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 中央處理器

Intel 10代高效能筆電的模樣:Core i5 / i7 / i9全面備戰、頂級i9-10980HK遊戲/創作兩相宜

文.圖/JC 2020-07-16 17:00:25
年初時已經先跟大家介紹了Intel 10代U筆電,當時也有預告過,如果暫時沒有急著買筆電的話,建議可以再稍微等一下,主因在於Intel筆電部分雖然搭載10代處理器版本已經陸續登場,但起初仍以U系列省電版本為主,針對輕薄、商務筆電而來,高效能的H、HK版本當時尚未推出;至於AMD部分則是雖然已經有一眾Ryzen 4000行動版處理器筆電,但市場上搭載該系列處理器的筆電目前為數不多,筆電市場目前仍是以Intel為主。

有興趣了解Intel 10代輕薄、商務筆電的玩家可以參考先前的介紹和推薦,這次要和大家聊聊終於推出的Intel 10代高效能筆電,也就是針對高FPS電競體驗或是高效能創作力的創作者筆電。


Intel 10代高效能筆電終於駕到!

也算是千呼萬喚等了一段時間,一直到最近才終於陸續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筆電廠商開始推出搭載高效能H和HK版本處理器筆電,這其中針對不同的產品定位還是有些微的分級,但主要可以直接以Core i5、i7和i9作為基本的級距,其中又以Core i9版本為最頂級配置選擇。

10代有兩款:有10nm版本和14nm版本
首先要先瞭解的是,和當初輕薄筆電時一樣,並非所有搭載高效能版本的10代電競/創作筆電都是採用Intel最新的10nm製程處理器,多數仍是以自家良率極佳的14nm製程產品為主。

如果玩家近期有稍微在市場上搜尋10代電競、創作者筆電的話,最常見的處理器選項主要有幾種,分別是「Core i5-10300H」、「Core i7-1065G7」、「Core i7-10875H」以及「Core i9-10980HK」幾款,其中只有Core i7-1065G7這顆處理器(代號Ice Lake)是採用10nm製程,並且搭載最新的Gen 11內顯晶片,目前市場上小編截至截稿期間僅在市場上看到Razer旗下的Stealth系列電競筆電有採用該款處理器,其他多數筆電廠商為了達到高效能的境界,多數仍是以14nm製程的其他三顆處理器(代號Comet Lake)作為最主要選項,畢竟Core i7-1065G7主要仍是以低功耗作為其定位,相對來說極限爆發效能和其他處理器自然仍是有些差距在,雖然不代表效能就一定差、但仍需要一定程度的考量。

針對不同的產品定位,Intel這一次在10代H和HK系列上也有基本的Core i5、i7和i9幾種版本可選。


14nm仍為高效首選
有鑑於此,現在市場上的電競筆電主要都還是以14nm製程產品為主,廠商會再依據價位和產品定位做區隔,以常見的高效能筆電來說,首選自然是目前Intel行動版處理器中效能最高的Core i9-10980HK,採用8C/16T核心架構,並搭配2.4 / 5.3 GHz的基礎與動態爆發時脈,不管是作為遊戲筆電使用還是創作者筆電,都是一時之選,但普遍來說,會搭配這顆處理器的筆電,平均市場價格都在9萬台幣以上,有足夠預算或是有信仰的玩家再行考慮。

而再往下的選項則是Core i7-10875H這顆,主要針對的是一般主流遊戲玩家或創作者,雖然同為8C/16T架構,但不同於HK版本有不鎖頻的解放能力,10875H處理器並無提供超頻功能,基礎和動態時脈會落在2.3 / 5.1GHz,雖然效能無法再突破,但基本的能力也已足夠應付多數玩家的日常所需,以目前市場價格來說,搭載這顆處理器的筆電平均的價位會落在5萬元上下。

最後則是Core i5-10300H處理器,這個定位就會是以入門遊戲玩家作為選擇,搭載4C/8T架構,基礎動態時脈分別落在2.5 / 4.5GHz,同樣不提供超頻支援,並且不支援Intel Velocity Boost Frequency功能,無法進一步提高整體時脈表現,較適合偶爾會有高效能需求的玩家或是學生,平均市場價格落在3萬元左右。

這邊提供上述三顆處理器和Core i7-1065G7的基本規格差異比較。


效能以外的二三事
上述三款處理器自然可以直接針對產品定位和核心規格做效能分級,或者也可藉由簡單的價格做區分,但有幾個需要額外注意的事項。

首先自然就是散熱能力的問題,這點也和筆電的體積有關,舉例來說,Core i9-10980HK處理器的設計TDP本為45W,但可配置高TDP則是65W,看起來雖然沒有像桌機動輒95W甚至上百W那樣高,但其本身在高效能運作下仍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廢熱,這時候如果搭配的筆電本身無法快速將廢熱帶走、導致處理器容易積溫的話,就有可能造成降頻(俗稱CPU Throttling)的現象,這時即便搭載的是頂級處理器,一旦過熱時,效能也可能降到跟Core i5、i7處理器的表現相同。

也因此,各筆電廠商在選擇搭載高效能處理器時,會一併針對散熱做強化,部分廠商選擇在內部搭載多根導熱管以加速帶走廢熱、也有廠商會強化筆電進氣量,以更多冷空氣搭配散熱風扇來強化散熱,玩家在選擇這類高效能筆電時,建議先了解其散熱設計,再來做選擇。

為了要盡快將筆電內部產生的廢熱帶走,廠商往往會加強風扇或導熱管輔助散熱。


另外,因「輕薄」是目前高階筆電的設計趨勢,因此即便搭載的高效能處理器,高階筆電的體積仍會盡量壓縮,確保玩家方便攜帶,然而這也反應在成本和售價上,輕薄高效能筆電自然價值不斐;這時候玩家可以選擇Core i7或Core i5版本的效能筆電,它們的價格相對來說就會親民許多,不過也必須考慮到便攜性,畢竟由於成本節省下來,所以這類筆電體積往往比較大,時常有攜帶需求的玩家,就要考慮一下自己肩膀和背部的身體負荷了。

高階硬體規格輔助

在多核心處理器對應下,高效能處理器自然需要高階的其他硬體規格對應,才能完整展現筆電的效能,以下快速針對目前Intel 10代高效能筆電普遍會搭配的硬體規格。

高階給出RTX20系列顯示卡
顯示卡的部分,基本上只要是Core i7以上處理器的話,普遍來說都會搭載NVIDIA GeForce RTX 20系列以上的顯示卡,並且端看機身體積、散熱能力和定位,來決定是否採用Max-Q版本。以Core i9-10980HK處理器搭配的筆電來說,普遍都會搭載至少RTX 2070 Max-Q以上的顯示卡做搭配,最高則是導入RTX 2080 Max-Q的版本。

顯示卡的部分,目前頂級效能筆電大多以NVIDIA GeForce RTX 2080 Max-Q為最高階選項,細部規格設計,則會因不同廠商的調校而有些微差異,但整體效能大同小異。


不過如果是Core i5以下的處理器或是10nm處理器版本的話,這時候會為了定位選擇以先前的GTX 16系列顯示卡作為輔助,以現階段來說,最常見的就是GTX 1660 Ti以下的選擇,雖然在效能表現上會有一定程度的差異,但如果是從價格方面考量的話,GTX 1660 Ti已能為一般玩家在Full HD解析度下帶來足夠流暢的遊戲效能,同時也能幫助創作者們進行簡單的專業應用。當然其中仍會根據廠商產品定位做出不同等級的硬體搭配,這點玩家在選擇時就要稍微仔細考量了。

常見16GB記憶體起跳
至於記憶體方面,現在新的筆電普遍都會提供到16GB以上,至於時脈部分,以Intel平台來說,普遍都還是以2666MHz或2933MHz為主,部分更高階筆電則會提供到3200MHz時脈的高水準,以提高電腦整體的效能。另外,在擴充性能方面,高階的10代筆電會額外提供玩家擴充的能力(端看廠商產品決定)。有些高階筆電甚至會直接在出廠時,就已經預先搭載32GB的記憶體,並且還額外提供玩家可擴充的能力,更有甚者,可擴充至最大64GB記憶體的選項也不少。

搭載的記憶體容量方面,普遍來說,以16GB作為常見配置,部分甚至會提供玩家額外自行擴充升級的空間。


相反的,目前僅搭載8GB記憶體的筆電已經算是非常少數了,最常見的地方還是在入門筆電市場上,少數電競筆電仍會因為想要主「輕電競」或是稍微高階的電競體驗,這類筆電如果玩家選擇遊戲筆電的最大目的是為了單純游遊戲的話,8GB仍是十分足夠的,而8GB在應付多數一般遊戲環境或日常工作時仍舊是非常夠用,不過以高效能筆電來說,普遍來說仍是以16GB起跳。

1TB SSD很正常
儲存空間的部分,目前最常見的選擇會是1TB NVMe SSD,部分高階一點的版本,甚至會以RAID 0的架構,提供高達2TB的儲存空間,賦予玩家兼顧高速和大容量的使用體驗。

不過這邊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部分筆電搭配的1TB SSD並不會直接告知為QLC、還是TLC架構,這點影響的除了是讀寫速度以外,另外也會影響SSD的使用壽命,因此玩家若有打算長期使用的話,在購買前必須先多方了解一下,再下手。

高效能筆電搭載至少1TB SSD儲存空間已是常態,更有甚者會將2TB SSD做RAID 0處理,加快讀寫速度。


至於以往的512GB SSD目前在市場上已經不常見,相對來說競爭力也不高,然而仍然會根據不同廠商筆電的定位做取捨,部分電競筆電在定位和價格考量下,仍會有512GB SSD的選項,這時候就要看玩家自己的荷包以及使用需求而定了。

另外,傳統的256GB SSD+1TB HDD的版本,在現在的筆電市場上除非是真的預算緊、或者只需要簡單的筆電使用,否則的話都還是建議玩家以至少512GB SSD或1TB SSD儲存空間作為最低的門檻。

注意螢幕類型
現在因為創作者話題十分熱門,這也使得傳統「高效能筆電=電競筆電」的公式早已被打破,筆電廠商們容易針對同一個產品推出「電競」和「創作者」兩種版本,兩種在內部的硬體規格上幾乎可說是十分相似,前述提到的處理器定位、顯示卡等規格幾乎相同,但唯一最大的差別會在螢幕。

電競筆電配置的螢幕,講求的是高反應速度、低延遲,但玩家普遍來說對於解析度和色準較無要求,因此電競筆電的螢幕目前普遍都會具備至少120Hz螢幕更新率的水準,延遲則是維持在3ms以內,目前市場上最高階的版本是300Hz螢幕更新率的電競筆電,搭配RTX 20系列顯示卡,能夠提供玩家高效能和流暢的遊戲體驗。而解析度則是基本的FHD為主,鮮少有往上突破的選項。

電競筆電講究的快速反應,因此解析度普遍維持在FHD,但螢幕更新率目前最高階版本已經來到300Hz。


另一方面,如果是針對創作者的筆電,為求色彩準確,其搭配的螢幕普遍會具備多種色域涵蓋標準,包含像是sRGB、DCI-P3或是經由專業校色權威認證等等,對於畫面的更新速度就沒這麼高,普遍都維持在僅僅60Hz的更新率而已,雖然這個反應速率也不是不能玩遊戲,但玩起來就沒這麼流暢了。

創作者筆電在螢幕的要求上,講求的是色彩準度,因此更新率維持在60Hz,但解析度和色域涵蓋範圍都不錯。


此外,創作者筆電另一個常見的設計,就是螢幕解析度普遍至少2K 1440p以上,部分高階選項更是直接達到4K 2160p的水準,讓創作者們能有更高的畫面精細度。

頂級Core i9-10980HK效能測試

接下來我們就以目前市面上最高階的效能級筆電為例,其搭載Core i9-10980HK、NVIDIA GeForce RTX 2080 Max-Q、16GB記憶體和2TB SSD等規格,並且也以幾款大家熟知的測試軟體和遊戲作為跑分示範,讓玩家作為效能的參考依據。

最高階Core i9-10980HK處理器,採14nm製程、8C/16T架構。

效能表現如圖,Cinebench R20中獲得3725的表現,效能大約可和桌上型Core i9-9900K相比。

3DMark各項測試結果中,都獲得不錯的表現,這樣的效能基本可預期在1080p解析度下都能獲得不錯的流暢體驗。

實際看看遊戲平均FPS,在FHD解析度下都有穩定的水準,部分遊戲則是在1440p和2160p高畫質下仍能獲得穩定的FPS,可見顯示卡效能十足。

記憶體方面,若時脈為DDR4-2666的話,平均讀寫複製速度便會落在37000 MB/s上下。

若是DDR4-3200版本的話,效能則是會拉高到40000 MB/s以上,可提高電腦運算效能。

SSD部分,Intel筆電都是搭載PCIe 3.0 x4 SSD,因此平均讀寫速度都會落在3000 MB/s,足夠應付日常多數情況使用。

整體效能表現上,PCMark 10可獲得平均6700左右的水準,即便是高效能環境下也是足夠使用。


從上面的測試結果來看,最頂級高效能Intel 10代筆電,在多數情況下,都是能擁有非常足夠的效能表現,若創作者想要追求工作效率的話,高時脈的處理器就可提供有效的工作環境、顯示卡也能幫處理器分擔工作量;而如果是想追求遊戲效能的話,高階顯示卡應付目前市場上多數的遊戲,也都擁有不錯的水準,整體來說效能表現十分亮眼。

10代高效能筆電駕到
目前市面上的Intel 10代高效能筆電基本上已經準備就緒,玩家現階段如果有購買筆電需求的話,不妨可以做為參考看看,不管是要做為遊戲筆電,還是創作者的工作機使用,一定都能找到滿足玩家需求的筆電。

而如果還在觀望或是想知道更多的玩家,下文將介紹兩款目前頂級的高效能10代筆電,敬請繼續看下去。


ASUS ROG Zephyrus Duo 15

在ROG眾多的筆電系列中,Zephyrus西風之神以頂尖的規格和不尋常往的創新突破,短時間中就在競爭激烈的電競市場中闖出名號,加上近幾年除了電競市場蓬勃發展之外,創作者們的市場也逐漸在興起的當中,這兩者看似風格迥異,卻同時對電腦硬體的性能有著不能妥協的需求,也讓華碩決定打造出一台能夠同時滿足遊戲玩家和創作玩家的頂尖產品-ROG Zephyrus Duo 15 。


ROG Zephyrus Duo外觀一覽
機身的質感營造向來是華碩的一大專長,在ROG Zephyrus Duo 15上自然也不會是例外,ROG Zephyrus Duo 15 的鎂鋁合金機身在配色上使用市場極為少見的灰藍色,配上不鏽鋼的鏡面ROG LOGO與招牌「一刀流」切痕設計,完美的詮釋了低調奢華的美感。

ROG Zephyrus Duo 15 使用相當特別的灰藍色配色,呈現出低調奢華的美感。


相較於蓋上筆電時的低調,ROG Zephyrus Duo 15 在打開的瞬間可就盡顯鋒芒了,最初在ZenBook Pro Duo上的奇特雙螢幕設計在吸睛度上和功能上都受到大量玩家的肯定,讓華碩決定將更加進化的雙螢幕設計帶到性能更加強大的ROG Zephyrus Duo 15 上,當中具觸控功能的ScreenPad Plus副螢幕會隨著筆電開闔自動升降,並與主機之間成13度的夾角,方便玩家觀看與操作。

筆電開啟時,ScreenPad Plus副螢幕會跟著自動升起,與主機呈13度夾角,玩家可以利用第二螢幕開啟其他程式,大幅度增加工作的便利度。


由於筆電C面的上半部提供給了副螢幕和散熱風扇,所以RGB鍵盤往下半部份挪動,玩家可以透過Aromory Create調整RGB燈效,玩家如果有心,華碩允許玩家針對「每一顆」按鍵都進行自訂義。(圖為國際版鍵盤,台灣版本出貨時會搭載注音鍵盤。)

ROG Zephyrus Duo 15 的觸控板在右側,玩家可以讓它切換成數字鍵模式。

長壓左上角的切換圖示便能開啟數字鍵盤,這項功能對於玩家在遊戲中聊天,或是在創作時進行參數調整都相當便利。


除了吸睛的第二螢幕外,ROG Zephyrus Duo 15 的15.6吋主螢幕也同樣相當有看點,華碩針對遊戲玩家和創作者兩大族群的需求提供了有著頂尖水準的4K IPS螢幕,不僅能夠支援G-Sync功能提供穩定不撕裂的遊戲畫面外,其色彩空間來到了100% Adobe RGB,且通過色彩權威機構Pantone的校色認證,讓玩家可以享受細膩的遊戲畫面與揮灑自己的大膽創意。

本次介紹的ROG Zephyrus Duo 15 在螢幕部分使用三邊窄邊框設計的4K等級螢幕,且色彩空間涵蓋到了100% Adobe RGB,因此螢幕在畫質的表現上相當的細膩,顏色也相當飽滿,值得注意的是,ROG Zephyrus Duo 15並沒有視訊鏡頭,但購買時將會附贈一顆ROG GC21外接式攝影鏡頭,且機身還有配置Hi-Res認證的收音麥克風。


ROG Zephyrus Duo 15內在硬體規格強悍

想入手西風之神這個等級的玩家,最注重的當然還是強大的硬體效能,這部分ROG Zephyrus Duo 15 自然是不會辜負玩家的。處理器採用Intel 第10代Core i9-10980HK,為8核心16執行緒的配置,時脈2.4GHz,最大時脈高達5.3GHz。顯示卡方面則搭載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Max-Q 8GB DDR6,擁有絕佳3D遊戲效能並支援硬體光線追蹤,因此ROG Zephyrus Duo 15 在當今的效能上絕對是稱得上是頂級配置。

在細部規格方面,ROG Zephyrus Duo 15 已經預先搭載32GB的DDR4-3200 MHz記憶體,但其中16GB是銲死在主機板的,而另外一條則可自行更換,其最大支援單條32GB的記憶體。硬碟的部分則是裝入兩條1TB M.2 SSD,並已經事先為玩家進行了RAID 0加速模式的設定,總共有2TB的容量。

可以四處奔波的優秀機動性

對於許多會購買高階電競筆電的玩家來說,他們願意砸大錢的原因,就是在高效能與機動性是不能妥協的。而ROG Zephyrus Duo 15 除提供強大的效能之外,在擴充性也絲毫不馬虎。

在無線連接能力上,ROG Zephyrus Duo 15 支援最新Wi-Fi 6傳輸標準。在I/O埠方面,提供HDMI 2.0b、RJ45 GbE網路孔、2組3.5mm音源孔、2個USB 3.2 Gen 1 Type A (5Gbps)、1個USB 3.2 Gen 2 Type A (10Gbps)和一個「近乎萬能」的USB Type C。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Type C孔,可以看到旁邊有個閃電的符號,這也就是Thunderbolt 3連接埠,可支援USB 3.2 Gen 2裝置、DisplayPort 1.4視訊輸出,以及PD 3.0充電,允許玩家透過一般65W充電器來幫ROG Zephyrus Duo 15 進行充電。ROG Zephyrus Duo 15 內建高達90Whr大容量電池,在雙螢幕全速開啟時,能提供超過3小時的續航力。因此玩家若需要出門辦公時,建議還是攜帶原廠的240W變壓器,若想要減輕重量,玩家可以改攜帶一般市售的輕便型65W Type C充電器即可!(使用65W充電器時,系統會切換到靜音模式或效能模式,以維持正常供電。若要開啟更高階的極速與手動模式,則必須搭配原廠240W變壓器才可以。)

機身的左側除了充電孔外,還提供了兩個3.5mm音源孔,方便玩家同時連接耳機與獨立麥克風。

右側提供了兩個USB 3.2 Gen 1 Type A與一個Thunderbolt 3埠,可支援Thunderbolt 3裝置、USB 3.2 Gen 2裝置、DisplayPort 1.4輸出,與PD 3.0充電功能,玩家出門時可以攜帶65W的充電器來幫筆電充電。

筆電的尾端配置了RJ-45網路孔、USB 3.2 Gen 2 Type A和HDMI 2.0b。

ROG Zephyrus Duo 15 會自動偵測充電方式,在使用PD 3.0充電的時候會跳出提示。


ROG Zephyrus Duo 15 做為「西風之神」家族的一員,其在硬體規格與外型設計充滿了創新與突破,讓入手的玩家能在各種場合都能穩定發揮最高效能,採用別具匠心的散熱技術自然也是此系列一大重要亮點。

為了要能在僅20.9mm的輕薄的機身中解決Core i9 + RTX 2080 SUPER MAX-Q + 雙螢幕的發熱狀態,ROG Zephyrus Duo 15 使用了全新的「主動式空氣動力系統」(AAS Plus),透過安置在副螢幕下方雙風扇直接吸入冷空氣,以提高整體風流的進氣面積,減少風扇高速運作的噪音,即使玩大型遊戲也可把風扇噪音其壓制在40dB以下。

同時為了加快各項零件的熱量傳導,ROG Zephyrus Duo 15 的CPU用上比一般散熱膏還更具傳導效率的「液態金屬」介質,搭配5組散熱導管和252片散熱鰭片所構成的散熱器,讓ROG Zephyrus Duo 15 在長時間進行遊戲與高負載的工作下,也能穩定全速運行,不掉速。

為了提高整體筆電的進氣效率,ROG Zephyrus Duo 15 選擇在副螢幕下方設置雙風扇來吸入冷空氣。

AAS+散熱技術選擇從副螢幕下方進氣,能夠比傳統散熱方式多30%的風流,並在內部設置了大面積的散熱器增加空氣接觸面積,讓廢熱可以更快速透過尾端、左右兩側和底部的散熱孔排出。

ROG Zephyrus Duo 15 的CPU採用「液態金屬散熱技術」,相較於標準散熱膏,Thermal Grizzly的液態金屬可為CPU多降低 14°C 的溫度。若要獲得最佳結果,必須塗抹精準且正確的量,因此ROG採用自訂設備,以提供自動化製程及機械精密度。CPU上方的模組還具有獲得專利的內部擋板,以防止液態金屬隨著時間流逝而外洩。

在散熱風扇部份,採用「超薄鰭片」設計,讓熱能藉由4個散熱器散發,每個散熱器皆採用厚度僅0.15mm的超薄銅質鰭片。這些鰭片的尺寸僅為典型解決方案的一半,可達到更高的密度以增加散熱的表面積,並降低風阻以提供更流暢的氣流。散熱器上共有252個散熱鰭片,總面積高達110,328mm²。

筆電底部有特別的機甲紋路裝飾,並將散熱孔融入其中,真的相當有巧思。另外,為了方便玩家進行硬體上面的升級,固定螺絲採用快拆設計,當把螺絲卸下後,底蓋會自動彈起,不需要費力的用指甲或一字起子扳開。


不同於絕大多數的廠商多只專注於硬體的堆料,華碩還針對軟體的部分細心打磨,透過自家招牌的Armoury Crate程式,直覺的介面能夠讓玩家一目瞭然的得知筆電的系統狀態,並針對效能場景上提供了Windows自動、靜音、效能、極速以及手動,其中手動模式不僅可調整不同溫度區間的風扇速率,還有提供超頻功能給喜愛挑戰效能極限的玩家。

在Armoury Crate上,玩家直覺的觀看筆電內部的性能狀態,並且依照自己的喜好對介面進行排序和設定。

玩家在手動模式中可以調整風扇的轉速,也能夠在程式中對CPU與GPU進行手動超頻。


基礎效能測試
ROG Zephyrus Duo 15 在規格上CPU的部分搭載了Intel第十代Core i9-10980HK處理器,為8C/16T配置、基礎時脈為2.4GHz,動態頻率最高則可到5.3GHz。搭配的顯示卡則是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Max-Q,具8GB GDDR6顯示記憶體。記憶體的部分則提供了高達32GB的DDR4-3200記憶體(最高可擴充至48GB),硬碟的部分則預先內建兩顆1TB M.2 SSD,並為玩家進行了RAID 0設定,達到2TB的可用總容量。

ROG Zephyrus Duo 15 使用了Intel Core i9-10980HK處理器,搭配32GB DDR4-3200MHz記憶體。

獨立顯示卡的部分使用的是NVIDIA RTX2080 SUPER Max-Q,具備8GB GDDR6顯存。

在Cinebench多核心跑分中,ROG Zephyrus Duo 15最終獲得4079分,而在CPU-Z的跑分中有著與Core i9-9900K相近的效能,足以面對現今絕大多數的工作。

使用AIDA64進行記憶體的性能測試,其讀取/寫入/複製的分數分別為43,233/45,053/40,473 MB/s,表現相當理想。

硬碟的部分ROG Zephyrus Duo 15 使用兩顆1TB M.2 SSD並將其組成RAID 0,在CrystalDisk Mark中,讀取的成績約3,500 MB/s,寫入則約3,400 MB/s左右。

在PCMARK 10跑分中,總分為7098分,細部分數的部分,基礎能力獲得9942分,生產力獲得9469分,數位內容創作為10310分。

續航力測試的部分,小編將螢幕保持雙螢幕開啟狀態下將亮度調整至20%、Armoury Crate場景選項中將獨立顯卡關閉且切換成靜音模式、連接Wi-Fi網路並將螢幕亮度設定在20%,最終得到的續航力約為3小時23分,畢竟是4K螢幕+副螢幕的設計在電量消耗上自然會比較高。不過,要是玩家將副螢幕關閉,並設定為靜音模式的話,實測上網看影片則可以測得4.56小時,而PCMark10此時最高也可以達到5.06小時。


遊戲效能測試
ROG Zephyrus Duo 15 的雙螢幕設計可以讓玩家在用主螢幕遊玩的同時,利用副螢幕進行觀看直播與觀眾互動或是上網找攻略等操作,省去在多個畫面中切換而不小心被敵方偷襲的困擾。另外ROG還跟《垂死之光2》(Dying Light 2)合作,讓遊戲內的選單可以直接在副螢幕上以觸控的方式操作,方便玩家對戰鬥道具的使用和管理,也期待未來有更多遊戲能夠加入副螢幕的支援功能。

在效能表現上,小編手中的ROG Zephyrus Duo 15 在螢幕配置上是4K@60Hz,搭配RTX 2080 SUPER MAX-Q顯示卡,將遊戲設定在最高畫質的條件下,使用1080P和1440P解析度都能流暢的遊玩,至於2160P則稍微調降一些畫質,以維持遊戲流暢度。

3DMark
使用3DMark進行顯示卡性能的跑分,不論是DX12的Time Spy、DX11的Fire Strike或是光線追蹤的Port Royal,在分數的表現上都符合RTX 2080 SUPER MAX-Q的預期效能。

ROG Zephyrus Duo 15 搭載RTX 2080 SUPER MAX-Q顯示卡,在3D Mark中的跑分如上圖所示,在RTX 2080 SUPER Max-Q的筆電中,有著相當不錯的成績。


《全境封鎖2》
在《全境封鎖2》的跑分中,小編一律將畫質設在極高,並關閉垂直同步來進行測試,在1080P和1440P的解析度中想要流暢遊玩都不是難事,至於2160P的條件下,FPS值則落在30左右,玩起來就比較吃力一些了。

將畫質設為「極高」並關閉垂直同步的條件下,在Full HD的環境下平均FPS來到85,可以輕鬆的順暢遊玩。

將解析度提升至1440P,並維持相同的條件,平均FPS為59,依然能夠享受著流暢的體驗。

至於在2160P的解析度下,平均FPS就只剩下31,屬於能夠遊玩的極限邊緣。


《戰爭機器:戰術小隊》
《戰爭機器:戰術小隊》屬於回合制的戰略遊戲,雖然不是開放式地圖遊戲,但因為玩家角色和敵人會四散各處,面段頻繁的畫面切換,也會對顯示卡的負載造成一定的挑戰,由於遊戲本身比較不講究及時性,因此即使2160P解析度下FPS值為30~40之間,對整體的操作也不會構成困擾。

將畫質設在「Ultra」,解析度調整為1080P,遊戲的平均FPS值來到95,整體體驗相當出色。

即使將解析度進一步提升到1440P,FPS也還有65,依然相當的穩定流暢。

若將解析度來到2160P的話,平均FPS就剩37左右了,但因為《戰爭機器:戰術小隊》屬於回合制的遊戲,在遊玩上倒也不至於造成太大困擾。


創作者項目測試
ROG Zephyrus Duo 15 的雙螢幕設計,加上能夠覆蓋100% Adobe RGB色彩空間的Pantone校色認證4K螢幕,很明顯的就是朝著創作者而來的,所以小編也為ROG Zephyrus Duo 15 進行與創作者相關的性能測試,看看ROG Zephyrus Duo 15 是否有足夠的資格「撈過界」。

影片剪輯測試
同樣配備雙螢幕的ZenBook Pro Duo發表時,便是以影片剪輯做為其主打的功能之一,至於這款同樣配備雙螢幕但效能更強大的ROG Zephyrus Duo 15 ,其在影片剪輯方面,效能表現是否能更上一層樓?

關於這個部分,我們使用業界常用的Adobe Premiere Pro軟體,搭配跑分工具進行測試,該工具是模擬玩家使用Premiere Pro進行各項影片剪輯與輸出流程,來進行效能上的評比,其預設的基準硬體配置是Intel Core i9-9900K+RTX Titan,滿分為1,000。以一般玩家來說,300分屬於及格標準,超過400分就算是流暢表現了,ROG Zephyrus Duo 15 在這個環節上能夠帶來相當不錯的體驗。

在Premiere Pro的跑分上,獲得了510分的成績,在影片剪輯方面的性能有著不錯的表現,加上ROG Zephyrus Duo 15 具觸控功能的ScreenPad+副螢幕,在便利度上可以說是如虎添翼。


平面創作測試
隨著現今的許多相機已能提供更高畫素和記錄高位元率(bit)的RAW檔,一場攝影活動下來動輒數十GB的影像資料,光是在批次處理就能對電腦造成相當的負擔,若再加上後製修圖的濾鏡功能,性能不足的電腦很可能在中途就直接當機罷工了!

因此小編使用了Photoshop修圖的部分進行跑分測試,這項測試的硬體基準與上一項測試一樣皆為Intel Core i9-9900K+RTX Titan,滿分為1,000,由於Photoshop在性能上會比較注重於CPU的效能,讓有著Core i9-10980HK的ROG Zephyrus Duo 15 在這項測試中,拿下了923.2分的高分。

Photoshop的跑分特別注重CPU的性能,Core i9-10980HK不俗的效能讓ROG Zephyrus Duo 15 在這個測試中拿下了923.2的高分。


3D創作測試
前面進行了影片和平面修圖的創作測試,接著輪到與3D創作相關的測試,小編在這邊使用了SPECviewperf 13來針對3D創作時會需要的多項功能進行跑分,當中包含了:3DS Max 2016 (3dsmax-06)、CATIA V6 R2012 (catia-05)、Creo 3-PTC (creo-02)、Energy (energy-02)、Maya 2017 (maya-05)、Medical CT/MRI (medical-02)、Autodesk Showcase 2013 (showcase-02)、Siemens NX 8.0 (snx-03)、Solidworks 2013 SP1 (sw-04),以此來評估顯示卡在OpenGL運算方面的能力。

SPECviewperf 13主要是針對3D創作相關程式所進行的跑分,ROG Zephyrus Duo 15 得益於RTX 2080 SUPER MAX-Q顯示卡的性能,在跑上有著不錯的成績,加上雙螢幕的設計,創作過程中不論是需要觀看參考資料或是放置相關擴充模組都很方便。


娛樂加倍,效率加倍
ROG Zephyrus Duo 15 獨特的雙螢幕設計配上強大的硬體規格,幫助玩家開創多螢幕的高效率體驗,打怪殺敵的同時還能一邊使用副螢幕看直播、與留言觀眾互動,或是觀看遊戲攻略等等;創作者則能利用4K高解析度的螢幕,去觀看作品的每個細節,同時將各式各樣的素材、參考資料放置於副螢幕中,省去在多個視窗切換的麻煩,還能利用觸控功能進一步提升操作效率。

另外即便筆電用上了4K解析度+副螢幕的設計,在電力方面卻不至於構成威脅,因為相較於其他電競筆電大多需要攜帶沉重的變壓器才能幫筆電續命,ROG Zephyrus Duo 15 k可以選擇使用小巧的65W PD 3.0變壓器,來維持辦公使用情境時的供電需求,讓它在同級筆電中擁有更好的攜帶便利性。

整體來說,ROG Zephyrus Duo 15 是一款「效率至上」的頂級筆電,配備頂尖的效能和雙螢幕的組合,讓遊戲和工作都能事半功倍,在現今規格與設計逐漸同質化的高階筆電市場中,儼然成為了醒目的存在,值得想要擁有高規格、雙螢幕便利性的電競玩家或創作者參考選購。


MSI GS66 Stealth

另外要和大家介紹的是微星推出的MSI GS66 Stealth這款電競筆電,擁有強大性能的高階電競筆電除了吸引想要走到哪玩到的哪的遊戲玩家之外,也有不少專業工作者看中其強大的性能和相對於主機更加便利的機動性,使這一類玩家不論身在何處都保有最佳的生產力。

話雖如此,但大多數的電競筆電為了確保效能和伴隨而來的發熱,在體積和重量上還是有一定的份量,於是為了滿足攜帶上的需求,MSI(微星)便開闢了兼具性能與輕薄的GS系列,並同時在電競筆電的續航力不佳的問題持續鑽研,最終打造出能夠同時滿足攜帶性、續航力和效能需求的頂級電競筆電─GS66 Stealth!


暗黑龍魂,GS66 Stealth外觀一覽
微星的GS66 Stealth在外觀上可說是平凡中追求與眾不同,之所以這樣形容,是在於GS66 Stealth沒有像其他高階電競筆電一樣有著誇張的外觀或是配色,而是採用「全黑色」磨砂金屬做為筆電外殼材質,就連平時非紅即白的招牌龍魂LOGO也都改用黑色的亮面設計,讓整台筆電的外觀看起來無比低調,果然符合其產品「Stealth」的特色。

筆電使用金屬霧面材質,沒有微星向來常見霸氣外觀,外觀有極為低調的路線。

龍魂LOGO也做了黑化處理,整個設計非常有精品的質感氣息。

微星的電競筆電在贈品上向來給得很大方,除充電器外,滑鼠和背包也是一不缺
變壓器的功率為230W,考量到內建了超大容量的99.9Wh的電池,平時如果需要短暫出門辦公,不見得一定要帶出門。


然而在其低調的外觀底下,卻有扎實的強大內在,全系列最高可搭載Intel第10代Core i9處理器,提供現今筆電最高的CPU運算效能,而在顯示卡的部分則可依照預算從NIVIDA RTX 2060 6GB DDR6一路選到最高RTX2080 SUPER Max-Q 8GB GDDR6,滿足玩家對高畫質遊戲的性能需求。

機身內部當然也是使用全黑色的配色設計。

GS66 Stealth的鍵盤是與SteelSeries合作打造,保留全尺寸的方向鍵,但沒有獨立數字鍵的區域,另外不難發現其觸控板的面積相當大,外型也比較狹長一些。

就算外觀再怎麼低調,GS66 Stealth也依然是一台高階電競筆電,RGB的鍵盤背光還是要有的。

鍵盤最上方的開孔為散熱孔,而非喇叭開孔。

由Dynaudio提供的外放喇叭部分移至鍵盤的左右掌托側邊,提供更真實震撼音效感受。

右下角貼有產品的相關特色貼紙,包含99.9Wh電池、Thunderbolt 3、RGB鍵盤等。


誠如前文提到,有些玩家購買高階電競筆電的原因,是看重其效能對於生產力的幫助,因此除了CPU和GPU的效能外,螢幕的畫質和更新率也是影響工作和生產力的一大重點,依照不同的需求,GS66 Stealth的15.6吋 Full HD IPS螢幕方面,可以選擇搭載驚人的300Hz面板,其更新率足足是一般60Hz螢幕的5倍之多!

15.6吋IPS螢幕在選項上可以選擇搭配Full HD@300Hz的版本。

螢幕採用三邊窄邊框的設計,在邊框的最上方有麥克風和視訊攝影機之外,還有紅外線鏡頭,因此可以支援Windows Hello人臉辨識解鎖。


至於在I/O與連接能力的部分,GS66 Stealth沒有因為薄型化而縮減,HDMI、RJ45網路孔、3.5mm耳機孔一樣不缺之外,還提供了兩個USB Type A和Type C,且在傳輸的介面標準上一律都是USB 3.2 Gen.2 (SS10,10Mbps),其中一個USB Type C更是支援了Thunderbolt 3以及PD充電規格!當然在Wi-Fi 6和藍牙5.1等無線連接能力也是不會缺席的,整體I/O彈性的部分非常充足。

機身右側除了風扇排熱孔外,在I/O方面則1組3.5mm耳機孔(通過Hi-Res Audio認證)、1個USB Type C、兩個USB Type A和一個RJ-45網路孔,其中USB孔的傳輸規格皆為USB 3.2 Gen.2 (SS10)

機身左側一樣有設計散熱孔,並在I/O的部分提供了AC充電孔、支援Thunderbolt 3的USB Gen 2 Type C、可輸出4K@60FPS畫面的HDMI孔和USB 3.2 Gen 2 Type A。

機身尾部的散熱孔採用比較罕見的不對稱設計,原因跟微星採用的Cooler Boost Trinity+散熱技術有關(後敘)


內在塞滿滿,GS66 Stealth內部配置
以現今的高階電競筆電來說,在CPU、GPU和螢幕上堆料已經是基本了,但是在電池上堆料的,可就相當罕見了。由於大多數使用電競筆電的場合都會接著充電器,所以續航力往往不是這類筆電的重點,但GS66 Stealth很顯然不甘只做為一台「緒行力命」的電競筆電,而是朝著「全能型」筆電邁進,因此在電池容量上直接給堆到最滿的99.9WHr,正好是美國運輸局所規定的最大容量許可上限,如果再大下去可就帶上不了飛機了呢!

機身背面,同樣維持微星的簡約卻不失散熱效率的設計,整體視覺和正面一樣保持乾淨低調。

將底蓋打開後,可以發現GS66 Stealth用上了三顆散熱風扇,這樣的特殊設計是造成筆電尾端散熱孔左右不對稱的主因。

GS66 Stealth的內部電池容量高達99.9Wh,是美國運輸局規定的最大上限。

原廠預先安裝了兩條16GB的DDR4-2666記憶體,玩家如果不夠用的話,可以自行拆卸更換。

固態硬碟則是預先安裝好了一顆三星的M.2 NVMe SSD,TLC顆粒,容量為2TB

GS66 Stealth還有保留一條純NVMe PCIe M.2插槽供玩家進一步擴充,旁邊則是支援Wi-Fi 6傳輸功能的網卡,型號為Killer 1650i。


在把性能和規格堆滿之後,如何解決硬體在高負載運作後的高溫就成為了高階電競筆電的另一大難題了,特別是當筆電薄型化之後,意味著散熱空間的減少,難度也就跟著三級跳。

為了解決這部分的難題,微星使用了全新的Cooler Boost Trinity+散熱技術來強化散熱,三顆特製風扇的風扇葉片僅有0.1mm厚,使每顆風扇能夠放入更多的葉片來強化風流,並搭配7根散熱導管與多面向的散熱開孔來加快熱量導出,讓筆電長時間使用下都不會過熱而導致降頻(實際效果後詳)。

散熱風扇使用僅0.1mm厚的散熱葉片,以此大幅度提高葉片密度、增強風流。

CPU和GPU的部分則安排了7根散熱導管,能在薄型化的機身內放入這麼多導管實屬不易。



基礎效能測試
這次GS66 Stealth在規格上搭載了Intel最新的Core i9-10980HK處理器,採8C/16T配置、基礎時脈為2.4GHz,動態頻率最高則可到5.3GHz。顯示卡則是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Max-Q,具8GB GDDR6顯示記憶體。並搭配容量高達32GB的DDR4-2666記憶體(最高可擴充至64GB)。最後在硬碟的部分則提供預先內建2TB的SSD。

小編手中這台GS66 Stealth的處理器型號為Intel Core i9-10980HK,搭配32GB DDR4-2666記憶體,玩家可依需求升級到64GB。

內顯的部分自然是Intel UHD Graphics,顯示卡玩家可以依照預算從NVIDIA RTX 2060選配到最高RTX 2080 SUPER Max-Q,這次測試的GS66 Stealth則是搭載到RTX 2080 SUPER Max-Q版本。

CPU跑分測試的部分,Core i9-10980HK在Cinebench中獲得3870分,在CPU-Z中,多核成績落在約4700分左右,在面對各種繁雜應用上基本都不是問題。

使用AIDA64進行記憶體的效能測試,在讀寫與複製的速度方面為37,707 / 39,722 / 36,728 MB/s,請特別注意低延遲項目表現,這是intel平台的優勢之一。

硬碟的部分已經預先搭載了一顆2TB的M.2 SSD,並有額外保留一個M.2插槽供玩家擴充。在讀寫方面,預先搭載的SSD在CrystaDisk Mark中獲得了3400/2400 MB/s左右的速度,表現不錯。

在PCMARK 10進行跑分測試,獲得總分6564的成績;細項的部分在基礎性能上得分9875分、生產力相關得分8842分、數位創作內容得分為8792分。

在續航力測試方面,小編將螢幕亮度調整至20%,期間保持Wi-Fi連線,並開啟省電模式之後進測試,最終得到了高達7.5小時的成績,看得出來99.9Wh的電池表現確實優秀。

溫度控制的部分小編使用AIDA64進行測試,在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壓力測試後,CPU沒有因為溫度上升而降頻,看得出來微星的Cooler Boost Trinity+散熱技術確實有兩把刷子。


遊戲效能測試
小編手上的GS66 Stealth搭載的是針對薄型化電競筆電所推出的NVIDIA RTX 2080 SUPER Max-Q 8GB GDDR6版本,在效能上與標準版的RTX 2080 SUPER會有些許落差,這點可能會讓一些玩家擔心是否會對遊戲體驗造成明顯的影響?

根據小編的親自實測,除了跑分上有所不同外,在整體的遊戲體驗上,倒是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即使畫質全開大多數遊戲的FPS值也都能穩定在60以上,玩家可以放心的盡情享受高畫質遊戲所帶來的華麗視覺效果,關於詳細的跑分和測試項目如下。

3D Mark
使用3DMark進行跑分測試,根據過往的跑分經驗,Max-Q版本的顯示卡與標準版的跑分相比,不論是DX12相關的Time Spy、光線追蹤的Port Royal、DX11的Fire Strike,大概會有約2,000~3,000的落差,GS66 Stealth也剛好處在這個落差範圍內,沒有因為緊湊的設計而進一步壓縮效能。

GS66 Stealth在3D Mark上的跑分如上圖所示,整體分數皆落在RTX 2080 SUPER Max-Q的標準內,效能上沒有額外受到限制。


《全境封鎖2》
將《全境封鎖2》的畫質設在極高進行跑分,其最終成績為6419分,平均FPS為72,即便GS66 Stealth使用的是Max-Q版本的顯示卡,要順暢遊玩3A高畫質作品也是完全沒問題的。

《全境封鎖2》在最高畫下的平均FPS為72,可以流暢遊玩。


由於這款GS66 Stealth搭載了300Hz的Full HD螢幕,考量到部分玩家對於順暢性的要求會大於畫質,因此小編將遊戲的畫質調為「中」之後進行跑分,最後得到分數為10,176,平均FPS更是來到114,流暢度的提升相當有感。

在中畫質的條件下,平均FPS來到114,已經屬於電競級的流暢度表現了。



《戰爭機器:戰術小隊》
《戰爭機器:戰術小隊》是一款高畫質的回合制策略遊戲,由於玩家操作的角色和敵人會四散在地圖各處,使得畫面需要在同一張地圖頻繁切換,對顯示卡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好在遊戲在畫面的優化做得不錯,在「Ultimate」畫質下,平均FPS可以來到近80,不太需要擔心在角色之間會出現Lag的問題。

在《戰爭機器:戰術小隊》中,將畫質設在「Ultimate」之後進行跑分,平均的FPS值為89.9,流暢度相當高。


雖然《戰爭機器:戰術小隊》屬於回合策略遊戲,對高FPS值要求不像射擊類遊戲那樣的高,但為了解這款遊戲對畫質的優化可以到什麼程度,於是將畫質調到「Medium」後進行測試,最終得到179 FPS的驚人分數!

將畫質設到「Medium」之後,FPS值一舉來到179!


創作者項目測試
高階電競筆電的另外一個常見的用途則是用來進行影音創作,效能強大的CPU與GPU配上強化的散熱設計,可以讓電腦在面對影片轉檔、3D渲染等需要長時間高效能壓榨的工作也能維持效率而不降頻,因此這次也特別為GS66 Stealth進行一系列與創作者相關的效能測試,讓有考慮入手的「大觸」們可以做個參考。

x264、x265編碼轉檔測試
在影片轉檔測試中,x264 FHD Benchmark是針對x264編碼的Full HD影片進行跑分,其結果為46.7 FPS; HWBOT x265則是對x265編碼的Full HD/4K影片的轉檔效率進行跑分,其結果落在約51/11 FPS,整體來說GS66 Stealth在處理Full HD影片方面沒有什麼問題,但4K影片的部分可能就得多等一段時間了。

x264編碼的Full HD影片轉檔效率為46.7 FPS;x265在Full HD與4K影片的轉檔速度上分別為51.591FPS與11.399FPS。


對於影片剪輯來說,轉檔輸出只是工作的一部份,整體剪輯工作的流暢性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此小編利用Adobe Premiere Pro跑分工具模擬實際影片剪輯的流程,此跑分程式是以Core i9-9900K+RTX Titan最為硬體的基準,滿分為1,000分,GS66 Stealth獲得了544分,以一般玩家來說,300分屬於及格的標準,400分就屬於相當流暢的表現了,GS66 Stealth在跑分中取得了544分出色表現。

在Premiere Pro的跑分測試中,GS66 Stealth獲得了544分,表現相當優秀。


多媒體工作者另一個時常使用的軟體莫過於Adobe Photoshop了,由於目前許多專業單眼相機能夠提供更高的畫素或是位元深色(bit)更高的RAW檔,進而在修圖時,也就會需要更高的電腦效能來應付了,因此小編一樣針對Photoshop修圖的部分進行跑分測試,測試的對照硬體一樣是Core i9-9900K+RTX Titan,滿分為1,000。

與Premiere Pro需要CPU和GPU等多方硬體效能的配合不同,Photoshop在CPU的效能上會特別吃重,因此GS66 Stealth在得分上獲得了923.6分的好成績。

GS66 Stealth的得分為923.6分。


SPECviewperf 13
前面的測試內容主要都是集中在2D的平面創作,但隨著手機遊戲的盛行,也有越來越多創作這投身在3D領域中,並學習使用如3D MAX、MAYA等3D創作程式,而SPECviewperf 13便是針對這一部分的程式表現所設計的跑分程式,軟體集結了3DS Max 2016 (3dsmax-06)、CATIA V6 R2012 (catia-05)、Creo 3-PTC (creo-02)、Energy (energy-02)、Maya 2017 (maya-05)、Medical CT/MRI (medical-02)、Autodesk Showcase 2013 (showcase-02)、Siemens NX 8.0 (snx-03)、Solidworks 2013 SP1 (sw-04)等專業繪圖與分析軟體來進行場景之繪製,很重視顯示卡在OpenGL運算方面的表現。

在各項跑分中,GS66 Stealth得益於RTX 2080 SUPER Max-Q的性能,獲得了滿不錯的成績。


是電競,但也不只是電競
在過去電競筆電一直給人一種為求效能而不計代價堆料的印象,使得機身相較於一般筆電要來得厚重不少,讓原本應該是為了機動性而設的筆電,顯得有點本末倒置,加上近幾年許多玩家看中電競筆電的原因,是試圖在機動性和生產力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因此這樣的需求,也就進而促成了廠商在筆電設計上的轉變。

GS66 Stealth便是在這種需求下誕生的例子,捨棄電競筆電常有的高調外觀,轉向使用低調內斂的設計,僅2.1Kg的機身重量卻能將Intel Core i9處理器和RTX 2080 SUPER Max-Q顯示卡打包入內,再配上99.9WHr的超大電池,一口氣囊括了高效能、攜帶性與續航力,近乎沒有死角的硬體配置也讓GS66 Stealth從電競筆電進化成為「全方位」的筆電,徹底滿足希望包山包海且口袋夠深的挑剔玩家需求。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MSI -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3234-5599
廠商網址:www.msi.com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https://t.me/PCDIY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https://t.me/PCDIY_Chat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