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 / 固態硬碟
-
Intel SSD 750 1.2TB實測開箱,NVMe PCIe SSD固態硬碟中的頂尖之作!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江山輩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Intel再次震撼玩家圈,推出針對玩家與工作站市場的全新Intel SSD 750系列,一開始推出400GB與1.2TB版本,後續又推出800GB版本,取代原先的Intel SSD 730系列。帶來了NVMe世代的PCIe SSD,除了擁有更快的存取速度,引進企業級的斷電保護功能,還同時推出了HHHL與2.5吋U.2共兩種版本,完整的驅動程式與應用軟體,支援Win7、Win8.1與Win10。最重要的,原先擁有這樣性能的PCIe SSD,都是價格高不可攀的企業級PCIe SSD,Intel SSD 750的出現,除了把企業級產品下放消費級市場,把高貴的價格整個打下來,讓玩家能充分享受NVMe世代PCIe SSD的超速快感。 最近,SSD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首先是快閃記憶體的翻新,傳統2D製程NAND Flash,轉進新一代3D製程NAND Flash,從拼平面製程的精密度,到現在拼立體堆疊的技術。接著,是介面的翻新,速度的加快,傳統2.5吋固態硬碟,受限於SATA 6Gb/s傳輸瓶頸,速度一直上不去,SAS 12Gb/s也不敷使用,原本走SATA 6Gb/s電路的mSATA、M.2也被嫌棄速度太慢,新的NVMe世代PCIe SSD時代來臨,引進主流PCIe 3.0 x4電路,以HHHL卡板版本、M.2子卡版本與採用SFF-8639連接器的2.5吋U.2版本方式,帶來更快的固態硬碟高速公路。 原先,SSD主力用的儲存元件,為傳統2D型SLC Flash、MLC Flash與TLC Flash,隨著科技的進步,快閃記憶體的發展,2D NAND的Flash時代已經過去,終於進入了所謂的V-NAND的Flash,也就是3D NAND的Flash新時代。同時,也有分成3D NAND型MLC Flash,以及3D NAND型TLC Flash,甚至,透過韌體更新,可以重新程式化,把3D NAND型MLC Flash與TLC Flash做模式切換。快閃記憶體大廠,Samsung、Hynix、Micron、SanDisk、Intel與TOSHIBA,全面量產了3D NAND快閃記憶體,並且開始快速導入到新一代固態硬碟產品。 NVMe世代PCIe SSD,與傳統PCIe SSD,最大的不同,跟AHCI一樣,可以支援共通的驅動程式,Windows 8.1、Windows 10已經全面支援,Windows 7則可以透過更新來支援,硬體廠商不用再額外開發驅動程式。再來,NVMe世代PCIe SSD,確定主流為PCIe 3.0 x4,目前,也支援PCIe 3.0 x8與PCIe 3.0 x16。NVMe最大的特點,則是強化了傳統SATA 6Gb/s與SAS 12Gb/s指令集,不僅多工處理的能力更強,Maximum queue depth最明顯,從One command queue,32 commands per queue,進化到65535 queues,65536 commands per queue,延遲時間縮短,Uncacheable register accesses也很厲害,從Six per non-queued command,nine per queued command,進化到Two per command,還針對4K指令最佳化。NVMe世代PCIe SSD,不僅大一統驅動程式,讀寫速度加快,IOPS處理能力增多,以及多工存取能力加強,可以說,整體效能大幅提昇。 值得注意的,由於SLC Flash全面停產,即便企業級PCIe SSD,也得全面使用MLC Flash,最高檔的,則是使用效能最快與耐用最高的eMLC Flash。PCIe SSD,原本主要應用是在企業級市場。自從M.2出現之後,才開始下放到消費級市場。Samsung XP941出現之後,這是史上第一個大量生產的NVMe世代PCIe SSD,共有AHCI與NVMe版本,首度將讀取效能提升到2.0GB/Sec。後續又推出新品,Samsung SM951、PM951與Samsung SSD 950 PRO陸續問世,全面採用3D NAND型MLC Flash、TLC Flash。Intel SSD 750出現之後,這是第二家全力發展NVMe型PCIe SSD業者,除了傳統HHHL卡板,並推出了採用SFF-8639連接器的2.5吋U.2版本!2016年02月18日,日本東京舉辦了2016 Samsung SSD Forum, Japan,Samsung則展出了驚為天人產品,Samsung SM961問世,M.2 SSD效能又往上提昇,讀取效能達到了3.2GB/Sec。後續又推出新品,Samsung PM961與Samsung SSD 960 PRO、960 EVO陸續問世。 SSD未來殺手也跟著出現,NVMe世代PCIe SSD,發展出BGA SSD晶片版本,事實上,很早就有廠商推出BGA SSD,不過當時不成氣候,是因為效能太差,自從TOSHIBA率先推出了BG系列PCIe版本的BGA SSD之後,情況就改觀了,最新Samsung PM971,單顆BGA SSD,讀取效能達到了1.5GB/Sec,寫入效能達到了600MB/Sec。 我們台灣業者,緊鑼密鼓發展NVMe世代PCIe SSD。浦科特也推出了PLEXTOR M8Pe,推出HHHL卡版:M8PeY,附金屬散熱片的M.2桌機版本:M8PeG,M.2筆電版本:M8PeGN,也在全世界造成了轟動。 最引人注目的,Intel再次震撼了SSD世界,推出了採用3D NAND型TLC Flash,最新的Intel SSD 600p正式問世,最厲害的則是以平實價格銷售,帶來了平價化NVMe型PCIe SSD。 2016年的SSD市場詭譎多變,除了3D NAND型快閃記憶體改朝換代,NVMe世代PCIe SSD全面來襲。史上最強的NVMe世代PCIe SSD,也剛剛問世,於今年初發表,目前已經正式開賣。 2016年03月08日,一直追求最快PCIe SSD的Seagate,終於發表了史上最快PCIe SSD,速度衝破10GB/Sec。值得注意的是,Seagate有辦法推出史上最快PCIe SSD,這背後的原因,則是緣起於一個偉大的併購案。話說,SandForce被LSI併購之後,接著,LSI又被Avago併購,後來,Seagate又併購了LSI旗下的快閃記憶體事業。Seagate這次發表了史上最快PCIe SSD,就是源自於這個LSI旗下的快閃記憶體事業,這次最新讀取效能突破10GB/Sec的PCIe SSD,則就是新版Seagate Nytro Flash Accelerator Cards,首度出現採用跟現階段顯示卡樣的PCIe 3.0 x16架構。 Seagate Nytro XP7200正式報到,讀取速度:10GB/Sec,寫入速度:3.6GB/Sec,為NVMe型PCIe SSD,並且採用MLC Flash,使用了4張M.2子卡,透過磁碟陣列晶片,以RAID 0加速,並且支援斷電保護,成為了史上最強PCIe SSD。 美國時間2015年04月02日,Intel推出針對玩家與工作站市場的全新Intel SSD 750系列,共推出有400GB與1.2TB版本,後續又推出800GB版本。 這次最嗆的,有五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全面PCIe介面,正式改朝換代,推向PCIe 3.0 x4規格,共推出有HHHL卡版版本與SFF-8639連接器的15mm高度2.5吋U.2版本;第二個重點,捨棄AHCI,擁抱NVMe;第三個重點:是讀寫速度按照容量版本,400GB版本(讀取:2,200 MB/Sec,寫入:900 MB/Sec),800GB版本(讀取:2,100 MB/Sec,寫入:800 MB/Sec),1.2TB版本(讀取:2,400 MB/Sec,寫入:1,200 MB/Sec);第四個重點,一樣有斷電保護,但沒有資料加密;第五個重點,也是最重要的關鍵,400GB報價:美金389元(折合台幣12,145元),800GB報價:美金779元(折合台幣24,485元),1.2TB報價美金1,029元(折合台幣32,130元)。 固態硬碟業者:英特爾 Intel 固態硬碟種類: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SSD 750 固態硬碟類型:M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NVMe型PCIe 3.0 x4(HHHL版本與U.2版本) 固態硬碟容量:400GB、800GB、1.2TB 固態硬碟控制器:Intel CH29AE41AB0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Intel 20nm MLC Flash 固態硬碟保固期:5年保固 400GB→ 讀取速度:2200MB/Sec,寫入速度:900MB/Sec 800GB→ 讀取速度:2100MB/Sec,寫入速度:800MB/Sec 1.2TB→ 讀取速度:2500MB/Sec,寫入速度:1200MB/Sec ※HHHL版本與U.2版本,同容量版本速度相同! 400GB→ TBW:127TB,DWPD:○ 800GB→ TBW:127TB,DWPD:○ 1.2GB→ TBW:127TB,DWPD:○ ※備註:○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Intel SSD 750,使用18通道的Intel CH29AE41AB0控制器,控制器上印有TAIWAN字樣,為台灣晶圓代工,晶片製造地為MADE IN TAIWAN。正面配置18顆編號為29F64B08NCMFS的Intel MLC Flash,背面配備14顆編號為29F16B08LCMFS的Intel MLC Flash,正反面的快閃記憶體的容量不同,以特殊的搭配方式,總共為32顆快閃記憶體,總容量為1376GB。等同預留空間,就高達了176GB。 至於快取記憶體方面,使用5顆標示4CE72 D9PQL的DDR3L-1600 SDRAM規格4Gb容量Micron MT41K1G4RH-12記憶體,總快取記憶體容量為2.5GB。 值得注意的,Intel SSD 750不只是讀寫速度快,IOPS存取速度驚人!由於讀寫速度快,並不代表多工能力強,在許多應用裡面,需要的是IOPS存取速度,Intel SSD 750真的很猛! 這樣強悍的效能表現,帶來驚人存取性能,可不是一般便宜貨色可以比擬!400GB版本(讀取:430,000 IOPS,寫入:230,000 IOPS),800GB版本(讀取:420,000 IOPS,寫入:210,000 IOPS),1.2TB版本(讀取:460,000 IOPS,寫入:290,000 IOPS),整體存取表現,相當令人驚豔! Intel SSD的話,有分為3年保固產品版本,以及5年保固產品版本,目前,市售版本,已經清一色都是5年保固產品版本。 Intel經營SSD品牌相當用心,保固服務可說是全球最強的。Intel SSD 750固態硬碟的話,提供的雖然是5年有限保固,不過,它的保固可是全球保固,並非是一般坊間品牌所謂的地區保固,不管你買的是Intel台灣代理商公司貨,還是買Intel國外代理商公司貨,通通提供5年有限保固。 Intel全球保固太厲害了!加上國外有些地區,主要是因為匯率、稅率的關係,以及各國Intel分公司進貨量不同,所以有不一樣的零售市場價差,某些國家,Intel SSD賣得特別便宜。台灣市場的話,Intel SSD水貨盛行,就是因為價差太大,所以流通不少水貨。Intel台灣代理商,為了鞏固公司貨的銷售量,則時常舉辦抽獎活動。 我們這次拿到的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容量為1.2TB,其型號為INTEL SSDPEDDMW012T4,Windows 10 Pro x64格式化後容量為1.09TB,市場上目前買到的韌體版本為8EV10174,目前,Intel已經提供了新版韌體,最新版本:2.1.5。Intel有提供驅動程式,這張卡,不但可以使用Windows內建的NVMe驅動程式,Windows 7、Windows 8.1與Windows 10,都能完整支援! NVMe型PCIe SSD的話,不管哪個牌子支援性,Intel 100系列以後主機板,已經完整支援,舊款主機板的話,Intel 9系列主機板,大多可以安裝沒有問題,不過,Intel 8系列以前的主機板,大多無法安裝。根據主機板業者表示,NVMe型PCIe SSD的支援,是在Intel 8系列主機板時代,與X79主機板後期,才開始研發。 而且,當時,還不是每家主機板,每個型號都有支援,一開始,則是針對Samsung XP941,NVMe型版本,做相容性測試,當時即便解決相容性問題,開機仍然要很久的時間。後來Samsung SM951、PM951與Samsung 950 Pro陸續出來,Intel SSD 750也跟著推出之後,NVMe的相容性問題陸續解決。最近Smasung SM961、PM961出來之後,才做到了讀取速度飆上3.2GB/Sec,最新則又推出了Samsung SSD 960 Pro與960 EVO。不過,即便到了Intel 9系列主機板,仍有許多不相容的問題,開機仍然要等待比較久時間。 AMD AM3+與FM2+主機板的話,清一色幾乎不相容NVMe型PCIe SSD,況且,AM3+主機板根本就沒有PCIe 3.0電路,FM2+主機板插上顯示卡之後,也沒額外的PCIe 3.0電路。Intel 100系列主機板推出之後,以及X99主機板的支援,Intel做了多次新版BIOS更新,都是為了最佳化NVMe型PCIe SSD。目前,主機板開機速度問題,已經做了最佳化,相容性問題也獲得解決。 舊主機板的話,要去主機板官網,下載NVMe支援的UEFI BIOS主機板韌體。值得注意的,UEFI BIOS主機板,才有支援NVMe型PCIe SSD,舊版傳統BIOS主機板,完全不支援支援NVMe型PCIe SSD。 若要說到Intel SSD 750,與其他廠牌NVMe世代PCIe SSD,有什麼不同的地方?除了規格不一樣,有斷電保固,最重要的,速度有差之外,它還支援了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可以運行RAID 0、1與5。 Intel 9系列、100系列主機板,以及X79、X99主機板,新的UEFI BIOS,裡面的內建的RIAD功能,Intel Rapid Storage Technology可以支援到最多3張Intel SSD 750固態硬碟,可以混和HHHL卡板版本與採用SFF-8639連接器的2.5吋U.2版本,使用RAID 0方式來加速。 3張Intel SSD 750 1.2TB固態硬碟,使用RAID 0,實機安裝教學! 這次,我們實測的,是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我們使用了Windows 10 Pro x64中文版作業系統,安裝Intel提供的NVMe驅動程式,接著進行「SSD規格檢測」,並進行「SSD效能測試」。 得到了相當完整的測試數據,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這邊使用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TxBENCH、AIDA64 Extreme來檢測SSD內部的規格資訊。 這顆SSD,名字叫INTEL SSDPEDMW012T4 1200.2 GB GB。韌體版本為8EV10174,傳輸模式NVM Express,提供對SSD累計讀取,對SSD累計寫入,NAND累計寫入資訊沒有提供,已用次數總計、已用時間總計則有提供資訊。 在HD Tune Pro的資訊選單裡,顯示韌體為E81V1047。 在TxBENCH的Drive Information選單裡,顯示韌體為0174。 在AIDA64 Extreme存放裡面ATA的選單裡,偵測到完整硬體規格。 這邊使用CrystalDiskMark、HD Tune Pro、Anvil〞s Storage Utilities、AS SSD Benchmark、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與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2689MB/Sec,寫入速度:1221MB/Sec,整體效能表現分常勇猛。而從CrystalDiskMark的標準測試與0Fill測試,兩者效能測試結果相當接近,可以得知並沒有壓縮寫入功能。 效能測試選單裡面,讀取速度:平均值2838.1MB/Sec,寫入速度:平均值1138.5MB/Sec。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11,129.17。整體效能表現,非常驚人! 在AS SSD Benchmark,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2210.01MB/Sec,寫入速度:1131.40MB/Sec,總分達到了3905分。Compression-Benchmark表現,整個讀寫曲線變化表現出讀寫性能優異!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2708.537MB/Sec,寫入速度:1287.202MB/Sec。 在ATTO Disk Benchmark,8192.0測試項目裡面,讀取速度為2684.954MB/Sec,寫入速度為1231.950MB/Sec。 在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效能測試裡面,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5896分,Raw 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11732分,Storage 2.0 score得到5050分。 Intel SSD 750固態硬碟的話,Intel官方定價非常嚇人,400GB報價:美金389元(折合台幣12,145元),800GB報價:美金779元(折合台幣24,485元),1.2TB報價美金1,029元(折合台幣32,130元)。不過,實際上的市場行情,價格已經持續在探底。 台北光華商場,Intel台灣代理商公司貨,「聯強」或「捷元」版本,Intel SSD 750固態硬碟,400GB原價屋報價:10,700元,1.2TB原價屋報價:26,900元,400GB歆宇autobuy購物中心報價:10,800元,1.2TB歆宇autobuy購物中心報價:28,500元。 400GB:10,700~10,800元 800GB:查無販售 1.2TB:28,500元 購買Intel固態硬碟的話,最棒的則是有提供官方應用程式,Intel Solid-State Drive Toolbox就是很好用的固態硬碟工具。建議玩家,韌體、驅動程式與資料中心工具,都要定時做更新,最佳化自己的Intel SSD 750固態硬碟! 現在要買NVMe世代PCIe SSD的話,選擇真的很多。若是玩家的話,大部分會考慮消費級版本固態硬碟,這時,就會出現以下幾個選項,開始在幾個產品之間掙扎。然而,即便Intel SSD 750已經推出一年多,至今仍擁有強大的競爭力! 不少玩家會問,Intel SSD 600p與Intel SSD 750怎麼選擇?Intel SSD 750是玩家級產品,用的是Intel 20nm MLC Flash,是款MLC SSD,整體用料都很高檔,讀寫速度都很快 。Intel SSD 600p是訴求高C/P值,提供M.2版本,真的很便宜,不過別忘了,它是3D NAND型TLC Flash,本身是款TLC SSD。Intel SSD 600p的寫入速度,真的有點慢。講直白一點,TLC SSD,怎麼能拿來跟MLC SSD相提並論,你說是不是?話雖如此,仍有很多玩家拿這兩款固態硬碟來比較。最重要的,Intel SSD 600p價格便宜到誇張,C/P值無與倫比,若看重的是價格的話,選Intel SSD 600p就對了! 也有玩家問,PLEXTOR M8Pe與Intel SSD 750怎麼選擇?PLEXTOR M8Pe,這款就屌了,它是台灣製造,台灣最強的固態硬碟,光是台灣品牌,就讓人要立正敬禮呀。這款,用的是TOSHIBA 16nm MLC Flash,是款MLC SSD,更重要的是他的價格很便宜,創造出唯一可以跟Intel SSD 750相提並論的產品。不過,畢竟價格差很多,這還算是不同檔次的產品,不能拿來硬比。別忘了,Intel SSD 750價位比較高,而且有斷電保護,根本是高人一等。 PLEXTOR M8Pe的話,它就是效能好又便宜。不過,標準NVMe驅動程式並無法最佳化,也因此,Windows 7、Windows 8.1與Windows 10下,使用標準NVMe驅動程式的話,必須打開「關閉裝置的Windows寫入快取緩衝區排清」,否則效能出不來。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廠商必須自己推出最佳化驅動程式。這時,沒用過NVMe固態硬碟的玩家,一定會問,那Windows 7 SP1怎麼辦?沒有內建標準NVMe驅動程式。還好,這問題別擔心,可以先把作業系統安裝Service Pack,就能直接乾淨安裝Windows 7作業系統。當然,這一切反應在價格上面,PLEXTOR M8Pe就是便宜,C/P值就是沒話說,這點Intel SSD 750完全無法招架! 當然會有人問,Samsung SM961、PM961與Intel SSD 750怎麼選擇?說到這裡,一定有韓國控會說,怎麼不買韓國貨?Samsung SM961、PM961,兩者真的是快到沒話說,後面還有兩個孿生兄弟,Samsung SSD 960 Pro與960 EVO,可以說是現在最快的消費級固態硬碟。Samsung也有提供自家SSD驅動程式,唯獨目前還不支援,也因此,在Windows下還是得要使出那一招,必須打開「關閉裝置的Windows寫入快取緩衝區排清」,否則效能出不來。 不過,目前在台灣的話,Samsung SSD真的不能買,原因則是台灣沒有代理商,先前的代理商因為被燙到不玩了,加上台灣市場競爭激烈,後續還真的沒有代理商敢正式引進。沒有代理商公司貨,買水貨萬一人品太好,會變成固態硬碟孤兒。 水貨商的話,有一家在美國做很大的電子商務業者,是台灣最大的水貨商,名義上說是幫你美國代購,售後服務自己想辦法。其他水貨商的話,就更厲害了,Samsung SSD 850 Pro在美國十年保固,代購業者只做一年保固,而且,所謂的一年保固,代購來台灣壞掉的話,可以協助送修,但要收取費用。先前夯到不行的Samsung XP941、SM951、PM951與Samsung SSD 950 Pro,不少玩家嘗鮮,結果壞掉了,變成固態硬碟孤兒。這種東西,怎麼能跟保固服務可說是全球最強的Intel來比?不過,話說回來,Samsung SM961、PM961真的是超屌,這麼強大的固態硬碟,怎麼沒有代理商有遠見,肯代理來台灣正式銷售呢?所以,這個問題就要看三星給不給力了! 無論如何,NVMe型PCIe SSD已經是大勢所趨,不過,要選哪一款的話,這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發現它不僅用料高檔,作工講究,優異的效能表現,以及完整的作業系統支援,驅動程式可以支援Windows 7、WIndows 8.1與Windows 10,強大的原廠應用程式,以及無與倫比的全球保固,可以說這真的是玩家聖物呀! 無疑的,整體來說,這是NVMe固態硬碟中的頂尖之作! 廠商名稱:Intel - 美商英特爾亞太科技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電話:02-6622-0000;0800-455-168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PLEXTOR Portable SSD EX1 128GB實測開箱,外接式固態硬碟中的高顏值極致精品!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外接式硬碟也大翻新,除了進入了SSD時代,也全面引進USB 3.1 Gen 2規格,搭載USB Type-C連接器,而且,存取速度更上一層樓!當今多媒體資料量都很龐大,若要在同事、客人、朋友之間做即時大容量(GB級)的檔案複製或資料交換,通常都得花掉不少時間。雖說行動硬碟,或隨身碟都可以幫忙,但速度實在太慢。若要透過網路方式來傳輸,不管是放到雲端或NAS,傳輸時間也非常久。常常總是需要花去不少時間,或者乾脆跟對方說,我再寄給你,或請對方寄過來。這樣的話,即時性與機動性真的是大打折扣。這次,要實測開箱的,則是由浦科特所推出的PLEXTOR Portable SSD EX1 128GB外接式固態硬碟。 浦科特PLEXTOR Portable SSD EX1外接式固態硬碟正式登場!這是一款採用USB 3.1 Gen 2規格的外接式固態硬碟,並搭配了最夯的USB Type-C連接器,正反面都能插拔,沒有插錯的問題,提供了128GB、256GB與512GB版本,讓玩家外出,也可以享受極速存取資料的超速快感!它的特色,則是免拆電腦,免等半天,現場立馬要的大容量資料,傳輸4K影片,也能短時間內立即複製完畢。 這款外接式固態硬碟,採用類似Apple TV遙控器的直立式造型設計,既迷你又輕巧,具有金、鈦銀兩色款式,容量提供128GB、256GB、512GB版本,支援Windows、Mac OS、Linux、Android與iOS作業系統。包裝內隨附絨布包,方便使用者隨身攜帶。 固態硬碟業者:浦科特 PLEXTOR 固態硬碟種類: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Portable SSD EX1 固態硬碟類型:○ 固態硬碟介面:USB 3.1 Gen 2介面(USB Type-C連接器) 固態硬碟容量:128GB、256GB、512GB 固態硬碟控制器:○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 固態硬碟保固期:5 年保固 128GB→ 讀取速度:550MB/Sec,寫入速度:500MB/Sec 256GB→ 讀取速度:550MB/Sec,寫入速度:500MB/Sec 512GB→ 讀取速度:550MB/Sec,寫入速度:500MB/Sec 128GB→ TBW:○,DWPD:○ 256GB→ TBW:○,DWPD:○ 512GB→ TBW:○,DWPD:○ ※備註:○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PLEXTOR Portable SSD EX1外接式固態硬碟,採用USB 3.1 Gen 2規格,以及USB 3.1 Type-C連接器,理論最大頻寬可到10Gb/s。比一般USB 3.0 (或稱USB 3.1 Gen. 1),最大頻寬5Gb/s還要更快。由於採用USB Type-C連接器,因此與電腦連接時,除了可以直接對應USB Type-C插槽,也可以使用配隨附的USB 3.1 Type-C轉Type-A連接線,來接到電腦的USB 3.1 Type-A插槽連接。使用時,藍色存取指示燈亮起,此時便可進行超高速資料傳輸。若連接到2016年版,現階段最新型MacBook Pro的話,連接USB Type-C插槽,則需要另購USB Type-C連接線。若要連接到Android手機、平板,也只要買符合OTG(On-The-Go)規範的轉換線。 除了用來快速傳輸檔案之外,PLEXTOR EX1亦可用來製作安裝作業系統的開機碟,透過USB 3.1來安裝作業系統可說是速度飛快。當然也可以直接拿來安裝macOS或Linux作業系統來當資料救援開機碟,以備不時之需。又或者可透過Windows 7/8/10企業版,來製作Windows To Go開機碟。這樣用來開機,只要10秒就可以進入作業系統,猶如您的隨身電腦一樣。 PLEXTOR Portable SSD EX1,通過1008小時的長時間測試,零失誤、零錯誤的測試標準,MTBF時間長達240萬小時。在實測效能上,USB 3.1介面全速發揮下,CrystalDiskMark測試成績,循序讀寫為554.1/511.3 MB/s。若改接到USB 3.0介面,效能則降到435.2/423.8 MB/s,這是因為USB 3.0/3.1 Gen. 1的最高頻寬只到5Gbps的緣故,所以傳輸頻寬會有些受限,但實際使用USB 3.1或USB 3.0來傳輸大量檔案,時間是差不多的,因此不用太擔心效能會降低太多。 至於IOPS方面,以AS SSD Benchmark測試4K-64Thrd (64線緒的4K存取),讀寫可達到33706/29266 IOPS,總分為494分的結果。 Plextor Portable SSD EX1外接式固態硬碟,具有輕巧好攜帶,超快存取速度,同時附絨布包與傳輸線,讓玩家可以隨時攜帶。不僅傳輸速度快,當開機碟也非常方便,重灌電腦一下就好!唯一值得改善的地方,就是有些主機板的USB 3.1埠只有提供Type-C的連接埠,因此若產品能再隨附USB Type-C to C的連接線,那就更完美了!這樣也就可以直接與最新MacBook 2016年款來做連接,發揮全速傳輸的快感! 整體來說,這是外接式固態硬碟中的高顏值極致精品! 廠商名稱:PLEXTOR - 浦科特 -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3-612-5203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 120GB實測開箱,MLC SSD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優質精品!
最近,固態硬碟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原本各家品牌固態硬碟業者,大家只是在拼速度,比說誰才是真正的最強,但2.5吋SATA 6Gb/s機種,畢竟存在速度的極限,已經無法再更快了。更強的企業級固態硬碟,才有的斷電保護功能,雖然下放消費級固態硬碟市場,原本立意良好,但成本實在太高,玩家級市場最後也跑不動。後來,戰火延伸到保固戰,先是消費級固態硬碟3年保固,玩家級、企業級固態硬碟5年保固,最終爆衝到10年保固。然而,隨著Flash廠產能更改,TLC Flash以成大宗,導致TLC SSD成為新主流,這樣的狀況,也讓MLC SSD越來越夯,由於物以稀為貴,價格不跌反升。這次,我們就來瞧瞧「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 120GB 」的實測開箱吧! 值得注意的是,要拼價格,首先就要看成本,固態硬碟的關鍵零組件,主要有快閃記憶體,以及控制器。其中,攸關價格最重要的,MLC Flash快閃記憶體,以目前的製程、良率來說,已經下殺到了一個極限值,除非用等級比較差的版本,否則價格下不來,等於是,MLC SSD的價格,已經瀕臨最低點。Flash廠產能更改,導致MLC Flash快閃記憶體產能減少,嚴重吃緊,全面切入更便宜的TLC Flash快閃記憶體,導致TLC SSD的時代來臨。 再來,原本主流的美系控制器,由於價格較高,加上不支援TLC Flash,導致各大品牌固態硬碟機業者,全面切入台系控制器,這也引發了新一波的固態硬碟世界大戰。這次,要介紹給大家的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 120GB ,則就是採用了台系群聯電子PHISON PS3110-S10控制器,搭配MLC Flash快閃記憶體,是顆真正的MLC SSD,不僅擁有優異的效能,價格上也很犀利。 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系列,算是繼HyperX、HyperX 3K與HyperX FURY系列之後,金士頓HyperX玩家級系列固態硬碟的最新力作,為比較耐寫的MLC SSD。金士頓在固態硬碟市場,投注了相當多的資源,總共銷售有消費者、商務型、企業,與系統製造商產品線,這次要介紹的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系列,則是隸屬於消費者系列,屬於目前2.5吋標準型固態硬碟,裡面現階段的最高檔機種。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系列,正式發表出貨,開始是在2015年04月份左右,這款固態硬碟,可以說,已經通過了全球玩家的考驗,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聽過有什麼災情,算是顆經過市場嚴格的考驗的固態硬碟。 固態硬碟業者:金士頓 Kingston 固態硬碟種類: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HyperX Savage 固態硬碟類型:M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2.5吋SATA 6Gb/s 固態硬碟容量:120GB,240GB,480GB,960GB 固態硬碟控制器:Phison PS3110-S10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Kingston MLC Flash客製版(應為TOSHIBA 20nm MLC Flash) 固態硬碟保固期:3年保固 可壓縮: 120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360MB/Sec 240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360MB/Sec 480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360MB/Sec 960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30MB/Sec 不可壓縮: 120GB→ 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350MB/Sec 240GB→ 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510MB/Sec 480GB→ 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500MB/Sec 960GB→ 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490MB/Sec 120GB→ TBW:113TB,DWPD:0.89。 240GB→ TBW:306TB,DWPD:1.19 480GB→ TBW:416TB,DWPD:0.81 960GB→ TBW:681TB,DWPD:0.66。 ※備註:○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與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系列,同時間還有上市的,還有Kingston SSDNow V310系列,兩者新款固態硬碟,都是用了台系群聯電子的控制器,唯一不同的是,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系列,用的是比較高檔的PHISON PS3110-S10控制器,Kingston SSDNow V310系列,用的則是比較低檔的PHISON PS3108-S8控制器,而上一代的Kingston HyperX FURY系列,與Kingston SSDNow V300系列,用的則是LSI客製化的SandForce SF-2281控制器,控制器打上了Kingston字樣。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SandForce被LSI併購之後,接著,LSI又被Avago併購,後來,Seagate又併購了LSI旗下的快閃記憶體事業,最後,Seagate一方面不肯降價賣晶片,二方面新的控制器晶片又難產,加上市場傳聞Seagate將棄守固態硬碟控制器市場,導致品牌固態硬碟機業者,紛紛捨棄了SandForce固態硬碟機方案,改採了價格更實惠,效能與穩定度也有一定水準,C/P值更高的台系解決方案。金士頓的新一代固態硬碟,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系列,與Kingston SSDNow V310系列,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誕生。 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在最重要的主控方面,捨棄了美系SandForce系列控制器,改用了台系PHISON系列控制器,HyperX Savage SSD的話,使用的是PHISON PS3110-S10控制器。這顆台系控制器,為2014年開發出來的SATA 6Gb/s控制器,由時間算起來,可是經過了2年的淬鍊,穩定度與可靠度,都已經通過了市場的考驗,最重要的韌體部分,也已經發展非常成熟。 PHISON PS3110-S10控制器,採用了ARM四核心,速度更快,快取記憶體支援DDR3與DDR3L,最大容量到2TB,也支援TLC Flash,並升級到120bit/2KB ECC,就連快取記憶體也提昇支援2Gb、4Gb與8Gb,介面也升級到支援SATA 3.2,讀寫速度可達:550MB/Sec,寫入速度可達:530MB/Sec。 這次拿到的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 120GB,採用Kingston客製化MLC Flash,上面共有8顆16GB容量的Kingston FT64G08UCT1-AE快閃記憶體,為標準型MLC SSD。上回測試的 ,則是使用了TOSHIBA MLC Flash,上面共有8顆128GB容量的TOSHIBA TH58TFT0DFKBA8J快閃記憶體。 由此可見,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在快閃記憶體的使用上,至少有兩種不同的組合。至於,金士頓官方網站,也沒有把快閃記憶體的規格說死,只有提出了3年產品保固與免費技術支援。 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它的讀寫效能算是非常優異。從金士頓官方產品規格文件,可以看到基準效能,分為可壓縮資料傳輸,以及不可壓縮資料傳輸,從來沒看過一家品牌固態硬碟業者,如此的老實,不是只列出用ATTO Benchmark所測試出來的可壓縮資料傳輸,這是比較好看的數據,金士頓把用什麼測試軟體得到的數據,一五一十直接告訴消費者,這點真的要給予很高的肯定。 120GB版本,可壓縮資料傳輸,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360MB/Sec,不可壓縮資料傳輸,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350MB/Sec。240GB、480GB、960版本,可壓縮資料傳輸,都是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30MB/Sec。240GB,不可壓縮資料傳輸,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510MB/Sec。480GB,不可壓縮資料傳輸,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500MB/Sec。960GB,不可壓縮資料傳輸,讀取速度:520MB/Sec,寫入速度490MB/Sec。整體來說,讀寫速度表現優異。 消費級固態硬碟,目前雖然都是以3年保為主,金士頓的消費者產品線固態硬碟,也是如此。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120GB~960GB版本,都是3年產品保固與免費技術支援。值得注意的地方,新款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居然比舊款Kingston HyperX FURY SSD,耐用度相較於前一代沒那麼好,推測應該是台系控制器,能力並沒有那麼強,加上新製程的快閃記憶體,寫入壽命也沒有以前舊製程的快閃記憶體那麼長。 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它一樣分成僅固態硬碟包裝與升級套裝組合。僅固態硬碟包裝,120GB版本型號為:SHSS37A/120G, 240GB版本型號為:SHSS37A/240G,480GB版本型號為:SHSS37A/480G,960GB版本型號為:SHSS37A/960G,裡有只有「2.5" 固態硬碟、3.5" 托架和固定螺絲、硬碟複製軟體下載序號與7mm-9.5mm 轉接架」。 升級套裝組合,120GB版本型號為:SHSS3B7A/120G,240GB版本型號為:SHSS3B7A/240G,480GB版本型號為:SHSS3B7A/480G,960GB版本型號為:SHSS3B7A/960G,,立面則有「2.5" 固態硬碟、2.5" USB 3.0 外殼、3.5" 托架和固定螺絲、SATA 資料線、硬碟複製軟體下載序號、多功能螺絲起子與7mm-9.5mm 轉接架」。 我們這次拿到的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 120GB,為完整配件的「升級套裝組合」,其型號為SHSS3B7A/120G,裡面的固態硬碟型號為SHSS37A/120G,Windows 7 SP1 x64格式化後容量為111.79GB(112GB),市場上目前買到的韌體版本為SAFM00.r,根據金士頓官方網站,最新的下載級驅動程式,顯示「沒有適用於此產品的下載或驅動程式」,目前並沒有新的韌體。 這邊使用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TxBENCH與SSD-Z來檢測SSD內部的規格資訊。 這顆SSD,名字叫KINGSTON SHSS37A120G 120.0 GB。韌體版本為SAFM00.r,傳輸模式SATA/600,緩衝區大小為6076 KB,有支援TRIM,不過,並沒有顯示支援DevSleep,也沒有提供對SSD累計讀取,對SSD累計寫入、NAND累計寫入資訊,已用次數總計、已用時間總計則有提供資訊。 在HD Tune Pro的資訊選單裡,顯示韌體為SAFM00.r,偵測出來的平均速度為953MB/s。 在TxBENCH的Drive Information選單裡,格式化後的空間為111.79GB。 在SSD-Z的檢測裡,顯示可使用容量為111.79GB,預留空間為1.5MB。 這邊使用7套軟體,包括CrystalDiskMark、HD Tune Pro、AJA System Test、Anvil〞s Storage Utilities、AS SSD Benchmark、TxBENCH與ATTO Disk Benchmark,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562.8MB/Sec,寫入速度:362.7MB/Sec。在0Fill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562.9MB/Sec,寫入速度:363.2MB/Sec。整體來說,以128GB SSD來看,讀寫速度非常快。 效能測試選單裡面,讀取速度:平均值351.3MB/Sec,寫入速度:平均值308.8MB/Sec。 AJA System Test的話,測試結果表現還算亮眼。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4345.62,效能表現得到的分數真的很高。 在AS SSD Benchmark,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500.69MB/Sec,寫入速度:338.26MB/Sec,總分達到了1153分。Compression-Benchmark表現,整個讀寫曲線變化還算平順!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559.984MB/Sec,寫入速度:363.149MB/Sec。 在ATTO Disk Benchmark,8192.0測試項目裡面,讀取速度為562.168MB/Sec,寫入速度為362.138MB/Sec。 現在,要買SSD的話,市場主流已經轉到了TLC SSD,比較耐寫的MLC SSD已經很少。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的話,是目前市場上,少數還有量供貨的MLC SSD,算是不錯的選擇,台北光華商場,市場行情的話,120GB報價:1,499元,240GB報價:2,880元,480GB報價:4,789元。 這次,PCDIY!實測開箱了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 120GB之後,讓我們可以知道,我們台系控制器群聯電子已經獲得了金士頓的肯定,尤其是這款採用PHISON PS3110-S10控制器的Kingston HyperX Savage SSD系列,自從2015年04月份出貨之後,不少玩家買回去用,反應都還不錯,至今沒有出什麼大問題。當然,天使的臉龐,魔鬼的身材,自然就有妖獸級的身價,比起一些入門款來說,價格還是偏高,不過,相對的,可以得到更優異的效能,爽度也更高。 整體來說,這是MLC SSD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優質精品! 廠商名稱:遠東金士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666-200 網站: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PLEXTOR M7V 256GB SSD實測開箱,SATA 6Gb/s高效能固態硬碟!
現在要買SSD,市面上清一色,已經是TLC SSD的時代。如何選購一款系出名門,用料紮實固態硬碟,且在韌體上面下功夫,可達超耐久使用,並提供記憶體快取,以及具備完整售後服務呢?這時候,台灣固態硬碟之光浦科特,PLEXTOR品牌,就是玩家挑選固態硬碟的優質選擇。這次,我們就來看看,浦科特主力戰將PLEXTOR M7V 256GB SSD,用PlexTurbo智慧快取技術,來實現暴力加速的願望。 電影「功夫」這個經典武俠片,裡面有個片段,火雲邪神,講的沒錯:「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 固態硬碟的話,不管是標準2.5吋SATA 6Gb/s版本,或者,是更快的NVMe世代PCIe SSD,速度,都已經很快了!不過,若要更快的話,則就必須靠記憶體快取加速,才能達到真正的極速奔馳。這次,就讓我們透過PlexTurbo智慧快取技術,來看看什麼叫做真正的快吧! 去看看網友分享的這個電影「功夫」這個經典片段吧!!! 浦科特的話,目前在市場供應的主流SSD,以2.5吋SATA 6Gb/s規格來說,總共有PLEXTOR M7V系列(M7VC),與PLEXTOR S2系列(S2C),兩者都是標準型TLC SSD。 浦科特PLEXTOR M7V機種有供應兩種版本,標準2.5吋SATA 6Gb/s規格的PLEXTOR M7V系列(M7VC),以及M.2介面SATA 6Gb/s規格的PLEXTOR M7V M.2 2280系列(M7VG),則是採用了美滿電子科技(邁威爾科技)Marvell的解決方案,控制器用的是Marvell 88S1074-BSW2,快閃記憶體則是使用了TOSHIBA 15nm TLC Flash,一樣是款標準型TLC SSD。 ●PLEXTOR M7VC 128GB(PX-128M7VC):1,950元 ●PLEXTOR M7VC 256GB(PX-256M7VC):3,250元 ●PLEXTOR M7VC 512GB(PX-512M7VC):5,650元 浦科特PLEXTOR S2機種有供應兩種版本,標準2.5吋SATA 6Gb/s規格的PLEXTOR S2C系列,以及M.2介面SATA 6Gb/s規格的PLEXTOR S2G系列,全部都是採用慧榮SiliconMotion(簡稱:SMI)的解決方案,控制器用的是SMI SM2258,快閃記憶體則是使用了SK Hynix 16nm TLC Flash,是款標準型TLC SSD。 ●PLEXTOR S2C 128GB(PX-128S2C):1,890元 ●PLEXTOR S2C 256GB(PX-256S2C):3,150元 ●PLEXTOR S2C 512GB(PX-512S2C):5,650元 PLEXTOR S2C SSD,與PLEXTOR M7V SSD,兩者主要為控制器與快閃記憶體的不同,不過,兩者都是TLC SSD。兩者,都有支援PlexTurbo智慧快取技術,皆可使用到1GB記憶體,作為智慧快取使用。 固態硬碟業者:浦科特 PLEXTOR 固態硬碟種類: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M7V 固態硬碟類型:T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2.5吋SATA 6Gb/s版本(M7VC)與M.2 2280(M7VG)版本 固態硬碟容量:128GB,256GB,512GB 固態硬碟控制器:Marvell 88S1074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SK Hynix 16nm TLC Flash 固態硬碟保固期:3 年保固 128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00MB/Sec 256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30MB/Sec 512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30MB/Sec ※2.5吋SATA 6Gb/s版本(M7VC)與M.2 2280(M7VG)版本,同容量版本速度相同! 128GB→ TBW:80TB,DWPD:○ 256GB→ TBW:160TB,DWPD:○ 512GB→ TBW:320TB,DWPD:○ ※備註:○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PlexTurbo智慧快取技術,本身是一種記憶體快取軟體,透過電腦系統記憶體,來達成對固態硬碟的優化,主要的功能有「嚴長壽命、資料安全、效能加速、預載加速、多磁碟機加速與自定快取。簡單來說,電腦系統記憶體越來越大,能對於固態硬碟做更多的最佳化,PlexTurbo智慧快取技術則是應用電腦系統快取記憶體,除了讓存取速度更快,也讓爽度更為提高。 目前,PlexTurbo智慧快取技術軟體,最新版已經出到V3.0.0.8,已經能支援PLEXTOR M7V系列,以及PLEXTOR S2系列。不過,目前仍不支援PLEXTORM8Pe系列。 目前,比較可惜的,這一個世代的TLC SSD,以PLEXTOR M7V系列,以及PLEXTOR S2系列,PlexTurbo智慧快取技術,僅能支援到1GB快取記憶體。不過,仍然對於存取加速,有很大的幫助。 為了讓玩家可以更進一步瞭解PLEXTOR M7V 256GB SSD這款固態硬碟的實際效能,我們使用了業界常見用來測試儲存裝置的軟體,有CrystalDiskMark、ATTO、TxBENCH、AJA System Test、AS SSD Bench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來進行測試,同時也利用FastCopy來測試實際寫入所需的時間和實際傳輸速度。除此之外,這次的測試我們還入了啟動PlexTurbo後的分數來當作對比,好讓玩家能更清楚M7VC的實力(右圖為未啟動、左圖為啟動PlexTurbo)。 √ 處理器:Intel Core i7 6700K @4.0GHz √ 記憶體:crucial DDR4-2133 8GB x4 √ 主機板:ASUS MAXIMUS VIII GENE √ 電源供應器:CoolerMaster V1200 √ 主系統硬碟:OCZ Vector 180 240GB √ 作業系統:Windows 10專業版64位元 測試資料為預設(隨機)時測得的最高讀取、寫入速度分別為563.9MB/Sec和530.1MB/Sec;啟動PlexTurbo後,最高讀取和寫入速度分別飆破了3005MB/Sec及2598MB/Sec,讀寫效率成長了5倍之餘。當測試資料改為All 0x00時測得的最高讀取、寫入速度為562.9MB/Sec和532.2MB/Sec;開啟PlexTurbo後,最高讀取和寫入速度也來到了3015MB/Sec及2787MB/Sec。 效能測試選單裡面,讀取速度:平均值350.0MB/Sec,寫入速度:平均值192.1MB/Sec。 測試資料為DVDProHD 720p時測得的讀取、寫入速度分別為446.3MB/Sec和404.8MB/Sec;PlexTurbo啟動後讀取和寫入速度來到了7003.1MB/Sec與759.3MB/Sec。當測試資料為2048x1556 10-bit RGB時測得的讀取、寫入速度為510.5MB/Sec和480.2MB/Sec;開啟PlexTurbo後,高讀取和寫入速度高達6346.3MB/Sec及4133.9MB/Sec。 在AS SSD Benchmark,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499.18MB/Sec,寫入速度:478.32MB/Sec,總分達到了993分。Compression-Benchmark表現,整個讀寫曲線變化還算平順,沒有突然掉速狀況發生!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562.888MB/Sec,寫入速度:534.192MB/Sec。 用來測試傳輸速度與時間的檔案分成兩種,一個是單一檔案約5GB的影像檔案,另一個則是檔案容量約1.68GB,但裡面包含了42個資料夾和1,038個大小不同容量的Word、Excel、PPT以及多媒體檔案。 大小約5GB的單一影像檔從系統碟傳輸至M7VC時,傳輸速度為267.8MB/s,傳輸時間約花18.7秒;反之,將同一個檔案從PLEXTOR M7V 256GB SSD傳輸回系統碟時,傳輸速度大約為464.9MB/s,僅花了10.8秒的時間。啟動PlexTurbo後,系統碟傳輸至PLEXTOR M7V 256GB SSD的傳輸速度與傳輸時間分別為319.7MB/s、15.7秒,將同個檔案從M7VC傳回系統碟的傳輸速度與傳輸時間為296.6MB/s、16.9秒 PLEXTOR M7V SSD的話,台北光華商場,目前市場行情,256GB報價:2,299元,512GB報價:4,599元。 上回,我們已經看過了 這次,我們則,進一步看到了PlexTurbo智慧快取的真正戰鬥力表現,整個存取效能的提升,可以說是相當明顯,使用起來的爽度也更高。整體來說,PlexTurbo智慧快取技術大有幫助! 這次,我們進一步實測開箱了PLEXTOR M7V 256GB SSD,使用PlexTurbo智慧快取技術,來看看它的戰鬥力,發現真的是威力強大。跟其他品牌固態硬碟機相比,PLEXTOR硬是提供了更多的加值服務,加上PLEXTOR SSD提供到府收送,故障品維修到府收送是全程免運費,完善的售後服務。 整體來說,PLEXTOR M7V SSD,不但是入門級固態硬碟中的物超所值之選,而且,PlexTurbo智慧快取技術發揮強大戰鬥力! 廠商名稱:PLEXTOR - 浦科特 -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3-612-5203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PLEXTOR M7V 256GB SSD實測開箱,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物超所值之選!
SSD是英文全名Solid State Drive的縮寫,也被稱為Solid State Disk、Electronic Disk,是純電子化的硬碟機。傳統的SSD,把資料儲存在SLC、MLC或TLC的NAND Flash裡面,分別做成SLC SSD、MLC SSD或TLC SSD。最新的SSD,則基於MLC、TLC結構開發出3D NAND Flash。3D NAND Flash,也稱為V-NAND Flash,是屬於垂直結構的發展,以3D方式堆疊而成。 走過了SLC與MLC的NAND Flash時代,隨著科技的進步,半導體日新月異,製程的突飛猛進,固態硬碟的核心儲存元件,也開始進入了TLC的NAND Flash時代。不過,MLC Flash的耐用性,P/E可抹寫次數,已經沒有SLC Flash那麼好,然而,新的TLC Flash,P/E可抹寫次數,又比MLC Flash更差。唯一可喜可賀的,是TLC Flash成本更低,價格更便宜,所有的快閃記憶體廠,都在拼命量產TLC Flash,持續開發更先進的製程,把良率再往上提昇,讓產能再提高與成本再降低,同時並研發,如何讓TLC Flash,P/E可抹寫次數,可以跟MLC Flash並駕齊驅。 TLC Flash一直在進步,隨著20nm、19nm製程的TLC Flash,取代先前的21nm、20nm製程TLC Flash,並開始引進到TLC SSD之後,TLC SSD便開始突飛猛進的進步。自從2015年下半年,16nm、15nm製程的TLC Flash,產能持續開出之後,更快的存取速度,更便宜的價格,讓TLC SSD變得更具競爭力。現在,唯一的問題,是怎麼把TLC SSD,其耐用性,做到近似MLC SSD,滿足消費者對於儲存資料安全的要求。浦科特 - Plextor的積極投入研發,不斷研究怎麼把TLC SSD,耐用度做到跟MLC SSD一樣,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PLEXTOR M7V SSD終於誕生了! 浦科特的第六代固態硬碟,PLEXTOR M6S、M6V、M6 PRO、M6e與M6e Black Edition SSD在市場上頗受好評,為台灣之光。最高階的,玩家級固態硬碟,則為PCIe 2.0 x2電路設計的PLEXTOR M6e Black Edition SSD,以及前一代產品PLEXTOR M6e SSD,進階級固態硬碟,則為PLEXTOR M6 PRO SSD,主流級固態硬碟,則為PLEXTOR M6S SSD,後來因為快閃記憶體製程調整,新推出了PLEXTOR M6S Plus SSD。最後,則是推出了入門級固態硬碟,則為PLEXTOR M6V SSD,主打物超所值,讓消費者都能享受固態硬碟的超速快感。 浦科特的第七代固態硬碟,第一個推出的,則為PLEXTOR M7V SSD,屬於全新的TLC SSD產品線,為玩家級固態硬碟新選擇。 固態硬碟業者:浦科特 PLEXTOR 固態硬碟種類: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M7V 固態硬碟類型:T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2.5吋SATA 6Gb/s版本(M7VC)與M.2 2280(M7VG)版本 固態硬碟容量:128GB,256GB,512GB 固態硬碟控制器:Marvell 88S1074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SK Hynix 16nm TLC Flash 固態硬碟保固期:3 年保固 128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00MB/Sec 256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30MB/Sec 512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30MB/Sec ※2.5吋SATA 6Gb/s版本(M7VC)與M.2 2280(M7VG)版本,同容量版本速度相同! 128GB→ TBW:80TB,DWPD:○ 256GB→ TBW:160TB,DWPD:○ 512GB→ TBW:320TB,DWPD:○ ※備註:○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PLEXTOR M7V SSD系列,是浦科特首款採用TLC Flash的產品,並分成SATA 6Gb/s介面的M7VC,及M.2介面的M7VG兩種,均有128GB、256GB、512GB三種容量,並享有三年保固,不過M7VG搭載的DDR3快取比較大。 ●PLEXTOR M7VC 128GB(PX-128M7VC):1,950元 ●PLEXTOR M7VC 256GB(PX-256M7VC):3,250元 ●PLEXTOR M7VC 512GB(PX-512M7VC):5,650元 PLEXTOR M7V SSD,目前共推出128GB(PX-128M7VC)、256GB(PX-256M7VC)、512GB(PX-512M7VC)三種版本。 存取速度的話,PLEXTOR M7V SSD系列,256GB、512GB版本,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30MB/Sec,128GB版本,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00MB/Sec。至於耐用性,128GB版本,TBW:80TB,256GB版本:160TB,512GB版本:320TB,整體來說,存取速度非常快,耐用性也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PLEXTOR M7V SSD,在品質上一點都不馬虎,經過了重重的嚴格檢測,包括了100%高溫燒機、老化測試,48小時不中斷 持續讀寫,不允許藍屏、黑屏測試,4000次S3休眠、喚醒,不允許藍屏、黑屏測試,250次持續冷、暖開機,不允許Error測試,共計1008小時零失誤測試,平均150萬小時,無故障時間,在這樣的高標準品質檢測之下,才打造出這樣台灣品牌固態硬碟,可以說是真正的台灣之光。 PLEXTOR在用料上可一點兒都不含糊,TLC Flash採用的是TOSHIBA高階TLC Flash,4顆15奈米15nm TLC Flash分布於主機板正反兩面,P/E Cycle可高達2,000次;控制器部分則是捨棄了平價的SMI SM2246EN、SM2256EN,改搭載Marvell 88S1074-BSW2,其支援第三代NANDEdge糾錯與低密度奇偶校驗(LDPC)技術,因此能提供比現在控制器超過三倍以上的糾錯能力,同時還可降低SSD耗電。另外在韌體技術方面,PLEXTOR M7V SSD系列特別加入了PlexNitro技術,有別於其他廠牌的TLC SSD產品,無需預留磁碟空間就能提高寫入性能,為玩家保留最大的可用容量。 值得一提的是,Plextor還將旗下相當好用並大獲玩家好評的三大智慧SSD應用軟體,導入SSD產品M7V系列中。其中包含了,能有效減少資料寫入次數、延長SSD壽命、並大幅提升讀寫效能的PlexTurbo(啟動後透過常駐列裡的PlexTurbo Viewer即能即時得知SSD目前的快取量和減少寫入量);以及將超過30天未使用檔案自動壓縮,來增加SSD使用空間的PlexCompressor;和能建立一個私密空間(只要透過簡單的熱鍵組合就能啟動),來隱藏個人機敏資料的PlexVault應用軟體。 這次,我們要實測開箱的,則是2.5吋M7VC版本的PLEXTOR M7V 256GB SSD,其正式型號為PX-256M7VC。 硬碟規格部分,我們實際使用CrystalDiskInfo V6.5.2 x64版本,以及HD Tune V5.5.0、TxBENCH、SSD-Z 16.01.18 Beta來檢測這顆硬碟的規格資訊。 透過CrystalDiskInfo檢測這顆固態硬碟,得知其完整型號為PLEXTOR PX-256M7VC、容量為256.0GB(快取記憶體官方規格表標示為512MB DDR3)、韌體版本1.00、傳輸模式為SATA 6Gb/s,支援S.M.A.R.T.、NCQ、TRIM(官方規格表上還標示著支援ATA/ATAPI-8)功能。 固態硬碟容量標示為256GB,HD Tune偵測為256.1GB,實際可用空間為238.5GB,實際容量為244195MB,格式化之後可用244071MB。 在TxBENCH的Drive Information選單裡,格式化後的空間為238.47GB。 在SSD-Z的Device選單裡,沒有找到正確的控制器。 這邊使用8套軟體,包括CrystalDiskMark、HD Tune Pro、AJA System Test、Anvil〞s Storage Utilities、AS SSD Benchmark、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與FastCopy,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 處理器:Intel Core i7 6700K @4.0GHz √ 記憶體:crucial DDR4-2133 8GB x4 √ 主機板:ASUS MAXIMUS VIII GENE √ 電源供應器:CoolerMaster V1200 √ 主系統硬碟:OCZ Vector 180 240GB √ 作業系統:Windows 10專業版64位元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563.9MB/Sec,寫入速度:530.1MB/Sec。在0Fill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562.9MB/Sec,寫入速度:532.2MB/Sec。從測試結果得知,讀寫性能非常強勁! 效能測試選單裡面,讀取速度:平均值350.0MB/Sec,寫入速度:平均值192.1MB/Sec。 從「HD Tune效能測試選單寫入速度」、「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選單速度」與「HD Tune額外測試選單寫入速度」曲線,可以明顯看出,是一款TLC SSD,用了SLC Cache技術。 AJA System Test的話,測試結果表現還不錯。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4099.76,效能表現非常得好。 在AS SSD Benchmark,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499.18MB/Sec,寫入速度:478.32MB/Sec,總分達到了993分。Compression-Benchmark表現,整個讀寫曲線變化還算平順,沒有突然掉速狀況發生!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562.888MB/Sec,寫入速度:534.192MB/Sec。 在ATTO Disk Benchmark,8192.0測試項目裡面,讀取速度為563.151MB/Sec,寫入速度為534.495MB/Sec。 這個測試,主要是了解PLEXTOR M7V 256GB SSD,它在實際應用上面,讀寫速度是不是有達到數據標準。 PLEXTOR M7V SSD的話,台北光華商場,目前市場行情,128GB報價:1,299元,256GB報價:2,299元,512GB報價:4,599元。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PLEXTOR M7V 256GB SSD之後,對於其高效能有著相當深的印象,加上PlexTurbo提供強大的記憶體快取能力,可大大加強存取固態硬碟的速度,可說是玩家秘密武器。面對高性能價格比的TLC SSD市場潮流,消費者對使用壽命、效能及可靠度擁有更為嚴格的要求;為此,擁有各種強化的快取及偵錯修正技術,並搭配獨家智慧SSD軟體的PLEXTOR M7V SSD,能為玩家帶來優異的效能以及資料穩定度,的確是TLC SSD市場中難得一見的黑馬,也是真正的台灣之光。無疑的,PLEXTOR品質保證,讀寫的高速存取,加上更便宜的價格,整體來說,可以說是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物超所值之選! 廠商名稱:PLEXTOR - 浦科特 -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3-612-5203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SSD用戶必備》固態硬碟檢測與診斷工具,您裝了嗎?
相信很多人早已換成SSD來當系統開機碟,讓電腦運作起來更快速、更流暢。然而在現今的SSD,想買到SLC很難、MLC市場上還能買到,而最新的則是越來越以TLC為主流,當您換成SSD之後,也裝好OS了,但是,您知道您的SSD還能用多久嗎?是不是如保固年限那樣可以用個3年、5年?怎麼使用才是最正確的用法? 由於資料無價。以一般硬碟(HDD)來說,在HDD壽終正寢前,會有明顯的徵兆,例如馬達或磁頭有異常的機械運作,或是出現怪聲,讀寫明顯變慢,或是用S.M.A.R.T.檢測工具(例如CrystalDiskInfo)有看到許多錯誤的訊息,讓您還有機會趕快將資料備份出來。 不過,純電子式的SSD,其檢測方式不像HDD那樣。SSD有自己的檢測方法,因此透過S.M.A.R.T.資訊是不足以了解您的SSD的狀況,而且SSD在壽終正寢前,其徵兆是非常難以發覺的,一旦發生問題時,輕則還可以讓你讀取資料(SSD進入所謂的鎖定狀態,無法再寫入資料),重則是資料直接人間蒸發,不留給你一絲絲的機會讓您備份出來。因此使用SSD雖然方便,但如何在SSD準備跟您說拜拜之前,趕緊得知「病情」,並提早將資料備份出來,以免災難發生時才不知所措。到時又去請教專家、朋友、電腦門市看怎解決,而最後得到的答案,不是要花大錢想辦法救援,就是該SSD完全無法救回… 很多人又會開始Complain,說不是保固3年(或5年)嗎?怎麼用一下就壞了。要知道,廠商保固是保障您在正常下使用的情況,「理論上」可以到達的年限。先來看底下這張表吧! 其中的PERFORMANCE,「通常」代表SSD最快的讀寫效能,在最單純的電腦使用環境(作業系統剛灌好,軟體使用單純,或是只拿來當資料碟),以及SSD剛開始使用的前幾個月,可以到達的效能標準。至於ENDURANCE,則是在因為TLC的P/E Cycle(讀寫次數)比MLC更低,為讓該SSD能正常使用到保固年限,原廠還會特別標註TBW (Total Bytes Written,總寫入位元組數),甚至標示Daily Usage Guidelines(每日使用指南)。也就是說,只要使用者「配合」按照該指示,將每日寫入的資料量限定在小於標示的數字,就可以用個3年了。 成人必須每年去做健康檢查,那麼SSD其實也應該經常性的做健康檢查,以確保SSD能繼續正常運作。簡單來說,只要您的電腦配備的是SSD,您都需要一套SSD的檢測工具,來幫助您了解SSD的健康情況。以下就分別介紹我們所建議使用的SSD檢測工具。 SSDLife Pro是一套快速估算你SSD使用壽命的工具,安裝後,可以偵測出電腦內所有SSD,並顯示出產品名稱、韌體版本、總容量與使用容量、開機運作時數、開機次數、使否打開TRIM,以及健康狀態等資訊。 SSDLife Pro 可以偵測出大多數市面上的SSD,並估算出剩餘的壽命。因此建議可以將SSDLife Pro安裝起來,以便隨時檢視自己SSD的寫入資料量,以及健康狀態。 SSDLife Pro提供免費14天使用,若要繼續使用的話,必須花19美元購買Pro版本。 官方網站: 軟體費用:免費14天,Pro版本19美元 SSD Fresh是一套免費的SSD檢測工具,除可顯示SSD的產品名稱、容量分割與使用細節之外,還可以將系統設定成針對SSD最佳化的環境。像是將Windows的Indexing(索引)功能關閉、將硬碟重組關閉(因為SSD沒必要重組)、關閉時間戳記(減少寫入SSD)、關閉Prefetch(預取)、關閉Logging(日誌)、開啟TRIM功能…等等。讓您的系統是設定成SSD-Friendly環境,以讓SSD效能更快,壽命也更長。 官方網站: 軟體費用:免費版本,或Plus版本10歐元 SSD Ready是一套可以透過監視系統的資料讀寫量,來計算出您的SSD還有大約多少使用壽命。安裝後,可以個別針對各磁碟機代號,來估算SSD寫入了多少資料量,每日寫入資料量。軟體會經由這些數據,來推算出您的SSD還有剩餘多少的壽命! SSD Ready的免費(Free)版本,提供基本的1日估算功能。使用者可以在早上安裝好SSD Ready,並開著讓他監視一整天,下班時再開啟來看看,就可以估算出SSD的剩餘壽命。若要長時間做監視與追蹤,並找出是系統哪個程式最常在讀寫SSD,則可選購其付費(Pro)版本來使用。 官方網站: 軟體費用:免費版本,或Pro版本11.99歐元 除了安裝第三方的檢測、最佳化、壽命估算工具之外,您所購買SSD的原廠通常也有自家的SSD工具程式,提供檢測、健康狀態指示、安全格式化…等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檢視或更新到最新版韌體,並可監控或最佳化系統等等,讓SSD能夠發揮更快的速度,同時壽命可以用得更久。請務必記得下載喔! 以下就是各廠商的SSD工具集下載處(依照英文順序排列): 下載網址: 下載網址: 下載網址: 下載網址: 下載網址: 下載網址: 下載網址: 下載網址: 下載網址: 下載網址: 下載網址: 「硬碟有價,資料無價」,當發生SSD故障時,通常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因此使用者必須具備比HDD更高的警覺才行! 以小編這邊發生過親身的案例,就是某天下大雷雨,然後突然室內一片漆黑,停電了!等到復電時,室內的電腦裡,就有兩台電腦的SSD無法開機進入Windows了! 分析其無法開機的原因,可能是因為Windows經常將讀寫資料寫回硬碟,剛好停電時Windows正在更改目錄區或系統區的資料,而SSD因為內建的Cache/Buffer還來不及寫回SSD內部的NAND Flash晶片,導致下次開機時,無法順利進入Windows環境,甚至有些檔案剛更動過的,也發生錯誤。還好SSD還能被系統認得,由於系統檔案毀損嚴重,使用Windows內建的修復功能完全無效!因此只能選擇重灌了。 SSD有保固沒錯,但保的是硬體,沒有保資料。亦即,儲存在SSD裡面的資料,是沒有在保固範圍之內的!因此,建議除了要經常做資料備份之外,記得也經常要做系統備份,以便系統無法開機時能夠快速還原,此外,也要記得安裝必備的第三方與原廠的軟體檢測與診斷工具,隨時檢測SSD的狀況,以確保SSD的健康情形,讓電腦永保最佳狀態!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PLEXTOR M7V M.2 2280 512GB SSD實測開箱,台灣品牌固態硬碟中的優質選擇!
萬眾矚目,固態硬碟市場知名品牌浦科特,終於發表了第七代固態硬碟,首款推出了PLEXTOR M7V,這是一款搭載TLC Flash的TLC SSD。全新PLEXTOR M7V,除了推出有2.5吋版本的M7VC,另外,則還有M.2版本的M7VG,提供消費者不同介面的選擇。這次,浦科特推出的新一代固態硬碟,不但存取速度更快,價格更便宜,而且,引進了最新低密度奇偶校驗(LDPC)技術,把TLC SSD,其耐用性,做到近似MLC SSD,滿足消費者對於儲存資料安全的要求。PCDIY! online也在第一時間, 。最新,這次所要實測開箱的則是採用M.2介面M7VG版本的PLEXTOR M7V M.2 2280 512GB SSD。 PLEXTOR M7V SSD系列,是浦科特首款採用TLC Flash的產品,並分成2.5吋M7VC版本的PLEXTOR M7V之外,還有採用M.2介面M7VG版本的PLEXTOR M7V M.2 2280兩種,容量各有128GB、256GB、512GB三種版本,並享有三年保固,兩者的規格基本上都相同,不過M7VG 512GB搭載1GB DDR3快取,比M7VC 512GB的768MB快取更大。 PLEXTOR M7V M.2 SSD,目前共推出128GB(PX-128M7VG)、256GB(PX-256M7VG)、512GB(PX-512M7VG)三種版本。 固態硬碟業者:浦科特 PLEXTOR 固態硬碟種類: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M7V 固態硬碟類型:T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2.5吋SATA 6Gb/s版本(M7VC)與M.2 2280(M7VG)版本 固態硬碟容量:128GB,256GB,512GB 固態硬碟控制器:Marvell 88S1074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SK Hynix 16nm TLC Flash 固態硬碟保固期:3 年保固 128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00MB/Sec 256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30MB/Sec 512GB→ 讀取速度:560MB/Sec,寫入速度:530MB/Sec ※2.5吋SATA 6Gb/s版本(M7VC)與M.2 2280(M7VG)版本,同容量版本速度相同! 128GB→ TBW:80TB,DWPD:○ 256GB→ TBW:160TB,DWPD:○ 512GB→ TBW:320TB,DWPD:○ ※備註:○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現在市售的Skylake平台主機板,大多已經全面內建M.2插槽,筆記型電腦也大多支援,選購之後可以安裝於桌上型或筆記型電腦使用,相較於選購SATA介面的SSD,用途更加廣泛。甚至還可以搭配M.2轉卡,轉換成USB 3.0外接硬碟,變身成超快速的外接儲存裝置。因此M.2介面的SSD擁有更大的使用彈性。 市面上許多款TLC SSD都是採用成本較低,由台灣廠商推出的SSD控制器,而M7V M.2 SSD則是選用晶片龍頭大廠Marvell的SSD控制器,搭配的快閃記憶體顆粒則是15奈米製程的TOSHIBA 15nm TLC Flash,搭配韌體的最佳化,寫入壽命可達到2000 P/E cycle,而一般TLC SSD的寫入壽命僅有500~1,000次P/E Cycle,相較之下,優劣立判。以512GB容量版本為例,M7VG的TBW(Total Bytes Written)總寫入量能達到320TB,足夠滿足多數使用者的需求。 而且M7V還導入獨家的PlexNitro韌體技術,能以SLC模式來最佳化寫入效能,並導入最新的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偵錯技術,確保資料正確性,提供快速又穩定的效能表現。因此M7V不需要預留儲存空間,讓玩家可以充分利用SSD的儲存容量,以120GB~128GB級別產品來說,差別雖然只有8GB,但隨著容量提升,差距也越來越大,以480GB~512GB級別的SSD,來回就差了32GB,可以多儲存不少檔案。 為了確保長時間運作的穩定性,PLEXTOR還針對M7V 系列SSD,使用了全球最先進的 SSD 測試設備進行嚴格的品質測試,包含100%高溫燒機/老化測試;48小時不中斷 持續讀寫,不允許藍屏/黑屏測試;4000次S3休眠、喚醒,不允許藍屏/黑屏測試;250次持續冷/ 暖開機,不允許Error測試;共計1008小時零失誤測試;平均150萬小時無故障時間。透過這麼多項的「PLEXTOR耐力測試機制」專業模擬真實讀寫狀況的嚴格考驗,確保M7V的穩定性與使用壽命,所以使用者可以更放心地使用M7V來儲存資料。 這次,我們要實測開箱的,則是M.2介面M7VG版本的PLEXTOR M7V M.2 2280 512GB SSD,其正式型號為PX-512M7VG。 編輯使用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TxBENCH檢測這款SSD內部的規格資訊。 這顆SSD,名字叫PLEXTOR PX-512M7VG 512.1 GB。韌體版本為1.00,傳輸模式SATA/600,有支援TRIM,但沒有支援DevSleep,對SSD累計讀取、對SSD累計寫入,NAND累計寫入資訊,已用次數總計、已用時間總計都可以偵測到相關數據。 此SSD容量標示為512GB,HD Tune偵測為512.1GB,實際可用空間為476.9 GB,實際容量為488383MB,格式化之後可用48821MB。 格式化之後,可使用的空間為476.93GB,並採用了 512 Byte的磁區進行格式化。 這邊使用多套軟體,包括CrystalDiskMark V5.1.1 x64、HD Tune V5.5.0、AJA System Test、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V1.1、AS SSD Benchmark V1.8.5636.37293、TxBENCH V0.95 beta與ATTO Disk Benchmark,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最大讀取速度可達到560.7MB/s,最大寫入速度則有518.5MB/s。將測試資料設定為0Fill之後,最大讀寫速度沒有太大的改變。 在HD Tune效能測試中,測得讀取速度為:平均值506.4MB/Sec,寫入速度:平均值204.7MB/Sec。檔案效能測試選單裡面,使用500MB的小檔案來測試速度,結果顯示讀取速度:維持在457MB/Sec左右,寫入速度:維持在439MB/Sec左右。隨機存取選單成績則可看出,對於小檔案的傳輸表現,讀取速度比寫入速度還要快得多。額外測試選單裡面,讀取速度也是明顯比寫入速度快。 從「HD Tune效能測試選單寫入速度」、「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選單速度」與「HD Tune額外測試選單寫入速度」曲線,可以明顯看出,是一款TLC SSD,用了SLC Cache技術。 AJA System Test的話,DVCProHD 720p 1.0GB測試項目測不出這款SSD的全速,使用2048x1556 10-bit RGB 1.0GB效能測試,測試結果,寫入473.5MB/s,讀取501.1MB/s。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4269.46。 AS SSD Benchmark 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497.99MB/Sec,寫入速度:460.19MB/Sec,讀取分數為433、寫入分數為430,總分1093。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545.256MB/Sec,寫入速度:532.037MB/Sec,讀寫速度與官方標示的差不多。 這個測試,顯示出其實這款SSD,在不同的讀寫測試之下,實際的最高效能表現。 PLEXTOR M7V M.2 2280,雖然是屬於入門的產品,但PLEXTOR仍開放M7V支援多款受到許多玩家好評的工具程式,例如可以隨時監控SSD狀態的Plextool;能有效減少資料寫入次數、延長SSD壽命、並大幅提升讀寫效能的PlexTurbo;將超過30天未使用檔案自動壓縮,來增加SSD使用空間的PlexCompressor,以及能建立私密空間,隱藏個人機敏資料的PlexVault應用軟體(須將M7V當作系統碟才能啟用)。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PLEXTOR M7V M.2 2280 512GB SSD,體驗到了這款超高速的TLC SSD,值得注意的,由於TLC Flash天生抹寫次數的瓶頸,因此,必須靠控制器,以及韌體系統,來最佳化TLC SSD。在浦科特努力之下,終於把全新PLEXTOR M7V給最佳化,2.5吋版本的M7VC與M.2版本的M7VG,原生的TLC SSD,強化到近似MLC SSD水準,加上優異的效能,以及完整的售後服務,無疑的,台灣品牌固態硬碟中的優質選擇! 廠商名稱:PLEXTOR - 浦科特 -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3-612-5203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 480GB實測開箱,進階級固態硬碟中的玩家聖物!
隨著半導體製程快速發展,科技進步,快閃記憶體顆粒的價格持續下跌,帶動著SSD的價格也持續破底,價格殺不停,因此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開始使用SSD當作開機碟。SSD的傳輸介面主流為SATA 6Gb/s,另外還有mSATA、M.2、以及PCI Express,簡稱PCIe。SATA 6Gb/s的傳輸頻寬最快的理論值就是600MB/s,因此SATA 6Gb/s的SSD,實際最快讀寫速度大約最多就在550MB/s,如果想要追求更快的存取速度,那就得選購PCIe介面的SSD。這次所要開箱報導的就是金士頓送測的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讓我們實際測試看看它到底有多快。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固態硬碟專為追求效能的玩家所設計,容量共有240GB、480GB、960GB可供選擇,並且分為純粹M.2版本與搭配M.2轉PCIe介面卡的HHHL版本,總共有兩種版本設計。此次送測的是M.2介面SSD搭配PCI Express轉接卡的HHHL版本。雖然說理論上,轉接之後一定會導致效能損耗,但實際上這款SSD的效能表現非常優異,詳細請見後文測試數據,因此不需要擔心。 固態硬碟業者:金士頓 Kingston 固態硬碟種類: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HyperX Predator 固態硬碟類型:M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PCIe 2.0 x4(HHHL版本與M.2版本) 固態硬碟容量:240GB,480GB,960GB 固態硬碟控制器:Marvell 88SS9293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Kingston MLC Flash(FP64B08UCT1-F3) 固態硬碟保固期:3 年保固 可壓縮: 240GB→ 讀取速度:1400MB/Sec,寫入速度:600MB/Sec 480GB→ 讀取速度:1400MB/Sec,寫入速度:1000MB/Sec 960GB→ 讀取速度:1350MB/Sec,寫入速度:1000MB/Sec 不可壓縮: 240GB→ 讀取速度:1290MB/Sec,寫入速度:600MB/Sec 480GB→ 讀取速度:1100MB/Sec,寫入速度:910MB/Sec 960GB→ 讀取速度:1300MB/Sec,寫入速度:1000MB/Sec ※HHHL版本與M.2版本,同容量版本速度相同! 240GB→ TBW:415TB,DWPD:1.6 480GB→ TBW:882TB,DWPD:1.7 960GB→ TBW:1600TB,DWPD:1.8 ※備註:○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共有分成PCIe的HHHL版本,與M.2版本。HHHL SSD版本,240GB型號為SHPM2280P2H/240G(搭配 HHHL 轉接架),480GB型號:SHPM2280P2H/480G(搭配 HHHL 轉接架),M.2 SSD版本,240GB型號:SHPM2280P2/240G,480GB型號:SHPM2280P2/480G,採購上要特別注意,以免買錯!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讀寫速度的話,Kingston非常貼心,官網明確標示了可壓縮讀寫速度,與不壓縮讀寫速度。外包裝採盒,是以比較快的可壓縮讀寫速度標示,240GB版本,讀取速度:1400MB/Sec,寫入速度:600MB/Sec,480GB版本,讀取速度:1400MB/Sec,寫入速度:1000MB/Sec,整體來說,存取速度已經相當快速!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 480GB採用M.2介面SSD搭配PCI Express轉接卡的HHHL版本,電路傳輸規格採用的是PCIe 2.0 x4,外觀上因為沒有使用散熱片覆蓋於產品上,因此相較於其他競爭產品,外觀顯得較為簡約陽春,不過,這樣的設計卻增加了運用的彈性。因為,M.2 SSD上雖然貼有產品資訊貼紙,但固定的螺絲上並沒有,因此拆卸下來就可以安裝到主機板或筆記型電腦上的M.2插槽。不過這樣等級的旗艦產品,金士頓只提供原廠三年保固,相較於其他廠商提供的五年保固,稍嫌短了些。 編輯使用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TxBENCH檢測這款SSD內部的規格資訊。 這顆SSD,名字叫KINGSTON SHPM2280P2H/480G 480.1 GB。韌體版本為0C4005T2,傳輸模式SATA/600,有支援TRIM,但沒有支援DevSleep,對SSD累計讀取、對SSD累計寫入,NAND累計寫入資訊偵測不到相關資訊,但已用次數總計、已用時間總計有提供資訊。 此SSD容量標示為480GB,HD Tune偵測為480.1GB,實際可用空間為447.1 GB,實際容量為457859MB,格式化之後可用457711MB。 格式化之後,可使用的空間為447.13GB,並採用了 512 Byte的磁區進行格式化。 這邊使用多套軟體,包括CrystalDiskMark V5.1.1 x64、HD Tune V5.5.0、AJA System Test、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V1.1、AS SSD Benchmark V1.8.5636.37293、TxBENCH V0.95 beta與ATTO Disk Benchmark,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最大讀取速度可達到1578MB/s,最大寫入速度則有1179MB/s。將測試資料設定為0Fill之後,最大讀寫速度沒有太大的改變。 在HD Tune效能測試中,測得讀取速度為:平均值1377.5MB/Sec,寫入速度:平均值907.1MB/Sec。檔案效能測試選單裡面,使用500MB的小檔案來測試速度,結果顯示讀取速度:維持在1202MB/Sec左右,寫入速度:維持在1161MB/Sec左右。隨機存取選單成績則可看出,對於小檔案的傳輸表現,讀取速度比寫入速度稍微快一些,但差別不大。額外測試選單裡面,讀取速度與寫入速度也表現優異。 AJA System Test的話,DVCProHD 720p 1.0GB測試項目測不出這款SSD的全速,使用2048x1556 10-bit RGB 1.0GB效能測試,測試結果,寫入1165MB/s,讀取1405MB/s。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6474.84。 AS SSD Benchmark 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1356.02MB/Sec,寫入速度:1125.30MB/Sec,讀取分數為603、寫入分數為611,總分1516,表現非常優異。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1547.381MB/Sec,寫入速度:1168.516MB/Sec,讀寫速度還比官方標示的還要快。 這個測試,顯示出其實這款SSD,在不同的讀寫測試之下,實際的最高效能表現。 針對這款SSD,金士頓也提供了Kingston SSD Manager工具程式,使用這款軟體可以監控SSD狀態,了解SSD健康程度,運作溫度,也可以用來更新韌體,徹底刪除SSD資料,讓玩家可以隨時掌握SSD狀態。 雖然SSD價格直直落,SATA介面256GB的SSD價格甚至已經跌破2000元,但目前PCIe SSD目前仍是高單價的產品。以容量480GB為例,SATA 6Gb/s介面的480GB~512GB SSD的市場行情,最便宜的甚至不到大約只要4000元,而PCIe SSD的選擇不多,除了Kingston HyperX Predator之外,光華原價屋報價也只有Intel SSD 750 Series、Plextor M6 BK、Plextor M8PeY這幾款產品。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目前市價,240GB要價5,290元,480GB的價格則約9,690元,相較SATA介面的SSD貴上許多。不過,PCIe SSD的優勢主要是在速度更快,部分產品還採用M.2介面轉接,還可以當作M.2 SSD使用,安裝於主機板或筆記型電腦上都相當方便。 這次,實測了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 480GB之後,發現這款PCIe SSD效能真的不錯,然而,跟剛開始上市的價位,由於市場的高度競爭,價格已經便宜了不少,加上讀寫破千,無疑是玩家與專業用戶的不錯選擇。然而,以這樣讀寫破千的PCIe SSD,加上可靠度不錯,推出以來一直有不錯的好評,使用上相當穩定,價格也在合理的範圍之內,無疑是新一代玩家聖物呀! 廠商名稱:遠東金士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666-200 網站: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Intel SSD 535 240GB實測開箱,消費級固態硬碟機中的頂尖之作!
SSD是Solid State Drive的縮寫,中文叫固態硬碟,也有人叫電子硬碟,裡面主要是由Flash(快閃記憶體)、DRAM(隨機存取記憶體)、Controller(控制器)與PCB(電路板)所組成,其中,最關鍵的元件,是Flash與Controller,而這幾個元件,誰能掌握越多,加上研發實力足夠的話,就能掌控整個SSD市場。Intel擁有快閃記憶體資源與控制器關鍵零組件,加上掌握整個電腦零組件的市場通路,而且,也是首波推出SSD的廠商之一,因此在SSD市場上一直有許多愛用者,市佔率。這次所要開箱測試的,則是Intel針對消費級市場所推出的最新主流SSD,2.5吋SATA 6Gb/s版本的,Intel SSD 535 240GB固態硬碟機。 Intel在SSD市場布局,一開始是只有針對消費級市場的M25-M系列與針對企業級市場的M25-E系列。後來更改為,類似BMW汽車的3、5、6、7系列分等級,數字越高代表等級越高,Intel是分成針對消費級市場的300、500、700與針對企業級市場的900系列。後來則又做了更改,分為Consumer、Professional與Data Center產品線,Consumer產品線再分成500、700系列,Professional產品線再分成1500與2500系列,Data Center產品線再分成2.5吋SATA 6Gb/s的S3500、S3700系列與PCIe 3.0 x8的P3600、P3700系列。目前的話,針對消費級市場,2.5吋SATA 6Gb/s版本的SSD,主要有Intel SSD 530、Intel SSD 535以及Intel SSD 730。 Intel 530與Intel 535,兩者的主要差異,則是SSD 535採用16nm MLC快閃記憶體,顆粒,目前看到的都是SK Hynix的顆粒,530 SSD採用的是20nm MLC或25nm MLC快閃記憶體,先前看到的都是Intel顆粒。更早之前的SSD 520,則是控制器沒有加密版本,也是使用20nm MLC快閃記憶體,先前看到的都是Intel顆粒。SSD 520與SSD 530的差異,主要就是在控制器的改版,改版後支援AES加密。SSD 520、SSD 530與SSD 535,用的全是SandForce SF-2281的控制器核心,正確型號為SandForce SF-2281VB1-SDC,標示有TAIWAN,為Made In TAIWAN,內部為8通道傳輸。SSD 520用的是初始版本,當初一開始說有AES加密,後來最後證實沒有AES加密功能,當時用的控制器,上面的品牌還打上SandForce。 後來,SandForce轉手,被LSI併購買下,並同意把控制器貼牌,打成Intel字樣,也因此,在Intel SSD 530之後,其控制器換了,正確型號為Intel BF29AS41BB0,上面還印有LSI,一樣標示有TAIWAN,這是改版後的版本,有AES加密。接著,LSI轉手,被Avago併購買下,後來,又把LSI旗下Flash事業,轉售給Seagate,最新在Intel SSD 535之後,其控制器又換了,正確型號為Intel BF29AS41BB0,上面改印Seagate,一樣標示有TAIWAN,這跟LSI版本是一樣的。 最新,推出了Intel SSD 540s,採用TLC Flash,這是一款TLC SSD。 固態硬碟業者:英特爾 Intel 固態硬碟種類: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SSD 535 固態硬碟類型:M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2.5吋SATA 6Gb/s版本與M.2 2280版本 固態硬碟容量:56GB,120GB,180GB,240GB,360GB,480GB 固態硬碟控制器:Intel BF29AS41BB0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SK Hynix 16nm MLC Flash 固態硬碟保固期:5 年保固 可壓縮: 56GB→ 讀取速度:540MB/Sec,寫入速度:480MB/Sec 120GB→ 讀取速度:540MB/Sec,寫入速度:480MB/Sec 180GB→ 讀取速度:540MB/Sec,寫入速度:490MB/Sec 240GB→ 讀取速度:540MB/Sec,寫入速度:490MB/Sec 360GB→ 讀取速度:540MB/Sec,寫入速度:490MB/Sec 480GB→ 讀取速度:540MB/Sec,寫入速度:490MB/Sec 不可壓縮: 56GB→ 讀取速度:400MB/Sec,寫入速度:100MB/Sec 120GB→ 讀取速度:450MB/Sec,寫入速度:130MB/Sec 180GB→ 讀取速度:470MB/Sec,寫入速度:170MB/Sec 240GB→ 讀取速度:510MB/Sec,寫入速度:230MB/Sec 360GB→ 讀取速度:525MB/Sec,寫入速度:240MB/Sec 480GB→ 讀取速度:540MB/Sec,寫入速度:300MB/Sec ※2.5吋SATA 6Gb/s版本與M.2 2280版本,同容量版本速度相同! 120GB→ TBW:○,DWPD:○ 240GB→ TBW:○,DWPD:○ 480GB→ TBW:○,DWPD:○ ※備註:○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英特爾是在2015年第二季發表了535系列的主流級SSD,結合了品質、效能,以及低功耗等優勢。小巧尺寸、卓越效能、高效省電、16奈米技術,這就是Intel SSD 535系列所要為消費者與嵌入式市場所帶來的全新儲存快感。Intel SSD 535系列,有分成2.5吋SATA產品規格與M.2的規格。前者提供56GB~480GB的儲存空間,後者提供120GB~360GB的容量,官方標示循序128K讀取與寫入速度,分別高達540MB/s與480~490MB/s,而隨機4KB讀取與寫入的IOPS數,則依不同容量分別高達48K與80K,能夠應付消費性用戶的各式應用程式執行存取,以及密集多工的需求。 為了提升產品的價值,許多廠商會在SSD內隨附贈工具程式或備份軟體,針對Intel 535,Intel也提供了Intel SSD Toolbox工具程式。可以偵測出SSD型號、韌體版本、序號、容量、健康狀況,預計剩餘壽命等資訊,也可以支援診斷掃描、Secure Erase徹底清除資料,韌體更新等功能。善用這個工具就能隨時讓SSD效能維持在最佳狀態。 這邊使用3套軟體,以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TxBENCH來檢測這款SSD內部的規格資訊。 這顆SSD型號為INTEL SSDSC2BW240H6 240.0 GB。韌體版本為RG20,傳輸模式SATA/600,有支援TRIM,也有支援DevSleep,也可偵測出對SSD累計讀取、SSD累計寫入與NAND累計寫入,已用次數總計、已用時間總計等資訊。 在HD Tune Pro的資訊選單裡,顯示韌體為RG20,偵測出來的平均速度為953MB/s。 在TxBENCH的Drive Information選單裡,格式化後的空間為233.57GB。 這邊使用7套軟體,包括CrystalDiskMark、HD Tune Pro、AJA System Test、Anvil〞s Storage Utilities、AS SSD Benchmark、TxBENCH與ATTO Disk Benchmark,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555.9MB/Sec,寫入速度:265.9MB/Sec。0Fill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557.0MB/Sec,寫入速度:530.0MB/Sec,寫入速度大幅提升,代表支援壓縮寫入功能,資料的可壓縮率會影響寫入速度的表現。 效能測試選單裡面,讀取速度:平均值525.3MB/Sec,寫入速度:平均值468.0MB/Sec,寫入速度的部份,比讀取速度慢了一些。 AJA System Test的話,讀寫測試結果都很不錯。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2637.83,讀取效能表現相當不錯,但因為測試的資料壓縮較低,因此測得之寫入速度比較慢一點。 在AS SSD Benchmark,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501.58MB/Sec,寫入速度:238.26MB/Sec,總分達到了560分。但隨著資料可壓縮率提升,寫入速度也會跟著變快。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555.875MB/Sec,寫入速度:265.955MB/Sec。 在ATTO Disk Benchmark,8192.0測試項目裡面,讀取速度為530.971MB/Sec,寫入速度為556.663MB/Sec。 Intel 535 SSD,台北光華商場已經開始販售,雖然相較於市場上其他消費級SSD產品,Intel SSD 535的價格並不算便宜,但有Intel的穩定口碑與五年保固加持,銷售成績還是相當不錯,想要升級SSD的話,是不錯的選擇。 ●240GB→ 原價屋報價:2,599元 ※調查日期:2016年08月02日 ●120GB→ 原價屋報價:1,998元 ●240GB→ 原價屋報價:2,999元 ●480GB→ 原價屋報價:5,850元 ※調查日期:2016年03月02日 ●120GB→ 原價屋報價:2,090元 ●240GB→ 原價屋報價:3,450元 ●480GB→ 原價屋報價:6,590元 ※調查日期:2015年11月10日 這次,PCDIY!實測開箱了Intel SSD 535 240GB之後,由於,這顆固態硬碟,本身是採用了歷史悠久的SandForce SF-2281的控制器核心,雖然是Seagate貼牌,但其穩定度與相容性,都通過了市場嚴格的考驗,加上經過出自Intel之手,品質可靠,而且,別忘了,雖然是採用了16nm MLC Flash,而且是SK Hynix快閃記憶體顆粒,先進的快閃記憶體的耐用度,並不如舊版來得好,不過,Intel一樣提供了五年保固,更重要的,價格並不貴,比起其他競品三年保固,足足多出了兩年的售後服務,而且效能卓越。這樣高貴不貴的固態硬碟,加上優異的效能,絕佳的相容性,完整的售後服務,值得玩家的信任,可以親身體驗看看! 整體來說,這是消費級固態硬碟機中的頂尖之作!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TOSHIBA OCZ RD400A 1TB固態硬碟實測開箱,NVMe世代電腦飆速PCIe SSD!
在TOSHIBA正式併購OCZ之後,OCZ已正式成為TOSHIBA集團的一員,因為公司整併,所以系列產品線與品牌名稱都有做了調整。以後SSD產品品牌會以Toshiba OCZ雙品牌 (以下簡稱OCZ) 的方式出現,原本的SSD產品線名稱也有所變動。例如:Trion 150系列,更名為TR150,Vector 180系列更名為VT180,RevoDrive系列則改名為RD。除了產品名稱變動外,連Shield Plus保固服務也更名為Advanced Warranty Program,原本的SSD工具程式也從OCZ SSD Guru改名為OCZ SSD Utility。其中主打高階應用的RD系列,最新的產品就是已經在歐美上市的RD400/RD400A,價格從128GB的119.99美金到1TB的769.99美金。這次所要開箱測試的,就是針對效能玩家所推出,支援NVMe技術的TOSHIBA OCZ RD400A 1TB PCIe SSD。 OCZ RD系列SSD的前身為RevoDrive,原本是針對企業用戶所設計,提供超強效能的傳輸速度與穩定性。但隨著SSD快閃記憶體顆粒與控制晶片價格不斷下滑,RD系列除了可用於企業之外,也非常適合追求超強效能玩家使用。 最新推出的OCZ RD400系列SSD,支援NVMe 1.1b技術,主要可分為RD400與RD400A兩款產品,其中RD400是採用M.2介面,容量從128GB起跳,還有256GB、512GB、1TB等容量,提供玩家更多選擇。RD400A則是RD400再加上PCIe轉接卡的組合商品,可以更方便用於桌上型電腦,售價上則會因為附加了轉接卡而稍微貴一些。 固態硬碟業者:飢餓鯊 東芝 TOSHIBA OCZ 固態硬碟種類: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RD400/RD400A 固態硬碟類型:M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PCIe 3.0 x4(HHHL版本與M.2版本) 固態硬碟容量:120GB,240GB,480GB 固態硬碟控制器:TOSHIBA TC58NCP070GSB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TOSHIBA 15nm MLC Flash(TOSHIBA TH58TFT1JFLBAEF) 固態硬碟保固期:5 年保固 128GB→ 讀取速度:2200MB/Sec,寫入速度:620MB/Sec 256GB→ 讀取速度:2600MB/Sec,寫入速度:1150MB/Sec 512GB→ 讀取速度:2600MB/Sec,寫入速度:1600MB/Sec 1024GB→ 讀取速度:2600MB/Sec,寫入速度:1550MB/Sec 128GB→ TBW:74TB,DWPD:○ 256GB→ TBW:148TB,DWPD:○ 512GB→ TBW:296TB,DWPD:○ 1024GB→ TBW:592TB,DWPD:○ ※備註:○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根據OCZ官方所標示的傳輸速度,RD400 1TB固態硬碟的最大讀取速度可達到2600MB/s,最大寫入速度也有1550MB/s,這樣的速度表現真的是超強,用了可以讓電腦飆速。就算是速度最慢的128GB,最大讀取速度也有2200MB/s,寫入速度也有620MB/s,都比SATA 6Gb/s介面的SSD要快上很多。至於在寫入壽命部分,1TB的TBW (Total Bytes Written) 可達到592TB,相當於每天可允許寫入324GB,這樣的寫入壽命相信非常夠用。 這次所要開箱測試的是由OCZ所提供的RD400A 1TB,也就是具備PCIe轉接卡的產品。使用者也可以直接將M.2介面的RD400拆下,安裝到筆記型電腦或主機板上的M.2介面,使用非常彈性。 這邊使用3套軟體,以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TxBENCH來檢測SSD內部的規格資訊。 這顆SSD,名字叫TOSHIBA-RD400 1024.2 GB。韌體版本為57CZ4102,介面為NVM Express,支援S.M.A.R.T,也有提供對SSD累計讀取、SSD累計寫入,已用次數總計、已用時間總計等資訊。 在HD Tune Pro的資訊選單裡,顯示韌體為57CZ4102,偵測出來的容量為976632MB,可用容量為976417MB。 在TxBENCH的Drive Information選單裡,格式化後的空間為953.86GB。 這邊使用7套軟體,包括CrystalDiskMark、HD Tune Pro、AJA System Test、Anvil〞s Storage Utilities、AS SSD Benchmark、TxBENCH與ATTO Disk Benchmark,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但在這裡也要提醒玩家注意。為了徹底發揮這款SSD的效能,雖然Windows 10就有內建NVMe的驅動程式,但還是建議安裝OCZ官方提供的NVMe驅動程式才能有更快的傳輸速度。 處理器:Intel Core i7-6700K @ 4.0 GHz/4.2GHz (Turbo) 主機板:GIGABYTE Z170X-GAMING7 記憶體: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2133 @ 2133 4GB × 4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1080顯示卡 SSD:OCZ Vector 150 240GB(系統)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x64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2668MB/Sec,寫入速度:1581MB/Sec。測試結果,讀寫效能超級快,這樣的數據也超越官方標示規格。 為了測試出最佳的傳輸速度,測試時的區塊大小都設定為8MB。效能測試選單裡面,讀取速度:平均值2090.0MB/Sec,寫入速度:平均值1056.7MB/Sec。都有破千的超強表現。 AJA System Test的話,測試結果表現也非常優異,但很明顯可以看出,這個測試太過輕量級,無法讓RD400發揮全速。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8676.39,效能表現非常強悍。 在AS SSD Benchmark,Seq測試項目,總分達到了2522分。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1880.766MB/Sec,寫入速度:1000.480MB/Sec。 在ATTO Disk Benchmark,8192.0測試項目裡面,讀取速度為2684.354MB/Sec,寫入速度為1579.032MB/Sec。官方所標示的速度主要就是根據這個測試軟體的數據,從測試結果來看,讀寫速度還比官方標示高。 原本這套軟體的名稱為OCZ SSD Utility,隨著OCZ併入TOSHIBA,軟體名稱也改為SSD Utility。原本功能除了可以檢測SSD使用狀態,健康情形,例如控制器溫度與韌體版本,還可以用來更新韌體與測試SSD效能。 看到TOSHIBA OCZ RD400A 1TB的測試數據,相信許多玩家一定很想要買一顆來玩玩。 目前,TOSHIBA OCZ RD400/RD400A已經在歐美上市,美國Amazon報價為:M.2介面RD400,128GB╱119.99美金 (約台幣3868元),256GB╱174.99美金 (約台幣5641元),512GB╱309.99美金 (約台幣9993元),1TB╱769.99美金 (約台幣24821元)。包含PCIe轉接卡的RD400A:128GB╱139.99美金 (約台幣4513元),256GB╱194.99美金 (約台幣6286元),512GB╱329.99美金 (約台幣10637元),1TB╱789.99美金 (約台幣25465元)。 目前市面上主要的競爭對手,當然就是Intel 750系列SSD,Intel 750 400GB光華店家報價為台幣10700元,Intel 750 1.2TB報價則為28500元。兩相比較之下,OCZ RD400的C/P值還算不錯。但可惜的是,TOSHIBA與OCZ亞洲區分公司還在進行整合,目前新產品在台灣上市日期還無法確定,台灣市場的售價也還沒確定。 如果您對RD400這款產品有興趣,想要搶先玩的話,就只能從國外網站購買。根據詢問台灣OCZ結果,RD400有全球保的服務,因此有問題的話也可以連絡台灣OCZ進行送修。不過,當然還是希望台灣能早日上市,並提供更優惠的價格。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TOSHIBA OCZ RD400A 1TB PCIe SSD之後,對於其高速存取效能印象深刻,加上這是一款標準型MLC SSD,有不錯的耐用度,可以說是玩家級SSD中的優質選擇。 整體來說,這是一款NVMe世代電腦飆速PCIe SSD! 廠商名稱:TOSHIBA OCZ 廠商電話:408-733-840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最多人點閱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PLEXTOR M8PeY 256GB、512GB、1TB實測開箱,玩家級NVMe型PCIe 3.0 x4 SSD效能實測大作戰!
- 十銓T-FORCE CARDEA 1TB散熱片版本實測開箱,PCIe 4.0 x4高效能固態硬碟!
- PLEXTOR M7V 256GB SSD實測開箱,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物超所值之選!
- 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 480GB實測開箱,進階級固態硬碟中的玩家聖物!
- KLEVV NEO N610 512GB實測開箱,取代傳統HDD最佳利器SATA 6Gb/s固態硬碟!
- 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FURY SSD 240GB實測開箱,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優質精品!
- PLEXTOR M6V 256GB SSD實測開箱,台灣品牌固態硬碟中的經典之作!
-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Crucial MX300 750GB實測開箱,3D NAND固態硬碟全面來襲!
- KLEVV CRAS C710 512GB實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固態硬碟!
- ezlink Panzer IV-H SSD 128GB實測開箱,戰力十足的物超所值固態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