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情報
-
3DMark添加「VRS可變速率著色」測試功能,提升效能卻不減損畫質。NVIDIA Turing顯示卡率先支援,開啟後提升43%!
UL正式推出新的功能! 可變速率著色(VRS, Variable Rate Shading)是一個新的 DirectX 12 功能,允許開發人員透過選擇性地降低畫面裡部分區域的細節水平來提高效能,對圖像品質幾乎沒有明顯影響。 UL新推出的3DMark VRS測試功能,可以測試您在使用第1級可變速率著色時,比較效能和圖像品質的差異。請看下方的影片介紹。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1zoGmhVB1U 3DMark VRS功能測試影片介紹 著色率是指為每個像素調用的像素著色器操作的數量。較高的著色率可提高準確性,但對顯示卡的要求更高。較低的著色率會以視覺傳真度為代價去提高效能。 開發人員可以使用可變速率著色在單個幀(畫格)內改變著色率。透過使用VRS來降低深影内、遠離相機或玩家焦點外圍的部分幀的著色率,例如:遊戲能以更高的幀率執行,而視覺品質幾乎沒有明顯的損失。 有關可變速率著色的更深入了解,請查看Microsoft DirectX開發人員部落格上的這篇。 3DMark功能測試是旨在突出特定技術、功能或能力的特殊測試。 3DMark VRS功能測試旨在幫助您在使用可變速率著色時比較性能和圖像品質的差異。 測試會執行兩次以測試性能和圖像品質。第一次執行,VRS會關閉以作為比較基準。第二次執行則會開啟VRS。測試報告會顯示每次執行的平均幀率,並計算使用VRS所獲得的效能。 利用可變速率著色,單個像素著色器操作可以應用於像素塊,例如,著色一個4×4像素塊只需一次操作而不是十六次單獨操作。 在3DMark VRS功能測試中,開啟VRS時,著色率會隨攝像機距離而變化:最遠物件(下圖中的藍色區域)為4×4,中距離幾何物件(綠色區域)為2×2,最近的前景物件(紅色區域)為1×1。 VRS功能測試還提供了互動模式,讓您即時更改可變速率著色設置,以查看它們如何影響幀率和圖像品質。方便的可視化工具選項 (用於建立上面的截圖) 顯示每個著色率的使用位置。 您可以在UL的中找到更多詳細訊息。 要執行此測試,您將需要Windows 10版本1903或更高版本,以及支援第一級VRS和AdditionalShadingRatesSupported功能的DirectX 12顯示卡,例如,NVIDIA的Turing (圖靈)顯示卡或Intel的Ice Lake處理器(內建Gen. 11繪圖晶片)。 VRS功能測試現已開放3DMark進階版用戶免費更新。從即日起至9月2日,當您從網站購買3DMark時,可享25折優惠。 當然也可以直接到購買3DMark,一樣可享25折優惠。 VRS功能測試現已開放擁有有效年度許可證的3DMark專業版客戶免費更新。擁有較舊永久專業版許可證的客戶需要購買年度許可證才能解鎖新測試。 目前NVIDIA的Turing顯示卡(GTX 16或RTX 20系列),皆可開啟VRS功能。而VRS也已與DirectX 12、Vulkan、OpenGL及DirectX 11 (NvAPI) 進行整合,可供開發人員方便使用。 VRS 的支援分為兩個層級,第一級的 VRS 可允許開發者針對不同的繪製需求採用不同的著色率。第二級的硬體還可以在不同的繪製需求中支援 VRS。唯有採用Turing架構的RTX以及GTX 16系列GPU才能同時支援上述兩個層級。 以 VRS 為基礎的 Turing 架構 GPU 還支援 NVIDIA 自適應著色 (NVIDIA Adaptive Shading; NAS) 技術,可以調整螢幕上不同區域的著色速率,以減少 GPU 的工作量進而提高效能。例如MachineGames 的《德軍總部:血氣方剛》這款遊戲目前已經支援NAS,而在某些場景中,NAS提供高達 15% 的效能提升;今年底將正式發行的《決勝時刻4:現代戰爭》也將加入 NAS。 欲瞭解更多NAS技術,請參考。 相關連結可參考。
-
「彗星湖」來了,Intel發表第10代14奈米Comet Lake行動版處理器U和Y系列共8款,延伸其產品線!
猶記得今年8月初,Intel才剛發表10奈米的第10代Ice Lake行動版處理器,採用全新命名,並首度導入全新的Thunderbolt 3、Gen.11 繪圖晶片,同時導入最新的Wi-Fi 6無線標準,還有AI加速指令集,讓筆電正式進入全新世代,有關Ice Lake處理器的內容,請參考。 不過,Intel於今(8/22)再發表14奈米的第10代Comet Lake行動版處理器U和Y系列,總共有8款。不同於先前發表的Ice Lake有內建Gen.11繪圖晶片,這次的Comet Lake有點像是先前第九代Core H (代號Coffee Lake)行動版處理器的延伸版本,只是第九代Core H主打高效能電競筆電市場(TDP 35W/45W),而這次的Core U/Y則主打輕薄筆電市場 (TDP 25W以下),以提供商務人士更長續航力、更高執行效率。 這次Intel Comet Lake處理器,主要分成U系列共4款,以及Y系列共4款。採用的處理器命名方式,其實就是把9xxx換成10xxx這樣的格式就是了!消費者也很容易看出Core ix-10xxx這種10代處理器,以及稍早發布「新」10代處理器編號(Core ix-yyyyGz)的差別! ▼ Intel Comet Lake處理器型號、規格與建議售價 在Intel規劃的Comet Lake部份,其最高版本提供6C/12T,整合Wi-Fi 6 AX201 (Gig+)無線網路,並可支援LPDDDR4x、LPDDR3與DDR4記憶體,提升到至少2666MT/s。至於其他部份則與先前的差不多。同樣支援aDSP、Thunderbolt 3,並內建UHD繪圖晶片,可支援Optane Memory H10 SSD等等。這次搭配的是Intel 400晶片組,可以看到其Thunderbolt 3功能已內建於其中,至於PCI Express則還是3.0的版本。 至於在主打的市場方面,可以了解Intel想要將Comet Lake和Ice Lake這兩個平台,切割成不同的市場區隔,Comet Lake主打商務、生產力,以及沉浸式的互動體驗,而Ice Lake則除了上述的應用之外,還加入了AI,可快速執行AI相關應用,同時其內建更快的顯示晶片,可以進攻輕電競市場,讓Casual Gamer來選購這樣的平台。 在執行效能方面,根據官方數據表示,這次Comet Lake處理器與上一代產品相比,在Microsoft Office 365的整體性能能夠提升16%,至於生產力和多任務處理方面則提高了41%,電池續航時間則維持不變。亦即這一代處理器在商業軟體應用方面,可以看到顯著的效能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Intel也特別說明其採用Adaptix技術的4套軟體,包含Intel Dynamic Tuning Technology、Intel Graphics Command Center、Intel Performance Maximizer、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等,可以讓使用者針對電腦進行調校,讓整體效能再「擠」出個8~12%,讓電腦的執行效率更加提升!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nBRl2e_MI Intel Adaptix技術介紹 當然,從上述的說明,可以了解同樣是10代,但Intel想要將Comet Lake和Ice Lake區隔開來,前者以商務、生產力為主,後者以AI、輕電競為主。當然兩者在架構上也有所不同,Ice Lake搭載Intel 495系列晶片組,在CPU裡面就已整合了Thunderbolt 3、USB-C、DDI (數位顯示介面)等等,在記憶體方面最高可以支援到LPDDR4x-3733。 至於Comet Lake U則是搭載Intel 400系列晶片組,提供可以支援到LPDDR4x 2911、LPDDR3 2133與DDR4 2666等規格的記憶體規格,並支援到USB 3 (10Gbps)。而Comet Lake Y系列則是搭載一般PCH,只支援到USB 3 (5Gbps),記憶體僅支援到LPDDR 2133,且不支援Optane Memory。值得注意的是,他們PCH晶片都內建了Thunderbolt 3功能,搭配CPU的DDI介面,並整合了Wi-Fi 6 (Gig+)功能,並支援LPC介面,讓該架構還有不錯的賣點就是了! 整體而言,Intel這次為讓自家先前的行動處理器達到「十全十美」的境界,可說是在產品行銷上做了非常大的「融合」!先不說先前發表的10nm 10th Gen. Ice Lake家族,既然已經發表且量產,且搭載的是最新的Gen. 11繪圖晶片,照道理應該趕緊以這些主流CPU來進行強力的促銷才是,然由於Intel先前還有14nm的產品還未售罄,因此那些2019上半年才推出的Whiskey Lake U與Amber Lake Y系列行動處理器,其後續的產品乾脆就直接「略過第9代直接跳到第10代」,以便搶搭10th Gen.這個列車一起銷售出去,所以如今才會有平平是10th Gen.的處理器,就分成了10nm的Ice Lake U/Y家族,以及14nm的Comet Lake U/Y家族的狀況。 當然改名重新包裝,似乎已經成為常例。Intel也有上一代CPU在這一代時來不及推出對應的型號,就直接拿上一代的產品稍微改一改,就直接上市了。以筆者在測試入門桌機CPU時(請參考),就發現到Intel Core i3-9100其實就是i3-8100的改名版本,只差在i3-9100有開啟Turbo Boost功能,且有另切出一個9100F把內顯關閉的版本,至於其餘功能則跟i3-8100幾乎相同! 總之,不管這些產品如何,看來看去,都是包裝而已。你的下一台筆電,是要選擇這次過渡時期的14奈米Comet Lake,還是「真」10代的10奈米Ice Lake,就由看官自行決定囉!
-
光追最強夥伴報到!NVIDIA將支援光追版《當個創世神》、顯卡真該升級了
NVIDIA自從推出即時光線追蹤技術後,支援該技術的遊戲數目正在不斷增加,大到已經推出的3A級遊戲大作(如《戰地風雲V》、《古墓奇兵:暗影》等等)、到即將推出的數款新遊戲(如《控制》),支援該技術的遊戲在2019年正在不斷增長中,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NVIDIA執行長日前接受採訪時,曾說到:「2019年還不買支援光追顯示卡的話,真是瘋了!」 雖然說即時光線追蹤技術若是應用在快節奏的射擊遊戲上,有其FPS降低的可能問題,但在慢節奏的角色扮演RPG遊戲上應用時,確實能為遊戲帶來一定程度上的視覺強化體驗(當然,小編還是會說這因人而異)。先前NVIDA曾經將90年代懷舊遊戲《Quake II》支援光追效果成為《Quake RTX》,不過除了老玩家們歡聲雷動以外,整體在遊戲市場上的迴響似乎不如NVIDIA預期,如今,即時光線追蹤技術或將迎來全球最大助攻:《當個創世神》(Minecraft)正式支援光追。 我們如果拋開大起大落的各式大逃殺遊戲的話,《當個創世神》可以說是全球最火紅的角色扮演遊戲之一,儘管2011年推出至今已經近8年,從去年10月的國外數據來看,每個月平均都會有9000多萬名玩家在玩該遊戲,可見其聲勢之浩大。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1kxRGeg9wQ NVIDIA光追技術雖然推出至今也已經快要有1年的時間了,從過去這麼多的測試、評論來看,相信玩家們對於該技術心裡都有一把尺,俗話說(?)「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可以完美應用在該技術給人的感覺,只能說NVIDIA一直缺少一個強而有力的廣告,直到現在才有所起色。 挾帶著《當個創世神》在全球的高人氣,NVIDIA這一次或許有機會一舉打出滿壘全壘打得分,玩家們在藉由《當個創時神》的光追體驗下,將可以體會到即時光線運算能為遊戲帶來的視覺效果,一旦吸引成功,玩家們將有可能更願意花錢購買支援光追技術的GeForce RTX系列顯示卡,以目前來說,最有可能直接受惠的就是RTX Super系列顯示卡們。 值得一提的是,《當個創世神》未來將會以免費更新的方式獲得光追支援,而不同於常見的「Ray Tracing」字義,NVIDIA將針對《當個創世神》推出稱為「Path Tracing」的光追效果(雖然效果上其實是相同的....),視覺上的效果將包含陽光、更真實的陰影呈現、玻璃/水面等透明的材質反射和折射效果,時間上來說,NVIDIA和Microsoft都尚未確定正式的推出時間,不過只要是NVIDIA RTX系列的玩家都可以使用(包含支援的電競筆電也可)。 這次NVIDIA和Microsoft宣布的時間點非常有趣,原先Microsoft和遊戲開發商Mojang宣布取消名為「Super Duper Graphic Pack」的材質封包推出,該封包內容包含將會為玩家帶來更真實的「視覺效果」,包含光線、陰影、反射等等,同時也將會為部分硬體帶來4K解析度的支援,然而,Mojang對於該封包取消的官方說法是「硬體負荷太高」,不過從以往支援光追效果的遊戲來看,光追效果也會為遊戲帶來一定程度的FPS下滑,雖然或許不像先前的封包一樣需要更高效能,但硬體上若要能夠完整的體驗流暢光追體驗的話,可以想像的是,玩家們的電腦硬體配備也肯定是要升級的了。 再者,有玩過《當個創世神》的玩家們一定也都知道,最有趣的不是遊戲本身的內容,而是遊戲社群玩家們提供的各種模組包,這些模組包一旦同樣都須顧慮到光追效果的話,將會為原本就已經需要一定程度硬體規格的《當個創世神》,帶來更高的硬體需求。不過這對於NVIDIA來說,都是好事,意味著會有更多玩家願意升級RTX顯示卡了。
-
AMD第二代EPYC 7002家族伺服器處理器上市,64核、7nm、PCIe 4.0,提供更棒的HPC運算效能
雖說Intel搶先於北美時間8月7日發表其14nm的第二代Xeon 9200 (代號Cooper Lake)可擴充處理器,但真正上市還要等到2020年上半年,也實在太久了。反而不到一天的時間,AMD的武器其實早就準備好了,AMD於台北時間8月8日正式發表第二代EPYC 7002伺服器處理器,採用Zen 2架構、7奈米製程,並支援PCI Express 4.0的傳輸規範,最高達64核心、128執行緒,提供HPC (高效能運算)環境絕佳的運算效能,讓業界刮目相看! 這次AMD的EPYC 7002系列伺服器處理器(代號‘Rome’,羅馬),採用Zen 2架構,並以全新7nm製程生產,能支援PCIe 4.0規格,且最高版本的EPYC 7002系列(7742/7702/7702P)擁有高達64核心、128執行緒。此外,跟上一代的EPYC相比,這一代的EPYC處理器L3快取提升了4倍,因此在伺服器的工作負載上,其每個核心能提供高達23%的IPC (每時脈執行指令數)。 在架構方面,其AMD Infinity架構也突破了x86性能和運算能力的極限,使客戶能夠發揮其優勢的I/O與記憶體頻寬,還有PCIe 4.0規格,來釋放出伺服器的所有效能。至於安全功能方面,這次核心強化(Hardened at the core)的特色,採用基於矽晶圓嵌入式安全子系統、Secure Memory Encryption(安全記憶體加密),和Secure Encrypted Virtualization (安全加密虛擬化)等進階的安全功能,能幫助客戶保護最重要的數位資產。簡單來說,AMD第二代EPYC能賦予多工環境與HPC(高效能運算)絕佳的執行表現,客戶選用EPYC平台,將降低總體擁有成本(TCO)高達50%。 ▼AMD第二代EPYC伺服器處理器(代號Rome)的型號、規格、價格 以AMD EPYC 7742處理器為例,其擁有64C/128T,L3達256MB,功耗才225W,比起目前Intel的最高檔Xeon Platinum 9282只有56C/112T,L3僅77MB,功耗居然要400W來說,還要高效、還要省電。也難怪這次會許多大廠,紛紛投向AMD的懷抱! 這次AMD EPYC產品發表會中,也廣獲業界的支持與認同。包含Google和Twitter已宣布導入AMD的第二代EPYC處理器,而HPE (慧與科技)和Lenovo (聯想)也宣佈將推出新的平台,可說是大廠們都紛紛加入AMD的EPYC處理器生態系。 AMD執行長Lisa Su博士表示:「今天我們透過推出第二代AMD EPYC處理器,為現代數據中心設立了新標準,這些處理器可以在廣泛的工作負載範圍內,提供創記錄的效能,並顯著降低總體擁有成本(TCO),隨著多家新企業、雲端和HPC客戶選擇採用EPYC處理器,以滿足其最苛刻的伺服器運算需求,且未來將會越來越多客戶為加速其企業運算需求,來導入我們的這款伺服器處理器。」以下是這次發表會AMD與各夥伴的合作細節。 ● Google宣佈已在其內部基礎設備的大量數據中心環境中,部署了AMD第二代EPYC處理器,並且在2019年末,這些搭載AMD第二代EPYC處理器的Google Cloud Compute Engine,將可以支援通用型(General Purpose)的應用服務。 ● Twitter (推特)宣布將在2019年稍晚時,將其數據中心的基礎設備中,部署AMD第二代EPYC處理器,此舉將降低TCO達25%。 ● Microsoft (微軟)今日宣佈其採用AMD第二代EPYC處理器,所建構的全新Azure虛擬機,可用來執行通用型(General Purpose)應用程式,並同時展示其基於雲端的遠端桌面使用,以及HPC的工作負載的預覽畫面。 ● HPE (慧與科技)宣布繼續支持AMD EPYC處理器系列,並計劃將其採用AMD產品組合(搭載AMD第二代EPYC處理器)的產品線提升三倍,這其中包括了HPE ProLiant DL385和HPE ProLiant DL325等伺服器。 ● Cray (克雷)宣布其美國空軍氣象局,將使用搭載AMD第二代EPYC處理器的Cray Shasta系統,為美國空軍和陸軍提供全面性的地面和太空天氣資訊。 ● Lenovo (聯想)宣布推出搭載AMD第二代EPYC處理器的全新產品解決方案,以提供更多的增強功能。包含已推出的ThinkSystem SR655和SR635,具有出色的能效,為視訊基礎設備、虛擬化、軟件定義儲存(SDS)等應用案例的理想解決方案。 ● Dell (戴爾)宣布將推出針對AMD第二代AMD EPYC處理器優化之全新伺服器。 ● VMware和AMD宣布密切合作,在其VMware vSphere中加入支援AMD第二代EPYC處理器所提供的全新安全機制以及其他功能。 AMD的2019年可說是7奈米元年!先於1月CES期間推出Radeon VII,以第一張7nm製程的專業繪圖卡兼遊戲卡之姿,讓業界為之一亮!接下來,AMD在7月7日推出全系列的Ryzen 3000處理器家族,採用7nm、Zen 2架構,並支援PCIe 4.0,成為第一顆7nm桌機處理器,此外還連帶推出Radeon RX 5700顯示卡,同樣也是7nm、全新RDNA架構,同時支援PCIe 4.0,為消費性桌機市場帶來全新的風貌,讓玩家們為之瘋狂! 這次,AMD選擇在8月8日正式推出EPYC 7002處理器家族,為伺服器市場帶來全新震撼彈!雖說以往伺服器領域幾乎都是由Intel所把持,但現在反過來了!AMD這次以其7nm、PCIe 4.0、AMD Infinity,以及更強的安全設計,一舉將x86伺服器處理器的效能推向巔峰!讓客戶逐漸看到AMD的實力,紛紛選擇其產品或與其合作,一同眾星拱月,以提供更高的伺服器運算能力,以做為各式專業領域的應用,或是販售其伺服器產品等解決方案! 看來這句話,將成真了!
-
Intel揭露下世代Xeon處理器,代號Cooper Lake,擁有56核心,2020年上半年上市
就在北美時間8月1日發表後,Intel緊接著在8月6日揭露其代號為Cooper Lake的下世代Xeon可擴充處理器家族,以最高擁有56核心的主要特色,讓客戶們不要因為接下來AMD預定於8月8日推出的EPYC ‘Rome’而轉換陣營! Intel在CPU Roadmap裡面,揭露2019年會推出Cooper Lake,提供下世代的Intel DL Boost(深度學習爆發)技術,加入了全新的BFLOAT16指令集(AVX512_BF16),以強化AI領域的應用,不過發表歸發表,正式上市的時間也是要等到2020年上半年。此外,這次Cooper Lake的Xeon系列,還是採用14nm製程設計,但腳位已經改成LGA4189,以便與未來10nm Ice Lake架構的下世代Xeon相容。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AI已是Intel下世代處理器所著重的開發重點,因此新世代的處理器都會陸續加入並強化其Intel DL Boost技術,以及新的AI相關指令集。以這次2019年4月發表的Cascade Lake 8200家族處理器來說,其搭配Intel DL Boost技術,讓其AI效能相較於2017年7月時的平台還提升了14倍。而Cascade Lake-AP的9200處理器家族,則又將提升2倍以上,適合未來資料中心來部署! 不過,從中,可以看到這次Cooper Lake有加入上述最新的AVX512_BF16指令集,但下世代的Ice Lake則是加入其他的AI相關指令集,卻沒看到AVX512_BF16。因此是否這個指令集是過渡時期的暫時替代方案,值得令軟體開發商留意! ▼ Intel在AVX512指令集的部署 先來看看Intel於4月發表的Cascade Lake-AP處理器的規格,以最高版本的為例,其擁有56核心、112執行緒,基礎時脈為2.6GHz,最高時脈為3.8GHz,擁有77MB的L2快取容量,可支援DDR4-2933,可支援雙處理器運作!在AI效能上也比以往的處理器更上層樓。 只是Cascade Lake的處理器還是14nm製程,其Platinum系列採用兩顆CPU以MCM方式封裝,TDP高達400W,可說是非常吃電的CPU。相較於AMD最新EPYC Rome處理器採7nm製程,據悉其最高版本的EPYC 7742也只不過225W,使得Intel不得不趕快發表新的Cooper Lake核心Xeon家族,並號稱擁有比Cascade Lake-AP處理器還要更低的功耗,且能與新的Ice Lake腳位相容。當然這些就只能留待2020年再來驗證了!只是人家AMD的EPYC ‘Rome’系列早就出貨好久了說! Intel在2020年才能推出14nm的Cooper Lake與10nm的Ice Lake之Xeon處理器,相較於AMD早在2019年就已發表並上市了7nm的EPYC ‘Rome’,且功耗與核心數都擁有絕大的優勢,使得據悉已有不少伺服器廠商紛紛計畫在2019年下半年,推出更多款AMD的Server Board與Server主機,看來下一輪的伺服器平台之爭,將於2020年引爆! 不過Intel擁有完整的CPU開發藍圖,且擁有自己的AI生態系,透過搭配其CPU指令集、軟體函式庫,以及其他輔助的硬體產品,使得其在資料中心市場領域中,仍保有優勢!這部份,AMD雖然在CPU上面應該就是贏面居多,但在軟體與生態系方面,仍需要各自努力!總之,接下來2020年上半年,等Cooper Lake上市之後,不管是否為過渡性產品,伺服器市場激烈的競爭態勢仍會持續!就讓我們看下去吧!
-
Intel發表第10代10奈米Ice Lake行動版處理器U和Y系列,共有11款,整合Gen11繪圖功能、Thunderbolt 3與Wi-Fi 6,還有AI基因!
等不及10月10日了!Intel在8月初正式發表10奈米的第10代Core行動處理器(代號Ice Lake)!Intel今(2019年)展現其處理器製程上的大進步,這次一口氣發表11款型號,包含U系列的6款,以及低功耗的Y系列5款,產品陣容強勢。而Intel也表示,目前已有超過35款筆電與2合1平板電腦已搭載Ice Lake處理器,準備在短期內上市! 雖說Intel早在2018年間發表了首款10nm的Cannon Lake處理器,然由於量產問題,市面上很難看出其對市場的影響力!就在外界持續敲碗Intel何時才會推出真正量產版的10nm處理器之際,Intel終於在今年Computex 2019期間,預告將推出全系列10nm的Ice Lake行動處理器,且是量產版本,頗受市場期待! 然就在AMD選擇優先在7月7日發表其7nm的Ryzen處理器與Radeon顯示卡之後不到一個月,Intel也趕緊在8月初正式發表全系列第十代Core U與Y系列低電壓版行動處理器,採用10nm製程,搭載最新Gen.11的Iris Plus或UHD繪圖晶片,並整合了Intel Wi-Fi 6 (Gig+)與Thunderbolt 3功能,同時支援該公司最新的DL Boost(深度學習爆發)技術,可提升執行AI(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時的效能表現。看來這次Intel來勢洶洶,準備進攻下世代筆電市場。 這次Intel Ice Lake處理器,主要分成U系列共6款,以及Y系列共5款。採用全新的處理器命名方式,型號已經不再是以前的Core ix-yyyy這種格式,而是加入了內建繪圖晶片的效能等級,變成了Core ix-yyyyGz了。 例如第九代以前的命名是Core i7-9700,這次第十代的命名則變成了Core i7-1065G7,其中10就是代表第十代,而65代表SKU效能等級,而G7則代表GPU等級。這樣一來,i5-1035就有G7、G4、G1三種版本,搭配不同的GPU等級。 至於G7和G4部份,主要是內建Intel Iris Plus繪圖晶片,提供高階與中階3D繪圖效能、而G1則是內建Intel UHD Graphics晶片,提供基本的3D繪圖效能。每個繪圖晶片都有不同的EU (Execution Units, 執行單元)數。G7、G4、G1的EU數分別為64、48、32組。 ▼ Intel Ice Lake處理器型號、規格與建議售價 上述的這些Intel 10nm Ice Lake處理器,雖然不是第首顆10nm處理器,但卻是可以量產的版本,採用最新Sunny Cove微架構,讓Ultrabook超輕薄筆電也能擁有爆發級的效能,其透過提升 IPC (Instructions per Clock,每時脈執行指令數),搭配提升L1與L2快取容量,甚至將記憶體支援提升到DDR4-3200與LPDDR4 3733,讓CPU在處理大量資料時,能夠擁有明顯的效能提升。 此外,這次也搭載Gen. 11繪圖晶片,EU數最高達到64組。可說是在繪圖效能上取得重大的突破。以這次Iris Plus繪圖晶片來說,其可以提供以下的特色: ● 在1080p解析度下,遊戲效能的FPS數增加至2倍 ● HEVC視訊編碼效能提升至2倍 ● AI執行效能提升至2.5倍 有關於Intel CPU架構的發展細節,以及Gen.11的更多特色,可以參考一文。 這次Ice Lake U系列與Y系列,都有導入Xeon CPU的Deep Learning Boost (DL Boost)深度學習指令集,讓筆電在執行AI相關應用時,加強其效能與效果。例如像是圖形辨識方面,可透過降低數值精度來提高深度學習效能,搭配Intel的AI平台,可以發揮出相輔相成的AI執行效果。 此外,這次Ice Lake處理器也具備Intel GNA (Gaussian Network Accelerator,高斯神經網路加速器),AI程式可透過GNA的超低功耗特性來處理各式語音辨識,以協助處理AI的相關數據傳輸與呈現。簡單來說,Intel DL Boost與GNA,可以讓AI相關的執行效果與效率變得更好、更精準! 再來就是,這次的Ice Lake處理器,全部都內建了Thunderbolt 3功能,可拉出高達4個埠,以連接各種Thunderbolt 3的周邊。頻寬高達40Gbps,比USB 3.1 Gen. 2的10Gbps還快4倍。可用來連接螢幕、充電、或是其他轉接埠(例如網路埠、更多USB埠、DisplayPort等等,亦可連接外接式顯示盒)。 也就是說,未來採用Ice Lake處理器的筆電,都可以連接顯示卡外接盒,讓Ultrabook也能搖身一變成為電競筆電,以用來玩一些3A級的遊戲! 最後就是這次Ice Lake處理器,也內建Wi-Fi 6 Gig+的無線網路功能。Wi-Fi 6 (11ax)擁有比Wi-Fi 5 (11ac)更高(4倍)的傳輸量,並提供單一裝置快40%的最高資料傳輸量,因此可整體提升網路的使用效率達4倍以上,同時可延長電池續航力!此外Wi-Fi 6使用WPA3安全協定,在安全性方面也更加提升! 由於現在許多人都擁有多部無線上網裝置,而這個數字還在逐漸提升,使得既有的Wi-Fi 5 (最高速度為3.5Gbps)頻寬已捉襟見肘,當改用Wi-Fi 6之後,其最高頻寬可以達到9.6Gbps,搭配MU-MIMO技術,可允許更多裝置同時存取,減少壅塞狀況,賦予讓更多裝置擁有更暢通無阻的無線網路使用環境。 由於Intel正式發表Ice Lake處理器,採用10nm製程,搭配Sunny Cove微架構,以及Gen.11繪圖晶片,同時將DDR4支援時脈提升到3200甚至3733 (比AMD標準的3200還高),更內建Thunderbolt 3與Wi-Fi 6等功能,還具備AI執行能力(支援Intel DL Boost與GNA),讓輕薄筆電也能擁有高效能、高傳輸與高擴充能力,同時也兼具AI加速效果!非常值得大家期待! 總之,這次Intel第一波所推出的Ice Lake (U系列+Y系列)共有11款型號,目前已知會有超過35款筆電將會搭載這次Ice Lake處理器,以提供更快效能表現!預計這些筆電將會在未來的一兩個月陸續上市!想買Ultrabook的玩家們,可以存錢準備入場了!
-
Qualcomm發布最新Snapdragon 855 Plus旗艦行動平台,針對AI、VR、遊戲應用最佳化
自高通(Qualcomm)發布Snapdragon 855之後,不少旗艦級手機紛紛配備這款處理器平台,包括ASUS ZenFone 6、LG G8, V50、Lenovo Z5 Pro GT, Z6 Pro、魅族16s、 Nubia紅魔3、OnePlus 7, 7 Pro、OPPO Reno Zoom、紅米K20 Pro、Samsung Galaxy S10, S10e, S10+, S10 5G, Fold、Sharp AQUOS R3、Sony Xperia 1、vivo iQOO、小米9, Mix 3 5G, 黑鯊2、ZTE Axon 10 Pro 5G… 等手機,都配置這款晶片,提供高效能的運算馬力,讓工作或遊戲更順暢! 以台積電7nm製程所生產的高通Snapdragon 855擁有超高效能,採用8核心ARM64架構,其Kryo 485 ‘Prime’處理器時脈可達2.84GHz,搭配Adreno 640 GPU的585MHz時脈,可應付各種多媒體應用程式,以及重量級手機遊戲的需求。然當手機越來越賦予更多新一代的應用,包括VR (虛擬實境)、XR (延展實境)的應用,甚至AI (人工智慧)等應用,都需要更強大的處理器,來提升整體使用體驗。 為此,,這次在CPU方面,其Kryo 485 ‘Prime’處理器時脈可達2.96GHz,提升了4%效能。其他核心時脈則不變。至於在GPU方面,同樣是配備Adreno 640 GPU,但時脈則提高到672MHz,等於提升了15%效能。 至於855 Plus的其他功能則維持不變,跟855相同。亦即,高通欲以此全新平台,來提升繪圖相關的效能,讓行動裝置(手機、平板等等)在處理VR/XR甚至AI人臉辨識等應用時,能處理更快,賦予更流暢的使用體驗。 在細節方面,Snapdragon 855 Plus包含了高通提供的許多與遊戲、AI和XR相關的最新技術和功能,為消費者提供卓越的性能,讓他們能夠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情,提供高階等級的使用者體驗: ●遊戲:Snapdragon 855 Plus專為提高效能和提供領先的遊戲體驗而設計。 Snapdragon Elite遊戲體驗為消費者提供全面的硬體和軟體功能,為遊戲提供全面優化,包括Vulkan 1.1繪圖驅動程式,比Open GL ES的功耗效能還高20%。而 Snapdragon Elite遊戲體驗還具有軟體增強功能,像是Game Jank Reducer、Game Fast Loader、Game AntiCheat Extensions等。 ●AI:使用第四代多核心Qualcomm AI引擎,具備總共超過7 TOPS的運算效能,提供強大的專屬與可程式化AI加速應用 ●XR:使用者可以輕鬆體驗到沉靜式XR (延展實境)的應用,透過連接到內建Snapdragon 855 Plus和5G X50 Modem的頭戴式XR裝置,即可享受到超快速、超滑順的5G級XR使用體驗。 ▼表 Snapdragon 855 Plus與855平台的規格比較 這次Qualcomm發表最新的Snapdragon 855 Plus,成為當今最強行動平台,並預計於2019年下半年進入商用市場,也就是下半年開始的新旗艦手機,都將採用這顆855 Plus的平台,提供最強的手機使用新體驗。 目前已知,,將採用Snapdragon 855 Plus平台,提供前所未有的遊戲玩樂體驗。當然未來還會有更多配備855 Plus的手機陸續發表,想要一次升級的朋友們,可以存錢囉!
-
2019夏季電競螢幕採購指南!10款市售版本解析、下手前務必參考
這幾年的電競周邊產品相當火熱,一堆廠商也如火如荼的推出各項相關商品因應這股趨勢,除了常見的機殼、滑鼠鍵盤以外,時至2019年,多家廠商也開始推出包括像是外接智慧燈等更偏向玩家生活周邊的產品,然而電競主題最根本的硬體配備還是玩家最必要的主軸。 前幾期小編群已經跟大家介紹了多種和電競產品相關的採購主題,這一次要介紹的是跟主視覺有關的「電競螢幕」,也是玩家們購買電競主機後,每天看最久的產品元件,畢竟打從開機之後就得一直盯著螢幕看了,所以螢幕一定要符合玩家的需求才行。按照慣例,先來講解一下跟螢幕有關的名詞、規格與挑選時該注意的部分有哪些,順便也把這次集結起來的各款螢幕特色跟大家做個細部介紹,打算在最近購買螢幕的玩家可以作為參考依據。 說到螢幕,現在普遍都已經是FHD等級,標準的1920x1080已經是基本主流,更多如2560x1440、3840x2160的解析度,甚至是21:9、32:9的寬螢幕設計,也逐步的被玩家所接受,可是如果是以「電競」的角度切入,那該怎麼選? 單純要介紹螢幕的話,可能得連載個幾期才說得完,這次把範圍縮小在目前大家比較切身有感的電競螢幕上面,畢竟電腦配備升級、也買了高階顯示卡、加了RAM與M.2 SSD,不就是要玩Game嗎?好的電競主機都已經準備好了,總不能觀音頭乞丐腳,得配上一台合適的電競螢幕才是完美,您說是吧!所以在買電競螢幕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什麼是「電競螢幕」以及它的特色又有哪些,另外,相較於一般的高階螢幕它又有什麼差別呢? 簡單來說,電競螢幕一般強調的是螢幕更新率以及反應時間的表現;以螢幕更新率來看,一般來說會要求要達到144Hz、甚至目前最高有到240Hz的,但一般高階螢幕就不強調這一項目,數字上來說高階螢幕通常鎖定在60Hz。此外,電競螢幕因為要追求這些高技術規格,所以部分時候會犧牲螢幕的色彩呈現,或是無法衝上較高的解析度,不過一般高階螢幕就沒有這樣的限制,它們強調的是色彩的精準表現,同時也會提供高解析度(2560x1440以上)的畫面呈現,但相對的,這類高階螢幕應缺乏高畫面更新率和其他硬體規格,一般來說無法遊玩像FPS射擊遊戲這類畫面轉換和切換節奏較快的遊戲,只能玩較靜態的遊戲選項。 文走至此,相信玩家對於電競筆電和一般高階螢幕間的差別已經有初步的概念,那麼電競螢幕2019年的現在,在購買電競螢幕之前有哪些重點特色,且聽小編娓娓道來吧! 首先先從解析度來看,目前的主流解析度維持在FHD(1920x1080),這樣的畫面對於一般電競玩家或是職業電競選手來說最習慣,不過隨著顯示卡的硬體效能表現越來越強,在它們逐漸能應付高解析度如2K(2560x1440)甚至4K(3840x2160)解析度的能力下,其實高解析度的電競螢幕也正在慢慢地興起當中,然而在高解析度的環境下,遊戲整體的FPS數字也會相對降低,因此主要最常見解析度仍舊維持在FHD,玩家在選購前要先考量自身硬體規格。 螢幕尺寸方面,主流電競職業選手採用的多為24~27吋大小,這類螢幕適合常玩射擊遊戲或MOBA競技類遊戲玩家,因畫面太大的話,同一時間內眼睛能看見的內容有限,無法清楚掌握出現在畫面中的細節。再更大的螢幕如32吋的話,就比較適合喜歡RPG遊戲的玩家。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購買尺寸較大的螢幕(如32吋以上)的話,小編建議解析度要至少有2K以上,否則FHD解析度下的32吋螢幕,其畫面顆粒感非常重,整體的畫面細節就會不夠精細。 目前電競螢幕常見的比例有16:9、21:9和32:9三種。16:9是多數主流電競螢幕中較常採用的螢幕顯示比例,其常見的實際解析度比例為1920x1080、2560x1440、3840x2160等等。另一方面,21:9顯示比則是屬於寬螢幕等級,最常見的比例如3440x1080、3440x1440等等。32:9則是畫面更大的寬螢幕比例,雖然能提供更多的畫面和空間使用,但因這個顯示比例通常螢幕大小會到42吋甚至47吋,玩家在使用時若是離螢幕太近的話,需要轉動些微頭部才能看到左右兩側畫面,若非離螢幕有些適當距離的話,其實對玩家來說是比較不方便的。再者,螢幕太大對於玩家電腦桌空間的大小也更要求,因此,32:9電競螢幕目前在市場上相對較少見。 該如何在這兩種比例中選擇,16:9由於是長期以來無論是廠商還是消費者都比較習慣的顯示比例,因此不管是一般影片觀看還是遊戲遊玩,16:9都是原生支援的顯示比例之一,因此,多數時候不必擔心額外的失真問題,螢幕接上電腦以後就可以直接支援螢幕原生顯示比例(FHD、2K、4K等等),在玩遊戲時,眼睛同一時間餘光能看到的影像比較容易觀看,比較容易注意到位於畫面邊緣的敵人。不過缺點就是如果沒有要玩遊戲的話,一般時間同一視窗下只能開啟單一工作項目,多工能力相對不足。 至於21:9顯示比呢,最大優點就是螢幕較寬、所以整體的視覺體驗相對來說比較優秀,沉浸感較強。同時,因長度比例較長,所以若是作為文書工作處理時,可以將兩項工作事項並排在桌面上,處理事情更有效率。另一方面,玩遊戲時也可以輕鬆藉由分割畫面將其他螢幕訊號輸入到同一21:9螢幕中,建立子母畫面或分割畫面,一邊玩遊戲還可以一邊在同一畫面上看影片攻略。 2019年的當下,曲面電競螢幕也逐漸成為玩家選購的考量之一,其優點在於優秀的沉浸感,以及可以減少螢幕反光、減輕螢幕傷眼的可能。在此之前曲面螢幕之所以並未興起主因在於價格較貴,但在技術成熟以後,多數曲面電競螢幕已經可以和一般平面電競螢幕價格差不多了。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曲面曲度主要有1800R和1500R兩種,前者是目前市場上曲面螢幕的主流規格,後者則是新興的曲面選項,數字越小代表弧度越彎,以1800R為例,代表它的曲度是以一個半徑長度1800 mm的圓弧來製作的,如果是1500R的話,就代表是以半徑1500 mm的圓弧來製作。 那麼玩家有沒有需要購買曲面電競螢幕,需視喜歡的遊戲類型而定,如果是喜歡3A級遊戲或是RPG遊戲,甚至是其他像是賽車、策略模擬等類型的遊戲的話,曲面畫面會非常適合,沉浸體驗超級讚。不過如果是喜歡FPS射擊遊戲或是MOBA競技遊戲的話,建議還是以平面為主,因同一時間眼睛需要注意的細節太多。此外,購買曲面螢幕前也要考慮螢幕尺寸,除非玩家電腦桌空間夠大,否則曲面螢幕尺寸建議維持在24~27吋,最大不要超過32吋,否則同一時間眼睛需要應付的畫面細節非常多,長時間玩遊戲的話眼睛會非常痠。 最後要提醒的是,曲面和平面是非常主觀的判斷因素,小編建議玩家在購買之前有機會的話可以親自體驗看看曲面螢幕,根據自己的喜好決定是否要購買才恰當。 接下來是螢幕更新率的部分。螢幕更新率是多數電競玩家在購買電競螢幕前會優先考慮的重點規格之一,其單位是Hz,代表螢幕每隔多少時間刷新一張圖,例如60Hz就代表1/60秒,大約等於16.6毫秒(ms),Hz數字越大(例如144Hz、240Hz),代表圖之間的間隔時間越短,意味著玩遊戲時不管是角色移動還是圖像轉換比較不會有出現殘影的問題,視覺感和操作體驗也越流暢。 一般大眾平常在購買螢幕時的螢幕更新率普遍在60Hz,主因在於作為一般工作文書處理或是觀看影片,60Hz的螢幕更新率已經綽綽有餘。但為了滿足電競玩家對於高流暢度的需求,多數電競螢幕都會搭載高螢幕更新率。目前多數主要世界大賽(尤其是射擊類遊戲比賽)的螢幕更新率已經強調必須在240Hz,至於一般主流玩家則是至少需要144Hz以上,若是入門玩家或較不需要高螢幕更新率的玩家的話,則是會至少推薦螢幕要有100Hz以上(常見的會是120Hz也可以)。 另一個和螢幕更新率息息相關的硬體規格是反應時間,指的是液晶顯示器上的燈點由暗轉亮加上由亮轉暗的總和時間,這個時間越短、代表反應時間越快,通常計算單位為毫秒(ms)。目前電競螢幕多數都強調在3毫秒以內,入門等級的話會在4毫秒以上。 最後,購買螢幕前需不需要搜尋「G-Sync」或「FreeSync」字樣,老實說必須看個人感受,現實面來說,電競螢幕掛上這兩種字樣時,就會硬生生的比一般電競螢幕貴至少5000元以上,G-Sync級螢幕甚至可能貴1萬元都有可能。雖然這些技術在電腦自身硬體規格不錯的情況下確實能發揮穩定畫面、減少撕裂的效果,但還是需要玩家自身體驗才行。 此外,關於G-Sync和FreeSync螢幕的選購上,也提供一個小撇步,日前NVIDIA(G-Sync開發者)宣布部分採用AMD FreeSync技術的電競螢幕已經可以相容於G-Sync模式,也就是玩家能夠用較便宜的價格享受較高規格的表現,雖然部分嚴苛條件下,流暢度仍然會有所影響,不過一般情況下,相容G-Sync的FreeSync螢幕已經足夠應付多數遊戲。 除了電競螢幕本身的硬體規格要考量以外,玩家購買螢幕前還需要考量自身的電腦硬體規格是否足夠,其中顯示卡的等級尤其重要,顯示卡如果不夠力,購買再高階的電競螢幕也是枉然。至於什麼樣等級的顯示卡該購買怎樣的電競螢幕呢? 先從NVIDIA目前推出的GeForce RTX系列來說吧!目前RTX共有RTX 2060、RTX 2070以及RTX 2080三種一般版本,同時又有RTX 2060 Super以及RTX 2070 Super(未來還會有RTX 2080 Super),這裡將以常見的一般版作為標準介紹,「Super」版本的效能表現約落在一般版和「Ti」版本之間,玩家可以自行從價格面去做考量。 RTX 2060顯示卡的效能表現目前可通殺所有主流FHD解析度遊戲,包含3A級遊戲大作,若是搭配24~27吋G-Sync螢幕,可以完美發揮其效能表現,帶來穩定的FPS數字,若要再往上衝更高解析度的話,則是要看遊戲類型,節奏快的FPS射擊遊戲可能在2K、4K解析度下無法有流暢的體驗。 更高階的RTX 2070和RTX 2080在FHD解析度下的表現自然不在話下,不過其強勢的點在於更高解析度的遊戲表現,就中間的RTX 2070來說,已經可以踏入2K解析度領域,RTX 2080更是可以衝到4K解析度。 NVIDIA上一世代的GeForce GTX系列中,以常見的GTX 1080為例的話,主流FHD解析度遊戲是完全沒問題的,要衝到2K解析度的話就會有點勉強。再往下的GTX 1070 Ti和GTX 1070則是同樣可以滿足主流FHD遊戲,若是GTX 1070以下的顯示卡等級的話,還是乖乖待在FHD解析度比較妥當。 至於AMD陣營方面,目前最高階的7奈米神卡Radeon VII在主流FHD解析度下可以通殺所有遊戲,部分遊戲類型同樣也可以攻到2K或4K解析度上,至於上一世代的RX500系列顯示卡則是全部建議只衝FHD解析度就好,要再往上的話就有些勉強。 這裡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小編提供的各顯示卡適應的解析度,都是在24~27吋的螢幕尺寸下喔!若要再往上的話,玩家們就必須考慮FPS數字的表現問題了。 再了解完電競螢幕的相關重要規格以後,再來就要考慮採用的面板,面板放在最後才講的原因是電競螢幕採用的面板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它在前文每一規格中的表現。常見的螢幕面板目前有三種,分別是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型)、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轉換技術)以及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排列技術)三種,每一種面板都有其本身的面板特色以及適合的遊戲類型玩家。 TN面板玩家在購買時的最大特色就是便宜,同樣的螢幕硬體規格若是應用在其他兩種面板的話,就有可能貴個五千一萬。另一個優勢是TN面板可以將螢幕的反應時間壓在1毫秒、同時螢幕更新率也可以達到240Hz,目前電競螢幕上常見的240Hz多以TN面板為主。不過在便宜的價格下,其缺點就在於TN面板會有嚴重的色偏問題,這問題在非正視角看螢幕時尤其明顯,此外,它的色彩表現和螢幕的可視角也相對較不優秀。但對於喜歡玩射擊遊戲又不特別在意畫面色彩的玩家來說,TN面板絕對是FPS射擊遊戲首選螢幕。 IPS面板的優勢在於本身的色彩表現精準,且亮度也足夠,這也讓許多設計師或影像處理者常常會以IPS面板螢幕為首選,如果沒有特別喜歡玩射擊類遊戲又想要螢幕色彩棒的話,那麼IPS面板螢幕將會是優秀的選擇。目前IPS面板的電競螢幕主要以144Hz、3毫秒反應時間為主。 由於IPS面板本身因內部液晶排結構排列的關係,會導致出現「IPS Glow」的問題,當IPS螢幕在全黑暗畫面的背景時,會在螢幕邊緣區域出現某些區塊較亮的問題,雖然它只有在黑暗的背景中才會較明顯,不影響遊戲體驗。但如果是更想要完整黑暗背景的玩家的話,VA面板螢幕就會是首選了。 VA面板的特色就是其對比最高,尤其在黑色的呈現上,更是三種面板中的佼佼者,因此,能夠在看電影或是黑暗場景的遊戲畫面內,讓整體的視覺畫面對比表現上更加明顯。目前VA面板的電競螢幕其螢幕更新率和反應時間主要也都是144Hz、3毫秒。 簡單快速地幫玩家們做個對比吧!若要論及螢幕的反應速度,TN>IPS、VA。如果是要說螢幕的對比度表現的話,則VA>TN、IPS。最後若要說色彩的精準度表現,那麼IPS>VA>TN。玩家們在購買前可以根據自身的遊戲類型和喜好做選擇。 其實說到底,電競螢幕的好壞其實是很主觀的東西,對於一般玩家來說,除了在滿足預算下,購買需要的螢幕規格和適合的面板、尺寸和解析度以外,最主觀的也是螢幕的外型和玩起遊戲來的直接體驗,因此,小編最後還是會很建議玩家們在選購時,可以直接到專賣店去實際使用看看再做決定。 至於要從何開始下手呢?接下來將依照品牌英文名依序介紹10款市售的電競螢幕,提供給有興趣的玩家們做為購買前的參考! 相信各位玩家對AOC並不陌生,AOC推出的AG273QCX是一款27吋2K解析度(2560 x 1440)電競曲面螢幕,通過VESA HDR400認證,讓玩家能夠享受高品質遊戲畫面。不只如此,它還搭載AMD FreeSync 2技術,可以減少畫面撕裂的問題,避免破壞遊戲體驗。搭配時下最流行的RGB燈光效果和DTS立體環繞音效認證喇叭,還能利用附贈OSD快捷控制器,即時應對不同遊戲調整設定。 在硬體規格上,AG273QCX採用1800R曲面VA面板,顯示比為16:9,搭載1ms超低反應時間配上144Hz更新率,並支援AMD FreeSync 2 HDR技術,不只符合專業電競賽事要求,畫質上也因為VA帶來的優秀對比性帶來不錯的畫面表現。FreeSync 2 HDR的輔助更進一步避免畫面撕裂,提供良好的遊戲體驗。 外觀設計上,AOC這次為了玩家下了不少工夫,像是可拆卸的升降旋轉支架,輕鬆安裝輕鬆調整。適合多螢幕拚接的窄邊框設計,讓整體的視覺體驗更加優秀。另外還有加入RGB燈光效果,為整體使用體驗再加分,客製化能力很不錯。 連接埠輸出入的部分,AG273QCX提供相當豐富且彈性的選擇,有兩組HDMI2.0、兩組DP1.4 (皆支援HDR),一組傳統VGA輸入、四組USB3.0 HUB和3.5MM喇叭和麥克風輸出入,最後是OSD快捷控制器連接埠。 AG273QCX搭載的OSD快捷控制器使用相當便利,讓玩家在切換不同遊戲時,能夠一鍵切換畫面亮度、對比、色彩、黑平衡,更能夠記錄在三組自訂按鍵上,迅速切換至適當的設定值,另外還能開啟螢幕內建虛擬準心,在遊戲中能夠更準確的瞄準敵人。 實際畫面測試的結果中,視覺上因採用VA面板的關係,因此在灰階上表現較佳,在灰暗的遊戲畫面時,和一般的螢幕相比,陰影細節表現更清晰,例如在玩FPS遊戲時,能夠更輕易發現躲在陰影中的敵人,再搭配附贈的OSD快捷控制器,能夠因應不同遊戲情境,快速切換個人設定。一般色彩表現的部分,也因為採用VA面板的緣故,在遊玩場景較暗的RPG遊戲或是觀看電影時,可以有不錯的視覺沉浸體驗。 廠商名稱:AOC Monitors 廠商電話:(02)8226-1668 廠商網址:https://tw.aoc.com/ 在電競的世界裡,速度就是一切,這也是ROG XG248Q誕生的原因,XG248Q是一23.8吋FHD解析度電競螢幕,採平面搭配窄邊框的設計,顯示比為16:9,整體視覺體驗不錯。 外型上擁有ROG產品線的標準圖騰設計,並且採用大膽的流線型設計,除了背面的RGB自訂圓環燈效,可以藉由自家的Aura Sync燈效軟體自訂多種燈效設計和色彩表現外,還有三角角架上的自定義背光Logo,可以自由讓玩家設計自己想要的Logo反射在電腦桌上,客製化能力十足。 硬體規格上,XG248Q採用TN面板,搭載240Hz螢幕更新綠配上超低1ms反應時間,並且支援FreeSync技術,玩家顯卡夠力的話螢幕流暢度完全足夠的。除此之外,玩家們普遍不喜歡開啟遊戲中的Motion Blur功能,這點對射擊遊戲玩家來說尤其重要,畫面視角快速變換時,視覺上任一細節的畫面都不能因快速轉動而模糊,因此,XG248Q具備ROG自家Extreme Low Motion Blur技術,可以極限降低Motion Blur視覺效果。 XG248Q具備FreeSync技術,若有AMD陣營顯示卡的話,就可以直接使用,減少畫面撕裂的可能。另外,XG248Q也在NVIDIA開放G-Sync相容螢幕成為其支援的品項之一,因此,即使是使用NVIDIA顯示卡也可以直接無痛支援使用,C/P值不錯。 連接埠輸出入的部分,XG248Q提供HDMI 2.0兩組、一組DisplayPort,3.5mm耳機孔一組,以及兩組USB 2.0連接埠額外彈性使用。 實際測試的結果中,視覺上XG248Q由於採用TN面板的緣故,因此在色彩準確度的表現上稍有失真,但華碩校色的能力有彌補這一點,整體來說遊戲色彩上的表現還是不錯。強大之處在於240Hz和1毫秒的反應時間帶來的極致流暢體驗,用來遊玩射擊遊戲爽快度十足,小編是採用NVIDIA的顯示卡同步測試G-Sync相容技術,發現雖然畫面在偶爾大幅度的轉變下,偶爾還是會有些微畫面撕裂、跟不上反應速度的問題,但就一般遊戲情況下,G-Sync相容的技術已經足夠應付多數遊戲內容。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www.asus.com 華碩ROG玩家共和國另一款值得考慮的電競螢幕XG32VQR,不同於前一款採24吋平面設計,這是一款32吋曲面螢幕,不過前後外觀上和24吋的XG248Q是相同的設計元素,都是ROG圖騰搭配信仰之眼和環繞RGB燈效,可藉由Aura Sync燈效軟體和其他相容硬體進行燈效同步。另外,腳架底部的部分也有提供客製化Logo可以讓玩家利用紅色背光反射到電腦桌上喔! 最大不同在於採用1800R曲面設計,弧度在大螢幕尺寸的加持下,整體的視覺沉浸體驗不錯。搭配的螢幕解析度則是2K(2560x1440),顯示比為16:9,採用的面板是對比強度高的VA面板,在對比色彩表現優秀的前提下,也強調整體的色彩表現,例如具備sRGB 125%的色彩飽和度,同時也有DCI-P3 94%專業色域的高動態範圍(HDR)技術與通過DisplayHDR 400認證的對比效能,並且再搭配Shadow Boost技術,玩家玩遊戲時的時候,可以在畫面整體亮度不過曝的情況下,加強陰暗區域的場景,凸顯在陰影中的敵人,不管是在色彩表現還是對比上,XG32VQR都有不錯的表現。 螢幕更新率和反應時間分別是144Hz和4ms,搭配Radeon FreeSync 2 HDR技術,不只能夠減少畫面撕裂的可能,也能藉由HDR技術提供不錯的亮度和對比度,FreeSync 2技術可規定SDR及HDR內容的低延遲處理範圍,消除與HDR內容有關的輸入延遲,強化整體的遊戲體驗。順帶一提,XG32VQR具備多種HDR模式,包含DisplayHDR、ASUS HDR和FreeSync HDR,可在不同遊戲或工作環境選擇不同的模式使用。連接埠部分,提供3.5mm耳機孔、雙HDMI 2.0、雙USB 3.0以及一組DisplayPort 1.2,連接埠非常齊全。 實際的測試和遊戲畫面中可以發現,在色彩表現上,VA面板帶來的優勢,螢幕在灰階和對比度上確實非常出色,遊戲畫面中深色的場景部分也確實帶來優秀的暗黑體驗,144Hz螢幕也能滿足主流玩家的需求。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www.asus.com 喜歡玩遊戲的玩家每每一玩就是兩三個小時、甚至五六個小時都有可能,長時間下來對於眼睛來說其實是一大負擔,因此,BenQ推出EX3203R曲面舒視屏護眼螢幕,外型上是相當保守簡單的乾淨設計,沒有太多的稜角或RGB燈效,但搭載獨家類瞳孔護眼技術,復刻真實影像,源自BenQ舒視屏護眼科技與HDR高呈像,能藉由高動態範圍成像與智慧偵測內外光源技術,提供眼睛最舒適的亮度與色溫,更提供畫面上的亮眼與極黑色彩同步顯現,長時間使用下,可以進一步保護雙眼的健康。 EX3203R為一31.5吋VA面板螢幕,左右側邊是窄邊框設計,解析度為2560x1440,顯示比例是16:9,具備原生144Hz螢幕更新率和4ms反應時間,同時支援FreeSync 2 HDR技術,就電競螢幕的規格面來說已經足夠應付多數玩家的需求。除此之外,它同時也具備1800R曲面設計,貼合眼球弧度,可以進一步再減少眼睛長時間使用的疲勞可能。連接埠部分包含3.5mm耳機孔、HDMI 2.0兩組、USB Type-C一組(可兼容Mac和PC快速傳輸與充電)、USB 3.1兩組。 色彩表現上,包含90% DCI-P3廣色域,並且通過DisplayHDR 400規格影像認證,能提供8bit顯示水準,在2K解析度畫質下,使得畫面整體的色彩呈現更加清晰。另外,VA面板的高對比優勢下,也讓玩家不管是看電影還是玩暗黑風格遊戲,都可以有不錯的視覺體驗。 實際拿來玩遊戲看看,本身144Hz螢幕更新率帶來的流暢體驗非常不錯,VA面板下遊戲中的暗區表現也很不賴。另外,為了嘗試EX3203R的瞳孔護眼技術,小編嘗試連續遊玩遊戲近3個小時,過程中並未感到明顯眼睛疲勞或是痠痛不適的症狀,這點以小編自己來說有明顯體驗,尤其是在玩像是《絕地求生》這類大逃殺遊戲時,時不時會需要仔細觀看遠處房屋中是否有敵人隱藏在其中,長時間使用下來是滿傷眼睛的。 BenQ的電競螢幕在玩家市場中也是有口皆碑,許多職業選手也指名要BenQ出品的電競螢幕,可見其影響力。這次的EX3203R在遊戲中曲面的沉浸體驗自然就不再話下,採用VA面板的優勢在於可提供較佳的色彩表現,同時也能兼顧電競市場需求,整體來說是一款還滿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BenQ - 明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27-427 廠商網址: www.benq.com.tw 技嘉科技(GIGABYTE)旗下電競品牌AORUS,前陣子推出全球第一台戰術型電競螢幕AORUS AD27QD,搭載許多目前高階電競螢幕該有的基本規格和功能以外,同時也集結多種AORUS的獨家特色和專利技術,讓電競玩家玩起遊戲來像是開掛一樣。AD27QD外型上可說是下足苦心,背面的外型設計是以「鋼鐵羽翼」作為設計概念的主軸,映襯了在無段式腳架上醒目的AORUS老鷹頭商標,該商標本身同時也具備RGB燈效輔助,背板兩側的側翼燈光設計,也可和AORUS老鷹頭一起藉由RGB Fusion軟體客製化燈效。AD27QD還首創數位LED的RGB燈效,在燈效的轉換上更加流暢平穩,同時搭配AORUS的RGB Fusion軟體操控,讓玩家可以通過直觀的操作介面和自定義的功能,完美打造屬於自己的個人化風格。 再來介紹AORUS AD27QD的基本硬體,螢幕本身的解析度為2K QHD(2560x1440),採用全平面27吋超窄邊框設計,顯示比例是16:9。導入144Hz螢幕更新率加上僅1毫秒的反應時間,並且搭配AMD FreeSync技術使得畫面不撕裂,另外,AD27QD也已經成為支援G-Sync相容模式的電競螢幕,用NVIDIA顯示卡也可以支援G-Sync。 螢幕色彩呈現部分則是使用10 bits IPS(8 bits + FRC)面板顯示色彩,可視角度也提高到178度,以有效降低畫面重影效果,並且達到95% DCI-P3廣色域色彩規範。另外,再借助經VESA認證的DisplayHDR 400技術,可讓AORUS AD27QD提供更好的對比度和色彩準確度、以及更鮮豔的色彩。 輸出入埠的部分位於螢幕下方,除了電源孔以外,另外還有耳機麥克風孔、HDMI 2.0兩組、一組DisplayPort 1.2、兩組USB 3.0,連接埠的選擇非常彈性。另外還有一組USB Type-B連接埠,主要是用來與電腦連接,藉此透過內建的AORUS軟體來控制螢幕。 AD27QD特別的地方在於提供許多戰術功能可以讓玩家在玩遊戲時使用,包含開啟後可減少槍枝後座力晃動的瞄準穩定器(Aim Stabilizer)、或是能即時呈現目前電腦硬體資訊的儀表板(Dashboard)功能,還有像是黑平衡(Black Equalizer)技術,讓玩家迅速找到隱藏在黑暗中的敵人等等,還有也可藉由Game Assist功能開啟倒數計時器、準心輔助等等。另外,也提供並排和子母畫面的功能,讓玩家能同時看到不同畫面,AORUS AD27QD支援PIP和PBP顯示技術,允許玩家在同一時間內同時顯示不同的訊號來源,甚至可以選擇音訊輸出的來源,所以玩家可以在一台電腦下、透過多重輸出讓主畫面玩遊戲、子畫面直接觀看遊戲攻略!而所有的功能除了可藉由螢幕下方的OSD控制外,也可直接藉由AORUS OSD-Sidekick軟體快速使用鍵盤熱鍵或滑鼠調整,而且所有功能都是直接建立在螢幕韌體上,可以避免被抓作弊! 另外,AORUS AD27QD還有一個神輔助功能,就是螢幕內建ANC降噪技術。只要將一般的3.5mm耳麥插入AORUS AD27QD內建的耳機孔後,就可以直接藉由OSD-Sidekick軟體開啟ANC功能,通過多達5段式的降噪等級,直接幫任何耳麥進行降噪,原先麥克風容易收到鍵盤敲打或背景音樂的困擾通通解決了,效果非常驚人!以2K螢幕來說,有這麼多開掛般存在的功能輔助,同時又可以支援FreeSync或G-Sync技術,著實是一個還不錯的電競螢幕選擇。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http://www.gigabyte.tw 微星(MSI)日前推出全新電競螢幕OPTIX MPG341CQR(下稱MPG341),是屬於電競螢幕產品線中高階的MPG系列,即將作為MSI旗下旗艦級的曲面電競螢幕。 外型上,MPG341在背面使用大膽的線條組成,並且搭配簡單的RGB燈效,使得螢幕背面看起來非常簡單有力,背面右側部分則是有金色的MSI龍魂Logo,優雅不失質感。螢幕的正面延續廣受好評的下方RGB五條RGB燈條的設計,支援MSI獨家的Mystic Light燈效軟體,另外可以藉由Steelseries Gamesense軟體的設定和對應的遊戲搭配,例如可以設定同步子彈數,或是同步玩家角色的血量等等,讓RGB燈效不再只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富有實際意義的功能。 硬體規格的部分,MPG341本身為一34吋1800R VA曲面螢幕,解析度為3440 x 1440,顯示比例為21:9,介於16:9和32:9之間。螢幕本身由於是VA面板的緣故,色彩對比表現不錯,並且具有84% DCI-P3廣色域和105% sRGB的色彩表現。 電競規格方面,搭載144Hz螢幕更新率和1ms反應時間,在眾多VA面板搭4毫秒反應時間的選擇中,算是獨樹一格的特殊表現。另外,也具備FreeSync功能,以便維持畫面的穩定流暢。連接埠方面,則是提供HDMI 2.0兩組、DisplayPort 1.4一組、USB Type-C一組、三組USB 3.2 Gen 1 Type-A、一組USB 3.2 Gen 1 Type-B連接電腦以3.5mm耳機孔和麥克風。 MPG341除了本身的視覺體驗和硬體規格不錯以外,其他還有許多額外的特殊功能,外觀上另外還有內建一視訊鏡頭,位於螢幕的正中央下方邊框上,可以直接作為影像輸出使用。另外,MPG341也內建分割畫面的功能,可以輕鬆建立子母畫面。同時,藉由MSI GAMING OSD軟體的輔助,玩家除了可以使用螢幕的五向按鈕調整螢幕參數以外,也可以直接在電腦中藉由軟體調整,MSI GAMING OSD軟體提供多種不同的遊戲模式,可以讓玩家自由根據不同的遊戲內容調整各項參數,也提供多組自定義參數設定,可以讓玩家預先設定以便日後快速切換,客製化能力不錯。 廠商名稱:MSI微星科技 廠商電話:0800-018-880 廠商網址:https://tw.msi.com 老字號Philips的產品向來主打高CP值,這次推出的325M7C曲面QHD液晶顯示器,是一台31.5吋2K解析度(2560 x 1440)螢幕,面板採用VA面板,搭載144Hz螢幕更新率、反應時間1ms,其外型較為簡約,走的是簡單、低調的設計。 硬體規格上,採用1800R曲面VA面板加上Philips自家調校,因此在色彩表現對比上表現不錯。顯示比為16:9,搭配144Hz螢幕更新率和1ms反應時間,就VA面板來說能夠擁有1毫秒反應時間很加分,玩家不必因為追求低反應時間犧牲色彩,同時也符合電競比賽要求,並且支援AMD FreeSync技術。隨著NVIDIA開放FreeSync技術螢幕可相容G-Sync技術,Philips 325M7C也名列其中,有效減少畫面撕裂,完全不輸給其他廠家,進一步強化其主打CP值的特性。 在實際的畫面和遊戲測試下,2K解析度的畫面表現相當細膩,搭上螢幕內建SmartImage遊戲模式,為玩家精密調校可快速存取的OSD控制,可因應不同遊戲情境切換最適合的設定,例如「FPS」(第一人稱射擊)模式下,可強化遊戲中的黑暗場景,讓玩家看得見暗處隱藏的物體;「Racing」(競賽) 模式則是將顯示器調整至最快的反應時間、高彩度,同時進行影像調整。另外還可以依照個人喜好,設「玩家1號」及「玩家2號」兩組個人自訂設定,確保客製化功能並呈現最出色的效能。 除此之外,針對健康所開發的飛利浦LowBlue模式設定使用智慧軟體技術,可降低有害的短波藍光,減少長時間使用時眼睛痠痛或造成傷害的可能。另外,飛利浦的不閃爍技術可調節亮度並減少閃爍,提供更舒適的觀賞感受。 三星(Samsung)推出的曲面電競螢幕在台灣市場廣受好評,尤其三星又是最早推出曲面螢幕的廠商之一,因此其曲面螢幕產品線一向有不錯的口碑。近期他們推出旗下曲面電競螢幕新產品Samsung CRG5-27,強調要為消費者帶來視覺舒適度和對於速度的追求。 CRG5-27曲面螢幕採用RapidCurve技術,首度帶來1500R曲面技術,其曲面效果呈現會比1800R的效果還要更加明顯,也就是沉浸體驗將會更加優秀,其可視角可達到178度。硬體規格表現的部分,CRG5-27本身為一27吋VA面板曲面螢幕,解析度為常見的1920 x 1080,顯示比為16:9,VA面板下帶來的高對比度加上三星獨家的調校技術,呈現出來的色彩呈現和對比都難以挑剔(對比為3000:1)。視覺上的另一大特點是採用窄邊框的設計,在螢幕左右兩側和上方都採用窄邊框的設計,讓搭配曲面螢幕的CRG5-27帶來的沉浸體驗更佳。 CRG5-27搭載240Hz螢幕更新率,並且反應時間為4毫秒,具備眾所期待的G-Sync相容技術,達到畫面不撕裂的流暢視覺體驗。傳統上,常見的240Hz面板多會採用TN面板為主,在高螢幕刷新率的前提下犧牲色彩表現,但前文有提過,CRG5-27搭載的是VA面板,VA面板本身的色彩的表現,尤其是對比度就比TN面板還要優秀,再加上三星的色彩調校,射擊玩家們再也不需要因為追求高螢幕更新率而犧牲視覺體驗了,240Hz也能有亮麗色彩。 就實際色彩測試和遊戲畫面的表現來說,VA面板帶來的優勢,使得CRG5-27在灰階測試和對比測試上都有不錯的表現,而實際遊戲畫面中,藉由240Hz的高螢幕更新率,搭配G-Sync的輔助,著實為整體遊戲帶來優秀的流暢體驗,螢幕鮮少有殘影出現,且畫面中非黑即白。在這樣的高螢幕更新率和優秀的色彩表現下,不管是要用來玩需要強調快速反應時間的射擊遊戲,還是可以靜下心來慢慢體驗遊戲畫面的3A級遊戲,CRG5-27在兩種遊戲市場中都很吃得開! 玩家可以為各種類型的遊戲挑選預先設定的顯示選項,而對於更高階的自定義使用者來說,透過螢幕上的數字選單,最多可以建立三個客製化的遊戲顯示模式,以便在不同遊戲需求間輕鬆切換。另外還可以選擇是否開啟眼睛保護模式,以便在長時間玩遊戲時,可以減輕對眼睛造成傷害的可能。 隨著電玩遊戲的畫面精進,玩家對於顯示器的規格要求也越來越高,根據國外IDC市場研究公司2019年第一季調查顯示,在27吋以上及刷新率100Hz以上的市場逐年擴大,消費者為獲得最佳的遊玩及沉浸式體驗,願意購入大尺寸且高刷新率的顯示器。因此,三星選擇在這個時間推出CRG5-27搶攻遊戲市場,可說是一明智之舉,玩家如果不想因為想玩高畫面更新率遊戲犧牲螢幕色彩表現的話,三星CRG5-27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台灣三星電子 廠商電話:0800-329-999 廠商官網:https://www.samsung.com/tw/ 玩家們常常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電腦桌面空間不夠用的問題,往往會需要因此犧牲電腦螢幕或是其他周邊產品的大小,有鑑於此,三星推出的Space Monitor系列非常有看頭,可以釋放桌面空間。目前Space Monitor共有27吋和32吋兩種大小,小編收到的27吋版本(S27R75)是螢幕更新率有到144Hz的版本。 外觀上,S27R75的設計非常簡單,除了螢幕本身以外,最大的特色就是下方的腳架設計,採用的是可調式夾具,可以輕鬆將螢幕固定在電腦桌面邊緣,最大可調至3.54吋 (90 mm)。零細縫設計的HAS支架 (可上下調整支架) 可輕鬆將螢幕定位於最舒適、便利的位置。當不使用螢幕時,可將多段式螢幕向後推,平靠於牆面上,保持整個桌面乾淨。轉軸部分經過三星內部測試,可承受多達5000次以上的移動,確保每次移動能平滑且精準定位。使用時,將多段式螢幕向前拉並調整至你偏好的觀看位置,讓玩家不必再擔心腳架影響桌面空間的問題。 硬體規格的部分,S27R75螢幕是採用VA面板,解析度為2560 x 1440,顯示比為16:9,螢幕採用簡單俐落設計,採用超薄面板與三邊極窄邊框設計,低調時尚的外型很適合用來作為空間擺設用品之一。另外,在螢幕的背後,則是包含一個隱藏式的電線設計,可整齊地隱藏電源/HDMI Y型纜線,防止電線纏繞打結,保持空間整齊不雜亂。此外,螢幕背面採用全平面的設計,可以直接將螢幕靠在牆壁上,相較於傳統顯示器佔據大量的桌面空間,其零間隙貼壁的特色能釋放約40%的桌面使用空間,大幅提高工作和遊戲品質。 遊戲體驗上,S27R75本身的螢幕更新率可達到144Hz,反應時間僅4毫秒,已經可以提供流暢的遊戲體驗。在色彩表現的測試中,S27R75具備100% sRGB的色域涵蓋,具備高亮度及10億種顯色能力,色彩表現也不錯。支援Picture-by-Picture(PBP)畫面分割,可同時顯示兩個不同來源的輸入訊號,若同時使用Easy Setting Box(螢幕六分割),更可以將畫面分割成多個區塊,滿足專業人士多工的需求。 廠商名稱:台灣三星電子 廠商電話:0800-329-999 廠商官網:https://www.samsung.com/tw/ Viewsonic XG240R是延續前代XG2402電競螢幕的進階版,XG240R螢幕本身採用平面TN面板,解析度為FHD(1920 x 1080),顯示比為16:9,搭載1ms反應時間和144Hz螢幕更新率,以滿足一般射擊遊戲玩家的需求。同時,也支援AMD FreeSync技術,減少畫面撕裂的可能。 此外,XG240R還具備ELITE遊戲模式,可透過預設的多種參數,針對每一種遊戲情境進行最佳化調整,包含FPS射擊遊戲、MOBA競技遊戲、RTS即時遊戲和賽車遊戲等等。 視覺效果上,ViewSonic屬ELITE RGB聯盟一員,和多家燈效廠商合作,可支援Razer Chroma、TT RGB PLUS、Cooler Master MasterPlus+等燈效軟體並和其他電競週邊同步燈效,不管是視覺體驗還是整體的電競沉浸感效果都很不錯。 在外觀設計上,腳架部分採可升降旋轉支架,可以依照玩家身高調整至最舒適的觀看角度。螢幕邊框四周稍微偏厚,在搬運時能夠保護面板本體,螢幕背面則是沿襲XG2402的RAMPAGEX背光設計,透過RGB燈效元素進行點綴,讓整體外觀能夠更凸顯出個人電競風格。 實際測試一下遊玩FPS遊戲時,這時TN面板就發揮了高速反應時間的優勢,讓射擊遊戲的玩家能夠更準確瞄準。另外再搭配螢幕內建的22階黑色穩定性黑平衡設定,提高昏暗的陰影中的細節更清楚,可提高不管是低亮度還是昏暗的環境中進行遊戲時的可視性。就整體遊戲體驗在標準之上,若是剛踏入電競領域的玩家可以考慮做為購買選擇之一。 廠商名稱:ViewSonic 廠商電話:02-2246-3456 廠商官網:www.viewsonic.com 看完了前文的10款2019年最夯的電競螢幕之後,其實小編還是要再度強調,螢幕好不好用、色彩漂不漂亮,最主要還是要看玩家自己的喜好,建議下手之前還是前往實際的店面親自玩玩看電競螢幕再來做決定喔! 不過還是要說,小編提供的只是一時之選,其實這一次借來的每一款電競螢幕都有其特點存在,其實小編也是很掙扎的~像是AOC AG273QCX電競曲面螢幕採用1800R VA面板搭配AMD FreeSync 2 HDR技術、或者BenQ具備瞳孔護眼技術可以減輕長時間使用下的眼睛傷害,這對玩家也是貼心的設計,又或者像是ViewSonic XG240R RGB背光電競螢幕具備144Hz螢幕更新和1毫秒反應時間,也是足以滿足多數玩家的需求了。其實市面上的電競螢幕可以選擇的選項真的很多,如果玩家們還是不知道從何下手的話,小編這邊可以推薦幾款可以作為出發點的方向給玩家們參考! 首先要推薦的是三星全新推出的CRG5-27曲面電競螢幕,螢幕解析度為27吋FHD,為主流玩家選擇,採用VA面板下為螢幕色彩帶來高對比的表現。本身搭載240Hz螢幕更新率和4毫秒反應時間,加上支援G-Sync技術,以及使用新的1500R曲度強化視覺體驗,因應目前三星推出對應活動加上價格相對優惠的前提下,目前是一個相對最好入手的時機。 極致的速度表現是FPS射擊遊戲玩家的首選,這類玩家在乎的是螢幕是否能準確的提供快速且靈敏的操作,反而較不注重色彩表現。ROG XG248Q電競螢幕雖採用TN面板,且24吋的螢幕大小或許對玩家來說在現階段的電競螢幕中稍嫌小了一些,但24吋的機身也意味著玩家可以有更多的彈性空間,且可以讓整體的價位可以更低。另外,因具備240Hz和1毫秒反應時間,又擁有G-Sync相容的技術,能夠提供快且穩定流暢的畫面表現,因此正好符合FPS射擊玩家的需求。 玩家購買電競螢幕後,除了玩遊戲以外,也有可能作為一般日常工作螢幕使用,作為遊戲螢幕,MPG341CQR曲面的沉浸體驗加上寬螢幕帶來的優秀子母畫面,可以為遊戲帶來新的體驗。如果是工作的話,21:9的寬螢幕比則是可以輕鬆建立分割畫面,快速在多項工作項目中有效率的處理工作,特頒此獎。
-
萬元電競顯卡採購指南!GTX 16還是RTX 20?
NVIDIA針對中高階等級顯示卡產品線,目前除了GeForce RTX 20系列以外,同時又有重新推出的GeForce GTX 16系列,但對於玩家來說,什麼樣的顯示卡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想必會是大家最關注的問題。本次小編找了市面上五家顯示卡廠商共計16張顯示卡做效能評測,提供玩家們預算在10,000元左右時,如何最大化顯示卡C/P值。 NVIDIA去年至今陸續推出全新GeForce RTX 20系列顯示卡,搭載全新的圖靈架構,效能較上一代GTX 10系列顯示卡大幅提升,現階段推出的RTX 2080、RTX 2070、RTX 2060中又以相對較入門的RTX 2060在效能價格中取得不錯的平衡。 另一方面,NVIDIA今年年初開始陸續推出GeForce GTX 16系列顯示卡,包含GTX 1660 Ti、GTX 1660以及GTX 1650,以便補足自家入門等級顯示卡產品線,其效能相對於上一代GTX 10系列顯示卡可說是伯仲之間,舉例來說高階的GTX 1660 Ti已經接近甚至超越GTX 1070的效能,但GTX 16系列顯示卡的價格卻只落在6,000~11,000元台幣左右(依品牌和型號有所不同),相較於GTX 1070和GTX 1080目前新品動輒15,000元以上的價格確實有其優勢。 然而,RTX 20家族中的RTX 2060目前市場普遍價格落在13,000元台幣上下,這時玩家們勢必就面臨「該衝RTX嗎?」、「GTX 1660 Ti還是RTX 2060?」的問題。 從效能表現來看,在相同的測試平台下,RTX 2060效能約比GTX 1660 Ti高15%左右。但就特色面來說,雖然兩者都支援NVIDIA伴隨RTX 20系列顯示卡導入的即時光線追蹤效果,但RTX 2060因為有搭載專門針對該技術設計的內部硬體核心,因此在計算同一遊戲畫面的即時光線追蹤視覺效果時,還是會比GTX 1660 Ti更勝一籌,但兩者在開啟該效果後都會對遊戲FPS有所影響。 因此,究竟要不要多花2,000元購入RTX 2060還是需要玩家考慮到自身對於硬體的追求,追求最新科技產品的狂熱玩家,對於硬體規格的要求也比一般玩家更高,這類玩家就會適合購入RTX 2060。另一種情況則是對於遊戲畫面要求高的玩家也可以考慮,及時光線追蹤效果雖然對於遊戲FPS有一定的影響,一般喜愛玩射擊遊戲的玩家並不希望看到FPS數字下降,因此對於這視覺效果興致缺缺,但如果是喜愛玩RPG角色扮演這類節奏較慢的遊戲的話,購入RTX 2060享受更流暢的高畫質遊戲會是不錯的選擇。 接下來小編找了目前市面上常見的5家顯示卡廠商,借入總計16張顯示卡,型號從GTX 1650、GTX 1660、GTX 1660 Ti到RTX 2060都有,針對這些15,000元台幣以下的電競顯示卡,測試其實際的效能表現,讓玩家們可以順利的購入適合自己的顯示卡。 這次參與評測的廠商包含ASUS、EVGA、GIGABYTE、MSI和ZOTAC,不過MSI缺了GTX 1660這張顯示卡、而ASUS則是只有RTX 2060一張可以做比較,是這次比較可惜的地方,其他EVGA、GIGABYTE和ZOTAC則是四款顯示卡全面到位。接下將依照廠商字母順序介紹各款顯示卡和其效能表現供玩家參考。 測試的內容包含常見的跑分測試軟體3DMark各項主要模式包括Time Spy、Fire Strike系列,以及因應即時光線追蹤技術所推出的Port Royal模式。在實際遊戲的FPS表現方面,則是以當前幾款較當紅的遊戲如《刺客教條:奧德賽》、《極地戰嚎 破曉》、《全境封鎖2》以及《虹彩六號》作為標準,所有遊戲都將以最高遊戲內建畫質在FHD解析度下進行,藉此讓玩家們比較每一款顯示卡之間的效能表現。 另外,為了讓玩家能夠從中快速利用價格和效能作為購買前的C/P值比較,本文最後也將統整出「Time Spy跑分分數/建議售價」的數字,作為玩家「花一塊錢能買到的效能」來作為C/P購買之標之一。 由華碩旗下電競品牌玩家共和國(ROG)推出的ROG STRIX RTX 2060 O6G Gaming(下稱ROG STRIX RTX 2060)外型上擁有ROG旗下電競顯示卡的霸氣外型,運用金屬托架讓其整體結構的完整性提高3倍,以避免PCB在長期使用後出現過度扭轉或橫向彎曲的情形。另外,視覺上也搭配ASUS燈效軟體Aura Sync技術,可以和華碩其他支援產品相互映,同步燈效。 風扇部分採用三風扇的散熱設計,搭配IP5X防塵性能以防止灰塵進入風扇內部組件,同時擁有0dB技術,可以讓顯示卡核心溫度維持在攝氏55度以下時,完全停止風扇轉動,讓玩家可以享有無噪音的遊戲空間。 硬體規格的部分,ROG STRIX RTX 2060搭載TU106 12奈米製程晶片,具備1920顆CUDA核心,基礎時脈的部分為1365 MHz、最高動態時脈則是可以達到1830 MHz,記憶體部分則是擁有6GB GDDR6。在連接埠方面則是提供DisplayPort和HDMI各兩組。 實際的效能表現方面,藉由常見的3DMark跑分軟體進行測試,DX12模式為主的Time Spy模式獲得7948分的表現,DX11模式的Fire Strike模式則是獲得18478分,針對即時光線追蹤技術設計的Port Royal模式下則是獲得4098分。遊戲FPS表現的部分,平均每一款遊戲的FPS都有達到60 FPS以上,僅《刺客教條:奧德賽》因對處理器的要求也高,小編使用Intel Core i9-9900K作為處理器測試也僅能達到53 FPS的水準,需要達到 RTX 2070或RTX 2080的等級才能達到破60 FPS的表現了。 整體來說,ROG STRIX RTX 2060不管是外型上還是內建的硬體規格效能,都達到不錯的水準,雖然說入手價格相較於其他型號或是品牌較高些,但相對來說其產品要進行售後服務的話也方便得多。 由EVGA推出的EVGA GeForce RTX 2060 XC Ultra(下稱EVGA RTX 2060)超頻版本顯示卡,外型是不透明的消光磨砂設計,這點和EVGA自家的RTX 2070和RTX 2080兩張顯示卡的外型設計有些不同。 散熱方面為雙風扇配置,雙風扇中間上方除了有EVGA商標以外,上方都有獨特的導流設計,可強化散熱效率。另外,透過密集式鰭片設計與2顆散熱風扇、並輔以底下的3根熱導管來幫助廢熱排除,EVGA RTX 2060的PCB比起整個散熱鰭片組要小一些,EVGA透過較長版的散熱鰭片組,讓上方的2顆風扇可以以較慢速度下增加風流、同時達到靜音的效果。 硬體規格的部分,EVGA RTX 2060同樣也使用TU106晶片,具備1920 CUDA核心,基礎時脈為1365 MHz、最高動態時脈則是1830 MHz。記憶體依樣搭載6GB GDDR6。連接埠方面提供兩組DisplayPort、一組HDMI以及一組DVI,影像輸出方面算是非常彈性。 效能表現方面,Time Spy模式達到7900分、Fire Strike則是18314,光線追蹤效果的Port Royal則是擁有3869的水準。遊戲FPS方面,各款遊戲同樣都有達到90 FPS以上的流暢水準,《虹彩六號》因本身遊戲最佳化極佳,因此,達到破230 FPS的體驗,《刺客教條:奧德賽》的部分則同樣是因為對處理器要求高,因此效能表現上也落在52 FPS。 EVGA GeForce RTX 2060 XC Ultra超頻版本顯示卡這次採用的新外型設計深得小編的心,加上基本效能的表現也不差,考慮到XC Ultra版本還可進行超頻(透過專屬的EVGA Precision X1軟體),最高可超頻至1830 MHz的情況下,效能表現或許已經接近RTX 2070系列了,其C/P值值得關注。 EVGA旗下的顯示卡系列幾乎都有分為「XC」以及「XC Ultra」兩種版本,像EVGA GeForce GTX 1660 Ti XC Ultra(下稱EVGA 1660 Ti)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而兩種版本的最大差異主要在於外型,XC版本為單風扇配置,且整體的厚度較厚,通常會佔到2.75個PCIe槽厚度;而這次的EVGA 1660 Ti則是XC Ultra版本,寬度就是一般常見的2槽配置。 外型上,EVGA 1660 Ti維持了RTX系列顯示卡的外型設計,是採用雙風扇的版本,扇葉上的小「e」紋路,是能夠增加導流的特殊設計。不透明的磨砂設計也使得整張顯示卡看起來更加簡潔乾淨。 硬體規格方面,晶片同樣是採用TU116,CUDA核心數為1536,基礎時脈部分為1500 MHz、動態時脈則是1860 MHz。搭配6GB GDDR6記憶體。連接埠方面,提供DisplayPort、HDMI和DVI各一組。 在實際效能測試方面,Time Spy模式中獲得6513分、Fire Strike獲得15142,和上一代的GTX 10系列顯示卡顯示卡相比的話,效能表現落在GTX 1070和GTX 1070 Ti之間,表現還不錯。光線追蹤效果的Port Royal模式下則是獲得1626分。遊戲FPS部分,相較於RTX 2060等級的顯示卡,各遊戲幾乎都掉了10 FPS左右、落在80 FPS上下。《刺客教條:奧德賽》FPS下滑相對不明顯,還維持在52 FPS。《虹彩六號》則是掉落幅度最大,下滑至200 FPS出頭的表現而已,相較於自家的EVGA RTX 2060整整掉了30 FPS左右。 整體來說,EVGA 1660 Ti在效能表現上3DMark跑分效能贏過GTX 1060甚多,部分環境甚至能超越GTX 1070,在遊戲FPS的表現上,新遊戲本身的優秀最佳化加上GTX 1660 Ti本身就不錯得體質,帶來的是流暢的遊戲體驗。 EVGA GeForce GTX 1660 XC Ultra(下稱EVGA 1660),因為是採用XC Ultra的版本,因此,外型上較狹長,厚度為2槽,採雙風扇設計,並且放上EVGA獨特的導流設計,以強化整體的散熱效率。風扇上有許多獨特的「小ε」紋理,是EVGA獨特的導流設計,是為了讓風扇轉動時,導流效果更好。 硬體規格的部分,晶片一樣是採用TU116,基礎時脈為1530 MHz、最高可超頻至1845 MHz,CUDA核心數為1408。記憶體方面則是搭載6GB GDDR5@192Bit、頻寬為192.1 GB/s。連接埠方面同樣提供DisplayPort、HDMI和DVI各一組。 實際的效能表現方面,3DMark中的Time Spy模式獲得5838分、Fire Strike則是獲得12367分,其分數相較於上一代顯示卡,約落在GTX 1060 6GB和GTX 1070之間,即時光線追蹤效果的Port Royal模式則是獲得1419分。遊戲FPS的部分,平均FPS相較於GTX 1660 Ti版本又掉了10 FPS左右,《刺客教條:奧德賽》跌破50 FPS來到46 FPS,《極地戰嚎 破曉》則是80 FPS、《全境封鎖2》落到65 FPS勉強流暢的體驗、《虹彩六號》則是再度少了20 FPS、來到180.7 FPS的表現。 EVGA GeForce GTX 1660 XC Ultra版本,該系列顯示卡一向比NVIDIA公版卡時脈還要更高,因此,實際的效能表現也會更加優秀些,實際效能表現來看,還在使用GeForce GTX 1060的玩家們真的可考慮換卡了,價格方面也比較不會有GTX 1660 Ti近萬元的售價卡著RTX 2060顯示卡的誘惑,兩張GeForce GTX 1660的售價才等於一張RTX 2060。以這樣的價格來說,在FHD解析度下的遊戲環境裡,還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EVGA GeForce GTX 16系列的最後一員GTX 1650現身!這張顯示卡也有分XC Ultra和XC版本,前者是雙風扇版本、後者是單風扇版。XC Ultra版本風扇上方同樣也有EVGA自RTX系列以來的獨特導流設計,讓即使是入門等級的GTX 1650也能擁有不錯的散熱效果。 硬體規格方面,核心是搭載TU117 12奈米製程晶片,共896顆CUDA核心,基礎時脈1485 MHz,本身時脈較低,但可藉由EVGA獨家Precision X1軟體超頻至最高動態時脈1875 MHz,記憶體部分則是搭載4GB GDDR5。連接埠方面則是提供兩組DisplayPort和一組HDMI,使用上算是滿彈性的。 效能表現上,3DMark跑分下,DX12模式的Time Spy中獲得3901分、DX11模式的Fire Strike獲得8427分,而因為GTX 1650清一色全部都只有搭載4GB記憶體,因此測試即時光線追蹤效果的Port Royal無法測試。遊戲FPS方面的話,《刺客教條:奧德賽》FPS落在30左右勉強流暢的數字、《極地戰嚎 破曉》則是還有接近60的55 FPS、《全境封鎖2》為43 FPS,僅《虹彩六號》可達到128.3 FPS的表現。 EVGA系列顯示卡通常擁有較高的C/P值,但因顯示卡仍然搭載較高的基礎和動態時脈,因此相較於NVIDIA公版卡來說,效能還是會更高一些。而在外型上,EVGA GTX 1650 XC Ultra版本仍是以玩家常見的雙風扇狹長顯示卡設計,並藉由雙風扇的配置來穩定顯示卡的散熱效率,進而提供穩定的效能表現,對入門級玩家來說,未嘗不是一張不錯的顯示卡選擇。 技嘉因應NVIDIA推出的新RTX 20和GTX 16系列顯示卡也有推出一系列的產品對應,搶先看到的是RTX 20系列中入門級的GeForce RTX 2060 Gaming OC Pro 6G(下稱GIGABYTE RTX 2060),這張顯示卡搭配技嘉旗下獨家的風之力三風扇設計,採用獨特的刀風扇葉和正逆轉功能,強化風扇之間產生擾流的可能,除此之外,每片扇葉上方都有特殊的五線導流設計,加強顯示卡本深的散熱效果。 硬體規格方面,晶片是採用12奈米製程的TU106晶片,具備1920顆CUDA核心,記憶體搭載6GB GDDR6、頻寬336.0 GB/s,基礎時脈1365 MHz、動態時脈可以達到1830 MHz。連接埠提供三組DisplayPort和一組HDMI,影像輸出方面非常彈性。實際效能表現來看,3DMark測試中,Time Spy模式獲得7893分、Fire Strike模式獲得18223分,Port Royal即時光線追蹤測試則是獲得3922分。遊戲的實際FPS方面來說,《極地戰嚎 破曉》和《全境封鎖2》兩者都有達到平均破90 FPS的表現,《虹彩六號》更是來到232.9 FPS的高水準,僅《刺客教條:奧德賽》為55 FPS堪稱流暢。 總體來說,GIGABYTE RTX 2060顯示卡雖然列於新一代的RTX系列顯示卡中,但不管是外型上有三風扇的獨特設計、RGB Fusion 2.0燈效軟體的支援,或是不錯的硬體規格帶來優秀流暢的效能,若玩家覺得還想要更高的效能表現,也可以藉由AORUS獨家的AORUS Engine軟體進行調整,可輕鬆調校核心時脈、記憶體時脈、風扇運作模式以及燈光效果等,都讓GIGABYTE RTX 2060能夠成為玩家在組裝電腦時,可以作為一高階入門顯示卡的選擇之一。 作為GIGABYTE GTX 16顯示卡系列中較高階的版本,GIGIABYTE GeForce GTX 1660 Ti(下稱GIGABYTE GTX 1660 Ti)在外型上享有和老大哥RTX系列們同樣的三風扇風之力外型設計,享有全方位的散統,除了顯示卡晶片以外,其他包括VRAM、MOSFET和其他發熱元件,也都能被系統完整覆蓋。GIGABYTE GTX 1660 Ti搭載三顆8公分獨特扇葉的風扇,並搭配正逆轉抗擾流設計,提高顯示卡解熱的能力。除此之外,風之力散熱系統也有智慧風扇停轉功能,系統會自動偵測玩家當前工作/遊戲環境,調整風扇轉速,讓玩家能在效能表現和安靜環境裡找到平衡。 硬體規格部分,晶片採用TU116,具備1536顆核心,基礎時脈為1500 MHz、動態時脈可高可以達到1890 MHz,可超頻範圍彈性高,記憶體方面搭載6GB GDDR6,頻寬為288.0 GB/s。連接埠也是提供三組DisplayPort和一組HDMI。 效能表現方面,Time Spy模式中獲得6794分、Fire Strike則是15208,支援即時光線追蹤效果的Port Royal模式則是1643分,雖然數字上因為相對擁有較高的時脈獲得較高分數,但一般遊玩日常或遊玩遊戲時不會有太大差異,遊戲FPS表現《刺客教條:奧德賽》獲得近50 FPS的水準、《極地戰嚎 破曉》和《全境封鎖2》則是分別達到87 FPS和76 FPS,算是流暢的遊戲體驗,《虹彩六號》則是達到205.5 FPS。 整體來說,GIGABYTE GTX 1660 Ti坐擁RTX 20系列的散熱技術和新一代的NVIDIA圖靈晶片,相對來說會比上一代的GTX 1060甚至GTX 1070顯示卡效能來得更高,同時因擁有親民的價格,可做為入門玩家選擇上的優秀選擇。 GIGABYTE GeForce GTX 1660 Gaming OC 6G(下稱GIGABYTE GTX 1660)在外型上擁有和GIGABYTE GTX 1660 Ti相同的散熱設計,同樣都是採用三風扇並搭配風之力的散熱效果,三風扇的轉動方向,中央的風扇是順時針轉動、左右兩顆風扇則是逆時針轉動,以便減少風扇之間氣流擾流的可能。外型配色上則是亦如前兩款GIGABYTE顯示卡的灰黑低調造型。 沒有冠上「Ti」字樣的GIGABYTE GTX 1660硬體規格上採用TU116晶片,具備1408顆CUDA核心,記憶體搭載6GB GDDR5記憶體,頻寬為192.1 GB/s。基礎時脈部分為1530 MHz、動態時脈為1860 MHz,和自家的GTX 1660 Ti不相上下,不過因記憶體採用GDDR5,因此效能表現上還是稍有落差。連接埠提供三組DisplayPort和一組HDMI。 實際效能表現方面,3DMark測試中的Time Spy模式獲得5923分、Fire Strike模式獲得12643分,Port Royal模式則是獲得1442分。應用在實際遊戲FPS表現上,FHD解析度、最高遊戲畫質下,《刺客教條:奧德賽》為46 FPS、《極地戰 嚎 破曉》達78 FPS、《全境封鎖2》有67 FPS,《虹彩六號》則是182.5 FPS,整體來說若是將遊戲畫質調整至次一等級並搭配部分設定調整,或是利用超頻軟體調整的話,FPS數字還是能繼續拉高的。 綜觀來看,GIGABYTE GTX 1660雖然並未冠上Ti字樣,但因其本身基礎時脈表現仍高,加上散熱效果還不錯,讓整張顯示卡無論是一般使用還是實際的遊戲體驗,都還是可以用不到萬元的價格擁有不錯的效能表現。 GIGABYTE GeForce GTX 1650 Gaming OC 4G採用常見的雙風扇設計,風扇也支援技嘉獨家的風之力散熱系統,扇葉直徑最大達到5cm,搭載兩個10公分獨特刀鋒導流造型風扇,配置2根高效能純銅熱導管、純銅熱導管直接接觸GPU導熱、以及風扇停轉功能等散熱技術,提升解熱能力。風扇上風有技嘉獨家的導流設計,除了有五道斜紋以外,在每片扇葉後方,還有一三角形的導流板,可強化風扇導流能力,另外,兩組風扇的轉動方向不同,藉此減少擾流的可能。另外,整體視覺部分支援具備技嘉獨家的RGB Fusion 2.0燈效,讓玩家自訂客製化功能。 硬體規格部分,採用的晶片為TU117,具備896顆CUDA核心,基礎時脈為1485 MHz、動態時脈為1875 MHz,搭載4GB GDDR5記憶體。電源部分GTX 1650顯示卡都是採用單一6pin的電源供電配置,玩家配置小型DIY電腦時更加方便。連接埠方面提供DisplayPort和HDMI各兩組供彈性使用。 實際效能表現方面,GTX 1650相較於GTX 1660遜色了些,《刺客教條:奧德賽》跌落至28 FPS、《極地戰嚎 破曉》和《全境封鎖2》也分別僅剩55和43 FPS、《虹彩六號》神級最佳化則是讓其依然還有128.5 FPS的表現。 整體來說,GTX 1650系列顯示卡的效能表現無法讓玩家輕鬆遊玩3A級高畫質遊戲,但用來應付最佳化優秀的遊戲或是較不吃顯示卡效能的遊戲如《英雄聯盟》時,入門等級的價格這時候就帶來不錯的競爭力。 龍魂來襲!微星在電競圈中的名氣也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尤其微星龍這隻吉祥物更是引人矚目,由微星推出的MSI GeForce RTX 2060 Gaming Z 6G(下稱MSI RTX 2060)正面大大的龍魂Logo,搭配超大雙風扇以及稜角分明的硬派外型,讓人看一眼就印象深刻。搭載微星獨家的TORX Fan 3.0散熱技術,使用獨家的引流扇葉設計,藉由特殊的弧形造型,加大風流方向角度,圓形邊緣降低噪音,扇葉本身為龍鰭扇葉,減少風阻並讓導入的氣流往下引導,在搭配經特殊處理的散熱片,讓整體的散熱效率提升,以確保性能穩定。另外,視覺化效果上,使用微星獨家的Mystic Light RGB燈效軟體,可自由客製化LED效果,並且也可以和其他組件進行同步連動設定。 硬體規格方面,搭載TU106晶片,記憶體共6GB GDDR6,頻寬336.0 GB/s,基礎時脈部分1365 MHz、動態時脈1830 MHz。連接埠提供三組DisplayPort和一組HDMI。 實際效能表現的部分,3DMark的Time Spy測試中獲得8035分、Fire Strike獲得18341分,Port Royal模式下則是獲得4094分。在遊戲FPS方面的話,《刺客教條:奧德賽》FPS達55,《極地戰嚎 破曉》和《全境封鎖2》都有破90 FPS的表現,《虹彩六號》則是達到229.8 FPS。 整體來說,微星龍魂的電競效能還是有徹底展現,MSI RTX 2060不管是外型上給人的硬派霸氣感,還是內部硬體規格所展現的效能,都有確實讓MSI RTX 2060顯示卡呈現該有的價值。 微星的指標性雙風扇電競系列普遍受到玩家的好評,因此MSI GeForce GTX 1660 Ti Gaming X 6G(下稱MSI GTX 1660 Ti)這次也採用了相同的風扇設計,外型上採用黑色配上青銅色灰色經典髮絲紋金屬背板,搭配RGB燈效後,視覺上看起來非常優雅。散熱效果方面同樣採用TORX Fan 3.0風扇,這是MSI Twin Frozr第七代散熱技術的其中一環,藉由在龍鰭扇葉上的全新結構設計減少風阻,並加上引流扇葉增加風流,讓散熱時產生的氣流可以更快解熱且安靜。散熱過程中,微星也使用氣流控制技術,將氣流引導到導熱管上,為空氣創造更多表面積,以便讓空氣在離開散熱片前可以吸收更多熱能,進一步強化散熱效率。最後,搭載Zero Frozr智慧停轉寄數,可在低負載情況下讓風扇停止運轉,保持安靜無聲;在遊戲期間高負載時自動開啟風扇,維持主機涼爽。 硬體規格方面,MSI 1660 Ti搭載TU116晶片,記憶體共6GB GDDR6,頻寬288.0 GB/s,基礎時脈1500 MHz、動態時脈1875 MHz。連接埠提供HDMI一組和三組DisplayPort。 從實際效能表現來看,3DMark跑分中獲得6540分、Fire Strike則是獲得15022分,Port Royal獲1609分。遊戲FPS方面,《刺客教條奧德賽》還有40 FPS以上,《極地戰嚎 破曉》和《全境封鎖2》則是分別來到85和75 FPS,《虹彩六號》則是有202.2 FPS。 實際來看,MSI GTX 1660 Ti外型上延續微星經典的雙風扇設計,並且在搭載新一代的散熱技術後,得以讓整體的效能表現提高,另外,若是再使用微星內建的Dragon Center軟體或是Afterburner進行細部微調的話,還能有更強的效能表現,整體來說是個不錯的入門選擇之一。 來看看MSI GeForce GTX 1650 Gaming X 4G顯示卡(下稱MSI GTX 1650),外型上同樣是使用微星具指標性的雙風扇電競系列,以黑色和青銅色搭配髮絲紋,創造出典雅的外型設計,PCB背板採客製化設計,搭配高品質的零組件,以提供穩定性和耐久性,另外,顯示卡背板使用金屬背板近一步強化整體的堅固度。 散熱方面同樣也是採用Twin Frozr 7散熱設計,透過TORX Fan 3.0在扇葉和導熱管之間的配合,以及風扇智慧停轉功能的輔助,以強化顯示卡的散熱效率。導熱管是使用銅質導熱管貫穿大片排列鋁鰭片,也是能將熱能充分擴散到整個散熱片的關鍵,除此之外,散熱模組也採用頂級散熱高,加強顯示卡排除廢熱的能力。 硬體規格方面搭載TU117晶片,記憶體為4GB GDDR5,頻關128.1 GB/s,基礎時脈為1485 MHz、動態時脈1860 MHz,連接埠提供兩組DisplayPort和一組HDMI。實際效能表現部分,Time Spy獲得3886分、Fire Strike獲得8373分,Port Royal因顯示卡僅4GB記憶體因此不支援。遊戲FPS表現上,《刺客教條奧德賽》維持在30 FPS,《極地戰嚎 破曉》和《全境封鎖2》都掉到60 FPS以下來到54 FPS和43 FPS,《虹彩六號》的部分則是127.6 FPS。 整體來說,以入門階級的顯示卡來看,MSI GTX 1650若是實際進行遊戲的話,將部分畫質設定調整後,還是能有不錯的流暢體驗,不過因GTX 1650顯示卡推出時間相對較短,不管是遊戲端還是軟體端,對於該卡片的最佳化也較不完整,因此,在初次使用MSI GTX 1650碰到許多軟硬體的問題,導致開機後畫面消失的問題,雖然後來有解決但使用前得注意。 ZOTAC家的AMP系列顯示卡通常都是採用三風扇的設計,不過這次ZOTAC在RTX 2060 AMP顯卡設計上,採用了雙風扇設計,顯示卡的長度較短,僅21cm,儘管能用的空間比其他常見的顯示卡少,但散熱並不馬虎,採用IceStorm 2.0設計,透過90毫米的雙風扇及密集的散熱鰭片給予溫度壓制性能,具包覆性的全包式強化背板則是強化了整體結構支撐性。配色上以銀黑配色加上俐落的線條,設計上並沒有加入七彩的RGB元素,僅一白光發光Logo在側,給人非常俐落、精悍的感覺,此外,較小的外型也帶來相對較高的DIY自組電腦彈性,ZOTAC表示能夠應付市面上99%的電腦空間系統。 硬體上,ZOTAC RTX 2060搭載TU106核心晶片,CUDA核心共有1920顆,記憶體搭載6GB GDDR6,頻寬336.0 GB/s,時脈部分,ZOTAC的AMP系列顯示卡都是預先超頻版本,因此其基礎時脈為1365 MHz、動態時脈為1800 MHz,連接埠部分提供三組DisplayPort和一組HDMI。 實際效能表現方面,Time Spy模式中獲得7979分、Fire Strike獲得18526分,Port Royal則是4011分,實際遊戲FPS測試裡,《刺客教條奧德賽》達到53 FPS、《極地戰嚎破曉》來到93 FPS、《全境封鎖2》有91 FPS,《虹彩六號》則是233.7 FPS,整體表現不差。 整體來說,ZOTAC這次推出GeForce RTX 2060 AMP版本,雖然是一款短版顯卡,但不論是在散熱設計、結構強化、性能表現等方面,都非常的到位,再加上FireStorm OC Scanner智慧超頻加持,使得整體的表現非常值得玩家考慮。 ZOTAC推出的ZOTAC GeForce GTX 1660 Ti AMP(下稱ZOTAC GTX 1660 Ti)顯示卡,在外型上也是採用雙風扇的設計,搭配內部的IceStorm 2.0散熱設計,除了有90毫米的雙風扇和密集的散熱鰭片以外,同時也使用3x6毫米銅製熱導管直接接觸,以便迅速將顯示卡產生的廢熱帶走,散熱鰭片的部分是使用全覆蓋式的大面積鋁製散熱鰭片,以最佳化整體的冷卻效能。扇葉為彎曲型扇葉,以提供平穩風壓增加空氣流動,讓顯示卡維持在最佳的效能表現。 硬體規格部分,晶片採用TU116晶片,記憶體搭載6GB GDDR6,頻寬為288.0 GB/s,基礎時脈1500 MHz、動態時脈1860 MHz,連接埠方面同樣有三組DisplayPort和一組HDMI。 實際效能表現的部分,3DMark跑分軟體中,Time Spy模式中獲得6689分、Fire Strike獲得15106分,Port Royal則是1639分,實際遊戲FPS測試裡,《刺客教條奧德賽》達到47 FPS、《極地戰嚎破曉》有88 FPS、《全境封鎖2》有76 FPS,《虹彩六號》則是207 FPS,流暢度還ok。 ZOTAC GAMING依性能不同,顯卡大小也不一樣,即便是效能表現在中階的顯示卡,也時常可以看到雙風扇的外型設計,其ZOTAC GeForce GTX 1660 Ti AMP也不例外,體型比RTX 2060 APM又再小一節,十分適合作為小體積PC的顯示卡選擇之一。 ZOTAC這次推出的數張顯示卡都有著相對輕巧的外型大小,能夠應付市面上99%的機殼,但麻雀雖小、五臟具強,它並未因此犧牲效能或在散熱上馬虎。新推出的ZOTAC GeForce GTX 1660 AMP顯示卡(下稱ZOTAC GTX 1660)依舊擁有雙風扇的配置,同時也有大面積的散熱鋁片以及熱導管直接接觸核心晶片幫助散熱,軟體方面則是有Icestorm 2.0輔助,讓ZOTAC GTX 1660內外相應,互相幫助散熱,以便穩定顯示卡本身的效能表現。 硬體規格上,ZOTAC GTX 1660搭載TU116晶片,具備1408顆CUDA核心,記憶體部分為6GB GDDR5,頻寬192.1 GB/s,基礎時脈部分為1530 MHz、動態時脈可達1845 MHz,連接埠部分提供一組HDMI和三組DisplayPort供彈性使用。效能表現方面,Time Spy模式獲得5880分、Fire Strike獲得12570分,Port Royal則是1434分。實際遊戲FPS測試中,《虹彩六號》仍有180.2 FPS的表現,《刺客教條奧德賽》為46 FPS,《極地戰嚎破曉》有78 FPS、《全境封鎖2》則是66 FPS,還是流暢的體驗。 ZOTAC入門等級顯示卡ZOTAC GeForce GTX 1660 AMP這次整張顯示卡在外型的設計上和自家的RTX 2060以及GTX 1660 Ti相同,都有著雙風扇的設計,但其整體的外型大小卻是比常見的顯示卡還要短的,這也使得無論是ZOTAC GTX 1660 Ti還是ZOTAC GTX 1660,甚至是更上一階的RTX 2060相較於其他板卡來說,更適合自組DIY玩家安裝,因其可以在更小的機殼空間下,提供相同等級的效能表現。 ZOTAC GTX 1650 OC是這次評測中,各家廠商推出的同系列顯示卡裡體積較小的一片,採用單風扇設計,其直徑為90mm,扇葉上方有斜紋強化導流能力,正面則是ZOTAC商標。連接埠的部分則是提供DisplayPort、HDMI和DVI各一組,體積小歸小,但該有的輸出選項還是一併俱全。 硬體規格方面,搭載TU117晶片、具備896顆CUDA核心,基礎時脈為1485 MHz、動態時脈部分則是1695 MHz,記憶體搭載4GB GDDR5。比較特別的是它並沒有電源接頭,其他廠牌的GTX 1650多數仍需使用6pin電源接頭供電,不過ZOTAC GTX 1650 OC這張則是直接吃主機板供電,就玩家自製DIY層面來說,在小型PC主機裡,能夠更有彈性的安裝電腦。 實際效能表現方面,3DMark軟體中的Time Spy模式下獲得3778分、Fire Strike則是8341,而因記憶體僅4GB,因此不支援Port Royal模式。在遊戲FPS表現部分,所有遊戲都有平均30 FPS的水準,《極地戰嚎 破曉》和《全境封鎖2》分別有54 FPS和41 FPS,而《虹彩六號》則是有124.2 FPS,還算可接受的範圍。 其實若是單就效能表現來說,雖然每一款遊戲在最高畫質下都會有30 FPS以上的水準,如果稍微調整一下畫質設定的話 是可以達到60 FPS的水準的,不過ZOTAC 1650最大的優勢在於無須電源供電接頭,而是直接由主機板供電,相較之下就能提供玩家更多的自組DIY電腦空間,加上其建議售價也相對較低,安裝的彈性比起其他廠商來得更有優勢些。 如果希望以每塊錢能買到多少效能表現做為購買依據的話,小編也幫大家稍微整理一下C/P值,以下C/P值的評估標準,是將每張顯示卡在3DMark Time Spy跑分模式下獲得的分數,拿來除以該顯示卡的市場平均價格後,所獲得數字,數字越大代表C/P值越高。 從各顯示卡階級來看,以RTX 2060為例,最高的選擇會是Zotac的GeForce RTX 2060 AMP版本、GTX 1660 Ti同樣也是Zotac家的C/P值較高,GTX 1660等級顯示卡的話則是EVGA家的GeForce GTX 1660 XC Ultra表現最佳,最後來到GTX 1650等級時,則還是Zotac的GeForce GTX 1650 OC顯示卡表現最佳。 綜觀以上結果來看,其實每家廠商的顯示卡會勝出的原因,最簡單的因素在於價格,由於同等級下,各家顯示卡之間的效能表現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因此,價格越便宜的話,獲得的C/P值當然就越高。不過玩家購買前也需要考慮後續的售後服務,根據自身的使用習慣、信仰,以及售後服務、維修等問題,做綜合評估後再下手比較好呦!
-
PCMark 10 v2.0效能評測軟體正式推出,增加「應用軟體測試」及「電池續航力」測試項目
今天UL推出的PCMark 10 v2.0專業版,添加了兩個新的基準測試:第一個是大家熱切期待的 PCMark 10 電池壽命基準測試。第二個是基於Microsoft Office 應用程式的新基準測試。 電池壽命是選擇筆記本電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測量和比較電池壽命很難,因為它取決於您使用設備的方式。 PCMark 10 使用了一種新的電池壽命基準測試方法 - PCMark 10 電池壽命數據圖表。 PCMark 10 電池壽命數據圖表提供了五種常見方案的電池壽命數據,而不是只給單個數字做結果。 ●「現代辦公」場景測量典型工作活動(如文件編寫,網頁瀏覽和視頻會議)的電池壽命。 ●「應用程式」場景使用 Microsoft Office 應用程式測量工作任務的電池壽命。 ●「視訊」場景通過在全屏模式下連續播放視頻來測量電池壽命,直到電池電量耗盡為止。 ●「遊戲」場景是一個恆定的重負載測試,它會產生電池壽命數據圖表的最低值。 ●「閒置」場景測量任務間的非活動時間的電池壽命,以查找電池壽命數據圖表的最高值。 比較電池壽命數據圖表可以讓您更好地了解設備的相對強度。因此,電池壽命數據圖表可以幫助您的讀者找到最適合他們需求的設備。 企業採購經理和政府IT買家經常喜歡使用他們日常會用的工作軟體來測試和比較電腦性能。 PCMark 10 應用程式基準測試是基於 Microsoft Office 應用程式的新測試。它可以幫助您測量現代辦公所需,較真實實際的電腦性能。 ●Word 測試涵蓋了辦公工作人員的典型文字處理任務。該測試利用在打開,編輯和儲存文件時來測量電腦性能。 ●Excel 測試測量處理辦公電子表格任務的電腦性能。該測試包含兩個場景:一個是處理簡單,輕量級的電子表格和另一個更重負載的, 會使用到較複雜功能的場景。 ●PowerPoint 測試涵蓋了使用演講報告所需文稿的常見任務。該測試利用編輯圖像豐富的 PowerPoint 文稿時測量電腦性能。 ●Edge 測試模擬常見在家和辦公室使用瀏覽器的場景,例如瀏覽網站,使用社交媒體,上網購物,查看地圖和觀看視頻。 您還可以使用此基準測試來測試基於 Arm 架構並執行 Windows 10 的永遠連線電腦 (Always Connected PCs),其結果可以與傳統基於 x86 的設備做比較。 這兩項基準測試現已為 PCMark 10 專業版本(需在有效年度效期內)客戶提供免費更新。 對於新客戶,PCMark 10 專業版的單一許可證起價為每年 1495 美元。請訪問 UL 基準測試網站索取報價。
最多人點閱
- 華碩ROG電競筆電2020展望:雙螢幕Zephyrus Duo 15、主打女性市場與eSports之Zephyrus M和ROG STRIX G15相繼報到
- NVIDIA GeForce RTX 3080遊戲測試效能揭露,據稱約比RTX 2080 Ti快30%!
- Intel 400晶片組家族、對應Z490主機板型號全都露,搭配10代Comet Lake-S處理器必備
- WPA3加密協定進入認證階段,最快2019年就會有實體產品推出
- NVIDIA官方公開創始版GeForce RTX 3080開箱,精緻質感包裝顯卡橫向放置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 這時脈很瘋狂!據傳AMD Radeon RX 6000 Navi 21 XT時脈將高達2.4 GHz?!
- 購買RTX 30系列顯示卡前必先知道的兩三事:NVIDIA技術簡報 (下篇)
- 中華電信HiNet光世代2G/1G光纖上網來襲,寬頻網路速度再升級!
- 核戰開打!Intel第9代Core處理器即將來襲,八核心Core i9-9900K成新桌上型主流級處理器霸主!
- 筆電沒有網路孔?!你需要USB外接網路卡
- 疫情當前、連呼吸都要小心翼翼,讓Blueair告訴您空氣清淨機的挑選秘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