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
想入手筆電先等等!NVIDIA RTX 30系列獨顯將於2021 Q1開始搭載,並支援AMD新一代行動版處理器
NVIDIA GeForce RTX 30系列顯示卡發表至今已經創造了不少話題,目前也實際看到了RTX 3090 / RTX 3080 /RTX 3070的強大效能,相比上一代20系列有了相當大的進步幅度,也造成了一股搶購熱潮,而接下來還有價格更親民的RTX 3060 Ti即將在12月與玩家們見面。 不過這些都是桌上型版本,對於許多也想感受RTX 30系列強大遊戲體驗的筆電玩家來說,還在耐著性子等待官方進一步的新產品發布,好消息是,日前已有外媒透漏了RTX 30系列即將實裝在筆電上的相關消息,看來玩家的等待也將在明年1月迎來曙光。 日前外媒透漏,搭載NVIDIA GeForce RTX 3080、RTX 3070行動版GPU的筆電將先在2021 Q1上市,其餘型號則會在4月發布,到時會取代現有行動版的RTX 2080 SUPER、RTX 2070 SUPER、RTX 2070以及RTX 2060,比較特別的是NVIDIA似乎還不打算換掉GTX 1660Ti、GTX 1650Ti、GTX 1650,可能考量到GTX還是有一定市場,所以暫時保留?(畢竟GTX目前也還沒有新產品)。 先來說價格方面,從兩張曝光圖來看,RTX 30系列價格與前代相同,代表在同樣999美金以上都能體驗到全新RTX系列顯卡的遊戲性能,不過筆電最終售價還是會依照搭配的配備而有所差異。(NV表示:筆電漲價與我無關XD) 而在規格方面,根據爆料,行動版的RTX 3080為GA103S顯示晶片,可能擁有6144個CUDA核心,搭配256-bit的記憶體匯流排、GDDR6 8GB/16GB記憶體,考量到筆電的散熱性能以及需要較低功耗,行動版的規格會與桌上型有所差異也是很正常的,就看進步幅度能否與桌上型一樣那麼香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Wccftech曝光的官方建議電腦配置中,也放上了AMD處理器,雖然大家都知道近幾年AMD在桌上型處理器上的進步幅度之快,尤其Zen 3更登上了霸主寶座(真香!),但在筆記型處理器上,受限於現款4000系列僅有PCIe 3.0x8的關係,搭配RTX 2060以上的GPU沒有辦法發揮出全部效能,所以目前高階筆電大都還是以Intel處理器+NVIDIA顯卡為主。 不過透過曝光圖也揭露了一點,面對後續AMD也將推出新一代的5000系列行動處理器,相信未來也能陸續看到AMD處理器+NVIDIA顯卡的高階筆電出現,挾帶新架構的優勢下,勢必會對於Intel在筆電的市場上,造成一大衝擊。 透過這些訊息的流出,不管如何,對於玩家們來說,2021上半年將會非常火熱,除了1月的顯卡大戰、Intel Rocket Lake登場,筆電方面的戰場也陸續展開(Tiger Lake-H、5000H、行動版RTX 30系列...),對於近日要入手筆電的玩家們不妨再等等(沒那麼急迫需求性的話),即便不打算買RTX 30系列筆電,也可以等廠商開始清RTX 20系列筆電的庫存(跳水跳起來~),讓荷包君喘口氣,畢竟這陣子想入手的新產品真的太多了QQ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將更新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2,Ryzen 5000系列又再一次香氣撲鼻
除了典型的電腦玩家以外,還有另外一批熱衷於將自己電腦的CPU時脈頻率提升到大幅超出原廠的設定、進而發揮至最強效能的超頻玩家,然後將成績放到超頻世界紀錄資料庫裡。 AMD在幾年前的Ryzen 2000/3000等系列就推出過一項名為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的功能,配合Ryzen Master應用程式,幾乎就能做到一鍵超頻,而如今AMD更新了這項功能,進而推出了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2 (以下簡稱PBO 2),看來Ryzen 5000系列又要更香了。 而本次PBO 2是基於前代PBO功能來作改進更新,且除了原本支援CPU的多線程時脈頻率提高之外,這次還新增了提高單線程、adaptive under-volting、Curve Optimizer等的新功能。 而和手動超頻不同的是,PBO 2功能還能藉由AMD的SenseMI技術來協助玩家調整效能,讓CPU頻率和電壓能根據當下所需來作增減,並且除了製造商在主機板BIOS中所設定的數據之外,PBO 2還能即時監測處理器的使用狀況。 Ryzen Master應用程式也將在明年年初正式更新和PBO 2相關的功能,但玩家們除了Ryzen 5000外,還需要一張內建AGESA 1.1.8.0(或更高)版本的400或500系列的主機板,才能正式啟動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 2。 undervolting在降低處理器熱量方面,是超頻玩家常見的一種手法,但也不一定要拿來作超頻用,基本上的功能是為了減少CPU所產生的熱量,而Curve Optimizer功能的部分,能讓玩家自行調整處理器的Boost頻率,並且在更新Ryzen Master之後,將mV單位改成counts來顯示,1個counts值約莫在3mV-5mV,可用正負30個counts範圍來微調其undervolting,並且能夠配置於Ryzen 5000中的所有核心,甚至單一核心使用,且因其自適應的緣故,對於系統的參數變化具有適用能力,也因此能夠優化Ryzen 5000 CPU的電壓呈現,並確保處理器的穩定性。 AMD預計將在12月時推出本次改版,但小編再次提醒,PBO 2只支援Ryzen 5000 CPU,而且玩家們需要一塊內建AMD AGESA 1.1.8.0 BIOS的400或500晶片組主機板。(意思就是,還沒入手Ryzen 5000的朋友趕快去買XD!)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的SAM黑科技將支援Intel和NVIDIA,三強聯手、想打倒的到底是誰?
前陣子PCDIY!在站上有提過了有關AMD SAM技術的訊息,相信許多玩家都很振奮的想要快點入手AMD大全套(AMD Ryzen 5000處理器+Radeon RX6000顯示卡+X570/B550主機板),先不管熱烈搶購造成的缺貨問題(笑),但在AMD釋出能解鎖RX 6000系列效能的SAM技術後,NVIDIA也正在研發自家的SAM(Smart Access Memory智慧存取記憶體縮寫)的技術以免得被對手不小心超車太遠。 而如今,AMD的那個黑科技又有另外一個新消息,起初是Ryzen加Radeon才能啟動的黑科技,AMD現在打算將SAM這個技術開放給Intel的CPU和NVIDIA的GPU使用,幾位大神終將合作(大和解?),未來即使玩家們的裝備是Ryzen加NVIDIA RTX系列、Intel加Radeon RX 6000系列,都將能啟用這項SAM黑科技了。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xnvRUeqkg&feature=youtu.be&t=2088 ▲AMD接受外媒採訪,透漏將與Intel、NVIDIA合作。 在NVIDIA宣布和Intel合作將研發SAM技術,使其RTX系列能與Intel的CPU配合使用之後,AMD接受了外媒採訪並且表示,Radeon的研發團隊正與Intel討論合作,讓SAM也能在RX 6000系列和Intel CPU之間解放效能,而Ryzen研發團隊也正和NVIDIA商討,使SAM技術能夠支援GeForce的GPU。(香味擴散囉!) 不過AMD並沒有公布相關的技術細節(先保密啊),但AMD表示,SAM技術並不是按一顆按鈕就能啟動的技術,它需要大量的開發與優化,玩家們才能從SAM技術中獲得有感的效能提升,就現階段來看,擁有這項技術的AMD目前處於先手的領先地位,畢竟Ryzen和RX 6000系列就是為此而生的,同樣的,這樣的特點也對兩位競爭對手造成了壓力。 但AMD的放手也是其來有自,SAM技術需要主機和顯卡的搭配才能發揮功用,倘若AMD將這項技術侷限在自家3A平台上,玩家們的配件搭配可能會逐漸走向獨裁化,在性能與價格的運用上就會變得綁手綁腳,在權衡之下,或許就會覺得「不過就是個SAM」,進而放棄AMD組合,因此AMD將技術開放使用或者支援相容,這格局或許可以給蘇媽個掌聲。 而AMD和Intel攜手合作的事已經不是新聞,不知道玩家們還記不記得,早在2017年底,NVIDIA那時在AI人工智慧運算上,幾乎無人可敵,迫使兩位歡喜冤家合作推出,基於Intel Kaby Lake CPU架構,搭配AMD Radeon RX Vega,其名為Kaby Lake CPU的GPU處理器,但過了2年,AMD與Intel的這段戀情便無疾而終,在今年1/31時宣告停產,AMD也終止了驅動更新。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Intel、NVIDAI、AMD所營造出的堪稱電腦界三國時代的3位軍閥,竟突然就合作了起來,除了如上述的、在PC市場與玩家們的組裝上有所考慮以外,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小細節呢?蘋果ARM架構的M1晶片獨立於世,不在這三家之內,不僅改變Mac生態,也在PC市場上攪亂了一池春水,這次三強聯手是來抵禦M1晶片的強勢登場嗎?但Mac的市占率尚不足10%,或許這只是小編的想法而已。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10nm版本再插一款、13代主角換人當?Raptor Lake預計2022登場、擠下7nm Meteor Lake
不久前網路上就已經有Intel Rocket Lake-S的,除了將仍會是14nm製程之外、推出時間也將會在明年Q1,這款11代桌上型處理器採用Cypress Cove架構使核心最高只到8C/16T,但擺脫了萬年內顯、搭配Xe繪圖核心或許可以提振一下玩家的刻板印象,其他規格部分還包括有腳位採LGA1200、DDR4-3200、PCIe 4.0、Thunderbolt 4、USB 3.2 Gen 2x2等等(應該是搭配上500晶片組主機板),至於其效能究竟能不能與對手抗衡?這個就需要等產品推出了才會有深入的瞭解,小編也是相當期待。 那之後呢?照先前已知的發展劇本,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沒意外的話就會是Alder Lake-S,10nm製程(終於擺脫14nm了…)、並採用Golden Cove+Gracemont大小核(big.SMALL)的架構,核心數量最高可能來到16核(8+8),腳位則更換為LGA 1700,至於周邊硬體支援上,有很大機率支援DDR5、PCIe 5.0等等。(說用不到4.0原來是只打算用一代XD?!) 至於更後面還有個Meteor Lake-S,雖然規格上還並不明瞭,但據傳會是Intel的首款7nm桌上型處理器(終於要擠出7nm了嗎...),並採用了Ocean Cove+Gracemont核心架構,相信玩家們會相當期待這顆Intel的7nm處理器的實力究竟能不能與同樣7nm的Zen3抗衡。(雖然到時對手可能已經都不只3nm了XD) 不過根據Adoredtv最新的情報指出,想看到Intel 7nm處理器恐怕時間還要再往後延,因為在Alder Lake之後還有一款採用10nm的Raptor Lake來插隊(還擠啊?!),核心架構上採用了Ocean Cove+Gracemont(10nm的Meteor Lake?!),而發布時間可能會落在2022年,這下原本計畫中的13代版本就要換人撐場了,有了Raptor Lake的插入、Meteor Lake瞬間變成14代處理器?先不說要等到2023的時間點,光是排定的10nm要放到2023才有機會(?)看到7nm製程這件事,對手的技術會不會2023已經超車到看不見車尾燈了,恐怕才是Intel該去正視的問題。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創造巔峰性能的黑暗英雄、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開箱測試,feat. AMD Ryzen 9 5950X
不久前正式上市的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在新的Zen 3架構下,不僅多核心成績再創新高,就連單核心的表現也稱霸目前的消費型PC處理器市場,如此迷人的香氣也造成開賣前萬人空巷、全擠在原價屋門市排隊的盛況,當中的Ryzen 9 5900X更是30分鐘內就銷售一空。(搶光XD) 但這次的Ryzen 5000系列可是一共推出了4款版本,先前站上也已經介紹過了其中的3款:Ryzen 9 5900X、Ryzen 7 5800X以及Ryzen 5 5600X,就只差最高階的Ryzen 9 5950X就集滿這次發布的全系列產品線囉!這次小編也針對這款最高階的Ryzen 9 5950X來做一下開箱測試,當然也應景的拉了ASUS最新版的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來搭配,這片X570核心、對應最新Ryzen 5000系列的旗艦主機板「暗黑英雄」在配上最頂階的Ryzen 9 5950X之後,能激起怎樣的效能火花呢?小編測給你知道! ★延伸閱讀 如果說要做為新Ryzen 5000系列的效能標竿,那恐怕就非其中的最高階版本Ryzen 9 5950X莫屬了,在看過了先前的5900X/5800X/5600X的開箱之後,當然就是來跟終極皇者碰面囉! 就外包裝的彩盒來看,這款Ryzen 9 5950X反而一改先前3950X那樣的精緻硬盒包裝,而是維持跟其他3款差不多的紙盒設計,外觀上基本與5900X/5800X兩位小弟的包裝並無二致(5600X的比較厚些、有內附風扇),盒子中只有說明書、Logo貼紙和處理器本體,以其要價達2萬多元來說,似乎最高階版本的獨特地位並沒有特別突出(AMD這次不搞花招了?),看看隔壁棚人家那個浮誇巴克球包裝...XD! Ryzen 9 5950X的基本資料:採用Zen 3架構、TSMC 7nm FinFET製程、16C/32T核心架構、基本頻率3.4GHz/Boost 4.9GHz、Cache 8MB+64MB(L2+L3)、維持AM4腳位、TDP 105W等等,由於並未附上散熱器,所以玩家需要自行添購,建議最好是選用高階氣冷散熱器或是水冷設備會比較合適。 除了Ryzen 9 5950X之外,身為效能主軸的另一半也是要靠主機板一起來配合,這次選用的是ASUS最新版的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光從命名上就可以知道這款本體是從ROG的Crosshair VIII Hero改版而來,外型上從原本的黑、銀相間改為了黑色磨砂與黑色鏡面髮絲紋的設計,加上全新的細節設計也促成了主機板在視覺上有著很強的連貫性與一體性,當然,原本Hero版本所具備的各項優秀體質與特色也一併的延續到這款新版本主機板上頭。 這裡就先來瞧瞧外觀的各部位特色吧!開箱囉~ 另外,Dark Hero將原本的主動式散熱設計改為了被動式散熱,使用一整片巨大的金屬散熱蓋進行覆蓋,由於被動散熱不再需要風扇的輔助,自然也就不需要為了風流開闢散熱孔,這不僅讓主機板握在手中格外的有分量外,也讓主機板的下半部看起來就像是由一整片金屬切割而來的呢! 當然出色的外型也需要相對應的規格用料來與之相配,Dark Hero繼承了Hero版的頂級用料,採用16相供電設計搭配日本製固態電容,為高階處理器提供穩定的電力。硬體的擴充性方面,有鑑於A、N兩大廠的顯示卡都將傳輸介面升級到了PCIe 4.0,其中NVIDIA還額外加入RTX I/O功能,能夠讓顯示卡直接讀取M.2 SSD內的資料,使接下來能夠支援此功能的遊戲在載入速度方面能快到連喝口水都來不及,充分展現出PCIe 4.0對於未來遊戲體驗方面的優勢和重要性。 Dark Hero做為現今的最高階的主機板之一,在這一點上自然是要超前部屬,主機板在顯示卡支援方面能夠對應最高PCIe 4.0 X16(Dual X8),同時兩條M.2 SSD插槽也都是採PCIe 4.0 X4的標準,讓玩家只要選擇同樣支援PCIe 4.0的高速SSD,就能期待接下來支援RTX I/O的遊戲了。 與內在擴充性同等重要的外部周邊連接上,Dark Hero也是完全沒讓人失望,看看那塞滿整個背板I/O,光是USB孔就準備了7組USB 3.2 Gen 2 Type A、4組USB 3.2 Gen 1、1組USB 3.2 Gen 2 Type C,共計12組連接埠!音訊方面則備有5組3.5mm音源孔、1組S/PDIF光纖輸出埠,就連網路連接上也提供了一組1 GbE與1組2.5 GbE的RJ-45網路孔,無線網路也支援多人連線不怕延遲的Wi-Fi 6,可以說是擴充能力滿點。 接下來就是驗證奇蹟的時刻了!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站上對於先前的3款都有做了詳細的測試,相信實測數據應該都讓玩家們感到興奮才是,這次主角換人之後,身為最高階版本的效能擔當,可預期的,效能表現肯定是令人驚艷才對!更不用說又搭配上最強大的ASUS 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主機板、以及NVIDIA RTX 3090最高階顯示卡的情況下,數據提升肯定是必要的啦~ 為了確保能夠讓Ryzen 9 5950X能夠發揮最高效能,在散熱部分則是採用了NZXT最高階的Z73這款AIO一體式水冷確保處理器正常運作無誤,這次測試平台列表也列述如下: 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X570晶片組) 處理器:AMD Ryzen 9 5950X 記憶體:G.Skill幻光戟DDR4-3600 8GBx2(設定為DDR4-4000運作) 顯示卡:ASUS TUF Gaming GeForce RTX 3090 24GB GDDR6X SSD:Corsair MP600 2TB PCIe 4.0 M.2 SSD 散熱器:NZXT Z73 360水冷 電源:T.T 1275W 首先來看一下基本的常規跑分,在CINEBENCH R20中的多核成績可以來到9,500以上,單核也有600分以上的水準,CPU-Z更是直接把多核心的跑分欄位填滿,拿下破萬分的成績,強大的運算能力也連帶讓3DMark的成績更加亮眼,DX12的Time Spy跑分可以高達18,000分,DX11的Fire Strike也來到36,000分以上,就連光追畫面表現的Port Royal也逼近13,000分,不得不說AMD這顆Ryzen 9 5950X的性能真的相當恐怖。 看完了一般的跑分程式,接下來就來到了遊戲實戰環節,考量到整體的硬體組合已經算是目前市面上最高規格的搭配之一,遊戲跑分的目標自然就不會是鎖定1080P或1440P,而是直奔最高畫質設定下4K的2160P啊! 另外,由於現在許多遊戲除了垂直同步外,還會加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等干預FPS表現的選項,因此在設定上小編一律將這些功能關閉,而在支援光追和DLSS的內容中,則是選擇全數開啟並調整為最高畫質的設定選項。 整體而言,在2160P的解析度下,只要遊戲不支援光源內容,想要取得平均60 FPS以上的成績都不是什麼難事,部分遊戲甚至可以來到90FPS以上,而在面對支援光追的遊戲方面,《看門狗:自由軍團》的平均FPS值也有51,這樣的成績在順暢度上其實也還算足夠,希望畫面更加平滑的玩家只要選擇將DLSS的選項改為「效能」,就能在不明顯有影響畫質的條件下,讓FPS值更上一層樓。 緊接著輪到創作者方面的測試,小編分別使用了創作者常見的Photoshop、Premiere Pro和Blender 進行測試,這些測試在時間上短則約數十分鐘,長則要一個多小時,比起一般的跑分程式只測試瞬間爆發性能,創作者的測試可以說是威力與耐力的雙重考驗,換言之就是更能反映出硬體的「真實效能」表現(相信沒人只會花10分鐘來用電腦打Game、工作吧XD)。 在跑分方面,要稍加留意的是Blender在分數的呈現上是計算每項測試環境的渲染時間,因此時間越短,表現也就越好,其餘的兩項則是分數越高越好。總結來說,5950X在這三項測試都展現了強大的多核性能優勢,就連全方位硬體要求都非常嚴苛的Premiere Pro都拿下了988分的高分,成為了目前小編所有測試過的產品中,分數最高的產品。 雖然說今年的Ryzen 5000系列因為AMD佛心的維持了相同的AM4腳位,所以在600晶片組尚未推出之前仍就是目前500晶片組直接對應,甚至400晶片組也能支援(透過更新BIOS),這對大多數的玩家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若是玩家口袋夠深、那當然就是直接入手最新版的X570晶片組主機板最好囉! 以這次開箱的這款ROG Corsshair VIII Dark Hero來說,全黑化設計以及各項強化特色,讓Ryzen 9 5950X在效能表現上可以更為優異,除了整體性能的大幅提升外,也顯然地在今年色彩風格相當繽紛的ROG主機板中呈現獨特的定位。 這次的實測也驗證了AMD Ryzen 5000系列在Dark Hero上的絕佳表現,不論是在跑分軟體、遊戲還是創作程式,其所展現的效能都是無庸置疑的強大,相信對於追求外型和極致效能的玩家來說,ROG Corsshair VIII Dark Hero + AMD Ryzen 9 5950X的組合將會是將主機效能推至頂點的關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32核能打64核?Intel曝光Ice Lake-SP Xeon Platinum處理器、效能比EPYC Rome更強
CPU戰場正在持續延燒,在Intel陣營方面,不管是筆記型的Tiger Lake、桌上型的Rocket Lake、Alder Lake等,都讓玩家們相當好奇效能部份是否能與對手AMD一較高下;除了消費型領域受到玩家關注外,伺服器領域顯然比較低調進行中,原本打算接班的下一代伺服器處理器Ice Lake-SP Xeon Platinum在先前確定延期後本以為就會石沉大海,沒想到在日前SC 2020上,Intel直接公布了Ice Lake-SP Xeon Platinum的一些相關資訊,並宣稱其效能贏過AMD的EPYC Rome,看來在面對壓力的情況下,還是要端點牛肉出來讓客戶聞香一下,不然要怎麼豎立霸主地位?!(但、確定Ice Lake-SP Xeon Platinum會是牛肉?) 據Intel表示,Ice Lake-SP Xeon Platinum將採用10nm製程並使用Sunny Cove核心架構,該架構比Skylake的IPC提升18%,因此能為每個核心提供更好的性能、更多的記憶體通道來增加頻寬,並支援了完整的PCIe 4.0、8通道的3200MHz DDR4每通道更支援最大6TB的記憶體容量(Intel Optane PMem)。 至於在性能表現上,Intel也採用了對手AMD Zen 2架構的EPYC Rome 7742 CPU來做比較,可以看到在NAMD STMV,MONET CARLO和LAMMPS的測試中,擁有32核心的Ice Lake-SP Xeon Platinum,其性能比擁有64核心的AMD EPYC Rome還要高達30%。(1打2的概念?!) 這個測試在實際配置上,Intel使用了兩顆Ice Lake-SP Xeon Platinum共64C/128T,並以2.2GHz時派運算,搭配256 GB的DDR4-3200 MHz記憶體,而AMD平台也同樣使用兩顆EPYC Rome共128C/256T,並以2.25GHz時脈運算,搭配256GB的DDR4-3200 MHz記憶體。 理論上兩者的測試條件是相當公平的(都是雙CPU、頻率也接近、記憶體規格也相同),不過Ice Lake-SP Xeon Platinum之所以能有這樣出色的成績,主要是因為Ice Lake-SP Xeon Platinum在這三種工作負載測試中均使用了AVX-512指令(Intel Advanced Vector Extensions 512)。AVX-512為Intel發布的一套指令,能加速工作負載與使用的效能,例如科學模擬、金融分析、人工智慧(AI)/深度學習、3D模型製作與分析、影像與音訊、視訊處理、加密與資料壓縮等。 整體來看,單就硬體效能上而論,Ice Lake-SP Xeon Platinum可能還是不及AMD EPYC Rome(畢竟核心僅對手一半),雖然測試成績出色是因為搭配上AVX-512的緣故,未來AMD導入Zen 3架構的EPYC Milan系列之後,Intel Ice Lake-SP Xeon PlatinumIntel能不能依舊保持自認為的優勢?這一點猶未可知,不過這部分隨著新產品一一陸續曝光的情況下,相信再過不久後就能見真章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單核性能很香、很暴力,AMD Zen 3親民版處理器Ryzen 5 5600X效能速測
AMD的首批Ryzen 5000系列共推出4款型號,其中兩款鎖定頂級玩家的Ryzen 9 5950X、5900X,剩餘兩款分別為高階的Ryzen 7 5800X和中階的Ryzen 5 5600X,其中Ryzen 5 5600X在價格上是四款中唯一官方定價低於萬元的處理器(原X屋的售價為9,470元),也是當中唯一有贈送風扇的款式,讓它理論上是全系列中最為「親民」的一款的(水冷很貴的QAQ)。 不過在3C的世界中,親民的背後往往是被華麗的切八段,讓規格和效能閹割再閹割,這也讓人不免好奇這款Ryzen 5600X在效能成長上是否能和它的三位大哥一樣優秀?又能否成為新一代的「全民神U」?就讓我們透過實測來做些驗證,還在觀望中的玩家可以先吃泡麵存錢了! 先前就已經有對另外兩顆Ryzen 9 5900X以及Ryzen 7 5800X做了,這次入手測試的則是這次發布4款當中的小弟Ryzen 5 5600X;Ryzen 5 5600X的包裝盒外觀及尺寸和其他5000系列的CPU基本上沒什麼不同,唯二區別大概就是右下角等級字樣和拿在手中的感覺了(比較重),畢竟5600X的包裝內可是多贈送了一顆Wraith STEALTH風扇嘛!所以拿起來的時候會特別的有「真實感」也是理所當然的(AMD真的不考慮強化一下高階CPU的尊榮感嗎?XD)。 比起外觀,相信大家更在意的是處理器的效能表現,由於Ryzen 5 5600X在定位上屬於中階,因此在小編選擇使用MSI的B550M Mortar主機板與RTX 3070顯示卡來做為本次測試的搭配,詳細平台規格如下: 主機板:MSI B550M Mortar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X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3600 8GBx2,共16GB 顯示卡:ASUS TUF Gaming GeForce RTX 3070 SSD:XPG GAMMIX S50 Lite 1TB PCIe4.0 M.2 SSD 電源:Mistel 850W 先看一下CPU-Z上的偵測驗證,6C/12T架構以及Zen 3新核心的加持下,很難不令人心動!下面就是各項測試跑分囉~ 首先在基礎跑分上,5600X最讓人驚豔的莫過於大幅度成長的單核性能,在CINEBENCH R20的測試中獲得了快600分的成績,而在CPU-Z中則是拿下640上下的成績,讓5600X成為了現今單核心效能最強的中階處理器,這下Intel宣傳「單核心效能更重要」的說法可真的是全部拱手給AMD抬轎了。(人家還有說是真實體驗效能、真實、真實,很重要講三遍!) 至於在3DMARK的圖形性能跑分上,5600X+RTX3070的組合自然是能夠取得相當不錯的跑分成績,針對DX12的Time Spy取得快13,000分,光追性能評估的Port Royal突破了8,000大關,DX11的Fire Strike也有28,000以上的高分,整體性能理論上能夠輕易滿足1080P,甚至是1440P解析度下的遊戲畫質需求。 遊戲實戰環節的部分,小編一律將畫質設定調為最高(含光追與DLSS),並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縮放、減少延遲等會干擾FPS表現的選項。 5600X的整體表現在不支援光追的遊戲上即使是1440P的解析度也能輕鬆征服,部分遊戲甚至只要稍微調整一下畫質,要挑戰4K解析度也不是不可能;至於在支援光追與DLSS的遊戲方面,玩家可以在1080P的解析度下流暢遊玩畫質全開的《看門狗:自由軍團》,1440P的部分則建議將DLSS切換至「效能」模式,就能在不過度犧牲視覺體驗的前提下大幅提升流暢性。 接在遊戲測試之後,我們來看看創作者方面的表現吧!與遊戲跑分不同,創作者軟體方面的測試需要讓硬體長時間處在高負載的運作,短則數十分鐘,長的可能要一個多小時,不僅考驗硬體的爆發力,也考驗整體穩定性和耐久力。這裡小編分別使用了創作者常見的Photoshop、Premiere Pro與Blender進行跑分測試,其中Blender是計算不同場景的渲染時間,因此只有該成績在判斷上是分數越低代表效能越好。 整體來說,Photoshop因為吃重CPU的單核與多核效能,因此5600X在此項測試中取得破千分的成績也在預料之中;Premiere Pro對於全方位的硬體都有嚴苛要求,5600X在這個部分取得了724分,對於一些不是過於複雜的4K影片來說,還是能夠自在應付的;最後在注重圖形與多核心效能的Blender測試上,5600X因為只有6核心關係就顯得比較吃虧,6個場景中有2個花了快10分鐘,甚至有一個花了15分鐘以上的時間,對於3D創作者來說在渲染輸出上建議投資一張比較高階的顯示卡來做為輔助,這樣才不用花費過多的時間在等待渲染上。 Ryzne5 5600X雖然是首批5000系列處理器中最為入門的一款,不過在新的Zen 3架構下,依然有著相當明顯的進步,特別是稱霸目前市面上所以中階處理器的單核心效能,打破過去AMD單核心孱弱的魔咒。然而比較尷尬的是,5600X對比上一代的「全民神U」3600X、3600XT,彼此在價格上有著2,000元左右的價差,對於會選擇中階處理器的玩家來說,不得不說差距不小。 此外,在接近的價格區間內,3700X有著更佳多核心效能表現,使得5600X的處境也就稍微比較難進退,不過以上問題的很可能會隨著蘇媽施展第二發「禪心劍法」之後開始出現改變,當5000系列全面接棒3000系列之後,5600X的香氣應該就會開始飄散,對於不急著組機的玩家,不妨多加留意(存錢)一下吧! 以為Ryzen 5 5600X就這樣介紹完了嗎?之後也將針對可超頻幅度做更多比較喔!記得持續關注PCDIY!站上文章以及各項最新消息發布喔!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高效猛虎現身?Intel 8C/16T的Tiger Lake-H出現跑分,擁有3.1 GHz時脈
Intel第11代行動版處理器Tiger Lake-U已經正式出閘,先前站上也已經做了首波的開箱評測(),在全新10nm的架構下(終於不是14nm XD!),單核效能的評測中不僅比對手的4800U還要出色,相比自家上一代的i7-10610U,幾乎也有將近50%的提升幅度,甚至超越了i9-10980HK的跑分,擁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雖然Tiger Lake-U已經有相當不錯的成績,不過單就內建的4C/8T對於高階玩家來說還是個不小的硬傷,相信大部分玩家在期待的是更高效能的Tiger Lake-H登場;目前已知Tiger Lake-H在Willow Cove的架構下,將擁有8C/16T,也支援了3200MHz的DDR4並搭載了Xe繪圖核心,而在日前,該CPU也出現在了中,其擁有3.1GHz的基礎時脈。 從揭露的數據上來看,這顆Tiger Lake-H不但擁有高核心數,在時脈上也會比Tiger Lake-U還要來的高,在最高時脈的部分甚至有可能達到5.0GHz(Tiger Lake-U的i7-1185G7基礎時脈為3.0GHz,最高時脈來到了4.8GHz),看來在全新10nm的加持下,Tiger Lake-H是值得期待的(筆電也要5Gz了?!)。 目前Tiger Lake-H預計將在明年2021 Q1發布,而對手AMD 的Cezanne-H系列也可能趁勝追擊在2021 Q2發布,大家都知道今年蘇媽的火力相當強大,基於Zen 3架構的Ryzen 5000系列目前已經在桌上型平台奪得霸主之位,如果再加上筆電版也邁入5000U系列的話,那鹿死誰手就不一定了。 而這次在筆記型平台上的戰爭,Intel如果想靠Tiger Lake-H的實力抵擋住AMD的攻勢,其最終性能勢必需要有相當大的提升才行(別再擠牙膏啦!),相信明年的CPU戰爭會相當的火熱,小編很期待Intel的出招啊!(希望不是牙膏XD!)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你先等等、老黃有話要說:Smart Access Memory功能,我也有!
AMD在接續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之後,又迅速推出Radeon RX6000系列顯示卡,而且Ryzen加上Radeon搭配使用之後,竟然還能解鎖RX 6000系列的效能!而這一切都歸功於AMD的Smart Access Memory智慧存取記憶體的功能。 如今NVIDIA不讓老對手專美於前,向GamerNexus透漏了,他們正在開發自家的SAM(Smart Access Memory智慧存取記憶體縮寫)的技術,並且還能在所有RTX 30系列上啟用。(輸人不輸陣的概念XD) 在傳統的Windows電腦系統中,處理器一次只能存取一小部分顯示卡的記憶體,導致限制了其系統效能,而AMD的SAM技術運作原理,則是拓展了CPU與GPU之間的數據通道,解除原本的性能瓶頸,最高能夠提升11%的效能,在4K遊戲中發揮出顯著的優勢,不過這只能運用在Ryzen 5000系列和Radeon RX6000系列搭配時,才能啟動SAM這個功能。 但老黃搖搖頭表示,NVIDIA的SAM技術是立基於PCIe介面規格上所開發的,能夠在Ampere架構上的顯卡使用,因此不僅AMD的處理器,Intel處理器也能開啟這個功能,NVIDIA表示這項功能雖然是利用PCIe規範所研發的,但玩家們也不用擔心,假設手上的主機板是PCIe 3.0,而且還不打算換,NVIDIA的SAM也將支援PCIe 3.0。(搶生意來的...) 只是,還不能確定NVIDIA什麼時候會正式釋出這項功能(先喊再說),但總之,肯定是來不及趕上RX 6000系列發售就是了。 NVIDIA這個小動作不僅僅只是為了和AMD競爭而已,從更細微的地方,我們其實可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追趕的人從AMD換成了NVIDIA了」。(笑 但的確,AMD近年來的大躍進,玩家們都有目共睹,但競爭本來就有前有後,一昧地說現在換成NVIDIA追趕AMD,似乎還是有失公平,不過對於老黃一刀就砍999HP的功力來說,AMD RX 6000的發布,再加上Ryzen和Radeon的配合無間,好像讓老黃感到有些後怕,但老黃這一步,看起來又好像不是那麼回事。 話鋒一轉,只見老黃擺擺手,然後說:我們也將有自己的SAM功能了,也開始研發自家的SAM功能,除了可以搭配Intel處理器,還能和你們的Ryzen搭配。(大神過招、小編只能遠望) 但無論如何,老黃雖然還是會出刀,但在AMD一擋之下,兩邊競爭良性與良心,在玩家們的心中肯定都有一把尺,然而也在如此互相督促的情況下,想必也更能促進時代的演進吧。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雲端遊戲將成主流?Intel發布Server GPU、12月釋出one API開發工具包,朝XPU時代再進一步
Intel於11/11發布全新Server GPU,是基於Xe-LP架構,特別專為高密度、低延遲的Android雲端遊戲、串流媒體服務所開發,並且就簡單命名為Server GPU,並且宣布oneAPI工具包將在12月發布。 隨著智慧型裝置與資訊量以爆炸性的方式迅速增長,人們與科技所聚焦的已逐漸從單一處理器,移向綜合CPU、GPU、FPGA等等的混合式架構,在Intel推出Server GPU之後,再配合12月發布的one API工具,讓Intel將在XPU時代又更進一步,更甚至是,Intel或許將重新定義XPU時代。 而這個基於Xe-LP架構所開發的Intel Server GPU,Intel Server GPU基於Xe-LP架構,提供低功耗、獨立SoC設計,並且具備128Bit與8GB DDR4 RAM,是Intel在XPU應用上的延伸設計,藉由oneAPI開方工具降低軟體開發門檻,並且加速硬體的運算速度,再結合Intel的Xeon Scalable處理器、開放原始碼與授權軟體等等,單一系統就能支援巨量的串流與訂閱用戶,同時也能實現較低的總擁有成本。 能以更低成本來開發Android雲端遊戲,以及串流媒體的高密度媒體轉碼應用需求。 oneAPI開發工具包則是Intel在XPU時代布局已久的計畫,如今終將要在12月時推出,oneAPI能提供給開發者一個通用且開放的程式設計體驗,讓開發者能夠自由選擇架構,而且不用在效能上做出任何妥協,降低了使用不同程式語言、或程式設計工具所帶來的複雜性,透過oneAPI,開發者能夠針對特定問題,來選擇對自己最佳的架構,且能開啟整合就有程式碼的可能性,因此,在應用程式的開發上,開發者不用因為架構或平台的更新或是改版而重新寫一個新的軟體。 Intel的oneAPI計畫代表著Intel向XPU時代又跨出了新的一步,而在針對雲端遊戲和串流媒體服務的Server GPU上,串流媒體已經在近年展示其影響力,Intel這步也走得妥妥當當,但僅就雲端遊戲而言,是否將取代遊戲主機而成為趨勢,尚待時間考驗。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不讓Z490專美於前、Intel 400系列入門選項,BIOSTAR RACING B460GTQ主機板開箱
- 洋垃圾戰神,5999元買14核心28執行緒Xeon E5-2683v3神器級處理器!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搭載USB 3.2 Gen 2x2和2.5GbE LAN、入門玩家最佳選擇,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
- 太極撥10核、「十力」不容小覷,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效能測試
- Intel Pentium G4400實測開箱,「非K超頻」3.3GHz狂飆4.4GHz!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
- Intel Core i5-9400F 盒裝版 正式開賣!F系列全面來襲,還會發售Core i3-9350KF、i5-9600KF、i7-9700KF、i9-9900KF處理器!