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情報
-
酷炫但還不夠好用,穿戴式電子尚待成熟!
2014年1月CES上最熱門的是什麼?可以從CES大會新頒佈的3種創新獎(Innovation Award)來得知,一是車用體驗,二是3D列印(去年就很熱了),三是穿戴式電子。尤其是穿戴式電子,包含Sony、Intel、LG、Omron、Toshiba、Razor、Reebok、Garmin、EPSON、Adidas等傳統大廠都推出相應產品。 在CES 2014之前的2013年9月IFA展上也有Samsung、Qualcomm發表,加上在Kickstarter群眾募資網站募到1000萬美元的新創業者Pebble等,也與汽車大廠Benz合作,要運用智慧錶遙控汽車等,穿戴式電子實在備受矚目。雖然穿戴式電子很熱門,但其實已有一些先期使用者有微言,同時也引發一些爭議與顧慮。 首先是Google Glass,Google Glass具有攝影鏡頭,可拍照錄影,拍攝方式目前尚未確定,可能是觸控拍照、語音命命拍照(透過語音辨識)、甚至是眨眼拍照,但無論何種都幾乎可拍錄於無形,此作法已遭抗議,包含考場、法院、展覽(含博物館、美術館等)、三溫暖(含泳池、更衣間等)、電影院、賭場等地方都不歡迎人配戴這種可拍錄的眼鏡進場。 另外也有安全疑慮,Google Glass的微投影顯示會佔據右眼外的一個視角,雖不會影響兩眼直視,且投影畫面為半透明,仍可隱約投射畫面後方的自然景象,但依然容易造成視線混淆,開車時將有安全影響,目前有提案開車時不能配戴。 同樣以Google Glass為例,Google Glass提供觸控操作,但觸控面積僅右側一個條狀可用,只能前滑、後滑與拍點,簡言之是只能以「點、線」方式觸控,無法「面」觸控,觸控操作很有限。而即便是智慧型手錶,在普遍不到2吋的顯示畫面上觸控,也是無法進行複雜的操控,例如2007年iPhone就有的多點觸控,用兩根手指的開合進行畫面的縮放,就很難在手錶上實現。 另外,Google Glass期望畫面與聲音都不要太過干擾配戴者,所以畫面為半透明,而聲音方面也有特殊處理,例如使用骨傳導耳機,骨傳導耳機有別於傳統耳機,傳統耳機是透過空氣震動來傳導聲波,所以必須塞住整個耳朵,但也因此影響耳朵聆聽自然環境的聲音,在路上用容易造成危險。 骨傳導耳機不用聲音為傳輸介質、傳輸路徑,是改用人的臉骨為介質、路徑,所以耳朵還是可以自然聆聽外界環境聲音,但同時也可以聽到來自Google Glass所發出的聲訊。另外還有一種是骨傳導麥克風,但Google Glass並未使用。骨傳導耳機立意雖佳,但實際使用結果可能不盡理想,否則Google不會再Google Glass硬體改版時,補提供一個傳統一般耳機的選項給用戶,言下之意可能有些人仍偏好傳統耳機,或骨傳導耳機的表現不理想所致。 目前穿戴式電子的三大流行是智慧錶、智慧眼鏡、智慧手環,特別是智慧手環,去年台灣有一陣子賣到缺貨,想買必須先付現預定,到貨時才去取貨,相當熱門。為何大家搶著買智慧手環?智慧手環的功效是運動記錄、睡眠記錄,跑步時可以計步,睡覺時可以記錄深眠、淺眠等(透過加速度感測器,感應身體震動程度來判定),然後這些資料上傳到手機或電腦上,就可以描繪出整個運動、睡眠歷程,進行檢討改善,或檢視自己是否仍有睡眠債(熬夜後的補償)等。台灣賣到缺貨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記錄睡眠,而不是運動,有些人已在手機上裝入App,已可以記錄運動。 2014年CES上,包含Sony、LG、Razor等業者都有推出智慧手環,而在此之前Nike、Adidas也有,另外一些小業者、新業者的產品也都很受歡迎,如Jawbone Up、 Fitbit Flex,及Misfit Shine等。而網路上已有人同時購買這三者,配戴在同一個手腕上,開始運動、睡眠等,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三款產品的計錄值均不同,有的顯示已跑了4506步,有的是5015步,有的是6229步,而對應出的消耗熱量也不同,跑4506步的說是消耗2347卡,跑5015步的卻是1838卡,此外跑步的里程也不同,如3.3km、3.8km、4.57km等,只有睡眠記錄比較相近,但有可能是三家使用共同感測器與演算法,是否忠實真確記錄,可能還需要驗證。或許,智慧手環的運動、睡眠記錄,可能跟Wii、Kinect的人體辨識系統有些類似,並不是很精確;雖然因個人的一些行動而很快提供有些回應,很快有愉悅及成就感,但等新鮮感過去,也很難有更多樂趣。 穿戴式電子與智慧型手機不同,iPhone只要受潮就不保固,但幾乎所有穿戴式電子都強調一定程度的防水性。不過,業者所宣稱的防水效果,可能需要更真確的了解。舉例而言,某款智慧錶宣稱可承受3ATM(大氣壓)的防水,更好的型款可承受5ATM,但防水標準另有一套由瑞士頒佈的,即瑞士日內瓦的國際電工委員會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提出的IP(Ingress Protection)等級。IP等級分2個位數,第一個位數是防塵(固體),第二個位數是防水,數字愈高防護性愈好,固體的級數是0~6,液體是0~8。舉例而言,Sony的第二代智慧型手機SmartWatch 2,官網規格寫著IP57,即是等級5的防塵與等級7的防水。 上述是產品本質與應用上的顧慮,接下來也談一些消費購買上的顧慮。由於穿戴式電子仍在前期摸索,價格相當紊亂,以智慧型眼鏡而言,Google Glass的探索者版約1,500美元,有的業者則為999美元(如美國Vuzix公司的M100),有的是649美元(如加拿大Recon公司的Jet),而法國新創業者的GlassUp甚至只有99美元。價格差異如此之大,到底功效上有多少差異?是不是買了才發現不合需求,或花了大錢才發現有些功能不是您所要的,例如Recon的Jet智慧型眼鏡是雪鏡型態,通常用來記錄滑雪或其他極限運動,一般使用反而成了大材小用。 另外,若買的產品是知名大廠,則還有所保障,例如Sony、LG等,加拿大Recon也有Intel創投(Intel Capital)入資,短期內應當很穩妥(也不那麼一定,1998年資迅人也有Intel創投入資3億,2000年4月仍舊告終)。但有些為新創業者,新創業者推出的穿戴式電子產品,風險就高一些,特別是從群眾募資網站(如Kickstarter、Indiegogo等)獲得起步機會的,在產品通路尚未打開的前期,多採預購方式銷售,然根據了解,從群眾募資網站起步的業者,已有許多無法兌現當初的承諾,不是產品延遲交貨,就是根本交不出貨,或雖交出貨,但不合乎的承諾。如果買到不合當初承諾的產品,或延後拿到,可能摸摸鼻子就算了,至少還有售後服務與保固,但美國消費者很重視消費權益,不合預期通常會控告業者,許多新創業者才剛起步就被告倒,如此連售後服務與保固都不可靠。 各位可知道,以電子寵物(當初與穿戴式電子一樣新潮)Pleo小恐龍聞名的公司Ugobe,當初獲鴻海1億的投資,但也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於2009年4月倒閉,一段期間各店面到處都在廉價出清小恐龍,所幸後來有業者(Innvo Labs)接手Pleo產品系列,但新款的價格比以前更貴,從300美元增至500美元。由上述可知,穿戴式電子仍有其不成熟性,消費者當更謹慎,以免傷荷包又傷心。
-
Windows 10升級大塞車,原來都在插隊啊?!
話說微軟於2015/7/29正式推出Windows 10,並啟動全球升級計畫,讓Windows 7/8/8.1的正版用戶可以免費升級。由於全世界使用Windows的用戶何其多,因此微軟早在6月初就放出升級預約的計畫,讓用戶先抽號碼牌,等待升級通知後,再進行下載升級的動作。 如果說網路遊戲耗費的頻寬很大,那這次微軟的頻寬總動員可說是史上最大一遭了。為了應付7/29之後大量湧入的升級需求,微軟早就預留好史上最大的網路頻寬,讓客戶能夠快速下載。據微軟內部人士透露,微軟已預留高達40Tbps的頻寬,以保證每位用戶都可以正常下載並升級。 不過,在Windows 10剛上市之際,美東時間7/28的下午1點時,就已經湧入了10Tbps的頻寬 (因時區關係,亞洲與大洋洲的用戶比歐美地區能更快獲得升級),且這個數字不斷在飆升中。若跟Apple當初提供OS X Yosemite 10.10免費升級服務時,其最大頻寬也只不過8Tbps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了!因為Windows 10用戶比OS X的用戶多好幾十倍,這次Windows 10升級的頻寬總動員,對ISP而言真是莫大的挑戰啊! 由於此次Windows 10升級,其ISO檔案大約是3GB左右,若以一般ADSL用戶下載頻寬為100Mbps為例,最順暢的狀況大約300秒,也就是6分鐘就可以將ISO檔下載完成。而以微軟這次動用了40Tbps的頻寬為例,理論上可以同時容納40萬個客戶,用100Mbps的下載速度在6分鐘內將ISO檔下載回去。 也就是因為頻寬無法同時負荷全世界連進來的下載需求,因此微軟早在6月初就透過讓用戶以預約的方式,經由抽到的號碼牌次序,來通知客戶進行升級。台灣微軟在7/29正式發表會中也表示,台灣用戶更新優先次序,是排在全球前5名內,所以應該在這兩個禮拜內,都會陸續收到更新通知的。 微軟未來將以Windows as a Service (視窗即服務)的理念,將軟體產品打造成一項服務,透過網路的方式,讓消費者來進行購買、下載、升級。然而對公司的IT人員來說,這項服務會讓安裝電腦成為一種夢靨。因為每部電腦升級到Windows 10就要耗費3GB頻寬,公司裡面100台電腦就要300GB頻寬了。這樣一一升級不僅費時費事,且浪費網路資源!為什麼不直接提供ISO檔下載? IT人員只要下載一次耗費3GB的資源就好!因為做成隨身碟之後,就可以離線安裝或升級,減少對微軟頻寬的佔用啊! 當然微軟也知道這樣的需求,因此早在7/29當天,就開放Windows 10正式版的ISO檔下載服務,讓專業的技術人員透過離線方式,來安裝或升級自己的電腦,下載細節請參考文末的延伸閱讀(4)。 不過,並非每個人都會下載ISO檔,然後還要燒錄成光碟或準備一支隨身碟來做成Windows 10安裝碟來安裝,對一般電腦用戶來說,最快的方式就是「懶人升級法」,也就是直接透過Windows 10的升級服務,不須準備其他儲存媒體,只要泡杯咖啡並坐在旁邊等,電腦就可以升級完成! 俗話說,「愛插隊是人的天性(誤)!」許多熱切期盼升級到Windows 10的用戶,早就電腦準備好很久,且第一時間就去預約了。但等來等去,等到天荒地老都等不到微軟的升級通知,於是開始發怒了!而外電報導,說明Windows內部其實有個密技,可以強迫馬上升級。而且這個密技也適用於Windows 10,這麼一來,微軟當初預約升級的美意,就幾乎是白搭了。可以插隊升級的話,誰還要預約升級啊?! 以下是外電公佈的「插隊升級」的指令,不一定會成功,請參考就好: 1. 先進入傳統的Windows Update畫面,選擇左邊的變更設定,確認「重要更新」有打開並選擇「自動安裝更新」、「建議的更新」有打勾,以及與「Microsoft Update」(Win8有這項)也打勾才行。 2. 開啟檔案夾,並刪除資料夾 C:\Windows\SoftwareDistribution\Download 內所有檔案。 3. 按 Win + R 組合鍵,打開執行視窗,輸入 wuauclt.exe /updatenow 後按Enter。 4. 再開啟 Windows Update 更新畫面,然後按一下「檢查更新」,順利的話就會看到有下載Windows 10的通知了!若發生更新錯誤,重新開機後再重做一次看看! 國外不少論壇對這種插隊的作法,非常嗤之以鼻。因為不僅不公平,而且現在因為大家都在插隊,連帶影響到Windows基本的更新服務,例如Windows Store(軟體市集)。現在微軟的頻寬大塞車,想要做在軟體市集下載App都變得很慢。 其實微軟Windows 10剛上市,應該還有一些問題。就等微軟慢慢修到好,再來升級也不遲,用不著急著插隊來當白老鼠。而且插隊這種行為,其實也令人感到反感。如果真的不堪久候,微軟官網早就提供ISO檔案,讓大家下載來更新,且這種「勤人更新法」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免排隊、免插隊,只要你將ISO下載回來,然後用ISO掛載工具來掛載起來(Win8還可以直接掛載,不須其他工具),再執行setup.exe,就可以離線升級!比上述「懶人升級法」的線上更新還快喔! →更多的【PCDIY! Windows】: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軟體玩家】: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更多的【PCDIY!開箱文】:
-
AMD APU A8-7670K日本開賣,台灣價格比日本便宜!
AMD APU A8-7670K在日本時間7月31日正式發售,眾所皆知,AMD的APU系列在中低階的電腦中有著非常不錯的C/P值,又搭配效能不賴的內建顯示卡,常常是網友口中的「窮人聖物」;這次推出的AMD APU A8-7670K,是屬於A8-7000 / 6000系列,搭配了4個核心的CPU與6個核心的GPU,GPU時脈為757MHz,CPU本身有4MB的快取記憶體,採用Socket FM2+腳位,功耗則是95W。 日本上市的售價為14,900日圓,折合台幣後大約為3798元( 採四捨五入計算 ),但是有去過日本的朋友都知道,目前日本有所謂的觀光客可以退消費稅的優惠,目前公告稅率為8%,以3798換算下去8%大約為台幣304元( 採四捨五入計算 ),所以實際購買的價格為台幣3,494,查看看台灣原價屋的報價為3,490元,日本退稅後竟然還比在台灣購買貴一點點,看來購買3C產品到日本不一定划算唷! 參考網站:
-
Facebook搞什麼飛機? 原來是Aquila網路無人機!
大約42公尺高、有著類似波音737的機翼、但卻沒有載人,重量比汽車輕很多,大約只有453.6公斤的無人機,是在搞什麼樣的飛機啊?原來是社群網路巨擘-Facebook正在進行一個無人機計畫,透過在空中放送網際網路,讓周圍的人可以收到無線網路訊號,來存取網際網路。 這個叫做Aquila無人機,是Facebook的Connectivity Lab在1年前就在進行的計畫,主要用途不是像Amazon那樣利用當產品快遞,而是飛到網路比較沒那麼發達,以提供更多連線上網的機會。Facebook計畫與電信商和其他公司合作,以飛機代替建立塔台的方式,可以大幅降低建置基礎建設的成本,以提供低價上網的資費給消費者。Facebook希望Aquila能夠在幾個月後飛離地面,以進行首次的試飛。 Aquila只是Facebook Connectivity Lab的一項元素而已,該公司主要計畫,是要提升整體上網的範圍,包括衛星和光纖等等。是一項讓人肅然起敬的計畫。整架Aquila飛機的表面都以太陽能面板所覆蓋,其設定是在6~9萬英呎(18~27公里)的高度(平流層)上面盤旋,比一般客機高度還高,不會受到雲層與天氣所影響(不怕下雨刮風等等)。透過機上的電池與太陽能幫助發電,飛行一次就能盤旋3個月,以雷射或射頻技術來提供遠距存取需求,其網路訊號的覆蓋範圍能夠達到半徑50公里左右。 筆者初估算了一下,台灣的上空大概只要飛3架Aquila,就能達到覆蓋率約90%的範圍。這樣看來,以後電信業者不用建設基地台,只要飛個Aquila網路無人飛機到空中盤旋,就可以提供上網的需求了!
-
筆電沒有網路孔?!你需要USB外接網路卡
筆記型電腦越做越輕薄,雖然攜帶更方便,但相對地也犧牲了一些功能,例如越來越多的筆電已經都沒有內建有線網路孔,只能透過無線網路連線上網。Wi-Fi上網雖然方便,但外出旅遊時難免會遇到沒有Wi-Fi網路,但可透過有線網路上網的地方,而且有線網路的速度與穩定也比無線網路要好上許多,如果室內有有線網路可以使用,相信大家都會選擇使用有線網路。 這時候只要選購一條USB轉有線網路的轉接器,俗稱USB外接網路卡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雖然台灣市售也有多款USB外接網路卡產品,但大部分都只支援10/100M,僅少部分支援Gigabit LAN規格。而這次介紹的Inateck HBU3VL3-4這款產品不僅支援USB 3.0轉Gigabit LAN ,轉接線上還提供了3個 USB 3.0連接埠,可以讓用戶再外接其他USB周邊。但是,電力是透過電腦主機上的USB 3.0連接埠提供,所以不適合再連接USB外接硬碟等高耗電裝置,僅適合連接隨身碟、USB鍵盤、滑鼠等低耗電周邊。
-
老電腦升級Windows 10大作戰
Windows 10的系統需求並沒有很高,因此連老電腦都可以升級。據外電報導,現代化作業系統通常越做越大,功能越來越多,通常一般老電腦是無法負荷的。但Windows 10的短小精幹且完美平衡化,果然令人難以置信。為了發掘出Windows 10在老電腦上是否能順暢運作,他們找了幾部老電腦來安裝Windows 10,並實際使用與體驗看看。 首部電腦是Dell Dimension E510,是一部2006年的電腦,採用Intel Pentium D 940 CPU (3.2GHz),2GB DDR2記憶體。原本顯卡已掛了,他們換成Radeon HD 6570,並裝上320GB、7200轉的硬碟,並把裡面的Fax/Modem卡移除,然後嘗試安裝Windows 10 (組建10162)。結果發現,這個機齡已9年的電腦,在Windows 10的基本功能上,使用起來“無敵順”,讓原作者對Windows 10的選單系統印象深刻! 接下來就是嚴厲的測試項目了,原作者嘗試使用Edge瀏覽器來瀏覽網頁,惡夢開始出現了。原作者開啟5個含有豐富多媒體的網頁,就開始Lag到不行,CPU使用率飆升到100%。不過只要等個“幾分鐘”,網頁還是能正常開啟,就看您是否有耐心了。至於Google Chrome瀏覽器,是一款吃記憶體出名的瀏覽器,沒錯,原作者在開始選單點了Chrome之後,要等10秒鐘畫面才跑出來!看來沒有耐心的人,可能都快抓狂了! 結論:原作者很驚訝這台2006年的老電腦,竟然可以使用Windows 10。但若要跑一些繁重的工作,例如開啟含有許多影片、廣告(如Adobe Flash)的多媒體網頁,就會讓CPU馬上飆升到100%,硬碟一直狂讀寫,常會使系統停頓。必須時常來做一些系統效能的微調,別一次執行太多任務,加上一點耐心才行! 再來是聯想(Lenovo) IdeaPad S12小筆電,是一部2009年的機器,內建Intel Atom N270 1.6GHz CPU、2GB DDR2記憶體,以及5400轉的160GB硬碟。這台機器的電池已經無法蓄電,又採用早期單核心的Atom CPU,因此跑起Windows XP也很吃力,一般只能拿來做簡單的文書處理。 原作者安裝好Windows 10之後,發現基本的操作上,或執行簡單的任務,就會讓CPU頻頻飆升到滿載的情況。嘗試同時開啟5個含有豐富多媒體的網頁,也是頓到一整個不行。接著嘗試使用內建Edge瀏覽器來播放YouTube,也跟使用Chrome瀏覽器一樣,在播放720p的影片時,頻頻掉格。 結論:是能裝啦!能用啦!但並不會提供更好小筆電使用體驗。坦白說,在XP時代,小筆電的表現就沒有說很好了!Windows 10更不可能像會變魔術那樣讓小筆電跑得更順(譯者:最多就是維持平盤)。所以,如果你的小筆電已經是XP了,且符合升級到10的系統需求,是可以升級上去的。但若你小筆電已裝7或8了,升級上去倒是不錯的主意,而且你可以享有最新作業系統的最新功能與安全性。 最後測試的是2008年款的聯想(Lenovo) ThinkPad X61,內建Windows Vista版本。硬體配備為Core 2 Duo T8200 (2.4GHz)雙核心處理器與3GB DDR2記憶體。除了Wi-Fi卡有問題之外,其他功能都是正常的,原作者使用LAN埠來上網。 裝了Windows 10之後,想當然爾,這台筆電跑起來是最順的。原作者裝了一部SSD進去之後,讓一般人操作這部機齡已7年的筆電,和現代的筆電來做比較,發現一般人根本感覺不出來有什麼不同。而且,嘗試以Edge瀏覽器同時開啟5個含有豐富多媒體的網頁時,CPU在這麼沈重的負荷下跑起來還算順,就跟2015年新筆電的感覺類似(雖說這對2015年的筆電來說,這種負荷算是小case)。 結論:這樣的機器是可以用的,如果你預算有限,舊款Vista筆電搭配便宜的SSD升級到Windows 10,是個不錯的升級方案,可以讓你的舊筆電再戰個n年喔! 原作者的總結論是,老電腦是否升級到Windows 10,這是一種妥協。因為以2006年搭配Pentium D處理器的老桌機,或2009年代的小筆電,因為CPU實在太慢了,就算換成了SSD,將機器升級到Windows 10,也只能做一些簡單的任務,做點繁重的任務時,就會頓到不行。因此,切勿“餵食或拍打”!因為他就是慢慢在跑,要是你有練過瑜伽、有耐心的話,就花“一整天”的時間來升級吧!要是沒耐心的話,你可能因為太慢而把筆電砸掉! 至於2008年的X61筆電,因為升級預算有限的緣故,所以只能做簡單的元件升級。結果發現升級到SSD之後,用起來速度還算OK,且是可以讓人容忍的速度。也因此,這可能就是許多分析師在預測的,Windows 10很難刺激PC的銷售量:因為你可以用一部已有7年機齡的筆電來使用Windows 10,只要你別嫌棄這些祖父級老筆電的電池不能蓄電、重量有些笨重就好。 您也有老電腦升級Windows 10的經驗嗎?歡迎到 PCDIY!的臉書粉絲團 踴躍留言喔! →更多的【PCDIY! Windows】: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軟體玩家】: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更多的【PCDIY!開箱文】:
-
GAMING表現最佳化,AMD、NVIDIA推出Windows 10專屬驅動程式
Windows 10系統您升級了嗎?升級之後是否遇到部分產品沒有支援的驅動程式呢?AMD、NVIDIA針對旗下的顯示卡產品發布了最新版本的驅動程式,可以支援Windows 10,並加快遊戲執行速度。您還沒更新的話,請趕快去下載吧。 但是也要特別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AMD與NVIDIA顯示卡都能安裝最新的Windows 10顯卡驅動程式,根據廠商官網所公布資訊。 AMD Radeon R9 Fury Series AMD Radeon R9 280 Series AMD Radeon R9 390 Series AMD Radeon R9 270 Series AMD Radeon R9 380 Series AMD Radeon R7 260 Series AMD Radeon R7 370 Series AMD Radeon HD 7900 Series AMD Radeon R7 360 Series AMD Radeon HD 7800 Series AMD Radeon R9 295X2 AMD Radeon HD 7790 Series AMD Radeon R9 290 Series Desktop A-Series 7400K APUs and above * GeForce 900 系列 GeForce GTX TITAN X, GeForce GTX 980 Ti, GeForce GTX 980, GeForce GTX 970, GeForce GTX 960 * GeForce 700 系列 GeForce GTX TITAN Z, GeForce GTX TITAN Black, GeForce GTX TITAN, GeForce GTX 780 Ti, GeForce GTX 780, GeForce GTX 770, GeForce GTX 760, GeForce GTX 760 Ti (OEM), GeForce GTX 750 Ti, GeForce GTX 750, GeForce GTX 745, GeForce GT 740, GeForce GT 730, GeForce GT 720, GeForce GT 710, GeForce GT 705 * GeForce 600 系列 GeForce GTX 690, GeForce GTX 680, GeForce GTX 670, GeForce GTX 660 Ti, GeForce GTX 660, GeForce GTX 650 Ti BOOST, GeForce GTX 650 Ti, GeForce GTX 650, GeForce GTX 645, GeForce GT 645, GeForce GT 640, GeForce GT 630, GeForce GT 620, GeForce GT 610, GeForce 605 * GeForce 500 系列 GeForce GTX 590, GeForce GTX 580, GeForce GTX 570, GeForce GTX 560 Ti, GeForce GTX 560 SE, GeForce GTX 560, GeForce GTX 555, GeForce GTX 550 Ti, GeForce GT 545, GeForce GT 530, GeForce GT 520, GeForce 510 * GeForce 400系列 GeForce GTX 480, GeForce GTX 470, GeForce GTX 465, GeForce GTX 460 SE v2, GeForce GTX 460 SE, GeForce GTX 460, GeForce GTS 450, GeForce GT 440, GeForce GT 430, GeForce GT 420 →更多的【PCDIY! Windows】: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軟體玩家】: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更多的【PCDIY!開箱文】:
-
支援DirectX 12的顯示卡、處理器列表 [更新#1]
Windows 10上市了,其吸引玩家們最重要的一個項目,就是DirectX 12 (簡稱DX12)。目前已知DX12在各方面效能都比DX11好,Intel與微軟也表示相同的程式分別使用DX12 API與DX11 API的效能比較中,前者的Frame Rates (每秒張數)將比後者快50%,這意味著功耗可以節省一半,甚至比 AMD的Mantle還要快。因此DX12將是下世代遊戲開發的重頭戲! 那麼,市面上有哪些顯示卡支援DirectX 12呢?外電已列出所有支援DX12的顯示卡(GPU)或加速處理器(APU)了。以下是我們整理好列表如下: 重點:Intel 第四代 (Haswell) 以後的CPU都支援DX12。 所以,Intel處理器中,有內建Intel HD Graphics 4200以上繪圖核心者,都可以支援到DX12,細節如下: (1) Intel第四代(Haswell) Core處理器:Core i3-4xxx、Core i5-4xxx、Core i7-4xxx系列,Pentium G3258也支援 (2) Intel第五代(Broadwell) Core處理器:Core i3-5xxx、Core i5-5xxx、Core i7-5xxx系列 (3) Intel第六代(Skylake) Core處理器:Core i3-6xxx、Core i5-6xxx、Core i7-6xxx系列,這系列的處理器將於8月5日發表。 重點:AMD的Radeon HD 7000系列以上的顯示卡都支援DX12;AMD的A4以上APU (代號Kaveri)也支援DX12。 所以,在顯示卡(GPU)方面,AMD支援DX12的產品列表如下: (1) AMD Radeon HD 7000系列:如7700、7800、7900、7990…等等。 (2) AMD Radeon HD 8000系列(OEM):如83xx~89xx等等。 (3) AMD Radeon R7、R9系列:如R7 2xx、R7 3xx、R9 2xx、R9 3xx等等。 (4) AMD Radeon Fury系列:如R9 Fury系列。 至於在加速處理器(APU)部份如下: (1) 代號為Kaveri的APU:AMD A4、A6、A8、A10-7000系列 (2) 代號為Kaveri的APU:AMD A6/A8/A10 Pro-7000系列 (3) 代號為Mullins的APU:AMD E1/A4/A10 Micro-6000系列 (4) 代號為Beema的APU:AMD E1/E2/A4/A6/A8-6000系列 重點:NVIDIA代號為Kepler 28nm製程以後的顯示卡(如GKxxx),也就是新版GeForce 600以後的顯示卡,都可原生支援DX12。而Maxwell 28nm(GMxxx)則是硬體原生支援DX12。 至於舊架構(例如Fermi 40nm的GFxxx)的顯示卡部份,NVIDIA有承諾說,未來將透過驅動程式的方式,讓GeForce 400、500等舊顯示卡也能半軟半硬的支援DX12。但據外電報導,NVIDIA官方於7/29提到說,目前Fermi架構相容性還在調校中,尚無法完善地支援DX12。看來有可能GG了!不過,由於第一波支援DX12的遊戲,在2015年底的耶誕節假期期間,還不會推出市場,也就是說明年才會看到DX12的遊戲,因此NVIDIA現在還有不少時間可以繼續調校。 因此,在顯示卡(GPU)方面,NVIDIA支援DX12的產品列表如下: (1) GeForce 600家族(代號Kepler的GKxxx系列、Maxwell的GMxxx系列):如630第二版、635、640、645新版、以及650以上的GPU (2) GeForce 700家族(全支援):7xx全系列或Titan系列 (3) GeForce 800家族(筆電):830M系列以上的GPU (4) GeForce 900家族(Maxwell架構):960、970、980、Titan X、980 Ti等GPU 綜合上述說明,你的電腦系統是否支援DirectX 12了呢?不過,DX12的遊戲可能要等2016年才有譜,所以若你的顯示卡不支援DX12,現在趕快存錢,等市面上有DX12的遊戲出現之後,再來升級新顯示卡也不遲呀!有關於更多Windows 10的詳細內容,請密切注意PCDIY!的後續報導! 至於要如何測試你的顯示卡是否有支援DirectX 12,是半軟半硬,還是原生支援呢?最快的方式就是執行DxDiag程式:點一下畫面左下角的放大鏡,輸入DxDiag即可執行。然後在系統標籤最底下,沒問題的話應該會顯示“DirectX版本: 12”,接著再點選上面的“顯示”標籤,看右邊“功能層級”,會列出該驅動程式所支援的DirectX版本等級。一般來說,2014年的產品大多支援到11.1等級,而2015年的產品皆陸續原生支援到12等級。 另外,開啟3DMark Advanced版或Professional版,可以透過驅動程式負荷測試,來測出DX11單一執行緒、DX11多執行緒、AMD Mantle、DX12等API的效能,你的DX12那欄有數字,就代表可以支援DX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因應Windows 10,AIDA64釋出新版本
隨著Windows 10上市,各家軟體也紛紛公佈與Windows 10的相容性,或推出支援Windows 10的新版本。許多玩家用來測試電腦效能、檢測硬體資訊、燒機穩定測試的工具程式:AIDA64也推出支援Windows 10與Intel Skylake的新版本,版本號為5.30.3500。此次更新,主要包含了: * Microsoft Windows 10 RTM and Windows Server 2016 RTM support * AVX2 and FMA accelerated 64-bit benchmarks for Intel Skylake and Broadwell-H CPUs * Optimized 64-bit benchmarks for Intel Braswell and Cherry Trail processors * AVX and SSE accelerated 64-bit benchmarks for AMD Nolan APU * Improved support for Intel Braswell, Broadwell-H, Cherry Trail, Skylake CPUs * Preliminary support for AMD Stoney APU * Preliminary support for Intel Cannonlake, Goldmont and Skylake-E/EN/EP/EX processors * GPU details for AMD Radeon Rx 300 and R9 Fury Series * GPU details for nVIDIA GeForce GTX 980 Ti, Tesla M60 為了避免相容性出問題或效能測試成績不準確,趕快更新吧! →更多的【PCDIY! Windows】: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軟體玩家】: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更多的【PCDIY!開箱文】:
-
甚麼都能轉,甚麼都不奇怪!
日本世紀公司,近日推出一款實用的好東西,可以將mSATA介面的SSD轉成2.5吋規格,這款轉接器型號為CRIN25MS,使用標準9.5mm厚度的2.5吋規格,可以使用50.8 x 29.9 x 3.8mm標準規格的mSATA,重量約為60公克,除了支援標準的SATA 6Gb/s以外,更可以支援USB傳輸,讓您的mSATA SSD安裝到轉接器上後,直接利用USB線與電腦連結,可以當內接式也可以當外接式來使用,兩用的設計真的是非常方便,如果您手頭上有壞掉的筆電拆下來的mSATA SSD,或是希望mSATA SSD可以當成外接裝置來使用,CRIN25MS轉接器絕對是您最好的選擇。 轉念一想,日本有這樣的產品,台灣應該也有才對,馬上上露天拍賣搜尋一下,找到一個叫「美樂華」的賣場,發現各式各樣神奇的轉接裝置都有 看完了這個賣場之後才知道其實轉接的市場有各式各樣的需求,台灣的廠商很用心的都有開發各式各樣的轉接卡,無論是SATA 6Gb/s轉mSATA SSD或是mSATA轉USB 3.1等等都是一應俱全,有此需求的朋友可以多多參考,電腦的世界還真的是甚麼都能轉,甚麼都不奇怪!
最多人點閱
- 華碩ROG電競筆電2020展望:雙螢幕Zephyrus Duo 15、主打女性市場與eSports之Zephyrus M和ROG STRIX G15相繼報到
- NVIDIA GeForce RTX 3080遊戲測試效能揭露,據稱約比RTX 2080 Ti快30%!
- Intel 400晶片組家族、對應Z490主機板型號全都露,搭配10代Comet Lake-S處理器必備
- WPA3加密協定進入認證階段,最快2019年就會有實體產品推出
- NVIDIA官方公開創始版GeForce RTX 3080開箱,精緻質感包裝顯卡橫向放置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 這時脈很瘋狂!據傳AMD Radeon RX 6000 Navi 21 XT時脈將高達2.4 GHz?!
- 購買RTX 30系列顯示卡前必先知道的兩三事:NVIDIA技術簡報 (下篇)
- 中華電信HiNet光世代2G/1G光纖上網來襲,寬頻網路速度再升級!
- 核戰開打!Intel第9代Core處理器即將來襲,八核心Core i9-9900K成新桌上型主流級處理器霸主!
- 筆電沒有網路孔?!你需要USB外接網路卡
- 疫情當前、連呼吸都要小心翼翼,讓Blueair告訴您空氣清淨機的挑選秘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