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3C Product / 數位商品
居家防疫、遠距工作時代:打造居家辦公室超easy (中)
文.圖/編輯部 2020-04-22 17:00:00
上篇介紹了主要傢俬推薦,本篇中篇將繼續介紹必要周邊推薦,敬請細細品味!
上篇 主要傢俬推薦: (1) 筆電/平板、(2) 整機/NUC、(3) 螢幕
中篇 必要周邊推薦: (4) 鍵鼠/喇叭耳機、(5) 視訊鏡頭、(6) 路由器、(7) 外接SSD
下篇 附屬傢俬推薦: (8) 印表機、(9) 投影機、(10) 軟體、(11) 空氣清淨機
由於普遍較短的鍵程和底部薄膜的緩衝,使用薄膜式鍵盤的好處,在於敲擊時手指需要承受的衝擊會比較小,對於打字力道比較大的玩家,或是每天敲擊鍵盤時間特別長的玩家,好的薄膜式鍵盤在長時間使用之下,指頭比較不會有麻掉的感覺。
只是薄膜式鍵盤在盲購(閉著眼睛挑)上最大的難題在於「手感」,它不像是機械式鍵盤那樣可直接透過廠商在標示「鍵軸」的種類來區分,薄膜式鍵盤在這部分就缺乏可以一眼看出手感的評斷標準,畢竟一款鍵盤的手感好壞是很主觀的事情,所以在挑選上能夠親自到實體店面去親自測試一下比較好。
但如果玩家不方便出門親自試打鍵盤,或是覺得自己的手指比較雜食,什麼樣的手感都能接受,薄膜式鍵盤在網購上還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首件最重要的就是「鍵帽」的做工,由於薄膜式鍵盤的成本低廉,有些廉價的鍵盤廠商在鍵帽的部分就幾乎是粗製濫造,鬆動、不貼合、公差過大的按鍵就別說是手感了,就連有些還會用沒兩下鍵帽脫落、卡鍵,使用上的問題可說是層出不窮。事實上就有一些貴得要死還出包的狀況發生 (望向MacBook系列)。
因此在購買鍵盤的時候,小邊建議還是選擇一些口碑比較好的鍵盤廠商,因為這些廠商推出的鍵盤,會有比較多的玩家分享它的開箱和測試文章與影片,玩家可以透過文章與影片來判斷鍵盤在做工上是否足夠精細。
此外,為了求新求變,許多廠商會推出一些標新立異的薄膜式鍵盤,有些是主打人體工學,有些則是主打顏質,特別在鍵盤和鍵帽上別出心裁,考量到在家辦公不是在渡假,因此這一類的鍵盤相當的吃客群,有人一用回不去,有人則悔不當初,在網路盲購無法試用的情況下,建議先忽略這一類的鍵盤,以免花錢繞遠路。
然而相較於薄膜式鍵盤,機械式鍵盤的入手的門檻會相對高一些,而且廠商為了求新求變,開始在鍵盤上加入一些特殊功能,像是耳機孔、USB孔、分離式數字鍵等,以此來墊高鍵盤的價格,至於實不實用這一點就見仁見智了。
除了價格之外,機械式鍵盤因為結構的關係,在體積和重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份量,玩家的桌面空間如果太小,需要時常整理桌面空間的話,可能就會需要另外購買螢幕架,將螢幕或筆電架高,才能夠把空間騰出來收納鍵盤,重點是螢幕架還能夠太低,以鍵盤沒有辦法塞進螢幕架下方的空間。
在購買之前,還有一件不得不注意的事,如果玩家是租屋族或是與其他家庭成員共用房間,在機械式鍵盤的挑選上可能需要彼此之間協調,因為機械式鍵盤在手感的清脆程度上,幾乎是和噪音量成正比的,特別是使用青軸的機械鍵盤,噪音會比較大一些。因此玩家若未跟同一房間的其他成員協調好,為了一個鍵盤反目成仇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當然玩家若能夠排除以上幾個困難點,機械鍵盤在打字上確實能夠帶來相當愉悅的體驗,聽著鍵盤發出悅耳的鏗鏘聲響,確實會給人有一種專業的形象,讓人想要一直打下去。至於各位玩家適合哪一種鍵軸,小編將以市面上常見的鍵軸為大家做個簡單的整理。
想看更詳細可以看這裡:市售30隻電競鍵盤大開箱!2019返校買電競鍵盤看這裡
青軸應該算是機械鍵盤中最受歡迎的鍵軸之一,有著所有軸體中最為明確的段落感,打字的時候給人感覺非常的清脆,強而有力的回饋力道讓許多玩家為此著迷,同時也是所有鍵盤中噪音量最大的,就算只是輕輕按壓,鍵盤發出的聲音也會響徹整個房間,玩家如果房間內有其他室友,或是會一邊打字一邊使用語音交談,在購買前可能會需要思考一下其噪音量使否能夠被其他人所接受。
同樣也是機械鍵軸的熱門款之一,相較於青軸略顯浮誇的回彈力道和噪音量,茶軸在這部分相對收斂一些,在各方的表現都屬於比較平均的類型,如果玩家不曾接觸過機械式鍵盤,入手茶軸算是一個相當安全選項,不過茶軸在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噪音量,所以在入手前還是跟青軸一樣,需要和身旁的人溝通一下喔!
倘若玩家真的希望入手一個機械鍵盤,但周遭的人又對鍵盤的噪音非常介意,不妨考慮搭載紅軸的鍵盤。紅軸鍵盤是所有鍵盤軸中噪音量最小,大概就與一般薄膜式鍵盤差不多,甚至廠商為了追求極致無聲體驗,在紅軸的基礎上又推出了靜音紅軸,徹底的將噪音壓到最小。
在手感的部分,紅軸給人的感覺就沒有上述兩個鍵軸那樣有極強的「喀擦」感,紅軸在這部分是走比較滑順的打字體驗,直上直下完全不拖泥帶水。
光軸算是一個近期比較新興起的軸體,但在某些層面上它又與我們認知鍵盤軸不太相同,原因在於光軸是以觸發訊號的原理做命名的,使得光軸和手感之間並沒有直接關連。
光軸的訊號觸發方式,是利用玩家按壓鍵盤時,鍵軸的移動影響按鍵底部光束的通過與否,以此來做信號輸入的判定。由於是利用光線做為觸發機制,光軸最大的特性就是反應速度非常的快,加上鍵軸不太會因為敲擊而磨損,理論上讓鍵盤的壽命可以更長一些。
不過就如同上述提到的,光軸鍵盤的手感與觸發機制是分開的,所以玩家在購買的時候,必須先確認鍵軸手感比較偏向上述哪一種傳統軸體,同時因為光軸屬於剛興起的鍵盤軸,整體的價格也會比較昂貴一些,所以在購賣前要做的功課會比較多。
以目前的鍵盤在功能的設計走向上,薄膜式鍵盤在定位上主打文書辦公,並想營造出一個簡潔的環境,因此在無線鍵盤的選項上是比較多的,但是普遍來說,手感較好的的無線鍵盤,都被定位為頂級辦公周邊,價位上會相對來說就會顯得比較高貴一些。
至於機械式鍵盤就比較尷尬一些,因為廠商多半將其定位電競產品,為了避免訊號延遲或是長時間遊玩中途沒電的尷尬情況,機械式的無線鍵盤在市場的數量上是比較稀少一些的,加上機械鍵盤本身的份量就不算太小,再配上電池,那重量恐怕更不得了,所以在無線機械鍵盤的選擇上,多半是取消右方獨立數字鍵的80%鍵盤和60%鍵盤居多,玩家工作如果是偏向會計類型的,這一類的鍵盤恐怕就不是那麼合適了。
上述提到的鍵盤類型和挑選方式,是以玩家能夠以最簡單直覺的購買途徑為考量的出發點,做為電腦文書最重要輸入工具之一。鍵盤的市場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家廠商有還在不斷研發出各種產品想要誘惑玩家獻上錢包,小編在這邊建議玩家們,以最基本的「打字」為最優先考量,外形或附加功能則是當作參考,才能避免被華麗的宣傳詞彙迷了心竅,讓自己的荷包白白挨了一刀喔!
除了人體工學對手感會有影響之外,滑鼠的尺寸也會在舒適度上造成相當的影響。由於滑鼠多半呈鵝卵石狀,直接看網站上面寫的尺寸,其實也不容易判斷其大小,玩家不妨可以留意網頁提到的關鍵字,諸如:便攜、容易收納、輕鬆放進筆電包等,這一類的關鍵字通常都代表滑鼠的尺寸是比較小型,或是比較扁平的,在手感方面基本上並不會太好。
至於大型的滑鼠的部分則可從廣告中滑鼠的側面來觀察,如果在官方的宣傳示意圖上,發現滑鼠的高度相當於2個大拇指的高度,那基本上可以判斷它是一顆比較大型的滑鼠,手小的玩家在握這一類的滑鼠可能會有勾不太到按鍵的感覺。
不過有一些廠商會錦上添花地設計出一大堆的按鍵在側邊,有的甚至乾脆連搖桿都擺了上去,以辦公文書來說,其實兩顆按鈕就差不多了,太多按鍵反而容易增加誤觸和學習成本,讓工作的效率下降。
至於DPI值,也就是靈敏度,也是一樣的道理,DPI值越太高只會讓玩家更加難以掌控游標的位置,從而讓滑鼠在最基本的點選方面變得非常吃力,一般來說,DPI值能夠涵蓋3200左右其實就很足夠,不需要特別去選擇上萬DPI的滑鼠,以目前螢幕解析度的進步速度,等到能夠派上用場的時候已經不知道是多久以後,屆時滑鼠大概早就報廢了。
★延伸閱讀:電競滑鼠採購指南
既然連主打穩定和速度的電競滑鼠,都開始使用無線技術,對這方面要求沒有那麼高的文書滑鼠來說,這方面的選擇上自然也就更多了,價格帶的分布也越來越廣,從數百元到數千元的都有。以文書辦公來說,要買到一隻手感合適的無線滑鼠,基本上已經不是難事。
至於有線滑鼠並不是沒有市場,其實大部分的滑鼠廠商還是會投注相當的心力在有線滑鼠上,由於沒有續航力和電池艙設計方面的困擾,在功能、外觀上會比無線滑鼠來得更加多樣和完整。
要是玩家想直接選購無線滑鼠的話,由於必須依賴專屬接收器,才能夠保持穩定與快速的連接,如果一個不小心不見了,滑鼠主打的穩定和高速基本上就跟著一起消失。若您想說再買個接收器的話,嘿嘿!由於每個接收器都有ID配對,因此不一定能夠與你既有滑鼠做配對,因此這部份可得小心,別把接收器搞丟就是了!
再看無線滑鼠在充電方面,也越來越多元,有的甚至還能夠無線充電。此外,無線滑鼠的電池續航力,會隨著充電次數的增加而減少,相較於一隻好的有線滑鼠可以陪伴玩家好幾年來說,無線滑鼠的電池能不能辦到這點就是一個問號了。
綜合上述介紹可以得知,若玩家在家辦公時,使用滑鼠的時數很長,又或是剛好是喜愛遊戲的玩家,在家上班剛好能省去舟車勞頓所浪費的時間,讓自己玩遊戲的時間變多,此時有線滑鼠就擁有較多優勢,可減少上述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在上班時間要排解這樣的問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聽音樂,在辦公室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音樂只能做陪襯;現在因為疫情而變成在家上班的話,就沒了這方面的顧慮,選擇一個好的音效周邊,就顯得相當有其價值了,優美的音樂能夠撫慰心靈,讓玩家能夠在枯燥的工作和主管的冰冷的文字訊息中尋找一絲溫暖。
在選購上,目前桌面喇叭的產品有朝著無線化、精品化的趨勢,主因還是現在玩家們在整體娛樂方式的改變,雖然依然還是有幾百塊就能搞定的桌面喇叭,但這一類的喇叭真的只能期待它會「叫」而已,基本上毫無音質可以言,倒不如直接用手機外放。
以目前的價位來說,音質有一定水準的桌面喇叭,定價多落在2,000元~5,000元這個區間,玩家可以視自己需求和桌面空間,來選擇是要比較單純的雙聲道、強化低音的2.1聲道,或是近幾年比較流行的Soundbar。
當然玩家其實也不一定要強求透過電腦直接播放,畢竟現在大多數玩家的音樂載體多在手機上,利用具備無線的功能藍牙喇叭與手機連接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以目前廠商主推的產品類別來說,在選擇上也會比較多樣,反正是在家中,不會像藍牙耳機那般有電池續航力的困擾。唯一要注意的是,如果電話打進來,對方說話的內容是可能會一併被播放出來的,談話內容如果涉及一些機敏的內容,就要稍加留意一下。
即使在家中,有的時候鄰居、家人,乃至於大馬路上的車流,都有可能發出各種噪音來使玩家分心,對於想要專注於工作上的玩家來說,使用耳塞尺寸合宜的耳機,可以有效的幫助自己免於外界干擾,同時減少長時間配戴的不適感。
在挑選的部分上,耳機的音質好壞算是一個非常主觀的事,它很難單純靠數字規格或儀器去判斷它的好壞,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耳機在音質的挑選上也就差不多是這麼一回事。
值得一提的是,入耳式耳機的價格存在數個斷層,對一般玩家來說,把價格帶落在3,000元左右,就能夠符合大多數玩家的需求,再往上可能就得落在6,000元左右,甚至對於一些音質要求沒有極限的「發燒友」來說,一副數十萬的耳機也不在少數,不過那是另外一個世界的故事了。XD
電競大廠Razer推出的Ifrit便是一款能夠在居家辦公發會很高機動性的耳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它的USB音訊強化器。在音樂饗宴上,玩家將它與電腦連接之後,它能夠大幅提升音樂的音質和耳機的推力,以原廠的耳機為例,小編只需將音量開到6/100,就已經有足夠宏亮和清晰的聲音表現。
在接上強化器後,音質在低、中、高音的表現都相當平衡,沒有許多電競耳機低音過強造成聲音混濁,或是為了遊戲表現讓整個聲音乾澀單薄的情況,當然平時使用不接強化器一樣也是可以的,即使少了強化器其推力和解析力依然具一定水準,所以即使單純接在其他行動裝置上聆聽也是OK的。
而在對於辦公的便利性上,Ifrit本身具備了一個獨立可調式的電容麥克風,配上耳機本身的掛架設計,讓玩家在家不管是要開會還是開直播,想要坐著講、躺著講,都可以以最舒適自然的姿勢獲得最佳的收音,不需要像一般的入耳式耳機為了確保收音必須要一手扶著麥克風。
為了避免玩家在會議結束後,麥克風依然處在收音狀態從而引發不必要的悲劇,玩家將耳機接到USB強化器之後,耳機會以非常顯眼的紅/綠LED指示燈告知玩家目前麥克風是否處在收音狀態,還可以透過上頭的控制器快速地進行收音切換和耳機撥放音量調整,大大減少意外的發生。
除此之外,USB強化器本身具備了兩個3.5mm音訊孔,玩家可以用它來連接第二副耳機,如果家中有小孩也在居家學習,或是平時就有額外準備補充教材要在電腦前聆聽,透過連接兩副耳機,便能與小孩一同上課,掌握小孩的學習狀況,實現親子共學。
Razer推出的Ifrit以居家辦公角度來說,這一款入耳式耳麥,主要是提供給有音訊會議需求、但又不習慣耳罩式耳機所帶來的悶熱厚重感、輕巧/體積小讓畫面看起來更專業,並且在功能面上有著相當高的涵蓋能力,在滿足音樂與會議之外,還具備了一定的擴充性,從而實現滿足多人共享的需求,多元特性的特性,相當適合即使在家也得家庭、工作兩頭燒的上班族群。
• 產品名稱:IFRIT+USB AUDIO Enhancer
• 官網:https://www2.razer.com/tw-zh/gaming-broadcaster/razer-ifrit
• 賣場:https://www.momoshop.com.tw/goods/GoodsDetail.jsp?i_code=7141036
• 市售價:3,790
• 代理商 :精技電腦
相較於實用類型的耳機來說,耳罩式耳機一般來說更偏向走娛樂為重,除了提供基本音質之外,舒適度更是挑選的重點。以耳罩的部分為例:耳罩的尺寸必須足夠大,才能夠完整包覆耳朵;海綿的柔軟度必須適當,才能確保舒適度與隔音的效果;頭夾的彈性必須充足,才不易鬆動等等。
至於音質的部分,不少廠商會特別針對每一款耳罩式耳機做出不同的專屬定位,從音樂、電競、劇院等,有的可能專為其中一項做特化,有的則可能選擇各方面都平均處理,因此耳罩式耳機並不是單單塞入比較大的單體就能代表比較優越的聲音,後期的各項零件的調校與選用都會大大決定一款耳機的價值。
以耳罩式的耳機市場來說,由於用料成本來就不低,想要獲得音質與舒適度兼顧的耳機,可能就得多掏出幾張鈔票了,普遍來說價格落在8,000元上下的耳機,在整體的表現都不至於太差,但就如前面提到的,耳罩式耳機常常會針對某些場景方面做調校,玩家在購買前可能得先想想自己買耳機是期待哪一方面的體驗。
光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款耳機能夠具備環繞7.1環繞音效,利用內建四顆高解析度ESS 9601音效晶片來驅動單體,提供精準的聲音定位,讓玩家不論追劇還是組團對戰,都能夠感受到細膩的音場變化,宛若虛擬世界化為現實,而自己則成為了主角。
在音樂的表現的部分,除了4顆音效晶片之外,還加入了獨立的DAC以及SupremeFX S1220A音訊編解碼器,讓耳機能夠支援Hi-Res高解析音樂,還原出歌曲中的每一個細節。
此外,考量到現今的耳機多移除了3.5mm耳機孔,加上耳罩式耳機體積大,需要較多推力來驅動耳機,ROG Theta 7.1直接捨棄3.5mm耳機頭,改成USB Type C作為連接方式,並在耳機上設計了PC/手機的功能切換鍵與音量調節鍵,讓玩家的手機可以更輕鬆的帶動耳機,提供豐沛的音量與細節。
至於長時間配戴所需要的舒適度上,華碩直接給予了兩種不同的耳罩供玩家做使用,一個主打柔軟舒適,另一個則主打快速散熱,且不論是哪一個耳罩,體型都相當的巨大,可以相當穩固的包覆住耳朵,將外界的噪音給隔絕,小編在辦公室戴上之後,不用開音樂就已經幾乎聽不到其他編輯們說話的聲音了。
雖然說耳罩式耳機是為了給注重聲音享受的玩家所設計,但在家辦公,還是會也需要用到麥克風的時候,Theta 7.1在這個部分具備了可拆卸式麥克風,並導入了AI降噪技術,能夠分析環境中各種可能的噪音並將以消除,這項技術還獲得了知名語音聊天軟體Discord與TeamSpeak的認證,因此那怕開會時、家中的其他成員在身後吵吵鬧鬧,也不必擔心對方會聽不清楚玩家的聲音。
最後,ROG招牌的RGB燈效當然也是準備好給玩家,透過Armoury II軟體便能打造出千變萬化的燈光效果,還能夠詳細的針對各項遊戲場景設定EQ等化器,打造出最喜愛的聲音效果,讓ROG Theta 7.1進一步的在各方面都展現出平衡且優秀的一面,滿足各種環境和需求的玩家。
•產品名稱:耳機ROG Theta 7.1
•官網:https://www.asus.com/tw/Headphones-Headsets/ROG-Theta-7-1/
•賣場:https://store.asus.com/tw/item/201910DM240000001
•市售價:8,990
撇除如果是用筆電或平板作為主要工作平台的玩家,因為這類平台本身普遍會提供前鏡頭的設計,真正有需要進行視訊會議時可以直接使用。但如果是使用一般桌上型電腦的用戶,這時候就會需要購入獨立的視訊鏡頭了。
回過頭來看,目前市面上的視訊鏡頭種類繁雜,尤其玩家如果上網路商店搜尋也能找到一拖拉庫的產品,該怎麼從中選擇適合的產品便是一大問題了。
另一種目前比較常見的方式是能夠直接快速放置在螢幕邊框上,直接掛在螢幕上的方式攜帶和安裝上都會更輕鬆些,而且只要連接線有和電腦連接,也可以因應需求隨時將鏡頭取下、以手持的方式進行視訊也是可以的。
軟體部分要注意是否有針對成像畫面做更多著墨,像是提供自動對焦或是曝光,或者甚至能提供更多的色彩呈現效果等等,這都能讓玩家在使用時減少更多後續處理的麻煩。
ROG Eye在外觀上來說很符合ROG的簡單低調設計,加上最主要是針對筆電而來,因此整體的大小並不大,厚度甚至也僅在17mm,可以輕易放入口袋或是安裝在筆電螢幕上方,小巧的體積在方便攜帶的同時也不佔空間。
至於硬體規格部分,ROG Eye提供基本的FHD解析度輸出,更新率則是在60 FPS,作為一般視訊日常使用是絕對綽綽有餘的。另外,針對成像結果方面,它還提供臉部自動曝光和自動對焦技術,在成像方面更清晰;顏色部分則是有寬動態範圍(WDR)效果支援,可對應前後被鏡消除過曝問題。
最後,ROG Eye也額外搭載雙麥克風設計,並採波束賦形麥克風,可藉此濾除像是風扇風聲、鍵盤敲擊聲或是遊戲音效、甚至他人人聲等等,確保即便在吵雜的環境下也能穩定收音,錄音方面ROG Eye也能以96kHz/24位元的品質進行收錄,整體的音質表現很不錯。
• 產品名稱:視訊鏡頭ROG EYE
• 官網: https://www.asus.com/tw/ROG-Republic-Of-Gamers/ROG-Eye/
• 賣場:https://store.asus.com/tw/item/201909DM040000001
• 市售價:3,290
雖說當今4G行動網路幾乎可以包辦了不少工作需求,只要有一支手機,就可以用來收公司Email、傳即時通訊(IM),甚至進入公司的行政後台以便遠端打卡…等等,而當今也有不少上班族把家裡的固網撤掉,改用4G手機來分享,但是,以提升工作效率以及建構智慧家庭來說,家裡裝個固網會比較方便,不僅可以減少行動網路在進行大量、持續性資料傳輸時的不確定性,且固網搭配新一代無線路由器(Router),就能將無線訊號覆蓋到家裡的各個角落,讓在家工作的空間更加自由與彈性,因此不管是防疫期間,或是平時,都頗建議家裡至少要裝個基本型的固網,以打造居家辦公室兼智慧家庭。
而當今要建構智慧家庭或居家辦公室的主要設備,除了拉固網時所附的小烏龜之外,還要一組無線路由器,以便提供有線與無線連線需求,並讓家裡每個成員都能用各式連網裝置來上網。舉凡電腦、遊戲機、平板、智慧型手機、智慧手錶/手環、智慧電視、智慧音箱、IP Cam,以及各式智慧家電…等等,都可以透過新一代的無線路由器來上網,以滿足建構智慧家庭的連網需求。
而自2019年起,各廠商都有推出對應Wi-Fi 6的產品,除了路由器之外,不少新一代的主機板、桌機、筆電,甚至手機…等等,都紛紛開始改內建Wi-Fi 6的新標準,因此當今要選購新的路由器,都建議直接買Wi-Fi 6的產品。至於路由器的選購方面,則可以先考慮自己家裡的場域為主,來選購適當的產品。一般來說,小家庭的話,路由器可以選擇4~6天線為主,可選擇天線外漏的機種,若為美觀考量,選擇內建天線的機種也是可以的。擺設時盡量放置在家裡的正中心,以便讓家裡的各個角落都能收到無線訊號。
若家裡坪數較大,或是有樓中樓、透天厝,那麼就建議選購多台路由器,且支援 Mesh 網狀網路功能的機種,會比較合適。然後每台路由器的擺設位置就可放置在家裡需要加強訊號的地方,以將訊號延伸到更大範圍。而透過Mesh網路的相同SSID設定,讓人移動到其他路由器的覆蓋範圍時,就會自動切換,以維持暢通的無線訊號。值得注意的是,路由器擺設位置要能兼顧通風為主,畢竟路由器也是需要散熱,若放在密不通風的地方,可能造成網路掉速或甚至當機的情況。
此外,若為佈線工程因素,例如在樓中樓或是上下樓層之間,或是不好拉網路線的地方,其實也能透過多台Mesh路由器以無線的方式建立互連機制,然後再從另一端的路由器轉成以有線方式來上網,例如1F到2F室內梯之間要拉網路線會影響美觀,那麼就可以在1F和2F之間裝個Mesh路由器來互相連線,然後在2F的電腦再將網路線連接到2F的路由器即可。如此一來,室內佈線不再傷腦筋,維持美觀又能兼顧有線與無線上網的需求,可說是建構居家辦公室或智慧家庭的必備傢俬!
由於居家辦公室可能會用到更多網路協定,因此選購時要看規格表那邊,是否有具備VPN、QoS、FTP…等特色,以便能配合公司的遠距連網需求。此外,流量管控功能也是必備的,以免你在與公司進行視訊會議時,被隔壁房間的小孩或其他人因為下載遊戲而卡住不動。再來就是安全性考量不可馬虎,為避免上網遭受駭客攻擊或是誤上釣魚網站,如今不少路由器有提供線上防毒防駭等功能,可自動更新病毒碼,讓您的居家上網更加安全。
這次推薦的路由器,為華碩ZenWiFi AC (CT8)三頻AC3000家庭Mesh Wi-Fi系統,名字看起來很長,但只要記住型號是CT8,是主打三頻AC3000的Mesh系統,包裝裡面含有2台高階路由器,提供最大涵蓋範圍高達150坪(4個以上房間)的能力,收訊無死角,賦予玩家無論是辦公或是娛樂,都能享有流暢不中斷的網路連線體驗。
外型採用獨特的長橢圓柱狀設計,將6條天線內建於機身內部,45度天線能確保多樓層住家的收訊強度,搭配垂直外殼、天線與電路板之間的間隔,可大幅降低Wi-Fi訊號干擾。機身以特別設計的通風口來增加氣流,以及雙散熱器來發揮最高散熱性, 可說是融合了時尚美觀、強大散熱與無縫連線能力於一身。
內建四核心高效能處理器,提供2.4GHz + 5GHz x2共三頻、最大頻寬加總為400+867+1733共3000Mbps的總體無線傳輸速度,具備MU-MIMO與傳輸分析功能,多人同時連線亦可保持通暢無阻。主打功能就是將兩台路由器透過ASUS Router App來輕鬆建構出相同SSID的Mesh網狀網路,讓玩家走到哪都能偵測並自動切換,為住家每個角落帶來強大且完整覆蓋的Wi-Fi訊號,在家辦公也能享有如同公司的網路環境一樣,提供穩定連線且高速傳輸的需求。
在連接埠方面,每台路由器皆提供4組Gigabit LAN埠,可以連接桌機、筆電、遊戲機,或是其他3C裝置,若上下樓層不易拉網路線,亦可透過Mesh網路來建構無線轉有線的環境。另提供一組USB 3.1 Gen.1埠,可連接行動硬碟、隨身碟,當成簡易的NAS網路磁碟機,以進行檔案共享或下載神器等應用。
在設定功能方面,CT8除具備一般路由器的必備功能之外,還提供由趨勢科技提供的終身免費網路安全功能,確保您連網裝置的隱私受到保護。另有家長管理功能,以保護家人免於受到不當網路內容的影響。此外,要是固網突然斷線,玩家亦可透過手機的4G網路連到路由器來做應急,讓工作仍可繼續完成。因此,CT8可說是包辦了在家辦公或娛樂的一切高速網路連線需求,值得玩家入手!
•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產品名稱:路由器ZenWiFi AC (CT8)
• 官網:https://www.asus.com/tw/Networking/ZenWiFi-AC-CT8/
• 賣場:https://store.asus.com/tw/item/201912DM260000008/A26897
• 市售價:9,990
由於當今資料越來越龐大,這些大量的影音、照片、3D繪圖、大型資料庫… 等檔案,加起來隨便都是幾百GB,要是透過雲端來傳輸,不僅實在太慢,而且有些商用雲端硬碟服飾是上傳免費、但下載就要花費,這樣一來只要有大量下載需求時,就非常不划算。因此我們建議選擇外接式SSD,以用來即時且快速複製與備份您的大量寶貴資料。
雖說目前還是有人在使用外接式HDD,但其有不少風險,包括使用時不能動到、振動到,有些早期的可攜式HDD還要連接Y-Cable來提供足夠電力,但若電腦也是比較老舊的話,可能會因為USB電力不足而導致讀寫品質降低,增加日後讀取錯誤的機率。此外,HDD最大的劣勢,在於讀寫速度已經達到物裡極限的200MB/s了,很難再往上提升,若要快速複製大量的資料,就得等很久~很久~很久!不僅會降低生產力,在等待的期間也會火冒三丈!
若改使用外接式SSD的話,就能擁有不少便利性!插入電腦後即可立即存取,不用像HDD那樣需等到馬達轉速穩定後才能存取,此外其優點還有速度更快、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更方便攜帶,且只要單條Cable的設計讓連接上也更方便,甚至新款產品已紛紛改用USB-C規格來設計,讓正反插入皆行,使用上更加方便。
至於容量部份,目前外接式SSD也已經到達1TB甚至2TB的等級,幾乎可以取代傳統外接式HDD。因此若您需要居家工作,或者需要分梯次,變成單數週在家、雙數週在公司這種輪流上班的狀況,都建議您準備一台外接式SSD,如此就能透過高速的讀寫速度,在遵循公司資訊安全政策之下,來快速將工作資料備份與轉移完成,以便在家裡或在公司都能快速就位,輕鬆工作。
市售各種輕薄類外接式硬碟列表。從左至右依序是外接式HDD (2.5吋版本,速度最高極限為200MB/s)、基本外接式SSD (SS5,最高速度540MB/s)、高階外接式SSD (SS10,最高速度達1000MB/s)、旗艦外接式SSD (SS20,最高速度達2000MB/s)、Thunderbolt 3 SSD (最高頻寬40Gbps,目前速度可達2800MB/s)
●外接式SSD的速度種類 (USB規格):
(1) USB 3.2 Gen. 1 (SuperSpeed 5Gbps, SS5): 內建SATA 6Gbps的2.5吋或mSATA SSD,有些是內建SATA M.2 SSD,讀寫速度上限550MB/s
(2) USB 3.2 Gen. 2 (SuperSpeed 10Gbps, SS10): 內建PCIe 3.0 x2或x4的NVMe SSD,讀寫速度上限1000MB/s。
(3) USB 3.2 Gen. 2 x2 (SuperSpeed 20Gbps, SS20): 內建PCIe 3.0 x2或x4的NVMe SSD,讀寫速度上限2000MB/s。
至於後者,也就是Thunderbolt 3 SSD,理論上限就是40Gbps,速度比上面三者快,但價格也比較貴。這類SSD必須搭配支援Thunderbolt 3埠的電腦才能使用,由於Thunderbolt 3也採用USB-C接頭設計,很容易與USB 3.2 Gen. 2搞混。
●外接式SSD的速度種類 (Thunderbolt 3規格):
(1) Thunderbolt 3 (40Gbps): 內建PCIe 3.0 x4的NVMe SSD,理論讀寫上限可到40Gbps,但目前的產品大多讀寫上限只到2800MB/s至3000MB/s。
值得注意的是,若將USB 3.2 Gen. 2 (SS20) SSD連接到Thunderbolt 3埠,則會降至SS10的模式來運作 (主要是Thunderbolt 3與USB 3的共規只到USB 3.2 Gen. 2的SS10);相反的,若將Thunderbolt 3 SSD連接到純USB 3埠的話,則系統會認不到,因此購買時要特別注意!
若沒有需要用到那麼高檔的產品,或是預算考量的話,其實買USB規格的外接式SSD即可。至於要選SS5、SS10、SS20哪個速度等級,則端看個人偏好。以SS20來說,目前大多數電腦的USB埠,普遍支援到SS10 (USB 3.2 Gen. 2)而已,要等今年度開始有越來越多新世代主機板紛紛支援到USB 3.2 Gen. 2 x2之後,或是加裝USB 3.2 Gen. 2 x2的擴充卡,SS20 SSD才有效能發揮的空間,不然現階段只能降速到SS10或SS5來運作。
那麼退而求其次,到底要選SS10?還是SS5等級呢?這就端看個人喜好。若有經常性備份,以及當成線上即時存取使用(亦即會連接電腦來直接開啟檔案、存取檔案,甚至執行可攜式應用程式),那麼就建議選擇SS10。由於這類型的SSD速度可達1000MB/s,因此拿來製作成Windows To Go,透過外接式SSD來開機,也是不錯的應用。
至於比較重視時尚外觀、外型輕巧,且要資料備份時才會拿出來連接電腦使用,一般情況幾乎是並不會拿來當線上存取使用,此外若速度上比較沒要求一定要跑很快,且希望跨平台使用(Windows/Mac)的話,那麼SS5等級的外接式SSD對絕大多數的使用者來說,其實就非常夠用了。
這裡推薦的可攜式SSD,為Seagate推出的One Touch SSD,外型超迷你,僅75mm x 55.5mm x 10mm比一張信用卡的長度還短小,且只有65公克,放在隨身包包也非常方便,個人數位資產隨手帶著走。外型設計方面,其正面採用黑色織紋布料材質設計,另有白色版,有500GB與1TB等容量 (該系列另有迷彩特別版,有紅/灰白/藍/綠等迷彩色,容量有500GB),再搭配Seagate Logo的標籤,賦予優雅且時尚的個人品味。
出廠時已格式化成exFAT格式,可相容於Windows與Mac平台,各種超大檔案存取也沒問題。在軟體方面可不馬虎,搭配Seagate Toolkit及Sync Plus持續備份軟體,只要建立好備份計畫,輕鬆一按,程式就會在背景進行備份作業,將重要檔案備份與同步起來。透過其隨附也是編織線設計的USB 3.0連接線,可提供高達400MB/s的傳輸效能,幫用戶的資料快速備好備滿。
至於實測方面,透過 CrystalDiskMark測試,循序讀寫分別達到438.47MB/s與261.73MB/s,效能還算不錯。在實測複製大檔案時,ISO檔案大約達225MB/s,遊戲檔案大約138MB/s。使用ATTO測試時,讀寫則都有超過400MB/s以上的水準。因此,在高效能與大容量設計之下,玩家可以自己建立好完善的資料備份計畫,來快速且安靜地把個人重要資料全部備份起來。
此外,為方便創作者使用上的便利性,One Touch SSD隨附Mylio Create一年訂閱服務,以及Adobe Creative Cloud Photography兩個月訂閱服務,讓用戶註冊完產品後,即可馬上使用這些功能強大的創作類應用程式。前者是一款直覺的照片管理程式,可整理、建立回憶,並在多台裝置上編輯、分享與同步照片,讓生活回憶更加井井有條。而後者可使用Lightroom CC與Photoshop CC來處理照片特效與編輯,以方便創作者無論是工作上或是個人照片上的修圖需求。
提供3年保固,Seagate One Touch SSD簡言之,其以時尚外型、超迷你的體積與輕薄的重量,是上班族、創作者與粉領族絕佳的備份利器。
• 廠商名稱:Seagate
• 產品名稱:One Touch SSD
• 官網:https://www.seagate.com/tw/zh/consumer/backup/one-touch-ssd/?sku=STJE500400
• 賣場: (黑) https://24h.pchome.com.tw/prod/DRAH2M-A900AEYBY
(白)https://24h.pchome.com.tw/prod/DRAH2M-A900AH1AD
• 市售價:(1TB) 4,890 ; (512GB) 2,790
而在眾多可攜式SSD中,Seagate為玩家量身打造了全新的輕巧超薄的可攜式SSD,採用俐落的極簡造型,表面鋁製外殼,提升散熱效率,再搭配黑色主題與綠色邊框設計,並提供綠色LED燈效,在檔案存取時有呼吸燈的特效,以搶佔玩家們的眼球。
在體積上也非常小巧,僅9.1mm x 79mm x 93.45mm,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高度,重量也只有140公克。至於容量方面則有500GB、1TB、2TB等容量可供選擇。其連接埠也採用最新USB-C規格,可正反插拔,提升使用上的方便度。
擁有防震能力,BarraCuda Fast SSD出廠時已格式化成exFAT格式,因此可遊走於Windows與Mac平台,不用擔心超過4GB大檔案無法寫入的問題。透過隨附的USB-C to USB-C傳輸線,以及USB-C to USB-A傳輸線,讓玩家可以連接到各種桌機或筆電,透過其提供高達540MB/s的傳輸效能,可以幫玩家快速將資料做好備份,甚至玩家可以將遊戲檔案直接安裝於外接式SSD,以便直接快速啟動遊戲,這樣一來可以不需佔用到電腦的硬碟空間,二來可以隨時帶到哪兒玩到哪,不需要每台電腦都要安裝遊戲。
在軟體方面,透過其Seagate Toolkit及Sync Plus持續備份軟體,玩家只要建立一次備份計畫,程式就會在背景進行備份作業,將重要檔案進行備份與同步。此外Seagate也隨附Adobe Creative Cloud Photography兩個月訂閱服務,讓玩家可以透過其Lightroom CC與Photoshop CC來進行修圖,或加入各種特效照片,以便玩家輕鬆進行各種圖片的修圖需求。
至於實測方面,透過 CrystalDiskMark測試,循序讀寫分別達到539.26MB/s與301.16MB/s,效能絕佳。在實測複製大檔案時,ISO檔案大約達413MB/s,遊戲檔案大約277MB/s。使用ATTO測試時,讀寫則都有超過515MB/s以上的水準。因此,這款SSD擁有超高效能與絕佳的便利性,幫助玩家來快速且安靜地把各種重要的檔案備份起來。
提供3年保固,整體而言,Seagate BarraCuda Fast SSD,以黑色搭配綠色的主題配色,提供呼吸燈效果,搭配其輕薄設計,與高達2TB的容量,讓玩家能將各種超大容量塞好塞滿,是玩家們必備的資料備份神器。
• 廠商名稱:Seagate
• 產品名稱:BarraCuda Fast SSD
• 官網:https://www.seagate.com/tw/zh/consumer/backup/barracuda-fast-ssd
• 賣場:https://24h.pchome.com.tw/prod/DRAH2M-A900AJWYI
• 市售價:(2TB) 9,590 ; (1TB) 4,590 ; (500GB) 2,950
中篇先介紹到這裡,下篇即將上刊!敬請期待!
居家防疫、遠距工作時代:打造居家辦公室超easy (中) (本篇)
居家防疫、遠距工作時代:打造居家辦公室超easy (下)
絕妙搭配:技嘉「藍月」整機系統
絕妙搭配:曜越零組件生態系
絕妙搭配:絕妙搭配:華碩螢幕、耳機、視訊鏡頭、路由器
絕妙搭配:三星超高CP值曲面螢幕
絕妙搭配:Razer專業辦公耳麥
絕妙搭配:Seagate外接式SSD: 時尚型One Touch SSD 與 電競型 BarraCuda Fast SSD
絕妙搭配:Epson L3150印表機 與 EH-TW7000 4K Pro-UHD 投影機
絕妙搭配:QNAP KoiMeeter 視訊會議系統
上篇 主要傢俬推薦: (1) 筆電/平板、(2) 整機/NUC、(3) 螢幕
中篇 必要周邊推薦: (4) 鍵鼠/喇叭耳機、(5) 視訊鏡頭、(6) 路由器、(7) 外接SSD
下篇 附屬傢俬推薦: (8) 印表機、(9) 投影機、(10) 軟體、(11) 空氣清淨機
(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鍵盤、滑鼠、耳機、喇叭選購法
平時在公司上班時候,辦公用的鍵盤、滑鼠往往是公司給什麼用什麼,反正不用錢,東西也不是自己的。但是當換成要在居家工作,需要含淚自掏腰包的時候,那在選購上就鐵定會對一件產品猶豫再三,不論是外型也好、功能也罷,在家中對自己好一點總是沒錯的,更別說這些工具的好用與否對於工作上的效率可是差很多的呢!古為入木三分、今是鏗鏘有力,鍵盤挑選重點
鍵盤做為電腦文書最重要的工具,也是現今辦公是最常接觸的工具之一,它的好壞對於辦公上的效率絕對是相當直接的,好的鍵盤帶來的手感可以一敲上癮,任人欲罷不能,想要一整天都沉浸在打字的愉悅快感之中;壞的鍵盤則是每一次的敲擊都像是踩地雷似的讓人心驚膽跳,難以預測畫面上出現的文字到底與心中所想的有多大的差距。花樣翻多、選擇困難症大爆發:薄膜式鍵盤
在鍵盤市場裡,薄膜式鍵盤算是佔最大多數的,許多廠商為了讓名稱看起來高級一點,可能會將其稱作:剪刀腳鍵盤、巧克力鍵盤、機器混合鍵盤...等,也因為數量是實在太多,使得薄膜式鍵盤在種類和價格上也是參差不齊,從幾百塊到幾千塊的都有,而且也不見得是越貴的手感就越好。由於普遍較短的鍵程和底部薄膜的緩衝,使用薄膜式鍵盤的好處,在於敲擊時手指需要承受的衝擊會比較小,對於打字力道比較大的玩家,或是每天敲擊鍵盤時間特別長的玩家,好的薄膜式鍵盤在長時間使用之下,指頭比較不會有麻掉的感覺。
只是薄膜式鍵盤在盲購(閉著眼睛挑)上最大的難題在於「手感」,它不像是機械式鍵盤那樣可直接透過廠商在標示「鍵軸」的種類來區分,薄膜式鍵盤在這部分就缺乏可以一眼看出手感的評斷標準,畢竟一款鍵盤的手感好壞是很主觀的事情,所以在挑選上能夠親自到實體店面去親自測試一下比較好。
但如果玩家不方便出門親自試打鍵盤,或是覺得自己的手指比較雜食,什麼樣的手感都能接受,薄膜式鍵盤在網購上還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首件最重要的就是「鍵帽」的做工,由於薄膜式鍵盤的成本低廉,有些廉價的鍵盤廠商在鍵帽的部分就幾乎是粗製濫造,鬆動、不貼合、公差過大的按鍵就別說是手感了,就連有些還會用沒兩下鍵帽脫落、卡鍵,使用上的問題可說是層出不窮。事實上就有一些貴得要死還出包的狀況發生 (望向MacBook系列)。
因此在購買鍵盤的時候,小邊建議還是選擇一些口碑比較好的鍵盤廠商,因為這些廠商推出的鍵盤,會有比較多的玩家分享它的開箱和測試文章與影片,玩家可以透過文章與影片來判斷鍵盤在做工上是否足夠精細。
此外,為了求新求變,許多廠商會推出一些標新立異的薄膜式鍵盤,有些是主打人體工學,有些則是主打顏質,特別在鍵盤和鍵帽上別出心裁,考量到在家辦公不是在渡假,因此這一類的鍵盤相當的吃客群,有人一用回不去,有人則悔不當初,在網路盲購無法試用的情況下,建議先忽略這一類的鍵盤,以免花錢繞遠路。
我的手感我做主:機械式鍵盤
幾乎要和「電競」畫上等號的機械式鍵盤,在挑選上最大的好處在於鍵軸的供應商就那幾家,也讓機械鍵盤在手感上有一個衡量的標準,玩家只要結帳前看準選購的鍵軸類型,基本上不太會因為出現手感不符合期待而失望的問題。然而相較於薄膜式鍵盤,機械式鍵盤的入手的門檻會相對高一些,而且廠商為了求新求變,開始在鍵盤上加入一些特殊功能,像是耳機孔、USB孔、分離式數字鍵等,以此來墊高鍵盤的價格,至於實不實用這一點就見仁見智了。
除了價格之外,機械式鍵盤因為結構的關係,在體積和重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份量,玩家的桌面空間如果太小,需要時常整理桌面空間的話,可能就會需要另外購買螢幕架,將螢幕或筆電架高,才能夠把空間騰出來收納鍵盤,重點是螢幕架還能夠太低,以鍵盤沒有辦法塞進螢幕架下方的空間。
在購買之前,還有一件不得不注意的事,如果玩家是租屋族或是與其他家庭成員共用房間,在機械式鍵盤的挑選上可能需要彼此之間協調,因為機械式鍵盤在手感的清脆程度上,幾乎是和噪音量成正比的,特別是使用青軸的機械鍵盤,噪音會比較大一些。因此玩家若未跟同一房間的其他成員協調好,為了一個鍵盤反目成仇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當然玩家若能夠排除以上幾個困難點,機械鍵盤在打字上確實能夠帶來相當愉悅的體驗,聽著鍵盤發出悅耳的鏗鏘聲響,確實會給人有一種專業的形象,讓人想要一直打下去。至於各位玩家適合哪一種鍵軸,小編將以市面上常見的鍵軸為大家做個簡單的整理。
想看更詳細可以看這裡:市售30隻電競鍵盤大開箱!2019返校買電競鍵盤看這裡
爽脆之最:青軸
青軸最大的特色就是很脆、很彈、很吵。青軸應該算是機械鍵盤中最受歡迎的鍵軸之一,有著所有軸體中最為明確的段落感,打字的時候給人感覺非常的清脆,強而有力的回饋力道讓許多玩家為此著迷,同時也是所有鍵盤中噪音量最大的,就算只是輕輕按壓,鍵盤發出的聲音也會響徹整個房間,玩家如果房間內有其他室友,或是會一邊打字一邊使用語音交談,在購買前可能會需要思考一下其噪音量使否能夠被其他人所接受。
全方位平均:茶軸
茶軸在各方面都相當平均,如果第一次接觸機械式鍵盤,會是比較推薦的款式同樣也是機械鍵軸的熱門款之一,相較於青軸略顯浮誇的回彈力道和噪音量,茶軸在這部分相對收斂一些,在各方的表現都屬於比較平均的類型,如果玩家不曾接觸過機械式鍵盤,入手茶軸算是一個相當安全選項,不過茶軸在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噪音量,所以在入手前還是跟青軸一樣,需要和身旁的人溝通一下喔!
滑順無聲:紅軸/靜音紅軸
紅軸在手感上幾乎沒有段落感,噪音量也低很多,廠商甚至還更進一步地推出靜音紅軸。倘若玩家真的希望入手一個機械鍵盤,但周遭的人又對鍵盤的噪音非常介意,不妨考慮搭載紅軸的鍵盤。紅軸鍵盤是所有鍵盤軸中噪音量最小,大概就與一般薄膜式鍵盤差不多,甚至廠商為了追求極致無聲體驗,在紅軸的基礎上又推出了靜音紅軸,徹底的將噪音壓到最小。
在手感的部分,紅軸給人的感覺就沒有上述兩個鍵軸那樣有極強的「喀擦」感,紅軸在這部分是走比較滑順的打字體驗,直上直下完全不拖泥帶水。
管它是不是軸、快就是王道:光軸
光軸算是一個近期比較新興起的軸體,但在某些層面上它又與我們認知鍵盤軸不太相同,原因在於光軸是以觸發訊號的原理做命名的,使得光軸和手感之間並沒有直接關連。
光軸的訊號觸發方式,是利用玩家按壓鍵盤時,鍵軸的移動影響按鍵底部光束的通過與否,以此來做信號輸入的判定。由於是利用光線做為觸發機制,光軸最大的特性就是反應速度非常的快,加上鍵軸不太會因為敲擊而磨損,理論上讓鍵盤的壽命可以更長一些。
不過就如同上述提到的,光軸鍵盤的手感與觸發機制是分開的,所以玩家在購買的時候,必須先確認鍵軸手感比較偏向上述哪一種傳統軸體,同時因為光軸屬於剛興起的鍵盤軸,整體的價格也會比較昂貴一些,所以在購賣前要做的功課會比較多。
除了手感,有線、無線的便利度也有差
除了薄膜與機械之間的糾葛,是否購買無線鍵盤也是玩家在選購上的一大考量,一般來說無線可以變有線,有線不能變無線,如果同一個型號的鍵盤出雙版,價差約在1000元左右,那麼是可以直接考慮購買無線鍵盤的,特別是租屋族群和桌面空間狹小的族群,少了線材的糾結,在收納上會比較方便一些。以目前的鍵盤在功能的設計走向上,薄膜式鍵盤在定位上主打文書辦公,並想營造出一個簡潔的環境,因此在無線鍵盤的選項上是比較多的,但是普遍來說,手感較好的的無線鍵盤,都被定位為頂級辦公周邊,價位上會相對來說就會顯得比較高貴一些。
至於機械式鍵盤就比較尷尬一些,因為廠商多半將其定位電競產品,為了避免訊號延遲或是長時間遊玩中途沒電的尷尬情況,機械式的無線鍵盤在市場的數量上是比較稀少一些的,加上機械鍵盤本身的份量就不算太小,再配上電池,那重量恐怕更不得了,所以在無線機械鍵盤的選擇上,多半是取消右方獨立數字鍵的80%鍵盤和60%鍵盤居多,玩家工作如果是偏向會計類型的,這一類的鍵盤恐怕就不是那麼合適了。
上述提到的鍵盤類型和挑選方式,是以玩家能夠以最簡單直覺的購買途徑為考量的出發點,做為電腦文書最重要輸入工具之一。鍵盤的市場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家廠商有還在不斷研發出各種產品想要誘惑玩家獻上錢包,小編在這邊建議玩家們,以最基本的「打字」為最優先考量,外形或附加功能則是當作參考,才能避免被華麗的宣傳詞彙迷了心竅,讓自己的荷包白白挨了一刀喔!
等級不必高、功能不必多:滑鼠選購法
滑鼠相較於其他電腦周邊來說,在選購上是相對比較單純一些的,畢竟在工作的時候,滑鼠的精準度其實不要太差,在使用體驗上就不太會有翻車的情況,即便如此,滑鼠在挑選上還是有一些「眉角」會需要注意的。手感很重要、左右有別,人體工學設計別買錯
不管是不是主打電競,不少滑鼠都會針對人的手掌做出設計,可以讓玩家在握住滑鼠的時候能夠更加舒適,不過這設計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針對左右的其中一隻手做設計,並起普遍來說都是以右手居多,畢竟右撇子占多數嘛!所以玩家如果是左撇子的話,在購買可能就得先看清楚,特別是自己在網路購物的時候,最後的訂單送出之前一定要再三確認訂購的選項。除了人體工學對手感會有影響之外,滑鼠的尺寸也會在舒適度上造成相當的影響。由於滑鼠多半呈鵝卵石狀,直接看網站上面寫的尺寸,其實也不容易判斷其大小,玩家不妨可以留意網頁提到的關鍵字,諸如:便攜、容易收納、輕鬆放進筆電包等,這一類的關鍵字通常都代表滑鼠的尺寸是比較小型,或是比較扁平的,在手感方面基本上並不會太好。
至於大型的滑鼠的部分則可從廣告中滑鼠的側面來觀察,如果在官方的宣傳示意圖上,發現滑鼠的高度相當於2個大拇指的高度,那基本上可以判斷它是一顆比較大型的滑鼠,手小的玩家在握這一類的滑鼠可能會有勾不太到按鍵的感覺。
自定義鍵和DPI鍵,並不是越多就越好
除了左、右鍵和滾輪之外,不少滑鼠還會在側邊加入自定義按鍵,玩家可以用它來設定一些常用的快捷鍵,提升操作時的便利度,省去讓游標在畫面四處游移的麻煩。不過有一些廠商會錦上添花地設計出一大堆的按鍵在側邊,有的甚至乾脆連搖桿都擺了上去,以辦公文書來說,其實兩顆按鈕就差不多了,太多按鍵反而容易增加誤觸和學習成本,讓工作的效率下降。
至於DPI值,也就是靈敏度,也是一樣的道理,DPI值越太高只會讓玩家更加難以掌控游標的位置,從而讓滑鼠在最基本的點選方面變得非常吃力,一般來說,DPI值能夠涵蓋3200左右其實就很足夠,不需要特別去選擇上萬DPI的滑鼠,以目前螢幕解析度的進步速度,等到能夠派上用場的時候已經不知道是多久以後,屆時滑鼠大概早就報廢了。
★延伸閱讀:電競滑鼠採購指南
甩來甩去?半路拋錨?有線與無線的角力
不同於機械鍵盤還是有線的天下,近幾年哪怕是電競滑鼠都開始走向無線化,除了前面提到的「無線可變有線」之外,無線傳輸技術的突破也讓滑鼠即使在無線狀態之下,也能夠有足夠的穩定度和反應速度。既然連主打穩定和速度的電競滑鼠,都開始使用無線技術,對這方面要求沒有那麼高的文書滑鼠來說,這方面的選擇上自然也就更多了,價格帶的分布也越來越廣,從數百元到數千元的都有。以文書辦公來說,要買到一隻手感合適的無線滑鼠,基本上已經不是難事。
至於有線滑鼠並不是沒有市場,其實大部分的滑鼠廠商還是會投注相當的心力在有線滑鼠上,由於沒有續航力和電池艙設計方面的困擾,在功能、外觀上會比無線滑鼠來得更加多樣和完整。
要是玩家想直接選購無線滑鼠的話,由於必須依賴專屬接收器,才能夠保持穩定與快速的連接,如果一個不小心不見了,滑鼠主打的穩定和高速基本上就跟著一起消失。若您想說再買個接收器的話,嘿嘿!由於每個接收器都有ID配對,因此不一定能夠與你既有滑鼠做配對,因此這部份可得小心,別把接收器搞丟就是了!
再看無線滑鼠在充電方面,也越來越多元,有的甚至還能夠無線充電。此外,無線滑鼠的電池續航力,會隨著充電次數的增加而減少,相較於一隻好的有線滑鼠可以陪伴玩家好幾年來說,無線滑鼠的電池能不能辦到這點就是一個問號了。
綜合上述介紹可以得知,若玩家在家辦公時,使用滑鼠的時數很長,又或是剛好是喜愛遊戲的玩家,在家上班剛好能省去舟車勞頓所浪費的時間,讓自己玩遊戲的時間變多,此時有線滑鼠就擁有較多優勢,可減少上述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只要有音樂就不孤單:音效周邊選購法
以小編過去工作轉換時期而待在家工作經驗,通常第一個禮拜會很開心,不用趕車、沒有主管監視,更不用受到其他同事的話題而分心,但是缺乏社交的生活久了,即便是邊緣人,還是多少會希望接收到一點社會喧鬧的滋潤,因此,學會忍受孤單者,就成了在家工作的一大課題了。在上班時間要排解這樣的問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聽音樂,在辦公室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音樂只能做陪襯;現在因為疫情而變成在家上班的話,就沒了這方面的顧慮,選擇一個好的音效周邊,就顯得相當有其價值了,優美的音樂能夠撫慰心靈,讓玩家能夠在枯燥的工作和主管的冰冷的文字訊息中尋找一絲溫暖。
最舒服的享受就是沒有拘束:桌面喇叭
桌面喇叭最大的好處,就是「真正」的沒有拘束,沒有線材糾結、沒有續航力限制,更不會有兩坨東西堵在耳朵上,所以即使聽上一整天耳朵也不會不適或疲憊,只是可能稍微顧忌一下房間內的其他人,就如同機械式鍵盤的噪音一樣,玩家使用的當下可能沒有感覺,甚至是樂在其中,但對於周遭的人,可就不見得是這麼一回事了。在選購上,目前桌面喇叭的產品有朝著無線化、精品化的趨勢,主因還是現在玩家們在整體娛樂方式的改變,雖然依然還是有幾百塊就能搞定的桌面喇叭,但這一類的喇叭真的只能期待它會「叫」而已,基本上毫無音質可以言,倒不如直接用手機外放。
以目前的價位來說,音質有一定水準的桌面喇叭,定價多落在2,000元~5,000元這個區間,玩家可以視自己需求和桌面空間,來選擇是要比較單純的雙聲道、強化低音的2.1聲道,或是近幾年比較流行的Soundbar。
當然玩家其實也不一定要強求透過電腦直接播放,畢竟現在大多數玩家的音樂載體多在手機上,利用具備無線的功能藍牙喇叭與手機連接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以目前廠商主推的產品類別來說,在選擇上也會比較多樣,反正是在家中,不會像藍牙耳機那般有電池續航力的困擾。唯一要注意的是,如果電話打進來,對方說話的內容是可能會一併被播放出來的,談話內容如果涉及一些機敏的內容,就要稍加留意一下。
環境噪音沒在怕:入耳式耳機
以耳機的市場來說,最常見的種類大概就屬入耳式耳機的,受歡迎的原因不外乎耳塞的設計可以隔絕噪音,配戴起來也比較穩固,不容易在行走之間掉落,算是不管任何場合都很合用的設計。即使在家中,有的時候鄰居、家人,乃至於大馬路上的車流,都有可能發出各種噪音來使玩家分心,對於想要專注於工作上的玩家來說,使用耳塞尺寸合宜的耳機,可以有效的幫助自己免於外界干擾,同時減少長時間配戴的不適感。
在挑選的部分上,耳機的音質好壞算是一個非常主觀的事,它很難單純靠數字規格或儀器去判斷它的好壞,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耳機在音質的挑選上也就差不多是這麼一回事。
值得一提的是,入耳式耳機的價格存在數個斷層,對一般玩家來說,把價格帶落在3,000元左右,就能夠符合大多數玩家的需求,再往上可能就得落在6,000元左右,甚至對於一些音質要求沒有極限的「發燒友」來說,一副數十萬的耳機也不在少數,不過那是另外一個世界的故事了。XD
絕妙搭配:Razer Ifrit耳機
對於在家辦公的族群了來說,購買入耳式耳機的理由除了是希望在工作時能少點噪音,多點音樂之外;勢必也會希望能夠在面對客戶的電話、處理遠端會議、報告等內容時可以更加從容,不用一直拿著手機到手痠,或是對著麥克風大吼到燒聲,因此能夠兼具音質與麥克風收音的耳機在便利度上勢必會有更高的優勢。電競大廠Razer推出的Ifrit便是一款能夠在居家辦公發會很高機動性的耳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它的USB音訊強化器。在音樂饗宴上,玩家將它與電腦連接之後,它能夠大幅提升音樂的音質和耳機的推力,以原廠的耳機為例,小編只需將音量開到6/100,就已經有足夠宏亮和清晰的聲音表現。
在接上強化器後,音質在低、中、高音的表現都相當平衡,沒有許多電競耳機低音過強造成聲音混濁,或是為了遊戲表現讓整個聲音乾澀單薄的情況,當然平時使用不接強化器一樣也是可以的,即使少了強化器其推力和解析力依然具一定水準,所以即使單純接在其他行動裝置上聆聽也是OK的。
而在對於辦公的便利性上,Ifrit本身具備了一個獨立可調式的電容麥克風,配上耳機本身的掛架設計,讓玩家在家不管是要開會還是開直播,想要坐著講、躺著講,都可以以最舒適自然的姿勢獲得最佳的收音,不需要像一般的入耳式耳機為了確保收音必須要一手扶著麥克風。
為了避免玩家在會議結束後,麥克風依然處在收音狀態從而引發不必要的悲劇,玩家將耳機接到USB強化器之後,耳機會以非常顯眼的紅/綠LED指示燈告知玩家目前麥克風是否處在收音狀態,還可以透過上頭的控制器快速地進行收音切換和耳機撥放音量調整,大大減少意外的發生。
除此之外,USB強化器本身具備了兩個3.5mm音訊孔,玩家可以用它來連接第二副耳機,如果家中有小孩也在居家學習,或是平時就有額外準備補充教材要在電腦前聆聽,透過連接兩副耳機,便能與小孩一同上課,掌握小孩的學習狀況,實現親子共學。
Razer推出的Ifrit以居家辦公角度來說,這一款入耳式耳麥,主要是提供給有音訊會議需求、但又不習慣耳罩式耳機所帶來的悶熱厚重感、輕巧/體積小讓畫面看起來更專業,並且在功能面上有著相當高的涵蓋能力,在滿足音樂與會議之外,還具備了一定的擴充性,從而實現滿足多人共享的需求,多元特性的特性,相當適合即使在家也得家庭、工作兩頭燒的上班族群。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Razer• 產品名稱:IFRIT+USB AUDIO Enhancer
• 官網:https://www2.razer.com/tw-zh/gaming-broadcaster/razer-ifrit
• 賣場:https://www.momoshop.com.tw/goods/GoodsDetail.jsp?i_code=7141036
• 市售價:3,790
• 代理商 :精技電腦
花錢就是要為了享受娛樂:耳罩式耳機
如果玩家不僅僅是Work From Home還要Play At Home,耳機的選擇上舒適度和音質就是一樣重要了,在所有耳機中,最講究舒適度的莫過於耳罩式耳機了,同時在各家耳機廠商的定位中,耳罩式耳機也是比較高階的產品。相較於實用類型的耳機來說,耳罩式耳機一般來說更偏向走娛樂為重,除了提供基本音質之外,舒適度更是挑選的重點。以耳罩的部分為例:耳罩的尺寸必須足夠大,才能夠完整包覆耳朵;海綿的柔軟度必須適當,才能確保舒適度與隔音的效果;頭夾的彈性必須充足,才不易鬆動等等。
至於音質的部分,不少廠商會特別針對每一款耳罩式耳機做出不同的專屬定位,從音樂、電競、劇院等,有的可能專為其中一項做特化,有的則可能選擇各方面都平均處理,因此耳罩式耳機並不是單單塞入比較大的單體就能代表比較優越的聲音,後期的各項零件的調校與選用都會大大決定一款耳機的價值。
以耳罩式的耳機市場來說,由於用料成本來就不低,想要獲得音質與舒適度兼顧的耳機,可能就得多掏出幾張鈔票了,普遍來說價格落在8,000元上下的耳機,在整體的表現都不至於太差,但就如前面提到的,耳罩式耳機常常會針對某些場景方面做調校,玩家在購買前可能得先想想自己買耳機是期待哪一方面的體驗。
絕妙搭配:ASUS ROG Theta 7.1
小編知道各位玩家都比較貪心,既然要花錢,不管是音樂、遊戲還是電影效果,自然是要全部都要啊!為此小編用自己的耳朵挑選過後,為大家推薦華碩的ROG Theta 7.1!光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款耳機能夠具備環繞7.1環繞音效,利用內建四顆高解析度ESS 9601音效晶片來驅動單體,提供精準的聲音定位,讓玩家不論追劇還是組團對戰,都能夠感受到細膩的音場變化,宛若虛擬世界化為現實,而自己則成為了主角。
在音樂的表現的部分,除了4顆音效晶片之外,還加入了獨立的DAC以及SupremeFX S1220A音訊編解碼器,讓耳機能夠支援Hi-Res高解析音樂,還原出歌曲中的每一個細節。
此外,考量到現今的耳機多移除了3.5mm耳機孔,加上耳罩式耳機體積大,需要較多推力來驅動耳機,ROG Theta 7.1直接捨棄3.5mm耳機頭,改成USB Type C作為連接方式,並在耳機上設計了PC/手機的功能切換鍵與音量調節鍵,讓玩家的手機可以更輕鬆的帶動耳機,提供豐沛的音量與細節。
至於長時間配戴所需要的舒適度上,華碩直接給予了兩種不同的耳罩供玩家做使用,一個主打柔軟舒適,另一個則主打快速散熱,且不論是哪一個耳罩,體型都相當的巨大,可以相當穩固的包覆住耳朵,將外界的噪音給隔絕,小編在辦公室戴上之後,不用開音樂就已經幾乎聽不到其他編輯們說話的聲音了。
雖然說耳罩式耳機是為了給注重聲音享受的玩家所設計,但在家辦公,還是會也需要用到麥克風的時候,Theta 7.1在這個部分具備了可拆卸式麥克風,並導入了AI降噪技術,能夠分析環境中各種可能的噪音並將以消除,這項技術還獲得了知名語音聊天軟體Discord與TeamSpeak的認證,因此那怕開會時、家中的其他成員在身後吵吵鬧鬧,也不必擔心對方會聽不清楚玩家的聲音。
最後,ROG招牌的RGB燈效當然也是準備好給玩家,透過Armoury II軟體便能打造出千變萬化的燈光效果,還能夠詳細的針對各項遊戲場景設定EQ等化器,打造出最喜愛的聲音效果,讓ROG Theta 7.1進一步的在各方面都展現出平衡且優秀的一面,滿足各種環境和需求的玩家。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名稱:耳機ROG Theta 7.1
•官網:https://www.asus.com/tw/Headphones-Headsets/ROG-Theta-7-1/
•賣場:https://store.asus.com/tw/item/201910DM240000001
•市售價:8,990
(5) 遠端會議關鍵:視訊鏡頭選購法
不管是在家自行隔離還是遠距辦公,除了要能夠自行穩定工作以外,重要的還有和其他同事溝通的能力,這點雖然許多通訊軟體都已經可以做到,文字溝通絕對無疑慮,可是一旦和視訊有關時,就是另一個問題了,總不能每次都依靠手機或行動裝置的前鏡頭吧!(拿久手痠XD)撇除如果是用筆電或平板作為主要工作平台的玩家,因為這類平台本身普遍會提供前鏡頭的設計,真正有需要進行視訊會議時可以直接使用。但如果是使用一般桌上型電腦的用戶,這時候就會需要購入獨立的視訊鏡頭了。
獨立鏡頭表現更好
已經是因為需要看到人才能溝通的會議了,成像的畫質表現自然是不能太差,獨立的視訊鏡頭相對於一般筆電或平板、甚至手機的優勢在於硬體規格彈性更高,已依般的筆電來說好了,多數筆電前鏡頭規格仍停留在720p年代,成像的畫質並不清晰,這在視訊會議時可能會帶來些許的視覺問體;即便畫面問題能解決,筆電本身的喇叭麥克風效果也相對不佳,因此,整體來說,還是採用獨立的對應裝置會比較適合。回過頭來看,目前市面上的視訊鏡頭種類繁雜,尤其玩家如果上網路商店搜尋也能找到一拖拉庫的產品,該怎麼從中選擇適合的產品便是一大問題了。
FHD解析度是基本
最基本的要求自然就是畫質表現不能太差,這邊要先分成兩種工作類型,第一種就是以YouTuber或是直播主這種影像創作者相關的用戶,自己需要直接入鏡且必須是做為內容一部份的玩家,這時候要選擇的畫質建議可以達到1440p甚至2160p,更新率速度也要至少擁有穩定的60 FPS較佳。但如果只是一般上班族或商務人士的話,應對日常的視訊會議,除非另有品質的要求,否則基本FHD解析度的成像品質就已經十分足夠。方便安裝或攜帶
除了影像的品質以外,也要方便攜帶或安裝使用,目前市面上多數視訊鏡頭一般在安裝上會有兩種方式,一是本身就具備獨立的支撐座可以放置在桌面上,這麼做的好處是相對來說會比較穩定,不用擔心掉落的風險,但同時也增加體積、並且佔用到桌面空間。另一種目前比較常見的方式是能夠直接快速放置在螢幕邊框上,直接掛在螢幕上的方式攜帶和安裝上都會更輕鬆些,而且只要連接線有和電腦連接,也可以因應需求隨時將鏡頭取下、以手持的方式進行視訊也是可以的。
內建其他功能更優
最後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查看選擇的產品是否有提供額外的軟硬體功能,舉例來說,部分視訊鏡頭會額外提供麥克風錄音的功能,這麼一來就可以省去玩家額外購買麥克風的成本。雖然這類麥克風無法媲美專業等級的麥克風產品,但作為簡單使用或應急的話還是非常不錯的。軟體部分要注意是否有針對成像畫面做更多著墨,像是提供自動對焦或是曝光,或者甚至能提供更多的色彩呈現效果等等,這都能讓玩家在使用時減少更多後續處理的麻煩。
遠距視訊軟體要注意
在防疫期間要做到遠距視訊不難,畢竟大家現在人手一機,直接利用手機也是能作視訊會議,但如果是用電腦或筆電的視訊鏡頭的話,就要考慮到可用的軟體,雖然目前市面上有眾多視訊軟體可用,包含像是最常見的Skype或是Teams等等都是一時之選,但敏感的玩家們想必也注意到近期一款名為Zoom的視訊軟體因為資安的問題吵得沸沸揚揚,這也是玩家在使用視訊軟體時需要小心的地方,須注意第三方軟體的來歷和其使用權限,避免在這段期間得不償失。絕妙搭配:ROG Eye USB攝影機
由華碩推出的ROG Eye USB攝影機,在整體設計上要先追朔到ROG旗下電競筆電近年來取消前置鏡頭的決定,畢竟玩遊戲的話比較少需要用到前鏡頭。但ROG也針對有需要的玩家額外推出了ROG Eye作為對應。ROG Eye在外觀上來說很符合ROG的簡單低調設計,加上最主要是針對筆電而來,因此整體的大小並不大,厚度甚至也僅在17mm,可以輕易放入口袋或是安裝在筆電螢幕上方,小巧的體積在方便攜帶的同時也不佔空間。
至於硬體規格部分,ROG Eye提供基本的FHD解析度輸出,更新率則是在60 FPS,作為一般視訊日常使用是絕對綽綽有餘的。另外,針對成像結果方面,它還提供臉部自動曝光和自動對焦技術,在成像方面更清晰;顏色部分則是有寬動態範圍(WDR)效果支援,可對應前後被鏡消除過曝問題。
最後,ROG Eye也額外搭載雙麥克風設計,並採波束賦形麥克風,可藉此濾除像是風扇風聲、鍵盤敲擊聲或是遊戲音效、甚至他人人聲等等,確保即便在吵雜的環境下也能穩定收音,錄音方面ROG Eye也能以96kHz/24位元的品質進行收錄,整體的音質表現很不錯。
廠商資訊
•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名稱:視訊鏡頭ROG EYE
• 官網: https://www.asus.com/tw/ROG-Republic-Of-Gamers/ROG-Eye/
• 賣場:https://store.asus.com/tw/item/201909DM040000001
• 市售價:3,290
(6) 無「網」不利,家中必備:路由器選購法
要居家工作,為了能夠與公司保持溝通,那麼建議家裡至少要裝個基本型的固網,以便能進行超大檔案傳輸、語音通訊、遠端桌面/遠端連線、視訊會議…等工作上的需求。雖說當今4G行動網路幾乎可以包辦了不少工作需求,只要有一支手機,就可以用來收公司Email、傳即時通訊(IM),甚至進入公司的行政後台以便遠端打卡…等等,而當今也有不少上班族把家裡的固網撤掉,改用4G手機來分享,但是,以提升工作效率以及建構智慧家庭來說,家裡裝個固網會比較方便,不僅可以減少行動網路在進行大量、持續性資料傳輸時的不確定性,且固網搭配新一代無線路由器(Router),就能將無線訊號覆蓋到家裡的各個角落,讓在家工作的空間更加自由與彈性,因此不管是防疫期間,或是平時,都頗建議家裡至少要裝個基本型的固網,以打造居家辦公室兼智慧家庭。
而當今要建構智慧家庭或居家辦公室的主要設備,除了拉固網時所附的小烏龜之外,還要一組無線路由器,以便提供有線與無線連線需求,並讓家裡每個成員都能用各式連網裝置來上網。舉凡電腦、遊戲機、平板、智慧型手機、智慧手錶/手環、智慧電視、智慧音箱、IP Cam,以及各式智慧家電…等等,都可以透過新一代的無線路由器來上網,以滿足建構智慧家庭的連網需求。
Wi-Fi 6將是主流,有Mesh網狀網路更好
由於當今Wi-Fi路由器有很多種類,隨著Wi-Fi Alliance於2018年10月發表最新基於802.11ax技術的Wi-Fi 6標準之後,無線傳輸效能又再次往上提升。簡單來說,802.11ax (Wi-Fi 6)使用到2.4與5GHz頻段,搭配高達160MHz的頻率,使其每條傳輸流的速率達到1000Mbit/s,同時還能向下相容於前幾代的802.11ac (Wi-Fi 5)、802.11n (Wi-Fi 4)與802.11g、802.11b、802.11a等標準,因此,Wi-Fi 6也被視為下世代的Wi-Fi主流。而自2019年起,各廠商都有推出對應Wi-Fi 6的產品,除了路由器之外,不少新一代的主機板、桌機、筆電,甚至手機…等等,都紛紛開始改內建Wi-Fi 6的新標準,因此當今要選購新的路由器,都建議直接買Wi-Fi 6的產品。至於路由器的選購方面,則可以先考慮自己家裡的場域為主,來選購適當的產品。一般來說,小家庭的話,路由器可以選擇4~6天線為主,可選擇天線外漏的機種,若為美觀考量,選擇內建天線的機種也是可以的。擺設時盡量放置在家裡的正中心,以便讓家裡的各個角落都能收到無線訊號。
若家裡坪數較大,或是有樓中樓、透天厝,那麼就建議選購多台路由器,且支援 Mesh 網狀網路功能的機種,會比較合適。然後每台路由器的擺設位置就可放置在家裡需要加強訊號的地方,以將訊號延伸到更大範圍。而透過Mesh網路的相同SSID設定,讓人移動到其他路由器的覆蓋範圍時,就會自動切換,以維持暢通的無線訊號。值得注意的是,路由器擺設位置要能兼顧通風為主,畢竟路由器也是需要散熱,若放在密不通風的地方,可能造成網路掉速或甚至當機的情況。
此外,若為佈線工程因素,例如在樓中樓或是上下樓層之間,或是不好拉網路線的地方,其實也能透過多台Mesh路由器以無線的方式建立互連機制,然後再從另一端的路由器轉成以有線方式來上網,例如1F到2F室內梯之間要拉網路線會影響美觀,那麼就可以在1F和2F之間裝個Mesh路由器來互相連線,然後在2F的電腦再將網路線連接到2F的路由器即可。如此一來,室內佈線不再傷腦筋,維持美觀又能兼顧有線與無線上網的需求,可說是建構居家辦公室或智慧家庭的必備傢俬!
功能要齊全、協定支援越多越好,安全性也不可馬虎
在路由器內建的韌體/軟體介面部份,市面上的路由器目前大多提供簡易介面和完整介面兩種。一般簡易介面提供快速設定功能,讓路由器可以馬上發揮作用,讓家裡的有線與無線上網環境馬上可以使用。至於完整介面部份,則是有更多的細項設定,以搭配各式網路應用。若有必要的話,選擇有中文介面的,使用上會更加親和。由於居家辦公室可能會用到更多網路協定,因此選購時要看規格表那邊,是否有具備VPN、QoS、FTP…等特色,以便能配合公司的遠距連網需求。此外,流量管控功能也是必備的,以免你在與公司進行視訊會議時,被隔壁房間的小孩或其他人因為下載遊戲而卡住不動。再來就是安全性考量不可馬虎,為避免上網遭受駭客攻擊或是誤上釣魚網站,如今不少路由器有提供線上防毒防駭等功能,可自動更新病毒碼,讓您的居家上網更加安全。
絕妙搭配:ASUS ZenWiFi AC (CT8)
防疫期間,若需要在家工作或娛樂的話,家裡勢必要拉一條固網才行,以便能與外界溝通。一旦拉好固網時,接下來當然是要有一台好用的路由器才行啊!這次推薦的路由器,為華碩ZenWiFi AC (CT8)三頻AC3000家庭Mesh Wi-Fi系統,名字看起來很長,但只要記住型號是CT8,是主打三頻AC3000的Mesh系統,包裝裡面含有2台高階路由器,提供最大涵蓋範圍高達150坪(4個以上房間)的能力,收訊無死角,賦予玩家無論是辦公或是娛樂,都能享有流暢不中斷的網路連線體驗。
外型採用獨特的長橢圓柱狀設計,將6條天線內建於機身內部,45度天線能確保多樓層住家的收訊強度,搭配垂直外殼、天線與電路板之間的間隔,可大幅降低Wi-Fi訊號干擾。機身以特別設計的通風口來增加氣流,以及雙散熱器來發揮最高散熱性, 可說是融合了時尚美觀、強大散熱與無縫連線能力於一身。
內建四核心高效能處理器,提供2.4GHz + 5GHz x2共三頻、最大頻寬加總為400+867+1733共3000Mbps的總體無線傳輸速度,具備MU-MIMO與傳輸分析功能,多人同時連線亦可保持通暢無阻。主打功能就是將兩台路由器透過ASUS Router App來輕鬆建構出相同SSID的Mesh網狀網路,讓玩家走到哪都能偵測並自動切換,為住家每個角落帶來強大且完整覆蓋的Wi-Fi訊號,在家辦公也能享有如同公司的網路環境一樣,提供穩定連線且高速傳輸的需求。
在連接埠方面,每台路由器皆提供4組Gigabit LAN埠,可以連接桌機、筆電、遊戲機,或是其他3C裝置,若上下樓層不易拉網路線,亦可透過Mesh網路來建構無線轉有線的環境。另提供一組USB 3.1 Gen.1埠,可連接行動硬碟、隨身碟,當成簡易的NAS網路磁碟機,以進行檔案共享或下載神器等應用。
在設定功能方面,CT8除具備一般路由器的必備功能之外,還提供由趨勢科技提供的終身免費網路安全功能,確保您連網裝置的隱私受到保護。另有家長管理功能,以保護家人免於受到不當網路內容的影響。此外,要是固網突然斷線,玩家亦可透過手機的4G網路連到路由器來做應急,讓工作仍可繼續完成。因此,CT8可說是包辦了在家辦公或娛樂的一切高速網路連線需求,值得玩家入手!
•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產品名稱:路由器ZenWiFi AC (CT8)
• 官網:https://www.asus.com/tw/Networking/ZenWiFi-AC-CT8/
• 賣場:https://store.asus.com/tw/item/201912DM260000008/A26897
• 市售價:9,990
(7) 資料帶著走,高速傳輸最方便:外接SSD儲存裝置選購法
俗話常說,資料無價,因此要經常備份,這已經是現代數位經濟中的必備常識。一般專家都建議資料備份3-2-1原則,亦即至少要3份備份、使用2種形式,其中1份放異地。以第一原則來說,除了放在電腦硬碟與雲端硬碟之外,您還是要準備一台隨身硬碟,以備不時之需。由於當今資料越來越龐大,這些大量的影音、照片、3D繪圖、大型資料庫… 等檔案,加起來隨便都是幾百GB,要是透過雲端來傳輸,不僅實在太慢,而且有些商用雲端硬碟服飾是上傳免費、但下載就要花費,這樣一來只要有大量下載需求時,就非常不划算。因此我們建議選擇外接式SSD,以用來即時且快速複製與備份您的大量寶貴資料。
雖說目前還是有人在使用外接式HDD,但其有不少風險,包括使用時不能動到、振動到,有些早期的可攜式HDD還要連接Y-Cable來提供足夠電力,但若電腦也是比較老舊的話,可能會因為USB電力不足而導致讀寫品質降低,增加日後讀取錯誤的機率。此外,HDD最大的劣勢,在於讀寫速度已經達到物裡極限的200MB/s了,很難再往上提升,若要快速複製大量的資料,就得等很久~很久~很久!不僅會降低生產力,在等待的期間也會火冒三丈!
若改使用外接式SSD的話,就能擁有不少便利性!插入電腦後即可立即存取,不用像HDD那樣需等到馬達轉速穩定後才能存取,此外其優點還有速度更快、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更方便攜帶,且只要單條Cable的設計讓連接上也更方便,甚至新款產品已紛紛改用USB-C規格來設計,讓正反插入皆行,使用上更加方便。
至於容量部份,目前外接式SSD也已經到達1TB甚至2TB的等級,幾乎可以取代傳統外接式HDD。因此若您需要居家工作,或者需要分梯次,變成單數週在家、雙數週在公司這種輪流上班的狀況,都建議您準備一台外接式SSD,如此就能透過高速的讀寫速度,在遵循公司資訊安全政策之下,來快速將工作資料備份與轉移完成,以便在家裡或在公司都能快速就位,輕鬆工作。
外接式SSD兩大規格:USB與Thunderbolt
在規格方面,目前外接式SSD有分成USB介面(內建SATA或NVMe SSD)與Thunderbolt 3 (NVMe SSD)兩大類。先說前者好了,目前可以分成USB 3.2 Gen. 1 (SS5,最高5Gbps頻寬)、USB 3.2 Gen. 2 (SS10,最高頻寬10Gbps),以及最新USB 3.2 Gen. 2 x2 (SS20,最高頻寬20Gbps)。也就是說,目前USB介面的外接式SSD可分成這三個速度等級。SS5的通常是內建SATA規格的SSD,SS10的通常是內建M.2 NVMe SSD,而SS20則是當今最高等級,內建高速M.2 NVMe SSD。
●外接式SSD的速度種類 (USB規格):
(1) USB 3.2 Gen. 1 (SuperSpeed 5Gbps, SS5): 內建SATA 6Gbps的2.5吋或mSATA SSD,有些是內建SATA M.2 SSD,讀寫速度上限550MB/s
(2) USB 3.2 Gen. 2 (SuperSpeed 10Gbps, SS10): 內建PCIe 3.0 x2或x4的NVMe SSD,讀寫速度上限1000MB/s。
(3) USB 3.2 Gen. 2 x2 (SuperSpeed 20Gbps, SS20): 內建PCIe 3.0 x2或x4的NVMe SSD,讀寫速度上限2000MB/s。
至於後者,也就是Thunderbolt 3 SSD,理論上限就是40Gbps,速度比上面三者快,但價格也比較貴。這類SSD必須搭配支援Thunderbolt 3埠的電腦才能使用,由於Thunderbolt 3也採用USB-C接頭設計,很容易與USB 3.2 Gen. 2搞混。
●外接式SSD的速度種類 (Thunderbolt 3規格):
(1) Thunderbolt 3 (40Gbps): 內建PCIe 3.0 x4的NVMe SSD,理論讀寫上限可到40Gbps,但目前的產品大多讀寫上限只到2800MB/s至3000MB/s。
值得注意的是,若將USB 3.2 Gen. 2 (SS20) SSD連接到Thunderbolt 3埠,則會降至SS10的模式來運作 (主要是Thunderbolt 3與USB 3的共規只到USB 3.2 Gen. 2的SS10);相反的,若將Thunderbolt 3 SSD連接到純USB 3埠的話,則系統會認不到,因此購買時要特別注意!
選購時各憑所好,建議選USB規格為主,比較泛用
從上述可得知,目前外接式SSD的兩大主流規格。以Thunderbolt 3 SSD來說,由於必須搭配有Thunderbolt 3埠的電腦系統才能使用,只連接到純USB 3埠是認不到的,因此Thunderbolt 3 SSD的流通性不及USB SSD那樣廣泛,比較適合非常需要即時存取的工作站應用,或是需要高速且大量的資料存取的專業人士,來選購使用。若沒有需要用到那麼高檔的產品,或是預算考量的話,其實買USB規格的外接式SSD即可。至於要選SS5、SS10、SS20哪個速度等級,則端看個人偏好。以SS20來說,目前大多數電腦的USB埠,普遍支援到SS10 (USB 3.2 Gen. 2)而已,要等今年度開始有越來越多新世代主機板紛紛支援到USB 3.2 Gen. 2 x2之後,或是加裝USB 3.2 Gen. 2 x2的擴充卡,SS20 SSD才有效能發揮的空間,不然現階段只能降速到SS10或SS5來運作。
那麼退而求其次,到底要選SS10?還是SS5等級呢?這就端看個人喜好。若有經常性備份,以及當成線上即時存取使用(亦即會連接電腦來直接開啟檔案、存取檔案,甚至執行可攜式應用程式),那麼就建議選擇SS10。由於這類型的SSD速度可達1000MB/s,因此拿來製作成Windows To Go,透過外接式SSD來開機,也是不錯的應用。
至於比較重視時尚外觀、外型輕巧,且要資料備份時才會拿出來連接電腦使用,一般情況幾乎是並不會拿來當線上存取使用,此外若速度上比較沒要求一定要跑很快,且希望跨平台使用(Windows/Mac)的話,那麼SS5等級的外接式SSD對絕大多數的使用者來說,其實就非常夠用了。
絕妙搭配:Seagate One Touch SSD
俗話說,職場在走、外接SSD要有。相信玩家們在工作期間,總是會產生不少的文件資料,而這些重要檔案若只存放在電腦硬碟內的話,風險是相當高的。因此除將重要資料備份至雲端硬碟外,平常也建議備齊一台可攜式SSD,一來可加速資料複製、不像HDD慢吞吞。二來若要同事做資料交換的話也比較快又方便,且不怕摔到。三來就是若需要居家工作的話,可攜式SSD也是最快能在家裡建構與公司相近工作環境的絕佳儲存裝置,因此建議平時就備齊這類產品,防疫時期也能快速為工作就定位!這裡推薦的可攜式SSD,為Seagate推出的One Touch SSD,外型超迷你,僅75mm x 55.5mm x 10mm比一張信用卡的長度還短小,且只有65公克,放在隨身包包也非常方便,個人數位資產隨手帶著走。外型設計方面,其正面採用黑色織紋布料材質設計,另有白色版,有500GB與1TB等容量 (該系列另有迷彩特別版,有紅/灰白/藍/綠等迷彩色,容量有500GB),再搭配Seagate Logo的標籤,賦予優雅且時尚的個人品味。
出廠時已格式化成exFAT格式,可相容於Windows與Mac平台,各種超大檔案存取也沒問題。在軟體方面可不馬虎,搭配Seagate Toolkit及Sync Plus持續備份軟體,只要建立好備份計畫,輕鬆一按,程式就會在背景進行備份作業,將重要檔案備份與同步起來。透過其隨附也是編織線設計的USB 3.0連接線,可提供高達400MB/s的傳輸效能,幫用戶的資料快速備好備滿。
至於實測方面,透過 CrystalDiskMark測試,循序讀寫分別達到438.47MB/s與261.73MB/s,效能還算不錯。在實測複製大檔案時,ISO檔案大約達225MB/s,遊戲檔案大約138MB/s。使用ATTO測試時,讀寫則都有超過400MB/s以上的水準。因此,在高效能與大容量設計之下,玩家可以自己建立好完善的資料備份計畫,來快速且安靜地把個人重要資料全部備份起來。
此外,為方便創作者使用上的便利性,One Touch SSD隨附Mylio Create一年訂閱服務,以及Adobe Creative Cloud Photography兩個月訂閱服務,讓用戶註冊完產品後,即可馬上使用這些功能強大的創作類應用程式。前者是一款直覺的照片管理程式,可整理、建立回憶,並在多台裝置上編輯、分享與同步照片,讓生活回憶更加井井有條。而後者可使用Lightroom CC與Photoshop CC來處理照片特效與編輯,以方便創作者無論是工作上或是個人照片上的修圖需求。
提供3年保固,Seagate One Touch SSD簡言之,其以時尚外型、超迷你的體積與輕薄的重量,是上班族、創作者與粉領族絕佳的備份利器。
• 廠商名稱:Seagate
• 產品名稱:One Touch SSD
• 官網:https://www.seagate.com/tw/zh/consumer/backup/one-touch-ssd/?sku=STJE500400
• 賣場: (黑) https://24h.pchome.com.tw/prod/DRAH2M-A900AEYBY
(白)https://24h.pchome.com.tw/prod/DRAH2M-A900AH1AD
• 市售價:(1TB) 4,890 ; (512GB) 2,790
絕妙搭配:Seagate Barracuda Fast SSD
俗話說:玩,也是要講究效率的!相信玩家們不管是工作或是玩樂上,都有不少程式、資料、照片、影片、遊戲檔案、影音直播…等需要進行經常性的備份與傳輸,而這些檔案通常都不小,如果這些資料是必須要在工作地點或是家裡之間做傳遞,那麼一般都會建議準備一台外接式SSD,且最好是越輕薄越好,以便輕鬆且快速地進行超大檔案的傳輸與轉存。而在眾多可攜式SSD中,Seagate為玩家量身打造了全新的輕巧超薄的可攜式SSD,採用俐落的極簡造型,表面鋁製外殼,提升散熱效率,再搭配黑色主題與綠色邊框設計,並提供綠色LED燈效,在檔案存取時有呼吸燈的特效,以搶佔玩家們的眼球。
在體積上也非常小巧,僅9.1mm x 79mm x 93.45mm,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高度,重量也只有140公克。至於容量方面則有500GB、1TB、2TB等容量可供選擇。其連接埠也採用最新USB-C規格,可正反插拔,提升使用上的方便度。
擁有防震能力,BarraCuda Fast SSD出廠時已格式化成exFAT格式,因此可遊走於Windows與Mac平台,不用擔心超過4GB大檔案無法寫入的問題。透過隨附的USB-C to USB-C傳輸線,以及USB-C to USB-A傳輸線,讓玩家可以連接到各種桌機或筆電,透過其提供高達540MB/s的傳輸效能,可以幫玩家快速將資料做好備份,甚至玩家可以將遊戲檔案直接安裝於外接式SSD,以便直接快速啟動遊戲,這樣一來可以不需佔用到電腦的硬碟空間,二來可以隨時帶到哪兒玩到哪,不需要每台電腦都要安裝遊戲。
在軟體方面,透過其Seagate Toolkit及Sync Plus持續備份軟體,玩家只要建立一次備份計畫,程式就會在背景進行備份作業,將重要檔案進行備份與同步。此外Seagate也隨附Adobe Creative Cloud Photography兩個月訂閱服務,讓玩家可以透過其Lightroom CC與Photoshop CC來進行修圖,或加入各種特效照片,以便玩家輕鬆進行各種圖片的修圖需求。
至於實測方面,透過 CrystalDiskMark測試,循序讀寫分別達到539.26MB/s與301.16MB/s,效能絕佳。在實測複製大檔案時,ISO檔案大約達413MB/s,遊戲檔案大約277MB/s。使用ATTO測試時,讀寫則都有超過515MB/s以上的水準。因此,這款SSD擁有超高效能與絕佳的便利性,幫助玩家來快速且安靜地把各種重要的檔案備份起來。
提供3年保固,整體而言,Seagate BarraCuda Fast SSD,以黑色搭配綠色的主題配色,提供呼吸燈效果,搭配其輕薄設計,與高達2TB的容量,讓玩家能將各種超大容量塞好塞滿,是玩家們必備的資料備份神器。
• 廠商名稱:Seagate
• 產品名稱:BarraCuda Fast SSD
• 官網:https://www.seagate.com/tw/zh/consumer/backup/barracuda-fast-ssd
• 賣場:https://24h.pchome.com.tw/prod/DRAH2M-A900AJWYI
• 市售價:(2TB) 9,590 ; (1TB) 4,590 ; (500GB) 2,950
中篇先介紹到這裡,下篇即將上刊!敬請期待!
延伸閱讀
居家防疫、遠距工作時代:打造居家辦公室超easy (上)居家防疫、遠距工作時代:打造居家辦公室超easy (中) (本篇)
居家防疫、遠距工作時代:打造居家辦公室超easy (下)
絕妙搭配:技嘉「藍月」整機系統
絕妙搭配:曜越零組件生態系
絕妙搭配:絕妙搭配:華碩螢幕、耳機、視訊鏡頭、路由器
絕妙搭配:三星超高CP值曲面螢幕
絕妙搭配:Razer專業辦公耳麥
絕妙搭配:Seagate外接式SSD: 時尚型One Touch SSD 與 電競型 BarraCuda Fast SSD
絕妙搭配:Epson L3150印表機 與 EH-TW7000 4K Pro-UHD 投影機
絕妙搭配:QNAP KoiMeeter 視訊會議系統
- 發表您的看法
請勿張貼任何涉及冒名、人身攻擊、情緒謾罵、或內容涉及非法的言論。
請勿張貼任何帶有商業或宣傳、廣告用途的垃圾內容及連結。
請勿侵犯個人隱私權,將他人資料公開張貼在留言版內。
請勿重複留言(包括跨版重複留言)或發表與各文章主題無關的文章。
請勿張貼涉及未經證實或明顯傷害個人名譽或企業形象聲譽的文章。
您在留言版發表的內容需自負言論之法律責任,所有言論不代表PCDIY!雜誌立場,違反上述規定之留言,PCDIY!雜誌有權逕行刪除您的留言。
最近新增
- 「飛利浦 PHILIPS Voice Tracer VTR5900/PRO、VTR5910 智慧錄音筆」全面來襲,「AI 寫錄一體、一鍵錄音、語音轉文字、同步翻譯」USB-C OTG/藍牙傳輸 報價台幣680元起!
- 極米XGIMI MoGo 2 Pro開箱實裝,史上最強Android TV 1080p行動智慧投影機!
- 自拍美顏直播照相精品手機之王!realme 11 Pro+實測開箱,搭載聯發科天璣7050與2億像素OIS單鏡變焦防手震鏡頭攝錄影手機!
- 【PCDIY!硬派提步思/Hard Core Tips】一樣都無線、一樣都用藍牙,「真無線藍牙耳機」到底是在「真」什麼?
- Sony Walkman 高解析數位播放器NW-ZX707 / NW-A306 承襲獨家卓越聲學技術 精品極簡美學現正登台
- 官方推特暗示露玄機,Snapdragon Wear 5100系列即將問世!?
- 汲取經典品牌的工匠精神,以親民價格帶來頂尖聽覺饗宴,EDIFIER STAX SPIRIT S3平板藍牙耳罩式耳機開箱試聽
- 5000萬畫素的電力猛獸、AI三鏡頭+首款2D直角邊框,realme C35開箱試玩
- 蘋果更換USB-C潮即將來到?AirPods充電盒、MagSafe行動電源、巧控系列產品,也將有機會更換成USB-C埠!
- iPhone保護殼新專利?!將針對不同使用情境與裝置更改UI介面
- 24個月緩衝期與推特傳言,2023年的iPhone 15系列將會是首款搭載USB-C的蘋果手機嗎?
- TEAM ELITE A1 Micro SDXC UHS-I 128GB記憶卡實測開箱,行動裝置/相機通用4K影音錄製輕鬆對應!
最多人點閱
- 陽泰Yantouch EyE Speaker藍牙喇叭實測開箱,兼顧時尚與光氛特效揚聲器頂尖之作!
- 小米空氣淨化器2實測開箱,智慧家電中物超所值的空氣清淨機精品!
- 充電效率高1個抵5個,Kamera 5 Port USB充電器SP-5U開箱試用
- 快速充電!一次為4支手機提供滿滿能量,BUFFALO 4A大電流USB充電座開箱實測 →iBUFFALO BSMPA09
- VESA協會推出HDR開放標準,制定3款DisplayHDR認證等級400、600、1000,搭配自我測試工具,推動產業進入下世代HDR新境界,現場直擊快報
- 羅技Logitech UE MEGABOOM速寫開箱,圓柱造型藍牙喇叭!
- iBUFFALO BSMPA09大電流USB充電座實測開箱,4A出力充電器中的優質精品!
- 老舊GPS裝置將可能於今年4月6日失效? 趕快更新韌體或換新!
-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下):DIY電腦BIOS輕鬆設定與Windows安裝
- 圓剛AVerMedia EzRecorder ER310超級錄影王實測開箱,數位第四台預約錄影的好幫手
- Nikon D7200數位單眼相機實測開箱,旗艦榮光再現!
- AKG親手調教的絕妙音質,在時尚與科技間遊走的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Samsung Galaxy Buds Pro開箱試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