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ROG Fusion II 500電競耳機實測開箱,虛擬7.1環繞音效再升級給你無與倫比的聲響沉浸感!
在電競產品這塊領域上,耕耘多年的ROG,依靠著自家產品的強勁性能與可靠性,建立了品牌與玩家們之間強大的連結性與忠誠度,而在電競耳機的研發上,ROG可說是絞盡腦汁,除了能夠在多裝置、多平台包含電腦、手機、遊戲主機上使用外,近年來更是想方設法讓電競與聽音樂可以結合在一起。 而本次小編為各位帶來-ROG Fusion II 500電競耳機,延續ROG Strix Fusion系列的血統,並具備虛擬7.1環繞音效,再加上支援Hi-Res的四核心DAC晶片,搭配AI降噪技術,讓玩家在激烈戰鬥中溝通無障礙、聽歌也沒煩惱。 在外型上,ROG Fusion II 500延續前代ROG Strix Fusion 500的耳殼設計,但將原先的鏡面耳罩觸控板,改為經過磨砂處理的塑膠材質,加強耐用度,並且減輕重量,從近400公克的重量減成310公克,有效改善長期配戴下來所產生的負荷感。 加上耳罩的可摺疊設計,配合人體工學耳罩軟墊,能夠更加緊實且自然的貼合人體耳朵,此外在軟墊上的搭配,原先預設耳罩墊為ROG蛋白質皮革所製,加上快速散熱的記憶泡棉,相對柔軟,而隨附的還有另外一組ROG Hybrid耳罩墊,採用人造蛋白皮革與網眼布組合,厚實但相當透氣,適合長期配戴。 如上述所提及,原先的鏡面耳罩觸控板,在本代已被移除,控制介面改由實體鍵操控,左右耳分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右耳罩控制介面有PC與家用遊戲主機的切換鍵、強化語音音量鍵、遊戲與語音音量平衡鍵、以及強化遊戲音效鍵;左耳則是麥克風開關鍵、音量增減鍵、以及虛擬7.1環繞音效開關鍵。 而眼尖的玩家們應該發現了「PC與家用遊戲主機的切換鍵」,這代表著ROG Fusion II 500具備多平台的相容性,在機體上的連結模式,也從原先的Braided cable改為USB-C與3.5mm音源的連結模式,支援Windows、Mac、家用主機與Switich、當然接手機也沒問題,完美呈現ROG Fusion II 500在使用上的多元性。 本代ROG Fusion II 500搭載ESS 9280四核心DAC,雖一樣支援Hi-Fi音訊,但與前代的ESS 9018 DAC單晶片可不能同日而語,除了提供無損音質之外,高中低三頻都能進行無失真音訊處理,加上130dB的訊噪比,配合50mm的ASUS Essence 驅動單體,用以提供無可比擬的低音呈現,沉浸感更上一層樓。 此外,利用多層PCB板以及特殊夾層來阻絕電磁干擾的ROG Hyper-Grounding技術,讓ROG Fusion II 500帶來全新升級的虛擬7.1環繞音效,不必開啟Armoury Crate只需要按下左耳上的控制鍵,便能一鍵啟動身歷其境的聲響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ROG Fusion II 500這次不再採用吊桿式麥克風,而是使用隱藏式AI波束賦形麥克風,並整合AI降噪技術,能過濾超過5億種的環境噪音,包含鍵鼠的敲擊聲、風扇的風切聲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該功能僅支援USB-C連結,透過3.5mm音源埠的話,則無法使用。 ROG Fusion II 500在電競使用上,肯定沒有問題,甚至可以給予相當不錯的分數,透過50mm的ASUS Essence 驅動單體與ESS 9280四核心DAC的組合,與同等價位電競耳機來說,在遊戲中的音樂與音效表現相當漂亮,中頻與高頻的呈現相當不賴,細節也是達到了錙銖必較的地步,遠處的敵怪哀鳴聲都能完美掌握,比方說小編在玩《暗黑破壞神III》時,還未出現在地圖內,那細微的哥步林叫聲、洞窟裡的環境音,都呈現地十分到位,配合虛擬7.1環繞音效來使用,音訊的響度會呈現地更加精采,三頻之間的平衡也相當漂亮,更能加強在遊戲中的沉浸感。 或許ROG在研發電競耳機時,也打算讓聽歌也融入其中,打造一機多用的藍圖也說不定?因此拿來聽歌也不是什麼大難題,而作為聽歌使用的話,編曲上的種種細節,ROG Fusion II 500的掌握力都還算不錯,但建議開啟虛擬7.1環繞音效使用,在人聲等位於中頻的聲音亮度會更加飽滿,但在一些電子、浩室之類的曲目,缺點就稍微明顯一點,低頻方面顯得有些吃力,雖不至於有全部攪在一起的黏糊感,但有稍微一點點的失真,但依據5,000元台幣以內的價格,電競、聽歌兩相宜,CP值可說是相當高了。 ROG Fusion II 500電競耳機並非採取時下流行的無線藍牙配置,這也意謂著更適合玩家們在家裡使用,加上ROG Fusion II 500乃是一位輕達300公克出頭的輕量級選手,在虛擬世界中長期抗戰,可謂沒有負擔,而身為電競耳機,ROG Fusion II 500在遊戲音效的需求基本盤中,也是表現得可圈可點,主要關鍵在於新升級的虛擬7.1環繞音效與語音、遊戲強化音效這塊有所成長,且於日常聽歌來說,完全不愧於它的售價(NT 4,590),說起來其實物超所值了,有興趣的玩家,不妨試試這款ROG Fusion II 500。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年底或將有《俠盜獵車手VI》的官方正式公告,但在2024年底前,我們依舊玩不到
《俠盜獵車手V》於2013年推出之後,成為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電子遊戲之一,也斬獲了諸多好評,而經過漫長的7年之後,開發商Rockstar Games在2020年宣布將在2022年3月於PS5上推出《俠盜獵車手V》加強版,但毫無新意的作法被揶揄是在開玩笑。 總算在上個月中旬,Rockstar Games分別在推特與官網上,正式公告目前正在研發《俠盜獵車手》系列的下一代新作,不過卻沒有詳細說明是否為《俠盜獵車手VI》,包含發布日期、開發日程、故事情節與角色等相關資訊,也沒有透漏任何半點。 雖然先前也有消息指出,《俠盜獵車手VI》的開發情況一片混亂,但Rockstar Mag記者Chris Klippel卻從推特透漏一則來自內部人士的消息:「目前《俠盜獵車手VI》的遊戲開發已經達到重大里程碑」,而在2022年底將會推出關於《俠盜獵車手VI》的正式公告。 不過「重大里程碑」這個詞,說起來其實相當曖昧,遊戲框架應該算是、世界觀與劇情人物的架構應該也算是,有許多可以拿來當作一道遊戲「重大里程碑」的東西,因此我們無法確切推論出有可能的上市時間,更別說或許還會跳票了,畢竟PC版的《俠盜獵車手V》就曾二度跳票。 也因為這樣,Chris Klippel也指出,《俠盜獵車手VI》不會在2024年底之前推出,而《俠盜獵車手VI》預計將在PC與家用遊戲機上(包含PS5和Xbox Series X/S 等平台)同時發布,而考慮到GTA Online大獲成功的情形,多人連線遊戲或許將會是《俠盜獵車手VI》的關鍵之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會行走的CPU?一名男子攜帶160顆Intel處理器走私遭中國海關查獲
近期中國海關的消息真是不少,先前才查獲5000多張標籤不實的XFX顯卡,這次則是換成了Intel產品。 根據外媒報導,中國一名旅客在過海關時由於行走姿勢太奇怪而引起海關人員注意,進一步攔查後便發現,在他的小腿內側、腰腹內側搜到了多達160顆裸CPU以及16支摺疊手機,這些CPU似乎是較新的Intel 11代與12代處理器,不過從另一張照片來看也有可能都是最新的i5-12600KF,若依照當地售價來看,這些CPU總價值將近33.6萬元人民幣,這名走私男子也被中國海關戲稱為行走的CPU。 事實上這類事件也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在去年就有人用相同的手法攜帶了256顆i7-10700、i9-10900K走私闖關而遭攔查,而這次數量較少除了手機之外或許是12代尺寸比較大的關係吧(笑)。 是說這樣的走私方式在消費級CPU上大概也只適合Intel,畢竟若是對手的AM4腳位,即便闖關成功,針腳說不定也斷的差不多了XD,當然,之後的LGA AM5腳位就沒有這個問題就是了。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來了來了終於要來了,Intel確認要在3月31號公開Arc顯示卡
Intel在宣布Arc獨立顯示卡品牌的時候,就表示預計會在2022年的Q1推出實際產品,之後三不五時就能有一些八卦流出,看得實在是令玩家們眼花撩亂啊! 只是眼看Q1已經來到尾聲了,加上官方已經宣布5月要舉辦ON技術大會,所以讓人以為Arc顯示卡的發表大概「又」跳票了,殊不知Intel決定壓線要在台灣時間的3月31號舉辦Arc顯示卡的專屬發表會! Intel在上預告,將於美國的3月30號早上8點,也就是台灣時間的3月31號的0點,正式公開Arc顯示卡的產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次發表會所推出的顯示卡是為筆電設計的,而非是桌上型的版本,因此可以算是替現有的IRIS MAX筆電顯卡進行迭代更新,但考慮到IRIS MAX的效能相當入門,所以不排除Arc獨立顯示卡將可能會是衝著「電競筆電」而來。 根據外媒爆料,Arc顯示卡將歸屬於DG2晶片家族,並會拆分成兩個分支,分別為高性能的SOC 1和低功耗的SOC 2,SOC 1的晶片代號將為DG2-512,最高擁有512個EU核心,搭配最高32GB的GDDR6記憶體,預計會用於ARC A700、A500系列的獨立顯示卡產品;SOC 2則是採用DG2-128晶片,最高擁有128個EU核心與6GB GDDR6記憶體,對應的產品型號則為ARC 300系列。 只不過,面對已經被NVIDIA與AMD瓜分掉的筆電繪圖晶片市場,Intel要讓Arc可以異軍突起的話,打包出售恐怕會是一種手段(CPU+繪圖晶片),接下來玩家們的選擇更多了,至於實際效能怎樣?那就等實際推出後再來測試就知結果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拼2顆M1 Max還不夠,消息指出新Mac Pro將搭配2顆M1 Ultra合體的處理器
在上週的蘋果春季佈道大會上,蘋果再次推出M1系列的最新版本晶片-M1 Ultra,透過UltraFusion架構,將2塊M1 Max組合在一起,包含1,140億顆電晶體為M1無印的7倍、16顆高性能核心與4節能核心組成的20核CPU,可提供21 TFLOP、660 GTexels/s 和 330 GPixels/s、以及為M1無印版8倍的64核心GPU,也因UltraFusion架構,兩顆組合的M1 Max晶片之間的頻寬可達到2.5TB/s,同時具有32核神經引擎,成為Apple Silicon系列中最強的存在。 而M1 Ultra只是UltraFusion架構的開端,根據外媒報導,蘋果正在研發將2塊M1 Ultra組合在一起拼裝成更強大的M1 Extreme(未定,暫時命名),但我們首先來看看M1 Ultra在Geekbench 5上的測試數據,在單核心測試上,獲得了比Ryzen Threadripper 3990X還高的分數,但多核心測試仍舊是3990X較強一些。 那麼將2塊M1 Ultra組合在一起,合體成M1 Extreme是個什麼樣的概念?成型的M1 Extreme將有可能擁有2,880億個電晶體,CPU核心將可能擴充至40個、GPU核心則提升至128個,而M1 Extreme也將可能提供與之配對的產品支援256GB的記憶體,那麼這顆M1 Extreme將會與誰搭配呢? 目前工作站級別的Mac Pro尚未加入M系列處理器的行列,仍然採用Intel Xeon系列處理器,但依照蘋果的未來藍圖,M系列處理器勢必會鋪滿整條產品線(iPhone系列也有可能嗎?),因此M系列處理器與Mac Pro的搭配是勢在必行的。 不過Mac Pro系列自2019年6月推出第三代之後,就一直沒有新的改版消息傳出,僅在2021年5月時,曾傳出Mac Pro將配備自研且具備40核CPU晶片(包含32個高性能核心與8個節能核心)的流言,而在這兩則消息兩相對照之下,Mac Pro與M1 Extreme的身影就越來越清晰了,不過在發表會上有強調M1 Ultra是M1系列的最後一款,未來不會出現第5顆M1系列晶片,但如果將雙M1 Ultra的合體版重新定義於M1系列之外,那這樣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Mac Pro與M1 Extreme登場的時間,將有可能會在蘋果一年一度的秋季佈道大會上,與下一代、也就是iPhone 14系列一同登場,預計將會在9月現身,至於實際狀況到底是怎麼樣,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逃稅?礦卡翻新?XFX被中國海關查獲5840張標籤不實顯卡
虛擬貨幣上漲連帶礦潮崛起,造成礦工們紛紛跟玩家搶獨立遊戲顯示卡,即便到了現在依舊是不易入手,要說整個PC裡最寶貴設備就是顯卡也不為過。 而在近期據外媒消息,某公司一批顯卡在申報進口時,被當地海關查驗其中3項顯卡標籤錯誤,詳細查驗後發現多達5840張,總價值約2000萬人民幣,從海關曝光的照片來看,該卡就是知名大廠XFX的顯示卡。 這起事件並非貼錯標籤那麼簡單,海關之所以會發現原因在於該批顯卡上標籤有被其他標籤覆蓋的痕跡,而新標籤的規格型號與申報不同,後續經過完整鑑定後確定內部實際硬體與申報的規格型號不符。 雖說還無法確定是否與XFX中國分公司有關,但如此龐大的數量很可能脫不了關係,網友們也發現XFX中國網站也系統維護名義而關閉中。 至於改標籤的目的為何,是礦卡翻新?又或者是想逃稅來降低成本?若是前者,玩家們勢必會對該公司信用度大幅降低,畢竟即便是官方翻新卡,也難保證在經礦工們天天24HR重度使用後的壽命與穩定度,實際上機何時會掛掉都不意外,而要是後者的話,只能說該公司真的有大麻煩了(笑)。 不過XFX在台灣市場上並不易入手,官方也只有在前幾年引進電源供應器而已,雖說該外媒也表示有傳聞稱這類手法也存在於其他品牌之中,但目前無從證實,所以聽聽就好,台灣玩家們應該是不必太擔心。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補上DDR5記憶體支援、保留豐富擴充能力,TUF Gaming Z690-Plus Wi-Fi主機板開箱
華碩旗下的電競品牌除了有象徵頂級信仰的ROG之外,還有以軍事外型風格著稱、主打價格更為經濟實惠的TUF Gaming系列,然而原本在對應Intel第12代處理器的新一輪主機板更新中,TUF Gaming Z690系列只有推出支援DDR4記憶體的版本,但在眾多玩家敲碗之下、遲到總比不到好,近期官方加碼推出了支援DDR5版本的TUF Gaming Z690-Plus Wi-Fi主機板啦!升級DDR5記憶體後主機板的效能表現如何,就讓小編開箱實測給大家看吧! 由於DDR5版的TUF Gaming Z690-Plus Wi-Fi是後來才推出的款式,為了避免買錯版本,玩家在購買的時候需要注意,TUF Gaming Z690-Plus Wi-Fi產品的型號尾端如果有額外加入「D4」字樣的,代表它只支援DDR4記憶體,沒有額外標註的型號版本才是支援DDR5的版本。 還記得去年底站上針對DDR5與DDR4的記憶體效能比較時,就有順戴的介紹過了的開箱與效能,有興趣對照的可以翻看一下。 在外觀上,TUF Gaming Z690-Plus Wi-Fi保持著該品牌的軍武風格,主體使用相當深的黑色,搭配招牌的黃色作為點綴,右側的邊緣也遵照傳統,同樣保有著TUF Gaming一大信仰象徵的RGB「警示線」裝飾,玩家開機後可以透過ARMOURY CRATE進行燈效的客製化調整。 主機板為了能夠承受12代處理器的功耗需求,採用14+1相80A供電模組,以及提供8+4 Pin的CPU供電插槽來滿足日常使用和微幅超頻的電力需求。位在一旁的4組記憶體插槽能夠安裝單支32GB的DDR5記憶體(總計128GB),並支援DDR5-6000的超頻記憶體。 TUF Gaming Z690-Plus Wi-Fi的下半部規劃相當豐富,總計提供2組PCIex16、2組PCIex1和一組PCIex4插槽,不過這也使得通道安排變得頗為複雜,當中只有第1組有用金屬鎧甲包覆的PCIex16支援PCIe 5.0X16通道,剩餘的PCIe插槽則全部都走PCIe3.0通道,且第2組PCIex16的通道數量只有PCIe3.0x4。 主機板的PCIe插槽會如此複雜的原因在於華碩盡可能的將所有的通道線路讓給了M.2插槽,TUF Gaming Z690-Plus Wi-Fi一共配有4組的M.2插槽,且所有槽位都支援PCIe4.0x4通道,讓玩家在容量和速度都不需要妥協。 豐富且高速的擴充能力也同樣展現在主機板後端的I/O上,主機板全面捨棄老舊的USB 2.0規格,6組USB Type A中有4組是USB 3.2 Gen 1,還有兩組則為USB 3.2 Gen 2,再額外提供一組USB 3.2 Gen 2x2 Type C和USB 3.2 Gen1 Type C。網路功能則準備了2.5Gbps RJ45實體網路與Wi-Fi 6E無線網路。 做為Z690晶片組的主機板,自然是要能夠承受高階硬體的考驗,本次測試小編使用12代處理器最高階的Core i9-12900K搭配效能更強、功耗更高的RTX 3080 12GB顯示卡,完整的平台規格如下: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 記憶體:Kingston FURY Beast DDR5-5200 16GBx2(共32GB) 顯示卡:ROG STRIX RTX 3080 12G SSD:Crucial P5 Plus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 基礎處理器跑分中,Core i9-12900K展現強勢的單核與多核的效能,CPU-Z的單核成績來到790分以上、多核在1.1萬分以上;CINEBENCH的單核可以接近2,000分、多核來到2.7萬分以上。 3DMARK在藉由RTX 3080的強力加持下,DX12內容的Time Spy可以獲得1.8萬分以上的成績、DX11的Fire Strike逼近3.9萬分、光線追蹤的Port Royal也有著1.2萬分的表現,整體成績都相當亮眼。 遊戲實戰階段,所有測試的遊戲均設定在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動態解析度縮放等干擾選項,若遊戲支援光線追蹤、DLSS、FSR功能,且可手動調節的強度的話,一律調整至最高畫質模式。 在Core i9-12900K、RTX 3080 12GB、DDR5記憶體等頂級硬體的幫助下,足以勝任市面上絕大多數在4K解析度下的順暢度需求,但若更進一步的想獲得電競級體驗話,1440P會是更為剛好的選擇,這點主因還是在於現階段不少遊戲對於4K畫面的調校還不夠到位,使得FPS下滑程度會比較高一些。 創作者測試方面,靠著Core i9-12900K強大的單核心效能,Photoshop跑分輕鬆的飆破1,500分,表現極為優秀;同時對於處理器多核心、顯示卡運算效能都極為吃重的Premiere Pro中也有著不俗的表顯,1058分的高分足以流暢的剪輯4K影片內容。 TUF Gaming Z690-Plus Wi-Fi補上了過去版本的缺少的DDR5記憶體支援功能,還能夠允許插入至多4條PCIe 4.0 M.2 SSD,並保留PCIex1和PCIex4插槽,整體的擴充應用功能真的相當豐富且充足,外加比ROG主機板系列來得更為親人的價格,讓想要直上DDR5記憶體的玩家能夠少付出點代價便獲得各項完整主機支援功能。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開春要來搶紅包、2022春季電腦組裝升級建議指南
年節假期結束,是不是在思考該如何處理手中還沒花完的年終、又或是家中的孩子們已經吵著要用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來升級電腦了呢?今年春季鼓勵玩家們換機升級的理由可真不少,像是新系統Windows 11的規格限制、Intel第12代處理器效能大幅提升,還順帶開啟了DDR5記憶體世代的話題等。 此外,顯示卡的缺卡黑洞在AMD、NVIDIA兩廠的不懈努力下,部分型號在購買規定上也開始出現鬆綁,不再強迫一定要搭機,但同時SSD顆粒因為工廠意外、國際局勢不穩等因素,價格已經在蠢蠢欲動了,究竟自己的主機只需微幅升級就好,還是整組汰換更划算?以下小編一一為各位分析處理器、記憶體、顯示卡等周邊零件購買建議,幫助大家在預算的掌握上有更多的參考。 AMD和Intel這兩大處理器廠在現階段的產品策略上完全不同,前者AMD展現出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短期內沒有大規模的新品上市計畫,並以較低廉的升級成本來持續吸引玩家。 後者Intel則是在感受到市場壓力之後,努力地想要絕地反攻,第12代處理器的強大效能確實讓人眼睛一亮,即便購買時需要額外搭配專屬的600晶片組主機板稍微墊高了入手難度,依然在市場獲得相當正面的回饋和收穫。 處理器的升級上,AMD因為產品研發時間進度與策略操作等關係,下一代的Ryzen 7000系列處理器預計要到今年下半年才會推出,也不打算像當年的Ryzen 3000一樣額外推出Ryzen 5000XT系列來撐場面,讓產品主力依然是已經開賣超過一年的Ryzen 5000X和5000G系列。 Ryzen 5000系列在推出的時候官方就決定採取相容性至上的策略,處理器維持自Ryzen 1000以來的AM4腳位,同時在處理器推出之際,官方也沒有額外推出的新的主機板晶片組,而是讓現有500(X570、B550)、400(X470、B450)主機板可以只要在更新BIOS之後就可以直接沿用。 其中400晶片組是在2018年伴隨著Ryzen 2000系列處理器推出的,意味著玩家如果是在這之後組裝新電腦的話,將有非常的高機率只需要單純更換處理器,完全不需要購買的新的主機板! 更別說AMD在過年前夕調降了大多數Ryzen 5000系列產品的價格,幅度從數百元到5,000元不等,讓玩家可以再省一波入手成本,也讓這個賣了一年多的產品系列至今依然還是香氣四溢。 此外,高階處理器的發熱較低也是Ryzen 5000系列的一大優勢,不同於Intel高階型號就算用上360mm尺寸的水冷也只是勉強壓制,反觀AMD就算是最高階Ryzen 9 5950X也只需要280mm的水冷就綽綽有餘,一些品質較好款式甚至還能換成240mm的版本,更小尺寸的散熱器優勢不僅直接反應在入手的價格上,組裝上也相對的比較不挑機殼,也降低東西買回家後才發現機殼不相容的尷尬情況。 然而在處理器的選擇上需要注意,AMD的Ryzen 5000X系列處理器全部都沒有內顯功能,代表玩家在顯示輸出上還是需要依賴獨立顯卡才行;至於Ryzen 5000G系列雖然擁有內顯,可以不依靠外接顯卡,但此系列處理器繼承著AMD「有內顯必閹割」的壞毛病(笑),造成處理器缺乏對PCIe 4.0通道的支援能力,玩家如果需要連同SSD都一同更換的話,這點需要多加注意。 至於完全沒有急著升級玩家,AMD在CES 2022展上有另外公開一顆Ryzen 7 5800X3D,並確定會是最後一顆使用AM4腳位的產品,下一代Ryzen 7000將會換成全新的AM5腳位,代表多年的向下相容優惠也注定將要畫下句點。 Ryzen 7 5800X3D屬於Ryzen 7 5800X的改版,但AMD利用3D V-Cache技術,在處理器上面額外疊了一層64MB的L3快取,加上處理器原有的32MB快取,讓整顆處理器的容量來到驚人的96MB!官方表示其效能將能直接比肩對手的Core i9-12900K。但目前官方只有預計會在今年春季上市,實際日期和價格都還是未知數,如果最近就打算升級或組裝的朋友可以先跳過不用等待。 在經歷過長年的14nm+++製程後,第12代處理器終於更新了製造技術,換上了Intel 7製程(10nm),搭配大核心P-Core加小核心E-Core的雙架構設計,讓處理器整體性能不論是單核心還是多核心都有著相當顯著的成長,而且在效能之外,通道的支援性也大幅度的增長,成為首款支援DDR5記憶體和PCIe 5.0通道的處理器系列,玩家也終於能在主機板上同時插入2條以上的PCIe 4.0 M.2 SSD(11代僅能插入1條)。 新增功能之餘,Intel處理器品項眾多的傳統在12代處理器上也依然得到保留,整體的命名規則也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同樣維持著Core i5、i7、i9的方式來劃分產品等級,並可以依靠尾端的英文字母來判別核心的功能設計:沒有任何字母的代表基本款,如Core i5-12400;K代表解鎖最高頻率上限,可供超頻挑戰,如Core i9-12900K;F則是取消內顯功能,顯示輸出必須依靠額外的獨立顯卡,例如Core i7-12700F、Core i9-12900KF。 比較特別的是,Intel還有額外推出一個Core i9-12900KS,它同樣解鎖最了頻率上限,但晶片的體質更好,讓它有著更高的預設基礎頻率,只是KS僅提供OEM廠商,一般玩家是無緣在正規通路上買到就是了… 需要注意的是,Intel這一次在核心上的刀法花樣玩得比較多,並非所有的12代處理器在核心的設計上都有配備E-Core小核心,如Core i5-12400、12600就只有配置P-Core大核心,因為缺乏小核心輔助和分攤工作內容,在像是一邊遊戲一邊直播的多程式同步運作的場合,或是講究多核心應用的創作上會比較吃虧,這點玩家需要慎思是否要多加預算購買有E-Core的型號版本。 然而挑選適合的核心數量還只開始,主機板在選購上才更讓人看得頭昏眼花!首先12代處理器的插槽設計換成了全新的LGA 1700腳位,與過往的所有處理器型號都不相容,因此升級處理器就必須搭配指定的600晶片組主機版才行,而且還必須格外留意「記憶體」與「PCIe通道」的支援種類。 DDR5記憶體雖然有著比DDR4記憶體還要高出2倍以上頻寬,但在通道與插槽的設計無法互相通用,加上今年廠商也沒有意願推出同時還蓋兩種記憶體插槽的主機板,造成玩家在選購上沒有轉圜餘地,畢竟光是一條最基本的16GB DDR5記憶體就要快4,000元以上。 在型號的判別上,如果產品支援DDR4記憶體的話,產品的完整名稱會有「DDR4」或是「D4」的字樣,反之DDR5版本則不會有任何額外的註記在型號稱呼中,且廠商顧慮到產品等級規劃的關係,多數高階款式的型號也都只有推出DDR5的版本,唯中階以下的系列才會有DDR4的款式可以選購,以一條最基本的16GB DDR5-4800記憶體動輒4,000元起跳的價格來看,為了一張高階主機板的信仰,所需要的代價可真的是不小。 而在PCIe通道的安排上,各家主機板的設計也是相當的混亂,玩家需要特別注意並非所有的主機板都有保留「PCIe 5.0」通道,這點在B660晶片組的產品上最容易發生,玩家如果覺得需要替未來的硬體擴充,特別是顯示卡的方面做出預留和準備的話,還得需要仔細看清楚產品的規格頁面的說明。 除此之外,M.2插槽的通道安排也同樣不能放過的細節,一般來說,多數Z690、B660晶片組的主機板都至少會配備2組走PCIe 4.0x4通道的M.2插槽,能夠完整發揮PCIe 4.0 M.2 SSD的全部傳輸效能,但這是在主機板只有2組插槽的前提,隨著M.2插槽數量的增多,通道的安排也會變得更加混亂,根據小編歷來開箱過的產品,部分產品可能會放入通道數量是PCIe 3.0x4、甚至PCIe3.0x2的M.2插槽,玩家如果是容量大戶的話,還得慎選符合自身容量擴充需求的主機板型號。 最後散熱的部分也是升上12代處理器需要面對的問題,新的LGA 1700腳位必須使用新的散熱器的安裝工具,否則會有散熱器與處理器接觸不均的狀況,將有造成散熱效果低落發生過熱的風險,好在不少散熱器廠商都有推出免費提供安裝工具的服務,玩家不妨可以像原廠客服詢問,說不定能省下一筆開銷。 只不過12代處理器在改進大量功能後,唯獨發熱問題沒有改善,240mm水冷用來壓制Core i5-12600K還不是問題,但上升到Core i7-12700K就已經相當瀕臨極限,換到280mm以上的才比較保險,來到Core i9等級更是一定要用上360mm才勉強算是能夠壓制處理器的「火力」,散熱這塊在Intel平台上基本上就是能用多好就多好,就別想著要在這方面節省開支了。 Intel第12代處理器讓DDR5記憶體的時代正式到來,DDR5記憶體有著更大的時脈、2倍以上的頻寬,功耗也相頓更低,但2條16GB的DDR5記憶體價格接近破萬,如此高昂的價格也不經讓人猶豫再三,好奇實際的體驗是否值得? 小編在過去也有特別為大家進行DDR5與DDR4記憶體在實際體驗上的差異,整體來說,DDR5記憶體多數1080P解析度下的遊戲中有奇效,部分遊戲可以獲得10 FPS以上的效能提升,不過隨著解析度的增加,幅度會逐漸縮小,最終和DDR4記憶體無異。 然而考量到DDR5才剛進入市場,多數的遊戲和相關應用在開發上還是以DDR4的標準在進行打造,缺乏相關的調校和優化都可能是DDR5記憶體無法獲得完整的效能應用,造成整體的效能發揮上無法全面性與DDR4拉開差距的主因之一。 整體而言,以目前DDR5的記憶體在各方面的成熟度來說,其實就連記憶體製造商都還在調適中,試著研究出如何能將記憶體顆粒超頻到更快的速率,隨著未來相關的技術越來越純熟,價格自然也就會開始往下降,因此對於現在打算升級主機的玩家來說可以先不急著入手,依照過往的記憶體歷史周期來看,預計2、3年後DDR5就會漸漸站上主流,等到屆時再來入手,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會顯得更為合適。 在這一年多的缺卡期,NVIDIA和AMD卯起施展刀法,不斷推出一款比一款還要入門的顯示卡,甚至還把原本應該要下架的舊型號產品重新上架,可以說是用盡各種方法想要來補足市場供貨量的缺口。 此外,近期因為比特幣幣值暴跌的關係、烏克蘭局勢因素等,挖礦賺取加密貨幣的熱潮有下降的趨勢,在收入大不以往的狀態下,礦工也就沒有本錢進行瘋狂掃光顯卡,也終於讓通路商的庫存數量有些許的起色。目前AMD的RX 6500 XT和NVIDIA的RTX 2060 6GB/12GB版本已經開放單買了,小編也在這之前的為大家進行了相關比較。 總歸來說,RX 6500 XT的好處在於功耗較低,價格也最便宜,只需要一個6 Pin便能供電,但因為記憶體容量只有4GB的關係,整體表現主要能滿足1080P解析度下中間畫質設定的遊戲體驗,適合用來應付輕度娛樂的需求。另外,需要注意RX 6500 XT本身不支援H.264、H.265等影像編碼,代表這張卡片對影片剪輯的效率提升會非常有限,玩家若想用來讓文書主機有更好的創作效能的話,RX 6500 XT就不是那麼推薦了。 從下架邊緣回歸的RTX 2060除了原有的6GB版本之外,NVIDIA還額外加推了新款的12GB版本,有趣的是,兩者之間是存在「絕對性」的體質差異的,因為12GB版本用的是源自於RTX 2060 SUPER的晶片,擁有更多CUDA計算核心數量,讓12GB版本幾乎在各方面的體驗上都直接超越了RTX 3050! 以效能來看,RTX 2060 12GB是開放單買的卡片中最強的選擇,不過相對價格也最高,單張約1.5萬的售價已經和效能更強的RTX 3060看齊,玩家若是選擇一整套電腦重新組裝的話,在預算許可的狀況下,還是將目光放在RTX 3060或RX 6600XT以上的品項吧! 至於在中高階以上的顯卡方面,「實體通路商」基本都還是組裝限定,但先不要氣餒,玩家不妨到網路賣場碰碰運氣,除了不少人都知道可以在EVGA的官網排隊買卡之外,近期不少知名的網路賣場也開始出現可以直接購買、不綁禮(垃)包(圾)的顯卡產品,當中還不乏頂級的RTX 3080,玩家可以多加留意,時不時的巡邏一下,說不定能有意外的收穫。 SSD在最近一直醞釀漲價,其中一大主因是WD和KIOXIA合作的生產工廠發生儲存顆粒製作受到汙染,必須整批銷毀;其次烏克蘭是全球工業用惰性氣體的主要出產國,其中「氖氣」出產量更是占據全球70%,和俄國之間的戰爭,也造成了半導體在未來生產的上的不穩定性,致使儲存巨頭的美光(Micron)、WD均已經在2月中的時候宣告要調漲顆粒售價,也代表玩家想撿便宜的話,動作可得加快。 在選購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各家廠商開始將主力轉往了PCIe 4.0 M.2 SSD,不少新品和價格戰便因此開打,像是WD_BLACK SN850、Samsung 980 Pro等旗艦級SSD再過去1TB可要動輒7,000元以上,如今約5,500元即可入手,降級幅度接近30%。 同時入門級版本的PCIe 4.0也是蓬勃發展,在同樣容量都是1TB的前提下,玩家已經可以只用不到4,000元的價格買到讀取速度在5,000 MB/s以上的產品!更甚者,透過新一代的控制器,廠商已經能夠在不依賴獨立快取的前提下,打造出讀取速度來到3,600 MB/s的產品,直接超越PCIe 3.0 M.2 SSD的3,500 MB/s的頻寬上限,且3,500元左右的價格也不是特別昂貴,讓無快取的PCIe 4.0 M.2 SSD正漸漸的在取代中高階的PCIe 3.0 M.2 SSD。 當然也並非所有玩家都會為了PCIe 4.0通道更換主機板,所以PCIe 3.0版本的產品依然還是有持續推出一些新品,不過新品的定位幾乎都轉向入門、文書用途,SSD整體的設計結構也多是採無獨立快取的設計,畢竟現在光靠控制器就能滿足3,500 MB/s的頻寬極限了。 然而隨著PCIe 4.0 M.2 SSD產品的價格下跌,PCIe 3.0 M.2 SSD在性價比上的光環已經逐漸消退,現階段讀取速度在3,000 MB/s以上的產品,1TB版本的價格約在3,000元左右,與同樣是無快取版本的PCIe 4.0 M.2 SSD相差無幾了。 為了加大產品之間差異,一些PCIe 3.0 M.2 SSD選擇將TLC顆粒改為QLC的顆粒,好處是價格可以壓得更低,1TB只需要2,500元左右,但耐用性相對從TLC顆粒的600 TBW下降到150 TBW,保固也從5年降為3年,建議只用在系統碟、遊戲碟等較容易用來還原檔案資料的地方上,工作、日常檔案的備份就不是那麼推薦了。 現在顯示卡、處理器的功耗都不小,也讓玩家所需的電源供應器瓦數越來越高,如何能夠長期穩定的工作,最好還保有相應程度的向上擴充彈性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電源供應器的瓦數評估上,比較簡單的做法是將顯示卡和處理器的最大功耗相加後,再追加個150~200W供其他零件使用以及緩衝,例如一張RTX 3080 Ti顯示卡的功耗為350W,Core i9-12900K處理器的瞬間最大功耗則為241W,總計591瓦,因此整台電腦建議至少準備750W~850W以上的電源供應器。 之所以要這樣計算的原因在於,電源供應器所標示的瓦數是「最理想」的狀況,或者說是實際可以從市電引入的最大功率,真正輸出給電腦功率會受到環境、負載程度、使用年限等條件而在電力轉換上發生損耗,故玩家選擇的電源供應器瓦數如果太過剛好的話,主機發生跳電的機率就會非常的高。 也因為電源轉換率決定了一台電源供應器的供電穩定性,但絕大多數的玩家也不太可能有專門的儀器去進行測量,於是乎「80 PLUS」認證就成了一個能夠直觀判斷的轉換效率的基準。 80 PLUS認證保證的電源供應器即使在100%負載狀態下,電源的轉換效率都能達到80%以上,例如一顆500W的電供的最大穩定輸出功率必須達到400W才能通過最基本80 PLUS的認證。 而根據電源供應器的能源轉換效率的優劣,80 PLUS認證由低至高可以分為白牌、銅牌、銀牌、金牌、白金、鈦金,共6個等級,等級越高理論上產品在長期使用後的衰退影響也越輕微,耐久度也會越好,相對的產品保固時間也會更長,像是Seasonic的鈦金認證電源供應器就提供了長達12年的保固,自然地價格也就一分錢一分貨囉。 一般而言,玩家若是以遊戲娛樂取向的需求的話,多數有通過80 PLUS金牌認證都能提供7~10年的保固服務,在價格上也不會特別高貴,整體使用上基本已經相當充足。 不管是因為買顯卡被強迫搭配,還是看膩了舊主機外觀想要換新,機殼在挑選上首重的絕對不是有多少RGB燈效,而是對於周邊硬體擴充相容性,不少機殼往往同一個外觀推出好種尺寸,玩家首要確定的就是要能夠放入最基本的主機板和電源供應器,像是InWin就有不少產品是專為Mini-ITX的小主機板設計,必須搭配SFX尺寸的小型電供,若是搞錯了可是會連使用都沒辦法喔! 其次,現在顯示卡動輒三風扇超長身軀和2.5 Slot的肥厚體積,一些較為緊湊的機殼未必有能力容納如此龐然大物,此外玩家倘若希望能將顯示卡直立擺放,讓視覺上更為華麗、降低主機板載重的話,得特別注意機殼後方開闢給直立顯卡用的Slot數量、是否需要額外購買專門的排線、固定工具。 確認好能夠裝入所有的主要零件後,就必須好好注意「散熱」的相容性,玩家如果選擇使用大型塔散來進行風冷散熱,需要注意機殼本身的深度是否足夠,例如NZXT H510i接受的塔扇高度為165mm,超過的話,屆時側板就會無法關閉。 而若是水冷的話,最基本的就是要注意機殼可以容納的水冷排尺寸,像是上述提到的H510i機殼最高就只能相容280mm的水冷排,這代表萬一碰上像是Core i9-12900K這種必須得用360mm的水冷壓制的處理器時,H510i在設計上就顯然不敷使用。 此外,水冷排因為先天性設計的關係,注定要擋住一部份的散熱開孔,所以玩家也得格外注意水冷能夠安放的位置,規劃上應盡可能「同時保留」其他的進、出氣流的通道,確保風流的走向能夠吹過機殼內的每個零件,才能避免處理器以外的零件發生過熱,整台主機也才能長久發揮穩定的效能。 不論玩家選擇進行小幅度的零件升級,又或是決定豪擲千金來一整套新品,在看完前面的各項主要產品趨勢和購買建議後,都希望可以讓大家能夠在挑選上能夠有明確的方向,而在本篇的最後,小編也提醒一下大家在選購時要量力而為,以「功能性」為最優先考量,不要因為外觀或噱頭而衝動消費,並在下單前貨比三家和查詢相關的評測,才能避免被店家當肥羊宰或買到與預期不符的商品,讓金錢真正的轉變成自己喜愛的樣子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曾經我們都是電玩少年,10款遊戲模擬器帶你夢回青春時代
近年來,「重製」變成了電子遊戲產業的主要關鍵詞,過往的經典以新遊戲引擎、新圖形建模重現在玩家們眼前,至於何謂「重製」,小編於去年9月見刊的封面故事「」就略有介紹,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再次回顧。 但不是每一款遊戲都能得到「重製」的禮遇,更多被埋藏在時光裡的經典遊戲,打自當時的作業系統停止更新、遊戲平台停產之後,就再也不見天日,雖然隨著時代演變,平台裝置的進化也衍生出了許多續作,但懷舊與重製,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有著關聯性,但卻不是個等號。 那我們就這樣再也玩不到那些經典遊戲了嗎? 其實早在九零年代中期,因為電腦的效能大幅上漲,在網路上便已出現了一些透過應用程式來模擬各式遊戲機的模擬器,某方面來說,模擬器的誕生,配合BIOS檔與卡匣ROMs檔,除了可以讓玩家們繼續玩到這些舊經典之外,也可以說是為了儲存有可能在未來難以保存的電子遊戲與程式,且得以讓其可以在其他裝置上執行,對數位資訊保存來說,也是一大助力。 典型的模擬器架構,包含了許多組件,廣義來說的話,主要模擬原生平台的CPU、GPU等處理器組件、音效卡、記憶體、按鈕搖桿等輸入裝置,以軟體對應硬體架構的方式來模擬,進而構成模擬器。 但一般來說,模擬器通常不附帶ROMs檔與遊戲程式,玩家們雖下載了各式模擬器,還是得自行取得ROMs檔、ISO映像檔的遊戲資料,才能算是真正啟動模擬器,ISO檔可使用光碟機進行提取,而ROMs檔則需要原生卡匣,透過工具或程式才能取得。 而隨著模擬器不斷演進,除了舊遊戲能在新平台上執行以外,大多數模擬器都提供了不少原先在遊戲平台上不曾有過的功能,比方說製作高解析度的紋理包、反鋸齒、濾鏡等增強遊戲畫質的功能、隨時存檔與讀檔、以及解除原生遊戲可能會有的發售版本區域限制。 此外,隨著模擬器功能越漸多元,利用遊戲機模擬器輔助功能的新遊戲競技模式也油然而生,不使用金手指修改遊戲本體數據、且以及高水準演示操作過程、全稱Tool-Assisted Speedrun的TAS競速,起源於1999年,有名玩家透過修改《毀滅戰士》的原始碼,讓遊戲能夠以慢動作進行,進而演示具有極高水準的操作過程,隨後TAS競速文化也因此擴展開來。 而遊戲大廠也針對玩家們對經典遊戲的需求,紛紛在新世代的遊戲機上,加入了模擬器功能,比方說Nintendo的Virtual Console,從紅白機到任天堂DS的遊戲都能模擬,也包含了SEGA、NEC、SNK等其他廠商的遊戲,新世代的Xbox也能夠透過軟體模擬的方式來向下相容舊世代的主機,Sony則是PlayStation 3能以此方式來執行初代PlayStation、PlayStation 2遊戲(後續新版機種取消向下相容PS2遊戲),本文將針對「個人電腦」平台,挑選了10款熱門的遊戲模擬器,希望對熱衷於經典遊戲、想要懷念青春的玩家們,能有所幫助。 隨著遊戲引擎以及開發技術的演進,現在的電子遊戲已經發展到幾乎以假亂真的地步了,當然玩法也更加花樣百出,安裝方式也更加簡單,有個網路就能下載,但在40年前仍在使用DOS作業系統的時代,玩個遊戲可是相當不容易,安裝時需要數十片3.5磁片、進入遊戲需要輸入大量指令,而在那時,可說是遊戲界的第一波黃金時代。 不過問題來了,我們如今常用的Windows作業系統早就不支援DOS模式了,即便擁有這些3.5磁片,想回憶經典也是無從下手,或許透過虛擬機安裝Windows 95或98可能是個好辦法,但這次小編介紹一個比安裝虛擬機更加簡單的方法,一樣可以透過輸入指令,來重溫小時候的美好。 DOSBox模擬器的取得方法相當簡單,透過官網便可免費下載,甚至製作團隊還會定期更新版本,說起來相當佛心;而安裝方式也簡直不要太簡單,選好安裝路徑,一路next到Install就可安裝完畢。 接著我們先在C槽或D槽、任意一個我們想設置的硬碟裡,開設一個新資料夾,取名方式都可以,當然越簡單越好,當然這個資料夾也是放在越外層越好,輸入指令時才不會搞死自己(哈),之後把想玩的DOS檔案丟進這個剛開設的新資料夾內。 於是我們開始執行DOSBox,並以「mount 磁碟機名稱 目錄位置」的指令輸入指令欄中,小編這邊是設置在C槽最外圍、資料夾名稱為dosgame,因此透過mount指令掛載磁碟機之後,所需輸入的指令便為「mount a: c:\dosgame」,A槽為透過DOSBox所掛載的磁碟機,C槽dosgame則為目標路徑。 進入A槽之後,玩家們可以輸入「dir/w」來確認剛剛的指令是否輸入正確、是否有正確將C槽資料夾掛載進A槽中,輸入正確的話,視窗便會出現載入資料夾的資訊,決定要玩哪款遊戲之後(小編以仙劍奇俠傳作範例),便輸入「cd 資料夾名稱」,比方說小編的仙劍資料夾名稱為pal,所以輸入「cd pal」、金庸群俠傳資料夾名稱為jy,輸入「cd jy」,以此類推。 在輸入指令進入最後一層資料夾之後,在指令欄輸入啟動檔的檔名之後,便可開始遊戲比方說仙劍奇俠傳的執行檔案為PAL!.exe,那麼便輸入「PAL!」,但這邊要注意的是,每個遊戲的啟動檔不太一樣,玩家們得先在資料夾確認過後,才可在DOSBox中正確執行遊戲,比方說金庸群俠傳的啟動檔為paly.bat,那麼就得輸入「paly」指令才行。 不過DOSbox的視窗可能對大家來說有點太小了,別擔心,找到DOSBox 0.74-3 Options之後啟動它,進入頁面後,更改解析度的話需要修改fullresolution與windowresolution兩個項目,並且把output=之後的英文字改成overplay,便可以依照玩家們所需的解析度進行DOSBox啦,當然,玩家們也可以直接按Alt加Enter開啟全螢幕,方便簡單。 在掌機市場上,Nintendo Switch可說是完全制霸,幾乎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但在30年前,老任早就達成這一個成就了,1989年其所推出的第一代掌機Game Boy,憑藉這個系列機種,在全球銷量合計就有1億1,869萬台,下一代機種Game Boy Advance,也替任天堂在全球斬獲了超過8,151萬台的銷量。 但事過境遷,卡匣上的遊戲,畫面、音效早已跟不上時代,剩下的只有青春與回憶,手上舊機種遺失的遺失、壞的壞,想要重溫那些黑白點陣圖、電子音效所帶來的感動,該怎麼辦呢?幸虧,我們有VisualBoyAdvance模擬器,能夠在電腦上模擬執行任天堂所發行的掌上遊戲機,包括:Game Boy、Super Game Boy、Game Boy Color和Game Boy Advance。 相較於DOSBox,VisualBoyAdvance的安裝相當簡單,從開源軟體的集中網站SourceForge裡下載之後,解壓縮便能使用,不過從2004年發布1.7.2版本之後,開發團隊便停止更新,但已可供應絕大部分的Game Boy以降至Game Boy Advance的遊戲使用,且對電腦需求規格相當地低,即使是用老Windows系統,也依舊可以運作。 解壓縮之後,玩家們可以開啟File欄目進而導入程式所需的遊戲檔案ROMs,而從Options中可以找到Joypad選項,玩家們可以透過調整選項,來讓PC鍵盤的鍵位功能對應Game Boy控制按鍵,且總共可以設定4組手把,相當方便。 執行遊戲後,玩家會發現視窗有點小,只要移動滑鼠游標縮放視窗大小就可以了,也可以從Options中的Video欄目調整,如果不介意解析度的話,當然也有全螢幕可以用。 另外,或許會有些玩家在經歷多年高解析度遊戲的畫面洗禮後,對點陣圖有點不習慣,因此我們可以透過Options中的Filter選項調整濾鏡,該功能不能說非常完美的修復畫質,但對圖形邊界有一定程度的加強,能夠追加畫面的柔和感、減少鋸齒度。 早期Game Boy是透過記憶電池給SRAM來記錄存檔,只要沒電、存檔也會跟著消失,當然也沒辦法存檔,但模擬器即便可以模擬整個遊戲環境,但總不能連記憶電池這項步驟也模擬起來吧? 因此使用VisualBoyAdvance存檔時,玩家們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種是Ctrl+L與Ctrl+S的儲存與讀取方式,另外一種則是Shift加上F系列功能鍵,共有10個存檔位置可以使用,讀取只要按一下F1至F12之間其中一個存檔位置,便能瞬間跳到該紀錄點,簡直是SL大法的完美體現。 還有按住空白鍵的加速模式、Ctrl+P暫停遊戲的快捷鍵、Ctrl+R全紀錄清除的快捷鍵,加速模式可以讓玩家們在操作時,快速跳過不想看的片段,至於全紀錄清除的話,小編相信應該沒有玩家需要這個快捷鍵吧?另外,VisualBoyAdvance也有支援金手指使用,從Cheats中的Cheat lists欄目,便可輸入玩家們所需的金手指。 而前文提及VisualBoyAdvance已經不再更新,雖然程式已臻完美,但難免有未知的Bug還沒被發現,因此另外一個基於VisualBoyAdvance模擬器的VisualBoyAdvance-M相信會是玩家們的好選擇,使用方法上與VisualBoyAdvance沒有什麼差異,一樣解壓縮、開啟ROMs便可進行遊戲,但要注意的是,VisualBoyAdvance-M只支援Game Boy Color與Game Boy Advance平台的遊戲。 存檔方式、讀取方式、快捷鍵也幾乎相同(多一個F11全螢幕快捷鍵),但還是有些微不同的地方,比方說調手把的選項,變為Options下的Input欄目,內建鍵位還是與VisualBoyAdvance相同,也一樣支援4控制手把,畫面濾鏡方面也比VisualBoyAdvance要多了幾個。 身為目前家用遊戲主機界的三巨頭之一PlayStation系列,由SIE(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開發,自1994年初代PlayStation(PS1)誕生以來,至今也即將滿30個年頭,家用遊戲機也來到了第五代(PS5),在其中每代主機上都有讓不少玩家印象深刻的作品,因而鞏固了一票PS粉絲,奠定了PlayStation地位。 而不管是新舊玩家,現在想回味這些經典遊戲,除了PS4依舊在服役且PS5也99%向下相容PS4遊戲之外,PS1、PS2、PS3一般情況下僅能到市面上尋找二手主機、遊戲片,畢竟這些前輩們因為架構都不同的緣故,在陸續停產後,後續推出的新主機想要向下相容是有一定的難度。 不過若只是單純想回味,對主機本身沒特別有愛的話,又或者是懶得將PS1、PS2的AV類比訊號轉為數位訊號,事實上也不少人透過模擬器來遊玩這些經典作品,目前也有不少PS模擬器可使用,小編就這邊就簡單挑了幾款介紹給各位,主要是針對PS1、PS2、PS3為主,PS4模擬器雖然也是有,不過就如小編剛才所說,目前主機依舊在服役,PS5也能向下相容,要遊玩不是難事,所以就不再特別多提。 ePSXe是一款相當出色的PS1、PSX模擬器,不僅PC、Linux/maxOS平台,甚至手機的Android平台也支援,最初版本可追朔到2000年,技術上已經是相當成熟,目前PC平台最新為2.0.5版,只要到官網即可直接下載。 硬體需求上也要求不高,畢竟不管是PS1本身還是ePSXe都已經是20年以上的產物,只要Intel Pentium 200 MHz處理器、256 MB RAM以及支援OpenGL、DirectX或Glide API的顯示卡即可,對於現今絕大部分PC來說應該是小菜一疊。 下載完程式後,基本上直接打開就可以準備開始遊玩手上的PS1遊戲,ePSXe支援PS光碟或是ISO、IMG、CUE、CCD、MDS、PBP、ECM等映像檔格式。 位於影像設置內可切換全螢幕/視窗模式、色彩位元、自訂解析度等等一些基本設置,左下角也提供Fast、Nice兩項預設模式,玩家可以依據電腦配置來直接切換,另外早期的一些遊戲在開場動畫或過場動畫可能無設計跳過功能,若玩家想快速跳過這些漫長的的過場動畫,可透過取消FPS限制來達到畫面加速效果。 針對CPU設定的部分,可在Options選項內來調整,其中CPU overlocking的部分就可選擇x1、x1.5、x2、x3、x4,CPU Mode內也可切換Dynarec(Fast)、Interpreter(Slow),但除非玩家在遊玩過程中遇到問題可嘗試來調整,不然基本上不太需要特別去設定即可開玩。 最後小編也挑了本家的經典賽車作品《Gran Turismo》來實際體驗,過程中不管是在畫面、操作上都非常順暢無遇到BUG問題,讓小編完美的回味了自己的童年。 PlayStation 2(PS2),相信是眾多老玩家的童年之一,即便可能沒擁有過但至少都聽過他的名聲,儘管來到了PS5時代的現今,它依舊保持著家用遊戲主機最高銷量、最長銷售時間、最長官方支援時間等等紀錄,其中的遊戲大作更是多到數不完。 而PCSX2就是款算是相當成熟的PS2模擬器,支援Windows、Linux、MacOS等平台,目前官方最新版為1.6.0,軟硬體需求方面,官方建議的推薦配置是Windows 10(64位元)/Linux OS 19.04或更新版本,CPU支援AVX2且在PassMark大於2100分、GPU可在PassMark G3D Mark大於6000分以上、8GB RAM以上等,需求上當然是會比PS1要來的高些,不過對於現今大部分新PC應該都不是什麼難事。 另外官方也貼心的在官網上列上了遊戲相容性列表讓玩家可以先查詢想玩的遊戲在該模擬器上的相容程度,順帶一提PCSX2還支援繁體中文,對於中文玩家們來說在設定、調整上更方便。 PCSX2安裝過程與一般程式一樣簡單,基本上安裝程式會自己依照電腦規格來設定,因此照著預設下一步即可,不過要注意的是,除了遊戲以外,PCSX2還需要PS2 BIOS才能正常運作,所以到首次執行設定的部分就會看到需要選擇BIOS來運行,至於PS2 BIOS哪找呢?相信各位資深玩家要透過網路來找到資源不是難事,不過這畢竟並非合法行為,玩家們還是要自行斟酌,而官方則是建議玩家從自己的PS2上擷取BIOS。 基本上安裝完成後即可啟動遊戲開玩,若需要而外詳細設定可直接點選模擬器選項內調整,細分為EE/IOP、VUs、GS、GS視窗、遊戲加速器、遊戲修正等選項,不過一般大概只會用到GS視窗內的畫面解析度比例調整,此外還有GSdx外掛插件(GSdx Settings),可設定Renderer(渲染器)等設定,在Shader Configuration(著色器)設定內還可開啟FXAA反鋸齒來達到較佳的畫面表現。 PlayStation 3(PS3)可以說是PS系列一大里程碑,硬體規格上的提升之外還首度搭載HDMI、Blu-ray Disc(藍光光碟)等新技術,正式進入HD時代,小編當年第一次看見PS3遊戲畫面時的驚艷度至今記憶猶新。 說到PS3模擬器,相信是RPCS3較為出名,目前最新來到0.0.21-13329版,兼容遊戲更來到了3198款,官方也提供兼容遊戲列表於官網,玩家可先查查看自己想玩的遊戲有無完整兼容,RPCS3支援Windows、Linux、MacOS以及FreeBSD等作業系統,硬體需求也較高,官方推薦6C/12T以上的AMD Zen 2架構、Intel Skylake架構或的處理器,搭配AMD Polaris、NVIDIA Maxwell架構顯示卡以及8GB RAM以上, 而RPCS3同樣也是較複雜些,要完整運作前需先安裝Visual C++ 2019可轉散發套件以及準備PS3系統軟體PS3UPDAT.PUP,不過慶幸的是這兩個軟體目前都可透過官方管道取得,在RPCS3官網也有提供連結可下載。 RPCS3設定可以說是相當豐富,設定選項內就細分為CPU、GPU、Audio、I/O、System、Network、Advance、Emulator、GUI以及Debug,若要調整渲染器、解析度、FPS限制、各項異性過濾、反鋸齒等都可在GPU內找到。 RPCS3可同時支援7組控制器連線,也因為目前依舊在持續更新緣故,不僅DualShock 3、DualShock 4以及Xbox控制器之外,就連最新的DualSense也有支援。 接著就可以開始安裝遊戲,而要注意的是RPCS3支援.pkg格式的ROMs檔,但有些遊戲還需要額外的RAP檔案才可完整運行;安裝完成後實際體驗不難發現,在一些畫面精緻並且在兼容標示為「Ingame」的大作上,確實較容易有破圖、甚至開不了遊戲的狀況發生,需要微調設定才能稍微改善,但如果是像「初音ミク-Project DIVA- F 2nd」這類已經明確標為「Playable」的遊戲,即便小編改用AMD 4750G+內顯都可完整順暢的遊玩。 然而遊戲模擬器百百款,如果想要重溫每個時代的回憶,那可能需要安裝好幾項模擬器才行,不僅有可能造成電腦桌面混亂,沒有整理好的話找某個資料夾可能就要找超久,耗時費力;那麼,如果只要裝一款模擬器,不管是家機、掌機、街機、PC舊遊戲,幾乎八成以上遊戲都能夠遊玩,那樣是不是更加迷人呢? 因此RetroArch或許是我們最好的選擇,簡單來說,RetroArch提供了模擬器一個平台,只要下載核心並載入、在讀取ROMs檔之後,就能夠順暢遊玩,也就代表玩家們只需擔心如何找到ROMs檔就好,而且RetroArch還支援繁體中文運行,簡直不要太美滿。 首先我們從RetroArch的官網下載程式,可以發現RetroArch支援多項作業系統,包含從Windows 98SE到Windows 11、MacOS、Linux、Raspberry Pi、Android、iOS都能下載使用,玩家們也可以從Steam平台上下載,不過本文將以介紹PC端的RetroArch為主,有興趣的玩家可以試試其他作業系統。 安裝方式也相當簡單,幾乎可以說是一路點Next到底就行,但其中要注意的是RetroArch需要系統安裝9.0C以上版本的DirectX,但除非是舊電腦、舊系統,不然基本上DirectX以上的版本都會超過才是。 進入RetroArch程式之後,官方預設介面為簡體中文,玩家們可以到第二欄的設置→用戶裡面更改,便可使用繁體中文來進行程式,在調整完語系之後,玩家們也可以繼續在調整解析度、控制鍵等等設定。 雖說RetroArch擁有許多快捷鍵,但大部分與各大模擬器設置相同,主要以方向鍵、Enter、A、S、Z、X作為核心操控,也有加速鍵、暫停鍵、存檔與讀取鍵,這些都能在設定欄目裡查看,也能透過設定來更改自己習慣的按鍵,除此之外,RetroArch當然也支援遊戲手把操控。 在設定完畢之後,接著回到主選單,玩家們不需另行在網路上找尋各大模擬器,只需透過載入核心,也就是載入各個模擬器程式,找到需要的模擬器,便能透過RetroArch下載,而RetroArch所收錄的模擬器將近160種,包含任天堂掌機系列、PlayStations系列、SNK NEO GEO、SEGA Mega Drive應有盡有。 選定並載入核心之後,接著載入遊戲內容,也就是玩家們需要自行擁有的ROMs檔,比較特別的是,RetroArch可以直接讀取ROMs檔,不必另行解壓縮,也能直接進行遊戲,甚至連DOS版舊遊戲也不需輸入指令,透過DOSBox-Cure就能直接讀取壓縮檔並執行遊戲,不過有個地方要特別注意,某些遊戲主機以及模擬器需要BIOS檔才能安裝。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進步發展以及普及化,造就了手機遊戲市場的崛起,類型也是相當廣泛,近幾年更是有許多早期經典作品移植至手機平台上,現今只玩手游的玩家所佔的比例已經不在少數,不過手機方便歸方便,但對於一些PC用戶來說,若能不用額外空出手來點手機,能靠滑鼠一次完成操作那是再便利不過,加上也不是所有人手機都是買到最高規格,要跑一些資源較重的遊戲可能會有些困難,因此,手機模擬器就是個很好的解法。 提到手機模擬器,BlueStacks相信已經是家喻戶曉的等級,這款Android模擬器不僅免費、支援繁體中文、介面直覺、操作又簡單,只要手機能辦到的功能,它幾乎也都做得到,甚至更勝於手機。 BlueStacks目前有分BlueStacks X以及BlueStacks 5,前者主要是雲端平台,只要網速足夠即可透過雲端遊玩各類手游,較無硬體限制,而後者則是單純的模擬器,不過事實上不管選擇哪款,兩款都會同時安裝,而小編這次介紹以BlueStacks 5為主。 BlueStacks 5支援Windows、MacOS作業系統,硬體需求上推薦配置為Single Thread PassMark得分可大於1000分的Intel或AMD多核處理器,顯卡效能則可在PassMark得到750即可,RAM則建議有8GB以上。 BlueStacks 5安裝方式可以說是相當簡單,與普通程式相同,選擇好安裝路徑後,接著按下一步安裝程式就會依次全部安裝完成,就能開啟BlueStacks 5來使用囉! BlueStacks 5介面相當簡潔明瞭,也可以看到熟悉的Play商店已經內建於模擬器中,直接選取該App並登入Google帳號後即可開始下載App、遊戲。 當然,並非所有玩家的電腦都是頂規配置,對於較入門的玩家來說,可至設定>效能選項內調整CPU分配、記憶體分配、效能模式以及幀數甚至可啟用垂直同步等等,來降低模擬器資源占比,換取更順暢的遊戲體驗。 而模擬器的另一大優勢,就在於可以輕鬆多開,讓玩家可同時遊玩各類遊戲又或者用不同組帳號遊玩同一款遊戲,對於BlueStacks 5用戶來說,只要打開多開管理器點選左下「多開引擎」,選擇好CPU核心數、記憶體、解析度等等即可開啟第二組BlueStacks 5。 對於一般PC玩家來說,大部分的螢幕當然不像手機可以用觸控的方式遊玩,因此就需要虛擬按鍵,BlueStacks 5本身也針對許多知名遊戲預設了虛擬按鍵,假設不符合玩家需求也能再自定義調整,整體設定相當便利。 目前手機是電子遊戲的熱門平台,配合智慧型手機的性能逐年越漸強大,不管是RPG、MOBA、FPS、RTS、動作遊戲、卡牌遊戲,幾乎想得到的遊戲種類,都能在手機遊戲中玩到,但手機仍有著續航力不足的窘境,某些需要大量遊玩時間的遊戲,在手機上難免捉襟見肘,因此轉移平台似乎就變成了不可逆的趨勢。 NOX夜神就是其中一款運行絕大部分採用安卓系統的模擬器,其開發目的也很明確,就是為了能讓PC可以流暢運行安卓系統與其App,也替那些太農的遊戲所需的手機續航力找到了出口。 NOX夜神的取得方式也相當簡單,前去官網下載對應作業系統的版本即可,包含Mac也能使用,玩家們只要透過簡單的鍵鼠設定,就能夠模擬手機上的使用方式,當然,在夜神上所有的使用都是免費的。 安裝方式也是零問題,選好安裝路徑之後,就與絕大部分的PC應用程式一樣Next到底就行,進入介面之後,扣除PC應用程式頂端的功能表、右側的夜神快捷列,幾乎與安卓手機介面完全雷同,而首次進入NOX夜神模擬器,系統會詢問是否登入Google帳號,可以立即登入也可以略過,不過想要安裝App的話,除非是直接透過APK檔安裝,不然從模擬器裡的Google Play商店下載,也依舊是要登入Google帳號。 而安裝App的方法,除了上述所說的拖曳APK檔進模擬器快速安裝之外,也可以透過視窗頂端的工具列,點下Google Play商店的小圖示、或透過視窗頁面的搜尋欄位來找尋需要的App。 而右側常駐顯示的快捷列由上至下分別為:全螢幕顯示、鍵盤滑鼠與手把設定、音量增減、檔案助手、快速安裝APK檔(從桌面拖曳APK檔進模擬器即可安裝)、多開快捷鍵、截圖,在此列最底端點擊展開的話,便會再開啟另外一條快捷鍵,上至下分別為:能夠模擬手機搖動的搖一搖、定位、關閉後台程式、快速重啟系統、錄製腳本、錄製影片、多開同步、選單鍵、滑鼠鎖定、以及調整橫放與直立的螢幕旋轉。 不過每台電腦的配置都不太相同,不是每個人都是使用高階配備,因此透過設定,能夠調整NOX夜神所需佔用的資源,NOX還能模擬各類安卓手機,並進行root功能,相當有趣。 NOX夜神另外一個相當知名的功能就是多開系統,無論是抽首抽還是練分身都相當方便,不過模擬器多開也是需要參照自己電腦機體的效能,官方建議,玩家們若想要多開,最低4核8緒以上CPU與NVIDIA GTX以上顯示卡比較恰當。 而有多開需求的玩家,不必事先啟動主程式,可以直接透過電腦桌面的夜神多開器圖示來啟動模擬器即可。那麼到底NOX夜神到底可以開幾個模擬器呢?依照小編寫稿的文書機:AMD Ryzen 5600G、AMD Radeon Graphics內顯、DDR4-3200 32G、M.2 PCIe Gen 3x4 1TB SSD的Mini PC文書機配置來示範,3開NOX夜神玩《天地劫》就已略顯吃力,而4開時就已有Lag、卡頓的情況。 而隨著手機遊戲的數量越來越多,手機模擬器平台也跟著推陳出新、越來越多,除了打著能讓電腦完美相容安卓系統的大旗之外,主打能暢玩手遊也是手機模擬器的方針之一,而遊戲多開、支援手把也是時下玩家玩手遊的要素。 雷電就是這麼一款主打能讓玩家在電腦上,順暢且穩定玩手遊的模擬器,不定時與遊戲廠商合作,推出相關活動,甚至有專門為遊戲打造的專屬模擬器,如果玩家們有玩手遊的需求,相信雷電是一個好選擇。 雷電模擬器分為32位元的3.0版本與64位元的4.0版本(32位元也有),皆可在官網上取得,兩者在電腦配備上的門檻也有不同,官方除了推薦作業系統最好能有Windows 7以上之外,能流暢執行雷電模擬器的配備,也最好有Intel i5-10400F、NVIDIA GTX 1650、16GB記憶體以上為佳。 從官網下載之後,安裝模式也沒有太大困難,選好安裝路徑之後,就可一路Next到底,直至安裝結束,開啟介面之後,無需事先登入Google會員,這對某些注重網路隱私權的玩家,算是個小福音,不過若是要透過Google Play商店安裝App的話,依然要登入Google帳號,不過比較麻煩的是,每次啟動都會跳出廣告,桌面右下角視窗也會不定期跳出廣告。 視窗右上角的功能欄位,有一個三條橫線的圖示,該欄位可讓玩家檢視自己的電腦配備,雷電的設定也可從此開啟,此外也能顯示FPS幀數,而右側快捷欄由上至下分別為:設定、鍵盤與手把控制調整、音量增減、全螢幕、腳本錄製、多開快捷鍵、安裝APK檔(當然也可直接從桌面拖曳APK檔至模擬器安裝)、截圖鍵、影片錄製、能夠同時讓多個開啟的雷電模擬器進行相同操作的同步器、模擬手機搖動的搖一搖、定位、螢幕旋轉,而在雷電視窗中點下滑鼠右鍵,可隱藏游標,用以模擬手指滑動手機時的狀態。 而在設定欄目中,玩家們可以發現,雷電模擬器已預先設置了平板、手機、超寬螢幕的解析度配置,當然也支援玩家們自行設定,而模擬器所佔用的系統資源,也可透過設定欄中的CPU、記憶體來作調整,比較特別的是,在雷電模擬器的遊戲設定中,有針對《絕地求生》手遊的專屬解析度設定。 多開雷電模擬器的話,雖然沒有數量上限,但還是得端看玩家的配備來啟動適合的模擬器數量,才有較為適當的多開體驗,除了透過主程式的多開器啟動之外,在安裝完雷電模擬器之後,桌面也會多一個雷電多開的捷徑,以此來快速多開,而雷電支援多開優化,主要以調整幀數、記憶體佔用等等模式來提高多開的執行速度與穩定性。 以小編文書機的配置來看:AMD Ryzen 5600G、AMD Radeon Graphics內顯、DDR4-3200 32G、M.2 PCIe Gen 3x4 1TB SSD的Mini PC文書機,在沒有任何優化調整之下,一次開啟3個雷電模擬器雖有些吃力,但還能勉強使用,不過再多開一個的話,就開始出現Lag的情況了。 模擬器的存在,在舊有遊戲機壞一台就少一台的情況下,雖然模擬器的法律問題至今還沒得到妥善的解決,但模擬器能讓舊遊戲於新平台上重現,於實質上的數位資產保存工作中,有著相當大的助力,讓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前的遊戲文化可以傳承下來,而對我們一般玩家來說,最直接接觸到的,或許就是我們當時與電玩的年少記憶,模擬器讓那些可能無緣「重製」的經典遊戲,可以與玩家再續前緣,雖說本次僅挑選幾款較為熱門的模擬器作為介紹,但透過本文,相信能讓玩家找回對電子遊戲當年的熱情。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新角色新地圖,《鬥陣特攻2》PVP Beta測試報名開跑!
在2021的BlizzCon嘉年華上,我們並沒有看到關於《鬥陣特攻2》的消息,不過暴雪在後續卻有表示,目前遊戲相關開發相當順利,有望在2022年推出,不過「跳票」、「延後發售」是暴雪的傳統XD,於去年8月時,又有消息傳出《鬥陣特攻2》將可能無法在2022年推出,之後《鬥陣特攻2》的製作人、角色藝術總監等高層開發人員離職,暴雪又於去年宣布將停辦2022年的BlizzCon嘉年華,因此《鬥陣特攻2》的相關資訊依舊讓人雲裡霧裡摸不著頭緒。 不過就在早些時候有了些訊息更新,官方於11日發布全新研發影片,遊戲總監Aaron Keller表示,將會把《鬥陣特攻》與《鬥陣特攻2》的PVP與PVE體驗拆開來,因此首波Beta測試將著重於PVP模式,且PVP Beta測試也將於4月下旬展開,並將開放部分區域的PC玩家報名參與,目前官網已開放報名,有興趣的玩家不妨可以試試,而Alpha封測已於今日展開,將由暴雪員工、《鬥陣特攻》職業聯賽選手等參與測試。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gaWQMkS0AI&ab_channel=PlayOverwatch ▲《鬥陣特攻2》Developer Update。 而4月下旬將開放的Beta測試內容,預計將包含全新攻擊英雄「索潔恩」、以及全新的遊戲模式「推進」、五對五多人遊戲模式、4張全新地圖、重製歐瑞莎、毀滅拳王、壁壘機兵、駭影。 但令人好奇的是,對於目前所釋出的畫面來看,即使是Beta測試,但幾乎與1代完全沒有不一樣的風格、遊戲模式、人物角色,除了推出新地圖外,這樣稱作2代,不免讓人有些懷疑,目前釋出的《鬥陣特攻2》是否只是原先《鬥陣特攻》可能的資料片內容而已呢?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