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暴雪遊戲是否將與PlayStation說分手?Sony:「微軟應該還是會讓動視暴雪維持多平台運作」
2022年開春,遊戲界馬上迎來了一波大動盪,微軟以687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為歷來最大宗的一筆遊戲產業收購案,而動視暴雪旗下諸多經典IP,更有可能因此導向Xbox系統,進而攪亂目前遊戲產業的局勢。 不少PlayStation玩家擔心,動視暴雪原先多平台的運營方針,即便繼續維持獨立運營,但是否會因為微軟的運營政策,而隨著此波收購案,讓旗下諸多遊戲IP離開PlayStation主機,成為Xbox的獨佔作品?尤其是目前外界所猜測的《決勝時刻》系列。 不過微軟遊戲執行長Phil Spencer在推特上,倒是發了一篇表示,將會繼續將《決勝時刻》保留在PlayStation,但令人遐想的是,《決勝時刻》系列作相當多,Phil Spencer此次發言,究竟是哪一個《決勝時刻》呢?Sony與動視暴雪有所謂的半排他性協議,PlayStation可以提早其他平台獲得遊戲內容,因此微軟很難強硬地獨佔《決勝時刻》。 Had good calls this week with leaders at Sony. I confirmed our intent to honor all existing agreements upon acquisition of Activision Blizzard and our desire to keep Call of Duty on PlayStation. Son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industry, and we value our relationship.— Phil Spencer (@XboxP3) January 20, 2022 對此,Sony官方向《華爾街日報》表示,預計微軟還是會依照合約協議,繼續讓動視暴雪旗下的遊戲繼續保持多平台營運,當然Phil Spencer也在此前很明確地表示,不會因為本次收購案,而讓動視暴雪的遊戲遠離PlayStation平台。 但仍是有一些不太樂觀的說法,動視暴雪與Sony所簽訂的協議一旦到期,微軟或許就會開始有些動作,有限度的讓某些遊戲給Xbox獨佔,當時在微軟收購Bethesda Softworks的時候,就有這種聲浪出現,Phil Spencer在訪問中就曾經暗示,《上古卷軸6》的發行方式,應該會與《Starfield》一樣,也就是說,可能在未來會變成Xbox獨佔遊戲。 因此,究竟動視暴雪旗下的遊戲,到最後會不會變成獨佔呢?目前仍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假設微軟採取強硬的遊戲獨佔政策,說起來反而更要承擔更多的財務風險,也有可能引起其他玩家反彈,畢竟「反壟斷」的聲浪至今都持續發酵著,所以微軟或許會「有限度地」採取獨佔政策,比方說,限制某一小部分遊戲內容僅限在Xbox上遊玩或取得之類的。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Sapphire NITRO+ S360-A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實測開箱,老字號顯卡廠跨界強勢進入散熱器市場!
在全球晶片供應吃緊的狀態下,製造商們也正遭遇了無料件可生產的窘境,為了另闢財源,試著開發新的產品路線就成為許多廠商們的選擇,像是一直以AMD顯示卡聞名Sapphire(藍寶科技)便決要來給它斜槓一下,利用長期在解決顯示卡散熱上所累積的經驗進行移植,推出了自家首款一體式水冷"NITRO+ S360-A",做為Sapphire初試啼聲的產品,在設計與表現上是否有其獨到之處呢?以下就讓小編實際帶大家開箱體驗吧! NITRO+ S360-A在外觀設計上的第一眼會讓人覺得帶有相當的工業元素,尤其是水冷頭頂部那如同鋼管設計的金屬管路,但這部分其實只是裝飾,實際上內部並不會導引水流,官方表示這個外型是以「蜘蛛」做為靈感來源,所以細看的話,可以發現這些管路恰巧就是從中央的位置放射出八條路線,配合Sapphire的「惡魔」RGB商標,細看之後確實會給人宛若一隻蜘蛛正攀附在水冷頭的感覺。 在內部的設計上,NITRO+ S360-A使用Asetek第7代設計方案,能夠藉由感應CPU負載和管路水溫的方式,自動調整幫浦轉速(800~2800 RPM),提供更為穩定耐久的使用體驗。 而且比較難得的是,Nitro+ S360-A在將所有的連接線路都集中在水冷頭的前提下,體積僅76.22x72.8x59.18mm,可說是控制的相當得宜,不像部分同樣設計的產品達到80mm以上,略為縮小的體積也代表組裝時較不容易發生與記憶體、顯示卡發生搶位的情況,不過體積縮小的代價就是水冷頭不具備旋轉功能,算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小編期待下一代或是未來小改款的推出XDD) 另外有一個需要稍加留意的地方,水冷頭一共有兩組與主機板相連的風扇接頭,必須要兩個都接上水冷才能正常運作,其中帶有「CPU標籤」負責控制水冷排上的風扇,需要插在主機板上的CPU_FAN上,而「沒有標籤」的則是負責水冷頭馬達,原則上是允許插在任何一個風扇插槽的。 講到風扇,Nitro+ S360-A附贈的三組120mm的ARGB風扇也很有特色,用上從自家顯卡產品取經而移植過來的特製「混合式風扇葉片」,藉由將高密度的12片風扇葉與外輪相連,讓其能夠同時兼具軸流風扇的安靜與離心風扇的高風壓特色,從而創造出更為集中的氣流,配合雙滾珠軸承最高能來到2,400 RPM的高速運轉,官方表示其解熱能力將比傳統方案還要強上4°C,並減少5 dBA的噪音,將高速運轉的聲音控制在36.2dBA。 除了自家技術的風扇葉片設計,Nitro+ S360-A的風扇在線路的規劃上也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官方選擇使用專屬的5 Pin接頭,讓RGB和風扇排線可以整併為一條,減少RGB風扇常見的線材凌亂問題,官方亦提供專屬轉接線材來將三組風扇統一連接到水冷頭。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Nitro+ S360-A的風扇連接是有「順序」的,每一組風扇和傳接線接頭都有「對應編號」,玩家要依照相同的編號標記來進行組裝,才能確保風扇和RGB能夠正常控制,這點和多數產品走無順序安裝的方式是較為不同的地方。 開箱完外觀之後,輪到上機來看看最重要的散熱表現,做為一款360mm尺寸的水冷,目標當然是要能夠應付消費市場各種高階的處理器,故本次出動的是現在發熱大魔王:Intel Core i9-12900KF。 小編使用AIDA64 Extreme來進行壓力測試,在期間全程開啟FPU選項,此選項會讓處理器導入AVX指令集運算,使得整體的負載暴增,相對的也會將發熱提升到另一個境界,以此考驗水冷是否有能力承受極端應用場合。 在經過1個半小時的燒機後,Nitro+ S360-A沒有讓處理器發生過熱降頻的現象,從AIDA64 Extreme紀錄的圖表來看,處理器的核心溫度被控制在75度以內,表面溫度則落在60度出頭上下,整體表現相當良好。 做為Sapphire第一次跨界的一體式水冷產品,這款NITRO+ S360-A展現出了官方對於安裝便利性上的獨到巧思,像是在不大幅增加水冷頭尺寸的前提下,盡可能集中連接排線;又或是減少風扇的排線數量來減少組裝的負擔等。 同時引用自顯示卡散熱「混合式風扇葉片」也讓水冷在效能表現上具備相當的水準,能夠在高壓的測試條件下長時間穩定控制Core i9-12900K不發生過熱,證明了自家在散熱解決方案上技術實力,畢竟要顯示卡晶片的功耗和熱量可比處理器要兇猛多了,Sapphire既然有能力克服顯卡的發熱,處理器又有什麼好畏懼的呢!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美式經典風格襲來,獨家Air-Blade高音技術讓你聽得更純粹,老派與現代的結合—AIRPULSE P100X一體式立體聲音響開箱試聽
以「讓Hi-Fi音響變得讓人人負擔得起」為成立宗旨的AIRPULSE,在一系列音響推出時,就頗受外界好評,站上之前也為各位開箱了幾顆AIRPULSE的一體式音響,不僅是性價比相當高,音質表現方面也十分傑出。 因此,小編這次為各位帶來另外一款AIRPULSE P100X一體式立體聲音響,以獨家Air-Blade高音技術為主打,發揮其高頻擴散的特性,配合鋁合金振膜中低音,為各位玩家們帶來令人沉醉的聲音。 AIRPULSE P100X箱體尺寸為300 x 180 x 200(mm),重量方面約為5.1公斤,尺寸適中,不會太大佔了家中擺飾的空間,且整體設計也幾乎百搭所有裝潢風格。 各位都知道,木質花紋一直都是揚聲器外觀設計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復古風又是近年相當熱門的一個流行風格,AIRPULSE P100X在外觀設計上,相當合宜地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既保有美式Old School風格的經典喇叭外觀,又有著新式潮流的態度。 有意思的是,就如那些老派的美式經典喇叭一樣,喜歡用一大塊的網罩來蓋住箱體中的揚聲單體,本次AIRPULSE P100X也採取此種設計,以一大片紡織網布來作為揚聲單體的防塵防護部件,但整體依然以暖色系為主,配合粗獷的網罩設計與金色Logo,與木紋箱體成了完美搭配。 底部控制介面以消光黑鋁質裝飾板作為基底,配上金屬扁嘴旋鈕,表面還經過氧化處理,質感相當細膩,與控制介面底板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開機旋鈕也有設計巧思,在玩家們接上電源之後,開機旋鈕會亮起橙色指示燈,就猶如開啟真空管一般,隱隱透著光芒,相當迷人。 有在關注AIRPULSE的玩家或許也有發現,其旗下喇叭所搭載的單體,大部份都是配製鋁製振膜,當然AIRPULSE P100X也不例外,搭載了1組4.5英吋40W長衝程鋁製振膜低音單體,並透過強化處理來減少振膜難以避免的分割震動,因此對音訊的保真有一定程度的加強。 而為了獲得更好的低頻表現,AIRPULSE P100X在背部裝了一塊面積達190cm²的被動輻射器,讓聲音更加純淨,配合4.5英吋長衝程鋁製振膜低音單體,因此即使是小音箱,AIRPULSE P100X在中低音頻中,也會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高頻方面則在兩側,以2顆具備Air-Blade高音技術的10W高音單體作為配置,其振膜為橢圓形設計,具備更能擴散高頻輸出的物理特性,即使聆聽者在不同的角落,也不會產生明顯的聽感變化。 AIRPULSE P100X搭載高通QCC3031藍芽晶片組,屬於極低功耗架構,並支援高通aptX™和aptX HD音訊,輸入介面當然也可使用隨附的RCA線材(也可以用自己習慣的品牌)。 受助於控制介面上的低頻與高頻旋鈕,配合遙控器,雖說只有正負3dB可以調整,但在聆聽不同曲風時,仍是讓AIRPULSE P100X展現出不一樣的風情;AIRPULSE P100X在音質細緻度的表現上,也頗具一定程度的水準,各樂器交疊的層次都粒粒分明,不會有糊在一起的轟鳴感,不過在力度與穿透力的表現上,AIRPULSE P100X仍是有進步的空間,但如果放在15坪內的小空間,這項小缺陷就可以被無視了,畢竟揚聲器與空間的關係實在太密切了。 AIRPULSE P100X的音色屬於溫暖、柔和那一派的,中高頻尤以讓人讚賞,在民謠或是一些輕柔一點的流行樂中,都有相當不錯的表現,在音量轉大時,中高頻也收斂得不錯,不會產生撕裂與破散感;但AIRPULSE P100X的音量動態範圍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簡單來說就是,音量切太小聲的話,歌曲中的部分樂器容易被蓋掉;低頻也與中高頻一樣,屬於柔和派的,因此一些電子樂、搖滾樂、金屬樂,需要大Punch出力的曲目,難免會有點力不從心,即使旋轉低頻鈕也是差異不甚明顯,不過,低頻細節方面依舊可圈可點,亮度和暗部都呈現地相當不錯。 如果依價格來看的話,AIRPULSE P100X其實屬於藍牙喇叭中的進階款式,適合的場域在一些20坪上下的小咖啡廳、或是家中,音色、細節、三頻之間的表現都能夠很好地被釋放出來,想接電腦當成電競使用也是不反對啦(笑),但AIRPULSE P100X基本上還是適合劇院使用,聽歌看劇都相當不錯,假設玩家們正在考慮以萬元起步的揚聲器,不妨可以將AIRPULSE P100X列入考慮清單當中,或許對你來說,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不是說好4GB已經了過氣嗎?! AMD短暫撤下「4GB記憶體不夠用」的宣傳理念
AMD在近期推出了容量僅4GB的RX 6500XT,打破過往主打大容量顯示記憶體的傳統,讓不少玩家決定做出「翻舊帳」的舉動,卻意外地發現官方早就偷偷下架了過去在這方面的文宣內容。 AMD在2020年的官方日誌上發表一篇「Game Beyond 4GB(遊戲需要4GB以上記憶體)」的文章,內容提及現在的遊戲對顯示記憶體的需求量太高,4GB規格應該遭到淘汰,還附上一張4GB和8GB版本的RX 5500XT在遊戲效能上的對照表現,並還表示容過低的顯示卡可能會造成遊戲出現錯誤訊息、FPS值降低、遊戲畫面撕裂與破圖。 然而上述文章無預警的被刪除了,但正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網友早就將相關文章的截圖保存下來了,並在網路社群上引發巨大迴響,可能是眼看逃避不了,在小編撰搞得當下,該篇文章又重新回到上。 其實AMD不光是RX 5000時代強調過記憶體容量的重要性,當初RX 6800、6800XT、6900XT在發表的時候,蘇媽也以16 GB GDDR6作為規格上重點,理由也同樣是以遊戲日漸肥大,需要更大的記憶體做為後盾,如今看來可以說是格外諷刺。 雖然AMD有表示RX 6500XT是故意把容量給得很小氣,好讓那些礦工難以用來挖礦,只是有網友對照了官網的規格發現,除了容量以外,RX 6500XT還砍掉了H.265、HEVC、AV1等現代影像檔案的硬體編碼功能,等於這張卡片不僅不適合用來挖礦,連用來創作都不OK…如此刀法也讓人納悶AMD究竟想真的為玩家著想?還是想要搶市占想瘋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我有晶片、你有礦嗎,Intel將推出為挖礦打造的Bonanza Mine晶片
Intel對於加密貨幣的態度算是比較曖昧不明,像是曾經表示自家的Arc顯卡在設計上既沒有對挖礦做出任何調整,但同時也不會有所限制,只是看著紅、綠兩廠的產品被礦工搜刮一空,賺得爽歪歪,又有哪一家企業會和眼前的利益過不去呢?因此Intel也預告自己將會推出專為挖礦設計的運算晶片。 Intel的首席圖像晶片負責人Raja Koduri在12月的Dr. Lupo's YouTube頻道上已經表示他們對於加密貨幣產生濃厚的興趣,如今官方預告將會在於今年2月20~24日舉辦的ISSCC 2022大會(國際固態電路會議)上公開專為賺取加密貨幣,也就是俗稱挖礦所設計的晶片,其開發代號稱為Bonanza Mine。 一如Intel向來以名勝景點做為產品代號命名,Bonanza Mine的名稱源自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朗格-聖伊利亞斯國家公園暨保護區中的一條生態步道。 由於更多細節必須等到大會上才會公布,所以目前能夠得知的是這顆Bonanza Mine晶片將採用專用整合電路(ASIC),也就是完全為挖礦演算法所特別設計,並講究更低低功號、更高效率,以此來中和挖礦行為最為詬病的電力消耗問題,目標也很明顯自然是要在挖礦設備市場中分一杯羹。 看來最近的Intel企圖心相當旺盛,就看是否可以再度搶下龍頭寶座了XDD........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遊戲產業史上最大規模收購案 — 微軟以687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暴雪還能重返榮耀嗎?
2022年剛開春,除了幾位名人的八卦事件以外,不曉得最震撼各位的新聞是什麼呢?昨晚(18日)微軟宣布,以每股95.00美元的價格、總金額高達687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為遊戲產業歷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案,再加上2014年以25億美元收購擁有《Minecraft》的Mojang、2020年以75億美元收購擁有《上古捲軸》系列和《毀滅戰士》的Bethesda Softworks,目前微軟在收購動視暴雪後,一舉成為全球第三大遊戲公司,僅次騰訊、Sony。 微軟收購計畫中,包含了來自動視、暴雪、與King工作室旗下的近萬名員工、以及遊戲經營權,這也意味著《魔獸爭霸》、《暗黑破壞神》、《鬥陣特功》、《爐石戰記》、《星海爭霸》、《Candy Crush》、《決勝時刻》等經典IP都將納入微軟旗下。 並且在聲明中指出,微軟將在Xbox Game Pass和PC Game Pass提供更多動視暴雪的遊戲,這也表示原來Battle.net玩家有可能導向Xbox Game Pass和PC Game Pass,之後將用Xbox平台開始遊戲,但也有可能依舊維持Battle.net平台。 動視暴雪的現有遊戲,目前大部分處於多平台運營模式,微軟此舉,無疑是為了將某部份動視暴雪的遊戲,轉換成Xbox的獨佔遊戲,以此與Sony PlayStation分庭抗禮,當然,如果全部突然改為Xbox獨佔遊戲的話,可能會引來玩家反彈,這無疑是拿石頭砸腳。 許多國外的遊戲評論家指出,目前動視暴雪手頭上的遊戲,最有可能變成Xbox獨佔遊戲的,便是《決勝時刻》系列,但《決勝時刻:現代戰域》應該還是維持多平台運作的方式,那麼近期宣布延期的《暗黑破壞神4》,在家機平台的運營上,是否也將成為Xbox獨佔遊戲呢? 當然,不只是Xbox獨佔遊戲,微軟在手遊市場上,還沒有什麼可以佔據一方山頭的影響力,因此在本次收購案中納入動視暴雪King工作室旗下的《Candy Crush》之後,勢必能為微軟在手遊市場中分得一杯羹,而微軟也能藉此在手遊市場中推出更多更精采的遊戲。 在交易完成前,動視暴雪與微軟繼續維持獨立運作,但在交易完成後,則由動視暴雪的業務向微軟遊戲執行長Phil Spencer匯報,不過有關動視暴雪在被收購後的內部人事、人員調整,目前尚未明朗,但捲入近期動視暴雪醜聞的原執行長Bobby Kotick有可能會卸任。 而對於動視暴雪因此內部公司文化,而導致的性醜聞,Phil Spencer也在聲明中表示,微軟非常重視各個遊戲工作室的原生文化,但遊戲創意的成功與自主權、尊嚴、以及被尊重對待,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微軟將致力把積極包容的文化帶進動視暴雪當中。 即使沒有捲入性醜聞,動視暴雪仍然陷入了遊戲業的寒冬之中,即便推出《暗黑破壞神II:獄火重生》,但雷聲大雨點小,並沒有成功的將聲勢拉抬回來,更遑論還有持續延燒中的性醜聞了;回到暴雪身上,雖說暴雪從創立之初,已經轉手、轉手再轉手了好幾次,如今聲勢一落千丈之後,然後現在被微軟收購,而微軟近年來,也正積極收購各家遊戲工作室,積極進攻雲端與遊戲服務,或許這都是商業戰與商業手段,但無論如何,身為玩家的我們都希望這曾經的遊戲大佬—暴雪可以再度重返榮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平價版Z690登場、不論中高旗艦裝備皆能盡情發揮,MSI MAG Z690 TORPEDO DDR5主機板開箱實測
隨著Intel 12代處理器問世後,各家大廠也同步推出600系列主機板,除了插槽改變之外,各方面供電用料等規格也都一併提升來滿足12代處理器的需求,而對於中高階玩家們來說,若已經鎖定K版處理器,想必主機板也絕大部分會選擇Z690主機板來搭配。 不過隨著玩家們的需求不同,Z690雖說已經是旗艦超頻定位,但還是會有高低階細分,畢竟不是每個人的荷包都是如此充足有辦法直上旗艦板子,以御三家之一的MSI來說,在旗艦定位的電競級主機板有MEG的GODLIKE、ACE、UNIFY等,中階則是由MPG的FORCE、EDGE、CARBON來擔當,而較入門級的就是大家熟悉的MAG系列MORTAR、TORPEDO、TOMAHAWK、BAZOOKA等等,而本次小編就入手了隸屬於軍武系列當中的MAG Z690 TORPEDO,來好好見識這顆魚雷火力究竟如何吧! 這代Z690 TORPEDO在外盒設計上同樣是採用武裝甲板風格設計,不過在底圖上有很大的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那顆熟悉的龍盾以及TORPEDO的魚雷Logo,只不過要注意的是,這款版本可是採用Z690晶片組的版本。 TORPEDO系列主機板的特色之一莫過於為了隱藏在大海之中的深海太平洋藍塗裝,尤其這代Z690散熱裝甲佈局占比更加廣泛,即便沒有高階大哥們浮誇的造型、RGB燈效,依舊讓這標誌性的塗裝也相當耀眼,再搭配金屬髮絲紋設計,整體維持軍武風格質感,也適合喜歡低調的玩家們。 為了因應12代強大的效能與功耗,600系列主機板在供電上都有所升級,Z690 TORPEDO當然也不例外,不僅CPU連接埠升級至8+8-pin,更採用16+1+1相Duet Rail供電,滿足12代各處理器需求。 供電能力提升了,在散熱上就更加不能馬虎,如小編剛才所說,Z690 TORPEDO在散熱裝甲上覆蓋更加廣泛,其中在PWM散熱片上就下足功夫,加大了整體面積,有效降溫,穩定提供CPU充足電力,此外主機板本身也用上了2oz厚度銅的6層PCB設計,提供更優秀的穩定性。 來到下半部,在M.2、晶片組散熱裝甲上同樣也有髮絲紋設計,另外可以發現整體占比也比前代還來的高,在PCIe槽上總共提供了3組PCIe x16、1組PCIe x1,其中第一條有金屬裝甲覆蓋的PCI_E1支援PCIe 5.0,其餘則是支援PCIe 3.0,而PCIe 4.0的部分,則是分給了M.2槽使用(僅M2_3槽最高支援PCIe 3.0 x4)。 主機板的後方I/O,提供Display Port 1.4、HDMI 2.1、2組USB 2.0、2組USB 3.2 Gen 1、3組USB 3.2 Gen2、2.5G RJ45網路埠、USB 3.2 Gen 2x2 Type-C、5組3.5mm音源孔,音效方面除了支援7.1聲道的類比音源輸出也具備S/PDIF光纖輸出。 上機測試環節,雖說Z690 TORPEDO算是較入門的規格,但他依舊一張Z690晶片等級的板子,於是小編本次同樣用上了12代大哥Intel Core i9-12900KF來好好考驗這顆魚雷的能耐,顯卡也是採用自家高階定位的MSI RTX 3080 SUPRIM X來搭配,詳細完整測試平台規格也列於下方給各位參考: 主機板:MSI MAG Z690 TORPEDO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F 記憶體:Crucial DDR5-4800 16GB(8GBx2) 顯示卡:MSI RTX 3080 SUPRIM X SSD:SP PCIe Gen4x4 US70 SSD 1TB 作業系統:Windows 10 進系統前先到BIOS來看看,整體依舊是大家熟悉的MSI介面,黑紅色的電競風格,而對於新手來說,想超頻但對此一竅不通不敢亂設定也沒關係,只要在EZ Mode介面左上角開啟GAME BOOST即可,不管是CPU還是記憶體都能解放原本該有的姿態,小編也會開啟該功能來實測,另外Resizable BAR也會一併啟用。 進系統後當然就是先來到CPU-Z來驗證規格,可以看到小編搭配的是12代老大哥i9-12900KF,Alder Lake家族,採用8+8C/24T配置,主機板也明確標示出MAG Z690 TORPEDO,並且支援PCIe 5.0,記憶體搭配了Crucial的DDR5-4800 16GB(8GBx2)。 顯卡方面小編透過微星自家的MSI Center調整至極致效能模式,讓這張MSI RTX 3080 SUPRIM X Boost時脈可達1920 MHz,對於新手玩家們來說真的相當方便。 跑分實測開始!CPU的能耐就讓Cinebench R23、CPU-Z來考驗,可以看到前者獲得了2025/27550分,後者得到836.1/11526.6分成績,驗證了即便是較親民的Z690 TORPEDO,依舊可以發揮i9-12900KF的效能。 記憶體效能不得不說DDR5真的相當威猛,基本的4800即便是16GB都在各方面能突破60000 MB/s大關,甚至在讀取上一舉來到了73552 MB/s成績。 顯卡、遊戲效能就讓3DMark來考驗,其結果在驗證DX12效能的Time Spy已經在18000分門口,Time Spy Extreme更是突破9000分,光追效能的Port Royal也有將近12000分的表現,DX11效能的Fire Strike更不用說,即便是Fire Strike Ultra也有破11000分的表現,基本上這就是12900KF+RTX 3080組合的出色實力,Z690 TOPEDO有好好地盡情讓這些旗艦裝備發揮實力。 整體效能經由PCMark 10實測,最終獲得8564亮眼分數,細看項目不管是基礎性能、生產力還是數位創作都有11000分以上表現。 當然,跑分歸跑分,遊戲效能如何還是進遊戲來測試才最為準確,小編這次也挑了4款大作來簡單實測遊戲效能,設定上老樣子,垂直同步、動態解析縮放與減少延遲等功能都一律關閉避免影響成績,由於是高階規格,畫質、光追的部分一律開至最高,若遊戲支援DLSS、FSR也會一併開到畫質(最高畫質)模式。 測試一輪後不難發現,結果與跑分一致,Z690 TORPEDO即便搭配這些高階裝備依舊可以擁有很出色的成績,遊戲上各3A大作以及各解析度都有流暢的FPS,除了《看門狗:自由軍團》在4K沒達及格門檻(60FPS)之外,畢竟該遊戲效能相當吃重,本來12900KF+RTX 3080在一般情況下就是這樣的表現。 開箱了這麼多張主機板後,可以確定這次600系列主機板在供電、用料規格上的提升是無庸置疑的,畢竟12代K版那可怕的效能與功耗真的不是開玩笑,不過用料提升又要支援DDR5,整體增加的成本進而提升的價格再加上DDR5那尊爵不凡的售價,相信嚇到了不少荷包有限的玩家們,也難怪處理器本身價格不敢再往上拉高,不然真的不是一般玩家能輕易入手的組合,也好在還有不少DDR4的板子可選擇。 但如果真想要DDR5效能的電競主機板呢?說真的,經過一整輪的開箱實測後,不難發現這張MAG Z690 TORPEDO即便是親民定位,依舊可以發揮高階處理器、顯示卡的效能,又可支援DDR5,周遭擴充配置該有的也都有,外型當然是較主觀的感受,不過玩家要是跟小編一樣喜歡這類低調的深海軍武塗裝,又只是一般遊戲用途,那這張Z690 MAG TORPEDO是個很不錯的選擇,省下的荷包拿去擴充其他裝備也不錯。 公司名稱:微星科技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800-018880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伺服器CPU兩樣情,AMD加價要不要隨你、Intel新品又延期
全球遭遇晶片供應有多吃緊,從顯示卡一卡難求,到單眼相機必須暫停部分相機型號的販售等等,相信大家對此應該都相當有感了,而這樣的問題除了發生在大眾消費市場外,我們日常看不見的企業市場也同樣正被困擾著,像是AMD的第三代EPYC處理器就因此價格暴漲,而能夠自給自足的Intel雖無產能壓力,但卻因為研發問題受到不小挫折。 根據外媒指出,由於晶片製造、封測的成本上揚,AMD決定調漲代號為Milan的EPYC 7003系列伺服器處理器的售價,其幅度可以達到10~30%之多!此外,由於處理器供貨不穩的關係,AMD不但沒有辦法向客戶提供實際的交貨日期,還告知每個月的售價都會調漲,對此外媒甚至用「不爽不要買(Take it or leave it)」來形容AMD此時的態度。 考量到一台伺服器平台多是雙處理器設計來看,這一波漲價對於企業的負擔真的不小,然而即便如此,EPYC 7003系列處理器強勢效能下所能帶來的助益還是超過價格本身,使得不少企業還是願意捧著錢「跪」著求貨。 不過做為市場伺服器霸主的Intel的狀況就沒有這麼歡樂了,因為採用全新EMIB膠水組裝的新一代Sapphire Rapids處理器將面臨再一次的延期,很可能要推遲到今年第二季才會上市,等於這一段期間Intel只能繼續使用既有Ice Lake-SP繼續苦撐。 雖說Intel CEO認為Sapphire Rapids未來在效能上能夠不輸對手EPYC處理器,只是這一延期,也將代表將很可會與換上5nm製程與Zen4架構的AMD第四代EPYC Genoa強碰,讓Intel在這場伺服器處理器的戰爭更添變數。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創見Transcend DrivePro 20行車記錄器開箱試用,140度廣角+FHD解析度 機車族的最佳拍檔!
台灣地狹人稠,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擠得水洩不通的路況幾乎到處都是,尤其是上下班時間,那可真是說不出口的苦啊!但也因為這樣,大大小小的行車糾紛也在各處發生著,而對機車騎士來說,體積小又肉包鐵,於公路上可說是相對弱勢的一方,為了保障自身權益,如果有台行車記錄器那就最好了。 但前面也說,機車的體積小,輕便小巧的行車記錄器對機車族來說,無論是安裝或是使用上都相對方便,因此小編本次入手了專為機車族設計的Transcend DrivePro 20,輕盈、玲瓏的身形,輕按啟動三秒鐘便可上路,接下來就讓小編為各位介紹這款DrivePro 20吧! 前言小編有提到,最適合機車族的行車記錄器,當然首要符合輕便小巧的條件,DrivePro 20純鏡頭不加支架的大小約為90.2 x 30 x 30(mm),嚴格說起來,大小就跟兩支疊在一起的打火機差不多,重量加上支架也僅有94公克,安裝在安全帽上的話,幾乎沒有感覺,不會額外造成負擔。 DrivePro 20的外觀設計也相當俐落有型,外殼採用鋁合金打造而成,配合霧面消光黑,質感一等一,然而除了視覺之外,以其鋁合金外殼設計來說,更能夠應對我們機車騎士每天所遇到的、風吹雨淋、高溫曝曬等等行車狀況,且DrivePro 20符合IP68防護等級、以及美國軍規抗震標準,防塵防水防震通通有,完全切合機車族該有的功能。 雖說體態嬌小,但DrivePro 20卻如同一支手槍般不容忽視,其140度廣角鏡頭採用STARVIS感光元件,以及搭載了寬動態範圍技術(WDR),無論日夜、還是燈光微弱的產業道路,都能夠呈現高彩度、高解析度的錄影品質,且60 FPS的FHD解析度攝影模式,更不會錯過行車中的每個細節,能夠清楚記錄難以避免的行車事件前後,更重要的車牌數字當然也能滴水不漏的盡收鏡頭。 有意思的是,DrivePro 20中的碰撞感應器(G-sensor)偵測到震動時,便會啟動緊急錄影模式,能夠鎖定當下的事故檔案不被覆蓋;收音方面也相當有趣,啟用降噪功能後,透過感測器判斷使用者行為,於騎車時自動縮小錄音音量,改善車輛行進間的收音品質,其餘時間則以正常方式錄音。 續航力方面,對通勤的機車族而言,也相當重要,DrivePro 20內建鋰電池,可透過隨附的micro USB轉Type-A、利用電腦或輸出為5V供電的裝置來進行充電,充飽電可連續錄影長達2.5個小時,另外,DrivePro 20還具備了省電模式,只要靜止超過5分鐘,便會自動進入待機模式,再靜止超過5分鐘的話,便會自動關機,節省電力耗損。 此外,假設我們真的無法避免地遇到了行車事故,也能透過Wi-Fi功能與DrivePro App連線,用手機就能即時瀏覽行車影片,不必再額外透過記憶卡存取,當下便能釐清行車責任,相當方便;當然,玩家們也無須再透過轉碼程式,只要使用創見的獨家程式DrivePro Toolbox,就能輕鬆讀取DrivePro 20的檔案內容。 那麼,接下來就是測試環節啦,不過DrivePro 20可以透過Wi-Fi與手機App連動,能夠即時檢查錄影畫面,所以如果有機車上有裝機車架的玩家,更可說是如虎添翼。 而使用Wi-Fi連線的方式也相當簡單,按住DrivePro 20機體上的開關鍵3秒,機體震動並指示燈為紅燈閃爍時,為開啟錄影狀態,此時再按1次開機鍵,一樣機體會傳來反饋震動,代表Wi-Fi開啟,而燈號也會轉為閃爍藍燈。 接著在下載完Drive Pro App之後,根據型號DrivePro 20繼續進行操作,在手機Wi-Fi介面中連結至DP20開頭的Wi-Fi名稱號,回到App等待連線就成功啦,在App中可以進行畫面校正,用以檢查是否有把DrivePro 20裝好,接著就能透過手機看DrivePro 20所即時錄製的畫面囉。 在晴天的環境之下,無論是什麼機體,肯定都能擁有最完美的表現,但那樣就有失公正了,因此小編本次對DrivePro 20進行了「陰天、日景」與「降雨、夜景」的相關測試。 首先從大方向看,140度廣角鏡頭其實相當足夠,左右兩側的細微變化都能相當清楚地收入鏡頭裡,而FHD解析度的畫質,在小編調出影片來看時,除了在高速移動時,可能在車牌號碼上會稍有紀錄不及的狀況發生,但在一般正常速度與低時速、怠速時都有相當清晰的畫面紀錄,與140度廣角鏡頭配合下來,實時路況的紀錄十分優秀。 「陰天、日景」自不用說,雖是陰天,但大抵上光線充足、鏡頭視線良好,亮部與暗部細節的呈現也相當可圈可點;而「降雨、夜景」方面,雖鏡頭上有雨水導致的光暈,但無傷大雅,畫面仍十足清晰,解析度方面也有足夠的掌控力,交通燈號的彩度依然清晰。 有沒有發現實際上其實這款DrivePro 20具備了安裝簡易的特色呢?不論是作為個人使用或是對於機車通勤族來說算是一種安全護身符之外,針對職業工作者的部份事實上也十分的合適,包括了機車外送員(foodpanda、Ubereats)、郵差/快遞業者等,除了可以用來記錄騎乘中的沿途風光外,更是保障行車安全的一道防護憑證,確保使用者的出門安心。 行車安全是我們最期盼的是,但仍是會有或大或小的事故發生,更別說是在公路上相對危險的機車騎士了,在事故發生後,除了人身安全之外,釐清責任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DrivePro 20擁有140度廣角鏡頭,可詳實地將視野收納在鏡頭裡,FHD解析度與亮部、暗部之間的呈現,也有利於事後現場搜查(或蒐證),且還能透過Wi-Fi連動手機,可即時在事件發生時還原事件原委,而且DrivePro 20僅有一個打火機的大小,重量甚至不足100公克,以最簡單的方式維護我們自己的權益,入手一支DrivePro 20不是挺好的嗎?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SqqCBTXKI ▲官方影片:創見Drive Pro 20機車行車記錄器-破風而行,安全守護 廠商名稱:Transcend - 創見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創見官網 創見Facebook粉絲專頁 創見Instagram官方帳號
-
極簡美型的商務文書All In One PC,MSI PRO AP241 11M開箱簡測
簡潔、乾淨的桌面環境,除了讓視覺上感到舒適之外,對於上班族、創作者們來說,更能有助於提升整體工作效率,而隨著技術進步,即便是小體積的Mini PC就已經足以應付辦公文書、簡單創作需求,而如果真要達到主機0占比的極簡環境,那麼將主機與螢幕合而為一的All In One PC會是更好的選擇。 光看到那塊龍盾招牌應該就可以立刻聯想到知名大廠MSI吧,在電競市場的深耕已經深植眾多玩家們的心中,但事實上在辦公、創作市場上也是深耕了許久,尤其是剛才所提的All In One PC系列也一直不斷地推陳出新,就如小編手上這台最新的MSI PRO AP241 11M,究竟它有什麼特別之處,就讓小編來為各位好好開箱一番。 雖說是All In One PC,但MSI PRO AP241 11M的外觀看上去,同樣有可拆底座、支架設計,螢幕厚度也不會讓人感到突兀,幾乎與一般螢幕沒有兩樣,甚至還帶有極簡美型設計,從正面看去不禁令人聯想到先前開箱過的,而本次小編選擇的也是白色版本,這雪亮白皙的塗裝,相信會吸引不少白色控們的眼光。 外型看完一輪後,就實際開機來好好測試吧!小編先透過SpyderX Elite專業校色器進行校色與測量PRO AP241 11M這組螢幕的表現相當不錯,雖說FHD 60Hz算是一般的水平,不過色彩上可覆蓋100% sRGB、87% NTSC、91% AdobeRGB以及93% P3,以商務辦公用途來說已經是非常出色,用戶們若需要透過PRO AP241 11M來簡單修圖,也較不會有色差問題。 在規格方面,依照用戶需求,PRO AP241 11M在處理器上最高可選擇到Intel Core i7-11700版本,支援兩組DDR4 2666/3200MHz SO-DIMM(最高可擴充至64GB),並可搭配NVMe M.2 SSD x1、2.5吋HDD/SSD x1。 而這次小編入手的版本為較親民的Intel Core i3-10105版本,從CPU-Z即可驗證真身,屬於Comet Lake家族(畢竟11代Rocket Lake沒有i3),65W TDP,4C/8T配置,對於一般辦公用途來說已經足以應付;此外主機板為H510晶片組,搭配了一條三星顆粒的DDR4-3200 8GB,顯示晶片則是處理器內顯Intel UHD Graphics 630。 在各位熟悉的Cinebench R23、CPU-Z上來實測CPU效能,這顆i3-10105最終得到5261/1142分以及503.7/2563.3分,已經算是不錯的分數,完全輾壓7代K版的i5。 記憶體方面,由於處理器緣故,僅能以DDR4-2666運行,所以實際在AIDA64 Cache&Memory Benchmark測得19779/18824/17851 MB/s的讀寫複製成績,算是較一般的水平,畢竟是2666 8GB,但也足夠應付一般商務應用所需。 接著透過3DMark來簡單測試內顯,可以發現Intel UHD Graphics 630的效能以內顯來說還算是不錯,驗證DX11效能的Fire Strike有接近千分表現,Wild Life則是獲得2372分,Night Raid也有4848分,畢竟只是商務文書機又沒有獨立顯示卡,若真想小玩個遊戲,3A大作自然是不用多說,但若是如英雄聯盟這類較不吃資源的電競類遊戲,以FHD解析度來說,用較低階的畫質遊玩應該是沒問題的。 PCMark 10可實測整部主機的整體效能,最後成績得到4320總分,細看可發現基礎性能有8803分、生產力則達到7363分,以僅有內顯的商務機來說已經是不錯的表現。 硬碟方面,內建了一組NVMe SSD,經由CrystalDiskInfo來看可發現是WD的SN530 256GB,實測讀寫成績來到2491.78/974.81 MB/s,符合官方數據,這循序讀取已經是普通SATA SSD將近5倍之快。 而究竟這樣的效能可否玩遊戲呢?那不如就實際進到召喚峽谷來好好測試就知道啦!經由小編實測,即便畫質開到超高,在FHD解析度下,FPS平均也有56~57上下,可以說是已經在流暢門檻之前(60 FPS),即便是特效較多的會戰,FPS大約也掉到47 FPS,體感上還不到「卡」,對於流暢度較敏銳的玩家,當然也可以透過降低些畫質來換取更流暢的表現,所以說用PRO AP241 11M要小打Game真的是沒問題的。 PRO AP241 11M不僅僅完整保留了All In One不占空間的特性,MSI更是把它設計成與一般螢幕幾乎別無兩樣的外型,極簡美型的風格擺在辦公室、家中也增添一分質感氣息,若怕白色用久會髒,也可選擇黑色版本。 而實際硬體在使用一輪後也能發現在用料上也並非完全是入門等級,尤其螢幕色彩顯示能力確實相當不錯,效能上10代i3已經有不錯的表現,甚至已經能小打Game,更不用說還有更高的i7可選擇,若想添購一台辦公文書機,又不想占太多桌面空間,那麼MSI PRO AP241 11M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公司名稱:微星科技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800-018880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