片格式、也能掃描成docx、xlsx、pptx等Office應用程式檔案。 那麼我們就來實際測試一下,以DS-790WN輸入文件的成果到底如何,以PDF檔案所顯示來看,有趣的是,不僅文字清晰,甚至連紙張皺褶也輸入的相當明顯,即使是複寫後字跡變淡的單據,也能夠清楚呈現;而DS-790WN也能使用OCR文字辨識掃描成Word檔,因此小編這裡也以中文、英文兩種語言文件實測看看,而在掃描成果上,雖說不能一字不漏地完美掃描上去,還需要細修,但的確能夠少去重新打稿的麻煩。 在數位時代下,實體轉換成數位檔案的風潮已是勢在必行,對於企業來說,進紙匣可以容納百張A4紙的DS-790WN,一次就能掃描海量的文件稿,工作效率的提升顯而易見,而除了商業用途外,掃描器也是數位資產保護的一個關鍵定位,典藏報紙、舊文件、或是小時候收過的情書,假設能以數位文件來保存,就能避免實體紙張受潮、遭蟲咬的隱性不安定因素,配合Epson的企業願景-以「省、小、精」的價值,創造人或事物與資訊連結的新時代來看,還能透過Wi-Fi連結的DS-790WN,或許是企業主們、個體戶們,不容錯過的數位生活好幫手。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質感十足、功能全面、擴充性完善,Mac系列的萬能助手,亞果元素 CASA Hub Pro Max USB-C Gen2 13合1多功能高速集線器開箱試用
蘋果的 Mac 系列對創作者來說,無論是筆電或是桌機,都是難以取代的好幫手,而如今加上自研晶片 M1 系列的搭載,Mac 系列在創作者與靈感的激盪過程中,更是發揮了無與倫比的強大助力;但即使效能強大,Mac 系列使用者仍是有些難言之隱,而最令人頭痛的便是它簡潔的擴充槽,雖然該有的都有,但與 PC 相比,仍是簡單地太過頭了,甚至桌機 iMac 的乙太網路埠也被移除,想要還得特別向官方訂製。 想解決這樣的問題,或許可以加裝個 Hub 裝置,來讓我們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小編這次要為各位介紹由亞果元素 (ADAM elements)所推出的「CASA Hub Pro Max USB-C Gen2 13合1多功能高速集線器」,只要透過 iMac 或是 MacBook 中的一個 USB Type-C,就能獲得多達 13 個新 I/O 擴充埠,何樂而不為呢? 「CASA Hub Pro Max USB-C Gen2 13合1多功能高速集線器」是來自台灣的亞果元素 CASA Hub 系列新品,除了能完美支援 MacBook、iMac、iPad 延伸畫面、充電、傳輸資料等功能需求外,造型質感更是精巧出眾。CASA Hub 系列開發出十多款針對 Apple 蘋果裝置各種使用需求的集線器商品,而且全系列皆提供3年保固服務,讓玩家能高效使用又安心。 CASA Hub Pro Max 使用鋁合金外殼打造、Type-C 接頭採用馬口鐵材質,能有效降低電磁波干擾,且消光黑的表層處理,更能凸顯 Mac 系列的簡約質感;在外型方面,更是採用扁長設計,對比方正寬厚的 Hub 來說,更加適合擺放,而頂端的傾角設計,搭配防滑墊的使用,能讓玩家們將 MacBook 系列墊在其上,增高筆電高度,擁有更理想的打字角度。 而採用 USB Type-C,也剛好應對搭載 M1 系列的新型 Mac 系列,甚至擁有 Thunderbolt 4 的 iPad Pro 2021年版也能使用,假設配合巧控鍵盤的話,再加上CASA Hub Pro Max,更能搖身一變成為不遜於 MacBook 系列的輕薄筆電,最迷人的是,不需安裝任何驅動,便可馬上使用。 就如典型的 Hub 設計, CASA Hub Pro Max 將所有外接擴充槽安裝在機身背部以及側邊,那麼犧牲一個 Type-C 埠,可以召喚什麼呢?(誤) 首先,為了彌補少一個 Type-C 的缺憾,CASA Hub Pro Max 於背部設置了1組 Type-C,可提供 100W 電力輸入,並支援 PD3.0 快充協議,透過與變壓器連結,來替機體充電,當然,只要與 MacBook Pro 2021 具備同等 Type-C 的筆電都可使用,另外,在側面也設置了1組 Type-C 3.1 Gen 2,擁有10 Gbps 的高速傳輸速率,等於用1組還多還了1組,以1換2的 Type-C 插槽,一點也沒虧還多賺了。 視訊輸出方面,Mac 系列裝置雖有設置HDMI埠,透過Thunderbolt 4 也能使用 DP 輸出,若是想透過筆電多方輸出視訊的話,不免讓人感到隔靴搔癢,而 CASA Hub Pro Max 提供了玩家1組 4K@60Hz 的 DisplayPort 1.4埠、1組 4K@60Hz 的 HDMI 2.0埠、以及1080P@60Hz 的 VGA 插槽,因此無論顯示卡的新舊都可支援,無須擔心轉接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支援 4K@60Hz 影像輸出以外, CASA Hub Pro Max 能讓 MacBook 玩家採取三螢幕鏡像輸出、Windows 筆電玩家可採MST模式支援三螢幕延伸輸出,不過若是4K解析度的影片,則要注意 VGA 輸出只有支援 1080P 而已;且隨著影音串流崛起,也支援 HDCP 2.2 保護協定,無論是哪一家影音串流,都能享受穩定的高畫質視覺饗宴。 雖說搭載 Intel 處理器的 MacBook 系列筆電本就沒有乙太網路埠,僅透過無線網路連接基本上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不過舊款的 iMac 可是有設置 RJ45、直到 M1 版的才移除,需要特別訂製才行,這點就顯得非常尷尬了。 iMac 的無線技術採用的是 802.11ax Wi-Fi 6,依照小編使用經驗來看,Wi-Fi 連線強度其實相當穩定,但固網相較 Wi-Fi 還是相對更穩定些,因此 CASA Hub Pro Max 也設置了1組 RJ45 乙太網路埠,玩家們或許可以選擇使用穩定度更高的固網線路。 即便 Type-C 為當今主流,但使用 Type-A 的器材仍是不少,且搭載 M1 的新版 Mac 系列,為了我們手頭上採用 Type-A 的裝置,還得購買 Type-C to Type-A 的轉接頭,相當不便,因此 CASA Hub Pro Max 一口氣就提供了玩家們 4組 USB Type-A,分別為 2組 擁有 10 Gbps 的 Type-A 3.1 Gen 2 與 2組 5 Gbps的 Type-A 3.1 Gen 1。 說真的,對於想連接一些周邊裝置的話,多了 Type-A 真的方便許多,CASA Hub Pro Max 提供的這4組擴充性,根本就是神救援。 相信使用 MacBook Pro 系列的玩家們,沒有 SDXC 卡插槽是一件讓人相當頭痛,直到 M1 新版本的 MacBook Pro 系列才重新回歸,但假設有了 CASA Hub Pro Max,即使蘋果再怎麼改動外接埠的設置,我們也依舊能老神在在的應對。 CASA Hub Pro Max 提供了 SD 與 MicroSD 的 UHS-II SD4.0 規格插槽,一次兩組不同規格的 SD 記憶卡插槽,也省去了購置轉接卡的麻煩,且最高傳輸速率可達312 MB/s,不過實際上,還是得看玩家們的 SD 記憶卡所支援的讀寫速度而定,當然,受惠的不只是筆電系列的玩家,本身就沒有預設 SDXC 槽的 iMac 玩家,也可以透過 CASA Hub Pro Max,來方便讀取 SD 記憶卡,還不用非得買特規專用版本,適用性大幅提升。 無論是哪一種傳輸,只要經過線路,就一定會有訊號延遲,更何況是又多了一層關係的Hub集線器,因此小編這裡也做了一些小小測試。 測試平台:Acer Swift S314 SSD外接硬碟:Samsung T7 touch SD記憶卡:Teamgroup Color Card II UHS-I U3 64GB Type-A Card Reader:USB 3 SDXC UHS-II/Micro SD Hub:ADAM CASA Hub Pro Max 特別的是,CASA Hub Pro Max 不僅可用於MacBook,也支援與MacBook Pro 2021 具備同等 Type-C 的筆電。就以 Acer Swift S314 為例,Thunderbolt 4 連結 Samsung T7 Touch 之後,進行 CrystalDiskMark 的測試,其讀寫速率的評測結果為 1038.4 MB/s、845.12 MB/s,然而再換上 Hub Pro Max 之後,一樣採用 Type-C 連結 Samsung T7 Touch,讀寫速率測試結果為 1025.9 MB/s、711.38 MB/s,雖然有難以避免的訊號衰減,但基本上差異不大。 由於 Swift S314 並未內建讀卡機功能,因此也透過 USB 3 的 Type-A 讀卡機來做轉接以方便測試,同樣以 Teamgroup Color Card II 64GB 記憶卡來檢視搭配上 CASA Hub Pro Max 後的效能差異,從透過 Type-A 讀卡機測試結果為39.38 MB/s、29.27 MB/s,但一換到 CASA Hub Pro Max 就不一樣了,測試結果上升到 92.53 MB/s、52.09 MB/s,由此可知,無論是 USB 埠或是 SD 卡槽,CASA Hub Pro Max 都配備最高規格的連接埠。 不得不說,亞果元素所生產的周邊,不僅對 PC/NB 甚至對蘋果裝置來說,都相當友善,除了 CASA Hub Pro Max 以外,還研發了多種規格的傳輸線,比方說Type-A to Lightning 的PeAk III、Type-C to Lightning 的 PeAk II C120i,幾乎可以囊括目前所有 iPhone 機種,還能支援快速充電功能,而玩家們也都知道蘋果傳輸線的包覆外材,保存不易,亞果元素的傳輸線皆採用金屬編織技術,強化線材保護、增加耐用度,當然也有 Type-C to Type-C 的傳輸線,像CASA C200 便能支援 iPad Pro 2021 與 MacBook 系列的快速充電功能。 MacBook 搭配CASA Hub Pro Max 使用時,使用1顆OMNIA Pro 1 120W 萬用電源供應器即可,除了平時常用的插頭外,還另外提供英規、歐規、澳規萬國轉接頭,配合 4孔插槽,同時充電不是煩惱;此外,CASA Hub Pro Max 的 HDMI 埠支援 4K@60Hz 解析度輸出,假設玩家們線材不足的話,也可以考慮看看 PeAk II Ultra HD 4K 60Hz HDMI 傳輸線。 不得不提的是,無論是舊版還是新版的 Mac 系列,筆電 MacBook 或是桌機 iMac 也好,插槽擴充性都十分有限,有時不得不拔掉不那麼重要的其中一條線,來接上眼下最急需使用的裝置,但這樣其實超級麻煩,如果是多方位的創作者,需要插 SSD 外接硬碟、SD 記憶卡或是外接螢幕等需求時,Mac 的I/O埠就沒地方插了,因此買 Hub 是勢在必行的一環。而 CASA Hub Pro Max扁長型的設計,除了擺放方便之外,還能當作筆電的墊版,用來增加打字的舒適度,配合13種合1的多功能 I/O,說真的,買一組起來對 iPad Pro 或是 MacBook 系列使用者來說,都是一大福音。 最後,特別提一下這款CASA Hub Pro Max除了支援Mac系列外,當然也是可以對應Windows系統的,如果玩家手上的筆電是屬於輕薄型版本、甚至是迷你主機這一類的,擴充埠的設計相對比較少的話,也是可以搭配這款13合1的Hub來使用,保證直接讓擴充性大躍升。 台灣 香港 新加坡 馬來西亞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專為MacBook Pro 2021玩家而生、儲存空間大解放,創見JetDrive Lite 330記憶卡開箱
對於用習慣了Windows系統的玩家來說,升級零組件可能是算蠻簡單的一件事,但對於蘋果陣營的朋友來說,如果不是一開始就選好足夠的儲存容量,想要擴充無非就是得透過外接的方式來達成,如果不想掛個尿袋版的外接式硬碟也還有另外的簡易方式,透過內建的擴充插槽來增加儲存空間,專注於此方面的創見資訊就推出了相關的一系列產品來供玩家選用,JetDrive Lite系列就是為此而生。 創見推出的JetDrive Lite擴充卡就是專為MacBook Pro及MacBook Air所設計的,小巧體積可平整地插入擴充卡插槽與筆電融為一體,當然重點是可以瞬間提升玩家的筆電儲存容量,不同版本的Macbook系列有不同的對應版本,這次小編要開箱的則是其中的JetDrive Lite 330這一款。 從外觀上可以看到整體包裝採白色吊牌式紙盒設計,正面除了有標示上JetDrive Lite 330產品系列型號外,鏤空的透明設計也讓擴充卡的實體直接顯示,算是直接秀出小巧體積,不過,可以看到外盒上的標示為對應MacBook Pro Retina 13''以及支援MacBook Pro 2021等字樣,事實上,早先JetDrive Lite 330推出是專屬MacBook Pro 13''使用沒錯,包括了2012年末到2015年初的MacBook Pro 13''版本,去年登場了M1版的MacBook Pro 14''/16'',再度回到了無TouchBar設計(有bar無孔啊XD),也等於新版2021也能支援囉! 目前JetDrive Lite 330一共推出有128GB/256GB/512GB/1TB等4種容量供選用,小編手上的則是其中的512GB版本,多了512GB,那就可以不擔心地把一些照片、影片、音樂等等需要儲存或剪輯的素材通通都丟進去囉! 開箱後可以看到JetDrive Lite 330的實體樣貌,基本上跟常見的SD卡來對比的話,大概僅有SD卡的一半大小,插入MacBook Pro也可以平整貼合,而512GB版本的讀寫速度也可以達到95/75 MB/s,方便玩家隨時隨地儲存檔案,也能利用Time Machine及iTunes輕鬆備份。 簡單透過搭配新款的MacBook Pro 2021來做一下驗證,除了插入後可以看到實際上的記憶體產品資訊外,在效能方面的實測數據也有達到讀寫90.2/73.1 MB/s的成績,基本上也與官方所列的95/75 MB/s差不多,而實際達到500GB容量的儲存空間更是讓玩家在使用上獲得更大的便利性,方便隨時取用或備份各種類型的檔案。 面對越來越大的檔案儲存需求,專屬的JetDrive Lite 330肯定是不能或缺的隨身好物,只要插上側邊的擴充槽就能立刻提升最高達1TB的額外儲存空間,不論是想要存RAW檔照片、高音質音樂或是4K高畫質影像/剪輯等等,通通都沒問題,而且,透過專屬軟體還能具備有「資料救援」(創見RecoveRx救援軟體)與「自動喚醒」(創見JetDrvie Toolbox軟體/僅支援Intel平台)這兩大功能,資料防護以及省電兩不誤,加上還提供了長達5年的有限保固,誰還在當文青又掛尿袋,一片JetDrive Lite 330就能輕鬆搞定空間需求了。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5WnEjmNJOg ▲JetDrive Lite - Plug and play! 廠商名稱:Transcend 創見資訊 創見官網 創見Facebook粉絲專頁 創見Instagram官方帳號 購買連結: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搖滾樂與藍牙喇叭之間的最佳入門選擇,Marshall Acton II開箱試聽
Marshall,相信只要玩過電吉他的玩家們,肯定都知道這個名字,來自英國的經典音箱品牌,對搖滾樂而言,可說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而Marshall於1963年推出第一款電吉他音箱JTM45,並從此揭開了音箱的革命序曲,締造出無數個搖滾樂的傳奇表演現場。 而隨著時代演進,裝置透過藍牙傳輸的訊號品質越來越好,延遲也越來越低,加上串流影音的大盛行,Marshall也推出了藍牙喇叭,將Marshall的精神、對聲音的執著與設計元素,延伸至新世代的產品上,小編最近手頭比較寬裕,一個失神入手了Marshall Acton II,雖然不是剛上市的新品,但對從小聽搖滾樂長大的小編來說,Marshall就是從小根深蒂固的信仰之一。 即便Marshall在內部規格與產品線上一直求新求變,但將近60年來的傳統,旗下各型號、各產品線的外觀設計,即便外型上有那麼些許不同,但其實都大同小異,正面的手寫Marshall LOGO、音箱網格罩、黑色荔枝皮革紋機身、以及金屬控制面板,而這些經典設計,新世代的藍牙喇叭-Marshall Acton II都將其完美承襲了下來。 Marshall Acton II的尺寸為260 x 160 x 150(mm)、重量約為2.85公斤,因此除了室內使用之外,外出遊玩、露營等等,其實有戶外發電機或是插座的話,也能帶出使用,雖然尺寸小規小,但Marshall Acton II的出力可沒那麼小,不過這部分就留待後文繼續介紹。 而控制面板方面,雖然沒有電吉他音箱那樣有豐富的參數旋鈕可控,但仍是保有基本的音量、低頻、高頻鈕可調,值得一提的是,Marshall Acton II的啟動方式也相當復古,採用拉動電源桿約莫1至2秒的方式,而無論是開啟或關閉,都會有音效提醒玩家。 除了藍牙連結外,也能透過AUX連結,切換鍵也就在3.5mm音源埠旁,按下Source鍵便可切換,常按Source鍵的話便能開啟藍牙連結,其燈號會開始閃爍,裝置連結成功便會呈現恆亮的狀態,而這是最簡易的連結方式,玩家們當然也可以透過下載Marshall Bluetooth App來進行更多元化的設置。 此外,Marshall Acton II支援同時連結2部藍牙裝置,也能使用兩台相同型號的Marshall Acton II進行雙喇叭串聯,需要透過App來做設定,不僅能讓兩部喇叭同步播放相同音訊外,也能啟用立體聲模式,讓左右聲道各自獨立播放。 在規格方面,Marshall Acton II配備了Bass Reflex System,可提高低頻的表現,並能夠將頻率響應拓展開來,同時降低失真度,不過Marshall Acton II的頻率響應為50至20,000 Hz ±6 dB,說實話,這項數據其實沒辦法真正展示Marshall Acton II的聲音,僅能當作參考使用,實際用耳朵聽還是比較準確。 而Marshall Acton II配置了1組4英吋的低音單體、以及2個3/4英吋的球形高音單體,且各自具備D類擴大器來驅動雙高音單體與低音單體,提供平衡且強大的聲響體驗;那該怎麼說D類擴大器呢? 一般而言,擴大器大致分成A類、B類、AB類與D類,A類所呈現的音訊雖然失真度非常低,但電能轉換的效率相當低、且高耗能、容易產生廢熱,導致電子元件特性改變(比方說電晶體或真空管),因此基於散熱考量,機體通常都相當龐大,缺點其實挺多,但優點就是有絕低的失真度。 而B類擴大器,廣義來說的話,特性就與A類擴大器相反,電能轉換效率相當高,但失真程度也高,因此大多用來比較不要求音色、且省電的產品上;AB類擴大器簡單說起來就是低失真度不及A類、電能轉換效率不及B類,但卻能解決解決A類的轉換效率、失真度也比B類好太多,算是一種折衷,因此使用度更高,大部分家庭劇院、或是樂器音箱皆採用此類擴大器。 D類擴大器就是科技進步的象徵了,移動式裝置成為顯學,且大部分移動式裝置都具備播放音訊的功能,但移動式裝置幾乎九成產品都仰賴電池供電,因此能在最高效率下維持最低失真度的D類擴大器便應運而生,D類擴大器不僅擁有相當高的電能轉換效率,也不需厚實的散熱裝置,因此機體可以做得更加輕巧,加上技術進步、改良原先音色不佳的詬病,逐漸成為揚聲器硬體中的常客。 不過單就擴大器來說,並不能顯示揚聲器的真正優劣,即使是用同款擴大器,也有可能產出不同的音色,因此,小編這邊只是略為各位玩家科普一下、也為各位介紹一下Marshall對於聲音的執著。 Marshall Acton II的售價為11,900元台幣,雖然表現並不愧對這個價格,但依照入門款來說,其實價格偏高,但實際表現實在很難挑剔,小編租屋處約莫有15至17坪左右,而Marshall Acton II體積雖小,但36W的出力相當大,音量不必全開,就能在每一處都能獲得不俗的聲響表現,更可怕的是,不管在哪個角落,都能感受到Marshall Acton II所帶來的低頻穿透力,尤其是某些具備強烈鼓點與Bass的歌曲。 而在高頻方面,Marshall Acton II所具備的並非明亮感或清脆感,而是相對醇厚的乾淨高頻,至於樂曲細節呈現、立體聲表現就不必多說,賣這個價格自有它的道理在;不過有個地方需要注意的是,或許是音色調校的緣故,Marshall Acton II在使用上,雖然幾乎可以駕馭所有曲風,但嚴格說起來,還是偏向播放搖滾樂、金屬樂,假設聽古典樂或是流行樂,反而突顯不出Marshall Acton II的特色,甚至會覺得普普通通、就還不錯但更貴一點的藍牙喇叭而已。 Marshall Acton II在啟動、連結手機、播放音樂之後,小編的第一個想法是「啊,總算可以好好的聽到低頻的聲音了」,雖然只是Marshall藍牙喇叭入門級的選項,價格也稍微偏高了一些,但對比同等價位的藍牙喇叭來說,Marshall Acton II很難找到敵手,但實際情況還得要到現場聆聽才是正解,不過Marshall Acton II已經不是新產品了,或許再等個兩三年,或許會有新產品出爐也說不定?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_IsndlVJw&ab_channel=PCDIY%21online ▲Marshall Acton II試聽(iPhone 13 Pro側錄,僅供參考)。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虛擬7.1環繞音效再升級、給你無與倫比的聲響沉浸感,ROG Fusion II 500電競耳機開箱
在電競產品這塊領域上,耕耘多年的ROG,依靠著自家產品的強勁性能與可靠性,建立了品牌與玩家們之間強大的連結性與忠誠度,而在電競耳機的研發上,ROG可說是絞盡腦汁,除了能夠在多裝置、多平台包含電腦、手機、遊戲主機上使用外,近年來更是想方設法讓電競與聽音樂可以結合在一起。 而本次小編為各位帶來-ROG Fusion II 500電競耳機,延續ROG Strix Fusion系列的血統,並具備虛擬7.1環繞音效,再加上支援Hi-Res的四核心DAC晶片,搭配AI降噪技術,讓玩家在激烈戰鬥中溝通無障礙、聽歌也沒煩惱。 在外型上,ROG Fusion II 500延續前代ROG Strix Fusion 500的耳殼設計,但將原先的鏡面耳罩觸控板,改為經過磨砂處理的塑膠材質,加強耐用度,並且減輕重量,從近400公克的重量減成310公克,有效改善長期配戴下來所產生的負荷感。 加上耳罩的可摺疊設計,配合人體工學耳罩軟墊,能夠更加緊實且自然的貼合人體耳朵,此外在軟墊上的搭配,原先預設耳罩墊為ROG蛋白質皮革所製,加上快速散熱的記憶泡棉,相對柔軟,而隨附的還有另外一組ROG Hybrid耳罩墊,採用人造蛋白皮革與網眼布組合,厚實但相當透氣,適合長期配戴。 如上述所提及,原先的鏡面耳罩觸控板,在本代已被移除,控制介面改由實體鍵操控,左右耳分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右耳罩控制介面有PC與家用遊戲主機的切換鍵、強化語音音量鍵、遊戲與語音音量平衡鍵、以及強化遊戲音效鍵;左耳則是麥克風開關鍵、音量增減鍵、以及虛擬7.1環繞音效開關鍵。 而眼尖的玩家們應該發現了「PC與家用遊戲主機的切換鍵」,這代表著ROG Fusion II 500具備多平台的相容性,在機體上的連結模式,也從原先的Braided cable改為USB-C與3.5mm音源的連結模式,支援Windows、Mac、家用主機與Switich、當然接手機也沒問題,完美呈現ROG Fusion II 500在使用上的多元性。 本代ROG Fusion II 500搭載ESS 9280四核心DAC,雖一樣支援Hi-Fi音訊,但與前代的ESS 9018 DAC單晶片可不能同日而語,除了提供無損音質之外,高中低三頻都能進行無失真音訊處理,加上130dB的訊噪比,配合50mm的ASUS Essence 驅動單體,用以提供無可比擬的低音呈現,沉浸感更上一層樓。 此外,利用多層PCB板以及特殊夾層來阻絕電磁干擾的ROG Hyper-Grounding技術,讓ROG Fusion II 500帶來全新升級的虛擬7.1環繞音效,不必開啟Armoury Crate只需要按下左耳上的控制鍵,便能一鍵啟動身歷其境的聲響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ROG Fusion II 500這次不再採用吊桿式麥克風,而是使用隱藏式AI波束賦形麥克風,並整合AI降噪技術,能過濾超過5億種的環境噪音,包含鍵鼠的敲擊聲、風扇的風切聲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該功能僅支援USB-C連結,透過3.5mm音源埠的話,則無法使用。 ROG Fusion II 500在電競使用上,肯定沒有問題,甚至可以給予相當不錯的分數,透過50mm的ASUS Essence 驅動單體與ESS 9280四核心DAC的組合,與同等價位電競耳機來說,在遊戲中的音樂與音效表現相當漂亮,中頻與高頻的呈現相當不賴,細節也是達到了錙銖必較的地步,遠處的敵怪哀鳴聲都能完美掌握,比方說小編在玩《暗黑破壞神III》時,還未出現在地圖內,那細微的哥步林叫聲、洞窟裡的環境音,都呈現地十分到位,配合虛擬7.1環繞音效來使用,音訊的響度會呈現地更加精采,三頻之間的平衡也相當漂亮,更能加強在遊戲中的沉浸感。 或許ROG在研發電競耳機時,也打算讓聽歌也融入其中,打造一機多用的藍圖也說不定?因此拿來聽歌也不是什麼大難題,而作為聽歌使用的話,編曲上的種種細節,ROG Fusion II 500的掌握力都還算不錯,但建議開啟虛擬7.1環繞音效使用,在人聲等位於中頻的聲音亮度會更加飽滿,但在一些電子、浩室之類的曲目,缺點就稍微明顯一點,低頻方面顯得有些吃力,雖不至於有全部攪在一起的黏糊感,但有稍微一點點的失真,但依據5,000元台幣以內的價格,電競、聽歌兩相宜,CP值可說是相當高了。 ROG Fusion II 500電競耳機並非採取時下流行的無線藍牙配置,這也意謂著更適合玩家們在家裡使用,加上ROG Fusion II 500乃是一位輕達300公克出頭的輕量級選手,在虛擬世界中長期抗戰,可謂沒有負擔,而身為電競耳機,ROG Fusion II 500在遊戲音效的需求基本盤中,也是表現得可圈可點,主要關鍵在於新升級的虛擬7.1環繞音效與語音、遊戲強化音效這塊有所成長,且於日常聽歌來說,完全不愧於它的售價(NT 4,590),說起來其實物超所值了,有興趣的玩家,不妨試試這款ROG Fusion II 500。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獨家設計驅動單體、5吋2.0聲道喇叭再進化,EDIFIER R2000DB 2.0聲道藍牙喇叭開箱試聽
一般來說,要想擁有具備一定水準的揚聲器,那價格不免讓人皺眉,猶豫老半天遲遲不肯下手,但又不想委屈自己的耳朵,那該怎麼辦?或許我們可以試試看Edifier的產品。 前些日子,站上已替各位開箱過EDIFIER的D12一體式立體聲無線喇叭,是以樸實無華的價格,來替各位玩家鋪建悠閒的日常生活,但或許單顆立體聲喇叭,對各位來說略顯不足?沒關係,這次小編帶來Edifier R2000DB兩聲道藍芽喇叭,將以親民迷人的價格,將純淨的音色沒有任何阻礙地擴散到你家中的每個角落。 Edifier R2000DB以全木質梯形箱體打造,外部鋪以黑色人造皮革,左右兩邊側面板更以手工打磨的鋼琴烤漆工藝設計,外型沉穩典雅;174x289x252(mm)的體積、總重約9.72公斤,大小適中,不會破壞家中原有裝潢,甚至其優雅的造型,更能點綴原有的室內氛圍。 在聲學的配置上,除了以木質梯形箱體打造,可以減少外部雜訊、駐波干擾,確保音色乾淨之外,高音、中低音的驅動單體也是頗有講究,左右各配置1顆25mm直徑6歐姆的絲膜球頂釹鐵硼高音揚聲器24瓦、1顆5.25英吋4歐姆的鋁質音盆中低音揚聲器36瓦。 高音驅動單體採用絲絹膜所製,有相對柔和的音色表現,動態表現也相當不錯,不過絲絹膜也是有其需要改進的部分,比方說硬度、剛性不足等物理問題,但經過Edifier最新開發的特殊塗層加工,加強其物理性能,並配合釹鐵硼磁鋼,相信會具備更加圓潤、通透的音色,而該材質單價高,但特性是比鋁鎳鈷、鐵氧體的頻率範圍更寬,功率也較大,一般常見於高階揚聲器。 而中低音單體的設計也是來自Edifier的最新設計鋁製音盆,適合動態強勁的曲目,也擁有較低的失真度,但缺點就是高頻容易出現「金屬聲」,但Edifier利用DSP全數位電子分頻器的優勢,讓金屬材質的音盆不會再發出金屬聲音,配合橡膠懸邊,相信能夠將中低頻呈現地相當準確。 就如前文所提,Edifier R2000DB具備DSP數位訊號處理技術,內部搭載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的TAS5508數位訊號處理晶片能精準控制三頻的分壘,加強聲音的還原度、以及TAS-3542數位功率放大器晶片,用以獨立控制高音與中低音的表現。 Edifier R2000DB的連結模式相當簡單,除了透過RCA線材的傳統連結方式之外,還有著3.5mm轉AUX輸入、光纖輸入、當然也有時下最流行的藍牙連結模式,藍牙連結相當簡單,配合遙控器上的藍牙圖示,讓Edifier R2000DB右喇叭顯示為藍燈,開啟欲連結的藍牙裝置,便可開始使用。 在聲音細節上,Edifier R2000DB的確夠水準,樂器編排的前後聲響,也把握地相當不錯,具備一定的空間感,有賴於高音驅動單體的獨特設計,Edifier R2000DB所呈現出來的高頻清亮但不尖銳,即使將聲音轉至最大,也不會有分岔的情況發生,而Edifier R2000DB的中頻,大概是三頻中表現最好的,不僅輸出的功率以及強度十足,雖然音色圓潤飽滿,但偏冷,聽民謠的話會有一種驚喜感,至於低頻,在正常情況下,Edifier R2000DB的低頻表現有那個能耐,但換成具備高強度低頻的曲目,低頻音色就會稍微渾濁黏膩,有一種被困住的感覺,但若是一般音樂播放上倒是不太明顯,以7,790元的價格來說,Edifier R2000DB已經具備這價位該有的水準了,不過Classic與Dynamic兩個模式之間的轉換,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 假設玩家們還在錢包與性能表現之間猶豫不決,那就如同小編在試聽體驗所說的那樣,不用8,000元的價格,能擁有超越同等價位的視聽水準,何樂而不買呢?可調節的低頻、高頻鈕,也能因個人的聆聽習慣不同而轉換,因此,對大部分玩家來說,Edifier R2000DB所帶來的聲音饗宴,應該是足夠滿足玩家的耳朵。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傳承電競血統、終極DIY客製化,小改版再進化,ROG Chakram X無線電競滑鼠開箱試玩
ROG旗下的電競滑鼠,雖然系列眾多,對應的遊戲種類也不盡相同,但總體而言都以強大的穩定性,帶給玩家無與倫比的安心感,但在硬體制式化的規則之下,許多電競滑鼠或許還會有部分的侷限性,因此許多玩家追求的是更自由的客製化。 不曉得各位是否還記得之前站上所介紹的無線電競滑鼠呢?這次小編帶來了它的進化版:ROG Chakram X,不僅擴大了DPI的可調範圍、最大速度也從400 ips升級到650 ips,並且延續Chakram的血統,擁有強大的DIY功能,且具備三模連線模式,為各位玩家的指尖,帶來最盡善盡美的體驗。 ROG Chakram X在外型上,與前代幾乎完全一模一樣,更多的是在硬體與參數上的升級,而在體積方面,與前代相同,都是132.7 x 76.6 x 42.8(mm),但重量微增加了6公克,為127公克,說起來算是一名重量級選手,體積適中,雖然尺寸偏長,但受益於「樞軸按鍵結構」裝置,讓手小的玩家也能夠準確點擊,不過要跟左撇子玩家說聲抱歉,ROG Chakram X依舊是顆右手鼠。 而左右兩鍵依舊採用分離式設計,並具備樞軸按鍵結構,透過內部的彈簧與金屬軸來平衡兩鍵,用以縮短觸發點,簡單說,這原理就有點類似鍵盤的回彈速度,而樞軸按鍵結構可以讓滑鼠擁有更少的回彈時間,進而縮短玩家的前後點擊時間。 ROG近年的產品研發,似乎漸漸地開始擴大給玩家的DIY權利,ROG Chakram系列電競滑鼠就是其中之一,一般來說,大部分滑鼠在拆卸時,都需要拆掉鼠腳才能鬆開螺絲、打開內部,但ROG Chakram X依舊配備了與前代相同的免螺絲磁吸式按鍵與上蓋,更易於玩家們更換自己喜歡的微動開關,拆開上蓋也能更換信仰之眼的RGB銘文蓋,加強DIY的自由度,此外USB接收器也能收藏在內,搭配隨附的旅行包,帶去哪都方便。 有關注ROG Chakram系列的玩家們都知道,除了可以DIY之外,滑鼠左側的可編程搖桿是ROG Chakram的亮點之一,ROG Chakram X當然也承襲此一優點,透過隨附2種不同尺寸的搖桿,來對應使用需求,當然也可以不安裝搖桿也不會影響使用。 此外,前代ROG Chakram的左側鍵僅有2鍵,本代進化版ROG Chakram X又再多了2顆,除了典型的左、右、中鍵滾輪外,合計共有7鍵,配合搖桿的話,總共有11個可編程按鍵,相信在電競戰場中,可以做出更多更有利的靈活運用。 原先的ROG Chakram硬體規格,為最高16,000 DPI、400 IPS光學感測器和40G的加速度、以及1,000輪詢率,為電競滑鼠市場中的高階產品,而進化版ROG Chakram X則擁有更迷人的硬體規格。 可調整的DPI範圍為100至36,000,滑鼠預先設定為400、800、1,600、3,200 DPI,輪詢率也為標準配備的1,000Hz,但兩者都可透過Armoury Crate程式來調高設定,DPI最高能調整至36,000、輪詢率最高則可調整至8,000Hz。 加速度與IPS也有不小的微調,ROG Chakram X的加速度上調至50G、而IPS則從400調升至650,也因此,ROG Chakram X加速度與IPS的可承受範圍更廣、DPI與輪詢率的調整範圍更大,對常玩FPS與MOBA遊戲類的玩家們來說,使用上會有更準確、更靈敏的操作。 ROG Chakram X為一款無線電競滑鼠,具備2.4GHz、與低功耗的藍牙5.2連線模式,也能透過隨附的USB Type-C導線,搖身一變成為有線電競滑鼠;而續航力方面,使用2.4GHz連線模式的話,ROG Chakram X可以提供114小時的遊戲時間,而充電方式不吃電池,一樣也是透過USB Type-C,並擁有15分鐘提供12小時的快充功能、以及支援Qi無線充電。 針對DIY這個部分,ROG Chakram系列可說是給了玩家相當大的自由度,但更重要的是,透過免螺絲磁吸式的組裝拆卸模式,將DIY變得更簡單,配合硬體包含加速度、IPS、DPI等等的再進化,ROG Chakram X將原先就是一線地位的ROG Chakram系列再往前推了一步,而4鍵與搖桿共計11顆可編程按鍵,更是能夠加強玩家們在電競戰場中的戰力,透過ROG Chakram X無線電競滑鼠,不僅可以看到ROG對產品設計的野心,也不難發現對玩家們的用心。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千元出頭、輕巧便攜、通話抗噪效果絕佳,EDIFIER X2真無線藍牙耳機開箱試聽
作為專門研發音訊設備的EDIFIER,成立至今也將近20個年頭有了,一直以來也以絕對CP值為宗旨,各種價格親民、但品質超乎想像的揚聲器或是耳機,逐漸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對玩家來說,以更便宜的價格擁有更超值的產品,那可是再好不過,因此本次小編入手了EDIFIER X2真藍牙無線耳機,且價格只要一千台幣再多一點點,那麼這千元出頭的真藍牙無線耳機是什麼概念?且容小編一一說來。 充電盒以消光黑打底,包含2支耳機也是,不容易沾染指紋,但在耳機內側的話便是以亮面做設計,而以外形來說,EDIFIER X2是一組相當典型的真無線藍牙耳機,沒有特別在外觀上做什麼譁眾取寵的設計,以最傳統的形象來展現玩家們對耳機的需求。 而除了小編手上這款黑色版本,EDIFIER X2也另有白色款式可以選購,一樣是採取充電盒、耳機外側與耳柄的霧面設計,簡單說就是與黑色款相比,只差在配色,材質設計上完全一樣,不過EDIFIER X2為耳塞式耳機,建議玩家們可以購買耳機套,長期配戴下才不會造成不適;值得一提的是,EDIFIER X2左右耳都有觸控面板,透過指尖便可以播放音樂、接電話。 以一般入耳或耳塞式耳機的8至15mm驅動單體來說,EDIFIER X2的驅動單體為13mm算是中規中矩,但也不是說驅動單體小,所擁有的音質就會輸給大尺寸單體,這方面我們就留到後文的聆聽體驗再談,不過首先可以肯定的是,EDIFIER X2採用13mm動圈的驅動單體,具備一定水準的低頻表現,也具有良好的聲壓。 EDIFIER X2支援的音訊編碼僅有SBC,並沒有支援Hi-Res或是LDAC,這是略為可惜的地方,而SBC音訊解碼為藍牙裝置的標配,支援單聲198kb/s、雙聲道345kb/s,說起來幾乎是所有耳機都支援。 此外,EDIFIER X2在降噪功能方面,也有雙麥克風降噪系統,可以適時降低環境噪音,並且加強人聲,確保語音聊天的清晰度,不過耳機本身的音訊輸出就沒有降噪功能了,但玩家們可以嘗試調高音量來配合入耳式耳機做出類似「偽降噪」的效果,但這方法有點傷耳朵就是了。(笑) 續航力方面,充飽電的EDIFIER X2支援7小時連續播放,而充電盒容量為350mAh,可提供21小時的使用時間,當然也支援USB Type-C快速充電。 一分錢一分貨,這句話說得真好,依照EDIFIER X2的售價1,190元台幣,所帶來的音質表現來說,不難發現EDIFIER已經將這個售價能提供的東西盡量帶給玩家了,曲目細節呈現方面,有著EDIFIER一貫的水準,不會像大雜燴一樣全部摻在一起;而三頻的表現上,我們熟悉的中頻最為突出,其飽和的中頻帶來了相當不錯的溫潤感,稍微平衡了音色偏冷的情況,但低頻就仍有進步的空間,雖說三頻之間層次分明,但低頻明顯聲壓與穿透力不足,可以聽見鼓聲、貝斯聲,但就是侷限於「聽到」而已,而高頻方面,把音量調至最高時,會稍微有Hold不住的感覺,不過這是測試需求,小編建議在正常聆聽的情況下,還是使用適當的音量,才不至於聽力受損,也可以避免高頻Hold不住的情況。 不過通話抗噪卻是個亮點所在,於人來人往的捷運上,也有相當不錯的環境音抑制效果,不需要特別放大音量講話,對方也能夠完美接收我們這邊所傳送過去的音訊。 假設玩家們不需要降噪功能,也只想花一點點小錢買個耳機聽聽歌、用手機視訊、或通話,那麼EDIFIER X2就是個不錯的選擇,有一定水準的音質呈現,甚至通話抗噪方面有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效果,而這需要千元出頭就可以擁有,或許你也可以考慮看看?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CP值、音質與顏質我都要,Soundcore Life Q35耳罩式主動降噪藍牙耳機開箱試聽
Soundcore為Anker Innovations旗下專為玩家打造聲學產品的品牌,包含藍牙音響、藍牙耳機等等,近年因TWS耳機成為3C主流產品,專門打造音頻產品的Soundcore也在此項領域投注不少心力,以研發Anker Soundcore 藍牙音響的成功經驗,來打造與眾不同的TWS耳機。(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無線藍牙耳機) 本次小編入手了Soundcore最新型耳罩式降噪耳機Life Q35,為其Life Q30的再進化版,除了Hi-Res Audio認證之外,還擁有支援SBC、AAC、LDAC音訊解碼,並以不俗的續航力,為玩家們帶來全天候的聲音饗宴。 Soundcore Life Q35擁有「冰絲墨藍」與「莫蘭迪粉」2種款式,而小編手上這款則為前者,顧名思義,Life Q35冰絲墨藍以墨藍色打底,頭戴金屬片部分以髮絲紋點綴,配合金屬光澤,頗具質感外,還帶有幾分優雅,且還榮獲2021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相信能打動那些以外觀、顏值至上的玩家。 對全罩式耳機來說,配戴舒適度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雖說頭戴部分以金屬片包覆,但實際上Life Q35僅僅只有260公克,輕量化的設計,且具備12段可調式伸縮支臂、以及能夠旋轉調節角度的耳罩設計,包覆感相當合宜,不會因為太緊縮而壓迫頭部,也因此還擁有相當不俗的被動式降噪;耳罩內部以記憶海綿為主,外部則以人造蛋白質耳罩套包覆,不僅貼近肌膚觸感,還具備比皮革耳罩套更強的透氣性,即便長時間配戴也不易造成不適,且方便清潔。 規格方面,Life Q35配載40mm驅動單體,並採用蠶絲複合式振膜,不過在小編對耳機的多篇開箱文中就有提到,驅動單體大小沒辦法完全代表音色好壞,但可以知道的是,Life Q35的低音輸出應該會有相當不錯的潔淨度,而蠶絲振膜這類的生物型振膜,也剛好補足了一些大驅動單體所失去的中高頻。 而在音質上,藍牙耳機雖相較有線耳機還是有那麼丁點些許落差,但在越來越先進技術彌補上,這個距離就越補越近了,Life Q35擁有Hi-Res Audio無損金標認證、Hi-Res Audio Wireless無線金標認證,對比前代Q30來說,Life Q35更多了支援LDAC音頻解碼,即使是透過藍牙連結來聆聽音樂,也可獲得高解析度的音質享受。 而Life Q35除了在機體上所設計的被動式降噪之外,也擁有主動式降噪功能,分作3種模式:降噪、通透、標準,而降噪模式中又細分成:交通、室內、戶外3種更加精細的降噪模式,讓玩家能夠隨著使用環境不同來切換,按壓左耳控制介面上的NC鍵即可切換,而通透模式也能透過長壓右耳罩1至2秒,在聽見Transparency提示音之後來啟動。 Life Q35在續航力也有相當驚人的水準,開啟降噪模式的話,擁有40小時的續航力,但假設不使用降噪、採用標準模式的話,則有60小時的使用時間,而除了亮眼的續航力外,Life Q35還擁有入離耳偵測功能,玩家們只要拿下耳機,Life Q35就會自動暫停播放音樂,再次戴上即恢復播放,節省不必要的耗電量,更支援快速充電,5分鐘充電即可使用4個小時,完全充飽電也只需要2小時,當然也支援Qi無線充電。 連結方面,除了採用Bluetooth 5.0規範之外,還支援NFC雙重連結模式,同時連結2台設備,無縫切換裝置相當方便,還不必重置耳機設定,當然也支援3.5mm音源連結,盒內隨附就提供了1條3.5mm音源線、以及飛機專用轉接頭,能在不同的場所與裝置搭配使用。 既然都採用Bluetooth 5.0規範了,Life Q35的連結方式也相當簡單,在左耳罩上的開機鍵長按5秒直到藍色指示燈閃爍,便可打開裝置的藍牙與之連線,相當便捷,但小編還是建議玩家們在裝置上下載Soundcore App來加強聆聽體驗,App中提供高達22種EQ等化器給玩家們選用,此外還有助眠功能來混用環境音來改善睡眠品質。 由於Life Q35擁有Hi-Res金標認證,音質表現的確相當不俗,尤其在聽Lo-Fi低傳真音樂時,有著讓人料想不到的好表現,不過立體聲的呈現就稍嫌不足,但三頻表現頗具水準,中頻如小號、木吉他彈奏等等的樂器演出,都掌握地相當不錯,音色溫和且圓潤,高頻方面則中規中矩,一些樂器泛音類的呈現都拿捏地十足恰當,沒有逸散或分岔的情況,不過在低頻的表現,相較中高頻就有點那麼不美滿,雖說依舊層次分明,但在一些低頻Gain值比較大的曲目中,就有點糊糊的感覺,並不是那麼粒粒分明,但如果考量整體價位來說,這樣的表現也算超乎原本預期的優秀了。 至於降噪功能,雖說標準模式與通透模式的區分並不明顯,但降噪功能中的交通、室內、戶外3種模式則表現得相當不錯,戶外的低頻與室內的中頻噪音都切除得相當徹底,其所配置的複合式ANC消音技術,在啟動時能明顯感受耳朵對環境與空間的聲音收縮感,但在長時間配戴時並沒有造成耳朵太大的負擔。 耳罩式的主動式降噪耳機,普遍來說,那個價格都讓人望之卻步,不過Soundcore Life Q35的售價卻是令人吃驚地親民,不用4,000塊就能入手具備3種降噪模式,且還擁有Hi-Res認證、並支援LDAC解碼的耳罩式耳機,在CP值方面幾乎是無話可說,且降噪模式下竟仍有40小時的續航力,令人嘖嘖稱奇之外,還不禁讓人有些心動,有意想買耳罩式藍牙耳機的玩家,相信Soundcore Life Q35能夠更加紓緩你的年後購買清單。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美式經典風格襲來,獨家Air-Blade高音技術讓你聽得更純粹,老派與現代的結合—AIRPULSE P100X一體式立體聲音響開箱試聽
以「讓Hi-Fi音響變得讓人人負擔得起」為成立宗旨的AIRPULSE,在一系列音響推出時,就頗受外界好評,站上之前也為各位開箱了幾顆AIRPULSE的一體式音響,不僅是性價比相當高,音質表現方面也十分傑出。 因此,小編這次為各位帶來另外一款AIRPULSE P100X一體式立體聲音響,以獨家Air-Blade高音技術為主打,發揮其高頻擴散的特性,配合鋁合金振膜中低音,為各位玩家們帶來令人沉醉的聲音。 AIRPULSE P100X箱體尺寸為300 x 180 x 200(mm),重量方面約為5.1公斤,尺寸適中,不會太大佔了家中擺飾的空間,且整體設計也幾乎百搭所有裝潢風格。 各位都知道,木質花紋一直都是揚聲器外觀設計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復古風又是近年相當熱門的一個流行風格,AIRPULSE P100X在外觀設計上,相當合宜地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既保有美式Old School風格的經典喇叭外觀,又有著新式潮流的態度。 有意思的是,就如那些老派的美式經典喇叭一樣,喜歡用一大塊的網罩來蓋住箱體中的揚聲單體,本次AIRPULSE P100X也採取此種設計,以一大片紡織網布來作為揚聲單體的防塵防護部件,但整體依然以暖色系為主,配合粗獷的網罩設計與金色Logo,與木紋箱體成了完美搭配。 底部控制介面以消光黑鋁質裝飾板作為基底,配上金屬扁嘴旋鈕,表面還經過氧化處理,質感相當細膩,與控制介面底板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開機旋鈕也有設計巧思,在玩家們接上電源之後,開機旋鈕會亮起橙色指示燈,就猶如開啟真空管一般,隱隱透著光芒,相當迷人。 有在關注AIRPULSE的玩家或許也有發現,其旗下喇叭所搭載的單體,大部份都是配製鋁製振膜,當然AIRPULSE P100X也不例外,搭載了1組4.5英吋40W長衝程鋁製振膜低音單體,並透過強化處理來減少振膜難以避免的分割震動,因此對音訊的保真有一定程度的加強。 而為了獲得更好的低頻表現,AIRPULSE P100X在背部裝了一塊面積達190cm²的被動輻射器,讓聲音更加純淨,配合4.5英吋長衝程鋁製振膜低音單體,因此即使是小音箱,AIRPULSE P100X在中低音頻中,也會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高頻方面則在兩側,以2顆具備Air-Blade高音技術的10W高音單體作為配置,其振膜為橢圓形設計,具備更能擴散高頻輸出的物理特性,即使聆聽者在不同的角落,也不會產生明顯的聽感變化。 AIRPULSE P100X搭載高通QCC3031藍芽晶片組,屬於極低功耗架構,並支援高通aptX™和aptX HD音訊,輸入介面當然也可使用隨附的RCA線材(也可以用自己習慣的品牌)。 受助於控制介面上的低頻與高頻旋鈕,配合遙控器,雖說只有正負3dB可以調整,但在聆聽不同曲風時,仍是讓AIRPULSE P100X展現出不一樣的風情;AIRPULSE P100X在音質細緻度的表現上,也頗具一定程度的水準,各樂器交疊的層次都粒粒分明,不會有糊在一起的轟鳴感,不過在力度與穿透力的表現上,AIRPULSE P100X仍是有進步的空間,但如果放在15坪內的小空間,這項小缺陷就可以被無視了,畢竟揚聲器與空間的關係實在太密切了。 AIRPULSE P100X的音色屬於溫暖、柔和那一派的,中高頻尤以讓人讚賞,在民謠或是一些輕柔一點的流行樂中,都有相當不錯的表現,在音量轉大時,中高頻也收斂得不錯,不會產生撕裂與破散感;但AIRPULSE P100X的音量動態範圍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簡單來說就是,音量切太小聲的話,歌曲中的部分樂器容易被蓋掉;低頻也與中高頻一樣,屬於柔和派的,因此一些電子樂、搖滾樂、金屬樂,需要大Punch出力的曲目,難免會有點力不從心,即使旋轉低頻鈕也是差異不甚明顯,不過,低頻細節方面依舊可圈可點,亮度和暗部都呈現地相當不錯。 如果依價格來看的話,AIRPULSE P100X其實屬於藍牙喇叭中的進階款式,適合的場域在一些20坪上下的小咖啡廳、或是家中,音色、細節、三頻之間的表現都能夠很好地被釋放出來,想接電腦當成電競使用也是不反對啦(笑),但AIRPULSE P100X基本上還是適合劇院使用,聽歌看劇都相當不錯,假設玩家們正在考慮以萬元起步的揚聲器,不妨可以將AIRPULSE P100X列入考慮清單當中,或許對你來說,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FSP Hydro PT皇鈦極V 750W白金牌電源供應器實測開箱,全漢HPT750電源白金牌產品線上的「皇太極」!
- 輕薄時尚、內建獨家檔案救援,成為你EDC清單中的新成員吧!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可攜式外接硬碟開箱
- ASRock Z370 Taichi開箱實測,記憶體超頻突破4100MHz,與Intel 8代處理器雙雄合璧的「太極」精品!
- 浦科特PLEXTOR M9Pe 512GB SSD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MSI Z370 GODLIKE GAMING主機板開箱實測,有著超好用OC旋鈕,難怪連「神也喜歡」!
- ITE2 NE-201開箱實測,既是NAS也是迷你電腦,儲存備份、4K播放都不是問題!
- 2.5吋RGB閃亮多彩發光機種,T-Force Delta RGB SSD
- 技嘉AORUS X299 Gaming 9開箱及效能實測,「性能、超頻、超大擴充性」一板搞定!
- 辦公/遊戲兩相宜、創建絕美雪白世界,MSI Modern MD241PW 24吋美型螢幕開箱簡測
- 固態硬碟小鋼炮極致寫入速度!Plextor M8SeG M.2 512GB SSD迅猛出擊
- GIGABYTE AORUS Z370 Gaming 7,RGB燈光絢麗奪目!
- Intel 760p 512GB M.2 SSD實測開箱,全新容量搭配全新控制器竟然能夠突破讀取速度「3200M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