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傳RTX 3080/3090顯示卡擬採雙面PCB搭配「跨越式輔助處理器」設計,正反面都有風扇

文.圖/Johan 2020-06-15 13:30:00
什麼?連GPU都要有CoProcessor (輔助處理器)?那不就跟以往80386SX CPU搭配80387 Co-Processor (亦俗稱Math CPU)的作法一樣?到底是什麼樣的需求,才讓GPU這個負責繪圖的處理器,也要搭配輔助處理器?喔!原來業界傳出NVIDIA在即將發表的最新GeForce RTX 3080/3090顯示卡中,將採用革命性的「Traversal Coprocessor」(暫翻成「跨越式輔助處理器」)設計作法,將帶動全新高階顯示卡PCB(印刷電路板)嶄新設計的創新風潮。

高階顯示卡將採用「主GPU + 跨越式輔助處理器」設計? (圖取自Coreteks)


RTX 2080要雙顆風扇,RTX 3080只要單顆風扇?可能嗎?

據悉,NVIDIA將最快於2020年9月推出下世代Ampere架構的RTX 30系列顯示卡,其中GeForce RTX 3080 Ti的效能可望比2080 Ti快40%,將讓GPU效能再往上提升,有機會讓重量級3A遊戲在4K解析度下也能暢玩。

至於更高階的Titan顯示卡,據悉將更名為RTX 3090,且最高搭載24GB記憶體,功耗更直達350W,等於是一台主流電腦功耗。至於在先前網路傳出的RTX 3080公版顯示卡實體照,其風扇設計看起來很像眼鏡框架,但一邊有風扇,另一邊卻沒風扇!

網路據傳RTX 3080公版顯示卡的外觀,此為正面照,散熱設計有點像眼鏡鏡框設計,但只有一邊有散熱風扇 (圖取自Coreteks)


翻到顯示卡背面,可以看到這裡也有一顆散熱風扇 (圖取自Coreteks)


顯示卡輸出埠部份,一樣是3 DP + 1 HDMI設計 (圖取自Coreteks)


功耗達350W,採用8 + 8pin PCIe插座設計 (圖取自Coreteks)


難道說,先前瓦斯爐的RTX 2080顯示卡功耗達250W都要兩顆以上的風扇的設計,這次RTX 3090需要350W的顯示卡卻只要一顆風扇就能搞定嗎?那你可能忘了看一下RTX 3090公版顯示卡的背面,其實還有顆風扇是設計在這裡的。

GeForce RTX 2080 Ti創始版的正面,僅250W功耗就採用雙風扇設計,俗稱瓦斯爐設計!


RTX 3080/3090擬採用雙面PCB設計,搭配跨越式輔助處理器?

根據Coreteks在YouTube發布的「繪圖卡新革命即將來臨」中,說明到RTX 3000系列將採用獨特創新設計,在先前發布之RTX 3080公版顯示卡中,其正面有一顆風扇,背面也有一顆風扇,而這樣做的用意,可能是針對兩顆GPU來分別做散熱。類似當今的電競筆電,也是採用雙散熱風扇的設計,分別負責將CPU和GPU的熱量排出。

▲ Coreteks發布之「繪圖卡新革命即將來臨」影片說明

如果說RTX 3080顯示卡的風扇採用一正一反的配置設計,那Coreteks猜測裡面的PCB應該是採用雙面設計,也就是正面將會有一顆主要GPU處理器,背面也有一顆「Traversal Coprocessor」(暫翻成「跨越式輔助處理器」),之所以他們會如此猜測,可能也跟NVIDIA先前註冊一個Traversal Coprocessor專利有關,由於眾所周知,在Turing RTX時,其內建GPU核心、RT Core與Tensor Core,至於Ampere GPU裡面,可能其內建了GPU核心,至於光線追蹤的部份,則是交由這個Traversal Coprocessor來處理。

就是這張專利圖,NVIDIA擁有該Traversal Coprocessor專利 (紅色部份),該輔助處理器用來處理光線相關應用


這麼設計的用意,很有可能在高階顯示卡中,不要將所有的GPU核心+RT核心+Tensor核心都放在同一顆GPU晶片裡面,其預留光追需要空間,使得其整體功耗大提升,而若改成上述的GPU+coGPU方式,這樣GPU核心就只做GPU相關的事情(如繪圖核心引擎、多重流處理器、光柵引擎),至於光線追蹤方面,則是交給coGPU來處理。如此一來,可以將負擔平均分配給這兩個處理器,透過這樣分工的作法,不僅可將熱量平均分散,以讓整體繪圖效能大幅提升。

將GPU與光追功能分開,更能彈性應用

此外,由於NVIDIA的Turing架構用在RTX 20系列,而後來NVIDIA又推出Turing GTX,用在中階與入門GTX 16系列。前者內建硬體光追(即內建RT Core與Tensor Core),而後者就沒有內建硬體光追。根據這樣推論的話,上述的雙GPU作法,就可以變成GPU 核心搭配Traverse輔助GPU,應用在高階的RTX 30系列,而中階與入門的顯示卡(可能叫做GTX 26系列),則只要配置一顆GPU核心,如此便可簡化設計,簡單製表說明如下:

▼ Traversal Coprocessor應用說明 (PCDIY! 推論)

CPU廣納百川、GPU則應該專業分工

其實,以處理器發展史來看,最早CPU因為效能有限,在處理一些數學類、訊號類等大量運算資料需求,就必須搭配FPU (浮點處理器,或稱Coprocessor,或稱Math Processor)、DSP (數位訊號處理器)、VPU (視訊處理器),甚至還有獨立的SPU (音效處理器)…等等,只是後來CPU效能越來越強,把上述的功能全部整合進去。

後來在90年代至2000年初,數位影音的興起,當時有所謂的硬體MPEG解壓縮卡,當然要顯示畫面也都一直搭配一張「2D顯示卡」,後來這些功能也都被CPU收編,使得現在的CPU裡面,都含有Video加速引擎,以及「內顯」,就連音效卡的所有處理需求也都搞定,讓新一代的電腦能夠再微型化,一顆處理器就搞定幾乎所有的運算需求。

然而到3D遊戲世代,因為3D畫面處理更加複雜,CPU就算時脈再怎麼往上提升,也無法應付越來越繁重的3A級遊戲需求,此時GPU就可以當成類似輔助處理器的角色,幫助CPU來處理繪圖方面的所有運算,達到術業有專攻的分工作業方式,以達到新世代電腦應用需求,這其中也包含新的GPGPU等應用。

由於遊戲也越來講究真實,在遊戲裡面的各項物體與其物理運動方式也越來越講究,而在2005年AGEIA公司就推出所謂的PPU介面卡(物理處理器),也就是後來的PhysX物理加速卡,可以針對複雜的物理運作進行加速,搭配GPU可用來處理更複雜的3D遊戲場景,讓遊戲畫面更加逼真。後來該公司也被NVIDIA收購,把其技術整合在後來推出的GPU裡面。

以前華碩有推出PhysX P1物理加速卡,可搭配當時的顯示卡來進行物理加速


從上述可以看出,不管是CPU或GPU,都是根據後來推出的技術,逐漸廣納百川,將各式功能全部都整合在單顆處理器裡面。然而,當然隨著市場應用的不同,CPU和GPU也開始將裡面的功能拆分出來的作法了。例如以CPU來說,先前Intel推出各式內建內顯(iGPU)的處理器,後來因為市場需求,也推出了無內建內顯的F版本,來讓一些想要組裝電競桌機為主的玩家,可以選擇較便宜但只提供CPU功能的處理器,再搭配dGPU (獨立顯示卡),以節省整體組裝費用。

至於GPU來說,目前NVIDIA主推RTX (有硬體光追)與GTX (無硬體光追)的顯示卡,但這樣就要設計兩款GPU,且前者的RT Core和Tensor Core佔用的GPU Die面積其實不小,若直接用遮蔽RTX的方式來變成GTX又太浪費,因此,以老黃刀法來說,要切GPU根本易如反掌,因此將RTX GPU切割成GTX GPU + Traversal Coprocessor根本不是難事!再加上有申請上面的專利,因此讓業界猜出RTX 30系列將配備GPU + Traversal Coprocessor,而推論GTX 26系列將只配置GPU核心。

那麼再說回來了,那個含有Traversal Coprocessor的PCB,是否可以獨立做成一張輔助顯示卡(就類似前述的PPU卡),讓原先買GTX 26顯示卡的玩家,只要再接一張Traversal Coprocessor的介面卡,就能升級到具有支援硬體光追的RTX 26顯示卡呢?這其實非常有趣,就等9月NVIDIA正式公佈之後,就知道答案了!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