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 中央處理器
-
AMD EPYC 7003系列CPU為最高效能伺服器處理器樹立新標竿,新款AMD EPYC處理器基於全新“Zen 3”核心並具備現代安全功能,進一步擴大單插槽效能的領先優勢並帶來最佳單核心效能
AMD(NASDAQ: AMD)在線上發表會上發布全新AMD EPYC 7003系列CPU,包括全球效能最高的伺服器處理器AMD EPYC 7763註2。全新AMD EPYC 7003系列處理器的每時脈周期(IPC)效能提升高達19%註3,在伺服器CPU中提供最佳效能,協助高效能運算(HPC)、雲端以及企業級客戶更快地完成更多工作負載。 AMD全球資深副總裁暨資料中心與嵌入式解決方案事業群總經理Forrest Norrod表示,隨著AMD第3代EPYC處理器的推出,我們非常高興能夠帶來全球最快的伺服器CPU,擴大我們在資料中心的領先優勢,協助客戶解決當前最複雜的IT挑戰,同時建立規模更大的產業體系。我們不僅藉由最新的伺服器CPU在高效能運算、雲端、企業等工作負載上發揮比對手高出一倍的效能,更與AMD Instinct GPU一起突破超級運算的Exascale級障礙,協助克服以往無法解決的難題。 即日問市的AMD EPYC 7003系列處理器擁有多達64個“Zen 3”核心,並配備全新層級的每核心快取記憶體,持續提供PCIe® 4連接以及領先同級產品的記憶體頻寬註4,延續EPYC 7002系列CPU樹立的效能標竿。此外,AMD第3代EPYC處理器透過AMD Infinity Guard以及對SEV-SNP安全加密虛擬化新功能的支援,具備現代安全功能。SEV-SNP擴展了EPYC處理器中現有的SEV功能,增強記憶體完整性保護功能,藉由建構隔離執行環境來抵禦基於惡意虛擬機器管理程式的攻擊。欲詳閱AMD第3代EPYC的新增功能,敬請參閱此連結。 高效能運算客戶需要最大吞吐量的運算能力,以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更多模擬任務,或使用更大的資料集或更複雜的模型。AMD EPYC 7003系列處理器以更多I/O註5和記憶體吞吐量實現更快的研究探索,並藉由強大的“Zen 3”核心提供比對手高出一倍的HPC工作負載效能註6。 雲端供應商需要運算密度與安全功能,AMD EPYC 7003系列處理器提供最高的核心密度註7、先進安全功能以及領先對手高達一倍的整數運算效能註8。 企業級客戶看重的是高效能與時間價值,藉以支援「隨時隨地工作」的新環境,AMD EPYC 7003系列處理器不僅協助提高效率,更帶來更高的價值與效能。新款處理器為交易型資料庫處理效能帶來高達19%的提升註9,Hadoop大數據分析排序速度提升高達60%,性價比領先對手產品61%註10,更為靈活的超融合基礎架構提供卓越效能,協助資訊長更快將資料轉化為可成為行動依據的洞察。 預計到2021年底,AMD EPYC處理器產業體系將實現大幅增長,超過400款雲端實例採用各世代的EPYC處理器,另外有100款全新伺服器平台採用第3代EPYC處理器。全球各地眾多OEM、ODM、雲端供應商及通路合作夥伴現推出基於AMD EPYC 7003系列處理器的解決方案。 AWS-將於今年稍後將AMD EPYC 7003系列處理器加入旗下核心Amazon EC2實例系列。 思科-推出搭載AMD EPYC 7003系列處理器的全新Cisco Unified Computing System™ (Cisco UCS®)機架式伺服器,以支援現代混合雲工作負載。 戴爾科技集團-宣布新款PowerEdge XE8545伺服器搭載AMD EPYC 7003系列CPU,並將在其PowerEdge伺服器產品陣容中支援新款處理器。 Google Cloud-宣布AMD EPYC 7003系列處理器將在今年稍後為新款運算優化虛擬機器C2D提供支援,並將擴展現有通用型N2D虛擬機器。Google Cloud Confidential Computing機密運算將在C2D與N2D上推出。 HPE-宣布倍增擴充旗下搭載AMD EPYC處理器的解決方案陣容,包括新款HPE ProLiant伺服器、HPE Apollo系統、以及HPE Cray EX超級電腦均採用AMD EPYC 7003系列處理器。 聯想-新增10款基於AMD第3代EPYC處理器的Lenovo ThinkSystem伺服器以及ThinkAgile超融合基礎架構解決方案,並在一系列業界標準的基準工作負載領域刷新超過25項世界紀錄。 Microsoft Azure-宣布推出多款搭載AMD EPYC 7003系列處理器的全新虛擬機器方案。鎖定高效能運算應用的Azure HBv3虛擬機器即日起全面上線,另外Confidential Computing 機密運算虛擬機器這款充分發揮AMD EPYC 7003系列處理器安全功能的方案已進入非公開預覽階段(private preview)。 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宣布擴充旗下靈活的虛擬機器與裸機(bare metal)運算方案陣容,推出搭載AMD第3代EPYC處理器的全新E4平台。 美超微(Supermicro)-推出搭載AMD EPYC 7003系列處理器的Supermicro A+單插槽與雙插槽系列Ultra、Twin、SuperBlade®、Storage與GPU優化系統。 騰訊雲(Tencent Cloud)-發表全新Tencent Cloud SA3伺服器實例,搭載AMD第3代EPYC處理器。 VMware-宣布最新版VMware vSphere 7經過優化,除了能發揮AMD EPYC處理器的虛擬化效能,還能支援處理器具備的先進安全功能,其中包括支援虛擬機器與容器化應用的SEV-ES。
-
AMD將舉辦第3代EPYC處理器線上發表會
AMD(NASDAQ: AMD)將於台灣時間3月15日星期一23:00舉辦全球線上發表會,發表全新AMD第3代EPYC™處理器。 此次線上發表會將由AMD總裁暨執行長蘇姿丰博士、AMD技術與工程執行副總裁暨技術長Mark Papermaster、AMD全球資深副總裁暨資料中心與嵌入式解決方案事業群總經理Forrest Norrod以及AMD全球資深副總裁暨伺服器事業群總經理Dan McNamara主講,並將邀請多位業界頂尖資料中心合作夥伴與客戶同台。 發表會將於台灣時間23:00透過AMD第3代EPYC發表官網進行網路廣播,當天即時轉播結束後一年內持續提供網路點播服務。
-
這次不是擠牙膏而是超前部屬,Intel疑似第14代處理器Lunar Lake現蹤
目前Intel在桌上型處理器產品在規劃上,除了即將上市的第11代產品Rocket Lake外,還預計在下半年推出用上10nm製程的第12代處理器Alder Lake系列。 而在第12代產品之後,Intel對此並沒有提供太多的資訊,僅知道第13代產品的代號將稱作Meteor Lake,此外疑似第14代產品的開發代號也出現在近期驅動程式的更新中。 在Intel提供給Linux平台或虛擬系統的Intel Gigabyte NIC的網路驅動更新「e1000e」中,程式支援的處理器列表中赫然出現了名為「Lunar Lake」的產品代號,雖然這款代號尚未出現在Intel的開發簡報上,但依照Intel的命名規則和曾經的爆料,這很可能就是Intel的第14代產品。 關於Intel第14代處理器的相關訊息相當稀少,除了有可能會捨棄現今行動版和桌面版處理器不同製程與架構的設計,改為統一設計之外,製程上也很可能會和第13代的Meteor Lake一樣採用台積電5nm或Intel 7nm製程,並支援PCIe 5.0和DDR5記憶體,至於推出日期上則預計會是在2022~2023年之間。 然而在這之前,還有謠傳指出Intel還會在第12代與第13代處理器之間插入一個12.5代的Raptor Lake的處理器系列,不過因為Raptor Lake不曾出現在Intel的任何開發簡報上,同時也沒有像是這次出現在任何程式的支援列表中,所以尚無法確定其真實性就是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最高搭載8大+8小核!Intel Alder Lake行動版本產品陣容曝光
自從Alder Lake消息開始逐漸曝光後,相信I家粉絲們都在期待這顆Intel第12代處理器,不僅採用全新大小核架構,對於桌上型平台來說,擺脫14nm+++來到10nm SuperFin製程更是令人為之振奮(趕快跟上對手腳步吧!),讓人更興奮的是預計今年下半年就會與大家見面。 近日有大神再度曝光了Alder Lake行動版的產品陣容,如先前謠傳一致,Alder Lake分為M、P、S三個類別;在Alder Lake-M方面細分為5-7W的M5與9-15W的U9系列,前者M5最高採用1C+4c(單顆大核+4顆小核)+64EU主要是用於平板電腦,後者U9採用高達2C+8c+96EU設計來用於超薄筆電。 而在Alder Lake-P方面有U15、U28與H45三個系列,U15同樣採用2C+8c+96EU,不過功耗可達12-15-20W,比起U9能提供更好的效能,U28與H45則是採用6C+8c+96EU,同樣從功耗與命名方式來看後者屬於較高性能的版本,可能會取代目前所知的Tiger Lake-H35系列,這些型號沒意外的話主要會用於商業甚至是入門電競筆電。 最後Alder Lake-S方面目前僅有H55一個系列,45-55W的功耗搭配8C+8c,另外從僅有32EU配置來看,這系列可能大部分會搭載於電競筆電上(因為都會搭配獨立顯示卡所以不需要太多的EU)。 Alder Lake Mobile pic.twitter.com/NXJ0Hk1EJb— HXL (@9550pro) March 6, 2021 整體來看,這次Alder Lake由於大小核架構緣故,在各種排列組合下,整體產品陣容上能更加細分、豐富,而在Alder Lake-S方面或許還有更高性能的成員在等著玩家們也說不定;雖說近日筆電的Tiger Lake-H與桌上型的Rocket Lake-S即將現身,不過小編認為沒有急迫要換電腦的需求,還是再耐心等等Alder Lake登場也不遲。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侵犯晶片生產技術專利,美國德州聯邦陪審團判Intel需賠VSLI 22億美金
近年來Intel可以說是諸事不順,不僅在晶片製程架構上遇到瓶頸、被網友戲稱是在擠牙膏...等之外,去年更是在桌上型電腦平台被對手AMD的Zen 3架構Ryzen 5000系列拉下最強單核處理器寶座,讓不少用戶們紛紛轉投向AMD懷抱。 雖說即將於月底升空的Intel全新第11代處理器Rocket Lake-S很有可能再次奪回最強單核稱號,不過製程上的瓶頸除了效能以外,功耗也是一大考驗,這也是目前Intel處理器令人詬病的問題之一,當然,Intel也知道該狀況,並且想設法解決。 但解決之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走,2019年Intel遭到VLSI Technology LLC控告侵犯了兩項技術專利,在近日美國德州聯邦陪審團作出裁決判Intel敗訴,需賠償高達22億美金(約新台幣612億)給VLSI。 據了解,這兩項專利似乎都與降低晶片功耗有關,其中一項是可以透過兩個穩壓器在處理器不使用時切換到低功耗狀態,另一項則允許晶片在程序之間快速切換來提高處理速度。 目前該案子還未定讞,Intel對此判決勢必是相當不服,宣誓會再上訴,並表示VLSI拿出兩項10年間自己不曾使用的專利來要求賠償20億美金,無疑是對真正的創新者課稅,但事實上這兩項專利起初並非VLSI所開發,而是之前NXP從飛思卡爾半導體(Freescale Semiconductor)收購而來,於2019年時才轉讓給VLSI,Intel這說法實在有點說不通。 而VLSI雖然主張Intel是故意無視這兩項專利,不過陪審團表示Intel並不構成故意侵權,不然賠償金額會再提高,但不管如何,要是最後上訴沒有翻轉,這22億美金的賠償金額將會是美國科技界史上最高金額的專利賠償案之一,小編只能在這祝Intel早日度過難關,好好的在Alder Lake上展現黑科技來挽回玩家們的信心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全面上市
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桌上型處理器為專業工作站的終極處理器,現已透過全球各大零售商與電子零售商銷售。 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3975WX以及3955WX處理器結合高達64核心、8通道記憶體、128條PCIe Gen 4通道,並採用強大且可靠的AMD PRO Security安全技術,包括AMD Secure Processor以及AMD Memory Guard,讓工作站使用者數據更加安全。
-
Intel 11代Rocket Lake-S Core i7/i9規格細節曝光,預計3/16正式發布、3/30首波開賣及效能解禁
果然外媒比較凶猛一點,不鳥NDA這項規定(或是其實沒簽),看看德國那家mindfactory直接開賣最新的11代就知道,其實說穿了,先賣先賺很正常,各自解讀NDA規範,其他問題就之後再說,哈! 先不管已經賣了120顆的Core i7-11700K這件事,外媒wccftech更直接地把最新11代的Core i7/i9規格細節公布,總共10款版本的細項通通一次揭露,反正Intel都打算在3/16正式發布、3/30正式開賣了,也沒差提早幾天公開了(果然國外比較強悍XDDD);從公布的列表中可以看到在Core i7跟Core i9兩區塊都分別提供有5款版本:K、F、KF、T以及無贅字版,按慣例大家也都清楚這幾個版本的差別,核心則是清一色都8 Cores(16T),TDP則是以T版的35W為最低、最高為K/KF的125W,記憶體DDR4的支援則是拉高到了3200,總算這部分不在像之前那樣一直被詬病了,換句話說,玩家在選購DDR4時,DDR4-3200的版本也將是最基本標準了。 另外從表中可以看到的是Core i9-11900K/KF的單核5.3GHz(11900F/11900則是單核達5.2GHz),全核則是可以達到4.8GHz,看來Intel的確是將這款11代處理器寄予厚望,只是如果從i7/i9就已經多達10款版本來推論,那往下的Core i5跟i3會不會也同樣有各5款版本?一次推這麼多款的情況下,面對即將在今年底前登場的12代Alder Lake大哥,同樣的更期待心理,現在入手11代到底合不合適就值得思考一下,畢竟預算有限之下,一年花2次錢(而且連主機板也要換)到底是考驗荷包深度還是考驗信仰力的充值高度? 認真說,除了單純單核心的頻率高達5.3GHz之外,11代的Xe內顯大概是另一大特色,終於可以撇除萬年UHD的低效能限制,也有機會可以對打AMD不能單賣Ryzen Pro 4000系列的小缺憾,或許在這段Ryzen 5000系列仍舊缺貨的時間段裡,早點開賣11代處理器將會是搶佔先機的機會點,不過,身為最後一代14nm+++的Rocket Lake-S是否能夠在吸引玩家的聚焦,就得看實體登場之後在效能上面有多給力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11代Rocket Lake-S已經偷偷開賣!i7-11700K要價469歐元、等同10代i9-10900K售價
有時候真的搞不清楚到底Intel老兄在想啥?先不論到底14nm牙膏擠完沒有這件事,光是11代的Rocket Lake-S要登場的部分就弄得一團混亂,可以支援對應的Z590主機板已經開賣一陣子了,但是能搭配上到PCIe 4.0的11代處理器正主卻遲遲沒見下文,到底是打算讓玩家先用10代版本搭著用、還是只是讓主機板廠商先能出貨搶銷售量數字跟倒晶片玩帳面遊戲呢? 重點關心的是現在都有板子了,那可以不要等到3月底過後才能買到CPU嗎?趁著全球缺顯示卡都可以加價購的好時機,那先跑肯定能賺更多!國外的就率先開賣了,不過先賣的是Core i7-11700K這一顆,8C/16T+5.0GHz頻率+LGA1200腳位,賣價為469歐元、折合台幣約在16,000左右,大概也是目前的i9-10900K的價位了,想嘗鮮、銀子得先準備好啊! 對了,想下手的朋友先物色好Z590主機板啊~ 光是這段時間的各樣效能洩漏跟爆料就超級多了,姑且不論是否真的比10代要更強多少,先開賣才是正途!別忘了後面還有已經公告周知說今年下半會登場的12代處理器Alder Lake,真的想把11代搞成過度版本才爽嗎?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14奈米製程的最後幾滴牙膏?Intel Core i9-11900K CPU-Z跑分數據流出!
面對AMD Zen 3的強大攻勢,Intel還硬是在14nm製程上擠出了最後幾滴性能。Intel於CES 2021中正式公布了Rocket Lake-S旗艦款處理器Core i9-11900K的相關規格數據,也剛好在年前,Intel Core i9-11900K的PassMark跑分數據「不小心」外漏,PassMark上的i9-11900K評測數據中顯示,Zen 3架構的Ryzen 5000系列在單核上即使有十足的進步,卻也打不倒第11代的Rocket Lake-S,讓Intel奪回單核之王的寶座。 不過僅僅一家PassMark的數據,似乎還不夠讓玩家們信服,因此在最具公信力之一的CPU-Z上,也流出了Intel Core i9-11900K的評測數據,且該測試基於CPU-Z v1.95版(最新版)上進行,可以確認CPU-Z上所獲取的數據為真,而搭配測試的配備則為Z490晶片組的ASUS ROG Maximus XII Extreme主機板、並搭載32GB DDR4記憶體,時脈為3200 MHz。 假設我們先不談遊戲優化的部分,只單看配備的話,那麼打遊戲的話,的確是比較吃單核心性能(當然顯卡的優劣也是主要影響),而Intel似乎也抓住這個點猛攻(但我怎麼記得Intel以前不是這麼講的……),看看i9-11900K在CPU-Z的跑分評測中,單核獲得了716分,完全輾壓前代i9-10900K的584分,相較單核的表現,多核的表現就沒那麼突出,拿到了6539分。 不過在CPU-Z官網上沒有列出Ryzen 5000系列與i9-11900K的排名,VIDEOCARDZ也做了一個圖表來比對,從數據中可以看到,Intel又重奪單核之王的寶座,多和評測數據也逼近7nm 8C/16T的Ryzen 5800X,看到這,不知道是該佩服Intel爐火純青的14nm製程技術,還是它擠牙膏的真功夫了……。 但或許,從一連串外流的跑分數據來看,Rocket Lake-S並沒有先前謠傳的那麼不堪,雖說還是有期待性,但已經分不清楚是在期待性能提升、還是牙膏有多會擠了,畢竟第11代,在玩家們眼中或許就是個過渡期,因為下半年,Alder Lake-S就要登場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創造巔峰性能的黑暗英雄、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開箱測試,feat. AMD Ryzen 9 5950X
不久前正式上市的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在新的Zen 3架構下,不僅多核心成績再創新高,就連單核心的表現也稱霸目前的消費型PC處理器市場,如此迷人的香氣也造成開賣前萬人空巷、全擠在原價屋門市排隊的盛況,當中的Ryzen 9 5900X更是30分鐘內就銷售一空。(搶光XD) 但這次的Ryzen 5000系列可是一共推出了4款版本,先前站上也已經介紹過了其中的3款:Ryzen 9 5900X、Ryzen 7 5800X以及Ryzen 5 5600X,就只差最高階的Ryzen 9 5950X就集滿這次發布的全系列產品線囉!這次小編也針對這款最高階的Ryzen 9 5950X來做一下開箱測試,當然也應景的拉了ASUS最新版的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來搭配,這片X570核心、對應最新Ryzen 5000系列的旗艦主機板「暗黑英雄」在配上最頂階的Ryzen 9 5950X之後,能激起怎樣的效能火花呢?小編測給你知道! ★延伸閱讀 如果說要做為新Ryzen 5000系列的效能標竿,那恐怕就非其中的最高階版本Ryzen 9 5950X莫屬了,在看過了先前的5900X/5800X/5600X的開箱之後,當然就是來跟終極皇者碰面囉! 就外包裝的彩盒來看,這款Ryzen 9 5950X反而一改先前3950X那樣的精緻硬盒包裝,而是維持跟其他3款差不多的紙盒設計,外觀上基本與5900X/5800X兩位小弟的包裝並無二致(5600X的比較厚些、有內附風扇),盒子中只有說明書、Logo貼紙和處理器本體,以其要價達2萬多元來說,似乎最高階版本的獨特地位並沒有特別突出(AMD這次不搞花招了?),看看隔壁棚人家那個浮誇巴克球包裝...XD! Ryzen 9 5950X的基本資料:採用Zen 3架構、TSMC 7nm FinFET製程、16C/32T核心架構、基本頻率3.4GHz/Boost 4.9GHz、Cache 8MB+64MB(L2+L3)、維持AM4腳位、TDP 105W等等,由於並未附上散熱器,所以玩家需要自行添購,建議最好是選用高階氣冷散熱器或是水冷設備會比較合適。 除了Ryzen 9 5950X之外,身為效能主軸的另一半也是要靠主機板一起來配合,這次選用的是ASUS最新版的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光從命名上就可以知道這款本體是從ROG的Crosshair VIII Hero改版而來,外型上從原本的黑、銀相間改為了黑色磨砂與黑色鏡面髮絲紋的設計,加上全新的細節設計也促成了主機板在視覺上有著很強的連貫性與一體性,當然,原本Hero版本所具備的各項優秀體質與特色也一併的延續到這款新版本主機板上頭。 這裡就先來瞧瞧外觀的各部位特色吧!開箱囉~ 另外,Dark Hero將原本的主動式散熱設計改為了被動式散熱,使用一整片巨大的金屬散熱蓋進行覆蓋,由於被動散熱不再需要風扇的輔助,自然也就不需要為了風流開闢散熱孔,這不僅讓主機板握在手中格外的有分量外,也讓主機板的下半部看起來就像是由一整片金屬切割而來的呢! 當然出色的外型也需要相對應的規格用料來與之相配,Dark Hero繼承了Hero版的頂級用料,採用16相供電設計搭配日本製固態電容,為高階處理器提供穩定的電力。硬體的擴充性方面,有鑑於A、N兩大廠的顯示卡都將傳輸介面升級到了PCIe 4.0,其中NVIDIA還額外加入RTX I/O功能,能夠讓顯示卡直接讀取M.2 SSD內的資料,使接下來能夠支援此功能的遊戲在載入速度方面能快到連喝口水都來不及,充分展現出PCIe 4.0對於未來遊戲體驗方面的優勢和重要性。 Dark Hero做為現今的最高階的主機板之一,在這一點上自然是要超前部屬,主機板在顯示卡支援方面能夠對應最高PCIe 4.0 X16(Dual X8),同時兩條M.2 SSD插槽也都是採PCIe 4.0 X4的標準,讓玩家只要選擇同樣支援PCIe 4.0的高速SSD,就能期待接下來支援RTX I/O的遊戲了。 與內在擴充性同等重要的外部周邊連接上,Dark Hero也是完全沒讓人失望,看看那塞滿整個背板I/O,光是USB孔就準備了7組USB 3.2 Gen 2 Type A、4組USB 3.2 Gen 1、1組USB 3.2 Gen 2 Type C,共計12組連接埠!音訊方面則備有5組3.5mm音源孔、1組S/PDIF光纖輸出埠,就連網路連接上也提供了一組1 GbE與1組2.5 GbE的RJ-45網路孔,無線網路也支援多人連線不怕延遲的Wi-Fi 6,可以說是擴充能力滿點。 接下來就是驗證奇蹟的時刻了!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站上對於先前的3款都有做了詳細的測試,相信實測數據應該都讓玩家們感到興奮才是,這次主角換人之後,身為最高階版本的效能擔當,可預期的,效能表現肯定是令人驚艷才對!更不用說又搭配上最強大的ASUS 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主機板、以及NVIDIA RTX 3090最高階顯示卡的情況下,數據提升肯定是必要的啦~ 為了確保能夠讓Ryzen 9 5950X能夠發揮最高效能,在散熱部分則是採用了NZXT最高階的Z73這款AIO一體式水冷確保處理器正常運作無誤,這次測試平台列表也列述如下: 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X570晶片組) 處理器:AMD Ryzen 9 5950X 記憶體:G.Skill幻光戟DDR4-3600 8GBx2(設定為DDR4-4000運作) 顯示卡:ASUS TUF Gaming GeForce RTX 3090 24GB GDDR6X SSD:Corsair MP600 2TB PCIe 4.0 M.2 SSD 散熱器:NZXT Z73 360水冷 電源:T.T 1275W 首先來看一下基本的常規跑分,在CINEBENCH R20中的多核成績可以來到9,500以上,單核也有600分以上的水準,CPU-Z更是直接把多核心的跑分欄位填滿,拿下破萬分的成績,強大的運算能力也連帶讓3DMark的成績更加亮眼,DX12的Time Spy跑分可以高達18,000分,DX11的Fire Strike也來到36,000分以上,就連光追畫面表現的Port Royal也逼近13,000分,不得不說AMD這顆Ryzen 9 5950X的性能真的相當恐怖。 看完了一般的跑分程式,接下來就來到了遊戲實戰環節,考量到整體的硬體組合已經算是目前市面上最高規格的搭配之一,遊戲跑分的目標自然就不會是鎖定1080P或1440P,而是直奔最高畫質設定下4K的2160P啊! 另外,由於現在許多遊戲除了垂直同步外,還會加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等干預FPS表現的選項,因此在設定上小編一律將這些功能關閉,而在支援光追和DLSS的內容中,則是選擇全數開啟並調整為最高畫質的設定選項。 整體而言,在2160P的解析度下,只要遊戲不支援光源內容,想要取得平均60 FPS以上的成績都不是什麼難事,部分遊戲甚至可以來到90FPS以上,而在面對支援光追的遊戲方面,《看門狗:自由軍團》的平均FPS值也有51,這樣的成績在順暢度上其實也還算足夠,希望畫面更加平滑的玩家只要選擇將DLSS的選項改為「效能」,就能在不明顯有影響畫質的條件下,讓FPS值更上一層樓。 緊接著輪到創作者方面的測試,小編分別使用了創作者常見的Photoshop、Premiere Pro和Blender 進行測試,這些測試在時間上短則約數十分鐘,長則要一個多小時,比起一般的跑分程式只測試瞬間爆發性能,創作者的測試可以說是威力與耐力的雙重考驗,換言之就是更能反映出硬體的「真實效能」表現(相信沒人只會花10分鐘來用電腦打Game、工作吧XD)。 在跑分方面,要稍加留意的是Blender在分數的呈現上是計算每項測試環境的渲染時間,因此時間越短,表現也就越好,其餘的兩項則是分數越高越好。總結來說,5950X在這三項測試都展現了強大的多核性能優勢,就連全方位硬體要求都非常嚴苛的Premiere Pro都拿下了988分的高分,成為了目前小編所有測試過的產品中,分數最高的產品。 雖然說今年的Ryzen 5000系列因為AMD佛心的維持了相同的AM4腳位,所以在600晶片組尚未推出之前仍就是目前500晶片組直接對應,甚至400晶片組也能支援(透過更新BIOS),這對大多數的玩家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若是玩家口袋夠深、那當然就是直接入手最新版的X570晶片組主機板最好囉! 以這次開箱的這款ROG Corsshair VIII Dark Hero來說,全黑化設計以及各項強化特色,讓Ryzen 9 5950X在效能表現上可以更為優異,除了整體性能的大幅提升外,也顯然地在今年色彩風格相當繽紛的ROG主機板中呈現獨特的定位。 這次的實測也驗證了AMD Ryzen 5000系列在Dark Hero上的絕佳表現,不論是在跑分軟體、遊戲還是創作程式,其所展現的效能都是無庸置疑的強大,相信對於追求外型和極致效能的玩家來說,ROG Corsshair VIII Dark Hero + AMD Ryzen 9 5950X的組合將會是將主機效能推至頂點的關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不讓Z490專美於前、Intel 400系列入門選項,BIOSTAR RACING B460GTQ主機板開箱
- 洋垃圾戰神,5999元買14核心28執行緒Xeon E5-2683v3神器級處理器!
- SUPERMICRO SUPERO M12SWA-TF伺服器主機板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實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為究極效能而生!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搭載USB 3.2 Gen 2x2和2.5GbE LAN、入門玩家最佳選擇,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
- 太極撥10核、「十力」不容小覷,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效能測試
- Intel Pentium G4400實測開箱,「非K超頻」3.3GHz狂飆4.4GHz!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