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開春要來搶紅包、2022春季電腦組裝升級建議指南

文.圖/Lucky 2022-03-13 09:00:00
年節假期結束,是不是在思考該如何處理手中還沒花完的年終、又或是家中的孩子們已經吵著要用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來升級電腦了呢?今年春季鼓勵玩家們換機升級的理由可真不少,像是新系統Windows 11的規格限制、Intel第12代處理器效能大幅提升,還順帶開啟了DDR5記憶體世代的話題等。



此外,顯示卡的缺卡黑洞在AMD、NVIDIA兩廠的不懈努力下,部分型號在購買規定上也開始出現鬆綁,不再強迫一定要搭機,但同時SSD顆粒因為工廠意外、國際局勢不穩等因素,價格已經在蠢蠢欲動了,究竟自己的主機只需微幅升級就好,還是整組汰換更划算?以下小編一一為各位分析處理器、記憶體、顯示卡等周邊零件購買建議,幫助大家在預算的掌握上有更多的參考。

處理器:AMD請把握最後升級機會、Intel值得一次換一整套
AMD和Intel這兩大處理器廠在現階段的產品策略上完全不同,前者AMD展現出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短期內沒有大規模的新品上市計畫,並以較低廉的升級成本來持續吸引玩家。

後者Intel則是在感受到市場壓力之後,努力地想要絕地反攻,第12代處理器的強大效能確實讓人眼睛一亮,即便購買時需要額外搭配專屬的600晶片組主機板稍微墊高了入手難度,依然在市場獲得相當正面的回饋和收穫。

AMD處理器升級建議
處理器的升級上,AMD因為產品研發時間進度與策略操作等關係,下一代的Ryzen 7000系列處理器預計要到今年下半年才會推出,也不打算像當年的Ryzen 3000一樣額外推出Ryzen 5000XT系列來撐場面,讓產品主力依然是已經開賣超過一年的Ryzen 5000X和5000G系列。

Ryzen 5000系列一共有7款型號,其中Ryzen 7 5800X3D尚未開賣。


Ryzen 5000系列在推出的時候官方就決定採取相容性至上的策略,處理器維持自Ryzen 1000以來的AM4腳位,同時在處理器推出之際,官方也沒有額外推出的新的主機板晶片組,而是讓現有500(X570、B550)、400(X470、B450)主機板可以只要在更新BIOS之後就可以直接沿用。

由於AMD在Ryzen 5000時代沒有推出新的晶片組,一些廠商們便以「X570S」來命名2021年後推出的X570晶片組主機板。


其中400晶片組是在2018年伴隨著Ryzen 2000系列處理器推出的,意味著玩家如果是在這之後組裝新電腦的話,將有非常的高機率只需要單純更換處理器,完全不需要購買的新的主機板!

更別說AMD在過年前夕調降了大多數Ryzen 5000系列產品的價格,幅度從數百元到5,000元不等,讓玩家可以再省一波入手成本,也讓這個賣了一年多的產品系列至今依然還是香氣四溢。

Ryzen 5000系列在1月底的時候進行價格調整,全系列產品有著數百到上千元的調降。


此外,高階處理器的發熱較低也是Ryzen 5000系列的一大優勢,不同於Intel高階型號就算用上360mm尺寸的水冷也只是勉強壓制,反觀AMD就算是最高階Ryzen 9 5950X也只需要280mm的水冷就綽綽有餘,一些品質較好款式甚至還能換成240mm的版本,更小尺寸的散熱器優勢不僅直接反應在入手的價格上,組裝上也相對的比較不挑機殼,也降低東西買回家後才發現機殼不相容的尷尬情況。

就算是最高階的Ryzen 5950X,使用240mm的水冷就足以讓核心溫度保持在70度內。


然而在處理器的選擇上需要注意,AMD的Ryzen 5000X系列處理器全部都沒有內顯功能,代表玩家在顯示輸出上還是需要依賴獨立顯卡才行;至於Ryzen 5000G系列雖然擁有內顯,可以不依靠外接顯卡,但此系列處理器繼承著AMD「有內顯必閹割」的壞毛病(笑),造成處理器缺乏對PCIe 4.0通道的支援能力,玩家如果需要連同SSD都一同更換的話,這點需要多加注意。

擁有內顯的Ryzen 5 5600G、Ryzen 7 5700G只能支援PCIe 3.0通道,這點需要特別留意。


至於完全沒有急著升級玩家,AMD在CES 2022展上有另外公開一顆Ryzen 7 5800X3D,並確定會是最後一顆使用AM4腳位的產品,下一代Ryzen 7000將會換成全新的AM5腳位,代表多年的向下相容優惠也注定將要畫下句點。

AMD在CES 2022公開了Ryzen 7 5800X3D,透過3D V-Cache技術讓處理器總計擁有高達96MB的L3快取。


Ryzen 7 5800X3D屬於Ryzen 7 5800X的改版,但AMD利用3D V-Cache技術,在處理器上面額外疊了一層64MB的L3快取,加上處理器原有的32MB快取,讓整顆處理器的容量來到驚人的96MB!官方表示其效能將能直接比肩對手的Core i9-12900K。但目前官方只有預計會在今年春季上市,實際日期和價格都還是未知數,如果最近就打算升級或組裝的朋友可以先跳過不用等待。

AMD表示Ryzen 7 5800X3D的效能將可比肩對手的Core i9-12900K。

AM4腳位時代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走向終點,下一世代的Ryzen 7000將會改用全新AM5腳位,玩家想要省錢升級的話,要趕快把握機會。


Intel處理器升級建議
在經歷過長年的14nm+++製程後,第12代處理器終於更新了製造技術,換上了Intel 7製程(10nm),搭配大核心P-Core加小核心E-Core的雙架構設計,讓處理器整體性能不論是單核心還是多核心都有著相當顯著的成長,而且在效能之外,通道的支援性也大幅度的增長,成為首款支援DDR5記憶體和PCIe 5.0通道的處理器系列,玩家也終於能在主機板上同時插入2條以上的PCIe 4.0 M.2 SSD(11代僅能插入1條)。

Intel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在製程、效能、通道安排上都有大幅度成長。

12代處理器能夠支援DDR5、PCIe5.0x16,PCIe 4.0通道的支援數量也來到x10以上,讓玩家可以插入2條以上的PCIe 4.0 M.2 SSD。


新增功能之餘,Intel處理器品項眾多的傳統在12代處理器上也依然得到保留,整體的命名規則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同樣維持著Core i5、i7、i9的方式來劃分產品等級,並可以依靠尾端的英文字母來判別核心的功能設計:沒有任何字母的代表基本款,如Core i5-12400;K代表解鎖最高頻率上限,可供超頻挑戰,如Core i9-12900K;F則是取消內顯功能,顯示輸出必須依靠額外的獨立顯卡,例如Core i7-12700F、Core i9-12900KF。

沒有頻率上限的K系列處理器一共有6款,當中有3款不具備內顯功能的。


比較特別的是,Intel還有額外推出一個Core i9-12900KS,它同樣解鎖最了頻率上限,但晶片的體質更好,讓它有著更高的預設基礎頻率,只是KS僅提供OEM廠商,一般玩家是無緣在正規通路上買到就是了…

在Core i9-12900K之上還有一顆基礎頻率更高的Core i9-12900KS,但這顆不會在一般通路上販售,好奇的玩家只能另尋其他管道。


需要注意的是,Intel這一次在核心上的刀法花樣玩得比較多,並非所有的12代處理器在核心的設計上都有配備E-Core小核心,如Core i5-12400、12600就只有配置P-Core大核心,因為缺乏小核心輔助和分攤工作內容,在像是一邊遊戲一邊直播的多程式同步運作的場合,或是講究多核心應用的創作上會比較吃虧,這點玩家需要慎思是否要多加預算購買有E-Core的型號版本。

非K版的12代處理器陣容相當龐大,且不是每個型號都具備E-Core小核心。


然而挑選適合的核心數量還只開始,主機板在選購上才更讓人看得頭昏眼花!首先12代處理器的插槽設計換成了全新的LGA 1700腳位,與過往的所有處理器型號都不相容,因此升級處理器就必須搭配指定的600晶片組主機版才行,而且還必須格外留意「記憶體」與「PCIe通道」的支援種類。

Intel第12代處理器整體都比同級的AMD Ryzen 5000處理器要便宜,但因為12代處理器更新了CPU腳位,因此實際花費「必定」要再加上主機板。


DDR5記憶體雖然有著比DDR4記憶體還要高出2倍以上頻寬,但在通道與插槽的設計無法互相通用,加上今年廠商也沒有意願推出同時還蓋兩種記憶體插槽的主機板,造成玩家在選購上沒有轉圜餘地,畢竟光是一條最基本的16GB DDR5記憶體就要快4,000元以上。

DDR5記憶體雖然頻寬更大、傳輸效能更高,但要價不斐,隨便一條都要快4,000元。


在型號的判別上,如果產品支援DDR4記憶體的話,產品的完整名稱會有「DDR4」或是「D4」的字樣,反之DDR5版本則不會有任何額外的註記在型號稱呼中,且廠商顧慮到產品等級規劃的關係,多數高階款式的型號也都只有推出DDR5的版本,唯中階以下的系列才會有DDR4的款式可以選購,以一條最基本的16GB DDR5-4800記憶體動輒4,000元起跳的價格來看,為了一張高階主機板的信仰,所需要的代價可真的是不小。

600晶片組的主機板如過支援DDR4記憶體,產品型號的尾端多會有「D4」或「DDR4」的字樣以供區分。


而在PCIe通道的安排上,各家主機板的設計也是相當的混亂,玩家需要特別注意並非所有的主機板都有保留「PCIe 5.0」通道,這點在B660晶片組的產品上最容易發生,玩家如果覺得需要替未來的硬體擴充,特別是顯示卡的方面做出預留和準備的話,還得需要仔細看清楚產品的規格頁面的說明。

一些中階款式的B660系列主機板可能沒有支援PCIe5.0通道,玩家如果對此比較在意的話,要記得詳看規格介紹。


除此之外,M.2插槽的通道安排也同樣不能放過的細節,一般來說,多數Z690、B660晶片組的主機板都至少會配備2組走PCIe 4.0x4通道的M.2插槽,能夠完整發揮PCIe 4.0 M.2 SSD的全部傳輸效能,但這是在主機板只有2組插槽的前提,隨著M.2插槽數量的增多,通道的安排也會變得更加混亂,根據小編歷來開箱過的產品,部分產品可能會放入通道數量是PCIe 3.0x4、甚至PCIe3.0x2的M.2插槽,玩家如果是容量大戶的話,還得慎選符合自身容量擴充需求的主機板型號。

AsRock的Z690 Taichi可以安裝3組M.2 SSD,但只有最上方兩組可以走PCIe 4.0x4通道,紅圈處則只支援PCIe 3.0x2。


最後散熱的部分也是升上12代處理器需要面對的問題,新的LGA 1700腳位必須使用新的散熱器的安裝工具,否則會有散熱器與處理器接觸不均的狀況,將有造成散熱效果低落發生過熱的風險,好在不少散熱器廠商都有推出免費提供安裝工具的服務,玩家不妨可以像原廠客服詢問,說不定能省下一筆開銷。

如果將過去LGA 115X/1200時代的扣具安裝在LGA1700腳位的主機板上,就會像圖中右邊兩款散熱器一樣,出現接觸面不平均的狀況。

不少散熱器廠商都有推出免費提供LGA1700腳位扣具的服務。


只不過12代處理器在改進大量功能後,唯獨發熱問題沒有改善,240mm水冷用來壓制Core i5-12600K還不是問題,但上升到Core i7-12700K就已經相當瀕臨極限,換到280mm以上的才比較保險,來到Core i9等級更是一定要用上360mm才勉強算是能夠壓制處理器的「火力」,散熱這塊在Intel平台上基本上就是能用多好就多好,就別想著要在這方面節省開支了。

Core i9-12900K的發熱量相當可觀,就算使用360mm的水冷,在AIDIA64 EXTREME的高壓測試下,處理器溫度也可以逼近90度。


需不需要升級DDR5?
Intel第12代處理器讓DDR5記憶體的時代正式到來,DDR5記憶體有著更大的時脈、2倍以上的頻寬,功耗也相頓更低,但2條16GB的DDR5記憶體價格接近破萬,如此高昂的價格也不經讓人猶豫再三,好奇實際的體驗是否值得?

DDR5記憶體是Intel第12代處理器的主打特色,但因為價格因素,對於多數玩家來說,入手的難度實在不小。


小編在過去也有特別為大家進行實測DDR5與DDR4記憶體在實際體驗上的差異,整體來說,DDR5記憶體多數1080P解析度下的遊戲中有奇效,部分遊戲可以獲得10 FPS以上的效能提升,不過隨著解析度的增加,幅度會逐漸縮小,最終和DDR4記憶體無異。

DDR5記憶體有著更強的資料吞吐量,理論上有助於提升資料處理的效率。

《模擬飛行2020》在搭配DDR5記憶體,1080P、1440P的FPS數值可以比使用DDR4-4000的設備高出15FPS以上。

創作程式對記憶體的依賴程度相當高,在Premiere Pro中可以看到使用DDR5記憶體後,整體表現獲得大幅強化。


然而考量到DDR5才剛進入市場,多數的遊戲和相關應用在開發上還是以DDR4的標準在進行打造,缺乏相關的調校和優化都可能是DDR5記憶體無法獲得完整的效能應用,造成整體的效能發揮上無法全面性與DDR4拉開差距的主因之一。

並非所有應用都能在DDR5的幫助下獲得顯著提升,像是《極地戰嚎6》的效能增幅就相當的少,僅約5FPS。


整體而言,以目前DDR5的記憶體在各方面的成熟度來說,其實就連記憶體製造商都還在調適中,試著研究出如何能將記憶體顆粒超頻到更快的速率,隨著未來相關的技術越來越純熟,價格自然也就會開始往下降,因此對於現在打算升級主機的玩家來說可以先不急著入手,依照過往的記憶體歷史周期來看,預計2、3年後DDR5就會漸漸站上主流,等到屆時再來入手,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會顯得更為合適。

顯示卡:求有不是問題、求好還是要碰運氣
在這一年多的缺卡期,NVIDIA和AMD卯起施展刀法,不斷推出一款比一款還要入門的顯示卡,甚至還把原本應該要下架的舊型號產品重新上架,可以說是用盡各種方法想要來補足市場供貨量的缺口。

此外,近期因為比特幣幣值暴跌的關係、烏克蘭局勢因素等,挖礦賺取加密貨幣的熱潮有下降的趨勢,在收入大不以往的狀態下,礦工也就沒有本錢進行瘋狂掃光顯卡,也終於讓通路商的庫存數量有些許的起色。目前AMD的RX 6500 XT和NVIDIA的RTX 2060 6GB/12GB版本已經開放單買了,小編也在這之前的入門級顯卡PK為大家進行了相關比較。

NVIDIA的RTX 30系列都還是組裝限定,只有RTX 2060以下的顯卡開放單獨購買。

AMD的陣營是RX 6500 XT解除搭機限制,可以直接購買。


總歸來說,RX 6500 XT的好處在於功耗較低,價格也最便宜,只需要一個6 Pin便能供電,但因為記憶體容量只有4GB的關係,整體表現主要能滿足1080P解析度下中間畫質設定的遊戲體驗,適合用來應付輕度娛樂的需求。另外,需要注意RX 6500 XT本身不支援H.264、H.265等影像編碼,代表這張卡片對影片剪輯的效率提升會非常有限,玩家若想用來讓文書主機有更好的創作效能的話,RX 6500 XT就不是那麼推薦了。

RX 6500 XT的功耗較低,多數型號都採用雙風扇設計。

RX 6500 XT的電力只要一個6 Pin即可。

RX 6500 XT不支援多種主流影片編碼,對於影片剪輯來說,很難有效率上的幫助和提升。


從下架邊緣回歸的RTX 2060除了原有的6GB版本之外,NVIDIA還額外加推了新款的12GB版本,有趣的是,兩者之間是存在「絕對性」的體質差異的,因為12GB版本用的是源自於RTX 2060 SUPER的晶片,擁有更多CUDA計算核心數量,讓12GB版本幾乎在各方面的體驗上都直接超越了RTX 3050!

RTX 2060 12GB的核心其實更接近RTX 2060 SUPER,只是記憶體容量增加的同時,頻寬從256 bit下修到192 bit,所以在效能上RTX 2060 12GB還是略輸RTX 2060 SUPER一些。

RTX 2060 SUPER在Time Spy的跑分中超越RTX 3050一大截,可以推斷出擁有相同核心設計的RTX 2060 12GB在效能上也有差不多表現。


以效能來看,RTX 2060 12GB是開放單買的卡片中最強的選擇,不過相對價格也最高,單張約1.5萬的售價已經和效能更強的RTX 3060看齊,玩家若是選擇一整套電腦重新組裝的話,在預算許可的狀況下,還是將目光放在RTX 3060或RX 6600XT以上的品項吧!

至於在中高階以上的顯卡方面,「實體通路商」基本都還是組裝限定,但先不要氣餒,玩家不妨到網路賣場碰碰運氣,除了不少人都知道可以在EVGA的官網排隊買卡之外,近期不少知名的網路賣場也開始出現可以直接購買、不綁禮(垃)包(圾)的顯卡產品,當中還不乏頂級的RTX 3080,玩家可以多加留意,時不時的巡邏一下,說不定能有意外的收穫。

網路賣場上偶爾可以遇到能單買且不綁其他雜項的高階顯卡,如果預算充足,就趕快掏出魔法小卡帶走吧!


SSD:價格蠢蠢欲動,要搶要快
SSD在最近一直醞釀漲價,其中一大主因是WD和KIOXIA合作的生產工廠發生儲存顆粒製作受到汙染,必須整批銷毀;其次烏克蘭是全球工業用惰性氣體的主要出產國,其中「氖氣」出產量更是占據全球70%,和俄國之間的戰爭,也造成了半導體在未來生產的上的不穩定性,致使儲存巨頭的美光(Micron)、WD均已經在2月中的時候宣告要調漲顆粒售價,也代表玩家想撿便宜的話,動作可得加快。

SSD製造大廠WD以及SSD控制器龍頭群聯都宣布要調漲售價。(取自網路新聞)

另一大廠美光也宣布要調整價格。(取自網路新聞)


在選購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各家廠商開始將主力轉往了PCIe 4.0 M.2 SSD,不少新品和價格戰便因此開打,像是WD_BLACK SN850、Samsung 980 Pro等旗艦級SSD再過去1TB可要動輒7,000元以上,如今約5,500元即可入手,降級幅度接近30%。

過去1TB開價的超過7,000元的WD_BLACK SN850旗艦級PCIe 4.0 M.2 SSD已經大幅度砍價,其他不少效能同級的產品也紛紛來到此價格代。


同時入門級版本的PCIe 4.0也是蓬勃發展,在同樣容量都是1TB的前提下,玩家已經可以只用不到4,000元的價格買到讀取速度在5,000 MB/s以上的產品!更甚者,透過新一代的控制器,廠商已經能夠在不依賴獨立快取的前提下,打造出讀取速度來到3,600 MB/s的產品,直接超越PCIe 3.0 M.2 SSD的3,500 MB/s的頻寬上限,且3,500元左右的價格也不是特別昂貴,讓無快取的PCIe 4.0 M.2 SSD正漸漸的在取代中高階的PCIe 3.0 M.2 SSD。

讀取在5,000 MB/s左右的PCIe 4.0 M.2 SSD現在也大約只要4,000元就能買到1TB的容量。

WD_BLACK SN750 SE在沒有配備獨立緩衝快取的前提下,實現了3,600 MB/s的讀取速度。


當然也並非所有玩家都會為了PCIe 4.0通道更換主機板,所以PCIe 3.0版本的產品依然還是有持續推出一些新品,不過新品的定位幾乎都轉向入門、文書用途,SSD整體的設計結構也多是採無獨立快取的設計,畢竟現在光靠控制器就能滿足3,500 MB/s的頻寬極限了。

既然光靠控制器就能實現3,000MB/s以上的傳輸速度,越來越多的PCIe 3.0 M.2 SSD都改採無獨立快取設計。


然而隨著PCIe 4.0 M.2 SSD產品的價格下跌,PCIe 3.0 M.2 SSD在性價比上的光環已經逐漸消退,現階段讀取速度在3,000 MB/s以上的產品,1TB版本的價格約在3,000元左右,與同樣是無快取版本的PCIe 4.0 M.2 SSD相差無幾了。

目前1TB容量的高階PCIe 3.0 M.2 SSD價格都在3,000元左右,與入門級PCIe 4.0 M.2 SSD之間的價差已經相當的小了。


為了加大產品之間差異,一些PCIe 3.0 M.2 SSD選擇將TLC顆粒改為QLC的顆粒,好處是價格可以壓得更低,1TB只需要2,500元左右,但耐用性相對從TLC顆粒的600 TBW下降到150 TBW,保固也從5年降為3年,建議只用在系統碟、遊戲碟等較容易用來還原檔案資料的地方上,工作、日常檔案的備份就不是那麼推薦了。

為了拉開價格差距,更為入門的PCIe 3.0 M.2 SSD除了降低速度外,也可能改用耐用性較差QLC版本,連帶地讓保固縮水到3年。


電源:剛好才是最不剛好
現在顯示卡、處理器的功耗都不小,也讓玩家所需的電源供應器瓦數越來越高,如何能夠長期穩定的工作,最好還保有相應程度的向上擴充彈性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電源供應器的瓦數評估上,比較簡單的做法是將顯示卡和處理器的最大功耗相加後,再追加個150~200W供其他零件使用以及緩衝,例如一張RTX 3080 Ti顯示卡的功耗為350W,Core i9-12900K處理器的瞬間最大功耗則為241W,總計591瓦,因此整台電腦建議至少準備750W~850W以上的電源供應器。

玩家可以在產品的官網上找到功耗的相關說明,記住一律以「最大值」做計算,以防瞬間的高負載讓電供無法負荷而跳電。


之所以要這樣計算的原因在於,電源供應器所標示的瓦數是「最理想」的狀況,或者說是實際可以從市電引入的最大功率,真正輸出給電腦功率會受到環境、負載程度、使用年限等條件而在電力轉換上發生損耗,故玩家選擇的電源供應器瓦數如果太過剛好的話,主機發生跳電的機率就會非常的高。

也因為電源轉換率決定了一台電源供應器的供電穩定性,但絕大多數的玩家也不太可能有專門的儀器去進行測量,於是乎「80 PLUS」認證就成了一個能夠直觀判斷的轉換效率的基準。

80 PLUS認證保證的電源供應器即使在100%負載狀態下,電源的轉換效率都能達到80%以上,例如一顆500W的電供的最大穩定輸出功率必須達到400W才能通過最基本80 PLUS的認證。

等級越高的80 PLUS認證代表在高負載下能夠維持較好的電源轉換率。


而根據電源供應器的能源轉換效率的優劣,80 PLUS認證由低至高可以分為白牌、銅牌、銀牌、金牌、白金、鈦金,共6個等級,等級越高理論上產品在長期使用後的衰退影響也越輕微,耐久度也會越好,相對的產品保固時間也會更長,像是Seasonic的鈦金認證電源供應器就提供了長達12年的保固,自然地價格也就一分錢一分貨囉。

電源供應器的老牌大廠Seasonic所推出的Prime系列通過80 PLUS最高等級的鈦金認證,並提供了12年的保固。


一般而言,玩家若是以遊戲娛樂取向的需求的話,多數有通過80 PLUS金牌認證都能提供7~10年的保固服務,在價格上也不會特別高貴,整體使用上基本已經相當充足。

多數80 PLUS金牌認證的電源供應器能提供7~10年保固服務,在耐用度與價格上對多數遊戲玩家來說基本已經相當足夠。


機殼:擴充的相容性才是最優先考量
不管是因為買顯卡被強迫搭配,還是看膩了舊主機外觀想要換新,機殼在挑選上首重的絕對不是有多少RGB燈效,而是對於周邊硬體擴充相容性,不少機殼往往同一個外觀推出好種尺寸,玩家首要確定的就是要能夠放入最基本的主機板和電源供應器,像是InWin就有不少產品是專為Mini-ITX的小主機板設計,必須搭配SFX尺寸的小型電供,若是搞錯了可是會連使用都沒辦法喔!

不少機殼廠商會一個外型用在多種尺寸上,玩家選購時要多加注意對應尺寸。


其次,現在顯示卡動輒三風扇超長身軀和2.5 Slot的肥厚體積,一些較為緊湊的機殼未必有能力容納如此龐然大物,此外玩家倘若希望能將顯示卡直立擺放,讓視覺上更為華麗、降低主機板載重的話,得特別注意機殼後方開闢給直立顯卡用的Slot數量、是否需要額外購買專門的排線、固定工具。

現在有些顯示卡不僅長度很長,連厚度都很驚人,例如圖中右邊的AORUS RTX 3080 XTREME就厚達4 Slot!


確認好能夠裝入所有的主要零件後,就必須好好注意「散熱」的相容性,玩家如果選擇使用大型塔散來進行風冷散熱,需要注意機殼本身的深度是否足夠,例如NZXT H510i接受的塔扇高度為165mm,超過的話,屆時側板就會無法關閉。

玩家如果打算使用塔扇,需要注意機殼的深度,以防塔扇的尺寸太高造成側板無法關閉。


而若是水冷的話,最基本的就是要注意機殼可以容納的水冷排尺寸,像是上述提到的H510i機殼最高就只能相容280mm的水冷排,這代表萬一碰上像是Core i9-12900K這種必須得用360mm的水冷壓制的處理器時,H510i在設計上就顯然不敷使用。

若想使用水冷散熱,需要注意機殼可以安裝水冷排的尺寸和位置。


此外,水冷排因為先天性設計的關係,注定要擋住一部份的散熱開孔,所以玩家也得格外注意水冷能夠安放的位置,規劃上應盡可能「同時保留」其他的進、出氣流的通道,確保風流的走向能夠吹過機殼內的每個零件,才能避免處理器以外的零件發生過熱,整台主機也才能長久發揮穩定的效能。

散熱器在安排的時候,要留意機殼內部的風流走向,才能避免廢熱累積在機殼內無法排出。


實用至上,勿眼高手低
不論玩家選擇進行小幅度的零件升級,又或是決定豪擲千金來一整套新品,在看完前面的各項主要產品趨勢和購買建議後,都希望可以讓大家能夠在挑選上能夠有明確的方向,而在本篇的最後,小編也提醒一下大家在選購時要量力而為,以「功能性」為最優先考量,不要因為外觀或噱頭而衝動消費,並在下單前貨比三家和查詢相關的評測,才能避免被店家當肥羊宰或買到與預期不符的商品,讓金錢真正的轉變成自己喜愛的樣子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PCDIY!玩家FB社團
Instagram頻道:pcdiytw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