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 中央處理器
-
Intel第11代Tiger Lake Core i7爆發時脈達4.8GHz,GPU時脈達1.55GHz,效能比Renoir香?!
Intel預計於北美時間9月2日發表第11代Tiger Lake-U系列行動處理器。在該發表會中,Intel將公佈其最新下世代處理器,採用10nm+製程技術,同時也將揭露Xe繪圖晶片架構。先前我們也,其採用新的Willow Cove微架構,Tiger Lake-H系列的爆發時脈將突破5GHz,搭配Xe GPU,將帶領用戶走向新的筆電新世紀! 由於已有不少廠商已優先測試Tiger Lake平台的筆電,先前HP不小心洩漏了其下一代配備Core i7-1165G7處理器的筆電,其基礎時脈為2.8GHz,爆發時脈達4.7GHz,不過坊間也有拿到新的Core i7-1185G7版本的Tiger Lake-U筆電,並列於Geekbench的測試結果資料庫裡,可發現基礎時脈為2.99GHz (可視為3.0GHz),爆發時脈為4.79GHz (可視為4.8GHz),至於內建的Gen12繪圖晶片最高時脈則是1.55GHz,可參考以下的OpenCL測試數據。 至於先前的測試數據中,也有Core i5-1135G7的時脈資料與測試數據,其基礎時脈為2.4GHz,爆發時脈達4.19GHz (可視為4.2GHz),至於Gen.12 GPU的時脈則是1.3GHz,CU數為80組。其OpenCL測試分數如下。 我們特別將Tiger Lake-U三款處理器,拿來跟Renoir U系列三款處理器來做對比,從下表可以發現,由於Tiger Lake-U平台的效能強勁,同級產品中,Tiger Lake的OpenCL效能皆贏過Renoir,至於單核心分數方面,也因為Tiger Lake的時脈較高,也因此都能贏過Renoir。只有在多核心分數方面,由於Tiger Lake-U僅4C/8T配置,而Renoir U最高達8C/16T配置,不過這邊也能看出Tiger Lake-U的4C/8T多核心效能,快要與與Renoir U的6C/12T打平。 ▼ Tiger Lake-U與Renoir U系列規格在Geekbench 5的效能對比 因此,Tiger Lake-U平台出現之後,AMD的Renoir筆電可能會失去優勢。因為從上面看到Renoir在多核效能上比較強,且電池續航力也不錯,但Tiger Lake-U在單核時脈與內顯上更強,因此AMD Renoir筆電勢必要搭獨顯,才能與Tiger Lake相對抗! 總之,第四季想要買高效能、低功耗筆電的玩家們,也許可以考慮一下新的Tiger Lake-U筆電囉!
-
A520入門定位代表、輕遊戲文書機最佳選擇,BIOSTAR A520MH主機板搭Ryzen 3 PRO 4350G開箱評測
BIOSTAR (映泰)在台灣也算是沉寂了一小段時間,雖然周邊產品陸續都有推出,但主機板倒是從Intel Z490以後才又開始陸續在台灣看到影子,而後續的B460、AMD B550也跟著持續推出對應產品線,這次隨著AMD針對入門市場推出A520晶片,BIOSTAR也不落人後,推出BIOSTAR A520MH這款主機板做對應,主打的自然也同樣是以入門級玩家為主,提供玩家小主機、輕遊戲機選擇。 BIOSTAR主機板在外觀上一向是相對較保守的設計路線,整體來說並沒有過多花俏的裝飾,而A520MH也是同樣的設計風格,不過全黑的PCB設計,視覺上倒也十分乾淨、同時也帶有幾分質感,著實不錯。 硬體規格方面,採用Micro ATX尺寸,右側記憶體插槽部分雖然僅提供兩組,不過考量到整體的定位和設計,以一般企業用戶或是入門玩家來說,普遍也只需要兩組記憶體插槽便已足夠使用就是了,另外,CPU周圍採用7相數位供電、搭配被動散熱設計,M.2插槽和PCIe插槽則是各提供一組使用。比較特別的部分是在於網路埠部分,搭載Super LAN Surge保護功能,提供穩定的電流和網路穩定度,確保玩家在使用時能有足夠的穩定性,這點對於企業用戶來說可能是更為重要的一點,畢竟日常使用涉及的可不只簡單的資料傳輸,部分時候甚至可能是機密內容,更穩定的傳輸才能有保障。 接下來上機實測吧!我們這次選擇用來搭配的處理器是Ryzen 3 PRO 4350G,並且藉由內顯來影像輸出,記憶體部分則是以CPU可以支援到的最高頻率3200MHz來執行,其他的零組件則是小編測試用的老面孔也就不再贅述。 ◆處理器:AMD Ryzen 3 PRO 4350G ◆散熱器:AMD Wraith PRISM ◆主機板:BIOSTAR A520MH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3200MHz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CIe 3.0x4 Mode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8.2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總體來說,BIOSTAR A520MH主機板作為入門等級產品,在外觀上維持了一貫的低調設計,不過在內部的硬體規格上並未因此馬虎,包含處理器的支援彈性本身AMD就已經先幫A520鋪好未來,記憶體插槽和PCIe、M.2 SSD插槽都提供足夠使用的數量,以目標客群企業用戶來說,普遍都是足夠使用的情況。而以我們這次搭配測試的Ryzen 3 PRO 4350G來說,在Radeon Vega 6的內顯支援下,應付日常狀況都已經非常夠用。 此外,內部雖然是採用被動式散熱模式,但整體來說溫度控制不錯,原廠風扇平均溫度70度來說,是可接受的範圍,做為一般玩家想要用低預算組裝文書電腦,或是企業用戶想要一次購買大量員工所需的話,BIOSTAR A520MH會是個不錯的選擇,且在搭配上,和這次的Ryzen 3 PRO 4350G可說是絕配。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純血AMD 7nm加持電競筆電MSI Bravo 17全方位提升效能與視覺體驗,Radeon Software軟體及FreeSync Premium技術打造最矚目的1080p遊戲利器
各大筆電廠商看準AMD的強勢表現,紛紛推出搭載新一代AMD處理器和顯示卡的筆電,MSI微星近期推出的強打產品「全3A 7nm製程電競筆電」Bravo 17(AMD處理器+AMD主機板+AMD顯示卡),搭載Ryzen 4000H系列高效能行動處理器,擁有絕佳的效能。更配備了Radeon RX 5500M,純血AMD筆電藉由7nm製程技術以及Zen 2和RDNA架構,兼顧效能與省電的特色,同時釋放更多的GPU效能,打造極致沉浸的娛樂與遊戲體驗。 MSI針對自家AMD筆電系列規劃出全新的「雷鳥」產品線,繼先前搭載全3A「Alpha 15」筆電後,再度推出新的MSI Bravo 17電競筆電,主打以最新跨世代的7nm間尖端技術打造。3A平台的特點為筆電帶來完整的AMD最佳化效能表現,加上搭配軟體方面的Radeon Software輔助,以及多項針對視覺和效能強化的車色技術,讓電競筆電擁有媲美桌機等級的強悍效能。 首先在處理器部分,想必玩家們都已經知道新一代Ryzen 4000系列行動處理器的過人之處,7nm跨世代製程帶來的效能表現已經打響一片天,要高效能的話有H和HS系列處理器可選,Bravo 17搭載Ryzen 7 4800H,具備8C / 16T架構、基礎動態時脈達到2.9 / 4.2GHz,TDP功號為45W。 筆電顯示卡部分,Radeon RX 5000M系列的布局上分為RX 5300M、RX 5500M、RX5600M和RX 5700M四種,其中RX 5300M更容易出現在輕薄筆電中,其他三款則較容易出現在電競筆電系列。Bravo 17採用的Radeon RX 5500M主打的是主流1080p遊戲,提供全方位出色的遊戲效能。Radeon RX 5000M系列最大特色是,擁有全新RDNA架構帶來的高效能表現,記憶體方面也都採用了新一代的GDDR6記憶體,帶來更高的資料傳輸頻寬。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jjYhVnBHRE ▲AMD官方RDNA介紹短片。 而除了顯示卡本身的硬體規格外,Radeon RX 5000M系列顯示卡也同時藉由AMD Radeon Software驅動和獨家調校技術輔助,包含AMD FidelityFX能將多種效果摺疊成更少的著色器通道,進而減少顯示卡負擔,讓顯示卡應付更高硬體要求的遊戲;圖像銳化技術(Radeon Image Sharpening)則是能將對比度自適應銳利化和GPU升級互相結合,在不影響效能的前提下,提高遊戲的視覺效果,讓顯示卡帶來更好遊戲體驗。最後則是AMD FreeSync技術,細部可分為FreeSync、FreeSync Premium和FreeSync Premium Pro,三者之間最大差異在於螢幕的更新率和HDR支援,然它們皆具有影像和硬體間的同步技術,減少遊戲畫面撕裂或破碎,帶來純粹的流暢遊戲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AMD 3A筆電還有獨家的SmartShift功能,這項功能的目的是為了讓AMD筆電可以根據遊戲、影像編輯、3D處理或是內容創造等不同需求,自動調整筆電內的功耗,例如遊戲時會需要較大的GPU效能,而創作時則是CPU和GPU效能並重,SmartShift會在「不變動整體功耗」之下,藉由調配CPU和GPU的資源使用率,來提高系統整體的效能。 SmartShift的原理是筆電在AMD處理器和顯示卡之間多做一個硬體增強介面,該介面擁有機器學習演算法技術,可以在有工作負載需求時作為兩者間溝通的橋梁,將通用的Infinity Control Fabric塊連結,讓CPU和GPU可以快速針對不同的工作負載環境做反應,以AMD官方針對Ryzen 7 4800H搭配Radeon RX 5600M為例,利用Cinebench進行測試後,在開啟SmartShift前後的效能差異達到14%之多,可見其加速效果。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1blyJ5dJ8 ▲AMD Smart Shift技術介紹影片。 全新的次世代3A電競筆電在上述的硬體和軟體相結合後,其實際筆電效果如何,我們也找了全新Bravo 17電競筆電做為代表。除了了解AMD筆電的效能外,也藉此一窺MSI在這款AMD筆電上下的苦心。 隨著這一波Ryzen 4000系列行動版處理器駕到、以及全新的RDNA架構Radeon RX 5000M系列顯示卡搭配下,AMD也可以在電競筆電市場上開啟一片天,此波搭載全3A電競筆電的代表作絕對非MSI推出的Bravo 17電競筆電莫屬,先前有了MSI Alpha 15初登場的經驗,這一次「雷鳥」再發威,以「Bravo」這個具備承先啟後的代號,勢必將會為AMD在電競筆電中打響名號。 Bravo 17可說是集結AMD和MSI兩方的極致技術結合而成的電競筆電,外觀上以簡單優雅的黑色金屬髮絲紋材質襯托,機身材質為鋁合金打造,營造出輕巧有形的質感,Bravo 17雖然為17吋筆電,但重量卻僅2.2kg,相對於部分15吋電競筆電也是同樣重量下,這台17吋筆電顯得相對輕盈不少。筆電上蓋雷鳥Logo部分採亮面設計,在不同光線下會有不同的光澤反射,低調但又帶有華麗的元素。 至於內部螢幕設計部分,Bravo 17採用窄邊框設計,提供完整的沉浸感體驗,實際解析度為標準的FHD 1920 x 1080,採IPS面板,電競筆電最注重的螢幕更新率表現部分,官方規格表上Bravo 17有120Hz和144Hz兩種版本可選,我們收到的是後者、為更趨近於一般標準電競賽事所用的144Hz,對於多數市面遊戲來說,會有更流暢的遊戲體驗。 另外在筆電鍵盤設計上,Bravo 17有兩種版本可選擇,一是我們這次收到的紅色單色背光鍵盤(確切型號Bravo 17 A4DDR)、另一種則是具備單鍵RGB背光效果的版本(確切型號Bravo 17 A4DDK),敲擊手感表現不錯,同時因為機身大小允許,右側也提供獨立的數字鍵區方便文書使用,這點也算是機身大的優勢。 因應AMD Ryzen 4000系列和RX 5000M帶來的高效能,MSI也在Bravo 17內部採用了全新的Cooler Boost 5散熱設計,包含雙風扇設計和多達7組的熱導管設計,並且搭配四向散熱氣流,確保內部處理器、顯示卡和其他零組件產生的廢熱能即時排出,另外也維持鍵盤表面在最低溫度,一般使用下並不容易感到燙手,這點除了在內部有高效能散熱設計強化外,鍵盤C面的設計也在鍵盤上方空出了大面積空間,確保產生的溫度不會直接影響到下方鍵盤區。 我們將Bravo 17底蓋卸下看看內部的硬體格局吧!我們這次收到的版本除了處理器和顯示卡是不能更改的以外,記憶體部分搭載16GB,儲存空間部分則是有256GB SSD搭1TB HDD配置,同時在無線網路部分還有最新的Wi-Fi 6輔助。 實際看看效能吧!MSI Bravo 17搭載AMD Ryzen 7 4800H行動處理器,顯示卡為Radeon RX 5500M,記憶體部分則是有16GB、搭配256GB SSD和1TB HDD,以下藉由幾款軟體來模擬實際的效能表現,玩家可以作為參考。 MSI Bravo 17整體來說,定位走的是中階電競筆電,不過在外型設計上卻有高階電競筆電的質感,尤其鋁合金材質搭配金屬髮絲紋設計,視覺上更加洗煉,外觀看似低調,但上蓋的雷鳥Logo卻又隱隱約約顯露著霸氣。同樣的概念也可應用在內部設計中,17吋機身的Bravo 17,在重量上幾乎和一般15吋電競筆電相同,便攜性上有一定的保障,再者,內部的散熱系統為了因應Ryzen 4000行動處理器的高效能,藏了眾多散熱設計,包含雙風扇和7組熱導管等等,進一步穩定系統的效能表現,同時也針對玩家自主彈性升級上提供DIY能力。 最後在實際效能表現方面,重點自然是Ryzen 7 4800H這顆處理器為Bravo 17帶來的強大效能提升,同時在顯示卡方面也有Radeon RX 5500M,對比一般的入門級內顯晶片,能為玩家帶來更好的遊戲體驗,總體來說,MSI Bravo 17再次展現其精湛的筆電製造技術,在整體效能和系統穩定性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是一款非常適合主流玩家選擇的電競筆電。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軍規魂注入、雙M.2搭USB 3.2 Gen 2傳輸,TUF GAMING A520M PLUS主機板開箱評測
AMD A520主機板作為入門等級產品,小型文書機或是企業用戶會是其主要著重的目標客群,也因此在一般主流玩家個體戶普遍偏向相對更高階點的B550主機板,A520系列要如何從中吸引一般用戶便是一個考驗。不過好在目前看到的A520陣營產品中,普遍都有額外提供一般玩家在組裝低預算主機或是小型文書機時可以額外利用的功能,算是彌補主機板本身定位的問題。 這波我們看到TUF GAMING推出的A520M PLUS,採用的是Micro ATX尺寸大小,在體積上能夠應對更小的機殼需求,同時也進一步節省成本,加上延續了TUF GAMING系列一貫的堅固耐用性,同時在價格定位上十分親民,在眾多A520主機板選擇中也能脫穎而出。 剛才已經提到A520M PLUS主機板採用的是Micro ATX尺寸大小,相較於一般ATX主機板來說,勢必會有一小部份的功能刪減,不過TUF GAMING仍在規格上給好給滿,在價格帶考量上是誠意十足了。首先,處理器採用AM4佛心腳位自然不必多提,對應的也是現有的Ryzen 3000 (Matisse家族)、Ryzen PRO 4000U (Renoir家族)、以及未來的Ryzen 4000 (Vermeer家族)等處理器,以入門等級來說,AMD本身已經給A520主機板十足的升級彈性。 而回過頭來看A520M PLUS本身,CPU周圍採用8相數位供電,搭配被動式散熱,建議有需要的話可搭配到Ryzen 3 PRO等級左右的處理器具備內顯並搭配原廠風扇較為妥當,同時在安裝和操作上也會更輕鬆些。此外,散熱設計部份另外還有提供全面的風扇控制和多重的溫度監測來源,包含CPU、PCIe裝甲槽等位置皆有配置,風扇部分也提供4針腳PWM / DC風扇針腳,方便玩家可以藉由軟體Fan Xpert 2+監測風扇設定,最後再藉由專用的整合式電路,以確保風扇插座避免過熱或過電流問題產生。 快速上機實測,找來目前Ryzen PRO系列最高階的Ryzen 7 PRO 4750G CPU來上機,其他的零組件則是常見的老面孔了,包含原廠的Wraith PRISM風扇、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和CORSAIR MP600 Gen 4 SSD 2TB等等。 ◆處理器:AMD Ryzen 7 PRO 4750G ◆散熱器:AMD Wraith PRISM ◆主機板:TUF GAMING A520M PLUS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AMD Radeon Software 20.8.2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TUF GAMING系列一向就主打堅固耐用的設計形象,搭配外觀硬派的線條質感,這次在TUF GAMING A520M PLUS下,即便作為一般入門級主機板,質感上仍舊不馬虎,除了維持一貫的設計語言外,給出8相數位供電和雙M.2插槽,賦予充足的儲存空間,且預留了Wi-Fi擴充,也是不錯的選項,且在有線網路方面也給了GbE LAN等級,作為企業用戶或是一般入門玩家來說,也是十分足夠使用的了。 再者,主機板本身搭配高效的Ryzen 7 PRO 4750G處理器下,測試過程中效能表現穩定,即便高壓效能轟炸、燒機測試期間溫度也並未飆高,平均75度的效果算是非常穩定,何況A520等級主機板鎖定客群,本就不是著重在極致效能的玩家,整體來說TUF GAMING A520M PLUS確實幫玩家把預算扎實的花在刀口上。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繼續使用7nm一整年?!AMD 2021年的部分CPU產品規劃流出:Warhol、Van Gogh、Cezanne
掐指一算,AMD下一代Zen 3系列處理器應該就快要發布,只不過目前已經知道訊息也僅有Zen 3會繼續使用7nm製程,其中一般桌機類CPU開發代號為「Vermeer」,而為伺服器市場設計的EPYC處理器則叫做「Milan」,然後可能會在命名上跳過Ryzen 4000系列,改為Ryzen 5000而已。不過就在不久前有網友洩漏一份資料,將AMD明年處理器開發代號、支援規格的資料流出,甚至還涵蓋到部分2022年的產品。 根據洩漏的資訊來看,AMD的至少會在2021年上半年推出三種不同開發代號的處理器,分別為:Warhol(安迪·沃荷)、Van Gogh(梵谷)、Cezanne(塞尚,台灣熟知的屈臣氏裡也有這個名字的化妝品牌XD)。其中Van Gogh會延續現有的Zen 2架構,考量到洩漏的資料中提到該處理器系列支援LPDDR5與LPDDR4X,因此可以推測應該是為行動裝置所推出的處理器。 至於Warhol、Cezanne則是採用Zen 3架構的處理器產品,Cezanne因為具備Vega 7內顯與LPDDR4X的支援能力,因此沒意外的話,Cezanne是用來接替現行的Renoir APU,成為下一代AMD筆電的處理器。 然而Warhol的情況就比較尷尬一些,作為桌機版處理器的Warhol,在推出順序上是接在Vermeer之後,但若從目前洩漏的資料來看,Vermeer和Warhol兩者幾乎沒有區別,同樣都是Zen 3架構、7nm製程、支援PCIe 4.0,這兩款處理器系列究竟差異在哪,可能就得等到正式發表才會知道了(小編個人猜測應該DDR5記憶體的支援差異)。 最後爆料者除了將AMD 2021年的產品規劃洩漏出來外,也順便偷渡了一些2022年的相關資料,只是這部分資料就相當稀少了,只能稍微看出接替Warhol的處理器產品將會叫做Raphael(拉斐爾),而且可能具備Navi繪圖核心。而筆電端則會推出Rembrandt(林布蘭) APU來接替Cezanne,且似乎也會將原本的Vega繪圖核心換成Navi。 考量到AMD已經確認Zen 3架構會是7nm製程,因此除非Zen 4架構提早推出,或是AMD打算像Intel那樣把比較新的製程技術優先下放到筆電處理器,否則沒意外的話,AMD 2021年的處理器市場依然會是滿滿7nm最佳化的一年,也許照Intel的叫法,應該就是7nm+製程了吧!(對AMD來說,或許用7nm+來打Intel已經夠了,5nm留著2022年再來用也不遲啊XD! )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假入門真中階?GIGABYTE A520 AORUS ELITE主機板搭Ryzen 7 PRO 4750G開箱評測
AMD終於在近期推出500系列晶片組最入門等級A520主機板,首波消息一出、一眾板卡廠產品也紛紛到位,A520這次主要目的是為了取代先前的A320和B450系列,同時在內部的規格中也導入USB 3.2 Gen 2連接埠,為入門等級的文書主機、小電腦可以擁有更快速的輸出彈性,部分板廠甚至也會提供更快的RJ-45網路埠和Wi-Fi支援等等。至於在處理器部分則是支援現有的AMD Ryzen 3000處理器、Ryzen PRO 4000G系列處理器,以及未來的桌上型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同時主機板平均價格也壓在2,500元以下,現時和未來支援性都是不錯的選擇。 而在眾A520「板海」中,GIGABYTE針對A520晶片組同樣推出了一系列產品線對應,其中最高階的版本是這次小編手上收到的A520 AORUS ELITE、也就是技嘉的「菁英」產品線,馬上帶大家來看看這款主機板的過人之處吧! 雖說A520本身在AMD的晶片組定位中是屬於入門等級,但技嘉卻在A520 AORUS ELITE主機板中展現了中階主機板才有的設計質感,第一眼印象最直接的感覺自然是採用標準的ATX尺寸規格,保留了兩組PCIe插槽和四組DDR4記憶體支援,同時在南橋晶片保護蓋部分也有大面積的散熱蓋,I/O也做了一體式的檔板,這些在目前看到的A520主機板中都是滿少見的設計。外觀上也延續了許多在B550、甚至X570高階主機板上才會出現的元素,包含大面積的散熱片、金屬裝甲保護和高階音效電容設計等等。 一個一個來看吧!處理器腳位部分採用的自然是AM4腳位,可對應現有的Ryzen 3000、Ryzen PRO 4000G和未來的Ryzen 4000等系列處理器,周圍則是有5+3相數位供電穩定,搭配低電阻式電晶體,確保玩家即使有超頻或是需要處理高耗電工作環境時,也能有充足且穩定的電力使用,同時也強化系統效能和硬體相容性。 實測的部分我們找了目前較高階的Ryzen 7 PRO 4750G處理器做搭配,雖說以A520的定位來說,其實更入門等級的Ryzen 5 PRO 4650G和Ryzen 3 PRO 4350G是比較適合的選項,但藉由Ryzen 7 PRO 4750G直接將效能拉到最高看看主機板本身能不能Hold得住,玩家藉此來理解另外兩顆處理器和主機板之間的搭配就會更加容易了解了。以下先附上這次的測試平台規格: ◆處理器:AMD Ryzen 7 PRO 4750G ◆散熱器:AMD Wraith PRISM ◆主機板:GIGABYTE A520 AORUS ELITE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SSD: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0 x4 M.2 SSD 2TB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AMD Radeon Software 20.8.2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值得注意的幾點是,雖然不管是處理器還是主機板本身都並無法滿足Corsair MP600這條Gen 4 SSD的頻寬,但因為小編AMD的測試軟體和遊戲全都已預先安裝在該SSD裡了,所以就直接順手拿來上機測囉!另一方面,在散熱器的部分其實AMD針對Ryzen PRO 4000系列處理器是有獨立專屬的小型散熱風扇,不過為求測試的方便還是直接用上原廠的信仰Wraith PRISM風扇搭配了。 整體來說,這次技嘉推出的A520 AORUS ELITE可說是顛覆了玩家對於「入門主機板」的概念,在扎實的外觀用料設計下,用上了8相數位供電以及多達4組的DDR4插槽,讓入門等級主機板也可擁有媲美中高階主機板的彈性擴充和穩定性。此外,得益於整體採用ATX尺寸規格的優勢,在南橋和CPU部分的散熱都有明顯的效果,同時也提供了兩組PCIe插槽,彈性布局再下一城。 雖然M.2 SSD僅一組是在所難免的設定,但在I/O部分的全方位支援可說是瑕不掩瑜,看在目前A520陣營中幾乎都僅支援DVI-D、D-Sub等企業用戶常用的影像輸出,A520 AORUS ELITE還額外提供了新的HDMI 2.1規格,更是降低了一般主流入門用戶的入手門檻,從許多方面來看都是一張媲美中高階主機板的入門產品,搭配Ryzen PRO 4000G系列搭載內顯晶片的處理器可說是絕配,預算較少或僅需要文書機上網使用的玩家絕對可以作為購買參考。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躍上神壇的秘密武器、AMD Ryzen 7 PRO 4750G強力加持ASRock Deskmini A300效能狂升
在接續前一波AMD 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的強勁攻勢下,採用「Renoir」雷諾瓦核心的4000系列終於登場,挾帶7nm製程、Zen 2架構以及改良版的RX Vega繪圖核心,顯然讓4000系列的聲勢與玩家期待心大為上漲,隨著第一波置入到筆電陣營的好評反饋後,首發的Ryzen PRO 4000商用版終於在眾多期盼下正式上市見客,雖然目前AMD官方只採OEM模式並不零售(搭整機出),但是對於原本就屬意在套裝電腦或小型電腦模式的玩家來說,簡直就是一大福音! 先前站上已經有介紹過配上B550主機板的文章(),這次趁著手邊有一款正在服役的Deskmini A300,試著搭配AMD的新APU、看看可以帶給玩家怎樣的不同體驗感受! 事實上這次的文章發想是因為先前ASRock官方為Deskmini A300發了一個新的BIOS:v3.60L beta,用意是讓A300可以直接升級支援最新的4000系列APU,說真的,立意非常良善(鼓掌),以主機板廠商在推出一長段時間之後還能替玩家想到可以升級支援新版本的處理器來看就可以想像有多佛心(感恩工程師的辛勞),但是,因為受到原廠關切、所以就…下架了! 是,沒看錯,下架了!但是偉大的網路世界還是可以找得到下載的,如果剛好玩家手上有A300、又剛好入手這波新的Ryzen PRO 4000系列APU的話,那可以試試,應該會感受到Renoir核心的驚艷效能喔!小編剛好在下架前有不小心備份了這版BIOS,也剛好手上有顆Ryzen PRO 4750G,在更新BIOS之後就順便來瞧瞧配上新APU處理器之後的A300可以有怎樣的效能進化吧!(真的、一切都是''剛好'') 特別說明一下,針對新APU的推出,ASRock也推出了新一代的Deskmini X300來因應(這下原廠就沒話說了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下手X300來搭配新的APU,應該會有更棒的使用體驗,相關新聞可以看這裡:,預計將於8月底上市。 ★官方連結→ 開測之前記得要先更新BIOS,不會更新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網做做功課(查一下谷哥大神有沒有BIOS更新教學),或是直接問客服(小編是指如果是正規代理商的貨可以去電問問看)怎麼更新,可以順便要BIOS客服人員應該會細心指導的。(笑 更新完BIOS之後就可以看到UEFI的版本變成新的囉!(要記得更新不然會認不到) CPU的部分已經可以正確顯示出AMD Ryzen 7 PRO 4750G,這裡小編也拿了DDR4-3200的SO-DIMM來搭配,同樣的可以看到有支援了,在H/W Monitor的項目也可以看到運作的處理器溫度、風扇轉速與電壓等資訊。 既然更新了BIOS,相對的在已經可以正常辨識與運作下,開機進入系統後也來透過實測驗證一下效能表現的部分;Ryzen 7 PRO 4750G採用的是Renoir核心,顯示核心則是改良版的Vega GPU,根據AMD官方的資料則是CPU 8C/16T、GPU 8C,基本時脈3.6GHz、GPU時脈則是從前代的1.4GHz提升至2.1GHz,快取為512K(L1)+4MB(L2)+8MB(L3),TDP 65W,以A300原本配置的變壓器(電源供應)就可以對應。 這邊就先單純看一下A300配上4750G的表現,以CPU-Z下的Bench與Cinebench R20的測試來看,Ryzen 7 PRO 4750G表現的確很強勢,除了在CPU-Z Bench成績可以壓制對比數據的Intel Core i9-9900KF之外,Cinebench R20得分有501cb/4689cb(單核/多核),對照過網站上先前的測試數據不難發現其實算相當接近(i9-9900K得分約落在520/4900cb),就算跟同一顆U搭配B550主機板的效能表現也差不多。 記憶體的部分由於也支援雙通道技術,透過採用了ADATA SO-DIMM DDR4-3200 16GBx2搭配下,在AIDA64的Cache & Memory測試項目中也能有好成績,讀/寫/複製的成績有45611/45323/41497 MB/s,另外在透過MaxxMem的測試則是有28713/32874/29235 MB/s的讀/寫/複製成績,總分也有30.27GB/s。 雖然說A300只能靠內顯來做輸出,但透過強勁的處理器內建顯示核心,一樣可以高效能、高畫質呈現,除了能支援三螢幕輸出的設計外(DisplayPort、HDMI、D-Sub),Renoir的繪圖引擎仍舊可以讓玩家在3DMark之類的測試軟體中有一定的實測成績,像是AIDA64當中的GPGPU測試表現以及3DMark Time SPY與Fire Strike的得分也都算是內顯核心的極佳效能了。 另一項也是Renoir核心的特點,改良版的Vega GPU在多媒體繪圖引擎上增加了對HDR/WCG(HEVC) Encode的支援,所以對影像編輯相關的性能也較前代更優(硬體編碼性能更強),看看在X264 FHD Benchmark的得分達59.51 fps fps跟Photoshop Benchmark得分達759.8(總分最高1000),不難發現光只是內顯的性能就足以提供玩家相當不錯的多媒體體驗。(先前站上曾經測過的9900K+RTX 2080的組合,在此項目下的成績為900多分) 改採X265 Benchmark來測試的話,可以看到1080P模式下的得分達到59.222 fps,換到4K模式下也還有13.712 fps,試想,配上Ryzen PRO 4000系列的APU之後,放一台Deskmini A300在客廳應該就可以上網、看劇兩相宜了,偶爾想要拿來透過電視大螢幕打打Game也不用擔心,因為就算順跑遊戲也不在話下,管你是虹彩六號、刺客教條還是戰爭機器,也能暢享高沉浸感的玩樂體驗。 至於在總和性的表現上,透過PCMark 10來看一下效能,得分5890的成績也並不差,無外部強大顯示卡的加持下,單純就4750G配上A300的表現有近6000的成績也足以應付大多數的玩家使用需求。 剛剛前面提到的遊戲當然是要實測截圖一下,小編隨手找了3款遊戲來試試,除了還算新的《Gears Tactics戰爭機器:戰術小隊》之外,大家熟悉的《刺客教條:奧德賽》以及網咖仍舊火紅的《湯姆克蘭西之虹彩六號:圍攻行動》也一併做測試,從得分可以看到,配上Ryzen 7 PRO 4750G的Deskmini A300根本就是強大無比,直接從原本的Athlon 200GE/3000、甚至是3200G/3400G的等級往上搭了電梯通向頂樓大露台,認真說,還沒入手的朋友可以期待一下新版的Deskmini X300配上Ryzen 7 PRO 4750G了。 話說,v3.6L Beta的BIOS都已經下架了,那ASRock官方網站上可以查到的版本又是哪一版? 沒錯,先前小編看到的是已經拿掉了,但後面又出了一個「v3.60K Beta」←這一組可以用嗎?原本基於小編已經都測完了並不想動(懶),但想了想,還是試一下好了,避免有興趣的朋友也不確定這一版到底行不行!(萬一想入手、結果下了這一版不能動就慘了XD) 下載後直接上機更新,然後…就開不了機了!(有更新成功喔) 換顆Athlon 200GE試試,果然就可以開機了,在進入Win 10作業系統後啟動CPU-Z檢查一下(最新1.93版),可以看到Mainboard的頁面有正確顯示為P3.60K、日期為2020/7/22,對照一下前面更新為3.60L(Beta)之後的CPU-Z截圖應該可以發現到L版的日期為更後面的2020/7/24,按命名慣例也是L版比較新(英文排序、K之後是L),也就是說,官網將Beta版BIOS變更回前一版了。 小編再度嘗試將BIOS再更新回v3.60L(Beta),嘿嘿,果不其然又可以穩穩地跑4750G了,然後手賤、又不死心的再更新一次回P3.60K(Beta),好吧,有想要體驗一下A300+4000系列APU的朋友還是按照前面小編說的方式擁抱P3.60L(Beta)吧,不然就等即將推出的Deskmini X300也是可以的。(小編再一次乖乖的更回P3.60L了) 對於一些已經有入手Deskmini A300的朋友來說,先前搭配的應該最高就是Ryzen 5 3400G了,甚至先前有推的時候可能是採更入門的版本如Athlon 200GE、Athlon 3000或是Ryzen 3 3200G等這幾款,畢竟受限於體積限制與設計定位,具備內顯功能的APU才是這款版本的搭配主軸,但是,隨著Ryzen PRO 4000 APU的出現,玩家算是在效能上得到了解放,搞一顆新版的4000系列APU就可以大幅的提升手上的A300、變成戰力滿點的迷你小電競電腦其實也不錯,花費省、又方便使用,以實際的體積來說,只要有螢幕跟鍵鼠,哪裡都是遊樂場了!(現在其實螢幕也有迷你型可以攜帶、反正有HDMI跟DP輸出) 想要新入手的朋友也OK,透過網路商城可以看到目前的賣價其實很超值,不管是空機的價格夠殺(其實就約等同買一片B550的價位)、或是搭配4000系列的U以及SO-DIMM記憶體與SSD也是只要花個萬把塊錢就搞定,重點是,BIOS肯定幫你更新好了(不然怎麼用),省掉玩家自己DIY出錯的機率與麻煩,讚吧!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搶佔5G中高階手機市場,聯發科發表全新「天璣800U」處理器
目前5G手機的市場正逐漸的從旗艦機慢慢地下放到中高階機種,像是HTC的U20 5G、LG的Velvet和不久前剛在台灣開賣的OPPO Reno 4等,不難想像接下來的手機市場將迎來百花齊放的5G手機大戰,為了搶佔中高階與中階5G手機市場的大餅,聯發科發表了全新的天璣800U手機晶片。 天璣800U是一款採用7nm製程的8核心5G晶片,採2個2.4GHz ARM Cortex-A76大核+6個2.0GHz ARM Cortex A55小核的設計,搭配ARM Mail-G57 GPU與獨立AI處理器,可以支援LPDDR4X、Turbo Write快閃記憶體加速功能。 在5G性能方面,天璣800U雖然是一款針對中高階手機推出的產品,但在5G的支援能力卻是非常的全面,不僅完整支持Sub-6GHz 頻段的獨立(SA)與非獨立(NSA)組網,還可以實現5G+5G雙卡雙待、5G VoNR超高音質通話、雙5G載波聚合等最新的5G相關應用技術,並且針對5G網路會減少手機續航的問題,天璣800U也搭載了自家5G UltraSave省電技術,在提供更便利和高速的5G手機體驗之餘,也確保更耐久的續航力。 在娛樂體驗方面,隨著現今手機逐漸將高更新率螢幕作為標配,天璣800U也支援了FHD+@120Hz的螢幕更新率、HDR10+顯示,並加入自家MiraVision 圖像顯示技術,以此來優化HDR的顯示體驗,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果。 同時在相機鏡頭支援性方面,天璣800U也能夠支援6,400萬畫素主鏡頭配置的4鏡頭模組,並且透過內部的AI處理器與ISP,為拍出的照片提供一系列強化功能,滿足現今主流的多鏡頭手機的在硬體與軟體規格方面設計。 最後,天璣800U還針對中階手機上較為少見的語音命令功能做出強化,能夠支援語音喚醒(VoW, Voice on Wakeup)與雙麥克風降造技術,讓玩家的手機即使在比較吵雜的環境下,也能夠清楚辨識玩家的指令。 雖然目前尚不清楚哪些廠牌會推出搭載天璣800U處理器的5G手機,不過按照往年的慣例,OPPO、VIVO應該都會強力支持,另外甚至有謠傳未來三星的A系列也可能會有採用聯發科天璣處理器的版本,有鑑於聯發科近期的天璣系列處理器在市場上有獲得不錯的口碑,未來能否藉著這股氣勢在中高階的5G手機市場闖出一片天,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入門級A520主機板正式登場、2,500元以內支援Ryzen 3000 / 4000系列處理器不二人選
也算是傳了有些時間,AMD終於在今天正式發表了入門級A520主機板(直接跳過400系列定名了XD),為DIY玩家帶來更物美價廉的選擇,同時也是為了替代先前的A320和B450主機板,作為其後繼者,眾多板卡廠商已經開始推出一系列的A520主機板。入門級A520主機板平均的建議售價落在100鎂以內,也就是折合台幣約在3,000元左右,但台灣市場上,原價屋的售價也已經推出,目前看到普遍都落在2,500元以下,算是非常划算的價格了。 另外,對比先前的A320和B450主機板,A520帶來最大的升級有感除了支援現有的Ryzen 3000和Ryzen Pro系列處理器以外,同時也支援未來的Ryzen 4000系列,而在I/O彈性方面也有進一步的調整,包含全面支援USB 3.1 Gen 2連接埠(至多5組)、更快的網路連接埠和Wi-Fi技術支援等等。而內部規格介面部分則是全面支援PCIe 3.0(Ryzen 3000下達26條),比較可惜的是並未支援PCIe 4.0介面,但考量到主流階級的B550主機板也僅從CPU拉出、提供一組PCIe和M.2 SSD支援PCIe 4.0,更入門階級的A520就定位上來說也就不特別意外了,再者,作為和它相性最好的Ryzen Pro 4000G系列APU,其本身也並不支援該介面的情況下,反而恰恰好。 除了目前的Ryzen 3000和4000G系列CPU / APU以外,A520未來也預計會支援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以及處理器,板卡廠們到時候會以BIOS更新的模式支援,作為AMD 500系列晶片組家族的A520,等於是讓AMD高、中、入門級產品線全面備齊,接下來就等新一代的Ryzen 4000主流桌上型處理器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Intel第11代Tiger Lake將有U、Y、H等系列,其架構細節與AMD Renoir家族對比
Intel預計將於2020年夏季末 (大約是9月)發表全新第11代Tiger Lake家族筆電平台,其已於8月13日的,希望藉由新的製程技術與支援更多先進規格,來讓消費者感到全新筆電世代即將誕生! 有關於Tiger Lake的製程與技術已於上篇介紹過,本篇將深入其系統架構圖,來看看Tiger Lake有什麼過人之處。 該會議是針對IEEE的會員為主,以探討最新高效能晶片為主要議題,因此包含各大晶片5巨頭都會參加,如Intel、AMD、NVIDIA、Marvell、Google、Arm…等等。Intel當然也有參加,主要講解其新的Agilex FPGA家族、Ice Lake-SP 伺服器處理器、Tiger Lake家族筆電處理器等產品架構。以下先來看看 Intel在這次講到的Tiger Lake有什麼新穎的東東。 這次Intel的Tiger Lake主打的目標很清楚列了6條,就是要:打造出跨世代級的全新CPU,內建的整合式GPU提供突破式的效能提升,且提供可擴充式AI指令以應付各式執行需求,提升記憶體與內部互連機制以加大頻寬,在SoC裡面加入當代最棒的IP集,且持續強化Intel在SoC的安全性。簡單來說,在相同晶片大小內,塞入更強悍的功能與能效,讓大眾了解到Intel這次是來真的,要打造出真正令大家嘆為觀止的強悍產品,而不是擠牙膏。 上篇有提到,Intel的Tiger Lake處理器,將使用到雙環互連機制。目前低功耗電壓版本的Tiger Lake-U家族,核心配置將採用最高4組Willow Cove微核心,搭配一組Xe LP的內顯核心,具備96組EU (執行單元),每個EU含8核心,因此總共有768組繪圖核心。GPU時脈大約是1300MHz,至於CPU爆發時脈則可以高達5GHz。能做到這樣子的效能,對於10nm++製程的處理器來說,是非常厲害的!Intel這次可說是費盡心思,做出真正筆電所需要的處理器了。 這次的Tiger Lake,也就是繼Ice Lake之後的下一代行動處理器,Intel屆時應該會稱之為第11代Core行動處理器,可應用於一般筆電與電競筆電中,這次同樣會推出Tiger Lake-Y、Tiger Lake-U與Tiger Lake-H等三種系列,分別主打極致省電、低功耗高效能,與高效能等市場。目前Tiger Lake早已進駐各家SI廠商進行測試,並將於2020年底看到實際的筆電產品。 先說明Tiger Lake-U的部份,其核心配置為4C/8T,時脈約達4.5GHz,TDP為15~28W,在內建GPU方面則是配置了GT2,也就是Gen. 12的Xe GPU,採用UP3 (BGA 1499)封裝設計,在周邊連接方面,可支援到現有DDR4至3200,並可支援到LPDDR4x 4266以上,未來還將支援到LPDDR5,因此可以看到未來的筆電將有更快的記憶體頻寬,以處理密集性運算的工作(如AI、創作類相關應用)。內建Tiger Lake-U的筆電,最快將於9月2日的Intel發表會中亮相! 至於Tiger Lake-Y的部份,則算是U系列的更低功耗版本,TDP只要4.5~9W,且配置4C/8T,時脈可能就比Tiger Lake-U更低一些。而GPU同樣是內建GT2的Gen. 12 Xe GPU,採用UP4 (BGA 1598)封裝設計,至於周邊與其他支援度,都跟Tiger Lake-U接近,記憶體則是僅支援LPDDR4X (因為要更省電,所以不支援正規DDR4了)。 ▼ Intel Tiger Lake-U與AMD Renoir U系列行動處理器對比 最後再來看Tiger Lake-H系列,這個系列就是主打高效能市場,基於Willow Cove微核心,L1快取採用非對稱的48/32KB設計,並可支援AVX2與AVX-512指令集,在L2 + L3快取方面則配置了10MB + 24MB = 34MB的容量,另外還有2LM (兩階記憶體)與SGX (軟體保護延伸)機制,在核心配置方面則是採用到8C/16T,爆發時脈可突破5GHz,因此可說是能夠應用在AI領域的筆電處理器。 至於TDP方面則為35W,可配置的TDP範圍高達65W,至於在內建GPU方面當然也是配置了Gen. 12的Xe GPU,在周邊連接方面,可支援到現有DDR4至3200,暫時支援LPDDR系列。 ▼ Intel Tiger Lake-H與AMD Renoir/Cezanne H系列行動處理器對比 以上的Tiger Lake三大系列,都會支援到PCIe 4.0、USB4與Thunderbolt 4等功能。 總之,Tiger Lake-U會先在9/2發表,Tiger Lake-Y應該也會隨後發表,再來就是Tiger Lake-H,預計在2021年第一季發表。準備買Intel省電筆電的玩家們,可以準備存錢囉!
最多人點閱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不讓Z490專美於前、Intel 400系列入門選項,BIOSTAR RACING B460GTQ主機板開箱
- 洋垃圾戰神,5999元買14核心28執行緒Xeon E5-2683v3神器級處理器!
- SUPERMICRO SUPERO M12SWA-TF伺服器主機板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實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為究極效能而生!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搭載USB 3.2 Gen 2x2和2.5GbE LAN、入門玩家最佳選擇,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
- 太極撥10核、「十力」不容小覷,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效能測試
- Intel Pentium G4400實測開箱,「非K超頻」3.3GHz狂飆4.4GHz!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