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ing Solution / 電競部品
-
華碩ROG STRIX Scope PBT機械式電競鍵盤實測開箱,一小步成就FPS遊戲玩家一大步!
從早期的《CS:GO》到先前的大逃殺類型遊戲如《PUBG》,甚至再到近期新推出的《邊緣禁地3》和即將推出的《決勝時刻:現代戰爭》等等,FPS射擊遊戲一直是玩家最熱愛的遊戲類型之一,全球各地也持續有眾多大型射擊遊戲比賽進行,幾乎可以說FPS射擊遊戲是電競的代表(其他還有MOBA、賽車類遊戲當然也是)。 也正因為如此,電競類的3C周邊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從原先單純針對「電競」兩字推出、再到特別針對某些類型遊戲推出的產品也有,ROG前陣子推出最新的ROG STRIX Scope電競鍵盤,正如其「Scope」之名代表「瞄準鏡」,正是衝著FPS射擊遊戲而來,其針對FPS射擊遊戲體驗所做的設計廣受玩家好評,因此,ROG再接再厲推出新版:ROG STRIX Scope PBT,最主要的差異除了在軸體以外,另外也在鍵帽的使用材質上,最終的產品設計中心則是強調堅固耐用,且專為FPS遊戲而生。 先從外盒來看,盒裝設計採ROG一貫的視覺效果,正面放上鍵盤彩圖,而內盒則是全黑設計,搭配中央醒目的紅色ROG信仰之眼Logo,黑紅搭配添加了一些低調的質感。而打開內盒以後就會看到鍵盤本體,另外也附贈簡單的說明手冊以及拔鍵器,且針對Ctrl鍵的鍵帽也有提供額外兩顆,方便玩家可以自行更換。 ROG STRIX Scope PBT鍵盤在外觀上採用的是104鍵全尺寸設計,邊框是鋁合金材質,提供堅固耐用的等級。外型設計來看,一般來說鍵盤都會給人較生硬的質感,不過ROG STRIX Scope PBT因為鍵帽有跳色設計,且延續自家西風之神系列電競筆電的一刀流設計,再加上鋁合金上蓋上還有搭配斜髮絲紋,反而增加了精品的質感,即便玩家不是要用來玩遊戲,拿來當作一般日常用途也不突兀。 除了採用鋁合金邊框強化結構以外,另一個耐用的設計在鍵帽材質,普遍來說目前市場上鍵盤的鍵帽材質較常見的就是ABS和ROG STRIX Scope PBT採用的PBT材質。雖然ABS鍵帽在長時間情況下,其提供的滑順感有其舒適度在,但PBT鍵帽的優點在耐打油的特性,使得鍵帽表層較不易被破壞,這對長時間使用鍵盤的玩家來說,也是一大福音,可以間接提高鍵帽壽命。 既然強調專為FPS遊戲設計,就要先思考一下FPS遊戲玩家最需要的是什麼功能,首先基本的WASD四鍵要好按不必多說,那再來就是Shift和Ctrl鍵。 Shift鍵一般來說在多數射擊遊戲預設功能負責「角色衝刺」功能的按鍵,Ctrl則是主要容易負責「角色蹲下」或「臥倒」,兩者都是遊戲中非常容易使用到的按鍵。Shift鍵一般來說因為即便是非遊戲環境也是一般文書很常用到的按鍵之一,因此,其尺寸比例已經有一固定的大眾習慣大小,但Ctrl則因非遊戲環境下使用頻率較低的緣故,所以通常鍵盤Ctrl鍵都不大,不過ROG STRIX Scope PBT既然是專為FPS遊戲所生,自然有設想到這一點,特別將左Ctrl鍵的大小加大兩倍,ROG稱其為「Xccurate設計」,這會使鍵盤左下的Ctrl和其上方的Shift鍵大小相同,方便玩家在玩遊戲時可以更輕鬆直覺的按壓。 ROG STRIX Scope PBT本身也內建記憶體,最多可儲存六個設定檔,包含最多五個自訂配置,可以藉由ROG的Armoury II軟體控制,另外也可以設定巨集。且鍵盤本身支援100%防鬼鍵及N-KEY ROLLOVER技術,同時按下再多鍵也能精準觸發,不過相較於原先推出的ROG STRIX Scope電競鍵盤,PBT的版本就沒有支援RGB燈效囉! 鍵軸方面,ROG STRIX Scope PBT這次小編收到的版本是採用Cherry MX紅軸(另有青軸版本),採線性回應,無段落感,觸發力道在45g,按鍵本身的行程共4mm,2mm行程可到觸發點。就敲擊手感來說,按壓體驗非常精準,同時紅軸不同於青軸版本,按鍵敲擊聲並不大,用來作為一般日常使用也是毫無違和感。 最後來看鍵盤背面,腳架部分提供兩段式角度調整,並且在鍵盤背面設有整線槽,玩家如果想要維持桌面整潔就靠它了。而背面的四周和中間下方都有防滑橡膠,使用過程中即便在玩激烈的射擊遊戲,鍵盤也不易滑動。 在FPS遊戲當紅的今天,玩家們追求的並不單單只是「電競」兩字,而是要能深切的提供自己熱愛遊戲的所需功能,如果只是單純在規格面強化的話,只是一味的砸錢舖硬體而已,但在實際使用時,真正提供的便利功能才是王道。 ROG STRIX Scope PBT在針對FPS設計而生這點上,提供的最直接功能就是在左下的Ctrl鍵加大設計,玩家們倒也別以為就這個設計有什麼稀奇?錯了,其實對於射擊遊戲玩家來說,即便不考慮自己的按鍵設置是否真的會用到,但左Ctrl鍵的加大,意味著更方便好按、同時也可以避免誤觸旁邊Windows鍵和Alt鍵的可能,更別提ROG STRIX Scope PBT在Windows按鍵上也設計了鎖鍵防誤觸的設計,因此,就這點設計來說,它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卻是射擊遊戲玩家的一大步。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www.asus.com
-
技嘉AORUS CV27F電競螢幕開「掛」實測開箱,1500R FHD曲面螢幕加1毫秒搭165Hz給好給滿!
技嘉旗下電競品牌AORUS在電競螢幕這塊,自從今年年初推出全球首款戰術型電競螢幕AD27QD以後,以其「開掛功能」和優秀的效能品質,瞬間在全球獲得「戰術型螢幕代表」的頭銜,該螢幕同時也因為極具C/P值的價錢(當時建議售價19,990元),在市場上成為注目焦點之一。下半年,AORUS再接再厲,接連推出三款全新的戰術型螢幕,分別是主打240Hz、0.5毫秒反應時間的KD25F,主打2K解析度搭165Hz螢幕更新率以及HDR 8Bits色彩呈現的CV27Q,最後則是主打1500R沉浸級曲面以及165Hz搭配1毫秒反應時間的CV27F,各有其不同的定位,但都有著戰術型螢幕的稱號。 這次小編要介紹的就是第三款CV27F這台電競螢幕,這次AORUS在外型上其實有些微維持了先前AD27QD的外型設計語言,當時的設計語言是所謂的「鋼鐵羽翼」,這樣的設計理念在這次的CV27F電競螢幕背面也可以隱約看到,不過比較特別的是相對來說沒有這麼高調,CV27F走的是相對低調的路線,背面的無段式腳架上雖然也同樣可以看到AORUS老鷹頭商標,不過兩側的羽翼設計沒有像先前的這麼外放,顯然AORUS針對這塊有做內斂的設計,同時在螢幕背面下半部使用了象徵精品氣息的髮絲紋設計,質感暴增。 既然說到無段式腳架的部分,就來快速講解一下這個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腳架吧!其實在先前的AD27QD時期小編就滿喜歡AORUS這樣的設計的,不過當時的支架上方有把手設計,單手提取時更加容易些,雖然這次的CV27F取消了這方面的設計,不過整理來說依然提供左右旋轉20度的範圍、垂直移動最高可提高130mm、至於螢幕上下調整部分則是提供向下5度向上21度的調整幅度,整體來說客製化調整能力還是不錯。 螢幕是這次CV27F帶來的最大效果提升,其實現階段來說,曲面電競螢幕已逐漸成為玩家選購螢幕的考量之一,其優點在於優秀的沉浸感,以及可以減少螢幕反光、減輕眼睛疲勞的可能。在此之前曲面螢幕之所以並未興起主因在於價格較貴,但在技術成熟以後,多數曲面電競螢幕已經可以和一般平面電競螢幕價格差不多了。 在介紹CV27F以前,先快速了解一下,曲面曲度主要有1800R和1500R兩種,前者是目前市場上曲面螢幕的主流規格,後者則是新興的曲面選項,數字越小代表弧度越彎,以1800R為例,代表它的曲度是以一個半徑長度1800 mm的圓弧來製作的,如果是1500R的話,就代表是以半徑1500 mm的圓弧來製作。CV27F所採用的規格便是目前新興的1500R選項,並且搭配FHD 1920x1080的解析度。 色彩表現方面,CV27F採用的是原生8-bit的VA面板,VA面板的特色就是其對比最高,尤其在黑色的呈現上,更是三種面板中的佼佼者,因此,能夠在看電影或是黑暗場景的遊戲畫面內,讓整體的視覺畫面對比表現上更加明顯。再者,CV27F同時也獲得DCI-P3 90%廣色域認證。另外,在色彩呈現部分也支援HDR高動態範圍成像,玩家如果是玩有支援HDR的遊戲的話,在遊戲中選擇開啟時螢幕就會支援該視覺效果囉!在色彩呈現的部分CV27F表現不錯,小編在測試期間不管是玩3A級的角色扮演類遊戲,還是玩FPS射擊遊戲都綽綽有餘。 什麼?你會說VA面板居然拿來玩射擊遊戲?!雖然傳統上VA面板和IPS面板因為反應時間相對來說較慢的關係,使得熱愛射擊遊戲的玩家走向TN面板的懷抱,但其實現階段採用新的VA面板的電競螢幕,大部分都已經提供高畫面更新率和低反應時間作為輔助,讓射擊遊戲玩家可以不必因為追求快速的反應速度捨棄畫質。 CV27F這次採用的是165Hz螢幕更新率,搭配1毫秒反應時間,這在VA面板來說算是這一兩年來才比較新推出的技術規格,在此之前其實VA面板電競螢幕大多數都是提供144Hz搭配3ms甚至4ms反應時間的速度,因此CV27F這次導入這樣的高標是很不錯的水準了。 CV27F支援AMD FreeSync 2技術,可以大幅減少螢幕畫面撕裂的可能,當使用AMD陣營顯示卡時可以獲得最佳的效果,另外,目前CV27F可以直接開啟G-Sync相容功能,不過NVIDIA官網尚未更新這項資訊。不過,即便玩家是使用NVIDIA陣營顯示卡,也會顯示支援G-Sync,這點在NVIDIA正式解禁G-Sync相容規範以後,確實為玩家帶來極大好處。 身為一個稱職的電競螢幕,除了要提供必要的影像輸出入埠以外,額外的彈性功能也是必須的。CV27F除了搭載兩組HDMI和一組DisplayPort以外,同時也提供耳機麥克風孔、和電腦相連的USB Type-B連接埠,同時還有兩組USB 3.0連接埠供額外的彈性使用。 電競不可少的元素:RGB,小編前文有說過CV27F走的是低調的路線,因此全螢幕僅在背面的雙翼部分有提供RGB燈效輔助,借助AORUS自己的RGB Fusion跨平台軟體,玩家能夠通過直觀的操作界面和自定義的功能,打造專屬個性化的電競氛圍,對於喜歡設計環境燈光效果的玩家來說,可以最大化展現個人風格。 RGB Fusion 2.0軟體除了提供多種色彩供玩家選擇以外,也提供許多燈效模式可以讓玩家自行設計,另外,如果玩家還有使用其他AORUS的產品並且支援RGB Fusion燈效的話,也可以設計其他裝置的燈光效果,強化整體的視覺效果。 重頭戲來了!AORUS家電競螢幕最大的特色就是提供超多種有如開掛般存在的功能,而且據小編在AD27QD發表現場聽官方解釋的說法來看,這些功能都是直接建立在螢幕的韌體上,也就是說即便玩的遊戲本身有開防作弊機制,但該軟體也是抓不到這些功能的喔! 不過這邊要澄清一下,其實不管是先前的AD27QD還是這次的CV27F兩款戰術電競螢幕,它們所提供的功能絕對不是像自動瞄準、加速這類的作弊功能,而是提供像是準心輔助、黑平衡調節、槍枝穩定等FPS遊戲常見的輔助功能,另外針對電腦本身硬體的即時參數,也有提供AORUS Dashboard儀錶板功能,讓玩家可以快速瀏覽重要的硬體訊息,像是CPU電壓、運作時脈、溫度、使用率、風扇轉速等等。另外,其他Game Assisst相關輔助功能方面還有提供像是定時器、倒數計時、或是多螢幕對齊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讓玩家在玩遊戲時,能夠進一步強化遊戲體驗的額外功能,同時這些功能也是目前市面上電競螢幕非常少見、但卻實用的功能。玩家可能會覺得:「拜託~專業玩家和正式比賽才不需要這些~」確實確實,不過也並不是每位玩家都要玩到這麼專業,又或者不是每個玩家都是專業電競選手,但每個人都希望能在某種程度上提高自己的遊戲體驗,也許CV27F就在這方面滿足了它們的需求。 上述的所有功能都可以直接藉由螢幕下方的OSD搖桿控制,不過如果是玩RPG慢節奏遊戲時,藉由搖桿控制還算方便,但如果是在玩快節奏的槍戰遊戲時,OSD控制就會有些跟不上腳步,所幸AORUS也提供OSD Sidekick軟體,讓玩家可以直接藉由鍵盤滑鼠操作,只要將隨附的USB Type-A轉USB Type-B轉接線接上電腦以後,就可以藉由鍵盤和滑鼠的預先組合鍵快速控制對應功能,調整螢幕的參數設定。 CV27F同樣延續先前機種頗受歡迎的特色功能之一:內建ANC降噪,一般來說玩家如果要享有ANC主動式降噪技術時,需要專門的電競耳機或高階耳機才能做到,但CV27F卻可以藉由AORUS的硬體設定,直接讓玩家即便是插上一般3.5mm耳機,也可以直接藉由軟體開啟ANC降噪功能,讓玩家在和隊友組隊時,再也不用聽到對方耳機傳來的其他不必要噪音囉! 這次AORUS CV27F曲面電競螢幕可以說是給的很誠心,27吋8 bit VA 1500R曲面、FHD解析度搭165Hz螢幕更新率和1毫秒反應時間,再加上DCI-P3 90%和HDR支援,以及FreeSync 2 HDR技術,CV27F等於是在FHD等級下給滿高規格,如果熟知螢幕規格的玩家就可以理解,這樣的規格在這樣的價錢實在是佛心來著。 這一兩年因為高階電競顯示卡的效能大幅提升,使得電競玩家對於螢幕解析度的要求從傳統的FHD提高到2K解析度(2560 x 1440),也因此各家螢幕廠商也紛紛開始朝這塊市場發展,雖然仍然有在針對FHD解析度市場著墨,但多數無法像CV27F這樣給好給滿,以目前AORUS CV27F市價約17,990元台幣的價格來說,算是非常具有C/P值得選擇。 再加上AORUS近期正在推促銷活動,只要在9/1~9/30期間,購買指定的AORUS電競螢幕,前往官網登錄就會送限量好禮,像是電競鍵盤和電競滑鼠,好康大家快搶阿!。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1440p遊戲甜蜜點完全掌握!ROG STRIX RX 5700 XT O8G Gaming開箱實測:外型、散熱、效能三項制霸
AMD陣營七月份丟出震撼彈,使得相關的處理器、主機板以及顯示卡等產品類別,全面導入7 nm製程技術,大幅強化各產品本身的效能表現,同時在對外輸出入介面部分也採用全新的PCIe 4.0傳輸介面,使得像是SSD固態硬碟這樣的產品,其傳輸效率比前代更加精進,堪稱AMD史上最香時刻也無誤! 因應這一波7 nm浪潮,眾多板卡廠商也相繼針對自家產品線推出對應的產品類別,其中,ROG玩家共和國旗下專攻主流電競的「ROG STRIX」,除了先前曾介紹過的X570系列主機板以外,在顯示卡產品線中,則是有最新的ROG STRIX RX 5700 XT O8G Gaming顯示卡以及RX 5700版本、另外還有主打入門電競的ASUS TUF Gaming X3 Radeon RX 5700 XT和RX 5700兩張顯示卡,以及雙風扇版本的ASUS Dual Radeon RX 5700 EVO,總計共有五張RX 5700系列顯示卡上市,全數都採用AMD最新的7 nm RDNA架構。小編這次收到的ROG STRIX RX 5700 XT O8G Gaming(下稱ROG RX 5700 XT)就定位上來說可以說是其中最高階的一款,主流目標客群鎖定在1440p解析度電競玩家,讓玩家在玩高畫質遊戲時,也可以享有高效能表現。 ROG的產品外盒一向保持著一貫的設計風格,外盒上除了有顯示卡本身的彩圖以外,另外也還有說明這次顯示卡強調的幾項特色功能,像是支援ASUS Aura Sync燈效技術、搭載8GB GDDR6記憶體,以及採用PICe 4.0技術等等,另外,ROG STRIX顯示卡系列產品如果是掛名「O8G Gaming」的話,代表的除了是具備8GB記憶體以外,同時也是代表「OC」預先超頻,勢必會為玩家帶來更高效能的遊戲表現! 其實ROG家的電競顯示卡一直有一種低調的霸氣風格,ROG RX 5700 XT也不例外,外型上採用低調的鐵灰色主色系,但在風扇保護蓋上有做了許多特殊的燈條線條設計,稜角分明的風格顯得非常硬派有形,但卻同時給人十分堅固的形象。「圖騰風」設計是近年來ROG旗下產品愛用的形象設計,隱藏在保護蓋以及顯示卡上方,低調、不過分張揚的設計是這次ROG RX 5700 XT給人的第一印象。 低調的設計元素也可以在風扇的設計上發現,就外型上來說,RX 5700 XT本身是三風扇的設計,採用ROG的軸向式風扇,扇葉本身無多餘的視覺效果,但在周圍的密封環搭配下,給人非常簡潔有力的感覺。不過可別以為這樣的設計僅是視覺效果,全新的軸向式風扇是ROG專為旗下新世代高階電競顯示卡所設計,它們本身使用了比傳統風扇更小的風扇殼,但容納更長的扇葉,搭配最外層環形密封環的輔助下,可以藉此提高向下的風壓,向下風壓加強代表的是內部的散熱效果得以因此獲得提升,讓顯示卡本身在性能、速率以及功率上都同步增強。 為了讓玩家們能夠快速了解ROG針對RX 5700 XT內部的設計,小編也將顯示卡組成拆開,帶領玩家一同窺探ROG RX 5700 XT內部各方面的設計吧! ROG RX 5700 XT針對顯示卡整體的溫度管控有做滿多的支援處理,包含像是基本的三風扇設計、軸向式風扇、以及六根散熱管和大面積MaxContact技術,再再都是為了確保內部的Navi 10晶片可以完全發揮穩定效能,但在穩定效能的同時也控管顯示卡本身的溫度,以便延長使用期限。小編為了實際測試散熱的效果,也使用FurMark進行燒機測試。起初顯示卡在待命時溫度在44度,連續在4K高壓環境下運行約30分鐘後,最高溫度來到90度,相較於AMD官方對應的RX 5700 XT公版卡,在燒機後約10分鐘就直接來到近100度的溫度來說,ROG RX 5700 XT已經是控管的非常不錯了!可見其內部所有支隊散熱的設計確實能帶來一定幫助。 ROG在其RX 5700 XT設計上採用的極致工藝可不只前文提到的超合金電源技術II和MaxContact技術,這次在整張顯示卡的製造過程中也有突破業界標準的自動化製成輔助。傳統上採用人為操作組裝設計的產品,或多或少都會有操作不慎導致良率不高的問題,若廠商能夠在產品出廠或製造時即時發現倒無妨,最怕的就是交到消費者手上以後,才發現自己倒楣的買到「機王」、「卡王」等不良品,要再做後續的換機、換卡,抑或是維修的問題。ROG為了解決玩家這個困擾,採用全自動製程技術(ASUS AUTO-EXTREME),打造航太等級的自動化製程,ROG讓顯示卡內部所有焊接工程一次完成,包含超合金電源技術元件的安裝、Navi 10晶片焊接、MaxContact散熱片設計等等,全部都交由精密儀器全程自動化處理,能減少元件在製造過程中的熱應變以避免使用有害的清潔化學物,這對於環境保育方面可以帶來很大的幫助,再者,也能降低製造過程中的消耗並且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在產品製造上能大幅提高良率。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50&v=DIpHYVDrGrc ▲ROG官方全自動製程極致工藝介紹片。 接下來來看看效能表現的部分囉!快速說明一下硬體規格,ROG RX 5700 XT內部搭載的是AMD Navi 10晶片,採用7nm製程,搭配PCIe 4.0 x16介面,串流處理器共有2560顆,官方建議至少使用600W的電源供應器以便穩定輸出效能。時脈部分共有兩種模式,一是電競模式,該模式下基礎時脈為1770 MHz、最高動態時脈可達到2010 MHz;第二種模式則是超頻模式,基礎時脈在1840 MHz、最高動態時脈則是可以達到2035 MHz,足夠應付市面上高效能需求遊戲,甚至可以輕鬆在2560 x 1440解析度下輕鬆遊玩。記憶體方面搭載8GB GDDR6,其時脈為14 Gbps,採256-bit介面。輸出部分,最高可支援到8K (7680 x 4320)解析度,或者可同時最高輸出6組外接螢幕,使用彈性非常足夠。 CPU:AMD Ryzen 7 3800X Motherboard:ROG X570 Crosshair VIII Hero SSD:Corsair MP600 Gen 4 SSD 2TB RAM:XPG Spectrix D60G DDR4-3600 8GB x2 OS:Windows 10 1903 實際遊戲表現部分,小編找了常見的測試遊戲作為代表,包含《虹彩六號》、《刺客教條 奧德賽》、《古墓奇兵 暗影》、《全境封鎖2》以及《極地戰嚎 破曉》,所有遊戲都是以遊戲內的最高畫質測試,並且分別在1920 x 1080、2560 x 1440、3840 x 2160解析度下運作。 從測試中可以發現,ROG RX 5700 XT要在常見1920 x 1080 FHD解析度下運行任何遊戲都是毫無問題的,平均都可以有破百的FPS數值,就連對於硬體要求非常高的《刺客教條 奧德賽》也有66 FPS的表現,效能表現非常優秀。再來當解析度拉高到2560 x 1440 2K解析度以後,幾乎所有遊戲也都還有60 FPS以上的水準,《虹彩六號》因遊戲畫面本身要求不高、加上最佳化處理優秀的關係,使其即便在2K解析度下,也還有破200 FPS的超高水準,而《刺客教條 奧德賽》平均數值雖然來到54 FPS,但只要稍做畫質調整,要維持在60 FPS的穩定度也不是問題。由此就已經可以見ROG RX 5700 XT已經可以說是完美掌握了1440p效能表現的水平。 最後再來看看將解析度拉高至3840 x 2160解析度時的效果,這時候就可以看到《虹彩六號》極佳的最佳化,使其都還有破百的FPS表現,其他遊戲方面則是大多都還有破30 FPS的表現,《極地戰嚎 破曉》也還有近60 FPS的數值,整體來說效能表現已經非常優秀了,ROG RX 5700 XT的效能表現玩家不用擔心。 有了硬體上的高效能輔助,軟體和設計上提升玩家體驗的效果當然也不可少,ROG針對這點,提供多種不同的設計供玩家使用。首先在視覺效果上,華碩自家經典的Aura Sync燈效技術完整支援,可透過獨立的RGB燈效軟體操作,並且可以和其他同樣支援Aura Sync燈效的硬體設備同步燈效,讓整體的視覺效果更加優秀。另外,如果是喜歡追求低調視覺感的玩家,ROG也有顧到你喔!這次特別增設了一顆名為「隱形模式」的LED燈效按鍵,位於顯示卡背面,玩家如果不希望RGB燈效展示的話,只要按下按鈕就能一鍵開關。 另外,視覺體驗方面,ROG RX 5700 XT當然也支援AMD FreeSync技術,只要在對應的螢幕上使用,就可以體驗到無撕裂感的流暢畫面,不只玩遊戲可以更加爽快,如果玩家習慣長時間玩遊戲的話,有「Sync」技術的螢幕,小編認為對眼睛的疲勞感比較不明顯,較不容易有不適感。 看完了硬體方面的輔助,來看軟體層面吧!首先針對效能表現的部分,玩家可以直接透過獨立的GPU Tweak II軟體進行調整,該軟體除了可以讓玩家查看當前的顯示卡時脈、使用率和溫度以外,也可以對顯示卡進行一鍵優化,快速找到顯示卡的最佳效能設定。另外,因應不同的工作或遊戲環境,ROG快速的提供三種模式供玩家切換,分別是「超頻模式」、「遊戲模式」以及「靜音模式」,同時也可以自行設置,玩家客製化彈性優秀。除了直接的設質展示以外,介面左側還會有即時的GPU頻率、顯存頻率、溫度等即時線性圖供玩家查看,快速又方便。 另外,既然是AMD的顯示卡就一定支援AMD Radeon Arenalin軟體,提供多種工具讓使用者自訂遊戲中的視覺效果、錄製遊戲過程、調校效能、更新驅動程式等。新的軟體版本中也包含Radeon Anti-Lag這個設定功能,它可以減少輸入的延遲,以便提升遊戲反應時間,強化玩家的遊戲體驗。 總結來說,ROG RX 5700 XT顯示卡在外型上有著ROG家產品一貫的高階氣息,但正面深藏不漏的低調質感也是一絕,顯示卡後方的ROG信仰之眼則是最大化加強了產品信仰,而在內部的硬體效能表現上,在各方便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實際以遊戲進行測試,時下多款熱門遊戲都可以在2560x1440解析度下輕鬆暢玩,1440p效能制霸確實不是說說而已。另外,在軟體體驗方面,則是有自己的ROG Tweak II進行效能上的輔助,在視覺方面則是有Aura Sync燈效加強,裡外兼施下,不只外觀深得人心,內部的效能表現也是非常不錯。隨著目前高階遊戲的畫質都已經拉高到1440p解析度以上後,ROG RX 5700 XT在這一新潮流下,也成為玩家在購買新顯示卡以前,一個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顯卡難買但真的香!《邊緣禁地3》搭AMD RX 5700 XT速評、1440p超瘋狂無極限
如果你還記得《瘋狂麥斯:憤怒道》這部電影的話,《邊緣禁地3》(Borderlands 3)將會是引領你進入這個瘋狂、無政府世界的最佳管道,在今年的E3 2019上,也無疑是。《邊緣禁地3》是一款可以單人也可以多人連線的第一人稱奪寶射擊遊戲,同時還支援單機Co-op模式分割畫面遊玩,這年頭這麼佛心的遊戲已經不多惹~另外,官方也很強調「社交」的相關系統,比如說玩家可以隨時邀請朋友參與任務(很基本~)、遊戲中隨機掉落的裝備為公開,但可以藉由遊戲內信箱直接將裝備寄給其他玩家等功能,都大幅強化了整個遊戲的線上體驗。 而自從E3以後,眾多玩家瘋狂期待的本作,也終於在9/13時正式在全球上市,這次小編也藉著AMD新推出的Radeon RX 5700 XT和RX 5700雙顯卡,針對這款遊戲進行測試。 不過當時小編在試玩的時候是用家機搖桿在玩的,所以在操作精準和流暢度上還有些不習慣,不過這次遊玩PC版本的操作靈活度確實不錯。AMD和《邊緣禁地3》開發商Gearbox Software進行了密切合作,遊戲本身有許多針對AMD硬體進行的最佳化,這當中包含: 1. 非同步運算(Asynchronous Compute)技術:這項技術會使Radeon GPU能同時執行多項任務。GPU多執行緒功能可以有效率地分配繪圖與視覺效果工作負載,從而提高畫面更新率。 2. AMD FidelityFX開源開發套件:它會提供動態銳化濾鏡,針對低對比區域繪製細節,呈現更銳利的遊戲視覺體驗。不但能改善影像清晰度,亦能抵銷掉其他後期處理導致的柔化效果。 3. AMD Radeon FreeSync 2 HDR技術:至今已有超過750款支援此技術的顯示器通過測試並取得認證,能呈現流暢、無撕裂、無瑕疵的遊戲畫面。FreeSync 2 HDR為顯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不需要過飽和或剪裁就可以呈現較暗的黑色和較亮的白色。 4. 指令緩衝區的多執行緒處理:確保AMD Ryzen處理器發出的更多訊號能更快抵達AMD Radeon顯示卡,藉以發揮更高效能、更華麗的繪圖效果以及大幅降低延遲。 另外,《邊緣禁地3》遊戲本身支援DX12和DX11模式,小編在這次測試中是以DX12模式為主,不過據官方的數據來看,DX12和DX11模式在相同的設定下,前者大約會比後者多5~10 FPS左右不等。 這次小編將會以AMD RX 5700 XT和RX 5700兩張顯示卡作為介紹標準,測試的平台規格也會以AMD的高階平台為主,同時將會分別以FHD(1920 x 1080)、2K(2560 x 1440)、4K(3840 x 2160)三種解析度為主,畫質部分則是會以內建的「最高」畫質進行測試,測試環境因遊戲內建跑分模擬環境,因此數據上來說是非常客觀的。 CPU:AMD Ryzen 9 3900X Motherboard:ROG X570 Crosshair VIII Formula SSD:Corsair MP600 Gen 4 SSD 2TB RAM:HyperX Fury RGB DDR4-3466 8GB x2 @3866MHz OS:Windows 10 1903 Driver: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19.9.2 以下就直接先上數據圖表給玩家們參考囉! 從數據中來看,玩家想必可以直接看到的是,不論是RX 5700 XT還是RX 5700,兩張卡在FHD解析度上的表現都可以達到破70 FPS以上的數字,這樣的數字已經可說是滿流暢的體驗了,玩家如果願意把畫質再調低一階的話,相信要得到144 FPS這樣的數字並不難。 不過在2K解析度時,就可以看到兩者之間的差異,RX 5700 XT可以達到63 FPS的表現,這在2K解析度、最高畫質下已經是非常不錯的結果,如果再做細部畫質的調整,要達到更高的數字不是問題。另外,雖然說RX 5700僅獲得51 FPS的平均表現,但這同樣是在最高畫質的表現下,如果調整畫質的話,同樣勢必是可以有更好的表現。 到了4K解析度以後,兩張顯示卡都還可以維持在30 FPS左右的水準,雖然說射擊遊戲一般小編都會建議希望能達到至少60 FPS,但如果單純就數字上來說,30 FPS以上也還算是不錯的表現。不過小編建議除非將畫質稍微再調低些,否則以2K解析度遊玩已經非常足夠。 不得不說隨著RX 5700 XT和RX 5700雙顯卡的推出、搭上AMD最新的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以及X570主機板來襲,再加上AMD持續和各遊戲開發商都有密切合作的情況下,現階段AMD陣營在遊戲的表現上真的滿不錯,以目前幾款遊戲測試下來的結果來看,普遍都能在1440p高解析度下獲得不錯的表現。 雖然說目前AMD Radeon RX 5700系列顯示卡真的不好買,各種缺貨RRR~~不過綜觀來看,玩家們如果仍在觀望AMD陣營的話,「這次真的香!」
-
HyperX Fury DDR4-3466 16GB套裝實測開箱,RGB炫光低延遲超頻記憶體模組!
「Kingston無所不在」是金士頓的代表標語,旗下產品包含SSD、記憶體、記憶卡、到USB隨身碟、讀卡機等都有相關對應產品,不過對於PC玩家來說,金士頓想必是大家近年來購買記憶體時最容易想到的名詞,尤其日前根據TrendForce記憶體儲存研究DRAMeXchange的最新全球記憶體模組廠排名調查,,高達70%以上的全球市佔率,不管玩家是買PC記憶體還是筆電使用的版本,金士頓絕對是玩家心中記憶體廠商代表之一。 金士頓記憶體產品除了本身不管是針對伺服器等級的記憶體還是筆電、桌機設計的產品線,近年來最廣為人知的當屬其電競品牌HyperX推出的電競記憶體為玩家在選購記憶體時最常考慮的產品之一,其產品線包含「Fury」、「Savage」、「Predator」以及「Impact」四種,其中,Fury所代表的是主流電競等級、Savage則是針對高效記憶體而來,Predator產品線是頂級效能代表,而Impact則是針對筆電所設計,不過要說起最具代表性的一款,絕對是「Fury」這一產品線,想必電競玩家們對「HyperX Fury」絕不陌生,從先前的DDR3時代到現在的DDR4時期都有其對應產品。 在經過多年的演進以後,Fury DDR4記憶體推出全新RGB款式「Fury DDR4 RGB」,首波推出的版本是HyperX Fury DDR4-3466 RGB,而小編這次收到的是兩組雙套裝的包裝,單條記憶體為8GB容量,因此共有32GB(另有單條16GB版本)。 先來看看記憶體本身的外觀設計,HyperX Fury在外包裝設計上走非常簡單的設計風格,單包裝共有兩條記憶體,透明包裝內就可直接看到記憶體本身。 記憶體本身則是和HyperX Fury系列採一貫的設計元素,正面除了有「HyperX」商標和「Fury」產品線認證以外,另外則是有剛性線條的設計讓整體看起來非常有硬派不妥協的風格感。而在記憶體背面則是貼上產品貼紙,內容也標明這次HyperX Fury DDR4-3466 RGB記憶體為1.35V。 不過想必對於玩家來說最主要的外型視覺差別還是在記憶體上方首度採用RGB燈效設計,而且也搭上目前RGB燈效的潮流,直接給到ARGB燈效,整體的燈效轉換非常柔和,加上這次記憶體擁有HyperX紅外線同步(Infrared Sync)技術,可以確保RGB燈效順暢同步,不會各自閃各自的。在燈效控制方面,可以搭配御四家(ASUS、GIGABYTE、MSI、ASROCK)的主機板與其專屬燈效同步軟體來進行同步,另外,也可以透過HyperX自家的NGenuity軟體進行自定義燈色與效果。 看完了外觀當然就要來看看效能表現囉!先說明一下記憶體的基本硬體規格,時脈部分正如其名為DDR4-3466,不過也支援2400 / 2666 / 3000 / 3200MHz,容量部分前文提到過是單支8GB版本,延遲最低僅CL15、CL16,電壓則是1.2V、1.35V。 這邊要說明的是,HyperX Fury DDR4-3466 RGB在BIOS設定中預設有兩組設定檔,分別為3466MHz和3000MHz兩種時脈的預設檔,其中,前者的延遲為CL16、後者則是CL15,當然玩家可以自行在超頻時做額外的參數調整找到最佳設置,不過記憶體預設的CL時序如上,使用時需注意。 接下來小編將針對AMD和Intel兩種不同平台作為測試,有針對原先官方設定的DDR4-3000和DDR4-3466兩種設定做測試,同時也會進行超頻,當然這邊並不是要進行極限水冷、液態氮超頻,僅是為了提供玩家一個可以參考的依據,了解這張記憶體的效能以及超頻潛力為何。 接下來小編也小超頻一下,雖然官方提供的速度最高僅到3466MHz,不過小編還是將它稍微超頻到DDR4-3866,可以發現系統在這個情況下也是可以運作的。 再來要看的是記憶體在Intel平台上的測試結果,除了基本的DDR4-3466和DDR4-3000兩種XMP設定以外,小編也另外將其超頻到4000MHz,效能穩穩地沒問題。 簡單小結一下記憶體的基本效能表現和超頻能力,先說基本效能部分吧!在這方面的表現中,以DDR4-3466為例,其實兩個平台之間的真正差異不大,讀寫都在50000 MB/s上下,僅複製速度AMD平台佔上風,不過在超頻能力的部分,則是可以明顯的感受到HyperX Fury DDR4-3466 RGB顯示卡在Intel平台上的超頻適應性,一是針對時序延遲方面可以完整的在兩組XMP設定中切換,第二則是能夠輕鬆超頻至DDR4-4000的效能。 不過話說回來,這次小試HyperX Fury DDR4-3466的身手可能也尚未完全激發出它的潛力,不過玩家們可以藉此了解一下該記憶體在不同平台之間的超頻能力和適應性,以便作為參考。 綜合這次的測試結果,雖然小編趕在HyperX Fury DDR4-3466 RGB上市之初就已經搶先取得記憶體進行測試,不過考量到產品甫上市的關係,因此對於目前市面上多種不同硬體規格可能導致的不同結果,就效能表現上來說還是有值得期待的看點,基本DDR4-3466的時脈就已經有非常優秀的效能表現,同時再加上CL16的低延遲,更是如虎添翼。最後,這次在外觀視覺上最重要的新設計元素:RGB燈效,更是讓原先就已經優秀沉穩的效能,多了視覺上的新看點,等於是視覺、效能兼具的表現。 連結=(01) 十銓T-FORCE DELTA RGB DDR5-6400 32GB套裝實測開箱,極致效能幾何炫光超頻記憶體模組![http://www.pcdiy.com.tw/detail/23556]
-
市售30隻電競鍵盤大開箱!2019返校買電競鍵盤看這裡
上一篇文章中小編為大家介紹了鍵盤和機械鍵盤的簡易演進史,同時也介紹了各式機械鍵盤常用的軸體,以及購買電競鍵盤前最常需要注意的重點專有名詞介紹,相信玩家們對於電競鍵盤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了吧! 接下來小編將介紹目前市面上市售30隻電競鍵盤,幫玩家們做一個大開箱!大家可以快速瞧瞧市場上電競鍵盤的特點,或是直接根據自己的喜好或品牌信仰做選擇,話不多說,馬上開始介紹囉!(產品順序將以廠商英文名稱做排序。) ROG Strix Scope正如其名「Scope(瞄準鏡)」,是專為FPS玩家設計的機械式電競鍵盤,在外觀上和西風之神筆電的上蓋一樣,採用斜對角髮絲紋處理鋁合金框架,鍵盤右上方的敗家之眼和按鍵皆支援華碩自家Aura Sync燈光同步功能,再來翻到背面仔細看一下,會看見背面有貼心設計了整線槽,可以幫助玩家保持桌面整齊,此外兩側腳架也可以調整兩段高度。 看完外觀後來實際體驗一下吧,這次測試的版本為Cherry MX RGB銀軸,其特色為觸發速度極快,實際試打觸感相當輕巧,適合偏好按鍵反應靈敏的玩家使用。另外看到鍵盤左邊,會發現Ctrl鍵有特別做加大設計,讓FPS玩家在操作時更順手,比如像在遊玩《絕對武力:全球攻勢》要按蹲下時,小指能夠更準確按到Ctrl鍵,更不會誤觸Windows鍵,一舉兩得。 再來看一下功能鍵區塊,除了基本的多媒體控制、燈光效果,和快速切換個人設定以外,Strix Scope還多了一顆Stealth key(隱形鍵),印有披著斗篷的人物圖案,只要一鍵按下此鍵,能夠快速隱藏所有視窗並切換靜音,能夠確保個人隱私,再按下即可恢復所有視窗。 再來看到軟體部分,Strix Scope可以藉由ROG自家Armoury II公用程式調整各項設定,如RGB燈光效果、按鍵功能自定義、錄製巨集等。設定完的按鍵功能和巨集還能夠直接儲存在鍵盤內建的記憶體中,出去參加LAN party不用擔心還要花時間重新設定個人習慣的功能鍵。 誰說電競鍵盤一定是男生的專利,ROG替「妳」想!玩家共和國推出主要為女生設計的機械式電競鍵盤,外觀上超顯眼的粉紅主色搭配灰藍色的撞色設計,第一眼雖然會覺得灰色的按鍵有些怪怪,但看久了其實鍵盤本身還滿耐看的。說說外型設計吧!首先鍵盤尺寸是採用104鍵的全尺寸設計,雖然沒有獨立的巨集按鍵,不過在鍵盤左上方有獨立的多媒體控制按鍵和音量滾輪,同時還有提供Windows鍵鎖按鍵的功能,這點倒是還滿貼心的。另外,外觀上另一個重點就是在鍵盤右上方採用可客製的發光銘板,利用隨附的空白壓克力板,直接插入鍵盤即可隨Aura燈效發光。 按鍵設計上,採用的軸體是Cherry MX RGB軸,提供電競玩家與狂熱者喜好的精準機械式鍵擊觸感,軸體的選擇方面有提供紅軸、茶軸和青軸三種選擇,玩家如果有興趣的話,購買之前可以實際到店面使用。但既然軸體上是採用Cherry MX RGB軸,先前小編在電競鍵盤本身的介紹時就有提到過RGB軸的特色,這邊小編就直接展示給大家看ROG Strix Flare PNK LTD的燈效效果囉!另外,玩家也可以藉由ROG的Armoury Crate軟體進行色彩和燈效模式的設定。 其實小編也開始注意到越來越多女性玩家想要玩電競,ROG為此也特別推出了全新PNK LTD系列周邊,主色系都是粉紅色系,產品線則是除了電競鍵盤以外,另外也還有耳機、滑鼠和滑鼠墊等等,有興趣的玩家不妨可以參考看看喔! 華碩自家另一較平價入門等級的TUF Gaming系列也推出新的電競鍵盤:K7。外觀上採用的是全尺寸的104鍵布局,沒有提供額外的擴充性能力或是多媒體控制,不過還是可以藉由Fn組合鍵完成特定功能。再加上有附贈一磁吸式可卸式腕托,長時間使用的話,手腕部分較不易感到疲累,也是一個貼心的小地方。外型上除了右上方的TUF GAMING商標以外,也打上這次的宣傳語「WE GOT YOUR BACK!」,再加上外觀材質採用航空等級的鋁合金面板,也呼應了TUF Gaming給人堅固耐用、強而有力後盾的形象。 置於按鍵軸體部分,比較特別的是採用了較少見的光軸設計,藉由TUF Gaming設計的光學機械鍵軸,每顆TUF光學機械鍵軸都會投射一道紅外線,按下按鍵即會導通紅外線,提供即時的觸發。此獨特設計可消除傳統金屬接觸固有的5ms彈性疲乏延遲,將總觸發時間大幅縮短為0.2ms,比眨眼的速度還快,電競的世界裡對於電競產品最強調的特性就是極快速的反應,將反應時間壓至僅僅0.2ms的速度,也是其一大特色。另外,K7還具備領先業界的IP56防水防塵能力,讓其光學機械鍵軸的按鍵次數可以達到1億次,為傳統機械鍵盤按鍵的兩倍。 視覺效果方面,支援華碩獨家的Aura Sync燈效,視覺效果方面還不錯,能夠和其他華碩產品互通燈效,透過Armoury Crate II軟體,可提供更多的控制功能,包括建立設定檔、自訂色彩與燈光效果、對應按鍵、錄製巨集等,該軟體甚至還可以讓玩家在遊戲進行過程中追蹤硬體狀態進行資料分析,可說是非常全面的軟體。 Cooler Master CK350是專為入門玩家設計的電競鍵盤之一,主打不需軟體即可調整RGB燈效和多媒體控制,採用耐用且精準的高特機械軸,有青軸、紅軸、茶軸三種版本可選。外觀上設計相當簡約,採鋁質髮絲紋處的鍵盤框架,兼具耐用度和工業美學。 來看一下按鍵,配置為標準104鍵,透光鍵帽為受廣泛使用的ABS材質,摸起來相當滑順,鍵帽字體為雷射雕刻再配合UV上光,增加LED色彩鮮豔度,既耐看又耐磨。再來翻到背面,可以看到兩側腳架為單段式設計,另外還貼心設計三向理線槽,方便玩家整理線材。 功能鍵的部分,Fn+F1~F4為快速切換自定義燈效模式,預設為FPS或MOBA game常用按鍵恆亮紫色,Fn+F5~F8為多媒體控制,可調音量大小聲、靜音或暫停播放,Fn+F9~F12為快速開啟郵件軟體、網頁瀏覽器、我的電腦,以及小算盤。 CK350強調不需軟體就能快速設定燈效,以及自定義按鍵顏色和效果,使用方式如下:Fn+Insert/Delete切換主要/額外燈效,Fn+Home可搭配FN+F1~F4錄製自定義燈效,再利用Fn+End儲存錄製完的燈效,Fn+Page Up/Page Down來控制燈光變換速度,Fn+方向鍵則可以調整燈光亮度和顏色。 實際試用的CK350搭載高特茶軸,官方標榜可承受5千萬次按壓,按起來比較不像青軸的聲音這麼清脆,段落感偏弱於青軸一些,整體比較圓滑,適合追求低噪音和段落感兼具的玩家使用。如果想要在敲擊按鍵時的觸感再輕快一些,可以選擇紅軸,或者希望按鍵反饋的聲音更明顯的話,建議選擇青軸。 Cooler Master CK530從型號看的出來是CK550的攣生兄弟,550採標準104鍵,而530則為87鍵設計,外觀上皆採用髮絲紋處理鋁質曲面上蓋,搭配懸浮鍵帽和極簡風格設計。透光鍵帽採用ABS材質,其字體印刷為雷射雕刻,再搭配UV上光,觸感相當柔順。背面兩側腳架為單段式設計,有點可惜的是沒有設計理線槽,線材要整理會稍微麻煩一些。 再來看按鍵部分,CK530採用高特青軸,按壓壽命為5千萬次,全鍵支援RGB燈光,可調整多種燈光模式與效果,其功能鍵相當豐富,除了一般常用的多媒體控制之外,還可以免軟體直接錄製巨集和自定義按鍵燈光效果。其中特別可以看到Fn+F2~F4分別可以快速調整紅、綠、藍各9段色階,另外Fn+F8可以調整成展示模式,會自動連續切換不同燈光模式。 最後看一下軟體部分,CK530支援酷媽自家Portal公用程式,方便玩家在Windows中快速調整燈光顏色和模式,其中特別有趣的是:貪食蛇模式,真的是實際讓玩家利用方向鍵遊玩經典小遊戲《貪食蛇》,無聊的時候可以打發一下時間。除了燈光效果之外,當然也少不了微調巨集的功能,可以依照個人喜好指派或錄製,更能夠自定義鍵盤按鍵功能,和匯入或備份個人設定檔,功能相當豐富。 喜歡輕薄機械式鍵盤的玩家,千萬不要錯過這支Cooler Master SK650,鋁質鍵盤上蓋採用髮絲紋處理,以CNC鑽石切邊做點綴,再搭配懸浮式扁平鍵帽,彷彿一大片巧克力,鍵帽材質為常見的ABS,字體印刷為雷射雕刻,再加上UV上光,摸起來的質感相當細緻,另外還附有鐵絲拔鍵器,方便玩家更換,比較不用擔心刮傷鍵帽。特別看到鍵盤前方,SK650採用分離式線材連接,搭配USB Type-C接頭,讓玩家不必擔心線材是否插反。 按鍵部分採用Cherry MX RGB矮軸,其特色為鍵程短、反應快,總鍵程為3.2mm,只需按下1.2mm即可觸發,按壓壽命為5千萬次,實際按起來的聲音相當安靜,按鍵觸感和標準的Cherry MX紅軸相同,為直上直下無段落感,按鍵靈敏度非常高,如果習慣打字不喜歡有太多噪音的朋友,這把鍵盤絕對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身為一把電競鍵盤,當然少不了時下最流行的RGB幻彩燈光,SK650除了可以透過鍵盤上的功能鍵即時調整顏色和效果,也能夠透過酷媽自家Portal軟體細部調整自訂效果,功能相當豐富,除了可以調整高達1670萬種顏色之外,更有數十種燈光效果組合可以讓玩家自由調整。 海盜船(Corsair)在玩家心中也是象徵著一定地位的電競周邊廠商之一,先前小編曾經在電競滑鼠的專題中介紹過他們家的滑鼠,印象還不錯。這一次要介紹的是Corsair近期新推出的K70 RGB MK2 Rapidfire電競鍵盤,先說外觀設計吧!質感上使用航空級髮絲紋陽極氧化鋁框架打造,造就出輕便但又兼顧耐用的特性,全鍵盤以黑色作為主要色系,但在正上方的Corsair海盜船商標中放入RGB燈效輔助,更添產品信仰。尺寸大小方面則是使用全尺寸按鍵設計,不過在鍵盤最上方提供部分獨立功能鍵,包含像是登出、亮度、鎖定等等,同時在鍵盤右上方則是有多媒體控制區以及音量滾輪,整體來說設計上滿直覺的。 按鍵設計的部分,這次是採用Cherry MX銀軸設計,其實當年第一款和Cherry MX合作推出銀軸的就是Corsair的鍵盤,想必多年來的合作也已經讓Corsair造出經驗,這次小編一上手之後就馬上可以感覺得到銀軸短鍵程、低觸發力道的優勢,這點在遊戲上尤其可以徹底展現優勢,反應速度真的有夠快。不過就文書處理來說,因為低觸發力道的關係加上鍵程短,有時候會一個不小心就打錯字,玩家如果要買來做文書和遊戲之間共用的鍵盤的話,建議購買前要先習慣一下。 軟體方面Corsair提供自家的iCUE軟體給玩家使用,玩家可以藉此調整燈效RGB和閃爍模式,也可以另外訂立設定檔供日後使用,同時iCUE的操作介面非常直覺,玩家在使用時應該不至於碰上什麼不懂的問題。另外在擴充功能方面,K70 RGB MK2 Rapidfire也在鍵盤前端中央處提供一USB連接埠可以供玩家做額外使用。值得一提的是,鍵盤底部提供X型放射狀的整線槽,主要是為了讓玩家可以整理耳機線,避免遊戲時線材都推積在鍵盤上的擾人問題。 技嘉(GIGABYTE)旗下電競品牌AORUS推出的K7電競鍵盤,外觀上有鮮明的金屬質感,搭配細髮絲紋的外型設計,給人兼具時尚和耐用的印象感,尺寸大小為全尺寸104鍵布局,並無提供多媒體區或是額外的擴充功能,不過在多媒體控制方面提供Fn+F1~F12的組合鍵來達成。另外,在鍵盤的右上方有斗大的AORUS老鷹頭形象,加上右側還有LED指示燈顯示NUMLOCK、CAPSLOCK等情況。 按鍵設計的部分,採用的是Cherry MX紅軸,按鍵的總行程為4mm、觸發行程在2mm,觸發力道則是45g左右,整體來說就是標準版Cherry MX紅軸給人的敲擊體驗,小編自己的手感是感覺敲擊回饋力道不錯,加上按鍵的敲擊聲不算大,再加上在台灣市場來說,其實滿難找到紅軸鍵盤的,K7算是稀有動物,即便是要把K7拿來當作一般供作用的鍵盤也是完全可以應付的過去的。另外,按鍵本身的壽命為5000萬次,同時也具備全區防鬼的按鍵設計和鎖跳窗鍵的功能,是一款非常全面性的電競鍵盤之一。 軟體方面,技嘉提供RGB FUSION 2軟體,讓玩家可以針對每個按鍵依照個別需求調整出喜好的發光色彩與模式,開啟軟體設定完成後,將會儲存到鍵盤內建的記憶體,重新開機將會顯示上次的儲存狀態。另外,藉由軟體輔助,K7也可以讓玩家設定每一個按鍵的編程,安裝軟體後,可編程每個按鍵到需要的功能或是巨集功能,大容量256K內建記憶體可以儲存任何一組巨集到鍵盤內,不須再開啟軟體即可在任何電腦使用。 HyperX Alloy FPS RGB主打專為FPS(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玩家設計,鍵盤上蓋為實鋼框架結構,份量相當扎實穩重,搭配懸浮按鍵和高透光ABS英刻鍵帽。鍵盤連接線可拆,連接埠採用Mini-USB Type-B,旁邊還有一個USB Type-A,但要特別注意,此USB孔僅支援手機充電功能,體積與自家的Alloy Elite RGB相比較為緊湊,整體為極簡風格設計,方便玩家攜帶出門。 在按鍵部分,Alloy FPS RGB全鍵搭載凱華機械式極速銀軸,觸發壓力為40g,觸發鍵程為1.1mm,總鍵程為3.5mm,據官方數據表示,敲擊壽命可高達7千萬次,實際試打了一下,觸感相當輕快,直上直下無段落感,為典型的高速線性軸。如果是習慣使用Cherry銀軸或紅軸的玩家,不妨也可以試試凱華銀軸。 Alloy FPS RGB正如其名,支援時下最受歡迎的可調色LED燈光效果,可以在鍵盤上儲存三組個人化設定,預設為彩虹波浪、單色循環、以及FPS常用按鍵背光。另外也可以到HyperX官方網站下載NGenuity公用程式調整顏色和變換效果。 別小看這套軟體,除了調整各式各樣的燈光特效之外,還能夠調整遊戲模式開啟時會停用那些按鍵,更可以指派按鍵功能和錄製巨集。這邊要特別提醒玩家們,如果在Windows10下要使用NGenuity軟體的話,記得要預設以系統管理員身份執行此程式,才不會無法偵測裝置喔。 HyperX Alloy Elite RGB是目前金士頓最高階的旗艦款機械式鍵盤,正如其名「Elite」,專為硬核精英玩家設計,鍵盤上蓋為實鋼框架,相當堅固耐用,按鍵配置由右上至左上,分別設有獨立的音量滾輪、多媒體控制鍵、遊戲模式、三段個人設定檔,以及燈光亮度切換鍵。連接線的旁邊設一組USB2.0連接埠,方便玩家將滑鼠或其他周邊一同連接,另外還附贈一塊類膚質塗層處理的護腕墊,觸感相當舒適,左手腕的區域有做止滑紋路設計,以及一組鈦金屬色FPS按鍵配置鍵帽和拔鍵器,整體設計符合其「精英」之意。 仔細觀察一下按鍵部分,Alloy Elite RGB採用最受玩家好評的Cherry MX RGB機械軸,這次測試為紅軸版本,觸發鍵程為2mm,總鍵程為4mm,敲擊壽命可高達5千萬次,搭配類膚質塗層英刻透光ABS鍵帽,實際體驗的觸感相當細膩清爽。HyperX當然也沒忘了給玩家多元選擇,除了測試的紅軸之外,還有青軸以及茶軸版本,目前市面上都有販售,玩家可依照個人偏好選購。 在軟體部分,Alloy Elite RGB也支援HyperX自家的NGenuity公用程式,其功能相當豐富,除了基本調整燈光顏色和效果之外,更能夠自訂遊戲模式開啟時要停用哪些按鍵功能,以及指派按鍵功能和編輯巨集等應有盡有。最後貼心提醒一下各位玩家,在Windows10下記得要以系統管理員身份執行此程式,才不會無法偵測裝置喔。 HyperX Alloy Core RGB正如其名「Core」為入門薄膜式電競鍵盤,採用強化塑料結構,框架以噴砂處理作點綴裝飾,鍵盤正上方以HyperX銘牌做裝飾,絲毫不失HyperX身為電競精品的風格。雖說是入門等級,Alloy Core依然支援RGB燈光效果,具備六種不同模式,有色彩循環、波浪頻譜、呼吸、恆亮、5區燈光和極光,以及三段亮度調整。 按鍵配置部分,設有獨立多媒體控制、遊戲模式、RGB燈光效果與亮度切換功能鍵,無須透過軟體即可輕鬆操作。鍵帽部分,採用透光ABS材質,字體為雷射英刻,再經過霧面UV塗層處理,觸感相當滑順。除此之外,Alloy Core還搭載防潑水設計,官方表示經測試可承受120m液體潑濺,即使玩家不小心打翻飲料,也不用擔心鍵盤按鍵短路故障。 實際來動手玩一下Alloy Core RGB,打字的聲音與一般薄膜式的鍵盤一樣安靜,但按鍵回饋和一般相比,段落感較為明顯,全鍵搭載N-Key Rollover防鬼鍵功能,讓玩家不再擔心多按鍵時發生衝突,導致按鍵失效。 IKBC鍵盤在台灣玩家心中可能不是第一個會想到的鍵盤廠商,不過其實他們也有製作了多款電競鍵盤,像這次要介紹的IKBC Table E412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而且可說是一次給好給滿。先說說外型上吧!其實從產品名定為「Table」這點玩家應該就不難猜出這隻鍵盤的大小肯定不落俗套,它雖然是以104鍵全尺寸鍵盤作為雛形,但在鍵盤最右上方處有提供多種獨立的功能鍵,同時也具備多媒體控制按鍵和音量滾輪,就實際使用上來說按鍵布局滿方便的。不過也因為右上方多一條按鍵的關係,使得鍵盤上緣高度拉高,再加上鍵盤下半部提供一體成型的置腕處,讓玩家在長時間使用時,手腕較不易感到疲累。雖然增加了整體的重量,但卻是一個滿貼心的設計。 按鍵方面,IKBC提供Cherry MX茶軸、青軸、紅軸和靜音紅軸四種選擇,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使用習慣去挑選,小編自己敲打的心得是,按鍵敲擊回饋感還不錯,回饋力道也很好,而且其實可以看出鍵盤的按鍵布局有根據人體工學設計,設計上來說,鍵盤有的按鍵高度有明顯向內凹下的設計,如果沒有調高腳架的話這點尤其明顯。比較需要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主要按鍵們之間的鍵距稍微有點小,所以敲打起來有時候會有不小心誤觸其它按鍵的可能,或者因為按鍵之間較擠的緣故,如果是從其他鍵盤轉換過來的玩家,一開始時要花點時間習慣。 軟體方面,IKBC並未提供玩家軟體操作,不過其實也因為最主要的功能都已經直接顯示在鍵盤上方,玩家可以很直覺的直接使用。同時,因為鍵盤本身走的是偏質感的外型設計,同時也為了因應一般辦公室的需求,因此,在燈光背光效果上僅提供單一白色背光。 看完了IKBC那正如其名的「Table」以後,我們來看看另一款和其有非常大反差的X400 TypeMaster鍵盤,從外觀上小編一拿到手就覺得還是小尺寸的鍵盤比較適合,X400 TypeMaster外觀設計上採用的是80%尺寸大小,不過還是在鍵盤的左上方提供了音量滾輪、右上方提供多種對應特定功能的獨立按鍵,方便玩家可以快速使用。另外,相信眼尖的玩家們會發現,IKBC這兩款鍵盤的外觀主要都是走精簡的簡約風格設計,外觀上並沒有太多的電競風格設計,主因在於X400 TypeMaster定位在輕薄辦公旗艦,當然也不是說它不能用來打電動,但最初的定位稍有不同就是了。 說說鍵盤按鍵的部分,按鍵本身是採用Cherry MX矮軸設計,這是Cherry MX短鍵程軸體,小編收到的是紅軸版本,相對普通的MX軸體,矮軸的鍵程縮短了35%,相應的鍵帽高度也下降了約36%,這也就給打造輕薄化的機械鍵盤帶來了可能。 以小編自己的敲擊體驗來說,對於其身為機械鍵盤但按鍵敲擊聲非常小的這點感到驚艷,同時敲擊手感回饋也滿不錯的,雖然不像一般的紅軸或是青軸有明顯的段落感,不過矮鍵程帶來的優勢就是可以機身整體的厚度變薄,就攜帶上來說也非常方便。 擴充性方面剛才有提到具備音量滾輪和獨立的功能對應按鍵,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它和IKBC Table E412一樣都是採用USB-C的連接線,相較一般常見的Micro-USB接頭更加耐方便,線纜接口部分均採用了鍍金,可以保證更加優秀的連接可靠性和壽命,就外觀上來說是一款從裡到外都非常有質感設計的鍵盤。 羅技自從前兩年開始推出名為「Lightspeed」的無線技術,並且開始陸續應用在自家極具代表的電競滑鼠上以後,LightSpeed技術闖出一片天,憑藉著羅技品牌形象,讓玩家們對於羅技的無線技術頗有信心,也因此,這次羅技將LightSpeed技術導入電競鍵盤中,推出全新的G913無線電競鍵盤。 先說外觀吧!這次G913電競鍵盤一改過去電競鍵盤暗黑風格,而是導入極具質感的金屬髮絲紋設計,讓G913整體非常有精品的氣息,就外觀上來說絕對吸睛。鍵盤採用全尺寸大小鍵盤,同時因為鍵盤上方有獨立的功能鍵,包含像是巨集設定以及無線/藍牙連接、遊戲模式鎖定和RGB燈效設定等等,再加上鍵盤的最左側還有五顆獨立的巨集按鍵,使得G913的大小比例比一般全尺寸電競鍵盤還要稍微再大一些,同時也讓鍵盤整體的重量來到1025克,是個滿有份量的鍵盤。 軸體和鍵帽設計方面,採用的是羅技獨家的薄型GL按鍵軸,外觀上比傳統按鍵軸一半的高度獲得全部的速度、精度和性能,觸發距離為1.5g、觸發力度為50g,總按鍵行程在2.7mm,因為鍵帽採用的是矮鍵帽,所以雖然總行程不長,但整體的敲擊手感還是非常優秀,手感回饋優秀。以小編自己連續使用一整天的體驗來說,過程中並未出現任何連接不良或延遲的問題,再度驗證羅技LightSpeed技術的穩定度。 說到無線電競鍵盤,相信玩家們最在乎的還是電池續航力,官方表示如果在RGB燈效亮度100%全開的前提下,可以連續使用30小時,如果將燈效關閉的話,估計要連續使用個兩天應該不成問題。在電量將要不足時,鍵盤本身的電池指示燈會亮紅燈提醒,同時如果有預先設定G Hub軟體的話,也會在電量接近15%的時候跳出電腦訊息通知警示,這時候玩家再藉由連接線幫其充電即可。 其他功能方面,前面有提到鍵盤左側具有五顆獨立的巨集按鍵(G功能鍵),同時鍵盤上排還有M1~M3三顆巨集設定檔按鍵,藉由預先錄製巨集以後,就可以藉由按鍵快速切換,讓整體的操作體驗方便許多。 而在多媒體和擴充方面,雖然說G913本身並不具備其他額外的擴充功能,但也因此造就了薄型機身,厚度僅22mm。此外,多媒體控制方面則是有提供音量上下曲切換,以及暫停播放鍵,同時在音量大小的調整部分是使用滾輪的設計,玩家在操作時可以更加直覺。 來到鍵盤底部看看,G913具備三段腳架調整,分別是0度、4度和8度,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做調整。在鍵盤底部下排位置則是有三條防滑墊的設計,這讓G913鍵盤背面看起來非常乾淨,不過缺點就是防滑效果稍微有些不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雖然羅技針對LightSpeed技術推出G913無線電競鍵盤,不過考量到玩家們對於無線電競鍵盤可能還是有些疑慮,可是又很喜歡G913手感和外型的玩家,羅技也有另外推出G813版本,鍵盤的外型和按鍵手感與G913如出一轍,差別就只在G813為有線版本,玩家在購買之前可以自行考量是否要衝一波無線版本。 說起金屬髮絲紋的設計,羅技另一款G512 Carbon電競鍵盤對許多玩家來說可能是一款比較常聽到的電競鍵盤,其外型同樣也是採用金屬髮絲紋的設計,讓整隻鍵盤的質感更上一層樓。按鍵布局方面同樣是採用全尺寸的設計,不過G512的布局較為簡潔,並不提供獨立的巨集功能按鍵,但如果對於巨集錄製有興趣的玩家,還是可以藉由G Hub軟體自行設定。 少了獨立巨集鍵和上方的獨立功能按鍵以後,G512給人的印象更加簡單有力,搭配全鋁合金的構造,使用具有堅固耐用特性的5052鋁鎂合金打造,能同時具備簡約的設計的優美的外觀,此外,也提供了穩固、不會滑動的底盤。外型上給人非常堅固的形象,但在傳統104鍵的鍵盤布局下,以全新的質感設計讓整體更有型,這點滿加分。G512是一有線電競鍵盤,按鍵部分搭載羅技獨家的Romer-G觸感軸(可另選Romer-G線性軸或是GX青軸機械軸),無論是選擇和種軸體,其實三者之間在外型重量上並無太大差別,且按鍵壽命也都是7000萬次。至於按鍵行程部分,Romer-G觸感和線性機械軸的觸發距離為1.5mm、觸發力度是45g、總行程在3.2mm;GX青軸機械軸的觸發距離則是1.9mm、觸發力度50g、總行程4mm,如果是喜歡傳統青軸體驗的話,GX青軸機械軸體可以有更貼近的手感。 G512走簡約路線,因此並無設置獨立按鍵,而是將對應的功能鍵結合在F1~F12鍵上,再藉由Fn鍵做整合,倒也不失為一種方法,只是使用直覺和速度上,或稍微比具備獨立按鍵的鍵盤低一些,但這就是個人喜好的問題囉!另外,G512本身也不具備外接的擴充功能,是一款極簡風格的鍵盤,但擁有好手感也是其關鍵特色。 微星至今已經推出多款VIGOR系列電競鍵盤,目前小編手上收到了最新的VIGOR GK30電競鍵鼠組,其中與之搭配的電競滑鼠是之前小編在電競滑鼠專題介紹過的MSI Clutch GM11,有興趣參考該滑鼠介紹的玩家可以看。但這次要介紹的主角是GK30電競鍵盤,鍵盤尺寸為104鍵全尺寸設計,不過因為鍵盤下緣有些微的置腕處,所以相較於一般鍵盤來說,寬度會稍微多一點。 就外型上來說,GK30遊走在低調和奢華之間,首先鍵盤本身的材質設計是黑色磨砂手感,不過因為RGB燈效的設計和整體燈條的設計,採用的是aRGB的可編程LED,因此燈效更加柔和,視覺上的燈效效果沒有這麼強烈,不過還是非常順眼。且在鍵盤正面設計部份另有獨立的單條RGB燈效,也讓正面的設計更加活潑些。 軸體方面,採用的是微星的Plunger軸,使用三元件設計組成,目的在提供精準的敲擊體驗。雖然按鍵本身的壽命僅1200萬次,但就手感來說還是不錯的,不過小編個人覺得手感有些生硬,且按下按鍵後的聲響較悶,使用時要稍微習慣些。不過按鍵本身具備防水特性倒是還不錯。 整體來說,GK30在微星的電競鍵盤行列中是屬於入門等級的版本,因此在定價低的情況下,確實是有可能會犧牲部分手感,不過如果是初次踏入電競領域的玩家或是不想砸大錢買機械鍵盤的話,GK30其實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MSI繼高階的GK80後,再添生力軍GK60,在外觀設計上相當酷炫,鍵盤上蓋採用水平拉絲鋁合金材質,右上方印有信仰龍魂圖騰。在按鍵部分,GK60搭載最受好評的Cherry MX青軸,搭配紅色LED可調背光,其中WASD四鍵,特別採用金屬表面紅底透明鍵帽,再以人物前後左右的移動方向做導角處理,方便FPS玩家操作時判斷方向。 功能鍵的部分除了基本的多媒體控制,更能夠讓玩家依照個人喜好,快速切換LED燈光模式、方向變換、閃爍速度、漸層深淺,以及三段亮度調整。除此之外,GK60也支援MSI自家Gaming Center公用程式,在軟體中快速關閉所有背光、調校燈光模式細節,或是自訂背光區域。 再來看一下背面,除了單段式腳架可以調整高度,另外在四個角落和空白鍵下方皆設有止滑墊,可以增加25%防滑效果,有效提升鍵盤支撐及按鍵回饋效果。另外再搭配中間大面積V字凹槽設計,可以讓玩家將耳機線材穿過鍵盤底下,桌面更整潔。 實際動手玩了一下,由於GK60搭載Cherry青軸,打字的時候段落感會非常明顯,聲音非常清脆,如打字機般喀搭喀搭。在遊戲體驗部分,玩了一下CSGO,個人覺得金屬表面的WASD按鍵幫助相當明顯,多虧了方向導角設計,能明確操控人物移動的方向,如果不需要的人當然也可以換成標準鍵帽。搭配的Gaming Center軟體調整燈光效果相當簡單方便,但如果可以加入巨集設定,或自訂按鍵功能及儲存個人設定的話會更好。 VIGOR GK80 RED電競鍵盤是MSI家較高階的電競鍵盤之一,鍵盤大小採用的是全尺寸設計,外型上有著鮮明的印象,除了使用質感堅固的金屬髮絲紋設計以外,底座使用堅固的鋁合金結構基座,強化整體的硬派形象並兼具耐用。在玩家最常用的WASD四鍵上使用豪華金屬鑰鍵茂,提供最佳的敲擊手感,這四顆按鍵有做獨特的人體工學設計,都是以像內凹下做設計,讓玩家在敲擊上可以更加省力。 軸體設計的部分,採用的是Cherry MX紅軸,也是目前台灣市場上較少見的電競鍵盤軸體,適合追求速度的職業玩家,Cherry MX紅軸可承受5,000萬次以上敲擊,不管是一般玩家還是職業電競選手都是絕對耐用的等級。按鍵本身的敲擊手感小編認為適中,不過在空白鍵和Enter鍵回彈的聲響稍微有些大聲,其他按鍵的手感倒是滿不錯的。 另外,在額外的擴充功能方面,GK80鍵盤右上角的前端部分有提供額外的USB連接埠可以讓玩家直接連接滑鼠使用,方便線材整理。而在多媒體控制的區塊方面,則同樣是位於鍵盤右上方的前端,提供音量調整和音樂暫停播放的獨立按鍵,雖然位於鍵盤前端也並未有直覺得音量滾輪調整,但實際使用上還是滿方便的。燈效方面支援MSI旗下的Mystic Light燈效技術,可以和多種MSI其他的RGB設備同步燈效,且每一個按鍵都可以藉由軟體設定獨立的燈效,客製化能力非常夠。 「Huntman」系列是Razer旗下電競鍵盤中較高階的選擇,尤其冠名「Elite」的版本更是走高階路線,外型上走全尺寸鍵盤按鍵設計,並且在鍵盤右上方提供多媒體音量控制和音樂上下首切換的功能,另外也在鍵盤底下提供人造皮革護腕墊,讓玩家即便要長時間玩遊戲也不易感到疲勞感。外觀設計的部分,採用堅實的鋁製霧面面板,有簡單低調卻不失精品質感的氣息存在,加上鍵盤四邊都提供RGB底光,呈現出低調的華麗感。 按鍵和軸體部分,採用的是Razer全新的光學機械軸,本體內有個光學感測器。只要按下按鍵,就會有光訊號進來啟動接收器,立即觸發按鍵軸指令,光軸體驗的效果下,帶來的是更快的觸發回饋,同時每一次敲擊的手感也不錯。再加上按鍵軸頂端的按鍵穩定桿會在玩家按下按鍵後,確保鍵帽是以頂面維持水平的方式,整顆一起上下活動,主要目的在提供更堅固耐用的軸體使用,Razer官方強調光學觸發所需的物理接觸更少,因此耐用度可高達1億次按鍵敲擊,可以讓玩家的鍵盤使用時間更長更久。 軟體方面,Razer提供自家的Synapse 3軟體供玩家使用,除了提供基本的RGB燈效和模式以外,也提供重新綁定按鍵,另外也有提供雲端設定檔的功能,鍵盤本身也內鍵儲存空間,最多可以儲存5個設定檔,玩家可以隨時根據玩的遊戲切換。也支援Razer HyperShift功能,讓一個按鍵可以具備兩個功能。 Razer旗下經典的機械鍵盤系列「黑寡婦」在電競鍵盤中可說是代表之一,全球第一隻電競鍵盤其實就是當年由Razer所推出的第一隻黑寡婦,時至今日,黑寡婦系列電競鍵盤也在不斷的進化當中,像是高階的Blackwidow Ultimate、Blackwidow Elite、走輕薄80%尺寸的Blackwidow Light等等,不過小編這次要介紹的是經典版本「Blackwidow」。 就鍵盤尺寸大小來說,Blackwidow是一款經典的104鍵全尺寸布局,沒有額外的擴充性或多媒體功能鍵,不過可藉由Fn鍵和F1~F12的組合鍵達到目標。外型設計上,採用的材質是黑色的磨砂材質,整體來說走的是低調的質感設計。軸體的部分,這次使用的是深受Razer玩家喜愛的自家機械軸,擁有回彈有勁的觸發力道以及響亮的按鍵聲,敲擊手感不錯,採用的是Razer機械綠軸設計,每一個按鍵軸都搭載側壁,能夠提高穩定性,同時加強防止灰塵和液體進入,更可承受高達8,000萬次按鍵敲擊,就玩家一般遊戲上來說,絕對是足夠的,而許多電競隊伍或是電競大賽中,也常使用黑寡婦作為賽事專用鍵盤。 在軟體方面,Razer提供Synapse 3軟體功能,內部除了提供RGB燈效設定,比較特別的是具備Razer HyperShift技術,可以提供延伸的控制功能,這功能讓玩家可以直接將任何按鍵指派成HyperShift按鍵,按鍵按鍵後就可以使用各個按鍵設定好的第二功能,這項功能可說是Razer鍵盤的獨家特色,可以提供玩家更多的使用彈性。 Roccat Vulcan 80在外觀上相當特別,鍵盤上蓋為電鍍鋁合金材質,外框採鑽石切邊,不只好看,更加強整體結構完整度,不怕磨損。按鍵部分為水晶裸軸,再搭配特別設計的鍵帽,除了方便玩家自行保養,更能夠凸顯整把鍵盤的藍色LED燈光效果。在功能鍵的配置上除了基本的多媒體和音量控制,更能夠利用Fn+F1~F4快速切換四組個人設定。 再來細看一下軸體,Vulcan80搭載Roccat與TTC合作研發的Titan機械軸,這次測試的是Titan茶軸,按起來的觸感相當流暢俐落,段落感相當明顯,按壓觸發鍵程為1.8mm,既安靜又有觸感回饋,總鍵程3.6mm,搭配減少按壓時晃動的結構外殼,整體設計有效減少軸體抖動,使得鍵盤的輸入速度縮短20%。搭配比標準鍵帽輕50%的Vulcan超輕鍵帽,讓玩家在使用上能夠更迅速且精準地點擊按鍵。 最後來看到軟體部分,Vulcan80支援Roccat Swarm公用程式,可以自定義按鍵功能、調整多項燈光效果、更能夠依照不同遊戲快速套用巨集設定,其中在一般功能頁面中特別有趣的是,可以調整按鍵聲音回饋,比如打字的時候,喇叭或耳機會傳出按鍵音效、打字機音效、光線音效、科幻音效等等。 Roccat Vulcan 121 AIMO在外觀上承襲了Vulcan系列的精隨,採用電鍍鋁合金鍵盤上蓋,搭配自主研發的Titan機械軸和Vulcan迷你裙鍵帽,Vulcan 121特別不同的地方是,多了一塊可拆式護腕墊,讓玩家在使用的時候減少手腕的負擔,而在音量控制和燈光的部分,融合了DJ混音器的概念,在鍵盤右上角搭載了實體音量旋鈕和類似「Launchpad」的按鈕,除此之外,整把鍵盤支援Roccat AIMO智慧發光系統,會隨機變化RGB燈光效果,整體設計相當酷炫。 看完外觀來動手玩一下吧,這次測試的是Titan紅軸版本,觸發鍵程為1.4mm,總鍵程為3.6mm,實際按起來為直上直下無段落感,反應速度相當輕快,和Cherry銀軸相比約在伯仲之間,再搭配Vulcan獨特的扁平鍵帽設計,整體打字的舒適度大大加分。 最後來看到軟體部分,Vulcan 121 AIMO和其他Roccat鍵盤相同,支援Swarm公用程式,功能相當豐富,像是按鍵聲音回饋,讓玩家在打字的時候多點音效的樂趣,按鍵指派能夠讓玩家輕鬆自定義巨集功能,發光鍵盤頁面中除了AIMO智慧發光、波浪、蛇紋、全亮、呼吸2.0、心跳2.0、淡出、漣漪,更可以自訂燈光顏色和效果。 Sades Damascus其名源自於大馬士革刀,採用水平拉絲處理金屬框架,摸起來相當滑順。鍵盤配置為標準104鍵,搭載PBT雙色耐磨鍵帽,注音和功能鍵圖示則採雷射刻印處理,按鍵軸體為自家實驗室調校「狼軸」高壽命青軸,全鍵搭載RGB LED配上白色底板反光,更凸顯燈光效果,鍵盤前方還有一排白色導光條作裝飾,整體質感大加分。翻到背面看一下,兩側腳架為兩段式設計,提供三種不同傾角可以讓玩家依照喜好調整,另設有三向藏線凹槽,方便整理線材。 外觀看完來實際操作一下吧,Damascus搭載的「狼軸」實際打起來的聲音相當清脆,段落感相當分明,精準度也相當高,再來看到功能鍵的部分,Damascus除了基本的多媒體控制之外,還可以利用FN+PU或PD鍵,選擇六鍵或全鍵不衝突,以及10組燈光效果快速切換,整體來說足夠應付一般玩家使用。 最後來看一下軟體部分,SADES驅動程式中可以調整燈光效果跟巨集編輯設定,其中特別看到十項燈效命名相當有趣:有隨波逐流、峰迴路轉、光之審判、踏雪無痕、泛起漣漪、流星趕月、大鵬展翅、數碼時代、速度激情、指點江山,如果換個簡單易懂的方式來說,就是波浪、旋轉、呼吸、閃爍等效果,讓玩家能夠依照個人偏好,打造視覺系風格,能夠更吸引目光。 Sades Sickle中文名為死神鐮刀,這有趣名字的由來是,在鍵盤側邊的LED燈光投在桌上的倒影,和死神手上的鐮刀相似,如同以往賽德斯的幻想風格,依然是以冷兵器為命名的原則。外觀採招牌寶藍色陽極處理的金屬框架,鍵盤上排有一條水平的鑽石切割線作裝飾,整體設計相當精緻。 再來看到按鍵部分,配置為標準104鍵,搭載PBT雙色耐磨鍵帽,注音和功能鍵採雷射刻印處理,軸體為自家實驗室調校「狼軸」,官方標榜可承受敲擊7千萬次壽命,除了Num lock、Caps lock、Scroll lock為紅色光LED,其餘按鍵皆為藍色光。再來翻到鍵盤背面,兩側腳架為單段式設計,可以自由調整鍵盤高度,另設有三向理線凹槽,方便玩家整理線材。 看到鍵盤側邊的裝飾氛圍燈,共有四種燈光效果:紅光、藍光、白光,以及RGB彩虹波浪模式,猶如氛圍燈的概念,既不會搶了正面寶藍色框架的風采,更能夠保留色彩繽紛的視覺效果。 實際試打了一下,感覺和Sades自家的大馬士革刀一樣,按鍵反饋的聲音如打算盤撥珠般一字一珠,段落感相當強烈。如果是偏好輕盈手感的玩家也先別急著跳過這支鍵盤,Sickle另外還有提供紅軸的版本可以選擇。 在軟體部分,驅動程式安裝完後,可以讓玩家調整燈光效果、編輯巨集功能,以及調整USB回報率,其中特別看到燈光欄位,除了標準的恆亮、呼吸,還有許多有趣命名的效果可以調整,如大鵬展翅、微波凌凌、流星趕月、泛起漣漪、推波助瀾、奔逸絕塵、踏雪無痕,該有的功能應有盡有,只可惜賽德斯沒有統合一套公用程式能夠處理所有周邊的設定,期待之後軟體能夠再改進。 Blademail在Sades定名的名稱為「狼刃甲」,而「Neo」則是代表菁英版,鍵盤大小是採用全尺寸鍵盤設計,沒有額外的多媒體區或額外擴充功能,不過就外型上來說滿有硬派風格的,底部是採用純鋼底座,四角的稜角明顯,更添堅固形象。在鍵盤下緣還有額外的小型置腕處可以讓玩家使用,算是小貼心的設計。 按鍵方面是這款鍵盤在這次借測的鍵盤中較獨樹一幟的地方,最主要的原因它是目前少數採用薄膜式鍵盤設計的電競鍵盤,這樣的設計下雖然段落感和回饋感較沒有一般機械鍵盤明顯,不過出乎意料的是Sades對於其回饋力道的調校還不錯,手感上類似靜音紅軸的手感,雖然是薄膜鍵盤,但還是擁有些微機械鍵盤才有的手感,敲擊體驗就薄膜鍵盤來說還不錯,且按鍵鍵距也設計得宜,小編上手後沒多久就能直接恢復正常打字速度。另外,採用薄膜式鍵盤加上又是懸浮鍵帽,這樣的設計讓這款鍵盤具備防潑水的功能,一般日常使用上也非常實用。按鍵的唯一缺點就只有其壽命僅1000萬次這點了。 雖然沒有額外的擴充功能和多媒體區,但仍然是可以藉由Fn組合鍵達成,使用上還是方便。燈效設計部分,具備RGB七彩色系(紅、黃、綠、青、藍、紫、靛),另外還有五種LED燈效模式,具備呼吸燈可調式光源,雖然不具備軟體調整,但能提供的客製化能力還是不錯。 Tesoro(鉄修羅)近期推出旗下最新剋龍劍幻彩版TKL機械鍵盤,採用目前流行的簡約薄型設計,捨去數字鍵區並在四周採用窄邊框設計,讓鍵盤的體積是一般傳統104鍵鍵盤的80%,整把鍵盤的重量僅900公克,除此之外,使用可拆卸式的Micro-USB連接線,也讓攜帶性大增。 外型上除了整體的輕薄設計以外,鍵盤底座部分採用高強度的鋼板上蓋,讓剋龍劍幻彩版TKL鍵盤整體的質感和耐用度加分不少,此外,鍵盤本身採用人體工學設計,並且配置兩段式腳架,使用上可以根據需求自行調整。雖然鍵盤下方沒有手腕墊的配置,有些人使用時可能會因為手腕直接和鍵盤下緣摩擦,但小編自己因習慣打字時手腕騰空,較不受影響。 按鍵本身採用雙色注塑鍵帽,且為了達到輕薄耐用的目標,按鍵採用矮鍵帽設計,比一般按鍵矮近50%,但鍵盤的鍵程並未因此犧牲,仍然達到3.5mm,敲擊手感仍然不錯,這得歸功於Tesoro獨家的迅敏軸,提供更快且精準的敲擊回饋。實際使用下,敲擊手感一般青軸鍵盤類似,但敲擊聲並不會吵雜。 RGB燈效方面,具備1,680萬色選擇,可藉由Tesoro 360軟體進行設定,在燈效的展示上,由於按鍵部分式使用裸軸的設計,光線可以更直接的發散出來,但又不會過於刺眼,整體來說視覺感很不錯。 Gram MX One電競鍵盤在外觀上承襲了鉄修羅家剋龍劍系列的設計,並且搭配Cherry MX軸體,再加上可以完整編程的按鍵,以及及時巨集錄製和背光錄製的功能,使得Gram MX One是一款不管是要用來作為工作還是遊戲都不錯的電競鍵盤選擇。 外型上共有兩種顏色可選,小編收到的是黑色的版本(另有白色),設計上走得是時尚美型的機身,搭配穩固耐用的金屬上蓋,簡單簡約的質感設計使其不單單只是為了娛樂。外型上採用全尺寸按鍵設計,為104鍵按鍵,鍵盤四周並未設置其他的獨立按鍵,也讓Gram MX One整體的大小比例適中,其重量在1200g,是稍微有些重量的鍵盤,但還算可攜。 軸體方面,採用的是Cherry MX軸體,並且共有藍軸(青軸)和茶軸兩個版本可以選擇,小編分別來說說其規格,首先藍軸版本的觸發行程在2.2mm、按壓克重則是50g、總行程在4mm;而茶軸版本的觸發行程為2mm、按壓克重在45g、總行程同樣也是4mm,其實嚴格來說就是Cherry MX軸的特性,如果玩家想要手感軟一點的軸體就選茶軸版本,想要段落感較強一點的就選藍軸版本。 在鍵盤背光方面,Gram MX One僅具備單一的深藍色背光,但正如小編曾說過的,電競鍵盤最重要的其實不在其視覺效果,而是按鍵手感和軟體功能,雖然Gram MX One少了客製化的功能,但其不錯的敲擊手感和軟體輔助可以彌補這一點。 Wooting Two是由一家位於荷蘭的新創公司Wooting所推出的類比機械式鍵盤,主打如遊戲手把般,可以透過按壓按鍵的力道輕重進行精細控制,比如在玩動作遊戲時,可以透過按壓的力道控制人物移動的速度,方便玩家切換潛行或跑步。在外觀上採極簡風格設計,鍵盤上蓋為黑色噴砂處理鋁合金材質,鍵盤配置為標準104鍵,搭配懸浮按鍵,以及全英刻ABS材質透光鍵帽,可拆式線材為Type-C接頭,包裝中還貼心可拔鍵帽或軸體的拔鍵器,以及4組替換用軸體。 Wooting Two目前採用Adomax Flaretech稜鏡軸,和一般金屬機械軸不同的特點是,Flaretech稜鏡軸採用光學折射的方式觸發按鍵,並且還支援熱插拔,除了方便讓玩家清潔鍵盤內部的灰塵,更能夠即時更換故障的軸體,能夠有效增長使用年限,反觀一般機械軸長期使用可能會有金屬簧片磨損短路導致無法觸發的問題,再者倘若按鍵故障了,也沒辦法說換就換。 這次測試為Flaretech紅軸版本,觸發鍵程為1.5~3.6mm,總鍵程為4mm,按鍵壽命將近1億次,實際觸感相當滑順,手感約介於Cherry紅軸和銀軸之間,反應速度相當快。功能鍵除了基本的多媒體控制之外,更可以快速切換類比和數位模式,以及三組類比設定。 最後來看一下軟體,Wooting Two支援自家Wootility公用程式,在這邊可以調整鍵盤RGB燈光效果和顏色,其中個人認為非常特別的是果凍模式,正好利用了類比的可調整按壓的力道間距,來決定發光範圍的大小,相當有趣。再來看到Wooting相當重視的類比按鍵輸入部分,基本上是將鍵盤綁定搖桿按鍵功能,可依照遊戲的相容性,切換XInput或DirectInput。更可以自訂類比觸發鍵程,以及DKS綁定(動態按鍵綁定)功能,可玩度相當高。 ZOWIE Celeritas II承襲一代的經典風格,外觀設計相當簡約,鍵盤上蓋採類膚質皮革烤漆處理強化塑料材質,以酒紅色新版LOGO作裝飾,按鍵配置為標準104鍵,中間的Enter鍵為現今相當少見的大L型設計,雷射中刻鍵帽為高透光ABS材質,和上蓋一樣,使用類膚質塗層處理,整體觸感相當滑順。 背面止滑墊面積比一般鍵盤大上許多,能有效穩固鍵盤,本來覺得背面沒腳架能調整有點可惜,但仔細看會發現鍵盤本身就有做仰角設計,實際使用的時候,一般男生的手掌心如果靠在特別加寬的鍵盤下緣,可以有效減輕打字時的疲累感。 再來細看一下按鍵部分,這次ZOWIE採用Flaretech紅軸,觸發鍵程為1.9mm,總鍵程為4mm,實際打起來的觸感和Cherry紅軸相近,直上直下無段落感,在功能鍵的部分,設有多媒體控制、背光亮度調整,以及獨家RTR按鍵反應速度調整,但這邊貼心提醒一下玩家,如果要使用RTR功能的話,記得要接上附贈的USB to PS/2轉接頭喔。 經過一番體驗後,小編列出Celeritas II的優缺點給各位玩家參考,一、打字的舒適度,ZOWIE花了許多心思設計,但在按鍵功能上,缺乏軟體自訂功能有些可惜。二、Flaretech光學軸支援熱插拔功能,其軸體除了紅軸,另有青軸和黑軸版本,如果官方未來能夠提供不同觸感的軸體給玩家選購的話會更好。 以上就是目前市售常見的30隻電競鍵盤的快速介紹囉!相信玩家們對於現在市場上有的電競鍵盤都已經有初步的了解了,也一定有自己心目中最理想型了吧!如果還是沒有的話也沒關係,小編接下來將推薦幾隻編輯們測試以後覺得值得推薦的鍵盤給玩家們做為參考,如果不在名單中的電競鍵盤也不是不能考慮,這次所有電競鍵盤都是一時之選,各有其優缺點。推薦的標準主要會是全面的選擇「編輯推薦獎」;針對軸體、軟體等內部設計的「優質設計獎」;針對外型設計的「最佳造型獎」,以及價格取勝的「價格首選獎」。 不過這裡也要提醒玩家們的一點是,鍵盤其實和螢幕、滑鼠一樣,都有非常鮮明的個人喜好問題,主觀審美觀的定義會非常強烈,因此,不是代表小編推薦的產品就一定會符合所有玩家的需要,玩家們還是可以將其作為參考。 羅技推出的G913無線電競鍵盤憑藉著「無線」這點突破重圍獲得編輯推薦,LightSpeed無線技術在羅技旗下推出已有一兩年的時間,在其電競滑鼠中並未出現明顯問題,其所能達到的體驗也和有線滑鼠如出一轍,而這次將技術導入電競鍵盤中以後,小編測試期間也是同樣沒有碰到任何斷線或使用不順的問題,特此推薦。如果真要說的話,就是這款鍵盤的價格偏高,但玩家們可以選擇有線的版本G813電競鍵盤。 優質設計獎我們考量到的是鍵盤本身所採用的軸體、軟體服務以及其他針對產品定位提供的特殊設計,ROG STRIX SCOPE在軸體上是採用Cherry MX專為遊戲玩家新推出的銀軸版本,短鍵程和低處發力道造就其靈敏的反映速度,加上鍵盤本身主打專為FPS射擊遊戲設計,因此在例如像是左Ctrl鍵這方面就有加大設計,另外也還有針對射擊玩家常用的功能做強化設計。而在軟體方面則是有Armoury II軟體輔助,就內部設計來說,ROG STRIX SCOPE可以符合多數射擊遊戲玩家的需求。 Roccat Vulcan 121 AIMO在外觀上承襲了Vulcan系列的精隨,加上整體的造型設計在音量控制和燈光的部分,融合了DJ混音效果的概念,在鍵盤右上角搭載了實體音量旋鈕和類似「Launchpad」的按鈕,整把鍵盤還支援Roccat AIMO智慧發光系統,會隨機變化RGB燈光效果,整體設計相當酷炫,在這次眾多鍵盤中,外型上非常有主題概念的設計,使其拔得頭籌。 電競鍵盤對於一般的電腦玩家來說有一個最致命的缺點,就是普遍價格都偏高,不過CoolerMaster這次推出的CK350電競鍵盤走的是優惠價格取向,在眾多電競鍵盤海中,如果玩家考量到預算的話,CK350會是玩家們最好的選擇。雖然它沒有軟體輔助,走的是簡單路線,但隨插即用也是優點之一。
-
電競鍵盤怎麼選!軸體是什麼?鍵程好重要、無線或有線?30隻市售電競鍵盤大開箱!
「電競」這個名詞在過去兩三年內,已經從一個被長輩們視為「叛逆、貪玩」的名詞,轉變為政府開始大力支持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在這樣的劇烈轉折之下,除了電腦內部的硬體效能持續提升以外,周邊物品也隨之冠上「電競」字樣。PCDIY!前陣子已經將玩家每天要看的電競螢幕、每天要滑的電競滑鼠介紹過一輪,除了提供玩家選購選擇以外,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讓玩家們可以在這一波電競熱潮中,看懂各式關鍵名詞,以便挑選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使用。 繼螢幕、滑鼠以後,接下來就要輪到電競周邊產品興起的始祖:電競鍵盤了。電競鍵盤可說是幾年前電競產業剛興起時,最先導入「電競」二字到名稱上的產品類型,但最一開始出現的電競鍵盤和現在的電競鍵盤不管是在外型、還是在內部的功能上都有相當大的差異,玩家們現在可以選擇的產品類型更加多樣,而不再只是侷限於單一範圍內。 本文小編將會針對玩家們選購電競鍵盤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需要了解的專有名詞做詳細解釋,在返校季熱潮的當下,眾多電競周邊廠商們也會陸續推出相關的促銷,玩家們可以趁著這一波期間,用優惠的價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各式電競周邊產品。 前面的幾篇關於螢幕和滑鼠的電競系列專題中,小編其實有跟玩家們介紹到所謂的「電競文化」,就現階段來說,電競兩個字所代表不單單只是「潮潮der外型」,我們中文常說的「電競」其實在英文上面包含者兩個層面,一是「Gaming」、二是「eSport」,前者針對的是熱愛打電動的個體玩家,後者則主要是說大型的電競比賽(包含電競選手),後來兩者之間不斷結合和相互推播,也使得電競兩個自已經逐漸能夠直接代表這兩個族群。也因此,如果站在廠商和市場的角度上來看,在現在電競文化、電競比賽正夯的當下,只要產品能夠冠上「電競」兩個字,就電腦周邊產品來說,其身價就能往上翻1000元台幣左右,也就是說「電競」所代表的已經是一個產業、一個經濟。 在了解「電競鍵盤」以前,我們先來談談「鍵盤」吧!什麼是鍵盤?全世界的第一個鍵盤其實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鍵盤,而是被我們視為懷舊產品的打字機,最早出現在歐洲,後來到1868年,被稱為「打字機之父」的美國人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獲得了打字機模型專利並取得打字機的經營權。 為了要能夠讓打字的過程流暢,每個按鍵彼此不互相影響,打字機上的按鍵布局就很重要,最早的按鍵布局其實並非我們目前常見的QWERTY模型,而是真的像中文注音一樣按照字母順序排列,不過後來這樣設計的使用經驗很快就讓人發現不是最快的打字布局,好的打字布局不是要讓按鍵之間彼此不互相影響(當然這也是目的之一),不過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要讓使用者在打字時可以提高打字速度,「效率」才是鍵盤最一開始的按鍵布局目的。會這樣設計的原因其實最主要還是要回到機械式打字機本身的設計結構,其內部鉛字槓桿的結構促成如果兩個位置接近的鉛字同時按下時會卡死,但如果是兩個位置較遠的鉛字就不會有這個問題,QWERTY按鍵結構才會因此出現。 不過這裡也要說明一下,其實如果真要說最佳打字效率的話,另一種名為「Dvorak」的按鍵布局才是佼佼者,該佈局是由August Dvorak所發明,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英文打字速度是在Dvorak鍵盤上創造的。根據《金氏世界記錄大全》,Barbara Blackburn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打字員。2005年,她在Dvorak鍵盤上連續打字50分鐘,平均每分鐘150個詞,峰值速度為每分鐘212個單詞。不過就全世界常見的按鍵布局來說,QWERTY還是蔚為主流,因此,市面上常見的電競鍵盤也都主要是以QWERTY為主。 而後打字機的設計和外型就逐漸演進和改進,並且也持續使用QWERTY的按鍵格局。後來隨著使用模式的不斷改進,打字機的應用邏輯才逐漸開始應用在鍵盤上,從而出現許多不同種類的鍵盤類型,而其中最早的鍵盤是機械式鍵盤。 機械鍵盤的每一個按鍵都是由一個獨立的微動開關(英文名為Switch、中文可翻「軸」)所組成,因此,按鍵下壓後的段落感很強。 1981年,IBM推出了第一台個人電腦5150,當時這台電腦配置的鍵盤就是採機械式鍵盤,而後IBM又在1984年和Lexmark合作推出Model M鍵盤,這款鍵盤不管是在外型還是按鍵布局上,都為當代鍵盤帶來巨大的影響。 Model M鍵盤是全球第一台在右側有配備獨立的數字區塊、獨立方向鍵以及位於鍵盤最上方還有一排F1~F12功能鍵的鍵盤。聽起來很熟悉嗎?「現在鍵盤不都有這些嗎?」沒錯!這就是我們現在最常看到104鍵全鍵盤的設計格局,儘管推出至今已經有超過30年的歷史了,而且雖然現在廠商正在不斷走向不同的設計風格,但104鍵全尺寸鍵盤依舊是最主流的一種設計。 機械鍵盤自此開始全面在電腦市場上普及,不管是伺服器、工作站等級的設置,還是個人用電腦,一直到薄膜鍵盤出現以前,一般搭配的鍵盤都是機械式鍵盤為主。 機械式鍵盤因每一個按鍵底下都是一個獨立的微動開關,因此相對來說製作成本就比較高,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薄膜式鍵盤會興起的原因。 薄膜式鍵盤的構造簡單,除了鍵盤的上下蓋和鍵帽以外,在拆開鍵盤後,會看到橡膠帽,不過後來大部分都採用矽膠製成了,同時還會看到三片薄膜以及電路板。如果仔細檢視薄膜構造的話,還會看到導電用的印刷塗料。薄膜式鍵盤的運作原理是,三片薄膜中,最上方的是正極電路、最下方的是負級電路,中間則是不導電的塑膠片,接著在上方放上鍵帽,當玩家手指從鍵帽下壓時,上下方的薄膜就會接觸通電,藉此完成一次按壓。 也就正因為構造如此簡單的緣故,使得薄膜式鍵盤快速的竄紅,再者,傳統機械式鍵盤外型上較笨重,但薄膜式鍵盤因構造簡單不複雜的緣故,使得整個鍵盤的外型和體積可以壓的非常小,不僅外型好看,同時也不像傳統機械鍵盤一樣佔空間。 然而,不管薄膜式鍵盤在外觀上做的有多麼好看,抑或是廠商會強調其敲擊手感如何,機械式鍵盤帶來的優秀回饋感一直都是無可取代的,這就引來了機械鍵盤的復興。 電競這個名詞可說是帶動機械式鍵盤復興的一大推手,由於電競文化的興起,玩家們對於遊戲的敲擊體驗要求也相對的提高許多,而薄膜式鍵盤雖然說外觀精美且方便攜帶,但不管是它的打擊手感或是按鍵的壽命,相較之下都比機械式鍵盤低落許多,不適合玩家長時間遊玩。再者,在許多專業的電競全球大賽中,隨處可見電競玩家們使用機械式鍵盤作為遊戲使用,這也使得機械式鍵盤再度成為玩家眼中的熱門選擇,開始重新將鍵盤的選購放在機械式鍵盤上。 而廠商當然也是看上了這點,因此紛紛針對「電競」市場推出掛名的鍵盤,除了強化鍵盤本身最基本的敲擊體驗以外,同時也為玩家增加許多實用的功能,諸如像是獨立的巨集鍵,或是多媒體功能鍵等等。此外,因無線電競體驗的興起,也有電競周邊廠商開始推出無線電競鍵盤,並且強調低延遲、高續航的特性,希望能藉此吸引更多玩家注意。 機械鍵盤的興起、衰落和復興的介紹大致在這邊告一段落,接下來要介紹玩家們在選電競鍵盤(或是機械鍵盤)時最需要考量的一點:軸體,好的軸體帶你上天堂阿! 前文小編有提到,機械鍵盤的每一個按鍵都是由一個獨立的微動開關(英文名為Switch、中文可翻「軸」,下文統稱軸體)所組成,最早的軸體其實早在Model M推出以前就已經採用,名為橫梁彈簧軸(Beam-spring Switch),IBM所設計和生產的鍵盤早期都是採用這個軸體,專利申請時間是在1971年,並且在同年就已經開始生產,最主要的應用區域在大型電腦的終端機或是其他高階電腦,不過後來因為造價高昂的關係停產。 而後IBM針對軸體進行改進,設計出名為屈蹲彈簧軸(Buckling-spring Switch)的軸體,共有兩代,初代名為Model F,推出時間是1981年,第二代則是在1985年IBM Model M鍵盤所採用的版本,這個軸體也成為日後所有鍵盤軸體的基礎。屈蹲彈簧軸的設計初衷最主要就是為了克服前一代軸體繁複、造價高昂,以及前一代軸體的設計高度過高,並不符合當時逐漸抬頭的人體工學原則。 早前的軸體其實台灣也是榜上有名的,由日本ALPS公司推出的ALPS機械鍵盤軸體,其中以BIG FOOT系列(又稱ALPS原生軸)使用最廣泛,外觀特色在於鍵帽接口為口字型,1985年時,台灣浮華和ALPS公司合作生產鍵盤和軸體,後來推出ALPS演生軸,像是ALPS簡易軸。 接下來要介紹的就是目前市場上最常出現的幾種機械鍵盤軸體,玩家們近期如果要購買電競鍵盤的話,大抵離不開這幾種軸體及其衍生。 首先,Cherry MX軸絕對是玩家們在購買電競鍵盤時最常聽到的一種軸體,Cherry公司是1953年創立的美國公司,在1984年取得專利推出Cherry MX軸,該軸體外型特色是其與鍵帽的接口為十字型,在機械式鍵盤市場上,其品質有口皆碑,不過製造初期因成本高,所以在大約1980~1995年這段機械鍵盤最早盛行的階段時,其銷量遠遠低於ALPS軸,市場上的Cherry MX軸體當時也僅出現在高階電腦或伺服器工作站上。 Cherry MX的軸體有許多種選擇,就其推出的時間來看,分別是黑軸(Cherry MX Black)在1984年推出、87年推出青軸(Cherry MX Blue)、1992年推出的茶軸(Cherry MX Brown)、2008年推出紅軸(Cherry MX Red)、2014年推出的RGB軸(Cherry MX RGB),近期則是在2015年和2016年時分別推出靜音軸(Cherry MX Silent)和銀軸(Cherry MX Silver),不過最基本的還是所謂的黑、紅、茶、青四種軸體,可以直接透過軸體外觀的顏色快速區分。 黑軸本身的壓力克數較高,也就是按壓時需要稍微用點力,觸發的鍵程短,代表只要按下去一點點,整個按鍵就會被壓下去,直上直下的無段落感也是黑軸的一大特色,因此,因為壓力克數高使其不易出現誤觸現象,而較短的鍵程則是能保證快速的觸發速度,如果是要玩遊戲的話,黑軸會是玩家們一個不錯的選擇。 紅軸同黑軸一樣沒有段落感,但壓力克數比黑軸小一點,因此手感按壓上會比較輕盈,敲擊手感為直上直下,觸發鍵程和黑軸一樣都是2 mm,但因為壓力克數小的關係,所以不管是要用來玩遊戲還是作為一般工作使用都適合。 茶軸鍵盤用起來給人的第一個感覺是「軟」,這並不代表不好,事實上如果玩家原先使用的是薄膜鍵盤的話,茶軸會是最直接的無痛轉換選擇,不過雖然敲擊手感和其接近,但終究是機械鍵盤,因此在敲擊上還是會有細微的段落敲擊感,茶軸基本上就是一個萬用型的軸體,不管是要用來玩遊戲還是文書處理都可以通。 再來要介紹的軸體的是青軸,也就是那個時常讓辦公室不得安寧的軸體(誤),青軸可以說是所有軸體當中最「機械感」的軸體,相較於黑軸來說,它有著非常明顯的段落感,同時觸發的鍵程也長得多。就聽覺上來看,青軸給人的感覺就是「清脆」,當然有些玩家會認為它的聲音聽起來非常吵雜,不過許多玩家卻也非常熱愛這種打字體驗。 另外,因應電競文化的興起,Cherry其實也針對這個產業推出了對應的「銀軸」,英文全名為「Cherry MX Speed Silver」,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快」,觸發壓力克數為45g,行程則是只有短短的1.2mm,和前面的四種MX軸相比,觸發行程縮短了0.8mm左右,不過除此之外,其他的內部設計和MX軸體是大致相同的。由於銀軸推出的時間到現在也是僅僅兩三年的時間,採用該軸體的產品相較之下數另並不多,同時也因為價格較高,因此,該軸體在市場上尚未見到大量起色。 就全球市場上來說,Cherry MX軸體中的黑軸和紅軸是多數玩家比較喜愛的版本,不過如果就台灣市場來看,其實市場上的電競鍵盤最常看見的主要還是以青軸為主,不過玩家們如果想要選擇黑軸或紅軸的話,還是可以在市場上搜尋一下喔! 快速介紹一下Cherry MX的其他軸體,包含RGB軸和靜音軸。首先先介紹一下剛才有稍微提到推出時間的Cherry MX RGB軸,它其實就是將原先鍵盤採用的單色LED燈源轉換成可以自由定位顏色以及燈光模式的RGB燈源,引入被稱為Cherry Refract的技術,也就是將軸體材質從黑色塑料改為透明塑料,讓整個軸體周圍形成均勻柔和的光暈,藉此讓整個鍵盤都沉浸在絢爛的燈效當中,視覺上效果十足。不過在內部的軸體設計上,其內部的螺旋彈簧和黃金交叉處點和傳統的MX軸一致,以確保它能擁有先前MX軸的手感。 另外,雖然說機械鍵盤帶來的敲擊手感無可比擬,不過若是說起其鍵盤按鍵按壓所產生的聲音,倒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有沒有什麼軸體是可以讓玩家同時擁有Cherry MX軸的敲擊感又能不發出擾人的噪音呢?有的,Cherry自己來,Cherry MX靜音軸就是它們的答案,相較於一般的機械鍵盤,靜音軸可以降低約30%的按鍵噪音,外型上靜音軸和其他的MX軸相同,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內部的十字軸心部分,靜音軸內多了一個名為「Two-component tappets」的零件,這個零件的材質是塑性彈簧體(TPE),扮演緩衝的腳色,可以降低十字軸體觸底時所發出的聲響,如果玩家的遊戲環境或是工作場所是需要安靜環境的話,靜音軸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另一個時常會聽到的軸體是凱華軸(Kailh),而其母公司則是中國的凱華電子,成立於1990年,主要專注於電子元配件行業。2009年時凱華電子打開機械鍵盤開關技術關卡,2011年時凱華和雷柏共同推出雷柏V7機械鍵盤,採用凱華獨特的黃軸,類似Cherry MX軸體的設計,但主打實惠的價格,快速讓機械鍵盤從原先Cherry MX的高價下滑,開啟機械鍵盤平民化的浪潮。 凱華黃軸是典型的線性軸,直上直下的沒有段落感,觸發的鍵程是2mm左右,壓力克數則是50g,對應在Cherry MX上的話,大約是落在黑軸和紅軸之間。凱華軸還有凱華黑軸和紅軸,前著和Cherry MX黑軸的手感大抵來說相同,不過凱華強調其按鍵壽命可以高達6000萬次,而凱華紅軸則是壓力克數(50g)比Cherry MX紅軸還要大。除此之外,凱華另有茶軸以及青軸,凱華茶軸初始壓力為35g,比Cherry MX茶軸的45克要青的多,但其他細數則是和Cherry MX茶軸相同,但按鍵壽命達到7000萬次,比Cherry MX茶軸要高得多。至於凱華青軸則是和Cherry MX青軸如出一轍,除了初始按壓壓力稍微大衣些以外,其他大抵上沒有區別。 凱華在2011年到2013年高速發展,這段時間凱華和多家公司達成合作關係,推出多款採用凱華軸體的機械鍵盤,同樣都是以經濟實惠的價格作為最主要吸引特點。 除了傳統的凱華軸以外,凱華自己還有所謂的凱華Box軸,是由凱華自己自主研發,內部構造和Cherry MX完全不同,並且還具備防潑水的功能,同時,在按鍵壽命方面,Box軸達到8000萬次,在目前的電競鍵盤市場中是屬於高標桿的水準。Box軸有分白軸、茶軸、紅軸以及黑軸,各有其特色所在,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在市場上找來試試看手感,另外,凱華還有朱古力軸,主打的是輕薄便攜,也就是說它可以應用在筆電市場上,可以說凱華軸在鍵盤市場上的彈性滿高的。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加入,也就意味著會有更多手感、速度上的追求,也因此,凱華軸近年來也不斷地再改進、推出新品,為的就是要能夠在瞬息萬變的電競市場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玩家們若是想要擁有Cherry MX軸的敲擊體驗,但又不想花大錢的話,凱華軸機械鍵盤也可作為一經濟實惠的選擇。 光軸的全名為「光導通機械開關」,理論上來說,光軸是通過替換傳統機械軸開關結構內的觸發金屬撥片,將奇幻程紅外線光學感應組件,利用光感應原理,產生不同等值的電阻,行程開路和通路兩種型態,從而觸發按鍵信號指令。 相較於傳統機械鍵盤,採用光軸的鍵盤還能改善易磨損的問題,畢竟內部具備一實際的微動開關,光軸是採紅外線光學感應,較不易磨損,同時,也改善金屬易氧化造成雙擊或失效的問題,紅外線感應可以讓按鍵觸發更加精準。在按鍵壽命方面,由於無金屬不接觸的關係,按鍵點擊壽命更長。另外,另一個光軸的優勢就是反應速度快,由於是採用光學式按鍵開關訊號,因此迴響的速度非常快,可以改善訊號延遲的問題,整體來說,算是滿大幅度的改善傳統機械式鍵盤常見的問題。 磁軸鍵盤也就是採用霍爾效應(Hall Effect)的鍵盤,所謂的霍爾效應式只當固體導體放置在一個磁場內,當有電流通過時,導體內部的電荷載子受力而偏向一邊,進而產生電壓的現象。目前市場上有許多採用磁軸設計的鍵盤廠商,像是在Computex 2019大會中就有許多廠商推出自家的磁軸鍵盤產品。 舉例來說,Wooting在展中展式的第三代鍵盤產品,其全新研發的Lekker磁力軸就是採用磁軸的設計,磁軸簡單來說其內部結構和一般的機械軸構造類似,但是它的鍵軸底部並沒有感應是否觸發的金屬接點,而是會在鍵軸內上下移動的磁鐵,並在底部的電路板設置霍爾傳感器。當玩家按下按鍵的過程中,磁鐵會慢慢靠近或爾傳感器,傳感器接收到的磁力變化會改變輸出的電壓,當吳鐵約接近磁力就會越大、輸出的電壓也就越大,從而能夠推算出按鍵的按壓深度,進而反推使用這按壓的力道。 磁軸的優勢和光軸相同,兩者同樣都具備防水、可熱插拔的功能,同時都沒有金屬接點導致磨損或氧化的可能,磁軸的另一個好處在於它不會因為灰塵干擾感應準確度。 在了解機械鍵盤的基本概念後,容小編快速解釋一下電競鍵盤和一般鍵盤的差別。首先就軸體上來說,電競鍵盤多數(最常見的設計)是以採用Cherry MX軸體為主,部分會採用光軸的機械軸設計,而一般的鍵盤則主要都只是普通機械軸或者甚至有凱華軸軸體的選擇(因價格較便宜);再者,就外型上來說,一般鍵盤比較會偏適合在辦公室或是會議廳使用,因此外型設計上不會太過狂放,多半是走中規中矩的設計,不過電競鍵盤的設計則多半會以暗黑風格設計為主,同時燈效背光部分則多半會有RGB燈效選擇,而一般鍵盤則多半會以單色背光為主。最後,在現實層面來看,電競鍵盤的價格多半會比一般鍵盤櫃上個一兩千塊台幣。 接下來,小編要來介紹玩家在購買電競鍵盤時,最常看到的許多名詞解釋,這些名詞同時也是電競鍵盤相較於一般鍵盤設計上,會再有更多著墨和細心設計的方面。相信剛才聽了這麼多,想必初次購買電競鍵盤的玩家勢必是看到某些專有名詞覺得霧煞煞吧!像是鍵程、反饋力、人體工學、雙模、刻字、按鍵壽命等等。別擔心,小編接下來就要針對這些名詞作解釋,讓玩家在懂得這些名詞背後所暗藏的意義後,在購買之前就可以更加容易的找到適合自己的電競鍵盤囉! 首先第一個要先來看看的就是按鍵的鍵程,顧名思義,鍵程指的是按下一個按鍵以後其所走的路程。如果玩家在按下按鍵以後,感受到按鍵的上下起伏非常明顯的話,就代表它的鍵程較長。鍵程的長短最直接的影響到鍵盤的使用手感,也是一切機械鍵盤吸引人的最主要原因。 至於鍵程長短影響玩家的手感問題在哪?簡單來說,鍵程越長會讓人感到按鍵的彈性十足,不過相對的也會稍微有些費力;而鍵程較短的鍵盤,按鍵敲打起來則是會讓人感到較柔軟且舒服。至於鍵程長一點還是短一點好,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建議玩家在購買之前還是先實際敲擊過鍵盤以後再做決定囉!而對於第一次接觸機械鍵盤的玩家來說,要如何才能快速了解鍵程長短對於按鍵敲擊手感的影響,小編建議可以直接拿筆電的鍵盤和機械鍵盤做對比,會給予玩家最淺顯易懂的感受。 鍵程大體上可以略分為兩種,一是「觸發鍵程」,代表按鍵下壓到實際觸發內部信號告訴系統要執行按鍵指令時,按鍵所需要行進的距離,這點可以和後面會提的「按壓克數」做連結,小編稍後再作介紹。另一種鍵程則是總行程,也就是按鍵從開始下壓移動到按鍵整個觸底之間的距離。 我們以Cherry MX常見的黑紅茶青四種軸體舉例做說明好了,首先,四種軸體的總行程都是4mm(新的銀軸總行程是3.4mm)。而觸發行程方面,青軸的觸發行程最長,需2.2mm,而黑軸、紅軸和茶軸的觸發鍵程都在2mm。這樣的數字差距代表什麼,其實也就是意味著青軸的段落感會最明顯,因為玩家需要花費較長的觸發鍵程才能準確的發出訊號。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其實前文就有提到Cherry MX銀軸主打的是速度,因此,就鍵程來說,銀軸的按鍵總行程剛才提到是3.4mm,已經比一般的按鍵鍵程還要短,而其觸發行程更是只要1.2mm,也就是銀軸觸發訊號的速度會比其他軸體都還要更快,也就造就銀軸又被稱為速度軸的原因。 簡單來說吧!按鍵的鍵程長短是機械鍵盤的命脈,如果鍵程長度沒有一個一定的長度,習慣機械鍵盤的玩家便會無法適應,而銀軸部分雖然強調鍵程較短、觸發較快,但這樣的敲擊手感實際上究竟如何,其實也式端看玩家個人喜好,沒有一定的好或壞。 剛才還有提到一名詞「觸發克數」,可以簡單理解為:按鍵需下壓接觸至微動開關後才能發出信號。而這個下壓所需的力道就是所謂的觸發克數,以常見的黑紅茶青四軸來說,青軸是其中觸發克數最高的一款,需要80g的觸發克數,也因此造就它偏硬的手感,同時按鍵按壓時會有明顯的段落感,玩家如果是使用青軸鍵盤的話,可以嘗試緩慢的按壓按鍵,會發現如果只是輕輕地往下按壓一點點距離的話,青軸鍵盤按鍵是不會輕易觸發按鍵指令的。再來,黑軸是觸發克數第二高的一款,需60g,相較於青軸的敲擊手感,較沒有明顯的段落感,先天的設計使它非常適合用於急速的按壓操作,尤其在遊戲的關鍵時刻時,這樣的下壓力道可以避免誤觸額外的按鍵。 再來則是茶軸,觸發克數55g,按鍵有段落感,如果是初次進入電競鍵盤的玩家的話,茶軸會是一個還不錯的入門選擇,較輕的觸發克數使它反應回饋速度輕盈,搭配些微的段落感,非常適合做為一般居家或辦公室使用。最後要講的則是紅軸,觸發克數在45克,和黑軸一樣同樣是屬於線性設計,因此沒有段落感。由於它僅45克的輕盈觸發克數,在極輕的力道下就可以觸發指令,使得紅軸在遊戲鍵盤中可說是相當常見的一種,在FPS、MOBA或是RTS等需要快速雙擊按鍵的快節奏遊戲類型中,紅軸通常會是玩家選購電競鍵盤的首選。 但話說回來,是否玩遊戲就一定要購買紅軸、作文書或辦公就一定要購買青軸呢?其實並不盡然,首先要先理解的是鍵盤敲擊體驗是很個人主觀意識的感受,因此無論要購買和種軸體鍵盤,一定都要盡可能的實際敲擊以後再做打算。再者,玩家購買電競鍵盤以前還需要額外考量的一點是,自己購買的鍵盤是否只會用來單純玩遊戲?還是會偶爾有需要做文書、工作使用,若是單純只是要玩遊戲的話,那直接買一個專門的紅軸鍵盤或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如果是遊戲和工作兩者共用的話,這時就可以考慮其他軸體的鍵盤,畢竟觸發克數小的鍵盤雖然在遊戲中能夠帶來優秀的快速反應,但若是用在工作環境的話,卻非常容易有誤觸的風險存在,這也是玩家在購買之前需要做的衡量。 機械鍵盤除了按鍵下壓時的爽度以外,另一個令人愛不釋手的原因也存在按鍵回彈的反饋力上,雖然說鍵盤無論是機械鍵盤還是薄膜鍵盤,都存在一定的回彈反饋力(如果卡住就代表按鍵出問題了),不過機械鍵盤的反饋力尤其因為內部有獨立彈簧的關係,使敲擊機械鍵盤的手感就是和其他鍵盤不一樣,現在就連許多電競筆電的鍵盤也強調是機械鍵盤設計,除了能夠提供一定的鍵程距離以外,同時也強調具備一定的反饋力效果,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玩家即便是在遊玩輕薄機身的電競筆電,也可以享有桌上型機械鍵盤的獨特回饋感,由此就可以看出按鍵的回饋感對於機械鍵盤來說有多麼重要了。 小編在電競滑鼠專題時曾經討論過「有線vs.無線」的議題,雖然在電競鍵盤這塊產品類別中,無線電競鍵盤比較不那麼盛行,但陸陸續續也已經開始有廠商在推出無線電競鍵盤,主打低延遲的特性,讓無線電競鍵盤能夠擁有有線電競鍵盤的流暢操作。 不過說起「無線電競鍵盤」,對於玩家們來說,恐懼和擔心的程度可能不在電競滑鼠之下,畢竟若說滑鼠是「手腳」的話,鍵盤可說是玩家和電腦溝通用的大腦,不管是在遊戲還是一般處理,需要用到鍵盤的時間都比滑鼠還要來的更多,因此一旦無線電競鍵盤有任何不穩定的狀況,影響的範圍都會比無線電競滑鼠還要多。 那麼究竟還要不要選無線電競鍵盤?小編建議其實是可以的,隨著無線電競的技術越來越發達,其實無線的體驗幾乎已經可以說和有線電競體驗一致,就小編自己實際體驗的心得來看,比較需要擔心的反倒不是低延遲或是無線連線中斷的問題,最主要還是在電池續航力。 不同於無線電競滑鼠可以直接藉由各種不同的方式如無線充電滑鼠墊的方式,讓無線滑鼠可以隨時處於充電的狀態,鍵盤目前還沒有廠商推出這項作法,目前無線電競鍵盤主要的續航力處理問題都是提供單次充電後可連續玩特定時間的續航,之後就要接上連接線幫電池充電的作法,這麼做倒也不是說它錯,只是到頭來不還是得在有線模式下進行。 因此,小編認為如果玩家們想要購入無線電競組合包含無線電競滑鼠和無線電競鍵盤的話,不是不建議,但要考量一下電持續航的解決方法。此外,也要考慮經濟層面,因為只要是掛上「無線」的電競產品,其價格都會更上一層樓,至於換來的好處是否大於花多少錢就端看個人感受囉! 基本的鍵盤常用名詞解釋完畢以後,再來就要來到篇個人主觀意識的部分了:外觀。鍵盤的外觀好壞與否不是小編三言兩語就可以馬上告訴玩家們孰好孰壞的,外觀是個人喜好的問題,因此,小編只能提供玩家特定的觀點,作為購買之前的參考,但最終玩家需要考慮的還是自己的喜好囉! 首先第一個要來看的是鍵盤的大小尺寸和重量。先從大小尺寸來說,我們可以用整體尺寸比例來說明,最常見的是標準104鍵全尺寸鍵盤,也就是前文所提到自從Model M鍵盤問世以來就一直廣為流行的鍵盤尺寸。這類型的鍵盤除了提供基本的字母按鍵以外,同時也會在上排提供獨立的Fn功能鍵(F1~F12)、右側則是會有額外的獨立數字鍵區和各式功能鍵,全尺寸鍵盤的好處在於它就玩家一般使用上來說可以說是面面俱到,不管玩家是要用來玩遊戲還是偶爾要作為一般文書用途的話,全尺寸鍵盤可以很輕鬆的隨時轉換角色快速使用。不過當然,這樣的鍵盤缺點也是存在的,最大的缺點就是尺寸比較大,也導致占用的桌面空間相對來說也大,雖然目前多數的鍵盤廠商已經走向窄邊框的設計,藉由縮短鍵盤四邊除按鍵以外的剩餘邊框空間,進而減低整個鍵盤的體積,但全尺寸鍵盤終究還是容易占用桌面空間,因此,除非玩家桌面空間足夠,否則全尺寸鍵盤容易給玩家「ㄎㄟˊㄎㄟˊ」的感覺。 再來目前在遊戲/電競鍵盤中常見的尺寸比例是80%,和全尺寸鍵盤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取消右側的獨立數字鍵區,而這類鍵盤最主要的客群也是針對玩家族群所設計。考量到多數遊戲最需要的鍵盤區塊多位於左半邊的WASD鍵四周,就實際的遊戲體驗來看,獨立的數字鍵區相對來說較不實用,因此取消獨立數字鍵區,在窄邊框設計的主流設計下,讓80%鍵盤的比例更加輕盈,同時也解放右側滑鼠滑動的空間,進而有更多的彈性使用,若是熱愛玩遊戲的玩家,建議可購買80%尺寸鍵盤作為主要遊戲鍵盤使用。但如果玩家的鍵盤偶爾也會需要用到獨立的數字鍵區的話,在購買80%尺寸鍵盤以前就要先多方考慮看看囉! 最後一種鍵盤尺寸大小是目前還算比較少見的60%鍵盤,比起80%鍵盤只有取消獨立數字鍵區來看,它甚至把獨立的方向鍵和上方常用的6鍵功能鍵都取消掉,只保留字母區塊。這樣的設計主要可說是有兩種客群,第一個就是希望能最大化個人電腦空間的玩家,如果玩家確定不需使用到數字鍵、方向鍵及功能鍵(多會以Fn鍵做結合輔助來取代)的話,60%尺寸鍵盤可以大大解放玩家桌面空間;另一個客群都然還是可以說是玩家族群,正如剛才所提,玩家在玩遊戲時最需要的按鍵其實都是坐落在字母區塊,因此,如果玩家確定自己不需要獨立方向鍵的話,60%按鍵鍵盤可以最大化擴展自己的桌面空間。 第二個要講的人體工學設計,這點其實現在所有鍵盤廠商都會提及,玩家們購買前倒是不必擔心鍵盤沒有這個設計,不過這個設計實際實用與否也是非常見仁見智的問題。有些廠商強調鍵盤整體的傾斜高度就有提供人體工學設計,比如傾斜角度在平面上可以帶來更省力的結果、上排按鍵會略比下排按鍵高一些、抑或是鍵帽本身也有做圓弧的設計讓敲擊更舒服等等,鍵盤廠商使用的名詞非常多,但至於對於玩家們來說是不是真的有用,這點真的就只能靠玩家們自己敲打看看才能知道了。 看完了整體的外型,接下來來看看鍵盤按鍵本身的外觀設計,也就是針對鍵帽的介紹。首先鍵帽的材質有很多種,不過最常見的是比較硬的PBT、延展性高的ABS和韌性較強的POM,不同材質的鍵帽會帶來不同的手感。PBT材質的特性是不管就成型性、耐候性、耐熱性各方面都不錯,不過問題在耐衝擊強度比較差;ABS材質的優點則是容易成型、流動性和耐熱性也不錯,不過該材質的鍵帽如果使用久了以後,材質容易磨損變光滑。以目前市面上的鍵盤鍵帽材質來看,最常見的就是採用PBT或ABS兩種材質的鍵帽。 小編近期有發現,市場上的鍵盤(不只電競鍵盤)有在鍵帽上刻字的越來越少,這裡指的是注音符號,部分鍵盤有可能是直接從國外進口,因此原先就只有針對外國設計,這樣的鍵盤本身就會只有刻上英文字母,小編個人是認為這樣的鍵盤在取消了按鍵上的注音字母、倉頡字母以後,整體的外觀變得更加簡潔,外型上也可以保有原先鍵盤外觀設計的初衷,而不會被各式字母搞得眼花撩亂,就視覺上來說是很不錯的選擇。 但如果玩家要購買這類鍵盤的話,就必須要考慮考慮了,畢竟因為小編的工作是電腦文字工作者,所以每天打上幾萬字是很常見的事情,所以對於不管是注音符號還是英文字母的位置,基本上不看鍵盤盲打是完全沒問題的,不過一般玩家們如果時常有需要用鍵盤做文書工作、又不熟按鍵布局的話,在購買這類鍵盤以前就必須嚴加考慮囉!不過如果只是要買一隻好看、好用的遊戲鍵盤的話,那麼只要知道WASD和常用的對應鍵在哪就好,也就不用擔心找不到字母的問題了。 好像只要跟電競有關的周邊都要掛上RGB燈效,如果不是電競走向,在高階的產品都不會給到RGB燈效,頂多單色背光。這樣的定義並非明文條款,但就目前市場上的產品來看,也確實是這樣沒有錯,多數只要跟電競有關的產品,只要廠商有餘力,就會給上RGB燈效。鍵盤更是不得了,作為幾乎可以說是第一批給上RGB燈效的電競產品,電競鍵盤的RGB燈效看似簡單,但實際就視覺上來說卻有奇效。 其實還是有電競鍵盤的燈效是只會給單色背光的,不過如果要給到RGB燈效的話,多半會需要玩家在付出多一點荷包,但說到底,RGB燈效對於玩家們來說其實僅僅是種視覺上的爽度,就實際的遊戲體驗來說並未有任何幫助,頂多在黑暗中可以提供按鍵背光的功能。但如果要提供RGB燈效的話,廠商們倒也不是省油的燈,效果幾乎都是給好給滿!不管是色彩選擇、還是燈效模式,RGB電競鍵盤都會給到1600萬色選擇和多種燈效設定,而且也會提供玩家自定義的空間。 這邊就要聊到「電競」對於玩家們來說有一個很有趣的吸引力:客製化,也就是自定義功能。一般的鍵盤滑鼠其實當然也可以照玩家喜好在許多廠商推出的產品之間做選擇,然而一旦購買了非電競類產品,其實在買到的當下,就會淪於「普物」,也就是買來的東西基本上和其他人的都一模一樣,沒有個人化的特色可言。當然不是每個玩家都需要與眾不同,但總是會想要有些不同,也因此,電競產品能提供的也就是這塊,雖然買到相同電競鍵盤的玩家用的是一樣的鍵盤,但因為喜好的不同,就會在RGB燈效和模式上做調整,自由客製化出屬於自己的電競風,這就不是一般電腦周邊產品能夠提供的了。 但小編建議玩家如果要購買RGB電競鍵盤的話,除了順眼以外,也要考慮一點是鍵盤是否提供玩家調整燈效亮度或是直接關閉燈效的功能,畢竟總會有些時候會想要把燈效暫時關掉,又或者覺得亮度太亮、刺眼的話,還可以有調整的空間,以免因此後悔喔! 巨集是讓玩家可以在遊戲中藉由預先「錄製」(設定)好指令,將指令設定在單一按鍵上,以便在對應的遊戲或是軟體程式中按下後,快速執行指令動作的功能。許多電競鍵盤,尤其是全尺寸電競鍵盤很常會在左側或是上方看到提供獨立巨集按鍵的設計,目的最主要是為了讓玩家可以更方便使用。 先要知道的一點是,並非每家廠商、每隻鍵盤都必須要有巨集鍵才稱得上是電競鍵盤,同時每家廠商設置巨集鍵的順序雖然大同小異,但也不進相同。但其實不管如何,巨集鍵並非是電競鍵盤的標配功能,事實上,在正規的電競賽事中,參賽選手是被禁止使用巨集鍵的,因這會在遊戲上帶來許多不公平之處,破壞比賽公正。因此,巨集鍵主要是針對一般休閒玩家所設計。 巨集鍵一般來說沒有規定一定要提供幾顆,而實際上的使用來看,最大的差異也僅在巨集鍵坐落的位置上而已。比較常見的位置是放在鍵盤的最左側,獨立出一排空間讓巨集按鍵可以集中在此,這樣設計的好處是玩家在使用鍵盤玩遊戲時,手指不必延伸過度延伸就可以省力的按到巨集鍵,不過其壞處就是,如果初次使用不小心沒注意到巨集鍵預設指令的話,很有可能會不小心造成遊戲或日常使用上的悲劇,像小編在測試期間撰寫文章時,就有幾次不小心按到位於鍵盤左Ctrl鍵旁、預設指令為上一頁的巨集按鍵,使得撰稿期間常常會有「灰飛煙滅」的問題出現XD!因此,建議玩家如果是購買巨集按鍵位於左側的鍵盤時,一定要事先藉由廠商提供的軟體將巨集鍵對應的指令搞懂,預先更改或是習慣,以免意外發生喔! 還有一種常見的巨集按鍵位於鍵盤的左上方,這樣設計得好處在於較不會有誤觸的風險,不過缺點就是手指要延伸的比較長,因此使用上會稍微有些不順手、不流暢。另外,巨集鍵雖然比較常出現在全尺寸鍵盤中,不過如果是80%或60%尺寸鍵盤又想有巨集鍵功能的話怎麼辦,有些廠商也幫玩家們想到這個問題了,藉由讓玩家可以在開啟不同的鍵盤使用模式後,就可以讓玩家自由設定鍵盤的任一按鍵作為巨集鍵設定,方便玩家可以針對不同的使用情境設定。不同的設計之間各有不同的優缺點,端看玩家們要如何取捨囉! 不過電競鍵盤一定要有巨集鍵嗎?不,就算沒有巨集鍵玩家也是可以買到適合自己和自己喜歡的電競鍵盤,但巨集鍵就是一個有的話可以增加使用彈性,沒有的話倒也無傷大雅的功能。 傳統上鍵盤所能提供的功能就是作為和電腦系統溝通的工具之一,只有基本的104鍵功能,不過隨著時代的演進和技術的進步,玩家對於「鍵盤」要能提供的功能已經不再僅僅限於打字一環,多媒體、高彈性使用也逐漸成為被重視的特色功能之一,其中,尤其在鍵盤本身具備的擴充性和多媒體功能鍵設計方面尤其重要。 先來說說擴充性這點吧!所謂的擴充性其實最簡單的就是鍵盤會在邊框四周提供額外的USB連接埠或是3.5mm耳機孔、甚至麥克風孔等功能,這意味著什麼?也就是說玩家如果購買這類鍵盤的話,線材將可以更有彈性的使用,不必每一個外接裝置的線材都要延伸到機身後方主機板I/O使用,連接線材可以更加輕鬆地整理。同時,因為有提供額外連接埠的功能,也就能為玩家在整體電腦的操作上做更多彈性的使用。不過這倒也是有缺點,一是這類鍵盤普遍來說以全尺寸鍵盤較常見,因此空間和重量都比較大,另一個缺點是如果該鍵盤有提供多媒體功能鍵或是耳機麥克風孔的話,鍵盤本身所需的USB連接埠就可能需要一個以上,對於主機板I/O還是可以減輕縣材整理的困擾就是了。 不過,相較於擴充性的設計,其實多媒體功能鍵的設計才是真正在高階電競鍵盤中最常出現的特色,注意,這裡指的並不是「Fn+XXX」鍵的組合對應功能,而是鍵盤上會有獨立的按鍵可以方便讓玩家調整音量、切換上下首歌曲等功能。玩家可能會覺得奇怪,音量調整或是切換上下首歌曲跟電競有什麼關係?簡單來說,玩家玩遊戲時如果沒有在跟隊友溝通的話,可能會在邊玩遊戲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這時候能夠直接切換上下首音樂對這樣的玩家來說是很方便的一件事。再者,在緊張遊戲時刻,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真要說的話每一秒都是在跟遊戲的生命搏鬥,如果還需要藉由跳窗的方式到電腦桌面調整音量的話,對於玩家來說其實是非常不方便的。 也因此,多數遊戲鍵盤如果沒有獨立的音量調整功能的話,至少都會提供Fn組合鍵的功能讓玩家可以調整,不過如果是有獨立音量調整功能的話,就有分直接提供獨立音量大小按鍵的方式,或是現在更常見的是直接裝一個音量調整的滾輪給玩家快速調整,不只使用上更快速,而且操作更直覺,當然,這些功能和特色也都是一分錢一分貨的,價格面來說的話,音量滾輪的設計通常會比獨立音量按鍵設計的鍵盤更貴,因此,小編建議如果玩家手頭上預算夠又真的喜歡音量調整用滾輪設計的話,再來選擇這類的鍵盤。 剛才小編提到跳窗這件事,其實玩家們在遊戲時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誤觸Alt+Tab的組合鍵結果在最關鍵的時候跳出視窗到桌面、又或者是玩遊戲時不小心看到Windows鍵結果跳到桌面看到開始功能表被點開,雖然趕緊回到遊戲但已經一命嗚呼。相信上述的情形應該是多數愛玩遊戲玩家們心中永遠的痛,這也就是為什麼鎖跳窗和防鬼這類按鍵功能會出現的原因。 先說防鬼這件事,防鬼鍵功能的由來其實在早期鍵盤如果多個按鍵同時按下或需要按住的話,部分按鍵就不會起作用,造成該按鍵變成像鬼一樣不存在一般,而後來的防鬼功能就是為了預防這樣的狀況。舉例來說吧!PC玩RPG或FPS遊戲時,WASD四鍵是全鍵盤中最常用到的按鍵之一,畢竟操控著腳色的四向移動,多數時候四個按鍵有可能會同時按著兩個、甚至還會有跟著其他按鍵一起按下的時候,也因此如果沒有防鬼鍵功能的話,當玩家已經按下WASD鍵其中兩個按鍵的話,要再按第三個、第四個按鍵就不會發生功能了。 現階段電競鍵盤廠商的鍵盤,防鬼功能已經可以說是一個標配功能,更白話一點的話,其代表的意思就是防止按鍵互相衝突。電競廠商們在強調自家鍵盤具備這項功能時,可能會用上幾個關鍵的行銷用語,這裡小編給大家解釋一下。 首先第一個用語是「N-Key Rolloever」,這代表的意思是「全鍵防鬼」,也就是全部的按鍵按下都可以輸出,這是電競鍵盤最理想的狀況,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玩的遊戲會需要用到怎樣的操作組合。但如果不是全鍵防鬼的話,廠商們可能就會說是「最多」幾鍵防鬼、或是「任」幾鍵防鬼,在這個情況下的話,後者的效果會比前者更好一些。舉例來說,如果廠商說最多13鍵防鬼,這代表著的是廠商自己認定最佳狀況是可以達到13鍵同時輸出,不過玩家們的按鍵組合或許並不是廠商的最佳情況,因此就有可能互相衝突,但如果是「任」幾鍵防鬼的話,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了。 再來要說的就是玩家心中永遠的痛:跳窗,跳窗這件小事(尤其是Alt+Tab)對於玩家一般日常如果是文書或休閒使用的話,是一個非常方便而且實用的功能,可以讓電腦使用更有效率。可如果是在遊戲中碰到這種狀況的話,那真的是一個不小心就會飆出髒話XD!也因此,考量到玩家們在玩遊戲時可能面臨到這樣的狀況,多數電競鍵盤廠商在設計鍵盤時就會提供玩家可以鎖定跳窗按鍵的功能,當該功能開啟後,玩家鍵盤的Windows鍵通常會最優先被鎖定,該模式下該按鍵會直接喪失功能,玩家甚至可以進一步藉由支援的廠商軟體設定其他按鍵如Alt也鎖起來,進一步減少跳窗的可能。 多數電競廠商針對自家產品都會設計專屬的軟體讓玩家可以針對特定功能客製化,包含按鍵重設、巨集錄製、燈效調整、色彩轉換等等,如果說是一般玩家的話,鍵盤接上電腦能夠用也就足夠了,或許甚至直到該鍵盤終老也不曾使用過對應的軟體功能,但對於比較狂熱和熱愛遊戲的玩家來說,接上鍵盤以後,安裝對應的驅動軟體是必須的,這讓玩家可以有機會進一步調校自己的鍵盤,以便因應不同的遊戲或工作環境。 各家電競廠商所設計的軟體雖然各有其特色所在,不過大抵來說殊途同歸,多半都會提供剛才提到的功能,僅部分軟體會額外提供特色功能,但這就留給玩家自行摸索囉!再者,廠商們為了讓玩家可以更方便的使用軟體,因此,這邊小編只會針對最常見的功能做簡單的說明。 首先自然就是按鍵功能的重新設定了,這項功能的設定主要是為了讓玩家可以預先在不同的環境中,讓按鍵做出不同的指令,最大目的在於提供彈性,只要預先設定好以後就可以自行調整了。錄製巨集的功能其實前文在巨集設定的段落已經有提過,其實簡單來說並不難,多數軟體也都會提供巨集錄製的功能,同時為了讓玩家更方便使用,部分也會提供廠商預先錄好的巨集設定讓玩家可以直接套用,讓鍵盤使用上更加彈性快速。最後就是RGB燈光效果的部分了,一般來說軟體會提供色彩、燈效模式的調整,玩家可以在眾多選擇中設定,更有甚者是可以直接讓玩家自行設定想要的燈效,而非一味的在官方預先設定好的模式中轉換,進一步提高客製化能力。 另外,軟體除了能夠讓玩家們可以設定鍵盤功能以外,有些高階的電競鍵盤甚至會讓玩家可以儲存多套設定檔,以便在玩不同遊戲時可以隨時切換不同的鍵盤模式,以便隨時因應,有些鍵盤甚至直接就提供獨立的模式切換鍵,玩家只要預先設定好之後,按下獨立按鍵,即便不進入軟體頁面也能快速切換。 總歸一句,軟體的有無不會過度的影響玩家購買電競鍵盤以後,該鍵盤本身提供的敲擊手感,不過有軟體的話,在操作體驗上就是一種輔助,可以看做是買鍵盤以後得到的Bonus,至於軟體的介面本身設計得是否親民、友善,就端看各廠商的能力了。 文走至此,相信玩家們對於電競鍵盤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概念,但究竟怎樣的玩家需要購買到電競鍵盤呢?小編在文章開頭就有提到,電競已經是一個「經濟」的存在,因此一旦產品冠上電競兩字,該產品的價格就會提高不少,玩家購買「電競」鍵盤是否值得? 要先瞭解的是,電競鍵盤目前主要都是以機械鍵盤為主,而機械鍵盤現今無論是否要作為遊戲專用,其經典的敲擊體驗、優秀的回饋手感,是促使它能成為電競鍵盤代表類型的原因,這是任何其他鍵盤都難以媲美的優點,也因此,即便玩家本身只是做辦公室的上班族,購買電競鍵盤也並無不可。 什麼樣的玩家該購買電競鍵盤?小編會建議,如果你是一位熱愛玩PC遊戲的玩家,那麼誠心建議你走入電競鍵盤的擁抱,在這裡你會獲得最優秀的全面體驗,包含按鍵敲擊體驗、鍵盤本身提供的擴充功能、多媒體能力,以及軟體輔助等等,雖然說就經濟層面來說價格不斐,但長久來看是個划算的投資。 如果你是一個上班族,假若工作環境不介意使用機械鍵盤清脆的敲擊聲響的話,就人體工學和長時間使用鍵盤打字的工作者來說,電競鍵盤或是機械鍵盤就健康層面來說也會是個優秀選擇,電競鍵盤可以額外享受其他的功能,一般機械鍵盤則還是比薄膜鍵盤手感好得多。不過如果是上班環境較安靜的玩家呢?仍然可以選電競鍵盤,不過要找軸體敲擊聲響較安靜的選擇,一般來說可以選擇Cherry MX茶軸或是靜音軸等等,各家廠商對於自家的機械鍵盤產品近年來為了跨足遊戲和工作兩端,也都陸續有推出靜音機械鍵盤的選擇,玩家在購買之前可以參考。 最後要提醒的一點是,鍵盤從裡到外都是一個非常主觀的產品,包含外觀、敲擊手感,甚至軟體做得好壞與否,玩家在購買之前若有機會一定要前往實體店面使用過後再做決定喔! 最後,要來提一下購買鍵盤以後要注意的事項,也就是售後服務的保固內容以及自行進行的清潔保養工作。先說清潔保養方面吧!如果玩家們和小編一樣每天都要時常用到鍵盤(不管是打文章還是玩遊戲)的話,按鍵上累積的細菌和髒汙絕對不少,若是長時間不清潔的話,非常容易藏汙納垢,不只視覺上來說美感不佳,對於個人衛生來說也有潛在風險,因此,保持固定清潔鍵盤是個不錯的習慣。 先就鍵盤表面上來說,鍵盤最容易累積汙垢的位置是在按鍵之間,尤其是常用按鍵,這時候可以用刷子刷過按鍵之間,可以大致清潔累積的污漬和灰塵,另外,使用軟布或棉花棒沾點清潔劑,針對已經有汙垢的位置做細部的清潔,不過要小心的是,切記清潔劑不要沾染太多,以免流到鍵盤內部,影響按鍵靈敏度,即便是要使用酒精擦拭的話,也要確保酒精成分不會對鍵盤表面造成腐蝕。再者,如果玩家發現有灰塵卡在鍵盤之間的話,可以去購買吹塵器,簡單的小物可以讓玩家將曾在按鍵之間的灰塵吹開。 其實這樣的清潔保養已經能夠幫鍵盤表面帶來一定程度的整潔了。當然,如果玩家們想要更深入的清潔鍵盤的話,還可以將鍵盤拆開,這時候最簡單的一個步驟是將按鍵拆下後做清潔,順便可以清潔軸體本身,避免累積汙垢。另外,如果玩家對於鍵盤設計有一定程度了解的話,也可以將鍵盤整個拆開做清潔,不過要小心內部的電路板,不要碰到水或撞到就是了。最後,如果玩家們的按鍵鍵帽在經年累月後,污垢已經厚到擦不掉的話,若鍵盤鍵帽可拆,可以考慮直接購買鍵帽換裝,這時候可以讓鍵盤有重獲新生的感覺。 說了這麼多,相信正準備要購買電競鍵盤/機械鍵盤的玩家們已經有個底了,購買前該注意的事項都已經介紹完畢,對於自己需要什麼樣的鍵盤玩家們心中各自有把尺。接下來小編網羅了市面上30隻電競鍵盤,直接幫玩家開箱做簡單介紹!這30隻鍵盤都是各廠商手中電競鍵盤的佼佼者,玩家們如果心中有信仰品牌的話,不妨也可以看看其寶貝產品喔!
-
ASUSTOR Nimbustor 4 AS5304T NAS開箱試用,NAS也走電競風!
NAS (網路連結儲存裝置)挾其擁有多個磁碟機槽,以RAID方式來進行資料備份與加速需求,讓多人能夠透過區域網路甚至行動網路來存取裡面的資料,搭配強大的管理、備份與多種App應用特色,使其如今已是企業、辦公室、SOHO甚至一般家庭必備的數位儲存中心。 然由於當今電競風潮當道,如今不少電腦相關周邊設備都額外開闢出一條電競專屬的產品線,以酷炫造型,搭配高效能的設計,成為其產品線的最強代表作。而ASUSTOR (華芸)也看到電競玩家們的需求,特別推出針對電競玩家所設計的NAS產品,搭配具有特色的造型設計,以及更快的網路速度,讓玩家能夠透過NAS來存放更多遊戲,成為LAN Party的最佳主角。 ASUSTOR所推出的Nimbustor 4 (AS5304T),是一款針對電競玩家所設計的NAS。採用晶鑽美型電競紅的外型,搭配磁吸面板設計,開啟後可看到4組3.5”磁碟機槽,並具備熱插拔硬碟卡榫,免工具即可拆裝硬碟來更換或升級容量,讓玩家能夠快速安裝或抽換HDD或SSD,不須辛苦地去找螺絲起子。 在內規方面,AS5304T採用Celeron J4105 (Gemini Lake)四核心處理器,時脈可達2.5GHz,搭配4MB快取容量,效能比上一代的Apollo Lake CPU更提升30%。而這次搭配了4GB DDR4-2400記憶體(可擴充至8GB),也比DDR3快且省電。加上安靜運作、低噪音,全天候開機也沒問題! 在網路埠方面,AS5304T採用雙2.5GbE網路設計,插上隨附的Cat. 5e網路線兩條,只要連接到2.5GbE的網路卡或路由器,即可享有比一般1GbE更快2.5倍的區網傳輸速度。若同時插上兩組網路埠,還可以將頻寬合併起來,升級到5Gb/s的超高頻寬境界! 讓傳輸超大檔案都沒問題! 至於效能方面,AS5405支援4K硬體解碼串流,因此可以直接從NAS讀取4K等級的影片並直接觀看。磁碟存取效能方面,官方表示AS5304T的讀寫速度可達564 / 551 MB/s,效能已與高速SATA SSD相當,而這僅是以HDD透過RAID 5就能達到的表現喔! 這麼快的速度,當然要存放各式大型遊戲也沒問題,只要透過建立iSCSI LUN的方式,並將該網路卷宗掛載至PC上,即可將NAS上的部份儲存空間,配置成一台磁碟機代號,如此一來,遊戲就能夠直接安裝到該磁碟機裡面,如同存取本地端硬碟一樣方便。甚至進階應用方面,還能設定成透過iSCSI來開機,讓本地端不須裝硬碟也能透過遠端磁碟機來正常使用。 當然對於LAN Party的情況來說,若有需要在多台電腦上還原遊戲檔案,也可以透過上述的方式來直接還原,減少從網際網路下載遊戲檔案所需要的時間與頻寬消耗。此外,對於遊戲實況主來說,亦可透過iSCSI LUN的掛載,來將4K HDR等級的遊戲實況內容,即時存放在NAS裡面,讓玩家在一邊玩遊戲時,一邊將YouTube或Twitch影片檔案備份回NAS。非常方便! 這次ADM使用介面,也採用電競風格設計,並提供多種桌面主題讓玩家們自由更換,ASUSTOR App Central提供多款個人/家庭用的App以及企業適用的App,可協助使用者進行各種多媒體應用,或是企業專用的小型伺服器。此機種同樣支援HDMI外接螢幕輸出功能,並可搭配鍵盤與滑鼠,當成4K HDR等級的多媒體播放機、遊戲機、天氣預報、新聞、看YouTube/NetFlix影片,搭配手機App來操控,讓NAS也成為家裡的多媒體娛樂中心。 在其他NAS專業應用部份,像是冷備份技術、快照中心、虛擬化Docker應用也一應俱全,支援雙網路喚醒技術 (WOL/ WOW)。並可連結其他NAS來增加硬碟整體儲存容量,讓玩家們輕鬆管理各式資料的備份與即時存取,設定完成後就不用擔心資料是否忘了備份,因為NAS都幫您做好了。 整體而言,ASUSTOR AS5304T外型擁有濃厚電競風,不僅網路速度更高,搭配其豐富的UI,能夠幫助各式用戶輕鬆進行資料高速存取、自動備份,以及各式網路儲存應用。尤其對玩家來說,除了可以讓遊戲、影片及大量資料完整備份起來以外,其高速的網路傳輸速度也能直接掛載成本地磁碟機,以讓遊戲可以快速載入,減少複製來複製去的繁瑣步驟,可說是非常棒的電競部品。本機提供3年保固!適合電競玩家選購,當然也適合一般個人、SOHO、中小企業採購使用。 廠商名稱:ASUSTOR - 華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7737-0888 廠商網址: 市場行情:16,888元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企業級網路設備 - Enterprise Network -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更多的【PCDIY! 家用網路設備 - Home Network - 路由器 / 電競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網路卡 / 網路攝影機】: →更多的【PCDIY! 智慧家庭 SmartHome / 智慧辦公室 SmartOffice / 智慧攝影機 Smart Camera / 智慧門鎖 Smart Door Lock / 智慧門鈴 Smart Doorbell】: →更多的【PCDIY! Network Hardware / 網通設備 / 弱電工具 / 機櫃產品 / 機房世界】: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IT資訊新聞】:
-
RX590/5700XT相繼上陣、效能暴漲90%!CJSCOPE Z530GX輕薄筆電搭Sapphire Gearbox外接顯示盒實測
自從多年前Intel推廣「Ultrabook」(輕薄筆電)這個名詞,走外型輕薄、內部高效能特色後,一般非遊戲/電競玩家如果要購買筆電的話,考量到一般文書/工作使用情境,大部分都會傾向購買輕薄筆電。不過輕薄筆電也有其缺點,一是連接埠選擇通常較少,這點近年來在廠商技術逐漸成熟以後有好轉,已經能夠從早年僅1~3組USB連接埠,增加到有些還能提供網路、HDMI等連接埠,讓擴充更具彈性,但相較於高階的電競筆電或桌機,其連接埠還是稍有不足。然隨著Thunderbolt 3連接埠的逐漸普及,更多輕薄筆電也逐漸將其列為標準配備之一後,這個問題已經逐漸得以改善,甚至進一步能夠解放輕薄筆電的潛力。 Thunderbolt 3連接埠因傳輸速度快,最高傳輸頻寬可達40 Gbps,這除了為玩家帶來傳輸超大檔案可加快速度的優勢以外,同時也因其採用USB-C連接埠特性,因此和目前市面上多數的智慧行動裝置相容,也間接導致相關的擴充埠選擇更加多元。這樣的結果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剛才提到的連接埠彈性不足問題,二是能夠藉Thunderbolt 3外接其他裝置,強化輕薄筆電的功能。 輕薄筆電本身雖然外型走的是輕薄好攜帶,但也因為內部空間的限制,導致其無法容納太多硬體元件,使其效能極限無法跟電競筆電相比。假如玩家要將其拿來玩遊戲,或是做嚴峻的修圖、繪圖、剪片等影像處理工作的話,輕薄筆電這時就會有些使不上力,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無足夠的顯示效能。輕薄筆電因機身大小的限制,絕大多數都沒有配置獨立顯示卡,只能藉由處理器內部所搭載的顯示晶片來輔助,而內顯這東西用在一般文書、小修圖或者是主要以處理器效能為主的遊戲時,還能勝任,因多數輕薄筆電都會搭載當前較高規格的Intel行動版處理器,小編截稿期間最常見的是Intel第8代Core系列處理器,而第10代要等到2019年年底甚至2020年,不過即便如此,高階處理器已能夠應付購買輕薄筆電的目標客群需求。但玩家如果想要進一步用這類輕薄筆電去玩所謂的AAA級遊戲大作的話,就會面臨嚴重挑戰! 這也是為什麼「外接顯示盒」會出現的原因,外接顯示盒顧名思義就是藉由外接顯示卡的方式,讓玩家可以用輕薄筆電玩高畫質遊戲,解放原先輕薄筆電內部顯示效能不足的問題,同時,因兩者的搭配隨插即用,使得玩家可以輕鬆把輕薄筆電轉變成電競筆電,並能把愛玩的遊戲隨身帶著走。再者,外接顯示卡後帶來的優勢不只是可以拿來玩遊戲,前文有提到,在嚴峻的影像工作環境下,外接顯示卡也是能夠為行動工作者帶來更多彈性使用的方法,讓創作者也能藉由外接顯示卡來進行繪圖加速、影像轉檔...等應用。而隨著Thunderbolt 3即將內建於第10代Core處理器,打通輕薄筆電在高速傳輸與擴充更多的任督二脈,將讓Thunderbolt 3更加普及,也使得越來越多廠商願意推出相關的外接盒產品,提供給輕薄筆電玩家來使用。 在此之前,多數外接顯示盒主要都是以NVIDIA顯示卡作為主要推廣,這一次比較不一樣。Sapphire(藍寶)是一專做AMD顯示卡的廠商,這一次他們推出「Sapphire GearBox Thunderbolt 3 eGFX 顯示卡外接盒」(下稱Gearbox),雖然該顯示盒也支援NVIDIA顯示卡使用,不過可以想見其對於AMD顯示卡相容度勢必多有著墨,甚至也可以說是第一款專為AMD顯示卡量身打造的外接顯示盒。 先來看看這款Gearbox這款外接顯示盒吧!Gearbox是Sapphire首款基於Thunderbolt 3為主的外接盒,整台機盒的尺寸是300 x 204 x 138(mm),整體來說是十分好攜帶的體積。主要連結筆電的連接埠為Thunderbolt 3,機身本身除了有電源孔以外,還有提供兩組USB 3.0連接埠可以讓玩家連接鍵盤滑鼠使用,另外,輕薄筆電因為體積的關係多半會犧牲RJ-45網路埠而選用Wi-Fi無線網路使用,但如果要玩遊戲的話還是建議使用有線網路較佳,因此,Gearbox也提供一組RJ45有線網路埠讓玩家直接連結使用。 而在使用彈性的部分,Gearbox提供一個PCIe 3.0 x16介面,可插入一片單槽或雙槽顯示卡,同時也可使用其他採用PCIe介面的外接裝置如網卡或SSD轉接卡等使用,內部最大可容納顯示卡長寬比為266 x 125(mm),內建的電源供應為500W,而最大GPU功耗則是300W,顯示卡供電線材則是提供單條8+8 pin輸出。 可支援顯示卡部分,AMD陣營方面支援RX400和RX500系列,同時也可支援目前最新的RX5700和RX5700 XT兩張顯示卡,今年初的AMD卡皇Radeon VII也同樣支援,Sapphire自家的Nitro、Nitro+、Pulse、Pulse+等產品線也都支援,玩家在購買之前只要先確定顯示卡的規格、尺寸、功耗或其他需求是否相容即可。 不過這裡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由於Gearbox是採PCIe 3.0 x16的傳輸介面,因此,如果玩家要使用最新的RX5700、RX5700 XT顯示卡的話,就會無法享受到它們搭載PCIe 4.0介面的優勢囉!不過這點在一般玩家如果是用外接顯示卡在遊戲體驗上並不會影響就是了,除非玩家如果是要使用PCIe Gen 4x4 SSD作為外接使用的話,才有可能會面臨SSD讀寫速度無法達到極致的問題。 關於Gearbox外接盒本身的介紹暫時先告一段落!為了要實際測試Gearbox藉由Thunderbolt 3外接顯示卡帶來的效能表現,小編也特別借了CJSCOPE(喜傑獅)的Z530GX輕薄筆電,Z530GX主打時尚輕薄,全機採用鋁合金陽極處理技術金屬材質,僅1.39kg的流線外型讓它擁有優秀的便攜性。 筆電螢幕的部分採用的是IGZO的面板,提供高顯色72% NTSC (sRGB 100%)的色彩表現,解析度則是1920x1080,IGZO面板的廣視角技術,作為一般日常使用來說非常輕鬆無負擔。而鍵盤本身採用一體成型的獨立式巧克力鍵盤設計,搭配白色LED背光燈效,加上按鍵回饋感不錯,敲擊體驗優秀。 硬體規格方面,CJSCOPE一向以客製化產品出名,這次小編借來的Z530GX版本內部搭載的是Intel第八代Core i7-8565U處理器,是採4C/8T的配置,基礎時脈為1.8GHz、動態時脈則是可達4.6GHz。記憶體部分則是搭載DDR4-2666 16GBx2,不過因Whiskey Lake處理器只支援DDR4-2400記憶體時脈,因此實際上是32GB DDR4-2400,就一般工作和遊戲使用來說,已經非常足夠使用。儲存空間部分則是提供NVMe PCIe 3.0 x4 256GB SSD,另外還有提供一組2.5吋7mm SATA III 6Gb/s硬碟槽可以讓玩家自行DIY升級。 整體來說,Z530GX作為一輕薄筆電已經十分足夠應付一般玩家的工作日常,即便是要拿來玩玩小品遊戲,Core i7-8565U處理器的效能表現本身也是足夠應付的。再者,Z530GX雖然本身走得是輕巧路線,但它所提供的連接埠彈性還是十分充足,包含像是3.5mm耳機孔和麥克風孔、六合一讀卡槽一組(SD / SDHC / SDXC / mini-SD,MMC / RSMMC)、兩組USB 3.1 Gen 1 Type-A、一組支援Thunderbolt 3的USB 3.1 Gen 1 Type-C,影像輸出部分則是有Mini-Display Port 1.3和HDMI 1.4a各一組,使用彈性可說是非常充足。 但因Z530GX本身並未搭載獨立的顯示卡,而是採用處理器本身的Intel UHD Graphics 620顯示晶片,如果說真的要拿來玩一些高效能的AAA高畫質遊戲時,這內顯還是會稍微有些力不從心,這時候就是Gearbox派上用場的時候囉! 實際將Gearbox接上筆電囉!這次小編測試的顯示卡主要會以AMD陣營的為主,並且會以前一代Radeon RX500系列中的RX 590,以及新一代RX5700XT兩代顯示卡作為示範,讓玩家們可以了解外接顯卡前後的效能表現差異以及實際帶來的意義。 作為對比,先來看看原先輕薄筆電內採用的Intel UHD Graphics 620晶片的效能吧!要先理解的是,原先Z530GX輕薄筆電所針對、設計的客群並非是遊戲/電競玩家,因此其內顯晶片效能表現在專業的電競玩家們眼中只能說是看不上眼,但這不代表Z530GX沒用喔!只是設計目標不同罷了。回到正題,我們先來看看Z530GX輕薄筆電本身在各方面的效能表現之後,再來針對內顯以及外接顯示卡後的效能表現做比較吧! 這樣的顯示效能表現實際對應到遊戲FPS代表什麼呢?用最簡單的《古墓奇兵:暗影》這款遊戲來說吧!小編將畫質設定調整到最低(Lowest)、解析度在1920 x 1080時,平均FPS不到10,是完全無法遊玩的等級啊! 這邊小編還是要再次強調,原先CJSCOPE設計Z530GX的目的本就不是為了「遊戲」而生,而是針對輕薄、便攜加上省電的效能表現而來,當然也就不會提供太高的顯示效能表現,不過一定會有玩家是希望能夠擁有輕薄筆電做商務工作用途的同時,又能用輕薄筆電完高畫質遊戲的渴望,因此,小編接下來就要把外接盒Gearbox接上囉! Gearbox包裝盒中有附Thunderbolt 3連接線,將線材連接外接盒和筆電以後,筆電的裝置管理員就會自動抓到外接裝置囉!這點設計上滿方便的,玩家不必太過煩惱安裝過程繁複的可能。不過使用之前還是要注意的是,雖說外接盒本身不需要額外的驅動程式就可直接使用,包含RJ-45網路孔和兩組USB連接埠都是,但如果是要外接顯示卡本身的話,玩家記得還是要前往對應陣營的顯示卡廠商下載並安裝其驅動程式喔!以AMD為例的話,使用前需要先下載對應卡片的Radeon Adrenalin驅動程式(若使用NVIDIA陣營顯示卡則要下載對應的GeForce Experience驅動程式),截至小編撰稿期間,目前該驅動程式的最新版本為19.7.5。若未安裝顯示卡的對應驅動程式的話,將無法正常發揮顯示卡的所有的效能喔!安裝完成後,就可以在Windows的裝置管理員中找到安裝的顯示卡名稱,也就代表該顯示卡已準備就緒,並且可以正常使用了。 外接顯卡後的效能將以顯示效能作為主要比較,其他測試項目如是針對處理器或記憶體、SSD硬碟部分就先不在此範圍囉!先從Radeon RX590先來試試看吧!小編拿到的這張是Sapphire自製卡版本,採用的是12nm製程,裝上Gearbox外接後,採用的傳輸介面為PCIe 3.0 x4,記憶體為GDDR5 8GB,頻寬為268.8 GB/s,基礎時脈在1560 MHz。 這只是一小步,小編知道玩家們比較期待的一定是Radeon RX5700 XT外接後的表現吧!這次小編選用的是AMD Radeon RX5700 XT公版卡作為測試,他所採用的是7nm製程,記憶體提供GDDR6 8GB,最大記憶體頻寬為448 GB/s。基礎時脈部分為1605 MHz、動態時脈最高則是可以達到1905 MHz。 我們來快速比較一下原先使用內顯、外接RX590和RX5700 XT兩張顯示卡後,三種情況的前後效能差距表現吧! 可以看到的是,Z530GX在外接RX590以後,其效能表現已經讓原先的Fire Strike從1192飆漲到10794分,漲幅達到88%;Time Spy則是從436成長到4152,成長幅度則是達到89%,帶來的效能提升非常有感。而如果是外接RX 5700 XT的話,Time Spy模式則是可以獲得高達92%的漲幅(起初436、外接後5469);Fire Strike模式同樣也有89%的效能漲幅(起初1192、外接後11854)。從兩者的前後差距比較來說,就已經可以看到雖然不管是外接RX5700 XT還是RX 590所帶來的效能漲幅差距不大,但前者帶來的成長還是稍微優秀一些。 從價格面來看看,目前市場上RX590顯示卡平均價格落在8500元台幣上下,RX5700 XT則是落在13500元台幣左右,兩者之間的價差大約有5000元,其實若是單就每分錢買到的性價比來說,小編會建議如果是想要建構行動電競站的玩家,可以直接選擇RX590即可擁有不錯的外接遊戲體驗。話雖如此,選擇RX 5700 XT所帶來的C/P值在外接遊戲體驗上來說雖然相較於RX590來說,並未增加十分多的效益,但就長遠來看,RX 5700 XT若是玩家想要將其另外應用在桌上型電競主機系統上直接使用的話,買來倒是可以有滿高的彈性使用空間,進可攻向行動電競體驗站、退可守住桌上型電腦高階效能戰區。 總結來說吧!原先CJSCOPE Z530GX輕薄筆電提供的是高彈性的便攜性使用,但因應機身輕薄所帶來的空間限制,使得不管是連接埠的彈性使用或是筆電本身在顯示方面的輸出表現,若是被拿來用在「電競」上的話便會有些不足,因此,藉由Sapphire外接盒Gearbox的輔助,不只帶來額外的USB連接埠可以讓玩家外接滑鼠和鍵盤使用外,也可藉由RJ-45網路埠的輔助讓玩家免於用無線網路玩遊戲。 當然,正如前文所提,Sapphire Gearbox能帶來的效益不只在顯示卡方面,採用的PCIe 3.0 x16介面還可以讓玩家額外安裝獨立網路卡或是SSD硬碟進一步強化整體的使用體驗,為Z530GX輕薄筆電在保有原先輕薄使用的優勢下,帶來更高效能且兼具彈性使用的選擇。 廠商名稱:Sapphire - 藍寶科技 廠商網址:
-
CORSAIR Harpoon RGB Wirelss無線電競滑鼠手實測開箱,魚叉在手無線在我!
Corsair在今年年初的CES時推出許多電競相關新品,其中較引人注目的就是全新的Slipstream 2.4GHz無線技術,而這次小編手上收到的這款Corsair Harpoon RGB Wireless無線電競滑鼠就是搭載該技術,也是目前Corsair其下首款搭載該技術的電競滑鼠,讓它能擁有僅1ms的反應時間。無線電競滑鼠的重量問題也因為採用內建鋰電池的關係,讓整隻滑鼠的重量僅有99克,是十分輕盈的等級。 Harpoon RGB Wireless外型上,其前、中、後段寬度都相同,在尾端左右兩側有設置簡單的左右側墊,讓拇指和無名指小指的抓握能力更穩定,除此之外,左右兩側還有設置防滑墊,更進一步增加控制能力,抓握上非常輕鬆,就算是小手掌的玩家也可以輕鬆控制。同時防滑墊上設有條紋,不過該紋路並不會造成割手的問題,長時間使用下不易感到手部不適。 按鍵分布的部分則是提供共六顆可編程按鍵,包含滑鼠左右鍵、滾輪和左側側邊按鍵。左右鍵部分雖然沒有用上分離式的按鍵設計,不過就小編自己使用的情況下,並未碰到左右鍵互相影響的問題,玩家可以放心使用。 Harpoon RGB Wireless的重點特色當然就是支援自家最新的Slipstream 2.4GHz無線技術,讓即便是定位在入門等級的Harpoon RGB Wireless,也能夠擁有最低1ms的反應速度,這點滿值得嘉獎。而無線模式除了2.4GHz以外,另外也有藍牙連接的模式,前者的電池續航力可達到30小時、後者在一般文書處理並關閉燈效的情況下,則是可以達到60小時的表現,讓玩家不管是要用來打game還是做一般工作日常都好用。 Corsair家的iCue軟體提供詳細的客製化設定,包含設定巨集、RGB燈效色彩模式、以及自定義按鍵功能等等,比較特別的是在預設的DPI設定中,除了基本的五段切換調整以外,還另外有一顆狙擊鍵(Sniper)DPI設定,這部分是讓玩家可以藉由自定義按鍵對應功能以後,可依個人喜好將任一按鍵設定為狙擊鍵快速切換使用,也進一步提供玩FPS射擊遊戲時的彈性。 實際用測試軟體(Mouse Tester v1.5)將效能圖像化吧!小編先快速介紹一下Harpoon RGB Wireless的重點硬體規格,身為光學滑鼠的它採用的是PWM3325光學感測器,可提供最高10000 DPI的範圍,具備五段調整,採用歐姆龍微動開關,按鍵壽命為5000萬次。接下來小編將在玩家常用的布面滑鼠墊上進行軌跡和反應速度、回報率的測試,並分為高低靈敏度兩項變數,藉由圖像將滑鼠的穩定度表現出來。 Corsair Harpoon RGB Wireless無線電競滑鼠這次搭載海盜船家最新的Slipstream 2.4GHz無線技術,徹底解放玩家空間限制,同時經實測表現中可看到確實能夠在無線模式下提供穩定的1ms反應時間,達到和有線滑鼠相同的等級,另外也提供連接線和藍牙技術讓玩家可以一鼠三用,多彈性使用更加分。而在外型上的設計則是相對低調些,但整體的操作手感非常舒適,不管是玩哪一種遊戲都能輕鬆掌握。 廠商名稱:美商海盜船 廠商網址:https://www.corsair.com/tw/zh/
最多人點閱
- 華碩ROG SWIFT PG279Q螢幕實測開箱,27吋G-SYNC電競顯示器中的優質精品!
- 技嘉GIGABYTE G27Q實測開箱,27吋IPS 2K解析度搭載144Hz更新率,平面電競螢幕!
- 華碩ROG SPATHA電競滑鼠實測開箱,有線無線皆夠炫!
- 圓剛AVerMedia易錄卡C985 LITE遊戲直播擷取卡,晉升專業實況主最佳工具
- 技嘉AORUS FI27Q-X電競螢幕開箱動眼看,至尊級王者的視覺體驗!
- 純正電競元素延續、XPG首款電競筆電XENIA 15開箱評測,高質感外觀搭配高效能硬體
- ROG Zephyrus M「無懼.西風之神」效能實測,高規格又輕薄的電競筆電
- MSI 2WAY SLI HB BRIDGE L/M橋接器實測開箱,雙顯示卡發揮全速效能的神兵利器!
- 圓剛AVerMedia LGHD2直播擷取卡GC570實測開箱,專業實況主遊戲直播神兵利器!
- 年節寒假就是要打電動、NVIDIA讓爽度更上一層樓,feat AORUS GeForce RTX 3070 MASTER 8G
- 畫面由聲音掌控,Razer Hammerhead True Wireless Earbuds開箱
- ROCCAT SOVA電競膝上板實測開箱,客廳打怪練功最佳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