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今年真的是五倍!想好怎麼花「振興五倍劵」了嗎?消費購買指南助你花5,000一臂之力、選定下手免煩惱!

文.圖/HAMA、Dante 2021-10-12 16:27:07
自全球疫情蔓延以來,各行各業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影響,尤其是觀光、服務等等實體行業衝擊最為嚴重,即使是堅強抗「疫」的台灣,也因為5月的爆發讓疫情跌落谷底。

不過也因為大家努力共同防疫以及疫苗覆蓋率漸漸提高下,讓這波爆發的疫情又再度逐漸緩解,原本疫情警戒也從第三級降至第二級,雖然後續還沒有降級的打算,但近期已經可以看到「+0」頻繁的的現身,相信繼續維持良好防疫習慣,疫情可以持續好轉下去。

因為疫情緩解緣故,政府為了促使民眾消費來振興這波生意嚴重受影響的實體業者,再度推出了振興劵,額度不僅從去年的三倍(3,000)提升至五倍(5,000),這次還不必再花1,000元來購買,而是由政府來幫全民負擔,等於比前次振興劵還要多了3,000元可以花費,可以看出政府振興的誠意,不過這5000元要花在何處來發揮最大效益呢?相信不少玩家心中產生了類似的疑惑,小編就透過本篇就來提幾項建議來給各位參考參考吧!

振興五倍劵使用規則
本次振興五倍劵使用規則基本上與去年差不了太多,同樣有分為綁訂電子票證、行動支付或信用卡的「數位劵」與紙本「實體劵」,其中比較有感的地方就是這次在使用範圍更擴及了境內部分電商,如momo、PChome、蝦皮購物、東森購物、foodpanda、cutaway等等,再加上各家銀行也各自都有加碼,也因此讓上次大家興趣缺缺的數位劵變得較有吸引力,對於習慣使用電商的玩家們來說,可以安全在家防疫又能幫助商家振興,何樂而不為呢?(更是宅宅們的好選擇XD!)



但實體劵的使用方法還是彈性許多,畢竟領取方式相對數位綁定還要更加直覺簡單,況且大部分路上看得到的實體店家幾乎都可以使用,對於PC、3C市場來說,部分店家也不一定有經營網路商城,使用範圍上還是相對廣泛,再加上搭配店家們可能都會對應振興劵來推出各項優惠,若好好精打細算來花費這紙本五倍劵,或許還比數位劵還要划算呢!

只能說這次不管是數位劵還是實體劵都各有優缺,還沒綁定的玩家們,想更加清楚了解可以參考行政院「振興五倍券」官網後再做選擇,裡面對於提領方式與使用規則其實都已經有相當詳細的說明與解答,小編在這就不多做太多介紹囉。

詳細清楚五倍劵使用規則後,接著就來好好看看可購買的裝備有哪些吧!雖說五倍劵使用範圍相當廣泛,不過身為一名玩家,小編當然是以PC組件、3C產品以及各項周邊等等作為主要方向,且以單人額度(單份五倍劵),也就是5,000元上下為主的品項來建議選購,而考量到部分較高單價的產品也適合一般小家庭(2~3人)所使用,因此本文也會有一些2~3份振興券的產品選購建議,當然,若有更多親朋好友要合資、贊助當然是再好不過(笑),不過那樣整體範圍就會拉得太廣泛所以這邊就暫且不談囉!

預算提高,文書機也能搖身一變入門遊戲機

既然花費的金額來到5,000元,那麼在升級PC上就有不少項目可選擇,從CPU、主機板、顯示卡、RAM、SSD、電供至一體式水冷等都有許多單品可以列入考量。

CPU、主機板
由於在Intel平台,CPU與主機板幾乎是很難切分的關係(畢竟隔沒幾代就要換腳位XD!),所以小編這裡就一次合併一起來談談。



首先於處理器方面,雖說以5,000元上下目前市面上可選到最新Intel 11代i5-11400以及前代i5-10400,不過令人尷尬的是,要升級這兩顆處理器,主機板本身就得支援1200腳位,在經常更換腳位的Intel平台,僅有400、500系列主機板可支援,這也是近年I家最令人詬病的地方,若是更舊的主機板,就只能一次更換處理器+主機板,以單份振興卷來說若不改挑價位較入門的產品,勢必會爆預算。

除非玩家們手上原本就持有400、500系列主機板,那就蠻推薦可以入手這兩顆處理器,不管是11代還是10代的i5,在效能上已經足以應付絕大多數3A遊戲大作,比較要注意的地方是11代針對400系列主機板僅相容Z490、H470,而10代處理器要搭500系列的話,大部分會有PCIe 4.0 M.2插槽(通常為第一條)無法使用的問題,另外若要開啟完整PCIe 4.0功能則僅限11代+500系列主機板。



而如果是目前還在用10代處理器+400系列主機板的玩家們,小編建議就繼續使用即可,500系列雖說在供電、用料上有所提升,不過對於一般遊戲使用沒在超頻的話,差異其實不大,況且如小編上述所說,這樣的組合大部分會有PCIe 4.0 M.2插槽無法使用的問題,除非本身手上是11代的處理器,不然還是拿去升級其他裝備會比較有感。

但要是AMD的使用者,我們都知道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就已經開始支援PCIe 4.0,而在腳位上AMD也持續使用AM4至今(佛心啊!),對於目前使用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配非500系列主機板的玩家們,想體驗PCIe 4.0強大的速度就可以考慮選擇500系列主機板,近期剛好各家廠商也推出X570改良版(X570S),是個很不錯的入手時機點。

那麼真要一次升級處理器+主機板的話,以單份振興卷來說,400或500系列主機板搭10代Core i3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11代沒i3 XD),14nm製程、4C/8T配置加上最高4.4GHz的時脈(i3-10105),性能上媲美7代i7等級,作為遊戲用途基本上已經夠用,若家中舊電腦是7代、6代i5以下等級的處理器(再舊就要連RAM也一起換了)來升級10代i3效能提升相信會蠻有感的。

但I家處理器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代號後方標示「F」的為無內顯版本,若手上暫時還沒有獨立顯卡,想先當一般看劇影音機使用的玩家們,務必要選擇無F版本,否則屆時買來卻無法開機真的是欲哭無淚哦!(笑)

而如果真的只是要讓老電腦升級為一般的文書影音機,沒有高效能的遊戲需求,倒是可以再省點預算挑顆10代入門級的Pentium Gold,2C/4T配置,最高4.1GHz時脈(G6405),搭載了自家UHD610內顯,純文書、看劇已經相當堪用。

顯示卡
一講到獨立顯示卡的部分就尷尬了些,畢竟5,000元的價位頂多只能買到NVIDIA GTX 1050 Ti 4GB GDDR5,加上目前全球顯示卡都處在大缺貨窘境,基本上所有等級的原價遊戲顯示卡不是沒貨就是限組裝才能購買,不過假設在振興劵到期前缺貨問題有好轉,那單以效能來看,GTX 1050 Ti雖說是入門級顯卡,還是比內顯還要好,對於效能需求較不吃重的部分電競類遊戲還是可以順跑,再加上功耗僅75W便足夠,無需要再另接額外電源,只要確定電源供應器有達建議需求(至少300W)即可安心裝上,相當適合沒有獨立顯示卡的文書機來升級。



不過若是GT 1030以下的GT系列,以遊戲用途來說,小編就比較不建議了,這類算是一種典型的「亮機卡」,空間占比小、功耗也低,甚至可以做被動散熱來達到最佳寧靜效果,不過性能真的相當一般,要拿來打一些知名遊戲基本上相當吃力,甚至一些處理器內顯的效能可能都還比較好XD!當然,如果是要給無內顯或老電腦來升級當看劇用的影音機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Ram


記憶體對於日常使用上影響最為直觀,尤其隨著軟體推陳出新不斷的進化下,大容量且高速的記憶體絕對是主機上的必備要件,即便撇除遊戲不談,光是Chrome這位怪獸的「食量」相信大部分玩家都親身見識過,雖說新一代記憶體DDR5已經問世,不過也只能支援新一代主機板(Intel 600系列),屆時勢必連主機板、處理器都得一併更換,除非玩家們本有額外預算要全面升級整台PC,否則以單份振興劵的預算來說,絕對是相當吃緊甚至不足,因此這邊小編就先略過DDR5。

而回過頭來看,目前市場上16GB(8GBx2)的記憶體容量,最基本的DDR4-2666價位約在1,500~1,800上下,主流的DDR4-3200、DDR4-3600也幾乎都是2,000元有找,對於5,000元的振興劵來說是綽綽有餘,甚至升級到32GB(8GBx4或16GBx2)也是完全沒問題,玩家們常常遇到記憶體容量不足的窘境嗎?不妨趁這次機會插好插滿吧!

而對於追求高速效能玩家來說,假設在主機板支援的前提下,可選擇更快的DDR4-4000 16GB(8GBx2),價位約在3,000~4,500之間,也是單份振興劵有找的價格,對於遊戲、影音剪輯效能都有一定的提升。

SSD


SSD進入消費級市場至今也已經算是相當普及,其飛快的讀寫速度,別的不說,光是開機就能明顯感受到HDD與SSD之間的差距,尤其自NVMe SSD誕生後,速度更是飛躍級提升,到現在PCIe 4.0 Gen4x4 M.2 SSD動輒5,000至7,000MB/s的速度,別說HDD了,就連SATA SSD都是遠遠甩在後頭。

再加上SSD輕薄短小的外型、不易受外力損壞等優勢,更適合用於輕薄筆電、外接式硬碟等等,已經是目前所有裝機的主流選擇,相信各位玩家們在拜讀另一篇封面故事「預算有限、速度無限,漫談SSD速度與效能實測及2021選購絕妙搭配」後,也已經對於SSD有充分的認識;而HDD也不是完全就被取代,大容量、價格以及損壞後可資料救援還是它的優勢,所以一般裝機都會是SSD+HDD這樣的組合搭配,不過這裡小編就還是先以SSD為主囉!

那這麼多種類SSD該如何選擇呢?事實上在5,000元的預算下,PC本身也支援PCIe 4.0,那麼當然可以直接進入PCIe 4.0 Gen4x4 M.2 SSD的領域,以目前1TB容量來說,價格約莫在4,500~7,000元上下,主要差異在於讀寫速度 (5,000~7,000MB/s),不過即便是5,000MB/s都還是比PCIe 3.0 SSD最高3,000MB/s讀取速度還是硬生生快了2,000MB/s,而想要完整最高速7,000MB/s又不想爆預算的玩家們也是可以選擇500GB容量的版本,就看玩家需求來取捨。

除了PC之外,Sony次世代家用遊戲主機PS5也於近期開放M.2 SSD來擴充容量,不過要注意的是,由於PS5內建的是特規PCIe 4.0高速SSD,所以官方為了避免與擴充用的M.2 SSD有速度上的落差,在支援的規格上有所規範,大致上需要PCIe Gen4x4 M.2 NVMe SSD、容量介於250GB~4TB之間、讀取速度5,500MB/s以上,且需要搭載額外散熱片但不要超過規定大小即可,詳細規範可至PlayStation官網查詢,小編在這就不多加詳細介紹。

而說到散熱,這也是購買PCIe 4.0 Gen4x4 M.2 SSD的一大考量之一,畢竟在超高速讀寫下所發出的熱量也是相當可觀,除非是主機板本身就有附M.2散熱裝甲,否則若不想因為過熱而掉速,也不想後續自行加裝散熱片,原廠就自帶散熱鰭片的SSD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當然,PC玩家想體驗PCIe 4.0強大的高速性能,是建立在處理器、主機板皆支援的前提下,如果沒支援,那就省下預算選擇PCIe 3.0 NVMe SSD囉!同樣單條1TB容量2,500~3,500元新台幣即可入手,2,000~3,000MB/s的讀取速度是對於原本是用SATA SSD或HDD的玩家來說也是相當有感的提升,而如果主機板沒有支援NVMe M.2槽的舊電腦也不用太灰心,SATA SSD其實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速度上還是比HDD快了近5倍之多,給一些無搭載SSD的且有支援SATA 3.0的老電腦來升級依然有不錯的效果。

電源供應器


對於萌新玩家來說,通常第一次自組PC可能都會忽略掉電源供應器,認為只要瓦數符合即可,把預算都投在處理器、顯示卡上,但事實上電源供應器在PC主機裡地位並不小,更有那麼一說是好的電源供應器可以安心穩定用數年,壞的電源供應器則會帶你的PC下地獄,畢竟電子產品都相當的脆弱,只要負責供電給整台主機的電源供應器要是有個閃失,燒掉任何一個PC零件都不是難事,幸運一點可能只有主機板,運氣差的可能連處理器、顯示卡都通通帶走也不是不無可能。

那電源供應器該如何選擇呢?首先當然是瓦數要足夠,通常電源供應器上都會詳細標示,若以現在高階PC配置如11900K+RTX 3070的功耗,就會建議選擇750W以上會比較OK。

除了瓦數之外,電源供應器還有分單路與多路12V,何謂單路呢?就是所有電流輸出都同一條線路來供電,所以整體單路電流輸出會較大一些,不過只要供電充足,線材沒有插錯就不會有什麼問題,設計也因為上較為單純,成本、價格也相對多路較低,比較適合新手入手,缺點就是若真出了差錯讓電源供應器燒掉又沒有其他保護措施,可能就是連整台PC一起帶走。

而多路則是將電流輸出分給兩路以上使用,例如CPU獨立使用一路、顯示卡、主機板等共用另外一路,也因為分開獨立輸出,好處是當一路燒掉並不會影響其他路的零件,損失較小,不過也因為每路輸出電流就會相對低了一些,以現今CPU、顯示卡都如此高功耗情況下,要超頻還是單路較佳,況且只要選擇有搭載電壓保護(OVP)、欠電壓保護(UVP)、過電流保護(OCP)、過功率保護(OPP)、過溫度保護(OTP)、短路保護(SCP)等多項保護措施的電源供應器,基本上都不太需要擔心電腦燒毀的風險。

80 PLUS認證方面,最主要的是在於保證電源供應器在20%、50%及滿載100%時的轉換效率大於80%,更依照轉換效率分為80 PLUS、銅牌、銀牌、金牌、白金、鈦金等級,要注意的是80 PLUS僅保證轉換效率並不保證有搭載保護機制,所以一顆電源供應器的保護措施是否完善並不是用80 PLUS等級來評斷的哦!



而在設計上還有模組化分別,分為全模組化、半模組化以及非模組化,主要就在於線材能否插拔,讓玩家依照自己需求來選擇需要的線材,全模組化就是全部皆可插拔,對於整線、美觀度上有加分效果,也較不會因為線材過多而擾亂風流影響散熱,半模組則是有部分線材可自行插拔,非模組化就是全部固定無法插拔,不過模組化與電源供應器本身硬體好壞沒有太大關聯,而且要注意的是全模組或半模組的玩家除非是專業客製模組化線材,否則建議使用原廠附的模組化線材就好,不同顆電源供應器所附的線材除了形狀可能不同之外,接點定義可能也有落差,運氣好一點只是無法開機,運氣差可能就是會直接燒毀零件。

那介紹了這麼麼多,單份振興劵額度是否足夠買到這等級的電源供應器呢?其實完全沒有問題,甚至還有大廠牌、10年保固的千瓦等級可選擇,對於一般遊戲用途來說,即便是5950X+RTX 3090也已經夠用又有保障,可能用到下次升級電腦時、保固都還沒過呢(笑),還在用舊電供撐著遊戲機嗎?可以趁這次機會升級一顆更安心、穩定的電源供應器吧!

一體式水冷


隨著處理器效能不斷提升,功耗也逐步增加,現今不管是A家還是I家旗鑑級處理器都是相當的「熱情」,因此除了效能之外,散熱也不能馬虎,否則因過熱降頻而無法讓處理器發揮100%實力,那就有些浪費荷包君的犧牲了(笑),而目前市面上以CPU散熱器來說,大致可分為空冷、一體式水冷以及DIY開放式水冷,雖說市面上部分塔扇(空冷)依然擁有優秀的散熱效率能壓制這些旗鑑級大哥,不過水冷除了有較好的散熱效率外,還有著更安靜、空間運用更彈性等優點。

DIY開放式水冷的部分要建構起來較複雜了一些,況且也不是單份振興劵就能解決,所以這裡小編就暫且不談,最大宗的還是以一體式水冷為主,隨著一體式水冷邁入市場至今,不僅技術上趨近成熟,可靠度也夠高,甚至有廠商願意給到6年全機保固,讓玩家們可以放心購買使用。

而目前依照散熱冷排大小(mm)可分為120、240、280、360甚至最高來到420等級,基本上冷排越大散熱效率越佳,通常除非有特殊需求,如空間、預算有限,否則以散熱效率來說建議選擇240以上等級,而單份振興劵5,000元的額度更可以入手到360水冷等級的產品,基本上沒有重度的超頻需求,已經足以應付目前各家消費級處理器,不過若真的沒有空間可安裝360冷排,其實240、280水冷也有不錯的散熱效率,對於沒特別超頻僅一般遊戲用途也已經夠用,更可以省些預算買其他裝備。

那些原本狠不下心入手的消費性電子產品

除了PC以外,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接觸著許多科技產品,可能是娛樂用的耳機、可能是家電類的空氣清淨機、可能是能夠針對健康管理的智慧型穿戴裝置,也可能是能夠呼喚執行指令的語音虛擬助手,智慧生活的型態已逐漸拓展開來。但無論是個人用、還是家庭用,在架上總是玲瑯滿目,有那個需求想買、但價格總是高了那麼一些讓人無法下手,但現在有了五倍振興券,不正剛好是個買這些原來買不下手的好機會嗎?

耳機
無論是有線無線,常見的耳機最主要可以分作三大類:耳罩型、入耳式、耳塞式;這3個類別各佔勝場,耳罩型的可以配置更大的驅動單體,音質上會比其餘兩種類型還要來得好一些,但缺點就是長期配戴之下容易有不適感;入耳式耳機的隔音效果相當不賴,也不容易脫落,但也因為深入耳道的佩戴方式,在長期配戴之下容易對聽力造成傷害;而耳塞式耳機可以說是最常見的類型,方便攜帶、且因為塑膠製品,不容易有材質剝落等奇怪的狀況發生,不過也因為如此,導致尺寸單一,而每個人的耳型又長得不一樣,帶起來容易不舒服、也容易脫落。

而因為如今真藍牙無線耳機的市佔,幾乎已經壓倒性地多於有線耳機了,因此本文在商務、日常使用下的單品建議,會以真藍牙無線耳機作為主軸。



如果你是個喜歡個人空間的人,那麼可以從「有沒有降噪功能」這一個元素開始挑起,降噪功能可粗略被分成被動式、主動式、可調主動式。

在被動式方面,有些耳罩式耳機與入耳式耳機,並沒有透過演算法、麥克風或揚聲器等等來隔絕外在的聲音,單純以製作精良的設備來阻絕;主動式降噪則是能夠讓玩家們主動去調整是否啟動功能,利用麥克風以及揚聲器來調整外在環境音;可調式主動式則是主動式降噪的精密版,玩家們能應對外在環境與當下所需,來調整降噪程度的大小。



如果是音質至上的玩家們,驅動單體的大小與使用材質就是需要考慮的元素了,但這兩種元素不是絕對性的,人體的適應性都不太一樣,而且單體大小也不是越大越好,市面上主要入耳式耳機都約莫在8mm至15mm這個區間,玩家們在挑選時不妨注意一下;至於驅動單體的製造材料,聲波在每一種材質中的傳遞速度都不盡相同、頻率響應也是一樣,也因此會影響每種材質所呈現的音色,目前市面上,許多以音質取勝的真無線耳機的驅動單體多標榜以鈹(Beryllium)材質所製,但猶如前言所說,這方面只能算是個參考值,實際聆聽會更加準確。

至於續航力的話,依照小編的使用經驗,玩家們不妨可以把一個工作天、也就是8小時作為一個基準點、加上充電盒有24小時以上為標準,來評斷自己的日常所需。

除此之外,還有抗水防塵、藍牙規範等等需要考慮,但目前真藍牙無線耳機想要具備左右耳獨立連線的功能,需要有藍牙規範5.0以上才行,因此市面上絕大部分的真藍牙耳機都配置了這項規格,倒是不必太擔心。



而在電競耳機方面,選購方向就和日常、商務、通勤時所用的需求不同,首先我們可以發現,市面上絕大部分的電競耳機都採用耳罩式設計,主要是因為能夠裝載更大的驅動單體,讓整體的環繞感更加強烈,也就比較能造就大家口中所說的「沉浸感」。

但猶如前言所提,長期配戴耳罩式耳機容易造成不適,因此小編建議在挑選電競耳機的第一步,無論是有線或是無線,「舒適感」盡量擺在第一位參考項目,而舒適感的來源,可以從耳機的重量、耳罩的形狀、耳罩墊的材質、頭帶的伸縮尺寸來考慮,畢竟每個人的頭型不同,所可以承受的重量也不相同。



接著是連線模式,喜愛有線電競耳機的玩家可以先略過這點(笑),基本上無線電競耳機會以2.4GHz傳輸模式為主,在延遲方面比藍牙還低上許多,但玩家們也可以觀察自己喜歡的耳機是否擁有藍牙5.0規範以上的連結模式,畢竟雙模連結的話,能夠因應更多使用情境。

不同於日常配戴的真藍牙無線耳機,除了驅動單體大小之外,各家廠商也會特別標註電競耳機的阻抗值,廣義來說,阻抗越小,能夠推的音量就越大,阻抗越大,對聲音輸出的訊號影響就越小,雖說阻抗的高低並不代表音質的好壞,但高阻抗耳機會擁有更好的音訊動態、訊噪比也會比較高一些,這對玩家們在打Game、需要注意場景中來自各方向的聲音時,有更佳的助力。

而電競耳機除了聽覺上的感受之外,收音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麥克風的配置也不容忽視,不過各家廠商的配置都不太一樣,有些是將麥克風當成額外配件,需要另外插拔安裝才行、有些則是直接安裝在上頭、而有些則是取消麥克風桿,以波束成形麥克風來進行收音,除了收音清晰之外,也要顧慮到是降噪,否則在與隊友溝通之時,有額外的環境音,也是挺讓人困擾。



一般而言,無論是真藍牙無線耳機、或是電競耳機,一份振興券5,000元的份額,恰巧是中階耳機價位的區塊,可以在湊一點錢往上稍微提升品階、也可以在2,000至3,000元這個價位區塊中選擇,但需要足夠耐心才能夠挖到好東西。

智慧音響
不過總不可能整天都戴著耳機吧?如果喜歡聽音樂、平常又有追劇,入手一台揚聲器來為自己的生活品質增添色彩,應該不為過吧!再加上智慧音響除了原生的揚聲器功能之外,還具備語音虛擬助手的功能,還能透過藍牙與Wi-Fi連結,透過語音操控家中的其他智慧家庭設備呢。

但首先我們得知到比較熱門的智慧音響所配備的「智慧語音助理」有哪幾位,分別有:Amazon的Alexa、Apple的Siri、Google的Google Assistant、Samsung的Bixby為大宗,當然近年也有許多智慧語音助理一一「到任」,比方還有阿里巴巴的AliGenie、Line的Clova,這幾位智慧語音助理都配備得各家獨有的AI系統,功能與服務也不盡相同,玩家們可以從順手的系統、常用的程式來進行挑選。



當然,多媒體播放是主軸之一,因此時下流行的數位串流媒體也有其對應的智慧音響,舉個例子來說,與Siri與之相配的HomePod系列,便是內建Apple Music、Alexa則是搭檔Amazon Music,當然也可以支援第三方程式使用,玩家在支援服務這方面要多加注意。

另外要注意的是,智慧音響的主軸並非偏向於音質表現上,更多的是在智慧生活的呈現上,因此在音質這塊或多或少會有些瑕疵,但假設你是個音質至上的玩家,那麼需要注意的東西,其實就與耳機差不了多少,驅動單體與立體聲之間的關係、續航力的程度、Wi-Fi與藍牙連接功能。



不過智慧音響的價位與品質的落差,比耳機還要明顯,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嘛,這也是莫可奈何的事,不過以3,000元作一個基準值的話,那麼,喜歡個人生活的你,用一份振興券的份額,就可以挖到不少具備充滿魅力的語音虛擬助手以及出色音質的智慧音響;而小夫妻兩人世界、小家庭3口組,透過兩份、甚至三份振興券的份額,甚至可以選購由專業揚聲器大廠推出的機種,除了講究揚聲器硬體配置之外,獨家的高音質技術也是不可錯過的一環,而且在第三方程式上的支援性更廣。

智慧穿戴裝置(手環、手錶)
時代越來越進步,可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生活型態已與往昔大不相同,但隨之而來的也有工作壓力、飲食失衡等等所導致身體心理上的疾病,因此對健康管理也越來越重視,假設有了一款智慧穿戴裝置的話,不僅可以隨時監測自己的身體狀態,進行運動、睡眠等等健康管理,甚至與手機連動之後,也能用於日常的通訊、支付、提醒事項等等功能,說起來,應該可以把智慧型穿戴裝置當成自己的小助手吧。

不過智慧手環與智慧手錶的定位其實不太一樣,智慧手錶在外觀上比較接近典型的手錶,螢幕尺寸也比較大,在與智慧型手機連動之後,還能夠回覆訊息與通話之外,有點類似智慧型手機的延伸型態;而智慧手環的附加功能,相較智慧手錶來得少一些,也因為配置的顯示器較小,續航力更加持久。



而智慧型穿戴裝置最迷人的特點,就是能夠進行健康管理功能,從基礎的計步器、心律感測、血氧感測,還能夠與手機連動,透過App來監控熱量的消耗程度、管理生理期等等,玩家們可以針對自己所需的功能來進行選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喜歡游泳、潛水等水中運動的玩家,防水功能也是入手智慧型穿戴裝置時,需要考慮的一項要素。



既然是智慧生活小秘書,玩家們也可以考慮喜歡的機種是否具備訊息通知、或提醒事項功能,當然也可以用來回覆訊息、配戴耳機的話還能夠回撥電話,不過也有少數只有單向接受通知的功能,這點還請玩家們多多注意。

另外一項在智慧型裝置上,最讓人感受到時代進步(誤)的特點,那就是行動支付功能,伸出手來嗶一聲就能完成結帳,不用帶錢包出門、何樂而不為呢?不過行動支付的系統也是百百種,玩家們可以從支援常用的結帳方式作為優先選擇機種。

空氣清淨機
除了工業環境所造成的空氣汙染之外,這一兩年還飽受疫情所困,微塵粒子、病毒、細菌等等都在我們周遭像背後靈一樣如影隨形,雖說不是能殺除百分之百的細菌或是具備全能的抗病毒能力,但假設我們有一台空氣清淨機之後,那是不是能夠對我們的空氣品質多加一道防護呢?

但空氣清淨機在現今的社會環境中,產品百花齊放、琳瑯滿目,那到底該怎麼選呢?可以根據幾項數據來作為選機參考。



CADR值,也就是潔淨空氣輸出比率,數字越高、淨化效能越好,字面上的意思或許有些掉書袋,但簡單來說就是,每小時該機種的空氣交換速率,也就是吐出乾淨空氣的速率,每家廠商在單位標註的方式都不同,但大抵為立方公尺/小時(m3/hr)與立方英尺/分鐘(ft3/min),不過因為單位不同,比較的時候會相對麻煩,這個時候有個公式很好用:m3/hr = ft3/min X 1.7,在統一單位之後,便能清楚比較出各家CADR 值的差異了。

至於CADR值要多少才符合標準?這倒是沒有一定的數據,還是得根據玩家們的生活空間大小來判定,舉個例子來說,擁有30坪、高約3米的房子,換算後為99平方公尺,再乘以高度之後得到297立方公尺,那麼擁有297 CADR值的空氣清淨機,就能在一小時內把空間裡的空氣換過一次,玩家們可以試算自己家裡的空間,再來與想買的機種做對比。



而CADR值又有塵埃、二手菸、花粉3項指標,在這3項指標中,每台空氣清淨機所能負荷的,也都不太相同,玩家在選購時,可以針對家中成員的身體狀況與生活情況作判別。

每小時空氣清淨次數,也就是ACH值,用簡單的方式來說,就是一小時內,被空氣清淨機所壟罩的空間裡,被換氣、清淨的次數,數值越高當然越好,不過最低還是選那些ACH值有2以上的機種會比較好一些;也有廠商會特地標明潔淨空氣提供率CASR值,與CADR有點雷同,但CASR是用來計算每分鐘可淨化的立方公尺,並不能與CADR直接換算,在比較單位時,最還好是以相同單位做比較。

另外,濾網層數多寡、是否符合HEPA等級也都是空氣清淨機所需關注的地方;最後是機種產生的噪音,通常運轉力道越大,產生的噪音也會越大,這與CADR值也有互相對應,不過這其實算是非戰之罪,如果想要有真正完全低噪的空氣清淨機,那麼定時啟動、定時運轉或許會是個好方法。



不過空氣清淨機的價格方面,一份振興券可以買一台、三份振興券也可以買一台,這反映在可淨化的坪數大小、與功能多寡上,如果玩家們是在外租間單人小套房的學生族群、小資族的話,一份振興券絕對綽綽有餘;而假設是小家庭生活空間的話,使用兩份、三份振興券也可以入手一台絕對適合小家庭坪數的空氣清淨機。

完善你的PC陣容,周邊零組件強勢升級

假設我們組了一台新PC主機,雖然已經可以運行了,但我們是不是還少了些什麼?下達指令給PC的鍵鼠組?呈現當前畫面的顯示器?還是開打Game實況的直播部品?

首先看到鍵鼠組,雖說兩者關係緊密、誰也離不開誰,但實際是可以分開購買的,不用特地購買一整套,除非這整組套件用起來相當地順手,又或者是說你是個強迫症患者。(笑)

鍵盤
所以我們分開來說吧!先看到鍵盤。在三倍券發放的那個期間,站上也介紹過相關的鍵盤選購指南,但那時候份額只有3,000,挑起來難免有點力不從心,但別緊張,這次5,000元的額度,鍵盤從入門到高階、從商務到電競,一字排開,幾乎想選哪個就哪個。



而鍵盤以用途來講,可以大致分為日常商務用的薄膜鍵盤與電競類別的機械鍵盤,不過有些日常商務用途的鍵盤也是採用機械鍵盤,這兩者之間,除了構造差異之外,使用手感的落差也相當明顯。

薄膜鍵盤構造簡單,主要以3層薄膜配合電路板組合而成,小編就是薄膜鍵盤的愛用者,打字手感軟綿黏滑,鍵擊聲音也幾乎無聲,相當適合日常辦公使用。

另外根據薄膜鍵盤的基礎、再改良後並加上X字形機械結構,組合而成的剪刀腳鍵盤,和薄膜鍵盤一樣鍵程極短,大概在2mm上下,只需要輕輕一碰就能觸發,手感與薄膜鍵盤相去不遠,也有很好的噪音控制,不過與薄膜鍵盤一樣,會有構造老化的情況發生,久了之後常容易有觸發延遲的狀況。



兩者優點都在於對手腕與手指所造成的負擔較小,鍵擊噪音也比較小,相當適合需要在辦公室長時間打字的上班族們,重要的是兩者的售價都相當親民平價,幾乎在千元以下就可入手,等於是說我們還有4,000元的振興券份額可以使用,當然也有頂配版本的薄膜與剪刀腳鍵盤,要價也是足以讓一份振興券消耗殆盡的呢。

機械鍵盤為目前熱門款項,以Cherry MX經典軸體(當然還有更多種)來簡易分門的話,可以分作茶軸、青軸、黑軸、紅軸。

茶軸為這四大軸體中最輕軟的軸體,觸擊手感有點像是薄膜鍵盤的加強版,但比薄膜鍵盤更具段落感,如果玩家原先是薄膜鍵盤使用者,想跳槽到機械鍵盤的話,不妨可以試試看茶軸鍵盤。

以擬人法來解釋的話,青軸大概就是人群中那個大嗓門的人物,有著超清晰的段落感,觸發鍵程也相當長,需要更大的觸發壓力,因此想快速打字的話,可能反應稍慢,但鍵擊與輸入的感官體驗相當強烈,算是讓人又愛又恨。

黑軸方面,觸發壓力較高,不容易出現誤觸情況,而較短的鍵程也讓觸發速度更快,對於電競用途來講的話,黑軸是個不錯的選擇,但直上直下幾乎沒有段落感的黑軸,在打字方面,可能就會去了某種難以言喻的快感。

紅軸與黑軸一樣都是屬於直上直下、幾乎沒有段落感的那種,鍵程也與黑軸一樣,但觸發力道較小,手感較黑軸輕盈,用在日常商務與電競上皆可暢行無阻。



另外還要考慮到軸體的做工與用料,各家廠商的公差也會有不同,有一點點差異就能造成極大的不同,因此在這方面,還是得靠各位玩家的手指親自體驗,價格方面,機械鍵盤基本上以3,000元內,就可以入手相當迷人的產品了,當然也是有以電競取向作為專業製造的機械鍵盤,那恐怕一份振興券都無法承受,但基本上,小編認為在5,000元這個份額內,挺適合來找尋一些原本難以下手的中高階鍵盤。

滑鼠
那麼假設玩家們只花了不到一半的振興券份額就找到喜歡的鍵盤,是不是也應該考慮一下滑鼠?畢竟兩個你儂我儂、分不開彼此啊。

滑鼠可說是手臂的延伸,因此小編會建議從有線與無線滑鼠這個分類開始挑起,有線滑鼠直接連結電腦,可以無視訊號干擾,而且相容性極廣,只要是能夠連結USB Type-A、並支援滑鼠的裝置便能使用;無線滑鼠不需要線材,只要利用藍牙、USB接收器,就能在有限的範圍內作到最自由的操控,相比有線滑鼠來說,擁有更高的使用自由度。



每個人的手掌大小都不同、滑鼠握法也不一樣,因此滑鼠的外型設計也各不相同,玩家們可以依據自己的手掌大小與握法,挑選讓自己握起來最舒適的滑鼠。

另外就是規格面的事了,可調整的DPI上下限、輪詢率、低延遲、高反應速率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但對於日常商務用的玩家來說,或許只要考慮DPI上下限即可,若是電競專門戶的玩家,這些就都必須思考再三了。

電競玩家們,依據自己常玩的遊戲類型,也可以考慮滑鼠是否具備巨集鍵,事先在進遊戲時提早設定指令,那麼在戰場上就不會因為突如其來的狀況而手忙腳亂。



而無論是商用還是電競類別的滑鼠,以1,000元的預算就能找到相當耐用的產品,但可能功能就相對基本許多,電競玩家或許可以考慮在1,000元至2,000元這個區間內的電競滑鼠,相信會更加符合自身所需。

顯示器
依照目前市場分類,顯示器基本上可以分成:電競、曲面、美術、攜帶型與商用螢幕,而這樣的分類也有利於玩家們尋找自己欲用的類型,只不過部分產品可能擁有兩個以上類別的特色,這點玩家們不妨可以多多觀察。

而無論是哪一種類別的螢幕,第一步當然是從尺寸開始挑起,如果是電競取向的玩家,根據擅長的遊戲來判別的話,競技類遊戲或許可以挑選大概24至27吋左右的螢幕,能夠一眼掌握整體戰況;角色扮演類或是休閒類的遊戲,甚至說想要沉浸感的玩家,那麼27至32吋的話,就會是你的最佳選擇,當然,選擇曲面螢幕也是增加沉浸感的一種方法;專業美術用途的話,27吋或許是最剛好的尺寸。



解析度方面也是挑選重點之一,目前主流螢幕的解析度大致為FHD、2K、4K,但這方面需要對應玩家們的顯示卡,如果螢幕解析度越高,那麼顯卡的效能也就需要越強,但有人說可以從系統調整成比較低的解析度啊?但小編弱弱的說一句,要是這樣的話,當初入手的時候,就乾脆買那個解析度就好了,買高解析度卻還得進系統往下調,豈不是有點多餘。

面板種類也挺重要的,市面上主要以TN、VA、IPS面板為主,TN面板的特性就是反應速度快,而且成本低廉,只不過顏色呈現就差強人意,可視角也很窄;VA面板的話,對比度高、暗部細節呈現很讚,但就是反應速度太慢,如果拿來打遊戲的話,就有點力不從心;至於IPS面板,色彩呈現為3種面板中最優質的,反應速度略快於VA面板,但就是很貴。

還有更新率、反應時間、亮度、藍光保護、色彩深度方面的考慮元素。電競取向的玩家們,可以先從高更新率、低反應時間的螢幕來著手;創作者們可以從IPS面板、以及是否具備100% sRGB與100% DCI-P3廣色域開始挑起;至於一般日常使用的話,當然是CP優先啦,玩家們可以綜合以上幾點要素,再評估需要花多少振興券的份額來作挑選。



基本上,日常使用上的顯示器,以24吋作為最低基準,也能夠挑到具備IPS面板的精美成色,辦公、追劇兩相宜;而以120Hz更新率、3毫秒反應時間作為電競螢幕基準值的話,一份振興券以外,再補貼一些些紅色的新台幣就能入手;不過比較尷尬的是,創作者們想以一份振興券來入手專業美術顯示器的話,似乎就有點困難。

順帶一提的是,雖說PC螢幕也可以拿來接電視使用,但兩種在用途上還是有些不一樣,從面板配置上就有些差異,除了VA與IPS之外,熱門電視螢幕也常以OLED面板、QLED面板作配置,當然在選購方向上,除了PC螢幕所需注意的要素,電視螢幕也要注意之外,還有其他需要考慮的要件唷。

多份振興劵,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上述所提到的選擇基本上都是以單份振興劵為主,不過如小編上述所說,假設以一個小家庭2~3人的話,預算就可以提到15000元新台幣,不僅剛提到產品可以挑到更高階的裝備,就連一些高單價產品也符合到預算之內。


電視螢幕
剛小編提到了可選擇顯示器比較偏向個人PC用途,而售價普遍高於PC用途顯示器的電視螢幕主要被定位於闔家使用的用途上。根據本文僅使用單份或是兩至三份振興券份額的主旨來看,小編也傾向介紹能夠給小家庭、也就是三份振興券可以選購的電視螢幕上。



回到主題,OLED面板在成色方面上相當濃郁,也不會有色偏的情況發生,但用久了可能會烙痕的情況,甚至會有色衰的情形出現,而且售價也貴了一點;QLED面板的話,主要是Samsung所創立的面板規格,為液晶螢幕的一種,在亮度與螢幕尺寸方面,相較OLED螢幕會來得更具優勢,色彩精準度也頗高,但在暗部表現上就差強人意,沒有OLED來得強大,亮度方面也無法作到全面均衡,可視角度也略窄。

接著是螢幕大小,這個就得看玩家們所要擺放的空間大小了,我們假設一般小家庭的客廳空間,都具有6坪以下大小,那玩家們可以選擇32吋以上的螢幕,如果是6坪以上,那麼50吋才是你的最佳選擇。

電視螢幕屬於多人共用的3C產品之一,也因此在可視角度這個元素上,玩家們就得多加考慮,畢竟多人一起看電視的時候,其視線角度絕對都不一樣,如果超出可視角的話,色彩表現或許會導致失真;對比度、HDR也是各位的考慮重點,對比度越大,顏色層次就能表現的越加清晰、畫面也會更立體,至於HDR的話倒是不必硬性要求就是了。



另外再考慮電視螢幕的時候,HDMI埠的配置數量,也是有別於PC螢幕選購方針的,如果玩家在未來如果購置了家庭劇院、家用遊戲諸如此類的需要連結電視螢幕的產品,那麼HDMI埠數量不夠的話,就變得需要一直拔插,相當不便,可以的話,4至5個以上的HDMI埠或許是一個好的考慮方向,而且最好HDMI介面可以選擇2.1以上版本。

而現在50吋4K電視螢幕的價格幾乎低到難以置信,相信小家庭3口組、或是夫妻兩人,以兩至三份振興券的份額,絕對能夠為自己的生活環境與品質帶來更大的視覺享受。

遊戲機
而既然預算已經拉至15,000新台幣上下的預算,對於玩家來說,三大遊戲主機Sony PlayStaion 5、Xbox Series X/S以及Nintendo Switch就可納入考量,當然,前兩者目前基本上不是選不選的問題,而是買不買的到的問題,但振興劵期限至明年4月底,相信在那之前還是會釋出幾波購買資格。

那御三家主機究竟該如何選擇?單論硬體效能來說,不管是畫質、流暢度呈現、讀取速度等等,PS5、XSX/S無疑是最佳選擇,但如果是要與親朋好友同樂遊玩,有眾多體感、同樂遊戲倒是NS比較多元。

不過買遊戲機可不是單單看主機硬體就好,遊戲也是一大考量,畢竟真正要玩的是遊戲本身,撇除多平台遊戲,最主要就是看獨佔遊戲有沒有吸引到玩家自己,就如PS有戰神、跑車浪漫旅系列,Xbox有最後一戰、Forza系列,Nintendo則是有超級瑪利歐、動物森友會等等都是相當熱門的本家獨佔遊戲。

有了目標之後,就要來看主機該如何選了,畢竟目前三家遊戲機都有不同版本可以選擇,首先PlayStation 5比較單純了一些,基本上就分為數位版與光碟版,差異就在於有無內建藍光光碟機,價格相差3,000元整,其餘規格皆相同,畢竟光碟片本身已經算是單純驗證用途,即便使用光碟遊玩也是要預先安裝,加上隨著網速也逐漸提高,所以光碟安裝/下載遊戲兩者的等待時間差距已經越來越小,內部儲存容量需求也不會因為光碟有太大差異,玩家們若是嫌換片麻煩,用不到光碟機的話,倒是可以省點荷包選擇數位版,不過若是實體愛好者,又或者有觀看DVD、BD片需求的話,那麼完整的光碟版還是較好的選擇。



Xbox的部分則分了Series X與Series S版本,兩者不管是外型還是硬體規格皆有所差異,前者不僅性能最高,也搭載了藍光光碟機,內建儲存裝置搭配了1TB NVMe SSD,大小為長寬高,301x151x151mm,後者性能略低之外,也無搭載光碟機,儲存空間則是僅提供512GB,不過兩者皆可透過原廠特規擴充儲存卡來增加儲存空間,而Series S大小則是275x151x63.5mm,可以說是歷代體積最小的Xbox主機。

至於兩者該如何選擇呢?除了光碟機、容量考量之外,如有4K/60FPS需求當然就還是選擇Series X會比較好,也較適合搭配現今清一色4K電視螢幕遊玩,而如果是用電腦螢幕又剛好僅有1440p/60FPS以下的需求,那麼Series S就已經足夠勝任,況且兩者價格剛好差了一份振興劵(5,000多元),省下來的荷包還可另外入手其他裝備(菁英手把、特規擴充卡等等)。



至於Nintendo Switch的部分目前有Nintendo Switch、Nintendo Switch OLED以及Nintendo Switch Lite可選擇,新款OLED版本與原版主要差異在於,從原本6.2吋電容式觸控螢幕升級為7吋OLED觸控螢幕,背部支撐架不僅面積擴大還改為轉軸式設計,當在使用桌上模式遊玩時,可調整多段角度並且更加穩固,而在TV模式方面,新的底座也總算新增了RJ45有線網路埠,讓需要最佳網路環境的玩家們不必再額外購買USB網路轉接器,其餘內部硬體規格、效能皆一致,以價格來說OLED版僅比原版多1,000元新台幣上下,對於還沒擁有NS主機的玩家們來說推薦直上OLED版本。



而Lite版算是給荷包有限又經常使用掌上模式玩家們的掌機版本,5.5吋螢幕以及275g的重量,在攜帶上更加輕鬆,價格也差不多單份振興劵就能負擔,但控制器就改為不可拆卸的一體式設計,雖說對於習慣掌機的玩家應該不是大問題,不過有個隱憂就在於按鍵出問題時只能拆機修理,無法像原版NS可直接換Joy-Con了事,再加上背面原廠也無支架設計、更無法安裝於NS底座上,所以沒有桌上模式與TV模式,底部Type-C埠也不支援影像輸出,若有實況需求就完全不推Lite,而體感遊戲方面因為主機控制器不給拆也無支援的緣故,雖說還是可以玩,但就是要另外購買Joy-Con(還要另外想辦法架起主機XD)。



小結
以上就是小編推薦給各位的產品購買指南,希望各位看完之後多少都有點頭緒本次振興劵該如何使用,當然,5,000元的面額,真的比上次3倍劵多了不少產品可選擇,讓許多原本較高單價的商品,入手也更沒壓力,更別說還有許多加碼劵可以登記,即便拿去當作更高單價的折抵金額,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小編就在這祝各位拿到振興劵之後能順利入手自己想要的產品啦!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PCDIY!玩家FB社團
Instagram頻道:pcdiytw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