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SanDisk WD Black SSD 1TB」實測開箱,「3,400 MB/s俱樂部」PCIe 3.0固態硬碟!
一提到Western Digital應該大家的印象浮現就會是儲存界的代名詞,而近年來更是致力於SSD固態硬碟領域發展,推出的一系列消費級SSD也深受玩家喜愛。這次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就是今年推出的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這款產品。 大家如果對Western Digital的HDD傳統硬碟有印象的話,應該對Western Digital在產品上的顏色系列命名不陌生才是,慣用的Green綠標、Blue藍標、Black黑標,這些系列的命名法則也同樣套用在SSD固態硬碟的分類上,當然Black黑標系列,就是Western Digital對於效能優異的定位,也是作為高階產品的代名詞。 有興趣去官網上面查詢就可以知道目前Western Digital在內接式SSD系列上面分為三類,這次要介紹的是今年新出爐的黑標—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與上一代相比,新版本提供了更高的容量與更快的速度。從外包裝上面可以看到這款產品設計上對應「Black」的風格,由黑白組成的設計感顯得極為內斂與沉穩,紙盒外包裝採吊牌式設計,重點是裡頭的M.2 2280 SSD,除了具備1TB的大容量,PCB顏色也是對應Black黑色調,與前代(2017)採用了藍色PCB不同,玩家在選購的時候也很容易一眼辨識出來。 新版本的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一共推出3種容量,分別是250GB、500GB、1TB,除了都是採用TLC顆粒之外,也提供了使用者5年的保固期限;PCIe Gen3 x4、連續讀寫速度高達3400/2800 MB/s(1TB版本)、隨機讀寫高達500K/400K IOPS(1TB版本)、寫入壽命高達600TBW(1TB版本),連MTTF可靠性都有175萬小時,這麼猛的規格,就是為了提供高階電競玩家、專業影像工作者等達人而生的產品。 這次要開測的是1TB容量的版本,也是目前Black黑標系列中的主角,在效能表現上的數據都較優異,不過另外的500GB與250GB也有不錯的效能,透過下表就可以得知這三個容量版本的規格差異,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從外觀上面沒辦法看到到底是怎樣的顆粒配置,但小心撕開上頭的標示貼紙之後就可以清楚看到配置了,由2顆SanDisk 64層TLC 3D NAND Flash組成1TB容量(單顆512GB)並分置於左右兩端,搭配了1顆Micron DDR4-2400 8Gb記憶體作為快取,主控晶片設置於PCB中央,採用的是SanDisk控制器,這樣配置的方式可以讓SSD在運作時可減少資料傳輸的延遲性與避免發熱源集中於一端,算是有分散熱源的目的,不過還是建議玩家在使用時要注意一下散熱性會比較好。 既然連包裝盒上面都明碼的標示了3400MB/s的讀取速度,那當然是要驗明正身才能放行。就官方的資料可以看到在黑標1TB版本的效能表現上標示有3400/2800 MB/s的讀寫速度,那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這麼猛?不囉嗦,測了就知道! 下面就透過幾項測試軟體來驗證一下吧,先來瞧瞧這些軟體給予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甚麼樣的性能評價~先拿來安裝系統就可以發現執行速度飛快,透過CrystalDiskInfo可以看到就算作為主硬碟使用時,正常狀態下的溫度表現僅45度C,平常一般使用上透過機殼內空冷循環應該還OK,若是經常性全速運作的話,可能要注意一下散熱的輔助會比較好。(M.2 SSD的通病) 除了作為主硬碟來試一下之外,當然也另外拿來透過軟體檢視比較客觀,以官方標示的數據來對比的話,的確從下面的測試中可以驗證到這款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的驚人威力。 首發就先來測一下在CrystalDiskMark的效能表現,結果是很猛的達到了3471/2852 MB/s的數據,高於官方的數字,也驗證這款黑標版本的確相當強悍。 換成ATTO的測試之後,結果也是令人驚豔的高達3446/2852 MB/s的成績,也同樣驗證Western Digital黑標SSD的效能果真厲害。 透過AS SSD可以看到測得的數據有破3000的讀取以及2700的寫入,轉成IOPS也可以看到數據表現也是相當不錯,另外在Copy-Benchmark的部分也可以看到分別在ISO、Program、Game這三項的數據,還有在Compression-Benchmark上的讀寫速度圖表,測試數據也相當高,破3000的讀取速度以及幾乎超過2700的寫入速度(看看波動就可以知道,最低都還有維持為2000以上)。這些測試數據對於專業玩家來說,再再驗證了這麼高的效能表現的確有助於工作及遊戲上的順暢運作。 高效能表現同樣在TxBENCH上面得到驗證,3471/2868 MB/s的實測數據,在連續讀寫的表現上,這款Black黑標的確令人感到滿意。 在Anvil's上面,黑標1TB仍舊有2913/2619 MB/s的實測成績,依然是相當優異的效能表現。 在AJA的測試中可以看到截圖的數據,讀寫測試為2900/2742 MB/s,還算不錯,執行測試幾乎瞬間就能測試出結果,因為檔案預設值為1GB,如果提高至4GB或是16GB的話,就會發現測試圖形運作的會稍微比較緩慢(與執行1GB的速度相比),要是換成一般的2.5吋 SSD的話,連1GB檔案預設值都要Run一下子。 最後,在AIDA64的儲存裝置測試中,可以看到在讀取測試的部分,基本上都是突破3000MB/s的表現。 除了透過測試軟體來驗證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的實力之外,如果只靠獨角戲,無法彰顯到底黑標的威力有多深。如果拿SSD跟HDD來對比,相信真的是虐菜了,SSD的優勢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以目前讀寫速度大都上500MB/s了,HDD是沒辦法攀比的;那SSD比SSD呢? 這陣子的SSD掉價有點快,看看2.5吋的SSD(SATA)單是120GB容量就已經跳水至800元台幣以下,甚至連480GB版本都只要花個2,000出頭就可以買到,即便是容量高達960GB的版本,也有廠商率先跳水、直接祭出免5,000元台幣的促銷價殺出,這些看起來好像超高C/P值,花點小錢升級就可以晉身高速運算一族,好像很划算,但這些促銷版基本上都是SATA介面;其實魔鬼就藏在細節裡,到底是用多少代價換到效能的呢?咱們來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前面看過了Western Digital黑標 1TB SSD的效能表現之後再來看對照組的話,應該會有很大失落感,光是數據的落差就會令人難以接受,這跟拿目前促銷的低價SSD與HDD比較是一樣的道理。看看在CrystalDiskMark上頭的對比就可以知道,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的效能在讀取上大勝8倍之多、寫入更是高達11倍以上,這就是所謂的跳水版本跟高階等級的差異,認真說,這兩者的效能差這麼多,不是只考慮價格就好。 換到ATTO的測試一樣可以看出差異,讀取落差達7倍、寫入也落差超過8倍,說真的,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真的屌打一堆SATA規格的SSD,即便是採用了M.2規格介面也不一定能跑到這麼高的數據。 在TxBENCH上面更是明顯,直接就是10倍以上落差,以目前120GB 2.5吋SSD跳水價800元有找的情況下,買10顆不如買1顆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就好,一顆抵10顆、效能直接x 1000%。 如果說只是透過幾款針對儲存裝置的軟體來比較還覺得不夠力的話,那麼換到PCMark 8上面來測測看好了;PCMark 8有提供Storage的選項,從數據上就更清楚可以看到,透過採用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可以提升整體的效能表現成績外,傳輸速度也有大幅提升3倍的表現。 雖然說這款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採用的是M.2介面、走PCIe Gen3 x4架構,但是高達3400/2800 MB/s的讀寫速度也是不爭的事實,這部分從前面的測試就已經明確的驗證了,對比目前大多數的SSD,雖然TLC顆粒已經成為市場主流,價格也因此而比較親民,但是在考量價格的同時也必須思考效能的差異,以目前的價位來看,事實上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的價位並沒有與其他廠牌價差太多,雖仍略高於一般SSD價格,但效能差異足以彌補這點價格落差。 除了在硬體上面的表現突出與優異之外,事實上Western Digital在軟體服務上也替玩家準備了方便好用的程式,只要上官網就可以查詢並下載到2個好用的軟體:Western Digital SSD 控制面板、Acronis True Image WD Edition軟體;前者是Western Digital針對自家的SSD提供的SSD圖形控制介面,後者則是直接讓玩家可以透過Acronis軟體來滿足多項備份與複製硬碟等需求。 輕鬆下載與安裝後,就可以使用這2套軟體了,首先在「Western Digital SSD控制面板」裡面可以看到提供了玩家方便且易懂、易操作的圖形介面,從上頭的狀態列就可以清楚看到目前SSD的狀況,包括容量、溫度、壽命與健康狀態,而介面右下角還有3組快捷鍵可直接連通到「磁碟管理、系統屬性、裝置管理員」,方便玩家查看與設定調整。介面中的工具選單裡,還可以直接進行韌體更新、Erase Drive資料抹除、S.M.A.R.T診斷功能,甚至在效能選單中還可以透過圖表來監看目前SSD的效能狀態,只能說Western Digital真的貼心。 除了圖形化的SSD控制面板之外,Western Digital也聯合Acronis提供了玩家Western Digital專屬的版本,透過「Acronis True Image WD Edition」軟體可以提供玩家執行複製硬碟、備份作業系統、救援媒體等防護性設定,除了可避免萬一出現的遺失資料、誤刪檔案、當機等意外狀況發生時能夠有辦法輕鬆復原系統與資料外,也能夠安全抹除不需要的任何機密資料,真正做到萬無一失,也避免了所謂SSD若發生故障,資料就毀於一旦的遺憾,事實上這一點很重要,畢竟重要資料是無價的。 ◎這裡也提供大家這兩款軟體的下載直通車: 如果以去年SSD的價格來看,高達1TB的容量,想必在價位上也是高的驚人,但是以今年2018的價格波動來看,除了各家TLC紛紛推出大容量版本來搶攻市場大餅外,低容量如120GB、240GB也都開始低價出清,一來是面對QLC顆粒版本也將進入市場的壓力、二來也因為玩家開始朝向較大容量的SSD需求發展,以往SSD因為價格因素,玩家選購堪用的容量即可,畢竟目的只用來安裝系統,但是隨著SSD的普及化與價格調整,如果可以連同應用程式與遊戲通通都安裝在SSD裡面的話,那效果的提升也完全感受得到。 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的推出,除了在目前的市場上投下一顆效能上的震撼彈之外,也隨著市場價格的調整,讓玩家可以感受到容量與效能是SSD選擇上的主要條件,不再拘泥於跳水價格的低階SSD產品,選擇最適配玩家的Western Digital黑標SSD絕對是專業級的不二法門,無論是想要玩遊戲玩的順暢、通通都安裝到SSD跑翻天,還是轉檔運作不受限120GB小容量、高速運作超順暢,全都可以在這款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上暢快遨遊、不受限,還等甚麼?5年保固,怎麼玩都OK。 廠商名稱:Western Digital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800-666-290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Google Public DNS上網跑更快,用戶端趕快更換IPv4 DNS設定8.8.8.8與8.8.4.4
DNS,是Domain Name System,或Domain Name Service,的縮寫。DNS現階段以IPv4,或者接下來以IPv6,來做為定址的方式。DNS是一個很大的表格,網路世界的話,現在分成了13個伺服器,再分成國家、網際網路服務商與公司,區分成不同層級的DNS。全世界的DNS,事實上是不斷一直在更新的,是層層在回報,做同步的動作,也因此就能了解,前面所說的,更換了DNS之後,要等到全世界數以萬計的DNS,同步完成知道網站真實的網址,DNS的修改大約需要12~48小時才有辦法生效,DNS TTL一般是設定24小時,最久的話會需要48小時。世界上有很多DNS Server,一般的家庭用戶、企業用戶,會使用各家不同ISP,就會使用該ISP的DNS Server。不過,使用ISP DNS(Local DNS),並不一定會得到最快的連線速度。 更快的作法,若能直接使用最上層的根(Root)層級的DNS,就比較能快速掌握正確的網站位址。Google Public DNS,就這樣因應而生。Google Public DNS真有它很優秀的地方,正因為它更新速度快,所以能讓你上網跑更快。 不管是任何一個網站,DNS是非常重要的,代表的是實際的網址。以PCDIY!來說,雖然大家所知道官網的網址:www.pcdiy.com.tw,但實際上,PCDIY!真實官網的網址,在網路世界裡是串數字,現在是採IPv4。事實上,每個網站官網的網址,是有可能變動的,只要是網站搬家,如果網站是架設放在家裡或公司的話,更換網際網路服務商(ISP),這時候就會更換DNS。如果網站是架設放在雲端伺服器的話,比方是使用網站代管(Web Hosting),使用虛擬主機(Virtual Server)、虛擬專屬主機(Virtual Private Server,VPS)或主機代管(Co-Location),更換伺服器,更換同一家網站代管業者的機房,或者更換網站代管業者,這時候也會更換DNS。 不過,更換了DNS之後,要等到全世界數以萬計的DNS,同步完成知道網站真實的網址,DNS的修改大約需要12~48小時才有辦法生效,DNS TTL一般是設定24小時,最久的話會需要48小時,等於網站搬家的話,常常會有個半天到一天的空窗期,如果算工作天的話,網站搬家等於會有一天到兩天無法正常使用,最常的話會延遲到兩天時間。 DNS,其實就是Domain Name Server的縮寫。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真實的位址,其實就是只有IPv4與IPv6兩種位址,IPv4是四串數字,IPv6是更長串的數字,這種真實網路位置不容易也不方便記住。PCDIY! online來說,雖然大家所知道官網的網址:www.pcdiy.com.tw,不過PCDIY!真實官網的網址,在網路世界裡是串數字,現在是採IPv4,實際上,是由4組數字所組成。而且,還常在搬家。 簡單來說,DNS是一個很大的表格,網路世界的話,現在分成了13個伺服器,再分成國家、網際網路服務商與公司,區分成不同層級的DNS。全世界的DNS,事實上是不斷一直在更新的,是層層在回報,做同步的動作,也因此就能了解,前面所說的,更換了DNS之後,要等到全世界數以萬計的DNS,同步完成知道網站真實的網址,DNS的修改大約需要12~48小時才有辦法生效,DNS TTL一般是設定24小時,最久的話會需要48小時。 說到這邊,就不難了解,若能直接使用最上層的根(Root)層級的DNS,就比較能快速掌握正確的網站位址,比較不會發生有網站更動DNS,卻因為DNS同步速度較慢的關係,出現找不到網站的狀況,或者,使用距離比較近的DNS,或許就能得到比較快的回應,當然,這就是自己所用的網際網路服務商(ISP)所提供的DNS。除此之外,你也可以使用網路巨擘Google所提供的DNS,也就是Google Public DNS。簡單來講,Google Public DNS是免費的,而且更新速度相當快,相對的,理論上,Google Public DNS可以上網跑更快! 用戶端的DNS,預設是網際網路服務商(ISP)所提供的,用戶端預設為自動設定。若你使用的是台灣中華電信HiNet上網的話,目前有兩組DNS,HiNet DNS:168.95.192.1與168.95.1.1,中華電信的DNS已經夠用。你也可以換成Google Public DNS,或許就能讓上網跑更快。 ●Google Public DNS IPv4設定(1):8.8.8.8 ●Google Public DNS IPv4設定(2):8.8.4.4 Google Public DNS,不只提供了IPv4 DNS,也有IPv6 DNS,這邊也可以調整做設定。 ●Google Public DNS IPv6設定(1):2001:4860:4860::8888 ●Google Public DNS IPv6設定(2):2001:4860:4860::8844 使用Google Public DNS,不僅可以適用於電腦上網設定,PC、Mac都可以設定更改DNS。當然,也可用於無線路由器,直接讓接著無線路由器的設備,上網都能跑更快。 當然,要讓上網跑更快,DNS是個關鍵,但也並非影響到全部。除了可以使用網際網路服務商(ISP)所提供的DNS,也可以使用更新速度頗快的Google Public DNS,還能使用距離比較近、反應比較快的DNS,或許就能得到比較快的回應。 這時候,就可以使用DNS測試工具:DNSBench、namebench。DNSBench的話,全名為Domain Name Speed Benchmark,是Gibson Research Corporation所推出的DNS測試工具。namebench的話,是Open-source DNS Benchmark Utility所推出的DNS測試工具。這兩個DNS測試工具,都是方便用戶來查詢DNS,而且可以快速測試哪個DNS反應比較快。 ●namebench官網下載: ●DNSBench官網下載: 玩家們要注意了!不管是使用使用ISP DNS(Local DNS)或Google Public DNS,都有可能出現DNS Server掛點,或者網路連線異常,DNS Server無法正常抓取,導致網路無法連線的狀況出現。這時候,還有更厲害的一招,那就是雙DNS。 所謂的雙DNS,就是以Google Public DNS + ISP DNS(Local DNS),可以用一組Google Public DNS,再搭配一組ISP DNS(Local DNS)。這樣子的雙DNS作法,可以互相備援,達到上網跑更快的目的。 整體來說,Google Public DNS真有它很優秀的地方,正因為它更新速度快,所以能讓你上網跑更快。 當然,若玩家還不安心的話,可以使用雙DNS,以Google Public DNS + ISP DNS(Local DNS),可以用一組Google Public DNS,再搭配一組ISP DNS(Local DNS)。這樣子的雙DNS作法,可以互相備援,達到上網跑更快的目的。
-
配備AMD Radeon RX Vega M輕鬆大玩遊戲,Intel Hades Canyon NUC實測
今年稍早前,Intel正式推出代號Hades Canyon的新一代NUC,是為前兩年代號Skull Canyon機種的後續產品。時隔兩年,所換裝第八代Core處理器,內部可是整併了AMD的Radeon RX Vega M系列繪圖顯示晶片。想當然耳,遊戲、娛樂性能自然優於以往機種,這部仍然堪稱小巧的電腦主機也足以作為遊戲平台。 Hades Canyon劃分為2種規格配備,皆搭載Core i7系列處理器,惟整併的Radeon RX Vega M繪圖顯示晶片等級有別。而除了準系統形式的NUC套件,另外也有相對應規格的套裝電腦版本(包含作業系統等必要元素),因此總計有4款產品得以選購。我們所介紹產品完整型號為BOXNUC8i7HVK1,是屬於NUC套件形式版本,官方參考價格908~910美元,台灣參考價格約32,000元。 機身造型和Skull Canyon相仿,運用金屬基座搭配塑膠材料共同構成,讓機身強度、散熱性、質感等面向兼具。全黑色外觀最吸引人的一點,莫過於頂部那骷顱頭標誌,而且可是會發光的設計。與巴掌大小NUC相較下,Hades Canyon前、後面板上有著極為豐富的I/O配置,得以滿足絕大數的使用需求,這規格相對來說可算是近乎頂天呢! 前方計有2組USB 3.1 Gen 2(Type-C/A各1)、USB 3.1 Gen 1、HDMI 2.0a、3.5mm耳機/麥克風音源輸出入端子、SDXC UHS-I記憶卡讀卡機,包含電源開關與狀態指示燈號等,都在前端相當容易操作、辨識。一時間難以看清楚實際所在位置的配置,是前方還配備了4陣列麥克風,方便使用者彈性運用之。 而後端另有HDMI 2.0a、4組USB 3.1 Gen 1、2組Gigabit乙太網路、2組Mini DisplayPort、3.5mm音源數位/類比輸出端子得以運用。最吸睛的莫過於那2組Type-C可是Thunderbolt 3介面,本身也兼容USB 3.1 Gen 2與Alt-DP,包含HDMI 2.0a和Mini DisplayPort部分,最高都能支援4K @ 60Hz訊號輸出,這讓多顯示器輸出應用再便利不過。 Hades Canyon植基於UCFF(5.5" x 8")規範,機身標示尺寸為21 x 142 x 39mm,約等於1.2L體積。雖然近乎是一般NUC的3倍大小,仍然保留了VESA懸掛設計,並隨機提供必要的支架、螺絲組,可視需求掛載在相容顯示器的機背上。基於Core i7處理器本身,與所整併Radeon RX Vega M繪圖顯示晶片的電力需求,所配備230W變壓器的體積與機身相較下並不小,運作溫度也難免較為明顯有感些。 樣品機BOXNUC8i7HVK1屬於準系統形式,得自行卸下上蓋螺絲與金屬結構板,才能進行記憶體模組與M.2固態硬碟安裝,但是這程序算是相當簡易。內部可見2組SO-DIMM插槽,預設支援DDR4-2400、1.2V、16GB規格記憶體模組,安裝總和容量可達32GB,所隱藏小亮點稍後會提及。 至於儲存裝置僅有M.2介面,所配置2組Type 2280尺寸插槽,可支援PCIe 3.0 x4與SATA 6Gb/s介面固態硬碟,同時更具備RAID 0/1磁碟陣列功能。一旁另有組M.2 Type 2232插槽,出廠預設裝配自家型號Wireless-AC 8265無線網路卡,概要規格為802.11ac、2 x 2天線、2.4/5GHz雙頻、最高傳輸速率867Mbps、內建整合Bluetooth 4.2。 其UEFI BIOS各個選項配置相當簡單明瞭,包含上蓋的骷顱頭LED燈號,都可以在此直接進行調整。Hades Canyon保留了晶片組磁碟控制器的RAID功能,除了可以利用RAID 0來將固態硬碟的存取性能最大化,同時也能支援自家Optane Memory。而記憶體小彩蛋在於,看來是支援自家的X.M.P.超頻技術功能,再者是實際安裝原生DDR4-2666模組上去,它也能自動以此時脈組態來運作之。 樣品機NUC8i7HVK所搭載Core i7-8809G處理器,是該系列處理器當前最高規格產品,其開發代號為Kaby Lake G,概要規格4核心/8執行緒、基礎時脈3.1GHz/Turbo Boost 4.2GHz、不鎖倍頻。其內部仍然有自家HD Graphics 630內顯,並且利用EMIB(Embedded Multi-Die Interconnect Bridge,嵌入式多晶片互連橋接)技術,合併封裝Radeon RX Vega M GH繪圖顯示晶片,它連帶包含了4GB容量HBM2記憶體,因此整體的TDP(Thermal Design Power,散熱設計功耗)高達100W。 反觀低階版本是搭載Core i7-8705G處理器,時脈設定為略低些微的基礎3.1GHz、Turbo Boost 4.1GHz,而且所整併Radeon RX Vega M GL僅有20組Compute Unit(運算單元),較Radeon RX Vega M GH減少了4組。此外,該顯示晶片時脈設定為基礎931MHz、動態1011MHz,但Radeon RX Vega M GH是基礎1063MHz、動態1190MHz,故其TDP得以降至65W。 為了進行性能體驗,我們搭配Kingston ValueRAM KVR26S19S8/8(DDR4-2666、8GB)與Plextor M9Pe 512GB各2個,使其記憶體能夠以雙通道模式運作,並且將固態硬碟組建成RAID 0加速模式。經由下圖可看到其餘部分功能用料資訊,其前置面板上的2組USB 3.1 Gen 2,是由ASMedia型號ASM2142控制器供應。而2組乙太網路皆採用自家產品,型號分別為I219-LM與I210-AT,皆屬於10/100/1000Mbps傳輸速率規格。 Core i7-8809G(代號Kaby Lake-G)並非「真」八代處理器,不像與它TDP設定相近的真八代產品(代號Coffee Lake),架構設計為6核心/12執行緒,然而區區4核心仍有不俗的運算性能表現。因為追逐核心數量會連帶加劇解熱難度,即便是同為4核心的第八代低電壓處理器,用於輕薄型筆電上也時有耳聞降頻保護問題,這會對性能表現造成不少影響。 我們使用2個M9Pe 512GB固態硬碟(PCIe 3.0 x4 NVMe),透過晶片組內建功能建構成RAID 0,並以此來安裝作業系統與測試軟體。在已經包含資料的狀態下,簡測其存取速度最高有讀取3173.7MB/s、寫入2889.2MB/s。假使對於磁碟速度很要求,是可以考慮這樣的配置模式,再搭配Thunderbolt 3或USB 3.1 Gen 2外接儲存裝置來備份資料。而其運作PCMark 10總分達5237分,或許RAID 0組態的開機碟有所加分,因此整體表現並不亞搭載真八代處理器的電競筆電。 Hades Canyon最引人注目的一點,莫過於Radeon RX Vega M顯示晶片所能帶來遊戲表現,就3DMark跑分結果而言,可是有技壓NVIDIA GeForce GTX 1050 Ti的能力。而在真實遊戲部分,我們一律使用高等貼圖品質、1920 x 1080解析度設定,以FPS幀數來評估其表現。就結果來說,只要稍加調整遊戲的貼圖品質設定,Hades Canyon確實能滿足不少遊戲需求。 如果你也喜好高畫質影音娛樂,那麼Hades Canyon內顯HD Graphics 630,以及所整併的Radeon RX Vega M GH顯示晶片,皆能滿足HEVC、VP9格式4K影片的播放要求。以PotPlayer來播放4K、HDR、59.94FPS、總位元速率74316kbps影片為例,啟用顯示單元硬體加速功能的效果很明顯,能將處理器負載降低10%以內,同時畫面流暢度也更好。 儘管我們沒有進一步拆解Hades Canyon,從先前各方消息已可得知,Intel是運用銅質導熱管搭配2組風扇,來壓制處理器與顯示晶片的熱量。透過AIDA64所內建System Stability Test功能,搭配HWMonitor來觀察Hades Canyon散熱性表現,藉以瞭解可能遭遇的降頻現象。 單獨針對CPU/FPU項目執行30分鐘,儘管判讀最高溫度一度高達100°C,其4個核心時脈都還是能夠同時達到3900MHz,符合Core i7-8809G基礎設定規則。而單獨執行GPU的時候,Radeon RX Vega M GH參考數值為最高65°C、時脈1190MHz,HD Graphics 630則是最高78°C、時脈1098MHz。我們亦有對處理器、顯示單元進行其他試驗,如OCCT試驗處理器是沒有降頻跡象,而3DMark Fire Streike Stress Test得以99.2%評價通過。 回到AIDA64測試最後讓兩大熱源一併燒機,顯示單元的時脈看來正常,惟處理器4個核心同步最高時脈降至3.3~3.4GHz左右,Turbo Boost時脈發揮受到約500MHz的限制。Hades Canyon機身厚度約39mm,比起各式筆電來說擁有相對充裕空間,得以配備較為合適的散熱模組。因此在一般使用行為、燒機試驗條件下,散熱能力看來是能夠算是良好,不至於動輒使得處理器本身可達動態時脈,大幅度降低至不如基礎時脈甚至是整體時脈腰斬。 Hades Canyon內建Thunderbolt 3介面,是採用Intel自家型號JHL6540控制器,提供2組Type-C形式連接埠。架構設計具有40Gbps最高傳輸速率,可用頻寬相等於PCIe 3.0 x4,基於菊鏈串接框架,應用範疇涵蓋外接顯示卡盒、外接硬碟盒、顯示器、擴充座(相等於Hub)等裝置。 搭配多槽式外接硬碟盒,適合用來備份儲存大量資料,如若還需要比典型固態硬碟還要好的關鍵儲存裝置,可以用外接盒搭配Intel自家的Optane SSD。至於無論是較高的遊戲需求,或者專業繪圖之類應用,現在也有不少外接顯示卡盒選擇,得以支援中高階的遊戲顯示卡/繪圖卡產品。 前述各類外接盒依據設計的不同,有些還會提供USB連接埠、額外Thunderbolt 3連接埠(菊鏈串接用)、乙太網路等配置,相當於同時兼具了擴充座的效用。而顯示器產品也逐漸有廠商推出,例如ASUS今年推出了PA27AC,這款27吋、WQHD、HDR400/HDR 10、ProArt校色專業定位機種,便配備了2組Thunderbolt 3介面的USB-C連接埠。 實際以TUL(PowerColor)的Gaming Station TBX-550CA顯示卡外接盒,搭配其Red Devil RX Vega 64顯示卡,牛刀小試如果對Radeon RX Vega M繪圖顯示晶片欲求不滿,Thunderbolt 3能帶來怎樣的效益。以同樣基準進行遊戲測試,如圖所示可使FPS提升48~65%不等幅度,隨著顯示卡的不同還有提升空間,可確保在遊戲中更能穩定達60FPS,或者對應更高解析度、貼圖品質等需求。 綜觀而言,Hades Canyon NUC硬體規格可是相當高,豐富的I/O配置也讓使用上更有彈性,良好散熱效果更讓性能得以盡力發揮。就產品本質而言是沒有什麼好挑剔,只要需求標的之一是要機身極盡可能小巧,那麼無論家用或商業應用場合,Hades Canyon NUC是都能夠輕易升任。 廠商名稱:Intel 廠商官網:
-
NVIDIA GeForce RTX 20系列正式開放預購,GeForce RTX 2080、2080 Ti台灣報價出爐NT$28,990、40,790元!
2018年08月20日,NVIDIA正式推出圖靈Turing架構繪圖晶片的GeForce RTX系列新一代顯示卡。 這次,命名為NVIDIA GeForce RTX 20系列,第一波發表的是GeForce RTX 2070、2080、2080 Ti,其中GeForce RTX 2080、2080 Ti將於2018年08月20日開始預購,2018年09月20日正式開賣,GeForce RTX 2070將於2018年10月份開始預購。 值得注意的,這次NVIDIA和以往一樣,推出新的消費級顯示卡,率先出貨的都是自家的創始者版(Founders Edition),這就是所謂的公版卡。不過,不一樣的是,這次NVIDIA自己提出,創始者版就是超頻版,意味著給品牌商的空間越來越小,等於是品牌商自製卡版的特色,將會不容一被凸顯。 根據NVIDIA官方提供的資料表示,這次銷售GeForce RTX 2070、2080、2080 Ti顯示卡的,共有「華碩,Colorful,EVGA,Gainward,Galaxy,Gigabyte,Innovision 3D,MSI,Palit,PNY和Zotac」共11個品牌238個國家和地區同步開始預購及銷售。 GeForce RTX 2080的話,今日美金:台幣匯率為30.760:1,美國報價:起始美金699元(折合台幣21,501元),創始者版報價美金799元(折合台幣報價:24,577元),台灣預購報價:平均台幣28,990元! 搶在第一個時間,GeForce RTX 2080台灣預購報價也出爐了,最低價格為:26,990元,最高價格為:28,990元。 華碩: (01)ASUS DUAL-RTX2080-8G 顯示卡:27,490元 (02)ROG-STRIX-RTX2080-8G-GAMING顯示卡:28,990元 技嘉: (01)GIGABYTE GeForce RTX 2080 WINDFORCE OC 8G顯示卡:27,490元 (02)GIGABYTE GeForce RTX 2080 GAMING OC 8G顯示卡:28,490元 微星: (01)MSI GeForce RTX 2080 GAMING X TRIO顯示卡:27,990元 艾維克: (01)EVGA RTX2080 8GB XC ULTRA GAMING GDDR6 PCI-E 顯示卡:28,990元 (02)EVGA RTX2080 8GB XC GAMING GDDR6 PCI-E 顯示卡顯示卡:27,990元 索泰: (01)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80 AMP顯示卡:27,990元 (02)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80 顯示卡:26,990元 ※調查日期:2018年08月21日,PCHome 24h AM05:00 GeForce RTX 2080 Ti的話,今日美金:台幣匯率為30.760:1,美國報價:起始美金999元(折合台幣30,729元),創始者版報價美金1199元(折合台幣報價:36,881元),台灣預購報價:平均台幣39,990元! 搶在第一個時間,GeForce RTX 2080 Ti台灣預購報價也出爐了,最低價格為:38,990元,最高價格為:40,790元。 華碩: (01)ASUS DUAL RTX2080 11G 顯示卡:38,990元 (02)ASUS TURBO-RTX2080TI-11G 顯示卡顯示卡:38,990元 技嘉: (01)GIGABYTE GeForce RTX 2080 Ti WINDFORCE OC 11G顯示卡:38,990元 微星: (01)MSI GeForce RTX 2080 Ti GAMING X TRIO 顯示卡:39,990元 艾維克: (01)EVGA RTX2080Ti 11GB XC ULTRA GAMING GDDR6 PCI-E顯示卡:40,790元 索泰: (01)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80Ti AMP 顯示卡:39,990元 ※調查日期:2018年08月21日,PCHome 24h AM05:00 GeForce RTX 2070的話,今日美金:台幣匯率為30.760:1,美國報價:起始美金499元(折合台幣15,349元),創始者版報價美金599元(折合台幣報價:18,425元),台灣開始銷售:預計2018年10月份。 台灣預購報價出爐,由於目前今日美金:台幣匯率為30.760:1,但是經過換算之後,台灣報價竟然達到40:1,甚至最高達到41:1。 不少網友,看到這個台灣預購報價之後,紛紛表示:「台灣 鬼島萬萬稅!」 然而,這乃是因為稅率的關係,台灣市場銷售內含營業稅,以及售後服務比較長的關係,大多品牌都提供四年保固、五年保固。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必須要外加,等於是使用者得負擔成本,也因此,造成這樣子「台灣 鬼島萬萬稅!」的狀況發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NVIDIA GeForce RTX顯示卡新登場,GeForce RTX 2070、2080、2080 Ti最低499美元帶回家,開啟即時即現的全新世界!
NVIDIA今日(21日)於德國科隆Gamescom舉辦發表會,眾所矚目的NVIDIA GeForce RTX架構系列顯示卡正式登場,首波家族系列產品包含RTX 2070、RTX 2080以及RTX 2080 Ti,另有RTX 8000(Dual),最便宜RTX 2070僅499美元即可帶回家。 ▲圖靈Turing架構繪圖晶片來了!GeForce RTX 2070、2080、2080 Ti正式報到! NVIDIA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先生在發表會上說,「顯示卡的效能將從此被重新定義!」表示RTX架構顯示卡將比目前現階段最強的GTX Titan Xp還要更強,這麼說好了,依照黃帝的說法,光是一張RTX 2070的效能就相當於6張GTX Titan Xp,可見其效能表現。 RTX架構採用NVIDIA新的「圖靈」(Turing)架構,是自2006年CUDA架構以來NVIDIA的重大突破,黃仁勳也不斷強調Turing架構十年來在電腦繪圖領域的重要成果發表會。該架構最主要的突破就是實現「即時光線追蹤技術」(Ray Tracing),採用電影畫質般的演算法和新的GameWorks SDK模組,讓開發人員可以在遊戲和引擎中即時追蹤環境光遮蔽效果、區域陰影和光澤反射的光線,藉此達到更逼真、寫實,並且符合物理光線表現的遊戲場景。 ▲NVIDIA展示「即時光線追蹤技術」效果的影片,可仔細觀看影片中人物裝甲、裝甲上光線的反射、物品的折射等等,都是在即時狀態下演算,並且以高動態表現而來。 NVIDIA RTX系列顯示卡是為「超頻」所設計,RTX 2080 Ti配備4,352顆基礎時脈1350 MHz的CUDA核心,處理效能為每秒14兆次浮點數運算,每秒可執行100億次光跡運算。總處理效能達78兆次RTX運算。配備11GB 352bit 14Gbps GDDR6記憶體,頻寬為616 GBps。最高可以在8K HDR解析度下呈現60Hz的穩定畫面更新率,以目前現階段來說,即使是GTX 1080 Ti也只能達到4K 30Hz左右的表現。 RTX 2080配備2,944顆基礎時脈1515 MHz的CUDA核心,處理效能為每秒10兆次浮點數運算。每秒可執行80 次光跡運算,總處理效能達60兆次RTX運算。配備8GB 256bit 14Gbps GDDR6記憶體,頻寬為448 GBps。RTX 2070配備2,304顆時脈1410 MHz的CUDA核心,處理效能為每秒7.5兆次浮點數運算。每秒可執行60億次光跡運算,總處理效能達45兆次RTX運算。配備8GB 256bit 14Gbps GDDR6記憶體,頻寬為 448GBps。(各顯示卡詳細規格見後文。) 現場也展示了多種支援即時光線追蹤技術的遊戲,包含即將推出的《古墓奇兵:暗影」、《戰慄深邃:流亡》等等,然而現場最受矚目的還是經典FPS遊戲大作《戰地風雲V》也列入支援該技術的遊戲名單中,藉由該技術的輔助,讓遊戲中的光線反射、爆破場景在人類眼中、鏡中、玻璃、水面上等材質的反射,都能以最即時的運算速度表現出來。 不過最讓人感到佛心來著的一點必須歸功於RTX系列顯示卡的售價,未來包含Asus、EVGA、Gigabyte、MSI等廠商當然都會推出RTX系列顯示卡,而最便宜的GeForce RTX 2070顯示卡建議售價僅499美元(比Titan Xp便宜,但卻比它強….),GeForce RTX 2080則是599美元、最高階的GeForce RTX 2080 Ti則是999美元,另外,NVIDIA也將推出對應的Founder Edition版本,由低至高分別對應599美元、799美元和1199美元。而所有RTX系列顯示卡目前都已經開放預購,並且預計出貨時間是9月20日。 套句黃仁勳今天一直在說的一句話:「顯示卡效能就此重新定義!」(已後悔沒有等RTX了...QQ) 目前,GeForce RTX 2080、2080 Ti已經開始預定了喔! 看到這裡,玩家們錢包準備好了嗎?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Chimei ML-32G10F低藍光電競顯示器簡測開箱,144Hz和FreeSync的完美結合!
當前電競螢幕講求高畫面更新率(Hz),部分廠商甚至已經推出240 Hz的螢幕,但對一般玩家來說,CP值最高的還是144Hz為主。由Chimei推出的ML-32G10F電競螢幕除了具備144Hz螢幕更新率以外,同時也搭載AMD FreeSync技術,加強畫面更新的穩定度,減少畫面撕裂的可能性,而為了因應電競玩家須長時使用螢幕,也特別採用低藍光調節功能,對玩家的眼睛較不易造成負面影響,但同時卻又不讓畫面色彩因此失真。 ML-32G10F外型上市電競產品中較常見的黑紅經典配色,背面的倒三角設計不只讓人想到跑車外型,上面的刻紋也很有電競的科技感,三角形兩腰處則是搭配醒目的紅色散熱孔設計。正面螢幕部分為32吋VA面板,反應時間為5 ms,解析度最高為1920 x 1080,四周邊框採窄邊框設計,以營造出遊戲的沉浸感。腳座角度調整部分由於是固定式的設計,僅可上下左右調整,無法垂直移動,若是螢幕高度不夠高的話,只能在下方墊物品抬高。 ML-32G10F背面具備四向式按鈕,不同的方向可開啟不同的螢幕設定功能,諸如像是亮度、對比、Gamma等等,另外,低藍光調節功能也可以從這裡進一步調整。初次開啟螢幕後,如果在AMD Radeon電腦軟體中的FreeSync技術發現顯示此顯示器並未支援FreeSync技術訊息時,需手動使用四向按鈕在選單中開啟,才可正常使用。 額外的輸出入端子方面,ML-32G10F提供HDMI、DVI、Display Port各一組,同時也提供一組3.5 mm耳機孔方便玩家連接電競耳機使用。 廠商名稱:台灣新視代 廠商電話:06-279-8080 廠商官網: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螢幕架】: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八卦情報】: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
RTX新卡皇Turing架構顯示卡 即將登基,NVIDIA GeForce GTX 1080二手價格 崩盤 跌破 台幣11000元!
最新消息:「崩盤了!NVIDIA GeForce 10系列,NVIDIA GeForce GTX 1080二手價格 崩盤 跌破 台幣11000元!」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江山輩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換舊人!GTX舊卡皇PASCAL架構顯示卡再見了!這次,我們要準備迎接RTX新卡皇Turing架構顯示卡! 2018年08月13日,NVIDIA創辦人黃仁勳(Jensen Huang)正式宣佈,RTX新卡皇Turing架構工作站繪圖卡搶先報到! 第一波報到的,是QUADRO RTX系列工作站繪圖卡,分別推出了: (01)QUADRO RTX 5000: 3072 CUDA Core,384 Tensor Core,16GB GDDR6,官方報價:美金2300元 (02)QUADRO RTX 6000 4608 CUDA Core,576 Tensor Core,24GB GDDR6,官方報價:美金6300元 (03)QUADRO RTX 8000 4608 CUDA Core,576 Tensor Core,48GB GDDR6,官方報價:美金10000元 很確定的,這次NVIDIA替換掉原先的PASCAL架構GTX顯示卡,這次翻新成Turing架構RTX顯示卡。 這次,NVIDIA推出新版TURING架構繪圖晶片,可以說是GPU史上重大革命!不僅只是採用最新半導體製程,不只是效能、功耗、效率、晶片體積的進步,也不只是電晶體數量的提升,而是架構上的進步。 TURING架構繪圖晶片的進步,用在玩遊戲、繪圖,最顯著的就是帶來遊戲速度跑更快,繪圖運算的加速。用在AI人工智慧運算,則可以實現更高速的運算進行。以目前電競遊戲主流,垂直更新要跑到144Hz、240Hz,還要跑HDR運算,目前主流是2K、4K解析度,未來則要進入8K解析度,要在更高解析度畫面之下,呈現流暢的遊戲畫面,RTX系列顯示卡、繪圖卡加入的Tensor Core與RT Core將會帶來重大的進步。 舊版PASCAL架構,尺寸最大的繪圖晶片,晶片尺寸為471mm2,電晶體數量為118億個,本身採用CUDA Core的SHADER、COMPUTE運算方式,顯示記憶體支援GDDR5、GDDR5X與HBM2,顯示記憶體容量最高達24GB,顯示記憶體速度達10GHz、11GHz,運算速度可達13 TFLOPS FP32與50 TOPS INT8。 新版Turing架構,尺寸最大的繪圖晶片,晶片尺寸為754mm2,電晶體數量為186億個,本身也採用傳統CUDA Core的SHADER、COMPUTE運算方式,但加入Tensor Core與RT Core,顯示記憶體支援GDDR6與HBM2,顯示記憶體容量最高達48+48GB,顯示記憶體速度達14GHz。 運算速度方面,傳統CUDA Core的SHADER、COMPUTE運算方式,可達16 TFLOPS + 16TIPS,Tensor Core運算方式,可達125 TFLOPS FP16、250 TOPS INT8與500 TOPS INT4,RT Core運算方式,可達10 Giga Rays/Sec。 由於RTX新卡皇Turing架構顯示卡實在太強大了! 在GeForce RTX 2070、2080還沒推出之前,玩家們已經意識到中、高階顯示卡汰換潮即將來襲。NVIDIA GeForce GTX 1060、1070 Ti、1080、1080 Ti即將落伍,以及旗艦顯示卡的改朝換代,TITAN Xp、TITAN V也將會被套舊換新。 因此,目前玩家圈,以及網咖業者,已經出現了NVIDIA GeForce 10系列PASCAL舊版顯示卡出現拋售潮! 最新消息:「崩盤了!NVIDIA GeForce 10系列,NVIDIA GeForce GTX 1080二手價格 崩盤 跌破 台幣11000元!」 目前台灣市場來說,NVIDIA GeForce GTX 1080二手價格,拋售價格來到台幣11000~14000元,最低已經出現了台幣10990元 隨著RTX新卡皇Turing架構顯示卡的到來,GTX舊卡皇PASCAL架構顯示卡也將被淘汰,難逃改朝換代的命運! 雖然說,舊版顯示卡還是能用,大部分的應用也都綽綽有餘,不管是上網、做簡報、玩一般遊戲也絕對夠用,但無論如何,喜新厭舊是人類的天性,GTX舊卡皇PASCAL架構顯示卡難逃被汰舊換新的命運。也因此出現,RTX新卡皇Turing架構顯示卡都還沒開賣,GTX舊卡皇PASCAL架構顯示卡就被無情拋售的命運。 葉子的離開,是因為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你說呢?或許,這就是時代的眼淚吧!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C/P值大PK:AMD第二代Ryzen對上Intel第八代Core i家族
最近不曉得您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就是發現電腦用起來越來越慢了,而當初組裝這台電腦大概快要是3、5年以前的事情,現在這台電腦是可以用,但就是覺得有點慢,用起來不太Happy!很想要升級電腦,但又得花掉不少費用…。相信不少人會開始覺得自己的電腦越來越慢,累積了那麼多年沒換電腦,使得最近有想要升級電腦的打算。但在當今什麼都漲、唯有薪水不漲的年代,荷包可得掐緊一點才行,因此要如何更精打細算地選擇C/P值高的產品,已成為當今選購電腦的主要考量之一。玩家在入手之前,可得多做一些比較,才能買到心目中最理想的電腦。 以下我們就針對電腦升級時,選陣營站的角度,來分析買AMD或Intel平台的優缺點! 買電腦,第一件事就是「選陣營」,這裡選的陣營指的就是選擇Intel平台或AMD平台,這裡包含了處理器(CPU)與主機板(Motherboard)這兩大產品,可說是組裝電腦時的必修第一課! 先說明處理器方面,以往向來大家的印象幾乎都是以Intel的產品為優先選擇,不過自AMD於2017年推出全新Ryzen家族之後,這種情況已開始改觀。由於AMD Ryzen家族處理器擁有更強悍的效能,並提供更好的C/P值,使其CPU逐漸在市場獲得不少市占率。如今2018年,AMD再次推出全新的第二代Ryzen家族處理器,以更強悍的效能與超值的價位,獲得不少玩家們的推崇與稱讚。因此,當今玩家們要組裝新電腦時,在處理器平台上可說是多了一種選擇。 再來討論現在AMD的主流CPU產品,目前AMD主推第二代Ryzen家族,也就是Ryzen 2000系列,可以區分為高階的Ryzen 7系列、主流的Ryzen 5系列,以及入門的Ryzen 3系列。其中Ryzen 5和3也有提供內建獨顯等級顯示卡(型號後面有個G)的選項,讓玩家們可以買一顆CPU就順便把顯示卡搞定,讓組裝入門級電腦的預算還能再省一些,而還能達到可玩3A級遊戲。以下就是AMD第二代 Ryzen 7/5/3與Intel第八代 Core i家族的規格與建議售價。 有關於AMD Ryzen 7/5/3家族處理器的開箱與介紹,可以參考以下的文章。 (01) (02) (03) (04) 兩家處理器的價位方面,從表中可以看出AMD Ryzen家族處理器的定價向來都是比Intel還低,便宜幅度從1.3%高達18%不等。以AMD最高階的Ryzen 7 2700X處理器為例,建議售價僅329美元,大約是Intel Core i7-8700和8700K中間的價格帶。若跟Intel頂級限量版的Core i7-8086K相比,價位僅要其7.7折,再加上核心數也比Intel的還多。因此,在高階市場中,AMD不僅提供更高的核心數,在價位上也非常實惠。 至於中低階方面,以有內建Radeon Vega Graphics的Ryzen 5 2400G與Ryzen 3 2200G來看,也比Intel同級產品更便宜。最重要的是,其內建的Vega 11/8的繪圖效能,大致是NVIDIA GeForce GT 1030或730的等級,可以用來玩一些3A主流級的遊戲,相信這對於想要組裝入門遊戲電腦的玩家們,可說是非常吸引人的特點。 比較過CPU之後,再來看看平台彈性部份。以AMD Ryzen家族的主機板來說,目前依照等級可以區分成X470、X370、B450、B350、A320等晶片組主機板,而Intel部份相對應的則是Z370、H370、B360、H310等主機板。然而AMD的晶片組部份,除了本身具備的功能強弱之外,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可廣泛支援自家AM4腳位的各式CPU,包含先前代號為Bristol Ridge的第七代A系列(A6/A8/A10/A12)與Athlon X4 970,以及全系列Ryzen家族,包括Summit Ridge的第一代Ryzen、Ryzen Pro系列,以及第二代Ryzen系列(包含Raven Ridge的Ryzen 5/3 2xxxG系列與Pinnacle Ridge的Ryzen 7/5 2XXX系列),等於是一張主機板就能支援橫跨了3個世代的處理器,未來只要CPU架構變化不大,要升級CPU可能都只要更新BIOS之後就可以支援,而不需要換主機板,升級CPU不再需要對桌機大動干戈。 再看Intel Core家族的主機板吧!目前依照等級可以區分成Z370、H370、B360、H310幾晶片組的主機板,這些Intel 300系列的主機板雖然也支援LGA 1151腳位的Intel處理器,但因為設計架構的關係,只能支援代號為Coffee Lake的第八代的Core家族(包括Core i7-8xxx、Core i5-8xxx、Core i3-8xxx),以及Pentium Gold G5xxx系列,與Celeron G4xxx系列。也就是說,先前你若有Skylake(第六代)、Kaby Lake (第七代)的Core i處理器,就不能在這張主機板使用,必須得搭配先前的100、200系列晶片組才能使用。所以只要您的CPU是跨這些世代,您就得重新購買主機板才行。對想升級到第八代CPU的玩家,就等增加額外購買主機板的費用。 從上述就能了解,Intel最新300系列晶片組主機板,無法跨世代使用。而AMD的最新300、400系列晶片組主機板,都可以跨世代使用。因此可以看出AMD的平台彈性較Intel廣泛,保值度更高!重要的是,除了X470部份機種之外,AMD的其他晶片組主機板,平均都比Intel的主機板還便宜3~27%左右!且主機板也都具備四至五年保固期,由此即可比較出誰的C/P值比較高了。 有關於AMD最新主打的B450主機板評測與介紹,可以參考以下的文章。 (01) (02) (03) (04) (05) 再來討論一下SSD快取這個磁碟加速神器好了!會出現這個技術,主要是為了提升硬碟存取速度,以提升整體系統效能。由於傳統HDD(硬碟)本身機械讀寫頭的物理限制,硬碟產業在近年來只有容量提升比較明顯,效能提升方面則是幾乎沒有什麼重大的進步。硬碟產業目前有推出所謂的SSHD(混合式硬碟),在硬碟內部加入小容量的快閃記憶體來當作加速緩衝區,可讓小容量、經常性存取的檔案獲得更快速的存取效率。然由於SSHD的加速效能提升有限,加上成本比一般HDD還高,因此電競級電腦或是高效能電腦,大家都會傾向把系統碟(C:)配置SSD,資料碟(D:)配置HDD。這樣的好處是開機快,資料也可以儲存得多。如今有不少電競桌機或是筆電,就是以這種配置方式在出貨的! 雖說大量的資料可以存放在硬碟裡,而硬碟存取速度還是很慢,對於經常需要讀寫大量檔案的應用來說,效能瓶頸還是卡在硬碟這裡,因此有不少廠商推出所謂的「融合儲存技術」,也就是將SSD拿來當快取的概念,將SSD與HDD融合成一台磁碟機,讓用戶在做資料存取時,可將經常性讀寫的資料加速,以提升系統整體效能,同時也讓消費者不需要去考慮資料是要放在C:還是D:,只要放在一台磁碟機即可。這個技術目前PC上有、Mac也有(叫做Fusion Drive),就看消費者的平台有沒有支援這項技術了! 在PC平台方面,Intel先前推出Intel Optane Memory的技術,透過他們自家的Optane高速快閃記憶體16GB~32GB,來與傳統硬碟1TB或2TB組合成一顆系統碟,但主機板必須搭配B250、Z270以上,且只能用他們自家的Optane Memory才行,後來他們又推出容量更高的Optane SSD,讓快取讀寫效率更高!想玩Intel磁碟加速技術的玩家,必須得另外花一大筆錢,且設定上也比較複雜。且只要一經融合之後,想要取消就沒那麼容易了,要解除融合狀態可能會所有資料都消失! 反觀在AMD方面,AMD最新的融合儲存技術,是與Enmotus公司合作,只是Enmotus的叫做FuzeDrive,AMD的版本叫做StoreMI。該技術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以搭配任何一家的SSD來使用,並無綁定特定的產品,而且可以支援各種介面的SSD (PCIe、NVMe、M.2、SATA),因此使用的彈性又更高了。目前AMD的X399或400系列主機板(X470、B450)都能免費使用StoreMI功能,使用時只要先去AMD官網下載即可。若是300系列主機板(X370、B350、A320)的用戶,則只要付費19.99美元,就可以使用StoreMI (FuzeDrive Basic)功能。 StoreMI在設定上也比較直覺,不需要進入UEFI BIOS去設定,只要進入Windows 10,安裝好AMD StoreMI軟體,即可進行初次的設定畫面,此時你可以選擇加速開機碟,或是加速資料碟。由於StoreMI的運作方式,是透過機器學習的方式來判讀冷資料(較少存取)與熱資料(經常性存取),來將資料移到HDD或SSD,因此系統整體容量不會只是單純地把SSD全部當成快取碟。也就是說StoreMI融合後的整體容量,扣除掉必要的快取區使用之後,剩餘的空間還是可以拿來使用。日後若不想要加速的話,只要您沒綁定開機碟,就可以隨時取消,將容量退回,還原成原先的HDD+SSD配置,資料也都還在。整體而言,AMD提供的融合儲存技術,比起其他技術更富有彈性,值得消費者一試!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bBQ1suLFw 遊戲載入速度比一比,可看見StoreMI的確有加速效果 (引自PlayWares) 最後就是來探討整體效能的部份了,AMD第二代Ryzen處理器,和Intel第八代 Core處理器,效能到底有沒有很接近。首先,我們從第(1)部份和第(2)部份,已經了解到AMD的平台已經比Intel的平台大約便宜了1到4成,因此AMD效能只要能接近Intel,那麼就C/P值來說,AMD就比較划算了! 以下我們選擇兩種平台來進行PK,在高階的平台比賽中,我們選擇AMD Ryzen 7 2700X,直接跳過Intel Core i7-8700K,來對上Intel最高階的限量版Core i7-8086K,兩者價位上差了23%。兩者皆是搭配GeForce GTX 1070 Ti,來測試一般效能與3D遊戲效能。第二個測試則是選擇入門級平台,我們選擇AMD Ryzen 5 2400G,對上Intel Core i5-8400 (後者的價位比前者貴了7%),此外,Intel平台由於UHD Graphics 630內顯效能比較不優,因此我們另外搭配NVIDIA GeForce GT 1030顯示卡,來看看AMD的Vega 11內顯效能,對上Intel+NV1030外顯的效能表現,有什麼不一樣! 再來記憶體方面,AMD第二代Ryzen全系列都可以支援到DDR4 2933的速度,相較於Intel第八代Core i系列只支援到DDR4 2666來說,效能上就提升10%左右。因此我們這次測試上,分別以其官方的設定速度來進行。以下就是本次的測試數據表,以及比較說明。 先來看看AMD高階處理器,對上Intel頂級處理器的效能比較。 測試平台: ●處理器1:Intel Core i7-8086K 6C/12T @4/5GHz ●處理器2:AMD Ryzen 7 2700X 8C/16T @3.7/4.3GHz ●主機板1:B360 AORUS GAMING 3 WIFI ●主機板2:ASRock Fatal1ty B450 Gaming K4 ●記憶體1:G.Skill FlareX DDR4-3200 8GBx2 @2666MHz ●記憶體2:G.Skill FlareX DDR4-3200 8GBx2 @2933MHz 共通部份: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Ti Gaming 8G ●SSD:Crucial MX300 2050GB SATA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Version 1803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中,可以發現,AMD Ryzen 7 2700X在一般2D桌面環境中,有不少測試項目是贏過Intel Core i7-8086K的!像是加密解密類運算、財務分析運算,以及多核心運算等部份,都是贏的局面。至於在3D遊戲方面,只要是解析度高、且是使用DirectX12或Vulkan API的遊戲,效能都比較好!因此,AMD Ryzen 7 2700X在整體效能表現,以及C/P值的方面,都比Intel Core i7-8086K還要好! 接下來看看AMD入門處理器,對上Intel入門處理器搭配獨顯的效能比較。這次選擇的是AMD Ryzen 5 2400G對上Intel Core i5-8400 + NVIDIA GeForce GT 1030,來比較其在3D遊戲上的表現。AMD的CPU預算大致落在台幣5190元,而Intel + NVIDIA的CPU+GPU預算大致落在5990 +2,690 = 8680元,等於AMD的價錢大概只有Intel的6成不到。 以下就來看看這樣的配置組合,兩個平台會有什麼樣的效能表現吧! 測試平台: ●處理器1:Intel Core i5-8400 6C/6T @2.8/4GHz ●處理器2:AMD Ryzen 5 2400G 4C/8T @3.6/3.9GHz ●主機板1:B360 AORUS GAMING 3 WIFI ●主機板2:ASRock Fatal1ty B450 Gaming K4 ●記憶體1:G.Skill FlareX DDR4-3200 8GBx2 @2666MHz ●記憶體2:G.Skill FlareX DDR4-3200 8GBx2 @2933MHz ●顯示卡1:AMD Ryzen 5內建之Radeon RX Vega 11 Graphics ●顯示卡2:MSI GeForce GT 1030 2G LP OC 共通部份: ●SSD:Crucial MX300 2050GB SATA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Version 1803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中,可以發現AMD Ryzen 5 2400G在一般2D桌面環境中,雖然許多項目都小落後給Intel Core i5-8400平台。但在3D遊戲中,許多FPS類的遊戲都還能贏過 Core i5-8400搭配 GeForce GT 1030的組合。若是預算充足的話,花一樣的錢與其買Intel Core i5-8400 + GeForce GT 1030,不如買 Ryzen 5 2400G + Radeon RX 550,讓3D整體效能再往上提升! 所謂的一分錢、一分貨,想要組裝效能越高的電腦,就得花上對等的預算來達成。以往玩家們在處理器平台只有一種選擇、且最近售價還醞釀上漲的情況,如今已經打破了!AMD的Ryzen平台,以更實惠的售價,賦予絕佳功能與效能。此外,由於2018年第二季開始,美元逐漸走強,使得Intel的Core第八代CPU售價有可能醞釀調漲(或者是部份型號做調漲),相信這對於DIY族群來說衝擊較大。反觀AMD就非常佛心,這次堅持不調漲,也就是美元升值部份的成本會自行吸收,算是這波調漲風波中的小確幸!更讓人覺得買AMD平台比較實在。 有關AMD堅持不漲價的報導,可以參考。 整體而言,AMD的平台挾其超值的性價比,搭配豐富的平台升級彈性,讓玩家們趨之若騖。在高階處理器方面,Ryzen 7 2700X搭配X470主機板,已成為2018 TLC(六都電競)官方指定平台。而入門的Ryzen 5 2400G / Ryzen 3 2200G所內建的Vega 11 / Vega 8更支援下世代的視訊標準(例如4K H.265硬體壓縮、支援FreeSync 2不撕裂技術,與HDR高動態範圍技術),功能不打折。因此,無論您是要買高階平台,主流平台,或是入門平台,AMD都提供超值優惠的選擇,讓玩家們使用到超高性價比的電腦。 例如,在高階電競機種方面,可以選購Ryzen 7 2700X搭配X470主機板,而在中階主流平台方面,建議可以選購Ryzen 5 2400G搭配B450主機板。至於入門級的方面,則可考慮Ryzen 3 2200G搭配B450或B350主機板。不僅可以用更划算的價格買到,甚至不用擔心買其他陣營的CPU動輒爆出新的安全性漏洞 (例如8月中旬才爆出的最新,而AMD的處理器就沒事),因此可以更安心的買下去。 若最近剛好有要升級電腦的讀者,剛好搭上這一波AMD與各原廠聯合促銷活動,到9月底截止!趕快把握這次的機會,好康促銷內容如下: ◎ AMD CPU + B450主機板促銷資訊: ★ ASUS:買華碩 B450 全系列主機板,登錄送 AMD x ROG 32G USB隨身碟!(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活動日期:2018.8.4 - 2018.9.30 活動網址: ★ ASUS:【雙A出擊送豪禮 第2彈!】 購買華碩X470主機板 + AMD Ryzen7系列處理器,登錄送ASUS FX 電競燈效外接硬碟 1TB 市價2290元,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活動日期:2018/08/04~2018/09/30 活動網址: ★ GIGABYTE:技嘉 B450 重裝上陣 購買AMD Ryzen CPU搭配技嘉B450系列主機板,登錄贈「AMD x AORUS聯名一卡通x1」(價值499, 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活動日期:2018.7.31 - 2018.9.30 活動網址: ★ GIGABYTE:技嘉AMD 3選2送 AORUS行李箱 購買技嘉指定主板、顯卡、AMD R7/TR系列處理器任兩項,登錄贈「AORUS行李箱」(20吋,價值3,990,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活動日期:2018.7.10 - 2018.9.30 活動網址: ★ MSI:MSI x AMD 聯名歡樂GO 購買AMD Ryzen CPU搭配微星限定B450系列主機板,登錄贈「MSI x AMD聯名款電競滑鼠墊」 (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活動日期:2018.8.1 - 2018.9.30 活動網址: 在這個萬物皆漲,唯有薪水不漲的年代!買電腦、組電腦,應該得更精打細算。而AMD所推出的處理器與主機板平台,提供絕佳性價比與升級彈性,搭配最近的促銷方案,都值得玩家們在升級電腦、組裝新電腦、購買全新電腦主機時做為參考!
-
Sharkoon SKILLER SGH3電競耳機實測開箱,多重音效模式彈性選擇!
Sharkoon(台灣旋剛)旗下電競品牌包含「SHARK ZONE」和「SKILLER」兩個系列,專注於滑鼠、鍵盤、機殼等周邊配件的生產,近日SKILLER系列推出新款電競耳機SKILLER SGH3,以極簡的消光黑設計,在耳罩上搭配鈦金色的標誌和亮黑的Logo,營造低調沉穩卻又不失精品的風格。 耳罩外型為圓形設計,並使用53mm大耳機單體,搭配柔軟材質覆蓋耳朵,耳機上方支架也有軟皮材質設計,使得長期頭戴使用時,無論是耳朵還是頭部正上方都不易感到不適。配合不同的頭型和大小,可藉由彈性的頭帶設計自由調整,找到最舒適的體驗。 電競耳機身為玩家在遊戲中的聽覺來源,音質當然不能馬虎,SKILLER SGH3頻率響應介於20Hz-20,000Hz之間,阻抗為32 Ω,靈敏度則是100 dB ± 3 dB,算是中規中矩的範圍配置,不過若是遊玩FPS射擊遊戲時,部分遊戲腳步聲可能會聽不清楚,低音頻率範圍若是能再低一點將更趨完美。此外,SGH3提供SB1外接音效卡,將耳機和其連接後,可自由調整預設的8種音效設定,在Windows系統還提供音樂、電影和電競額外三種模式可選擇,客製化彈性相當高,玩家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模式使用。玩家在遊戲中最重視的便是彼此的溝通,SGH3具備可拆卸式全指向性麥克風,採硬式的蛇管設計,可自由調整最適角度。 由於耳機本身阻抗不高,使得能驅動SKILLER SGH3的平台也多,除了可以給電腦使用外,其他像是Xbox One、PS4、Switch等家用遊戲主機也可以支援,甚至一般具備3.5mm耳機孔的智慧手機也能直接使用。 廠商名稱:台灣旋剛 廠商電話:02-2999-5888 廠商官網:
-
金士頓Kingston ValueRAM DDR4-2666 8GB SO-DIMM實測開箱,筆記型電腦記憶體模組升級好選擇!
今年第二季,Intel推出「真」八代Core行動處理器,其中一項變動是記憶體控制器,新增支援DDR4-2666時脈組態。這意味市場主流將陸續轉變,從DDR4-2400轉向DDR4-2666,想要採購SO-DIMM記憶體模組得留意之。Kingston也終於準備好,要推出首款DDR4-2666時脈組態的SO-DIMM產品,我們所取得樣品型號為KVR26S19S8/8,是歸屬於ValueRAM標準記憶體產品線。 ValueRAM系列產品都是採用單支模組包裝,並沒有雙通道之類套件銷售組合,而且也不會有LED之類燈光設計。KVR26S19S8/8容量為8GB,所採用顆粒來自Micron,屬於DDR4-2666原生時脈產品。單一顆粒設計容量為8Gb,故電路板正反面共運用8顆來構成8GB容量,不過仍然屬於Single/1 rank設計配置。而其SPD依循JEDEC建議設定,以標準1.2V電壓驅動,主要時序設置為CL=19、RCD= 19、RP=19、RAS=43。 其SPD有相當多組組態,只不過向下對應DDR4-2400/2133部分,並沒有很契合的組態。相近設定值分別為1236MHz(即DDR4-2472 17-17-17-40)、1163MHz(即DDR4-2326 16-16-16-38)與1090MHz(即DDR4-2180 15-15-15-35)、1018MHz(即DDR4-2036 14-14-14-33),用在僅支援DDR4-2400/2133的平台上,端看主機板韌體如何自動斟酌最佳化設置,但就基本而言是不會有什麼相容性問題。 實際裝配2支至Intel的NUC(NUC8i7HVK),儘管處理器規格標示僅支援至DDR4-2400,其UEFI BIOS設計卻能自動以DDR4-2666時脈組態運作。於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測得記憶體頻寬為讀取35061MB/s、寫入37881MB/s,而Sandra記憶體頻寬表現則為總記憶體性能26.629GB/s、浮點數記憶體頻寬26.924GB/s。已經推出DDR4-2666時脈組態SO-DIMM的廠商並不多,Kingston這系列產品除了8GB亦有16GB選擇,是值得優先參考之。 廠商名稱:Kingston 廠商電話:0800-666-200 廠商網址: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