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讓手指跳起唯美的華爾滋,2021年機械式鍵盤選購指南暨19款絕妙搭配開箱

文.圖/HAMA、Dante、Lucky、刀鋒寶貝 2021-11-10 16:40:53
在PC零件、周邊當中,要說與使用者最親密接觸的裝備,無非就是「鍵盤」與「滑鼠」這兩項了,畢竟手感是玩家操作最直覺的感受,要輕鬆殺敵破關遊戲,除了主機規格要夠好之外,順手的鍵鼠也是至關重要的關鍵之一,畢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老話可是說的一點都沒錯。



這兩項關鍵工具中,關於滑鼠的介紹,除了站上豐富的諸多開箱文章外,先前也針對了13款無線滑鼠的部分有做了一番報導(參考連結),這次就來與各位聊聊另外一位主角:「鍵盤」;現今清一色機械式鍵盤在市場上相當受到玩家青睞,其清晰、明確的手感不僅僅受到玩家們的喜愛,經常打字的辦公族群也多了不少選擇,然而面對這些琳瑯滿目的機械式鍵盤,若沒有預先做足功課,相信即便親臨實體店面親自挑選,也會因為這些眼花撩亂的獨特功能而有讓選擇困難症發作。

所以本次編輯部特地為大家整理了機械式鍵盤挑選重點與注意事項,並且蒐集了各家大廠的主力產品來一一介紹,幫助大家能夠在入手前先建立好候選名單,從而更輕鬆入手最適合自己的機械式鍵盤。

2021機械鍵盤挑選重點解析

想挑一款合適的鍵盤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試打,當然這個方式是在有機會可以接觸實體的時候較為直接的體驗,而無論如何,在入手之前,還是有些事前功課可以做的,下面就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

尺寸大小如何選
鍵盤的外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也不是單以好壞就能簡單區分,因此小編在這裡就不多談(畢竟有摻雜主觀認知),不過尺寸倒是可以來聊聊,相信各位對於鍵盤的印象基本上都是常見的標準104鍵100%全尺寸鍵盤,這類鍵盤除了基本字母按鍵之外,上端還有F1~F12功能鍵,右側則有方向鍵、功能鍵以及獨立數字鍵區域,優點就是按鍵齊全,使用上直覺又便利。

不過對於一般FPS、MOBA類等電競遊戲的玩家、職業選手來說,會較偏好TKL(TenkeyLess)的版本,也就是所謂的80%配置鍵盤,畢竟這類遊戲主要按鍵都在左側字母鍵附近,右側獨立數字鍵通常都用不太到,加上一些玩家們鍵盤擺放方式是以斜擺為主,去除掉獨立數字鍵之後讓整體鍵盤長度縮減不僅能更能隨心所欲地擺放鍵盤,還可增加滑鼠操作空間。

一般TKL(TenkeyLess)80%鍵盤即為將去除右側獨立數字鍵的版本。


而除了80%之外,60%配置的需求近年來也有開始上漲趨勢,基本上就只保留了字母鍵位置,其餘上排F1~F12功能鍵與右側獨立方向鍵、數字鍵等都去除整合至Fn功能鍵裡,如此一來達到最小化配置,比80%還要方便,也更適合攜帶外出使用,不過這類鍵盤依照小編的經驗來看通常都需要稍微習慣一下,畢竟有些廠商甚至連方向鍵都去除,對此也有廠商有推出保留方向鍵與部分功能鍵的65%配置版本,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60%鍵盤僅保留中間字母區塊。

對此也有保留額外功能鍵的65%版本。


鍵帽、機身材質
外型/尺寸挑完後,就鍵盤本身與玩家的直接接觸當然就是「鍵帽」了,透過手指直接按下的鍵帽本體其實也考量許多特點,包括材質與按鍵行程、觸感等等,有時候就是在試打的過程中,覺得鍵帽按起來的觸感不對就放棄的也所在多有,因此鍵帽本身的材質也是一大考量。

以目前電競機械式鍵盤來說,主要的鍵帽材質分為ABS、PBT以及POM三種,ABS學名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是一種常見的塑膠材質,具有高強度、高韌性以及加工方便等特性,不僅外觀發揮較自由,也有不錯的觸感,更因為成本較低緣故,ABS鍵帽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從入門階級到高階產品幾乎都能看見它的身影,當然不全然沒有缺點,最明顯的就在於ABS材質硬度較低,經長時間使用後,較易磨損加上髒污殘留,鍵盤易變得油亮,觸感不僅會變黏膩了些,看起來也是會比較不衛生,也是不少玩家頭痛的點之一。

於是近年來PBT鍵帽有逐漸水漲船高的趨勢,PBT全名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優點就在於具備與ABS差不多的優點,但比ABS還要耐磨,長時間使用下來較不容易磨損,兩者觸感相較下來PBT會稍微粗糙一些。

目前市面上主要的鍵帽材質分為ABS、PBT以及POM三種。


不過材質最硬的還另有其人,那就是POM材質,學名「聚甲醛」,耐磨度比PBT還要出色,手感更加滑順,不過POM自身收縮率大,注塑難度大,若製造過程中控制不當,容易出現間隙過小,當裝入鍵盤想拆除鍵帽時,可能會悲劇的把軸體都連根拔起,也因為如此製造成本會稍高一些,目前官方出廠搭配POM鍵帽的產品也不多,大多還是以ABS、PBT為主。

當然,除了官方推出的鍵帽,市面上也已經有許多客製化鍵帽可選擇,基本上想要什麼材質都不是問題,只要與軸體相容都可以再另外購入裝上,小編也看過厚重的金屬鍵帽,不過因為太重了導致鍵盤彈簧回彈速度降低,有點華而不實就是了XD!

機身材質就相對簡單了一些,基本上目前電競機械式鍵盤幾乎都以金屬機身框架為主,好處在於不僅夠堅固,質感也大大加分,缺點就是會稍重了一些,但除非是有攜帶需求的60%小鍵盤或者是薄型鍵盤,否則一般機械式鍵盤尺寸要攜帶就有些困難,重量不太會是玩家們考量的點之一。

線材設計
不過假設是要去Lan Party之類的場合而真的需要攜帶鍵盤的話,除了尺寸、重量,分離式線材也是小編會去考量的點,收納便利度可以說是大幅提升,再不然就是要採無線版本了。

分離式線材便於玩家們收納鍵盤。


中刻、英刻如何選
回到鍵帽的部分,還有一個要稍微注意的地方是,市面上除了常見的中刻鍵盤之外,不少廠商也有推出英刻鍵盤,這類鍵盤更是受到不少玩家們喜愛,最主要在於少了注音、倉頡字母後,整體外觀上更加簡潔,視覺感官上來說是不錯的選擇。

英刻少了注音、倉頡字母,對於不少玩家來說在視覺上較為簡潔美觀。


不過相對的,要購買這類英刻鍵盤的前提就要對按鍵佈局有一定的熟悉度,像小編已經敲打鍵盤數年,基本上盲打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即便是英刻鍵盤也是無痛轉移,但如果是不熟系的玩家就比較不推薦英刻,否則要打字時卻忘記注音、倉頡字母位置可就尷尬,只能開啟螢幕小鍵盤了(笑),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假設是單純打Game居多,打字用途比例不高的情況下,那倒也是可以試試英刻,畢竟遊戲上的技能標示都是以英文、數字為主,比較沒有需要盲打的問題。

軸體
機械式鍵盤最大的特色之一,無疑就是那獨特的手感,而其中最影響手感的部分,就是鍵帽下的軸體差異,而在實際試打前,有沒有辦法透過文字、數據來判斷手感差異呢?當然是沒問題的,基本上廠商在介紹資訊時,大致上會提供鍵程、觸發鍵程、觸發力道、段落感等相關專有名詞。

其中鍵程所代表的是按鍵從開始下壓到觸底的總距離,而觸發鍵程則是代表按鍵下壓到觸發信號所行徑的距離,這兩者基本上跟按鍵的反應速度較有關連,鍵程越短代表按鍵總移動距離越短,而觸發鍵程越短則代表按鍵則越快觸發。

而觸發力道與觸底力道就跟按鍵軟硬比較有關連,前者代表著按鍵按壓下去到觸發信號所需的力道,後者代表按鍵按到底所需力道,基本上重手輕手可以依照這兩項數據來大致判斷,另外影響手感的還有段落感有無,指的就是按壓到底之間會有段落回饋感,其中就以青軸最具代表性。

不同的軸體分別有著不同的按鍵行程,每個使用者的感受度與需求性也各自不同,挑選合適自己與習慣偏好相符的一款就是最佳配對


對於遊戲用途來說,短鍵程、快速觸發、直上直下以及無段落感理論上來說反應速度會是最理想的狀況,但相對的誤觸情況也更容易發生,畢竟只要輕輕按一下就會觸發,而且說真的,如青軸這類完全相反的類型就不適合遊戲嗎?其實不盡然,以台灣來說用青軸打Game的玩家大有人在,軸體的選擇還是以玩家喜好最為重要。

Cherry軸
目前最大宗也是大家最常聽見的軸體,相信非「Cherry MX軸」莫屬了,這款由創立於1953美國(後遷往德國)的Cherry公司在1984年取得專利所推出的Cherry MX軸,在品質上可以說是有口皆碑,不過也因為如此其製造成本較高昂,所以事實上在約1980~1995年期間,機械鍵盤雖盛行,但銷量卻低於當時的ALPS軸,Cherry MX那時主要客群則是在於伺服器工作站上等,不過也因此算是間接避過了薄膜式鍵盤席捲市場所受到的衝擊,而後跟著電競風潮崛起而隨之復興壯大,一轉眼已經是玩家相當熟悉的軸體了。

Cherry MX軸是目前最常見的軸體之一,市面上較主流的為青、茶、黑、紅軸。


Cherry MX軸的外型採用十字接口,軸體有非常多種類可選擇,一般基本款依照顏色可區分青、綠、奶、茶、白、紅、黑、灰、橘、黃、銀、紫等等軸體,其中較容易混淆的大概就是白軸(Cherry MX Clear)與奶軸(Cherry MX White),由於Cherry MX Clear較早進入華人市場,在軸體本身是白色加上名稱為Clear的情況下就被稱作為白軸,而後才有Cherry MX White問世,避免重複所以稱作為奶軸,雖說兩者軸體皆為白色,不過實際對比可以發現白軸的軸體色澤較略為晶透。

白軸與奶軸外觀比較。(圖片取自網路)


不過其中市面上較為常見的基本款軸體還是以青軸(Cherry MX Blue)、茶軸(Cherry MX Brown)、紅軸(Cherry MX Red)、黑軸(Cherry MX Blue)為主,其餘除了較新的銀軸以外,不是相當少見就是已經停產。

黑、紅、茶、青四軸本身軸體內部的設計差異。(圖片來自fourtygeeks)


這裡也簡單來看看這些常見軸體,首先青軸鍵程為4.0mm,觸發力道60cN,觸底力道60cN,而2.2mm的觸發鍵程雖說相較其他成員長了一些,不過最大的特色在於它的按壓手感具有明顯的「段落感」,也是常見軸體內最具機械感的軸體,加上其清脆的按鍵聲,受到了一部分玩家的熱衷偏愛,青軸獨特的魅力只要親身用過相信都能印象深刻,不過也因為敲擊聲偏大的緣故,相對就要稍微考量到使用環境與他人感受,想想看半夜用著青軸打Game、辦公打字,除非自己住,不然被家人、室友給轟出家門的機率真的不低XD!

茶軸一樣有4.0mm的鍵程,不過觸發鍵程僅2.0mm,代表觸發時間能比青軸還要快,而觸發力道55cN在初始按下去到觸發時的手感也輕手了些,觸底力道則同樣是60cN,雖說與青軸同樣也有段落感,但就是細微了非常多,甚至在一般打字較快的情況下可能還感受不太出來段落,整體給人一種比較軟的感覺,也因此敲擊聲就沒有青軸來的強烈,適合一些喜歡微微段落感又需要寧靜度的玩家們。

至於黑軸與茶軸同樣也是4.0mm鍵程與2.0mm觸發鍵程,不過觸發力道為60cN再加上觸底力道來到90cN,整體按壓力道會顯得重手許多,在長時間使用下會較容易疲倦,但黑軸最大的特色就在於直上直下沒有段落的手感,在較短的鍵程下又少了卡卡的手感,在遊戲、打字上會有不錯的流暢感。

而紅軸可以說是黑軸的輕手版本,同樣4.0鍵程、2.0mm觸發鍵程,但觸發力道僅45cN,觸底力道也只有60cN,不僅保持快速觸發的優勢,在長時間使用下來,相比黑軸會輕鬆許多,但也因為鍵程短+觸發力道小的緣故,只要手輕輕壓一下就會完成觸發,所以通常會較容易出現誤觸的狀況,但其快速觸發的特色也是有許多玩家喜愛。

小編在此附上Cherry官方的各主流軸體觸發力道圖表供玩家參考。


由於近年來電競熱潮不斷蓬勃發展,Cherry也推出了新成員「銀軸(Cherry MX Speed Silver)」,在整體按壓力道與手感上皆與紅軸相同,不過為了因應職業選手、玩家打Game需要更即時的操作,銀軸在觸發鍵程僅有1.2mm,總鍵程也只有3.4mm,如此一來可大幅減少反應延遲時間,也因此冠上了Speed之名,但相對的也代表在紅軸上的誤觸情形在銀軸上會更加明顯就是了。

Cherry MX銀軸。


以台灣市場來看,近年來紅軸、茶軸已經越來越來熱門,不過曾經受到玩家們喜愛的青軸依然沒有退燒太多,或許是那魔幻般的手感讓玩家們無法忘懷吧(笑)。

雖說茶、黑、紅以及銀軸等敲擊聲沒有青軸來的響亮、清脆,但機械式鍵盤基本上在打字過程中會因為十字軸觸底關係,難免還是會發出一定的音量,而並非所有玩家都喜歡機械式鍵盤的敲擊上,加上對於一些有室友的玩家們還是相對不友善因此打退堂鼓,但先等等,別急著離開!各位的心聲Cherry早已聽見,於是便誕生了Cherry MX Silent系列。

Cherry MX Silent系列整體機構設計與原版Cherry MX軸雷同,不過鍵程與觸發鍵程有稍稍縮短,原因在於內部十字軸部增加了一塊材質為塑性彈簧體(TPE)名為「Two-component tappets」的零件,如此一來可大幅緩衝十字軸觸底所發出的聲響,相比一般軸可降低約30%按鍵噪音,對於有較大寧靜度需求又不想喪失機械式鍵盤手感的玩家們,Cherry MX Silent系列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目前Cherry MX Silent系列更是有紅軸與黑軸可選擇。

Cherry MX靜音軸在外觀上相比原版軸的顏色會更偏亮一些,如上圖的紅軸與靜音紅軸(左:紅軸 右:靜音紅軸)。


而隨著電競風潮崛起,RGB燈效幾乎是無所不在,幾乎所有冠上電競知名的產品幾乎有RGB燈效設計,鍵盤當然也不意外,而Cherry也對此推出Cherry MX RGB系列,雖說原本的Cherry MX軸就可直上RGB燈效,不過Cherry MX RGB系列把原本的黑色軸體外殼改為透明設計,如此一來在呈現上可以更加擴散、均勻燈效,達到更耀眼的RGB風格,其餘內部機構設計與原版Cherry MX軸沒有差異,目前市面上搭載Cherry MX軸的RGB鍵盤幾乎都是採用Cherry MX RGB系列。

Cherry MX RGB系列最主要在於鍵軸外殼改為透明材質設計,讓RGB燈校分布更加均勻、亮眼。


如小編先前所提到,機械式鍵盤由於先天機構設計的緣故,通常都會有一定的厚度,在相同尺寸前提下,攜帶上還是不如薄膜式的薄型鍵盤,Cherry對此便推出了Cherry MX Low Profile、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軸體,保留機械軸體的手感,而前者不僅高度降低了35%,適合用於薄型鍵盤,維持紅軸、銀軸45cN觸發力道加上更加短小的鍵程、觸發鍵程,反應速度比一般基本軸體還要快速,而後者在擁有極薄設計的前提下,還擁有青軸般的段落感與清脆聲,讓筆記型電腦玩家也可以感受到機械式鍵盤的獨特手感。

了Cherry MX Low Profile、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軸體與原版Cherry MX軸比較。


這邊談到的都是Cherry MX家族,而我們都知道以Cherry的機械式鍵盤來說,相較於剪刀腳、薄膜式鍵盤售價較為高昂,對此,Cherry於去年發布了Cherry MV Linear家族,即為針對入門級低階市場全新Viola軸,在整體按鍵結構設計上簡化了許多,把複雜的部份移至鍵盤電路板上,並且軸體還可直接熱插拔,維修上方便不少。

另外還使用SMD LED光源,搭配全透明的軸體設計,在燈效上可呈現更明亮、均勻的色光,並且可相容於所有Cherry MX十字軸鍵帽,讓玩家無痛轉移自己喜愛的鍵帽,手感方面Viola軸採用CrossLinear兩段式觸發,4.0mm鍵程、2.0觸發鍵程,觸發力道則為45cN,觸底力道來到75cN,雖說是兩段式,不過並非像青軸那樣有段落感,到是比較偏像紅軸的手感,對於預算有限,又喜歡紅軸手感的玩家們可以考慮,不過因為才推出不久的緣故,目前以台灣市場來看,採用Viola軸的鍵盤並不多。

Cherry MV Linear家族的Viola軸外觀。


凱華軸
不過隨著Cherry MX軸專利保護期結束之後,市面上機械軸也不再只是Cherry MX一家獨大,如冠泰軸、高特軸、佳達隆軸、TTC軸以及凱華軸(Kailh)等等新軸體如雨後春筍般紛紛現身,這邊就來挑幾個較常見軸體廠商來介紹。

凱華軸陣容相當豐富。


凱華軸由中國凱華電子所推出,目前已經上市多種系列軸體如KT傳統軸、KS極速軸以及自家研發的KH半高軸、BOX防水防塵軸、KO全彩中心軸、太陽軸,還有適合用於筆電的Choc矮軸、筆記本軸等等,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就挑較常見的幾款軸體來聊聊,首先KT傳統軸,其實就相當類似於Cherry MX的基本款軸體,同樣有分基本的青、茶、黑、紅軸,在特性以及係數方面與Cherry MX軸雷同,基本上手感差異不會太大,另外還有紫、淺綠、酒紅軸等鍵程與觸發鍵程較短的PRO Speed速度軸版本。

再來KS極速軸系列則是基於KT傳統軸所改良的競技版本,全系列不管是有無段落手感的軸體,鍵程都在3.5±0.5mm以內,觸發鍵程更是都在1.4±0.3mm以內,提供最佳的反應時間。

BOX防水防塵軸則是凱華自行研發設計的軸體,不僅如名稱所示官方標榜防水防塵,壽命更達8000萬次,3.6±0.4mm以內的鍵程及1.8±0.3mm觸發鍵程也比一般傳統軸要快了些,其中不管是要輕手、重手,段落感有無,還是靜音軸體,BOX家族都有符合玩家們各項需求的成員可選擇。

不過這當中最常見的還是KT傳統軸這類基本軸體居多,加上凱華軸的成本比Cheery MX軸還要低廉,讓原本售價不低的機械式鍵盤可更加親民,也因此在一些入門款式能較常看見凱華軸的蹤跡,對於一些預算有限又想要Cherry MX軸手感的玩家們來說,凱華軸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部分大廠也採用凱華軸,基本上以類Cherry MX的KT傳統軸居多。


TTC軸
TTC軸為中國正牌科電所推出,同樣也有相當類似Cherry MX的青、茶、黑、紅等基本傳統軸體,也可以看到不少大廠所採用的薄型鍵盤就是採用TTC製的矮軸,而其中的客製化軸體小編就挑了金粉軸、快銀軸與月白軸來介紹。

TTC軸陣容也是相當豐富。


金粉軸鍵程4.0±0.3mm,觸發鍵程2.0±0.3mm,觸發力道37±5gf(cN),手感屬於直上直下的線性無段落軸,可以說是比傳統紅軸還輕盈的軸體,但又相比銀軸還不易誤觸。

月白軸鍵程3.5±0.3mm、觸發鍵程2.0±0.3mm,觸發力道45±5gf(cN),較為特別的是,月白軸雖然是屬於有段落感的軸體,但獨特的雙段彈簧以及底部安裝緩衝用的彈性材質,讓觸底噪音大幅降低,對於需要顧慮寧靜度又想要段落手感的玩家們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而速度至上的遊戲用途,TTC也有快銀軸可選擇,鍵程3.4(-0.4)mm,比Cherry MX銀軸還要短的1.08(+0.4/-0.2)mm觸發鍵程,以及同樣輕盈的45±4gf(cN)的觸發力道。

ALPS軸
機械軸的部分事實上早年台灣自家的軸體也盛行過一段時間,也就是小編剛才所提到在PC市場輾壓Cherry MX的ALPS軸,該軸由日本ALPS公司所推出,其中以BIG FOOT系列(又稱ALPS原生軸)使用最廣泛,外觀特色在於鍵帽接口為口字型,1985年時,台灣浮華和ALPS公司合作生產鍵盤和軸體,後來推出ALPS衍生軸,像是ALPS簡易軸,不過由於ALPS軸過度專注於PC市場,後續就被價格更輕民的薄膜鍵盤給擊潰,雖說前些年曾有廠商復刻ALPS軸體,不過目前市面上還是相當稀有。

ALPS簡易軸外觀為口字型,相當好辨識。


光軸
而市面上也不僅僅只有傳統機械軸可選擇,如光學式的光軸就是另一種類型的微動開關技術,也是近年來許多廠商鑽研的軸體之一,而一般我們所看到的傳統機械軸都是透過結構內金屬撥片來做觸發,而光軸則是將其換成紅外線光學感應組件,利用光感應原理,透過按鍵有無遮斷光源,來讓接收組件產生不同的電阻,進而形成閉路與開路兩種型態,從而觸發按鍵指令。

這樣一來,相比傳統機械軸,光軸少了實際接觸點就比較沒有磨損上的問題,也不用擔心金屬撥片氧化而造成接觸不良,壽命更高,紅外線感應也比較沒有誤差,觸發更加精準,還能改善訊號延遲問題,也因為是光學感應方式,基本上還具備防水、抗塵還有熱插拔等功能。

Razer自家研發的光軸。


磁軸
而磁軸的觸發原理則是來自於霍爾效應(Hall Effect),其構造就是在軸體內裝入磁鐵形成磁場,而底部電路板設置霍爾感知器,透過感知器與鍵軸距離所產生的磁力變化來改變輸出電壓,進而判斷按鍵觸發。

其優勢同樣因沒有金屬接點,所以不太需擔心金屬氧化、磨損問題,壽命因而相較傳統機械式軸還要高,也同樣防水甚至精準度完全不受灰塵干擾,另外因為並非是一次觸發的方式,而是透過磁力變化來判斷,磁軸還可更改觸發鍵程甚至判斷按壓力道。

SteelSeries自家研發的OmniPoint磁軸。


電容式鍵盤
靜電容鍵盤則是依靠電容變化來觸發信號,其結構為在每個按鍵中都裝有橡膠碗與彈簧,當按壓時金屬彈簧的壓縮離正下方對應的兩個電極越來越進而改變電容值,當達到一定變化即會觸發,因此不需要任何接觸點,在磨損上也較不需擔心,單從結構上來看有點像是薄膜與機械式鍵盤的綜合體;此外還有另一種電容式鍵盤式依靠橡膠碗內部空氣壓縮來改變電容值,所以不用裝上彈簧。

而電容式鍵盤的手感沒有一定,依照每個廠商調教會有不同的手感,不過小編自己試打過的經驗相比一般機械式鍵盤還要更Q彈一些,但也不像薄膜,整體手感相當獨特;雖說目前電容式鍵盤產品還不算相當豐富,但玩家們有機會可以嘗試看看。

iRocks電容式鍵盤軸體外觀。

iRocks電容式鍵盤軸體結構。


自有軸
除了常見的這些軸體之外,近年來各家廠商也致力於做出更多樣的差異化,為了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信仰手感」,紛紛投入了親自投入了自有軸開發,如上述提到的知名大廠Razer,除了較新的光軸之外,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研發並推出屬於Razer專屬的機械軸,如Razer綠軸、黃軸與橘軸。

Razer自家機械軸有綠軸、黃軸與橘軸。

綠軸為4.0mm的鍵程、1.9mm觸發鍵程以及50 G的觸發力道,屬於有段落感類型,整體手感偏向CherryMX青軸,但觸發速度更快力道也更輕盈。

黃軸則是45 G觸發力道以及直上直下的手感,相較綠軸更輕盈、順暢又安靜,不過擁有3.5mm鍵程以及1.2mm觸發鍵程,讓觸發速度更加快速。

橘軸的話就比較類似Cheery MX的茶軸,有細微的段落感又能維持一定的寧靜度,觸發力道為輕手的45 G,鍵程為4.0mm、觸發鍵程為1.9mm。


除此之外,如剛提到的SteelSeries以及知名的CORSAIR、Logitech、ASUS、HyperX、irocks等大廠也都推出了自家專有軸,當中不管是上述提到的傳統機械軸、光軸還是磁軸等類型,幾乎是應有盡有。

CORSAIR自家新開發的OPX光軸。

ASUS ROG 也有開發屬於自家專屬的RX光軸。


輪詢率
為了追求急速的按鍵反應,除了軸體之外,各家大廠開始動到輪詢率的部分,輪詢率所指的是把數據傳輸到電腦的頻率,透過高輪詢更可降低輸入延遲,以一般鍵盤來說1000Hz為基本標準,而現今已經有部分高達4000、8000Hz輪詢率的機械式鍵盤可選擇,而要稍微注意的是,這類高輪詢率產品會吃掉一小部分CPU效能,不過相信各位玩家們用來打Game的主機應該是都不至於會受到太大影響,況且輪詢率也可以透過軟體來調整,基本上原廠也是預設在基本1000Hz。

Razer部分高階鍵盤搭載了Razer HyperPolling技術,可將輪詢率提升至8000Hz,進而降低輸入延遲。


無線與有線
先前站上有與大家探討過無線滑鼠的議題,其實這點也可以同樣套用在鍵盤上,少了線材的束縛,擺設上更加簡潔、自由,而早年大部分產品僅有藍牙模式可用,造成整體延遲偏高,僅適合拿來文書或看劇使用,但事實上隨著無線技術進步,連線方式已經有主打低延遲的2.4G頻段,其反應已經幾乎可以與有線比擬。

雖說2.4G頻段干擾情況會較嚴重這是眾所皆知的,也是玩家不敢嘗試無線設備的最大原因之一,畢竟只要設備有個閃失,自然會大幅影響遊戲體驗,不過目前如羅技LightSpeed等黑科技其實已經能克服干擾問題,所以要說無線鍵盤不能選嗎?其實是可以的,以小編目前對於各家大廠推出的無線電競鍵盤的體驗來說,幾乎沒有遇過干擾狀況。

現今的無線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即便是電競、遊戲用途也沒問題。


貼心的加分功能
而鍵盤也不僅僅只有打字的功能,額外附加功能往往也是一大要點,最常見的不外乎就是有無搭配手托、防鬼鍵、獨立多媒體/音量調整/功能/巨集鍵、USB擴充、RGB燈效等等。

手托
首先手托的部分小編認為至關重要,我們都知道一般機械式鍵盤因為鍵軸設計緣故,除了特殊薄型鍵軸以外,一般都會有一定的高度,以至於長時間使用下來,手部較容易疲倦、痠痛,這時有了手托便可大幅降低該狀況,而手托本身也有許多不同的設計方式,部分採用硬質塑膠手托,雖說舒適度沒有軟質高,但至少在耐用度上較有保障,而軟質就要稍微注意包覆材質,如果是較普通的人工皮革,使用時間一久可能就會有破損問題,這點只能靠勤保養來延長壽命。

另外固定方式也有分卡榫以及現今較流行的磁吸式,後者拆裝上會較前者方便許多,另外也或許是考量到攜帶便利性以及手托會增加桌面占比等因素,通常只有100%、80%鍵盤有附手托,60%鍵盤就比較少見。

對於有一定高度的機械式鍵盤,有手托可大幅提升舒適度,不過相對的桌面占比面積也更大。


防鬼鍵
防鬼鍵對於遊戲用途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功能,主要在於早期鍵盤如果有多個按鍵按下、按住時,部分按鍵就會失效,舉例來說,在玩家遊玩FPS遊戲時,假設遇到需要同時按下WASD其中兩鍵時,導致其他按鍵如鬼魂般失效而無法選擇其他技能,這樣的按鍵衝突絕對是一個相當令人頭痛的窘境,而有防鬼鍵功能就能確保可複數按鍵同時輸出。

基本上現今的絕大多數電競機械式鍵盤都已經標配100%全鍵防鬼,也就代表全部按鍵同時按下也可確保輸出,不過還是會有一些較入門的鍵盤並非全鍵防鬼,這時就要注意廠商標示「最多」幾鍵防鬼又或是「任幾鍵」有防鬼功能,當然,預算充足的話,還是盡量挑選100%全鍵防鬼會比較保險。

額外功能
再來額外功能的話,如多媒體、音量調整、功能、巨集鍵以及USB/3.5mm音源擴充可以算是純加分的功能,對一般玩家來說多媒體、音量按鍵以及USB擴充實用度會高一些,畢竟前者在一邊打Game一邊聽音樂或與隊友溝通時,不管是要切換上下歌曲、調整音量都可直接操作,不必再跳窗,USB/3.5mm音源擴充也可減少線材的占比,玩家也不用再繞道主機背後連接USB裝置,相當便利。

通常100%、80%鍵盤都會設計額外的多媒體按鍵,讓玩家可即時切換音樂、調整音量。

USB擴充設計讓玩家不必再繞道主機背後連接設備。


而巨集的話則是讓玩家可以在遊戲中藉由預先設定好的指令,將該指令設定在單一按鍵上,以便在對應的遊戲或是軟體程式中按下後,快速執行指令動作的功能,所以可以看到一些100%鍵盤還會額外設置獨立巨集按鍵,不過事實上也已經有許多鍵盤可透過自家軟體來單一更改鍵盤本身按鍵的配置、設定巨集,並非一定要靠獨立巨集鍵才能使用。

不過巨集的功能需求就比較看玩家本身遊玩的遊戲類型,並非所有玩家們都有這樣的需求,況且要注意的是通常這類獨立巨集按鍵都會設置於鍵盤左側Ctrl鍵旁以方便快速使用,但就相當容易造成在盲打操作時有誤觸情況,難免發生悲劇狀況,當然也是有巨集鍵設置在上半部等其他位置,不過如此一來在使用上就比較會顯得卡卡不順手,所以選擇這類具備獨立巨集鍵的鍵盤,務必得先多家習慣才能避免意外發生(笑)。

巨集按鍵通常會設計於鍵盤最左側好讓玩家方便使用,不過需要一點時間來習慣。


RGB燈效的話,應該不需要聊太多,畢竟現今標上「電競」兩字的產品,RGB燈效幾乎是標配,更別說最早於電競發展的機械式鍵盤,現在要找單色背光鍵盤反而還比較困難。

而RGB燈校在其他裝備上或許只是點綴用的裝飾效果,不過在鍵盤上的效果可以說是最顯眼的,畢竟撇除主機以外,桌面上可搭載RGB燈效且占比面積最大的設備就是鍵盤,當然,搭載RGB對於實際遊戲體驗來說基本上沒有什麼幫助,甚至有部分電競選手還認為RGB是另一種影響視覺的光害而將其關閉,除了炫以外頂多就是在陰暗處也能明確辨識按鍵位置而已。



軟體輔助加持
但若真要「炫」燈效,RGB的可玩性其實相當高,但前提是廠商給的「自定義」、「客製化」功能夠豐富,而這也是小編認為現今RGB鍵盤相當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另外一個選購考量點,那就是軟體的輔助搭配。

如果是一般小廠、較入門等級的RGB鍵盤,可能就只有鍵盤內鍵的燈效、顏色可選擇,但如果是一些知名大廠,幾乎都有推出針對自家產品的軟體來對應,如Razer SYNAPSE、CORSAIR iCUE、SteelSeries GG等等,不管是1680萬色全鍵獨立調整,還是要自訂屬於自己的專屬燈效甚至連動整個同產品的裝備,都可從軟體內自由調整對應。

除了燈效之外,獨立按鍵功能更改以及剛才所提的巨集,也幾乎同樣可從軟體內調整,豐富程度不亞於鍵盤本身。

Razer Synapse 3。

CORSAIR iCUE。

SteelSeries GG。


結語、19款鍵盤絕妙搭配總有一款適合你/妳!

聊了這麼多,購買前該注意的部分已經介紹完畢,相信各位在準備挑選機械式鍵盤的玩家們心中已經有個方向,而本次編輯部也準備了市面上各家大廠的19支機械式鍵盤來為各位簡單開箱介紹,這當中不管是100%、80%、60%還是Cherry MX軸、自家軸等等都是應有盡有,玩家們還沒鎖定目標的話不妨先來看看這些鍵盤的開箱吧!

《2021選購SSD絕妙搭配》
Cherry G80-3000S TKL
Cherry MX BOARD 3.0S
Cooler Master CK351
Cooler Master SK622
CORSAIR K100
CORSAIR K70 TKL
HyperX Alloy Origins
HyperX Alloy Origins 60
Logitech Pop Keys
MSI Vigor GK50 Elite BOX WHITE
Razer BlackWidow V3 Pro
Razer BlackWidow V3
Razer Huntsman V2 / Huntsman V2 TKL
ROG Claymore II RX RED
ROG Strix Scope NX Deluxe BLUE
SteelSeries Apex Pro
SteelSeries Apex 7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PCDIY!玩家FB社團
Instagram頻道:pcdiytw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